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数学经验交流材料十篇初中数学经验交流材料十篇

初中数学经验交流材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4:12:58

初中数学经验交流材料篇1

一、精选交流素材是交流经验形成的基石

1.交流的素材应具有典型性

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提供全面、典型的交流材料,为学生的大胆猜想、小组讨论提供思维的凭借,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例如,在建构意义之后,教师提供的交流素材是:在小组中说一说:16、45、11、24、18、19、33、91中,哪些是素数,哪些是合数?你是怎样判断的?组织学生判断内化,以实现变式强化。这个素材的选择既巩固了对素数合数意义的理解,又可以让学生自主发现判断一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的方法。

2.交流的素材具有开放性

交流性学习材料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向深层次发展。例如:在课的开始,老师组织了一个操作活动(从12个小正方形中拿出几个,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就选用了简单常见而又开放性的素材:12个小正方形可以全部取,也可以取其中的几个,都能拼出一个大的长方形。正因为在小正方形数量选择上的开放,才使本课从一开始就充满浓郁的交流味。

3.交流的素材具有丰富性

教学中,除了充分利用好教材所呈现的学习材料以外,还要为学生提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体现数学本质的、散发数学文化韵味的材料。在“经历交流过程,感悟数学文化”环节,教师就在创设问题冲突以后,带领学生体验了2000多年前古希腊数学家的“厄拉多塞尼筛法”,在了解“厄拉多塞尼筛法”的基础上尝试根据质数表判断哪些数是合数,进而把一个数写成两个或几个素数和的形式,从而自然揭示“哥德巴赫猜想”。

二、设计交流过程是交流经验形成的关键

1.借助问题引领,激发交流兴趣

好的交流活动应该体现在:创设基于学生数学学习需要的问题情境,借助问题的引领,激发学生的交流兴趣,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

例如,在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进行初步操作的基础上,教师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样都是拿一些小正方形去拼长方形,为什么有的能拼成许多种不同的长方形?而有的却只能拼成一种呢?”这一问题犹如平静的水面抛进了石块: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交流问题的兴趣,另一方面,明确了交流的问题指向:即拼出长方形的个数(也就是一个数的因数)上。

2.经历交流全程,感悟交流策略

有效的交流应是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新问题的活动。本节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四个层次的交流活动把数学知识的学习变成了数学活动的学习。

第一层次的活动是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从而聚焦所要交流的问题“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第二层次的活动是分类判断:既有对20以内数的因数个数的观察分类,又有独立判断一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的判断内化。这个层次的数学活动重在思维操作,让学生在观察、分类、思辨、交流中逐步建构素数与合数的意义。第三层次的活动是在制造的认知冲突中经历了一次数学文化之旅:从“厄拉多塞尼筛法”到“哥德巴赫猜想”,再一次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最后一个层次是观察20以内数的奇偶性和质数合数的特点,然后再运用所学知识和形成的交流经验来玩“猜电话号码”的游戏,在拓展迁移中丰富了学生对整数特征的认识,在实践应用中提升了交流数的特征的活动经验。

3.侧重过程反思,提升交流品质

初中数学经验交流材料篇2

1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相关的问题的敏锐洞察力,并形成书面或口头表述的能力

发现问题,不仅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开端和基础,也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内驱源动力.作为教师平时应在教学中引导和鼓励学生注意捕捉日常生活、自然界或实验中所发现的物理现象,并积极思考其所涉及的物理本质,进而把发现的现象演变为一个有价值的科学问题,并尝试着用口头或书面语言表述出来.

例如: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比较“惹眼”的外观-金色“外衣”.不少同学看到后,都会觉得非常漂亮,但却不会产生任何疑问.这是因为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仅停留在表象这一层次,缺少对事物深层次探究的意识,也就不可能产生“为什么要用金色外衣或金色外衣的作用是什么?”这种有价值的疑问.这时就要求我们教师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或观看相关视频讲座,得出“惹眼”外观-金色“外衣”是为了防止卫星局部过冷或过热,并进一步引导生提出“过热或过冷会对卫星的材料产生怎样的影响”或“材料的保温性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等探究性问题.

2培养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的能力

我们在探究教学中强调对研究的问题作出猜想与假设,是因为它不仅是制定实验计划与设计实验过程的指南针,而且是发展学生简单逻辑推理思维能力的一种手段.在学生猜想与假设时教师要让生明白猜想与假设不是天马行空而是要有一定的事实依据.可以以生活经验、自然界的物理现象或科学事实为基础提出猜想与假设,同时还应该注意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且提出的猜想必须能够用实验进行检验.

例如:对“材料的保温性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问题的猜想,可引导生根据自身衣着厚度随季节变化这一生活事实猜想材料的保温性能可能与材料的厚度有关;依据真空棉与普通棉保暖效果不一样猜想材料的保温性能可能与材料的种类有关.

3培养学生制定实验计划与设计实验过程的能力

制定缜密的实验计划与设计合理的实验过程是将猜想与假设程序化、具体化的过程,是探究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在教学中首先应引导学生自己根据猜想与假设弄清探究目的以及已有条件,初步制定探究计划,选择科学的探究方法及所需的器材,再按选择的科学探究方法设计好实验操作步骤和记录数据的表格等.

例如:关于探究“材料的保温性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问题,可以将学生分组,在组内讨论明确实验探究目的、利用什么原理、需要什么器材、选用什么研究方法、实验步骤怎样实施,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报告的初步撰写.

4培养学生实验操作与收集证据的能力

实验操作与证据收集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平时在实验中遇到未使用过的仪器,可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仪器的使用说明书,从使用的角度看懂说明书所表述的仪器的工作条件、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项,从而按要求正确地操作仪器.同时引导学生在操作前对实验中不安全因素应预先考虑,预测操作不当会给器材本身和实验操作人员带来哪些不良后果,进而制定安全措施,保证在实验中按要求谨慎操作.从而培养学生在实验前评估实验中器材安全和操作人员安全的能力.另外实验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依据实验目的,自己找准实验中观察的对象和排除干扰因素准确地收集数据的能力,并简单明了地将实验现象和数据记录于表格之中.

例如:对于天平、电流表、电压表等这些测量工具都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它们的使用说明书,找出关键字词,弄清操作流程和操作的要求.读完后,对其中不懂或不清楚的内容可小组讨论或请教老师.

5培养学生处理实验数据,用文字表达或用数学方式表达实验结论的能力

平时实验中应引导生对收集到的现象、数据进行处理,通过整理、列表、画图、数学建模等方法,判断推理物理量相互之间有何关系,尝试进行简单的成因分析,以训练学生以实验数据为依据运用一定数据处理方法归纳科学规律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

例如:列表能使数据呈现简洁明了,便于对比、分析、寻找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师平时应引导生重视表格设计,告诉学生这些物理量的数据关系通过计算发现有可能是相等、之和、之差、乘积、比值等数学关系.在列表的基础上也可进一步用坐标图依据列表的数据描点连线形成图像,从而借助于直观、形象的图像思考其所包含的物理意义和规律,在此基础上归纳出科学的结论.

