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城镇化工作思路十篇城镇化工作思路十篇

城镇化工作思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4:28:04

城镇化工作思路篇1

我县城镇化建设

2013年,县委、县人民政府就把城镇化建设作为我县的首要工作任务来抓。经过一年的统筹推进,协调发展,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在开拓城西新区、实施城西综合交易市场、城南江滨生态公园等一些重大市政项目上,展示出了我县城镇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从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市化道路。2014年,我局将坚持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县十三次党代会、县“两会”精神,建设“美丽***”为主题;以“十二五”规划为引领,以加快推进***县“城镇化”建设为目标,着眼于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居民住房建设,完善城乡建设管理体系,全面推进宜居山城和打造富有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为实现以上工作目标,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开拓创新,认真抓好城镇化管理工作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今年工作目标的重要途径。但城镇化的发展也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管理模式,因此,我们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一定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针对我县在新形势及开展“美丽***.清洁乡村”管理方面出现的新问题,2014年城市管理工作重点一是探索环卫运行管理工作机制,拟将部分县城区域向社会发包,同时完善目前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增加城管公务用车,强化城管执法力量,同时充分考虑城管人员的一些福利待遇,发挥城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三是重点抓好乡镇中转站建设,在去年完成周鹿、永州、金钗镇垃圾中转站建设的前提下,今年年内完成加方、里当等乡镇中转站建设,避免垃圾清运过程中无谓的运距、装卸等费用,切实减轻财政资金压力。从去年12月份开始试运营的古零镇来看(清运范围为全镇所产生的生活垃圾),月支付运营费用约1.5-1.8万元,而2012年、2013年该镇仅古零街、杨圩街垃圾清运费用就达19万多元(2014年该镇垃圾清运预算费用达60多万元)。启动垃圾中转站后,垃圾“村至乡镇中转站”费用从村(屯)所收取的垃圾处理费支付,乡镇至垃圾场的费用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实现垃圾处理工作的常态化管理。

二、继续抓好续建项目建设

 重点推进城西新区环城三、四十米大道、金伦中学至西华街工程项目。2011年以来,县委、县人民政府就把该项目作为实施城西新区建设,推进我县城镇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来抓。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但由于2002年水南公路***县城出口一级路建设涉及征地安置遗留问题未能解决,群众对征地工作不积极配合,征地工作未能按时完成,导致项目开工缓慢。为了加快项目征地力度,县委、县人民政府调整并充实征地工作队伍,目前征地工作已经有了新的起色和突破,截止至今,共完成征地500多亩。

三、加大新建项目工作力度

1、重点推进城西交易市场、***县江滨公园等重大市政建设项目。2014年,我局将围绕推进“两基两城一中心”建设进度,打造“宜居山城”,改善城乡居民的贸易环境,发展壮大商品经济交易规模,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拓展县城发展区域、解决目前城市建设所存在的散乱差等工作目标出发,全力实施绕城大道、城西综合交易市场、江滨生态公园建设项目。绕城大道、城西综合交易市场、江滨生态公园建成后我县城区人口将从现在的4.5万人增加至10万人口左右(预计新城区增加人口6-7万人),城区面积将从现在的6.7平方公里增加到13平方公里(新城区规划面积为6.3平方公里)。至“十二五”末,再打造一个新的“山城”届时将成为现实。

2、积极推进***县兴科供水及县城管网建设与改造工程。该工程项目建设是解决***县城供水水源单一、增加供水能力和提高供水应急处置能力,对改善***县投资环境具有重大意义;工程建成使用后县城供水彻底摆脱供水水源水量不足的困境,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对提高城镇居民和农村饮水质量、改变生活环境起到积极作用,为***县经济社会发展或不断扩大的城镇化建设项目提供用水保障。

3、抓紧完成县城污水管网、天燃气管道、城区临街房屋门面改造、规划区园林绿化彩画、城西广场市政工程、城西交易市场市政道路工程等建设项目。##

4、全面完成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工程,确保按时完成年度目标工作任务;完成***县人民政府大院南区危旧房改住房改造和***县人民医院东宿舍区改造等两个工程,启动原种子公司、水利局的危旧房改造工作;完成县江滨新城第十、十一巷市政道路及马中至车站路面修复、县城区桥梁改扩建工程、县旧城区市政修缮工程。

5、积极开展推广使用南宁市农村住宅推荐户型宣贯工作,切实按照南宁市《关于印发推进农村住宅建设管理及推荐户型奖励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南府办[2013]195号)文件的工作要求开展工作,并确保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

四、切实抓好拟建项目各项前期工作

1、重点开展城西小广场至南蛇岭新区规划、***城西合作新车站及物流中心、***县城环城公路扩建、城西那下农民安置小区道路、***县城总体规划区现状地形1:500测绘工作、***县城建筑风格技术规范导册项目。以上项目是我局根据县委、县人民政府“以姑娘江为轴,南北延伸,重点向西,发展新区”的发展思路拟定实施建设项目,也是我县实施城西新区建设项目必不可少的重点配套项目。项目的建设,将使南蛇岭地带国有林场得到保护并极大发挥其优越的自然环境的使用价值,实现多年来酝酿已久的“南蛇岭公园项目”的***梦。同时项目的规划或实施,将加大城区新区市政道路、物流、供水、排污、环境卫生、亮化、绿化建设力度,把我县打造成为一座生活舒适便捷、景观优美亮丽、公共设施完备,具有浓郁特色的宜工、宜商、宜学、宜乐、宜养的“宜居山城”,把***建成一座集美丽、生态、和谐、风情、发展于一体的城市。

2、抓紧完成县城城北糖厂区域建村市场控制性详细规划、县城产业安置控制性规划编制的各项工作。目前我县市场空间狭窄,布局极为不合理。完成以上编制工作,将有利于今后我县的市场规范化建设,实现商品市场“划行归市”的布局规划目标。

五、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城镇化工作思路篇2

对铜梁农民致富与城镇化发展的思考

在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使我想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铜梁农民如何增收、如何致富、如何实现全面小康。为此,提出以下粗浅思考,企望斧正之。铜梁属城乡二元结构的农业大县,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农民人均占有土地资源较少。“一亩地经济”带来的就业不充分、经营规模小、成本较高等问题。单位土地产出率和种植业增长的空间都有限,农业的生产周期长,受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双重风险制约,与二、三产业比较效益十分低下,农民致富难。从长远看,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在于大量减少农民,走农村城镇化之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核心在思路。城镇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史,就是一部顽强地从山地丛林走向平原,从乡村走向城镇的演变史。100多年前,恩格斯就说过,250万人集中伦敦,使每个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这就是城市效应。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指出,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从传统的农业中释放出来,重新配置到城市工业部门,这即促进了工业化,又促进了城镇化,还解决了农村失业的问题。我们往往在思路缺失中的无助、迷茫中的徘徊都告诉我们,开放、超前、切合实际的思路是城镇化得以成功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如果我们没有明确的发展思路,亦步亦趋,缺乏开拓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城镇化=空话。思路决定出路,城镇化是铜梁农民致富的根本出路。推进农村城镇化重点在走工业化之路。兴工才能强镇,城镇的扩张繁荣,必然依靠独具特色的产业来支撑,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势必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气不旺,空城一座,所以城镇化需要工业化来支撑。工业化需要集聚状态,只有人类活动集中,才会降低工业生产的成本,才会形成聚集效应,因此,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离开城镇化工业化的效率就会降低,离开工业化城镇化就失去支撑、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目前,我县的行政区划布局不利于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应该以县城为中心,建成区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人口在30万以上的具有引导和辐射功能的中等城市。围绕中心城市应该把三十二个乡镇归并为旧县、安居、平滩、虎峰、少云、大庙、蒲侣、西河八个镇,每个镇的人口在7万人左右,城镇面积在3平方公里以上,城镇常住人口应在3万人左右,这样全县城镇人口达到50多万人,城镇化率70左右。推进农村城镇化的基础在增加城市人口。现在城乡划分和地域限制的二元户籍制是一种限制城市发展,歧视农民的不合理政策,读书、就业、参军,享受城市待遇等方面剥夺了农民的权利,迟滞农转非,阻碍二、三产业的发展,使农民失去了奋斗的希望,使城市失去了扩张的基础,使二、三产业失去了活力。废除户籍二元制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也有的人担心,农民进城多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配套投资多、失业问题、城市治安问题不好解决。一般规律是,城市总是先有人后有工作,工作是人创造出来的,有了人才能有工作,没有人就一定没有工作。城市是靠人气繁荣起来的,开上出租车就会觉得城里缺人,开了饭馆、旅馆、商店才体会到城里人太少。世上从来不是先有城后有人,永远是先有人后有城。先有车,再堵车,后有路,不堵车谁会去拆房子扩路修路呢?不修路,不搞城市水、电、气,不修学校医院,不建银行、百货大楼,不盖居民楼又那来的城市呢?所以人是城市发展的基础,谁吸引的人口越多,谁的城市化步伐就越快。建议有关方面尽快组织力量研究户籍制度改革,出台政策引进大批人口,给他们政治、经济、就业、读书、当兵、医疗保障、养老保险等与城市居民同等待遇。允许农民以地或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来交换城市住房,鼓励农民在政府主导下参与城市建设。在19世纪上半期的美国农民白手起家,并没有资本,确把空地迅速建成了城市。我县条件比那时候的美国好很多,如果有相应的城市规划和统一的环境标准,加上县里有计划的建设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并对基础设施给予一定的投入,农民就会进入小城镇从事二、三产业。70的农民进城从事二、三产业,把70的农业资源留给30以下的农民,城里人赚了钱反哺于农业,农业要为城里人提供大量的工业加工原料和生活必需品。这样一个城乡双赢的良性发展格局,就是农民增收的发展方向。推进农村城镇化的关键是产业带动。工业小区、农业特色园区的发展,将使大量的工业企业、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的龙头企业进入园区,这些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大批的农民就会进入工厂、企业做工,为了做工方便就会在附近买房,子女就要求在这里读书。大量的农村专业市场就会涌现,成为工业品、农产品、生活资料、生产物资的集散地,交通运输、包装、仓储、保鲜业就应运而生。商业、饮食服务业、金融业与房地产业就会迅速发展,从而形成具有较大规模的“农民城”。农民进城通过学技术、学文化、学文明,逐渐成为新市民,这一进程就是加快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与城市化同步发展的进程。所以我县农村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抓好八个乡镇的工业园区建设、农业园区建设、商贸园区建设、文化体育园区建设,把当地的幼儿班、小学、初中学校建在园区,让园区成为小城镇发展的支撑,让小城镇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平台,逐步实现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全面小康社会。

[1]

