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尘暴作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4:33:50

沙尘暴作文篇1

今天早上,起床后,透过黄色的窗帘往外看是黄色的,阴沉沉的。可是我拉开窗帘之后,外面还是黄色的,我感到很奇怪。

过了一会,我便去问妈妈,妈妈告诉我,说:“今天刮得这是沙尘暴,所以看起来是黄色的。而且,邹城有好长时间没刮沙尘暴了,估计得有一年了,可谁知今天起来。”我一想,今天还得去学街舞呢!这可怎么办。等吃完了饭,我和妈妈便下楼准备去学街舞,可是让风吹地睁不开眼睛,只好去坐公交车。

学完街舞,坐上了公交车在中国银行正等红绿灯时,我抬头这么一看,红绿灯正被风吹的左右摇摆,上下摇晃,像快要被风吹下来,工作人员正在维修呢!

晚上,我打开电视时,发现齐鲁频道的每日新闻正在播沙尘暴的新闻,而且在左下角还有一个投票的东西,一个是认为这次沙尘暴是自然灾害的,另一个则是认为是人为造成的,节目结束时,认为自然灾害的只有一千多人,而投人为造成的却高达三千人。

沙尘暴作文篇2

春天是美丽的!然而,北方的春天,每年都要遭受沙尘暴天气的侵袭!

早晨起来,天气还风和日丽。不一会儿工夫,沙尘暴无情地袭来。整个天空黑沉沉的,一片灰暗。院子里,那一排排大柳树摇摆着它坚强的身躯,刚吐着嫩绿的枝条却折断了它脆弱的生命。

这是一次较强的沙尘暴天气,整整疯狂了有半天时间,总算平息下来了。太阳终于露出了笑脸,大地也显得一片宁静!但是,整个院子里却留下了一层厚厚的尘土,花也不那么鲜艳了,草也不那么嫩绿了,就连楼房也显得那么陈旧!

我又一次领教了沙尘暴天气的厉害。我想:要是有一天,人类能战胜这种自然灾害,那北方的春天该有多么美好啊!

沙尘暴作文篇3

我每天都听着同类说城市怎么样怎么样,什么科技发达了,什么建起了高楼大厦了,我都听烦了,我的性格开始暴躁起来,我生气了,人类!你不让我进城市我偏要进去,就这样,我开始和沙子兄弟计划怎么攻入人类的城市……

终于有一天,一个沙子小兵冲了进来,说:“人类现在不断砍伐树木,现在许多地方都沙漠化,绿色屏障被摧毁,我们可以攻进人类的城市了。”我一听,大笑,哈哈哈,人类,这是你们的报应!

今天,我起了个大早,戴上墨镜,挥起令旗,说:“弟兄们,我们的好日子来了,走,去人类的城市玩啊!”大家都欢呼起来,冲向人类的城市。

我们势如破竹,所到之处一片狼藉,没几天,我们就占领了人类的全部城市。人们见了我,连忙抱头鼠窜,我哈哈大笑,不仅吟起诗来:沙尘暴来尘沙暴,人们鼠窜逃夭夭。看,我还是个大诗人呢。

进入城市,哇,这儿真漂亮啊,高楼大厦,霓虹彩灯,人们的生活真好啊。

我们住进了城市,高兴时,到别墅去住十天半个月的;烦恼时,到小河去躺躺,所有烦恼都烟消云散;调皮时,到名人头像上去坐坐,吹他个满脸灰,嘻嘻。看,我还是个画家呢,公路黑不溜秋的,加点沙子,亮闪闪的,好看吧。

沙尘暴作文篇4

2010年3月19日,我生活的城市经历了一场很大的沙尘暴。

暴躁的风先生卷起沙子,扑打行人的脸,飞进人们的耳朵、眼睛里。使刚刚脱掉“铠甲”有人们,不得不再次戴上帽子,围上口罩、围巾。沙子漫天飞舞,不一会儿便让美丽的天姑娘变成了黄脸婆。大家一边抱怨主这令人讨厌的天气,一边快速向家里走去。沙尘暴给大地蒙上了一层黄色的面纱。向远处望去,一片朦胧什么也看不见。出去玩的计划泡汤了,我只好呆呆地坐在家里。听爸爸说,这次的沙尘暴遍布全国十九个省市自治区。它的威力特别大,它把广告牌、装饰灯,甚至车辆也掀翻了。一辆行驶中的车辆遭遇沙尘暴,车毁人亡,真是危险。

我们这里的黄河堤坝每年出现险情!是怎么造成的呢?主要是沙尘暴。因为我们这里地处乌兰布和沙漠,缺少植被,树木大量被砍伐,抵挡不住风沙,风把沙子吹入黄河,使得河床不断抬高,已经和城区中的三层楼房持平,需要不断加高堤坝。所以,我们大家要多植树,抵挡风沙,建设美好家园。

