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绿色建造试点工作思路十篇绿色建造试点工作思路十篇

绿色建造试点工作思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4:26:34

绿色建造试点工作思路篇1

今年以来,造林科工作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全市林果业会议精神,认真按照局党组的安排部署,全体同志们同心协力,扎实工作,全面完成了年初确立的各项工作任务,现就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完成情况

1.抓思想,带队伍,确保全年工作再上新台阶。按照局里的统一安排,我们认真开展了解放思想、创先争优和深化干部作风整顿活动,又一次系统学习了中央以及省、市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做好本职工作,搞好服务上来。科室全体干部职工思想触动较深,思想认识和业务素质都有了较大提升,出色完成2012年全市造林绿化的各项服务管理工作,就是我们抓思想、带队伍的具体体现。

3.抓谋划,促创新,起草文字材料。立足于提高业务技能,我们充分利用报刊、网络、杂志等媒体,不断拓宽多层次、宽领域的学习,每个干部职工都能做到无事能思,有事能干,形成了勤学习、善钻研的良好氛围。多次承担完成了一些林果业工作会议材料和专题规划、意见、方案、办法、通知等大型材料。报送各类信息16期,撰写了“三北工程助推造林绿化”、“中幼林抚育已成为全市森林资源增长的引擎”等高质量林果业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4.抓协调,顾大局,积极配合中心工作。今年以来,我们始终围绕局里的中心工作,认真按照局领导的具体要求,不折不扣、保质保量完成了局里交办的各项任务。凡抽调同志,尽管能力有大小,水平有差异,思想和认识都能统一到全市林果业发展上来,出色的完成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存在问题

总结2012年造林科整体工作,虽然取得了不小成绩,但与局党组的要求来衡量,与不断发展的林果业形势相比较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学习劲头和谋事干事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业务素质和驾驭工作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团结协作和顾全大局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工作思路不新,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够,捕捉新政策,把握新动向的能力不够。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克服。

三、明年工作打算

2.认真完成“两个试点”。今年,省上下达我市森林抚育试点4.9万亩,造林补贴试点2.9万亩,各县(区)已编制了“两个试点”实施方案和作业设计,正在衔接上报待批。要督促各县(区)提前做好筹备工作,力争5月底前完成全部建设任务。

3.着力推进面山绿化。按照市上确定各县(区)至少建成一处千亩面山工程的目标要求,把面山治理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相结合,加大力度,狠抓落实,督促各县(区)完成面山治理任务。

4.切实搞好新农村建设。加强管理,精心组织,认真按照全市新农村建设绿化意见,制定绿化方案,选择适宜树种,培育林业助建新农村典型50个,营造良好的村社生态环境。

5.全面加强绿色通道建设。按照有路就有树,路通到哪里,树种到哪里的目标要求,切实加大国道312线、省道304线等省、市、县、乡、村五级公路干道绿化力度,补植新植绿色通道80条800公里。

绿色建造试点工作思路篇2

一、2017年至今林业工作完成情况

围绕市林业局、县政府部门工作责任书中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和指标,林业系统不断创新思路,及早着手安排,科学谋划筹备,各项林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目前,全县共完成工程压沙2.89万亩,占县上计划目标4万亩的72.3%;完成人工造林33.15万亩,占市林业局下达计划目标29.2万亩的113.5%、占县上下达计划目标30万亩的110.5%,其中新一轮退耕还林28万亩(生态林26万亩,经济林2万亩),占县上下达计划目标28万亩的100%,防风固沙林4.05万亩,特色林果基地建设3.1万亩(含新一轮退耕还林经济林2万亩),占市林业局下达计划目标3万亩的103.3%、占县上下达计划目标2万亩的155%,实施封沙育林(草)3万亩,占市林业局下达计划目标3万亩的100%、占县上下达计划目标5万亩的60%,完成通道绿化310公里,占市林业局下达计划目标300公里的103.3%、占县上下达计划目标300公里的103.3%,义务植树225万株,占市林业局下达计划目标200万株的112.5%、占县上下达计划目标225万株的100%。防沙治沙、造林绿化、特色林果基地建设和林政资源管理等工作全面推进。

(一)造林绿化任务超额完成。依托国家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补贴、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等生态工程,坚持压沙、造林、封育和管护并重,因地制宜,分类施治,合力推进生态屏障建设。一是治沙造林。以大林带、G569高速公路、三渠柴湾等风沙危害严重区域为重点,采取“稻草网格沙障+梭梭”、“滩地穴状整地+落水栽植”的造林模式,营造防风固沙林4.05万亩。二是城乡绿化。结合“城镇绿化提升行动”和“绿化提升年活动”,以民武公路、民左公路、民红高速公路县城段、红砂岗产业园、G569高速公路民东路至西渠镇段通道绿化为重点,完成通道绿化310公里,其中指导各镇、责任单位完成通道绿化提升125公里。三是义务植树。坚持财政供养人员义务压沙造林制度,以G569高速公路民东路至西渠镇段通道绿化、城乡绿化区、新农村示范点、园区厂区绿化,以及各镇重点路段绿化等为重点,组织引导辖区内机关干部职工、适龄公民积极参加义务植树,完成义务植树225万株,尽责率达95%以上。四是工程压沙。以青土湖及周边白碱湖、青山区域,以及三渠柴湾、G569高速公路民东路至西渠镇段沿线区域为重点,完成工程压沙2.89万亩,其中机械压沙0.03万亩。

(二)特色林果基地扩容增效。为确保2017年特色林果基地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印发了《县2017年特色林果产业发展扶持方案》、《县特色林果提质增效实施方案》。截止目前,完成特色林果栽植3.1万亩(含新一轮退耕还林经济林2万亩),其中红枣1.13万亩,枸杞1.87万亩,苹果等0.1万亩,新建100亩以上特色林果示范基地17个。全面推进历建特色林果产业提质增效,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点95个、26569亩,其中县级标准化生产示范点35个、11742亩,镇级标准化生产示范点60个、14827亩。据初步统计,全县各镇农户经营特色林果挂果面积59081.6亩,其中全县各镇农户经营的酿酒葡萄挂果面积14461.7亩,预计总产量6503.5吨;全县各镇农户经营的红枣挂果面积28562.1亩,预计总产量3414.1吨;全县各镇农户经营的枸杞挂果面积15323.8亩,预计总产量1130.8吨,全县各镇农户经营的黑果枸杞挂果面积734亩,预计总产量3.52吨。6月23日,全县枸杞采摘工作有序开展,截止目前,累计采摘枸杞鲜果8001吨,折合干果1600.2吨,销售干果1225吨。

