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学前教育音乐论文十篇学前教育音乐论文十篇

学前教育音乐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2:34:28

学前教育音乐论文篇1

(一)忽视人文教育,音乐课程定位不明确

人文教学能帮助个人智力、德行、感情、体格达到和谐状态,从而幼儿的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但部分学校存在功利性办学思想,这导致部分教师在进行学前音乐教学时只强调演唱、发声等技巧的训练,忽视人文教育。幼儿只学到了暂时性的音乐技巧,但有技巧不等于有素质,课程文化内涵的缺少,就导致学前音乐教学的定位有所偏颇。表面上虽然得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实际上却没有教学意义,音乐技巧的扩展固然重要,但更加重要的是音乐能力的培养和思想境界的提升。

(二)母语文化基础薄弱,音乐教学内容不完善

近年来,学前教育目标过于多元化,同时兼顾道德教化、审美教育、文化传承、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等多项任务。这种多元化的目标定位使学前音乐教学无法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集中在母语文化的核心要素上,导致幼儿难以掌握母语文化基础知识,缺少对民族音乐作品中的精髓文化和理论思想的进一步理解。这样一来,导致学前音乐教学内容无法得到完善,幼儿即使掌握了一定的音乐技巧,也无法理解音乐中的思想情感。

二、学前教学音乐课程的多维内涵构建

多维内涵学前音乐课程是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元化充分将音乐与文化融合为一体。要想进一步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不仅要关注音乐本身的价值,还要关注非本体价值的重大意义,明确我国的学前音乐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单纯培养音乐家,而是要培养高尚品格的人。因此,应充分结合我国的国情,不拘泥、不盲从,构建学前教学音乐课程的多维内涵,充分融合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有效融合世界多元音乐文化、完美融合后现代和信息化,这样才能真正现实我国学前音乐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一)充分融合我国民族音乐文化

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的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每一首民族歌谣都有其独特之处,正是由这些风格各异的民族音乐构成了我国灿烂辉煌的民族艺术。因此,在学前音乐教学课程内容中应充分融合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依据各个年龄层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从活动设计、教育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充分挖掘各个民族中的特色歌谣,以民族音乐为切入点,不断深化课改。目的是让幼儿在学习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广泛接触到不同类型的音乐文化,以促进幼儿的自我认同和文化认同,并学会尊重他人与他文化。民族音乐文化能让幼儿获得以和谐为中心的审美思想,坚韧强固的爱国主义民族认同感,弘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而这也正是融合民族音乐文化的综合艺术教育能够不断发展的价值所在。

(二)有效融合世界多元音乐文化

世界多元音乐文化是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载体,对于进一步传承世界多元文化和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和平共处,启发人类对自身文化的正确认识和反思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应在学前音乐教学中积极与世界多元音乐文化教育接轨。一方面从自身的母语文化出发,另一方面要积极地吸纳、有效融合世界多元音乐文化。并从以下步骤出发:世界多元音乐概念的学习;有引导的听赏;综合学习;教材的合理选择。经试验证明,只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和在课堂中帮助幼儿对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正确引导,幼儿是完全能够用接受和欢迎的。然而,在实际的学前音乐教学中,必须打破受前苏联及欧洲音乐中心论影响,树立起平等多元的音乐教育理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带领幼儿去感受更多的世界文化。

(三)完美融合后现代和信息化

在学前音乐教育中融合后现代是强调艺术作品与观赏者及其文化背景的关系,借鉴、整合、吸收各家理论的合理之处,更好地指导艺术欣赏教育活动,有助于幼儿形成多元的艺术欣赏教育视角。而在学前音乐教育中融合信息化是运用学校的网络平台,有利于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陶冶幼儿的音乐情操,培养幼儿感受音乐的美和表现美的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前音乐教学质量。在实际的学前音乐教学中,完美融合后现代和信息化,打破传统面对面的音乐教学方式,利用网络对音乐作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得到进一步的认识,真正实现高效学前音乐教学。

三、结语

学前教育音乐论文篇2

由上可知,儿童动画音乐与学前教育音乐课有着许多共通之处,以下对将儿童动画音乐运用于学前教育音乐课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第一,儿童动画音乐旋律大都简洁明快,易于上口,随着孩子反复观看动画,音乐也潜意识地进入孩子记忆,通常动画看完了,主题曲也能够哼唱了。从学前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如果教师以与儿童平等的身份,在课堂中使用儿童共识的动画音乐作为教学素材,便可以比较容易获得儿童的信任和亲近,无形中也吸引了儿童的注意力,教学效果显著。因此,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掌握儿童动画音乐大有裨益。在上述优势推动下,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基础课中引入儿童动画音乐作为授课内容,便具有实际可操作价值。第二,儿童动画音乐为了方便儿童模仿记忆,在创作时往往采用简单的音乐元素和写作手法,如节奏变化较少,篇幅较短、配器较简单、重复段落较多、歌词通俗简练等,而这些特点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作为音乐基础练习内容来说,非常适合。因为学前教育学生要求的是全面综合的能力,音乐技能只是他们应具备的能力之一,所以学前教育学生基本上是只通过高考选拔,不需要参加艺术专业统考,因此95%以上的学生进校前从未接触过钢琴、声乐、舞蹈、乐理、视唱练耳等课程训练。要想在有限的课时安排下在一张“白纸”上做出美丽的图画,内容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儿童动画音乐恰恰符合这一需求。第三,儿童动画音乐的画面感能够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提高。正如前文所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音乐的认知从进入大学才开始,而音乐是抽象的、时间的艺术,通过动画具体的画面、情节对音乐进行感知,其接受能力将会快速、大幅提高。第四,儿童动画音乐能够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经调查观察发现,学前教育学生由于习惯于文化课的上课认真听、做笔记,下课做作业,考试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对于音乐的学是找不到头绪,摸不着“窍门儿”。这样的问题普遍存在于新生之中,他们刚入学,对音乐缺乏了解,在这种情况下,面对突如其来的系统的钢琴、声乐、舞蹈、理论等课程的学习,加之每天枯燥乏味的练习,逐渐对音乐基础课产生畏惧、厌倦的情绪。而儿童动画音乐既耳熟能详,又形象有趣,练习难度也不大,自然能够帮助学生,大大提高他们对音乐基础课的学习兴趣。

