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富饶的西沙群岛教案十篇富饶的西沙群岛教案十篇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4:12:10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案篇1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渎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力求达到学习成果最优化。2、架设课外知识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创设情境,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合作、探究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上学生在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习,自主地读、说、演,在合作探究中掌握知识要点,感受语言文字美,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国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2、透过重点句段的品味,感受西沙群岛的富饶美丽,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学习摘抄课文中的优美句子,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西沙群岛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各抒己见。预测学生心理:希望能亲眼见到西沙群岛的美丽景色。)

现在,让我带领你们去欣赏西沙群岛的美丽景色吧!

二、自主、合作、探究、感悟

1、接上级通知,分别成立研究西沙群岛海水、海底、海滩和海岛的四所研究所,并聘请所长,举行授旗仪式,宣布所的成立。各所长带回老师交给的研究任务,组内合作学习。

2、提出研究要求:注意自主、合作、探究完成研究任务,听从所长指挥,研究中如有需要可派所长到老师这来咨询。

3、研究完了,现在咱们就开一个研究成果展示会,各所派代表上台来汇报。

4、水文研究所(海水)汇报:用优美的朗读和五彩的粉笔表现海水的美丽。

[充分让学生自渎自悟,即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体现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老师范读描写海水的自然段,谁有信心比老师读得更好!

[努力创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大胆向老师挑战,培养学生自信心,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

同学们对海水这部分还有什么疑问,可以向我们所提出,共同讨论。

[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核心。给予学生充分的质疑空间,其他组员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回答,一改过去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同时交给学生主动向他人请教的学习方法。]

5、海底探宝队(海底)汇报:你最喜欢这一段中描写什么的句子,为什么?(研究所组员分别有感情读喜欢的句子,并邀请其他组员根据所读内容模仿海底生物的动作。)

[声形并茂,由单一的组内合作变为全班互动参与学习。]

课文中同时用四个“有的”向我们介绍了四种特别的鱼,谁能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说句话?

[重视在语境中学习、积累、运用语言。]

西沙群岛的鱼真多啊。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真是这样吗?是为了形容什么?

教师画一个海水的图画,请学生上来画上鱼。(画得越多越好)

问:大家的画画得怎么样?这么一点海水,居然画了这么多鱼呀!奇怪奇怪!

因为:西沙群岛里的鱼太多太多了!好像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呀!

6、海滩游乐场(海滩)汇报:向大家讲解有关贝壳和海龟的知识。

[大量资料的接触,既填补了课外知识的空白,又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为多媒体电子读物,使阅读和感受、体验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效率。]

7、海岛观察站(海岛)汇报:鸟是人类的朋友,对我们有什么作用?为保护鸟类发出倡议。

[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注重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总结激情

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真是个可爱的地方。它是我们祖国的一部分,我们真为祖国拥有这样富饶的宝岛而自豪,你们自豪吗?让我们饱含激情地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

[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得到进一步升华。]

四、作业设计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案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9-0173-01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更新,现在已经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多样化。我的语文教学也由多媒体课件教学演变到网络教室课堂教学,再到目前我校最新最方便最符合实际的电子白板教学。一路走来,信息技术伴随我不断成长,我的教学艺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一、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几年前我们学校的老师上课是在没有联网的单独一台电脑的多媒体教室里,通过学校的光盘素材及卫星接受的教育资源查找语文课文里相关的资料,然后在多媒体教室里通过投影仪和音响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多媒体教学就能突破学生的视觉限制,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我在教学《爬天都峰》一课时,专门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在多媒体教室里教学了这篇课文。教学第二自然段,我展示了天都峰的几张美丽、险峻的图片。学生一下子感受到了天都峰的险峻、峭拔,让人望而生畏。再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读中感悟,从而体会到了小姑娘和老爷爷如何在互相鼓励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也就轻松地突破教学难点。

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准备课件需要花费很多的精力。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是比较被动,没有人机交互,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还待提高。我校34个教学班,多学科多班级只有一个多媒体教室,一个学期在多媒体教室上课的次数屈指可数。