这场沙尘暴让我懂得:要保护环境,增强环保意识,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沙尘暴作文篇5

这天,我穿着飞鞋,悠悠地要去购物广场买东西,感到无比惬意。突然,天空中一片灰蒙蒙的东西正以极快的速度逼来,蔚蓝的天空顿时变了颜色,随之而来的是狂风四起,沙子乱飞,尘土飞扬。我意识到那迷漫天际,惊心动魄的沙尘暴就要来了。

“呼——呼——呼,”沙尘暴真的来了,我感到眼前一片浑黄,脸上一阵疼痛。一会儿,我镇定一下自己,想起自己能和沙尘暴对话,便用沙尘暴语向沙尘暴打了个招呼。沙尘暴狂笑着,并没有回答我的问题,说:“厉害吧!那只是轻轻露一手,待会儿我更厉害,可以卷走你们的牲口,毁坏你们的房屋,危及你们的生命。”我说:“我很清楚你的厉害,请你告诉我,你的形成。”沙尘暴说:“你们破坏环境,环境恶化了,我就出生了!”我刚想说什么,沙尘暴又无不得意地说:“你们虽种了一些树,绿化了一些土地,但你们毫无节制地开采矿山,砍伐树木,过度用水,乱砍、乱伐、乱采,你们自毁家园,怪不得我们!”说完又大笑起来。

我忍不住说:“你别高兴太早,不会让你存在太久,我们会呼吁人类,保护环境,守护好人类共有的家园。”

沙尘暴一听,显明没了底气,灰溜溜地跑了。我日夜呼吁、宣传环保的重大意义,得到地球村民的一致拥护和爱戴。

沙尘暴作文篇6

[关键词]沙尘暴分布形成防治

中图分类号:p425.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3-0170-01

春季是沙尘天气的多发季节。当强风将地面细小尘粒卷入空中,使空气浑浊、能见度明显降低时,就出现了沙尘天气。按照轻重程度不同,沙尘天气可分为浮尘、扬沙和沙尘暴三个等级。浮尘天气时尘土、细沙均匀的浮游于空中,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扬沙天气时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在1―10千米之间;沙尘暴天气时空气非常浑浊,水平能见度在1千米以内。近年来,人们对沙尘暴的关注越来越多,体现了全社会对此问题的焦虑及治理的重视。沙尘暴来时遮天蔽日,户外的人们苦不堪言。狂暴的风沙阻断交通,摧毁通讯线路甚至建筑,毁伤人命。本文主要就沙尘暴的地域分布、形成机理以及防治对策做一些初步探讨。

一、沙尘暴的时空分布

在我国北方,沙尘暴多发于每年的3―5月份,而且大多出现在春季的午后。这是由于春季是全年中空气冷暖变化最剧烈的季节,午后到傍晚之前又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段,更容易在低层大气中形成较为强烈的对流运动,将沙尘大量带至空中形成沙尘暴。此外,春季北方地区气温陡然回升,大地解冻,同时干旱少雨,地表干燥松软,不论是耕地还是荒漠草原,地表均大量在外,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沙源。

从历年来北方地区出现的沙尘暴来看,基本呈现出西北多于东北、平原多于山区、沙漠多于其他地区的特点。主要有五大沙尘暴中心:一是新疆的塔里木盆地,主要包括塔克拉玛干沙漠和罗布泊地区。二是内蒙古西部、甘肃、宁夏的阿拉善高原。三是内蒙古中部的鄂尔多斯高原,包括毛乌素沙地和北部黄土高原。四是内蒙古东南部,包括后山地区、浑善达克沙地和科尔沁沙地。五是华北平原,范围可达北京以南。这些地区的沙砾尘土在强劲的偏北风作用下可影响我国北方地区甚至长江流域。

二、沙尘暴产生的条件

形成沙尘暴需要三个条件:大风、低层不稳定的大气状况和地面上的沙尘。沙尘暴的出现一般需要有足够强劲持久的风力,平均风速通常在12米/秒以上。但仅仅有大风是不够的,只有在低层大气不稳定,且沙源充足的情况下,地面上的尘土沙砾才会被卷携到空中,被风吹到很远的地方,形成沙尘暴。

从天气学角度看,大风的形成,一是强冷空气入侵,即冷锋过境,穿越锋面的次级环流促使锋前强烈上升、锋后动量下传,由此产生变压风,这是造成近地面大风的主要原因;二是冷锋前地面低压发展使锋区气压梯度增大而形成梯度风。强冷空气是形成沙尘天气的直接条件,只有强度足够大的冷空气才有可能形成强的气压差,造成气流快速的水平运动。又由于此时低层气流的强烈辐合运动,迫使空气产生对流运动,从而产生强烈的水平和垂直运动。瞬时最大风速达到17米/秒,短时风力8级以上,即可出现沙尘暴。

