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校内部审计论文十篇高校内部审计论文十篇

高校内部审计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2:12:29

高校内部审计论文篇1

1审计理念——以内部控制为审计实施基础

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直接目标就是审查和完善高校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将内部控制作为内部审计的实施基础,贯穿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始末。在内部审计计划阶段,着眼于内部控制的高风险环节,明确审计重点;在审计实施阶段,以内部控制系统测评为基础进行抽样审计;在审计报告及后续审计阶段,反馈于内部控制体系,完善高校管理水平为宗旨。基于内部控制的内部审计工作既提高了审计效率,又高效地利用了高校有限的审计资源。

2内部控制审计——内部控制体系的自我评价

高校内部控制审计是内部控制体系的自我评价,它是高校改善业务管理、提高办学效益的有效途径。加强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可以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设置及运行情况,可以和财务审计项目中的相应内控测试等工作整合在一起,既简化内部审计流程,又节约审计成本,符合构建节约型社会的整体趋势。

3审计质量——内部控制的控制

审计质量是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是内部控制的控制。审计质量的高低关系到整个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建立健全一整套审计质量指标体系是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更是内部控制完善的需要。根据内部审计环节建立相应的审计质量体系,使其作为审计工作的执行参照,规范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流程和工作标准,保障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执行,进而完善内部控制的整体性。

4审计管理建议书——内部控制的晴雨表

审计管理建议书是审计报告的应用,是内部控制的晴雨表。如果将内部审计工作比喻成一次内测,那么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在完成审计工作之后出具审计报告并非仅仅是内测试卷的答案,其出具的审计管理建议书更应该像一套解题的思路,反映出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的好与坏,为被审计单位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积极参与其后的修正,以管理建议为主线,协助被审计单位完善管理。当然,为了使审计效果最大化,需要将审计管理意见书提交上级管理部门或者校领导审阅,切实保障有效实施。

二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各阶段优化策略

1准备阶段准备阶段

包括审计项目立项、审计项目审批、成立审计组、审前调查、制定项目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发送审计通知书和承诺书、交接审计资料等工作。准备阶段着眼于内部控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的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往往是由上级主管部门或者高校管理层为内部审计部门立项并授权,就审计工作而言没有发挥到主观参与作用。随着教育事业和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需要,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逐渐在根据学校的教育发展需求以及组织目标主动提出审计事项,积极参与学校的发展战略制定和决策,为高校的发展起到参谋作用。内部审计部门依据高校内部控制体系中的风险评估体系定期评估各院系、各部门相关经济业务的风险,建立风险等级评分制度,依据风险的严重程度和影响程度,提出重点审计事项,经过相关上级部门的授权后进行重点审计,关注高风险部门,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审前调查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环境的调查以及被审计项目涉及到的法规政策和内外部环境调查;二是对被审计项目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虽然内部审计部门和被审计单位分属于同一所高校的不同部门,相互之间比较了解,但是不可忽略此项程序,着眼于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是达成审前充分调查目标的捷径。

2实施阶段实施阶段

包括深入调查、内部控制测评、实质性测试、审计取证、编制审计实施工作底稿等环节。实施阶段应以内部控制为基础。深入调查是审计准备工作的延伸,内部审计人员可以进一步地了解被审计单位工作流程的实际执行情况,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及其所起到的作用,藉此进一步鉴别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甄别各种风险,为下一步审计工作奠定基础。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评这项工作是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实质性测试之前必须要进行。通过内部控制制度测评可以诊断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程度,发现是否存在缺陷,以及给高校带来的风险高低。该项工作还可以减少审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审计效率,为下一步科学、合理地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范围和时间打下基础。通过实质性测试内审人员可以获取证明力更强的审计证据,为了节约实质性测试的时间和成本,可以有效利用上一环节的测评成果,积极开展相关工作。

3报告阶段报告阶段

包括审计发现和建议、内部审计部门出具报告和管理建议书。这里的审计发现并非是只出现在审计工作完成之时,而是一个周而复始、贯穿始末的过程,是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获取充足的审计证据之后进行的判断结论。审计报告阶段最主要的工作内容是出具审计报告和管理建议书。这两项书面文件最终的目的是服务于高校的管理需求,如前文所述,内部审计报告和管理意见书不仅仅起到答案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解题思路,应针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或管理活动和内部控制的缺陷提出可行的建设性建议,当然被审计部门既可以接受和采纳,也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总之,内部审计部门以完善内部控制为目的,可以将管理意见书交由高校领导审阅、批示,这样被审计部门会更加认真地考虑和执行完善内部控制的建议。

4后续审计阶段

后续审计阶段包括后续审计和审计成果应用,对被审计单位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和落实、内部控制的完善以及高校风险进一步的识别都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应加强自身独立性,切实开展后续审计工作,审查被审计部门内部控制的改正和完善情况,在审计工作结束后,及时分析、总结开展整个审计项目工作中的正反经验,对自身工作做出评价。审计成果应用的对象包括上级主管部门或高校管理层、内部审计部门、被审计部门以及其他部门。只有不断拓展审计成果的应用渠道才能充分发挥审计成果的应用效果。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应积极争取管理层和各被审计部门的支持,建立完善的纠错机制以及审计公告与通报制度,立项必审、审计必查、结果必告、责任必究,形成制度和政策,以达到进一步防弊、兴利和增值的效果。

三总结

高校内部审计论文篇2

关键词:高校内审;现状;对策

一、高校内审的现状分析

我国教育部于2004年4月13日第17号令,通过了《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并于2004年6月1日起施行,时值今日已过去5年,随着高校的扩招,校园规模的扩大,特别是近年来高校债务的增多,高校内审在强化管理、提高效益、促进廉政等方面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然而,仍有不少高校并没有重视内审工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相反少数单位在机构改革时,认为内审工作可有可无,由此而造成的内审工作弱化也成了不可忽视的问题。综观高校内部审计,大多数高校审计职能流于形式、审计人员严重不足、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等问题普遍存在,要切实发挥高校审计工作的作用,必须妥善解决当前高校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当前我们应该用科学发展的观点的态度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不断加以改进,高校内审的现状:

1.认识不一,重视程度不平衡

由于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认识程度不一,必然导致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也不平衡。实践证明,任何一项工作要想较好地开展,除了部门本身的努力外,领导重视亦是关键因素。目前,有部分高校领导忽视对内审工作的领导,认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内审工作可有可无,对学校教学工作影响不大,无关大局,由于重视不够,致使内审人员信心不足,工作开展困难重重。

2.内审机构独立性差

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不少高校内审机构不健全。虽然近几年有的高校在机构调整时,将原有与财务合署办公的审计处已经分开单独成立审计处,但仍有不少高校将内审机构与纪检、监查、财务部门在一起合署办公,有的单位即使设立了内审机构,但又从属于财务部门,对下属单位的检查流于形式,形同于财务检查。由于机构不独立,内审人员独立性比较差,对于发现的问题,缺乏揭示和披露的勇气,严重影响了内审的工作质量。

3.高校内审缺乏统一的业务规范

虽然中国内部审计协会近年来相继了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业务规范和操作指南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就笔者了解的情况,几乎所有的高校内部审计至今仍然停留在过去的审计方式上,使得内审目标不明确,内审工作计划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一些审计方案脱离实际,操作指导性不强;审计调查不彻底,审计取证、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缺乏严格规范;审计意见缺乏针对性、可行性。

4.高校内审人员的素质难以适应内审工作发展的要求

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结构较为单一,以财务会计、经济管理专业为主,难以满足高校新形势下审计覆盖面广、审计业务日益复杂、涉及专业领域宽泛的特点。目前的审计工作已涉及财务收支、经济效益、基建维修、经济责任、预算决算和内控制度评审等多个方面,监督覆盖范围涵盖了重大经济合同和大宗物资采购及大型基建投资项目招投标的全过程。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单一性,势必导致审计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势必造成审计判断失误、审计报告不实等后果,从而引发较大的审计风险,降低了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二、对策研究

针对当前高校内审现状,在新形势下高校内审应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态度,从以下几方面改善高校内审现状从而发挥内部审计应有的作用。

1.做出成绩、善于沟通以赢得领导的信任和支持

钟对领导对内部审计认识的问题,作为内审机构的负责人:

(1)自己要正确认识内部审计的职责:《审计法》规定,内部审计是在本单位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本部门的规章制度,独立行使内部审计监督权,对本部门的主要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前李金华审计署长曾说过内部审计工作“只要领导满意就行”。因此内部审计人员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把工作做到最好,力争做领导的好帮手。

(2)审计部门的负责人必须与校领导特别分管领导保持密切联系,多向领导请示和汇报内部审计工作,通过经常性工作的请示和汇报,使内部审计工作贴近领导的要求,为领导当好参谋;用实际行动告诉领导者:内审是助手、是朋友、是他们手臂延伸,是受他们指挥的。

(3)内部审计要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帮助本单位制定相关制度,并对内控制度的有效性、符合性进行测试,以检验内控制度是否有效进行,让领导真正感觉到内审机构完全可以成为他们的智囊机构。

因此内审要充分发挥内审的职能积极开展各种审计,如后勤产业的财务收支审计、干部离任审计、工程审计、专题调查、审计咨询等等;通过上述审计工作的开展,为学校的经济有秩序发展提供保障,从而取得领导的支持。2.确保内审机构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离开了独立性,审计的任何结论将失去独立的控制作用。内部审计是市场主体层级管理与层次经营的分权产物,独立性就是根据这一分权制度建立的。这种独立性有两方面的含义:

(1)内部审计部门要独立于被监督者,这是履职的保证。

(2)内部审计要有独立的引证权,这是执法的保证。

因此,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体系应体现在:内部审计业务应由管理层委托并授权;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员由管理层委派;内部审计部门的经费核算不受到其他部门的牵制,尤其不能受到财务会计部门的牵制;内部审计人员不直接参与所要审计的业务活动。

3.提高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审计法》规定审计人员要做到廉洁、公正、严谨、奉献。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审计人员的“硬”要两方面过硬,一方面,政治上要有良好的政治觉悟、政治水平和职业道德;因此,要提高内审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加强内审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其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拥有坚定的信念和过硬的本领,这样才能发挥内部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作为审计人员要知道选择审计就必须甘愿奉献,必须无怨无悔、耐得住寂寞、耐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要严格遵纪守法,只有坚持下来,才能保证内部审计的权威性,才能够在整个组织的经营和管理中发挥重大作用,也才能赢得领导和同事的信任。由于审计工作的特殊性,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域广,知识层次要求高,作为审计人员还要具有较高专业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因此,审计人员要不断地认真学习财务、审计、经济法律、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随着会计电化的发展和电子应用技术的普及,作为现代审计人员又必须掌握电子计算机知识;特别是我国已经加入了“wto”,这就更加要求我们规范审计,我们只有“自身硬”,才能做到客观、公正,也才能赢得人们对审计的正确认知。内审人员要在提高政治素质的同时要加强业务的学习,把自学和继续教育学习结合起来,组织人员学习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以及内审工作法规制度,使内审人员及时了解行业法规和国家政策,不断更新知识,从而掌握审计的先进方法,不断适应发展中的经济形势变化,另外要鼓励内审人员掌握与人交流的技能,讲究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效率,要知道“有为才有位”。

4.适应形势,加快转型

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理清思路,加快转型,推动内部审计工作快速发展,现代内部审计从本质上讲是本单位的“免疫系统”。根本目的是提供组织自身的“免疫力”,保证其安全健康,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内部审计机构应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内审不应作为单纯的监督机构,要将各方面、各领域、各专业的人才吸收进来,在工作中把内部审计好的思想、好的理念、好的方法传授给他们,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更好的发挥。从制度保障上要进一步完善和认真履行《内部审计准则》的具体规范,建立健全内审制度和质量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定位,转变内部审计方式,改进审计方法,创新审计手段。要积极探索经济效益审计,揭露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和资产流失问题,促使学校提高管理水平。要加强对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的推广运用。要突破传统模式和习惯做法的影响,大力推行计算机审计,提高审计工作技术含量,扩大内部审计覆盖面,挖掘审计深度,提高工作效率。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广和完善审计抽样、内控测评、风险评估等审计方法,积极研究探索适合高校内审工作的先进方法,不断提高高校内部审计的工作水平。总之,内部审计工作要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以适应高校不断发展的要求。

5.内部审计信息透明化

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只有及时、有效传递,才能实现其作为资源的效能。高校应建立定期审计信息公开披露制度,可以通过校园网、报刊、宣传栏等媒体定期披露学校内部审计信息,校党委或董事会也应在教职工代表大会上报告重要内部审计信息,以强化高校审计信息传递促进其内部审计供求和功能的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1]阎银泉:谈高校内部审计的创新[J].《审计月刊》(2004-4)(p43).

[2]张帆:高校内部审计体制性因素分析[J].《审计文摘》(2008-3)(p102-103).

高校内部审计论文篇3

论文关键词:关于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的几点思考

 

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2008年“推进内部审计转型与发展研讨会”上指出,现代内部审计是部门、单位企事业组织的“免疫系统”,是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内部管理的各个方面,必须以“强管理、防风险、促发展”为己任财务论文,积极探索以“事前审计为基础、事中审计为重点、事后审计为保障”的审计方式,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推动内部控制建设、强化风险管理的重要职责。这给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定下了基调。高校审计部门作为现代内部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高校依法行政、依法监督的重要职责。目前,各高校审计部门所从事的业务工作大都是“事后审计”、“秋后算账”,没有体现出审计监督所应有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格式。高校内审工作需要切实转变传统的审计观念,改变以往“要我审”的模式,将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树立“防范胜于纠正”的理念,提升高校内审工作的前瞻性,提出多角度全方位的建设性意见,为决策层提供更有力的支持财务论文,为学校发展提供更优质的监督和服务。

一、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的内涵体系

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是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更加注重预防”要求在审计工作的具体运用,是把事后审计变为事前、事中审计,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必然要求。那么如何理解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内涵,本文认为可以结合科学有效的方法加以剖析。

(一)从系统论角度丰富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内涵。

一个系统是由各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个体集合形成的整体。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是一项具有复杂性、前瞻性的系统工程。其一、从系统所处的环境出发,一个动态的系统必定与它所处的系统环境有着结构性的联系。刘家义审计长2008年3月提出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观点之后,全面审计系统积极响应,许多审计创新理念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这种审计转型大趋势环境下,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是践行审计“免疫系统”理念,推动审计工作转型必要途径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其二、从系统的整体性出发,审计人员必须从审计项目的各个侧面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进行系统化动态化研究分析财务论文,包括:审计的战略目标、影响审计项目的内外部关系、被审计部门内控制度的相互作用等。

(二)从控制论角度强化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监督。

控制论是信息交换过程中原因与结果不断相互作用以完成共同目标的过程控制,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必须包括三个要素:导向器、检测器以及矫正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相当于导向器和检测器,侧重于事前、事中控制,发挥着审计“免疫系统”的预防功能和揭示功能。在高校内部审计过程中,当控制主体(审计人员)将获取的控制信息(审计证据)传达给被控制对象(被审计项目或被审计部门)时,其实也就是起到了一个行为修正的作用,即相当于控制系统中的矫正器,同时也发挥着审计“免疫系统”的抵御功能。

(三)从信息论角度畅通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渠道。

为了全面清晰认识高校教育系统经济收支、专项资金管理、教育资产安全完整等情况,必须加大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在改进审计手段和提升审计效能的基础上,畅通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所必需的信息渠道财务论文,充分运用0a审计办公系统和ao审计现场实施系统对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联动审查,建立一套可操作性强的信息传输、信息获取、信息筛选、信息处理、信息储存的动态高校内审路径。

二、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的主要制约因素

审计“关口前移”是审计方式创新的结果和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延伸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从工作实践上看,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取得了卓著的工作成效和良好的社会评价。但是,近年来,很多高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新建项目、维修改造项目明显增多,物资设备采购规模不断扩大等等,现有的审计理念、审计独立性、审计方法、审计手段以及审计范围已经无法完全适应高校快速发展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关口前移”的认识不足

高校内审人员树立“关口前移”审计意识淡薄,仅仅着眼于问题的解决办法财务论文,没有立足于促进机制建设,通过与其他部门协作共同管理学校。并且高校内审工作侧重于行政监督,“事后纠弊”或“事后问责”,没有真正担负起为高校健康稳定发展“保驾护航”的职责。目前,高校内部控制机制的不完善和高校治理权力过分集中,客观上阻碍了高校内审工作“关口前移”的运用。在实际工作中,主要表现是:审计立项主观性较强,审计风险管理及质量控制不力,业务工作流程存在一定随意性,缺乏各个环节规范的文本等等。

(二)内部审计范围比较狭窄

由于我国内部审计工作起步较晚,发展较慢财务论文,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内容大都停留在财务收支审计、基建(修缮)工程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方面,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审计、专项资金审计、效益审计基本上没有开展,影响了我国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有效发展。

(三)内部审计工作手段落后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经济活动记录已面向电子化、数字化和无纸化的方向发展,会计技术为了跟随市场经济的知识化、信息化的步伐,很多企事业单位已经实现了会计电算化。然而,在会计电算化信息开发时代,我国的审计电算化却相对滞后,许多审计人员还停留在纸质账本审计阶段,对计算机审计技术掌握不够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尤为突出。

(四)内部审计人员质量不足

随着高校信息化快速发展,信息资源快速建设和不断引进财务论文,许多高校已经实现了校园网络一体化和,那么这就需要相配套的先进科学管理技术方法和高素质信息化管理人才。但从目前看,有很多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不能从传统的审计手段中解放出来,信息技术知识缺乏、跟不上高校信息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三、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做法

高校实行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就是要实现四个转变:在指导思想和工作定位上,实现由注重结果到注重过程、由注重监督到注重监督与服务并重的转变;在审计内容上,实现由单纯财务领域的差错防弊到注重改善经营管理的转变;在审计方式上,由单纯基建(修缮)工程结算审计到全过程跟踪审计、由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到任前或任中审计的转变;在审计手段上,实现由手工操作向计算机审计、网络实时审计的转变。

(一)加快审计理念转变速度

在审计中,既注意对结果的审计,更注重对过程的审计财务论文,实现由注重治标向重在治本的转变、由查错纠弊向风险型审计转变;以加强控制、防范风险为目标,重点关注内部控制能力及其有效性的审计和评价,查找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在促进高校内部管理中的建设性作用。

(二)拓宽内部审计覆盖领域

除了开展基建(修缮)工程审计、财务收支和预决算审计,以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外,每年可以按照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内部控制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和效益审计。同时,要按照“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将高校经济活动全部纳入审计范围,特别要注意从未审计或长期未审计的单位,做到不留死角。

