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植物考察报告十篇植物考察报告十篇

植物考察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4:36:24

植物考察报告篇1

为了解欧盟植物检疫管理模式、运行机制、法规建设,学习检疫隔离温室的设计、建造及使用管理经验,3月10至23日,结合中英农业科技交流项目,由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农经司、农业部发展计划司、种植业管理司、规划设计研究院、全国农技中心等部门有关人员组成考察团赴英国、荷兰及法国对欧盟植物检疫工作进行了考察。在欧期间,考察团拜访了英国环境、食品及农村事务部,考察了英国农业部中央科学研究院、苏格兰作物研究院、国际园艺中心及其检疫隔离设施,参观了荷兰温室公司、法国瑞奇公司等温室制造企业,获取了大量相关信息,圆满完成了考察任务。现将考察情况简报如下(检疫隔离温室技术报告附后)。

一、欧盟检疫基本情况

农业在欧盟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为保护农业生产安全并服务农产品贸易,欧盟十分重视植物检疫工作,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植物检疫体系。

(一)有效的管理模式

欧盟是一个由15个独立国家组成的经济政治联合体,奉行共同的农业政策,包括检疫政策,这种特殊的环境产生了特殊而有效的检疫管理模式。

在欧盟层面,欧盟理事会负责植物检疫基本法规的制定及重大检疫问题的最终决策,欧盟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包括制定实施细则、提出经费预算、协助成员国开展检疫检验、核查疫情发生及处理情况、与非欧盟国家签订检疫协定并组织农产品进口预检等。为加强协调,欧盟成立有植物检疫专门委员会,参与检疫措施的制定与实施。重大检疫决策,先由专门委员会讨论评议,取得一致后,组织实施,否则须提交欧盟理事会做最终决定。

在成员国层面,通过将欧盟检疫法规本国化执行统一的检疫政策。根据欧盟植物检疫法的要求,各成员国均设立或指定了一个中央职能部门即国家植物检疫机构负责植物检疫事务的协调,并统一管理本国的植物检疫工作。尽管各国的国家植物检疫机构名称不尽相同,有植物检疫局、植物保护局、质量政策局等,但无一例外均隶属于农业(农渔食品、农林)部,并通过在各地设立下属机构垂直管理全国植物检疫工作,既无内外检之分,也无农林业之别。

(二)完善的政策法规

长期以来,欧盟十分重视检疫法制建设,形成了完备的法规体系。依法检疫是欧盟植物检疫工作的显着特征。

一是体系完备。欧盟检疫法规体系由基本“法”、行政法规和双(多)边协议三个层次构成。针对全局性检疫问题,制定严格意义上的基本“法”,其核心是植物检疫法,也包括马铃薯癌肿病、胞囊线虫等10多项重大检疫性有害生物控制法令。为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基本“法”明确要求欧盟委员会制定具体办法和程序,包括委员会令、决定及建议等110项,既有行政法规,又有技术标准。欧盟委员会还与各国签定了相当数量的双边、多边协议。

二是制修及时。欧盟检疫立法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根据检疫工作变化情况,不断修订行政法规,并对基本“法”做必要修改,从而保证法律法规尽可能符合实际需要。以植物检疫法为例,1977年颁布,其后23年内进行了大大小小39次修改,2000年又归纳历次修改,制定颁布了新的植物检疫法。

三是要求极严。欧盟检疫法规是成员国必须遵循的最低要求,成员国有权通过本国立法确定高于欧盟的具体要求。如为保护本国农业生产安全,英国对健康种苗传带某些病虫的允许量比欧盟低、发现重大检疫性有害生物后的禁种年限也长于欧盟。发生马铃薯金线虫和白线虫的地块,欧盟分别禁种马铃薯5年和10年,英国则要求禁种6年和12年。

(三)科学的检疫做法

在农产品检疫方面,欧盟做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一方面,根据疫情发生分布,将一些检疫性有害生物列入名录进行检疫,确保符合既定的检疫要求;另一方面,根据欧盟委员会的建议,欧盟理事会经常对名录进行修订补充。

欧盟检疫名录分6大类,包括《禁止传入传播的有害生物名录》、《禁止随特定植物或植物产品传入传播的有害生物名录》、《禁止进境植物(植物产品)及其相关物名录》、《满足特定条件方可进境的植物(植物产品)及其相关物名录》、《进境前必须检疫的植物(植物产品)及其相关物名录》、《需采取特殊检疫措施的植物(植物产品)名录》等,涉及有害生物、植物、植物产品及栽培介质等多达351种(类)。部分名录还根据有害生物在欧盟有无发生、植物(植物产品)是否源于欧盟、对象物关系整个欧盟还是特定保护区等,进行了细化分类,操作性极强。

欧盟各国围绕《进境前必须进行检疫的植物(植物产品)及其相关物名录》开展农产品检疫工作。一是对名录中源于欧盟的对象物实施检疫。各成员国植物检疫机构委派植物检疫人员进行产地检疫,每年或每茬不少于1次,必要时作室内检验。对农产品加工、储存场所、包装材料和运输工具也要进行认真的检验,确保输往其他成员国的农产品具有良好的植物卫生条件;二是对名录中来自非欧盟的对象物实施检验。进口农产品不管最终销往哪个成员国,原则上要在进入欧盟的第一个成员国口岸进行检疫,核发植物检疫证书(即统一的植物护照)后,才能在欧盟境内流通,以确保输入欧盟的农产品具有良好的植物卫生条件。

为确保各项检疫要求落到实处,欧盟还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一是对作物生产者和进口商进行注册登记,相关信息要伴随其生产或经营的农产品流通,力求每一批农产品都可以回溯到它的源头;二是根据需要实施市场检疫,带有植物检疫证书的农产品跨成员国边境流动时无需检疫,但在市场流通时要接受必要的核查;三是对进入保护区的农产品提出特殊要求,符合要求才能进入保护区;四是欧盟委员会可组织成员国对进口农产品实施原产地预检。

(四)严格的疫情处理

欧盟要求,成员国发现新的有害生物,无论是否列入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只要是首次发现,都要立刻报告欧盟委员会,并通知有关成员国采取紧急调查和处理措施。必要时欧盟委员会植物检疫专门委员会组织专家进行实地调查,论证成员国采取紧急措施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予以认可或提出处理要求,采取包括染疫植物(植物产品)销毁、栽培介质及包装材料处理、生产工具、包装储存场所及运输工具消毒等处理措施。一旦确定疫情随某一批农产品传入,欧盟委员会将对其流通过程进行回溯,并通知相关成员国,采取必要的调查处理措施,加强对该类农产品的检疫检验。

(五)可靠的经费保障

鉴于植物检疫的公益性和重要性,欧盟委员会适时提出增列检疫项目,列入财政预算。根据检疫工作的实际需要,主要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购建检疫仪器设备。适应建立内部统一市场需要,欧盟十分重视检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检疫检验所需仪器和疫情处理设备。在经费分配上优先考虑进口农产品集散地、与非成员国交界的边境地区,特别是对处于农产品进出口通道位置的成员国给予重点倾斜,支持力度最高可达实际支出的50%。二是补助植物疫情处理。成员国一旦发生疫情,威胁欧盟整体或局部,可向欧盟申请疫情处理经费补助,用于保证检疫措施的落实和弥补检疫处理的直接经济损失,支持力度可达50%。如进一步处理关系整个欧盟的安全,还可追加部分经费。

二、欧盟检疫隔离设施

由于种苗传带检疫性有害生物风险最大,欧、美等发达国家特别重视引进种苗的隔离检疫工作,将其作为防止疫情传入的最重要措施,投入大量资金建设隔离检疫设施,并对国外引种隔离检疫作出严格规定,配备专门人员,实施隔离检疫。

(一)明确的法律规定

欧盟对种苗进口十分慎重,明确任何作物都不允许大规模生产性引种。生产试验和为科研、育种目的少量引进禁止进境植物必须接受严格的隔离检疫检验。如马铃薯种薯一个品种最多只能引进5块,种薯入境后必须直接运到植物检疫隔离场,进行种植和整个生长期检疫,证明不带检疫性有害生物后进行组织培养,只有健康的一代组培苗才能提供给引种单位使用。

