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幼儿性教育论文十篇幼儿性教育论文十篇

幼儿性教育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2:31:50

幼儿性教育论文篇1

一次去一个幼儿园大班观摩游戏,主题是游戏材料与游戏的开展,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一个关于“头巾”的细节。

在一个“餐馆”的区角游戏中,笔者注意到了老师为服务员准备的是可戴在头上的挺鲜艳的花头巾,为厨师准备的是白帽子。当三个幼儿(一女两男)走进这个区角后,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三个人都拿起厨师帽戴在了头上。三人你望望我,我望望你,似乎想起了什么。一个男孩说:“没服务员呢!”女孩没说话,两个男孩一起叫女孩:“你去当服务员!我们戴那个花头巾又不好看!”女孩嘟嘟嘴,也只好去了。

看到这个场景,笔者比较深刻的体会到了游戏材料对幼儿游戏开展的影响,更吃惊于5~6岁的幼儿对性别差异、社会性别角色的初步理解。这问题引起了笔者的深思。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幼儿社会经验的限制(到外面餐馆吃饭看到的服务员基本上都是女性),更主要的是受到了我们传统性别教育的影响。

当人一出生,就有了生理性别(sex)上的差异,与此同时,人们又赋予了他们社会性别(gender)上的不同期望。世界被鲜明的分为男性和女性。人们毫不动摇的坚信这一信念,并为维护这一区分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从家庭、幼儿园到整个社会大环境,幼儿无时无刻不受到传统性别文化的熏陶。孩子从出生以后,他或她就被期望拥有特定的行为模式:男孩是吵吵闹闹,不守规矩,喜欢捣乱的小淘气,他们穿素色衣服,打扮应该像个男子汉;女孩温柔可爱,顺从听话,她们可穿五彩缤纷的衣服,打扮应该像小公主。他们的社会角色及其身份早已为他们自身永恒的特征——“性别”所决定好了。男孩子头脑冷静,逻辑思维能力强,善于思考问题,时常动脑筋,勇于创新,擅长推理,有领导能力,适合搞科研,当科学家,当管理者;而女孩情感丰富,多愁善感,逻辑思维能力差,不爱动脑筋,但做事细心谨慎,因此适合服务性行业,适合留在家里,应当做家务。

一直以来,我们都抱着“性别适合”、“定型的性别角色”这些根深蒂固的概念,将其渗入我们的幼儿教育中。在这种教育下,儿童在幼儿时期就形成了他们初步的性别意识,这对他们以后性别角色的定位以及对社会角色的理解等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如现在常常听到“妇女回家去,给男人让出位置”这话,女大学生找工作难等现象,这些问题其实早在女孩的童年就存在了。因为当孩子一出生,社会对男孩女孩提出不同期待时,这种不公平就开始了。并随着旧的传统的性别教育的渗入而加强。当男孩女孩长大时,社会的要求已经内化为自我要求,再呼吁女性可以有能力和男性工作一样好,已经晚了。我们在上述游戏中看到的情景,就已经被烙上了传统性别观念的印子。

但是,男女之间某些天生的差异与优秀的男性和优秀的女性之间的差别及对其社会品质的不同期待有必然的联系吗?没有人能肯定这个事实。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女性受到了良好的高等教育,走出了家门,从事于各行各业,甚至有许多的女性开始从事人们传统性别观念中只有男性才能做好的事。用传统的性别观念将男女分成的两个孤立的性别团体在现代社会的现实中开始频繁交集,而不是像人们所想象的像两条平行线,永远分开,没有交点。而我们的教育的一个直接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动力,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和大胆想象,让各种爱好和兴趣处于活跃状态。但是,我们传统的性别期待限制了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限制了个人广泛丰富的经验的获得。比如上面提到的区角游戏,男孩认为服务员应当是女孩当的,他们就不能获得当服务员角色的经验体验,而女孩也就很少有机会体验当厨师的滋味了。这不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

让人担忧的是,当前幼儿园从课本教材、童话故事、幼儿读物、游戏材料等等方面无不渗透着刻板化、固定化的传统性别文化。同时,我们的保教人员也在通过幼儿园的各种活动隐性地向幼儿传递着她们守旧的传统性别观念。这对现代社会下的幼儿的培养和发展是十分不利的。那么在当前现实情况下,幼儿园怎样进行合理的适宜的性别教育呢?

一、转变传统的性别观念,给幼儿提供宽容的发展空间

在审视传统的性别观念时,我们并不否定男女是存在差异的,特别是在生理上。然而,将男女性别角色固定化和定型化却是不合理的。不应该抱定成见认为他或她应当怎么样,而应转变观念,通过教育这一途径,充分挖掘他们各自的特长,给男女幼儿创造平等的发展机会,让他们充分、自由、全面的发展,让他们都能最大限度的获得丰富多彩的经验体验。

男性和女性都不再被划定在各自狭窄的发展空间中。我们的幼儿园工作者特别是一线的保教人员更应该从幼儿心理差异出发鼓励男孩子细心,动静结合;鼓励女孩子勇敢坚强,多做探索。鼓励孩子们都能尽量多的做不同的尝试,获得多种社会角色体验,增进对人、人生和社会的理解。这样,男性和女性均能生活在广阔的天地中,让个体的思想之花自由绽放。

二、慎选幼儿教材和幼儿读物

教材从来都被社会看作为权威的正面的文化资源,它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儿童的成长。当然,“不仅是教材,还有其他性别文化来源,如父母教导,学校教育,大众媒体,同龄群体等都影响着儿童对性别的认知”。①但在幼儿园,相对幼儿来说,教师使用的教材和幼儿翻阅的读物,应该是幼儿在幼儿园性别认知的最主要来源。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史静寰教授主持的“对幼儿园,小学,初中和成人扫盲教材的性别分析”课题的第二阶段研究成果表明,在幼儿园现行的教材中,表现出来的男性和女性的优缺点,已经被渗入了传统的性别观念。如男性优点多表现为聪明能干,诚实勇敢,有责任心,独立性强等;女性多表现为勤劳,温顺,心地善良,听话等;男性缺点多表现为不遵守纪律,调皮,霸道,贪玩,马虎,吵闹,玩危险游戏等,女性缺点多表现为贪心,凶狠,爱哭,软弱,需要保护等,性别沟壑开始出现。“在幼儿读物中,他或她阅读的是传统的性别角色期待。男孩和女孩主人公都需要面对一些考验,克服一些困难。但对女孩常常是家务劳动的考验,对男孩则是要闯世界,要拯救别人。童话中与孩子相伴的永远是母亲(如《小蝌蚪找妈妈》、《小红帽》、《小兔子乖乖》等),需要被勇敢执着的男性拯救的永远是柔弱的女孩(如《灰姑娘》、《白雪公主》、《睡美人》等)。”②在对男孩、女孩的特征、能力、责任等方面,存在着明显不同的角色期待。因此,我们在选教材,幼儿读物时,就更应该小心谨慎,通过教师的“师释文化”的教育过程来挑战传统的性别角色对男孩和女孩的精神束缚,建立平衡的多元的男女性别形象。尽量使教材和幼儿读物反映出来的性别特别是女性的职业要多样化,而非某一性别职业单一化和固定化,比如母亲也有当警察的,当科学家的;反映出来的角色的精神品质丰富化,比如父亲也常做家务,细心的照顾幼儿,母亲也经常看报,关心国家大事,遇事镇定等等。

三、精心设计幼儿游戏,注意游戏材料的投放

幼儿游戏的设计在教师的不经意中,其实已经隐含了我们幼儿工作者的性别意识,对幼儿的性别认识起着强化的作用。比如每一个幼儿园都在玩的“娃娃家”里,幼儿开始模仿传统的性别角色。一般都是女孩当“妈妈”,男孩当“爸爸”。“妈妈”是要在家里煮饭带孩子整理屋子的,如果“妈妈”不做家务,跑出去玩,就会被认为失职。而“爸爸”是要出去工作的,回家就是吃饭,休息。这无形中就将“女性的职责是在家里”等观念沁入幼儿的心里了。而笔者在思考,我们的教师在设计此游戏时是否能保持一定的性别敏感意识,根据现实情况稍稍做一些改动呢?比如,“爸爸”“妈妈”都可以出去上班,孩子可请“保姆”带,也可请“爷爷”“奶奶”帮忙照看。“爸爸”有空时也要帮忙带孩子,做家务,“妈妈”也可以出去办事。再或者,当幼儿玩娃娃家比较熟后,教师可否根据观察,建议男女幼儿互换角色,女孩尝试一下“爸爸”角色,男孩尝试一下“妈妈”角色呢?这样也许更有利于幼儿获得丰富的角色体验,扩大狭隘的性别认识。超级秘书网

