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以小见大作文十篇以小见大作文十篇

以小见大作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4:16:04

以小见大作文篇1

蒜头呀,你有没有最敬佩的人呢?

有哇有哇,每天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外语的妈妈、苦练书法的小伙伴、不畏寒暑的清工人……好多呀!

好,那人我就选择其中的一位写成作文夸一夸吧!

啊?这个……这个……咋写啊!

你刚才不是说的挺好吗?你可以通过具体事例,写写他们执着追求的精神嘛,如果觉得他有什么品质令你敬佩,也可以说一说呀。内容具体点儿,语句通顺点儿,写完后读两次,改一改,就成了嘛。

再说详细点儿呗!最好是有那种压箱底的绝招!老姜最好了!

好吧好吧,那我就给你三个锦囊妙计,记好了啊。

那我就写我们班新来的班主任――雷老师吧!自从雷老师来到我们班上以后.全班同学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变得懂礼貌、爱学习了。

第一招:选准人――只选一个自己最敬佩的人去写。

确定写谁只是第一步,关键的在后面。

第二招:找准事――抓住人物特点,写与众不同这处。

要做到千人千面,而不是千人一面。除了抓住人物特点以外,还应选取典型事例写清楚你为什么敬佩他。不一定是人人皆知的大事,平凡小事更能突出所写人物的伟大。给你看一个小片段吧!

从菜场回来,太阳出来了,雾开始散了。我仍特意从她身边走过。她披了一身密密的细细的水珠,连眉毛上也是,被阳光一照,闪着五彩的光。我望着她,她也望着我。啊!这两只眼睛多么坦然,多么明亮。转眼间,她又专心地把一堆堆垃圾装上了车,拉走了,消失在晨雾中。(选自《雾中的女清洁工》)

女清洁工用自己的辛劳,换来了清新舒适的环境!写得好棒呀。

不错,仔细体会这段文字对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的描写。要记住,写人的文章若面面俱到写外貌特点,喧宾夺主就成了败笔啦。外貌描写要与反映人物特点的事件相联系.才能起到相互依托的作用哦!

好好,我明白了,这就动笔!

别急别急,我还有最后一招杀手锏(jiǎn)呢。

第三招:巧过渡――注意两件事之间的衔接。

如果你写了两件事,在结构安排上一定要注意两部分之间的衔接,不要把两件事割裂成独立的两块,那样就太零散了。还要做到主次分明,条理清楚,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人物的品质,突出文章的中心。

【蒜头晒佳作】

热心肠的胖阿姨王蓓蓓

小区门卫住着位胖阿姨,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她是我见过的所有人中最胖的一个了。本来可以装八九个人的电梯,如果胖阿姨上去,那就只能装下三四个了。

胖阿姨还有一个缺陷,那就是口吃,她说起话来总是结结巴巴的:“蓓……蓓……你……吃……吃饭……了……了吗?”每次听到她这样问我,我就每次在心里默默地说道:“没……没呢。”或者“吃……吃了。”

胖阿姨的工作是在门卫看大门,所有人都认识她,而小区里的孩子也经常学她笨拙(zhuō)走路的样子,胖阿姨见了也只是笑笑。说实话,我刚搬来的时候,也和其他孩子一样,觉得她的样子可笑极了。

随着在小区里住的时间越来越长,我对胖阿姨的看法也慢慢地改变了。

我们小区里有很多孩子,放学的时间也差不多。让我吃惊的是,外表看起来笨笨的胖阿姨居然能记住所有孩子的名字。所以,一到下午四点多的时候,只要不是坏天气的话,你一定可以在大门口那边见到胖阿姨微笑地向你问:“蓓……蓓……放……学……了……了呀?”“雨……珊……放……学……了呀?”“禹……哲……放……学……了呀?”……每次听到这句问候,我们都会说:“是啊!”

有一回,我因为考试考得不好,被爸爸罚站在楼梯口。胖阿姨看见了,就走过来笑了笑对我说:“蓓……蓓……别……灰……心……下……次……继……续……努……力!”不仅如此,她还从口袋里拿出一包巧克力,“快……吃……吧!吃……完……我……陪……你……到……楼……上……去。”

听到这里,我的心不知怎么了,总觉得暖暖的,好似春天的阳光温暖着我的心,就说了一声:“嗯!”

对我如此,对他人也一样。胖阿姨经常帮着别的家长带孩子,有时候,她还专门挨家挨户地提醒人们要防盗,今天小区停水、停电……

胖阿姨就是这样一个热心肠的人。

【Q友留言板】

余东旭:王蓓蓓同学把’胖阿姨的外形特点写得太生动有趣了,虽没直接说阿姨胖,但我们的脑海中已经出现了这位胖阿姨的形象了。

以小见大作文篇2

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构思谋篇,有三种基本途径,即以小见情、以小见德、以小见理。

一、以小见情

“以小见情”就是通过对生活中人物细节的描写,如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表现蕴涵于其中的爱恨情仇。如孟郊《游子吟》中的“临行密密缝”这个最普通的细节,凝聚的是感人的浓浓母爱,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弦,让无数读者为之动容,这就是“以小见情”。

二、以小见德

人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行为是心灵的外现。人物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一个举动,往往能够真实地表露一个人心灵的高贵与卑贱,可谓是“小动作大窗口”。如优秀作文《爷爷的癖好》叙述了爷爷的三个癖好:总喜欢购买本地的产品,说是可以减少产品运输时产生的Co2;几乎很少购买肉、蛋、奶等食品,说是家畜的饲养,肉类包装、运输和烹饪会比植物性食物消耗多得多的能量;坚决不用一次性用品,说是会给生态环境带来灾难。三个小癖好,却让一个固执得可爱的“环保大使”的感人形象赫然出现在读者眼前。

三、以小见理

俗话说:“事虽小,理却大。”的确,有些看似不起眼的事物,却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拿小事说理,贴近实际,通俗易懂,让读者更乐于接受。席慕蓉的《贝壳》即是以小见理的经典之作。文中写到,贝壳虽小,可“制作”精致;贝壳里的生命虽短暂,却活得一丝不苟。与此相比,人的生命更长,更有优越性,因此我们要把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

“以小见情”“以小见德”“以小见理”手法的灵活运用,可以变“废”为宝,把生活中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打造得生动亮丽,焕发出无限生机,吸引读者的眼球,激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以小见大”的特点是结构紧凑集中,内涵深刻,它适用于散文、记叙文、小说等文体。“以小见大”手法灵活多样,有托物言志,如张晓风的《行道树》、周敦颐的《爱莲说》;有以物喻人,如杨朔的《荔枝蜜》、高尔基的《海燕》;有借事寓理,如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张洁的《挖荠菜》等。

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文章更好地做到“以小见大”呢?

一、细心观察生活,合理筛选材料

观察是智慧最重要的来源。拾到一片落叶,可以发现它背后深藏着春去秋来、岁月匆忙的道理,可以发现树叶把绿意留给人类,把败叶留给土地的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看到农民粗糙的大手,可以引申联想:世界正是这样千千万万的双手创造出来的,劳动创造价值,劳动使生命永恒……

二、写有价值的“生活小事”

有人会问,“生活”还分有价值、无价值吗?是的。例如以“爱”为话题作文,倘若写“扶老太太过马路”“你借我一把尺子,我还你半块橡皮”,能有多深的思想性?同样的话题,若写晚饭后自己在房间里埋头用功,厨房里突然传来一声碟子被打碎的响声。“我”不禁心头一颤:妈妈已经为我刷了十几年的碗了,这近十万只碗是多么浩大的一项工程啊!记叙、抒情,挥洒淋漓,最后点明“爱就是一种深沉的责任”。升华主题,文章就有了深刻性。

三、联系实际,挖掘材料的闪光点

生活中有些事情看似平淡无奇,但考生只要深入挖掘,就能从中提炼出深刻的道理,平凡中见不凡,无奇中见神奇。如优秀作文《习惯》写“我”上学时习惯走老路,生怕走新路耽搁时间。有一次“我”提前上路,决定放胆走一回新路。虽然一路上忐忑不安,但我还是按时顺利地走到了学校。文章结尾写了自己的感悟:“我们平时生活中,之所以保持旧习惯,不敢尝试,不也往往是患得患失的心理在作祟吗?”

