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个人交流发言材料十篇个人交流发言材料十篇

个人交流发言材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4:14:09

个人交流发言材料篇1

    首先感谢上级团组织给我这样的学习、交流机会,我的发言题目是:抓隐患,促整改,我为集体企业青安岗工作做贡献。

    2003年是xx铝厂二次创业的起步之年,同时也是我们贵铝工贸实业总公司改革、改制、稳定、发展的一年,为用实际行动为总公司2003年各项生产经营任务的顺利完成多做贡献。我厂团支部按照总公司团委要求,在厂党支部的指导下,积极开展青安岗工作,真抓实干,以实际行动为厂及总公司生产经营任务的完成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我作为一名普通的青安岗岗员,在工作中能够出主意,想办法,见行动,在青年安全学习、监督、巡查、整改方面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工作表现和成绩得到了团支部和厂部的一致肯定,现将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向各位领导和青年朋友们作汇报,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帮助。

     一、提高认识,做好宣传,我为做好青安岗工作创造良好氛围

     我所在的白云铝工业设备制造厂,是工贸实业总公司的一个下属单位,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贵铝改制上市后,生产任务量大幅度萎缩,厂部生产经营形势十分严峻。而没有安全保证的生产,将是不可靠的生产,一旦出了事故,企业干多少产值也补不回来损失。为此,团支部积极为行政排忧解难,主动围绕生产经营工作做文章。在厂领导的重视下,我们积极开展青安岗活动,为企业安全文明生产服好务。作为团支部支委,我积极参加支部青安岗学习、督查活动,并配合支部,组织厂团员青年,按照总公司团委要求,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学习、巡查、整改过程,我明显感觉到,自己和厂部其他的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觉悟都得到了提高。我们团支部中的绝大多数团员青年,都是工贸公司安排就业的中铝贵州企业的厂、分公司职工子女和家属,作为集体职工,我们和贵州铝厂其他单位的正式职工相比,在很多方面还存在差距,但在工贸总公司领导的关心下,在铝工业设备厂领导的帮助下,我们在工贸公司这个大集体里,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我们决心在贵铝改制后的今天,为工贸的生存、改革、发展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多做贡献。我作为支部的宣传委员,为搞好青安岗工作,先后不定期出了数期以安全生产、青安岗知识等主题为内容的专题黑板报,在“安全生产活动月”里张贴了宣传标语,悬挂“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等宣传横幅,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扩大了宣传效果,营造了良好的青安岗活动氛围,为我厂实现全年安全责任事故为零的目标做出了贡献。

    二、抓隐患,促整改,和厂部安全技术员一起做好青年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大家都知道,青安岗活动宗旨是确保青工安全文明生产,确保全厂安全生产全年无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作为团支部的支委之一,我和厂部的安全技术员一起,还承担了对团员青年们进行安全培训和安全教育的工作。这项工作说起来简单,但要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出成绩,还是很难的。

    拿我们厂来说,我们铝工业设备制造厂,主要生产加工的是压力容器,体积庞大,动辄是数十吨的重量,需要人爬上十几米甚至几十米的冷凝罐等容器上进行焊接,工作强度大,技术要求高,安全生产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全厂72名职工中,团员有10人、青年有24人,青工比例是相当高的,在这种情况下,做好青安岗教育培训工作,防患于未然,意义十分重大。我厂生产涉及铆工、电气焊及多种特种设备、专用机具的应用,这些有不少是特殊工种,须在取得安全操作证的同时,还须取得这一特种作业资格方可上岗操作,这些特种作业人员基本上全是青年职工。厂团支部在党支部的全力支持下,积极搞好青年安全技术培训和考核工作,我和厂部安全技术员一起,作为安全巡查考核小组成员,严格培训,严格考核,用过硬的生产技术知识为保障安全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2003年,我厂共进行了5批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90%以上人员是35岁以下青工,其中,青年焊工17人次,电工8人次、叉车工5人次、吊车工4人次,青年安全教育培训人数约占全厂职工的1/3,共在安全督察活动中查出安全现场设备隐患13起,整改率达100%,为搞好全厂安全生产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以上是我作为一名普通的青年安全监督岗岗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所做的一些工作和取得的成绩,离上级团委和厂党支部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努力工作,多为企业安全文明生产和取得良好的生产经营成绩做贡献。

个人交流发言材料篇2

一、导入环节

对于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导入的具体策略有如下两个:

1.透过标题交流背景知识

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每段阅读材料都有其语言背景,在阅读课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分析标题,通过标题这一窗口与文本初步交流,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更充分地理解材料提供保障。有些背景如宗教、历史、地理等与我们生活相隔较远,需要学生课前去收集材料、熟悉背景知识。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就自己对标题的理解进行交流,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了解阅读材料的文化背景知识,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全文的欲望。

2.透过标题引导学生自主猜测

除了上述的透过标题去熟悉文化背景外,我们的导入还可以引导学生透过文本的标题就文本主要描述的内容进行猜测,然后进一步猜一猜文中可能会出现哪些词汇。这一过程也是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的过程,学生猜测后都会急于想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文本是不是表达的这个意思?文本中有没有这些词汇?由这些动机出发继而驱动学生更为积极地阅读,实现与文本更深层次的交流,更重要的是这种交流还能有效训练学生根据中心词、中心意思自主组织文章的能力。

二、泛读环节

泛读是立足于语篇阅读文本材料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炼文本主题句、中心思想的过程。泛读要求阅读者在文本材料中抓住关键词,对自己感兴趣的或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事实进行迅速地查找,如抓住数字、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相关信息,快速地理清整个阅读材料的结构。

泛读环节需要教师事先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速读,即在学生与文本进行交际之前,师生先进行交流,从外部对学生的注意力进行控制和影响,有选择性地、顺向地优化文本交流问题中的信息。当然,学生的认知和阅读能力达到一定程度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设问,直接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文本交流。

实践经验表明,泛读的过程是学生主要精力分配到主要信息上的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获取更多信息的愿望,提高其进行信息筛选的能力。

三、精读环节

通过泛读环节,学生与文本快速地进行了交流,了解了文本的主要内容和结构,为精读提供了可能。笔者认为精读是基于教学任务、教学目标与文本深层次的交流。那么,精读要在交流中获得哪些信息呢?