低层大气是否稳定是形成沙尘暴的另一决定性因素。以常出现区域性强沙尘暴的甘肃省河西地区为例,这里正处于冷空气东南下的西北通道上。一般来说,春季经常有势力强大的冷空气入侵,而且甘肃地区植被稀少,沙漠和的地表温度上升很快,只要连续晴好天气两三天,地面气温就可以升的很高。如果这时遇上强大的冷空气在中午前后过境,就可在近地面气层中形成上冷下暖的不稳定状态,沙尘暴常常在此时发生。

第三个形成沙尘暴的重要因素即是广袤的沙源。从我国北方地区沙源的形成看,一类是自然形成的沉积堆积物,另一类是人类生产活动堆积物。前者有风成沙、大漠戈壁、沙质粘土、流水冲积物、黄土等。这些沙源物质量大且分布面积广,为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后者有尾矿砂、炉灰等堆积物和开垦耕地的地面等,比如退化的森林草地、无植被覆盖的干松土地和建筑工地的沙土堆。从自然成因上看,人类无法消除沙尘暴,但从人类自身活动来看,乱砍滥伐和对土地、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而加速沙尘暴发生的负面作用是可以消减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减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但是近年来气候的干暖和人为活动强度的加大,造成荒漠化速度加快,进而扩大了沙尘源,增加了沙尘暴天气的发生。人口的增加加大了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压力,低素质人群中便出现乱砍滥伐、过度放牧以及水资源利用不当等现象,从而加速了荒漠化的蔓延,形成恶性循环。此外,我国北方春季气候干燥,风力较强,土壤墒情差,植被稀疏,每遇大风天气,表层干燥土壤容易被风吹起,形成扬沙。而由于城中村改造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郊地带由于破土施工、垃圾堆放不合理等也是扬沙的来源之一。

三、有关沙尘暴防治对策的探讨

从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来看,人类可以遏制或减轻沙尘暴对人类的危害。防御沙尘暴的长远对策是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防风固沙是主要途径。

一是人工设置沙障。主要用杂草、树枝以及其他材料,在流沙上设置阻滞风沙流动和固定沙面的障碍物。例如,草方格沙障是用稻草、麦秆和芦苇等柔韧性较强的材料,将其直接插入沙层内,直立于沙丘上,结扎成方格状,达到固沙的目的。

二是栽种植物固沙。在水资源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沙源地栽种耐旱易成活的植物,比如草、灌木和乔木,不仅能够长久固定流沙,还可以从根本上控制沙漠化的发展。我国每年春季植树节前后,人们都去义务植树并设法让树成活是很重要的。旱地节水技术、防护林工程以及水资源利用和南水北调工程等也是比较成熟的技术和治理模式。

三是化学方法固沙。是在流动沙地上喷洒化学黏结材料,使其在沙地表面形成一层有一定强度的防护壳,让沙尘吹不起来。这种材料总体上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将植物纤维和旧报纸纸浆与黏性物质搅拌在一起,喷洒在沙尘的表面。这类纤维物质喷洒后比较薄,人不能在上面行走。另一类黏性胶质材料喷洒在沙漠上,渗进沙漠要深一些,板块层厚硬,人可以行走,但汽车等机动车辆上不去。第三类黏性胶质材料喷洒在沙漠上,可渗进沙层近1.5厘米,表层黏结厚而坚硬,可以行人和各种车辆,是最结实的一种。如果没有人为破坏或雨水流失,每喷洒一次一般可锁定沙尘1―2年。而且这三类黏性物质的成本比种植树木花草成本要低得多。

当然,防治沙尘暴不仅仅靠植树造林以及这些防治工程技术,更要加强对公众的科技教育和法制教育,将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等纳入科技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内容,唤起全社会的忧患意识,加强全民生态伦理道德和法制观念,切实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结束语

总之,沙尘暴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生存环境的危害已经日益严重,严峻的形势就摆在我们面前。自然因素我们不可抗拒,但保护环境我们责无旁贷。每一位公民都要增强对沙尘暴的防护意识,保护环境、防沙治尘从自身做起。

参考文献

沙尘暴作文篇7

【关键词】沙尘暴的成因;沙尘暴的防御对策; 沙尘暴的危害; 免耕法

近年来, 由于人们对土地不合理的开发耕作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原因,使沙尘暴在我国发生的频率增加、强度加大, 影响范围不仅限于我国北方, 已经开始波及到南方, 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 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

1 沙尘暴的概念及形成条件

1.1 沙尘暴的概念。气象学上把沙尘天气分为浮尘、扬沙和沙尘暴3 类。

浮尘:悬浮在大气中的沙或土壤粒子,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 km 的天气现象。

扬沙:风将地面沙尘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10 km 以内的天气现象。

沙尘暴: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 km的天气现象。沙尘暴是荒漠化的标志,具有突发性和持续时间较短的特点。

