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金融专业毕业论文十篇金融专业毕业论文十篇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2:14:51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篇1

1.1金融专业毕业实习方式

从东方科技学院金融学专业的招生情况看,2002-2013年金融学专业每年的招生人数都在200人左右,近几年随着金融专业的持续热门,东方科技学院金融专业的招生规模持续增长,因招生规模较大,学院虽然可为部分学生推荐毕业实习单位,但无法为全部毕业生安排毕业实习单位。因此,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从2002年招生开始就采用毕业生“自择实习岗位”的实习模式。

1.2金融专业毕业实习效果

总体来说,东方科技学院金融专业毕业生的毕业实习效果不错,为将来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一些同学还将毕业实习中的一些知识与其毕业论文写作相结合起来,较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但从毕业生所写的毕业实习报告可看出,毕业实习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从毕业实习报告中主要反映出以下一些现象:

第一,毕业实习报告抄袭现象普遍。

因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造成毕业实习与考研学生复试的时间冲突,使得这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实习,但为了交毕业实习报告,在没有认真实习或根本没实习的情况下,随便到网上摘抄一些毕业实习报告,提交上来的毕业实习报告甚至出现一模一样的报告,只改了个名字或实习地点。

第二,毕业实习内容与专业完全没关系。

当前,金融学专业实习生往往较难找到与自己所学专业完全一致的实习岗位,再加上我国金融机构数量有限,并且大多数金融机构比如银行等,由于自身行业特性的限制,一般不会安排实习生进入核心部门实习。因此,一些毕业生找不到金融机构实习,就随便找一些单位或公司实习,甚至有学生到养殖企业去实习,与其专业完全不相关。

第三,毕业实习流于形式。

因各种原因,一些学生甚至没有到金融机构实习,往往是学生自己有亲戚或朋友在相关金融机构,就由其帮忙写个实习评语,盖个金融机构公章,毕业实习也就往往流于形式,无益于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

2金融专业毕业实习存在的问题

2.1毕业实习方式单一

现行东方科技学院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实习方式主要是“自择实习岗位”的方式,而“校外集中实习”、“委托承包”实习等方式较少。这就造成一些毕业生家里有资源的就可以较为容易找到相关金融机构实习,而一些没有资源的毕业生则比较难找到相关金融机构实习,随便找家单位实习,或根本就不参加实习,从而造成毕业实习效果低下。

2.2毕业实习期限安排不合理

如前所述,本科毕业实习期间多数存在实习与上课、考研、考公务员及找工作相冲突的现象。许多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离校找工作,或者把大部分精力用在考研、考公务员等事情上。有的学生虽然参与了实习,但看到其他没有实习的同学,也慢慢产生了消极情绪,经常会找借口不去参加实习,最终导致毕业实习流于形式。另外,由于毕业实习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学生提交实习报告也是应付老师,老师碍于学生要毕业,有时不管其实习报告质量如何(严重抄袭除外),都给“及格”以上的成绩,对一些认真实习并提交优质实习报告的学生不公平。

2.3毕业实习管理考核机制存在缺陷

学校对学生实习目标和任务的管理比较模糊,对实习内容的考核缺乏严格的标准。虽然在毕业实习管理办法中对老师和学生在实习期间应履行的职责都做了相关规定,但这些规定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具体的、量化的指标,对学生没有约束力。目前对毕业实习的考核首要标准是实习鉴定表是否有实习单位的公章和学生所提交的实习报告,对学生形成综合成绩。而对学生的日常实习表现没有体现在实习成绩中,这样给一些根本没有参加实习的学生提供了造假的可能。有的学生随便找个单位盖上公章、拼凑实习报告,最后形成一种不公平的现象:造假学生比那些踏踏实实实习的学生的成绩高。

3提高金融专业毕业实习效果的对策

3.1毕业实习方式多元化

金融专业毕业实习方式除了“自择实习岗位”方式外,还应增加“校外集中实习”、“委托承包”等方式。其中“校外集中实习”方式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学院可以鼓励学生跟导师进行课题研究,在老师的带领下从事一些企业横向课题研究,让学生从一开始学生就对企业有所了解,并在学习专业课时,金融专业拿出2~3门课程进行改革,直接针对金融机构运营所需的知识进行讲授,甚至可以考虑请相关金融机构具有较高资质的人员走进课堂给学生上课,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大学三年级时,学院组织学生到金融机构进行短期的毕业实习,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这个阶段也是金融机构对学生进行初步考察阶段,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毕业实习就不再困难。金融机构为了能从学生中发现人才,缩短由学生变成员工的周期和成本,往往会派专人对学生毕业实习进行指导、培训。毕业实习结束后,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实习单位对学生择优录用,没被实习单位录用的学生,由于经过了较严格的实习锻炼,具有一定的生产实践经验,找工作也相对容易一些。

3.2毕业实习期可考虑前移

基于前述毕业实习期限安排不合理的问题,笔者建议可考虑将毕业实习前移,特别是在毕业实习时间安排上要进行重新设定。但是时间的安排并非易事。可考虑在毕业实习时机的选择上有所改变,找一个专业学习开始后的时段,既能够将所学的课堂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也可以帮助学生认知、检验所学,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提升专业学习信心,从而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既能够解决学生将来能做什么的迷茫,又可以帮助学生完善职业能力,从中发现自己欠缺什么、需要弥补什么,进而提升学生未来就业的竞争力。具体来看,毕业实习前移落实的最佳时期应是整个寒暑假期,时间不够则可以运用弹性的学分制优势适当延长参加实习年级的开学时间,名称可以改为“综合实习”。实习的最佳时段、时机应当选在专业基础课开始至最后一学期之前的“大三期间的寒假和大三结束后的暑假”2个假期。因为,只有专业课程开始了,才会促使学生有目的地思考自己将来往何处去,研究专业的哪个方向更适合自己,自己适合继续深造还是就业等问题。

3.3完善毕业实习管理考核机制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篇2

范文1:

今日两市股指双双下跌,成交缩量,沪指再次失守年线。昨夜市场大跌虽有一定的心理影响,但更主要的是股指本身就存在调整的要求,昨日沪指反弹明显受阻于20日均线后缩量回落,市场主要热点题材如雄安、次新、高送等板块已露出疲态、板块整体偏软,这三个板块今日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空方利用的主要工具,板块个股多纷纷大幅下杀、领跌大盘。

股指目前看调整还未完成,还需做最后的震荡探底,目标是3050--3300这个大箱体的箱底区域3050点一带,完结的时点有望落在下周三前后。雄安板块虽然这两天杀跌厉害,但依然是后市关注的主方向,大题材的炒作是不会轻易完结的,只是标的需好好重新筛选,大资金没有放弃的品种将会有更大的涨升潜力,对于此前的概念股中应做好汰弱留强的工作、同时也要关注陆续新加入板块中的概念品种。保持信心和耐心,好好迎接就快出现的股指新升势!

范文2:

掌握大盘节奏,做好低吸高抛。

昨天已经提示高点减仓,今天继续提示高点减仓,这个大盘的节奏我是把握很到位的。

反复提示波段操作空,想解套,死扛是不行的,死扛解套只能靠运气,做好低吸高抛才是合适的。

我反复提示高抛,你听咋办?炒股挣钱,除了低吸高抛,还有其他办法么?

