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关于母亲的作文十篇关于母亲的作文十篇

关于母亲的作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2:48:40

关于母亲的作文篇1

关于母亲的作文600字:感恩母亲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句话让我懂得了要感恩母亲。是妈妈赐予我生命;是妈妈给我无微不至的关心。

妈妈对我很疼爱。每天早晨都很早起来为我准备丰富的早餐,妈妈常说:“早饭一定要吃饱吃好。”记得上期末,我摔伤了头部,妈妈急得眼泪都掉下来了。在妈妈细心呵护下,我康复得很快。想到这里,一股暖流流进我的心田。

妈妈虽然对我很疼爱,但是对我的要求十分严格。如果我书写不工整,妈妈就会给我撕掉并对我说:“学习上来不得半点马虎。”妈妈每天不管有多累,还要全神贯注地给我检查作业。有一次,妈妈回家已经很晚了,妈妈一进屋就说:“快拿作业出来!”“算了吧,妈妈,今天您很累了,再说我还有一道数学题不会做,要是您给我讲了那该有多晚了。”“快拿出来,今天的事情今天做!”听了妈妈这番话,我无可奈何地拿出作业。妈妈思考了一会就对我说:“你过来,我给你讲!”妈妈讲了两三遍我都没有懂,妈妈又换了一种简单的方法,耐心地又给我讲了一遍,我终于懂了。

妈妈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她像一棵大树为我遮风挡雨;她像一盏明灯为我指明方向。妈妈您为我呕心沥血,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个用的人来报答您对我的恩情。请接受我对您深深的感谢:“谢谢您,我的好妈妈!”

关于母亲的作文600字:母爱伟大感恩一直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感恩与同学,感恩与老师,感恩与朋友,感恩与社会。但我最应该感恩的却是我的母亲。

我能够生活在这个美好、精彩的世界里,是因为有妈妈的无私关怀和爱护,是妈妈教会了我人生的第一课,把我的童年生活装扮的精彩无限。下面,我来给大家讲一个我和母亲之间的故事吧!

记得那是一个寒气袭人的大雪天,下午放学回家,我感觉自己轻飘飘的,脚下软绵绵的,头晕眼花浑身无力好像自己在童话世界里,我回家一声不响来到卧室躺在自己的床上。妈妈做好了饭叫我吃饭,一连叫了好几声都没有听到我的回应。她来到卧室看到我躺在床上,脸蛋通红,心疼的问我:“孩子,今天是怎么了,是病了吗?还是同学欺负你了?”妈妈一连问了好半天,我没有搭理妈妈,只是一个劲的呻吟。妈妈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耐心安慰我,时不时用手轻轻摸摸我的额头,拿出体温计给我测了体温喂了药,背起我来到医院,护士拿出了明晃晃的针管准备给我打针。我害怕的哭着哀求妈妈说:“妈妈我没有病,我不想打针”。妈妈严厉的说:“孩子,打了针病会好的快一些”。在护士为我打针的同时,我看到妈妈的眼眶里布满了泪花。但是我却从此记恨上了妈妈,认为妈妈是个无情的人,一点都不关心爱护我。

当我随着年龄的增长上五年级以后,我才真正了解了我的母亲,才真正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因为母爱是最无私的,更是世界上最博大的爱,所以我要感恩母亲。我想这是我的心声,也是我们这群天真浪漫,童真无邪的孩子的心声。

关于母亲的作文600字:母亲的梦我的母亲有一双美丽的眼睛,炯炯有神。有一双小巧的双手,为我默默付出!有一颗宽容的心,纵容我的骄任。有一个美丽的梦!!!

在学校受到了委屈,我定会第一时间赶回家,向母亲述说着我的委屈。母亲总会抚摸着我,用那轻柔的声音安慰我。这时候,我总会抬起头说一声:“哦,不哭了。”便擦干眼泪。母亲总是教育我,只有坚强,才会成功。我知道,在心里母亲有一个梦,在那个梦里,我长大了,再也不是现在的小孩子。在那个梦里,我能自立,会照顾好自己和母亲,能让母亲放心!

记得那一天那一晚,我突然发起了高烧,母亲忙得手忙脚乱,急忙背我去医院,甚至差点滑了一跤。而我当时在医院里大哭,母亲向我述说着这些往事,眼眶里已泛出晶莹的泪光。那时的我,是不是我太不懂事?我每次问母亲,她的梦是什么?母亲总是说,只要你长大就是我在好的梦。

关于母亲的作文篇2

母亲节作文900字篇【1】妈妈给了我无微不至的爱。从我上幼儿园开始,每个周末,妈妈都送我去县城的少年宫练琴,无论刮风下雨,从不间断。

说实在的,起初我很喜欢弹钢琴,觉得学习钢琴新鲜有趣:识五线谱、学乐理知识、练手型、练乐谱……我都练得很带劲。即使有时出错,被老师或是爸爸妈妈批评,我也照样开开心心地练。但是好景不长,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钢琴不再有新鲜感。日复一日地练习手指、练习节奏,我开始觉得枯燥无味了。

我试探着对妈妈说:“妈妈,我不想再学钢琴了。”没想到,妈妈却很坚决地说:“不可以,学什么都不能半途而废。”听了妈妈的话,我知道没有商量的余地了,就很无奈地继续练,但是却因为不努力,一直都没什么进步。妈妈显然很着急,但是我却没放在心上。

一个周末,又到了学钢琴的日子,我故意磨磨蹭蹭,妈妈着急地拿起琴谱,对我说:“快点,再不快点,就赶不上车了。”在车上,我们遇到了一个同是学琴的女孩。她妈妈问我的妈妈:“孩子一年学琴要多少钱啊?”“三千多。”妈妈回答道。“在农村,那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啊!”妈妈没有开口,显然是同意了她的说法。我这才想起来,妈妈自下岗后就一直在打两份零工,那么是否因为我学钢琴而增加了她的压力呢?我看着妈妈,才三十多岁,耳畔就有了银丝,额上也有了皱纹,与妈妈的同龄人相比,妈妈是不是太苍老了?

我想起了那次下雨天,也是学琴的日子。那天的雨可真大,天地间仿佛织起了一道珠帘。出了车站,我想打的到少年宫。妈妈却不肯,说是走着去。她一手撑着伞,一手拉着我,小心翼翼地走在风雨中,伞倾向了我这边,雨水顺着她的发丝流下来,滴在了她的脖子里。我让妈妈把伞往她那边移一点,她说不用。等到了少年宫,她半边衣服都湿透了,后来差点感冒。

想起这一切,我的心头涌上一股内疚之情,是谁一直陪着我练琴?是谁为了我的成长操碎了心?是她,我的妈妈,她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却把对女儿的爱藏在了心底。

“咚咚咚咚”那是我在弹奏钢琴,那雄浑如波涛汹涌的大海的琴声,宛如妈妈无私的爱;那比流淌在石缝里的涓涓溪流还轻柔的琴声是妈妈温柔的叮呼……

母亲节作文900字篇【2】星期天的早晨妈妈叫我起来,说要带我到上海动物园去玩,我听了连滚带爬的从床上起来,准备和妈妈出发,妈妈带我去朝阳车站那时我看到那里的车一班又一班的走了,妈妈没有来过车站平常也很少出门,买票的时候售票员说:“六元一张。”妈妈说:“我买两张。”售票员说:“两张九元。”妈妈觉得很奇怪:一张六元,两张怎么会是九元呢?妈妈就问售票员:“一张还是两张?”问了三遍售票员毫无反应装做没听到,在这时侯妈妈把两张票拿到手就说:“什么态度呀!”售票员用很凶的口气对妈妈说:“你希望我什么态度,以后在我面前不要提态度两个字。”说完妈妈就和售票员吵了起来,看得出来那个售票员对妈妈说的每一句话里都带着很凶的口气,当时我也很生气,想对售票员说:“就凭你刚刚说的话我就可以告你们领导信不信?”但是我没有那个勇气去对她说,只好眼看着妈妈受气。吵完之后妈妈和我坐在那里等检票员叫我们上车,我看见妈妈的眼睛里有一丝泪水,这时不知怎么总感觉我也好想大哭一场,心里不想让妈妈受委屈,可是我又没那个勇气去保护妈妈。

我们坐大巴车,坐地铁,终于到了动物园,我满头大汗妈妈看我满脸都是汗,赶紧去买了两根冰棒,妈妈看我很喜欢吃冰棒刚咬了一口就说:“我不想吃给你吃。”妈妈知道我是一个不浪费的好孩子,就找了一个借口,我一听心想:这是钱买来的扔了那不是太浪费了吗?我心一急就对妈妈说:“我来吃。”走着走着突然我看到有一大群人在哪,我和妈妈就过去看看,原来有很多人在那里骑马,我就迫不及待的也想骑,妈妈赶紧去买票,骑上马的时候我看见一匹受伤的小马它的腿上全是血,它躺在那里看着爸爸和妈妈在拼命的赚钱。

这时候,我突然想起我的爸爸和妈妈为了工作而疲惫不休的情景,我特别想为他们做点什么,哪怕是他们回来了倒杯茶给他们喝喝,帮他们洗洗脚也可以~

到了中午妈妈买了两根火腿肠我说:“我们一人一根,妈妈用同样的借口骗我,我知道上当了但是那根火腿肠还是被我给吃了。本来我也不想吃的:妈妈说了一句话:“来这里就是要让你吃得饱,玩得好。”玩到下午,我看到妈妈很累的样子,晚上还要上班,我说:“妈妈我们回家吧!”妈妈高兴的说:“好呀!”

