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意见十篇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意见十篇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意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4:25:05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意见篇1

德育渗透语文阅读作文教学

无论对一个生命个体还是对一个民族整体而言,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战略全局的需要出发,近几年来我们努力推行的素质教育,积极进行新课程改革,对德育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也不断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和通知。网络游戏使学生迷失自我,跳楼殒命;或是为了金钱,或是不堪外界压力,青少年对父母亲人屠刀相向;羡慕物质浮华,崇拜丑陋低俗,是非观念、美丑意识混乱颠倒。这一系列现象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敲响警钟,从反面提醒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强化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

那么在这项重要的工作中,小学语文教学应担当什么样的角色呢?这是小学语文的学科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

一、语文的人文性

文以载道,任何语言文字都蕴含着一定的思想,并与语言文字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以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标准为依据,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指导思想。小学语文教材具有极强的人文性,并且形式生动、具体、形象。语言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语言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受到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和思想道德的教育,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受到现代社会环保精神、开放意识、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的教育,为培养和谐社会的一代新人打下基础,为孩子的幸福人生打下基础。

二、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注意与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相结合

公民意识、爱国意识等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的非常重要的内容,但决不是它的全部内容,德育教育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是对一个人行为习惯影响最大的一个时期。而一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取决于其本身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材所负载的德育功能,抓住教学中的一占一滴,抓住学生的一言一行,加强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进行全方位的德育渗透。

一次看图写话训练,画面上是一个男孩正在给小树苗浇水,我预先想的答案是“哥哥在浇水”,可有一位学生说“哥哥在种树”,我刚想否定他的答案,说出自己的标准答案。可看看画面感觉这样说也不能算错。我想不能用自己的思维影响孩子的思维,就肯定了他的答案。然后鼓励学生还可以怎样叙述图意。学生思维活跃,有的说“小树长高了”,有的说“小树长大了”,还有的说“我和小树一起长”。我很高兴,不仅是因为学生说出了许多与图意相符的答案,更是因为他们具备了一种求异思维的勇气。还有一次在教低年级看图拼音识字“进”“出”“开”“关”时,在学生基本读懂字意之后,我请两个学生表演出门、进门、随手关门等,再请学生说说哪些场所还有出口、入口,教育他们要按规定有秩序走。学生表演时还用上“您好”“再见”“谢谢”等礼貌用语,这样学生既加深对字词意思的理解,又受到了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行为规范教育。

三、深入钻研教材,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由此可见,情是文学作品的核心和灵魂。从古至今,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倾注了作者的真实情感。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中除了要传授丰富的知识,还要深入钻研教材,挖掘课文中包涵着的浓烈情感因素,给予学生真、善、美的感染和熏陶。以此来进行德育。

1.树立强烈的利用德育因素的意识

面对培养新世纪人才这一重任,作为一名语文授课者必须要有强烈的革命使命感。把培养有全面素质地新世纪人才牢牢记住,自觉地把品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上。这样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品德教育。

2.掌握语文课实施品德教育的特点

在语文课中进行品德教育,我们可以从多途径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如通过学习语言文字提出富有启发性而又蕴含着深刻德育因素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悟出其中道理。通过多读,在教师的正确点拨下体会文中的情感;正确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及影视欣赏等途径都可以对学生进行教育。

3.准确地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在小学的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的德育因素并不是很明显易见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必须细心阅读、精心思考,挖掘出蕴藏在课文深处的德育因素。如《挑山工》一课中,表面上只是通过挑山工和作者的对话,我们知道了他上山路线的特点。但是如果我们联系上下文,认真地阅读就会发现,从挑山工的话语中可以更深一部的了解他们认定目标、坚忍不拔、不断登攀的可贵精神。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的理解。使学生悟出了只要认定目标、坚持不懈、勇于攀登,就能取得成功的人生哲理,并以此来激励自己。

四、在作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韩愈强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古诗和阅读教学中的任务,作为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课中的德育教育不可忽视,作为教师应开展实践活动渗透德育、激发写作。也要评价渗透德育、激发写作。学生观察、感悟、分析事物进而写作文章的一系列过程中会触发种种思想感情,对所写的事物产生并表达出一定的见解或评价。可见,作文教学也应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德育责任。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意见篇2

【关键词】小学作文互评自评作用

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完善的评价机制对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能够明确指出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使学生积极改正,快速提高写作水平。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质量。

一、小学语文写作自评、互评过程以及要求

(一)原稿作文自评

学生在初步完成作文以后,首先应该自己朗读一遍,在此过程中,积极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再让教师或者父母对作文提出相应的意见,纠正其中存在的问题,整理完成以后,直接交给教师进行最后的审核。此种做法能够有效避免学生的作文出现跑题以及质量较差的现象。