在百度搜索:对铜梁农民致富与城镇化发展的思考

城镇化工作思路篇3

关键词:群众路线;城镇化;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C922文献标识码:a

群众路线是我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传家宝,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正确道路。一切为了群众,为了群众的一切是其基本工作宗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其基本工作方法;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是其现实工作要求。在当前群众路线主题实践教育活动深入开展之际,作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的新型城镇化,用群众路线的视野来思考其道路与路径选择,既对群众路线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又可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攻坚克难、开拓进取提供启发,成为新型城镇化顺利推进的重要法宝。

一、城镇化中的群众之思

在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中国,目前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广大农民群众对城镇化的一些看法与说法。“实施城镇化让你住上了小区,住的虽然好了,但没了地种,你吃啥喝啥?”“说得是你可以把自己的土地租赁给承包商,人家再给你土地出让的租金,但那一点租金够你一家子人吃喝吗?”“还说你可以到承包商的农田里打工赚工资,租金与工资拿双份钱,但你想承包给人家后,人家承包商大规模种植必然是进行机械化生产,还需要几个人去给人家种地啊?”……同时,目前已率先进入城镇和在城市中打工的所谓“农民工”大多抱的想法则是:“我一旦在城市中打工混不下去了,我还可以回去种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自己还是有活路的,还不至于饿死”,“到我年老在城里干不动了,没人用我的时候我还可以回去种我的地,养活我自己”。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当前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土地征收补偿时,常常由于一些农民群众嫌政府的补偿金不能满足自己的补偿要求而发生冲突,或四处上访,或暴力抗拆,这一现象背后看似某些农民贪得无厌,而静下心来换位从群众的视野来想一想,这种做法一定程度上不能不说是农民群众对害怕脱离土地,失去生计来源而做出的应激反应。现在他们想的是能多要一点就多要一点,为自己未来一旦脱离土地这一从业基础做出充分的生计打算。因为在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上,广大农民曾因没有自己的土地而受地主的盘剥与压榨,命运悲苦,这给他们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与心理阴影。对他们来说,土地是其从业之基,就业之本,生计之源。所以,在城镇化中他们想的最多的就是脱离了土地之后自己怎么办,做什么,吃什么,怎么活。虽然当前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一部分农民涌入城市打工,形成了所谓的农民工群体,有些地方农村的一部分土地也因此出现了荒芜,但由于农民工工作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在农民的心中土地对他们的从业与生计意义一点也没有缩减。更不容忽视的是,目前还有一部分农民由于年龄偏大或者其他原因仍然留在农村,形成所谓的“留守老人”与“留守儿童”,这一部分人还在用自己的力量在土地上耕耘,养活着自己,土地仍然是他们的生命之根,他们对土地仍有着深深的眷恋与依赖。综上可见,在城镇化过程中,广大农民群众之思、之行表面上看是对脱离土地的担忧,实际上是对自己生计之源、从业之本的担忧,是对自己就业的担忧。在当前我国就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从群众路线的视野来思考城镇化,要减少其阻力,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农民在非农民转化过程中的就业问题,就是要努力提高城镇化中新型城镇的就业容纳能力。

二、群众之思与城市形成规律的切合

从历史上来看,城市的自然形成过程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高度相关。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靠刀耕火种的生产和相对过于分散的生活方式,以及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过于依赖而城市并没形成。从奴隶社会开始劳动产品有了剩余,才有一部分人(一般是统治者)转换从业方式,组建城邦,将之作为政治中心来实现自己的统治和防御外敌的入侵。近现代,从各国城市的大规模形成来看,也是先有工业化带来工商业的大规模发展,工商业带来企业群的聚集,进而就业容纳能力的大幅度提高,进而各类人员汇集,然后才逐步形成了城市。城镇化的发展必须要以产业发展和企业的聚集为支撑。再看近现代城镇化发展中成功与失败的正反面的例子,以英美等城镇化较早、效果较好的国家来看,无不是先有工业化、商业化形成区域中心的就业容纳能力增强才进一步地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而巴西、阿根廷等国由于在城镇化过程中没能较好地扩大与增强新兴城镇的就业容纳能力,而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伪城镇”和“空城”,贫民窟成为了这些国家城镇化给他们带来的沉重的社会问题与包袱。从以上对城市形成的历史回顾与分析以及近现代城镇化正反面的例子验证来看,城镇化的自然规律性卓然可见:生产力发展——生产方式变革——就业容纳能力增强——各类人员汇集——住房等各方面得到保障——城市形成。城市形成如此,城镇形成亦如此,而这也应该是当前城镇化要遵循的必然规律。其中,就业容纳能力是城镇化成败的关键,是推动城镇化顺利实施需要解决的关键一环。就业是民生之本,城镇化的形成规律与当前城镇化中的群众之思无疑有着极大的切合之处。可以说,没有就业容纳能力的城镇化,不仅会引起群众的不满与抵制,也必然是“伪城镇化”,建设的城镇也必然是“空城”,带来的也将是“贫民窟”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与包袱。

三、群众路线视野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从当前城镇化过程中群众之思,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之思和城镇形成的一般过程与自然规律来看,城镇化首先要解决的核心与关键问题应该是农民在非农业化转变过程中的就业问题,增强城镇化过程中新兴城镇的就业容纳能力。为此在城镇化过程中:

第一,路径选择方面,应按以扩大和增强就业容纳能力为抓手,以引导产业(主要是第二、第三产业)聚集为动力,以住房与社会医疗改善等为后续保障的有先有后的顺序逐步实施城镇化。具体来说,就是首先通过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引导各类产业与企业向一定的中心聚集,从而在该中心区域形成一定的就业容纳能力,进而吸引农民转移就业,紧接着在该中心区域再为其在住房与医疗等方面提供保障,形成新兴城镇。而就目前我国农村人口众多的现实国情来看,我们也可以考虑通过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生产链条、实施农产品深加工等来做好农业新篇章,促进和引导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聚集,因地制宜、“以农促农”就地解决城镇化中的就业容纳能力,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城镇化道路,尤其是在西部工业欠发达地区,这一路径更具有实践意义。

第二,布局选择方面,应以产业聚集地为基础、就业容纳地为中心、方便群众工作生活为宗旨进行城镇化合理布局与选择,减少城镇化布局选择方面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当前,在我国某些地区仍存在有政府为利益驱动而盲目、随意进行城镇化布局选择、盲目拆迁农房建小区等情况。而根据群众路线视野下的城镇化路径与布局选择,城镇的布局选择就应该以就业容纳、产业聚集、方便群众等为影响因素充分权衡考虑之后再进行地域的选择。

综上,群众路线视野下的城镇化过程中应将扩大与增强就业容纳能力作为抓手,将其摆在城镇化过程的关键与核心位置进行解决,理顺产业发展与聚集、住房建设与社会保障等问题之间的轻重缓急关系与先后顺序、按照因果联系逐个推进城镇化,避免当前某些地区夹杂着利益驱使的单一扩充住房建设的城镇化误区。这样既符合群众的需要,也符合城镇形成的自然规律,既可以减少当前城镇化过程中群众不满与上访抵制等阻力、也可避免城镇化中出现“伪城镇”、“空城”、“贫民窟”等社会问题与包袱。进而使我国的城镇化走出一条单一靠政府补偿“外来输血型”转为群众充分就业“内部造血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之路。

参考文献:

[1]胡际权.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城镇化工作思路篇4

〔关键词〕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29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8048-(2014)01-0013-07

我国城镇化继续驰行在快速推进轨道上,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其中中西部地区普遍在1.3个百分点以上。要走好时空大大压缩的城镇化这步棋,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我国城镇化的具体实践密切结合,大胆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国内外城镇化道路主要模式

近百年来的城镇化进程,已经探索过多种多样的路子,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可以概括出许多模式。

(一)国外的城镇化模式

对国外城镇化的推进模式,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概括,进而划分出不同模式。如有人将其归纳为以西欧发达国家为代表的政府调控下的市场主导型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完全市场主导的自由放任型模式,以拉美国家为代表的受殖民地经济制约和自身发展缺陷而造成的畸形发展型模式。〔1〕我们从以下三个视角进行划分。

1.按推动力划分有两种模式

在推进城镇发展过程中,市场和行政两种力量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既没有完全依靠市场力量推进的城镇化,也没有完全依靠行政力量推进的城镇化,而是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存在着运用行政力量上的明显差异。

第一,政府较少干预的城镇化。这种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美国的城镇化在1970年就已超过70%。此后,城镇化增速开始放缓,目前,美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90%。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政府坚持市场主导,较少对城市发展进行干预或调控。由于在城镇发展过程中行政干预较少,政府难以对城镇化的发展进行有效引导,从而出现了过度郊区化、城镇建设无序、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社会矛盾突出等问题。

第二,政府较多干预的城镇化。许多欧洲国家在推进城镇发展过程中,注重了政府作用的发挥。政府一般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有效地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在土地、住房、交通、环境等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德国在城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通过颁布不同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城镇化的发展,20世纪60至70年代先后颁布了《联邦建设法》和《联邦建设促进法》,此外还先后颁布了《地区发展中心建设大纲》和《区域规划指导原则》等。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前种模式的一些弊端。

2.按着力重点划分有三种模式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尽管各国都会采取综合性的措施来推进城镇化,但在具体手段或着力重点上存在着一些差别,有的注重政策引导,有的注重产业发展带动,有的注重基础设施引领。

第一,注重公共政策措施引导。公共政策作为政府引导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欧洲国家体现得尤为明显。英国作为全球城镇化进程领先的国家,在城镇化的不同阶段都采取了相应的公共干预政策。在城镇化发展的早期,英国针对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制定了多部针对环境、卫生等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来引导城镇化的发展。二战结束后,大规模城镇重建产生了郊区化趋势,英国政府又采取设置环城绿化带和建设新城的城市规划政策,较为成功地控制了大城市的无序扩大。

第二,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基础设施建设对城镇化的发展具有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往往成为城镇化的先导。美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在美国城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都发挥了巨大作用。城镇化初期,美国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为带动西部地区发展,从1860年起,美国先后建成了贯通东西、深入西部腹地的铁路大动脉,从而促进了区域间城镇化的均衡发展。随着城镇化的深入发展,美国政府通过不断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

第三,注重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通过加快工业发展带动城镇化发展,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比较常见的做法。在拉美和亚洲地区,不少国家就是利用工业的超前发展推动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亚洲国家确立了“出口导向”的战略,通过出口加工业的迅速发展,有力带动了城镇发展。

3.按推进理念划分有两种模式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由于理念上的差别,有的国家发展比较协调,有的国家则存在着不协调的情况。

