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师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2:44:06

园艺师论文篇1

关键词:艺术教育;校园文化;建设

一、引言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主体,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征和历史传承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伴随着学校的产生而提出的,但高校校园文化这一概念直到近代才出现。高职院校作为高校的一种类型,其校园文化和其他高校校园文化在概念上没有明显的差别,但在其所涉及的群体、共同意识及物质载体、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上与其他高校有所不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隶属于校园文化范畴的一种特殊文化,是高职院校全体成员为实现高职教育的各项职能而开展的各种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所创造的所有物质和精神产品的集合,对高职院校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高职院校实现良性、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学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教育教学的载体和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是学校教育发展与创新的体现。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滞后的问题较为突出。因此,急需找到构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正确方式。艺术教育是以艺术美的形式为媒介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过程,是整个教育中最具活力与色彩的领域。艺术教育就是要以立足于艺术普及,立足于提升学生素质,立足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立足于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为目标,面向全校学生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发展个性的目的。由此可见,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与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达到的目标不谋而合。艺术教育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式,对校园文化建设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艺术教育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不仅指知识技能的全面化,还指感情、审美、人格的丰富化。如果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只具备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却没有优秀的品质和良好的性格,缺乏人文素养和艺术情操,这样的教育也不是成功的教育。艺术教育通过浅显易懂的理论和优秀的艺术作品让学生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从而培养学生的美好品德,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他们的学习能力、文化素养得到全面提高,实现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离不开师生对艺术文化的认同。艺术教育是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主要手段和方法,是对课堂专业教育的重要补充。其一,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艺术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艺术人文氛围。例如,通过成立摄影协会、影评协会、话剧社、书法协会等艺术类社团,营造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学校各个部门的协同努力下,举办校园音乐节,为学生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学生在参与艺术活动中感受浓厚的艺术氛围。其二,将艺术教育融入到普通学科教育中,通过班级文化建设、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和校园广播等多种形式,引导师生重视艺术教育。其三,发挥主观能动性,鼓励师生筹划组织艺术教育活动,提高师生参与艺术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开展丰富多样的艺术教育活动,有力地推动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有利于增进院校合作交流

一方面,艺术教育活动有助于学生之间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纯真的友谊,提高校园文明建设的整体水平。通过各类各层次的文艺活动,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推动校际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学校的良性发展,有助于扩大学校的影响力,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另一方面,有利于高职院校合作开发艺术教育课程,构建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在艺术必修课建设、艺术选修课开发等方面,高职院校能够加强合作交流,共同构建更加合理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各高职院校建立艺术课程管理体制,对艺术教育进行定期评估,有利于艺术教育的有效实施。

三、艺术教育推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在育人中的价值和地位,合理利用艺术教育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一)转变传统的艺术教育观念艺术教育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审美态度,进而发展思维,提高认知水平。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要正确认识艺术教育的价值和作用,在思想上充分重视艺术教育,通过全面提高艺术教育的教学水平和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使艺术教育逐步走向正规化、专业化和制度化。同时,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开设类型丰富的艺术类课程,确保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获得最基本的艺术教育。

(二)构建艺术课程体系

加强艺术课程建设,提高艺术课程的教学水平,建立科学完善的艺术课程体系。为了使学生受到系统的艺术教育,高职院校应设置艺术必修课和选修课。低年级可以开设艺术基础课程,例如艺术鉴赏、美术基础、艺术概论等作为必修课,教授学生初步的艺术理论。高年级则可以开设不同门类的艺术选修课,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课程的开设要多样化,应考虑到艺术门类的齐全性和连贯性。通过开设绘画、表演、舞蹈、音乐、戏剧等艺术课程,对高职学生进行艺术教育,以满足基础各异、爱好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三)加强艺术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教育的成败,高职院校要开展艺术教育,就必须加强艺术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逐步增加专职艺术教师的数量。目前,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教师人数少,且工作量大,有的教师甚至身兼数职,很难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因此,要不断增加专职艺术教师的数量。其次,加强对艺术教师的培养,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条件,为教师购置和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同时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再次,不断提高艺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使他们不仅拥有较高的艺术教育理论水平和较强的教学能力,还具有高尚的人格和敬业精神。

(四)探索多元的艺术教育途径

一方面,确保艺术教育第一课堂的合理位置。第一课堂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主要阵地,也是加强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应将艺术教育纳入教学计划,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使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并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高品位、高质量的艺术教育中接受真善美的洗礼,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积极发挥艺术教育第二课堂的实践作用。第二课堂是对高职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最有效、最重要的阵地。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艺术教育活动。通过成立大学生艺术团,如合唱队、舞蹈队、模特队等,营造艺术教育的良好氛围,扩大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举办高质量的艺术教育讲座和培训班,邀请校内外专家开设艺术欣赏类讲座,利用多种资源为学生举行各种艺术培训班,并使之常态化、制度化。

(五)加大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

要开展质量高、效果好的艺术教育,学校需要提供充足的经费作为后盾。通过建立艺术研究基地和艺术教育中心,提升艺术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不断推动艺术教育的高水平发展和良性循环,从整体上提升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加大艺术教育活动的经费投入,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建设学校的校园文化,形成学校独有的育人理念和校园氛围,使校园文化在改革和发展中不断完善。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树立校园文化的品牌效应。

四、结语

综上所述,艺术教育与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相互依存,共同促进学生和学校的发展。开展艺术教育对建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起着关键作用,通过校团委、学生会、艺术团等部门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活动,让广大学生在艺术教育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综合素质,从而促进学校各方面协调发展,最终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侯长林.校园文化略论[m].贵州:贵州教育出版社,1991:23.

[2]张 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42.

[3]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5.

[4]邓党雄等.校园文化建设论[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4:37.

园艺师论文篇2

关键词:园艺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现状;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110-02

园艺是国内外科研与教育的重要领域,随着中国园艺产业相关国际交流的增多,需要更多的园艺专业方面的人才,特别是英语能力较强的专业性人才[1]。这就要求在校学生或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熟练阅读国外相关的专业文献、新闻,并能够与国际同行熟练地用英语交流,以掌握国内外本专业发展前沿与最新动态,用以指导日后的生产实践。

一、园艺专业英语教学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教师英语教学经验不足,教学热情不高。国内大多数高校的专业英语教师一直由本专业教师担任,专业教师一般是非师范类院校毕业,虽然专业功底深厚,但英语教学技巧与水平有限,教学仅停留在专业英语课文阅读与重点句子翻译层面[2]。教师过分注重科研,忽略教学,没有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教学责任心不强,教师在专业英语教学上应付了事,教学质量差。目前,专业英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多是传统的“一言堂、填鸭式”教学模式,缺少汲取新知识、提高学术水平的热情和动力。

2.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兴趣不高。国内农业院校绝大多数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差,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学习专业英语很吃力,再加上对专业英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习兴趣不高,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有的学生专业词汇功底浅,很少并且很难进行外文资料的翻译和阅读,不能够及时获取国际性的本专业的最新研究动态。

3.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教学形式平庸。当前,各院校开设的园艺专业英语课程与综合性学术英语之间缺乏衔接性,英语课程大多围绕专业英语词汇及文章内容的讲解,这种教学内容设置忽视了对学生专业英语技能层面和语言层面能力的综合培养。各高校所用的教材主要有自选原版英文教材和自行选编教材两种形式,自编教材内容编排过于古板、陈旧,还有的教材内容难度偏高或者涉及的专业内容过于简单,不能满足专业要求[3]。再有,各高校通常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偏重于教师的讲解,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教学形式比较死板,学生无法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英语语感的培养,最终导致我国专业英语缺乏创新性的局面。

二、本项园艺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特色与成效

作者在园艺专业英语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一系列园艺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具体改革如下。

1.改“填鸭式”式教学为讨论、互动式教学。本次改革主要是扔掉以往“填鸭式”式教学方法,积极采用课堂互动式教学,即每节课留有10分钟的专业阅读时间和10分钟的读后讨论时间。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讲授的重点、难点,设计课堂讨论内容,或由学生提出问题,小组内讨论,根据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分析具体问题和个别现象。以小组为单位做出总结,小组间再进行充分的讨论与分析,最后由老师总结,本次教学改革中运用“互动式”教学取得了很好成效。

