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金融行业毕业论文十篇金融行业毕业论文十篇

金融行业毕业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2:14:41

金融行业毕业论文篇1

一、介绍

在传统金融学的范式中,“理性”意味着两个方面:首先,人的信仰是正确的:他们用于预测未知变量未来实现的主观分布就是那些被抽取实现的分布。其次,给定他们的信仰,在与Savage的主观期望效用(SeU)概念相一致的意义上,人做出正常可接受的选择。

BF是一种金融市场崭新,至少部分地以对传统范例面临的困难做出反应的面貌出现的。广义上,BF认为通过使用某些人不是完全理性的模型,可以更好的理解某些金融现象。在某些行为金融学模型中,人的信仰不完全正确,大都是因为不恰当的贝叶斯法则。在另一些模型中,人的信仰是正确的但做出的选择通常是有疑问的,与SeU不相容。

BF最大的成功之一是一系列文章表明在理易者和非理易者相互的体中,非理性对价格的影响是实质性的和长期的。称之为“套利限制(limitsofarbitrage)”,这构成了BF的两大块之一。(见第二部分)

为了做出清晰的预测,行为模型常需要指定人的非理性形式。人们究竟怎样误用贝叶斯法则或偏离SeU呢?在此引导下,行为经济学家们典型地求助于认知心家汇编的大量实验证据,这些都是关于人们形成信仰时潜在的偏误,和人们的偏好或给定信仰后怎样做出决策的。因此心理学构成了BF的第二大块。(见第三部分)

我们考虑BF的特殊应用:理解整个股市,平均回报的横截面情况,封闭式基金定价;理解投资者特殊群体怎样选择其资产组合和跨时交易;理解证券发行,资本结构和公司的股利政策。最后和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二、套利限制

2.1市场有效性

emH认为实际价格等于基本价值。在有效市场中,没有免费午餐:没有投资策略可以赚得风险调整的超额回报。BF认为资产价格的某些特征最有可能用对基本价值的偏离来解释,而且这些偏离是由非理易者的存在引起的。对此种观点持长期反对意见可追溯到Friedman(1953)。他认为,理易者(也称为套利者)会很迅速消除非理易者(也称为噪声交易者)引起的偏离现象。本质上,这种观点基于两个主张:首先,只要偏离基本价值——较简单地说,误价(mispricing)—一一个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产生了。其次,理易者将立即抓住机会,因此纠正了误价。BF对第二个主张很少有异议,但对第一个主张有争论。即使当一种资产被广泛的误价时,设计纠正这种误价的策略可能非常有风险(即下面将要提到的四种风险),使之失去了吸引力。因此,误价仍是存在。

2.2理论

在前一节中,我们强调了当误价发生时,设计纠正它的策略不担有风险而且成本昂贵,因此允许误价存在的思想。现在我们就讨论一些已确认的风险和成本。

2.2.1基本面风险

关于某只股票基本价值的一些坏消息,引起股票进一步下跌导致损失。而且替代性证券很少是完美的,经常是高度不完美的,使得消除所有基本面风险成为不可能。

2.2.2噪声交易者风险

指被套利者利用的误价在短期内恶化的风险。此思想由DeLonget.al(1990a)提出。即使某只股票拥有完美的替代性证券,套利者仍面临那些本来使这只股票低估的消极投资者更加消极促使估价进一步下跌的风险。一旦想当然认为估价不同于其基本价值是可能的,那么想当然认为未来价格运动将增加发散性也是可能的。当然,如果价格最终收敛于基本价值,那么有长远视野的套利者会对噪声交易者风险置之不理。

噪声交易者风险之所以重要是,现实世界中许多套利者是短视的而非有长远视野的。这是因为许多套利者——职业资产组合经理人——不是管理自有资金,而是代客理财。用ShleiferandVishny(1997)的话说,这是“大脑与资本的分离”。这种特征有重要的后果:缺乏专业知识去评价套利者策略的投资者,可能简单地基于套利者的回报来评价他。如果套利者正试图利用的误价在短期内变遭导致损失,投资者可能认为他不称职而撤资。套利者远远不能等到短期损失过去,此时恰是投资机会最吸引人之时,他可能被迫过早地变现。这种过早变现的恐惧使他行如短视者。这些仅会使债权人烦恼,在短期受损后,债权人看到附属抵押品贬值,会要求偿还贷款,又引起过早变现。

2.2.3执行成本

恰当地运用利用误价的策略经常是很困难的。许多困难与卖空证券有关,而这是套利者为了避免基本面风险所必须做的。对大部分货币管理人——特别是养老基金管理人和共同基金管理人——卖空是不允许的。一名允许卖空的货币管理人——例如对冲基金管理人——仍不能卖空,如果卖空供给不能满足它的需求的话。即使他能卖空,套利者不能确保他能继续足够长的时间借到证券直到误价自我纠正使他获利。假使证券的原先拥有者要收回,套利者将不得不在可能不利时,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入证券(称为“大宗买入”)以补进他的卖空头寸。

某些套利策略需要在外国市场上买卖证券,这经常有限制阻止美国投资者这样做。通过法律漏洞绕过这些限制是昂贵的。最后,“执行成本”也包括执行套利策略时面临的一般交易成本,例如佣金和买卖差价。

2.2.4模型风险

即使一旦误价发生,套利者经常仍然不能确信这是否真的存在。考虑这种情况的一种是设想在寻求吸引人的机会时,套利者依赖于一个可以告诉他基本价值的模型来判断是否误价。然而,套利者不能确信证券被误价:也可能是模型错了,股票事实上正确定价了。这种不确定性来源称之为模型风险,它也会限制头寸。

与教科书中的套利相比,现实世界中套利包括大量风险,在某些条件下将限制套利和允许基本价值的偏离一直存在。为了理解这些条件是什么,考虑两种情况:

首先,假设误价的证券没有相近的替代性证券,因此套利者将暴露于基本面风险之下。在这种情况下,套利受到限制的充分条件是(1)套利者是风险规避者;和(2)基本面风险是系统性的,因此不能通过拥有许多头寸来分散。条件(1)确保了误价不会被单个套利者拥有误价的证券大额头寸而消除。条件(2)确保了误价不会被大量套利者每人都在误价的证券当前持有量上增加少量头寸所消除。噪声交易者风险、模型风险或执行成本的存在仅是进一步限制了套利。

其次,即使完美的替代性证券存在,套利仍然受到限制。替代型证券的存在使套利者不受基本面风险和模型风险的:如果两种证券拥有未来状态下相同的现金流而卖不同的价格,那么他完全相信发生了误价。我们可以进一步假设不存在执行成本,因此仅有噪声交易者风险。DeLonget.al(1990a)表明了噪声交易者风险是强有力的,即使仅有这种形式的风险,套利有时也受到限制。充分条件与上面的相似。

捕捉其他现实世界情形的努力使得完备套利更加不可能。例如,大量不同个人不能干涉纠正误价的努力可能有其他原因。一个可能性是进行套利需要的资源和关系仅能被少数训练有素的职业人士所获得。另外,可能是获悉套利机会有成本(merton,1987),因此实际上仅有一小撮人随时能意识到套利机会。

到为止,我们已讨论了像对冲基金这样的套利者利用市场无效性是不易的。然而,对冲基金不是试图利用噪声交易者的唯一市场参与者:经理人也玩这个游戏。如果经理人认为投资人正高估了其企业股票,他可以通过以吸引人的价格发行额外的企业股票而受益。这样产生的额外供给可能潜在地将价格拉回到基本价值。

不幸的是就像对冲基金一样,对经理人来说这种游戏也是有风险的。在这种情况下,模型风险可能特别重要。经理人很少能确信投资人正高估了其股票。如果他发行股票,认为股票高估而此时事实上并非如此,他将招致偏离其目标资本结构带来的成本而无任何回报受益。

2.3证据

从的角度看,有理由认为套利是一个有风险的过程,因此限制了它的有效性。原则上,任何持续误价的例子立即证明套利限制:如果套利不受限制,误价会迅速消失。但是,当许多定价现象被理解为偏离基本价值时,仅在少数例子中,确定误价的存在没有任何合理的怀疑,这是因为Fama(1970)所称之为“联合假说问题(jointhypothesisproblem)”。为了证券价格不同于其恰当的贴现未来现金流,需要一个“恰当的”贴现模型。因此,误价的任何检验不可能避免地是误价和贴现率模型的联合检验,这使给无效性提供确定性的证据变得困难起来。

尽管有这种困难,市场仍有大量的现象可以几乎确定地证明是误价并持久存在。

2.3.1孪生股权(twinshares)

1907年皇家荷兰(在美国和纽芬兰交易)和壳牌运输(在英国交易)按60:40的基率同意合并他们的股权,但仍保留为分离的实体。如果价格等于基本价值,皇家荷兰的股权价值应总是壳牌股权价值的1.5倍。FrootandDabora(1999)发现两者的股权价值之比严重偏离1.5,而且,皇家荷兰按平价有时35%被低估,有时15%被高估。

2.3.2aDR’s

aDR’s是以信托形式被美国金融机构持有的外国证券股份,这些股份的收益在美国交易。在许多情况下,外国公司的aDR在纽约的交易价格与标的股份在母国的交易价格非常不同。

2.3.3编入指数(indexinclusions)

S&p500中的一个公司离开指数通常是因为被兼并或破产而换入另外一家公司。HarrisandGurel(1986)和Shleifer(1986)发现一个显著的事实:当一只股票被编入指数时,它的价格平均暴涨3.5%,而且这种暴涨是持久的。这种现象的引人注目的实例之一是,当Yahoo(雅虎)!,被编入指数时其股票单天暴涨24%。

2.3.4互联网出让(internetcarve-outs)

2000年3月,3Com在其全资子公司palminc.的首次公开发行(ipo)中,卖掉了5%的股份,保留了余下的95%所有权。在ipo之后,3Com的股东间接拥有1.5倍的palm股票。3Com也宣布在9个月之内剥离palm其余股份的意向,同时将给3Com股东1.5倍的palm股份。在ipo之后首次交易收盘时,palm的估价在$95,按1.5倍估价3Com的价格下限是$142。事实上,3Com的实际价格是$81,这暗含着3Com除palm之外的子公司的市场估价为每股-%60!