6培养学生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并尝试改进探究方案的能力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引导学生比较各组探究过程的优缺点,思考各组在探究过程中所使用的实验器材、实验方法、以及外部环境对探究结果所造成的具体影响.从而培养学生从评估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教训,改进实验的器材和方法的能力.

例如:测滑动摩擦力可以有如下两种方案.

如图1所示,方案一和方案二从理论上讲,只要实验中保证匀速拉动都可以测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但比较两种方案,我们会发现按方案一实际操作时要保证匀速拉动是非常困难的,而方案二就巧妙地将木块固定,拉动木块下面的木板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能较准确地得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从而回避了方案一中存在的问题.

7培养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初中数学经验交流材料篇3

[关键词]初中生物开放性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70117

生物实验是生物教学基本、常见的形式之一,是生物学形成和发展的基石,生物实验能使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在研究问题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倡导“实验设计应该多样化。例如,可以采用比较规范的实验仪器设备设计实验,也可以设计低成本实验;可以采用生物材料设计实验,也可以设计模拟性实验;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适当引入多媒体技术进行虚拟实验。应鼓励学生参与设计实验”。基于此,本文结合初中生物开放性实验教学实践,作如下探索。

一、微型实验――生物实验材料的开放性

微型实验就是利用简易的材料或仪器来进行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小实验。例如,利用图书、放大镜等活动材料制作简单显微镜;利用新鲜苹果、腐烂的苹果和外用酒精来模拟皮肤像一道保护的屏障;把40粒种子分别往淡水和盐水中放探究盐度对种子萌发率的影响,从而推理种子在淡水和盐水环境中是否作出相同的反应。微型实验易操作,其实验材料来源于生活,能够在实验室、教室、校园甚至家庭中进行,很好地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实验材料的取代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利用生活化材料的技术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也增加了生物实验中实验材料的丰富性。

二、模型实验――生物实验创作的开放性

模型实验通过简化、直观的模型构建方式显示呈现复杂的事物或过程。在制作神经元模型时,神经元结构形象且直观,可加深对树突和轴突特点的记忆;在模型不断改进、完善中,也使神经元的结构在不断构建。在小肠绒毛结构的教学中,可选择利用卡纸、毛线、橡皮泥、红豆、水彩笔等材料进行小肠绒毛结构的设计和创作。通过对小肠绒毛模型进行具体化,加深对小肠绒毛适于消化的结构特点的认识和理解,并体验具体化模型的作用。模型虽小简单易做,但做的过程中为学生自主构建神经元的结构和建构小肠绒毛结构的概念提供了载体,实现了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飞跃,进一步凸显了生物实验创作的开放性。

三、调查类实验――生物组织教学的开放性

调查类实验由研究背景、实验准备、实验步骤和分析与结论四个部分组成。例如,在“三种灵长类动物的颅骨比较”的实验中,先介绍研究背景:比较南方古猿、大猩猩以及现代人类颅骨哪些特征像猿的颅骨,哪些像人。实验准备中提出实验研究问题:灵长类动物的颅骨如何为人类演化证据?利用刻度尺、量角器测量三种灵长类动物颅骨示意图的代表脑、面部的面积及颌前凸的程度。实验结束后,提出三个要求:比较对照三种灵长类动物面部和脑部面积的异同;观察与推断三种颅骨之间的颅腔和颌角大小有何区别;运用解剖学上相似性说明物种变化的证据。此实验在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测量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对研究背景、提出的问题、实验步骤和分析与结论各个环节和要求及教学组织形式开放,有效训练了学生的生物学习技能。

四、网络生物实验――生物实验结果的开放性

网络生物实验是把每位学生的实验数据上传到网络平台,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共享、综合分析数据的过程。例如,两组番茄种子分别培育,根据观察两组种子所培育出植株的性状,收集量化数据,到网页公布数据。根据实验大数据进行分析:为什么要先把种子培育成植株,才能推断这些种子植物的性状?如果一组种子培育出的植株有绿色也有白色,能确定其基因型吗?然后将实验设计与其他学生的实验比较,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最后进行数据整理,对探究活动中所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选取、计算平均值等。更好地凸显数据的特征,是数据分析的基础。另外,还可以将模拟生男生女的数据、种群的数量、呼吸频率的数据、心率的数据、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相对湿度的影响、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等数据上传,分享数据和实验体会,学生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走向定量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信息素养,这样就利用网络交流共享使得生物实验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了实验结果的开放性。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经验交流材料篇4

1本套教科书的显明特征

1.1将新课程理念真正落实到教科书中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数学课程生活化,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本教科书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每章知识由“情境串”引出“问题串”,选取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数学素材,构成情境串,引发出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形成问题串,将整个章节的内容串联在一起,使学生在解决一连串现实的、有挑战性问题的过程中,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学习融为一体,以解决问题为基本框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整套教科书构建了开放的、具有一定跨度的“板块式”编排结构,编排形式更有利于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特别重视了学生主动搜集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学习留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像挑战自我栏目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展露自我的广阔舞台.

1.2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凸显了时代特征与现实特征

整套教科书始终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学生所关注的自然、社会与科学中的现象和实际问题中,挑选和挖掘那些既紧密配合学习内容,又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的实例.无论各章章头图中的情境导航,各节中的学习材料,还是配备的例题、练习和习题,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内容都占有相当的比重.所选用的素材注意了广泛、鲜活、与时俱进,它们或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经验,或涉及国计民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科技进步等重大课题,或联系工农业生产、市场经济、文艺体育、工艺美术、语言文字、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或与测绘、物理、生物、医学、天文、地理、考古、计算机等学科知识密切相关.通过丰富而又真实的情境,翔实可靠的数据,反映当今社会对数学的需求,以及数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体现了数学自身的价值.

1.3本教科书在编排上独树一帜,更具科学性与可行性

本套教科书的编排结构自然、和谐、合理,体现了螺旋式上升递进的编写原则.

(1)教学内容的编排遵循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之间承上启下,环节紧凑,密切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注重双基的教学,问题情境导入自然,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例题的选择能突出重点,有利于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的达成,习题的设计有梯度和层次性,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2)栏目设置新颖灵活,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有趣,具有启迪性、探究性,与其他教科书相比,更具人性化.根据教学需要设置了大量的如交流与发现、实验与探究、观察与思考等数学活动栏目,通过真实的情境,鲜活的事例或数学自身的素材,帮助学生轻松进入学习情境.在观察、实验、思考、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让学生亲历数学的发现与探究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于智趣园、加油站、挑战自我、广角镜、史海漫游等栏目,通过选取这些与数学有关的资料和习题,增强了问题的探究性,有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提高知识运用的灵活性,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宽了思维的空间,增加了数学背景方面的文化内涵.