另外,我们要特别注意游戏中游戏材料的投放。就如文章开始提及的关于“餐馆”的区角游戏,若“服务员”的标志不是这么性别化,不是做成戴在头上的鲜艳的花头巾,而是做成比较中性的挂在胸前的标志牌或其他什么的,发生在这个游戏中的情景会减少。至少,它不会给幼儿游戏带来性别意识上的潜意识的影响和强化。所以我们在设计和投放幼儿游戏材料时要注意到是否会加强幼儿的性别意识分化和性别角色刻板化。

四、加强家园联合,共同促进幼儿性别认知的健康发展

勿庸置疑,家庭中的性别教育对幼儿性别认知的形成和发展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某一方面来说,也许更甚于幼儿园的性别教育。要对幼儿进行良好的性别教育,我们就必须使家园联合,实施共同一致的幼儿性别教育。在转变幼儿园工作者的传统的性别观念的同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工作,尽量使家长也能转变旧的性别观念,明白幼儿在早期受到良好健康宽松的性别教育的重要意义。在家庭里父母以自身为榜样,从观念到实际行动上都能给幼儿性别认知的建立和发展一个宽松的环境以及尝试不同性别角色的机会,使幼儿性别认知能获得最大限度的优势发展。如果家庭性别教育和幼儿园的性别教育不一致就很难使幼儿建立起良好健康的性别认知,甚至会给幼儿性别认知的形成和发展带来困惑和阻碍。当然,要真正作好家园一致的工作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实际困难。首先,要使家长改变传统的性别观念绝非一日之功,特别是相对与年龄较大的爷爷奶奶就更是如此。其次,从观念转变到表现在实际行动中还要有一定的过渡期;还有就是现代的大量传媒如电视,家庭亲子读物等等无一不在向着家长渗透和强化着社会的传统性别观念。

事实上,在不经意中,我们的男孩女孩就开始了他们的社会化。当幼儿说自己的爸爸在家里做家务窝囊,没有当老板,挣不着钱,不伟大时,传统性别观念已渗入了刚刚开始人生的五、六岁的孩子的脑子中,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和担忧。幼儿需要新的性别教育,为此做出研究和探索已是刻不容缓。对于传统的性别文化,必须从婴幼儿时期就开始挑战。

参考文献:

[1]李小江等.文化、教育与性别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本土经验与学科建设[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幼儿性教育论文篇2

幼儿的性格养成绝非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积累形成。婴儿出生后的哭闹只是气质上的表现,并非性格,通常幼儿两岁后才开始有明显的性格表现。在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造就了幼儿的性格。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言行对幼儿性格的养成具有重要影响。幼儿在一个幸福和谐家庭环境中成长,其性格开朗、热情、活泼;而在一个父母经常吵闹、支离破碎的家庭中成长,幼儿性格则偏向孤僻、自卑、冷漠。当前中国幼儿父母的素质普遍较高,大多能对幼儿早期的性格培养予以重视,能注意自己的言行,但其中仍有一部分家长没做到这点,间接地影响着幼儿性格塑造。幼儿进入幼儿园后,幼儿教师应对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培养。幼儿园通过组织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增强幼儿的集体主义思想、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培养,从而促进幼儿塑造良好的性格。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教育工作者对幼儿早期性格培养予以足够的重视,但其中仍然存在不足之处,笔者将在下文进行阐述。

二幼儿教育中性格存在的问题

1.幼儿不诚实的性格

幼儿不诚实性格的养成是由于幼儿缺少担当、害怕被惩罚。幼儿的不诚实性格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一些家长为了使幼儿进行某种行为而随意哄骗、许愿但不兑现,导致幼儿对家长缺少信任,长此以往使幼儿自己也养成了不诚信的性格。另外,一些幼儿教师教育方法不当也会使幼儿说谎,幼儿做错事后为了躲避惩罚而说谎的现象频频发生。

2.幼儿内向的性格

具有内向性格的幼儿不在少数。内向性格的幼儿不善于与人交往,对幼儿长大成年后进入社会极为不利。内向性格的幼儿寡言少语,不善于表达自己,遇到问题通常自己解决,不愿意与人分享,长此以往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幼儿长大之后在团体合作中会表现得较为吃力,不易融入集体,对其未来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

3.幼儿胆小的性格

一些父母经常在幼儿面前打架、吵闹,逐渐使幼儿养成了胆小懦弱的性格。幼儿入园后一旦被其他幼儿欺负会加剧其胆小性格的发展。幼儿胆小性格并不利于幼儿今后的发展,也不利于与他人交往。因此,幼儿胆小性格是制约幼儿成长的问题之一。男孩子胆小、懦弱的性格使其缺乏责任感,没有担当意识。

4.幼儿冲动的性格

幼儿冲动的性格对幼儿的成长极为不利。冲动主要表现为对事情没有进行全面的了解就下判断而采取行为。很多事实证明在冲动时做出的行为大多是不正确的。幼儿的冲动主要表现为与他人相处不融洽时采取暴力等措施来武力解决。这种冲动的性格不利于幼儿学习知识,对其未来的发展极为不利。

三幼儿教育中性格培养对策

1.幼儿诚实性格的培养

诚实指人的言行与内心保持一致,对幼儿进行诚信教育就是让幼儿说真话,犯错误要敢于承认,不撒谎、不逃避责任。幼儿诚实性格是在后天的教育中形成的。“曾子杀猪”的故事广为流传,曾子为了保持与幼子之间的信任,用实际行动予以证明,值得各位家长学习借鉴。家长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真诚信任,唯有此法才能使幼儿得到正确的家庭教育。幼儿教师同样需要对幼儿真诚,这样才能赢得幼儿的信任,培养幼儿诚实的性格。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需要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使幼儿敢于承担错误。

2.幼儿外向性格的培养

外向性格的幼儿在处事风格上更加积极活跃,喜欢与他人交往,善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痛苦与快乐。幼儿外向性格的培养需要有意识地进行。

(1)要注意幼儿的身体健康,幼儿身体和智力良好发展是幼儿养成外向性格的基础,因此需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让其摄入充足的营养,使其身体健康成长;

(2)要加强对幼儿的关心,幼儿内心是渴望被关怀照顾的,成人满足幼儿此种需求会使其更加愉快、活泼,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幼儿教师和家长应更加注重对幼儿的情感关怀;

(3)采用正确的教育办法,幼儿教师对幼儿进行集体教育时应注意观察幼儿的性格特点,多与内向的幼儿沟通,帮助其融入集体,逐渐养成活泼的性格。

3.幼儿勇敢性格的培养

勇敢指不怕困难、为了目标勇往直前的精神。人的勇敢和自信心是克服一切障碍的基础。幼儿勇敢性格的培养需要从小进行,家庭教育对幼儿勇敢性格的培养尤为重要,父母应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其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逐渐养成勇敢的性格。幼儿勇敢性格的培养,可以从在集体面前讲话、表演方面进行。家长可带领幼儿经常参加户外活动,让其选择喜爱的体育运动等。在户外实践中,会遇到各种情况,幼儿跟随家长一起克服种种困难,能使其逐渐锻炼坚毅勇敢的品质。第一,通过榜样力量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培养。幼儿勇敢的性格在婴儿时期就已经开始养成,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成人对幼儿的教育是通过榜样的力量完成的,幼儿通过对成人行为的观察,耳濡目染逐渐养成幼儿勇敢的性格。例如:幼儿的父母是一个勇敢的人,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对其父母言行的模仿,也逐渐也成为勇敢的人。另外,在教育方式上,幼儿家长和教师要注意采取正确的办法,避免其在日常工作中随意指责、嘲笑甚至恐吓幼儿,对幼儿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避免幼儿养成胆小、懦弱的性格。第二,创造幼儿勇敢性格的培养机会。幼儿的良好性格需要在日常工作中进行有意识地培养,勇敢性格也不例外。所以,家长和幼儿教师需要为幼儿创造一切培养勇敢性格的机会,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第三,通过对文学作品逐步引导幼儿成为勇敢的人。幼儿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向幼儿介绍文学作品中勇敢的人物形象,向幼儿讲解何为勇敢、何为鲁莽。例如《西游记》的讲解中,家长可以将孙悟空的勇敢和猪八戒的鲁莽结合,让幼儿有一个形象的认识。

