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人才工作思路十篇人才工作思路十篇

人才工作思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4:30:53

人才工作思路篇1

一、人才总量不足。特别是在沿海城市、大中城市等流动人口较多的地方,警力非常紧张,远远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

二、高素质人才短缺。整个政法系统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只占干警总数的16.5%左右。专业带头人、办案能手短缺,相当一部分人不能适应岗位需求,部分人达不到任职条件,以致有的地方出现了“三分之一的人能干,三分之一的人跟着干,三分之一的人站着看”的说法。

三、人才结构布局不尽合理。从知识结构看,非政法专业的人多,政法专业的人少;从分布情况看,人才大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大中城市、各级领导机关以及一些“热点”岗位,基层特别是办案一线岗位人才缺乏,西部地区个别县级政法部门甚至连一个政法院校本科毕业生都没有。

四、不合格人员清理难的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年前,不符合招录条件、不按招录程序,通过“批条子”、“走后门”进入基层政法部门的一些人员,现在很难清理出去。

五、少数政法干警职业道德水平不高,执法不公的问题严重。在**年全国法院、检察院、公安系统干警违法违纪案件中,涉及执法不公的案件较多,成为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

今后加强政法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方针政策,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紧紧抓住培养、吸引、使用3个关键环节,通过观念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着力建设政法领导人才、业务骨干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针对人才数量不足、高素质人才短缺、结构布局不尽合理等突出问题,首先将认真开展调研,结合实际,制定本系统、本地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提出相应工作措施。对政法人才队伍建设中有关教育培训、管理使用、监督制约、激励保障等方面的情况,组织力量进行深入研究、论证和试点,提出系统配套、操作性强的政策性意见。

重点加强政法领导人才建设,形成强有力的政法人才骨干力量。继续坚持政法战线对各级领导人才的特殊要求,严格政治标准,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选好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继续推行领导人才任职资格考核办法和竞争上岗制度,突出能力,用业绩选人,努力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继续加大交流轮岗的工作力度,部分省级、少量市级政法部门的主要领导,在全国政法系统内交流,部分市级、少量县级政法部门的主要领导,在省内交流。继续探索中央和省一级政法机关局、处级领导干部任期制度。完善领导干部监督制约机制。探索多层次、多渠道培养锻炼后备领导人才的途径。

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政法人才的整体素质。改革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重点实现从知识型培训向能力型培训的转变。坚持把领导人才、业务骨干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作为培训重点,优先予以安排。坚持创建“学习型政法机关”活动,形成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良性机制,通过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努力培养更多的高、精、尖人才。坚持弘扬以职业道德为核心的政法文化,提高文化品位,陶冶干警情操。坚持在实践中培养人才,通过开展轮岗锻炼、实战训练和岗位练兵,培养大批业务能手和岗位标兵。坚持培训与使用相结合,把业务培训作为上岗、任职、晋升的必要程序。坚持加大投入,整合现有资源,改善培训条件。

深化分类管理,建立人才队伍优化配置机制。对分布在法院、检察院、公安、国家安全和司法行政五大系统各专业的人才,继续试行分类管理,积极探索各类人才的成长规律,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完善工作机制,促进各类人才健康发展。按照中央要求,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各类人员的准入资格、岗位素质条件和职责任务,优化各类人员配置,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完善竞争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激发人才队伍的活力。认真落实有关法律规定和中组部、人事部的招录规定,严格准入条件和准入程序,择优录用人才。健全劣汰机制,依法清理不合格人员。加强分类分级考评,建立以绩效为核心、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考评体系,奖勤罚懒,奖优罚劣。

通过“双向选择”、“末位淘汰”和任职资格考试考核等措施,增强人才管理机制的活力。加强保障机制建设,积极改善政法干警的工作、生活环境和装备条件,增加政法事业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加强监督制约机制建设,在提高人才队伍职业道德水平的同时,完善内部制约和外部监督体系,严格落实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追究制,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

进一步提高对人才工作的认识,加强领导,努力形成促进人才工作大发展的良好氛围。继续在广大干警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中,加大做好政法人才队伍建设的宣传力度,用党的十六大关于人才工作的方针政策统一思想,牢固树立“政法要发展,人才是关键”的观念。继续推行领导责任制的落实,切实把政法人才工作摆到应有位置,列入议事日程,搞好组织推动。继续坚持不懈地狠抓落实,改进作风,克服形式主义,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各司其职,相互协调,整体推进。

中央统战部:“党外人才”概念变化很大拓宽视野积极培养党外高层次政治人才

本报记者肖英

“同过去相比,‘党外人才’这个概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内容有了很大扩展,我们的工作视野也比过去更宽了。”中共中央统战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对记者说。

他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利益多元化和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多样化呈发展的趋势,新的社会阶层党外人才大量增加,因此,我们不仅要在行政机关里选拔、物色党外人才,而且还要在教科文卫等企事业单位选拔、物色党外人才;不仅要从公有制经济组织中,也要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及其他社会组织中,从海外留学归国创业的人员中,物色、考察、推荐党外代表人士。

改革开放以来,党外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中央提出了“培养人才、用好人才、吸引人才”的知识分子政策。党外知识分子是爱国统一战线各个领域代表性人物的“源头”。抓好“源头”,就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输送人才。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培养、吸引和使用党外人才的政策措施。一大批党外高层人才在各级人大、政府和司法机关、政协任职。据统计,2003年党外人士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有40多万人;有220多名党外人士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政协领导班子中任职;有1万多名党外干部在各级政府和司法机关县以上工作岗位任职,其中副司局级以上的党外干部达600多名。尤为可喜的是,在上述这些党外人士中,有很多是优秀的青年人才,他们在各个领域都发挥了重要的骨干作用。“成绩是显著的,但与新世纪新阶段统战工作的需要相比,还面临着一些问题。”这位负责人说,要认真学习贯彻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紧密结合统一战线工作实际,进一步做好党外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工作,把党外各类人才集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来。

首先,要增强对党外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党外人才在我国人才队伍总数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加强队伍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需要。

其次,要积极培养党外高层次政治人才。不断巩固我国的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的基本政治格局,坚持贯彻党同党外人士长期合作共事的基本方针,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要把培养和使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拓宽培养渠道,给党外人才提供锻炼的平台、施展才干的机会。如组织他们到社会主义学院学习理论,到国外考察学习;从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挂职锻炼;从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挂职锻炼;或从下级机关到上级机关挂职锻炼,尽快提高年轻的党外人才素质。

三要继续加大在各级政府和法院、检察院安排党外干部的力度。要把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使用,纳入各级政府和司法机关领导班子建设的总体规划,统一管理。要按照中央的政策规定,积极选拔党外优秀人才担任政府和司法机关领导职务。保证担任政府和司法机关领导职务的党外高层干部有职有权,能充分发挥作用。

培养新一代的党外优秀人才,是我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积极选拔培养党外各类人才,中央有明确的政策和要求,要切实落实好这些政策和要求,通过积极探索,逐步建立一个科学的工作机制,使高素质的新一代党外人才脱颖而出。

教育部:加大对创新人才的支持力度逐步授予课题负责人自主招收博士生等权利

本报记者肖英

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对记者说,党的十五大以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时期,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一、通过实施重点人才计划,有力加大了高校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和培养力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实施5年来,已有74所高校聘任了537位特聘教授、讲座教授,直接吸引200多位海外优秀学者回国工作,有12位“长江学者”当选为两院院士。这一项目也带动了各地政府和高校实施相应的人才计划。“高校青年教师奖”**年以来共投入两亿元,获奖的429名优秀青年教师平均年龄38岁。“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993年以来共投入1.5亿元,使922名优秀青年教师受益。

二、通过采取积极的措施,为高校优秀人才改善工作条件,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作用。国家“九五”期间的“211工程”共投入109亿元,大大地改善了高校办学的基本条件;积极鼓励和支持高层次人才申请承担国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其他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已有10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建在高校。为进一步创造良好的人才成长制度环境,中组部、人事部、教育部于2000年联合制定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促进了高校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目前,一个吸引、稳定、集聚高层次人才和充分发挥他们作用的制度环境正在高校逐步形成。

三、在加强培养造就一批优秀拔尖人才的同时,注重创新学术团队的建设。2000年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中设立专项经费,每位特聘教授可自主遴选5名骨干教师组成团队,开展学科前沿的探索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此举,对高校创新学术团队的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近年来,高校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着困难和问题。一是高校高层次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够合理的矛盾还比较突出。比如,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偏低,一些经济建设急需的学科和前沿性的基础学科人才短缺,一些传统学科人才相对过剩。高校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与国外高水平的大学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尤其缺乏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学术大师和学科带头人。二是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作用的机制还不够完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引进海外人才制度和配套措施,博士生导师资格制度,研究生招生制度等,都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三是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和投入结构不够合理。目前大部分投入用于解决硬件设施上,用在人才队伍建设上的经费相对不足;在科研和教学中团队作用发挥不够。

根据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部署,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教育部就进一步加强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6项具体的对策和措施。

一、明确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四个尊重”的重要方针,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大力推进“人才强校”的战略。

二、加大对优秀拔尖创新人才的支持力度,吸引、培养一批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一方面,要继续实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面向海内外吸引、遴选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支持他们围绕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展高新技术和前沿基础科学研究,建设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基地,进行重大科研攻关。继续实施“春晖计划”,积极吸引优秀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支持海外知名学者短期回国进行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另一方面,立足国内高校,设立专项经费,遴选一批学术基础扎实、具有创新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予以重点扶持,培养一大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另外,要进一步加大对高校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实施高校教师“学历提升工程”、“高等学校访问学者计划”等。