二、儿童动画音乐在学前教育音乐基础课中的实施方案

学前教育音乐基础课培养的是学生具有综合音乐技能并能灵活运用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琴法、声乐、舞蹈、乐理、视唱练耳等课程的整合是必要的,儿童动画音乐则扮演“主线”的作用,将这些课程串联在一起,形成完整统一的音乐基础课课程体系,达到培养综合性应用人才的目的。下面以《海绵宝宝》主题曲为例进行讲解:第一步:基础理论知识。

1.视唱:看着谱子,跟着《海绵宝宝》动画片片头曲进行演唱。

2.节奏训练:“三连音”练习,主要采用唱节奏、拍节拍的方式。《海绵宝宝》主题曲以“三连音”为基本节奏,以这首乐曲为例,使学生掌握“三连音”的节奏型,并且通过音乐实例的学习,即使日后忘记“三连音”的节奏,只要哼起《海绵宝宝》就会记起“三连音”。第二步:琴法学习。

1.识谱:由于学生通过基础理论知识环节的学习,对这首乐曲已经产生较深的印象,识谱任务可以轻松完成。

2.演奏练习:旋律此时已经非常熟悉,在演奏时比较容易,左手伴奏都是半分解和弦,演奏难度也不大(见谱例1)。但在左手练习时应注意这种伴奏类型的使用效果,为即兴伴奏积累素材。谱例1:

3.风格把握:在演奏时联想《海绵宝宝》动画的形象、情节,聆听自己的演奏,检查是否符合动画要求的情绪、速度等。第三步:声乐学习。

1.运用正确的演唱方法演唱这首乐曲。

2.自弹自唱:结合琴法学习内容,一边弹奏一边演唱这首乐曲。第四步:舞蹈学习。首先观看《海绵宝宝》动画,结合动画印象,使用老师教授的舞蹈基本动作,感受音乐情绪,分小组编排适合学前儿童学习的舞蹈。舞蹈动作要求简单、易学,能够形象地表达音乐思想。第五步:展演。展演内容有课程展演、音乐故事展演、游戏展演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均根据幼儿园教学形式设定的。课程展演即学生设计安排一节课,例如《海绵宝宝》唱歌课等,由3名同学扮演老师,其余同学扮演幼儿园小朋友,进行时间为10分钟的课程示范。音乐故事展演则由全班同学组成,编写一个关于海绵宝宝的故事,手工制作海绵宝宝头饰、场景布置等,在故事展演中将所学的琴法、声乐、舞蹈穿去。游戏展演是由学生自由分组,每个组根据《海绵宝宝》的主题曲设计一个适合学前儿童玩耍的游戏。这三个展演活动可由学生自行选择,教师根据学生表现进行点评。上述五步按顺序依次进行,每一步都为下一步打下基础,第五步实为上述四步的综合展示,不仅通过展演考查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提高了学生想象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海绵宝宝》仅是一个范例,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其他一些动画音乐作为教学内容。例如初学时可选用《西游记》(动画版)的片尾曲《白龙马》等;练习附点八分音符加一个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可以选用《哆啦a梦》主题曲《叮当猫之歌》、《喜羊羊与灰太狼》主题曲《别看我只是一只羊》等;练习切分音节奏,可选用《熊出没》主题曲《我还有点小糊涂》、《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主题曲等;练习乐感或演唱表现力可选用《芭比娃娃之真假公主》插曲Free、《名侦探柯南》插曲——小艾篇等。

三、结语

学前教育音乐论文篇3

自我情感体验属于自我的情感成分,主要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包括自我感受、自尊感、自信心、羞耻感、自豪感、自卑感、内疚感和自我欣赏等。学前阶段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词汇量少,多使用短句。有的幼儿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只能借助肢体语言。由此可见,幼儿很难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而音乐就是一种很好的途径,在表达幼儿自我情感的同时,帮助我们更加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如果你是教育工作中的有心人,你就会在工作中发现,当幼儿高兴时,他们有时不会主动地说“我很高兴”,但是你会看到他不由自主地唱着老师教过的歌曲,原来他找到了表达高兴的另一种语言。我们每个成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不高兴了就大声地唱悲伤的歌,高兴了也哼哼喜欢的小曲儿。儿童也可以这样宣泄情感、发泄多余的精力。无论多大,我们都需要抒感,使内心畅快。通过欢快的歌曲《粉刷匠》、《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幼儿可以传递快乐的情感,建立起良好向上的心理环境;通过节奏感强的歌曲《加油干》、《蜜蜂做工》让幼儿在积极亢奋的演唱中表现出劳动的力量电影,发泄多余的情绪,提高自控能力;在歌曲《有只小燕子》中,幼儿通过歌词体验帮助小燕子获得快乐,感受助人的乐趣,促进助人行为品质的形成。另外,音乐作为一项有效而神奇的工具,还可以帮助那些存在缺陷的人们。电影作品《洗澡》里傻傻的二明远远不及哥哥聪明、英俊,刚开始你会觉得他是那么不起眼的小人物,但当他在澡堂里唱起帕瓦罗蒂的《我的太阳》时,他的形象突然变得无比高大,这时候的二明是充满自信的,他远远挣脱了自卑感。音乐就是有这种神奇的力量,在一瞬间让人充满信心。作为教育者,我们可以挖掘那些自卑、自闭的儿童的音乐潜力,帮助他们在音乐方面发现自己的优势,尝试在集体面前表现自己,找到自信,逐渐走出封闭的内心,从而更加积极地生活和学习,走向更精彩的人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有的幼儿不善于语言表达,不精通美工,也没有很好的体育细胞,但是他也许是个未来的演唱家、指挥家,“学业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我们可以帮助幼儿在音乐上找回自信,获得成功。