回到家根本没有时间躺一会,就带一盒饼干过去上班,妈妈怕我肚子饿把其它的食物留给我吃,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有一句话叫母爱如水,父爱如山。

可见父母赚钱是多么辛苦啊!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回报父母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母亲节作文900字篇【3】母亲的爱像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河,带来的是清澈、是圣洁,是无私的奉献,是春天般的温暖……

我的母亲是个农民,身上所散发的是一个农民所特有的气息。母亲为这个家庭夜以继日、奔波忙碌着,煮饭、洗衣、收拾屋子、田间劳作、甚至监督我们做作业,却从来没有一句怨言,而我只是做了几件家务,就觉得自己已付出了许多。站在纯朴、善良、勤劳的母亲面前,自私的我就像宇宙中的一叶扁舟。

记得有一次,我发烧,可急坏母亲,半夜背着我去村子里的卫生室,由于农村的卫生室晚上根本没有医生值班,母亲就背着我走了十里来路去镇卫生院。镇里的卫生院也无人值班,急得母亲都哭了,迷迷糊糊的我却不知道安慰母亲。这样的生活事例太多了,举不胜举,生活让我们所有天底下的子女都经历或感受着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每当遇到困难,耳边萦绕的总是母亲鼓励的话语,心中荡漾的是母爱的暖流。我感谢母亲那明灯般的指引,给我以强大的力量,给我以无限的勇气,让我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来,自信地面对漫长的道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不知怎的,我渐渐长大,和母亲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仿佛有一堵无形的墙拦在我们的中间。儿时与母亲彼此亲密无间、欢声笑语……这些似乎早已离我而去,消失在九霄云外,我开始冷落母亲的关怀,厌烦母亲的唠叨,甚至不想再受母亲的束缚与限制,我任性妄为,一直愚昧地认为自己长大了,了不起了,可以不再受母亲的束缚与限制。而母亲呢?依然保持着她对我深切的关怀与深深的爱。我和母亲有许多分歧,这大概是所谓的代沟吧!和母亲吵架,这早已是家常便饭,虽然是我的错,可在母亲面前,我不会心甘情愿说“对不起”,所以都是母亲“屈服”于我。我常常会说刺伤母亲的话,母亲笑而不言,但她的心一定在为我这个“傻”女儿的话而滴血。

关于母亲的作文篇3

iheardthat,mother'sdayoriginatedfromancientGreece.inordertohonorthemotheroftheGreekgods-pHea,westartedthefestival.inthefestival,everyonehastosendmothergift,tothankforamotherforyourconcern,parenting,thankmymotherbroughtustothisworld.

mymotherinqingtian,runsasmallshop,sheisjustanordinarymother,butsheissogreatinmyheart.Getsupathalfpastsixinthemorning,themothercooksforme,andthensendmetoschool.Runinandoutduringtheday,themother,busystorethings;intheevening,afterschool,icanalwaysseemymotherquietlywaitingformeattheschoolgate;intheevening,idomyhomeworkinthenightlight,motheralwaysurged,coachingtooneside.everyday,mymotherdidn'tgotobedverylate,reallyhard!

thismother'sday,imustthankmydearmother,givemymotheraspecialgift!wishallmothersoftheworld,ahappyholiday,beautifulforever!

每年五月的第2个星期天,就是母亲节。

听说,母亲节源于古希腊。为了荣耀希腊诸神之母——pHea,大家开始了节庆。在这个节日,每个人都要送母亲礼物,以此感谢母亲对你的关心、养育,感谢母亲把我们带到了这个世界上。

关于母亲的作文篇4

慈母手中线,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的恐惧,报得三春晖?”唐代著名诗人孟郊的几行,活泼生动的表达对母亲的深厚感情和感谢他们的妈妈。

motherloveisgreat,theloveofmymother'smeticulousmothernotonlyintheeverywhereinthelifecare,ofteninquireaftersb.'slife,stilllearningencouragement,begoodatgivingsystematicguidancemotherusuallytellsme,greatandlittlefamousscientistsstudyhardstory,teachmetowanttobeexamplewiththem,learnfromthem,todoaadiligent,civilized,politegoodall-rounddevelopmentofchildrenamothertomelikethespringsunshinebringsmewarmthasinreadingdaughter,ialwayswarnmyselftostudyhard,withexcellentresultstorepayhismother.

母亲的爱是伟大的,生活中处处照顾我母亲的细致的母亲不仅爱,经常询问某人的生活。,还在学习的鼓励,循循善诱的母亲常告诉我,大的和小的著名科学家努力学习的故事,教我要的例子他们,向他们学习,做一一勤奋,文明,礼貌的全面发展的好孩子的母亲给我像春天的阳光带给我温暖如女儿读书,我总是提醒自己要努力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母亲。

todayismother'sday,itisSunday,ichangedthepreviousSundaythehabitofsleep,makeone'swaynoiselesslytogroundup,tookouttwoeggsfromtherefrigerator,andthenimitatethegrandmotherusuallyboiledmethod,inthepotwithwater,litthegasstoveafterthewaterisboiledinboilingwater,tobeattwoeggs,notwhilethetwowhiteovaleggsinapotintheformationofaiturnoffthegas,fromthecabinettookouttwobowls,eachbowlwitheachcontaininganegg,abowlforthegrandmother,abowltothemother.

今天是母亲节,今天是星期日,我改变了上星期日的睡眠习惯,蹑手蹑脚地上,拿出从冰箱里拿两个鸡蛋,然后模仿奶奶通常煮法,在水锅,点燃了煤气炉,水烧开后,放入沸水中打两个鸡蛋,两个白色的椭圆形,而鸡蛋在锅在我关掉瓦斯的形成,从柜拿出两个碗,每碗都包含了一个鸡蛋,一碗一碗的祖母,母亲。

关于母亲的作文篇5

的教育方法是中国传统母教文化的精华所在。弘扬母教文化,有助于强化母亲意识,使女性乐于做母亲;有助于提升母教质量,让女性成为合格母亲;有助于培养健康个体,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关键词]母教文化;精髓;当代价值。

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生存环境中,孕育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类型。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经过不断创造与积累,形成了自己博大精深、丰富璀璨的传统文化,母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母教文化的内涵阐释。

母教文化是关于母亲教育的文化。目前,我国学者对“母亲教育”的界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母亲的教育”,认为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教师,承担着教养子女的重任;二是“教育母亲”,即通过对母亲实施教育,提高母亲的素质,从而提升母亲的教育质量。母教文化包含的是母亲的教育,是指母亲这一社会群体在抚养教育子女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行为经验等精神文化成果以及与此有关的人文景观等物态文化现象的总和。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和问卷调查等方法,从现实需要的角度对精神层面的“母教文化”进行探讨。

二、中国传统母教文化的精髓。

中国有着悠久的母教传统,历来重视母亲对子女的养育作用,《韩诗外传》卷九说“贤母使子贤也”,说的是贤良的母亲重视教育,使孩子长大成为德才兼备的人。中华民族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贤母名母,她们深明“妇道”,教子有方,培养出众多的杰出人才,充分显示了母亲教育的力量。‘古代华夏女杰中的“周室三母”,可称为中国最早的家庭女教师。据《列女传·母仪传》记载:“三母者,太姜、太任、太姒……君子谓太姜广于德教……太任为能胎教……太姒仁明而有德……颂曰:周室三母,太姜任姒,文武之兴,盖由斯起。

太姒最贤,号曰文母。三姑之德,亦甚大矣!”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孟子的母亲,更是母教文化的典范。中国母亲在长期养育子女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母教文化。

(一)“重德”“勉学”的教育内容。

古代女性被限制在家庭中,承担着“女儿、妻子、母亲”三重角色。“母以子贵”的现实使女性不仅要去创造生命,还要含辛茹苦地去培育这些生命,使他们成为“贵人”以光宗耀祖,显示自身的价值。为此,母亲从小就按“德才兼备”的目标去教育子女,在教育内容上表现出“重德”“勉学”的特点。

“以德为本”,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我国传统母教非常重视对子女“德”的培养,教子为善、诫子勤俭,倡导信实爱人、忠孝仁义,造就出许多仁人志士。“岳母刺字”已家喻户晓,岳母姚氏从小教育儿子“以身许国,报效国家”,还亲自将“精忠报国”四个字刺在儿子背上,使岳飞成为著名的抗金英雄。

“陶母退鱼”也广为流传,据《世说新语》记载:“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母封鲊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陶母湛氏身为女流,却深明大义,见利而不忘义,退回了儿子尽孝的腌鱼,并训导儿子要清白做人,廉洁奉公。陶侃遵循母亲教导,一生清正廉明、勤于政事。

我国传统母教除注重德性培养,还把“勉学”作为教子的重要内容。古代母亲们深知“人之有学也,犹物之有治也”的道理,通过各种方式勉励、鞭策孩子勤奋读书,刻苦学习,锲而不舍,学有所成。孟母仉氏为给孟子创设一个良好的生长学习环境,曾三次迁居。

(二)“说理”“垂范”的教育方法。

我国古代社会奉行的“男尊女卑”思想,特别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的“三从”妇礼,使女性受到各种约束和压制,她们无论是作女儿、妻子还是母亲,都要服从男性。虽然,儿子为了尽孝,不得不听从母亲的管教,母亲教育子女成为理所应当之事。

但是,母亲的性别地位使她们不会也不能像父亲教育那样,主要借助家威和家法,而是较多采用“说理”“垂范”等正面、温和的方式,这样恰恰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我国传统母教善用言传,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寓教于喻,循循善诱,使孩子领悟其中的道理,自觉去践行。孟母“断机教子”已成为天下母亲教育子女的样板故事。孟母看到孟子逃学回家,没有打骂,而是通过“断其织”告诫儿子“: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从母亲的话语中领悟到了深刻的道理,从此发奋勤学,做事有始有终,成为天下之名儒。

“教者必先正己”是古代家训的明理。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贤良之母,正是在日常生活中,用她们自身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言行率先垂范,做出榜样,影响子女发展的。《隋书·郑善果母传》记载“:母恒自纺绩,夜分而寐。善果曰‘:兒封侯开国,位居三品,秩俸幸足,母何自勤如是邪?’答曰:‘呜呼!汝年已长,吾谓汝知天下之理,今闻此言,故犹未也。至于公事,何由济乎?

