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十篇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十篇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2:49:49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鸡兔同笼”问题;教学反思

引言:著名的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不能促进学生进步的课堂教学是毫无益处的,而且,如果课堂教学没有实际作用,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严重的损失。随着我国社会水平和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顺应教改的步伐,转变自己的教学思路。只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一、“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

“鸡兔同笼”问题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孙子算经》中就出现了,而北师大版的小学五年级数学课本的“数学广角”环节再现了这一题目。“鸡兔同笼”问题表现出了我国历史悠久的数学文化,解决这个问题能够大大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鸡兔同笼”问题贴近生活,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在以往的教材中,这类问题一般是针对水平较高的学生,用来锻炼自己的能力,而新教材则把这道问题作为全体学生都能够面对的问题。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有多种多样的方法,例如假设法和列表法等,也表现出数学学习的灵活性。下面通过课堂上使用列表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师:大家通过了解这道题目,知道主要问题是什么吗?

学生:题目告诉我们鸡兔共有八只,脚共有二十六只,问鸡和兔子各有多少只。

教师:大家可以先猜一下结果,也可以和你身边的同学交流一下,比较一下答案。然后来列举一下可能的情况。

学生:可能的情况有七只鸡,一只兔子;六只鸡,两只兔子;五只鸡,三只兔子;四只鸡的话,就有四只兔子;三只鸡,五只兔子;两只鸡;六只兔子;或者一只鸡,七只兔子,这么多种情况。

教师:还有其他可能吗。

学生:全部是鸡或者全部是兔子。

教师:那么我们来分别计算上面的情况,看哪种情况下,脚的数量是二十六只。大家来计算一下。

学生:计算后得到的结果是有五只兔子和三只鸡。

通过上述课堂教学的过程,让学生自主的解决了“鸡兔同笼”问题。这种方式加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解决问题的初始阶段,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发散自己的思维。然后让学生列举所有可能的情况,再引导他们通过计算得到正确答案。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反思

从小学数学“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可以引起数学教师的反思。第一个方面趣味是最好的老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课堂教学基本成功了一半。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氛围,转变传统课堂枯燥无味的气氛,能够大幅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只有有了求知欲,学生才会主动去了解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带来的快乐,满足他们丰富的学习欲望,才能保证高涨的学习热情。美国的教育学家通过研究证明,激发了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能够成倍增加。孔子的《论语》中也提到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之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学习兴趣,才能达到教学的最终目标――快乐学习。但是,现今很多小学数学教师,虽然知道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理念,但是仍然固步自封,不远转变观念,填鸭式的教学,造成课堂效率低下,浪费时间,又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所以,激发兴趣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

学无定法,掌握方法也是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而课堂教学除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方法。在“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中,就体现了以下两种数学方法:

(1)检查检验:要保证得到的答案准确,就要做好检查和检验。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检查习惯,能够揪出在解决数学题时出现的问题,保证答案符合题目要求。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后,很多同学会将答案弄错,比如将鸡和兔子的数量弄反了,这种情况是很常见的。所以,检验是保证解题正确的重要方法。通过方程或者其他方法得到了鸡和兔子的只数,还要通过计算总的脚的数量,来保证答案的正确性。检查和检验,是学生务必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

(2)数形结合: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难懂的,而且小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都还不高,对过于理论性的解题方式,很多都是一知半解。针对这个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就要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教师可以使用符号、图形来代替题目中的元素,通过题目中的条件将这些元素结合起来,就能很快得到答案。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今普遍使用的信息化技术,通过计算机、课件让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加形象、易于理解,课件还能够提供给学生视觉、听觉上的全方位的接受知识的方式,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还不是很成熟,而且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过度的阶段,所以,这个阶段接受的数学知识,仍然具有较强的具体形象性。数学知识贴近生活,数学上的很多问题,都能够用生活上的知识来解答,而我们也可以使用数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难题,所以,数学和生活是紧密结合的。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的,经过知识性的凝聚和提高,成为专业的数学知识。学生对来源于生活的数学知识接受程度最高,而且,在讲解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学生首先能够通过自己在生活中的体验,了解这部分知识的大致内容,基本相当于预习,对接下来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结束语

综上,通过小学数学课本中的“鸡兔同笼”问题教学,可以发现教学中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使用多变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知识的生活化,让抽象的数学知识易于接受。这样才能做好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卢春华.初中数学教学反思刍议[J].中学教学参考.2012,(31):90.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2

关键词:小学生;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

小学高年级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有限,不能只靠老师教,如果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获取更多的知识。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是带着问题进行学习,课后归纳整理,与同伴交流,通过交流和分析,加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他们善于思考,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力。

一、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构成要素

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指我国五、六年级小学生在老师及他人的悉心指导下学习、探索和体验的学习规范。高年级的学习习惯更注重的是反思质疑习惯、联想转换习惯。中低年级就有的课前预习习惯、审题作业习惯、课后复习习惯应该继续加强运用,这五个习惯是高年级学生应该都要具备的。

1.课前预习习惯

课前预习是学生在上新课前,按照预习计划提前自学教材的学习活动。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经历中,已经接触过预习这一习惯。中低年级阶段的预习往往偏重于语文和英语这两门学科,但是高年级的数学学习需要预习来支撑。小学高年级阶段可以利用数学微课和课前预告帮助预习,提高效率。