四、重视细节描写,于细微处见精神

细节写得越细致越入微,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就越深刻,所抒发的情感就越充沛,所阐释的道理就越透彻。如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中写老葛朗台临死前,当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让他亲吻基督的圣像时,“他却作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仅是这一细枝末节,就活画出了这个守财奴贪婪成性、至死不变的丑恶形象。

以小见大作文篇3

一、在构思方面要善于做到化大为小

话题作文由于范围宽泛,只提供写作的话题,而没有中心、材料、结构、文体、语言等等的限制,如果不注意把握话题,缩小写作的口子,就会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毛病,给学生的把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构思时应学会化大为小。简单地说就是采用大题小作的写法,从具体一点切入,然后调动自己的积累,在这个问题上聚焦、展开和提炼,把这一点说足说深说透。因此,不管所给的话题多么宽泛,我们都要善于缩小“包围圈”,要选择一个小小的切入口,如一件事、一个人、一样物品、一种感受、一点看法等等,集中笔力加以突破,把你所选择的话题角度写细写深写透。?

如以“心”为话题,可选择“爱心、恒心、雄心……”来立意,构思时,可缩小范围,结合生活实际,可写成以“感恩的心”为主旨的文章,至于文体,记叙文、议论文、小说都可选用。这样才能在800字左右的篇幅内写出立意鲜明集中,内容具体充实的好文章。又如以“手”为话题为文,我们可这样拟题:《一双灵巧的手》《一次难忘的握手》《对手》《精巧的手工艺品》《从手指的长短说开去》等。这些文题从各个角度缩小了写作范围,选材范围更明确集中,极利于我们的写作从小处着眼,从而顺利展开思路。

二、在写作技巧方面善于做到以小见大

话题作文的内涵很宽泛,在写作时,切忌从大处入手,表现大的主题。当然,如果仅局限于“小”,文章就显得平淡无奇,没有深意。只有以小见大才能发人深思,引人入胜。“小”既是具体的事例,又是典型的事例。“大”是文章的主题。以小见大就是以个别反映一般,以一些细小的具体的事例来反映一个重大的主题。其特征是从细小的形象和故事里,能写出深邃的意义,发挥思想教育作用,反映一个重大主题的文章。然而,生活中,轰轰烈烈的大事是少有的,而环绕我们的是平凡小事。但我们却能从凡人小事中发现“亮点”,悟出道理,揭示主题。把“以小见大”引入写人技巧之中,有助于我们能从凡人小事中发现人物的“亮点”,激发作者用真情实感写人,把人物写得有血有肉,有声有色,使得感情表达得深厚,细腻,感人。更能通过看似平凡却不平凡的小事突出人物性格,从而揭示意想不到的主题,让主题达到深化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使文章更好地做到“以小见大”呢?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细心观察生活,合理筛选材料。

2.写有价值的“生活小事”。

3.联系实际,挖掘材料的闪光点。

4.重视细节描写,于细微处见精神。

5.选择思维方式。

6.放宽视野,提升到时代高度。

7.合理想象联想,提升材料层次。

三、在写作思想方面要善于写好开头和结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结局如撞钟”,这些都是写好开头和结尾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实践证明,成功的作文都有一个精彩的开头和绝妙的结尾,开头和结尾要遵循为中心服务和精简性原则,即用精美简练的语言引出全文的主要内容,点明中心思想。

开头可以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即文章一开头不拐弯抹角,不兜圈子,而是把要描述的主要人、事或物直截了当地摆出来,引入正文。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点明中心,统帅全文。采用这种开头方法应注意:写作前要经过认真地思考,提炼出能够引领全文主要内容的开头,语言要非常精练,要有一种引人入胜的效果,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也可以运用技巧,即文章一开头运用悬念、对比、比兴、烘托等手法设置一个巧妙的开头,力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结尾可以采用点题结尾法这是一种常见的结尾方法。这种结尾法适合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文章。在写作时要注意如何总结全文,如何提炼文章中心思想,切忌重复文章基本内容,或重复开头等。也可以采用发问结尾法,即结尾时以发问的形式(反问或设问)提出问题。这种结尾法适合于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在写作时要注意设问、反问的目的是抒发真情实感,不要牵强附会。还可以采用抒发感情结尾法,即结尾时作者对描述的事物抒发真情实感,饱含赞美之情。这种结尾法适合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文明。在写作时要注意有感而发,有情而抒,不要无病。

以小见大作文篇4

[关键词]拉尔夫-艾利森;少产;慎独

一、何谓“慎独”

“慎独”一词始见于《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是古人的一种修身之道,是修身惟一下手处,是区分忠与奸、人与禽的重要标志。一个人为了名声循规蹈矩,或者因为利害遵循道德,不能算真正的君子,只有内里真有一颗君子之心,言行中真正做到了“慎独”,才算达到了君子的境界。因此,古人云:“君子慎独。”

“人生而有欲”,这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当世,在物欲横流,惟利是图的商品大潮中,在缺乏有效监督和制衡的权利场上,人人都面临着“制欲”的考验。多少人在这种考验面前败下阵来,落个“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下场,这样的事例举目皆是。如何将“欲”自觉地,理智地控制在道德规范和法度要求允许的范围之内,并且能“省察于莫见莫显”之间,就连不被人注意的细枝末节也不放过,当个“表里如一,人前人后都一样”的真君子,这就需要有高度的道德修养。“慎独”,离不开“慎微”。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时刻做到“慎独”的,因为它不是一个自然达成的结果,而是一种逐步修养的过程,需要不断磨炼道德意志,时时处处用道德规范约束言行,时时处处祛除私念,养成健康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使言善、行善、积善成为一种习惯,潜意识里就有一把尺子时刻衡量着自己的一举一动,自觉之间就有一种信念约束着自己的一言一行。因此,人生道路上,在思想上筑起一道坚固的长城,抵御各种诱惑,才能做到一身正气走四方,成为光明正大的真君子。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艾利森仅凭一部小说《看不见的人》蜚声世界文坛,其经典之作耗时之长,作品数量之少在世界文坛上的确鲜见。但艾氏没有为功利驱使而粗制滥造以迎合世俗,其宁精勿滥、严谨治学的态度让世人看到的是君子“慎独”的堂堂正正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坦荡胸怀。

二、东学西鉴:“慎独”与“少产”

拉尔夫‘艾利森是否系统接受过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目前尚无从考证,但大凡真正代表人类美好精神的东西,总是能跨越时代、跨越国界、跨越民族和界限的。慎独,这种高尚的情操就是这样。艾利森这棵美国文学史上的常青树少产的事实所影射出来的处世哲学与中国人的传统道德观念非常相似,不谋而合。无独有偶,从艾氏身上让人看到了“慎独”之花在异域的灿烂绽放。

