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新媒体考察报告十篇新媒体考察报告十篇

新媒体考察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4:34:49

新媒体考察报告篇1

一、新闻阅评,有助于把控媒体舆论导向

新闻阅评对媒体的舆论导向起着重要的督导作用。新闻阅评除考察媒体宣传内容与党中央在政治上、政策上及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上是否一致,配合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上是否主动、有创造性,特别还要注意考察批评稿、问题稿的指向和社会反应。考察报道是否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考察报道刊播的时机选择是否合宜,考察新闻报道中出现的重大政治差错、政策差错等等,以积极的心态营造昂扬向上、和谐的舆论氛围。

2007年底,宜昌三峡森林野生动物世界一只东北虎被盗杀,国内一些媒体包括宜昌本地媒体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引起了各级领导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但有些媒体在报道中尺度和角度把握不当,以致于被西方主流媒体大肆炒作,造成了一些不应有的负面效果。发现这一现象后,我们在《增强突发性事件报道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这篇阅评中指出:“媒体不应该为片面地追求新闻的轰动性,扩大事件的猎奇效果,有意识地放大新闻事件中一些暴力、血腥场面和细节以及其他消极层面的东西”。“不可不顾大局,单纯为抢发新闻而给党委政府处理突发事件带来被动”。同时强调指出“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通常都是从社会进步、人文关怀的角度进行报道,提供有社会价值的思考,形成科学而人文的媒介理念”,“及时报道社会各界对害虎行为的愤怒和谴责,表明中国社会对这种行为的基本态度,从而把受众对这一事件的关注正确引导到增强野生动物保护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上来”。这篇阅评,对防止媒体继续炒作这一事件,引导媒体更好地把好舆论导向起到了较好的警醒作用。

新闻报道要把握正确的导向,而新闻阅评本身就是引导媒体报道导向的,因此更应强化其导向功能,明确地告知媒体报道时应坚持什么样的导向,包括政治导向、思想导向、价值导向、消费导向、生活导向、行为导向、服务导向、审美导向等。一段时间,我市个别媒体放松对广告的审查,一些低俗有害的广告见诸报端和荧屏。我们在《严把广告政治导向关》的阅评中,将这种现象概括为三种类型,即“软广告占据重要新闻位置、虚假违规广告时有出现、媒体自身形象广告不符合和谐媒体建设要求”,强调“广告宣传应严格执行《广告法》。广告必须真实、合法、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新闻媒体在广告中应该严把政治导向关,不能仅仅因为追求自身的经济效益而不顾应有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放松和放弃对广告的审查,任由低俗有害的广告屡见报端和荧屏”。对这一现象及时给予了批评,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症结所在,引起相关媒体高度重视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二、新闻阅评,有助于提升媒体专业素质

随着社会媒体的大量增加和信息来源的多元化,新闻媒体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质量决定生存,专业素质决定成败。新闻阅评通过对宣传质量、社会效果、形式技巧、作风文风等方面的考察评判,对媒体专业素质起着重要的提升作用。

首先是对新闻运作规律的理性提升。如阅评:《用奥运精神组织好圣火传递――奥运火炬接力宜昌传递评述》、《新闻宣传的历史性突破――全市“八艺节”新闻宣传综述》、《创新报道形式拓展报道深度――2008年宜昌市“两会”新闻宣传述评》、《解民生难题做和谐使者――三峡晚报“民生直通车走县市区大型采访活动”评析》等,都是对我市重大新闻报道或宣传战役从感性到理性的提炼和归纳,对媒体组织策划好类似报道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其次是及时发现创新苗头。作为一名阅评员,通过每日阅评,不仅要发现好的报道和策划,而且还须及时发现记者、编辑在新闻整合、标题制作、新闻采写等方面的创新苗头和实践,加以肯定和推广。如阅评:《事件报道的新亮点――“胡总书记致信李丹阳”报道评述》、《让人物鲜活起来――电视新闻“性情外长李肇星”浅析》、《讲个故事给你听――三峡日报“唱响‘三好”’栏目简评》、《让标题更抢眼》、《“链接”出深度》等,都是我市新闻媒体在宣传创新方面的亮点所在,推广他们的创新精神带来的示范效应是显著的。

推介媒体新人、新作、新品牌,也是新闻阅评的重要内容。宜昌人民广播电台开办“政风行风热线”节目三年来,充分履行舆论监督职能,先后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1300多个,成为本地一个品牌节目。阅评:《一条沟通与和谐的热线――宜昌人民广播电台(政风行风热线)节目评析》,将其经验总结推广后,受到业内人士好评。三峡商报青年记者李风长期关注动物的生态环境和生存状况。足迹遍布全国各个角落,由他拍摄的《等待解剖的猴子》摘得了2007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动物类金奖。阅评:《志气、恒心与定力――有感于李风获全球摄影大赛金奖》,揭示他成长经历,对他人起到了较好的启示和带动作用。

三、新闻阅评,有助于强化媒体队伍建设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担负着许多重要的职业责任,其中,道德责任是基础,社会责任是核心,政治责任是关键,而实现道德责任、社会责任与政治责任的协调统一。是对新闻工作者全面的职业要求。从这个层面上讲,新闻阅评对弘扬媒体职业精神,建立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队伍起着重要的强化作用。

其一。彰显媒体社会责任。如反映今年抗震救灾宣传中我市媒体突出表现的阅评:《抗震救灾舆论先行》、《抗震救灾中的媒体责任》;反映三峡商报帮助秭归县10万果农推销3万多吨滞销脐橙的《尽传媒责任架爱心桥梁――三峡商报“帮秭归脐橙找销路”连续报道简评》;反映宜昌青年相亲难,由媒体组织万人相亲活动的《万人相亲媒体搭台――宜昌“万人相亲”活动评析》;反映学生高考乘车赶考困难,宜昌媒体连续四年组织的哥的姐参加爱心送考活动的《发挥媒体在关爱民生中的引领作用――宜昌市第四届免费接送高考生活动评析》等,都较好地体现出媒体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其二,倡导媒体职业操守。北京电视台“纸包子事件”发生后。对我市新闻从业人员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敲响了警钟。阅评:《责任造就公信力――有感于(三峡日报社报人行为准则)》、《创新成就品牌――有感于三峡商报荣获“中国创新地市报二十强”称号》、《努力提升媒体“软实力”》等,所反映的就是我市媒体在职业道德建设、文明素质培养等方面的新作法、新经验。

新媒体考察报告篇2

【关键词】《南方日报》亚运会专题媒介策划

随着传媒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传统以独家新闻取胜的竞争方式早已不符合媒介竞争的潮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媒体若想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对报道进行精心的策划,做好媒介营销,以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南方日报》作为广东省委机关报,在发展历程中,以其权威性、公信力和高品质的主流新闻和深度报道,确立华南地区主流政经媒体地位,是广东唯一主打高端读者群的权威政经大报。早在2002年的第一次改版中,就根据细分市场的需求,提出“高度决定影响力”的办报理念,强调理性阐释、权威解读、专业描述,以及对海量信息的深度整合,以独到的思考、独特的视角、独树一帜的见解解读政策,观察社会、关注民生,着力经营有高度、有深度、有影响力的主流新闻。①可以说,《南方日报》走的是一条精品化路线。以下从媒体的宏观策划、中观策划和微观策划对其亚运会专题报道进行分析。

一、宏观策划:报道理念

“宏观策划即从宏观层面对媒体的整体定位和长远规划的思考,从而为使媒体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可持续性发展寻找理念支援。媒介策划的核心即定位。”②明确、清晰的市场定位:《南方日报》是广东省委机关报,提出“高度决定影响力”的办报理念,“找准自己的优势所在,明确自身的定位,占据高端读者市场,树立权威,建立公信,影响有‘影响力’的人群,进而影响社会走向,政策走向,经济走向”。③杨兴锋在回答“在社会、娱乐、体育新闻等如何做出高度?”时提出“在这些新闻上,《南方日报》并不停留在新闻噱头上,往往着力背后的内容,不但提供事实,而且还提供观点”。④在当今体育报道娱乐化严重的趋势下,《南方日报》不为所动,仍然坚持用深度打动读者。在此次的亚运会报道中,许多稿件都是以评论的形式出现,即使不是评论,也是对事件某一方面的解读,充分体现了《南方日报》的“高度”和“深度”。

二、中观策划:报道规模、版面设计和安排

“中观策划即通过媒介运作的具体环节,比如板块调度、版面设计、栏目编排、主持人形象选择、广告控制等以及彼此之间的组合关联,在感性形态上彰显媒介的理念风格。”⑤

1、报道规模:持续时间和版面空间

本次对亚运会报道策划分析的考察是从11月1日起到11月30日止。这30天,《南方日报》共发行(包括特刊、东莞、深圳、佛山观察等)1920版,其中亚运会专版有197个,占所有版面的10.3%。(图一)“前亚运”时期发行924版,亚运会专刊有54个,占所有版面的5.8%。“亚运”时期共发行880版,亚运会专刊有140个,占所有版面的15.9%。“后亚运”时期共发行116版,亚运会专刊有3个,占所有版面的2.6%。(图二)亚运报道专刊1―5版有13天(11月1―10日、20/29/30日),6―10版的有12天(11月11/14/16―19日、21―24/26/27日),11―15版的有3天(11月13/15/25),16版以上的有2天(11月12/28日)。由上可知,11月12/28日这两天发行的亚运专刊是最多的,“前亚运”时期的专刊除了11月11/12日,大多在5版以下,而亚运时期发行的专刊数大多在10版以下,只有11月13/15/25日三天的版数超过了10版,但在15版以下。由此可见《南方日报》的亚运专题报道没有固定的版数,而是根据每天内容的多少来安排版面,这有别于同城的《广州日报》。