2.审题作业习惯

作业是知识巩固和应用的重要形式之一,作业能够使知识活跃起来,到了高年级,审题作业的习惯有所改进。

(1)审题时画重点,注意过程(五年级上学期)

小学高年级学生能自己独立订正错题,事实上是因为他们没有读懂题目,看清条件和问题。因此,学生在审题时要圈画重点或注意点,学会分析隐藏的意思,这样能帮助学生读透题目。

(2)深入思考,写出解题步骤(五年级下学期)

解题步骤是对题目深入思考的外在表现。如果学生写出解题过程或附上自己的想法,对于经典的题型,细致完整地写下解题步骤,那么作业正确率会大幅度提高。

(3)先复习再做作业(六年级)

做作业前重温当天学过的知识,将作业中要涉及的知识点复习一遍,把这些知识都融入大脑,然后动笔做作业,做作业的效率不提高都难!

3.反思质疑习惯

反思习惯是学生通过自省,发现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清楚得失,总结经验教训。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做错题目或者写错字,要主动思考,而不是急于向老师、同学或者父母询问正确答案。

教师在启发学生敢于提出“质疑”时,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思维还比较简单,课堂上,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漏掉一些较为明显的内容或者答案,让学生质疑,发现问题,教师可以给予充分的表扬。

4.联想转换习惯

联想转化习惯是学生在对题目进行全方面认真地观察后,通过新题与旧题之间的联系或对比,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联想转化是分析、推理的重要环节。

小学高年级学生通过课后详尽地复习,把典型题目看熟,再遇到类似的题目,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判断这道题该怎么做,这类题目该怎么思考。

比如:在找■+■,■-■,■+■,■-■这些题目的规律时,可以让学生联想之前的规律:有一类数,分子比分母小1,那么分子与分母越大,值越大。让学生体会到:要符合条件的数才会有这样的规律;接着,找一找这一类算式有什么特点?得数有什么规律?通过联想旧知,学生都会表达:有一类算式,分子是1,分母互质,得数的分母是原来分母的乘积,分子是原来分母相加减。

5.课后复习习惯

复习就是重复学习,反复学习。复习是预习,上课学习后的再学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本研究的课后复习主要是整理错题,写反思性日记或收获,整理单元内容。

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的学习最忌讳的是似懂非懂、似是而非,对重点知识的学习,一定要钻研得深一些、透一些,通过课后复习这一环节把基础打得牢牢的,对进一步学习初中知识大有好处。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策略

1.关键期理论――早期干预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习习惯的“关键期”,父母、教师应抓住这一时期,对小学生进行早期干预,学生就容易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但缺乏意识,教师如能在五、六年级时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那么对高年级学生小初接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小学阶段就应该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五、六年级培养思维型学习习惯尤为重要。

2.行为主义理论――强化习惯

家庭、教师、学生本身应为培养学习习惯创造良好环境,这一点至关重要。小学高年级学生有自主培养学习习惯的能力,但意识不强,执行力不够,持续时间较短,家长要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加大督促力度;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环境,强化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小学高年级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实践行动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认识到自身的潜力,从而产生兴趣,通过兴趣来促进学习习惯的养成。因此,强化和情境的作用对学习习惯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3.元认知理论――学会学习

教师要从对学生的外部监控通过学生的内在体验、产生兴趣后逐步转化成内部监控,沉淀出元认知知识,学生对学习内容和方法自行反思,比如,小学高年级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中运用了很多元认知知识,反之,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不善于对学习行为进行调控和改善。因此,提高元认知能力,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现代教育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都有利于提高教师新课程的执行力。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在课前认真预习,课后自主复习,并且具备良好的思维转换和联想总结的习惯,有利于系统地学习知识,更加迅速地掌握知识。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3

关键词:教育教学;研究实践

abstract:theeducationteachingistheschoolmaintask,theteachingresearchisimprovesthequalityofteachingtheimportantguarantee,therefore,thisschooladopts“thoroughlyactual,thediagnosis,thedeterminationdirection,thepracticeexploration”theresearchpattern,eagerlyanticipatestheteacherintheresearchtheteaching,studiesintheteaching,thedeterminationtakesroadoftheresearch,promotesteacher’sspecializeddevelopment,raisestheclassroominstructionbenefit.

Keywords:privateuniversitylibrary;universitystudents;informationquality;educatio

1面对现状,深入分析

大连市甘井子区鹏辉小学是1999年成立的新建校,教师师资缺乏,35周岁~45周岁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0%,52周岁以上的教师占10%,青年教师仅占20%。由于中年教师人数偏多,这部分人大多有15~20年的教龄,处于教学的高原期。课堂教学已有了自己的固有模式,教学理念比较陈旧、保守,不善于开拓创新,有着“靠经验、吃老本”的消极思想,行为上消极落后、不肯思考,不善于研究,课堂教学死气沉沉。原有的教学模式已严重制约了教师能力的发展及学生能力的提高。当时全校教师仅有4人在区级上过观摩课,教学研究的氛围没有形成,教研时嘴巴张不开,发言人寥寥无几,面面相觑,场面尴尬。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冷静思考、分析、研究,如何能带领教师走出自我束缚的圈子,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领导班子深思之后,一致认为,唯有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才能绽放精彩的课堂教学奇葩。