(二)定稿互评

在前期自评工作完成以后,教师组织学生把修改后的作文交上来,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作文情况,将作文分为优、中、差三个等级,再将这些作文发到不同的学生手中互评。互评方法是后进生评改中等生的作文,中等生评改优等生的作文,优等生评改后进生的作文。这种取长补短的作文评改方式,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不断提高作文水平。

(三)评价要求

1.在作文自我评价过程中,一定要客观,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弄虚作假。这样才能起到评价的作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作文的不足,有利于作文水平的提高。

2.互评是作文评改中最重要的环节。在互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应该积极发掘别人作文潜在的优点,善于取长补短,不要抓住别人的缺点不放,挖苦或嘲笑别人;使用正确的修改符号,不能乱改,特别注意错别字和标点符号;对于不正确的语句,应该积极正确修改;对于不完整的地方,应该补充完整,对于不便修改的地方应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评改完成以后,应该标明评改人,然后交还给原作者,并且还要和原作者进行交流,交流以后,再交给老师进行最终评价。

互评环节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作文批改的正确方式,使批改有目的性、方向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作文的不足,提高作文水平,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3.小组评价。在写作教学中,教学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课堂中,教师首先应该对学生讲明评价要求,保证要求的合理性;然后让各小组长推荐本组一些优秀的作品进行朗读;读完之后,积极组织学生对其进行评价;最后让学生进行交流总结。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某组长推荐某同学的《小花猫》,其推荐理由是:文章用生动形象的词语将小花猫描写得惟妙惟肖,还采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更具阅读性。由此可见,教师不断鼓励学生进行评价,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产生思维的碰撞。此外,教师还要积极对学生的评价进行概括,提出中肯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吸取经验,不断完善自身,从根本上提高写作水平。

二、评价完成的后续工作

在评价完成以后,教师还应该积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向学生展示一些优秀的作文以及优秀的作文评价。同时,还要将学生和教师的批改意见相融合。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指出学生存在的共性以及不足,明确今后的写作方向以及教学重点。例如:某学生在阅读完同学的作文以后,对其评价内容如下:“虽然你的文章书写工整,文面较为整洁,语言较为优美,描述栩栩如生,但是真实性不够,其中有错误的内容。另外,所写的内容和题目不符合,脱离主题。文章前后衔接不紧密,看起来很混乱。”此条评价恰到好处,优缺点明确,语言中肯,能够看出学生的评价较为用心。

另外,教师在最后书写评语时,不要唆,应采用简单明了的语言阐述清楚所要表达的内容,对学生提出一些改进写作的建议。接着还可以趁热打铁,开展多次训练,让学生牢记不同的写作方式。总之,教师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互评与自评具有重要作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务必要保证评价的客观性以及合理性,同时,还要提出一些中肯的意见,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钟玉梅.小学生习作自评、互评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教研版),2015(01):101.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意见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分析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学可以很好的培养小学生对于文字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对语言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教师在讲课过程中的教学语言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将对教学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进行阐述,对教学语言特点进行分析,希望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供帮助。

一.教学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知识面的广泛性都有增加,这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不仅要对所要教授的内容进行全面的把握,同时还要做好学生的教学引导工作。而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可以很好的达到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可见,优秀的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教师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特点的分析

1.注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把握的就是教学语言的准确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学教学的本质就是基本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导。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确保教授知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清楚把握,通过科学准确的语言表达出生动丰富的语言特点。例如,在进行人教版《落花生》一课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对授课内容进行清晰掌握,从而避免出现歧义的情况。落花生实际上就是生活中经常吃的花生,但前面加了一个落字就容易引起歧义。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要对可能出现的歧义引起重视,通过科学准确的语言来表述出落花生就是实际上的花生,从而避免出现理论上的错误。可见,科学准确的语言表达对于学生真正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2.注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规范性。小学阶段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小学生还缺乏完全独立的思考能力,所以在不知不觉间就会对教师的一些行为特点进行模仿。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工作中注意自己的说话和行为方式,通过规范的言谈举止来给学生树立起典范的作用,这也是为人师表的内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是如此,由于小学语文主要教授的就是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所以如果教师的语言不够规范,那么就不会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从而为学生今后的语言运用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教师要确保通过普通话标准考试,在教学中通过规范化的教学语言来保证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3.注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生动性。教学语言的生动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在语言运用上还不能摆脱幼儿的语言特点。这时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就可以满足学生的思维方式,符合小学生语言的特点,从而更容易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月光曲》的教学中,为了学生更好地把握文中“安静优雅”的意境,教师可以通过形象的语言具体地表述出月光朦胧、琴声悠扬的场景,从而使安静的意味更加生动,使学生对文章进行更好地掌握。

4.注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情感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语言的情感性对于学生的学习也具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要对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把握,同时更要理解作者的情感,通过感受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进而更加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而教师情感性的教学语言可以很好地达到相关要求。例如,在《长江之歌》的学习中,需要学生对热爱长江热爱祖国的情感进行深入的理解。教师首先要通过自己富有深情的教学语言来感染学生。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播放《话说长江》中精彩的内容来打动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基础,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丰富精彩的教学语言可以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要充分认识到教学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从语言的科学性、规范性、生动性以及情感性出发,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为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姜淑杰.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5,03:221+254.

