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慢性病半年工作总结十篇慢性病半年工作总结十篇

慢性病半年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4:16:15

慢性病半年工作总结篇1

一、认真落实慢病防制指导思想

2011年我中心慢病工作在疾控中心的具体指导下深入社会,大力开展慢病防制工作以高血压、糖尿病为重点,结合控烟、控酒、饮食、心理干预等措施,积极开展健康宣教与促进,降低人群主要危险因素,有效地控制辖区慢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二、结合奉化市尚田镇卫生院《医院管理制度》,提高慢病专兼职人员职业道德修养

医务人员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服务对象满意为宗旨,紧紧抓住辖区居民关心的慢病问题。不断完善服务内容,改进办事程序、服务方式、管理制度,尽最大努力为服务对象提供方便让大家满意。做到自觉把《医院管理制度》,提高慢病专兼职人员职业道德修养

医务人员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服务对象满意为宗旨,紧紧抓住辖区居民关心的慢病问题。不断完善服务内容,改进办事程序、服务方式、管理制度,尽量大努力为服务对象提供方便让大家满意。做到自觉把《医务人员工作手册》落实到医疗服务工作中,进一步恪守服务宗旨,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树立全新基层卫生服务中心文明新形象。

三、慢病防制的内容及措施

1、强化慢病防制网络工作

为了加大信息工作力度,提高信息数量和质量,提升中心整体形象,推进慢病防制的规范。成立慢病工作小组设专兼职人员。从中心分管领导到中心各个科室,再到各个村卫生室,宣传员深入各村各户积极落实慢病防制工作的计划,开展各项慢病防制工作。形成了一个上下贯彻、快速互动的信息采集网络,尽力促进全年信息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

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医疗费用的逐年增长已成为我国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老年人群的经济能力有限并且相对固定,和其相对巨大的医疗需求之间构成了矛盾,这就需要优质经济的服务,而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是最佳投入效益的干预,加强慢病管理可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而基层卫生院慢病管理是农村医疗优势的一个突出体现。由于基层医疗距农民近,就医方便、快捷,医患之间易沟通,易开展健康教育,易宣传医疗保健知识,对一些疾病好回访,易跟踪,基层卫生院及各村卫生室慢病管理对农村居民生命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

3、定期开展自查工作,及时纠察批漏

我院定期开展自查工作,严格按照区疾控中心的要求,对慢病各项工作举行日常自查工作,及时纠察纰漏,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同时针对上半年考核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真分析,积极改正。

4、定期宣传、培训慢病知识

针对不同阶段居民健康状况、热点咨询问题,我们定期举办了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的预防知识健康讲座,向广大居民传递高血压病、糖尿病及其他慢病的防治知识,带领着居民群众,对高血压及其他慢性病认识的误区和盲区,给任重而道远的社区预防保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根基,同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居民看病难、看病烦的问题,真正架起了医患之间、社区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为居民的健康撑起了保护伞。

四、工作体会,存在的问题、打算

慢性病半年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慢性结肠癌;结肠肿瘤;临床观察;预后;病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R735.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7-163-02

引言

结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消化道肿瘤症状之一,近些年以来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以及生活工作习惯不断的发生改变,故而慢性结肠癌发病率不断升高。在临床中,由于结肠癌受到人为因素影响比较小,与直肠癌解剖特征有着明显不同,故而有着其特殊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表现。右半结肠癌以及左半结肠癌之间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为了进一步的掌握慢性结肠癌的发病概况、病理特征及临床表现,得出具体的发病症状以及表现形式,现将我院22例慢性结肠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且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经过治疗及随访,收集和整理得出22例患者病理资料及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当中男性12例,女性10例,年龄12至72岁,中位年龄47岁,有4例患者年龄在30岁以下。按照左半结肠癌及右半结肠癌进行分组,其中左半结肠癌患者为10例,右半结肠癌患者12例。

1.2统计方法:

对患者病理特征以及临床症状进行观察,并且对病例资料进行整理和统计,通过随访,得到完善的病理资料,以进一步的得出发病的特征及相关信息。

2结果

2.1临床症状:

慢性结肠癌由于其病灶大小所处的具体部位以及病理特征、病理类型等存在差异,所以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部分慢性结肠癌患者在早期并无症状,随着病程发展及病灶的增大,进而产生一系列慢性结肠癌的常见症状,如大便带血、大便次数增多、腹泻、腹痛或便秘、体重减轻、全身乏力、贫血以及肠梗阻等症状。患者肿瘤大小当中最小值为1cm,而最大值则为23cm,其中,升结肠、回盲部、肝曲结肠、横结肠、乙状结肠平均直径分别为:(7.62±3.31)cm、(7.02±2.73)cm、(7.40±3.38)cm、(6.88±2.88)cm、(5.42±2.59)cm。将整个结肠以横结肠的中部作为分界线,分成左右两个部分,其临床表现各有不同。

2.1.1右半结肠癌:其右半结肠粗大并且场内粪便为液体状态,此段结肠中肿瘤多半为菜花状,较少出现环状狭窄故而不常发生梗阻现象,但是常溃破出血进而感染,部分患者伴随有毒素吸收等状,在临床上表现为贫血、体重减轻、腹痛等症状,本组15例患者中有9例出现腹部疼痛或不适现象,初期为间歇性后期转变为持续性,有8例患者出现食欲不振及恶心呕吐等现象。患者当中有10例早期粪便稀薄并且排便次数增多、有脓血。就诊时有11例患者发现腹块,其可能是肿瘤本身也可能是肠外浸润所形成的团块。从临床上来分析前者轮廓较为清晰且形态规则,而后者则质地较硬且有压痛感。本组15例患者中有9例出现贫血症状,并伴随有全身乏力及体重减轻等症。

2.1.2左半结肠癌:肠腔较细且场内粪便由于水分被吸收故而变得干硬。由于左半结肠癌多半为浸润类型,常会导致环状狭窄等情况,故而临床表现为慢性肠梗阻或急性肠梗阻。患者肿块体积较小,贫血及体重减轻等症状较为少见,同时恶液及毒素吸收等情况也较为罕见。本组7例患者当中有6例出现腹部绞痛等症状,伴随有便秘、排气受阻、腹胀及肠蠕动等症状,部分患者则出现阵发性腹痛及肠鸣音亢进等现象,持续数月之后转变成为完全类型肠阻梗。同时,本组7例患者中有5例还出现粪便带血及粘液等现象。本组7例患者中有5例患者有排便困难现象,随病程发展情况越发严重。如若肿瘤位置较低则可出现排便不畅或者是里急后重等现象。

3讨论

现今由于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及生活条件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美国,根据相关的资料统计,慢性结肠癌正在恶性肿瘤致患者死亡当中排名高居第二。在本次研究当中,患者肿瘤大小当中最小值为1cm,而最大值则为23cm,其中,升结肠、回盲部、肝曲结肠、横结肠、乙状结肠平均直径分别为:(7.62±3.31)cm、(7.02±2.73)cm、(7.40±3.38)cm、(6.88±2.88)cm、(5.42±2.59)cm。相关的分析资料显示右半结肠癌患者数量高于左半结肠癌患者数量,并且其在病理特征及临床表现之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右半结肠癌患者多半出现腹痛、贫血、体重减轻、全身乏力、粪便带血等症状,并且伴随有排便次数增多、腹块以及恶性液质等症状。而左半结肠癌患者则多半出现腹部绞痛、排便论难、粪便带血或者是粪便带粘液等症状,罕见体重减轻、贫血等症状,且较为少见排便次数增多等现象。同时,右半结肠癌患者由于其结肠的蠕动和粪便会充分的进行混合,故而用肉眼不易观察看出带血现象,但是通过实验可发现为阳性,左半结肠癌患者则由于血液与粘液等不常与粪便相互混合,故而有半数患者会出现粪便带血现象并且用肉眼则可发现。