我以为散户挣钱的唯一办法就是低吸高抛。

针尖战法就是教你如何做好低吸高抛。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篇3

证监会:核发6家企业ipo批文连续四周低于10家

证监会:今年行政处罚预计创历史新高前5月已罚没61亿元

证监会:刊发案例揭秘如何打板赚钱提醒投资者警惕“涨停板”中的陷阱

深交所:内幕交易者危及资本市场的繁荣与稳定

上交所:集中整治重大资产重组等过程中随意停牌、滥用停牌行为

深交所:本周共对25起证券异常交易行为进行调查

上交所:本周共对42起证券异常交易行为进行调查

商务部:5月对外直接投资82.2亿美元同比降38.8% 

【早盘观点】

做超短不一定非要天天交易,学会顺势而为,如果朦胧期那就先观察,周末的消息市场怎么解读,开盘后一小时会给出答案的。不能做就别强做,一天二天不做有什么关系?

如果游资今天休息就不会出现什么人气,没有人气的市场做多错多,无论你是在什么位置介入,低买可以大跌,如何看人气?集合先看创业环保,新天科技300259,中装建设002822这些怎么开盘就知道了,直接闷的话,就没什么玩头了,等明天或者后天再回来吧。这儿我判断的都是心理因素居多。周末解读的人很多,我也不想再说太多,我就说一点,如果按照监管的意思虚假报单这种以后要重点监控的话,对打板族并非就是坏事,做过打板的应该知道以前吃亏的不是怕打不到板而是哪些撤单党把人搞死,只要不撤单那可以避免好多坑。这儿涉及的是有些庄有底仓,所以故意大单骗散户跟风追涨板结果自己撤单反手出货,这种恶劣,但到底哪些有底仓我们是不清楚的,能杜绝一项是一项。

【新闻】

 雄安新区今年将开展地热能源调查,打造全球利用样板

雄安地热概念股:盾安环境(002011)、石化油服(600871)、恒泰艾普(300157)、汉钟精机(002158)

 专家:未来雄安新区九成都将是装配式建筑

装配式建筑概念股:太空板业(300344)、回天新材(300041)、恒通科技(300374)、北玻股份(002613)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征询意见,概念股关注度继续提升

粤港澳概念股:珠海港(000507)、深赤湾a(000022)、招商蛇口(001979)、盐田港(000088)

 天猫国际618同比成交超500%,引爆全球新零售狂欢

新零售概念股:西王食品(000639)、百联股份(600827)、三江购物(601116)、步步高(002251)

 存储器价格攀升,利好a股半导体存储器相关企业

存储器概念股:兆易创新(603986)、深科技(000021)、上海新阳(300236)、太极实业(600667)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篇4

c型威客的代表淘智网摘要:我国如何走出当下的金融“寒冬”,农业的基础作用显然不可忽视。而涉农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具有产业价值,还是“三农”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手段。成都涉农文化产业发展较具规模,现已摸索出“古镇文化”和“农家乐”两种模式,本文结合成都涉农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和当下实际情况,旨在为农业“过冬”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涉农文化产业成都亮点产业价值未来建议

在国内外经济形势急转直下之际,稳定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刺激国内消费,成为决策层维稳中国经济寄予厚望的政策取向之一。这是自1982年以来中央第11次将目光聚焦在“三农”领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命题,除了传统的粮食生产以外,文化产业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另一重大途径。

成都市是西部大省四川的省会城市,20xx年人口总数即已超过1249万,位居全国第四,其在涉农文化产业的发展上可谓成果显著。据市统计局公布,成都20xx年在遭受地震和金融危机双重冲击之下,前三季度生产总值仍达到了2821亿元,同比增长12.2%。(1)20xx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在成都举办,成都市签约项目31个,总金额126.3亿元,占签约总额的57%,充分显示了成都文化产业的辐射力和规模效益,所以成都在文化产业上的实践探索对其他城市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和带动作用。

综合来看,成都在发展涉农文化产业方面具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创意产业,涉农文化产业市场潜力大。

成都有“天府之国”的雅誉,古蜀文明还给她留下了许多传奇人物和故事,而浓郁的川西民俗和客家文化更是为其增添了许多人文沉淀,资源相当丰富。

另一方面,成都的总体消费实力常年位居全国前三甲。而在20xx年,成都市城市居民人均教育、娱乐、文化服务消费为968元,占整个消费性支出的14.0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其城市规模还在不断扩大中国创意产业,预计到2020年,成都城市人口比重将达到64%,庞大的城市人群是涉农文化产业的潜在市场。

二、主题鲜明,涉农文化产业特色较为突出。

成都涉农文化产业围绕“休闲”二字展开,讲究“付费休闲”、“休闲体验”,其特色可归纳为“古镇文化”和“农家乐模式”。

“古镇文化”:早在20xx年多媒体创意产业,成都市规划局等部门就完成了《成都市域古镇形态研究及利用》等规划,提出将对大邑悦来古镇、邛崃平乐古镇等10个文化古镇进行保护上海创意产业园,将其打造成为成都周边最具特色的古镇旅游文化风景带。如今“古镇旅游文化”规模已成,十个文化古镇分别寻求自己的营销诉求。如黄龙溪的“千年水码头,古镇黄龙溪”、洛带的“世界的洛带,永远的客家”、平乐的“茶马古道第一镇”等。古镇的盈利能力不容小觑,如洛带古镇仅在20xx年1至6月份,就接待海内外游客160万人次,直接经济收入超过8000万元。

“农家乐”模式:成都是农家乐的诞生之地,最初只是一些农民利用自家庭院和责任田从事旅游接待活动,以此作为增收手段,大多单打独斗,未能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经营。在政府的引导下,锦江区农村纳入了统一规划,打出了“五朵金花”的品牌——“花乡农居”、“东篱菊园”、“幸福梅林”、“江家菜地”和“荷塘月色”。“五朵金花”特色各异,但又相互支撑,形成整体联动的文化产业模式。而中国农家乐的发源地农科村,利用自家川派盆景、苗圃的优势,丰富了农家乐的休闲方式和赢利亮点。在20xx年,农科村旅游收入达到1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万元。(2)

三、政府引领到位,企业主体保证产业运作规范。

成都市委、市政府于20xx年就提出和制定了“文化强市”发展战略。先后采取了改革文化体制、创新投融资机制、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健全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净化文化市场发展环境和提高产业服务水平等举措。同时,成都市还打造了一批文化阵地健全、文化生活丰富,农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健康素质有新提高的文化建设示范乡镇和村,以点带面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促进涉农文化产业市场的发育。(3)如20xx年,全市各区(市)县建立了群众文化辅导员制度,先后对全市1000余名农村业余文艺骨干进行了各类艺术培训,培育了农村文化队伍杨浦创意产业,也为涉农文化产业发展开启了新思路:农民组织了腰鼓队、舞龙队等,活跃于广大乡村。仅20xx年,双流县农村文化队伍就创造产值200多万元,利税超过40万元。(4)

成都市涉农文化产业的开发注重产业运作机制的长效性和职能化。基层政府成立文化产业公司,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如洛带古镇,镇政府于20xx年5月1日成立了一家集体所有制企业——成都洛带客家文化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成立以来,一是通过“修旧如旧”,恢复了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客家民居;二是积极选择大公司、大集团合作创意产业发展,推动古镇景区建设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三是推动文化旅游产品的研发、加工、展示、销售、交流与体验;四是抓大项目建设,先后引进新西南艺术陶瓷厂、洛带——女红坊、中国文博公园、“创库”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5)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知名度,积极进行资本扩张、扩大企业规模。

四、注重对涉农文化产业的创新探索。

从最初单打独斗、内涵粗糙的早期农家乐到后来“五朵金花”的集群效应;从对10个文化古镇的初步保护到筹划打造“天府30大文化古镇”品牌。成都涉农文化产业的创新精神始终强烈,越来越多的涉农文化产业开始着力摆脱产业模式单一的束缚,着眼于深度化、立体化的产业发展,注重尝试新的产业管理模式、开拓新的涉农文化产业市场。