今此秩俸,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当须散赡六姻,为先君之惠,妻子奈何独擅其利,以为富贵哉!又丝枲纺织,妇人之务,上自王后,下至大夫士妻,各有所制。若堕业者,是为骄逸。吾虽不知礼,其可自败名乎?’”说的是善果官至三品,但是其母崔氏仍坚持每天纺纱织布,夜深才睡,善果不解,其母对儿子说:“你的俸禄是皇上对你祖辈以身殉职的报答,应用以赡养亲属,我们怎可独自享用,作为富贵的资本呢!况且纺线织布,是妇女的本职,我不做这些事,就是骄奢淫逸了。”善果深受母亲良好品行的影响,一生为官清廉不奢。

三、中国传统母教文化的当代价值。

(一)弘扬母教文化,有助于强化母亲意识。

当代女性具有较高的道德文化素质,也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些本应使她们在教养子女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但是,母亲教育并没有引起女性的足够重视,也没有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致使在一些地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母教危机”。现代社会提倡男女平等,女性对社会生活的参与越来越多,有些女性特别是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的年轻女性为了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过分看重自己的职业角色而忽视甚至放弃母亲角色。有些女性虽已成为母亲,但是生而不养或养而不育,孩子出生几个月就丢给老人或保姆照顾,即使把孩子留在身边也因工作压力而无暇顾及。

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全国有66.47%的祖辈照看孙辈。在我们进行的“城市小学生母亲教育现状”调查中,只有35.66%的母亲认为“母亲的重要工作是养育子女”,55.49%的母亲不完全同意这一观点,还有7.51%的母亲持反对态度,由此可见,多数母亲对养育子女的职责认识还不到位。

古代妇女“相夫教子”,心甘情愿地为丈夫和孩子付出自己的一切,精心养育子女,并以此为幸福。我们应该继承这一母教传统,这并不是让女性放弃自我,回归家庭,而是要她们处理好事业与家庭的关系,多一些时间与精力去教育子女,展示更全面的自我。让女性成为母亲,不是自我价值的否定,而是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一种方式。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母教文化,与历史上众多的贤母名母零距离接触,感受其人格魅力,有助于当代女性深刻认识母亲角色的意义,强化母亲意识,自觉承担起母亲的职责,乐于做母亲。

(二)弘扬母教文化,有助于提升母教质量。

在当今社会,不管母亲是否意识到母亲职责,是否乐意承担母亲职责,客观上她们都扮演着子女的主要照顾者和主要教育者的角色。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80.16%的母亲和75.58%的学生认为在家庭中主要由母亲照顾子女,71.31%的母亲和59.74%学生认为在家庭中主要由母亲负责子女的教育。比例如此之高,认识如此相似,表明了母亲在家庭中承担着教养子女的重任。不可否认的是,母亲在培育人才方面确实发挥着独特作用,每个人的生命都毫不例外地由母亲孕育,来到世界上接触到的第一个人也是自己的母亲,在婴幼儿时期任何人都不能替代母亲的作用,体现了母亲教育的唯一性;母亲不仅能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和情感饥饿,还是孩子灵魂的塑造者和人生的引路人,对孩子智能的发展、人格的形成和行为模式的养成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体现了母亲教育的全面性;母亲与孩子血脉相连,息息相关,这种亲子依恋关系使孩子乐于听从母亲的教育,体现了母亲教育的权威性;母亲与孩子朝夕相处,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这种自然的教育方式易于被子女所接受,体现了母亲教育的高效性。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论您在工作岗位的责任多么重大,无论您的工作多么复杂,多么富于创造性,您都要记住:在您家里,还有更重要、更复杂、更细致的工作在等着您,这就是教育孩子。”但是,目前很多母亲还是“自然母亲”,凭着感觉、本能或老辈的经验来养育孩子,缺乏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子方法,存在着“重教不会教”的现象。天津市儿童发展中心针对天津市5000名0-6岁儿童的母亲进行的“母亲教育需求问卷调查”显示,家长普遍缺乏科学教育子女的经验和知识,对母亲教育有需求的有4991名,占被调查人数的99%。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43.43%的母亲认为自己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但效果不佳。59.52%的母亲非常希望、39.95%的母亲希望掌握更多科学的教育知识和方法。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母教文化,能使当代母亲更多了解母教文化的精髓,学习母教经验,掌握有效的育儿和教子方法,提升母教质量,由“自然母亲”成为“合格母亲”“优秀母亲”。

(三)弘扬母教文化,有助于促进家庭和社会和谐。

幸福和谐的家庭,是每个社会人的渴求,也是和谐社会的具体表现。当代女性既要担负社会职责,又要承担家庭事务,还要挑起教育子女和孝敬老人的重担。女性的性别角色决定着她们是家庭的主角,是幸福家园的经营者。她们时时刻刻为子女做榜样,用自己慈爱、贤惠的品德去感染孩子,用自己孝亲敬老、相夫教子的行为去引领孩子。为使子女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母亲尽量展示自己最优秀的方面,回避克服自己的缺点。母亲教育正是在这种自觉与不自觉中感染着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释放出爱与和谐的元素。

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和谐发展的人才,人才的成长由母亲把好第一关,母亲的综合素质与教养方式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如果一个人自幼得到母亲良好的教育,使之将来步入社会成为一个具备良好素质和修养的公民,这是一个家庭的幸事,也是社会的幸事。正如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所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手中。”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母教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尊母、爱母,重视母亲教育的社会风尚,必将造就更多健康的个体,促进家庭的完美和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张涛。列女传译注[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

[2]葛彬。论传统“母训文化”与家庭美德的“爱幼”教育[J]。江西社会科学,1997,(7)。

[3]刘义庆。世说新语[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4]王符。潜夫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5]欧阳永叔。欧阳修全集(附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魏徵。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7]摘自新华网“。丁克家庭”占上海家庭总数的12.4%[n]。中国青年报,2002-12-01.

[8]王艳红。全国有66.47%的祖辈照看孙辈[n]。现代教育报,2001-08-20.

关于母亲的作文篇6

笔者始终十分关注中国女性导演的创作以及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因为中国女性社会与文化地位的提升,中国女性自我意识的不断清醒与自觉,应该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的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近年来影视剧中母亲形象的关注及其母女关系的审视,是本文的聚焦点。近年来,一些重要女性导演的影视作品,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以往较少关注和表现的“母女”关系的视角,塑造了颇具个性及文化意义的“母亲”形象。例如李少红的电视连续剧《大明宫词》,在众多武则天题材中,别出蹊径地首次以武氏和太平的母女关系作为主线架构全剧;她的《橘子红了》也以大妈和秀禾的“母女”关系作为全剧最主要的人物关系之一;而彭小莲的影片《假装没感觉》则着力表现了三代女性的两对母女关系;而她的《美丽上海》中母亲和四个子女的关系,给观众留下印象和思考空间的,也是母女关系。这些作品中的母女关系成了导演感同身受具有深切体验的一次集中的银幕表达。它为女性书写拓展出另一片空间和新的可能,也为我们分析“母亲”形象和母女这一对女性生命中最亲密和重要的同性关系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案例。

而本文选取的另一重要文本,则是杨亚洲导演的电视连续剧《家有九凤》,这不仅因为杨导素以表现女性题材著称,他的“女性平民剧”家喻户晓,脍炙人口,该剧当年收视率创全国第三;更因为他近年的一系列电视剧创作,无论是《空镜子》《浪漫的事》还是《家有九凤》,均一以贯之地聚焦于母女关系,特别是后者,浓墨重彩的展示了一个母亲和九个女儿之间多姿多彩的关系。而且,以上影视剧文本都不约而同地塑造了一种别样的“母亲”形象,她们和传统意义上柔弱温良无助的“慈母”不同,她们常常既是女儿的最可靠的同盟者,又是女儿命运最为关键的制约者和决定者。

