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编辑职称论文十篇编辑职称论文十篇

编辑职称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2:42:33

编辑职称论文篇1

关键词:体育学术期刊;体育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满意度;激励因素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5-0021-05

ResearchontheSatisfactoryDegreeoftheeditorsofChina'sSportsacademicJournal

LiYongqin1,YUDawei2,ZHanGXiaoyi2

(1.BeijingSport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2.JilinUniversity,Changchun130012,JilinChina)

abstract:thesatisfactorydegreeoftheeditorsofChina'ssportsacademicjournaliscloselyrelatedtoitsownqualityandthesatisfactorydegreeiscriticaltothesurvivalanddevelopmentofthejournalwiththemethodofdocumentation,questionnaire,mathematicstatistics,thepaperanalyzesthesatisfactorydegreetotheeditingworkoftheChinesesportsacademicjournal.itmakesthefollowingconclusions.1)itssatisfactorydegreeisnotveryhigh.2)thecompetitiontotheeditorswillaffectthesatisfactorydegree,butitisnotthemajorfactor.3)thebasicfactoristheexpectationtomakehigheracademicachievement.4)theattentionoftheleadersand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istheexternalincentive.5)thechallengeofthemajorandchanceofpromotionistheinternalincentiveanditisalsotheirmotiveinworkFinally,itproposessomesuggestions1)aflexiblecompensationmechanismshallbesetup2)ascientificandproperprofessionaltitlepromotionsystemshallbeestablished3)theexpectationoftheeditorstoachievetohigherprofessionallevelshallbestronglysupported

Keywords:sportsacademicjournal;editorofthesportsacademicjournal;satisfactorydegree;incentivefactors

中文体育类学术期刊(以下简称体育期刊)是我国体育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是传播体育科技成果的重要形式,为我国体育科学事业的发展和培养体育科技人才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中文体育类学术期刊编辑(以下简称体育期刊编辑)是体育期刊能够成为有益传播媒介的关键环节,他们的工作直接影响着体育期刊的质量。而工作满意度,是诊断工作现状最为重要的“温度计”,它既可以明确体育期刊编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起到预防的作用。

国内对体育期刊编辑工作满意度的调查十分有限,以往对编辑工作满意度的相关研究很少、相关文献的时间也很早,特别是对体育期刊编辑工作满意度的研究极其有限,这表现出对体育期刊编辑工作满意度研究时间上的滞后性和研究的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体育期刊的发展空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在缺乏激励的环境中,人的潜力只能发挥出一小部份,即20%~30%,但在良好的激励环境中,同样的人员却可发挥出潜力的80%~90%。[1]本次调查工作就是以体育期刊编辑为调查对象,意在了解体育期刊编辑的工作满意度,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潜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所在期刊的质量。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搜集所有关于满意度和编辑工作满意度方面的论著、论文、报告等,了解关于编辑工作满意度研究的状况,找出可以借鉴的前期成果和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对本研究提供历史起点和现实起点。

1.2问卷调查法参考国际知名的明尼苏达满意度量表,自编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包括2个部分:第1部分为被调查者个人基本情况,含性别、年龄、收入、学历、婚姻状况、职称、职务、编龄等项目;第2部分为问卷主体,主要从8个维度对工作满意度进行测量,且被测量的每个维度都包含2道题目,每个问题都采用Likert五分制量表进行测量,其中1表示“非常不满意”、2表示“不满意”、3表示“一般”、4表示“满意”、5表示“非常满意”。问卷通过了信度和效度检验,采用不记名法。将16个答题项目划归8个满意度维度,以8个因子表示:F1“领导重视”、F2“报酬待遇”、F3“工作环境”、F4“人际关系”、F5“专业挑战性”、F6“职称的晋升机会”、F7“工作自主程度”、F8“专业深造愿望的实现”。每个因子所含项目用加权法汇总,各因子总权重均为1。

作者于2009年7月下旬在山西中北大学召开的“第八次全国体育学术期刊编辑研讨会及第21届全国体育院校学报研究会”上,向与会的中文体育学术期刊编辑进行了调研和访谈,并发放了问卷72份,回收68份,有效问卷63份,有效回收率87.5%,进行了编辑工作满意度的调查。

1.3数理统计法对回收问卷的数据,运用excel2003和SpSS17.0专业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采用Spearman计算等级相关系数的方法进行检验。

2体育编辑工作特点及其工作满意度对期刊的影响

2.1体育期刊编辑的工作特点现代体育运动的飞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体育期刊所传播的体育科学理论与成果的运用,体育期刊是反映体育教学、训练与科研的阵地,是传递先进的体育科技理论与方法、发现和培养体育科技人才、开辟新的学科分支的摇篮,是繁荣体育科学的重要载体,是反映我国体育发展水平的窗口,也是国内外体育学术交流的重要工具。

编辑的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文稿对作者来说是研究成果的成品,而对于大众来说,却是半成品,需要编辑付出大量的心血和智慧才能传播出去。因此编辑的创造性劳动是在作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体育期刊编辑根据刊物定位及办刊宗旨,通过对体育文稿的审、编、增、删、改的有形处理,使修改后的体育文稿更具有学术水平和研究价值,是对体育学术研究的精神产品进行识别、筛选、加工、整理、优化的再创造过程,这个过程是体育期刊出版的中心环节,对体育期刊的质量起决定性作用,因此体育期刊编辑对于体育科研成果最终成型的策划、引领,甚至对改变学术潮流、重塑学术史的面貌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2.2体育期刊编辑工作满意度对体育期刊的影响体育期刊编辑工作是站在体育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社会读者和作者群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一定程序,积累和传播体育科技信息和知识,所以编辑工作是包括许多工作内容的综合概念。体育期刊的编辑工作者,既要有扎实的体育科技知识、专业知识,要有扎实的编辑出版专业知识,还要有多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思想作风,热爱专业也热爱编辑工作和有献身精神。

体育的行业特色有学科与术科之分,体育编辑工作的特殊性,在于编辑除了具备一般的编辑能力外,还必须懂得体育专业知识和技术,懂得体育的基本理论和各运动项目的特点。要当好一个体育编辑,还必须掌握体育科学研究的学术动态,把握本行业领域内的学术方向。

工作满意度调查是了解体育期刊编辑对工作态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它可以明确编辑部日常工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让组织更好地了解影响体育期刊编辑工作满意度的因素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改进的地方;同时,编辑工作满意度的提高可以增强期刊的竞争力,提高期刊质量,保持期刊可持续、健康和长远的发展。编辑的工作满意度反过来也影响着他们的工作表现,这种影响既体现在微观的具体工作上,也体现在宏观的组织运营等向度上。

因此,体育期刊编辑工作满意度也就成了管理者和研究者都十分关注的重要方面。正视工作情绪对编辑工作的影响、探索编辑负面情绪的来源、激励编辑的内心和外在需要以提高体育学术期刊的质量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3.1个人对工作的总体评价本次调查发现:男编辑的工作满意度要高于女编辑;随着本科、硕士、博士学历的不断升高,编辑的工作满意度也在逐步提升,但只有专科学历的体育期刊编辑的工作满意度却是最高的;职称为讲师的工作满意度最低,但随着职称的不断晋升,编辑的工作满意度也在逐步提升;副主编职务的工作满意度较高于主编,一般工作人员是最低的;体育核心期刊编辑的工作满意度略高于非核心期刊的编辑;编龄在15年以上的工作满意度最高、编龄在11~15年的工作满意度最低,他们的编龄相邻,却成为鲜明的反差;编辑年龄在36~40岁之间的工作满意度最高、而与他上下相邻的31~35岁和41~45岁两个年龄段的工作满意度却是最低的。

8个因子的个人得分满分为80分,个人最高分74分,个人最低分38分,人均得分为57.8分,高于平均分32人,占50.8%,刚刚在半数以上。将满分80分进行百分制计算,在及格线48分到优秀线64分之间的为基本满意,人数为49人,占77.8%。在优秀线64分以上的为非常满意,只有9人,占14.3%。这说明绝大多数编辑对工作的自我评价只是基本满意的。

3.2对各因子得分的总体评价将有效答卷各个因子的总得分与有效答卷的数量进行比值,分别统计8个因子的人均得分,以了解不同工作因素的评价情况。由表1可见,F4得分最高,人均得分达8.40分,该因子为“人际关系”;排在最末位的是F2“报酬待遇”,人均得分仅6.38分,该因子的满意度偏低,提高报酬几乎成为国内知识型人才的普遍呼声,对此问题后文将作具体分析。

从调查研究的维度上来看,影响编辑工作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有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两种。[2]前者指人们对工作任务本身性质的感受,后者指人们对各种外部工作情景的感受。[3]根据这一原理,F1(领导重视)、F2(报酬待遇)、F3(工作环境)、F4(人际关系)为外源性满意度;F5(专业挑战性)、F6(职称的晋升机会)、F7(工作自主程度)、F8(专业深造愿望的实现)为内源性满意度。

表1显示,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F4和F1,说明体育期刊编辑对外部工作情景的感受是很满意的;但作为外源性满意度的F2却排在最后一位的,这也是有情可原的;得分排在后面的还有内源性满意度F6和F8,说明了体育期刊编辑工作的内心满意度还是非常不够的。

4.1报酬待遇是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表1显示,体育期刊编辑的报酬待遇得分是最低的,这正是社会普遍现象的一个反应。据对中外企业家的一次满意度调查,国有企业在报酬的满意度上也是最低,而国外企业家这项满意度得分较高。[4]从表2显示的各因子间相关系数的的统计检验结果(结果无显著性的未列出)来看,F2与F3、F5、F6、F8都具有显著相关性,与F1、F4、F7无显著相关性。

1)报酬待遇是物质保障,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在现代社会里,人们的收人高低不仅决定了物质文化生活条件的好坏,也是个人社会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和全面满足生理需求、心理需求、社会需求的经济基础。

体育期刊大部分来源于高等体育院校和高校体育院系,高校内的各种津贴分配制度体现向教学、科研一线人员倾斜的原则,期刊工作常被看做是辅的工作,不被重视。工作性质决定了体育期刊编辑的经济收入显然比教学人员少,但在行政管理的制度上却比教学人员的管理标准更高,要求更严。对体育期刊编辑工作的投入给予合理的回报,不仅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且最终将关系到期刊的生存和发展,因而报酬待遇是影响体育期刊编辑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2)表3显示,F2与收入不具有显著相关性,这说明了报酬待遇满意度不一定与实际收入成正比。同时,收入最高者的得分(51分)不但低于平均分(57.9分),甚至还低于收入最低者的得分(63分);更为有趣的是个人得分最高者(74分)的收入还低于个人得分最低者(38分)的收入。