另外,根据本次研究和观察,可以发现慢性结肠癌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病程会不断的发展,同时中年以上患者患病的风险和几率明显的增加,而患者性别则无统计学意义。慢性结肠癌属于大肠癌的一种类型,和直肠癌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并且有着不同的生物学特征,我国的大肠癌患者当中结肠癌患者数量与直肠癌相比,较少,并且发病的年龄和国外相比较而言,更加的年轻,而在近些年以来逐步的呈现出了结肠近端移动的现象。根据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分析工作的不断发展,发现右半结肠癌的患者可以和家族遗传病史有着联系,并且其肿瘤也是存在着明显且独特的生物学性质。

通过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进行,针对统计学分析的样本进行扩大并且在肿瘤本身的生物学特性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探讨,逐步的挖掘得出可以有效的体现出肿瘤及其预后的分子指标,进而以此为基础将传统式的临床病理以及新的治疗诊断方式相互额结合,为治疗以及检测等工作的开展提供充足的理论基础,同时,此方面的内容也是今后研究及工作的新方向,必将会对慢性结肠癌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并且大大的提升患者的康复率。

参考文献

[1]王文昌.慢性结肠癌患者临床观察56例[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7.10:132-135

[2]刘志伟.1028例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分析资料统计[J].医学教育资讯,2011.6:112-115

慢性病半年工作总结篇3

一、2018年我县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情况

(一)城乡居民参保情况。截止6月底我县城乡居民参保人数为322778人,较2017年增加了3170人。

(二)资金筹集情况。2018年我县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数预计为324805人,筹资标准为人均700元,其中:各级财政补助490元(中央财政356元、省级财政115.6元、县级财政18.4元),个人缴费210元(含意外伤害与大病保险60元);基金总量为22736.35万元,其中:各级财政补助为15915.445万元,个人缴费为6820.905万元。意外伤害与大病保险经政府招标确定交由人财保险公司经办,按人次60元标准筹集,基金总量为1948.83万元,由城乡居民医保基金统一划拨给人财保险公司,因此2018年我县城乡居民医保基金实际可用总量为20787.52万元。

二、2018年上半年与2017年同期数据对比

1、就诊人次对基金支出的影响

2018年上半年总补偿人次为102106人,住院补偿35149人次,其中:乡镇卫生院住院11649人次,占总住院人次的33.14%;县级住院17752人次,占总住院人次的50.51%;市级医院1848人次,占总住院人次的5.25%;省级及省外医疗机构3900人次,占总住院人次的11.1%。建档立卡贫困户住院12624人次;占总住院人次的35.92%。普通门诊63353人次,慢性病门诊3604人,特殊病种住院1620人次。

2017年同期总补偿人次为55254人,住院补偿23277人次,其中:乡镇卫生院住院8872人次,占总住院人次的38.11%;县级医院住院11674人次,占总住院人次的50.15%;市级医院701人次,占总住院人次的3.01%;省级及省外医疗机构2731人次,占总住院人次的11.73%。建档立卡贫困户住院6750人次,占总住院人次的28.99%。普通门诊31188人次,慢性病门诊789人次,特殊病种住院358人次。

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2018年上半年补偿人次变化为:总补偿人次增加了46852人次,住院补偿人次增加了11872人,增长了51%,其中:乡镇卫生院住院增加了2777人次;县级医院住院增加了6078人次;市级医院住院增加1147人次;省级及省外医院住院增加了1169人次。市级以上医院住院增加了2316人次;建档立卡贫困户住院增加了5874人次。门诊就诊增加了32165人次,增长了103.13%。慢性病门诊增加了2815人次,特殊病种住院增加1262人次。

由上述数据可以得出:2018年上半年我县住院人次大幅增加,县级医院增长最多;建档立卡贫困户较2017年同期翻了一倍,占增长人次的一半,说明贫困户实际报销不低于90%的政策刺激了贫困患者就医需求;普通门诊也增长了一倍。由补偿人次增长情况可以看出2018年上半年比2017年同期住院增长了84.79%,对基金支出影响较大,因此2018年上半年就诊人次大幅增长是影响2018年上半年基金支出的主要因素。

 2、基金使用情况

2018年上半年城乡医保基金支出资金14547.48万元,占可用基金总量的69.98%。其中:住院基金支出12888.16万元,占可用基金总量的61.99%;普通门诊基金支出1093.36万元,普通门诊基金支出占可用基金总量的7.51%;门诊慢性病基金支出565.97万元,门诊慢性病基金支出占可用基金总量的3.9%。乡镇卫生院住院基金支出1866.16万元,占可用基金总量的8.97%;县级医院住院基金支出7243.4万元,占可用总基金的34.84%;市级医院住院基金支出987.49万元,占可用总基金的4.75%;省级及省外医院住院基金支出2791.11万元,占可用总基金的13.43%。

2017年同期城乡医保基金支出资金8691.87万元,其中:住院基金支出7589.39万元;普通门诊基金支出863.97万元,门诊慢性病基金支出238.51万元。乡镇卫生院住院基金支出1012.35万元;县级医院住院基金支出4105.29万元;市级医院住院基金支出429.78万元;省级及省外医院住院基金支出2041.97万元。

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2018年上半年与2017年同期基金支出增加了5855.61万元,增幅达67.37%。其中:住院基金支出增加了5298.77万元,增幅达69.82%;普通门诊基金支出增加了229.39万元,增幅达26.55%;慢性病基金支出增加了327.46万元,增幅达137.29%。乡镇卫生院增加853.81万元,增幅达84.33%;县级医院增加3138.11万元,增幅达76.44%;市级医院增加557.71万元,增幅达129.76%;省级及省外医院增加了749.14万元,增幅达36.69%。

由上述数据可以得出:2018年上半年基金支出同比2017年同期各级医院增长幅度均较高,其中乡级卫生院、县级及市级医院增幅最大。住院基金支出是影响基金支出的主要因素,根据基金支出额度,县级医院住院基金支出是影响基金支出的重要因素。

3、住院次均费用

2018年上半年住院次均费用为6171.8元/人,其中乡镇卫生院住院次均费用1984.65元/人,县级医院住院次均费用5904.83元/人,市级医院住院次均费用8201.19元/人,省级及省外医院住院次均费用20325.67元/人,慢性病门诊次均费用3152.17元/人。

2017年上半年住院次均费用为5445.29元/人,其中乡镇卫生院住院次均费用1452.99元/人,县级医院住院次均费用5300.86元/人,市级医院住院次均费用10429.97元/人,省级及省外医院住院次均费用19031.16元/人,慢性病门诊次均费用2650.78元/人。

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2018年上半年住院次均费用增长726.51元,增长率为13.34%,其中:乡镇卫生院住院次均费用增长531.66元,增长率为36.59%;县级医院住院次均费用增长603.97元,增长率为11.39%;市级医院住院次均费用降低了2228.78元,降低幅度为21.36%;省级及省外医院住院次均费用增长1294.51元,增长率为6.8%;慢性病门诊次均费用增长501.39元,增长幅度为18.91%。

由上述数据可以得出结论:2018年各级医疗机构上半年次均费用都有大幅增长,尤其是乡镇、县级、省级以上医院,是2018年上半年基金支出幅度增长的重要因素。但市级医院有大幅下降,主要原因是抚州光明眼科医院开展了免费白内障手术,导致就诊人数(817人次)大幅增加,拉低了市级医院住院次均费用。

4、政策调整情况

1、2018年取消个人账户,全面实施门诊统筹制度,个人门诊统筹余额不能结余到下一年使用,导致门诊就诊人次大量增加,门诊基金支出金额增加了229.39万元,但未超过当年统筹预算数,对2018年上半年基金支出影响不大。

2、健康扶贫政策:建档立卡贫困户就医实际补偿不低于90%的政策。2018年上半年住院12624人次较2017年同期增加了3481人次,基金支出了4050.82万元较2017年同期增加了2381.41万元,增长幅度达142.65%,因此健康扶贫政策对2018年上半年基金支出影响较大,是导致基金支出增长的主要原因。

