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描写植物作文十篇描写植物作文十篇

描写植物作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4:33:52

描写植物作文篇1

在百花凋谢之时,唯有梅花生机勃勃。迎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傲然挺立在凛冽的寒风中。数九隆冬,那傲雪而放的梅花,开得那么艳丽,那么迷人,股股清香,沁人心脾。

校园门口,就是几树梅花。那花白里透红,花瓣润滑透明,像碧玉像琥珀冰清玉洁,占尽风情。它们有的艳如朝霞,有的白似瑞雪,还有的绿如碧玉。同一棵树上,可以看到梅花的千姿百态:有的含苞欲放,粉红的花苞鲜嫩可爱;有的刚刚绽放,就有几只小蜜蜂飞来飞去,贪婪地吮吸着花粉;有的已盛开许久,朵朵粉色,惹人喜爱。

梅花不是娇贵的花,天气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是啊,吹拂它的不是轻柔的春风,而是凛冽的寒风;滋润它的不是清凉甘甜的雨露,而是寒气逼人的冰雪;照耀它的不是灿烂的阳光,而是严寒里的一缕残阳。但梅花依然“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它是寒意中傲人的芳香,面对如絮飘舞的白雪,她笑得那么灿烂。它不与百花争夺明媚的春天,从不炫耀自己的美丽,清逸幽雅,别具神韵。

梅花和坚毅不拔的青松,挺拔多姿的翠竹一起被古人誉为“岁寒三友”。它们都有不畏严寒的高贵品格。它们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我们常常把有骨气的人比作梅花:《梅花魂》里那位身在异国心在祖国的老人;《狼牙山五壮士》里的五位壮士,还有我们生活中的工人,老师,警察……

描写植物作文篇2

十四五世纪的植物学研究以及植物学着作与普林尼传统有着根本的不同,这类作品皆是基于对植物天然状态的观察和描绘。奥托·布伦菲尔斯的《本草图鉴》(1532~1537)的插图出自汉斯·韦蒂茨之手,书中的插图要胜过相当保守的正文。而林恩哈特·富克斯的含有写生性插图的本草志中的插图自此至18世纪末都被频繁拷贝。博克于1539年出版的《新草本志,它们的特征、外观与名称》初版为加入插图,第二版开始收入了大量插图,与其合作的艺术家戴维·康克尔根据自然中的植物写生,也参照前辈的作品。康克尔的插图与博克的原创性描述相得益彰。16世纪上半叶的艺术家已经认识到科学插图的复杂性:画作必须精确,又要引人注目,甚至还需美观。

文艺复兴时期自然派艺术代表作品

14世纪以来,绘画作品中增加了花、鸟、甚至昆虫等对象。当然有许多情况是处于宗教目的,有时候,作品非常逼真写实,足以令现代博物学者能够辨认出画中的植物。尤其是以下这些画家的作品:乔托(Giotto),斯皮尼洛·阿来蒂诺(Spinelloaretino),波提切利(Botticelli),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daVinci)或者其他国家的杨·范艾克(JanVaneyc),荷尔拜因(Holbein),丢勒(albrechtDurer)以及帕利西(Bernardpalissy)的陶塑作品,这个列表可以无限延长,甚至写成一部“文艺复兴艺术家的自然史”,换言之,那是一部完全来源于他们的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动植物的历史。

博物学家可以从波提切利《春》这幅画中辨认出30种植物。虽然必须承认波提切利的精神是宗教性的,但我们可以清晰地从这幅画中看出画家对植物的描摹几乎达到了植物学图谱的细致程度。

例如,《圣尤斯塔斯》这幅宗教题材的蚀版画,它以宗教人物和宗教故事作为绘画的主题,但是从细微处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画家对于植物的刻画,树木的种类有明显的区分。如果说这幅画还不能完全体现画家对于植物刻画的精心,那么我们可以从丢勒的另一幅名作《青草地》来窥豹一斑。《青草地》这幅画对植物形态的描绘几乎达到了植物图谱的细致程度,这种对于自然的生动写实的描绘证明了艺术家眼中的自然美以及自然的独特形式。

自然美在艺术作品中出现的原因

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家们在确立了关于美的一些特殊法则的同时,又把是否接近自然作为衡量美的标准。在关于美的问题上把美与自然密切联系起来,这个论断已经与中世纪的美学观发生了明确对立。这种观念上的转变是由社会各个层面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艺术家们以一种革新的激情深入研究自然规律,把透视、解剖、具有体积感的造型知识积累起来使得彼时的艺术作品呈现出一种更为独特的风采。观念上的转变使得艺术家们更为关注自然本身的状态,而对于透视学、解剖学、比例学等科学的技法原理,探索出若干造型语言手段,使各种艺术技巧取得了重大突破。艺术与植物学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

1.植物学研究的发展对艺术作品的影响

这么多个世纪以来,艺术家和科学家循着各自的几条道路前进。古代艺术家并不总是写实地描绘自然的形态,他们往往是为自然所感化,但并不愿意太过接近地仿制自然形态。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他们得到某些形式和图案上的灵感,但这些可能与自然中的实际形态相去甚远,以至于真实的自然几乎不能通过这些图式为人所认识。随着人们对自然更为深入的了解艺术家们开始选择更为写实的手法来表现自然中的植物形态。例如,荷尔拜因的名作《圣塞巴斯蒂安》(St.Sebastian)(1516)中出现了如今很少见的单叶种野生草莓。

描写植物作文篇3

一、类型指导

1.如何写人

写人的记叙文是通过记叙人物对待事情的态度和表现,反映出人物的特点,即要能写出人物在思想品质、性格的脾气、兴趣爱好、技能专长等方面与众不同的地方。为了写好人物特点,可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展开描写,这样才能把人写活,刻画出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来。

写好人物应注意一下几点:

(1)突出特征:特征是通过一个人对待事情的态度、具体行为等反映出来的。

(2)肖像描写:肖像描写也叫外貌描写,就是具体描绘外貌特征(外形、音容笑貌、神态姿势、衣着服饰等)。目的在于展示人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面貌。同时要注意人物的年龄、身份、生活习惯等要素。

(3)动作描写:动作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动作行为、举手投足的描写。动作是人的精神状态的表白,人物的动作最容易表现其性格特征。动作描写要准确具体,因为把人的动作写好了,人物才会栩栩如生,文章的内容才更丰富。

(4)心理描写:把人物在一定环境下心里想什么,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想等,通过文字描绘出来,就是心理描写。只有揭示人物的心理冲突,才能成功表现其性格特征。常见的心理描写有以下几种:①人物的内心独白,即用第一人称“我”自言自语或内心默念直接吐露人物的思想活动。②直接交代和说明心理活动。这种方法常用“想”“觉得”“认为”等词语来引述。③借人物的幻觉、梦境等间接手法表现出人物特殊的心理活动。

(5)语言描写:语言是人物内心活动的直接表露。要力求准确、生动、口语化;通过语言反映出人物的性格、内心活动和精神面貌;要注意抓住人物说话的语气、神态和动作。

2.如何记事

为把一件事或几件事、一个场面或一次活动记叙得具体明白,条理分明,就要按照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结果)去写。

记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有明确的中心:要通过写事表明一个道理或表达一种思想感情。

(2)要有完整的事情经过:记事,要写清楚原因、经过、结果,这样事情才算完整。

(3)小学生记事,多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的平凡小事。要选择亲身经历的,熟悉的、感受深刻的、比较有意义的事情作为作文的材料。选材必须经典,能够从平凡的小事上来表达比较深刻的道理和闪光的思想。