体育期刊编辑作为知识型员工,追求的目标并不仅仅是报酬,一旦物质需求满足后,报酬激励的作用会显著减少,成就需要就会增强。玛汉•坦姆仆的理论认为,金钱财富对员工激励的重要性虽然不可忽视,但是如果能尽量满足员工的个体成长、工作自主和业务成就的需要,则对他们的激励将更为有效。[5]表1显示,虽然体育期刊编辑的内心对报酬待遇(F2排在最后一位)非常不满意,却对外部的工作环境(F4、F1排在前两位)表示非常满意,说明了报酬待遇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工作环境和热情,也足以说明体育期刊编辑的职业素养还是非常高的。所以,虽然报酬待遇是影响体育期刊编辑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决定因素。

4.2专业深造愿望的实现是基础因素F8(专业深造愿望的实现)包括专业深造愿望的实现程度和获得学习、深造的机会,排在倒数第三位(表1),说明体育期刊编辑在参加工作后对专业继续深造的愿望是不满意的。

大多数高等体育院校编辑部人手少、分工粗、任务重,编辑身兼数职,他们很少有自己的业余活动,还要挤出部分时间弥补信息和知识的不足。体育期刊编辑的工作已介入、延伸到体育期刊出版后的各个环节中,繁重的工作压力下已无暇抽身从事编辑学和体育专业的研究,更没时间进行专业进修,这必然会影响体育期刊的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很多体育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大量涌现,体育期刊编辑人员的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的基础问题更加凸显。如果不支持和鼓励他们进行必要的专业深造,不及时学习和补充新知识,不给以提高业务素质的机会,是很难适应体育期刊编辑工作之需的。

4.3专业挑战性和职称晋升机会是主要内源性激励因素F5(专业挑战性)包括对所从事工作的挑战程度和在工作长的发挥程度以及体现自身价值的程度,F6(职称的晋升机会)包括对目前的职称满意程度和对单位的晋升机制的满意程度。按照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就叫做“激励因素”。[6]表2显示,F5和F6都与F2和F7具有显著相关性,它们之间也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同为内源性满意度因子的是能够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所以是影响编辑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内源性激励因素。

1)我国的职称制度是呈金字塔形的等级阶梯,体育期刊编辑的职业生涯都是由最低阶梯开始,从低到高不断寻求晋升,每晋升一个等级,都会伴随着报酬待遇的增加和工作自主程度的满意,职称晋升机会的满意更会激发编辑对本专业的不断挑战,有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职称晋升对体育期刊编辑的激励是工作中的催化剂,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重点工作,在体育期刊发展过程中,其产生积极的、上进的、整体的推动作用是显著的。

2)专业的挑战性对体育期刊编辑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以往那种只掌握本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办公室编辑”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多元化的态势。只有步入社会的大环境,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够拥有高学术水准的、稳定而强大的作者群,可以了解国内外体育前沿学科的研究进展,及时获得准确而有价值的体育专业信息,这样才能对稿件进行正确的筛选、加工、整合甚至再创造,确保将有价值、有意义的体育科学成果较为完美地传达给读者。随着体育期刊的网络化、信息化时代,专业体育期刊编辑人才的需求将日益增大,就业市场中体育编辑专业人才的短缺将愈显突出,充分激发编辑人才的专业挑战性才是办特色体育期刊的长久生存之计。

4.4领导重视和人际关系是主要外源性激励因素F4(人际关系)和F1(领导重视)排名在前两位(表1),而且他们还具有高度显著相关性(表2),p<0.005,这表明作为外源性满意度的F4和F1既是紧密相连的,也是相辅相成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是外部客观环境影响的结果,环境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和观念,环境的变化影响到人们思想的变化。[7]

1)体育期刊编辑的工作时间长、临时加班多,特殊的作息时间给他们的生活安排带来了诸多不便,而且体育期刊工作属于服务行业,编辑经常会面对来自作者、读者的挑剔及组织和工作本身的冲突和压力,这些都对他们的忍耐力和承受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想让体育期刊编辑满意地工作,领导要更加细心周到地去关心和体谅编辑,与其进行情感交流,让编辑在辛苦的工作中体会到组织和上级领导对自己工作的重视,激发他们的正向情感。只有通过双向交流和沟通才能使体育期刊编辑心情舒畅,以积极饱满的精神投入工作,从而形成最大的团队合力。

2)人际关系是在社会关系内部通过交往所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殊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人际关系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是体育期刊编辑经验丰富的一个重要标志。良好的人际可以有效避免同事间的摩擦,免除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减少为协调关系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拉近与读者、作者的距离,从而大大提高组织绩效。调查发现,组织的高绩效90%来自于组织环境,仅有10%取决于员工个人素质。[8]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9]这正是领导重视和人际关系的有效结合,成为提高组织绩效的主要外源性激励因素。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体育科技期刊编辑是体育信息知识载体化与社会化这一系统工程的劳动者,编辑的劳动是社会精神产品流程中的重要组成环节,编辑对已有的原稿进行选择和优化,编辑活动属于精神生产范畴,是一种文化工程,编辑的任务就是按照一定的计划和要求,把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构造为科学文化的建筑物。在这项工程中编辑是名符其实的设计师和建筑师。正视工作情绪对编辑工作的影响、探索编辑负面情绪的来源、激励编辑的内心和外在需要以提高体育学术期刊的质量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体育期刊编辑工作满意度情况一般;报酬待遇满意度虽然最低,是影响体育期刊编辑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专业深造愿望的实现是基础因素;领导重视和人际关系是体育期刊编辑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外源性激励因素。虽然体育期刊编辑工作总体的满意度一般,但对外部工作环境还是很满意的,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专业挑战性和职称晋升机会是体育期刊编辑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内源性激励因素,也是他们工作的内在动力。5.2建议

5.2.1建立灵活的报酬待遇机制要提高体育期刊编辑报酬待遇的满意度关键是要建立一种动态的激励机制,尽量避免制度的“固化”,要使所设计的制度“活”起来,将压力转变为动力,才是激励之有效。实现报酬待遇与编辑贡献的最佳配置,才能真正地调动广大体育期刊编辑的积极性,才能全面发挥报酬待遇的系统激励效果,保持激励机制的长期性和有效性。

首先,工作与工资要挂钩,要形成实干的、多干的多得;不干的、少干的少得,要做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各类津贴不能实行平均主义,要分清岗位和贡献的重要性,不能按职务级别的大小分配。其次,影响因子是衡量体育学术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编辑整体工作的一个标尺。为调动体育期刊编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编辑部可以采取适当提高奖金系数,并结合本期刊的影响因子系数和被引用率来浮动效益工资的办法。第三,还可以设置更为灵活的奖励项目,侧重间歇激励。体育期刊编辑所负责栏目所刊发的的基金论文比率高或被更高级别的刊物转载或数据库收录,也是衡量体育期刊编辑工作任务是否完成出色的一个表现,应给予一次性奖励。这样,就能够保持薪酬激励的公平性,激励效力才能更加持久。

由于体育核心期刊的社会关注度比较高,因此要求它的编辑在科研水平、技术能力、劳动强度、社交能力等方面都要超过国内,并要达到国外同类期刊编辑所要求的水平,以力求自身的生存,和力争同国外期刊进行竞争而取得发展。这样,核心期刊编辑的生产效率和体力消耗一般要比其它期刊要大很多。5.2.2建立科学合理的职称晋升制度中文体育期刊编辑的职称分为初、中、副高和正高四个级别,职称每晋升一个等级,都伴随着报酬待遇的增加。在职称晋升阶梯中,越接近塔尖,对知识、技能和水平的要求越高,所而带来的报酬待遇增幅也越大。因此,正如表2所示,职称晋升和报酬待遇的相关系数是最高的。

建立科学合理的职称晋升制度,会有效提高提高体育期刊编辑对于报酬待遇的满意度,

对于体育期刊的稳定和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将这根“指挥棒”指挥得当,就能将职称晋升作为一种长期的激励机制,起到其它激励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这也正是由提高内源性因素的满意度来带动外源性满意度的提高,遵从治标先治本的事物原则。

首先,“提高门槛”、“择优提升”。只要正确认识职称晋升机制的内在机理和建立科学合理的职称评定机制,就会充分发挥职称晋升的激励作用。

体育期刊编辑的职称是其知识水平、工作能力和学术地位的标志,只有优秀的人才可能获得较高级别的任职资格。因此,编辑要获得职称晋升,必须立足于长期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工作,不断努力。体育高等院校往往在职称评定时将评价标准定的很低,致使进入评审资格的编辑较多。但是由于名额有限,而且极少数人往往为达到晋升职称的目的,千方百计地拉关系、找路子,影响了评审结果的公正性,这样就会使大多数人的心里产生不满情绪。所以,要提高职称评价工作的“门槛”,坚持“择优提升”的方针。

其次,“评聘结合”、“动态管理”。年龄与职称待遇的满意度呈高度显著负相关(表3),p<0.005。这正说明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当职称晋升的可能性越来越少地依赖于努力程度而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其他因素时,体育期刊编辑的实际满意程度就会下降。同时,大多数高校的职称评定实行终身制,即使不再努力的工作,也不会影响本身的报酬待遇。而一个单位职称结构是有一定比例的,俗话说“一个萝卜一个坑”,职称高的“老编辑”如果不退休,年轻的“小编辑”就永远不会向上一个级别晋升。职称终身制原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年轻人的发展空间,抑制了年轻人的工作满意度,影响了体育期刊的长远发展。要想打破这一弊病,就应该经常性的调整队伍结构,以保持体育期刊编辑的动态稳定。

普遍情况下,体育期刊编辑在晋升上一级职称后五年,方可进行更高一级职称的申请。聘期为五年,在五年间职称不会有任何变化,即“评”就是“聘”。现阶段,可以采用“评聘结合”的制度,就是个人在现有职称满五年后,都有参评更高级别的权利。进入到第一个门槛参“评”的编辑,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即为评上了下一级别的职称;但还有第二个门槛才是“聘”,是对满足更高要求的编辑择优进行“聘任”,聘期为一年。然后还要保持一个“动态管理”的方法,即在每一年的聘期将结束时,按照考核标准对所聘任编辑进行考核,不合格者解聘,达到聘任标准的由“评”晋升为“聘”,这样就形成一个“动态管理”的职称评定制度。被聘到高一级别的人员会受到激励,促使他们向着更高的目标进军;也使得未被聘任的编辑能够找到自己的不足,调动他们奋发向上、迎头赶上的进取心,争取下一次的晋升。必不可少的良性竞争会有力地促进编辑的工作满意度,也会使编辑队伍的水平很快得到提高。