(三)实施审计方式创新工作

由事后审计为主向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并重转变财务论文,建立以“事前审计为基础、事中审计为重点、事后审计为保障”的审计方式,实现对审计项目的动态管理和监督,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审计监督在防范和控制风险中的积极作用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比如,基建(修缮)工程领域推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实现工程项目全程审计与建设工程同步,对工程建设的立项、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理、竣工结算等全过程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服务和监督;针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建立起“以任前、任中审计为主,兼顾离任审计”的审计模式,坚持有离必有审,先审后离,先审后任财务论文,把审计评价作为任免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

(四)加强审计手段创新能力

在审计手段上,广泛运用现代审计技术,多形式、全方位地发挥监督和服务作用。第一,实现由传统手工操作向信息化、科学化的审计手段转变,构建起集联网审计、实时审计、在线审计为一体的现代化审计平台,实现对重点项目资金实时的、动态的监控,全面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第二,探索建立“两书、两报告”制度(“两书”即《管理建议书》和《审计建议书》,“两报告”即《审计专项调查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年度或半年度)》),充分发挥其在促进管理、服务领导决策方面的作用。第三,充分发挥审计专项调查作用财务论文,针对热点、重点问题积极开展审计调查,如开展教育收费专项审计调查、“小金库”清理、工程领域专项治理等工作,摸清家底,化解矛盾。

(五)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

高校内部审计论文篇4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审计对象与之前相比有了很大不同,业务流程及风险的表现形式均产生了较大变化。审计面临着重新识别管理控制风险、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电子痕迹难以追踪等问题。在实际审计业务开展中,受限于审计人员的技术专长,对信息系统本身进行审计的缺失,将无法识别已经存在的管理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对审计信息化提出了更高和更为迫切的要求。

二、信息化环境下提高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措施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高校内部审计机构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它一方面对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也提供了实现更高质量和效率的技术条件。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情况,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适应时展的要求。

1.加强队伍建设,引进或培养复合型人才。事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没有精通信息技术的人才,很难将高校内部审计的信息化水平整体提高。加强队伍建设,可以从引进和培养两个方面入手。如果能直接引进具有相关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无疑可以加速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与此同时,做好现有人员的培养工作也非常重要。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整体性的工作,必须全员参与,让每一个内审人员掌握必备的信息技术,提高应用能力。在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时,应充分考虑人员的现有水平及培训目标,制定针对性强、多层次、有重点的培训计划,并将信息技术培训与审计业务培训相结合,逐步完善审计人员的知识技能结构,为审计信息化建设提供保障。

2.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为审计信息化提供基础。在高校网络设施基本普及,电子设备价格低廉的情况下,硬件建设是一件相对比较容易的事情。而要提高硬件的使用水平和效率,软件建设就非常重要。诚然,现在市场上有相对成熟的审计软件,可以直接拿来为我所用。但是,如何将审计软件和自己单位日常审计业务有机结合起来,既充分发挥审计软件的功能和效率,又能优化、规范本单位的审计流程和管理,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方面,我们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可以在有限的条件下,学习、借鉴国家审计机关“金审工程”的先进经验,迅速提高自身的软硬件水平。

3.规范审计业务流程,控制审计风险。设计良好的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应该实现审计业务全流程的覆盖,包括计划、立项、实施审计、报告各阶段并支持沟通协作、自动归档、统计分析和评价等各项功能。我们应充分借助审计信息系统开展审计管理工作,建立规范、科学的审计流程,严格控制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借助审计信息管理系统,我们还可以充分整合现有审计资源,通过制定标准化模板、建立审计法律法规库等方式,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

4.关注信息系统本身的风险。在开展审计业务时,面对越来越普及的信息管理系统,如何将审计工作与之深度融合,全面、实时、动态地对各项业务数据进行监督,发现其中隐含的风险,是审计信息化需要考虑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我们不仅要对信息系统产生的业务数据进行审计,更要对信息系统本身进行审计,了解其内部控制及数据处理的流程,发现其内部风险点,从而加强内部控制,在此基础上才能确定我们是否可以信任其产生的数据。离开对信息系统本身的审计而直接采集、利用其产生的数据,将会产生极大的审计风险。

高校内部审计论文篇5

【关键词】受托责任理论;内部审计外部化;高校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4)22-0081-03

一、引言

内部审计外部化(internalauditoutsourcing)起源于西方国家,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普及和运用。近几年,由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及专业化协作日趋精细,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内部审计外部化这种形式,以达到促进企业管理和资源高效利用,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前理论界对内部审计外部化的理论研究概括起来主要从三个方面切入:基于核心竞争力外包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委托理论,且研究对象都只限于企业。

高校领域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是伴随着高校近几年规模化发展、经费来源的多元化及高校内部审计现状发展起来的。高校与企业性质不同,经费来源渠道亦有差异,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在高校推广内部审计外部化模式的可行性及由此产生的潜在风险和审计结果的运用。

二、受托责任理论和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内涵

(一)受托责任理论内涵

受托责任理论是关于受托责任关系的理论,各个学科对受托责任理论有不同的定义。在会计学、审计学领域,受托责任关系是指资源占有人与资源经管人之间所形成的资源委托与资源受托经管关系。由于资源占有人将资源经营权委托给受托人后需要对其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同时资源经管人受托经管资源占有人的资源后需要向委托人证明自己有效管理和使用资源的情况,两者之间需要一个具有独立身份的第三者对其加以检查和评价。而审计恰好独立于受托责任关系双方,又具备应有的专业技能,可以对受托履行责任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监督和证明。因此,审计本质上属于受托责任问题,一切会计、审计问题都离不开受托责任。而内部审计作为审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审计关系的建立也是以受托关系理论为基础的,因此,内部审计外部化正是基于这种理论下产生和发展的,只是受托责任从内部受托转为外部受托。

(二)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内涵及表现形式

内部审计外部化是指将内部审计职能部分或全部通过契约委托组织外部的机构执行。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1)部分外包,即将部分的内部审计职能赋予第三方;(2)全部外包,指内部一般不设审计部门,将审计职能全部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或咨询机构;(3)合包,即内外成员结合审计,亦称合作内审,指内部审计工作由一个统一的项目和审计工作组来完成,成员包括内部审计师和外部审计师,但对这种结合内外审计分别承担不同的责任。经调查了解,高校审计业务外部化的形式有多种,是由高校的办学规模、组织机构设置及管理层的意识决定的。

(三)受托责任理论下高校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关系

受托责任系统的发展导致了内部审计性质的变迁,外部受托责任和内部受托责任共同影响了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内部审计对象从财会领域扩展到高校教学、科研、后勤等,受托责任结构及内容发生了变化。在高校组织架构中内部审计部门是受托责任关系的受托方,承担着内部受托责任关系职责;内部审计外部化后,高校内部审计业务由内外审计人员合作完成,内部审计部门在受托责任关系中既是委托方又是受托方。因此,在高校受托关系中有两种受托关系,即外部受托关系和内部受托关系。内部受托责任关系的核心是高校管理层、内部审计部门和各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受托责任关系;外部受托责任关系是内部审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内部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受托责任关系。在这些特定的受托责任关系中,内部审计承担着确保各种受托责任完整履行,从而保证整个受托责任系统有效运行的职责。

三、高校开展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动因及客观必要性

近几年高校审计领域的不断扩张及“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刚性要求,使得内部审计范围越来越大、内容更加复杂、审计的技术手段更为先进。在大环境和小环境共同作用下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逐步发展起来。

(一)审计工作的需要

新时期高校内部审计从性质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内部控制审计概念首次在实务指南中提出,并且内容涵盖整个高校经济活动,包括教学、科研、财务、资产、采购等。可见,高校日益增长的审计需求与内部审计的缓慢发展越来越不协调,必须探索出提高内部审计效率,增强内部审计效果的新方法。借助“外部资源”来履行内部审计职能,既增强了审计效果,拓展了审计领域,又节约了相关成本,提升了人员素质,从而实现双赢。

(二)审计环境的需要

高校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学术环境等构成了高校的审计环境。当前,高校屡屡爆出基建、科研、物资采购、招生、财务等领域违纪违法现象,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审计作为高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负有确保高校经济资源安全完整的职责,更肩负着确保高校审计环境符合高校法制化建设要求的责任,从而促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十二五”期间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加大,高等学校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期,民间捐赠等各种经费进入高等教育的投资也呈快速上升趋势。对这些资金的使用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发展。如何将高校的资金合理、合法、高效地用好是高校面临的问题,也是审计面临的难点。内部审计外部化模式的建立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路径,从而形成良好的审计环境,为确保高校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奠定了基础。

(三)审计独立性的需要

内部审计部门在本部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在对所属部门或机构进行审计时,虽然在组织上不受这些部门和机构领导,保持一定程度的独立性,但由于内部审计人员本身为该单位职工,个人利益与单位利益休戚相关,又与被审计单位一样同受本单位负责人领导,内部审计怎样审、审计结果如何处理、审计建议能否落实都要受本单位领导的制约,因此,独立性是有限的。如果高校把内部审计的部分业务交给会计师事务所来做,带来的好处是:外部审计独立于高校管理层和内部审计单位,与被审计单位没有内在利益矛盾和联系,可以客观公正地对受托事项进行审计,并提供更具独立性和客观性的评价结果;对于内审部门来说可以避免高校各种利益格局的束缚,可以通过事务所客观公正的报告表达他们想表达但不便充分表达的意见。

