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证券股票分析论文十篇证券股票分析论文十篇

证券股票分析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2:10:37

证券股票分析论文篇1

关键词:证券投资基金;股票价格波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

0、引言

自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和1991年7月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至今,我国的证券市场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成就瞩目。但不得不承认,我国的证券市场机制还很不完善,投机现象严重,股价波动幅度较大,市场缺乏稳定性。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这种现象都有过深入研究,大部分研究者都认为存在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投资者结构不合理,散户投资者居多,机构投资者相对偏少。理由是个人投资者带有明显的投机色彩,追涨杀停,盲目跟风,容易受市场气氛左右,从而导致股票市场无序波动i而机构投资者无论是在信息的获得还是投资分析能力上都是散户无法相提并论的,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可以引导市场理性投资,从而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从1991年第一家证券投资基金成立至今,我国基金业发展迅速,总规模已经比较庞大。然而,基金持股是否真的能够稳定我国证券市场的股价波动,还有待验证。本文选取了2006年1月到2008年12月12个季度证券投资基金公布的数据,分开牛市和熊市,分别研究了证券投资基金重仓持股在这两个不同类型的市场中对股票价格波动性的影响。

1、文献综述

关于证券投资基金重仓持股对股票价格的波动究竟是起着稳定器的作用还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一直以来都是争论的焦点。从国外来看,Brennan(1995)认为机构投资者比个人投资者理性,进行噪音交易的可能性极小,也很少受市场情绪的影响,因此他们能通过抵消个人投资者的非理保持股价稳定,从而使得他们控制的股票具有较低的波动性;martint.BomandJanuszBrzeszczynski(2006)对波兰养老金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机构持股的增加降低了股票价格的波动性。也有一些学者对此持相反观点,认为基金持股会增加股价的波动性,如Browll&Bmoke(1993)认为机构投资者比个人投资者交易量大,这会对股价产生较大压力,从而导致股价大幅波动;从国内来看,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在我国市场环境中基金持股不仅起不到稳定股价的作用而且还加剧了股价的波动,如李胜利(2007)研究了我国以证券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行为和证券市场波动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其股票投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证券市场的波动。当然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在我国市场基金持股可以起到稳定股价的作用,如邓勇,汤大杰(2007)使用GaRCH事件模型对机构投资者对证券市场波动性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显示机构投资者的出现具有稳定中国股市的作用,而且在机构投资者发展的过程中,每次的政策推进都对市场起到了明显的稳定作用。

通过对比国内外研究结论发现,国外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基金持股能够起到稳定股价的作用,而国内大部分研究结论都表明,基金持股加剧了我国证券市场股价的波动,其原因是我国证券市场还不完善,市场监管不到位。

无论是从国内还是从国外来看,针对基金持股与股价波动性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多,但还很少有学者区分不同的市场行情研究基金持股与股价波动性之间的关系。针对国内这方面研究的不足,本文区分熊市和牛市对我国基金持股与股价波动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从与前人不同的角度证实我国证券市场中基金持股与股价波动性之间的关系;同时还采用了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该模型可以综合考虑时间和截面所含的信息,能够将时间序列和上市公司横断面结合起来,这样增加了样本的观测值,同时也扩大了统计模型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和模型的解释力度。

2、样本的选取和研究变量的设计

2.1样本的选取

自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以来,我国股票市场经历了七次大的牛市和熊市之间的更替,最近一次牛市从2005年5月股权分置改革启动开始一直持续到2007年十月,而最近一次熊市则是从2007年10月底至2008年底。依据研究思路,本文选取了2006年第一季到2008年第四季国内证券投资基金公布的季度数据,并将这些数据分为两个部分分别研究。第一部分从2006年第一季到2007年第三季,代表着牛市行情;另一个部从2007年第三季到2008年第四季,代表着熊市行情。如此划分数据有助于分别研究证券投资基金重仓持股在牛市和熊市中对股票价格波动性的影响。本文的数据来源于金融界一全部基金重仓股一览表(a股)以及深证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所公布的股票行情数据。

2.2研究变量的设计

为分析证券投资基金持股与股价收益率之间的关系,本文使用以下变量:

2.2.1股票收益率(sYL)即样本股票在报告期内所有日收益率的均值。

2.2.2持股基金数(cC.JJS)。指同时持有某只股票的基金家数,考虑数据的平稳性,取其对数

2.2.3基金持股比例(CC,BL)。指所有基金持股占该股流通股股本的比例,用各报告期公布的基金持股比例来表示(假定报告期内基金投资组合不变,由于基金实行长期投资的战略,且本文的研究期间较长,因此该假定具有合理性)。

2.2.4基金季度持股比重变化(BLBD)。对于基金持有的个股.基金每季度的持股比重变化就是基金在年报或半年报以及季度报的持股比重减去在上一个季度报或年报及半年报的基金持股比重。

2.2.5股票换手率(HSL)。用样本股票在各报告期日换手率的均值表示。

2.2.6流通a股市值(LtSZ),以报告期内样本股票日流通股市值的均值表示,考虑数据的平稳性,取其对数。

2.2.7股价波动率(VoL)。用样本股票在报告期内所有日收益率的标准差表示。同时,考虑到股价波动率受大盘波动率的影响,本文采用调整后的相对股价波动率,即用股价波动率减去当期上证综指(深证成指)收益率的标准差。

3、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持股比例变化对股价波动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为了检验证券投资基金持股比例的变动是否加剧了该股票价格的波动性,现以第t期股价波动率为因变量,以第t-1期股价波动率、第t期持股基金数的对数、第t、t-1期的股票收益率(cheungandng的研究证明波动率是上一期股票收益率的递减函数)第t期持股比例的增量,第t期换手率和第l期流通a股市值的对数为解释变量,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并运用eViewS5.0统计分析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分析。

牛市行情中我国证券投资基金重仓持股变动对股票价格波动性影响的分析结果表1所示。

由表1中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可知,第t-1期股价波动率(VoLl)与第t期股价波动率成正向关系但并不显著,这说明股价波动具有一定的惯性但并不明显;持股基金数(CGJJS)的回归系数为负,说明在控制其它变量后,增加基金持股家数,有一定的分散股价波动风险的作用,但在95%的置信水平下不显著险,说明基金持股家数的增加对分散股价波动风险的作用不是很明显;基金季度持股比重(BLBDl的变动与该股票的价格波动显著呈正向关系,说明在我国证券市场牛市行情下,基金重仓持股不仅不能稳定股价,而且加剧了股票市场的波动市场,这说明我国证券投资基金运作还不规范,还存在着一定的“羊群行为”。

熊市行情中我国证券投资基金重仓持股变动对股票价格波动性影响的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中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可知,第t-1期股价波动率(VoLl)对第t期股价率成正相关关系,这说明股价波动具有一定的惯性。持股基金数的系数显著且为负,说明和在牛市行情中一样,控制其它变量后,增加基金持股家数,有利于分散股价波动的风险。基金持股比例的变动与该股票的价格波动负相关,说明在熊市行情下基金持股对我国证券市场股价的波动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其原因可能是,证券投资基金持有的大多数都是优质股票,在其价格下跌时也不愿意降低其在投资组合中的比例,反而会在价格降到一定的程度出现买入机会时而加仓。

4、结论分析与建议

4.1结论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和前人的研究结论有很大差异,以前的大部分研究结果都认为基金持股加剧了我国证券市场股价的波动,也有少部分认为,基金持股对我国证券市场股价的波动具有稳定作用。而本文发现在我国股票大盘牛市阶段(2006年第1季度-2007年第4季度)基金持股的变化与个股价格波动性呈正相关关系,这说明证券投资基金并没有像监管当局和大多国内学者所期望的那样具有稳定股票市场的作用,而是加剧了股价的波动。在我国证券市场熊市阶段(2008年第1季度~2008年第4季度)基金持股的变化与个股价格波动性呈负相关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股价的剧烈波动。

本文的研究结论之所以和前人有差异,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样本的选择和处理方法不同,本文选择的是2006年初到2008年底这样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的数据(因为这一时期见证了我国股市最近一轮大的牛、熊市转变过程)将牛市和熊市这两个不同时期的数据分开处理,得到了与前人不同的结论:第二,研究方法的不同,以往的研究多数是用截面数据或时间数列,而本文采用了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该模型可以综合考虑时间和截面所含的信息,能够将时间序列和上市公司横断面结合起来,这样增加了样本的观测值,同时也扩大了统计模型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和模型的解释力度。

证券股票分析论文篇2

技术分析,则是仅从证券的市场行为来分析证券价格未来的变化趋势。证券的市场行为可以有很多种表现形式,其中证券的市场价格、成交量变化以及完成这些变化所历经的时间是市场行为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技术分析的理论基础建立在三个假设之上:市场行为包含一切信息,及信息透明化;价格沿趋势而移动,历史会重复。

技术分析和基本分析作为证券投资学的两大理论,长期以来难分伯仲,在投资领域分别拥有大量的信奉者和实践者,这两大阵营也出现了不少成功的世界级大师,索罗斯和巴菲特即是两个理论的代表人物。

其实,两种理论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所处的试图刻画证券市场基本运行规律的尝试,各有所长,互相补充。

■一、技术分析的弊端

由于技术分析注重短期股价趋势的判断,往往能够立竿见影地体现出适时买进卖出带来的收益,对于短线投资者有着很大的诱惑力,所以,在我国证券市场中颇受重视。每天大量的投资顾问运用技术分析的指标数据知道投资者追涨杀跌。但是,由于技术分析信奉左右市场波动的本质力量,是供给和需求的矛盾运动及其由此形成的此消彼长,认为价格变化已经说明一切,所以一般无视隐藏在价格背后的价值判断,拒绝对任何具体的投资品种进行个性化评估,往往对市场走势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或者不屑于知其所以然,因而常常会因为迷信市场而被市场吞噬。更值得关注的是,由于技术分析可以使股票脱离其所代表的企业具体生产经营情况本身而独立运作,容易产生价格与上市公司基本面毫无关系的剧烈波动,扭曲了市场的投资价值,使得股票价格价值严重背离,并诱发过度投机和市场操纵,不利于证券市场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上无论是创业板的市场操纵,还是St股票的非理性上涨,都已明确昭示无视企业内在价值,单纯按照价格趋势进行投资的市场系统风险在急剧增大。

相对于技术分析而言,基本面分析是一种价值分析法,它通常采用一定的数据学方法对股票的内在价值进行估值,虽然股票价值分析大致始于20世纪初,但是当时证券监管和信息纰漏的法规还没有出台,或者很不完备,所以公众可以得到的信息极少,相应地运用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的余地自然有限。所以,价值分析真正被广泛认可是在1929年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股市的崩溃告诉人们,再美丽的泡沫都会破灭,应当进行价值投资而非投机,于是基本经典著作的问世,从理论和实践上推动了价值分析的发展。

1934年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graham)和戴维.多德(DavidL.Dodd)出版了《证券分析》一书,书中首创了关于判断股票价格与其净资产含量的七条标准:一是企业应有适度的规模;二是财务地位稳固;三是业绩稳定;四是有连续保持支付股息的记录;五是利润逐年增长;六是适当的市盈率;七是股票价格预期净资产的含量恰当。并总结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到1929年经济大危机两个时期,股票价值分析在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根据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进行股票价值分析的方法。同年,哈布纳(S.S.Hebner)在《证券市场》一书中对帕拉特(S.S.pratt)的股票价值理论(刊于《华尔街的动态,1903》)加以补充。最具里程碑的是威廉姆斯在《投资价值理论》中全面完整的论述了股票内在价值等于未来股利贴现值的思想,后来经米勒和莫迪利安尼、高登的发展,成为公认的股票价值分析基础,也是当今最广泛应用的方法之一。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证券界掀起了回归本杰明.格雷厄姆价值投资理念的热潮,主要以沃伦。巴菲特为代表的价值投资学派在同其他的证券理论的竞争中不断发展出令人信服的成就,从而用市场业绩本身验证了价值投资理论的有效性。价值学派认为:证券价格的调整要滞后于信息的到达,股票投资的艺术就在于判断当前的市场价格是否体现了公司的内在价值。