1952年一部名为《看不见的人》(invisibleman)的小说使黑人作家拉尔夫・艾利森成为美国文坛的焦点。小说因其独特的视角及对黑人内部问题的大胆揭露与反思而引起轰动和争议,并最终得到评论界的肯定,艾利森翌年荣膺全美图书评论奖。1965年当时美国主要的文学评论刊物《书评周刊》在征得200余位文学评论家的同意后,确认该书为战后美国最佳小说,奠定了它在美国文学中不可动摇的地位。随后几十年中艾利森可谓鸿运高照,各种荣誉接踵而来,各知名大学纷纷请他讲课,特斯克奇学院和哈佛大学等几十所高校授予他博士学位。1963年美国总统向他颁发了美国自由勋章,次年法国又授予他文学艺术荣誉勋章。艾利森还成为美国文学艺术院院士,相继被聘为许多图书馆和艺术馆的顾问等等,一时间风光十足,红及美国,热闹情景确实少见。然而,艾利森没有趁机迎合世俗的口味而粗制滥造:他生活态度一向严谨,深知掩耳盗铃之举只能是自欺欺人,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故此,始终凭一部长篇傲立于世界文坛。

艾利森在有生之年主要发表了近20部短篇小说,两个文集:《影子和行动》《走向领地》以及代表作《看不见的人》(又译《隐身人》和《无形人》),是当代美国极少数仅凭一部小说走红的作家之一。大作《看不见的人》问世后,读者虽然好几次风闻他的新作不久即将问世,人们也确实在《党派评论》上见到了他的第二部小说《愚人之船》的第一章,但许多年过去了,这部小说似乎又没了下文,只是在他去世五年之后才出版了一部遗著《六月十九日》,又译作《六月庆典》。人们普遍认为,拉尔夫,艾利森的少产,一方面《看不见的人》固然给他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过多荣誉与头衔弄得他无余无暇,以至于他始终只以一根柱子支撑着自己在文坛上的地位,但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严谨的作家,名声又大,考虑到读者的期望,在发表新作方面他当然不得不慎而又慎。

《看不见的人》从1945年着手写作到1952年出版,前后经历了7年,其间艾利森数易其稿,出版后却得到了评论界的一致推崇,据我国已故的美国文学研究专家施成荣说,像艾利森这样仅由一本书奠定文学地位的黑人作家,在美国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看不见的人》的成功引起了公众对艾利森小说创作的浓厚兴趣,喜爱这部小说的美国读者多年来一直在关注他持续已久的创作中的小说,耐心地等待着、期盼着他第二部长篇小说的问世。早在1952年,即在《看不见的人》出版前,艾利森就开始了他的第二部小说《六月庆典》的构思创作。这部小说手稿的部分章节曾刊登在一些文学刊物及杂志上。令人痛心的是,1967年在这部书即将完稿时,一场大火烧毁了他的修订稿,使这部后来被誉为“美国的《尤利西斯》”的巨作功败垂成。作为一个对自己非常苛刻的作家,艾利森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对故事的大意进行了重新构思,并增加了故事的篇幅。多年来从宏观到微观,他一直在反复地揣摩斟酌、推敲修改这部小说以满足读者的期望,所以直到1994年因癌症医治无效去世之前,艾利森终未能完成这部书稿的修订。后来他的文学财产执行人约翰・F・卡拉汉教授呕心沥血,完成了《六月庆典》的整理编辑工作,为艾利森的创作生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这部作品凝聚了艾利森前后40年的心血,是严谨逻辑、精湛艺术和深思熟虑的结晶,同时也极大地考验了热切读者的等待耐心。到此为止,艾利森为数不多的作品向热心的读者展开了一幅创作的全景图,简约精炼的文字诠释了其创作思想的成熟过程。艾利森是一个少产的作家,但是它在文学界的声望并没有因此而受到影响。他宁精勿滥,没有凭借成名后的影响而粗制滥造,这种精益求精的严谨治学之道值得后人借鉴推崇。

以小见大作文篇5

你好啊!

我是微微雪。小荷的一个初级会员,现在我想给你提一些意见与建议!

首先我想说你应该多建设一些栏目,可以弄一些什么今日新星啊,什么小荷新动态啊,另外我想让你办一个分年级作文比赛,这样多好玩啊!现在只有这些栏目都有一点玩腻了的感觉了啊!

今日新星:可以登一些今天刚成为高级会员的会员,也可以登一些小荷里的热点人物,还可以让大家投票,点评啊!

小荷新动态:就是写一些今天的事情啊!可以写你看见谁的作文写得特别好的话,就可以在那里推荐啊,以防有些初级的会员天天埋怨作文在投稿箱里面不出来。还可以推荐自己的作文,让高级会员去发表它啊!

梦幻天地:可以是在这里给你或老师会员提出意见,可以是一些批评意见,写建议也可以啊,我认为现在管理员就是和大家缺少沟通,有了这个栏目,情况就会大大缓解了啊!

作文竞争台:可以举办一些作文比赛,以便提高大家的作文水平!可以是命题作文,可以是分年级作文,可以是分类作文!

这就是我对你提出的建议!希望你能接受哦!另外我想说:我已经发了伊妹儿给你了,是申请高级会员,怎么没有响应呢?

以小见大作文篇6

要准确把握“斥”之意,关键是正确理解“斥”。教材把“斥”释为“池,小泽”。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汉语大词典》《辞源》等工具书,皆不见“斥”之“池,小泽”之义。那么,“斥”之“斥”究竟作何解呢?其实,“斥”之义就是“小”。

《汉语大词典》:“斥鷃:亦作斥,即鷃雀。《庄子·逍遥游》:‘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曰:‘斥,小泽也。本亦作“尺”。,雀也。’成玄英疏:‘雀,小鸟。’”看来,“斥”之“小泽”义源于司马彪。只是司马氏对“斥”的解释不确,“斥”仅可训为“小”而不可训为“泽”。不过“斥”有“泽崖”之义。《文选·张衡〈西京赋〉》:“若夫游鷮高翚,绝阬踰斥。”薛综注:“斥,泽崖也。”但“泽”不同于“泽崖”。司马氏之所以将“斥”训为“小泽”,实则是误以“斥”为“斥泽”了。《汉语大词典》:“斥泽,即尺泽,小泽。《淮南子·精神训》:‘而况斥乎?’汉高诱注:‘斥泽之鷃雀,飞不出顷。’唐成玄英疏:‘雀小鸟,纵任斥泽之中,腾举踊跃,自得蓬蒿之内。’”又:“尺泽:小池。《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夫斥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李善注:‘尺泽,言小也。’”可见,司马氏言“(斥)本亦作‘尺’”是正确的。孙诒让正义:“斥,尺,声近古通。”《辞源》(二):“斥,通‘尺’,见‘斥’、‘尺蠖’。斥:……斥,本作尺,古字通。”(p1371)又《汉语大词典》:“尺,‘斥’的被通假字。”又:“斥,通‘尺’,小。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漯水》:‘清水流潭,皎焉冲照,池中尝无斥草。’”“斥草”当是“小草”之意,而“斥泽”与之相类,则此“斥”皆是“小”之意。又“斥”通“尺”,“尺,小也”,则“尺泽”与“斥泽”一也,这就足以说明“斥”不可能是“池,小泽”之意了。“斥”仅是“小”之意。又:“斥蠖,即尺蠖,尺蠖蛾的幼虫。”《辞源》(二):“斥蠖:小青虫。”(p1371)“斥”皆训为“小”。

再结合原文,我们发现,庄子意在以“”之极小与“鹏”之极大两相对比,从而讥讽“雀”之无知,彰显“小大之辩”的主旨。这种小大对比的句子俯拾皆是。晋葛洪《抱朴子·明本》:“犹之斥之挥短翅,以凌阳侯之波。”又,《吊同志》诗:“斥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葛、毛二人皆以对比的方式讥讽雀不自量力之可笑。含“小”义的“尺”字亦多作此用。西汉李陵《答苏武书》:“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杜笃《吊比干文》:“寄长怀于尺牍。”陆机《文赋》:“函绵邈于尺素。”又有“尺幅千里”等词语,无不在对比中凸显“尺”之“小”义。可见,“斥”之“斥”释为“小”更妥当。雀原本很小,再以“小”加以修饰,就更显其小之极,竟不自知,反而“笑”大鹏,这一对比就极富于讽刺意味。若“斥”释为“池沼”,或许可暗示其生活环境,但与作者的写作意图无涉,也就达不到应有的表达效果。