2.启发式教学。本次园艺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中广泛运用启发式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很多园艺专业英语相关问题情境,加大专业英语活动课教学力度。提前布置学生课下阅读园艺方面具有前沿性的科学研究文献,了解国际上关于园艺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动态与科研成果,鼓励学生走上讲台结合ppt课件进行讲述,个别重点难点由教师讲解、补充。课堂通过启发、小组讨论、总结,对学生循循善诱。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同时增强了课外知识,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师生间的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率。

3.结合实践进行教学。利用大三学生生产实践,把英语课堂改在实践基地,利用案例的方式把教学内容与实践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参加果蔬栽培与工厂化生产实习时,教师把预先下载打印好的国际先进园艺产业的设施果蔬生产相关英文文献及新闻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分析总结我国与其他国家先进生产技术的差别。引导学生善于在实践中总结,增强对理论知识的应用。

三、提高园艺专业英语教学效果的对策

1.提升教师的英语教学水平。专业英语不同于基础英语,具有丰富的专业背景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模式上要突显学科的特殊性,做到英语语言知识与专业背景知识的有机统一[4]。首先,通过英语教学培训与自我学习来提高教师教学素质,利用现代网络资源与信息化思维探索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例如,在园艺专业重点培养一名专业教师,专门到师范院校进行英语教学课程与实践经验的学习,提高教师英语教学技巧。提高教师专业前沿领导力,参考网易公开课相关课件准备授课内容。其次,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模式改革,记录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进行分析解决。例如,学校教务处等教育管理部门制定相应政策,每年举行一次全校各个专业英语教学评估或者教学模式改革竞赛,竞赛结果记入教师考核,用这种方法鼓励教师进行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最后,学校出台相应政策协调教师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比如担任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在专业及科研成果上考核轻一些,或者把英语改革成果记入职称评定与业绩考核中。

2.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做到因材施教式教学。针对学生普遍学习兴趣不高,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专业英语教师要通过教学课堂气氛的调整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具体方法如下:首先,检验学生的专业水平与英语阅读能力,针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个别辅导。课前分组时,每一小组既要有英语好的学生,也要有水平差的学生,要求英语水平高的学生任务要难一些,多一些,比如进行引文专业文献的查阅与阅读等,同时对水平差的学生进行辅导。同时教师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提高英语能力的个性化指导,另一方面利用小组讨论等启发式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其次,专业英语教师利用专业知识雄厚这个优势,帮助学生提高专业词汇功底与英文资料的翻译和阅读能力,使学生能够及时获取国际上园艺方面最新研究动态。

3.合理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正确选用教材。园艺科学专业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是确定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园艺专业英语教学内容应该设置成包括园艺学专业英语词汇的构词特点,园艺学专业英语文献的阅读、初级学术论文写作,以小组的形式组织课堂英语互动交流与讨论活动。园艺专业英语课程一般应该设置在大学四年级的第一个学期,要求学生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并由具备专业知识的英语教师承担园艺专业英语教学。教材选用方面,为学生选用一些内容新颖、并且实用的教材,选用一些各个院校普遍都评价很高的教材。同时,专业教师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多所院校合作的形式为本专业学生自编教材,内容要新颖,难度适中,具有本专业国际前沿性。自编教材一定要以团队的形式完成,以新颖、实用为宗旨完成教材的编写。

4.采用理想的教学模式,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彻底实行启发式教学方式,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采用集讲解、质疑、交流、讨论、归纳等教学手段于一体的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式[5]。确定以讨论式、互动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为主导,同时结合专业实习等实践活动进行园艺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学模式。首先,通过设置不同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参与进来,应用多媒体教学分期采用讨论式等不同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和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走上讲台,增加课堂互动时间,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之中。其次,教学中教师要精讲、泛讲相结合,注重用英语讲解专业知识而不是过分地强调英语本身。重点讲授园艺专业词汇,要侧重其专业性与实用性,并要对一些专业术语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在尽短的时间内掌握它们。最后利用专业实习、实践的机会把英语课堂改在实践基地进行,使科研与专业英语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结语

传统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夺走了学生主动表现的机会,抹杀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园艺专业英语同样要求教师能够采取新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改变过去“一支笔,一个本”枯燥单调的教学方法,营造英语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堂互动,通过同学与老师交流的语言实践,提高英语表达和应用能力。启迪学生应用英语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园艺英语教学事业,为培养更多更好的专业型拔尖人才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李亚灵.园艺专业英语第二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197-201.

[2]魏湘萍.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对比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12):213-214.

[3]吴福勇.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初探[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7):145-146.

园艺师论文篇3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园艺术设计实践教学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园

2001年中国首家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在成都诞生,点燃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的第一把火。此后,北京、上海、深圳、西安等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园迅速发展,并成功引入民营资本,为鼓励大学生创业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政府从政策、资金、管理等各方面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的发展,为大学生创业保驾护航。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的成效有目共睹,社会、高校对它越来越关注。

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作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纽带,为高校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为大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通过创业园的孵化,提升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就是指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组成实践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设计,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合理配置,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着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内容体系。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包括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艺术设计专业要在艺术学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造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科学方面使学生获得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总体上,设计艺术中富于创造力的艺术构思、源于生活并引领生活的设计理念、形于物质的艺术表现技巧以及生产加工技术,共同构成了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要素。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仅通过课堂理论教学、知识传授难以实现,只有深入生产生活实际,在实践中启迪思维、训练技艺。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设计专业需要实践教学,需要在接触生产、生活实际的过程中发掘学生的设计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特性,决定了艺术设计专业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出现了“学生基本功偏弱、原有教学模式无法适应专业教学的需要⑴、“专业课程内容与社会脱节”等问题。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虽历经多次改革,但仍滞后于市场经济中该行业的发展,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软件、硬件建设相对滞后。近年来由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扩招,许多院校无论是从软件建设、硬件建设上都相对滞后。忽视了学校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实践教学场地受限、实习基地建设滞后。(2)办学理念滞后。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脱胎于美术教育,长期以来一直传承着美术教育的思路,注重感性、艺术创造性而轻综合实践能力培养。(3)对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缺乏系统的认识。(4)高校与企业、社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

三、结合策略研究

1.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与“双轨制教学”

“双轨制教学”最早源于包豪斯。包豪斯创建初期,教学上采用了所谓“双轨制教学”,即每一门课程均是由一位“造型教师”(形式导师)和一位“技术教师”(工作室导师)共同教授,使学生同时接受艺术与技术的双重影响。“造型教师”负责教授形式内容、绘画、色彩及创造思维等内容;“技术教师”负责教授学生技术、手工艺和材料学等内容。包豪斯早期的技术教育是以工厂实习的形式实现的,并建有书籍装帧、编织和木工工厂等。在当今欧洲的众多设计艺术院校中,包豪斯初期创建的“双轨制”教学模式并没有随包豪斯的消失而失去生存空间,而是不断得以发展和完善,出现了“理论教学”和“工作室教学”相结合的模式。

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的建立,为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引入“实践导师”提供了新的途径。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中一般都有创业导师,他们即充当了“实践导师”的角色。创业导师由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资深员工甚至管理人员承担,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还能提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等。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高等教育已经从知识传承教育转变为知识创新教。尤其是艺术设计,创新是设计的灵魂,创造力是设计师的职业能力。

2.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与工作室教学

工作室制借鉴“包豪斯”工作坊的成功之处,结合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特点,形成良好的教学实践平台。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学校的职责包括总体协调控制、促进院校之间的交流合作等。由于学校人事上有特殊的要求,可安排校外设计院公司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设计师进人教学队伍,补充师资力量。其次,艺术院系的教师和学生是工作室的主要力量,是工作室人才培养的主要受益者。最后,大学生创新创业园是开展各项活动的重要组织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各个专业工作室以教师为主导,根据学院专业设置成立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视觉传达设计工作室等等,以实际设计课题、创业项目作为教学内容,既有独立的研究方向,又注重专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共融互通,为教学资源整合与交流提供了便利,在教师队伍、教学设备、实验室建设、创业园等资源上统筹安排,优势互补,增进各专业学术交流,学生之间的沟通,在加强有机联系的基础上突出各个工作室教学特点,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3.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中的实践教学

