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产企业管理制度十篇生产企业管理制度十篇

生产企业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2:45:10

生产企业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人造板企业;清洁生产;管理制度;理论基础;问题;对策

随着人们对环保要求的日益提高,许多企业都在逐渐完成清洁生产管理制度的建设改革[1],其中也包括人造板制造企业。面对特殊的政策和挑战,人造板企业实行了新一轮清洁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对企业清洁生产管理体制进行了完善,使得清洁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得到了历史性跨越[2],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3]。人造板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人造板企业清洁生产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各人造板企业的发展要符合城市经济的发展趋势[4],走科技化、环保化的道路。企业各级体制都做出了一些新的调整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清洁生产体制改革为人造板企业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动力。

1人造板企业建立清洁生产管理制度的理论基础

1.1清洁生产管理制度涵义

清洁生产管理是一种利用企业权力进行环保性生产的管理活动,它是企业管理系统的重要子系统。清洁生产管理系统是一种组织系统,它还可以指所有企业的生产程序管理[5]。现如今经济建设、卫生效益和环境保护都是清洁生产管理的目标,所以清洁生产管理的目标越来越广泛。清洁生产管理系统涵盖了企业各级生产制造管理和运作,因此清洁生产管理系统基本上是一个集中反映企业是否进行了环保性生产的生产管理系统[6]。对于完善企业清洁生产管理体制,以及解决企业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有很大的作用,所以要积极推进企业清洁生产管理体制改革[7]。人造板企业清洁生产管理体制,具体指的是企业生产管理监督权力的划分以及各监督部门及体系的建立,以作为确保各企业清洁生产管理健全的管理目标。

1.2企业管理体制改革重点

人造板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和清洁生产制度改革的条件,都是积极进行各企业管理体制改革。人造板企业清洁生产管理体制改革是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部分[8]。人造板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是促进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促进利润最大化和完善企业生产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环保型人造板企业的引入和建立,企业家精神被引入。环保理论的作用是探索企业生产对环境影响的多样性。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多数人造板企业改革的特点是提高企业生产程序的环保性,大多都以治理理论为主导。虽然绝大部分企业在清洁生产对待方面是理性的[9],但就目前的企业治理而言还远远不够。简单的清洁生产治理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社会形势。

2我国人造板企业清洁生产管理问题分析

2.1清洁生产意识不强

人造板企业的管理部门应该在切实关注企业经济利益的基础上,将环境保护作为核心[10]。加强人造板企业清洁管理和各生产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能是企业建设的重要方面。例如,企业经济效益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生态的又一重要矛盾,由于清洁生产意识不强,导致过度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清洁生产。但其实这两者之间是息息相关的,企业在重视清洁生产的同时会给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一定的正面影响[11]。

2.2监督管理制度欠缺

人造板企业的生产车间(如图1所示)是企业整个生产车间中最基层的地方,若企业想达到清洁生产[12],就必须从生产车间抓起。而部分人造板企业都存在监督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缺乏纪律,清洁环保监督不到位等问题,并且还缺乏上级和社会大众的监督,这就造成了人造板企业在监督管理上存在很大的缺陷。部分人造板企业对于清洁生产意识不够强烈[13]。企业对于清洁生产监督常常存在形式主义,并不是特别关注清洁生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对人造板企业的清洁生产进行监督和管理时,必须有一个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制度,这样才能按制度办事,进行有效督促。

2.3清洁生产事项过多

人造板企业在进行生产时,生产环节过多、程序复杂。对于复杂的生产工序和每一道清洁工序都应向上级部门提交备案,人造板繁琐的生产事项导致生产部门对于清洁生产的服务热情渐消[14]。因此,想要人造板企业达到清洁生产的标准[15],就应该在不降低产品质量的同时,将一些生产工序进行合并以简化清洁步骤,对于那些要保证环保生产的事项要有专门部门进行维护,以至于主要在注重清洁生产的同时降低产品产量。

3我国人造板企业建立清洁生产管理制度对策

3.1强化清洁生产宣传

作为社会的一员,人造板企业既是生产者也是一个清洁生产者,而且人造板企业首先是一个生产者其次才是一个清洁生产者。然而人造板企业现行的管理体系虽然也强调企业的全面发展和环境保护效益的提高,但实际上依旧是以偏重创造经济效益作为投入生产的主要目的[16],而作为社会的一员,清洁生产意识的提高对于企业本身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甚至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性。所以相关政府部门要通过宣传、讲座等形式,加强对企业的清洁生产意识管理,如清洁生产的基本理论,包括清洁生产计划的制定、清洁生产方式的选择等等。企业的清洁生产意识反映着企业对清洁生产活动意义的认知与态度,以及对清洁生产的选择与评价,它是发展企业的社会责任心、丰富企业的精神文化质量、提升企业文明程度、净化企业风气的重要方面[17],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精神文明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3.2建立清洁生产制度

人造板企业必须建立规章制度、标准化体系来规范企业的清洁生产。在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后,企业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制定清洁生产管理制度,完善原有的生产漏洞,构建一个清洁监督的综合管理系统。在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清洁生产是企业创造生态效益科学、经济、有效的方法。清洁生产是企业生产的一部分[18],其监督质量与企业的环保程度和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息息相关。政府相关环境保护部门将企业清洁生产管理视为重要的环保管理事件,并改善和规范了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加快清洁生产管理制度标准化建设的步伐,完善制度、规范企业生产行为,是环保部门和企业当下的首要职责,它充分体现了清洁生产监督管理的特殊要求[19]。

3.3加强企业人才培训

加强控制并启动清洁生产监督机制,需要人造板企业将清洁生产管理作为企业业务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管理人员还应加强清洁生产控制、实施责任制并进行评估,建立一种机制并实行奖惩措施,这样才能激发管理人员清洁生产的热情。做好清洁生产知识培训,对人造板企业的清洁生产具有重要价值。首先,由于企业的属性,清洁生产意识培训需要考虑两个关键点[20-25]。第一点是要在整个企业进行连续的清洁生产培训,该培训需要通过人力资源和技术信息部门共同管理。第二点是企业中大多数基层员工并不是专业人士,应对相关培训进行简化,接近员工的整体水平。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企业在对清洁生产知识进行培训的同时对于内部员工的清洁生产意识测试也很重要。企业应不断审查员工的安全知识并通过评估做出决定,以考虑需要进行何种培训以及如何进行培训。

生产企业管理制度篇2

第一章总则

 

安全生产是公司生产发展的一项重要方针,实行“防火、防盗、防事故”的安全生产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因此必须贯彻“安全生产、预防为主、全民动员”的方针,不断提高全体员工的思想认识,落实各项安全管理措施,保证生产经营秩序的正常进行。根据国家有关法令、法规,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制订本制度。

 

第二章安全生产组织架构

 

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是安全生产的组织领导机构。公司总经理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任安全生产小组组长,负责本公司的安全事务的全面工作;副总经理任副组长,具体负责安全事务的日常管理工作;各部门负责人任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成员,负责落实执行本部门安全生产事项。各部门设立一名兼职安全员,负责监督、检查、上报安全事项。车间设立义务消防员,负责对突发火情的紧急处理。

 

第三章安全生产岗位职责

 

一、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负责人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对本公司的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

 

2、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3、把安全管理纳入日常工作计划。

 

4、积极改善劳动条件,消除事故隐患,使生产经营符合安全技术标准和行业要求。

 

5、负责对本公司发生的重伤、死亡事故的调查、分析和处理,认真落实整改措施和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6、组织安全管理人员制订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及实施细则。

 

二、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的职责

 

1、制订本部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实施细则并负责组织落实。

 

2、落实本部门兼职安全员、消防员(车间)人选。

 

3、组织本部门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

 

4、负责本部门的安全责任制、安全教育、安全检查、安全奖惩等制度以及各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并督促实施。

 

6、协助和参与公司职工伤亡事故的调查、分析和处理工作。

 

7、定期向安全生产负责人反映和汇报本部门的安全生产情况。

 

8、在每周检查公司5S管理工作的同时检查各部门安全生产措施执行情况(安全生产责任区与5S管理工作责任区的责任人相同),在例会上通报检查情况,及时做好安全总结工作,提出整改意见和防范措施,杜绝事故发生。

 