2、大量广告融入新闻报道版面

《南方日报》亚运会报道的营销策划是很成功的。在此次的媒介策划中,《南方日报》策划了大量的广告版面,包括推出了一系列特刊:《亚运一册通》、《亚运荐水》、《2010年度公务员(东莞)最喜欢的消费品牌》、《无线东莞为亚运添彩》等。30天中的特刊一共有184版,占所有版面的9.6%。(图一)除了在特刊上登了大量的广告外,登在亚运专题版面的广告也不可谓不多,达到了“无孔不入”的程度,可以看出,南方日报在此次的亚运报道策划中充分挖掘了广告资源。而且这些广告的设计和制作都非常精细,让读者看了后丝毫不觉得反感,反而为报纸版面增添了美感。这些广告大多是大型企业广告,如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南方电网、广汽集团等。这也体现了“《南方日报》以时政硬新闻给读者提供权威信息和深入的政策解读,广告对象应为高档耐用消费品,而非日用品和时尚商品。在摒弃低端广告的同时加大高档耐用消费品广告市场的开发力度”。⑥

3、版面设计

“大视觉”引自企业Vi理念,产品包装设计流程手法,它整合了新闻摄影、图片编辑、版式设计、图表制作、插图甚至电子报、报纸形象广告等所有视觉设计元素,以更专业化的岗位设置、高效化的出版流程及与之相配套的培训、考核、奖惩机制,整体打造报纸的形象品牌。⑦亚运专版的设计完全体现了“大视觉”理念:每个亚运专版的最上方是“2010亚运风”几个大字(图四),以圣火形状的火苗作为底图,以耀眼的红色为底色。与之并排的是中国工商银行的广告,最左边是一个五羊标志。每天都有“伊利亚运头条”(图三)、“中国银行亚运奖牌榜”,这些都是整个版面的构成要素,而且是跟广告镶嵌在一起的。

大量运用图片解读新闻。30天的亚运报道中一共配发了650张图片,注重用图片呈现新闻,尤其是开幕式和闭幕式。《南方日报》是680报型的窄报,字体是加粗的宋体,加上大量图片的运用,整个版面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稿件运用避免了长篇累牍。运用组合式和集中式报道方式,尤其是在报道开闭幕式的时候。亚运专版基本都是一个大标题,配几幅图片,再由几篇不同的稿件填充版面,共同反映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同类情况,或同一主题、不同门类的情况。同时,绝大部分稿件都是自采的,少数稿件采用了新华社、人民日报文章以及来论,非自采的稿件一般都是带有评论性质的总括性的文章。

三、微观策划:新闻报道策划

这里所说的微观策划主要是指新闻报道策划,即在新闻事实发生后,媒体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组织人员对新闻事实进行相关报道。以报道客体发生状态作为分类标准,新闻报道策划可分为可预见性新闻报道策划和非可预见性新闻报道策划两类。可预见性新闻报道策划,是指对能够提前获知的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的报道策划。⑧按这样的分类标准,亚运会报道策划属于可预见性的新闻报道策划,所以在亚运会举办之前,媒体有足够多的时间去组织资源、制定媒介报道计划。

30天中有关亚运会的报道有966条,其中包括评论、消息、通讯(新闻特写、人物专访等)和图片报道,图片650张。(表一)

“前亚运”时期报道的内容主要集中于亚运火炬传递、开幕式猜想及开幕式演练、交通指南、领导的视察活动(对亚运场馆和亚运开幕前各项准备工作的视察)、亚运村报道、场馆建设、安全工作检查和对开幕前举行的足球比赛的报道等。其中系列专栏《亚运,你好》的内容主要是关于亚运给广东和广州带来变化的报道,如《亚运助推珠三角路网提速》、《办亚运带动城市大升级》、《20年跨越世界认识新广州》等。

亚运时期的报道内容主要集中于对比赛情况的报道,还有几版“蝶变”专刊介绍广州申办和举办亚运之路,主要是通过第三者的讲述来介绍举办亚运给广州带来的变化,包括城市建设、整治河涌和空气质量的提升等。亚运的最后几天,随着比赛项目的减少,开始有了专门报道国外选手赛况的版面,由赛场内转向赛场外,开始对亚运进行总结和思考,如《养狼者说》是介绍中国教练在亚洲各国指教,带队参加亚运,为提升亚洲各国运动水平作出了贡献,表现体育能超越国界的魅力,共同为建设和谐亚洲而努力。28日的报道内容在总结方面体现的更加明显,亚运在政治、经济、文化层面对广州,甚至中国带来的影响和意义,同时也进一步说明亚运促进了广州的城市建设,对志愿者和后勤保障人员辛勤劳动表示感谢,最后的就是对中国军团的和广东军团在此次亚运中表现的总结。

“后亚运”时期的报道主要是亚运的答谢宴,各国界领导出席的庆功会议等,如《感谢所有为亚运付出艰辛努力的人》。12月1日的报道除了有两篇关于亚运交通补贴发放的报道外,其他7篇都是关于亚残会的报道。而从这天开始,对亚运会的报道算是落下了帷幕,12月2日都是关于亚残会的报道。

四、整合营销带动广告营销

《南方日报》在亚运报道中,非常重视与受众的互动,推出了一系列活动,如投票竞选亚运“老广菜单”、南方报业亚运直播室、亚运金牌天天猜等。读者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和网络参与到活动中,重视与受众的互动已成为媒体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媒介与受众互动活动的策划可以看成是媒介活动营销的一部分。读者通过参与到活动中去,获得了现场感,对媒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增加了对媒体的信任,促成了读者的购买行为。

“报业的产业价值就在于它的核心产品――报纸,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吸引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受众,从而吸引广告客户。而这种吸聚能力的大小,关键还是在于报纸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读者对信息的需求。由此可见,报纸质量连着发行,发行连着市场,市场连着广告”。⑨《南方日报》通过给读者提供权威的信息和深入的政策解读,牢牢地抓住了发行市场,从而开拓了更广阔的广告市场。在30天的报道中,特刊版面有184个,体现了“将特刊做成例牌菜”的营销策略。这些特刊的内容有大量的广告,通过发行特刊,吸引了大量广告投放。“卖活动”――《南方日报》市场推广的秘诀。媒体的营销策划新闻活动是既有新闻性质又有广告经营性质,两者有机结合,有效发挥媒体的整体优势,为媒体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对当下纸质媒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⑩

参考文献

①张晋升,《党报如何走市场之路――以〈南方日报〉的改革实践为例》,《新闻研究导刊》,2010(1)

②⑤朱田凤,《新闻策划三段论》,《新闻知识》,2008(9)

③杨兴锋主编:《南方报业之路》,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27

④蔡雯、甘露编著:《新闻资源开发设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71

⑥⑨谷虹、陈雨,《试析〈南方日报〉改版与广告经营的联动效应》,2003(5)

⑦杨兴锋主编,《南方报业之路》,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9):81

⑧蔡雯,《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资源开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66-67

⑩王诤,《报刊广告营销策划及营销模式创新》,《新闻爱好者》,2009(4)

新媒体考察报告篇3

那么,何谓品牌呢?

根据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定义:“品牌是指打算用来识别一个或一群卖主的货物或劳务的名称、名词、符号、象征或设计、或其组合,并打算用来区别一个或一群卖主和其竞争者”。[2]换句话说就是,品牌通过商品这一媒介融入消费者的生活,同消费者建立起来的一种认知体验、情感认同、信仰判断等的关系。品牌是保证具有强大吸引力和庞大的忠实消费者的关键,是一种无形的但却极其重要的资源。“它的价值构成主要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体现在产品身上的物质价值,这种价值以其优良的品质给予消费者真实的、客观的物质利益感受;二是体现在产品身上的精神价值,它通过在产品定位、传播、营销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功利、个性、时尚等因素,来满足人们潜意识中的精神需求。”[3]

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兴媒体不断出现,国外媒体不断进入,媒体市场的竞争愈加激烈。现在的形势是:任何一家媒体都不可能独掌天下。多角鼎力,群雄角逐的媒体战国时代已经拉开序幕。于是,为了提高媒体的整体品牌形象,创造价值,各媒体单位纷纷加强媒体形象宣传的力度。依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品牌必定是媒体竞争的要素。目前的情况告诉我们:媒体的竞争涉及到方方面面,在关注销量的同时,品牌价值的地位更加凸显。它代表着媒体的潜力、实力和财富。我们可以看到《财经》杂志通过其过硬的品牌价值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收益,它的“广告收入也一直处于国内财经类媒体前列,它已经毫无疑问地成为中国财经类媒体的大哥,更是被外媒称作中国最好的媒体,其主编胡舒立也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亚洲之星’。”[4]

当然,我们还应该看到,与一般企业的形象不同,媒体的品牌代表的是消费者对品牌的信赖和其对受众的承诺,更强调一种精神性。媒体品牌需要把某种内在的精神经营出来,这种精神要能够打动消费者心灵,找到并满足消费者需求。也就是说,在整个媒体环境的大背景下,媒体要求得自身的立足之处,就必须找准自身的定位。可以说,建立媒体的品牌就是为了经营一种难以替代的关系,而不仅是单纯关注阅读率和收视(听)率的高低。“真正的收视依赖也是文化依赖,是需要一点时间去撼动的。”[5]基于传媒品牌的特殊性,品牌的建立需要与市场越来越紧密联系的专业化运作。这种运作首先要求媒体在媒介市场调查的前提下做出准确的定位。

那么,该如何定位呢?

