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战略规划工作思路十篇战略规划工作思路十篇

战略规划工作思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4:27:50

战略规划工作思路篇1

伴随着铁路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铁路局属施工企业已完成了公司化改造,转变成为“四自”市场竞争主体。环境的变化和自主经营地位的确定,给铁路局属施工企业提出了提高素质、加快发展的要求。制定发展战略,实施战略管理已成为铁路局属施工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应对之策。一、实施战略管理的必要性和意义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经营活动均在政府严密的计划控制之下。企业没有经营自,也没有经营压力,制定发展战略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企业的经营环境和市场地位发生了重要变化。铁路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有形建筑市场的完善,已打破了条块分割的原有格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确立了铁路局属施工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和即将到来的优胜劣汰局面,铁路局属施工企业原有的管理模式已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没有明确的发展思路将可能成为企业能否在竞争中生存下来的关键性因素。制定发展战略,实施战略管理,清楚地了解市场环境的变化,准确地判断企业在市场中的位置,更好地依据市场环境的变化调整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经营思路,更有效地配置企业的各种资源,从而建立一套规避风险、稳妥取胜的盈利模式,对于铁路局属施工企业来说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实施战略管理的意义在于:首先,实施战略管理能提高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环境的能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铁路局属施工企业来说,继续依靠铁路局的保护政策生存已不可能了。走向全国大市场已成为生存发展的必然。在参与全国大市场的竟争中,有没有明确的思路,能否把握住目标市场,能否按照明确的发展思路配置好企业的各种资源,将最终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其次,实施战略管理能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实施战略管理首先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提出了素质上的要求。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必须有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市场机会的战略眼光,必须有敢于做出战略决断的能力,必须有将战略决策变为企业整体行为的组织协调能力。实施战略管理也对企业的组织体系和业务流程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企业的组织体系和业务流程必须围绕企业的发展方向进行重构和再造,必须围绕战略目标和方针,不断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进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不断提高市场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企业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而实现企业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第三,实施战略管理能使企业更好的融人国际竞争环境,提高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保护期的结束,国外建筑企业将进入国内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国外企业的进人,将带来许多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实施战略管理,树立明确的赶超“标杆”,在与国外企业的竟争中主动学习先进技术和经验,有利于提高企业适应国际竞争环境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企业瞄准其他国家市场提供的准人机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扩大生存空间,在竞争中融入国际市场,使企业的管理与国际通行的管理模式接轨,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二、实施战略管理的主要内容战略管理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战略设计、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估。战略设计是战略管理的规划阶段。要求提出企业使命和总体战略目标,进行市场竞争环境分析,找出关键性的战略要素,看清楚外部的机会与威胁和内部的优势与劣势,根据市场与竞争环境分析,确定企业的市场定位并拟定战略方案,作出战略选择。战略实施是战略管理的行动阶段。在实施中,要求将战略规划的内容落实到年度工作计划中去,培育出支撑战略的企业文化,创造出有效的机构组织,调整目标市场,准备预算,开发和利用信息支持系统并制定相应政策激励员工和有效配置资源。战略评估是战略管理的最后阶段。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外部和内部环境因素是经常发生变化的。战略评估就是按照确定的评价标准去检验战略规划落实的状况。针对实施结果采取相应措施,必要时调整战略。战略管理的这三个阶段,相辅相成,融为一体,战略设计是战略实施的前提,战略实施又是战略评估的依据。而战略评估反过来又为战略设计和实施提供经验和教勺11。在战略设计阶段,铁路局属施工企业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领导斑子要有使命感,要真正把制定发展战略当做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去落实好。要真正认识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公司制改造后,首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好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最终能否在市场中站住脚并有较大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企业领导班子的战略思维水平。一方向正确,企业的路就会越走越宽阔。方向错误,企业就会越走越艰难,最终走进死胡同。在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中,董事会是经营决策机构,应当承担起制定发展战略的责任。董事长是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应当是制定发展战略的第一责任人。公司领导集体和首脑人物的使命感和战略思维,往往是公司发展的核心推动力量。是企业持续成长,经久不衰,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第二,要认真调查企业内外部环境,给企业定好位。制定发展战略,首先要搞清楚企业目前所处的位置,这包括五个方面的定位:一是业务领域定位,即在哪个行业从事经营活动。就局属施工企业来说,目前只能定位于建筑业。二是产品定位,即在行业中生产什么产品、服务于什么顾客,满足公众的什么需求等。局属施工企业目前只能定位于为铁路路网的扩建和更新改造服务这样的位置上。三是发展目标定位,即思考在一定的时间后要达到的目的地在什么地方。既然是制定发展战略,那么企业就必须把目标定得高一点,如果若干年后还维持企业现有的经营水平,那就没有必要制定发展战略了。我国国民经济平均增长速度7%以上,企业的发展速度从营销额这一指标上说,至少不应低于7%。四是出发点定位,即思考公司现实的出发点在什么地方。如果把握不准自己在市场中的现实位置,也无法准确制定发展规划。五是资源潜力定位,即思考公司资源能力、知识潜力与竞争者的相对强弱关系。总之,认真调查企业内外部环境,摸清楚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摸清楚企业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准确地给企业定位,是制定发展战略的前提条件。第三,要做好发展战略的起草工作。要组织专门力量从事这项工作,企业的各职能部门和战略经营单位都应参与发展战略的起草,做好相关职能规划和子规划的安排。要注意借助“外脑”,向企业外各类专家学者咨询,改善战略设计所需的知识结构,防止知识结构不全使企业决策的前瞻性和全面性受到影响。要抓住影响企业发展的主要矛盾,着眼于解决主要问题去起草规划。就铁路局属施工企业来说,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体制是当前的主要矛盾,应着眼于在规划期内解决这一影响企业发展的最大难题。起草发展规划,在体裁上不一定要搞大部头的战略报告,只要把企业的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方向、战略重点、战略对策和战略步骤讲清楚,并通过一定的文字形式确定下来也就可以了。第四,按规定程序组织好战略规划的论证和决策工作。要召开研讨会,在一定范围内广泛征求意见,要按照决策程序在“新老三会”上进行决策。#p#分页标题#e#在战略实施阶段,铁路局属施工企业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划分好层次,正确处理决策与执行的关系。以前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实行的是集体决策、集体负责,责任很难明确到人,无法严格划分决策与执行的责、权、利关系。现代公司体制下,董事会是决策层,经理班子是执行层。由于容易出现“内部人控制”问题,欧美一些大公司开始推行Ceo体制,即首席执行官制度。在80%的公司中,首席执行官由董事长兼任。其职责主要有三点:一是制定发展战略、实施战略控制;二是选择经理班子成员:三是塑造企,.业文化。总经理则负责企业主营业务的日常运营,承担的是首席运营官的职责。这样的制度安排,既能保证决策与执行的一体化运作,又能明确的划分出决策与执行的层次,使法人治理结构真正实现各负其责、协调运转。因此,按战略管理层次和日常经营管理层次进行划分,建立首席执行官制度是值得探索的。第二,制定好年度工作计划是战略实施的关键。年度工作计划是战略管理层次和日常经营管理层次的衔接点。战略实施取决于年度工作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年度工作计划也是考核经理班子、制定并实施激励约束方案的依据。由经理班子按战略要求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经董事会、股东会决策后执行,按执行结果考核并激励经理班子是否能实施好发展战略的关键。这一点,铁路局属施工企业虽改了制,但做得并不好。第三,按战略要求调整好企业的组织架构。这包括按项目法施工调整企业的业务流程;按产品链进行分立式产权重组,形成内部市场的相互协作关系;建立相应的用人、分配机制,制定好激励约束方案;培育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等等。这些方面,铁路局属施工企业与地方先进施工企业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再不加快改革速度,将会因机制落后而被市场淘汰。在战略评估阶段,铁路局属施工企业应注意的是:第一,要建立市场化的考核指标体系,并按考核结果兑现奖惩。要注意人力资本的价值,对经理人必须有合理的激励方案。应尽快引入年薪、期权等激励机制。第二,要关注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地对战略进行调整。第三,要建立相应的组织,进行相应的制度安排,确保战略评估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总起来说,战略管理的三个阶段是一个整体,无论是战略设计、战略实施或评估,都要讲究系统性、科学性、艺术性和稳定性。制定方案时,尽量考虑周全,防止关键性因素没有考虑到,导致战略上的失误。要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制定战略、实施战略,较高的决策成功率从来都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要讲究艺术性,因为战略实施是最困难的阶段,要求员工有严明的纪律,有承担义务和损失的牺牲精神。成功的战略实施与经营管理者调动员工积极性的组织协调能力有关。战略设计非常好,由于人际关系协调不好导致战略实施失败的例子是很多的。要讲究稳定性。战略二字本身的含义就是超前一段时间指出目标。但是,这个目标要有相对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否则,必然导致企业管理混乱。这种稳定是企业发展所必须的,但也是相对的。因为战略管理过程本身就是建立在连续监控内部和外部的动态和趋势的基础上去快速地适应各方面的变化。对铁路局属施工企业来说,在实施战略管理的基础上,确保企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无疑是今后几年最为重要的工作内容。三、实施战略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首先,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应该开放思维,从更宏观的角度考虑问题。全路21个铁路局属施工企业如果各忙各的、各自为战,势必会形成“鹏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局面。走联合经营之路,通过联合形成规模优势,力争在既有营业线更新改造中处于有利地位,是铁路局属施工企业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各局属施工企业利用相互间的优势资质,互相提供投标阶段的便利,帮助对方开辟市场;相互之间提供资源,进行施工组织方面的联合;相互参股进行资本联合,这是铁路局属施工企业应对日趋激烈的外部竞争的好方法之一。从竞争走向竞合,以联合经营应对新的挑战,应当成为局属施工企业的战略选择。其次,要坚持创新精神。国有企业改制成为有竞争实力的公司制企业,要比国外资本、民营资本组建企业打人铁路建筑市场难得多。公司改制挂牌只是艰难的改革之路的第一步。国有企业自身存在着许多民营企业所没有的弊端。这些弊端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体制。谁想立足于国企改革的潮头,谁就应该大胆创新,勇于向这些体制性弊端发起冲击。国有企业的改革必须始终在创新中前进。要学习和贯彻同志“5•31”讲话精神,敢于吃“螃蟹”,通过不断地改革创新,使企业实现“脱胎换骨”。第三,要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为战略实施提供好的内外部环境。要处理好与大股东的关系,在突破体制方面寻求政策支持。要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围绕企业改革发展,不断改进工作内容和活动方式,正确而有效地指导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要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保障员工的主人翁地位,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员工积极投人到战略实施中来。要加强与行业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的联系和交流。及时掌握行业中的各类信息,寻求指导和帮助,确保战略实施不会出现大的失误。