以小见大作文篇7

关键词:唐传奇爱情女性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034-02

唐传奇题材较广,大致可以分为几类:一是爱情题材。如《莺莺传》《霍小玉传》《李娃传》等。二是封建官场生活题材。如《枕中记》《南柯太守传》等;三是武侠题材。如《虬髯客传》《红线传》《聂隐娘》《昆仑奴》等。其中,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代表着唐传奇的最高成就。这些作品中塑造了大量鲜明而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栩栩如生,历经百代而光彩不灭。本文选择《莺莺传》《霍小玉传》《李娃传》这三篇历来传诵不衰的爱情类名作作为叙述的范本。

1才貌兼备

唐代士人品评女子,是以才和貌为标准的。所以唐传奇女性形象的塑造无论外貌还是内质上都追求完美无缺,其女性形象自然也大都容貌绝美。

“才子佳人”或“郎才女貌”的爱情故事模式多见于中国古代小说和戏剧之中,而唐代传奇小说可以说较早和较集中的叙述了这种故事。青年男女一见钟情,男为“色”而倾倒,女为“才”而倾慕。诚如《霍小玉传》中李益对霍小玉所说:“小娘子爱才,鄙夫重色。两好相映,才貌相兼。”《李娃传》中李娃与郑生在平康里相见一段,白行简只用了八个字“明眸皓腕,举步艳冶”就勾勒出一个明艳的形象,未加任何衣饰上的描写,“明眸皓腕”足见李娃容貌体态之美,“举步艳冶”足见她举手投足之媚,怪不得她一出现就使得未经风月的郑生“遽惊起,莫敢仰视”。古人形容美人,大多是形容她的眼睛、牙齿如何美,如曹植的《洛神赋》:“丹唇外览,皓齿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杜甫《哀江头》:“明眸皓齿今何在?”等等,明眸皓齿成为形容女子之美的一个固定词汇,但在这篇传奇中,作者舍弃了现成的词汇不用,却用了“明眸皓腕”。这不是作者的笔误,而恰是匠心独具之处,通过这一个小小的细节,就将李娃独特的风韵美勾勒出来。“皓”形容洁白无瑕,“腕”在通常意义上至手与胳膊相连接的地方,但在这里指胳膊,因为作者形容李娃之美未作任何衣饰上的描写,如果皓腕只是指手腕,仅一线雪白,引不起强烈的美感,五代冯延己《望江南》一词有“舟中人似月,皓腕似霜雪”,这里的皓腕指的就是胳膊。再有,唐代以丰满为美,作者要体现李娃之美,自然会从丰满入手,但如果直接描写身体之丰满,又会给人以臃肿之感,最好的表现莫若写她丰腴洁白的胳膊,唐代妇女爱穿“半臂”,披肩巾,就是穿衣服,衣袖也有四尺宽,略一举手胳膊就会露出来。这一描写,仅是一字之异,不但写出了李娃之美,还反映了唐代士人的审美观念。

又如,《霍小玉传》中对小玉刚出场时的描写也是文约而意丰,“但觉一室之中,若琼林玉树,互相照耀,转盼精彩射人”。小玉出现伊始就使屋内满堂春色,蒋防对霍小玉的衣饰也是未著一字,精彩之处在于对小玉气质的描写,寥寥数语就写出一个与李娃完全不同的形象。李娃重在一个“艳”字,写其仪态之美;而小玉重在一个“玉”,写其神韵之美。文中提到小玉本是霍王之女,从小学习音乐诗书,有着良好的教养,因为是庶出所以被兄长赶出家门,无以为靠,才沦落娼门,自非一般娼门女子可比。

《莺莺传》中莺莺的出场又是另一番景象,元稹在文中是这样写的“常服容,不加新饰。垂鬟接黛,双脸销红而已,颜色艳异,光辉动人。张惊为之礼,因坐郑旁。以郑之抑而见也,凝睇怨绝,若不胜其体者。”莺莺在家庭刚刚躲过一场劫难之时,无心打扮,所以“常服容,不加新饰”,而且是“凝睇怨绝”,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还依然“颜色艳异,光辉动人”,足见她有着惊为天人之美,这种美也不仅仅是外在美的表现,还含有一种对莺莺神韵的描写。

从这几个形象我们可以看出,唐传奇的作者在塑造女性形象上,是煞费苦心,不落窠臼。总是用寥寥数语就能使女主人公的形象跃然纸上。这固然是文言小说叙事方式的特点,因为一般文言小说篇幅不大,作者不可能像白话小说中那样花费大量笔墨描写一个人穿什么,怎么出场,怎么做动作,而在唐之前六朝志人志怪小说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虽也不乏点睛之笔,但大多还是粗陈梗概,仍以纪实为主,而唐传奇作者们的创作意识更加自觉。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相结合,是某种动物的东西。”唐传奇女性形象塑造的成功还在于能够超越“女为悦己者容”的传统心理,在外形美描摹的同时,重视她们才情和心理的展现。霍小玉“高情逸态,事事过人,音乐诗书,无不通解”李娃的“过人的清醒、明智、坚强和练达”以及莺莺“长于辞令,极工刀札;又喜鼓琴,曲未终即令闻者动容”而传奇中用以塑造人物形象的点睛之笔并不仅在于对女性貌与才的描写,更在于对女性复杂的心理世界进行了深度的展示。

2心理刻画

人的心理活动都会通过一定的外在行动表现出来,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心理。《霍小玉传》中小玉的一笑,一泣,一叹,一号哭就是她心理活动的最好写照。霍小玉第一次见到李益“玉乃低鬟微笑,细语曰:见面不如闻名。才子岂能无貌?”这是一笑,文中已经说过小玉久慕李益文彩,这时见到本人,见李生一表人才心中喜欢不已,但又不能表现的过于张扬,这也是小玉的性格使然,所以作者只用了“低鬟微笑”四字。而中宵正值二人欢爱之时,却突然流涕,表达了对这份感情潜在危机的担心,小玉从侯门堕入娼门,已经饱尝世态冷暖,产生这种不安全感也是必然的。而李生为了消除小玉心中的这份恐慌,就信誓旦旦地立下了盟约。其实小玉的不安全感并没有消除,两年后当李生要离开小玉时,小玉对他说其实她本人并不相信盟约之类的话,只要李生能在缔结婚姻之前二人能恩爱就满足了,这时她心中是十分痛苦的,但她知道只能如此,所以她反而能从容镇定的诉说,李生又信誓旦旦,而且痛哭流涕,之后他离开小玉,归家后就聘了卢氏女。当小玉终于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她并没有痛哭流涕,而是“恨叹曰:‘天下岂有是事乎!’遍请亲朋,多方召致”。一个恨叹表明了她最后一点希望的破灭,也诉出了她的不甘心。但小玉没有放弃,只有她想尽一切办法李生还是不愿见她时,她才伤心欲绝,日夜泣涕,释放自己的情感。最后,黄衫豪客将李生骗至小玉家中,小玉强打精神更衣而见,这时她已对李生彻底绝望,她把撕心裂肺的痛化为维护自己尊严的力量,痛斥李益:

我为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负心若此!韶颜稚齿,饮恨而终;慈母在堂,不能供养;绮罗弦管,从此永休。征痛黄泉,皆君所致。李君李君,今当永诀!我死之后,必为厉鬼,使君妻妾,终日不安!