定位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的销售行业,其理论的核心在于:“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在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中,通过调查分析和策划活动提炼、凸现品牌形象,并将其根植于未来潜在顾客的心中,在市场上为产品赢得一席之地。”[6]确定受众群是品牌定位的第一步。受众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和经济收入等因素都制约着品牌定位。想要正确地对品牌定位,就必须考虑受众的各方面因素,并将这些因素同自身条件或需要结合起来以创造价值。建报伊始,《经济观察报》就认真分析了各方面要素,确定将目标读者定位为“四有新人”。在确定了报纸销售对象后,就要进行品牌定位的第二步,即对已经确定的受众深入细化,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分析受众市场。据分析,“一份经济类报纸要获得良好收益的最低发行量是20万份。而如果想把发行量做到20万份,那么在办报之初考虑所要面对的读者群体分量大概要达到500万。”[7]对此,《经济观察报》报社总经理张忠说,“据调查,现在中国有2000万左右的百万富翁,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属于所谓四有新人的阶层,此外还有大量符合描述的其他读者,这样看来,《经济观察报》的目标受众远远超过了理论上所要求的500万。”[8]我们就可以看出,《经济观察报》的确对受众进行了细分,并且认真剖析了受众市场。

在确定受众之后,媒体品牌形象的推广亦是使媒体“产品”有效地传播到目标市场,以期获得传媒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要一环。可以说,媒体产品在市场中出色的包装和标识,是观众群和目标市场识别的依据。如果没有品牌形象,媒体“产品”认可度及市场份额将受到影响。

当然,品牌形象并不仅仅是形象设计的问题,在CiS的基础之上,它还应该涵盖更广的内容,如品牌理念。品牌理念(Brandidea)是企业基于品牌定位而提出的该品牌所具有的核心价值和独特个性,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企业终极的价值追求。上海中润广告有限公司董事长唐咏曾说过:“把媒体当品牌来经营,经营一个媒体如同经营一个品牌。”而传媒的自我形象广告无疑是传媒人市场意识增强的表现,是传媒界品牌意识的凸显。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的媒体品牌建立过程也由过去的单一形式向多元化发展,如举办各种品牌系列推广活动,或各媒体互相交换版面、节目时段、频率来刊登媒体形象广告,跨地区推广自身形象等。西安人民广播电台还选择了公交汽车、广告牌等载体来推介品牌形象。

环境和受众的情况总是不断变化的,而且变化速度也会越来越快。这样就不断会有新挑战和新机遇出现在媒体面前。所以,不论是新兴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应该打好品牌这张牌,抓住受众的变化和需求,不断创新,在不断推进自身改革的过程中提高吸引力和品牌价值,让自己的价值通过品牌价值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注释:

[1]《中国教育电视台明确自身定位创建全球最大学习型平台》,《世界经理人周刊》(省略)

[2][6]尹鸿、冉儒学,《新传播资讯网》

[3]沈建勋、郭丰庆:《培植品牌人文意义的认同基点》,《中国广告》2003年第5期

[4]《电视媒体踏上品牌之旅》,《广告大观》2003年第12期

[5]尹亦辉:《中国媒体的定位和品牌建立》,《中国广告》2003年第6期

新媒体考察报告篇4

考察团由报刊、出版、演艺、电影、电视等各路精英人才组成,重点调研两项课题:一、金融危机与新媒体发展对传统文化产业的冲击;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路径方法研究。为此,我们分别对美国影视、戏剧、出版、报刊、公众文化、百老汇、博物馆、图书馆等进行了全面考察。同时,还在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关系学院听取了11场讲座,与美国相关业内专家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一、美国报纸的现状

目前,美国拥有2300多家日报,1.22万种杂志。这两种传统纸质媒体,受到了金融危机和新技术的巨大冲击。看看美国四份报纸,即可管窥全豹。

(一)得克萨斯州最大的报纸《休斯敦纪事报》

该报有一百多年历史,现裁员50%。地方新闻版主任不得不兼职技术部主任。中国读者有关美国篮球的消息,主要来自《休斯敦纪事报》。为应对新技术和新媒体挑战,该报开辟了视听与网站,滚动报道篮球新闻,关于姚明的新闻,99%也源于该报。尽管如此,该报的发行量仍由76万份降到32万份。

该报地方新闻部记者及采编人员薪资比较低,年薪2,2万多美元,与当地小学教师的收入差不多。不过也有一些补偿性收入,如记者外出采访报里程,每英里(1.6公里)补贴0.5美元。90%新闻工作人员自带1-2美元的午餐,如在报社餐厅就餐,每餐5-6美元。

该报实行采编合一制。记者的任务没有硬性规定,大概每周采写5条稿,编4个地方新闻版。

美国报纸管理很细,培训实习生的细节,就非常有意思,值得学习。每位实习生都有一张大的彩色照片和简介,张贴在办公区,有利于编辑与记者熟悉实习生,有利于相互交流。

由于待遇低,记者流动性大,一些新聘记者(见习记者),年龄40-50岁,其中女性居多。

(二)美国第三大报纸《洛杉矶时报》

该报同时也是美国西部最大的对开日报。因在好莱坞所在地,所以其娱乐报道为全球关注。该报发行量由顶峰时期的150万份,降到目前的70多万份。裁员20%以上。广告也大幅下滑。

这份以娱乐报道见长的报纸,因为深知娱乐消费增长最快的地方在中国,所以有记者自学汉语。有位自学时间达4年之久的记者,已可以用汉语采访。由此可见,中国对美国的报纸还是有很大影响的。

(三)对美国政界颇具影响的《华盛顿邮报》

金融危机后,该报大幅缩减驻外记者,目前驻美国地方的记者站。由十多个缩减到4个。驻亚洲区记者人数也在减少,但是驻中国的记者最多,在北京、上海、香港各有一位,可见美国新闻界对中国的报道是很重视的。过去该报驻日本记者很多,现在剩下两位,新加坡仅一位。

(四)美国第一大报《今日美国报》

这是一份真正意义上面向全美发行的报纸。该报创办于1982年,只有30年历史。但这份报纸干净亲切,尽显平民风格,一改《纽约时报》的严肃沉闷,迅速崛起。

尽管《今日美国报》是美国报业的新贵,高峰时期曾达到230万份,但仍逃不脱下滑的命运,据介绍目前有170万份。以前版面很多,现在很少,32版大对开版。靠报纸发行是没什么收益的,主要还是靠广告。然而,广告平均只占总版面的15%-20%,比过去大大减少,经营显然困难。《今日美国报》的订阅很少,只有15%左右,大量报纸是以极优惠的价格由酒店购买后,分发给房客阅读。该报以前有300多人,现在也裁了一部分。

二、美国报刊面临的困境

美国报纸艰难,期刊也是不断传来坏消息。过去全球最大的《读者文摘》破产,《商业周刊》经营不佳也破产易主……

这次我们看到的时代华纳集团《财富》杂志,在中国知名度很高,发行量90万份。居美国财经杂志前列。但因广告下滑。刊物版面由过去的300多版降到如今的160版,广告版由总版面的60%下降到40%。这种境况在美国还是比较好的,《商业周刊》的日子更为不妙。

在广告下滑的情况下,《财富》杂志越来越渴望通过活动扩大刊物影响力,希望到中国来搞活动。《财富》每年的世界富豪排行榜活动,越来越成为杂志不可缺少的补品。通过图书进出口公司,渗透中国市场。

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报刊广告不断下滑,美国同行们是有心理准备的。最令人担忧的是新媒体的盛行,网上阅读的冲击在美国报刊界看来更为可怕。

以《纽约时报》为例,纸媒发行量为100万份,而网上阅读的读者高达1900多万人,反差巨大,亦喜亦忧。阅读该报纸媒的多为35岁以上的老读者;网上读者多为年轻人,这些新读者不读纸质,令业内人士焦虑。

三、纸质媒体的苦恼

美国报界一直期待通过对网上阅读收费改善经济状况。但推进这项工作,他们采用极度小心的做法,还一直在观望,怕激怒了读者。

(一)网上收费极低

以《纽约时报》为例,650美元的纸媒年价,网上收费每年不到40美元。但网上订阅不踊跃。目前网上订户的增量不符合预期,也没有找到扩大网上订户的有效办法。

(二)大量网民依然习惯于免费阅读

尽管免费阅读只能读到三分之一的内容,许多新闻或文章只是提要,但网民只需要这些。阅读重要的新闻和评论,是一定要付费的。当今数字出版飞速发展,我国也在提倡这种新型的出版形式。但对于数字出版的应用,在没有找到向数字版订户收费方法之前,我认为要慎行。

《华盛顿邮报》也在尝试网上收费,但同样不太成功。大家在观望《纽约时报》的成效,也担心网上收费吓走网民,导致报纸的影响力下降。

有众多网上阅读者,网上广告也在增长,但目前网上广告在报业广告的总量中不及10%,短期内不可有太高预期。

美国报业在煎熬、在等待。他们说,五年之内不会有突破性进展,纸媒的彻底转型还有待时日。

四、纸质媒体的新招

在美国,报刊不排斥互联网。一个采编人员的办公桌上,一般有两台电脑。一个是局域网,一个是外网。外网成为采编人员不可缺少的采编手段。

(一)通过社交网站了解采访线索

《今日美国报》利用新媒体了解新闻采访线索。如第一时间报道的日本海啸新闻,就是通过社交网站找到当地的网友实现的。通过社交网络找到当时被困在大楼里的一个人,采用他的手机拍摄现场视频,然后核实他的身份确保信息的真实性。他们就是这样把社交网站作为采访的一个手段,用来处置紧急新闻、突发新闻。还利用新媒体联动读者,读者为记者“点菜”,读者要求采访谁就采访谁。