第一,协调推进的城镇化。欧洲国家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虽然早期也存在着工业发展与城镇发展严重不协调的问题,存在着城镇各种功能之间不匹配的情况,从而出现由于人口过快聚集而带来住房、就业、疾病、犯罪、卫生等一系列问题。英国还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致命疾病的流行,德国也出现了严重的住房短缺。但这些国家后来注重采取多种措施来解决,并且制定规划为城镇化提供指导,德国还通过《区域规划指导原则》,以尽可能地使工业化与城镇化基本保持同步,使人口与土地、资源与环境协调,确保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即使是在市场主导的美国,也普遍认识到过度郊区化带来的危害,提出了新城市主义和精明增长理念等新发展思想。

第二,非协调推进的城镇化。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进程表现出明显的不协调,不是工业化显著快于城镇化,就是城镇化显著快于工业化。到70年代中期,拉美国家的城镇化水平与西方国家接近,平均城市化率达75%,部分国家超过80%,整个拉美地区1990年超百万人口大城市有36个,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并拥有3个超过千万人口的超级大城市〔2〕。但在这些地区,工业化严重落后于城镇化,在工业部门就业的人口比重却不及20%-30%,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城镇居民生活在贫民窟中,城镇人口贫困比例甚至超过农村人口的比例,被学者谓之“过度城市化”。〔3〕由于城市规模不断膨胀,住房紧张与贫民窟问题突出,医疗和教育资源不足,造成了许多“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拉美陷阱”或“拉美化”问题中,城镇发展不协调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在亚洲的不少国家,由于出口导向型加工业发展很快,出现了工业的超常发展,导致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当然,这种不协调还表现在土地与人口、资源与环境等方面的不协调。

(二)我国的城镇化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如果按速度划分,我国城镇化进程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在1978―1995年期间,我国的城镇化率每年提高0.5%―0.7%,是一个相对较慢的时期。1995―201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23个百分点,出现了一轮快速推进的阶段。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广大,人口众多,各区域差距很大,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既有与国外相同的方面,也存在着许多不同。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和选择重点的差异,学术界对城镇化模式有多种界定。根据城市化与工业化的适应关系,可划分为同步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或过度城镇化模式;根据城市化的空间表现形式,可划分为集中型城市化和分散型城市化模式;根据城市化的规模结构,可划分为小城镇模式、中等城市模式、大城市模式、国际化都市模式或大中小城市相结合模式〔4〕;根据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可划分为拉力型城市化和推力型城市化、内生型城市化和外生型城市化、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和自下而上的城市化模式〔5〕;根据城市化过程中资源利用方式,可划分为粗放型城市化和集约型城市化模式〔6〕;根据城市化的运行机制和管理调控方式,可划分为行政主导型城市化和市场主导型城市化模式〔7〕。为了简化和便于分析,我们将其概括为以下几种模式:

1.按是否重视规划分为两种模式

我国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虽然都普遍重视发挥行政力量的作用,但在方式上有很大差别。

第一,规划导向较弱的城镇化。在城镇发展初期阶段,各级政府编制的城镇发展规划,一方面存在着规划范围没有实现全覆盖、规划体系不完善、规划的方法不科学等问题,对指导城镇建设的科学性不强,另一方面则是规划实施的法律、法规不健全,规划的约束性不强,导致规划制定后被束之高阁,没有发挥引导作用。在东部地区早期的城镇发展中,这种情况比较普遍,从而导致城镇发展出现了许多无序的情况。

第二,规划导向较强的城镇化。最近几年的城镇化,规划的导向作用在加强。尤其是中央提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以来,各地大胆探索新型城镇化的路子,首先强化了规划的编制和执行。许多地区开展了全域规划,从中心城市一直规划到县城、集镇和村,并将城镇规划与产业规划、国土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人口规划等协调,并以此规划指导城镇建设。

2.按是否协调发展分为两种模式

工业化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是否同步是城镇协调发展与否的重要基础。我国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不是工业化快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快于土地城镇化,就是相反的情况,从而出现城镇发展的不协调。

第一,基本协调推进的城镇化。一些城市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比较注重协调推进,在工业发展与城镇发展、人口集聚与土地利用方面,总体上表现出基本协调的状况。尤其是我国东部地区的许多城市,汲取了前一阶段的推进城镇化的经验教训,越来越重视产业发展与城镇发展之间的基本同步,注重人口进城与城区土地开发的基本同步,促进了城镇发展的协调。

第二,协调程度较低的城镇化。我国早期的城镇化,工业化普遍快于城镇化,城镇功能总是在被动地去适应工业发展需要,这种情况在东部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中最为明显,在中西部地区也同样存在。同时,由于大量人口进城和城区开发进度慢,导致城区市政设施、商业设施、居住设施等不能适应进城人口需要。而近几年,在中西部地区,又出现了城镇建设进度太快,土地城镇化进度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进度的情况,表现为另一种不协调。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的官方统计数字是51.27%,但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数的比例却只有35%,数以亿计的农民工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不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

3.按地方特色分有多种模式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各地有许多新的探索和实践,并且产生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模式。〔8〕

第一,以大城市带大郊区发展的成都模式。主要做法是推进“三个集中”,在对土地确权颁证,建立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设立建设用地增减指标挂钩机制等基础上,以发展较好的区域作为起步点,确立优势产业,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集群。再配以农民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第二,以宅基地换房集中居住的天津模式。天津的小城镇发展主要分为四种类型:整体推进型、都市扩散型、开发拓展型和“三集中”型。主要做法为乡镇府主导的“以宅基地换房”,先解决搬迁农民的安置问题,然后通过土地集约增值的收益发展地区产业,解决农村居民的就业问题。将农民的集中居住与城镇化、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

第三,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的广东模式。一是珠三角模式,即以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集中的中心镇为发展依托;二是山区模式,即围绕县城,发展专业镇。珠三角模式的主要做法是通过产业集聚带动人口聚集,进而实现城市周边地区的快速崛起。

第四,以镇政府为主组织资源的苏南模式。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的发展。

第五,以个体私营企业为主体的温州模式。通过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为推动力,促进城镇的快速发展。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路

之所以出现上述多种模式,不仅有发展阶段和资源条件不同的原因,还有发展理念和体制机制不同的原因。我国要走新型城镇化之路,除了将注重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大中小城市发展的协调,合理运用政府的统筹作用外,还要从更深层次去认识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源泉。在这方面,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提供了启示。恩格斯曾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描述道:“大工业企业需要许多工人在一个建筑物里面共同劳动,这些工人必须住在近处,甚至在不大的工厂的近旁,他们也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村镇。他们都有一定的需要,为了满足这些需要,还有其他工人,于是手工业者、裁缝、鞋匠、面包师、泥瓦匠、木匠都搬到这里来,……当第一个工厂很自然地已经不能保证一切希望工作的人都有工作的时候,工资就下降,结果就是新的厂主搬到这个地方,于是村镇就变成了城市,而小城市又变成了大城市。”〔9〕这些描述,不仅揭示了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且预见了城市地域的扩展途径。马克思、恩格斯分析在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对立也将消失。从事农业和工业劳动的将是同样的一些人,而不再是两个不同的阶级。”〔10〕“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是社会统一的首要条件之一。”〔11〕“一个工业城市的居住状况今天还勉强过得去,明天就会变得恶劣不堪。”〔12〕“只有城市和乡村的融合,现在的空气、水和土地的污染才能排除。”〔13〕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些观点,指出了城镇化的实质和最终目标,是我国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理论依据。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新型城镇化应当是以人为本的,城乡协调发展的,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的城镇化。按照这一标准,当前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解决现有发展模式中不注重以人为本、不注重城乡协调、规划导向不强、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城镇环境质量差等突出问题,主要思路可以考虑:

(一)坚持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道路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建设共产主义社会和实事求是,都是为了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目的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前提下解放人和全面发展人的学说。〔14〕而“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深刻地体现和发展了《共产党宣言》关于未来社会的核心思想。〔15〕推进城镇化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因此,城镇发展的目标、城镇的功能配置,必须从人的需求出发考虑,传统城镇化道路中出现的以物为主的发展思路,以及由这种理念导致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失业率高企、贫民窟遍布的恶果。在我国,过去城镇化走的也是重物不重人的道路,目前“城市病”问题也开始凸现。因此,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关键是围绕“以人为本”理念来指导和规划城镇发展,从人的需求出发来考虑城镇各种功能的配置。由于城镇中集聚的人口有多个阶层,如何让各个阶层的人都能在城镇发展中受益,尤其是人数众多的进城农民如何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真正成为城市居民,不会在黄金年龄段在城市劳动,年老或健康状况恶化时又被推回农村,是当前推进城镇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一些城市过度追求高档次的城市发展形态和标准,“花园城市”迅速崛起,而进城农民难以承受这种高价的服务,没有能力进入,迫使相当数量的人游离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或者在大城市打工,在县城买房子居住,处于“半市民化状态”。实际上,所有国家的城市化进城是吸引低收入农民进城,并使这些低收入群体向中高收入转变。因此,重点根据这一群体的需要来规划和建设城市,是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根本途径。

(二)坚持走大中小城市协调的城镇化道路

合理的城市体系结构,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基础。我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各地发展差异很大,无论是以大为主的发展模式,还是以小为主的发展模式,都要从城镇发展阶段的实际出发。目前,我国已经经历了以小为主的城镇化和以大为主的城镇化阶段。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方针是:控制大城市,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以江浙、广东等为代表的,以乡镇企业发展为主要动力的农村城镇化,带动了中小城镇的发展,涌现了大量的中小城镇。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乡镇企业规模的壮大和更多国内外大企业的出现,对城市规模提出了更高要求,于是大城市的优先发展,成为这一阶段的重点。以上两种发展模式,不是资源利用不合理,集约度不高,就是存在着大中城市发展过快,各类城市不协调的问题。当前中央强调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包括城市与乡镇的协调发展,不是主张平均发展,而是在总体上要实现协调。具体到各个区域,应当按照马克思关于消除城乡差别和对立的要求,根据各地发展所处的阶段,规划城镇体系发展。有的地区可能正处于大中城市发展不足的阶段,主要任务是优先发展大中城市,有的地区是要解决大城市过大,中小城市发展不足的问题,中小城镇的发展应当放在首位。要防止简单地理解为偏重某一方面的认识误区,根据本地的发展阶段,科学规划城镇体系,因地制宜地推进。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出现的人口向少数大城市集中的趋势,是与其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密不可分的,有内在必然性。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比这些国家更甚,以大城市带动中小城市发展并保持基本协调,可能是发展的方向之一。而德国注重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均衡发展,形成一种城乡统筹、分布合理、均衡发展的独特模式,值得借鉴。

