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本科国际贸易论文十篇本科国际贸易论文十篇

本科国际贸易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2:17:11

本科国际贸易论文篇1

论文摘要:双语教学是国际贸易本科的专业需求,也是培养跨国人才的有效途径。在分析双语教学系统构成要素的基础上,讨论了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个系统的解决办法,即通过双语教学系统设计来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现代社会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国际间交流的增多,以及我国对外开放范围的不断扩大、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急需大批具有对外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为了适应教育全球化的需要,我国许多经济发达地区的高等院校都开始在涉外本科专业推行双语教学(Bilingualeducation)。国际贸易本科专业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六大试点双语教学的专业之一。国际贸易本科专业的双语教学是指在国际贸易本科课堂上以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作为教学语言进行的学科教学与交流。其目的是通过课堂上的真实语言环境帮助学生高效掌握国际贸易专业英语,锻炼学生的专业英语表达能力,最终使学生能够用英、汉两种思维方式进行国际贸易学科的学习、思考与研究。双语教学在我国尚处于实验阶段,许多院校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开展的双语教学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盲目性和随意眭,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都与现实发展对该专业提出的要求相距甚远,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组织管理和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的规范和理论上的指导。笔者认为,要解决目前双语教学中的问题,必须从国际贸易本科的专业特点出发,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实施一个完整的双语教学系统设计。

一、双语教学系统设计的要素分析

教学系统设计(iSD,instructionSystemDesign),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具体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模式等四个基本的构成性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又构成系统输入和输出之间复杂的运行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过程。

师资是双语教学中的关键因素。双语教师首先必须是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对学科体系基本框架、学科发展趋势、理论发展动态等有较全面及时的了解。同时,这些教师也应具备较强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和较强的听说表达能力。

学生在这个教学系统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的配合直接关系到双语教学的实施效果。一方面,离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双语课程的内容无法讲授,特别是在进行一些案例分析、课堂提问时学生的投入程度尤其重要;另一方面,双语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也要求学生必须主动提高自身的外语水平。双语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时面临着语言和专业的双重压力,双语课程的学生要投人大量时间和精力,既要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又要提高使用英语的能力。

教材是双语教学系统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构成性要素,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的平台。教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教材是指教科书,而广义的教材则是指包括教科书、教学大纲、教师手册、学习指导书、复习题、练习题、参考文献等在内的教学材料系统。面对众多的原版教材,选择的标准为该教材能基本概括学科理论,或者是能反映学界形成共识或权威性的分析范式。它既要为有志于进一步研究本学科理论的学生提供一个知识和方法上的基础,也要为从事具体实践的学生和专业工作人士提供一个知识和方法上的依据。

国际流行的双语课程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浸没式、过渡式和维持式三种,三种方式各有所长。在教学实践中具体采用何种教学模式应视实施双语教学的学生类别、课堂教学语言的使用状况、实施双语教学的目标以及语言目标而定。双语课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当好教学设计者、组织者与协调者的角色,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条件激发学生的互动意识,促进其发挥主体作用。鼓励双语教师积极编写详细规范的双语教案,并制作配套的多媒体课件,使双语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多彩。

除了上述四个最重要的因素以外,为保障双语课程的顺利开展,双语教学系统设计还应充分考虑相关学校和院系建立的管理制度、完善对双语课程的激励机制、规范双语课程的评价考核制度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协助。

二、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在我国还不成熟,在学生、教师、教材和考评制度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一)双语师资水平有待加强

国际贸易专业是一个以英语为基础的实践性专业,专业素质与外语素质的“双高”是高校双语老师的基本素质要求。虽然目前很多高校的专业骨干教师一般都有硕士或博士学历,具有较高的读写能力,但听说能力相对较弱。在温州大学的调查结果显示:34%的学生认为老师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其中有40%的学生担心老师是否能使用英语清晰准确地讲述教学内容,52%的学生则担心老师是否能恰当处理专业知识和英语语言运用的关系。如何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语言技能等方面加强双语师资培训是当务之急。

(二)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待提高

国际贸易专业属于国内财经院校的热门涉外专业,该专业学生入校时高考英语成绩总体较好,而且该专业学生在人校后学习英语的热情很高。但双语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主要在于学生目标语言水平不容乐观,特别是听说水平不尽如人意,专业词汇量不够是学生使用原版教材的最大障碍。此外,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不够充足,难以做到迁移、融会、贯通,造成了专业知识前后无法相互沟通,新知识的学习缺乏严密的系统性,直接损伤学科教学的整体质量。

(三)教材的使用有待系统化

按教育部的要求,大学的双语教学要使用外语原版教材,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由于我国的双语教学开始于最近几年,任课教师本身信息渠道狭窄,同时原版教材价格昂贵,不仅对于学生,而且对于老师来讲独自承担教材的使用费用都是个不小的负担,因此造成当前双语教学过程中使用教材难易程度参差不齐,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的局面。“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学”、“wi''''o体制及案例分析”等国际贸易专业双语课程采用的教材大多是从国外翻译过来的中文本或英文本,或者翻译后再编著,虽然能基本满足教学过程的需要,但是缺乏系统规划。

(四)考核制度有待健全

考核制度是调动教师和学生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措施。在双语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不但要熟悉专业知识,还要吃透原版教材,为了满足大纲要求和联系我国实际,教师要收集很多针对我国实际的资料,因此其工作量和难度要比非双语教学大很多。此外,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采用双语教学往往会影响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而且有些学生还可能产生抵触晴绪,教师在课堂上可能面临更多的难题。因此,如果没有相关的薪酬激励措施,光靠教师的热情是无法坚持下去的。同样,学生在学习难度和学习任务方面也大大增加,如果还是采用相同的学分,也会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上述问题错综复杂,互相影响,不是某课或某个教师能够解决的,必须要从系统的角度来解决。

三、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系统设计

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系统设计,是指为实现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目标,而对整个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活动进行规划与安排,并根据实践获得的反馈信息不断调整教学活动的系统化设计过程。

包括课堂教学策略设计、课程设计、师资来源与培养、教学内容设计、评价管理设计等。

(一)课堂教学策略设计

目前国际贸易本科双语教学课堂教学策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为“群体一接受”型,即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少数采用个体一接受型;而个体探究型、群体探究型则占极小的比例。课堂教学策略的优化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为教学媒体的选择与组合,在加大信息量的同时充实教学内容,节省英语板书时间,利用国内外经贸专题网站、专业学习网站拓展双语课堂的范围和空间。教师可在校园网上建立个人主页,公布外文版教学大纲、本学科主要内容、中外文参考资料、相关站点链接等;二为教学方法的优化,尝试“例中学”、“做中学”、“探中学”、“评中学”等多种多样的双语教学活动,发挥各种教学活动及教学方法的优势,提升双语教学效果。

(二)课程设计

国际贸易专业具有专业性强和实践要求标准高的特点,其知识结构具有层次鲜明、衔接紧密的特点。双语课程的设置宜采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基础性学科、应用性学科和上层学科在设置时间上的系统性。在第一、二、三学期完成全部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模块中的学科基础课程的学习,在此阶段,学生没有任何专业及经常课背景,不提倡开展双语教学。在第四学期,为避免学生从大学英语教育到双语教学的巨大落差,宜开设专业英语课程进行过渡,如“外贸函电”、“经贸英语会话”。第五学期可开展“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等专业基础课的双语教学,由于是基础课程,不宜采用过多的外语教学,以免影响学生的理解,比较适合的教学外语使用比例是20%30%,让学生熟悉专业术语和对应的外文名称。在大三上学期开展“进出口实务”、“国际市场营销”、“经贸地理”等课程的双语教学。在大三下学期开展“国际结算”、“单证制作”、“报关与商检”等课程的双语教学。大四上学期开展“国际商务谈判”和学生课程实践的双语教学。这样可以对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词汇的掌握有一个系统渐进的过程。

(三)师资来源与培养

在教师方面应开展“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由于外贸专业是一个以英语为基础的实践性专业,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可以聘请国外学者来讲学,或者聘请有出国留学经历的学者担任双语教师,或者引进外贸专家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并承担适当课程、适当比例内容的教学任务;同时,可以通过校本培训、国内进修访学或国外进修的方式培养在职双语教师,或将教师送到外贸公司去实践,来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外贸操作水平和双语教学能力,使其知识结构与贸易发展与时俱进。

(四)教学内容设计

双语教学内容的选择尽量遵循以下标准:一是内容新颖,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克服双语教学中使用外语工具的不利因素;二是内容理论性较弱、理论性较强,理论知识较为抽象,用英语讲解很晦涩,将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通过实践可以弥补学生对理论理解的不足;三是章节相对独立,内容相对松散,前后章节既是一个整体,又相对独立,对前章内容的理解相对来说不太影响后续章节的学习;四是注重教材的选择,可选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推荐使用经济学类、管理学类专业及法学专业原版影印教材的通知》所推荐的教材,还可参照国内高水平大学正在使用的英文教材,必要时可根据教学需要对原版教材进行删减集成,自己编写教材,积极开发和利用其它辅助教材,如中文教材、生词表、网站、工具书等。