(二)全副武装记者

记者不仅有照相机,还开始装备数码摄像机等设备,掌握十八般武艺,尽可能扩大新闻来源,随时随地上传来自现场的文字、照片、视频。可谓纸媒不让新媒体。

(三)网上消息快传快报,纸媒再做深度报道

充分利用网络来拉动纸媒,拉动网民对纸媒的注意力。换句话说,就是通过网上报道引起受众注意,拉动受众阅读有详尽内容和深刻见解的纸质媒体。

目前,美国报纸编辑部组织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新媒体(媒体网站的采编人员)被分配到各新闻报道部门,各部门主任布置任务时直接指挥新媒体采编人员,而网上综合部门变小,压缩精减网站人员。比如《今日美国报》网上综合部门只有4名工作人员,他们很年轻,行动快。

五、美国报刊的新恐惧

美国报刊目前普遍存在互联网带来的新恐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阅读器的过度集中(ipad、iphone、itouch)

苹果2011年销售收入将超过1100多亿美元。

其中ipad(平板电脑)在一年的时间内销售达4239万部,虽然其他平板电脑也正在推出新产品,但目前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对苹果的不断增长构成威胁。ipad在苹果的总销量中只占16.23%,而iphone占44.75%,itouch销量没有下滑,综合算下来,仅上述三项产品,每年有700多亿美元销售收入。

这三项可以作为阅读器的产品,每年以近三亿用户的数字增长,可能使其他阅读器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小。

《美国时代》遇到的麻烦是,在新媒体收费阅读中,苹果拿走30%的提成,将进一步减少纸媒从新媒体中所获收益,对纸媒构成了威胁。

(二)第二代互联网的冲击

第一代互联网诞生于1969年,而中国在90年代才开始接触互联网,那时对纸媒并没产生明显的影响,而30年后对纸媒产生了冲击。1996年,美国启动第二代互联网计划,亚太地区、欧盟等地区相应组织及高速实验网已经搭建。

新网将比第一代互联网快100倍,对网民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电影巨片《阿凡达》,仅用几秒钟就可以完成下载。网上视频将不受网速限制,纸媒受众将进一步被分流。

但是,美国不谈纸媒寿命。

尽管技术革命和新媒体给纸媒带来的冲击是不可逆转的,尽管美国报刊面临着重重危机,对于从业人员而言,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被裁员。但当我们无数次问及他们对纸媒寿命的判断时,没有一家媒体从业人员愿意对此做出评判。

美国媒体不愿意对不确定的事物进行争论和判断,但已经在为迎接新的挑战进行种种努力。

六、美国其他文化产业简述

作为世界头号电影大国,美国的电影业也明显萧条。美国迪士尼和派拉蒙公司生产的电影,由于金融危机等种种因素的冲击,产量只有过去的10%。拍电影的钱少了,只好将大量电影拍摄基地出租,给别人拍摄电视剧,或者多拍些低成本影片、低成本电视剧。

电影虽然拍得少,但精品意识非常强,品牌开掘、衍生产品意识非常强,并有可喜收获。

在电影厂、博物馆、图书馆、音乐厅、大剧院、报刊社,都有自己的纪念品销售部,纪念品价格并不便宜,这是他们有意识延伸品牌的一部分。而且他们卖的纪念品都是自己设计的,每家纪念品都不相同,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

美国人喜爱歌剧等高雅艺术。美国的歌剧院可以把自己5年以内演出的歌剧排出来,那些未来要演出的歌剧大海报可以拿出来销售,这种有预见性的工作甚有成效,也表明了美国文化的高度自信。

七、赴美考察后的几点思考

美国文化产业兴盛百年,积淀丰厚,独具。有比较就有鉴别,有观察就有思考。

(一)务必加快研究实施正确应对新技术革命的策略

我认为,传统纸媒对数字出版过度热情是有问题的。所谓数字出版,是指原创作品的数字化、编辑加工的数字化、印刷复制的数字化、发行销售数字化和阅读消费数字化等。也就是说,数字出版涉及到版权、发行、支付平台和最后具体的服务模式,它不仅仅是直接在网上编辑出版内容,也不仅仅是把传统印刷版的东西数字化,更不是把传统的东西扫描到网上就叫数字出版。真正的数字出版是依托传统的资源,用数字化这样一个工具进行立体化传播的方式。

但是,现在国内很多报刊,为迎合新潮流,把当天出版的报纸、杂志,原封不动、原汁原味地搬到网上,纸媒辛勤劳动的果实,完全成了免费产品,成千上万的网民,不花一分钱,想看什么就可以看什么。其实,这是对传统报刊向数字出版迈进的误解,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自虐”。

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是:亟需尽快探索和解决纸质媒体信息通过数字出版能够获取应有经济效益的模式和途径。在赢利模式未确立之前,纸媒不应贱卖自己的信息产品和文化产品。上网的东西,至少是有所保留的,或者是标题式的,或者是滞后的。这是纸媒对自己劳动成果的肯定与尊重,是文化自信的表现。当然,也是对网民理应付出必要成本获取纸媒信息的价值引导。

(二)互联网带来的冲击与电视对纸媒冲击是不同的

一个是以文化程度、阅读习惯深浅区别受众。当今钟情于网络阅读的主要群体是文化程度较高的年轻人。他们成长于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互联网新兴时期,所以这个新生代获取新闻、信息,观看电影、电视,收听音乐、广播,查阅资料,等等,已经明显疏离传统纸质媒体,习惯于通过网络轻而易举地实现。另外。很多网民不大追求深阅读,而是满足于浅阅读或“快餐式阅读”。这种趋势今后只会强化而不会减弱。

一个是以受众年龄为界限的重新划分。目前,阅读纸媒的主要群体,是40岁以上的人们。他们也上网,也在网上浏览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但长期以来养成的文本阅读习惯,使得他们仍然对传统纸媒怀有依恋情结。这是部分优秀纸媒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能保持红火的重要原因。不过,随着时间的后移,对纸媒的依恋情结只会减弱而不会增强。

(三)信息整合比信息制造更重要

在谁都可以制造信息的现今社会,信息制造固然重要,但信息获取的便捷、整理更胜一筹。毋庸置疑的事实是:新浪、网易是信息的制造商,百度、谷歌是信息的整理者。但百度、谷歌比新浪、网易更赚钱。

(四)新技术对电视的冲击比对报纸的冲击更猛烈

电脑、手机和电视,就接受信息方式而言,都是通过“视屏”这个介质来实现的。这是三种电子媒介的相同之处。也正是因为介质相同,所以电脑、手机这类新兴媒体对电视媒体的冲击,甚至超过对报刊等静态纸质媒体的冲击。奥妙在于报刊信息传播的介质是“文本”,是拿在手上的印刷品,可以细嚼慢咽地品味,对信息的消化吸收似乎也更好。这也是近些年来,为什么中国电视界,尤其是省级以下电视台,其新闻主业日渐式微,而娱乐、煸情、作秀等节目争相兴起,同时必不可免地出现过度娱乐化、低俗化、庸俗化问题,现在又不得不“限娱”的重要原因。

新媒体考察报告篇5

一、做强时政新闻,发挥新闻舆论推动工作的职能作用。做强时政新闻一直是新闻宣传的重点和难点。武汉和十堰两台的时政新闻接地气,一头牵着政府,一头连着百姓,把时政新闻做活、做强,做出了实效。十堰电视台的《市长热线》是十堰电视台与市纪委监察局合办的栏目,电视台对市长热线电话反映的一些民生问题进行深度报道、跟踪问效、监督落实,深受社会各界各层的欢迎。同时市委书记、市长通过《市长热线》栏目更好地了解民意、了解热点,从而关注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工作。武汉电视台《问政武汉》栏目直面工作热点难点,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普通群众对政府各部门工作面对面提意见,电视台采取演播间直播方式,请除书记、市长之外的所涉市领导、部门负责人现场办公,面对涉事群众回答问题,面对观众解决问题,对简政放权,提高政府公信力、影响力,对政府权力公开、透明、高效运行有很好的推动作用。这两个台都专设时政新闻中心,与民生新闻分开,不仅要做每日的新闻播报,还做深度报道、连续报道,武汉台仅时政节目中心的时政新闻栏目就达五个之多。《武汉新闻》《直播大武汉》《第一冲击波》《新闻脱口秀》《周末文化客厅》等栏目形成早、中、晚新闻链,对国内外及本地新闻事件进行多层面的报道和解读,充分发挥了“引领舆论、关注民生、传播文化、打造品牌”的作用。

二、做大民生新闻,发挥新闻引领导向的教化功能。十堰广播电视台作为地市台,每天播报民生类社会新闻长达42分钟,直击社会各界动态,特别是反映基层群众的所思所想,深入播报民生热点,关注社会问题,帮助群众解决问题,起到了较好的导向引领作用,成了百姓日常生活离不开的新闻大餐。武汉电视台的《江城岔巴子》《江城尖板眼》《江城女人花》等栏目,做到“思想内容健康,价值取向正确,审美品位高尚,创新模式自主”,有效反映民生民情,传播民声民意。比如武汉台通过播报“无指妈妈”救助、关爱白血病患儿圆梦微心愿、“武汉建设工地食药健康行”等公益行动,成立了“大爱武汉关爱弱势群体志愿者联合会”,广泛吸引群众参与,推动人们在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十堰台将时政新闻中心报道组对接市委书记的活动,民生新闻中心报道组对接市长的工作的做法值得借鉴。