5.2.3全力满足编辑专业深造愿望的实现1)合理配备编辑部人员。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布的《期刊管理暂行规定》指出:创办期刊,应有健全的编辑部,有符合本专业要求的专职主编及一定数量的专职编辑。月刊不少于8人,双月刊不少于5人,季刊不少于3人,并应配备一定数量的编务人员。[10]

我国大多数体育期刊出版社的现状是:编辑部人员配备不足额,还兼管其它工作,有的甚至没有专职编辑。西方一些有影响的大出版社都有健全的编辑机构和素质优良的编辑队伍。美国大一点的出版社都单独设立编辑机构,小出版社才将编辑部门与出版部门合并。[11]要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文件规定,借鉴发达国家出版社的成功运作模式,出版社要足额配备编辑部的人员,减轻体育期刊编辑的负担。建设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知识结构优化、富有事业心和进取精神的体育期刊编辑队伍。这样编辑就可以从繁杂的工作中专职于本职工作,为专业深造提供充足的时间。

2)为编辑创造更多的深造机会。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体育期刊编辑应当是博学多才、“双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即为编辑专业和体育学科某一领域的行家里手,因为学术和科研能力是一个编辑不可或缺的基础。体育期刊编辑要想成为“编研结合、以研促编”的学者,那就要求编辑部一定要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深造机会。鼓励中青年编辑参加更高学历的考取和进修;要增加全国体育期刊编辑,特别是中青年编辑的业务培训;举办各种层次的体育期刊编辑培训班、研讨班;支持参加相关的各种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各学科年会,使体育期刊编辑能够时刻掌握国内外的学术前沿动态,为提高他们的学术能力和理论素质更多的创造深造机会。

参考文献:

[1]黄鉴华.高校图书馆人才引进困难与流失严重的对策[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4(3):84.

[2]张晓义,李勇勤.对体育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满意度调查研究的必要性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3):296.

[3]曾明,秦璐.工作满意度研究综述[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2(1):10-104.

[4]朱敏,李永禄.我国国企与国外企业家工作满意度及激励因素比较[J].上海经济研究,2002(1):66-72.

[5]陈旭雯,朱芝洲.对职称晋升制度的理性思考――基于“竞赛理论”的一种分析[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1):9.

[6]王慧.探讨高校教师职称晋升的政策与实践[J].经济师,2006(7):120.

[7]汤德森,周太山.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创造的原则[J].湖北社会科学,2005(1):147.

[8]熊苹.建立高绩效的工作环境[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5(6):60.

[9]刘志霞.以人际关系为切入点做好思想政治工作[J].科学文汇(中旬刊),2009(7):237.

[10]卢成义,李皿,吕民政.体育科技期刊编辑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7,12(2):56.

编辑职称论文篇2

“iCp”是目前人们对他们最时髦的简称,即“internet-Copy-paste”,更有人因此称他们为“无冕贼王”,因为他们是不需要技术,不需要文采的网络搬运工。他们就是网络编辑。

对于这些评论,网络编辑们只能苦笑。目前,网络编辑从业人员在我国有300多万人,其实网络编辑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早已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但他们的“身份”却多年未有明确的“认可”,这或多或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网络编辑们的工作热情。

2005年网络编辑首次被列入国家职业大典,成为互联网时代一个独立的新职业,在未来几年可能最挣钱的十大职业预测中,网络编辑也名列其中。

2005年11月8日第六个记者节,三位网络新闻人员被授予“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的称号。2005年普利策奖中,网络报纸突破公共服务奖项获得了其他新闻奖项的提名,这在普利策奖历史上实属首次。

这一系列的变化无不让人感到网络媒体乃至网络编辑的地位在不断上升,谁又能保证若干年后不会出现普利策最佳网络编辑奖呢?

在未来10年内,网络编辑需求将呈上升趋势,总增长量将超过26%。然而,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网络编辑如何快速从一个依附传统媒体的搬运工蜕变为网络时代的宠儿?较传统编辑,他们又需要具备哪些新的素质和能力?这是值得认真探讨的迫切问题。

创新是核心竞争力

《网络时代的宠儿――网络编辑人员必读》正是基于对以上两个问题的思考而编著的,正如编著者在书中多次强调:“时代呼唤高素质的网络编辑人才,怎样才能称得上高素质的网络编辑,我们不能拘泥于传统的素质要求,特殊的环境更需要有特殊能力和素质的编辑。……网络编辑所面临的问题就在于:你是否善于思索、触类旁通,是否有志于做个有创新意识的网络编辑,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做个现抄现编的工匠而已。”

该书从网络编辑的发展、素质要求以及工作技巧等各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引导从事网络编辑的工作人员掌握更加全面的网络和新闻等综合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更好地适应网络编辑工作,掌握网络编辑的技巧和方法,从而使网络编辑这个新兴的职业大军异军突起。

然而,该书并不仅仅停留在传授网络编辑的技艺,把网络编辑定位于操作方法的层面,编著者认为,对于网络编辑来说,懂得如何操作或具备娴熟的技术固然重要,但还远远不够,那充其量只是浅层的、初步的方面,因为网络编辑应该是个思想性、艺术性、创造性很强的工作。目前,网络媒体获取传统媒体已的新闻的机会相对平等,“千网一面”的现象的确存在,但却有少数佼佼者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其他网络媒体,为什么?传播工具的优势是一样的,如果都在简单地“搬运”,而没有网络编辑创造性的工作,就不会出现佼佼者。所以网络编辑要实现从搬运工到网络宠儿的蜕变,创新意识和能力是核心竞争力。正如编著者在书中写道:“知识经济时代中,沉默就是死亡,网络编辑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如此,只有创新才能生存。”

学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就整体而言,该书的内容编排充分体现了“由一般到具体,由基本到特殊”的原则,既概括了网络编辑的普遍性特点和基本能力要求,又分析了几大具体的网络编辑工作特殊性。

全书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释了中国网络编辑的诞生与发展的过程,纵向梳理了网络编辑在中国的过去、现状及发展前景,著者大胆的预测: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编辑可以自己设计并经营各种特色的网站,而这将是互联网的一个发展方向。此外,针对网络编辑的特点,著者对网络编辑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第二部分介绍了网络编辑应掌握的各种技巧和具备的素质与能力。从写作技巧、网页编排技巧到如何选择恰当的编辑软件,著者结合实例提出了很多实践性很强的意见。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延伸与细化,分别针对网络新闻编辑、网络专题编辑、网络图片编辑的具体工作给予指导性意见,大到如何做好网络专题,如何策划网络新闻,小到新闻标题的拟定和稿件的修改,第二部分中对网络编辑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在此部分得到充分的印证和延展。著者在研究网络编辑实践领域中的现实问题过程中,提出了一些颇有新意的学术见解。比如,著者认为在网络时代网络编辑的把关人角色不但未削弱,反而具有“双重把关人”的特点。

理论阐释与个案研究相结合

世上的文章大概有两种,一种的哲理性能够超越时代,一种的实践性已经融入了时代。《网络时代的宠儿――网络编辑人员必读》就属于后者。网络编辑本身就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操作性很强的职业,因此,提供新鲜、贴切、生动而丰富的实践例证是该书的最大的特色。而实例在书中出现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一种是夹杂在正文的理论论述中,成为编著者某种观点的例证,例如在论述“特色议题”的设置与实施对网站风格形成的重要影响时,文章例举了新华网的“网上春运”和“网上拜年”、新浪网的“限制养犬专题”等取得的巨大成功,这种例子在书中俯拾皆是,它们在给我们理性思考和概括的同时,让我们可感、可触、可联想。还有一种相较前一种更有特色,它是在书的正文后面以附录形式出现的,《从网编到经理》、《一个网络编辑的紧张生活》等六篇网络编辑自述的真实故事让我们切实与这一职业进行了亲密接触,体会出网络编辑们的酸甜苦辣。如果你现在是一名在职网络编辑,我建议你从附录中的故事开始读这本书,因为它可以让你找到认同,继而加深对该书内涵的理解;如果你还在网络编辑职业门外张望,我还是建议你从附录中的故事开始读,因为它会让你找到方向,为投身网络编辑这一行业做好准备。

编辑职称论文篇3

一、高校校报编辑队伍现状

虽然高校校报已走过了一百多年的成长历程,但整个高校校报在报纸家族中仍处于较弱小地位,高校校报编辑队伍普遍存在人员非专业、学历偏低、待遇较差和兼职工作等现象,这些无疑都严重地影响和制约着高校校报的发展。

高校校报编辑队伍现状:(1)人员非专业。高校校报的编辑人员有相当一部分是非新闻出版专业的人员,从宣传部或其他部门抽调或借调过来,缺乏新闻出版的专业知识,因此,在新闻策划、稿件采编、栏目设计和版面编排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这种编辑人员的非专业性是影响校报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2)学历、职称偏低。目前高校校报不仅专业人员少,而且非专业人员中普遍学历、职称偏低,高校校报编辑队伍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员不多,有些校报甚至专科毕业的也有,具有新闻出版高级职称的更是为数不多。(3)待遇差。高校校报虽由校党委领导,但从报纸本身来讲也应该归属业务部门,但高校校报编辑人员远没有教学第一线教师们的待遇,在学校业务人员中处于边缘化的地位,严重地挫伤了校报编辑人员的工作热情。(4)多为兼职人员。这也是高校校报编辑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有相当一部分高校校报的编辑人员是兼职的,有些要兼行政工作,或兼教学工作,因此,时间有限、精力分散,无法全力用在校报业务上,有些根本就只能勉强应付,难以保证校报质量,更无力谈发展与进步。

二、校报编辑应具备的素质

1、政治思想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较高

高校校报是学校党委主管的报纸,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是校报编辑的必备条件,是高校校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办报方向的保证。校报编辑要始终站稳立场,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坚定的政治立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在工作实践中要始终保持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在处理稿件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敏锐力和鉴别力。

校报编辑不仅要有大众的道德素养与行为准则,还要具有良好地职业道德修养,要遵守国家新闻出版的法律法规,恪守职业规范,实事求是,作风严谨。编辑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文章进行加工、校对、编排,校报编辑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

2、新闻意识与采编能力较强

高校校报作为一个传播媒体,承担着及时、准确地校内外的重要信息的职责,而绝大多数高校校报都没有专职记者,许多新闻报道都是编辑亲自采写,因此,要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校报编辑,必须要学习和掌握新闻传播的基本理论和新闻传播规律。[2]要重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真实性,确保高校校报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同时,要善于捕捉师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增强校报的可读性。