这段义正词严的血泪控诉和强烈的复仇意绪,表现了一个备受欺凌的弱女子临终前最大程度的愤怒和反抗。小说写她说完这段话后,“乃引左手握生臂,掷杯于地,长恸号哭数声而绝”。这是悲剧的终点,也是悲剧的高潮,它让我们看到了小玉性格中的温柔多情、清醒冷静已为坚韧刚烈所取代,但这坚韧刚烈中却渗透了无比的凄怨。作者通过这些细节的描写让我们看到小玉的心理变化,看到了一个痴情坚贞而又有尊严的女性,她身陷火坑,但从不唉声叹气,消极忍受,在这种情况之下依然要维护自己的尊严。

在《李娃传》中,白行简通过李娃的三次笑,展了李娃作为一名的心理状态。当郑生登门时,李娃的侍女驰走大呼“前时遗策郎”,相形之下李娃虽然也很高兴但只是一种见客时的兴奋,李娃大悦曰“尔姑止之,吾当整妆易服而出”活画出一个名妓见客的派头,同时也表现了她沉着老练的性格。第二三次笑,是在设计甩掉郑生时,李娃与其假姨母相见时,二人寒暄后“相视而笑”,这是二人设下圈套后会心默契的笑,当郑生看到姨母的宅院非常讲究时,就问李娃“此姨之私邸也?”,李娃笑而不答,这是在有可能别郑生识破的情况下,掩饰的笑,这也足见其沉着应付的本领。李娃虽然已于郑生产生了感情,但她是一个对现实认识很清楚的女子,自己以的身份与郑生结合,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郑生的资财都已耗尽,让他在这里耗下去也不是办法,长痛不如短痛,用计将郑生甩掉,在她看来对两人都是有好处的。三次笑,是李娃形象的一个立体展现,刻画了她复杂的心理,使人看到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女子,现实中普通人身上的善和恶都能在她身上体现。

《莺莺传》中聪慧明敏的莺莺把她那未能脱俗的情人在感情上的细微变化看得一清二楚。分手时她“恭貌怡声”说出的那番话,是何等的自尊,又是何等的透彻而有分寸!在那封长信里,她的惊喜,感情,她的痛苦,哀怨,委屈,悔愧,她的思念与痴情,她的通达与无奈……包含着极为复杂的内容。她有一个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哪怕在精神上,在智力的、文化的领域,她也是有足以与男性并肩而立的才智与能力。

唐传奇作为我国文学殿堂里的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性格特征较为丰满复杂、情感世界较为真实完整的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传奇作者们塑造这些女性形象时所使用的方法,也为后代小说家所汲取,因此才能历经百代而光彩熠熠。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王蠡甫.西方文论选(上册)[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高世瑜.唐律:性别制度的法典化,《唐研究》第十卷[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郑振铎.插图中国文学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6]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m].三联书店,2001.

[7]吴志达.唐传奇[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8]上海古籍出版社.唐五记小说大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9]程毅中.唐代小说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10]徐士年选注.唐代小说选[m].中州书画出版社,1981.

[11]徐有富.唐代妇女生活与诗[J].中华书局,2003.

[12]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心.中国古代小说研究[m].第一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以小见大作文篇8

【关键词】简・奥斯汀;文学作品;两性关系;《傲慢与偏见》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354-01

英国著名女性作家简・奥斯汀1775年出生于英国斯蒂文顿小镇,终生未嫁的她在长期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中进行文学创作活动,并著有《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爱玛》等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其中,在简・奥斯汀的文学作品中,作者对于女性形象和女性意识的描述受到了广大读者和文学评论家的关注和好评,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也产生了深厚的影响。然而,简・奥斯汀的绝大部分文学作品都是通过爱情故事对于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人物塑造和对中心主旨进行表达的,因此,男性角色也是简・奥斯汀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解读简・奥斯汀文学作品中的男女两性关系,则有助于更好的了解和领悟其作品中所蕴含的真正意义。

一、简・奥斯汀文学作品中的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

要对简・奥斯汀文学作品中两性关系进行解读,首先要了解其作品中对于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的塑造和描述,才能准确的把握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在其文学作品中的地位、位置,从而更好的解读作品中的两性关系。在简・奥斯汀的文学作品中,男性形象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男子汉,他们从传统的父权制度中继承了男人的责任感,同时又对于女性的尊重,在人格具有独特的魅力,例如《傲慢与偏见》中的达西先生;第二种男人完完全全的父权制度的继承者,对待女性他们同传统的父辈没有任何区别,例如《傲慢与偏见》中的班纳特先生;第三种男人喜欢自以为是的滥用自己男性特权,却又不肯去为任何事情负责,也就是说,没有担当、自私自利是第三种男人的主要特征,例如《傲慢与偏见》中的韦翰。与作品中的男性形象相对应,在简・奥斯汀的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也存在着三种类别,第一种是同伊丽莎白一样的理智、聪慧、自尊心强的新女性形象;第二种是夏绿蒂一样的,目的明确、处事谨慎的女性形象;第三种则是爱慕虚荣、贪图享受的女性形象,例如《傲慢与偏见》中的莉迪亚。简・奥斯汀所以要对文学作品中的男性想象和女性形象进行细致的划分,为的是更加生动、形象的对两性关系进行描述,以更好地为表达作品的中心主旨服务。换句话说,在文学作品中成功的塑造不同类型的男性人物角色和女性人物角色是简・奥斯汀确定男女两性关系,对作品中主要内容进行叙述和表达作品中心主旨的基础。

二、简・奥斯汀文学作品中两性关系的具体表现

在简・奥斯汀的文学作品中,两性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主要集中在具有血缘关系的父女关系和非血缘关系的婚恋关系。以简・奥斯汀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为实例,在作品中,作者对伊丽莎白姐妹与父亲的关系和各个不同个性的女性角色与各个男性角色之间存在的婚恋关系进行了详尽的描述。

(一)父女关系

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具有第二种男性形象特点的班纳特先生都显然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和父亲。比如,班纳特先生对于关心和教育女儿方面的事情并不上心,在许多情况下他甚至以对讽刺女儿、对女儿进行人身攻击来换取自己的好心情,即便是整个家庭面临着紧急的危机,班纳特先生也没有及时对紧急情况进行处理,尤其是当女儿莉迪亚和韦翰私奔之后,班纳特先生也没有做出一位父亲应当做出的关心的行为举动。这就是简・奥斯汀作品中的父女关系,在传统的父权制度下,男性处于主导地位,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哪怕面对困境他表现的胆小无能。

(二)婚恋关系

爱情是简・奥斯汀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题材,小说《傲慢与偏见》同样以爱情作为作品的主要内容,并通过对不同男女人物形象之间的不同婚恋关系的描绘对作品的中心主旨进行表述。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和男主人公达西先生可谓是天造地设的一对,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财富都相差不远,而且两个人对彼此都有好感,且在谈话中也可以感受到二人志同道合,所以,他们之间的爱情即便是曾经经历挫折、误解也在最终达到了幸福的终点。从伊丽莎白和达西的婚恋关系来看,在简・奥斯汀的文学作品中两性关系是相互平等、相互尊敬、相互爱慕的。但从夏绿蒂和柯林斯的爱情来看却也不尽然。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夏绿蒂同伊丽莎白一样拥有冷静而聪慧的头脑,不同的是她对于爱情的选择更注重的是财富、是物质上的保障与享受,因此她选择和柯林斯在一起,而柯林斯也看中了夏绿蒂与伊丽莎白相似的聪慧与冷静。由此可见,夏绿蒂和柯林斯之间的两性关系是彼此尊重,相敬为宾,最可惜的婚姻里没有爱情。然而,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妹妹莉迪亚和韦翰的婚恋关系却更加不尽人意,两个人的结合完全源自于二人的一时冲动,韦翰所以选择莉迪亚只是看中了她父亲的钱财,而莉迪亚也只是贪图和韦翰享乐生活中的愉悦感而已。由此可见,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男女两性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呈现出相互利用的特点。