四、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的现状

(一)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现状

内部审计外部化近几年在高校得到蓬勃发展,这与高校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内部审计有限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基建工程审计是内部审计外部化在高校内部审计中适用性最广、效益最佳、最能得到管理层认可的、最能体现内部审计外部化价值的审计事项。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和企业有明显不同,节约审计成本是企业首先考虑的因素,而高校审计费在专项资金中都有保证,节约审计成本不是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的首要动因,根本原因是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还比较少,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高校审计业务的需要。因此,高校是以提高审计质量,完成各项审计任务为首要目标来开展内部审计外部化的。

(二)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存在的问题

1.目标的差异性。外部审计人员的审计目标是完成契约既定的目标,在审计中往往就事论事,不会积极主动地围绕学校的目标开展审计工作,不用对最终审计结果承担责任,审计结论和建议往往宏观较多,实用性较差。内部审计人员忠于组织,以学校利益为出发点和终结点,需要对最终审计结果承担责任。这样容易造成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所关注问题的差异性,从而对审计结论产生分歧,影响审计质量。

2.配合的协调性。内部审计部门熟悉高校各方面情况,熟知被审计单位的审计风险点,而外部审计只有通过内部审计了解高校的组织构架、部门的利益格局及审计的重点和难点。但在实际工作中,内审人员与外审人员的协调有一定困难,内部审计部门为了保证其地位,可能不愿意与外部人员合作,两者之间的权力、利益的斗争导致审计作用不能很好发挥。

3.审计结果的风险性。内部审计外部化后,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性,外部审计人员一般只在约定的范围内审计,不会像内部审计人员那样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工作比较消极。另外,外部审计人员不熟悉高校实际情况,审计结果就事论事,审计结果缺乏深度和实用性,往往达不到管理层的认可,这些情况都可能造成审计结果的风险性。

五、发展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对策

(一)加强对内部审计外部化的监管

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一般都通过招投标取得,通过合同条款进行监管和控制。从实践操作看效果欠佳。要想提高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服务质量,并不能单纯依靠外部市场的约束机制来实现,要实现全方位立体式监控。

1.选择高品质的会计事务所是关键。要综合声誉、资质、注册会计师数量、实力、等级等因素全面考量事务所,防止资质低、市场份额占比小的事务所以低价位中标。

2.完善合同内容。基于受托责任原理,合同是受托责任是否得到全面履行的载体。因此,在合同中必须明确受托责任内容,它至少应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行为责任,即完成某项任务的责任;二是报告责任,即受托人按委托人利益行事,以真实报告或不真实报告应承担的责任;三是某种规范,即受托责任履行中,什么可以为,什么不可以为;四是控制责任,即对受托责任关系中,各方责任和权利的控制。

3.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内部审计部门在与学校管理层、被审计单位、事务所交流中应建立沟通机制,采取例会制、报告制等方式确保信息沟通开放和富有成效性,保证外包目标的实现,降低审计外包风险。

(二)根据高校内审业务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外包形式

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形式的选择应从审计效益和内部审计质量提升角度来考量。全部外包和部分外包各有优缺点,如果实行全外包,意味着高校不保留内审部门,全部审计业务交外部审计人员实施,这不符合《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第三条规定:“高校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规模较大的高校(年收入5亿元以上或教职工人数在3000人以上)应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所以高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部分外包模式下的不同合作形式。基建工程审计实行业务全权委托;以财务数据真实性、合法性为主的财务收支审计,如单位下属的食堂、校办产业等实行部分委托;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因涉及到高校部分核心业务,不宜外部化。不同类型的审计业务选择不同形式的外部化模式,这样可以达到审计服务和质量的最佳结合。

(三)寻找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最佳结合点

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互为因果。内部审计的已有成果为外部审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外部审计的专业素养是有效开展审计工作的重要保障。两者最终目标都是为高校教育事业发展保驾护航。因此,寻找到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结合点是高质量完成审计目标的关键。

1.保持审计目标的统一性和一致性。内部审计人员熟悉高校实际情况,了解学校管理层的需要,可以引导外部审计围绕学校目标开展审计。外部机构执行审计时需要内部审计协助,更多了解高校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审计流程及管理层关注的焦点问题,便于准确找到审计切入点,确保审计结果实用性。

2.确保审计资源共享性。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作为高校内部职能部门,在贯彻执行教育部第17号令《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审计资源,在审计外部化过程中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要有合作意识,外审可以借鉴内审已有的审计结论,内审可以利用外审的专业特长,整合利用高校的内、外部资源,共同达到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目的。

3.审计风险的防范性。由于审计目标的一致性,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一样都面临相同的审计风险(这里指狭义的审计风险,即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高校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可以更有效地防范和规避审计风险,内部审计通过与外审人员沟通交流,对外部审计人员审计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就是规避审计风险的过程,以提高审计质量。外部审计对内部审计成果利用的过程,可以确保审计结论更加富有实效性和建设性,从而规避风险。

六、结语

通过上述论述可以发现:高校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尚在初择期,各高校应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来决定。如何搞好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使内部审计资源与外部审计资源优化配置达到最佳效果,是高校内部审计部门需要不断探索的过程。总之,高校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不是为了取代内部审计,而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职能,使之成为服务于高校管理层,确保高校各项经费安全、廉洁、高效运转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光远,瞿曲.内部审计外包:述评与展望[J].审计研究,2005(2):11-19.

[2]黄溶冰.内部审计外包的策略选择:组织柔性视角的案例研究[J].审计研究,2012(2):98-104.

[3]张艳芬.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外包问题探讨[J].会计之友,2009(8):58-59.

[4]赵娜.关于内部审计外包形式的选择与分析[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6):15-17.

[5]周为利.国外内部审计外包及启示[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2(3):34-36.

高校内部审计论文篇6

【关键词】高校治理;内部审计;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9.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4)12-0078-04

一、引言

2012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688.8万人,比上年增加11.37%,教育经费总量从2008年的10449.60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21984.00亿元,年均增长20.5%。

以上数据显示,我国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全国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日渐增大。但是,在高校投入日益增多的同时,高校违规使用资金的案例也在不断增加,近年来,高校腐败案件更是日益增多。其中,武汉大学原常务副校长陈昭方、原党委常务副书记龙小乐腐败案引起广泛关注,南昌大学原校长周文斌案、湖南工业大学原校长张晓琪案也发人深省,这一系列的腐败案件均暴露出高校内部控制的缺陷以及内部审计监督的缺失。

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内部审计在高校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积极探索中国公立高校治理中的内部审计问题,可以促进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提高,保障高校治理结构正常运转,减少违法违纪案件发生,重要的是,能够为我国公立高校提供制定《大学章程》的经验。

本文侧重对高校治理现状、高校治理问题、高校内部审计监督问题进行文献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高校治理与内部审计的关系,提出解决中国公立高校治理中内部审计问题的建议思路。

二、高校治理现状分析

(一)高校治理概念界定

在我国,“高校治理”和“大学治理”两个概念几乎被通用。张维迎教授于2004年第一次在我国引入“大学治理”概念。他认为:大学治理结构必须平衡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必须以社会价值为目标,而不能以现有的教员或学生的利益为目标。张佳春、李寿喜、陈月圆(2010)认为:高校治理是指为了确保高校制定出正确的政策与目标,并在其实施时监督其过程,而制定出的评价全体参与者的一种机制。在国外,西方学术界也从治理的角度对高校的管理问题进行研究。美国学者科尔森(1973)的“大学和学院的治理”是“作决策的结构和过程,从而区别于行政和管理”。

(二)大学章程在高校治理中的作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并且规定“各类高校应依法制定章程,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学校”。该纲要明确提出了现代学校制度的主要内容,为各高校制定《大学章程》指明了方向。

大学章程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大学办学和管理的“纲领”,制定与执行大学章程与完善高校治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以大学章程为抓手,能够全面推进高校治理结构建设;另一方面,制定和完善大学章程是规范高校内部审计运行机制的重要内容。

早在1995年,我国在《教育法》中已经提出:“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组织机构和章程等基本条件”。但是截至2013年8月末,我国千所公立高校中仅有6所大学对外正式公布了《大学章程》。笔者通过对比分析后发现,6所大学《大学章程》各有侧重,其中值得借鉴的地方有:(1)中国人民大学、东华大学等在《大学章程》中对校长的职责进行了设定,规范了校长的权力运行;(2)东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对高校内部的组织机构的设置及其负责人实行绩效考核制度;(3)上海外国语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采取严格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保障学校资金使用安全;(4)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把风险纳入高校治理的一部分,逐步开展风险管理。尽管如此,6所大学《大学章程》中的规定部分仍处于建设与完善阶段,离预期实现目标尚有一定距离。因此,建立和完善高校治理方案,仍有深入研究空间。

(三)“高校治理”及“内部审计”的CnKi检索情况

我国的高等教育仍然处在改革进程中,有关高校治理的研究成果比较少。笔者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对“高校治理”和“内部审计”等词进行搜索,加以统计分析后得到统计结果如图1。

由图1可见,与“高校治理”和“内部审计”相关的文章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是大多数文章仅仅研究了高校治理的问题,结合高校内部审计对高校治理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文章较少,也很少有文献对高校治理进行梳理并提出制定《大学章程》的建议。通过研究文献发现:高校内部审计对高校治理机制的良性运行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内部审计是高校治理的重要支撑。因此,结合高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高校治理中的内部审计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三、高校治理问题研究

在对“高校治理问题”的研究中,笔者总结出,在高校治理方面,国内外学者重点关注的高校治理问题主要有四大方面:高校治理高度集权、高校治理结果缺乏考核标准、高校预算管理方法陈旧和高校缺乏风险管理意识。