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具备企业的部分特征和设计公司的基本特征,同时又是一个教育教学的场所,肩负着人才培养的责任。具体而言,它有院系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两个培训主体,两种教学内容。院系的教学内容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及外语等普通文化知识,创业园则传授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两类教师,学院教师和创业园配备的创业导师两种身份,他们共同参与教学。这种模式由教授、副教授、青年教师、创业导师、资深专业人士组成合理配置的团队,负责教学、生产和科研工作,并将科研成果和学科交叉思想融入到教学当中。通过创业园的实践,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军:打造艺术设计教育平台,构建工作室教学群模式.艺术教育,2007.8

园艺师论文篇4

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教科研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教育界所重视。幼儿园教研工作是幼儿园工作的一项常规性活动,与幼儿园保教工作同步相融,在幼儿园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不可拙劣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实现促进教育理论同教育实践转化的中介,是加强日常保教工作管理的有效措施,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保教质量的经常性手段。

一、指导思想:

本期我园艺术组的教研活动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幼儿园指导纲要》精神为指导,以《重庆市教委深入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意见》要求为主要工作目标。在教研活动中遵循“求真务实”的工作原则,坚持“以幼儿园教育质量为本,以教师和幼儿发展为本”的思想,从我园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教研工作职能,开展多向互动研究,扎实有效地深入贯彻《纲要》。

坚持把提高保教质量放在第一位,全面贯彻澄江小学教研工作的思路,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积极地促进幼教事业向前发展。

二、主要工作思路:

本学期艺术组的教研工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1、强化自身建设,努力提高教研整体水平。

本着精干高效,结合实际的原则,制定完整的教研计划,确定每一次教研活动的内容和具体的安排,让各位教师有时间和精力来参加,切实提高教师们的教研水平。与园领导共同商量,努力安排好各位参研的教职工的工作,让参加活动的教职工全心投入到教研活动中,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2、抓好学习,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幼儿园教育“质量就是生命”,教研组根据相应的学习制度,形成一种学习氛围。教研组作为教师学习的阵地,提高保教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艺术组的教研活动中,主持人都引导参研教师学习幼儿教育的理论知识,以此提高教师们的专业知识水平,让教师们从各个层面上了解了幼儿教育的特点,加强教师们的理论基础。

3、发挥教研职能,关注我园在实施《纲要》中的具体、真实、关键问题进行研究。

我园在实施《纲要》的过程中,曾出现过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下,有所改善。随着时代不断的进步,新的问题会不断的出现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那么,我园的教师们要切实提高解决各种各样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

我组将通过以下活动促进教师在以下几个能力上得到提高:

设计集中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我组将引导教师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领悟其艺术领域的指导精神,精心设计一次艺术领域的集中教育活动。

设计制作说课演示文稿的操作能力。我组将引导教师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学习相应的制作演示文稿的知识,并积极进行说课演示文稿的操作练习,将自己所设计的集中教育教学活动制作成一个说课的演示文稿。

说课与开展教育教育活动的能力。在上次制作说课演示文稿的基础上,开展现场观摩活动。将推选出的教育教育活动方案进行现场研讨,使参研教师将学-说-做的过程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教师们进一步反思与专业成长。

三、本期教研活动安排

活动时间:9月20日:9:00—10:30;10月16日:9:00—10:30;11月22日:9:00—10:30

活动地点:分园、中心园、分园;

参加教师:唐敏艾小莉祝丹唐华李平

研究主题:1、怎样设计艺术集中教育活动;2、制作说课演示文稿;3、说课及现场观摩

主要内容

1.学习《纲要》艺术领域要求及要点。

2.学习怎么设计艺术领域集中教育活动的理论知识。

3.讨论自己所要设计的艺术领域的内容及目标。

4.设计一次艺术领域的集中教育活动。

1.学习有关说课的文章,了解说课的要点。

2.学习怎样制作说课的演示文稿。

3.根据自己上一次活动所设计的集中教育活动,制作一个说课的演示文稿。

4.推选一个好的说课稿,并作好下一次现场观摩的集中教育活动准备。

1.请上次推选的老师根据说课演示文稿进行说课,各参研老师进行分析及讨论。

2.现场观摩集中教育活动,并进行研讨活动。

3.引导老师对本学期的艺术教研活动进行反思,要点:说课和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关系。

园艺师论文篇5

校园文化作为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思想上和实践中应该加以重视。通过厘清高校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基本内涵,剖析我国高校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实现以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路径。

关键词:

校园文化;艺术素养;理性思考;实现路径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教育文化,日益成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承担着培养人才重要职能的高等院校,自觉地借助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既是职责所在,亦是大势所趋。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实现高等教育基本职能的根本需要,是实施高校文化育人的有效方式。

一、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基本内涵

艺术素养,“是指一个人基于艺术的认知及规则而建立的稳定性审美力和价值观。即一个人应具备的与生活、情感、文化、科学建立广泛联系的艺术感悟力、艺术观察力、艺术想象力、艺术创造力和高雅的审美品位,且能够不需要外部作用或他人提醒,就会自觉自愿地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迁移或体现。”通过高校校园文化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可以通过提高对艺术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使品格完善,感情丰富。通过艺术教学和艺术活动使大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成果和国外艺术成果,以增强他们爱国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发展个性,开拓思维,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文化与艺术密切相关。艺术是一种文化形式,是人们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出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创造物。它以艺术品的形式展现出来,如音乐、绘画、雕塑、建筑、舞蹈、手工艺、口头艺术等。文化包含艺术,艺术丰富文化。”文化是艺术的基础,没有文化就没有艺术,艺术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以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是文化与艺术的本质特性和根本要求。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大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职责。总的来说,就是要:“在尊重学生的艺术爱好,给予学生自主选择、交流合作的基础上,精心选择经典的、具有启发迁移作用的艺术范例,并通过对艺术作品、艺术家、艺术事件等具有明确主题目标的艺术本体内容的体验与分析,以达到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目的。”具体而言:“第一,拓宽艺术视野,扩大艺术语汇,普及艺术基本知识,多层次、多渠道地全情投入艺术感受与体验,积累审美经验。第二,健全与完善审美心理结构,开发多元智能,激发创造思维,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第三,全面提高艺术修养,加强相关学科间的联系,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弘扬人文精神,完善人格品质。”

二、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思考

校园文化作为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手段,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目标,那么,校园文化如何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反思。校园文化作为高校实施教育教学和培养大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和学界的普遍共识。不管是相关研究者,还是高校管理者和教师,从理性层面上,认识到文化育人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也在自身实践中,有意识地、自觉地利用文化的自身价值和作用,影响和教育大学生,促进大学生各方面素养的提升与发展。但是,在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过程中,因为种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原因,导致校园文化在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欠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以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仅重视部分大学生的艺术素养的培养,忽视对全体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整体规划和培养提高。大学生艺术素养是新时期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以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不应仅仅局限于相关艺术专业和具有艺术天分大学生的培养,而应以全体大学生整体艺术素养的全面提升为目标。但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职能管理部门和教师,为了提升校园文化层次与水平,往往倾向于为少数具有较好艺术潜质和能力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机遇,使其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而忽视对大多数艺术素养和能力匮乏的大学生的锻炼与培养。大部分所谓的缺乏艺术天分和才能的学生沦为活动或比赛的看客和陪衬,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或比赛更多是消极和被动的,甚至仅仅停留消遣和娱乐层面。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现象成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常态,被学校、教师和学生普遍认可和接受。

(二)以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过多依赖于课堂艺术理论与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大学生艺术素养和能力的实践养成。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不仅依赖于基本理论与知识的学习与理解,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练习、体验、反思和升华。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既要注重艺术理论与知识的课堂教学,依赖相关专业教师的个性化教学与示范,更需要走出课堂,利用校园精神和制度文化对大学生耳濡目染,逐渐养成良好的艺术素养。校园文化是指课堂教育教学以外通过物质、精神和制度所营造的文化形态,通过物质环境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来影响和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它的形式既有静态的,又有动态的;既有文字的,又有活动的;既有参与性的,又有观摩性的。是课堂教育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是大学生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培养艺术素养的实践方式,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目前,许多高校从思想上重视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设置了系统化的培养计划和特色化的校本课程、教材,但是,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较多地依赖课堂理论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忽视了艺术能力培养的实践性与体验性。导致大学生对此类课程的目的性和实效性的质疑。,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一方面需要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和锻炼以获得切实的主观体验和内心充盈。