方向找准了,接下来就是如何进行教学研究。

2把握方向,实施操作

教学研究的落脚点是课堂教学,为了更加切实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的研究活动,我们采用了行动研究法,通过组内“五同课”的形式,循环往复,螺旋上升,达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目的。所谓的“五同课”即:

2.1同一个内容

每个学年组,根据学科和教材的不同,全组成员共同探讨研究选择教材中重点内容执教五同课。

2.2同备一节课

内容确定之后,组内每个成员分别备课,根据自己的学生现状、教学经验及搜集整理的各种相关资料进行整合,梳理出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然后组内成员共同研究、讨论这些教学设计,大家各抒己见,探讨每个环节的具体操作是否可行,最后敲定最后的教学设计。

2.3同上一节课

教案确定后,组内每个成员在同一天内,分别执教统一教学内容,其他成员一同看课。

2.4同反思一节课

看课之后,所有成员一同坐下来,就每人上课情况,分别作一反思,总结自己的成功与不足,并分析原因。

2.5同诊一节课

在个人反思之后,全组成员就每个人上课情况进行点评,点评亮点,分析不足,研究对策,确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设计。

经过一段时期“五同课”的设计、操作,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有了一定的提高,教师研究的氛围逐步得到改善,但这种改善与提高的步伐似乎太慢。教师理论支撑学习的程度不够,缺乏总结、提炼。这种研究仅停留在表面和浅层次上,教师的总结、提炼、提升没有得到体现,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利,鉴于此情形,我们及时地分析调整。结合本校参与研究的省级课题《小学学科课堂教学行为设计与实施的研究》,将原有的五同课内涵作了进一步提升,改为“共同学习、共同设计、共同论证、共同实践、共同反思”,这样对五同课又有了更新的理解和诠释。

3提升内涵,全面提高

我们认为真正的教学研究,应该有雄厚的理论支撑才能得以实施。没有实践的研究是空洞的、乏味的、缺乏框架的支撑。因此,必须将课题的研究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本校“十一五”参与研究的省级课题是《小学学科课堂教学行为设计与实施的研究》。根据这一总课题,每个年级组要结合自己学科和教材的重难点,确定自己组内的研究专题。如《小学数学三年级计算教学基本课型教学行为设计与实施的研究》、《小学语文高段阅读课教学行为设计与实施的研究》……确定组内的研究专题后,再来实施组内的“五同课”。

3.1共同学习

根据组内研究专题,大家共同学习与专题有关的理论知识。此环节的操作分两步进行。首先是大家自己分散学习,通过网络搜索、查阅资料,获取相关的信息,并将材料汇总。然后,集中统一学习,大家讲解各自搜集的材料,进行资源共享,共同圈画记录,加深理解理论知识,厚实自己的理论内涵,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3.2共同设计

在共同学习的基础上,全组共同设计符合组内研究专题的《学科课型的教学行为设计》(以下简称《设计》)。此设计分为3部分:教学环节、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每个环节的设计,必须要有与之相对应的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此《设计》的初稿要完全符合组内研究这一类型课的基本特征,由组内一人执笔完成,大家共同参与。

3.3共同论证

此时《设计》初稿的制定,完全是在一种理论支撑下完成的,究竟它是否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为什么要如此设计,这些都要从教育学、心理学、建构主义、《课程标准》、《学生学业评价标准》、教材、教参等相关理论一一阐述清楚。大家要分别拿出自己的理论依据,共同完成《设计说明》,使得《设计》的制定科学合理。

3.4共同实践共同反思

此环节是课堂教学实践操作演示的过程。组内先推选一人,按照《设计》选定相应的教学内容来执教,其他人共同观摩,然后进行点评研讨。研讨时要参照《设计》与课堂教学状况,反思每一个环节的设计是否合理,《设计》的表述是否正确,反复切磋、商量、修改、订正,最终达成共识,形成《设计》2稿。

之后,由组内第二个人按照《设计》2稿,重新执教这一教学内容。大家共同观摩,课后再进行研究、修改完善,形成《设计》3稿。接着由第三个人再次执教,大家观摩、诊评、研讨,以此类推,第四个人……循环往复、螺旋上升,最终经过这样的系列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每个教研组,经过这样一轮“五同课”的研究,组内可以提供有关《×××学科×××基本课型教学行为设计与实施的研究》的《设计》4稿,《设计说明》4稿,课堂教学设计4份,教学反思4份,诊评材料4组。

这样一来,不但留下了我们教学研究的轨迹,充分完善了我们的过程资料,而且大大提升了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技能,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显著提高。

为了尽快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每学期学校不仅仅通过“五同课”的方式来进行,还有机地将“骨干引路课”、“青年教师拉练课”、“师徒汇报课”、“优质观摩课”、“复习研讨课”、“推新人推优课”等多种形式,将我校的课堂教学的研究更加深入持久的进行下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持之以恒,精彩绽放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4

一、学生作业中常见的错误之一:计算不准。

在数学中“算”占的比重比较大,解决问题、解方程、几何知识、统计、找规律等,都离不开“算”。计算的速度、准确率都直接影响学生的作业质量,不容忽视。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口算、重视笔算。学生口算一定要熟练,笔算过程书写要清晰,格式要规范。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培养不能只是当喊口号,要从一点一滴抓起。还有少部分学生是因为没有真正理解算理,这就需要老师帮助这些学生先理解算理,在明白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后还需加强训练。如:

44×9943×99+4325×(40×4)

44×10143×101-4325×(40+4)