二、音乐教育可以帮助幼儿提高自控能力

自我控制属于自我的意志成分,主要指个体对自己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包括自我监督、自我掌握、自我控制、自我改造、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等。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通过音乐技能的学习,儿童学习控制自己的发声器官,同时有意识地调控自己的身体动作和活动与音乐协调一致。学习音乐知识时,不可避免地总会学习一些规则,如每首儿歌每个小节的拍子是一样的,老师用固定的曲子发出固定的指令。在开展打击音乐活动中,幼儿必需在规定的段落按分工承担自己的演奏部分。通过这些规则,潜移默化地传达给儿童一个隐藏信息:社会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行为准则,我们必须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并且不断地自我改善以适应这个生活环境,只有遵守社会规则,按规章办事,各司其职而又相互协作才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角色任务。此外,许多儿童歌曲都蕴含了良好的思想品质,如歌曲《我的好妈妈》就对幼儿起到了感恩教育;歌曲《夸家乡》引导幼儿热爱自己的家乡,让幼儿有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韵律活动《蚂蚁搬豆》让幼儿在表演中学会了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培养了幼儿热爱集体的情感。通过音乐教育,这些思想品质可以潜移默化地融入儿童的知识建构中,其影响是终其一生的。

三、挖掘音乐教育的功能,促进幼儿发展

学前教育音乐论文篇4

(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薄弱。调动开发课程资源的积极性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这一专业术语指教会学生在多种音乐文化社会中懂得音乐。也指民族音乐和其它的文化内容。还可以指“仅仅针对少数几种音乐文化做深入研究”。也可包括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面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薄弱,调动开发该课程资源的积极性尤为重要。生源的选拔不利于音乐课程的实施。学前教育学院的学员一般年龄偏大,他们觉得时间宝贵。比较重视所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忽视音乐课程。在学前教育学院一年级的第一学期的音乐课。完全是做的调整工作。把他们用速成的方法赶上齐一的水准。智慧比较高的勉强赶上,来得慢的就落伍了,因为在高中有的根本不开设音乐课,也有课表上虽然排有音乐课,实际上学生在教室里温习其它的功课,还有的不能请主任教师只好请图画、体育教师兼代。乐理不会讲,五线谱不能认,唱歌是“左嗓子”,学生没兴趣。高中音乐课程目标应完成的一些音乐知识。诸如乐理中简单的识谱,音乐基本表现要素,音乐常见结构以及音乐体裁、形式,音乐历史及音乐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等等,没有在他们身上得到实现;在音乐技能方面,诸如视唱练耳等方面差,就更不会关心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www.133229.Com

教师对开发课程资源的理解仅局限于开发几门实用课程。像钢琴、声乐、和声、视唱练耳等,未能认识到音乐教师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在职教师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和技术从哪里来?我们不能期望或者说等待教师在繁重的教学中自然的产生,教师课程理论基础薄弱必然造成在开发课程资源过程中的无所适从。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与指导是关键。音乐教师则是开发的主体。作为音乐教师教育主阵地的高等师范院校应率先设置和开发课程资源,从而形成未来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理论和技术。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形成了上级发号施令、下级照章办事的依赖心理。究其缘由。教师的这种“惰性”是由国家教育机制、教育政策造成的。要真正调动教师开发资源的积极性。挖掘其内在潜力。惟有给教师赋权,使其从旧有教育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更加理性地结合教育学院的性质和生源现状从事教学活动。凡是对学生发展有价值、有影响的东西,均有可能开发成为课程。

在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今天,建立适应教育要求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提上日程。在音乐教师职前教育中对师范生进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教育和示范,就显得尤为迫切和有价值。

(二)音乐课程资源内容单一,建构音乐教育课程的多元文化视角

出于教育的不同目的,形成用于培养专门化人才(专业音乐教育)的课程和用于培养非专门化人才(普通音乐教育)的课程两种课程形式。这两类课程知识都是专业知识其性质是相同的,并非用于培养“专门化人才”的知识不同于用于培养“非专门化人才”的知识,它们只是两类学科课程,而不是两种学科知识,其中的差别仅在于课程知识的组织结构和课程知识的处理方式而也,差别的根源在于其教育学背景(即培养目标与教育设计等)。学前教育学院中的音乐教育体现了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师范性”,不能沿用专业音乐院校的方法。在内容上不能只强调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内容过于单一。《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称“新课标”)的研制和出台,顺应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潮流。为普通音乐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一种思路和前景。“新课标”新增了音乐与相关文化这一学习领域。这无疑是对学习的提升,学前教育学院的学生虽然音乐底子薄,但高考文化分数录取较高,一般在500分左右,而音乐专业学生文化较低,普遍在200多分左右,高考文化课分数的高低标志着是否具有深厚的文化知识基础,这是作为教师最基本的素质。学前教育学院的学生不要仅局限于音乐内部(音乐感受和音乐技能)的学习,在学习音乐上宜多一些音乐欣赏,少一些说教,帮助学生提高鉴赏和分析作品的能力,不必太注重较深的音乐专业知识和理论。学习音乐与相关文化:包括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姊妹艺术;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发展把其他音乐文化纳入音乐课程的能力。