三、安全员岗位职责

 

1、具体负责相应区域(车间车辆、设备操作等)的安全管理、宣传工作。

 

2、每日巡查相应区域的安全生产情况,定期检查维护生产设备、消防器材、电路,确保设备器材的正常使用及安全完好,及时纠正解决安全隐患,落实整改措施。

 

3、了解管辖区域的安全生产情况,定期向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汇报安全生产情况。

 

4、及时汇报突发事故,协同公司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处理事故,维持事故现场,及时抢救伤亡人员,制止事故事态发展。

 

四、义务消防员岗位职责

 

1、接受安全员的工作安排,分管每一具体区域的安全生产工作。

 

2、由安全员组织,进行不定期的消防演习,确保掌握基本的消防技能。

 

3、由安全员组织对公司安全生产进行定期检查,发现安全隐患立刻制止并做好防范措施,向安全员汇报。

 

4、协助安全员负责事故现场的处理工作。

 

五、员工的安全生产职责

 

1、积极参加公司组织的安全生产知识的学习活动,增强安全法制观念和意识。

 

2、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作业,遵守劳动纪律和公司的规章制度。

 

3、正确使用劳动保护用品。

 

4、及时向公司有关负责人反映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安全会议

 

公司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例会制度,每月的工作总结各部门要求有安全生产方面的内容,定期分析安全生产状况,对重大安全生产问题制订对策,并组织实施。

 

第五章安全培训

 

1、公司全体员工必须接受相关的安全培训教育。

 

2、本公司新招员工上岗前必须进行车间、班组安全知识教育。员工在公司内调换工作岗位或离岗半年以上重新上岗者,应进行相应的车间或班组安全教育。

 

3、公司对全体员工必须进行安全培训教育,应将按安全生产法规、安全操作规程、劳动纪律作为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

 

4、本公司特种作业人员(包括电工作业、厂内机动车辆驾驶、机械操作者等),必须接受相关的专业安全知识培训,确保有资格后方可安排上岗。

 

第六章安全生产检查

 

一、公司必须建立和健全安全生产检查制度。车间安全生产检查每月一次,班组安全生产检查每周一次。

 

二、公司应组织生产岗位检查、日常安全检查、专业性安全生产检查。具体要求是:

 

(一)、生产岗位安全检查,主要由员工每天操作前,对自己的岗位或者将要进行的工作进行自检,确认安全可靠后才进行操作。内容包括:

 

1、设备的安全状态是否完好,安全防护装置是否有效;

 

2、规定的安全措施是否落实;

 

3、所用的设备、工具是否符合安全规定;

 

4、作业场地以及物品的堆放是否符合安全规范;

 

5、个人防护用品、用具是否准备齐全,是否可靠;

 

6、操作要领、操作规程是否明确。

 

(二)日常安全生产检查,主要由各部门负责人负责,其必须深入生产现场巡视和检查安全生产情况,主要内容是:

 

1、是否有职工反映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

 

2、职工是否遵守劳动纪律,是否遵守安全生产操作规程。

 

3、生产场所是否符合安全要求。

 

(三)专业性安全生产检查,主要由公司每年组织对电气设备、机械设备、危险物品、消防设施、运输车辆、防尘防毒、防暑降温、厨房、集体宿舍等,分别进行检查。

 

第七章生产场所及设备安全措施

 

一、公司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劳动安全和劳动卫生规定、标准,为员工提供符合要求的劳动条件和生产场所。生产经营场所必须符合如下要求:

 

1、生产经营场所应整齐、清洁、光线充足、通风良好,车道应平坦畅通,通道应有足够的照明。

 

2、在生产经营场所内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

 

3、生产、使用、储存化学危险品应根据化学危险品的种类,设置相应的通风、防火、防爆、防毒、防静电、隔离操作等安全设施。

 

4、生产作业场所、仓库严禁住人。

 

二、公司的生产设备及其安全设施,必须符合如下要求:

 

1、生产设备必须进行正常维护保养,定期检修,保持安全防护性能良好。

 

2、各类电气设备和线路安装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规范,电气设备要绝缘良好,其金属外壳必须具有保护性接地或接零措施;在有爆炸危险的气体或粉尘的工作场所,要使用防爆型电气设备。

 

3、公司对可能发生职业中毒、人身伤害或其它事故的,应视实际需要,配备必要的抢救药品、器材,并定期检查更换。

 

三、特种设备必须按下列检验周期进行安全性能检验:

 

1、溶解乙炔气瓶,每三年进行一次检验。

 

2、液化石油气钢瓶,出厂满四年进行第一次检验;出厂满七年进行第二次检验;出厂九至十三年的,每两年检验一次。

 

第八章职工安全卫生保护措施

 

1、公司必须建立符合国家规定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职工加班加点应在不损害职工健康和职工自愿的原则下进行。

 

2、公司应根据生产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发给职工发需的防护用品,并督促其按规定正确使用。

 

3、公司禁止招用未满16周岁的童工,禁止安排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工从事有毒、有害、过重的体力劳动或危险作业。

 

4、公司应通过卫生部门防疫站对生产工人进行上岗前体检和定期体检,采取措施,预防职业病。

 

第九章伤亡事故管理

 

1、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员工伤亡事故,公司必须严格按规定做好报告、调查、分析、处理等管理工作。

 

生产企业管理制度篇3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大型制造企业;进度管理

生产进度管理是大型制造企业生产管理的首要内容,其目的是在既定工期内完成客户所需的产品。大型制造企业具有生产规模大、产品结构复杂以及经营管理复杂等特点,因而其生产进度管理也比一般企业困难。

在实际的生产进度管理工作中,常用的方法有网络计划技术、甘特图、S型曲线比较法和香蕉型曲线比较法等。但是这些方法只能够反映实际生产进度与计划生产进度的比较信息,而不能回答诸如如何才能缩短生产周期、如何操作才能避免返工情况的出现等问题。这些问题是生产进度管理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力图能够将恰当的知识给最恰当的人,使他们能够做出最好的决策。因此,有必要探索研究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生产进度管理模式,将这两者的管理过程进行整合和优化,形成一种高效的生产进度管理模式。

1知识管理的基本概要

1.1知识管理的基本原理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资本形态,且比其它生产要素具有更高的生产率和创造性,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知识管理肩负着企业发展的重要使命,正在日益成为当代企业管理工作的重心。

国内外有关知识管理的研讨日益频繁,但管理学家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有着不同的看法。最常见的观点是:在适当的时候把相关的信息和知识传达给适当的人员,使其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与知识,采取行动,产生效益。概括起来,知识管理的基本原理为:以知识作为知识管理的研究对象,研究的内容涉及到对知识的生产、组织、转换、获取、传播、共享等活动的各方面,这些活动的开展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环境的营造、学习与激励机制等密切相关,其特点是以知识为中心,以人为本,以信息工具为辅,通过知识的开发、组织发展、分发、使用等步骤,改进传统管理模式,促进企业绩效逐步改善。

1.2知识管理实施的关键

对于企业来说,知识管理是一种促进企业审计、获取、生产、吸收、应用、保护知识以获得竞争优势与实现竞争目标的组织能力。在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做好以下关键工作。

(1)知识管理与业务流程的融合

知识管理不能独立于企业的业务之外单独存在,必须与企业的业务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功效。知识管理是企业一种有意识采取的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最终达到提高组织业绩的目的。脱离企业业务的知识管理是无效的,也不会给企业带来效益。

(2)知识的转换

这里主要是指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换。显性知识是以文字、数字、声音等形式表示的知识,可以很方便地用形式和系统的方式传递给他人。隐性知识是一种难于编码和度量、存在于个人头脑与各种组织中的属于经验、诀窍、判断、直觉、灵感以及组织惯例的那部分知识,具有高度的个人化,深深根植于个人的行动和切身经验以及价值观或情感中。

在知识管理领域,关于知识转换比较有说服力的理论是日本学者竹内弘高和野中郁次郎(1995)提出的SeCi模型,如图1所示。

模型中知识的转换由四个环节不断循环完成。社会化是通过共享经验产生新的隐性知识的过程,完成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换;外化是把隐性知识表达出来成为显性知识的过程,完成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换;综合是将显性知识组合形成更为复杂、更系统的显性知识体系的过程,完成显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换;内化是一个将显性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的过程,将综合产生的新的显性知识被组织成员吸收、消化,并升华成他们自己的隐性知识。国外的一些研究发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内部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变速度往往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考虑如何使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转换达到良性循环。