4.幼儿冷静性格的培养

幼儿的健康成长需要摆脱冲动性格,逐步培养幼儿冷静的性格。幼儿冷静的性格在幼儿学习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幼儿大多好冲动,冷静性格对幼儿是一种较高的追求,但对幼儿的成长有积极的作用。幼儿家长和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幼儿静心思考,使幼儿逐渐养成冷静的性格。

四幼儿教育中性格塑造的重要性

幼儿性教育论文篇3

歌唱不仅具有陶冶情操、感受艺术熏陶的作用,还兼具重要的教育意义。幼儿在统一形式美、优雅曲调以及完美韵律的刺激下,心理处于极其放松、欢快的可调节状态,多样的内容、形式、风格诱发幼儿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歌唱活动中的创造性培养有以下几种形式:第一,通过无意识的自编自唱,幼儿在咿呀学语时期就经常自编自导冒出歌曲的节奏,或者手舞足蹈,这其实是对平时日常外界刺激的反映。幼儿极易受音乐的感染、艺术的同化。幼儿通常在已有的音乐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外界刺激),运用某一脑海中熟悉旋律或近似旋律来表达内心的思想感情。如:当妈妈经常放小苹果的歌曲听,从而形成一定的认知时,一旦听到这一旋律,儿童便会不自觉地哼唱,通常还加入自我舞蹈的表现,这就是一部分的自我再加工。当然,幼儿也已形成思想观念,极渴望给予肯定,因此,对这一行为,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加以赞扬与鼓励,使其表演时情感得到满足,创造性表现能力得到发展。第二,自创编排适合的演唱形式。幼儿的歌唱形式不应该拘谨于当前的现有的独唱、和唱、领唱、齐唱等毫无变化的演唱形式。教师应该进行有计划、有意识地多样性编排,使儿童不会形成思维的固化模式。可以在掌握唱歌技巧的前提下,利用歌唱接唱接龙游戏、陪衬式合唱、多重填充式合唱或者某一种更加新颖易接受的形式,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集结幼儿的智慧,根据自己的想法来改编不同的演唱形式,并力求做到与众不同。

2在韵律活动中开发幼儿的创造力

韵律感的培养是个潜移默化的影响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它又是幼儿随着音乐进行的本能活动。动作的伴随是幼儿认识音乐、学习舞蹈和从音乐中获得快乐的最自然、最有效的途径。它能满足幼儿身体活动的需要,参与对音乐进行探究的需要,进行想象、联想、思维的整体统一认识。最具代表性的是舞蹈表演,舞蹈形式培养幼儿运用动作进行创造性艺术表现意识和创造能力。可以利用创编舞蹈的形式培养幼儿的韵律感。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根据幼儿的实际能力与具体表现编排恰当的舞蹈,使幼儿不仅能够获得更多创造表现的经验,而且还会自我利用基本的舞蹈语汇和舞蹈的基本方法创造编排新的舞蹈。幼儿能获得更多的积极性与对音乐、舞蹈的兴趣,拥有更具表现力的行为动作,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创造想象和创造能力。

3利用基本的乐器,在演奏活动中开发幼儿的创造力

如幼儿时期的打击乐演奏活动,指挥,简单的钢琴、口琴伴奏等多样的课程寻找儿童感兴趣的乐器课程,培养感兴趣的乐器。一方面,幼儿使用乐器可促进其肢体的协调度、灵敏度。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其专注度的培养。在不停学习表现手法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想象与自我探索,抛弃原有的思维模式,接受更加独特的表现形式。教师在这一阶段起到了一个指引的作用,启发幼儿在操作乐器中大胆地想象、探索、不断提高创造技能。

4结束语

幼儿性教育论文篇4

关键词:幼儿文学;教育;新理念

幼儿时期的教育对幼儿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抓好幼儿文学教育也成了教育部门研究的重点,目前很多人对于幼儿文学教育还比较模糊,存在一定的误区,本文主要讲述的就是新理念的幼儿文学教育。

一、幼儿文学的教育坚持人性化的目标

幼儿的文学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语言教育,以往的幼儿教学大多注重的是语言形式方面的教育,忽视了语言的灵魂。在幼儿时期就应该让幼儿明白语言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明白什么是人性化的语言,我们的心灵可以通过语言变得更加纯净,并且通过语言表达敞开心扉。幼儿的文学教育就是将语言和心灵巧妙地结合。幼儿的文学作品能够深深地打动人心,这些作品追求的是纯净的精神世界,在作品中真实地展现世界上的人和物,并且能够在幼儿文学作品中感受幼儿纯洁的内心世界,同时教给幼儿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幼儿文学最深入人心的就是人性化的语言,成人在阅读幼儿文学时也应该和幼儿一起敞开心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幼儿文学教育人性化的目标。幼儿文学的教育对幼儿的影响并不会马上看到效果,应该追求的是对幼儿成长长远的影响。让幼儿感受到阅读的快乐,这种影响可能会深入幼儿的内心。幼儿文学教育既要激发幼儿对阅读的兴趣也要保护好这种兴趣。幼儿可以根据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感悟到生命的意义以及生活的真谛,这种思想的形成会一直伴随着幼儿的一生。幼儿的文学教育一般都是家长或者教师把文学作品讲给幼儿听,成人的讲解过程也直接会影响幼儿的感悟。幼儿文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应该是通过借鉴幼儿文学的作品,深入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并且把幼儿文学教育当成是一次愉快的旅程。

二、增强幼儿文学教育的互动性

以往的幼儿文学教育注重的是文本中心论,教师或者家长决定了文本输出的意义,幼儿只是负责接收这种信息,这种教育模式,让幼儿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以文字的形式感悟文学作品,并没有加入图文相结合的形式,而且大部分的幼儿文学教育都是通过成人阅读传递给幼儿,这就导致了教师对阅读本质的误解。目前,有部分幼儿文学作品以图画的方式展示给幼儿,这就大大增加了幼儿对阅读的参与性。阅读的过程是幼儿对图片的理解,这一过程在幼儿文学教育中非常重要。阅读图画书的过程也是成人和幼儿沟通的过程,幼儿看图成人看文字,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看到的图片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再加上成人从旁叙述,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幼儿文学作品的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成人和幼儿的思想角度不同,面对同一个故事,会有截然不同的感悟,这也促进了幼儿和家长或者教师之间感情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幼儿也能够获取多方面的感悟,形成一种互动式的阅读方法。不断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也会使幼儿更加深入地理解幼儿文学作品的精华。同时,在幼儿阅读出现障碍时成人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加强幼儿与成人之间的沟通,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心理活动。

三、加强幼儿文学教育的整合性

对幼儿的文学教育应该加强对文学内容的整合性。幼儿通过文学作品逐步开始了解世界,幼儿的文学作品包罗万象,包含了各种信息。随着幼儿文学作品的不断更新,幼儿文学的题材多种多样,任何题材都可以通过幼儿文学展示出来,同时,同一个时代同一个话题不同的作家也会有不同的感悟,这些内容都会通过幼儿文学教育传递到幼儿身上,充实了幼儿教育各个方面的课程。对于幼儿文学教育,教师或者家长可以将所有内容整合在一起,首先设定好一个主题,然后根据设定的主题选择合适的文学作品构建一个系统连贯的课程内容。这就避免了幼儿阅读思维的局限性,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四、加强幼儿文学教育学法的研究

以往的幼儿文学教育最注重的是教法的研究,但是它的前提是幼儿的读写能力并不是自己生成的而是由成人教会的。后来随着读者反应理论以及读写萌发理论不断盛行,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逆转。教师更加注重的应该是幼儿的表达和阅读的能力,不再是一味地教,而是通过幼儿阅读能力的提升自然而然带动起读和写的能力。幼儿通过自主学习和阅读在文学作品中创造自己的语言,就会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能更好地激发幼儿读和写的能力。读者反应理论以及读写萌发理论为幼儿文学教育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幼儿的文学教育应该加强对幼儿阅读发展的研究。传统的幼儿文学教育在选择文学作品时通常采用年龄段进行划分,依据的是幼儿认知发展的理论,但是这并不代表幼儿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而幼儿文学教育的新理念注重学法的研究,注重以幼儿作为教育的主体,加强对幼儿阅读反应以及阅读发展的研究。

总之,幼儿文学能够引导幼儿认识世界,幼儿文学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幼儿文学教育有利于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一种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幼儿的文学教育对幼儿今后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丽玲.文学魅力的展现:幼儿文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02).

[2]肖育林.试论幼儿文学的美学特征[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09).