[2]宁丽荣.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J].学周刊,2014,02:125.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意见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共同生活策略氛围

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共同生活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技能,以及运用现代化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此,我们应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共同生活意识,努力构建自主、共同生活、探究的小学语文学习方式,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共同生活,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力量,树立团结全作意识,有利于大家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下面我谈谈做法。

一、认识共同生活的意义,营造共同生活的氛围

现在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这一家庭环境导致他们在学习中只注重个人素质的提高,很少考虑到团体的因素,没有想到自己只是团体的一分子,对共同生活学习不感兴趣。其实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共同生活学习的重要意义,转变其思想,提高其认识,从而努力营造共同生活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在共同生活学习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愉悦感。如我刻意组织学生制作手抄报时,让学生分组进行活动,每五个人一个小组,自选组长,根据个人的兴趣特长合理分工共同制作。学生的制作活动非常成功,他们运用平时教过的各种方法,有的负责从网上搜集资料,有的负责小报版面的美工,有的负责其中的文字书写,相互商量,相互改进,最后达成共识。展示成果时,他们每组推荐一个人出来解说作品,他们的结果令我大吃一惊,比我想象得更精练。当我把作品张贴在展示栏里供大家欣赏时,学生那种满足、自豪的眼神溢于言表。通过共同生活学习,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共同生活学习中集取大家的智慧,受到大家的尊重和认可,从而对共同生活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创造共同生活条件,提供共同生活机会

培养学生的共同生活学习能力,必须为学生提供共同生活学习的机会,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提供共同生活学习的机会。我在教学中首先在班级依据各人能力成立合作学习小组,并给他们命名为“××工作室”、“××小组”……让他们自行确定中心人、资料收集人,在老师的指导下自行建立相关“工作”制度,让学生有章可循,活而不乱。

三、加强共同生活组织,讲究共同生活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共同生活学习需要教师精心组织,根据教材、学生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1.进行小学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时,教师应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如在小学语文预习时,我让小组集体预习,预习要求根据每课的教材预先设定。各小组利用自己的方法自学,小组内交流习成果,并由组长进行总结;小组内同学根据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小组质疑,如遇到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由组长将意见综合起来,在班级授课时供全班讨论。

2.教师应教给学生共同学习的方法。如小组讨论,要求每个学生都发表意见,谈自己的看法,这样促进学生互动。小组学生在遇到争论的问题时可以向老师请教,促进学生深入讨论,这样可以建立师生互动。在别的小组发言后,如有补充或不同的意见,小组任何一个学生都可以代表小组发言,这样有利于形成群体之间的互动等。如教《天安门广场》时,我采用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己读书后,在小组中共同探索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他们合理分工,共同交流,集中攻克难点,然后组织学生创新练习,适时予以“你们小组合作得真好”“你们有这样独到的见解太棒了”等鼓励性的评价,使他们真正获得求知的乐趣,真正做到勇于探索。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意见篇5

读书法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方法。忽略读书,一味追求新异教法是舍本逐末,源流不分。“多读胸中有本,勤写笔下生花。”强调大量读课文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说:“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一是达到“理解”层次目标

小学语文课文选文原则是“文质兼美、语言规范、浅显易懂”。站在学生认识水平通读12册小学课本,除生字新词外,一般水平的学生对理解课文内容,没有多少语言文字上的障碍,且低年级课文全文注音。教学“大纲”也没要求学生去钻研课文中的微言大义。只要借助教师的引读及工具书,90%以上的学生对90%以上的课文内容,通过朗读是可以理解的。古诗《画》对一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是有一定困难,但课题组教师换了一下顺序让学生读,学生理解就容易多了:山远看有色,水近听无声。花春去还在,人来鸟不惊。读后学生理解了山是怎样的山,水是怎样的水,花是怎样的花,鸟是怎样的鸟。画是好画,画中有诗;诗是好诗,诗中有画。

二是达到“运用”层次目标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能言会道是现代人较注重的素质之一。学生学语言,一靠社会交际,二靠语文课堂。从社会交际中学来的语言是丰富的,但又是不规范的,而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学生在朗朗的书声中,一方面规范了自己的交际语言,另一方面把作者的语言反复朗读,烂熟于心,通过“内化——运用”变成自己的语言。