如洛带镇除客家特色外上海创意产业,还规划4500亩,投资1.86亿元人民币,开发培育自然风光游、农家健身娱乐游等六大系列农业旅游产品;

又如成都首创企业出资编制涉农社区发展规划——“成华区龙潭和成涉农社区新农村建设概念(项目)规划”。此规划由工商企业共同发起杨浦创意产业,聘请专家编制,将文化旅游产业作为重点,以社区生态旅游为方向,建设大型餐饮娱乐休闲中心,同时发展蜀绣等旅游工艺产品生产。

我国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早在20xx年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就已为此指明方向: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政策调控,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村建设提出了更加细致合理的规划方案,而且4万亿刺激内需的投资计划更是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做了战略性的政策倾斜。当前财满街创意产业,涉农文化产业应敏锐地把握住这个信号,思考如何变危机为契机。

以成都为例创意产业园,笔者认为西部创意产业文化节,涉农文化产业要发展,需要政府和市场两块动起来。在产业发展初期可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做好评估规划工作。政府需清楚认识到涉农文化的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明确责任,积极鼓励社会办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学,安排专项部门落实对其的资金、政策等支持。其中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不可忽略的,它是发展农村文化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重要组成,也有利于涉农文化产业“反哺”农村,形成与农村基建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环。例如成都打造县县通高速、村村通公路的完善的交通体系,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中关村创意产业网,同时也提升了当地农村的生活环境和致富能力。而宏观来看,政府则要调整好经济发展水平与文化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我国的政治、经济重心,多在东部。而西部蕴藏着丰富的涉农文化资源,却因经济等因素,面临着融资难、消费难的两重难题。所以在目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抓住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给予政策倾斜,在西部建立文化改革试验区,对于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将具有深远的影响。比如,适当放宽资本进入的门槛,鼓励社会资金进入涉农文化产业,拓宽资金来源的渠道。

而从市场来看,目前整个文化产业都欠缺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对于涉农文化产业而言更为突出。很多掌握涉农文化资源的个人或组织未能充分意识到其产业价值,导致“捧着金饭碗要饭吃”的局面。所以要发展涉农文化产业西部创意产业文化节,还需注意启蒙教育工作,一方面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注重涉农文化产业的培育。此举不仅可以给教育行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更有利于涉农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篇5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 本科教育 实践教学

在理工科院校,因其重点学科是理工科,虽说开设了金融学专业,但对金融学的发展重视不够,投入较少,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无法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因此,实践教学成为工科院校金融学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严重制约了应用型金融教学。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素质不高,很难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过分强调教学计划的完整性,而忽略实践教学内容的关注

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的大背景下,社会对金融人才的素质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各高校对每级学生都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包括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理论和实践环节的教学学时和学分要求,有些高校过分追求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环节之间的比例关系,对实践性的学时和学分也有相应的要求。目前,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做为课程组成部分的各类实验课、课程设计、社会调查、学年论文、金融模拟实习、生产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但这些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都有明确规定,规定了实践环节总学分的上下限,各实践环节也有规定。加之过分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英语、高等数学、思想政治类等公共基础课所占比重过大,势必要压缩专业课时,与专业课相匹配的实践环节内容的完成很难得以保证。

2.实践教学时间过短

目前,我国金融学专业教育中,理论教学仍占主体,实践教学内容相对薄弱,各教学环节相对分散,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性环节。有些实践性环节一般安排在理论课结束之后的假期,暑假天气过热,寒假忙于过春节,一些实习单位并不是很乐意接受,实践时间大打折扣,与理、工、农、医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相比,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时间和效果就很难得以保障。

3.缺乏一支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指导老师队伍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金融学应用型人才的关键。高质量的师资不能局限于高学历、高职称,普通高等院校师资为了应对教育部的教学评估,引进人才时更注重学历要求,目前担任专业课的任课教师90%以上具有研究生和博士生学历,高学历人才虽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绝大多数都是从高校到高校,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以及职称的评定,更多注重的理论教学学时要求和科研水平,教师很难有时间参加社会实践,进行知识的更新,导致教师缺乏进行实践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不佳,这样的师资队伍怎能符合当今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要。

4.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长期以来校内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滞后。为此,2005年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开办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以及将实验室建设作为本科教学评估的重点考核内容,各高校才真正重视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金融学专业的校内实践基地以金融模拟实验室为主,它只是各高校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其中很小的一部分。金融学专业要申报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难度大,一些重点高校以打包形式获批部级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投入较大,学校投入也有较大的积极性,而对其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侧重点却不同,因此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在各高校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缓慢、实验内容较少等问题突出。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校外也建立起一些实践教学基地,但揭牌仪式多,实习内容少,由于金融机构的工作任务比较繁重,接受学生实习会影响到他们的自身工作,加之实习多安排在假期,学生数量多且集中,实践基地往往很难一次性接收,有些实习单位分批安排实习,但学生整个假期将被占用,实习带队教师时间也捆得过死,很难利用假期时间从事科研活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激励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从而造成学生和老师的实习积极性不高。

二、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我国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大量进入我国,金融业的竞争日趋激烈

。金融业的竞争可以说是金融人才的竞争,金融业务的开展很大程度取决于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随着金融业竞争的激烈性和复杂性,对其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学本科毕业生,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大多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实践操作能力欠缺。因此,要适应金融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就必须明确实践教学在金融学本科体系中的地位,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综合能力和素质为主线,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安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构建一个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以下4个层面:专业技能的训练、专业课程设计与实验、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写作、专业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1.专业技能的训练

专业技能是从事金融学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包括外语口语、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数据处理、金融软件的操作、点钞、珠算、银行会计实务操作等。尤其应针对银行电脑汉字输入、点钞及伪钞鉴别、计算器的基本技能考核标准来安排,技能训练考核标准参照工商银行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学生熟练掌握后走上银行工作岗位上手更快。

2.专业课程模拟操作与实验

金融学专业课程主要包含银行、证券投资、保险三大类,这些课程实务操作性都很强,可根据各课程的性质,在学习该课程理论课后,适时开设专业课模拟实验,通过建立的校内金融模拟实验室进行。目前有一些软件开发公司已开发出一些实际操作性较强的的金融软件,如股票模拟交易系统、期货外汇模拟交易系统、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系统、国际结算模拟系统、信贷业务及风险管理模拟系统等软件,通过全方位的仿真模拟训练,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理论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理论教学不再枯燥无味,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

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都是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运用,是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巩固和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学年论文可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结束,字数要求比毕业论文更少,但要求论文格式规范,符合本科生学位论文的要求,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基础。毕业论文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可根据毕业实习搜集到资料撰写毕业论文,质量上应比学年论文要求更高,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生产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

实习是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实习主要包括生产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可采取集中与分散、校内与校外等多种组织形式进行。生产认识实习一般可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结束后,学生经过三年的金融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已经掌握了金融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生产认识实习,可加深学生理解所学的金融理论知识,同时也是找出差距的学习机会,学生更能明确今后努力方向,主动调整学习目标,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毕业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毕业实习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它是对学生大学四年所学理论知识的大检阅,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大演习。可采取顶岗实习的模式,毕业后能很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同时,可根据毕业论文的要求,搜集资料为毕业论文撰写提供现实素材,写出的论文才能与实践紧密结合,做到有的放矢,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毕业论文大肆抄袭现象。