1.2 沙尘暴的成因

1.2.1 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面异常增温的现象。当厄尔尼诺发生时,整个赤道太平洋的大气状况都会改变,造成环境生态平衡破坏,并且进一步影响到其它地区,它的发生使得东亚冬季风势力变强,加剧了我国沙尘暴灾害的发生。

1.2.2 气候干燥多风。研究表明,沙尘暴频发期均对应于干旱期。近几年来由于我国西部冬季温差增大,强冷空气活动频繁,大风频发,为沙化提供了动力条件。在冬春季,温度增幅大,使大气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态,当遇冷压冷风过境,极易形成大风天气。

1.2.3 沙源面广。地表丰富的沙源是沙尘暴产生的基础。在我国西北地区,有一条西起柴达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部的沙漠带。沙漠区受干旱气候和地表引力的影响,地表物质质地轻粗松散,沙源丰富,为沙尘暴形成创造了条件。

2 我国沙尘暴的危害

其危害主要表现为由于能见度低, 严重影响交通运输;由于风速大,使土壤水分蒸发和作物蒸腾加速,吹倒农作物、建筑物和通讯设施等;吹走大量的农田肥沃表土, 使土壤贫瘠、农业减产;大量的沙尘飘浮在大气中,污染了空气,严重地危害了人们的健康等,每次沙尘暴给我国都造成巨大的损失。具体有:

2.1 耕地质退量减。气候干旱、土质疏松是耕地沙化的自然原因,而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是造成耕地沙化的基本原因。人口增长失控是耕地沙化发生和发展的原动力。

2.2 造成草场退化。草场是主要的陆地生态系统 ,在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方面起着主要作用,目前草场严重退化,过度放牧和盲目开荒已使草原地区多次出现“黑风暴”。

2.3 制约经济发展。沙尘暴破坏交通、水利等生产设施。在许多流域,因为林草覆盖率降低,风蚀危害情况加剧,严重影响到了水利设施的正常运行和使用以及河道的排污能力,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3 我国沙尘暴的防御对策

3.1 推广免耕法。免耕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壤翻耕,将作物残茬留于地表,是一种改良的、防御水蚀和风蚀的新型耕作方法。免耕法取消了许多传统的耕作作业,如耕翻、耙耱、平地等。作物残茬能有效地减少大风引起的沙尘颗粒运动。一方面它可以吸收一部分风力,减小风对土壤的作用力;另一方面,由于把作物残茬留在土壤表面,把能保护土壤颗粒,不易被风力移动。

3.2 建立风障。垂直风向的障碍物可以改变风向和风速,减少土壤颗粒远距离位移,增加颗粒物的沉积作用。地表风障包括林带、灌木丛、谷物、杂草以及对准风向的田间带状作物等。

参考文献

[1]王武功. 沙尘暴研究进展[J]. 中国沙漠,2000, 20(4), 349-3561.

[2] 戴雪荣, 李吉均, 俞立中等. 末次间冰期甘肃沙尘暴演化历史的黄土记录分析[J]. 地理学报,1999, 54(5), 4511.

[3] 熊佳蕙, 闫峰.沙尘暴成因及人文思考[J]. 灾害学,2004, 19(1), 92-96.

[4] 徐宣斌, 彭珂珊, 胡普辉 ,刘延风. 沙尘暴对西部发展的危害及其治理[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8(4), 1-8.

沙尘暴作文篇8

河色阴沉海色凝。

崆峒异国谁能托,

萧索边心常不乐。

这是唐代诗人胡皓《大漠行》的一段,形象地描述了我国西北大漠的沙尘天气,泱(yāng)指宏大,漭(mǎng)是广阔无边,“云沙泱漭天光闭”清晰地刻画出西北地区沙尘暴的情景:狂风怒卷,黄沙飞扬,遮天蔽日,迷迷蒙蒙,使得天光失色。

在中国的古籍里,有多处关于“雨黄土”“雨黄沙”“雨土”“雨霾”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50年:

天空黄雾四塞,沙土从天而降如雨。

所记录的就是现在所说的沙尘暴。

唐诗中还有不少关于西北地区沙尘暴情景的描述,如: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这是诗人岑参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为好友封常清带兵西征,所写送行诗开头的两句。第一句中虽无“风”字,但捕捉到了风“色”,将白天风的猛烈写得历历在目。而进入黑夜时,看不见风“色”了,又转而写风声。狂暴的风,像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咆哮,居然将斗大的石头也吹得满地滚动。“平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句写地,诗人三言两语就勾勒出了在沙尘暴天气中出行的艰难与险恶。