(4)描写要具体生动:要学会几种常见的记叙方法:順叙、倒叙和插叙。比如写活动,要安排好层次,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动笔前就考虑好。还要写好场面,既要注意表现各种人物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的不同神态言行,又要有对整个场面的勾勒,做到点面结合。

3.如何写景

景物描写包括自然风景中的风雷雨电、山川河流、城市村庄,社会环境中的风俗人情、社会风貌。记叙文中景物描写有两种:一种是以写景为主,把景物作为描写对象,描写方法是按景物的位置,由远及近、由上而下、由里到外。或按相反的顺序进行记叙;另一种是以写人为主的文章。描写景物是为人物故事作背景的,也就是说作为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环境,对人物活动、增强故事的真实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仔细观察,按一定的順序写景。常用的顺序有:①“时变景异”。按早、中、晚时间的不同或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有顺序地写出景物的变化。②“移步换景”。即依据脚步的移

动或观察点的改变,有条不紊地写出景物变换的情况。

(2)动静结合,写好景物特点:在写景作文中,也可以适当地写一些景中的人物活动,让景、人、事互为交融,使文章更加生动。

(3)以情观景、借景抒情:写景时不要忘记自己与景物的关系,要把自己的感情融于景色描写之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写出自己在观景时的想法与感受。

4.如何状物

状物就是用语言文字把事物细致、准确地描写出来,使事物形象逼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状物的内容很广泛,可以是动物、植物,也可以是人工或自然形成的某种物体,如建筑物、工艺品等。状物为主的记叙文重点在描述事物。它可分为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两大类。静态物指一般静止状态的事物,如文具、玩具、家具、器具等。动态物主要是指兽、禽、鱼、虫等动物。写静态物,主要从形状、习性、质地、用途等方面描述。写动态物,主要从外形、习性、活动和变化的状态等方面来写。

(1)怎样状写动物:动物是能活动并有感觉功能的禽兽(包括昆虫等)。在写作时要注意描写它们各自的生活习性、生物特点、动物情态。行文时可采用比喻、拟人等多种手法。

(2)怎样状写器物:器物一般指生活用品、文具、玩具、工艺品等。描写器物就是对物体作具体的描摹,说明物品的大小、形状、质地、构造、色彩、用途等。

(3)怎样状写植物:植物的范围极广,一般指花草树木,它是状物文章记叙的主要对象,要状物写好植物,就得观察,熟悉它的主要特征、形状、姿态、生长特性、颜色、气味、作用及用途等。描写时,首先要看其整体是什么样子,然后看局部是由哪几部分构成,又分别是什么形状,同时,个人的思想感情对状物也起着极大的作用。

5.如何写看图作文

看图作文有单幅作文和多幅图作文两种。写单幅图作文应先仔细琢磨画面上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景物等。确定主要内容,然后再逐段记叙,有关细节就详细描写;写多幅图作文应注意观察画面上所表现的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了解全过程。写作时每幅图不要平均使用笔墨,对能突出中心思想的重点画面可详细描述。此外还应注意:①要抓住图中的主要内容,根据人物的表情、行动想象出人物的音容笑貌和语言、心理活动,根据事情的发生想象出发展、高潮和结果;②看图作文常常在图画部分外,还有文字说明或要求。这些说明或要求起着暗示、限制等作用,写作时必须看清。

二、结构指导

1.怎样开头

常用的开头方法有:

(1)开门见山(2)介绍说明(3)下笔提问(4)描写烘托(5)倒叙引人

(6)概括中心

2.怎样过度

过渡的通用方法有:

(1)用过渡词语过渡。(2)用过渡句过渡。(3)用过渡段过渡。

3.怎样结尾

结尾的常用方法有:

(1)首尾照应式。(2)总结点题式。(3)画龙点睛式。

三、过程指导

1.怎样审题

审题的通常方法有:(1)题眼审题法;(2)结构分析法;(3)推敲词义法;(4)反向审题法;(5)比较审题法。

2.怎样立意

立意的常见方法有:

(1)据题立意法;(2)据材立意法;(3)多向立意法;(4)以小见大法。

3.怎样选材

选材应注意的问题:

(1)紧扣中心;(2)确定详略;(3)用意新颖。

4.怎样构思

构思的方法是:

(1)动笔前把要写的人、事、物在闹中过一下“电影”,以便将作文的立意、选材、结构以及细节形成定格。

(2)运用编列提纲的方法,将作文构思的结果表达出来,然后依据提纲作文。

5.怎样修改

描写植物作文篇4

贾平凹的《风雨》可谓神来之笔,整篇文章,只字未见风雨,却处处皆有风雨。在他笔下,风雨就像魔术师一样,让一切景物任意变化,令人赞叹不已。

全文共八个自然段,仅仅写了六种植物,五种动物以及老人和小孩,从植物、动物和人物三个方面,巧用侧面描写,将风雨呈现在读者面前。在描写那只断了牵绳的羊时,感觉那只受了惊吓的羊就活生生的在眼前,慌乱的从栅栏里跑出来,撑着四肢在空地滑行,直接撞到树上,又被吹得跌进了粪堆,由白羊变成了黑羊。不仅让人感觉幽默诙谐,也看到了风的猛烈,一头如此重的羊,都无法控制自己的身形了。这可见作者的功底非一日之功啊!

作为初中生,我们的写作正处于起步阶段,想要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更加要多看看名家作品,学习他人的写作手法,运用的自己的创作中。我们不说学得如火纯青,但像《风雨》中的侧面描写,我们就可以适当加以模仿应用。比如说描写某个人的心理,我们可以借助写她身边人的行为举止来侧面烘托。在《风雨》中能有如此形象的风雨再现,还有一个写作特色——巧用动词。比如说第一自然中就运用了“鼓”、“陷”、“倒”等13个动词,直接写出了风雨,又特别具有节奏,即使从未体会过风雨的人,此刻也能在一系列的动词中感受到风雨,它是那么的猛。

除了借助动词和侧面描写比较突出,还有一个结尾的写法,也值得我们模仿。前面一直是紧张的风雨画面,但结尾写老人悠闲捶着腰腿,小孩们则惊喜的放着纸船,画面一下子变得温馨动人,没有丝毫的风雨紧迫感,让读者眼前焕然一新。写作文就是要让读者越看越有味,而《风雨》就做到了。

不管读什么,都要善于取其精华,《风雨》当中的侧面描写,动词妙用以及结尾艺术,若是能活用到自己的作文写作中,那么你的作文必定也会吸引人的眼球的。

描写植物作文篇5

大观园纵然只是繁华的纸上园林,人们对其琳琅满目的园林描写只限于想象,但通过文字描述似乎可以看到园中井然有序布置的亭台轩榭,别具匠心的堆山理水,园中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依照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规律,凝聚着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征,俨然一本中国古典园林设计说明书一样清晰、明了。据《红楼梦》描述,从大观园里面的景物及陈设家具的特征可以看出其写作北京应是京师而非江南,然而园中所描述的部分建筑以及布置的植物种类则又有江南园林的风格特点。由此可见,曹雪芹创作的大观园这一特殊场景作为北京皇家贵族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的融合体与其京师居住和江南任职这一特殊经历是分不开的,而并非一些文献所推测的“大观园即余之隋园”。如今,《红楼梦》作为世界闻名的长篇巨著,成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途径之一,越来越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当然,业界对大观园的关注和研究自《红楼梦》问世以来也从没有停止过。曾经有人按照小说中的描述想象出大观园的面貌,并依此绘制出图纸,在北京、上海等地甚至还干脆根据描述建造大观园,来吸引游客。然而,直到今天都没有整理出关于《红楼梦》中大观园的造园手法的系统描述,对其叠山、理水、筑台的整理也不完备、系统[2]101—103。因此,要想更好地为人们研究我国古典园林提供文献资料,为我们造园理水提供典范,就必须在大观园景物描述的基础上,从景观序列的角度理出一条完整的布局体系,并结合我国传统园林的布局手法和意境表现,进行科学、合理的归纳分析,予以总结,以供后人参考。