将多元文化方法纳入音乐教育课程可解除对学生学习的限制。音乐方面的课程包括作品曲目和音乐要素等,学校可以建立与作品曲目相关联的部分课程提纲,将使学生有机会从各种文化出发,通过个人、结构和社会文化角度去学习理解音乐,把音乐作为该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从多种过去和现在的社会和文化视角“研究音乐”。把音乐定位在一个特殊的时期、地方或文化中来区分音乐的特性(诸如曲调或节奏特点),掌握特定文化或历史背景下所创作音乐的理解方法。在高等教育中加入外来音乐将提高听的能力,独特的音调和节奏结构被认为是一种新的类型。在人口稠密的地区,一个班级的学生可能来自几个不同的民族,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要应付不同文化和音乐表现,不得不寻找处理这些情况的方法,虽然教师仍需根据提纲讲授。但感兴趣的教师也向学生学习,通过欣赏学生最擅长的音乐,让他们在课堂上演示不同文化的歌舞,收集研讨会资料,阅读论文并且走出各自的领地寻找那些对教学有帮助的文化持有者,这一系列的办法收集材料在课堂上使用。

(三)课程资源开发缺乏地方特色。建立以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为中心的音乐课程体系

从音乐与文化的关系来,音乐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音乐是文化系统中最能体现一个民族本质和文化特征的文化形象,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无论是其曲式、配器还是旋律、节奏等,总是呈现出母语文化的特征,无不反映母语文化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审美心理。母语是音乐的“国界”。我们常说中国音乐要以“中华文化为母语”,就是指中国音乐的创作、演奏、表演、教育等应体现出它固有的中华文化的特征和取向。我国新出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强调要“弘扬民族文化。理解多元文化”。“新课标”在标准中特地列举了民间或民俗音乐的内容,如:3-6年级标准中有“主动参加社区或乡村音乐活动并能同他人进行音乐交流”,“乐于听音乐会或观看当地民俗活动中的音乐表演”;7-9年级标准中有“在出席音乐会及参与社区音乐活动过程中,能够观察和了解音乐家或民间艺人的活动,并作出自己的评价”。应该说这是很好的想法,但如何真正地贯彻实施,并在这些学习内容中考虑音乐民族学家的观点,仍是当前的音乐教育需要作出回答的翻。

我国音乐教育尤其是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其课程设置主要以欧洲音乐体系和音乐内容为主,我国民族音乐文化至今也没有建立起完整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许多大学生对自己音乐的“母语”知之甚少,高校音乐教育一直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课题虽早在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研讨会”上就已被提出,但至今仍是制约我国音乐教育发展深层次问题,“母语缺失”“文化缺失”亦是普通高校音乐教育面临的最大难题。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重视并加强民族音乐教学,把文化之根深深地扎在音乐教育的土壤中,是我国普通教育高校音乐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在选择。构建新的多元文化课程体系。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应彻底摒弃以欧洲为中心的“一元论”观念,努力实现从“欧洲中心论”到“音乐文化多元论”的转变,建立以我国民族传统音乐为中心点的多元文化观和音乐课程体系。在现在开设的“中国音乐史”的基础上,增加如中国乐理,音乐诗、词、曲课和创作课。中国器乐课,中国音乐美术课等课程或部分内容。增加姊妹艺术和艺术以外的其他科目知识;在中国音乐的内容上。既包括汉族的音乐文化,也要重视藏、蒙、壮、维吾尔族、彝族等各少数民族的音乐;在中国的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之外。也要有现当代的音乐、尤其要注意引导流行音乐进课堂的问题。我们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作为音乐课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民族音乐传统的理解和对艺术美、思想美的感受和挖掘,可以很好的促进对学生音乐教育的效果。

学前教育音乐论文篇5

论文摘要:我国当下的音乐教育存在本土化音乐教育体制欠完善、音乐教育理论与观念整体滞后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确立中国音乐学派思想,充分认知中国本土音乐文化的独特价值和核心价值,构建和完善中国本土音乐教育体系。

自从20世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成就。音乐学院从过去的不到10家发展到目前有各类音乐学院名称的学院三、四百家。音乐教育事业有了前所未有的起色和发展。像谭盾、郎朗、宋祖英等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中国音乐艺术家的身影也逐渐增多。出国留学深造音乐,以及与各种国际音乐文化交流活动也都十分频繁。音乐基础教育也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音乐教育教学改革。青少年业余音乐文化生活的热情也在空前高涨。

然而,像我们中国这样具有悠久文明和历史的伟大国家,却没有自己的核心音乐教育理论,不能说不是遗憾的、或者说是悲剧性的。换句话说,中国没有自己原创的、独立的音乐教育理论是既制约了音乐教育的发展,又阻碍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本土音乐教育理论”,不仅是指中国民间音乐教育及其理论,而应是指具有中华民族主体性格和民族音乐智慧的音乐教育之理性主张与系统思想。

中国本土音乐教育理论即中国全部音乐教育智慧的系统集成。因此,决定当下与未来中国音乐教育能否有效快速生长的关键,是看能否探究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思想。探究中国性格的音乐教育理论,是目前与未来中国音乐教育学术的重要任务,是中国音乐教育持续生长的保障。那么,如何在多元化的背景下,挖掘和建设中国本土音乐教育理论呢?

一、要确立中国音乐教育学派的思想。

如果缺失探究构建中国音乐教育学派的意识和观念,必将影响人们主动探究中国音乐教育理论的行为。只有当有了构建中国音乐教育学派思想的引领,才有可能积极主动地研究和构建起中国音乐教育的系列学理。

中国音乐教育体系应该以“生活世界”为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中国各地域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生活形式和生活世界,而“体系音乐学”也要放到工业化和理性化时期的生活世界来评价,正如胡塞尔讲科学世界也要放到生活世界来评价是一个道理。今天,人类已经处于后工业社会生活以及生态文明的生活世界,我们需要重新评价工业文明时代音乐生活世界的有效性和有限性,以及重新建构后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时期的音乐生活世界。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中国音乐教育学派思想体系。

