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思路十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思路十篇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思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4:30:30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思路篇1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新思路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整个高校管理工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完成效果直接关系到高校整体的教育质量,对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多,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高校辅导员应如何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一、坚持以人为本,从关心学生的实际出发

大学阶段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本形成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价值观念和就业方式等日益多样化,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和选择性、多变性也日益增强。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当遵循素质教育的宗旨,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服务理念,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宗旨。冯文全先生认为:“人的本质观要求以人为本的学校德育要把学生看作是德育实践的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体;要求以人为本的学校德育在学生的共性发展与个性塑造两方面要保持协调。”因此,现阶段学生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务必做到:第一,尊重学生。学生还不够理智和成熟,因而我们必须在尊重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第二,区别管理。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管理模式;第三,科学评价学生。现阶段我们不能再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来评价学生,而应积极采取有层次的有个性的评价标准。

总之,坚持以人为本是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准绳,是一切学生工作的出发点。

二、联合学生家长,营造良好的互动环境

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是立体化的,其中家庭影响至关重要,因为学生的许多品质是在家庭的熏陶中形成的。高校辅导员是教师和家长交流的联系人,同时也能为家长和教师进行沟通、相互了解学生的情况提供良好的机会。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素养,那么不管老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地反射出来,而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长。”因此,仅凭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家庭、学生、学校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为此,高校辅导员应该坚持以下几点:第一,建立学校与家长的定期联系制度,即学校定期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在校表现情况,家长定期向学校介绍学生思想动态以及目标;第二,坚持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教育孩子是双方的职责,家长和学校之间必须坦诚相待,共同培养孩子成人成才。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在传统管理模式下,高校一般实行在学生处直接领导下的、以辅导员为主的学生管理模式,其中学生处于从属和被动的地位。在这种模式中,高校辅导员往往不能处理问题,导致工作出现滞后现象甚至出现纰漏,而辅导员和学生也处于对立状态。要做好、做细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让广大学生积极投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中,改变学生被动的管理局面。高校辅导员要改变管理模式,由原先的辅导员为主体的管理方式改革成“以学生自治为主,在学生处指导下的辅导员、班主任为辅的学生管理方式”。

在这种方式下,学生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这种管理模式大大增强了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自我管制能力,不仅锻炼了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和协调能力,而且极大地解放了辅导员队伍,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服务学生的工作中。

四、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努力实现其队伍的专业化

一支精干、优秀的学生管理队伍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学生管理工作的教育属性决定了辅导员学生工作专业化的需要。从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组成结构来看,大多数辅导员都没有进行过专业培训,专业化程度较低。很多都由非思政专业老师担任,因此要加大辅导员队伍建设。要从人员编制、专业培训、职称待遇等方面入手,使辅导员把学生教育和管理作为潜心研究的学问、立志从事的职业和为之奉献的事业,自觉把学生管理创新理念与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可以说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实现学生管理创新理念落实的根本。

五、联系任课老师,全方位教育学生

学生在校期间接触的老师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专业的辅导员老师,一类是思想政治老师,还有一类是学生的专业课老师。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最基本、最主要的力量,具体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教育,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最直接、最有效。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承担着直接对大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任务,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力量。每位思政老师都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勤奋学习,正人正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要经常深入学生中征求意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参与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以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环节、改进教学方法,提高高校思政理论课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广大的专业课老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使命,不仅要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教授学生如何做人、做事。任课老师务必要把课堂作为育人的前沿阵地。如果辅导员、思想政治老师及专业课老师三者之间相互沟通,就能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学生,形成合力使每位学生都成人成才。

六、应用高科技,建立网络管理系统

近年来,互联网飞速发展,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成为校园重要的媒体,被喜欢新事物的大学生接受。高校辅导员运用网络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顺应时代的一个要求而且是管理的一种创新。通过网络,辅导员可以达到以下几种效果:(1)建立电子信息档案,方便快捷的联系学生,把握每位学生的思想动态;(2)搭建网络平台,及时删除网上不良信息,创建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3)开展思政工作教育园地,以介绍一些国内外形势热点、学校规章制度等,提高思想认识;(4)构建交流平台,一方面针对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如贫困生心理指南等栏目,另一方面针对学生家长构建家长与老师之间交流的平台。网络管理系统,需要学校、学生及家长的全力支持和倾力配合。网络管理系统运用得当定会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李宏.树立新理念.开拓新途径―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之我见.长春医学,2006.3.

[2]王美珠.浅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新思路.教书育人,2008.15.

[3]赵昕.高校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科学教育,2010.1.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思路篇2

关键词:高校学生;创新教育;以人为本

在当今社会的新形势下,许多新的矛盾出现在了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中。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高校如果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只是简单地重复之前的老办法,往往会适得其反。因此,我们要认清如今的紧迫形势,在高校学生管理上除旧迎新,探索更多改革的新路子。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今的社会生活已经对高校学生工作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虽然以往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与培养社会人才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然而纵观全局,以往的高校学生工作与当今社会生活却有些脱节。我认为要培养21世纪具有良好思想道德、文化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的综合性人才,除了要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外,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第一,在传统的文化束缚下,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制度为封闭性、强制性和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而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高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日益发生了改变,不少学生变得眼高手低、胸无大志、心浮气躁,高校精神衰退已是不争的事实。

第二,我国“扩招”政策使得高校人数激增,导致了教育管理的难度增加,学生素质以及基础都参差不齐。学生入学后没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缺乏自律意识,最后导致学习成绩不好,并且出现各种心理疾病,这是造成高校校风日下的主要原因。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制度在创新,教育在创新,技术在创新,管理在创新。一切都在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创新。就高校而言,掌握学生工作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抵制错误的思想、腐朽的文化,这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与进步。相信只要管理人员、各个部门与广大学生共同努力,一定能做到与时俱进,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与氛围,跟上时代的步伐。

高校,是所有大学生生长的土壤,大学生的能力、特长都会在这里得到不断的提高与发挥。发展个性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高校的学生工作在于培养富有个性、知识能力合理、勇于创新的人,并要求学生要学会做事,学会感恩,学会做人。