园林布局自由灵活、意境深远。早在明代时期,著名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就提出“相地合宜,构园得体”,突出了相地在造园中的重要地位,造园首先必须选择合适的地址,充分利用自然山水地势,将自然景物借入园内。《红楼梦》中大观园的选址定在荣国府、宁国府中间的一块空地上,不仅可以减少贾母等家眷外出的次数,又可以利用此处原有的宅院旧址,利用原有宅园中的山水地势等,大观园的选址可以说是做到了因地制宜。中国传统造园总体上讲究自然灵活,技法上偏重自然式布局,而亭、台、楼、阁等建筑布置以规则式为主,园中树木、溪流等则以自然为主,规则给人以庄重、严谨之感,自然又给人灵活、多变之感,形成自然、规则相互协调、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使整个园景布局呈现出自由灵活的特点。大观园内依据功能需求不同,建筑风格也迥异,如为了突出皇家的威严和皇权的至高无上以及贵族拥有的至高的权力,自入口大门到正殿一段的建筑布局采用了规则式,这也正合封建礼仪制度的规定。而其他建筑和院馆为了满足观赏、游览的功能需要,采用了自然式的布局,同时利用障景、借景等造园手法,营造山石、水体、建筑交相辉映、虚实结合的优美园景,给人们留下丰富的遐想的空间[3]230—231。

筑山理水技法纯熟、井然有序。大观园进来不远便是一座高大的假山,具有非凡的气势,曹雪芹充分运用我国传统造园中的“障景”手法,避免人们入园便对园中景物一览无余,给人们营造出了一种曲径通幽的园林意境。再往里走便是著名的“罗港石洞”,其上是用怪石堆叠起来的假山,山上种满了爬藤植物,同对面不远处的大土山一起成为大观园内气势庞大的假山群落,山势挺拔,人们时而伫立山脚下,时而穿行山体中,甚是游兴大增,对园内的景物起到了很好的分割、引导作用。此外,大观园中的理水手法也堪称一绝,园内被山峰隔断的景点由溪流串联起来,营造了割而不断的悠远意境。如贾母等内眷们在园内东侧的缀锦阁下饮酒,让戏子们到不远处藕香榭的亭子内吟唱奏乐,优美的歌乐声随水缓缓流淌而来,煞是婉转动听,别添几分乐趣。因此,从空间布局上看,大观园内山、石、水。榭、亭、台、楼、阁等造园要素一起呈现出了一个层次丰富、井然有序的园林场景,并在绿树、花草的掩映下若隐若现、时明时暗、虚实相间,营造出了一种空间的变化和对比。

描写植物作文篇6

状物,即描述物体。“状物”类作文所描述的对象大致有三类:一是有生命的物体,如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稼禾草木等等,这些物体都可以看作“动”的事物,其“动”表现在生命的律动和本身的运动上;二是变幻的风云雨雪,流动的小溪长河等等,这些虽然没有生命,但一刻也没停止过运动,也属于“动”物;三是静物,如石头砖块、纸砚笔墨等。如何将“状物”类作文写得生动传神、富有感染力呢?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去着力打造。

一、仔细观察,抓住特点

写作前要对所状之物进行细致观察,是动物的,既要弄清其外部特征——形态、面相、大小、颜色等,又要深入了解它的生活习性;是植物的,不仅要了解它的根、茎、枝、叶、花、实,还要弄清它的气味、颜色、生长规律等等;是运动之物的,要弄清它的动态特征,如颜色的变幻、形体的变化、质地的改变等等;是静物的,要弄清其静态特征,如颜色、形体大小、质地、构造、用途等等。对所状之物了解得越透彻,越详细,写作起来就会越轻松。

二、多方描述,突出特征

状物时,根据事物的特点,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去描述,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作者在描写白杨树时,先描写它所生长的环境,以衬托它所处环境的非同一般和它带给人们的惊喜,这是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来烘托;接着描写其干、枝、叶、皮等多个方面,描写每个部分时,又着眼于形状、颜色等多个层次。这样就突出表现了白杨树“紧密团结,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特点。还有一些描述植物的文章,除描写以上内容外,还描写在四季里的不同形态、颜色、气味,表现它的变化。

描写动物时,不仅要描写其静态,还要描述其动态,要用到一些准确、传神的动词。如老舍《我们家的猫》中的一个片段:“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让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一声也不出。”作者用“蹭”“抓痒”“跳”“踩”“叫唤”等一系列动词描写猫的可爱动作和美妙声音,同时用“它一声也不出”描写它的静态,动静结合,把猫的可爱形态描写得生动传神。

描写静物时,除从形状、大小、质地、构造、用途等方面描写外,还要尽量把它写动、写活,好像它也具有生命一样。如有一个作者这样描写煤炭:“你在地底下埋葬了亿万年,黑暗给了你黑得发亮的颜色,可是你却怀揣着一颗不死的心,不,岂止是不死,简直就是一颗生命滚烫的心,在炉里燃烧成给人温暖的火苗,那火苗说明了你的一生就在等待这一刻——把光和热献给人们。”这里赋予静态的煤以生命,把它描摹得有情有意。

三、描述有序,思路清晰

描述时,需要根据事物的特点,采用一定的顺序来进行,如描写植物,在主次上可按干、枝、叶、花、实的顺序,在方位上可按根、干、枝、叶、实这种从下至上的顺序,在时间上可按春、夏、秋、冬或早、中、晚的顺序。再如描写运动之物——水,有一个同学在作文中这样写道:“水更是变化多端的。小溪里的水,清澈剔透,活泼得像孩子,唱着歌,从山上奔下;湖泊里的水,碧绿静谧,宁静得像含蓄的少女,静静地仰望着天空;江河里的水,奔放热情,像十二三岁的少年,有那么一点青涩;海洋里的水,变化无常,像张狂的青年,有时平静温和,有时又狂暴不羁。”作者按小溪、湖泊、江河、海洋这种从小到大或从源头到终点的顺序来描写,表现水变化多端的特点。

四、适当联想,凸显神韵

状物之文常是托物言志,即通过对事物的描述来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这自然就涉及到由物及人、由物及情、由物及理的联想这一思维过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在描写白杨树后,自然生发联想,由树联想到北方的抗日农民,以及他们那种不屈不挠的抗日精神。作者描写、赞美白杨树的目的在于赞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及他们的精神。

同时,状物时常常要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这自然需要联想的参与。如有一个同学这样描写砖的颜色:“那砖红得鲜艳,红得纯正,红得活泼,好像那砖是一簇熊熊的火焰,在我眼前哔哔剥剥的燃烧。”作者通过砖的红色与火焰的颜色的相似点展开联想,巧妙比喻,赋予静物以动态,把一块静止死寂的红砖写活了,写得神韵毕现。