(二)先进的隔离设施

为严防外来检疫性有害生物传入,欧盟各国投入大量资金,建设、装备检疫隔离场[见图1、2、3]。以英国为例,农业部在约克建有2000m2的大型检疫隔离设施,专门进行进口种苗隔离检疫和危险性有害生物的研究。其中检疫隔离温室耗资300万英镑,选用高质量材料保证温室的密封性,通过调节进出气流实现正负压差,用水采用封闭循环,温度、光照、湿度均采用计算机自动控制。隔离检疫操作程序严格,人员进出严格管理,隔离检疫废弃物如实验材料、栽培介质等均要经过高温消毒或焚化处理,确保隔离效果。

(三)完善的配套措施

为满足隔离检疫的高技术要求,英国农业部植物检疫隔离设施包括与之配套的综合性实验室,设立了专门的植物检疫部,下设昆虫、细菌、真菌、病毒及杂草等专业技术组,有60多位专家,年运行经费200万英镑。综合实验室装备先进,包括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pCR仪、高速冷冻离心机等,可开展pCR、血清学检测、核酸杂交等检验检测工作。英国苏格兰作物研究院、国际园艺中心等很多研究机构也建立了高水准的检疫隔离温室,这些机构从事危险性有害生物或转基因研究时,都要求在隔离温室中进行。

三、欧盟检疫借鉴及我们的建议

通过考察,我们认为欧盟一些合理的检疫做法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根据欧盟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我们建议农业部加强以下几项工作:

(一)设立专门的植物检疫机构

欧盟植物检疫工作之所以能成功开展,与其科学的管理模式和各成员国合理的机构设置密不可分。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多国经验也证明,农业部作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设立专门的植物检疫机构是做好植物检疫工作的重要保证,也是保护国内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市场的客观需要。我国是农业大国,植物与植物产品调运量大面广,农业植物检疫任务繁重,1998年原农业部动植物检疫局划出后,国务院仍赋予农业部检疫立法、疫情、政府间协定签署等职能,加强了农业部主管植物检疫的职能。我国加入wto后,植物检疫作为保护国内农业安全和农产品市场、促进农产品出口唯一可以经常运用、符合国际惯例和wto规则的合理合法手段,将发挥非关税技术壁垒的重要调节作用,提升农业部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作用。为此,建议农业部设立专门的植物检疫机构,充实检疫力量,做好应对wto的各项工作。

(二)加快植物检疫隔离场建设

植物检疫隔离场是美、欧等发达国家有效防止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抵挡国外农产品冲击国内市场的重要手段,也是一个国家检疫能力和水平的综合体现。近年来,为适应加入wto的新形势,依托国家植保工程,农业部先后启动建设国家植物检疫隔离场(北京)和成都、广州区域植物检疫隔离场,各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按照项目进度安排,年底即可竣工。目前问题主要是检疫隔离场管理模式和运行经费未落实。根据欧盟经验,植物检疫隔离场属纯公益性质,管理相对独立,技术力量雄厚,财政经费充足。为此,建议农业部将植物检疫隔离场的运行管理摆上议事日程,一方面解决检疫隔离场的管理及人员编制;另一方面解决检疫隔离场的运行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专项,确保隔离场运行经费,以充分发挥其有效防止疫情传入和检疫技术壁垒的作用。

(三)保障检疫事业经费

与欧盟充足的检疫经费相比,我国一直没有固定的检疫事业经费,导致疫情普查、封锁控制等工作难以落实,基本数据和基础信息不全,检疫决策和对外谈判科学依据不足。植物检疫是国家需要、公益事业,我国加入wto后,疫情调查监测、风险分析、官方控制、非疫生产点非疫生产地建设、应急措施研究和对外谈判等,许多基础工作急需开展。为此,建议农业部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将植物检疫事业经费纳入国家农业事业经费财政预算。

(四)加快植物检疫立法进程

植物考察报告篇2

关键词:植物学实验教学;问题;改进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242-02

植物学是高等农业院校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植物学实验是植物学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植物学实验作为生物大类专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所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必修实验课程,在这门实验课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培养良好的科研素养具有重要的指导和示范意义。近年来,许多学者就植物学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考试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本文通过分析植物学实验课课堂上存在的问题,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提高授课效果的一些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植物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导致的后果

1.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实验效果不佳。

(1)课堂纪律差。植物学实验课上最常见的“开小差”行为就是“玩手机”。随着电子信息业发展,手机已成为人们必备的工具。高校学生几乎100%都有手机。学生在上课时收发短信、打游戏、看电子书、入网浏览网页已成为普遍现象。学生一旦迷恋“玩手机”,根本无心动手操作实验,观察永久制片,从而导致学习自主性低,学习效果差。

植物学课堂纪律差的第一个体现是“逃课”现象的存在。目前,本校植物学实验不单独计成绩,实验报告成绩以20%的比例计入理论课总评成绩。因此,学生从思想上并不重视实验课。若授课教师对学生平日考勤抓得不紧,学生便无所顾忌地逃课,课后照抄一份其他同学的实验报告交给老师,便应付了事。若授课教师考勤严格,学生便会找其他班甚至其他学院的学生来滥竽充数,顶替自己上课。授课教师如果对本班学生不熟悉,也会使学生蒙混过关。

(2)学生学习自主性低。由于植物学实验不单独进行考试,学生从意识上不重视实验课,再加上植物学后半部分实验基本都是观察永久制片,然后通过绘图完成实验报告。因此,学生在实验课堂上常常只观察要求做报告的制片,照着绘完报告就不观察其他制片了。更有甚者,课堂时间根本连显微镜都不开,而是照着课本上的示意图绘实验报告,来上实验课的目的只是为了应付实验报告,获得一个实验报告成绩。

学生课堂纪律差及学习自主性低导致的直接后果就体现在期末考试成绩中。在课程安排上,植物学实验课比理论课晚一周开课。因此,实验课是对理论课上已学内容的一个很好的复习、验证及加深理解的机会,而缺席的同学或消极应付实验课的学生,必然导致丧失了这个机会。并且实验课与理论课是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学生消极对待实验课,必然也不会全心投入理论课的学习。而植物学课程的特点是知识点繁多,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且很多内容较为抽象。因此,消极应付实验课的学生,最后的期末考试成绩一般都较差。

(3)学生动手能力差。正如前面所述,学生消极对待实验课的态度,必然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近年来,本校植物学研究生入学复试的实验操作为最基本的临时装片的制作和显微镜的使用。而连本校的毕业生在操作上都是问题多多。在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最常见的错误是用手直接抓盖玻片去封载玻片上的材料,而不使用镊子。使用显微镜的错误有:转换物镜,不手握物镜转换器,而直接用手抓握物镜;在观察标本过程中,不是将载物台上升到最高点,在下降的过程中慢慢寻找物像,而是随便从一个高度开始寻找;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后,换高倍镜观察时,当物镜与载物台靠近时,便下降载物台。如此差的动手能力,必然影响到研究生复试的成绩。

2.教师对学生要求不严,教学效果不佳。目前,本校沿用的依然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实验教师课前准备实验材料和试剂,授课教师上课时介绍实验目的、材料、内容、方法和步骤,然后学生按教师的讲解进行实验,绘出实验报告。若教师在实验课上只是给学生讲解清楚实验内容后,便忙于其他,对学生不严格要求,这样必然导致学生不良习气和习惯的养成。如前面提到的不观察制片,只照书本绘图以及逃课和迟到早退等现象。许多学生绘完实验报告后,便认为上完实验课了,有的“玩手机”,有的甚至一个半小时的课,上一个小时就放任自己下课了。

若教师对学生要求不严,除了教学效果保证不了,还会引起一些后续问题。比如,由于缺乏指导和管理,许多学生在显微镜使用过程中存在不规范操作,导致显微镜的损坏,不能满足后续实验教学的需要。再比如,植物学实验课每次都需要准备大量的永久制片,由于学生急于下课或提前离开教室,就会导致课后永久制片的数量不够。为了不影响后续的实验教学,于是实验课后常见的现象是,值日生同学把每台显微镜外面的罩子取下,逐台检查是否有同学未把永久制片从载物台上取下。有时有的同学甚至把制片误夹在课本中,离开教室,情况会变得更加混乱。