(五)评价管理设计

为了保证双语教学工作的质量,以及对双语教学工作有一个正确的评价,以便为今后双语教学工作的全面展开打下良好基础,应建立双语教学评价体系,即根据双语教学目标的要求,对双语教学全过程和结果展开有效监控,包括对教师的教学态度、能力和效果,以及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成就作出的价值判断。双语教学评价不仅能使教师获取双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同时,使学校、学院及时了解双语教学的实施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改进双语教学管理,促进双语教学系统的不断完善。双语教学的评价管理设计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对教师的激励,在政策上鼓励教师深化研究、大胆实践,制定双语教师的薪酬制度,使他们的超额付出得到肯定和回报,如适当上调双语课的课时量,以解决课时有限带来的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耗损的问题;二是对学生双语学习的评价,教学过程中可将学生在课堂/课外论坛中的发言及讨论的次数、质量、水平确立为评价内容,鼓励学生撰写英文报告、论文、方案,期末总结评价时可将口头考试与书面考试有机结合,综合考核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特别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内容可中英文结合;三是建立完善的双语教学监督机制,把双语教学纳入日常的教学管理程序,从根本上稳定双语教学模式,可成立双语教学管理部门,制订既详细又具实际可操作性的评估细则,对教材的选用、教师的准入制度、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教案、课堂教学检查、试卷、学生意见反馈等进行规范和管理,制定相应的章程和模式,做到凡事有章可循、有案可查。

本科国际贸易论文篇2

[论文关键词]科研促进专业教学

0.引言

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而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推进器,以科研促进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它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深度、拓展教学的广度,而且可以更新教师知识结构、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没有科研的支撑作用,教师便不能对学科的前沿、动态有及时和深入的掌握,无法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学科特点以及相关学科之问的关系,往往沦为有限知识传授的输送者,难于启发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科学是源,教学是流,只有把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

1.科研带动了教学改革

现代科学的发展速度惊人,新思维、新方法、新成果、新观点层出不穷,国际贸易学科发展更是如此: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学科的发展有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为:第一,国际贸易研究对象出现了新领域、新课题,诸如“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标准化与国际贸易”、“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第二,国际贸易理论出现新理论、新原则。伴随各国经济发展,利用外资理论、新保护主义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国际贸易非零和竞争理论、国际贸易“双赢”理论诞生。第三,国际贸易实务出现了新方式、新岗位。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飞快发展,出现了以计算机为媒介的网络上所达成以货物(或服务)所有权或使用权转移为标志的电子商务。新形势下,外贸行业内的分工趋向细化,新的岗位不断涌现,如外贸跟单员、报检员等等。

如果我们对国际贸易学科发展不加研讨,对社会需求不予荚注,对本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不进行改革,所培养的学生显然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因为国际贸易学科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能掌握国际贸易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精通国际贸易相关法规惯例,又能独立完成各类企业的进出口各项环节的运作。而我校原人才培养方案无论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上还是在专业课设置上都存在很大问题。教学理论与实践环节脱节,专业技能课程缺失。正是从国际贸易学科发展角度探讨我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我们才大胆提出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课程设置要改革。相关论文——“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探讨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建设”于2007年公开发表。实际上,课程设置是高等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专业教师科学研究的一部分。更广义地说,教学研究可视为科研的一部分。我校新制定的09版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方案,就是本校国贸教研室专业教师深人研讨国际贸易学科发展所完成的科研成果。

通常而言,脱离科研工作的教师,往往没有机会或热情对本学科发展和专业设置、课程建设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难以实现对本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应用。其教学内容必然容易枯燥、过时。专业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其专业方向领域拥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了解最新的学术前沿的动态。这一目的得以实现则需借助科研,科研推动教学与时俱进。

2.科研提升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本科生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阶段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全面检验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指导是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水平是检验四年教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认真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所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个收集文献,调查资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提升学生研究问题能力的一个过程。带领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直接、最重要的举措。人才的培养不仅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经过实践丁二作的锻炼。在05级国贸专业论文设计中,大多数同学都参与到我的科研课题。如虢威同学毕业论文课题“湖北粮食物流产业外资进人现状分析”正是我所主持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湖北粮食物流安全问题探讨”中的部分内容。梁华迪同学的毕业论文题目“湖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分析与对策”同样是我参与的省级项目——“中国农产品国际营销环境研究”中的一个分支。在没有参与论文课题申报前,多数学生对论文的架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论文研究目的是模糊的,对收集的资料也不假思索地填充在论文中。论文没有太强的逻辑性,中心也不突出。通过反复指导并阐述自己在科研论文所表达的观点以及课题研究所要实现的目标,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归纳提炼论文所要表达的观点,经过多次比较国内外相关论文,激发他们独立研究并找到与课题有关论据,使他们在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巾得到切实锻炼。这种启发式的指导学生参与科研,并严谨负责地把守论文质量关避免了学生盲目抄袭或草率应付。教师在科研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敬业精神、创新意识、强烈的进取心,往往对学生的创造能力、探索精神、治学态度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学生对知识整体把握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科研过程中得到全面提升。

3.科研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往往涉及到本专业的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对于国际贸易专业教师而言,需具有宽广的知识,能够将专业课教学中涉及到的多个领域的知识如国际经济学,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国际商务管理,国际贸易实务,wto规则等融会贯通。而要做到这些的前提则必须在科研工作中不断了解国内外的最新动态,不断积累丰富的研究成果资料,了解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这样才能将专业最新的前沿带进课堂。大学专业教学内容虽有基础性的一面,但其流动性,变异性最强。确保教师和学生一起站到最前沿,其保证就是大力开展科学研究。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和传播者,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依据,它包含教学的内容并反映学科的最新进展。《外贸函电》是我校双语教学的示范课程,身为主讲教师,在对该课程近40本国内外教材深入学习同时,不断总结并探索新的教学内容,大胆摒弃国内诸多《外贸函电》教材中已完全过时教学内容,例如,电传的格式及运用根据学科发展,把电子商务运用及电子邮件的运用充实到教学中,并主编了《商务英语函电教程》。在完成这本教材的同时,视野开阔了,创新意识、实践精神、独立探索的能力得到提高。由此可见,科研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增强教师底蕴的重要途径。

本科国际贸易论文篇3

关键词:试点本科;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

我校办自考,从1994年建校以来,已经做了很多年,2009年之前的自考,是社会助学性质。也就是说,学生招进来,学校开课,是完全按照省教育厅自考办公布的各自考专业课程体系来安排教学的,到了全省统一的自学考试时间,学生参加自学考试。

一、原自考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原自考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目标未能体现新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我校原有的自考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在上世纪90年代江西省教育厅自考办拟定的框架下,虽经多次修订,但并未真正体现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当今社会国际贸易人才需求呈现多种变化趋势,表现为技能综合化、平台电商化、视野国际化、知识实践化。技能综合化,要求考生在通过自考全部科目的考试后,能具备国际贸易全部流程要求的多种技能。平台电商化,要求考生获得国际贸易自考毕业证后,能充分运用电商平台从事国际贸易。视野国际化,考生在通过专业学习后,具备扎实的国际贸易理论知识,具备全球视野。知识实践化,要求考生通过全部课程考生后,能迅速适应社会,对于工作能够立即上手,而原有的课程体系设置,偏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忽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第二,课程开课时间未注意先后顺序,未考虑到学生学习规律。比如原课程体系中,《金融理论与实务》放在第五学期开课,而《国际金融》却放在第三学期开课。这就造成学生尚未学习金融基础知识之前,就直接接触国际金融知识,学生只能学习吃力一知半解,自考通过率极低,成为整个自考国际贸易专业通过率的“瓶颈”课程,造成众多考生拿不到毕业证。还有《国际贸易实务(一)》,这门课程在第二学期就开课,而《国际贸易》这门课程却在第三学期开课,学生还没有学习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就直接学习国际贸易实务,老师在讲解实务过程中,总是要不停的跟学生复习国际贸易理论,因为实务的理解离不开理论的掌握。

第三,课程设置内容交叉、几门课程存在一定重复。国际贸易类课程之间存在着交叉重复,比如《涉外经济法》与《国际商法》,一是两门课程通过率都较低,二是两门课程内容存在一定程度重复。《涉外经济法》主要是阐述涉外投资方面的法律规范,而《国际商法》的主要内容为海商法及货物贸易及运输的相关法律规范,但两门课程在公司法、知识产权法等方面存在重复。还有《国际贸易实务(一)》《国际运输与保险》等课程在贸易术语以及货运、保险及惯例方面有重复的地方。《国际结算》与《国际贸易实务》以及《国际商务单证实训》中的国际贸易结算方式、结算工具、结算单证中有交叉。《外经贸经营与管理》与《中国对外贸易》两门课程内容高度重复,直接可以拿掉一门课程。由于课程设置贪多求全,使许多课程的内容有所交叉。在自考助学教学活动中,学生重复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上课不注意听讲,教师也难组织教学。因此,需要在充分研讨各类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理顺相互间的关系,设置好课程的开课顺序,整合国际贸易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

第四,教材相对老化,多年基本没有更新。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考试大纲制定的再好,也要以教材去落实和体现。但是我校自考助学教材基本上采用的是全国自考教材编写委员会编写的材,这些教材重理论轻实践、重应考轻应用,教材10几年不变,甚至有很多编写错误和排版错误。有部分教材版本有所更新,但基本换汤不换药,更有甚者只是重新印了一个出版时间和换了个封面,这影响了老师的教学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拓展,这严重地束缚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更新。

第五,整个专业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有待完善。原有考试计划和课程体系,基本上是一门课对应一个考试,评价该门课程合格的唯一方法是----考试,这未免太简单粗暴单一片面。当今社会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掌握国际贸易各种手段和技能,能够迅速适应社会的需求,胜任国际贸易岗位群所需综合素质,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第六,考试形式和方法单一。高等教育考试有闭卷、开卷、口试、成果试(如设计成果、论文、制品等)、操作试、计算机及网上考试和观察考核等七种基本方法。前三种方法一般适用于认识领域考试;成果试、操作试、计算机及网上考试适用于技能和能力考核;观察考核主要适用于学生素质综合测评。而在自学考试中,许多专业考试计划仍然以闭卷笔试为主,课程成绩的评定过分依赖单一的一次考试成绩定终身,多样化的考试形式至今尚未形成。