三、加强创新团队建设,积极探索“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的学科队伍汇聚模式。要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以科研基地或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打破人才所在部门和单位之间的行政壁垒,构建并重点支持一批创新学术团队,使其承担关键领域的前沿科学研究和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鼓励高校积极探索人才组织新模式,逐步建立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凝聚学术队伍的机制。

四、深化改革,进一步营造高校高层次人才建设的制度环境。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择优聘任、合同管理”的原则,加快推进教师聘任制,探索“按劳分配”与“知识要素参与分配”相结合的新方式和新途径,全面推行“以岗定薪、优劳优酬”的分配制度。坚持以能力和业绩为重点,创新并完善有利于尊重和保护创新思想的学术评价制度,由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转变,由单纯的数量评价向更加注重质量评价转变。提高经费使用中用于人员聘任和人才支持、奖励费用的比例。逐步授予课题负责人自主招收博士生、招聘博士后及其他辅助人员的权利。

五、加强西部地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设立“西部高校人才基金”,支持西部高校面向国内外聘任中青年优秀学术带头人,鼓励人才向西部高校流动和进行合作研究。在国家留学基金中实施“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加快西部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继续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对西部地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发挥政府在人才配置中的政策调节作用。

六、加强领导,统筹规划,提高使用效益,把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放在事关发展全局的战略位置来抓。认真贯彻党管人才的原则,切实加强对高层次人才工作的领导。教育部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加强战略规划、领导决策和综合协调,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各高校要把这一工作列入学校“一把手”工程。构建科学合理的优秀人才培养和支持体系,促进优秀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人才成长规律,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和支持方向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优秀拔尖人才培养和支持体系。

国家外国专家局: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政府不越位重点引进高新技术及人文社科等紧缺人才

本报记者王尧

“世界上只有我国设有专门负责引进外国人才的政府机构,这说明我国政府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国家外国专家局法规司的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外国专家局所在的北京友谊宾馆,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就是供外国专家居住的地方。只不过最早住的只是苏联专家,而现在专家们来自五大洲的80多个国家。据统计,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引进外国人才的规模已达到每年22万人,加上来自港、澳、台的各类人才,每年引进人才的总规模已近45万人次。

在这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外国专家局提交了《引进海外人才工作的情况和建议》。这份文件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了当前我国引进海外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高层次人才引进数量不足。据统计,2001年,在我国工作6个月以上的外国人才共16.5万多人,除外商投资企业派来的高级管理人员和随技术引进来华从事技术服务的人才外,真正由我国企事业单位聘请的外国人才仅两万多人。而同期仅持工作签证(不包括移民)到美国工作的外国人才就达20万人,有9万多外国人才在新加坡工作。

二、引进海外人才的结构不尽合理。引进总量有一定的规模,但退休专家、掌握实用技术的专家较多,而我国紧缺的在职的高层次、从事基础和创新研发的人才较少。

三、海外人才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一是短期聘请或从事顾问工作的多,长期或直接参与技术和管理工作的少,担任高级职务的更少;二是虽然聘请海外人才担任一定的职务,但不敢放手使用较普遍;三是政府和社会中介机构针对海外人才及其家庭成员的服务不到位,海外人才的后顾之忧难以解除。

这位负责人指出,面对日趋激烈的全球性人才竞争,我们要树立“尊重国际人才流动规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意识到,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国内国外两个人才市场,都可以为我所用。

他介绍说,外国专家局在《引进海外人才工作的情况和建议》中建议:

一、要有重点地引进高新技术、金融、法律服务、贸易、管理方面的高级人才,以及基础研究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紧缺人才。

二、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不能越位。政府出面聘请,国家支持,这在过去是必要的,但在今后,请外国人才是用人单位自主的行为,企业自己核算成本。要改变过去“请过来不用,反正政府补贴”的做法,让企业做主。

政府明确定位后,要对国内对海外人才的需求做出预测,制定海外人才的认定标准,建立科学的海外人才分类统计制度和测评体系,向用人单位和海外人才提供人才市场的供求信息。

三、完善海外人才的使用和激励机制。尊重国际人才的流动规律,按照市场原则,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以富有吸引力的待遇,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以及广阔的创业空间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

四、做好西部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和非公有制单位的人才引进工作。为非公有制单位引进人才提供服务,鼓励非公有制单位自筹资金、自主引进人才。

五、建立引进海外人才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贯彻谁引进、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

六、加强引进海外人才工作的法制建设。制定符合国际惯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引进海外人才法规,废除过时的、不利于引进海外人才的政策规定。研究制定聘用海外高层次人才从事公务工作的具体办法。

七、对引进的海外人才的社会保障、医疗、税收以及出入境和居留等问题,政府各部门需协调合作。

农业部:三大要素制约人才成长要在土地、资金、技术上加大扶持力度

本报记者严桦

农业部人事劳动司司长梁田庚告诉记者,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种养能手、能工巧匠、农村经纪人、农民企业家以及服务于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土专家”、“田秀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崭露头角。他们长年奔波在田间地头,在农业生产第一线摸爬滚打,带领当地农民致富奔小康,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实用人才和新型农民。

但目前我国农村实用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全国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训练的仅占9.1%,大多数农村实用人才没受过系统全面的教育,知识面比较窄,视野不够开阔,总体素质不高,发展后劲不足。此外,农村实用人才分布不均匀,结构也不尽合理。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中,技术型人才相对较多,经营管理型人才相对较少,特别是创业型人才严重匮乏;有一技之长的人才相对较多,复合型人才相对较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才相对较多,面向流通、服务领域的人才相对较少。从地区分布看,70%以上的农村实用人才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他地区所占比例不到30%,西部地区农村实用人才所占的比例更小。不仅如此,不少农村实用人才还找不到施展才能的舞台,有的甚至处在半闲置状态,人才浪费现象比较突出。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瓶颈”。

在这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农业部向大会提交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参阅材料,对我国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建设情况和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总结,特别是对今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梁田庚说,从比较普遍的情况来看,环境和资源是影响农村实用人才成长的主要因素。相对来说,创业条件仍是一种制约因素,特别是土地、资金、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才的成长。为此,农业部将在这3个要素上加大扶持力度。在土地使用方面,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长期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和向种养大户集中,提高土地规模化经营水平;在资金方面,继续加大农村实用人才教育培训的投入,对已经实施的绿色证书、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等工程项目,争取逐年增加投资。通过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力度,切实改善办学条件,完善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网络,拓展信息传递渠道。可考虑筹集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实用人才的开发。按照投资、收益和承担风险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鼓励、支持和带动农村实用人才在创业中发挥作用。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要以扩大数量和提高素质为核心,继续加大工作力度。

总的想法,一是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形式,优化结构,把农业大中专院校作为高素质农村实用人才的教育培训基地,把农村各类职业学校和农业广播学校作为向种养能手、能工巧匠、农商业者传播技术、传授技能的培训基地,把农业科技示范场、科技园区作为农村实用人才的实践基地,使这些基地成为培养各类农村实用人才的摇篮。二是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培训效果。紧密结合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改变单纯传播知识和技能的做法,从传授单一技术、技能扩展到市场经济、现代农业科技等多个领域,使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真正切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做到学为所需、学以致用、通俗易懂、注重实效。三是制定继续教育培训规划,特别是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要加强培训,加快他们知识更新的步伐。四是畅通渠道,及时把各类项目和先进技术优先传递给农村实用人才,扶持农村实用人才优先参与由政府资金支持的农业项目。此外,还将逐步开展农民技术员、乡镇企业技术员等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工作,国家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评聘工作也要继续向基层倾斜。继续做好东西部人才智力对口扶贫工作。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为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极好的契机。农业部将认真贯彻这次会议精神,按照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根据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工作中。与以往相比,今后农业部在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上,要体现“四新”:一是观念要新,要不遗余力地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不拘一格地使用农村实用人才,努力营造有利于农村实用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提高全社会对农村实用人才的认识;二是方法要新,要不断创新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的新途径,进一步整合农村教育培训资源,优化培训结构,提高培训效果,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三是政策要新,要认真研究和制定扶持农村实用人才的优惠政策,使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越来越宽松;四是机制要新,要建立并完善有利于培养、选拔、使用农村实用人才的各种机制,努力激励农村实用人才健康成长。

今后,广大农民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许多观念性、要素将逐步消除。通过开展农民技术比武、农业知识竞赛、科技推广项目的招标、新技术的普及推广、致富能手评选等多种形式,越来越多的农村实用人才将崭露头角。广大农村实用人才在带领农民致富的道路上,可以找准适合自己发展的切入点,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尽情挥洒自己的聪明才智。

国务院扶贫办:从人才基础建设入手对农村中学阶段教育体制进行改革

本报记者蒋韡薇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吕飞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贫困地区面临的共同问题是生产生活条件恶劣,人才奇缺。而条件恶劣、经济状况差、社会发展滞后,导致人才外流;人才外流又造成新的落后,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要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必须加强贫困地区的人才队伍建设。

根据《**~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和《西部地区人才开发十年规划》,西部扶贫工作重点县要坚持以本地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为主,同时加大引进和交流力度的原则,以更新观念为先导,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提高人才素质为中心,以建设创新人才机制和优化人才环境为重点,在未来5~10年要逐步建立起能够适应扶贫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人才队伍。它包括政治坚定、作风过硬、结构优化、成分合理的党政领导干部队伍;以当地人才为主,适应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队伍;具有现代管理理念和职业经理人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围绕扶贫开发计划,下一步将采取以下5个方面的措施:

一、要完善用人机制和环境,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要加快西部扶贫工作重点县人才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确保在扶贫重点县形成人人争作贡献、大家都能成才的良好氛围。

在党政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方面,要加大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力度,将*得住、有本事、群众基础好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要全面推行领导干部任期制、试用期制和任前公示制,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形成正常的更新交替机制;鼓励青年干部到乡镇任职、挂职,并制定相应的具体措施。

在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要积极推进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把组织的考核推荐同引入市场机制、公开向社会招聘结合起来;要努力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提供相应的服务。

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要加快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落实事业单位用人自,创新用人机制,建立专业技术人员准入制度;对于进入事业单位技术工作岗位的人员,要考核其专业背景、工作经历和业务能力;要逐步推广向社会公开招聘专业技术人员的办法,解决大量非专业人员挤占专业技术岗位的问题。

要紧密结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围绕基础设施、能源电力、特色农业、生态旅游、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建设项目,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第三产业,为优秀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提供用武之地。要努力改善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注意解决他们在住房、医疗卫生、工资、奖金、子女和配偶就业、科研开发经费等方面的问题。

二、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全面提高人才素质。要从人才基础建设入手,对农村中学阶段教育体制进行改革试点。要调整教学内容,针对目前普通初、高中毕业生回乡后难以适应农村生产实际的问题,在农村普通中等教育中增加一部分农业技术的课程;要调整高中阶段的教育结构,适当减少普通教育的比例,增加职业高中和农业技术学校的比例,或在普通中学开设农业技术专业班;要制定急需人才的专门培训计划,每年在高考接近录取分数线的高中毕业生中选择优秀者,定向到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学习发展县域经济急需的专业,学成后回县服务,其费用由财政和个人按一定比例分别负担。

此外,要加大对西部扶贫工作重点县党政干部和科技、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针对目前干部继续教育中存在的以取得学历和通过资格考试为主要目的的问题,根据扶贫工作重点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加强对贫困地区人才的培训力度,分层次、分类型、分重点地安排培训计划。党政干部培训要以提高政治素质和指导经济发展能力为重点;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要以更新知识、提高为经济建设服务能力为重点;经营管理人员培训要以提高经营管理和市场开拓能力为重点。要增加西部重点县干部培训经费,扩大培训规模,重点增加中高级科技和管理人员的培训;要适当安排西部扶贫工作重点县党政主要领导和较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出国(境)培训;中央国家机关和东、中部地区要积极支持西部扶贫工作重点县的人才培训工作,面向西部扶贫工作重点县的培训,应适当减免费用。

三、要进一步加大中央国家机关,东、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人才交流的力度,提高针对性。首先要加强干部交流前的需求调查,充分了解扶贫工作重点县对骨干人才的需求,做到按需选派。其次要调整交流干部的结构,在选派党政干部的同时,加大经营管理、外经外贸、财政金融、科技信息等西部短缺人才交流的规模和力度。三要适当延长干部交流的年限,以保证工作的连续性,进一步强化效果。四要引导和鼓励各类群众团体和非政府组织发挥各自优势,组织动员东部的各类人才到西部地区开展培训、咨询、技术服务等活动,补充当地专门人才不足的问题。五要积极开展西部地区省内的人才交流工作,重点加强贫困乡镇干部和人才的交流。六要有计划地选派一些西部扶贫工作重点县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东部省市挂职锻炼,更新观念,提高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

四、要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打通人才进入基层工作的通道。在人才引进方面,对自愿到西部扶贫工作重点县工作的各类急需人才,有关部门要做好人事和社会保险费用征缴、管理的衔接工作;对自愿转业到西部扶贫工作重点县工作的军队干部,在职务安排、随调配偶工作、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照顾;对使用国家助学贷款的大学本科毕业生,自愿到西部扶贫工作重点县工作一定年限以上的,中央财政支持免除其助学金本息;对到西部扶贫工作重点县工作的外籍技术和管理人员,提供出入境便利。

人才工作思路篇2

摘要:人才是企业的骨干力量,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盘活现有人才资源,实施人才经营发展战略,减少人才管理风险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对于铁路来说,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更是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只有提供充足的人才保证,才能更好地推进铁路科学发展。

关键词:人才资源人才管理培养工作

人才是科技进步和企业发展的关键。当今时代,要保证铁路的快速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人才培养、开发和利用已成为影响铁路发展的重要因素。建立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势在必行。

一、铁路工务系统人才培养工作的问题

1.人员自然情况。当前人才队伍现状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学历低,参加工作时间长,理论知识少,具有较丰富的现场实践经验;二是有学历,铁路中专、技校毕业,具有一定现场经验;三是高学历,铁路主体专业大学本、专科或者是其他大学本、专科毕业,参加工作时间短,现场实践经验少。

2.素质能力情况。①能力弱。个别专业干部虽然有学历且处在专业干部岗位,但实际工作能力较弱。有的车间层专业技术干部忙于事务性工作,对于专业性工作研究不透、不深。有的干部是从非专业单位调转来的,不具备铁路专业技术知识,专业技术作用发挥得不好。②作风差。个别专业干部个人综合素质低,习惯于电话遥控指挥,对下一味提要求、指手画脚,不能俯下身子到现场中去,为基层服务意识差。有的专业干部工作能力、素质不能适应独立作战要求,宏观要求多,工作粗放,机关化作风突出,没有精细工作方法。有的专业干部检查工作时,仅停留在为检查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也只限于批评,没有从如何帮助解决的角度去对待问题,不能给予专业性指导。③后备人才匮乏。在安全、技术方面缺少充足的专业后备干部“库存”,特别是非常缺乏有经验、有能力的车间主任、副主任,满足不了现场生产需要。

二、铁路工务系统人才培养工作对策

1.树立起“尊重人才个性”的理念。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需要各个方面的优秀人才,人才的培养与选拔,本质、主流、特长都是要衡量的。坚持知人善任,用人所长。尊重人才个性,按照人才成长规律和特点的不同区别使用人才。

2.创新人才培训机制。随着铁路的快速发展,高新技术和现代化装备已广泛应用,当前的人才培训机制已无法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培训内容过时、培训方法单一、不切合实际等现象凸现出来,因此,要创新人才培训机制。①定准人才培训方向,把能力建设作为核心,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②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根据“专题化、专业化、专门化”的要求,开展以专业技术、现场实践、高铁知识等学习的岗位培训;对于专业技术人才而言,要开展继续教育以培训新理论和新技术;对技能人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教授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③加强双向培训。对现场经验丰富和管理能力较高的职工,理论知识的培训要集中开展,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对部分大中专学生而言,要全面提高他们的现场管理能力。④优化教育资源,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培训体系,鼓励各类人才通过自考、函授、脱产等多种形式参加专业化系统学习,提升队伍整体素质。

3.开展岗位职责、岗位标准和业务知识的学习。①制定学习计划。以干部岗位职责、岗位标准及业务知识为重点,组织干部全面学习。对全部干部岗位职责、岗位标准进行全面梳理、规范,明确每月、每周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及学习时限。②开展业务知识学习。根据岗位特点,突出“缺啥学啥”原则,分类组织开展业务知识和相关管理知识的学习。③抓好两级班子学习。段、车间两级班子按照月、周学习计划,以交班总结会、安委会、安全例会、生产例会等学习形式开展学习,努力建设学习型班子。

4.加强业务培训。针对不同类别人员制定详细培训计划。①外出学习“借智”。根据路局安排积极做好相关人员送培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到其他单位学习先进经验,不断开拓视野,并将好的经验和方法与我段实际相结合,促进我段干部素质能力的提高。②创新培训方法。针对工务夏修任务重、人员学习集中难的特点,改变培训方式,技术干部可以带着任务上现场,边干边学,提高实战能力;也可采取分片培训、背包教学的方式,进行集中培训;开展干部技能观摩表演培训班,如一个车间开展业务培训,其他车间主管职教干部和业务教员、班组长进行观摩;课后共同研讨教学方法,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举办经验交流会,将学习中表现突出、素质能力提升较快的典型经验在全段推广,促进全体干部素质能力的整体提高。③整合培训资源。充分利用党政工团培训资源,即:培训党群知识的同时也要培训技术业务知识、管理知识等。可以聘请业务尖子、生产骨干、各级管理者等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员进行登台讲解。

5.搭建锻炼的舞台。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和安排年轻人才放到关键的岗位进行锻炼,为他们提供岗位交流的机会,提高他们综合协调、处理重大问题和驾驭全局的能力,加快其成长步伐。对一些能担重任的人才,放到没有经历过的岗位和部门,以及一些矛盾集中、工作环境复杂的岗位进行磨练。在工班长选配上,同等条件情况,优先选用上进心强,善于学习,知识面广的人才担当重任。在物质激励上,对工作努力、成绩突出的人才高额重奖,增强荣誉感,营造浓厚的比学赶帮促的氛围。

6.加强帮教指导。为确保人才成长过程中少走弯路,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丰富的知识,尽快提高能力水平,努力做到:①传帮带助成长。根据工作实际,实行“名师带徒”,挑选出一批业务技术精、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热心传授技艺的技师和优秀工班长,由他们和人才建立师徒关系,并签订师徒协议,手把手地进行传、帮、带,在较短的时间内将他们培养成技能人才和业务骨干。②结对子一带一。对每一名年轻干部都分层次由有经验的干部或者是领导班子成员进行包保,结对子,一对一进行帮教成长。③搞攻关促成才。根据形势发展和社会环境的特点,迎合青年成长心理特点,成立青年技术攻关组,定期开展活动,提出问题进行研究攻关,促进年轻人才各项能力的提高。

