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企业贷款考察报告十篇企业贷款考察报告十篇

企业贷款考察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4:34:53

企业贷款考察报告篇1

【关键词】内部审计正常类法人贷款思路与方法

一、审计正常类法人贷款的思路

理顺思路才能把握住正确方向。审计正常类贷款要以风险为导向,审计前不仅要认真研究审计抽样,明确疑点、难点,还应总体把握、抓住特点、重点。审计思路如下:

一是“有什么”?充分利用现代审计技术手段,对由非现场生成的样本疑点线索和初步掌握的信息资料进行初步分析,通过整体把握、筛选鉴别,判断所审计业务中有没有问题。

二是“是什么”?如果判断审计样本中有问题,要明确重点,按照审计程序多策并举、内查外调取证,认定是什么性质(如系统性风险、能力风险或舞弊风险)问题,锲而不舍,深度挖掘。

三是“为什么”?进一步核查,查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症结并深入分析,对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内部审计依据,对发现问题作出合理、准确的定性和评价,得出正确的审计结论。

四是“怎么办”?从完善机制、体制和制度建设层面积极寻求从源头和根本上解决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具有可操作性和时效性的审计意见和管理建议。

二、对正常类法人贷款进行审计的方法

(一)着眼企业和贷款行两个基点发现审计线索

1.正常类法人贷款风险审计的切入点是企业。(1)从原始文件或账证中发现虚假注资线索:企业虚假注资一般是采用从企业或个人借入资金,验资后归还。因此,必须查阅公司章程,弄清企业注资或增资时间时点。如验资账户在本行,通过查询企业存款分户账和相关凭证查证资金流入和流出情况,关注是否存在抽逃资本金问题。如验资账户在他行,核查验资报告及所附存款函证、转账凭证等证明资料的真实性。

(2)对比分析数据发现虚假会计报表线索:一是了解借款企业的性质,如企业性质为商贸性企业,一般是流动资产占比较重;生产性企业则固定资产占比较重等;企业类型不同,会计报表中资产分布不同。二是比较两个年度以上会计报表,对比分析报表中重点科目(应收、应付账款和存货等)的异常变动及不合理变化,审查是否虚增资产和利润,是否人为操纵报表数据掩盖企业真实经营情况,找出差异。三是查看会计报表附注,验证报表明细的合理性。如应收和预付账款的账龄是否合理,是否存在不合理的挂账,是否有企业股东及股东近亲或员工长期在公司长期有大额借款等问题。四是查看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损益表等报表数据勾稽关系是否衔接、合理,必要时延伸审计,到企业核实账务或到税务部门调阅企业纳税申报情况,上市公司可借助公开披露的财务信息辅证。

(3)通过现场勘察发现虚假项目、虚假抵押等线索:对无法确证的问题,通过现场观察取证,如房地产项目建设情况,贷款抵押品的真实性、有效性、合理性和可实现性,企业生产能力和经营规模,目前是否关停等。实地查看宜突击进行,勘察要带着问题去寻找发现。

(4)追踪贷款资金流向发现虚构贷款用途线索:企业贷款的目的是为了使用。一是审阅企业申请资料及购销合同等证明材料,关注贷款用途与其经营范围和规模以及交易对手的经营范围与合同约定用途是否相符。对关联交易,重点关注交易背景的真实性;二是查看贷款资金流向情况,是否按合同规定使用贷款资金。

2.从商业银行内部运作环节查证风险。(1)查证贷前调查企业信用状况。验证贷前调查报告是否客观、真实反映了企业不良信用记录和逃废债行为等风险信息。通过商业银行内部查询系统、人行征信系统、法院系统、行业协会等渠道了解企业及其主要股东、法定代表人、高管层信用记录情况。

(2)核实调查报告中的重要数据。粉饰借款人及担保人财务数据的目的是为满足贷款准入条件提供便利。而盲目采信企业提供的数据,可能误导审查、审批。因此,要关注调查报告中企业财务因素分析,核实报告中引用的财务数据,查看有无隐瞒重要信息、虚夸财务数据情况。

(3)审核贷款需求的合理性。重点关注企业资金需求是否与其生产经营匹配、负债是否超出合理承受能力,是否存在盲目扩大生产或多元化投资倾向。是否通过人为调整采用过时或虚假报表数据测算营运资金缺口、变相提高贷款额度延缓风险暴露。重点关注是否人为掩盖贷款形态,是否存在道德风险。

(4)查看还贷资金来源。企业现金流紧张,贷款到期一般采用借款还贷,贷后归还方式。通过审阅企业存款分户账、相关凭证等核实还贷资金是否为经营现金流入。关注还贷资金来源于贷款资金、关联企业、民间融资、本行员工账户。

(5)识别贷款担保风险。主要从担保环节的有效性、合法性着手;审查保证人担保能力或意愿,是否存在互保、循环担保现象;集团客户关联保证是否超过规定比例;押品估值是否合理、测算质抵押率能否覆盖信贷风险。采取实地观察法,重点关注有法律瑕疵、变现能力弱的抵押品。

(6)贷后管理是否落实。一是贷后跟踪检查是否掌握企业真实经营状况,分析第一还款来源是否有劣变风险;对企业重大风险事项是否及时核实并报告。二是通过审核结算账户资金往来明细,分析企业货款归行,存款和结算份额与信用占比是否匹配。

(二)多维取证间接查询审计线索

1.充分利用公用网络信息平台强大功能查询企业及行业信息,获取有价值线索。如:到当地工商局网站查询著名商标、免检企业名录及吊销企业名录等相关信息;登陆当地国税局网核查发票的真实性;登陆法院网查询诉讼案件等。

2.高度重视群众举报内容,群众举报信息往往来自内外部情况的知情者,为审计提供了线索方向,对不确定性线索,按照审计程序查证举报线索的真实性。对被审计行内部员工举报的线索,一般可信度和价值较高,甚至就是一些大、要案审计线索的突破口,要进一步追踪,一查到底。

3.借助访谈、闲聊找有关当事人核实资料中无法确定的问题,可以作访谈笔录或要当事人将谈话内容写出书面材料。对一些看似合情合理尚不能弄清的事实真相,要善于观察和发现,有意识地提出问题,通过不同人员对同一问题所阐述情况不同,分析对比、找出差异,以此求得突破,锁定、寻找出审计线索。

4.高度关注以前年度内外部监管检查发现问题及整改情况。一方面,通过共享检查资源减少审计成本,开拓审计思路,针对问题的整改到位、风险可控状况,综合评估审计风险;另一方面,利用已有检查成果不能只停留在证实问题是否仍然存在。通过深入思考、分析研判,可能新发现更多违规、违纪线索。

企业贷款考察报告篇2

关键词:经济资本;风险控制;精细化管理

“十二五”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商业银行的经营转型也迫在眉睫,下面结合本人在基层行的工作经验,从收益和控险两个角度谈下信贷客户精细化管理。

一、以资本约束为导向,实现贷款定价精细化

1.树立经济资本管理理念,严格执行经济资本控制。经济资本是银行内部用于覆盖非预期风险带来损失的权益资本,是一种虚拟资本。基层行应高度重视经济资本在资产业务考评中的重要作用,在经营中要严格贯彻执行经济资本控制。一要严格执行经济资本增量控制计划。尽量将经济资本配置到低风险业务上,限制高风险资产增长,同时减少存量资产占用的经济资本。二要努力提高经济资本回报率。在分配经济资本的基础上,设置经济资本回报率指标,对各项业务进行评价,既要考察其盈利能力,又要充分考虑该盈利能力背后承担的风险。并将绩效考核和经济资本回报率挂钩,使经济资本回报率高的单位或业务得到激励或发展。三是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增加值。要保持实际经济资本回报率高于最低回报要求,确保经济增加值为正值,同时要力争实际经济资本回报率高于系统内和同业平均水平,确保经济增加值最大化。

2.夯实资产客户管理基础,实现贷款精确定价。每一笔贷款发放前,客户经理在掌握客户经营状况以及对信贷质量完整性进行审查的同时,应严格按照客户类别、信用等级、融资品种、贷款期限确定贷款价格和最低经济资本回报要求,确保贷款投放效益。各基层行要以经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针对每个客户制定差异化的经济资本回报要求,探索多元化的定价模式。以资产业务的发展带动中间业务,使有效客户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产品功能得到充分释放。

3.强化经济资本管理,精确评价客户管理效果。在信贷资产的贷后管理阶段中,除继续关注贷款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与贷款本息收回情况外,须建立贷款客户经济增加值档案,根据每个贷款客户在贷款年度内每年带来的净利润与经济资本成本的差值汇总形成该贷款客户的经济增加值,按年平均经济增加值对资产客户进行后评价;按照合同要求核查客户带来的中间业务收入以及日均存款,对客户经济资本回报率达不到预算要求的客户进行原因分析,追究相关客户经理的管理责任,对达到预期标准的客户,给予相应的绩效奖励。

二、以全过程风险控制为着力点,确保信贷客户管理精细化

1.严把客户准入条件,建立信贷客户风险防控第一道防线。贷款调查是风险过滤的第一个环节。目前,基层行贷款调查人员在调查环节调查的内容应更加全面、详尽,调查的方式应灵活多样。一要严格审查借款主体,从根本上杜绝冒名贷款;二要确保贷款需求的真实性。在贷款额度上,银行必须按照客户的真实需求发放贷款;在贷款用途上,要根据申请人的经营情况、经营环境、经营目标等进行专业判断,认真考察借款人以往经营活动中的资金需求及相关贸易背景,判断贷款用途是否符合企业的发展趋势与特点,根据贷款用途的相关证明材料进行认真审核。三要全面考察、了解客户的现金流模式,更加精细化地判断其现金流的稳定性。并在此基础上判断第一还款来源的稳定性。同时对担保、抵押情况进行精细化的调查,确保第二还款来源的可靠性。四要努力提高调查报告的水平。调查报告是后续环节决策的主要依据之一,高质量的调查报告将直接影响贷款的审查与发放。

2.细化风险评价,强化贷款真实性审查。基层行要通过量化的标准和系统的测算实现风险评价的精细化。有权审批人要着重验证调查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审查贷款主体的合法性、贷款需求与用途的真实性、验证借款人情况与贷款结构的匹配性、贷款安排的合规性、贷款安排的风险水平。

3.遵守贷款新规,强化支付管理。目前,银监会“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新规规定了贷放分离的原则,使贷款支付成为相对独立的环节,基层行应按照新规要求设置独立的责任部门和岗位,负责支付审核和操作。一是要按照“三个办法,一个指引”进一步细化各类贷款的支付方式、支付条件。二是要注意到支付方式选择方面的灵活性。三是严格按照先落实支付条件再进行支付的原则办理支付。四是在贷款支付过程中,如借款人信用状况下降、贷款资金使用出现异常的,贷款人应与借款人协商补充贷款方法和支付条件,或根据合同约定变更贷款支付方式、停止贷款资金的发放和支付。