三、加强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

1.制定出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金融人才培养计划

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金融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一定金融理论知识,熟练和掌握外语及计算机等基本技能,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wto,按照协议,我国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开放金融业,金融机构、证券机构、基金机构以及保险机构,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的数量和业务不断扩大,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金融业越向纵深发展,对金融人才复合性的要求也越高。因此,高校应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制定出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金融人才培养计划,包括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以及实践教学指导书,学生可通过实践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2.建立一支具有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达到教育部对师资的评估要求,我国高校引进教师时,过分强调学历、职称,无形中淡化了对实践经验的要求,这些老师虽具有高深的理论知识,但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逐步实现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整体优化,建立一支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第一,学校应制定教师培养计划,每年安排教师有一定时间到银行、证券、保险等部门,从事相关部门的主要工作,熟悉该单位各个环节的操作流程,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与相关单位加强合作,从事科研活动。第二,建立一支有政策保障,能精力充沛的投入到实验管理中来的实验队伍。要求实验室人员参加岗位技能培训,取得相应培训资格证。第三,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国外的应用型大学在聘请教师时,常常把实践经验看作一项重要的条件,德国柏林科技大学的所有教授来自工业企业,都具有工程师资格。高等院校引进一批学历层次高、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从事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工作,也可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客座教授或实验教学顾问,优化师资结构。只有建立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业务技能的师资队伍,培养应用型金融学人才才有保障。

3.提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调动学生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在金融学教学中实践教学只作为理论教学的一种补充,实践教学未能起到真正作用,这种教育模式很难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因此,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在岗位聘任和职称评定方面给予倾斜,以提高教师指导实践的积极性。对于实践经验缺乏的教师,应加强自身实践经验的提高,同时,还必须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实践的意识,在实践过程中应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实践操作的重要性,以及将来求职的关联度,还可以聘请本专业有一定影响力的校友现身说法,以激发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只有通过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性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还可缩短学生由学校人向职业人和社会人转变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今后人生发展。

4.增加学生实践时间,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金融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务性较强的二级学科,且具有金融行业分布的广泛性,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应具有多元性和多层次性,在学生四年的金融学理论学习的同时,应安排总计不少于1年的时间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一方面加大投入建立起校内模拟实验室,可通过购买相应的软件,实现银行、证券、保险等多方位的模拟操作,使学生在校内就可以模拟到时实务工作情景,加深学生对金融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可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还可弥补金融企业因业务资料保密性造成的校外实习效果不佳情况。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与金融机构签订长期合作协定,建立稳定的企业、学校“双向互助”的实践教学基地,金融企业能够直接参与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拔,节约人才选拔成本和培训费用,也可调动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对金融企业的了解,从而实现学校、企业与学生的共赢。

参考文献:

[1]王家华,汪祖杰.金融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的思考南京省计学院学报2007(2)

[2]王东升.金融业发展与实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浙江金融2008(10)

[3]徐扬、戴序.构建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现代商业2008(17)

[4]刘波.高等院校金融学科实验教学建设与改革思考教育与职业2009(6)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篇6

[关键词]金融专业;现象;需求;实践教学

[Doi]10.13939/ki.zgsc.2017.09.086

1调研的背景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多,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明显随之增大。应届毕业生就业问题是社会近几年关注的焦点问题,就业不再只是应届毕业生应该关注的话题,每个在校生都与之息息相关,都应对就业这一问题高度重视。

2调研内容及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和交流咨询等调研方式,我们对广州、深圳及肇庆的几十家用人单位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实地调研。调研内容主要围绕五大方面――用人单位的企业形式、用人单位看重大学生应聘者的主要因素、金融专业学生在校学业成绩、用人单位对应聘者在工作前进行短期实习的看法。

2.1用人单位的企业形式和每年招收金融专业学生的规模

我们所调研的用人单位中,超过有200家是工业企业单位,所占比例超过60%,金融企业为38家,所占比例约为12%,剩下的用人单位的企业形式是农业企业和交通运输业企业。

被调研的这些用人单位中,每年招收金融专业毕业生人数主要集中在10人以内这个范围,所占比例达到60%,另有30%左右的用人单位每年招收金融专业的毕业生人数在10~50人这个范围,剩下10%左右的用人单位每年招收金融专业毕业生人数达50人以上(或者对应聘者的专业没有作硬性要求)。

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用人单位每年招收金融专业毕业生人数不多,而且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得到这样一个信息,大部分用人单位的负责人告诉我们,他们近几年招聘金融专业毕业生的人数呈现下降的趋势,而仅有少部分用人单位呈现上升趋势。

2.2用人单位招聘时看重金融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因素

问卷中该部分给出了专业知识、工作能力、交际能力、相貌或身高、口才、学习能力、毕业学校等7个选项,此题乃多选题,被调研的企业中可根据本单位在招聘时主要看重的因素进行相应的选择。

调研问卷的数据结果显示:选择专业能力、工作能力、交际能力这几个选项的用人单位占被调研的用人单位总数的98%,选择学习能力的占总数10%不到,选择口才这一个选项的刚好占总数的10%,选择外貌或身高和选毕业学校均占总数的2%左右。

从这个结果,我们可大致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几乎每个用人单位在招聘金融专业毕业生时,主要看重的是应聘者的专业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工作能力和交际能力,部分用人单位会对毕业生的毕业学校和学历有所要求,如四大银行要求本科毕业生或以上,很少用人单位会对应聘者的身高或相貌有所要求,对于学习能力的强弱,我们很难有一个明确的划分标准,我们既可以说很少用人单位会考虑学习能力这一因素,也可以说对一个应聘者的学习能力,用人单位很难短时间内做出精准判断,不作为主要考虑因素。

2.3用人单位是否看重应聘毕业生的在校学业成绩

问卷中该题给出了从十分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的由强到弱的重视程度的4个选项,被调研的用人单位只需选择其中一个最符合本单位情况的选项即可。

结果显示,56%的用人单位选择不重要这一选项,42%的选择一般这一选项,2%选择重要这一选项,但没有任何一家用人单位选择十分重要这一选项的。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用人单位在招聘金融专业毕业生时,一般不看重学业成绩,也就是说,毕业生去应聘职位时,不必过多地考虑自己的学习成绩,可以勇敢地去尝试应聘适合自己或者自己感兴趣的企业。

从调研得到的数据发现,除了几家目前在中国比较重要的银行,如中国银行、农业银行等,要求应聘者英语水平必须达到英语四级以上水平外,其他企业对应聘者的英语水平不作特殊要求。

2.4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工作前进行短期实习的看法

从调研的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在工作前是否具有一定实习经历是不作为是否录用的考虑因素。这表明工作前是否有过丰富的实习经历对金融专业的学生将来应聘职位没有太多影响,用人单位看重的是应聘者的实际工作能力。不过也存在个别用人单位在一些职位的招聘别强调要求应聘者具备一定时间(半年或半年以上、一年或一年以上等要求)的社会实践经历或工作经历。

3结论与建议

从调研得到的数据和通过与用人单位相关负责人的交流咨询可知,用人单位对金融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主要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3.1专业知识很重要,但更要学以致用

专业是一个毕业生最直接最重要的一个标签,用人单位肯定是优先选择招聘专业知识掌握牢固并能够学以致用的人,因为这样用人单位就可以减少对工作人员进行工作前的相关培训工作,而新进来的金融专业应聘者又能很快地投入工作,用所学的金融专业知识服务于用人单位,为单位的发展做出贡献。