李白《北上行》

沙尘接幽州,

烽火连朔方。

杀气毒剑戟,

严风裂衣裳。

崔融《西征军行遇风》

北风卷尘沙,

左右不相识。

飒飒吹万里,

昏昏同一色。

崔湜《塞垣行》

疾风卷溟海,万里扬沙砾。

仰望不见天,昏昏竟朝夕。

李益《度破纳沙二首》之一

眼见风来沙旋移,

经年不省草生时。

莫言塞北无春到,

总有春来何处知。

佚名《婆罗门》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沙尘暴(sandduststorm)是沙暴(sandstorm)和尘暴(duststorm)的总称,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其中沙暴是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高空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他细粒物质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

沙尘暴是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北部常出现的灾害性天气,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受阻或中断、火灾、人蓄伤亡,破坏作物生长,污染自然环境,给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失和极大的危害。

在历史上,新疆地区的楼兰被风沙湮没,就是沙尘暴造成极大危害的一个例子:

我国西汉时期,新疆有一个楼兰国,是历史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之一。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记载:“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在唐代,也有李白等诗人,在诗歌中写到楼兰。

如李白《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由诗可见,楼兰在唐朝是边陲重镇。但这样一座公元前后活跃了几个世纪的重镇,到公元四世纪后却完全在历史记载中消失了,沦没于荒漠中。直到1900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罗布泊西岸才发现了被风沙半埋的古城。1979年和1980年,新疆科学工作者对它进行了几次详细考察,终于揭开了楼兰这个在肆虐的沙漠风暴中,被风沙湮没之谜。

本文将从力学角度来讨论沙尘暴的主要形成原因,并提出了关于沙尘暴减灾的一些看法。

沙尘暴是全球性的气候灾害现象

沙尘暴是一种全球性的气候灾害现象。主要发生在风大的干旱地区。如中亚、北美干旱地区,澳大利亚、北非等地。荒漠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影响着地球表面三分之一的土地和超过一百个国家的十多亿居民的生活。世界上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以非洲和亚洲居多,分别占全球荒漠化土地的36.9%和35.4%。

从下面的几张图可以看到世界各地近年来发生的沙尘暴情况。

2011年7月5日晚上,一场沙尘暴袭击了美国西南部的亚利桑那州首府凤凰城,强风卷起的沙尘暴如同一道巨大的沙墙从凤凰城的上空席卷而过,从南往北扫过了整个凤凰城的市中心地区。根据美国气象局公布的数据,这股沙尘暴风速达到每小时80~96km,沙尘暴形成的“沙墙”最宽幅度达到约80km,使凤凰城约8000户居民断电。强风卷起的沙尘从南部的凤凰城一直刮向亚利桑那州的西北部,影响了多个城市。在风暴最剧烈的时候,当地能见度降至400m,甚至完全看不见东西。风暴过处一片狼藉。

沙尘暴的主要形成原因

从力学角度看,沙尘暴的主要形成原因有三个:强风、沙尘源和不稳定的空气。

强风是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

沙尘暴天气是风将地面大量的沙尘物质吹卷入空气中,使得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大为降低。风是空气的流动,它是由大气运动形成的。这里所说能引发沙尘暴的风是指强风,强风是指足够强劲持久的风,一般指6级以上的持续大风。根据观测,如果风速每秒达到30m(11级风),粗沙(直径0.5~1.0mm)会飞离地面几十厘米,细沙(直径0.125~0.25mm)会飞起2米高,粉沙(直径0.05~0.005mm)可达到1.5km的高度,细尘埃(直径小于0.005mm)则可飞到更加高的高度。

强风是沙尘暴形成的动力条件,也是使沙尘能够在大气中长距离输送的动力保证。

沙尘源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

人们有这样的经验,如果大风在绿化和植被都很好的地方吹过,并没有沙尘可以卷扬到气流之中。但如果大风吹过的灰土和各种施工用粉尘材料的建筑工地,就会吹卷起许多沙土到空气之中。

沙漠中有各式各样的沙丘,依照它们的稳定程度可分为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丘。当强风发生时,流动沙丘扬起沙尘的数量最多,半固定沙丘扬起沙尘的数量要少一些,固定沙丘扬起的沙尘最少。

除沙漠和沙地外,中纬度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地面多为稀疏草地和旱作耕地,植被稀少,再加上人为地破坏,出现严重的生态退化,当春季地面回暖解冻,地表,狂风起时,沙尘弥漫,在本地及狂风经过的地带很容易形成沙尘天气。