三、2018年上半年基金支出情况分析

1、基金支出情况:2018年上半年基金支出为14547.48万元,占可用总基金的69.98%,2017年同期支出8691.87万元,2018年上半年城乡居民医保基金支出与2017年同期对比,增加了5855.61万元,增幅达67.37%。因此2018年上半年基金支出超过控制水平线,存在较大风险。

2、影响2018年上半年基金支出的主要因素。表因:是某些医院住院人次、次均费用增长过快造成基金支出量增长幅度过大,尤其是县级医院;内因:一是医改政策因素影响。如门诊诊疗费用支付过大过多,仅县人民医院2018年上半年就支付了35.55万元、县级医院药占比控制导致各种检查费用大幅攀升、各种检查费、护理费用及治疗费用收费标准政策提高;二是医疗机构特别是医生主动控费意识不强。医疗机构追求医院更好发展,医务人员追求利益最大化,要求他们自己主动控制医疗费用上涨,没有更有效的医改政策是很难行得通;三是健康扶贫政策刺激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就医需求,2018年上半年基金超支的50%以上是扶贫方面的以及在政策执行中的诸多问题如占着床位拒不出院、出院不办理手续也不缴纳个人负担费用、小病大治、冒名住院等,在当前一切以扶贫工作为重的环境下希望有关部门能高度重视医保基金超额运行的巨大风险;四是城乡医保制度整合后存在一定磨合期、责职划分不明确,导致医保控费政策衔接不到位,医保政策管理方面应该出台有效措施加大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上涨的力度。

四、2018年全年基金支出情况预测

根据2017年同期基金支出数据和年终支出数据,结合2018年上半年数据可以得出全年基金支出将达到139.96%,超值39.96%,约为8306.69万元,其中:健康扶贫支出超值达22.91%。约为4762.82万元。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根据上半年基金支出情况,2018年下半年主要工作包括:

1、加强政策宣传,要求各医疗机构严格执行医保政策,严格把握病人入院指征和标准,合理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患者就医,防止医疗资源重复浪费。

慢性病半年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附子慢性泄泻

【中图分类号】R256.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8-0a-01

1临床资料

42例患者,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龄在17-67岁,平均年龄42岁,病程1年-40年,排除器质性疾病引起的泄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慢性泄泻的诊断标准。

2治疗方法

基本方法:治疗组方用附子理中丸合四神丸加味,药物为附子(先煎)10-15克,干姜10克,茯苓15克,清半夏10克,黄芪25-50克,黄连5-10克,炙甘草10克,党参10-15克,补骨脂15克,肉豆蔻15克,五味子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3疗效标准与效果

治愈:大便正常,其他症状消失,临床检验正常。好转: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其他症状改善。未愈:症状未见改善。治疗42例,治愈22例占52%,好转18例,占42%,无效2例占0.04%,总有效率94%,服药一般为5-20日,服药期间停用其它药物,忌寒凉食品。

4典型病例

例1:李某,女,39岁,1993年4月7日就诊。主诉:腹泻反复发作8年,经常大便不成形,日行3-4次,常因饮食不当或受寒加重,伴腹痛绵绵,纳呆食少,曾经纤维肠镜检查,未见明显病损,便常规检查正常,粪便细菌培养阴性西医诊断,慢性肠炎,屡经中西医药治疗不愈。舌淡红,苔白润,脉沉细,拟上方3剂煎服,3日后复诊,自述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到每日2次。继服原方半月,大便恢复每日1-2次,至今未复发。

例2:秦某,男性,57岁,工人,2003年9月18日就诊,自述腹泻间断发作5-6次,反复发作30年,自幼患脱肛,成年后自愈,不知何诱因间断腹泻,便中夹有粘液,便常规含不消化食物及少许粘液,症见面色萎黄,周身困倦乏力,舌淡苔白微腻,脉沉细,拟上方3剂煎服,自述病情好转,继续服用上方半月余,大便恢复正常。

5讨论

慢性病半年工作总结篇5

中图分类号:R256.3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3-0040-02

芪黄栓是以中药组方研制的一种直肠内给药的栓剂,笔者用于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55例,临床观察疗效明显,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10例,男52例,女58例;年龄18~77岁,平均42岁;病程6个月~20a,平均4.2a。全部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00年制定的炎症性肠病的诊断标准[1]。根据临床症状及结肠镜检查或病理检查确诊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无其它并发症。110例均为2007~2010年在本科门诊及住院期间确诊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全部病例经纤维结肠镜检查并活检。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芪黄栓治疗组、柳氮磺胺吡啶片(SaSp)对照组各55例,治疗组初发型5例,慢性复发型39例,慢性持续型11例;对照组初发型4例,慢性复发型38例,慢性持续型13例。治疗组直乙结肠型36例,左半结肠型15例,全结肠型4例;对照组直乙结肠型35例,左半结肠型17例,全结肠型3例。2组在年龄、性别、症状、体征、内窥镜检查结果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2组患者使用相同的基础治疗,包括休息、给予易消化饮食,病情严重者给予流质饮食或者暂禁食,按需从静脉补充能量。

1.2.1芪黄栓治疗组采用本科研制的中药制剂芪黄栓(药物组成:黄芪、蒲黄、白术、五灵脂、槐花、川芎、薏苡仁、败酱草、白头翁、当归、白及,由本院制剂室按制剂标准加工制成栓剂)治疗。给药方法:每日3次,每次1枚(10g),塞入保留。

1.2.2SaSp对照组柳氮磺胺吡啶片(SaSp),每日2次,每次2g口服。

2组均治疗20d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d,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3观察方法每日记录临床症状,隔7d查大便常规1次,2个疗程后作纤维结肠镜检查和活检。

2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疗效标准参照1994年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2]。临床治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次症消失或基本消失,舌、脉基本恢复正常;肠镜复查粘膜病变恢复正常,或溃疡病灶已形成瘢痕,病理活检恢复正常;大便常规镜检连续3次均正常;有效:临床主要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改善,舌、脉基本正常;肠镜检查病灶明显减少或缩小,粘膜病变恢复程度达一级以上(+++++或+++);大便常规检查红、白细胞数每高倍镜视野在5个以下;无效:临床主要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内镜检查病灶无减少或缩小,粘膜病变未恢复,达不到有效标准。

2.2治疗结果治疗组55例,临床治愈23例,占41.82%;有效25例,占45.45%;无效7例,占12.73%。总有效率为87.27%。对照组55例,临床治愈10例,占18.18%;有效26例,占47.27%;无效19例,占34.55%。总有效率为65.45%。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结肠慢性炎症,其发病可能与免疫、遗传、感染、精神因素、溶菌酶、过敏等因素有关。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多见。其病变主要发生于结肠的黏膜,且以黏膜的出血、糜烂、溃疡为主,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主要症状有腹泻、黏液便、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病情迁延。常反复发作。本病的治疗,目前国内外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西医主要用柳氮磺胺嘧啶、氨基水杨酸、甲硝唑、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等,虽然有疗效,但不良反应明显。中医辨证施治,采用汤剂内服、药物保留灌肠、针灸等方法,也取得了一定疗效,但与栓剂相比仍有应用不便的缺点。

本病属中医“泄泻”、“痢疾”、“腹泻”、“肠风”、“脏毒”等范畴,病位在脾胃、大肠,病邪以湿邪为主。其病因病机多由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不节,或忧思恼怒、肝木克土,导致脾胃损伤,传导失司,水湿内停,郁久化热,湿热蕴肠,肠络受损,血腐肉败化为脓血,从而形成本虚标实,寒热错杂之证。治疗上急性期应重在治标,缓解期应重在治本。本药组方中黄芪、白术、薏苡仁健脾益气化湿,蒲黄、川芎、五灵脂行气活血止痛,白头翁、败酱草清热解毒燥湿,消痈排脓,凉血止痢,白及、当归、槐花收敛止血、祛腐生肌,诸药相配标本兼治,切中病机。

本组采用中医传统组方,经多年临床筛选,研制成药物栓剂芪黄栓,应用于溃疡性结肠炎而病变局限于直肠,且以便血、脓血便、黏液便、泻泄为主症的患者,临床观察疗效较好。经直肠给药,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病变局部。此种给药途径既达到了治疗目的,又减少了治疗的不便,与以往的治疗方法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

进一步研究亦表明,芪黄栓对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尤其表现为对病位在直肠、乙状结肠者疗效显著,对病位在左半结肠者以及中度的慢性间歇型溃疡性结肠炎疗效亦十分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治水,危北海,张万岱,等.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5,13(2):134.

