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布置工作思路十篇布置工作思路十篇

布置工作思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4:30:12

布置工作思路篇1

关键词:火电厂;综合管线;管架;规划布置

中图分类号:tm62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火力发电厂(以下简称火电厂)综合管线规划布置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综合性工作,且根据管道的用途不同、介质不同、敷设方式不同等情况相互影响。因此,要做好火电厂综合管线的规划布置工作,需要设计人员对电厂工艺要有比较充分的解,加强与各专业之间的密切配合,掌握并熟悉各管线工艺特性,才能做出布局合理、安全可靠、操作性强的火电厂综合管线布置施工图。

本文结合邹平高新铝电有限公司魏桥一电4x330mw机组工程(以下简称本工程),对本人在该工程综合管线规划布置过程中所采取的设计思路和方法进行了总结,希望能对类似工程有所帮助,也希望通过探讨能进一步促进专业技术的发展。

2准备工作

2.1分析总平面布置图。本工程总装机容量为4台亚临界参数自然循环煤粉锅炉,4台330mw亚临界参数抽汽式汽轮机,4台330mw空冷发电机,一次设计,一次建成,不考虑扩建。电厂总布置情况详。

由图1可以看出,本工程用地较小且不规则,总平面布置紧凑但稍显拥挤。熟悉电厂设计的人应该能看出,本电厂总图在设计过程中对厂区综合管线的走廊用地预留明显不足,特别是环主厂房四周。为了更清楚的说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和方案。需要先了解下厂区管道的数量和种类。

2.2资料收集并分类。火电厂主要管线资料主要由水工、电气、汽机、锅炉、除灰、运煤、化水、暖通等专业提供。

根据各专业提供的管线资料,首先对每条管线的工艺要求、介质特性、管径大小、其它特殊要求等进行分析,归纳整理,本工程主要管道种类见表1。

3厂区综合管线初步规划

3.1建立框架。经过准备期对厂区管道的分析和分类。设计人员基本上能够达到对厂区的总平面布置和各专业管道要求的基本了解,即可开展厂区综合管线规划布置的初期工作。

首先应对各专业管道一一进行核对,主要核对各专业管道是否齐全并合理选择管道路径,将每一条管线按照最合理、最经济的敷设路径进行初步的平面规划,以便尽快建立起厂区管线规划布置的初步框架。

3.2确定初步布置方案。根据本工程厂区管线初步布置框架显示结果,环主厂房四周管线较为密集,交叉重叠,管道通廊严重不足。设计人员采取对厂区密集段管线逐条进行梳理。本工程在设计过程中将厂区管线密集段分为5个区间段,分别为主厂房a排外区间段、固定端区间段、扩建端区间段、炉后区间段、烟囱后区间段。

主厂房a排外区间段:根据机务司令图布置情况,主厂房a排各种管道接口有56个,管道种类21种,且a排外6kV共箱封闭母线构架基础、变压器基础密布,管道走廊严重不足。设计人员应根据规范要求和管道性质、用途:先将循环水管、雨水管、汽机事故油管、主变事故油管、酸碱废水管(无压)、工业废水管(无压)、电缆隧道等必须直埋的管道埋地布置,剩余管道考虑全部采用架空布置方式。综合管架根据a排外空间利用情况紧贴主厂房平a排柱平行布置。

按照主厂房a排外区间段的设计思路和方法,整理出主厂房固定端区间段管道数量为23条;扩建端区间段管道数量为16条;烟囱后管道数量为19条。各区间段管道走廊均表现为严重不足。沿用a排外区间段管道布置原则,先将循环水管、雨水管、生活污水管、电缆隧道等必须直埋的管道进行埋地布置。剩余管道暂时考虑采用架空布置方式。特别注意,各密集管道区间在进行选择性的直埋布置中,要保证预留足够的综合管架基础用地。

4厂区综合管线详细规划

4.1首先确定a排外区间的管道布置。根据前一阶段初步规划布置方案结果显示,a排外区间已无可利用管道走廊,仅1#、2#、3#主变与a排之间剩余约1.65m宽的可利用空间。根据总平面布置情况,化水专业的凝结水废水池、酸碱储罐和凝结水补水箱布置在a排外,且两条管道均与主厂房相连接,综合比较空间需求和可利用空间后将两条管道直埋布置在1#、2#、3#主变与a排之间可利用的1.65m管道空间内。剩余管道全部采用架空布置方式,如图2所示。

4.2主厂房扩建端区间管道布置。根据前一阶段初步规划布置方案结果,为了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尽量优化布置方案和降低综合管架的荷载,采取将两条较大管道SD、Sw1和两条小管道Se、Dw直埋布置在优化后的可利用空间内和循环水管之间的空隙。既不影响管道检修维护的要求,又大大降低了综合管架的工程量。剩余管道全部采用架空方式,综合管架结合油管架走向统筹考虑南北向布置在主厂房扩建端。

4.3主厂房固定端区间管道布置。根据初期固定端综合管线规划布置方案,结合前面两个区间段管道的优化方法和经验。首先将除灰渣管道支架与其它综合管道支架考虑合并为一个综合管道支架,再根据直埋管道优化布置后的结果将管径较大mw、mw1、SD和管径较小的Dw1、Dw直埋布置在优化后的可利用空间和循环水管之间间隙。综合管架靠近主厂房固定端南北向平行布置。

4.4烟囱后区间管道布置。本工程炉后用地空间仅24.5m(含道路),而管道数量达19条,且大部分管道管径较大,水工专业建议Dn600以上的管道不要采取架空方式,而炉后Dn600以上管道数量达6条。按照该要求,则炉后区间段管道将形成双层布置型式,也难以满足规范布置要求。经与各相关专业协商讨论,最总确定将循环水管布置在下层,将管径较大的mw、mw1、SD和较小管径的Fw、Dw直埋布置在上层。剩余管道全部采用架空布置方式,综合管架东西向布置在炉后冷却塔北侧。

通过以上各阶段和各分区管线布置的深入工作,经过方案的反复设计和反复比较以及采取的相关优化措施基本上确定了厂区综合管线的最终布置方案。

结语

火电厂综合管线布置虽然复杂,但通过整理,分析、分类后,能够较大程度的清晰设计思路,提高工作效率,也使得方案在较大程度上能够体现出设计的合理性和经济性。综合管线的最终布置成果是多专业参与配合的结果,也是团队精神的集中体现。合理完整、清晰美观的图纸能够有效的指导施工,也是每个设计人员价值的体现。

本文仅代表的是本人在实际工作中所采取的方法和思路,也存在不足和缺陷之处。但希望能对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在以后的相关工作中有所帮助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布置工作思路篇2

(1)从段址现状、工程地质条件对唐家沱车辆段进行总体的概述。

(2)通过分析车辆段自然地形、控制因素、工程地址条件,提出两个总平面布置比选方案,综合考虑车辆段的工艺流程、土方及挡墙工程量、占地面积等技术指标,提出最优方案。

(3)最后根据唐家沱车辆的总平面布置特点,提出了对山地车辆段总平面布置的几点设计原则。

【关键词】山地车辆段;总平面布置;方案比选

1.项目设计总体概况

1.1段址现状概况

唐家沱车辆段位于四号线一期终点站唐家沱站的东侧,场地北侧为既有的城市主干道海尔路,北侧为城市次干道翠微路,用地东西宽约430m,南北长约930m,规划用地面积约37.87公顷。车辆段场地内自然地势北高南低,场地中部南北方向发育一条“V”型冲沟,冲击沟深度约为70~100m。唐家沱车辆段区域位置见2.2-1图。

2.总平面布置设计

2.1设计原则:

重庆轨道交通四号线唐家沱车辆段的设计,应充分利用山地城市车辆段段址的地形地貌,结合各建筑物的功能特点,在满足工艺要求和生产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布局,合理利用地势进行竖向设计,尽量减少高填方、高挡墙及边坡防护工程,减少土石方的工程量,确定主要设计原则如下:

(1)充分利用山地车辆段段址的地势条件,结合各建筑物的功能特点,在满足工艺要求和生产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布局;

(2)结合山地车辆段的地形地貌进行合理的竖向设计,减少高挡墙及高边坡防护工程;

(3)结合段址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条件,合理确定山地车辆段的场坪标高,减少土石方工程量,尽量做到填挖平衡;

2.2主要控制因素及分析

车辆段用地区域内分布多为林地和民宅,控制因素有一条“V”型冲沟,既有的海尔路、翠微路等。

1)海尔路:

西侧的海尔路为既有的城市主干道,沿海尔路南高北低,南侧约为257.0m,北侧约为250.0m,海尔路为既有道路具备对车辆段开设出入口条件。车辆段不能侵入海尔路用地红线。

2)“V”型冲沟

车辆段用地被一条“V”型冲沟一分为二,“冲沟两侧为单面斜坡,两侧斜坡坡角20~30°,地形较陡,受两侧斜坡较陡的影响,车辆段临冲沟一侧将形成高边坡或高挡墙,由于地形较陡,高挡墙段基础设计难度将大大增加,降低了挡墙的安全系数。而如采用自然放坡,由于地形陡峭,斜坡的稳定性较差,斜坡上的土体有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同时由于放坡将会填埋冲沟,将抬升这一段冲沟的河床,对冲沟的排、泄洪将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总平面设计因尽量避开冲沟。