二、充分认知中国本土音乐文化的独特价值

如果想要真正构建中国音乐教育的理论,当然是千万不可忽视中国本土音乐文化的价值。音乐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标志,是一个国家形象的象征。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音乐总是会呈现出具有这个民族和国家特色的音乐文化印记和共同特征。中国音乐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文化产品。中国本土音乐文化是随着中国人民求生存求幸福历史演进发展的结果,展现出了中国人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说,中国本土音乐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传统的表征,也是中国本土音乐教育理论形成与实践的基础。所以,在谋求中国当下与未来音乐教育和新生长点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和发掘中华民族的音乐智慧和已有成果。这样才能避免构建中国音乐教育理论的无根行为出现。

三、全方位构建中国音乐教育理论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更加注重多元文化价值的时期,谋求中国音乐教育理论,还应该有广博的视野和心胸。也就是说,要在多元文化视野下,充分理解和尊重人类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形式和内涵,比较和吸纳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财富,为我所用地促进中国音乐教育理论的完善形成。我们强调探究建构中国本土音乐教育理论,不是排外的、狭隘的民族主义者,而是要在保护与发展本土音乐文化的前提下,在多元开放的文化视野下形成本土音乐文化特色、形成本土音乐教育理论,这样的理论才是兼容博大的,才是更具生命力与指导意义的。

四、构建和完善中国本土化音乐教育体系

探究构建中国本土化音乐教育理论的目的,是要完善构建中国本土化音乐教育系统。因此,在研究构建本土化音乐教育理论的基础上,还必须花大力气探索和构建中国本土化音乐教育体系和模式,这样才能真正促进中国音乐教育的有效生长。

把本土音乐文化引入实践教学环节,有利于发挥本土音乐文化的教化引导作用。本土音乐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状况、生产劳动经验、情感变化和审美价值,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文化活动具有很强烈的示范教育作用,引导着人们确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风俗习惯和正确的审美趣味。

本土音乐文化引入实践环节具有很强的现实利用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本土音乐文化的社会价值被重新认识,呈现出其顽强的生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高校学生必须走出课堂,走进广阔的本土音乐文化的环境中去,让学生在本土的音乐文化中思想得到提高,审美得到健全,传统的道德观念得到巩固和强化。

总之,挖掘和建设中国本土化音乐教育理论,就是确立中国音乐教育学派思想,认知和突出音乐教育的本土音乐文化的特色,突出中国本土音乐教育的文化内涵,这是我国现在与未来音乐教育生长的系列关键要素点。发现和找准中国音乐教育在当下和未来的核心生长点,是促成完善建设具有中国学派的中国音乐教育体系,迎接未来音乐教育更大发展的必由之策。

参考文献:

1.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学前教育音乐论文篇6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高职;音乐教学;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面对目前学前教育教学的形势,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提升学前教学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当前,由于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全社会普遍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教师、儿童、课本、教学环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将着力点放在儿童主体性意识的培养方面,实现了“资源整合”与教学改革发展的目的,促进了儿童的全面发展。

一、新形势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知识普遍教材化,不能很好地运用于实际教育工作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除了要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也要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音乐素养作为人文修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学前教学专业学生必备的素养。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侧重于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对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进行改革,能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音乐知识,更好地参与到学前教育工作中去。新形势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是培养优秀学前教育人才道路上必须要跨越的一道障碍,只有越过这道障碍,才能提高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水平,才能推进国家素质教育工作的不断发展。

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学习压力较大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与幼儿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别。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学生的学习水平差异较大。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所接收的学生缺乏音乐方面的基础知识,而幼儿师范学校接收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就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知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学习压力偏大。

(二)音乐课程设置不符合实际需求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课程包含理论和实操两个方面,教学中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操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理论方面涵盖声乐的基本理论知识和音乐教学法、音乐欣赏等理论;实操方面涵盖实践技能课程、钢琴、舞蹈等。从当前课程设置情况中发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设置更加偏重于理论方面,对实操方面少有涉及,不符合学生的现实需求。

三、新形势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将音乐教学内容与实际课程有效结合

近年来,许多幼儿园在选择教师方面更加注重教师的音乐水准,新形势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方法和内容有了较大的变化,教学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的个人素养也因此得到了显著提升。为了做好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工作,应将音乐教学内容与实际的音乐课程有效结合,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其一,规划内容,安排教学进度,在课程的难点和重点方面进行循环式的教学;其二,在规划课程内容时,除了重视简单的视唱外,还要突出和引入基本的乐理知识。通过上述两种方法将教学内容与音乐课程有效结合,可切实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有效实现音乐教学的改革。

(二)创新音乐教学方法

新形势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要重视创新音乐教学方法。创新音乐教学方法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将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根本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创造有利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和谐愉悦的环境中进入学习状态。此外,教师还可以选用发现法、问题教学法、情境法、讨论法等不同的音乐教学方法,并将其灵活应用在音乐教学中,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助力。

(三)优选音乐教材

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对提高其音乐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应当优选音乐教材,保证所选的音乐教材符合具体的音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特点。

四、结语

众所周知,学习一门乐器需要不断的坚持,只有锲而不舍的努力才能真正掌握乐器弹奏的方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是一个持久性的工作,需要教师不断探索,通过合理的教学改革优化音乐教学,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其成为社会需要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作者:高雅琴单位:集宁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柳潇.新形势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大众文艺,2012(21):286-287.