(1)文本语篇各个部分的含义是什么?(2)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3)主要事实和关键信息有哪些?(4)整个语篇的逻辑关系怎样?内在联系怎样?(5)文本材料中有哪些熟悉的、陌生的语言结构和语言点?等等。借助于精读这一深度交流的环节,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知识,还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的条理性,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提升。

四、复述和讨论环节

导入、泛读和精读环节大多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与文本交流,也可以说是学生个体自我交流的过程。英语教学除了要与文本交流、自我交流,更重要的是要与他人交流。复述和讨论环节恰好能够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复述是学生建立在文本阅读、理解基础上的口头表达,是对阅读材料的重新组织,通过复述实现对材料更好地理解。

个人交流发言材料篇3

一、分组有效

有效分组是为了有效地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建立结构合理、互帮互助的合作小组是基础,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一步。

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的学习者,为此,要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进行细致的研究设计。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情况,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争取小组间的零差距,做到每个小组的实力相当,每组人数一般为4至6人,并推选知识基础扎实、兴趣爱好广泛、学习能力较强、心理素质较好的同学担任第一任轮值组长。每五六周根据实施情况改变一次编组,轮换组长,给每个学生创造机会,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提高。

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率,组内成员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者、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代表等,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鼓励每个组员要积极参与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及时补充修改自己的看法。这样可以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长处,特别是给那些平时不愿意说话或是不敢说的同学提供展示自已的机会,让每个人在活动中做到:会倾听、会表达、会讨论。

二、准备有效

1.精心设计活动

一是合理选择活动内容。数学课堂中,有些内容是适合独立探究的,有些内容是适合动手操作的,有些内容是适合合作交流的。适合合作学习的数学内容一般有以下一些特征。①对于需要通过概括抽象得出,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以后应用中容易出错的数学概念、原理,可以进行合作学习。②对于一些原理的探寻,或得出符号化的结论有一定困难时,教师可以考虑分解或转化问题,创造条件让学生合作学习。③问题具有挑战性,独立解决起来比较困难。④问题具有开放性,仅靠个人思考不全面或在解题策略、结论上存在很大争议。⑤问题具有探究性,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可以使学生对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一个亲身体验,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因此,不能将合作交流活动滥用,那样只能使合作交流成为一种形式,走的是过场。二是合理设计活动程序。合作交流活动是否顺利、有效,活动程序必须合理。设计时要围绕课时目标,把活动分解成几个环节,各个环节应目的明确,内容具体,有针对性,而且应环环相扣,活动自然流畅。本人在教学五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时,设计了观察活动,活动有以下几个环节:①学生在自己的位置观察小组提供的物体,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并完成观察记录表;②小组内交流观察记录,形成小组讨论结论;③小组代表在全班汇报交流,形成全班讨论结论。通过观察、组内交流、全班交流等环节,学生对“从不同的位置观察长方体,看到的面的情况是不一样的,至少可以看到一个面,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的观察经验获得就很真切、深刻。

2.精心准备活动材料

活动材料包括工具材料和学习材料,是学生数学活动的内容载体。活动材料越丰富,就越能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协同参与,活动的有效性就更强。工具材料应尽量让学生收集准备。学习材料有的应按个人准备,有的须按小组准备,教师在课前就应根据设计准备好。

三、组织有效

1.合作活动

合作活动要充分体现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合作活动前,教师应明确提出活动任务,小组应根据活动任务明确分工;合作活动时,组内同学要积极主动参与,团结协作,共同完成本组活动任务,教师要注意观察,及时给予有困难的小组以帮助,或者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活动当中。合作活动结束,应立即收拾活动材料,或提醒学生停止活动,避免学生沉迷于当前活动,而影响后面的学习。

2.交流活动

交流活动应着力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意识、交流意识,在交流活动中学会倾听,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陈述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交流前,教师应明确交流的内容;交流中,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参加学生的讨论交流。组内交流,应是人人发言;组间交流,应是发言人代表小组发言,交流的内容应是小组的意见,而不是个人意见,发言以“我们小组认为”“我们小组的意见是”等形式进行。

个人交流发言材料篇4

一、自主创设环境,调动参与激情

大班幼儿已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与积极性,因此,教师将创设语言区环境的任务交给幼儿,以充分发挥幼儿创设环境的主动性。

1.语言区位置的选择尊重幼儿意见。让幼儿展开民主讨论,各抒己见。有的说语言区是看书、讲故事的地方,应该放在教室的外面,这样安静;有的幼儿认为语言区里要听录音、看VCD、看图片,要放在教室里有电源、靠近电视的地方,方便操作。最后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笔者将语言区设置在一个相对独立又安静的角落。

2.语言区内容的选择体现多元化。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能力的不同,在语言区里先后创设了图书角、看图讲述角、木偶表演角、电视播报角、拼音角、识字角等活动区,并用小屏风、小栅栏或小操作台将活动区进行开放式分割,互不干扰,以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

3.语言区材料的投放注重多样化。有图书、木偶、故事盒、电话、答题卡、访问卡、拼音卡、三段式识字卡及书写记录材料等。材料根据主题的内容分专题陈列,定期更换。放置位置灵活,使整个语言区变得生动,有效提高幼儿的交流质量,幼儿更加喜欢。

4.语言区活动规则的制定实现自主化。幼儿分组自主讨论制定语言区的活动规则。例如,看书、听录音时要安静,要和同伴大胆交流,收拾时要摆放整齐物品等。活动规则用符号记录的方式记录下来,张贴在语言区醒目的位置。