二、网络教室课堂教学

随着我们学校远程教育设备的更新,学校投资建成了网络教室。学校校园网的开通,又给我们提供了方便快捷、丰富的教学资源。一开始,我们一线教师对网络课比较陌生,觉得难度很大。2012年,我们学校的项目教师培训了我们FRontpaGe,我学会了制作专题网站,制作了《富饶的西沙群岛》学习网站,挂在学校服务器上。在网络教室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辅助下,进入学校校园网,访问《富饶的西沙群岛》学习网站,就能自主学习了。《富饶的是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是从海水、海底、海滩、海岛四个方面向我们展现了西沙群岛的美景。我就设计了“海水、海底、海滩、海岛”四个学习板块,每个学习板块都输入了课文相应的段落,关键词用彩色标注。插入了丰富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对西沙群岛的物产有直观的认识,每个板块右边设计了学习目标,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一步一步地学习下去,学生动情诵读、圈点摘抄,品词品句、想像说句,整个课堂充满语文味。从而落实了高效课堂理念。在横栏上我添加了“珊瑚、鱼、鸟、海龟”四个视频,给学生一个视觉美餐。文字的感染、自己的美读、图片的观赏,使他们身临其境,深深地体会到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为了让学生更多地领略祖国的风光,我还设计了拓展阅读和相关网站链接,学生的学习就不会局限于书本知识了。让学生学会在网络中去自主获取知识,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但是我校多班级多学科网络教室只有一个,又不能耽误计算机教师上信息技术科,所以在网络教室上课也有局限性。

三、电子白板教学

“白板教学”,与传统黑板的“一擦即没”相比,电子白板能够实时记录、保存教与学的全过程,教师随时调用电脑中存储的课堂教学资料,不必再担心板书的内容无法重现;与“电脑+投影仪”相比,电子白板允许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方便自如地随时调整、修改教学计划,并随时保存更新自己的电子教案。同时,电子白板让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积极的互动,是在学生的观看中教师进行操作的。“我点你看”和“你看着我点”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课堂互动度很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投影屏幕上只能是“一成不变”的显示内容更适合多样化教学和创造性教学的需要。去年暑假,“班班通”工程在我校安家落户,实现了电子白板教学,使用了优课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系统里有与课本同步的丰富的教学资源:课件、教学设计、图片、课文范读音频或视频……上课前,打开电子书,翻到要教学的那一页,从公共资源里把自己需要的资源拖到电子书上,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合理利用这些资源。这样大大节省了我们备课时间。在课堂上,利用优课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后,教师可以将教学过程和课件保存在优课系统里,在下一次上同样的课时可以借鉴提高。

这三种教学模式,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而随需采用。在多媒体教室上课这种目前只在学校上观摩课时的时候才会采用,电子白板教学目前成为课堂教学模式的主流,网络教室课堂教学适合经典课文的教学,学生可以自主查阅资料,拓宽学生视野,实现人机交互,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今这三种教学模式我用起来都得心应手,我的成长路上有信息技术相伴而变得多姿多彩。

参考文献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案篇3

一、多媒体课件的应对问题

新课标指出:提倡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为目的,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同时,要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挖掘和发挥传统的各种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频繁使用教学课件的例子也不少见。

有的教师在教学三年级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时,一节课就准备了十多张图片,有各种各样的鱼,有不同形状的贝壳,有不同色彩的珊瑚……当然,这对于学生是一个增长知识的好机会。但教师在运用教学图片时,要想着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还要指导学生理解词语和课文内容的意思。整堂课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十分忙乱。结果,教学任务没完成,教学环节显得苍白无力。

笔者认为,如果教学一开始通过学生的质疑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找到西沙群岛的位置,简单了解“海防前哨”的意思,接着就围绕“富饶”这个词设计问题即可贯穿全文。如“富饶”是什么意思(预习里布置)?文中西沙群岛有哪些富饶的东西?每一样有哪些特点?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课件,做到图文对照。这样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可以进一步直观了解各种鱼类、贝壳、珊瑚……还可以借助图片理解“各种各样”“不同形状”等词语。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

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小组讨论给了每位学生发言的机会、展示的机会,毕竟一节课里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起来回答是不可能的。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能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但如果目标不明确,任务不具体,讨论就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教师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导入新课后对题目质疑,学生的问题有七八个,教师没有板书问题,也没有重复问题,就开始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大部分学生根本不知道讨论的哪些问题,但已经开始进行了,学生便海阔天空地聊了起来。讨论结束,教师开始检查情况,结果很不尽如人意。

笔者认为,可以从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之后,让学生由浅入深、去粗取精、目标明确地展开讨论。在《鸟的天堂》一课中,学生提出质疑“鸟的天堂在哪里?”“为什么叫鸟的天堂?”“鸟的天堂指什么?”等等。可以由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鸟的天堂在哪里?哪些人什么时候去过?当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些了解后,可以组织讨论:(1)作者两次去了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什么?(2)鸟的天堂指什么?为什么叫鸟的天堂?