4.加强贷后管理,严控贷款资金风险。基层行应充分发挥贷后管理在风险防控中的重要作用。一要持续地、动态地分析借款人经营、财务、信用、支付、担保及融资数量和渠道变化等状况,掌握各种影响借款人偿债能力的风险因素等。二要加强延伸监测、用途管理。在贷款发放后的一定时期内对贷款资金流向进行检查,同时加强定期与不定期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测,密切关注大额及异常资金流入流出情况。着重考察资金划拨的流向与事先承诺的用途或购销合同是否一致,考察资金划拨的流向与支付后的相关凭证是否一致。三要加强对资金回笼账户的监控,动态关注借款人经营、管理、财务及资金流向等重大预警信号,根据合同约定及时采取提前收贷、追加担保等有效措施防范化解贷款风险。

企业贷款考察报告篇3

摘要企业融通资金如此重要,但得到融通资金又是非常难,特别是中小企业更是难上加难,本文就此究其原因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企业融资解困贷款

一、造成企业融资难的主要成因

1.政府反映不实

由于市场经济是利益导向经济,自然就会出现“利大大干、利小小干、无利不干”的现象。当官员到企业考察,只看到“利的一面”、看不到不利的一面,就会反映企业有利的事多,不利的事少;机遇的事多,风险的事少;成功的事多,不成功的事少;抽象的事多,具体的事少。结果,官员反映企业问题不全面、出现不实的问题多。

当企业不实的问题反映到银行等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却又坚信“政府”反映来的意见,作为融通资金的依据,结果反映在银行就会出现不良贷款,反映在证券市场就出现上市当年就亏损的公司。从而现金流动就会出现受阻,真正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却得不到资金,这是出现融资难之一。

2.银行制度不全、证券市场门槛过高

我国商业银行,是由中央银行演变过来的,为时不长,与世界银行业务能力比,一切都需从头做起,自然就会出现商业银行制度不全的问题。

由于商业银行存在运营制度不健全,必然出现按需贷款的少,人情贷款的多;解困贷款的少,投机贷款的多;正门贷款的少,邪门贷款的多;送礼贷款的多,不送礼贷款的少。与此同时,由于制度不健全,银行人员携款外逃时有发生,严重地影响银行现金营业运行。

作为直接融资的证券市场门槛高,一般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很难进入。虽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开设了中小板、创业板市场,但是也只能解决极少数高新科技、高成长的中小企业融资,而且收到的效果也不容乐观。公司债的发行又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而且其规模由国家根据每年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决定,并具体分配到各地、各部门。这是出现融资难之二。

3.企业诚信不够

有的企业为争取得到资金,不顾一切,拉关系、找门路,出现凭空编造项目可研的多,实打实着写出来项目可研的少;多方抄袭项目可研的多,反映真实项目可研的少;资质单位主观编制项目可研的多,脚踏实地深入考察编制项目可研的少,凭资质单位审查项目可研的多,专人独立审查项目可研的少;依据专家意见审查项目可研的多,专家实地考察项目可研的少。结果出现项目多,可研报告多,真的、假的难分,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使真正需要资金的企业得不到资金,这是出现融资难之三。

二、如何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当今要克服融资难的问题,应积极创新直接融资方式、积极拓展间接融资渠道,同时征得政府的支持并加强企业自身的信誉建设,广开资金融通的渠道,促进企业经济发展。

1.直接融资方式的创新

大力发展产业投资资金。产业投资资金又称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VentureCapital),是一种集金融、创新、科技、管理与市场于一体的资金运作模式,它是风险投资家运用他的知识、经验、管理能力与社会关系,来帮助创新者创业,实际上是和创新者共同创业的一种专业投资。

2.间接融资渠道的拓展

要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融资难的问题,就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融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政策性融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三者缺一不可。企业融资困难的最直接表现就是银行融资渠道的不畅通,况且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育还不成熟,尽管企业直接融资的范围和数量都在不断扩大,以银行为中介的间接融资仍是目前资金配置的主要方式。因此,问题的解决必然要求对间接融资渠道进行拓展。

(1)扩大信贷支持

银行接到企业贷款申请,不讲私情,认真分析研究,查看建议书、分析可行性研究报告、走访政府有关领导,察看现场生产经营,核对还款计划,分析企业发展动向。

在可行的条件下,信任企业,指派专人专项公平放款。随后,银行另派专人跟踪监督用款,发现谋私,严惩不贷。

(2)拓展相应的银行中间业务

除了信贷支持,还要利用银行网点多、涉面广、信息灵的优势,在结算、汇兑、财务管理、咨询评估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服务。推广使用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办理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业务,支持企业扩大票据融资。同时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减少对企业报表的过分依赖,突出实地检查,实事求是地评价企业贷款风险,并根据企业经营者素质、风险保障能力、经营状况、偿债能力及信用记录、发展前景等主要指标,综合评出信用等级,作为银行对企业信贷、决策和重点扶持的依据。

(3)发展融资租赁业

融资租赁是一种国际通行的长期租赁形式。它是由承租人自己选定所需设备,由出租人购买后租给承租人使用的方式,其实质是以“融物”代替融资,即租赁公司并非直接给企业贷款,而是代其购进机器设备,然后租给承租人使用。融资租赁能使企业以较少的初始投入迅速启动技术改造,充分利用现有资金。它既能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并为企业拓宽融资空间,又能帮助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加快生产销售,实现资产的合理配置和运营。

国家应对金融租赁设立专项贷款,作为金融租赁长期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之一。从银行的贷款额度中专门安排中长期贷款,用于金融租赁项目,其额度相当于国家技改总规模的一定比例。鼓励和支持金融租赁公司向社会筹集资金。

此外,租赁公司可以与中小银行合作,银行以较低成本的资金贷给租赁公司,由租赁公司采取租赁方式解决企业的设备融资。银行负责解决流动资金,同时配合租赁公司的租赁业务,开展设备监管、租金代收代扣等中间业务。唯有业务创新,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融资环境,才能更好地满足企业差异化的融资需求。

企业贷款考察报告篇4

笔者长期从事银行信贷业务和中小企业服务工作。在工作中,曾听到不少企业反映贷款难,而另一方面银行系统存差(存款减去贷款的差额)不断增加,这是什么原因?

大量企业都有这样一个集中的表象:贷款难的企业普遍会计信息不真实、财务做假账、资本空壳、核算混乱...个别企业的欺诈行为和由此引发的抽逃资金、拖欠账款、逃废银行债务、恶意偷税欠税、产品低劣等问题总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企业的整体形象。

“不诚信”之面面观

要想甩掉这中小企业“非恶意”不诚信的“大盖帽”,顺利得到银行贷款,笔者曾遇到过这么几个小例子,或者对您有点借鉴意义。

1、资本空壳

有的企业注册时为了将来贷款方便些,想办法把资本金搞大。如有一个科技型企业三年多来长期得不到贷款,来找我求贷。我一看报表,注册资本300万,市场供不应求,但长期投资100万,短期投资100万。目前为满足市场需求,急需贷款200万。按理企业产品有市场、有效益、应该得到贷款,但为什么二年来得不到贷款呢?我问:既然你自己的产品这么好,为啥要把200万元钱交别人“玩”?而别人“玩”了又无回报?经营者被触到痛处――企业实收资本应该只有100万,100万怎能空手套白狼(200万)呢?我劝告:先借60万,一点点做出信用来,再借也不难。如此,企业矛盾暂时得到解决。

2、抽逃税收

有一企业老板找到我,“我们的产品定单已订到2006年,销售很好,但缺资金,行长请借点钱给我吧。”我一看报表,年销售5.6亿,年利润109万,销售净利率只有0.0019%,我说你们利润这么低,还做什么啊,给银行付息都不够,你借什么钱啊?老板立马表白道:“报表上是小了点,利润我已藏掉了,为了少交税,我少写了收入。”既然你无诚信,我怎么敢借钱给你?到时你不是照样可以耍我吗?据我所知,类似企业还真不少,最多的企业配了八套报表,对不同对象,变不同戏法,这样的朋友还敢交吗?

3、抱着金娃娃的赚不到钱

最典型是科技型企业,经营者手里拿了一大摞证书:国家创新证书、科技型企业a级证书、国家专利证书、国际检索报告证书、用户认可证书等等。这类企业以科学家、专利发明人为主,几个知识分子在一起,凑个十万、八万,加上无形资产,注册资金可达100万,要求银行贷款600万、800万。“我自己的费用全用在研发上,我的产品肯定有市场,求你借钱给我。”银行能贷吗?按照国家规定,银行对企业的贷款,一般不能超过资本金或净资产的1~1.5倍,即你有100万,我最多支持你150万。经营者不乐意了:“我的产品启动起码要600万。”我建议说:“既然产品这么好,我给你介绍合作伙伴,你出技术,人家出钱。”“那不行,这金娃娃是我终生的心血,我这一辈子全在这产品上了,我舍不得人家来分享我的成果。”多可怜啊!十多年了,你的产品还没有上马,再等两年,专利也失去保护期,人人都可以享受这知识产权,还发什么财?

4、应收账款或库存过大

有不少企业产品确实好,市场也不错,要命的是300万资本金的企业,应收账款高达900万。老板说,做生意都靠朋友帮,不好意思开口讨应收账款。账龄超过六个月,危险了;超过一年,要坏账了,你白给人打工了。有it行业的、搞电脑的、库存高达500多万,还催着银行要借钱,你这电脑库存超过三个月,谁要呀。为什么光找银行呢,还不如赶快找找自己经营管理上的漏洞吧。

信用度考察之重点项

我在银行工作了20多年,一般情况下,银行对企业的信用度考察有几个重点。

1、银行信用:这里包括结算信用和借款信用。特别要提醒的是:老板一定要亲自抓财务,有的企业因一时忽视忘记了还款日,还款期限一过,变成逾期,就在银行系统内变成了“黑名单”(上海的银行系统内部是联网的)。你一下变“黑”了,全市都知道。那怕你第二天想起来,再请求转期都难了,就算行长要帮你忙,也无能为力了。切记: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2、商业信用:包括申请借款企业在合同履约,应付账款债务的清偿上能恪守商家的诺言,不失信。

3财务信用:会计结算规范,会计报表真实可信,资产实在,无抽离现金或其他弄虚作假作为。

4、纳税信用:企业能按时上缴应纳税款,无偷、漏税等不良记录。

以上是银行对借款企业信用度考察的四方面原则。

顺利得贷之要诀点

反过来说,中小企业没有雄厚的信用背景,怎么样才能顺利得到贷款呢?