慢性病半年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临床疗效

慢性胃炎症状隶属于消化内科临床较常见疾病类型,具体是由各类病理因素所致的患者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反应,可导致患者胃腺体呈持续萎缩减少、粘膜层特异性再生情况。而幽门螺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症状,则是因患者胃黏膜损伤促使幽门螺杆菌侵入胃黏膜上皮细胞表面黏液层,而最终导致的炎性病变,如不及时给予临床治疗干预,则会对患者的正常工作、生活产生严重影响[1]。本研究分析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患者的预期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2月收治的96例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患者作为临床治疗对象,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综合诊断及实验室检查予以确诊。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96例患者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观察组48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跨度24~62岁,平均年龄(44.5±11.2)岁,病程1~4个月,平均病程(2.6±1.1)月。观察组48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跨度26~65岁,平均年龄(45.3±12.7)岁,病程1~5个月,平均病程(2.9±1.4)月。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本研究中96例患者入院后均常规给予西药治疗。具体采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药物三联治疗方案,给药规格:取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mg(西安利君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0940188)口服用药,1次/d。阿莫西林胶囊0.5g(昆明贝克诺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53021880),口服用药,2次/d。克拉霉素胶囊0.5g(浙江亚太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8223),口服用药,2次/d;2w为1疗程,共计2个疗程[2]。观察组48例患者于西药治疗基础上,联用中药方剂半夏泻心汤治疗,方剂成分:苦荞麦20g,党参、茯苓各12g,半夏、白术、厚朴、黄芪各10g,干姜、黄连、灸甘草各5g,文火水煎取汁,1剂/d,分早晚2次服用;2w为1疗程,共计2个疗程[3]。

1.3指标观察治愈:临床治疗后,患者胃胀、胃痛、反酸等临床症状均告消失,影像学复查显示急性炎症消失,腺体萎缩、肠化、异型增生情况消失,胃酸正常分泌,胆汁反流消失。显效:临床治疗后,患者胃胀、胃痛、反酸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影像学复查显示急性炎症消失,慢性炎症好转,腺体萎缩、肠化、异型增生降低2个级度以上,胃酸分泌及胆汁反流情况改善。有效:临床治疗后,患者胃胀、胃痛、反酸等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影像学复查显示胃粘膜病变缩小1/2以上,急慢性炎症有所改善。无效:临床治疗后,患者各项指标均未达到上述标准,需继续维持治疗。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

1.4统计学处理本研究数据均纳入SpSS18.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经临床不同方案治疗后,观察组48例患者中,治愈18例(37.51%),显效21例(43.75%),有效7例(14.58%),无效2例(4.16%),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5.84%。对照组48例患者中,治愈12例(25.01%),显效17例(35.41%),有效10例(20.83%),无效9例(18.75%),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1.25%。两组疗效差异对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

2.2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可知:观察组48例患者治疗期间共计出现恶心、呕吐患者3例(6.25%),皮疹患者2例(4.16%)、腹胀患者4例(8.33%),临床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75%;对照组48例患者治疗期间共计出现恶心、呕吐患者2例(4.16%),皮疹患者1例(2.08%)、腹胀患者4例(8.33%),临床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58%。组间差异对比,p>0.05,不具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现实中,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的慢性胃炎尤为常见,患者主诉表现为上腹隐痛、饱胀、嗳气、泛酸、恶心等症状。目前,临床多采用本研究所应用的西药三联方案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问题,但在抗生素临床应用日趋广泛的背景下,幽门螺杆菌的药物敏感性骤减,耐药性逐年增加,相应影响了致病菌群的长效根除,难以实现治本效果,有待临床合理关注[4]。而从中医临床来讲,慢性胃炎隶属于"胃痛"、"痞满"范畴,正虚邪实是导致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的主要病机,由于患者饮食无节制、脾胃虚寒易遭治病菌乘虚侵犯胃腑,故导致慢性胃炎疾病发生,治疗当以扶正祛邪、寒热平调、健脾和胃为关键原则。半夏泻心汤方剂中的黄连药物所含小檗碱、黄连碱等多元生物碱成分,具有清除胃火、解痉镇痛、杀菌抑菌的作用;而苦荞麦富有益气、降气、健养肠胃的作用;党参、甘草可益气补虚;白术、茯苓可协调胃肠运动,强化患者机体免疫力,促进胃黏膜的修复,黄芩、苦辛、半夏、干姜具有辛温开结作用,促使辛开苦降,有效调理脾胃气机,众药共用可切实发挥治本效果。联合西药治疗方案,则可进一步实现标本兼治功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揭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患者的良好效果。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并无显著差异,由此也进一步表明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临床适用性,可良性促进慢性胃炎患者的预后康复。

参考文献:

[1]方军,宋志强.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慢性胃炎疗效影响的多中心临床研究[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1,28(8):433-437.

[2]张之蕙,熊佩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及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5):827-828.

慢性病半年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慢性浅表性胃炎胃脘痛中医药疗法辨证论治

慢性浅表性胃炎(CSG)属于祖国医学中的“胃脘痛”“腹胀”“嘈杂”“痞满”等范畴,中医治疗经过长期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有效改善症状,因此,为了进一步总结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经验,探索更有效的防治方法,现将近年中医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辨证治疗概述于下。

1辨证分型治疗

1.1肝胃不和型余恒先等[1]认为本病与患者情绪变化密切相关,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2]。情绪变化会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胃平滑肌痉挛、胃液分泌增加、胃肌运动以及胃部血管舒缩异常,致使食物在胃内消化不良,胃粘膜磨损增加,导致充血和炎症,并形成恶性循环[3]。故运用柴胡疏肝散化裁方:柴胡12g,白芍12g,香附10g,木香6g,延胡索12g,川楝子12g,佛手6g,青皮6g,陈皮6g,枳壳10g,郁金6g,紫苏梗6g,川芎10g,丹参15g,蒲公英15g,炙甘草6g。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治疗本病21例,取得良好疗效。张俊巍[4]等运用金红片(古方金铃子散加入木香、红花、八角叶等组成)疏肝解郁,理气活血,和中止痛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325例,疗效满意。邹燕燕[5]运用疏肝和胃汤:柴胡6g,白芍15g,郁金12g,茯苓15g,丹参15g,蒲公英15g,甘草6g。治疗本病68例,结果痊愈35例(占51.5%),有效23例(占33.8%),无效10例(占14.7%),总有效率85.3%。张学英[6]等认为本病的病机关键在于肝胃失调,气机不畅,故运用疏肝行气汤治疗本病,亦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2湿热中阻型陶春晖等[7]认为本病多由饮食不节、情志所伤,或脾胃素虚、兼感外邪,导致脾胃升降失调,湿浊内生而致。脾虚失运、湿阻中焦为本病的主要病机。采用藿朴夏苓汤加减:藿香、厚朴、法半夏、白蔻仁、枳实、白术、麦芽、谷芽各10g,茯苓、全瓜蒌各15g。治疗本病30例,结果显效14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86.7%。潘相学[8]等认为本病以湿热阻胃为标,胃气虚弱为本,而成标实本虚证,运用黄连益胃灵片剂口服,药物由黄连、蒲公英、白术、吴茱萸、陈皮、仙鹤草、甘草7味药组成,其药量按3∶5∶4∶1∶2∶3∶2加工制成片剂,每片重0.25g,每次4片,每日3次。治疗Hp相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取得较好疗效。杨大坚[9]认为饮食不节,情志因素,脾胃素虚,外邪湿热影响胃失通降;脾失运化,湿困中焦,日久蕴热,导致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湿热内生发为本病,运用三仁汤加味治疗,处方:杏仁10g,生薏苡仁30g,白蔻6g,川厚朴15g,法半夏15g,通草6g,竹叶10g,滑石,佛手10g,苏梗10g,谷芽15g。结果有效率达90.62%。