2.3总平面方案

2.3.1平面布置方案

总平面设计思路

方案出入段线从塘栋桥站接轨,总平面布置原则在不影响车辆段的功能、规模及场前区与既有道路接驳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车辆段内的高挖、深填。将车辆段停车列检库采用尽端式布置在“V”型冲沟西侧并与海尔路平行,咽喉区的轨道密集区域和停车列检库前半部分均位于地势相对较高的挖方区域。将联合检修库倒装布置在咽喉区的东侧,但受地块条件限制,停车列检库后半部分仍无法避开冲沟区域,且此区域的填方高度约为20m~40m.总平面布置见图3.3-2所示。

3.3-2总平面布置图方案

3.3-3高程分析图方案

车辆段设两个出入口,主出入口将咽喉区西侧的场前区与海尔路连通,方便员工出行,次出入口与北侧的既有翠微路接驳。这种总平面布置方式将整个车辆段布置在冲沟西侧,冲沟东侧预留出来作为预留发展用地。场前区紧邻唐家沱车站,这样虽方便了车辆段内人员的出行和便利了交通运输,但列车检修后进入试车线试车将切割咽喉区,同时联合检修库无法避开高填方区域,此部分最高填方为30m,增加了沉降风险。

2)竖向设计思路:车辆段挖、填方较大,因此考虑将车辆段内单体按功能进行分区按台阶形式布置。车辆段停车、检修区等用房布置在同一台阶,生活、办公等用房布置在另外一个台阶,两平台之间形成的竖向高差通过挡墙衔接。

场坪标高结合道路交通、土方工程量、唐家沱车站站厅层的关系、等因素来确定。考虑将生产区及场坪标高确定为240m,保证大板框架柱的高度不超过30m,办公、场前区标高确定为250m与车站站厅层基本保持一致,海尔路、办公生活区、车辆段生产作业区通过坡道或桥梁衔接。如3.3-4下图所示:

布置工作思路篇3

关键词:模块化;高速动车组;安装工艺;管路模块;车上布线模块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U291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6-0060-02Doi:10.13535/ki.11-4406/n.2016.16.029

1概述

模块化思想是将复杂庞大的系统分解成多个规模较小的、相互间耦合性很小的模块来实现。模块化思想贯穿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从设计到工艺到制造,甚至延伸到市场开拓和售后服务阶段。其每一个环节都可以通过模块化思想来避免重复劳动,同时便于每个功能的标准化,最终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便于维护和升级的目的。模块化技术通过将一个复杂的工程产品优化分解成合理层次的简化系列化单元模块,并利用这些单元模块组合成更多更新的通用功能和结构模块。模块化设计的思想萌芽于二战期间的美国,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日本造船业。目前模块化设计已经在世界上多个国家、多个领域上取得了广泛应用和巨大成就。轨道交通行业尤其是高速动车组是高端制造业,更应该推广使用快捷、高效的模块化设计方法。

高速动车组是一个集机、电、气等为一体的复杂系统,设计和安装均采用了高度集成的模块化结构,如吊装结构模块化、管路模块化、布线模块化等。管路和线路是贯穿全列并连接不同零部件结构之间的纽带,通过模块化的设计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缩短生产周期,还能提高产品质量,便于检修维护。

2车下管路模块化安装介绍

车下空气管路是承载和传输压力空气的一系列不锈钢管的总称,主要用于为各用风设备提高清洁干净的压缩空气和传递压力变化信号。动车组车下管路通过支架与车体底架C型槽连接,可分为端部空气管路、中部管路安装和车上管路安装。其中端部空气管路主要位于车体两端转向架上方,中部空气管路主要位于车体隔墙之间,车上管路主要位于客室内木地板之下或车顶上。管路模块化需要管路的安装排布相对集中,安装环境无阻挡,因此中部空气关系比较适合模块化安装,典型的模块化安装如图1所示。

管路采用薄壁不锈钢管,满足en10216-5-2004标准,管路之间使用卡套连接,不同管路之间用不锈钢支架组成管排固定在车体铝地板下面的C型槽上。如图2所示:

图2管固定结构示意图

在使用尼龙管卡固定不锈钢管时的螺栓较多且操作者抬头作业不便于操作,容易造成疲劳。采用模块化安装时,先将管路在工装上组装成管排模块,然后再翻转整体安装在底架上,这样就缩短了整车组装周期,并且提高效率。为了模拟车下安装环境,使用铝型材制作模拟C型槽的小车,将支架固定在小车上,用铝板切割V型缺口定位管排宽度方向(如图3),用木块定位长度方向,有弯管定位的制作不锈钢支架进行弯管定位。由于车辆铝地板的C型槽是型材拉伸出来的,尺寸固定,因此管排模块小车的C槽尺寸也是固定的,不同模块只需要更换不同横、纵向定位模板即可。制作管排以后将车辆车下制动管路安装周期从2天缩短到0.5天,极大地缩短了整车生产周期。通过这种车下制作管排、车上整体安装的方式,不仅减少了占用组装台位的时间,而且提高了布管的工艺性,便于调整管路的直线度,使管路安装后无抗劲现象,同时也保证了管路的密封性能要求。

3车上布线模块化安装介绍

高速列车整车电气布线规划设计是一项繁琐而复杂的工作,电气布线所遵循的线缆路径走向设计文件对整车线缆的合理布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电缆线束路径走向表是线缆路径走向设计文件的具体表现形式。线束化避免了布线前期工作与车体制造、初期装配等工作之间的影响,同时也避免了不同功能区域之间布线的相互影响。

动车组车内天花板布线时要按照布线表将线束布置于线槽内,其中有许多线束路径重合或只是末端出口路径不同,需要多次走线,布线时线束拿起一束线就放导致的线束交叉,在过渡处交叉会导致后续工作进行返工,因为线束交叉会使以后做防护不能将线束防护到位而必须将交叉线束拽回再重新放到终止位置,这样会浪费大量时间,基于此我们将线束进行归类统一,将相同路径的线束合并到一起进行布线,这样就大大节省了布线时间。需要把布线表中的线束进行归类,将线缆按照相同电压等级、相同起始位置/终止位置,布线路径一致的线束合并为一束进行放线,并对线束进行整体防护。布线工作的规范化,使线束出现交叉的现象降低,形成端部模块化布线表。以变压器车1位端部线槽为例,将其中一个线槽的线束进行统计以后得到相同走线路径的变压器车1位端部线槽线束统计表。按照线束表将线束打开放于地板上,标记线束长度以后将线束布置在线槽内。如图5所示:

使用改进后布线表由4人一天的工作时间缩短到4人半天顺利完成。而采用分线表不仅避免了线束的交叉,最重要的是这样做节省了时间,比如说有两束相同路经的线束一根一根的放和两根一起放来比较,后者就省去了许多时间,提高了生产速度。

采用电气布线模块化的工艺方法,具有如下优点:可以在车辆总装配之前将各个零部件的电气布线模块制作完成,模块的制作相对独立,可同时进行,节省装配时间,提供劳动效率;在车辆进行总装配时只需将各电气模块与车辆指定的接口安装连接即可,简化安装过程,降低人为差错,确保产品质量;在车下进行电气布线模块的准备和制作,不仅操作现场整洁有序,而且能降低劳动强度,便于操作和管理。

4结语

模块化安装在生产过程中的探索始终是循序渐进的,在积累了一定的生产经验以后都可以摸索出结构规律,并且根据结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根据零部件的接口形式、排布方式以及安装工序进行模块化工艺设计,通过模块化的工艺设计,不仅能增强对不同产品的适应性,而且能减少组装台位的占用时间,降低零部件组装的劳动强度,有效地控制装配质量,是提高产品性能、保证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布置工作思路篇4

关键词:山区河流乌江浅滩整治方案

乌江(乌江渡~龚滩)航运建设工程思林电站大坝下游鬼错路至沙驼电站航道整治总长约为23.1km,目前航道等级为内河四级。贵州省人民政府根据乌江腹地水运形势发展的需要,拟对该河段进行全线航道整治,依据水运经济运量现状预测、船舶营运组织现状及发展趋势,确定乌江思林至乌江沙驼电站段整治后的通航标准为:思林至三叉河段枢纽为内河四级航道,通航500t级船舶。本文以乌江航道整治工程为例,论述山区河流航道整治工程中枢纽下游浅滩整治方案的确定方法。

1.概述

乌江位于贵州省东北部,是长江水系干流的主要支流之一。

乌江属山区性河流,天然流量较为充沛,但季节性差异显著,含沙量小,水质清澈,河床质以石灰岩为主,大部分为石质河床,河岸抗冲能力强,河道纵、横向变形小,河势稳定,河道自然回淤程度轻,并处于冲淤平衡状态,总体上看乌江河床可保持长期稳定状态,这对保持航道尺度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

乌江(乌江渡~龚滩)目前已建有乌江渡、构皮滩、思林、沙陀、彭水共5座枢纽,第4座梯级沙陀水利枢纽正在建设中,预计2012年底建成,届时三叉河至沙陀将全部渠化。河段渠化后,水深流缓,原大部分碍航浅滩、礁石等已消除,总体上通航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乌江河道的渠化为航道提级的可能性创造了有利的基础条件。

研究河段重点碍航滩险主要有三个河段:鬼错路、鱼磬盘滩段、猪圈门滩段。本文就思林大坝下浅段论述如何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确定航道整治工程中的整治水位、整治流量、整治线宽度,进而确定整治方案。

2.浅滩碍航特性

思林大坝下浅段位于思林枢纽至邵家桥镇段,长约6.6km。该段是由于沙陀枢纽设计运行消落水位不能回水至思林枢纽坝下,出现约4.5m的水位差不衔接段,枯水期航道水深较浅,最小水深仅0.7m左右。该浅段是目前思林至三叉河段航道等级提高的瓶颈所在。思林坝下浅滩碍航特性是:由于枢纽间水位不衔接,加之浅滩散乱,水流分散,流态散乱,枯水期上游枢纽下泄流量较小时,水流无法集中,航道水深不足,导致碍航,同时河段众多礁石构成对航行船舶的威胁。