女性题材的影视作品,其是否体现自觉的女性意识,不仅可通过异性关系进行反观和彰显,更可在同性关系特别是母女关系的表达与揭示中,得以感悟和反省。美国妇女问题研究专家南希·弗莱迪说得好:“母女关系是女人生活中最重要的关系,诚实地审视这层关系只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好处。”对母女关系的审视和再认识,应该成为女性意识及以此为关照的女性影视作品的重要题旨。

母女之“共生”关系

母亲及其母爱对于我们的性格与人格的生成极其重要。记得拿破仑在谈及自己的经历时曾说过:孩子的命运常常是由其母亲造就的。特别是在我们出生后的最初几年里,母亲的爱,我们和母亲的亲密关系是我们今后自尊心形成的基础,有了它,我们今后可以受益一辈子。诚如美国妇女问题专家南希·佛莱特指出:“和母亲身体的亲密接触对于刚刚离开母亲子宫的婴儿尤其重要。生物学把这种亲密关系称为‘共生’(现象)”。“共生”即一种对亲密者的依赖。南希进一步分析,因为“男孩很早就接受独立自主的训练,而女孩则通过自己和别人的关系来看待自身价值。于是追求共生关系成了女人的生存目标。”这是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特指的、具有独特深度的人性和文化的课题。女人无论是对母亲、对丈夫还是对子女,一辈子都想抓住一个可以依赖的人。这在一些看似有独立自主意识的现代女性身上,也常常并不例外。

彭小莲在《假装没感觉》中塑造的中年母亲(吕丽萍饰),是一个自尊自爱的现代职业女性,她敢于一次又一次勇敢地结束无爱的婚姻,但“娜拉”走后却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回到母亲身边。或许是出于居无定所的无奈,却又不无潜意识的支使。因为母亲和娘家永远是女儿最可靠的后方。然而她对母亲的过于依赖却使之终于未能真正完成一个现代女性精神上的独立与成熟。最终,还是在16岁女儿的坚持下,才终于建立了属于她们自己的家。

无独有偶。《美丽上海》中的大女儿静雯也是和丈夫离异后,带着女儿长期寄住在母亲的家里,和母亲相依为命。尽管彭小莲着意渲染了静雯在经济上的自强自立,然而在精神和人格层面,静雯则同样缺乏独立意志,她对母亲敬畏有加、惟命是从,甚至对自己大学生女儿的管束,也只能最终请出老母亲。静雯基本上也依然处于和母亲的“共生”关系之中。

而李少红的《大明宫祠》则是名副其实地大书特书母女关系的。太平公主幼年时因不愿离开母亲,曾玩假“自杀”来骗回母亲。长大后的太平,倒是继承了母亲我行我素、独立自强的品性。她女扮男装私自出宫,朝廷之上公然抗婚,自由恋爱私定终身,俨然一个皇室叛逆。然而,她却一辈子都始终未能逃脱母亲武则天无处不在的巨掌。母亲对她异乎寻常的“爱”,包裹成“共生”的罗网,最终毁灭了女儿一生的幸福。和平民女子无异,守寡后的公主也最终还是回到了母亲的身边,回到束缚和残害了她一生的“娘家”大明宫。

母亲确实给了我们无尽的爱,然而母亲却始终不肯放手她的爱。女儿长大了,甚至像风筝般要高飞了,然而母亲手中却始终紧紧地拽着风筝的线头。《桔子红了》中秀禾的婚姻甚至就是由死去的母亲留给她的“风筝”在冥冥之中决定的。而《家有九凤》中的母亲也曾发狠说过这样的话:“你们现在一个个像风筝一样想飞了,我看你们飞,等哪天翅膀折了,还是要回到这个家”。果不其然,女儿们最终一个个都回到了母亲身边。母爱,既是女儿永远的依赖和庇荫,也成了一个女人精神上真正“断奶”最难以逾越的一道沟坎。女性的这种依赖性其实在我们还很幼小时就扎下了根,在我们的意识深处始终藏匿着一个脆弱的小女孩。这个小女孩早就在生命之初就和母亲达成了一项默契:绝对不能对母女之间的亲密关系提出任何的怀疑,因为我们从小就害怕失去母亲的爱。诚如南希·弗莱迪一针见血所指出的“女人的这种依赖性就是这样代代相传。它严重地影响和损害了女人生活中所有的亲密关系。……所有的思潮和运动——妇女运动、性解放运动、女性就业、新经济——都无法使我们改变那根深蒂固的依赖性。只要我们继续保持从幼年时期开始就和母亲形成的依赖关系,我们就不可能将自己打造成独立自主的女人。我们最缺乏的不是外部世界的变革,而是内心世界的转变。”女性独立自主意识能否最终生成,除了必须面对主宰社会的父权意识,还必须单枪匹马地坦诚地去面对我们与母亲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共生”关系。

艰难的“分离”

无论是无意识在文本“缝隙”间的流露,还是女性意识的一次自觉反思和书写,我们都从这些影视作品中读到了母女之间的这种“共生”关系及其“女儿”对这种关系的力图突围与“分离”。尽管这种尝试十分艰难甚至并不自觉,但我们还是看到了女性试图在与异性之外的同性的亲密关系中建立起自我主体意识的努力。

这种努力在《大明宫词》中的太平公主身上显露无遗。母后武则天视太平如掌上明珠,对这个她唯一存活的女儿,她有着一种难以言表的补偿心理。武氏清楚地知道自己作为一个女人失去的是什么,于是她把太平作为自己的一个“镜像”,作为一个完整女人的生命延续来深深地爱着。诚如李少红所言,武氏是在太平公主身上“塑造着另一个自己(纯粹的女人)”她对女儿宠爱有加、百依百顺,为她做了任何一个母亲都做不到的事情,就是没有把她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太平自然是要逃离母亲的“自恋”而活出自我来,她是一个敢于和“君临天下”的母亲抗争并力图与之分离并不断追求独立自主的女性。正因为如此,她最终没有成为另一个“武则天”,然而她也最终没有成为她自己。母亲的强大使她一生的逃离最终落网。

《桔子红了》中的秀禾(周迅饰)则在精神上被囚禁更深。除了要面对以“老爷”为标志的男权社会,同时又面对着与两个“母亲”的“共生”关系。生母虽已故,但她的“声音”和意志却时时借着风筝、兰花、灵牌左右着秀禾,生母虽死犹生;而大妈(归亚蕾饰)对秀禾则形同生母。她也把秀禾当作“自恋”的对象。秀禾为了报答大妈的救命之恩,宁愿牺牲自己的爱情也要成全大妈利用她替老爷生育的意愿。然而,外表柔弱的秀禾并不比太平怯懦。她的决意和大妈“分离”,并不像太平般表现在剑拔弩张的分庭抗礼上,而是义无返顾地以生命为代价与大妈达成契约:一旦生下孩子,她便要离开容家。这不仅意味着和父权的“离婚”,也意味着和母亲的“分离”。为此,她牺牲了年轻的生命。李少红系列剧中的女儿形象凄婉而悲壮,而母亲竟是她们悲剧命运的主要制造者之一。

如果说太平和秀禾都是过往时代的女性的话,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些文本中的现代女性。《家有九凤》中的九个女儿,最具个性和光彩的,有过和母亲“分离”史的,只有七凤、八凤和九凤。离家八年去边疆插队的七凤,因未婚先孕回了家。家里容不下她而逼她坠胎,七凤身无分文离家出走。虽然保住了爱情的结晶,却终因生计无着而在姐姐们安排下和一屠夫勉强凑合,生活在母亲的屋檐下。八凤则曾逃离过母女“共生”关系而却又最终心甘情愿地回到这种关系中。八凤从小便是一个胆大包天的“假小子”,什么犯忌干什么。她早早远走高飞,在商海中沉浮。在外面的世界里,八凤感情上当受伤,生意受骗破产,并因涉及一宗商业欺诈案而被通缉。走投无路的她隐姓埋名地独自打拼多年而终于还清了所有债款后,八凤想要回家了。她故意从高楼跳下摔成了残疾,坐着轮椅回到了母亲身边。刑事追究虽被撤消,但八凤却再也不能行走、说话甚至哭和笑。看着这个曾经的“女强人”依偎在母亲怀里听故事,玩弄着幼年时都不碰的布娃娃,我们的心为“女儿”的宿命而哭泣。九凤则是家中的一个“异类”,这个“奶末头”女儿,十来岁了还站在母亲胸前吮奶,母亲对她百般宠爱、惟命是从。九凤聪慧而有个性,活在自我的世界里。她考取了外省的美术学院,成为家里第一个大学生。九凤应该天高任鸟飞,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女性了。可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日,九凤也悄无声息地孤身一人回了家,而电视里正在讨论由她引起的女大学生是否可以同居和未婚先孕。母亲接纳了她,她也留在了母亲身边。