(三)坚持走与产业和农村互动的城镇化道路

“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十对当前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具体要求。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根据产业发展推动城镇发展,保持两者的协同和互动,是城镇化健康推进的前提。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之所以出现严重问题,有不少就是因为城镇化过度超前,或者城镇化严重滞后。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不仅存在着城镇发展过度超前,产业支撑能力不足,农民进城后缺少就业机会,社会矛盾比较突出等问题,也存在着城镇建设明显滞后,不能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使产业规模难以扩张,效益得不到发挥等问题。目前,城镇与产业互动的状况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另一种是城镇化超前于工业化,还有一种是两者基本适应。以这一标准来评估,尽管发达国家也经历过城镇化或者滞后或者超前的阶段,但目前已经进入两者基本适应的阶段。而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超前或滞后的情况。我国目前大多数地区的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但也有一些地区的城镇化明显超前于工业化。无论是超前还是滞后,都要从互动的角度,实现二者的基本同步。

通过城镇发展带动农村发展,将广大农村纳入到辐射范围并实现城乡要素的融合,实现二者的互动,同样也是城镇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农业、农民、农村的进步,将为城市提供新的资源和发展动力。许多地方之所以近年来加大了统筹城乡的力度,正是城镇化进入新时期的内在要求。大胆探索城乡规划的一体化,产业布局的一体化,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市场体系的一体化,环境建设的一体化等,实现城乡共融,缓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的现象,是当前的一大任务。

(四)坚持走资源环境协调的城镇化道路

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城市的土地、能源利用粗放,交通出现拥堵、市政设施落后等,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有的城市建设大广场、大马路、大办公楼、大生态花园,脱离了我国土地资源紧张、人均耕地少的实际,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有的地方把城镇化等同于发展房地产,大规模卖地,重视修路盖楼,忽视社区生活设施配套。有的重视地上城市形象,重视看得见的物质建筑,忽视地下管网配套和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精神建设。在城市建设中没有充分考虑公共交通体系的建设,尤其是在大城市中没有重视立体交通的发展,市政设施的配套,导致交通严重拥堵,市政设施无法满足的现象普遍出现,所面临的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等问题的压力,不仅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也高于与我们水平相同的发展中国家。

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对于我国城镇发展来讲,最大的挑战是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因此,我国在选择城镇化模式时,不能走大规模蔓延式的发展道路,应根据城镇化的发展规律和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状况,走节约土地、水、矿产、能源资源的城镇化道路。而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人口与产业合理集聚,必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城镇、低碳型城镇和紧凑型城镇,大力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提高城镇资源利用效率。在城区布局上,要提高土地、空间的集约利用水平,促使各种功能之间的有机衔接,鼓励公共交通工具的发展,加强土地利用的混合功能,保护开放空间和创造舒适的环境。在城镇建设中,既要防止摊大饼和完全是高楼林立,也要防止低密度和布局分散。尤其是反对在还没有达到规模经济的时候,就盲目“摊大饼”,匆忙发展卫星城或者组团型城市。要实现产业园区与城区的互动和融合,根据园区特色合理确定是采取“重合”、“相邻”还是“相近”的布局,防止出现“似城非城,似乡非乡”的“灰色区域”。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后,许多城市人口移居到郊区,城市空间结构由最初的紧凑和密集型向多个中心分散型转变。低密度的蔓延式扩展带来大量森林、农田、绿地被占用,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通勤时间越来越长,能源消耗大量增加,商业服务、文化教育等设施难以配套,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开始意识到低密度城市空间布局所带来的问题,提出了“精明增长”(SmartGrowth)的概念。其主要内容包括强调空间紧凑,用足城市存量空间,减少盲目扩张。要确立新的城市生态观,实行绿色发展战略,推行绿色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建立绿色考核指标体系,构建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城镇、生态园区、生态企业和生态产业体系。

(五)坚持走科学运用行政力量的城镇化道路

充分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推进城镇化的经验教训,是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赶超的最重要手段之一。虽然城镇化先行一步的国家或地区,都不同程度地运用行政力量调控城镇发展,有的国家或地区如日本、法国、韩国等,通过运用政府力量推进城镇发展,取得了显著效果,但这些国家的发展环境、体制机制、资源条件与我国存在着很大差距,不能简单地照单全收,必须根据我国的实际进行取舍。从各地区实践看,政府应当在以下方面有所作为。

一是重视对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指导。新型城镇化是全面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必须有超前的规划进行引导和指导。十就要求城镇化必须“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由于参与城镇建设的一般市场主体不可能去考虑城镇的总体发展和长远发展,因此,只有政府全面地介入到规划环节,通过编制规划和指导规划的实施,才有可能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依据。美国虽然是一个极力推崇市场作用的国家,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府对城市发展规划进行了较大调整,小城镇发展规划强调功能定位的个性化,对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予以合理布局,每一分区的规划又必须服从该城镇发展总体规划,同时还要与州、地区性总体规划和交通规划相衔接、相配套。无论是小城镇发展总体规划还是分区规划,都从长远出发,对公共设施的服务能力留有充分发展余地,并对以后需要重修、扩建的项目也在规划中一并考虑。此外,小城镇发展规划的法律约束性极强,不会因人为因素随意改变和调整。日本在城镇化过程中非常注重城市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政府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出现的不同问题,具体安排规划目标,再把规划目标化解为实施项目,由相关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16〕目前,我国许多地方的规划编制已经从城市自身建设规划,扩大到城市与周边乡镇甚至村的规划,从城镇建设本身,扩大到土地利用规划、交通建设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就业规划等。考虑到本轮的城市建设,将基本奠定城市发展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功能,为防止建了又拆,预防城市病出现等问题,必须在规划上就要有所超前,在城市功能上、人口和产业布局上、各种功能的配合上、生态环境的优化上、与周边城市的协调上以及城乡关系上,都要进行科学全面的规划,并且严格按照规划实施。政府主导、大范围规划、整体推动可能将是我国城镇化与其他国家的最大差别。

二是合理运用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新型城镇化不可能完全建立在市场作用的基础上。市场机制遵循价值规律,它刺激城镇发展主体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利益,并且这种经济利益还更多地表现在短期。而对于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对于帮助低收入农民转为市民,对于具有长远经济效益的基础设施投资等问题,市场机制就显得无能为力,需要政府的介入。政府在统筹资源利用、向关系全局和长远利益的市政设施投资、努力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信息网络和智能城市、防止交通拥堵、提供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等方面,起着引导、支撑、辅助作用。

三是走依靠创新驱动的城镇化道路。当前的城镇化已经不是简单地满足一般生产生活需要,而是要面向现代化甚至国际化的要求,构建适应现代经济、现代生活的功能。因此,在推进城镇化的建设中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的作用,大量运用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型建材技术、城市智能技术,建立更加具有活力的体制机制,将贯穿于城镇化全过程。近期要加快土地制度、投融资制度改革,形成促进城镇集约发展的新机制,让拥有土地所有权的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破除教育、医疗、就业方面存在的二元结构,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初步考虑建立小城市试点镇用地指标单列制度。

〔参考文献〕

〔1〕孙韩,刘爱华.世界城镇化发展模式比较及启示〔n〕.安徽日报,2013-05-06.

〔2〕薛风平.实施全域统筹战略推动城镇化发展〔n〕.青岛日报,2013-02-15.

〔3〕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区域规划与评估专题研究组.城镇化模式国际比较与中国探索〔n〕.上海证券报,2013-03-05.

〔4〕崔援民,刘金霞.中外城市化模式比较与我国城市化道路选择〔J〕.河北学刊,1999,(4).

〔5〕辜胜阻,李正友.中国自下而上城镇化的制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1998,(3);刘传江,中国自下而上城市化发展的制度潜力与创新〔J〕.城市问题,1998,(3).

〔6〕任太增,李敏.中国粗放型城市化道路原因探析〔J〕.现代城市研究,2006,(3).

〔7〕仇保兴.国外模式与中国城镇化道路选择〔J〕.城市规划通讯,2005,(13).

〔8〕国内城镇化主要发展模式〔n〕.烟台日报,2013-03-21.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57.

〔10〕〔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56-57

〔1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1972.763.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2.336.

〔14〕沧南,范湘涛.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城镇化工作思路篇5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城镇化;问题;解决路径

党的十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2013年7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在广西主持召开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时强调,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针对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如何寻求解决路径,促进城镇化的良性发展,必须牢牢扣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穿整个城镇化的探索和发展过程。总的来说,就是在发展城镇化的过程中关注城市与农村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资源与人自己的和谐,即在城镇化过程中处理好发展城市带动农村,处理好城市人身份转化过程中新城市人和老城市人间的关系,处理好有限资源与人无限需求之间的关系。

一、目前我国城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土地资源利用问题。土地资源利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闲置与过度开发现象并存,即城镇周边及乡村地区的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存在大量闲置或过度开发等两端现象;二是在征地补偿问题上,工作仍有待进一步改进,目前土地补偿形式多表现为住房配置、提供补偿金等一次性补偿,而在就业安置等长期性发展补偿则做的不够;三是失地农民问题,失地农民的后期生活保障、后期就业安置方面的状况不够理想,农转非群体的养老保障在今后可能迎来较大挑战。

(二)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原有项目养护推进重视不够,二是新建项目作用发挥有待落实。具体而言,政府相关部门报告多突出和强调基础设施方面的新建项目和成绩,少反馈和深究以往项目工程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这种重开拓轻夯实、强调个人政绩等的不良工作作风,不符合城镇化建设规划性、长期性的客观要求。当地政府虽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所投入,但在广泛宣传和切实落实设施作用方面的工作仍有待加强。

(三)社会保障问题。城镇化过程中的社会保障问题集中体现在医疗、就业、养老几大方面。具体而言,目前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的医疗问题有较好的保障,其他地区医疗问题仍是制约居民生活的大问题,农村看病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农民就业问题仍是制约发展城镇化发展的一大问题,农民的就业靠当地政府提高就业岗位的相对较少,大多数农民就业主要依靠亲戚朋友介绍、自己找、中介机构介绍等途径解决。;此外养老问题也日益凸显,后期生活保障如何跟进问题仍有待进一步解决。

(四)城镇化马太效应。城镇化过程中人口与资源的积聚,造成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马太效应,即城镇化程度越高,聚集人口就相应越多,所占有资源就越多,反之城镇化程度越低,聚集人口就相应越少,所分配资源就相应减少。城镇化程度低的地区长期依附于城镇化程度高的地区的客观现象,对全国范围内兴起城镇化建设造成较大阻碍。这种人口、资源优势积聚的城镇化马太效应,使得其他城镇化起步晚的地区,在招商引资、人才引进等方面工作上困难加大。如何针对这一现象,解决建设资金困境,人才储备难题是城镇化后起地区面临的普遍问题。