二、提高植物学实验教学质量的几点改进对策

1.强调上课纪律,严格请假制度。针对学生逃课现象,第一次实验课教师就应该强调上课纪律。若不参加实验课,本次实验成绩记零分。若一学期实验课旷课超过半数,则取消该生参加期末理论课考试的机会。第一次实验开始前,教师要求学生按教师授课日志表上的顺序进行就坐,固定每人位置。这样教师每次上课一看位置,便知哪位同学缺席,也可以按照点名册很快熟悉每位同学的基本情况。若学生有事需请假,可事先与教师进行沟通,可以在其他时间教师给其他班级上此次实验课的时候,补做此次实验。通过这两种方式,一边严格要求,一边人性化地理解学生,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实验课,从而从行动上避免逃课。

2.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对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第一次实验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第一次实验课开始之前,老师不妨先拿出一点时间,把相关问题强调好,再进入课堂授课时间,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要求学生将手机放入书包后,将书包放在教室指定位置,从而避免“玩手机”现象;因避免桌面凌乱,打碎永久制片,并更好地有效利用课桌面积,每次使用显微镜时,将显微镜外面的罩子取下叠放整齐,并放在适当的位置;讲究室内卫生,不要向实验桌的抽屉内削铅笔以及扔各种废纸;每组设小组长,小组长课前、课后负责清点本组制片数量,避免课代表工作量过大,并保证后续实验教学的需要。

3.教师尽职尽责,及时解决问题。授课教师除了讲解完实验内容外,应尽量在教室中不断走动,对不认真观察装片的同学及时给予批评;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及指导;对显微镜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小问题及时进行排除;对学生实验报告中的错误,进行及时的纠正。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会增加,实验效果自然也会相应提高。

4.改革考核模式,提高学习积极性。植物学实验课的单独开设是高校制度建设和教学改革的缩影之一,可在制度上敦促学生重视并正视植物学实验,深刻认识实验技能、动手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考核的具体办法如下:学生成绩由考勤、实验报告及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各占总成绩的10%、40%和50%。期末考试包含显微镜操作和笔试部分,两部分各占50%。显微镜操作共50分,包含10个扣分点,由监考教师根据学生的操作进行打分。笔试部分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使用显微镜观察永久制片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作答。这种考核方式可避免最终只以实验报告作为实验考核评价的唯一依据,也会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这门课程,可以促使学生对实验课的积极性和热情得以极大程度的提高。

三、结语

植物学实验对于培养我国新一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植物学实验课的教学与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需要植物学教师无私的奉献和长期的严格要求,也需要学生的努力认真、全力配合。只有这样,植物学实验课的授课效果才能提高,授课质量才能得以保证,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有所提升,才能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凤娥,吴珍,祝社民,等.植物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商洛学院学报,2009,23(4):66-69.

[2]张秀玲,李妍,郑世英.植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2):156-158,170.

[3]黄瑾.我校植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5,11(3):88-90.

[4]李孙文,赵昶灵,刘勇,等.农业院校植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2(4):69-74.

[5]张学东,黄晓林,杨华.由管理学生课堂“玩手机”而引发的思考[J].剑南文学,2011,(11):353.

植物考察报告篇3

【摘要】野外实习是药用植物学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合适的教学方法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以往的教学环节设置存在以下五方面的问题:1)小组划分过大;2)重点不突出;3)教学方式过于简单;4)理论与实际结合不紧密;5)考核方式单一。针对以上问题,学院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具体包括:1)细化实习小组,规范标本的采集与制作,实习后开展标本评展。2)精简实习内容,突出实习重点。3)充分利用好工具书和教材,发掘学生自身学习潜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4)注重生态环境考察,有目的地要求学生练习使用药用植物学专门术语来描述植物的性状。5)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多角度、全方位的考核方式。通过以上改进,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环节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植物学课程实习环;问题分析;对策探讨

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医药是中南民族大学药学院的重要特色之一,故药用植物学便成为我院各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以具有医疗保健作用的药用植物为研究对象,讲授它们的组织形态、生理功能、分类鉴定以及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应该能够对以下几点有初步的认识:1)常见药用植物的鉴别要点;2)常见药用植物的资源分布;3)常见药用植物的分类地位及亲缘物种;4)现代药用植物研究新技术。该课程是我院学生在高年级学习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等主干专业课程的先修课程,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该课程讲授的知识尽管并不晦涩难懂,但内容相对繁杂枯燥、缺乏系统性。学生普遍反映药用植物学是知识点多而杂、学习主要靠考试前突击死记硬背的课程。而野外实习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野外实习可以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将教材上死的东西变成生活中活的范例,从而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是药用植物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校目前以湖北省京山县绿林镇风景区和太子山林场为实习基地,于每年8月底举行为期一周的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从近年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实践情况看,一些问题依然存在,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实习小组划分过大,每组包括约18名学生,这样就不能使每位学生都获得充分参与的机会;2)目标不够明确。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本应以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地考察,了解它们的性状鉴别要点、野外生长状况以及植物资源分布情况。但由于实习点内的植物不全是药用植物。根据现有的实习安排,在学生采集的标本中往往混有大量的非药用植物。这样就导致在实习过程中,教师不得不抽出相当部分的时间精力向学生讲解这些非药用的植物,这样就冲淡了实习主题,影响了实习收获。3)教学方法过于简单。学生遇到不能辨认的植物时,不是求助于工具书和文献,而是直接询问教师。教师也会直接告诉该植物的科属和定种,而不是引导学生自己从工具书中寻求答案。这种教学方法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锻炼学生的思维,反过来容易助长学生以瞬时记忆和应付考试为目的的学习模式。4)理论和实践结合不紧密,观察植物走马观花,不够认真细致。学生机械记忆,不能真正掌握各科属植物的鉴别要点。5)考核方式单一,主要以实习报告为依据来确定学生的成绩,难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对于这些问题,经反复研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对策:

1)细化实习小组,规范标本的采集与制作,实习后开展标本评展。在实习活动中,教师应对实习小组进行细化,将一个大组细化为5个小组,每组4人左右,每个小组的成员应该有明确的分工,这样便能使更多的学生有亲身实践的机会。同时还要求学生在采集植物时注意标本相关信息的记录,如标本的典型性、完整性、采集时间、生长环境、重要形态特征等。这些信息对后续的标本鉴定和研究无疑有很大的帮助。为了狠抓每个小组标本采集的落实情况,我们在实习后还将开展标本评展工作,将各个同学的标本制作技能和原始记录的详尽规范程度纳入实习量化考核中。同时,还要将学生制作的优秀标本作为教师将来开展理论教学的实证标本。

2)精简实习内容,突出实习重点。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带领学生去野外,走到哪里讲到哪里。这样,一部分比较典型,对教材上知识结构具有极大的支撑作用的药用植物,就有可能因为在考察的过程中没有遇见而无法向学生讲授。为了改进这一缺陷,实习前,教师首先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挑选出一些形态结构典型、分类地位明确的常用中药,对这些中药的各方面特性有一个总体性的把握。到达实习地点但尚未开始野外实习前,教师分组向同学们讲解这些植物的基本情况,要求每组学生必须能够采到这些植物,完全掌握这些植物的性状鉴别要点及分类地位。实习结束后的药用植物辨认考试中,这些植物也会占有相当的比例。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学生明确了实习要点,同时可以达到利用重点掌握一两种植物带动理解一科植物的辨析要点的效果。

3)充分利用好检索表和教材,发掘学生自身学习潜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单纯简单地识记药用植物的科属不应是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的主要目标。比较起来,提高对药用植物识别能力是其中更重要的一项训练内容。植物的各级分类检索表是药用植物鉴定的基本工具书,教师应对检索表使用和编制方法进行详尽的专题讲解。这样,一方面学生可以将工具书作为工作以后可以终身依靠的哑巴老师,利用检索表对无法辨认的植物名称及其科属分类进行确定,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反过来根据实习地点常见的药用植物编写检索表,这一定有利于他们掌握植物亲缘关系辨别及分类理论,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药用植物学理论知识的全面理解。同时还应注重教材在实习教学中的地位。尽管有植物志和检索表这样准确全面详实的工具书,但是这些工具书信息过于庞杂,且体积巨大、携带不方便。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熟练地掌握。相比较而言,教材知识精炼、突出药用植物学的基本知识与主干概念。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有意针对教材的内容,结合实习地点的实际情况,设计以加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为目的的实习内容,让学生充分开展落实,最后达到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的目的。