五、可融情于物,可直抒胸臆

文章不是无情物,更何况托物言志的文章,更是情意浓烈。这情,可融于对事物的描述中,如冯骥才在《珍珠鸟》中有这样一段对珍珠鸟的精彩描写:“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响。”在作者笔下,珍珠鸟调皮、活泼、可爱,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流泻于字里行间。有时,情挚意浓之时,作者的感情抑制不住直接抒发出来,这种抒情方式在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文章中更显得普遍。如茅盾《白杨礼赞》的结尾段:“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者对贵族化楠木的贬抑、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如江河直下,奔腾澎湃。

【初作亮相】

巍巍古银杏

湖北省秭归县杨林中学周舟

描写植物作文篇7

摘要:中国花鸟画和西方景物画分别代表了东西方绘画艺术的精华,有着不同的审美情趣,分析对比审美情趣才能更好地去欣赏花鸟画和静物画作品。

关键词:中国花鸟画;西方静物画;对比

历史悠久的中国花鸟画,是指以中国的笔墨和宣纸等传统工具,以花、鸟、虫、鱼、禽兽等动植物形象为描绘对象的一种绘画。成熟于唐代的花鸟画历经长期发展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之一。颇具东方神韵的中国花鸟画集中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生物的审美关系,蕴涵了画家丰富的个人情感。

源于古希腊文明的西方静物画在文艺复兴之后逐渐走向繁荣,称为西方绘画的重要形式之一。西方静物画是直接面对实物进行描绘的一种绘画方式,建立在静止物象的深入观察基础上,西方静物画注重了画面精准写实的客观再现。

“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和法国的夏尔丹是生活在同一时期中国花鸟画和西方景物画代表画家,两位画家分别代表了同一时期东西方绘画的不同风格,展示了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和社会精神的不同。

中国花鸟画与西方静物画既存在着某些相同的思想,更多的是体现着同一时期东西方体现在不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差异化精神内涵。就根本意义而言,无论中国的花鸟画还是西方的静物画,它们都不是为描绘对象而描绘对象的“绘形”之作,而是借助对客观对象的描绘表达人的精神、情感,表现人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是真、善、美的寓托。在这方面中西是没有区别的。但由于不同的民族文化精神和社会历史不同,他们的审美需要、艺术观点不同等等原因,在同一时期的中国花鸟画和西方静物画中,也就难免出现不同的审美情趣。

不同之处,那就是中国花鸟画把所描绘的自然植物和动物,看作是与人相互关联的生命对象,而不是独立的客体。黄慎的《花鸟草虫图》共十余册,作者选取禽鸟、昆虫、小草作题材,配以野境荒崖,画面充满生机、野趣,使观者从小物小景中见到自然界中生物的动态,画幅虽小,而妙趣横溢。在中国画家笔下,花鸟画反映了中国人与审美客体的联通关系,即抓住自然生物与人的思想感情的某种联系加以强化的表现,所谓缘物寄情、托物言志。概言之,花鸟画偏重于强调其真和美皆为善服务。《花鸟草虫图》中着重重传神写意,将作者寄情于山水,甚至愤世嫉俗的情感溶入到笔墨之中。

而在西方的静物画和动物画创作中,被描绘对象往往被认作是人自身之外的客观存在物,不管是人造器物(静物)还是动植物,它们是被主体认识、观照的客体。以夏尔丹1734的作品《铜壶》为例,画面中所描绘的物体,往往都是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器皿。夏尔丹以明暗结合的色调真实再现了物品,猛然看去,这并不像是一幅画,而是展现在空间里的几件真实物品。通过色彩、光影、质感、空间的表现手法对景物作深入的写实描绘,把客观之真与理想之美结合起来。在色彩上,夏尔丹以温暖的褐色作基调,所用的色彩也不多,主要是用不同深浅的棕色、赭色和灰色,通过明暗的变化展现出物品的立体感,体现着作为平民写实家的夏尔丹对生活的深厚感情,古朴而又不失典雅。

通过黄慎的花鸟画作品,我们不难体会出中国花鸟画适应了中国人的审美需要。它集中体现了中国艺术在审美的主客关系中,以主客和谐为原则而偏于主观的创作思维特征,成为中国人缘物寄情,抒发胸臆的艺术载体。因此,花鸟画的立意往往关乎画家的思想情趣,它不是为描绘花鸟而描绘花鸟,而是紧紧抓住动植物与人们生活际遇、思想情感的某种联系而给以寓意性的表现。

西方静物画历经长时间发展,从西方走向整个世界,凝聚了很高的艺术价值,时至今日仍然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画种之一。西方静物画充满了光色的美感,给人以逼真的视觉效果。通过静物写生所获得的能力,也为主题性创作中的环境道具的表现提供了基本的技法语言,笔触和色彩是表达情感很重要的手段。

作为生活在同一时期的画家,黄慎和夏尔丹分别代表了中国花鸟画和西方静物画的不同艺术风格。欣赏黄慎和夏尔丹的画作让我们在视觉上感受到艺术之美的视觉冲击,而在心灵上感受到的是画作背后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魅力带来的震撼,而两位画家在艺术上的贡献将随他们留存于世的作品成为人类艺术史上永不会被磨灭的记忆。

参考文献:

[1]《略谈中国花鸟画的情趣美》韦自强《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2]《从夏尔丹和徐渭的艺术作品比较静物画和写意花鸟画》吴美双,《美术观察》2010年12期.

描写植物作文篇8

一、守护:自然世界之神性

自然是宇宙的一部分,天造地设,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然内部又是一个有机整体,日升月降、星移斗转、四时交替,动静交错,声色共在。生态整体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由人―社会―自然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人与自然是一体化的,人类只是生态整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具有内在的价值,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存在物,对于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完整、有序具有价值和意义;不同物种之间形成价值关系,它们互为客体,互为目的和手段,互相满足和牵制;人的尺度不是价值评价的最终根据,人在某种意义上要服从自然的尺度。①生态伦理观念的出现,为人类正确认识自身、善待自然提供了新的视角,这种视角为恢复自然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复活自然神性提供了理论资源。《幻变》对自然世界的描写方式和书写姿态,表现了对自然的崇敬与热爱,对自然神性的精心守护,暗合了生态伦理立场。

首先,作者摒弃了动植物工具论和资源论的传统思维模式,选择弱小的动植物为主人公,从生命角度抒写动植物的尊严与高贵,流露出对生命价值的尊重与敬畏。“人自成为人的那一天起,就不断以道德律对抗自然律,以精神的力量对抗生命的力量,因而长期以来人与这个世界的其他动、植物的生命活动常常是对立分裂的。”②所以,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马林鱼,是人征服的对象。格林童话《白蛇》中的白蛇,是人表达意志的符号替身。动物作为“群落中的善”的内在价值被遮蔽,它们的生活情状、情感世界在文本中被悬置。阿尔贝特・史怀泽说:“善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则是毁坏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③《幻变》将动植物作为故事叙述的主体,置于叙事的前台,故事的发生、发展以动植物为中心和线索,作者以欣赏和赞美的笔调书写它们独特精彩的生命,描写它们喜怒哀乐的多重情感,发掘它们的美好情怀,赞美它们的崇高精神,张扬了其存在的独特价值和意义。作品中的动植物个性鲜明:蜗师智慧勇敢,白鸽聪明伶俐,灰鸽正直侠义,蜗树真诚善良,蜗莲热情爽朗。它们具有团结协作精神:蜗牛们成立协会,相互帮助、相互鼓励;鸽族成立慈善机构,扶贫济困、共度难关。它们怀有超越种族的奉献精神:黑鸽利用鸽族善飞行、辨方向的特点成立“大宇飞鸽信息公司”,传递资讯,服务社会;白鸽用神奇的“羽笛”化解人间的纷扰和苦闷。它们拥有侠肝义胆、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地震发生时,蜗师带领众蜗牛“赶到地震中心苇城,和人们一道救灾”;月城潮水决堤后,蜗师和鸽群不顾自身安危,用智慧营救被卷进潮水的人们。动植物在喜悦与忧愁、快乐与悲愤、失落与憧憬的生命历程中,舒展个性,展示美丽,它们生命的绽放,既充盈了自己的生活,也丰富了世界的肌体,更涤荡着人类的灵魂。由此不难看出,小说对动植物生命和价值的关注是平视的,抛弃了人类高高在上轻视动植物的傲慢姿态,颠覆了以人为中心的绝对尺度下对动植物进行的价值判断,确认了动植物在生态整体系统中的存在意义,构建了自然世界的平等、温馨与和谐。

