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0:31:13

免疫学篇1

117自身抗体诱导的血管性疾病动物模型许倬,管剑龙,韩星海

118细胞表面硫酸肝素蛋白多糖在信号传导中的作用任天华,刘文励,孙汉英

119HBV前C/C基因变异与宿主t细胞免疫的关系朱传武,罗端德

120抗血管生成因子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刘樑英,辉

121粘膜免疫杨淑静,马清钧

122抗心肌球蛋白抗体研究进展江杰,杨作成

123白介素-4受体信号转导研究进展徐勤枝,刘忠令

124HLa超型与表位肽超基序及其理论与现实意义黄健,蔡美英

125基因免疫机理及安全性研究进展廖国阳,姜述德

126t细胞免疫耐受研究现状与探讨陈慧,李玉华

127iL-10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的角色王慧娟,季晓辉

128甘露糖结合凝集素缺失与自身免疫病施小明,叶冬青

129CD40-CD40L共刺激分子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沈华英,张学光

130脐血移植GVHD与GVL效应的分子机制杨会志,孙自敏,王祖贻

131B7介导基因治疗恶性肿瘤进展秦雪梅,徐从高,张茂宏

133羊水与脐血中家庭尘螨变态反应原的检测魏加雨,赵惠斌

132BaCeⅠ对alzheimer's病的治疗可能有重要意义吴军

134γ干扰素作为卵巢癌的一线疗法:一种随机的三期尝试赵一平,王育文

135马铃薯乙肝疫苗的研究新进展吴军

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毛飞,许文荣,maoFei,XUwen-rong

RnaiDC在移植免疫耐受诱导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包杰,郑磊,BaoJie,ZHenGLei

iL-21的免疫调节作用徐林,XULin

γδt淋巴细胞的抗肿瘤作用曹妍,CaoYan

粘膜免疫相关载体和佐剂研究进展黄相刚,HUanGXiang-gang

iDo、树突状细胞与免疫耐受张文颖,ZHanGwen-ying

BaFF信号的免疫调节作用李晓琳,LiXiao-lin

FcγRⅢ研究进展丁雄,DinGXiong

CD4+CD25+tr细胞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表达的生物学意义研究杨巍,于春雷,YanGwei,YUChun-lei

细胞黏附分子与移植免疫张桂铭,ZHanGGui-ming

可溶性CD83与免疫抑制王洋,wanGYang

Fas/FasL系统参与的几种生物学效应桑威,SanGwei

RanKL/opG系统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周忠启,ZHoUZhong-qi

树突状细胞与自身免疫的关系蒋廷旺,邓安梅,JianGting-wang,DenGan-mei

树突状细胞在多发性骨髓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进展罗妹,LUoShu

涎腺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超声表现4例孙琪玮

CD80和CD86介导的共刺激信号的比较及其生物学作用陈洁,孙中文,邱玉华,张学光

阿尔茨海默病的免疫治疗马春,王爱民,朱长义

怀孕对免疫机制的影响郭慧琛,孙世琪,刘在新

负性共刺激分子与自身免疫病孙燕,张怡,朱本章

重症肌无力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徐若男,黎燕

CD40L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周璇,张学光

转录因子Blimp-1在浆细胞发育中的作用邓少丽,程小星

noD1、noD2:两个重要的天然免疫胞内识别受体黄鸿眉,程茜

肝免疫耐受发生的相关因素和机制研究袁晓园,陈隆典,侯亚仪

toll样受体信号传导的负性调节姚文琴,楼正青

白细胞介素21免疫学效应研究进展许晓群,张建

白介素-6与心血管疾病刘巍,李为民

细胞因子在风湿性心脏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王萍,侯宗柳

调节性t细胞及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胡珏,杨欢,肖波

树突状细胞与免疫负向调控厉倩,曹雪涛

th1/th2漂移与HCV感染慢性化陈显兵,管小琴

华支睾吸虫感染患者血清th1/th2细胞因子水平检测及意义高翔,刘平,李懿宏,洪晓丽,任欢,李殿俊

medline(pubmed)免疫学杂志文献搜索引擎开发研究魏凤香,曲章义,罗佳滨,吕学诜

读者·编者·作者

γ干扰素在临床皮肤病学中的意义范菁,王侠生

对啮齿枸椽酸杆菌的应答:肥大细胞预防全身扩散而非结肠炎杜兆丰,王欢

布鲁氏菌Dna疫苗的发展:过去、现在和未来曾政,邓小红

噬菌体抗体库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宋文全

瘦素、白细胞介素-1与脑梗死解建波,付伟

nK-CtL--一种新型的HLa-e限制性t细胞亚群吴春晨

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与细胞粘附关系的研究进展肖晖

活性维生素D与多发性硬化张凤

CD40L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魏枫,任秀宝

脂多糖对抗原提呈细胞作用的影响王健

树突状细胞介导的肿瘤免疫治疗研究顾克菊,张建芳

树突状细胞与肿瘤免疫逃逸张晶

DcR3及其配体的研究进展原江水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伍昌林

可溶性mHCⅡ类分子四聚体的制备及其应用龚卫娟

CD1限制性t细胞杨春晓,吴江

热烈祝贺中华医学继续教育视听网开通

免疫学篇2

【关键词】临床免疫学;免疫检验;实践;探索

临床免疫学是免疫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连接环节。免疫学检验是以免疫学原理为基础,利用各种具有敏感特性的标记技术,对各种病理和生理的免疫学指标行特异性、超微量地分析,包括细胞的、体液的诊治及预后评估[1]。就免疫学检验进行准确定位,是临床医生依据检验结果对疾病进行诊治和防控的有效技术手段,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就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的相关实施与探索进行综述如下。

1临床免疫学概念

临床免疫学属重要的免疫学分支部分,为免疫学应用到临床医学的途径。免疫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与临床免疫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有着密切相关性,为临床及时、科学的应用免疫学新技术,在疾病的治疗、监测、确诊、预后中均发挥重要的引导及参考作用[2]。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临床上多种免疫学技术已被普遍开展应用,如流式细胞式和免疫细胞检测及分类技术、血清蛋白电泳技术及各种肽类物质、激素、细胞因子、肿瘤标志的检测技术等[3]。随着目前检验项目在临床的不断增多,临床医务人员及患者自身都对临床检验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各种免疫学技术均需紧跟医疗科技发展步伐,更全面、迅速的发展,以尽快的与临床应用适宜,进而开展临床免疫学技术的崭新局面。

2临床免疫学促进新技术发展

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创新基础均需有相应的理论,如pCR技术、分子克隆技术等均为遗传学或分子生物学重要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而这些技巧中,理论基础为Dna的双螺旋。同时免疫学的抗体理论与抗原对多种临床免疫学新技术的产生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如标记技术、沉淀、凝集等的发展进展[4]。近年来,受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不断渗透及免疫学的飞速积习难改展,使免疫学在理论上获得了较大的突破。