战略规划工作思路篇2

[关键词]人才;发展;战略;规划

一、城市人才发展战略的内涵与特点

“战略”一词最早源于军事斗争。在古汉语中,“战略”的意思是“战争的方略”或“用兵的谋略”。《中国大百科全书》对战略的释义为:“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即指导者为达成战争的政治目的,依据战争的规律所制定并准备实施的战争方针、策略和方法”。这一释义揭示了战略的本质属性,指明战略是对战争全局的筹划和指导。随着研究的深入与社会的发展,战略理论和方法日益广泛地应用于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社会发展等领域,仅我国就制定有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等部级战略。

(一)城市人才发展战略的内涵

根据上述战略的释义,我们可以将城市人才发展战略定义为:一个城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所制定的关于促进人才资源长久开发和长远发展的总体谋划和思路。

这一定义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始终以发展为主旨,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转变,这是城市人才战略的指导思想和根本目的。二是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保证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供需结构平衡,这是判断一个城市人才发展战略成功与否的关键。三是以战略谋划为主体,根据城市的基础条件和面临的内外形势,制定能够促进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能力建设的指导方针和战略对策,这是实现人才发展战略的方法、步骤和手段。

人才发展战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一个动态发展的社会中,尤其是在当前人才流动壁垒日益削减的情况下,人才总是在单位之间、城市之间、国家之间不断的流动。同时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的老化加速,人才的知识储量、技能经验、综合素质等方面,只有不断地提高,才能跟得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所以,城市人才发展战略系统包括以下四个相辅相成的组成部分: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战略,以智力引进为导向的人才引进战略,以能力和绩效为依据的人才使用战略,以规模和效率并重为原则的人才结构调整战略。

(二)城市人才发展战略的特点

1、全局性。无论是国家人才发展战略,还是城市人才发展战略,它们所研究的都是指导人才发展全局的规律,所制定的都是关系人才发展全局的决策。一个城市的人才发展战略必定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总战略服务,并为城市发展的全局提供全方位的人才支持,这是由人才的特性决定的。人才是具有较高创造力和贡献力的人力资源,他们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对于其他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起着重要的主导性作用,但人才必须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城市人才发展战略的最主要特点在于根据人才发展的规律,将人才发展战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框架内组织,紧扣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展开,并贯穿于实现目标的全过程,达到以人才发展战略来引领人才发展的方向之目的。

2、长期性。凡是战略,都是基于对未来的预测和期望所制定的长远谋划。人才发展战略的着眼点应该是人才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的发展问题,而不是眼前的或是短期的或是随时的发展问题。所以,一般来说,城市人才发展战略应以5至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为宜。

3、发展性。发展是城市人才战略的本质属性。一个城市的人才资源必须在数量上不断增加、在素质上不断进步、在能力上不断提高、在贡献上不断加大,这样才能体现出人才发展战略的功用,也才能满足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从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指导性。城市人才发展战略规定了人才资源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和对策,从而指导着人才的长远和全面发展。因为人才是最具创新性的资源,其发展方向呈多元化的趋势。为了引导这些人才为城市发展服务,将人才聚集到城市建设中来,人才发展战略必须具有指导性。但应该指出的是,城市人才发展战略的这种指导性是宏观的,针对一个城市的人才资源整体发展而言,而不是仅仅针对人才个体发展的微观指导。

5、应用性。制定人才发展战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城市应紧紧立足本地实际,科学预测城市发展的进程,根据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制订相应的、有针对性的人才发展战略。

6、相对稳定性与适应性。人才发展战略一旦制定,就要在总体上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只有相对稳定,才能被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贯彻执行。但在本质上,城市人才发展战略只不过是对未来人才发展的一种愿景,由于国内外形势瞬息万变,城市人才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时时都可能发生变化。所以,人才发展战略还应该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对外部而言,人才发展战略要适应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对内部而言,人才发展战略要与人才管理体制、人才再生产的全过程、人才资源的效能相适应。

(三)人才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异同

人才发展战略具有丰富的内涵,但城市在制定和实施人才发展战略时,往往将人才战略与规划混为一谈。为此,有必要对人才发展战略与规划进行一些比较和剖析。

在内涵上,人才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关于人才发展的长远的总体的目标与思路。人才发展规划是人才战略的具体化过程,即从宏观战略的角度出发去探索和掌握人才发展运动的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去规定和控制未来时期人才发展状态的活动;在层次上,人才发展战略是人才规划的思想与方向,人才发展规划是人才战略的落实和展开;在内容上,战略一般由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部署、战略对策等部分构成,规划的内容则包括对现状的分析、未来的预测、发展的目标及重点、比较具体的对策措施等;在实施上,规划一般被称之为“发展的蓝图”、“行动的纲领”,讲求的是按步骤实施,战略则不一定像规划那样按部就班,而是在战略思想和目标指导下呈现出多元化、跨越式发展的特点;在效用上,人才战略所研究的是关系人才发展全局的问题,规定了人才资源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指导性意见,是对人才发展带有引导和约束作用的总体性谋划;人才规划作为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配套的专项规划,是党委政府有关综合规划和战略意图在人才工作方面的具体体现,是政府对人才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所以,战略比规划站得更高,看得更深远,影响力更大、更久,更带有抽象性,更讲究有取有舍,重点突出,以谋求整体最大效益。

上述分析可见,人才发展战略与规划存在很多的不同点,但二者的联系也非常密切。对于一个城市的人才发展来说,仅有人才战略是不够的,还必须根据人才发展战略制定详细的人才规划,才能保证人才发展战略的贯彻实施。因为,人才战略仅对人才问题提出宏观性的要求和谋划,不可能对实施的具体问题做出精细的规定。要实现人才发展战略,还必须针对本地区的内外条件和实际情况,对人才战略加以分解和细化,制定出有具体的数量、质量指标和完成时限要求的人才规划。通过事先的规划,人事部门可以“用恰当的技术、在恰当的时间和恰当的地点向用人单位提供恰当数量的人员”,为城市未来的人才发展做好前瞻性配置,这样人才战略在实施过程中才具有可操作性。所以,人才规划实际上是联结实际行动与人才发展战略的纽带,它既有目标上的坚定性,始终保持人才战略所确定的长远发展目标的相对稳定性,同时又便于指导处于不断发展中的人才工作实践,具有实际的指导价值。

正因为人才发展规划与人才发展战略之间存在这种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在实践中,人才规划与人才战略在制定时也常常混合在一起,或者将人才发展战略的思想、目标、内容作为人才规划的组成部分,或者将人才发展规划作为人才战略整体框架中的一部分。在我国已有的各种人才发展规划中,根据预测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短期规划(1年以内)、近期规划(5年以内)、中长期规划(5-10年)、长期规划(10年以上)。其中,绝大部分中长期和长期人才发展规划都是战略与规划的混合体,这些规划可以称之为人才发展战略性规划。

二、人才发展战略的体系构成

对于人才发展战略的构成体系,我国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如中国人才研究专家王通讯先生认为,人才开发战略应该包括六项战略要素:现实、目标、战略指导思想、战略重点、战略阶段、战略措施。对现实的分析是制定战略的出发点和基础,包括对人才现状进行定位,考察人才的数量、性别、年龄、职称、学历等方面情况,然后分析出人才发展所具备的优势和劣势;目标是战略的指向和落脚点,也就是确定若干年后人才发展要达到什么样的规模、质量和结构;指导思想是战略的重心和灵魂,是战略制定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战略重点是指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难点、关键之处。人才发展战略的成功与否,必然会有几个比较重要的环节要重点突破,以达到破一关而胜全局的功效;战略阶段是为了达到战略目标而主观划出的实施时间段,一般来说,人才发展的战略阶段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来相应地制定,如以5年、10年、15年或20年为期;战略措施是战略指导思想的具体化,是服务于战略指导思想并为实现战略目标服务的,如政策调整,对策建议等。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人才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肖鸣政教授认为,人才发展战略由四个部分构成:战略构想或者愿景、战略目标、战略对策、战略路线,并依照这个框架进行了“北京市‘十一五’期间人才战略研究”,将北京市的人才战略构想概括为三点:把北京建设成适宜优秀人才生活、工作、创业、发展的人才集聚之都;把北京建设成为智心合一、人力资本持续增值,最具活力和充满希望的人才竞技之都;把北京市建设成为各类人才能够得到充分发展与价值实现的人才开发之都。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的余仲华研究员则认为,人才战略规划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状况分析、战略目标、实施对策、操作调整四个部分。状况分析部分主要摸清人才资源的现状、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这是制定人才战略规划的实证性基础;战略体系部分是人才战略规划的核心和关键,一个符合组织特点的、切实可行的人才战略规划包括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规划方案等内容;实施对策部分是战略实施的展开,主要指实现战略目标所必须采取的政策或对策建议;操作调整部分是指对战略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采取修正或调整方案。

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人才发展战略的构成体系基本能够达成共识,即人才发展战略应该包括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阶段、战略对策、实施路线等内容。但是,对于人才战略与人才规划的内容体系,我国学者并未作明确区分,两者的内容混杂在一起。如学者们提出的调查现有人才状况、制定人才发展目标,提出战略实施对策等内容,既是人才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也是人才发展规划的重点构成。我们认为,人才发展战略体系应该与人才规划有所区别,在战略目标、战略思想、战略重点上体现出战略的宏观性、指导性、长期性等特征。同时,人才发展战略可以兼顾人才发展规划,在战略阶段、战略对策、实施路线等方面体现中长期规划的部分内容,但呈现的角度应侧重于战略管理,而不仅仅是规划方案。

三、城市人才发展战略的设计要求

1、要符合当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我国城市人才发展的资源潜力巨大。截至2006年底,我国有大中小城市660多个,城镇人口达5.77亿,城镇化水平达到43.9%,而且正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但由于历史和地域等客观原因,我国城市的发展基础和发展阶段各不相同,制定人才发展战略必须立足本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如发展制造业的城市应该着重于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引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城市应该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多渠道开发,发展旅游业的城市应该强化旅游人才的发展。再如,拥有丰富教育资源的城市可以将人才发展的重点放在培养战略上,拥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城市可以重点实施人才引进战略。总之,只有抓住城市发展的重点和关键,并充分利用本地优势资源,人才发展战略才能有的放矢。