高校校报的读者主要是本校师生员工,是一个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文化素质的读者队伍,高校校报编辑应该有较强的新闻采编能力,要对时代走向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发现能力,积极关注与报道社会思想和文化的发展动态。

3、文化底蕴深厚

文化底蕴包含文字功底、文学修养及审美意识与能力。文字能力是验证编辑基本功的试金石。文字功底首先表现在对稿件的修改、润色与校对,编辑对文章要有较强的鉴赏、提炼能力,不仅要对文字、标点进行更正,还要对语言文字打磨修饰,或者进行适当的删减,以突出文章的亮点,甚至还需要对结构进行一些调整。这些都需要校报编辑具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好的编辑,能妙笔生花,化平庸为神奇。

要得心应手地修改稿件,编辑需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才能在众多的稿件中发现优秀稿件,才能很好地领会文章的思想,理清文章的结构,在尊重作者意愿的基础上,通过编辑创造性的劳动,使文章更加出彩。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曾说到:“改章难于造篇”,优秀的编辑一定是练好内功,逐步积淀起深厚的文学底蕴。[3]

编辑过程也是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也是高校校报编辑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校报不仅要追求新闻的客观、公正,同时也要追求较高的审美品位,校报编辑要有对美的感悟力和鉴赏力,具备一颗爱美之心,练就一双慧眼。使校报刊登的稿件经编辑的加工润色,文字优美简捷,结构清晰流畅,报纸版面、栏目构思设计精巧,图片、色彩等搭配协调,展现出思想性和艺术性和谐统一的魅力。

4、知识结构合理

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提高校报编辑业务素质的基础,校报编辑的知识结构是“专”与“博”的有机结合。“专”是指校报编辑要学有专长,要系统学习新闻出版的理论知识,具有从事新闻出版的基本条件,并具备将理论应用于编辑实践中,不断总结,加以升华的能力。使编辑人员的专业水平由经验型上升为学术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博”是指校报编辑的知识面要广,要涉足百科,不仅要懂新闻出版学,也要懂点文史学、社会科学类知识,还应有一些社会常识,形成复合型的文化底蕴。信息时代高校校报编辑还应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能较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处理稿件、图片,利用互联网获取、判断与优化信息等。高校校报的来稿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要做一名出色的校报编辑,要把校报办得更好,编辑要成为“杂家”,像海绵一样汲取各方面的养分,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4]

5、主体意识与创新能力强

主体意识是编辑在从事编辑活动时的主导意识,是引导编辑做好选题策划、审查稿件、编辑加工、印刷发行的思想行为。在校报的编辑活动中,编辑是主体,编辑应积极策划、组织稿件,精心编排稿件,精心设计栏目与版式,制定好每个环节应达到的目标,保证校报按时高质量地出版。在大数据时代的出版环境下,高校校报要脱颖而出,需要有创意、有突破,校报编辑要培养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在编辑过程中,通过编辑的智慧和理性思维,不断生成新观念、新方法。在传播新闻、引导舆论方面校报编辑要有超前思维能力,要对学校的工作与总体部署有预见性,提早预测、分析,提前发现与捕捉新闻线索、新闻素材和新闻信息。

三、加强高校校报编辑队伍建设的思路

1、学校要重视校报编辑队伍建设

高校校报是高校的主流媒体,是重要的新闻传播平台和宣传教育阵地,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校报的工作,下大力气、想方设法办好校报。校报编辑是校报的主体,要办好校报,首先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校报编辑队伍,校报编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校报的生存与发展。学校党委要加强对校报的领导,加强管理,完善校报人员编制,改变高校校报专职编辑人员少的现象,关心、爱护校报编辑,在职称评定、奖金待遇等方面让校报编辑与学校其他业务人员享受同等待遇。加大对校报的经费投入,使校报的硬件设施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实现校报采编手段现代化。

2、提升编辑人员的政治思想素养

高校校报作为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党的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坚持党性原则是校报的标志与灵魂,关系到校报坚持正确的办报宗旨和办报方向,是校报能否办好的关键。校报编辑要强化党性意识,提升政治思想水平。要积极组织编辑人员学习和研究党的方针政策,恪守党的新闻纪律,要全面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放在首位,以正面宣传报道为主,唱好主旋律,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校报编辑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加强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要遵纪守法,认真学习和领会国家有关新闻出版的法律法规;要有科学的态度,要有实事求是的作风,要坚持原则,不询私情,不搞有偿新闻,不用人情稿,积极维护好校报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要淡泊名利,有“敢为他人做嫁衣”的奉献精神,要有合作精神,充分尊重作者。[5]

3、加强编辑人员的业务培训

要重视和加强校报编辑的业务培训,提高编辑人员的业务素质。

校报编辑要积极参加各种学术团体的培训学习活动,进行学术研讨和交流,学习其他媒体的先进经验,广泛吸收各种信息,及时优化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校报编辑部也要积极组织开展不定期的学术研讨会,或聘请专家学者来校作报告,不断提高编辑的理论知识水平与实际工作能力。

做好校报编辑人员的在职继续教育学习,积极选派骨干编辑到开设新闻采编专业的高等学校深造,学习新的编辑理论知识,掌握现代化的编辑技术手段;或鼓励青年编辑攻读新闻编辑学研究生,不断提升编辑理论水平。

编辑职称论文篇4

关键词:学报;编辑;继续教育;实效性;对策

一、激发编辑参加继续教育的内在动机

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根本体现,是对各行业工作人员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只有热爱本职工作,并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勤奋努力,精益求精,尽职尽责,才能把工作做好,并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应有的贡献。鉴于此,必须加强学报编辑的爱岗敬业教育,使其明确自身肩负的重要职责,热爱所从事的工作,并为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二)引入竞争机制

为提高竞争实力,高校学报要一改以往吃大锅饭的局面,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坚持竞聘上岗,实现“能者上、庸者下”,并在此基础上奖励先进、惩罚后进。编辑才会对来之不易的岗位更加珍惜,才能产生危机意识,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能力、知识结构,发现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去学习,弥补自身的不足。

(三)将参加继续教育的情况与职称晋级和岗位晋升挂钩 建立继续教育考核和激励机制,把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情况作为对其考核评价和岗位聘用的重要依据。各地编辑职称申报条件也都明确规定要提交继续教育证明材料。即便如此,但因学报编辑作为编辑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有相当一部分人职称走的是教师系列或研究系列,他们的职称评定不受《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的限制,再加上与社会上许多其他单位相比,学校吃大锅饭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在岗位聘用时,很少会真正将被聘用者参加继续教育的情况作为重要依据。这就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编辑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鉴于此,各高校和学报编辑部应努力改变这一现状,实行定岗定编,并明确将编辑参加继续教育的情况作为对其考核评价和岗位聘用的依据。

各高校和学报编辑部要想拥有一支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过硬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业务素质,学术水平较高、知识面广,且又颇具创新意识的编辑队伍,不仅要努力增加编辑的收入,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还要积极为他们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和平台,使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一)统筹制度

明确规定学报编辑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拥有编辑和教师双重身份的学报编辑必须严格按照新闻出版总署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要求参加继续教育。

确定并公布继续教育机构。继续教育是对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的以政治理论、法律法规、业务知识、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等为内容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促进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坚持正确出版方向,不断增加、补充、拓展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技能,提高创新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开展继续教育的机构必须具备承担与培训工作相适应的教学场所和设施;拥有与承担培训工作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和管理力量;能够完成所承担的培训任务,保证培训质量。为此,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应严格考核、统筹规划,并将最终确定的机构公之于众。

(二)保障制度

高校学报与独立的期刊社或新闻出版单位不同,人员少、任务重、内部分工不明确。目前,烦琐的重复劳动在编辑岗位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因此,应当强化宏观管理、科学化管理、规范化管理的措施,把低层次的重复劳动压缩到最低限度,使编辑从烦琐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同时实行弹性坐班制,使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参加继续教育,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学报是以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为主的学术性刊物,其读者群体较小,发行量少,基本是靠学校拨款来维持生存的。学校拨款的多少决定了学报生存的状况。但有的学报因学校领导不重视,或学校运作资金有困难,导致拨款不足。办刊经费有限,难以开展继续教育。各高校和学报编辑部要广开渠路,增加投入,确保编辑人员继续教育的正常开展。

(三)登记制度

实行继续教育证书登记制度的目的,是系统掌握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水平和接受继续教育的情况,促进专业技术人员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其创造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各级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要严格按《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要求执行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登记制度,详实登记他们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内容、成绩、学时等;各高校和学报编辑部也应对编辑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情况进行严格登记,并将其与职位晋升和岗位聘用联系起来。

(四)考核制度

国家和各级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要定期对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办学状况、办学质量等进行评估和考核,使办学单位和主管部门比较客观地认识工作成绩和差距,发现薄弱环节,寻求教育规律,不断改进工作和办学条件,使继续教育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各高校和学报编辑部在安排编辑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的基础上,也要对编辑接受继续教育的实际效果进行考核,看其通过继续教育知识增长和智能提高的程度,并将相关信息反馈给办学单位和主管部门,为它们改进工作、提高办学实效性提供依据。

(五)激励制度

目前,大锅饭的思想还在编辑的头脑里根深蒂固。从表面上看,编辑部内部一团和气,但长期如此,必然打击人们的积极性,不利于编辑部的长远发展。为此,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充分挖掘编辑的潜能,激发他们参加继续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报编辑出版工作的良性运转。当然,编辑部所建立的激励机制必须公平公正、合理有序,能真正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原则,做到奖励先进、惩罚后进,使编辑的付出和所得成正比,否则,效果将会适得其反。而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不仅有物质需要,还有精神需求,所以激励也应采取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及时、适度的奖惩。

(一)系统进修

近年来,有不少硕士甚至博士加入到高校学报的编辑行列,他们学历虽高,但真正学编辑学出身的科班人才却很少。而事实上,编辑工作是一份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一方面要求编辑人员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熟悉编辑出版政策法规和国家有关标准规范;另一方面又要求编辑人员掌握编辑工作行业的标准和规范,如学术论文书写格式、文献著录格式等。为了弥补编辑学识与素质的不足,提高学报出版质量,高校和学报编辑部可以安排编辑进行系统