4)注重生态环境考察,有意练习使用药用植物学专门术语来描述植物的性状。药用植物的生长繁衍必须依赖一定的外部环境。反过来,植物对其所处环境也有一定影响。因此,十分必要加强对药用植物的生长环境考察与分析。具体地说,首先要掌握各种生态类型和群落类型的特点以及植物种群、群落之间的联系;其次要了解植物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如气候、土壤、地形、其他生物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因子对药用植物分布的影响,为资源调查提供依据。对药用植物术语的熟练运用也是野外实习的重要训练目标之一,为了落实这一点,应强化室内实习环节。教师应把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作为教学、科研的一个重要环节,结合药典收录的药用植物以及实习基地药材植物分布情况,设计一系列实习专题,让学生进行实习地植物资源调查。实习前应先引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了解专题涉及的药用植物的资源分布、生长环境、植物鉴定性状和药用价值等信息。调查采集完毕后,进入室内实习环节,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进行室内标本制作、温习描述植物形态的常见术语、整理实习资料、编制定种检索表。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引导他们继续查阅文献,写出药物有效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机理、临床应用和资源开发的综述报告。这样也就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技论文写作能力。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指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校园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编制校园药用植物检索表;或者假期让学生调查家乡的药用以及珍稀濒危植物等,并用植物分类检索表查找其科属特点,对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的内容进行加深拓宽。

植物考察报告篇4

关键词:普通植物病理学;实践教学;实验课程;教学实习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12.010

实践性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实践教学形式不仅使学生巩固了理论知识,更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还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认真的工作态度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综合性人才的培养,这符合了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普通植物病理学是高等农业院校植物保护学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随着全面人才培养的需要,日益成为农学、园艺、植物科学等大农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实践性教学在课程体系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是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4]。普通植物病理学实践性教学包括实验课程和教学实习两个方面,实验课程随教学计划开设,与理论课程同步;教学实习为集中性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在野外进行标本采集、制作以及病害发生调查等[5-6]。笔者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学实验室工作期间,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细心观察、认真思考了植物病理学实践性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具体环节,发现尽管目前的教学能达到较好的效果,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于是,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对植物病理学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解决措施进行了分析探讨,以期达到更好的实验教学效果,同时也为农业类高等院校相关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1实验课程教学

1.1加强开放性实验课程,增加开放性实验比例

目前面向植物保护、园艺、农学等专业开设的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园艺植物病理学实验等实验课程,均以验证性实验为主[7]。验证性实验可以引导学生较快地掌握一些病害的发生症状、机理等,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理论教学的内容,在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仅仅进行验证性实验教学,学生只是一味照书本按步骤进行实验,十分不利于学生开创性、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在实验课中应该加开一些开放性实验,在任课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试着自主设计、自主执行相关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全程操作,这样一个实验周期做下来,学生不但能够更好地掌握实验步骤,而且能够初步了解科研的过程,这样不但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开创性、发散性思维,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以及团队意识,为进一步从事科研工作提供基础。

1.2验证性实验课程应加强学生自主能动性,强化课前预习

验证性实验以教师引导为主,主要是让学生观察病原物玻片和病害标本,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该病害的症状特点和病原的形态特点[8]。然而很多学生并没有做好课前准备,对于课堂上要观察什么并不清楚,有的即使观察到了,也并不能对观察内容作出正确的判断。更有学生“走马观花”,对教师准备的材料缺乏认真细致的观察,把心思都用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上,参照课本或教师课件画出一幅“漂亮”的形态、症状图,但课后对这些症状的印象很快就模糊了。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任课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在实验课前做好认真的预习,掌握实验中要观察的主要内容和操作注意事项,力求在不翻看书本的情况下顺利完成实验过程,而且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增多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教学效果。

1.3对于不同性质的实验课程,应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践性教学实验性课程包括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9]。基础性实验以深入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为主,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素质和实验技能,是能力创新的基础。综合性实验涉及一门或多门学科,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多方面知识、多种实验方法手段和技能来解决问题。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能够自选实验内容,拟定实验方案,选择适当的实验方法、实验用仪器药品等,从而能够独立完成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及组织能力,为以后研究生阶段的科研奠定基础。在基础性实验的教学课程中,要督促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比如在实验课开始前可以提问本次实验中涉及的病害病症特点的理论知识等,课堂上教师要不断来往于学生中间以便随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同时督促那些“走马观花”的同学要用心完成实验。鼓励更多学生参与综合性设计实验,可以从由教师设计实验、学生操作完成的传统教学模式延伸到教师辅助设计实验、学生操作的教学模式,进而还可以发展为学生完全独立设计、独立完成实验的教学模式,这样一个渐进过程,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比如,可以先让学生到田间采集生产上发生的病害标本,然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对该植物病害做出诊断。

另外,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还出现学生基本操作不严谨甚至不会的情况。比如显微镜的使用,很多学生不能正确使用粗、细准焦螺旋,高低倍物镜的转换;不会调节光圈;不能运用徒手切片得到适合的薄片样本;甚至更有学生在实验完成后没有把破片从载物台取下,忘记关闭显微镜电源等,这不仅给实验管理人员增添了麻烦,更不利于培养学生严谨负责的科研态度。这就要求教师从第一节课开始就要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素质。

2实验室标本建设

植物病理标本是实践性教学中必备的直观材料,为科学研究和实验教学提供了原始资料,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植物发病的原因及机理[10]。标本室建设不会因为年度和季节的原因而导致课程教学无法正常进行,而实验室植物病害标本的储备类型、种类及多少会直接影响到植物病理实验教学的质量。

近年来,本实验室在标本的使用和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大量腊叶标本在长期保存过程中易出现虫蛀、变色、损坏,或因查阅、搬运造成标本缺损等;活体浸渍标本长久放置会发生变色、保存液浑浊、性状改变等;玻片标本损坏、丢失等。这些情况的出现势必会对正常的教学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不同的外部环境条件对植物病害的发生及流行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标本的搜集和补充具有很强的年度差异和季节变化。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进行了以下改进措施,效果良好。

(1)编制数码彩照图谱。由于每种植物发病都有其特定的环境,不同年份可能会采集到不同植物病症标本,为了使学生更加全面认识各主要病害的特征,我们利用数码相机,将每次采集观察到的植物病害的各种典型症状、植物病原物形态结构以及该植物病害采集地、生态环境等做好拍摄记录,这样慢慢积累,将对植物主要病害有一个更详实的第一手资料,有利于学生对该病害有更全面的了解。

(2)提高标本的制作水平和加强对标本的保存及管理。标本的制作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术,因此,参与标本制作的实验技术人员应不断加强其制作标本的业务水平,学校应定期选派实验技术人员到相关学校或专门的标本生产企业去进修、参观、学习交流。在加强对标本的保存及管理方面,对于浸制标本应注意避光、控制其保存温度,及时更换保存液和标本瓶等;对于腊叶标本,应分类放于标本橱中,保持通风干燥,并使用钢制樟脑丸等,此外,还定期对标本进行消毒,以延长标本存放时间。

3教学实习

植物病理学教学实习是将课堂“搬到”田间,使学生初步学会田间诊断病害的基本技术,掌握重要病害的大田发生发展规律,并深入了解生产中总结积累的、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理论联系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目前我校教学实习主要是以年级为单位,按班级分组进行。每个班级的带队教师1至2名,而学生却有30人左右,在田间实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只是一味地跟着别人走,并没有对田间植物病害进行细致观察,甚至老师在讲解某一种病害时也无暇去听,还有些学生本人想听,但却因距离教师太远听不清楚,继而失去了兴趣也变成了“走马观花”一族。针对这种情况,应增加带队实习教师数量,减少每组学生数,以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够及时与任课带队教师交流。

实习过程中尤其是采集标本整理过程中,很多学生把不同病害的植物标本放于采集夹的同一张采集纸上,这样很容易造成病害间相互污染,同时污染了标本纸。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采集到的标本进行编号和分类,这样既避免了标本间污染,也减少了对标本纸的污染,还有利于学生室内整理。

另外,也要改革实习考核方式,目前教学实习课程考核以上交实习报告为主,很多学生对实习中见到的植物病害并不了解,只是盲目地去抄袭他人实验报告。这就需要在保留原有实习报告成绩的基础上,增加病原物鉴定、技能操作和田间考核的内容。比如,实习结束考核时,教师随机拿出几种学生采集到的标本,让学生指出该病害名称,病害的主要辨识特征等,这样才能真正检验出学生是否掌握了诊断和识别该植物病害症状的要点。通过这些措施提高了学生对实习的重视程度,并促进了学生对实验操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单一上交实习报告改为实习报告和病害辨认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督促学生认真对待实习过程,加深对植物病害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杜娟.植物病理实验室教学标本的制作、保存和管理[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7):213-215.