■二、股票价值分析的常用思路

近年来,随着国际证券市场的发展,其日益规范并成为成熟的证券投资交易市场。应运而生,众多理论工作者致力于从宏微观经济、市场行为、投资者心理等多角度进行探讨。

投资者在树立价值投资理念的同时,将把更多的关注向上市公司本身的经营行为和业绩表现,此时投资者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在基本分析的基础上有效、准确的对股票价值进行合理的估价,进而选择更具投资价值的股票。这就是本文的出发点。

首先,我们要解决评价指标的问题。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来自诸多方面,包含宏观经济因素、微观经济因素及中观层面因素。

宏观经济因素涉及了国家的经济形势,以及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在内的各项经济政策,用以衡量的则是各项宏观经济指标,诸如GDp与经济增长率、货币供应量、就业率、通货膨胀率、利率、汇率等等。这些宏观经济因素作为这个复杂系统中的慢变量,长期作用于证券市场,而且,对于所有的股票起到近乎相同的作用,所以它是一种系统风险,用其做指标衡量个股的价值,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微观经济因素作为基本面分析,充分体现了上市公司本身的业绩状况,包括公司的竞争能力、盈利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发展潜力、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等方面,很明显,这些微观元素都直接关系到股票的内在价值,或者说股票的长期投资价值,所以应作为评价指标。

中观层面因素,包含行业因素和区域因素,及我们常说的“板块效应”,由于这些因素的量化统计工作十分困难,所以,并不实用,故不在本文考量范围。

具体评价指标,请见下文介绍。

证券股票分析论文篇3

[关键词]高职;证券投资学;股票市场历史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7)24-0148-03

高职证券投资学以提高学生的证券投资技能作为教学目标。它要求学生在掌握必要的证券投资理论和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具备将理论应用到投资实践的能力。多数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普遍缺乏对证券投资的了解。对于一门理论综合性强、高度强调实践性的课程来说,要在短时期内提高证券投资技能具有很大的难度。高职证券投资学究竟应该教什么、怎么教,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开展中国股票市场历史的教学是提高证券投资技能的有效方式。“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虽然在历史进程中没有两件完全相同的事情,但人类行为的固有特点一直没有发生变化。无论用什么原因解释价格的波动,它终究只能通过投资者的买卖行为得以推动,这就奠定了历史教学在提高证券投资技能方面的理论基础。历史不仅告诉投资者过去发生了什么,更能够在类似事件发生时为投资者的决策提供参考。

一、为什么要学习中国股票市场的历史

(一)市場的涨跌有规律可循

自1984年发行第一只股票,中国股票市场已经走过了30多个春秋。经历了多个牛、熊市的转换。仔细分析市场的历史背景,可以明确一点,市场的涨跌至少与以下三种因素密切相关:资金、股票供给和监管层的干预。

1.资金是股价上涨的驱动力量。资金进场是股票市场上涨的必要条件。资金离场则会导致股市下跌。离现在最近的一次熊市发生在2015年。证监会于2015年4月开始采取多种措施降低资金杠杆,之后不断强化,最终在7月强行关闭了为场外配资提供入市渠道的HomS端口。资金供给的急剧减少和股灾的形成密不可分。与之对应,我们早在1996年就看到了相反的案例。1994~1996年,中国出现了较明显的通货膨胀。1996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了关于停止办理新的保值储蓄业务的紧急通知。面对通货膨胀压力,停止办理新的保值储蓄业务迫使投资者将资金从货币市场转出。1996年是中国股票历史上著名的牛市年。

2.股票供给的大规模增加是市场下跌的重要原因。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授权国务院在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中调整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有关规定的决定》,于2016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由于担忧注册制实施后可能出现的股票大规模发行,股票市场出现了持续性的下跌。更早的案例可以追溯到1993年。1993年2月16日,上海老八股宣布扩容,恰在这一天,股市由上涨转为下跌。既然股票大量供给易使股市下跌,那么为了阻止股市下跌暂停股票发行也就自然成为救市手段。在中国股票市场历史上,至少出现8次ipo暂停。

3.监管层对市场的干预更是长期以来影响着中国股票市场的涨跌。2017年4月,证监会主席称“10送30”中国式高送转世界罕见,一些公司的股价当天便以跌停开盘。诸如此类案例,在历史上比比皆是。人民日报和新华社也常常发表股票市场的评论性文章。“政策”由此成为中国股市的重要特点。

(二)重大投资机会的出现离不开特定的历史事件

回顾中国股票市场中出现过的牛股,大多与历史上的特定重大事件有关。2017年雄安新区建设促成了河北省股票的全面上涨。2016年供给侧改革造就了华菱钢铁、2015年南北车合并创造了中国神车、2014年“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中国交建等中字头股票、2013国家安全委会的成立带动了英飞拓、2012年温州金改下的浙江东日、2011年十七届三中全会将文化产业确定为支柱性产业下的天舟文化……就内容来看,这些事件没有任何的关联;但就其对投资者的吸引力而言却是相同的,它们都是特定历史时期最具有影响力的事件。

这对高职证券投资学的教学实践具有重大启发。一方面,通过历史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历史上的牛股及其成因,获得宝贵的市场经验;另一方面,这为高职证券投资学的教学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以供给侧改革为例,依照传统教学思路,教师首先要向学生解释什么是供给侧改革,然后分析供给侧改革对相关公司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样的教学模式对高职学生是不合适的。高职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分析能力难以应对这种教学方式,它会让高职学生疲于应付快速变化的市场,陷于无止境的学习之中,丧失学习的兴趣。高职《证券投资学》完全可以弱化相关事件对公司在经营、财务等方面的影响力分析,抓住其对投资者心理具有重大影响这一共性,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市场追逐热点行为的理解上。

(三)中国股票市场历史为风险教育提供了最好的素材

证券投资是一项高风险的活动。对于刚刚接触证券投资的学生来说,如果只是对风险进行说教,是不可能真正提高风险意识、培养风险应对能力的。

回到中国股票市场的历史中去,以史为鉴是培养风险意识、提高风险应对能力的有效手段。证券投资实践活动绝对不能纸上谈兵,需要丰富的经验才能在充斥着危险的市场中生存和发展。没有经历过市场大起大落的投资者是永远无法理解投资风险之大的。在中国股票市场历史的学习中,通过对风险事件的反复强调和相互对照,能够有效培养起风险意识。2007~2008年,上证指数在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内,从6124.04点跌到1664.93点,跌幅为72.8%。2015年,上证指数从5178.3点跌到2638.3点,跌幅达到49%,“千股跌停”刷新了人们对风险的认识,只有将这样的事实摆在学生面前,他们才能真正认识到市场的凶险。

二、如何开展中国股票市场历史的教学

要讲清楚30多年的历史,单独开设一门课程也不为过。高职证券投资学要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讲授中国股票市场的历史,就必须选择好恰当的介入点。高职证券投资学以培养证券投资技能为教学目的,这就决定了应从投资的角度开展中国股票市场历史的教学。

(一)以时间为序向学生介绍证券市场的涨跌及其成因

了解股票市场每一轮牛熊市的成因是学习中国股票市场历史的第一步。沪深交易所成立于1990年,上证指数和深圳成指在股票行情软件中分别起始于1990年12月19日和1991年4月3日。以此为起点,高职证券投资学应详细介绍每一轮牛熊市的宏观经济背景、政策动向和重大事件。这对于学生了解历史、获取经验具有重要作用。

以监管层对市场的干预为例,上海证券交易所在成立之初就为投资者上了重要的一课。交易所的成立向市场传递了当局发展股票市场的重要信号。自开业第一天,上证指数便连续上涨。为了给市场降温,交易所先是在1990年12月27日将涨跌停板幅度由5%下调到1%,又在1991年1月7日再度下调到0.5%,连续缩小上涨幅度最终导致市场在1月份由牛转熊。在这一历史阶段,投资者不仅可以学习到监管层的干预对市场的影响,而且能够体会到当市场没有响应监管层意志时,监管层会不断强化对市场的干预,直到市场趋势改变。

以时间为序讲解中国股票市场历史的好处在于能够让学生接触尽可能多的历史事件,更好地理解市场如何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波动。这是案例教学所难以达到的效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分析不同时期股市涨跌的共性和差异,寻找其中的规律。此外,市场的演绎具有逻辑上的关联性。1994年底,监管层表示出了“宁可慢、但求好”的态度。1995年的股市行情除了因国债期货市场关闭而出现井喷性行情外,全年没有好的表现。类似的情形不止一次出现,如2005年“使股指稳定在新的水平上”,2007年的“倒春寒”。以时间为序讲授中国股票市场历史,能够使学生了解市场的演绎路径及其前后关联性,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全局观,这对于提高证券投资技能具有重要作用。

(二)寻找涨跌成因的共性有助于掌握证券投资理论和分析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在介绍中国股票市场历史的同时,高职证券投资学应高度重视每一轮牛熊市成因之间相同性和差异性的分析。这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影响股市涨跌的规律,实现理论在实践中检验,实践升华为理论的认知过程。

我们先看以下几个事件。1996年3月,人民银行宣布停止办理新的保值储蓄业务;1998年4月,最早的2只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上市交易;2005年7月,人民币与美元脱钩后开始进入升值阶段;2008年11月,4万亿基建投资;2014年,沪港通开通。表面而言,这些事件彼此间完全不同。对它们的了解也需要不同的理论知识背景。保值储蓄与利率有关,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属于证券的类型之一,人民币和美元脱钩与汇率有关,4万亿基建投资属于财政政策,沪港通属于证券创新。如果对中国股票市场历史的学习只是就事论事的话,学生很难理解学习的意义,很容易为了学历史而学历史。高职教师有必要向学生点明这些事件的共同点。它们不仅属于特定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更具有增加资金供给的共性。通过这样的点拨,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获得了经验,而且真正掌握了证券投资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方法。

再以“重大投资机会的出现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事件背景”为例,我们应如何让学生掌握重大投资机会的分析能力呢?如果只是分析重大事件对公司的经营、财務等方面的影响,那么学生未来面对重大事件时还是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这是由学生的知识水平所决定的。引入行为金融,向学生指出重大事件在特定历史时期对市场所产生的影响,事情就变得简单了。在历史学习中,反复对照不同的历史重大事件,用心体会,学生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对事件重大性的判断力的。

三、历史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从投资的角度展开中国股票市场历史的教学

股票市场的参与者众多,各类参与者怀揣着不同的目的。同一事件对不同的参与者来说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以发行股票而言,政府希望它能够为实体经济输血,公司希望通过它筹集资金,中介机构乐于借此赚取中介费,投资者却常常对其表示反感。不同的立场决定了对同一事件会有不同的价值取向。高职证券投资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此非常清醒,不要纠缠于是非判断,而应紧紧围绕事件对市场涨跌的客观影响及投资机会的判断。对于新股发行,高职证券投资学最恰当的做法是通过向学生展示因新股大规模发行而导致股市下跌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新股大规模发行对市场的客观作用。在投资机会上,向学生讲明白持有原始股的公司及券商股的股价可能因新股发行而上涨。