高校应通过创新学生工作的组织模式,使学生能有一个更加宽广、更加自由的发挥空间;通过创新学生工作的理念,使学生更加符合当今社会的各种要求;通过创新学生工作的方法,使学生更加注重实际;通过创新学生工作的管理,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有所提升,并且拥有坚强的意志与广泛的兴趣爱好,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总而言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已迫在眉睫。

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实施手段

第一,高校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管理指挥系统,提高学生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学生干部队伍是做好学生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学生生活的管理者,也是学校思想与意志的传达者。因此,学生干部队伍的自身建设直接影响着学生工作体制改革的成败。我们要通过多种渠道,挑选出素质高、能力强、有爱心的人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在这个过程中,要多给予他们锻炼的机会,以助于他们能力的提高。

第二,要使学生干部队伍能适应当今形势,一定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培训,采取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干部团队的管理能力得到提高。

第三,要对学生干部队伍成员进行严格考核,还要多与其他高校进行交流,开阔视野,交换意见,把学生管理工作放在首位,这样才能使学生管理工作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第四,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互联网已经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面对网络的挑战,抓紧机遇才是所有高校最应该注意的。机遇往往都是伴随着风险一同产生的,我们不能只看到互联网的负面,更要从正面去肯定互联网带来的影响。它不仅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便利,而且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业余生活与视野,使人与社会更近了一步,这为高校培养当今社会全面发展性人才做了很好的铺垫。所以我们应该把学生工作结合当今网络信息,将学生的思想政治与生活带进网络,构建良好的网络校园,从而为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提供良好的帮助。

最后,高校管理工作作为一项行政工作,校规校纪以及各项规章制度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在国家法律的规定下,使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更加人性化和具有可操作性,这就需要实施决策管理。现如今我们大力提倡依法治国,法制国家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样,作为以行政手段对学生实施管理活动的高校也要如此。作为管理决策者,必须制定出一套能充分表达学生意愿的、学生能充分参与其中的行政管理办法,并且按照管理规定,运用各种手段,确保学校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四、结束语

高校管理者还应该考虑如何保证违纪学生的权利,即救济权利。救济权利是学生的一道保护线,使学生能够切实维护自身利益。正是因为有了学生充分参与决策的管理规定,才有了学生对规章制度的充分信服,各种管理规定才能真正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行为准则。完善救济权利,使学生不再处于弱势地位,有利于平衡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消除学生的抵抗情绪;要强调一种温和人性的管理模式,使教学管理从人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传统的刚性管理、硬性强制,民主对话将受到普遍的认同和欢迎;制度的负面效应及时消解,从而构建一个完善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庄岩.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2(3).

2.胡保卫.对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新理念的几点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3(8).

3.金明媚,程捷音.当前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2).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思路篇3

关键词:学生管理;高校;以生为本;创新

0引言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人数激增,虽然这给更多学生创造了读书的机会,但相应而来的管理问题和师生矛盾也更加凸显。如今,学校管理难度原来越大,为了提高管理效率,实现高质量的管理,学校必须针对管理弊端,引进创新机制,树立全新的学生管理观念。

1高校学生管理的新特点

1.1培养目标素质化

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有更多的人才参与到社会建设中,这就需要高校在教育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为社会提供高水平的人才。素质教育随之成为主流,与传统教育相比,素质教育的目标更明确,也更积极,学校应针对学生的个性和综合情况让他们能自由、快乐、自觉积极的参与学习。素质化的管理是为了更好解决学生个性发展的问题,以及学生未来投入社会的适应性问题,学生未来的发展需要与社会有更多的一致性。

1.2心理问题表面化

知识经济时代,竞争激烈,人与人之间的知识、智慧竞争成为主要竞争力,面对这样大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辅导,防止他们产生心理负担,影响心理健康发展。高校学生管理要以人为本,建立专门的心理辅导小组,为学生展开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这也是现代管理和教育的重要工作。

1.3网络影响现实化

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它对社会上的任何一个人都产生了足够且本质的影响。互联网的出现,让学生有机会获得更多的知识,同时也能接触到各类人,生活视野被拓展开来,互联网的空间性,也成为学生发泄情绪,寻找寄托的关键。网络信息不都是好的,很多污染信息影响着学生的健康。

2以生为本,要体现“人文关怀”

2.1树立以生为本观念

高校是高等知识传播的主要场所,高校生产知识,传递知识,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其能力的培养。学生管理的重点是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为只有以学生的方式进行管理,才能实现管理的作用。学校管理需依靠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营造民主管理气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快速发展。

2.2由“管理学生”转为“服务学生”

服务是高校学生管理的基本思想和内涵,我们管理学生不是为了限制他们,调教他们,而是让学生实现自我优化,自我管理,所以,在管理中不能让学生觉得有距离感,以服务的态度关心学生就业、为学生提供奖助学金、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等。

2.3丰富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校园文化影响的是学生的思想和思维方式,而良好的校园文化还能引导学生不断完善自己。学校通过丰富的文化开发形式,为学生营造宽松、活跃、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精神文化的提升离不开物质文化的发展,校园的标志性建筑,教学实验室等硬件等都应建设完善,这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参与学习,享受知识带来的快乐,也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对教育的重视,形成内心归属感和信任感。

2.4积极倡导自我管理

外部管理对学生的作用是积极而明显的,但这始终是外部作用,最好是内外结合,从学生本身出发,实现自我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完成终身管理。

3坚持以生为本,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3.1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

大学生入校之初,为了给他们更多机会学习多样化的知识,我们应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特点选择有兴趣的课程,接触不同类型的文化,掌握更多的技能。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给学生科学的指导,为他们今后就业提供支持。

3.2做好就业形势与政策宣讲工作

我们国家为了适应社会需求,以及满足更多的学生就业,不同时期都会制定有针对性的就业政策,学校要把各种政策信息及时提供给学生,帮学分析目前的就业形势和问题,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引导学生把握机会,创造机会,教育他们客观地分析自我,认识自我,看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同时管理自己的短处,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面对社会竞争,以平常心进行就业和择业。

3.3做好就业信息收集与工作

老师要帮助学生广泛收集来自网络、电视、报纸以及用人单位在学校就业网上的信息,给学生提供机会,提高就业成功率,另一方面,广泛发动专业老师积极地向用人单位推荐,帮助学生快速就业。

总结:综上所述,我国高校学生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也有很多不足,但唯有积极创新,重视学生本身的发展,制定管理目标,有管理信心,注重人文化的管理,才能实现高效、完善的学生管理。

参考文献:

[1]马小辉,郑秀红.构建以生为本的大学生成才服务保障体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8).