(三)以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未能打破学科和专业之间的壁垒,让艺术素养的培养更加生动化和丰富化。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需要文化环境作为肥沃的土壤。学科化和专业化的培养模式固然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不同的艺术素养倾向和偏好,但将其放置在校园文化背景下,其狭隘性和条块性便昭然若揭,这有悖于高校培养人才的初衷和终极目的。文化无处不在,艺术焉能固步自封。对于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也不应囿于学科与专业限制,这样容易使艺术限于刻板和教条。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不应禁锢于学科教学和专业限制,应走向校园各个角落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要有全局观,要打破学科和专业之间的壁垒。不可否认,不同学科和专业在开展相应的校园文化活动时,各具特色,与专业相关。但是,人的艺术素养是全面和相通的。作为校园文化,应在体现特色的情况下,弱化不同学科、专业对艺术的狭隘理解和认识,以人的本质需要展开对艺术的追求,通过欣赏美、创造美等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促进艺术素养的提升。

(四)以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存在校园文化的同质化建设倾向,使得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脱离学校特色,成为无源之水、无土之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要尊重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和高校教育教学与管理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要结合自身学校的历史发展、学校定位和实际状况,逐渐形成具有一定品牌特色和符合学校特点的校园文化。目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普遍受到重视,但是缺乏高校校园文化的品牌特色和学校特点的现象却比比皆是。高校管理者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缺乏深入的思考,学校的校园文化是培养大学生艺术素养的第二阵地,是将课堂艺术理论知识实践化的主要场所。通过调研和走访,我们发现,校园布局雷同、建筑翻版、文化活动类似、竞赛比赛相仿等比比皆是。千校同一、文化复制现象泛滥。上述现象映射了高校管理者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肤浅和简单化思维。这种缺乏特色的、割裂学校历史、漠视大学生实际的标准化校园文化,对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路径

推动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人、影响人和培养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艺术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为此,在构建高校校园文化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以点带面,发挥相关艺术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引导作用,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整体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关注全体大学生整体艺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以点带面,发挥有艺术特长和专长的师生的带动作用。高校普遍存在和艺术相关的学科和专业,具有较为专业的教师和学生,高校要有意识地发挥这些教师和学生的专业特长和专长,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以他们为核心,积极宣传,促使更多的大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校园文化活动要面向全体大学生,鼓励合唱、话剧、群舞、时装展示、茶文化展示、各类摄影、书画、文学作品评奖等集体性项目的开展,并且面向全体学生组织艺术社团或者艺术活动小组,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艺术实践。

(二)加强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通过校园文化搭建多元化艺术实践的平台,共同培养大学生的艺术素养。目前,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受到高校的普遍关注,教师在各学科的专业教学中也加强了对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渗透,许多高校开设了相应的选修、必修和公选课程,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一方面加强课堂教学的艺术素养渗透和相关艺术课程的理论知识学习,另外利用校园文化的立体化、全息化和动态化的形式,让大学生在课堂之外充分获得艺术体验和锻炼,积累欣赏美和创造美的经验。

(三)校园文化建设要打破学科和专业的阻隔,消除不同院系之间的狭隘性和单一性,让艺术教育走向更广泛的融通与和谐。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对全面发展是极为重要的。目前,高校学科化和专业化的培养方式,客观地阻碍了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充分培养,使得艺术教育逐渐沦为学科化和专业化的附庸。艺术教育和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是一种普及教育活动,是一种更为广泛的,较少受到学科专业限制的活动,尽管需要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指导,但更多地依赖个体的理解、领悟、锻炼和体验,其效果的提升要求消除院系艺术活动的狭隘性和单一性,使得艺术教育走向交融与和谐。

(四)校园文化要注重特色品牌建设,充分挖掘学校文化历史和自身发展特点,打造符合学校的校园文化,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一千个高校就有一千个校园文化”,就是说,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的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只要从学校的发展历史、所处区域和自身专业、师资和学生特点入手,就能找到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和品牌。这由每一所学校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性决定的。如,围绕大学生和社会所关注的“双创”主题,结合高校校园文化的基础和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大赛活动,形成培养大学生艺术素养的特色文化。

结语:

艺术素养和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一起,构成了人的精神世界的三大支柱。高校中,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从认识层面说,以校园文化为途径,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符合文化本身的功能属性。从实践结果看,校园文化的物质、精神和制度层面都给予了大学生丰富的、多种多样的、适切的形式和形态,既满足了身处其中的大学生对于艺术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丰富了情感和情绪需要,又帮助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道德观,促进个性和品格发展,扩展艺术视野和思维形态,激发创新意识和能力,增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石远鹏单位:唐山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海鹏.大学生艺术素养[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09):1.

[2]王薇.大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和提升[J].企业家天地,2011(12):94-95.

[3]林坚.文化学研究引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03):63.

园艺师论文篇6

[关键词]校园文艺活动;高职学生;教育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0-0013-03

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建设国家的重担,加强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校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校园文体活动是学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组织的各类活动,它包括各体育项目表演和竞技活动、文艺活动以及科技活动等多种类型,将学校的专业“智育”教育和各类文体活动的“素质德育”全面结合,能更好地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艺活动的开展现状

校园文艺活动是校园文体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主体是在校学生。校园文艺活动是由学校团学联等各级组织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在校园内开展的一些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陶冶情操的课外文艺活动,它以反映青年学生时代风貌、传播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和精神为主要特征,是各高校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也是校园管理理念、办学思想以及内在精神的具体表现。当前在中华民族努力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中国梦”的今天,各高校都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谐校园”的工作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而校园文艺活动作为“和谐校园”的体现,是各高校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活动育人的有效途径,各高校都十分重视校园文艺活动的开展,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艺活动,使校园文艺活动这个第二课堂成为学校第一课堂教育的重要补充形式,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虽然校园文艺活动对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促进和提高的作用,但是受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充分意识到校园文艺活动的重要性,将学校教书育人的重心始终放在了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上,忽视了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培养。

目前,高职院校文艺活动开展主要存在问题:(1)学校领导重视不够,缺乏专门的指导教师,受学生综合素质影响,校园文艺活动开展的效果不佳;(2)学校投入不足,缺乏相应硬件设置。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由于受传统人才评价机制的影响,对学生社团开展校园文艺活动的意义认识不足,学校艺术类专门指导教师的数量缺乏、教师素质和质量普遍不高,校园文艺活动的开展更多的是停留在传统的表演模式上,多数文艺活动参与的学生人数有限、形式单一且质量不高,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无法起到普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目的;而学生中一些有文体特长的同学,他们见识广、思想活跃更希望参加一些新颖具有创新性、挑战性且有教育意义的艺术活动,但由于高校对文艺活动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影响了一些有创新元素较高质量文艺活动的顺利展开。如每年各二级学院举办的一些大型文艺演出和展示汇演,由于需要更多的自筹资金等困难,极大影响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限制了高校文艺活动的顺利开展,也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高职学生的文艺素质现状

高职学生是国家重点培养的高技能型人才,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关系到他们服务社会的能力。当前我国高校面临的都是九零后大学生,他们身上有许多优点,但就学校集体生活而言存在着一些问题,如:(1)学生的自我意识过强,但社会责任感较弱。现代大学生许多人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集众多宠爱于一身,这种家庭教育强化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很多时候他们不顾大局,只顾及自身的感觉,缺乏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如果这种观念和意识得不到纠正,将会制约学生的成长,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2)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差。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我国学生从小到大接受的都是课堂理论的教学,灌输的是书本理论知识;这种教育模式过分强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很少涉及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基本的动手技能差、实干能力欠缺、主动参与意识薄弱。(3)基础教育阶段过分强调考试成绩,以成绩论英雄、定成败,导致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缺失,身心素质较差。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指引下,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许多学校,将许多有助于学生身体健康和艺术素质提高的课程(如体育、美术和音乐等)进行了简化和压缩,导致很多学生由于缺少相应的体育锻炼时间和艺术实践机会,身体基本素质较差、艺术欣赏能力缺乏、缺少创新性思维且表达方式单一,许多学生由于各种因素还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在部分学生中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心理疾病,这些都严重的制约了学生康健发展。

三、校园文艺活动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我们知道,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而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核心应该落实在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对科学有理解力,对艺术有鉴赏力,使人的发展更加全面,生活更有品位和质量之上。