高职证券投资学的教学目的是提高证券投资技能。它体现在对市场涨跌及投资机会的判断能力及操作能力上。至于各类事件的孰是孰非,它和证券投资技能的关系并不大。这就决定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高职证券投资学必须从投资的角度展开中国股票市场历史的教学。

(二)对重大历史事件和监管层表态一定要反复对照、用心体会

“重大投资机会的出现离不开特定的历史事件”,这句话隐含了一个前提,即投资者必须具有判断机会重大与否的能力。高职证券投资学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事件重大性的理解及判断能力。

是否能够引起全体投资者的关注是理解重大性的重要依据。以前面所提到的雄安新区、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等为例,它们都在特定历史时期被市场反复提及,吸引了市场全体参与者的关注,历史教学就是要通过大量的历史案例不断强化学生对重大性的理解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才能够准确理解投资者的心理,理解市场热点的形成和发展。

监管层的干预是中国股票市场的特色。监管层常常通过《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表达观点。因此,熟读这些媒体过去发表过的言论,用心体会它们的措辞,对于理解监管层的用意具有重要作用。1996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指出“对于目前证券市场的严重过度投机和可能造成的风险,要予以高度警惕……做好八项工作”,随之而来的便是涨跌停板制度的实施。2015年6月3日,新华社针对大学生炒股发表文章,告诫“大学生炒股,要理性,国家不会保证不跌”。随后,监管层关闭HomS系统,切断了场外配资的入市渠道。看似完全不同的两件事,却有着本质上的相同。监管层通过媒体释放出态度后,随后推出强有力的措施,造成了股票市场的快速变化。

(三)将行为金融学作为历史教学的基础理论

股价的波动既与特定的历史事件有关,也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由于历史事件的发生和演变会涉及很多方面,对每一件重大事件都深入分析是不适合高职证券投资学的教学规律的。行为金融学着眼于投资者行为的分析,为历史教学提供了独特的角度和一致性的分析方法。它对于学生理解市场波动具有重要作用。就内容来看,现有证券投资学教材主要介绍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以及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等证券投资理论。即使对行为金融理论有所涉及,也没有将其作为重点。在开展中国股票市场历史的教学时,有必要将行为金融理论作为基础理论,以此提高学生对价格波动的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饶育蕾,盛虎.行为金融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2]阿奎.喧哗与骚动:新中国股市二十年[m].中信出版社,2008. 

[3]李鹏.中国股市影响因素趋势分析[J].时代金融(中旬),2014(8). 

证券股票分析论文篇4

【关键词】制度背景;条件;基本制度

一、制度背景

上市公司收购是各国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随着第三次“并购热潮”,现行法律法规已不能全面规范上市公司收购的行为,为了确保证券交易中的“公开、公平、公正”,1968年应运而生了英国的《伦敦城收购与合并守则》和美国的《威廉姆斯法》。1993年的《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及随后出台的新《证券法》,应中国证券市场规范上市公司收购行为之需要,更加符合规范市场的要求。公司收购是收购人与公司股东之间的股票交易行为,收购人和公司股东是股票交易的双方当事人。收购人应当是公司股票持有人或已持有或依协议将持有公司发行在外股票5%以上的投资者。向上市公司股东购买所持股票或发出股票收购要约,并向其支付收购价款的投资者。严格的说,股票买卖是投资者的正常交易行为,公司收购制度并非排斥投资者进入证券市场,而仅在于规制投资者大规模的股票买卖行为,以稳定股市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二、上市公司收购应具备的条件

上市公司收购在本质上即为证券买卖,具有证券交易的性质。公司收购通常涉及三方利益关系人,即收购方、出售者及目标公司。要成功的完成上市公司的收购必须具备客体条件、市场条件和目的条件等。客体条件即为上市公司收购针对的客体是上市公司发行在外的股票,即公司发行在外且被投资者持有的公司股票,即由上市公司发行的我国特有的a股股票、B股股票和H股股票、流通股与非流通股。市场条件即上市公司收购须借助依法设立、经批准进行证券买卖或交易的证券交易场所完成。目的条件,收购上市公司是否须以控制上市公司为目的,投资者若以控制上市公司为目的买进股票,其行为则属于公司收购;反之,则属于股票买卖而非上市公司收购。

三、上市公司收购基本制度

(1)信息披露制度。为了更好地保护投资公众在充分掌握信息的基础上及时自主的作出投资判断,防止大股东以逐步收购的方式,形成事实上的信息垄断和对股权的操纵。我国证券法颁布了大量持股披露制度,即股东在持股达到一定比例时,有报告并披露持股意图的义务。(2)慢走规则。“慢走规则”即投资者在其所持股票超过上市公司总发行量的5%时及在此之后其所持股份比例每增减5%,均应在法定期限内不得再行买卖该上市公司的股票。慢走规则的重点,是控制大股东买卖上市公司股票的节奏,或使大股东买卖股票依法发生停顿。有助于防止大股东滥用特殊优势与地位操纵证券市场,保护其他社会公众投资者的利益。(3)收购制度。证券法中的收购制度包括继续收购与协议收购制度制度。《证券法》第81条规定,继续收购,是指已持有上市公司30%以上股票的投资者继续收购上市公司上市股票或非上市股票的行为。通过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投资者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已发行的股份的30%时,继续进行收购的,应当依法向该上市公司所有股东发出收购要约。协议收购,是指收购人与公司股票持有人依照收购协议或者股份转让协议,取得其所持国家股或法人股的收购行为。协议收购须受《证券法》和《公司法》的双重管辖,仅适用于非上市股票。要约收购是通过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收购股票的行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要约收购是指持有公司股票5%以上的收购人,通过证券交易所交易,向其他持有人购买所持流通股股票的收购行为。狭义上,要约收购仅指持有公司30%以上股票的收购人,通过证券交易所交易,采取“收购要约”形式,向其他股东收购所持股票的行为。协议收购的标的是公司发行在外的非流通股票,即国家股、法人股、内部职工股三类。协议收购以双方当事人之间达成书面的收购协议作为成立标志。《证券法》第90条规定,采取协议收购方式的,协议双方可以临时委托证券登记结算机构保管协议转让的股票,并将资金存放于指定的银行。证券登记结算机构作为负责办理股票过户登记的专门机构,对各上市公司的股东及股权变动情况十分清楚,由该机构接受股票的临时保管,将有助于消除风险。银行作为经营货币业务的专门机构,由较好的信誉与财力,代为存放资金,也利于实现交易安全。但办理股票临时保管和资金存放,并非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和银行的法定职责,必须根据收购协议双方协商,才担负上述责任。

参考文献

[1]叶林.证券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梁彗星.民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3]胡滨.上市公司收购的关系人之法律分析[J].社科院研究学报

[4]乔晓阳.我国证券法体现的若干重要原则[n].人民日报

[5]厉以宁.关于《证券法》的若干问题.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6]贺小勇,陈肇强.关于证券法的缺陷分析[J].法学

证券股票分析论文篇5

关键词:信用交易;持股期限;前景理论

一、引言

股票市场整体是由无数个投资者组成的,其中主要有有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两个部分。通过股票市场投资者的股票账户中的有效信息可以获取个体投资者的交易行为,例如通过分析投资者买卖股票的频率可以分析投资者的投资倾向。如果投资者买卖股票频率非常高,平均持有期非常短暂,可以判定,投资者更加倾向于博取短期的交易性机会;如果投资者买卖股票的频率较低,可以判定投资者倾向于长期持有以分享企业业绩增长带来的收益。股票市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一直是研究股票市场学者热衷于研究的问题。

股票市场的投资者的交易行为研究是建立在行为金融研究的大框架之下的,具体应用个体的偏好和心理动机去解释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建立在两个维度之上:期望与偏好。期望即个体在无限次或多次博弈的基础上,所认识到的能够获取的收益水平。但是经济学家研究发现,投资者在很多时候做出的决策并不是完全根据期望水平来决定的。在研究了大量的现实例证之后,Kahneman发现社会个体在面对有波动的博弈可能时会偏离完全的理性决策,这是因为在现实世界中,很多博弈事件并不是无限次或大量多次的,而是有限次或单次、少数几次的博弈。要考察个体在单次博弈中的行为依据,有需要引入偏好这个概念。偏好是个体对于外界输入的反馈,是个抽象的量。在经济学中,这里的外界输入主要是指可能达到的收益水平和收益水平的波动程度。偏好是个体单次决策的主要依据。偏好之所以能够成为单次决策的依据是因为考虑了风险因素,即波动。在既考虑能够获取的收益水平,又考虑收益水平可能产生的波动的情况下,利用效用衡量个体的博弈结果。效用是综合了收益与风险的输出结果,是个体在单词具体的行为博弈中考虑的首要因素。

二、文献回顾

odean(1997)在论文“Doinvestorsreluctanttorealizetheirloss”中证明了持有一揽子股票的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倾向于卖掉上涨的股票,继续持有下跌的股票。他认为投资者出现这一行为的主要原因有三个:(1)预期理论。即认为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的效用与持仓收益相关,收益为正时,单位收益带来的效用递减;收益为负时,单位收益带来的收益递增。因此继续持有亏损的股票有利于增加下期的期望效用。(效用函数为S型曲线);(2)非理性的轮涨理论。认为股价涨跌具备均一性。股价之间存在轮涨效应,只要本期下跌的股票下次涨幅超越本轮上涨的股票,那么投资者效用将会大幅增加;(3)税收效应。根据美国联邦政府1990年颁布的法规,在每年年底计算资本利得税时,负的账面资本利得可以抵扣税收,因此投资者倾向于将下跌的持仓持有至税收计算截止日。

卖涨持跌的投资行为还可以理解为:(1)投资者从资产配置角度,对市场其他组合有诉求,变现部分投资收益有利于其组合的优化;(2)投资者因某“利好”信息而购买某只股票,若股价上涨,则认为利好兑现,出售股票;若股价下跌,则坚持认为消息尚未兑现,期待后期的反弹;(3)上涨的股价高于下跌的概率大些。因此金额越大,税收效应相对越低;反之下跌的低价股票的交易成本相对较高,投资者宁愿继续持有。odean采用方差分析(anova)的方式分析了这一投资现象,对所有影响因素逐一分析。引入指标pGR,即兑现收益(已卖出的上涨股票个数)与理论收益(兑现收益+账面收益股票个数)之比,来度量投资者卖出上涨股票的情况;pLR,则为兑现损失与理论损失(兑现损失+账面损失)之比,作为度量基础持有下跌股票的情况。

odean在1998年通过论文“Doinvestorstradetoomuch”证明了折扣经济账户的投资者过度交易。折扣佣金的投资者由于没有复杂的问题、可以很好检验过度交易问题。odean认为过度交易的起因是过度自信。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对期望交易收益有不急切实际的信念。由于过高估计期望收益,他们从事一些无法弥补成本的交易。论文检验折扣经纪费用投资者的交易收益能否足够弥补交易成本。研究发现:这些投资者不仅买入证券比他们卖出证券难以补充交易成本,而且平均而言买的证券表现比卖出的证券要差。除去流动需求、税收损失卖出、投资组合重新构建、向更低风险证券移动动机外,上述结论依然成立。