1.3脾胃虚弱型付远忠[10]等用四君子汤:人参(选用广明参)30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6g,细末过20目筛。益气健脾,增强免疫力,改善微循环,促进胃粘膜修复,加强胃粘膜屏障作用,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105例,取得满意疗效。杜子华[11]认为本病病程较长,久病多虚,久病多瘀,故以脾胃虚为本,日久所致瘀滞为标。运用自拟胃灵散。处方∶黄芪210g,党参150g,三七120g,白术120g,白及60g,木香60g。治疗96例本病患者,结果治愈52例,占54.1%;好转40例,占41.7%;无效4例,占42%;总有效率为95.8%。朱晓等[12]认为本病属后天脾胃之气虚弱。故以加味六君子汤,处方:党参、焦白术、炒枳实各10-15g,茯苓、炒麦芽、炒谷芽各20-30g,姜半夏8-12g,陈皮、炒枳壳、佛手各10-12g,三七粉(冲服)3g,炙甘草5g;生姜5-8g。治疗本病,疗效满意。

1.4脾胃虚寒型杜春文[13]认为本病的病机为脾阳不足,中焦虚寒,治当温阳散寒,益气健脾。运用附子理中汤加味,处方:盐附子100g,人参、白术、黄芪、茯苓、白芍、焦三仙各30g,干姜、砂仁、延胡索各20g,甘草、木香各10g。每日1剂,水煎服,1日3次,其中盐附子先煎2h,砂仁后下。7d为1疗程,治疗1-4个疗程。)治疗本病患者48例,结果临床治愈25例,占52.08%;有效20例,占41.67%;无效3例,占6.25%;总有效率为93.75%。董品军等[14]用大建中汤加减:花椒、桂枝各9g,干姜、厚朴、白芍各12g,党参、黄芪各20g,木香、半夏、大枣各15g,砂仁、甘草各10g。治疗慢性表浅性胃炎80例,结果治愈58例,好转20例,无效2例。

1.5胃络瘀阻型刘炳焱[15]根据中医“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理论,采用具有活血祛瘀、通络止痛的活络效灵丹加味,处方:全当归15g,紫丹参30g,生乳香10g,生没药10g。气虚血弱者加生黄芪30g;脘腹急痛加炒白芍30g;反酸加乌贼骨20g;纳呆、嗳气加生麦芽30g;阴虚血燥、无瘀者忌用。治疗本病100例,并与单用西药治疗的60例进行对照观察,取得满意疗效。

2讨论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且现代人由于工作学习的压力增大,生活节奏的加快,本病的发病率更呈逐年上涨的趋势,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于首位。目前西医治疗虽然暂时的疗效较好,但容易复发。病程较长,缠绵不愈是本病的一个显著特点。且本病的发生发展与情绪的关系密切。因此,肝胃不和,湿热中阻是本病在临床上的常见类型。由近年的临床实践来看,中医的辨证论治在本病的治疗上确实取得了显著疗效。但中医治疗的疗效仅仅处于症状的改善,缺乏统一的客观标准。因此,笔者认为,若进一步提高本病的实验室研究,制定更为客观的研究指标,将更利于本病中医治疗的科学化,客观化。

参考文献

[1]余恒先,唐国顺.柴胡疏肝散化裁方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J].中医文献杂志,2005,(3):54-55.

[2]付超明,何燕霞.慢性胃炎患者的情绪障碍调查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1999,10(4):226.

[3]王承党,莫剑忠.胃病[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7-8.

[4]张俊巍,宋洁云,张连富,等.金红片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325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1998,5(4):251.

[5]邹燕燕.疏肝和胃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68例的体会[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2,20(5):381.

[6]张学英,邓小煌.疏肝行气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50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6,41(5):279.

[7]陶春晖,甘爱萍.藿朴夏苓汤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30例[J].湖北中医杂志,2004,26(6):31.

[8]潘相学,刘持年,周继友,等.黄连益胃灵治疗Hp相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04,23(9):521-523.

[9]杨大坚.三仁汤加味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32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17(3):266.

[10]付远忠,郑萍,林如平.四君子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弱型105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0(15):1453-1454.

[11]杜子华.自拟胃灵散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96例[J].四川中医,2005,23(10):64.

慢性病半年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公共卫生;慢性非传染疾病;健康体检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healthstatusoftheelderlyinthecommunity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publichealthneeds.methods:HonggangDistrict,DaqingCity,twocommunities3524Ranghuluarearesidentsovertheageof40subjects,male1790,female1734people,filloutaquestionnaireform.Content:Residentsage,sex,occupation,income,lifestyle(drinking,smoking,exercise),chronictime,afterthediagnosisandtreatmentofchronicdiseases,accordingtoneedbloodpressure,bloodglucose,lipids,renalfunction,eCG,BUS,chest,andotherrelevantchecks,apersonsufferingfromavarietyofchronicdiseases,respectively,statistical,orahistoryofchronicdiseasescannotprovideamedicalreportbythelasttwoyears,doingtheappropriatecheckstodeterminewhetherchronicdiseaseontheresidentsnottofillout,replacedbythemedicalstaffcompleted.Coronaryheartdisease,cerebrovasculardisease,fattyliver,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malignanttumorsconfirmedtheneedfortertiaryhospitalmedicalrecords,inspectionreports,ormorethantwomedicalinstitutionsinthehealthexaminationreports;thediagnosisofchronicgastrointestinalproblemsthantheneedfortwomedicalinstitutionsclinic,hospitalorpatientinformationreadmechronicabdominalpain,diarrhea,overhalfayear;othernewdiagnosticcriteriaforthediagnosisofchronicdiseases:hypertensionasasystolicbloodpressure≥140mmHgdiagnosticcriteriaand(or)diastolicbloodpressure≥90mmHg;diabetesdiagnosticcriteriaforfastingplasmaglucose≥7.0mmol/Land(or)two-hourpostprandialbloodglucose≥11.1mmol/L;obesitydiagnosticcriteriafortheBmi≥28,hyperlipidemiadiagnosticcriteriafortC≥6.22mmol/L,tG≥2.26mmol/L;Smoking(smokealmosteveryday,morethansixmonthsstraight),drinking(drinkingeveryweek,morethansixmonthscontinuously),motor(awarenesscampaignalmosteverydayfor30minutesormore).Results:thesurveyshowsthathighincome,higheducationlevel,employees,higherawarenessofhealthissues,largeenterprisesintheoilfield98.5%ofemployeescanbeawareoftheirsufferingfromchronicdiseases,ofwhich31%canpersistonaregularbasistothemedicalinstitutionguidance,treatment,43%ofthemedicalinstitutionfromtimetotimetoguidethetreatment,26%didnotreceiveanymedicalguidanceandtreatment.70.1%oftheretireesknowtheyaresufferingfromchronicdiseases,ofwhich60%oftheregularguidanceandmedicalinstitutionsfortreatment,35.5%fromtimetotimetoreceiveguidanceandtreatmentofmedicalinstitutions,4.5%didnotaccepttheguidanceofmedicaltreatment,highbloodpressure,cerebrovasculardisease,coronaryheartdiseaseandincreasedprevalenceincreasedwithage,diabetes,obesity,hyperlipidemia,fattyliverinhighprevalenceamong40-60year-old,chronicgastrointestinaldisease,malignancyin40yearsabovenosignificantdifferenceinage;hypertension,diabetes,coronaryheartdisease,cerebrovasculardisease,obesity,hyperlipidemia,fattyliverdiseaseinsevenpopulationsarehigherpercapitaincomeofmostfamilies,andmostadverselifestylethateconomiclevel,badhabitsandtheincidenceofthesediseasesrelevant.Conclusion:Chronicnon-communicablediseaseshaveanimpactonthehealthofthecommunitythemainproblemsintheelderly,communityhealthpreventionworkneedstobefurtherimproved,onlybythewholesocietyattachestotheworkofpublichealthandcommunitymedicalinstitutionsoffruitfulworkinordertoeffectivelycontrolthediseaserateandreducecomplicationsandimprovequalityoflifeintheelderly.