语言区环境创设过程中幼儿是主人翁,他们很投入地设计区域蓝图,积极地参加区域活动,而且能较好地遵守自己制定的区域活动规则,前阅读、前书写学习的激情被充分调动起来。

二、丰富区域内容,激发活动热情

1.围绕主题活动选择幼儿熟悉的内容。结合主题探究活动“美丽的秋天”的开展,会在语言区中投放秋天的图书、图片、资料,让幼儿自主阅读并和同伴交流对秋天的感受;结合主题探究活动“周围人们的工作”,会让幼儿当小记者去采访周围人们的工作情况,并用符号记录下来带到语言区来交流。这些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幼儿的前阅读、前书写能力。

2.满足幼儿兴趣需求,调整语言区的内容。如前一段时间教师发现幼儿很喜欢看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就及时调整活动区内容,投入“喜羊羊和灰太狼”系列小卡片,让幼儿以扔骰子的游戏形式,来讲述“喜羊羊”及其朋友的外形特征与性格特点,受到了大多数幼儿的欢迎。语言活动区天天爆满,讲述内容也从“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故事变为自编的新传,形式也从讲故事转变为表演故事,大大提高了幼儿的讲述水平,促进了幼儿前阅读能力的发展。

三、活动形式多样,重在发展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多样化、富有情趣的区域活动形式,促进幼儿前阅读、前书写能力的发展。

1.自主选择式。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材料、内容,开展各种语言活动。如自编自演木偶剧,掷骰子编故事,模仿或自编广告表演,抽卡片你问我答等等。

2.材料互动式。提供背景操作台与多样可移动的小材料,让幼儿在操作台与材料相互作用中发展语言能力。如一年四季背景台、各种各样的四季树、活泼可爱的动物插卡。幼儿不停地操作材料进行语言讲述。

3.交往发展式。让幼儿以小记者、小讲解员、电视主持人等身份做采访,与同伴、教师互动,促进幼儿运用语言能力的发展。

4.记录活动式。运用观察记录、讨论等手段,使幼儿自己表达心理话,培养其前阅读与前书写能力。

5.科学幻想式。借《蓝猫淘气三千问》、《喜羊羊和灰太狼》中的卡通形象,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讲述。

6.倾听评价式。通过听故事、儿歌以及周围人的对话,培养幼儿倾听能力。如让幼儿戴上耳机听故事、儿歌,运用传声筒来传递悄悄话,评价同伴讲故事的水平等。

个人交流发言材料篇5

就语言教育的角度讲,在区域活动中,幼儿间交流比较多,接近畅所欲言的状态,这样可以保持幼儿“说”的积极性。更多地提供了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充分交流的机会,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探索。

一、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满足幼儿参与表述活动的愿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要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用语”。因此,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中,我们创设了如:“小剧场”、“宝贝话吧”“流动餐车”“电视新闻台”“娃娃家”等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区,幼儿在这种平等、轻松的区域环境下,畅所欲言,尽情地发泄心中的各种感受,更好地促进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1、在创设活动区的过程中,物质材料的投放是关键。首先我们充分利用本班的空间,合理布局,让幼儿有一个自由优美的环境,使活动室的环境有一种流动的美感。孩子们每天置身其中有一种愉悦感,每天盼着来幼儿园,每天盼着进活动区。为他们的交往合作提供了初步的物质基础。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对美的感受和欣赏能力。为此我们投放花架、塑泥、桌面及大型积木等所需物质材料,搜集半成品材料,孩子们在区域中,在自由操作活动材料、充分感知活动内容、自主地与同伴交往中,会情不自禁地开口说话,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觉。

2、区域活动的创设紧紧围绕主题活动展开。在投放材料时,根据主题及时更换,有的放矢,为主题活动服务。这样就使孩子们在活动区更有交流的共同话题。如在“娃娃家”中,在“家乡美”这一主题活动时,老师和孩子们共同搜集、布置,创设了茶艺馆的场景,幼儿可以扮演顾客和老板,来品尝家乡的美食。而在“可爱的家”这一主题活动时,又会布置成温馨的家居环境,挂上全家福,拜访各种“家具”、“电器”等等,幼儿扮演各种家庭角色,进行各种来源于生活的表演游戏,在区域活动中不仅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在不知不觉中促进了幼儿语言表述能力的发展。

3、活动区操作材料适当超越幼儿的已有经验,对幼儿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孩子的兴趣才会持久,并积极的去探索、实践。如在美工区投放绘画材料时,小班要提供老师加水调好的颜料、宣纸、棉棒等,孩子会用手指或棉棒进行涂画,颜色形象千变万化,孩子用手来操作不会感到特别困难,但又有挑战性,因为他要兼顾颜料不洒到身上。孩子们在一次次的活动中交流着自己各自的发现,炫耀讲解自己的作品,孩子们就会拓宽自己的词汇量,表述能力就在这样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

二、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

快乐的心理环境促使了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从而为培养良好的表述能力奠定了基础。

1、转变教育观念,创设平等的氛围;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首先老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放下架子,做孩子的朋友,创设平等的氛围。平时和孩子们一起痛痛快快地玩,并在玩中与他们交谈一些使他们感到轻松的话题,这样就能消除他们的紧张心理。在有目的的谈话开始后,不论正确与否,都要耐心地倾听孩子们的发言,然后因势利导,帮助幼儿把要说的话说清楚,想说的话说完整。站在孩子的角度,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尊重幼儿的想法和观点,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和表达,根据实际需要及时调整活动计划,让幼儿有自由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等等,使幼儿的活动有一个宽松的心理氛围。

2、建立良好的常规,减少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培养幼儿的自律。如:逐步建立进区的规则,轮流的规则,交换的规则,区域内活动的规则等等,形成科学合理的内在规则秩序。常规形成之后,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隐形的节约了孩子的时间,培养了幼儿的自律行为和交往能力。

3、注重真实的交往过程。语言的习得不是教会的,而是在不断地重复中、变化中学会的。我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老师随机的、真实情境中拍摄的录像会看到孩子自然而灿烂的笑脸,孩子的交流范围会更广,使用的词语相对会更多;如果让孩子觉察到老师在拍摄他的行为,孩子就会马上拘谨起来,而且会不时地看一下老师,玩耍的兴趣大减,更谈不上去交流了,这一点在中大班更为明显。所以,我们在实践中尽量不打扰幼儿的活动,在自然的状态下随机拍摄幼儿的活动,留第一手资料,及时进行个案评析,及时调整引导策略。