学前教育音乐论文篇7

关键词: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特色教学

作为中原文化传承和代表的河南省,在社会的不断进步推动下,呈现出一种多元文化的发展方向。近年来,河南省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在不断创新改革。本人通过调查并得出结论,河南高校音乐专业教育改革需要从:建立科学的音乐教育理念;建立合理的教学新模式;建立特色音乐教学三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科学的音乐教育理念

首先要转变音乐教育理念,即打破过去的单一西方文化视野,树立多元化的音乐教育理念。

1.科学的音乐理论根基

无论是哪种音乐教学方法都应该以正确的音乐理论为根基。无论是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其理论基础是一样的,要转变以前“科学的方法”等同于西洋美声唱法的观念,应该加强音乐科学性的研究,并在研究中注重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继承传统、发展传统,才是我们进行音乐教育改革新思路的正确方向,这对于今天的音乐教育发展不仅是必要的更是必需的。

2.多元文化格局中音乐价值平等的理念

新时期的音乐教育应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学理念,在学生中普遍开展多元文化教育,树立音乐价值平等的观念。我们要在肯定人类音乐艺术的共同性和承认差异的前提下,辩证的看待外来的一切优秀艺术,学习它们的长处,同时继承和传承本民族文化,才能建立多元的音乐教学审美标准,适应我们当代音乐教学的实际需要。在多元化发展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1)接受外来多元文化

河南省的专业音乐教育中,长期以来一直沿用西方的理论体系和教授模式,并且把它作为高校音乐教育的一个主要形式。世界各国不同文化中的音乐概念、功能和意义不相同,有的则大相径庭,而且文化是音乐创造和表演的基础,我们只有在社会和文化背景中才能更好地理解音乐。我们必须从多元文化教育的角度出发,接受外来文化,吸收其精华,才能将其与音乐渗透,准确理解音乐的内涵和思想感情。

(2)重视本土文化

本土文化是我们音乐教育的根本,由于本土音乐根植于本土的文化生态环境,于是教学便不能脱离于本土人的传统,脱离本土音乐的接受反应和思维方式。河南省的音乐教育也一样,在其发展过程中要极力维护自己的根本,保持自身文化的特色,这样的音乐教育才能发挥其根本,不至于在发展中丢失自己。

(3)尊重文化的平等和结合

文化是平等的,音乐也是平等的。尊重文化的平等是多元文化格局中音乐教育应遵守的最基本的原则,因此,绝不能随随便便评价它的好坏优劣。因此,大胆吸收外来优秀音乐和先进的音乐教育模式,使其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才能不断推动河南省的音乐教育事业。

二、建立合理的音乐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遵循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为了实现其教学的目的和任务,而实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式样。

在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一对一”的单一教学模式,形成采用个别课、小组课和大课相结合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主要有:

第一,要把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与音乐理论知识的讲授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生歌唱技能技巧的同时,要加强学生对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克服学生重情轻理的思想倾向。

第二,要把发声练习的训练与音乐曲目的演唱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生能力的同时,要加强学生对音乐曲目的演唱能力。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程度的学生和不同的授课方式,合理地安排发声练习与歌曲演唱的时间比例和二者的内在联系。

第三,要把歌唱的技能技巧训练与歌曲的艺术表现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加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分析、处理和表现能力。把歌曲的技巧作为表现歌曲思想感情的手段,把歌曲的艺术处理与表现作为歌唱的最终目的,使声与情完美的结合。

三、建立特色音乐教学

河南省的高校音乐教育不可盲目照搬,要看到自身优势,并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汲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开创自己的特色音乐教学,才能推动河南省的音乐教育的发展。

1.建立特色教学内容

要培养“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人才,就要求我们要有自己的特色教学内容,才符合社会多样性特色人才的需要。这也是提高高校音乐教学质量的突破口。目前,河南省的高校音乐教育多以音乐技巧为主,而忽视乐理,语言等基础技能,而且教学中多以独唱为主,重唱或合唱较少,学生之间互相合作的机会很少。

2.建立特色教学实践

高校音乐教学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教学。音乐的艺术实践是音乐理论与技巧的表现形式,同时通过艺术实践补充音乐理论与技巧,两者相辅相成,既丰富了理论知识又熟练了学生的音乐技能技巧,使学生综合素质逐步走向完善。音乐艺术的实践包含课堂教学实践和课外艺术实践两方面。其中,课堂教学实践是基础,是课外艺术实践的前提,课外艺术实践是对音乐课堂教学效果的检测。高校应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和校园艺术活动,如为低年级同学上音乐课,在少年宫上音乐课,增加教学经验;参加校园文化艺术节、音乐汇报演出,班级联欢晚会等,增加登台经验。

总之,强化高校音乐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各个院校的密切配合,根据学校各自的优势和特点进行革新,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取得成绩,真正促使河南省高校音乐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河南省高校音乐教育有着光明的前途、但路途还很艰辛,我们愿意为此继续奋斗、努力。

参考文献:

[1]朱依群.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2).

学前教育音乐论文篇8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学前音乐教育;教育理念;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215-01

一、多元智能理论与学前音乐教育的关系

霍德华・加德纳被誉为“多元智能理论”之父。在加德纳理论中,定义智能是人在特定情景中解决问题并有所创造的能力。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每个人都具有这八种智能,只是每种智能所占比例不同。在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中,每个人都能发现自己的智能优势。多元智能理论与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有教无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是有教无类只是简单地把个体认为有的聪慧有的愚钝,通过教育都能成为有技巧、有才华的人,而多元智能从智力划分和天赋角度对每个个体进行了区分,因此,根据智能多元理论,就能针对儿童个体的特点展开不同层次的教育。

在学前音乐教育创新的大环境下,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方式也应该多种多样。传统的讲授式教育固然有其优势,但忽略了学龄前儿童的多元智能潜能。所以在学前音乐教育中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教育思想去教育孩子,以音乐教育开发音乐智能,同时带动其他智能共同发展,让孩子在人生道路起步之初找到方向和自信。

二、环境创设法

学龄前儿童想象力丰富,教师可以通过实物环境创设、语言形容、音乐播放等方法为孩子们营造不同的环境。这个环境在孩子们脑中是生动、形象的,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更能为他们构建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通过音乐环境创设,让孩子们在视听基础上进行想象,进而进行教学活动。以儿歌《下雨了》课程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器演示风声雷声,再播放《下雨了》儿歌让孩子们欣赏,其次询问孩子们下雨时的声音是怎样的?让孩子们模仿雨声。再次通过游戏,以敲击三角铁为雨声,带领孩子们演唱儿歌。这个环境创设法不仅简单,更能引导孩子迅速进入环境。开发其想象力,在音乐智能得到锻炼和培养的情况下,空间智能、语言智能也到了提升。同时模拟环境的创设,对孩子自我认知能力的提高也有帮助。