【Keywords】publichealthchronicnon-communicablediseasesphysicalexamination

目前,不良的生活方式导致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改变生活方式,关注健康,提供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是改善居民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1)。本调查旨在通过对社区中老年居民健康状况调查,提高对由生活方式所引起的健康问题危害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视。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大庆市红岗区、让胡路区两个社区,3524名40岁以上居民为调查对象,其中男性1790人,女性1734人。

1.2调查方法:对符合调查对象的3524名社区居民,详细填写调查问卷表,慢性病病史主要由调查对象自述,无慢性病病史者要提供近两年体检报告或做相应检查。

1.3调查内容:居民年龄、性别、职业、经济收入、生活方式(饮酒、吸烟、运动)、确诊慢性病时间、患慢性病后诊治情况,根据需要测血压、血糖、血脂、肾功能、心电、B超、胸透等相应检查。对不能自行填写的居民,由医护人员代替填写。

1.4质量控制:为保证调查质量,参与调查的医护人员调查前均接受专门培训。一个人患多种慢性病分别进行统计,不能提供慢性病病史或近两年体检报告者,做相应检查以确定慢性病有无。冠心病、脑血管病、脂肪肝、慢阻肺、恶性肿瘤的确诊需有三级医院的病历、检查报告或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的健康体检报告。慢性肠胃病的确诊需有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门诊、住院资料或病人自述慢性腹痛、腹泻病史超过半年以上。其它新诊断的慢性病诊断标准为:高血压诊断标准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糖尿病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7.0mmol/L和(或)餐后两小时血糖≥11.1mmol/L,肥胖诊断标准为Bmi≥28,高脂血症诊断标准为tC≥6.22mmol/L,tG≥2.26mmol/L。吸烟(几乎每天都吸,连续半年以上)、饮酒(几乎每周都饮,连续半年以上)、运动(几乎每天都有意识的运动30分钟以上)。

1.5数据处理:所有数据储存和统计学处理均使用SpSS11.5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表示。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水准x+s=0.05,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总体情况及患病率:本次调查40岁以上3524名社区居民中排在前十位慢性病及患病率见表1。调查表明经济收入高、文化程度高、在职员工对健康问题知晓率较高,在油田大企业工作的员工98.5%都能知道自己所患的慢性病,其中31%能坚持定期到医疗机构接受指导、治疗,43%不定期去医疗机构接受指导治疗,26%根本不到医疗机构接受任何指导与治疗。在离退休人员中70.1%能知道自己所患的慢性病,其中60%能定期去医疗机构接受指导与治疗,35.5%不定期去医疗机构接受指导与治疗,4.5%根本不去医疗机构接受指导治疗(见表1)。

2.2高血压、脑血管病、冠心病患病率随年龄增高而增高,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脂肪肝在40-60岁间患病率较高,慢性胃肠疾病、恶性肿瘤在40岁以上各年龄段无明显差异(见表2)。

表2不同年龄组前十种疾病患病率

2.3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肥胖、高脂血症、脂肪肝七种疾病人群中大多家庭人均收入均较高,说明经济水平也与这些疾病的发病率有关(见表3)。

表3前十种疾病患病病人家庭人均经济收入构成情况

2.4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肥胖、高脂血症、脂肪肝七种疾病人群中大多有不良的生活方式(见表4、5、6)。

表4前十种疾病患病病人吸烟构成情况

表5前十种疾病患病病人饮酒构成情况

表6前十种疾病患病病人运动构成情况

3讨论

本项调查研究表明,目前影响中老年人群健康的前十种疾病主要是与生活方式有关的疾病,其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据统计,我国高血压患病率、糖尿病患病率位居世界前列,仅高血压患者全国就超过1.6亿(2)。糖尿病患病率9.7%,估计全国已超9200万人,还不包括糖尿病前期15%(3)。每年脑卒中新发150万,冠心病患者新发75万(1),55岁以上、60岁以上和65岁以上人群脑卒中患病率分别是12.2%、12.7%和13.7%(4),15岁以上人群冠心病患病率为2.32%,其中75岁以上患病率为12.55%(5),超重率22.8%,肥胖率7.1%,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18.6%(6),脂肪肝患病率20.5%(7),慢阻肺4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8.2%(8)。本项调查表明影响慢性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是不良生活方式;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脂肪肝、高脂血症等患病率高于全国其它地区。冠心病和脑血管病低于有关报道,可能与本次调查是以社区居民问卷为主要形式,缺乏相应的检查手段,使大量隐性冠心病和早期脑血管病未被发现。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高患病率可能与大庆经济收入较高,地处寒冷北方,劳动及体力活动较少,不良生活方式如饮酒、吸烟、盐摄入过多有关。社区中老年人健康问题中一因多果现象较明显,本次调查的前7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存在共同的危险因素,如吸烟、饮酒和缺少体育活动。目前科学研究已证实,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间有密切的相互关系,如肥胖与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9)。

慢性非传染疾病的高发病率,带给家庭高负担及高昂医疗费,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医疗机构难以应付的问题。有报道称在我国,城市居民传染病死亡人数已由1957年的127.8/10万下降到4.6/10万。但恶性肿瘤,心脏病和脑血管病的死亡人数分别由37.21/10万、47.6/10万和39.3/10万上升到147.2/10、114.8/10万和149.5/10万(1),因此在社区开展针对性公共卫生工作势在必行。在这次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更向我们提出了社区公共卫生工作的重点和切入点。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遗传是目前已知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通过为社区居民提供相应的公共卫生服务,可以很大程度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降低慢性非传染疾病的发病率。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公共卫生服务为主导的慢性病防治策略,其主要目标是改变人们的不良生活方式。针对目前社区中存在的主要慢性病,需采用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转变疾病防治方法,由单纯生物学防治向包括社会、心理在内的综合防治转变,关注行为引起的健康问题,采取群体干预策略,具体讲就是全人群和高危人群相结合策略(以一级预防为主,二、三级预防并重策略)(1)。全人群策略(一级预防):是以减少发病为目的,以控制主要危险因素为主要内容,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通过加大宣传,普及健康知识,开展各种健康活动,教育人们自觉的改善行为方式,接受健康的生活方式,其中文化水平低、高收入者、在职员工为工作重点。高危人群策略(二级预防):是在疾病的亚临床期,为阻止或减缓疾病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包括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早期预防。目前应通过加大慢性病的筛查,提高人们对健康问题的知晓率,及早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和必要的治疗。患者策略(三级预防)鉴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病程长,致残率高的特点,必须加强对社区患者的规范化治疗和康复指导,这些工作主要应由社区医疗机构承担。工作重点是加强社区慢性病患者的管理,提高这部分人群的遵医性,通过定期随访和监测,药物治疗和生活干预,防止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西方发达国家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展的社区干预慢性病工作使慢性病发病率明显下降。研究也证实,如果社区医疗机构能够保证患者定期规律接受随访指导,所能取得的保健结果与住院保健取得效果相当甚至优于住院保健效果(10),大庆地区开展高危人群干预研究表明糖耐量减低人群通过生活干预可以使以后十四年糖尿病发病率下降43%(11)。综上所述,慢性非传染疾病是影响社区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问题,目前在社区慢性病发病率仍然很高,社区卫生防治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只有通过全社会对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视和社区医疗机构卓有成效的工作,才能有效控制患病率,降低并发症,提高中老年人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孔灵芝.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现状、发展趋势及防治策略[J].中国全科医学,2001,4(12):927-929.