可见,真正独立自主的女性意识的建立,除了要面对外部世界,还必须同时面对和审视我们生命中最重要和最亲密的母女关系。母亲养育和塑造了我们,母亲也始终影响和制约着我们。如何正视和揭示母女“共生”关系对女性精神独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然成为女性创作的一个新课题与新趋势。《美丽上海》中的小女儿(王祖贤饰),早年去国离乡赴美留学,应该是一个经历了欧风美雨洗礼的真正的现代女性。回国探母,也更多的是出于一种责任。然而她最终同样被母亲的精神气势所俘虏,被母亲居高临下的原宥所慑服。母亲临终前,给每个子女馈赠一件“纪念品”,可令人怎么也意想不到的是,她留给小女儿的竟是她早年对父亲的一纸“变节”书:中上小学的小妹曾被迫在一页练习纸上写下过几行和资本家父亲划清界线的文字。母亲也许并无恶意,但这页被保存了几十年留下女儿稚拙笔迹的轻薄的纸片,却彻底摧毁了女儿的精神防线,已经独立的女儿的精神羽翼就这么被轻易地折断了。她流着泪向母亲忏悔自己曾经对于父亲的“不忠”。母亲当然是宽容仁厚的,但女儿对父母的愧疚和灵魂的不安恐怕将伴随着这页小纸片而折磨她一辈子。母亲最终死了,但母亲却永远地“活”在她的心中,支配着她的精神生活。建国以来,我们曾三次讨论过“女人回家”的话题,但那均是聚焦与女性的社会与家庭的双重角色负担。而本文讨论的,则是女人在经历了社会的和家庭的抑或个人情感的挫折后,都自觉不自觉地回到“娘家”,渴求母亲的同情、原谅和支撑,我们幼年时心中的那个“小女孩”又复活了。

我们生命中最重要最亲密的同性关系——母女关系,就是这样千丝万缕、丝丝入扣地影响和制约着我们的精神轨迹。

十分有意思的是,这些作品中的母亲形象均十分的强势。归亚蕾的“母亲”,无论是皇宫龙庭上的武则天,还是旧时深宅大院里的大太太,均居高临下、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强加于人,将“母爱”引向极端和异化;而郑辛遥的“母亲”,则不论在老式石库门,还是在西式花园洋房,都同样是家规严厉、深藏不露、言必行行必果,对女儿的包容仁爱中灌注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精神威慑力;而李明启则在《家有九凤》中演活了一个严厉而慈祥、专横又可爱、无知无识又深明大义的平民母亲,她同样是一个大智若愚、刚柔并济的强势的母亲形象。她们从以往影视剧单调的“慈母”、“苦母”的窠臼中脱颖而出,成为母亲形象中的“铁娘子”和“女强人”。而她们笔下的“女儿”们,尽管性格、经历与命运异彩纷呈,但最终均没有能真正地创建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领域。女人,在毫不犹豫地离开男人之后,甚至已经艰难地实现了和母亲的“分离”之后,最终却都宿命般的重新投入母亲的怀抱。母亲在给了她们庇护的同时,也制约了她们精神的自由飞翔。“只有女人的声音,才会在女人身上产生这样的效果”。挣脱与母亲之间的精神“共生”,实现女性个体的真正独立,是我们建立起更加健康与健全的女性意识所要面临的又一新的重要课题。

为父权所建构的“母亲”

“女性如果要向前迈进,将焦点放在‘母性’上非常重要”。为什么母亲及其母亲的标志——母性,会成为女性前进道路上的一聚焦点呢?

我们知道,社会性别是被建构的。波伏娃的《第二性》开篇即言:“人不是生为男人和女人而是长为男人和女人的。”在一切社会制度中,性别制度实则是更为基本的制度,是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的基础。在崇尚生育力的人类早期,母亲是至高无上的,那是女性辉煌的母系社会。但那以后,人类进入了崇尚力气或曰权利的时代,社会也由群居而演变成一个个小家庭。生存和养家成了更有力气的男人的事,社会性别开始青睐男性,那就是男权时代的到来。而在以后的任何社会形态中,母亲就再也不是天然的和纯粹的了。

《美丽上海》中的老母亲,集慈母严父的形象于一身。丈夫去世后,她成为家庭的支撑与核心,建立起说一不二的权威。然而影片饶有深意地多次将镜头转向并仰拍了这个家庭真正的“家长”——母亲背后墙上高悬着的父亲的遗像。痛说家史、馈赠遗物、语重心长的谈话、教训触犯传统道德观的外孙女,都发生在遗像的双目炯炯之下。无独有偶,《家有九凤》中也自始至终展现父亲的灵位,每当家里发生悲欢离合的重大事件时,母亲都要向“父亲”汇报和祈祷。而母亲晚年经常念叨和忏悔的,也是年轻时和自己的父亲斗气而多年没和他说话。她的遗愿是死后要和父亲葬在一起,下辈子好好服侍他。父亲们早就不在世了,但隐形的“父亲”却始终活着并始终“在场”,母亲作为他的代言人,秉承着他的意志,发出他的声音。父亲依然是一家之主,而真实的母亲的形象和声音则被遮蔽和消解了。母亲成全了父亲理想化的形象,而自己的真实形象则消失和牺牲了。母亲的保守与传统,母亲的忍让与牺牲,母亲的三从四德,母亲对子女独立精神的制约和羁绊等等,几千年潜移默化的积淀,终于成就了今天那个被父权文化所建构的具有一定男权意识的母亲形象。

让母亲发出自己的声音

每一个女性,都应该正视我们和母亲的关系。一方面,要意识到我们对母亲根深蒂固的依赖给我们独立人格的建立所带来的束缚和制约、以及我们企图脱离它在心理与情感上的艰难;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母亲和父权体制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被建构的“母亲”形象及其思想方式、精神气质是怎样影响女性意识的生成以及规定其内涵与外延的。而另一方面,我们在重新认识母亲并努力走出母亲精神“共生”的同时,更应该“能够以揭发母亲一直被建构的方式为目标,并试图恢复她长久以来被否定的声音。”

女性的生命中有着众多的层面,母性只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层面,“母亲”这个角色的声音也只是女性众多声音中的一种声音,不能因为过于强调“母姓”而压抑了女性的其他层面和其他声音从而影响甚至歪曲了真实的女性形象的塑造。

因此,让母亲发出自己的声音,塑造具有个体意识的“母亲”形象,应该成为影视创作者的自觉追求。然而遗憾的是,大多数影视剧文本塑造的不是那个在男人背后的被压抑和被牺牲的“伟大”的弱者,就是在家中填补父亲缺席位置的“在场者”,一个父亲的辅助者和代言者。而这都是被父权社会建构的形象。所幸的是,一些影视剧的创作者开始有意或无意的表现了“母亲”作为女性的更真实和多元的层面。比如《家有九凤》中的母亲,因其平民的真实性和亲和力而被观众广泛认同和喜爱,剧中的一个情节点饶有趣味和意义:母亲最为宠爱和庇护的“老九”,竟然并不是母亲和父亲的“遗腹女”,而是母亲的“私生女”,是丈夫死后母亲因郁闷而喝“醉”了酒的结果。而九凤的生父,则是母亲年轻时的一个忠实追求者,丈夫的好友。为了母亲,他终身未娶。丈夫死后,母亲借酒回报了他一辈子的感情,也宣泄了自己一辈子的情感压抑,九凤是干净的爱情的结晶。母亲将总是不相容的道德准则和儿女私情的关系处理得如此合乎人性人情,实为一种平民女性的智慧。母亲的“秘密”被大凤戳穿后,观众对母亲的尊重和喜爱,并没有因为她曾经“出轨”而有所减弱,反觉得这个“母亲”更母性化更女性化也更人性化。

关于母亲的作文篇7

[关键词]父母;行为差异;儿童发展

家庭是儿童早期生活的主要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们在探讨父亲和母亲的行为及作用时通常将父母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或者主要关注母亲),但现实是,父亲和母亲的行为及作用通常并不完全一致。父亲与母亲具有不同的性别特征、社会特征和行为表现。对儿童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许多学者对父亲与母亲之间的行为差异作了探讨,tamis-Lemonda等人认为,父亲在特征、行为和影响上与母亲存在差别。paquette发现,父亲与母亲在家庭角色、抚养行为以及与儿童的关系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研究者对造成父亲和母亲抚养行为差别的原因的看法存在着一定的分歧。Hewlett认为,造成父亲与母亲行为差异的原因来自当前经济和社会结构:现代社会的父亲通常在照顾儿童上所花费时间较少,这导致他们往往只通过一种能快速吸引儿童的方式激活儿童。他比较了西方文化和非洲中部aka部落,发现与西方社会不同,aka部落的父亲很少与儿童游戏,而在西方社会,父亲有较多的与儿童相处的时间,能与儿童亲密接触,儿童对父亲有强烈的依恋。但Lamb等人对现代西方社会的研究并没有验证以上理论,不过,他们发现在当前西方社会,即使在父亲高度参与照看儿童的家庭里,甚至在父亲是主要照看者的家庭里,父亲与母亲的行为仍然存在巨大差别,父亲仍然比母亲有更多的游戏行为。总之,造成父亲与母亲抚养行为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尚待进一步探讨。

一、父母在儿童成长中的基本角色上的差异

在现实中,父亲与母亲具有不同的性别角色、社会角色和社会行为。在对儿童的影响上,父亲与母亲往往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父亲与母亲都参与照顾儿童的家庭中,父亲和母亲与儿童的交往行为存在着巨大差异:母亲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照料孩子的生活上,父亲花更多的时间与孩子一起游戏。paquette发现,父亲倾向于与孩子玩,不喜欢承担喂养和清理等任务,而母亲倾向于进行照看或认知类的游戏。尽管母亲在照顾儿童上花更多的时间,但在与活动相关的肢体游戏上,父亲所花的时间要多得多。可以说,父亲更多的是一个玩伴,母亲则更多地承担着抚养者的角色。