7.提高综合能力。坚持采取“锻炼在基层、成长在基层、提拔在基层”的培养导向,通过普遍式实践锻炼、针对性培养锻炼、课题性思考锻炼等有效形势,逐步培养人才吃苦耐劳的品质;大胆地把一些发展潜力大的年轻人才放到关键岗位、重点部门进行实践锻炼,把锻炼过程中的工作业绩与提拔使用进行挂钩,提高其努力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自觉性。

人才工作思路篇3

摘要现代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电力企业如要保持和谐科学发展势头,就必须大力培养符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干部职工人才队伍,从而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撑,增强后劲。本文就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职业技能开发人才培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企业人才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大培育力度,遵循企业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和现实状况,科学确定各层次人才的增量规划,在高起点、高标准上改善人才结构,既坚持配套推进,又体现适度超前。

一、要创新人才观念,营造重才氛围

当今世界企业发展的趋势正在由物的管理向人才管理和人才资源开发的方向的转化。这种转化不是潜在的而是明显的日益激烈的综合实力较量和日益迫切的人才素质的提升,高科技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职工队伍成为竞争焦点。要抓好人员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必须转变现代管理训练的新观念。因此,要大力宣传重视人才、提高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教育职工树立“依靠人才,依靠科技推动企业发展”、“知识就是力量,技能就是饭碗”等观念,激励广大职工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适应未来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要以全面提升员工素质为核心,以提高培训质量为重点,以快速建成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能操作队伍为目标,积极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二、要创新培训思路,提高工作实效

随着现代社会多信息、高科技迅速发展,知识更新周期变短,社会化、规模化大生产复杂多变,工作中才驾轻就熟,必须采取多种培训方式,用新的知识与资讯持续不断地作出应变。因此,要不断创新培训思路,本着服务基层、服务主业、服务生产的原则,在培训项目的确定、培训方式的选择、考核标准的制定三方面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企业各级组织在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保培训落到实处。要把技能操作队伍晋升技能等级培训与复合实用型技能人才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培训形式向小规模、短周期、多频次转化,从而化解工学矛盾。在技能鉴定的工作中,要做到在不降低国家职业标准的前提下,考核项目尽量选用生产实际中运用的课题。同时,应积极开发职业技能鉴定技能操作考试题库及训练手册,并公开下发到职工手中,指导职工开展岗位练兵、技能训练。

三、要开展多种形式培训,提高技能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职业技能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性、长效性工作,是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职业技能培训必须坚持全员培训、按需施教、突出技能、讲求实效的原则,明确企业与员工的责任,明确培训对象、内容和要求,规范培训管理、保障、表彰奖励办法等。对新录用的员工必须进行职业道德、安全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合格后上岗。对转换岗位人员上岗前必须接受新职业资格培训,合格后上岗。对特殊工种作业人员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定期开展专项培训,取得资格后上岗。对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操作人员,鉴定前必须采取自学、脱产、半脱产和在岗培训等多种方式进行培训。对在岗人员必须定期根据技术发展、设备更新、工艺改造、材料改善的需要m行适应性岗位培训。对技能级别为初级、中级的青年员工,要求签定师徒合同,开展“名师带徒”式培训。对优秀骨干人员奖励培训,鉴定合格后晋升技能等级。对外闯市场人员按照工程施工和项目承包需要,进行技能培训及管理、法律、安全、外语等相关知识培训,考核合格后优先使用。

四、要拓宽人才成长通道,促进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

要大胆任用那些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为他们贡献聪明才智搭设舞台,提供阵地。要建立健全用人机制,实现党管干部原则与市场机制择人的统一。要强化对选人用人主体的责任约束,并健全相关法规,把选人用人纳入法规调控轨道;要建立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人才竞争机制,把组织选与群众推荐、个人自荐结合起来;考试与考核结合起来;委任制与聘任制结合起来,真正做到能者上,劣者汰,不拘一格用人才,从而实现职工队伍素质的整体优化。要坚持开展技能竞赛、技术能手评选表彰和技能大师遴选聘任活动,为技能人才提供广阔的成长空间;同时,打破资历、年龄、学历界线,重成果、重业绩,加快技师、高级技师的考评工作,提高技师、高级技师的数量和质量,改善拔尖技能人才的分布结构。逐步建立个人凭职业技能水平得到使用和提升,凭业绩贡献确定收入分配的使用激励机制。逐步使资本、技术、技能、管理等多种要素参与收入分配,建立新型薪酬机制。

五、要合理设置岗位,择优使用高技能人才

人才工作思路篇4

3月11日,召开了全县党建工作会议,今天专门召开全县人才人事工作会议,这体现了县委、县政府对人才人事工作的高度重视。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省市有关组织工作和人事工作会议及全县党建工作会议精神,创新思路,积极探索,努力开创全县人才人事工作新局面,为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下面,我代表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讲两点意见:

一、200*年工作简要回顾

200*年是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的开局之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认真贯彻省市人才人事工作会议精神,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全面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个根本,积极进取,开拓创新,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的各项工作任务,工作成效明显,有的走在了全市前列。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加强领导,扎实推进人才强县战略。省、市人才工作会议后,县委、县政府狠抓思想统一,及时召开了全县人才工作会议,把人才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摆上议事日程,不断加强领导。一是科学制订人才发展规划。县委、县政府确定了《德清县人才资源开发的现状和对策》为县级重点调研课题,抽调骨干力量,对全县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开展了为期一个半月的调查研究。重点寻找影响我县人才工作的制约因素、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摸清了现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的决定》和《2004—2007年德清县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确立了今后一个时期大力推进人才强县战略的总纲,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工作总的目标任务及要求,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从50万元提高到150万元。二是进一步健全人才工作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县委及时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乡镇区划调整后,及时调整充实了人才、科技、科协组织,18个县级机关相关部门建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健全了全县人才工作组织网络。同时,建立健全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理顺关系,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任务,并把人才工作纳入乡镇、部门年度综合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制定了《德清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2004年工作要点》和《德清县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及考核办法》,完善了《德清县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全县上下形成了县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三是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政策。制定出台《德清县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实施办法》、《德清县人才柔性流动管理暂行办法》、《德清县鼓励普通高校毕业生回本县创业若干办法》、《德清县人才工作“伯乐奖”和优秀人才“千里马奖”评选奖励办法》、《德清县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5个新的人才工作政策性文件,修改了《德清县专利示范企业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进一步优化了鼓励人才和企业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

2、多管齐下,全方位多层次培养人才。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理念,坚持五支队伍一起抓,注重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和技能型实用人才培养。一是拓宽渠道加大培训力度。注重各层面人才的分类培训,提高综合能力素质。全年共培训各类干部2465人次,培训各类人才达8052人次。充分发挥县委党校主阵地作用,举办主体班次16期,培训各类干部819人;选送13名优秀年轻干部赴境外或上挂中央和省级机关锻炼;组织132名在职机关干部参加学历教育;组织1873名公务员(机关工作人员)参加行政许可法培训考试,组织562名公务员参加英语、计算机、电子政务培训;组织4批共75名企业经营管理者先后赴青岛海尔培训基地、中央党校、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等地学习培训;选送8名中学英语教师赴英国杜伦大学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进修学习;组织66名“先锋工程”创建村党组织书记到宁波滕头村考察,分82批组织党政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216人(次)到发达国家考察学习。开办职业技能培训110期,培训技工3802人,鉴定高级工557人。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全年共培训农村劳动力21651人。二是示范引导加快基地建设。引导企事业单位发挥好人才工作的主体作用,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工作力度,积极申报创建博士后工作站和人才工作示范点。升华拜克生物股份有限公司被确定为浙江省开展博士后试点工作的10家单位之一,升华集团被评为2004年度市级人才工作示范点,德华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单位被评为2004年度县级人才工作示范点,湖州技工学校和德清职业中专联合被评为浙江省首批中等职业学校先进制造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示范基地。三是拓宽思路主动接轨沪杭。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开放带动、接轨沪杭”战略要求,积极探索人才工作融入杭州、接轨大上海对策。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理清了人才工作接轨沪杭的思路。县人事局人才市场与杭州人才市场签定了友好合作关系。去年联合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举办了“人力资源管理实务培训班”,请来杭州人力管理专家为我县的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和人事部门的负责人授课。积极主动与上海市虹口区组织部和人事局建立了联系,人才工作接轨大上海有了突破性进展。

3、刚柔并举,大力实施招才引智工程。围绕每年新培养2000名人才的目标,出台《德清县鼓励普通高校毕业生回本县创业若干办法》,吸引973名德清籍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回家乡创业。刚柔并举,加大从外地招才引智力度。一是积极合作招人才。积极推进长三角地区人才交流,主动与杭州、重庆、成都、沈阳、武汉等大型人才市场签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有效接受上海、杭州、南京等大都市的人才辐射,通过定向招、定点招、合作招等多种形式招聘人才,共组织参加大型人才交流会9次,2004年全县共引进各类人才425名,其中硕、博士18名、本科生239名、专科生168名,上报引进国外智力项目5个。二是借助网络引人才。投资100多万元加强人才市场网络建设,通过扩容增块,整合人事、劳动、科技、计经委等部门网络资源,发挥集聚优势。全年浏览量达34137人(次),日均浏览量为127人(次),拓宽了招才引智的渠道。三是柔性引智聚人才。深化“德清模式”,积极开展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开展“专家教授德清行”活动,积极为企事业单位与高校、科研院所牵线搭桥,吸引国内一批高层次、高水平专家学者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联系清华、北大、浙大等著名高校在我县建立9个硕博士社会实践基地,组织了15名硕博士生来德清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组织企业参加“高交会”、“浙江省技术市场成果交易会”、“东北亚科技成果交易会”、“湖州南太湖科技成果交易会”等活动,难题招标信息,促进与科研院校的技术合作。