3临床免疫学新技术发展特点分析

3.1多学科交融临床免疫学经典技术包括免疫标记技术、溶血技术、中和技术、沉淀技术、凝集技术等。以上技术为临床免疫学基础,在临床免疫学传统及现代的理论中均占有较重要的地位。以上技术或其基础上发展创新的技术至今仍在科学研究和临床检验中广泛应用。但生命科学在不断发展,不同学科间渐较难明确区分和界定,形成广泛的渗透和交叉的局面,而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适体技术、分子杂交技术、pCR技术、染色质沉淀技术等免疫学新技术,使免疫应用范围和理论不断拓展。另外,临床免疫检验中,组织学、细胞学中的显微镜技术也为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如由普通显微镜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联合对抗原进行检测,自身抗体采用荧光显微镜与荧光标记技术联合进行检测。且电子显微镜对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和免疫细胞的行为可直接行动态观察。以上技术的应用,使临床免疫学技术得到了较大丰富,为发展提供了动力及方向[5]。同时免疫学检测数据显著多,用日益复杂,有效分析数据和正确应用结果显得较为重要故临床免疫学与生物信息学、医学统计学等学科的合作与交流也渐趋深入。

3.2高通量、智能化、自动化的免疫新技术临床免疫学检测具有同步化、智能化、自动化的特点,与传统手工操作有较大的区别,如微粒子酶免疫技术、电化学发学分析技术等,毛细管电泳技术也在临床广泛应用,目的,生物芯片技术使整个检验医学检测实现了大规模、平行化、高通量的要求。同时,组学技术、后基因技术、酶联免疫斑点技术的研究也不断深入,极大的满足了临床免疫学需要。

4免疫学检验定义

4.1临床免疫学中免疫学检验为重要组织部分以基础免疫学理论作指导,临床免疫学对免疫学方法及技术不断创新,在对疾病研究,特别是自身免疫病、肿瘤、传染病、血液病、免疫缺陷病、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病发机制、诊治、预后评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属免疫学分支学科,是基础免疫学内容与临床免疫学内容的中间环节,为临床医师对疾病进行研究的相关技术方法。

4.2免疫学检验的相关定义依据免疫学原理,特别是抗体与抗原反应原理,对各种敏感标记进行利用,如荧光素、发光物质、放射性同位素等,特异地、超微量的对各种病理和生理免疫学指标进行分析,包括细胞的和体液应用,行疾病诊治和评估的一组医学临床检验项目[6]。其要点为即对抗原抗体反应原理加以利用,又可对免疫学参数的各种内容进行检测。

5免疫学检验存在的问题

5.1定位目前,有一定数量的医疗单位中,尚未设立免疫学检验专业,无专业的检验设备,无实验室,无固定的专业的检验人员,免疫学检验中的一些项目被分散在微生物实验室和生化实验室进行检验,对专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5.2质量管理分析虽免疫学检验中大部分项目在各大医学中已参加了国家卫生部相关室间质量评估活动,但在对室内质量进行控制的环节中,仍较为薄弱。对于大部分免疫学检验项目,在质控品和标准品上,国内尚未做到有效统一,虽部分有供应,但项目不全,价格昂贵[7]。故多数试验室质量控制不达标,导致检验质量不稳定。目前,尚普遍存在试剂缺乏统一的现象,检验结果中的假阴性、假阳性较难杜绝,为质量管理及标准化检查带来了一定难度[8]。同时,专业的免疫学检验人员较少,缺乏高素质、高学历的带头人,同时也缺乏娴熟操作的技术人员[9]。此外,还存在研究内容与临床缺乏有效结合等,在疾病诊治中未发挥有效作用[10]。

6发展建议

针对免疫检验的重要性,医院领导和检验科需重视免疫学检验专业的设置,设备引进、项目定位和人员配备,加强培训,建全室内质量控制[11],同时成立免疫检验学小组,就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解决方案,各级质量部分需加强参考品、质控品的管理,以提高检验效果,使临床免疫学作用落到实处[12]。

7小结

综上,临床检验为临床免疫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项技术的研发为临床检验学发展提供了机遇,有效缩短了检测时间,节约了样本用量,实现了疾病准确、快速、无创的诊断。同时也需正视存在的困难,对复杂的数据行合理和有效的应用,以减轻患者负担,控制成本。同时加强基础研究的合作与交流,让从业者加强各种技术的培养和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满足临床免疫检验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松华,罗识奇,周为民,等.28所医疗机构检验免疫学部分指标现场检测调查[J].临床检验杂志,2007,25(2):154.

[2]BeutlerB,CasanovaJL.newfrontiersinimmunology.workshopontheRoadahead:Futuredirectionsinfundamentalandclinicalimmunology[J].emBo(europeanmolecularBiologyorganization),2005,6(7):620-623.

[3]武建国.老年人抗病毒螺旋抗体测定的假阳性率偏高[J].临床检验杂志,2006,24(4):241-243.

[4]Hartmannm,Schrenkm,Dottingera,etal.expandingassaydynamics:acombinedcompetitiveanddirectassaysystemforthequantificationofproteinsinmultiplexedimmunoassays[J].ClinChen,2009,54(1):956-963.

[5]周镇先,吴玉强,黄茂萍,等.国产抗HBs抗体试剂检测结果的评价[J].临床检验杂志,2007,25(1):70.

[6]ShoshanSH,admona.noveltechnologiesforcancerbiomarkerdiscovery:humoralproteomics[J].CancerBiomark,2007,3(1):141-154.

[7]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559-712.

[8]史俊敏,吴晓勇.临床检验质量管理的重要性[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12(8):2377-2378.

[9]张伟民,宋超.落实质量考核与监督措施,促进独立实验室健康发展-对医学独立实验室管理模式的设想与探讨[J].浙江检验医学,2009,7(3):285-287.

[10]师建国,田玉梅,郭芝芳,等.量子共振检测在精神分裂症诊断中的应用(摘要)[C].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0:288-289.

[11]袁红,黄文芳,杨明清,等.对四川省二级及二级以下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检查及指导效果[J].现代预防医学,2009,26(18):126.