让学生通过比较,加深对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的联系和区别的认识,引导学生灵活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迁移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老师应及时发现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其原因,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

二、学生作业中常见的错误之二:读题不周。

批改作业时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学生做计算还可以,就是叙述类题目不会分析。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问题还是出在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上。新课程背景下的习题更贴近生活实际,呈现形式多样化,除文字叙述外,还有些以表格、图画、对话等形式出现,这就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切实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可采用提问、练习、互相讨论等方式加强信息交流,检查阅读效果,随时发现问题,使数学阅读务实高效,不流于形式。

三、学生作业中常见错误之三:理解有误。

一是对概念的理解不够透彻,二是解决问题时出现思维障碍。

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是数学学习的通行证。对于概念的理解老师可以通过找出一些关键的字、词、句,咬文嚼字,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学语言,掌握数学概念。如“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只有”是梯形区别于平行四边形的关键词,只有理解它,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样的图形是梯形。还可以设疑、启发帮助学生理解。如商不变规律:“在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推敲:(1)为什么在除法中?乘法行吗?(2)“同时”是什么意思?去掉“同时”行吗?(3)为什么要是“相同的数”?如果同时乘或除以“不同的数”会怎样?(4)“0”为什么要除外?这样通过质疑、推敲,学生不仅明白了“为什么”,而且领悟了“商不变规律”的真正含义。

对于解决问题的理解,老师可以帮助学生:(1)建立直观。(如图形直观、画线段图分析等)让学生通过感知、想象,将抽象的东西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影像。如“一个长方形花圃,如果长增加2米,面积就会增加8,或者宽增加2m,面积就会增加12,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一个长方形花圃长6m,宽4m,如果长增加2m,宽也增加2m,现在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这两题通过画图、比较,学生就能一眼看出它们的变化情况,还能清晰地分辨出“长增加或者宽增加、长增加宽也增加”的真含义。

⑵找准数量关系。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可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分清常见数量之间的关系。如路程=速度×时间、总价=单价×数量等。一道解决问题往往会有关键词句,这些关键词、句很明确地表述了数量之间的关系。如四、五、六年级同学去植树,四年级同学植了60棵,五年级同学植的棵数是四年级的2倍,六年级同学植的棵数比四、五年级同学植树的总数少20棵。六年级同学植树多少棵?题目中“五年级同学植的棵数是四年级的2倍”,“六年级同学植的棵数比四、五年级同学植树的总数少20棵”很清晰地反映了各数量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能很快找出问题的关键,顺利、正确地解决问题。

四、学生作业常见错误之四:操作有误。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5

关键词:数学日记;提高;元认知水平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2-0048-03

一、背景与困惑

现实中由于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自我反思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培养,课堂上只有部分学生表达自己想法,而一部分学生只能当听众。数学日记则是一个让这些“听众”自由表达的途径,反思学习的过程。“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我们应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自己的教育目标,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生学习活动过程受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元认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学生元认知水平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莱维尔认为:元认知是对思维活动的自我体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

既然元认知能力这么重要,就要了解五年级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元认知包括三方面内容: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笔者简单调查了五年级两个班级(112人)三方面的情况:

1.五年级学生元认知知识较欠缺。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兴趣、思维特点、能力限度等知识较缺乏,如:“上课,当我注意力不集中时,我能采取有效的方法来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只有30人选择总是能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占27.3%。

2.五年级学生元认知体验较差。元认知体验是个体对自己认知状态的监测性判断以及相应的情感体验。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难度把握不准、学习信心缺乏,解题思路模糊等。比如,“我对自己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或出现的问题总是不很清楚。”,选择“从来不这样”的学生只有11人,占调查总人数9.82%。

3.五年级学生元认知监控能力较低。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属于元认知的范畴,是一种元认知监控的能力。体现在学生认知活动过程中,能不断地评价其认知过程的质量,找出认知偏差,选用恰当的策略,以保证有效地学习。调查统计发现学生在这方面表现较差。例如,“对曾做过的题目,老师也讲解过的,下次再遇到同类题目时,我还会出错。”有28人选择“总是这样”或“经常这样”,占调查总人数的25.3%。

基于五年级学生元认知水平现状调查,结合元认知能力对学生学习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笔者提出通过数学日记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

二、数学日记如何提高元认知水平

1.在自我反思中积累元认知知识。数学日记能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通过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等方式促进学生元认知水平的提高。

(1)在数学日记中反思学习内容,学生不仅反思学习中的收获,同时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更加了解。

如日记《我去解轴对称、旋转、平移问题》片段:

我们教了图形变换的知识,图形变换的内容有:轴对称、旋转、平移。这些图形在我们生活中都可以看见,你别看它简单,当你没学会,你肯定也不知道是什么图形,我发现原来这些图形是多么奇妙啊!轴对称图形至少有一条对称轴,两边图形完全一样。旋转图形就不一样了,旋转起来的东西就很像一朵花,它是绕着一个图形旋转的。

同学们,你们做题目的时候一定要细心啊!这些看起来单调的图形,在你的手下将会变成一个个美丽的图画,出乎你的意料之外。(五(5)班李瑞)

这位学生反思了自己学习的内容,各个知识要点思考到位。他的语言也很风趣。学生在反思已学知识重点以及知识本质特征的过程中提高了元认知水平。

(2)反思学习的情感态度,让学习与快乐结合起来,学习兴趣更浓厚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日记《学习的快乐》片段:

学习了第一单元,我发现了许多图形通过轴对称、旋转、平移等方法可以形成各种美丽的图案。就比如说三角形可以通过旋转变换成一个风车。所以在第一单元里,我们学习得好快乐,因为我们可以利用轴对称、旋转、平移等方法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我体会到数学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它很深奥,但又有一种吸引力,让我们总想再次继续研究下去,想知道数学的奥秘。(五(5)班何阳光)

这位学生在日记中描述图形变换创造美丽的图案,感受到美,感受到数学奇妙,内心是多么快乐。笔者的评语是:你学习的快乐已经传递到老师这里,谢谢你,希望你的学在愉快中度过。相信学生学习态度会更加积极。

2.在鼓励中丰富元认知体验。通过数学日记的交流,让每一位学生都自由发表自己在学习生活中一些体验。相互交流各自内心的感受,然后及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从而丰富学生的元认知体验。

如《一次质量检测的感受》片段:

上个星期,第一单元考过了。虽然不知道成绩怎么样,但我也知道我考的不好,如:第三题的三角形和正方形重合是多少度?这道题需要用量角器来量,可是我没有,而且我也不会量,怎么办呢?又不能抄,也不能问老师;倒数第二题也很难,关于这道题目,我还问过我的同桌苏忠发,他只简单地说了一句自己想,这怎么办呢?我只好坐以待毙,无所事事。等到下课之后,老师过来教我,老师细心地教我让我不由得脸红,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教我这道题,是很丢人的事呀!可我有什么办法,只好悉听尊便了。

该生很诚实,描述自己当时做题过程中真实的体验和想法。通过数学日记,笔者了解了学生的心理世界,对于这样学生,如果没有数学日记是很少有机会去深入了解他的。而通过日记,笔者就可以及时肯定他,鼓励他,给予的评语是:你及时反思做题感受,真实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你很勇敢,努力吧,你会进步更大的。这样学生将更加勇敢的面对学习的困难。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6

那么,人民教育出版社新推出的《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一~六年级)》与原来的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相比,它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下面作一简要介绍。

一、教材的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教学内容的编排更为科学合理,符合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内容与要求的变化和教材实验的结果,以及相关的教材修订研究,我们对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和教材的结构进行了调整,这样就使教材的结构发生了一定变化。例如:

“数与代数”部分,在二年级下册增加“混合运算”单元;将“有余数的除法”迁移至“万以内数认识”之前(从三(上)移至二(下));将“倍的认识”后移至三年级上册并且单独成为一个单元等。

“图形与几何”部分,在一年级直观认识平面图形时安排认识平行四边形;在三年级的“四边形”单元不再安排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而是安排了对长方形、正方形特性的认识;在初步认识角的概念后,接着让学生直观认识了直角、锐角、钝角; “观察物体”的教学安排了三个层次,分别安排在二、四、五年级等。

“统计与概率”部分,第一学段降低教学要求,每一学年只安排一个小单元的统计教学;第二学段才让学生系统学习统计图表知识,形成数据整理和分析能力,学习如何利用数据分析、判断、预测去解决问题。“可能性”的教学后移至五年级。

“综合与实践”部分,调整或重新设计了部分主题活动,加强了活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加强了对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引导,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例如,将“数字编码”从“数学广角”的内容改变为“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重新设计“我们的校园”等主题活动。

修订后的教材,数学知识的出现、教学的顺序更具逻辑性,更符合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

二、系统处理“解决问题”,为实现“解决问题”的课程目标提供教学思路、发展线索和可操作的案例。

从实验教材使用情况调研中我们发现,教师在如何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小学生“四能”方面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或困惑。为此,本次教材修订,将培养学生的“四能”落到实处作为重要修订内容之一。目前在修订后教材中的体现是:

进一步加强在各个内容领域中对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将培养学生“四能”的教学与各部分数学知识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例如,在认识图形、数的认识、找规律等内容的教学中安排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例题,为培养学生“四能”提供必要的素材和案例。

循序渐进地提供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教材从一年级上册开始逐步让学生学习并体会到要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所要经历的步骤,即理解现实的问题情境,发现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教材一般用“知道了什么?”提示)——分析问题从而找到解决的方案并解决之(教材一般用“怎么解答?”提示)——对解答的结果和解决的方法进行检验和回顾反思(教材一般用“解答正确吗?”提示)。

提供丰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解决问题”的课程目标,修订后的教材大大丰富了解决问题方法的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解决不同的问题,学会根据不同的问题现实,自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例题中呈现不同思维水平、不同思考角度的方法,表达了尊重学生的发展现实,允许学生用合适于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学内容的编排,注意突破传统应用题教学内容的束缚。解决问题的内容除了结合各部分教学内容领域安排外,还注意在数的运算教学部分安排丰富的案例,突破传统应用题教学内容的束缚,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思维水平,选择学生将会面对并能够解决的问题作为例题,这样的安排更能体现出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特征。

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与情境,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除了在许多题目中提出“你发现了什么?”“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外,还安排了专门的题目让学生利用情境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加以解决,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系统调整“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使所出现的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数学学习特点,更有利于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和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

例如,将“鸡兔同笼”前移至四年级下册;将“植树问题”后移至五年级上册等。

四、各部分具体教学内容的编排,均根据实验教学的经验和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对教学顺序和节奏做了一定的调整,更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