[2]杨建军.以生为本,真诚关爱,努力营造适应后进生学习的氛围[J].教学月刊,2007,(3).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思路篇4

“路径依赖”理论由制度学家道格拉斯•诺思第一个提出。诺思认为,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即“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及未来可能的选择”。在诺思看来,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让你轻易走不出去。沿着既定的路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迁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迅速优化;也可能顺着原来的错误路径往下滑,最终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之下而导致停滞。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尽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断地进行变革,但始终呈现出以社会为本位,以政治理论教育为主要内容,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要教育方式,以高校党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要管理机制的模式。由此可以认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革中存在着“路径依赖”现象。根据路径依赖理论,良好的路径可能进入良性循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会越来越强;不好的路径可能进入恶性循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会越来越弱。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的这一路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学习苏联”和老解放区经验的产物,它在计划经济、权力集中、文化一元的条件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文化多元时代的到来,“路径依赖”现象禁锢了人们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空间,继而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因此,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跨越性发展,必须消解“路径依赖”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作为连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和中介,对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起着导向和规约作用。因此,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着手,必然能充分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革中的路径依赖现象,进而从政策人手消解路径依赖现象。

二、从政策探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革中的路径依赖现象

(一)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取向

概览不同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对目标的表述虽然不同,但基本思路未变,即服务于社会发展的需要。1950年《高等学校暂行规定》总纲规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革命的政治教育,即使学生“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树立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进入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如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规定:“在一切学校中,必须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工人阶级的阶级观点,群众观点和集体观点,劳动观点即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为“四化”培养人才这个中心来进行,具有明显的社会本位价值取向。如1980年《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学校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努力使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社会转型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一代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入新世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对目标的规定来看,始终绕着“革命、阶级斗争、建设”,围绕着“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思路展开,个体价值目标尚未受到重视,呈现“路径依赖”现象。

(二)以政治理论教育为主的教育内容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这其中,政治理论教育是主要内容,其他教育内容都是从这一内容发,并以这一内容为基础衍生的。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来看,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1作会议提出,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师和青年学生中进行政治与思想教育”。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继续强调政治教育,如1961年《关于高等学校共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意见》强调,“政治理论教育是学校政治思想t作的重要环节”。从这一时期课程的内容来看,主要是以阶级斗争教育为主要内容,大量强化学生的阶级斗争意识,促进其思想的革命化。这种极其单一的政治教育一直持续到80年代初。

1982年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虽然逐渐规定r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等内容,但从其地位来看,仍弱于政治教育。如1984年《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规定》指,“马克思主义是培养学生无产阶级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理论基础,把马列主义理论课作为必修课,是社会主义大学区别于资本主义大学的重要标志”。1987年《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_丰义理论教育,是思想教育的基础”。1995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指,“必须重视德育,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学校t作首位”。这表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在教育内容的规定上存在着“路径依赖”现象。

(三)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的教育方式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更符合学校教育活动的特点,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中规定最多的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如1955年《关于高等学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指出,“政治理论课是高等学校进行经常的、系统的政治思想教育的最基本形式”。1980年《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指出,“课堂讲授是马列主义课教学的主要环节和基本形式”。

199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t作的若干意见》指,“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2008年《关于组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的意见》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存在着明显的“路径依赖”现象。

(四)以校级党政领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的管理体制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设立了高等学校政治丁作机构“政治辅导处”,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直接管理。1954年撤销政治辅导处,进而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下,校长负责,人事、保•140•卫等各政工部门,政治理论课教师,各级党团组织,辅导员互相配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党政部门和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作用突显。这种管理体制一直持续到“”结束,之后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调整,但调整力度不大。1980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1二作的意见》确立了党委领导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体制,不仅专职、兼职的政工干部要做思想政治t作,业务课教师也要做思想政治_t作,特别要注意发挥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师和各科骨干教师的作用。

1984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丁作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党、政、t、团各系统所必需的专职人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骨干。199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校长都要对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负责”,“在党委(总支、支部)的统一部署下,学校都要建立和完善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1995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提m,“高校德育队伍包括学生专职政t人员、‘两课’教师和众多的兼作德育工作的业务课教师和党政干部”,“学生专职政工人员和‘两课’教师是德育专职教师”。200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t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从政策来看,始终强调校级党、政和思想政治教师的作用,实际上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三大主体,即党政领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呈现出“路径依赖”现象。

三、正确处理政策中的“一”、“多”关系,消解路径依赖现象

“一”与“多”是物质世界普遍存在的关系。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一”、“多”关系表现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管理等各个方面。长期以来,我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过于强调“一”,而忽视了对“多”的认识和分析。正确处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中的“一”、“多”关系,是消解路径依赖现象的重要举措。

(一)教育目标的“一”与“多”

“目标指导着教育行为的方向,可使教育行为成为有意义的、有秩序的活动,避免教育行为、教育方向的盲目性、机械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一个多层次系统,它有社会目标和个体目标之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目标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家、社会发展的关系。

因此,社会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位目标。但是,“人双重地存在着”,首先是为“他自身而存在着”。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确立社会目标的基础e还应考虑个体目标。社会目标和个体目标作为不同层次的目标,相互联结、相互促进。个体目标是社会目标的来源和实现基础,社会目标影响并引导着个体目标的发展方向。长期以来,我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始终强调社会目标,忽视对个体目标的定位,这易于使“教育沦为政治的t具与政府的附庸”。提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个体日标不是推崇个人主义,而是通过个体目标的建立推动社会目标的实现。教育家叶圣陶讲,“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不教育”。

从发达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来看,主要是强调个体日标,通过个体目标推动社会目标的实现。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大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丰富的情感和鲜活的创造力,因此,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要在社会目标和个体目标两个向度上形成合理张力,才能产生出一个相互制约的平衡动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在目标上的双向选择,决定了一方面要把培养大学生的个人美德、独立人格作为主要价值追求;另一方面也绝不能游离于社会主义的逻辑之外,面临着把大学生推向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发展使命。

