首页范文环境控制论文十篇环境控制论文十篇

环境控制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2:02:58

环境控制论文篇1

论文摘要规模化养殖是我国养殖业的发展方向。加强环境控制,进行绿色养殖,提高养殖效益,对促进我国规模化养殖的健康发展显得特别重要。认为规模化养殖应做到养殖场要合理选址与建造、加强饲养管理、规范用药、综合防病等,以实现对环境的有效控制。

规模化养殖是养殖业的发展方向。近年来,我国的养殖业在规模化上得到了较大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一是疾病的流行难以控制;二是产品质量较差;三是养殖效益不理想;四是环境污染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科学养殖的认识不够;二是养殖技术含量差;三是养殖环境控制措施不到位。本文针对规模化养殖的现状,就加强规模化养殖条件下的环境控制,促进绿色养殖,提高养殖效益,实现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养殖场的合理选址与建设

1.1养殖场的选址要求

畜禽养殖场选址时应根据经营方式、生产特点、饲养管理方式、集约化程度等基本特点,对地形、地势、气候等自然条件以及饲料、能源、交通与工厂和居民的关系,特别是畜牧场废丢物处理等社会条件综合考虑。因此,养殖场应选择在空气较好、水量充足、水源和土地未受到污染,且远离村庄、城区、居民点(不少于300m,离交通道要有一定距离,如100m以上),但有支路相通的地方。

1.2养殖场的建筑设计要求

一是合理的功能分区;二是建筑物的合理布局;三是不同种群畜舍的合理设计;四是完善公共卫生设施。公共卫生设施主要包括:运动场、场内道路、粪尿沟、防疫设施、排水设施、贮粪池、兽医室、病畜隔离间、粪尿污物处理设施、场地绿化等内容。具体设计中要做到:①各功能区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要便于生产和管理;②畜舍间保证合理的间距,有利于采光、通风、防疫。舍内设计应根据不同畜种、不同生理阶段的畜禽类别分别设计;③场内道路应净、污分道,互不交叉,出入口分开。净道的功能是人行和饲料、产品的运输通道,污道为运输粪便、病猪和废弃设备的专用道;④病猪隔离间及粪便堆存处这些建筑物应远离生产区,设在下风向、地势较低的地方,以免影响生产猪群;⑤生产区进出口应设消毒池和消毒室,进出人员、车辆和畜禽都必需消毒;⑥养殖场周围应建围墙,以防兽害和避免闲杂人员进入场区。

2科学饲养管理

2.1科学的饲粮配合

一是采用“理想蛋白质模式”,配制符合畜禽生理需要的平衡日粮,能够降低饲料粗蛋白水平,提高日粮中氮的利用率,减少粪尿中氮的排泄量;二是应用有机微量元素代替无机微量元素,提高微量元素的利用效率,降低微量元素的排出量,减少微量元素对环境的污染;三是应用植酸酶,提高畜禽对蛋白质、钙、磷、铜、锌等矿物微量元素的利用率;四是应用微生态制剂,在动物体内创造有利于畜禽生长的微生态环境,维持肠道正常生理功能,促进动物肠道内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提高饲料利用率,同时,还能抑制腐败菌的繁殖,降低肠道和血液中内毒素及尿素酶的含量,有效减少有害气体产生。

2.2加强饲养管理

严格控制畜牧场环境,既能保证良好的舍内环境条件,又能有效防止畜牧场内外的相互污染。为此,一要加强饲料卫生质量监测,严禁使用被污染的饲料原料;二要加强水源卫生质量监测,严禁使用被污染的水源,最好采用自动饮水器;三要保持畜舍清洁、卫生、干燥、通风,维持良好的生存和生产小环境;四是严格执行消毒措施,包括进出人员消毒、环境消毒、畜舍消毒、用具消毒、带畜消毒、贮粪场消毒、病尸消毒等;五要严格执行病畜隔离制度,加强对病死畜禽的处理措施;六要采取合理的粪尿、污物处理措施,降低环境污染,消除循环污染。目前粪尿、污物的主要处理措施有:堆肥利用、用作饲料、制作沼气、污水净化等,尽量避免将粪尿、污物直接用作饲料和肥料。

3强调规范用药

为保证畜牧业生产的健康发展,必须规范用药措施。一要根据国家出台的《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和《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物品种目录》等文件,严格限制或禁止使用对人体有害药物添加剂(如抗生素、镇静剂类药物),提倡使用益生素、酶制剂、天然中草药等;二要合理使用消毒药,尽量少用或不用对环境易造成污染的消毒药物(如强碱、强酸、醛类等药物),尽量采用高效、低毒、广谱的消毒药物;三要合理使用治疗药物,严格按照不同药物在不同畜种、不同生理状态的用药规定用药,严格执行用药安全期制度,不要造成药物在畜产品中的大量残留而危及人类健康和造成环境污染。

4实施畜禽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良好的畜牧场疫病防治措施能显著降低畜禽疾病的发生率,既可提高生产效益,又可减少畜禽患病用药,进而降低因药物残留造成的产品和环境污染。疫病综合防治措施包括:①建设好牧场防疫设施,可有效阻止一些疫病传播途径,如消毒池、消毒室、防疫沟、绿化带的建设等;②严格实施畜禽进出场的检疫制度,强调场内畜禽定期检疫制度,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处理措施;③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定期对环境、畜舍、畜体进行消毒,降低感染机会。为保证消毒效果,消毒药物要定期更换品种,交叉使用;④全进全出制能够阻断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尽量减少畜禽的进出频率,可减少降低畜禽疾病的传播机会;⑤提供标准的营养需要,搞好清洁卫生,创造适宜的各种环境条件,增强畜禽的适应性和抵抗力;⑥建设粪尿、污物处理设施,降低或消除环境污染;⑦苍蝇是某些疾病的传播者,在夏天应采取有效方法消灭苍蝇;⑧鼠既消耗饲料,又损耗设备,同时又传播疾病。因此,应随时注意防止鼠害。

5参考资料

[1]张雪萍.浅谈西部可持续畜牧业之发展[J].甘肃畜牧兽医,2006(1):44-46.