2、要注重与城市发展总战略和其它战略的协调配合。人才问题是一种社会问题,不能脱离社会整体,就人才论人才。在人才发展战略制定工作中,既要考虑城市的经济基础、政治环境和社会现状,又要考虑到生产力布局、教育资源和人口资源的潜在需求,还要考虑到城市人才资源的现状和发展潜力,不能生搬硬套别国和别的城市的人才发展战略结论。应通过系统分析,找出人才发展的客观规律,找出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权衡利弊,兴利去弊,统筹规划,全面实施。在次序上,一个城市总要先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总战略,然后才能制定人才、教育、文化、能源等子战略。作为子战略,城市人才发展战略必须保持与总战略和其它子战略的协调一致,以便发挥好人才对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从而构成战略的整体功能,产生人才资源整体性开发的良好效果。

战略规划工作思路篇3

【关键词】铁路工程;施工;管理

1.战略计划对铁路工程施工管理的意义

项目的成败在于计划,战略计划是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为实现组织目标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工作做出安排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工程项目战略规划是对项目预期目标进行筹划、安排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工程项目战略规划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工程项目的总体目标进行规划,对工程项目实施的各项活动进行周密安排,系统地确定项目的任务、综合进度和完成任务所需的资源等,如对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论证、工程项目的选址、勘察设计、建筑施工、设备安装、竣工验收以及投产使用等全过程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内外关系进行有计划、有步骤,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从而使工程项目在合理的工期内以较低的价格、较高的质量完成任务。项目战略规划管理为项目的实施指明了方向,制订了适当的措施,减少了项目的不确定性,能够预见项目存在的风险,使项目发起人以及项目干系人能够预见到项目完成后的成果,为项目的实施过程与结果的控制设立了标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战略计划对于项目的重要性是勿容置疑的,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可以说,计划是龙头,项目的成败在于计划,可见,战略计划对铁路工程施工企业的管理而言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应该作为战略性问题加以高度重视。

2.我国铁路工程施工管理中的战略计划现状

如何做到项目可控,是每一位项目负责人要考虑的问题,显然,按照时间、成本、质量要求制订项目控制的标准,是项目实施能够有序进行的重要环节,其中,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是制订计划。周密的计划能够帮助项目人员对项目本身及实现项目预期目标所做的工作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把握,通过反馈计划执行的情况,即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为项目有序实施达到预期目标提供保证。战略计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通过对中铁a局的走访,发现在实践中,很多铁路工程施工企业的战略计划制定者,受到“计划赶不上变化”,花很多时间在做计划上面,是不干“实事”观念的影响,制订计划时比较随意,考虑不够全面;计划粗略,不够严谨;计划可操作性差,不便于落实;使计划流于形式的现象,具体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在计划管理的思维理念方面,强调重大里程碑的管理,而缺乏对项目系统的论证,有的领域还停留在行政命令的水平上,富于自目性,缺乏科学性,常常到了时间点,而完不成任务。

(2)在计划管理的流程方面(编制流程和控制流程),停留在经验管理的层次,不能系统地考虑作业间的工艺关系和组织关系,计划管理的系统性差,在施工组织方面表现为打乱仗,在局部上有战术可言,而在全局上少有章法。

(3)在计划管理的深度方面,表现为粗线条的横道图计划,而不是科学的分层次,有的应用了计算机软件辅助管理,但还停留在进度的层次上,在实物量强度和资源强度方面还缺乏严谨性,有的甚至就不考虑。

(4)在计划的运行控制方面,控制流程不明确。由于管理的系统性弱,造成报告系统不完善,不规范,标准化程度差;在管理沟通方面也表现出效率低下的问题。

3.解决战略计划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战略计划在地位、制定、执行、控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使战略计划流于形式,无法在项目的进度、质量、成本控制方面发挥应有作用。为提高战略计划的周密性、可操作性,使其真正能够在项目实施中得以落实,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铁路工程施工企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战略计划的管理。

3.1战略计划的制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现代工程项目的实施已朝着“全面详细计划、严格按计划实施、及时反馈更新、严密跟踪对比”的模式进行,因而项目计划制订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1)目的性原则。任何项目计划的制订都是围绕项目目标的实现展开的,所以目标是计划的灵魂。在制订计划时,首先必须分析目标,弄清任务。对项目目标与任务认识不清或不完全,必然导致计划的失败。

(2)经济性原则。项目计划的目标不仅要求项目实施有较高的效率,而且要有较高的效益。所以在计划中必须提出多种方案进行优化分析,从而得出经济性最佳的计划方案。

(3)全面性原则。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必须全面考虑项目各方面工作的要求,任何一方面的遗漏或疏忽,都可能给项目的实施带来风险。

(4)相关性原则。项目计划本身就是一个系统,由一系列计划、子计划组成,各个计划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任何计划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其他计划的制订和执行。

(5)层次性原则。项目的实施过程是一个由多个组织与成员共同参与的过程,这些组织与成员存在着管理角色和管理层次的差别。

(6)动态性原则。工程项口的计划也必须是一个持续的、循环的、渐进的过程。随着工程项目的进展,情况在不断变化发展,就需要对计划不断地分析、调整、修改,使“计划能赶得上变化”。

3.2战略计划的制定要遵循科学的程序。

3.2.1铁路工程施工企业的管理规划是指导管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应对项目管理的目标、内容、组织、资源、方法、程序和控制措施进行确定。管理规划应包括管理规划大纲和管理实施规划两类文件,规划大纲应由组织的管理层或组织委托的管理单位编制,它是管理工作中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和宏观性的指导文件,应基于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文件、标准、规范,招标文件,合同文件,相关市场信息与环境信息等资料,按照如下程序编制:(1)明确项目目标;(2)分析项目环境和条件;(3)收集项目有关资料和信息;(4)确定管理组织模式、结构和职责;(5)明确管理内容;(6)编制项目目标计划和资源计划;(7)汇总整理,报有关部门审批。

3.2.2实施规划由项目经理编制,是对管理大纲进行细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应遵循下列程序:(1)了解项目相关各方要求;(2)分析项目条件和环境;(3)熟悉相关法规和文件;(4)组织编制与报批。项目实施规划应包括项目概况、总体工作计划、组织方案、技术方案、进度计划、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计划、成本计划、资源需求计划、风险管理计划、信息管理计划、项目沟通管理计划、项目收尾管理计划、项目现场平面布置图、项目目标控制措施、技术经济指标等内容。只有依据科学程序制定的战略计划才具有可操作性,才可能真正对管理起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董文忠,焦娜.有效控制工程项目成本的几个途径.河北企业,2008.

战略规划工作思路篇4

州委常委、州人民政府常务副州长*同志们: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是我们国家所有规划中最重要的规划,是根据发展、需要和可能,谋求发展新跨越的重大举措,是党委、政府驾驭发展能力、提高执政水平、实现人民群众发展意愿的重要体现。做好“十二五”规划,事关我州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局。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国家和省关于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有关精神,安排部署我州“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任务,把“十二五”规划作为从现在开始到明年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工作来抓,确保在规定的时限内,高质量完成各项编制任务。下面我讲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充分认识“十二五”规划的重大意义

“十二五”时期是我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在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我州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社会和谐任务更加紧迫,科学编制和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积极适应发展形势的新变化,妥善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挑战,全面落实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促进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国家从积极适应国际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国内发展的新挑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了“十二五”规划要深入研究并突出八个方面的重点内容,涉及继续扩大内需、增强创新能力、调整城乡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节能减排、完善公共服务、深化改革、转变对外开放模式等,这些内容也是我州破解发展不快、发展不够、发展不充分、发展质量不高等问题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十二五”规划中全面体现这些内容,我们才能将全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向着省政府的建设*经济圈新的增长极目标顺利迈进,实现我州科学发展的新跨越。

二、我州“十二五”期间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总书记在“十一五”期间:“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表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后,经济社会将进入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既有因为举措得当从而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平稳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因为应对失误从而导致经济徘徊不前和社会长期动荡的失败教训。”胡总书记的这一时期既称为“黄金发展期”,又称为“矛盾凸显期”。从“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看,我们既碰上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遇到了国际金融危机和严重的自然灾害等困难和挑战,所遇到的社会民生领域的问题也不少。胡总书记的这一论断在“十二五”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仍然是指导我们把握机遇,应对挑战的重要指导思想。与全国全省一样,我州在“十二五”期间,既面临着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难得机遇,又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在“十二五”规划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看到加快发展的有利因素,以增强各族干部群众的信心,又要看到发展环境的不利影响,增强忧患意识,才能做到对“十二五”科学谋划,沉着应对。

(一)面临的重大机遇。一是国家将制定新一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在全面总结实施西部大开发10年经验的基础上,将与“十二五”同步制定未来10年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规划,该规划将更加注重西部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增强民族地区造血功能。可以预见,在未来5—10年内随着我国国力增强,国家对西部尤其是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大,我州面临着继续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和改善民生的难得机遇。二是国家将扩大内需作为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战略。国家“十二五”规划的一个重点就是要通过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同时把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最大增量。可以预见,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向中西部和农村倾斜,我州面临着转变投资拉动型经济的难得机遇。我们必须明确投资拉动型经济是在消费空间拓展有限,外贸依存度很低的情况下,不得不依靠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所要努力形成的是党的十七大的“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经济发展模式。仅靠投资拉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不可持续的。三是国家制定出台战略性产业振兴发展规划。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深的影响,国家出台了10大产业振兴规划,*省从发挥我省的特色优势出发,制定出台了10大特色优势产业规划纲要。这些规划覆盖了我州的大部分领域,在“十二五”期间,随着国家和省重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实施,我州的资源、环境和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得到发挥,战略性产业将面临着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四是东中部地区产业将呈加快转移之势。从目前国家对“十二五”期间森林覆盖率、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减排等多项预期和约束性指标的初步确定来看,东中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载能产业将受到更加硬性的政策性约束,加之劳动力成本的进一步上升和外需的持续萎缩以及国家将实行按区域宏观调控的政策,东中部地区向西部地区产业梯次转移的步伐将呈加快趋势,我州面临着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的难得机遇。五是*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将呈起步加快趋势。“十一五”以来,省委、省政府着力加快了*经济圈一体化规划发展的步伐,目前,*城市经济圈协调发展规划已编制出台,*城市群规划已进入到收尾阶段。在前一规划中,我州*市和武定县被规划为*城市经济圈西部和北部两个增长极;在后一规划中,我州*特色大城市被列为*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二五”期间,*经济圈的一体化发展将呈现起步加快的趋势,我州面临着参与*地区合作与竞争的难得优势。同时,随着*北部金沙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实施,我州与*、*两大经济体的合作发展将更加紧密。此外,随着金沙江中下游水能开发步伐的加快推进和*盆地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重启,将使楚北地区成为我州区域发展一个新的支点。六是*将形成面向西南开放合作的新格局。胡总书记今年7月在*视察期间要将*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省委、省政府及时调整了战略取向,部署启动了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战略课题研究,其重点就是要面向印度洋并构建第三欧亚大陆桥,随着西南开放桥头堡的规划建设,我州将面临扩大对外开放的新机遇。