3.整治原则

研究河段含沙量小,河床质以石灰岩为主且河床质粒径较大,河床稳定,整治原则主要结合枢纽运行情况,以枯水整治为主,并控制中、枯水主导水流,顺应河势合理布置整治线和整治建筑物,稳固边滩,束水归槽,调顺和集中水流,同时辅以疏浚、炸礁工程措施,使航道保持稳定。

4.整治参数

4.1整治水位

根据乌江全程基本渠化情况,河流水文除了具有天然河流特点外,浅滩受思林电站水位运行调节的影响明显,因此研究此河段整治水位,主要考虑采用优良河段鱼磬盘滩水位和多年平均流量相应水位相比较的方法,并结合经验法综合确定。

根据航道测图知,思林电站大坝下优良河段滩水位在70~91m之间。由于思林电站大坝下游河床受礁石的影响,边滩不够规整,水深深浅不一,优良河段自然边界也受到一定的干扰。另外,根据思林电站枢纽2008年1月至2010年8月运行坝下水位、流量情况,2008年枯水期平均下泄流量为260m3/s,2009年为320m3/s,2010年为346m3/s左右,在这三种流量情况下,相应的思林电站坝下水位在70~91m之间。参照乌江的经验,其整治水位取设计水位1.2~2.0m,而《航道整治工程技术规范》(JtS257-2008)对整治水位的经验取值为:大中型山区河流1.2~2.0m;小型山区河流0.5~1.2m。

综合分析,整治原则以枯水整治为主,且优良河段平滩水位与枯水期枢纽下泄多年平均流量相应水位基本相当,同时结合乌江类似航道整治经验,因此思林电站坝下段浅滩整治水位取设计最低通航水位1.9m。

4.2整治流量

思林电站大坝下游段浅滩整治流量根据枢纽下泄水位与流量的相关关系确定,其整治高度为设计水位下1.9m,主要考虑正常年份水文条件的下泄流量情况,并考虑下游库区对水位产生一定的顶托作用而影响水位流量对应关系情况,综合考虑取整治流量为210m3/s,为介于正常和枯水年份之间的枢纽枯水期平均下泄流量。

4.3整治线宽度

根据《航道整治工程技术规范》(JtS257-2008),整治线宽度主要采用理论计算方法和平滩水位的水面平均宽度对比综合确定。

规范规定,来沙量较少和河槽较稳定的河流,整治线宽度采用下式计算:

B2=Q・n/(H25/3・J1/2)

式中:

B2:整治线宽度(m);

Q:整治流量(m3/s);

n:河床糙率;

H2:整治水位时设计的断面平均水深(m);

J:水面平均比降。

根据上式,对思林电站大坝下浅滩的整治线宽度计算结果及平滩水位宽度进行计算,综合分析后,思林电站坝下浅滩的整治线河底宽度取50m,弯段处适当放宽。

5.整治线布置

思林电站坝下浅滩河床质以石灰岩及岩石为主,整治是以枯水整治为主,并控制中、枯水主导水流,通过布置整治建筑物,稳固边滩,束水归槽。提出的两个整治方案如下:

整治线平面布置顺应河势,以右岸为主导河岸,并利于其作为天然整治建筑边界,上游端入口处整治线宽度适当放宽,使水流有逐渐过渡束窄空间,从鬼错路滩往下游至猪圈门滩航道天然水深较好,整治线宽度按50m布置,至弯道处的江口村河段,整治线适当放宽,以适应弯道水流条件和增加船舶适航宽度。整治线从江口村弯道过渡至鱼磬盘滩的直线段整治线逐渐缩窄至50m,接近猪圈门滩弯段处再逐渐放宽。从猪圈门滩往下游至邵家桥段,整治线靠河中偏左岸布置,用整治顺坝封堵现右岸的深槽,调整并主导水流与整治线走向一致,整治线宽度为50m,整个河段共布置整治顺坝2座,方案平面布置见图1。

6.整治方案的比选

整治线布置顺应河势,能充分利用河岸作为天然整治建筑边界,整治建筑物控制的整治线走向与中、枯水流向吻合,符合整治线布置原则,此外设计航道走线与思林电站下引航道平顺连接,减少转弯,改善了航行条件。航道下游端航线由现在维护的靠右岸走向调整为靠河中偏左岸布置,顺应河势及水流条件,使中、枯水条件下的航向基本保持一致,利于航道的维护管理,从而解决了目前维护中在中、枯不同时期水位,需要调整航路以适应航行条件的问题,而调整航路后航道挖方量增加,投资相对较大。利用现有深槽布置航道线,航槽挖方量较少,整治线在上、下游段主要根据现有深槽走线布置,筑坝量也相对较少。

7.结论

布置工作思路篇5

关键词:综合楼;医院设计;建筑规划;造型设计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inthispaper,throughacombinationofZhejiangprovincetraditionalChinesemedicalHospitalnationalclinicalresearchbaseofscientificresearchcomplexbuildingdesignproject,fortheproject,putforwardtheplanningdesign,fromtheprojectplanning,thelayoutofthebuildingbaseanditsmonomerarchitecturaldesign,summarizestheprojectsuccessfuldesign,aimingtoprovidereferenceforsimilarengineeringguidance.

Keywords:comprehensivebuilding;design;constructionplanning;modelingdesign

1.项目概况

本项目为浙江省中医院国家临床研究基地科研综合楼,基地位于杭州下沙,在浙江省中医院下沙分院南侧,与原有院区紧密相连。基地西侧和西北侧毗邻城市道路,东北侧与老院区病房楼隔路相对,其中分隔新老院区之间的道路已纳入本次征地范围。南侧用地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邮政支局,东侧为泰尔茂医疗产品(杭州)有限公司。整个项目基地地势平坦,已完成场地平整工作。新建综合大楼用地共10103㎡,建设规模45000㎡左右,其中研究基地科研用房面积不小于12000㎡。考虑到新建综合楼的相关规划指标可以和老院区整体平衡,新老院区整体用地共44773㎡。规划条件规定整体容积率小于2.0。建成后床位共800张,日门诊量4000人,内部职工按1000人考虑。

2.规划设计构思

本工程包括了浙江省中医院下沙分院新病房大楼和部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两大功能。针对这些要求,在对本项目规划设计构思上提出两项设计理念:(1)贯彻“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原则,既要有超前意识,又要充分考虑现实可能,力行“节约、节能、节地”的原则;(2)体现“外重环境,内重功能”以及“对病人和医务人员的双重关怀”,营造与部级研究基地相称的大型科研型综合楼。

鉴于本项目建设基地是一块呈不规则五边形的场地,北边线由两条长短不一的斜线组成,利用率受到限制;同时,基地在老院区病房楼西南面,距离稍远,联系不十分紧密;基地仅西侧和西北两个短边与城市次要道路连接,人流量较少,基地最大的人流量是通过自老院区进入基地。因此,我们首先考虑的问题是新大楼与老院区建筑之间如何建立紧密联系。经过周密考虑和多方案比较,根据场地位置、周边环境、交通流量向及使用功能要求,我们将新综合楼主楼部分布置在基地的最北端,尽可能地使新楼与老的病房楼距离最短。同时,把联系新楼与老病房楼的连廊纳入设计的考虑范围,妥善地布置了连廊的接入位置。通过这两种方法,尽可能地加强新建综合楼和原有病房楼之间的联系,使扩建后的中医院仍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基地出入口布置设计方面,基地共设置三个出入口,在基地东北边,紧贴院内道路设置病房出入口。这个位置与老院区位置很近,来自老院区的大量病房人流、探视人流可以最便捷地进入新楼住院部;在基地西南角,紧贴城市道路设置研究基地出入口,同时兼做后勤出入口。污物出口位于基地西北角,与地下车道联系紧密。所有污物经地下一层的污物集中处理用房处理后,可经地下坡道直接运至院外。另外,为了使建筑总平面与不规则基地融合,我们经过多方案比较,决定采用顺应地形的不规则平面形式。主楼标准层北侧采用斜弧线,这样建筑标准层平面西侧薄,东侧厚,能够很好地放置在基地不规则的北面边线中去。同时,斜弧线与原有院区建筑门诊楼、病房楼平面上的弧线相协调,延续了老院区建筑形式,互相呼应,从而使新老院区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西侧和南侧轮廓线采用直线较为方整,与周边其他建筑相协调。弧线与直线生成的平面刚柔相济,极富建筑特色,同时很好和周边环境相融合。

对于本项目的行车流线组织设计上,在建筑周围设置了行车道路环通,道路在基地西南角与城市道路连接,东北角与老院区内部车行道路连接。基地的西侧与南侧布置两个7米宽的地下车库坡道,停车便捷。在建筑的两个主入口附近考虑车辆地面停放。地下污物处理和太平间处考虑小货车的行车流线及停车位置,出入便捷。而对于人行流线组织设计上,在综合楼研究基地出入口和病房出入口设置了两个入口广场。病人可通过东北侧基地入口首先进入病房入口广场,然后进入综合楼,广场上布置水池与喷泉,给病人带来良好的环境感受;研究基地人员则通过西南面研究基地的入口广场后进入大楼,两条人行流线互不干扰。

图1中医院科研综合楼夜景效果图

3.建筑单体设计构思

3.1单体的平面布局设计

布置工作思路篇6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新馆建设;功能布局;思路创新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16)30-34-2