二、自考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

课程教学计划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以及培养过程的总体设计,是学院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实施的基本依据。自考国际贸易课程体系改革要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和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处理好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原有教学内容和新设教学内容的关系,课程继承与课程创新的关系,可以大胆借鉴和积极吸收其他省份和其他学校自考国际贸易本科教育改革的一切先进的、有益的经验和成果。改革自考国际贸易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要遵循的原则。

第一,坚持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原则。坚持教育部有关成人高等教育和全国考办、省自考办关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及自考综合改革试点的基本要求和成人高等专科、自考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双证”专科(双证即学生通过专业全部课程考试后,可以获得毕业证和职业技能证)、本科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应与学院同层次同专业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的水平相一致。

第二,成教专科与自考本科、自考专科与自考本科有机衔接的原则。我校自考本科各个专业均与外校成教专科对接,我校前期开设的专科部分课程与外校成教专科部分课程对应,课程一样的自动匹配。要充分了解和学习外校成教专科的课程体系,再制定我校自考试点本科各门课程的开设和考试。

第三,强化专业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在制定自考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过程中,要保证学生通过本专业的学习以后,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有过硬的适应工作能力和上手能力,我们的毕业生能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干”。国际贸易整个流程包括寻找客户、合同洽谈、开证审证、贸易术语、运输保险、制单审单、贸易结算、贸易纠纷等等各个环节,一方面可以对应国际贸易六大专业技能证书,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能熟练操作整个国际贸易流程的各项业务和各个环节。

第四,课程考核多样化及课程学习过程性考核原则。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考试命题中,国家统一命题课程比例控制在20%左右,省级统一命题考试课程比例控制在80%左右;课程考核方式主要采用笔试、网络注册学习过程性考核和实践考试。同时,选择条件成熟的1-2门笔试课程,采用小论文、调查报告等考试方式考试;部分实践性强的课程试行实践考试或过程性考试和终结性实践考试相结合的学业综合评价,其中过程性实践考试成绩与终结性实践考试成绩比例一般为5:5,由省自考办监督执行,部分理论性强的课程采取“网络注册学习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学业综合评价,其中“网络助学过程性考核评价”成绩占到30%。

三、自考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方案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国际贸易专业所需的素质要求,我们把自考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界定为:“一德”,就是具有从事国际贸易工作所需的良好职业道德;“二基”,就是具有从事国际贸易工作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基本应用技能;“三能”,就是具有从事国际贸易工作所需的实践操作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四证”,就是考生通过专业学习后,拿到本专业毕业证、英语四级证、计算机二级证、国际贸易职业资格证。围绕一德二基三能四证的培养方向,结合课程体系设计的原则,自考国际贸易课程体系设计方案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建议。

第一,课程设置方面。一是公共基础课。课程主要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数学(一)、基础英语、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二是学科基础课程。课程主要包括统计基础、经济学基础、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金融理论与实务(一)、基础会计学、国际贸易、国际市场营销学、服务营销学、商务英语口语、国际企业管理、公关礼仪。三是专业课。专业课的设置,应“重基础,宽口径”,课程包括外贸英语写作、国际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实务(一)、国际商务单证实训(实践)、国际运输与保险、外经贸经营与管理。四是实训实践教学。实训实践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社交沟通能力、团队组织能力、协调应变能力、面对挫折能力。课程主要包括国际贸易实务(一)课程实习、国际商务单证实训、国际运输与保险课程实践、寒暑假社会实践、军事训练,毕业论文(设计)、毕业实习。

第二,教材建设方面。一是从单一的纸质教材向立体化教材方向发展,加快网络课件、多媒体光盘等多种形式的教材建设;二是实行统编教材的“双轨制”,变单一的教材统编模式为统编与选用已有教材双轨并行,提高效率;三要加强自考特殊教材的建设,体现自学考试的职业性、技能性和实用性。

本科国际贸易论文篇4

一、60年对外贸易的巨大成就

(一)对外贸易规模由小到大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28年间,对外贸易增长了12倍,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01年的23年间,对外贸易增长近25倍,年平均增长22•1%;加入wto后,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对外贸易赢得了历史上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机。2004年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2007年再破2万亿美元大关。2002-2008年,进出口总额增长4倍多,年平均增长为25•9%,七年进出口总额占中国60年进出口总额的70%以上。60年来,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不断提升。1950年占世界进出口总额的0•9%,到2008年达到8%以上。中国的出口总额经过30年徘徊到1990年列第15位,2001年列第6位,2004-2006年居第3位,2007-2008年上升到第2位,中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经济体。

(二)进出口商品结构由不合理到相对合理

新中国初期,出口商品的80%以上是初级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则主要是机器设备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改革开放后,进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战略性转变,1980年工业制成品出口接近出口总值的一半,1989年上升到71•3%。从根本上扭转了大量出口初级产品来换取工业品进口的落后局面。进入90年代,机电产品成为进出口的主力军。1990年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值的17•9%,到1998年,占出口总值的比重达36•2%,成为中国出口第一大类商品。同期,机电产品进口占进口总额的45•6%。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进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发生变化。2002年至2008年七年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与进口的平均增速分别高达36•8%和2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中国出口总值的比重从2002年的20•8%上升到2008年的29•1%,进口比重从28•1%上升到30•2%。

(三)对外贸易额由逆差到顺差

中国对外贸易差额经历了从小额逆差到微量顺差再到巨额顺差,从外汇极度短缺到成为外汇储备全球第一的历史性转变。1950-1977,其中头6年全部为逆差,平均年逆差约8•5亿美元,其后年份为小额顺差或逆差;1978年以来,对外贸易顺差大幅增加。1995年对外贸易顺差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2005年一举突破1000亿美元,2007年突破2000亿美元,2008年接近3000亿美元。外汇储备大幅增长,2008年末达到1•9万亿美元,成为全球外汇储备第一大国。

(四)贸易伙伴由单一到多元

建国初期,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国际市场是原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70%以上,其中对苏联的贸易额约占半。80年代末中国提出了“市场多元化”战略。经过多年的努力,市场多元化战略取得明显成效,目前中国的贸易伙伴已遍及世界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2008年,中国前十位最大的贸易伙伴依次为:欧盟、美国、日本、东盟、香港、韩国、台湾、德国、澳大利亚和俄罗斯,对这10个国家和地区的双边贸易额合计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78•4%。

(五)自由贸易区建设由少到多

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的发展过程。2003年以来,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得到大发展,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和渠道。中国与五大洲29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2个自由贸易区,到2008年占到中国对外贸易额的1/4以上。中国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凸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诸多自由贸易区建设如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中-新加坡自由贸易区等的带动效应。同时拓展跨地缘优势,建设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中国正与海湾合作委员会(简称海合会,包括沙特、阿曼、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和巴林6国)谈判建设自由贸易区议案。

二、巨大成就的理论与战略保证

60年对外贸易巨大成就的取得具有客观必然性,也是中国特色国际贸易理论和中国特色对外贸易战略的不断优化、形成合力的必然结果。

(一)中国特色国际贸易理论的保证

理论来自实践,同时又对实践产生反作用,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对外贸易理论主要引进于前苏联,此时对西方国际贸易理论持否定态度。加之世界政治二元化格局,形成东西方对峙的两大阵营,人为地把统一的国际分工体系和国际市场体系分割成“社会主义大家庭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与“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致使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空间十分狭窄。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化呼唤中国化的国际贸易理论问世。邓小平基于中国经济融入国际经济的客观趋势,依据中国的国情,科学总结中国的历史经验,建立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国际贸易观点、思想和理论。其基础理论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外开放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三大块组成,其应用理论由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帮助中国发展对世界有利;一国两制、共同开发;利用好中国这个大市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等六大观点组成。邓小平的国际贸易理论不同于马克思、列宁和前苏联的国际贸易理论(时代不同、任务不同、内外部环境不同、世界经济走势不同),更不同于西方古典和现代学派的国际贸易理论。它所回答及解决的问题和重点,不再是国际经济贸易产生的原因、比较利益的获得、国家竞争优势的发挥,而是围绕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针对国际经贸关系中存在失衡的现状,突出地解决当代国际贸易中存在的三大问题:一是贸易条件的改善,二是贸易利得的公平分配,三是反对贸易歧视。因此,以邓小平中国特色国际贸易理论指导中国的国际经贸发展更符合中国国情,更能促进中国国际贸易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国对西方国际贸易理论本着外为中用原则,从抵制-引进-借鉴到运用之路。由于中国对国际贸易理论理解不深、与中国国情结合不够,它们在产生正面效应的同时,带来了负面效应(中国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的不少问题,或多或少地与其有关)。

(二)国际贸易战略的保证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对外贸易的战略是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兼容互补的模式。这一战略模式要求:沿海地区和出口竞争能力较强的轻纺行业以推行出口导向为主;其他地区和出口竞争能力较弱的重化工行业,以实行进口替代战略为主。兼容互补战略模式的战略重点,在出口贸易战略方面,要求合理安排出口产品结构,大力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全方位开拓国际市场,建立和完善出口产品生产体系;在进口贸易战略方面,把进口的重点放在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及软件上,实行以进养出,把来料加工出口作为发展中国出口贸易的一项重要战略方针。中国拥有10多亿人口,国土辽阔,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实行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综合兼容的战略模式,较之实行单一的出口导向战略模式更符合中国国情,促进了对外贸易的较快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进入实施“大经贸战略”的新阶段。大经贸战略指以进出口贸易为基础,产品、资金、技术、劳务合作与交流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生产科技、金融等部门共同参与;外贸、外资、外汇、外援等各种经贸活动相互融通、相互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一种战略构想。中国是潜在的贸易强国,中国对外贸易的走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和世界经济的走势。大经贸战略正是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主动顺应国内“两大转变”和国际“三大潮流”(经济市场化、经济国际化和经济信息化)的要求而提出的。实践证明,它对中国对外贸易产生极大的推动效应。从2001年中国加入wto起,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进入全方位开放和发展的更高阶段。中国加入wto后,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须履行相应的义务,从而要求:(1)中国对外开放从自主单向开放变为相互双向开放;(2)从政策导向开放变为按照wto规则要求开放;(3)从货物市场开放变为服务贸易市场和技术贸易市场的开放;(4)从适度保护贸易政策变为协调管理的一般自由贸易政策,即通过谈判确定中国在贸易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对外贸易的管理,逐步实行贸易自由化。#p#分页标题#e#