个人交流发言材料篇6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听力能力;大学英语

中图分类号:G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6-0229-02

一、任务型学习理论

任务型学习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它是在语言教学理论快速发展的同时,以语言学理论、二语习得理论、学习论和教学论为基础,遵循教学的基本原则,侧重于学习的过程和问题的解决,并且始终把任务作为语言教学计划和组织过程的中心。它强调在交际活动中使用语言并掌握语言,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参与、合作与交流的交际课堂活动来实现自己的价值(Jackc.Richards,2001)。任务型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有m.Long,nunan,willis和Skehan。其中,Janewillis在“aFrameworkfortask-basedLearning”中这样对“任务”给出了定义:tasksarealwaysactivitieswherethetargetlanguageisusedbythelearnerforacommunicativegoalinordertoachieveanoutcome.(任务总是学习者为了达成一个目标而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活动)(willis,1996)。她认为,学习者需要机会来交流他们想说的话、表达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而为真实目的使用语言则给了学习者回忆和使用所学语言的机会。

二、任务型教学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按照Janewillis的理论,task-basedLearning分为pre-task、taskcycle和Languagefocus三个阶段。在pre-task阶段,教师应先呈现话题和任务,帮助学生回忆或学习有用的单词和短语,明确学习任务,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和使用新的言语的动机。在taskcycle阶段,学生在教师的监控和指导下,以阅读或听力课文为基础,开展相应的任务,进行理解、交际等真实、自然、有意义的活动。在Languagefocus阶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意识地分析和学习任务材料里出现的语言特征,并适当进行巩固性的训练,从而使学生掌握相关的语言点。

1.前期任务(pre-task)

(1)听前预猜。听前预猜指从所给的文字材料中找出微观背景知识,建立信息框架,缩小信息结构范围,帮助学生弄清所听文章的类型、结构和大意,从而激活学生的相关背景知识。或者根据标题进行预猜;或者根据课后练习进行预猜,通过要求学生快速浏览听力材料的练习,从字里行间大致能猜出该篇材料的主要内容。

(2)听前问答。根据听力材料,教师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听前进行思考、预猜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2.任务环(task-cycle)

(1)指导学生抓主题句、关键词和信号词,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突出主题句、关键词和信号词,帮助学生在听懂和理解这些词的基础上领会全篇材料的意思。例如,通过听力材料,让学生重复朗读、书写主题句、找出关键词,并划出信号词,这些训练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投影仪进行。

(2)指导学生进行听中记录。不少学生能基本听懂材料的意思,但常常听了后面,忘了前面,而且对内容的细节记忆不清,其原因是没有养成边听边记录的习惯,教师应训练学生做笔记的能力,将材料中最能概括事物特征和本质的关键词,特别是有关的人名、地名、时间或数字等记录下来。

(3)听后解释。在听录音前,教师对材料中较难理解的词、短语和句子不作讲解,只要求学生听后根据上下文进行有根据的猜测、判断和解释,这样既可检测学生听的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用英语进行描述和解释的能力。

(4)听后回答。要求学生围绕听力材料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和阐述,教师引发讨论,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加深对听力内容和语篇结构的理解,培养学生用英语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形成一个平等的、积极的信息交流的过程。

3.语言点(languagefocus)。对听力材料中出现的重要语言点进行练习。

三、任务型教学在听力课上实践后的思考

1.任务型教学在听力课中的积极作用

(1)任务型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自己观点,然后和同学进行讨论,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听说能力能得到极大的提高。

(2)任务型教学模式有了讨论的环节,学生会关注更多自己了解的内容和获取的信息。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是积极的,而且是有目的学习,这样则更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任务型教学模式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心,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从而培养学生承担责任的意识。

(4)每个小组的任务链都会被划分成子任务落实在每个学生的身上。所以,每个人都有了抒发自己观点的机会。任务型教学法充分地把听的成果转为口头输出,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并实现自我价值。

(5)注重合作意识的培养,任务型教学法在听力中的运用,把以前孤立的人的听力训练转化为个人理解配合有小组讨论的协作形式。这就培养了学生团结一致的精神。

2.任务型教学在听力课中的局限

(1)任务型教学模式使每个学生有自己的空间,教师有时会失去对教学活动的控制,不能很好地监控学生的学习,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有时学生会运用母语交流讨论等。

(2)在任务型教学的任务后阶段,要求学生向全班汇报,使每个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陈述。但是,由于人数的原因,我们往往做不到给每个组的每位人员以充分的时间。这就给任务型教学法在实施程中的管理协调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3)为了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尽量要做到任务接近生活有趣。但是,我们的听力教材有时选取的材料并不适合学生,而且知识面和性别的差异也会给教师在设计任务时提出挑战。

(4)任务型教学法在听力教学中的运用是以给定的听力材料为基准的。我们同时发现,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是不平衡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往往在一个小组中学生们各持己见,学生的个性冲突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3.对任务型教学法运用于听力课程的几点建议

(1)为了使教师清楚在教学过程中投入多少时间,任务型教学法在听力课上的实施,要求教师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教学内容。为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好记录。

(2)任务型教学模式不同于其他传统教学模式,学生拥有自己的空间和时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因此,教师需要控制好课堂秩序。

(3)多方面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有的放矢设计教学任务,对学生实际情况的掌握会有助于教师设计他们感兴趣又愿意努力去完成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个人交流发言材料篇7

