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老年护理专业论文十篇老年护理专业论文十篇

老年护理专业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2:06:07

老年护理专业论文篇1

[论文摘要]本文从老年护理的社会需求出发,多方面全面分析当前开设老年护理专业、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指出开设老年护理专业前景广阔。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已进入老龄化阶段,为应对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社会上将会出现大量的老年服务机构,需要培养大量的从事老年护理的专业人才。开设老年护理专业教育是社会所需,将大有发展前景。

1老龄化社会到来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6年12月12日发表了《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白皮书说:“20世纪末,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已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进入新世纪后,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2005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近1.44亿,占总人口比例达11%,并正在以年均高于3%的速度增长,2051年将达到4.37亿最大值。”此外,老龄人口的增长存在着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上海在1979年最早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1]。

2养老工程因社会需求建立和壮大

随着城市家庭结构模式呈现的“四、二、一”倒金字塔形,即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赡养两对老人,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削弱[1]。老年人的赡养逐渐由家庭转到养老机构。为满足养老的需要,民政部研究制定老年服务的标准:如《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设置的基本标准》、《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服务标准》、《老年人护理分级标准》等。据2004年底民政部门的统计,我国已有38593家养老机构,其中:国办收养性社会福利机构3454家,集体收养性社会福利机构33736家,民办养老机构1403家。

目前的养老机构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各种养老服务机构急需进一步增加。2006年12月15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中国老龄协会会长李本公做客强国论坛,以“老龄工作与和谐社会建设”为题与网友在线交流,此次访谈由强国论坛、中国政府新闻、民政部网站联合举办。交流中李本公说,根据全国较大规模调查的数据表明,我国在目前1.44亿老年人口中,大约有3250万有不同程度的养老需求,有5%明确提出要进养老机构,而且这种需求越来越高。但是目前专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设施严重不足。按照我国老年人口5%入住养老机构,需要700多万张床位。目前各种养老机构中,拥有的养老床位仅是149万张,所以缺口非常大。现在我们已经有的养老服务机构,还存在着护理专业人员数量缺乏,护理人员总体素质偏低,难以满足广大老年人多种养老服务的需求,使得供求矛盾非常突出。

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养老工程将伴随社会需求迅速建立起来,同时产生十万计的老年护理岗位群。根据预测,随着老年服务机构的增多,老年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将有较大的就业市场。

3老年护理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目前我国医院中护理人员配置就很缺乏[3],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和养老模式的变化,各种形式的养老机构迅速增加,老年服务人才的需求随之增加,从事老年事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也随之突显出来,其中包括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服务的护士。目前的养老机构内,老年护理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护士数量少,工作量大;二是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护士没有经过专门的老年护理专业教育,其知识和技能满足不了老年护理的需要。

上海是我国目前老年人口比例最高的城市,老年护理事业发展较早,对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具有先导意义。为此,笔者到上海进行调查,上海总人口180万左右,其中老年人口占20%左右,这些老年人分布在福利性养老机构、老年护理院、医院老年病房和家庭内,需要住院治疗的老年人达十几万人。

上海目前养老机构主要两类,一类是民政系统开办的福利性养老机构,称为福利院。在上海2005年就有474家,床位数49529张。福利院对老人实行医、护、养全方位服务,按照老人生活能力和需求实行等级护理。根据有关调查,79.1%的老年人有一项或一项以上的慢性病[2],需要接受医疗护理。此类养老机构内均设有医务室,配备一定数量的医务人员,但护士配备数量少,且没有接受老年护理的专门教育,按照护理人员床位比,显示出护理专业人员严重缺乏。另一类是卫生系统开办的为老年人服务的医疗机构,称为护理院,这是上海卫生系统近年开办的一种医疗功能很强的养老机构,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这类养老机构的数量和养老床位迅速的增长。仅奉贤区老年护理床位达到2800张,且床位爆满,供不应求。医院内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护士是由原有的护士转型而来,没有经过专门的老年护理教育,且护士数量少。有的医院120张老年护理床位仅配有8名护士,24h轮流值班,护理工作极为繁忙。老年护士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4国内老年护理专业教育尚属空白

目前我国从本科到中职各层次护理专业教育中还没有开设专门的老年护理专业,对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尚属空白。虽然从90年代以来卫生部对护理专业的课程结构做了调整,增加了《老年护理学》课程,但只是使学生粗浅地了解老年护理知识,不能使学生完整地掌握老年护理必须的知识和技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老年服务业的飞速发展以及老年患者护理的复杂性呼唤越来越多的受过专业训练的护士。

5国家重视老年护理事业的发展

我国政府对老龄问题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已经提到议事日程。2006年2月9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要加快培养老年医学、护理学、营养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要有计划地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

6老年护理专业教育前景广阔

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421”家庭结构形成和“空巢家庭”的增多,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冲击。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老人健康及医疗护理需求,各种养老机构,如福利院及老年护理院等应运而生,赡养老人由家庭模式向机构养老模式的转化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需求的迫切程度在日益加重。从上海的老年事业发展,推测我国的老龄化社会到来,各种形式的养老机构将是我国未来很庞大的社会工程体系,从事老年护理的专业人员将是一支很庞大的社会岗位群体。任何一项专业教育如果没有广阔的用人市场,该专业教育就没有前途。老年护理专业教育根据社会需要而诞生,并拥有广阔的用人市场,该专业教育将大有发展前途。培养合格的老年护理人才,积极应对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满足老龄社会的护理人才需求,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化前珍,郭明贤.老年护理与康复[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7.

老年护理专业论文篇2

关键词:老年护理;硕士教育;专业学位;实践模式

我国于2000年成为老年型国家,社会对高层次、高质量的老年专科护理服务需求日益增长。老年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可培养从事临床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有影响力的老年护理专科人才。其培养模式以临床实践为主,辅以一定的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但目前的临床实践多实行统一轮转,缺乏专业特点,难以满足老年护理硕士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的要求[2]。依据国家要求,课题组根据老年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结合国内外老年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采用Delphi法对我国老年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指标进行了2轮函询,构建了以能力本位的老年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包括6项一级指标、45项二级指标、64项三级指标[3]。经过2年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老年护理专业性人才培养奠定了一定基础,为我国完善老年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提供了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研究生的基本情况及学业安排

研究生均为统招全日制,学制3年。学业安排采取“前期趋同,后期分方向”的原则。前期趋同指所有研究生第一学期均在校完成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如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文献检索、医学科研方法、老年护理理论与实践等,并取得规定学分。后期分方向指第二至第六学期,研究生根据自己的专业进行相应护理专科实践和护理科研训练。目前共有4名老年护理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按照此模式进行实践。

2实践模式管理

最终通过完成64个三级指标进行临床实践模式管理。

2.1实践目标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理论指导实践、研究临床实际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在这一培养目标定位下,结合老年护理方向特点,制定了如下具体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老年护理相关的理论知识,如老年病防治、老年保健康复、老年心理护理、家庭护理、临终关怀等;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如治疗护理、生活照顾、康复技能、镇痛技能等;具备临床思维的能力,能发现并分析解决老年问题;具有有效沟通交流的能力,如口头表达,护理文书书写等;在老年领域具备基本的科研能力,如科研设计及实施、成果推广、循证护理等;具备进行教育的能力,具备如临床带教、护理查房、健康教育等;具备医院及老年机构管理的能力;与其他老年护理相关人员合作的能力;能为自身制定专业发展的能力,如职业规划、自主学习等。