三、花样繁多,缺乏技巧

新课标要求教学“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其中朗读是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的最有效途径,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点项目。“以读为本”的理念正在逐步渗透到教学实践中,但在日常教学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教师在教学《比尾巴》中,采用了教读、个别读、分小节问答读,这些形式都非常好,也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但对于学生来说似乎只是把课文读了就完了,因为教师在进行每种读的时候,没有一点要求。针对低年级学生自控能力差、注意力维持时间短的特点,在学生读熟课文的前提下,不必照书上的“一小节问一小节答”的形式,可以打乱课文顺序,随机问随机答,可以一问一答。在问或答时,让学生动起来,按自己的理解对动物的尾巴加以描述,这种趣味记忆对他们更是深刻。

四、评价赏识到底,掌声不断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案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式学习;运用

学生拥有研究性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建构的自、探究目标和意图的自主决定权。作为教师应该自己设计或者研究情境脉络,不应该全部灌输给学生,而应该为学生留又一定的自主空间和情景构建,从而使教学中单向的交往实践转变成双向的、对话式的交往实践模式。以下将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探究学习的意识进行具体地阐述。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究学习的意义与价值

(一)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究学习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起到鼓励学生表达自己见解的目的,但是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培养创造性并不意味着可以自由的进行解读,可以不理会文章的核心价值观,完全随心所欲的进行解读。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时候需要强调价值观,学生要通过阅读学习他人的优秀内涵,需要在现实意义下进行内容的解读。

(二)提升学生的阅读智慧,成就学生的成功喜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究学了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之外,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我理解、自我体验的审美方式,帮助学生提升阅读智慧,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的融入到作品描绘的场景中来,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阅读的内容。因此小学阅读课堂教学应当充分的探讨语言文字的美感,深入挖掘文字背后隐含的情感,重视引导学生对作者的内心世界进行思考,使学生与作品直接能够产生一种情感的联系,或体会、或感悟,真正理解作者的爱憎,真正的理解文章的内涵,这才是阅读最好的效果。

(三)有利于小学生个性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教师比较偏重于对教案的预设,一般喜欢把教学目标分解成一块一块的,然后在教案中以几个问题解决某几个目标,几个板块解决某个目标,详尽而缜密,而对课堂中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情,尤其是对学生探究过程中会提出预设外的问题不作太多的思考,即使在课堂中发生了也视而不见,避实就虚,依然坚决地“将预案进行到底”。这无疑与新课程倡导的学生主体学习精神相违背的。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究学习的策略

(一)积极主动地阅读

对探究目标的自主建构强调以一定的社会协商为背景。在面临探究情境时,常常需要把学生引入共同体,引入共同体的社会协商中,引入共同体建构起的问题中。学生可以只探索自己个人生活中自然出现的问题,学习的主题可以由自己来。

例如小学教师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预设的目标内容有三条:①了解内容,感受小兴安岭景色的美丽。②体会用词的准确,积累优美词句。③复述课文。我就着重抓住第一、二条紧密结合进行教学。在目标实施过程中,教师重点指导学生理解写春天的这一部分,让学生不但理解内容,而且掌握学习方法,接着用同样的学习方法学习夏、秋、冬三个部分。这样的目标拟定较为科学,且具有操作性,更体现了三维目标的紧密结合。

(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课文

兴趣是读书的前提也是激发学生阅读的最佳方式,兴趣是要学生有主动阅读的想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就是要让学生面对课文时有主动阅读的想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所需教授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激励。但是,这个过程不应当话费太多时间,通常情况下文章中的一个细节都可能是吸引学生的关键,主要能够恰当的选择,并加以生动的描述就能实现激励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在这一环节中有两点技巧:一是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阅读的方式,当遇到不理解或需要加以探讨的问题时提出来,之后再带着提出的问题返回文章进行深入的思考,在深入思考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结论,这是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方式;另外一个技巧是将课本中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对重要问题深入的研读课本,细细的品味作者的内涵,感受作者的情绪变化,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之后在深入研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个人的见解。这一过程其实就是帮助学生学习自我阅读的过程,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可以有效的掌握自我阅读的方法,并积累了相关的阅读经验。