[2]冯春霞.家畜环境卫生[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环境控制论文篇2

近年来,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如何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企业对环境成本的控制也日趋重视。本文在分析企业环境成本及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内涵的基础上,寻找出目前我国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按照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要求,提出了一系列完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措施。一、企业实施环境成本控制的必要性(一)经济与环境具有不可分割且相互影响的关系。自然环境支持生产发展,在提供人类丰富资源的同时,也接受着废弃物的回归。有关专家对各种污染物来源所作了分析,认为目前自然环境所接受的污染物中有80%来自企业,并有不断增加的趋势。然而地球环境的承受能力却是有限的:一是资源的有限,尤其是提供给企业作为原材料的物资及能源等是有限的;二是接受垃圾、污染物排放,自然净化、恢复机能的有限。如果人类的生产发展超过了地球环境的承受能力,就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二)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宣言、国际标准及世界各国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对企业的约束越来越严格。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存在密切关系。据此,国际社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极大提高,企业对环境污染的各种行为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约束。随着环境保护政策、法规、标准的不断出台和严格执行,企业将逐步向“环境保护导向性”过渡,其环境行为越来越受到约束。(三)企业要达到盈利目标必须要承担环境责任。目前,消费者对绿色产品日益青睐,部分国家已禁止无环境(绿色)标志的商品进入市场,我国也已于1992年正式开始了产品环境标志认证工作,这将使对环境有害的产品终被排斥在市场之外。另外,中国人民银行还规定各级银行发放贷款时必须配合环境保护部门把好关,对环境部门未批准贷款的企业一律不予贷款。(四)环境问题使企业成本增加、环境风险增大。主要表现在:预防性法律法规大量增加,导致企业的成本增加;国家对部分会严重污染环境的原材料实施限制或禁止使用,直接对企业生产成本产生影响;企业环保责任范围将扩大,对企业的环保责任追究已不再停留在企业生产经营环节的废弃物排放,而是扩大到产品使用过程和使用后回收利用等方面。二、企业环境成本及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内涵(一)企业环境成本的内涵。1998年2月,iSaR(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通过了《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讨论了有关环境会计的基本概念,将环境成本定义为: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比如,避免和处置废物、保持和提高空气质量、清除泄漏油料、开发更有利于环境的产品、开展环境审计和检查等方面的成本。具体可分为:环境污染补偿成本、环境治理成本、环境损失成本、环境保护维持成本、环境保护发展成本等。该定义隐含着以下两层含义:第一,企业的环境成本可能是主动发生的,也可能是被动发生的,是“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和“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第二,企业的环境成本包括环境负荷的弥补性成本和环境负荷的预防性成本。环境负荷的弥补性成本是指企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质已经造成了环境负荷的增加,企业为改善或弥补该项环境负荷而发生的成本。环境负荷的预防性成本是指企业在将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质向外排放前进行处理所发生的成本。环境负荷的弥补性成本是被动的,预防性成本则是主动的。环境负荷的弥补性成本和预防性成本呈反方向变动关系。(二)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内涵。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是指企业运用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产品制造、产品销售、售后服务以及废弃物回收)中涉及生态环境的各种活动所实施的一种旨在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约束化管理。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关键是事先控制。对企业而言,环境成本控制行为不仅要实现经济效益目标,同时还应实

环境控制论文篇3

论文摘要: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发挥作用的基础,人力资源政策则是内部控制环境的基本构成要素,人力资源政策的各个环节都会对内部控制环境产生影响。一个系统、科学的人力资源政策会促生一个高效的内部控制环境,从而保障内部控制有效运行。论文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环境;人力资源政策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发挥作用的基础,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就必须注重对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和优化。美国CoSo(CommitteeofSponsoringorganizations)委员会的报告及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都把人力资源政策确定为内部控制环境的一个基本要素。而且,在内部控制环境的诸多要素中,人力资源政策是促进、优化其他要素的基础。内部控制环境的其他要素,如管理理念、权责分配、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等,都与“人”有关,都离不开人力资源政策的支撑。对内部控制环境中的人力资源政策及其影响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一、人力资源政策及其内容人力资源是指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到企业运作与社会经济活动中,并创造财富的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综合。人力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原动力,是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效率如何与人力资源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人力资源政策是包括人员选聘录用政策、培训与开发制度、员工激励制度、评估考核制度、奖金福利制度、劳动关系政策在内的政策和制度群。科学的人力资源政策能够保证企业所有成员具有一定水平的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是内部控制有效的关键因素之一。人力资源政策的基本内容在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有明确规定。《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16条规定,企业应当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并且规定人力资源政策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一)员工的聘用、培训、辞退与辞职;(二)员工的薪酬、考核、晋升与奖惩;(三)关键岗位员工的强制休假制度和定期岗位轮换制度;(四)掌握国家秘密或重要商业秘密的员工离岗的限制性规定;(五)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政策。二、人力资源政策对内部控制环境的影响人力资源政策的各个环节都与内部控制环境各要素有紧密关系,从不同侧面对内部控制环境产生影响。(一)员工的聘任、辞退和培训对内部控制环境的影响1.员工的聘用对内部控制环境的影响单位在招聘新员工方面,既要考虑学历、经验及过去的成就,还要考虑其操守和道德修养。不仅需要进行笔试,还要进行深度的面谈,甚至还把单位的历史、文化和经营风格等项目,向应征者作深入介绍,以暗示对新员工的期望和嘱托。在招聘管理人才时,会考察其是否具有前沿的、创新的管理思想和理念;能否将这种创新带入企业,使企业产生新气象等。招聘董事会与审计委员会(或监事会)成员时,会考察其是否具有独立的人格品性。招聘会计、出纳等易发生舞弊的岗位人员时,考查其职业道德素养高低等。合理有效的招聘方式,能够保证企业招聘到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素质和足够胜任能力的人员。大胆的选拔人才并给予足够的资源,使其能够完成所分配的任务,这是建立控制环境的基础。如果企业的执行人

环境控制论文篇4

1现场采样

大气环境监测现场采样包括监测点位设置、样品采集和样品保存运输三个环节。每个环节均可能对监测结果造成影响。大气环境监测的第一步就是设置监测点位。监测点位设置是否合理关系着测量数据是否具有代表性和准确性,能否将当地实际的大气环境状况真实地反映出来。监测点位的布置会受到天气状况、周边环境、排污口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如果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监测点位的设置偏差,就会造成采样误差。样品采集过程中影响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因素有以下两点:①采样的频率和时间。如果在一段时间内采样频率过低,或者没有掌握大气中主要污染物的排污时间,就会造成样品的代表性降低。②气象条件。空气中的污染物分布状况会受到降水、温度、风向、风力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两个点位都处于同一断面时,更容易出现采样误差。另外,样品保存运输过程中的容器材质、气密性等因素也可能影响到采样质量。

2分析测试

在对采集到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和测试时,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造成分析结果的误差,例如实验时的环境因素、化学试剂的纯度、仪器的精度、测试方法的适用性和先进性等。

3人为因素

大气环境监测对人员的技术操作水平要求较高,如果操作人员没有严格遵守相关规范进行操作,就必然会造成较大的分析误差。与此同时,监测结果的质量还受到操作人员的责任心、态度和熟练程度的影响。

二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有效对策

1严格监督

现场采样的质量要对大气环境质量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首先要保证样品的真实性和代表性,而采样过程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必须加强对现场采样质量的监督力度,严格控制大气环境监测工作采样的空间性和时间性;要立足于现场调查,严格核实相关资料,以具体情况为基础,确定采样周期、采样频次、采样断面和采样点位,以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和完整性为目标,制订出适应现场实际情况、符合相关规范的科学的监测方案。对于重要的工业污染源,要以一定的标准为基础对污染源进行划分,将其划分为重点污染源、次重点污染源和一般污染源。要适当提高重点污染行业、重点污染源、重点污染地区以及次重点污染源的采样频次。同时还要加强对样品容器的标志、现场加标样品的数目和频率、样品的保存条件、采样设备和样品存放容器等因素的控制。

2积极使用先进方法和仪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分析方法、仪器都不断改进,灵敏度和精度不断提高,适用范围不断扩大。为提高大气环境的监测质量,应积极研究和倡导新方法和新仪器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使用,以突破现有方法和仪器的技术瓶颈,让监测数据更为准确、及时,数据分析更加全面、完善。

3提高监测人员的素质

监测人员的理论水平、操作能力都会对监测质量造成影响,提高监测人员素质是减少监测误差、保障数据准确性和真实性、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有效手段。通过定期的人员培训、操作能力测试、业务深造等方式,可以提高监测队伍的素质和操作能力。

4落实和完善实验室认可制度

实验室认可制度指的是由权威机构通过一定的考察,认定某实验室有能力进行某一类型的校准或检测,并对其进行正式认可。实验室认可制度是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监督体系的基础,能够为其提供相应的体系认证。对于存在质量问题的科室,应安排相应的质量监督员监督其监测工作质量,及时发现并改进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5开展全程质量控制工作