(二)教育内容的“一”与“多”

教育内容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基础与保证。由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多元文化的时代特点决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还应在内容上重点突出民族文化教育、公民教育和日常生活教育。民族文化教育不仅是指中国古代文化的教育,还包括近代以来的革命传统文化教育。青年学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主要力量,他们掌握民族文化的态度与程度,直接决定中华文明未来的性质与方向,因此需要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民族文化教育。

“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和发展了一整套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这是我们的政治优势,是我们治党治国的传家宝。”大学生作为“接班人”必须了解和传承这些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公民教育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表现在认知上,能充分认识自己在国家政治和法律生活中的地位,了解自身公民角色,知道自己所承担责任及所享有的权利;在情感上,有自己对所属国家或社会的认同。大学生即将走向社会,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必需。

(三)教育方式的“一”与“多”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中,能够多次见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地位、作用和教材体系等方面的认识。这意味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位于主导地位,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方式上呈现出“一”与“多”的矛盾。这个矛盾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授成为单一的教育方式,其他方式被忽视。二是课程体系单一,缺少相关课程体系的辅助运作。面对复杂的文化价值观,单一的课堂讲授方式很难使学生产生心灵共振,甚至使喜欢质疑、独立思考的大学生产生一种莫名的逆反心理。恩格斯说,“我们不知道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强制处在健康清醒状态的每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思路篇5

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受到教学设备、教学环境以及教学参与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学校的后勤管理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与因素。这主要是因为学校的后勤管理是整个学校教学开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与保障,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在保证学校后勤管理工作质量的情况下,才能够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最后,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本身具有一定的育人功能,在后勤管理工作开展中,对于这种育人功能进行强化,也有利于推进教学的发展与提升。通常情况下,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后勤管理具有物质基础与保障的地位作用,也就是说后勤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学校学生的生活条件与成长环境,进而对于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思想道德有着直接的作用影响,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

2.学校后勤管理新思路分析

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创新与改革,是建立在原有的学校后勤管理方法与模式制约下,为了避免其对学校教学开展的负面作用和影响,而进行的一系列创新与改进方法措施。因此,要想实现对于学校后勤管理新思路的分析与研究,首先需要对于学校后勤管理中原有的方法模式与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2.1当前学校后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结合当前学校后勤管理工作开展与实施的具体情况,多数学校都存在有以下问题。首先,学校的后勤管理比较松散,表现为部分学校后勤管理没有明确的规定,制度不完善,整体管理比较松散。L匕如,在对于学生的就餐管理中存在的就餐乱插队以及饭菜质量差等,都是学校后勤管理松散的直接表现。其次,学校后勤管理人员的素质比较低,表现为一些学校后勤管理人员的管理经验缺乏,素质与知识水平不高,部分学校领导老师看不起后勤人员,主要表现在教不好书的安排到后勤,伤残的安排到后勤,也就是说多余的无能力的人员都往后勤送,加之领导、教工子女、各种关系人员居多等等,对后勤工作开展与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再次,学校后勤管理的经费紧缺,导致后勤管理不良循环的局面出现,学校后勤管理开展中,一旦出现经费紧缺,很容易对后勤管理的开展以及各项工作的提升,造成不利影响,并且影响范围与程度也比较大。

2.2学校后勤管理的新思路

根据上述学校后勤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与情况,在进行后勤管理开展与实施中,为了创新后勤管理的新思路,提高后勤管理工作水平,首先,需要对学校后勤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健全和完善,同时注意建立学校后勤管理中的各项安全预案,以应对后勤管理开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情况,进行及时与妥善的解决处理,保证后勤管理安全稳定与正常运行开展。学校后勤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与安全预案建立和健全,第一步要在后勤管理中实行后勤管理人员的考核制度与公物损坏维修制度,并且在后勤管理实施中,坚持“以人为本”和“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管理原则,注重对于学校师生的安全管理,进行重大事件的安全预案制定,提升师生的安全应急能力,以实现后勤管理的完善与提升。

其次,在学校的后勤管理开展中,还应加强后勤管理的学习,在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基础上,提高后勤管理的工作水平。由于学校的后勤管理工作涉及范围比较广、并且涉及人员众多,因此,在后勤管理实施中,应对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与内容进行改进,提升对后勤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要局限于传统的管物发放、维修保养层面上,而应扩展到对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维护和进行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配合上,加强对后勤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与教育,组织业务训练与学习,提升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进而提高后勤管理水平。

最后,创新学校后勤管理的工作思路,还需要对后勤管理中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操作实施进行规范,同时注意优化学校的后勤管理措施,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后勤管理的思路进行创新,推动后勤管理发展提升。

3.结束语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思路篇6

【关键词】信息化思路;高等教育管理;影响;特点;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已初见成效,结合高等教育管理的现状可以发现信息化思想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影响非常大,并且使高等教育管理的发展逐渐的趋于系统化、智能化。

一、信息化思路对高等教育管理的影响

信息科技对当代教育的影响很大,在信息化思路影响下,高等教育管理的思路、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不论从效率、质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例如,信息化思路极大的影响了高等教育管理的效率,传统模式下人的工作量很大,且容易出错,数据的查阅、调取、应用等都是一项复杂、繁琐的工作,在信息化思路影响下,基于信息技术的数据资源库可以共享,相关信息联通、开放,在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对这些信息的应用和处理更为得心应手,且受益于计算机网络强大的存储功能和运算功能等,高校管理信息数据的存储、应用安全、可靠、方便,极大的提高了高等教育管理的效率。又如,信息化思想对高等教育管理质量的影响,一方面,信息化思路减轻了人在管理工作中的繁琐工作,提高了人工作的效率和准确度,确保了人管理思想的客观性和系统性,促进了高等教育管理整体性、标准性的发展。另一方面,信息化思路为高等教育管理者提供了丰富的管理研究资源,并为教育管理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管理者可以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建立庞大的教育资源管理库,这样不仅方便了对各类教育管理信息的整理、利用,还使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宝贵经验、宝贵资源得以最完整、系统的保存,使以后的教育管理工作有了更多的、可靠的参考依据。