三、做活社教节目,发挥电视内容为王的服务优势。武汉广电狠抓大片战略和市场化运作,通过大策划、大投入、大研发、大制作,实现了由内容定制到创意梦工厂的蜕变。十堰台通过做汽车城和南水北调工程文章,推出一批鲜活的社教节目,收视创新。两台都是以自办品牌栏目为特色,充分体现“服务中心、关注民生”的宗旨,创办和培育出一批富有地方特色和宣传影响力的品牌节目,并以此为契机,举办各种活动。比如武汉台依托栏目特点和资源,一年举办各种活动在300场以上,不仅提高了影响力,还开辟了创收新渠道。武汉台整合户外大屏资源,专设城市电视台,把户外LeD屏的宣传平台掌握在自己手中,提升了媒介影响力。

四、重视新媒体平台建设,推进全媒体深度融合。武汉、十堰广播电视台都高度重视新媒体建设工作,均拥有专门的新媒体运营中心,从机构上都是网(网络电视台)、端(手机客户端)合一,人员配置30-40人。以年轻人为主,分专门的技术组和采编组,通过引进有搜狐、腾讯等公司工作经历的技术人才提升专业水平。新媒体中心均以“新闻+服务”为主,十堰台app平台技术是自主研发,自主拥有服务器和数据库。武汉台自己设计了“微见”发稿助手,专门为记者随时发稿提供平台。武汉台从2014年上线“掌上武汉”新媒体平台仅两年就突破90万注册用户,主要是通过节目和活动的推广融合。手机“掌上武汉”真正实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互动,对各频道的新闻节目,观众可以通过“掌上武汉”提供新闻线索或进行评论,而观众所有的反馈时时会在节目中呈现,极大调动了节目的关注度和观众的参与度。比如《电视问政》栏目,市民通过“掌上武汉”提供报料线索。问政直播时,市民不仅可以通过手机在线收看,还能参与问政调查并参与投票。问政节目开办助推“掌上武汉”电视收视率创历史新高,app新增装机同比增长284%,日用户活跃度同比增长36%。

五、重视广播宣传,发挥广电报及网络电视台的独特作用。武汉、十堰两台都依托应急广播网做活了广播发展这篇文章。随着有车一族发展,听车载广播、楼宇广播及个性化广播的群体不断壮大,广播宣传的效果更为明显,广播具有强制接受、传播迅速的特点,这就要求广播发展在参与媒体的深度融合时,也要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武汉、十堰两台都把广播发展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十堰台的农村广播、武汉台的城市广播都做得风生水起,成为主流媒体发声的重要渠道。

广电网络台建设是广播电视台提高收视率的重要平台,只有通过“互联网+”才能全球范围收听收看地方台节目,才能使地方台节目走出去,扩大受众面。宜春传媒网作为宜春的视听门户网站就将《宜春故事》《宜春人在外地》等栏目推介到了全国,深受宜春籍父老乡亲的喜爱。地方广电报作为纸媒,目前发行量连年下滑,在生活类报纸也要讲导向的今天,探寻广电报的生存与发展是我们考察的重点。十堰、武汉台广电报都把广电周报缩编为月刊,改报为刊,增加内容,提升文化品质,成为当地有影响力的期刊。同时依托广电报刊的采编力量增办内刊,成为电视从业人员的报刊园地,提升了广电人的文化品质。

六、重视产业经营,做大做强做活广告。十堰广播电视台年收入7000万,财政支持1000万,台自主创收达到5千多万,其中广告创收4000万,都是自己的广告经营队伍,自己的广告策划制作团队,广告经营落实到各栏目、各制片人日常的工作中,实现了事业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在广告经营方面,武汉、十堰两台都实行精细化的广告经营模式,在广告中心下面都设有房地产部、糖烟酒部、医疗药品部等10多个部门,同时还设有广告监管部门专门负责对各部门广告经营过程中的合同、议价、执行、标准、制作、流程的监管,确保廉政及《广告法》的执行到位。武汉台经营收入2015年达到13.24亿元,成为全国地市广播电视台的领军者,广告实现了经营时段到经营时效的转型。《第1房产》《第1团购汇》《第1旅游》等构建“第一营销力”,做好“互联网+”文章,形成线上线下的规模营销。通过这些有影响、受欢迎的节目栏目完成有特色的频道频率定位,同时配套以科学的运营模式,先进的营销理念,良好的整体效应,武汉广电成为城市营销的最佳平台,成为精准营销的行家里手。十堰广播电视台的产业发展以项目公司化的方式进行,职工可以入股分红。除了新闻栏目,其他各栏目都有创收任务,两台考核管理运行机制灵活,由频道或中心按不同的岗位设定不同的考核办法,彻底打破大锅饭体制,按劳按质取酬。新闻中心采取底薪加绩效的考核办法,按aBCD四个档次计分计酬,实现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赴武汉、十堰两台的学习考察,对比自身现状,倍感压力,如何冲破发展瓶颈,加大媒体融合、探寻创新之路是当前诸多地市广播电视台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实施精品生产,打造品牌栏目的特色魅力。新闻宣传一方面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另一方面也要多关注观众的需求,不断增加节目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吸引力。栏目要实施精品生产工程,鼓励创新创优,要不断适应观众的审美要求,常变常新,加强与观众的互动性,提高服务性,凸显地方栏目的特色与魅力。

二、加大品牌建设,彰显广电媒体的主流形象。作为主流媒体,地市广播电视台要充分发挥其独有的公信力和号召力,不断加大品牌文化建设。可以通过组织一系列辐射效果佳、参与程度高的公益活动,彰显媒体的主流形象。树立现代营销理念,加大对广电媒体的形象推广,善于整合本台资源,强势出击,打造广播电视媒体新品牌。2016年5月,宜春广播电视台依托新媒体平台“宜广传媒”举办“观(听)众见面会”,广播、电视主持人走出演播室,走进观众之中,各展才艺,倾心交流,同时利用移动终端进行线上线下互动,令人耳目一新,活动气氛热烈,取得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

三、强化媒体融合,探索新媒体未来发展新路。宜春广播电视台新媒体平台“宜广传媒”起步不久,但在功能定位和平台推广上颇具亮点。做大新媒体关键要注重内容搭建,因此可考虑在新媒体平台上增开县市区频道。用“大宜春”的概念,把宜春十县市区的新闻资讯吸引进来,每个县市区设独立的账号和通道,让他们在宜广传媒上有一块属于自己的舆论阵地,实现全市新闻资讯的大互通。并准备以市委宣传部的名义,下发文件做到媒体搭台,大家唱戏,实现大宣传格局。

加强本台各栏目尤其是新闻节目与新媒体“宜广传媒”的互动,考虑在本台《民生直通车》中设置专门板块《全民记者》,市民通过宜广传媒为本台记者提供各类新闻线索,栏目组有选择性的进行播发,让宜广传媒成为观众与栏目的粘合剂。本台其他节目要加强宜广传媒的宣传力度,主持人口播或二维码一直呈现在屏幕,适当的时候游走字幕,鼓励参与互动。

打造好电商平台,以土特产品为主,重点推送,可以考虑尽快组建电商经营公司、推介地方产品。同时可以考虑心产品和扶贫文章,加强与其他台的联合互动,相互推介。

古人云:“善教者,民乐之”。“同民之欲者,民共乐之”。与宜春共呼吸,与百姓共命运。宜春广播电视台要赢得良好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就必须与党同心,与政府同调,与百姓同乐。公益铸就公信、品牌成就品质。

新媒体考察报告篇6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大数据”的世界,任何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轨迹和趋势,都可以成为丰富多样的数据形式被记录、计算和预测,这让数据新闻的产生如水到渠成一般。

互联网舆论格局变化催生新的信息服务形式

互联网舆情大数据是能够挖掘、汇总和分析的宝贵信息资源,这是主流媒体开始重视舆情数据工作的重要原因。网络舆情研究就突发事件和热点话题来监测、分析和研究公开的互联网信息,超越了传统的新闻业务范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从2007年以来,针对媒体报道和网民言论进行分析与解读,每年都和中国社科院共同推出《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

“倾向性”分析与词频统计打开一扇窗户

人民网早期的舆情研究根植于互联网信息增值服务,开发过“人民数据”,但直到找准了对于网上复杂言论定量化的“倾向性分析”,舆情研究才打开了一扇最重要的窗户。近年来充分运用舆情数据,结合传统新闻简报,把社会学、统计学、心理学特别是公共管理学等与新闻传播理论相结合,利用互联网上公开的信息,盘点和分析社会舆论格局的变化,及时做出舆情预警和分析研判。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近年来注意对舆情、舆论、新闻与民意等不同概念的准确把握。首先,我们追踪研究网络舆论场,搜集和了解决策反馈,把握社情民意,为促进政民顺畅沟通和良性对话效力。其次,当网络舆情产生聚集时就会向网络舆论转化,网上舆论场外还有多元社会利益的博弈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引导就是要弄清网络舆论指向。第三,突发事件发生后,考察零星而起的网络言论会在哪些具体网站、网友群体之间迅速酝酿成为社会热点。网络舆情监测也要深入考察舆情压力的形成脉络与走势、网络传播特征和媒体互动特征。第四,编辑要掌握基本的舆情研判知识和技能,及时发现舆情热点和拐点,为舆情应对做好前期基础工作的同时,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

从技术上来说,舆情监测与分析有最重要的五种诀窍,包括搜索工具、关键词运用、信息源、时间线和倾向性分析等。这五种诀窍,让舆情工作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监测到来自各种媒体的舆情热点,判断网络舆情走势。同时,通过对网络舆论进行精准分析,准确把握重大新闻事件发酵发展的脉络。而舆情大数据平台这样的智能化工具,提升了信息搜索分析的能力,有助于提升工作效能,节约人力成本,也是当前舆情数据工作的发展方向。