的学习与进修,如安排理工科毕业的编辑脱产或不脱产进修1年左右的中文、新闻专业,推荐有一定编龄的编辑带职攻读编辑出版方面的研究生学位等。

(二)短期轮训

由于学报编辑大多工作忙、任务重,想长时间抽出时间参加系统进修确实勉为其难。相比之下,可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耗时少、信息量大的短期轮训,以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如组织编辑参加各类业务研讨会和编辑进修班,参加省级以上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认可的全国出版专业技术职业资格考试考前培训,等等。

(三)参加学术会议

参加学术会议是编辑在短时间内充实自我、了解专业发展动态和学科热点的好机会。学术研讨会上安排的专题报告大多是有关国内外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阶段性总结等方面的内容,报告人基本上是该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传递的信息量大、时效性强,内容丰富、精辟。参加学术会议既可以结识专家,虚心听取有关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使他们为编辑工作提出权威性见解,又可以广泛接触与会代表,相互交流经验,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四)同事之间互相学习

编辑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实际工作是提高编辑业务能力的沃土。学报编辑部的同事之间要在日常工作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如老编辑可以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向青年编辑传授知识和经验,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青年编辑则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帮助老编辑掌握一些现代化的编辑技术与手段,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编辑出版的新要求;工作中遇到的有一定争议的问题,要提出来,大家共同研讨。这种方式往往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既方便,又很少受时间、空间和经费等条件的影响,是编辑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最普遍且有效的方法。自主学习的途径很多,如经常性地阅读、浏览相关期刊和报纸,上网查看相关资料、了解学科发展动态,接受远程教育,参加网上培训,等等。自主学习针对性强,能有效地解决编辑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六)从事科学研究

“一般地说,所有的编辑都应该成为学者,因为不是学者就难以成为好的编辑;特殊地说,学报编辑尤其应当成为学者,因为不是学者就难以成为称职的学报编辑”。这就要求学报编辑加强专业学习,深入科学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科研是提高编辑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和学报编辑部应鼓励编辑搞科研、出成果。

(一)重视职业道德教育

高校学报编辑作为传播学术知识的中介,其职业道德的好坏对学报有着重要影响。要有效保证稿件的编校质量和学报质量,学报编辑必须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这是保证学报质量的前提。这就要求在编辑继续教育中突出职业道德的内容,增强他们的责任心,使他们诚实守信、乐于奉献、客观公正、甘愿清贫。

(二)提高政治素质

正确的政治思想,是文化出版事业的引航灯,也是高校学报生存、发展的基本保障。学报编辑只有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才能保证学报的政治质量,使学报得以生存和发展。高校学报要真正实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目标,编辑就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加强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的学习,并以它们为指导,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抵制各种诱惑和腐蚀,而不能成为游离于政治之外的纯粹的学术编辑。继续教育责无旁贷地必须提供政治教育的内容,切实承担起提高编辑政治素质的重要任务。

(三)加强业务学习

信息时代的高校学报编辑,不仅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过硬的政治素质,还要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这是学报质量尤其是编校质量实现高水平的有效保障。继续教育应为学报编辑提供编辑业务知识、编辑学外延知识、计算机技术、外语等方面的知识与培训,促使他们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和能力。

(四)促进科学研究

作为编辑,尤其是学术性很强的高校学报编辑,如果对某一学科领域没有很好地了解与研究,没有掌握该领域的精深知识,就不可能就稿件问题与作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也不可能准确判断学术论文的优劣,更不可能对稿件的独创性和学术水平进行准确评判。加强专业学习,深入科学研究,提高科研能力,是成为称职的学报编辑的必备条件。继续教育要通过系统培训、学术会议等方式为学报编辑传递学科发展最新动态,向他们传授从事科学研究的有效方法,激发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五)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学报生存的基础,是编辑工作的灵魂。邹韬奋先生说过,“没有个性和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问题,发展更没有希望”。编辑人员要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离开了创新,编辑工作也不会有任何生命力。而继续教育不仅应是对知识的一般性补充、更新和拓宽,更应注重知识的融会贯通,注重知识的创新;不仅应使人掌握某种技术、技能,更应突出创造能力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报编辑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应是继续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

编辑职称论文篇5

现代精准制导、航空航天、通信探测、生物技术等不同行业,以及从宏观到微观领域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均依赖于科学技术创新,离不开科技成果的编辑出版交流,离不开编辑、尤其是科技期刊编辑的工匠精神。培养新时期编辑的工匠精神是时代对编辑工作者从业的要求,也是编辑工作者“与时俱进”的自身需求。

工匠精神的灵魂是匠人专注、追求完美的造物品质,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行业精品,编辑的工匠精神是编辑对期刊、论文、网站等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理念,其核心是对品质的追求[7]。中国古代师傅带徒弟成就了大批技艺精湛的工匠,造就了中国古代文明;近代德国在高端制造业追求卓越成为他们在国际竞争协作体系中的最佳落脚点[1]。编辑工匠精神包括编辑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实质内涵就是的质量,包括学术质量与编排印刷质量。现代工业、农业、医疗卫生、航空航天均进入大数据、云计算时代,精准成为科技工作者与科研产品的最基本要求。科技期刊供科技成果交流与发表,科技期刊及其编辑则成为科研人员、科研活动、产业、产品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桥梁与纽带。新时期科技期刊编辑工匠精神的内涵就是精准、精益求精、孜孜不倦,将品质努力提高到99.99%236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3)www.cjstp.cn乃至更高。在追求完美品质的道路上要不惜时间和精力,保证态度严肃谨慎,工作细致周全,注重细节,确保每篇论文、每期刊物的质量;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耐心、专注、持之以恒,坚决保证对品质高标准、严要求[7]。

1.3编辑工匠精神的内涵应因人而异

编辑的工作就是服务,为作者、读者及国民经济建设提供全方位、全链条的服务。对于工匠精神,不同的编辑人员应有所区别。所有编辑需尽快完成当代编辑角色的科学定位与转换,要从日常化、程序化、简单化向标准化、规范化、精准化转换。新入职编辑要求具有编辑的基本素质,包括精神伦理与编辑实务技能,即应加强培养工匠精神和职业伦理,学习先进技术,掌握过硬技能,开拓理论视野,最终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编辑[10]。编辑的基本素质是要在忠实于原文、原作者的基础上规范论文,但这并不表明编辑对投稿论文学术质量无所作为。期刊征稿简则上往往会注明编辑有权对论文进行必要的修改。编辑要对论文的政治性、学术性、规范性等把关,所以不要把编辑工作看作为认识字、坐得住、对对红的简单工作。一个好的编辑应该首先努力成为一个行业的专家,成长为一名专家型的编辑,以便真正做好编务、办好期刊。对于老编辑而言,其业务熟练、动作规范,但倘若就此满足,工作中老一套地看稿、改稿、编排、审定、付印,久而久之会感觉迟钝,思维衰退。编辑手法一旦成了“一定之规”,编辑就会变为“编辑匠”。瓦匠、木匠、铁匠之所以称为匠,是基于他们所掌握手艺的熟练程度而言,是尊重的称谓;可是“编辑匠”一词却略有贬意。顾名思义,传统意义上的编辑就是“编”和“辑”,是各类文稿的“加工者”和“把关人”[11]。我国正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强力迈进,“差不多”的思维要不得,同样,编辑工作需要投入编辑的智力劳动,来不得半点得过且过。科技期刊发表报道的是最新科研成果,一般与纯文字、文学类论文差异明显,高新是论文的特点,快速、及时、精准是发表的基本要求,科技期刊是学术交流的载体,编辑则是桥梁。科技期刊编辑除应该具备一般编辑的基本素质之外,还应该怀有更高的要求。无论是新老编辑,都需要重新认识新时期发扬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在编辑实务中踏实践行工匠精神,办好期刊,努力为读者与作者提供优质服务。

2.1职业精神的培养

2.1.1基本工匠素质

工匠精神不仅是一项技能,还是一种精神品质[9],新时期需要构建良好的编辑职业精神[12]。德国制造质量的蜕变是基于“法律-标准-质量认证”三位一体的质量管理体系;日本制造打开欧美和全球市场是基于20世纪60年代实施的“质量救国”战略[9],均以工匠精神为主旨。新时期编辑首先应该具有工匠精神,同时具有工匠技能。培养工匠精神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是人才培养与社会生存的需要,也是提高人才能力与品质的需要[8]。要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因此,编辑通过自己的脑力劳动审查论文,就是鉴别作者实验研究、思维成果以及科研价值,对审稿通过的论文给予进一步加工,使其更完善。促使这些成果实现社会价值,同时也实现编辑的自身价值。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规定的每年72学时业务学习就是非常必要的业务培训,值得坚持并强制要求,基层单位则要从编辑参加学习的时间、经费等方面予以全面支持与保障。

老编辑虽然编辑业务熟练,但往往会有经验主义、见怪不怪等马虎思想;新入职的年轻编辑思想活跃,精力充沛,但往往需要培养耐心与细心;而近年来有许多从科研教学岗位转入编辑岗位的人员,他们具有科研教学的经验,有写作、的体验,多数遇到过退稿、退改,或曾收到审稿专家与编辑的大段意见与建议,或曾数次投稿,数次退稿或退改,能更好地理解作者,有利于做好编辑工作。无论哪一类编辑人员,都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为作者服务、为读者服务、为学术发展服务的思想。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编辑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文字处理软件、计算机自动校对系统、文字复制率检测系统、参考文献编校系统等极大地便利了编辑工作,然而编辑才是主体。针对近年来的学风浮躁,在倡导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的基础上,需重视并强化编辑的主观因素,充分调动与发挥编辑的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工匠精神,对投稿论文精益求精,对有创新的论文成果予以呵护并加快发表,而对粗制滥造的论文果断说不,叫停快餐式论文,维护学术发表的科学准确与公平公正。现代通信技术发达,编辑人员都能够较熟练地应用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与资源,编辑学会、协会、各编辑部之间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问题讨论,引导编辑树立正确的观念,弘扬正能量。

2.1.3奉献精神

新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形成“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搞教学科研的不如搞房地产的”“做编辑的不如搞科研的”现象,编辑实际收入与社会地位相对不高。置身于如此商品化的社会环境中,除加强编辑培训、管理与考核以外,有关部门宜适当考虑采取措施调动编辑积极性,让编辑生活得体面、有尊严,让编辑有健康的竞争环境,有相对平等的权利获得奖励、职称晋升的机会,把科技期刊编辑归类为科研教学队伍的一部分[5],鼓励编辑开展编辑业务学术研究与交流,不定期为编辑提供参加国内外学术合作研究与交流的机会。让面对“白卷青灯”的编辑不再有为他人作嫁衣、社会地位低人一等的感觉,以使编辑积极主动地学习业务,踏实工作,践行工匠精神。应倡导编辑向先进人物学习,保持高风亮节,不受“拜金主义”的影响,不为名利所动,应正确对待并处理好地位与待遇偏低等问题,不断增强工作责任心,全心全意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办好期刊,发扬敬业精神及无私奉献精神,为教学科研、作者及广大读者服务[13]。