三、对外贸易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回顾历史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在于运用逆向思维和反思,找准影响和阻碍中国对外贸易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要害问题,那就是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非科学性和对外贸易发展的非均衡性。

(一)关于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型

外贸增长方式转型是中国由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之关键所在。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型已卓有成效,但依然存在许多非科学性,若掉以轻心,让分散的非科学性聚集起来,将引致中国外贸增长方式的倒退。外贸增长方式转型中的非科学性,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尚未摆脱对外贸增长方式转型的认识误区。认为转型只是指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那什么是集约型呢?一般认为,集约型即质量型、资源节约型、科技高含量型。上述理解是欠科学的。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外贸增长方式转型包含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以及由外延扩大再生产型转变为内延扩大再生产型两个层面的要求;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看,集约型和内延扩大再生产型具有复合和综合的特点。在内容上,它们包括生产进步、科技进步、管理进步、信息进步和教育进步的全面要求,不能简单地把集约型(或内延扩大再生产型)等同于质量型、节约型和科技高含量型;在实现过程上,它们是一种动态要求,不是静态指标,而具有长期性和长效性,不能简单地以近期出口业绩等指标加以衡量;在目的和手段、过程和结果上,它们体现出既管目的又管手段,既管过程又管结果的有机整体和高度统一,不可分割,更不可对立起来,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只管结果而不管过程。二是尚未走出速度和数量的惯性漩涡。对外贸年增长速度,以及对对外贸易总额最大化、对外贸易顺差最大化和外贸企业利润最大化表现出由衷地偏爱。以为只要把对外贸易增长速度提高起来,把对外贸易总额增加起来,对外贸易效益就会提高,国民从中得到的社会福利就会增加,转型的目标就会实现,而淡化了对不确定因素和风险危机的洞察、防御、化解和转嫁能力的培养。应该看到,速度和数量不过是外贸增长方式转型的直观现象,转型的科学标准和实质性要求,是以应对危机、化解风险的潜在素质和能力作为衡量尺度的。国际贸易是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和经济技术合作关系,它从一开始就受到国家、货币汇率、消费偏好和贸易规则等的制约。任何一个国家(甚至包括有独立关税的地区)都可以通过更换外贸政策,出台贸易规则而不费吹灰之力地把中国外贸企业创造的效益减下去,把他们的损失转嫁给我们。因此,中国外贸及其企业的抵制压力、规避风险、化解转嫁的能力大小,理所当然地应成为转型成功与否的客观标准和核心标志。

(二)关于外贸发展的均衡性

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是绝对的。发展方式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发展状态的稳定性和均衡性具有决定意义。在理念上,既要看到中国飞跃发展的可能性,学会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又要承认“自然是不能飞跃的”,即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在长时间内和整体上,更多的发展形式是渐进的。因此,中国跨越式发展之后,必须实现从均衡到不均衡再到新均衡,即回到稳定和协调的均衡状态,以求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国对外贸易也不例外。应该看到,中国在外贸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着大量非均衡现象,集中表现在:第一,国家在宏观政策,如行政手段、贸易差额目标、出口导向战略、对外贸易依存度、“两个”市场安排、贸易利得、国民待遇等方面,存在失衡:偏爱行政手段、偏爱贸易顺差、偏爱出口导向、偏爱对外贸易依存度及国际市场,偏爱贸易利得和偏爱外国国民(超国民待遇)的倾向;轻视市场机制与行政措施均衡、贸易顺差与逆差均衡、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均衡、对外贸易依存度和对内贸易依存度均衡、贸易利得与规则利得均衡,以及中国国民待遇与外国国民待遇均衡。第二,企业在微观策略,如发展战略设计、市场营销渠道布局、“三大贸易”(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内部结构比例和发展速度等方面,存在失衡:重出口、重发达国家市场、重传统货物贸易,轻进口、轻发展中国家市场、轻服务贸易与技术贸易。第三,行业协会在中观协调,如行会规则、监控系统和措施、企业文化建设以及排名奖励等方面,存在失衡:明显地倾向或偏爱于外贸出口的有功之臣,重业绩轻德行,重“荣文化”轻“耻文化”,重“战文化”轻“和文化”,使外贸企业之间摩擦日益加剧,很难造就出规模经济给全行业每个成员带来协调发展的和谐局面,更值得警惕的是在外国采取歧视政策面前,形成不了合力;在外部不经济效应扩散面前,表现出软弱无力,致使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社会成本加大。

本科国际贸易论文篇5

关键词: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

一、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国际贸易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学科,它培养的是从事国际贸易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既具有一般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又存在国际贸易专业的个性,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

1.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教育思想,凝聚着教育主体对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认识,主要包括国际贸易专业主张、教育理论和教育学说等。

2.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有明确目标的活动。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从事国际贸易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体现了社会对国际贸易专业的要求,也是国际贸易专业发展的依据。

3.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所涉及的人才培养活动。既包括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也包括由学校设计并组织的校外教育教学活动,虽然教育教学活动的地点不同,但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学形式、运行机制以及非教学培养途径等各方面决定了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要理论和实务要紧密地联系起来。

二.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一方面,国际贸易专业教育要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制约,同时又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受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反过来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国际贸易专业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造就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这些理论为建构我国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制约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发展最基本的因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现代的生产力水平主要决定于科技发展水平。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动力,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制约着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发展结构、人才培养规模,影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

对于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国际贸易专业教育来说,其发展规模与速度、专业的设置与课程的开发、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实习条件的优劣,无不受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制约。

2.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受社会制度的制约

这里所说的社会制度,主要是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制度。我国已实现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国际贸易专业教育诞生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它就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化的需求,按照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是我国当前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主要任务。

3.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对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潜在的制约因素。传统文化对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都有广泛的影响,其他社会因素对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制约因素,往往要通过文化传统的折射,即使生产力水平相当、社会制度相似的国家,其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模式、管理体制也不完全相同。发达国家,有的教育管理体制是集权制,有的则是分权制;在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培养目标上,有的重学术,有的重实践。这些都与该国的传统文化思想有关。外来文化同样对国际贸易专业教育有广泛的影响。中国的儒家思想对于日木、韩国、新加坡来说是外来文化,而现已成为这些国家文化传统组成部分;对中国来说,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初,也是外来文化,如今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文化,对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方方面面形成主导作用。

三、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基本原则

国际贸易专业培养模式的建构在坚持以科学理论作指导的同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大体有以下一些。

1.紧靠市场,以就业为导向原则

周济同志曾指出“要把就业问题作为关系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来抓,在招生、教学、管理、毕业生就业等各个环节坚持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都必须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水平和要求相一致,紧贴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以就业为导向。开设国际贸易专业的院校必须加强研究毕业生就业市场和生源市场,使专业定位、招生规模等都能按市场规律变化而变化。2.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的原则

国际贸易专业是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培养应用型人才,所培养的人才的能力是建立在全面素质教育基础之上的。国际贸易专业教育是指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教学环境的开发、教学的实施与管理、教学的评估与改进等教学工作,都要紧紧围绕着素质和能力培养的要求进行。同时必须注意贯彻“理论知识必须够用”的原则。

3.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原则

发达国家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经验表明: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学校国际贸易的企业相互合作是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另外,国际贸易专业作为经济学范畴里的一门重点学科,必须重视科研活动。

四、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

1.培养目标的建构

研究培养模式的建构,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培养目标,前面已经分析,我国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从事国际贸易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科学构建国际贸易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培养目标,在指导思想上我们必须解决三个问题:一是“面向”问题,要处理好教育的外部关系。国际贸易专业教育要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迎接挑战、加快发展服务,要紧跟国际贸易发展的潮流,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国际贸易的应用型人才;二是“定位”问题,要处理好教育的内部关系,教育是一个大系统,高等教育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为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通过人才和科研成果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三是“育人”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都亟待提高。在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时,我们要把“育人”和“育才”、动脑和动手结合起来,既重智育,更重德育;既重理论,更重实践;既重知识,更重素质和能力,要显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构建培养目标时,国际贸易专业院校必须以市场为前提,以就业为导向,在人才培养方向上要充分考虑社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及时了解人才发展趋势,使国际贸易专业具有鲜明行业特色,成为同类国际贸易专业院校的“品牌”专业。

2.课程体系的建构

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从事国际贸易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最直接的途径。在课程体系建构的过程中,必须改革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

课程体系的建构不是在现行课程之外增设新的课程,而是根据世界上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变革传统的课程结构。因此,在课程改革中要做到课程纵向横向的交叉渗透,补充新课程内容。要加强相关学科相互渗透和相互结合,注重国际贸易实务的训练,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通过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和理解专业知识的能力、独立工作和协调工作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同时要加强综合教育,建立综合教育体系,通过增加第二课堂内容,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3.师资队伍的建构

要实现培养从事国际贸易、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必须建立起一支与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要求教师既具有比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换句话说,就是既能做工程师,又能做教师。目前国际上国际贸易专业学校的师资构成,学术型和实务型教师的比例数为l:1。而我国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国际贸易专业院校的专业教师,比较普遍的是从学校到学校的纯学术型教师,比较习惯于按学科体系组织理论教学,具有一定职业经历和职业资格的专业教师所占比例较小。所以,加快国际贸易专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已显得十分紧迫。