数据新闻与舆情研究多元化模式的研发

近年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大量借鉴多学科的理论模型,拓展了舆情研究的领域,取得了很多成果。比如,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在大量舆情研究中总结出网民关注度、传统媒体介入、网站推荐位置、网络意见领袖关注度、外媒关注度和网下行动等数据热度指标,党政响应、信息透明、政府公信力、行政问责、动态反应、网络技巧等舆情应对量化指标体系。2013年以来,我们运用智能化平台和数据软件工具,通过词频和情感词分析,推出“全国地方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总理两会答记者问”、“全国舆情地图”、“大数据图说高考志愿填报”等图解数据新闻。

在议程设置方面,我们注意观察政府、媒体和网民分别主导的三大舆论场域的此消彼长和微妙变化。对于繁荣活跃的网民议题进行必要的验证、甄别与疏导,消解网络水军、网络谣言对社会网络环境的伤害,对市场化媒体和境外媒体报道与言论进行及时考察与反馈。

在网络人文地图方面,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多次进行了互联网博客论坛调研,深入了解我国网民分布和人群流动特征,比较不同新闻网站、门户网站和热点虚拟社区的网民社会学特征。《2013年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还推出了对国内网络意见领袖群体调查研究的成果。

新媒体考察报告篇7

河南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市场总监

习惯上,我们把印刷刊物称为平面媒体,来区别于电视、广播等电子媒体,和以网站为平台的网络媒体。平面媒体包括报纸、杂志,以及近几年涌现出来的各类Dm等。应该说,平面媒体的历史最悠久,持续影响时间也最长。然而今天,面对电视的冲击,尤其是网络媒体的风生水起,她已辉煌难再,在资本的冬天里,甚至有几分落寞和无奈。

如同社会的发展一样,媒体也在不断地进化。印刷机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成就了平面媒体持续的辉煌,同时也催生了出版业和媒体业;之后广播和电视开始挑战平面媒体的霸主地位;现在又共同迎接互联网的强烈冲击。最新数据表明,中国的互联网民数已达到2.98亿,可以想见,这是怎样庞大的一个受众人群。而3G手机也即将上市,基于高质量通讯、无线上网、影视娱乐、即时资讯、互动游戏平台的新兴媒体将很快进入我们的生活。我们还会一如既往地每天翻阅报纸、欣赏杂志吗?

简单回顾一下我们的阅读生活,似乎能折射出平面媒体的魅力,还有各自的鲜明个性:《读者》的长盛不衰是因为人性的光辉,能够照耀和触动人的内心和灵魂深处;《南方周末》因为直言、真诚和责任;《商业评论》、《经济观察报》、《21世纪报道》、《财经》等则以深邃、洞察而独领;《参考消息》、《环球时报》、《半月谈》等以时政、资讯和全球化的视野见长;晚报、都市报更能贴近生活,更具市民色彩,因此更具区域影响力;《计算机报》、《汽车》等则是因为专业;《瑞丽》、《时尚》系列杂志以及各类影视娱乐类媒体满足了人们对娱乐和时尚的需求;《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求是》等机关和行业报刊则因其权威和公信;《生命时报》、《大众健康》等健康类读物是因为实用;学术类报纸杂志则彰显了学术品位和影响力。各类Dm则提供了商业或公益的资讯快餐……曾几何时,阅读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一种时尚,在办公室、在家里、在旅途中,阅读并充实着、快乐着。而今天,我们在电脑前获取我们需要的资讯,阅读各种纸媒电子版,传统的平面媒体正在一点点远去。到底是电视和网络的力量太强大还是平面媒体自身的不足?

仅从传播的角度看平面媒体,更多的可能是自身的不足。媒体的影响力在于其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以此考量平面媒体,不难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如前所列媒体,应是报纸杂志中的翘楚(当然,我们希望更优秀),要么彰显人性和自然,提供知识、资讯和思想,要么追求时尚,要么纯粹为了娱乐,要么体现专业价值和学术品位。离开了这些核心要素,则只能称为印刷品。做营销的,消费者是上帝,做媒体的,读者就是上帝。纸媒的价值链条是循着“纸――印刷品――阅读品――废品――纸”的过程而运动。没有内容,就没有读者阅读,报纸杂志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就会从印刷品直接转化为废品。而且缺乏读者,发行量自然就上不去,没有一定的发行量,广告便无从谈起。综而论之,没有内容、发行量小,广告创收又差,停刊则是唯一的出路,否则就是用纳税人的钱来养着,苟延残喘,制造一期期的印刷品和废品。

新媒体考察报告篇8

编者按:2005年10月12日-24日,北京市境外记者工作考察团赴英国、法国进行考察和交流,其主要任务是了解英、法等发达国家的政府、大型国有企业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如何控制、管理好新闻宣传。经过考察和比较深入的交流,他们对西方国家政府及大型国有企业,在发生社会突发事件时的新闻管理及操作、政府或企业内部的新闻工作管理等,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了解。本文对我国改进新闻宣传管理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北京市境外记者工作考察活动是在伦敦地铁爆炸案发生之后不久,且境外媒体对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相关工作的关注度逐渐升温的情况下成行的。考察团先后与伦敦市长办公室和市政厅新闻办公室、英国BBC国际广播公司、法国国家电视集团、法国电力公司新闻处等进行了交流,参观了英国BBC国际广播公司对外部(中国事业发展部)、法国国家电视台演播厅和导播机房等。其中,以下两个方面让我们感触最深。

伦敦市政厅在地铁爆炸案后有效控制新闻传播

2005年7月7日,英国伦敦地铁发生爆炸案。这一突发事件立即成为媒体和各国政府,尤其大城市政府关注的焦点。11月12日,考察团全体成员拜访了伦敦市政厅,就伦敦地铁爆炸案发生后伦敦市政厅的新闻管理及问题,与市长办公室负责人和伦敦市政厅新闻办负责人进行了座谈。事实表明,伦敦市政厅在地铁爆炸案发生后的新闻和管理是十分成功的,很好地控制了舆论导向,切实起到了稳定民心、恢复社会秩序和正常生活的巨大作用,为警方开展调查、及时救援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第一,立即启动社会突发事件新闻宣传应急预案,第一时间消息。据介绍,伦敦地铁爆炸案发生后,伦敦市政厅迅速启动了应急预案,成立了应对这一事件的专门机构,现场处置和新闻两个重要的工作系统马上进入应急工作状态开始工作。市长办公室负责人和市政厅新闻办负责人,以及新闻办的主要新闻撰稿人,分别作为这个机构的成员和工作人员参加会议。新闻办迅速拿出新闻和舆论控制方案,市长办公室和市政厅新闻办立即与有关部门、机构核实现场信息,一边向市长报告,一边撰写新闻稿。当时伦敦市长正在新加坡访问。伦敦市长收到新闻稿后,马上在当地举行新闻会,宣布伦敦发生了地铁爆炸,初步说明了事件性质、现场初步调查情况、伦敦市政厅采取的措施和市长本人及市政厅对此事件的态度。同时,市长的新闻稿由市政厅新闻办马上传送给世界各大媒体。新闻会与地铁爆炸案的发生时间相隔仅几个小时,避免了各种传言,同时确立了伦敦市政厅新闻办在这次事件中新闻的主渠道地位,更重要的是表明了伦敦市政厅和市长对处置好地铁爆炸案具有充分的信心。

第二,把握消息主导权,频繁举行新闻会。伦敦地铁爆炸案发生后,伦敦市政厅新闻办始终控制着新闻的主导权,打破常规,以多频次、多层次、多角度的新闻活动,向媒体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及时提供大量的信息,形成大面积的信息覆盖,满足社会对爆炸案的信息需求。在爆炸案发生后的一段时间里,市政厅新闻办每天都多次举行新闻活动,除市政厅新闻办的例行活动外,警察局、地铁公司、医疗等相关机构的新闻发言人也都消息,向社会通报各职能机构的工作进展,构成了多层面、多角度的信息网。新闻办不断与相关机构沟通,保证新闻办与政府各职能机构的消息口径一致。

第三,依法对现场记者进行管理,靠法律行规约束媒体行为。在与伦敦市政厅人员交流中,我们特别向对方提出两个问题。一是爆炸事件发生后警方、地铁公司、医疗、消防等机构都要赶赴现场维持秩序,开展救援,进行初步调查等,而各媒体记者也都蜂拥而至进行采访,市政厅是如何处理好控制现场与媒体报道的关系的。二是从外界看到的现场电视报道和图片报道,没有出现血腥镜头,伦敦市政厅是如何做的。伦敦市政厅有关人士介绍说,爆炸案发生后警察依法负责维持现场秩序,在现场设立了三道警戒线,不是参与救援等工作的人员不得进入,其中也包括记者。记者可以在最外圈的警戒线以外进行采访。当现场局面得到控制、市政厅拟定了新闻稿后,由警察带领英国广播公司(BBC)的一位电视记者进入现场中心区域(非核心区)摄像,其获得的图像资料由BBC与各个媒体共享,由BBC复制给需要的媒体,文字稿由市政厅新闻办统一发至各个媒体。