(3)章节的编排有利于知识之间的内容整合,如代数中的某些定义和几何中的某些定理教科书上有的没有直接给出,而是让师生共同探索发现,突出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有些有难度的知识点如代数中用公式法对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二次根式中的分母有理化、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几何中相似三角形中的射影定理、圆中的相交弦定理等,对这些知识进行了删减,让学校可根据学生的需求适度增补,增强了教材的弹性.

(4)教材的编排分散了知识的难点,有利于对知识的分段掌握和应用.如对函数的学习,七年级主要学习一次函数,九年级学习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这样对于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简单和易于理解掌握,逐步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逐步增强.

总之,青岛版数学教科书色彩丰富,贴近生活,正确处理了改革与继承的关系,有效地吸纳了国内和国际上的成功经验,能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诸方面和谐发展,体现了开放多元与兼容蓄的时代精神,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深受师生欢迎.

2本套教科书的不足之处

2.1教学内容编排欠合理科学

如对七年级教科书的编排:

(1)七(上)第1章基本的几何图形,对于七年级新生来说,接受起来有些困难,学生往往不能正确运用几何语言,有几何难学的感觉.建议先编排第二章有理数.

(2)七年级教科书对几何推理的要求起点过低,从而弱化了学生思维严谨性的养成.建议在这方面应适当提高要求.

如对八年级教科书的编排:

(1)对函数内容的处理,分散在七年级与九年级学习.七(上)学习函数的概念和基本常识,七(下)则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一次函数;八年级教科书中没有出现函数知识,九年级学习反比例函数以及二次函数.这虽然体现了知识螺旋式上升,但矛盾的是破坏了函数内容的整体性.

(2)对八年级的平面图形与几何证明部分,是在学习了基本的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角、平行线以及基本图形的.八(上)学习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八(下)学习平面图形的全等和相似以及解直角三角形和几何证明等知识(有关整式的内容也分割在三个学期进行的:七(上)学习代数式的概念以及整式的加减运算;七(下)学习整式的乘法运算;八(上)学习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这几部分的知识确实是一个难点,但是分割到两、三个学期学习,虽然分散了难点,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门槛,但对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是不够合理的.如对九年级教科书的编排:

(1)九(上)第3章一元二次方程中,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这部分内容在初中已被删减,而且高中没有单独编排这方面的内容,这样不利于高中的学习,建议对于这部分内容可放在智趣园或小资料栏目中,作为阅读材料进行补充(也可参阅一下人教版九(上)教科书).同样,对于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这部分内容也可以编排在智趣园中学习,作为阅读材料进行补充(也可参阅一下人教版八(上)教科书).否则,不利于用十字相乘法解二次项系数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不利于高中函数及一元二次不等式等内容的学习.

(2)九(上)第2章图形与变换属于几何内容,学起来难度不大,接下来学习第3章一元二次方程时,前两章的知识一点也用不上,学到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就更惨了,因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早就把八(上)学习的第2章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的知识忘没了!许多学生到现在连完全平方公式都记不住.这是因为本来应该连贯的知识内容,被生硬的夹杂其间的数与式、代数与方程、几何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内容间隔开了,刚刚对几何知识入了点门,还未来得及熟悉和巩固,却莫名其妙的又换成学代数内容了.这样换来换去,学生想学好一样都很困难!

2.2各册各章小栏目的设置数量不均衡

(1)青岛版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初中数学七年级各章各小栏目数量统计

从上表可以看出,加油站及小资料这两个栏目是根据教科书内容和学习的需要设计的,是对教科书的补充和延伸,可以说是很好的两个栏目.加油站栏目在整个七年级教科书中共出现4处,下册仅出现了1处在第9章;小资料栏目在整个七年级教科书中共出现了6处,下册仅出现了1处在第11章.因数量太少,这两个栏目起不到多大作用.建议再适当补充小资料和加油站栏目的数量.此外,上、下两册的观察与思考栏目均还没有填充完善.(2)青岛版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初中数学八年级各章各小栏目数量统计

从上表可以看出,实验与探究栏目在几何知识的章节中出现的次数较多,而代数知识的章节中几乎没有出现;观察与思考栏目在八(上)未出现,在八(下)出现了7处;小资料栏目在八(上)出现了5处,在八(下)只出现了1处;智趣园栏目在八(上)出现了7处,在八(下)未出现.由此可见,有些小栏目的设计是不均衡的,因而也就不能很好的发挥其功能作用.

(3)青岛版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初中数学九年级各章各小栏目数量统计

从上表可以看出,各小栏目在各章的设置数量也是不均衡的.如加油站栏目整个九年级教科书中均未设置,史海漫游和小资料栏目也仅有1处,这形同虚设,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2.3三大独特栏目(交流与发现、实验与探究、观察与思考)的功能发挥欠佳

(1)交流与发现栏目应当关注情境的设置、问题的提出以及交流的前提、方式、时间处理等因素.应让学生明确做什么?然后进一步进行思考,必须建立在个人思考并有所收获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交流.交流要考虑其时效性与时间的把握,以及交流结果的处理.

(2)实验与探究栏目要明确实验的步骤及探究的方式,要通过实验与探究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这一栏目的设置和学习来实现学生的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

(3)观察与思考栏目是2010年下半年新增加的栏目,具有一定的特色和功能.应通过真实的情境和鲜活的实例,或提出富有启发和思考性的问题,帮助学习进入自主学习、观察猜想、实验验证等的学习情境,切实能让学生深入进去解决问题才可.

2.4例题习题设置不当

(1)个别例习题设置不当,基本题太少

如九(上)第4章的第1节圆的对称性,第一课时本教科书上除了把旧人教版教科书上原有的彰显我国古代造桥技术的赵州桥问题改头换面加以利用外,别无其他例题;练习题也仅有两个,这使学生不能得到必要的训练,势必导致学生越来越难学以致用,教师也必然是越来越难教.

(2)课后习题a组练习量不足

本教科书把课后习题进行分层次设计,体现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个体差异性,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但在教学中我们发现a组的习题量不足,不利于学生的“双基”落实,更不利于学困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落实.

(3)个别习题或综合练习题难度较大

如九(下)第5章中的第7节确定二次函数的解析式,p42课后习题a组第3题: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开口向上,经过(0,-1),(3,5)两点,且顶点到x轴的距离等于3,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不论是利用确定二次函数的一般式还是顶点式,均是易列难解,既使是优等生没十多分钟也解不出来,这已经失去了基础练习和当堂达标训练的功能.再如七(上)p138第6章整式的加减一章的综合练习a组第5题:告诉了三个圆的直径分别为3d、2d、d,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和周长,学生对这个阴影部分的周长难以辨析.再如七(上)p139检测站第一题中的第3题:如果b=4a,c=3b,则a+b-c=_________.教师用书上给出的答案为-7a或-7[]4b或-7[]12c(答案不唯一),这两道练习题难度都较大.