其次,着力书写自然世界的瑰丽与神奇,自然生命涌动的生态之美畅然笔间。自然之物各有其美,它们的美建立在自身自由存在的基础之上,在于其内在活性生命力的灿然绽放,在于这种活性生命力的保持和灿然绽放与它们所处的环境的生态性一致。生机美、和谐美是自然生态美的具体表征。作者将描写的笔触伸入技术理性较少抵达的大自然,诗意地寄情山水生灵,将自然现象化为自由的生命,使之闪耀着神性的光泽,跃动着诗意的音符。小说描绘了一幅幅清新别致的田园风景画:“田野里一派青翠葱绿,水稻正在灌浆,稻穗悄悄低下了头,红艳艳的荷花像火苗从青青的荷掌中蹿出来,那些鱼塘、湖泊犹如明镜映照着飞鸟、蓝天和白云。”④生命的萌动和不断成长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机美,这种自然生命的生机推动着万物,使大自然充满活力,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向上的力量。自然生机之美不仅彰显了内在价值,还为人类生存提供了物质保障、活动空间和精神源泉。“河滩上,繁茂的绿草中点缀着一些素净的野花,几茎青青的苇叶亲密地站在那里,穿着花衣的蝴蝶到处翻找着大自然的秘密,还有几条老牛悠闲地站在河边,一只白鹭立在宽大的牛背上卖弄着自己优雅的姿势和洁白的羽毛。”⑤大自然和谐安详,生命各安其所,秩序井然,万物的和谐构筑了一个活色生香的自足世界。小说中的自然正如格里芬所说:“世界的形象既不是一个有待挖掘的资源库,也不是一个避之不及的荒原,而是一个有待照料、关心、收获和爱护的大花园。”⑥在自然世界越来越被技术与文明祛魅的今天,作者怀揣着对大自然的尊重与热爱之情,凸显自然的内在生命力,将自然世界共创的和谐交融的温暖场景呈现于读者面前,构建了一个唯美浪漫、通透灵动、诗意纯净的大自然,回答了对自然本相的追问,流露出对大自然的诗意向往,这种向往,也是人类对精神家园的走近和守望,附丽着浓烈的后现代色彩。

二、反思:现代性之后效

人类的工业文明与科技飞速发展,构成了现代性的主导性成果。安东尼・吉登斯在《现代性后果》一书中说:“在现代性条件下,工业主义构成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相互发生作用的主轴线。在大多数前现代文化中,甚至在那些强大文明中,人类也多半把自己看成是自然的延续。他们的生活与自然界的波动和变化联系在一起:人们从自然资源中获取食物的能力,庄稼的丰收与歉收,畜牧繁殖的多寡,以及自然灾害的冲击,等等。由科学与技术的联盟所构筑起来的现代工业,却以过去世世代代所不能想象的方式改变着自然界。”⑦的确如此,自西方启蒙运动以来,人们对世界开始了重新认识,科学战胜愚昧,理性精神和自由意志以绝对的统治地位进行着对自然世界的祛魅,人自由而无畏地创造、最大限度地发挥着本质力量,自然仅仅成为了人类改造和利用的对象。现代技术的突进,带来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带来物质的充裕和人类社会的繁荣,但同时也使“自然失去了所有使人类精神可以感受到亲情的任何特性和可遵循的任何规范。人类生命变得异化和自主了”。⑧科技神话所裹挟的对人类生存的威胁接连显现:自然灾害频发,部分物种异化和灭绝。正应了恩格斯所说的,我们与自然界的战斗取得了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⑨,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自然与人的对峙越来越白热化。

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灾难,《幻变》对现代性进行了深刻反思,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以物种变异批判非理性的现代化造成的生态灾难。现代化使人们告别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蛮荒时代,摆脱黑暗与贫苦,实现发展与进步的梦想,人们的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活动空间不断扩大,由此人们也越来越自信地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主人,自然世界是人可以任意征服改造的对象,人类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的利益。但事实并非如此,人与自然世界同处于生态整体之中,人与自然万物互为条件、相互依存,一种物质的膨胀必定会侵占其它物质的空间,导致其它物质的减少和消亡。所以,不断发展的现代化在取得一次次的成果后也越来越暴露了自身的缺陷:以牺牲自然、破坏生态为发展条件,过度占用自然资源,造成资源枯竭、生态失衡。《幻变》从生态整体角度出发,以敏锐的眼光发现了现代性背后的黑洞,对非理性的现代化进行了深刻批判。小说没有直接描写某一生态灾难事件,也没有着力铺叙现代工业的繁荣和城市尘嚣日上向自然的掘进,而是将故事安排在生态灾难已经发生的物种变异的背景下,以细腻的笔触描写变异后动植物生存的艰辛和心灵的苦痛。在除旧迎新的大年夜,蜗师感叹“家家痛饮团圆酒,世人欢笑我孤独”⑩,将人类的“欢笑”与动植物的“孤独”形成对比,在对比中完成批判――非理性的人类发展是建立在其它物种的痛苦之上的,人类欢笑的背后是其它物种的心灵痛楚。在城市的改造和扩建中,“周围的樟树兄弟一个一个被砍倒了,我听到了一阵一阵撕心裂肺的声音,可惜这声音人类听不到”。{11}小说借动植物之口道出了人类在现代化发展中的盲目和恣意妄为,将批判的矛头直指人类对无所不能的现代化的虚妄自信。这种批判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工业化与科技的优势和弊端,有利于引领人们朝着既发展自身又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之路前行。