(三)教学预设,推敲中演绎个性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仅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更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能“焕发生命活力”的沃土。一味地照本宣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精神被禁锢,教师教学的灵活创造精神难以形成”。在新课标角度下,语文教师应当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认真钻研教材,进行课前预设。这个预设应当是心中有人,过去一种固定的预设方案改变为多种假设方案,且假设方案应当包括教案、学生、情景、生活以及自己,此外还需要对与课堂有关的一切主客观因素加以准备,推敲中演绎个性,增加教案的宽度、深度以及广度,多样的预设演绎课堂才能使教学更加的精彩。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这篇文章目标内容有三条分别是:了解西沙群岛的富饶,激发学生对西沙群岛的热气、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认识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激发学生感受课文的文字美和领略迷人景色,从而提升语文素养和陶冶情操;充分感知总分结构的写作方法,练习写作。这三点内容中最主要的教学内容是第三条,写景作文是本册课本的重点,让学生掌握先总起后分述的写作方法,可以较为有效地为写景作文的教学打好基础。而许多学生对此一知半解,有的甚至一窍不通,写出来的文章结构混乱、记流水账,这就要求教师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透彻的讲解。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标准》下的阅读教学是从学生的整体发展着想,创造了和谐的师生研讨氛围,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促使他们在生动的学习实践活动中自主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较大程度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使教与学呈现出高度协调、和谐的特点,这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贾玲:《研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第27期.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案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70(2011)06-0146-01

如何不断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必须解决好以下四个问题:

一、二次设计――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新课程理念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整合,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教育资源。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认识到教材是给教师“用”的,而不是给教师“教”的。有了这些认识后,对教材进行二次设计,增加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充分放大。

首先,教师要研读教材。教师对教材的认知程度决定着教学资源的取舍、教学效果的高低、教学质量的优劣。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理解教学重难点,认识教学目的、教学目标。然后,在这基础上,挖掘教材所需要的生活资源。然后,以教材为载体,以挖掘出的教学资源为平台,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促进语文教学生活化。其次,教师要研读学生。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要弄清楚学生需要学会什么?喜欢一些什么?讲究教与学的相辅相成,完美结合,才能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勾起学生探讨、发现知识的欲望,获得知识的途径、方法、能力。

通过对教材的二次设计,使课堂教学更加适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起到因材施教的效果,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全面提高,这样不但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智慧,又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活动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在情感、知识能力方面都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创设情境――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根本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制造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置身于积极探索问题的情境中,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同时,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不断使学生心理上的愉悦得到增强,使学生探究的兴趣愈发浓厚。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独自流落街头,擦燃火柴一次一次的产生幻想,最终冻死街头”等几个情节制成课件,在课堂上演示给学生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种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使师生仿佛置身于其中,以声情并茂的课堂情境,代替枯燥乏味的说教,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讨论互动――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讨论互动是新课程下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师生互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时刻体会到自己的存在。但在教学中,由于受时间所限、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等因素限制,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难以展开讨论,或者讨论流于形式。实际上,教师只要能够做到精心设计、大胆放手,既可以使课堂氛围异常活跃,还能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愉快与高效。那么如何处理课堂中上述的两个问题呢?个人认为可将讨论分成两个阶段:

(一)集体互动。问题不是太难,而且具有标准答案,教师可以直接与全班学生进行互动,通过集体讨论快刀斩乱麻,既节约时间又解决了问题,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小组互动。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并且没有标准答案,可以将全班分成几个学习小组(需要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将全班学生进行平行分组,确保每个小组内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占到一定的比例,由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提出问题后,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每个组员在小组内轮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最后由小组内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向老师和全班同学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加以点评,总结讨论结果。通过这种方式的讨论,教学进度不会受到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不断得到提高。