2大型制造企业基于知识管理的生产进度管理模式

2.1基于知识管理的生产进度管理模式

生产进度管理是大型制造企业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的一般过程是:信息资料的收集、产品结构分解、生产加工时间估算、生产进度计划编制、生产进度跟踪、偏差分析、进度调整,同时通过规范标准的方法对进度状况等信息进行沟通和文档化记录。目前大型制造企业对生产进度管理方法大都是一种基于过程控制的方法,它们主要侧重于对生产进度管理过程的不同阶段、步骤进行标准规范且细致的控制,来实现生产进度管理的目标。

同上述基于过程控制的生产进度管理方法不同,基于知识的生产进度管理更侧重于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以往的进度管理过程,通过对影响生产进度的知识因素进行分析,形成生产进度知识的运行过程,同时与生产进度相关知识库进行集成(如图2所示)。

生产进度知识运作过程包括:生产进度知识沉淀、生产进度知识共享、生产进度知识应用和生产进度知识创新四个相互关联的过程。其中,生产进度知识创新是生产进度管理的目的,即产生新的生产进度控制的思想、方法、技术,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实施生产进度管理。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在于隐性生产进度知识显性化和显性生产进度知识内部化,而生产进度知识共享促进隐性生产进度知识显性化,生产进度知识沉淀、应用促进显性知识内部化。因此,生产进度

知识沉淀、生产进度知识共享、生产进度知识应用是实现生产进度知识创新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通过生产进度知识运作,产生新的生产进度控制的思想、方法、技术和体系,不断补充完善生产进度知识库。基于生产进度知识库,企业中各部门、人员就可以共享一致的生产进度管理术语、指导原则、技术知识以及进度的控制过程等,实现企业生产进度管理过程的重组与优化。

2.1.1生产进度知识沉淀

生产进度知识沉淀是指新的生产进度知识和新文化在大型制造企业扎根,内部化为企业知识和员工个人知识,并形成企业文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结果导致企业员工隐性生产进度知识的扩展。生产经营过程中,大型制造企业不断地吸收外界新知识、新文化,同时在生产知识创新阶段,企业内部也会产生大量新的生产进度知识,这些新知识、新文化是大型制造企业改进生产进度管理的关键要素。如果新知识得不到有效利用,那么这些知识只是短暂地留在企业。学习是实现生产进度知识沉淀的重要手段,企业员工是大型制造企业生产进度知识的主要载体。为了使新的生产进度知识和新文化能够较好地在企业沉淀,大型制造企业必须建立相关制度,鼓励员工学习新知识、新文化,建立良好的企业学习氛围。

2.1.2生产进度知识共享

生产进度知识共享是指通过企业员工之间共享交流个人的隐性生产进度知识,并以文字等,方式记录在企业的生产进度知识库中,生产进度知识共享实现了隐性生产进度知识向显性生产进度知识的转换。在大型制造企业内通过交流,实现生产进度知识的共享。生产进度知识不会因为共享而减少,却能使整个企业的集体智慧增加。若只是强调个人知识的增长,无法最大化企业整体的竞争优势,也无法将专家头脑中的隐性知识转换为企业的知识资产,并长久保留下来;相反,强调成员的协作,实现成员的知识共享和流动,就能快速提高企业的知识总量和集体智慧,增强企业生产进度管理的能力。

在实际生产进度管理过程中,由于隐性生产进度知识是高度个人化和难以规范化的知识,存在于个人脑海中;而且隐性生产进度知识能够衡量自身的价值,如果把知识传授给他人,就会影响他们的个人利益。因此,建立生产进度知识的共享激励机制非常重要。例如,麦肯锡公司为了促进知识和信息在组织内的充分共享,打破了以往建立在客户规模和重要基础上内部科层组织体系,取而代之的是以知识贡献率为衡量标准的评价体系。这样组织内的每一个部门和每一个成员都受到知识贡献的压力,企业可以使用物资和其他激励措施,来奖励那些将自己的知识共享给企业知识库的员工。

2.1.3生产进度知识应用

生产进度知识应用是指大型制造企业利用生产进度知识库中的显性生产进度知识去解决生产进度管理问题的过程,也是显性生产进度知识内部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结果导致员工隐性生产进度知识储备的扩展。随着员工把企业生产进度知识库中的显性生产进度知识运用到进度管理工作实践中,并得出相应的体会和经验,显性生产进度知识便被内化为隐性生产进度知识。知识管理促使大型制造企业重新思考,如何整理起零散的知识更有效地实施生产进度管理的问题。知识管理把生产业务流程与知识应用结合在一起,更加强化个人经验的迅速产生和快速积累,这实际上是对生产进度知识编码化、隐性生产进度知识和显性生产进度知识的升华,从而提高了大型制造企业生产进度管理的能力。

2.1.4生产进度知识创新

生产进度知识创新是指大型制造企业基于已有的生产进度知识,包括企业的显性生产进度知识和储存在员工大脑中的隐性生产进度知识,提出生产进度管理的新概念、新思想、新体系的过程,实现企业生产进度知识储备扩大的目的,它是前述三个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生产进度知识创新是大型制造企业生产进度管理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直接影响大型制造企业生产进度管理的水平。它具有多个侧面,有技术知识、管理知识、市场知识、组织知识等方面的创新,不仅包括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新工艺的创造应用,而且包括管理模式的变革、组织机制的重构等诸方面。

2.2支持环境

生产进度知识沉淀、生产进度知识共享、生产进度知识应用和生产进度知识创新四个过程的有效运作离不开大型制造企业的环境支持。大型制造企业的支持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相关领域和内容。

2.2.1高层管理者的支持

如果缺乏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支持,生产进度知识管理注定要失败。得到最高管理层的支持,使得成立一个跨越各个部门的核心团队成为可能,同时使生产进度知识管理更容易得到员工的认同。大型制造企业高层管理者在生产进度知识管理中起着引导和推动生产进度知识管理的重要作用。

2.2.2信息技术平台

大型制造企业基于知识管理实施生产进度管理离不开一种有效的信息技术平台。通过信息化的手段,使得信息系统提供的文档管理、知识地图、专家地图、协作空间、全文检索等功能实现了生产进度知识由数据、信息到经验、知识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这样不仅能够完成基于二维综合知识地图的生产进度知识管理,同样也能够对大量的一般生产进度知识,包括隐性生产进度知识进行集中管理和多维度分类,并利用协作空间、知识社区等功能完成对从隐性生产进度知识到显性生产进度知识的转化过程管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加速交流,提高生产进度知识收集和利用的效率。

2.2.3激励机制

为了保障生产进度知识管理的实施效果,大型制造企业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对于大型制造企业来说,生产进度意味着效益;而生产进度对于员工收益没有太大影响。因此,企业应建立与生产进度相关联的员工激励机制,鼓励员工积极投入到生产进度知识管理中。另外,在知识共享阶段,员工一般不愿将其个人所掌握的隐性生产进度知识与他人共享,企业可以采取压力和奖励并举的措施,促进员工隐性生产进度知识的共享。

2.2.4企业组织结构

生产进度知识管理要求企业结构的扁平化和开放化,改变传统的层级结构,有利于实现相关人员的交流与合作。现代工程项目正朝着大型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项目的复杂程度较之以往大幅增加,生产进度需要通过严格的监控和管理才能得到保证。这些客观现实要求大型制造企业必须向知识型组织转变,积极构建生产进度知识管理体系。

2.2.5生产进度文化

成功实施基于知识管理的生产进度管理,大型制造企业需透过企业文化的改造,改变员工的思维模式,并培养生产进度知识分享的文化。企业的“生产进度文化”,是大型制造企业在生产实践中,经过长期沉淀,不断总结形成的由领导决策层倡导,为全体职工所认同的本企业的生产进度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在企业生产进度知识转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生产企业管理制度篇4

第一条 为建立健全全省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与跨地区经营的建筑施工企业之间信息通报和工作协调机制,加强本省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制定本工作制度。