三是达到“情感”层次目标

课文大都是“文以载道”、“文道统一”,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摇篮”。但情感目标的达标操作与检测都很困难,揭示中心明确道理是很容易的事,很多传统教学也只能停留在这个水平上,但语文教学要以情动人。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的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而是透过语言文字浸满字里行间。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朗读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吟诵,“走进课文”,获得与作者脉搏跳动的同频,心灵呼唤的同声,才能从一个较高境界理解课文,陶冶情操。《麻雀》一课的情感目标我们确定为“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流露出的伟大的母爱”,易于操作也易于检测。李吉林老师上《十里长街送总理》,摆上遗像,放着哀乐,让学生朗读课文,读着读着,学生仿佛看到了人们当时的情景,仿佛看到了人们与敬爱的永别,连听课的老师也深受感染,泪流满面。有了这样的境界,渗透德育,陶冶情操,都是水到渠成。

“构建以读为主的语文教学课堂结构”,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既有语文教学的特色,又易于达到各个层次的教学目标。

(二)讲解法

我们吃透了“满堂灌”的苦头,似乎在课堂教学中带着对讲的一种偏见,好像“讲”与“灌”是等同的一回事。我们在强调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并不能一味地反对讲。今天,虽然不再是“一张嘴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年代,多种多样的现代化教学媒体,使课堂变成了一个信息多向传递的空间,但我们难以想象,一节没有教师“讲”的语文课是怎样的一节课。“训练”是一项双边的活动,“训”是教师的行为,是对学生“练”的要求、规范;“练”是学生的行为,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知识的实践活动。“训”字言字旁,不能与讲无关;韩愈认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三个动词“传”、“授”、“解”意思相近,都是传授、讲解的意思,教不能不讲。语文教学,当讲则讲,当问则问,讲有讲的作用,问有问的功能,并不是一个“练”字所能代替得了的。安徽一位教师在教《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一课时,发现学生不懂“泉眼、晴柔”,便告诉学生“泉眼”就是泉水流出的地方,然后用生动的语言让学生理解“晴柔”一词。一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对此多次在公开的场合上大加赞赏说:“很好,有创造性,打破了旧的观念。”仅仅是一个恰如其分的讲解,便被专家称“有创造性”,可见当今语文教学“满堂问”的积弊之深。

我们既然提出了“构建以读为主的小学语文教学结构”,必须有足够的时间保障读书,又不能把读移到课外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讲与读的关系。串讲串问是高耗低效,只练不讲是以偏概全,只有讲读结合,才符合语文教学的学科规律。要少讲,又不能降低讲的质量,这就要求我们的讲要在精字上下功夫。

(三)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过去重“文”轻“语”的语文教学是不成功的语文教学。近年来语文界越来越重视语言文字训练,特别是词句训练,以完成学科教学任务。训练的目的在于:

1.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课文内容都是作者对事物的形象认识,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我们只有让学生理解了语言才能理解内容。如《东郭先生和狼》一课,农夫对东郭先生说:“你真是太糊涂了!”什么是糊涂?东郭先生糊涂在什么地方?结合课文可知东郭先生糊涂有三:一是救狼,二是骗猎人,三是狼露出了本性还不同它斗争。可见东郭先生不明事理,不辨善恶。有了这样的理解,对理解这篇寓言的寓意也就水到渠成了。

2.体验情感

文章以情动人,但情是摸不到之物,只有透过语言文字才能体验。《再见了,亲人》把大娘送来的打糕比作“雪中送炭”,从字面上理解“雪中送炭”是“下雪时给人送去木炭”,但大娘送去的是打糕不是木炭,是穿过硝烟炮火,冒着生命的危险,在最需要的时候送来的,这哪是粮食,分明是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谊。有了这样的理解,就明白了分别时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为什么依依不舍,泪流满面了。

3.把握形象

《一夜的工作》通过一件平凡的小事表现了的高大形象,教师应抓住一句话来突破:“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表现“劳苦”之处和表现“简朴”之处:(1)“一叠一尺来厚的文件”(工作量之大);(2)公鸡“喔喔地叫鸣了”(工作时间之长);(3)“不是普通的浏览”(工作认真);(4)“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办公室简陋);(5)“两杯热腾腾的绿茶,一小碟花生米”(夜宵简单)。这样理解了中心句也就理解了人物。

下面以《小猴子下山》一课为例,谈谈我们是怎样以语言文字训练来导学达标的。

一是找准训练点

根据课后“思考·练习”,教师在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中,选择了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进行训练,如“来到”、“看见”、“非常”、“掰”、“扛”,朗读读准音,连句读理解义。如“掰”字,要求学生做一个摘玉米的动作;“非常”,要在理解课文后进行造句训练。学习生字时,要对学生进行写的指导。

二是串连训练线

根据课文的结构,教师上完第二自然段后把训练的内容用一句话串起来:“小猴子来到哪里,看见什么,心里怎样想,又怎样做?”填好下面的表:

来到看见心里怎样做玉米地里玉米长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掰扛

三是拓开训练面

因为课文是结构相同的四个自然段,所以训练方法都一样,教一段,就可导几段,进行学法迁移,举一反三,并完成下表:

来到看见心里怎样做玉米地里玉米长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掰扛桃树底下桃子长得又大又红非常高兴扔摘西瓜地里满地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扔摘