四、学法指导――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真谛

我国古代就有“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的说法,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教会学生知识不应该是主要任务,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最终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程度。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经常带领学生回归大自然,使学生通过感官系统作用,发挥想象,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再把从生活中获得的知识在课堂上表述出来。通过切身的体验和体会,发现现象、寻找变化,联系实际掌握课堂内外的知识。现在社会是信息社会,学生每天接受的信息量很多,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把听到的、看到的信息记录下来,然后复述给老师和同学听。此外,还可以推荐一些优秀的课外读本给学生,鼓励他们积累名词佳句和写作技巧。例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对西沙群岛没有任何感性的认识,教师如果空洞的依据教材教学,肯定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其实,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关于西沙群岛的文献知识和相关图片,让学生先对西沙群岛有个简单的认识;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配套的教学光盘选取海底世界的图片和西沙群岛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图片,并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然后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使学生在优美的景色中,华丽的词藻里认识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案篇6

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丰富小学语文的教学形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立体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利用更多信息资源使得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运用多媒体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信息技术的运用,摆脱了教师单一的教学方式,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课文的介绍和教师的讲解,而是通过信息技术为他们打开了另一扇学习语文、认识世界的窗口。

二、优化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的措施

1.运用教学视频辅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教师在教小学生某些课文的时候,可以借助播放相关的教学视频,帮助学生利用知识可视化的优势,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比如,教师在教到一年级上册的古诗《静夜思》的时候,可以在网络上搜集《静夜思》的少儿教学版视频,让学生观看视频,了解这首诗的由来,知道李白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了这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歌,感受诗中表达的思乡之情。学生不仅可以观看故事视频,还可以学习视频中作者的朗读方式,包括断句、重音、停顿等,通过模仿故事中主人公朗读古诗的方法,试着将自己带入故事中,感受那一轮明月的映照,体会那一种浓烈的思乡之情。又比如,四年级下册的课文《小英雄雨来》,教师也可以通过播放相关的动画视频,让学生感受小英雄雨来曾经经历的故事,了解当时年代的红色情感,想象着如果那些故事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将会以怎样的方式应对,作出怎样的选择。学生在观看视频之后,会有更强的时代感,犹如身临其境,亲身体验了文章描述的情境,理解了文章表达的情感,使得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更深刻的体会。

2.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

语文教学中,图片资料是学生了解文章背景文化的重要工具。

教师可以结合文章内容,搜集相关的图片资料,制作成ppt或者图片集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在浏览图片后,加深对文章的了解。比如说,三年级上册有很多描述风景名胜的课文,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香港,璀璨的明珠》等,讲述的是世界各地的美丽风景,包括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繁华的都市。课文的文字描写纵然精彩,但是显得相对单薄,不能让学生对文章所描述的情境产生最直观、最贴近的感受,所以教师可以搜集课文描述的地域的图片资料,让学生通过图片集的展示,让学生感受西沙群岛那一片蓝天白云,了解西沙群岛的海洋风光和它富饶的海洋资源;

让学生欣赏小兴安岭那葱葱郁郁的山林,看那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赞叹那几百里连成一片的绿色海洋的豪迈与壮阔;让学生身临世界的繁华之都――香港,看那一颗璀璨无比的“东方之珠”,感受香港作为金融中心、购物天堂和世界美食的天地的独特魅力,沉浸在那一片绚烂的霓虹灯中。

3.观看纪录类节目加深文章的理解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很多课文中讲述的主题,在现实生活中都可以搜集到相关的记录类节目,这些节目会对相关的内容作详细的阐述,解析它们的来源和发展,讲述它们的历史与现状,对于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面、提高语文修养有很大的帮助。比如说,五年级上册有关“汉字”的课文,《遨游汉字王国》《有趣的文字》《我爱你,汉字》等,讲述的是汉字的悠久历史。汉字是中国文明发展史的重要见证,推动着中华文明的进步。但是课文的文字描写显得相对单薄,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爱”,所以教师可以搜集有关汉字的发展和变迁的纪录类节目,让学生通过观看纪录片,

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经历过哪些重要的变革,形成了多少种重要的文字体系。通过纪录类节目的讲述,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汉字在文字结构上由复杂到简单,数量上由少至多的变迁过程,

了解象形文字中蕴含的特殊魅力。学生通过纪录类节目,能够用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了解汉字的发展和魅力,从而喜欢上汉字,自觉主动地去了解更多的知识。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有效应用,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学习语文知识的新窗口,让学生能够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如同身临其境地感受文章描述的情境;通过图片资料的展示,透视文章描写的真实背景与依托;通过纪录类节目的介绍,让学生对语文知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不断创新信息技术的运用形式,使得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更好地融合,发挥语文信息化教学的优势,提升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郑少颜.试析影视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2.