2.5本套教科书中仍有重题或过时的题目

(1)如九(上)第3章一元二次方程p103综合练习a组第3题中的(1)、(4)两小题与p94习题a组第1题中的(1)、(7)两小题,是完全相同的两个题目(2011年6月第5次印刷),可再换个题目.

(2)七(上)p53小资料栏目中:据《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所公布的数据,近几年我国耕地面积呈现逐年递减的态势,例如,1999年全国耕地面积减少了84.2万公顷,2002年耕地面积减少了168.62万公顷(2011年5月第7次印刷).在这个问题中,时间“1999年”、“2002年”与当前时间已相隔10年之久,需要倒推时间,不能与时俱进,十几岁的初一学生不易理解,需更新一下.七(下)p63小资料栏目中:按照设计,到2009年,三峡水电站的26台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全部运行,年均发电量将达到847亿千瓦时,可“照亮”整个中国(2010年12月第6次印刷).此问题中的时间“到2009年”已过时,也需要改一下.

2.6教师用书部分习题解答有误

如八(上)教科书p60习题3.3a组第1题中的(2)题答案应为-2b2[]5ac,而教师用书上给出的答案却是-2b2[]15ac;八(上)教科书p61习题3.3a组第2题中的(1)题答案应为3[]10ax,而教师用书上给出的答案却是3[]10a(2011年5月第6次印刷).

3编拟修改建议

3.1对于某些数学概念在要求严谨的基础上,叙述应尽量口语化

如七(上)p34第2.3节绝对值的概念中,教科书中在给出绝对值的概念后指出:“通常把有理数a的绝对值记作|a|”,这句话学生不易理解,加上这一句话反而增加了学习难度.因为在这里本教科书还没有学习到用字母表示数,而是在后面的第5章才学习(北师大版及人教版均未出现过).建议把这句话划掉或放入挑战自我栏目中.

3.2小栏目名称应具有亲和力、感召力

教科书使用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应该想方设法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能真正起到指导学生学习运用数学知识技能的作用.如广角镜、史海漫游等栏目从直觉上就有高不可攀、很高奥的感觉.建议可设置知识拓展、合作学习或开心一刻等栏目.

3.3为落实新《课标》中“在观察、实验、思考、猜想、验证、推理、归纳等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亲自经历数学的探究与发现过程”,在引导学生发现新知、导出法则定理时,可适时设置“思考与交流”、“观察与发现”、“猜想与归纳”等栏目,在各栏目中分别提出适宜的问题,以充分发挥各栏目的功能.

以七(上)p53“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导出为例,导出过程可以这样设计:

①【思考与交流】根据教科书小资料栏目中给出的“近几年我国耕地面积呈现逐年递减的态势,求3年后的耕地面积”的三个实际问题,然后让学生思考并交流:(设置问题)这三个实际问题需要采用哪种运算

怎样计算它的结果

②【观察与发现】观察下面的三个等式:

(+100)×(+3)=+300(万公顷);(-100)×(+3)=-300(万公顷);(-100)×(-3)=+300(万公顷).

(设置问题)你发现积的符号与因数的符号之间存有什么关系?

③【猜想与归纳】(设置问题)经过观察、思考、猜想、你能归纳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吗?

学生通过对“思考与交流”、“观察与发现”、“猜想与归纳”等栏目内容的讨论和交流,更能使学生所学知识前后联系和横向对比,并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有理数乘法法则成立的条件和适用范围.

除此之外,实际上在本教科书中也时常出现了“归纳”的内容.如在七(上)“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一节中p44有“你能总结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吗?”;p48有“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吗?”;在“简单的统计图”一节中p87有“制作扇形统计图的步骤”;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一节中p169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一节中p179有“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等.这些内容都有必要设置“归纳”栏目.在此,可借鉴人教版教科书设置“归纳”栏目,以突显其重要性.

3.4加大练习题的数量

每一课时后不少于3个练习题,形式可以多样,如填空、选择、解答均可,紧扣教材,注重“四基”.同时,精心选编现实生活和数学发展中的典型问题,通过分析和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强化知识之间的联系,领悟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使问题在教科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注意问题的基础性、思想性、开放性和趣味性,在“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探索拓广”各环节下,有针对性地选配习题,为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

3.5对部分教学内容可作适当合并或调换

为使本教科书的教学内容更加系统、更有助于学生接受和掌握,可对有关章节作适当的合并或调换.如七(上)第1章我们身边的图形,对于新入校的初一学生来说,接受起来确实有些难度,往往不能正确运用几何语言,建议与有理数一章调换顺序;七(下)第11章图形与坐标(含一次函数)与第12章二元一次方程组调换一下顺序,这更便于求一次函数解析式y=kx+b中的k和b的值;八(下)第7章二次根式这一章最好放在八(上)实数一章之前学习,有利于勾股定理等内容的学习,因为勾股定理这一章节的问题都涉及到二次根式的相关知识,同时,第2节与第3节调换一下顺序,即学习了积的算术平方根、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后接着学次根式的乘除法,把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后移,在二次根式的化简中补充分母有理化(可作为阅读材料),为解直角三角形做好铺垫;九(上)第3章一元二次方程中,在学习了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之后,适当增加用十字相乘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知识(可作为阅读材料),因为它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便捷工具,也是解决函数问题的有力助手.

鉴于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不再使用计算器,建议把八(下)第9章解直角三角形中的例题、习题的非特殊角改为特殊角,同时删去第3节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比的内容.

3.6增加“课题学习”内容

课题学习是新《课标》规定的数学学习内容四大领域之一,它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加深对前三大领域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每册教科书可增至为两个课题学习内容,一个在期中,一个在期末.如七(上)学习了第4章数据的收集与简单统计图后可补加课题学习,如制作统计图或人口图;八(上)学习了第6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后可补加课题学习,如利用不等关系分析比赛等.