(三)林政资源管理扎实推进。认真整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的连古城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林业违规建设项目,加强对县内同类问题排查清理工作。全面执行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严厉打击非法侵占林地行为,严格执行林木采伐审核审批制度、森林限额采伐规定和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全县共审核建设项目是否占用林地225起,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33件,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8件,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9件,确保各类项目建设依法依规推进。连古城部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方案已通过国家林业局评审,并上交环保部。林地变更调查成果已上报国家、省市相关部门审核。积极开展2017年度森林资源管理卫片执法工作,省林业厅下发县未审批使用林地疑似图斑共141个,目前已全部完成内业判读和外业调查工作,正在对调查成果进行整理汇总。认真落实部级公益林管护制度,管护部级公益林108.67万亩,管护合格率100%。认真开展“绿盾2017”林业植物检疫执法检查行动,指导完成杨蓝叶甲、枸杞负泥虫和梭梭巨膜长蝽等病虫害防治6.4万亩,完成林业有害生物监测252.3万亩,预报及时准确。严格执行“五禁”决定,认真落实护林防火网格化管理责任制、24小时值班、领导带班和“零火险”日报告制度,加大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黄案滩、青土湖等重点区域巡查力度,确保植被资源安全,查处各类林政案件139起,其中刑事案件2起、滥伐林木案110起、野外违规用火案14起、非法开垦林地11起、毁坏林木案2起,林政案件结案率100%。认真落实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社会维稳、护林防火网格化管理责任制,各类安全工作形势稳定。

(四)林业改革。全面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林业改革,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断完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和治沙生态林承包经营机制,规范林木产权交易和抵押登记制度。积极探索严重沙化耕地退耕还林、林下经济等林业精准扶贫新模式,鼓励农户有序开展林木所有权、使用权依法流转和林权抵押贷款,着力培育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等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林下经济示范点2个,发展梭梭接种肉苁蓉等沙产业2万亩。政策性森林保险工作扎实推进,完成部级公益林参保108.67万亩。国有林场改革工作有序推进,按照市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要求正在制定县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

(五)项目建设成效显著。认真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补贴、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以及红砂岗产业园绿化、G569高速公路通道绿化和湿地保护与恢复等项目。积极争取市祁连山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目前,取得了市祁连山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青土湖修复治理项目、绿洲内部基干林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和作业设计批复,项目进入招投标阶段。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全县以各镇关井压田区严重沙化、盐碱化耕地为重点,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28万亩,其中生态林26万亩,经济林2万亩,工程涉及全县17个镇、164个行政村。目前,已完成县级自查验收工作。红砂岗产业园绿化项目,按照红砂岗产业园绿化总体方案,统筹安排水电路,创新栽植模式方式,完成通道绿化71公里,栽植绿化苗木5100亩,架设输水管道73公里并配套安装灌水设施。G569高速公路通道绿化项目,全面推进G569高速公路通道绿化工作,完成民东路至至西渠镇段通道绿化114公里,栽植樟子松、国槐、圆冠榆等各类苗木14.4万株,架设高压线路9.4公里,低压线路1.8公里,变压器8套,完成工程压沙0.4万亩。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全面加强湿地公园及历建胡杨林管护0.7万亩。服务协调县碧水源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使用林地报批审核前期工作,配合蔡旗镇、国土局完成蔡旗桥周边85亩项目建设用地征用工作。6月25日,国家林业局专家组对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情况进行考察验收。县沙漠生态产业扶贫项目,完成梭梭+沙柳造林10万亩以及补植补造和芦苇沙障设置工作,完成甘草种植5万亩,管护工作全面推进。10万亩荒漠化治理及油牡丹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完成油牡丹试验田栽植120亩、温棚育苗2座、大田育苗10亩,完成文冠果、元宝枫栽植50亩,云杉栽植5万株,梭梭接种肉苁蓉700亩;修建砂砾石观光便道11.4公里,配套完成通道绿化15公里、网片式安全护栏15公里,完成消防便道建设15公里,修建砂砾石消防便道15公里;完成办公生活规划区周边绿化10公里;完成项目区刺丝围栏30公里;凹凸棒改良盐碱地0.63万亩。黄案滩国家沙漠公园建设项目,2017年3月,县人民政府与广州恒盛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就黄案滩国家沙漠公园开发建设签订了投资意向书,投资规模3亿元。林业项目建设稳步推进,至目前,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171万元,占县上下达计划目标8亿元的47.7%,招商引资665

0万元,占县上下达计划目标2亿元的33.3%。

二、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面。一是沙漠资源保护管理投入机制不健全,缺乏系统性、长期性政策和资金支持,林地和森林有偿利用率不高,生态建设主要依靠国家投资、投入渠道单一,生态建设活力不足。二是某些地方执法主体不明确,处罚依据不足。特别是对“五禁”决定的落实,森林公安对在农区内放牧的行为,处罚无依据。三是防沙治沙林业部门单打独斗。目前,防沙治沙工作多由县级政府主导,镇村两级政府没有落实防沙治沙责任。

(二)特色林果业方面。一是部分镇新建林果业地块在生荒地及弃耕地,立地条件较差,无灌溉条件,苗木成活率较低。二是存在林果产业面积流失,品种繁杂,换品种反复建设等问题,提质增效任务十分艰巨,加之林果产品销售价格波动,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水平低,精细化管理程度不高,林业技术力量不足等问题,导致林果产业提质增效难度大。三是林果产品加工企业少,没有形成竞争机制,林产品附加值低,产品竞争力不强,未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

三、2018年工作打算

(一)工作思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围绕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紧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和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建设的有利机遇,发扬塞罕坝精神,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加快推进防沙造林步伐、创新生态保护和沙产业发展模式、提高扩大出口林果产品基地建设质量效益和推进林业改革为重点,不断健全完善政策措施、技术模式和管理机制,全力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

(二)目标任务。计划完成工程治沙8万亩以上,人工造林10万亩以上,实施封沙育林(草)3万亩,通道绿化300公里,义务植树225万株。

(三)重点工作。

1.学习宣传塞罕坝精神。把学习宣传塞罕坝精神推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现场会会议精神,作为林业系统干部职工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系统内开展“学习塞罕坝精神、争做绿色卫士”活动,引导系统干部职工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挖掘一批长期坚守在沙漠一线,基层单位和压沙造林一线,带动群众治沙致富的先进个人、集体、组织,协调宣传部门做好宣传报道,讲好治沙故事,展示防沙治沙的新成就,坚定干部群众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力打造生态美、百姓富的和谐。

2.生态屏障建设。坚持压沙、造林、封育和管护并重,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分类施治,合力推进生态屏障行动。加大植被管护力度,加大绿洲沿线植绿力度,建设边缘防沙治沙景观带和防风阻沙林带。以青土湖栽桩石、白碱湖、红东路沿线、绿洲内部零星沙丘等生态治理区,以及民武公路、民左公路、金荣公路和大滩镇至南段公路等绿化区为重点,完成工程压沙8万亩以上,人工造林10万亩以上,实施封沙育林草3万亩,完成通道绿化300公里、义务植树225万株。巩固现有成果,对已治理区域但仍有流沙、未形成地表结皮区域,通过人工补播草种,提高植被覆盖度,促使地表结皮尽快形成。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在已形成的旱区湿地范围内,栽植沙枣、红柳等树种的方式,积极探索恢复青土湖原有植被,达到长期治理目标。加强部级公益林区、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与建设,促进区内植被自然恢复。

3.特色林果提质增效。瞄准绿色有机,紧盯提质增效,加大历建特色林果基地补植补造力度,完善行政技术双轨责任制和技术服务承包承诺制、激励问责制、服务公示制,落实特色林果苗木生长期整形修剪、施药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精细化管理措施。