(二)面临的主要挑战。一是结构不合理更加突出。产业结构、城乡结构、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的结构不合理问题在全国、全省都存在,但在我州更加突出。从三次产业结构看,20*年全国的一、二、三产业比为:11.3:48.6:40.1,全省为:17.9:43.0:39.1,我州为24.3:41.8:33.9,我州存在一产不优、二产不强、三产不快的问题;从工业化的进程来看,我国已整体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省已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前半阶段,而我州还处在工业化初期向中期发展的阶段。从城乡结构看,我州山区面积大,农村人口多,20*年全州的城镇化率为29.6%,分别比全国(45.7%)、全省(33%)低16.1、3.4个百分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从“三驾马车”的结构看,我州外贸出口总额太小,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微乎其微,而消费水平不高及其拓展空间有限,改变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二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较弱。从投资的结构看,我州国有投资比重在50%左右,比发达地区高出20多个百分点,政府投资引导社会投资的能力还较弱,社会投资能力不足。从市场的主体企业来看,我州大部分企业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缺乏较强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产品竞争能力弱,同时大企业、大集团还较少,还没有形成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企业自我发展能力不强。三是区域竞争面临新的压力。我州虽然加快推进*特色大城市的规划建设步伐,但是“小城市、大农村”,“小马拉大车”的格局还难以在短期内改变,区域的综合竞争力不强,面对新一轮的加快发展期,区域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我州面临着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压力。四是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仍然很大。基础设施仍然是我州“十二五”时期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制约“瓶颈”,第一,水利设施薄弱,我州处于*干旱区,不仅农业发展受到制约,工业发展、城镇发展都受到严重影响;第二,交通“黄金大三角”虽然已经建成,但高等级公路网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州际之间的路网建设滞后,尤其是*南下高速通道还未打通,农村公路通达任务还十分艰巨。第三,产业园区建设滞后,还面临着园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还不够完善,建设和运营管理体制创新不够,企业聚集发展程度低、入园成本高等棘手问题。

三、“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总体要求:编制“十二五”规划,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执行党的十七大、省委第八次和州委第七次党代会精神,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要准确把握世界经济格局的新变化,立足省情、州情和发展新要求,按照体现“统筹兼顾、创新驱动、绿色增长、共建共享”的要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为目标,按照促进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模式转变的要求,从有利于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社会建设的战略性推进,加快体制改革的战略性突破,加快开放水平的战略性提升,有利于提高经济社会综合实力、区域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和人民富裕程度等方面深入研究,全面推进我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基本原则:(一)坚持科学发展。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探索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城乡和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的新路子,突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城乡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维护民族团结、巩固边疆稳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区域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等战略重点,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生态良好、活力涌现、和谐平安的*打下坚实基础。(二)注重规划的指导性和操作性。既要对“十二五”期间的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和我州的发展阶段作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又要发展战略思路和目标,更要以发展战略为指导,研究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的重大工程和建设项目,努力使规划成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行动纲领。(三)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在坚持统筹兼顾,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重点,围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强对影响我州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研究,抓住我州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突出矛盾进行深入研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尽量减少行业发展等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领域的内容,充实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内容。(四)坚持公众参与。进一步提高规划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扩大规划编制过程的社会参与度,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使规划编制的过程成为改革的过程、广泛凝聚社会各界智慧的过程和对重大问题形成共识的过程。(五)规范规划编制程序。在编制程序上,要按照前期工作、立项、起草、征求意见、衔接、论证、批准、公布等程序,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公示制度、衔接制度、论证制度、公布制度和评估、修订制度。

四、“十二五”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

根据我国现行的规划体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共分为“三级四类”规划。“三级”,就是从上到下共分为国家、省(直辖市、自治区)、州市县规划;“四类”,就是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按照国家和省的部署和要求,州县两级主要要完成以下六个方面的规划任务。

(一)推进重大课题研究。国家和省“十二五”规划要围绕增强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和前瞻性的要求,做到“高、新、深、实”。“高”就是要有全局的战略眼光;“新”就是思想、理念和方法创新;“深”就是要深谋远虑;“实”就是规划要有操作性和适用性,能解决问题。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首先开展好重大课题研究。我们在参考国家39个、省33个课题的基础上,针对我州未来发展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共筛选了6个研究课题。分别是:*州“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发展战略研究;*州“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研究;*州“十二五”期间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州“十二五”期间新型工业化发展研究;*州“十二五”期间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和重点产业发展研究;*州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研究。这6个课题由州委政策研究室、州政府研究室、州发改委、州经委等部门牵头进行研究。各课题牵头部门要按照全州“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思路形成的要求,由单位主要领导亲自抓,抽调专职人员,立即启动展开研究工作,并在2010年3月底以前完成研究任务并报“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审核。

(二)认真做好“十一五”规划末期评估。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我州于去年全面完成了“十一五”总体纲要和21个重点专项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任务,并对部分宏观经济指标进行了适度调整,为“十一五”末全面实现目标任务奠定了基础。对“十一五”的总体和重点专项规划进行评估是研究“十二五”思路、目标和措施的重要依据。因此,要把“十一五”规划末期评估工作作为规划前期的又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州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提前牵头部署,并在明年3月底前完成。由于“十一五”规划期仅剩一年,因此评估只能是预测性评估。重点要对难以完成或完成困难较大的指标和计划在“十一五”期间推进但推进难度较大、进展缓慢的重大项目进行深入分析,形成综合的评估报告,报领导小组审查。

(三)研究起草“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是为州委《中共*州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编制《*彝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服务,是形成州委建议和纲要的框架。因此,在研究起草中,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充分考虑国家和省为保持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所能提供我州的重大战略机遇和有利条件的基础上,根据我州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需要和可能而的富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实用性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在基本思路中,要重点突出六个方面的重大问题:一是我们要以什么样的基本发展思路,才能与时俱进地统领我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二是我们以多快的发展速度才能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三是我们应该从多大程度上通过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来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四是我们在多大程度上通过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发展,从而实现我州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跨越;五是我州从多大程度上通过加快民生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根本上解决社会事业发展的问题;六是我们从多大程度上通过突破城乡二元结构解决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问题,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在研究“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中,我们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进行了机制创新,就是在州“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成立了纲要起草的工作班子,主要职能就是从前期课题研究和起草基本思路开始,适时吸纳各方面的意见建议,使基本思路的形成和纲要的编制体现规律性、富有创新性和彝州特色。因此,起草班子办公室要加大统筹工作力度,进行专题研究,并首先从基本思路开始进行精心起草。国家的基本思路预计在明年1月形成报国务院,省的思路将在3月底完成,我们务必在4月初形成,按时报州委研究确定。

(四)为州委建议起草奠定基础。按照惯例,州委的规划建议要在中央和省委全会规划建议后,才起草完成州委建议。由于存在时间差,所以往往州、县市党委的建议起草一般是政府在围绕基本思路形成纲要初稿后才着手起草建议。因此,起草班子要在广泛吸纳重点专项规划阶段性成果,推进纲要编制的同时,积极配合州委做好规划建议的起草工作,做到纲要初稿为州委提供参考,州委建议指导纲要修改完善的工作要求。

(五)编制完成规划纲要。《*州“十二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纲要》是基本思路和州委建议的具体化,在编制中,主要把握三个重点:一是精心研究编制框架。纲要有相对固定的模式,但也注重创新。如我州“十一五”规划纲要,在生产力空间布局、项目分块打捆等方面都作了创新,但现在看来还不够,主要是还没有做到图文并茂。因此,在“十二五”纲要编制中,既要注重体例创新,又要增加科技含量,达到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二是广泛吸纳研究成果。就是在州委建议指导下,在广泛学习、吸纳国家和省以及周边地区和我州重大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我州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战略思路、战略目标、战略措施和重大支撑项目。三是重视处理好“四个衔接”。编制好《纲要》(草案),要重视做好四个衔接:第一是做好与“十一五”规划的衔接。要按照与时俱进,连续性、稳定性、创新性相统一的原则,做好与“十一五”思路、目标、措施的衔接,使纲要既继承过去五年的成功经验,又全面体现州委、州政府适应新形势,谋求新跨越的战略意图。第二是与基本思路的关系衔接。要充分吸纳基本思路的精华,使纲要既要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又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第三是与重点专项规划的衔接。要突出项目支撑这一重点,对于重点专项规划重大支撑项目,在纲要阐述中都要作重点。第四是与国家、省及周边规划的衔接。在规划编制中,既要加强与国家和省规划衔接的同时,又要充分与周边区域进行规划互动,使整个规划既能充分发挥我州的资源、环境、区位优势,又能引领我州开放型经济的形成。

编制完成时限。《纲要》(草案)编制必须在2011年州人代会召开前完成所有编制的规定程序,并形成送审稿,提交人代会审议。起草班子办公室要围绕比省提前一个月完成编制任务的目标要求,制定编制工作的推进目标和进度时间表,并加强协调和督查。

(六)编制完成重点专项规划。根据省政府的规划部署和我州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重点,经过州政府第22次常务会议研究审定,我州“十二五”共编制23个重点专项规划,分别是:(1)*州交通发展“十二五”规划(包括公路、铁路、水运);(2)*州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3)*州城镇发展“十二五”规划;(4)*州工业和信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5)*州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6)*州电网发展“十二五”规划;(7)*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8)*州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9)*州商贸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10)*州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11)*州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12)*州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13)*州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14)*州广播电视发展“十二五”规划;(15)*州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16)*州卫生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17)*州人口发展和计划生育“十二五”规划;(18)*州就业和社会保障及人力资源开发“十二五”规划;(19)*州农村扶贫开发“十二五”规划;(20)*州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21)*州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22)*州移民“十二五”规划;(23)*州金融发展“十二五”规划。重点专项规划是“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总体规划纲要的物质支撑,如果重点专项规划编制不好,那么,再好的发展思路、再宏伟的规划目标都是空的。对此,州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在编制工作方案中,我们在明确规划牵头、参与部门和规划重点内容的同时,每个专项规划都明确由一位副州长牵头挂帅,形成州级领导牵头管总,牵头部门统筹组织,参与部门密切配合的强有力的工作机制。在规划中要按照两个步骤加以推进。一是加强前期研究。各牵头部门必须按照重点专项规划编制的要求,对所涵盖的领域进行广泛深入的前期研究,务必在2010年3月底以前形成研究成果;二是编制对接。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围绕全州规划的总体要求,与国家和省的专项规划相衔接,使整个规划既符合国家和省未来投资重点和扶持导向,同时又对我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统领和支撑的作用。重点专项规划必须以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纲要同时启动、同时推进、相辅相成,同步完成。