幼儿性教育论文篇5

[摘要]媒体报道河南郑州市一所幼儿园为幼儿举办“集体婚礼”。事实上,他们所依据的“幼儿处于婚姻敏感期”的理论是一个伪概念,是假借游戏之名对幼儿的“愚乐”。这起闹剧反映了我国学前教育界存在的许多深层次问题,例如,缺乏科学精神,缺少人文关怀等。学前教育界有必要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弘扬人文关怀,坚持职业操守,建立专业调控机制,以维护学前教育的庄严性,从而真正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关键词]“集体婚礼”;敏感期;幼儿游戏;科学精神;学前教育庄严性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3)05-0001-06

不久前,有媒体报道,河南郑州市一所幼儿园为100多名幼儿举办“集体婚礼”。这一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一事件既暴露了个别学前教育工作者混乱的教育观念和荒唐的教育行为,更反映了我国学前教育领域中存在着的许多深层次问题,有必要作一番深入讨论。

一、“婚姻敏感期”是一个伪概念

皮亚杰说过,“当发生一个有关心理事实的问题时,我们应该向心理学的科学研究请教,而不应该试图通过自己的思辨去发明一个答案”。…据报道,这所幼儿园是在“幼儿性教育”的主题下策划和举办这场“集体婚礼”的。该园园长说,在3~6岁幼儿中,已有不少幼儿进入了“婚姻敏感期”,幼儿园组织“集体婚礼”活动是在因势利导,向幼儿灌输健康的婚姻观。“婚姻敏感期”成了该幼儿园举办“集体婚礼”的理论依据。那么,我们就先来看看儿童性别化的心理学研究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敏感期也称关键期,是奥地利习性学家洛伦兹在1935年提出的一个著名概念。在胚胎学中,关键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孕妇服用一种药物对胎儿有无破坏性后果,取决于胎儿当时处于哪一发展阶段。胎儿神经系统的发育也与时间关系密切。关键期的概念还被广泛应用于发展心理学领域。弗洛伊德及其他许多早期发展心理学家都认为,早期经验对于成人的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一说法与关键期的概念是相互支持的。所有主张发展阶段理论的学者也都认同在一个特定阶段内,儿童会对某一种经验特别敏感。例如,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对动作的练习和探究,在出生第一年末对母语口语的运用和创造等。

到了20世纪70年代,关于关键期的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人们发现许多特定的关键期似乎只存在于一部分物种之中。例如,即使是鸟类,也有不发生印刻反应的特例。又如,一些在种系上非常接近的物种,它们的关键期可能有很大的差异。此外,人们对关键期的长短是否仅仅受遗传因素制约以及经验在其中起什么作用等问题都存在很多争议。有研究发现,在关键期之后,如果将适宜的刺激呈现足够长的时间,生物有机体同样也能产生印刻现象。看来,关键期的问题比当初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人们开始接受一种比较有弹性的说法,即对于某些物种来说,可能有一个特殊的关键期,但特定的文化可以改变关键期的结果。尽管人们普遍承认关键期在胚胎发育和神经系统发展中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关键期在个体的学习和心理发展中有一定的对应效应。因此,与其说关键期是表示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时间期限,不如说是表示个体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敏感程度,即学习水平。人类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和适应性,具有灵活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灵巧的动作功能,具有抽象的符号系统,具有交流信息和情感的语言系统,具有覆盖全部生活的社会系统,因此,人类具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高度灵活性和变通性,很少会把自己限定在固定的行为模式中。可以说,关键期,尤其是人类的关键期,目前仍是一个值得大力研究而且必须慎重使用的概念。一种比较灵活的方式是把个体在某一特定发展阶段中对某一刺激特别敏感或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称为敏感期。这一说法可能比关键期的说法更符合发展的事实。

在人类的性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着激素(如酮、雌激素等)对身心发展的敏感期,如出生前的8~24周、出生后的1-5个月,以及从青春期开始到整个成年期。早期的酮效应可以永久地改变脑的结构和脑所控制的行为(称为“组织效应”),如生殖器分化;青春期后则主要表现在通过改变神经环路从而对脑和行为作暂时的改变(称为“激活效应”)。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他们的性器官已经分化,而性腺还未成熟。从生理基础看,幼儿不可能处在“婚姻敏感期”内。

从儿童的认知发展看,3~6岁的幼儿尚未形成性别恒常性,即幼儿还没有一个稳定的性别观念,比如男孩认为“自己是男孩,而且永远是男的”,女孩认为“自己是女孩,而且永远是女的”。性别恒常性的形成是儿童性心理和性别行为发展的关键。学界普遍认为,性别恒常性包括对自己及他人的基本性别确认(性别标签)、了解性别在时间上是稳定的(性别稳定)、了解一个人的性别不随表而特征的变化而变化(性别一致)三方面的内容,而且这三方面是随着儿童的认知发展逐步递进的。从目前的心理学研究成果看,儿童的性别恒常性在什么时候会达到完全水平还没有完全得到研究确认,但肯定是与儿童认知水平的发展相适应的。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告诉我们,具体运算阶段从7岁开始,儿童进入具体运算阶段后才会逐步了解各种守恒现象。那么,儿童也应该是在这个年龄阶段才能建立性别恒常性的。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他们更多的是关注性别的分类,而不是把精力放在性别角色的冲突上。也就是说,在幼儿没有建立性别恒常性之前,他们热衷于在与和自己同性别的同伴的活动中寻求和掌握同性别的角色行为,并在这样的活动中依据同伴的行为风格培养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使自己适应同伴关系,并逐步形成社会性自我。这种儿童同性别活动的现象在幼儿园里司空见惯,心理学将这种现象称为“性别隔离”。在幼儿园里,大多数男孩热衷于奔跑追逐,远离成人的监控,重视活动的主导性,而女孩更多的是倾向于互助合作,远离打闹。学者们发现,性别隔离是一种普遍的、在儿童很小时就有所表现的现象。男孩大概在36个月、女孩在27个月时就开始表现出性别隔离倾向。在幼儿期,大多数幼儿不太和异一起玩,只有约10%的幼儿会单独与异交往,约25%的幼儿会参加混合性别的群体活动。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青春期。性别隔离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不可忽略的意义,有利于儿童形成性别认同,使自己的认知风格和行为方式与同性别伙伴保持一致,从而使自己形成合乎社会期望的角色行为,也有利于儿童建立社会归属感,形成独立的社会性自我,为日后承担成人角色做好准备,等等。有学者指出,儿童一般是从10岁开始有意识地注意异性的,不过这一年龄界限与不同性别、不同文化、不同性取向等有很大相关性,具有个体差异。由此可见,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看,幼儿在3~6岁阶段并不存在谈婚论嫁的内部需要。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生理的还是心理的发展看,说3~6岁幼儿处于“婚姻敏感期”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是不符合幼儿发展的年龄特征的。“婚姻敏感期”是一个伪概念。

二、“集体婚礼”不是幼儿游戏

有人为幼儿“集体婚礼”辩解,说这只是一场游戏,是扩大化了的“过家家”。这就涉及到对幼儿游戏的认识了。

“游戏是儿童早期主导性的社会活动,它能持续地在儿童的成熟过程中,为非正式的社会交往提供一些条件。因此,引导儿童社会发展的成人需要知道游戏的性质和功能。”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无论人们怎么定义游戏,游戏的特性是不会改变的,即游戏必须是愉悦的,游戏必须是受内部动机驱使的,游戏必须是自愿参与的,游戏必须是自由选择的,游戏必须是没有外部目的的,游戏必须是重过程而不重结果的,游戏的方式是与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等等。幼儿之间的“过家家”,确实具备以上所有的游戏特性。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过家家”是一种幼儿十分喜欢的角色游戏。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既是编剧和导演,又是演技精湛的演员。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最反感的事是将现实掺和到游戏之中。在角色游戏中,确实有幼儿喜欢扮演“爸爸”“妈妈”,也有幼儿明确表示“我爱你”,还有幼儿喜欢玩“结婚”“生孩子”等与性有关的游戏,不过所有这类角色游戏都只是情境性的、想象的,是一种表现生活经验的娱乐活动。一旦游戏结束了,角色和关系也就消失了,角色之间没有什么“要开始对对方负责任”“对家庭负责”“要学会成熟、忍耐”之说。没有一个身心健康的幼儿会在角色游戏结束后依然“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然而,郑州这所幼儿园的100多名据说是经“自由恋爱”参加“集体婚礼”的幼儿却是“在幼儿园一楼大会议室里”“依次走上台”“会议室里响彻《婚礼进行曲》”“老师与家长代表担任主婚人”“按照大人结婚的程序”“在众人的祝福声中或者紧紧拥抱。表达爱意:更亲密的,还当众吻一个”“对于这场婚礼,家长们也很期待”“早早在台下等候”。甚至有个别人吹嘘说:“举行过婚礼的孩子,责任感更强,关系更融洽,更加自信和阳光了”。这哪里是幼儿的“过家家”?有学者严正指出,“这不是幼儿游戏,而是游戏幼儿”“这不是儿童的游戏,而是成人的游戏”。不知道幼儿“集体婚礼”的策划者、主婚人以及众多兴高采烈的家长是否想到过这“游戏”并不好玩,也不可能实现教育的初衷?当幼儿还没有形成社会性自我、还不能内化社会规范时,他们是不可能也没必要承担对所谓婚姻的责任的。幼儿“集体婚礼”完全不是娱乐或教育,而是不折不扣的“愚乐”——愚弄幼儿取乐!如果说举办幼儿“集体婚礼”的初衷是为了对幼儿进行性教育,那么,这个被“放大了的‘过家家”’实质上是一场成人编导、幼儿表演的儿童剧。