综上所述,著名女性作家简・奥斯汀在文学作品中对于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进行了细腻、生动的塑造,并在作品中以父女关系和婚恋关系来对两性关系进行表述,从而对作品主题进行表述。可以说,简?奥斯汀的这样表达方式为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同时为我国文学创作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启示。

参考文献:

以小见大作文篇9

作者:李明泽指导老师:黎桂荣

(吉林油田钻井小学五年六班)

我经历过很多第一次:第一次搬家、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飞机……。但这次我要说的是第一次上网。很早就听别人说过,网络非常有趣。

那是三年级暑假的一天,有位胖胖的叔叔拿着一个小盒子来我家,在我家电脑上来来回回也不知道忙些什么。爸爸说:这是装宽带。意味着以后我可以上网了。这是我对网络认识的开始。

在妈妈指导下,我好奇而又笨拙地打开了妈妈推荐的网站:中国儿童网、学乐中国、百度……,哈哈,真丰富!什么新闻、购物、课堂、世界各地、动画片……,看得我眼花缭乱,我那小小的心灵一下子欢腾起来,内心充满了欢乐,虽然还不太明白网上很多东西。突然响起“咳咳”的声音,怎么回事?电脑感冒啦?难道它不舒服也会说吗?妈妈笑了,告诉我,这是有人上线了。“上线是什么意思?”我好奇地问。“上线也叫登陆,是你的好友中有人上网了,告诉你一声。”“哦,原来这样,不是电脑生病啊!”我不好意思地笑了,心想:科技发展好快呀,电脑也会“说话了”!

妈妈告诉我,正确使用网络会带来很大便利,边说边帮助我登陆我的QQ,这是妈妈早就给我申请的。我打开了摄像头、麦克风和QQ窗口,还没来得及细看就听到“嘟嘟”的铃声,妈妈说,是舅舅在要求视频。只见妈妈轻轻一点鼠标,就看见舅舅、舅妈和可爱的小妹挤在电脑前笑呢。哈哈,真好!原来通过网络可以视频聊天!妈妈说,这项功能相当于“可视电话”。那就是说,以后周末,我可以跟烟台的小妹聊天;可以向远在安徽的爷爷、奶奶当面问好;可以看见上大学的哥哥姐姐;当然,可以 和我的 老师、同学沟通啦!

网络真是神奇!第一次上网,不但让我了解了很多信息,可以与亲朋好友面对面聊天。还让我明白:科技发展的太快了,不好好学习就会被时代淘汰的!

评阅:

开头简单明了,通过几个“第一”引出第一次上网,同时,一句话带出“听别人说过,网络非常有趣”,给人一个悬念:究竟作者第一次上网是啥样的,有趣?还是......,引人想看下去。

第二段,简单交代孩子眼中装宽带的不解与直观认识的开始,可以想象,孩子在看到一个“胖胖的叔叔拿着一个小盒子”在他家电脑上捣鼓,不解,既让人想到孩子那种好奇,又能体会出孩子那种对电脑的爱护,肯定要问爸爸:不怕电脑弄坏了,那个叔叔又不认识,所以,才出现:“爸爸说:这是装宽带。”

第三、四段是文章的重点,也是全篇突出作者第一次上网时的那种好奇、惊喜、误解后的尴尬与调皮的那种神态,文字精炼、语言朴素,但描写和蕴藏的内涵丰富,可以说,语言虽简洁,但描述淋漓尽致而又酣畅、神怡。

其中,“好奇而又笨拙地”突出表现了小作者第一次上网那种“不知但急于想知”而又不能熟练操作的那种神态!紧接着的短短一句“哈哈,真丰富!什么新闻、购物、课堂、世界各地、动画片……,”非常经典地用近似小孩口头语言的文字描写出小作者第一次上网时的惊奇和惊喜,体现出小作者对当时神情与内心把握的分寸,显示小作者文笔的细腻与丰富。一句“电脑感冒啦?难道它不舒服也会说吗?”让人不由想象出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小学生,满脸疑惑地望着母亲询问的表情,也反映出小孩初次接触“电网”的那种“无知”而又“想知”的复杂心态。“哦,原来这样,不是电脑生病啊!”我不好意思地笑了”,又贴切地刻画出小作者因为自己的“无知”而冒出的“傻话”而感到尴尬与调皮的那种神态,仿佛看到小作者摸着脑袋给母亲做着“鬼脸”、嘴里还在小声嘟哝:原来这样,不是电脑生病!并由此,小作者感叹:“科技发展好快呀,电脑也会“说话了”!”

在第四段中,作者主要描述“电网”的另一种重要功效:视频通话。从文中寥寥的几句话:“跟烟台的小妹聊天”、“向远在安徽的爷爷、奶奶当面问好”、“看见上大学的哥哥姐姐”,可以看出,小作者老家远在南方,爷爷奶奶、舅舅以及上学的哥姐都不在跟前,平时很少见面。从这些文字里可以看出小作者那种“无网”时,那种相见这些人却又不能常见的无奈与期盼。连续用了四个“可以”就更好地表现出“有网”后的喜悦和急迫,也可以看出小作者那种浓浓的亲情、友情。“哈哈,真好!”文字虽简练,但可以活生生地看到小作者那种利用“电网”看到亲人的那种喜悦之情。“只见妈妈轻轻一点鼠标,就看见舅舅、舅妈和可爱的小妹挤在电脑前笑呢”一句,既写出了小作者见到舅舅一家的高兴劲,文字特色恰恰是表现出小作者的那种淘气,仿佛看到一个孩子,指着电脑里的舅舅一家挤在一起的脑袋图像,看着母亲哈哈大笑(也可以想象出母亲此时也在笑),仿佛说:妈妈,你看舅舅他们,真逗!也涵射出舅舅一家对视频通话、见到姐姐一家的那种迫不及待的心情。这也是目前视频通话功能最实用、常用的体现,尤其是远隔千里的亲戚、朋友们之间。这也验证了本段开头母亲说的话:“正确使用网络会带来很大便利”。

以小见大作文篇10

要:借用中国禅宗思想的三种境界来概括贾平凹小说创作的三个代表性阶段,即: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一方面,纵观贾平凹的小说创作轨迹,他对社会、人生的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技巧逐渐从稚嫩走向圆熟,基本呈螺旋上升的态势。虽然在这个上升趋势中,不免有起起落落的回复现象,但大体上和禅宗思想的这三种境界是吻合的。另一方面,具体到贾平凹的每一部重要作品之中,都可能或多或少地同时体现了这三种境界。

关键词:贾平凹小说境界

纵观贾平凹三十多年的小说创作,基本上都围绕一个总的思想原则:那就是融传统于现代,这其实正是文化寻根的基本精神。有人总结,从贾平凹小说创作的文化追寻上看,大体经历了文化和谐——文化错位——文化崩溃——文化建构几个大的段落,并且其间相互交叉、渗透。[2]按照这样一个思路,贾平凹早期的创作,比如《商州初录》、《天狗》等表现了美好人情的文化和谐,而《古堡》、《浮躁》等则表现了文化错位的危机,到《废都》、《白夜》则达到了文化崩溃的边沿,到《高老庄》则逐渐出现文化建构的希望,而《秦腔》则应该是文化追寻的集大成之作,既表现了文化错位、文化崩溃的危机,又给人以必须文化重建的警示。