父亲在与儿童游戏时能提供比兄弟姐妹更成熟和更富有变化的游戏内容。儿童父亲与儿童游戏的方式可能影响儿童的同伴交往。Kerns等人发现,如果父母经常用命令和强迫的教养方式,儿童在同伴游戏中也会更多地用命令和强迫性的方式,这会导致儿童不受同伴欢迎。同时,与父亲游戏会使儿童逐渐脱离母亲,降低儿童与母亲的紧密程度;还能诱发儿童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使儿童获得更多直面外部世界的机会,提高面对陌生环境的勇气,提高社会胜任能力和技能。并且父亲和儿童之间的游戏促进了儿童对他人情感状态进行解释和表征的能力。使儿童学会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3~4岁时更多地与父亲进行肢体游戏且表现出积极情感的儿童具有较好的同伴接受性。研究也证实,父亲抚养的缺失或低质量的父子关系是男孩出现行为问题(包括侵犯)的重要原因,男孩具有高侵犯性的原因可以部分地用缺乏父亲监督来解释。

相对于父亲,母亲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对儿童的照顾上。由于母亲的喂养者地位和对儿童行为更敏感等原因,母亲是儿童最重要的依恋对象。在母亲那里,儿童可以获得更多的舒适感和保护。儿童遇到挫折或痛苦时,最先想到的是在母亲那里寻求安慰。Lamb发现,在儿童(特别是男孩)的认识范畴中,母亲是安全和温暖的主要来源,而父亲更像一个玩伴。

二、父母在与儿童游戏的类型上的差异

父母在与儿童游戏的类型上存在着巨大差异。研究表明,父亲与儿童多进行运动的、肢体的游戏,母亲与儿童多进行安静的、言语的和玩玩具的游戏。在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到第十年里,父亲更高频率地与儿童进行肢体游戏,而母亲与儿童更多地进行目标中介游戏和角色游戏。Labrell等人的研究揭示,即便是在包含玩具的游戏中,父亲通常用玩具作为与儿童肢体接触的引子(pretext),而母亲倾向于让儿童掌握玩具的基本用途。paquette认为。“打闹游戏”是父亲与儿童游戏的主要方式。打闹游戏指摔跤、抓挠、踢打和翻跟头等肢体游戏。研究证明,打闹游戏从学前阶段就已经开始并一直延续到青少年初期,大约在8到10岁时达到顶点。paquette认为,打闹游戏能提高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打斗技能,使儿童熟悉自己的角色。建立和维持自己的地位等。经常与父亲进行打闹游戏的儿童表现出的攻击行为更少,在非攻击情景中表现出更强的竞争力。高质量的父子肢体游戏能促使儿童(特别是男孩)对父母制定的纪律产生敏感,进而促使儿童遵守纪律。

由于打闹游戏具有某些身体行为特征,因此很多人担心它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形成有促进作用。但大量研究表明,打闹游戏是儿童学习的重要来源。Carson等人研究发现,儿童与父亲的打闹游戏可能对其竞争和侵犯行为的调节发挥重要作用。Ross等人认为,游戏在对攻击性冲动的阻止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父亲通过打闹游戏教儿童(特别是男孩)调节和控制自己的侵犯行为。同时,有研究发现,打闹游戏提供了儿童对他人的情绪状态和信号进行认知和解释的机会,进而提高对愤怒和强烈冲动情感的调节能力。

三、父母在教养方式上的差异

1.父亲鼓励孩子冒险且加以保护,母亲更倾向于保护

Kromelow等人发现,父亲总是鼓励儿童冒险,引导儿童主动进入陌生情景,自主探索,克服困难,并且在面对陌生人时表现得更勇敢,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而母亲对儿童进入陌生情景总是怀有不安,倾向于给儿童过多的保护。父亲与母亲的这些行为差异对儿童的个性特征会产生不同的影响。LeCamus等人认为儿童有被刺激、逼迫和鼓励冒险的需要,就如他们具有寻求稳定和安全的需要一样。在教孩子游泳时,父亲倾向于站在儿童的后面,使儿童自己面对前面的环境。而母亲倾向于站在儿童前面,与儿童保持视觉接触,并不断地观察周围环境。

2.儿童与父亲的交往通常是兴奋的和肢体的,与母亲的交往更多是安静的和语言的

Dixon等人认,父亲与母亲行为的一个重要区别是,父亲倾向于使孩子兴奋,而母亲则努力教他们自制。Yogman等人发现,父亲即使在给儿童换尿布,给儿童喂食,给儿童洗澡等行为上,也与跟儿童面对面游戏时一样,以一种活跃、令人激动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的方式进行。父亲的行为更剧烈,他用摇动等方式在情感和认知上逗儿童,或通过提高打闹游戏的强度帮助儿童调节情感,并在超过儿童忍受范围时停止。而母亲的抚养行为则大多是安静的和语言的,她倾向于与儿童进行平静的言语交流而不是兴奋的游戏。无论是兴奋的还是安静的游戏,对儿童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正如Labrell指出的,不论是安静的还是兴奋的游戏对儿童的认知发展都很重要,因为儿童需要学习处理预想不到的事情。

3.父亲代表着权威和纪律约束,而母亲提供体贴和温柔

在绝大多数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中,儿童心目中的父亲和母亲的行为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父亲代表着权威和纪律约束,母亲提供体贴和温柔。尽管有调查证实父母有共同分享情感支持、监护和纪律约束的倾向,但纪律约束仍是父亲行为的重要特征。Hofferth等人认为,父亲抚养行为具有温暖和控制两个主要维度,他向儿童表达了“iloveyou”,但“iamstrongerthanyou”,使儿童即便是在极度兴奋时也能体验到纪律的约束。尽管在日常的交往中,父亲较多采用平行的形式,采取鼓励和平等的态度,但是在面对儿童的行为问题时,往往采用更严厉、更权威的教育方式;而母亲往往很难把握管教的分寸,从而导致其在儿童心目中权威性的降低。

4.父亲的行为更多变,母亲的行为更有规律

父亲倾向于与孩子进行非目标性的身体的交流和充满新奇的游戏;而母亲倾向于用言语的和教诲的方式,进行常规的游戏来吸引和维持儿童的注意力。父亲在与儿童交流时倾向于用更富有变化的言语,并且要求儿童表达清晰,促使儿童阐明他们的思想,以促进儿童对社会角色的理解;父亲擅长创设与问题解决相关的情景让儿童思考,而母亲则倾向于代替儿童解决问题。父亲在对待儿童完成任务上有更多变化的与动作相关的要求,而母亲冗长的语言主要集中在与情感相关的内容上。

四、父母与儿童依恋关系上的差异

依恋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开端和组成部分。通过陌生情景程序和Q分类法发现,父亲和母亲的作用是独立的,儿童与父亲和母亲产生的依恋存在很大的区别。儿童和母亲之间的安全依恋关系一般建立在母亲对儿童信号的敏感性和一贯恰当反应的基础之上,而与父亲的依恋更多是建立在游戏中;儿童与母亲的安全依恋使儿童倾向于探索外部世界,进而发展出更好的社会能力,而与父亲的交往则能更好地满足他们探索外部世界的好奇心;母亲与儿童的依恋是相对稳定的且具有代际传递性,婴儿期依恋和20年后的成人依恋有64~75%的相关,母亲的依恋类型与她们的孩子之间有68~80%的相似性,而与父亲的依恋关系和代际之间的传递性则非常弱。

对于父亲和母亲与儿童关系的差异,很多研究者试图提出不同的概念加以区分。paquette提出用父亲与儿童的激活关系(father-childactivationrelationship)来描述父亲与儿童之间的情感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区分母亲与儿童的依恋关系。激活可以理解为通过展现给儿童新的经验或新异刺激而激活儿童的情感的机制,它是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步骤。父子之间通过游戏形成的激活关系依赖于儿童对母亲的依恋,只有在满足了最基本的需要(饥饿、口渴、安全等,这些需要主要从母亲那里得到满足),儿童才会从与父亲的游戏中受益。paquette认为游戏是父子激活关系的核心内容,父亲在与孩子的打闹游戏中不断地鼓励孩子,使孩子获得更多成就感,这种激活关系是儿童能力发展的基础。

五、在家庭教育中充分发挥父母行为差异的作用

随着男性越来越多地参与抚养儿童,人们会问父母一方的行为是否可以被对方的行为所替代,研究结论倾向于否定。Stuckey等人发现,即使由于母亲外出工作而由父亲抚养儿童的家庭,他们基本的抚养风格并不会改变。ainsworth认为父亲和母亲很难同时维持两种角色,作为儿童安全来源的母亲可能不是好的玩伴,既要抚慰儿童又能使儿童兴奋是很困难的,因为这是两个存在一定对立的过程。儿童需要来自父亲和母亲的不同经验,父亲与母亲之间心理和行为的差异给儿童提供了大量经验。