2.2实践基地与时间

为体现老年护理专业特点,重点在老年病多发的科室及老年人聚集的相关机构进行实践。总时间为22~28个月,具体安排见表1。

2.3实践内容及形式

实践内容主要包括:老年人日常护理工作,如老年护理基本操作与技能、老年急救护理、心理护理、健康评估、健康教育、保健与康复、营养与膳食管理、家庭访视与居家护理、临终关怀等;行政工作,如病区管理、运行管理、健康档案管理等;此外还有护理门诊、护理查房、护理会诊、护理讲座、病例讨论、循证读书报告会、临床带教等内容。

2.4导师

学生培养过程中,成立指导小组,其成员包括,双导师及实践指导老师。双导师为学院导师和临床导师,均为在老年护理方面有影响力,副高及以上职称。2.4.1实践指导老师选取依据各实践基地不同情况,实践指导老师选取方式亦不同。医院实践导师要求:本科以上学历、3年以上带教经历、主管护师以上职称;社区实践导师要求:专科以上学历、3年以上带教经历的社区护士以及本科以上学历、3年以上带教经历的社区医生;老年机构及临终关怀机构实践导师要求:专科以上学历、3年以上带教经历的护士。2.4.2指导小组职责校内导师和临床导师共同对研究生全面负责,包括政治思想、临床工作能力、临床带教及管理、科研各环节的质量。实践指导老师主要负责研究生实践期间的指导。

2.5实践过程

2.5.1制定个性化的实践方案学生进入临床实践前,导师小组及研究生通过座谈会,根据实践要求、研究生特点等,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实践方案,集中完成在机动时间6个月。2.5.2指导方法整个实践过程中,采取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方法。临床指导形式为分管床位制,要求每个轮转科室管理床位数不少于5张,整个过程中做到放手不放眼。指导方法主要为讨论法、讲授法。此外,要求研究生组织护理查房、病例讨论,参加科室学术活动、医疗查房等。在社区医疗机构实践时,主要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采用家庭访视、居家护理、社区健康教育等形式进行实践。

2.6考核

2.6.1临床实践考核实行“出科考核与结业考核并重”,即每结束一个科室,均要根据培养标准和实践考核标准对其综合素质和轮转科室的实践技能水平进行考核。结业考核于第六学期进行,考核思想品德素质、临床实践能力。其中,临床实践能力考核内容包括病历答辩、病历资料评价及护理技术操作考核。2.6.2科研要求实践期间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科研思路与方法,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学位论文要求针对临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调研或循证方式设计解决方案,提出对策;类型为含文献综述的病例分析报告或结合临床实践的调研报告。

3对该模式的评价

研究生临床实践结束后,将评价表发放给实践机构、临床实践研究生、研究生导师三类人群,主要采取开放式问题收集对该模式的评价,包括该模式特点,能否满足老年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需要、学生实践能力水平、临床实践结束后学生存在的不足。

3.1研究生评价

研究生认为该模式最大特点,增加了老年护理实践场所,特别针对社区、老年养老公寓、老年临终关怀安康医院,服务的老年人群包括正常老年人护理、慢性病老人护理、临终关怀护理,体现老年护理特色,实践时间安排合理,对提高其临床能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分管床位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技能。但研究生反映在社区医疗机构和临终关怀机构实践时,由于我国社区医疗发展缓慢,尚未形成一定模式,老年护理的专业性还没有体现出来,真正开展老年社区护理工作难度较大,因此建议这两个地方的实践时间可相应缩减。

3.2实践机构评价

实践机构认为该模式总体能体现老年专业特点,满足老年专业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但感觉研究生对各种老年人护理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护理手段不够,特别是社区护理场所应增加老年养生、老年慢性病中医护理手段,如按摩、食疗、艾灸等。这些手段对老年病人的居家护理更容易开展。希望在临床实践强化之前把老年专业理论课程体系适当调整。增加老年人心理护理理论知识,强化老年人护理的专业理论知识。

3.3导师评价

指导老师认为在增加老年护理实践场所的同时,又保证了学生科研临床实践的需要,同时还结合学生兴趣安排实践场所,总体对研究生水平的提高有了实践的保证。但学生普遍缺乏总体职业规划,所以对机动实践安排还没有合理的选择,主要考虑了科研的需要。通过临床实践后,学生病历答辩、病历资料评价考核明显得到提高,老年专业研究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有明显的提高。这种病历答辩的方式对导师的要求也高,有助于教学相长。

4讨论

4.1转变观念,把老年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放在首位

有研究显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认为带教老师不能满足其实习需求,实践收获与护士长的重视程度相关[4]。为避免学生过度注重外界因素,在实践前与学生讲明情况:临床实践过程中的老师,学历不是很高,不一定达到其理想的指导状态。因此在实践时,要培养研究生具有批判性思维,在临床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不断主动的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在临床实践安排中可以针对中医养生、中医护理实践增加一对一跟师学习。4.2加强监管实践过程中,实行两周向校内导师汇报,一个月向实践科室指导老师汇报,一学期向导师小组汇报的形式,内容包括护理工作中的问题、解决方法、国内外的做法等。研究生表示该方法对科研题目的选择及提高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4.3加强师资培养

虽然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实践质量,但临床实践指导老师普遍存在:临床经验丰富,但理论水平欠佳、科研能力匮乏等问题。因此在师资方面,应组织专门机构定期对临床实践指导老师进行培训、考核,要求其为双师型教师。此外还需加强国内外交流,共同探讨研究生培养策略,促进导师队伍的成熟,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4.4进一步完善实践模式

老年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专业必修课课程较少,如缺乏老年护理理论与实践、老年心理护理理论与实践、传统体育保健与中医等,尚不能凸显研究方向特色,因此还需进一步借鉴国内外课程设置。对于研究生反映的实践时间方面的问题进行调整,一是把医院临终关怀1个月调整为艾灸科室临终关怀和艾灸科室各0.5个月,二是把社区门诊和家庭护理各缩短1个月,增加营养食疗搭配、制作2个月。目前尚无专门的研究生质量评价体系,还需进一步借鉴国内外做法,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目前,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仍处于初始阶段,课题组针对老年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模式进行了尝试,由于实践模式应用范围较小,还需要增加实践范围,调整和完善实践模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金融硕士等19种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学位[2010]15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2]马玉萍.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护理研究,2009,23(10):2200-2202.

[3]张璐,孙建萍,宋丹,等.运用Delphi法构建老年护理专业学位硕士临床实践模式的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4,4(11):269-272.