免疫学篇3

英文名称:JournalofRadioimmunology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同济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8-9810

国内刊号:31-1680/R

邮发代号:4-665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3

期刊收录:

Ca化学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免疫学篇4

oka株水痘病毒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王宪明,殷月娣,徐建军,程鹏飞,周月梅,吕国贞,王树巧,陈志慧

肾综合征出血热双价纯化疫苗(Vero细胞)安全性的研究李安敏,马小奇,王伟,苏玉华,孙小惠,李萍,李娟

滴鼻免疫有效的诱导粘膜及系统免疫反应舒翠莉,彭虹,王华,陈洁,高杰英

免疫金渗滤试验检测食品中沙门氏菌的研究王中民,李君文,王新为,宋农,郑金来,辛忠涛,靳连群

HpLC法测定低pH静脉注射用人血丙种球蛋白麦芽糖含量高雪军,冯德杰,李澍,朱莉萍,程夷

白喉毒素超滤浓缩后膜通透性恢复试验的研究王建华,马相虎

肿瘤细胞中HLaⅠ类抗原表达的研究进展毕永春,张建琼

幽门螺杆菌基因组结构特征研究进展代敏,段广才,施侣元

周围神经异体移植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万新海,罗永湘

基因表达研究方法的进展韩光明,陈顺乐

蛋白质芯片的研究进展张浩,李晓霞,张军权,毛秉智

需氧芽孢杆菌分类学研究进展韩延平,杨瑞馥

多发性骨髓瘤的生长调控机制宋伦,沈倍奋

端粒酶活性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疾病戴文颖,袁媛

抗体库技术张春莉,王妍

生物制品中逆转录酶活性检测孔艳,俞永新,董关木,刘文雪

抗-HBs国际单位Ria一点法定量测定与计算方法的探讨席三强,虞现河

放免法用于检测基因工程防龋疫苗抗体的研究姜崴,赵小琳,齐凤艳,刘德宣,曾繁启

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肾综合征出血热汉滩病毒糖膜蛋白孙小慧,杨世龙,马燕华,叶琛,王维新

用国产单克隆抗体纯化重组干扰素α1b的研究屠宗青,沈幼美,童葵塘

α2a型基因工程干扰素发酵工艺的研究王树君,高明,李世君

抗-HeV的临床意义邹林樾,赵素元,于志红

高聚生研发历程述评及其用于癌症治疗的理论基础陈廷祚

乙肝核心抗原(HBcag)作为免疫载体蛋白的研究进展赵主江,梁婉琪,张大兵

用SeLeX技术筛选核酸适配子的原理及应用甄蓓,杨瑞馥,俞守义

风疹病毒及其感染的诊断研究进展周铁群,李德富

衣原体疫苗研究进展张浩杰,端青

细胞因子信号传导JaK/Stat途径的调控王蓉,蔡美英,吴慧君

m细胞--启动粘膜免疫应答的入口赵燕,王霞,蔡美英

肿瘤抗原基因转染的DC疫苗研究进展邵宝妹,蔡美英

利用ctxb的自身启动子表达CtB盛涛,张建中,阚飚,刘延清

登革2型型内嵌合病毒全长cDna克隆的构建赵卫,胡志君,杨佩英,秦鄂德,于曼,陈水平,王鹏程,耿丽卿,范宝昌

冻干伤寒Vi+a群流脑二联多糖疫苗的研究杜送田,蒋奕,杜琳,杜正军,陈志宏,谢贵林,王秉瑞

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的制备及其接种人体后的血清学效果崔萱林,曹俊,杨明,龚春梅,白贵杰,韩素勤

昭通地区痢疾菌群变迁及控制对策张永瑞,金碧荣,李佩琦

麻疹、腮腺炎二联活疫苗的研制刘瑛,陈恬,周蓉,单光辉,刘宇虹,吴杰,周崇蓉,陈受霓

保存温度和时间对狂犬病疫苗效力稳定性的影响陈怀恭,张军哲,梁勇,安静,朱莉萍

CHo-C28细胞收集液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收率的研究陈金元,耿毅,郑菊梅

Raft培养可诱导人正常上皮细胞分化陈连凤,王立良,宋国兴,王淼,司静懿

分泌型rhGm-CSF中试产品的质量分析迟春萍,王妍,刘淑玲,张秀霞,刘冬梅,李健平,金铎,李云富

药物滥用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刘仿,何德,郭震,陈刺

套式pCR检测体系扩增效率的分析及对假阳性的控制方悦群,王春晖,谢贵林,王秉瑞

应用Xtt法检测白细胞介素-Ⅱ的生物学活性邸丽莹,刘庆海,许国杰,李英华

应用BHK21细胞检测汉坦病毒中和抗体方法的建立王晓宇,付增武,惠连,洪成龙,韩亮

伤寒的免疫预防问题王秉瑞

黄病毒基因组Rna5′和3′非编码区的结构和功能杨敬

幽门螺杆菌疫苗及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陈翠萍,王秉瑞

肠粘膜上皮细胞在粘膜免疫调节中的作用王华,高杰英

登革疫苗研究进展陈水平,秦鄂德

戊型肝炎病毒分子生物学与疫苗研究进展,沈心亮

无细胞百日咳疫苗的质量控制及其标准化孙述学,何长民

Gm-CSF和G-CSF的协同抗肿瘤作用陈前,窦骏

噬菌体抗体库技术研究进展吕海芹,张建琼

中国血液制品与国外的差距--访荷兰和德国血液制品企业后感白东亭,刘大英

用旋光度法测定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中麦芽糖含量黄凤琼,栗克喜,樊玫,毛秀珍,林晓军

重组乙肝疫苗纯度高效液相层析(HpLC)测定方法的改进胡忠玉,汪德刚,梁争论,李河民,张华远

冻干干扰素保护剂(稳定剂)的筛选姜崴,张春丽,王雪丰,朱丽娜,孟东方,张金岩,曾艳,曾繁启

影响生物制品冻干粉针剂水分的探讨陈哲文,张亚达,秦洁,黄颖华,陈文杰,姜大忠,程惠蓉

压力蒸汽灭菌指示剂的筛选和效果验证席亮,夏铭,戴驰,马军兰,王轶峰,程夷,朱莉萍

破伤风抗毒素临床反应观察报告李景玉,尚晓萍,孟杰,褚沛

运送Dna疫苗的减毒沙门氏菌载体系统张晓明,潘志明,焦新安,刘秀梵

结核杆菌Dna疫苗研究近况陈峻崧,王净,窦骏

HLa-Ⅱ类分子与肿瘤唐秋莎,张建琼

人巨细胞病毒疫苗研究进展蒋韬,沈心亮

两种新型佐剂的免疫学研究及应用毛群颖,张华远

戊型肝炎病毒开读框架3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及研究进展李启明,沈心亮

一氧化氮的抗感染免疫作用及其机制倪诚,张力平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耐药机制研究程曦,贾文祥

腮腺炎病毒研究进展刘松友,王淑珍

免疫学篇5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门诊和病房收治的piD患儿76例,其中普通变异性免疫缺陷病(CViD)20例,细胞免疫缺陷病10例,联合免疫缺陷病11例,低丙种免疫球蛋白血症25例,中性粒细胞减少症3例,选择性iga缺乏症(igaD)3例,DiGeorge综合征(DGS)2例,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at)2例。诊断和分类标准参照2009年免疫学会国际联合会(internationalUnionofimmunologicalSocieties,iUiS)piD分类委员会公布的方案[1]。