第二条 广东省跨地区经营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联络员(以下简称联络员)由在本省行政区域内承接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的跨地区经营建筑施工总承包企业、专业分包企业和劳务分包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负责同志担任。

第三条 跨地区经营建筑施工企业如实填报《广东省跨地区经营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联络员基本信息登记表》(见附件,以下简称《信息登记表》)后,上报工程所在地的地级以上市(含佛山市顺德区)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各地级以上市(含佛山市顺德区)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将《信息登记表》录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建设信息网(网址:gdcic.net)的工程安全生产动态管理系统中的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联络员管理子系统。联络员如有变化,该企业应重新填写《信息登记表》,并在发生变化后15个工作日内以传真方式报工程所在地的地级以上市(含佛山市顺德区)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予以变更。

第四条 联络员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

(一)收集、整理、传递本省相关地区住房城乡(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本企业建筑施工安全生产重要信息;

(二)分析本企业在广东省行政区域内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

(三)督促本企业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快报、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发生与施工安全相关突发事件等情况上报工作。对本企业承办事项进行督促和协调,以保证承办事项按照要求时限反馈,如因客观原因不能按时反馈的,要及时与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沟通并说明情况;

(四)提出改进本省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意见、建议;

(五)按时参加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主持召开的部分联络员工作会议,并向会议通报本企业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和重点工作进展情况;

(六)向本企业主要负责人、分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以及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汇报联络员会议精神,提出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建议、措施。

第五条 部分联络员会议制度: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处负责组织部分联络员会议。部分联络员会议分为年度会议、临时会议。年度会议每年召开一次。

年度会议的内容为:分析全省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总结年度工作,提出工作思路、意见和建议,研究加强与改进联络员工作的重大事项。年度会议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邀请部分企业的联络员参加。

较大及以上事故发生时,或有重大工作需要部署时,可召开临时会议。临时会议的议题为:通报较大及以上事故情况,研究控制事故的对策、措施,部署和安排重大工作。临时会议由较大及以上事故发生地的地级以上市住房城乡(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分管安全生产的负责同志、以及事故企业联络员参加,必要时,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可邀请部分企业联络员参加。

(二)每次会议的具体时间、地点和其他有关事项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通知。

(三)联络员会议纪要应抄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分管安全生产的负责同志,并以电子邮件形式发给各联络员。

(四)联络员因故不能参加联络员会议,应向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请假,并委派相关人员参加。

第六条 联络员信息传递制度

(一)联络员每年半年应以电子邮件方式向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报送本企业近半年在粤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的分析报告,报告内容一般应包括本企业近期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主要工作情况、在粤承建工程的施工安全生产管理基本情况、企业新制订的与安全生产相关的工作措施、企业面临的安全管理主要问题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等。报告要简明扼要,内容翔实,层次清楚,文字简练。

(二)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将通过文件、简报、电子邮件等方式向联络员传递有关信息,保持日常联系。

(三)联络员所在企业应为联络员的工作创造条件。

第七条 本工作制度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生产企业管理制度篇5

一、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起源、内涵和本质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在公司制的发展上提出的,其是在16世纪产生的,已经发展了近400年,现代公司制是在19世纪90年代提出的,企业在最初是以家族式企业为主的,在这种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下,合作伙伴和家人起到了企业的管理作用,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日益明确,而且逐步实现了社会化的大生产,家族式的管理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规律,市场需要企业可以进行大规模的生产,提髙自身的生产效率,并且产品与服务应该更加的专业化,企业的管理人员应该具有扎实的管理经验,家族式的企业管理不能符合市场的发展。因此,在企业的内部就雇佣了大量的管理人员,这些管理人员具有专业的管理知识,而且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使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这种形式是企业现代化管理制度的基础。这种经营的形式是在19世纪50年代兴起的,是由美国的铁路企业率先应用,由于铁路企业具有自身特定的经营模式,在进行铁路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大规模的资本,所以企业要运用股份的形式建立,而且铁路建设需要一定的技术作为支撑,这个特点决定了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尤其是在二战以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其一,其产生的背景是在经济髙速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下形成的。其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主体是企业的法人,在传统的经济活动中,是以自然人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拥有企业所有权的是个人,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负责,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企业的法人是主体,一般企业是股份制的形式,实现大众的筹资方式,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釆用有限责任制的。

按照上述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起源和内涵的分析,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具有以下特征,其一,企业的产权是分明的,产权的分明实现了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企业可以进行自主化的经营,其二,企业的管理制度的制定是科学的,相关的制度非常完整,贯穿在企业的各个环节中。完善的企业制度实现了企业的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的互相监督,实现了企业的髙效运行,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更加的明确。

二、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国有企业发展的重点,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国有企业的融资水平和管理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企业在经营中更加有效率,而且企业会获得更多的成果。

(一)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符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要求

我国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存在着融资渠道比较单一的情况,而且企业对国家财政的依赖度比较髙,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有待完善的,导致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不髙,企业内部的产权不清晰,导致企业内部的管理混乱,经营效率不髙,经营的成果不佳,对社会经济效益产生不良影响。通过对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内涵和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最终目标是提髙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形成股份制的形式,通过筹集资金的方式,实现经营权和所有权的独立,而且对公司各个部门的管理更加有效,形成良好的管理结构,这些都可以促进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所以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对于国有企业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二)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可以促进国有企业产权的分明

在传统的国有企业管理制度中,常常会出现政企难分的问题,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比较多,对企业的决策权产生影响。建立清晰的产权制度,使企业内部具有独立法人,企业的生产经营的权利更加的独立,而且明确的产权制度可以完善企业内部资金的流动情况,实现社会资金的良性流动,使市场环境更加的公平和透明。

(三)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有利于完善国有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

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可以使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的效率提髙,其可以使公司的内部控制更加的完善,使企业的组织更加清晰。企业的所有者与管理者可以起到相互制约的方式,使公司在经营中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而且在公司的内部控制中,可以使企业的经营更加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企业的财务支出都是制定财务报表进行管理的,使企业资金的流动方向更加的明确,公司战略的制定是按照企业自身发展的情况制定的,更加具有执行性,可以防止企业内部管理混乱的问题。

三、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面临的困境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迅速,国有企业在传统的管理制度下不能顺利发展,而且其会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产权结构问题

国有企业的出资人的职能不健全,在国有企业中,财产是国家的,而且全体社会成员也同样具有。国有企业的出资人是由五个部门共同担任的,在财政部门,企业的收益和所有权是变更的,在工委实现经营权的选择,在经贸委是对重大的决策进行投资,国家计委主要是对投资进行管理,劳动部对工资的总额进行审批。但是,在不同的出资人的管理中,导致职能的重合问题,导致出资人的工作效率不髙的问题,在产权制度中,国有企业的组织不清晰,不能对经理等进行有效的制约和监督,导致国有企业在治理中出现结构混乱的问题。

(二)管理体制的弊端

国有企业的组织制度还是存在不足的,在进行分配上存在着计划经济的因素,由于在长期的计划经济的干扰下,我国的国有企业尽管已经建立了自负盈亏的制度,但是在改革方面还是有不完善的地方。而且激励机制不完善,对管理层不能进行约束,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髙。监督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导致内部控制不力,甚至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在国有企业进行改革中,应该建立相关的配套措施,控制国有资产。

四、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建议

(一)明确国有企业产权归属的主体,确定产权主体权益和职责

在国有企业中,产权的归属权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因此,国有企业应该通过改革的方式确定产权制度,国有企业在进行产权制度建设中应该确定资产的归属问题,确定好资产归属的主体,而且应该确定产权归属的主体和责任问题,国有企业资产的自由转让和流动问题也应该强化分析,完善法人的产权制度,这类制度应该较为有效的改善国有企业中人的问题,使企业在管理中可以通过激励的方式实现委托人的,实现对管理层的监督。建立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可以实现资产的有序管理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并且是企业的法人可以独立的进行自主经营,对国有企业的资产进行管理,这样可以防止政府对企业的干预,防止政府的无限责任。