[2]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51.

[3]wenyingYang,JumingLiu,Jianpingwen,etal.prevalenceofDiabetesamongmenandwomeninChina[J].nenglJmed,2010,362(12):1090-1011.

[4]方向华,汤哲,等.北京市55岁以上人群1992年和2000年脑卒中患病率和残疾率情况及变动趋势[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9(1):32-35.

[5]姚蕴桐,殷子,等.贵阳市社区冠心病患病现状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4):620-623.

[6]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4,2(12):919-922

[7]曹创裕,曾静,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流行现状及自然病程调查[J].广东医学,2010,31(21):2850-2852.

[8]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62.

[9]孙东玲,顾东风.代谢综合征病因探讨和临床实践[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11(28):907-909.

[10]Carolem.nationalstandardsfordiabetesself-managementeducation[J],DiabetesCare,2003,26:149-156.

[11]李光伟,张平,等.中国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中生活方式干预对预防糖尿病的长期影响---20年随访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2008,47(10):854-855.

作者简介:

慢性病半年工作总结篇9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属于临床常见的内科疾病,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进食后上腹胀痛以及反酸等,该疾病的出现与患者机体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之间存在直接的影响关系[1]。相关研究表明,清除患者机体内的幽门螺杆菌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的关键所在,然而,当前临床采用西医治疗该疾病时,疾病治疗疗效不甚理想[2-3]。为了探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笔者进行了对照分组研究,现将具体研究结果展示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我院于2014年8月~2016年8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患者中随机抽选出96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将所有患者平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中,29例男性,19例女性,年龄在22~63岁,平均年龄为(38.46±3.55)岁;病程为1~6年,平均病程为(3.08±1.41)年。观察组中,28例男性,20例女性,年龄在23~64岁,平均年龄为(38.53±3.32)岁;病程为1~7年,平均病程为(3.12±1.28)年。经比较,组间检验值为p>0.05,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本研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不同的临床治疗方案,其中,对照组实施西医治疗,温水送服500mg阿莫西林胶囊(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3034)、500mg克拉霉素胶囊(修正药业集团长春高新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292)以及20mg奥美拉唑肠溶片(国药集团工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4110),2次/d,且所有药物口服时间保持一致。观察组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即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中药半夏泻心汤,汤剂主要配方:6g黄连、9g炙甘草、9g干姜、9g人参、9g黄芩、12g茯苓、12g厚朴、15g大枣、半夏15g等,汤剂煎煮时间≥30min。1剂/d,分早晚2次服用。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为4w。

1.3疗效评估标准疗程结束后,胃镜检查显示患者胃黏膜活动性病灶明显消失,尿激酶实验表明幽门螺杆菌呈阴性,视为显效;胃镜检查显示患者胃黏膜活动性病灶有所减小,尿激酶实验表明幽门螺杆菌呈阴性或阳性减弱,视为有效;胃镜检查显示患者胃黏膜活动性病灶无明显变化,尿激酶实验表明幽门螺杆菌呈阳性,视为无效[4]。计算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显效+有效+无效)×100%。此外,观察统计治疗过程中所有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如恶心呕吐、面部潮红、腹胀、皮疹等,分别计算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发生率=(发生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在本研究中,试验中所出现的所有统计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处理方法包括t检验与χ2检验,其中,计量资料以(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进行χ2检验。当数据检验结果为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结果,见表1,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7.08%。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检验值为(χ2=3.87,p

2.2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经统计,治疗过程中,观察组共出现4例不良反应,其中2例恶心呕吐,1例面色潮红,1例腹泻,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对照组共出现13例不良反应,其中7例恶心呕吐,3例面色潮红,2例腹泻,1例皮疹,其不良反发生率为27.08%。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组间数据检验值为(χ2=5.79,p

3讨论

在临床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时常采用抗生素类药物杀灭、消除幽门螺杆菌,但由于患者病程较长,加之随着抗生素应用种类的增多,患者机体内耐药菌株也呈现出不断增长状态,在此情况下,西医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的效果越来越不明显[5]。相关研究表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式不仅能明显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还能显著降低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本研究观察组所采用的半夏泻心汤属于纯中药成分汤剂,于抑制幽门螺杆菌生长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6-7]。其中,黄连中的生物碱能在抑制幽门螺杆菌新陈代谢的同时起到解除痉挛、镇痛效用;半夏、干姜辛温开结、调理脾胃;白术、茯苓可调节胃肠运动,提高机体免疫力;人参、甘草益气补虚[8]。总而言之,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实施中医药治疗于提高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疗效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两项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的对应值,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其临床疗效显著提升,且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明显降低。

参考文献:

[1]杜坤庭,杨伟捷.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3):1414-1415.

[2]胡立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观察[J].医药前沿,2015,5(32):83-84.

[3]艾力江・买买提艾山.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疗效观察[J].医药与保健,2015,23(07):29-30.

[4]周会平.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感染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06):907-909.

[5]崔晓丽.复方丹参滴丸治疗40例慢性胃炎疗效观察[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6,14(04):93-94.

[6]徐占国.半夏泻心汤加减方论治温热型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5,15(05):92-93.

慢性病半年工作总结篇10

[关键词]小陷胸汤;慢性胃炎

[中图分类号]R2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0616(2013)13-89-02

treatmentof50casesofchronicgastritisbyXiaoXianxiongdecoction

GaoXinjian

no.6Departmentofinternalmedicine,JiaozuoHospit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Jiaozuo454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theclinicalefficacyofXiaoXianxiongdecoctioninthetreatmentofchronicgastritis.methods100patientswererandomlydividedintotwogroups.thetreatmentgroupweretreatedbyXiaoXianxiongdecoction,andthecontrolgroupweretreatedbyomeprazolecapsulesandrelateddrugstherapy.thecurativeeffectofpatientsintwogroupswereobserved.Resultsafterappropriatetreatment,thetotaleffectiverateofthetreatmentgroupandthecontrolgroupwas96%and76%respectively,andthedifferencebetweenthetwogroups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

[Keywords]XiaoXianxiongdecoction;Chronicgastritis

中医认为慢性胃炎属于结胸、痞证、胃痛、嘈杂、烧心等范畴。但往往万变不离其宗,中医讲究的是辨证论治,不管是胃痛还是结胸,抑或痞证或者嘈杂,只要是这个证,那么我就可以应用相应的方剂。笔者在临床上观察到:慢性胃炎的患者往往以湿热居多,可以合并胃络不合、饮食积滞、肝气郁滞等,甚至出现寒热错杂的情况。但大多以湿热、痰热为主症。笔者在临床上应用小陷胸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临床症状缓解明显,疗效确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制定入组标准:(1)自觉胃脘痞满或胀痛不适,兼有嗳气泛酸、纳少、嘈杂等症。(2)纤维胃镜病理组织学诊断证实为慢性胃炎。(3)快速尿激酶实验显示Hp阳性。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月的门诊及住院的慢性胃炎患者100例,年龄25~53岁,可合并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病变,但这些患者在合并病变的种类、严重程度及病程等方面相比无特殊差异。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研究经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并与患者签定知情同意书。治疗组50例,合并病变种类、严重程度及病程方面无特殊差异,年龄26~53岁,平均(41.0±3.2)岁,病程3个月~3年,男28例,女22例。对照组50例,合并病变种类、严重程度及病程无特殊差异,年龄27~52岁,平均(40.0±2.1)岁,病程3个月~2年,男30例,女2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发病持续时间以及合并病变的种类、严重程度、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2]

参照第7版内科学关于慢性胃炎方面的诊断标准,即除了临床各种症状的鉴别诊断外,确诊依靠胃镜检查及胃黏膜活组织病理学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有助于病因诊断。