根据实验教材使用中获得的对教材编排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对每一部分内容的出现顺序、例题设置、呈现方式和习题设计等都进行认真分析,调整了部分教学内容的出现顺序和教学节奏,使之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学习数学的规律,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例如,对一年级上下册的教学内容的出现顺序进行了调整,将“位置”调到一年级上册,将“分类”调到一年级下册作为“统计”的教学内容。对一些知识的具体教学也做了更符合学习规律的安排,如对一年级上册“10的加减法”的教学,进行了新的编排,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练习题的设计上也注意加大思维含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如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的一道练习题(见下图)。通过让学生数数量相同但摆放形式不同的夹子,体会以10为单位数物体的数量比较准确、方便,体会数学方法的简洁合理。

五、 设置过程性评价板块,为学生提供自我反思与评价的机会,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良好体验,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次修订的教材在每单元学习结束时,为学生提供了反思与自我评价的板块——成长小档案,还在全部学习结束后,让学生对本学期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自我评价。“成长小档案”中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本单元学习的感想。一是让学生回顾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有哪些收获,感受自己知识和能力的成长;二是让学生说一说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有趣的或印象深刻的事,回味学习的乐趣。这样的安排,给学生提供了进行反思、归纳、整理的体验机会,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六、教材的开本发生了变化。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7

本次年级组召开期中考试教育教学质量分析会,旨在希望全体同仁以这次考试为契机,静下心来认真梳理一下繁杂的思绪,让我们用爱心与智慧引领学生,不放弃一个学生。我们要认真分析学生的现状、反思、总结自己前一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从而为今后更加扎实认真搞好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年级决定本周五下午召开家长会,将分两个阶段进行:3:30—4:30全体家长在阶梯教室听我们请来的宜昌市心理咨询专家黄兴芹教授作报告,这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年级组要求全组没课的老师们务必参加。之后各班召开家长会,考虑到天气*寒冷和学生在户的安全问题,建议各班让学生带小凳子与家长一起参加家长会。要求:黑板上写一句家校共勉的主题语;家长填写“家长学校签到表”;不许公布学生成绩和名次;担任本班语数英物学科教师要到会;通过召开家长会,使家长进一步了解我们的工作思路,从而得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家校形成合力,才能共同培养出身心两健的人才。

老师们,是教育的力量把我们联在一起,形成了八年级这个大家庭,让我们珍惜这份缘,在生活上相互关心,工作上相互支持,团结一心,愉快合作,共创八年级的辉煌!

接下来:

1、命题老师进行质量分析,每人5分钟

(语文:房鸿权;数学:刘昕;英语:闫光琼;物理:杜家全)

每人4分钟

3、支部书记刘洪玉反馈八年级家长在“五中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征求意见表”中反映出的问题。

4、学校领导徐校长讲话

八年级期中考试质量分析会小结

为了开展好本次质量分析会,会前年级做了以下工作:

1、与徐校长协商开会的时间及各班召开家长会的时间和要求;

2、与支部书记商议如何向教师反馈家长在“五中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征求意见表”中反映

出的问题;

 

3、向备课组长书面传达学校对这次质量分析会的要求;

4、向班主任老师下发了“扶花促苗活动”表。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8

关键词:学生数学课前预习习惯培养

学习过程的第一步就是先学会预习,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理解、探索、动脑的过程,亦可称作自学的过程。上好数学课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预习,其不仅能够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五年级学生数学课前预习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五年级学生的年龄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阶段,预习作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其也是学生想象力与思维能力拓展的重要环节,因此,五年级学生数学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预习不仅能推动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还能提高课堂的授课效益,充分调动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快速地提高其数学的学习能力。在《新课程理念》出台的背景下,预习的学习活动并非单纯为掌握知识与技能而设置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教学过程中预习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其重要性主要表现为:第一,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第二,提升了学生的听课效率,从课堂的实时学习变为课前深思熟虑;第三,促进了学生自信心的增强,学习状态不再盲目;第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课前进行自我预习。

二、五年级学生数学课前预习习惯的现状

目前仍有许多的教师往往会忽略数学科目的课前预习,还未意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所以,更不会去布置给学生对新理念的预习,新概念的学习,新规律的探索。长此以往,课堂效率停滞不前,严重影响了学生自我素质的完善、自我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自学能力的提升。然而,学生自身方面数学课前预习习惯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其主要表现为两方面,其一,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较弱,有些学生的作业都不能自觉按时、有质量地完成,完成预习作业的情况更是较差,导致其在学习中自主获取知识和探索的意识较弱,对别人提出的意见不能很好地采纳;其二,有待系统地指导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部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较低,不善于在课中发言,甚至少数学生存在使用工具书障碍,自主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在自我动手搜集学习材料方面也比较差。

三、五年级学生数学课前预习习惯培养的几点建议

(一)重视课前预习

作为教师,首先应做到重视课前预习,通常教师会认为学生课前预习会对课堂教学内容有所了解,使得学生在课堂中不会与教师的授课内容同步进行,认为学生会厌倦课堂形式。然而,学生自主参与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就是预习,预习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还很大程度地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除此以外,教师还应让学生深刻意识到预习的重要作用,可以从理论方面着手向学生讲解预习的益处,还可以通过在进行数学学习活动中逐步向学生灌输预习的重要性,多鼓励学生预习数学,使其逐渐认识到自身终身的发展与学习中预习习惯的形成至关重要。