基本面风险噪声交易者风险执行成本模型风险

皇家荷兰/壳牌无有无无

aDR’s无有有无

编入指数有有无无

palm/3Com无无有无

表1利用误价引起的套利风险

三、心

在这一节里,我们了可能是金融学家特别感兴趣的心理学。

3.1信仰

3.1.1过度自信

人们对他们的判断过度自信。一是人们估计概率时很少校准;二是人们设计估计量的置信区间太窄。

3.1.2乐观主义和如意算盘(wishfulthinking)

大多数人对他们的能力和前途抱不切实际的乐观看法。

3.1.3代表性(representativeness)

当人们试图确定模型B产生数据集a的概率时,他们用a反映B重要特征的程度来评估该概率。

在大多数情况下,代表性是有益的启发,但也产生某些严重偏误。一是基率忽视(baserateneglect),过分高估B对a的代表性。二是样本大小忽视(samplesizeneglect),当推断特定模型产生数据集的似然性,人们不考虑样本的大小。

3.1.4保守主义

相对于代表性会导致低估基率,保守主义是指过多重视基率的情形。

3.1.5确认偏误(confirmaionbias)

一旦人们已形成一个假说,有时误认为另外的不利证据实际上也支持该假说。

3.1.6定位(anchoring)

人们形成估计时,经常先始于某值(可能是任意的),然而相对于此值做出调整。实验证据表明人们“定位”的初值太多。

3.1.7记忆偏误

人们推断事件的概率时,经常搜索记忆中相关信息。

有时学家们对这些实验证据的主要部分小心翼翼,因为他们认为(1)通过重复,人们将学会去除偏误的;(2)领域中的专家,例如投行中的交易者,很少犯错误;和(3)用更有效的激励,这些效应会消失。

3.2偏好

3.2.1展望(prospecttheory,pt)

任何试图理解资产价格或交易行为的模型必不可少的部分之一是关于投资者偏好或投资者怎样评估风险性的假设。绝大数模型假设投资者根据期望效用(eU)框架评估。不幸地是,当人们在风险性间选择时系统地违背eU理论。因此有大量地的非eU理论试图更好与实验证据相匹配。其中之一展望理论(Kahhemanandtversky,1979)可能是最有希望解释市场出现的基本事实。pt有许多关键特征。首先,效用定义在损益(gainsandlosses)而非最终财富头基础上,这是markowitz(1952)首先提出的思想。其次,价值函数凹于收益凸于损失,这表明对损益的灵敏性大于对收益的。这一特征称为损失规避(lossaversion)。最后是非线性概率转换。对小概率加权太重(overweight),而且人们在较高概率水平上对概率差异较敏感。

展望理论解释人们在相同的最终财富水平情形下做出不同的选择,源于该理论的重要特征——架构(framing)或描述效应。在很多实际选择情况下,决策者在怎样考虑问题上也有灵活性。价值函数的非线性特征使心理(mentalaccounting)至关重要,它使个人与财富其他部分具有相分离倾向。

3.2.2模糊规避(ambiguityaversion)

到为止,我们的讨论集中在理解结果已知时人们怎样按客观概率行动。现实中概率客观上很少已知。为了处理这种情况,Savage(1964)了主观期望效用(SeU)框架。ellsberg(1961)的著名实验指出了人们厌恶主观或模糊不确定性甚于厌恶客观不确定性,这已发现称为“模糊规避”。

三、(略)

四、结论

行为金融学是一个新兴领域,正式始于1980年代。我们讨论过的很多是过去五年里完成的。我们处于什么状况呢?在众多前沿问题已取得实质性进展。

5.1对于显著的异常事实的研究

当DeBondtandthaler(1985)的时,许多学者认为对他们发现的最好解释是这是一个程序错误。自此以后,他们的结论已被不但同情他们观点的而且持另外观点的学者们重复了很多次。此时,我们认为大部分经验事实已被大部分同行所接受。尽管对这些事实的解释仍在争论中。这是进步。如果我们都认为行星围绕太阳运行,我们可以集中理解为什么这样了。

5.2套利限制

二十年前,许多金融经济学家们认为有效市场假说必须正确,因为套利的力量。现在我们懂得这是一种天真的观点,而且套利限制容许大量的误价。现在也大都懂得缺乏有利可图的投资策略,因为有风险和成本,不仅仅是指缺乏误价。价格可以是非常错误的而不产生获利机会。

5.3理解有限理性

主要感谢认知心家如DanielKahneman和amostversky的工作,现在我们有一长串稳健的实证发现将人类实际形成预期和决策的方式进行分类。在记下这些过程的正式模型中,展望理论最有名,也取得了进展。经济学家们从前认为行为或是理性的或是不可能形式化。现在我们知道有限理性模型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比纯理性模型更精确地描述了行为。

5.4行为学的构建

在过去几年里,金融市场中人不完全理性的理论建模工作有所突破,这些论文或通过信仰形成过程或通过决策过程放松了完全理性假设。像上面讨论过的心家工作,这些论文是重要的存在性证明,表明体现人类行为的显著方面,同时紧凑地考虑资产定价是可能的。

5.5投资者行为

现在我们已开始一项重要的工作,试图提供证明和理解投资者,不但业余的投资者而且职业投资者,怎样做出他们的资产组合选择。直到最近,这项明显缺少全体金融家们的参与,或许因为构建资产定价的错误信仰不需知道经济体中人的行为情况。

这是在短时期内取得的成就,但是我们仍然更靠近研究议事日程的开始而非结束。我们知道要冒足够的预测风险才能了解到该领域的未来进展大部分是不可预测的。虽然这样,我们还是忍不住冒险对下一步的可能进展提出少量意见。

首先,我们已过的大部分工作范围很窄。模型明显捕捉了投资者信仰,或他们的偏好,或套利限制的一些特征,而不是捕捉了三者全部。这一评论可以运用于经济学大部分研究,而且暗含研究者也是有限理性的事实,然而,随着不断进步,我们希望理论家们开始将它们更多体现并运用进他们的模型中。

一个例子或许可以理解这一点。实证反复发现资产定价异常现象在小型和中型股票上比大型股票上表现更显著。这好像可能是这一发现反映了套利限制:交易较小股票的成本较高而且低流动性使许多潜在套利者失去兴趣。这一观察是明显的,但仍没有构建为正式的模型。我们希望在套利限制与认知偏误之间的研究成为今后几年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其次,对某些经验事实明显有竞争性的行为解释。某些批评家认为这是该领域的一个弱点。已总结的一长串认知偏差,有时确实为行为建模者解释时提供了许多自由度。我们承认有众多自由度,但注意理性建模者从中也有许多选择权。像arrow(1986)具有说服力的讨论,理性本身不产生许多预测。预测来自于从属的假设。

金融行业毕业论文篇2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重要性

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是高等院校依据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本科学生进行综合性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过程。然而,由于金融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主要以课堂理论为主,实践动手锻炼相对较少,这给学生造成了毕业论文仅仅是形式、不是很重要的错觉;还有,当前大学毕业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这使得学校的教学工作也不得不以学生就业为主,而找工作与毕业论文写作在时间上重叠,考虑到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于是学校对学生毕业论文的考查就有所放松。因此,很多学生在思想上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致使毕业论文质量出现下滑的现象。

近年来,国内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使得社会对金融学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所以金融学本科专业的学生人数相对于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数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为了端正学生对毕业论文不正确的态度,切实扭转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态势,使他们能够及时适应社会的需要、真正认识到金融学本科专业毕业生撰写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一、撰写毕业论文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是集中训练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环节。这个阶段,在金融学专业老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选题、填写开题报告、搜集资料、撰写论文,这是一个相对特殊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保持学生对所研究金融问题的兴趣、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又要使专业指导教师利用自己渊博的专业学识和认识问题独特视角,对学生的研究给予正确的指导,使之在苦苦思索之后,有顿开茅塞之感。这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得到提高。

首先,金融学专业指导教师应向学生说明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其次,以学生为主展开毕业论文写作的各项工作。在此期间,除了指导教师定期检查督导每个学生的研究进展情况外,学生应主动向指导教师汇报毕业论文的情况,及时将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反映给指导老师,尽快得到正确的帮助建议。再次,指导老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给予初步的基本评价。最后,该成绩也是每一个学生能够顺利毕业的必要成绩之一。在指导老师认为研究成果达到毕业论文的水平后,由学术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组成答辩专家小组,通过答辩形式对学生的研究成果做出系统科学的评价。符合金融学专业学士学位毕业论文要求的,作为学生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绩。

二、撰写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金融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重要过程

本科毕业论文包括开题报告和论文正文两大部分。通过填写开题报告,每个学生可以选择确定各自适合的论文题目;了解关于该金融问题研究的进展情况,找出该论文研究的切入点;设计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基本内容;明确研究方法等等。在这个阶段,学生运用所学金融知识判断和界定所关注的问题,将自己研究的内容划定在金融学领域,以符合所学专业的要求。通过分析和梳理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掌握关于该金融问题研究的发展脉络及进程,了解相关学者在研究本问题时的研究思路、切入的角度、采用的方法以及得出的研究结论等,从而保证自己的研究具有相应的理论基础,也确保使通过自己的研究,将人们对该问题的认识向前推进一点。通过对论文基本内容的设计,学生运用金融学的理论,对所研究的金融问题形成一个比较概括性的认识。

在论文正文写作阶段,学生要首次独立地思考如何围绕开题报告确立的研究题目和研究内容展开研究工作,比如,根据开题报告要求,运用自己已有知识,如何搜集相关资料?运用自己已掌握的金融学专业知识,如何对已获得的资料进行处理、提炼?根据金融学相关理论的要求,如何运用掌握的资料说明、支持文章的观点?