老年护理专业论文篇3

1.1对象

以山东省老年公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日间照料中心、社会福利中心、居家养老中心、家政有限公司等养老服务机构的从业人员为调查对象。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

在参考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老年护理专业教育需求及课程设置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基本情况、接受专业教育情况、老年护理专业教育需求情况、老年护理专业课程设置情况4个方面。问卷的信度和效度为0.86和0.76。

1.2.2资料收集方法

解释调查目的,统一发放问卷,当场填写,当场收回。调查者检查问卷是否存在错填或漏填现象,现场征询意见并正确补填。共发放问卷62份,回收有效问卷57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1.9%。

1.2.3统计学分析

采用excel录入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完成各主要指标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比进行描述。

2结果

2.1从业人员一般资料

被调查的57名从业人员中,女性39名(68.4%),男性18名(31.6%)。30~39岁和40~49岁两个年龄段的人员占63.1%。工作年限不足5年的23人(40.4%),满5年及以上的34人(59.6%)。从事老年护理工作年限不足5年的41人(71.9%),满5年及以上的16人(28.1%)。初级职称22名(38.6%),中级职称23名(40.4%),高级职称5名(8.8%),无职称7名(12.2%)。养老机构工作人员52名(91.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4名(7.0%),三级综合医院工作人员1名(1.8%)

2.2接受专业教育情况

被调查的57名从业人员中,57.9%在接受学历教育期间接受过老年护理课程学习;50.9%在老年护理课程学习中坚持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为1∶1;43.9%已经参加过老年护理岗位培训,31.6%正在参加老年护理岗位培训;73.7%认为培训场所应选择在养老机构;认为培训对目前工作非常有帮助者占61.4%;认为目前现有知识能够胜任工作者占73.7%,不太能胜任工作者占10.5%;培训方式多以全脱产培训为主(52.6%);培训时最主要的方式是理论授课、实践操作、案例分析。

2.3老年护理专业教育需求情况

被调查的57名从业人员中,87.7%认为非常有必要设置老年护理专业;针对三年制专科学生,63.2%认为应该在第二年开办该专业;42.1%认为最合适的学习期限为6个月;98.2%认为非常有必要培养老年护理从业人员;78.9%认为非常有必要让老年护理从业人员接受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被调查者认为老年护理工作内容和需要掌握和强化的知识及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统计见表2~4。

2.4老年护理课程设置需求

被调查的57名从业人员中,85.9%认为有必要设置老年护理课程。课程的设置主要通过借鉴相关资料,并根据我院老年护理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修订而成,力求体现老年护理人才服务的社会性、实践性和服务意识性。主要包含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人文基础课和实训课。按照必要性等级排序,专业基础课程得分前3位的分别为病理学基础(75.4%)、药物应用护理(75.4%)、生理学(73.6%)。专业核心课程得分前7位的分别为护理学基础(100.0%)、急救护理学(100.0%)、老年护理学(98.3%)、精神护理学(98.2%)、老年居家护理(94.8%)、营养与膳食(94.8%)、老年保健学(94.7%)。人文基础课程得分前3位的分别为人际沟通学(94.8%)、护理伦理与法规(91.3%)、中国养老传统(91.2%)。实训课程领域最必要的为老年人疾病护理指导(98.3%)。按照重要性等级综合排序,专业基础课程得分前3位的分别为生理学(73.7%)、药物应用护理(70.1%)、病理学基础(68.4%)。专业核心课程得分前8位的分别为护理学基础(100.0%)、老年护理学(100.0%)、急救护理学(100.0%)、精神护理学(98.2%)、临终护理学(96.5%)、康复护理学(94.8%)、老年居家护理(94.7%)、健康教育学(94.7%)。人文基础课程得分前2位的分别为人际沟通学(94.8%)、中国养老传统(91.2%)。实训课程最重要的为老年人疾病护理指导(98.3%)。

3讨论

3.1构建老年护理课程体系是培养老年护理人才的重要环节

本次调查中,87.7%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常有必要设置老年护理专业,98.2%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常有必要培养老年护理从业人员,78.9%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常有必要让老年护理从业人员接受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由此说明,开办老年护理专业并促进其更好更快发展势在必行。近几年来,一些高校开始培养老年护理专业研究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研究、教育、管理等工作,并不能满足老年人服务的需求。虽然目前已有不少院校意识到调整老年护理课程的重要性,应增添老年护理学及相关人文课程,但真正开办老年护理专业课程的院校依然不多。《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指出:“到2015年,通过开展试点,探索建立针对老年人、慢性病、临终关怀患者的长期医疗护理服务模式,大力发展老年护理、临终关怀等服务。”所以,我们理应顺应社会发展,逐步调整老年护理教育布局,努力提高人员学历层次,以促进学科发展。

3.2完善老年护理课程设置是培养老年护理人才的关键

老年护理专业课程设置需要突出老年人群的特点,反映老年医学、老年护理领域的新成就、新技术、新动向,体现多学科的相互融合和渗透。调查显示,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生理学、药物应用护理、病理学基础被认为是最有必要设置的3门课程,体现了这3门课程和老年护理专业间重要的关系。在专业核心课程中,护理学基础、急救护理学、老年护理学被认为是最有必要设置的3门课程,老年人患病后的特点决定从业人员必须掌握老年人特色护理,必须具备扎实的急救技能和护理实践操作技能。而健康评估排名比较靠后,与齐玉梅等调查不一致,这可能与本研究中被调查者大多在养老机构工作,本身比较偏重护理有关。在人文基础课程中,人际沟通学被认为是最有必要设置的课程,说明一线人员已经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目前,大多数老年护理专业学生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考核评价体系方面并没有体现其特殊性。老年护理是新兴的专业,也是特别的专业,对于该专业学生的培养理应具备特殊性。所以在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教育中,要加强该专业的课程改革,重点提高学生的核心工作能力,而核心工作能力的培养或提高离不开反复的实践练习。因此,应加大老年护理专业学生在仿真情境下的练习强度,同时适当提高人文基础课程比例,努力将其培养成老年护理专业人才。

3.3加强核心工作能力培养是培养老年护理人才的重要标准

老年护理专业论文篇4

对新疆高职院校老年护理专业发展现状、老年护理人才队伍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高职老年护理专业发展思路与策略,为新疆老年护理事业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

新疆;高职院校;老年护理专业

所谓老龄化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老年人口增长的趋势,按国际通行的标准界定,人口老龄化是指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7%或者60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0%[1]。据世界卫生组织推测,2000—2050年全球老年人口将从6亿增长到20亿,且以发展中国家为主[2]。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已是不争的事实,大量推断性研究也证明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点与严重性。据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老龄委的统计,截至2012年底,新疆共有60岁以上老年人241.2万人,占全疆总人口的10.86%,年均增长率4.36%(高于全国1.16%),新疆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1新疆老年护理专业发展现状

新疆作为我国边远多民族聚集地区,其老年护理事业的发展与我国其他省区存在一定差距。2011年,新疆有两所高职院校开设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但由于传统观念对老年护理事业的错误认识,该专业招生困难;同时由于老年护理工作辛苦,工资待遇低,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缺乏吸引力,直接导致老年护理专业人员匮乏和流失。2014年,自治区民政系统开展了首期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预计每年培训400人,但这远远不能满足2015年我国养老护理员全面实现持证上岗的要求。到2015年底,新疆约需老年护理员1万名,缺口有7000多名。针对新疆人口老龄化和养老事业发展现状,必须注重老年护理人员的数量和质量[3]。要依托有条件的中职、高职院校及普通高校,大力开展老年护理专业教育与人才培训工作。高职护生是未来老年护理工作的主力军,如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已成为社会对高职护理教育的迫切要求[4]。

2新疆高职老年护理教育发展策略

2.1增设老年护理相关专业

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修订第二稿)》将老年护理作为护理专业的一个方向确定下来,新疆地区老年护理人才培养规模小,远远无法满足社会需求。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高职院校应调整专业设置,增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和老年护理专业。

2.2明确培养层次和培养目标

根据养老机构及社区岗位要求确定高职院校老年护理专业培养目标,明确高职院校所培养的老年护理人员与普通护理员之间的区别。普通护理员只需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顾,掌握老年人常见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法。高职院校以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员为目标,必须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培训,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老年护理人才。学生必须熟练掌握老年人的常规护理、突发疾病急救方法,注重老年人的康复护理以及慢性病保健护理,能解决老年人的常见心理问题[5],并能指导和管理老年护理工作[6]。