1.2方法

回顾性分析piD患儿相关免疫功能的实验室检测结果。检测指标包括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CD19+细胞,部分CViD患儿检测igG亚类(igG1、igG2、igG3、igG4)、nK细胞(CD16+/CD56+)百分比及t细胞功能亚群及活化指标(CD4+CD45Ra+、CD4+CD45Ro+、CD8+CD45Ra+、CD8+CD45Ro+、CD4+HLa-DR+)。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piD患儿体液免疫功能变化

本组患儿中,CViD及联合免疫缺陷病患儿的igG均较正常值明显降低,尤以CViD降低更为明显,且伴iga及CD19+细胞明显降低,而联合免疫缺陷病患儿的CD19+细胞均值则增高达45.80%。iga降低除见于CViD外,主要见于igaD及at,尤其是igaD的iga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仅为0.05g/L;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的免疫球蛋白不低反而均升高。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患儿的igG、iga及CD19+细胞均降低。见表1。本组7例CViD患儿的igG亚类的检测结果显示,igG1、igG3均较同年龄正常值降低,有5例igG2降低,igG4均正常。见表2。

2.2piD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

本组患儿中,细胞免疫缺陷病、联合免疫缺陷病及DGS患儿的CD3+、CD4+及CD8+t细胞降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的CD4+t细胞及CD4+/CD8+比例有所降低;at患儿的CD4+/CD8+比例也降低。见表3。

2.3CViD患儿nK细胞和t淋巴细胞功能亚群及活化的变化

对8例CViD患儿进行nK细胞及t淋巴细胞功能亚群及活化的检测,其中5例患儿CD4+/CD8+比例倒置(CD4+/CD8+<0.9)。与对照组相比,CViD患儿CD4+HLa-DR+和CD8+CD45Ro+t细胞比例明显升高,CD4+CD45Ra+t细胞比例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CD4+CD45Ro+、CD8+CD45Ra+和CD16+CD56+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4。

3讨论

piD患儿大多存在B细胞功能障碍。本组患儿中,体液免疫功能主要检测了免疫球蛋白水平和CD19+B细胞,两项检查均反映了B细胞的功能状态。CD19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95000的糖蛋白,表达于所有B细胞表面。作为B细胞表面辅助因子之一,CD19与其相应配体分子结合后,提供协同刺激信号以使B细胞活化,并调节其功能。

免疫学篇6

【关键词】乙肝疫苗;乙肝表面抗体;免疫接种;高中学生

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的有效手段,自20世纪80年代始我国开展大规模儿童乙肝免疫已有20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有效地降低了乙型肝炎的发病率。但对高中学生的乙肝免疫工作重视不够,使得部分地区高中学生乙肝疫苗接种率较低,加之我国目前的免疫策略不足以对高中学生形成有效地保护。因此,针对高中学生进行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研究,制定有效的免疫策略尤为重要。本文于1999年9月至2009年7月对全区5402名在校学生表面抗原携带情况及接种乙肝疫苗后表面抗体产生情况进行了调查,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以2001至2006年入学的5402名高一学生为研究对象。

1.2方法入学时采取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hbsag、抗?hbs。对hbsag阴性、抗?hbs阴性的342名学生接种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重组(酵母)乙肝疫苗。2组采用不同的接种剂量。一组(1999至2002年入学)1926名接种剂量为5μg(5μg组),另一组(2003至2006年入学)2016名接种剂量为10μg(10μg组),均按0、1、6个月程序在上臂外侧三角肌全程接种3针乙肝疫苗,即分别在入校当年的10、11月份及第2年的4月份注射。全程接种1个月、2年后(毕业时)检测抗?hbs。

1.3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hbsag和抗?hbs阳性率1999至2009年高一学生入学时乙肝hbsag感染率为3.15%,抗?hbs阳性率为24.47%。1999至2002年学生1926人,乙肝hbsag阳性76人,阳性率为2.88%,抗?hbs阳性633人,阳性率为24.02%;2003至2006年学生2016人,hbsag阳性62人,阳性率为2.59%,抗?hbs阳性689人,阳性率为24.90%。2组学生乙肝hbsag、抗?hbs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2.25和1.12,p>0.05)。

2.2疫苗接种1个月、2年后抗?hbs阳性率比较乙肝疫苗接种第3针1个月后,10μg组学生2016人,抗?hbs阳性1856人,阳转率为92.06%,5μg组学生1926人,抗?hbs阳性1441人,阳转率为74.82%,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4.05,p<0.05);接种2年后,10μg组学生抗?hbs阳性1513人,阳转率为75.05%,5μg组学生抗?hbs阳性1155人,阳转率为59.97%,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41,p<0.05)。

2.3不同性别抗?hbs阳性率比较疫苗接种1个月后,女1990人,抗?hbs阳性1732人,阳转率为87.04%,男1952人,抗?hbs阳性1522人,阳转率为77.97%,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4.05,p<0.05);2年后女抗?hbs阳性1467人,阳转率为73.72%,男抗?hbs阳性1467人,阳转率为61.53%,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8.47,p<0.05)。

3讨论

本文结果显示,我区高一学生乙肝hbsag阳性率为3.15%,抗?hbs阳性率为24.47%。hbsag阳性率低于我国社会人群的10%,低于新入学大学生的6.0%,与相关报道基本一致[1]。说明高一学生大部分缺乏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由于我区高中学生均以集体生活为主,加之少数hbsag阳性人员的存在,学生感染乙肝病毒的机会将大大增加,因此,高中学生(尤其是集体生活的学生)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

本研究显示,乙肝疫苗全程接种1个月后,10μg组抗?hbs阳转率为92.06%,明显高于5μg组74.82%(p<0.05);2年后,10μg组抗?hbs阳转率为75.05%,明显高于5μg组59.97%(p<0.05)。结果表明,10μg组抗?hbs阳转率较5μg组高。因此,对高中学生应适当加大疫苗接种剂量,以提高抗体阳转率。目前我国0~15岁儿童接种基因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剂量为5μg,作为高一学生,虽然年龄只有15岁,但身高、体重等方面已接近成人,如仍按此剂量接种,会使大部分人接种后不能产生或不能产生足量的抗?hbs,从而导致免疫失败。龚震宇等[2,3]也报道,10μg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优于5μg。

本研究结果显示,疫苗全程接种1个月后,女生抗?hbs阳转率为87.04%,明显高于男生77.97%(p<0.05);2年后女生阳转率为73.72%,明显高于男生61.53%(p<0.05),女性乙肝疫苗免疫效果明显优于男性,这与张凤梅等[4]报道相同。这可能是由于女性体内存在的组织相溶性抗原hla?ba或hla?b12,可促进机体迅速产生大量的抗?hbs。

综上所述,鉴于目前我国15~16岁人群普遍应用5μg乙肝疫苗开展接种的状况,笔者认为,应对我国现行的乙肝疫苗免疫策略进行调整,对大年龄组儿童,尤其是高中学生在接种乙肝疫苗时,除严格按照乙肝疫苗常规免疫程序接种外,在接种乙肝疫苗的剂量上应选择10μg,以获得更高效、快速的免疫保护。

【参考文献】

1葛琼,谢红生,赵海英.某高校新生hbsag、抗?hbs及alt检测报告.浙江预防医学杂志,2001,13:19.