时下,中小企业尤其是私营中小企业融资难是有目共睹的。相对讲,中小企业是社会的弱势群体,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给予扶植。《中小企业促进法》最近的出台,为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做个小老板,应该注意这几个要诀:

1、安分守己,不越雷池半步

作为中小企业经营者,一定要重视诚信的市场价值,从现在做起,努力建立企业对外诚信形象,要安分守己,合法经营,决不越轨、耍小聪明,诚信守诺,企业的诚信形象将伴随你终生享用,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财富。

2、稳抓稳打,莫要一口吃成胖子

经营中要量入为出,先测算盈利点和还款能力,50万的资本金不要提出200万的借款要求。借款期限也实事求是,一年能还的钱,不要打保票:“六个月够了”。另外有限的资金应集中做好主业,不要求全面开花、全面结果、一口吃成一个胖子。

3、活到老,学到老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经营者光懂自己的产品还不行,还要学习金融、财税知识、熟知金融工具,灵活营运金融产品。如银行贷款品种多样,有动产、不动产抵押贷款,有专利知识产权抵押贷款,有厂房设备抵押贷款,有自然人财产抵押或担保贷款,有出口退税税单抵押贷款,有标准仓单抵押贷款。对进出口企业来说,还可灵活运用银行贸易融资的种种品种,如票据贴现、信用证、买方信贷、保函等等。

企业融资也有多种渠道,有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对直接融资来讲,科技型企业可以力争国家创新基金资助和贴息;也可吸收合作伙伴,参股入股,强强联合。对间接融资来讲,需添置大型设备的,可以搞融资租赁;短期资金紧缺的,可以在典当行调头寸。总之,条条道路通罗马,就看你怎么灵活运用。

企业贷款考察报告篇5

在已有相关iaS或与iaS趋同的会计准则研究中,高质量准则被认为是有利于增加财务报表的信息含量、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增强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并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这一结论无论是在最早执行iaS的欧洲市场还是在我国都已通过一定条件的检验获得支持,如Barth等(2008,2010)、Daske等(2008)、徐莉莎(2009)、朱凯等(2009)和叶正虹(2011)等的考察。但在上述文献中,有关金融业执行效果的考察较少,或者金融业直接被剔除于检验范围,原因在于该行业经济业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i-aSB主席Hoogervorst(2013)在题为“为什么金融业与众不同”的演讲中指出,与非金融企业不同的是,银行和保险公司庞大的资产负债表上任意细微变动都可能对收益产生重大影响,金融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表中的金融工具。对于市场风险极为敏感的金融工具所导致的波动性会通过会计报告予以反映,从而影响投资者决策。这也是当前准则广泛应用的公允价值计量在金融危机时期因其增强顺周期性及人为制造波动性特点而遭受华尔街银行家痛斥的原因。

那么,被认为是高质量会计准则的iaS是否提高了在金融业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质量了呢?根据Barth等(2006)和肖泽忠(2008)的文献梳理,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可通过收益的价值相关性、对盈余管理行为的抑制以及及时确认损失等反映。edmondo(2009)、Stergios(2011)、Gunther(2011)和mariarosaria(2011)等通过欧洲银行的考察得出股价与收益价值相关性增强、银行盈余管理行为得到抑制结论,但JesusSaurinaSalas(2006)却发现iFRS的债务损失准备条例并没减少西班牙银行的收益变动性,Gunther(2011)认为信息的及时性没有得到提高。国内如梅孙华(2009)、HuSiyang(2011)、郭斌等(2012)通过商业银行证据表明CaS执行后银行的会计信息质量得到提升。的确,公允价值计量和贷款损失准备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产生重大影响。但由于研究对象资料获取困难、研究窗口较窄,国内有关CaS在银行业执行效果的考察略显不足,且主要围绕公允价值计量展开,涉及贷款损失准备的研究则更多地关注于会计准则与金融资本监管冲突和协调的理论分析,缺乏经验证据。可对于大多数商业银行来说,采用摊余成本而非公允价值计量的贷款依然是其传统且最主要的金融资产。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业已公布的2013年银行信贷收支统计数据,贷款在银行资金运用中仍处于绝对优势。可见,有关贷款损失处理将对银行的报告盈利及对市场释放的信号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本文试图从贷款损失准备入手,考察当前“已发生损失模型”是否抑制银行盈余管理行为,从而反映会计信息质量情况,为CaS在银行业的考察提供证据。贷款损失准备被视为是银行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之一,国外学者如anandarajan(2007)、Stergios(2011)已证实,当预期盈余水平较高时,银行会通过对贷款损失准备的管理来降低报告盈余的波动性。林川等(2012)通过前景理论解释了我国商业银行存在通过呆账费用进行明显盈余管理现象。据此提出假设:H1: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与盈余水平正相关。

CaS执行后,我国银行对贷款损失准备的提取方式由原有依据监管当局规定的按照贷款分类和固定比例计提转换为根据信贷资产减值迹象的“已发生损失模型”来确认,刘玉廷(2010)认为,新准则能如实反映信贷资产减值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银行业高估资产、虚增利润、信息难以真实公允等问题,具有更高质量。潘秀丽(2012)指出,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直接影响银行的财务业绩,但因其具有较大主观性,会影响银行的盈余管理行为。许友传等(2010)发现,新的贷款减值计提方法会降低报告盈余波动性,抑制银行盈余管理行为。据此提出假设:H2:执行CaS后,银行减少通过贷款损失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mishkin(2006)指出,如果金融机构能够控制或者直接影响国家的经济建设命脉,其运营失败或倒闭会在金融系统里引发危机。为避免这种系统性风险,政府会试图在这些银行濒临破产前就采取措施,而不是任其倒闭。这种银行业“大而不倒”会引发道德风险问题,即鼓励了银行进行投机和冒险。因此,以金融稳定为目标的金融监管部门尤其关注商业银行可能出现无力偿还到期债务、失去清偿能力以及丧失持续经营能力的破产风险,对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和贷款损失准备都提出严格要求。而商业银行则有动机通过盈余管理来规避金融管制。高质量准则能够抑制这种利润平滑行为,类似于Gunther(2011)研究,提出假设:H3:CaS执行抑制了无清偿能力风险较大商业银行通过贷款损失准备进行盈余管理。此外,叶青等(2012)做了一个有意思的探讨,考察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首登富豪榜所带来的政治成本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研究发现,为避免政治成本,上榜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显著下降。可见,备受公众关注的公司承担着较高的信息披露成本,因此具有更强的动机来进行盈余管理以减少波动性,达到规避公众关注目的。而采用高质量准则的目的就在于抑制这种行为。根据CaS对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描述,本文将备受公众关注的银行界定为上市银行,并提出假设:H4:CaS执行抑制了备受公众关注的银行(上市银行)通过贷款损失准备进行盈余管理。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本文选择截至2012年底我国16家上市银行以及国家开发、广发、恒丰、浙商、渤海、上海、江苏、徽商、杭州和天津等共26家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选择的2005年—2012年银行数据来自国泰安研究数据库以及对财务报表的手工收集,剔除信息披露不全样本。

(二)研究方法银行业考察的特殊性在于其面临的双重管制,即根据会计准则提供财务报表信息以及满足金融监管部门的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前者主要向股东和债权人提供决策有用信息,后者防范银行业违约风险。正如Scott(1997)指出的,大部分企业都会试图通过降低净利润波动性和违约风险来实现利润平滑。贷款是银行的主要资产,贷款损失直接影响银行净利润。CaS对贷款损失准备更为客观的要求被认为可以抑制银行盈余管理行为。因此,银行盈余管理行为在高质量准则执行前后的变化可以反映会计信息质量情况,从而间接体现准则质量。此外,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也使得银行需要在获利和避险之间进行权衡,这也会对盈余管理产生影响。类似于Ster-gios等(2011)对欧洲市场检验,本文建立以下模型。RLLpt是t期贷款减值损失与贷款余额之比;ReBtLt是t期未扣除所得税和贷款减值损失前的利润与资产总额之比;CaSt是t期执行准则的类型,执行iaS或与iaS趋同准则取1,否则取0;Rt是银行无清偿能力风险指标,风险大银行取1,否则取0;Listt代表样本在t期是否是上市银行,是取1,否则取0;RCapt是t期资本充足率与法定资本充足率之比;RnpLt是t期不良贷款率;Lnat是t期银行总资产的自然对数。如果银行试图通过贷款损失来进行利润平滑,则RLLp与ReBtL显著正相关,交叉项反映CaS的执行对银行通过贷款损失进行盈余管理的影响。RCap、RnpL反映银行资本率监管指标和不良贷款率对贷款减值计提影响。Stergios等(2011)认为银行可通过多元化投资以形成高回报低风险的资产管理,因此认为衡量银行资产规模的Lna应与RLLp负相关。由于银行盈余波动会对其无清偿能力风险产生影响,故选取Liang等(1991)提出的银行无清偿风险指标iR2,该指标越大代表风险越高。对各银行iR平均数进行排序,将大于均值的银行视为“无清偿能力风险较大银行”,R参数赋值为“1”,否则为“0”。预期高质量准则可以抑制盈余管理行为,风险较大银行应表现明显。此外,预期上市银行具有较强的盈余管理动机,新准则可以抑制这种行为。

三、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表1样本银行基本指标描述性分析根据表1,新准则执行后银行业扩展极为迅速,尤其体现在总资产扩张和贷款发放增速上。银行总资产扩大一倍多,贷款总额增长94.05%,相应提取的贷款减值损失也随之增加,增速达88.07%。同时,为满足金融监管、加强信用风险管理要求,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和不良贷款的控制也得以增强,资本充足率增长19.38%,不良贷款率下降62.74%。值得说明的是,表1中“准则执行前”和“准则执行后”是根据各银行实际执行CaS或iaS的时间来划分。此外,根据研究设计,对样本银行按无清偿能力风险大小(iR指标计算结果)进行了分类,见表2。

(二)相关性分析对样本银行2005-2012年数据进行pearson和Spearman参数相关性检验,见表3和表4。贷款减值损失与银行利润显著正相关,与预期相符。贷款减值损失与资产总额显著正相关,虽然这与Stergios等(2011)预期有所不同,但贷款余额与资产总额显著正相关则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还未形成多元化模式、贷款还是银行的主要获益资产。此外,贷款减值损失与不良贷款率显著正相关,不良贷款率与资本充足率显著负相关,均符合预期。