说到对幼儿的性教育,我认为不能停留在生理水平上,热衷于欲说还休的性器官介绍,而是应该包括生理水平、心理水平、道德水平和生命水平四个方面。仅就性心理而言,心理水平的性教育应该包括使幼儿形成正确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行为,使他们成长为心理健康,包括性心理健康的新一代。用取闹的方式开展性教育,效果会适得其反。

幼儿“集体婚礼”事件提醒我们要特别注意正确对待幼儿的性游戏。幼儿的性游戏不仅表现为“过家家”中的不同角色游戏扮演,也表现为对自身和对异性性器官的兴趣和玩弄。因为,正如弗洛伊德所说,幼儿是一个“对性好奇的个体”。幼儿的性心理发展主要受制于激素的调控,但也会受到环境中的文化因素和榜样原型的刺激。在外部环境因素的诱发下,激素有可能会过度分泌,导致幼儿性早熟。幼儿“集体婚礼”逾越了性别隔离的界限,很可能刺激幼儿性心理的内部张力,引发更多的性游戏。这是需要家长和教师加以控制和引导的。此外,这个由园方主办、家长证婚的“婚礼”很有可能扰乱了幼儿的社会性自我,割裂了幼儿与同伴,尤其是同性同伴之间的正常交往,以致为幼儿的社会化发展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如果“集体婚礼”后,真的如宣传的那样,“新郎”“新娘”之间的关系变得“专一”“负责”,那就意味着幼儿间的同伴交往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幼儿的社会化发展进入了死胡同。这值得欣喜吗?但愿这不是我危言耸听。

评价幼儿的游戏是否具有发展价值,并不依据成人的愿望和臆断,而是取决于游戏是否为幼儿喜闻乐见,是否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是否有利于幼儿身心的进一步发展。虽然游戏的发展价值与成人无关,但游戏的品质却往往与成人有关。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成人对幼儿游戏的过多干预、限制甚至剥夺,造成了幼儿游戏的匮乏、无趣甚至丧失。幼儿“集体婚礼”的编导者们注意到“有的男孩会对女孩说‘我喜欢你’,有的女孩会给自己喜欢的男孩送糖果,有的甚至说要和对方‘结婚…,并据此认为这是对幼儿“灌输健康婚姻观的好机会”。这是典型的成人中心主义,是将成人的欲望、念头、心机无端地强加在幼儿身上。有什么根据把幼儿之间的正常往来看作是“爱情”“婚恋”?有什么证据证明健康婚姻观可以在幼儿园里“灌输”?有什么证据认为幼儿期是灌输婚姻观的“好时机”?没有任何的实证研究和数据可以证明。可见,所谓幼儿“集体婚礼”完全是一批成年人对幼儿的戏耍,是对幼儿心理的无知,是对幼儿游戏的曲解,是对幼儿教育的亵渎。

幼儿园中的游戏,以及教育活动和常规管理,都应该顾及仪式层面、生活层面和生命层面等三个层面的意义和逻辑。在仪式层面,要保证游戏是幼儿感兴趣的、喜闻乐见的;在生活层面,要尽量贴近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在生命层面,要体现尊重幼儿、保护幼儿、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理念。贯穿这三个层面的主轴就是以儿童为中心。只有这样,游戏,以及其他教育活动和常规管理,才是有效的和有益的。反之,就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

三、树立科学精神,维护学前教育的庄严性

这起幼儿“集体婚礼”的闹剧虽说只是一个个案,但反映的问题却是深层次的、普遍的。作为学前教育领域的专业工作者,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维护学前教育的庄严性,是我们不能推卸的责任。

首先,学前教育界要有科学精神。幼儿“集体婚礼”事件暴露出幼教队伍中科学精神的匮乏。科学精神主要表现在有条理的怀疑、有逻辑的批判、有规则的实证和有自律的谦虚四个方面,其核心是有规则的实证。实证研究是指运用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收集事实根据和数据。其中,科学实验是最重要的研究方法。重视实证研究,反映的是一种崇尚实践、尊重事实的精神和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杜绝玄学、空谈、弄虚作假和欺骗。多年前,我曾感叹过,“在心理学领域中不乏‘热心的外行’他们几乎不从事实证研究却善于去思辨心理规律,其后果往往是误人子弟”。时至今日,这些“热情的外行”不仅存在于心理学界,而且充斥在教育界,尤其是学前教育界,导致乱象丛生:“教育口号”漫天飞舞,“教育成果”遍地开花,“成功的教育家”层出不穷,科学的教育理论却捉襟见肘!学前教育,作为一门专业学科,作为一份教育职业。被弄得丢失了应有的尊严和庄重。有学者指出,面对纷纷扰扰的学前教育的现状,“我们应该旗帜鲜明地站出来维护学前教育理论的严肃性”。这个呼吁是很有见地的,也是很适时的。维护学前教育的严肃性,最根本的是弘扬科学精神,与违反科学精神的迷信、武断、伪概念、伪命题以及一切有害于幼儿发展的言行作坚决的斗争。

说到科学精神,我感到有必要谈一下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科学理论的问题。科学不同于常识的地方,在于科学认为理论比事实更重要。因为任何事实都是具体的、个别的、局部的,而理论能用来解释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事实之间的相互联系。作为一名学前教育工作者,日常的大量工作是对事件的控制,并不经常去解释和预测现象。但事实上,每个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奉行着某种理论。这种理论成为个体观察和处理一切人和事的出发点和归宿。所谓的“婚姻敏感期”就是一种理论,只不过是一种没有根据的、臆造的理论而已。学前教育的对象是幼小的、感性的、发展中的个体,但学前教育的性质应该是成熟的、理性的、理论化的。人为地割裂实践与理论的关系或歧视理论价值的观点都是错误的。长期以来,我国的学前教育改革表面上风起云涌,如火如荼,但实际上却收效不大,问题很多,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理论指导和理论总结,没有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理论。因此,要提高我国学前教育的质量,必须鼓励幼儿园教师善于将理论知识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实现教育实践与专业理论之间的平衡。

其次,学前教育界要大力弘扬人文关怀。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园教育的性质有明文界定:“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为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奠基,为一生发展打好基础,应该是所有幼儿园的办园宗旨,完全体现了对学前儿童的人文关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学前教育中的人文关怀还有所欠缺。且不说那些层出不穷的虐童案,光是那条莫须有的“起跑线”,就累伤了孩子,累坏了家长,累垮了教师。游戏和闲暇成了中国儿童的稀缺资源,儿童成了学习机器,学业越来越重,体质越来越差。教育如果忽视了幼儿,那么也就忽视了生命的自主性,扼杀了幼儿潜在的创造力。这种不良的教育,包括所谓的幼儿“集体婚礼”(连谈婚论嫁都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从本质上讲,就是对幼儿的“心罚”。心罚和体罚,都是对幼儿的摧残。

在学前教育中弘扬人文关怀,说到底,就是要把幼儿当作人来对待。幼儿有尊严,幼儿有权益,幼儿有独立的人格。人所具有的,幼儿都有。尊重幼儿,就是最大的人文关怀。尊重幼儿,就是尊重人类本身。

再次,学前教育界要坚持职业操守。学前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关乎幼儿,而幼儿是一类特殊的教育对象,他们既不同于小学生,更不同于大学生。他们幼小稚嫩,有着不同于成人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又蕴含着无与伦比的学习潜力和发展动力;他们肩负着家庭、社会、民族的希望。因此,学前教育工作者尤其需要坚持职业操守,操守的核心就是热爱幼儿,严谨地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把学前教育当作一项庄严的事业来完成。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没有爱心和责任心是坚持不下来的。幼儿需要游戏,但任何时候都不能游戏幼儿。有学者将这一点提升到敬畏生命的高度来认识,无疑是正确的。