二、信息化思路下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

高等教育管理是教育学与管理学的结合,其中牵扯到法学、心里学等,就高等教育管理本身而言其过程复杂、多变,工作开展的难度较大,在信息化思路下,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开放性和教育资源共享性,在信息化思想影响下,高等教育管理的工作过程较为透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互动性良好,相关人员可以通过信息平台交流管理思想、经验等等,很好的提升了高等教育管理的效率。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也得到了加强,避免了信息不通情况下的重复工作,由于资源的开放性和共享性,所用资源可以随时随地的从资源库调取,也可根据需要编辑、储存信息,拓展了信息资源的利用空间,提升了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二,信息化思想下高等教育管理获得了更多的教育资源支持,海量的信息数据存储为教育资源的开放利用提供了方便,使高等教育管理的效果更加突出。第三,信息化思路下高等教育管理的方向更多、效率更高,例如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学生的各类信息数据都存储其中,管理者、老师、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权限查阅相关的信息资料,这一模式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更为顺畅,也为教育管理提供了方便。又如,校园一卡通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校园生活服务,使其校园生活更加丰富、有条理,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学习效率。第四,数据库的建设和使用将高等教育管理水平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信息化思想拓展了高等教育管理的思路,在信息化思想模式下,单个职能部门对信息数据的存储、加工和使用得到了满足,其他部门对相关数据信息的使用需求也得到了满足,且避免了一些重复性的工作(如数据的重复录入,信息的多次保管、存储等),不同部门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权限和信息使用权限对教育管理的相关信息数据进行存储、查询和调用等,很好的促进了高等教育管理效果的提升,因此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是当代高等教育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信息化思路下高等教育管理的发展

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为高等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提供了大好机遇,各高校也在积极的进行信息化建设,在信息化思想的知道下,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总体较为先进,且发展迅速,目前已基本满足了高校对于办公自动化、学生信息管理自动化、信息化教学等需求。但高校的信息化发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较快,且软硬件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管理的思想不仅要立足于教育学和管理学方面,还要重视信息学,将其信息学的内涵和发展融入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高等教育管理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管理是对内和对外的双向管理,不仅要管理好高校内部的问题,也要关注高校与外部的联系和发展。四、

结语

总之,高校管理需要创新的、开阔的思维,信息化思路下一样要重视高校教育管理思维的创新和发展,要有效的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工作,而不能过于依赖计算机网络,任何时候人的思想都是科技无法代替的,因此,信息化思路下信息技术只是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工具,其应用还需要人的进一步实践和开发。

参考文献

[1]王凤领,基于云计算的高等教育管理信息服务平台构建的研究[J],只能计算机与应用,2016(01):72-74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思路篇7

[关键词]高职;辅导员;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1-0180-03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培养的重要性

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层干部,是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的组织者和教育者,是保证学院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所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力量。而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辅导员是学生进入高职高专院校后接触最直接、最频繁的老师的代表,是学生在学校成长最直接的引导者,是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直接维护者,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直接组织者,是学校校风学风建设的直接实施者。

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发展较快,高职学生逐年增多,这就为辅导员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天空,随着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增多,辅导员的作用与不足也显现出来。可以说,高等学校的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工作,但目前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辅导员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在我们所调查的8所高职高专院校共207名辅导员中,85%为专职辅导员,这意味着专职辅导员作为高校中一支朝气蓬勃的力量出现在校园,随即我们需要考虑更多的是辅导员这个新兴群体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与机遇,从我们的调查中得知,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特点是:年轻化(83.7%辅导员年龄在30岁以下)、工作年限短(95%辅导员工作年限在五年以下)、专业多样化(文史哲理等专业多样化)、高学历(94.7%辅导员为本科以上学历)等,这样的一个群体,给高校注入了青春与活力,但同样也因为这个群体发展的不稳定性,辅导员工作的短期性特点十分明显,辅导员的平均职业寿命较其他行业都短。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发展比本科院校晚得多,如何借鉴、引用各类本科院校的成功经验于高职高专院校中,形成适合高职院校实际的一股稳定的、高素质的力量,这是高职院校迫在眉睫的大事。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困扰

(一)职业定位不准确。高校里有两大群体,教师及行政人员。这两大类群体分工明确。教师负责学生的教学、学术科研工作,主要在分布在各系部,走教师系列职称;行政人员负责学生管理、后勤服务、教学管理等工作,主要分布在各行政处室,走行政系列职称。而辅导员在高校这个特殊环境里却没有被定位为教师或行政人员,处与“第三类人”的地位,他们从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学生、服务学生,有的辅导员还兼职上课,却极少有高职院校把他们明确地纳入哪一个系列,这给辅导员带来很大的职业困扰,找不着自己的定位,定位不准确,自然谈不上长远发展。笔者在调查中得知,辅导员在高职院校很少上课,不上课,就没有条件评教师系列职称,辅导员除了管理学生的工作之外,还得从事较多系部的日常管理工作,但让人遗憾的是,很多高职院校以辅导员非行政人员为由,拒绝辅导员进行行政系列职称评定。这些现状都深深困扰着我们的辅导员,找不着辅导员这个职业的定位,导致辅导员均把辅导员这个职业当成一个翘板,三年或者五年后转行做其他岗位的工作,完全脱离辅导员工作岗位。

(二)工作职责不明确。在我们的调查中,所有的被调查院校均制定了辅导员工作职责,而在访谈中我们得知,工作职责只是一个空壳,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不明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辅导员与班主任工作职责不明确。高职院校设立辅导员比本科院校晚,以往在高职院校多以班主任来管理各班学生,一个班主任管理一个班,类似于中学班主任管理的模式,在近几年高职院校不断扩招的情况下,根据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的规定下,各高职院校开始设立辅导员,转变学生管理的模式,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沿用班主任辅导员共同管理的模式来管理学生,而班主任与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并不明确,大家都没有一个参考标准去管理学生,容易导致两者管理学生有冲突或者脱节的地方。第二,辅导员与所在系部行政办公室工作职责不明确。在笔者调查的高职院校中,大多辅导员在从事本职工作以外,还得从事大量系部行政办公室的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大家也习惯了辅导员参与到行政事务中,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管理学生、教务、后勤的行政部门也习惯把工作直接交由辅导员去处理,实际上,这些事务分散了辅导员大量的精力,使辅导员不能专职做好学生工作,形成辅导员工作与系部行政工作不明确的局面。第三,众所周知,辅导员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个工作从理论上、从实践上都需要辅导员花大量的脑力劳动去完成,而我们看到的是辅导员整日奔波于学生管理、教务、后勤等行政部门,除了检查协调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还得参加学生的所有校园文化活动,辅导员没有时间去思考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连续、系统的工作,应该在学院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由学生主管部门来统筹安排,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成长的特点来制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案有条不紊地进行,而高职院校往往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手给辅导员做,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没有检查、没有评比,再加上这个工作不能实现立竿见影的效果,使辅导员错误地认为这个工作做与不做一个样,这大大削弱了辅导员的工作意义。