其二,对现代性引入的“新的风险景象”的疏离和抗拒。安东尼・吉登斯曾指出:“粗略一看,我们今天所面对的生态危险似乎与前现代时期所遭遇的自然灾害相类似。然而,一比较差异就非常明显了。生态威胁是社会地组织起来的结果,是通过工业主义对物质世界的影响得以构筑起来的。它们就是我所说的由于现代性的到来而引入的一种新的风险景象。”{12}对现代性引入的“新的风险景象”,小说表现出一种理性的疏离和抗拒。这种疏离首先表现在对集中反映现代性成果的都市的描写及其惜墨,并且以一种俯视和远观的姿态,冷静审视,与对乡村、天空、高山、大海等的泼墨描画形成对比来凸显。小说没有都市觥筹交错生活的描写,也没有都市繁华热闹场面的刻画,而是将笔力放在现代性渗透较弱的乡村和自然世界的描写上,赞美白云“翩然的姿态、豁达的胸怀、超凡脱俗的境界”{13},欣赏“千奇百怪,五光十色”{14}的大海,以一种自然美景涤荡、净化心灵后的喜悦、激动和感恩,抵制都市文明对人的精神的束缚和压抑。其次,这种疏离还表现在对“新的风险景象”描写的省略和艺术处理上。小说写到生态灾难地震,但对地震带来的恐怖场景有意跳过,将镜头对准积极参与救灾的动植物,以它们善良、勇敢的行为,消除灾难带给人的恐怖和阴影。描写对象和重点的选择,表明了作者鲜明的立场。对“新的风险景象”的抗拒主要表现在对都市“物”的厌倦与抛弃。在作者的眼里,“一汪扇形的湖水,水质浑浊,湖面上漂浮着一些白色垃圾……四周都是高大的建筑群,靠东面还有几幢楼房正在封顶。在高楼的包抄和威压下,公园更加显得小家子气和衰败不堪了”{15}。应该充满生机的公园在“物”的威逼下走向落寞和衰败,这一描写呈现了现代化胜利后的自然走向自身反面的可怕后果,隐含着对现代性的高度警惕。“四周密布的楼房像火柴盒,像搭建的积木玩具;街道仿佛是一棵参天大树的枝枝桠桠,潮水一样的车子像虫子在枝桠间慢慢爬行,而人似乎是静止的叶子。”{16}现代化抽空压扁了都市和人的血肉,科技理性的骨架搭建的是一具空无所有的窄逼的“火柴盒”,物质性的景观充塞都市,人也变成了“静止”的缺少血肉的物质,喻示了都市生活中“物”对于人及其生存空间的占领和主宰。这些都市的物质景观既是外在的它者,同时又以主体身份吞噬着人的自然本性。小说对现代性“物”的批判没有长篇叙写和高谈阔论,是以对都市简洁的客观描写为表现形式的,其理性和深刻给读者留下思索空间。

其三,以动植物健康积极的精神状态,批判颓丧与失落的人类精神,寻找精神还乡之途。马克思曾说:“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日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17}马尔库塞也认为,技术的解放力量带来了物的工具化,转而成为解放的桎梏,使人工具化,成为心灵空虚的单向度的人{18}。现代文明的畸形发展,给部分人带来物质消费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人性的阴影。自私、冷漠、仇恨,远离自然的人们在丧失自由本性的时候也面临着愈加深重的心态失衡、人性沉沦。小说没有直接写人,讲述的是一群被迫改变族类属性、异变为弱小者的动植物的故事,对人的内在精神颓废与溃败的批判,是在表现动植物在生命异化的境遇中与命运抗争、在异族鄙视的目光下挺直脊梁、在其他生灵遭受灾难时舍身相助所展示出的顽强意志、磊落情怀和大无畏精神的参照和衬托下完成的,使读者在对比中反观,在反观中反省,为主体精神失落的人们指明了精神突围的出口。

三、展望:人类自我拯救之可能

亚里斯多德说:“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19}生态危机不仅仅是由于自然界本身的缘故而向人类发出的失衡讯号,更是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的人与自然之间出现的严重裂痕。从生态的角度审读《幻变》,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现代化导致的生态失衡的可怕后果,更让我们对人的理智、对世界的健康充满信心。《幻变》对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进行批判,对人的非理性进行无情鞭挞,但并没有从事物的一端走向另一端,从而否定人的意志,将人视为自然物的奴隶,而是点燃了我们还自然世界之秩序、走向人与自然和谐之可能的希望,为人类自我拯救提供了思索方向。

《幻变》中,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设计的“感应服饰”,探索了一条科技与文化结合的通道,打开了一扇科技与优秀文化融合的窗子,以“感应服饰”的灵验和热销,说明现代科学技术与优秀文化结合的美好前景。但是,“感应服饰”毕竟只是“提供一种文化信息,一种观念引导,一种选择的可能性,还需要人用自身的文化素养、价值观和道德观去迎合与碰撞,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然后做出抉择和处置”{20},因为任何时候,“都是人的心性和智慧起决定性的作用”{21}。那么,如何让人在关键时候做出正确选择呢?文学艺术是有效的途径之一。蜗师为净化社会环境,和谐人际关系,著书立说,通过艺术的方式感染人、教育人,提升人的文明素养和道德操守,只有人的素质提升了,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才有可能缓解。小说结尾,由鸽子变为蜗牛的蜗师回到了“甚至比原来更美好”的生活,有力地证实了生态恢复的可能,更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用理智节制心灵长河的涌动,“不让心灵之潮漫溢而出”{22}的能力。《幻变》展示的人与生态紧张对峙局面的和解,为人类走出生态困境提供了一条路径――用技术与文化的合力化解生态矛盾。

降低物质欲望,充盈内心,保持内心的空明澄澈。阿尔贝特・史怀泽说:“我们文化的灾难在于,它的物质发展过分地超过了它的精神发展。它们之间的平衡被破坏了。”{23}“在不可缺少强有力的精神文化的地方,我们则荒废了它。”{24}生态失衡很大程度上是精神失衡导致的。人的幸福感除了物质和物理的外部尺度,还有属于精神与心理领域的内部尺度,这是人不同于其它生物的优越之处,也是困难之处。在一个物质极度繁盛的消费时代,人类要秉持简单生活的理念,控制对物质的占有欲望,减少对自然物质的依赖,用信仰的力量、内在精神的充实,消减外在物欲的追求,以精神能量的提升替代物质能量的流通,用内心的宁静抵挡外在的喧嚣,以内在的热情抵御世俗的寒流,坚守用正直、善良、自信、自尊、热情、忠诚、崇高构建的精神领地,保有精神世界的丰富与高贵,通过精神的重建握手自然。《幻变》通过物质生活简朴、精神世界富足的蜗师形象的塑造,为人类化解生态危机竖起了一面精神大旗。蜗师忠贞于爱情,友爱于朋友,位卑不自卑,具有远大的理想、百折不挠的意志、舍生忘死的英雄主义气概,它在物质的滔滔洪流中高举起的精神火炬,足以暗淡披戴着商品与金钱的华裳粉墨登场的主儿们的光辉,为人类维护精神的平衡、情感的丰富、心灵的纯洁、信仰的纯真点亮灯火。小说在描写“蜗牛协会”成立时,其章程中制订的“义务”,与其说是动植物界协会的义务,不如说是人类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家园的义务,表达了作者重建丰满圆融、空明澄澈的人类精神世界的美好希冀和坚定信心,这种希冀与信心确证了人的本质力量,对人的理性充满期待,为摆脱精神危机指出了可行之径――怀揣美好理想,重拾价值理念。

注释:

①②李培超:《自然的伦理尊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41-142页、第94页。

③{23}{24}阿尔贝特・史怀泽著,陈泽环译:《敬畏生命》,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9页、第44页、第47页。

④⑤⑩{11}{13}{14}{15}{16}{20}{21}{22}张文刚:《幻变》,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58页、第49页、第13页、第22页、第106页、第110页、第32页、第112页、第141页、第141页、第115页。

⑥大卫・雷・格里芬著,马季方译:《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3页。

⑦{12}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53页、第96页。

⑧大卫・雷・格里芬著,马季方译:《科学的返魅》,江怡:《理性与启蒙――后现代经典文选》,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606页。

⑨{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19页、第78-79页。

{18}马尔库塞著,刘继译:《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描写植物作文篇9

既然3月是春暖花开的时节,我们当然要应应景,教大家轻松写“植物”啦!

――可是,植物这个“老大难”题目,真的能“轻松写”吗?

这大概是很多“植物作文恐惧症”小患者的心声吧?

请你想一想,在生活中,你,或者你身边的人是不是很喜欢说“你知道吗”这个口头禅?这个“你知道吗”,就可以帮助你轻松写植物哟!