0引言

当前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很多学校都开始兴建图书馆新馆以此满足更多的功能需求。图书馆是高校的资源中心,承载着图书借阅、文化培训、文献查证等多种作用,因此很多高校都将图书馆新馆的建设作为重点建设工作。但是由于规划不足、盲目建设、资源整合效率低以及建设管理思路落后等导致新馆的建设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通过对河南中医药大学的图书馆新馆功能布局与思路进行创新讨论,提出了改善措施。

1高校图书馆新馆建设特点

图书馆的建设一直都是图书馆服务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工作,尤其是伴随着近十几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得到大力扶持。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三大支柱,建设管理工作一直是重点。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以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为首的全国近1700所高校都在增建或者扩建图书馆。一方面增建扩建图书馆是由于高校连续扩招导致的学生人员数量较大,而且随着学校专业、学科的增加,传统的图书馆已经无法满足高校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近十几年来,我国的高校发展进入了较好的机遇期,为了提升高校整体的服务质量,满足学生的阅览需求,拓展市场。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很多图书馆新馆在进行建设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①图书馆的新馆建设面积越来越大[1],外观设计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很多高校为了向外界展示其办学特色与水平,暗中较劲,在图书馆新馆设计建设过程中力争特色、底蕴,外观设计新颖等;②图书馆新馆的功能布局越来越多元化。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往单一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服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需求。所以图书馆新馆的建设布局为了满足现代使用要求,整体呈现出一种多元化、便捷化的功能布局模式。③大量吸收现代化的技术。在近些年创建的高校图书馆新馆中,大量应用新技术也是新馆建设的一大特点。通过大量的引进新技术使图书馆的功能更加丰富完善,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④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亲自参与设备家具的采购工作。相比较于以前,图书馆的相关设备家具一般都是由学校的基建管理部门统一负责管理,机械化采购,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参与采购后对于相关设备、家具的采购更加专业。

2高校图书馆新馆功能布局

2.1借阅合一的布局方式

现代图书馆新馆的布局总体上呈现一种多元化的布局方式,为了提高阅览读者的便利性和借阅效率,很多高校的图书馆新馆都采用借阅合一的布局方式进行布局。通过借阅合一的布局方式,可以把同一学科的图书文献资料进行集中存放,开架借阅更加方便快捷,同时在书库内部放置阅览桌椅[3],供阅览同学进行阅览。这样读者可以更加方便的挑选自己的新欢的书籍进行借阅,提高了借阅效率。同时根据借阅者的需求对文献资料进行整理排放,合理的对资料所占用的楼层进行排序存放,提高利用效率。比如阅读量较大而且短时间内人流量高的相关文献资源应该布置在图书馆的低楼层中,相对图书内容较有深度、阅读量不高,而且研究性较强的文献资源就应该排放在楼层较高的位置。

2.2图书馆公共区域布局

在图书馆内,一把都会设有专门的出入口区、商务区、休闲区、引水区以及卫生间等公共区域[4]。对这些公共区域的设置一般是按照优先阅览者使用的原则进行不布局设计。比如出入口区需要设置在一楼大厅处,设置门禁系统,同时设计咨询服务台,存物台以及接待台等。商务休闲区内需要能顾提供打印复印、文具、饮料等服务,休息区类似于书吧能够为读者提供休息交流服务。饮水区应该选择在较显眼的位置,以方便阅览者引用为主。卫生间的设计应该注重其通风性,否则会对整个图书馆的环境质量造成重要的影响。其他功能区域如电梯、楼梯等区域设计应该以安全性、便利性以及节能性为主进行布局设计。

2.3办公区域的布局设计

对于图书馆中办公区域,包括行政区域、文献采编、文献传递、机房区域、学术交流中心等区域的布局应该遵循方便实用的原则,既不要不办公区域的楼层位置设计的太高,也不能使办公区域的位置影响正常的图书借阅使用。业务办公区域则主要是针对图书馆的馆员进行设计,在进行布局时应该要考虑到馆员的实际需求,不能忽略馆员的实际需求而不切实际的进行设计,需要为馆员提供休息、茶炊和更衣场所,位置的选择应该尽量靠近书库,这样便于馆员进行管以及对图书进行上架,节省了人力,在图书运输过程中能够较好的避免发出噪音对阅览的读者造成影响。在新图书馆的布局设计中,还应该考虑到图书的提升设备,这样可以提高图书的运输效率,降低馆员的劳动强度,能够提高工作质量[5],同时还应该配备专门的专业的图书消毒设备,对图书进行消毒,方式由于借阅造成的交叉感染。图书馆还应该设计多功能的学术报告厅、多媒体室、以及活动场所,这样可以促进学术交流的发展、进行文学探究、学习培训以及馆员进行业余活动等。

2.4强弱电功能布局,提升环境优雅性

在图书馆的新馆建设中,应该加强数字化建设,这也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向。在图书馆的内部结构中,线路的照明系统、语音系统以及电脑控制系统、空调系统、和消防警报系统等,都是图书馆的重要生命线。对于这些系统的布局的合理性会促进图书馆的信息化、网络化发展,进而提升图书馆的智能化系统应用。所以图书馆的管线布局要强弱电分布,提布局的合理性。

图书馆是一个需要安静的场所,优雅的环境布局可以更好地为读者创造一个温馨的阅读环境,能让读者更加有兴趣、更加愉悦的进行阅读。图书馆内外环境的布局优雅性还会影响到读者对图书馆的使用频率。如果一个图书馆外部环境优雅舒适,内部环境窗明几净,再加上颜色搭配合理,装饰物非常温馨,馆内的采光要合理,桌椅以及书橱的摆设要根据读者的阅读习惯[6],创造一种安静优雅的环境,这会增加读者对图书馆环境的愉悦性,读者自然愿意多来图书馆进行借阅。

3创新思路、转变服务理念与模式

3.1转变服务理念,提升服务质量

高校图书馆新馆的建设是为了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所以新馆的建设与管理是与服务分不开的,在图书馆新馆的管理工作中,要转变服务理念,将管理与服务融合起来,提升服务质量。要以调研为基础,针对当前的读者需求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以此为基础将现代图书馆的服务理念融入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构建上。要创新思路,在现代图书馆的管理中,重点做好以下几点:①图书馆的馆员要加强图书馆学、信息管理学、情报学等理论的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将更先进的理论和管理服务理念带入到工作中,提升图书馆的整体服务质量。②图书馆新馆的管理人员在管理工作中应该先进性充分的调研,并充分地借鉴其他地区的图书馆的管理经验,在管理工作中要增加与读者的沟通,提高服务质量。

3.2将多类信息资源进行整合

随着我国高校的大力发展,图书馆的建设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信息资源总量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前期规划不足、缺乏统一部署等原因,导致很多资源重复建设,相互之间割裂,没有统一性。所以高校的图书馆建设与管理必须要明白的一点是读者在图书馆进行借阅的时候,不是根据文献资料的类型或者学科专题,而是根据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读者需要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解决自己的问题。所以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必须要考虑到这一点,将各种资源进行整合,方便读者进行借阅使用。根据以往的经验和现代图书馆建设要求,可以将传统的文献类型根据阅读对象进行划分,改变以往的文献学科或者某一研究主题为主导的划分原则。这样可以更加高效、更加便利的为读者提供阅读服务,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3.3转变理念,由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过渡

在图书馆的构建工作中构建学习共享空间的主要目的就是以共享空间为中心,为读者构建一个信息交流、共享平台,进而通过图书馆内部支持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支持,创造一个个性化、协同性的学习中心,达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知识面扩展的目的。因此,在图书馆的管理中,管理人员要组织全体馆员进行学习,转变服务理念,要由过去的简单的信息服务向现在的知识服务过度。学习共享中心的构建是以学生个人的需求以及能力培养为目标,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住型学习,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交流、协作学习的空间。这也会未来图书馆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因此,图书馆新馆的建设管理工作应该重视学习共享空间的建设工作,转变以往的只提供文献借阅的服务理念,重视知识服务的发展理念,使读者能够充分的在共享学习空间中进行学习与交流,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量。

3.4图书馆的管理向多元化发展

在当今社会,对于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方式与理念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图书馆新馆的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要及时地转变管理理念,转变管理模式,向着多元化发展。这一方面要求图书馆的管理人员要及时地进行学习培训工作,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工作技能,能够熟练的操作文献分类、用户阅读分析等工作。同时也要求图书馆的现代管理人员要积极的对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进行学习,比如数据库的检索、图书借还系统的使用等。第三,图书馆要突出强调自己的文化特色,这也是作为图书馆所具有的最本质的特征。通过强调自己的文化特色,让更多的读者前来阅读。

4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力发展,高校的图书馆新馆建设工作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整体上由于缺乏规划、统一性差以及管理理念思路落后等因素,导致图书馆新馆的建设工作质量并不让人满意。本文结合多年的图书馆管理工作经验和调查数据,对于当前图书馆新馆的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体上,图书馆新馆应该创新管理思路、转变管理模式,引进新技术,构建数字化图书馆,向知识服务模式转变,提高整体的图书馆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惠森.图书馆新馆建设中服务功能与空间布局设计规划――以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论坛,2014,02:135-139.

[2]林文庞.浅谈高校图书馆新馆建设的馆藏布局[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34:27-29.

[3]欧阳旭,李雄,王莲霞,金晓君.浅谈高校图书馆新馆功能布局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10:105.

[4]刘飞.高校图书馆新馆建设中的服务定位与功能规划[J].办公室业务,2015,21:123-124.