如何构建国际贸易专业院校高素质师资队伍,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要努力建设自身的专业教师队伍,作为自己教师队伍的常规部队。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送、下、带、引、聘”的方式。“送”,就是选拔部分教师出国进行深造,重点是针对从企业引进的实践能力强而理论相对薄弱的教师。“下”,就是让部分教师(主要是实践经验相对缺乏的教师)下基层锻炼。“带”,就是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引”,就是从国际贸易企业中引进优秀人才

担任专业课教学工作。“聘”,就是聘请行业专家、企业家担任客座教授。第二条途径就是借鉴其他国家师资队伍建设的成功做法,聘请社会实践领域内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实践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一支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从我国目前情况看,这个途径是提高国际贸易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之一。

五、结语

通过理论分析,在遵循一定的原则下,构建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我国国际贸易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学飞,秦惠民.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精论集训.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2]杨德广.现代高等教育思想探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本科国际贸易论文篇6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

一、引言

应用型本科,是面向区域经济社会,以学科为依托,以应用型专业教育为基础,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而协调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的本科高等院校。国际商法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下简称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它以国际商事组织法、法、合同法、国际货物买卖法、票据法、产品责任法以及国际商事仲裁法等法律制度为主要研究内容,具有内容繁杂、多学科交叉、涉外性与实践性强的特点,是培养国际贸易专业本科学生涉外法律意识、法律知识、法律技能的主要课程。然而,圄于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法学基本概念和法律基础较薄弱等原因,该课程实际教学中应用型导向未得到充分体现,教学效果欠佳等现实不容忽视。研究如何改进国际商法课程教学,突出应用型本科教学特色,是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专业学科建设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法律基础知识薄弱,难以适应内容繁杂的国际商法学习

通过查阅地方性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培养方案,大多数高校该专业开设国际商法课程前,并未开设专门的经济类法学课程,只在大一或大二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课程中稍有接触,仅有少部分学校另外开设了经济法等先修课程,且大多仅作为选修课。以湘南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国际贸易专业为例,该专业第6学期开设了国际商法,此前学生仅在第3学期学习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基础知识,尤其是对大陆法系、英美法系的法律原则异同,国际公约与惯例、国内法的关系及适用性等法学基本理论和概念缺乏了解,客观上造成了学生产生畏难情绪,难以适应内容繁杂的国际商法课程学习。

(二)教师单向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于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大多高校都是采用教师向学生单向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即便是采用ppt等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仍以讲解法律条文和理论为主,片面强调掌握法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不具有教学的主体地位,倍感枯燥,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强,渠道多样,网络学习资源从信息量到呈现形式的生动性均超出一般意义上的传统课堂教学。如果教师仍单纯以国际商法教材为中心,填鸭式的开展理论教学,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期待,极易造成学生“人在曹营心在汉”的局面,课堂效果较差,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中文为主的教学语言环境,难以拓展学生国际化学习视野

国际商法的涉外性强,无论是课程的学习还是今后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学以致用都必须面对多语言国际环境,尤其是英语环境。但据了解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尤其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的课程教学中相当一部分仅采用中文教学。即便是部分高校尝试中英双语教学,但受限于高水平的双语师资较为匮乏,往往流于形式,造成国际商法的教学变得不伦不类,甚至不如全中文教学效果,许多高校又不得不改回中文授课。然而,无论是国际商法的教学目标还是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都要求培养国际化语言环境下懂得运用国际规则和惯例,具备国际商务法律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如何改变中文为主的教学语言环境的局限性,以拓展学生国际化学习视野,已成为当前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专业亟需解决的难题。

(四)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难以有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国际商法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不仅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国际商法基础理论知识,还需要学生能力利用这些知识分析国际商贸交往中的法律问题及纠纷,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但当前我国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专业的国际商法教学中,存在着对实践教学环节不同程度的忽视,其表现在:一是,实践教学课时安排不足。有的高校国际商法教学仅安排了理论课时或者仅安排了极少量(不足总课时量的15%)的课内实践课时。二是,实践教学方法不全面。部分高校虽然教学计划中安排了较高比例的课内实践环节,但受硬件投入不足、场地设施条件限制,往往停留在案例讨论层面的实践教学,而模拟法庭审判、模拟仲裁庭仲裁等更为逼真的实践教学方法却得不到广泛运用。三是,双师型教师缺乏。由于某些高校教师自身缺乏国际商务实践工作经验,影响了其实践教学能力。

三、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优化课程内容体系,补齐学生法律基础知识短板

首先,科学优化国际商法等相关法学课程开设。针对国际商法涉及面广、内容繁杂的特点,一方面,应适当增加该课程课时量,防止因课时量少,而使法学基础薄弱的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蜻蜓点水、囫囵吞枣地应付式学习;另一方面,在国际商法课程开设学期之前,应至少开设经济法等课程,从而为国际商事合同法、国际商事组织法、国际商事法等国际商法内容做好基本知识概念的铺垫。以湘南学院国际贸易专业为例,该专业先后两次调整培养方案,将国际商法课程课时量由32课时增加至现在的48课时,并在第4学期增设了经济法限选课。通过授课教师调整前后的对比感受,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有了明显的提升。其次,选择符合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专业需求的国际商法教学内容体系。不同的专业开设国际商法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法学专业强调法理研究,商务英语专业侧重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法律文化差异,国际贸易专业则侧重国际商贸交往法律关系的国际规则与惯例的运用,在教材选用、教学重点等方面应突出应用性,而不必追求理论前沿深度的探讨。

(二)多种教学方法并举,创建良好的互动教学氛围

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单纯的国际商法法律条文讲授,忽略了学生的教学中心地位,不利于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迁移。为此,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教学应该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不拘泥于课堂讲授这一传统模式,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针对性的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小组讨论教学法、比较教学法、当事人主义教学法、案例诊断教学法、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法等各种教学方法,做到“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以湘南学院国际贸易专业为例,国际商法教学不断得尝试新型教学方法。对国际商法的基本概念采用结合案例分析开展多媒体教学,对重点知识点采用比较教学法、小组讨论教学法,为加强与学生实时互动开发建设了世界大学城学习空间等,通过这些教学方法创新,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明显提升,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了良性的互动,学生对课程的评价达到了优秀。

(三)积极推进高质量双语教学,培养国际化专业人才

国际商法跨文化、涉外性、动态性的特点,对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教学提出了高质量双语教学语言环境要求。为此,条件成熟的高校应积极推进国际商法双语教学的实施。一是,重视对双语师资的培养,“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既要加大具有留学背景的国际商务与法律专业教师的引进力度,更要加强专业内部人才培养,鼓励支持相关教师参加国内外双语教学培训与进修,加强与国内外商事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切实提高教师双语授课的水平。二是,重视该专业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的提升,引导学生重视商务英语口语、外贸函电等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为国际商法双语教学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以湘南学院国际贸易专业为例,近年来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商法、商务英语口语、外贸函电等课程教师均由具有新西兰、英国等英语系国家留学归来教师担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自身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明显较经管学院其他专业更加重视,相当一部分同学参加并通过了BeC考试。这些都为国际商法高质量的双语教学提供了较好的保障。

(四)加强改进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

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专业的国际商法教学中,亟须加强改进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一是,提高实践教学课时比重,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以湘南学院国际贸易专业为例,通过调整培养方案,国际商法课内实践课时由8学时增加到16学时,占总学时的33%,从时间上保证了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二是,加强实验室建设,丰富实践教学方法。以湘南学院国际贸易专业为例,通过购置相关实验设备,积极开发国际商务谈判实验室“一室多用”功能,实现了集模拟法庭审判、模拟仲裁庭仲裁、国际商务谈判等多功能实践教学综合一体化,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训实践平台,提高了学生对国际商法课程的认知与学习热情。三是,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实现与国际商法实践一线对接。湘南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教学中,积极与地方相关法律部门对接,拓展课外实践基地,组织学生旁听商事案件审判,邀请商法专家进校进行专题讲座。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析和处理商事法务的能力。

四、结语

国际商法课程作为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专业必修课,对新常态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教学中存在着诸多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悖离的问题。作为湖南省首批湘南应用型转型试点高校之一的湘南学院,其国际贸易专业近年来不断探索实践国际商法教学改革,其优化课程内容体系、多种教学方法并举、积极推进高质量双语教学、加强改进实践教学环节等改革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教学改革及对外贸易人才培养提供了经验借鉴。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专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勇于创新,不断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的国际商法教学改革新举措,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对外经贸人才。

【参考文献】

[1]宋科艳.《国际商法》深度教学改革探析[J].经贸实践,2016,(15):255.

[2]欧阳爱辉.《国际商法》课程的当事人主义教学模式论[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3,(5):83-85.

[3]王爱明.比较教学方法在“国际商法”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5,(1):436-437.