为了保障和提高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要对整个环境监测工作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和管理,不仅要关注监测结果,还要控制大气环境监测的过程质量。在报告审核、数据处理、样品分析、现场采样等环节,都必须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保证大气环境监测数据能够真实、准确、及时地反映大气环境的实际状况。

三结束语

环境控制论文篇5

关键词环境会计宏观目标信息公开政府控制

一、引言

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环境的影响就进入了会计视野,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环境会计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1992年葛家澍教授发表了《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一文,首次将环境会计理论引入我国,引起了我国会计理论学术界的强烈反响。近年来,许多会计理论与实务工作者正在努力对环境会计问题进行研究,目前关于环境会计研究的文献很多,一些研究基于环境会计本身的计量考核问题[1,2,3]认为环境责任考核主要是会计人员的工作,另一些研究则认为企业是环境污染的主导者,应从企业内部根据市场反应合理配置资源,加强企业环境信息披露[4]来减少环境污染。但是这些文献的研究多局限于微观层面,未明确提出环境的控制责任实施。郭道杨教授早在1989年就提出了“会计的全面控制观”其中内容就包括“会计的全面控制必须把微观、中观、宏观结合在一起”。[5]此后,也有学者研究过宏观环境会计,但是其研究成果不成体系,未充分体现我国政府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本文针对现有研究的缺陷,从宏观角度研究政府的环境会计控制。通过政府参与将宏观经济调控这只大手伸入到污染企业的内部,加强企业对环境的控制与约束的力度,确保环境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建立切实可行的环境会计控制机制,产生宏微观上的环境会计协同作用,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和控制思想的转变,确保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会计目标不明确信息公开不够透明

环境会计的核心是将环境问题对外不经济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系统,形成对环境的可靠评估程序。h境会计作为环境控制的手段方法,我们第一步就是要在环境会计目标的基础上从宏观层面上重新定义环境会计目标。环境会计管理控制作为交叉学科的分支,其涉及的理论内容比较广泛,除在基础会计的理论基础上,还应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物质平衡理论和环境价值论等。由于我国在环境会计的研究起步较晚,不同背景不同行业企业面临的问题又比较复杂,而环境会计作为政府和企业进行环境控制纽带,必须具有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因此建立健全会计理论体系也是实施有效的环境控制的必要前提准备。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央政府在环境控制方面其实一直是在环境控制和保护某些产业进而维持经济增长之间寻求一种动态平衡,重污染企业就在其中扮演着一个双重角色,部分重污染企业由于能够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而受到地方政府的“保护”,企业自愿报告的环境会计信息很难保证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这时候政府信息公开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就目前来看虽然由政府公开的信息的来源主要是政府统计部门和第三方审计,具有一定的间接性、局限性和信息不对称问题,目前的政府信息公开并不能保证信息的及时有效性。

(二)我国政府在对环境控制时未充分考虑其特殊性

为保护生态环境,近年来我国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法律措施和经济手段对企业滥用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限制干预,但是环境事件还经常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政府宏观调控中未充分考虑我国政治体制的特殊性。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行政体制,我国中央政府对国家政权有着绝对性的控制力,因此,我国的环境控制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大部分资源与环境归国家所有,政府是进行环境控制的主体,政府环境会计能否发挥有效作用对环境管理控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我国实施科学合理的环境控制必须充分考虑我国政体的特殊性,不能盲目地照搬国际现有的理论研究成果。此外,我国疆土辽阔,东西南北发展程度差异大,地理情况行业水平也是千差万别,这也增加了我国实施环境控制的难度。

(三)政府环境控制机制存在局限性

我国政府采用的环境控制机制包括日常性控制和非日常性控制两大类。[6]日常性控制是指环境控制主体即政府通过法律法规以及制定的相关标准对企业进行的一般性控制,其控制内容比较简单,例如排污收费,管理收费,征收环境税,补贴环境保护费用,环境责任保险等。但是这种控制手段存在一定的例行性和程序性,存在很大弊端。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长期而言政府对企业环境控制偏差就会出现量变积累转为质变的环境事件,这时候政府就需要采用除日常性控制以外的方式即非日常性控制来弥补这种质变,例如,进行强制性大规模检查,加大惩罚力度,提高指标标准等。但是这种控制多属于事后控制,而且这种控制方式需要具体的面对宏大众多的监管对象,这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成本,另一方面限于政府能力也不可能监管到所有监管对象。因此即使这两种手段结合控制环境问题也存在明显不足。

三、基于我国政体特殊性提出针对上述问题的建议

(一)明确宏观环境会计目标,健全会计信息公开体系

在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体系下,自然资源的权利必须通过国家的主体即各级政府来行使。因此,我国环境会计的核算应建立两个核算体系一是政府环境会计宏观环境会计,二是企业环境会计微观环境会计。这两者应该是互相补充,共同提供环境核算信息。我国政府作为全国人民利益的代表,基于政府环境会计应该以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赢为目标,而进行政府环境会计的核算首先就要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集中客观核算与反映。鉴于企业自愿报告环境会计信息很难保证信息质量,建议构建政府主导的环境会计信息系统,通过法律手段强制要求企业直接向该平台提供反应在各种经济活动中发生的环境信息,政府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和第三方审计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验证,确保环境信息的可靠性、客观性、及时性。验证后的信息可以储存上传数据库,由政府官方网站提供给各个信息用户,让立法机构、各级政府决策层与企业、公众都能通过政府环境会计信息清楚地意识到资源与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可以进行更加全面合理科学的环境控制,为当代人的决策提供环境信息与成本价值的引导,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会计理论和基础,实现企业环境会计的外部生产和企业环境保护工作与政府环境控制相结合,达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用绿色GDp去除一味地发展经济

国家在拥有环境资源所有权的同时也承担对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和提高绿色GDp的推动和监管责任,其中提高各项目工程的经济效率合理性是政府统筹管理的最终目的。以大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为例,生态补偿可能会由于各地方政府的利益冲突而达不到预期理想效果,这时集权制中央政府的调节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要注意的是,在我国中央政府虽对国家政权有着绝对的控制力,同时又始终代表人民的利益,所以在补偿实施的过程中应避免政府一家独大造成的腐败贪污现象。这就要求在实施生态补偿项目中增加社会监督,提高项目运营的透明度,加强市场参与度。同时生态补偿政策对于地方官员来说也是一种激励机制,就目前来看,经济建设依旧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中之重,GDp也一直是对地方政府和官员进行考核的核心力量,这就导致了一些地方政府不计后果的发展当地经济,造成生态环境严重损坏,违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随着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单纯的GDp考核显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采用绿色GDp考核去除一味地以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为目标来判断地区发展,而是将生态环境考核纳入其中,提高地方官员晋升标准,这将大大提高地方政府官员进行生态保护的积极性,进而对环境保护工作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政府环境控制机制集中专业化

在生态保护和经济效益达到双赢的会计目标下,又限于政府能力,我国中央政府在环境控制方面一直是在进行环境控制和保护某些产业进而维持经济增长之间寻求一种动态平衡。笔者认为应该尽可能的消除非日常性控制以减小环境控制的成本,D而着重专注于政府的日常性控制,通过制定更加全面的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做好企业信息披露工作,减小控制偏差,进而使环境事件出现概率降低同时也就减小了例外性控制存在的必要性,在经济增长的动态平衡中达到政府环境控制的最大效果,实现生态经济效益。

四、结语

在我国社会主义中央集权制下的资源所有权与资源经营管理权分离的背景下,政府对生态保护、环境管理、社会效益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主要推动作用,对企业环境污染信息披露承担着监督责任。利用我国政府管理控制的先天优势,明确政府环境会计目标,进行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制定规则,从而科学的管理控制环境资源和进一步有效的治理环境污染问题。

目前政府环境会计的应用方面还存在各种阻碍和问题,本文在研究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例如没有对政府环境会计与企业环境会计的宏微观协调统一管理控制问题进行研究,这也将是笔者在以后学习工作中继续研究的重点方向。

(作者单位为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陈梦(1995―),女,安徽淮北人,本科生,研究方向:会计学。沈洁(1974―),女,福建福清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会计信息质量及披露。程思雨(1997―),女,安徽合肥人,本科生,研究方向:金融学。明兵兵(1995―),男,安徽六安人,本科生,研究方向:农业经济。杜李元(1996―),男,本科生,研究方向:农村经济。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安徽农业大学2016年校级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环境会计及其管理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邱秀荣.浅议绿色会计的方法与实施[J].经济问题,2006.