不过也有相当一部分用人单位对专业没有作出明确要求,反倒是更看重应聘者的能力,如工作能力、口才与交流能力。比如,深圳市银雁金融服务有限公司招聘银行远程柜员的要求是:不限专业,形象良好,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抗压能力强,沟通表达能力强,普通话标准、流利等,而对金融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却没有很明确的要求,可能是该职位不需要用到很多的金融专业知识,更多的是与客户交流,向客户推销介绍金融产品,从而要求毕业生要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2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社会实践或在校工作经历也不可忽视

调查发现大多数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对应聘者的学业成绩没有很严格的要求,更多是看重应聘者是否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历或在校工作经历。即聘者的实际工作能力。

3.3要有合作意识,更要学会创新

在收集用人单位给在校生或即将应聘的毕业生所提出的建议时,我们得到最多的是关于合作与创新的建议,很多用人单位都强调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突破原有思维,适当地创新。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越发显得重要。能否与他人很好地合作考验了一个人是否拥有较强的交流能力、集体荣誉感以及协调协作能力。

此外,创新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主题,创新要先从思维的创新开始,这也就要求毕业生要有创新思维。调研结果发现,用人单位的这一建议与社会主流思想相符合。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篇7

关键词:国际金融专业对口率高职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3-203-03

一、“专业对口率”指标内涵解析

“专业对口”主要是指个体所从事的工作对各类知识、技能的实际需求与自己在学校等类似地方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相匹配。“专业对口率”,也称为“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是指从事专业对口工作的毕业生在该专业总毕业人数中的占比,其计算公式的分子是“受雇全职工作并且与专业相关的毕业生人数”,分母是“受雇全职工作(包括与专业相关及无关)的毕业生人数”。

站在职业教育的角度,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后,工作与专业是否对口、能否学以致用是衡量职业教育效用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学生而言,专业对口在很大程度上是实现工作岗位稳定、升职加薪及促进个人发展的重要条件。对高职院校而言,毕业生就业后的“专业对口率”是评价学校各项教育资源的配置是否合理、学校教育投入是否产生价值的重要参考标准,同时它也是衡量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

二、国际金融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率现状分析

2013年7月,在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做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通知中,明确将“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指标纳入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中,把“就业岗位专业对口率80%以上”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就业质量的量化数据,并且要求“就业岗位专业对口率”达到80%才能评为优秀。

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后专业对口率较低的现象非常普遍。以天津滨海职业学院为例,在2014年麦可思关于我院的“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中,2013届毕业生半年后整体专业对口率为57%,其中国际金融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仅为22%,按照麦可思报告的解释,其主要原因是“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迫于现实先就业再择业”。针对这一现状,麦可斯报告建议我院应该加强职业前瞻教育,提高毕业生对未来职业认知,更合理地规划自身职业发展。应该说,通过麦可思报告,使我们准确地了解了2013届国际金融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对口率上所存在的问题,但是该报告并没有就这一问题的更加系统的原因做出分析,给出的建议也比较笼统和不够全面。

三、国际金融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国际金融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较低的现状,实质上反映了毕业生就业方向与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按照我院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规划,本专业是面向天津滨海新区金融行业发展需要,培养懂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能够在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投资理财机构、商业银行等金融企业胜任证券经纪人、保险人、投资顾问、理财经理、柜员等岗位要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根据我们对上述金融机构就业岗位需求的市场调研,除了银行柜员岗位的就业门槛较高机会较少以外,其它金融机构对基层岗位人员的需求在天津滨海新区都比较普遍和充裕,虽然还没有达到来者不拒的程度,但是一般都有很大的用人需求。然而通过对国际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动态的跟踪调查,我们发现只有一部分学生在上述金融机构能够稳定的工作,而且经过毕业后1~2年左右时间的历练,这部分学生无论是对工资待遇,还是个人发展的前景都比较满意和有信心。针对这种比较矛盾的现状,我们又对这些就业与专业对口的学生和不对口的学生分别进行了回访调查和分析,最终归纳出了一些与学生就业专业是否对口产生影响的因素和缘由。

(一)来自学校层面的影响因素

1.缺少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应构建基于“全面――全程――重点”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三维立体体系。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只是简单地、或者说是过于偏重采取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的方式来实现这个系统化的工作,这样做的结果自然就是,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上无法得到教师深入、持续、有效的指导。

2.专业课程的教学缺乏实践性。虽然这么多年在专业课程上我们一直在探索和实践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但是从学生毕业工作后给我们的反馈来看,他们还是认为在学校所学到的很多专业知识和掌握的技能与实际工作中职业能力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按学生的说法就是:所学非所用,或者是所学不会用、不善用。究其原因,一方面不能排除很多学生在校期间缺乏积极、认真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们在如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如何有效地提高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上还有很大有待提升的空间。

3.专业顶岗实习过少,缺乏连贯性和多样性。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实践工作能力,有时候并不仅仅是一个教学方法的问题,还可能是一个培养方式的问题。在对毕业生工作后的调查当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在校期间参加的专业顶岗实习经历,不仅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从业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实践工作能力,因此他们纷纷希望学校今后应该提供更多的顶岗实习机会。但是,在现实当中可能因为各方面的原因,我们往往只给学生提供了不多的一些顶岗实习机会。就我院国际金融专业而言,学生的专业顶岗实习一般都只安排在毕业前最后一个学期,然后学校负责联系几家不同类型的金融公司,比如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互联网金融理财公司、贵金属现货和期货投资公司、商业银行等。最后每个学生只有到一家金融机构实习的机会。这种顶岗实习的安排,虽然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同时也有利于为学生推荐与专业对口的工作机会,但是其总体效果还是有很大的欠缺。

(二)来自学生个人层面的影响因素

1.学生缺少“就业”的愿景。众所周知,心想才可事成。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如果心里对未来自己想干什么、从事什么工作没有一丝的想法,相反,每天都是心怀杂念无所事事,自然也就不会产生认真学习的动机和行为,最终的结果必然是马上要毕业了,还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工作。本人曾经兼任过7年的国际金融专业的班主任工作,我就发现凡是那些在校学习期间,心有定向、知道自己未来想干什么工作,并且早早开始准备的学生,毕业后都比较容易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当然,学生缺少就业的愿景,一方面跟其自身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在培养各类高技能人才的时候,不能只注重“教”,还应该要注重对“人”的培养,即所谓“育”。通过“育”人,让学生早早地走出迷茫,看清方向,从而做一个有理想、有志向的人。

2.学生缺少“从业”的资质。从事金融类工作一般都需要一定的资质,这里的资质主要是指通过了相关法律所规定的的金融从业资格考试,比如证券从业资格考试、期货从业资格考试、基金销售从业资格考试等。在学生就业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人就是因为在校期间没有通过上述的金融从业资格考试,结果就是自己想去但总被拒绝。相反,那些毕业前就已取得一项或多项金融从业资格的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再加上他们在毕业离校前,已经有了为期超过6个月的从业经历,等到毕业时他们每月的收入已足够应付未来的房租、生活消费等方面的开支,因此这些学生往往都能够在现职岗位上继续安心踏实的工作,而且是越干能力越强、收入越高、信心越足,如此就会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3.学生缺少“乐业”的意愿。就我院国际金融专业的毕业生未来所从事的金融工作而言,绝大部分都是金融产品销售类工作,当然也有一些内勤文员类岗位,但是这些岗位往往所招聘的人员数量都比较少。俗语说“万事开头难”,金融产品销售类工作尤其如此。很多学生就是因为在刚开始工作的前几个月,忍受不了在销售过程中客户的反复拒绝,从而纷纷跳槽。在对这部分毕业生进行回访调查,询问他们为什么要离开原来的岗位工作时,得到的答复往往都是简单的“不好玩”,或者是“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等等。其实,从事金融销售工作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除了“诚信”、“用心”等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坚持”。而能否做到“坚持”,最基础的就是要有“乐业”的意愿。这种“乐业”的意愿首先来自于学生对所干工作正确的价值判断。比如做保险人工作,我们应该把保险的销售看成是为别人送保障、送安心,而不应看成是多拿提成的手段。其次,这种意愿来自于学生对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挫折和挑战要有一份坦然面对的心态,也就是说,我们既要认识到工作中的挫折和挑战有困苦的一面,同时它也有磨练自我、成就自我的一面,正如星云大师所言“吃苦就是吃补”。