[2]魏国荣,王晓杰.东南窑植物病理实验室管理问题及思考[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3(6):53-55.

[3]张淑颖.建立植物病理学开放性实验室的探讨[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0,104(2):25-26.

[4]詹刚明,钮绪燕.植病研究技术课程体系改革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10(2):383.

[5]朱宏建,周鑫钰,周倩.《普通植物病理学》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价值工程,2013,20:303-304.

[6]台莲梅,张亚玲,靳学慧.农业植物病理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10):118-119.

[7]高峰,彭小玲,张伟.植物病理学课程实验课教学体会[J].中国校外教育,2013(8):97.

[8]高小宁,黄丽丽,谢芳琴,等.植物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8(3):7-10.

植物考察报告篇5

关键词: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吉林农业科技学院2016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项目编号:110092016019)

中图分类号:S603-4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ki.jlny.2016.23.08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的绿化及美化,对园林植物优新品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而园林植物育种学是丰富园林植物种类、增加品种多样性的重要工具。因此,园林植物的种苗与花卉种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园林工作者必须很好地掌握现代遗传学的基础理论和园林植物育种技术。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是园林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其任务是依据园林植物的遗传变异规律,研究利用园林植物的种质资源,选择培育出园林植物的新品种,并对其进行良种繁育。这门课程实用性很强,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园林植物优新品种选育的原理及方法,为今后从事园林植物的育种、生产经营及科研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实验教学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思维创新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实验教学既可让学生更好地消化理论知识,又让学生掌握相关技能,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够运用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技能来分析解决园林植物遗传改良的实际问题。该校正处于向应用型本科转型阶段,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因此,课题组为适应转型需要进行该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应用型园林人才。

1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为适应学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的需要,《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实验部分已设置为独立实验,与之前相比,实验课程的学时和学分都增加了,相对重要性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加,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门课程因其包含遗传学和育种学两部分,所以实验内容很多,但由于学时有限,只能选取其中重要的、综合性好的实验。课题组需要合理分配实验学时,主要考虑实验内容和性质两个方面。遗传实验和育种实验比例应合理,根据课程的教学目的,遗传实验可适当减少,育种实验则要多些。验证实验、设计实验和综合实验比例要合理,尽量减少验证试验,增加设计实验和综合实验。重要的验证性实验可增加难度转化为综合性实验,例如植物细胞分裂的观察这个实验,将永久切片的观察变为学生动手进行根尖压片再观察,实验难度加大,学生参与了根尖培养固定解离染色压片观察的整个过程,实验兴趣必然会提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实验内容与实践技能。

2改良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有限的实验课使学生掌握相关实践技能,提高学生动手与创新能力,因此要从提高学生学习和动手的兴趣出发,改革实验教学。让学生从实验课的准备就开始动手参与,例如实验材料的选择和采集,药品配制等;综合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采取分组预先策划的方式进行,例如花粉生活力测定的实验可以小组为单位先查阅相关资料,再完成实验方法与步骤的设计,最后完成实验;打破学时限制,除完成课上的操作部分以外,还要让学生完成后期效果的观察与记录,例如杂交、选种等。除上述改革外,由于《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是一门以园林植物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因此,实验课堂的实验材料要尽量以园林植物为主,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如细胞分裂的观察,植物多倍体的诱发等实验都可选用园林植物为试材。

3改进实验考核方式

实验考核方式合理可以起到督促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作用,因此实验考核方式的改革十分必要。独立实验课的考评至少要包括实验原理与实际操作两个方面的考核,而不是单纯以实验报告为依据。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课前能进行预习,课上认真操作,课下及时总结完成实验报告,还可在成绩组成中加入预习报告、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等项目的成绩,更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践能力。通过实验考核方式的优化,综合考评学生知识、能力及素质,促进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

4结语

综上所述,《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实验教学改革是专业发展的需要,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需要。这门实验课的教学改革在未来还将不断的进行,例如待各方面条件具备时,可将统一安排的实验向开放性实验过渡,必将充分开发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更为优秀的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杜晓华,张菊平.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

[2]韩晓伟,吴兰芳,严玉平,等.《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实验课程教学设计与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6,(05):203-204.

[3]高汝勇.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园艺,2016,(07):213-214.

植物考察报告篇6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近年来,笔者特别注重对室外实习教学方法进行有益探索与实践,从灌输式实习转向互动式实习,由教师全程指导式实习向教师辅导与学生独力能力培养相结合式实习过渡,将讲述法、比较法、自学法、直观法、综合法、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专题式、多媒体课件、自制录像片放映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综合应用,在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效果。在此仅例举4种教学效果比较显着的方法供同行参考。

一、自主学习分组讨论法

此方法是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在小组充分讨论、分析的基础上,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后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自主学习分组讨论法倡导学生探究学习,合作研究,不仅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而且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成功欲和表现欲,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首先,教师会把很多有关植物实习的内容纳入到单独开设的植物学实验中,这样做不仅丰富了综合性和探索性实验内容,更是为室外实习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同样在理论课教学计划安排上,凡涉及室外实习的理论,都在实习前讲授完。教师可在植物分类实验课中讲解有关实习的基础知识,如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压制、检索表等工具书的使用、相关科技文献的检索和论文的撰写方式与格式要求等,培养学生熟练运用检索表能力和科技论文的撰写方法。其次,针对室外实习,教师尽可能提前一个月布置预实习内容,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分组讨论,积累与室外实习相关的论文图片等资料。学生8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建立本组人员所认植物档案。要求学生每人要积累200~250种植物的原始材料,实习基地一般在哈尔滨帽儿山或大庆校园附近。由组长负责组织充分讨论,之后由小组整理出一份植物目录,并制作一份电子文档或图文并茂的ppt提交给老师。再次,预实习过程中,老师会指导学生如何利用互联网资源、图书馆植物图谱、图鉴、植物名录、植物志等工具书及植物图片信息数据库等网址文献资源,通过学生实习前的预习、自主学习和分组讨论,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了学生对实习地点植物的知识与资料储备,为提高实习效果提供了保证。

二、启发式教学法

根据“植物学”室外实习教学方式开放性、教学内容复杂性及植物种类多样性的特点,笔者采用了以指导老师适当的提示和启发为特征的启发式教学法并将其贯穿于植物实习始终。此法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先对所观察的植物做一些必要的提示,指导学生亲身体验这些特征的认识过程,通过观其叶花果的形态、表皮附属物、用手揉嗅气味、撕裂是否有乳汁、甚至口尝微量等方法进行自主观察,启发学生将自身体验到的结果与所学过的理论联系起来,把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科的识别要点联系起来,由学生自己确定被观察植物的科、属,再通过查阅《黑龙江植物检索表》,正确鉴定出植物的种名。如:观察白花碎米荠、垂果南芥时,提示学生先观察其外部特征,从而发现它们叶片互生、花白色、十字形花冠、四强雄蕊、长角果,有了这些特征,学生就能很自然地确定他们属于十字花科;再如:观察白屈菜、荷青花时,先提示学生观察撕裂的茎叶是否有有色乳汁,再观察其叶是否互生、羽状全裂、聚伞花序、花瓣四枚、鲜黄色、蒴果,有了这些特征,学生很快就联想到了罂粟科,再通过检索表的查询,全株含血红色汁液的是荷青花,全株含黄色汁液的是白屈菜。通过这种教学,教授学生观察、用术语描述植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鉴定植物的基本技能。

三、研究性教学法

研究性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定研究专题,用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适应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研究性教学方法中,教师的主要工作首先是设计“问题”,然后是激发学生去思考、设计、总结和报告,工作由学生自主自觉完成。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从教师提供的源于实际的问题入手,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和调整工作计划,组织讨论会,最后以书面报告和口头报告的形式完成工作任务。我们在植物实习中减少验证性实习内容的做法,充分体现研究性实习的特点。研究性实习是充分重视科学问题的答案的不明确性、不确定性和未知性。在不提倡具体的科学的答案的前提下,由学生通过植物学的思维过程来探索寻求出科学问题的答案而进行的实习,从而使学生在对科学产生兴趣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并有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在每小组都有研究题目的前提下由小组同学根据研究计划和预实习期所查阅的文献资料,采集相关的数据资料,为实习后期实习报告和论文的撰写积累素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既锻炼了室外调查的能力,又取得了可信的科研成果。