初中数学经验交流材料篇5

一、转变组织方式,正确判断探究结果

持有“重过程、轻结果”观点的人认为,学校能为学生组织的探究活动,在科学上是已有定论的,因此学生的探究活动只要注重过程就行了。可问题就出在这里――科学上已有定论的东西为什么还对学生遮遮掩掩?学生参与探究过程是基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只“探”不“究”不符合人的认知心理,也与教育的本意相悖。

在实际探究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或作出的假设往往是发散的、多元的。如《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一课,教材主要对水分、温度、空气因素进行了探究,实际教学中学生们还想到了土壤、光、营养物质甚至空间是不是种子萌发必要条件。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将这个探究的组织方式进行了改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课时,明确目的,提出问题: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环境条件?对于学生做出的种种假设,教师不解释不判断,只是让学生任选一个条件作为研究内容,然后发放基础实验材料(每人两个自封袋若干种子)、讨论实验计划。第二课时,学生拿着自己的实验装置,交流实验方法,汇集个人结论,得出最终结论。

经过这样的组织,在以下两个方面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首先,对于探究的问题,有了正确的结论。通过各种自主的操作过程和实验现象,最后,学生们不仅掌握了教材例举的“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而且知道了“土壤、光、营养物质”不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纠正了以往的认知偏差。

其次,对于探究的过程,有了多样的做法。学生们在保证了对照实验的前提下,控制“阳光”这个变量时有的用盒子罩,有的用黑布蒙,有的用锡纸包;控制“空气”这个变量时有的是直接挤出空气,有的是用针头抽出空气,有的是把塑料袋灌满水后在袋角扎一小洞通过流出水排出空气,留下少量水供种子萌发。其中最令人难忘的是一位同学对“空间”这个条件的探究:把吃口香糖剩下的塑料板凹槽中放入种子,再塞上纸巾填满空间,纸巾洒水供种子需要,上下两块塑料板对齐后以透明胶封口――以此来限制空间;第二课时中进行交流时已经有4粒种子发芽,由此这位同学得出自己的结论:种子萌发不需要太大的空间,因为种子萌发的力量很大。学生的这些做法可能不太严密,但将这些做法予以展示与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

二、做好数据统计,科学认识探究结果

探究实验中,记录和整理数据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学生分组探究、分组记录的数据不可避免地存在偶然性,因此对全班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是十分必要的。初中生物学教材中有10余项探究需要进行数据处理。通常,这是个繁琐的过程,而利用excel的图表处理功能则可以实现数据分析的自动化。例如,“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过程中,投影仪发挥了电子黑板功能,及时记录来自学生的教学信息,实现信息的共享和效益最大化。excel处理数据的同时,柱状图动态反映湿度大小,分析过程方便、快捷,实验结果科学、直观。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这本身就是一种务实的科学态度和教学过程,真实可靠的实验数据就是一种科学的实验结果。这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素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补充活动内容,适当外延探究结果

初中数学经验交流材料篇6

关键词:数学;反思教学法;构建;初中生

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今天,初中数学工作的过程与初中自身发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简单的说,初中是由众多的学生与老师组成的,通过各种关系相互联系的联盟。人要在其中能有发挥个人的特质,实现自己的价值,必然需要得到大众的认可和处理好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因此,初中数学教学在初中管理工作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1]。

一、反思教学法初中生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反思教学法是一个与认知教育相对应的教育概念。反思教学法指的是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的教育力量,主要是通过语言的劝导、形象的感染和行为的影响,激起受教育者的感情共鸣,使其形成正确的思想。重视反思教学法,就是关注入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也是关注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如何与思维机制一道发挥作用,以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

从数学思维、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角度来对初中的初中生数学问题进行研究,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来揭示初中生数学现状和规律,从而为有效解决初中生学习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将初中生数学问题为课题进行研究,不仅丰富了教育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内容,还拓展了有关初中生反思教学法问题的研究,从而提高初中生的思想素质。初中的初中生学习建设在整个初中生数学思维建设中,必然处在至关重要的环节中,应当得到我们各初中在初中生数学思维训练时的重视和发展,将发展学习建设提升到更高的领域中,并不断结合于校园和初中生本身的情感实际中,创新和发展各种途径的建设思路[2]。

二、反思教学法在初中生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塑造学生的内在品质,让培养的人才内外兼修

初中数学作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应当提升到一个更高层次中,通过合理有效的活动形式去弘扬和培育。在各初中,纷纷开展着很多培育学生诚实守信的活动形式,最普遍的是诚信考试倡议[3]。

当然,我们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部分学校教学活动的单一性,单单的学习考试倡议,略显单调了些,并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数学思维教育体系。在开展的比较多样活动的学校,很多活动往往会为教学活动让路,大部分是通过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和休息时间来开展,造成部分学生的抵触和不配合,使得活动开展的效果大打折扣。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必须通过初中生主动的活动,让学生亲眼目睹形象生动的数学过程,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从中感受数学的力量,从而促进数学的学习。

(二)数学教学既要坚持有效的传统形式又要与时俱进

传统的数学多采用人们所能接受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工作。但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数学也要与时俱进“以人为本”。需要与初中生进行情感交流以、促膝谈心,找准初中生的思想脉搏,通过谈心、交流,沟通思想,有效地增强思想工作的效果[4]。在课堂上,各小组汇报各自的活动过程、研究成果与感受,特别是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收获,每组用时不超过8分钟;挑选其他同学对该组的汇报进行点评;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调控每小组的汇报时间,注意学生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闪光点,进行及时的评析和提升,以促进学生深入地思考;评价从多个角度进行,如学生课题选择的现实性,发现等量关系的个数和层次性,活动过程中操作的适切性、独特性,材料的条理性,汇报的清晰性等。活动再反思与课后,通过对其他小组成果的借鉴和自己小组的反思,对本小组的课题,汇报进行进一步的修改整理,汇集各小组报告出一期墙报或小论文集。

(三)数学教学要借助工作特点强化实际效果

一是在实行初中的数学管理中,任何形式数学下培养出来的初中生,只有通过社会发展的检验,才能评判区分出优劣,这是检验数学成果的根本途径,同时也是评判一种数学模式是否合理的方式方法。将初中与数学分离开来理解,也从根本上放弃了数学的本质,造成初中生的畸形发展,完全背离了我们教学育人的根本本质。初中数学发展下的初中生培养,是作为中国社会发展转型时期的重要能量储备之一,应该是科学合理的发展,而不是单一的、不结合人的全面性的发展,也不是被动的、机械式的技能灌输式发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5]。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活动教学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是具体材料的数学化,即将实际生活中的数学材料转化为数学模型;二是数学材料的逻辑组织化,即通过辨析、归纳、直觉、类比、想象,寻找方向和线索,用逻辑方法把数学材料组织到逻辑体系中去;三是数学结论的应用化,即把理解和掌握结论转变为更加具体的思维,并能同所面临的实际情境相结合,从而创造性地应用结论。不难看出,上述阶段其实是思维活动由上升—探索—再上升这样一个螺旋发展过程。数学材料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因此,数学活动教学很容易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数学模型,设计出引人入胜的情境。

结论

培养我们社会型的初中生,关键在于塑造他们的学习素质,相信我们通过数学培养下的人,即使才能略低,也能很合理的适应将来的社会生存。重视数学,在初中里建立学习的风尚,对于初中环境的优美和初中生的健康成才,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是培养社会型初中生的必要途径。(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区黎里中学)

参考文献:

[1]孔政李.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策略[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02).

[2]刘艳.凸显探究主体提升探究实效——浅谈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J].文理导航(中旬).2011(05).