布置工作思路篇7

关键词:动车段;设计;创新

成都动车段目前是全路7个动车段之一。工程总占地133.33hm2(2000余亩),新建房屋建筑面积40.19万m2,工程总投资63.44亿元(其中已投产工程32.75亿元)。成都动车段分为运用设施和检修设施。运用设施设计检查线16条,存车线64条;检修设施设计有动车组三、四、五级修,三级修8列位,四、五级修22列位,静调线16列位。工程由2010年立项至今,运用设施和三级修设施已经建成投产,至2017年底剩余的运用设施全部建设完毕,四、五级修设施正在开展可行性研究。成都动车段从立项、功能定位、规模确定、段址选择、总图规划、工程设计等方面都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无论是规划布局上、还是在具体的技术细节上,都有许多突破和创新。

1立项与功能定位

根据高速铁路的运输需求,成都必须要具备动车设施。是只解决运用的问题、还是需要考虑检修的问题,是服务于成都枢纽、还是成都局甚至更大范围的西南片区,这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原铁道部根据当时的路网规划资料已做过相对明确的规定,但随着路网规划的调整,已经不能适应全国高速铁路发展的需要,必须全面系统的对全路路网进行分析计算,形成成都动车设施的合理功能定位[1]。根据2004年1月《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全路配套建设了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4个动车段,承担全路1200列动车组三、四、五级修(或称“高级修”)作业。在充分分析我国4个动车段检修能力的基础上,对我国高速、提速网路开行动车组的数据进行了深入计算,首次突破性地提出全国4个动车段布局无法满足全路检修能力的需要。全路动车组的检修能力总缺口较大,为更好地适应高速动车组运营需求,需优化、调整原规划的动车段布局[2]。经过中国铁路总公司组织的多次研讨,一致认为:成都动车段的建设有利于完善全路动车组检修设施的布局,推进西部地区高速客运网络的发展,提升西部重要城市———成都市的战略交通地位,强化成都铁路局在全国路网中的作用,从而进一步促进西部区域经济的发展。成都动车段经过4年的创造性研究与探索,终于立项。同时,也明确了成都动车段的功能定位为:检修设施覆盖成都局、昆明局,运用设施满足成都枢纽近、远期发展的需要的战略思路。

2设计规模

成都动车段功能定位为规模设计提供了依据。但由于其属于路网性的动车段,要确定合理的建设规模,需考虑区域、时间两个维度。根据调整后的中长期路网规划进行测算,提出2020年全路动车组配属将达到1800列以上(根据铁路总公司2016年公报,截止2016年底全路配属动车组已经超过1800列),西南地区成都、重庆、贵阳、昆明枢纽的动车组投放量也将超过300列。考虑到其他4个动车段设计规模为250~400列/段,成都动车段检修能力按照配属300列设计,则2020年全路7个动车段检修能力可达到2000列,可以较好地满足全路动车组检修需求[3-4]。

3段址选择在充分研究

成都枢纽客站分工、枢纽铁路网规划布局的基础上,综合研究工程配套、工程投资等因素确定的成都动车段段址。

3.1成都动车段选址适应成都枢纽布局规划,并首次采用“两站一段”布局模式

成都枢纽采用“内客外货”布局,建设有“两主两辅”的客运站系统,其中的成都站、成都东站为主要客站,承担成都枢纽的动车组始发终到作业。本项目设计时,恰逢成都东编组场、成都东机务段等货运设施外迁至成都北编组站,成都动车段就选址在这片功能已经废弃的区域,位于成都站与成都东站之间,并且首次提出采用“两站一段”布局模式,即一个动车段承担两个车站始发动车组检修作业需求,实现了资源共享。动车段距离两个车站仅有3km和7km,极好地满足了动车组“快速检修、集中始发”的要求。通过2条动走线连接成都站城际场,4条动走线连接成都东站城际场。经理论计算和模拟仿真,该布置可满足2个车站高峰小时接发车作业需求[5]。成都枢纽布局示意见图1。

3.2成都动车段选址有效利用了铁路用地,节约了工程投资

成都动车段选址利用了近60hm2(900亩)铁路用地,约占工程总占地的一半。为深入研究工程投资,适应城市建设,成都动车段还研究了石板滩、龙潭寺、泰兴选址方案。综合分析征地、拆迁、土石方等工程投资,原址方案较石板滩、泰兴选址方案投资节约48%,较龙潭寺方案投资节约36%,而且原址方案距离成都东站较石板滩、龙潭寺、泰兴段址方案缩短了48%、20%、50%,极大地降低了运营成本。通过多方案、同精度比选,从工程投资角度有力地论证了成都动车段选址的合理性[6-8]。

4总平面布局研究

(图2)段址选择为工程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动车段总平面布置是验证段址选择合理性的重要一环。然而在这片区域,受周边地形及中间横穿的水渠、市政下穿道路的制约,如何去合理布置动车段的总平面布局,将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课题。

4.1充分研究地形特点,合理布置总图

成都动车段西端出入段线下穿成绵立交桥,躲避了咽喉区交叉公路桥墩;东端出入段线上跨蜀龙路,在蜀龙设计中,配合做好了铁路上跨的公路的框架涵;存车Ⅰ场布置在30路区域,存车Ⅱ场布置在致力路区域,有效地避开了有深基础的房屋与河流干扰。存车Ⅱ场布置在方家河区域,下涧槽需改迁至检修库前。成都动车段总图成功布置在这个区域[9]。

4.2运用设施采用“两级两场”格局,检修设施采用“多联跨尽头式”布置,满足工艺布局要求

运用设施东场为存车i场,布置了32条存车线,连接枢纽主要客站—成都东站,实现大容量、高密度的接发车作业;西场布置了贯通式检查库和存车Ⅱ场。基于成都动车段“两站一段”的布置特点,配套规划了贯通式检查库,以满足成都站、成都东站两个方向的入库作业需求;检修设施采用“多联跨尽头式”形式,使得检修集中,空走距离短等[10]。4.3总图布局充分考虑了工程分期建设的因素,适应了成都枢纽路网建设需要,保障了高速铁路正常运营成都动车段运用设施包括成绵乐、西成、成渝、成贵等引入工程,对应满足已经相继开通的成灌线、成遂渝、成绵乐、成渝,以及后期的西成、成贵等各线开行动车组的需要。另外,为满足部分线路开通运营的紧迫性,部分工程又采用了分期建设。比如为了满足成灌线2010年5月开通,成绵乐工程需先期实施检查库、临修库、不落轮镟库等设施,所以在总图布局中,将该部分设施靠近成都站方向布置,并预留贯通条件。不仅满足了成灌线的开通需要,还没有废弃工程,后期全面建设成绵乐项目的其他工程时也不会对运营生产造成干扰。考虑到动车组三级修的紧迫性和四、五级修检修作业内容的不确定性,根据原铁道部的批复,将检修设施分为先期工程和后期工程。先期建设三级修设施,缓减全路动车组三级修检修压力,后期建设四、五级修设施,目前已经基本完成设计工作。

5工程技术

成都动车段在厂房组合、工艺设计、系统工程等方面,实现了多个方面的创新。

5.1成都动车段厂房布局紧凑合理、整齐美观

成都动车段运用设施布置紧凑,在73.33hm2(1100亩)用地内布置了检查线16条,存车线64条;检修设施设置充足,在60hm2(900亩)的用地内规划建设了约30万m2检修房屋,预计可承担配属300列动车组检修需求。成都动车段用地指标在国内居于前列。检修库房集中布置。静调库、三级修库、转向架库、四、五级修库等主要检修库房采用并列式多联跨结构集中布置,检查库分为2个八线库,也采用并列式布置。以上库房长度均为468m,提高生产区的美观性,也便于管线布置,同时也拉开一定距离,有效解决消防、采光等问题。转向架库设于三级修库与四、五级修库之间,有效地解决了转向架走行距离长的设计难题,极大地提高了检修效率,提高了设备利用率。

5.2成都动车段优化了工艺设计,采用现代化装备,促进了动车组检修技术

(1)创新检修模式。在国内动车组转向架检修设计中首次采用“以流水修为主,定位修为辅”的模式。充分利用了流水修的检修效率高、定位修的资源利用率高的优点。转向架流水修首次采用“直线型径路流水修,关键工序双工位补强”方式。采用直线型径路流水线,检修工艺顺畅,管理方便,物流干扰少。为有效解决流水修固有缺点灵活性相对较低的问题,在工艺流程关键的分流和合流节点,比如转向架与轮轴分解、组装等工位,设置双套设备,提高了检修的灵活性和冗余度[11]。(2)检查库前采用双股道方式,承担上水、卸污、补洗等作业,提高了检查库运用检查效率,释放了作业能力[12]。(3)优化部分工艺,适应了铁路技术发展。比如:修改存车Ⅰ场股道长度,满足成都东站按照C2模式接车需求;在两场咽喉间设置了3条平行连接股道,大大提高了咽喉通过能力,适应了动车组夜间高峰小时不均衡通行要求;生产库房内采用综合管廊取代综合管沟方案,有效地解决了因成都地区地下水位高、管沟容易积水等问题。(4)以现代化装备为载体,凸显工艺设计的先进性,引领我国动车组检修技术发展。比如在国内不落轮镟工艺普遍采用单轴镟修的情况下,综合分析正常镟修、故障镟修、设备维修、调车等情况,经过理论计算,提出单轴镟修能力不足,无法满足后期运营需求,在成都动车段设计中首次采用双轴镟修模式,并按照2台一次规划,在实际运营中,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依此为成功典范,全路大范围地开展了单轴改双轴的调整设计[13]。