校园文艺活动就是高职院校为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参加由学校团学联组织发起的校园文艺活动既增长了文艺知识,提高艺术实践能力和欣赏水平,又丰富课余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校园文艺的舞台上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已掌握的文艺特长和能力,尽情发挥、展示自我形像和才能,树立积极向上的阳光自信的心态,对学生健康成长起着的重要促进作用。同时校园文艺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各高校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传承发展的载体之一,对宣传党的教育方针、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树立学校形像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各高校应该十分重视此项工作,将其纳入学校教书育人整体系统中加以规划和建设。

(一)加强艺术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为提高学生艺术综合素质服务。

当前,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和人才评价模式的影响,校园文艺及其活动始终处于边缘化状态,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综合素质教学指导教师(特别是文艺指导教师)缺乏且质量有待提高的问题,显现的就是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文艺素质)普遍不高和欣赏水平有待提高、开展的校园文艺活动水平和质量极为有限。提高学生艺术素质教师是关键,针对上述现状,建议各高职院校要将综合素质类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到学校整体的教师队伍建设之中,可以通过招聘辅导员和聘请兼职教师等形式,引进一些具有专门艺术修养的专门人才充实到学校的教师队伍之中;与此同时,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程、文艺讲座、艺术沙龙和丰富多彩的课余文艺活动,发挥这些专门人才作用,以此达到普及和提高高职学生文艺素质和艺术欣赏能力的目的。

(二)增加文艺活动的宣传力度,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其中

学生是高校校园文艺活动的参与主体,他们的参与赋予校园文艺活动更多的活力与生机,只有学生的普遍参与才能起到普及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因此必须要加大对文艺活动的宣传度,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在校园中扩大宣传主要可以从以下及各方面:首先是学校的校园广播,校园广播是学生接触较多的一种传播方式,很多学生都喜欢利用广播点歌送祝福;文艺活动的倡导者和组织单位也可以联合校园广播台对即将举行的某种形式的文艺活动进行宣传,让更多的同学了解文艺活动的举办形式和内容,鼓励那些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积极参与。其次就是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传媒技术,高校学生是网络运用的主力军,文艺活动倡导者或组办者可以将以往活动举办的一些视频、图片上传到网上吸引大家的注意,并且将近期要举办的文艺活动的日程安排、活动形式以及评委公布于众,还可以设置一些活动奖项吸引大家的眼球。另外就是通过展览板和宣传栏等传统纸质媒体将文艺活动形式和相关内容向大家进行公告。通过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校园文艺活动,并乐于参与其中。

(三)创新校园文艺活动的举办形式

部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艺活动之所以不能得到学生的广泛参与,主要是因为活动形式不够新颖缺乏吸引力。创新文艺活动的形式不仅可以吸引更多学生的参与,对学生性格的塑造以及自信心的建立都具有较好的作用。要发挥校园文艺活动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就需要创新活动形式,引导校园文艺活动由传统的说唱形式向体育舞蹈和技能展示、科技制作应用及游戏表演等综合艺术形式拓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举办文艺活动要降低参与门槛,只要学生愿意且有特长都可以以个人或团队形式进行参与,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演出信心,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竞争意识。当然,校园文艺活动的举办不仅要有前台学生的表演和展示,也需要后勤服务保障的自愿者的奉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长处参加各个活动保障部门,使各位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应有的发挥,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促进学生成长。总之,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为学生创造更多平台,丰富现有的校园文艺活动形式。

(四)组建高校专业艺术团

学校专业艺术团是校园文艺活动开展的主力军,他们的演出和展示往往代表学校的整体学生素质和艺术水平,因此学校在重视的基础上,要不断增加活动经费的投入力度,不仅要聘请素质较高的专业指导教师,还要尽可能地帮助艺术团解决活动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学校艺术团的学生都具备一定的文艺特长,因为共同的爱好和追求相聚在一起,在这个团队中他们可以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发挥各自特长、展示自我,也可以相互学习交流、促进提高共同成长,与此同时他们服务于学校的宣传工作。所以,这样的组织应该是在学校相关部门领导下,同学们自己的组织,他们可以根据自身能力的差异推选“组织”的负责人,实现自我管理。同时他们作为文艺骨干,可以通过发挥自身特长积极倡导成立属于自己的协会和团队,组织有相同兴趣的同学共同参加活动,从而丰富学校的校园文艺活动。总之,学校不仅为学生发挥特长创造有利的空间,也要为学校各种校园文艺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人员基础。

园艺师论文篇7

摘要《设施园艺学》是高等农业院校园艺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及设施园艺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他人的教学经验,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进行了探讨,旨在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学好《设施园艺学》课程教学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尝试。

关键词设施园艺学;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abstractprotectedhorticulturescienceisaprofessionalrequiredcourseforhorticulturespecialityinhigheragriculturaluniversities.accordingtothecurriculumcharactersandadaptingtotheneedofprotectedhorticulturedevelopmentfortalent,combiningownteachingexperienceandtheexperienceslearningformothers,thepaperexploredthesystemconstructionandreforminprotectedhorticulturesciencefromaspectswhichincluded:teachingcontent,teachingmethodandteachingform,forthepurposeofimprovingteachingqualityandaccumulatingexperienceorattemptforstudentsengagedinprotectedhorticulturescience.

Keywordsprotectedhorticulturescience;teachingreform;teachingcontent;tedchingmethod;teachingform

设施园艺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近20年来,我国设施园艺产业飞速发展,设施栽培面积已跃居世界第一位。然而,我国设施园艺生产效率与发达国家的差异仍十分显著,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科技水平和科技含量方面,这也是人才素质差距的表现。培养优秀的设施园艺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既是实现设施园艺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也是众多高等农业院校的根本任务之一。为了提高设施园艺的教学质量,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笔者尝试对《设施园艺学》课程教学的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1完善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

据报道,美国设施园艺课程教学内容强调温室的管理,重点以温室管理的各个要素为主线贯穿整个课程教学[1]。而我国设施园艺教学内容目前主要从园艺设施类型、覆盖材料种类、设施环境特点和调控、园艺设施的规划设计和设施育苗、设施栽培等几个方面进行系统的讲授,多数院校把重点内容放在园艺设施环境特点及其调控应用方向。两者研究方向的差异与国情有关,课程教学设施园艺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向学生介绍更多的设施类型,并要求学生掌握其各自的特点和应用,对学生今后的实际工作大有裨益。

另外,课程组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基础知识和学科前沿知识并重,在课堂讲授时既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又经常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介绍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强调知识的灵活运用,特别注重设施园艺的理论和生产实际相结合,突出产业案例教学的重要性。这种教学方法,不但较好地完善了课程教学的内容,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提高教师素质,组建教学团队

设施园艺学是一门集现代园艺科学、环境工程科学、信息技术科学和现代农业经济科学等为一体的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2],高科技发展给现代设施园艺学赋予了新的内涵,首先对从事该学科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丰富和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通过多次参加学术交流,才能及时了解国内外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进展情况,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将前沿知识传达给学生。

教师团队将由原来的1~2名教师包揽全部课程内容讲授,改革为由多位长期从事设施园艺研究工作,并在该领域中各具特长的教师组成课程组,共同担任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专业特长。这样,既保证了各任课教师讲课内容的新颖性和先进性,同时也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讲授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让学生更加了解和深入思考这些教师在科研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3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质量

改革教学方法,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教学实践中,课题组越来越体会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注重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即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3.1改革教学观念,实施启发式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主导,是知识的灌输者,整个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师进行。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极易产生厌学情绪,对学生学习及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如何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成为教研工作者的教学目标之一。课程组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将某一章节的内容由一连串问题的提出和解答相贯穿,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设施光照环境特点及其调控为例,在教学之前采用启发提问:如“为什么光照重要?设施光照时间、光质、光的分布等受哪些因素影响?什么情况下需要补充光源?什么时候需要遮阳调节作物的光周期?”等,由于学生在课前已经按要求阅读了教材中这一章节的内容,因此能够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课堂教学气氛更活跃,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

3.2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转变观念,要求教师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要求学生树立自我学习的意识并积极主动地学习。这个理论既肯定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又使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3]。