2.2职业技能的培养

2.2.1策划能力

编辑传统的“编”与“辑”的功能已经远远不够,信息化时代要求编辑转变职能。新时代编辑应首先做个优秀“策划人”,策划深化报道主题,强化舆论导向。不仅要具备传统的质量意识、读者意识和服务意识,还要具备并确立策划意识、导向意识、创新意识、超前意识、时效意识、价值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及品牌意识等现代意识。编辑现代意识的核心是策划意识、超前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包括掌握现代化的传媒技术,努力放大“原创”元素[11]。编辑应该是一个出版潮人,不仅要运用传统纸质出版,还要结合多媒体、微传播,提供出版“后服务”,如知识板块凝练、专业目标精华推送。可在纸质出版物基础上,建设维护好网站。网站除设立作者注册、投稿、专家审稿、编辑办公等模块,目前多数期刊网站还提供在线发表、优先线上发表、过刊论文开放获取等,但还需要编辑对已模块化、对某专业领域论文成果集成,接受或邀请业内专家综合述评,提供板块式推介服务;建立专业领域作者、学者数据库,有选择、有目标地开展微网推送等创新。这样,在传播知识信息的同时,也可以扩大期刊的影响力。科技期刊编辑能力培养需要编辑了解国际科技前沿,这就要求编辑必须具备较强的外文文献阅读能力,随时了解所在学科领域的学术动态与进展,一方面提高自身栏目编辑的理解与判断能力,另一方面必要时将最新进展推送给作者群,策划栏目或主题,以便于把刊物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所以,新时代呼唤编辑准确定位,转换角色,尽快成为具备策划力和工匠精神的现代编辑。

2.2.2前瞻能力

近些年来,人们追求“短平快”的即时利益,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导致产品品质下降,最主要的原因往往就是缺乏工匠精神。科技期刊编辑不仅仅要熟悉编辑业务,还应该是相关领域的学者专家[13-14],以适应策划选题及审稿编辑之需。新进编辑必须具有相关专业硕士或博士学位,老编辑要努力学习,争取机会进修。撰写与配发论文编者按语、论文导读或本期导读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有利于推介论文,发挥期刊的导向作用,也是对编辑的组织与综合能力的考验,更是提高编辑学科专业水平及写作能力的良策[15]。科技论文质量差常因为缺乏有效实验重复,实验仅做一次或一个周期就撰文投稿。科研论文坚持工匠精神就是要求作者从实验设计到论文投稿,均需实事求是、精益求精。人们常说科技论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设计出来的,是做出来的,即通过优秀的实验设计及精密的实验,最终总结分析实验结果,发现规律与问题,从而形成论文。编辑在策划、组稿、初审程序中,应当按照工匠精神的精髓要求,为作者的科研选题、实验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论文撰写与投稿等开展全程服务指导。近年来,在《西北林学院学报》编辑过程中,先后发生多起论文终审通过,安排刊期后,发现主要内容已经发表或发表前作者撤稿的现象。究其原因,多是由于个别学生作者担心退稿或投稿命中率低,不从论文质量源头完善,而是一稿多投,或等不及审稿而转投较低影响因子的期刊。如果编辑不具备工匠精神,类似问题未能及时发现,将会造成重复发表,后果难以弥补。可见,科技期刊编辑过程一方面要加强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另一方面要广泛培养编辑发现问题的前瞻力,防患于未然。鉴于此,《西北林学院学报》编辑部针对大学生、研究生开展科技论文写作系列讲座或报告,如论文的规范性投稿、优秀论文述评、论文编校案例分析、实验研究与论文写作的规范性、学术不端行为案例分析,受到了有关师生好评,同时发挥了编辑的特长,促进了编校工作。因此,编辑部或期刊社可以单独或与研究生院、教务处、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合作举办“学生与工匠精神”的征文比赛或演讲活动,或在学报网站编读园地举办“作者与工匠精神”类似的征文或讨论,以提高作者、特别是学生作者的品质意识。编辑可以将本刊或国际顶级行业刊物的优秀论文作为样板,解剖分析,或开展本刊年度优秀论文评选与奖励,以身边的优秀作者、优秀论文为示范,塑造作者及编辑的工匠精神。

2.2.3求实能力

编辑实务包括策划、组稿、初审、外审、退修、终审、编辑排版、校对、发表等环节。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编辑努力践行工匠精神。编辑过程中,不但要按照期刊格式规范论文,增补缺项,如参考文献缺项(缺卷、缺期、页码不全),还要纠正论文中的学术概念、计算数据的表达分析、语言等问题。《西北林学院学报》编辑过程及对林学类期刊审稿中经常发现,存在作者学术概念不清楚问题。如不定芽与腋芽、消毒与灭菌等概念混淆,多样本比较分析不用多重比较,而用t测验两两比较等方法学问题;有些作者写作语言欠规范,如:两个地区某实验结果分析,作者表述为“某地与某地差异显著”,实际应该为“某地与某地的某种实验结果差异显著”;“将直径小于2~5mm的根定义为细根”应表述为“将直径小于2mm的根定义为细根”,“截至目前为止”宜简化为“截至目前”,将“类型划分时遵循如下几个原则。”宜简化为“类型划分原则:”,“播种前用蒸馏水浸种24h,浸种结束后开始播种”宜简化为“用蒸馏水浸种24h后播种”。可见,编辑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对论文格式规范化,也需要编辑补正学术问题、简化语言表达。可以通过行业学会的学术交流,编辑部内部的交流,编辑个人在编辑实践中的总结积累等方式,提高编辑在论文编辑过程中的业务能力。

看起来校对似乎与编辑的工匠精神关系并不大,其实,对校对工作马马虎虎也是编辑缺乏职业道德的表现,会导致出版质量问题。现在许多学报无专职校对人员,责任编辑亦是责任校对。科技论文常有复杂的公式图表、较多的数据,在编排过程中难免出现错排漏排[16]。因此,必须培养编辑一丝不苟、认真严肃地做好校对工作的能力,把纵然微小的错误消灭在校对过程之中。校对工作无小事,再细致也不过分,要把工匠精神体现在校对中。《西北林学院学报》为了强化编辑校对,同时采取请作者对编修稿word文档与清样pdf稿两次校对,即使无修改,也要求作者回复编辑部,这样,常会发现编辑或作者自己不能够发现的学术或表达问题,从而尽早完善或改正,也给编辑和作者一些警示。

2.2.5疑难问题处理能力

1)“人情稿”处理能力每一名编辑都具有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领导、老师、同学、同事、学生及朋友,因为毕业、职称评审、项目验收、年度考核等需要,少不了托人情、找关系[14]。编辑必须坚持“在质量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一视同仁地处理名家约稿或自然来稿,正确处理“人情稿”“关系稿”,对达不到学术标准的坚决退稿,对学术质量好但写作欠规范、表达分析不到位的坚决退修,直至达到发表要求。若依人情发表质量不尽如人意的来稿就是编辑缺乏职业道德的表现,是对作者的不负责任,同时损害了读者的利益,也损害了刊物与编辑自己的信誉。2)编辑情绪控制力编辑在初审与编修校对过程中,需要足够的耐心。对于投稿论文的学术质量把关应以审稿专家意见为主,对与自己学术观点有异的稿件,应注重听取审稿专家的意见并咨询作者;对于语言表达与写作格式欠规范的论文,要耐心向作者指出。鉴于期刊范围、版面数等局限,大多数期刊只能发表优秀投稿,有许多稿件未能采用,而这些作者心态往往不同。一些熟人可能由于稿件或推荐的稿件未被采用,对编辑产生不满;有些年轻作者投稿的劣质论文一旦被拒稿,往往产生偏激情绪,甚至过激言语相向。《西北林学院学报》曾有论文退修总次数超过10次的例子,有时候极个别作者的写作水平有限、态度不认真,个别学生作者不通过导师与其他署名作者的审阅修改草率提交系统,编排定稿付印前作者撤稿,刚提交印刷作者来电请求修改,面对此类情况,编辑的情绪控制力则尤为重要。多次退修,还达不到发表要求的必须再次退修。编辑要努力做到客观公正、严谨求实,对作者的不理解大可不必解释,时间会证明编辑人员是为了保障与期刊的质量,也是为了爱护与保护作者及读者。因此,必须培养与树立科技期刊编辑宽广的胸怀,提高编辑的情绪控制力。《西北林学院学报》编审中,采用初审退修、专家审稿后退修、作者修改稿退修、后退修等环节,多次退修只为保障的质量。

3结语

编辑职称论文篇6

地方高校学报的现状

稿源不充足对季刊或双月刊的学报来说准时出刊,有时会面临稿子不充足。不少学报稿子采用率大于60%,退稿率比例较低,遴选困难。并且稿源在各学科间很不平衡。有时只要论文论证正确实验无误,虽无多少创新,而仅做了些平行性工作,经修改,最终也给予发表,从而影响刊物的学术创新性。稿件质量不高现有的职称评定方法,即必须凑足一定量的论文数。因此不少作者只为评职称而匆匆赶写论文,未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研究,也未广泛查阅资料,进行深层次剖析。从而产生了不少一般的甚至平庸的稿子,影响刊物的学术质量。作者队伍不稳定教学科研队伍的不稳定,导致某些专业的作者素质有所下降。例如,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一些学者、教学科研人员下海经商,或利用业余时间干第二职业,无心坐下来认真做学问,在学术界产生一股浮躁之风,导致作者队伍素质有所下降。学校对学报的重视程度不够有些学校对自己的学报重视程度不够,自己瞧不起自己,给学报定级太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者和编辑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学报在教职工心目中的地位。编辑队伍不稳定,缺乏敬业爱岗精神由于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作为清水衙门的学报,首当其冲地受到震动。一部分编辑人员不安心本职工作,不安心修炼内功。