五、对编制工作的相关要求

去年以来,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和汶川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与“十一五”规划相比,国家“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启动时间作了后延。从现在起到完成整个规划的时间仅有一年,任务十分繁重,工作的挑战性很大,因此,各级各部门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将“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放在全局的重要位置来抓。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即将出台的国家《规划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作出更加明确的规定,就是没有纳入规划的项目,以后原则上不予审批。各类规划对今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功能和约束力将进一步得到强化。因此,各级各部门必须把规划作为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最大前期工作来抓。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在州“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凡是承担重点专项规划编制的州级牵头部门都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形成牵头部门统筹协调、参与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二是各县市要迅速启动“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各项工作。凡是至今未成立领导小组工作机构的要在近期迅速成立并立即展开工作。三是主要领导亲自抓。各县市县市长要作为第一责任人对本县市的“十二五”规划工作进行全面统筹,亲自过问、亲自部署、亲自落实。

(二)制定方案,明确责任。按照国家和省的部署和要求,州人民政府已制定下发了全州“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但这个工作方案只能是作整体的部署和要求,州级各部门和各县市要根据各自的实际制定更加具体的方案,进一步明确各级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一是州“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按照总体工作方案制定阶段性的工作目标和实施细则,迅速抽调专业骨干形成工作量,切实发挥统筹、协调、督查、指导的职能,及时将领导小组的工作部署贯彻落实到位。二是州级各相关部门凡是承担“十二五”前期课题研究和规划编制任务的单位要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将相关工作分解落实到部门、到个人。三是各县市要按照上下对口的原则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确保县级规划与州级规划保持同步推进,适度超前的态势。无论是州级规划还是县级规划,凡是出现工作拖沓,重视不够,推进不力,导致规划推进缓慢,要进行行政问责。

(三)加强培训,提高素质。通过“十一五”规划,各级各部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认识、编制规划的能力和水平都得到了提高。但是由于单位和部门人员变动较大,从事“十二五”规划的人员生手较多,这是我们做好“十二五”规划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要把规划人员的培训工作作为一个重点来抓。州发改委要充分发挥规划的职能作用,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认真做好规划队伍的培训工作,切实提高规划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加强协调,强化支撑。要按照全州规划“一盘棋”的要求,切实加大规划的协调工作力度。要遵循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其他规划服从总体规划的原则,力戒纲要编制与基本思路和州委建议脱节、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脱节的现象,尤其是总体规划重点的内容,在重点规划中都要得到充分的体现,使各类规划总体上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要高度重视项目对规划的支撑作用,要通过“十二五”规划一批覆盖面广、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切实改变我州长期以来项目“杂、多、小”的问题。

(五)加强衔接,互动联动。州县规划在全国的三级规划中处于末稍,但恰恰又是国家和省重点项目的承载地,因此做好规划的上下左右衔接至关重要。一是国家、省和州县的衔接。要密切关注国家和省的规划动态,及时了解把握国家和省各类规划的重点和方向,并对州县的各类规划进行适时调整,确保规划的项目能更多地挤进国家和省的规划盘子。二是要做好州县两级规划之间的衔接。各县市所起草形成的基本思路、总体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都必须与州级的上位规划相协调,尤其是在生产力空间规划、重大产业布局、重大项目的确定上要服从州级规划。三是要做好规划与规划之间的左右衔接。我们所规划的国土空间是有限而且固定的,不能出现同样一块土地规划布局不相属、不同类的规划及项目,导致规划的空间冲突。四是县市与县市之间规划要相互衔接。要以一体化发展作为战略取向,按照党的十七大的“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区和经济带”的规划要求,着力打破县域行政界限,对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进行共同规划、共同实施,实现共建共享,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在这方面,*北部金沙江流域规划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这方面的工作在“十二五”规划中要作进一步深化。与此同时,也要做好州际之间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互利双赢产业项目的规划衔接。

(六)拓宽渠道,凝聚智慧。各级各部门要提高规划编制过程的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积极开展建言献策活动。要建立健全规划专家咨询制度,充分发挥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要广开渠道,通过在政府网站开辟专栏,公开在报刊征求意见等方式向社会公众广泛征集规划的意见建议,使规划的过程既是一个统一思想、达成共识的过程,又是一个民主参与、集中民智的过程,进一步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使公众的诉求得到合理回应。

战略规划工作思路篇5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    四个战略   阶段过程与特征。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集体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中国国情为基础,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目标、发展机遇,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了长期探索和科学创新,一方面,遵循“均衡——非均衡——新的均衡”

的全球性的经济发展规律;另一方面,探索出“平衡发展~一开放发展——协调发展——统筹发展”的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道路。本文是笔者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个战略阶段做的分析与概括,求教于同仁探讨。

一第一个战略阶段:平衡发展与重点发展相结合的阶段。

建国初期,我国经济在历史上形成了一种不合理的状况,整个国家处于农业经济发展阶段,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而国家的经济比重70%在沿海,30%在内地;沿海地区的工业基础相对充实,内地广大地区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如何进一步发挥沿海工业基地的作用,如何加快内地工业基地与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何把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捍卫国家安全和独立自主的能力,成为新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课题。

毛泽东高度重视新中国经济基础的建设,高度重视国家工业化的发展,高度重视新中国的经济布局。1956年4月,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进行了系统的思考与论述,其一,提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这个战略思想;其二,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其三,使工业布局趋于平衡,并且有利于备战;其四,沿海地区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以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其五,沿海也可以建立一些新的厂矿,有些也可以是大型的;其六,沿海工业的发展,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

根据毛泽东“平衡发展”的战略思想,中央把战略目标定位在建立分布均匀的独立的工业体系上。就全国来讲,要平衡发展;就内地来讲,要重点发展。平衡是大局,平衡中又有重点。中央在大规模的工业投资与基础设施建设上,以内地为投资重点,以建立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工业基地为重点。1956年6月,中央工作会议做出战略部署:决定在全国建立七个新的大型工业经济中心,使之成为七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经济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华北、西南等内陆地区。我国“一五”期间将有694个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中的472个分布在内地。“二五”期间,内地基建投资占全国的53.9%,交通投资占60%,资源投资占75.5%。

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开始全面恶化、美国介入越南战争,新中国的外交战略、国家安全战略开始重大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也随之调整,毛泽东决定加快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步伐。1964年5月,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做出了重点加强“三线”建设的决策。“三线建设时期,内地基建投资占全国的53.5%,达2000亿元,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军工、机械、电子、化工、交通、能源、钢铁、有色金属等部门,建成国营企业29万个。

到1975年,全国1500个大型企业中,西部占40%,三线地区基本上成为工业门类齐全的地区。”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建立了近代工业的基本框架和生产体系,这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史无前例的成就。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第一个战略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的基本特征是:国际战略环境,前期是苏联援助,国际形势温和,开放型发展;后期是外部封锁,国际形势险恶,全封闭型发展。战略目标——建立国民经济体系、平衡工业发展布局。战略思路是以工业化为主导,平衡发展与重点发展相结合,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相结合;战略特点全国一盘棋,重点在内地;战略成果——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形成了相对平衡的工业发展格局,有力的保障了新中国的国家安全,独立自主。

二第二个战略阶段:开放发展与倾斜发展相结合的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的经济战略思想主张对外开放,建设和发展开放型的经济体系。认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循序渐进地开放。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贯彻在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因此,开放发展就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邓小平在《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的讲话中指出,特区是技术、管理、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因此,特区要“成为开放的基地。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我国区域经济又实行了向东部沿海地区的倾斜战略。

邓小平区域经济战略的重要创新就是实施沿海开放战略,开放发展与倾斜发展相结合的结合部就是东部沿海地区。在全球第三次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广东、上海、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东部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带动全国提前五年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同时,在4个经济特区建设取得成功经验后,国家又先后逐步开放沿海14个城市,开放开发海南岛和浦东,开放开发沿边沿江地区,开放开发内地中心城市,由此,形成了从沿海到内地、从东部地区到中西部地区的梯度推移、渐进发展、开放发展的新格局。

然而,区域经济倾斜发展战略,沿海开放战略在实践中也有深刻的经验教训。我国区域之间特别是东部与西部的经济差距急剧扩大,区域经济出现了新的不平衡;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差距继续扩大,城市农村二元结构出现了新的不平衡。对此,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思想,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原则与思路。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第二个战略阶段为2o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基本特征——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全球开始第三次产业转移;我国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战略,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战略目标——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沿海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步伐。战略思路是以改革开放为主导,开放发展与倾斜发展相结合。战略特点——渐进性开放,阶梯式发展;战略成果——建立外向型的经济体系,东部沿海地区快速发展,带动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促进了中国经济面向世界的发展步伐,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提高。

三第三个战略阶段:协调发展与合作发展相结合的阶段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各地条件差异很大,经济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上升态势,然而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也迅速地扩大,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失衡现象、断裂现象和二元结构现象,严重影响了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稳定。

为此,中共十四大会议做出新的战略部署。1992年10月,江泽民在十四大报告中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思路,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1995年9月,江泽民在十四届五中全会e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要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进行优势互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与合作。

1997年9月,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的报告中系统论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其一,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发展各具特色的经济;其二,加快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其三,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其四,进一步引导形成跨地区的经济区域和重点产业带。1999年9月,十五届四中全会做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

2002年11月,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对区域经济又进一步提出新的发展思路:其一,要加强东、中、西部的经济交流和合作;其二,要实现错位发展和共同发展;其三,要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

在中央的战略部署下,区域经济发展加强了协调发展的力度,加快了合作发展的步伐。一方面,东部地区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加快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产业,加快了改革开放和开发的步伐。一方面,国家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快了支持进度,更加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也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大力支持和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东部地区同中西部地区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和合作进一步发展,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错位发展、互补发展、合作发展的模式与路径进一步拓展。

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合作发展的战略以来,区域经济得到了更快发展,中西部地区也出现了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然而,从总体上看,区域经济在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人口空间分布上不均衡,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还存在较大的收入差距,区域之间人均公共服务的差距仍然较大。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第三个战略阶段(20世纪9o年代至2l世纪初)的基本特征——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促进和平为时代背景。战略目标——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战略思路是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主导,实行协调发展与合作发展相结合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战略特点是市场化运行,区域性合作。战略成果——启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促进了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协调与合作,我国经济的规模与速度持续提升。