三、信用交易

尽管股票投资者的交易行为被广泛研究,个体投资者的行为特征被不断发现,但是缺乏对于投资者信用交易特征的研究。信用交易又称“保证金交易”,是指证券交易的当事人在买卖证券时,只向证券公司交付一定的保证金,或者只向证券公司交付一定的证券,而由证券公司提供融资或者融券进行交易。因此,信用交易具体分为融资买进和融券卖出两种。也就是说,客户在买卖证券时仅向证券公司支付一定数额的保证金或交付部分证券,其应当支付的价款和应交付的证券不足时,由证券公司进行垫付,而进行证券的买卖交易。其中,融资买入证券为“买空”,融券卖出证券为“卖空”。通俗的说,信用交易就是指借钱买股票,或者借股票卖出。信用交易在西方国家较为发达,投资者可以利用丰富的投资渠道进行股票的信用交易。而我国信用交易开设较晚,我国的融资融券机制开通于2010年3月31日,但发展迅速。截止2015年6月底,我国融资融券业务累计资产总额已经达到了10000亿元,2015年上半年,我国的融资融券业务总额最高曾达到22000亿元。我国投资者目前主要还是依靠场内的融资融券业务进行信用交易。融资融券交易又称“证券信用交易”或保证金交易,是指投资者向具有融资融券业务资格的证券公司提供担保物,借入资金买入证券(融资交易)或借入证券并卖出(融券交易)的行为。包括券商对投资者的融资、融券和金融机构对券商的融资、融券。

在进行信用交易时,投资者利用了杠杆效应,在市场上涨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扩大收益水平,在市场下跌的过程中则会放大亏损的幅度。根据逻辑上的推论,理性的投资者应该谨慎的利用信用交易,因为根据有效市场理论,短期内股票价格是随机游走的。根据merton的理论,随机游走的股票价格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正向的期望收益和正负两向的价格波动。如果股票市场投资者想要利用信用交易博取短期内的超额收益,在市场有效的前提下,则需要承受比不利用信用交易更大的波动,这种波动是随机的,既有可能是正向的,也有可能是负向的。如果投资者希望利用杠杆交易博取长期内的资本回报,则需要考虑长期回报水平是否能超过信用交易所付出的成本,主要包括:借款成本、交易成本和税费。在我国的股票市场,借款成本、交易成本和税费三项相加之后大约维持在年化10%左右,长期来看,在不考虑交易成本的前提下,几乎很少有投资者能够实现10%年化收益率,换句话说,大部分股票市场信用交易投资者在考虑借款成本、交易成本和税费之后都是亏损的。那么这些信用交易行为又是由什么支配的呢?可能的解释有两个:(1)信用交易由于属于杠杆交易,能够放大投资者资产组合的有效波动水平,主动选择参与其中的投资者从逻辑上说会比普通投资者具有更高的风险偏好,从而表现出更加激进的投资风格。(2)由于参与信用交易的投资者相对于普通投资者更加自信,这种自信可能存在于两个方面。信用投资者更加相信自己的投资能力,认为由于自己拥有更好的投资能力,可以参与高风险的杠杆交易,博取更多收益;信用投资者更加相信自己的信息的可靠程度,即信用投资者认为自己拥有的信息非常可靠,亏损地可能程度非常小。由于原因二已经被odean通过研究折价交易商的投资者交易数据证明确实存在,本文旨在证明第一种原因,虽然风险偏好属于抽象的概念,但是风险偏好状况可以反映在投资者的行为上,高风险偏好的投资者会比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更激进,而激进的投资者会更频繁地进行交易,因为对于高风险偏好的投资者,相比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不确定性所带来的负效用更少,高风险偏好投资者可以在存在更高的不确定性的情况下进行交易。

四、数据和方法

本文选取某券商部分营业部的投资者交易数据。数据包括四个部分:普通账户交易数据、信用账户交易数据、通账户持仓数据和信用账户持仓数据。

数据样本涵盖从2011年1月5日起至2015年8月31日的交易数据。交易数据共6239711条,持仓数据共涵盖158047个账户。每条交易数据主要包括:买入证券代码、买入证券数量、买入证券价格、买入证券时间和买入证券账户加密编号;卖出证券代码、卖出证券数量、卖出证券价格、卖出证券时间和卖出证券账户加密编号。普通证券账户持仓数据主要包括:证券账户加密编号、证券账户可用余额。证券账户可取余额和证券账户持有证券代码、证券账户持有证券名称、证券账户持有证券数量和证券账户持有证券平均成本。普通证券账户持仓数据主要包括:证券账户加密编号、证券账户可用余额。信用证券账户持仓数据主要包括:证券账户资产负债总额,证券账户负债总额、证券账户资产总额、证券账户可取余额、证券账户持有证券代码、证券账户持有证券名称、证券账户持有证券数量和证券账户持有证券平均成本。

本文通过投资者平均持股期限(aHt)水平来考察投资者行为地激进程度。持股期限的计算方法是,考察每一条投资者交易数据,计算出持有的交易天数。根据等权重赋权,计算出所有交易的平均持股期限:

aHtt=p*n*

公式中的p表示卖出时的证券价格,n表示卖出的证券数量,Ht表示这一笔交易的持有期限,n表示t时期内交易总笔数。

五、实证结果

如果一个投资者先买入一只证券,后分批卖出,则每次卖出都单独计算一笔交易,交易数量根据卖出时的交易数量计算。如果一个投资者分批买入一只证券,一次性卖出,则根据买入数量分批计算,每次买入单独算一笔交易。

在计算投资者的总平均持股期限数据后,我们得到的结果见表1。

通过分析数据可以发现,不同交易性质的投资者之间,投资平均持有期限存在显著差异。

以全部交易数据作为样本,所有交易的平均持有期限为44.27个交易日,以每个交易月平均20个交易日计算,大约为2.2个交易月,与谭松涛(2006)计算的40交易日的持股期限长度水平接近。在进行分层之后,将普通交易和信用交易的数据分开计算,得到的结论为,普通交易的平均持股期限为48.12个交易日,以每个交易月平均20个交易日计算,大约为2.4个交易月;信用交易的平均持有期限为29.03个交易日,以每个交易月平均20个交易日计算,大约为1.5个交易月,信用交易的平均持股期限显著低于普通交易和全部交易。也就是说,信用交易者更加倾向于买入股票后在较短的期限内卖出。

为了考察投资者资产规模对于交易行为差异的影响,本文根据投资者的资产规模对投资者进行了分层。

普通账户的分组依据是在所选取数据周期中,资产总额最高的一天的总资产水平。例如,一个普通股票账户a在2015年的某一天资产总值创出最高点,达到510万元,则这个资产账户划入500万元以上组。

信用账户的分组依据为在所选取数据周期中,净资产总额最高的一天的净资产水平。例如,一个信用股票账户B在2015年的某一天净资产值创出最高点,达到200万元,则这个资产账户划入100万元~500万元组。

证券股票分析论文篇6

关键词:行为金融;非理性;羊群效应;市场非有效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5-0035-02

1行为金融理论概述

行为金融学是一门应用了心理学、行为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和研究金融行为和现象的学科。它有两个基本的研究方向:一是投资者并非是理性的。这也就是所谓的“投资者心态”模型,主要是探讨现实中投资者会产生各种认知和行为偏差的问题。二是市场并非是有效的。也就是所谓的无效市场模型,主要是探讨金融噪声理论和行为金融学理论意义上的资产组合定价问题。行为金融学从投资者的有限理性假设出发,从人的角度来理解市场行为,充分考虑了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和实际投资决策行为对股价的决定(变动)的重要作用,从而为我们理解金融市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2中国股票市场投资者非理性分析

在投资者是完全理性的假设这个问题上,无论是从现实表现还是从实验心理学的研究结论来看都是很难被支持的。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至今只有十余年的时间,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不仅在市场制度建设方面上还不够完善,而且作为市场主体的投资者在投资理念、投资知识和技巧方面都也不够成熟,普遍存在着投机心理。与西方证券市场相比,投资者非理性特征明显,非理性投资行为显著。正是这些投资者投资行为的特点,中国证券市场波动大,证券市场的价值发现、资源配置功能削弱,市场的有效性降低。

2.1个人投资者非理

2.1.1个人投资者非理表现

(1)我国个人投资者风险分散化较差。总体来看我国个人投资者持有十分少的股票,平均仅持有2.09家公司的股票。相比较而言,朱宁(2002)的研究报告说美国个人投资者平均持有4家公司的股票。因此,平均来说我国投资者分散化明显不及美国投资者。

(2)我国个人投资者交易十分频繁。我国股市中的个人投资者和国外成熟股票市场的投资者相比,展现出极其明显的高频率交易特点。作为价格接受者的个人投资者,其过高的换手率与较低的持股时间直接降低了投资收益率。

(3)个人投资者投资理念不成熟。由于我国股市缺乏足够的蓝筹股和绩优成长股,股市存在着高投机性、高换手率,以及市场和个股频繁和剧烈波动的特点。多数个人投资者对公开信息反应不足,而对私人信息过分自信,表现出心态浮躁,短线投机观念,“追逐热点、短线运作”的投机方式成为主流。

(4)个人投资者羊群行为明显。

2.1.2个人投资者非理分析

(1)羊群效应。羊群效应是指由于信息不对称从而,投资者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抑或过度依赖舆论,而不考虑自己拥有的信息的行为。具体表现为大量的投资者在一段时期内买卖相同或相近的股票,在同一时间内进出证券市场。我国证券市场中“一夜暴富”的赌徒式心态充斥着整个证券市场,人们为了获取利益甘愿超越制度与道德约束甚至不择手段,然而证券市场上的羊群行为使投资者的买卖行为和证券价格变化产生联动性和趋同性,从而导致个股价格变化和市场指数变化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引起大量的“跟风”和“跟庄”行为,而这些行为往往被某些别有用心的庄家利用,反过来又增加了我国证券市场的投机性。

(2)处置效应。处置效应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投资者认知偏差行为,表现为投资者对赢利的“确定性心理”和对亏损的“损失厌恶心理”,当处于盈利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回避者,愿意较早卖出股票以锁定利润;当处于亏损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偏好者,愿意继续持有股票。投资者在证券投资时,行为上主要表现为急于卖出盈利的股票,不愿轻易卖出亏损股票,由风险厌恶转向风险寻求,其行为往往是非理性的,风险偏好不一致,即存在处置效应。

(3)过度反应。股票市场的过度反应是指由于某一事件引起了股票价格的剧烈变动,超过预期的理论水平,然后再以反向修正的形式回归到其应有的价位上的现象。在股票市场(其它领域人们也有可能如此),广大投资者得知某一事件后,往往会对未来股价过于乐观,导致股价超理论水平上涨;或者对未来股价过于悲观,导致股价超理论水平下跌;经过一段时期,在投资者能够合理评价、修正事件的影响时,股价会产生反向修正,即原来超涨的或者跌幅低于理论水平的在反向修正中便会超跌或者涨幅低于理论水平,而原来超跌的股票或者涨幅低于理论水平的在反向修正中便会超涨或者跌幅低于理论水平。

从行为金融理论角度来看,过度反应是由于投资决策者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系统性心理认知偏差造成的,投资者面对突然的或未预料的事件时,倾向于过度倾向当前信息并轻视以往信息,从而引起股票的超涨或超跌,当投资者了解事件的实际意义时,股价的超涨超跌现象就会反转,最终恢复到理性的内在价值区间。

2.2机构投资者的非理

基金是机构投资者在市场中最关注的。因此,对于我国证券市场中机构投资者的众多研究均指向证券投资基金。(1)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存在显著的羊群行为,并且投资基金在卖出股票时的羊群行为要强于买入股票时的羊群行为。