一、师幼互动中――环境与材料支持,激发幼儿语言的兴趣

语言一定是在与语言环境中进行的听说双方的互动。儿童可以“浸没”于其中的环境包括书本环境和非书本环境。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位老师,我们从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环境,通过让幼儿视、听、触等感官对幼儿大脑皮层进行有益的刺激材料是幼儿探索和学习的桥梁,教师适时、适度、适宜地提供与主题活动相适应的实物材料,可以引发幼儿的表达兴趣,推动幼儿积极的表达。儿童教师在投放语言材料时要适应不同层次的幼儿,材料的数量要充足、要丰富,如:设置情境剧场,在情境剧场中幼儿们能够通过相互间的交流,锻炼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在语言交往中的机智性和灵活性。如:我们根据每次的主题,按照词汇――句型――看图讲述――故事扮演的语言发展规律,在语言区投放了与主题相关的操作学具。如围绕“各行各业的人”这一主题,我们设计了“小商店”的合作学具,让幼儿担任售货员和顾客,在进行买卖的过程中学会量词和形容词;又如:教师可以提供提供各类书籍,包括图画书、资料性的书、数字的书、童话、儿歌,让儿童阅读;提供儿歌卡、字卡等语文教具;提供语言复读机、耳机和故事录音带,让儿童一面看书,一面听故事;还可以录下自己的声音欣赏,感受声音的变化、差异;放置笔、纸、本子以及订书机、剪刀等写作工具和材料,让儿童书写、剪贴字、制作书等。通过各种生动、有趣的材料,从而引起幼儿参与语言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能培养幼儿大胆地表现自我。

二、师幼互动中――有效的评价,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适当、及时、有效的评价,是培养幼儿反思能力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评价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一句话、一个手势、甚至是一个眼神;评价的内容也有多种,可以是肯定,可以是鼓励,也可以是提示。不用语言同样可以支持鼓励幼儿,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可爱的微笑都是与幼儿之间的一种最好的交流与互动。只要教师不吝啬自己的称赞语,对每个幼儿都抱有积极鼓励的态度,当他们在自己的活动中得到教师的这些非语言的鼓励和支持时,那自信的话语就会脱口而出了。这是一种心灵之间的交流、互动,因为真诚的赞赏孩子是互动的动力。

三、师幼互动中――等待,引发幼儿用多种语言形式表达

幼儿的成长有赖于所有语言的发展,包括表达语言、沟通语言、符号语言、认知语言、道德语言、象征语言、逻辑语言、想象语言和关系语言等,儿童在活动中运用各种表征语言,自由地表现和表达自我,教师通过与幼儿的语言交往,可以了解多种信息,为下步的活动延伸与应变提供依据。幼儿期的思维具体形象,他们用自己所理解的图象和符号进行对事物认识的记录是稚嫩的,而且是成人有时无法理解和读懂的。有研究表明:当教师的等待时间为3~7秒时,儿童往往会表现出如下变化:儿童互动的时间增长;有更多的幼儿参与互动;有更多新奇的思想行为出现;儿童回应的复杂程度大大增加儿童发起的活动、对话的频率增加;有更多数字语言和文字的过渡等。为此,作为教师,当幼儿在表达时,面对幼儿童言无忌只有鼓励、支持和等待,这样才能促使幼儿保持其积极性,让他们大胆地交流自己的记忆、想法和感受。

四、多种师幼互动的形式,鼓励幼儿共同参与表达

师幼互动无疑是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幼儿的语言能力是有差异性的,教师也就不能一个模式地进行语言交流,要针对不同幼儿的特点和能力,给幼儿以活动的支持,包括激发碰撞、经验交流、情感共享,更重要的是帮助不同的幼儿发现、明确自己的问题和疑问,建立起良好的师幼人际氛围,有效缩短其心理距离,进行不同方式、不同内容的语言交流,同时要根据幼儿的需要调控互动的方式。因此,教师在组织形式上应当采取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交替进行的方式。不同的组织形式,为幼儿的交往提供不同的条件。在集体活动中,儿童有时与教师沟通,有时儿童之间相互交流。

五、一日活动中师幼互动,帮助幼儿积累语言经验

个人交流发言材料篇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0-0058-02[Zw(n]

[作者简介]鲍红云(1972―),女,江苏如东人,本科,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一、高中英语课外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

英语课外阅读是实现英语课程目标、提升学生英语素养的必要途径,是英语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拓展延伸。符合学生英语水平和兴趣的课外读物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英语人文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然而,目前高中英语课外阅读存在以下问题:

(一)严重的应试倾向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为完成练习和考试而进行快读,学生只是获取支离破碎的文章大意,缺乏对文章的分析与思考,缺少与作者及文本进行思想交流和对话的机会。课外阅读变相成为考试的“附庸”和“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高中生的学习负担。

(二)可选择的阅读材料较少

目前教师提供给学生的阅读材料多为300字左右的小短文,文后附带相关练习或问题。文章大都语言平淡,趣味性不强。一些教师甚至直接把高考模拟题中的短文作为阅读材料,使得学生阅读面单一、狭窄。

(三)阅读重策略指导,轻兴趣培养

不少教师经常指导学生略读、快读、寻读等阅读策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运用这些策略,快速浏览文章获取信息。然而学生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很少能品味欣赏文章的好词美句和作者的巧妙构思,阅读过程不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优化高中课外阅读的教学原则

(一)阅读材料的选择要遵循学生自主、兴趣第一的原则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的材料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阅读积极性。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寻找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也可以让学生互相介绍、推荐自己喜欢的文章、报纸或书籍。另外,教师可以适当引导若干个小组阅读相同的读物,以便促进学生就相同话题进行讨论。当然,在刚开始进行课外阅读活动时,教师要向学生介绍符合学生水平的、有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读物。

(二)阅读目标的确定要遵循知识能力并重、全面发展的原则

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要改变阅读模式――以完成题目为目的的应试模式,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首先,要引导学生阅读英文经典作品,在品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巩固已学词汇及语言知识,感知新的词汇和语言知识;其次,要借助课外阅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及参与阅读的兴趣和热情;再次,要为学生提供接触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语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最后,阅读后要开展自主反思、交流讨论,引导学生与作者的思想对话,实现对学生的精神引领和熏陶,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三)阅读成果的呈现展示要遵循真实运用、培养兴趣和信心的原则