(三)未形成健全的考核机制。辅导员的工作质量参差不齐。高职院校辅导员是新兴行业,对辅导员的管理考核还处于探索阶段,高职院校在招聘辅导员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同时并没有把辅导员考核机制的步伐跟上,没有科学的、完善的制度约束、管理辅导员,再加上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年龄偏低、工作年限短的特点,且辅导员都是各个专业毕业的大学毕业生,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的相关经验不足,这就导致辅导员的工作质量参差不齐。部分辅导员责任心强,就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好工作,而有的辅导员责任心不够、懒惰,不愿意投身于辅导员事业,在没有制度约束的前提下,做多做少一个样,做好做坏没区别。辅导员之间没有竞争。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辅导员事业的发展。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培养方向

要想拥有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必须解决好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职业生涯规划等一系列问题。

(一)规划辅导员的发展路线。在高职院校,辅导员要评职称,可以走两条路,一条是行政行列,一条是教师行列。在学院的相关规定年限下,辅导

员可以自行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在高职院校中,辅导员的忧心来自于认为从事辅导员的工作难评职称,得不到肯定,没有前途,看不到希望。而学院不能一刀切,把辅导员规划到行政或者教师行列中,让每位辅导员都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无论辅导员选择哪种路线,学校都应该把辅导员作为党政干部选拔的后备力量。

1.行政路线。如果辅导员在工作规划中认为自己较适合走行政路线,则可以选择这条路线。行政路线主要是:辅导员在做好本职工作前提下,适当兼职系部办公室、分团委的职务,做些学生入党入团、学生干部管理、系部日常工作等,如果在辅导员的精力和能力许可的情况下,辅导员还可以兼任学院学生处、学院团委等部分职务,从多渠道、多方面、多角度为辅导员行政工作打开道路。辅导员工作适当年限后,可以提出申请评定行政系列职称,这将大大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热情。

2.教师路线。如果辅导员在自己工作规划中认为自己较适合走教师路线,则可以选择这条路线。这类的辅导员除了辅导员本职工作外,将投身到教学事业上,兼职上课。辅导员上课在各高职院校都是颇具争议性的事情,在笔者的调查走访中发现,辅导员上课受争议主要是辅导员上专业课,课时太多,导致辅导员本职工作没有做到位。因此,笔者在这里提出,对适合从事辅导员教师系列的同志,学院应该给予关怀,鼓励辅导员上课,但是笔者不提倡辅导员上专业课,有的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毕业专业与所在高职院校开设专业相类似,因此兼职上较多专业课程,但辅导员的身份不是专业教师,辅导员的主要任务还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而非教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予辅导员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形势与政策、就业辅导等课程,既满足了辅导员走教师系列的要求,又很好的区分了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的身份。在辅导员兼职教学工作一定年限后,可以提出申请教师系列职称的评定,同样会大大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热情。但无论辅导员选择哪种路线,学校都应把辅导员作为党政干部选拔的后备力量。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思路篇8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定位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学生的整体素质。他们既是大学生的管理者,又是大学生思想和灵魂的工程师、人生征途的导航员和引路人,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辅导员工作是一个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关系到高校稳定、关系到大学生健康成长、关系到千家万户未来的职业。所以,高校辅导员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努力提升、发展自己,开展工作,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一、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

辅导员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工作的教师,但其职责有别于任课老师。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寓教育于学生党建和团建、日常教育管理与服务以及指导学生活动中。其基本职责包括: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学生党建和团建、评奖评优、违纪处理、学生组织管理、课外活动指导、学习指导、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这些职责主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性质,是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辅导员只有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全面理解和实践自己的工作职责,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促使学生全面成才和健康发展。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思想挑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社会价值观念正发生着急剧而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的竞争观念、效率观念、效益观念等从多方面深刻地改变着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当然也对辅导员的价值取向、价值目标和价值选择产生着深刻影响,容易使其陷入因心理冲突而引起的困扰和压抑中,使其难以担当起用一元化的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大学生多样性的价值需求之重任。

(二)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特点给辅导员工作提出的挑战

大学生群体思维敏捷、情感体验丰富、自尊心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表现为:首先是心理问题严重,大学生在学习、就业、经济、情感、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较大,引导不善会引发一些心理问题。其次是思想意识不成熟,虽然大学生以成熟自我标榜,但具体到某一个问题又显得单纯,参与意识强但合作意识淡化,更多的追求效率和实惠,缺乏奉献精神。这些问题就给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在捕捉大学生思想变化的特点和具体实施管理上带来了压力和挑战。

三、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高校辅导员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到底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这恐怕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了。我认为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不断拓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辅导员只有正确明晰自身的角色定位,才能寻找到工作的动力,并通过不断的自我完善,逐渐掌握教育工作中的主动权,为此,他们在三要素的要求下,需要扮演着事务工作的管理者、人生方向的指路者、政治思想的领航者等多重角色。

(一)事务工作的管理者

辅导员既是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辅导员还应扮演事务工作管理者的角色。从学风建设、班级管理、评奖评优、勤工俭学、发展党员到各种活动的开展都渗透着辅导员的汗水和心血。当然,在处理事务性工作时,辅导员不应只是简单的管理和忙碌,而应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投入更多精力思考学生事务性工作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发展,从而在科学的学生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对学生事务性工作进行高效管理。

(二)人生方向的指路者

每个学生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迷茫和困惑,很多学生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不知道人生路该如何走,学生最需要一个人来告诉他们未来是什么样子,帮助他们找到明确的前进方向,引导学生找到自己内心的需求。当然辅导员在分析学生学习目标方向上,只能起辅助作用,因为在这个追求个性,张扬个性发展的时代里,学生的命运应该由他自己去安排,而不是包办代办,辅导员只能成为指路者,而不是铺路者,授之以渔而非鱼。然而,这里的“指路者”意味着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生命与生命交流,生命与生命相互滋润,从而引发一种基于需求的感情与感情的共鸣,让学生从心里体会到这种指路作用。

(三)政治思想的领航者

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的传统角色,在新的历史时期,辅导员更要扮演好政治思想领航者这个角色,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日常工作当中去,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大学生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眼光去认识和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以及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不断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在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这一角色在学生工作中的作用愈来愈明显,其工作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辅导员必须更新观念,加强学习,重新定位,提高素养,方能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晶.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对策[J].长沙大学学报,2006,20(01).