[2]高亚男.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研究[D].鲁东大学,2012.

[3]高书贤.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综合运用[J].学周刊,2013(02):165.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案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媒体应用激发兴趣

传统的语文教学就是利用教科书讲授、板书等作为教学手段与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这种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那么,如何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实践新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呢?这是一个广大教师必须探索的问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向往,具有良好的兴趣和动机,在活动中获得快乐,是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追求的目标。然而兴趣和动机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兴趣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在被动地学习,完全依靠教师与教材,缺乏主见与自主学习能力。我感到学生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问题的提出,因此要使学生能够进行创新性学习,必须让学生提出大量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对解决上课时的具体学习问题进行探讨,进行争论,这样才能使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上《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大多数学生没有见过海,根本无法体会海的神韵,所以在教这一课时,运用多媒体放映录像,一望无垠的海面、美丽的海岛,学生立刻被广阔的大海所吸引,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画面继续播放,乘风破浪前进的海轮,美丽的海底世界,海边美丽的贝壳,岛上茂密的森林……这些逼真的画面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眉宇间自然地流露出美的享受,就急于想阅读课文。抓住了学生的这个心态,顺利地导入新课:西沙群岛美在什么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富饶呢?大家快快打开课文从中寻找答案吧!这堂课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学习效果是传统阅读课望尘莫及的,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同时不忘提出问题,既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兴趣,自主学习,又使课堂学习收到成效。

二、应用多媒体,充分调动学生语文课上的学习主体性

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语文教学时,还可以让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做好课前准备,课堂上引导他们互相交流。通过热烈的讨论,学生拓展了知识面,扎实地掌握了知识,从网上下载的图片通过实物投影让全班学生都能欣赏,而通过资源的共享,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了更多的信息。这样不仅优化了语文课的教学过程,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上让学生积极动手,真正做到了面向每个学生,大大促进了他们的智力发展。

三、应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素养,发展学生个性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案篇8

1、合理利用资源,丰富语文知识。

在以前的教学中,由于只有教材和教参,使得我们对课文内容的背景了解的很少,学生学到的知识也有限,使本来与课文情节相隔甚远的学生,对课文知之甚少,造成了知识贫乏,视野狭窄,有时学生提出许多偏难问题,教师难以解答,学生又没办法找到答案,只有瞎想,最后不了了之。随着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得到了改革和创新,教师可以对远教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和利用,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

如:在教学《丰碑》一课之前,我鼓励学生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同时,我也在远教资源中搜集了大量的书本中没有的,且又对学生学习很有价值的资料,在课上,同学们兴高采烈,争先恐后的展示自己的新发现,相互欣赏,资源共享,教师又加强引导,适时点拨,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文有了多方面的了解,既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又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在课件演示中,形象生动的表现红军在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容易理解课文。课后,我问同学们:“你们学到了什么?”大家都回答说通过录像、阅读资料等观看学习,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体会到了红军长征的艰苦。

又如:《清明上河图》这篇课文,单靠课文内容学生很难理解,于是,我收集有关资料介绍给学生,上课时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教学,播放清明上河图栩栩如生的画面,从部分到整体,从整体到部分,结合课文内容教学。通过合理利用远教资源,学生了解了宋朝的历史文化,了解了历史,丰富了语文知识。

2、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让学生“情钟于课堂”。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全新的理念和崭新的角色走进新课程,如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自主、合作地获取新知识、探究新问题,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使师生始终在愉快、轻松、和谐的氛围里学得好。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作为身在攀枝花的孩子——“抬头是山,出门是山”。对于“大海”、“海岛”的理解只能是凭空想象。对这篇课文所描写景物更是难于理解。

在教学时,根据课文的结构层次,运用课程资源中的媒体课件,让学生在感知大海的波澜壮阔,海岛的明艳绚丽中,展示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接着利用媒体录像放映,带学生做一次到西沙群岛的“旅游”。课文中生动的语言,银幕上五彩斑斓的图像,身学生们揭开海底的奥秘;五光十色的海水,丰富的海产品和岛上旖旎的风光……使学生直接感受到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从而懂得“它是我国的海防前哨”,“是镶嵌在祖国大陆南边的一颗明珠”的真正含义。油然而生出对祖国宝岛——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通过传统的方法和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的课堂进行对比,学生的普遍反应是更喜欢老师利用远教资源的课堂,他们兴趣很浓,学习积极性高,学生对课堂更是“情有独钟”。