四、多媒体网络教学法

植物考察报告篇7

关键词地方院校植物形态解剖学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植物形态解剖学实验是生物科学类、农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大学生刚踏入大学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实验课。植物形态解剖学实验教学对复习、巩固和验证课堂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操作动手能力及创新实践能力有重要意义,也对将来学生学习其他专业实验课程、培养操作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然而,多年来,大多数地方院校植物学实验室硬件建设滞后,植物形态解剖学实验教学内容僵化、考核制度片面,忽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情况,制约了植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效果,并难以适应植物学科本身的发展和新世纪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要求。因此,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与科学实验的思维方式,对植物形态解剖学基础实验教学进行全面改革势在必行。

本文通过对遵义师范学院目前植物学实验教学的特点,提出了植物形态解剖学实验教学方法改革措施,这对激发学生对其他专业课程及实验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实践与科研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植物形态解剖学实验教学现状

目前,遵义师范学院植物形态解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环境条件滞后,实验仪器设备参差不齐。对于新升本科院校,学校仪器设备投资较少,加上植物形态解剖学实验是基础课程,所用的精密仪器少,学生所用显微镜都是从其他实验室东拼西凑来的,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问题,并且有的显微镜机械部分损坏严重,如镜头模糊,导致学生无法清楚辨认植物形态结构,显微镜数量不足,两个同学同时使用一台显微镜的现象经常发生。

(2)教学方法没有创新性,手段单一,学生学习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植物形态解剖学实验课程是学生初进大学校园所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实验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老师课前准备实验材料、药品,上课时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原理、所需材料、实验内容、方法和步骤,然后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毫无创新性可言,照着书上的图写出实验报告。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只要跟着老师讲解的步骤完成实验就行了,缺乏自主探究意识。

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利于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但僵化、机械、无趣,学生仅仅完成了实验的部分步骤,往往敷衍了事,不去探究实验细节,做完即可,照抄书本,实验报告绘图不切实际的现象时有发生,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得到锻炼和提高。事实上,学生对于实验的具体内容模糊不清,对于实验材料从何而来,试剂如何配制而成,为什么要用此种试剂等问题,几乎都没有理解,虽然实验书中也有相关的介绍,但没有老师的督促,学生是不会主动去了解的,这使大多数学生养成了一种惰性,致使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从事相关工作会感到吃力。

(3)实验课时少,期末考核方式不合理,考核效果不明显。现我院植物形态解剖学实验课程每次实验教学时间为2课时,它包括了老师上课为学生讲解实验目的、过程、步骤、内容等等,所以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时间非常有限,以往的植物形态解剖学实验课成绩主要是根据学生实验报告绘图质量、考勤率而定,而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实验操作的技能掌握情况并没有进行考核,此种考核方式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为完成实验报告而上实验课,不致力于课堂上实际操作技能的锻炼,导致实际操作水平低下,动手能力不强,如此一来,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还会影响后续课程学习。

2植物形态解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促进植物学实验室建设。加大植物学实验室的投入,完善现阶段的实验仪器与设备,对现有的实验仪器与设备进行大清查,彻底报废不能继续使用的设备。如,更换实验室老式单目显微镜、电视显微镜,购置多媒体及网络技术设备,将以往的植物形态解剖学实验中先进的技术与现代信息网络手段相结合,使现阶段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并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抽象的植物形态结构变得直观明了。同时,实验室设备完整了,使教师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不局限于原有的验证性实验,可以设置更多的综合实验,使学生在参与综合实验的过程中,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来激发他们的潜能。

(2)强化实验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真正实现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观念,使学生成为主体,注重综合能力培养,根据不同的实验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潜力。加强学生对显微镜的标准化操作规范,使学生反复练习显微镜操作步骤,并使学生能更准确地观察植物形态结构。依照学生显微镜的操作规范,实行加减分制度,如对操作规范的同学予以加分,对操作错误甚至导致镜头损坏者,将进行严惩。教师要充分掌握所有的实验内容,提前安排学生自己动手种植相关的实验材料,如在上第一次课的时候,可以发放相关的实验花盆和玉米、蚕豆种子,让学生自己动手种植,并在后面观察叶片气孔器的时候,作为实验材料使用。叶片观察结束了,还可以继续保留,用于后面观察花的形态结构。对于根、茎的观察,也可以安排学生自行取材料。这种让学生自己动手种植和取实验材料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快更直观地认识植物,以及在观察植物形态结构的时候更加仔细,这样增加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学习兴趣。

优化实验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对于同一实验,讲解多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在使用不同方法进行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不同方法所拥有的优缺点,使学生在以后的相关实验过程中,选择更加合适的操作方法,加强了学生对实验内容的掌握程度。如,在观察根尖有丝分裂实验过程中,以往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培养大蒜根尖,学生课堂上取材进行实验就可以了,对于大蒜根尖从什么地方来,是怎么来的,学生也只是听老师在课堂上讲解,一语带过而己,没有真正理解,所以学生在根尖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只停留在使用大蒜作为实验材料上,而不会想到用其他材料代替。经过改革,我们可以用两种实验材料,如大蒜和蚕豆,然后让学生自己提前在实验室培养根尖,经过学生自己动手培养,能使学生真正了解在培养过程中,不同环境条件对植物根系生长过程的影响,以及不同实验材料在培养过程中,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以及培养的难易程度有所了解,使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根的形态结构。为以后相关实验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通过观察自己培养的根尖,了解了不同的实验材料所得到的实验效果有所不同,并且能使学生真正掌握不同实验材料在实验过程中所展现的优缺点,这样能使学生更快更深刻地掌握植物形态解剖学实验中的各种技术。

通过以上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掌握了实验操作技能和基本知识,并在实验过程中,向学生们介绍学科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g,使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对今后的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3)适当增加实验课时,加强平时操作考核评分,真实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植物形态解剖学作为基础实验课,以往编制的教学大纲课时少,学生每次实验课的时间有限,任课教师大多选择简单、周期短的实验内容。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发挥空间,学生动手能力难以提高,学习兴趣和综合思维能力难以增强,所以适当增加实验课时是十分必要的。

期末实验总成绩以百分制计算。其成绩由四部分构成:考勤10分,实验报告10分,平时实验操作以及实验结果30分,期末考试分为笔试考试和操作考试共50分。在学生平时实验操作过程中,对学生的操作过程及操作结果进行加减分,这样可以迫使学生在上课之前进行预习,以及规范学生实验态度和纪律。并随时抽查以前所做实验内容,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

期末实验笔试考试为20分。由教师将学生所学的实验内容组成试题,发放试卷由学生笔试作答,检测学生对此实验课程中所学到的基本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实验仪器、设备使用等方面掌握情况进行考核。经过此次笔试,会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对理论课的学习起一定的辅助作用。

期末实验操作考试为30分,即由教师将学生所学的实验操作技能内容编号,并提供实验所需试剂、材料和器材等,每个学生抽签完成2个不同实验类型的操作,并能正确回答老师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当场打分。

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端正了学生对待实验课程的态度,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技能。

植物考察报告篇8

植物学是生态、农学、林http://学等生命科学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和实践应用性,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实验教学则是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等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将课堂上得到的理性认识与自己获得感性认识相统一,实现质的飞跃的重要手段。

实践证明传统教育体制培养出的应试型人才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素质教育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已经备受关注。随着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我们将教学目的由注重知识的传授改革为知识、能力、素质全方位的培养,即加强和扩展坚实的植物学基础知识,培养和发展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将传授式、“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改为参与式、探索式、研讨式、启发式,将“以教师为主体”改为“以学生为主体”。那么,植物学这门专业基础课,特别是实验环节,究竟要怎样才能提高植物学实验教学质量呢?