这里,不再对贾平凹的创作作全面的论述,而是借用中国禅宗思想的三种境界来概括贾平凹小说创作的三个代表性阶段,即: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禅宗的这三种境界一般是形容人认识大千世界的过程。“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一般看做求实阶段,即对眼前的所见,基本凭着经验直觉去判断。“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可看作求智阶段,是用空灵智慧的心态去观察事物,也可谓透过现象看本质。“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可以说是求自由阶段,类似于哲学上的“否定之否定”,看似回到了起点,但又不只是起点的重复。是对大千世界的大彻大悟,是达到一种高度或深度的“自由”状态。现把这三种境界用在概括贾平凹小说创作上,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纵观贾平凹的小说创作轨迹,他对社会、人生的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技巧逐渐从稚嫩走向圆熟,基本呈螺旋上升的态势。虽然在这个上升趋势中,不免有起起落落的回复现象,但大体上和禅宗思想的这三种境界是吻合的。比如,80年代的《浮躁》及其以前的创作主要是对现实生活的实录;从80年代末的《太白山记》到《废都》、《白夜》主要体现了作者的写意式想象;而新世纪的《秦腔》则融会贯通,虚实结合,大有“红楼笔法”的风采。另一方面,具体到贾平凹的每一部重要作品之中,都可能或多或少地同时体现了这三种境界。也就是既有尊重现实的实录精神,又有隐晦的曲笔、隐喻、象征等手法的运用,还可能有在写实、写意基础之上的更高层次的对社会、人生的理解。如《秦腔》融写实、写意于一炉,既有实录精神,又有曲笔隐喻,展现了复杂丰富的人生境界,体现了作者积累多年创作经验而获得的自由圆熟状态。

一、“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对现实生活的实录

以《浮躁》为界,贾平凹早期的作品无论怎么虚构,都基本上沿着现实生活的轨迹,或者说是本着对现实生活实录的精神去虚构。《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基本上是反映改革意识的小说,比较写实。中篇《天狗》表现了民间伦理道德对人性的约束,也展示了商州民间美好的人性人情。小说结构严谨,人物心理刻画得细腻传神,文笔典雅凝练,曾受到台湾作家三毛的高度评价,堪称贾平凹中短篇小说的经典之作。中篇《古堡》主要反映了民间普遍的嫉妒心理,村里人不能看到别人碗里的粥比自己的稠,而是希望别人碗里的粥和自己的一样稀。于是,一幕因嫉妒引发的悲剧上演。小说中略显突兀的是,作者借道士之口大段引用了古奥的《道德经》及《史记·商鞅列传》,使通俗的小说蒙上了一层明显的传统文化气息,这大概源于作者强烈的文人趣味。

《浮躁》是贾平凹80年代具有恢弘气势和总结意味的一部长篇。小说主人公金狗是一个新式农民,他正直善良、勇于开拓、头脑灵活,有参军经历,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与文学才华。他身上有一种“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正直勇敢气质。他嫉恶如仇,为了搬倒官僚腐败势力,不顾个人得失与安危,与小水、石华、雷大空等人联合演绎了一场民告官的“当代传奇”。金狗经历的遭遇和生活的环境,几乎是80年代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金狗身上闪烁的理想主义光芒或许只有80年代的小说中才常见,到九十年代以后,类似的“当代英雄”就大大减少了。而雷大空的形象则为后来很多小说塑造类似形象(如《高老庄》中的蔡老黑、《四十一炮》中的兰老大、《兄弟》中的李光头等)开了先河。《浮躁》集当代社会的风云变化、商州民间的丰富文化及金狗与小水、英英、石华等人的感情纠葛于一体,还不时穿插测字看相、阴阳八卦、祭文民谣及佛道思想等,是一部内涵丰富、充满民间精神与文人趣味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严谨的现实主义代表作。但在写完这部作品之后,贾平凹在心灵深处产生了对现实主义表现“真实”可能性的怀疑:“这种流行的似乎严格的写实方法(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对我来讲将有些不那么适宜,甚至大有了那么一种束缚。”[3]于是,80年代末《太白山记》的发表就实践了这种怀疑。

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写意式的民间想像

八十年代末,贾平凹发表的《太白山记》又是一部“新笔记小说”,但这一部小说与早期“新笔记小说”“商州三录”的纪实精神不同,是一部具有“聊斋”意味的文人小说。如果说《浮躁》是贾平凹早期写实精神的总结,那么《太白山记》似乎可以看作贾平凹写意精神的开端。随后,《白朗》、《五魁》、《美穴地》等一系列远离现实、纯属虚构的小说问世。这一类写虚或者说写意式小说的成功,为《废都》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也就是作者把对历史的虚构推演到对现实的虚构。

笔者认为,《废都》基本上是一部写意式小说,也就是它不是现实的写实,而是本质的写实,是在表面写实的包装下写人的欲望,既包括形而下的性欲,也包括名利欲及形而上的精神追求等。尽管小说大量涉及了性事,但作者以“此处删去多少字”的写法避免了直接的性描写,并没有造成小说淫秽不堪的感觉。《废都》的性描写到底该怎么定性,我们且抛开,这里主要谈谈《废都》的虚妄性和写意性,也就是《废都》浓厚的狂欢式的民间想像色彩。《废都》中出现的“四大名人”、“四大恶少”及那个唱着民谣的拾垃圾老汉,还有那些对庄之蝶极端崇拜的女性(唐婉儿、柳月、阿灿等),都透着一种虚幻性和主观想象色彩。试以唐婉儿为例,她抛夫弃子与周敏私奔,可谓少见的不受传统观念约束的现代新派女性,或者说唐婉儿有着强烈的自我主体意识。但等见了庄之蝶,唐婉儿竟崇拜得五体投地,自我主体意识尽失,把周敏抛到九霄云外,很快与庄之蝶进入热恋状态。等柳月发现了她与庄之蝶的奸情,她竟然暗示庄之蝶用性占有去堵柳月的嘴,还与柳月称姐道妹,组成一个战壕里的“盟友”,真成了只知肉欲的“稀有动物”!但小说中又把她对庄之蝶的爱描写得似乎很纯洁高尚,不免有牵强之感。恐怕只有发挥“女性妄想症”的男作家才会写出这么符合男性口味的女性!贾平凹一贯的特长是写理想女性。早期写的女性美丽善良传统,多为男性的依附品,如小月、师娘、小水等,这些女性固然美好,但缺少尖锐的个性。到《废都》,贾平凹突转笔锋,一下子写出唐婉儿、柳月等那么多虚荣放浪的现代女性,真是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如果说柳月身上还有那么一些真实生活的参照,那么唐婉儿身上赋予了太多的男性想像和人为的虚幻色彩。如果说唐婉儿是一个至情至性之人,她怎么能舍得不管不问自己的骨肉,又怎么那么快把周敏置之不理?如果说唐婉儿是一个水性杨花、不负责任的荡妇,作为知名作家、有着深厚学养的庄之蝶又怎么能把她深爱而没有丝毫忏悔?如果说好色贪欲是男人的本性,唐婉儿其实就是满足男人本性的尤物。另外,阿灿的存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男性作家的虚妄想象。当然,这里所说的虚妄想象并不包含太多的贬义,主要是指一种狂欢式虚构。