在教学过程中,规划部分课堂时间让学生自讲,鼓励同学自已走上讲台进行讲授。如由5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每组在规定时间内讲授一个小专题,专题可以由学生自由选择,只要与课程相关即可。课后由各组查阅资料,制作成ppt或电子杂志,由组代表上台讲授。这种方法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记忆,而且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勇气和胆量,培养学生的口才,促进全面发展。其次就是根据学习进度,组织专门的讨论课。这种形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集体智慧,有效提高教学方法的效果,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5]。

3.3设教学实习基地,进行实地讲授

设施园艺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课程,利用现场教学的方法进行实地讲授可起到较好的效果[4]。如介绍园艺设施的类型、结构、设计与建造等内容时,可安排在园艺教学实习基地讲授,教师讲授直观,学生也容易听懂。实践证明,通过这种实地讲授的方式,能有效提高授课效率和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4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因设施园艺学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因此,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设施园艺课程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的特点,课程组设计了工厂化穴盘育苗、水培育苗、园艺设施类型调查、芽苗菜工厂化生产和设施园艺的生产应用等5个针对性强的实验[6],侧重对学生实验结果的评价,将实验过程的主要过程以多媒体形式总结和展示,对有关实验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结合课程内容,带领学生参观设施园艺企业,指导学生积极思考。将实践性教学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课程结业时,设施农业园区规划或者课程论文可作为考核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课程组教师应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学校的科学创新基金项目。结果表明,这种实践教学方法极大调动了同学对实验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5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将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

考试是用来衡量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反馈教师的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但不能作为唯一手段,尤其是在高等教育中。寻求一种好的考核方式,不仅可以避免学生死记硬背、高分低能现象,而且还能在考查学生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5]。所以应对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进行改革。该课程的总评成绩包括2部分:一是平时成绩占30%,包括实验技能与实验报告、课堂讲解与讨论、课程总结撰写文献综述等。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参考书和大量科技期刊,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与教学相关的题目写微型文献综述,以此作为学生的平时作业成绩。这既培养了学生综述写作能力,又为今后开展毕业论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让每位学生写一份课程总结,要求提纲式地把本门课程主要内容列出,这样可以很清晰地了解本门课程的知识体系,便于全面理解和掌握重点内容,也提高了学生的归纳与总结能力。二是期末试卷成绩占70%,在理论课笔试试卷设计上,加重主观命题的份量,减少客观命题的比重,同时增加试卷的给分点,考查学生知识面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总之,通过上述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方法,就可以给出每名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总评成绩,而且是一门综合成绩。

6小结

在《设施园艺学》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创新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法进行相应的改革,可收到较好的效果。不仅使学生对设施园艺学的相关基础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对设施园艺产业的发展信心倍增,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和语言表达等综合素质,提高了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7参考文献

[1]孔云,王绍辉,陈青君,等.中美高等院校设施园艺类课程本科教学比较[J].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09(4):34-36,38.

[2]李式军.设施园艺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3.

[3]李明,贺一松,杨欢,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五项教育工程”[J].高等农业教育,2002(2):34-37.

[4]张林青.《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1):167-168.

园艺师论文篇8

关键词:风景园林;景观陶艺;文化传承;人居环境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3)13-131-03

中国美丽的自然环境孕育出了“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文化,人们以客观自然来提炼主观意向,通过风景园林设计手法将其重现,增强了亲密自然的欲望和追求人居文化的认知。景观陶艺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之一,逐渐被置入到鳞次栉比的高密度居住环境中,如何在这些商业性区域内安然相处,并传承、生存和转型地域人居文化是风景园林师和陶艺师值得审视的问题。

1景观陶艺文化溯源

风景园林设计中文化传承的核心就是处理好场地内外的逻辑关系,一直以来场地已成为一种文化溯源的突破点,无论是物质性的实体遗存还是非物质性的地域性文脉,对一个设计师来说同样能够产生深刻的影响。葡萄牙建筑师西萨(alvaroSiza)有句名言:“没有场地是沙漠(nositeisadesert)”[1],场地所反映的“场所精神”(Geniusloci)[2]强调环境与人所必须适应的实在和预设能力,适应和显现场所精神才使风景园林具有文化含义,使人们获得认同和定位,进而体现对栖局过程追求和积淀,使人适应环境、归属环境、以环境为自我从而关怀环境。

罗丹说过:“尊重传统,把传统所包含永远富有生命力的东西区别出来”[3],而这种永富生命的东西便是在多元文化交融的人居环境中探寻地域文化传承的欲望和理想,如何通过景观陶艺来传承这种文化,使其健康生存并转型成新的人居文化,这就需要风景园林师和陶艺师走一条殊途同归的创作之路。景观陶艺的产生通常存在3种途径,即景观陶艺对传统文化的展示和传承模式:(1)陶艺师创作了陶艺品,被风景园林设计师注意、曲解、并置入风景园林项目实践,进而产生了真正意义的景观陶艺。此种景观陶艺的产生所传承的文化以陶艺本身的实体文化为主,主要反映陶艺实体艺术和陶艺师的精神世界,相对于风景园林环境较为具有实体和文化的独立性;(2)风景园林师为了传承某种文化或塑造某种景观艺术,选取了陶艺置入风景园林环境的形式,通过提供设计思路甚至图纸给陶艺师制作景观陶艺。这种类型的景观陶艺是地域文化传承主要代表,文化源于风景园林师,它们的置入无论是传承原有文化还是转型时代文化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性;(3)景观环境改造中遗留陶艺品是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常见的现象,这些遗留陶艺品主要为建筑拆迁遗留的土陶砖、土陶瓦以及生活土罐等废弃陶体,它们所代表的是一定时期市民生活足迹的积淀,也是新风景园林环境营造中重要原置元素。常用做法是以遗留为主,置入新的陶艺附属体进行搭配,以综合对比的手法来表现遗留陶艺品的历史信息、材料材质和造型艺术美[4]。

“传承”之“承”,即是承载地域历史足迹,而“传承”之“传”,即传递理念,尊重历史、尊重文化价值、尊重市民意愿。3种景观陶艺的产生模式代表着3种文化传承模式,从民众对风景园林环境需求层次来看,他们因自身知识体系的不同对所需求的景观客体也不同,在经济、审美和感知角度上,他们对同一文化载体的感知都会存在一个认知差异,这个差异便是风景园林师和陶艺师寻找景观陶艺创作逻辑的平衡点,也是如何传承区域性传统文化的核心问题。

2陶艺意象――景观陶艺置入手法

凯文・林奇(KevinLynch)以公众对城市景观的视觉感知为出发点,讨论城市物质空间对普通人在空间辨析和定位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意象[5]5个基本要素:界面、路径、节点、场地和地标。现成了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景观元素置入景观环境必须要考虑的前提条件。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意”就是意念,“象”就是物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从造景文化来说就是传承文化。

景观陶艺文化传承模式基于其置入风景园林环境的表现形式,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景观空间的逻辑秩序。景观陶艺的置入形式如何尊重意象设计途径,则建立在人对环境空间体验之上,它以“点―线―面”的置入模式构成等级秩序和微空间格局。

点的置入以陶艺小品最为常见,通过借景、对景、框景以及隔景等景观设计手法将景观陶艺以单体形式置入景观空间,营造风景园林环境;线的置入以陶艺地砖为典型,景观设计常以时间、历史、文脉以及记事为轴线,通过陶艺砖、壁画和陶艺小品有机组合形成文化轴线表现和营造社区景观文化内涵;面的置入主要依托建筑和整体环境,综合点和线的方式,综合表现景观陶艺的文化传承价值。