就全国范围来说,目前普遍缺乏幼教师资,需要加速培养既有教育理论素养又懂得婴幼儿保教的合格师资。教育部已经将学前教育专业正式列入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目录,这对加快培养幼教师资是有作用的。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幼教师资,必须调整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方针,重视学前教育专业本身的师资培养,提高专业课程的有效性,寻求师范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平衡点,避免沿用工学结合的办学方针,以免将学前教育的职前培养技能化、简单化。

最后,学前教育界要建立专业调控机制。据媒体称,郑州这所幼儿园“举办幼儿‘集体婚礼’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只不过这次规模最大”。可见,学前教育界缺乏专业调控机制,致使问题越来越严重了。因此,在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管理的同时,有必要加大教育学会、学前教育研究会等学术团体对各级各类幼儿园的专业指导和培训,组织和推动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之间的业务交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推进科学教育观念的普及。与此同时,各级各类的职后培训也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受训教师的理论自觉。

“春近寒虽转,梅舒雪尚飘。”在学前教育的当下,虽然时有幼儿“集体婚礼”之类的荒唐个案出现,但是只要我们大力宣传和牢固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维护学前教育的庄严性,必将迎来学前教育的春天。

参考文献:

[1]皮亚杰,发生认识论[m]//左任侠,李其维,皮亚杰发生认识论文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59.

(2]w·达蒙,儿童心理学手册(第六版):第三卷(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59.

[3Jm·J·克斯特尔尼克,等,儿童社会性发展指南:理论到实践[m]邹晓燕,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37.

幼儿性教育论文篇6

2.XX地区优质幼儿园入园孩子家庭背景调查与思考

3.高入园率背后的思考以XX地区为例

4.XX地区幼儿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性调研

5.XX地区推进幼儿教育均衡化调研

6.XX地区各社会阶层的幼儿教育机会差距分析和对策建议

7.XX地区城乡幼儿教育差距分析和对策建议

8.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意向调研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

9.幼师生教育实习与幼儿园教师的职后成长研究

10.就职最初三年与幼儿园教师的生涯发展

11.艺术素养在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地位

12.幼儿园教师职业形象调查与分析

13.幼教职业的德性价值研究

14.幼儿教育中的小学化倾向与幼儿园教师的素质

15.幼儿园男教师的角色定位研究

16.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与专科生在就职初期的表现比较研究

17.职业态度与职业能力在幼儿教育中的影响比较研究

18.儿童参与理念对学前教育改革的启示

19.从绘本到活动------有意义教育活动设计策略

20.有效教学原理与学前教学活动的设计

21.学前儿童对绘画作品评价倾向性研究

22.aRCS模型对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设计的启示

23.美国学前特殊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

24.英国学前特殊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

25.加拿大学前特殊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

26.澳大利亚学前特殊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

27.新西兰学前特殊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

28.幼儿园特殊教育个案研究(观察与实践)

29.当代中国学前教育理论的进展概念、功能、儿童观、教育观等选择一个研究

30.幼儿园蒙氏教育生态的个案研究

31.灾难事件后儿童心理的调试和康复

32.幼儿行为问题与父母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33.受忽视幼儿的成因及教育

34、儿童作家之利弊

35、幼儿教师的三重身份家长、老师、朋友

36、幼儿图画书研究

37、幼儿语言教育的演进

38、语言学视野中的语言教学活动

39、阅读研究与早期阅读

40、图画书在学前教育中的功能、应用及发展前景(幼儿图画书教学实践研究)

41、民间童话研究(建议结合文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重视角)

42、幼儿童话作家论

43、语言修辞法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

44、幼儿园经典诵读教育的探索与研究

45、幼儿文学作品教学研究

46、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研究

47、幼儿园文化研究

48、学前儿童英语教学研究

49、学前儿童英语教师培训研究

50、幼儿英语故事教学

51、文化教育与幼儿英语教学的结合

52、杭州市幼儿园英语教学调查

53、关于幼儿第二语言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54、儿童英语游戏教学法

55、英语特长带班教师进行幼儿园日常教学之模式及策略个案研究

56、幼儿园网页制作

57、幼师生人文素养调查

58、幼儿美育目标与途径

59、幼儿园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发展前景及对策研究

60、信息技术与幼儿园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

61、幼儿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62、幼儿文学(中某体裁)研究的互文性视角

63、幼儿散文的符号转换功能研究

64、技术发展对幼儿戏剧/影视剧发展的影响(各项技术,如工业技术)

65、幼儿体质与健康研究

66、健康教育中的幼儿体育活动研究

67、主题活动背景下的幼儿园数学教育现状调查

68、幼儿园数学教育幼小衔接现状调查

69、幼儿数概念的认知发展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部分选题相关文章:

1.学前教育专业论文开题报告

2.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3.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写作题目参考

4.学前教育毕业论文致谢词

5.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幼儿性教育论文篇7

关键词: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特性培养目标课程结构

“教育要面向未来”,意味着教育所要造就的是适应未来社会要求的人才。素质教育所倡导的理念要成为现实,必须在个体发展的早期就要重视各方面素质的培养,这一任务能否完成关键取决于幼教师资的质量。

一、专科层次幼儿教育的专业特性

对专业特性的准确认识,是高效、有序地进行专业建设和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的前提。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特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科层次幼儿教育具有师范性

师范教育是培养师资的专业教育,即学生既要具备从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师范教育特有的教育专业知识,接受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师范教育在对学生进行学科训练的过程中,必须融入教育的思想,注重对陶冶年青一代有价值的知识的研究。教育课程的开设在于营造教育研究的氛围,构筑师范生的教育理论素养,造就未来的教育家。幼儿教育专业更应体现师范性特点,因为幼儿教育对幼儿教师的素质结构有特殊的要求,幼儿教师除了具有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艺术教育素养以外,更应具有如何实现幼儿教育的培养目标方面的知识,这也是能否成为一名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的条件性知识。因此,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师范性是其显著性特征。

(二)专科层次幼儿教育具有高等教育专科的层次性

幼儿教育师资的培养有大学本科、大学专科以及幼儿师范等多种学历层次。各层次的培养规格存在着区别。《高等教育法》规定:“专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专业必备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中等幼儿师范教育“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发展、能适应当代幼儿教育发展和改革需要的幼儿教师”。很明显,对专科学生在知识的深度、广度和能力的要求上均高于中等幼儿师范教育。专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必须反映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体现在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方面,更体现在学生参加实际工作应具备的技能和能力方面。

(三)专科层次幼儿教育具有其专业要求的特殊性

高等师范教育长期以来以培养中学教师为主要任务,学校已形成了一整套中学师资的培养模式,幼儿教育专业对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是一个全新的专业,必须从幼儿教育专业的特点出发,认真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育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处于教育的启蒙阶段,对幼儿教师来说,“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二是幼儿教育要求教师具备广泛的学科知识,能胜任多学科的教学,尤其是幼儿教育的包班制,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三是幼儿教育对教师的职业技能和艺术教育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即能承担一门以上艺术课的教学。因此,培养专科层次的幼儿教师不能套用中学师资的培养模式,必须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培养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调整和科学的设计。

二、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规格

我国的幼儿教育师资一直是两级培养体系,一是师范大学的本科层次,二是幼儿师范学校、师范学校附设幼师班的中专层次。前者以理论学习为主,缺乏对从事幼教工作所需要技能的训练。学生毕业后难以直接到幼教第一线开展工作,大多是到中等师范学校或师范专科学校从事教育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后者的毕业生到幼儿园工作时,在幼教工作的技能方面显示出了较大的优势,但在理论知识,尤其是教育理论方面却显得极为不足,这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创新和改革意识受到限制,难以适应当今幼儿教育理论多样化、课程模式多元化以及教学手段与方法体系化的改革趋势。很多幼儿园的教师除少数来自幼儿师范学校外,绝大多数是各地中等师范学校、职教中心的幼师班和幼儿师范教育应用型自考班的毕业生。由于办学层次、培养目标及学生来源的限制,各个中专层次培养机构的教学主要侧重于基础文化课和幼教技能课,而与从事幼教工作相关的教育类课程的开设显得不足,大多只开设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卫生学和各科教学法等课程,不能使这些“准幼儿教师”获得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影响他们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及教育质量观等理念的形成,也不利于他们的教育能力和教研能力的培养,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他们从事幼教工作的后劲。这种幼教师资的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幼儿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幼儿性教育论文篇8