5.3成都动车段采用了系统工程设计技术,克服了大型维修设施工程设计难题,为后续工程设计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采用水泥搅拌桩加固地基方案,满足了大型库房地面沉降要求。在三级修库、转向架库区域,地面荷载要求较大,采用成都膨胀土回填,无法满足“基床底层压实系数不小于0.91”的要求。设计中采用水泥搅拌桩加固地基方案,保证了工程质量[14-15]。(2)合理布置横向排水系统,有效解决长大场区排水问题。成都动车段东西长约3km,设计了3条横向排水系统,间距约1km,有效地解决了长大场区排水问题,同时排水涵洞的设计综合考虑了房屋、线路、纵向排水、散水、管线、道路等布置。(3)根据工程建设时序,合理规划建设供电、供水工程。考虑到电力供应不宜多次扩容情况,工程设计中一次性扩容成都东站上游变电站,一次性新建开闭所,满足成都动车段远期用电需求,因供水接入不受影响,考虑到工程投资,采用多次接入方案。(4)系统完成大型库房设计,为后续工程积累设计经验。成都动车段最大检修库房接近5万m2,采用多联跨、消防泡、消火栓、电动窗、消防联动门等多项工程技术,有效解决了大型库房的消防、采光、环保等问题。并综合考虑工艺流程、设备安装、物品运输、生产管理等,形成了系统的高铁维修设施工程技术,为后续工程积累设计经验。

6结论

布置工作思路篇8

一、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的概念

集成电路的布图设计是指一种体现了集成电路中各种电子元件的配置方式的图形。集成电路的设计过程通常分为两个部分:版图设计和工艺。所谓版图设计是将电子线路中的各个元器件及其相互连线转化为一层或多层的平面图形,将这些多层图形按一定的顺序逐次排列构成三维图形结构;这种图形结构即为布图设计。制造集成电路就是把这种图形结构通过特定的工艺方法,“固化”在硅片之中,使之实现一定的电子功能。所以,集成电路是根据要实现的功能而设计的。不同的功能对应不同的布图设计。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布图设计的保护也就实现了对集成电路的保护。

集成电路作为一种工业产品,应当受到专利法的保护。但是,人们在实践中发现,由于集成电路本身的特性,大部分集成电路产品不能达到专利法所要求的创造性高度,所以得不到专利法的保护。于是,在一九七九年,美国众议院议员爱德华(edward)首次提出了以著作权法来保护集成电路的议案。但由于依照著们法将禁止以任何方式复制他人作品,这样实施反向工程也将成为非法,因此,这一议案在当时被议会否决。尽管如此,它对后来集成电路保护的立法仍然有着重要意义,因为它提出了以保护布图设计的方式来保护集成电路的思想;在这基础上,美国于1984年颁布了《半导体芯。片保护法》;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曾多次召集专家会议和政府间外交会议研究集成电路保护问题,逐渐形成了以保护布图设计方式实现对集成电路保护的一致观点,终于在一九八九年缔结了《关于保护集成电路知识产权条约》。在此期间,其他一些国家颁布的集成电路保护法都采用了这一方式。

虽然世界各国的立法均通过保护布图设计来保护集成电路,但关于布图设计的名称却各不相同。美国在它的《半导体芯片保护法,)中称之为“掩模作品”(maskwork);在日本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布局法》中称之为“线路布局”(cir—cuitlayout);而欧共体及其成员国在其立法中称布图设计为“形貌结构”(topography);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关于集成电路知识产权条约》中将其定名为布图设计。笔者以为,在这所有的名称中以“布图设计”一词为最佳。“掩模作品”一词取意于集成电路生产中的掩模。“掩模作品”一词已有过时落后之嫌,而“线路布局”一词又难免与电子线路中印刷线路版的布线、设计混淆。“形貌结构”一词原意为地貌、地形,并非电子学术语。相比之下,还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采用的“布图设计”一词较为妥当。它不仅避免了其他名词的缺陷,同时这一名词本身已在产业界及有关学术界广泛使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亦有“布图设计”的专门词条‘

二、布图设计的特征

布图设计有着与其他客体相同的共性,同时也存在着自己所特有的个性。下面将分别加以论述。

1.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具有无形性

无形性是各种知识产权客体的基本特性,,因此也是布图设计作为知识产权客体的必要条件。布图设计是集成电路中所有元器件的配置方式,这种“配置方式”本身是抽象的、无形的,它没有具体的形体,是以一种信息状态存在于世的,不象其他有形物体占据一定空间。

布图设计本身是无形的,但是当它附着在一定的载体上时,就可以为人所感知。前面提到布图设计在集成电路芯片中表现为一定的图形,这种图形是可见的。同样,在掩模版上布图设计也是以图形方式存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发展,使得布图设计可以数据代码的方式存储在磁盘或磁带中。在计算机控制的离子注入机或者电子束曝光装置中,布图设计也是以一系列的代码方式存在。人们可通过一定方式感知这些代码信息。布图设计是无形的,但是其载体,如掩模版、磁带或磁盘等等却可以是有形的。

2.布图设计具有可复制性

通常,我们说著作权客体具有可复制性,布图设计同样也具有著作权客体的这一特征。当载体为掩模版时,布图设计以图形方式存在。这时,只需对全套掩模版加以翻拍,即可复制出全部的布图设计。当布图设计以磁盘或磁带为载体时,同样可以用通常的磁带或磁盘拷贝方法复制布图设计。当布图设计被“固化”到已制成的集成电路产品之中时,复制过程相对复杂一些。复制者首先需要去除集成电路的外封装;再去掉芯片表面的钝化层;然后采用不同的腐蚀液逐层剥蚀芯片,并随时拍下各层图形的照片,经过一定处理后便可获得这种集成电路的全部布图设计。这种从集成电路成品着手,利用特殊技术手段了解集成电路功能、设计特点,获得其布图设计的方法被称为“反向工程”。

在集成电路产业中,这种反向工程被世界各国的厂商广泛采用。集成电路作为现代信息工业的基础产品,已渗透到电子工业的各个领域,其通用性或兼容性对技术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而反向工程为生产厂商了解其他厂商的产品状况提供了可能。如果实施反向工程不是单纯地为复制他人布图设计以便仿制他人产品,而是通过反向工程方法了解他人品功能、参数等特性,以便设计出与之兼容的其他电路产品,或者在别人设计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制造出更先进的集成电路,都应当认为是合理的。著作权法中有合理使用的规定,但这种反向工程的特许还不完全等同于合理使用。比如,合理使用一般只限于复制原作的一部分,而这里的反向工程则可能复制全套布图设计。改编权是著作权的权能之一,他人未经著作权人同意而擅自修改其作品的行为是侵权行为,但这里对原布图设计的改进则不应视为侵权。

布置工作思路篇9

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投资主体的不断转变,设计任务也在多样化,由原来的公路、市政设施等传统工程逐步向更广阔的空间延伸,许多大型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表现出参照市政设施建设的迹象,市政建设中的许多成熟经验和方法在厂区规划和建设中得到应用。但厂区建设又有自己的独特性,不同行业、不同特点的企业对厂区建设的要求也各不相同。该文结合实例探讨了厂区建设和规划的思路,可供相关专业人员参考。

1建设背景和现状

1.1建设背景

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研究所,始建于1934年,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生物制品研究所之一。主要从事生物制品的生产、研发和经营,是国家生物制品行业的骨干企业,是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唯一一家大型的生物高新技术企业;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占地43万m,总资产11亿多元,现有职工1400人。

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地处黄河以北的盐场地区,南临盐场路。盐场地区隶属兰州市城关区,与市区虽一河之隔,建设却未同步,城市基础设施落后、综合环境差已成为制约盐场地区发展的瓶径,2004年《兰州市盐场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并报市政府通过,规划中,盐场地区被定位为兰州市重要的文化、科研、生物工程、医药研发基地和城市北部的生活居住片区,明确提出推动兰州市城市规划的主轴由原来的东西长轴向南北短轴转变,实现城市布局的均衡发展。这将给盐场地区的发展带来契机,也将给该区域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

1.2项目现状

兰州市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厂区占地约30hm,厂区内除办公、生产建筑和道路外,基本上全被绿化地覆盖,是环境优美的园林单位,但建筑物陈旧、基础设施配套差。www.133229.com

本次整改道路属于兰州市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区内路,共6条,总长2.1km。除3号路需要拓宽建设外,其余道路均在已有道路基础上整改,目前厂区现状存在如下问题:

(1)路面破损:已建道路大部分路面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裂缝和断裂,局部路段路基明显下沉,两侧道牙破损严重。

(2)线形凌乱:厂区缺乏统一规划和建设,旧路在建设中没有太多考虑线形要求,施工不严格,致使现状道路中线凌乱。

(3)缺乏整体规划:由于厂区初始建设年代久、历时长,缺少整体性和统一性,厂区路网、管网、办公建筑等配套设施陈旧、凌乱,已不能适应单位的快速发展。

2建设必要性分析

兰州市生物制品研究所目前厂区内绿树成荫,草地连片,6号路两侧挺立着许多大树、古树,围墙内侧的梧桐、梨树每年春天花满枝头,是名副其实的园林单位,但基础设施陈旧,其建设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单位快速发展的需要:兰州市生物制品研究所是国家生物制品行业的骨干企业,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6.3亿元,实现利润2.08亿元。截至2008年9月底,已实现销售收入超过7亿元,实现利润3亿多元。资产规模、销售收入和实现利税均列甘肃省生物医药行业第一名。但厂区建设明显滞后,已不能适应单位的快速发展,彰显不出该单位的时代风尚。

(2)单位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当前,生物制品研究所现有职工1400人,是国家医用微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的重要研究机构。单位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良好的软、硬件平台,硬件设施的配套建设可为各生产组团提供便捷的交通,有利于优化厂区布局,改善区域环境,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空间。