(五)城镇文化建设。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重点是为民服务。但在现实中,农民被城镇化问题日益突出。物质的城镇化可以在短期内完成,但人的城镇化过程则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角色转变过程,这要求相应的生活行为方式、思想意识观念的逐步转变。农民“被上楼”作为追求城镇化速度的一个不良现象,应引起重视。此外,城镇化建设传统的大拆大建模式,对物质文化遗产的造成不同程度破坏。如何在、促进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兼顾文物保护和改进人们生活条件的双方利益问题是值得长期探讨的问题。

二、可持续发展视野下城镇化问题的解决路径探析

(一)转换发展思路,运用逆向思维。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贯彻,一大特点还在于其创新,有所破有所立。其中逆向思维,转换发展思路,是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的一大具体表现。具体来说,城镇化过程中,不能走传统的老路,不能简单套用发达国家、发达地区的经验和发展模式,而应该切实的结合当地实际,分析自身城镇化过程中的发展优势与劣势,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路子。

(二)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明确城镇化发展的目的在于是人们的生活更美好,使人类社会能够良性发展。本着这一目的,对比当下严重的环境问题,道德滑坡等现象,如何坚持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以人民大众为本,是关系到城镇化发展的核心问题。为此,在发展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倾听民意,要借鉴经验,更要吸取教训,有所区别的有所重点的发展城镇化,从而在真正意义上达到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人的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城镇建设,保留文化传统。以往镇城镇化过程中大拆大建的传统发展模式,对传统文化和人文风情造成的破坏受人诟病,因而,为了规避建设中大刀阔斧带来的负面效应,要合理的处理好建设与保留之间的关系。具体的方法有,一是积极引进民间资本,推广整体打包建设,这里主张的是借鉴欧洲古堡的模式,通过较为低廉的价格卖给优质买家,但是附加较为苛刻的管理、维护和运营条件来保证古物能得到妥善的保护;二是重视文化软件的保护,打造一体化的城镇保护建设模式,当地政府民众加强认识,支持鼓励传统民俗的组织与发扬,将历史文化元素融合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之中,使得硬件软件同步开发和保护。

参考文献

[1]伍江.中国特色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问题与思考[J].未来城市,2010(25).

[2]伍江.上海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若干问题思考[J].时代建筑,2009(6).

城镇化工作思路篇6

我们组织召开全区城镇建设工作会议,就是为了及早谋划、提前运筹今年全区的城镇建设工作。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党的届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建设工作会议和区委七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年城镇建设工作,安排部署2004年城镇建设工作任务,动员广大干部职工团结奋斗,开拓进取,全面加快九原城镇建设步伐,推动全区的城镇建设事业进入新阶段,推进城镇化进程。

下面,我讲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年城建工作简要回顾

年是我区不断总结经验,拓展思路,城建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以建设“园林城、环保城、卫生城”为目标,大力实施“东治西改、南延北扩”战略,克服各种困难,完成了全年城建工作各项任务,城区建设的档次和品味得到进一步提升,市容市貌发生了新的改观,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更为优化。

——各项工程项目进展顺利。年,通过招商引资、政府投资、社会集资等多种方式,共筹资6568万元,组织实施了十大工程项目。开发建设我区第一个集休闲、健身、娱乐、观光为一体的公园——哈屯高勒公园,年组织实施了一期工程,投资500万元,完成了土建、硬化工程,完成了一期工程计划投资和工程总量的50%;引资2900万元,新建5.7万m2的锦湖花园和富康花园住宅小区,两个住宅小区的整体规划和单体设计均达到包头市住宅建设先进水平;引资1700万元,建成我区第一个“餐饮长廊”食品步行街,商铺建设面积1.93万m2,目前该街已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投资80万元,新建占地9240m2的健康小游园,极大地改善了周边群众的生活环境;投资100万元,完成了区劳动力市场新址的装修和搬迁工作,在改善就业服务条件和完善城区功能的同时,为沙河街的整体市容景观增添了新的亮点;九原电力大厦、电信大楼营业大厅、计划生育综合服务大楼等工程也按计划完成。

——市容环境整治力度加大。强化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据统计,年清理沙河镇内各类摊点432处、店外店213处,清理“六乱”368处,拆除不合格广告牌匾344处。沙河街实施了“门前六包”责任制。拆除了沙河镇一小东墙外二层商铺建筑,进行了“拆围透绿”建设。210国道九原区段做为包头市的南出口,进行了重点整治,共投入资金67万元,拆除违章建筑271.4m2,对部分沿路围墙和建筑物进行了整修和粉饰,拆除所有不合格店名牌、广告牌,种花、种草3800m2,完成道路两侧硬化9000m2,清理卫生死角8处,取缔煤炭交易市场1处,清理了店外作业、乱堆乱放和临时摊点。

——园林绿化工作扎实推进。年新增草坪18954m2,共种植各类树木1200余株,其中,健康小游园新增草坪1370m2,宿根花卉4052m2,绿色园区中心广场新增草坪5013m2,万达花园小区新增草坪4500m2,使九原城区的人均绿地面积由2002年的16.1m2提高到19.6m2,提高20.1个百分点。努力拓宽园林绿化工作思路,积极动员企事业单位开展庭院绿化美化工作,建成园林式单位一个,环优单位两个,标兵单位三个,园林甲级单位五个。园林绿化设施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管养,园林绿化水平不断提高。市政基础设施的维护工作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全年对路灯、道路、排水等设施进行了不间断的养护。

——城区卫生状况明显改观。为了提高城区卫生水平,构筑优美、整洁、卫生的市容环境氛围,编制实施了《年九原区市容环境卫生整治方案》,加大了整治力度,提高了整治标准。严格执行道路“五净四无”标准,推行了捆绑式道路清扫保洁权集体拍卖制度,改变“间歇性”清扫保洁,实施“连续性”清扫保洁,建立了“两扫两保”清扫保洁制度。筹措40余万元资金,配置了部分环卫作业机械设备。加强了环卫二级清运工作,切实开展了密闭式中转,机械化作业。“非典”期间,对沙河镇地区卫生进行了全面彻底的清理整顿,为取得防非工作的阶段性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年清理卫生“死角”60余处,清运垃圾2.8万吨,掩埋垃圾6000m2,基本上做到了保洁状况通年“一个样”。

——城区供水状况有效改善。随着城区的发展,原有的供水管网图已不能准确的反映我区实际情况,年绘制完成了新的供水管网图,为今后的供水管理、维修及城市规划提供了科学、详实的依据;筹资120万元完成了两眼水源井和管网配套工程,有效缓解了目前水源紧缺问题,降低了购水成本;积极争取资金650万元,完成了绿色园区供水主管线铺装工程;“非典”时期,对水塔、蓄水池防护设施进行了改造,提高了供水安全防护水平。

——小区物业管理逐步规范。按照政府指导,社会监督,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方式,九原花园小区和万达花园小区物业管理制度逐步完善、规范,小区内环境优美,秩序井然,社会治安状况良好,人文环境与物质环境和谐,安定祥和的氛围和文明向上的风气与日俱增。九原花园小区被评为自治区级物业管理示范小区,并正在申报部级物业管理示范小区。黄金小区物业管理推向市场的前期工作已经完成,具体管理方案和运行效益分析已经提出,待公开竞标后推向市场。

——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小城镇规划调整工作加快,完成了麻池、兴胜等五个中心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小城镇建设投入稳步增加,小城镇综合服务功能逐步增强,镇容镇貌有所改观。全面加快以甲尔坝为代表的中心集镇建设,增强了聚集和辐射功能,对全区小城镇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乡村公路建设有力推进,继2000年乡乡通水泥(油)路工程之后,去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有关各部门的帮助下,全区投入7000万元,修建96公里、40条水泥(油)路,新增通水泥(油)路的行政村44个,使我区通水泥(油)路的行政村总数达到109个,比例达93%。我区在自治区率先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油)路。

一年来,全区城镇建设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是明显的。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正确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各项决策的结果,是区几大班子高度重视的结果,是各部门、各单位通力合作的结果,是全区建设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团结拼搏的结果。全区城镇建设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不仅为全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全区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向所有参与、关心、支持九原区城建事业的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我区城建事业仅仅处于起步阶段,还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存在着不少困难、矛盾和问题。一是城镇发展建设步伐相对缓慢,与快速发展的经济不相协调,城镇功能很不完善,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必将产生制约作用;二是城镇建设任务重、项目多与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城镇基础设施薄弱、滞后,历史欠帐太多,远不能满足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三是市政公用设施市场化进程缓慢,建设管理体制改革任务还很繁重;四是思想认识中还不同程度的存在重眼前、轻长远,重建设、轻规划和管理的问题;五是筹资渠道不畅,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尚未从根本上形成,特别是小城镇建设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六是城区管理体制需进一步理顺,部门之间仍存在职能交叉。所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在实际工作中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2004年工作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2004年是包头市新一轮城市建设高峰年,也是我区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进程不同寻常的发展建设年。2005年,自治区两个文明经验交流现场会在包召开,做好今年的城镇建设工作对于提升九原区的对外形象,增强招商引资的吸附能力和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城镇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届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建设工作会议和区委七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围绕一个“目标”,强化一个“理念”,抓住三个“重点”,坚持三个“结合”,实现两个“提高”,即围绕创建“园林城、环保城、卫生城”这一目标,强化经营城镇的理念,抓住城镇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标志性工程建设三个重点,坚持旧区改造与新区建设相结合,城区建设与集镇建设相结合,城镇建设与加强管理相结合,初步形成城区与集镇布局合理、功能互补、各具特色、联动发展的城镇建设新格局,实现城区与重点集镇综合服务功能的提高,承载、幅射、带动能力的提高。

2004年,要通过政府投资、招商引资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使全区城镇建设投入资金不低于3亿元。城区建设工作的主要任务是:高质量地完成九原城区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把好规划的评审关,确保规划的科学性、超前性、合理性,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指导性。要编制全区的小城镇建设体系规划,这个规划要考虑中心镇、中心村的合理布局问题,看是否有利于基础设施共享,是否有利于生产要素集聚,还要考虑和周边旗县区小城镇的衔接问题。加大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按照“先地下、后地上、一步到位”的原则,组织建设一批水、电、暖等管网与道路配套的基础设施工程,全面提升城区的基础设施水平。东北组团新建“三横二纵”6.5km道路,东南组团新建改造“二横三纵一环”16km道路。通过改造建设,形成主次分明,内外沟通的道路网络系统。加大园林绿化建设力度。按照东北组团新区规划,新建2.4万m2广场;新建占地30万m2的建设路林带广场;续建完成占地22.7万m2的哈屯高勒公园。构筑城区整体绿化框架,为创建园林城打下坚实的基础。打造标志性建筑精品。组织实施四个重点工程项目:拆除金恒大厦“烂尾楼”,新建15层2万m2朝聚眼科医院大厦;引进包头医学院在东北组团建设占地500亩的新大学;以土地置换的形式,招商筹建10层2万m2的戎王大厦;拆迁改造果园街坊,引资新建五星级建国饭店。加快东南组团的拆迁改造步伐。一方面要盘活原有分散办公用地和房产资源;一方面运用引资开发的办法,拆迁改造花园路1号、太原路2号、育才路5号、9号4个街坊,新建2个住宅小区,新增住宅面积约15万m2。投资3500万元,组织新上集中供热二期工程,取缔所有分散供暖锅炉。