【关键词】纠正;防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

现在的很多幼儿园会出现非常明显的教育“小学化”趋势,幼教期间教学的内容、方法与对于幼儿的引导模式都有十分明显的小学时期的影子。这样的做法会严重影响到幼儿的健康成长,会抑制幼儿天性的发挥以及良好个性与健全人格的养成。因此,对于如何防止与纠正幼教的“小学化”,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思考。

一、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1.影响到幼儿正常的健康发育

幼教期间融入过多的“小学化”的影子,这样做危害十分明显,首先存在的一点就是会直接影响到幼儿身体的健康发育。幼儿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这个时期他们的智力还未完全发育健全,孩子们通常注意力也难以集中,十分活泼好动。有的幼儿园为了让幼儿所谓的学到更多知识,会安排时长过长的课程,比如,幼儿需要一直在教师中静坐一个小时乃至一个半小时来学习一门课程。这不仅对于幼儿来说难度极大,还会直接影响到他们身体的健康发育,这是一种极不合理的做法。

2.磨灭幼儿的学习兴趣

幼教阶段的核心不是让幼儿学习知识或者丰富知识,最有价值的教育部分在于帮助幼儿找到自己的兴趣与天赋,让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能力能够得到最大价值的发挥,这对于幼儿今后的成长会很有意义。但是,随着幼教“小学化”的不断加深,教师都过度关注于让孩子们在幼儿园能够学到更多知识,不少幼儿园都开设了英语课程、识字课程乃至数学课程等,这些都不适应这个阶段的幼儿来接触,如果强行要求孩子们学习乃至记忆这些内容,这只会极大地磨灭幼儿对于这些课程的学习兴趣,还会阻碍他们思维与创造力的发展。

3.抑制幼儿个性的成长与发展

幼教“小学化”的现象同样会很大程度抑制幼儿个性的良好成长与发展,会给幼儿的健康成长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幼教时期应当借助大量的活动课来帮助幼儿构建快乐的童年,让他们懂得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并且形成和他人良好相处的意识。幼教时期还应当帮助幼儿构建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都会促进幼儿个性的积极发展。但是,当前很多幼教对于这些真正应当让幼儿掌握的内容都加以忽略,反倒是引进了很多知识类课程,并且大大减少了幼儿的游戏与玩耍时间。这样的做法会很大程度抑制幼儿积极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并且会让幼儿对于很多需要掌握的东西缺少认识。

4.束缚幼儿智力的全面发展

幼教的“小学化”的一个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过早地让幼儿接触各类学科知识。比如,孩子们在幼儿园期间需要学习英语、算术、拼音等课程,乃至w育、音乐这些课程都有非常强的知识构成。这样做看似让幼儿掌握了更多知识,其实,却是对于幼儿智力全面发展的一种极大束缚。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思维与智力发展基础的重要构成期,这个时期的智力发展的重心并不在于让孩子们掌握多少知识,而是应当关注于幼儿思维能力、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幼儿时期孩子们想象力与创造力处于巅峰,如果在这个阶段简单粗暴地将幼儿的这些能力发展进行束缚,反倒是提前让他们接触那些学科知识,这会让幼儿今后的思维品质受到极大约束,是一种非常不合理的做法。

二、如何纠正与防治幼教“小学化”现象

1.形成正确的幼教观念

防止与纠正幼教的“小学化”现象,首先要从幼教观念的更新着手。首先,我们社会层面便应当对于幼教的核心和侧重点形成正确认识,这样才能够将更多正确的观念传导给大众。同时,幼儿家长要去除对于幼教的功利化心理,要明确幼教时期的重点与核心。最后则是幼儿园要真正更新对于幼教的认知,要避免过早让孩子接触那些小学时期的课程,注重对于幼儿思维能力、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并且关注于幼儿健康性格与健全人格的培养与塑造。

2.加大对幼儿园的有效监督

加大对于幼儿园的监督管理很有必要,这是从体制层面杜绝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方式。具体来说,首先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幼教机构的监督力度,使幼教督导机构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出来。根据《纲要》所规定的抽查内容进行抽查,抽查每一年的各个幼儿园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以及幼儿的发展状况,在这一系列抽查中要涉及到科学、艺术、语言、健康、社会等领域。通过抽查使幼儿园的“小学化”能够被及时发现,然后给予适当处理。另外,还要培养正确的入学准备理念。要明白,小学的入学准备并不是单纯地停留在知识这个层面。就当前的国际形势来看,入学准备所应涉及的领域主要包括语言发展、情绪与社会性、认知与一般认知、动作技能和身体健康以及学习方式这五个方面。这些衡量因素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地了解幼儿的智力发展程度,也是更具价值的判定因素。如果以这样的因素作为向导,相信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趋势会很大程度得到削弱。

3.重塑家长对幼教的正确认知

重塑家长对于幼教的认知,这是去除幼教“小学化”问题的一个内在动力。其实,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形成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长不正确的教育观念以及对于孩子不合理的教育要求,许多家长的心理总有一种“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感觉在作祟。所以,相关部门要采取一定措施组织活动对家长进行教育,如可以通过幼教专家讲座或大众多媒体向家长宣讲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培养家长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并告诉家长应当拓宽视野,逐渐淡化家长对幼儿教育的功利心态。与此同时,还需要家长与幼儿园乃至社会在幼儿教育上达成共识,从而促使幼儿园教育“小学化”能够得到真正改善。

【参考文献】

[1]农村学前教育小学化各因素浅析[a].景淑芬.2012年幼儿教师专业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

[2]浅谈幼儿园保教小学化的弊端[a].刘占源.2012年幼儿教师专业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

[3]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分析及建议[a].王玲瑜.2012年幼儿教师专业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

[4]浅谈农村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a].徐亚蕊.2012年幼儿教师专业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

幼儿性教育论文篇9

关键词:中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12)06-0089-02

心理健康是一个人智力和人格发展、潜能开发、道德品质形成、积极适应社会的前提,是一个人整体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目前心理问题已成为我国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与社会结构、家庭状况和教育方式有着必然的联系,值得认真关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我国早期幼儿教育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无论幼儿园还是家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视知识传授和身体护养,而轻视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国0—14岁儿童有2.2亿人,根据近年来有关报道发现:我国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则在13.97—19.57%之间,大约在3000—4300万人左右,这是多么庞大的群体。问题幼儿的表现为:多动、违纪、焦虑、抑郁、任性、孤僻等,其中,留守儿童、单亲儿童、独生子女的心理行为问题尤为突现。以北京为例,上个世纪80年代北京地区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8.3%,90年代为12.9%,到了本世纪北京中关村部分重点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上升为18.2%,儿童行为问题的不断攀升,已经引起了专家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这些心理不健康的问题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我国未来人才的素质,由此可见,我国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不容乐观。幼儿期是一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奠基时期,幼儿阶段年龄在3—6岁是心理发展速度最快、最易稳固的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积极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从小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对于培养我国未来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开展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以期对进一步加强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启迪。

一、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幼儿期是一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奠基时期,但由于传统教育观念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致使目前幼儿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难、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幼儿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究其原因,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从管理者到教师和家长中普遍还存在模糊认识,对健康的认识存在一些片面性,忽略了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到位

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已有一定的发展史,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许多方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认识还不到位。只能在摸索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再加上目前我国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比较薄弱,相关的积淀不够深厚,这就导致我国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上比其他国家落后,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我国有些幼儿教育机构只是在指导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只是采用一些零散的书籍。我国专门从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的人员不多,幼儿园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往往会忽视对一些引进资料理解和消化。这样,理论的高要求与普遍的理论水平低下就形成了矛盾。一些幼儿园教师在解决幼儿特有的心理方面的问题时,则是把有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用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这种状况带来的后果,不仅没有对症下药,还有可能恶化幼儿的心理问题。我们提倡的是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不仅要消化和理解教育家和外国专家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而且要结合当前的实践,有针对性地解决幼儿出现的心理问题。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达标

目前,大多从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多是幼儿园教师。但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大多数幼儿园教师的任职资格都不符合《教师资格条例》规定的学历条件(幼师毕业以上)。有不少幼儿园园长和专任教师中,虽然取得《专业合格证书》,但由于在校学习时对幼儿心理知识学的少且较为肤浅,缺乏扎实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很难达到国家规定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标准,因而时常对幼儿心理表现出来的种种现象感到手足无措和困惑。既不能对幼儿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矫治,也无法预见幼儿心理可能出现的疾病并加以预防。幼儿园教师平时任务也较繁重,除了担任教育教学工作以外,还要照顾幼儿的一些生理和心理需要。对幼儿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本来就会加重幼儿教师的负担,在没有受过任何专业训练的情况下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难度不言而喻,效果也显而易见。因此,受过系统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训练的教师匮乏,成了当前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专门师资力量的缺乏会导致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停滞不前,而且会使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陷入困境当中。很多幼儿园由于缺乏专业的心理教师,无法正常地在幼儿中开展心理开导,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目标和内容的建立就任重而道远了。