3工程设计

3.1设计内容

(1)设计范围:生产厂区内6条道路整改设计及配套设计、厂区总体规划设计。

(2)设计内容:对道路工程,给水、排水(雨水和污水)工程,照明工程,管线综合及道路景观,综合规划等内容进行方案设计,同时针对横断面布置、路面结构的选择、排水系统、环境景观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论证。

(3)功能定位: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该项目功能定位为厂区道路和厂区综合规划。具体功能有:

a.拓展厂区发展空间、提升企业形象;

b.整合现有景观资源,建成花草品种齐全、植物搭配协调的生态园区;

c.提高基础设施档次,推动企业快速、稳定、持续协调发展。

3.2设计原则

(1)处理好建设项目和工程现状的关系。(2)利用已有的生态环境和景观,力求工程设计体现现代化的时代气息。

(3)处理好道路和现状道路的衔接,尽可能提高技术标准,使平、纵线形合理组合,满足安全、舒适的要求。

(4)结合实际情况,确定道路横断面形式和雨水排除方式,合理布设各类管线,做好管线综合工作。

(5)结合实际情况,充分考虑道路建成后的后续工程:如办公楼和生产车间等改造建设的衔接。

3.3主要技术标准

道路主要技术标准见表1。

3.4厂区总体规划

3.4.1总体规划思路

(1)根据企业办公、生产需要,结合场地、生产流程、环境、安全和美学的要求,对总体空间和建筑物合理布局。

(2)以道路为依托对各种管线进行合理布局和综合,为管理和维护提供方便

(3)明确厂区建设规模和风格,如:彻底、逐步地改造还是在旧貌基础上局部改造,将单位园区建设成现代化的企业园区还是突出行业特点、企业独特风格和企业品牌等。

3.4.2专项设计思路

专项设计应在总体规划的框架下进行。

(1)建筑物规划

建筑物的布局规划是以生产流程为依托的,充分考虑利用现有空地、建筑物、运输设施,在此基础上合理配置办公资源、划分明确而便捷的生产组团。

(2)道路网规划

道路网布局以生产组团为依托,只有在生产组团划分明确后,相应的道路网配套设施才能有效跟进,如:该生产区主要通行货物运输车辆,则道路功能主要为交通功能,各生产组团的关联程度也决定道路的布局。

(3)管网规划

管网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排水、上水、电力、电信、热力、燃气等,与区域内的生产和生活都息息相关,合理的管线规划,可大大降低维护成本和管理成本,但管网规划也需要大量详细的资料和数据,如:人口、生产工艺、生产用水量、生产废水量、需要特殊处理废水量等,电力也是如此:生活用电、生产用电等,在市政项目建设中,多采用综合管沟和综合直埋的方式,但在园区规划,更多的是要结合园区的实际情况、生产需要、用地需要,结合园区建设进行。

3.5道路工程

3.5.1平、纵、横设计

(1)平面线形设计

平面线形设计面临两种选择。

方案一:整改的6条道路均在旧路的基础上布设平面线形,可以避免砍伐旧路两侧树木,但旧路线形也存在问题,由于旧路网建设没有统一规划,道路中线不通直,局部扭曲。

方案二:重新布设线形,沿线绿化和部分树木遭到破坏。

考虑到单位的实际情况,选择方案一。

(2)纵断面设计

道路纵断面设计遵循《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要求,结合场地实际情况。尽量不破坏旧有景观,并考虑与将来建筑物的改造建设衔接。

(3)横断面设计

道路的横断面形式有两种:6m和5m,除2号路采用5m的断面形式外,其余道路断面宽度均采用6m。2号路采用5m的断面可以保证两侧树木不被挖除。3号路旧路宽度只有3.8~5in,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拆除部分楼房散水台阶、改移管线等。

3.5.2路基、路面设计

路基、路面设计充分考虑到所建道路均为厂区内路,车辆少,行人多,对路基和路面承载力要求相对较低,同时结合考虑气候特征,自然区划、施工条件等因素,以就地取材、方便施工、路基稳定、路面耐久的原则进行设计。

结构层总厚度48cm,组合形式如下:

18emc30混凝土路面;

30em水泥石灰稳定砂砾土。

土基:原(填)土夯实,保证规范要求的含水量和压实度。

3.6管网工程

3.6.1排水工程(雨水和污水)

方案一排水设计思路:

(1)道路范围内雨水主要采用路面排水。道路两侧多为绿地和树木,道路宽度5~6m,路面范围内雨水量不大,考虑到兰州总体降水量少、蒸发量大的气候特征,建议采用路面排水,将道路范围内雨水排人两侧绿地,充分利用雨水浇灌绿地。为了防止大量雨水下渗影响路基稳定,在绿地与道路之间设置渗沟进行排水。并建议在今后厂区基础设施建设中,道路两侧一定宽度内均设置绿地,增强道路的空间和景观效果。

(2)低洼区域雨水与污水排除相结合。对局部区域雨水汇集并排除困难时,采用雨、污结合的方式排除积水。

(3)污水的管道设计应结合已有的建筑物(有污水产生的建筑),并为将来新建建筑物污水的接入预留空间。

方案二排水设计思路:

雨、污分流,分别埋设雨、污水管道,在道路范围内,按40m间距在道路两侧布置雨水口收集路面雨水,这是市政道路设计中常用的做法。

本次设计推荐方案一,方案一结合了厂区实际情况,结合绿地灌溉,避免了部分管道施工,减少了管道的管理和后续维护工作。

雨、污水管道设计:管材采用钢筋混凝土排水管。管线采用直埋敷设,采用120。混凝土基础,基础下做20em厚砂砾垫层。

3.6.2给水工程

给水设计思路:

(1)给水管线兼负载区低压消防任务。

(2)给水的管道设计应结合已有的建筑物(有污水产生的建筑),并为将来新建建筑物污水的接人预留空间。

(3)设置的给水管道应符合远期管道通水量的要求。

给水设计:本次设计方案考虑生活、生产用水和消防、绿化用水,给水管布置在道路两侧绿带内,当道路两侧不具备绿带的条件时,埋设在道路范围内。给水管线采用pe200塑料管,管道直埋敷设,管道埋深1.0m,下设砂砾垫层。消火栓:消火栓为地下式,设置平均间距120m,消火栓直接设在给水管道上。

3.6.3中水设计

兰州虽是“两山夹一水”的城市,但也是缺水的城市,气候干燥,每年为树木和绿化浇灌消耗掉大量用水,目前,中水利用的理念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在工程也逐步得到实施,比如:彭家坪高新技术开发区道路网建设中就全线敷设了中水管线,在雁滩南河道综合整治工程中,利用大面的草地净化、过滤雨水和部分污水,然后重新利用,浇灌树木。作为生产园区,应结合生产用水和生产废水处理工艺综合考虑。

3.6.4照明工程

道路照明是一项重要的配套工程,灯具的选择能体现不同的风格和意境,不同的灯具在能源节约、维修成本和价格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本次设计中考虑到是园区道路,配套灯具采用庭院灯,突出视觉和景观效果,同时满足平均亮度(照度),均匀度和眩光限制三项指标。

照明灯具近年来更新很快,各种形式、类型的灯具不断出现,如:太阳能灯、二极管灯等,造型也变化多样。

本次设计采用在道路单侧布置,灯纵向间距为30m,供电线路采用地下电缆方式埋设和太阳能相结合的方式,在照度要求高的路段采用电缆敷设形式提供电源,每30m设电缆检查井一座;在照度要求不高、埋设电缆不方便的路段采用太阳能供电形式。

3.6.5管网综合

管线综合是为合理利用土地,统筹安排工程管线在地上和地下空间位置,协调工程管线之间以及与其他各项工程之间的关系,并为工程管线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

根据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在厂区内应当敷设给水、污水、雨水、照明、热力、电力、电信、燃气等管线,本次设计中只涉及了给水、污水、雨水、照明四类管线,但不管是道路建设还管网敷设都有耗资大、牵涉面广的特点,为了避免道路建成后敷设市政管线引起频繁开挖与修补,避免重复建设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建议工程项目在实施前,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发展规划作好管线敷设的综合考虑,并为今后的发展预留充足的空间。

3.7环境工程

环境建设工程涉及范围广,与其他土建工程相比有很大的弹性,它与每个土建项目有关,更与人的观念和重视程度有关。好的环境工程设计往往体现在细节上,它的本质思想是以人为本,多方面、多角度体现人文关怀,比如:在线路适当地段上提供合适的休憩设施,精心布置绿地、水面;铺设色彩、材质较好的地面硬质铺装;设立必要的指示标志:道路标牌、园区交通图、建筑标志牌等,可采用单独或结合绿地坐椅等设施设置;在道路急转处为通行车辆设置凸面镜;引进少量雕塑等来强调环境氛围和生活气息,突出反映独特企业文化和时代特征。

生物制品研究所是兰州市重要的企业单位,也是园林单位的典范,有很好的绿化基础,但现有的绿化也存在很多问题,绿化形式单一、搭配单调等问题突出,在景观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道路建设中,应结合现有绿化,减少树木砍伐,在绿化区多种植长青灌木,配以花卉,再结合停车、小品等设置和组合,以绿化系统丰富厂区空间。

生物制品研究所是甘肃省生物制品研发行业中的龙头单位,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也必然会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如何将单位的文化和精神溶入厂区建设中和景观设计中来?如何通过厂区建设来突出和加强文化理念、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这不仅是设计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厂区建设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布置工作思路篇10

【关键词】联共(布)党史;《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D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0351(2013)02—0129—04