四、提升国际金融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率的对策分析

提升专业对口率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对专业对口率产生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所以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对策也必然是多方面的,同时还需要循序渐进地去解决这个问题,而不能太过于一蹴而就。基于这样的思路,我们认为提升国际金融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率的对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基于“全面――全程――重点”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自我评估,就是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进行全面认识,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二是职业环境分析,是指分析内外环境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以便更好地确定职业发展的机会。三是职业规划决策,是指对职业生涯目标的确定、路径的选择和策略的制定与实施。从上可知,构建基于“全面――全程――重点”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也就说不能仅仅依靠采取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的方式来实现这个系统化的工作。因为职业生涯规划涉及很多内容,而这些内容的具体信息,学生不可能完全知道和了解,讲授这门课程的教师同样也不一定都能知晓,因此构建基于“全面――全程――重点”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是国际金融专业所有专职教师的事情。比如新生入学之初的专业认知教育由教研室主任担任,负责向学生介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本专业主要面对的职业岗位等方面的信息。专业核心课程的任课教师,负责向学生详细介绍该课程所针对的职业岗位相关信息,例如岗位的市场需求、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岗位的主要工作职责等等。

(二)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如何提高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如何增加学生在校期间的顶岗实习机会是一个系统化的问题。我们认为只有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切实解决这一问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区域和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二是校企合作,就是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发挥企业和学校两方面的人才培养优势,共同作用于学生,达到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合作主要体现在教学资源校企共享(包括人力、师资、实训条件、设备、品牌资源等),培养计划校企共定,教学过程校企共管,文化氛围校企共融等方面实行合作。三是工学结合,就是由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和企业订单设置专业,并和企业共同制订工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其人才培养过程包含系统的知识学习和系统的技能训练,将课堂学习与现场工作有机结合。

(三)实施基于岗位需求的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模式改革

实施基于岗位需求的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模式改革,就是以天津滨海新区各类金融机构投资理财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结合戴士弘教授所倡导的高职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模式理论,对我院国际金融专业核心岗位课程实施整体教学模式改革。我们认为这种模式的课程改革应该遵循三大原则:一是课程必须突出能力目标;二是课程能力以项目任务为主要载体;三是学生是课程教学的主体。同时它也应该符合两个“对接”:一是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二是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最后,其实施要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职业岗位,明确岗位能力要求,确定课程建设方向;确定课程在能力、知识和素养三方面的整体培养目标;根据岗位能力要求,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完成课程能力训练项目设计;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设计等等。

(四)创建金融类从业资格考试培训平台

截至目前,适合国际金融专业学生报考的金融类从业资格考试主要包括:证券经纪人从业资格考试、基金从业资格考试、期货从业资格考试、银行从业资格考试等等。这些考试其实都不是很难,而且其中几乎所有的理论知识在相关的专业课程里都有所涉及,但是很多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较差,到毕业的时候,大概只有25%的学生能够通过1~2项从业资格考试。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认为学校的相关系部完全有必要创建一个金融类从业资格考试培训平台,由国际金融专业的相关教师担任培训讲师,利用业余时间对本专业的学生进行系统化的考前培训,从而起到一定的督促和辅导作用,使国际金融专业的绝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前都能够取得多项从业资格,为学生从事金融类岗位工作提前做好铺垫。当然,这种培训服务最好是非盈利性的。

(五)搭建专业就业咨询QQ和微信平台

在对国际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途径的调查当中,我们发现很所学生都是通过以前毕业学长的介绍,才比较方便和顺利地找到了一些与专业对口的金融类工作。因此,搭建专业就业咨询QQ和微信平台,就有利于在校学生和以前的毕业生建立一个及时动态的就业信息沟通。通过这样的平台,既有利于促进在校学生的就业,也有利于系部对毕业生的就业状态进行及时的跟踪和调查。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天津滨海职业学院校级课题研究项目“提升国际金融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率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515。]

参考文献:

[1]于斌.基于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视角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索[J].教育评论,2014(6)

[2]刘莹.大学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调查分析―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动漫专业为例[J].现代企业教育,2014(12)

[3]王美多,杨英伟.论高职毕业生职业期待的矛盾与对策[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

(作者单位: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天津300451)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篇8

关键词:金融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国外高等教育经济类专业培养目标确定

一、对我国高等教育经济类专业培养目标已有提法的分析

几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无论是专科、本科还是研究生,都为“高级经济管理专门人才”。应当说,这一提法在新中国成立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正确的,它符合当时的国家需要,也基本符合当时的人才规格。

首先,当时高等院校经济类学生一般都是按计划统一招收,录取的学生有干部指标,入学后有城市户口并享有公费医疗待遇,毕业后由政府按计划分配到与专业对口的各经济管理部门工作,毕业生工作后都是“管理人才”。以金融学本科专业的毕业生为例,大部分金融学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去向都是专业银行和人民银行,从事的工作都是银行业务的管理。

其次,当时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都按部门、行业划分得很细,学生所学的内容与本专业相关的政策、制度、规定、计划编制与执行、管理方法与措施等密切相关,因此毕业生确实是“专门人才”。但大部分金融学本科专业的毕业生所学的知识不是市场经济中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是各专业银行有关的具体业务,业务知识非常专业、非常窄。

再次,当时我国的高等教育处于完全的精英教育阶段,规模很小,毕业生一参加工作就能到重要的岗位上,加上当时国民受教育的程度低,大学专科、本科已经是相当高的层次了,而且改革开放之前没有培养研究生,因此本科毕业生自然就是“高级人才”。所以那时一个合格的高等教育经济类毕业生应该称得上“经济管理高级人才”,而高等教育经济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经济管理高级专门人才”应该是合适的。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了很大的改变。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规模也越来越大。1992年至1997年,全国高等学校本专科招生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3%,在校生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到2008年全国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达1000多万,其中高等财经类专业在校生百万左右。我国高等教育如此巨大的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金融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尤其严峻。就教育的相对层次而言,我国正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国民受教育的程度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高等教育的专科和本科将逐渐成为国民终身教育的一个普通阶段。另外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正以加速度发展并越来越呈现出明显的综合化、整体化,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也越来越相互渗透和综合,信息爆炸性扩张。在这样的大趋势下,试图以四年左右的本科教育培养出某个金融领域的“专家”,这样的培养目标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中肯定是不现实的,只有转变观念,改变和调整我们的培养目标,才能使金融学的高等教育呈现崭新的面貌。

二、国外高等教育经济类专业培养目标的简要分析

国外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基本上由大学自主确定,以体现各校的特色。国外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主要通过评估和按专业水平对大学进行排名而加以引导,并不确定全国统一的专业培养目标。但由于学科(专业)本身具有内在的规律性,因此,同类大学对相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提法上差异并不很大,另一方面,在相同学科(专业)内各大学都根据培养层次(专科、本科、研究生)的高低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