地方高校学报的质量意识

学报的学术质量问题已是当务之急,应从下列几方面入手:积极宣传,主动约稿利用刊物的宣传办刊宗旨,介绍刊物发展概况,推荐并介绍重点、优秀论文。主动向科教第一线的同志约稿。以此拓宽稿源,获取优秀稿件。主动向高一级刊物推荐优秀论文鼓励作者向著名刊物或国外投稿。向著名刊物或国外投稿,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作为学报,可以做一些我们应该做的工作。比如,与国内外著名的刊物建立联系,开展学术交流;组织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吸收到的学术水平高的论文,继续向专业刊物、部级刊物、国外刊物推荐。这样做不仅能激发作者对本刊物的兴趣,使部分作者能间接地通过本刊向高一级刊物或专业性杂志。而且,对本刊来说,一方面开拓了稿源,吸引住高质量稿子,更主要的是融入了一股学术气氛,从中也提高了自己刊物的质量和知名度,也为学校争得荣誉。积极吸纳高质量外稿引进高质量外稿的好处:1.促进双向交流,让更多的人来关心、关注本刊。2.扩大影响,提高刊物的知名度。3.扩充稿源。因为学报特别是自然科学版学报,稿源并非十分充足,吸收部分外稿一方面有利于编辑遴选,保证一定的录用比例,另外,增加优秀外稿,同样可提高刊物质量。4.可收取一定量的版面费,以补充办刊经费不足。认真组织专家审稿、评稿专家审稿,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另一方面,对稿件的学术水平做出评价,以便编辑更准确地了解稿件的学术质量,为进一步评审和取舍稿件提供依据。只有认真负责地组织审稿,才能做到不发错稿,不遗漏好稿,真正把好学术质量关。稳定编辑队伍,加强编辑的职业道德建设编辑队伍的不稳定是指人员的不稳定和人员心理的不稳定。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学校应给予一定的经费拨款外,更主要的是要给予一定的宽松政策,使其有一定的自。另外也不能疏忽对编辑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编辑队伍建设,提高编辑的主体知识结构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新技术、新成果层出不穷。面对新形势下“知识爆炸”局面,学报编辑在其编辑活动中如何提高评价选择能力,提高判断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编辑唯有进一步提高自己,接受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才能慧眼识英雄,在众多平凡的稿件中选择学术精品。才能有效抑制论文造假、抄袭现象,保证论文的学术质量,维护学术的纯洁度。

编辑职称论文篇7

1、选择期刊。我们要选择正规刊号的正规期刊,刊物没有正规刊号那就是非法期刊。怎样知道刊物是不是正规期刊?大家可以去新闻出版总署查询一下,输入期刊名称,一般情况下查询不到的不是正规期刊。知网也可以查询,不过不是任何一本期刊都可以上知网,所以建议去新闻出版总署,一般的期刊出版,都要经过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发行。如果遇上假刊(即增刊、套刊)您的文章是不被承认的。增刊是什么?增刊是在杂志出版的同时,杂志社或者杂志编辑人员私自印刷的多本同封面,但是内容不同的期刊。不过这种期刊并非全部无效,这种想象也难以避免。而套刊又是什么呢?就是一些不法分子私自印刷排版的期刊,这样的期刊一般刊号是假冒的或者是没有刊号的,比较容易区分。

2、期刊的级别。选择期刊级别很重要,不同级别的职称评选要求不同级别的期刊,一般初级、中级评选职称对期刊的要求都在省级以上;而副级和正高级职称评选,不但对刊物有所要求,而且要求刊物是正规的核心期刊级别以上,更加严厉的是,核心期刊也有所要求哦,要求是四年一评选的北大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或者是两年一评选的CSsci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3、期刊发行时间于时间。相信大家都知道,评职称发表的论文是有时效性的,过晚提交材料或则是过早提交,您的论文就是无效的,排不上用场的。哪年哪月评职评选,一般都要求论文时间相近。一般的期刊从作者投稿到刊物出刊,大概需要3个月左右的时间。假如说,现在是3月份,作者需要8月份提交晋升报告,那么您现在就应该提交稿件了,就是说现在您就应该准备好论文,去投稿,没论文怎么办?我们在线编辑老师可以帮助你共同完成这篇稿件。

编辑职称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H0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7-0121-02

校对,古代称之为“校勘”或“校雠”,是出版编辑过程里的一个必需工序,主要工作是按照原稿去审查订正排印或缮写的错误。“校对”也可以是从事这个工序的人员“校对员”的简称。

新闻出版总署在《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中指出:“专业校对是出版流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直接影响图书的质量。出版社应配备足够的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专职校对人员,负责专业校对工作。出版社每出一种书,都要指定一名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专职校对人员为责任校对,负责校样的文字技术整理工作,监督检查各校次的质量,并负责付印样的通读工作。一般图书的专业校对应不低于三个校次,重点图书、工具书等,应相应增加校次。终校必须由本社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职校对人员担任。”

图书出版过程存在的价值,在于以作者的原创作品为对象,在作者劳动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这种再创造贯穿于图书编校工作的全过程。校对过程再创造的表现有二:其一,消灭书稿在录排过程出现的错漏,保证作者劳动成果不错、不漏地转换成印刷文本;其二,发现书稿本身可能存在的错漏,弥补作者创作和编辑加工的疏漏。校对是编辑工作的延续,是特殊的编辑工作,是学识性、文字性的创造性劳动。“校对是简单劳动”的观点是错误的。校对在图书出版生产流程中,处在编辑后、印制前的关键环节,是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的最后防线。

2.1.1对校法

原稿放在左边,校样放在右边。先看原稿,后对校样。左手食指指着原稿上要校对的文字,右手执笔,顺着校样上相应的字句移动,遇到打错(或排错)的地方,随时用校对符号或文字在校样上批注。特别要注意按照原稿逐字、逐句、逐个标点地校对,看、念、想结合进行。眼睛要在每个字、每个符号上停留一下,不要一滑而过,同时有节奏地默读文句,并使脑子作出反应,切忌读书看报式校对。

2.1.2折校法

原稿放在校对者正前面的桌上,校样拿在两手的食指、大拇指与中指之间(右手同时执笔)。从第一行起校一行折一行,使原稿每一行的文字紧紧靠近校样上要校的那一行文字。要尽量做到一眼能同时看清原稿和校样的字句。折校法一般适用于原稿或是打印稿,而不适用于手写稿。

2.1.3读校法

由两人合作,一人朗读原稿,另一人核对校样,并改正校样上的错误。座位一般为读者在左、校者在右,以便校者在需要时向左边查看原稿。读者要将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朗读准确,速度要缓慢,音调要有节奏。标题、每行另起等都要分别口头交代清楚。

2.1.4通读法

即丢开原稿,细读校样,发现问题和疑问时再查看原稿,得出正确结论。通读时最好读出声音,以便留下较多的思考时间。

分层校对法分5个层次,第1层次对篇首页的文题等关键要素进行校对,第2层次对层状标题进行校对,第3层次对图表进行校对,第4层次对正文进行校对,第5层次对稿面四周扫描校对,保证周边地区不发生多字、串行和错行等问题。

校样与原稿中不符的错误可定义为显性错误,一般仔细校对就能发现。但定稿时还会留下一些疏漏的错误,具有隐匿性和复杂性,可定义为隐性错误。隐性错误的发现往往依靠直觉才能发现。直觉也称直觉理性,是指在以获得的知识和累积的经验为依据上的创造性的丰富想象力的结合。可见,直觉在校对中的运用必须以广博而深邃的知识和多年实践工作所累积的经验为基础,才能发挥作用。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版物的生产过程以及相关的活动逐步向网络化、集成化方向转变和过渡。在此背景下,校对作为传统出版程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多样化的校对客体、智能化的校对工具、丰富化的校对职能以及综合化的校对方法四个方面。作为校对主体的校对人员必须与时俱进,一方面要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掌握更先进的校对工具,创造更有效的校对方法,来提升校对质量,推进校对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校对人员必须跟进当前校对工作本身的变化,主动探索网络时代下校对的新内容,这样才不至于被校对行业所淘汰。

一是保证校样能够准确真实地反映原稿内容,即忠实于原稿。二是检查多、漏、错文字及标点、符号错误;核对标题、署名,文中人名、地名、数字、公式。三是检查版面、格式,图表位置及表题、图题,字体、字号、字距和行距。四是检查标题位置、层次及转行,注释、参考文献及序号,核对中英文目录及页码与文章的一致。五是检查目录及对应的页码、书眉、版权页、封面等内容。

校对以原稿为准,不得在校样上随意增补、删减,发现原稿错误及编辑处理的疏漏和失误做出标示,由编辑对原稿、校样予以处理。若作者提出修改时,要尽量坚持不动版面的原则,减少改版的麻烦。准确使用校对符号,消灭错字,补齐遗漏,纠正版式错误,严格执行三校制度,保证出版物质量。

3.3加强理论与实践学习

要深入加强校对理论的学习,并在实践中充实和提高校对人员的素质。在此前提下,学习计算机与网络知识,特别是要学会使用一些校对工具,建立自己的校对库,利用好的校对工具提高工作效率。要不断拓展知识面的宽度。现代学术的跨专业性很强,校对人员应成为杂家的观点已成为业内共识。特别是网络时代,信息纷纭,如果知识面狭窄,校对人员将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校对工作。

3.4做到编、校和谐

编辑和校对各有各的工作,只是分工不同,目标都是相同的,所以要发挥各自的优势,通力合作。校对提出质疑和建议,是校对人员的职责,也体现出对编辑的尊重以及对书稿质量的负责。编辑也要尊重校对人员,对校对建议采取欢迎、感谢的态度,认真处理、虚心采纳正确建议。如果不予采纳,也应诚恳向校对人员解释,使校对人员知其所以然,增加知识面。这样,编辑和校对才能共同提高,实现编校和谐,营造一种和谐的工作环境。

3.5学习新技术、解决新问题

校对人员目前面临的一个新问题是,随着现代科技深入出版界,电脑排版系统的日渐成熟与广泛应用,传统的校对方式已经不再完全适用,校对本身也面临着科技的挑战。电脑排版中,操作员的五笔字型拆字错误和手指动作的疏忽,会产生各种与传统的检字完全不同的差错。错字、漏字、重复键入都很常见。电脑本身引起的错误,如软件和病毒都会产生“电脑错”,使文章面目全非。随着越来越多的作者采用电子稿,校对的工作重心将从校异同更多地转向校是非。

3.6加强监督检查,完善培训机制

校对工作要不断地总结和汲取经验教训,对出版物中出现的错误及问题不能隐瞒和掩盖,应当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加强印前质检工作,定期举行座谈会,讨论出现的问题,惩前毖后。校对机构内部要定期举行人员轮换培训,开展传、帮、带活动。内外结合,不断提升校对人员素质及业务能力。

参考文献:

编辑职称论文篇9

关键词:广播电台;新闻编辑;能力

广播电台作为党的新闻事业中一部分,是党的宣传舆论阵地和喉舌,同时也是政府联系和沟通人民群众的桥梁。电台新闻编辑在选稿与修改稿件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准确选择新闻稿件,严把新闻质量关。新闻编辑的重要职责是每天要综合处理来自本台以及其他渠道的稿件,针对这些观点各异、角度多变、质量参差不齐、时效或快或慢的稿件,对其政治、思想、事实、价值等内涵作出准确评估,再决定取舍,并加工裁剪、筛选出好的稿件,汇编成健康文明、积极向上、可听性强的精神食粮。下面,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谈一谈广播电台新闻编辑在实际工作中应具备的能力。

一、选稿审稿的能力

一是要正确把握新闻舆论导向。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党的新闻工作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必须始终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视导向为生命,把正确导向放在首位,自觉地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的工作大局,准确、鲜明、生动、无条件地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如实、充分地反映人民心声;必须站在社会主义的立场上去观察新事物,认识新事物,发现新事物,一切报道都要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健康发展;必须更好地发挥广播电视媒体的新闻舆论导向作用,用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来引领舆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为党和人民服务。www.133229.Com因此,广播新闻编辑在选稿编稿过程中,要严把政治标准和新闻标准,选择新闻稿件首先要从政治上着眼,正确地把握好新闻的舆论导向。

二是要紧扣主题,满足受众的需求。新闻媒体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也要想方设法在贴近受众上下功夫,满足受众的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审美观念、视听兴趣、欣赏水平也发生变化,人们不仅有对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的需要,还逐步加大了对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大量信息的需求。因此,贴近受众,满足受众需求,不仅要在衣食住行上做文章,更重要的还是要贴近受众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为受众提供与时代紧密联系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三是要突出特点,发挥优势。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广播新闻编辑应具有突出广播特点的能力。充分发挥广播的优势。树立本台新闻节目的个性。办出自己的特色。电台的新闻节目设置比较多,每一个时段都有不同的节目方针和内容要求。广播新闻编辑除了要根据本台宣传报道计划的要求去筛选稿件外,还要追踪社会热点,把住群众的思想脉搏,重视服务,关注民生,贴近生活,突出不同时段的新闻节目的特点,这样才能充分展现各个节目的特色。

二、改稿的能力

支撑广播最基本最直接的表现符号是声音,广播新闻又称音响新闻。广播的这一特性,要求广播新闻编辑必须成为一名熟悉声音符号,并成为自如驾驭它的能手。因此,广播稿不但要用眼用手写,还要用嘴用耳朵写,放在嘴上去读,去检验。”作为广播编辑,应当“竖起自己的耳朵改稿”,编辑出适合“听”的稿子。那么,怎样才能编辑出适合“听”的稿子呢?

2.1多用双音节词和通俗易懂口语。方便听众收听。

双音节的词有两个音节组成,读起来节奏感强,易于听觉辨认。单音词。音波短,音感低,加之与双音节词的不易搭配,多数会影响声音的协调和可听性。此外,一些书面语,如“日益”,为了让听众听得清楚,最好改成“一天比一天”或“越来越”,使人一听就清楚。

2.2把文言或半文言的词改成白话。

文言或半文言的字或词在广播稿中出现,听起来不舒服。如“分赴各乡、村挂职的50名干部均系自己报名申请……”,在广播稿中,编辑可把“分赴”改为“分别到”,“均系”改为“都是”。这样既好念。也易听。这类词语还有很多,稿子常见的有“数日、故里、致函”等,广播稿中可改为“几天、故乡、写信”。

2.3注意不要用同音不同义的字、词。

“近”和“进”,音同义不同。广播里说“他们走近了熊熊燃烧着的高炉旁边”,听众会产生疑问“走进”?如果改写成“他们走到熊熊燃烧着的高炉旁边”,就不会造成误解了。我们知道,现代汉语中有许多同音不同义的字或词,如果把这些词写在纸上,人们可以观其形而辨其意,但由于广播只传音不传形,如果用得不当,就容易造成语意不清,甚至引起听众误解。

2.4尽量不用简称。

人们在交谈时经常使用一些简称,但在广播中就不能滥用简称。简称从它产生到听众普遍理解其全部意义有一个过程。广播在使用简称时,一定要注意这个简称是否已被大家接受了。那些尚未被听众广泛认可的简称不要在广播里出现,否则听众就会混。

2.5要少用代词。

报刊上的报道,人名、地名等一般只要出现一次就行了,而作为广播就不行。因为听广播,听众处在被动地位,有时听了后面没有听到前面,而且声音的传播是稍纵即逝,人名、地名听一遍未必能听清,即使听清了也未必能记住。如果广播只在开头用了人名或地名,后面就用“他”“该单位”等来代替,就会使听众搞不清楚。所以,广播编辑在编辑时,要有意识地把人名、地名和关键词语作适当的重复,加深听众印象。帮助听众听清听懂。

2.6注意文字的简练。

空话、套话。不合时宣的抒情,多余的解释,都要毫不吝惜地删掉。

总结:要编辑出适合“听”的稿子,广播编辑除了应具备上术编辑能力之外,还要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语言文字水平,更要具有一定的口播能力,只有“用耳朵去听去写,在嘴上去读,去检验”,编辑出来的稿子自己读了觉得顺畅了,听众才能听得轻松明白,也才能为广大听众所认可。

参考文献:

[1]廖宏成,《试论编辑新闻策划的几个问题》[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编辑职称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244(2014)06-303-1

笔者认为,新形势下,策划编辑必须具备以下一些基本素质。

(一)选题捕捉能力。这也是策划编辑工作最基本的职能要求。策划编辑作为选题灵感的始动者必须要对图书选题有敏锐的把握能力,不仅要在工作中探讨研究各类图书选题,更应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细节,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只有这样才会灵光一闪,有好的选题点子冒出。如果只是有了好的点子,确定了图书选题方向,这也只能称得上是传统的策划编辑。新形势下,策划编辑在确定图书选题后,头脑中必须要有一个相配套的图文设计、印制、装帧、宣传及发行的初步方案,这就要求策划编辑还要懂装帧设计。

(二)熟悉图书装帧设计与印刷工艺。策划编辑在头脑中形成选题点子后,紧接下来就应该立即想到如何配合选题的主旨对内容实体进行装帧设计,如选择何种纸张、使用何种印刷手段、需要哪些特殊工艺、整体的设计风格应如何与选题定位相适应等。这就要求策划编辑了解出版工艺,熟悉印刷流程,头脑中对每个产品的形象都要有一个初步的设计定位。而这个设计定位一方面要服务于图书选题的整体特点,另一方面要考虑市场受众的接受程度。这样,对图书本身有了明晰概念后,策划编辑就应结合选题定位及外观形象着手考虑图书发行问题了。为此,这又要求策划编辑必须懂市场会发行。

(三)掌握市场营销知识。这是新形势下对策划编辑的新要求。现今策划编辑的意义已不仅局限于策划选题点子的范畴,甚或是对稿件的编辑加工,而已拓宽到市场经营上了。这是因为,选题的好坏不能只凭内容质量来评定,市场也是重要的检验标准。图书在营销学的范畴来讲它就是一种产品,只是与其他产品不同,图书是一种同时具有精神与物质两种属性的特殊产品而已。普通产品设计成功与否靠的是市场检验,而图书产品的双重属性又决定了评价图书策划水平的双重性,即,要看图书出版后所取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两个方面。鉴于此,策划编辑在有了好的选题点子后,不仅要对图书内容进行必要的把握,更要考虑到此类选题在市场上受欢迎的程度。

(四)具备组织协调,统筹运作能力。因策划编辑的工作要跨越多个部门,这就要求在新形势下,策划编辑必须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统筹运作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运用专业知识,在各个部门之间进行沟通协调,更加有效地利用团队的优势完成图书出版的构想,把自己的策划方案转变成真正的产品,并在市场中取得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从策划编辑工作职能要求来看,传统意义上的编印发任何一个环节的工作人员都不太可能完全胜任此项工作。他们可能在各自本环节内游刃有余,但对于策划编辑岗位基本职能要求来讲却又有所欠缺。而在这几个环节中,编辑处于出版流程中的龙头位置,应该是最有可能产生出策划编辑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地方,这也许就是“策划编辑”这个称谓的由来吧。但我本人对采用这个称谓还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策划编辑的重新定位。由以上谈到的内容,我们看到,策划编辑的工作实际上涉及到了出版流程中的各个环节,而把做此项工作的人单纯称为策划编辑似乎有点牵强,而引用管理学中项目经理人这个概念应该更恰当些。若按此思路推断下去,计划经济下传统的出版流程(即按编印发分工的模式)则可能要发生改变。众所周知,传统的出版领域中各出版单位内部是按编辑、出版、发行这三个方面来分工的,其他各部门的建制都是在此基础上来构成的,各部门的工作也是围绕这三个环节来展开的。新形势下,若要真实体现出策划编辑部门在出版流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则应把完成此项工作的部门定义为策划部(或更具市场经济特点,称之为图书研发部)更恰当些。其实策划编辑这个称谓或多或少存在着计划经济的味道,是一种传统出版思维在新形势下的延续。因此,从更深层次上来讲,这种称谓的改变实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及管理理念的更新。但在这里,我并不是赞同在出版社内部搞“一条龙”,因为已有很多实例证明这种模式并不符合我国出版体制现实,可能影响出版社内部的团队战斗力,施行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和风险。

(二)策划编辑的工作内容。在工作过程中,策划编辑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作者自投稿的包装策划,二是要有原始的创意灵感。具体来说,当有作者自投稿到达出版社时,首先要送交的就应该是策划编辑,由他们来审阅评定稿件的质量,并与相关部室协商论证,对认可的选题提交一份详细出版策划方案,要涉及到出版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策划编辑要经常考察市场,体验生活,时刻掌握出版市场动态,从而在工作中主动提出创意新颖、视角独特的图书选题。这方面的工作更能体现策划编辑的能力和水平,这也是我本人赞同的策划编辑努力的方向。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新形势下,靠等是不能获得有价值选题的,策划编辑应主动出击,要经常进行考察与调研,时刻掌握营销动态,准确把握市场脉搏,并且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作者群。策划编辑不仅能提出选题,更应能做到任何时候有把握联系到最适合的作者来实施自己的策划案。在实践积累过程中,我的观点是:策划编辑的选题方向不能过泛,而应有所长,有所策重,这样才能使自己策划出来的图书成系列有特点。

针对新形势下策划编辑的工作特点,我感觉跳出出版界这个固定的思维框架,引进一些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会对策划编辑这个岗位有一个全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