1.加强实验教师基本素质提高

教师要加强专业理论学习,积极进行科学研究。植物学实验教学要把握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基础性和实践性,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索精神,随着教学的不断改革,植物学实验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善于把实验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变为研究课题,通过研究和总结,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并将这种能力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参与科研实验的兴趣,引导学生参与整个实验过程,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留给学生思考和质疑的空间,培养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如在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生物教育等专业,植物形态解剖学部分的利用“洋葱根尖观察细胞分裂”实验中,让学生自己到实验室培养洋葱,在培养根尖的过程中,了解环境条件对植物根系的生长发育过程影响,获得根的形态类型与栽培管理条件关系最直观的体验,也为以后《植物生理学》理论和有关实验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体系,让学生成为主体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努力营造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民主的氛围。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来积极开展:1)学生准备部分实验材料,在实验前一周将实验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特别是植物材料告诉同学们,让他们自己采集准备。比如在“花形态结构的观察”这个实验中,可以完全让学生自己去校园内外采集,不同的学生采集不同类型的花,其丰富程度得到很大的提高,学生印象也更深。2)实验课中教师主要解释实验目的和注意事项,实验操作则由学生独立进行。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老师重点指导学生观察与发现问题的方法、分析与解释问题的方法。3)处理好永久切片与挂图的使用顺序。要进行徒手切片的实验,首先由学生自己切片、绘图。接着,我们再出示挂图和永久切片进行总结。最后,由学生自己总结,对自己所绘制的结构进行修正和评价。

3.联系当地实际,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植物学的研究对象是植物,首先植物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生长发育具有季节性,而统编实验教材又难以顾及,往往使得理论与实际相脱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结合理论教学和当地的实际,根据当地植物分布的地域性和生长的季节性,对实验内容进行了大胆的删减和补充,在实验时间上也进行了调整,如葫芦科植物实验的安排一般在四月份,但当地该科植物开花时间在五月份,如按正常顺序来做,则不能观察到该科植物的花,影响实验的效果。我们根据植物的开花时间,调整实验安排,做到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记得牢;还有在做单子叶植物实验时,对禾本科植物的观察,很多教材采用的是小麦和水稻,而我们采用本地广泛分布的鹅观草来观察禾本科植物的花和幼果,以代替本地没有栽种的小麦和花期还未到的水稻,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4.学生自己采集实验材料

以前的实验材料的准备工作都是由老师来完成的,不仅材料选取方面有局限性,对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盲目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要求学生自己动手采集典型、新鲜的植物材料。在采集前,学生需了解实验目的要求,标本采集时间,采集部位等,这样,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不但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观察植物的果实和种子的实验中,老师要求学生4人为一组,自己采集和到市场上购买各种有代表性的果实和种子,带回实验室作实验材料。

转贴于http://

5.因材施教 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

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多方面均是多样性的,因此学校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如对那些喜欢动手做实验的http://学生,对野外识别植物感兴趣的学生,积极报考植物学方面研究生的学生,立志从事生物教育事业的学生等都分别给予特定的指导。

6.完善实验评分标准

植物考察报告篇9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大自然,了解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环保意识,了解一定的自然环境知识,懂得一定的保护自然环境的方法,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活动准备:

1.组织队员学习有关自然环境的科学书籍。

2.对队员进行环保教育,通过观看录像、阅读书籍、听专题讲座等了解环保知识和方法。

3.根据学校和队员的实际,结合环保排练小品。

4.准备有关海洋、植物、珍稀动物及酸雨、大气污染等方面的图片、资料。

三、活动过程:

(一)、队仪式

集体整理队伍。

报告人数。

出旗。

唱队歌。

中队长讲话,宣布活动开始

甲: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地球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它和人类的关系是息息相关的。

乙:地球存在已有几十亿年的历史了,如果把这几十亿年时间算作一天,那么人类在地球上生存的时间还不到一秒钟哪!

甲:到了二十世纪末,地球上的人口可能会达到80多亿,人们需要食物、水、居住的空间和驱动车辆的能量。

乙:这样一来,其他动物和植物的食物和空间就会越来越少,生态环境就会出现许多问题。

甲:像什么全球性变暖啦、酸雨啦、臭氧层窟窿啦等等,这仅仅是其中的几个问题。

乙:因此,我们要保护我们的地球,保护我们的家园。

甲:这就需要我们大家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了解我们地球上的气候、动物、植物。

乙:了解大自然,做环保小卫士。

合:这样我们的地球就会越来越洁净、美丽。

(身穿绿袍,头戴博士帽的“绿娃娃”上)

绿娃娃:哎,小主持,我也来参加你们的队会,欢迎吗?

甲、乙:请问,你是谁?

绿娃娃:嗨,我是大名鼎鼎的绿娃娃呀!今天,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新的朋友。

(实物投影:出示绿色食品标志)

绿娃娃:(简介绿色食品标志),大家喜欢这位朋友吗?为什么?(队员们说绿色食品的好处)

甲、乙:既然大家这么欢迎你,就请你绿娃娃和我们一起主持队会吧!

绿娃娃:(跳起来拍手):太好了!太好了!

(二)设置情境:

(一位导游装扮的同学,匆匆上来)

小导游:主持人,你们打算从什么内容开始?

甲“小导游,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小导游:当然,我是小导游,今天我们学校来了这么多客人,而我们学校的环境建设和环境教育都做得很好,我想应先让客人了解一下我们的学习环境,对吗?

乙:(拍脑门),对,对!应该的,应该的!

甲、乙:就让我们的队会从学校环境介绍开始吧!

(小导游、绿娃娃一起介绍学校环境建设和环境教育情况)

甲:你们表演得很好,可是了解我们的环境不应仅仅局限于学校。

乙:我们还应在大自然中了解一些动植物,还有天气、海洋等等。

小导游:(急忙打断乙的话),您别着急,这个我们早就想到了,自从学校开展环保教育以来,我们中队就成立了几个自然资源考察小组,我给他们做导游,进行了实地考察,他们正在整理有关资料,待会儿,就可以给大家做汇报了。

(三)环保知识小竞赛

甲、乙:绿娃娃,现在就让我们来考考大家,看大家的环保知识学得怎么样?

绿娃娃:这个主意不错,我来给大家做裁判,优胜者还会得到我给大家的奖品呢!

(竞赛开始,分组抢答)

1、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

2、海洋占地球上多大面积?

3、野生动物有哪些濒灭临绝?

4、酸雨、臭氧层是怎么回事?

5、我们应该怎样从我做起,保护环境?

(四)考察报告

小导游(竞赛完之后上):小主持,我们的考察队员准备好了,现在开始给大家做汇报。

海洋资源考察小队做汇报

(介绍海洋有关动物及自然常识的同时,表演小品:《保护海洋资源》,由学生分别扮演螃蟹公公、螺狮爷爷,珍珠鱼、海底小动物等,通过表演唱、快板、朗诵等形式,介绍海洋被污染的情况,以及人类该对海洋如何进行保护,激发孩子们保护海洋资源之情。)

(学生分别由七、八人组成以上环保小队,利用色彩鲜明的图片、生动的录像、电脑演示及一些有关雨林、动物、植物等方面的小故事,以报告形式轮流上台向大家介绍各方面的环境知识及环境措施,并就台下学生提出的有争议问题进行答辩)

(五)、活动总结:

甲、乙:听了这么多同学的精彩报告,大家有什么感想?

(小记者即兴采访老师、同学)

甲:大家的收获真不少!

乙:欢迎辅导员讲话。(鼓掌)

辅导员语:队员们,今天的队活动搞得很好,祝贺大家,老师从你们的汇报中,也了解了许多自然环境的情况,希望大家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好好学习,掌握先进技术,将来长大后,用我们的知识,解决环保中的难题,把我们的地球建设得更美丽!

甲、乙、绿娃娃合:同学们,让我们牢记辅导员的话。

集体: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做环保小卫士。

植物考察报告篇10

由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杂草学分会、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生物安全分会、南京农业大学杂草研究室共同主办,SyngentaCompany协办,杂草科学与农业生产安全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4月7~9日在南京农业大学翰苑大厦顺利召开。

杂草科学的发展特别是除草剂的应用引领了20世纪的农业绿色革命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在世纪之交,以转基因作物特别是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大面积种植为标志的农业技术革命,已经对农业生产产生深远的影响。杂草科学的研究和杂草防除的方法将以生物学为核心,生物科学研究引领杂草科学的发展,影响杂草防除的方式和状态,进而可能完全改变杂草防除的方法,杂草科学的生物科学时代已经来临。杂草科学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回顾我国杂草科学发展历程,特别是近30年的研究,我国已取得不少成果,建立了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科研体系,形成了杂草科学专门人才的培养体系;基本明确了中国杂草的发生分布规律,构建了以化学除草为主体的杂草控制技术体系;在生物除草剂、化感与杂草控制、外来入侵植物的入侵机制研究、转基因作物环境安全评价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同时,我们也面临着诸多难题,杂草抗药性越来越严重;除草剂药害特别是残留药害普遍而严重;长期化学除草剂使用导致农田杂草群落发生演替,新的难防杂草不断发生;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外来植物的入侵也愈演愈烈;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也亟待更科学的环境安全性评价。本次研讨会的主要目的是以科学发展观思想为指导,以研讨会为平台,根据杂草科学领域发展趋势,深入研讨我国杂草科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十一五”杂草科学研究的方向和战略,及杂草科学研究协作,并向有关主管部门在杂草科学研究领域的管理决策提出建议。