(三)回归分析通过ViF判断模型主要参数,得出多重共线性影响不大结论。故对参数进行模型检验,见表5。综上检验,RLLp与ReBtL显著正相关(除G外所有模型),说明贷款损失准备是商业银行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H1成立。RLLp与CaS×ReBtL显著负相关(模型B、F),且系数较ReBtL系数小,说明当前准则确认信贷资产减值规定抑制了商业银行进行利润平滑的行为,H2成立。RLLp与R×ReBtL显著正相关(模型C),说明无清偿能力风险较大银行会通过贷款减值活动来进行利润平滑,而ReBtL×R×CaS系数变小则意味着CaS执行抑制此类银行的盈余管理行为(模型D、G),H3成立。对于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上市银行的检验也得到了一致结论(模型e、F、G),H4成立。此外,RLLp与RnpL显著正相关(所有模型),与之前相关性检验结论一致,说明不良贷款率高的银行提取的贷款减值损失准备也较多。在样本整理过程中,本文发现相关数据在金融危机时期存在一定波动性。因此,为证实结论的稳健性,同时出于影响滞后性考虑,剔除2009年数据进行重新检验。模型的综合结论与上述相符,但单个模型的检验结果同样未能完全实现预期。

四、结论

企业贷款考察报告篇6

    在上述种种报告中,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相对更为中立,分析也更为全面,因而尽管其中可能有这样或者那样不全面和准确的地方,但是同样值得我们予以关注。在这份2002年10月的研究报告中,穆迪公司宣布在综合考虑了在政府主导下的银行业改革措施、市场开放带来的压力、整个银行业正在面临的挑战等因素之后,将中国银行业的评级确定为稳定。

    一 穆迪公司对于中国银行业的总体评价 

    在研究报告中,穆迪公司注意到中国的银行业在改革中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并且是中国政府在制定其改革日程表时优先考虑的行业。这是由中国独特的改革路径所决定的:中国银行体系积存的高额的不良贷款,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经济转轨的成本;中国政府如果要试图建设一个健康的银行体系,必须要寻求适当的方式和渠道为这些巨额的成本买单,同时控制新的不良贷款在银行体系中产生。

    因为中国银行业目前问题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其解决也需要一定的步骤和阶段,同时也考虑到银行改革过程中可能来自金融、政治和社会层面的压力,穆迪公司认为在稳定压倒一切的前提下,目前如果断然全面在银行市场引入市场机制必然是弊大于利。这种渐进的改革思路显然与前述高盛公司激烈的银行改革思路有明显的区别。

    由于国有银行在中国的金融体系中一直占据主导性的地位,因此国有银行改革的进展状况直接影响到对于中国银行业改革的进展的评价。在穆迪公司看来,中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继续垄断中国的金融系统,它们也是整个系统风险的来源;穆迪公司在研究报告中指出,由于业务范围狭窄、国有企业表现不佳、沉重的税负和僵硬的利率政策,四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很高,而资本水平则很低。四大银行由于贷款损失准备金不足,没有足够的能力核销自己的不良贷款。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穆迪公司在研究报告中强调,如果单纯依靠银行自身的经营,四大银行很难保证整个金融系统的偿付能力;从长远角度来看,中国的银行有可能需要注入更多的公共资金才能与国际标准接轨。这实际上就是我们经常提及的“谁应当为国有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买单”的问题,巨额的不良贷款已经形成,损失也已经形成,要回避这个尖锐的问题显然是难以持续下去的,在穆迪公司看来甚至可能会威胁到国有银行对于金融体系偿付能力的支持水平。显然,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评价。如果按照穆迪公司的看法,研解决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就必须要注入更多的公共资金,但是如果在注入公共资金的同时又不能给国有银行形成预算软约束的预期和可能产生的道德风险,目前看来还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难题。

    从总体的发展趋势看,尽管中国的不少银行的负责人反复强调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问题,在穆迪公司看来,中国银行业的透明度和公司治理机制仍然不佳,由此穆迪公司预期政府在未来五年内将国有银行转变为按照市场机制运营的商业实体的目标显得有些过于乐观。这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判断:我们的监管机构陆续宣布的一系列银行改革和发展的目标,究竟是否可以按期完成?

    在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中,提及的中国银行业在2002年可圈可点的改革进展并不多,无非是一些国有银行开始意识到来自中国政府的直接支持在将来会逐渐消失,有的国有银行采取了新的风险管理措施,有的还退出了无利可图的产业,撤并了位于不太富裕的农村地区的经营网点。另外,一些新上市的银行经营状况相对较好,机制也相对较为灵活,穆迪公司甚至乐观地认为这些上市银行可能也为整个行业树立了新的标准,这些银行的成功在穆迪看来甚至也有可能引领国有商业银行走出困境。如果考察目前为数不多的上市银行并不十分出色的经营业绩、以及新桥集团入主深发展之后发出的“随处可见可以改进、创造价值的空间”的感叹,我们认为穆迪公司确实是高估了这些上市银行可能的影响力,也低估了这些上市银行在股权结构、市场竞争能力方面的缺陷和不足。

    从具体的银行业务领域看,穆迪的研究报告特地提及了中国的银行业在2002年的消费信贷业务和信用卡业务是增长的亮点,但是穆迪认为因为中国缺乏良好的信用文化以及个人信用数据的积累而制约了这些业务的发展。实际上,信用数据的积累和个人信用风险的管理并不一定有一个统一的、适用于全球的模式,在中国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同样可能寻求到消费信贷业务和信用卡业务的增长空间和立足点,只是银行业是否有足够的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来把握这些业务的增长能力而已。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特地强调说2002年中国的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不能令人满意,并且认为相关政策和定价措施都不是十分明确是重要原因,实际上2002年中国的银行业对于中间业务的重视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中央银行在对于中间业务的管理方面也显著地放松了管制,这是十分值得关注的一个趋势,我们可以乐观地看到,如果价格的管制能够进一步放松,银行业的中间业务在2003年会有一个显著的发展。

    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对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判断与许多媒体的刻意炒作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实际上,尽管穆迪公司认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速了整个银行业的自由化,而且这些影响对于中国内地的银行的影响会在不远的将来逐步体现,但是,穆迪公司也坚持认为,外国银行的竞争则要在更长的时间以后才会对本地的银行形成真正的威胁,而且这些国际银行会带来资本和专业技术。穆迪公司没有看到的现实是,由于中国银行业在激励机制、市场开发机制、公司治理等方面与外资银行相比处于劣势,中国的银行业在客户和市场创新等方面正在逐步被边缘化;规模十分有限的外资银行重点争夺的就是中国银行业中最为优秀的客户、最为优秀的人才、推出的也是最富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这一趋势在媒体刻意炒作的南京爱立信事件之后已经成为当前国内银行界广泛关注的一个趋势。

    二 2002年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变迁:银行业洗牌还没有展开

    在比较中国的银行改革与工业企业改革时,中国的银行界人士经常强调银行业改革是落后于工业改革步伐的,现在这一判断也出现在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中。在此基础上,尽管穆迪公司认为中国政府五年内将国有银行改造成真正的商业银行的目标有些过于乐观,但是穆迪公司还是认为会有一些银行在改革的过程中的表现将会优于其它银行,而且这种优势会随着改革的深入而不断加强。显然,这是一个重新洗牌的过程,只是在2002年这个洗牌过程并没有充分的展开。

    首先看国有银行。因为国有银行的地位是如此的重要,穆迪公司强调认为国有银行在可预见的将来将会一如既往的得到政府的支持,但是穆迪公司坚持认为国有银行要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还必须得到政府的帮助,其中特别建议要政府在恰当的时候注入资本金。这显然是呼吁政府注意在银行体系积累的巨额不良资产及其可能对于银行的稳健性和金融体系的安全性造成的负面影响和压力。一直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四大银行依然垄断了整个系统的资产、存款和贷款,根据穆迪公司的统计,目前四大银行占整个系统存贷款的份额分别为67%和61%,贷款市场份额的下降(1998年为68%)主要是因为国有企业表现不佳,而这些国有企业是四大国有银行的主要客户。

    与国有银行在保持垄断地位下的市场份额下滑相对照,中国的股份制银行和城市银行的增长空间有所拓展。穆迪公司注意到,20世纪八十年代建立的10家股份制银行已有4家上市,这些银行目前看来盈利能力更强,不良贷款率更低,其关注的客户重点是沿海发达地区的外国公司和合资公司;而且这些银行也易于吸引外资银行的合作。穆迪公司还强调,中国的城市银行增长很快,一些银行,如上海银行、南京城市银行,已经获得了外资银行的投资,但城市银行的管理和内部控制水平也不高。我们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外资银行进入之后,其在目标客户的定位、目标市场的界定、已经相应的经营方式上,外资银行实际上与国有银行基本上没有太多直接的竞争和冲突,倒是这些股份制的银行和城市银行将更多地承受外资银行进入的压力,这一点值得穆迪公司在分析中国银行体系时重点关注。

    至于政策性银行,基本上是主导政策性贷款的格局,在穆迪公司看来,国家发展银行的增长速度最快,它也是三家当中改革最深入的一家。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到目前为止,中国的银行市场上,尽管政策性银行的业务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究竟如何界定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之间的区别、政策性业务究竟应当控制在多大的规模之内、多大的范围之内?都是缺乏明确的问题,换言之,中国目前还没有一个专门的针对政策性银行的“政策银行法”,这是制约中国政策性银行业务发展的关键性障碍,可惜这一点在穆迪的报告中没有提及。

    随着国有银行退出农村市场,农村信用合作社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导力量。目前,中国8亿农民的金融服务主要来自于38,000个农村信用合作社,这些信用合作社大约占整个金融系统资产的10%。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注意到,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其经营活动蕴藏了很大的风险。穆迪公司预期,虽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农村信用合作社不是国有金融机构,但从稳定角度出发,穆迪认为政府会在需要时提供必要的帮助。我们认为,农村信用合作社经营活动中蕴藏的风险,很大程度上是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地方政府干预严重、关联贷款的监管不到位等因素导致的,如果由于考虑稳定的原因就过多地给予这些机构以政策性的支持或者是隐含的担保,实际上并不利于农村金融机构在未来的健康发展。

    按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中国政府会在2006年年底前完全取消对银行业的业务和地域限制。在当前阶段,外资银行一般会选择与本地的银行合作,这样运作的成本更为低廉。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指出,在短期内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不会有很大幅度上升,但是,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外资银行争夺的优质客户对于中国的银行业的冲击实际上在直接推动国有银行为主导的中国银行业走向边缘化。

    三 中国银行业的增长空间何在?