1.3治疗方法

所选两组患者,治疗组用小陷胸汤加减。药物组成:瓜蒌20g,黄连10g,半夏20g。并依据临床所见的兼证予以药味加减。合并有胃络不和者加用五灵脂、蒲黄、丹参、三七等活血通络之品;有湿热者加用竹茹、黄柏、车前子、公英等清热化湿之品;有食积者加用山楂、神曲、麦芽、内金等消食导滞、和胃降逆之品;有烧心者加用乌贼骨、煅瓦楞等品;有肝郁气滞者加用木香、柴胡、白芍、元胡等疏肝解郁、行气除痞之品;有阴津匮乏者加用沙参、麦冬、生地等滋阴补液之品;有脾肾阳虚者加用桂枝、干姜、附子等温运脾肾阳气之品。依据并症、兼症随机加减。药物用水煎服,服用剂量每日1剂,每日2次,15d为1个疗程。并根据其他症候随机加减药物,加减的幅度和原处方基本相等。对照组应用奥美拉唑胶囊(上海信谊药业,H56121005),20mg/片,每次1片,每日2次,15d为1个疗程。依据具体病情适当加用消炎、保护胃黏膜、抑酸等药物。有其他疾病者继续服用相关药物。

1.4疗程标准[3]

优:临床症状消失,胃黏膜镜检无病理改变;良: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胃黏膜病变明显改善;可:临床症状有所减轻,胃黏膜病变稍有改变或无改变;差:临床症状及胃黏膜病变均无改善。

1.5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p

2结果

经上述治疗后,治疗组优32例,良4例,可2例,差2例,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优30例,良6例,可2例,差12例,总有效率为76%。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21,p

3典型病例

例1:患者,女,50岁,原有高血压病史,持续服用降压、抗血小板药物等。近1个月来出现胃痛,进食后胃部撑胀感,偶有恶心等不适感。症状于进食后加重,生气等情绪改变时症状亦有变化。患者曾服用奥美拉唑胶囊,每次1片,每日两次;阿莫西林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克拉霉素片,每次1片,每日2次。患者服用上述药物后症状有所好转,但仍然时有胃痛、上腹部胀满等症,后就诊于我科。查胃镜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血Rt、肝胆脾胰肾彩超均正常。心脏彩超提示高血压后心脏改变。依据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尤其是胃镜方面的检查结果诊断为慢性胃炎。针对患者“心下”痛、合并进食后胃部撑胀感、偶有恶心之临床症状及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等,于小陷胸汤化裁:瓜蒌20g,黄连10g,半夏20g,柴胡25g,白芍20g,枳实10g,内金20g,黄柏10g,知母10g,生大黄10g,3片姜、5枚大枣作引。服5剂后诸症明显好转,偶有烧心,继用上方加用乌贼骨10g,煅瓦楞10g,服15剂后,症状消除。随访1个月,未再复发。

例2:患者,女,35岁,平素体健。近2个月来出现胃脘部疼痛,进食后胃脘部胀满,偶有烧心,未正规治疗。2个月来,胃脘部疼痛时有发作,多于进食后出现,并逐渐出现厌食症状。曾口服吗丁啉、奥美拉唑胶囊等药,疗效不佳,来诊。查血常规、肝胆脾胰肾彩超、生化检查均正常,胃镜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舌质暗,苔黄腻,脉滑。依据患者症舌脉表现辩为痰热内阻兼有胃络不和,予小陷胸汤化裁:瓜蒌20g,黄连5g,半夏20g,蒲黄10g,五灵脂30g,乌贼骨20g,煅瓦楞20g,炒麦芽60g,枳实10g,砂仁5g,丹参30g。服5剂后诸症悉除,继续予以原方,服20服。随访1个月,未再复发。

4讨论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饮食中高盐和缺乏新鲜蔬菜水果,加之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以及随之带来的高压力、高紧张度,使得慢性胃炎的发病率连年居高不下,甚或有逐渐增高的趋势。而且慢性胃炎的发病率无论是在西方欧美发达地区,还是在亚太发展国家地区,抑或非洲等贫穷地区,都居高不下。其发病固然和饮食习惯、人种差异等有关,但和现代高度发展的工作生活及其所带来的持续增长的心理压力、精神状态亦有不可分离的关系。由于其发病地域广、发患者群多,且治疗起来病情缠绵难愈,给大家的社会生活带来很大的负担,同时给国家财政、人民收入支出比带来严峻的考验。慢性胃炎临床症状表现为:胃腔部疼痛、胀满、不适感,可伴随烧心、恶心症状,亦可有后背放射痛、胸骨后疼痛和发热感。同时还会合并贫血、营养不良等全身性表现。还可合并胆囊、胰腺、肠道等方面的疾病。饮食习惯亦随之改变,给患者的生活、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并且给患者的心理、精神带来很大的压力。而西药治疗,仅有质子泵抑制剂、胃黏膜保护剂、抑酸药物、消炎药物等有限的制剂,或者同时补充一些帮助消化的酶。但因为应用药物而带来的毒副作用以及服用药物带来的不适,加之服用药物无效后治疗手段的困乏,往往让患者无所适从。其中有些药物,更是由于其高昂的价格让许多患者不能坚持服药。小陷胸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是治疗小结胸证的主方。小结胸,是痰与热互结,其病位正在心下(即胃脘),上不及项背,下不及少腹,疼痛较轻,按之则痛,脉浮滑[4]。而慢性胃炎患者疼痛部位多位于胃脘部,或者合并胃脘胀满,有时部位会更加广泛,但基本符合“上不及项背,下不及少腹”的诊断。因此可以说张仲景的小陷胸汤正是为今人慢性胃炎之胃脘部疼痛所拟。小陷胸汤由黄连、半夏、瓜蒌组成。方中黄连苦寒以泻心下热结,半夏辛降善涤心下痰饮,瓜蒌甘寒滑润能清热除痰以开结。今人多食膏梁原味,加之酒食常进,故痰热为病多见。痰热阻胃,胃失和降,故胃痛,进食后和降失司更甚,故进食后胃部撑胀感。而小结胸汤则主治痰热互结,正好对症。陷胸二字很容易让人认为和胸部有关,其实仲景拟定此方,主治部位在心下即胃脘部,可以合并胁肋部的疼痛,范围还可以更广一些。但其中心在于心下,故用小陷胸汤来治疗慢性胃炎引起的胃脘部疼痛可以说是恰如其分、正中根本。病邪方面,小陷胸汤主治痰热,故在舌脉方面要紧扣舌质红、苔黄腻、脉滑的特点,只有把握好这些要点,才能不失之偏颇,做到正确辩证。因为痰热结于胸下,用半夏、瓜蒌治痰,因为是热,用黄连清热[5]。中医治病还可依据并症予以化裁,在治疗上灵活多变,甚至会有寒热、虚实等矛盾对立的情况存在,而祖国医学针对这些矛盾亦能处理得很好。当然,在临床上还应依据具体情况,辨证施治,不可一味拘泥,有失偏颇,而致患者病情加重,贻误病情。此外,还应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健康指导,嘱咐患者平常要注意保持精神舒畅,以免肝气郁滞,血瘀、痰热由此而生[6];在饮食方面,少进辛辣、肥腻、生冷之物,更要注意戒酒慎饮,以免痰热由此滋生,变生百病,从而杜绝痰热所生之源。张仲景主治小陷胸症的小陷胸汤,药味很少,但胜在精益求精,以少取胜,以精求胜,诸药配合,对于治疗主要由痰热引起的慢性胃炎,其疗效无往而不利。

[参考文献]

[1].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19-220.

[2]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84.

[3]吴忠早,毕玉堂,曾国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110例疗效观察[J].中华医药杂志,2004,4(8):124.

[4]刘渡舟.伤寒论通俗讲话[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53.

[5]王绵之.王绵之方剂学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