教师作为阅读活动的观察者、促进者和调控者,要通过多样的活动创造机会,为学生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呈现、展示和表演阅读的收获。教师要对学生的展示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为学生自信心的形成和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学生在自由交流自己阅读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中,同伴之间会产生思维和智慧的碰撞,形成对社会和自我的正确认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讲故事等,也可以要求学生自编英文小报,写出自己对文章的感想和观点,或者用摘抄本记录整理自己学到的新词好句和优秀表达方式。

(四)阅读交流要遵循师生共同参与、互相促进的原则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阅读和交流展示活动,并不排斥教师的参与。教师应是学生积极参与阅读的示范者,应该帮助和促进学生的有效阅读,提高其阅读效率。教师首先要为全班学生做爱阅读的示范和榜样,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同时,教师体验阅读,深入了解作品与故事情节,有利于发现材料中的难点,弄清学生对材料不理解的真正原因,从而可以更有效地鼓励学生反思和调整阅读策略,提高阅读成效。教师对阅读材料的深入理解和分析,也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后分享、交流、展示的质与量,有助于教师在参与学生讨论交流时提出有价值的、挑战和激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的问题,推动学生的交流和讨论,促进和加深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分析理解。当小组成员对阅读材料的某个问题持有不同观点的时候,教师可以发表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弄清真相,发展思维、分析和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在阅读乃至英语学习方面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优化高中课外阅读的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

学生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知识水平为基础,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阅读材料,能有效激发和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动力。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不仅能增长知识,还能丰富思想和见识,增强自己的阅读分析与思维能力。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深入思考,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和交流,有利于激发和保持自己的阅读兴趣,形成兴趣推动阅读、阅读满足兴趣、逐渐养成阅读习惯的良性循环,促进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学生与作者展开精神和思想的对话,接受作品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同时也自然地用自己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对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进行评判,这有利于学生思想素养的发展。在交流展示环节,学生对作品的背景、观点及人物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生生之间展开积极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进行思维和观点碰撞,接受作品所蕴含思想的洗礼和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人文素养会逐渐提高。

(三)有利于学生语言综合运用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阅读过程是学生接受语言输入、建构知识的过程,不仅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知识,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技能。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作者、阅读材料的对话及阅读后学生之间的交流都有助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阅读后的展示活动,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学生为了扮演好角色,会更积极主动地阅读作品,品味作品细节,分析作品中人物思想,所有这些阅读活动都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个人交流发言材料篇9

而活动区的创设要有利于幼儿兴趣与能力的全面发展。不同内容的活动区其教育功能也不同,要创设有利于幼儿兴趣与能力全面发展的活动区,应采取多种措施充分发挥活动区的实效性。教师应放手让孩子们大胆地去参加区域活动,多观察了解幼儿区域活动的情况,了解孩子们喜欢玩什么、不喜欢玩什么,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孩子主动参与各活动区的活动。材料的投放要注意其便利性、可操作性、适用性。材料投放是活动区活动的物质支柱,是幼儿活动的工具,材料投放得是否得当,对幼儿能否主动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最近教育目标及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投放材料,并要注意材料的便利性、可操作性、适用性。因此,要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自然环境,抓住幼儿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心这一特点,及时更换新材料,引起幼儿玩的兴趣,从而使幼儿的语言交往增多,表达能力也随之提高。

一、设置做做玩玩区,促进幼儿动手、动口能力的培养

做做玩玩区材料丰富,有玉米皮、花生皮、贝壳、饮料瓶、树叶等自然材料,这些都能引起幼儿极大的兴趣。幼儿可用玉米皮编小辫,用花生皮粘贴小鸡等,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与小同伴们互相探讨、互相交流,能用语言表达出自己所做物品的名称及做法。“小刚,你看太阳出来了,小鸡在草地上找虫子吃。”小明拿着他的作品对小刚说,小刚也这样展示了自己的作品,两人反复互相交流成功的喜悦。这样形成习惯后,幼儿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收集废旧物品,同伴之间互相揣摩玩法。例如:他们把吃后的糖纸在玩时自己亲自动手制作,边交谈边商讨,不一会儿,精美的蝴蝶等就出来了。幼儿在做做玩玩区很有兴致,提高了动手技能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创设娃娃家,锻炼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

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幼儿是在操作中感知、体验、发展的,活动区材料的投放应便于幼儿操作,便于幼儿开展自主性的探索活动,必须蕴含要求幼儿探索解决的问题。在活动区开展之初,我们在为幼儿准备活动材料时过于追求外形、颜色的逼真,常常把“面包”、“汽车”等材料做得非常精致,活动中幼儿怕把材料弄坏,缩手缩脚,影响了活动的积极性,幼儿失去了动手操作探索的机会。通过实践,我们开始尽量为幼儿提供半成品玩具及自然材料。如提供一些泡沫后,我们发现,“医院”里用它做成了药片,“商店”里用它做成了各种点心,“娃娃家”里则用它做成了肥皂等。材料的可变性,充分调动了幼儿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材料中潜在的教育价值转化成了真正的教育价值。

三、设置图书区,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及看图讲述能力

一本好书往往能成为儿童欢乐的源泉,给幼儿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我们特别注重幼儿的语言习惯和良好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幼儿读图书,实际上是在看画,图画本身就是一种语言,幼儿能很认真地看,不明白的时候,他们会问老师:“这是什么,是什么意思?”“老师,这个故事我知道,是‘小马过河’的故事吧?”我们经常看到在图书角看书的小朋友在头对头看一本书,不时地抬头互相交流说些什么,增强了他们看图讲述的能力,以及连贯性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可以使他们从中学习到一定的知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例如:我们可选出图书角的小代表,让他给其他的小朋友讲述图片内容,也可给其他幼儿起到带头作用,形成一定的感染力。

四、设置表演区,提高幼儿连贯语言的表达能力

我们在活动区的一个角落设置了语言角,布置了一些头饰、纸偶图片等,供小朋友表演;还根据周计划内容,培养幼儿读编故事的能力,从而培养幼儿的语言、思维及叙述能力。通过一些小故事,让幼儿自己分配角色进行表演,根据图片内容,幼儿表情丰富、语言连贯地表演故事中的情节,有错误的地方同伴能互相帮助提醒,久而久之,有些非常别扭的句子也能流畅地说出,这是他们语言进步的一个阶梯,也为他们今后的语言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增设美术区,促进幼儿说画结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个人交流发言材料篇10