巩固提升基地建设水平。全面落实《县特色林果业提质增效实施方案》,在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有机酿酒葡萄基地、推进产业化经营、打造特色知名品牌、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面下功夫,推动特色林果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实现特色林果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把特色林果业培育为林业产业扶贫的优势产业。

4.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实施好三北五期、造林补贴、国家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等生态工程。管护部级公益林108.67万亩,新建上八浪井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1处。以青土湖等风沙区治理为重点,组织实施好青土湖修复治理项目,完成压沙造林8万亩,实施封沙育林3万亩。以民武、民左等主干道路绿化改造提升为重点,实施绿洲内部基干林网建设项目,完成基干林网建设0.4万亩。

5.沙漠生态旅游。结合市县生态文化旅游总体规划,依托县内丰富的沙漠资源,建设好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和黄案滩国家沙漠公园,提升青土湖、老虎口等重点区域生态治理品味,打造集旅游观光、林产品采摘品尝、沙漠体验一体的沙漠旅游基地,吸引更多游客来民休闲度假,赏大漠风光、品健康美食,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共赢。

绿色建造试点工作思路篇3

【关键词】低碳;节能;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一种新兴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武汉作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中心城市,有必要且有条件在低碳经济发展上先行先试,谋划新的战略思路,把握新的建设主题,通过明确低碳发展的目标和路径,实现武汉发展的新跨越。

一、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武汉市在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绿色消费推进等方面不断加强,为武汉建设低碳城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要充分地向低碳城市转型,仍然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1.从经济结构来看:重化工结构特征明显,工业仍是节能主体。武汉重化工业结构特征十分明显,2010年,我市规模以上重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了76.76%。在重工业中,高能耗的传统行业比重较大,能耗水平相对偏高。2010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石油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造纸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六大高耗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占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总量的90%以上,构成了工业能耗的主体。

2.从能源消费来看:消费总量增幅趋缓,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随着城市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市的能源消费总量呈缓慢上升趋势,2010年我市能源消费总量达到4710万吨,比上年增长5.6%。其中,能源消费仍以煤炭为主,2010年煤炭在全市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65.2%。能源资源储量构成和能源生产构成状况,决定了我市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消费结构短期内难以发生根本改变,同时可再生能源的比重也难以决定性的替代传统能源,这种当前的能源转换鸿沟,只能更大程度的依赖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3.从碳排放情况来看:排放强度逐年下降,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从碳排放强度来看,近年来,我市在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节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万元GDp能耗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已提前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2010年,全市单位GDp能耗为1.06吨/万元,比2005年的1.36吨/万元下降了28.3%,明显低于全省单位GDp能耗水平,但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节能降耗工作任重道远。

4.从森林碳汇来看:国家森林城市成功获批,绿色发展空间可待拓展。我市确立了以“水乡林城、生态武汉”为主要理念的森林城市建设理念,着力实施“绿满滨水”、“显山透绿”、“景观道路”、“亲民绿化”四大工程,城市森林覆盖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0年,我市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6.63%,活立木蓄积量619万立方米,全市森林面积224万亩,并先后被授予了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称号,不断优化的森林环境和绿地体系,将在无形中提高我市的碳汇能力,为建设低碳城市奠定基础。

5.从绿色消费来看:倡导绿色消费观念,推进示范项目建设。近年来,我市积极引导绿色消费,选择与广大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照明等领域,推进示范项目建设,以点带面,着力构建城市绿色发展空间。绿色建筑方面,严格执行新建建筑节能50%的设计标准,开展了150万平方米的绿色建筑试点示范项目。绿色交通方面,扎实推进了国家“十城千辆”示范工程,自行车免费租赁服务系统初步形成。绿色照明方面,深入推进国家“十城万盏”试点,加快了LeD等新光源在武汉市照明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二、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思路

武汉市在低碳发展上应立足我市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紧紧抓住两型社会建设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机遇,围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健全低碳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技术创新体系、政策支撑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走出一条发展低碳经济新路。

1.武汉低碳经济发展理念上应兼顾低碳化和加快发展。低碳经济既不是有经济、无低碳的传统的褐色经济,也不是有低碳、无经济的纯粹的污染治理。特别是我市目前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能源需求正在急剧增长,不仅要注重低碳,还要加快发展。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是通过产业优化、技术发展、体制创新等方面的综合作用,来全面提升我市的碳生产率,从而进一步加强武汉城市低碳竞争力。

2.武汉低碳经济发展方向上应选择经济社会发展与碳

排放的相对脱钩。关于经济社会发展与碳排放的关系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绝对脱钩,即二氧化碳排放随经济增长表现为负增长,这是发达国家采纳的低碳经济方案。另一种是二氧化碳排放仍然是正增长,但是排放的速率低于经济增长或低于不采取政策措施的所谓基准情景(BaU),这是相对脱钩的低碳经济。由于发展阶段的差异,武汉市当前建设低碳城市,重点应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进程中,降低单位GDp的二氧化碳强度,实现济社会发展与碳排放的相对脱钩。

3.武汉低碳经济发展主要环节上应重点抓好经济过程

的转化环节。低碳经济的发展领域主要涵盖三个方面,一是在经济过程的进口环节,从能源结构上减少二氧化碳;二是在经济过程的转化环节,提高工业、交通、建筑三大耗能领域内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基能源的消耗,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三是在经济过程的输出环节,通过保护森林和发展绿色空间吸收二氧化碳,提高碳汇以及发展碳捕捉能力。未来5~10年内,我市低碳经济的重点应该是提高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的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和碳汇碳捕捉能力。

三、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武汉在低碳城市建设上要立足全国领先发展,从发展低碳产业、研发低碳技术、倡导绿色消费、营造低碳环境等几个方面实现突破,科学谋划,先行先试,加快推进武汉市低碳经济的率先发展。

1.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第一,把低碳产业作为直接助推经济发展的主要领域,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进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建立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以节能减排为着力点推进生产方式转变。第二,要加快发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光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突破性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与两型社会建设紧密相关的产业,打造武汉经济新的绿色增长点。第三,要把推进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发展作为推进低碳发展的核心内容。大力推进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钢铁等支柱产业向集群化、高端化、两型化发展,努力构建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同时,以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带动物流、金融、会展等高端服务业的功能配套,努力构建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2.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第一,完善节能减排管理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狠抓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管理,不断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全面提升武汉能源的使用效率。第二,要充分挖掘武汉作为重化工集聚区和老工业基地的循环资源,保持循环经济发展良好态势,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进一步扩大规模,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物资回收再利用网络体系,策划建设武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园,引导再生资源利用企业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第三,要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加强能源生产、运输、消费各环节的制度建设和监管,全面实施城市节电、节燃气工程,加强电力和燃气需求侧管理。要鼓励企业广泛使用清洁能源、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推行节约生产和清洁生产。要全面执行政府机构及公用设施用能标准及管理规范,推动全市政府机构、公用设施节能改造。