[2]张继平,罗汝坤.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适应性转变[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2005.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思路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事管理;思想政治工作;作用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教职工队伍也不断发展壮大,与此同时,高校人事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如队伍不稳定、工作热情不足等也逐渐暴露出来。众所周知,思想政治工作是高职院校一切工作的有力保证,也是人事管理的重要武器。因此,在新时期的人事管理中,如何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作用,为学校建设创造一个文明和谐的环境,就成为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道难题。

1思想政治工作

在学校人事管理中的作用众所周知,思想政治工作是以人为对象,通过解决人的思想问题来提高人的思想觉悟的工作。此外,思想政治工作还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而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工作同样是以人为核心的,人事管理工作的涉及面更广,它涉及人事调动、工资管理、定编考核、劳动保障、职称评定、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的内容。在人事管理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对职工进行人生观、爱国主义教育,能有效激发高职院校教职工的进取精神,培养他们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进而稳定教职工队伍,促使人事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和进行[1]。在新时期,随着高职院校人事变动频率不断加快,因工资、晋升、职称评定等引发的各种问题也越来愈多,许多教职工在思想上也出现了波动,这也给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和稳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人事管理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教职工的忧患意识、大局意识和使命意识,加强师德建设,引导他们从学校、集体角度去思考问题,可以有效化解教职工队伍中存在的各种思想矛盾,端正他们的工作态度,为高校人事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中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路径

2.1与时俱进,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思路

高校是思想和文化交流、交融和交锋的重要场所,也是意识形态、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沿阵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高职院校各级党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维护高职院校安定团结的根本要求。尤其是在信息时代,在各种意识形态、思绪观念给高职院校教职工、管理队伍带来纷扰的情况下,高职院校也要与时俱进,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思路,把握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火候,牢牢守住思想政治工作高地。确切来说,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大思想政治工作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建立独具高职院校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同时以人员数量最小化、人员结构最优化和用人效果最大化为人事管理工作的目标,建立各级工作人员共同参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新体制,为人事管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打好基础。然后,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学校教育教学、机制转换与内部改革结合起来,运用科学的发展观解决广大教职工存在的思想问题,进行形势任务教育,引导他们认清社会发展形式,从大局出发服从学校人事安排,遵守学校管理规定[1]。与此同时,将制度管理和情感激励结合起来,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手法与现代传播手段结合起来,发挥“网络阵地”的积极作用,运用教职工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如利用微博、微信、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等进行思想政治宣传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争取以正确的舆论引导教职工的行动,以高尚的精神塑造教职工的人格品质,提高教职工队伍的道德水平和思想认识,营造爱岗敬业、积极向上的氛围。

2.2以人为本,强化工作实效

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影响,许多高职院校在人事管理思想政治工作中都存在这样几个问题,即过度关注道德知识灌输,一味强调道德行为规范要求,而对教职工群体存在的实际问题却不闻不问,视若不见,如此这般,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变得日益形式化。教职工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所倚重的主要力量,也是高职院校人事管理的对象。在新时期,教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断提高,他们必然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民主管理权。要想做好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高职院校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以灵活的方式和载体引导教师进行自主学习,开展自主教育,以激活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使思想政治工作和人事管理工作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与此同时,变传统的事后思想政治工作为事前预防、事中控制,深入基层教职工队伍,通过家访、谈心、调查会等方法,摸清新时期教职工队伍的心理特点、思想状况,科学预测他们在思想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将问题控制在萌芽状态,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远见性、主动性。

2.3找准工作重心,找准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

党的十以来,同志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找准问题要害,是做好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型、复合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清除教职工队伍中存在的思想问题,以防止各种错误思想乘虚而入。确切来说,高职院校要立足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研究,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研究、实践和学习平台,提高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然后,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开展各种思想政治学习、宣传和教育活动,以优秀的校园文化塑造人的品格,提升人的修养,陶冶人的情操,培养教职工群体爱岗敬业、争先创优的品质[3]。与此同时,推进高职院校网络空间建设、改革与创新,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帮助人事管理部门、思想政治工作者解决“本领恐慌”问题,引导师生共同打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网络空间,变互联网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阵地。在这一过程中,高职院校思想政治任课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者、各级党委宣传部要积极发挥自身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积极作用,率先垂范,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有力支持,以打造专业教师、学工战线、群团组织共同合作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新的形势要求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着眼于新的实践和发展,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学校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与学校重点工作、关键领域的工作结合起来。惟有如此,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实现新的突破,人事管理工作才能再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思路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新形势新思路辅导员

1高职院校辅导员开拓工作新思路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高职教育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伴随着这一新形势的到来,也给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带来了一些新内容,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问题、大学生的恋爱问题、网络对大学生的冲击问题、贫困生的资助问题等等。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高职院校辅导员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立足于时代的前沿,不断调整工作思路,才能当好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是时代对每一位高职院校辅导员提出的必然要求。

2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新思路

作为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符合国家需要的有用之才,然而,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辅导员工作水平的高低、工作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因此,高职院校辅导员必须根据新形式的需要,调整工作思路,以增强工作的时效性。