2004年小城镇建设工作的主要任务:一是各苏木乡镇都要高起点、高质量、大手笔完成中心集镇的规划工作。规划工作要把握住“公路”和“大项目”,两个“利好”点,围绕公路和大项目去做规划,同时要与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相结合。(一会儿,建伟副区长要代表区委、政府与各苏木乡镇和工业园区签订建设工作责任状)二是全面落实建设工作责任状中的各项小城镇建设项目,特别是要抓好兴胜住宅小区、麻池镇和钢铁稀土工业园区集中供水、新城村商业街、甲尔坝中心集镇四期等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重大工程项目。在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中,要坚持两个原则,实现三个结合,即: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建管并重、重在建设的原则,努力实现城镇建设与繁荣经济相结合,突出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眼前需要与长远发展相结合,景观效果与体现功能相结合,使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

为确保完成上述工作任务,2004年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提高认识,增强加快城镇建设的紧迫感

一是强化城镇建设意识。城镇化是衡量经济发展档次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要努力提高对城镇建设的思想认识,坚决摒弃落后、保守的思想意识,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要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居民的城镇意识,培养其文明习惯,使城市文明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居民的内在品质,从而成为自觉维护城镇形象的文明居民。

二是强化规划意识。规划是城镇建设的基础和依据,对城镇建设与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调控作用。对九原区来讲,在城镇规划制定和实施上,必须符合包头市城市总体规划要求,不能随意降低规划标准,背离规划基本意图。在规划中,要舍得投入,要慎之又慎,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要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避免规划的随意性,充分凸现规划的各种功能。

三是强化管理意识。保持城镇各项公共设施完善并具有良好的运营效果,保证城镇的良好秩`序,都离不开管理。一个城镇的发展过程,规划、建设、管理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管理是贯穿始终的。随着城镇建设的不断推进,管理任务将越来越重,城区管理体制要适应发展要求,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四是强化环保意识。要大胆探索城镇建设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的新路子,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今年我区要积极贯彻《包头市环境保护条例》,建设烟控区、发展无煤区,重点加强城区餐饮等服务业设施的治理改造,确保城区居住环境质量;小城镇规划时要充分考虑环保问题,要进行规划环评,科学合理地划分功能区,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要坚决予以关停。

(二)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力度,增强城镇建设活力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像经营企业那样运作城镇建设,以业主管理的身份将城镇的土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资本推向市场,逐步走出一条城市建设市场化、资金筹措多元化、资源利用商品化的融资新路子。

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盘活土地存量资产。建立和完善土地利用宏观调控机制。城镇建设用地要加强宏观调控,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统一管理。要加大违章建筑的查处力度,对城区和集镇规划范围内的闲置土地进行清理整顿。严格限制分散宅基地的审批,有条件的地区可推行小城镇房地产综合开发。要合理控制土地供应量,经营性用地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等方式进行供地,以提高土地收益,为城镇建设创造财富,避免出现规划建设跟着开发商走的被动局面。土地收益要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

拓宽城建投融资渠道。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建立政府投入、金融信贷、吸引社会资金相结合的多元化融资体制。依照经营城镇的思路,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舍小利,求大利,敢于让利,形成势差,引入竞争机制,吸引各种资本以合法形式参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和经营。可根据现实状况,采取Bt、Bot等多种方式建设城镇项目,最终形成“政府引资、社会集资、企业筹资、银行贷资、全面开发、滚动发展”的城建资金筹措新途径。

今年要积极向自治区和包头市两级争取城镇建设项目和资金,区财政也要加大对城镇建设工作的投入力度,集中财力办大事,突出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集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所产生的税收要返还所属苏木乡镇,同时按照项目实施情况采取以奖代拨的形式,对集镇建设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

(三)深化城镇管理机制改革

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不断完善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一方面要有一股“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为企业和投资者搞好服务;另一方面还要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加大执法力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决不姑息迁就。要充分发挥以建设局为主体,国土、工商、环保、卫生等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综合执法队伍的作用,进一步理顺关系、协调配合。

要进一步推进城建公用事业改革。供水、公卫等公用事业要按照“投资多元化、运营市场化、管理科学化、发展产业化”的基本思路,逐步变为公司化管理,把经营行为推向市场,实现自负盈亏,滚动发展。

要切实加强市容景观和环境卫生日常管理工作。坚决清理整顿店外店,乱堆乱放等“六乱”现象和占道经营的违法违章行为;加大210国道、建设路九原区段、沙河街等道路以及四大出口的治理整顿工作,组建苏木乡镇城监中队,使城区的监察管理工作延伸到乡镇;继续实行“两扫两保”等清扫保洁制度,把九原城区建成“无卫生死角”城区和卫生状况“通年一个样”城区。

改革与城建不相配套的政策。各有关部门要依据国家在西部开发中的倾斜政策,结合我们的实际,制定出台一些关于土地、投资和管理等方面的奖励和优惠政策,为引人才、引项目、引资金创造良好的软环境。有条件、有能力的话,还要不遗余力地向上争取更加优惠的政策。

加强建筑市场的管理。今年的建设项目特别是基础设施项目多,工程质量是百年大计,对重点项目实行五项制度,即工程项目公开招标制、项目法人责任制、质量体系监督制、建设小组廉政反腐制、工程质量终身制,切实加强各项工程管理。把建设市场交易行为全部纳入有形市场,增强建设市场的开放度和透明度。对造成工程质量事故的责任人要按有关规定坚决予以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要追究法律责任。

按照上三级的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年我区积极开展了工程款及农民工工资的清欠工作,共清欠工程款及农民工工资278万元,占总欠款的6%,今年还要继续加大清欠工作力度,按国务院要求争取三年内把清欠工作完成。今年,在组织新的城建项目时,既要保证按计划完成各项任务,又要避免新的拖欠发生。

(四)加强领导,为推动城镇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区里成立了以区委奇书记为组长的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城镇建设工作的统一指导、协调,监督检查政策落实和责任目标完成情况,协调解决城镇建设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保证城镇发展建设目标如期实现。今年,要建立城镇建设工作目标责任制度,并把此项工作列入领导干部实绩考核范围,做为考核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和依据。

要建立完善监督机制。邀请区人大、政协今年对城镇重大建设项目至少视察一次,充分发挥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的作用。推行城区规划、建设公示制度,聘请若干名城市建设与管理义务监督员,发挥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

要坚持各部门齐抓共管。城建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各苏木乡镇和有关部门,要从自身工作的角度,牢固树立全局意识和长远发展意识,高度重视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要有不畏艰难、奋发向上的勇气,敢为人先、不甘落后的精神,确立城建事业全区一盘棋的思想,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形成合力,为推动我区的城建事业,创造秀美的新九原发挥应有的作用

城镇化工作思路篇7

加快“两化”互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加速器,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增长极;工业化以城镇化为基础动力,城镇化又反作用于工业化;工业化是近现代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城镇化则是近现代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它们是相互联系、协调共生的。当前,“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仍然是四川最大的省情,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初级阶段特征更为明显仍然是四川最大的实际,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仍然是四川最大的问题。因此,新型工业化理当是四川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新型城镇化理当是四川社会发展的主动力,加快“两化”互动和实现“双加速”,既为新型工业化创造条件,也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支撑,是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加快“两化”互动是建设经济发展高地和经济强省的现实需求。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经济强省的关键在于“两化”互动,路径是“一主三化三加强”,核心在工业化和城镇化互动,带动农业产业化,实现“三化”联动。因此,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目标,加快“两化”互动,前提在把基础做实,加快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配套建设好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根本在把产业做强,着力调优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全面增强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重点在把城市做大,以区域中心城市为依托,以城市群发展为主体形态,优先发展大中城市,集约发展小城镇,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加快“两化”互动必须认清四川的省情和实际。2010年我省工业化率达到43.4%,超过全国同期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到40.3%,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增速。但从工业化进程看,四川工业水平仍较落后,区域发展不平衡,与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的成都经济区相比,川西北地区还处于向工业化初期过渡阶段。从城镇化进程看,我省城市数量偏少、小城镇偏多,而全省小城镇密度大大高于全国水平,同时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滞后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因此,四川必须走出一条创新驱动、绿色低碳、高端切入、临界加速和开放合作的工业发展路径,“两化”互动对于四川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尤为紧迫和重要。

加快“两化”互动必须坚持辩证思维和创新思路。加快“两化”互动,理念上更要坚持辩证思维。当前,加快“两化”互动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重大战略部署,以及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加快成渝经济区建设和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发展等一系列战略部署,鼓励西部地区在改革中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省委省政府适时作出了推进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的重大决策,为我省的灾后重建、发展振兴指明了方向。加快“两化”互动,必须坚持思路创新,在观念、体制、科技、文化和措施上大胆创新。归根到底是要真正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走出一条布局科学、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特色鲜明、集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城镇化工作思路篇8

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系列会议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文明、构建和谐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共享和谐和城乡统筹、综合治理原则,以文明城镇、卫生城镇和新农村建设为载体,以城区、干线公路沿线乡镇、旅游镇、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整治村为重点。全民动员、广泛参与,在全市范围广泛实施城乡清洁工程,持续治理城乡环境秩序、交通秩序和经营秩序,有效改变城乡环境面貌,不断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和居民文明素质,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

构建长效城镇管理机制,做到“经营入室、车辆有序、广告规范、地面清洁、交通顺畅”,以良好的城市形象,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满足城乡居民生产生活需要。保持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全省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奖等荣誉,积极创建平安畅通城市,将文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

三、工作重点

在市文明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动员全市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重点实施城乡清洁四大工程:

1.市场工程:综合治理城镇主干道、过境公路出店经营,规范流动经营、占道经营。强化专业市场、集贸市场、农贸市场场外经营管理,规范场内经营秩序。

2.畅通工程。完善交通管理设施,强化交通秩序管理;重点清除城镇主干道、过境公路、旅游道路、公共场所乱堆乱放、乱搭乱建;各城镇、旅游景区施划停车泊位,建设公共停车场,治理乱停乱靠。