    为什么中国的银行体系不良贷款比率较高而外资银行还是纷纷涌入?其中一个最为关键性的因素,是中国的金融市场的快速增长的前景吸引了他们的进入。具体来说,中国金融市场为银行业的增长创造了多方面的业务空间。

    首先,在穆迪公司看来,零售银行业务会有一个快速的增长,实际上这已经成为当前中国银行业的现实,不少的银行已经宣称就业务增长的重点转向零售业务。实际上中国的零售银行的两大增长点为住房信贷和汽车信贷,因为网点众多、客户的基础广泛,国有银行将在这一市场上占有优势。从国际比较角度考察,中国的消费信贷近两年来虽有增长,但水平较其他亚洲国家低,仍有增长潜力。从不同银行的市场表现来看,2001年中国的住房信贷占消费信贷增长的70%以上,工行于2001年年底超越建行,成为这一市场上的最大放贷者。汽车信贷也在价格、利息及国家政策等方面的刺激下成为另一增长点。目前看来,所谓“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所谓“小康社会应当也是小车社会”,因此未来这两个领域的增长不仅会带动中国未来经济的增长,同样也会带动银行零售市场的增长。 

    其次,银行卡业务增长显著也已经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一个显著的增长点。根据穆迪公司的观察,中国银行业在银行卡市场上的竞争已经使得市场进一步细化,不过市场的渗透率总体上依然偏低。基于当前中国信用环境的现实,中国的银行业发出的银行卡主要为给零售及公司存款客户的借记卡,真正的信用卡反而发展有限,商业银行从这些银行卡业务中刻意获得的收入除了通常的利差收入之外,还有电子支付、资金转移及购买与出售投资产品(如银证通等业务)等方面获利。 

    第三,穆迪公司关注到中小企业与私人借贷者的贷款满足程度问题。穆迪公司注意到中国政府正致力于改进对于中小企业和私人借贷者的贷款服务,如鼓励银行向部分企业放贷,修订法规,对中小企业重新界定,建立信用机制等,人民银行放宽了对中小企业贷款利息幅度的限制等等,不过穆迪公司考虑到这些客户的信息透明度与资信质量问题后,认为这些中小企业很难获得大笔的贷款。实际上,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没有注意到一点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首先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其次融资难并不仅仅是贷款难,仅仅依靠银行贷款也不能解决中小企业的问题,而需要政府的扶持、创业资本的介入和股票市场的建立等多个方面的支持,而且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其对于贷款的需求也是不同的。 

    四 中国银行业当前值得关注的主要问题

    穆迪公司在研究报告中重点指出了中国的银行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从银行内部经营管理的角度看,主要有以下的问题:(1)公司治理方面的缺陷,这一问题在国有银行中尤为严重。穆迪公司注意到,最难进行改革的地方是管理责任制,国有银行的官本位导向,使得国有银行内部的运作有如政府内部的官僚体系,被委派的高级管理者任期短,多强调短期目标而非持续性的改革。同时,缺乏管理激励机制也会阻碍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归结穆迪公司的分析,国有银行的治理问题,无非是官本位和激励不足的问题,这已经成为几乎所有银行界人士的共识,但是目前的关键是如何采取行动。(2)会计与披露标准的改善:穆迪公司注意到中国政府正致力改善银行的透明度与信息披露,如2001年财政部颁布了针对金融机构的新的会计准则。2002年起,中国的银行必须公布5级分类的结果,根据不良资产水平做出计提准备并向人行做出季报。但国有银行被豁免根据新的会计准则做出计提准备。同时,穆迪公司注意到财政部对计提准备的限制放宽,但财政部对坏帐冲销仍严格控制。显然,这个领域是有一定进展的,但是进展十分有限。(3)如果说前述公司治理问题和信息披露问题是两个老问题的话,穆迪在研究报告中还专门提出了中国的银行体系中存在的操作风险的问题。穆迪公司强调,由于经营规模与历史遗留问题,国有银行的操作风险要比股份制银行高。这主要是因为四大银行有广泛的网络与官僚体系。内部信息不流畅,决策机制官僚化,要建立全国性的数据库还需要好几年,目前为止,部分客户信息还通过手工获取与传输,易发生错误。同时,穆迪公司认为中国的银行业存在的不恰当的管理责任制赋予高层管理者极大的决策权,导致滥用职权和舞弊现象的发生。另外,穆迪公司认为过去国有银行的管理是基于一致同意的基础,责任不明确,导致低效率和操作风险,目前国有银行正在机构扁平化、责任与权力分工明确等方面做出努力,穆迪公司认为长远来讲这可能有助于降低操作风险与提高效率。实际上,中国的银行业的庞大的分支机构网络,使得总行对于偏布各地的分支机构实际上处于失控的状况。有不少学者认为当前中国的银行业的问题主要是层级过多、授权不当等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的根本还是内部信息的传递和信息网络的支持问题,这一点是穆迪公司的研究报告中值得重视的一个新的关注点。 

企业贷款考察报告篇7

关键词:金融;风险;防范;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5-0101-03

随着金融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风险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愈加突出。金融风险的管理过程大致分为确立管理目标、进行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及处置三个步骤。金融风险防范工作主要集中在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两个环节。金融风险评价是指包括对金融风险识别、金融风险衡量、选择各种处置风险的工具以及金融风险管理对策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估;金融风险的控制是金融风险管理的对策范畴。

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到温州民间借贷风波,再到当前银监局要求5大商业银行自查28万亿的贷款,都说明我国金融风险防范体系还不健全,风险管理仍存在不足。简言之,金融经营的是货币,是风险,金融机构能否建立良好的风险防控体系是发展的前提。因此,研究金融风险防范体系构建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金融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一)不良贷款数额越来越大

宏观经济下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压力日益增大。银监会已经要求工、农、中、建、交5家大型商业银行开展28万亿贷款的五级分类自查工作。五家大行贷款余额超过20万亿,五级分类不真实的情况值得重视。银监局将重点检查银行五级分类制度的合规性、资产分类流程的完整性和资产分类结果的准确性。有数据显示:浙江省2012年4月底不良贷款为637亿,比年初增长145亿,增幅近30%;2011年末,温州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由年中的0.37%攀升至1.36%;2012年2月,该数据增加至1.74%;而后,逐月攀升——3月末为1.99%;4月末为2.27%;5月末为2.43%;6月末2.69%。以上情况充分说明不良贷款存在着逐渐攀升的危险趋势。同时按照危机从企业——民间金融——银行这一传递规则,此前的民间金融危机势必会引燃银行原本隐藏在背后的不良贷款。2012年第25期财新《新世纪》以《不良贷款来了》为题证实了当前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和金额都在攀升这一论断。

(二)高层管理者越来越重视

2011年12月份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防范金融风险”提到了2012年宏观经济政策的突出位置。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银监会2012年第二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分析会议和2012年年中监管工作会议上指出,银监会下半年将继续扎实推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管控,继续强化房地产贷款风险防控,加强房地产信托风险管理。同时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银监会系统要牢固树立风险意识,严守风险底线,加强前瞻分析研判,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防止个别领域、个别地区的局部性风险演变为全局性、系统性风险。《南方都市报》2012年07月30日报道:国务院针对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措施情况专门派出专项督查组检查银行对个别楼盘房贷业务,以了解银行内控风险。

(三)贷款种类越来越分散,风险范围越来越广

2012年1月举行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显示,截至2011年11月末,我国金融业总资产为119万亿元。这个数据比2004年增长了2.56倍,但银行业资产总额在整个金融业资产中的占比由2004年的94.3%下降为2011年11月末的90.8%,而证券、保险的资产占比则分别由2.2%、3.5%,提高至4.2%、5.0%。随着国家对农业和小微企业的扶持,根据银监会数据,截至2012年5月末,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已经组建了817家,这些机构80%的贷款投向“三农”和小企业。截至6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不含票据融资)余额16.29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67万亿元,同比增长21.6%,增速比各项贷款(不含票据融资)增速高7个百分点;引导大中型银行提升服务效率,推动小型银行发展小微金融业务,截至6月末,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13.5万亿元,同比增长18.5%,比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2.6个百分点。2012年7月28日召开的“2012生态文明贵阳会议”绿色金融论坛提出了“绿色金融”的概念,但我国绿色信贷工作新,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少,随之而来的就是绿色金融业务的高风险,银行在风险的识别、计量和管理能力等方面都亟待加强。这些都说明金融风险的管理范围越来越广,难度越来越大。

(四)金融机构种类多、数量庞大

截至2012年4月末,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749家,其中开业681家,筹建68家。已开业村镇银行资产总额2653亿元,存款余额1758亿元,贷款余额1511亿元;累计吸引各类资本437亿元,累计发放农户贷款52万笔、小微企业贷款9.3万笔,金额3204亿元,占累计发放贷款总额的72%。目前,在村镇银行的股权结构中,民营资本直接和间接持股占比达到74.3%。由此可见,农村金融机构的增速很快,涉农和小微企业的贷款大幅增加。这给金融风险的防范带来更大的难度。

二、金融风险防范工作存在的不足

金融风险严重威胁国家的经济安全。当前,我国在现代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建设方面还有待健全,金融机构在股权结构、资本实力、资产质量、治理结构和管理机制等方面,尤其是风险防范方面,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金融风险防范工作重在“防”上下工夫,也就是事前预防。从根本上来说,金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因此金融风险的防范工作要从服务对象上人手,如果金融服务的对象不出现风险,那么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从当前来看,金融风险防范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贷款五级分类存在偏差、贷款所投项目专业性预测欠缺、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网络利用不足、金融风险防范工作的专业化人才缺乏、担保制度不完善、风险危害性的宣传性不够。

(一)贷款五级分类存在偏差

监管层总结了贷款五级分类出现偏差的7大原因。具体包括:分类政策制度或系统不完善;未严格执行分类政策及标准;分类不及时连续;未及时审批认定分类结果;通过借新还旧、以贷还贷、重组等延迟风险暴露及贷款违规;未充分及时收集分类信息或分类人员知识经验欠缺;借款企业、中介机构提供的报表报告失真等。

(二)贷款所投项目专业性预测团队欠缺

当前各金融机构采取的操作方式多数为:固定成本的借贷行为匹配主动管理型的操作方式。所谓固定成本的借贷行为匹配主动管理型的操作方式就是金融机构只管把钱借出去,收取固定的利息,对资金的使用不做监控。这种行为势必导致各金融机构对资金所投项目的实地考察工作不足,更谈不上专业性的预测了。对项目实地考察不足就是对风险防范实地考察不足。同时各银行的目标很明确,赚钱是第一位的,尤其是在经济形势好的情况下,贷款者都会如期还款,尤其是在房地产市场处于上升期的时候,各金融机构对收回利息和贷款有一定的把握。但当前形势不同了,经济处于下行期,企业老板跑路,民间金融受到首当其冲的冲击,导致民间资金惜贷,进一步导致银行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

究其根本原因,导致金融机构不重视对所投项目的专业性预测的根源在于缺乏专业性的人才和相应的制度约束、风险防范体系不健全。项目的可行性、盈利性、风险性等专业性预测需要专业化、项目化的人才,这项工作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可以完成的,必须组建相应的团队方可完成,同时需要建立风险防范体系,在风险防范体系中输入相关的数据备查,进行事前控制,才能使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督工作落到实处。