4、统筹兼顾,不断健全人事管理制度,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注重统筹兼顾,以正确执法维护和实现人事公正,营造稳定和谐的人才发展环境。一是不断健全公务员管理制度。坚持公务员录用“凡进必考”制度,把好公务员队伍的入口关。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从509名考生中公开招考录用37名公务员充实到乡镇和县级机关部门。改革和完善了公务员年度业绩考核办法,扎实做好1017名公务员的年度考核,评出县级优秀公务员145名,向省市推荐优秀公务员3名,先进单位3个。二是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顺利完成了上柏、三桥、龙山、高桥、下舍、士林等地卫生院和县交通工程公司等7家县属事业单位的改革,置换身份87人。按照综合、精干、高效的原则,对11个乡镇原有的事业机构设置、职能进行了调整配置,乡镇事业机构统一设置为“三站一所二中心”。采取提前退休、鼓励辞职、解除劳动关系等途径共分流111人,编制数从原来的674名定编为508名。

5、多措并举,创优人才高地工作环境。以“创造一流环境、吸引一流人才”为目标,及时出台配套政策,完善服务举措,积极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创新创业创造良好条件。一是优化舆论环境。召开了全县人才工作会议,传达了省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作出了人才强县的战略决定和规划,通报表彰了12个市县两级人才先进单位和个人。制定了人才工作年度宣传计划,在报纸和电视台开辟人才强县战略论坛专栏,拍摄人才工作专题片5部,集中时间大力宣传人才工作政策以及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的先进事迹23条次。从12月份开始,市县联动开展人才工作集中宣传月活动,进一步营造“四个尊重”的良好氛围。二是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强政府、企业、科研院校间的合作,以企业研发中心为重点,加大高新技术成果孵化基地建设力度,深化产学研一体化的“德清模式”。投资2500万元的县科技创业园一期已竣工开园,在杭州举办了德清科技创业园推介会,并制定《关于鼓励创业型科技企业入驻德清县科技创业园的暂行办法》,对急需的高新技术和支柱产业、重大工程及技术攻关项目,给予贷款贴息、经费补助等风险投资优惠政策。成立目前县内规模最大的担保公司——县科技投资担保有限公司,解决部分中小企业和个私经营者融资难的问题。成立县生产力促进中心,积极为企业科技咨询、项目申报服务。为充分利用“第一资源”,促进“第一生产力”发展提供良好的创业平台。三是健全人才服务激励机制。实行人才户籍、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等限时办理制和全程制,积极帮助引进人才解决子女入学、家属就业和住房困难等问题,努力为人才排忧解难,积极营造拴心留人的环境。完善领导联系专家制度,2004年确定县级领导联系专家29名。组织评选了县首届优秀人才“千里马奖”和人才工作“伯乐奖”,评选了县第五批“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全年办理晋升专业技术职务1140人,其中340人经评审获得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

通过全县上下的强势推进,我县人才队伍建设有了良好的开端,形成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资源开发互动互促的新局面。主要体现在:人才总量有了新增长,我县人才总量达到24018人,同比增加2387人。人才分布结构有了新的改善,各类企业所拥有的专业技术人员比重从58.5%上升到68.1%,教育与卫生类专业技术人员比重从26.2%下降到23.6%;人才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尊知重才氛围日益浓厚。省级以上科技项目的申报和实施有了新的突破,进一步提高了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2002—2004年全县实施的12个国家火炬计划项目,新增产值9.31亿元,税利总额2.84亿元,新开发的11个部级新产品,可新增产值14.69亿元,税利总额2.96亿元。

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对照省、市委的要求以及德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各单位的用人环境不够平衡,部分单位在人才工作上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人才结构性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和高技能实用型人才严重短缺;人才工作机制尚未健全,配套政策还不够完善;人才吸纳集聚的能力还比较薄弱,能提供的创业平台还不够多,等等。这些都需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引起高度重视,认真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二、200*年工作总体要求

200*年全县人才人事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省、市人才人事工作会议和全县党建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党管人才要求,紧紧抓住人才培养、吸引、用好三个环节,围绕大局、服务中心,深化改革,建立健全可持续激励的人才人事管理制度,健全可持续提升的人才开发体系,优化可持续吸引人才的工作环境,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不断增加人才总量,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人才资源整体素质,努力造就适应德清跨越式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重点抓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1、健全一个中心,着力夯实管理基础。要重视现有人才资源的开发,加紧制定好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相配套的人才队伍建设“十一五”规划。按照国家制定的新的人才资源统计指标体系,做好全县人才资源的统计调查工作。进一步健全县人才信息管理服务中心。完善人才信息采集网络,推行人才资源信息定期上报制度,建立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型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信息数据库,建立柔性引进人才和在外德清籍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健全硕博士联谊方式。建立后备人才储备库,围绕高素质人才培养规划,建立后备人才队伍。建立人才供求信息制度。通过人才市场和网上人才市场,建立和完善人才目录,进行动态跟踪管理,定期人才需求和重点引进人才目录,建立人才的市场供求导向机制。创建人才业绩档案,在保护中让优秀人才能够发挥特长,做到人尽其才。

2、突出“两高”重点,着力改善队伍结构。全面落实《2004—2007年德清县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全年新培养各类人才2000名,引进人才450名。针对我县高层次和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紧缺的现状,突出两类人才培育重点。全面实施“2531”高素质人才培养工程,加大生物化工、新型纺织、特色机电、新型建材四大支柱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实施《德清县人才柔性流动管理暂行办法》,力争全年柔性引进各类高素质人才达900人次。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要求,依托湖州技校和德清职业中专两大部级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深入实施《2004-2007年德清县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大力培养医药、电力、交通、建筑、电子和信息通信等行业领域高技能人才,确保全年培养各类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600名,中级技工1800名;全面开展“农民素质提升”工程,认真抓好农村经营人才、种养大户、返乡创业人员共计2000人的培训,努力造就一支具有较高专业技术素质的新型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3、加大投入力度,着力优化创业平台。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抓好县科技创业园二期工程建设,积极引进科技创业型企业和技术人员入驻孵化,创办科研所、实验室,着力培育新的科技型企业;提升县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服务水平,加大对科技型中小型企业的咨询、指导和中介服务;进一步发挥县科技担保投资公司的作用,探索建立专利、人才交流等方面的中介服务机制。利用升华集团、华莹电子、枫洋集团等优强企业人才集聚优势,加大企业科研中心建设力度,积极申报创建博士后工作站,不断提升9个市县级人才工作示范点的工作水平。深化“德清模式”,大力开展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合,着力推进40家科技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成立县科技型中小企业联谊会,加大技术人员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加强农村科技信息网建设,重点建设好十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支持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成立区域星火技术创新中心,培养更多的农村实用技能型人才,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4、健全激励机制,着力激发人才潜能。出台拔尖人才、杰出人才的选拔评选及管理办法,完善人才考评标准,对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学科带头人、优秀企业经营管理者等优秀人才实行重奖。健全人才户籍、教育、社会保障服务机制,鼓励企业建造人才公寓,改善人才生活条件。切实帮助解决子女入学、家属就业和住房困难等问题。健全和完善县领导联系专家、专家疗休养制度,建立德清硕博士联谊制度,积极探索建立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绩效挂钩的分配制度,探索出台鼓励人才流动相关制度,打通“三支队伍”流动壁垒。注重市场配置人才改革取向,加大德清人才市场和德清人才网投入力度,鼓励培育民间人才中介机构,不断健全人才市场体系。

5、确保稳定发展,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按照省市事业单位改革总体思路,结合本县实际,积极探索“一系统一策”,完成建设、水利等部门下属事业机构的改革,稳步推进生产经营类和中介服务类事业单位改制工作。积极探索事业单位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全面建立和推行人员聘用制度,指导和督促事业单位建立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激励分配机制。深化完善县级机构改革,做好乡镇事业机构改革的后续工作,抓好在岗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以公开招聘的形式,适当充实一批大中专毕业生,不断提高在职人员的整体素质。

人才工作思路篇5

1、充分认识思想政治工作在公路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公路管理活动中贯彻落实的重要保证,也是增强公路凝聚力,提高向心力的基础工程,是公路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首先,党在深化改革中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与落实,不仅需要长期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统一思想,更需要用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去解疑释惑,增强广大职工对党的政策的理解,从而达到政治上、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支持改革,积极投身改革的目的。

其次,要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精神境界、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使广大职工的竞争观念、人才观念、效益观念与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相适应,也必须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这是解决思想观念问题的唯一途径,是公路管理工作本身无法替代的一项重要工作。

第三,要协调好劳动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处理好人际矛盾,单纯运用物质利益原则,调整分配方式是不够的,还必须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沟通和调节作用,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人们自觉抵制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和侵蚀,教育广大职工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以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所在,也是公路管理工作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

2、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公路管理中的保障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是公路工作的生命线,其地位直接反映了它的重要作用。从深刻性来说,它是公路工作的“基本”保证,是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工作。在公路管理过程中,人既是管理的课题,又是管理的主体,现代公路管理正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制度管理,严格组织纪律是必要的,但这还不够,必须借助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才能互为作用,只有相互结合,互为渗透,才能实现人与物的科学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人的潜能,增强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人不只是“经济人”,而且是“社会人”。公路职工同样是复杂的社会系统成员,是“社会人”。他们不仅仅是单纯追求经济收入的“经济人”,还有社会、心理、精神的需要,即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敬等。因此,必须从社会、心理方面寻找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办法。