(2)从股票历史收益分类检验来看,相比交易历史收益率一般的股票,投资基金在买卖历史收益率极端的股票时羊群行为更显著,并且基金在交易历史收益率好的股票时,羊群行为程度要重于交易历史收益率差的股票。

(3)从股票流通股规模来看,投资基金在交易所有规模的股票时均表现出较显著的羊群行为,而且随着股票流通股规模的变小,基金间的羊群行为程度呈上升趋势。这表明,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表现出对小盘股的青睐。3中国股票市场非有效性

传统的有效市场假设(emH)由三个逐渐弱化的假设组成:第一,假设投资者是理性的,投资者可以理性地评估资产价值;第二,即使有些投资者不是理性的,但由于他们的交易是随机产生的,交易可以互相抵消,从而不至于影响资产的价格;第三,即使投资者的非理并非随机产生而是具有相关性,他们在市场中也将遇到理性的套期保值者,后者会消除前者对价格的影响。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投资者并不是完全理性的。投资者并不总是规避风险,由于启发式偏差和框定依赖的存在使投资者无法做到理性预期,从而无法达到效用最大化。因此,心理学证据将对依赖投资者完全理性才能成立的有效市场给予致命的打击。依据对中国证券投资者行为的分析,中国的证券市场并不满足以上几点假设。第一,中国证券市场存在大量的非理性投资者,在投资中表现出非理,如“羊群行为”、“处置效应”等,这些非理具有系统性,持久性,从而无法相互抵消。第二,中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中的不完整性和不及时性存在较大程度的信息不对称,即使理性投资者也难于做到理性地评估资产价值;第三,中国证券市场存在不规范性,机构投资者有一定的操纵行为,价格更多地表现为单边行为,针对某个投资品种的主流资金,其交易具有很强的目的性,难以有相反的资金力量去平衡金融资产的价格波动;第四,中国股市的交易规则和手段相对落后,不存在套期保值或反向对冲工具,即使理性投资者想套期保值也比较困难。

4行为金融理论投资者应该选择的投资策略

4.1反向投资策略

反向投资策略,就是一种做多损失的股票同时做空盈利的股票的投资策略。反向投资策略是最受投资者关注的策略之一,是投资者对信息过度反应的结果,其主要论据是投资者心理的锚定和过度自信,投资者对信息的过度反应造成盈利者易于高估股价而损失者易于低估股价,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反向投资策略。行为金融理论认为,这是由于投资者在实际投资实践中,过分注重上市公司近期表现的结果,通过一种质朴策略即简单外推的方法,根据公司的近期表现对其未来进行预测,从而导致对公司近期业绩情况做出持续过度反应,形成对业绩较差的公司股价的过分低估和对业绩较优公司股价的过分高估现象,为投资者利用反向投资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机会。

4.2惯易策略(动量交易策略)

惯易策略是指分析股票在过去相对短时期内(一般指一个月至一年之间)的表现,事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筛选”条件,只有当条件满足时才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它与投资者的过度自信和、投机心理有关。动量策略与反向策略正好相反,即购买过去几个月中表现良好的股票,卖出过去几个月中表现糟糕的股票。行为金融定义的惯易策略源于对股市中间收益延续性的研究,Jegadeeshkg与titmna(1993)在对资产股票组合的中间收益进行研究时发现,以3至12个月为间隔所构造的股票组合的中间收益呈现连续性,即中间价格具有向某一方向连续的惯性效应。证券投资基金制定惯易策略,认真研究、分析市场信息,可以大大拓展其获利空间和增强其获利能力。

4.3成本平均策略

成本平均策略是指投资者将现金投资为股票时,通常总是按照预定的计划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进行,以备不测时摊低成本,从而规避一次性投入可能带来的较大风险的策略。它与投资者的有限理性、损失厌恶及思维分隔有关。运用成本平均策略的投资者在股票价格较高时投资资金数额较少,当价格较低时投资资金数额较多,当股指运行到高位时抛出股票,获得了非常好的收益。

4.4时间分散化策略

时间分散化策略,是指承担投资股票的风险能力可能会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降低,建议投资者在年轻时让股票占其资产组合较大的比例,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将此比例逐步减少的投资策略。该策略也与投资者的有限理性和思维分隔相关。时间分散化策略是基于行为金融学的一个重要的结论,即时间会分散股票的风险,也就是说,股市的风险会随着投资期限的增加而有所降低。投资者在运用时间分散化策略进行投资时,需要注意切忌过于频繁的交易。奥登已经研究发现过于频繁的交易会降低投资者的回报率。由于时间能够对冲风险,投资者只要考虑回避证券的基本风险就可以一路持有获利。

参考文献

[1]饶育蕾,刘达锋.行为金融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安德瑞・史莱佛.并非有效的市场―行为金融导论[m].中译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程鹏.投资者行为偏差对证券市场的影响[J].证券市场导报,2002,(12).

[4]宋军,吴冲锋.证券市场中羊群行为研究的比较研究,统计研究[J].2001,(11):23-27.

[5]赵学军.中国股市“处置效应”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1(7).

证券股票分析论文篇7

关键词:B系数Capm模型风险与收益

一、综述

(一)Capm实证检验的一般方法

对Capm的实证研究一般用历史数据来进行,经常用到的模型为:

Ri=Rf+B(Rm-Rf)+ei

其中:Ri表示资产i的收益率,Rf表示无风险收益率,Rm表示市场收益率,B表示资产i的B系数,ei为其它因素影响的度量。

对此模型可以进行横截面上或时间序列上的分析。分析此模型时,首先要估计B系数。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对单个股票或股票组合的收益率m与市场指数的收益率Rm进行时间序列的回归,模型如下:

Rit=ot+BiRmt+eit

这个回归方程通常被称为“一次回归”方程。

确定了B系数之后,就可以作为检验的输入变量对单个股票或组合的B系数与收益再进行一次回归,并进行相应的检验。一般采用横截面的数据,回归方程如下:

Ri=10+1lBi+Ui

这个方程通常被称作“二次回归”方程。

在验证风险与收益的关系时,通常关心的是实际的回归方程与理论方程的相合程度。回归方程应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回归直线的斜率为正值,即Y1>0,表明股票或股票组合的收益率随系统风险的增大而上升。

2 在B和收益率之间有线性关系,系统风险在股票定价中起决定作用,而非系统性风险则不起决定作用。

3 回归方程的截矩Y0应等于无风险收益率Rf,回归方程的斜率Y1应等于市场风险贴水Rm-Rf。

(二)本文采用Camp模型的研究思路

本文采用时间序列的Capm模型对证券业板块的风险情况进行分析,时间序列的Capm实证分析最著名的研究是Black,Jensen和Scholes在1972年做的,他们的研究简称为BJS方法。BJS为了防止B的估计偏差。采用了指示变量的方法,成为时间序列Capm检验的标准模式,具体如下:

1 利用第一期的数据计算出股票的B系数。

(1)根据计算出的第一期的各股B系数划分股票组合,划分的标准是B系数的大小。

(2)采用第二期的数据,对组合收益与市场收益进行回归,估计组合的B系数。

(3)将第二期估计出的组合B值,作为第三期数据的输入变量,进行时间序列回归分析。

股票的B系数,在资本资产定价的单指数模型中被表述为证券市场特征线的斜率,称为股票市场的系统风险系数。如果用股票市场的价格指数的收益率来代表市场组合的收益率时,p系数就是股票对市场系统性风险的量度,反映股票收益率变化对市场指数收益率变化的敏感度。投资者可根据市场走势预测选择不同的贝塔系数的证券从而获得额外收益,特别适合作波段操作使用。

二、样本的选取和检验方法

对于样本数据的选取,由于上证综合指数存续时间最长,包括了中国大多数上市公司,而且涉及了几乎所有行业,最大程度地代表了中国股票市场。因此,本文将选取上证综合指数作为市场组合,市场组合的收益率为上证综指的日收益率。

在单一资产的选择也就是个股的选择上,基于证券市场的长期稳定性及可研究性,试图分析证券板块的风险特性,在各个市场阶段如何规避风险,获得超额收益。本文选取21只在上交所上市的证券股,为获得尽可能多的时间序列数据。本文选取自上市之日起的时间序列,数据全部来源于光大证券交易软件,个股取日收益率Rit,上证综合指数取收益率Rmt。其中Rit=logpit-logpit-1,Rmt=logpmt-logpmt-1。pit,pmt分别为个股和上证综指的收盘价。为了比较股权分置改革前后个股的市场风险,本文将采用较全面的数据、较规范的方法并利用eviews统计软件中最小二乘法估计求得B值,然后进行研究分析,对股权分置改革前后分别做回归分析,比较股票的贝塔系数,分析股权分置改革前后个股收益是否超越大盘,同时,也能分析出股改的效果是否好于预期。

依以上所述,我们将样本分为股权分置改革之前上市的公司和股权分置改革之后上市的公司两类,共取得样本21个,其中股权分置改革前上市样本为8个,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的公司为13个。

三、回归结果分析

(一)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的公司B系数分析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股市上约有2/3的股权不能流通,并且非流通股通常处于控股地位,其结果是存在同股不同权不同利等“股权分置”的弊端,使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容易产生“一股独大”的现象,使流通股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合法权益遭受损害,影响着中国股市的发展。经过多年的摸索,2005年4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终于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宣布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本文选取的上交所上市的21只股票中有13只是2005年4月以后上市的股票,因无法比较股改前后对个股收益率的影响,在此我们做单独分析。

证监会宣布股改之后上市的13只证券板块的上市公司里,在我国股市进入牛市行情的环境里,有10只股票B系数大于1,即跑赢大盘,这与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以及通货膨胀等因素有关,这些也加剧了投资者的投机活动。但是,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和金融泡沫的破灭以及投机过度等的影响,导致股价波动较大,在随后的熊市里大幅下跌。另外,B系数小于1的只有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三家公司,为低风险防守型股票,从K线走势上看也确实落后于同期大盘,与这三家公司的本身性质、投资者预期和投资偏好有关。

(二)股权改制前上市的公司B系数分析

股权分置改革后,逐渐实现“全流通”,使上市公司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就上市公司而言,大大提升了流通股股东的资产价值。非流通股与流通股实现“同股同价”,不是以每股净资产作为转让价格,而是以市场价格转让,非流通股的价值得到提升。

股权分置改革会增加股票供给,减少二级市场上的非正常溢价,减少股票波动,如表3显示,股权改制前上市的8只股票中从整体来看有7只B系数全部大于1,为进攻型股票,表明证券板块股票波动大于大盘,在牛市中可以获得超额收益,在熊市中却面临巨大风险。再看股改前后的数据,8只股票中有7只股改后的p系数大于股改前的系数。从整个上证综指2005年以后的走势来看,直到2007年11月中国股市一直处于大牛市阶段,从GDp增长率来看,这几年我国经济也都强劲增长。证券价格这几年更是增长几倍,这使得整个板块特别是证券业板块也持续增长,再加上这几年国内资金充足的流动性和股东对中国股市的信心,造就了投资者对证券板块的过高青睐。但2007年12月后的行情里。随着泡沫的破灭和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上证综指一路下跌,随着证券价格的回落和经济的缓慢发展,仅有几只股票跌幅小于大盘,其它股票同期跌幅都远远超过大盘。这也同样验证了Capm模型高风险高收益的特性。