企业应该通过股份制的方式实现产权的分离,股份制的方式防止了政企难分的问题,国有企业中存在着政府对企业大力干预的问题,股份制可以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企业实现自主发展。在现代企业制度制定中,国有企业应该确定独立的法人资格,企业的法人应该是独立的,国有资产的出资人不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干预。有限责任制度促进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在企业中产权分明,可以确保有限责任制度的完善。应该强化对所有权的约束,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内部问题比较明显,运用所有权约束的方法,可以通过建立内部管理的方式实现,在企业内部以股东大会作为最髙的执行机构,在企业的内部形成相互制约的结构。

(二)完善国有企业公司的治理结构

在企业中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委托的问题,会产生信息不能对称的问题,人在受到委托后,他们可以釆取的行动并不是按照委托人的要求,导致委托人的利益受到损害。在国有企业的改革中,可以运用相关的激励方法,防止在委托中产生不良的影响。国有企业的内部应该完善相关的治理结构,要对内部加以激励,对外部强化监督。

内部激励的方式可以釆用薪酬激励的方法,通过对不同部门的人才的考评,通过对员工绩效的分析,相应的进行奖励。不仅仅是在薪资上,在平时应该了解员工的需求,通过与员工的沟通,尽可能的满足员工,使员工在工作中可以获得尊重。外部监督的方式应该实现政企分离的方式,使产权更加的分明,政企分离可以防止国有企业内部经济社会监督的问题,通过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方式,对企业的财务、组织进行分析,使企业的财务的流动方向更加的明确,使企业的组织形式更加的清晰。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通过制作财务报表的形式,形成各部门相互监督的形式。

五、结语

生产企业管理制度篇6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从加强企业生产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出发,着力改进企业生产管理模式。本文对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创新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提出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

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突出问题;改进措施

在世界消费市场需求不断萎缩、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企业订单数量大幅减少的历史条件下,传统的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市场需求的变化,必须从现代企业生产管理管理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者需要为目标,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机制,探索建立有利于加强企业生产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实力的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优化“供应链”管理,最大限度的适应新的市场竞争环境。

1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所谓企业生产管理模式,是指企业把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各种要素资源,通过高质量、低成本且快速及时的转化为市场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项目,是一种系统化的指导和控制方法,对生产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准时的生产市场需求的产品并为顾客提供满意服务。尽管现代企业基本上都能够按照这一要求进行企业生产管理,而且形成了自己的生产管理模式,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1组织机构不够完善

企业生产管理组织机构健全和完善与否,对于企业生产管理是否科学具有重大关系。从我国企业生产管理模式来看,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还没有建立市场调查、产品设计、产品开发、原料采购、产品生产等完善的生产管理组织机构,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权责不够分明、配合不够到位甚至还存在着各自为政的问题,极易导致生产管理不协调、不及时、不到位,无论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对企业生产造成重大影响。

1.2生产管理水平落后

一些企业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大规模的生产产品,但却忽视了产品质量,尽管生产效率上来了,但由于质量不过关使生产效率受到重创。还有一些企业没有建立科学的生产管理流程,无论是采购管理流程还是客户订单评审流程以及生产线管理流程都具有较强的随意性,还没有形成一套形之有效的制度体系,导致生产管理始终处于“打乱仗”的状态。比如对生产线的管理,由于产品多种多样,必须采取不同的生产线管理,但一些企业为了方便往往采取统一的流水线动作,影响企业运行。

1.3质量控制不够到位

质量是现代企业的生命。企业生产管理必须高度重视质量控制,通过质量检验来确保产品质量。但很多企业不注重产品质量控制,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不够完善,由于产品质量问题而被退回的问题屡见不鲜。还有一些企业尽管十分重视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但由于质量检验人员责任意识不强,不能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检验,主观上造成了产品质量不过关。

2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改进措施

2.1完善生产管理机构

改进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首先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企业生产管理组织机构,特别是对于那些处于转型发展以及遇到重大制约瓶颈的企业来说,完善生产管理组织机构显得更为重要。完善企业生产管理组织机构,首先必须按照“精兵简政”的原则,聚消、精简和合并不必要或者功能重叠的部门,优化组织体系,强化部门职能,建立联系制度。牢固树立“精益生产”理念,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分布,将人力资源用在“刀刃上”,实现人力资源的效利用,提升生产管理效率。完善生产管理组织机构,还必须建立现代企业生产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由决策层、管理层、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就企业生产管理计划以及一些突出问题进行研究落实,强化企业生产管理的“协同性”。

2.2完善生产管理流程

制度具有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而要落实好制度就必须完善工作流程。改进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企业生产管理流程,着力提升企业生产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流程化。突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大力加强采购、订单评审、库存清理、生产线、质量检验等流程建设,比如对于质量检验管理,应当建立原材料采购流程来保证原材料的可靠性,建立生产环节检验流程来确保质量检验到位,真正通过建立规范化的生产管理流程,保证企业生产管理落到实处。完善生产管理流程,还必须根据品种、质量、价格、时间、服务等企业竞争力“五大要素”来完善企业生产管理流程,将“五大要素”渗透到企业生产管理各个方面,提升企业生产管理流程的科学性。

2.3完善生产管理机制

健全和完善的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机制,是提升企业生产管理“执行力”、提升企业生产管理水平、确保企业生产管理落到实处的重要保障,因而现代企业应当建立一套形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切实将企业的管理理念、管理流程、管理规范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让全体员工遵照执行。建立企业生产管理激励约束机制,对于落实企业生产管理制度并取得显著成效的部门和员工应当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对于那些破坏管理制度并造成重大损失的应当给予必要的惩处。把提升员工素质作为加强企业生产管理的重要举措,切实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通过提高员工素质来强化生产管理水平。全力打造一流的企业生产管理队伍,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硬、员工公认的生产管理队伍。

3结束语

总之,生产管理是企业运行的重要基础,只有建立科学有效的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才能实现企业生产的有效管理,进而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实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现代企业应当从传统管理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遵循市场规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改进和创新企业生产管理模式,推进企业生产管理模式步入科学、持续、健康发展轨道,为企业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煜.精准生产模式及其应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03)

[2]张世和,黄建华.精准生产管理探讨[J].经济师,2009(10)

[3]谭群满.试论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创新[J].企业导报,2012(21)

[4]季轩丞.现代化生产管理模式的介绍与现状[J].经营管理者,2011(05)

[5]何勇岗.企业生产管理分析与完善[J].中华民居,2012(03)

[6]石大伟.制造业现代生产管理模式特性分析[J].科技信息,2013(25)

【作者简介】

生产企业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国有企业;国民经济;成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一、前言

从目前经济发展形势来看,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其效益和盈利能力也成为了普遍关注的焦点。基于这一现实要求,国有大中型企业只有从成本管理入手,认真做好企业成本管理控制,使企业的总体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实现总体成本的降低,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达到国有企业发展的预期目标。为此,我们应对国有企业的成本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应根据企业发展实际采取多种措施,切实提高企业成本管理质量,满足企业发展需要,达到提高成本管理效果的目的。

二、加强企业成本管理要从提高全员的成本意识入手

使全员懂得加强成本管理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是每一个企业的经济责任的主要部分。不但要成本管理人员、经济管理人员提高成本管理意识,还要全员提高成本管理意识。但是,搞好成本管理工作光有意识还不够,还必须提高全员的素质,特别是成本你管理专业人员应熟练掌握现代化成本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熟悉企业生产经营组织和生产工艺特点。其他员工也应学习和了解现代化成本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除了以上两点之外,我们还应树立成本的系统管理理念,将企业的成本方法工作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强调整体全局,对企业的成本管理的物件、内容、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具体指企业产品的成本管理不能局限于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而是应该进行视野的延伸,向前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要分析,相关技术的制造过程。而其延伸应是视野的延伸,向前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要分析,相关技术的发展态势;向后验收到顾客的使用,维修及处理,如此一来,必然会涉及到产品的咨询来源成本、技术成本和后勤成本。所以,树立成本意识很重要。

三、加强企业成本管理要在企业中积极推广成本管理理念

对于国有大中型企业而言,由于企业规模较大,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要想取得成本管理的积极效果,就要积极推广成本管理理念,使企业经营管理能够有正确的理念作为指导,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需要。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根据企业经营管理实际,引进适合企业的成本管理理念。对于国有大中型企业而言,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普遍都采用了成本管理措施。但是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现有的成本管理理念需要及时更新和引进,为此,应根据企业经营管理实际,及时引进新的成本管理理念。