3、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张扬学生个性。

借助远程教育资源能够张扬学生个性,因为远教资源的运用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形象,让学生能见其形,耳闻其声,使抽象的成不具体的事物,使静止的画面成为活动的情景,从而使学生认知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为了便于理解小女孩的五次幻想,我充分利用课件资源,通过收集、整理,在课堂上合理演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在大雪纷纷的大年夜小女孩冒着风雪孤单单做着,学生便会感受到小女孩是多么的可怜,特别是小女孩的五次幻想,都出现了栩栩如生的画面,让学生一边听范读,一边观看画面学,当学生听到小女孩喊奶奶,再看到奶奶把小女孩带走时,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我问“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同学们都纷纷发言:有的说小女孩太可怜了,有的说我们应该同情小女孩,有的说要把自己的东西给小女孩……

这样,利用资料,将比较抽象的或学生不熟悉的,离我们生活太远的意向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掀起课堂高潮,使学生进入作品情境,活跃了课堂气氛,创设了有利于学生发表意见,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4、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案篇9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我在《看云识天气》中,以“卷积云”与“积雨云”为教学内容,利用思维导图制作了“微视频”,制定了“学习单”,在上课的过程中借助精心制作的微视频,学生在课前对所学的内容有了较好的自学。翻转的课堂中则颠覆了以前教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此时的课堂学生成了真正的学习主人:课堂是他们交流课前学习的舞台,课堂为他们打开了求疑解答的大门,课堂成了他们拓展思维的空间……在这里,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在这里,每一位学生都可以达成自我的目标;在这里,每一位学生都拥有发展的航标。而教师也真正成为了一名组织者、指导者。在教师的组织下,小组学习卓有成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错误得到了及时的纠正,思维的空间得到了拓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孩子们眼里,这个课堂是活跃的、不受拘束的,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了知识,在趣味活动中、在小组合作中拓展了知识。孩子们还认为课堂里的小组学习使他们的学习更有效,小组的交流可以集思广益、相互帮助,事半功倍。全新的理念,清晰的指导,有效的学习,无限的拓展,让我们的孩子在知识中徜徉。

二、化静为动,提高学生识字的兴趣。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从运用口头语言过度到书面语言的桥梁。一直以来,小学教育都沿用“教师讲,学生学”的传统方式,而新课程却要求改变过去那种学生死记硬背、被动学习的现状,倡导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合作的能力。利用微课不但解决了这个困扰我们已久的问题,还培养了学生对识字的兴趣。

比如运用微课,将与童话故事中的主题关系最为密切的人、景、物或事件,利用他们内在的逻辑关系,直观真实地呈现于学生面前,既可以轻松地引导学生认识字,又能享受童话故事里的乐趣。

比如《小熊住山洞》一课,可以用微课配上轻松欢快的音乐呈现六幅图画:小熊想建造一间木头房子;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小熊想砍树却不舍得砍;小熊一直住在山洞里,森林里的动物都很感激小熊一家。上课时先让学生看微课视频,说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然后进入识字的教学过程。通过直观动感的视频画面与轻快富有生气的配乐朗读,让学生在视觉冲击中领悟生字的意思。利用微课,感受童话故事的美好。微课能把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创设一个更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这样,直观形象与想象、联想相结合,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认识字。利用微课,培养学生的认字能力,童话是创作文学作品的源泉,识字因为童话故事而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放飞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语文博大精深,许多内容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可感悟而难于表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构建教学内容的理解,要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深刻体会,同意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在微课的辅助下,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大胆想象,积极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现有的经验和积累的知识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异议的问题交流讨论。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将课本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疑点进行展示,学生通过微课对知识进行理解感悟,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有了微课的辅助,课堂气氛活跃开放,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变得更大更广,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和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让学生知道西沙群岛是“我国的海防前哨”,“是镶嵌在祖国大陆南边的一颗明珠”。接着利用微课将西沙群岛的美景直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直观感受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特点。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想象去西沙群岛去游玩,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交流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陶冶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美情操。