不稳定的空气,是卷扬沙尘形成沙尘暴的启动条件。

不稳定的空气,有利于强对流发展,以使更多的沙尘卷扬和夹带得更高。可以用生活中的一个常见的例子,来说明气流不稳定的影响:北方人家在煤气和暖气还没有普及的年代,常要使用煤火炉来取暖和做饭,在捅火炉的时候,如果炉火烧得正旺,轻轻一捅,常会使炉灰飞满屋子;而当炉火熄灭后,即使用较大的劲捅,一般也不易扬起灰尘。这是因为炉火熄灭后,火炉上下的空气温度相差不大,空气处于稳定状态;而当炉火燃烧旺时,火炉上方的空气很不稳定,靠近火炉近处的空气很热,离火炉较远处的空气较凉,热空气比冷空气轻,容易上升,所以被捅火炉的灰很容易随着热空气向上升,飘飞满屋。

在自然界里,沙尘被空气卷扬的道理也是同样的,如果低层空气温度较低,比较稳定,受风吹动的沙尘不易被卷扬得很高;如果低层空气温度高,高层空气温度较低,空气就不稳定,容易向上运动,沙尘将会随着空气向上运动卷扬得很高,从而启动沙尘暴的发生。

实际上,沙尘暴一般在午后或午后至傍晚时刻最强,就是因为这是一天中空气最不稳定的时段。

在这三个主要原因中,强风与不稳定的空气是大自然的气候现象,人类尚在研究和探索这些大自然气候变化的原因,还谈不上对强风和不稳定空气施加影响并进行控制。只有针对沙尘源这一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原因,可以通过改善生态环境,在设法减少沙尘源上下工夫。当一个地区的沙尘源消失时,在这个地区,强风与不稳定的空气自然就刮不起沙尘暴了。

中国的沙尘暴

使中国发生沙尘暴灾害的沙尘源地,有的在境外,有的在境内。境外的沙尘源地主要在蒙古国南部荒漠化严重的地区,以及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的一些荒漠化地区。

中国本身也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受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约占国土面积1/4。在西北、华北、东北分布着12块沙漠和沙地,它们绵延成为北方万里风沙线。在豫东豫北平原,在唐山、北京、鄱阳湖周围,北回归线一带还分布着大片的风沙化地带。这些荒漠化土地,为形成沙尘暴提供了物质基础。

导致中国沙尘暴的强风,主要来自北方、西方和西北三大途径。北方强风经蒙古国南下,影响华北和西北地区东部;西方强风从中亚进入南疆、青海北部和河西走廊;西北强风自西伯利亚向东南入侵河西走廊。

2006年4月16日下午在北京发生的沙尘暴,被大家议论为“满城尽带黄金甲”。两天之内,北京共降下了33万吨沙尘。专家们曾对这次降落的沙尘样本做过检测,由粒度的分析发现,降尘粒度直径小于0.074毫米的粉尘物质,占96%以上,所以严格地说,这实际上是一场尘暴。对降尘化学成分的分析还表明,这些沙尘有很大部分来自干旱农田、撂荒地和退化的草场。

现在普遍认为:一些地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类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超过了土地的承受能力。

我国荒漠化地区正是这种情况,耕地因生产强度加大、灌溉水取大于供,保护性耕作体系没有成型;草地面积持续削减、长期超载过牧;湿地与水系几乎100%处于缩减状态;沙漠相对稳定,其边缘区域因开发失当,部分处于活跃蔓延状态;社区与工业设施因建设规模扩大,水资源压力加重。

尊重自然与沙尘暴减灾

在沙尘暴形成的三个主要原因中,强风与不稳定空气是气象原因,均尚难以控制。但作为形成沙尘暴物质基础的沙尘源地,通过努力是有可能减少的。

关于我国沙尘暴的减灾问题,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是应予考虑的:

1.沙尘暴敲响了环保警钟,沙尘暴的频发趋势,与植被破坏、沙化土地不断扩展有关。我们应该冷静下来,思考沙尘暴灾难给予的警示。

在中国有一些人常很矛盾,一方面敬畏看不见、摸不着的鬼神,不敢怠慢和不恭;而对日日相处,休戚相关的大自然却又漠视,常做出一些十分愚蠢地破坏大自然生态的恶劣行为。甚至还提出了“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以及“人定胜天”的口号,把大自然当作一个要长期斗争的对象,狂热地犯下了一些不可挽回的错误。现在虽已不大听说这样的“豪言壮语”了,但仍常见觉得有“权力”改造自然的事,对大自然的恩赐不仅不感恩敬畏,还自以为是世界的“主宰”,为此常常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和报复。沙尘暴灾害就是大自然给予的惩罚和报复之一。

人类文明虽然已经走得很远,但还远远没有强大到可以把握和征服大自然万物的程度,人类必须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尊重,学习和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不能再发生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真正认识到: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保护环境和资源就是保证子孙后代的幸福和安全。