(一)关于高校治理高度集权的研究

董云川(2000)通过研究发现:大学的整体概念和形象在许多场合被视为事业单位,在管理上主要沿袭行政管理体制。校长领导院(处)长,院(处)长领导系主任,系主任领导教研室主任,教研室主任指挥教师;套用政府机关行政级别,实行领导负责制,一级管一级,隶属关系清晰,建构了一个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高校校长掌控着高校所有的资产经营、管理和监督的权力。由于现行的国家监督机制重点在事后追究问题上,所以国家、政府难以对高校校长实施及时准确的监督,造成了高校领导层高度集权、权利缺乏监控等问题。郭宏(2007)通过研究发现我国的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严重不平衡,行政权力高度集中在校长和党委书记手中,教授的学术决策力受到限制。此外,高校各个院系和教职员工缺乏自,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权力也不能充分发挥。

(二)关于高校治理结果缺乏考核标准的研究

目前我国高校教育评估体系主要由办学准入评估、办学监管评估、资源投入评估构成。它是促使我国高校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对办学方向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也提高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但是,该评估体系中评估指标的设置仍有待完善。王寰安(2008)认为在高校治理改革中,国家很难把握好控制与放权的程度,对高校的控制程度过高,会使高校办学的积极性降低,不能灵活调整教学和科研工作来及时准确地向社会输送所需要的人才;若放弃对高校的直接控制,只通过教育评估结果来对高校进行调控,则可能对高校产生负激励,同样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

(三)关于高校预算管理方法的研究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高校预算应包含学校的全部收支。很多高校至今仍沿袭多年以来的预算方法,对高校的筹资方式(如贷款资金、校办产业资金和独立学院资金等)并没有纳入高校的预算体制内,导致高校预算方法不具有科学性。刘涛(2012)通过研究发现:目前我国高校财务预算编制普遍以“基数+增长”为基础的增量预算编制方法和编制人员“经验+估计”原则进行,即以上一年的各项预算额为基数,按照一定的增长比例来确定本年度的预算额。这种方法虽然简便易行,却难以按照学校总体发展规划要求进行预算编制。增量预算法虽然方便操作,但这种预算编制方法不符合公平效率原则,不利于调动各部门增收节支的积极性,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刘(2008)通过研究发现:高校现行编制预算是按照公历年度,而学校的日常工作是按照学年来安排的,这使得预算的编制和高校的实际情况不符。当年9月份所收的学费收入不仅仅用于当年开支,而且要一直使用到次年8月底,其收入实际使用会计期间和预算核算期间存在差异。这种情况是预算编制者难以编制预算,决算者难以准确决算,增加了核算者、管理者监督和管理的难度。

(四)关于高校缺乏风险管理意识的研究

自1999年开始,我国逐步开展高校招生、教学等多方面的改革。至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数量已增加到688.8万人,高校规模的急剧扩大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风险的不断增多。高健(2011)以英国高等教育基金会对现代意义风险定义为基础进行研究后得出:高校扩招、合并、办学自加大等外部因素,虽然是导致高校风险的导火索,但是高校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才是引燃这一导火索的直接原因的结论。高健还对高校风险管理缺失原因进行提炼,认为高校主体缺位、内部控制不健全、风险评估与应对措施不健全和信息沟通渠道不畅是引起高校缺乏风险管理意识的原因。

基于以上总结,可以看出:目前的高校治理问题突出表现在高校领导集权、高校治理结果缺乏考核、高校预算管理方法不合理和高校治理缺乏风险管理意识等方面。

四、高校内部审计监督问题研究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指出:高校内部审计是指高等学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对学校与资源利用有关的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审查,并进行确认、评价、咨询,旨在促进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风险、创造效益,从而促进学校事业目标的实现。在高校内部审计问题研究上,高校校长的权力运行监督、专项审计考核指标、预算审计和风险管理审计等问题均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一)关于高校校长权力运行缺乏审计的研究

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曾说:“高校腐败的根源性问题是教育行政化,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政府用行政的方式管理学校,把学校变为一级政府,学校没有办学自,校长首先是官员而不是教育家;二是学校内部也采取行政治理方式,行政权、教育权、学术权不分,行政权力过大,行政机构臃肿,学校不能按教育规律办学。”郭宏(2007)通过研究发现我国的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严重不平衡,行政权力高度集中在校长和党委书记手中,教授的学术决策力受到限制。

(二)关于专项审计考核指标的研究

近几年,随着内部专项审计范围与力度的不断加大,高校问题越审越多,专项审计结果的质量受到广泛质疑。刘家义审计长于2010年7月答《学习时报》记者问时指出,“实事求是地讲,屡审屡犯的问题确实存在”。因此,通过建立专项审计考核指标,改善高校专项审计结果的执行情况,提高高校审计质量值得研究。胡明友(2007)认为:科学考核和评价审计工作是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内容。要提高审计质量就必须建立健全一套审计质量检查和考核指标体系,以便全面正确地考核审计质量。通过检查、考核和评比,可以了解审计工作的质量,总结和掌握有用的审计信息,改善和提高审计部门和人员管理和业务水平,深化审计工作,最终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三)关于预算审计的研究

杨毅(2012)以高校全面预算管理理论为基础,界定了高校预算执行审计的范围:包括校内涉及预算经费核拨使用的各级部门、学院或中心资金。石勉(2010)通过研究高校开展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必要性发现: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主要停留在财务收支准确性审计上、内部审计偏重于事后审计,并且内部审计人员在形式上和实质上都缺乏独立性。这些原因都严重影响了高校预算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四)关于风险管理审计的研究

张佳春、陈月圆(2009)认为:高校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高校对风险管理工作的监督与评价。因此,内部审计部门作为高校专司监督职能的机构,在高校风险管理中扮演尤为重要的角色。李娟(2013)从高校内部审计独立性不足、高校风险意识淡薄和高校审计技术手段落后三方面研究高校风险管理审计执行不力的原因。

综上,高校内部审计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对校长权力运行的监督、专项审计考核指标缺乏、预算审计执行不力和风险管理审计不足等方面。可见,高校内部审计暴露的问题与高校治理问题紧密相关、相互对应。

五、通过完善内部审计推进高校治理的建议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专家以及实践者的研究和探索成果的学习,笔者发现国内外学者对公立高校治理中的内部审计问题主要从以下四方面深入探索和突破。

(一)加强对高校校长权力运行的监督约束

在加强对高校校长权力运行监督中,徐金海(2011)认为:建立一种基于反映公众意愿、体现公众需要而不是反映校长个人主观意志的规则、机制。这就意味着约束校长领导权力执行与实现的规则、规范要受到公共意志的约束和限制,即在公众的关注下,以尊重的态度来建立规则参与机制,从而使公众在参与机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进而实现公共意志培养与公共利益价值实现的有机联结。

(二)完善高校绩效考核制度

高校绩效考核结果是衡量被审计单位绩效高低的尺度,高校内部审计部门要积极促进工作的开展。王立平(2010)认为:在建立审计指标体系时,应考虑效益评价的特殊性,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一方面可以量化影响效益的因素,以便于分析、比较;另一方面对无法量化的影响效益的因素,建立“优先实践”原则作为衡量标准。通过认真总结和不断修订绩效评价体系,从而使绩效审计结果有更好的利用价值。

(三)加快审计信息化平台建设

高校是高科技的研发地,充分利用最新的审计技术及信息化平台,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开拓审计的信息化管理新模式。张佳春、孙友霞(2012)总结出高校审计信息化的审计方法,即:运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的审计思维方法,借助计算机技术,审计管理和作业人员可以快速锁定工作重点、减少计算和文本资料整理工作量、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重点查证和咨询建议等更加有效果的管理工作中,形成全新的审计方法理论和执行体系,提高高校审计信息化的工作质量和审计效率。

(四)加强高校风险管理意识

在高校内部审计中引入风险管理审计。张佳春、陈月圆(2009)通过研究发现内部审计对高校风险管理审计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各级领导应树立风险意识,重视风险管理,明确内部审计部门开展风险管理审计的重要作用,并对内部审计重新定位,为风险管理审计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六、高校治理与内部审计的关系探讨

高等教育的发展带动高校治理理论的发展,高校治理的进展促进高校内部审计制度的完善,完善的内部审计机制亦能推动高校治理机制的健康运行。在高校治理中,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中监督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治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通过以上对“高校治理”及“内部审计”的研究,笔者认为:构建有效的高校治理结构应充分发挥审计部门的作用。由于高校面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原先的封闭性行政管理模式因缺乏现场信息和监控动力而日益失效,因此需要强化高校的内部审计职能。在对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梳理出高校治理与内部审计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第一,高校治理需要内部审计作为支撑;第二,内部审计本身就是高校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高校治理中的资源优化配置需要内部审计作为支持。

结语

针对高校投资规模扩大,腐败案件高发的问题,本文重点进行了高校治理现状、高校治理问题、高校内部审计监督问题的文献研究,基于此,重新审视中国公立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探讨高校治理与内部审计的关系,提出解决中国公立高校治理中内部审计问题的建议思路,以期为高校制定《大学章程》提供参考,为课题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佳春,李寿喜,陈月圆.国外高校治理结构变革及其启示[J].财会通讯,2010(1):142-144.

[2]Carnegie.Foundationfortheadvancementofteaching.GovernanceofHighereducation:sixpriorityproblem[m].newYork:mcGraw-Hill,1973.

[3]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S].2011.