[2]周涛.谈绿色会计在我国现代企业中的应用[J].商业时代,2007.

[3]陆桂英.对绿色会计理论体系的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

[4]周中胜,陈汉文.会计信息透明度与资源配置效率[J].会计研究,2008(12).

[5]郭道扬.会计控制论(下)[J].财会通讯,1989(8):6-11.

[6]姚圣.环境会计控制问题研究[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0.

[7]袁心,张迪,张一凡.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J].城市资源与环境,2016(34).

[8]罗党论,赖再洪.重污染企业投资与地方官员晋升[J].会计研究,2016.

[9]王琳,肖序.我国环境会计研究:现实困惑与前景展[J].财会月刊,2010(1).

[10]曾尚梅.基于“绿色GDp”的政府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8.

环境控制论文篇6

[关键词]环境审计;道德审计;内部控制审计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7.03.006

[中图分类号]F23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3-0013-02

1理论基础

审计是会计人员最早、最经常提供的增信服务类型。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将增信业务定义为:“为决策制定者提供的旨在提高信息质量,或者改善信息使用环境的独立职业服务”。旨在解决公司经营流程的适当性、公司经营计划的可行性及降低风险的有效性等问题。

审计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增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决定了信息的价值。验证是对一方向其他方所提供的所有信息的可靠性进行增信的过程。审计人员通过对财务报表所含信息的可靠性,客观评价、验证相关信息,将结果传达给信息使用者,提升了信息质量,反应了审计的增信作用。与审计相关的增信服务主要有环境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

环境审计通过评价政府制定的环境政策的执行效果,审查环境项目的实施,完善环境政策,促进环境和生态的改进。环境审计的实施可以明_环境责任,监督企业有关环境的管理及经济活动,评价企业环境责任,对获得公众信任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进行环境审计时,首先应该明确目标,探讨环境审计的方式、方法,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国家审计署基于我国国情,在2008-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将资源环境审计作为六大审计类型之一,2009年出台《关于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意见》。可见,国家对环境审计的重视。

内部控制是一个企业不可或缺的,企业是否能良好的持续发展有赖于企业内部控制是否科学的设计与合理的执行。现代审计认为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同等重要。2011年1月1日,《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执行,自2012年1月1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执行。我国内部控制审计由自愿转变为强制执行。由此可见,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在审计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审计增信业务在我国的不足及对策

2.1我国环境审计的不足及对策

自然资源开采过度,水污染,土地污染,空气污染,是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尤其是空气污染、水污染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pm2.5已成为老少皆知的专业词,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的损害;水污染为食品安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由此也折射出我国环境审计的实效,未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针对我国国情,采取措施,改善环境审计迫在眉睫。

改善环境审计的对策:(1)提高环境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加大现有审计人员环境类知识、法规的培训力度;(2)完善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确立环境审计的法律地位,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由独立的第三方进行审计监督,出具审计报告。(3)扩展环境审计的范围。第一,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构建环境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分析环境审计的结果。第二,将专项调查引入环境审计中,对矿产资源、大气及水污染等方面进行专项调查审计,实现多元化环境审计格局。

2.2我国内控审计的不足及对策

目前,内部控制审计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内部控制审计未得到重视;第二,企业未能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审计规章制度,第三,企业内部缺乏内部控制审计专业人员。

改善内部控制审计的对策:(1)重视内部控制审计。要提升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视程度,就必须改变管理者的意识建立内部监督部门,保障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2)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审计规章制度。企业根据自身的规模、发展状况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及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标准。(3)培养专业的内部控制审计人员。通过参加专门的审计会议,发表审计发面的学术论文等方式,精通内部控制审计的方法、程序,熟悉会计、审计专业知识,了解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法律法规等内部控制审计相关知识技能,建立一个复合型专业团队。

3总结

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必须要解决环境问题。严格贯彻国家的政策、法规,执行审计增信业务,做到执法必严,强化审计增信业务的功能作用,为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扫清障碍。本文结合我国的国情,以审计增信业务为主线,讨论了我国审计增信业务的不足及相应的对策,为我国审计的健康发展提供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徐思远.环境审计的发展及对策――基于中国国情的研究[J].财政监督,2015(20).

环境控制论文篇7

内部控制环境的健全是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执行的基础,联想集团作为全国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基地,对于我国企业文化的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所以从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的角度分析联想集团企业文化建设对于认识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与内部控制环境的关系可以起到窥斑见豹的效果。一、研究文献综述关于企业文化与内部控制的研究,以CoSo框架最为完善,我国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沿袭了CoSo框架的界定。1.关于企业文化对于内控的重要性研究,国内学者总体上认同企业的文化建设对于完善内部控制环境、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认同内部控制环境是内控的基础。陈其贵在其主编的《企业管理学大辞典》中,认为企业文化应包括文化背景、实体内容、复合形态及功能形态等,何红渠将内部控制环境分为所有者层次和经营者层次,认为企业文化属于经营者层次,李若山在其舞弊“冰山理论”中认为舞弊的发生需要具备需求、机会与自我合理化,实际上也强调了内控环境的重要性。2.关于企业文化对于内控实施的有效性,有提出重塑内部控制环境可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与可靠性(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还有认为内部控制系统运行的无效主要归因于内部控制环境的薄弱,而内控环境是控制中的“软控制”部分,属于非正式制度范畴,只有置于企业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认为内部控制与企业文化必须协调发展、相互补充(东北财经大学:冉瑾硕士学位论文),于增彪认为我国内控制度只注重制度文字编写,严重忽略了如何执行制度,判断和报告制度执行状况、矫正制度执行偏差等方面,余榕则认为企业文化是内部控制的软约束,是内部控制设计的精灵。3.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王竹泉、隋敏提出“企业文化+控制结构”的内控要素二元论,并认为其具有经济控制与文化控制并重、制度主义与人本主义并举、刚性控制与柔性控制兼备、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并用、公司治理与企业管理兼容的特点(会计研究。2010.3)。二、联想集团的企业文化与内部控制关系分析企业文化与内部控制是一种互补关系,企业文化的良性发展可以提高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使内控建设融入员工的自觉行动。另一方面,内控制度的完善过程也是企业文化的提升过程,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可以推动企业的文化建设。联想集团从成立伊始便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以此形成员工的核心价值观。将文化融入企业的制度过程中,联想随时分析评估企业文化的执行力,这样就可以确保联想文化的基础坚固。联想文化的发展历程也体现了这样的价值观并不断的传承下来,它的企业文化发展也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历程而并非一蹴而就的。从早期联想的创业文化强调规范化管理到后期的客户文化强调以人为本,以至于发展到今天的全球化创新服务文化,企业文化的发展成螺旋形上升。应该说联想企业文化的发展是融入企业的管理制度和员工的日常行为中。联想集团之所以有规范的管理制度,并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内控体系,与其企业文化的支撑是分不开的。美国CoSo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我国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本质是相同的,都指明了控制实施主体为企业高层管理者与全体员工。联想集团将高层管理者作为内控实施的主要推动者,通过制度流程层面实施“硬控制”及文化精神层面实施“软控制”,企业文化作为软控制力量虽然是非制度层面的,但在企业长期的经营过程中已根植于联想高管的意识之中,对于企业建立内控体系并保证成功运行起到推进作用。三、研究结论及对其他企业的启示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企业文化与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相互促进、共生共荣,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必将优化企业内控环境,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而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必将使企业文化建设更上一层楼,两者的相互提升必将形成正螺旋效应,使企业的发展步入良性轨道。由此对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的启示及建议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1.企业应以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的颁布为契机,深入学习内控规范,并建立行之有效的内控体系,以促进企业文化建设。2.以企业文化建设为突破口,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促进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使企业形成良性发展局面。3.深刻认识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将企业文化融入高层管理人员的意识中,并落实到制度规范层面,推动企业内控建设。