往回走小兔儿真可爱非常高兴扔追

完成了上面练习,学生基本明白了课文内容,并明确了其他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意见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语言表达修改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作文教学,小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小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而言,作文水平是衡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重要方面。对于教师而言,作文教学比阅读和口语交际教学更难,付出努力却收效甚微,目前我国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不理想。我国学者曾做过一些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小学生写作中的观察和理解能力、分析和概括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都存在不足。因此,了解小学生作文能力的构成因素以及影响作文能力提高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改革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一、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马克思指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文章是以语言为表现工具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它不能离开语言而存在,所以,语言是写作的第一要素。老舍先生曾经强调:语言是从事写作的基本工夫,没有运用语言的本事,即无从表达思想、感情,即使敷衍成篇,也不会有多少说服力。所以,语言是文章的表现工具。古今中外的着名作家们都非常重视语言的修养,大凡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也强调语言的训练,足见作文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小学作文中语言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一,不能用准确的语言把自己想说的话表达出来。第二,词汇贫乏,语言不够生动形象,通篇都是“口水话”,没有“文”的色彩。第三,错别字较多,病句较多。第四,空话、套话多。影响语言表达能力的因素有:第一,不知道怎样锤炼语言;第二,思维不严密,条理不清晰,影响表达;第三,不能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影响表达;第四,现代汉语语法学的不好,常有语病。

我们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呢?

1.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首先,培养学习语言的兴趣。曹禺曾说:“要培养自己对语言的兴趣”,“有了强烈的兴趣,才能更好地领略语言的妙境,才能摸索语言的精微”,“语言的进步便如水之就下这样顺当,反之,只有锻炼语言的愿望而无兴趣,语言的进步就如急水上山那样的困难”。所以,产生兴趣是学好语言的一个“极大的窍门”。还说:“一天我们对于语言着了魔,那才算是进了大门,以后才有可能登堂入室,从事语言的创造。由兴趣学习语言,到能称心如意的运用语言,使它成为艺术品,这又是进了一大步,要费更大的苦工夫。”

其次,下苦工夫学习语言。有学习,才有积累。学习语言,有两个途径:一是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群众的语言是最能反映生活的语言,它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表现力很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所以,号召人们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二是多读名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郭沫若认为,多读多写,摸熟语言的“筋肉组织”和精微之处,唤起灵敏的感觉,熟悉名篇佳作的精妙之笔,获得丰富的词汇,这样,自己写起文章来,优美的笔调慢慢地就会运用自如。

第三,多积累语言———词汇。斯大林曾说:“词汇反映语言的状况:词汇越丰富,语言也就越丰富、越发达。”掌握大量的词汇,就能将事物间细微精妙之处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

2.培养学生的描写能力

第一,讲清什么是描写及其作用。描是描绘,写是摹写。从写作学角度说,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物、景物、环境、事件及其形态或特征等描绘或刻画出来,使人读后有如见其形、闻其声、历其事的感觉。

第二,讲清描写的种类。关于描写的种类,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法。从小学作文要求来看,主要应该掌握语言描写、行动描写、肖像描写等。应该注意无论什么描写,都要做到有明确的目的,或为表现人物服务,或为展开情节服务,或为揭示主题服务等等;此外,要抓住对象的特征,做到寥寥数笔,神形兼备,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第三,讲清描写的方法。关于描写的方法,一般说来,离不开生动形象的词汇、浓烈鲜明的色彩、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等等。人们的写作风格不同,其各自强调的重点不同。老舍强调比喻,他说:“在描写时,不能不设喻。”而鲁迅则强调白描,这种方法没有浓烈的色彩,少有形容词,少有修饰,即鲁迅所说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二、修改能力的培养

修改作文,是写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人们公认:文章是改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古今中外的作家都非常重视文章的修改能力。梁章矩说:“百工冶器必几经转换,而后成器。我辈为文,其理一也。”我国当代着名的作家杜彭程在谈《保卫延安》的写作经过时曾说:“在工作之余,一年又一年,把百万字的报告文学,改为60多万字变为17万字,又把17万字变成40万字,又把40万字变成30万字……在四年多的漫长岁月里,九易其稿,反复增添删削何止数次。”当代美国小说家德威尔也说,我的“作品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

小学生修改文章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第一,眼高手低,即识别能力差,因而修改能力差。第二,修改意识不强。根据我们的调查和观察,当前的小学生作文,几乎都是一稿“定音”,不修改,应试作文也没有时间修改,这从某个角度上是明智的,但无论如何也是一种无奈。第三,对自己的作文,有先入为主的偏见。对已写好的作文有一种思维定式,学生往往突破不了这种定式,对作文不能做实质性的改动。

1.读改结合,以读促改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它是我们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作者潜心构思、字斟句酌过的。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了解作者谋篇布局、遣字造句的方法,让学生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修改作文中来,提高修改作文能力。