3.净化工程。重点治理居住小区、城乡结合部、车站码头广场等公共场所、主要旅游景点景区、旅游道路沿线、医院、学校、单位庭院等环境卫生,清除积存垃圾和卫生死角,配套环卫设施。实施村庄改水、改厨、改厕、改圈等工程。

4.绿化工程。重点开展城镇绿化建设,开展村庄及路边、渠边、沟边绿化,广泛开展封山育林、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活动。

四、实施步骤

城乡清洁工程是长期性工作,今年用9个月时间,分4个阶段:

1.宣传发动阶段(4月)。组织城管部门、新闻单位、乡镇场(街办、管理区)进行全方位宣传,重点宣传有关城乡清洁工程目的、意义,争取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支持和配合。各地广泛开展城乡绿化建设。

2.集中治理阶段(4月10日——5月31日)。4月10日至30日,在深入宣传的同时,城区深入开展城市净化活动,大力实施城市绿化工程;胡集、冷水、文集、九里、东桥等乡镇率先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治理。5月,其他乡镇、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整治村全面开展村容镇貌综合治理,重点整治脏乱差。

3.专项治理阶段(6月——11月)。针对城乡清洁工程中突出问题逐一进行专项整治,按照疏堵结合、建管并重、标本兼治的原则,专项治理占道经营、占道经营、场外经营、乱停乱靠、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排污水、公路打场晒粮等问题。

4.检查验收阶段(12月)。进行三大工程实施效果检查验收。

五、工作措施

1.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实施城乡清洁工程,是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迫切要求,是改善形象、提升城市品位的必然选择,是发展城乡经济、建设文明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市城乡环境有一定改观,但与周边县市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各地各单位务必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牢固树立环境出生产力的观念,始终把城乡清洁工程置于重要位置,真抓实干,奋力拼搏,为改善城乡形象作贡献。

2.广泛宣传,提高素质。加强市民文明知识、健康知识、法律知识、交通意识和文明常识教育,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市民和门前四包等活动,增强市民参与意识。广播电视、今日等新闻媒介要常年开办专栏,对城乡清洁工程进行深度报道。坚持把知与行统一起来,培养自觉参与城乡清洁工程的良好习惯。通过教育引导、环境熏陶、制度制约、严格管理等措施,着力提高市民素质。

城镇化工作思路篇9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产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F292]

小城镇的蓬勃兴起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小城镇发展已成为推进中国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途径之一。迅速发展起来的小城镇,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城市与农村之间必不可少的桥梁,已经成为农村的经济、文化、教育及社会服务的中心。

一、小城镇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我们国家在城镇规划编制及建设管理方面虽然做了一定的工作,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1、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高。个别乡镇对城镇建设缺乏主体意识,没有切实履行城镇建设主体责任,使城镇建设总体进度缓慢。在小城镇建设中,建制镇政府的主体资格认识不清,思想存在误区,对小城镇建设重视程度不高,工作方法不多,力度不够,存在畏难情绪,这直接影响到集镇快速发展。

2、小城镇的管理方式落后。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小城镇的管理应实行开放式的,全方位的管理。目前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户籍管理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均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大部分余乡镇均没有城镇专业管理队伍,城镇脏、乱、差现象比较突出,缺乏专业化的治理和规范化的管理,绿化、美化工作严重滞后,市容市貌不整洁,群众思想保守,环保意识差,影响了小城镇的形象和对外招商的力度。

3、乡镇企业以及非公有制经济为主的第三产业水平不高、层次较底。目前,部分乡镇企业还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大部分乡镇企业起步晚,投入少,科技含量低,尚处于各自为政,零散经营状态,没有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经济效益;产品多以作坊式、粗加工和原料销售为主,高附加产品,科技含量较高的终端产品少,难以占据市场优势。

4、市场不活跃,经济欠发达。大部分乡镇,目前还存在常规农产品多,特色农产品少;低效益农产品多、高附加值农产品少;一般农产品多,名牌农产品为零的现状问题,而且短期内这种情况较难改变,很难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型优势的转变。信息闭塞、交通不便,资金缺乏也是导致市场经济欠发达,不活跃的重要因素。

二、加快我镇小城镇建设的对策

1、超前规划,分步实施,强化管理。一是进一步完善建设详细规划,实现详细规划零的突破。应树立新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城镇环境质量、营造城镇公共空间作为城镇规划建设的主题,使小城镇建设和新村建设有机结合;城镇基础建设、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确保道路、绿化、给排水三配套,功能、环境、造型三统一,生态、景观、格局三协调,确保城镇规划多年不落后。二是对城镇规划应坚持集中统一管理,严格规划许可制度。要加强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宣传工作,使群众了解本镇的基本发展框架,明确有关法律、法规,配合政府和有关部门,共同进行监督和管理。三要认真做好以城镇治安、市容卫生、交通秩序和流动人口管理为重点的城镇社会综合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城镇管理制度,走城镇管理市场化道路。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城镇环境脏、乱、差综合治理,实现从随机管理到规范管理、从突击治理到长效管理的转变,使城镇成为干净、畅通、明亮、绿化的良好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开展综合整治,既要对进镇农民进行城市文明、法制观念教育,培养塑造合格市民,又要对违法行为给予处理。

2、市场运作,多元融资,提升功能。城镇建设中,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单纯依靠政府投资建设转变为依靠政策,向市场、向社会要资金,广开门路,用活政策,对房地产开发,可采用由开发商或建筑企业带资直接开发、由开发商与企业和有关部门(单位)联合开发、由建筑企业带资替业主开发、由开发商和建筑企业或建筑业主股份合作开发、由政府以土地资产折价入股联合开发等方式,逐步建立起民间资本、国家、集体、外资共同建设小城镇的多元投资体制。一是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城市基础配套费等城建专项资金,应足额征收并严格按收支两条线管理,不得随意减免、坐支、挪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应纳入社会固定资产规划和年度计划,逐年增加城镇建设的投入。同时,应积极争取上级财政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资金。二是盘活城镇基础设施和闲置资产。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和“人民城镇人民建”的思路,打破所有制和地域界限,面向个人、集体、国家、外商经营、有偿使用等多种方式筹措建设资金,逐步建立“投资──回收──积累──再投资”的模式。三是用足用活扶贫搬迁、新农村建设、水利建设、公路建设、退耕还林等行业政策,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最大效益,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

城镇化工作思路篇10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对策;衡阳市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5-0145-04

小城镇是农村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联系城市和乡村的桥梁和纽带。衡阳市作为湖南省的农业大市,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的进程中,通过强化改革,完善政策,小城镇不断地发展壮大,社会、经济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全市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长远的社会性大工程,仅仅凭热情和勇气是不够的,要高质量地建设衡阳的小城镇,尽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大目标,必须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研究与思考。

一、衡阳市小城镇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国家通过实施“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等战略,加大了三农投入,衡阳市小城镇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是小城镇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2009年底全市小城镇达到183个,总人口达428.45万,城镇化水平达41.22%,全市“沿路、沿江、沿边”等三沿地带小城镇凭借交通优势,发展速度加快,对周边区域产生了较强的吸纳、辐射作用。特色城镇不断涌现,各地逐步形成一批工贸型、工矿型、旅游型等小城镇。二是小城镇建设投资不断加大。几年来通过大胆改革,实行股份制、合作制、租赁制等招商引资举措,以产业的观念,市场经济的手段,努力拓宽小城镇投融资渠道,2006―2009年,各县(市)财政直接投入城镇建设资金17.23亿元,通过市场运作、引入竞争机制、进行土地开发、广告权位招标、的士牌照、公益设施命名权拍卖等经营城市资产的方式筹得资金37.82亿元,争取国债资金、国家以奖代补资金达1.55亿元,共计投入资金56.6亿元,使小城镇建设资金紧缺的困难得到缓解,衡阳市的城镇建设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三是小城镇设施水平日益提高。至2009年底,全市建制镇镇区新建街道路面长26.4公里,建成自来水厂9个,启动污水处理厂建设6个,新(改)建农贸市场24个,公厕62座,垃圾站93个,新装路灯6500盏,100%的建制镇实现“四通”:通水、通电、通路、通程控电话。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为小城镇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四是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动力不断加强。近年来,衡阳市所有小城镇依照《城乡规划法》启动了小城镇规划编制工作,至2009年底,全市所有乡镇已编制了总体规划,并正在进一步进行规划的完善。今年,为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根据省里的统一部署,衡阳市启动了村庄布局、整治规划工作,2010年,衡阳市启动了220个村庄布局、整治规划工作,全市乡镇规划、村庄整治规划的编制总体上坚持了城乡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意保护环境和节约用地,使衡阳市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动力不断加强。五是小城镇特色日益明显。衡阳市小城镇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依托自身特点与优势,注重发挥各自产业特色、区域特色、生态特色、建筑特色,不断做大做强,涌现出一批特色鲜明的小城镇。祁东县归阳镇、白地市镇集生物医药、金属冶炼、化工、建材于一体,成为工业门类较为齐全的经济重镇。衡东县新塘镇大力弘扬衡东美食文化,当地的餐饮业发展势头强劲,“吃在新塘”品牌扬名省内外。常宁市庙前镇因地制宜,大力加强庙前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庙前旅游业的发展,使庙前经济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增长。

但是,从全国、全省的范围内来看,与兄弟市州的比较来看,衡阳市还处在相对落后的位置。一是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后续乏力。小城镇发展需要建设交通、道路、供电、通信、供排水、市场、绿化和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衡阳市大多数小城镇财力薄弱,有的乡镇负债运营,对小城镇投入缺口较大,社会资金投入潜力还没有被充分激发出来,基础设施建设后续乏力。二是整体规模不大,集聚效应没有形成。衡阳市的小城镇多数规模很小,全市人口超过2万人的城镇只有8个,很多乡镇镇区人口不超过5000人,镇域面积不超过2平方公里,规模偏小,人气不足,导致集聚与辐射力不强,资金、物资、人才都无法汇集,制约了镇区经济的发展。三是经济实力较弱,主导产业不强。衡阳市小城镇普遍缺乏主导产业,部级或省级的龙头企业少,现有产业规模不大,实力不强,产品研发能力低,新产品开发少,产品深加工程度不够,由于产业无法壮大,小城镇也无法兴旺,这已成为制约衡阳市小城镇经济发展的瓶颈。四是规划普遍滞后,建设无序现象比较突出。虽然衡阳市许多小城镇正根据上级要求编制建设规划,但规划普遍滞后,已编制完成的规划还是粗线条,缺乏个性和特色;城镇规划建设标准低,且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严重。五是发展不平衡,拖累整体乡镇经济的发展。目前,全市乡镇优势工业企业和特色产业的布局不均匀,优势企业大都集中在基础较好、交通便利的少数乡镇。而一些位置较偏、土地贫瘠的乡镇无论农业产业化或工业发展都相当落后。经济发展较好的乡镇,财税收入较多,乡镇财政较为充裕,但经济欠发达乡镇财政较为紧张,甚至入不敷出。据调查,衡阳市183个农村乡镇,经济欠发展的达40多个,占18%以上,而其GDp占全市乡镇GDp总量比重不到5%。发展的不平衡,严重阻碍了乡镇之间的各项资源的互补,制约了整体乡镇经济的发展。