3.优化消费过程,创建低碳型消费模式。第一,树立绿色消费理念,培育低碳生活方式,发挥消费对生产的引导作用,通过宣传和引导,在全市形成良好的低碳消费理念和低碳生活模式。第二,要加快倡导绿色消费理念。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全社会尽量形成“消费无污染的物品,消费过程中不污染环境,自觉抵制和不消费那些破坏环境或大量浪费资源的商品”的消费意识和消费习惯。倡导选择绿色商品,对使用禁止的产品和消费过程中垃圾处置不当而造成环境污染的,予以处罚。强制性执行垃圾分类义务回收。第三,加快推广绿色消费方式。继续发展网上交易、邮购和电子商务,不断提高无纸化流通、无纸化经营和无纸化管理比重,减少流通的物质消耗和污染。引导企业进行更加全面的绿色采购,优先采购具有绿色标识的商品和设备,为企业绿色采购提供技术指导和信息咨询等服务。推进政府机关办公自动化建设,鼓励利用再生纸,推动公务车节油和绿色采购。

4.加快自主研发,完善低碳技术支撑。第一,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低碳技术发展,是低碳经济的重要支撑,武汉市要充分利用科教资源优势和自主创新示范的政策机遇,在低碳技术的引进研发上走在全国前列。第二,加快低碳技术引进研发。重点研究新一代生物燃料技术、二氧化碳捕集、运送和埋存技术、智能电力系统开发和电力储存以及相关技术等,加快实施煤炭净化技术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企业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技术,加强地区间交流与合作,通过CDm项目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低碳技术,鼓励企业通过CDm项目在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注册。第三,搭建低碳技术创新平台。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武汉大中型企业集中的优势,健全政府支持、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有机结合的低碳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体系,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科技成果、低碳专利和低碳品牌。

5.加强政府引导,制定落实发展政策。第一,要提高低碳经济发展的强制性、规范性、权威性、先导性,用合理的制度规范推进低碳社会建设,用有力的手段保障低碳经济发展。第二,增强低碳发展权威性。借鉴武汉市抓新兴产业振兴的做法,加强与中国工程院、中咨公司等部级研究机构,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全国性知名院校战略合作,引入首席专家,建立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的智库,全面开展武汉低碳相关研究,为武汉低碳发展提供权威咨询。第三,增强低碳先导性。把握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机遇,争取在低碳经济发展上先行先试,把改革试验工作项目化运作,具体到若干专项改革。突出金融、土地、财税、人才等生产要素和环境保护等专业领域,尽快编制低碳经济发展专项改革方案,进一步明确改革任务,积极探索市场化等改革方式,争取在低碳经济发展的探索上走在全国前列。

参考文献

[1]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张亚杰,陈少卫.低碳经济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企业导报.2010(8)

绿色建造试点工作思路篇4

[关键词]绿色物流管理模式创建

“环保、节能”是现代社会群体积极倡导的生存理念,无论是企业的运行还是个人的生活方式都在坚持着“绿化原则”。物流产业结构链的形成给环境造成了诸多问题,使得市场经济面临着更大的挑战。研究绿色物流管理模式的创建有着重要的现代意义。

一、调整模式,营造绿色物流环境

“绿色物流”本质上是倡导在物流行业发展中维持良好的社会环境,整个物流行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绿色物流模式的创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国情下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为此,物流企业应从多方调整运行模式,为绿色物流创造条件。

1.宏观调控,依法管理。物流企业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要以“政府”为总指导,经济宏观调控时国家赋予政府的特殊权利,其能够在市场出现危机变动时给企业指明管理方向。此外,企业还必须深入了解国家律法大纲,严格按照政府提出的指导建议开展管理工作。

2.优化流程,完善处理。无论是早期物流还是现代物流行业,货物运输、产品包装等都物流运行的根本。但这些运行流程也是导致环境问题最多的过程,如:运输车辆尾气,包装材料垃圾等都会给社会环境带来污染。走绿色化物流道路则需要企业在管理中调整运输模式。

3.观念为本,意识第一。思想观念上对“绿色”给予足够的重视,能让物流管理领导体会到物流经济走绿色化道路的必要性。其不仅能够维持良好的社会环境,还能在降低成本消耗的过程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促进物流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建立“集约型”物流模式。

4.招纳人才,补充力量。鉴于整个社会行业都在走“绿色”道路,不断培养出更多的适合物流企业运营的人才,这样才能为企业补充需要的改革力量,让企业的现代化新型模式早日创建起来。而管理阶层也需要注重人才的力量,定期更新招揽人才,加快物流企业内部的结构调整。

二、经营战略,打造绿色物流品牌

“经营战略”不仅是物流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重点,也是在应对同行、非同行企业竞争时获得优势的主要“法宝”。物流管理中提出绿色理念之后,我们应积极组织经营战略,创建一个属于企业自身的“自主品牌”,为现代化绿色物流创造条件。

1.把握机会,敢于尝试。社会主义经济为不同行业创造了巨大的交易平台,且在市场经济下很多行业都面临着“未知”。物流企业在管理时必须要深入分析市场行情,及时掌握“物流商机”,对一些全新的经营战略及时要敢于尝试构建,绿色物流模式则是值得大胆尝试的。

2.层层递进,逐步展开。有了敢于尝试的胆识,还需要物流企业制定周密的管理计划。根据企业当前的经营状况以及绿色物流的内在需要,组织针对性的市场经营战略才能保证企业“有利可得”。经营战略需按照经营计划逐步开展,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才是最为重要的。

3.控制成本,效益优先。马克思经济学中提出“成本优先论”,其主要指资本主义家对生产成本严格控制以获得最大的效益。而这种学说在绿色物流中也是十分适用的,若能够把物流企业的成本控制在最低,则其带来的经济效益才会是最大的,物流管理时需注重成本调整。

4.调整结构,集中管理。早期的物流企业在管理过程没有注意到管理结构的重要性,其一直采取了“分散式”管理模式,但整体力量过于分散,不利于绿色物流品牌的创建。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我们应积极采取“集中式”物流管理,对整个企业统一管理。

三、和谐环境,带动绿色物流激情

绿色物流对于物流管理而言,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管理模式。且物流在中国起步相对较晚,在此环境下改变物流的管理方式则更是一种胆大的尝试方式。笔者结合了现代物流的情况认为,保持企业内部的“环境和谐”是绿色物流实现的保证。

1.人员和谐。企业管理者应该协调好每个职员之间的关系,彼此间形成良好的“信任、合作”意识,这是保证企业内部工作效率的基础,能够让全体员工发挥出参与工作的积极性,给物流管理带来诸多方便。

2.评估的和谐。业绩评估是企业考核经营状况的依据,物流管理时应该保证评估过程的规范性,从客观角度去评价人员,以免损坏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为绿色物流创建备足力量。

3.文化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理念中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其重在强调人对于社会活动的重要性。绿色物流管理模式的创建需在企业内塑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充分尊重每一位职员的劳动成果。

4.管理和谐。制定管理措施或方案中,领导人员需综合考虑各个方面。既要对出现的问题加以改进,又要对表现优秀的给予奖励。为物流企业的各个部门提供良好的展现机会,使他们的才能充分显现出来。

“绿色物流”是在现代社会经济环境下提出来的新模式,也是符合物流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形式。作为企业内部,应该时刻贯彻绿色理念实施管理计划,保证物流管理发挥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宝梁:我国物流理论对现实经济活动的作用[J].中国流通经济,2009,19(7):35-37

[2]林敬唯:现代物流环境下对发展绿色物流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2008,30(12):19-21