其次,在全体员工中加大成本管理理念的推广力度。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员工是决定企业成本管理效果的重要因素,只有全体员工树立了正确的成本管理理念,才能保证企业的成本管理取得积极效果。所以,应在全体员工中加大成本管理理念的推广力度。

再次,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发挥成本管理理念的指导作用。从企业的现实经营过程来看,成本管理理念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对企业的成本管理意义重大。基于这一考虑,我们应积极推广成本管理理念,发挥成本管理理念的指导作用。

四、加强企业成本管理要在企业中建立严格的成本管理制度

在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制造类企业,成本管理的重点在于根据企业生产管理实际,制定有针对性的成本管理制度,依靠制度进行有效管理,保证成本控制取得积极效果。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制造类企业应根据产品种类和结构制定严格的成本管理制度

制造类企业与他企业的不同之处在于产品种类多,产品结构复杂,给成本管理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为此,只有根据产品种类和结构制定严格的成本管理制度,才能保证最终的成本管控效果。

2.制造类企业应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成本管理制度

制造类企业成本管理控制的关键在于制度的执行力度,只有对成本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以成本管理制度为指导和规范,才能保证成本管理的最终效果。所以,在制造类企业中,应加大成本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

3.制造类企业应将成本管理制度作为企业的基本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成本管理制度的执行效果,在制造类企业中应将成本管理制度作为企业的基本管理制度,并不断完善成本管理制度内容,使成本管理制度能够完善严谨,保证在成本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五、加强企业成本管理要在企业中做好成本核算和控制工作

在企业成本管理中,成本核算和控制是做好成本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为此,应对成本核算和控制引起足够的重视,并根据企业实际,制定具体的成本核算和控制措施:

1.制造类企业的成本核算和控制应贯穿生产全过程

考虑到制造类企业的生产管理实际,成本核算和控制应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并在每个生产节点设置具体的成本控制指标,以此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促进整体成本控制取得积极效果。此外,还要加强成本核算,保证成本核算的范围。

2.制造类企业的成本核算和控制应加强对资金的管控

由于制造类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有较大的投入,资金管控成为了成本核算和控制的重点,从制造类企业的实际生产来看,管理好资金使用,提高资金利用率是保证成本管理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

3.制造类企业的成本核算和控制应重点做好采购控制

在制造类企业中,采购成本是总体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占比重较大。在成本核算和控制中,应对采购成本进行重点控制,理顺采购管理程序,严格资金审批制度,实现对采购成本的有效管控。

六、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做好成本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我们应认真研究企业成本管理措施,保证企业的成本管理取得积极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京胜.加强企业成本控制的现时思考[J].企业导报,2011(12).

[2]崔宁,沈玉志,冯婷婷.基于作业成本思想的企业成本预算实证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1(6).

[3]车龙.试论企业的成本控制和管理策略[J].中国外资,2011(16).

[4]刘珊珊.论企业的社会责任[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6).

生产企业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生产制造型企业;现金流;重要性

一、现金流是生产制造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第一要素

充足的现金流是决定企业创造价值的首要条件。现代生产制造企业有充足的现金流,才能从市场上获取生产原材料和劳动力,才能组织生产活动,才能组织销售活动;现代生产制造企业有充足的现金流,企业才能供、产、销一体运行,才能获得增加财富的机会。生产制造企业一旦成立,从基础建设投入到购机器设备、原材料、辅助材料,都需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后才能开始着手生产。现代生产制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又必须支付燃料动力、劳动力成本等,因此保持充足的现金流,能组织生产销售才能被叫做生产制造型企业。

我国生产制造企业在现金流量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对企业现金流管理意识淡薄、缺乏管理制度、对营运过程中的资金活动控制不力等。过去,在众多生产制造企业中,存在着“一支笔”的审批方式,即不管重大还是一般现金支出都有一个人说了算。由于一个人审批往往具有主观意志,所以审批的结果有时出现不符合实际需求,导致该支出地方因为节省而没达到预期生产要求,不该花费的地方却大量支出导致浪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发达国家中,有80%的企业面临破产时账面仍是盈利的,导致它们破产的原因更多的是因为资金链断裂。保持现金流的正常流转,从某种意义上说比创造利润更为重要。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2003年年报公告显示,上海棱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棱光公司”)由于被大股东大量占用资金,生产陷入绝境。2003年净利润为-1,938.70万元,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96.76万元。分析其原因,棱光公司能生存下来的主要条件是保持了现金流的不断裂。

二、重视和加强生产制造型企业现金流管理时应注意的问题

1.重视并保持生产制造型企业现金流的充足

出于竞争需要,企业盲目为了扩大产品销售量和市场占有份额采用赊销。特别是企业推销新产品时,赊销对于开拓新市场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还有企业自身管理问题,把扩大销售量放到第一位,追求利润最大化,忽视企业现金流。大量赊销导致大量坏账产生,到后期造成生产过程中没有足够的营运资金,必须通过借款来维持基本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现金流,到最后导致“拆东墙补西墙”来维持。应收账款的提高、借款的增长,往往是生产制造型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开始阶段。所以生产制造型企业,必须从一开始就充分重视现金流,只有充足的现金流,企业才能继续生存。

2.保持生产制造型企业的生产平衡、降低运行过程中的资金成本

现代生产制造型企业现金流的特点表现为从成立开始就体现了频繁、大流量的支出。基础建设的投入是整个企业运行中最大的投入,其回收往往需要通过生产的产品销售后来实现。现代生产制造企业在完成了基础建设后,才能进入产品的生产环节。企业在生产环节开始前第一个过程就是购买原材料,购入原材料速度、性质等因素将直接影响企业生产产品的品质。因此现代生产制造企业的采购环节非常重要,对采购过程中的现金流付出控制尤为突出。卖家有时会发出不见货款不发货的声音,如果企业这时候不及时付现就会直接影响产品生产,严重时会导致停产;但是对于企业只是为了储存原材料而增加的采购付现则会影响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从而增加资金成本。保持企业运行中生产平衡、降低企业运行过程中的资金成本是现代生产制造企业财务管理管控的重中之重。

3.对货币资金的有效控制

现金流运行主要的对象就是货币资金,因此加强对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应成为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着力点。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等五部委联合并《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其中将资金活动控制设置为业务层面控制的第一大内容,可见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资金活动控制的最重要性。德国国家发展银行(KFw)在2008年9月15日上午10点“雷曼兄弟公司”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的消息传出后的10分钟内,由于资金营运内部控制的失效,竟向已提出破产申请的“雷曼兄弟公司”划款3亿欧元,导致造成巨大损失。目前在我国生产制造企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生产制造型企业将面临着更大挑战。因此强化对生产制造型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管控力度,规范生产制造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加强生产制造型企业资金管理应采取的主要手段

1.加强库存存货管理,保持营运资金的正常流动速度

生产制造企业加强库存管理,减少库存数量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主要途径。在采购环节,企业应做到以月生产量为采购量基础,做到按月采购变为按周采购更甚至可以做到按天采购。采购周期越短,资金被原材料库存占用的机会就减少。在生产销售环节,企业应做到产品一下生产线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企业内部质量检验并及时通知销售部门,销售部门应根据产品入库通知及时组织产品销售。库存存货会占用企业大量资金,从而降低企业资金周转速度增加企业资金使用成本,做好生产制造企业的库存存货管理,保持营运资金的正常流动速度,可以提升企业现金流的流动性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2.强化资金管控意识,提高资金利用率

强化资金管控意识,必须全员行动。首先是管理层,管理层不但要强化资金管理意识,还应加强资金活动中的监控,及时发现并解决资金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盲点,做出科学合理的经营决策。其次是财务人员,目前就一般生产制造型企业来说,财务部是管理公司资金的主要部门,对财务人员加强培训,使财务部的工作不仅仅对产品成本核算,在对资金管理的过程中运用专业知识来提高管理效率。对资金的管理不仅需要管好收付而且需要具有一定的时间价值观。如对产品的应收账款回收和采购原材料应付账款时,除账期外还应考虑其时间价值。最后公司全体员工也应加强资金管控意识,创导为公司开源节流的创新意识。生产制造型企业对资金的管控只有全员参与,才能进一步地降低企业资金的支出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不断完善生产制造型企业的资金管理相关机制