2.为减轻和治理我国的沙尘暴灾害,应保护好境内现有沙区的植被,严禁乱砍滥伐,乱采滥挖和乱垦滥牧;努力植树种草,建立起遏制沙漠推进的生态屏障;并对已形成的沙漠绿洲,在巩固的基础上不断扩大。

在荒漠治理方面,应吸取有些不成功例子的教训。如我国

“三北防护林”曾被誉为中国的“绿色长城”。20余年的时间里,用了上百亿资金,但首都北京每年仍要“迎接”沙尘暴。当初造林时,所种的杨树,长成半死不活的“小老头”,使得春天杨树絮在北京到处飘扬,而且由于普遍种的是纯林,发生虫害时,一倒一大片,仅害虫小天牛就将宁夏20年建设的几十亿株杨树毁于一旦。

有荒漠化治理专家指出,为了出口免洗筷,中国每年要毁灭上千公顷的森林,换取蝇头小利。还有地方盲目在荒漠地区盖高山滑冰场、沙漠公园;在草原上兴建高尔夫球场、跑马场等等。这些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荒漠化的情况必须制止。

3.加大力度支持因地制宜地进行荒漠沙地的生态治理研究、试验和推广。

据报道,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在我国四大沙地之一、5.3万平方千米的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进行了为期10年的生态治理,相当程度地解决了该地区荒漠化防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也基本解决了困扰多年的该地区起沙尘问题。这个经验已受到了国内外的重视。

在境内沙尘源地得到一定程度的生态治理后,对我国北方地区影响较严重的境外沙尘源地,也可以考虑通过国际合作逐步开展生态治理。

人们有理由希望,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因地制宜地从环境保护角度对荒漠化地区进行生态治理,寓环境保护于经济开发之中,必定会逐步减轻我国的沙尘暴灾害。

参考文献:

[1]苟平,罗祖德.论沙产业及荒漠化治理.科学,2001,53(3):42—452.

[2]王振东.平沙莽莽黄入天——漫话沙尘暴.自然杂志,2009,31(6):360—361.

沙尘暴作文篇9

北方今年首场沙尘来袭

中央气象台3月2日18时沙尘预报:受冷空气大风影响,预计2日20时至3日20时,新疆南疆盆地南部、青海柴达木盆地、甘肃西部、内蒙古西部、宁夏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将有扬沙或浮尘天气,其中内蒙古西北部局地有沙尘暴。3日夜间至4日中午,内蒙古中部、陕西北部、山西北部、河北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先后有扬沙或浮尘天气。进入3月,阳光带来持续晴暖天气,京城已是满满的“初春”既视感。今天白天京城最高气温预计12℃,明天最高气温将达到13℃。未来几天,京城天气继续保持晴好格局,气温一路向暖,预计到10日(下周四)最高气温可达18℃,真是温暖如春!、

沙尘暴的形成原因

1、自然条件:有利于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形势,有利的沙、尘源分布和有利的空气不稳定条件是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强

2、物理因素:在极有利的大尺度环境、高空干冷急流和强垂直风速、风向切变及热力不稳定层结条件下,引起锋区附近中小尺度系统生成、发展,加剧了锋区前后的气压、温度梯度,形成了锋区前后的巨大压温梯度。在动量下传和梯度偏差风的共同作用下,使近地层风速陡升,掀起地表沙尘,形成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天气。

3、环境因素:在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专家的努力下,一项为探讨沙尘物质的启动、传输机理而专门设立的沙尘暴风洞模拟实验顺利完成。

沙尘暴的防护措施

可以戴上护目镜,这样可以防止沙尘飞入眼中,可以让我们保持更好的视野,不必担心被风沙迷眼。还需要戴上口罩,这样保证自己的呼吸过程中,避免吸入粉尘,口罩可以很好的过滤粉尘。还需要戴上帽子,戴上帽子后,可以防止沙尘落在头发上面,避免我们头发当天就得清洗的麻烦。通过实验,专家们发现,土壤风蚀是沙尘暴发生发展的首要环节。风是土壤最直接的动力,其中气流性质、风速大小、土壤风蚀过程中风力作用的相关条件等是最重要的因素。另外土壤含水量也是影响土壤风蚀的重要原因之一。这项实验还证明,植物措施是防治沙尘暴的有效方法之一。

沙尘暴的危害有哪些

1、环境污染:出现沙尘暴天气时狂风裹的沙石、浮尘到处弥漫,凡是经过地区空气浑浊,呛鼻迷眼,呼吸道等疾病人数增加。如1993年5月5日发生在金昌市的强沙尘暴天气,监测到的室外空气含尘量为1016毫米/立方厘米,室内为80毫米/立方厘米,超过国家规定的生活区内空气含尘量标准的40倍。