公路系统的广大职工既担负着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任务,又担负着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任务。搞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公路建设,需要现代科学技术,需要先进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并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把理想信念思想体系贯注于职工队伍中,就不可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职工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一切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都不可能在先进的思想基础上充分发挥它们拥有的效力,我们的公路管理工作也就不可能搞好。因此,理想信念思想体系的教育必须同实行马克思主义物质利益原则紧密结合,必须同按劳分配和其它社会主义原则相结合。只有在理想信念思想体系指导下,才能使公路管理工作中的各项原则和制度得到充分的和正确的实行。任何强调和夸大物质鼓励的作用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的倾向,都会严重影响公路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转,甚至会把公路管理工作引向邪路。因此,在公路管理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公路管理工作的客观要求,也是公路管理工作达到理想目标的重要保证。

3、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中示范引导与强化激励机制

思想政治工作是公路管理行为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应当肯定,在公路管理活动中,必须坚持物质利益原则,但不能把物质利益原则作为万能的钥匙。在生产活动中,劳动者和管理者之间的许多问题,仅仅靠物质利益原则和行政措施是难以解决的。只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采取贯彻物质利益原则与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的方法才能奏效。因此,必须十分重视思想教育在公路管理中的作用,自觉运用正确的思想教育方法,加强公路活动的管理。同时,还要积极探索思想教育工作在公路管理工作中的新方法、新途径,要在继承传统教育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创新。

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靠“说”去教育人,还要用“做”去关心人,用情去温暖人。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解决确实存在、政策又允许解决的实际问题,这样的思想政治工作才会有生命力。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既要弘扬奉献主旋律,又要摒弃过去那种“精神万能论”,把精神和物质结合起来,关心群众的物质利益,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才能调动群众持久的积极性。在公路管理工作中,不仅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还要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时代要求,能够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使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公路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

加强公路管理工作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把示范引导与强化激励结合起来,抓住人心思进这一基本特征,发现、培养和宣传各个方面的先进典型,用他们的先进事迹和高尚精神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同时也要注意群众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经常予以鼓励和鞭策,逐步形成催人奋进的激励机制,使思想政治工作在公路管理中发挥强大的精神作用。这不仅是公路管理工作的客观要求,也是公路管理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法。

人才工作思路篇6

1公路行业党建工作的现状

1.1方式方法陈旧由于公路行业具有线长、面广的分散特征,公路行业遍及到全国各个道路、各个省市以及各个城镇,这样的局面不利于党建工作的组织化、整体化,而以往的党政工作方式陈旧,容易简单地宣传和宣讲思想内容,而没有做到真正地让员工去理解透彻。传统的党建工作不能结合时代新思想、新精神的转变,对于当今新的社会背景没有充分地了解和把握,传统方法僵硬,脱离实际,这样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是不利于公路行业的建设的。时代在不断更新,社会也在不断发展中,其中也包括了党建和思想政治的内容和思维方式,如果一味地留在原地,只能是固步自封的,这样的党建工作不仅不能成为促进公路行业发展的动力,甚至成为一种思维上的阻碍,是需要紧跟形势不断改革和进步的。

1.2空话、套话的不良习气公路行业的某些领导不能发挥干部的积极带头作用,而是在党建工作中讲空话、套话,只是在一种养尊处优的状态中,不去真正提高自身的政治觉悟,习惯性地用语和做事方法。这样的不良习气,是一种上层领导干部班子的建设不完善,没有服务意识,而是在摆官气、甩威风。不去切实落实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在一种游离状态下,这样的党建工作是十分危险和不利于公路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

1.3和基础员工的沟通缺乏公路行业由于工程浩大、分布地点广,处于公路行业最庞大的队伍是公路基础员工,这些员工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贡献了自己的许多汗水和劳动,理应受到尊重。而在党建工作中,往往对于基础员工缺乏交流和沟通,不去真正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不能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去处理党建工作中的重难点。党建工作如果缺乏基础员工的参与和理解,是没有根基的,是空架子。基础员工是公路行业真正的“一把手”,他们只有在好的思想氛围的熏陶下才能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在公路行业的整个队伍中形成一股好的作风,推动公路行业的建设。

2加强公路行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几个要点分析

2.1保持良好的凝聚力公路行业是我国社会主义进程中的一个基础力量,是需要有良好的凝聚力的,只有在上下一心的核心力量的支持下,公路行业的建设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力量。良好的凝聚力是对于每一个员工都有较好的号召力,能够起到一个鼓舞人心的作用,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通过系统性的党建学习,让公路行业的各个部门、各个员工都能参与到学习中,在政治思想觉悟上不断进步。

2.2加强先进队伍的建设一个系统的建设离不开先进个人和队伍的带头作用,这样的领导班子才能真正带动起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先进队伍的建设是要能够深挖党建工作中的核心政治思想的,能够不断去了解行业和队伍的现状,以完备的政治思想知识去开展工作,将思想政治的个人学习当作一件大事,将公路行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当作一件灵魂工程来完成。

领导干部首先自己要能够不怕吃苦,同时坚持不断学习,才能至上而下形成一股优良的思想政治学习风潮,才能形成一批吃苦耐劳的员工。领导干部要去体味基础员工的困难,在生活上给予一定的关怀,保持与群众对话的方便性,这样利于更好地开展工作,建设好队伍。

2.3紧跟时代步伐在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在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中央思想路线的基础上,要能不断跟进党中央新的政策路线,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和统一性。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在实践中总结思想,在思想指导下参与实践,做到两者的互动和结合,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有坚持的依托和前进方向。

创新精神是时代精神中一个核心内容,创新就是要不断运用新的手段、新的思维去应对新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结构。公路行业中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坚持改革精神的工作,也是公路行业中的重点工作,只有在最前端的思想政治的领导下,才能更快更好地促进公路行业的发展。

人才工作思路篇7

[关键词]群众路线;高校学生工作;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10.13939/j.cnki.zgsc.2015.28.183

1群众路线概述

群众路线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革命紧密结合的产物,长久以来,被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实践出真知,任何理论都需要通过实践去证明,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逐渐取得发展,群众路线就是经过了长期实践才得以确定,其正确性毋庸置疑。为人民服务的指导方针要求必须走群众路线,把工作开展到群众中去,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目标。人民才是服务的主体,任何工作都无法脱离人民群众,坚持落实群众路线,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2高校学生工作中贯彻群众路线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2.1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需要更多的人才去建设,而高校教育是为国家建设储备人才的重要途径。当代大学生作为21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需要面对越来越复杂的问题。当下正是深化改革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这个时代赋予了当代大学生独特的特质,这个群体富有活力,具备新的想法和新的行为习惯,成长环境的不同使得他们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上的差别很大,具有个性化特质。对于此种情况下的学生工作,一定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每位学生的特点,寻找他们的长处,加以引导发展,让学生取得新的突破。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化更加说明了群众路线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2群众路线对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意义

群众路线在中国共产党工作中的成功应用,对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不少启发,将群众路线应用到高校学生工作中去,无疑可以带来许多好处。首先,群众路线在学生工作中的应用,可以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健康发展。其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指导思想要求教育工作者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更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工作模式,利于教学成果的提高。最后,群众路线的应用可以促进学校良好风气的形成,并且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实现最终办学目标。

3如何在高校学生工作中贯彻群众路线

3.1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任何行动都需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高校学生工作的群众路线,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开始,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要注重引导,首先要对学生工作者进行群众路线教育,这样才能保证群众路线含义的正确传授,培养学生思想上的觉悟。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刻认识群众路线对思想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以学生为根本,及时解决学生思想上出现的问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群众路线的内在含义,在学生工作中也应该是如此,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教育方针,认真学习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并能应用于学生工作中,只有如此,才能促进学生成长。

3.2正确处理与学生间的关系

在群众路线的指导下,高校学生工作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深入到学生中去,认真听取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想法,并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引导教育。但要注意与学生交流的方式,正确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学生干部和普通学生。在学生干部和普通学生之间的关系也要重视,不能让学生干部独立于群体,脱离群体。结合每位学生的特点,通过对学生的爱护、尊重和帮助等,建立起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信赖关系,要善于征求学生的意见,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加强学生民主建设,促进学生人格培养。

3.3通过实践,走入学生生活

实践才能出真知,理论是靠实践来证明的。在高校学生工作中,要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首先,多进行一些实际调查与交流,了解学生家长对教学工作的建议,了解用人企业对学生的要求,及时调整教学重点和教学方式。其次,多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和课题研究,与学生一起展开研究、探讨,一起活动,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去。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特性,结合实际,针对学生反映最多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和课题研究,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能明白学生在成长阶段的各种想法和需求,对于进一步增强贯彻群众路线的自觉性有着深远意义。

3.4教育模式不断创新

群众路线要求加强与群众思想上的联系,群众路线指导下的高校学生工作也要求加强与学生思想上的联系,在工作中要始终保持年轻的心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能把对学生的教育永远停留在说教上,而要不断创新,提升管理和服务能力。在与学生的交流方面,可以借助多媒体网路,例如,可以通过微信、QQ等进行学生工作,这些都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方式,利用多媒体增强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对学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在学生的管理上也更加容易。高校学生工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学习,并且要能结合时代的发展,进行工作上的创新,以便应对更多的问题。我们对群众路线要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在理论和方法上寻求不断创新。高校学生大都思想活跃,具备创新潜力,要把群众路线贯穿到学生工作中来,并对其加以引导,定能在高校学生工作上达到新高度。

4结论

高校学生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有一定的难度,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实践证明,群众路线不仅是共产党的工作路线,也可以有效地应用到高校学生工作中去。通过群众路线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开展,可以真正意义上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工作的重心,科学地运用群众路线的指导方针,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贯彻群众路线思想,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培养学生的意识和思想觉悟,更好地实现高校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宋星.群众路线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J].河南科技,2014(15):258.