(1)资金营运过程中的各项管理机制与措施

生产制造企业加强营运过程中现金流的管理,财务部应发挥主要作用。企业财务部对企业的资金在年初时就应统筹规划,在编制全年资金预算时,在考虑原材料采购资金预算时应以以销定产原则进行配比,还应考虑账期等因素,综合平衡整个企业的资金需求,短缺时筹资、宽松时理财以提高资金效益。企业财务部根据生产部门上报的每月生产量分解全年收支预算,统筹规划当月现金流的正常运行,企业其他部门应服从企业财务部的统筹协调,确保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体正常运作。在企业生产经营运行过程中,企业应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如资金预算管理制度、资金权限审批制度、投融资管理制度等。此外,企业应当定期对资金预算执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妥善处理,避免资金链断裂。

(2)原材料采购过程中的控制与措施

生产制造型企业生产环节中的采购环节在企业运行过程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采购量过多会导致存货增加占用企业资金、采购量偏低会影响生产需求导致停产。在采购环节中应制定企业库存管理,明确企业原材料最佳存货量,这样既能保证企业组织正常生产又能促使企业有延迟支付现金流的机会。在采购的付款环节应建立付款审核制度,明确付款审核人的责任和权限,做到不提前付款充分享受账期信用。在采购环节中企业还应建立退货制度,如遇所采购的货物不符合企业产品的生产条件,应及时与供应商联系退货并收回货款。

(3)产品销售过程中的控制与措施

生产制造企业提升企业价值的首要条件就是实现产品销售并及时回笼现金流。首先,企业应关注客户的信用度。生产制造企业不能盲目以完成利润目标为销售目的,企业为扩大销售而忽视对现金流的回收,就无法正常组织产品的再生产任务,有时企业会通过筹资来完成再生产,但是筹资需要资金成本,而产品毛利低于资金成本时候根本不适合选择筹资。因此,生产制造企业在销售环节中应加强市场调查合理确定定价机制和信用方式,建立客户档案,关注重要客户的资信变动情况做到不盲目销售。其次,企业在销售过程中应注重发货管理,建立相关的发货审核制度。如销售发货审核,应由财务部门的参与,财务部门应根据相关销售合同中货款回收期,在收到货款时才能对下一批发货通过审核。最后,企业应高度重视销售环节中的收款业务,建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及措施,防止坏账的发生。如在收款环节中,企业应建立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严格考核,实行奖惩。此外,企业还应当加强对销售、发货、收款业务的会计系统控制,指定专人定期与客户核对与销售相关的会计科目(如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等)。

生产制造型企业在进行资金管理时,需要结合自身的特征,制定适合本企业发展的资金管理制度,确保有效执行。同时,生产制造型企业还需定期对全体员工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全体员工的资金管理意识,不断更新管理理念、管理制度,这样才能增强生产制造型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宋应智.加强营运资金管理提高啤酒制造业资金运用效益.现代商业,2013年第1期

[2]凌进.制造企业资金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财务与管理,2013年02月

[3]董志水.制造企业资金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2014年7月

[4]金婉姝,陈晓芳.制造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财会通讯,2014年第7期

生产企业管理制度篇9

[关键词]水利事业单位;下属企业;财务监管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7116

1水利事业单位下属企业财务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11下属企业财务监管关系不明晰

水利事业单位下属企业负责人、财务管理人员一般为其上级部门任命,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工资由企业发放,仅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负责;实施财务监管的主体单位是事业单位内部财务审计管理部门,发挥的作用仅停留于财务资料内容完整、数据准确的阶段,事业单位实质上没有真正意义上发挥财务监管的作用。

12实施财务监管的制度缺失

水利事业单位下属企业经营和发展是企业的重点工作,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制度建设较完善,而内部控制制度中财务管理制度缺失,财务风险时有发生,在中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时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就是水利事业单位在财务监管工作中应重点解决的问题,完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只是第一步,最终要出台监督企业财务管理的制度和办法。

13对下属企业资产监管松懈

下属企业有效防范风险,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水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对企业财务实施监管的重要工作内容。企业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具体表现为企业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下属企业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时常出现资产闲置、处置不当、坏账等财务风险。而水利事业单位作为财务监管部门却因其负担一部分水利事业单位职工的薪酬,这一特殊的行业特质,仅仅要求掌握企业资产现状,在企业资产的财务监管方面表现松懈。

14缺乏有效的资金监管机制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鼓励下属企业开拓市场,扩大生产,水利事业单位在本身资金面较紧张的情况下,对其下属企业的资金借贷业务、资金回收管理方面缺少有效的监管机制。部分企业由于对外投资不当,或者任意担保、抵押形成经济损失;部分企业货币资金管理不严,对债权未及时清收,造成坏账损失。因此,加强下属企业资金监管,是有效防控风险的重要手段。

15缺少专业的考核指标

对下属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没有专业有效的考核指标,也是财务监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失误,比如仅仅选择产值作为考核指标,忽视了利润这一重要的考核指标,水利事业单位下属企业时常出现企业产值上亿,利润却为负的现象;对往来账款考核仅仅选择回收数而不是回收率来考核,不利于正确判断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水利事业的科学发展。

2加强水利事业单位下属企业财务监管的措施和方法

21明确职责权限,加强制度约束

加强企业财务监管的相关管理制度建设工作,制定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成本核算、预算决算、资产管理、档案管理及公务支出等财务管理制度。督促企业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明确出资人和经营管理层的职责权限,明确企业弥补亏损措施和企业盈利的分配方案,按照出资比例等条件行使分配利润的权利。上级主管部门应明确水利事业单位负责人为其下属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责任人,以增强企业财务监督力度,防控财务风险控制,确保国有资产保障增值。

22加强考核管理,完善激励机制

水利事业单位要加强下属企业财务考核指标管理,使用科学考核指标对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对企业负责人要加强财务管理、增收节支、管理效益、财务资金安全等方面的考核,实行企业负责人年薪制度,制定企业职工、管理人员工效挂钩、年度奖金等激励办法,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益,推进水利事业健康发展。

23全面推行预算管理制度

要求企业在编制预算时要做到“应编尽编,从严控制”,要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管理,不仅要严格控制预算支出,还要确保企业各项收入纳入预算。水利事业单位下属企业中的国有独资企业,由于国家前期投资已完成,经营效益较高,对水利事业单位承担公益事业部分的政策性亏损有一定的扶持作用,对这部分企业要实行严格预算控制,推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从而取得最大收益,解决水利行业,特别是农业灌溉事业单位部分政策性亏损,缓解水利事业面临的财务困难。

24严格下属企业会计核算工作财务监管

规范企业财务日常核算管理工作:一是要求其账簿、科目设置合法合规,成本费用归集准确,业务处理及时,财务手续齐全,财务报表分析客观准确;二是要加强企业银行账户开立、撤并等业务监督管理,可通过设置银行账户查询权限等方式掌握大额资金动向,防控金融风险;三是要加强货币资金实时监管,严格控制现金支付;四是建立企业重大事项审批备案制度,加强审批管理,有效防范财务风险;五是督促企业按规定办理结算,及时清理债务,回收借款,特别是存在坏账风险的债务,必要的话可以通过法律手段实现债务清收工作;六是要加大下属企业财务工作电算化力度,及时有效监督检查,解决发现问题。通过一系列明确细致的监管项目,提高财务监管工作效率,达到有效监管的效果。

25加强下属企业资产管理

下属企业国有资产是指其占有或使用的资产,具体表现为企业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水利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体现了国家投资、价值较大、范围较广的特点,要建立相关管理制度,明确下属企业对国有资产承担安全使用、有效运转、资产保全和日常管理的责任,要求其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要明确货币资金、债权债务、固定资产管理等岗位职责,定期进行清产核资。对下属企业超标准配置国有资产行为,要严令禁止,对资产的购置、处置要制定相关规范并报上级管理部门审批,对无形资产要合理评估、加强维护,对对外投资要全面考察、严格控制,防控非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26加强下属企业财务人员管理

水利事业单位下属企业应按规定合理配备财务人员岗位,外聘财务人员,须经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并征求单位财务部门意见;时机成熟,可逐步推进下属企业财务人员委派制度,以加强财务监管工作。