2.处理好批与改的关系,以批促改

批是改的基础,批为改服务,改是批的目的。只要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利用此关系,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1)教师批,学生改。“教师批”是指教师在阅读学生作文的过程中,在需要修改之处做上各种符号或加以眉批,发现妙词佳句加以鼓励。“学生改”是指学生细心体会教师所画的符号、眉批,根据教师做的批注认真地加以修改。

(2)互批互改。组成批改小组,选择一个学生的作文互相讨论,共同修改。学生积极评议,同学之间互相影响,促进修改作文能力的提高。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意见篇7

关键词: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修改能力

对于小学生而言,作文水平是衡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重要方面。对于教师而言,作文教学比阅读和口语交际教学更难,付出努力却收效甚微,目前我国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不理想。我国学者曾做过一些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小学生写作中的观察和理解能力、分析和概括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都存在不足。因此,了解小学生作文能力的构成因素以及影响作文能力提高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改革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一、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马克思指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文章是以语言为表现工具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它不能离开语言而存在,所以,语言是写作的第一要素。老舍先生曾经强调:语言是从事写作的基本工夫,没有运用语言的本事,即无从表达思想、感情,即使敷衍成篇,也不会有多少说服力。所以,语言是文章的表现工具。古今中外的著名作家们都非常重视语言的修养,大凡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也强调语言的训练,足见作文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小学作文中语言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一,不能用准确的语言把自己想说的话表达出来。www.133229.Com第二,词汇贫乏,语言不够生动形象,通篇都是“口水话”,没有“文”的色彩。第三,错别字较多,病句较多。第四,空话、套话多。影响语言表达能力的因素有:第一,不知道怎样锤炼语言;第二,思维不严密,条理不清晰,影响表达;第三,不能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影响表达;第四,现代汉语语法学的不好,常有语病。

我们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呢?

1.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首先,培养学习语言的兴趣。曹禺曾说:“要培养自己对语言的兴趣”,“有了强烈的兴趣,才能更好地领略语言的妙境,才能摸索语言的精微”,“语言的进步便如水之就下这样顺当,反之,只有锻炼语言的愿望而无兴趣,语言的进步就如急水上山那样的困难”。所以,产生兴趣是学好语言的一个“极大的窍门”。还说:“一天我们对于语言着了魔,那才算是进了大门,以后才有可能登堂入室,从事语言的创造。由兴趣学习语言,到能称心如意的运用语言,使它成为艺术品,这又是进了一大步,要费更大的苦工夫。”

其次,下苦工夫学习语言。有学习,才有积累。学习语言,有两个途径:一是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群众的语言是最能反映生活的语言,它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表现力很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所以,毛泽东号召人们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二是多读名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郭沫若认为,多读多写,摸熟语言的“筋肉组织”和精微之处,唤起灵敏的感觉,熟悉名篇佳作的精妙之笔,获得丰富的词汇,这样,自己写起文章来,优美的笔调慢慢地就会运用自如。

第三,多积累语言——词汇。斯大林曾说:“词汇反映语言的状况:词汇越丰富,语言也就越丰富、越发达。”掌握大量的词汇,就能将事物间细微精妙之处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

2.培养学生的描写能力

第一,讲清什么是描写及其作用。描是描绘,写是摹写。从写作学角度说,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物、景物、环境、事件及其形态或特征等描绘或刻画出来,使人读后有如见其形、闻其声、历其事的感觉。

第二,讲清描写的种类。关于描写的种类,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法。从小学作文要求来看,主要应该掌握语言描写、行动描写、肖像描写等。应该注意无论什么描写,都要做到有明确的目的,或为表现人物服务,或为展开情节服务,或为揭示主题服务等等;此外,要抓住对象的特征,做到寥寥数笔,神形兼备,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第三,讲清描写的方法。关于描写的方法,一般说来,离不开生动形象的词汇、浓烈鲜明的色彩、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等等。人们的写作风格不同,其各自强调的重点不同。老舍强调比喻,他说:“在描写时,不能不设喻。”而鲁迅则强调白描,这种方法没有浓烈的色彩,少有形容词,少有修饰,即鲁迅所说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二、修改能力的培养

修改作文,是写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人们公认:文章是改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古今中外的作

家都非常重视文章的修改能力。梁章矩说:“百工冶器必几经转换,而后成器。我辈为文,其理一也。”我国当代著名的作家杜彭程在谈《保卫延安》的写作经过时曾说:“在工作之余,一年又一年,把百万字的报告文学,改为60多万字变为17万字,又把17万字变成40万字,又把40万字变成30万字……在四年多的漫长岁月里,九易其稿,反复增添删削何止数次。”当代美国小说家德威尔也说,我的“作品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