(三)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网络利用不足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这样的防范才能全面,防范工作才能落到实处。众所周知,各个企业为获得资金,向各金融机构提供财务报表,但这份财务报表绝大多数内容是按照贷款条款的标准造假造出来的,也就是当前会计界最盛行的说法:两套账,即企业想怎么做账就怎么做,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这绝不是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由于制度不健全,会计人员的工作受控于老板。又比如,各企业为少纳税,在税务局的网站上输入的报表肯定与提供给银行的不一样。因此,银行系统应该与税务局的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联网。同时,加强事务所的管理,现在的事务所在很大程度上形同虚设。

(四)金融风险防范的专业性人才缺乏

金融风险管理师(FRm)是全球金融风险管理师协会GaRp主办的考试证书,具有国际性,FRm已经得到欧美跨国金融公司、监管机构,特别是华尔街的认可和支持。如今,FRm资格证书已经成为众多国际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风险管理部门的从业要求之一,截至2012年2月中国已取得FRm证书的大约在1200人左右。相对于庞大的金融机构组织来说,我国金融管理师的数量是凤毛麟角。目前国内还有一种注册类的风险管理行业的证书,即注册风险管理师(CeRm),其主要是面向企业全面风险管理。2011年12月29日,关于开展拟新增职业“风险管理师”职业信息调研工作会议召开,国家发改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及亚洲风险与危机管理协会等相关领导出席会议,说明金融风险管理人次的缺乏已经引起高层的重视。

(五)担保制度不完善

担保制度在浙江省尤其盛行,它是连坐制度的衍生。担保制度主要存在如下缺陷:登记机关分散,不利于有关交易当事人查阅登记,很难给当事人提供全面的信息;现行的动产抵押登记系统不完善,导致抵押登记效率低下;担保是一种事后风险追偿的机制,并不是风险的防范措施;担保链条的存在会极大地加剧整体性的风险,你给我担保,我给他担保,他再给他担保,不断衍生下去,只要链条上任何一家担保出问题,整个链条都会出现问题。因此,担保制度不仅无助于风险的控制,反倒极大地加剧了风险的产生。

三、构建多元化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

风险管理并不只是控制,而是参与到各个业务条线和流程中,体现的不仅仅是风险政策。金融风险管理包含度量、监测和控制风险所必需的所有技术和管理工具,目的是通过设计一整套风险管理流程和模型,使银行能够实施以风险为本的管理战略和经营活动。央行的2011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强调:“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定”。报告指出,要加强对民间借贷、房地产、政府融资平台等的监测分析,及时掌握风险状况,从全局的、系统的、长期的视角处理好信贷合理增长和银行贷款质量提升之间的关系,做好风险提示和防范工作。防范跨行业、跨市场风险,防范非正规金融及其他相关领域风险向金融体系传导。因此要加强动态的、微观的风险防范工作。多元化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建立必须具备以下几项特征:

(一)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实施必须网络化

先进的风险管理系统离不开it技术的支持,离不开网络的协助,在利率市场化的趋势下,金融机构经营转型必须通过it技术提升风险防范水平和能力,使科学、精准的成本收益分析、产品服务定价和风险防范成为现实。风险防范体系需建设内容全面的风险管理系统,这个系统应由主管部门设计开发,各地市及下一级管理部门必须与主管部门联网,从而可以使各级主管部门能够及时掌握各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情况。金融管理机构,包括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都应当接入该风险管理系统,并为各资金使用方配备一个用户名,正如每家企业都有税务登记号一样,企业必须在这个系统中输入相关的信息。该系统最好与风险控制内容相关的部门联网,如税务局、抵押登记中心(前提是存在这样的统一登记中心)等。

(二)风险防范体系的设计必须精细化

风险防范系统的内容必须具备全面性,从用户名、风险等级评定、风险预警标识等应该样样齐全。风险防范体系的设计必须具备科学性,系统内容的设计必须严格依据各类风险管理制度,如贷款级别必须依据贷款五级分类的标准进行设计。系统的设计必须体现长期稳健的风险管理理念,从短期行为向长效发展转变,有效控制经营成本和管理成本,根本上确保稳健经营。风险防范系统的信息更新必须具备及时性,放贷金融机构应当每月或每周更新信息,更新的频率依据贷款时的企业信誉等级进行确定,对于贷款的等级必须半年或一年重新确定一次。风险防范的管理必须体现责任性,应当指定各级管理的责任人。当前的金融机构,尤其是非正规金融机构数量越来越多,随着民间金融改革力度的加大,金融机构的增多趋势势不可挡,因此金融的风险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按照金融机构的种类,各监管部门必须设立相应的网络管理部门和人员,及时了解相关情况,并搜索相关信息,主管部门的管理人员需要实地考察,但考察时一定要采取微服私访的形式,切不可有任何人接待等,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的真实性。也可以定期委托调查公司进行调查,或者信用评估机构进行调查。同时,在利率市场化的趋势下,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设计应具有前瞻性,以适应今后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的需要。

企业贷款考察报告篇8

信贷市场调研报告(1)

一、背景:

中国是农业大国,更是一向重视农村的发展,重视农民问题。党的第xx届三中全会再一次强调了关注农村,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农村金融一直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这包括农村商业银行的改革以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建立,都使农村金融朝着健康、完善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国家对农村发展建设的力度加强为小额信贷在农村的发展提供了的广阔的市场。在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从1994年开始试验,XX年全面实行并推广小额信贷。近年来,三农问题的一直被国家重点关注,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解决三农问题。而农村的大力发展,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农民的扶贫以及农民创收渠道的扩充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而小额信贷不仅可以解决农村金融问题,同样可以支持农村的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二、农村小额贷款的现状:

农村商业银行开展小额贷款业务,为农户自主创业,发展当地特色产业提供资金保障,解决了部分农民贷款难问题,在支持农村经济和农户个体业主经营发展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小额农贷由于具有灵活、方便、快捷的特点,自推出后,受到了农户、村组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称赞,也得到了各方的满意,取得了多赢的效果,满足了较大部分农民合理的贷款需求。小额农贷款的推出,使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门槛降低,为很多信誉良好但无担保抵押措施的农户打开了融资的大门,有效地缓解了农民贷款难的情况,成为农民调整结构、发展生产、开拓市场、增加收入的助推器,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广大农户脱贫致富创造了最基本的原始资本积累。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仍然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管理机制的不成熟,利率偏低,缺乏良好的风险评估方法,贷款种类单一,额度小,期限短以及资金供需矛盾大等。这些都阻碍着农村小额信贷的进一步发展。进而阻碍着农村金融的发展。

三、农村小额贷款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流转问题:

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部分农户和个体业主未能按约还贷,给农村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流转造成很大的困难。

1、客观原因形成的风险:

首先,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基于农户信用发放的贷款,贷款本身从借款人方面就潜在着信用风险,一个人诚信度的高低与其道德修养是密切相关的,而道德标准是一个无形的东西不能对其准确的实行量化,所以信贷员要准确的把握成千上万农户的诚信度就是一项异常艰巨的工作;其次,农户贷款的用途主要是用于种植、养殖业和家庭手工作坊产业的投入以及消费性贷款,而种养业又是弱质产业,存在着较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农户个体业主及小型企业生产的产品科技附加值低,管理机制不健全、相互间竞争无序,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存在较大的经营风险。这种风险将直接转化为信贷风险。

2、主观原因形成的风险:

(1)、贷前调查流于形式

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人力有限,有的网点甚至主任兼信贷员,要对辖区内成百上千农户做详尽了解,工作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对农户经济档案的建立(年审)、信用等级的评定,()这些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时间要求相对集中的专项工作,一些信贷员就不得不求助于村、组干部,甚至是不太了解辖内农户的内勤人员。由于村、组干部及内勤人员的参与,个人主观主义、形式主义、人情因素、有的甚至凭空猜想等情形大量存在,这就造成了信用等级评定标准不统一,给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贷款额度核定带来了不准确性。此外,农户信用等级评定方法本身也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存在一评定终身、一定永益的现象,动态管理、时时监测缺位,信用评定手段、方式也不尽科学。

(2)、贷款审查存在漏洞

由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实行凭证发放、随用随贷、额度控制、周转使用的办法,其发放大多由临柜人员办理,在办理贷款时严格坚持两证、三见面的原则,而临柜人员对其贷款用途的真实性是无法加以严格的考查的,这就造成有些农户乱报贷款用途,而贷款后转借他人,形成顶名贷款;另一些借款人贷款根本没用于其正常的家庭生产、生活等,而是用于个人的不正常消费支出(比如等),造成贷款到期不能按时归还,最终形成贷款风险。

(3)、贷后检查监督机制不健全

贷后检查是贷款三查制度的重要环节,为降低贷款风险,提高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效益性,农村商业银行应加强贷后检查工作。但重发放,轻管理的经营理念已在大部分信贷员脑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记。一方面,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对象广、额度小、分布散、行业杂、所以工作量相对较大,而农村商业银行信贷工作人员有限,这就削弱了对农户小额贷款的监管。另一方面,一些信贷员有重企业,轻农户的思想意识,认为贷后管理只适应于大额贷款,对小额农贷不适用。有的信贷员甚至认为农户贷款金额小,形成贷款风险每户不过几万余元。再加上有些农户贷款后外出经营(有的甚至举家外出),多年不归,下落不明,这是造成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风险的一大重要原因。

(4)、部分信贷人员素质低,人为形成信贷风险

由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从建档、评级、授信、发证、到最后放款都是人为操作,加之有些信用社人员相对不足,所以有些信贷人员利用人手不足、审查不严、操作上不规范等漏洞,搞人情贷款,自批自用贷款,假冒贷款,有的甚至给客户出主意化整为零,一户多证或一户多贷,形成实质上的垒大户,最终诱发贷款风险。

(二)贷款困难问题:

(1)、社会信用环境不佳,诚信度不高。一些农户受欠贷大户的影响,还贷时相互看齐的跟风心理也是信誉下降的重要原因。

(2)、自借他用,私借公用借款多,债务难以落实,影响信用社放贷的积极性。

(3)、担保抵押跟不上贷款需求,造成贷款困难。

(4)、贷款抵押物评估手续繁琐,评估登记费用过高。

四、对策与建议:

(一)、对农户信用等级实行动态管理和合理限额。

(二)、纠正认识偏差,防止短期行为。

(三)、加强贷款管理,落实好三查制度。

(四)、动员广大群众,营造良好信用环境。

(五)、简化手续,减少评估登记费用,减轻农民群众的经济负担。

(六)、加强信贷员队伍建设。这是确保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七)、建立健全信贷机制。

农村小额贷款的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解决三农问题开辟了新道路,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对社会和谐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信贷市场调研报告(2)