因此,撰写毕业论文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金融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实际金融问题,并初步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三、撰写毕业论文是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前一次非常重要的演练

金融行业毕业论文篇3

论文关键词:金融学专业 本科教育 实践教学

论文摘要:现代金融学专业的发展对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加强实践教学是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目前工科院校在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为了提高金融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应从思想认识、培养计划、师资队伍以及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入手,加强金融学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

在理工科院校,因其重点学科是理工科,虽说开设了金融学专业,但对金融学的发展重视不够,投入较少,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无法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因此,实践教学成为工科院校金融学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严重制约了应用型金融教学。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素质不高,很难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过分强调教学计划的完整性,而忽略实践教学内容的关注

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的大背景下,社会对金融人才的素质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各高校对每级学生都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包括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理论和实践环节的教学学时和学分要求,有些高校过分追求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环节之间的比例关系,对实践性的学时和学分也有相应的要求。目前,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做为课程组成部分的各类实验课、课程设计、社会调查、学年论文、金融模拟实习、生产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但这些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都有明确规定,规定了实践环节总学分的上下限,各实践环节也有规定。加之过分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英语、高等数学、思想政治类等公共基础课所占比重过大,势必要压缩专业课时,与专业课相匹配的实践环节内容的完成很难得以保证。

2.实践教学时间过短

目前,我国金融学专业教育中,理论教学仍占主体,实践教学内容相对薄弱,各教学环节相对分散,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性环节。有些实践性环节一般安排在理论课结束之后的假期,暑假天气过热,寒假忙于过春节,一些实习单位并不是很乐意接受,实践时间大打折扣,与理、工、农、医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相比,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时间和效果就很难得以保障。

3.缺乏一支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指导老师队伍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金融学应用型人才的关键。高质量的师资不能局限于高学历、高职称,普通高等院校师资为了应对教育部的教学评估,引进人才时更注重学历要求,目前担任专业课的任课教师90%以上具有研究生和博士生学历,高学历人才虽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绝大多数都是从高校到高校,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以及职称的评定,更多注重的理论教学学时要求和科研水平,教师很难有时间参加社会实践,进行知识的更新,导致教师缺乏进行实践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不佳,这样的师资队伍怎能符合当今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要。

4.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长期以来校内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滞后。为此,2005年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开办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以及将实验室建设作为本科教学评估的重点考核内容,各高校才真正重视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金融学专业的校内实践基地以金融模拟实验室为主,它只是各高校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其中很小的一部分。金融学专业要申报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难度大,一些重点高校以打包形式获批部级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投入较大,学校投入也有较大的积极性,而对其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侧重点却不同,因此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在各高校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缓慢、实验内容较少等问题突出。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校外也建立起一些实践教学基地,但揭牌仪式多,实习内容少,由于金融机构的工作任务比较繁重,接受学生实习会影响到他们的自身工作,加之实习多安排在假期,学生数量多且集中,实践基地往往很难一次性接收,有些实习单位分批安排实习,但学生整个假期将被占用,实习带队教师时间也捆得过死,很难利用假期时间从事科研活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激励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从而造成学生和老师的实习积极性不高。

二、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我国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大量进入我国,金融业的竞争日趋激烈。金融业的竞争可以说是金融人才的竞争,金融业务的开展很大程度取决于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随着金融业竞争的激烈性和复杂性,对其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学本科毕业生,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大多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实践操作能力欠缺。因此,要适应金融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就必须明确实践教学在金融学本科体系中的地位,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综合能力和素质为主线,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安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构建一个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以下4个层面:专业技能的训练、专业课程设计与实验、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写作、专业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1.专业技能的训练

专业技能是从事金融学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包括外语口语、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数据处理、金融软件的操作、点钞、珠算、银行会计实务操作等。尤其应针对银行电脑汉字输入、点钞及伪钞鉴别、计算器的基本技能考核标准来安排,技能训练考核标准参照工商银行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学生熟练掌握后走上银行工作岗位上手更快。

2.专业课程模拟操作与实验

金融学专业课程主要包含银行、证券投资、保险三大类,这些课程实务操作性都很强,可根据各课程的性质,在学习该课程理论课后,适时开设专业课模拟实验,通过建立的校内金融模拟实验室进行。目前有一些软件开发公司已开发出一些实际操作性较强的的金融软件,如股票模拟交易系统、期货外汇模拟交易系统、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系统、国际结算模拟系统、信贷业务及风险管理模拟系统等软件,通过全方位的仿真模拟训练,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理论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理论教学不再枯燥无味,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

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都是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运用,是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巩固和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学年论文可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结束,字数要求比毕业论文更少,但要求论文格式规范,符合本科生学位论文的要求,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基础。毕业论文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可根据毕业实习搜集到资料撰写毕业论文,质量上应比学年论文要求更高,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生产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

实习是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实习主要包括生产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可采取集中与分散、校内与校外等多种组织形式进行。生产认识实习一般可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结束后,学生经过三年的金融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已经掌握了金融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生产认识实习,可加深学生理解所学的金融理论知识,同时也是找出差距的学习机会,学生更能明确今后努力方向,主动调整学习目标,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毕业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毕业实习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它是对学生大学四年所学理论知识的大检阅,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大演习。可采取顶岗实习的模式,毕业后能很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同时,可根据毕业论文的要求,搜集资料为毕业论文撰写提供现实素材,写出的论文才能与实践紧密结合,做到有的放矢,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毕业论文大肆抄袭现象。转贴于

三、加强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

1.制定出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金融人才培养计划

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金融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一定金融理论知识,熟练和掌握外语及计算机等基本技能,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wto,按照协议,我国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开放金融业,金融机构、证券机构、基金机构以及保险机构,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的数量和业务不断扩大,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金融业越向纵深发展,对金融人才复合性的要求也越高。因此,高校应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制定出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金融人才培养计划,包括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以及实践教学指导书,学生可通过实践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2.建立一支具有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达到教育部对师资的评估要求,我国高校引进教师时,过分强调学历、职称,无形中淡化了对实践经验的要求,这些老师虽具有高深的理论知识,但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逐步实现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整体优化,建立一支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第一,学校应制定教师培养计划,每年安排教师有一定时间到银行、证券、保险等部门,从事相关部门的主要工作,熟悉该单位各个环节的操作流程,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与相关单位加强合作,从事科研活动。第二,建立一支有政策保障,能精力充沛的投入到实验管理中来的实验队伍。要求实验室人员参加岗位技能培训,取得相应培训资格证。第三,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国外的应用型大学在聘请教师时,常常把实践经验看作一项重要的条件,德国柏林科技大学的所有教授来自工业企业,都具有工程师资格。高等院校引进一批学历层次高、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从事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工作,也可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客座教授或实验教学顾问,优化师资结构。只有建立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业务技能的师资队伍,培养应用型金融学人才才有保障。

3.提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调动学生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在金融学教学中实践教学只作为理论教学的一种补充,实践教学未能起到真正作用,这种教育模式很难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因此,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在岗位聘任和职称评定方面给予倾斜,以提高教师指导实践的积极性。对于实践经验缺乏的教师,应加强自身实践经验的提高,同时,还必须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实践的意识,在实践过程中应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实践操作的重要性,以及将来求职的关联度,还可以聘请本专业有一定影响力的校友现身说法,以激发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只有通过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性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还可缩短学生由学校人向职业人和社会人转变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今后人生发展。

4.增加学生实践时间,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金融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务性较强的二级学科,且具有金融行业分布的广泛性,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应具有多元性和多层次性,在学生四年的金融学理论学习的同时,应安排总计不少于1年的时间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一方面加大投入建立起校内模拟实验室,可通过购买相应的软件,实现银行、证券、保险等多方位的模拟操作,使学生在校内就可以模拟到时实务工作情景,加深学生对金融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可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还可弥补金融企业因业务资料保密性造成的校外实习效果不佳情况。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与金融机构签订长期合作协定,建立稳定的企业、学校“双向互助”的实践教学基地,金融企业能够直接参与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拔,节约人才选拔成本和培训费用,也可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对金融企业的了解,从而实现学校、企业与学生的共赢。

参考文献

[1]王家华,汪祖杰.金融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的思考南京省计学院学报2007(2)

[2]王东升.金融业发展与实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浙江金融2008(10)

[3]徐扬、戴序.构建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现代商业2008(17)