小学生修改文章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第一,眼高手低,即识别能力差,因而修改能力差。第二,修改意识不强。根据我们的调查和观察,当前的小学生作文,几乎都是一稿“定音”,不修改,应试作文也没有时间修改,这从某个角度上是明智的,但无论如何也是一种无奈。第三,对自己的作文,有先入为主的偏见。对已写好的作文有一种思维定式,学生往往突破不了这种定式,对作文不能做实质性的改动。

1.读改结合,以读促改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它是我们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作者潜心构思、字斟句酌过的。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了解作者谋篇布局、遣字造句的方法,让学生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修改作文中来,提高修改作文能力。

2.处理好批与改的关系,以批促改

批是改的基础,批为改服务,改是批的目的。只要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利用此关系,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1)教师批,学生改。“教师批”是指教师在阅读学生作文的过程中,在需要修改之处做上各种符号或加以眉批,发现妙词佳句加以鼓励。“学生改”是指学生细心体会教师所画的符号、眉批,根据教师做的批注认真地加以修改。

(2)互批互改。组成批改小组,选择一个学生的作文互相讨论,共同修改。学生积极评议,同学之间互相影响,促进修改作文能力的提高。

(3)面批面改。面批是作文教学中最典型的因材施教的方式,是学生最愿意接受的一种批改方法,它沟通直接,突出反馈的作用,能帮助学生辨析习作中的正误,为自己修改作文提供依据。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个别性问题宜采用面批的方法。通过与学生亲切交谈引导学生自己修改。

本文从语言表达能力和修改能力方面论述了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小学生作文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为了使其从根本上得以提高,我们应细致地把作文能力进行解剖,把多种能力一一提高,在实践教学中,多种能力应相互为用,协调发展。这样,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必然会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杨成章.作文教学原理[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意见篇8

一、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倾听学生意见、多关注学生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学生的课堂表现我们是经常要注意的。以前教师备课,可以比较详细地规划用多少时间、先介绍什么,然后再讲解什么,接下来如何练习,最后再总结等等。现在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在课前就很难预测学生某个环节到底花多少时间合适,因而教案只能是一个大致的估计,在语文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和解读。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就不应该过分强调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观点与教师的完全吻合,对于学生的独特思维方式和新奇独到的见解,教师要善于发现、肯定和引导,否则,会在有意无意之间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比如:在分析“孔乙己”中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时,有的学生从人性方面去思考,认为“反抗”是本能的“挣扎”,我觉得教师也不能一口否认,不能老用传统的方式认为,对于孔乙己的“反抗”意义,一定要让学生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去认识。读“桃花源记”时,有的学生只被文中那宁静、优美的意境陶醉了,并没有领略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满现实又幻想超脱现实的淡淡哀愁”,在一定的意义上,这样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妥。

二、教师要注重设计导语和引导学生全面阅读材料

心理学认为,好奇心和兴趣是积极追求知识的一个前提,是学习的先导。凡是学生感到新奇或有兴趣就会引起注意,学习就会有成效。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设计一个好的导入环节,设计一个好的开场白,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将学生引入良好的学习情境之中。例如:教学“小石潭记”这篇课文,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小石潭竹林的浓密、山林的偏远、声音的柔弱等自然景致的美好与难得,引领学生亲历课文意境,学生看完画面后,带着喜悦的心情并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接着,教师可创设对话的主导问题,譬如:作者在找到小石潭之前用了哪些动词才可以见到小石潭的真实面目,让学生动脑思考一系列动词的准确性与情感性。教师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三、要注意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语文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人文学科。通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而且更要达到净化心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二者的和谐统一。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意见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证明能力德育作业创新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积淀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与精华,是华夏子孙的荣耀与骄傲。因此,语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在传统文化传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语文教师应当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语文课堂应当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摇篮。

语文是语言文字的简称,是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的统称。它是以现代汉语为表述的形式,选取文学库里的优秀作品,通过教师的指导,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认知境界,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是夯实语文基础的最佳时机,基础不牢不仅会影响以后的学习成绩,而且会影响生活工作的其他方面。语文学习要贯穿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始终,因此,学好语文非常重要,但现在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只停留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语文层面,忽视如何让学生学好语文。我们应从以下方面入手,教好语文课程,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一、重视语言的基础作用

语文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载体。语言文字的最佳学习时期是孩童时期。在当今世界上,语言都是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民族的文字,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不仅仅是一个符号系统或一种交际工具。一方面,语言文字本身反映了一个民族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民族文化附着于语言文字,使其得以继承和发展,因此,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其深刻的民族精神的积淀。要培养继承、传播并发扬本民族精神文化的人,无疑要从教他学习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开始,而语言的发展又是一切发展的基础。

二、注重积累,强化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人在社会上生存,随时随地都要表达自己的思想,语文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怎样才能有效培养和迅速提高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呢?必须从资料积累入手,语文是一门积累的学科,没有积累,一切语文活动都无从下手,也毫无意义。