四第四个战略阶段:统筹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资源、市场、技术竞争加剧,全球气候、生态、环境风险丛生,政治危机、金融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此伏彼起。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wto,开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政策,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在资源、生态、环境、人口、就业、分配等领域的矛盾突出;社会在转型,经济在转型,国家治理也在转型。区域经济发展呈现新特点,新局面,新挑战,新机遇。

中共十本届三中全会于2003年10月11日在北京召开,胡锦涛提出了进一步”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思想。中央在”十五“计划,”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中实施了一系列的战略部署。一是统筹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二是实施国土开发主体功能规划;三是统筹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四是统筹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统筹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和中共十七大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中央于2003年提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2006年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

第二,统筹国土开发主体功能规划:胡锦涛指出:”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石。中央强调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经济、城镇的发展趋势,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规范空间开发秩序,逐步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推动形成主体功能区,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

第三,统筹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胡锦涛强调,要根据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东部地区的不同情况,加强统筹规划、细化政策。2009年以来,国家正式审核批准了一系列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并把它们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来统筹实施。这些规划包括《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黄河三角洲经济区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等。

第四,统筹区域协调互动机制:胡锦涛强调,要加快健全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要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支持力度,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步伐,引导发达地区通过对口支援、社会捐助等方式帮扶欠发达地区。东部地区发展是支持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在率先发展中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区域经济战略的统筹和协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从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的地位看,我国安全渡过多次全球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冲击,安全渡过多次严重自然灾害的冲击。我国的经济规模上升到全球第二位,我国的综合国力上升到世界前列。从我国区域增长的格局看,以前地区差别是越来越大,八五时期到了—个顶点,”九五“、”十五“时期有所缩小,但仍然是东快中西慢。到了”十一五“时期,这种状况发生了革命陛的转变,从2007年开始,西部的增长速度超过东部,从2008年开始,中西部全面超过东部。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第四个战略阶段为2l世纪初至”十二五“规划前期。基本特征——战略背景是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全球经济、政治、生态危机不断出现;我国进入改革的攻坚阶段、发展的黄金阶段和稳定的关键阶段;我国进入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的重要历史阶段。战略课题——如何减少经济风险,增强国内需求,统筹区域发展,推进共同富裕。战略思路——以全方位对外开放为基础,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实现统筹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战略特点——国家规划统筹,主体功能统筹,区域板块统筹。战略成果我国平稳渡过全球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经济总量上升到全球第二位,中西部地区获得很大的发展机遇,国家综合国力空前提高。

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集体与时俱进,在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探索与创新过程中,一方面,遵循”均衡一非均衡——新的均衡“的全球性的客观经济规律;另一方面,把握中国国情、中国特色,探索出”平衡发展——开放发展——协调发展——统筹发展“的中国式的区域经济发展道路。

我国区域经济在这四个战略阶段都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成就。四个战略阶段,在总的战略目标和方针上一脉相承,在具体战略理念和路径上又各具风采。四个战略阶段的理论与实践,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了中国特色,展示了中国经验。

四个战略阶段的理论与实践启示:区域经济战略必须服从并服务于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国家战略;区域经济战略必须立足于区域资源、区域功能、区域环境;区域经济战略必须把握全球化、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区域经济战略必须正确处理均衡与非均衡,平衡与不平衡,重点与非重点的辩证关系;区域经济战略必须促进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协作发展、协同发展;区域经济战略必须统筹发展规划,统筹主体功能,统筹空间布局,统筹对外开放。

当前,在全球经济风险不断、徘徊不前、摩擦不停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更加需要稳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民生。中国经济将在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战略下,进人大力”做好中国自己的事情,开发中国国内的市场,提高中国国民的收入,实现中国社会的转型“的新时期。因此,区域经济战略必须着眼于稳定增长,着眼于扩大内需,着眼于优化结构,着眼于改善民生,着眼于社会转型。区域经济将在统筹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下,进入”内需发展“与”绿色发展“相结合的新的战略阶段。我们必须努力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推动区域经济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符宇忠、赵明。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区域经济发展思想的传承与创新[J].苏州大学学报,2003(3)。

战略规划工作思路篇6

“十二五”期间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主要是深度融合。对企业来说,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切入点是企业战略转型,信息化要发挥引领企业战略转型的作用。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至少可以有两个角度的理解:如果把在战术层面融合视为浅度的融合,那么在战略层面融合,可以算是深度融合;如果把应用意义上的融合算作浅度融合,那么在转型意义上融合,可称之为深度融合。如果把两者结合起来,让两化在战略转型层面发生融合,融合的深度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这种深度融合,具体到企业,就是将两化融合落实在企业战略转型上。其中有一系列疑难问题,有待深入认识和解决。企业、信息化与战略转型的关系及存在的问题

首先,何谓企业战略,何谓信息化战略,二者是什么关系?

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举措。国家提出信息化战略,自然顺理成章。具体到企业,也有企业的信息化战略。

然而细究起来,对企业来说,信息化战略是什么意思?因为与信息化战略并称的,还有企业战略。这就形成一个企业有两个战略的现象:一个是企业战略,一个是信息化战略。

这带来进一步的疑问,企业战略与信息化战略,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还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似乎都不准确。观察企业制定的信息化战略的具体内容,独立于企业战略单独制定的,说的多是信息技术应用,再向深度发展就是支撑主营业务、决策支持等,或实现集成、流程再造、柔性化等等。

老板怎么看信息化战略?据我观察,当信息化战略独立于企业战略时,老板更多关注的是企业战略,而非上述意义的信息化战略。老板如果真的认为信息化算得上战略,他早就自己亲自过问,或建立Cio制度了。事实上,老板经常让一位副总牵头,代表这件事具有某种程度的战略性,而具体做还是让职能部门(如it部门或信息中心来做)。差别往往只是在于让不让业务部门参与、甚至主导。即使让业务部门主导信息化,也不等于使之战略化。因为这些业务部门本身,很可能只是企业战略的执行部门。

战略终归要落实在规划上,在实施中,问题暴露得就更明显。例如,企业规划与信息化规划,究竟是一个规划,还是两个规划;在企业规划之外,另搞一个独立的信息化规划,究竟代表对信息化的重视,还是代表对信息化重视得还不够。至少在中央企业中,这两种情况视具体条件不同,都可能成立。

为了避免二者矛盾,提出将信息化战略融入企业战略,这比搞两个战略,在融合方面应该说进了一步。但是,将信息化战略与企业战略融为一体,只是两化深度融合的第一步。真到了融合的深水区,人们就会发现,形式上的融合已经不起作用了,以信息化现在普遍所处的弱势地位,融为一体往往变成:企业战略既定不变,信息化只不过围着这个不变的中心转,真的被“化”没影了。

这种情况在客观上要求搞信息化的人必须反思自己。不是反思自己提不高信息化战略地位,而是反思自己为什么搞不懂企业战略。这两个问题是连带着的。人们很少能从搞信息化的人嘴里,听到透析企业战略的一二三,无非是跟着老板鹦鹉学舌。搞信息化的人说不清楚企业战略的所以然,是他们无法深度推进信息化的主因。

这个问题不解决,搞信息化的人在老板跟前就说不上话,谈深度融合就没有基础。

其次,何谓转型,也是个模糊概念。

信息化战略对企业来说,到底是什么意思。如果类比的话,农业工业化战略(也就是产业化战略),主要指对农业进行工业化改造和经营等等,则企业的信息化战略,就是对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和经营。转型确实有这个含义,但搞信息化的人,动不动就把转型说成it转型,既不事关企业竞争力,也不关利益调整,更言不及改革制度之义。

从老板的耳朵听起来,这样的it转型往往代表着信息化本身的转型,并不是他所思考的企业转型。老板心目中的转型,更接近博西迪和查兰写的《转型》中提到的事情。但《转型》这本书本身有它的问题,在战略上不如波特清晰,在信息化上不如德鲁克敏锐。作为《转型》核心的商业模式近于模糊概念,作者只是经验式地、形式化地谈转型,并未提炼出转型在企业战略上的实质内容,尤其不具有站在信息化战略高度看出的实质内容。

《转型》代表着传统思维的天花板。什么是企业战略意义的转型,至今仍是老板的思维盲区。抓住这个盲区,用信息化思路,推动老板和企业一起实现战略转型,这其实是信息化在深度融合阶段的重大机遇。信息化引领企业战略转型的正解

下面,我直截了当地说出个人正面的理解,这可能只是对我个人而言的“正解”。但至少现在我对这样的理解坚信不疑。

企业战略,又称企业竞争战略,按传统的理解,归结起来无非“成本领先”和“差异化”(又称标歧立异)两大基本类别。这是波特做出的战略层的最高概括。往战略之上进一步抽象,就是钱德勒总结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成本领先,大致对应规模经济;差异化,大致对应范围经济。老板的念头,一般来说,是围着这个转的。因为这两者,被称为工业资本主义的两大原动力。搞信息化的人不围着原动力转,不在原动力上有影响老板的独到见解,就难怪要围着老板转,老板说什么是什么了。

道行深一些的老板当前的困惑在于,到底是要引导企业继续走“中国制造”的路,也就是成本领先的规模经济之路,还是引导企业走“中国创造”的路,也就是差异化的范围经济之路。在当前条件下,前者强在销量和收入,而后者强在利润。由于种种原因,这是一个各有利弊的两难选择。前者难在利润太低,后者难在成本过商。

信息化在这件事上可以帮什么忙呢?搞信息化的人应该站在企业战略的高度上,向企业指出、向老板指出:波特的企业战略是有历史局限性的,信息化可以带来新的企业战略。

具体来说,“成本领先”和“差异化”的两难冲突,是以传统工业化为存在总前提的。因为在传统工业化条件下,大规模与定制,二者势同水火,难以得兼。但是被波特否定的夹在中间战略(相当于大规模定制战略),却在信息化条件下“复活”成普遍的新企业战略。这是大多数老板没有看穿的问题,是老板的思维盲区,也是信息化转型的实质所在。

战略规划工作思路篇7

【关键词】城市道路规划;可持续发展;策略;以人为本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生态环境、生活质量、居住条件、出行要求及城市的空间景观等产生了新的要求,使城市功能更加复杂多样,以致对城市道路的功能需求、城市路网规划布局与设计等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因此,我们不得不对交通环境、道路功能、网络结构等作进一步认真的思考。

一、城市道路的基本职能

理清城市道路应具有的功能,对于规划设计好城市道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现代化的社会生活要求,城市道路不单是供车辆运行与行人走路的通道,其功能是多方面的,其内涵是丰富的,其影响与作用是广泛而长远的,不仅仅只是满通要求。