从国外股市的发展历史来看,市场成立初期系统风险对股票价格影响较大,此时非系统风险对股票价格影响较小,成熟市场系统风险对个股的影响趋于收敛,非系统风险在股票总分险中占有的比例趋于增加,非系统风险能够通过投资组合加以有效回避。由于投资也意味着风险,对于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要求的收益率水平与风险的承受能力来选择进攻型股票或防御型股票。

四、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通过本文中对证券板块上市公司B系数进行的实证检验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的结论:

1 关于B系数对收益率的解释能力的检验中表明,整个板块的股票的B系数具有对其收益率的显著解释能力。

2 由证券板块指数回归估计的B系数具有对收益率的显著解释,可以由此得出证券板块的风险情况并进而找出符合理性人假设的风险投资组合。

3 在市场行情上涨期,可选择B>1的股票,以获取高于市场的超额收益;在市场行情下跌期应选择B

(二)启示

证券股票分析论文篇8

【关键词】成长股估值年增长率

作为一代宗师,本杰明・格雷厄姆的金融分析学说和思想在投资领域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如今活跃在证券市场上的价值投资者,都自称为格雷厄姆的信徒。其中,沃伦巴・菲特是本杰明・格雷厄姆最杰出的学生,他继承和发扬了格雷厄姆的投资理念,经过几十年的投资,在世界首富的行列中占有一席子地,成为投资界的一代传奇。

本杰明・格雷厄姆在其伟大的著作《聪明的投资者》的第11章“普通投资者证券分析的一般方法(SecurityanalysisfortheLayinvestor:Generalapproach)”中,提出了成长股内在价值投资模型。该模型以数据分析为基础,以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来估算企业价值,蕴含了其投资思想的精华。本文介绍了本杰明・格雷厄姆的投资理念,根据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对本杰明・格雷厄姆公式进行了修正,并在中国证券市场上进行了回测,提出了格雷厄姆成长股投资模型在中国证券市场的优化应用原则。

一、本杰明・格雷厄姆投资理念简介

本杰明・格雷厄姆1894年5月9日出生于伦敦。1914年,格雷厄姆以荣誉毕业生和全班第二名的成绩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开始步入华尔街。1914年,当格雷厄姆开始从事证券行业时,,还没有人提出基本分析方法,投资者使用技术分析发放来分析证券市场的运行,其中道氏理论是主流的分析理论,人们认为,股票市场的波动是有趋势的,价格沿趋势线运动,趋势线由“长期趋势”“中期趋势”和“短期趋势”构成,长期趋势中包含中期和短期趋势,由此变化不止。道氏理论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技术分析理论,完全不考虑宏观经济、行业前景和公司财务状况。

上世纪年代,虽然上市公司已经开始公布年度报告,但那时的年度财务报告和今天的公开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有着本质的不同:没有规范的格式,和严格的标准,隐瞒利润、逃避税务成为一种常态,更重要的是,当时的财务报告无法体现复杂的控股关系,也无法对公司的投资进行准确的估价。很少有投资者真正按照年度报告中的数据做出投资决策。

在投资生涯中,格雷厄姆重视财务报告分析,不断发现被低估的资产或被隐瞒的利润,取得了靓丽的投资回报,其成立了自己的投资公司-格雷厄姆・纽曼公司,这家投资公司运营了30年,历经金融危机和牛熊转换,贯穿了格雷厄姆的大半个职业生涯,并取得了17%的平均年度收益率。1934年年底,格雷厄姆终于完成他酝酿已久的《有价证券分析》这部划时代的著作,并由此奠定了他作为一个证券分析大师和"华尔街教父"的不朽地位。在这本著作中,格雷厄姆首次提出了日后被称为“价值投资”的投资思想:首先,股票市场的价格波动带有很强的投机色彩(格雷厄姆把股票市场形容为一个喜怒无常的“市场先生”),但是长期看来必将回归“基本价值”(即公司资产和营利能力的实际价值),谨慎的投资者不应该追随短期价格波动,而应该集中精力寻找价格低于基本价值的股票;其次,为了保证投资安全,最值得青睐的股票是那些被严重低估的股票,即市场价格明显低于基本价值的股票,这些股票能提供足够的“安全边际”。格雷厄姆的《有价证券分析》一书在区分投资与投机之后,所做出的第二个贡献就是提出了普通股投资的数量分析方法,解决了投资者的迫切问题,使投资者可以正确判断一支股票的价值,以便决定对一支股票的投资取舍。在《有价证券分析》出版之前,尚无任何计量选股模式,格雷厄姆可以称得上是运用数量分析法来选股的第一人。

1936年,格雷厄姆又出版了他的第二本著作《财务报表解读》。这本著作不像《有价证券分析》那么出名,但却是有价证券分析的基础。格雷厄姆在《有价证券分析》中提出要在股票价格低于其内在价值时买人,高于其内在价值时卖出。而要想准确地判断公司的内在价值就必须从公司的财务报表人手,对公司的资产、负债、周转金、收入、利润以及投资回报率净利销售比、销售增加率等财务数据分析。《财务报表解读》有助于普通投资者更好地把握投资对象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是有价证券分析的基础。继《财务报表解读》之后,格雷厄姆又于1942年推出了他的又一部引起很大反响的力作《聪明的投资者》。在书中没有具体的定价分析和数学模型,而是大量的篇幅探讨了投资与投机的区别:投资是建立在敏锐与数量分析的基础上,而投机则是建立在突发的念头或是臆测之上。投资者最大的敌人不是股票市场而是他自己。这本书是为普通投资者而写,但全书闪耀着哲学和智慧的光芒,历经半个多世纪,仍然是投资界的入门经典教材。迄今本杰明・格雷厄姆仍然被价值投资者奉为“一代宗师”。

二、格雷厄姆成长股投资策略解析

在《聪明的投资者》的第11章“普通投资者证券分析的一般方法(SecurityanalysisfortheLayinvestor:Generalapproach)”中,格雷厄姆指出“理想的股票分析使人们能够对股票进行估价,并将估价与当期市价进行比较,以确定购买该股票是否具有吸引力”。他使用的方法是首先估算出未来几年的平均利润,然后再乘以一个适当的资本化因子。格雷厄姆认为影响资本化因子的因素包括,总体的长期前景、管理、财务实力和资本结构、股息记录、当期股息收益率。具体地说,总体的长期前景取决于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和偏好,一个非常成功的企业通常都拥有一个好的管理层,但是我们要设计出一个好的方法来对管理层的能力进行客观的、量化的、可靠的检验。对于财务实力和资本结构而言、在相同价格条件下,与每股利润相同、但拥有大量银行贷款和优先证券的公司相比,只有普通股和大量盈余现金的公司的股票,更值得持有。而最有说服力的一个标准就是股息记录,就是多年来连续的,多年来连续的股息纪录,格雷厄姆认为二十年以上的股息连续支付记录是反映公司股票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有利因素。当期股息收益率是最难以把握的,在20年代,公司通常利润的2/3用于派发股息。格雷厄姆经过对各种方法的研究,得出了一个十分简便的成长股估价公式。他认为该公式计算出的数据,十分接近于一些更加复杂的数学计算所得出的结果。

下图为格雷厄姆成长股内在价值公式的原始描述:

关于增长率的估算,格雷厄姆原文摘录“我们要给出如下忠告:如果我们希望高成长股的增长率实际得以实现的话,那么预期增长率的估价必须相对保守。事实上,根据算术,如果假设一个企业将来可以按8%或更高的速度无限期增长的话,那么其价值将趋于无穷大,且其股价无论多高都不过分”。

但是,格雷厄姆在书中并指出这个公司计算的理论依据和数量来源,这个公式科学可信吗?能够经受市场考验,能否在a股市场直接套用呢?

(一)公式数据理论分析

为什么公式中的数据是8.5而不是别的呢,格雷厄姆在书中并没有说明。我们可以具体来分析。

在第四版的《聪明的投资者》中,格雷厄姆提到这个公式的时间大约在1972年。在1972之前的几十年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平均为2.5%左右,债券收益大约为4%~5%,而股票收益率为7.5%左右,其中3.5%左右为股息,4%左右为指数的涨幅(对应所有企业的利润增幅)。?在1972年之间的几十年间,美国市场的平均市盈率在16~17倍左右,以16.5倍市盈率,平均4%的预期收益率增长率计算,得出的数值,正好是8.5。这和当时美国股市历史上的平均水平是相匹配的。

因此,8.5这个数据是和高等级债券市场的平均收益率、股票市场平均收益率相关的,在实际应用中不能简单、生硬套用。特别是对于中国a股市场普遍的高市盈率来说,8.5倍的市盈率可能偏低。

(二)公式的修正

事实上,在后期使用上,格雷厄姆对这个共式进行了修正,下图是维基百科上对这个公式的英文解释和修正之后的公式说明。而国内只翻译出版了格雷厄姆的经典著作《聪明的投资者》和《证券投资分析》,大部分投资者只知道书中没有修正的公式,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生搬硬套公式,得出的估值和投资结论当然是错误的。

下面是维基百科对本杰明・格雷厄姆公式的词条解释:

BenjaminGrahamformula

Herevisedhisformulain1974asfollows:

Value=epS*(8.5+2*G)*4.4/Y

V:intrinsicValue

epS:thecompany’slast12-monthearningspershare

8.5:theconstantrepresentstheappropriatep-eratioforano-growthcompanyasproposedbyGraham

g:thecompany’slong-term(fiveyears)earningsgrowthestimate

4.4:theaverageyieldofhigh-grade?corporatebondsin1962,whenthismodelwasintroduced?

Y:thecurrentyieldon20yearaaacorporatebonds.

翻译成中文就是

在1974年,他修正的公式如下:

Value=epS*(8.5+2*G)*4.4/Y

epS:公司的最后12个月的每股收益

8.5:格雷厄姆提出的零增长公司的合理市盈率

g:公司的长期(5年)预估收益增长率

4.4:1962年当这个模型推出时,高等级公司债券的平均收益率

Y:20年aaa级公司债券的年收益率

可,本杰明・格雷厄姆是在1962公式推出时,根据左右市场环境设定的公式数据。在后期的使用中,必须根据市场环境进行修正。也就是说要综合考虑市场的估值水平,当市场利率高时,股票的合理估值适当提高,而当市场利率低时,股票的合理估值会适当提高,而这个市场的利率,格雷厄姆是用aaa级公司债券的年收益率来表示的。

三、格雷厄姆公式检验

(一)公式修正

格雷厄姆指出,“安全边际就是价格针对价值大打折扣”。最值得青睐的股票是那些被严重低估的股票,即市场价格明显低于基本价值的股票,这些股票能提供足够的“安全边际”。我们要在股票被低估的时候买入,在股票被高估的时候卖出。考虑到安全边际,公式中还应该有一定的安全因子折价,安全因子(S)为0到1之间的数值,表示对股票内在价值的折价。因此检验使用的公式为:

Value=e*(8.5+2*G)*4.4/Y*S

(二)指标选取

在量化选股时,必须保证足够的安全边际。按照巴菲特的说法,没有超低的价格就没有超额的利润,安全边际就是以40美分的价格买价值1美元的东西。为了足够的安全边际,我们将股票的安全因子选择为0.4。在基准日,将股票的价格与股票的估值进行对比,当公司的股价大于计算出的价值时,股票入选投资组合。出于对公式有效性的考虑,剔除Value/price超过1.3的股票,因为当股票内在价值与股价偏离非常大时,必然存在公式以外的其他因素在起作用,此时单纯用公式选股无意义。G采用未来7年净利润增长率的估计值。一是净利润增长综合反映了公司规模与收益率等方面的增长。二是为了消除股份变动(如送股等)引起的每股收益变动而导致估值不准确。考虑到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史短,考虑数据的有效性,Y选择为5年aaa级公司债券的年平均收益率。考虑到上市公司的年报披露日为每年的1~4月,检验周期为2006年5月1日到2015年4月30日,共计十年时间。调仓换股日为每年的5月1日。