金融行业毕业论文篇4

【关键词】金融;学术硕士;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设置

一、专业型硕士及金融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发展情况

长期以来,我国硕士教育主要是培养从事教学科研的学术型人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社会对应用型研究生的需求正在大幅增加。为积极主动适应这种变化,2009年起,教育部开始大力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在下发《通知》中明确规定:“已下达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基础上,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5万名,主要用于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2010年至今持续缩减学术型硕士招生规模,相应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招生规模,以达到缓解本科生就业压力同时实现研究生教育培养型结构重大调整的目的。

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是相对于传统学术型硕士而言的学位类型,旨在培养专业性更强、更能适应社会需求或工作岗位需要的实践型人才。与此前的非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相比,主要有以下几点区别:首先,非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招生主要面向在职人员,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则主要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其次,报考难度不同,非全日制专硕考试难度较全日制专硕要低一些;最后,毕业后所获证书不同,非全日制专硕一般只能获得学位证书而不能获得学历证书,也就是所谓的“单证硕士”,而全日制专硕学位证书和学历证书双证齐全。由此可见,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是国家教育部面对日益细化的职业分工和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迫切需求而对传统全日制学术型硕士做出的改进和调整,是如今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流方向。

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会议审议通过了金融全日制专业硕士等19种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设置方案。方案中明确了金融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过程、学位论文等各方面要求,为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指明了方向。目前清华、北大、人大、复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都设立了金融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点,各校积极响应政策号召,逐步扩大专业硕士在硕士招生中所占比例,并在实践培养中不断探索,促进金融硕士培养模式逐渐成熟,金融硕士成为考生报考时炙手可热的新焦点。

二、学术型硕士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比较

下文从培养目标、招考条件、考试内容、学制、学习费用、课程设置、导师配备、学位论文要求、读博要求等方面对金融学术型硕士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模式进行比较:

1.培养目标

顾名思义,金融学术型硕士侧重于培养“学术型”人才,即对金融理论有深入了解并追求更深层次的研究和创新、适合从事教学和基础性、理论性科研工作的研究生,而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则为“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充分了解金融理论与实务,系统掌握投融资管理技能、金融交易技术与操作、金融产品设计与定价、财务分析、金融风险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很强的解决金融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专门人才”,在培养时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招考条件

传统的学术型硕士招生对象为本科应届毕业生,考生需参加每年一月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招生对象与学术型硕士相同,为本科应届毕业生,招生考试于每年一月与学术型硕士入学考试一同举行。

3.考试内容

金融学术型硕士考生参加每年一月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考试科目包括数学、英语、政治、专业课综合,分值分别为150、100、100、150,其中数学、英语、政治为全国统考科目,采用全国统一试卷,专业课综合由各招生单位自主命题。

金融专业型硕士入学考试与学术型硕士入学考试一同举行,在2011年之前,考试科目与学术型硕士相同,包括数学、英语、政治、专业课综合,分值相同,其中数学、英语、政治采用与学术型硕士相同试卷,专业课综合也由各招生单位自主命题,但试卷内容与学术型硕士不同。2011年之后考试科目中数学改为经济类联考,分值仍为150分,经济类联考全国统一,其中70分数学,40分逻辑,40分写作,专业课考纲由中国人民大学统一制定,具体试卷则仍由各招生单位自主命题。总体来说,金融专业型硕士入学考试降低了对考生数学方面的要求而更加强调逻辑能力与综合写作能力,专业课命题也会侧重于考察金融实务知识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4.学制

金融学术型硕士一般学制为三年,前两年安排在校学习课程,第三年进行实习或科研项目以及毕业论文答辩,修满规定学分、完成实习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准许毕业,获准毕业后颁发学位证书与学历证书。

金融全日制专业硕士学制一般为两年,第一年安排在校学习课程,第二年进行实习及毕业论文答辩,修满规定学分、完成实习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准许毕业,获准毕业后同样颁发学位证书与学历证书。

5.学习费用

学术型硕士录取为国家计划内(非定向、定向)的硕士生按国家规定享受免学费待遇。录取为国家计划外(委托培养、自筹经费)的硕士生须缴纳学费,一般为8000元/年,不同专业有所不同。对于自筹经费生、特困生等考生可通过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或者商业贷款缓解学费的压力。

全日制专业硕士从2010年开始少部分录取为国家计划内(保送)的硕士生按国家规定享受免学费待遇,大部分专业型硕士须缴纳学费,一般比学术型硕士高,根据学校不同学费有所差异,平均为30000元/年。

6.课程设置

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学硕与专硕的课程设置也有较大差异。学术型硕士的课程设置偏向理论性,目的在于拓宽和加深学生对于金融各分支领域的理解和认识,以及授予学生经济金融研究方法、学术规范等,例如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金融经济学、统计回归分析理论及其应用、经济研究方法与学术规范等,教学方式采取传统课堂教学居多。专硕课程设置则偏向实践与应用,所学课程大多与金融领域各职业具体相关,例如金融理论与政策、银行经营管理、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金融统计分析与数据挖掘、资产定价与风险管理等,教学中多采取课堂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目的在于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面对金融实务问题的解决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提高学生硕士毕业后对于社会需求和岗位要求的适应能力。

7.导师配备

学术型硕士一般配备一名校内老师作为导师,指导学生学习实践及学位论文的完成。而对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除了从校内老师中选择导师外,也会吸收来自金融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或担任导师,大部分院校采用“双导师制”,即为每个专业硕士配备两名导师,一名由校内老师担任,一名由来自各金融机构的在职人士担任。

8.学位论文要求

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一般要求为理论研究、调研报告等,金融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范围较广,可以是理论研究、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毕业设计等,学位论文答辩形式也可多种多样。

9.读博要求

学术型硕士一般有部分报送读博名额,学生根据自身意愿和条件可以申请直博,金融专业型硕士则没有直博机会,有读博意愿只能参加统一考试经录取后入学。

三、总结

作为开设仅三年的专业,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曾经面临多方质疑,社会对于专硕的就业前景持消极态度,而在上文对金融学术型硕士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进行对比之后不难发现,全日制专业型硕士是国家教育部门为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促进硕士就业而对传统研究生教育进行的改进和创新,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未来方向。学术型硕士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花开并蒂”的局面一方面能够保证继续为科研及教学工作输送适合的人才,另一方面又利于改善长期存在与研究生教育的社会需求与硕士毕业生不能有效匹配的问题,双管齐下,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向更高层次迈进。

参考文献:

[1]李莹.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

[2]刘红奎.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弊端及改革[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9(6).

[3]薛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J].北京教育,2007(11).

[4]程瑶.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19).

[5]教育部.金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2010.

[6]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2009.

本文系中央财经大学“211工程”三期创新人才培养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

金融行业毕业论文篇5

关键词:高校金融教学改革实践教学信息反馈

当今高校金融教学改革多数局限于学校内部,以在校生的信息反馈作为依据,而对走出学校的毕业生反馈信息则重视不够。这种封闭的信息环境,不仅使高校无法根据市场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改革方向,而且使本科教学与实际需求之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脱节。而毕业生离校后,对学校教学方面的各类评价,毕业生所在单位对其工作情况的评价,等等,都蕴含了大量有效信息,可作为高校改进教学质量的有效依据。

为了更好地推进金融教学改革,我校通过各种渠道,对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以及毕业生对金融教学的意见进行了调查,取得了宝贵的资料,为构建与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机制,推进金融教学改革,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一、对毕业生反馈信息的分析

(一)以用人单位为对象,针对毕业生表现的调查。

通过对各类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对毕业生的反馈结果显示:企业对学生在思想觉悟、职业道德、个人修养等方面满意程度为85%;对学生的业务素质、综合能力等方面满意程度为85%;对实践能力、人际沟通和创新能力满意程度为80%。总体情况相对较好,说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是基本满意的。

(二)以毕业生为对象,针对金融教学情况的调查。

我校采用座谈、电话咨询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连续三届近百名金融专业往届毕业生,在金融教学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师资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和征求意见。对毕业生意见统计的结果如下:(1)在课程设置方面,92%以上的同学提出,实践课程比重太小,无法对金融机构的具体业务深刻了解。部分在人民银行及管理部门工作同学提出,金融应用文的写作训练相对偏少,使毕业生不能将金融理论娴熟地应用于实际分析。(2)在实践教学方面,80%以上的学生认为,金融专业的综合试验应该加强,应改变校外实习相对偏少的情况。(3)对于师资方面,85%以上的学生表示教师的教学态度端正、授课认真,也有学生认为教师的学历层次还有待提高,实践经验相对较少。

通过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反馈信息,我们可以分析和提炼出对金融专业教学改革的有用信息,以此为依据,推进我校的金融教学改革,使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要求。

二、从信息反馈折射出我校金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滞后于市场需求。

1.侧重于宏观金融理论,微观金融理论的教学安排比较少。

突出表现在:重宏观经济理论的经济学和金融学学习,轻微观领域公司金融和资产定价的学习;专业课程设置单一,忽视与数学、外语、计算机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知识缺乏系统性;数理基础比较薄弱,大部分学生在金融工程、证券投资学、期权定价理论等课程的学习中面临很大困难。

2.教学内容老化。

目前一些传统专业课程(如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等)的教学内容仍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水平上,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已不合时宜,与现实有一定差距。