2.3提倡“三证”教育模式

在高职院校提倡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的教育模式。高职护生一边接受专业课程教育,一边接受职业培训,在取得毕业证的同时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并在实习前一学期参加国家劳动保障部门组织的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考试[5],获取证书。这种“三证”教育模式能拓宽高职护生的就业渠道,增强就业竞争力,为以后从事老年护理工作打下基础。

2.4改革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

新疆高职院校老年护理相关专业仍然沿用传统的临床护理课程体系,共分为4个模块:公共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课模块,能力拓展模块。课程设置仍以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为核心课程,老年护理课程仅作为一门考查课,共32学时,且以理论讲授为主。学生只能粗浅地了解老年护理基础知识,不能全面系统地掌握老年护理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7]。为了突出课程体系的社会性、实践性、职业性,凸显老年护理特色,建议将课程体系分为人文素质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课模块、职业能力模块、能力拓展模块。课程设置上,除临床护理专业的人体解剖学、生理学、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等课程外,还应结合老年护理实际和岗位需求,增设体现老年护理专业特色的课程,如老年人际沟通、老年心理健康、老年养生与保健、老年常见病护理、老年合理用药护理、老年康复护理、老年急救护理等。使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就能完成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和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考试相关内容的学习,从而减轻毕业前集中培训的压力。

2.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新疆高职院校老年护理专业师资非常缺乏,主要为本校承担护理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和医院临床护理专家,他们既没有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服务的经验,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老年护理教育培训[7],因此在教学中侧重一般护理技术和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忽视了对老年人人文、心理、康复、营养方面的护理。高职院校应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参加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考试并获取证书,要求教师每年利用寒暑假到养老机构进行实践,或安排教师到养老机构进行一学期的顶岗实习,积累经验。同时聘请养老机构的专家和行政管理人员为我校外聘教师,以授课与讲座形式将自己的业务经验带进课堂,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

2.6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目前新疆高职院校没有自己的养老机构,老年护理专业学生校外见习、实习主要在医院临床科室。因此,应加大投入,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全方位培养实用型老年护理人才。在校内建立设备完善的仿真老年护理实训室、老年康复实训室、老年院前急救实训室、老年iCU实训室等,以满足校内实践教学和养老护理员培训需要。在校外,将原有的课堂教学、临床教学拓展至社区、家庭、养老机构等场所,与各级养老机构、老年护理院、老年康复中心等签定合作协议,使之成为老年护理专业的实习、见习基地。

2.7增加见习、实习经历

目前老年护理专业学生每学期到养老机构见习1~2次,在第五、六学期安排学生实习,共8个月时间。学生接触养老机构或社区中的老年人的机会较少,明显缺乏对其日常生活需求的了解以及对老年人真实生活的感知,使得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际脱轨[8]。建议将见习地点放在养老机构和社区。适当调整课堂教学与见习课时比重,增加见习次数,集中并延长见习时间。第二、三学期各安排为期两周的见习活动,并利用寒暑假让学生到养老机构见习15天。平时学生可以社团成员和志愿者身份前往养老机构与老年人进行互动,以便更好地学习老年护理课程。实习安排既要兼顾医院临床科室又要兼顾养老机构,可各安排4个月,既满足学生对护理基本技术和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护理知识的需要,又满足其对老年人这一群体日常照护方法的需要。

2.8编写核心课程教材

目前,新疆高职院校老年护理专业使用的教材无法体现高职教育特点,基本理论所占比重大,不利于专业人才培养。因此,当务之急是开发一套满足老年人护理需求的特色教材,从而为学生毕业后开展老年护理工作奠定基础,达到零距离上岗要求。教材编写要紧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和《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理论以“实用、够用”为度,技能以满足护士职业岗位和养老护理员职业岗位相关要求为度。考虑到养老护理员岗位特点,在坚持教材实用性基础上,兼顾内容的差异性,避免与《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等教材重复,并对教材内容进行相应删减和补充。如增加老年康复护理、老年心理护理、营养知识、怎样省时节力地移动老人、不同性别老人便器使用等内容。

3结语

今后一个时期将是我国老年护理人才供需不平衡的时期,发展老年产业及老年护理专业机遇与挑战并存[9]。新疆高职院校老年护理专业起步晚、发展慢,不能满足老年护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如何将以上建议付诸行动,大力发展老年护理事业,将是新疆高职院校老年护理专业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1]徐斌,吴爱勤.护理心理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张文静,孙红梅,李军,等.某中专学校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26(2):131-133.

[3]黄菲,张会君,解杰梅.国内外养老护理人员培训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1,25(1):189-191.

[4]姜娜,孙梦霞,李回平.现场教学模式在高职《老年护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研究,2014,28(5):1907-1908.

[5]李建,党晓伟,付志华,等.养老护理员现状与市场需求状况分析及展望[J].河北医学,2015,21(12):2066-2068.

[6]李洁,徐桂英,姜荣荣,等.我国养老护理服务人员现状及人才培养展望[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3(4):236-239.

[7]刘衍,沙丽艳.老年护理人员教育现状及对策[J].护理研究,2015,29(8C):2948-2950.

[8]陈獒,胡秀英.由护理本科生对老年护理教育教学反馈引发的思考[J].护理研究,2013,27(8B):2536-2537.

老年护理专业论文篇5

abstract:thelevelofcareworkisoneoftheimportantreferencesshowingtheexpertiseofamedicalunit.theauthoranalyzedtheprofessionalabilities,qualityofexperience,educationlevelaswellasworkexperienceofnursingstaff,suchasanalysis,anddescribedtheapplicationofhierarchicalteachingnursingteachinganditseffects.

关键词:医疗护理;分层带教;护理教学

Keywords:medicalcare;hierarchicalteaching;nursingteaching

中图分类号:tV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6-0254-02

0引言

众所周知,护理质量是展现一家医疗单位能力水平的重要参照之一,因此,护理工作在医疗单位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而在医疗单位的急诊科当中,护理工作则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如何提高护理水平,这还要从源头上做起,那便是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大家都知道,护理工作具备的明显特点便是“急、乱、杂、忙”,因此,如果不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和经验,将很难胜任这样的工作。所以,对新入院的一些护理人员进行技术能力训练、专业知识培养便成为当前的重中之重。而且,在考虑到众多护理人员的文化程度、学历水平,以及护理经验的时候,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起到明显效果,因此分层带教教学方式便成为当前提高护理人员各项能力水平的关键。所以,本文笔者就以急诊科80名护理人员为例,探讨分层带教应用到护理工作及护理教学中的有效性。

1对象方法

1.1对象:笔者以我院新老护理人员(急诊科)80例作为研究对象,80里对象的年纪均平均在19岁到29岁之间。其中,这80例护理人员当中,中专学历为40名,大专学历为30名,本科学历为10名。然后将这80例研究对象划分为初级护理人员(工作经验达到一年者)、中级护理人员(工作经验达到三年者),以及高级护理人员(工作经验达到五年者)三种。将这80例研究对象分为甲组合乙组,平均每组各有护理人员40人。其中,利用传统教学模式对甲组进行专业授教,利用分层带教模式对乙组进行授教。