本科国际贸易论文篇7

关键词:地方商科院校;问卷调查;双语教学;国际经济与贸易

一、引言

国际贸易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对该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衡量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国际贸易专业英语的口语及写作能力。教育部2001年第4号文件明确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双语教学,并要求国际贸易等六个专业率先实行双语教学。我国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地方商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应用型外贸人才,而双语教学对于地方商科院校高素质的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湖南省跨区域合作的推进,湖南省对外贸易发展水平不断提升。2016年11月召开的湖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开放崛起战略,确立了将湖南省建成中部地区开放强省的目标。在此背景下,湖南省地方经济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多,急缺既熟悉国际经济与贸易规则,又具有极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湖南商学院是一所以管理学、经济学专业为主的多科性省属商科院校,该校自1995年开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办学,2003年、2006年、2007年、2008年该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先后被评为校级优秀专业、湖南省重点专业、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和湖南省特色专业。自2003年起,湖南商学院相继在“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务函电”等专业主干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进行双语教学的专业课在国际贸易所有专业课中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了30%。

二、调查对象、样本情况及问卷设计

此次调查对象是湖南商学院2012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大四本科生,调查时间是2016年5月,正逢这些学生在实习单位实习2~3个月后返校参加毕业论文修改和答辩之时,他们能够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客观地看待湖南商学院双语教学的效果,提出的意见较为客观和中肯。

本次调查共发放匿名问卷90份,有效回收问卷81份,有效问卷率为90%。该问卷共23道单项选择题(其中对学生基本情r调查的单项选择题6道)、3道多选题和2个开放式问题,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①学生基本情况调查:性别、英语水平、招生生源、就业单位、考研打算、出国深造安排;②双语教学基本情况调查;③双语教学的作用调查;④双语教学效果的评价及原因调查;⑤改进双语教学建议的调查。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1.学生基本情况的调查(见下表)

通过对回收的81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了如下信息:①男女学生比例基本相当,男生比例略高于女生,具体而言,男生42人,占比51.9%,女生39人,占比48.8%;②学生理科生源比重(62%)大大超过文科生源比重(38%);③学生总体英语水平较高,93.8%左右学生通过了国家大学英语4、6级考试,其中通过6级者超过一半;④学生中仅33.8%的人在外贸行业工作,而66.2%的人没有从事这一行业;⑤仅28%的人有考研打算,另外72%的人则没有;⑥仅17%的人有出国深造的打算,83%的人没有这一打算。

2.双语教学基本情况的调查

目前湖南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从大学三年级第二学期开始,并且主要是一些应用型的课程进行了双语教学,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务函电”“进出口贸易模拟实习”“国际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国际结算”等课程。当学生被问到感兴趣的国际贸易专业双语科目时,学生反映他们对“国际贸易实务”兴趣最大(39.5%),然后依次是“国际商务谈判”(17.3%)“进出口贸易模拟实习”(7%),其主要原因是在这些课程的双语教学中案例教学方法或实训环境效果较好。

目前湖南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双语课程教材大多数为国内教师用英语编写的,但由于这些英文编写的教材所涉专业内容大多过于简单,任课教师一般另外指定了中文教材,有70%的学生反映老师所授知识与指定的教材内容差异较大。绝大部分(72%)学生反映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课程课后作业的英语比重为20%~30%;由于双语教师师资力量不够(国贸系双语教师人数为8人),大部分双语课程采用大班授课的形式,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普遍(86%)认为小班教学比大班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3.学生对双语教学作用的调查

当问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否有必要进行双语教学时,76%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关于双语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大小这一问题,10%的学生认为作用很大,50%的学生认为较大,27%的学生则认为一般;关于双语教学对于就业的作用,58.4%的学生认为一般,39%的学生认为很大,2.6%的学生认为没有影响,其中所开设的双语课程中对于就业作用影响较大的依次为“国际贸易实务”“进出口模拟实习”“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务函电”,其他双语课程作用都较小;对于双语教学意义的理解,学生认为其意义由大到小依次为“创造国际贸易实务的英语语境”“增加就业机会或学习交流机会”“提升专业知识和能力”。

4.双语教学效果的评价及影响因素调查

没有上双语课之前,几乎所有学生均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有很高的期望值,但是调查发现仅有13%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达到了预期效果,而53%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加重了他们的学习负担,有37%的学生反映他们无法听懂英语授课内容。

调查发现,双语教学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而教材和教师的态度影响较小。学生认为少部分课程的双语教学采用了案例教学法,但大多数双语课程仍然沿袭了“满堂灌”的方法;81%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师资一般,仅7%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的师资很好。按照师资构成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排序,其影响因素依次为“教师英语口语发音不准”“教师专业水平欠高”“教师上课缺乏激情和教学态度”,其中教学态度权重远远低于其他因素。

5.改进双语教学的建议调查

调查发现,53.1%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中英语比例为50%较为合适,32.1%的学生认为其比例应为80%,而要求30%和100%的学生较少;对于双语教学的师资,学生的愿望依次是外籍华人或有留学背景的中国人、中文和英语水平均佳的教师、外国人以及英语口语较高的教师;75%的学生认为教材应该有中文教材和英文教材两种,而25%的学生认为应该用全英文教材。此外,学生希望提高双语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多进行互动,多采用案例教学和情景模拟;教材选择上尽量实事求是,在考虑学生接受能力前提下尽可能选择权威的双语教材。很多学生建议早点开设双语课程,甚至可以从大二开始就上双语课程,并逐步增加双语课程的课时数。

四、建议

1.进一步明确地方商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的目标

对地方商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定位直接影响到双语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等方方面面。由于地方商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目标是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市场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所以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目标要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能力,学习国际贸易专业英语知识,掌握国际商务环境交流的共同语言。对于部分优秀学生,地方商科院要侧重于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双语思维和国际视野。

2.科学设置地方商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双语课程体系

由于地方商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定位为应用型外贸人才,所以对该专业双语课程体系的设置要倾向于应用性课程,适当兼顾理论性课程,并对该专业的理论课程及应用性课程(包括实践性课程)的双语教学目的和双语比例有所区别。

一方面,在明确本专业双语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构建合理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群(包括理论性课程和应用性课程)。目前湖南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应用性课程中只有“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函电”“国际商务谈判”“国际结算”“国际贸易模拟实习”等进行了双语教学,但是某些涉外性较强的课程如“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通关实务”“港口概论”等仍未进行双语教学;此外,“外贸单证实务”这门课程尚未开设,所以,应该立即开设“外贸单证实务”的双语教学。理论课程方面,该校“国际金融”“国际市场营销”等课程开展了双语教学,但还有一些重要的理论课程也应该开展双语教学,如“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跨国经营与管理”“国际服务贸易”等。

另一方面,理论课程及应用性课程(包括实践性课程)的双语教学方法和英语教学比例应进行区别对待。该专业的理论课程如“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跨国经营与管理”等,其双语比例不要很高,建议为20%,其主要目的是突出国际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应用性课程则应该增加英语的比重,力争达到60%,在课堂及课后作业中都要较高比例地体现英语,强化学生的英语专业应用能力。

3.循序渐进地安排和推介双语授课课程,形成连贯系统的双语课程体系

目前,湖南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双语课程一般集中在大三第二学期,造成学生一时适应不过来。大一学生英语学习深度还不够,也缺乏专业基础知识,还不宜开设双语教学课程。到了大二阶段,w生逐步适应了大学环境,初步具备了双语授课的基础,此时应引入少量双语课程,如“国际贸易”“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市场营销”,并逐步增大双语教学的力度。通过多课程、立体化的教学设置,能够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相关专业知识,从而在今后成长为既具有国际视野、精通经贸理论知识和技能,又熟练掌握国际通用语言,能积极有效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商务人才。

4.提高双语实践课程比例,完善国际经济与贸易双语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环节是达到双语交流目标的必需手段,也是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水平的保证,有利于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学以致用。但是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中的实践环节严重缺少,大大影响了双语教学的效果。学校仅在学生大四时在商务仿真模拟实验室开设了“国际贸易模拟实习”这门实践性双语课程,占3.5个学分,学生反映他们对“国际贸易模拟实习”兴趣很大,但课时严重不足,且有学生反映不应把它安排在大四。“国际结算”“外贸单证实务”“通关实务”这些要求进行实践教学的课程均未安排实践环节课时。此外,许多国际贸易应用性课程,也应该穿插实践环节,利用仿真实验环境提高其学习效果,实现教学内容的相互补充,从而形成双语教学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5.采用适合双语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鼓励采用小班形式上课

理论课程及应用性课程(包括实践性课程)的双语教学方法和英语教学比例应进行区别对待。该专业的理论课程如“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跨国经营与管理”等在进行双语教学时,其双语比例不应很高,而主要是在一些概念、案例上以及数据图表上体现英语特色,让学生初步具有对专业知识的英语思维能力,夯实专业基础,也便于他们进一步深造和学习。对于应用性课程则应该增加英语的比重,多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现场表演等方法,加强互动,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在双语教学中,应该尽量采用小班的形式教学,增加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和互动。同时,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多采用引导式和启发式教学方法。若条件允许的话,可以举办双语教学比赛,并采用公开课学习、集体备课等形式探索双语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效果。

6.选择权威双语教材,根据双语教学需要进行考试改革

有些人主张直接采用英语原版教材,这其实是一个误区,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许多本科生对国内中文翻译的英文原版教材难以理解,而一下子学习原版英语教材,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可喜的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双语课程教材不断涌现,出现了一批含金量高、知识体系完整、与中文教材基本对接的好教材。以《国际贸易实务》为例,该教材由十多年前缺乏对接教材,而慢慢成熟起来,代表性强的先后有帅建林所编写的《国际贸易实务》(英文版)、周瑞琪编写的《国际贸易实务》(英文版),内容与中文内容越来越衔接,并且专业性越来越强,这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推动作用,其他的双语教材也在趋于良性发展中。教师要具有敏锐的目光,经常调研市场上新的、好的、体系完整的双语教材。由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双语知识讲求外贸英语的应用性,教师可以根据本课程需要进行考试改革,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确保能够培养学生的双语应用能力,切忌流于形式。

7.加强双语教师团队建设,激发双语教师的潜力和热情

目前湖南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师团队日益壮大,已经形成了中青年的梯队队伍和专业双语教师群,中间不乏专业知识、英语口语、教学互动等方面都让学生惊叹的教师,然而这样综合素质拔尖的教师还是较少,整个教师群体基本还是各自为战,缺少交流和沟通。因此,应该鼓励这些教师上双语公开课,对上双语公开课的教师进行大力奖励,并组织大家进行评课;到兄弟院校学习和观摩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派教师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学校参加进修和培训,深入了解这些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双语课程群的建设,提高学校双语教学的总体水平;有条件的话,可陆续将本校双语教师推选到海外双语教师培训中心,进行高端提升。

8.学生双语比赛活动,创造学生双语学习的环境

湖南商学院每年举办一次国际经贸知识大赛,鼓励大家用英语展示和表演国际商务知识,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地方商科院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商务英语应用能力,这个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应该从入学开始,就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举办针对各年级的商务英语比赛,可以针对口语、写作、商务谈判等。

参考文献:

[1]陈汉辉,张莹.高校管理学双语教学效果影响因素调查研究――基于安徽财经大学管理学双语教学调查[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5(2):75-78.