绿色建造试点工作思路篇5

20__-20__年河西区城市建设工作思路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与时俱进的思想,奋发有为的精神,真抓实干的作风,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加大城市管理力度,使河西城市建设再上新台阶。二、工作思路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依托中心城市,有序推进城市化;逐步将城市建设的重点从扩大规模、拉开框架、整治市容、美化环境,向强化基础、完善功能、挖掘内涵、塑造特色转移;稳步推进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新城、新区开发;进一步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功能;强化城乡规划对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的指导调节作用,加大规划决策透明度;维护公平、规范的市场秩序,加强行业监管,为我区建筑业长期快速发展提供服务保障;加强法制建设,不断提高建设行政效率和管理水平,保持建设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三、发展目标1、拉大城市框架,提高城市化水平。到20__年,上顿渡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2平方公里,城镇人口12万左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0平方米。我区城市化水平由年末的32.5提高到42。2、按照河西分区规划,积极认真做好城市规划建设工作。在分区规划基础上编制控制性详规,努力塑造街区景观,突出河西文化特色。到20__年,全面完成上顿渡旧城改造;完成河西新城、行政新区和市民公园建设,并逐步完善其功能;完成梦湖建设和周边设施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河西温泉风景名胜区,完成核心区域建设达3平方公里,使之成为全省领先的休闲度假场所;规划建设好河西“白露生态园”,成为市民休闲观光的好去处。3、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全面增强道路、排水、供水、绿化、路灯等基础设施的综合服务功能;完成城区燃气工程建设,确保市民正常供气;加强供水管理和建设,完成河西区3万立方米/日给水工程建设,使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大力建设城区道路,城区道路全部硬化。加大老城区的路灯改造,新城区路灯的投入,使我区路灯亮灯率达到99以上。4、以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加大城市绿化、美化力度。按照点、线、面、网相结合的手法,抓紧抓好城市街道和单位、居民区绿化,加强城市街路、广场、公园、小区和城郊绿化,积极引进天竺桂特色树种,加大绿化科技投入,使城市绿化格局逐步形成乔、灌、花、草相结的绿化体系。增加城市公共绿地面积15万平方米,使城市绿化覆盖率增至28.3,城市绿地率达2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5.82平方米。5、抓好市政公用事业发展规划,积极探索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运作机制,引导社会投资,促进我区公用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6、深入实施经营城市战略。走市场化运作、以城养城、以城建城之路,科学收储土地,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使经营城市取得实质性进展。努力形成经营城市上的投融资多元化、项目化、市场开拓多元化的良性发展格局,盘活城市资产,扩大经营收益,提高服务功能。7、加大城市管理力度,继续建立健全和完善城市管理规章,强化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管理,认真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创造优美、整洁的城市环境。8、做大做强河西建筑产业。20__年建筑业成为我区经济支柱产业。今后五年,保持我区建筑业产值持续增长,年均递增8。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管理,重点抓好房地产开发市场和监理市场的整顿。结合建筑企业实际,继续深化企业改革改制。严格招投标管理,规范建筑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秩序。9、加快全区小城镇建设。加大小城镇建设的投入,选择具有较好投资环境,能辐射和带动一定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镇作为建设重点小城镇。20__年前抓好2个部级重点镇、3个省级重点镇、5个市级试点镇的建设。全面提高全区小城镇发展质量和建设水平、树立经营理念,创新投融资体制、盘活存量资产、开辟融资渠道,加大小城镇建设的投入力度。同时,加强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已完成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镇,20__年前完成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50村庄总体规划。重点镇、试点镇到20__年建设完善城镇基础设施体系,提高集镇硬质路面覆盖率,建设集镇亮化、绿化工程,建设集镇给排水工程,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工程,建立完备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系统。河西区建设局20__年1月17日

绿色建造试点工作思路篇6

准确把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要求

认识决定行动。在苏北发展座谈会上,省委书记李强对推动苏北地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进行了全面精彩阐述,内涵丰富而深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首先在思想上要有正确认识,避免认知偏差,导致误读误解。第一,绿色发展根本还是发展。李强指出,讲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是说不要发展,恰恰相反,我们还是要讲发展,要对发展方式和路子做些调整、做些变化。这就启示我们,推动绿色发展,不是只要绿色、不要发展,也不是只要生态保护、不要经济增长,而是要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不断提升发展“含金量”和“含绿量”,努力实现发展质态更好、生态环境更优、群众幸福感更强。第二,绿色发展重点在于创新。李强强调,苏北地区很难再沿着原来的路子走下去,甚至按照苏南路子也走不下去。事实如此,苏北地区在发展基础、资源禀赋等方面和苏南有着很大的差异,这决定了我们不能照搬苏南发展模式,也不能始终“排队站”、“跟队走”,不能始终作为产业梯度转移的被动接受者、发展上的跟随者。淮安必须摆脱传统路径依赖,充分发挥自身特色资源禀赋,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和举措,努力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第三,绿色发展必然成为机遇。当前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对淮安来讲,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既是新任务更是新机遇,特别是省委、省政府提出将以苏北五市为整体申报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并将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对苏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民生事业发展等方面给予扶持,这些都将为淮安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引擎。我们将抓住这个难得的政策窗口期,因势利导、乘势而上,通过绿色发展使得淮安崛起振兴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思路

近年来,淮安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上已经做出了一些有益探索,也取得了积极成效。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抢抓机遇,抢占先机,着力找准工作突破口和主攻点,努力开辟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境界,争做发展新路探索者。重点是优化三个布局:一是优化空间布局。牢固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扎实推进“多规合一”试点,严格控制城市边界,加快建“一区两片四轴”总体空间布局和“两主四副多线”生态安全防护格局,确保到2020年全市土地开发强度控制在18%以内,生态空间占28%以上。抢抓多项国家和省战略在淮安周边叠加的机遇,积极策应江苏沿海开发、南京江北新区、淮河生态经济带、江淮生态大走廊等战略实施,在更高层次更广空间集聚发展资源,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增强城市支撑。二是优化功能布局。围绕全省“1+3”功能区布局,进一步完善主体功能区规划,将盱眙、金湖两县作为绿色发展区,并加快撤乡并镇,优化乡镇布局,将全市104个乡镇合并成57个,除10个省级重点中心镇按照小城市标准建设外,其余乡镇作为特色发展镇、绿色发展镇。当前,我们将结合省里试点模式,抓好一批试点先行示范,为推动全市绿色发展探索路子、积累经验。三是优化产业布局。按照产业集聚、企业集中、土地集约的要求,积极引导产业项目向部级和省级开发园区集中,进一步整合乡镇工业集中区,乡镇主要发展以加工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富民产业,进一步提高资源和空间的利用效率。同时,围绕建设绿色循环园区,推动各经开区和高新区制订明确的时间表、路线图,进一步加快开发园区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步伐。