同时,许多研究发现父亲和母亲行为的差异对儿童发展具有互补性。LeCamus等人研究发现,与单亲家庭的儿童相比,双亲家庭的儿童更加活跃、自主以及在合作与竞争情景中具有更恰当的社会行为。Bourcois也发现,双亲家庭中,父母都参与且两者行为有明确区分(比如照看者和玩伴的区别)的儿童表现出高度发展的社会性,并且比那些父母都参与且父母抚养行为未明确区分的儿童有更好的适应竞争和合作情景的能力。Richaud对比了父亲很少参与且父母抚养方式未明确区分的家庭与父母都参与且父母的抚养行为有区分的家庭,发现后一种家庭中的儿童与同伴的冲突更少,同伴交往中侵犯行为更少,更容易被同伴接纳;而且遇到冲突情景时,更多使用劝诫的方式而不是身体的暴力。这些研究结论提醒父母共同参与抚养儿童的重要性。

综合对父母差异研究的相关结论,我们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不论父亲或母亲都应该更多地参与到对儿童的抚养中来,充分发挥各自在家庭教育中的特长和作用,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

关于母亲的作文篇8

关键词:杜拉斯张爱玲母亲形象

“母性”是文学领域里永恒的主题,在众多文人的笔下,母亲形象一直被一系列漂亮的词汇修饰着,构成了一个千年纯洁的神话。但是,杜拉斯(1914―1996)与张爱玲(1920―1995)这两位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女作家却解构了这个神话,她们笔下的母亲是一群丧失了母性的女人,被男权社会彻底异化,走不出男人的阴影,始终处于一种没有归宿的痛苦和迷茫之中。

波伏娃说:“母爱不是直觉的、天生的,在任何情况下,天生这两个字均不适于人类。母亲对小孩的态度完全取决于母亲的处境及对此处境的反应。”[1]杜拉斯在小说《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中为读者展示了一个溺爱儿子、对女儿漠不关心、贪恋财富的母亲形象。她对女儿苏珊的冷漠无情让人发指:在朗镇的舞会上,为了让女儿讨好富有的诺先生,母亲要苏珊对诺先生表现得可爱些:“你为什么死人般哭丧着脸?你不能装得可爱些?”[2]从第一次见面以后,诺先生就开始不断地送给苏珊一些礼物,母亲则急不可耐地催促诺先生向苏珊求婚,因为苏珊嫁给诺后,诺先生就会给她钱,而母亲认为只有财富才能带给人幸福。当诺先生送给苏珊一枚钻戒后,母亲很快就把钻戒藏起来,却并不相信女儿的清白,她“扑向苏珊,用尽力气用拳头打她……这情景持续了两个小时……接着,她又站起来扑向苏珊”。[2]这种疯狂的行为很难想象会是一个母亲的所为,这里的母亲视女儿为获取利益的一颗棋子,无形中剥夺了女儿的幸福。

《副领事》中疯姑娘的母亲简直就是一个恶魔的化身。疯姑娘在十六七岁时失足怀孕,被她母亲赶出了家门。她只能朝“险恶莫测的天边汇合而去”,因为母亲曾说:“如果你回来,我就在你的饭里放上毒药,把你毒死。”[3]即便是在流浪的睡梦中,她看到的也是母亲歇斯底里的诅咒:“你这个贱丫头……会永远嫁不出去……任何情况下都不许回来……,在你妈面前低下头,然后滚开。”[3]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可以说是张爱玲塑造的极为恶毒变态的母亲形象。她曾是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女,尽管地位卑微但也能自食其力,可是贪财的兄嫂将她嫁给了姜家患骨痨病的二少爷,这无疑扼杀了她的正常,但可恨的是她热衷于把自己的怨恨与痛苦转而施加在儿女媳妇身上。为了控制儿子,七巧教他抽鸦片,并在烟塌上逼迫儿子讲出其床第私事,而后又当着亲家母的面向亲朋好友传播,使儿媳人前无脸,人后胆颤心惊,最终由于过度的焦虑压抑而死亡。在女儿的婚姻大事上,七巧不仅没尽到一个母亲的责任,还到处破坏女儿的形象。女儿长安与童世舫订婚后,七巧借着请童世舫吃饭的机会诋毁长安的形象,导致长安与童世舫分手。母性在这里早已失去了原有的温情、慈爱,成为被生存的艰难、时代的沉落、逼迫而使人性扭曲、面目狰狞的疯狂母性。

《花凋》中的郑夫人是“一个美丽苍白、绝望的妇人”。[4]郑夫人的丈夫是个不负责任的人,她只好将精力于聚敛私房钱或对选择女婿上。当女儿因为生病要用钱时,父亲不肯花钱为女儿治病,“明日她死了,我们还过日子不过?”[4]而她母亲怕暴露自己的私房钱也没拿钱给她治病。等女儿死后,她父母却在女儿的墓碑上写了一段温情脉脉的话:“……安息罢,在爱你的人的心底下。知道你的人没有一个不爱你的。”[5]这种充满讽刺意味的挽词,让读者看到的只是人性的自私和彻骨的寒意。

两位作家不动声色地向读者展示了母亲形象丑陋的一面,虽然这有悖于读者的传统欣赏习惯和审美习惯,但作家所塑造的这些心理不健康的人性母亲更贴近现实,使现实中精神上受扭曲、和毁灭的母亲的真面目能获得具体化的历史面貌,有着更高的文化价值。所以,对畸变的母爱甚至母性的“恶”,我们不该回避而应正视并审视它。

女性主义者认为,父权制是有关男女社会关系、家庭关系的一种制度,男人通过生产关系、国家机器和繁殖单位(家庭)的控制,掌握着对母女的支配权。女人为了生存下去,只得屈服于男人的统治之下。久而久之,她们就认同了这种摧残女性的社会制度,甚至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着这种制度的维护者。因此,在女性主义批评中,母亲一方面被视为女性历史的源头,另一方面又被理解为父权制的共谋者。在杜拉斯的安排下,母亲表现出了浓厚的父权色彩,从母亲对子女不同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很多女人更愿意生儿子,因为她们觉得儿子可以成为领袖,而做母亲的则将分享儿子不朽的英名,特别是在家庭中绝对权威的象征――父亲缺席的情况下,儿子就会成为母亲生命的全部。如果失去了儿子,母亲的精神支柱就会轰然坍塌。在《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中,由于儿子跟一个女人远走他乡最终导致他母亲离开人世。反观女儿的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在传统观念中,女儿不可能成为母亲心目中的英雄,在“同性相斥”的作用下,母亲对女儿容易滋生出本能的反感,于是对女儿的要求较之儿子就会严厉和苛刻得多。这样,母女关系恶化也就成了自然的事情。同样,曹七巧也是一位父权社会的共谋者,她想把自己的命运强加在女儿头上,要女儿成为和自己一样的人。为了控制女儿,在姜家已经不提倡缠脚的时候,她竟然还强迫女儿缠脚。在母亲的强势威压下,女儿完全被她的母亲同化了,变成了另一个七巧。

在父权社会里,“贞节”是父权强加给母性的美德标准之一。从某种角度而言,只有从一而终的母性才能戴上“贞节”的光环。“贞节是男权中心社会强加给女性的桎梏。为了保证父系血统的纯正,男性权利话语给女性的制定了种种规范,这些强迫性的规范一旦被偏离,越轨者就会招致社会的惩罚和放逐”。[6]《副领事》中疯姑娘的母亲能无情地把怀有身孕的女儿赶出家门,就是觉得一个失去了的女儿只会让家人丢脸。所以,作为父权制的维护者――母亲一定要对越轨的女儿进行惩罚,而这位母亲选择的惩罚方式就是将女儿无限期地放逐。

在西方现代文论中,“异化”的概念日益宽泛,泛指那种人与人之间极端隔膜的境况,人在异己力量面前的无能为力的情状,等等。杜拉斯与张爱玲通过她们的作品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幅母性异化的图景,如《花凋》中的郑夫人,她丈夫花钱如流水,家庭就像一个弱肉强食的小社会,只有金钱才能给她以安全感,于是她死守着私房钱作为救命索,不惜眼睁睁地看着女儿病死。金钱对母性的异化,使母性彻底地物化、俗化和非人化。在《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中,母亲为了满足自己对财富的欲望,完全不顾女儿的感受,只想利用女儿索取金钱达到自己的目的,母女之间只剩下裸的利害关系。而在《金锁记》中,曹七巧知道女人出嫁就是为了找一张长期饭票。因此,她以青春美貌圆她的黄金梦,等金钱到手时,人性已被扭曲。她以媳妇而获得变态的性的满足,她以全面地控制儿子而得到一种变态的发泄。她嫉妒女儿,女儿的婚姻不仅要带走她的财产,而且女儿的恋爱对她是一种莫大的刺激,因此她千方百计地从中破坏。她终身戴着黄金的枷锁,最终陷入自虐与他虐的囚牢中。膨胀的黄金欲将母亲们引上一条非人性、非女性的道路,夫妻之间、亲子之间、情人之间靠金钱、来维系,那千疮百孔、残缺不全的人伦感情令人扼腕。

《杜拉斯传》的作者克里斯蒂安娜・布洛-拉巴雷尔说:“作品和生活是一种奇遇的两张面孔。在奇遇中,生活认可作品,作品也认可生活。”[7]确实,人们普遍承认作家的人生经验对他的创作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这个前提下,可以说,这两位生活在20世纪的女作家在作品中对传统母性神话进行解构,与她们在自己人生成长历程中坎坷经历有着密切关联。