对现场记者的管理,是由警察组织实施的。英国法律规定,公共场所发生突发事件,为维护社会秩序,警方可以设置警戒线阻止无关人员进入。不听劝阻冲闯警戒区域的,由警方按治安管理法律具体作出处理。警方迅速对爆炸现场开展了现场勘验调查,而后允许媒体派代表进入现场采访,而进入警戒区域采访的记者,则由市政厅新闻办确定。在一系列的报道中没有出现很血腥的镜头,主要是靠“新闻法”和行业规则来规范的,同时也是靠媒体的自律。各媒体对伦敦市政府的这一做法予以了普遍认可。

第四,加强信息沟通,积极开展公关活动。地铁爆炸案发生后,市长办公室和市政厅新闻办立即与警方、地铁公司、消防、医疗救护等部门机构沟通,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准确的信息,向市长报告;新闻办根据获得的信息和市长决策撰写新闻稿,呈报市长。此后,这两个部门始终与有关机构随时沟通,以保证市长和市政厅决策机构获得正确的信息,保证市政厅新闻办和其他相关机构向社会的消息准确,口径一致。与此同时,伦敦市政厅提出了“伦敦不会被吓倒”和“一个伦敦”的口号,呼吁引导不同社会阶层、不同、不同政治立场的伦敦市民在这场灾难面前摒弃相互敌视,保持空前的团结和镇定,凝聚了人心。市长办公室和市政厅新闻办积极与教会、工会、行业组织等非政府组织沟通,如实通报情况和市政厅采取的措施,并通过这些非政府组织向特定人群传达,稳定民众情绪。这对迅速缓解公众的恐慌心理,社会生活很快转入正常发挥了重要作用。

伦敦市政府对突发事件新闻管理把握了三个要素:一是有关部门迅速准确报告情况,便于市长及时作出正确决策、市政厅能在第一时间向社会正确信息;二是迅速与非政府组织对话,发挥其作用,保证公众获得正确的信息;三是政府各部门和有关机构之间随时沟通,保证向社会的消息口径一致。

法国电力公司新闻危机处置系统的运作方式

法国电力公司是法国一家国有大型企业,以电力建设和电力经营为主,60%以上的装机容量是核电,有员工16万、子公司66家,在全球的发电量达到1亿千瓦/小时。与我国的主要合作项目是大亚湾核电站。法电公司因其独特的国有性质,以及以核电为主的产品结构,而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因为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燃料泄漏事故,使公众对核电的安全性产生了严重置疑。为此,法电公司十分重视新闻和公关工作。

新媒体考察报告篇9

一、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检察形象

执法形象是检察院展示在人民群众面前的第一印象,一支有文化、讲文明、高素质的检察官队伍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尊敬和认可。因此,要围绕“群众满意”,追求群众认可,建设一支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检察队伍。

(一)认真开展规范司法行为主题岗位练兵、业务竞赛活动

一是根据基层检察院练赛活动方案确定的练赛项目,认真组织教育培训和岗位练兵活动,同时对各内设机构牵头组织的练赛活动进行督促检查,对敷衍了事、走形式、没有实际效果,责令整改。通过形式多样的练赛活动进一步提高检察队伍素质,进一步加强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树立起新时期检察干警公正、高效、权威的形象。二是组织开展规范司法行为主题知识竞赛活动。通过分组对抗的方式进行知识竞赛,从基层检察院选拔3~5名优秀选手组队参加上级院的竞赛活动。

(二)提高干警群众工作能力,建立健全群众工作能力提升教育培训机制

一是将群众工作方法培训同业务素质培训一样列入岗位练兵内容,定期组织开展提升群众工作能力专题培训,邀请群众工作能力强的基层干部现场传授技巧和方法,以此提升检察干警与不同社会层次的当事人沟通协调和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二是建立健全群众工作能力考核考评的工作机制,将干警群众工作能力同业务考评、综合考评一样列入绩效考核内容,将考评结果记入干警个人执法档案,考核结果作为干警评先评优、晋级晋职的重要依据。

(三)加强对宣传人才的培养

建议基层检察院政工部门成立宣传科,由专人负责宣传工作,并定期进行相关培训。

二、加强检察宣传,扩大舆论影响

加强检察宣传,能够提高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检察职能的认知,增强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的信任感。

(一)高度重视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舆论引导和宣传

一是通过新媒体的传播与宣传,让更多的群众了解检察机关职能、性质、工作程序,了解各项检察工作取得的新进展、新成绩,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形成群众信仰法治、尊重司法,自觉维护司法公信力的法治氛围。二是加强与上级检察院的联系,及时将基层检察院的亮点工作上报上级院宣传部门,争取在省级检察微信公众平台上进行。三是与技术部门对接,在基层检察院微信公众平台上添加“案件信息公开”、“法律服务”等版块,不断丰富基层检察院微信公众平台的便民功能。四是提高基层检察院微信公众号的关注度。将微信公众号推荐给区各部门及各兄弟检察院,同时建议每位干警将我院微信公众号推荐到亲友中。

(二)多形式、全方位加强宣传

一是加强与主要媒体的沟通联系,在主要媒体上设立专栏,定期对基层检察院亮点工作、经验做法、好人好事等进行宣传。二是各部门按照《关于在重大节日纪念日做好检察新闻宣传工作的方案》要求,有计划地开展主题新闻宣传报道工作。三是制作介绍检察院的工作的一分钟以内的宣传短片,在公交车、街面显示屏、电梯屏幕上播放。四是采用动漫、卡通的方式对检察工作进行宣传。

(三)做好重要案件信息的网上工作

将基层检察院重要案件信息的范围及时告知给各内设机构,并会同案管部门就相关问题组织案件信息公开培训,请涉及到的各业务部门认真拟制重要案件信息,按规定经科室负责人及分管领导批准后交政工部门。

新媒体考察报告篇10

关键词:十报道媒体创新社会责任中国广播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1月8日到14日胜利召开,举国欢庆,世界瞩目,也引发了一场国内外媒体的新闻大战。从大会直播到主题报道,不仅是对传统媒体创新能力的重要考验,还是对主流媒体时代使命的高度检阅。中国之声充分利用国家电台优势,发挥广播特点,在导向正确和播出安全的前提下努力创新,使十报道赢得受众的热烈反响和专家的高度评价。

据统计,中国之声开设各类十专栏30个,圆满完成十新闻会、开幕式、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与记者见面会等多场重大直播,自主策划《焦点进行时》《做客中央台》《北上广大会专线》等十特别直播;以记者现场连线方式报道十议程和新闻会近百场次,播出十新闻及专稿逾3000条次,采访十代表近千人次,邀请嘉宾做客中央台约50人次;此外,还精心设计大量的宣传片花、党史专题等元素,实现多方面的重大创新和突破。

一、权威——发挥时政报道优势,圆满完成重大直播,深入解读大会报告

作为国家电台第一新闻频率,时政报道向来是中国之声的优势。十期间,中国之声紧随大会议程进行及时、全面、客观地呈现,圆满完成多场重要活动的全程直播,并围绕十报告解读工作展开精心策划和周密安排。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1月8日上午隆重开幕,中国之声打通节目流程现场直播开幕式盛况,并在随后的各档节目中自主策划国内外各界对盛会的积极反应,描绘从东海之滨到西北边陲的广大干部群众为盛会的召开而欢欣鼓舞的景象,并积极盘点全球媒体和国际社会对十开幕的高度瞩目,对中国巨大发展成就的充分肯定。

开幕式当天13点,开辟特别直播时段邀请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做客直播间,详解十报告总结的社会发展背景和未来中国发展道路。为权威、及时、准确地报道十召开的相关新闻,中国之声11月8日《全国新闻联播》节目延长至50分钟,11月9日《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延长至60分钟。11月8日《全国新闻联播》和11月9日《新闻和报纸摘要》的头条均为时长13分18秒的录音报道,播发了在十报告中的9段同期声录音,综合概括了十报告12个部分的重要内容,一段段精彩的报告录音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播完头条录音新闻之后,紧接着播发了党中央高层领导在各代表团的发言,深刻解读了报告的内涵和外延,使广大听众进一步加深了对十报告的理解和认识,对广大人民群众学习贯彻党的十会议精神,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十会议期间,中国之声对大会流程及相关准备工作进行全面客观的报道,用程序性报道、大会同期声以及录音特写带领听众“亲临”大会。对于等中央领导同志参加讨论等活动,中国之声给予了全程实时深入报道,展示了国家领导人与代表共商国是、共谋发展的生动场面。同时,中国之声派驻大量记者跟团采访,现场报道代表团开放讨论,每天在《央广新闻》重点关注导听头条位置全天滚动播出大会重要议程。

二、民主——系列主题报道深刻阐述“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理念

中国之声在《新闻和报纸摘要》《全国新闻联播》两大龙头栏目推出主题报道《中国道路》《从源头看发展》《大会动车组》《微言大义》等,紧密围绕科学发展观主题,关注民生热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通过场内场外、高层基层、代表与民众间呼应抢占舆论高点,体现主流媒体的导向性、政治性和主旋律。

1.录音述评专栏《中国道路》聚焦场内思辨

《中国道路》栏目主题鲜明,每期节目都紧密围绕报告展开,报道、述评结合,有宽度有深度,有新思路有新理念。开篇以小故事开头,引人入胜;中间以代表们的建言建议为主体展开,积极热烈;结尾以同志的十报告同期声结尾,节目受到了代表和业内各界及听众网友的广泛好评。

2.系列报道《从源头看发展》探路基层

《从源头看发展》将大会报道的视角从会场内延伸到会场外,从北京延伸到全国,从理念延伸到实践,关注基层的科学发展探路。报道对象带有特殊意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各类起点、源头,包括《红色摇篮,现展》《改革先锋再探路》《老工业,新铸造》《田野,永远的希望》《科技创新再起航》《万泉奔流活水来》《中国故事世界传播》等七篇稿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这些曾经“领跑中国”的地区和领域,在新的战略机遇期如何实现科学发展。报道从起点看未来,从源头看发展,充分体现我们党和国家不忘本、有传承、能开拓的精神,改革和发展始终贯穿在党和国家的历史进程中,是永恒奏响的主旋律。