美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过渡到了普及化教育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把本科教育放在优先位置上予以加强和提高,文科教育提出从重视培养经院型“百科全书式”的人转变为注重培养富于应变、善于学习和应用的人。经济类专业在本科层次上的培养目标一般是以“适应社会需求、毕业生能够顺利找到工作”为宗旨,施教方式注重素质、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学生一般都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

日本高等教育提出要培养面向国际、面向21世纪的“世界通用的日本人”。大学经济学教育传统上以本科教育为主,近年来开始注重研究生教育。其在经济学本科层次上非常重视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终身受益的原理性知识和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

澳大利亚经济学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如新南威尔士大学商学和经济学院培养方向十分广泛,涉及会计制度与规范、经济法、经济计量学、经济史、经济学、金融、服务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产业关系、信息系统、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及日本经济等。

尽管国外各国不同高校的金融学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但他们的共同点在于强调奠定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强调将学生本人学识和能力的增强与对经济和社会作贡献的责任相结合,注重本科层次的培养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这些直接以“所培养的学生满足社会上各种组织不同层次的需要”或“能够在争取良好的职位时有足够的竞争力”的培养目标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

三、我国金融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为了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1994年,国家教育部实施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厦门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共同承担了该计划中金融学专业的教改项目,在张亦春教授的主持下,该项目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其中设计了我国金融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即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和从事具体金融业务工作的能力,熟悉金融相关专业的原理性知识,有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能胜任金融或其他领域工作的人才。在该培养目标当别强调以下几点:

1.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该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本科教育应强调素质教育和应用教育。

2.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该具有从事金融实务工作的能力。

3.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还应熟悉与金融学相关的原理性知识,并有较高的外语与计算机操作水平。

4.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该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我院金融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1999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的《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第十六条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科、专业化必需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这两条规定表明本科教育具有明确的专业目的性。金融专业本科生要强化专业基础性教育,应实施通才教育,以实务操作为主。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新疆和我院实际,我们认为我院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设计为: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会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金融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从事具体金融业务工作的能力,有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能胜任金融或其他领域工作的人才。

在该培养目标中我们认为应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1.注重素质教育和原理性教育。

2.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应用能力的培养。国外著名大学的金融学科教育都是按照两种模式发展的:一是特别关注理论问题和宏观问题,旨在培养“研究型、决策性”的高级金融、经济决策研究人才,被称为“经济学院模式”;二是特别关注金融市场上各类金融活动,关注实践问题和微观问题,使得金融学与公司管理相结合,旨在培养“投资型、管理型”的高级金融工程师或投资管理专家,被称为“商学院模式”。我们认为我院要在新疆金融学本科专业办出特色,比较适合选择“商学院模式”。

3.强化学生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的操作能力。

4.注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亦春.金融学专业教育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篇9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 高职院校 金融类专业 人才培养跟踪调查

[中图分类号]0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005—5843(2012)03—0L03—03

[作者简介]郭富春,张国民,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教务处(浙江杭州 310018)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随之产生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为此,要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加强职业培训和择业观念教育。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是指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目标,以市场需要的人才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建立与社会就业价值导向相适应的教学体系。通过解读《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发现2009届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5.2%,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率(88.1%)高出非“211”本科院校(87.4%)0.7%。通过文献调查发现,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就业机会少,而是由于教育体制、社会需求、专业设置、学生职业能力、就业指导信息不对称等各种原因造成的。因此,开展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研究,跟踪评估对高职院校人才的基本能力和专业技能的需求变化,为调整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提供科学依据,将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举措

1.校企融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以及专业培养目标应当随之进行调整,而这种调整的基础性工作在于深入研究专业所面临的社会需求情况、人才知识能力要求的更新情况以及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加强与社会和企业单位的紧密合作,同时加强人才培养质量的行业资格认证。因此,我院金融系各大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紧密联系行业、开发校友资源、依托职教集团,以订单培养为基础、以双师团队为依托、以工学结合为载体、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开放办学为特征、以培养优质银领人才为目标,将课程设计为基础理论课程、技能类型课程、职业能力类课程。同时,课程内容兼顾理论与实践知识,注重为学生提供具有一定实践性和应用性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课程考核方式遵循“做中学”教学方式的改革,围绕学生职业能力本位的体现,实施诸如“项目考核、面试、业绩考核、以证代考”等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依据金融市场的变化与需求,请行业、企业的管理者、技术人员、职员直接参与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全过程,使专业课程真正建立在职业能力需求的基础之上,并能随着职业能力的变化需求及时修订课程,大力推行“课证融合”的改革,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能力本位、就业导向课程,将专业的课程内容设置和行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有机结合(反假货币技术、外汇从业人员资格认证、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证券从业资格认证等),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有机统一。

2.以实践教学强化职业技能培养,实现就业上岗零过渡

强化与重视实践教学活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活动包括校内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和校外实地实习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取面向t作岗位需求,注重选取相关的典型服务或产品(主要指金融业及其衍生产品)为载体组织教学,并辅以具体的岗位工作情景模拟供学生实践。通过活动组织实践,让学生完成能力的训练,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课证融合”的课程改革使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保持一致,同时又为学生在校期间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双证毕业提供了条件。课程实践教学环境参照行业标准进行设计装修,最大化地仿真实际职业化环境,实现课堂与职业环境的融合。组建有真实业务的项目中心,把金融企业真实的产品和服务项目引进学校,并以项目中心为平台,通过本专业全体学生的教学活动把这些产品和服务推向社会。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校内教师和行业教师共同参与课堂教学、实习实训辅导、毕业设计指导,实现了双导师指导方式。为保障实习基地的优质和对口,我院利用校友资源成立了100余个校外实习基地,金融系学生的毕业实习可基本保证在对口的单位进行。同时,还建立相应的实践教学管理组织和运行机制,注重实习活动的过程性管理和指导,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学生的学习地点在学院和实习单位(主要是商业银行业务网点)之间交替进行。通过具体的实训和实践活动,学生可以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在专业技能、职业礼仪、业务素质等方面的差距和不足,利于后续针对性的学习加以改进,最终使学生具备独立履行岗位职责并走向正式就业的能力。

3.定期开展金融人才市场调研,主动适应市场变化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银行业发展对于银行一线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情况,从2007年上半年开始,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每年会在浙江省的主要城市杭州、台州、绍兴、嘉兴、湖州、宁波、衢州等召开15次左右的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调研与意见征询会,了解社会、行业对应用型金融人才市场需求,加强与改进学院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工作。通过调查发现,我国目前金融系统从业人员近250余万,商业银行业务结构的调整、人员更新,使各类金融机构对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金融人才每年新增需求在50万左右,人才需求的主体主要为金融机构业务一线的应用型金融人才。从调研的情况来看,浙江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一线业务岗位中,近1/3来自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上岗适应快、动手能力强、职业素养高、安于本职工作、廉洁自律操守规范、创新创业成绩显著。同时,经济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对用人的能力也有不同的需求,例如经济发达地区的金融机构,不仅要求学生具有熟练的岗位业务技能,熟悉银行各项业务操作,同时还要具有熟练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懂营销会理财。因此,随着金融业对学历和知识结构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复合、多元,高职金融类院校在保持原有优势的前提下,深化学生继续教育,在课程设置时融入提升学生基本理论、素养的教学内容已是必然的趋势。

二、深化改革的对策研究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持续快速发展,金融业从业人员能力需求也在向多元化、国际化、复合型发展。为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为其优质就业、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院结合自身办学特色,融入国内外高职教育先进经验,从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内涵建设、订单培养推进、就业岗位面向拓展、就业指导服务及就业生态反馈机制等方面提出今后优化就业的对策。