[2]周长青,丁云鹏.在高校学生工作中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问题探析[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4):130-131.

[3]王琦.群众路线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启示[J].电子制作,2014(24):179-179,180.

人才工作思路篇8

关键词:公路行业聘用人员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D41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因公路建设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来,公路系统向社会招聘了部分人员,分配在养建管生产一线或机关科室的岗位上。这些同志,不仅弥补了公路体制和人员编制限制的缺陷,而且在我们公路建设各项工作中,发挥了生力军作用。如何做好聘用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公路事业科学发展,是摆在广大公路政工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做好聘用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意义重大

以马山公路管理局为例,该局现有管理人员32人,其中正式工23人,聘用工9人,聘用人员占了管理岗位总数差不多三分之一,有的还是该局的业务骨干。因此,做好聘用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意义非常重大。

1、做好聘用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塑造公路新形象的需要。就目前而言,公路聘用人员主要有养路工、工地施工员、路政协查员、收费员。他们的工作时间大部分都在公路建设和治超管理一线上,与形形的车主、包工头、民工打交道,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关系到公路部门的声誉。如不正确教育和引导好这些人员,将有损公路部门的形象,给公路科学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2、做好聘用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稳定公路队伍的需要。燃油税费改革和取消二级公路收费后,涉及到机构设置和人员划转分流安置问题,稳定是当前公路压倒一切的大事。若聘用人员思想波动,队伍不稳定,将直接影响公路养建管的日常工作,公路的改革与发展就无从谈起。而做好聘用人员思想政治工作是稳定队伍的“剂”,也是实现税费改革顺利实施和行业稳定的需要。

3、做好聘用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促进公路事业科学发展的需要。一个成功的企业,其员工的思想是积极进取的。只有加强和做好聘用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聘用员工们才有依存度,才有归属感,才能激发起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激发其为公路事业献身的激情。

二、当前公路聘用人员思想状况

当前,公路聘用人员无论从人数比例、岗位工种,还是所占的贡献份额来看,都已成为公路事业科学发展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大部分都工作积极,爱岗敬业,但个别人也存在着一些思想杂念,主要表现在:

(一)自卑思想严重,缺乏归属感,自认低人一等。聘用人员签订合同后,他们大都非常珍惜这个机遇和岗位。但与正式工相比,在工作年限、工资待遇、福利政策、工作责任轻重、单位所处地位等许多方面存在着客观差异。他们往往很自卑,总认为自己只是公路的“打工仔”说不定哪天就被炒了鱿鱼。所以,这些人员各方面都表现得很谨慎,处处小心,生怕得罪人或出现差错被辞退,丢了“饭碗”。因此,难以形成竞争和监督制约机制,有碍于公路事业科学发展。

(二)身在曹营心在汉,行动上时刻伺机跳槽。聘用合同的签订,虽使他们的工作有了相对的保障。但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由于利益驱动等因素,聘用人员大都还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什么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考逢有必考,或是利用现有工作岗位资源一有机会就向环境舒适、专业对口、效益优厚等单位跳槽,一门心思都放在找退路上,无形中对公路事业造成潜在的损失。

(三)工作上得过且过,缺乏奉献精神。虽然公路系统的聘用人员目前跟其他企事业单位相比待遇还不错,人心也比较稳定,但部分人对“我在公路能干几年”抱有疑虑。因此,政治上不求上进,业务上不思进取,平平庸庸,缺乏团结协作、助人为乐和为公路事业献身的精神。

三、做好聘用人员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注意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要求。面对燃油税费改革和取消二级公路收费的新形势,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做好聘用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

1、选准切入点,坚持以人为本,平等相待感召人。

“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聘用人员在工作和生活中,非常希望得到单位和他人的关怀帮助,并把他们纳入公路大家庭,不要分彼此成为另类。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树立不论正式工还是聘用工,都是单位员工的观念,其人格都应该是绝对平等的,都应得到尊重。一是在提法上要尊重。在称呼上做到一视同仁,统称为公路员工,尽量少在大小会议或公开场合上提“聘用工”和“正式工”,以减少对聘用人员的刺激。要善于“换位”思考,充分理解、尊重、关心和爱护他们,从称呼上让人心悦诚服,感到温暖,引导他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谨防聘用员工因身份性质不同而自卑或感觉受到歧视,导致伤害其感情,挫伤其工作积极性。二是使用上要平等对待。只要被聘用,就不分贵贱,要根据其工作能力和水平来安排岗位,而绝不应分“亲、疏”或“来头”安排工作。对表现突出的聘用员工不仅给予物质奖励,而且提高他们的政治待遇,接纳到党员队伍中来并将其放在重要岗位委以重任,为其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三是奖惩尺度要一致。对待聘用人员,按聘用合同和规章制度办事,在合同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你的工作有了成绩,该表扬则表扬,该奖励则奖励;你确实德才兼备,该提拔的就提拔重用;你违反规定,该批评则批评,该处罚则处罚。无论是谁,也不管是谁介绍来的,不看面子,不凭关系,一视同仁。这样,就分不出三、六、九等和高、低、贵、贱,顾及聘用员工的自尊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关注焦点,实践“三贴近”,解决职工热点、难点问题。

当前,聘用人员最关心的问题不外乎待遇及后路问题,他们对自己的付出渴望得到及时、中肯的评价与对等的劳动报酬。同时,也意识到了公路体制对聘用人员年龄、学历的限制,特别是燃油税费改革及取消二级公路收费后,在正式职工分流安置都困难的情况下,总担心哪一天会被解聘,认为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岁月留在了公路,等到了四、五十岁后,怎么就业、生存?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惘,没有归属感,这是他们最担心的问题。广大公路政工人员应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并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求,结合公路行业实际,围绕员工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围绕他们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对聘用人员生活上要关心体贴,除了非政策允许的情况外,尽可能满足聘用人员的合理需求。正常的工资或劳务费收入应按时兑付,不得拖欠,更不能克扣;发放奖金要公开、公平、公正,根据政绩,赏罚分明;节假日和平时的福利,尽可能与正式职工差距不要太大;聘用人员婚丧嫁娶,党政工领导要和正式职工一样对待,派专人到场庆贺或慰问。按照《劳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及时为聘用人员办理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等,理顺劳动用工关系,规范用工管理,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只有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增强公路行业的感召力和向心力,提高聘用员工对公路的依赖度和忠诚度,一心一意地投入到工作中与公路事业“同呼吸、共命运”。

3、突出闪光点,选树“典型”,激发活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实践证明,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是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光荣传统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公路行业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公路员工工作辛苦,生活清苦,他们之所以能长年累月地坚持在公路养护、管理、收费和公路建设施工工地一线上,靠的就是“以路为业,以站为家,爱岗敬业,路畅我荣”的奉献精神。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弘扬并贯穿于公路养建管这一主线。在这过程中,许多聘用员工的表现丝毫不逊色于所谓的正式工,我们应抓好聘用员工先进典型的培养、树立、表彰和宣传工作,用典型去激发聘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活力。在一年一度评先选优表彰活动中或是全区交通系统开展的几个“十佳”评选表彰活动中,将一定比例名额留给聘用人员,利用黑板报、宣传栏辟出专刊和专版进行系列宣传报道,用身边活生生的人和事来教育、感染他们,在聘用人员中营造处处需要人才,人人皆可成才的舆论环境和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同时适当运用负激励,给聘用员工“提醒”。对聘用人员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工作失责失误等情况,坚决按照规章制度对相关责任人进行批评教育,通过思想工作,从后进人员身上找闪光点给予鼓励引导,激发后进人员奋进,促进转化,从而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是非观、价值观和责任感。

人才工作思路篇9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公路部门;思想政治

中图分类号:D422.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14(c)-0011-01

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公路行业也随之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企业主附剥离等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公路部门面临着新的形势。公路部门必须狠抓辖区思想政治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拓工作思路,不断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这是党和政府一直强调的。我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新的发展时期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任务与新的机遇,它同时还需要新的智慧和新的发展对策。

一、公路部门面临着的新形势: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部门面临着一些新的形势。必须运用科学发展观来认识、处理这个新形势。(一)公路事业发展面临一个全新的环境。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传递速度加快,社会越来越开放,法制更加健全,过去的许多老观念、老经验、老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我们必须用时代的要求审视公路工作,推进观念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只有不断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才能赢得主动。(二)经济社会发展对公路部门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人口数量的增加,对外开放的深入,将给公路部门的发展带来多重压力,使我们面临新的挑战。(三)公路后续发展能力存在隐忧。资金制约、资源制约、人才制约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债务包袱、人员包袱越来越沉重,前期工作准备不足、建设力量不足、技术储备不足的问题将越来越显现,对于这些问题,如果思想上重视不够,工作中处理不好,就会造成公路发展的后续能力不足。