3.专栏《大会动车组》集束播出大会关键信息

栏目强调快节奏和信息量,以“短平快”的形式集纳大会热点新闻。针对“经济增长”“社会保障”“文化繁荣”“科技发展”“国防建设”“外交关系”等热点问题,采集各地区、各行业代表有力度、有深度的看法和建议。

4.专栏《微言大义》邀请民众建言

《微言大义》选择与百姓息息相关的领域和话题,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互动工具,让百姓充分参与,亲口发声,或是讲述十年来自己生活中各方面的点滴变化、幸福感受,或是介绍身边符合科学发展理念的新做法、新气象,提供新思路新办法,成功实现让民意和民智直通大会。

三、热度——早高峰特别直播《焦点进行时》,网罗大会焦点,快速解读大会新闻

中国之声7:00~8:00开辟《十特别直播:焦点进行时》,对前一天和当天大会的焦点事件、热点新闻进行报道。与《报摘》更强调政治性、主题性、主旋律性相比,特别直播《焦点进行时》更注重新闻性、焦点性、热点性,特别是选题上选择与百姓息息相关、大众切实关注的话题,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手法,表现出大会的动态感、新闻感、焦点感、热度感。

《大会今晨》关注十当天最新事件或昨夜今晨最新进展和今日即将发生的重要事件;《大会同期声》集纳整合大会期间十代表针对经济、社会、民生、发展等各个领域所发表的观点;《做客中央台》采取“一问一答”方式,问得简炼,答得简洁;《媒体全扫描》集中介绍前一天各大媒体对十内容的报道和关注重点;《微视点》介绍十期间微博、微信的热点内容,展现民间声音、思考、评论和关注;《大会小镜头》寻找各种有意思的小镜头,展现会场内外关注焦点。例如:11月11日的《十特别直播:焦点进行时》,重点围绕“三季度经济数据”“中美贸易”“4G发展前景”“信息技术建设”等热点问题进行深入阐述和解读。多路记者从大会现场挖掘新闻热点,采访新闻人物,把脉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脉络,一系列正面、权威的报道为全社会凝聚力量、攻坚克难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四、互动——三档《做客中央台》拓展高层与基层沟通渠道

十期间,中国之声继续打造《做客中央台》这一高端访谈品牌,邀请省部级、地市级党代表做客对话访谈,解读各地经济民生发展,共享科学发展理念的成功实践,引发业内媒体和听众网友的热烈反响。

1.打造连接高层与基层沟通、会内与会外实时互动热线

十版《做客中央台》把强化节目的互动沟通功能作为突破以往模式的着力点,将节目变成了联通普通公众和代表委员名副其实的互动热线。《做客中央台》除直播间嘉宾、嘉宾主持和主持人三方的实时交流外,还开通了三条实时互动热线。由八家全国有影响力的媒体组成“媒体提问团”,每期连线其中两家媒体总编辑;五位在经济界和公共政策界有相当知名度的专家组成“专家献策团”,每期连线其中一位;再有“百姓求解团”,每期节目连线一位百姓,反映问题,求解办法。这样一来,《做客中央台》被打造成了一个开放式的媒体平台,在实时播报之外还可以视为“会外记者会”“会外智库会”“会外接访会”,节目内外浓墨重彩,互为相融。

2.全天三档直播,接力邀请省部级、地市级代表做客对话

十版《做客中央台》三档直播分别在13:00~14:00、20:00~21:00、21:00~22:00等中午和晚上的黄金时段,选择对科学发展观有典型借鉴意义的省份和部委,以及在民生方面有重大发展成就城市的地市级代表,分享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实践经验和重大民生举措的一手实践,回顾十年发展,坚定未来道路的持续动力和决心信心。

3.交流语态的突破,增强省部级、地市级嘉宾的个人魅力

十版《做客中央台》通过增添生动有趣的环节和主持人交流语态的突破,充分展示省部级、地市级代表的个人魅力,把省委书记、省长、部长、市委书记、市长还原为一个个生动的、亲和的、有喜怒哀乐的“身边”人,塑造我们党“一切为了人民”的形象,也潜移默化地传递官民平等的意识。例如《做客中央台:十代表、贵州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喻红秋解密贵州GDp惊人增速》直播节目的最后,请喻部长推荐一条贵州冬季旅游的精品路线。声情并茂的表述让许多网友在线上表示“今年冬天,我一定要去贵州!”

五、亲历——专栏《我在大会》,突出整体性和层次感

中国之声十报道改变以往大型报道设置多个特色专栏的形式,打破常规,在全天滚动直播的《央广新闻》开设统一专栏《我在大会》,由代表、记者、观察员、普通民众多角度亲历大会,观察大会,从核心到,由近及远,在打造整体感的同时又不失层次感,凸显国家新闻广播的时效、资源和影响力优势。

第一层:代表日记《我在大会》

《我在大会——代表日记》让十代表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真实讲述十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以“话筒记录”的广播日记形式,客观记录十会上会下的新变化、新气象。女中音歌唱家关牧村、文化学者于丹、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何立富等十多位十代表讲述了自己的大会亲历。他们用简实的语言叙述着十会场内外的“那些事儿”,更贴近生活、贴近老百姓。

第二层:记者现场《我在大会》

《我在大会》还为记者打开全天候的窗口和平台,记者可随时发回最及时、最关键的大会新闻和随时、透露的有价值的信息。

第三层:观察员评论《我说大会》

十期间,《央广新闻》原“第一评论”栏目改为《我说大会》,由观察员坐镇直播间,根据大会进程和热点随机点评大会新闻。观察员的点评正确把握舆论导向,言之有物、条理清晰、分析透彻,增进了十报道的深度,增强了节目的影响力和引导力。

第四层:普通民众专栏《大会热语录》

《央广新闻》开设专栏《大会热语录》,广泛搜集大会在社会引发的各类热议,选取媒体、网民新鲜、健康、独特、幽默的评论,体现基层群众爱党爱国的赤诚之心,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盛会、积极建言未来的和谐氛围。

六、时空——《北上广大会专线》跨时空热议十

每天21:00~22:00的《北上广大会专线》,由北京、上海、广州三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联动,对大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关注。节目内既包括三地对同一个大会新闻或话题的讨论,也包括三地各自感兴趣的大会新闻和话题。节目贴近民生,贴近生活,突出“大城市、小市民”,关注城市里的“底层”需求,营造一个“有话大家说”的平台。节目新闻性强、节奏紧凑,三地观察员的互动充分,节目既契合时政热点又轻松愉快,深入浅出,可听性强,引起热烈的社会反响。

七、联动——新媒体强势发力,打造全新互动模式

十期间,中国之声与各大门户网站、中广视频、手机报、微博等新媒体开展多层面合作,形成互动、互补、共赢的良好局面,有力增强了国家电台十宣传的舆论引导力和影响力。《新闻和报纸摘要》系列主题报道、高端访谈节目《做客中央台》,以及中国之声的大量独家、原创新闻,成为主要门户网站争相获取的内容资源,一经播出便被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及各大门户网站广泛转载。同时,为拓展高端、权威新闻资源的渠道,有效引领网络和移动互联网媒体,中国之声确定腾讯、新浪、搜狐、网易和百度等五家大型门户网站为合作伙伴,对十节目进行大力度的宣传和推广,将《做客中央台》节目视频和相关文字实录在各家网站的显要位置进行重点推荐。中国之声由单一广播媒体报道向多媒体传播转变,强调二次传播,兼顾不同受众。

中国之声的官方微博是广播媒体中粉丝量最多,影响力最大的官方微博,官方微信也已经拥有6万多好友。十期间,中国之声充分发挥微博作用,对所有重大直播、十专题。十专题的时间等提前预告、预热,同时配合《做客中央台》进行预告、问题征集、现场互动、微博报道,并做到和节目嘉宾或当地政府微博联动。同时,中国之声首度在党代会报道上运用微信工具,打造全新的网友、听众间的沟通交流模式。

数据显示,十报道期间,中国之声收到的听众、网友评论数量相较往常大幅攀升,其中新浪微博213795条,腾讯微博88549条,超过历史同期。

八、责任——加强正面引导,24小时公益报时,宣传党代表的先进性

11月份,中国之声全天24个整点的《公益报时》全部由十代表报时,宣传公益内容,总计播发次数为720人次。参与录制公益报时的有道德模范郭明义、大学生村官王淑媛等基层代表,也有歌唱演员关牧村、京剧老生于魁智、运动员邹市明等明星人物,还有“福州号”导弹驱逐舰舰长王宏民、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何立富、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长匡尚富、安定医院院长马辛等来自各行各业的代表,让听众感受到国家电台的正面宣传力量与社会责任感。

由十代表参与录制的中国之声“整点公益报时”受到听众欢迎。黑龙江听众李映,十代表参与中国之声“整点公益报时”,配以一段富有哲理、给人启示的言语,听来既贴心又启发人思考;安徽芜湖听众、应届大学毕业生张琦说,听了十代表、大学生村官王淑媛的“整点公益报时”,很感动,表达出当代大学生村官立志于服务“三农”的决心和信心,也给年轻大学生以启示——基层确实大有可为;山东听众赵长青说,来自基层的十代表成为中国之声公益报时的主角,不仅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更让人感觉这就是中央台十宣传的有机组成部分,于细微处充分诠释了党代表的先进性和广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