3陶艺景象――景观陶艺生存模式

景象作为客观物体的与生迹象,是景观空间可感知性的关键,《敦煌变文集・八相变》:“今晨殿下散闷闲游,驾幸南门,见何景像?”这无非也是一种对环境可感知程度的表现,景观陶艺介入风景园林空间领域的适宜性生存模式,主要基于景观陶艺返璞归真的材料质感和文化、止于至善的造型艺术和功能艺术、价廉物美的表现形态和艺术审美3个层次:(1)景观陶艺是土与火的杰作,以泥土的泥性与可塑性为创作基础,传承着地域文化和设计师逻辑思维[6],是陶艺师运用材料本体语言特点、变化和文化需求的创造性结果,通过风景园林师的注意、曲解和选择性的运用于风景园林项目实践中,通过壁画、雕塑、小品和装饰来展现其材料质感和传统文化。景观陶艺坚固耐用、防水、防火、防腐蚀以及环保等优势而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独树一帜,使人们在生活之余,能够体会到一份回归自然的亲切感和心灵的流动与对泥性的回味;(2)景观陶艺造型艺术和功能艺术是对一种“止于至善”的至高境界追求,在传承某种地域文化或者造就某种景观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其造型特征与功能艺术和风景园林环境相结合来实现人居环境的理想,如何“至”与怎样“善”便是景观陶艺在风景园林环境中生存模式的实现途径。景观陶艺在环境中生存模式主要存在有机融合与无机融合两种:有机融合以风景园林环境结构为框架,景观陶艺所扮演的仅是一种配角元素,它能从新的环境秩序结构中独立出来,又保持着不可分割的模糊性逻辑关系;无机融合以结构秩序为主,伴随着功能和造型与环境的相互融合,此种融合中景观陶艺的置入影响着整体环境的逻辑秩序,但又可以做近似性的实体替换。(3)景观陶艺依托民间美术而运用于景观设计,首先强调其实用性,又由于居民随时随刻都会接触它,便潜移默化影响着景观感知体系,又必须强调其审美性。景观陶艺只有充分展现空间形态和艺术美,提升景观感知体系丰富度,进而展现其价值和内涵。

4陶艺境象――转型的空间景观

美国陶艺家米罗先生的作品注重与石块壁画、与绿树为舞,中华台北杨太远先生的创作与大海、海岸线为伴,一个经典的景观陶艺作品都与环境相互辉映、相互依存,在表达个人情感和审美理念、传承地域文化的基础上溶于生活行为,融入人居环境。风景园林师和陶艺师在创作景观陶艺过程中,通过对人居环境元素的汲取和对风景园林文化的尊重来寻求与人居环境的协调统一。

格罗塞《艺术起源》中说:“艺术的起源,就在文化起源的地方”,景观陶艺塑造的文化之源来自设计师对人居环境元素的汲取,通过空间构筑物和景观色彩来确立景观陶艺作品的主体色彩,通过场地材质和肌理斑块来确立景观陶艺的材质肌理等。首先是尊重历史,景观陶艺产生的3种模式都以陶艺发展历史积淀为基础,陶艺设计由写实的、生动的、多样化的实物形象演变成抽象的、符号化的、多元化的物质与精神结合体,这不仅是设计师单一的艺术思维演化,而是创作思维的一个轮回变化。景观陶艺尊重的同样不仅是自身发展的历史足迹,还必须尊重传统风景园林文化、发展取向和行业的发展规律;其次是尊重地域文化,传承地域文化是景观空间元素否能置入风景园林师设计思维的基本前提,景观陶艺能被注意,并置入风景园林环境,因自身最为基本的生存特征外最为主要的就是能作为传统地域文化的载体;还有,尊重市民意愿也是对人居环境元素汲取的一种方式,人们对传统艺术文化的青睐、对高雅艺术的迫切需求使得景观陶艺成为风景园林景观空间质量提升的催化剂,然而来自市民意愿的不确定性和多矛盾性也是景观陶艺置入风景园林环境的木马,在风景园林环境的创作过程中,“如何置入?怎样做置入?置入什么样的景观陶艺?传承什么样的传统文化?营造什么样的景观空间》”等一些列问题并自然生长,这就需要风景园林师、陶艺师和市民共同寻找一个景观陶艺产生的平衡点,在尊重历史、尊重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尊重市民的生产生活习惯和地域文化特征。

如果说对风景园林环境的尊重是一种设计模式,不如解释为一种设计态度,这种态度本身就代表了一种人文精神,它影响着景观陶艺文化传承模式,强调的是一种基于风景园林环境,采用设计对策来实现多元文化达到融合统一的转型空间景观。国人对人居环境的追求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多元的功能和辉煌的成就,在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传承城市文脉和维护城市健康发展上,风景园林人居文化独具旗帜。景观陶艺以一种微小的景观元素和文化载体置入城市人居环境,其目的只有一个,即依托软质景观元素生成新的、共生的和整体的设计逻辑秩序,提升人居环境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其人居价值内涵,构建和谐、可持续的景观空间。

参考文献

[1]FramptonK.alvaroSiza,Completeworks[m].London:phaidon,2006.

[2]norberg-Shulz,C.Geniusloci:towardaphenomenologyofarchitecture[m].newYork:Rizzoli,1979.

[3]张锦秋.从传统走向未来―一个建筑师的探索[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4]张东强,李海燕.城乡交接部滨水公园景观设计初探―以昆明市马料河滨水公园景观设计为例[J].广东园林,2013(2):44-47.

园艺师论文篇9

关键词:大学生艺术团;管理;校园文化;发展;南京农业大学

一、南京农业大学大学生艺术团工作现状

1.南京农业大学大学生艺术团简介

南京农业大学大学生艺术团是在校党委领导及团委指导下,由团委宣传部直接管理的艺术实践和文艺演出团体。其宗旨在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倡导校园主流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活跃人文气氛,在艺术实践活动中进行美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陶冶情操。

2.南京农业大学大学生艺术团管理现状

南京农业大学大学生艺术团实行团长直接领导,监督下的分团长负责制。下设秘书处、外联部、宣策部、礼仪部四个办公室部门,合唱团、舞蹈团、话剧团、器乐团、戏曲团五个表演部门。

南京农业大学大学生艺术团管理机制明确规定了团员的权利与义务,在档案管理上,只要成为大艺团正式团员均需填写大艺团团员档案表,各部门负责人分别建立团员档案,由大艺团秘书统一建档。记录训练、演出、比赛及奖惩情况,毕业时转入学生人事档案。

3.南京农业大学大学生艺术团活动现状

南京农业大学大学生艺术团活动采取日常训练和短期集训相结合的方式。活动内容包括常规课程,完成上级交给的演出任务汇报演出及校内外进行的各种规模、性质的巡回演出、慰问演出和礼仪活动。大艺团以及各分团负责人每两周召开一次例会,各分团负责人的工作汇报及会议记录交予秘书处归档。

二、南京农业大学大学生艺术团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1.大学生艺术团工作中显现出来的不足之处。

南京农业大学大学生艺术团近几年在学校的正确领导下发展速度很快,但是我们在看到优势的同时,也看到很多制约大艺团发展的不足之处。

(1)艺术团成员艺术素质的差异导致大艺团发展不均衡

大学生艺术团成员主要是由各个院系对艺术活动有爱好的同学和艺术特长生组成,在专业素质方面,有着很大的距离。学校根据艺术团成员专业素质不同,进行分开式培训。这在艺术作品排练与教学实践上给艺术团带来很大的压力,不利于学生人文艺术素质的培养与传播。

(2)大学生艺术团保障措施不确定、不到位,给实际工作中带来困难

随着社会对素质教育和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要求,学校不断下发文件和组织文艺活动,宗旨在于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与全面提高在校生的素质,尽管如此,由于学校没有对大学生艺术团制定健全的保障措施,给艺术教育的实施和开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大学生艺术团工作的展望

作为南京农业大学的文化艺术教育的重要基地,大学生艺术团培养里一大批具有艺术技能和艺术修养的优秀学生。但大学生艺术团整体水平的提高还需要锐意进取、积极探索、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艺术教育办学、教学经验,完善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为大艺团正常运行与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从南京农业大学大学生艺术团建设中获得的启示

1.建立完善的大学生指导教师管理制度

指导教师是大学生艺术团建设与发展的灵魂,对于一个优秀的大学生艺术团来说,指导教师的专业教学是艺术团成员提高自己艺术水准的重要契机。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艺术团体指导教师是以学校艺术专业的在职教师为主,以外聘艺术老师为辅。指导教师在完成自己艺术专业学生的教学任务和自己科研训练之外,还要对大学生艺术团进行指导,而往往大多数高校在其工作量的计算和津贴补助方面又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这不仅降低了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也影响了艺术团整体水平的提高。建设高校校园文化保证艺术团成员进行长期的教学和训练,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爱岗敬业的艺术教师队伍,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非常重要。

2.加强公共艺术教育是提高艺术团专业水平和建设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

公共艺术教育是各个高校面向全校学生开展文化素质教育,通过有效的文化艺术素质教育,培养适应时代的创新型复合人才。公共艺术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同时公共艺术教育可以为艺术团体提供新动力,使艺术团队伍不断壮大,从而提高艺术团的整体水平。

3.建立健全的艺术团运行机制是艺术团发展的必要条件

健全的运行机制是艺术团解决各个方面事务之间现实问题的高度概括,一方面,它可以促进艺术团体根据学校的发展和艺术团成员的实际情况来更新和完善自身的管理组织结构,提高管理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也使艺术团减少了不必要的艺术资源流失,有效地整合了校园艺术资源。

4.加强艺术团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高校艺术团体在形式有多样性,这样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也给大学生展示自己才华提供了一个平台。但大多数高校艺术团体之间缺乏必要性的合作,加强大学生艺术团之间的合作不仅可以有效的整合校内的艺术资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不同艺术团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对其他艺术形式的认知能力,是大学生艺术团发展和深化的强大驱动器。

结语

大学生艺术团是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大学生艺术素质、完善知识结构等方面都有着其他组织无法替代的作用,大学生艺术团在发展过程中要积极探索,敢于创新;也要虚心学习,理性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充分发挥艺术团在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功能,把艺术团的管理、教学、艺术实践活动有机地融合到学校的教学体系之中,从而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顾.大学生艺术团的管理与发展前景[J].湘潮(下半月)(理

论),2009(01).