20**年,我国前总理朱镕基破例给国家会计学院题词不做假账,要求所有会计人员必须做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不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可惜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目前依然存在。我们对借款人历史还款能力的分析是建立在历史数据的基础上,如果财务报表造假严重,我们的分析只能是徒劳。事实上,借款人的经营、财务状况时刻受到其行业、国家宏观政策、借款人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在不断的变化中,如果我们更多的依靠真实性有待考究的会计报表,显然不能准确的反映和判断贷款偿还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非财务因素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20**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让众多企业面临财务困境,甚至破产倒闭,究其原因,还在于人们对财务危机发生根源的认识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于公司内部治理、宏观经济变化等非财务因素存在直接相关。在某种程度上,财务数据只是一种假象,非财务因素才是导致财务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

非财务因素可以是成文信息,也可以是不成文信息;有来自企业内部本身的信息,也有来自于企业外部的信息。非财务因素的载体十分复杂而且呈多样化,比如企业档案资料、企业财务说明书、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资料、报纸、政府公告、法律文件、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及管理建议书等。在此,不得不提到曾经的神话巨人集团,其破产就是典型的由非财务因素导致的案例。对于巨人集团来说,生物工程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在对这个市场的开拓中,由于不了解该领域的消费者特性,不熟悉其资金运作和市场营销策略,巨人集团越陷越深,加速了财务危机,以破产收场。此外,巨人集团采用的是控股型的组织结构形式,缺乏相应的财务控制制度,内部违规违纪、挪用贪污的案件层出不穷。因此,巨人集团的失败可以大体归结为投资策略的不当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不合理,财务上的失控是其出现财务危机的一方面原因,但是从根本上要归因于企业管理层的资本运作和经营策略的失败。三株集团,作为保健品的龙头企业,竟然在一场官司的困扰下迅速走向衰落,其失败非常令人深思。三株集团曾在四年间向化妆品、医疗、精细化工、生物工程、材料工程、物理电子等六个行业长驱直入,随着机构日益庞大,层级逐渐增多,总部的许多指令层层递减、逐级扭曲变形。组织管理上的缺陷,注定了三株集团在后来危机事件上的反应迟缓,也注定了其最终的悲剧结局。从深层次上看,三株集团的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不断滋生的大企业病和危机管理能力的贫乏。20**年很多企业破产,也是由于企业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流程挤压和效率低下,进而导致资金断裂,加之金融危机的大环境和银行紧缩银根,企业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还比如湖南太子奶集团等,通过这些案例,完美可以看出,财务危机的发生主要受其内部经营管理不良、经营策略不当、企业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差、宏观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对于信贷分析者来说,要充分、全面的了解企业的非财务因素,首先必须认真全面的查阅以上相关资料所提供的主要非财务因素;其次,利用与企业人员的讨论获得有关相关资料之外的重要信息(非资料信息),在完善档案管理制度下,企业档案资料应能提供财务分析所需的主要非财务因素。对于管理基础薄弱,档案资料不够规范、齐全的企业来说,采取与其相关人员和企业管理层的交流讨论是一种有效的增强和补充方式,再次,利用媒体和公共信息网络系统,获取有关企业的行业因素、宏观政策、经济环境因素等非财务信息。

金融机构中,具有长期信贷分析经验的人才不胜枚举,在考察非财务因素方面,往往有着无可替代的发言权。相对于财务因素分析能力,非财务因素分析的能力更依赖于经验的积累,具体在实务中,对企业的非财务因素分析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应该抓重点,重点分析那些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关键性因素,而关键性因素一般是以行业类型、企业特性、财务特点不同而有所区别。比如对房地产行业的分析显然区别于对企业制造厂财务的分析,必须在对所有因素综合考察的基础上,突出主要因素和因素的主要方面,动态的、全面的进行分析,这就对从事信贷工作的人员要求具有较高的Ceo水准,信贷员根据掌握的信息进行高水平的判断,这些分析判断很难用电脑来代替。于是平常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就显得非常重要。

由于非财务因素主要是定性因素,这就决定了它必须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主观性判断,经过梳理,笔者认为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企业所在行业分析。对这些行业基本经济职能的熟悉可以帮助银行家了解不同类型企业的特殊资产结构和融资需求。行业特性不同会使贷款风险的特征不同,比如服装业受季节影响比较大,而医药行业受政策影响特别明显。在行业分析中,要考察该行业的潜在进入者、已有的竞争者、供应商、消费者及替代产品的情况,分析借款人在所处行业的基本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由此判断借款人的基本风险。行业风险分析是研究借款人运作的环境可能发生什么的问题。该环境由借款人和放款人无法控制的经济、市场、人口分布等力量决定。行业分析将帮助我们识别该行业所有企业面对的主要风险,并对该行业的未来及其对借款人的影响进行合理的预测。

2、企业战略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管理学大师亨利明茨伯格以其独特的认识,归纳总结了战略的五个定义:计划(plan)、计谋(ploy)、模式(pattern)、定位(positions)和观念(perspective)。任何一个企业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总是因其周围环境的转变而受到影响和制约。一般可将企业的外部环境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一般宏观环境,第二类是行业环境,第三类是经营环境与竞争优势环境。我们在对企业进行战略分析的时候,必须要对这些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

3、企业资源与管理状况。在授信审查中,重视非财务因素分析,结合企业财务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可以较好把握授信业务风险,合理设计授信方案,科学决策,提高授信业务质量。另外,在授后监控时根据企业存在主要风险点,明确监控重点,动态管理贷款,可以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预警信号,及时减持退出,确保贷款安全。

4、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目前国家对于钢铁、电解铝、汽车、电石、焦炭等产能过剩的行业制定严格的准入政策,在调控宏观经济结构的同时,也为金融机构制定目标市场和行业投向政策提供了依据。

5、信贷人员要树立全面信用风险管理理念,提高信贷分析决策能力。信贷决策的本质,是对借款人未来还款能力和还款可能性的预测。在授信时,不仅要对借款人财务状况、盈利能力、现金流特征等财务因素进行仔细认真的计算,而且要对财务指标的真伪、适用性和稳定性做出评价。如果将非财务因素与财务因素紧密结合,相互印证,可以使信贷分析决策人员全面了解借款人的实际经济能力和未来经济走向,为正确的进行信贷决策奠定坚实的基础。

企业贷款考察报告篇9

7月22日,中国最具盛名的一批经济学家与央行官员、银行界人士聚首北京大学燕园万众楼,与民营银行的筹办者们磋商,对即将上呈银监会的申请设立银行的报告草案提出批评意见和修改建议。

5家将申请组建的民营银行分别是沈阳瑞丰、广东南华、深圳民华、江阴商业和西安长城。尽管与会者均声称这次会议是“学术性的”,但为民营银行的破土奔走呼号10多年的长城金融研究所所长徐滇庆俨然严阵以待:“这一次的任务,就是把可行性变成可批性。”

23日会议结束以后,徐滇庆告诉记者,会议讨论非常激烈,各专家都对报告草案给予了批评和建议。回去后,各试点方案将参照这些意见进行修改,随后在“适当的时候”呈报银监会。徐滇庆说,定稿可能会变得“更加谦虚和实在”。

参会者中没有银监会的官员。不过徐滇庆说,此前,他们已经多次向银监会汇报过。银监会之所以没有官员莅会,主要是担心讨论时的辩论会影响银监会审批时的判断。

实际上,报告中有可能使银监会官员产生疑惧心理的,也正是专家们在会上质疑最多的,主要集中在风险控制、业务范围和企业规模三大方面。

防止关联贷款

对于有的银行方案中提出未来的经营目标是“股东权益最大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立刻给予批评:“方案里首要的提到对股东要有丰厚的回报,这个怕有问题。银行要稳健经营。市场经济中,回报与风险总是对称的,你要丰厚的回报,结果就是高风险,银行业是不能高风险的。”

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说,国内外银行的案例表明,银行最大的风险就是给关联企业贷款。

关联贷款是银行风险的焦点,也是大家预计银监会最难迈的那道“门槛”。5家筹办者对此问题都有所提及。南华银行提出股东的关联企业原则上不得从南华贷款,确需贷款的,贷款条件不得优于其他借款人,而且抵押担保物必须足值。南华还有一些股东回避、特别审核制度。林毅夫对南华的设计比较赞同,认为股本集中甚至一股独大的银行最容易避免关联贷款。一个佐证是,香港中小银行基本上是家族式小银行,是独资的。

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巴曙松则希望报批银行自断后路:“报银监会批准时,能否做出不做关联贷款的承诺?早期美国就是自己做出承诺不作关联贷款,这个比人民银行的要求更严,更容易获得批准。”天则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光也认为报批银行最好“开始就不做关联贷款,等到若干年后建立了良好的稳定的信誉,再有所松动。”

银行是高度信息不对称,高度责任不对等,道德风险发生在经理人身上可能性大于股东,“所以关联贷款不看谁所有,而是谁控制,社会往往是事后判断,而更重要的实际是事前判断。”林毅夫说。

业务范围

英雄所见略同。在五家筹备民营银行的介绍中,“社区”盈利模式几乎是共识。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教授概括未来民营银行的存贷款客户应该是“区域的、地方的、民营的、中小企业的”,其业务应该是“补国有银行的缺”。

不过,社区是什么?多大?理解还是有些歧义,情况也差别较大。

沈阳瑞丰银行组建人王振山提出面向城镇居民、小企业搞小额贷款以及增值服务,利润增长靠微小型企业置业信贷。王自信地宣称,这项业务目前其他银行还没有开展,还贷状况良好,基本不会产生坏账。

江阴商业银行也提出服务对象以中小企业为主,“适度的大企业和个人金融服务”,这个范围立刻就被有的专家指出“有些泛了”。

东北财经大学校长邱东曾经到浙江台州考察过,那里银行的社区服务对象就是面对一些前店后厂的企业:“大家相互了解熟识,谁也不好骗谁。”

不过“社区盈利”模式也受到了另一些专家的质疑。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曹凤岐连连发问组建人:“你们优势在什么地方?除了理念、管理、制度是优势,你们能否杀出血路?是不是还是传统的存、贷、汇,和一般的中间业务?如何发展中间业务、表外业务?客户市场在什么地方?”