[4]董云川.论大学学术权力的泛化[J].高等教育研究,2000(2):60-64.

[5]郭宏.试论完善高校治理的内部控制建设[J].经济师,2007(11):113-115.

[6]王寰安.激励―约束与高校治理[J].教育评论,2008(4):6-10.

[7]刘涛.现阶段我国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2012(11):20-21.

[8]刘.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3):80-82.

[9]高健.论内部审计在高校风险管理中的角色定位[J].中国内部审计,2011(5):42-46.

[10]郭宏.试论完善高校治理的内部控制建设[J].经济师,2007(11):113-115.

[11]杨毅.高校预算执行是审计的实施及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2(32):135-136.

[12]石勉.刍议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J].经济师,2010(9):113-114.

[13]李娟.高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问题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3(2):31-34.

[14]胡明友.浅论提高内部审计的审计质量[J].商场现代化,2007(12):325-326.

[15]张佳春,陈月圆.对我国高校风险管理审计的思考[J].高教研究,2009(2):120-122.

高校内部审计论文篇7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9.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170-02

一、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涵义及特点

1.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涵义。《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第2条规定:“高校内部审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对学校与资源利用有关的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审查,并进行确认、评价、咨询,旨在促进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风险、创造效益,从而促进学校事业目标的实现。”从该定义中可知,高校内部审计对象是与资源利用有关的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第2条规定:“审计风险,是指内部审计人员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重大差异或缺陷而作出不恰当审计结论的可能性。”综合上述规定,本文认为,高校内部审计风险是高校内部审计主体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与资源利用有关的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重大差异或缺陷而作出不恰当审计结论的可能性。审计风险按形成原因不同,可分为重大差异或缺陷风险、检查风险;按能否控制,可分为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按审计阶段的不同,可分为准备阶段的审计风险、实施阶段的审计风险和终结阶段的审计风险。

2.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特点。(1)潜在性。审计风险是在不恰当的审计结论形成以后经过验证才会体现出来,因此,审计风险只是一种可能的风险,它对审计人员构成某种损失有一个显化的过程。如果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作出的审计结论虽然不恰当,但没有引起相应的审计责任,那么这种风险没有转化为实际的风险,只是停留在潜在阶段。因此,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具有潜在性。(2)客观性。重大差异或缺陷风险是由于被审计单位与资源利用有关的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中存在重大差异或缺陷造成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无法控制或改变它的实际水平。因此,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3)可控性。检查风险不同于重大差异或缺陷风险,它源自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本身,其实质是指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没有发现重大差异或缺陷的可能性。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合理运用专业判断,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审计测试措施,使检查风险降低至可以接受的程度。因此,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具有可控性。

二、高校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1.内部审计主体方面的原因。(1)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若不能保证审计机构在组织上的独立性,就不能保证审计工作的自主性和权威性,也不能保证审计质量,容易产生审计风险。目前,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形式多为下列几种:一是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二是与纪检、监察部门合署办公的内部审计机构;三是属于财会部门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机构。后两种审计机构的组织形式都削弱了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2)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与审计风险成反比关系,如果审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缺乏从事内部审计需要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及经验,判断和识别风险的能力就会较差。审计人员只有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才有可能收集到具备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审计证据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形成恰当的审计结论。但目前各高校普遍缺乏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尤其缺乏既懂计算机又懂审计或既懂建筑又懂审计的人才。

2.内部审计客体方面的原因。(1)目前,高校的办学资金构成越来越复杂,经济活动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加上高校之间的大规模合并、重组,高校校办产业的不断壮大,以及后勤社会化改革,使内部审计对象和内容也日益繁杂,审计难度加大,增加了审计风险。(2)高校经济活动日趋复杂,但与之对应的内部控制并不健全、有效,容易产生审计风险。

3.内部审计作业程序和审计方法。(1)审计项目过程由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终结阶段构成,每一个阶段都包括不同的审计内容和步骤。只有规范审计作业程序,才能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和降低审计风险。但在实际工作中,不能严格依据内部审计准则要求的规范化审计程序开展业务,影响了审计质量,加大了审计风险。(2)在审计过程中,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更多地是运用非统计抽样,也就是根据审计经验和专业判断确定样本规模、评价样本结果。如果专业判断能力不强或样本选择不当,有可能使审查的结论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或者遗漏,甚至与事实严重偏离,容易产生审计风险。

三、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控制措施

1.加强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内部审计活动的必要条件。内部审计活动只有具备应有的独立性,才能作出公正的、不偏不倚的鉴定和评价。要加强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一方面要由内部审计机构通过积极作为去创造,另一方面要有高校领导层的重视和支持。因此,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给高校带来直接或间接的效益,增加对高校的贡献值,并加强宣传内部审计作用,赢得高校领导层的重视和支持,提升在高校中的威望和地位,争取组织机构上的独立性。只有机构独立性得到保证,内部审计机构才能在确定审计范围、实施审计程序、报告审计结果时不受干扰,才有可能降低审计风险。

2.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决定性因素。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培养内部审计人员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并创造和保持正直、诚信、廉洁的高校内部审计文化,树立和强化风险意识,将职业谨慎和风险意识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严格招聘控制,并适当增加不同专业的审计人员,优化审计队伍结构;建立内部审计人员专门知识培训制度,有针对性地进行会计、审计、税收、金融、计算机、法律、管理等知识培训,并使内部审计人员熟练掌握高校内部相关规章制度;通过审计实践,不断培养和提高业务分析和判断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及交际技能,不断增加职业经验。

3.推行审计责任制度和审计承诺制度。要防范和降低审计风险,需要落实各级审计人员的责任。推行审计组长负责制、审计组员岗位责任制、审计质量分级复核制等内部审计责任制度是落实各级审计人员责任的重要手段。通过推行内部审计责任制度,可以加强各级审计人员的质量意识和风险意识,并促进各级人员认真对待审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及时排除问题隐患;通过层层把关,多点控制,降低审计风险。在内部审计过程中还应建立审计承诺制度,通过明确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防范审计风险。审计承诺制度就是在审计组开始实施审计前,要求被审计单位及责任人对所提供会计及其他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书面承诺。采用审计承诺制度可以在一程度上促进被审计单位如实、完整地提供相关资料,并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予以保证,有助于划清审计责任和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从而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4.规范审计作业程序,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审计项目过程由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终结阶段构成。制定科学合理的内部审计工作程序,加强审计质量控制是降低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

准备阶段,要搞好审前调查,编制全面具体、便于操作的审计计划。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在编制审计计划前,应根据审计项目的规模和性质,安排适当人员和时间,对被审计单位有关情况进行审前调查。审前调查是制定审计计划的必备环节,也是有效防范审计风险的前提。审前调查时要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内外环境及法律法规执行情况、内部控制的设计及执行情况,并关注各项主要业务活动,积极掌握会计信息资料和其他经济活动信息。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计划,明确审计目的、审计范围、审计重点、审计方法和程序、审计时间分配、审计组成员及人员分工等。内部控制设计不健全或者运行无效的地方,是潜在风险比较大的地方,在制定审计计划时需要特别关注。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可根据本单位的规模、审计业务的繁杂程度等因素决定审计计划层次的繁简。需要注意的是审计计划必须经机构负责人审批,计划一经机构负责人批准就应严格执行,但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可以作出必要的修改和补充。

实施阶段,要按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取得符合“三性”的审计证据,并且要对审计工作底稿实施分级复核。审计证据是内部审计人员在从事审计活动中,通过实施审计程序所获取的用以证实审计事项、作出审计结论和建议的依据。在必要的情况下,内部审计人员应要求证据的提供者对其提供的审计证据签名或盖章。加强审计证据的风险控制,可有效降低检查风险。审计工作底稿是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工作记录,是联系审计证据和审计结论的桥梁。由于审计风险的客观存在,且不同审计人员在经验、能力、专业素质等方面存在差别,内部审计人员在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时可能存在错误。因此,通过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级复核,可以减少人为的差错,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监控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在实行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级复核制度时,需要明确各级复核人员的具体复核内容和应承担的责任,确保每一份审计工作底稿既有规范的格式、完整的内容、明确的观点,又有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支持审计结论。

终结阶段,要加强对审计报告的管理。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最终“产品”,也是审计成果和审计风险的载体。在审计报告形成阶段,审计组长应对审计实施方案、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三者进行核对,做到审计证据充分适当,定性准确,适用的法律法规有效。对审计组长草拟的审计报告要实行复核制度,检查审计报告是否完整,审计结论是否客观公正,审计评价是否准确适度,审计建议是否适当、可行。审计报告复核通过后,要及时向被审计单位征求意见,听取他们对审计事项和审计结论的反馈意见,并作出书面记录,对提出的不同意见进行核实后决定是否修改审计报告。

5.改进审计方法和手段。在审计实践中推广应用审计抽样、分析性复核等先进技术方法,以准确把握审计重点,取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采用传统的审计技术的同时,大力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利用审计软件的查询搜索、统计抽样、异常项目筛选、日常会计资料的分析与计算、财务指标分析等功能进行审计,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

6.适当运用外部专家服务和社会审计服务。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要与审计内容相适应,若从事不能胜任或不能按时完成的任务就会加大审计风险。在审计实践中,对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不具备专门知识的特殊领域问题,如特定资产的评估、信息技术问题、法律问题等,可通过获得外部专家服务的方式降低审计风险;在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下,对小型修缮工程由内部审计人员实施,而对大型基建工程可通过委托社会审计机构审计的方式转移审计风险。