1.2方法:以急诊科为例,本院选出的80例护理人员为例,将其中40名随机选出组成为乙组(分层带教组),同时并根据两组人员的专业能力、经验素质、学历水平,以及工作年限等特点制定出相应的授教计划(初级授教、中级授教、高级授教,以及专科护理人员的培训)。之后,再由带教老师结合分层带教的教学模式展开授教工作,并及时对不同阶段的教学效果进行精确的评估,进而总结分层带教所起到的效果。

1.3计划:结合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经验素质、学历水平,以及工作年限等不同特点进行分层带教,首先则要制定合理的带教计划,然后通过“知识”和“技能”两方面入手进行授教。

1.3.1初级护理人员目标:让护理人员对基本护理技能给予掌握,可以熟练对常规护理方式加以应用。知识:让护理人员及时对各科室的职责给予明确,同时让他们对护理工作的常规流程给予了解;让护理人员对各项理论知识,以及常规护理手段给予熟知,其中以急诊科为例;让护理人员对一些常规急救药物的各项特点给予明确。技能:指导护理人员对一些常规性的护理操作技术给予掌握,比如吸痰;指导护理人员以正确的格式对相关报告,以及急诊患者记录进行拟写。

1.3.2中级护理人员目标:当有患者急需抢救,或者出现一些突发问题时,让护理人员能够顺利给予处理。知识:让护理人员能够对急诊科的一些常规操作方式,以及理论知识给予掌握;让护理人员能够熟练使用一些急救性药物。技能:让护理人员对急诊科的相关操作方式给予掌握,比如洗胃等;让护理人员能够顺利配合医疗人员的急救工作,并且提高其日常对患者病情的观察能力。

1.3.3高级护理人员目标:让护理人员能够全面性地对急诊科各项护理环节技能给予掌握,并指导护理人员提高分诊以及导诊的专业能力,让护理人员能够熟练地使用相关设备为一些突况进行处理。知识:让护理人员对急诊护理工作有着全新的了解,并让他们能够对一些新发展给予适应;让护理人员全面了解护理知识,并指导其进行理论指导,以及查房等工作;让护理人员对各项应急程序给予了解,并指导其有效完成风险预案。技能:指导护理人员熟练地运用相关技术操作,比如除颤技术等;让护理人员能够全面地对一些见习护理人员进行岗位指导。

1.3.4专科护理人员转科护理人员通常都具备着较高的能力水平,不论是在对一些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的时候,还是对一些突发性问题加以急救的时候,都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专科护理人员可以熟练地对分诊和导诊,以及一些急救措施给予完成;专科护理人员可以对一些急救药物的用法、药性,给予掌握,并且还可以对患者服用药物后的种种反应加以精确的记录;专科护理人员可以对一些急救性设备给予熟练的使用,同时还可以在这些设备出现故障时加以处理,并给予妥善的保养;专科护理人员可以更好地指导见习护理人员,并及时对其展开相应的专业能力培养工作。

1.4带教措施:①选择老师:老师的选择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老师确保整个团队护理质量的前提保证。所以,必须选择专业素质强、业务能力突出,而且有责任心的老师来胜任指导工作。②建立考核网络:由工作年限久,且资历高的护理人员组成考核团队,然后对一些新来的护理人员进行考核。③流程制定。④定期开展学习:定期开展一些学习活动,比如科内学习,或者是急诊科大科学习等。⑤设备操作指导:制定相关设备操作指导流传,由相关指导老师带领。其中,对于一些设备上的难点,或者是一些新仪器等,可以请一些专业性强的医疗人员给予指导。⑥专科技能指导:让护理人员自学理论知识;及时在指导工作中融入新技术、新知识;定期开展知识讲座;选出优秀护理人员前往省市进行专业深造。

1.5质量评估:①常规性评估:两组护理人员在接受接受指导的同时,指导老师还要及时对两组护理人员的实际护理情况进行记录,同时还要护理人员的学习情况,以及效果进行合理的评估。②理论与实践的考核:以季度作为间隔标准,对接受试验的护理人员进行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考核。其中,理论上的考核可以利用提问来完成,而实践考核则需要专业老师带领,以护理人员的实际护理情况,以及对知识和技术的掌握情况、应用情况作为考核标准。

2结果

通过我院对80名护理人员,甲组与乙组的教授情况发现,接受分层带教模式授教的乙组护理人员,其对指导老师的满意程度要高于甲组(接受常规模式授教),如表1所示。当调查工作开展到后期,对两组成员进行考核,考核结果显示,接受分层带教模式授教的乙组的成绩要高于甲组,如表2所示。

3讨论

通过试验发现,传统的指导模式已然无法满足当前的护理工作,特别是随着一些护理设备的日益更新,以及新型药物的面世,加之护理人员专业能力水平,以及学历等参差不齐的现象越加明显,这便使得分层带教模式的授教方法变得越加主要起来。而本次调查试验无疑证实了这一说法。

参考文献:

[1]赖薇.对护理学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研究[J].价值工程,2011,(34).

老年护理专业论文篇6

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护理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年轻护士普遍存在专业思想不稳定的现象,所以培养年轻护士的职业情感尤为重要。在年轻护士的培养过程中,刚开始的工作阶段是非常关键的时期。在此阶段,年轻护士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将经历由感性到理性,由理论到实践的转变。职业情感教育属于对年轻护士的基础教育,可以使年轻护士从认知上正确、全面的理解护理职业,从情感上真诚地接纳或喜爱护理专业,真正热爱这一职业,真正认识和热爱这一职业,从心理和行为上顺利完成从学生到护理工作者的转变[1]。

情感是个体对态度对象的体验,产生或拒绝、喜爱或厌恶、热情或冷漠等情绪,它与认知、行为一起构成态度。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帮助年轻护士顺利渡过角色转换期,逐步培养良好的职业情感。

(1)进行岗前培训:认识护理专业。(2)发挥老同志的角色作用。选拔临床优秀护士带教,开展一帮一活动。(3)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工作环境。

加强对年轻护士的职业情感教育,使年轻护士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专业观和职业情感,不仅可以推动年轻护士学习知识、提高技能的内在动力,还可以提高年轻护士的素质基础,使之顺利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巨大转变,满怀信心的投入护理的队伍,成为符合现代社会健康需求的高素质的护理人才[2]。

1基本理论

职业态度是个人对某种特定的职业的评价和比较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倾向。护理职业态度就是护理人员本人对护理职业的看法和情感,以及决定自己职业行为倾向的心理状态。护理职业情感则侧重于护理人员在护理活动中的情绪状态和情感体验。如:对专业的热爱、对技术的钻研、对病人的热情等。而这些情感的体验多数来自于护理人员对自身专业的理解,认同及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情感作为态度的一种因素,在态度形成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直接影响护理职业行为的倾向,积极的情感往往形成积极的态度,表现出良好的正向行为,坚定持久地热爱护理专业并且在行为上予以充分体现。年轻护士只有在情感上接受并喜爱护理职业,才能对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形成积极的态度。

高尚的职业情感品质是做好临床护理工作的基本保证,一般包括:浓厚的专业兴趣、高昂的工作热情,强烈的工作责任心,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3]。

2护理职业情感培养的策略

为使年轻护士从认知上正确、全面理解护理职业,就必须从情感上真诚地接纳或喜爱护理专业,并从行为上积极探索和发展护理事业。培养年轻护士积极稳定的专业观。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帮助年轻护士顺利度过角色转换期,逐步培养良好的职业情感[4]。