(二)实践教学比重较小。

我校对实践教学一直比较重视,在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在校内模拟实训中有专门教师担任主讲,在校外初步建立了实习基地和合作单位。虽然这些做法为开展实践教学提供了一定条件,但是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践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主要以实验室模拟教学为主;第二,金融实践教学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实践教学不仅要求教师精通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其具备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但多数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不能做到实验教学有的放矢,无法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三是实验室建设经费短缺,金融综合实验的开展受到限制,且实践教学工作烦琐,而学校对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影响了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金融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近年来,我校金融学科师资队伍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流失的问题逐步得到控制,新增师资的学历层次也大大提高,但就金融学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而言,在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上还不尽合理,对国内外的金融理论与实践认知不够,对金融学科的先进教学经验与学术动态、前沿发展等很难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在实践教学方面也缺乏扎实的经验,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和用人单位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三、利用毕业生信息反馈推动金融教学改革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专业通才。

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坚持适应市场化对人才的需要和金融学微观化、数量化、交叉化等的发展趋势,强调基础理论、实际工作技能、社会适应性和综合素质。教学目标定位要从专才向通才转变,从偏重理论转向理论与务实并重,从专业知识型向综合素质型转变,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较强的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

(二)改革课程体系设置,体现本校特色和优势。

1.将课程体系的中心逐渐从宏观转向微观。

增设新的微观金融课程如金融工程学、金融风险学、金融创新学、金融效率学等。强化数学、法律、英语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学习,注重金融学与其他相关学科间知识的交叉融合和互相渗透,构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宽泛的知识基础。强化数学知识的基础性位置,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数理分析基础和运用数学模型的技能。大力引进兄弟院校金融学科的先进课程与科研成果,积极吸收名校金融学的最新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完善金融学科体系。

2.提高应用计量经济学教学比重,开设特色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school-basedcurriculum)是一个舶来的概念,其实质是一种课程开发策略,指学校根据自己的育人目标自主进行课程开发。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能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及学校教育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在金融学教学中,有关金融学教学原理的讲授一般涉及运用图形解释或数理推导,因此,应该加大应用计量经济学在金融教学中的分量,加深对金融理论的理解。

对我校而言,金融和统计专业同在一个系部,统计专业的资源可以为金融教学提供各类统计工具和方法,对于开设《金融工程》、《保险精算》这样的课程有很大帮助。所以,我校金融教学课程设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逐渐向金融的计量分析和风险管理方向转化。当然,要使校本课程真正发挥作用并为形成学校特色服务,还必须使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学校特色建设相一致,使校本课程成为学校特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丰富金融前沿知识,开展金融专题讲座。

培养应用型高级金融人才不仅要有创新的手段,还要有创新的思维,这对学生在学科专业知识的丰富和及时更新完善是非常重要的。教科书从编写到印刷出版,往往要经过一两年的时间,其中一些内容已经发生了变化。要让学生始终站在知识的最前沿,除了教师在课堂上及时更新知识外,还应与研究部门和金融机构合作,请专家学者或金融机构的专业人士,通过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及时补充本专业或和专业相关的前沿知识,把握最新的学科动态,让学生熟悉我国及国际金融政策法规和惯例准则、金融机构新业务和管理创新的动态,运用经济分析方法对经济金融活动进行综合判断和分析,增强分析和处理新问题的能力。

(三)完善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1.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模式。

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的前提。在制定实践教学培养方案时,应尽可能考虑本校金融专业发展方向和学生的特点,设置的方案既应有可操作性,又应保证实施的效果。首先,从教学模式看,应构建将课程实验、综合实训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在现实经济中,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创新不断,这就要求金融实践教学不能仅靠课堂上的案例教学、单项的课程实验或者是在金融实验室的综合实训完成,还必须与金融实际业务部门密切合作,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从教学内容上看,应以专业为基础构建科学的金融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并设计相应的实验内容和实验项目。目前多数高校的金融学科包含商业银行、金融工程、保险等专业,这些专业的实务操作性很强,对实践技能要求较高。因此,应根据各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设置相应的实践课程体系,强化专业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建立金融综合实验室,提高校内实训教学水平。

目前我校已经建立了金融模拟实验室,在承担金融课程课内实验教学和校内实训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从金融学科的发展趋势来看,金融实验室的建设水平较低,硬件配套不先进,软件配套不全面。因此,我校应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实验室的建设力度,配备技术含量高的硬件设施,不断更新功能强大的数据分析软件和内容,使实验室不仅能满足商业银行经营业务、证券行情分析和交易、期货期权交易、外汇买卖和保险业务等课程的实验教学要求,还能浏览国内外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衍生品市场的实时行情,跟踪了解国内外金融业的变化,实时地将行业或专业领域最新发展动态引入教学。这样,实训教学不仅能使学生通过模拟操作熟练掌握基本技能,而且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实验室应该有完整的实验课资料及实验室相关的制度。应鼓励教师从事高级别的教学改革项目,并把教师的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有组织地进行相关教学人员的实验教学研讨活动,摸索出适合金融专业的实验教学模式和方法。

3.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是金融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金融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必须将专业知识和实践教学密切结合起来,把学生置于真实的金融环境中,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实际业务操作技能。为此,我校结合金融专业的特点,在市场中广泛寻求合作伙伴,与当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建立合作培养人才的基地。但仅有这些还不够,还应与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咨询公司等金融机构和企业签订协议,使之成为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加大学校与上述金融中介的合作力度,促使其与学校良性互动,有利于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行业和企业的资源优势,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条件,提高学生的金融业务操作能力。

(四)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影响金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金融教学的专业性很强,教师需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首先,切实制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提高教师的金融理论基础,完善知识结构。通过鼓励中青年教师以进修、培训、攻读学位、参与课题等形式提高业务水平,为教师的培训提供更多的机会、更便利的条件,力求使师资队伍达到“三高”:高水平、高学历、高师德。

其次,强化教师自身的实践环节。部分教师虽具备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却不具备相应的操作能力,只能动口不能动手。他们大部分从学校到学校,对一些应用性强的课程缺乏实践经验,只能照本宣科或泛泛而谈,难以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该加强业务培训,创造条件让实践课教师到实际工作部门调研或学习,努力提高现有教学人员的实践教学水平。学校还可以从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事业单位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人士到高校任教或兼职,充实实践教学队伍,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使金融学实践教学建设和改革取得成效。

最后,建立科学合理的金融学教师工作业绩考核体系和职称评聘制度。学校应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形成金融学教师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调动金融学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积极性,让更多的教师安心高等教育岗位,全身心投入教学科研中,形成稳定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使金融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置于坚实的基础上。

广泛采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反馈信息,使其更好地应用于金融教学改革,这样才能使培养出的金融人才达到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更好地服务于市场和社会。

参考文献:

[1]焦方义,杨忠海.对金融教学改革的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4).

[2]王晓军.论现代金融人才培养与高校金融教学改革[J].当代经济,2008,(13).

[3]卢珍菊.合作培养造就应用型高级金融人才明[J].高教论坛,2006,(5).

[4]邢天才,刘丽巍.金融学科建设中的实验教学改革问题探讨[J].航海教育研究,2009,(1).

[5]刘波.曲春青高等院校金融学科实验教学建设与改革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18).

[6]刘灿.高层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m].四川: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7]高林.应用性本科教育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8]蒋天虹.关于应用型本科《金融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9,(5).

[9]张在宁.试论我国高等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反馈系统的构建[J].体育与科学,2009,(6).

金融行业毕业论文篇6

论文摘要:本文在对我国过去高等教育经济类专业培养目标已有提法的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国外高等教育经济类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我国金融教改项目和我院实际,提出了我院金融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

一、对我国高等教育经济类专业培养目标已有提法的分析

几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无论是专科、本科还是研究生,都为“高级经济管理专门人才”。应当说,这一提法在新中国成立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正确的,它符合当时的国家需要,也基本符合当时的人才规格。

首先,当时高等院校经济类学生一般都是按计划统一招收,录取的学生有干部指标,入学后有城市户口并享有公费医疗待遇,毕业后由政府按计划分配到与专业对口的各经济管理部门工作,毕业生工作后都是“管理人才”。以金融学本科专业的毕业生为例,大部分金融学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去向都是专业银行和人民银行,从事的工作都是银行业务的管理。

其次,当时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都按部门、行业划分得很细,学生所学的内容与本专业相关的政策、制度、规定、计划编制与执行、管理方法与措施等密切相关,因此毕业生确实是“专门人才”。但大部分金融学本科专业的毕业生所学的知识不是市场经济中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是各专业银行有关的具体业务,业务知识非常专业、非常窄。

再次,当时我国的高等教育处于完全的精英教育阶段,规模很小,毕业生一参加工作就能到重要的岗位上,加上当时国民受教育的程度低,大学专科、本科已经是相当高的层次了,而且改革开放之前没有培养研究生,因此本科毕业生自然就是“高级人才”。所以那时一个合格的高等教育经济类毕业生应该称得上“经济管理高级人才”,而高等教育经济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经济管理高级专门人才”应该是合适的。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了很大的改变。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规模也越来越大。1992年至1997年,全国高等学校本专科招生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3%,在校生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到2008年全国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达1000多万,其中高等财经类专业在校生百万左右。我国高等教育如此巨大的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金融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尤其严峻。就教育的相对层次而言,我国正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国民受教育的程度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高等教育的专科和本科将逐渐成为国民终身教育的一个普通阶段。另外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正以加速度发展并越来越呈现出明显的综合化、整体化,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也越来越相互渗透和综合,信息爆炸性扩张。在这样的大趋势下,试图以四年左右的本科教育培养出某个金融领域的“专家”,这样的培养目标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中肯定是不现实的,只有转变观念,改变和调整我们的培养目标,才能使金融学的高等教育呈现崭新的面貌。