(二)激发学生对预习的兴趣

预习也需要立足于学生的兴趣之上,如何激发学生对预习数学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可以从易到难,小学五年级上册中有关“小数乘整数”,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提前一天进行课前预习,上课时进行检查预习效果,若效果很好可趁机表扬学生,这样一来,既鼓舞了学生预习的精神,又增加了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信心;还可以加入竞技精神,每周开展评比预习的活动,开展预习交流会,可以增强学生间对于预习方法的沟通,相互提高预习能力。此外,还可以在班级建立奖励机制,以鼓舞学生多加预习,同时激发了学生课前预习的兴趣。

(三)教会学生预习方法

首先,安排的预习内容要合理,对于开始涉及预习时,教师要合理布置学生的预习任务,加强学生对预习知识的针对性,关于预习的任务,既要与教课内容相一致,还要符合本班学生的实际自学能力,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容易接受预习内容,还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预习方法的选择应恰当,处于五年级的小学生,缺乏获取知识的经验,预习方法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其预习习惯的养成,因此,对于预习的内容不同,就要有相应的预习方法。

(四)评价预习效果,增强预习能力

教师要及时评价和检查学生的预习过程,可以通过检验学生的预习本、课前提问预习内容等方式,重要的是在检验之后要及时地评价此次预习的情况,提出学生在预习时的不足之处,从而对学生预习的不足之处提出相关建议,提升学生的预习能力,在预习评价十分好的情况下,多加以表扬,既能引起学生对预习的兴趣,更能使学生了解预习的重要性,逐渐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

(五)坚持预习,时常敦促

最不易改变的就是人们日常的习惯,好的习惯既要做到反复地进行训练,而且是巩固于这些训练中。反复不断地训练是习惯养成的必经之路,这就要求教师与家长的时常敦促,让学生逐步养成数学课前预习的习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的养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更能使其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好的预习习惯有助于形成良性循环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探索与追求知识,对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良好品质的学习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良好习惯的养成期,无论是培养五年级学生亦或是所有年级的学生养成数学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只要能持之以恒,这项繁琐又长期的教学任务就一定能够实现。同时,学生预习水平的提高和习惯的养成也离不开家长的督促与教师的耐心指导。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能提升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良性循环,好的习惯能使学生一生受益。

参考文献:

[1]张霞.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J].新课程:教师,2012(10).

[2]张永艳.刍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J].考试周刊,2012(79).

[3]张艳,张玲云,范素花.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5(8).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9

关键词:教学反思;利用;借鉴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几乎所有的教育专家都强调课后反思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然而,却很少有人会想到去利用这些宝贵的教学反思。“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自己或他人教学反思中所提及的教学问题一般都是教学上的难点,是普遍存在的教学问题,是需要我们教师去仔细琢磨、研究的问题。而教学反思中出现的亮点部分或许就是解决教学难点的一种方法或尝试。平时多多琢磨自己或他人的教学反思,不但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误,而且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成效。

一、“磨”教学反思——有效发现认知盲点,对症下药

一些缺乏经验的教师,尽管课前做了精心准备,教学中还是会遇到许多实际问题。不同教师在同一课时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往往雷同,如果事先借鉴了教学反思,就可以及时对症下药,有效避免同类问题的出现,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升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例如:教学“小数乘整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页)这一课时,本校的一位教师依照优秀教案,先教学例1,出示教材主题图(买风筝),询问学生从中了解到什么信息,再提问:“买3个风筝多少钱?”引导学生列式后,先让学生尝试计算,再交流不同的算法,最后重点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在教学例2时,出示“0.72×5”,重点讨论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最后是练习“做一做”。布置课后作业(以下是“作业本”中部分有代表性的题目):

1.28×418.3×157.25×44.66×150

一堂课下来,教师自我感觉良好,但学生课后作业却错误百出,问题何在?原因是教材中出示的两个例题,第二个因数都是一位数,而在课后练习中,学生需要独自面对的几个认知盲点,教学设计中并未给予解答(如下表)。

本人在备课时,由于事先参考了“人教论坛版主王飞云的‘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五年级上册教案(且行且思)’中关于‘第1课时小数乘以整数’的教后小记”,在课堂教学时,有针对性地选择题目进行练习,及时扫清学习盲点,课后作业表明学生掌握得十分理想。

二、“磨”教学反思——合理安排课时,分散难点

新教材没有固定的课时安排,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实际灵活安排。把握本班实际和课时难度是合理安排课时的前提,教师也可根据平行班中水平相似班级的教学情况来确定本班教学课时数。

例如:在教学“稍复杂的方程(一)”(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65页例1)时,我事前认为先依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列出相等关系“黑色皮的块数×2-4=白色皮的块数”,写出方程“2x-4=20”,学习方程的解法是可以用一课时来完成的。但实际教学后发现这一课时过于匆忙,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是初次接触稍复杂的方程解法,中下水平的学生一时难以掌握,而且练习中还出现了诸如“4x-3×9=29”之类的变式练习,再加上检验,许多学生难以掌握;同时,学生仍习惯于用算术思维解题,以至于独立练习时出现“x÷2+4=20,x÷2-4=20或x-4÷2=20”之类的错误。同级段的施老师听说了我的教学情况后,结合本班实际,将这一部分内容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专门用来学习解方程,将此类方程的解法学扎实;第二课时专门用来学习列方程解决问题,逐步导入,有效地减轻了教学难度,并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磨”教学反思——减少失败的概率,提高教学成效