(1)进行岗前培训:认识护理专业。通过岗前培训,使年轻护士对临床护理专业有充分的了解,了解自己将在临床工作中的角色位置,使之迅速自我调整,及时适应转变。内容包括:医院的规章制度、病人对护理的要求、目前院内的护理服务水平、临床护理专业的各项质量标准、医院的背景现状、带教老师的一般状况、院内感染与职业防护、南丁格尔精神讲座,年轻护士的角色与任务等。(2)发挥老同志的角色作用。选拔临床优秀护士带教,开展一帮一活动,以他们的丰富经验和对职业的满腔热忱,以身作则,全面示范。老同志对护理专业的热爱、技术的精湛、对病人的真情关爱、与病人之间自然和谐的关系必然成为年轻护士羡慕和模仿的对象、可以引起年轻护士内心的崇敬和渴望,从而坚定她们的职业信念。(3)造宽松和谐的学习工作环境。年轻护士面对新环境,不知如何与病人接触,在看到病人痛苦而自己无能为力时感到压力较大。为此,组织召开交流会,让新老护士面对面的交流,及时疏泻心中的焦虑,以健康快乐的心情投入工作。会上还可以解决个人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如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如何看待个人得失、工作应往上看、学习先进的人和事、生活应往下看,随时感到满足幸福。让老同志成为她们的知心好友,以大姐姐般关心和爱护她们[5-6]。

3讨论

老年护理专业论文篇7

【关键词】老年护理;人才培养;职业能力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使命和重要任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提高老年护理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老年护理人才培养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实现教学和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我院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不断探索和创新,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创造性构建“三三三”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了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其就业能力,使学生逐步实现由学生身份向职业“老年护士”的渐进性的转变。

1传统模式的弊端及创新模式的必要性

老年护理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采取什么样的模式才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是首先要考虑的一个问题。传统老年人才培养模式中,沿用本科学科体系课程,压缩课程数量和学时,改头换面,为高职所用。有些课程中原理性的内容过深、过细,新技术信息量少,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生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实践训练为辅,动手能力较差,这些问题造成学校专业培养出的毕业生无法达到市场需求。因此根据本地区养老行业发展状况,及老年护理岗位需求,加强工学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就业能力是老年护理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2“三三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按照人才培养为社会经济和区域经济服务的要求,充分考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我院在制定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方案时,充分考虑到济南地区养老服务机构的现状并做了大量调研,结合调查结果开发设计出了“三三三”人才培养模式。第一个“三”即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考虑到三项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与岗位能力需求相结合;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职业拓展能力与行业发展前景相结合。第二个“三”即构建三个教学体系: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专业核心实践课程体系及职业拓展课程体系。第三个“三”即三年的学制分三个阶段进行。具体陈述如下:

2.1三项结合

2.1.1老年护理专业培养目标与岗位能力需求相结合。通过调查问卷、随机走访、座谈会等形式的专业调研,明确老年护理岗位能力需求,为老年护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制定的依据。老年护理岗位工作任务主要有:老年人的生活护理、预防保健、心理护理、老年慢性疾病的护理、健康教育,老年用药的护理、养老机构护理及管理人员的岗前培训、职业资格认证等。这些岗位工作任务需要毕业生具备三个方面的能力。从事本职业的基本职业能力、专业核心能力、职业拓展能力。基本职业能力主要包括爱岗敬业、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素质。专业核心主要包括为老年人提供预防保健的能力、心理评估和心理保健的能力、健康教育能力、急救能力等。职业拓展能包括:对护工进行岗前培训及技术指导的能力、开展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认证的能力、对养老机构(如老年公寓)进行设计、管理的能力。

2.1.2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2002年,国家颁布了《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标准》,任何从事老年护理的工作的人员都必须持有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老年护理专业的毕业生首先要考取养老护理员证,还需要具备护士资格证书。在课程标准的制定中,要融入护士资格考试大纲及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可以获得以上两个证书,为就业做好准备。

2.1.3职业拓展能力与行业发展前景相结合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1.7765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3.26%,到2020年将达到30%。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和老年护理专业的发展,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务会逐渐从医疗机构独立出来,转向社区和专业养老服务机构【1】。“老年护士”需要全面掌握老年人的生理特点,老年用药的特点,老年人预防保健等知识和技能,要通过专门的培训学习。同时老年人口绝对数目较大,老年护理员市场需求较大。据统计:目前我国需要养老护理员1000万人左右,而全国现有养老护理员仅2万多人,其中取得职业资格的不足1万人,缺口很大。因此具有较大的就业潜力。另一方面,随着养老保健服务体系的建立,对于养老机构管理人员需求量也随之增加。故学生除了具备老年护理岗位基本能力外,随着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还要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从事养老机构的管理。

2.2构建三个教学体系在“校企合作”,培养老年护理人才的过程中,我们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按照职业能力分解细化的原则,基于工作过程构建具有老年护理特色的课程体系,具体包括通识教育教学体系、专业核心实践教学体系、拓展技能课程体系三个教学体系。按照“通识教育是基础、专业技能教育是核心、拓展技能教育是特色”的总体架构,构建课程体系。

2.2.1通识教育教学体系通识教育主要学习公共课程和医学基础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伦理道德和价值观、人际沟通与表达能力,养成基本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形成系统的医学基础知识。

2.2.2专业核心实践教学体系;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健康评估、老年护理、老年预防与保健、老年营养和食疗等课程的校内实习实训、临岗见习、协岗实习及顶岗实习实践教学内容。根据老年公寓护理岗位工作任务,重组教学内容,每个工作任务为一个学习单元,课堂教学全部在学校一体化教室进行,或养老机构内进行。教师通过采取pBL、CBS、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分组讨论、床边教学、仿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从多个层面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2.2.3职业拓展课程体系拓展能力课程主要学习伦理、护理礼仪、老年公寓管理与运作、沟通与交流、养老保障制度等。课程内容紧密结合老年护理工作岗位,体现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该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职业拓展的能力,充分考虑到未来养老市场的发展和学生个人价值的实现。

2.3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即将学生三年的学习期按照“1+1+1”的模式设计。第一年学习通识教育课程,在学校完成;第二年学习专业核心实践能力课程,通过养老机构的临岗见习、协岗实习的方式进行。第三年学生到养老机构进行顶岗实习。

目前护理专业的实习一般按照2+1的模式进行。即两年在校学习,一年在医院顶岗实习。该模式的缺点是:学生前两年集中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脱离,第三年实习时,理论知识遗忘较严重。一方面不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职业认同感。通过“1+1+1”三阶段渐进式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接触职业岗位,逐步完成学生―即使学生又是老年护士―老年护士的身份转化。学生专业知识牢固、有责任心、能吃苦,对岗位适应较快[2]。这种模式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并将学习、见习、岗位体验融为一体,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3“三三三”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及作用

“三三三人”才培养模式在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体系的构建、学习阶段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创新,完全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学校教育与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及岗位工作内容融为一体,打破传统学科体系,重新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将过程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有机融合,体现工学结合特色,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实践证明,这一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学生社会能力、动手能力、职业能力、就业能力方面有良好的效果。但是,这一模式在人才培养的细节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今后还需要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索、实践,使这一模式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老年护理专业论文篇8