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写“初次见面”

当你第一次见到一种植物的时候,你可能会有两种反应――

反应一:我知道这是什么。

反应二:我不知道这是什么。

不管你是以“知道”还是“不知道”为起点,都能铺出一条清晰的思路――

知道这是什么

你是怎么知道的?

写关于这种植物的背景知识。例如:如果你是从“吹面不寒杨柳风”的诗句中知道“杨柳”这种植物的,就可以用诗句开头。

第一次亲眼见到这种植物,你有什么样的感觉?你觉得,它和你之前在书本或是电视上、网络上看到的一样吗?

看过照片、视频,或是只看过文字描述,跟亲眼看到的感觉当然是不一样的。当我们亲眼看到某种植物的时候,也许会觉得它跟自己想象中的一模一样,也许会觉得“见面不如闻名”,也许会觉得它比别人写的、拍的、画的还要美……这种“感觉”,就是你作文的“情感基调”。

对照你之前对它的了解进行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大家都说杨柳“婀娜多姿”,它真的是“婀娜多姿”吗?它的“多姿”究竟有哪些“姿势”?

大家都说葵花朵朵向太阳,除了花盘朝向太阳这个特点,向日葵还有哪些地方与众不同呢?通过观察进行对比,就可以轻松写出细节啦!

不知道这是什么

你觉得它看起来像什么?当我们面对一“不明物体”时,我们总会不由自主地猜测它到底是什么:它会开花吗?它会开什么样的花?它会结果吗?它结的果能吃吗?它看起来有点儿像×××,也许它们是亲戚?

这样的“胡思乱想”,既可以用做有趣的素材,也可以把它变成一种新颖的写作切入角度。

如果让你给它取个名字,你会怎么取?为什么你会取这个名字呢?

在学校,你们都会给同学取外号吧?外号可不是随便取的,而是根据这个人的特征来取的,比如叫“智多星”的一定很聪明,叫“小飞人”的不是跑得快,就是篮球打得好。给植物取名字也是一样,你得仔细观察它的特征,才能取出适合它的名字,比如,你可能会叫猕猴桃“毛鸡蛋”,因为它长得就像一个毛茸茸的鸡蛋。取取名字,说说理由,观察和描述的任务不就轻松完成了吗?

如果你要向别人请教这种植物到底是什么,对方又不在你身边,你会怎么描述呢?

“春天,学校花园里的一种植物开花了。别的花儿都是红色的,它的花却是鲜艳的黄色。远远看去,一大丛一大丛鲜艳的黄花就像一团团黄色的火焰。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

开花时间:春天;特征:一丛一丛的,花朵为黄色;种植信息:种在学校,应该是一种常见的观赏性植物。如果别人推测出了这种花就是连翘,那就说明,你的观察很准确,描述也比较到位哟!

后来,你知道这种植物的真实身份了吗?你之前的猜测准确吗?

面对“不明植物”,当然不能一猜了事。寻找答案不但能让你学到新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能让你的作文内容更加充实。尤其是那些总在凑字数的同学,把你查到的资料整理一下,用自己的语言加加工,作文的字数不就轻松增加了吗?

“初次见面”精彩示例

燃烧的风信子

王梦娇

今天下午,我们带了许多风信子到教室。老师带了白色的,彭雪凝带了红色的,孙涵带了紫色的,许晨露带了“小宫灯”……其中,我最喜欢彭雪凝带的那盆红得像火一样的风信子。

那盆红色风信子的花瓣层层叠叠的,好像一群小朋友正在开大会,可惜我不知道它们在说什么、笑什么。有的花瓣尖端呈褐色,有的花瓣根部呈绿色。我想,这是不是意味着,该给风信子换水了呢?还是说,它饿了,在向我们传递信息:“赶紧帮我换水吧,否则,我的花要败了,我的根也会烂掉的!”瞧,有的花瓣真的已经开始萎缩了,显得皱巴巴的;有的花瓣边缘开始枯黄了,看上去垂头丧气的,仿佛吃了败仗似的……

风信子的根像一头圆圆的大蒜。它披着大红袍,张着大大的嘴巴,向上吐出了一串一串美丽的花。“大蒜”上面的叶子长长的、绿油油的,真像我家的蒜苗,我恨不得咬上一口,味道一定不辣!“蒜苗”中间直直竖着的,是一根开满了花的茎,大约有十多厘米高,就像一根粗粗的筷子一“筷子”上居然能开花,它可真是一根神奇的“筷子”啊!

“蒜头”下面的根须就更好玩了,它们很像老爷爷还没有整理的胡顷,有些蓬乱。有的“胡须”杂乱地搅在―起,不守规矩。再仔细―看,这些“白胡须”多像米线啊!我真想吃一口,相信它的味道―定好极了!再―看,那些细细的恨又变成了面条。说到面条,我又嘴馋了,真想把这一锅“面条”都吃掉……

第一次认识风信子,我很喜欢它!

江苏省官山镇中心小学六(2)班

指导老师:欧阳书琴

你知道在哪儿可以看到它们吗?――带入环境

根据生长习性、物种分布、实用性等的不同,植物的出现地点也不一样。有的植物,我们在自家阳台上就可以看到;有的植物,只会生长在水边;有的植物,在乡下常见,城里却难得一见;有的植物,要去植物园或是某个特定的城市、国家才能看到……

带入环境因素之后,你的写作“模特儿”―下子就变多啦一

在自家阳台上,你看到的植物有:

1.____,它的“颜值”分:____,打分理由:____。

2.____,它的“颜值”分:____,打分理由:____。

在小区里,你看到的植物有:

1.____,它的“颜值”分:____,打分理由:____。

2.____,它的“颜值”分:____,打分理由:____。

在乡下,你看到的植物有:

1.____,它的“颜值”分:____,打分理由:____。

2.____,它的“颜值”分:____,打分理由:____。

在海边,你看到的植物有:

1.____,它的“颜值”分:____,打分理由:____。

2.____,它的“颜值”分:____,打分理由:____。

在美丽的西湖,你看到的植物有:

1.____,它的“颜值”分:____,打分理由:____。

2.____,它的“颜值”分:____,打分理由:____。

“带入环境”精彩示例

外婆家门前的花

李庆旺

外婆家的门前有-一些普普通通的花草树木:美丽的含笑花、坚强的杨树、憨厚的冬瓜花、娇艳的牵牛花、艳丽的悔豆板花……在我眼中,它们不但非常美,还很有特点。

先说艳丽的梅豆板花吧。它的花瓣看似一片,但花瓣之间有条线一其实,它们是各自分开的。花儿有紫色的,也有蓝色的,紫色的花苞就像一头牛的牛角,它们纷纷向上伸展着,好像在炫耀自己似的。从远处看,花朵像许许多多的彩色蝴蝶在翩翩起舞;走近一看,却像一只美丽的天鹅在蜷着翅膀休息。上前闻一闻,还有淡淡的香味呢。等两层花瓣完全脱落,梅豆板就长出来了。它们好像一只只刚蜕完皮的小蜥蜴,用手摸一摸,又软又光滑,像丝绸一样。

牵牛花有白色的、淡紫色的、蓝色的。它的花瓣边缘变化多端,从早上到晚上,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它的花像极了大喇叭,一个个大喇叭好像都在吹奏着美妙的音乐,微风一吹,飞就会飘向远方,吸引着蝴蝶来为它翩翩起舞……

冬瓜的花是一朵大黄花,像一个黄色的大五星,蝴蝶总在它上面停留。

含笑的叶子下面深绿,上面浅绿。深绿色的部分像小蚂蚁的小船,还像甲虫的绿壳;浅绿色的部分像小河里的河水,绿得透明。叶子上还有淡淡的香味,像青苹果的味道,闻得我好想吃上一口呀。

河南省南阳市油田第五小学三(4)班

指导老师:陈红玉

你知道,除了“看”,它们还可以做什么吗?