《废都》的民间想像不光体现在对庄之蝶极端崇拜的那些女性身上,还体现在对庄之蝶本人的虚幻性塑造上。庄之蝶不是贾平凹,也不是现实中的任何一个作家。庄之蝶的名字本身就源于一个充满虚幻色彩的哲理典故,也许作者的寓意就是要制造一个进入幻境的人物。也许,庄之蝶只是无数男人的一个欲望之梦,一个关于名利女色的美梦。但美梦醒来是噩梦,庄之蝶的结局是死亡,也暗示了这种“美梦”的悲剧性和虚妄性。作家暂时放弃现实生活的逻辑,大胆进行想像和虚构,只要本质真实,细节失真或经不住推敲也在所不惜。试想,作为知名作家的庄之蝶,在女色面前一次次失去起码的理性自控能力,真不知道这样毅力薄弱的男人怎么能成为知名作家?也许,作者只是想通过塑造这样一个放纵自我、胆大妄为的庄之蝶,来表现失落文人的颓废,来喻指人心的欲望膨胀。王富仁教授曾说过,贾平凹“是一个会以心灵感受人生的人,他常常能够感受到人们尚感受不清或根本感受不到的东西。在前些年,我在小书摊上看到他的长篇小说《浮躁》,就曾使我心里一愣。在那时,我刚刚感到中国社会空气中似乎有一种不太对劲的东西,一种埋伏着悲剧的东西,而他却把一部几十万字的小说写成并出版了,小说的题名一下便照亮了我内心的那点模模糊糊的感受。这一次(指《废都》——笔者注),我也不敢太小觑了贾平凹。我觉得贾平凹并非随随便便地为他的小说起了这么一个名字”。[4]贾平凹为他的小说起这个名字确实有深意存焉。文中多次出现的拾垃圾老头唱的那些讽刺社会现实的民谣,就是“废都”的形象标注。在这样一个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废都”里,只要人性的野马脱缰,出现庄之蝶这样颓废的文人也是顺理成章。陈晓明教授在评《废都》时说,“这真是一个阅读的盛会,一个关于阅读的狂欢节。当然,它首先是书写的狂欢节,一种狂欢式的写作。”[5]《废都》其实也是写人在形而上的追求失意时的形而下的放纵。

《废都》的叙事模式既是典型的“才子佳人”模式,也是“一男多女”模式,是中国传统叙事文学的套路,其中受《金瓶梅》、《红楼梦》的影响也很明显。小说中穿插出现的一些字画古董、测字算命、讲禅布道等也充满传统文化气息。

三、“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虚实结合的“红楼笔法”

所谓“红楼笔法”,是对《红楼梦》在艺术上多种成熟技巧的总称和泛称,应该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它的叙写就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深厚、逼真、自然,人物形象复杂多面,结构多线并进、虚实结合,语言雅俗共赏,修辞手法多样等。具体地说,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就像鲁迅先生所言:“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小说底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6]这种由过去的“好人”、“坏人”一元思维模式向“不好不坏,亦好亦坏”二元思维模式的拓展,是“红楼笔法”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一大主要标志。在语言上,“红楼笔法”主要体现在语言雅俗共赏,叙述语言书面化,人物语言口语化。在结构上,“红楼笔法”体现在多线并进和虚实结合等手法。

贾平凹随着小说创作经验的积累和技巧的丰富,“红楼笔法”的运用也日益娴熟。首先,在他笔下,出现了一大批性格丰满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的复杂性很难用“好人”、“坏人”的一元思维模式去判断。比如夏天义,文革时也欺男霸女,但他刚硬的外表下也有一颗正直善良的心。又如夏天智,既传统正直,讲究礼仪,乐善好施,但也有虚荣的毛病。有人把夏风、引生与作者贾平凹联系起来分析,认为,“夏风和引生作为矛盾对立的双方,统一起来就是作家心灵世界的整体。这是一个经受着分裂之痛的心灵,理智的一面要脱离乡土投向城市,根性的情感却丝丝缕缕牵扯不断,理智明白这种情感是无望的,但无望中却本能的怀着希望,情不能断,也无法断,肉体的根断了,精神的根还在,于是只能扭曲异变。说白了,贾平凹是要活画出一幅身心分裂、情理对峙的自我精神图谱。这是他心灵的复调状态,一种纷乱如麻、痛苦不堪的复调状态。”[7]如果根据精神分析的观点(“作家把自我劈成几份,分配到他的小说的一些角色中去”[8]),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其实,引生是一个可怜可悲又可爱的疯子,夏风是一个矛盾率真又具有悲剧色彩的作家。

其次,贾平凹的一些作品本着生活的原貌来写,和生活一样的丰富、真实与深厚。《土门》展现了农村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民感情心理的一系列变化,农村成了城市的边缘,农民也成了半个城里人,但经历城市文化影响的农民就像成义的“阴阳手”一样有点不伦不类的病态。《高老庄》中的蔡老黑是一个与子路形成对照的农民,他的勇敢果断,反衬子路的优柔寡断;他对爱情的坚定,反衬子路对爱情的游移;他的莽撞与感情用事,反衬子路的冷静与理性。《秦腔》“法自然”的写实手法,简直就是对日常琐碎生活的照搬与挪用。夏天义“金玉满堂”的儿孙们(除去哑巴),是现代不肖子孙的真实写照;夏风与白雪的感情波折,是现代青年婚姻失败的折射;引生对白雪的迷恋,是现代人面对爱情无奈的悲剧性体现;秦腔的衰落,是民间艺术在现代社会的真实处境;农村只剩下老弱病残,更是现代农村的真实反映。

第三,贾平凹在小说中善于借鉴虚实结合的“红楼笔法”。从《太白山记》的离奇虚构,到《废都》的神秘文化及狂想式的写作风格,再到《白夜》中虚幻的“再生人”,《土门》中成义的“阴阳手”以及《高老庄》中石头神秘莫测的画……都构成了贾平凹写实文学中的虚幻成分。《秦腔》基本上是“法自然”的写实作品,但疯癫的引生不断出现的幻觉、狂想也构成了《秦腔》独具特色的虚写部分。贾平凹曾说:“我的小说越来越无法用几句话回答到底写的是什么,我的初衷是要求我尽量原生态地写出生活的流动,越实越好,但整体上却极力去张扬我的意象。我相信小说不是故事也不是纯形式的文字游戏。我的不足是我的灵魂能量还不大,感知世界的气度还不够,形而上与形而下结合部的工作还没有做好。”[9]

从以上对贾平凹小说创作三种境界的分析,可以看出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基本上围绕一条主线呈螺旋状向上发展,而这条主线就是文化寻根意识。另外,文化寻根意识其实也是贾平凹的主动追求。他早在八十年代就提出:要“以中国传统的美的方法,真实地表达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和情绪”。[10]他还说自己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非常热衷于很现代的东西”,但是“后来就不那么写了”,因为“我得溯寻一种新的思潮的根源和背景,属中西文化的同与异处,得确立我的根本和灵魂。”[11]而这个“根本和灵魂”也就是贾平凹后来又强调的“意识一定要现代,格调一定要中国做派。”[12]2003年,他再一次强调:“我主张在作品的境界、内涵上一定要借鉴西方现代意识,而形式上又坚持民族的。”[13]后来,贾平凹仍有类似观点的表达。这些写作原则从侧面也佐证了贾平凹的文化寻根创作倾向。

注释:

①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新时期以来文学中的文化意识研究》,项目编号:2011fwx019,并受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近三十年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研究》,2011年6月立项,项目批准号:2011-gh-141,项目类别:规划项目。

②肖云儒:《贾平凹长篇系列中的<高老庄>》[j]《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第2期,第26页。

③贾平凹:《<浮躁>序言之二》[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页。

④王富仁:《〈废都〉漫议》,《王富仁自选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62页。

⑤陈晓明:《废墟上的狂欢节——评〈废都〉及其他》[j],《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第61页。

⑥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鲁迅全集》(第9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版,第338页。

⑦张晓玥:《转型期的惶惑——〈秦腔〉与中国乡土文学的精神》[a],《中国雅俗文学研究(第二~三合辑)》[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11月,第176页。

⑧(美)杰克·斯佩克特;高建平等译:《艺术与精神分析——论弗洛伊德的美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116页。

⑨贾平凹:《我心目中的小说——贾平凹自述》[j],《小说评论》,2003年第6期,第20页。

⑩贾平凹:《平凹文论集》[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70页。

[11]贾平凹、穆涛:《写作是我的宿命——关于贾平凹长篇小说新著<高老庄>访谈》[n],《文学报》,1998年8月6号,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