[2]苏燕.从广西工学院艺术团的建设简论普通工科院校大学

生艺术团的管理与发展前景[D].首都师范大学,2007.

[2]戴跃侬.和谐校园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园艺师论文篇10

【关键词】比德;园林;画论

“比德”思想是我国古代审美哲学中一个重要部分,所谓“比德”,就是将“物”的某些特性与人的品质进行比拟。此观念形成于周代,在儒家思想中体现的最为集中。《论语・雍也》有言:“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种山水比德在随后的岁月中逐渐形成为一种特定的潮流,即“借物抒情”。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黄公望的“松树山脚,藏根苍秀,以喻君子”等观点均可论证。这种对树木的移情是对“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的一种引申。在其后的历史进程中,山水等自然景观逐渐成为艺术创作的主要对象,“仁智之乐”和“山水比德”思想对我国传统画论和山水画创作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并成为我国绘画艺术的重要思想基础。

画论与园林艺术血脉相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互之间存在着许多共性。明代文人茅元仪曾在《影园记》中道“园者,画之见诸行事也。”尤其是山水画作为我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体系,对中国的园林艺术有着重要的影响。历来许多园林的设计都由绘画者代为完成,如南宋余徽、明代文征明、石涛、清代张涟等均是擅长绘画又兼造园,明代造园大师、《园冶》作者计成也是精通绘画和诗文之人。因此,传统的画论不仅是绘画艺术的指导,还对我国古典园林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我国古典园林中,常借助亭台楼阁、树木花草,利用有限的空间,创造出咫尺山林、意境深远的审美趣味。山水“比德”的思想借助画论思想得以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在园林艺术中得到了拓展,对我国园林风格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在造园中的“山水情怀”、“天人合一”以及“意境”之美的追求这三方面犹能淋漓体现。

一、山水情怀

“夫画者,形天地万物者也。”石涛在《画语录》中以此明确的表明了绘画与宇宙山水和万物的关系。由于对山水之美的认识,中国文人具有深厚的山水情怀,同时,“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比德思想也在山水情怀中集中体现出来,这种山水情怀在各种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中均有所体现,例如山水诗、山水画等。山水情怀既是中国造园的缘起,又是造园的指导思想,更是园林艺术审美哲学的基础。中国古典园林自萌芽期开始就浸润着浓郁的山水之情,运用了丰富的造园手法来表现山水之美。中国园林设计中素有“有山皆是园,无水不成景”之说,传统造园亦以“叠山、理水”为核心工作,可见山石、水体在古典园林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古典园林讲究师法造化、模仿自然,使景观能融入自然景象,以求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但就造山而言,宋代画家郭熙曾说,“千里之山,不能尽奇,百里之水,岂能尽秀,……一概画之,版图何异?”由此可见,园林中堆山叠石不是简单的利用或模仿这些简单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经过有意识的改造、调整、剪裁的艺术加工,将天下名山胜景,进行高度提炼和概括,从而创造出精练、概括的自然和典型的“人化”自然。就理水而言,郭熙在《画训》中说,“水以山为面,亭台为眉目,……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这种山水相依、理水与叠山紧密结合的特点,是营造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方式。山因水活,水体与山体交相辉映,赋予园林勃勃生机。

二、“天人合一”的终极目标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人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追求,也是传统的生态哲学,同时也是造园艺术的最高境界。在我国传统山水画中,大都注重描绘自然、师法自然,表现人与自然相通相融的意境,画家借助画中之景展现艺术主张,追求游于艺的人生追求。但又并非简单的通过纸笔再现自然景象,而是通过对自然景观加以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表现作者的精神世界,赋予自然以文化内涵和审美趣味,体现了绘画艺术中天人合一。

类同于山水画创作,中国古代园林造景也是通过自然环境和社会思想的巧妙结合,将“物”与“神”完美结合。园林中的各种要素即是真实的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同时也通过比德思想的渲染,使其与人的精神世界相互联系起来,实现园林中的天人合一。中国古典园林通过以物质寓精神、以有限寓无限,构建出一个个以哲理为命脉的精美的文化环境,给人以无穷的意会,使之达到“忘其美之所在复又与美同在”的画境。

三、追求意境

意境是中国古代艺术所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是通过塑造典型形象以促使人们联想进而激发人的情感共鸣。它强调对象或空间的精神属性。画家的绘画世界,所绘之景并非真实自然之物,而是浓缩了情感与气韵的再现之物。只有能让人产生精神层面的共鸣才是真正具有意境美的艺术品,例如被称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以其代表的刚健、有节、不畏严寒来寄托画者自我的情操和抱负。

自古以来,中国画非常讲究情景交融,讲究以形传神,将作品提高到更深的精神层面上,用有限的笔墨抒写无限的意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无尽的回味。园林和绘画在美学上对意境的追求有共同之处,即“境生于象外”。园林设计就是要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出无限的世界。同样,园林的意境不只是反映了大自然的风光美景,而是借景抒情,经营空间方位,将山水、植物巧妙的融合进去,无拘无束,毫无刻意之感,配合以建筑相得益彰,观者融入其中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畅游之感。计成在《园冶》中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传统的造园大师们就是在这样的理念之下,一草一木皆精挑细选,一石一砖皆精雕细琢,不仅避免了人为造景的刻意之感,同时又能以小见大,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出咫尺山林的意境。

意境的营造,与比德思想紧密相连。甚至可以说“以物比德”的比兴手法是意境营造的主要手法之一。就国画家们乐于描绘的“梅、兰、竹、菊”等有精神寓意的对象来说,它们在古典园林中也同样极为常见。“兰生幽谷,不为无人而不芳”是一个自然现象,可以比喻人的高尚品德,在园林中观赏兰花时,可让人产生品德高尚的联想。此外,人们常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子因其中空而有节的特点,常用作比喻人的气节和谦虚,深得文人雅士门的喜爱。通过对竹的观赏而产生精神层面的共鸣,以达到营造意境的目的,同时也能体现出人的某些精神品格和造园者的审美趣味。故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这些植物非常常见,常植于房前屋后、道旁池边。儒家的“比德”观,因其直接将园林里的山水、草木、鱼虫等构成要素与人的品格对应,对中国古典园林风格的形成显得尤为重要,“比德”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营造所产生的影响亦极为深远。

综上所述,画论“比德”思想观对中国的古典园林造景艺术影响颇深,体现在对于园林的素材运用、典型景象的塑造、意境空间的处理等方面。随即产生的山水情怀之感、天人合一的艺术主张及其神韵的意境追求均能体现出典型的中国古典园林造景艺术的特色,这点“比德”观功不可没。

【参考文献】

[1]赵农.园冶图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

[2]陈植.园冶注释(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3]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4]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5]石涛.石涛画语录[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6]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

[7]俞剑华.中国画论选读[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8]葛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9]梁雪.试论中国山水画对古典园林的影响[J].建筑师,1984,(4):198-211.

[10]张燕.论中国艺术的比德观[J].文艺研究,2000(6):121-128.

[11]刘庭风,万婷婷.儒家眼中的园林[J].中国园林,2006(11):81-85.

[12]钟子翱.论先秦美学中的“比德”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