环境控制论文篇8

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环境会计信息质量

一、引言

内部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控制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是内部控制的前提和基础。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才能使内部控制得以顺利进行。会计信息系统置身于内部控制框架下,必然要受到内部控制和内部控制环境的影响。完善的内部控制环境,有效运行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有效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内部控制环境的缺陷导致内部控制失效是当前会计信息普遍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分析当前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状况,可以发现信息失真情况较严重的企业普遍存在治理结构失效,企业文化理念的缺失或误导,人员素质特别是管理者素质的恶劣等内部控制环境方面的问题,内部控制环境缺陷所带来的问题己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难题。会计信息具有协调利益分配的功能,是利益分配、财富转移的信息基础,因而会计信息失真必然导致利益分配结果的不公平,破坏社会市场机制,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和对资本市场的信心。但是当前国内外普遍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会计信息质量状况堪忧。如何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己是刻不容缓的问题。然而,目前我国学者在讨论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时,大多强调制度的建设,强调会计人员道德的缺失,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内部控制环境的作用,没有将内部控制环境的缺陷与会计信息质量联系起来。因此,笔者将从研究内部控制环境入手,探讨内部控制环境各要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并通过我国内部控制环境的现状来分析虚假信息产生的根源,希望寻找到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重塑内部控制环境,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二、内部控制文献回顾与研究现状述评

(一)相关定义界定(1)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美国的CoSo委员会于1992年提出并于1994年修改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是: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运营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律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是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五要素构成的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我国《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中,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由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构成。(2)内部控制环境的涵义。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及前提,是公司内部影响控制制度正常运作的环境因素,是所有其他内部控制组成要素的基础,是内部控制的首要因素,各权威机构对内部控制环境是这样定义的: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在1988年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中首次定义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CoSo报告中关于控制环境的定义:控制环境提供企业纪律与架构,塑造企业文化,并影响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是所有其他内部控制组成要素的基础。我国关于控制环境的定义:所谓控制环境是对企业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有重大影响的因素的统称。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企业其他控制能否实施或实施的效果。它既可增强也可削弱特定控制的有效性,反映了管理当局和董事会关于控制对公司重要性的态度。(3)内部控制环境的要素。CoSo报告及《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对控制环境的描述是:控制环境主要指企业的核心人员以及这些人的个别属性和所处的工作环境,包括个人诚实正直、道德价值观与所具备的完成组织承诺的能力、董事会与稽核委员会、管理层的经营理念与营运风格、组织结构、职责划分和人力资源的政策与程序。我国理论界对控制环境的描述包括经营管理的观念、方式和风格,组织结构,董事会,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管理控制方法,内部审计,人事政策和实务,外部影响等方面。比较以上两种对内部控制环境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CoSo报告及《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更加重了“人”这个因素在内部控制环境中的作用,而在其它几个方面没有重大差异。本研究认为,根据内部控制环境要素相互之间的关系,可将控制环境分为五个亚环境,分别是:公司治理结构环境、公司组织结构环境、公司文化制度环境、人力资源环境和企业法律环境,这五个亚环境包含了控制环境的全部要素,即公司治理结构(主要是董事会)、组织结构(包括组织结构和权责分派方式)、企业文化(涵盖了经营者的管理哲学和经营风格,组织中诚信原则和道德价值观等)、人力资源政策(影响员工的诚信、道德价值观和能力)和企业法律认知(企业内部法律环境建设)。

(二)研究现状述评内部控制环境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要素之一,对它的研究从来不是单独进行的,人们对控制环境的研究总是与对内部控制的研究融合在一起。现有的文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内部控制环境的研究文献:国外对内部控制环境的研究真正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SaS.n0.55)首次提出“内部控制结构”,认为内部控制结构由控制环境、会计制度(或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三个要素组成,并把控制环境定义为“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与有效的控制政策和程序的制定与实施密切相关的管理当局和董事会对控制的态度。从而第一次正式将控制环境纳入内部控制范畴,控制环境的研究成为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1994年,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treadway)下属组织参与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即CoSo报告),认为内部控制由五个相互影响的要素构成,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与SaS.n0.55对控制环境的研究成果相比,CoSo报告对控制环境的作用和影响的认识进一步深入,更加强调“人”在控制环境及内部控制中的核心地位和“软控制”的作用。他的结论得到会计界、审计界、管理界和企业界极大关注。国内有关内部控制环境的专门研究比较少。黄世忠(2001)从强化公司治理角度探讨如何完善控制环境。郑海英(2004)从控股股东与社会公众股东的权利失衡问题入手,分析了内部控制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刘静等(2005)认为,我国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缺陷,即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缺乏相互制约的法律环境;企业核心人员的个别属性无法考证,其所处的工作环境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经营管理的观念、方式和风格有待完善,上市公司中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网络环境下电子商务引发内部控制新难题。第二,内部控制环境和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研究文献:随着对内部控制环境的日益关注,人们发现内部控制环境也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原因。treadway委员会(1987)指出,高级管理人员的状态、公司环境或财务报告编制的文化是影响财务报告诚实性的最重要因素。尽管有一套书面的规定和程序,如果管理人员的状态松散,则更有可能发生财务报告舞弊现象。1993年,CoSo了一项对1987年至1997年200家涉及财务报告舞弊的美国上市公司的调查报告,结果显示,这些舞弊通常涉及高级管理人员,大多数审计委员会一年开一次会,或根本没有审计委员会;董事会内部人任命等控制环境方面的问题。国内相关文献主要采用规范研究法。李明辉,唐予华等(2003)提出,内部控制环境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因素:管理当局的诚实性和管理哲学,是充分披露、防止故意隐藏不利消息或进行盈余操纵的保证;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和财务报告的关注是防止出现虚报、漏报错误的重要方面;人力资源政策等环境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王萍等(2004)在界定内部控制环境要素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内部控制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从重塑内部控制环境入手,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国内外相关的内部控制环境文献,加深了我们队内部控制环境的理解和认识,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内部控制和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了理论基础。国外已有不少文献对内部控制环境进行了研究,国内鲜有文献研究内部控制环境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仅有的一些也主要是简单叙述两者的关系或者是内部控制各要素间的关系,而没有进行深入地分析,对实际的指导作用有限。本文试图进行尝试以内部控制环境研究为切入点,探讨了内部控制环境各要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通过我国内部控制环境的现状来分析虚假信息产生的根源,希望寻找到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重塑内部控制环境,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三、内部控制环境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