三、情感体验法

学龄前音乐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声乐教育,而是兴趣教育与审美教育,所以从学龄前儿童开始就要进行音乐审美教育,而情感体验是审美的关键。当音乐与情感产生共鸣,孩子们才能体验到音乐的美妙与魅力并喜爱音乐。情感体验法对教师的要求高,需要观察、揣摩孩子们在音乐课中的表现,随时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调整。以《数鸭歌》教学为例,这首儿歌朗朗上口,并且具有很强的律动感和画面感。首先教师可制作教具若干只纸小鸭,配合《数鸭歌》的旋律让孩子搭配动作,并进行数鸭子。同时也可让班级内一些孩子扮演小鸭,学习小鸭走路的姿态。并从歌词中引申出学习的重要性,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主动学习。这种情感体验是润物细无声的。通过儿歌欣赏、角色扮演、角色情感体验等环节,加深了孩子对儿歌的认识和理解,使其明白儿歌是言之有物的,也是有内涵的。这样的教学过程对音乐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运动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都有帮助,在开发智力的基础上情感也得到了体验。

四、合作学习法

人是生而平等的,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并无高低之分。从小对孩子进行平等观念的教育也十分重要。音乐教育恰恰是人与人之间合作交流的最好契机,通过合作演唱、表演,提高孩子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人际关系智能的发展。在音乐教育中,合作是多元化的,可以通过合唱声部的不同进行合作,可以通过乐器演奏不同的合作等。合作学习法不仅开发音乐智能,更是对孩子自我认知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的重要提升措施。也是回归了教育的本质,即培养什么样的人,而不单单是培养什么技能。

五、小结

多元智能理论这块他山之石,在我国学前音乐教育中可以攻玉。本文囿于篇幅限制,对多元智能理论与音乐学前教育的结合进行了浅显的探讨,这两者的结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开放的、动态的变化过程,学前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摸索总结,更好地进行学前音乐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屿梦.学前儿童音乐教学模式的多元智能开发探究[J].黄河之声,2016(02).

[2]杜莹莹.多元智能理论下的音乐教育探究[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2).

[3]肖园园,巫苏宁.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当代儿童音乐教育研究[J].北方音乐,2014(14).

学前教育音乐论文篇9

【关键词】多元化音乐教育教育理念

以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为基础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上世纪后半叶在西方国家兴起,经过实践和理论的不断完善,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已成为西方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以来,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论逐渐引起我国音乐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实践研究。很多高校音乐理论工作者和音乐教师主张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论指导我国的高校音乐教学,并改革现有的音乐课内容及组成形式。

目前,我国高校音乐课在内容上还是以西方音乐特别是欧洲音乐为主,如西方的乐理,美声唱法,和声学,视唱练耳,钢琴等内容为主,而中国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等内容少,非洲和拉丁美洲的音乐以及我国少数民族的音乐教育内容更少。有必要采取措施改变这种局面。

首先要加强对我国音乐的教育,“赞赏其它种族是终生的发展过程,而起点是正确的自我民族意识”热爱本民族才能谈到尊重和赞赏其它民族。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因此,在高校音乐课中要合理安排中国音乐在教学中的比例;要增加中国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内容,开设中国民族音乐,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等讲座。通过这些课程,使学生们更多的了解中国音乐文化,进而达到正确认识和赞赏中国文化的目的。目前我国高校已开设《世界音乐》的仅限于少数音乐院校。普通高校可以开设《世界音乐》使学生在了解欧洲音乐的同时了解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等地的音乐,让学生认识到世界音乐的多样性。当然,要实现这一目标,师资队伍建设及收集有关世界民族音乐的音像资料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也是能否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此,应定期进行师资培训,改变我国图书,音响出版公司,大量出版和重复出版西欧作曲家作品的现象,使之出版世界民族音乐的图书,音乐资料,这已是迫在眉睫的工作。教材中加入世界民族文化背景的介绍,其中也包括中国民族作品的文化背景介绍。在音乐教育重要加入现代作品,流行音乐。所谓多元化就是应该把现有的音乐类别样式都关照到,是现代音乐,尤其是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的现代音乐占有一定的比例,随着学生接受能力的逐步提高,可以逐步增加。

总之,我国在发展多元化音乐教育的同时要看清楚我国的特殊形式与国情,要最终达到世界音乐多元化那我们必须先发扬本国自身的音乐多元化,然后再致力于学习世界各民族的音乐文化,这样我国才能在世界音乐之林占有一席之地。

音乐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基本素质教育,在人类思想的发展历程中,艺术及艺术作品的激发与启迪作用功不可没。音乐艺术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劳动生活而产生的,也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劳动生活而发展,音乐艺术的教育功能是最强大的也是最有效的。世界文化包含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文化包含音乐教育,而音乐教育又是音乐文化的核心。当今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反欧洲中心以及多元化音乐文化。通过音乐了解人类的生存状态,研究全球的音乐文化,超越单一的文化环境,达到人类相互了解,尊重和交流的目的。