二、衡阳市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方向

建设小城镇,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宏大的战略,这个系统工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要理清发展方向,科学定位,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向来推进小城镇建设。

(一)小城镇建设必须凸显地方特色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进一步加强对小城镇建设创新工作的指导,在思想上有新突破,在工作上有新方法,在发展上有新方向,花大力气、下大工夫不断提炼“湘楚文明”、“湖湘文化”的文化底蕴,彰显江南城镇建设独特的魅力,同时要因地制宜,善于从本地实际出发,在农业产业化建设、在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在发展农村服务业、在营造农村新环境、在资金筹措、在招商引资等方面不断创新,充分挖掘各乡镇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地理环境、政策环境等方面与众不同的优势,避免出现千城一面、万镇雷同的现象,努力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镇多业”的乡镇经济社会的全新发展格局。

(二)小城镇建设必须整合各项资源

小城镇发展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高度重视对小城镇规划体系的修编完善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两型社会”建设要求,按照“3+5城市群”协调建设的要求,统筹配置城乡资源,完善产业布局,全面推进衡阳市主城区、县城、小城镇、农村的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在充分整合各类资源的基础上,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三)小城镇建设必须激发乡镇整体经济潜力

我们小城镇建设要解决当前面对的困难,必须进行改革创新,激发乡镇整体经济潜力。首先要明晰各乡镇、街道基本发展类型,因地制宜实施分类指导,引导各地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变潜在优势为现实优势,变特色优势为经济优势,要尽快制定出台配套实施细则,突出政策扶持引导,激发乡镇内部活力,促进强乡镇率先发展、中间乡镇整体跨越、薄弱乡镇加速崛起。要通过加快农村土地使用和经营制度改革,完善农村承包土地合同管理,规范承包土地流转行为,积极探索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新途径、新办法,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条件。进一步深化林业分类管理体制改革和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资源开发利用。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改革原有的乡镇财政收支体制,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快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努力化解乡村债务。

三、衡阳市小城镇建设发展目标

在明确小城镇建设发展思路的基础上,我们必须立足于国内外发展的大环境,研究国家宏观发展战略部署,分析衡阳市在全国、全省的地位,从衡阳发展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并结合同周边地区相关城市的竞争力相比较,围绕“城乡一体、特色突出、人口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总方向,定准衡阳小城镇未来二十年的发展目标。一是通过强化中心镇、建制镇的带动功能,特别是围绕“西南云大”经济圈,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镇体系的不断发育和完善,形成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合理的城镇网络。争取到2015年,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45%以上;2020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60%,城镇人口达到450万,全市所建制镇供水普及率达到90%;绿化覆盖率达到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6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到6平方米;污水处理率达到20%;垃圾处理率达到40%。二是以“城乡一体、镇村共建”为目标,突出抓好一批现代化示范村建设,实现镇村的协调发展,相互支撑,不断扩大新农村典型示范片的范围和带头效用,实现由“传统农业小乡村―新农村示范片―新型城镇化小城镇”三步走跨越战略。到2015年,全市实现50%以上的中心村建设成为新型村庄,到2020年,全市实现80%以上的中心村建设成为新型村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三是抓好高速公路、107国道、重要交通干线沿线重点镇的规划建设工作,重点抓好部级、省级和市级建制镇规划建设工作,着力培育和发展矿业型城镇、旅游型城镇、绿色产业型城镇、民族文化型城镇及商贸集散与交通枢纽型城镇的建设。四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确保全市乡镇企业生产总值每年增长15%,2015年全市乡镇企业生产总值力争突破500亿元;到2020年,全市乡镇企业生产总值达到900亿元,乡镇企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乡镇规模工业企业突破800家。

四、衡阳市小城镇建设的关键措施

发展小城镇,是培育衡阳市经济新的增长点的重大举措,是带动全市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也是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由之路,更是实现衡阳市“富民强市”战略目标的客观要求。在有了思路、定位、方法后,更重要的是如何抓落实,主要启动四大“工程”,突出五个“把握”。

(一)启动四大“工程”

1.启动思想大解放工程。实施小城镇建设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成功之路,是深化农村改革,解决农村深层次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其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难度大。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各级党委、政府,特别乡镇一级的领导同志要进行一场关于小城镇建设思想大解放的讨论,同时各级媒体加强宣传与报道,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加快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重大意义,从而增强各级领导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转变观念、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切实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工作纳入重要日程,以此统领农村工作全局。

2.启动乡镇面貌改善工程。在2010年、2011年两年间,全市183个乡镇多渠道筹措资金,分批、分重点地启动乡镇面貌改善工程。一是举全市之力,各乡镇要加大资金筹措力度,投资两亿元,将所有主干线进行道路硬化,道路两边植树种花,美化环境,沿街要安装路灯,使街道亮化。二是投资1亿元,启动管网建设工程。主干线道路两边要铺埋污水管沟,铺设一批自来水管网,接纳道路沿线住户的污水排放,提高供水能力。三是投资1亿元,启动生态治理工程,每个乡镇建设垃圾集中填埋场,有条件的乡镇迅速启动污水处理厂建设,努力建设生态小城镇、绿色小城镇。四是调整电力、通讯线路合理布局工程,改变过去乡镇电力、通讯线路乱搭乱挂的混乱局面。

3.启动乡镇文化建设工程。一是利用国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契机,争取国家、省里的资金投入,吸引社会资金,新建、改建、扩建一批乡镇文化站、图书馆、体育活动中心等文化体育设施。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使各乡镇上下形成人人关心小城镇建设,人人投身小城镇、各方支持参与小城镇建设的浓厚氛围。三是邀请专家进行湖湘文化与小城镇建设的主题演讲活动,通过专家的演讲让湖湘文化深入人心,激发群众投身小城镇建设的热情。

4.启动人才培养工程。一是利用当前发达地区、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加速转型的有利时机,通过多种方式吸引这些地方有经验、有技能、懂管理的人才,充实小城镇建设人才资源队伍;二是围绕乡镇发展的实际与建设的方向、目标,通过办理各种培训班,着力培养乡镇各方面经营能手、专业技能能手,充实乡镇实用人才队伍;三是加大对返乡农民工的培训与指导,帮助他们就业,鼓励他们创业。四是实施乡镇年轻后备干部的选拨与培养工作,让一批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平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从而调动他们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以干事创业来推动小城镇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突出五个“把握”

1.把握衡阳市小城镇建设的重点,抓好中心城镇、交通节点镇、建制镇、专业镇建设。(1)强化中心镇功能建设。以发展经济为先导,重点加快中心镇建设。在全市确定西渡、云集、开云、大浦、归阳、宜阳、哲桥等15个乡镇作为中心镇,市县在资金投入、政策方面予以扶持,把中心镇发展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策源地。(2)大力推进重要交通节点镇建设。将井头、车江、向阳、长江、新塘、白地市、洋泉等20个乡镇作为重要交通节点镇,赋予这些乡镇部分县级经济管理权限,以增强这些城镇的经济活力,使其逐步发育成为有影响,有特色的小城市。(3)稳妥抓好建制镇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界牌、金溪、集兵、演坡、茅市、冠市、花桥、新桥等30个经济基础较好、城乡结合较为密切的建制镇的建设,夯实小城镇建设基础,提升全市小城镇建设整体水平。(4)鼓励专业镇建设。继续鼓励发展已形成专业特色的小城镇发挥专业特色,做大做强,形成良好的口碑,培育10个有核心竞争力的专业特色明显的明星镇。

2.把握衡阳市小城镇建设的要点,科学编制规划,整合各项资源。小城镇规划立足于《城乡规划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两型社会”建设要求,按照“3+5城市群”协调建设的要求,统筹配置城乡资源,完善产业布局,坚持衡阳市主城区、县城、小城镇、农村的协调发展,在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充分整合各类资源的基础上,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规划要进一步完善小城镇总体规划和其他专业规划,努力实现全县城镇总体规划和重要专业规划全覆盖;规划要能在总体上把握,分类上指导衡阳市各个小城镇的总体发展思路和产业布局,明确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3.把握衡阳市小城镇建设的突破口,切实加强对城镇化工程的有效投入,特别是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1)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本着“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主要靠社会资金和民间投资建设城镇的基础设施,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小城镇普通住宅开发、旧城改造和新村建设。(2)通过建立小城镇发展基金,疏通商业银行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渠道,解决小城镇建设资金建设困难的问题。(3)重新明确和界定发改、财政、建设、规划、环保、房产等部门在小城镇建设中的职能定位,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为小城镇建设保驾扩航。

4.把握衡阳市小城镇建设的核心,抓好小城镇综合性改革,激发乡镇经济发展潜力。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才是真办法,我们小城镇建设要解决当前面对的困难,要能够真正实现城乡统筹,又好又快的发展,唯有进行改革创新。(1)结合机构改革,改革小城镇的管理体制,鼓励迁村并镇,发展有潜力的新镇,建设一批有特色的名镇。争取在2020年使中心城镇人口规模平均达到5万;(2)我们要加快农村土地使用和经营制度改革,继续完善农村承包土地合同管理,规范承包土地流转行为,积极探索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新途径、新办法,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条件;(3)进一步深化林业分类管理体制改革和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资源开发利用;(4)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深化对乡镇财税收支的管理,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快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努力化解乡村债务;(5)理顺县(市、区)政府与乡镇政府的关系,原则上能下放给乡镇的管理权限坚决下放,提高乡镇政府发展本地经济的动力,增加小城镇的发展后劲;(6)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建立按居住地划分城乡人口,按职业确定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管理制度,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有序集中。

5.把握衡阳市小城镇建设的中心目标,做大做优乡镇企业,发挥并增强聚集经济和人口的作用。(1)制定扶持政策,放宽准入条件,对投资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推行特殊受理、特简程序、特许登记的“三特”登记办照服务。(2)根据区域市场资源特点,以经济结构调整为指导,发挥比较优势,选准主导产业,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吸引龙头企业和乡镇企业在镇区集中布局。(3)注重企业组织结构的重组改造,鼓励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水平,逐步实现规模经营,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

参考文献:

[1]杜鹰.全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