二、国外高等教育经济类专业培养目标的简要分析

国外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基本上由大学自主确定,以体现各校的特色。国外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主要通过评估和按专业水平对大学进行排名而加以引导,并不确定全国统一的专业培养目标。但由于学科(专业)本身具有内在的规律性,因此,同类大学对相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提法上差异并不很大,另一方面,在相同学科(专业)内各大学都根据培养层次(专科、本科、研究生)的高低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

美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过渡到了普及化教育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把本科教育放在优先位置上予以加强和提高,文科教育提出从重视培养经院型“百科全书式”的人转变为注重培养富于应变、善于学习和应用的人。经济类专业在本科层次上的培养目标一般是以“适应社会需求、毕业生能够顺利找到工作”为宗旨,施教方式注重素质、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学生一般都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

日本高等教育提出要培养面向国际、面向21世纪的“世界通用的日本人”。大学经济学教育传统上以本科教育为主,近年来开始注重研究生教育。其在经济学本科层次上非常重视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终身受益的原理性知识和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

澳大利亚经济学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如新南威尔士大学商学和经济学院培养方向十分广泛,涉及会计制度与规范、经济法、经济计量学、经济史、经济学、金融、服务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产业关系、信息系统、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及日本经济等。

尽管国外各国不同高校的金融学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但他们的共同点在于强调奠定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强调将学生本人学识和能力的增强与对经济和社会作贡献的责任相结合,注重本科层次的培养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这些直接以“所培养的学生满足社会上各种组织不同层次的需要”或“能够在争取良好的职位时有足够的竞争力”的培养目标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

三、我国金融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为了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1994年,国家教育部实施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厦门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共同承担了该计划中金融学专业的教改项目,在张亦春教授的主持下,该项目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其中设计了我国金融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即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和从事具体金融业务工作的能力,熟悉金融相关专业的原理性知识,有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能胜任金融或其他领域工作的人才。在该培养目标当别强调以下几点:

1.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该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本科教育应强调素质教育和应用教育。

2.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该具有从事金融实务工作的能力。

3.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还应熟悉与金融学相关的原理性知识,并有较高的外语与计算机操作水平。

4.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该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我院金融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1999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的《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第十六条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科、专业化必需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这两条规定表明本科教育具有明确的专业目的性。金融专业本科生要强化专业基础性教育,应实施通才教育,以实务操作为主。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新疆和我院实际,我们认为我院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设计为: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会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金融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从事具体金融业务工作的能力,有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能胜任金融或其他领域工作的人才。

在该培养目标中我们认为应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1.注重素质教育和原理性教育。

2.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应用能力的培养。国外著名大学的金融学科教育都是按照两种模式发展的:一是特别关注理论问题和宏观问题,旨在培养“研究型、决策性”的高级金融、经济决策研究人才,被称为“经济学院模式”;二是特别关注金融市场上各类金融活动,关注实践问题和微观问题,使得金融学与公司管理相结合,旨在培养“投资型、管理型”的高级金融工程师或投资管理专家,被称为“商学院模式”。我们认为我院要在新疆金融学本科专业办出特色,比较适合选择“商学院模式”。

3.强化学生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的操作能力。

4.注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亦春.金融学专业教育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金融行业毕业论文篇7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 高职院校 金融类专业 人才培养跟踪调查

[中图分类号]0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005—5843(2012)03—0L03—03

[作者简介]郭富春,张国民,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教务处(浙江杭州 310018)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随之产生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为此,要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加强职业培训和择业观念教育。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是指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目标,以市场需要的人才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建立与社会就业价值导向相适应的教学体系。通过解读《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发现2009届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5.2%,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率(88.1%)高出非“211”本科院校(87.4%)0.7%。通过文献调查发现,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就业机会少,而是由于教育体制、社会需求、专业设置、学生职业能力、就业指导信息不对称等各种原因造成的。因此,开展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研究,跟踪评估对高职院校人才的基本能力和专业技能的需求变化,为调整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提供科学依据,将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举措

1.校企融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以及专业培养目标应当随之进行调整,而这种调整的基础性工作在于深入研究专业所面临的社会需求情况、人才知识能力要求的更新情况以及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加强与社会和企业单位的紧密合作,同时加强人才培养质量的行业资格认证。因此,我院金融系各大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紧密联系行业、开发校友资源、依托职教集团,以订单培养为基础、以双师团队为依托、以工学结合为载体、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开放办学为特征、以培养优质银领人才为目标,将课程设计为基础理论课程、技能类型课程、职业能力类课程。同时,课程内容兼顾理论与实践知识,注重为学生提供具有一定实践性和应用性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课程考核方式遵循“做中学”教学方式的改革,围绕学生职业能力本位的体现,实施诸如“项目考核、面试、业绩考核、以证代考”等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依据金融市场的变化与需求,请行业、企业的管理者、技术人员、职员直接参与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全过程,使专业课程真正建立在职业能力需求的基础之上,并能随着职业能力的变化需求及时修订课程,大力推行“课证融合”的改革,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能力本位、就业导向课程,将专业的课程内容设置和行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有机结合(反假货币技术、外汇从业人员资格认证、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证券从业资格认证等),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有机统一。

2.以实践教学强化职业技能培养,实现就业上岗零过渡

强化与重视实践教学活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活动包括校内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和校外实地实习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取面向t作岗位需求,注重选取相关的典型服务或产品(主要指金融业及其衍生产品)为载体组织教学,并辅以具体的岗位工作情景模拟供学生实践。通过活动组织实践,让学生完成能力的训练,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课证融合”的课程改革使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保持一致,同时又为学生在校期间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双证毕业提供了条件。课程实践教学环境参照行业标准进行设计装修,最大化地仿真实际职业化环境,实现课堂与职业环境的融合。组建有真实业务的项目中心,把金融企业真实的产品和服务项目引进学校,并以项目中心为平台,通过本专业全体学生的教学活动把这些产品和服务推向社会。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校内教师和行业教师共同参与课堂教学、实习实训辅导、毕业设计指导,实现了双导师指导方式。为保障实习基地的优质和对口,我院利用校友资源成立了100余个校外实习基地,金融系学生的毕业实习可基本保证在对口的单位进行。同时,还建立相应的实践教学管理组织和运行机制,注重实习活动的过程性管理和指导,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学生的学习地点在学院和实习单位(主要是商业银行业务网点)之间交替进行。通过具体的实训和实践活动,学生可以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在专业技能、职业礼仪、业务素质等方面的差距和不足,利于后续针对性的学习加以改进,最终使学生具备独立履行岗位职责并走向正式就业的能力。

3.定期开展金融人才市场调研,主动适应市场变化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银行业发展对于银行一线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情况,从2007年上半年开始,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每年会在浙江省的主要城市杭州、台州、绍兴、嘉兴、湖州、宁波、衢州等召开15次左右的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调研与意见征询会,了解社会、行业对应用型金融人才市场需求,加强与改进学院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工作。通过调查发现,我国目前金融系统从业人员近250余万,商业银行业务结构的调整、人员更新,使各类金融机构对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金融人才每年新增需求在50万左右,人才需求的主体主要为金融机构业务一线的应用型金融人才。从调研的情况来看,浙江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一线业务岗位中,近1/3来自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上岗适应快、动手能力强、职业素养高、安于本职工作、廉洁自律操守规范、创新创业成绩显著。同时,经济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对用人的能力也有不同的需求,例如经济发达地区的金融机构,不仅要求学生具有熟练的岗位业务技能,熟悉银行各项业务操作,同时还要具有熟练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懂营销会理财。因此,随着金融业对学历和知识结构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复合、多元,高职金融类院校在保持原有优势的前提下,深化学生继续教育,在课程设置时融入提升学生基本理论、素养的教学内容已是必然的趋势。

二、深化改革的对策研究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持续快速发展,金融业从业人员能力需求也在向多元化、国际化、复合型发展。为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为其优质就业、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院结合自身办学特色,融入国内外高职教育先进经验,从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内涵建设、订单培养推进、就业岗位面向拓展、就业指导服务及就业生态反馈机制等方面提出今后优化就业的对策。

1.深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推进专业内涵建设转型

充分发挥专业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的作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围绕“立足柜员、做好柜员、高于柜员”的思路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遵循现代教育理念,坚持课堂理论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并重,强化“国际化视野”、“应用型”、“创新型”的人才培养为重点,以立体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为保障,以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为实践能力培养为载体,重点构建“校内实验+行业实践+专业认证培训”的“多渠道”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使得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符合社会经济、国(省)情和高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后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达到既熟练金融业基本业务流程及操作,又熟悉国内外金融业惯例法规,使其具有一定的国际交流能力,具有较强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市场营销能力和基层管理能力,努力打造高素质基层复合型金融人才,以主动适应金融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根本要求。人才培养的转型依托专业内涵的建设,因此,我院重点围绕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校企合作体制、完善工学结合机制、深化专业与专业群建设、加快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强化教学条件与保障建设、健全“双师化”师资队伍、探索“中高职一体化”、拓展教育国际化领域、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等,进一步提升专业内涵建设。

2.保障银领学院优质就业,积极拓宽就业岗位覆盖面

我院实行“行业、校友、集团”校企融合的共生态办学模式,订单班人才培养极大地促进和优化了学生的就业状况。近三年,学院学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这其中,银领学院订单班在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解决了全校将近50%学生的优质就业。而面对今后金融机构用人单位对应聘人员学历层次要求越来越高的趋势,保持银领学院订单班的就业数量并稳中求进的问题则成了高职类金融院校亟待研究的一项课题。因此我院提出在突出学生技能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就业渠道和就业岗位覆盖面,提升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岗位需求和供应上,进一步扩大校企合作,建立更多面向财经类专业的订单班。拓宽就业岗位需求信息渠道,与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合作,获取最新的行业人事需求信息。发挥专任及行业兼职教师的个体优势,实施就业困难学生师生结对制,就业导师督促学生主动就业,为学生就业出谋划策。