1.1城市交通职能

现代城市道路的交通功能在不断发展,简单的可分为两类,一为长途通过通功能;二为短途出入的服务通功能。也有按其在城市道路网络中的功能性质分为四种:高速路、快速路,供高速或快速运行的通过通服务;主干路,供中速行驶的以通过性为主,以短途服务性为辅;次干路,即我国规范中的为主干路或快速路集流与疏散交流服务的集散道路;支路或部分较宽的胡同,即我国规范中的为供相邻地区出入为主,偶有少量通过通使用的地方道路。

1.2城市建筑构造职能

主干路、次干路、环路、放射路所组成的交通网络,构造了城市的骨架体系和筋脉网络,将城市各分区的大小单位组成功能各殊的有机整体。城市主次干道具有框定城市土地使用性质,划分社区与居住区范围,构成城市平面空间骨架与支撑体系,为城市中心商务区、生活居住区、工业区等不同性质规划区域的形成起了分隔与支撑作用。

1.3环境美化功能

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均应从城市的环境整体出发,具体地对某一地段、街道或一区域街坊,就空间组合景观风貌、特色建筑、道路横断面组成等进行综合规划设计,使各构成物组成的空间轮廓,尺度比例、色彩线条等相互协调,和谐美观,以达到提高城市环境的整体水平、改进市民生活质量,给人以安适、舒心和美的享受。因为城市道路是城市交通运输的动脉,也是组成与显示城市街道风光、景观的走廊,展现城市风貌和建筑特色的窗口。同时也使城市道路展示景观风貌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为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生活创造美好的空间环境。

二、什么是道路建设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基础是生态文明与人地和谐;行动准则是整体观念和未来取向;根本战略是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操作系统是政府行为、科技导向和公众参与池在未来的发展战略中,其内晒概括起来有下述三个方面理解。即持续性、持续发展及持续利用。持续性指一种可以长久维持的过程或状态的特性.这种长九维持的过程或状态是以不破坏其原有系统结构和运动机能为最低限度,它是由生态持续性、经济持续性、社会持续性三部分组成,持续发展既为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战略,是不以破坏自然生态为代价的有效使用资源,以此满足人们日益更新其需求的发展战略。

三、怎样实现城市道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1制定交通发展策略,为城市交通提供必要的管制和调控

交通系统的发展目标与挑战交通系统的规划是城市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国家主体规划的框架之下,交通系统发展的基本目标应以建立整合、高效、经济的道路交通网络,并使之持续满足国家、人民的需要。在确保环境质量的前提下,优化利用现有交通资源和保证公共交通的通畅。如今中国的大中城市,随着人流量、车辆的骤增,交通堵塞、拥挤现象愈来愈严重,而城市的的地理条件也决定了不可能通过扩充面积来适应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那就只有通过充分发挥现有土地与交通资源的潜力,合理控制交通需求的增长,才有可能用有限的资源保证道路交通战略基本目标的实现。

3.2实现土地使用与交通规划的有效整合

交通规划必然是城市规划、土地使用与交通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这意味着在城市发展的初期就利用土地使用规定城市地区功能从而有计划地引导未来的运输是保证交通系统持续发展和快捷高效的基本措施。

3.3建立快捷高效的城市公共交通运输体系

统一对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及支路的认识,明确各类道路的技术标准、用地布局及交通管理要求,倡导系统性原则、远近期结合原则。为适应城市交通的机动化挑战,道路规划设计标准必须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应大力提倡“高标准规划,严过程管理”,必须进行城市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专用系统设计,实现交通空间分流。另一方面,我国还必须大力提倡交叉口渠化改造设计和管理,借助平面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实现节点通畅。

3.4贯彻“以人为本”原则,保护城市历史风貌

城市道路的核心应是为人服务,而不是为车服务,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的目标应为道路断面单位时间内通过的人更多,而不是车更多。因此,在道路规划建设时,必须重视街道景观、街头绿地小品及居民步行空间等的建设,从而改善居民出行环境,营造良好生存空间。对于规划方案的确定、建设项目的决策,不仅仅是规划师与政府决策人员之间的事情,必须大力提倡公众参与,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最大限度满足群众需求。

四、结语

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在改变城市面貌、改善人们出行条件的同时,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思考,并在工作中尽可能去解决,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的城市建设,才能把我们的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可持续发展旨在实现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现已成为当今各行各业研究的热门课题。展望二十一世纪,面对信息时代的到来,面对汽车化的挑战,面对我国薄弱的城市道路基础设施,我们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不仅要进行合理的道路设施规划建设,还要充分利用现有设施,最大程度减小交通“公害”,从而保障城市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并使我们的道路时空资源,不仅能满足当代人需求,而且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造成危害。

参考文献:

[1]徐吉谦.关于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几个问题的探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1,02:5-9+2.

[2]何红英.浅谈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J].广西城镇建设,2008,10:101-102.

战略规划工作思路篇8

关键词:铁路多经物流战略转型

随着现代公路交通、水运、邮政快运以及第三方物流的全面迅猛发展,铁路多经物流必须积极适应外部投资市场的发展要求,全面改进内部管理体制模式以及经营战略,以此实现由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物流管理体系模式的基本转型,为未来长效经营发展奠定基础。

一、物流市场激烈竞争形势迫使铁路多经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

铁路多经物流企业的营运基础是以铁路建设规模作为主要依据的。尤其是铁路多经物流企业在当前非常迫切要求铁路货运能力释放程度能提高,且“一车难求”的局面必须加以改观。为此,这就要求其物流环境发生根本变化,才能加剧有利发展局面的形成。为了使铁路物流市场环境发生变革,就迫切需要铁路多经物流企业能够实现发展转型,战略转化,才能摆脱铁路多经物流企业的发展危机,使自身实现长效经营与健康发展,真正意义上满足货主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物流服务需求,从而把更多的货源引向铁路,更有力地促进铁路货物运输业的发展,提升铁路运输运营质量与管理效益。

二、铁路多经物流企业实现向现代物流转型的实行对策

(一)转变战略思想,达成转型共识

现代物流管理模式的转型关键,需要铁路多经物流企业的发展思想以及经营理念能够实现全面升级与战略更新。以往传统管理模式、发展战略是一种桎梏、束缚的实践行为,虽然能够满足当时物流市场的发展要求,即相对能够适应当时外部投资市场的发展要求,取得了一定经营收入成果。但目前这种守旧、传统的战略发展模式已经逐步与现代物流发展的体系要求相脱节或者是相背离。因此,铁路多经物流企业必须能够立足实际,全面加强基层职工的培养塑造,要求强化其专业物流体系知识,以此才能提高员工的发展战略转化思想,使发展战略、基本管理模式实现转型能够有一个自然的过渡过程,利于转型战略达成共识,奠定转型基础。

(二)确立转型战略,明确转型目标定位方向

确立出铁路多经物流企业的现展战略方向,必须要确保转型目标定位方向能够明确,从而才能以基础转型目标作为核心,逐步引导自身战略实现科学定位。为此,这就需要多经物流企业能够逐步推进物流转型规划要求,立足实际的区域物流发展要求,找准目标定位方向,从而才能为制定、确立的转型战略提供依据与凭证,指导企业各责任主体以及基层职工实现有计划、有目的的推进,逐步完成转型战略下的各阶段目标。

(三)探索共赢机制

共赢机制的实行,需要铁路多经物流企业去积极争取。也就是说,目前国家颁布的相关的有利机制与发展政策,是指导自身企业转型的法规依据,只有自身利用政策与法律去办实事,谋出入,才能使政策用活,指导自身物流企业实现长效发展。此外,还要铁路多经物流企业还要积极与货物运输等相关行业,如水运、邮政、第三方物流等企业组织机构进行合作交流,探索相互扶持、促进发展的有利政策,以此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共赢机制的有利争取,不断优化建设经营之路,实现共赢发展。

(四)创新经营机制,规范经营管理

向现代物流转型是实现多经物流企业自身的必要前提,也是自身企业实现长效经营体制、长足发展的基本战略。因此,为了使基本转型战略能够贯彻到整个企业经营环节中,就必须建立一套符合、满足当前物流投资市场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管理体制。首先,促进自身实现转型的激励、约束、奖惩体系机制必须要确立,这样才能积极引导职工摆脱传统思想与桎梏观念,提高人员主观能动意识,真正使企业转型变革确立保障条件。其次,要强化成本控制,积极研究符合自身企业发展的特色化发展路线,优化成本开支体系,避免各项物资的铺张浪费,为实现经营成本高效控制谋求有利实施基础。再者,强化内部控制建设机制,目的是把企业的经营特点、发展营运规律、内部财务活动处理程序等实现有机协调与融合,并在企业全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以及相关管理监督机制的支持下,使自身企业形成一个健全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与内控环境,以此才能全面实现物流各项作业再造流程的标准控制,增进服务质量。

(五)加强物流基本建设

首先,要规划好、建设好战略装车点和经营基地。要深入分析区域内的基本货源结构、既有物流业格局、大型企业生产制造流程以及地方政府物流业发展规划等情况,按市场需求,明确功能定位,充实调整既有规划,适当增加符合国家和地方对物流基础设施要求的战略装车点和经营基地。其次,要充分利用主业运输闲置场地、线路设施以及路外闲置的专用线等资产,统筹规划,进行合理整合,协调各方以划拨、租赁、购置、合资、合作等形式管理。再者,要切实管理好、运用好战略装车点和经营基地,制定完善能够适应战略装车点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经营管理、生产组织管理、财务管理等基础管理制度,确保工作流程清晰,责任明确,效率最佳。

参考文献:

[1]黄鹤群.铁路开展物流化服务的思考铁路开展[J].铁道货运,2003(2)

[2]张智文.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科技发展的若干建议[J].铁道货运,2004(1)

战略规划工作思路篇9

根据学习安排,我学习了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让我深有启发。

一、学习有新收获。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内容结构层次清晰,涵盖全面,具有鲜明的目标引领性、价值导向性和具体操作性,是我们新时期统一思想和推进工作的科学指南。作为乡镇领导干部要切实转变为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转化为实际工作的方法和本领,努力打开横陂各项工作新局面。

二、思想有新境界。“顶天立地强自身”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中国、改造中国、建设中国、发展中国,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发展,这是我们党政治上成熟和发展的重要法宝。通过学习,我理解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集中系统阐述了我国国家治理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问题,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高到新境界、新水平。这使我更加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战略规划工作思路篇10

研究生开题报告

 

题目: 

 

 

学       号         

姓       名         

专       业             

指导教师       

院(系、所)         

 

 

 

 

 

 