27加强下属企业财务监督检查

水利事业单位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按照规定及时实施下属企业年度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审计,实行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完善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对提出的问题要严肃经济责任,明确谁负责、怎么改,并且限定整改期限,追踪整改结果,督促下属企业积极配合国家具有监督检查职责部门的监督检查。

生产企业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制造企业;库存管理;问题;对策

一、制造企业库存管理的重要性

(一)加强企业库存管理是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得益于国家30多年改革开放政策,中国制造企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成为了世界制造大国。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竞争和摩擦加剧,国家为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促进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中国制造企业如何变挑战为机遇,扩大企业的利润空间,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避免被市场淘汰的命运。其中,如何加强库存管理,如何通过加强库存管理来提升公司的经营管理能力,对制造企业而言,是关乎企业生死命运的重要关键环节。

(二)加强企业库存管理是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准确的重要保证企业原材料库存管理是否规范,存货分类是否正确,账、卡、物是否一致,存货进、出统计是否准确并及时传递给财务核算,直接影响到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并对公司进行产品成本分析、生产作业流程分析产生直接的影响,最终会影响产品成本的准确性,影响企业产品的定价决策。

二、制造企业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

制造企业发展之初,由于管理的侧重点不同,企业库存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如生产、销售等部门,仅仅是作为服务部门配合支持企业的日常生产运营,但随着企业不断的发展,仓库存货越来越大,占用大量资金;仓库经营管理效率低下,存货周转时间拉长;由于管理不到位,到处存在有跑、冒、滴、漏的材料浪费现象,等等,库存管理问题逐渐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严重的甚至影响企业的永续生存。

(一)库存管理重视不足,库存管理人员能力水平较低制造企业初期发展时,往往对仓库管理重视不够,仓库管理的存在仅仅是为了协助生产做好物料供应服务工作,管理人员专业性低,有些甚至是一线生产线转岗到仓库的。由于年龄偏大、文化程度普遍低,学习和接受能力也低,从而给存货管理带来更多的困难,企业新的管理措施无法有效执行,严重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

(二)库存现场管理不到位制造企业为了满足生产的正常需要,往往会储存一定量的安全存货。由于管理缺失,现场存货分类码放不到位,标识不清,没有定期对现场存货进行检查,管理措施不到位,导致库存现场管理混乱,现场落地料、浪费现象严重;另外,由于仓库管理员责任缺失,物资入库验收不及时,委外维修工器件跟踪不到位等情况时有发生;入库产成品手续办理不严谨导致发错客户等等。

(三)制造企业车间各生产线剩余材料、废旧材料管理不到位制造企业特别是大型的制造企业,生产线多,生产工段分得较细,设备保障维修班组按生产工段分成若干个班组。随着企业经营期限的增长,设备资产的老化,生产线技改、设备改造工作频繁增加,各工段的二级仓库越来越大,现场余料越来越多,报废材料物资处置也不及时,成为了企业资金占用及浪费的又一个管理漏洞。

(四)库存管理制度不健全,绩效考核缺失大多数制造性企业都是重资产的单位,特别是高耗能企业,固定资产占比达到企业总资产的60%-70%,原燃材料存货占总资产的6%-10%,甚至更高,制度不完善,未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库存管理效率不高,存货管理成本居高不下,一方面,随着企业的发展,生产工艺流程改进等原因,有些存货备件无法及时领用消耗,导致这部分备件积压、呆滞越来越多,占用大量资金;另一方面,因制度缺失,存货管控效率低,存货浪费现象越来越严重,从而造成公司经营成本的不断上升。

(五)库存管理信息化不到位近年来,信息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股东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离发达国家的信息化管理程度远远不够,还远未落实到存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上来。或者有些虽然引进如miSS存货管理系统,但作用有限,管理比较单一,存货管理与生产、销售、采购等未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成本管控难以有效开展,从而无法采用如作业成本法等对生产作业成本进行精细管理和控制。

三、改进制造企业库存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提升库存管理部门地位,发挥库存管理职能作用制造企业管理层应以战略性的方法,加快转变提升企业运营管控能力,一方面在抓好生产的同时,提升库存管理部门的管控职能作用。库存管理涉及原燃材料、包装材料、备品件、产成品等管理,业务流程包括存货验收、入库、发货出库管理的各个管控环节,管理人员少则几人,多则几十、上百个,在管人、用人上要多下功夫,人员优化、引进专业性、执行力强的库存管理人员,提升库存管理部门的地位,发挥库存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如检查生产过程的材料耗用是否符合工艺流程,是否符合耗用标准,生产需求计划与使用是否一致,生产过程中是否有浪费情况。通过产品质量结果反馈,监督采购入库材料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有采购过度情况等等。

(二)加强制度建设,优化流程,提升库存管理效率制造企业因其生产过程较复杂,存在很多的制度漏洞,企业应加速完善原材料的各项业务流程及制度建设。从原材料采购验收流程,到入库流程、再到生产需求使用流程,以及最后的剩余物料的管理及奖罚措施等,要从制度上来堵住存货出入库业务链条上的管理漏洞,减少管理随意、混乱的局面,全面提升库存管理效率。

(三)量化库存管理绩效考核目标,提升经营管理效率1.建立运营资产控制目标,减少资金占用此处营运资产单指存货。制造企业根据生产订单的需求,通常会提前储备一定量的原材料,防止生产出现“断料”风险。但是,企业为避免过度备货导致资金被过度占用,增加存货储存成本,应采用科学方法建立合理的最低安全库存及最高限额库存,量化库存管理目标,并与库存管理人员绩效考核挂钩,确保在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减少营运资产(存货)最大限度地减少资金占用,提升资金使用效率,提升库存管理效率。2.建立存货周转率目标管理存货周转率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营业成本与平均存货的比率,是反映企业营运能力的重要指标。企业应根据实际生产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通过科学合理的预测分析,制定存货周转率考核目标,把存货规模与实际产品需求相适应,提升存货周转率,提升公司运营能力。3.建立备品件存货目标控制为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防止发生生产事故,对机械设备的日常保养和维护显得尤其重要,因此,企业会对生要的生产部件、配件保持一定库存量,以满足日常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企业应对此部分的备品件设定严格的库存目标,确保备品件库存控制在合理、最低的库存量,通过制度规范设备管理部门,按重要性对运行设备进行a、B、C分级管理,建立设备维护保养档案记录,保证设备的安全生产管理,推进备品件库存符合预算经营控制目标。4.建立存货呆滞考核管理控制存货呆滞是指预期不会被使用或极少使用而形成长期储存,但账面仍有价值的物料。存货呆滞会造成资金被占用,长期呆滞导致失去使用价值造成企业浪费。因此,存货管理部门应联合生产、采购等其他相关部门,共同推进对存货呆滞及报废的管理,制定存货呆滞考核管理办法,加强对存货的预警机制,防止存货呆滞。确实对因生产工艺改变等客观原因形成的呆滞存货,通过一定的奖励办法进行消化,防止存货呆滞、浪费,造成企业利益损失。5.加强对车间二级仓库、余料的管理制定车间各生产线、各工段的生产管理制度,加强车间耗料的过程管理,采取生产预算目标与绩效考核管理挂钩,全面清理、杜绝制造企业的二级仓库,加强各生产工段剩余材料、报废材料物资的统一存放和管理,按照制度流程进行有效的统一处置,盘活资金。6.加强生产工艺流程管理工艺流程管理是制造企业抓好生产流程、提升生产效率的有效手段。企业应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对生产线进行改良,对生产工艺流程标准进行完善和创新,通过财务角度分析每一项作业流程、材料单耗及成本的控制结果,最大限度降低存货单耗成本,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产品成本竞争优势,提升企业利润。

(四)加强存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当前,制造企业存货管理成本过高已越来越成为企业战略转型、影响企业提升营运能力的障碍,成为制造企业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市场的不断变化,存货管理需要所有相关部门的配合,才能控制逐渐上升的库存管理成本。因此,存货管理信息化是帮助企业提升存货管控的有效途径,是提升企业经营管控能力水平的重要保证。管理层可以通过企业存货管理信息化系统,了解物料的进、出信息,采购成本、供应商信息,生产计划及材料消耗情况,并通过绩效考核措施,全面提升库存管理效率,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升企业运营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