(一)内部控制环境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分析根据CoSo内部控制框架的要求,控制环境包括员工的诚实性和道德观、员工的胜任能力、管理当局的管理哲学和经营风格、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组织结构、权利和责任的分配、人力资源政策和实施等。控制环境构成其他控制因素的根基,为内部控制其他方面的运作提供框架,同时为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保障。主要从内部控制环境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1)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公司治理结构是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形成的权责分配、激励与约束、权利制衡关系。公司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环境的最高层次,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优化管理的前提。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股东大会形同虚设、董事会缺乏独立性、监事会功能弱化等。据有关调查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中,全部为内部董事的占22.1%,半数为内部董事的占78.2%,董事长和总经理由一人兼任的公司占47.7%。这表明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尽人意,相互制衡的机制尚未形成,从而为财务造假、会计舞弊等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行为提供机会。(2)企业组织结构方面。组织结构包括企业各个组织单位的形式与性质、相关管理职能和报告关系。它是企业计划、协调和控制经营活动的整体框架,这些职能具体表现在部门之间及各部门内部职务设置、权限划分、责任界定。组织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制约着良好内部控制环境的建立。目前,我国部分企业产权关系混乱,组织机构重叠、臃肿,不利于上、下级信息的沟通。另外,企业在组织机构设置中,比较重视纵向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而对横向间的协调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同级部门间缺乏信息沟通、协调性差。一旦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也不易被察觉,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方面。没有形成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任人唯亲,员工的考核奖惩机制不够健全。不少管理者不习惯甚至不懂应用现代管理的控制方法,对下属人员的工作不能实施科学、有效的监督和恰当的评价,难以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阻碍了内部控制制度的顺利实施,致使会计信息的失真不可避免。主要表现有:雇用人员时不经过严格的考核,以貌取人,随意用人,有许多是凭关系挤入公司,任人唯亲,排斥异己;不重视员工的后续教育,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等。譬如对管理者、会计人员、内部审计人员缺乏职业化系统管理,内部激励机制不够完善。(4)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我国大多数企业提出了自己的经营理念和宗旨,但与员工之间缺乏信息沟通,导致员工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思想、发展规划等缺乏认同,影响了企业凝聚力的形成。在企业内部,员工看重的是建立良好的同事关系,干部看重的是建立良好的上下级关系。还有不少企业不注重企业文化的培养,没有意识到企业文化的作用,管理者自身也没有起到文化倡导者、示范者的作用,企业整体的价值观出现偏差,最终导致企业的衰败。在这样的控制环境下,企业的内控制度不健全、控制程序不规范、内部机构之间沟通不到位、信息反馈渠道不畅通、违法违纪行为泛滥、控制效果差就会成为一种必然现象。(5)企业法律环境方面。企业经营者以及相关岗位员工的法律意识淡薄,对法律环境认知不够,经营决策不考虑法律因素,甚至故意违法经营、钻法律的空子,由此引起的诉讼案件不断。同时,企业各岗位员工的不当行为也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法律风险。面对国内的法律法规企业尚不能完全掌握,对于国际上的一些法律法规就更不能应对。这样影响到整个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致使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得不到有效防范与治理。

(二)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优化的对策针对上述研究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1)优化公司股权结构。主要体现两个方面:其一,积极推进国有股减持。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表现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问题十分严重。在这种股权制度下,实际上其他股东对公司的政策影响十分有限,抑制了其他股东参与公司决策的积极性。坚持国有股减持的方向,逐步减少国有股比例,积极稳步地实现国有股和法人股全部流通,增大其他股东的持股比例以及在公司管理中的话语权,逐渐建立大股东之间的相互监督和制约的公司治理结构。因此,完善我国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关键在于改善公司股权结构。其二,应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证券市场出现了证券投资机构化的趋势。在我国,随着监管水平的提高和股票市场的不断发育完善,应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允许养老基金、共同基金和人寿保险逐步进入股市。由于机构投资者整体素质较高且资金规模很大,其进入股市必将改变现有的股权结构,对企业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2)完善企业组织结构。运行良好的组织结构,关键在于职责界定清晰、权责明确对等、结构层次分明以及沟通渠道流畅。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框架体系的逐步建立,企业的持续发展目标要求企业重新构造其组织结构,即改变传统的以职能为中心、以控制为导向、层次重叠的机械式组织结构,重新构造以业务流程为中心、以顾客为导向、层次扁平的有机式组织结构,解决我国企业组织结构臃肿,官僚作风严重,企业运行效率低的问题。(3)改进人力资源政策。主要有四点:一是严格人员聘用机制。对重要岗位的人员配置和管理人员的选拔,应全面考虑其德、能、才、绩等综合素质,任人唯贤;二是建立考核机制。对员工和管理人员分别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根据考核结果决定人员的升降和去留;三是设立激励机制。根据员工的考核结果设立不同的报酬级别,员工的报酬和工作成果联系起来;四是设立员工的培训机制。多层次、多方位的加强岗位和在职人员的培训,切实提高员工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同时,要强调员工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内部控制中由于人事制度的缺陷所造成的失误,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4)培育企业文化。首先,确立企业领导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其次,要将企业倡导的价值观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即企业文化的制度化。最后,要将制度转变为习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要让文化经历从理念到行动,从抽象到具体,从口头到书面的过程,要得到员工的理解和认同,转化为员工的日常工作行为准则,成为员工的习惯。(5)重视企业内部法律环境建设。第一,提高企业经营者和员工的法律意识,全面开展法制教育;第二,配备专业的法律顾问人员,若条件允许还可设置法律顾问机构,明确机构和人员在企业中的职责和地位,充分发挥他们普法维权的作用;第三,建设重大法律纠纷案件备案制度。定期对发生的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的情况进行统计,对案件发生的原因、处理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完善防范措施。

四、结论

综上所述,要优化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必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构建强有力的、能够维护全体股东利益的董事会;完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做到职责界定清晰、权责明确对等、结构层次分明、沟通渠道流畅;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特别是管理当局正确价值观的塑造;实行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政策,确保企业员工具备和保持正直、诚实的品质与应有的专业胜任能力;加强高级管理人员的教育,使企业领导认识到保持会计信息真实性是企业领导的责任;同时也应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教育,使之不敢、不愿参与财务报告造假;最后重视企业内部法律环境的建设,提高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及员工的法律意识。企业只要做好上述工作,会计信息质量才会得到有效的提高,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才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系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11B48)及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项目“广东省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2GJ2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刘玉廷:《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解读》,《会计研究》2010年第5期。

[2]刘烜、马睿:《浅谈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与会计信息质量》,《财会通讯》2010年第4期。

[3]张龙平、陈作习、宋浩:《美国内部控制审计的制度变迁及其启示》,《会计研究》2009年第2期。

[4]赵爱玲:《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面临的困惑及思考》,《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年第5期。

[5]谢志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关系与整合》,《会计研究》2007年第10期。

[6]何多秀:《论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审计与理财》2006年第5期。

[7]刘静、李竹梅:《内部控制环境的探讨》,《会计研究》2005年第2期。

[8]徐荔:《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环境的探讨》,《商业研究》2004年第11期。