着力筑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支撑

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产业选择是关键。当前,淮安如果走传统粗放式产业发展路子,不仅产业无法实现绿色转型,而且难以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我们将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调高调轻调优调强调绿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扎实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持续提高绿色供给水平,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一是壮大优势产业。发展产业,不能贪大求全、广铺摊子。近年来,淮安重点培育“4+2”工业优势特色产业、“4+3”特色服务业、“4+1”现代农业,推动电子信息、食品产业产值先后突破千亿元大关,有力支撑了经济总量扩张、经济实力增强。下一步,将更加聚焦淮安优势产业发展,握紧拳头,重点发力,深入实施“158骨干企业培育工程”,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地方标志、在全省甚至全国都有影响力的产业标杆,力争到“十三五”末工业四大主导产业产值全部过千亿、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均翻一番。二是集聚高端产业。生态建设和工业发展不是单项选择题,更不是有你无我的关系。我们将正确处理好工业强市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辩证关系,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生态之路”,进一步提标准、优存量、扩增量,大力招引低污染、低消耗、高技术、高效益的高端产业,积极培育互联网经济、共享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形成一批具有爆发力和引领力的新增长点,加快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三是培育特色产业。省委书记李强指出,生态是苏北共同的底色,但各地的基础和条件不完全一样,在同样的路子上可以走出不一样的精彩。我们将立足自身实际,注重做好“生态+特色”文章,大力发展凹土、龙虾、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着力打响一批具有淮安特色的工业产品、农业产品、旅游产品,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富民效益最大化。

推动形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导向

绿色建造试点工作思路篇7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和国务院、省政府对保护耕地的相关文件要求,继续以我县“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建设为抓手,不断推进造林绿化工作由原来的数量型向高质量方向转变,全力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重岗。

二、目标任务

2021年全年计划营造成片林265亩,新建农田林网1200亩,建设省级绿美村庄1个,公益林恢复675亩。

三、重点工程

重点围绕生态公益林恢复、宜林地及采伐迹地造林更新、绿美村庄建设、农田林网建设、绿色通道建设等工程,开展造林绿化活动。

(一)生态公益林恢复工程。我街道省级生态公益林主要分布在老濉河堤东侧(中韩居西侧部分)、濉北河堤两侧、新扬高速绿色通道、早陈河西堤梁庙段等地,在进行严格保护的同时,对已经采伐的地段或长期没有植树的地块要及时绿化到位。按照成片林标准栽植乔木树种。采伐迹地未及时更新到位的居委会将影响林木采伐报批。

(二)宜林地及采伐迹地造林更新工程。围绕宜林地、采伐迹地等开展造林绿化工作,做到“应栽尽栽、全面覆盖”,确保栽植到位。

(三)绿美村庄建设工程。以创建省级绿美村庄活动为抓手,开展造林绿化工作,村庄绿化要突出生态效益,兼顾经济效益,因地制宜、因村而异,充分彰显地方特色。省级绿美村庄建设要按照《省林业局关于印发〈省绿美村庄建设工程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苏林造〔2020〕2号)进行创建,计划创建1-2个。

(四)农田林网建设工程。农田林网建设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沟渠路配套建设相结合,做到“树随路走、树随水走”,在保证农田林网发挥最大防护效益的同时,减少树荫胁地。

(五)绿色通道建设工程。主要以沿线道路两侧行道树进行新(补)植。造林技术要求和树种选择参照2020年2月份编制的《县造林绿化导则》执行,乔木树种主要选择杨树雄株及乡土树种,村庄绿化可搭配经济树种及观赏树种。严禁栽植“断头树”、“光杆树”。

四、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各村居通过召开造林绿化动员会等形式进行宣传发动,全面启动造林绿化工作,确保任务落到实处。

(二)栽植准备阶段。做好春栽苗木采购、土地整理、开挖树塘等春季造林准备工作。要提前整地挖塘,让土壤充分风化,以提高造林成活率。

(三)春季造林阶段。全面开展春季造林绿化工作,迅速掀起造林绿化高潮,3月底前全面完成造林绿化任务。

(四)验收考核阶段。街道组织验收组对各居委会2021年造林绿化栽植面积、成活率和保存率进行考核验收,考核结果计入年终目标考核。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各居委会要通过广播、条幅、微信等媒体,积极宣传造林绿化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全民造林绿化意识,营造造林绿化工作的浓厚氛围。

绿色建造试点工作思路篇8

——绿化工程规模喜人。共投资1400万元,义务植树投工1500个,栽植各类苗木51种计918596株,种植草皮384665m2,绿化覆盖率达95以上。

——科技含量不断加大。先后投入110万元,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克难攻坚,解决了运三路绿化过程中遇到的五大技术难题,大大提高了高速公路绿化工作的科技含量。

——市场化机制成功运作。建立苗圃基地80亩,既解决了互通区园林景观美化问题,又建立了苗木供养长效机制,实现了“以圃代林,以绿养绿”。

——独特的人文景观初步形成。运三路通车前,岩石裸露,植被稀少,环境恶劣;而现在乔、灌、草、花、果合理布局,带、网、片、点、景相互配套,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与通车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景随路走,绿随车移,实现了景观再造。

——生态环保效应逐渐显现。目前,运三路已基本实现了林、草、花连线成网,做到了春华秋实,夏荫冬青,环境优美,标准一流。许多路段有不少鸟类已在筑巢垒窝、繁殖生育,形成了动物、植物和人类和谐统一的生态景观。

——沿线产业和经济园区得到不断发展。沿运三高速公路建起的平陆桥头工业园和邑北工业园已初具规模,吸引投资10亿元,入园企业12个;古蚩尤部落旅游开发项目已经启动;**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已成为全市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龙头,运三路的集聚辐射效应日益显现。

——有力地推动了文明行业创建活动的蓬勃开展。在绿化工作推动下,运三高速公路获省厅“文明路”称号,公司获**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安邑、东郭、平陆收费站分别获得“市级青年文明号”称号。

回顾和总结我们在公路生态保护和绿化工作方面的经验主要做法表现在以下“六新”:

一、提升理念,对“以路认省”战略认识有新高度

运三高速公路地处中条山腹地,是山西挺进中原、融入全国经济大循环的交通要冲,是大运高速公路经济增长带的有机组成部分。2006年,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全面建设“绿色大运、科技大运、人文大运、国防大运”目标后,我们深深认识到,运三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和运营的水平,不仅是运三路整体形象的反映,而且是全省交通系统精神风貌的展示,更是新世纪、新山西改革开放成果的体现。特别是“以路认省”战略提出后,我们把打造绿色运三品牌作为重点工作来抓,进一步认为,打造绿色运三,不仅是为司乘人员最大限度地提供舒适、快捷、安全、文明的行车环境,提高高速公路运营效率和效益的需要;而且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补偿工程建设生态欠账的需要;更是重塑山西形象、扩大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基于这一认识,我们把绿色通道建设当作生态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希望工程来抓,把绿化纳入交通建设总体规划,坚持与建设、运营、管理同步安排,同步实施,大力建设生态路、绿色路、环保路,努力把运三高速路建成绿色长廊、经济长廊、文化长廊。