(三)中国的验证效果

经过回测修正的本杰明・格雷厄姆在十年的总投资回报率是:

收益:修正格雷厄姆股票内在价值交易策略在此十年间的总收益率1322.38%,平均年化收益率29.46%。策略相对上证指数的年化超额收益率为21.22%。

风险:策略总体年化sharp率为0.77。策略组合与上证指数的beta值为0.96。策略期间最大回撤69.39%,最大回撤时间201天。

格雷厄姆以公司的财务数据为基础,注重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并以市场债券利率来衡量市场资金供求,强调在合理估值之下买入股票。杰明・格雷厄姆公式以简洁的数学语言,描述了股票合理市盈率水平和成长股的预期收益增长率之间的线性关系。从中国a股2006年以来的回测结来看,年化收益率达到29%,年化超额收益21.22%。虽然,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该模型出现了200多天,超过50%的回撤。但从总收益和风险指标来说,格雷厄姆的成长股投资策略远远跑赢上证指数,在中国市场具有有很强的适用性。这证明,中国证券市场虽然散户众多,投机色彩浓厚,但是价值投资仍然能够取得良好的投资回报。

四、格雷厄姆成长股价值投资策略应用原则

虽然改进的格雷厄姆公式在股票选择上具有比较优势,但是在使用中,我们还需要注意如下问题:

第一,G值的估算。G值的估算是公式的核心部分。G值的期限为未来7~10年。为什么格雷厄姆把“长期”限定为7~10年呢?因为一般来说短经济周期为3~5年,特定企业经历两个短经济周期后,呈现的平均年增长率,才可能准确反映其利润创造能力,而短短1到2年的利润具有很大的波动性,股票价值是由公司长期盈利能力而不是一两年的盈亏状况决定的。并且,G值预估的是未来的增长性,而不是过去的增长性,G值的准确性,就决定了股票估值的准确性。G的估计要参照GDp增长率、行业增长率及公司过去增长率综合计算,没有哪个企业可以脱离国民经济、行业状况而长期独立增长。

第二,在对具体公司估值时,要遵循就低不就高的原则,注重安全边际。在主营业务收入增长、净利润增长、现金流增长中,剔除偶发因素,选择一个保守持续的数据。在公司的选择上,要避免对周期性或多元化的企业进行估值,选择自己熟悉的行业和公司。巴菲特指出,“经验显示,经营盈利能力最好的企业,经常是那些现在的经营方式与五年前甚至十年前几乎完全相同的企业。如果一家公司常发生重大变化,就有可能导致重大失误”。能力圈和安全边际是价值投资的基本原则。

第三,关于合理市盈率的计算。不同行业的市盈率是不一样的,如果在应用中,能够吸收大师的价值投资思维,针对不同行业和规模的股票,依据不同的因子,给出合理的市盈率水平,进一步改善成长股投资模型,一定能更好地适应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获得更好的投资回报。

第四,在投资时,安全边际折扣只是划定了可以买入的价格上限而已,但并不意味着,股票就会在此构筑底部。市场总是贪婪和恐怖的,在恐慌时,价格总会跌破安全边际。估值只是告诉我们一个参考值,在这个参考价值之下,可以分批买入,即使短期亏损,但最终盈利的概率还是很大的。

参考文献

[1]本杰明・格雷厄姆著.王大勇译.聪明的投资者[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10.

[2]本杰明・格雷厄姆,戴维・多德著.邱巍等译.证券分析[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6.

证券股票分析论文篇9

论文摘要:技术分析是根据证券市场信息的历史数据,来预测证券价格未来的变动。技术分析作为一种投资手段,始终是人们争论的问题,争论的核心就是技术分析是否真正有效。通过实证检验的方式,对深圳股票市场进行模拟投资研究,证明了技术分析对于中国股票市场当前弱有效状态下的有效性问题。

从资本市场产生之日,对证券价格的分析方法也随之诞生。近百年来证券分析方法可谓长盛不衰,而且新的理论和技术不断诞生。虽然证券分析理论的门类很多,但是就其出发点而言,基本可以分为两类:基本分析伍mdarnental analysis)和技术分析(technical analy-sis) 。

    一、基本分析简介

    基本分析是通过研究影响证券在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基本因素,确定证券的内在价值,并根据供求平衡规律判断市场的走势,提出投资决策的建议。

    基本分析假设:一种证券在任何时点都有一个内在价值,即均衡价格,该价值是由证券的盈利潜力决定的。这种盈利潜力决定于下列因素:宏观经济、行业前景、公司业绩、财务结构、投资者心理因素等。通过分析上述因素,基本分析师能够推断某种证券的现实价格高于还是低于内在价值。如果现实价格总是趋向内在价值运动,那么确定内在价值的努力就等同于对未来价格的预测。这就是隐含于各种基本分析预测过程的主要思想。

    虽然基本分析有很强的理论根据,但金融市场中证券价格剧烈的波动,使投资者往往怀疑内在价值是否真的存在。尤其是我国金融市场中广泛存在的炒作现象经常使股票的价格严重背离其基本价值,使基本分析在实务中被认同的程度不高,投资者更多采用的是技术分析。

    二、技术分析简介

    技术分析则是根据证券市场信息的历史数据,来预测证券价格未来的变动。纯粹的技术分析甚至仅依赖对证券价格和成交量的分析,几乎不考虑公司的财务状况和收益能力。技术分析本身又可分为指标分析和形态分析。

    技术分析是金融理论界争论最广的问题之一。“中期w形底部基本筑成,右肩放量,股价振幅收缩,突破在即”,"kdj金叉形成,sar指标趋好,显示强烈买人信号”,“第2浪基本结束,股价调整,爆发力最大的第3浪正在酝酿”。技术分析这些带有神秘色彩的描述方法,使得西方一些经济学家把技术分析和占星术相比。

技术分析的理论派别很多,目前仍比较盛行的理论有:道氏理论、艾略特波浪理论、江恩理论、亚当理论等。虽然技术分析门类繁多,但从理论上讲还是有几个共同的假设作为基础的:

    (一)证券的市场行为已经包括了宏观、微观经济的一切信息

    技术分析人士在实际分析时都是利用价格与供求关系的相互关联来进行分析和预测的。如果供不应求,价格就会上升;反之,价格下降,这种关系是进行预测的基础。从这种必然的关系上,技术分析人士逆推出一个结论:无论什么原因,如果价格上涨,需求必定超过供给,体现在市场上就是多头市场;反之亦然。因此,供需关系决定了市场的走势。

    (二)价格总是按照某种运动趋势运动

    趋势是技术分析中的基本概念。(1)技术分析中认为趋势是存在的;(2)价格依照趋势运动的方向而改变;(3)正在进行中的趋势将持续下去,除非出现某些外力使这个趋势停止甚至反转。

    (三)价格的运行方式往往会重复历史

    技术分析对市场行为的研究与心理学等学科是分不开的。股市投资者趋利的动机是千古不变的本质因素。人性中的许多弱点会反复的呈现,据此一些典型的形态在过去的100年中都已被辨认、分类,并被用来反映一些在价格上的市场心理状况。由于这些形态在过去都能较为准确的反映一些市场信息,而人们的心理特性不会随着时间迅速改变,所以它在将来也一定能重现。相信“历史往往重演”( market action is repeti-five)是通过过去预测未来走向的前提。这也是数学外推法的应用基础。

    三、技术分析在指导投资户的实证检验

    以技术分析中最为基本j.h i.a功均为指标.进行模拟投资指导。通过对么x幻生至,wg年中国股市的实证检验,证明技术分析对于中国股票市场有效的指导作用。

    (一)模拟股市的建立

首先选取十几支股票作为样本,构成一个模拟的证券市场。照深市股票编码末位代码,间隔0号做选择的方式,例如:000001. 000050, 000100. ..... .000250,000300,000350.000400.000450,000500,000550.000600,000650但由于有些代码还没有股票,同时有些股票数据不全,所以最终的模拟股市结果为:000002,000400,000501、000550,000600,000650,000700.000750,000800.000848等10支股票构成证券集。选择样本过程中,完全没有考虑影响股票价格特性的因素。

    考虑到市场阶段和特性的不同,选择历史期为:2000年1月4日至2001年12月31日,应用期为:2002年1月4日至2002年12月24日,进行模拟投资,同时,假设初始资本为1 000 000元,根据应用期末的资本情况评价投资结果。

    (二)投资机制的确定

    以移动平均为指标,首先,选定各支股票移动平均指标的最优步长组合。所谓最优步长组合,即按照短期(23,5日)、中期(8,10日)、长期(20.25日)分类,以短期均值>中期均值>长期均值为买人信号,条件不满足时为卖出信号。在历史期进行操作,以历史期期末收益率均值为标准,选择收益率均值最大的步长组合为该支股票的最优步长组合。其次,确定应用期的投资策略。对10支股票进行组合投资:当有股票满足买人条件时,即在该支股票的最优步长组合下,移动平均价格的短期均值>中期均值>长期均值—建仓。

用于买人该支股票的资金为当前总资金/满足条件的股票数量。例如:2002年8月29日,有五支股票在其最优步长组合下满足移动平均价格短期均值>中期均值>长期均值的条件,则将前一日的资金总量1366730.89平均分成五份,再分别投资到满足条件的五支股票中。卖出信号产生时,即:不满足最优步长组合下,移动平均价格的短期均值>中期均值>长期均值—平仓。

并将卖出股票后的资金平均分配到满足买人条件的各支股票当中。

将技术分析指导下的组合投资效果与对支股票的平均买人持有的投资效果进行比较,观察他们的收益率情况。

    (三)投资结果检验

图1是采用技术分析动态投资的证券组合与采用买人持有策略的证券组合的投资表现。图1清楚的显现出,采用技术分析策略进行投资的证券组合价值超过了采用买人持有策略进行投资的证券。

    这是一个令人惊讶的结论。在2002年中国股市如此低弥不振的情况下,采用技术分析投资组合的手段的投资效果明显的优于买人持有的表现。具体指标如表1:

技术分析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策略的制定,提高了投资的条件收益率。在本文的技术分析手段中,利用最优步长条件,有效避了股价下跌的区域,特别是在整个股市处于下跌民高风险情况下,移动平均的这一止损特性就表现的尤为突出。因此,可以说,技术分析可以提高条件收益率。

    四、总结

    在世界金融市场建立的100多年历史中,技术分析(technical analysis)作为一种投资分析手段,始终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同样,中国股票市场虽然仅有10余年的历史,技术分析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盛行程度甚至超过了一些西方国家。但是,从技术分析诞生之日起,人们对于它的争论似乎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这些争论的核心问题就是技术分析是否真正的有效。

对于中国市场有效性的问题,很多研究证明,中国股票市场的处于弱有效状态。

    本文通过采用简单的技术分析手段对投资进行指导,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实证检验证明了技术分析在当前中国股票市场弱有效状态下的有效性。

证券股票分析论文篇10

关键词: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因果关系

abstract:weanalysizeChina''''sstockmarketandbondmarketcorrelationusingcorrelationcoefficientandGrangercausality.theresultshowsthat:statebondindexandstockindexexistcorrelation,stockindexexistsunidirectionalGrangercausalityrelationshiponbondindex;statebondyieldsandstockyieldsexistweakcorrelation,butGrangercausalityrelationshipdoesnotexist.accordingly,weputforwardsomeproposalsonhowtoimprovetheefficiencyofChina''''scapitalmarket.