[2]严跃平,李燕君.基于问卷调查的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建议[J].鸡西大学学报,2013,13(12):100-102.

[3]周丽,刘青,谢晓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施双语教学的问卷调查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7):56-59.

本科国际贸易论文篇8

关键词:民办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实用性

一、民办本科院校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上的问题分析

1.不重视实践教学的开展。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着过分地重视理论教导的倾向,学生在校期间只重视考试成绩。应试教育理念在国际贸易专业的深入只会让大学生失去培养自身创造力和综合能力的机会。在对本省所在的民办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后显示,以实用性为目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环节和技能培训却相对薄弱。多媒体教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帮助教师实务展示的作用,但是这也仅仅是教师单方面向学生传输知识的过程,学生依然得不到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当今世界处于后危机时代,外贸企业在用人上存在着短期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加上出于保护商业秘密的动机,他们很少有愿意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基地的,仅凭教师个人的社会关系为所有国贸专业学生都找到实习单位是不现实的。2.实践教学课时较少。实践教学是实现实用性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和适应社会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果学校实践教学课时很少,学生还很难通过自己的能力参加到社会实践之中去,那么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自然得不到提升。但是民办本科院校却安排了大量的公共课和专业理论课的学习,这本是无可厚非之事,但是大多数学校却没有开设与理论课学习相对应的独立实训课程环节,在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学大纲中,笔者发现很大一部分学校都没有将实训课程的开设列入其中,学生在经过理论课的学习之后完全不能适应社会工作对他们提出的要求。3.学生语言能力培养体系不完善。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将来的工作属性对其语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一般的民办本科院校都会要求学生在毕业之前通过四级或者六级考试。但是应用型大学本科生的学习基础比较差,通过英语等级考试的难度较大。另外,学校在教导国贸专业学生英语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其专业的特殊性和专业性,没有让学生意识到英语应用能力的重要性。一些民办本科院校为了当地区域经济发展和学生将来工作实际需要,开设了一些小语种课程,但是收到语言环境、学习时间和师资力量的影响,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依然比较匮乏。4.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足。当前民办本科院校在评价教师的工作绩效时还从其上课课时、教学效果、科学研究成果几方面来衡量,对教师实践教学开展状况的评价则缺少具体可实施的标准和要求,长此以往导致教师根本就不重视实践教学的开展,也缺乏积极主动进行实践教学创新的意识。

二、民办本科院校国际贸易实用性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1.在充分分析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确立人才的培养目标。很多民办本科院校当初设立国际贸易专业是出于两点考虑:第一,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经济一体化时代背景的要求,二是国际贸易专业本身属于优势学科,在促进学生就业上具有比较大的优势。国际贸易专业天然地带有着涉外特点,所以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上应该充分地体现出这一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首先应该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现代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贸易专业基础知识,在熟悉同行的国际贸易惯例的基础上掌握国外对外经济贸易法规、国外地区经济发展现实状况,最终形成较强的外贸实践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民办本科院校应该致力于培养具有一定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驾驭市场能力的专业人才。2.适当地开展双语教学。双语教学在国际贸易专业中主要是指教师在讲解专业课的过程中使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让学生在学习专业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外语能力,达到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在国际贸易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口语交易的流畅性和准确性直接决定了国际贸易活动是否能够顺利地开展,因此外语教学的效果直接体现着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优劣。双语教学则能够在固化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外语交际能力,达到一箭双雕、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将专业和英语的学习有机结合在了一起。因此民办本科院校应该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外语学习的环境,使得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满足社会和市场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让学生在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的过程中能够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力。双语教学还能够提升学生搜寻外国文献的能力,让学生能够自主地了解到国际贸易发展的动态,最终成为既了解国际贸易知识又具有良好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3.将课内外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可以划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个部分。其中,校内实践主要借助于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软件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真实的业务操作环境,初步了解到出口企业牵涉到的业务程序;校外实践则是指学生到外贸企业和离境口岸参与实习和实践,得到集中学习的机会。笔者所在学校最近三年来都安排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到省内的外贸企业中参加实践,学生在此过程中受益匪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扩宽学生的视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民办本科院校还可以安排学生到具有离境口岸的城市去有计划、针对性地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能够多方面、多角度地了解到外贸业务程序,掌握基本工作技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生在实习单位表现良好的话,他们可能获得毕业后直接签约实习外贸企业的机会,也能成功地解决就业问题。

三、民办本科学校提升实用性人才培养效果的对策

通过前文的分析,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如下提升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实用性的对策和建议:1.借鉴国外应用型大学办学经验。国际贸易专业在国外被称为国际商务和国际管理专业,部分国家也将之称为全球管理专业。国外本科院校注重学生文化特质的培养和国家贸易实务能力的提升。比如说马歇尔国际商学院就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分析能力作为全球管理专业的根本教育目标;沃顿商学院则要求其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地方工作;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则将国际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描述为: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外国语能力、能够顺利地进行文化交流、具备丰富的国外个人经历。西方发达国家应用性技术大学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目标定位可以为我国民办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改革和转型提供经验指导。德国应用型大学认为自身的办学理念应该定位在职业实践上,而不是定位在理论教育上,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理论知识教学和充分的职业训练,使得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胜任在某一个具体领域的相关职业活动要求。应用型大学应该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建立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注重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建设高素质复合型的师资队伍。我校在教学制度改革中就吸取了上述经验,重新进行了教学定位和教学目标改革,使得自身的教学宗旨和教学目标有效地区分于普通本科院校,明确的教学定位使得学生在毕业之后的就业方向和就业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学生也获得了实践能力的大幅度提高。2.确立明确的国贸专业实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在现代服务业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要培养学生客观辩证的看待事物方法、国际贸易基础理论知识、了解现代国际贸易发展的历程、熟悉当前通行的国际贸易准则和管理。与此同时,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还要能够准确地分析经济发展态势,在毕业之后能够胜任外贸企业工作要求,在实际国际贸易业务、宣传和管理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才能,使得自身成为高素质、复合型实用人才。所以国贸专业学生应该具备在一线工作岗位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参与国际化工作必备的外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工作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为今后的创业就业做好准备。3.构建国际贸易专业实用型教学体系。国际贸易专业实用型教学新体系应该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受到民办本科院校办学宗旨的影响,学校应该在理论课教导的时候应该突出基础性、实践性和现代性的特点。学生只有在掌握了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之后,才能对国际贸易历史发展经验有充分的了解,也才能把握国际贸易专业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才能完成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索欲望才能调动和激发出来。举例来说,我校在每年都将机械制造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会计专业的学生送到当地的企业之中去学习,很多学生都在毕业之前获得了实践的经验,对专业知识有了更好的把握。一些在实习期间表现良好的学生在毕业之后直接和企业签订了就业合同,此外,学校还要注重产学研合作平台的构建,充分发挥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国际贸易业务实习和实训的服务,借此突出民办本科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在教学定位上的区别,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逐渐将顶岗实习教学模式稳定下来。4.加强对民办本科院校学生的经费和资金支持。民办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要培养实用性人才,需要建设实验室、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构筑实训基地,这些都需要大量的经费和资金的支持。现阶段民办本科院校在获得国家资金支持和经费支持上的能力还比较差,地方政府在资金支持和拨付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普通本科院校,笔者认为这种现状需要及时得到解决。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当前经济发展和教育形势中所占据的位置已经越来越重,教育部门和教育机构应该意识到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意义。为民办本科学校建设实验室、更新教学设施提供良好的条件。5.建立校企合作教育机制、进行实践性教师队伍。民办本科院校应该认真分析社会用人需求和外贸企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突出实践环节教学。为此,学校应该和企业之间建立常态合作机制,构建合理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前文所述,外贸企业对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具有较强的需求,他们需要熟知外贸业务常识和电子商务基本知识,校企之间建立紧密的合作的关系,学校和企业可以建立互利共赢的关系。另外,民办本科院校应该注重实践性教师队伍的培养。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师,不但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也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可以将现有的青年教师分批到企业挂职学习,还可以聘请外贸企业有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到学院做兼职教师。这样,既充实了教师队伍,也给实践教学带来益处。同时,国际贸易专业要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首先要提高对实践教师的重视。建立和完善对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制定考核标准,积极鼓励创新和改革,与教师岗位职责挂钩,提高实验室、实训教师的地位和待遇,重视实习单位和学生的意见和评价。

参考文献:

[1]永安.校地互动:地方高校科学发展的新思路[J].高等教育研究,2011(2):32-34.

[2]李志刚.外贸转型期国际经贸专业人才需求特征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10):124-125.

[3]张琦生.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人才,2011(14):42-43.

[4]张英.论国际贸易职业型人才培养的改革取向[J].教育科学,2012(4):28-29.

[5]庄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探讨[J].新乡学院学报,2011(25):3.