老师要引导学生形成多背多记多摘记的良好品质。例如,平日里遇到好的词句或好的现代文,我们要把它背下来,扩大词汇量。把一些名言、警句、格言、熟语、歇后语背得滚瓜烂熟,就能化为己有,运用时自然能脱口而出。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对于熟语和古典诗词的背记,其积累的意义和作用是很显著的。另外,还要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遇到好的名言警句、格言熟语,我们都要把它记下来。只有完成词汇的积累,培养良好的语言感受力,才能培养最基本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重视发挥德育的基础作用

加强小学语文教育是完善小学德育内容、充实小学德育手段的需要。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指出,小学阶段的德育内容是:开展热爱学习、立志成才教育,开展孝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教育,开展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开展热爱劳动和爱护环境教育,开展尊重国旗、国徽,热爱祖国文化的爱祖国教育,开展社会生活基本常识和安全教育。这些内容,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或多或少地有所体现,并且更具体化、直观化。同时,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一部分内容,虽然不属于小学阶段德育内容的范畴,但可以对小学生的德育起到强化作用。因此,加强小学语文教育,有助于完善小学德育内容。

另外,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实现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小学德育手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小学语文教育有助于丰富小学德育手段。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必不可少的。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磨炼道德意志,匡正道德行为,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净化心灵,完善人格,激励意志,并对学生潜力和创造力起着导向、动力作用,推进语文教学工作,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四、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1.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双方既是师生又是朋友,相互信任对方,老师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

2.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积极帮助他们。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引导和帮助,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优点,帮助他们改正缺点和错误。

3.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对有些问题不能畅所欲言,而是保持沉默,对兴趣的培养极为不利。只有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从而帮助他们培养好的个性品质。

五、提高阅读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从小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对不懂的问题喜欢刨根问底,不停地追问,教师应该耐心解答孩子们的问题,让他们永远保持这种好奇心,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在班里成绩优异,课余生活也丰富多彩,是因为他们从小养成阅读的好习惯,阅读能力比较强。可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六、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

要抓住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在传授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对文本的分析和对“人”的分析联系起来,挖掘文学作品“思想美”、“内容美”、“人格美”和“风格美”等。它应当渗透在教学的各个阶段,渗透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成为完美的整体。

有些“日积月累”的词句,是描写课文中的人物性格、品质或文章中的某种情境的,我们可以让学生将两者联系起来,加深理解。生活是最生动的教科书,带学生游玩时,可以引导学生触景生情,切身感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美,还可以让学生验证“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语句的准确性。

七、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促使学生产生愉悦美感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意见篇10

教师教学语文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小学生的道德状况良好是其长大成人之后能够具备良好道德素质的前提和基础。这就意味着,小学阶段的德育对于个人的道德发展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强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十分重要。而小学阶段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主要依靠教学来完成。在整个小学教学过程中,语文作为人文教育类课程,对小学生的德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加强小学语文教育,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以促进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是小学阶段教育所必须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此,笔者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简单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一、加强小学语文教育,发挥小学语文教学德育功能的必要性1.是更好地实现小学德育目标、促进小学德育工作开展的需要。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中指出,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是:帮助小学生初步培养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①。从小学阶段德育的目标来看,无论是“五爱”情感、“三种”意识、“五种”良好行为习惯,还是良好的意志品格以及乐观向上的性格,有许多方面与语文教学的要求和目标相一致、相符合,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有着十分直接或间接的体现。所以,在进行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根据小学德育教育的目标要求,有针对性地对语文教学的一些内容进行强化,将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水平,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小学德育目标,促进小学德育工作开展。2.是完善小学德育内容、充实小学德育手段的需要。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中指出,小学阶段的德育内容是:开展热爱学习、立志成才教育,开展孝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教育,开展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开展热爱劳动和爱护环境教育,开展尊重国旗、国徽,热爱祖国文化的爱祖国教育,开展社会生活基本常识和安全教育②。从小学阶段德育的内容来看,教育部确定的六个方面的教育内容,是从宏观上对小学阶段德育内容的规定,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需要加以细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而这些内容,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或多或少有所体现,并且更为具体化、直观化。同时,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一部分内容,虽然不属于小学阶段德育内容的范畴,但可以对小学生的德育起到强化作用。因此,加强小学语文教育,有助于完善小学德育内容。另外,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实现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小学德育手段,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小学语文教育有助于充实小学德育手段。3.是解决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作用发挥不够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生的德育具有重要作用,一些小学也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就整体状况来说,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作用发挥仍然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受应试教育影响,一些小学不重视对小学生的德育,也就难以意识到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生德育的重要意义,不注意发挥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的作用。二是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上停留在单纯传授知识的层面,对教材的德育内涵挖掘不深、不透、不够,不能有效发挥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的作用。三是有的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功底不够扎实,上课方式、教学方法比较简单,在思想认识上不注重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加强对小学生的德育。这都影响到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作用的发挥。面对这些问题,只有加强小学语文教育,注重发挥小学语文教学德育功能,才能切实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