四、鼓励尊重,求索创新,让学生展现自我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热爱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对任何学生都积极鼓励尊重,没有歧视,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积极创造条件,引导他们参与适合自己的学习过程,大胆求异,让每个学生都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展现出自我。教师多方位、多角度创造性地创造条件,学生在教师的尊重下,在教师耐心的鼓励下,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不但自信心被激发,学习的创造性也被激活,学习的主动性就大大提高。尤其是微课的加入,也为教师引导小学生开展求异思维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微课形象生动,教师在此基础上旁征博引,增加了说服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案篇10

叶圣陶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的思路,文章的脉络,都宜求之于本文,不宜舍本文而他求。”个性化阅读要求反复地“走进文本、走出文本”,阅读教学必须尊重文本,学生的感悟体验只有根植于文本才能超越文本,作出个性化的解读。教师应注意把握好文章的本质内容,不能让文本游离于一种表面化的形式,要正确而充分地挖掘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使语文教学更扎实、更深刻。在教学中,教师应着重从重点词句的理解加以引申,注意保留好文本的“原味”,把学生随心所欲的思维引至依据文本的创造,让各种教学活动更好地为学习服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如教学《胖乎乎的小手》时,我组织学生说说自己的小手能做些什么时,有一位男生站起来大声说:“我的手能偷摸小弟弟的小。”引得全班哄堂大笑。那么,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这样或那样与文本的价值取向所不一致的独特见解时,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呢?首先,要珍视学生的求异思维,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当学生在课堂上的独特见解与老师理想的答案大相径庭时,千万不能呵斥学生,呵斥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抹杀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老师的“乖宝宝”。同时,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尊重决不等于盲从。这个孩子的发言虽然赢得了同学们的随声附和,但明显存在着审美偏差。作为教师要尊重他的独特体验,但也不能放任自流,随心所欲。课堂上,我及时把这种偏差转化为一种教学资源:“你说得没错,但听起来,你的小手并不灵巧。想想,它还能做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吗?”如此一来,学生随心所欲的思维被引向了文本健康情趣的价值取向。

2恰当引导——个性化阅读的关键

德国著名教育家斯普郎格曾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去,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依然处于“主导”地位,当学生产生认识的肤浅、偏差甚至谬误,或遇到一些疑难和困惑时,教师不能因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忘了自己应该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学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给予一定的提示,加以适当的引导和点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探究、发现的方法。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个性才能得到真正的张扬。

如教《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当我讲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重量没有关系”时,有一个学生举手质疑:“鸡毛和铁球哪个重?”我听了不禁一怔,尔后马上明白他的问意,说:“当然是铁球重。”“可铁球一定比鸡毛先着地,是不是伽利略错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对啊,对啊!铁球跟纸同时落下,也是铁球先着地。”“还有树叶。”“塑料袋也是。”这时,我趁机点拨:“是啊,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仔细回忆一下,鸡毛、塑料袋、纸张是怎么落下的?”“是风!”“对,是风!纸和鸡毛易被风吹飘,所以落得慢。”试问,如果教师充当的只是学生课堂活动的捧场人,无论学生发言的情况如何,教师总是赞不绝口:“真了不起!”“真不错!”而不加有效的引导,哪来孩子们那富有创造性的见解?

3整合优化——个性化阅读的准则

意大利诗人洛利斯·马拉兹曾说:“一百个儿童就是一百个世界,一百种个性。”学生在学习阅读的过程中,特别是个性化阅读的过程中,由于个人的审美情趣、性格、文化修养、期待视野、经历等的不同,获得的阅读感受与审美关注就会不同。自由的、个性化的阅读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但不能只停留在这样的层次上。要使阅读更有效,提高学生阅读的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必然要求教师在肯定学生多元理解的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倾听、辨别、综合,寻求最优解读。

如教学《司马光》时我问:“还有别的办法能救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学生有的说:“找个梯子来救人。”有的说:“打110求助!”还有的说:“学猴子捞月把小朋友捞上来。”对此,我立即作出评价:“你们说得各有各的道理,但在当时的情况哪个方法最好呢?”在这样的评价引领下,学生再一次作了比较,并达成共识:司马光的办法最好,快速、有效,安全。这样,不仅保护了学生的独特见解,还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4落实双基——个性化阅读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