Keywords:bondmarket;stockmarket;correlationanalysis;correlationcoefficient;causalityrelationship

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是证券市场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是筹资者和投资者进行交易的最重要场所。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规模决定筹资量的大小。在整个社会资金供给量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如果股市行情看涨,股票市场收益率提高,资金在利润的引导下必定从债券市场转向股票市场。反之亦然。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之间这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就是所谓的“翘翘板效应”。当前,我国正处在股权分置改革的变革时期,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是否存在“翘翘板效应”以及该效应的大小也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命题。我们选取2003年2月4日至2006年2月17日的上证综合指数(SZ)和上证国债指数(GZ)作为样本数据,主要采用相关系数和Granger因果关系进行研究。

1上证综指和国债指数相关性分析

1.1上证综指和国债指数相关系数分析

SZ和GZ的相关系数分析表表1域

相关系数

结论

2003.02.04--2003.12.31

0.802891

强正相关

2004.01.02--2004.12.31

0.512713

强正相关

2005.01.02--2005.12.31

-0.390831

弱负相关

2003.02.04--2004.12.31

0.596895

强正相关

2004.01.02--2006.02.17

-0.571394

强负相关

2003.02.24--2006.02.17

-0.403458

弱负相关

根据表1的上证综指和国债指数的相关系数分析,可以看出,2003年、2004年为正相关关系,2005年为负相关关系,2003至2005年总体程度上呈负相关关系。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居民投资对象也不仅仅局限于银行存款、国债等风险较小的金融工具,越来越多的资金涌入股票市场寻求资本保值增值,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翘翘板效应”逐步表现出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种效应会在将来更加强烈和明显。

1.2上证综指和国债指数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表2

原假设

lags

obs

F统计量

prob

结论

SZdoesnotGrangerCauseGZ

2

720

8.88837

0.00015

拒绝

GZdoesnotGrangerCauseSZ

0.73052

0.48202

接受

SZdoesnotGrangerCauseGZ

3

719

5.19388

0.00149

拒绝

GZdoesnotGrangerCauseSZ

0.59588

0.61784

接受

SZdoesnotGrangerCauseGZ

4

718

3.95030

0.00353

拒绝

GZdoesnotGrangerCauseSZ

0.31018

0.87124

接受

SZdoesnotGrangerCauseGZ

5

717

3.57455

0.00336

拒绝

GZdoesnotGrangerCauseSZ

0.35763

0.87741

接受

SZdoesnotGrangerCauseGZ

6

716

2.86613

0.00914

拒绝

GZdoesnotGrangerCauseSZ

0.42290

0.86396

接受

SZdoesnotGrangerCauseGZ

7

715

2.46729

0.01663

拒绝

GZdoesnotGrangerCauseSZ

0.46449

0.86040

接受

根据表2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从滞后2期至7期,上证综合指数和国债指数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上证综合指数的变化会引起国债指数的变化,即沪市股票行情的变化会引起国债市场行情的变化,但是反向关系并不成立。原因很简单:被称作金边债券的国债的信用等级在所有的债券中是最高的,大部分居民将国债投资作为储蓄的一种变相形式;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习俗都强调储蓄的重要性,因此当股市风险增大时,会有大量资金涌入国债市场;但是当国债市场收益不景气的时候,表明无论什么金融工具都很难在保证资金安全性的前提下取得好的收益,大部分居民会选择持币观望或者消费,而不会投入股票市场。

2上证综指收益率和国债收益率相关性分析

笔者根据国债综合指数和国债指数计算出上证综指日收益率和国债指数日收益率,计算公式如下:

上证综指日收益率:RLnSZt=log(SZt)–log(SZt-1)

国债指数日收益率:RLnGZt=log(GZt)–log(GZt-1)

下面,我们采用同样的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

2.1上证综指收益率和国债收益率相关系数分析

RLnSZ和RLnGZ的相关系数分析表表3

时间区域

相关系数

结论

2003.02.04--2003.12.31

0.058048

微弱正相关

2004.01.02--2004.12.31

0.081284

微弱正相关

2005.01.02--2005.12.31

-0.089323

微弱负相关

2003.02.04--2004.12.31

0.075472

微弱正相关

2005.01.02--2006.02.17

-0.067251

微弱负相关

2003.02.24--2006.02.17

0.033789

微弱正相关

根据表3的相关系数分析结果,可以看出,2003年、2004年国债收益率和股票综合收益率呈微弱的正相关关系,2005年呈微弱的负相关关系。2003年至今,两种金融工具的收益率呈微弱的正相关关系。总体而言,二者收益率没有必然相关关系。原因在于:一方面,股票市场和国债市场之间的资金流动并不顺畅,限制较多,大多数机构投资者尤其以保险资金和社保基金等对风险要求较为严格的资金大部分都投资于国债和金融债市场,政策规定不允许其将过多资金投资于股市,在国债市场收益率较低的情况下也无法将资金转移到股票市场;另一方面,过去股票市场的退出机制并不完善,很多居民投资者在套牢的情况下很难退出,资金流通不通畅,收益率作为投资风向标的作用并不明显。

2.2上证综指收益率和国债收益率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表4

原假设

lags

obs

F统计量

prob

结论

RLnSZdoesnotGrangerCauseRLnGZ

2

720

1.65436

0.19195

接受

RLnGZdoesnotGrangerCauseRLnSZ

0.28903

0.74908

接受

RLnSZdoesnotGrangerCauseRLnGZ

3

719

1.41075

0.23840

接受

RLnGZdoesnotGrangerCauseRLnSZ

0.15344

0.92748

接受

RLnSZdoesnotGrangerCauseRLnGZ

4

718

3.95030

1.26772

接受

RLnGZdoesnotGrangerCauseRLnSZ

0.31018

0.17457

接受

RLnSZdoesnotGrangerCauseRLnGZ

5

717

1.14624

0.33441

接受

RLnGZdoesnotGrangerCauseRLnSZ

0.26549

0.93192

接受

RLnSZdoesnotGrangerCauseRLnGZ

6

716

0.95575

0.45440

接受

RLnGZdoesnotGrangerCauseRLnSZ

0.26746

0.95204

接受

RLnSZdoesnotGrangerCauseRLnGZ

7

715

0.88652

0.51656

接受

RLnGZ,doesnotGrangerCauseRLnSZ

0.25247

0.97140

接受

根据表4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得出结论,从滞后2期至7期,上证国债收益率和综合指数收益率都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这与相关系数分析的结论一致。

3政策建议

发达资本市场和我国资本市场对比分析表表5

发达资本市场

中国资本市场

1.国债指数和股票指数存在强相关关系,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

1.国债指数和股票指数弱负相关关系,股票指数对债券指数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

2.国债收益率和股票收益率存在强相关关系,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

2.国债收益率和股票收益率存在微弱相关关系,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3.强式有效市场,信息和资本自由流动。

3.弱式有效市场,信息和资本流通不畅。

4.资本追随利润自由流动,不同市场和地区之间的套利活动频繁,导致不同市场和地方的收益率趋于平衡。因此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收益率存在强相关关系。

4.资本项目管制较多,无法进行自由流动和套利。不同市场的资金进入和退出机制并不健全,国际和国内市场资本流通不畅。因此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收益率不存在强相关关系,仅仅表现在市场行情即指数的相关关系上。

根据表5的结论,为了更好的发挥证券市场的价格发现和资金配置的功能,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效率,我们建议重点发展以下几个方面:(1)积极稳妥地推进股权分置改革,尽快解决国家股、法人股上市问题。上市公司设置国家股、法人股,而且国家股和大部分法人股不能流通,这是我国股市在特殊情况下的产物,它既不符合《公司法》,也不符合国际惯例。国外股票市场的aRCH类模型参数估计之所以趋于合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证券市场规模的壮大。因为只有规模足够大,才能避免少数人操纵股市,减少过度投机。我国证券市场还不十分活跃,还存在少数人操纵价格,使股票市场过度波动的现象,这与国家股、部分法人股不能流通这个因素有关。(2)稳定证券市场结构,积极培养一支结构合理的投资者队伍。中国股市存在着过度投机现象,因此,要注意投资者队伍的素质培养,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投资理念的从业人员,必然可以有效地缓解我国股市严重的投机现象。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在证券结构方面,要发展大盘股,按照产业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及重点能源、交通、原材料企业,要支持它们上市筹资;二是在需求结构上,要增加机构投资者,组建真正的投资基金,因为真正代表投资者的基金组织都是比较稳定的,一般是以投资为主,而不是以投机为主。(3)政府应避免过多行政干预,让股票市场尽快市场化、法制化、规范化。在完善的金融市场上,政府主要是利用政策手段,制定各种政策法规来影响市场各主体的行为,以达到间接地调控市场的目的。成熟股市的股价由市场自由调节,并且波动时间一般都比较长。每一次大的政策变动,都会引起股票市场短期的剧烈波动,从而助长股票市场的投机行为。政府对股市的管理更应该走上正规化、法制化的轨道,加快建立法治秩序,改善法规体系与司法效率,包括建立能切实保证公司董事和高管人员履行对全体股东的受托责任的法律制度,建立有效的股东权利和债权人权利的保障机制。完善的公司法和证券法是证券市场健康运行的基本先决条件,迄今为止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过程证明了这一点。(4)规范证券市场的信息机制,使股票价格能准确地反映股票的真实价值。由于我国股票市场在信息分布、信息加工和信息传递等方面都存在许多不足,市场交易者的行为非理性和大量的噪声交易,使证券市场价格产生剧烈波动,市场信息效率低,无法实现证券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优化资源配置功能。要使股票市场稳定发展,必须规范信息运行机制,构建合理的“信息——预期——价格”机制,严格执行《证券法》,尽快完善现行信息披露制度,使其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应规范上市公司及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信息披露制度,建立风险内部约束和法律外部制约机制,确保证券市场的基础信息具有充分性、完整性、真实性和可靠性。监管机构应在更广泛的范围对违规进行查处,同时可考虑修改信息披露制度中的处罚条例,加大处罚力度。(5)加快制度创新和制度发展,弥补制度缺口,建立有利于市场发育成熟的制度。要加快产品创新和拓展市场的深度与广度,建立基于市场的金融创新机制,发展多层次、多品种、多渠道的完整市场,循序渐进地放松管制和进行监管改革,促进市场发育,加速经济与金融自由化进程。监管改革主要涵盖两个方面,一是实现监管机构的独立化和专业化,二是由替代市场作用的监管转向推动市场发展的监管。也要加快完善市场主体的治理结构和自律机制,包括执业标准、运作质量、生存能力和竞争力的提升,以及交易所等自律组织和证券公司等市场机构的独立、专业化运作。还要加快推动配套改革支持,包括政商关系再造,推进市场导向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改革与政府职能的转换。(6)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促进我国证券市场与国际标准接轨。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与完善,已经吸引越来越多的境外投资者进入国内进行直接投资,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境内公司选择海外上市,伴随资本的大量流动及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推进,我国股票市场与国际接轨是必由之路。当然,要彻底转轨,需要全社会巨大的、长时期的努力,而不会一蹴而就。

参考文献:

[1]williamH.Greene.econometricanalysis[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