幼儿性教育论文篇10

一幼儿英语教育中的整合理念

整合教育理念是当前幼儿英语教育领域的重要理念,而幼儿英语教育作为学前儿童教育大系统中的子系统,也要考虑整体性的原则和要求,体现整合教育的理念,整合的核心是“联系”的建立,是对不同领域的知识与技能的整合,认知与情感的整合,是儿童整体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整合具有形式的整合和理念的整合两方面含义:在形式上,幼儿英语教育的整合,意味着将幼儿英语教育活动与其他领域活动之间的交叉、联系和联合;在理念的层面上,幼儿英语教育活动的整合是指以整体的视野看待幼儿教育活动的性质,使其超越学科本身的视野,打破学科限制的学习,赋予幼儿更加丰富的体验,在语言学习中并用艺术、戏剧、音乐和舞蹈等有效手段,既利于儿童语言的认知学习,也有利于其他相关领域内容的学习。整合的理念,提示我们教育内容要全面,可以实现多种价值,既关注认识的价值,又关注情感的需要,避免单调的知识传授,从而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整合的教育内容要适宜,即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整合的必要性,有机整合各领域的内容,以幼儿教师教育技能为核心、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相辅相成,促进培养目标的达成。

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的整合,要体现和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幼儿英语教育可以通过教育目标的整合、教育内容的整合、教育资源的整合,为幼儿提供广阔的英语语言学习空间。在这一理念下,有效的对本科层次幼儿英语教育方向的学生加强学前儿童英语教育技能的培养,对于学生把幼儿英语教育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执教的行为方式,对形成幼儿英语教育和教学能力,毕业后胜任幼儿英语教师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幼儿英语师资教育技能培养的内容体系

1幼儿英语师资教育技能培养的基本原则

幼儿英语师资教育技能培养可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通用原则、精选原则、易行原则以及适应性原则。通用原则是根据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训练作为幼儿教师的职业通用技能,例如:幼儿英语教学法课程作为本科层次“准幼儿英语师资”的专业课程,更加体现职业针对性,培养其幼儿英语教育技能尤为重要;精选原则是在通用的教育技能中,选择直接关系到提升学生幼儿英语教育能力和自我专业发展的能力进行培养;易行原则,教育技能的培养要尊重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同时渗透并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渐进性原则,根据专业课程的基础性、渗透性,按照课程的难易程度进行实施。适应性原则,学前儿童英语教育技能的培养内容适应社会对幼儿英语师资的要求,以此提高课程体系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2幼儿英语师资教育技能培养的内容

通过对学生进行幼儿英语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幼儿英语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技巧的培养,形成运用科学的理论知识指导英语育教学学实践、提高分析和解决幼儿英语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掌握幼儿英语教师的基本素质,理解幼儿学习语言的心理特点;第二,掌握幼儿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理解幼儿英语教学大纲,学会选择和使用幼儿英语教材;第三,理解并掌握幼儿英语教学模式以及幼儿英语教学的基本原则,能够独立设计幼儿英语教案并进行幼儿英语模拟教学。第四,掌握进行幼儿英语知识和技能教学的方法,包括掌握幼儿英语游戏设计原则和常见的游戏、歌谣、故事方式,能够独立设计幼儿英语游戏、按歌谣内容设计教学活动以及按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故事内容,并在教学活动中恰当使用学前儿童英语故事。第五,能够结合幼儿英语教育教学活动,制作和使用常用教具[2]。幼儿英语教育技能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培养“准幼儿英语师资”,要重视整合教育,拓宽视野,体验健康教育、社会教育、科学教育、艺术教育等其他领域教育中的英语渗透,以满足实际幼儿英语教育教学的需要。

三学前儿童英语师资教育技能培养的实施策略

幼儿英语师资教育技能培养,在实施策略实施过程中,旨在使承担幼儿英语教育的师资,能够同时兼备幼儿教师和英语教师的基本的扎实的专业素养,成为专业化的“双师型”幼儿英语师资,在教育教学技能方面融会贯通,因此,其实施策略应着眼于以下方面:

1构建多重的专业知识结构

在学前儿童英语教育方面建一支有相应特长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除具有教育理论知识及英语语言知识外,还要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知识及多元文化基础知识,选拔观念新、功底厚、热爱教育事业、具有科学态度、奉献精神和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加强学前儿童英语教育技能培养,使学生有明确的目标[3]。

第一,掌握学前教育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幼儿英语教育的教育对象是幼儿,其身心发展有其自身特点,具备丰厚的前教育专业理论知识是顺利从事幼儿英语教育教学的重要保障。对“准幼儿英语师资”进行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的培养,能够使其系统掌握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语言与认知发展规律,更好的因材施教;学前教育的实践知识,是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具有情境性,而非程式化。以哈尔滨剑桥学院为例,全国八十余所幼儿园作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幼儿园实习,使其积累了幼儿英语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为毕业后灵活有效的开展幼儿英语教育奠定了技能方面的基础。

第二,掌握英语语言知识与多元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幼儿英语教师,具有完备的英语学科知识,标准、流畅、自然的英语语音语调,能够在教学中为幼儿营造一个充分、自然地英语氛围。在本科层次幼儿英语师资培养的实践中,稳固的英语语言知识和多元文化背景知识(如:中西方文化差异,语言表达的文化差异),是从事幼儿英语教育的必要条件,必要的英语口语基础知识及幼儿园英语教师口语知识转化为教育教学技能,具有一定的“实战性”,直接影响到对幼儿英语师资的资质。

2培养有机整合相关领域教育内容的能力

幼儿英语的教育教学能力是一种专业能力,培养本科层次的学前儿童英语师资着眼于整合的理念,培养其英语环境的创设能力、语用能力、英语教学的组织能力、以及英语教学的组织能力等。

藉此,使“准幼儿英语师资”了解并掌握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及日常生活,与幼儿园其他领域的教育紧密结合,把英语教育渗透到幼儿园的主题活动,与幼儿园的五大领域的教育活动有机整合,例如:学习英语游戏教学的原则和要求,仔细观察教师如何组织游戏,整个游戏要用英语交际,创造性地设计幼儿英语游戏活动,灵活性地处理教材内容与游戏活动的关系,要能够把静态的书本知识活化为生动的游戏活动,使学生有效地形成整体教育能力[4]。

3教学模拟与实践训练相结合

第一,教学感知模拟与教学反思训练相融合。首先,提供学前儿童英语音像示范或现场示范让学生观摩,开阔学生的视野,对促进学生获取新的教育思想及创造新的教育方法很有帮助;其次,鼓励学生结合教材,针对教育技能的应用,进行活动片断设计,并进入特定英语情景进行模拟演示,亲身体验教师角色,运用和掌握教育技能;再次,利用音像反馈,使学生通过音像记录,直接、清晰地观察体验自己的教育行为,然后进行讨论反馈,提高学生的自我分析能力和交流能力。通过教学感知模拟和评价于一体的技能训练,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学前儿童英语教育技能。

第二,课堂模拟教学与幼儿园实践相结合。设置情景,整合艺术领域、科学领域的相关知识,采用模拟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让学生通过扮演“教师”角色,把自己对某项技能的理解用行动表现出来[5]。综合教育技能培养注重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例如,通过开设学前儿童英语教育课程和课外活动进行培养,并结合幼儿园观摩实践,给学生带来许多直接参与实际教学的机会,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促成学生在校时初步完成由学生到幼儿英语师的角色转换。

第三,教师引导与学生自我演练相结合。幼儿英语师资教育技能的培养是一种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通过规范化的引导和示范,为学生提供幼儿英语教育的范本,同时强调在教师指导下的自我训练、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自觉性。例如,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在课下以寝室为单位,进行教学模拟,其中包括幼儿英语游戏、歌谣等教育技能,进而有效提高幼儿英语教育教学的质量。

因此,幼儿英语师资教育技能作为幼儿英语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衡量该专业毕业生能否胜任幼儿英语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基于整合的理念,针对本科层次幼儿英语师资教育技能培养,具体实施策略与幼儿园实践相结合,完善理论的同时,强化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循序渐进、灵活有效的多途径提高本科层次幼儿英语师资的专业化程度。

参考文献

[1]许友根.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理论与实践[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6(4).

[2]王晓娟.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现状对策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6).

[3]杨文.学前儿童英语教育[m].科学出版社,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