环境控制论文篇9

关键词:环境成本价值链循环经济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环境质量仍处于下降趋势,生产型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尤为突出,从产品的设计、材料采购、生产到产品的销售与售后服务,最终形成产品价值,在一系列的价值增值活动中,每一项活动都会对环境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为抑制环境进一步恶化,在发展模式上,我国提出实施循环经济模式,使资源可以得到反复使用、充分利用、减少废物排放,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一直以来存在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冲突的问题;在管理方法上,我国提出将环境成本纳入会计核算体系,通过环境成本控制来有效降低生产型企业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将环境因素以成本化的形式纳入到价值管理体系中,使企业价值链有了新的拓展与科学内涵。本文基于循环经济与价值链相结合的循环经济价值链对环境成本控制提出相关建议。

二、企业循环经济价值链概述

目前,对于价值链理论与循环经济理论相结合的理论研究及实践还比较匮乏。彭秀丽(2008)在界定区域循环经济价值链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区域循环经济价值链的构成及运行机制。米潇(2008)以煤炭行业为研究对象,在煤炭价值链的基础上运用循环经济思想重构了煤炭价值链的组成内容,并对其价值链的形成机制做了相应分析。赵春雨(2009)界定了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并构建了循环经济价值链的运行机制及模型框架,从循环经济价值链的形成机制、传导机制与工作机制等方面进行透彻的理论分析。肖序等(2010)在循环经济价值流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组合多学科的,能充分解释循环经济物质流路线中的资源价值变化信息的循环经济价值流理论与方法体系;王琳等(2013)构建了循环经济价值链的灰色测度模型,并提出了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价值链优化运行的政策建议。

循环经济价值链的实质就是在价值链理论中加入环保的概念,是企业、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可持续发展的一体化战略。循环经济价值链不仅延长了企业的价值链,还赋予了企业价值链新的内涵,强调资源在价值链过程中的循环利用,是对企业价值链的一种创新。传统经济下的企业价值链仅仅是一种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价值链单向流动、简单的开环价值链。而循环经济价值链是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对企业价值链的重构,采用各种高新技术手段,以“3R”(再利用、再循环、减量化)为基本原则,深入分析企业内部与外部各个价值增值活动,优化各个业务流程,在生产活动之间及生产活动与消费活动之间增加了回收再生利用活动,从而降低资源与能源的浪费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共赢。

生产型企业其主要特征是有实物产品产出,其内部价值链一定是从原材料到产品的生产再到下游客户。循环经济下生产型企业价值链同一般企业价值链一样,同样可以企业本身为节点分为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价值链,从材料的投入到产品的生产再到产品的营销这一主要价值链就构成了企业内部价值链,企业所获取的价值就是这些内部增值活动所形成的。而生产型企业的循环经济价值链主要表现为在其主要价值增值链上将循环经济思想融入其中,在不影响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原材料投入时要考虑投放的减量化、生产过程中要考虑资源的再利用、废弃物处理时要考虑资源的回收再处理(如下页图1所示)。

三、循环经济价值链与环境成本控制的内在联系

环境成本是企业为了降低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负担,为了执行国家环境保护相关政策采取的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活动所发生的各种耗费。现行的会计系统并没有将这样的成本纳入到核算系统中,环境成本也就成为了企业的不相关成本,不利于解决环境问题。现有的社会环境问题迫使企业必须要改变以往以利润为唯一目标的落后思想,要高度重视人的价值,强调企业对环境、社会、公众的贡献。生产型企业的特征决定了其对整个环境的影响程度较大,因而将生产型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到最低是企业自身与社会更为关注的问题。采用怎样的有效控制方法是生产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核心问题。价值链理论与环境成本控制高度相关,循环经济又与价值链密切关联,因此从循环经济价值链的角度分析生产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是顺理成章的,也是一种新的研究视角。

(一)环境成本控制伴随着价值链的创新发展。在理论探索方面,环境成本的控制方法随着价值链的延伸而有所拓展。当价值链仅限于企业产品生产过程时,环境成本的控制也就仅限于在生产阶段降低资源耗费与减少废弃物排放;当价值链延伸至从研发设计到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时,环境成本的控制也拓展到各个环节的环境成本降低方法;但是这并没有完全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涉及的环境成本,因此,价值链又从企业内部发展到企业外部,从横向价值链到纵向价值链,为了更加全面地反映企业环境成本,其原有的环境成本控制方法与控制方向也在不断创新;近年来提出的循环经济价值链更是价值链的一种创新,将原来单向的、开环的价值链,在循环经济理论的基础上转向为循环的、闭环式价值链,由此,环境成本控制也应该有其新的拓展。

(二)环境成本为企业循环经济价值链管理提供了重要信息。任何一个企业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必然会对其利益相关者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又必须考虑其利润目标。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最优点就在于企业是否遵循循环经济价值链的发展规律,是否能够协调企业自身内部价值链、产业与区域循环经济价值链等之间的复杂关系。环境成本作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信息要素之一,它贯穿于整个企业价值链中,其大小决定着企业价值活动的合理性、有效性、完整性。因此,环境成本的发生能够及时反映出价值链中任何一个环节的优势与不足,给企业循环经济价值链的管理、创新与发展提供重要信息。

(三)循环经济价值链为环境成本控制提供有力指导。企业价值链的延伸,使得企业环境成本的控制链在不断延长和拓展,控制方法也随着价值链的创新而不断改进,进而形成一套适用于企业自身性质的控制方法体系。循环经济价值链是价值链的创新发展,它为环境成本的有效控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此基础上环境成本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出来,进而有利于环境成本控制。

四、循环经济价值链下生产型企业环境成本的分类及其内涵

环境成本是近年来理论界讨论的重要内容之一,相关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探讨了环境成本,使环境成本的内涵与外延都有所扩大。对于企业环境成本的内涵与分类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说法。循环经济价值链视角下的环境成本可以从产生原因、根本目的、指导思想、核算范围与计量手段等多个方面来考虑,周航(2011)提出了循环经济下环境成本的定义:某会计主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以循环经济发展为基本战略模式,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指导思想,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原则下,为保护环境,降低环境负荷,以取得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标,在相应的时期内进行的一系列环境保护活动和其他的一些必要经济活动,由此企业产生的可以货币化或非货币化的支出。并将环境成本分为减量化成本、资源降级成本、资源回收利用成本、环境管理成本与环境机会成本五大类别,表1列示了其具体内容。

笔者认为该分类并没有有效、系统地将环境成本的内容完全表达出来。例如,在研发阶段企业发生的环保论证费支出;在材料采购阶段为了减少产品在价值链后续阶段的环境污染、上游企业销售过程中产生的包装物污染而发生的环保材料费支出;在销售阶段为减少和治理企业在销售环节如包装环节、定价环节中发生的污染以及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支出,以及运输、仓储中为减少环境污染而发生的支出等。环境成本不仅仅存在于产品的生产阶段,也始终贯穿于整个产品价值链,存在于每个价值增值环节。因此,企业环境成本应该按照企业价值链来分类,这样才能完整包含企业行为中的全部环境成本。在循环经济价值链视角下的环境成本应该包含但不限于以上五大类环境成本。

五、循环经济价值链下生产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

循环经济价值链下生产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不仅要求企业重视生产经营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更要关注环境成本对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不仅注重环境成本控制是在循环经济模式下进行的,更要将环境成本的控制纳入到从产品研发、采购、生产、销售及服务等各个环境中来;不仅关注企业内部环境成本的控制,更要将上下游相关企业的环境成本作为企业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尽可能将环境成本降到最低,全方位地确保企业的经济活动对环境带来的负荷最小。本文仅对企业内部价值链上环境成本的控制进行简单探讨。基于循环经济价值链的理论知识,为了体现循环经济与价值链相结合的基本思想,对于企业内部循环经济价值链上的环境成本应该采用事前规划、事中监控、事后控制的全过程价值链管理控制方法,以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链为基本分析工具,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基本控制思想,将两者有效合成,形成循环经济价值链,从而贯穿于环境成本控制的全过程,力求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最优状态。循环经济价值链下的环境成本控制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循环经济价值链视角下生产型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在整体上主要由三个阶段构成。