2龚震宇,陈思富,石国祥.5μg和10μg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加强免疫后效果比较.中国公共卫生,2002,18:479?480.

免疫学篇7

关键词:菌苗;早期免疫;感染性疾病

abstract:thenewborninfantsortheuseofcombinationvaccinesafetyandimmunologicalcharacteristicsevaluated.theresultsshowedthatthenewbornandprematureinfantsinthevaccineadverseeventsmild-on-demandmaysubside.ininfantsvaccinatedforthefirstdoseofinfluenzatypebbacteria(Hib)vaccinecombination,anti-capsularantibodyconcentrationsgenerallylower,butauto-generatedantibodies.Fullimmunizationcanbereachedatorclosetotheplanningroutineimmunizationrequiredbytheconcentrationofantibodies.itshouldbenotedthatimmunememoryintheneonatalperiodmaybeinducedbythefirstdose.thesedatashowthatinfantsavailableforinvasiveHibinfectionintheroleofthedefense.

Keywords:Vaccine;earlyimmunization;infectiousdiseases

前言

某些感染性疾病,如b型流感杆菌(Hib)和肺炎球菌(pnC)感染等,在婴幼儿中发病率最高。在大多数发达国家,侵袭性Hib感染的发生率最高为9月龄,而发展中国家为5~6月龄。最近被纳入多数发达国家免疫规划的Hib多糖-蛋白结合菌苗,证明效果良好。Hib菌苗一般在2~4月龄开始接种,但初次接种后的足够的保护作用通常在6月龄后获得。因此,根据目前的免疫程序,少数幼儿仍不能获得保护。

在发达国家,这不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因为首先发病较晚,其次免疫接种率高,Hib的粘膜携带率下降,形成群体免疫。而在发展中国家,约30%~40%的Hib疾病发生于6月龄以下儿童。1月龄内保护率低,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此,在幼儿预防侵袭性Hib和pnC感染非常必要。

业已证实,由Hib荚膜多糖或寡糖与载体蛋白(白喉或破伤风类毒素、白喉CRm197蛋白或脑膜炎球菌外膜蛋白复合物)共价结合的四种结合菌苗(pRp-D、pRp-t、HboC和pRp-omp)对婴儿是安全的,有免疫原性的,可诱导免疫记忆,对侵袭性Hib感染有防御作用。这些Hib结合菌苗已在全球对数千万婴儿进行了免疫。脑膜炎球菌(a群和C群)和多价肺炎球菌结合菌苗正在生产,其制备方法基本上与Hib菌苗相同。近十年获得的经验可适用于这些新结合菌苗。然而,把Hib菌苗的经验推广到其他结合菌苗时应予提醒的是,如果菌苗抗原量是免疫应答所必需的,尤其是在载体蛋白量较高的多价肺炎球菌菌苗的情况下,则其情况可能与Hib菌苗接种后出现的结果不同。

Hib结合菌苗对新生儿或早产儿的安全性

三项研究表明,共199名新生儿接种Hib结合菌苗。总的看来,菌苗耐受良好。未发生与菌苗相关的速发型反应和严重不良反应。最常见的反应是注射部位局部发红、疼痛或肿胀。芬兰的一项研究使用pRp-t,在120名受种的儿童中,约20%有轻度局部反应。1例发生红斑和发热,2例烦躁不安。美国的一项研究使用HboC,50名儿童中,有2例局部反应,1例发热。所有症状自行消退。曾在新生儿期免疫的婴儿,嗣后免疫引起的发热或局部反应并不比按常规程序免疫的婴儿多见。

有两项研究将Hib结合菌苗接种早产儿(2月龄)以观察不良反应。36名儿童接种pRp-omp后,未发生全身不良反应,仅1例出现轻度局部反应。另一项研究为极早产儿(孕期<29周,体重<1000g=,14例中10例对首剂HboC无反应,2例为中度反应,1例出现呼吸急促,另1例出现呼吸暂停。必须指出,这些儿童同时接种首剂Dtp,并具有与早产有关的健康问题。因此,上述反应原性资料难以解释。以前的研究表明,早产儿接种菌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似低于足月儿。

对早期免疫的初次抗体应答

幼婴

在芬兰、美国、菲律宾和冈比亚进行的研究表明,1月龄或6月龄开始接种菌苗似有免疫原性。幼婴首剂后抗体滴度通常较低,但全程免疫后最终滴度仍达到保护水平。

在1或2月龄接种首剂Hib结合菌苗后的抗体几何平均浓度(GmC)通常低于接种前滴度。芬兰的研究表明,1、2和4月龄免疫前GmC分别为0.20、0.15和0.08μg/ml。在首剂pRp-t后2个月,1、2和4月龄受种者的GmC分别为0.11、0.13和0.11μg/ml。尽管抗体滴度下降,但仍有自动抗体产生。

评价血清应答时,必须考虑到被动获得性抗体滴度下降以及生后最初数月婴儿生长迅速。预期的母体抗体滴度可根据免疫前抗体滴度测量计算。母体igG抗体的半衰期估计为48天,根据儿童生长情况,从出生到4月龄的稀释系数为1.86。因此,如果婴儿无自动抗体产生,则4月龄婴儿血清抗体滴度应下降到免疫前的30%。1月龄受种儿童中有17%Hib抗体至少升高2倍,有6%至少升高4倍。2月龄受种者相应数字分别为27%和17%。4月龄受种者相应数字分别为28%和25%。

对第2剂pRp-t的明显应答甚至见于幼婴。Hib抗体GmC随受种者的年龄增长而升高,但应答者的比例变化不大。接种HboC后的抗体浓度似更高。当1和3月龄接种时,Hib抗体GmC首剂后从0.20μg/ml上升到0.30μg/ml,在第2剂后达到5.11μg/ml。

发展中国家的两项研究对幼婴接种Hib结合菌苗的免疫应答进行了评价。在冈比亚,于1和3月龄,或2和4月龄接种pRp-t。第2剂后1月个GmC,第1组为0.26μg/ml,第2组为0.41μg/ml。在菲律宾,产生的滴度更高。pRp-omp组初免后GmC为1.07μg/ml,HboC为1.90μg/ml,pRp-t为6.62μg/ml,而对照组为0.12μg/ml,每组首剂后抗体滴度略有升高。