1.深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推进专业内涵建设转型

充分发挥专业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的作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围绕“立足柜员、做好柜员、高于柜员”的思路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遵循现代教育理念,坚持课堂理论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并重,强化“国际化视野”、“应用型”、“创新型”的人才培养为重点,以立体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为保障,以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为实践能力培养为载体,重点构建“校内实验+行业实践+专业认证培训”的“多渠道”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使得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符合社会经济、国(省)情和高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后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达到既熟练金融业基本业务流程及操作,又熟悉国内外金融业惯例法规,使其具有一定的国际交流能力,具有较强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市场营销能力和基层管理能力,努力打造高素质基层复合型金融人才,以主动适应金融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根本要求。人才培养的转型依托专业内涵的建设,因此,我院重点围绕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校企合作体制、完善工学结合机制、深化专业与专业群建设、加快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强化教学条件与保障建设、健全“双师化”师资队伍、探索“中高职一体化”、拓展教育国际化领域、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等,进一步提升专业内涵建设。

2.保障银领学院优质就业,积极拓宽就业岗位覆盖面

我院实行“行业、校友、集团”校企融合的共生态办学模式,订单班人才培养极大地促进和优化了学生的就业状况。近三年,学院学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这其中,银领学院订单班在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解决了全校将近50%学生的优质就业。而面对今后金融机构用人单位对应聘人员学历层次要求越来越高的趋势,保持银领学院订单班的就业数量并稳中求进的问题则成了高职类金融院校亟待研究的一项课题。因此我院提出在突出学生技能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就业渠道和就业岗位覆盖面,提升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岗位需求和供应上,进一步扩大校企合作,建立更多面向财经类专业的订单班。拓宽就业岗位需求信息渠道,与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合作,获取最新的行业人事需求信息。发挥专任及行业兼职教师的个体优势,实施就业困难学生师生结对制,就业导师督促学生主动就业,为学生就业出谋划策。

3.加强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建立就业信息反馈机制

学生职业能力的成长是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起点与归宿,是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与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砝码。在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方面,要依托职业生涯测评咨询室及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站两个平台,完善就业创业组织运行机制、提升就业服务水平。要加快就业指导“前移化、全程化、系统化、网络化”建设,并结合就业指导教研室,建立多向互补、点面结合的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体系。结合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建立动态的就业反馈机制,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和信息动态推送技术及时收集每个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和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信息,动态掌握就业信息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对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进行跟踪评估,发现问题并指出改进方向。同时,通过毕业生半年后就业与培养质量跟踪评价、毕业之后中期职业发展跟踪评价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测量与评价,为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及时修订和快速调整提供决策支持。另外,建立动态的数字化就业跟踪反馈系统,学生入校后即开始实施全方位、系统化的就业意识培养。这方便了在校生查询各类专业的岗位面向,有助于其明确所学专业在社会中的供求状况并做好职业规划,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发挥校友在毕业生就业中的指导和推荐作用。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篇10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高职金融;培养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1

各大企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金融人才的专业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高校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扎实的金融理论知识,还要学会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影响下,高校对金融人才的培养模式也需要不断创新,所以,我们应该在充分了解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下,不断寻找新型的金融人才培养方式,同时结合当前经济的发展需求找到一种能够提升高职金融人才培养水平的新模式。

一、当前形势对高职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一)带来的机遇

随着互联网金融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高素质金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这两年里,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出现与运用给传统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有助于金融人才的高效培养。同时,针对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的相应政策也陆续出台。传统金融企业更多倾向与高端尖金融人才,而互联网金融时代下,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更偏好基础技能型人才。@对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而言,正是一次机遇。

(二)带来的挑战

1.当前金融专业人才的就业现状较差,金融人才的供需不平衡。各大高校金融人才数量都在急剧上升,每年的毕业人数也在上升。在新常态下,已经毕业的传统金融人才也会不断学习互联网金融知识提升自身素质,这些都加剧了市场竞争,市场接纳金融应届毕业生,特别是高职层次的应届毕业生相当有限。

2.金融人才对就业情况过于乐观,与现实的残酷形成巨大的反差。大部分选择金融专业的学生都对其就业情况过于自信,赋予了过多的美好的期许。然而现实中的金融人才就业压力很大,大部分毕业生毕业后并未能走上金融之路,即使开始从事金融行业,最后也没能坚持下去。

3.金融人才的专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尽管当前大部分高职学校加大了金融专业学生的培养力度,在学习过程中增加了实践部分,还设置了相应的考核标准,通过考核后取得相应的证书,对从事一线岗位有一定的就业优势,但普通高校近年来也逐渐重视考证和技能训练,并利用其自身优势加强了其学生专业技术方面培养,这对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二、新形势下社会对金融人才的具体需求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及应用不过短短的几年时间,但是它的发展速度令人惊讶,目前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金融行业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给传统金融行业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互联网金融模式的运用给我国金融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批批互联网金融企业涌现出来,对互联网金融人才的需求有增无减。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是时展的必然,它是网络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是一种新型的金融模式,并且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网络适用人群逐渐年轻化,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内容也需要定期更新与完善。其对人才的需求,不再是传统金融中对金融专业的单一的执养。随之而来的是,更迫切需要互联网知识与金融创新人才的融合,这样才能推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三、互联网+金融形势下金融人才的培养模式创新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了解到金融行业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满足当前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需求,我们需要不断创新金融人才的培养模式,可以参照以下几点进行创新。

(一)不断增强金融人才的互联网意识及数字化理念

针对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我们应该不断增强他们的互联网意识及数字化理念,让金融人才能够运用互联网技术提升自身的金融学习水平。金融人才不仅要掌握互联网相关的理论及技术应用,同时强调以互联网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对金融各个行业的渗透和融合。培育具备互联网视野的、能迅速介入金融业务一线的,能综合运用数字化资源、整合各类互联网工具、推进金融创新的技术技能型的高层次人才。

(二)定期举办相关的金融比赛,不断提升金融课程设置水准

单纯通过课程教学并不能很好地提升金融人才的培养水平,我们需要定期举办相应的金融竞赛,通过竞赛加深学生对金融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还能了解到金融行业的最新实践知识,学校通过吸取大赛项目的内容和标准,重新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围绕“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理念,把互联网金融行业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和要求纳入到日常教学,改变教师讲的就业无用、就业有用的书木没讲的滞后状态。技能大赛都会突出关注行业岗位最新的技术规范,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全方位多视角的考查师生技能、创新、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心理素质等。以技能竞赛为切入点,既能促进专业课程体系的与时俱进,又能让高职金融专业广泛接触互联网金融的最新发展趋势,真止实现了技能竞赛对教学改革的导向作用和赛、教、学的融合。

(三)增加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提升金融人才的实践水平

社会对金融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校可以尝试与金融企业合作,共同提升金融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的实践性人才,让学生学到更多更有用的操作技能使得学生能够尽早走入市场,锻炼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可以采取定向订单的培养模式,根据互联网金融企业对基层一线业务岗位的具体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培养,让学生入校开始就能按照企业要求去定位,真止实现从职业教育到职业实践的对接。

(四)结合实践提升学生的金融营销水平,培养出更优质的综合性人才

培养高职金融学生的最终目的就是为金融行业服务,我们不仅应该培养金融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还要培养高职金融学生的营销能力,为日后的就业做准备。同时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满足市场对金融业务一线岗位的迫切需求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要更多地偏向培养金融营销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晓求.互联网金融逻辑与结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