【关键词】护理;临床带教;教学管理模式

护理实习是护生理论联系实际,从理论走向实践的重要过程[1];其主要任务是提高护生的专业能力,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2]。我科从2014年8月开始,对护理实习采用规范化管理模式。为了解该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对两组护生的考核成绩、护理病历书写评分及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进行了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5月的护生56名作为对照组,其中本科18名,大专38名,女46名,男10名,年龄为22.58±0.996岁;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5月的护生62名作为实验组,其中本科20名,大专40名,女50名,男12名,年龄为22.46±0.855岁;两组实习均为4周,来自3所相同的学校。两组护生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教学管理方法,根据护理工作需要安排工作3年以上的护士担任带教老师。实验组采用规范化教学管理模式,具体方法如下:建立护理部、护士长、科室教学组长、带教老师的管理架构[3],规范带教管理制度,制定各级带教人员的职责。1.2.1带教老师的任职资格和考核任职资格,带教老师要求工作满5年、大专学历、护理师职称以上;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责任心强、乐于施教[4]。教学组长要求工作满10年、本科学历、护理师职称以上;热爱教学工作、综合素质好、管理能力强。考核方法,每年进行科室教学考核和授课比赛,竞聘上岗,任期1年。建立学生档案,包括学生所属学校、学历、联系方式、学生考勤、出科考核成绩等。一对一带教[5],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包括专科理论培训、专科操作培训、教学查房和疑难病例讨论等。出科考核,包括专科理论、操作考核,及专科护理病历书写。1.2.2教学反馈方法对带教老师从5个方面进行反馈,即:职业素质、理论知识水平、操作规范性、授课方法、教学态度。每个方面20分,总分100分,分为很满意、较满意、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评价标准:总分60~100分为满意,小于60分为不满意。

1.3观察指标

出科考核成绩、护理病历书写评分及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生实习期间出科考核成绩对比

实验组护生出科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2.2两组护生的护理病历评分对比实验组护生护理病历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3两组护生对带教老师满意度的对比

实验组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3讨论

3.1规范化管理模式能够提高临床教学质量

规范化管理模式,保证了教学计划的执行,加强了带教老师的责任感,促进老师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促进了护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了临床教学质量。本调查显示,实验组护生的出科考核成绩、护理病历书写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3.2规范化管理模式能够提高护生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

规范化管理模式,对带教老师择优选拔,实施教学反馈后,带教老师对带教的重视程度提高,并能从反馈中找到不足,不断总结和改进,使护生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提高。表4显示,实验组护生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总之,规范化管理模式能够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及护生对带教老师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孙敏珠,魏文华,张萍.分层次教学模式与护理量化表联合应用于临床带教中的效果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11):85-87.

[2]郭素梅,卢明,平智广.规范化护理带教在临床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5,1(1):10-13.

[3]王雪.临床护理带教教师规范化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上海护理,2013,5(3):27-29.

[4]迟英.规范化护理临床带教管理模式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178):140-141.

老年护理专业论文篇9

【关键词】规范化培训;新护士;护理质量

护士规范化培训是使护理专业毕业生顺利完成从理论知识到实际工作能力转变的重要措施[1]。刚毕业进入医院的新护士是护理队伍的新生力量,其素质不仅影响护理团队的整体素质,也直接影响护理质量[2]。为了帮助新护士尽快适应医院工作,满足临床护理工作需要,笔者所在医院自2008年开始对每年新招聘的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使新护士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得到了较大提高。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8-2009年笔者所在医院招聘的145名护士为研究对象,其中女139名,男6名;本科12名,专科133名。

1.2培训方法本科毕业护士培训2年,专科毕业护士培训3年。培训分为三个阶段:岗前培训、基本技能培训、专科护理培训。在培训之前,护理部召集科护士长、部分病区护士长讨论并制定培训计划。在实施培训后,根据临床具体情况适当修改培训计划。每一培训阶段结束后都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考核。基本技能培训和专科护理培训阶段的考核成绩纳入个人绩效考核。每一培训阶段都有针对具体项目的考核。

1.2.1岗前培训阶段培训时间为3周,培训方式以专题讲座和示教模拟操作。新招聘护士先接收人事部门组织医院管理相关知识培训,然后参加护理部组织的专业知识培训。主要培训内容是医院护理工作制度、管理制度、核心制度,护理人员岗位职责,安全教育,护理理念、护士礼仪、护患沟通艺术与技巧,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医院感染知识与职业防护等。

1.2.2基本技能培训阶段培训时间为3个月,护理部制定新上岗护士三基三严考核评价表(附16项基础护理技术操作标准),在新护士岗前培训后,人手一册。培训方式是在带教老师“一对一”地指导下进行临床实践操作。带教老师是经各科室考评,选拔理论知识扎实、操作熟练、护师职称以上人员担任。新护士入科后,带教老师认真带教,使新护士尽快熟悉环境,适应角色转换。技能操作主要内容是无菌技术、血压测量、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采血、静脉输液、氧气吸入、雾化吸入、吸痰、鼻饲、口腔护理、导尿、灌肠、引流管护理、穿脱隔离衣等16项。带教老师严格要求,认真指导新护士加强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训练。病区护士长每月进行5~6项操作考核,3个月内完成考核。基本技能培训结束后,个人在考核评价表上写自我评价,带教老师写出评语,护士长进行总体评价。护理部最后对16项基本技能操作随机3~5项进行考核,同时进行相关理论考核。

1.2.3专科护理培训阶段护理部制定新护士轮转计划,本科毕业的护士在内科(1个)、外科(1个)、急诊科、iCU4个病区轮转2年,专科毕业的护士在内科(2个)、外科(2个)、急诊、iCU6个病区轮转3年。轮转期间,要求新护士在做好基础护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同时,要掌握相应专科疾病的护理常规、专科技能操作,掌握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学会观察危重患者的病情,能够根据患者特点,制定个体化护理计划。专科护理的通识培训以专题讲座和典型案例分析形式进行,由护理部主任及科护士长授课,每月2次。通识培训内容主要是危重患者的病情观察、各种管道的护理、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和要求、护理不良事件防范、各种急救技能、优质护理服务的目标和要求等。案例分析时先由新护士发言,进行集体讨论,最后由授课人分析点评。新护士轮转出科时,病区护士长对其进行理论和技能考核,综合评价后写出科室鉴定。病区护士长可以根据考核情况,向护理部提出将其留用的意向,进入下一个科室的轮转。培训全部结束后,护理部组织综合理论和技能考核,考核成绩是新分护士定科的重要依据。

2结果

2008-2009年进入医院的145名新护士基本技能培训阶段理论考核合格率是86.28%,基本技能操作合格率是93.79%;规范化培训结束后(即专科护理培训阶段后)理论考核合格率是97.93%,基本技能操作合格率是99.31%。新护士培训前后理论及技能考核成绩比较见表1。

3讨论

3.1规范化培训提高了新护士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通过对新护士实施规范化培训与考核,增加了新护士对护理专业知识的认识,熟练地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3],使其全面熟悉和掌握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工作职责、工作流程、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应急预案处理流程、专科疾病护理常规等多项技能,较快适应了临床护理工作[4]。由表1可见,培训后新护士的理论及技能考核成绩比培训前有明显提高(p

3.2规范化培训提高了新护士的职业素养和工作质量通过规范化培训,不仅使新护士进一步深刻理解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理念,还较为充分地调动了新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动服务意识,提高了新护士的职业素养。通过规范化培训,不仅使新护士进一步明确自己学习工作目标,还较好领会岗位工作要求和标准,积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掌握有效的护理工作方法,从而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另外,通过专科护理培训,明显地缩短了新护士定岗后熟悉、适应专科护理岗位的平均时间,从而也有效地保证了护理质量。