本科国际贸易论文篇9

关键词: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

一、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国际贸易专业是我国高等的一个重要学科,它培养的是从事国际贸易的,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既具有一般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又存在国际贸易专业的个性,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

1.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教育思想,凝聚着教育主体对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认识,主要包括国际贸易专业主张、教育理论和教育学说等。

2.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有明确目标的活动。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从事国际贸易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体现了社会对国际贸易专业的要求,也是国际贸易专业发展的依据。

3.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所涉及的人才培养活动。既包括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也包括由学校设计并组织的校外教育教学活动,虽然教育教学活动的地点不同,但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学形式、运行机制以及非教学培养途径等各方面决定了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要理论和实务要紧密地联系起来。

二.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一方面,国际贸易专业教育要受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制约,同时又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受人的全面发展的,反过来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国际贸易专业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造就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这些理论为建构我国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制约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发展最基本的因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力水平主要决定于发展水平。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动力,生产力和技术的发展制约着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发展结构、人才培养规模,影响教学,教学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

对于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国际贸易专业教育来说,其发展规模与速度、专业的设置与课程的开发、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实习条件的优劣,无不受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制约。

2.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受社会制度的制约

这里所说的社会制度,主要是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制度。我国已实现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国际贸易专业教育诞生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它就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化的需求,按照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是我国当前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主要任务。

3.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对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潜在的制约因素。传统文化对德育、智育、和美育都有广泛的影响,其他社会因素对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制约因素,往往要通过文化传统的折射,即使生产力水平相当、社会制度相似的国家,其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模式、管理体制也不完全相同。发达国家,有的教育管理体制是集权制,有的则是分权制;在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培养目标上,有的重学术,有的重实践。这些都与该国的传统文化思想有关。外来文化同样对国际贸易专业教育有广泛的影响。的儒家思想对于日木、韩国、新加坡来说是外来文化,而现已成为这些国家文化传统组成部分;对中国来说,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初,也是外来文化,如今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文化,对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方方面面形成主导作用。

三、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基本原则

国际贸易专业培养模式的建构在坚持以科学理论作指导的同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大体有以下一些。

1.紧靠市场,以就业为导向原则

周济同志曾指出“要把就业作为关系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来抓,在招生、教学、管理、毕业生就业等各个环节坚持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都必须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水平和要求相一致,紧贴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以就业为导向。开设国际贸易专业的院校必须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生源市场,使专业定位、招生规模等都能按市场变化而变化。

2.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的原则

国际贸易专业是为我国对外贸易培养型人才,所培养的人才的能力是建立在全面素质基础之上的。国际贸易专业教育是指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教学环境的开发、教学的实施与管理、教学的评估与改进等教学工作,都要紧紧围绕着素质和能力培养的要求进行。同时必须注意贯彻“知识必须够用”的原则。

3.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原则

发达国家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经验表明: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学校国际贸易的相互合作是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另外,国际贸易专业作为经济学范畴里的一门重点学科,必须重视科研活动。

四、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

1.培养目标的建构

培养模式的建构,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培养目标,前面已经,我国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从事国际贸易的,适应我国经济的应用型人才。

构建国际贸易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培养目标,在指导思想上我们必须解决三个:一是“面向”问题,要处理好教育的外部关系。国际贸易专业教育要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为社会主义化建设服务,为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迎接挑战、加快发展服务,要紧跟国际贸易发展的潮流,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国际贸易的应用型人才;二是“定位”问题,要处理好教育的内部关系,教育是一个大系统,高等教育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为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通过人才和科研成果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三是“育人”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都亟待提高。在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时,我们要把“育人”和“育才”、动脑和动手结合起来,既重智育,更重德育;既重理论,更重实践;既重知识,更重素质和能力,要显示鲜明的特征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构建培养目标时,国际贸易专业院校必须以市场为前提,以就业为导向,在人才培养方向上要充分考虑社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及时了解人才发展趋势,使国际贸易专业具有鲜明行业特色,成为同类国际贸易专业院校的“品牌”专业。

2.课程体系的建构

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从事国际贸易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最直接的途径。在课程体系建构的过程中,必须改革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

课程体系的建构不是在现行课程之外增设新的课程,而是根据世界上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变革传统的课程结构。因此,在课程改革中要做到课程纵向横向的交叉渗透,补充新课程。要加强相关学科相互渗透和相互结合,注重国际贸易实务的训练,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通过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和理解专业知识的能力、独立工作和协调工作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同时要加强综合教育,建立综合教育体系,通过增加第二课堂内容,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3.师资队伍的建构

要实现培养从事国际贸易、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必须建立起一支与之相适应的师资队伍。要求教师既具有比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换句话说,就是既能做工程师,又能做教师。国际上国际贸易专业学校的师资构成,学术型和实务型教师的比例数为l:1。而我国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国际贸易专业院校的专业教师,比较普遍的是从学校到学校的纯学术型教师,比较习惯于按学科体系组织理论教学,具有一定职业经历和职业资格的专业教师所占比例较小。所以,加快国际贸易专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已显得十分紧迫。

如何构建国际贸易专业院校高素质师资队伍,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要努力建设自身的专业教师队伍,作为自己教师队伍的常规部队。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送、下、带、引、聘”的方式。“送”,就是选拔部分教师出国进行深造,重点是针对从企业引进的实践能力强而理论相对薄弱的教师。“下”,就是让部分教师(主要是实践经验相对缺乏的教师)下基层锻炼。“带”,就是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引”,就是从国际贸易企业中引进优秀人才

担任专业课教学工作。“聘”,就是聘请行业专家、企业家担任客座教授。第二条途径就是借鉴其他国家师资队伍建设的成功做法,聘请社会实践领域内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实践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一支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从我国目前情况看,这个途径是提高国际贸易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之一。

五、结语

通过理论分析,在遵循一定的原则下,构建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我国国际贸易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1]陈学飞,秦惠民.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精论集训.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2]杨德广.现代高等教育思想探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本科国际贸易论文篇10

【关键词】石河子大学;国际贸易;教学改革

石河子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建设的100所重点大学之一,现由教育部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也是国家西部重点建设高校。国际贸易是石河子大学的热门专业,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状况,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惯例、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涉外部门的实际业务以及国家在对外贸易方面的方针、政策,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逐步增大,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多。对于国内设置国际贸易专业的高校来讲,每年培养的本科生数量也不少,但真正能符合市场需求的并不是很多,这就意味着我国目前普通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进行适当的转变,即从培养研究或者管理型人才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变。

一、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从目前石河子大学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中可以发现,公共课设置过多,占用学时数较大,对于学生今后从事外贸工作的实务课程设置较少,专业课学时数逐步被压缩。公共课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大学公共课(不能删减,必须按照教学计划实施),另一部分是学院的公共课(课时可以变动)。其中,大学的公共课有些根本没有必要占用太多学时数,而且有些完全可以设置为选修课,对于在实务中需要的海关、报关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等课程一般都为选修课。因此,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该结合目前的社会需求,设置合理、有效、实用的课程体系,使本科生毕业后能适应市场需求。

二、重视师资队伍培养

在国际贸易专业建设中,师资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对于目前的石河子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来讲,专业教师数量不足,每门专业课不能做到两名教师来共同承担,甚至出现一名教师要承担三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学校在人才引进方面不能仅仅限于博士,应适当放低门槛,引进国际贸易硕士。先引进,然后再组织教师外出进修,多与同行切磋技艺,提高教学质量;组织国内学术会议,在与同行的交流中可以获取前沿的学科知识以及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聘请外贸公司、银行国际业务部、外运公司、商检部门、海关等对外贸易有关单位的专家进行信息交流,不断吸取最新的国际贸易方面的信息和动态。

三、重视校内实践

石河子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的校内实践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在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机房进行上机操作,采用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世格软件公司开发的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软件、外贸模拟练习系统、外贸实务教学系统和外贸单证教学系统。每个参与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虚拟贸易的学生都将按照实习计划扮演进出口业务流程中的不同当事人,从而共同组成了模拟贸易环境。学生按照实验老师所分配的学号扮演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和进出口地银行不同的角色,从事目标对象日常工作,从而熟练掌握各种业务技巧,体会客户、供应商、银行和政府机构的互动关系,真正了解到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运作方式,最终达到在实践中学习的目的。第二部分是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在商务实验室开展的手工操作实习,也就将报关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环节全部纸质化,按照实际工作中的要求进行练习。这两部分的实践,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一个检验。学校应该重视校内实践,加大对校内实践经费的投入。加强实验室的建设,提高实验教师的技能。

四、拓展校外实习基地

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尽可能建设更多的校外实习基地。学院通过科研立项,与自治区及兵团企业进行合作,促进科技向成果的加速转化。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主动找企业寻求合作,建立相应的实习基地,实现校地双赢、校企双赢。同时,要继续加大与阿拉山口海关、检验检疫局、五矿有限责任公司、兵团商务局等单位的合作,定期选派优秀的学生去实习。积极拓展与霍尔果斯口岸、红其拉甫口岸、吐尔尕特口岸和喀什机场口岸等的联系,建立更多的校外实习基地,以便学生能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转贴于

五、加强毕业论文管理

毕业论文是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环节,是毕业生总结性的独立作业,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基本知识研究和探讨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是综合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毕业论文选题要符合石河子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要求,达到毕业论文(设计)综合训练目的,应尽可能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教学、科研、外贸的有机结合,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既要注重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训练,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有较大的提高。指导教师要严把质量关,督促学生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任务书的撰写。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按时提交相关材料,认真阅读参考文献,在规定时间范围内完成论文的撰写。同时,通过答辩小组讨论,评选出优秀论文和论文指导教师,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于对于不合格的论文应该放入二答,二答不过的直接推迟毕业。这样,学生不但能充分重视论文撰写和答辩的重要性,而且也可以提高论文质量的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