初中数学经验交流材料篇7

【关键词】高中数学“体验式”教学互动

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认为只有学生学会了才能够去做,这种教学观念导致教学的成败仅仅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方法,这使得学生不能体现出他们的主体地位。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够忽视了学生学数学的“内化”作用,因此,教改中要求对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进行改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学生的体验,促进学生学数学的“内化”作用。

一、“体验式”教学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理论。知识建构理论认为学生是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对知识进行建构的。也就是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的走进教室的,而是已经在以往的生活与学习以及交往活动中形成了对各种问题的理解与观点。并且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利用已经掌握的经验和知识进行推论的潜力。同时,学习也并不是简单的从外到里的转移与传递,而是需要学习者去主动的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建构主义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从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验、独立探究以及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学习。

活动建构的理论。卢梭认为教学需要让学生从生活中以及各种活动中去进行学习,联系生活实际,进而获取直接经验,让学生去主动的学习。卢梭反对让学生去被动的接受承认的说教或者是单纯的从书本上学习知识。卢梭认为教师的职责并不是直接灌输给学生各种知识以及观念,而是要通过引导的方法让学生从外界事物以及周围的事物环境中学习到知识,并与学生的生活和经验进行结合,让他们能够获得有用的知识。体验式教学强调的就是引导学生从数学活动中去体验数学,并通过具体的操作、实验以及实践等内容让学生能够获得数学体验。

二、“体验式”教学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实践

1.预习,为学生提供预习材料,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体验式教学中,预习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为学生准备体验性的预习材料,让学生根据材料进行课前预习,能够帮助学生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并能够促使学生产生出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让学生产生主动探索的内在驱动力。预习材料可以是和学生所学知识相关的各种背景材料、各种预习问题、提前安排的各种实验活动等等。因为每一个学生的生活背景与思维方式都各不相同,学习态度也不同,因此他们就会产生出不同的预习体验,而这些不同的预习体验则能够为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例如在教学古典概型之前,可以提供以下的预习材料:

(l)阅读教材并进行如下实验:

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多次,对结果进行观察并记录。

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多次,对结果进行观察并记录。

(2)通过对教材的阅读与上面的实验回答如下问题:

在这两个实验中所出现的实验结果是有限个还是无限个?

在实验中每一个实验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是否相同?

古典概型具有什么特征?

通过教材与实验能否为古典概型给出一个定义?对于一个实验是不是古典概型该如何去进行判断?

通过这样的预习材料,让学生对古典概型这个概念产生初步的认识,并通过实验获取初步的体验,并且因为实验而产生出对这节内容的积极情感体验。

2.进行课内探究

在进行课内探究时需要为学生创设出一个引入情境,这是教学中的首要环节,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初步的体验都相当重要。在进行数学教学的引入过程中,通过设置生动的情境,更加有助于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激活,并能让学生产生出探索数学规律的乐趣,让数学课堂变得不再枯燥,让学生产生出积极的求知欲望,进而形成积极的心理以及情感体验。在进行情境引入时需要注意的是情境并不仅仅是为了表面上的热闹与形式花样,也不能够占用太多的时间,这样只会产生出画蛇添足、消弱其他教学环节。

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形成良好的感悟体验。在激发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与积极的情感体验后,就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帮助学生体验新知识的形成。新课标十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对于学生的情感体验也相当重视。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点拨与调控,这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在进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并让学生进行互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去“交往、分享与合作”。这个过程中是让学生进行感悟体验的主要阶段。

进行变式训练,对体验进行巩固深化。通过合作探究,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对知识的感悟体验,对于概念或者结论已经基本掌握,但是还不能够进行灵活运用与举一反三。为此需要进行变式训练,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的对体验进行巩固和深化。

3.课后拓展体验

这一个环节是高中数学体验式教学所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通过合理的拓展延伸,能够让学生进一步的对知识进行巩固,拓宽自身的数学视野,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对数学的应用有更好的体验。这个环节中形式并没有固定的,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来进行组织,例如可以是社会实践、数学讲座、数学趣味活动等等。

三、结语

初中数学经验交流材料篇8

关键词材料物理专业建设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s.2015.09.016

ReformandinnovationofmaterialphysicsprofessionalConstruction

――takingChongqingJiaotongUniversityasanexample

LiXiaoyan

(DepartmentofmaterialsSciences,ChongqingJiaotongUniversity,Chongqing400074)

abstractthispaperanalyzestheprofessionalconstructionofmaterialsphysicsinChongqingJiaotongUniversityfromthreeaspects:professionalorientation,teacherteamconstructionandcoursesystem.thepracticehasprovedthatthesereformshaveplayedapositiveroleinimprovingtheprofessionalteachingandscientificresearch.

Keywordsmaterialphysics;professionalconstruction;reformandinnovation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的飞速发展,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和渗透,①及国外先进的教育模式的影响,推动着我国高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重庆交通大学的材料物理专业应运而生。②21世纪初,本校针对我国、尤其西部地区公路工程材料人才培养专业几乎为空白这一状态,依托学校主干学科在交通行业多年的办学优势,通过数学、物理学、化学、材料类、土木类、工程力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成立了材料物理专业。在专业成立后的十多年时间中,我校材料物理专业不断发展和完善,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专业改革的思路与措施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开展:

1明确专业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重庆交通大学材料物理专业的前身始于50年代的建材教研室,长期承担全校公共课程《道路建筑材料》,为道路工程材料的开发、应用和检测培养了大批人才。20世纪80年代本专业从事工业废渣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承担完成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并获多项重庆市科技进步奖。由本专业主编的《现代路面与材料》、《道路建筑材料》等教材长期为交通行业道路工程材料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教材,我校主编的《工程材料手册》是道路工程设计中的行业技术指导书,撰写的《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是该领域国内早期专著之一。依托于学校的优势学科,结合学科发展趋势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校于2005年成立的材料物理专业,招收材料物理专业本科生。本专业立足于材料物理在各领域的应用,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为背景,材料物理为基础,加强理、工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突出基础、创新和继续学习能力的人才培养特点。将本专业建设成为西部地区有一定影响的材料科学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理化力学基础、专业知识及外语、计算机等综合能力,具备工程材料开发应用、检测、加工成型的基本能力,适合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应用、教学与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立足重庆、面向全国,在金属塑性加工、塑料及橡胶材料加工、焊接、模具设计制造等领域,服务于重庆及全国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结合汽车、船舶及钢结构件制造等行业的需求,将本专业建设成为行业特色鲜明、重庆领先的专业。开展学科多层次、多尺度交叉,构建适应面宽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

本专业每四年将组织专家对教学培养方案进行讨论,对学生应该具备的知识体系、能力及素质以及我们这四年来培养的学生的质量做评估,在此基础上对培养方案做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培养方案的讨论包括: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主干学科和核心课程、各类课程学分学时分配及毕业学分要求、采用双语(或全英文)教学的课程、课内教学课程设置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要求与安排、第二课堂及学分要求等环节。