二、规划先行,突出特色有新品位

规划是绿化工作的前提和先导。绿化要实施,规划须先行。运三路主体工程完工后,我们立即着手进行绿化的设计和策划工作。根据运三高速公路特殊的地质、地形和气候条件,我们严格遵循“地域性、生态性、景观性相协调和效益优先”的原则,将园林学、草地草坪学、水土保持学、环境生态学等多种学科融为一体,紧密结合自身实际,通过走出去学解放思想,请进来教开阔眼界,公司班子多次讨论,反复征求各方意见,聘请专家教授多次论证,最后确立了运三路的绿化定位和发展方向,形成了思路清晰、目标宏伟的绿化方案,这就是:树立“生态补偿”观念,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突出优势,创造特色,高品位设计,大跨度布局,全方位开发,通过对立交区、中央分隔带、路基边坡、管理区、收费站的绿化和景观再造,实现乔、灌、草、花、果合理布局,带、网、片、点、景相互配套、层次分明、内容丰富、景随路移、环境优美、风格各异的运三路绿化格局。按照这一思路和目标,绿化具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2006年—2006年),突出“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以构建运三绿色通道主框架为目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争时抢速,高质量高速度植树种草,使运三绿色长廊初显雏形;

第二步(2006年—2006年),坚持“普遍绿化、突出美化”原则,以争创全国环保百佳工程为目标,加大力度,精心管护,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纵深配置林网、草地,打造绿色运三品牌,使点、线、面相结合、层次分明、色彩搭配的运三高速常绿主骨架更加凸现;

第三步(2006—2008年),突出“协调发展、效益优先”原则,以实施资源整合、构建运三经济增长带、增强辐射力和综合带动作用为目标,通过建立运三绿色长廊,美化生态环境、改善当地气候,防止水土流失,实现人文、自然、生态的和谐统一;同时,发挥公路的“后发优势”和集聚辐射作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展示新世纪、新运三、新山西的新形象。

三、科技兴绿,栽植管护有新办法

运三路沿线共经过盐碱土区、土石山区、黄土塬梁区三种地形单元,均不利于植物栽植。路线经过地区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500毫米,而蒸发量高达900毫米,是降水量的1.8倍,也不利于植物的成活与生长。为了提高林草保存率、成活率和覆盖率,我们用创新的办法和科学的态度来解决绿化中的困难,降低绿化成本,提高科技含量,大力开展科技攻关,破解了五道工程技术难题:

一是树坑内保湿难题。我们大胆采用先进科技成果,在树坑内施用保水剂,有效地形成保水膜及含水层,大幅度提高了苗木的成活率。

二是土壤改良难题。我们聘请植保专家对土壤土质、苗木生长及病害情况进行现场会诊,运用生物理念改良土壤,采取地埋生物肥、有机肥与保水剂等多种手段,为苗木的成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土壤生态环境,使盐碱土质种植雪松等技术问题得到成功解决。

三是中央分隔带苗木成活难题。针对夏季高温干燥、水分蒸发量大及公路中央分隔带底部土壤被混凝土隔离的实际,为了既达到节约用水,又可获得明显效果的目的,我们进行了苗木滴灌技术课题研究。目前已成功研制出一种可有效控制滴灌时间与用水量,保证均匀浇灌的新型滴灌设施,并正在全线推广。

四是上边坡草地喷播难题。我们在公路上边坡进行喷播混合草种试验达2万余平方米,通过合理选种,精心施工,使试验段上边坡草皮覆盖率达到85以上,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并为下一步全线大面积推广积累了经验。

五是滑坡地段绿化难题。我们在公路14公里原山体滑坡反压填土处开辟出新的苗木栽植基地110亩,栽植苗木28700株,增强了公路的抗滑坡能力。

四、改革创新,市场化运作有新举措

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搞好工作的制度保障。公司成立以来,我们在省厅、省局的领导下,不断探索和建立以“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为核心的公司管理模式和运营机制,按照“一路一公司”总体要求,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以建立职能责任明确、机构配置合理、运转协调高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为目标,初步形成了决策权、经营权、管理权相分离的经营模式,为高速公路建养管分离,按市场化机制运作奠定了体制保障和机制保障。

一是把四项管理制度引申到绿化实践中来。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我们把工程建设中普遍推行的项目法人负责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引入到绿化施工中,详细编写了绿化工程招标文件,在全省高管系统首次组织了绿化施工招标,经过激烈的竞争角逐,从报名的26家施工单位中择优选拔出5家资质较高、力量雄厚的专业施工队伍,为工程质量和进度提供了根本保证。与此同时,招聘了信誉高、声誉好、经验丰富的监理队伍,实行严格的合同管理,明确了公司与监理及施工单位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各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视工程质量为生命,精心组织、强化管理、严细施工,高质量地完成了合同规定的绿化任务。同时,公司还在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方面进行了尝试和探索,依据高速路自身优势,走多元化经营开发之路。公司专门成立了经营开发部,两年来,开发部转变观念,积极开辟市场,拓宽经营渠道,先后承揽了广告开发、绿化喷灌、供水及改性沥青对外加工等业务,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经营开发之路。

二是探索建立栽管并重、栽养分离的新路子。公路绿化三分栽、七分管。由于时间关系,目前,我们各路段的绿化施工还没有交工验收。但我们已经按照省厅、省局关于“管养分离”的总体要求,及早介入,做好管养分离的前期工作,一旦交工验收合格后,我们将再次通过招、投标方式,把绿化管护工作承包给有资质的专业单位进行。从而使栽植和管护都严格按照市场规律来运作,达到降低成本、保证质量、提高管护水平的目的。

三是探索出“以圃代林、以绿养绿”的好路子。通过土壤改良,我们把平陆张店一块原来难以绿化、面积达80亩的工程拌料场地开辟为苗圃园,并通过招投标,承包给平陆县国营苗圃进行经营,承包商在此与我们同步培育苗木。这样,我们既可以把它作为园林景观来欣赏,又可以把它作为苗木繁殖、推广基地。一旦道路绿化带出现车祸损坏等死苗现象时,我们可以进行同步移栽,既容易成活,又能与原绿化景观和谐统一。这种以圃代林、以绿养绿的做法,收到了一举多得的良好效果。

五、督查到位,确保绿化工作有新实效

说一千,道一万,不抓落实等于零。为了推动工作落实,我们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加大督查力度,把绿化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到单位,量化到阶段,明确到人头,做到了人人头上有指标,个个身上有担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公司主要领导经常上路巡视检查绿化情况,责成一位副经理主管绿化施工与管护,养护工程部具体承办抓落实,做到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班子成员协同抓,有关部门合力抓。在整个绿化施工和管护中,我们紧紧围绕绿化工作栽植管护的规划和具体要求进行严格督查,狠抓监理旁站、质量一票否决、评比验收、奖惩兑现四个落实,扎扎实实推进各项绿化工作。绿化施工上,监理人员全部分标段驻地督查,从规划到施工,全过程坚持旁站。不合格的苗木不得进场,不标准的坑穴不得渗坑,不渗坑的坑穴不得栽植,未浇完二水的单位不得继续栽植,使整个施工过程始终置于公司及监理的有效控制之中。对施工质量问题,坚决支持和维护监理对工程质量的一票否决权。对施工单位所栽植的苗木,必须经公司、监理和施工单位三方联合验收合格后,方可支付工程款项。否则,在管护巡查中,凡发现不及时管护的,公司立即组织人员管护,所发生的费用从施工单位中扣除,对不按质按时补植苗木的标段,公司组织力量进行补植,费用按投标价格的三倍从施工单位的费用中扣除,促使施工单位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和懈怠。施工管理上,公司对各施工单位坚持做到每日一考核、半月一评比,实行严格奖惩措施,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对按期完成栽植任务且苗木成活率达85以上的施工单位奖励5万元,否则每推迟一天处罚1万元。在公司的督促、激励和引导下,全线绿化施工与管护形成了你追我赶,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极大地推动了各项工作任务落实。