3.加强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建立就业信息反馈机制

学生职业能力的成长是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起点与归宿,是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与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砝码。在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方面,要依托职业生涯测评咨询室及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站两个平台,完善就业创业组织运行机制、提升就业服务水平。要加快就业指导“前移化、全程化、系统化、网络化”建设,并结合就业指导教研室,建立多向互补、点面结合的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体系。结合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建立动态的就业反馈机制,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和信息动态推送技术及时收集每个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和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信息,动态掌握就业信息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对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进行跟踪评估,发现问题并指出改进方向。同时,通过毕业生半年后就业与培养质量跟踪评价、毕业之后中期职业发展跟踪评价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测量与评价,为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及时修订和快速调整提供决策支持。另外,建立动态的数字化就业跟踪反馈系统,学生入校后即开始实施全方位、系统化的就业意识培养。这方便了在校生查询各类专业的岗位面向,有助于其明确所学专业在社会中的供求状况并做好职业规划,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发挥校友在毕业生就业中的指导和推荐作用。

金融行业毕业论文篇8

风华绝代人大情

北京是古老的、传统的,也是现代的、前卫的。在这里,你不仅能感受到极具古典风韵的传统文化,还可以亲身体验国际大都市紧张而激烈的生活节奏。一座古都,一种情结,或许城市里没有什么比这精装厚重的历史更让人迷恋,让每一个接近她的人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微妙的改变:在走向开放的同时注重内敛与含蓄,注重内在的提升。让人远离浮躁,趋于平和。可以说,被皇家园林、宗教寺庙包围的老北京使得身在其中的大学也增添了几分古色古香之气,成了莘莘学子求学的“麦加圣地”,人大亦不例外。

或许每位熟悉人大的人对她的校徽都不陌生:三个并列的“人”字,篆书写就,别具一格,寓意为“人民、人本、人文”。即“人民的大学”“以人为本的精神”“以人文为主的特色”,于是便有了世人口耳相传的“铿锵人大三人行”。

在人大,大师风范,高山景行;青年才俊,灿若星辰。许崇德、陈先达、宋涛、戴逸等一大批在国内外举足轻重的专家学者至今仍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带给学生以启迪和灵感是人大名师永恒魅力之所在。

几年前的人大只能用“东门进失望,西门进绝望”来形容,而如今的校园,“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增新”。造型别致的游泳馆与气势雄伟的明德楼交相辉映;新建的百家园、百家廊,昭示着人大海纳百川、与时俱进的精神典范;徜徉在曲径通幽、绿树成荫、鲜花竞艳、芳草凝绿的美丽校园里,你随时可看到三两学子怡然揽卷、埋头苦读的场景。朝霞晨曦,黄昏暮霭,树影婆娑中透着一股硬朗,定格成了人大一道刚柔相济的迷人风景。

金融实力远名扬

金融学是人大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在最新的教育部全国重点学科评审中,人大的金融学稳坐全国同类学科的头把交椅。实力小觑不得。现代金融学的特点是将数学模型和定量分析引入金融领域,作为经济研究的重要手段和依据。我们知道。金融学属于应用型专业,如果单纯从文理分科的角度来看,大部分与金融投资有关的专业都应划人文科财经类专业。但在很多高校里。其他财经专业的数学课程是相对简单的经济数学。而金融学开设的是难度较深的高等数学,如数学分析、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等。

人大的金融专业有金融工程与金融学之分。很多人分不清彼此。金融工程是从金融学衍生而来的。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金融工程偏微观。涉及金融行业内的技术、操作和原理;金融学偏宏观,管理的成分更多。从课程设置上看。金融工程对数学的要求更甚。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金融业也已从过去单纯的银行系统,逐渐发展到今天的银行业、保险业、信贷业、证券业和租赁业等多业并存、多业发展的局面。尤其这几年,金融业发展势如破竹,但令人尴尬的是,高端人才稀缺,成了制约我国金融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金融行业毕业论文篇9

关键词:金融行业;订单模式;高职学生;诚信教育;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6(2012)12-010-003

1金融行业高职学生的订单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指职业院校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方面合作,共同负责招生、培养和就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模式。

1.1订单模式的产生背景

国家规定高职教育贯彻“三改一补”政策后,许多院校不情愿的挂上了职业技术学院的牌子并开始招生,其生源来自于参加了普通高考的高中、职中等的毕业生。学校如何制定教学目的,安排专业课程,学生怎样才能更好的满足社会、企业的要求顺利就业,成为了改革后首次建立的128所高职院校的头等大事。

但长期以来,由于许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过于保守陈旧,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需求,直接导致了高职毕业生就业难,高职院校招生难的恶性循环现象的产生。随着全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各类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更加的激烈和残酷,各高校之间也面临着巨大的招生压力。为了更好的契合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要,毕业学生更好的就业,学校实现顺利招生,各大高职院校开始积极

探索有效的办学方式,创造了和企业合作的“订单式”人才

培养模式,据资料显示全国900多所的高职院校中有30%的学校在采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

1.2订单模式的运作流程

订单模式的人才培养方式是近几年来在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中新兴的一种办学形式。国家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第三次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强调:“高等职业教育要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就要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实现‘双赢’和共同发展。”对高职院校所推行的“订单教育”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订单模式的运作程序是订单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得以维系和发展并不断成熟完善的重要环节。从我国大部分的高职院校来看,采用的订单模式的流程基本是:首先是高职院校与人才需求单位进行交流,继而学校选定订单人才培养企业并于企业签订合同,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其次学校在学生和家长自愿选择的基础上组建订单班,并规定相应的辅导员和课程安排。然后,学校定期组织对订单班辅导老师和学生的考核,考核通过的学生能够顺利就业,老师能够继续任职。最后,学校进行订单班学生的总结并接受订单企业的反馈,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使这种培养方式不断完善。

1.3在办学中采用订单模式的优势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实现了高职学校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和以社会、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三个导向”为核心的根本转变,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贯彻了“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的办学方针,能够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订单模式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各高职院校、企业、学生、家长的好评。

订单模式很好的解决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用人单位直接参与教学工作,学生直接接触最新的行业信息和要求,通过学习和考核,一毕业学生就可直接进入到“订单企业”;订单模式为学生有效解决“工作”问题。由于在校教育和在用人单位实习的有机结合,订单班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学生上岗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达到单位的要求;使用人单位更轻松的找到了“量身定制”的人才,最大限度地缩短了招聘、培训的时间以及克服了新同事适应期长的弊端。

2订单模式下加强金融行业高职学生诚信教育的原因

2.1诚信对金融行业的必要性

诚信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人类的发展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总书记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指出要“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诚信在人们的生活、工作中显得愈发重要。金融行业从其本身来看是一种典型的信用经济形态.同时随着金融国际化,金融行业又处于一种相互竞争的状态。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维持自身的长远发展,金融机构必须凭借其自身的信用状况和所属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准来开展现代金融营销服务。诚信成为了金融行业生存必不可少的基本职业道德素质。

2.2订单模式下诚信教育的缺位

订单模式的初期目标是培养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都过硬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学校在设置课程的时候除了考虑了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理论之外还增加了学生的实习课程和实地考察学习的机会,为学生能够顺利就业创造条件。但是某些高职院校通过跟踪调查后发现,在订单模式的培养方式下有近70%的学生在毕业后不满意订单单位的工作环境或工资待遇,单方面撕毁“合同”,另谋工作,这种不诚信的表现使订单模式初期预想的优势化为“泡沫”,甚至是给学校和用人单位造成巨大的损失和伤害。

金融行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的主要工作单位主要是金融系统,如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工作针对的是货币,金融行业的高职毕业生每天的业务接触最多的基本上都是金钱,这就要求学生在巨大的诱惑面前能够有良好的诚信观念。但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处于人生的开端,对人生的目标和责任的认识不是很深刻,加之一些高职院校在理论和实践教育的环节往往忽视学生的道德教育尤其是诚信教育,致使一些毕业生在刚参加工作之处就出现了不诚信甚至是违法犯罪的现象。

2.3订单模式下金融行业高职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诚信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重要范畴,是我国传统道德中最重要的规范之一,“仁、义、礼、智、信”,“信”居其一。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诚实是指一个人在民事活动中的言行要符合实际,表里如一。诚信是人们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诚信是人们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质要求。在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市场经济功利化等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下,迫切要求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诚信素质。订单模式下的金融行业高职院校是为金融行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基地和摇篮,这就要求订单模式下的高职毕业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诚信水平,在日常的工作中严格遵守职业道德,面对金钱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端正思想,才能使金融行业有一个良好的大环境,得以繁荣稳定的发展。只有订单模式下的学生毕业后能够诚信履行“订单合同”的规定,在自己的岗位上认真工作,才能使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合作得到长足的发展,是订单模式不断成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的“三赢”。

3订单模式下加强金融行业高职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对于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和社会不断进步的有力保障。诚信作为人思想上的认知过程和行为习惯日积月累的成果;既要求他人的引导、约束和学校社会等大环境的教育熏陶,又需要个人在生活学习中的自律。所以,我们认为,订单模式下加强金融行业高职学生诚信教育有以下几点对策:

3.1加强诚信理论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有“人类灵魂工程师”之称的老师在学生心中有神圣的和至高的地位。老师的言行举止往往是学生效仿和评价的对象。如果老师尤其是辅导员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够起到良好的诚信表率作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影响学生,那么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诚信教育。金融院校在进行大学生诚信教育时,必须强化教师的“示范效应”。“订单”培养需要有一支适应“订单”学校需要的“三师型”教师队伍作保障。三师型教师是指教师既能从事教学活动,又能从事行业、职业实践活动,并能将行业、职业知识能力和态度融合到教学过程中去。金融行业高职院校应扩大“三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使得每个教师做到“德高为师.学高为范”,做诚实守信的模范;积极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为诚信理论教育教师定期的脱产或半脱产的培训学习提供机会和创造有利的条件,鼓励其到社会或者是企业里感受诚信文化,不断提升其自身的诚信知识水平和实践说服能力;要结合我国教育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鼓励教师在保证学生的基本诚信理论成绩的同时积极安排学生的诚信实践,亲身感受诚信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应加强兼职诚信理论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聘请一些道德模范或有良好口碑的校友来学校任教一些职业道德课程,使诚信教育生活化,真实化;教师还应经常与心理专家沟通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找到最佳的契合点对学生进行诚信理论教育。

3.2从实践环节上加强对高职学生诚信教育

诗人陆游曾经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养成离不开大学生诚信实践教育,通过诚信道德实践促进大学生的知行统一。学校和社会可以建立学生诚信实践机制,设置诚信践行的模拟情境,组织大学生到一些金融机构体验经济信用行为,让学生对诚信有更深层的体会;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关于诚信道德建设的讲座,让学生在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更加真实的感受到诚信在生活中的作用,定期召开对学生诚信表彰大会,对在诚信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进行表彰,树立学生诚信模范;学校和企业在对订单学生进行考核和考试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诚信行为的关注,对违法诚信的不道德行为进行批评和引导;校园论坛实行实名制,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以一个诚信的角色发表一些言论,让诚信融入生活;学校应设置一些自助超市、无人图书馆等场所,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使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时刻践行诚信诺言;学校开设法律基础课程,强化学生的法律观念,使学生的诚信道德行为处于法律意识的约束下,避免订单模式下的学生在毕业后单方面撕毁合同的违法和不道德的情况发生。从实践环节上加强订单模式下高职学生的诚信教育,在实践中不断宣传诚信的伟大意义,在道德中展现诚信的力量。才能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3.3建立诚信档案,实现对高职学生有效的诚信监管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学生容易受到不良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影响。在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过程中,高校适时的引入社会个人信用联合诚信系统,设立学生的诚信档案,并建立统一的数据库管理查询系统,从外部加强对学生诚信行为的引导。对在考核或考核中有不诚信行为的同学的行为记录在档案中,使其自身和同学能够引以为戒;诚信档案中还可以对学生的助学贷款的偿还状况、图书馆书籍借阅归还和保护、在企业实践活动中是否有违法职业道德、不诚信的行为等情况进行记录,学校设有专门的部门负责对学生诚信档案的管理,允许家长,用人单位进行查阅。学生在毕业后这些记录将随学生的档案一起,伴随学生的职业生涯,订单学生在毕业后单方面违反订单的行为也将记录在诚信档案之中。信用档案的建立有利于金融机构在确定订单班的学员时选择更有信用的人学生,对学生的不诚信行为进行规范和有效的警示作用,保障学生的顺利就业,也鼓励学生注重个人的诚信行为。

3.4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金融诚信校园文化氛围

在全国范围内的高校中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有效的途径。加强对学生共产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倡导和培养学生“讲诚信光荣,违诚信可耻”的精神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诚信道德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些学生为了树立自己的正面形象从内心来看是想要遵守诚信道德的,但是在不正当利益的驱使下或是坏榜样的影响下,又会有投机和侥幸心理,做出违反诚信道德的行为,这就要求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意了解学生的心理波动,反复向学生强调诚信在社会中的作用和违反诚信的危害。辅导员应多组织一些思想教育活动,如观看一些诚信教育片,做一些关于诚信教育的社会调查等活动,在校园中倡导诚信行为,形成一种诚信氛围,良好的诚信环境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把金融诚信作为校园文化进行宣传,将金融行业所需要的诚信意识的培养、金融诚信文化的积淀与学校育人宗旨和校园文化、校风学风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其深入学生内心。

参考文献

1曾朝霞.当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用人单位家天地,2007(3):152-153.

金融行业毕业论文篇10

【关键词】金融危机;高等教育;黑龙江省;影响

目前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方面,大家探讨得比较多,而在金融危机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方面,学术探讨比较少。目前在这方面国内外专家学者更多的是从显露于表层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开展研究的。将来的发展趋势应该是从深层次的学科专业的设置及其发展建设、课程设置及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素质教育等方面挖掘和深入开展研究,深层次研究将成为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浅层次的影响及对策:就大学生就业问题

据教育部统计,2008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2009年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明确表示:“当前经济形势变化对一些地区、行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竞争使得就业门槛抬高,这是当前大学生择业必须面对的一大挑战。

首先,通过这次危机,可以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以往大学生就业往往期望值过高,到大城市就业思想可能会逐步发生转变,踏踏实实从小事做起,到艰苦的地区、行业就业。

开辟西部、农村、基层的就业通道。政府和学校一直提倡毕业生到西部去、到农村去、到基层去,虽然提倡了多年,但收效不大。这次借金融危机可能会有所改观,关键是政府要有得力的鼓励措施。例如,我省目前正在实施的两项工程“村村大学生计划”、“师范生实习支教计划”已经正式列入了《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规划子计划》,两计划已经实施了多年,收效良好,受到了国家和教育部的好评。

此外,毕业生就业问题还可以促进高校调整专业结构,培养适应就业市场的应用型人才。此问题将在后面进行论述。

二、深层次的影响及对策

对黑龙江省而言,我省处于北方地区,金融危机尽管对北方地区经济影响较小,但对我省高等教育的影响会同其他省份一样,同样存在着专业结构陈旧,应用型专业的课程设置亟待更新等问题。

1.专业结构

金融危机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国家培养专门人才的结构,原本热门的专业可能变得不太热门或受到冷落,而原来的冷门专业可能会变成热门。国家对过去金融管理这些热门专业人才的需求可能会减少,而过去受到轻视或忽视的技术人才、工业人才、三农人才(为三农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人才),可能将来的需求会大量增加。如果国家的人才结构发生变化,必然影响高校培养专门人才的专业结构。

西方有的大学已经形成或正在酝酿调整院、系,增设某些专业,停办某些专业。目前增设的主要是工科专业,培养专门技术人才,减少的主要是财政金融等方面的专业。也有消息报道说,香港一些大学,今年商学院学生报名很少。这说明,西方一些大学,但不是所有大学,已经或正在酝酿市场反应。

2008年全国一半的省份高职毕业生就业率高于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而全国高职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则略高于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这是一个重要信号,说明社会需要大量应用型人才。因此高校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专业结构、教材、课程都必须要发生改变。而目前国内高等教育的一个前沿问题就是,“应用型专业”的发展趋势及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趋势。

2.课程设置及改革

一方面由于产业结构为应对金融危机加快优化升级,从劳动密集型向提高技术水平、优化产业结构转变。所以理工科专业的课程内容需要更新,配合产业结构优化的升级需要。例如,配合我省“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开设适应其发展的新的课程。

第二,以就业市场的需求为导向,除了重视应用型专业的开设,还要注重应用型课程的开发。应用型的大学开设应用型的专业,这需要应用型的课程、应用型的教材、应用型的教学方法与之配套,如果还是沿用传统的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不可能培养出应用型的人才。

3.师资队伍建设

金融危机对国外高校的影响比较大,西方有些大学已出现解聘、减薪现象,虽然不是很厉害,但已经出现了这种现象。但中国高校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中国高校的现状是师资不足,黑龙江省情况也是如此,而且大多数高校都是公办高校,不会减薪。金融危机对中国高校的师资影响最大的是可借此机会加强和改善师资队伍建设,因为将会有很多“海归”充实到教学队伍中来。高校引进这样的国内外海归,可以弥补原有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有利于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我省也应该抓住这样的机会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回国任教。

4.素质教育及创新型人才培养

金融危机归根到底是一些错误的经济理论、经济政策和一连串不道德行为所造成的,从而暴露了高等教育某些错误和缺失。我们要考虑,大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人文素质,做到既懂科学,又懂人文,也就是西方所提倡的科学教育人文化,或者说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次贷危机暴露出来的精英人才的不道德行为,高等学校有一定的责任,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对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尤其是职业道德教育不重视,对职业道德教育中最核心的诚信教育不重视。中国现在面临着经济的转型,传统的道德观念已经有所转变,市场经济的道德观念尚未树立,市场的负面影响泛滥。金融危机将促使高等教育界反思如何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尤其是诚信教育。

三、结语

金融危机对西方和我国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中国的影响特别大。由于近年来毕业生增量过快,在本世纪初不到十年的时间里高校扩招四倍多。毕业生就业压力本来已经很大,现在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雪上加霜。不过对高等学校来说,也不必过分担忧。中国政府和社会都把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重大的社会问题来看待,正在大力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即使不能得到完全解决,但至少可以得到缓解。金融危机使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受到冲击,但恰恰在这个问题上,也可能存在某些机遇。

【参考文献】

[1]王洪才.金融危机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09,(1).

[2]撒承贤.当前经济形势与大学生就业[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