在民主革命时期,《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下称“《教程》”)是中国共产党开展理论教育、干部教育和历史教育,学习苏联革命经验的“中心材料”,更是获得“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的“百科全书”。[1]56建国以后,基于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等时代需要,《教程》作为“马列主义基础”课程主要教学科目——“联共(布)党史”的唯一审定教材,成为全国高校和党校学习的必修课程。而在苏共二十大之后,“联共(布)党史”课程黯然退出高校课程教学序列,宣告建国后学习苏联运动的式微。以《教程》为中心,考察“联共(布)党史”作为“马克思主义基础”课程在各级院校中的设置源起、经过、规范和废止,既有历史意义,又有学科发展意义。

一、“联共(布)党史”课程设置的缘起

早在中共“七大”之后,中国共产党对《教程》的学习指向就发生了转向,即要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开始为未来国家建设准备组织(干部)基础和理论基础。建国后的国内各级各类高校,就是承担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任务的重要载体。而将“联共(布)党史”纳入高校课程体系,既是出于中苏党际渊源,也是源于复杂的国际环境,更为重要的是《教程》本身之于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具体说来,“联共(布)党史”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课”,发挥着三个方面客观作用:一是有助于社会主义改造的舆论发动和思想动员。在过渡时期总路线酝酿和提出的过程中,中共中央就强调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群众和指导实践。而系统学习《教程》,就是明确联共(布)党史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代意义的有效方式。特别是中共中央发出关于1953至1954年干部理论教育的指示以后,在中共中央宣传部的指导和协助下,围绕以《教程》研习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动员在全国展开。高等院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领导者的阵地,系统学习《教程》既是课程任务,也是政治任务。就其作用而言,此举有助于从学习苏联共产党的历史来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和经验,有助于从全局的观点出发并有重点地进行学习,有助于理论应联系实际。[2]二是有助于社会主义改造的模式仿照。《教程》记录了联共(布)55年的发展史,特别是其中的第9至12章,记录了联共(布)从过渡到恢复国民经济时期,再到苏联新宪法的颁布17年的历史。在这17年中,联共(布)积累了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的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为急于寻求社会主义改造经验借鉴和理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提供了一个现实的“蓝本”。三是有助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借鉴。刘少奇曾经指出:“我们所走的道路就是苏联走过的道路,这在我们是一点疑问也没有的。苏联的道路是按照历史发展规律为人类社会必然要走的道路。要想避开这条路不走,是不可能的。”[3]155如何在中国顺利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并走向社会主义?以《教程》为蓝本的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史,提供了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和在所有制方面推行全盘国有化和集体化这两条根本的经验。不仅如此,《教程》所述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理论方针、实践经验,与中国的客观实际和现实需要高度契合,成为《教程》在中国的系统化学习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可见,用“联共(布)党史”取代其他理论科目,并一统高校“马克主义基础”课程,实属合“情”合“理”。

二、“联共(布)党史”课程设置的步骤

正如上文所述,《教程》在党内的学习转向主要发生于解放战争时期,但是作为全国高校“联共(布)党史”课程的中心教材,即“马克思主义基础”课程的设置,则在建国后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党的工作中心的转移,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政策过程。

“联共(布)党史”课程设置首先是从“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课程调整开始的。1949年10月8日,华北人民政府高等教育委员会规定华北专科以上学校过渡时期公共必修课一至四年级均必修“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包括社会发展史)。[4]21951年教育部取消“政治课”名称,“社会发展史”课目增加讲授“辩证唯物论”部分,改为“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与“新民主主义论”及“政治经济学”同为独立的课目,着重于讲授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4]91952年9月1日,中央又《中共中央关于培养高等、中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师资的指示》,指出“提高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水平,则是学校思想建设工作的中心环节”。[5]318巧合的是,《教程》第四章第二节正是由斯大林捉刀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成为高等学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重要文本依据。同时,随着全国高等院校调整,培养国家建设干部就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而《教程》作为政治理论课程的设置恰逢其时。

1952年10月7日,为加强和提高高等学校学生系统的理论教育,教育部了《关于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课程的指示》。《指示》规定从1953年起各类高等学校及专修科(一年制的专修科除外),开设“马克思主义基础”课程,其中主要教授“联共(布)党史”,学习时数与“政治经济学”相同,即讲课时数34,课堂讨论时数16,讲课次数17,课堂讨论次数8。课程分别在综合性大学、综合性师范大学、师范学院第三学年度第五、六学期开设,每学期17周。[4]14三周之后,中共中央转发了西北局关于培养高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师资的计划,指出“现阶段培养政治理论师资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在高等中等学校高年级学生中选拔优秀的党团员在本校担任政治理论课程助教,从工作中培养他们成为高等中等学校中新的政治理论师资”。[6]445西北局除选派42人参加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班外,在西北大学设置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班,开设新民主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包括社会发展史、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政治经济学等为主的课程。同时在西北师范大学设置政治教育系,分学年开设相关课程,其中第二学年开设社会发展史和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主要以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教材。

1953年2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关于确定马列主义基础自1953年度起为各类型高等学校及专修科(二年以上)二年级必修课程的通知》,强调“现因有些行政区教育部及学校来文要求明确规定马列主义基础在哪一年级开设,经我部研究确定各类型高等学校及专修科(一年的专修科除外)自1953年度起,有条件者即在二年级开设马列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改为三年以上各类型高等学校的三年级必修课程。”[4]157月6日,高教部《关于各政治课学习期终总结办法的规定的通知》,规定每学期期终考试结束后两周,寄出总结材料。随着四门政治理论课的开设,“联共(布)党史”等相应的教学大纲也分别制定出来。

三、“联共(布)党史”课程设置的规范

随着高校“马克思主义基础”课程建设的逐步推进,“联共(布)党史”课程的教学管理和要求得到了中央人民政府及高等教育部的进一步规范。

1954年全国高等院校普遍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联共(布)党史和中国革命史等4门课程。7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关于工、农、医二年制专修科二年级开设政治理论课程的通知》,要求“所有二年制专修科应在二年级开设‘马列主义基础’课程,学时为一三六。”同时,“工、农、医科的二年制(医科为二年半或三年制)专修科从1954年至1955学年度起,停设‘马列主义基础’,改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以‘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九至十二章为中心内容,结合‘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进行教学。”[4]18

1955年3月1日,为宣传唯物主义思想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中央要求“加强高等学校中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课程。中等学校教科书中也要有通俗浅显的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课文。”[7]734月27日,中央宣传部召开干部理论教育工作座谈会,会上规定从1955年“高级党校的课程共五门,即中共党史、苏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和经济问题、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党的建设”。此处学习苏共党史即是学习《教程》,核心是第四章第二节之内容。

1956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对1954年政治理论课程的相关规定进行了调整。对各类学校开设的“马列主义基础”课程学时,除历史系的马列主义基础专业(属业务课)的学时由主管单位另订外,其他系科一律都开“马列主义基础”,学时分102与68两种,(后者可自愿开至102学时)。[4]27同时,在开设顺序上,一年级开设“马列主义基础”,102学时的学一年,68学时的学习一年或半年皆可。此规定从1956-1957学年度开始实施,其中综合大学的法律系、历史系、新闻系、哲学系、国民经济计划和政治经济学专业、部门经济各专业、中国语文系、外国语文系、理科各系,政法院校、财经院校、艺术院校、体育院校、外交院校,以及师范类院校的历史系、中国语文系、教育系的课时数都是102节,医药院校,师范院校的外国语文系和理科各系,以及林业和工科院校,课时数为68节。[4]29-30此外,全国部分院校还设置了马列主义相关专业和系,1956年中国人民大学建立了马列主义基础系,为高校培养马列主义师资。

四、“联共(布)党史”课程的废止与评价

苏共二十大前后中苏关系发生深刻变化,此次会议也对高校的“马列主义基础”课程带来不小冲击。我国高校不再讲授苏共党史(主要是《教程》),而改为国际共运史。究其缘由,主要是受到国际局势和党际关系的影响,以及中国共产党反思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弊端所致。

因此,1957年4月12日中央提出高校政治理论课有“脱离政治的教条主义和歪曲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的修正主义倾向”等问题,教育部随即《对高等学校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草稿)》。该草稿规定,“从1957年暑假起,作为政治课的联共(布)党史等四门课一律停开一年或二年,改开一门‘社会主义教育’课程。”同时将原“马列主义基础”的教材“苏共党史简明教程”(即《教材》),改为社会主义原理的专题讲授。同时规定原“马列主义基础”师资,即过去教授《教程》的教师,也改教“社会主义教育”。[4]33-357月12日,高教部正式发出指示,要求在全国高等学校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程,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中心材料,马列主义理论课程和理论教育,分别被的著作学习和政治运动代替。由此,“联共(布)党史”课程设置的使命终结,《教程》也结束了马列主义基础课程的“正本”时代。

虽然“联共(布)党史”课程及《教程》退出高校“马克思主义基础”课程序列,但其影响深远。一方面,该课程的设置既培养了大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师资和社会主义建设领域的干部,同时更补充和丰富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经验,成为中国人习得“社会主义观念”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来源。另一方面,通过高校“马克思主义基础”核心课程的设计与定位,推进了俄国马克思主义及其经典文本在中国的系统化、组织化的社会传播,拓展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路径。再一方面,《教程》作为苏联史学政治化的典范,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史实谬误、理论僵化和个人崇拜等非科学因素,对我国的历史教学和党史科学产生深远影响,主要是以领袖活动为中心党史编撰主旨,以路线斗争为主线叙事模式,以及对中共党史编撰体例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整风文献(订正本)[m].上海:上海新华书店,1950.

[2]为中级组学习“联共(布)党史”作好准备中央一级机关举办理论教员辅导员训练班[n].人民日报,1953-05-21.

[3]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编.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3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