六、创建推动,为绿色通道建设注入新活力

绿色建造试点工作思路篇9

2017年1月,视察张家口时作出“要加强生态建设,树立生态优先意识,建成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探索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兴市、生态强市的路子”等重要指示。为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我市启动了张家口首都两区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2017年8月,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同志,就首都两区规划建设赴张家口进行专题调研,形成了《关于支持河北省张家口市建设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有关情况和工作建议的报告》。经中央和领导小组领导同志批示同意后,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将《报告》转发河北省协同办,要求指导张家口市加快开展张家口首都两区规划建设工作。

一、《规划》编制报批取得积极进展

略。

二、2018年工作要点事项有力推进

在《规划》编制报批的同时,张家口市紧密结合《规划》的思路、目标和重点任务,提前谋划,率先启动,于今年5月份制发《张家口首都两区建设2018年工作要点》,推动实施了一批重点项目,扎实推进首都两区建设。

(一)绿色生态体系建设。深入实施“蓝天、碧水、绿地、净土”四大工程,统筹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一是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推进燃煤锅炉淘汰工作,全市已淘汰各类燃煤锅炉312台;开展流通环节煤炭质量抽检专项执法行动,对全市152家煤炭经营网点进行了抽检;加大扬尘治理力度,全市491家建筑工地全部安装pm10在线监测设备;启动全市成品油质量监管“百日攻坚”行动,全市系统共抽检加油站495家,对61家民营加油站和7家农村加油点销售不合格油品行为进行了行政处罚。二是推进水污染源治理和水域综合治理。全市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6.2平方公里,争取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项目资金1.09亿元,新增及改造节水灌溉面积累计完成面积4.1万亩。畜禽养殖污染物实现全面综合利用,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设施配建率92%,提前完成2018年目标。三是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和农村面源整治。制定并印发《张家口市医疗废物集中收集处置监管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全市危险废物和外来危险废物监管工作的通知》,开展危险废物隐患排查,共检查270家涉危险废物(含医疗废物)经营和产生单位,其中52家企业完成整改。已建成储运点废旧地膜回收11个,已接收废旧地膜200吨,加工利用176吨。各县区通过开展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治理攻坚行动,共计清除积存垃圾65.8万方。四是强化生态环境建设。严格按照任务清单,扎实推进增绿工作。目前全市完成整地409.47万亩、栽植226.71万亩,占全年任务的37.79%。通过造林劳务用工、选聘生态护林员、造林土地流转等多种生态方式,实现土地流转6113亩,共带动贫困人口19887人。积极推进国家草原公园和国家牧场试点创建工作。目前,张家口坝上地区国家草原公园和国家牧场建设项目招投标已完成,相关规划文本完成初稿。坝上地区完成围栏封育20.48万亩,改良草场4.185万亩,典型区域治理2.18万亩。新增人工饲草基地10万亩,建设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3.3万亩。

(二)绿色城镇体系建设。重点围绕绿色空间、绿色基础设施、绿色村庄三个方面,多层次、多元化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城镇体系。一是拓展城镇绿色空间。全市共计完成新增绿地147.18万平方米,种植各类树木61.4万株/丛,分别完成计划的64%、68.2%。下花园蝶恋花文旅小镇、崇礼冰雪小镇等10个特色小镇项目已启动,怀来县已达到省级生态园林县城标准。二是完善绿色基础设施。已完成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的评审,对桥东区龙泉广场试点区域和五一大街等10条道路的人行道进行海绵城市生态改造,实现雨水就地消纳和利用中,稳步推进我市海绵城市建设。污水专项规划通过专家评审,按照ppp程序推动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扩建项目,已实现主城区污水处理率94%,各县区均达到88%以上。三是抓好绿色村庄建设。组织部级、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县、示范点和星级企业申报、评定工作,筛选、推荐省级最美休闲乡村和河北省美丽田园。推动12家企业开展有机食品认证,新增“张北马铃薯”、“南口供佛杏”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乾信牧业“坝上农场”肉鸡已获省优质产品称号。在带动贫困群众增收方面,32家领军龙头企业累计投入扶贫资金4290.41万元,实现2万余名贫困群众增收。

(三)绿色能源体系建设。以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建设为载体,持续推进“三大创新”“四大工程”“五大功能区”建设,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绿色能源体系。一是全面推进“三大创新”工作。中科院跨季储热示范项目已完工;龙驰科技锂电池项目,已平整场地,正在进行项目临建工程;金风科技风机制造项目,总装车间厂房、备品备件库等设施已建成;晶澳太阳能组件项目,主体完工;亿华控股在望山循环示范经济园区建制氢站1座,配套加氢站1座。二是全面推进“四大工程”建设。2018年省能源局批复我市地面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27个71万千瓦。目前,已并网发电3个12.8万千瓦;已建成并基本具备并网条件17个43.9万千瓦;正在建设5个9.6万千瓦;批复我市7个县区村级光伏扶贫电站577个。100mw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示范项目初步选址在云计算庙滩产业园;截止6月底,全市全年拟实际投建充电桩177个,且全部在建设中。张北±500千伏柔性直流工程已开工建设;目前,国家能源局已委托相关机构正在就张北-雄安新区特高压输变电工程能否补列入国家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进行论证。三是全面推进“五大功能区”建设。2018年3月由市政府和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主办首届“张家口•长城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顺利召开,对于增进国际交流,扩大城市影响、聚集优质项目和资源意义重大。组织达华工程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中科院相关院所、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北方学院与市政府签订合作共建“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研究院”协议。

绿色建造试点工作思路篇10

为切实加强试点建设工作,该区成立了以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及区直相关单位主要领导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从区直相关单位抽调17名政治素质强、业务水平高的副科级以上干部组成工作小组,负责对试点建设工作指导、组织和协调工作。各试点乡镇和试点屯也相应成立了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形成了党委书记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和村组干共同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提高干部群众思想认识是试点建设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该区召开全区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动员会后,组织干部多次进屯入户召开群众会议,向试点村屯群众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和要求,还组织试点村屯近200名群众到桂林恭城等地学习取经。

在选点上,该区对9个乡镇(街道)进行深入调查、摸底,筛选确定了濑浩屯、那利屯和下平屯作为建设试点村屯。同时,根据这三个试点村屯的区位和生产生活环境的差异以及主导产业的发展状况,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抓好规划,明确了三个点的建设定位。即濑浩屯是以生态旅游休闲农家乐新村为特色,以农户住宅核心区、垂钓区、烧烤区、主题公园娱乐区、山林风貌区、果园采摘区等六大功能版块为构架,政府出资搞公共建设,民房屋由群众出资建设;那利屯是以生态立体种养小康示范新村为特色,政府扶持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打造优美生态庭院;下平屯是以民族风情农家乐新村为特色,采取村级集体投资和招商引资开发的方式进行建设。为确保核心村屯建设的顺利进行,该加大了资金投入,把建设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目前已安排100万元经费用于试点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