二、要解决以上矛盾,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公路工作: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既是公路部门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公路发展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一)是要在加快发展中实现公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我们要认识不平衡性和把握规律性,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不平衡问题。我们要历史地辩证地看交通的适应和超前问题,解决公路运输能力滞后将是一个长期问题。(二)要贯彻“五个统筹”,实现交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三)做到“一个坚持,三个绝不能”。“一个坚持”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对待群众利益上,不能把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与具体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对立起来,不能用损害群众利益的方式推进“改革”、“加快发展”。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出台前,一定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维护好群众的切身利益。“三个绝不能”是:绝不能搞不切实际的政绩工程,绝不能搞经不起考验的劣质工程,绝不能搞权钱交易的腐败工程。质量是工程的生命,更是一个行业的生命。所以一定要以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建优质工程,建精品工程,这是我们对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和郑重交代。(四)建设廉政公路。突出抓好公路建设中的廉政建设,继续推行廉政责任制、廉政合同制及计量支付办法,进一步规范工程招投标、设计变更、资金使用、物资采购等关键要害环节,加强对工程建设的财务监督和审计监督,确保资金安全,防止腐败案件的发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将反腐倡廉寓于推进公路改革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之中,进一步加强对权力运行、资金管理、干部使用等关键环节的监督,努力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

三、加强和改进公路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一)坚持全面协调发展的理念,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做好各项工作的一大法宝。但一些企业在实际中,思想政治工作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思想政治工作不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因此,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政治工作,首要的一条就是坚持全面协调发展的理念,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第二,科学发展观继承了两个文明都要抓的思想,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面推进的新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重视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只有坚持全面发展,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才会显示其活力。第三,公路部门、公路事业的发展需要思想政治工作作保障,业务工作的开展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必须相协调和才能顺利进行。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全面协调发展的理念,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确保公路部门、公路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需要思想政治工作的强力支撑,在正常的情况下也不能放松思想政治工作。在今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公路的形势下,更需要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坚持全面协调发展,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摆正思想政治工作的位置,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与其他工作并举,一起推进。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在实际工作中考虑职工的思想问题,并着手解决职工的思想问题。这样才能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作用,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二)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所在,脱离了以人为本,思想政治工作将失去其生命力。因此,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人才工作思路篇10

关键词:公路桥梁企业;思政工作;和谐社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路桥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和谐社会提供的养分,而构建和谐社会也同样离不开国有企业发挥的积极作用。因此,公路桥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时俱进,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指导企业发展,并使企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丰富的物质保障。

一、公路桥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国有企业发展的关系

公路桥梁企业是个经济组织,公路桥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结合企业的工作实际,通过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从大体上讲,公路桥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可以突出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在公路桥梁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作方面。生产经营工作是每个国有企业的头等大事和主要任务,这也是企业发展的物质前提。生产经营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既需要充足的资金、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充裕的原辅材料等物质条件,更需要公路桥梁企业干部职工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和观念认识。在生产力的三要素中,人是最活跃、最主要的因素。公路桥梁企业干部职工的素质、经验、水平直接决定着生产工作的有效程度。公路桥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的思想认识水平,不断调整企业职工的心理状态,激发企业全体职工的生产主动性,使得大家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通过公路桥梁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可以引导广大职工明白自己努力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物质利益,更重要的是为实现集体和国家利益,实现自身价值,从而提高职工对工作的认可。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和谐社会的建立提供思想上的保证。

第二,在公路桥梁企业内部管理方面。要保证企业内部管理具有实效,就需要公路桥梁企业内部沟通顺畅,职工认可企业经营理念。只有企业内部认识一致、目标一致,企业才有凝聚力、战斗力,职工才有积极。在公路桥梁企业管理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要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及时地将职工的需求、建议反馈给企业管理层,使管理层能在制定决策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基层职工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在企业目标、决策决策和管理实施的时候,思想政治工作还要及时地向职工做好宣传,把公路桥梁企业制定的目标要求和战略意图传递给全体职工,使得职工能了解企业的远景目标与自身发展的关系,这样就能实现职工与企业协调发展。

二、新时期公路桥梁企业思政工作的新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为公路桥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和改进提供了新的视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只有进一步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调动和利用切积极因素,才能提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

(一)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素养。公路桥梁企业作为国家的经济支柱,直接关系国计民生的发展。当前国有企业肩负着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的重任。为此,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必要坚持对职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加强职工的爱国教育,帮助职工树立社会主义主义荣辱观,坚定职工的爱国主义的立场,激发职工对国家的热爱并转化为工作的动力。

在公路桥梁企业里,引导企业职工树立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是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当前,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传统文化和新思想相互交融,职工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出现了多样化趋势。为此,我们必须在企业内部树立社会主义的主导观念,积极广泛地开展社会主义教育,增强职工的社会主义意识。

在公路桥梁企业内部开展集体主义的教育有利于使职工认识到人与人、人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能够有利于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发展与公路桥梁企业发展的关系。集体主义教育是产生内部凝聚力的重要手段,公路桥梁企业只有坚持集体主义精神才能增强公路桥梁企业职工的凝聚力,从而引导职工把工作的热情倾注在推动公路桥梁企业的发展进步和和谐企业的建设上。

(二)提高诚信与职业道德素养。诚信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规范,也是社会生活的道德准则。公路桥梁企业讲诚信,公路桥梁企业对职工才有安全感、归属感。管理者讲诚信,全体上下才能讲制度、讲规定。职工之间讲诚信,大家才能在工作中紧密合作、携手共进。在一定程度上,公路桥梁企业内部的诚信是形成公路桥梁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公路桥梁企业要深刻认识到诚信对公路桥梁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在面对合作伙伴时要对合作伙伴讲诚信,在面对竞争时要对竞争对手讲诚信,面对公路桥梁企业职工时要对广大职工讲诚信。公路桥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经常性地开展诚信教育,使诚信之气在企业蔚然成风。

随着市场经济的规范,公路桥梁企业要在市场中求得生存与发展,要求公路桥梁企业领导者和职工具有高素质的职业道德。从宏观来看,国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除了借助于行政、法律等手段对公路桥梁企业严加要求外,必然要借助于公路桥梁企业思想教育的手段。一方面对公路桥梁企业管理者和公路桥梁企业职工普及有关市场经济的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公路桥梁企业管理者和职工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讲职业道德无论从何种角度看,都是追求社会和谐、发展市场经济、发展公路桥梁企业的必然要求。

(三)提高民主与法制素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发展社会主义法治,深入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实现和保障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必然是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法治不断健全的过程。在和谐社会视角下,公路桥梁企业积极开展民主与法制教育也应是公路桥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之一。在公路桥梁企业内部实施民主教育,有利于公路桥梁企业上下沟通的实现和企业内部和谐氛围的形成,有利于调动企业管理者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可以使广大职工团结在公路桥梁企业的周围,以形成公路桥梁企业发展的核心凝聚力。而法制教育的广泛开展则能提高职工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意识,能保障企业内部政令通畅,使生产经营井然有序,同时也能使得广大职工依法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还要积极鼓励和支持职工通过各种途径,如:职工代表大会、工会、职工管理委员会等参与到公路桥梁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管理,以发挥职工在企业生产经营工作中的主体推动作用。要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同时通过发扬民主,深入了解职工需求,鼓励职工为企业发展献言献策。

三、构建适宜公路桥梁企业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

公路桥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国有企业凝聚人心,提高生产效率的有效方法。为此,我们要不断适应新形势、研究新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研究在和谐社会下构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路径所需的环境。

(一)形成职工积极参与的环境。公路桥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做好职工思想的工作,需要创造一种职工普遍参与的氛围。通过使职工了解公路桥梁企业的近期和长期的工作规划、公路桥梁企业面临的形式和职工关心的福利情况等企业具体内容,引导职工将自己的得失与企业发展联系在一起,形成上下同心协力的局面。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经常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营造公正民主的和谐工作氛围,充分发挥职工主人翁精神,调动职工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共同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

在创造职工参与环境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公路桥梁企业管理者的素质能力。现在公路桥梁企业职工的文化素质比较高,接受信息的途径比较多,思维非常活跃,对公路桥梁企业和公路桥梁企业管理者的认可与否直接关系到他们对于企业的归属感,当他们对公路桥梁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失去信心时,也就不会关心企业的经营发展。二是公路桥梁企业在处理问题时是否能够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公路桥梁企业在处理问题时尤其是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时,要严格按照制度要求,要做到公正、公平、公开,这样才会赢得职工的信赖和拥护。

(二)形成激励上进的环境。公路桥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只是公路桥梁企业党组织的工作,而是公路桥梁企业管理者所应具备的一种工作技能。单纯的行政命令会使职工有逆反心理。单一的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就会成为空洞的说教,职工会感到缺乏实际。而只有将公路桥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行政命令、激励手段统一起来,才能达到我们所要求的预期目的。公路桥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利用物质激励手段奖励那些责任大、贡献大的职工,对工作表现不积极的职工要进行必要的惩罚措施。还要做好精神激励,表彰先进事迹和为企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弘扬企业正气,激励职工创新争优和为公路桥梁企业发展贡献力量。只有公路桥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公路桥梁企业管理者相互配合运用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的办法共同创造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氛围,公路桥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有生机、有活力。

(三)构建公平公正的环境。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企业要谋发展,讲效益,就需要促进企业内部的公平公正,赏罚分明,形成公平公正的公路桥梁企业环境。需要做到以下几方面:一是公路桥梁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从公平公正出发,通过妥善协调职工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职工与社会、职工与企业、职工与家庭、职工与职工之间的各种矛盾冲突,切实维护和实现职工的各种利益。二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职工处在相对弱势地位,这就要求公路桥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既要保证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最大利润,确保公路桥梁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更要监督企业的管理者不要侵害职工的合法利益,在做出各项决定特别是涉及到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时,要充分考虑职工的权益,维护公平与正义。

在新时期,从和谐社会的视角下研究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既是关乎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的理论问题,也是关乎国企思想政治工作如何适应社会需要,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张预华.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改进与创新的思考.求实,2010(1).

[2]朱耀斌.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地位的科学含义.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3]王怀文.刍议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知识经济,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