(一)事前规划。在规划阶段环境成本的控制主要在于产品的生态设计方面,要求企业在进行产品研发时,能将环保意识、消费者健康与社会责任等有机融入到产品当中,全面考虑产品在生产、销售、使用与回收等过程中可能带来的环境成本支出,同时将由于生态设计所带来的成本增加纳入到企业成本管理系统当中,根据成本效益原则选择最佳实施方案。

(二)事中监控。这一阶段是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最核心阶段,也是环境成本控制中最能体现出循环经济价值链的重要组成部分。(1)材料采购。生产型企业生产经营的首要活动就是原材料与各项辅助材料的购买,按照事前规划过程中对于原材料的要求,在选择合适的材料时,也要考虑在采购各个环节对环境的影响,不适当的采购活动会带来更多的运输负荷与包装负荷。运输负荷会给环境造成更多的大气污染,包装负荷会给环境带来更多的固体废弃物污染,同时有可能使企业的相关采购成本增加。因此,在采购阶段要注意各个采购环节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综合降低企业可能发生的环境成本,从而降低采购总成本。(2)产品制造。在这一阶段,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清洁生产”的控制方法,这种方式比较有效,特别是针对生产型企业,从原料的投入开始到废弃物的产生都始终贯穿“清洁”二字,并且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求具备科学而严格的管理措施,实现“投入清洁、生产清洁、排放清洁、服务清洁”的生产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就使得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达到原材料的减量化投入、充分化利用、循环化使用,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减少废弃物排放。(3)产品营销。使企业产品价值最终实现的阶段就是产品的营销阶段,在这一阶段的成本控制主要是包装物与运输两方面的控制。这一阶段与材料采购阶段相对应,企业在包装物的选择方面要尽量降低产品包装废弃物的产量,使用可重复使用、可回收利用、易降解无毒的包装物材料;在运输工具上选择污染较小的运输工具,在运输渠道上建立自己的运输物流中转站,减少运输过程中资源的耗损与浪费。

(三)事后控制。目前,一些生产型企业往往会忽视售后这一阶段,而现在的产品营销系统很注重产品的售后服务,这一阶段可以将消费者退回的商品进行回收处理;可以将维修后的“废弃物”进行重新制造;更重要的是可以向下游企业或者广大消费者进行环保宣传,让更多的企业与大众加入到环境保护运动当中来。

综上,从宏观上来看,通过事前规划制定有效的环境成本控制实施方案、事中严格把控各个环节中环境成本的合理性、事后注重环境成本控制的实施效果,并反馈给事前规划阶段,这是循环经济价值链下环境成本控制的外循环。从微观上来看,企业在产品生产的材料采购、生产、流通、营销以及售后服务等价值链环节上实现了资源投入的降低、资源的循环利用,资源使用效率提升,这本身就是循环经济的本质要求,构成企业循环经济价值链下环境成本控制的内循环,这是一条可持续的、循环的完整价值链。S

参考文献:

[1]王晓燕.试论循环经济视角下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J].现代财经,2009,29(2):41-46.

[2]刘沓,周航.循环经济价值链的系统思想与管理会计方法的契合[J].经济经纬,2012,(1):77-81.

[3]付滨.循环经济价值链下企业环境成本计量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4.

[4]肖序,熊菲.循环经济价值流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体系[J].系统工程,2010,28(12):64-68.

[5]王琳,肖序.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价值链测度与优化研究[J].求索,2013,(1).

环境控制论文篇10

尽管现今大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正在不断建立、发展、完善,但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仍然趋于严重、内部人控制现象仍然比比皆是,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内部控制环境重视不够引起的,而内部控制环境的运行好坏又与公司治理环境紧密关联。构筑一个系统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对公司环境下内部控制的强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转轨经济中,企业“一股独大”致使内部人控制问题是导致公司治理环境下内部控制问题的主要原因,有效会计信息需求主体的缺失对公司治理环境下内部控制陷入恶性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改进企业治理环境下内部控制问题的关键在于内部人控制,并应从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及完善内部控制的组织机构、运行机制等方面着手解决。

关键词: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内部人控制董事会

从前几年的郑百文案、巨人集团衰败、沈阳飞龙集团“失踪”、郑州亚细亚关门、广州国投倒闭、到最近几年发生的中航油巨额亏损、四川长虹巨额应收款欠款案、伊利高管被拘风波及茅台原总经理事件,引发了会计界对公司治理环境下内部控制问题的讨论。公司治理与以前经常提到的内部控制是一种什么关系,如何在公司治理环境下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促使公司健康稳定发展?公司治理作为现代企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企业制度、公司管理等各领域,是关系到企业生存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而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防止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不断发展和完善。随着经济环境及公司结构规模的发展,传统的只注重对企业内部会计方面的控制已远远不能满足内部控制最终要为实现企业目标服务的要求。因此,内部控制有必要与公司治理结合起来,在公司治理环境下来完善内部控制,能够从根源上提高内部控制质量。基于以上原因,本文拟在公司治理的环境下,结合相关理论分析公司治理环境下内部控制的缺陷及原因,寻求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环境下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概述及相互关系

(一)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概述

公司治理所要解决的是现代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产生的问题。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英国经济学家trick1984年出版的《公司治理》一书中。公司治理包括内部公司治理和外部公司治理。所谓的内部公司治理是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等组成用来约束和管理经营者行为的控制制度。所谓的外部公司治理是通过竞争的外部市场(如资本市场、经理市场、产品市场、兼并市场等)和管理体制对企业管理行为实施约束的控制制度。本文所指的公司治理环境主要是内部公司治理环境。

(二)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1.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渊源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均产生于委托,服从于企业目标,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出现的。公司治理是基于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委托关系而产生的,内部控制是基于管理当局与其下属高级管理人员之间、高级管理人员与低阶层管理人员之间、管理人员与一般员工之间的委托关系而产生的。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实现企业存在的目标即保证企业高效运营,从表面上看公司治理的目标是防止经理人出现损害股东利益的行为,但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首先得实现企业高效运营,实现良好的效益,在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下,才能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并尽可能保护所有利害关系人的权利。因此,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均统一于企业目标的实现。

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在内容上有交叉之处。可以通过图1-1进行直观的表示。

图1-1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内容的交叉示意图

二.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互动关系

内部控制处于公司治理的大环境之下,它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公司治理的推动,公司治理的优化也需要有效的内部控制作为保障。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公司治理环境下内部控制十分重要:

(1)内部控制能否有效运行与公司治理是否完善具有很大关系,只有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环境下,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如果公司治理不能很好地解决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问题,则企业管理当局就没有足够的动力去改进内部控制,使其适应企业的发展战略,这样,内部控制的作用就难以发挥。如果公司治理接近完全无效,经理层就会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动机的驱使下,产生破坏内部控制的动机,使内部控制部分甚至完全失效。

(2)有效的内部控制又是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保障。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保证公司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还可以保证企业建立起有效的会计信息系统。而有效的会计信息系统是实现公司治理的重要手段,无论是大股东还是中小股东,他们主要依赖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决策。因此,公司治理是否有效,取决于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如果企业的内部控制失效,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也就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企业的经营者也就无法进行正确的决策。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塑造一种氛围,影响员工的控制意识,保证企业经营目标及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