杜拉斯出生在交趾支那嘉定市,十八岁以前在西贡长大,父母都是当地小学的教师。父亲在杜拉斯四岁时去世了,使得杜拉斯对家庭的爱同时集中在母亲一个人身上。处在生活逼迫下的母亲是个偏执、不合群的女人,更重要的是,对钱的欲望总是折磨着母亲,她终其一生都认为只有钱能带来幸福。在杜拉斯家里,母亲偏爱儿子,尤其纵容长子。尽管杜拉斯比她的哥哥们优秀,但她就是得不到母亲的重视和认可,还经常遭到母亲和大哥的毒打。就这样,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恶化、扭曲到了极点。杜拉斯自始至终都没能唤起母亲对她的爱,母亲临死时也只是召唤她的长子。因此,杜拉斯说:“我爱我的母亲,她不爱我。”所以,失落、疯狂和绝望的伤痛成了母亲留给杜拉斯一生的遗产。

张爱玲1920年9月出生于一个门第显赫的家庭,她的祖父是满清大臣,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她的外曾祖父是曾国藩麾下的大将,外祖父任两广盐法道道台。她的父亲是个典型的遗少式人物,她的母亲是一个受西方文化熏陶很深,而又清丽孤傲的漂亮女子。遗少的旧习气和西洋化的文化显然是格格不入的,因而张爱玲父母的不同特质,就形成了张家独具一格的家庭环境。“在张爱玲的记忆里,儿时所得的父母之爱是阴冷青涩的……”[8]在张爱玲四岁时,母亲和姑姑结伴去法国学习,一走就是五年。期间母亲虽曾两次回国,但由于长期不在一起,加之她离母亲的“淑女”要求相去甚远,所以母女感情淡漠。父母离异后,她遭受了后母的冷漠和父亲的毒打乃至囚禁。她曾在自己的散文中写道:“在姑姑家的小阳台上,我恨恨地想着,若是此时我的后母在我面前出现,我一定将她从阳台上推下去。”两个母亲对她的冷漠,导致张爱玲笔下母性世界的坍塌。

通过对两位作家作品的相似性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她们从自身的生命经验出发,同时为我们塑造了颠覆传统的恶母形象,解构了母性神话。在二者的小说世界里,母女处于尖锐的对立状态。多种原因导致母亲或者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不再是女儿的保护伞;或者受金钱、的压抑而变态,将自己遭遇的不幸转嫁到女儿身上。这两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女人,她们相同的是不幸的经历、对爱的极端渴望和对自身成为女性作家的无限坚持,她们创作和灵魂的息息相通使她们能够在地球的两端相互辉映、共谱乐章。

参考文献:

[1]西蒙・波伏娃.第二性――女人(中译本)[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

[2][法]玛格丽特・杜拉斯.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张容译)[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

[3][法]玛格丽特・杜拉斯.副领事(宋学智、王殿忠译)[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

[4]张爱玲.张爱玲文集[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5]王光东.解读张爱玲经典[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4.

[6]王咏.杜拉斯笔下的两极世界[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关于母亲的作文篇9

关键词:母亲关系文化内涵

abstract:therelationshipbetweenmotheranddaughteristhemostuniquefeatureoftheJoyLuckClub.thethesistriestoanalysetheprofoundsymbolicmeaningandrichculturalconnotationemergedfromtheimportantroleofmotherinthisnovel.

Keywords:mother;relationship;cultureconnotation

谭恩美的小说情感细腻,语言凄美动人,原因之一就在于其小说中母亲形象的巨大感染力。这一形象占据着其小说的情感中心。母亲在中国文化中的崇高性和凝聚力也是西方人所难以理解的。尤其是谭恩美小说中那些生活在美国社会中的中国母亲,她们虽然与已经美国化的女儿们之间充满了矛盾和冲突,但她们却是两种文化的参照系,是女儿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的求助对象,因而最终为女儿们所理解、所接受。

一、母亲作为民族历史与记忆的中介

母亲是一种血亲的来源,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母亲可以用来比喻和象征一切养育自己的事物,如祖国、故乡、文化传统、土地、河流等等。在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对母亲与土地的情感是同样深厚的,因为养育之恩是高于一切的。虽然那些在美国长大的第二代移民未必能够接受并遵循这一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但当他们模糊了自我身份,体会到了历史失落感的时候,只有母亲可以解答他们的困惑,因为母亲是最了解他们的,是知道全部历史的权威。谭恩美将这一点在《喜福会》中明确地表现出来。当罗丝与丈夫的婚姻发生危机,想去心理医生那寻找解决内心矛盾的答案时,她的母亲许安梅告诉她说:“母亲是最好的,母亲知道你内心中的一切。”“心理医生只会让你糊里糊涂,让你黑蒙蒙的。”罗丝“回家以后,仔细考虑她说的话。她说的对”。1吴精美在母亲死后重新思考她生命的意义时说:“她(母亲)是我唯一可以询问的人:唯一可以告诉我生命的意义,可以帮助我承担我的悲哀的人。”2

通过这种母女关系的描写,谭恩美在作品中凸显了与民族历史割裂的美国华裔后代所面临的历史与现在的矛盾以及他们对于生活、命运和人生选择的思考。谭恩美把母亲的过去同女儿的现在并置在文本中,形成了既是时间上又是地域上的强烈的对话形式和张力关系。

总之,对于绝大多数美国华裔来说,丧失自己民族的历史会变得没有根基;而如果把自己民族的历史当做一种武器来与来与美国主流社会进行对抗也是一种错误。关键是如何把握好一个度,并能像《喜福会》中的母亲们所希望的那样将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

二、母亲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

母亲形象占据着谭恩美小说的情感中心。这一形象是一个具有原型特征的老妪形象。她“体现了一个家族或者一个民族的历史,具有她的群体的古老的智慧和言语能力”。3这个形象在小说之外也许毫无意义可言,但由于作者创造了一定的形式并将该形式加诸于放大了得个人经历这上,这个形象便获得了独特的意义,因为她所代表的是故乡、祖国、根基,是孕育他们/她们的躯体和生命的源头。正如作者通过吴精美的口而意味深长地说:“我坐在麻将桌上我母亲过去坐的位置上---东方---那儿是事物开始的地方。”

《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似乎是一种自由与权威之间的斗争。母亲代表着权威,试图用自己的观念去塑造女儿,拒绝女儿的独立;女儿则象征着自由,竭力要否认母亲的权威,拜托母亲的影响。其实在这种表面象征之下,隐藏着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较量:母亲固守中国文化传统,希望按照自己的理想和愿望来设计女儿们的未来,就是说,需要中国的性格与美国的环境相结合,她们希望女儿们依靠自己中国人的特点去抓住由美国环境提供的一切良好机遇,一旦女儿们不按照她们的期望去做出她们认为正确的选择时,她们就会非常生气;而女儿们则将中国性格和美国环境这两者弄得水火不容,她们更希望的是寻求自身的自由,完全赞成美国房市而摒弃另一种方式。但女儿长大后,更希望能够缓和一下母女之间的矛盾,母亲的影响已经深深地在每个女儿的心头搭上了烙印,成了她们血液里的一部分,是她们永远也摆脱不了的。

三、结语

在这部小说中,中国文化传统通过母亲得以延伸,历史和记忆通过母亲得以重建。女儿们通过对母亲的继承与延续实现了她们正确对待文化冲突的态度,也通过理解和接受母亲包容了带有屈辱与苦难的过去。这也许就是谭恩美小说中的母亲形象所表现的深邃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参考文献

1.amytan,theJoyLuckClub,newYork:BallantineBooks,1989.p.210;221;26;289;32.

2.orvilleSchell,“theJoyLuckClub.”newYorktimesBookReview(19march1989):3.

关于母亲的作文篇10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

2012年“母亲节”期间,县妇联按照服务大局、服务妇女、服务基层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把开展纪念活动与切实为妇女群众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结合起来,采取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形式,精心策划和创新组织了各类特色纪念活动,努力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使广大妇女积极参与并从中得到了启迪和教育。

二、主题鲜明、形式多样。

1、关注女性健康,营造关爱母亲的良好社会氛围

县妇联在2012年“母亲节”期间,县妇联联合县友谊医院妇产科专家为贫困母亲残疾母亲进行了妇科免费检查。在母亲节期间,各村、社区结合实际开展了以“关爱母亲,倡导温馨和谐平等健康的文明家庭”为主题的系列庆祝活动,号召辖区居民以实际行动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关爱他人,争做祖国母亲的好儿女,做文明诚信的好公民。各学校妇委会以“感恩母亲、共建和谐”为主题,在各学校开展了让孩子体会母亲的辛劳,给母亲写一封信、办一期黑板报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各级师生的好评。

2、深入开展慰问贫困、残疾母亲活动,努力为广大基层妇女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

母亲节期间,县妇联走访慰问了猛山乡20户贫困母亲,送去了米、面等慰问品,带去了党和政府对她们的支持和关心。各级古女组织举办了“尊敬母亲、弘扬母爱“为主题的送温暖活动,为贫困母亲、贫困残疾母亲、老党员等送去了慰问品。县妇联联合妇儿工委成员单位开展了“感恩母亲,共建和谐”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在宣传活动中,共发放尊重妇女、关爱女性、妇女权益保障、女职工劳动保护、消除家庭暴力、妇女卫生保健等各类法律法规宣传资料1500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