当前,我国的学术界音乐教育界,正在把目光投向多元文化的基础文化教育,虽然比一些发达国家晚,但是中国实施和发展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呼声日高。新时期以来,我国音乐教育悄然掀起一轮新的音乐教育改革,这次教改标志着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步入了一个飞跃的发展时期,是教育改革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但我国是一个教育大国,基础薄,发展很不平衡,同发达国家相比,音乐教育改革的时间还比较短。因此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问题:第一在中小学音乐教育领域,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音乐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特别是贫困地区教育投资少,部分领导对音乐课重视程度不高,师资力量不足。第二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领域,未建立起本专业的目标体系和专业特色,教育教学课程设置等皆向音乐院校看齐,未能与培养目标融合成一个有机的系统,成为培养中小学音乐老师资力量的真正基地。第三在专业音乐教育领域,依然沿袭西方的模式,尽管经过多次努力,教学体制,内容都有多方改进,但音乐专业教育的问题还存在着。更重要的是在处理音乐本身的技术教育和加强音乐文化教育之间的关系时,极度重视前者而轻视后者。

在理念上树立音乐教育的多元化思想,必须保持我国民族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基础地位。要充分认识中国本身是“多元文化的国家”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尊重音乐课程的设置,音乐教材的内容选择与编排,应遵循由近及远,亲疏沟通的原则,为此,借鉴一些前辈的理论,提出了一些设想:

1.基础音乐教育

中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非常重要,所以在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教育中,应多采用本地区的与民族语言或方言相结合的音乐资源,使音乐教育对学生的音乐审美熏陶建立在乡土文化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化的风貌和世界各族音乐文化精髓。

2.高等学校的音乐教学

高等学校的音乐教育分专业音乐和高师音乐教育。在我国专业音乐院校的本科教学中,除开设民间音乐课程之外,还应开设: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和“世界民族音乐”课程。高师音乐教育在中国音乐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们应当依据中外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以多元文化价值观来制定调整课程结构,大力加强中国民族音乐,特别是少是民族音乐教育与世界民族音乐教育。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现行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模式。找出其纯在的弊端。以动态的,发展的,科学的的观点来探索构建适应人才市场需要的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本土音乐所处的地位,具有的意义和应发挥的作用,是跨世纪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多大趋势下应予以极大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献.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

[2]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

学前教育音乐论文篇10

关键词:认知理论;大学音乐教学;教学策略;音乐素养

中图分类号:J6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1-0224-01

当前教育领域对素质教育尤为重视,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项目,大学音乐教育事业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认知理论在大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成为教育工作者的热点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完善。

一、认知理论的定义和内涵

认知理论是对当前情境发生改变的一种探究理论,这种改变是由经验引发的。从认知理论角度出发,来分析学习及学习心理,体现出激发学习的主体能动性,其中包括了个体认知结构、认知能力和非认知等方向。强调外界影响和自我发展,加强对问题的独立思考研究能力,使学习及学习心理更加成熟完善。在教育实践应用方面,确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充分体现认知理论的内涵,按照理论内容构建积极,活跃的学习环境,促进学习能动性的发展,使学生的学习观念得到质的转变。

二、大学音乐教学在认知理论下的教学策略

(一)从学习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对应的音乐教材。餐具对人们的作用,是为了人们进食提供方便;音乐教学也如此,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参考依据,省去了学生查找资料的时间和精力。所以说音乐教材的选择,决定了音乐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从当前的教学现状来看,音乐教材在选取和分配上存在很大的问题,对音乐教学效率产生严重影响。不仅仅是音乐知识理论难以被完全理解,同时专业音乐技能也无法得到较大提高。

(二)树立正确学校的音乐教学理念。音乐教育是以素质教育理念为基准的,利用音乐所特有的优势,对素质教育的发展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故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结合音乐教育现状,参考音乐作品的艺术风格、时代背景、表达方式和情感内涵等内容,教育学生对音乐作品多元化欣赏,了解音乐作品背后的故事,大胆想象,敢于尝试。

(三)加强音乐教学师资力量。大学音乐教学不光针对学生教育,教师力量同样重要,需要音乐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做后盾来面对困难重重的音乐教育战线。因此,学校也需要构建一套严谨的教师测评系统,针对教师的音乐教学能力、乐器演奏能力、合唱指挥能力和超强的凝聚组织能力进行综合测评,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真正的音乐教师不仅应该专注于教育,还应该致力于获得艺术的造诣,以深厚的知识底蕴和高超的专业技能来提升自身艺术的魅力,为学生树立一个完美的艺术导师形象。

(四)组织学生积极参加音乐教学活动。音乐艺术教学应该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深入进行音乐教学实践的发展。注重引导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其有效途径之一就是组织举办音乐教学活动,引起学生的兴趣,号召学生积极参加,用丰富的活动内容吸引学生眼球。

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参加音乐比赛,小到校园性比赛,大到全国性比赛。例如:中国梦之声,中国好声音等等大型选秀竞赛类节目。

三、在认知理论下发展的大学音乐教学

(一)大学音乐教学的改革理念。大学音乐教学需要不断的进行改革发展,其改革方向大致分为以下三点:

1.大学音乐教学要以人为本,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观念当成教育中心思想。

2.将大学生音乐教学提升至素质教育层次,让教育工作者背负着教育界所授予的使命进行教育工作,将压力变为动力,努力改变教学现状。

3.将大学生音乐教学看作一门艺术,用心去诠释其真谛,让师生正视大学音乐教学这门课程,认真且满怀激情地将音乐教学工作进行下去。

(二)完善大学音乐教学模式。各个高校应该增添音乐课程的数量,以满足音乐教学的需求量,尽量使音乐教学内容全部传授给学生;应该对音乐教学过程中的细节落实,例如教材的选取分配,教学方法的先进实用等等;建立一套严谨,无漏洞的教学系统,使大学音乐教学在这套系统中顺利、高效地工作。

四、结语

总之,基于认知理论的大学音乐教学,应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主动参与和学学音乐,同时组织举办多样化的音乐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建立舞台来任其展示音乐才艺。

参考文献:

[1]陈央.认知学习理论视角下普通高校音乐教学及时间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2.

[2]郝晓红.论音乐学习方式的重构策略[J].中国承认教育.2011.

[3]杨清.因势利导、活用教材――大学音乐教学探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