绿树成荫、繁花似锦,一提到植物,大家的第一反应一般都是“植物是用来观赏的”。很多同学觉得植物难写,原因之一就是仅仅从“看”的角度着手,只写这种植物“看起来是什么样”,可运用的素材当然就不够啦。

植物除了可以“看”,还有很多别的功能呢,比如――

功能一:对健康有益

代表植物:可以吸收甲醛、净化空气的绿萝和吊兰,汁液可以滋润皮肤的芦荟。

功能二:可以吃

代表植物:过年必备的金橘,盆栽草莓,各种果树。

功能三:装饰性特别强

代表植物:各种“多肉”。

确定了用途之后,当然就要说一说是怎么用的啦一

对健康有益的植物:它们一般摆放在家里的什么地方?什么时候需要它们“上阵”?

可以吃的植物:照料这一类植物和照料普通植物有什么不同?每年的“食用时间”大概在什么时候?它们总能结果吗?果实都是怎么采摘的?食客们对它们都有哪些“食后感”呢?

装饰性特别强的植物:它们一般摆放在家里的什么地方?数量有多少?“颜值”有高低之分吗?有没有添置和它们的“美颜”相配的漂亮容器?“花友”之间会不会互相“比美”呢?

“描述功能”精彩示例

柿子树

曾晓桐

奶奶家的后院种了―棵柿子树。不仅我们家的人喜欢这棵树,连村里的小朋友也格外宝贝它。

这棵柿子树种下近十年了,树干有碗口那么粗,个子有―层楼那么高。

春天,柿子树抽枝长叶。夏末,柿子树上结出了―个个青葡似的小柿子,它们渐渐地长成了鸡蛋大小,又绿又圆。

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柿子树的叶子渐渐变成了半黄半绿的颜色。随着叶子逐渐飘落,树上的柿子看得更加清楚了。它们开始变成橙色,远远看去,树上就像挂着一盏盏黄灯笼。

一天,奶奶说:“得把柿子摘下来,否则,它们就会掉下来摔坏了。”于是,我兴高采烈地和奶奶一起,拿着竹竿,来到柿子树下。我们在竹竿顶端套上铁丝环,再套上网兜,这样,不需要爬树,只要用竹竿头戳一下柿子,柿子就会掉进网兜里。我1门套得特别顺页利,奶奶索性把绿柿子也套了下来。我们的行动不知不觉地吸引了村里的小朋友,他们围拢过来,羡慕地看着我和奶奶。奶奶也像往年―样,给每个人分了两个柿子。小朋友们个个欢欢喜喜地捧着柿子回家了。

一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挑了―个最黄的柿子准备开吃。奶奶说:

“刚摘下的柿子还没有完全成熟,又苦又涩,不能吃。以前,人们是把柿子放在灰塘里,让它成熟得快些。现在我们都烧液化气了,没有灰了。不过,只要把柿子放在篮子里,等上一两个星期就可以吃了。”

又是―个双休日。我一到奶奶家,就去看篮子里的柿子。几十个柿子像孩子的红脸蛋一样闪着光泽,非常饱满。把柿子拿起来,真让人爱不释手。我剥开柿子皮,鲜红的果肉露了出来。果肉吃进嘴里又甜又糯,非常美味。吃到最后,还有两颗扁扁的核呢!

描写植物作文篇10

海底世界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13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识不写。会用“窃窃私语”“景色奇异”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海底世界的,感受“窃窃私语”“免费的长途旅行”在表情达意方面的效果。

3、通过朗读品味语言文字,了解海底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海底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朗读品位语言文字,体会关键句子的表达效果。

2、

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海底世界的。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海底世界的兴趣。

教学准备:

课件、作业纸 、卡通组牌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谁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你所看到的大海?

2、大海原来这么美!其实呀,海底世界更神秘哦。

(1)播放视频,看完后你们想说些什么?

(2)生交流:充满生机、神奇、想潜入海底去探寻更多的秘密……

3、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一次神奇的海底探险吧!

(1)请同学们伸出小手,跟着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海底世界。

(2)请大家齐读题:23 海底世界

二、检查预习

1、真棒!请同学们拿出课文纸,小组合作:互相读读本课的生字,请小组长将易错的生字卡片抽出来,在小组内多读几遍。

(1)师收集易错的卡片,一起认一认。

师挑出小组易错字:官、退、攻

(2)

师带读生字,正音。

(3)生开火车读带有生字的词语。

2、同学们把字音读得这么标准,谁来说说该如何将他们写正确呢?请小组再次合作,把本小组觉得易写错的生字抽出来,讨论一下该如何记住这个字?

(1)小组汇报交流。

(2)师逐个范写,生观察。

官:课文中上下结构的字有4个,宁、富和官一样,在田字格里都要写的上窄下宽,左边的长竖要写正确。而否字则略有不同,它是上宽下窄。

退:退是个半包围结构的字,要先写里面的,再写外面的,注意里面的撇、点要准确。看,还有两个半包围结构的字——迅、速。

攻:左右结构,和这课其他几个左右结构的字一样,要写得左窄右宽,左边的工,最后一笔记得要变为提。

(3)请同学们拿出作业纸,把这三个字描一个,写一个吧。注意他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开始吧!

生描红,仿写。提醒写字姿势,师巡视。

(4)展示、评议。教师画,标准:规范、端正、整洁

(5)请根据刚才老师的修改意见,在后面再仿写一个吧。

(6)再展示,再评议。对照标准,自己打。

三、海底探秘

1、恭喜大家,你们现在已经成为了海底潜水员,现在老师就是船长,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快速潜入课文中的海底世界去探险吧,看看你们能发现些什么?把你们的发现多读几遍。

(1)出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师巡视指导。

(2)学生汇报。

报告船长,我发现了海底并不是没有一点儿声音,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出示第二自然段,男女生读。黑板贴:声音)

报告船长,我发现了海底的动物有很多种,而且活动方法各不相同。(黑板贴:动物)

报告船长,我发现了海底有植物。(黑板贴:植物) 报告船长,我发现了海底有矿物。(黑板贴:矿物) 报告船长,我发现了海底有光。(黑板贴:光)

2、请把你们小组发现的段落读出来,向船长汇报。

学生分小组逐段读课文。

3、你们真是最优秀的海底潜水员!听你们读得这么好,船长也想加入,可以吗?

(1)红色的字老师读,绿色的字一、二大组读,蓝色的字三、四大组读,听清楚要求了吗?

(2)师生配合读课文四、五自然段。

海里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乌贼和章鱼能突然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还有些贝类自己不动,却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植物的植物差异也很大。它们的色彩多种多样,有褐色的,有紫色的,还有红色的。最小的单细胞海藻,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最大的海藻长达二三百米,是地球上最长的生物。

4、合作愉快。船长还有最后一个问题考考大家,请各位小潜水员完成任务单上的最后一题。

(1)出示:课文是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方面来介绍海底世界的。

板书贴: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2)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段话吧。

齐读: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

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四、布置作业

神秘莫测的海底一定还有许多等着我们去发现,请同学们回家把课文有感情地读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23 海底世界

景色奇异      声音

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