3.3规范化培训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通过规范化培训,新护士较好掌握了医患沟通技巧,沟通能力得到提高,健康教育到位,医患关系改善,患者满意度增加。在本院2011、2012年度评选的“患者最满意护士”中,新护士占10%。

3.4规范化培训减轻了临床护理带教的压力规范化培训有统一标准、有计划、有考核,同时将新技术、新技能融入培训内容当中,也使新护士能够更好地接受新知识。通过规范化培训,使来自不同学校的新护士都能够很快地掌握护理常规和工作流程,各项护理操作标准规范,较快完成从护生到护士的角色转变。规范化培训为临床护理带教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减轻了护师带教的压力。

综上所述,新护士规范化培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但也发现了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如未按能力要求、教育接受程度等进行分层培训,带教老师的培训也需要加强。随着卫生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颁布,明确规定应加强全国卫生技术人员规范化培训[5],医院将不断完善护士规范化培训体系,逐步落实分层级培训,提高护士综合素质[6],促进护理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叶文琴,朱建英.现代医院护理管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69.

[2]徐翠荣,李国宏,任璐璐,等.临床基本能力评价表在新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4):343-344.

[3]周玲,李达.护士继续教育培训的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2,9(9):86-87.

[4]薛秀梅,王海燕,丁红华.护士轮训规范化管理方法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5):68-69.

[5]卫生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S].2011-02-12.

老年护理专业论文篇10

【关键词】带教老师;护生;主动性;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R19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512-01

护理临床教学是培养合格护士必不可少的一环,因为它不仅为护生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而且对于其专业角色的形成及社会责任感的建立是有帮助的。因此临床实习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护理质量的优劣,必须尽可能的提高临床教学质量[1]。而临床护理教学质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临床带教老师的素质及水平。国外专家指出:临床带教老师有效的教学行为能够促进实习学生的实习效果,提高学生主动性,保证教学质量[2]。为了进一步了解临床带教过程中带教老师影响实习护生主动性的原因,对在我院实习的护生进行了如下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实习护生60名,其中本科20名,年龄22岁~24岁;专科40名,年龄18岁~20岁,均为女性。进入临床实习时间为5个月~8个月。

1.2调查方法:在本科室实习结束后,给每一位护生发放自制问卷表,其内容包括对教师:学历、带教技巧、专业基本素质(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对护生态度、言行举止、沟通能力、关心爱心等方面的满意情况。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实习经历,选出有哪些方面是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影响其主动性的因素。采用无记名式问卷,写完后当场上交。

2结果

60名护生对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影响其主动性的因素从总体情况来看,按内容进行归纳分类,主要集中在带教老师的态度、专业素质、教学技巧3方面。

2.1带教老师的态度:护生获得知识,爱与归属,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护生实习时的第一需要。护生追求的是被关心,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要的满足[3]。对于带教老师的态度,护生反映:态度和蔼、主动关心并尊重、信任学生者占70%;忙于工作,态度冷淡、时常批评学生者占30%。此数字说明临床带教老师对学生的态度有待进一步改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学的前提。临床护理带教是一项烦琐的工作,特别当护生初到病房时许多技术工作和护理工作还未掌握,带教老师又怕出差错,还怕不能完成自己当班的大量护理治疗工作,此时需要护士长的协调和督促。首先要消除带教老师的思想顾虑,要求带教老师克服不正确的思想,明确带教护生是每位护理人员应尽的责任[4]而不能只为了快速完成当班的工作态度生硬的指使护生去做一些她们认为并不重要的事情,如:擦治疗车、换液体等,忽略了护生的心理感受。在让护生做任何事情之前应告知其这项工作是我们职责之内的,如果当班有治疗操作在允许的情况下应让护生一并去看、去学习。调查发现临床护理教师在运用表扬刺激学生的荣誉感和满足感方面做得不够,不要批评学生过多。让学生感到被重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5]。作为带教老师应该认识到学生与老师一样,也有独立平等的人格和各方面的需求,主动关心、理解、信任、尊重学生,并把对学生的信任传递给病人以及其他医护人员,帮助护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提高实习的主动性。

2.2临床带教老师的专业素质:临床护理带教老师既是护理专业的实践者,又是护理教育者。她们的一言一行所表现出来的知识水平、专业素质对实习护生的专业思想、身心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6]。

从调查情况显示,护生反映老师能按正规操作且专业理论扎实者占39%,操作较正规专业理论一般者占37%,操作不正规专业理论不扎实者占24%。其中专科护生多数认为带教老师的操作及理论知识是正确的,而本科护生多数认为只有少部分老师会正规来操作且专业知识扎实。说明临床带教老师的专业基本素质存在一定缺陷,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巩固自己的理论知识,注重学习新知识,这样才能得到护生的肯定与认可。

2.3临床带教老师教学技巧:调查显示,80%护生建议带教老师不应只是把学生当成无偿的劳动力,大部分时间是让她们做一些没有技术含量的事情,应该给她们创造实际操作、自己动手、亲自实践的机会,给她们讲解一些专科性较强的操做和典型疾病的理论知识,带教老师能够抽出时间去解答她们的疑问,带教老师有明确的带教计划,能够系统的指导学生,而不是每天重复同样的内容。同时护生希望老师能注重带教效果反馈,以了解她们临床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上这些情况说明实习学生对于护理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同时也说明带教老师缺乏正确引导学生实习的技巧,只是单纯的让学生做事,没有和护理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

3对策

3.1注重护生的心理变化:实习是护生离开封闭的校园接触社会的开始,而且此时她们正处在青春期,所以在实习过程中当遇到困难时心理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应对护生做到“三心”(即关心,关心其生活进步;耐心:耐心讲解帮助;细心:细心检查操作),以增强自信心,从而使他们具备同情、敏锐、冷静、严肃、开朗、无私的心理素质。

3.2注重带教老师的选择和培训:为了更好地激发护生的积极性、提高实习质量,应组成由护士长、带教组长和分带教共同完成的三级管理制。带教组长要具有一定教学和组织能力,并根据教学大纲制定计划和目标,分带教教师要求专业水平高、素质好,有较好的沟通能力,热衷于教学工作,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影响护生,使其尽快进入角色,并能很好的配合带教组长工作。

3.3科学地制订带教计划:实习时间和内容的合理安排是实现培训目标的基础。带教老师应在限有的时间内围绕大纲要求,结合本科室的特点,做出合理的安排,让护生在本科室结束实习后能够对本科室的工作大致理清思路、有所收获,而不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以然,存在抱怨心理。

4小结

临床带教教师的心理品质及专业素质不仅标志着医院师资队伍的水准,同时还影响着学生医学知识的掌握和个性的发展。因此,带教老师应看到影响护生主动性的因素,避免此因素的发生,为护生提供积极向上的实习环境,激发其能动性。

参考文献

[1]王妤,何金爱.护理本科生临床护理教学管理的探讨[J].现代临床护理杂志,2002,1(1):37-39

[2]KnoxJe,me@anJ.hnportantclinicalteacherbehaviorsasperceivedbyuniversitynursingfaculty,studentsandgraduates[J].Journ~ofadvancednursing,1985,10:25-30

[3]蒋革新,范玉珍.教技育人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J].护理研究,2002,16(10):609

[4]任燕娴.临床带教与护生心理需求调查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12:(01)104-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