早产儿

早产儿通常也按其年龄进行接种,而早期免疫的应答类型很有意义。所有五项研究均对此作了评价,在早产儿中菌苗诱导的Hib抗体滴度低于对照组。早产儿初免后GmC为0.68~5.75μg/ml,足月儿对照组为1.40~6.74μg/ml。特别是一些早产儿或慢性病患儿,对初免的抗体应答较弱,故对他们的免疫程序需重新评价。大多数研究表明,早产儿的免疫开始年龄与足月儿相同时,通常可从Hib结合菌苗中受益。然而,必须记住2月龄早产儿肯定比足月新生儿成熟,但不及2月龄足月儿。

新生儿

芬兰新生儿2日龄时Hib抗体GmC为0.34μ

g/ml,约为青年Hib抗体滴度的1/5。如无自动抗体产生,则此滴度迅速下降。2日龄接种pRp-t的婴儿4月龄时GmC为0.12μg/ml。然而,根据理论推算,滴度比预期值高,高于新生儿期未接种Hib菌苗的对照组婴儿(GmC为0.08μg/ml),表明新生儿期对Hib结合菌苗可产生自动免疫应答。4月龄接种pRp-t后,至6月龄抗体滴度仍可升高。研究组和对照组的GmC分别为0.97和0.81μg/ml。

美国的研究表明,出生时接种HboC的婴儿,2月龄时抗体滴度与出生时未接种的婴儿相似。

第三项有关新生儿接种Hib结合菌苗的研究,将出生时、2和6月龄接种pRp-omp的婴儿与出生时未接种菌苗而在2、4和6月龄接种3剂的婴儿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出生时接种pRp-omp组的GmC明显低于对照组。新生儿接种组7月龄的GmC为0.35μg/ml,而对照组为1.46μg/ml,其原因可能与耐受有关。

原先存在的抗体对菌苗应答的影响

通过注射免疫球蛋白或输血被动获得的Hib抗体,对高危婴儿有保护作用。富含Hib、pnC和脑膜炎球菌抗体(BpiG)的人超免疫球蛋白的研究表明,通过这种治疗达到的水平不会损害同时使用pRp-omp或HboC产生的自动免疫应答。

妊娠期间免疫接种可引起母体抗体滴度升高,随后大量抗体通过胎盘传给胎儿。mulholland等在冈比亚接种251名母亲。受种者母亲的儿童在开始接种前Hib抗体浓度(GmC为0.35μg/ml)高于未接种母亲的儿童(GmC为0.12μg/ml)。2、4和6月龄接种3剂pRp-t后Hib抗体滴度两组间无明显差GmC分别为2.84和3.91μg/ml。研究者对2与5月龄间抗体水平的关系作了评价,但未发现任何重要联系。脐血破伤风抗体滴度与婴儿Hib抗体应答间亦未发现任何联系。

芬兰的研究表明,当免疫前抗体浓度>1.0μg/ml时,抗体应答可能受到影响。当免疫前抗体浓度>3.0μg/ml时,所有儿童的抗体均未达到2倍升高。因此,母体抗体浓度高,则应答就差。尽管这样,对嗣后的接种仍有良好应答。免疫前抗体浓度高似乎不影响接种。即使儿童有高浓度的母体Hib抗体,似仍可安全接种。

芬兰的研究表明,母体破伤风抗体对首剂pRp-t后产生的Hib抗体应答无任何影响。在有低或高破伤风抗体滴度的婴儿,可检出相似的GmC和抗体分布。在第2剂pRp-t后,免疫前破伤风抗体滴度高的儿童,其Hib抗体滴度也高。但Barington等发现,首剂pRp-t后产生的Hib抗体滴度与接种前破伤风类毒素抗体滴度(来自母体)呈负相关。第2剂后也有相似的趋势,但不显著。在破伤风抗体滴度最高(由破伤风类毒素自动免疫诱导)的人群,未见负相关。

早期接种结合菌苗诱导免疫记忆的证据

在自然感染或多糖免疫接种后产生的荚膜抗体的浓度与保护性密切相关,0.15μg/ml浓度提示有短期保护作用,1.0μg/ml有长期保护作用。结合菌苗的临床保护作用似优于多糖菌苗。故这些界限在预测结合菌苗提供的保护作用中用途不大。根据效力试验结果,免疫记忆的诱导可作为保护作用的一项潜在指标。

幼婴免疫记忆诱导的证据可从1~4月龄接种菌苗的婴儿获得。在接种1或2剂pRp-t的婴儿,比较同一月龄时的Hib抗体浓度的结果显示,2剂有明显的优点。例如,芬兰的研究表明,于1和3月龄接种Hib结合菌苗的婴儿4月龄时GmC比2月龄接种菌苗者几乎高10倍,分别为1.07μg/ml和0.13μg/ml。1剂诱导的免疫记忆至少可持续至2岁,而此时通常可作加强接种。

新生儿免疫后诱导免疫记忆的有力证据来自2日龄接种pRp-t的婴儿。将4月龄婴儿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种相同的结合菌苗,本文来自范文中国网。另一组接种Hib多糖菌苗。多糖菌苗接种的目的是检测接触荚膜多糖的情况,而在此年龄组未接种的婴儿不能产生任何抗体应答。2个月后检测抗体,并与预期的Hib抗体浓度进行比较。到6月龄,如果对Hib多糖菌苗没有应答则抗体应降到30%。然而,在接种Hib多糖的婴儿中,有36%抗体至少升高4倍。在新生儿期对pRp-t有应答者中,这些应答更为常见。因此,这些婴儿似可从新生儿期接种Hib结合菌苗中获益,但幼婴抗体尝试仍很低。

参考文献

1eskolaJetal.Vaccine,1998;16(14/15):1433-1438

免疫学篇8

【关键词】狂犬病例;影响因素;防治宣传

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共患传染病,是人类病死率最高的急性传染病,一旦发病,死亡率高达100%,并且无特效药物,但是潜伏期长,有的可能持续人的一生[1]。2009年国际卫生组织最新数字显示,仅我国每年就报告8000例狂犬病死亡病例,其中50%左右是小儿,但是狂犬病在这些地区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2]。本文的研究目标是了解狂犬病流行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狂犬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提高狂犬病疫情应急处置能力,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与方法

本文狂犬病疫情资料来源于本省2009-2010年传染病疫情统计资料及狂犬病病例个案调查报告,动物狂犬病检出资料来源于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资料。狂犬病毒检验单位均为本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方法为小鼠感染法(mit)培养分离狂犬病毒。

1.2调查方法

同时按照分层抽样的方法,将调查的6个镇(街道)按城市和农村分为两层,城市化镇抽取一个居委进行调查,农村地区抽取一个村进行调查。由被调查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科医师采用入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问卷设计之后,对调查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确保调查人员掌握问卷内容及答卷方法。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个人及家庭基本情况、狂犬病防治知识、免疫办证情况等。资料的录入和分析调查员在检查无漏填、无逻辑错误后收回问卷,并进行编号,利用excell完成数据录入,应用SpSS17.5进行数据分析。