教学中总是存在着许多难点,善用教学反思提早做好准备,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成效。

例如:第一次教学“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112页数学广角中的烙饼问题”时,我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将食物模型操作与表格统计法(如下表)相结合的。

但由于学生本身对表格的解读能力不强,再加上表格不能体现出锅里有没有位置浪费这个关键性的问题,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事后我琢磨了很多教师教学本教时出现的问题以及不同的教学策略,发现一位教师的画图法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画图法既能将动态的过程以静态的形式形象地显示出来,还能让锅的利用情况一目了然,如下图:

有了前车之鉴,第二次教学“烙饼问题”时,我就完全放弃了表格法,先花半节课时间让学生充分地通过画图来表示自己的想法,结合图形来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再在丰富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探究其中的奥秘。事实证明,这种教法有效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很适合当前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课后作业情况来看,全班除3人外都已掌握这一课时的内容,效果极佳。

四、“磨”教学反思——杜绝“师源性错误”的发生

“师源性错误”是指由于教师教学的错误而造成学生间接性的认知错误。教师由于经验不足、一时疏忽或教材意图不明都会造成“师源性错误”。

如:教学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115页“数学广角”中的“排队等候问题”时,许多教师会产生误会,自己等候的时间是否计算在内,如果仅按个人想法就容易背道而驰。如果事先了解过他人的教后反思或调查过教研论坛中相关的信息,就会发现很多人都犹豫过自己等候的时间是否计算在内的问题,最后都是依据教参的意思计算在内的,难怪部分教师备课时稍不留神就会误入歧途。

一个教师,在钻研教材、自我探索的基础之上,如果还能多“磨磨”自己或他人教学反思中提及的教学问题或建议,所收获的可能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更重要的是在不断思考、不断借鉴的过程中伴随着教师逐步成长的自身能力的提升。如果说写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基础,那么“磨”教学反思就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让我们行动起来,多“磨磨”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成效吧!

参考文献:

[1]张万祥,万玮.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

[2]朱永新,袁振国.中国教师:专业素质的修炼.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10

一、创设学习兴趣,激发思维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是后天培养和训练的结果。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极其重要的基础。人们的思维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才会积极起来。实践证明,凡富有兴趣的东西都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当学生还没有普遍对学习形成比较稳定的责任感的时候,他们所具有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凡事都愿意从兴趣出发,他们对自己所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主动地去认识它、研究它。因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创设教学情境,除了为学生设置“疑问”或者用变换的例题教学办法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进行争论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发挥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比如:在教学第六册第一单元“货比三家”这一节时,我采用设计去三个文具店购物的游戏进行教学,游戏过后,问:“为什么要去那个商店买文具?”答:“因为便宜。”“因为质量好”……。还谈谈自己的感受,有的学生说:“当老板不能太黑心,太贵了,别人就不敢买了,顾客就少了”。有的说:“售货员的态度要诚恳、热情。”等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新知识-小数的大小比较,还渗透思想教育。

二、正确处理知识迁移关系,启发思维

知识迁移现象是学生认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的自然产物。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做到正确的迁移,就可以促进学生认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如果无目的、不正确的迁移就会导致学生认识的误区。因此,我们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知识迁移活动。比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除法中商不变规律是相通的。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说出比与分数的关系,沟通比与分数的联系。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活动,将分数的基本性质迁移到比的基本性质。从而使学生形成对新知识的认识。另一方面,还可以引导学生走出迁移误区,防患未然,促进认识知识结构朝着健康方向发展。比如,教学分数除法时,学生很容易将除号改为乘号,而没有把除数变成倒数。这时可引导学生辨析其结果,把商乘以除数不等于被除数,说明了计算错误,从而引起学生对“分数除法计算时要把除数变成倒数”这个重要性的认识,强化了分数除法的法则――认识结构的形成。

三、巧设悬念,促进思维

设置诱人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巧设悬念是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以疑激学,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三年级的《年、月、日》时,先出示题:小明今年12岁,过了12个生日,可小华也是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让学生略加讨论)这时学生情绪高涨,疑问产生了好奇,好奇又转化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出示课题),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

四、学具操作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

课堂上,教师大量、高效、准确地把握学情,获取反馈信息,对于评价学生思维,达到教学目的具有重要作用。教学实践中,有不少操作性作业用语言表述无法代替进行;也有些题口头解答难以获得准确的反馈信息;此外,由于语言间接性的限制,教师难以选择典型范例加以评析……对此,我们可先让学生操作学具解题,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进行台前展示,或通过投影放大处理。这样,教师获得的反馈信息量大、准确,针对性强,加强了信息反馈的效应。其中正面反馈信息强化了学生的正确认识,负面反馈信息暴露了学生思维的缺陷,便于教师及时帮其纠正,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五、在实践练习中,提高思维

知识技能的巩固要靠练习,灵活精巧的练习能促进思维的提高。开放题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层地思考所学知识,有利于扩大学生思维空间。例如此题,根据条件五年一班有40名学生,比五年二班多4名。补充问题:①五年二班有多少名学生?②五年一班和五年二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相应的列式为①40-4=36;②40-4+40=76。这样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次,循序渐进,使学生在练中发展,思维能力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