其中课内教学课程设置作为培养学生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类基础课以及专业课。在安排课程时根据知识体系的衔接,学生在大一大二期间主要学习通识教育课程,大二开始接触学科专业基础课,大三要以专业基础课和基础课程为主,大四学生则发展其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大四下学期学生以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为主。学生知识体系的要求如下:

(1)通识教育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英语、体育、形势与政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军训与军事理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业指导、创业基础等课程。这部分总共包含了六百多学时的必修课和两百学时的选修课,学分要求修满35分的理论和12分的实践学分。通过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包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参与交流的能力,学生能够综合应用各种手段获取知识的能力,包括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学科专业类基础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学物理方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物理化学、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工程力学、材料科学基础、理论物理、材料制备与合成、电工与电子技术等二十几门课程,学生必须修满约一千学时的必修课和两百学时的选修课,学分要求不少于50学分的理论课和10学分的实践部分。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必要的数学、物理、化学、材料学的理论基础,掌握材料合成、掺杂改性的基本原理,掌握材料制备的主要方法及相关工程技术原理,掌握材料设计、性能优选、工艺优化的原则,以及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关系;能掌握材料设计、材料合成、材料加工、材料分析和材料应用等方面的理论。

(3)专业课程:固体物理、工程材料学、土木工程材料、计算材料学、材料分析测试技术、材料分析测试技术实验、表面工程、功能材料、化学建材、特种陶瓷、加固土原理、工程材料检测技术、实验室计量与认证等约二十门课程。学生必须修满三百多学时的必修课和一百多学时的选修课,包括20学分的理论课和约10学分的实践课程。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材料性能测试与分析的主要技术方法,具备从应用目标出发对现有材料进行成本、工艺、环保、性能和效益综合评估及材料选用的初步能力。并能接受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并能够具有材料设计、材料合成、材料加工、材料分析和材料应用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

2教学团队与师资队伍建设

本专业从教学和科研需要出发,注重对教师的培养和师资队伍的建设,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1)教师培训。本专业对新进入教师队伍的年轻教师,首先接受人事科安排到西南大学进行岗前培训,然后安排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作为指导老师,以老带新,最后由指导教师给出指导意见。一般,新进教师第一学年不担任课程的主讲教师,辅助其他教师讲授课程,如批改作业,答疑等,并要求每月听课6节以上,并作相应听课记录。对其将担任主讲的课程,要求提前备课,准备教案、讲义等教学资料,供教研室其他教师审阅。新任课教师在任课以前,必须首先由本人提出担任某课程的教学,并经过学院组织的试讲考核,考核合格才能任课。

(2)师资队伍建设措施。为满足办学对师资的要求,在继续坚持“保证数量、优化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针下,加强对年轻教师的职业规划和培养。每年逐年引进1~2名专业课教师,逐步建成一支年富力强、学科梯队和知识结构更加合理、治学严谨、具有开拓和创新能力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在职的教师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具有工程和企业背景中青年教师,并将加强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包括实践培训。

在重视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的同时注重对教师科研潜力的开发。分批次每年派出一定数量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到省内外及国外知名高校进修。学校及学院每年邀请多名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做报告和学术交流,并对青年教师撰写基金申报书以及对科研工作中遇到的困惑给予指导。

3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总结本专业成立以来对本科培养计划的改革经验,借鉴国内外著名高校相关领域的课程体系,促进教学团队和系列教材建设,编写出版一批高质量、适用于材料应用方向人才培养的特色鲜明的教材。

加强实践教学在计划中的比例,对实验教材和实验指导书进行科学合理的修订,减少验证性实验,充实和加强设计性、综合性和自主开发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逐渐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每年新增一到两个校外实习企业,鼓励本科高年级学生及研究生到科技孵化园实习。

加强对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指导,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实践活动,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切实加强社会实践、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确保各环节的时间和效果。

通过典型案例或专题讲座等途径,采取互动式、启发式等教学方式。每年邀请多名学术专家到校为学生做学术讲座,增长学生的见识,激发学习激情。每年邀请多名包括企业领导、政府管理人员在内的行业专家来校做指导工作,完善我们的毕业生就业方面的准备与指导工作。

加强对教学实验室的管理:材料物理专业实验室主要包括材料物理实验室、建材实验室、道路实验室及工程实训中心,这些专业实验室及校外近十个实习基地为学生掌握材料专业基本实验技能及了解工程材料应用提供了必要的平台,较好地满足教学需要。材料实验中心建立了完整的实验教学质量保障制度体系,确保实验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管理制度的制定体现了以学生为本,既具有人性化又具有规范化。本专业在土木工程材料方向的教学教学仪器已比较完备,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以及功能材料、纳米材料、能源材料等新材料方面的教学仪器在完善当中,包括:场发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核磁共振仪、傅里叶变换拉曼谱仪、俄歇电子能谱仪等。

加强对学生实践活动平台的建设,包括:土建类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大学生创业创新基金资助项目、材料物理实验室综合开放性实验、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等、校企结合加强学生实习基地建设等多种渠道。

总之,就材料物理专业的建设而言,重庆交通大学通过建立明确专业定位,加强教学团队与师资队伍建设和优化课程体系三方面的努力,基本形成了较完善的专业教学和科研体系。然而,学科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本校的包括材料物理专业的材料学科均处于发展壮大之初,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注释

初中数学经验交流材料篇9

好的数学教学内容应从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使数学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变得有趣、生动,容易感受。

1.提前熟悉比较抽象的学习材料

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历,有些知识学起来感到吃力,这就要我们在教学这些知识之前,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数学素材,为数学提供感性认识。如我在教学六年级“利息”前,便组织了一次存钱活动。通过活动,使孩子们获得了不少有关储蓄的知识。

2.补充“生活化”的数学材料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补充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去体验。例如,学习“圆的面积”时,学生理解了圆的面积计算方法后,补充了这样的问题:想办法算一算操场上树干的横截面积是多少。孩子们踊跃发言。一个说:“求圆的面积要先知道半径,只能把树砍下来量了。”有人反驳说:“那怎么行呢?树一砍下来就会死掉了!”经过争论,大家达成了共识:先量出树干周长,算出半径,再用面积公式去算大树横截面积。下课后,不少孩子都迫不及待地到操场上去量,去算,自然而然的进入到了亲身体验的境界。

二、创设问题情境,使生活中的问题成为数学探究对象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学生便会能感到亲切,能主动学习。例如:数学简单归一应用题,教师先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现在要求很快测算出全班48位同学在一分钟内大约能口算多少的题数,怎样测算呢?学生讨论后,争相回答。生1:可以先统计全班每位同学一分钟内口算的题数,再把他们加起来。生2:这样太麻烦了,我只要先测出一位同学一分钟内口算题数,再乘48就可以了。生3:这个办法不可取,如果选出的这位同学算得快,算出的得数就太大了;如果选出的这位同学算得太慢,算出的得数就太小了。学生都认为第三位说的有道理,怎么办呢?这时,一位同学兴奋得说:“可以先测出几个同学算得题数,计算出他们的平均数后在乘以48。”大家都认为这个办法好。由于这例题是师生共同探讨产生的,所以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类题的解题思路。