[关键词]影视教学 汉语学习 语言 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3-0062-03

早在20世纪60年代,国外就出现了在语言教学中引入影视手段的尝试。影视教学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创设真实生动的情景进行语境化教学,对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手段的进步,影视教学日益受到第二语言教学界的重视,影视作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留学生能够在影视作品所提供的真实语言环境中提高汉语交际能力,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知识,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因此,充分研究影视教学在留学生汉语学习中的作用具有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影视教学应用于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语用学理论

语言教学一直受到语言学理论的影响,本体研究中的语音学、语法学和语义学三足鼎立,形成了几十年来语言教学各个环节过分关注语音、语法和词汇教学而忽略其他的情况。随着社会语言学的发展,在诸多分支中,语用学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因为语用学更关注语境、文化与语言的关系(Fledman,1986),与语言教学的关系较为密切。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用来交流思想和进行交际的工具,因此语言教学不仅要重视语音、词汇和语法部分,更要着眼于运用,着眼于交际,把意义、形式、用途三者结合起来,注重语言形式与结构的实际运用,注重语言表达的得体性,也就是要重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成功进行交际与具体语境诸因素有密切的关系。据香港中文大学吴伟平在提出语用框架的理念时提出:人们在交际时离不开人、地、时三个因素。这三个因素又可以进一步分解成说话者的信息、说话的场合和说话的时机三个方面。说话者的信息包括年龄、性别、社会地位以及与听话者之间的关系等;说话的场合如正式、非正式、官方、家庭、公开、私下等:说话的时机包括先问后答、对话之间的间歇和互动、制话权的获得等等。这些因素是人们进行交际时单独或综合起来作用于交际效果,有时候甚至会成为交际的障碍。因此,语言教学除了关注基本语言知识以外,还要重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不管一个人的语音多么标准,语法和词汇运用的多么准确,如果运用的不得体,所说的话就有可能与当时、当地和当事人的身份地位不相符合,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

正如美国语言学家Birk所说:“对于要熟练运用英语的学生来说,只把语言形式上诸规则作为指南,这还不够。好的英语不只是‘正确的’英语;好的英语要做到表达场合的恰当性,符合说话人的意图。”学习一门语言不仅是掌握语法规则、词汇等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运用语言知识,并结合语言形式之外的语境因素成功地进行交际。影视教学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把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和交际活动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语言知识的实际运用中加以掌握,从而提高语言交际的能力。

(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S.D.Krashen曾指出:“语言学习中头等重要的是听力理解,听力训练应放在首位”。这一观点强调了语料输入的重要性。20世纪80年代初,他提出了著名的二语习得模式――“监察模式”,其中包括五大假说,即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在这五大假说中,他强调输入假说“也许是当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惟一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因为它解决了语言学习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即习得语言的具体途径,尤其是第二语言的习得。他认为单纯主张语料输入是不够的,学习者需要“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bleinput),这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他这样定义“可理解性输入”:学习者听到或读到的可以理解的语言材料。这些材料的难度应该稍微高于学习者目前已经掌握的语言知识。Krashen还强调,语言使用的能力如口语,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输入大量的可理解语料之后自然获得的,并且同样也能获得必要的语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影视材料的介入无疑能够加大课堂的语料输入,而影视作品本身具有可视化的特点,使学生更易于在综合分析影片语境因素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语言形式在交际中的具体运用,使其成为“可理解语料”。在这样不断大量输入可理解语料的情况下,学生更容易建立起目的语的语感。在教学活动中,配合语料的输入进行语料输出的练习,进一步提高语言交际技能。

(三)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知识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和引领,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媒介,以学习者为中心,营造包括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在内的学习环境,创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其中的情境是指与学习主题基本内容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景和环境。它向学生提供了理解主题所需要的经验,以减少或免除对主题意义建构的困难。所以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注重情景的作用。知识的呈现及运用必须有与之相符的情景和环境,这样才具有真实性、生动性、有效性。在实际情景中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他们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知识以某种意义。(转引白陈婉,王晓玲2009)影视教学充分利用了影视材料构建真实、生动、有效的社会生活环境的特点,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兴趣,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尊重学生的情感、自我发现、创造力以及个性需求,突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课堂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

同时,对于影视材料中的难点,教师可以做出适当的讲解和引导,使学生巩固已有知识、理解新知识,从而完成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

二、影视教学在汉语交际能力培养中的优势作用

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影视材料成为一种集视、听、说于一体的、更广泛传播语言和接受知识的重要载体。首先,这种多元化的信息渠道在学习者获得语音、词汇、语法以及语体等语言知识和提高学习者听说等语言技能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本汉语知识是提高学习者语言技能的基础。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等语言学习的基本知识要

通过一定的语言输入途径被学习者接受,然后加以理解、运用,巩固所学语言知识,使之转化为语言技能。虽然“听”是人类学习语言的第一途径,听和读都是语言知识输入、吸收语言营养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但是任何单一的语料输入途径都必然有其相应的局限性。在影视教学中,学生接受语料输入时要充分调动人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多角度来接收语言信息,同时自然地运用字幕、语音、图像、文化背景等手段,对输入语料进行综合分析,以达到理解的目的。影视材料所提供的多元化信息渠道使输入语料成为“可理解语料”,加之以大量、不间断的输入方式,更有利于学习者巩固语言知识、加强语感的培养和交际能力的提高。其次,影视材料能够运用各种现代化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出一种较为真实、生动的语言环境,同时为学生提供了连续观察的机会和多元化的信息渠道,使学生能够在接受语言信息的同时观察非语言交际模式,如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声音暗示等,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因辅助信息的缺乏而导致的听力理解障碍。因此,这种影视材料特有的、真实汉语环境下体验、感知语言的机会与氛围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在真实交际中字词的变调、儿化、弱化、重音等许多音变形式,学习到贴近生活、具有代表性、比较经典并且发音纯正的语句,而且能学习到在真实的交际场景中如何得体地运用语言知识,成功地进行交际。