   2018年9月1日

 

 

开题报告要求

 

一、课题来源(国家、教育部、省、市、自选)。

二、拟研究的问题以及研究的理论或实际应用意义或价值。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的综述。

四、主要研究内容。

五、课题研究拟采用哪些方法和手段,完成论文的实验条件等。

六、研究过程中预计可能遇到的困难或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和措施。

七、计划进度。

八、主要参考文献。

 

 

附注:

1. 开题报告须存入学生个人学籍档案。

2. 开题报告要求文句通顺、内容明确、字迹工整。

3. 开题报告打印后提交给导师,再由导师审核签字后提交给emBa教育中心。

4. 申请某学期学位论文答辩的学生,其开题报告提交的最后时间为该学期开学第一周星期五下午5:00之前,过期不予受理。

一、论文题目及来源

    论文题目:nZ县城市发展战略研究

  课题来源:本课题为华中科技大学学生*****于毕业前夕,在管理学院教授的悉心指导下,结合本人所在的nZ县发展现状与问题撰写的毕业论文题目,属于自选课题。

 

二、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1)研究背景

nZ县位于鄂西北,汉水以南,荆山山脉以东,东临荆州武汉,西连神农架,南接宜昌三峡,北依襄阳南阳;地处江汉平原的北缘,南阳盆地的南缘,秦巴山系的东缘。版土面积三千八百五十九平方公里,总人口六十万人。nZ县山、水、林、城资源特色突出,景区与城区融于一体。拥有48大泉、72河堰之美誉。林地378万亩,森林蓄积量达28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4.6%。林特资源有1500多个品种。近年来,nZ县农业产值增速一直居于各县区前列,建设了优质粮油蔬菜基地85万亩,优质林特基地67万亩,优质烟叶基地3万亩,特色农业产业生机勃勃。并已形成以涌泉工业园、襄阳磷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为核心的工业发展格局,且近两年因园区的投入生产,工业生产总值不断攀升,成为nZ县经济拉动力。正在着力建设1500平方公里的生态文化旅游区;投资20亿元以上,重点开发5个4a级景区。生态文化旅游旅游产业作为新型战略性支柱产业后起而勃发。

目前,中国的国家政策与襄阳市的地方政策的发展为nZ县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与推动作用。中部崛起战略的推进实施为nZ县抢抓特色和优势资源提供了机遇;在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襄阳所处的鄂渝豫陕毗邻地区是十二五时期乃至未来中西部重点发展地区之一,襄阳市打造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目标为nZ县未来城市定位指明了方向;国家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政策为nZ县建成特色城市提供了保障,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科技化、生态化、城镇化将是未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城乡统筹是nZ县这样的人口大县城市化过程中关键的举措,也是城市特色的形成基础;大旅游时代的来临则为nZ县的旅游业发展方式提出了导向。

2)研究的目的意义

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为nZ县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得nZ县面临着更为严重的问题与挑战:一是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当前,nZ县引进的大多数属建材行业,浪费了大量的石灰石、磷矿石资源,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农村饮水困难;二是产业发展定位问题。目前nZ县已形成磷化工、建材、森工、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机电等六大产业,但大多数未成为终端产品,既浪费了资源,又破坏了环境,导致附加值较低。本文就如何通过制定与实施有效的发展战略,打造山水园林城市,实现产城融合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本文致力于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采取Swot分析方法,制定有效的城市发展战略,为nZ县打造以山水农林保育为基底的绿色之城,以产业转型升级,集约高效为基底的活力之城,服务齐备、资源丰富、品牌响亮的文化之城,环境优美、人地和谐的宜居之城提供一定得决策参考,同时也为其他县、市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一定的借鉴。

 

三、相关研究综述

1)城市规划概述

城市规划最初是用于解决19世纪末资本主义工业城市的种种环境恶化问题和社会问题而产生。城市规划是指政府部门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以及各项建设设施的综合部署以及实施管理。城市规划不仅是一项政策性、综合性很强的政府职能,还是一门跨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城市规划具有高度的政策性、综合性、前瞻性以及强制性等特性。通过对空间资源、土地以及各项建设的实施与管理,城市规划处理好近期与远期、局部与整体、城市与区域等十大关系。

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可追溯到19世纪末期。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著名的“田园城市理论”;1933年,《雅典宪章》中,明确提出了城市的四大功能,即居住、工作、休憩以及交通;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中进一步提出城市的综合性、多功能概念,并指出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世界城市的发展潮流主要是城市化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城市的多样化。因此,城市规划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而繁重。

作为一种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重要措施,城市规划是政府干预、调控城市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我国的城市规划的也历经了几十年的发展。1980年,我国组织召开了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1984年,《城市规划条例》开始实施;1990年,《城市规划法》实施;199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2008年,新的《城乡规划法》实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城市规划的定位是城市规划是国家对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实行宏观调控和具体管理的重要依据与手段,要求“切实发挥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的调控作用,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是在大力加强城市规划对土地及空间资源调控和建设活动管理的同时,既逐步向综合规划发展,又及时注重城市实体形象的塑造。新时期,我国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统筹安排城市各类用地及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作为一股重要的城市公共事务的组织力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傅约翰(JohnFriedmann)对不同规划类型在公共领域的角色进行了归纳,主要有四个,即规划作为社会改革、规划作为政策分析、规划作为社会学习以及规划作为社会动员。而结合我国目前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我国的城市规划至少要担当以下三种角色:调控人角色,对城市的宏观发展方向以及战略进行调控;公益人角色,实现并维护一定的公共目标,鼓励和保护有益的外部效益,预防和制止有害的外部效应;仲裁人角色,超越于各个经济主体之上,协调、处理城市规划建设活动主体间的利益冲突。”要想使城市规划担当以上的社会角色,就必须实现城市规划从蓝图向过程的转化。

2)发展战略概述

发展的本质是对旧事物的否定以及新事物的出现,其核心是创新。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发展是一个包括了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经济体制以及政治制度变化在内的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辞海》中对战略一词的定义是,“军事名词,对战争全局的筹划和指挥:它依据敌对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地理等因素,照顾战争全局的各方面,规定军事力量的准备和运用。”在英语中,战略一词为“strategy”,来源于希腊语“strategos”,意为“指挥军队作战的艺术”。目前,战略也已经在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是指对某一领域的基本性、长期性、整体性、决定性的谋划,战略属于一个概念性的统称,主要包括了竞争战略、发展战略、开发战略等。

“发展战略”一词最初是出现在发展经济学中,属于一种最基本的战略。发展战略主要是指从总体上决定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的指导原则与谋划。发展战略的内容主要有战略背景分析、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制定、战略重点、战略任务、战略布局、战略对策等。总体而言,不同领域的发展战略均具有如下四个共同特征:

(1)全局性。任何战略问题都是以研究全局指导原则和谋划方案为目的。发展战略对于制定该战略的国家、地区、部门或单位来说均具有全局性的影响。

(2)长远性。长远性反映了客观经济社会系统在其运行过程中的时序规律。任何组织在战略目标制定、战略重点选取、战略措施构建及战略实施管理等步骤上均按照一定的时序步骤与规律进行战略的管理,进而产生时序上的功能效应,使得能够在远期产生近期意想不到的后果。

(3)动态性。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发展战略也应随着环境的变化适时作出调整,以便进行科学管理。

(4)利益性。无论发展战略的内容和谋划方式是什么,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服务组织或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追求发展战略主体的利益也是发展战略的一个本质特征。

 

四、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论文首先介绍论文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有关城市发展战略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整理,并根据论文的研究目的全文提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然后,对nZ县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发展现状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nZ县目前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次,对nZ县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并利用Swot分析工具,找出nZ县面临的外部环境机会与威胁以及内部环境优势与劣势,进一步得出nZ县的战略定位。

再次,从战略原则、思路以及阶段性任务等方面对nZ县的发展战略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并构建了nZ县城市发展战略体系。

最后,从人才引进,竞争合作等方面提出了nZ县城市发展战略实施的辅助政策。

论文大纲如下所示: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内容

2 nZ县现状与问题分析

2.1 nZ县简介

2.2 nZ县现状分析

2.2.1 城市人口规模与经济现状分析

2.2.2 资源现状分析

2.2.3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3 nZ县发展面临问题分析

3 nZ县战略环境分析与战略选择

3.1 外部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2 Swot分析

3.2.1 外部环境提供的机会

3.2.2 外部环境存在的威胁

3.2.3 内部环境优势

3.2.4 内部环境劣势

3.3 战略定位与选择

3.3.1 战略分析

3.3.2 战略定位

4 nZ县城市发展战略思路与体系构建

4.1  城市发展战略总体思路

4.2  城市发展战略阶段及任务

4.3  城市发展战略体系建构

4.3.1城市产业战略

4.3.2城市休闲战略

4.3.3城市文化战略

4.3.4城市绿色战略

5 nZ县城市发展战略实施的辅助政策

结束语

 

五、论文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本文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方法与案例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本文在大量文献阅读基础上,对城市发展战略相关的概念及理论进行了阐述,并对战略领域涉及的理论及方法进行了整理与回顾。

案例研究法:本文以nZ县的城市发展战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nZ县目前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nZ县目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通过对nZ县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运用Swot分析方法,指出了nZ县的发展战略。

论文的研究路线图如图1所示:

 

六、论文写作计划进度安排

2013年3月——2013年4月:文献查阅及收集相关资料

2013年4月——2015年6月:方案设计,完成开题报告

2013年6月——2013年8月:撰写论文初稿

2013年9月:论文修改、定稿、打印

2013年10月:论文答辩

七、参考文献

[1]艾伯特·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2]陈友华,赵民.城市规划概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3]储玉坤.周建平.20世纪末世界经济发展趋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

[4]崔功豪,马润潮.中国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发展及其机制.地理学报,1999.54(2):106-115

[5]雷翔.走向制度化的城市规划决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6]刘翠明,张峻.小城镇发展对策研究.生产力研究,2004,11:49-50.

[7]石杰琳.加快小城镇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决策探索,2001,(5):42-43.

[8]孙施文.有关城市规划实施的基础研究..城市规划,2000,(7)

[9]袁中金.中国小城镇发展战略[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10]miehaele.porter.CompetitiveStrategy.BerrettKoehler,2002.10

[11]miehaele.porter.theCompetitiveadvantageof nation.BerrettKoehler,2000.

[12]miehaele.porter.UltimateCompetitiveadvantage.BerrettKoehler,2003.

[13]w.ChanKim:Reneemauborgne.BlueoeeanStratery.HarvardBusinessSchool.

 

 

 

 

 

学生签字

指导教师签字

院(系、所)领导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