2.1整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的融合

传统的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式具有全局性和整合性,以稳定为大局来教育管理学生,以整合来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以灌输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最大弊端是不注重学生个性差异,无法使教育工作达到应有的效果。尤其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时代,大学生们不论是思想还是行为都更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和复杂性,显然一味地采取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势必会使我们的工作处于一种高耗而无高效的难堪境地,同时也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相悖。为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高职院校辅导员一定要将整体教育与个体教育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也就是既要注重对学生共同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的培养,又要注重对学生个体意志品德和独立自主精神的塑造。怎样做到整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的有效融合呢?我认为辅导员必须做到以下四勤:一要勤用眼,注意观察学生集体和个体行为,既要观察静态行为又要观察动态行为;二要勤动脚,经常到教室、寝室、阅览室、操场等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掌握了解学生集体和个体学习、生活、兴趣爱好等情况;三要勤用耳,经常找任课老师了解学生集体和个体情况,或找学生个别谈心了解学生本人、同学和班集体情况,充分听取来自各方面的反映;四要勤动手,写好工作日记,做好学生集体和个体的信息档案记录。只有做到以上四勤才能充分了解和熟悉学生集体和个体,才能有的放矢地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类型学生的不同情况,区分层次,突出重点和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使整体教育与个体教育有效融合、运用自如,为社会培养出优秀人才。

2.2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的融合

伴随我国经济发展的信息化和开放化,教育也终于走向了开放化。所谓教育的开放化是相对于课堂教育而言的一种教育方式,即将学生带出课堂、走出校门,把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拿到社会实践中去运用、检验。经历了百年沧桑的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开始由封闭走向开放,这不仅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教师专业化,而且有利于高等教育布局和结构的调整。在我们转变思想观念的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高职院校的开放化教育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将学生死死拘囿于课堂和校园的教育管理模式,是有违于学生个性发展的与社会实践相脱离的教育方式,它缺乏生命活力,严重忽视了学生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阻碍了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展,与旧时的闭门造车如出一辙,与中央关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要密切结合市场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要求背道而驰。如何改变传统的封闭、僵化、脱离社会现实的教育方式,让学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亲身体验实践过程,实现学生个性充分而全面的发展,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新形势下最为关注的问题。因此,为配合新形势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辅导员要积极主动地打破封闭、僵化的教育管理模式,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周末和寒暑假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比如打工、做家教或做义工等,使他们在变化的空间和具有丰富资源的实践学习环境中,体验社会生活,感受社会需求,在亲身感受中提高课堂知识的实践和运用能力,学会自主探索、寻求知识,从而实现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2.3团队教育与目标教育的融合

团队工作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区别于个人工作的模式,它强调团队成员在工作中的分工与协作。“当所有的人聚集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工作时,靠的是互相团结的力量。相互依靠为个人提供了动力,使他们互勉、互助、互爱”。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团队协作在各个领域都显得极为重要,学校教育更是如此,就拿学校最小的教学集体“班级”举例吧,一个班级,不可能只有一个教师教育培养学生,更不可能学生只学一门功课,每个班级一定都是由辅导员教师和各任课教师组成的团队,对学生进行从思想品德及专业知识全方位的教育培养,无疑这个教师团队必须既分工又协作,才能实现教育培养学生的目标。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团队多半都是各干各的,尤其是辅导员工作似乎与专业课毫不相干,形成了思想教育与课堂教学“两张皮”的教育管理模式,导致了辅导员工作的盲目性,致使学生不能健康快速地成长。因此,高职院校辅导员在新形势下,应该彻底改变以往的单干教育模式,将团队教育融入目标教育之中,积极主动地与各任课教师精诚团结,密切协作,使之成为一个互勉、互助、互爱的教师团队,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为实现教育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而竭尽全力。

2.4网络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融合

随着网络技术在高校的运用和发展,它在给高校辅导员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教育手段及拓展教育管理空间和渠道的同时,也给辅导员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这就是网络上的一些反动言论、暴力倾向、迷信色彩和黄色内容,对大学生心理、生理和思想产生的负面影响。因此,高职院校辅导员一定要充分认识网络教育的重要性,主动占领网络这块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找准教育管理工作的立足点和切入点,趋利避害,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正确的舆论导向。辅导员不仅要多关注学生点击率较高的网站,掌握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还要加强对学生网络道德和法律意识教育,培养学生对网络内容的辨别能力和自觉防范、抵抗网络不良文化的能力,倡导积极、健康、科学上网的思想和行为,除此之外,辅导员还要充分满足大学生喜欢人机对话的心理需求,建立班级聊天室、qq群,或与学生互通e-mail,搭建辅导员与学生平等对话和交流的有效平台,营造亦师亦友的师生氛围,师生共同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和不经意中接受辅导员正确思想的熏陶和引导,最终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目的。

2.5思想教育与科学管理的融合

高校辅导员工作是一项不断面临新形势、新挑战、新问题的工作,它不仅要求辅导员具有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精神,而且还要求辅导员掌握科学的教育管理技能、方法和手段,熟悉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规律。为此,高职院校辅导员必须根据新形势的发展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管理方法,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科学地教育管理学生,即:依据学生年龄、个性和所学专业特点,采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科学方法来教育管理学生,使学生个性达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科学教育、科学管理就是要求辅导员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目标,科学地把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所需要做的不同工作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未雨绸缪。如,对大一新生,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帮助他们转变角色、熟悉学校环境、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对大二学生,主要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恋爱观教育,帮助他们认清自己的社会责任,培养他们应有的优良品质和个性;对大三毕业年级学生,主要进行应聘心理辅导,择业和就业指导,为他们走向社会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除此之外,贯穿于整个大学三年的主要工作还包括时事政策教育、法制教育、励志教育、诚信教育、学风考风教育、党员发展、班干部培养、寝室及班级环境教育管理、学生心理辅导(尤其是贫困学生的心理辅导)、学生奖助学金审批发放以及配合学院各部门的协调和上传下达工作等等。总之,辅导员的工作繁杂而忙碌,如果没有科学的教育管理方法,工作就会分不清主次或是盲目而混乱,因此,辅导员只有根据新形势不断发展的需要,科学地运用教育管理方法和手段,才会使教育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实现思想教育与科学管理的有效融合。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辅导员在新形势下的工作新思路,是新形势所赋予的责任,也是向传统的辅导员工作方法所提出的挑战。每位高职院校辅导员必须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积极探索新的教育管理方式,摈弃一切与新时代所不相容的教育管理方式和方法,为实现新形势下教育管理工作的良性运行和发展,作出卓有成效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覃干超,韦诗业.《关于优化高校辅导员队伍结构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