存款是立行之本。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汤敏提醒:“大家都有扩张快的愿望,民营银行如何吸收存款,特别在没有存款保险制度之前,要详细研究。”

中信实业银行副行长刘志强也以作实务的经历建言:“关键在制度。定位到底是综合性的还是侧重于专业性的,服务于哪一个特定的领域,一定要非常明确。”

整整跟踪了三年西安的金融市场,西安长城银行组建人彭恩泽博士积累了大量西安市场不同金融机构的调查数据。按照他的了解,西安13家比较活跃的金融机构,工行、建行存款份额较大,老的银行在缓慢下降,新兴的在缓慢上升。“但的确不是想象的那么乐观。创新业务则是争夺激烈,犬牙交错。”

企业规模

5家银行的方案中均把未来规模定得极高,5年后存款余额少则50亿元,多则超过150亿元,沈阳瑞丰银行更是提出“20年内成为东方花旗”的“宏伟蓝图”。这一点遭到了专家们几乎一致的批评和反对。

天则经济研究所的茅于轼教授完全从“可批性”角度算了一个颇具黑色幽默色彩的账:在未来的20年内,中国的GDp将增加4倍,而一家民营银行预期自己的存款在20年内将增加5倍。如果真能以如此快的速度获取这么多的存款,那只能是从国有商业银行的存款中“搬家”所致。但是如果大量的存款从国有商业银行流出来,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就很容易显性化。央行、银监会恐怕不得不考虑这个问题吧?

“即使存款可以无所顾忌地从国有商业银行流出来,但又有多少人敢把钱存进民营银行?”经济学家樊纲教授认为,如果没有相应的资金,民营银行的贷款根本就是无本之木。

在民华银行的组建方案中,记者发现他们希望通过资金市场拆借资金的办法来补充贷款资金的不足。但专家们担心,这种资金来源是杯水车薪。

徐滇庆7月23日透露,当天会议上删去了方案中所有过高预期的内容,“少吹牛,第一要稳。”

仍需等待

此次上报的方案在多大程度上能得到银监会的批复,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企业贷款考察报告篇10

持续低位的缴存覆盖率和个贷户率

住房公积金缴存覆盖率反映的是,在所有城镇就业职工中,有多少比例的人缴存了住房公积金。该比例值与住房公积金的公平性或普惠性成正比,比例低即覆盖率低,表明住房公积金在缴存环节的公平性或普惠性低。图1显示,住房公积金缴存覆盖率虽有逐年升高的趋势,但升幅过低,多年在30%以下徘徊,2014年才过30%,2016年也只有31.54%。由此,住房公积金虽然已经运行近30年,但覆盖率依然过低。截至2016年底,全国城镇就业职工中依然有近70%没有缴存住房公积金。

进一步观察还发现,就是在已经缴存住房公积金的职工中,基于所属单位性质差异产生的不平等同样十分明显。据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的一项研究,2014年非私营单位住房公积金缴存覆盖率不足10%,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住房公积金缴存覆盖率高达近90%(见图2)。进一步推论即是,体制内就业者的覆盖率远远高于体制外就业的覆盖率。

这项研究关于基于工资收入差别而产生的覆盖率的不平等同样十分明显。图3显示,收入水平越低覆w率越低,收入水平越高覆盖率越高,低收入和高收入人群缴存覆盖率之差高达近50个百分点。

由上,住房公积金缴存覆盖率总体偏低更多体现在体制外的就业人群和低收入人群。这显然意味着,住房公积金目前的运行缺乏平等性或普惠性。

见证住房公积金低公平性的另一个指标是个贷户率,即住房公积金贷款户数与缴存住房公积金户数的比例,反应在缴存住房公积金的家庭中就是有多少家庭实际使用了住房公积金贷款,比例低说明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家庭少,因而公平性低。住建部关于住房公积金的年度报告中没用缴存户数和贷款户数的数据,但有缴存职工数和贷款职工数的数据,本文以职工数的一半作为家庭数的估算数从而推算出缴存和贷款的家庭户数,由此得出图4,即住房公积金及总个贷户率(累计贷款户数与累计缴存户数的比例)的走势柱状图。该图显示,住房公积金总个贷户率虽呈逐年走高趋势,但多年在40%以下,近两年刚刚超过40%。这表明,在所有缴存住房公积金的家庭中,仅有4成使用了住房公积金贷款。

进一步观察个贷户率的地区差异(图5),本文发现,个贷户率和经济发展即人均收入水平之间不具有统一的相关关系。从分布看,前十名中呈负相关的省份明显多于正相关的省份。其中个贷户率超过80%的省份全部分布在西部落后地区,新疆和青海的个贷户率甚至超过90%。相反,广东、北京、海南等东部省份的个贷户率却很低。其中广东的个贷户率不足20%,排名垫底。北京的个贷户率也不到30%。

由此,在住房公积金贷款运用上,住房公积金的低公平性是显而易见的,经济发达的东部省份的住房公积金的公平性多低于经济落后的西部省份。

住房公积金的公平性何以成痛

1999年颁行并于2002年修订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明示,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设立旨在促进城镇住房建设,提高城镇居民的居住水平。相关的各级各类官方文件更是把住房公积金作为解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的利器。但住房公积金在实际运行中却很难兑现其公平性或普惠性的指向。特别是前述住房公积金缴存覆盖率和个贷户率长期在低位徘徊。那么,住房公积金的公平性何以成痛,症结在两个“两难”。

首先是缴存环节的两难即缴存两难。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规定,单位为职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按照下列规定列支:(1)机关在预算中列支;(2)事业单位由财政部门核定收支后,在预算或者费用中列支;(3)企业在成本中列支。由此,机关单位和事业单位为职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实际上都是由财政埋单的,但企业为职工缴存住房公积金则是企业自己埋单。问题在于财政埋单容易,企业埋单就难易不一了。实际上,很多企业特别是相当一部分私营企业或小微企业运营状况不佳,难以为职工缴纳住房公积金。特别是在近几年经济下行、经济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不少企业的经营状况持续恶化,囊中更为羞涩。在这种情况下,强制性收缴难免会加大企业成本进而使得企业的运营雪上加霜。这就形成了两难。企业主动缴纳,难;强制性缴纳,也难。笔者在对某市住房公积金的调研中曾见证过两个单位在住房公积金缴存问题上的来自不同部门的互异立场:住建部门认为应对不给职工缴存住房公积金的企业采取强制性措施,人事部门则认为,住建部门的做法会加重企业负担,甚至危及企业生产,进而危及就业和社会稳定。

其次是贷款环节的两难即个贷两难。一方面。在房价不断攀高的住房市场上,中低收入者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难。原因很简单,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是有上限的,特定个人或家庭最高额度则是根据其还贷能力(比如借款人偿还贷款本息后月均收入应不低于本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或贷款本息不应高过其同期家庭收入的50%)、房价成数(比如首套自住90平方米(含)以下的,不得超过所购住房价款的80%)、住房公积金账户余额和贷款最高限额(比如国管公积金中心最新规定是90平方米(含)以下的首套自住住房,贷款最高额度为120万元))等条件来确定。由此,在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给定条件下,如果首付款(比如购房款的20%)与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之和仍然低于购房款,购房者又没有能力筹集相应差额,那么,住房公积金贷款也是无法获得的。大量中低收入家庭恰是这样一种情况。这样的情况在一二线城市表现得尤其突出。笔者曾对北京、长沙、南昌、大连、兰州、乌鲁木齐等30多个城市的家庭的偿付能力做过测算,以家庭平均可支配收入、购房面积90平米、首付30%、商贷期限30年等数据为参数,所得的结果是,其中有一半以上城市(多为一二线城市)的家庭贷款月供占月收入比超过50%,即超过其正常的贷款能力。如果在以上的测算中将平均收入替换为中低收入,不具备正常贷款能力的比例肯定会有明显提高。最新的住房公积金年报所披露的相关数据似与以上估算有异曲同工之妙。住房公积金最新报告显示,2016年住房公积贷款所购单套面积在90平米以上的住房的比例高达近70%,报告给出这个数字的用意是总结成绩,但笔者却看到了另一面:这个70%恐怕与相当一部分城市中的相当一部分中低收入者不会有什么缘分。

由此可以推论,实际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者,似乎不太可能如住房公积金年报所披露的那样多为中低收入者,而是可能多为中高收入家庭,而且可能多为投资或投机炒房客。住房公积金贷款在实际运行中演绎成如此令人尴尬的现实生态,其背后应是多因素较力的结果,这其中所谓的多因素榜单上,自然少不了诸如去库存压力、土地财政、既得利益集F操纵、炒房团等。如此说来,遏制住房公积金贷款的投资或投机性运用就有些勉为其难了。这也正是所谓住房公积金个贷第二难。

如何释痛

住房公积金制度设立之初及其一直以来的普惠指向如同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是实际运行中的反向而行意味着我们在具体设计思路和相应的制度和政策环节一定是有问题的。所以缓释其痛的“灵丹妙药”自然是坚持立足住房公积金设立的普惠初衷,重新梳理和构建住房公积金运行中的诸多思路和相关政策措施。焦点则是,住房公积金相关的权利和利益诉求的均衡重心只有一个,即保障中低收入者的住房权。

首先是思路重构。比如,在住房公积金的缴存环节。正如前述,大量运营不佳的企业的确存在不同程度的缴存压力,甚至无力缴存。对此类企业,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也有关于缓交、少交的条款,年度报告中也有相关的内容。2016年报告披露,该年申请降低缴存比例和缓缴的企业1.3万家,减少企业缴存资金153亿元。且不说该数字是否存疑(2016年实缴单位238.25万元,缴存额16562.88亿元,每个单位平均缴存约70万元。同期申请降低缴存比例和缓缴的企业则是每个单位平均约118万元,比有实缴能力的单位平均数竟高出近50万元),更重要的问题在于,按照条例规定,少交缓交的部分要在未来补缴的,这对企业而言实际上是一笔刚性债务。这样的处理思路显然会令本已运营不佳的企业雪上加霜。所以,是否应该考虑对企业少交的缺口给于适当的财政补贴,甚至对无力缴纳的部分企业给于适当的减免豁免,由此产生的缺口由财政支付,而不是作为企业债务。再比如,在住房公积金运用环节。按照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规定,住房公积金属于个人储蓄资产,任何一位缴存者都有以法定提取或贷款使用的权利。同时,住房公积金制度旨在保障所有人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住房权利。两种权利如何协调?当住房公积金贷款很难为中低收入群体获得,相反却可能沦为中高收入者投机炒房的工具时,是否应该考虑,过去我们均衡这两种权利的思路是否需要调整,是不是尝试一下这样的思路:对高收入人群,住房公积金主要目的在互助合作的理念下重在资产保值增值,而非购房时贷款;对中低收入人群则是重在住房保障,敞开贷款大门。

由此推出如下三条在制度或政策层面的重构之策。

――“贷款准入”,即对高收入人群和部分中高收入人群,限制甚至禁止其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对中低收入者购房引致的住房公积金贷款需求则无条件准入。

――“差异化补贴”,即对缴纳住房公积金有困难的企业,政府给予一定数额的补贴,可依据企业的经营状况细分若干档补贴条件和相应的补贴额度。

――“豁免待遇”,即对于无力缴纳住房公积金的企业和职工,可以设立一个豁免缴纳触发标准,触发该标准即可享受缴纳豁免,在该豁免期内,可以不缴纳住房公积金但依然可以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