总之,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控制是一个长期的课题,需要做大量的基础工作。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审计风险理论、积累审计实践经验,正确认识高校内部审计风险,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并综合运用,才能有效控制审计风险,保证审计质量,取得理想的审计结果。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省略/pyciia/Dnews/manage/news/news_show.aspid=32380

2.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省略/pyciia/Dnews/manage/

news/newsshow.aspid=14506

3.管劲松,张庆,肖典鳌.审计风险管理[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4.张红英,陈东等.中国内部审计准则――阐释与应用[m].第2版.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5.柴红玲.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及其防范[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7(7)

6.赵剑.内部审计的风险与控制[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9(10)

7.朱家福.高校内部审计风险问题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高校内部审计论文篇8

[关键词]高校;内审工作;审计人员

[Doi]10.13939/ki.zgsc.2016.40.12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现今,在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当下,高校办学资金来源多元化,不论是科研项目研发还是教学仪器设备的引进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这种局势下,高校内审工作要不断完善,才会紧跟时代脚步发展潮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内审要根据自身工作特点重新审视定位自己的职能并充分发挥其无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还要正确认识工作现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对其存在问题找出科学合理解决措施,才会提高内审工作质量与效率,最终达到发挥内审工作作用并有利于财务管理工作进行顺利开展下一步工作的目的。

文章结合高校内审工作发挥的作用,根据高校内审工作的现状来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几点深入分析,并提出了有利于提高高校内审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途径。

1高校内审工作发挥的作用

在高校的发展与管理中,高校内审工作发挥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一直以来,高校内审工作的职能一直扮演着评判、监督的职能;更准确地来说,它也是学校高层领导做出完善决策的一个好助手。可以说内审工作的存在不仅有利于高校领导和各部门的自我完善,接受高层领导的委托,更主要的就是为其更好地进行服务。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各地区的高校在办学扩大规模建设上,如雨后春笋般地拔地而起并呈现一片繁荣景象,与此同时,高校办学经费资金的来源呈多样化,在这种局势影响下,随着高校教学活动的增多以及科研项目的研发、教学设备的引进,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各部门之间工作性质不同,因此所实行的财务制度也不同,这对于高校财务管理来说,无疑加大了风险更使得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增加了工作难度。因此,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内审工作体系,可以更好地有助于高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现如今,内部审计工作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一种监督机制,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甚至财务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忽视、无法取代的。它不仅有利于确保信息的真实可靠、更有利于保护高校财产的安全完整;对于高校的资源可以有效地合理分配,进而提高经济效益;可以进一步强化做好内部控制管理机制体系,从而提升高校管理水平。总之,高校要想稳定、持续并健康地发展,离不开内审工作的鼎立支持。

2高校内审工作现状来看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内审工作虽然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但在工作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我们正确地认识,具体体现在:

(1)许多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思想认识相对滞后,认为高校不是生产经营单位,内审作用不大。有的还认为审计是经济监督部门,内审工作的开展会阻碍高校改革并导致审计与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的矛盾,甚至认为会束缚财务部门工作的正常运行。与此同时,审计观念落后,多强调监督职能,而忽略服务职能。目前,高校内审工作大多局限于本单位财务收支活动、物质采购跟踪、基建预决算等方面,这些工作都有一个特征即凸显了审计的监督职能,但就高校内审工作而言,还应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管理审计、效益审计上来,监督与服务并重。

(2)内审的独立性有限,制约了审计工作往深层次发展。内审工作与其他部门一样,一般在学校管理层领导下,开展工作不可避免地会受到领导意志所左右,同时内部政策的压力,单位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一致性,必然会使内审工作的开展受到许多限制。

(3)内审工作计划性不强,开展工作较被动。大多数高校的内审工作,内审机构与人员心中无数,主要是按领导的指派和交代来办理。另外,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影响了审计质量。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内审人员是从财务部门、管理部门抽调而来的,专业的审计人员较少,加上缺乏必要的专业培训和再教育,使内审工作难以纵深拓宽,少有突破性进展。

3提高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的途径

3.1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审计方法的演进,目前我国处在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新的转型时期,更需要广大审计人员树立内部审计新理念,形成内部审计新思路,提高在新形势下从事内审工作的能力。①进门要严格,实行内部审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②要加强后续教育,对审计人员定期培训,使其不断更新知识,熟练地掌握现代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有较强的沟通协调控制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适应现代审计的需要;③要加强理论研究,把实践中产生的经验做法加以总结提炼,上升为理论知识,以理论指导实践,再从实践中升华理论,不断总结出新的理论、经验、方法,在创新中求发展、求进步。

3.2确保内审机构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离开了独立性,审计的任何结论将失去独立的控制作用。内部审计是市场主体层级管理与层次经营的分权产物,独立性就是根据这一分权制度建立的。这种“独立性”有两方面的含义:①内部审计部门要独立于被监督者,这是履职的保证;②内部审计要有独立的引证权,这是执法的保证。

因此,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体系应体现在:内部审计业务应由管理层委托并授权;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员由管理层委派;内部审计部门的经费核算不受到其他部门的牵制,尤其不能受到财务会计部门的牵制;内部审计人员不直接参与所要审计的业务活动。

3.3加强与高校领导的沟通

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的重视是做好审计工作的重要前提。内审部门应注重与领导的沟通,及时向管理层汇报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要站在管理层的角度,提出改进管理、提高效益的建议。用不断努力所得到的显著成绩促使校领导将审计工作纳入重要议程,保障内部审计有效开展,营造“尊重审计,支持审计,自觉接受审计”的和谐审计环境。

4结论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迅猛发展。高校在扩大规模发展与管理中,内部审计工作以自身独特的魅力发挥着不可泯灭、无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在高校的发展管理中,它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现如今,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关注教育,在这种形势下,高校内审工作要想跟上时代脚步发展、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就要对自身的职能重新定位与审视,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同时更要正确并高度地认识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找出问题存在的根源,然后理清头绪才会采取有效对策,进而更好地适应高校教育的发展。在本文描述中,文章通过对高校内审工作发挥的作用做了深入的阐述,同时也对高校内审工作现状来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最后提出了提高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的途径,希望此文章的简单阐述,在高校今后教育改革事业的发展服务和建设管理中,高校内审工作可以真正发挥其潜在动力。

参考文献:

[1]吴蓉.关于新形势下高校内部财务审计工作的一点思考[J].医学信息(上),2011(7).

[2]阎银泉.加强高校内部审计监督探讨[J].财政监督,2011(1).

[3]广东省内部审计协会召开第三届理事会第四次(扩大)会议[J].中国内部审计,2011(6).

高校内部审计论文篇9

关键词:高等学校审计监督新探索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2-106-02

高等学校教育要获得快速发展,就一定要贯彻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方针。以人为本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我国改革开放的理论和实践充分表明,解放思想的过程,既是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转变思维的过程,也是勇于探索、攻克难关、赢得发展的过程。我们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一定要和学校具体工作实际结合在一起,把科学发展观应用到审计监督工作的实践中,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要通过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工作,进一步促进高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使学校的各项经济活动规范而有序地进行。

一、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审计实践,促进审计理念的科学化转变

高等教育的内部审计工作首先要把领导关注的工作、群众关心的问题,作为最迫切的问题放在第一位,监督检查各项经济活动是否规范运行,是否能够不折不扣地执行各项财经制度,使内审工作真正起到维护学校合法权益的作用。因此,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应根据学校的发展要求,树立为广大师生服务的理念,转变传统的审计理念,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取得广大师生的信任和支持。

内部审计是高校的内设机构,是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学校的管理、科研、教学等工作,实施内部有效监督和服务。监督是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我们必须认真履行职责,发现经济活动中的各种违纪行为。同时,搞好服务也是内部审计的职责,服务是目的,监督只是手段。要搞好内部审计工作,必须树立服务重于监督的理念。高等学校内部审计监督机构本身就是为学校管理服务的,我们必须要把过去的以检查监督职能为主转变到主要为内部管理服务上来,查漏补缺,规范管理,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合实际的整改意见,对违纪违规事项提出处理建议。

审计监督应将以前的事后监督改变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审计人员应主动参与到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不能等出了问题,再去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这样会给学校造成财产和物质的损失。我们要发动内部审计人员利用所掌握业务知识和法律知识,深入管理部门和各院系,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发现问题,提供针对性很强的财经法纪服务,把可能出现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减少可能出现的大的管理失误,防止和杜绝重大违法和违纪问题的出现。要提供优质服务,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促进学校各项经济活动的健康发展。

二、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全面提升效益审计力度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促使我们高校内部审计的定位和工作重点有一个根本的转变,内部审计的定位应是管理加效益,这一定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党的十提出的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需要。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一定要紧紧围绕促进学校加强内部管理,节约增效等各项工作,帮助各部门、各单位健全内控制度,严格管理程序,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社会和经济效益,效益审计就是要对被审单位实施审计监督,对被审单位的经济活动在经济性、效益性、合法性等方面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和分析,认真提出提高效益的办法和建议,效益审计是考核和评价审计对象在经济活动中决策的科学性的最有效手段。因此积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是内部审计机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好体现,也是促进高校又好又快发展,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高等学校教育经费不断增加,既有政府经费的拨款,又有社会团体和高等院校合作项目拨款、学校取得的学生学费收入,也有学校开展的各种经营活动取得的经营收入,还有社会实体等单位的投资助学收入。对这些资金的使用内审部门必须加大监督力度,确保各项资金单独立项单独核算,取得良好的使用效益。高校内审机构要对这些资金的使用效果进行详细分析,对存在的低效益及损失浪费现象进行认真分析,揭示出造成低效益和损失浪费现象造成的原因,提出切实的整改措施,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探索审计方法创新