2结果

2.1狂犬病疫情情况

本次共调查50例狂犬病例,其中城市地区出现19例,农村地区出现31例。被感染人中男性29例,女生21例。感染年龄最小1岁,最大58岁,平均年龄20.5岁,多为小儿。职业分布:离退30.0%、工人25.0%、农民26.0%、职员10.0%、其他14.0%。受教育程度为:本科及以上5.0%、大专12.0%、高中、中专25.0%、初中40.0%、小学及以下18.0%。感染时间分布:一年中每个月份都有动物伤人,冬季最少,一月份以后,被咬伤人数逐月上升,至每年7-8月达到高峰,后又逐渐下降。这与人的活动,夏季穿衣较少容易被犬咬伤等有关。

2.2狂犬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

在感染患者中,95.0%以上的感染者或者亲属对象知道狂犬病是一种不能治愈的传染病;在狂犬病的传播途径方面,92.5%的感染者知道被患有狂犬病的动物咬伤会感染狂犬病;且有80.0%的感染者知晓在被动物咬伤后应立即用肥皂水和清水清洗伤口,说明感染者狂犬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还是比较高的。但是城市狂犬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与农村的存在显著性差异(p

表1:不同地区居民狂犬病防治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对比(n)

2.3免疫办证情况

虽然有100.0%的被调查者中认为应该给犬注射预防狂犬病的疫苗,但现养犬的免疫率为80.0%左右,城市居民养犬免疫率96.2%,农村居民养犬免疫率75.2%。城市与农村居民的免疫率有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当前本地狂犬病流行趋势和全国的趋势大致相同。从上世纪80年代的狂犬病的严重流行到90年代中期得到有效的控制,再到近年来发病的再度回升[3]。近年来,狂犬病疫情不稳定,且发病县市疫情范围呈扩散趋势,给全省人民的生命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狂犬病作为人畜共患传染病,其发病具有季节性升高的特点[4]。发病以夏秋季相对较多,冬春季较少。世界卫生组织狂犬病专家磋商会报告,根据侵入的病毒量和侵入部位,狂犬病的潜伏期2周到6年不等[5]。狂犬病暴露高峰比发病高峰要提前2-3月,本处人被动物伤害发生高峰与全国的一致[6-7],提示狂犬病防治部门要加强夏秋季狂犬病防治工作,每年在夏秋季到来前,要充分利用“9.8”世界狂犬病防治日及时做好狂犬病知识的宣传,按照犬咬伤处置规范正确清理伤口、全程接种狂犬疫苗和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

本次居民狂犬病防治知识及家庭养犬情况调查显示,被感染者家庭养犬率为7.5%,城市的养犬率6.5%,农村的养犬率6.98%,远高于2007年和2008年根据到犬咬伤门诊就诊病人数推算的动物伤害发生率。不过感染者对狂犬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比较高,95.0%以上的感染者或者亲属对象知道狂犬病是一种不能治愈的传染病;在狂犬病的传播途径方面,92.5%的感染者知道被患有狂犬病的动物咬伤会感染狂犬病;且有80.0%的感染者知晓在被动物咬伤后应立即用肥皂水和清水清洗伤口,说明感染者狂犬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还是比较高的。但是城市狂犬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与农村的存在显著性差异(p

总之,本省2009-2010年狂犬病疫情趋势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疫情范围呈扩散趋势。狂犬病发病数存在地区差异,男性多于女性,以儿童居多,职业以农民多见,呈现明显的夏秋季节性。同时感染者对狂犬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比较高,咬伤后人群对伤口处理和接种免疫率高,但是城市狂犬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与农村的存在显著性差异(p

参考文献

[1]HyunBH,LeeKK,KimiJ,etal.molecularepidemiologyofrabiesvirusisolatesfromSouthKorea[J].JVirusRes,2005,114(12):113-125.

[2]nagarajant,mohanasubramanianB,SeshagirieV,etal.molecularepidemiologyofrabiesvirusisolatesinindia[J].JClinmicrobiol.2006,44(9):3218-3224.

[3]merlinae,RybakovS,GruzdevK,etal.GeneticheterogeneityofRussian,estonianandFinnishfieldrabiesviruses[J].archVirol,2007,152(9):1645-1654

[4]熊成龙,郝宗宇,卢思奇,等.河南省两株狂犬病毒白和糖蛋白基因的序列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8(3):261-267.

[5]张永振,俞永新.防制狂犬病需长期坚持综合防制的策略[J].疾病监测,2005,20(5):225-226.

[6]胡家瑜,徐天强,伍稚梅等.上海市狂犬病流行病学分析及预防控制策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2(1):11-13.

免疫学篇9

[关键词]食品专业本科免疫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174-02

[作者简介]匡华,彭池方,徐丽广,宋珊珊,胥传来,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免疫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已广泛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食品学科作为典型的交叉学科,与医学、生物技术等学科密切相关。随着食品科学的发展,目前对食品营养、食品功能、膳食摄入与健康、食品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已成为食品科学以及预防医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因此,国际上食品科学发展较好的院校非常重视食品科学教学中基础生命科学知识的教学,其中,最受重视的就是免疫学基础。

一、课程设置

免疫学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内容抽象、枯燥,毫无医学相关知识和临床经验的食品专业本科生几乎对免疫学缺乏感性认识,学习起来较为困难。

江南大学食品专业学生在基础课程阶段开设了生物化学(理论讲授56学时,实验课程32学时)、微生物学(理论讲授48学时。实验课程32学时)、食品营养(理论讲授24学时.实验课程16学时)和食品化学(理论讲授40学时)等相关课程。为学习免疫学知识打下了一定基础。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的免疫学课程开设在第7学期,只开设了理论讲授课程。共计16个学时.相对于其他兄弟院校,没有开设免疫实验课程,而且学时数量也偏少。例如:暨南大学食品专业开设免疫学理论课程40学时,实验32学时;陕西师范大学食品专业免疫学理论学时36,实验课程18学时。其他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食品专业都在开设免疫学理论课程在同时开设了免疫实验课,总学时数远远多于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的课时安排。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的免疫学课程安排在大四的第7学期,这距离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营养学等相关课程相关背景课程的开设已经过了1年的时间,此时,学生对于生化或微生物方面的知识大多已经淡忘,给课程的讲授增加了难度。而国内其他院校都安排在了大二或大三阶段(即第4至第6学期),这个时间安排在生物化学及微生物等相关基础课程之后,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免疫学是一门抽象的理论型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教学在免疫学教学中尤为重要。而且,学生对直接的感性认识印象更为深刻。因此.我们认为,食品专业本科生免疫学课程开设时间不宜过晚,应该在生化、微生物等基础课程之后开设,并辅以适当的试验课程,这将会对学生的认知起到较大的推进作用。