影视材料的题材内容包罗万象,展现出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和文化背景知识。这就是教学中必须重视的交际文化的内容。交际文化指的是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因而在教学实践中,要与语言教学同步地增强对学生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影视教学如果充分地运用视听材料中多样的交际场景,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恰当的交际用语,而且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政策对相同的语言信息所产生的文化内涵的差异;也可使学生直观地体会体态语中所包含的交际文化因素;从而减少其交际中的障碍。影视教学在为学生提供语言材料的同时,也是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提高文化适应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是否能成功地进行言语交流,除了受双方的语言知识,即词汇、语法、句子的形式、语体等影响以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社会文化能力。在留学生汉语学习的过程中,特别是一些具有中、高级汉语水平的学习者,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他们对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等语言基本技能掌握得都不错,但是在具体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特别是直接同中国人进行交际时,却不一定能完全准确地理解别人的行为及话语的全部含义,往往因为语用错误而影响交际效果,甚至达不到交际目的。这是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造成的。这也是语用学理论目前备受语言教学界重视的原因。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成功进行交际的决定性因素是语言运用的得体性和对来自语言之外的信息有较强的理解辨析能力。因此,语用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是成功交际的必要准备。具体包括言语交际时对说话的场合、说话的时机和对方年龄、性别、社会地位等信息和对方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社会习俗、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以及话题知识的了解。如果在交际时没有注意到这些因素或准备不足,那么不管语言形式,即语音、词汇和语法有多正确,所说的话就有可能和语境中所提供的上述信息不对应而产生交际障碍,成为语言形式正确、语用错误的例子。影视作品是文化的传播者,是多元文化的载体,通过丰富的汉语言素材以及中国真实社会生活环境的反映来具体、生动地体现文化差异,让学习者有更为直观的认识和更深刻的印象,使学习者对汉民族文化背景有更深刻地了解,从而正确理解语言中所隐含的丰富的语言交际意义和文化意义,进一步提高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在语言教学中影视材料的应用有助于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课堂上面对的是现代影视技术为他们呈现的生动形象的画面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影视作品将语言、文化、娱乐融为一体,从视觉、听觉、情感等方面去触动观众。因此,把影视作品运用于汉语教学实践中,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这就是电影的魅力,也是实现影视观赏与语言学习的良性循环的开始。浓厚的兴趣会带来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习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学习运用语言知识、文化知识,有效地促进汉语语感的形成,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有较大程度地提高,从而达到在真实语言环境中从容运用语言应对各种交际情况的目的,提高交际技能。影视作品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集美术、音乐、文学、表演为一体,集中反映了人类文明与文化生活,并以其直观的表现手法,丰富的内容和艺术感染力,刺激着学生的感官,使他们在学习中保持高度的兴趣和注意力。这样有效地克服了传统的听说教学模式的弊病,改变了单一枯燥的语言环境和材料给学生造成紧张、焦虑的情绪状态而影响学生听说水平发挥的情况,给学生创造了一个低焦虑程度的学习语境,使学生处在轻松、愉悦的理想学习环境和学习状态中,提高学习效率,最终实现提高汉语交际能力的教学目的。

三、影视作品辅助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

尽管语言界一直重视影视教学对于留学生汉语学习的辅助作用,并极力倡导,但在影视教学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只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合理地使用影视材料进行教学,对每个教学环节都加以精心设计,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影视材料播放前的准备工作。教师的准备工作从选择合适的影视材料开始。只有材料的各方面都适合本次教学任务,才能发挥其在汉语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材料的选择要参照语言风格、题材内容、长度等几个标准。作为语言教学的语料,所选取的影视材料语言要尽可能使用标准规范的普通话,发音清晰、纯正、对话清楚,语速适中,人物语言所用的词汇尽量贴近教学大纲要求的同级水平和实际生活中使用频率高的词语。也要注意选取一些有独特的语言风格或根据原著改编的、具有文学欣赏价值、内涵深刻的作品。通常这些作品的语言形式更规范,语言有较强的文学性,因而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汉语语感和在语言文学方面的修养。在内容方面,影视作品要富于知识性和趣味性。积极乐观的内容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并处于积极主动的最佳心理状态,这样才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所选材料长度要适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截取其中的片段。材料选好以后,教师和学生就各自进入关于这个材料的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的搜集、整理阶段,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准备环节。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教学任务对影视材料中出现的生词、俚语、习惯表达、经典句型等语言知识进行整理,总结出关键语言点。同时对材料内容所涉及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加以整理,深入研究可能对学生理解影片内容形成障碍的

部分,设计解决方案。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学生单独或分组来完成关于所选资料背景知识的收集整理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为更好地理解做准备,可以锻炼学生的文字阅读能力。在上课之后、材料播放之前,教师要针对影视材料中出现的语言点进行讲解,首先扫除学生的语言障碍。接下来还应就材料的内容以及所涉及的社会文化背景对学生进行介绍和预先讲解,让学生在观看影片之前就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文化背景知识的有益补充是学生克服文化差异、深刻理解电影作品内涵的必要准备。影片放映前的准备是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与影片有关的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是学生在电影教学过程中获得语言知识、文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

影视材料播放过程中的教学。在影片播放的过程中,教师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把自己变成单纯的电影播映员,把学生当成单纯的观众这种角色的错位。电影是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的教学工具。在电影播放过程中,虽然教师不应频繁打断学生观看,要使学生连贯地欣赏影片,完整地获得语言信息,感受语言、文化艺术的精髓,但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提醒学生注意影片中重要的细节是必要的教学活动。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要仔细观察学生在电影播放中对影片内容的反应,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地停止,针对语言点或背景文化知识进行讲解和回放,这样才有利于教学目标和效果实现。教师要事先有细致周密的计划来实施影片播放过程中的教学行为,使学生在轻松地欣赏电影艺术之美的同时获得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提高言语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