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审计质量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取决于科学的审计方法,我们应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审计、效益审计转变,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创新审计方法。首先,我们要不断探索切实有效的审计方法,从过去传统的事后审计解脱出来,要把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结合起来,把全面审计和重点审计结合起来,将审计工作渗透到各项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抓审计精品。审计工作中切忌不能追求审计数量,搞政绩工程,要抓好重点审计工作,以审促改。其次,审计手段必须追求现代化,充分应用计算机审计这一先进的审计工具,开展好网络审计,选择最优的适用的计算机软件,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再次,我们开展的每一项审计工作,一定要注重效果,把传统的审计方法和现代审计方法结合在一起,把预测、分析、管理结合在一起,不打无准备的仗,不做无效的审计项目。每开展一项审计业务,力争取得被审计单位的认可,取得领导的信任和支持。

四、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促进审计成果的有效落实

我们开展的每一项审计业务,最终落脚点还是要落实审计成果,发现的问题要如实反映,并且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审计建议,并抓好落实整改,决不能出现去年审计发现的问题,今年审计时存在同样的问题。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那只能说明审计效果还只是停留在审计报告上,就会出现只审计不落实,发现的问题得不到整改,不但起不到审计的监督作用,还会对内部审计工作带来不良影响,得不到领导的信任。因此,我们每完成一项审计业务,都要抓落实整改,有必要的话,开展对存在问题整改情况的跟踪审计。在落实审计成果时,我们要帮助被审单位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同时,要让被审单位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绩,发挥优势,克服不足,促进事业的健康发展,真正做到内审工作审有所用,审有所为。为了更好地促进审计成果的有效利用,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适度公开审计成果,从而把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有机结合在一起,提高被审单位对审计成果的重视程度,起到以审促改应有的作用。

五、加强审计队伍的建设和培训

1.重视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和人员的配备。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高校的资金量不断增加,经济活动日益频繁,内审机构的建设和内部审计专业人员的配备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单位自身发展需要不相适应。有的学校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受机构和人员编制的限制,出现机构设置不全,人员配备较少的现象;有的高校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同样出现人员配备不足的现象。我们一方面需要按照《审计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依法设置审计机构和配备审计人员;另一方面,内审人员要卓有成效地工作,取得领导的重视和信任,从而进一步健全内审机构,配备好内审人员。

2.加强内审理论研究。内审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实践技能和业务知识,同时要重视理论研究,我们要选择订阅一些优秀期刊,并认真学习,不能因为工作忙,忽视对理论的学习。要积极参加理论研讨,各审计协会都下发理论研讨课题,我们应积极争取。如果自己承担课题的研究力量不足,可以和有关部门协作完成。

3.创新培训机制。加强内审人员的继续教育,把提高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素质作为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一块基石,进一步加大对内审人员的培训力度,增强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创新能力。一是学校应拿出一定数量的经费,鼓励内部审计人员参加审计协会举办的继续教育培训班。二是优选师资力量,邀请大学教授讲理论课,请内审专家介绍工作经验。三是选好培训内容,选定培训内容要紧密结合实际,同时选定的培训力量可适当超前,从而开拓内部审计人员的视野。四是多渠道分类培训,组织内审人员参加不同内容的培训班,内控制度培训班,基建培训班等经济责任培训班,参加培训班的学习是内审人员之间交流的重要途径,效果非常明显。

4.创新激励奖励机制,为了充分调动内审人员工作积极性,应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激励制度,奖励那些在内审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审计人员。应鼓励内审机构、内审人员积极参与各地审计协会举行的“双先”评选活动,通过评选先进激励内审机构和内审人员更好地为高校改革和发展服务,全面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同时高校应拿出一部分资金,奖励那些为学校内部审计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内审人员,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营造内审人员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李书保.树立新型审计理念,转变传统审计方式.中国内部审计,2013(1)

[2]张俊雄.创新服务指导方式,推动内部审计发展.中国内部审计,2013(3)

高校内部审计论文篇10

一、加强审计队伍专业化建设,提升“免疫系统”的执行力

(一)以能力建设为核心,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养

我国的高校由于其本身的结构复杂和经济活动频繁,因此,内审工作也较复杂。因此,高校的内审人员不仅要具有很强的政治理论和审计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对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经济管理和高校管理非常了解,此外,在现代的科技社会计算机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审计人员本身也要有良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沟通协调能力。在实际的工作中,做好高校内审队伍建设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去做:第一,对如何建设好高校的内审队伍做出全面的规划;第二,运用制度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的学习,建立学习型审计队伍;第三,鼓励内审人员的自我学习和提升,对那些通过职业资格考试或者取得相关技能的人员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第四,让内审人员的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实现所学即所用,真实有效地提升内审人员的业务素养;第五,鼓励高校内审人员对审计理论和实务进行研究,以促进审计人员的审计水平的提升和工作方法的创新;第六,在高校内培养审计方面的业务骨干人才,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人员骨干队伍建设,为高校内审分级负责制提供人才方面的支持。

(二)完善审计人员的工作保障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

要想内审人员安心工作、并将工作落到实处,高校必须为审计人员提供工作和生活各方面的保障服务,为其工作顺利开展解决一切的后顾之忧,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每一位内审人员用心做好审计工作。因此,高校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严格遵照审计署和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在高校内设立独立的审计部门并配备专业的审计人才,同时,高校方面要全力支持内审人员的依法履职的行为,让内审人员能放心大胆地去工作。此外,要为审计人员的工作开展提供物质上的保障,并对其在工作开展中遇到的困难,学校要全力帮助其解决;第二,为了让审计人员能有效开展工作,高校一方面要在全校范围内提高审计人员的地位,同时,帮助建立审计工作本身的权威性,对于高校内的有关会议和工作要请审计人员参加,让其在参与的过程中加强监督;第三,为了提升高校内审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要对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取得的成果及时给予奖励;第四,在审计人员的队伍建设中丰富其业余生活,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共同营造和谐团结的工作环境;第五,要加强高校内审人员的考核评价,以保证内审人员工作的有效性。总之,高校内审队伍建设是一个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需要高校对这项基础工作长抓不懈。

二、巩固高校内部审计干部的理想信念和政治素质

(一)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审计人员由于其工作本身的特点,因此,在政治思想方面的要求特别的高。所以,加强高校内审队伍建设也应将内审人员的思想政治要求落到实处。第一,高校的内审人员要求其政治思想的高度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第二,高校内审人员要学习我国的核心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在工作中不仅要热爱审计工作,更要有将审计工作做好为自身的使命;第三,高校内审人员要有很强的责任感,能站在国家的高度,凭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维护国家法律的权威性、经济的安全和全国人员的利益。要做到以上三点,高校内审人员要不断地自我提升,可以通过参加一些专题讲座,或者到外地去考察学习,总之,既在政治理论上加强学习,同时,也要在专业知识上不断提升,又要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此外,高校内审人员本身的职业道德也是他们能很好地开展工作的一个保证,不可忽视。

(二)加强审计文化建设,提高审计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

作为高校的审计人员,要严格遵守审计文化的核心内容,因此,高校内审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做到坚持原则、客观公正、廉洁自律和开拓创新。在高校的审计工作中,首先要做好审计文化建设,在高校内营造出一种常态化的审计意识和氛围;其次,通过高校的文化建设提升审计人员对高校的向心力;再次,注意高校的人文关怀,对于审计人员家庭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要及时给予帮助和解决,让其在良好的心态下开展工作;最后,在高校审认队伍中坚持制度和作风建设,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的拒腐防变能力。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审计人才选任和流动机制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内部审计人才选拔任用机制

高校中不乏优秀人才,但是对于审计人员的选拔必须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对于审计工作来讲,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执法能力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的效果。因此,运用科学的方法做好审计人员的选拔工作非常重要。第一,以德才兼备为原则,以德优先的方式构建人才选择的平台,做好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第二,以人才是审计工作发展的第一要义为指导,加强审计人才队伍的结构建设,引入品德优秀、专业技能好的人才为高校的审计工作服务;第三,加强现有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其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第四,做好高校审计的领导队伍建设,提升审计系统的“免疫功能”;第五,规划好高校审计队伍中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审计人员的不断成长;第六,建立合理、科学的审计人员考核机制,让审计人员真正通过自身的业绩、人品和工作作风来开展工作,并在审计队伍中以这样的文化主流为工作导向,引导审计工作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最后,对审计人员实现轮岗制,加强高校审计人员的内外交流,并让这种制度常态化。

(二)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激励机制建设,促进审计人才的合理流动

要做好高校的审计队伍建设,还必须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在团队建设中做到以人为本,让人才的自主性在工作中得到有效的发挥,这样更有利于高校内审工作的开展和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因此,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践。第一,为审计人员做好职业规划,让其个人发展与审计事业的发展统一起来;第二,注重对审计人员干部年轻化,通过有效的激励措施加强审计队伍高学历、高职称和高技能建设;第三,对高校内审人员的提拔以业绩为先导,引导内审队伍向着业务能力强、工作表现好的方向发展;第四,加强审计干部队伍建设,对于其队伍中的不良行为严厉管制,以促进队伍整体业绩水平的提升。此外,高校的审计队伍建设也可以引进一些优秀的大学生或优秀的中青年人才,以保证队伍能不断增添新鲜血液。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