二、课程理论讲授内容的选择

免疫学内容纷繁芜杂,理论深奥。一般来说,医学本科生的免疫学是专业核心的骨干课程,其讲授分为基础免疫学、免疫学试验和临床免疫学等3个部分。目前我们对国内高校使用的“食品免疫学”的教材进行了梳理、归纳,主要教材包括: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江南大学胥传来主编的《食品免疫学概论》;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顾瑞金主编的《食品免疫学概论》;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江汉湖主编的《食品免疫学导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出版、宋宏新主编的《食品免疫学》,以及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范远景主编的《食品免疫学》等,这些教材基本都覆盖了医学免疫学的全部内容。而在一些非医科大学中,免疫学理论课学时数开设相对较少,如此众多的内容,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实在很困难,使其望而生畏。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一味强调学科的完整性而将内容全面展开,势必加重学生的负担,挫伤学生学习的兴趣。

此外,各种教材在章节顺序的编排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科学生平时在学习中比较容易接受一些宏观概念。而对微观上一些概念的理解感到很难。因此我们认为,在章节的顺序上应遵循从宏观到微观,有重点、有层次地展开教学内容。讲授内容一般包括:绪论和免疫系统(2个学时)、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4个学时)、免疫应答(4个学时)、食品免疫检测技术(2个学时)、食物过敏及预防(2个学时)及功能性食品与健康(2个学时)。讲授内容应摒弃较为晦涩难懂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及细胞因子等知识,而将涉及这些内容的书籍和教材推荐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后阅读参考。

开设免疫学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免疫学的基本原理.从而指导日后他们可能从事的食品研发、食品加工和食品检测工作。我们在食品专业免疫学的讲授中发现,本科生对于大量出现的各种医学名词、定义和关系很难一下子弄清楚。因此,根据学科和专业特点明确教学重点,适当地精简内容,是改善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课程实验内容的选择

免疫学课程的实验教学具有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作用,既可巩固理论知识,又可为以后的研究和实践奠定扎实的基础。国内医科专业学校由于安排了足够的实验学时,可以就抗原抗体反应、免疫细胞检测、免疫分子检测、临床免疫(超敏反应)等内容安排凝集实验、沉淀实验、免疫电泳、补体结合实验、免疫标记实验、抗体制备实验、免疫细胞分离实验、淋巴细胞功能检测实验,以及免疫分子测定等实验内容。

对于食品专业本科生的教学而言,由于受课时的限制,使得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不高,因此在讲授内容上,不能照搬医学院免疫学实验课程的全部内容,而应根据“免疫学”这门学科特点将课程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进行教学。“掌握”的内容要求理解透彻,能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学习工作中熟练、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熟悉”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并能适当应用;“了解”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实验教学工作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还应该侧重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根据理论讲授的内容进行优化和调整,力求简明实用。为此,我们建议在实验教学内容中开设抗原抗体凝集和沉淀反应实验(可设置4个学时)、抗体制备实验(可设置8个小时)、酶免疫测定实验(可设置8个学时)等内容。

免疫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免疫学实验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和生物学研究。随着免疫学理论的进展及相关学科新技术在免疫学的应用。近年来诞生了不少免疫学新技术。这些技术不仅推动了免疫学的发展。也是疾病诊断、疗效评估和探讨疾病机制和治疗的重要手段。为此,不同学校可根据本校对仪器和设备资源的具体占用情况,采用现场讲授和演示的方式对免疫电泳技术、免疫印迹技术,以及流式细胞仪技术进行介绍,使学生了解其检测过程和应用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实验原理及操作技能,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讲授方式

免疫学篇10

在本科免疫学实验教学中,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参与的免疫反应、免疫标记技术、细胞免疫功能测定等实验是经典实验,也是医学生必修实验。由于课时数的限制,以往实验教学模式是技术人员将一些耗时长的实验环节事先完成,学生按照课本指示完成其中一些操作。结果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各个孤立的实验项目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实际意义,难以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也缺乏继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为了改变这些弊端,我们以医学免疫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主线,将传统的实验内容设计为一个系统的整体性研究项目,包括了从抗原制备动物免疫、免疫血清采集和分离、抗体效价测定和功能分析、免疫酶标记技术测定等一系列实验项目。根据实验教学的指导思想及目的,本项目设置了两大主体实验,“绵羊红细胞抗血清(溶血素)的制备及效价观察”和“牛血清白蛋白抗血清的制备及效价观察”。前者是颗粒性抗原,后者是可溶性抗原,制备的抗血清检测方法均不同。这两大实验从脱纤维绵羊红细胞的制备和牛血清白蛋白抗原浓度、免疫佐剂的配制,免疫程序、途径的设计,抗原剂量、动物注射次数的掌握、免疫时间间隔的确定,家兔心脏采血,抗体的提取,直至运用直接凝集法、电泳检测技术、双向扩散实验等检测相应抗体效价等一系列实验活动,将以往单个独立的实验贯穿起来,组成一个大实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融于项目之中,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展开。

2实验教学模式改革

为了改变由实验指导老师“抱着走”的传统教学方法,我们在本次实验改革别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实验开始前,将实验课件挂在教研室的网站供学生提前预习,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并设计实验方案。根据不同的抗原、免疫途径和剂量,有意识地将每班分成三个实验小组,从两种免疫抗原———颗粒型抗原和可溶性抗原入手,使学生在进入实验时就必须搞清楚这两种抗原的概念,促使学生不得不翻阅书本和查阅资料。在弄懂了实验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着手实施实验步骤,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以确保学生在实验时能够全面理解免疫概念、方法、效应机制等问题。本实验免疫的抗血清由于动物机体的差异,免疫的抗血清效价均不同,每一组的抗血清检测结果均未知,这就避免了同学之间抄袭实验报告的情况。“连贯性模块式”教学综合运用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动物学等实验技术和方法;采用课堂内外相结合,学生为主体、以组为单位的项目制教学模式。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部分实验,学生对配制试剂、动物免疫、血清制备等过程都亲自操作,掌握了实验项目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开展本项目第2、3次实验上课要连续,不能隔周,因为凝集反应中的绵羊红血球要求新鲜配制,心脏抽取的溶血素要马上测定效价,补体参与的免疫反应试验要在第3次实验课完成,第2次和第3次实验课程安排时间要在同一天,分上下午完成,第4次实验安排免疫酶标、金标记技术测定和细胞免疫功能测定,在第5次实验开始前,学生继续利用这段业余时间进行可溶性抗原的免疫工作来提高抗体效价。对流免疫电泳和双向琼脂扩散试验则安排于最后阶段的功能检测实验中。本实验项目的每一个步骤都是学生自己安排,大大提高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协同能力,增强其在今后工作中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3实验教学评价体系改革

本次改革的另一重点是对学生成绩评定系统的改革。每个学生在完成项目教学后要求撰写一份规范的研究小论文,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评分标准包括:方案设计、实验操作和习惯、团队合作能力、数据记录和分析、综合分析和科学思辨能力等内容。学生通过实验设计、实验记录、实验报告、实验讨论、结果报告这一系列的项目实施锻炼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明显的提高。

4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