2、生产生活受影响:沙尘暴天气携带的大量沙尘蔽日遮光,天气阴沉,造成太阳辐射减少,几小时到十几个小时恶劣的能见度,容易使人心情沉闷,工作学习效率降低。轻者可使大量牲畜患染呼吸道及肠胃疾病,严重时将导致大量“春乏”牲畜死亡、刮走农田沃土、种子和幼苗。

沙尘暴作文篇10

此情此论,客观上使去年8月份出版的美国环境史名著《尘暴:1930年代的美国南部大平原》(读书·新知·生活三联书店“生态与人译丛”,夏明方、梅雪芹主编)显得姗姗来迟,而且有点不合时宜。那么,在诸如沙尘暴这类自然灾害的形成过程中,人类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由美国学者唐钠德·沃斯特倡导的有关环境问题的历史研究取向,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关注这些问题的人文社会科学学者迫切需要作出自己的回答。

最近,在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联合发起的一次座谈会上,包括北京大学、青岛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中国文物研究所以及三联出版社等单位在内的十多位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围绕着尘暴问题及《尘暴》译著,就上述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并希望藉此给当前中国有关环境问题的思考增添一点历史意识和人文气氛。

作为一种自然过程,尘暴的发生确实有着不容否认的自然原因。与会学者对此并没有任何疑义。《尘暴》的译者侯文蕙教授(青岛大学法学院)还特别指出,我们在分析今年北京没出现尘暴的原因时,就不能单纯地将其归功于人工治理的成就,还要看到今年的雨水确实多于往年,也就是说我们不应该忽视自然因素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一问题片面化、极端化、淡化甚至无视人类的影响和作用,恐怕也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长期从事中国沙漠考古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的景爱研究员(中国文物研究所),对这个问题,乃至更大范围的土地沙漠化问题进行了更为概括性的论述:“土地沙漠化,既是一种自然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现象,这是沙漠化的二重性。长期以来,许多科学家着重强调沙漠化的自然性,而忽略了沙漠化的社会性,很少从社会的角度调整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结果治理沙漠化的成果往往又被人类活动所抵消。这是过去治沙活动没有扭转沙漠化恶性发展的根本原因。”

北京师范大学沙漠研究中心主任邹学勇教授,则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对尘暴的二重性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详细解释了风洞实验的原理与操作过程,指出在风的作用下,对草原的人为破坏(如过度畜牧、开垦田地等)必然加重扬沙现象。他还指出,沙尘暴的产生固然有自然的原因,但也是人的因素所致,近代工业化以来则尤其如此。就我国的情况而言,人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了缓解因人口增长造成的人地紧张关系,中苏两国在上世纪中叶都曾大幅度开荒,出现了大规模的垦荒运动;一是迷信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忽视自然规律,只看到短期利益而盲目建设。这是当前应该吸取的教训。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高国荣先生指出,正是这种生态视角和文化批判构成《尘暴》一书的两大鲜明特色。与其他学者相比,沃斯特的研究凸显出白人到来前后发生在美国南部大平原上剧烈的生态变化。而这场由白人主导的改天换地的生态革命,对印第安人来说固然完全是一次毁灭性灾难,对急功近利的白人而言也同样是一场大悲剧,因为生态秩序的崩溃使得白人最终也成为受害者。而且在沃斯特看来,这场伴随着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生态悲剧,并不限于大平原和北美大陆。这样,他就给陶醉在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繁荣中的人们敲响了生态的警钟。沃斯特还提醒第三世界国家,不要迷信美国,不要盲从和追随美国的生产和生活模式,以免重蹈美国的覆辙。沃斯特通过对尘暴的具体研究,揭示出现代资本主义是靠大规模地吞噬自然资源而发展起来,其进程沾满血腥,所有这些都可以归根于资本主义的文化劣根性。因此,他的研究矛头直指资本主义制度,他的环境史研究是对资本主义和对现代化理论的有力批判。

北京大学历史系包茂宏副教授进一步指出,《尘暴》的理论基础有两个来源,即卡尔·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与马文·哈里斯的文化唯物主义。他把两者结合起来,并最终归结为文化。但他对沃斯特在《尘暴》中文版序言中所谈到的美国尘暴的世界意义表示质疑,因为至少前苏联和中国的荒漠化问题就与美国的情况并不完全一样。所以在从事非资本主义世界的环境史问题时,我们需要反对和摆脱西方的话语霸权。

侯文蕙教授补充指出,中国传统的自然观明确地分为两种。除了“天人合一”之外,还有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而“天人合一”思想,更主要的还是一种人生哲学。中国传统社会以农业为主,和天的关系当然更近些,但是农业的每一步发展都存在着和自然作斗争的问题。16世纪以来,中国环境加剧恶化,这并不是资本主义的问题,而是人口的迅速增加带来的生存压力所致的。因此从历史的角度来研究中国的环境问题,完全可以为其他国家和自然科学学者的研究提供借鉴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