三、优化学习材料,让学生体验“探究式”学习的成功

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与当前要讨论的问题之间的距离,来设计有结构的学习,设计的材料如果太难,学生的学习往往会不能成功,影响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就不会有愉快的体验,如果过易,思维强度不够,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逾越的体验就不够强烈。所以我们要安排由易到难的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四、优化数学活动,使抽象的数学概念让学生容易接受

数学概念课一般比较抽象,如果把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的“数学事实”,采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施教,就能卓有成效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如教学“毫米的认识”时,教师提供硬币、扑克等实物,不仅能使学生很快的理解知识,也会激发学生学的习积极性,迅速形成毫米的概念。

五、“实践操作”是体验学习的主要方式

学生有积极进行实践的天性和创造的欲望,我们应该放手让学生动手,使他们在“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各种探索活动。

1.开设情境,引导体验

教师要以宽容、友爱、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个学生,使他们身心舒展起来,然后通过创设情境,提供学习材料,才能使其积极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要引导学生体验,教师必须给他们提供机会,凡是学生能操作的,都让学生去做。这样既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可加深对操作对象的印象。例如,在一年级“长方体、正方体的初步认识”一课中,学生已初步实现了从“模型”到“图形”的转化,但不要到此为止,要继续对比“模型”到“图形”的观察。一个学生提出“正方体图形的侧面为什么看上去是斜的”(平行四边形),这就是富于思考的体验。在比较长方体和圆柱实物时,又一个学生说:“我试了一下,圆柱可以滚动,而长方体不能滚动。”这便是对具体事物进一步探索的结果,只有这样,学生才真正成为认识事物的主题。

2.组织实践,课后延伸

创造源于实践,实践活动是一个连续、完整的过程。仅仅满足课堂上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便用实践性作业的方式,安排课后的实践任务,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深化和巩固。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后,我布置了这样的实践作业:如果将10盒火柴包一包,你能设计出几种不同的包装方式,你认为哪种好?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认识到,通常情况下表面积越小越好,越省料。这样,学生便进一步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同样也培养了实践能力。

六、“合作交流”是体验学习的有效途径

交流的目的,不在于学生解决多少问题,获得多少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思考。

1.提供学生了解与交流的话题

课堂交流是一种开放式的探索活动,它比教师讲和个人自学更能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他们应用知识的兴趣。例如,学习“加碱应用题”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小强离学校900米,小丽家离学校400米,小强与小丽家距离多少米?”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发言,个个不甘示弱,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他们根据居住位置得出了很多答案:如果两位同学住在相反的方向应是900+400=1300米;如果是两个学生住在同一方向应900-400=500米;还有地说:如果小强、小丽家和学校位置是三角形,那就很难求出两家相距米数,但相距米数比500米多,比1300米少……

这样的讨论,对于养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2.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

初中数学经验交流材料篇10

一、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问题的选择。问题是激发学生开展综合与实践活动的直接动因,也是学生经历数学实践与思维活动的载体。问题的选择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在学生身边发生的,或学生需要了解、熟悉的事物作为实践活动的主题,这样,学生容易理解并愿意开展实践活动。二是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挑战性,便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调查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加以实践。三是具有一定的数学内涵,体现数学与生活及其他学科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联系。把数学领域的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

二、创设情境,提供研究材料与探究空间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紧密结合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需要和教材的进度,在研究材料特点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定准研究点,根据研究内容,创设情境,提供那些与揭示数学概念、数学道理有关的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材料,使易于学生操作,让学生放手实践。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分别给每组提供三套实验材料。第一套: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第二套:圆锥的底和高分别大于圆柱的底和高;第三套:圆锥的底和高分别小于圆柱的底和高的圆柱与圆锥。然后让学生借助水或沙子等材料,运用这些材料分组实验,探究圆锥与圆柱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动手实践中,通过观察、实验、猜想、证明这一相对严密的思维过程,得出这样的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1/3;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或大于或小于圆柱的体积。在这一实验探索的过程中,学生既学会了选择材料、运用材料,也学会了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学会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探究空间,便于学生进行实践探究,教师在提供实践活动材料时,应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提供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二是提供的材料要能够全面揭示数学的本质;三是要根据不同的探究思路提供不同的材料。这样,学生在开放的空间里自主探索、发现,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践活动方案,焕发主体活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有意识的行动,教师需要激励他们,达到实践活动的目的。在组织活动时,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与体验,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用各种感官去感知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而且要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多种可行的实验活动方案。例如,李老师带25名同学去游乐场,售票处规定成人票20元,学生票15元,团体券10元(10人以上算团体),请你设计几种购票方案,怎样买票最便宜?这一活动内容,无论是哪种方案都是学生自己设计的,自己尝试探究完成的。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最后获得的不仅是最佳方案,还有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既巩固了数学知识,又发展了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感受数学的力量,体会数学的价值。

四、注重过程体验

数学实践活动的主要学习方式是研究性学习。经历数学活动过程本身已经成为数学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目标。综合与实践活动有别于具体知识的学习活动,要特别注重活动过程的展开,重视学生在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活动的灵魂,是学生主体意识的体现,也是革新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体现。只有培养学生有一双数学的眼睛、一颗数学的大脑,才能使学生摆脱过去依赖思想和模仿、记忆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过程生发体验,过程激发灵感,过程引发创新。比如,在教学“周长的认识”时,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围一围、量一量等活动,在大量的操作活动中体验、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在实践中得以升华,并对以后“周长的计算”的学习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这一过程让学生在自己的操作、实验中去观察思考,去体验,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收获。以活动促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同时发展数学能力。

五、重视合作交流

学生在经历实践活动过程的基础上,自然会形成对问题解决或活动过程的独特认识和体验,在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离不开合作交流,因而要十分重视给学生提供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分享学生群体的智慧。在师生、生生,小组与小组、小组与大组等的交流中,学生对知识或活动内容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所以,在合作交流中要让学生想说、敢说、乐说,畅所欲言,展示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在撞击、知识在整合,在相互启发的过程中思维会实现质的飞跃。

六、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过程性评价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活动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总结、反思和评价。采取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式。评价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体会。然后小组内展开互评,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行为、情绪情感反应、参与程度、努力程度、合作程度等多方面进行评价。教师根据自己平时指导的情况,从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知识技能、任务完成情况、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客观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以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开展下一轮活动的动力。这一过程对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是十分重要的。

小学数学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效结合,使学生在开放的空间里探索、发现,进行独具个性化的探究学习。让学生在思考中学数学、在活动中学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学数学。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精神。

参考文献:

1.刘敬明,《论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效发展》,《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0年12期

2.周红俊,《在实践中学数学》,《新课程(教研版)》2011年第2期

3.葛礼俊,《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初探》,《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