此次会议成立了由17人组成的组委会,主席为强胜教授,负责会议组织和筹划。学术委员会由34人组成,分别由盖钧镒院士任学术顾问委员会主席,杨永华教授任学术委员会主席。会议还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南京农业大学以及教育部“111”项目、德国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江苏省苏科农化有限责任公司的资助。

会议还邀请到了国际杂草学会主席、丹麦Copenhagen大学Bernale.Valverde教授,国际著名杂草抗药性研究专家,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大学植物生物学系主任StephenB.powles教授,国际著名生物除草剂专家,加拿大mcgill大学alanK.watson教授,国际著名杂草科学专家、韩国首尔国立大学YongwoongKwon教授,生物除草剂专家、加拿大农业部Saskaton研究中心Garypeng研究员,先正达公司Jean-Louisalard博士和wintenRowley博士等,分别就杂草抗药性及其管理、杂草稻、生物除草剂、稻田杂草综合管理等方面作了特邀报告。另有36位国内专家分别就杂草稻及转基因作物安全性、杂草生物防除、外来杂草、杂草抗药性、杂草综合防除等方面作了主题报告。这些报告反映了杂草科学近年来的最新研究动向和进展,使大家受益匪浅。

2会议学术内容

出席了这次研讨会。由于各位与会者积极投稿,会议论文集共收录了57篇论文。除上述7位国外嘉宾作了特邀报告外,有36位中国代表也作了主题报告。此次研讨会的学术气氛浓厚,除正式大会外,还利用晚间时间召开了3个小会,专家们分别就除草剂药害、杂草抗药性、杂草稻、生物除草剂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交流,形成了一系列共识,特别是表达了加强合作的意向,并决定在会后立即着手构建国际和国内两个层次的合作研究框架。

本次会议共在6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1)杂草稻及转基因安全。

丹麦Copenhagen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农业科学系的Bernale.Valverda教授作了题为“HerbicideResistantRiceinLatinamericapracticalimplicationsforweedyRiceandHerbicide-resistantweedsmanagement”(拉丁美洲的抗除草剂水稻:杂草稻和抗除草剂杂草的管理理念)的特邀报告。报告介绍了拉丁美洲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的研究开发、杂草稻的发生和危害等情况,强调了转基因水稻种植可能引起的生态风险,特别强调了对杂草稻之间的基因漂移应给予更多的研究和关注。该报告获得国内外同行的一致认同。上海复旦大学生态与进化生物学系卢宝荣教授作了题为《水稻转基因向野生近缘种逃逸及其生态后果》的主题报告。卢教授根据所在实验室多年的研究结果,介绍了水稻的近缘种,并分析了转基因水稻基因和它们之间基因逃逸的风险的大小,其中对杂草稻也作了重点介绍,让参会者对杂草稻以及和转基因水稻的风险有了深入了解。南京农业大学杂草研究室的宋小玲博士作了题为《杂草稻在我国的发生危害及其与转基因水稻基因流动的风险》的报告。报告中着重介绍了近年来杂草稻在我国的分布、发生情况,分析了杂草稻在我国发生量上升的原因,认为随着水稻轻型栽培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免、少耕技术的推广应用,造成了有利于杂草稻(oryza.sativaf.spontanea)萌发生长的农田生态环境,致使杂草稻在我国水稻田的发生和危害逐年加重。

目前,该现象在辽宁、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发生严重,危害巨大;在黑龙江、吉林、河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省也普遍发生。但是,由于杂草稻在外形上与栽培水稻极为相似,并没有引起当地植保部门和农民的足够重视。报告指出,由于杂草稻与栽培水稻对除草剂的反应一致,能选择性地防除杂草稻的特效除草剂很少;且转基因水稻向杂草稻基因流动的风险较大,不同基因型转基因水稻向不同杂草稻种群发生基因流动的风险不同,因此在我国开展杂草稻的相关研究非常必要和迫切。报告人和参会者就杂草稻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后,达成了开展杂草稻合作研究的共同意向。此外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卢长明研究员作了题为《转基因抗除草剂油菜的培育及其安全性研究》的主题报告,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陶波教授作了题为《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生态安全》的主题报告,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魏伟副教授作了题为《抗虫转基因适合度的研究进展:以Bt油菜为例》的主题报告。报告均对转基因作物的生态风险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和防范措施。这些报告对今后深入开展相关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2)杂草抗药性。

随着化学除草剂的大量和重复使用以及种植制度的单一化,在世界范围内普遍产生了抗除草剂杂草,抗性杂草的发生已经对世界粮食安全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杂草抗药性已成为世界杂草科学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次会议上,西澳大利亚大学植物生物学学院教授、国际著名杂草抗药性专家StephenB.powles作了题为“ChinaCanLearnfromaustraliaandavoidaustralia’smajorHerbicideResistantweedproblem”(中国可以借鉴澳大利亚防止主要抗药性杂草种群发生的经验)的特邀报告。powles教授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使与会者深刻体会到重复使用单一除草剂以及种植制度单一化所造成的后果,也使中国的杂草科学家更加认识到了我国杂草抗性问题的严峻性和面临的挑战。SyngentaCompany的Jean-Louisalard博士和wintenRowley博士也分别作了题为“ContributionofSyngentaCompanyonHerbicide-resistantweedsResearchintheworld”(先正达公司对全球除草剂抗性研究的贡献)和“practiceonmanagementofHerbicide-resistantweedsinaustrilia”(澳大利亚杂草抗性治理实践)的特邀报告,报告为各国杂草科学家从事抗性杂草的管理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张朝贤研究员对我国抗药性杂草发生种类、分布状况以及防治对策进行了综述。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和生物技术学院李召虎教授则对他领导的课题组长期进行的野燕麦抗药性监测、检测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德国拜耳公司的由振国博士报告了他们在用除草剂来管理相关杂草产生抗药性的经验。此外,山东农业大学植保学院王金信教授、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魏松红副教授、山东省除草剂新技术开发推广中心蒋仁棠研究员等专家作了烟草愈伤组织对苯磺隆的抗性诱导及抗性植株筛选、抗除草剂作物的诱变筛选和苯磺隆对杂草的抗药性及残留药害对后茬作物的安全性研究的报告,展示了我国杂草抗药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和主要成果。

(3)生物除草剂。

随着抗药性杂草的普遍发生和化学除草剂大量使用带来的污染,生物除草剂在杂草防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本次会议邀请了加拿大mcgill大学、国际著名生物除草剂专家alanK.waston教授作了题为“improvingBioherbicideperformance”(提高生物除草剂药效的途径)的特邀报告。waston教授把自己多年从事生物除草剂研究的经验和如何提高生物除草剂药效的途径作了详细介绍。加拿大农业部Saskaton研究中心、国际著名生物除草剂专家pengGary研究员作了题为“HowCanweaddressSafetyandeconomicissuesduringDevelopmentofmycoherbicidesLaCaseStudyforColletorichumtruncatumonScentlessChamomile(利用Colleto-richumtruncatum生物控制母菊的安全性研究)的特邀报告,对我国开发和研制生物除草剂有重要参考价值。南京农业大学杂草研究室强胜教授作了题为《一种微生物源除草剂的作用机制、靶标及其除草潜力》的主题报告。

强胜教授报告了南京农业大学杂草研究室10多年来从事生物除草剂的研究历史和成果,介绍了一种新的真菌毒素的抑制光合作用系统ii靶标,该物质具有活性较高、杀草谱广、作用速度快等优点。根据作用靶标,模拟该化合物的功能基团,人工合成了有活性的系列化合物,由此证明了该物质骨架是全新的光合作用系统ii的抑制剂,有望对其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实现产业化,此项研究是我国乃至国内研究生物除草剂的重要进展。该成果为首次进行会议学术交流,部分内容已经发表在国际著名杂志Biochemia&Biophysicaacta-Bioe-nergetics。报告对生物除草剂的开发和研制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此外,沈阳农业大学的谷祖敏讲师作了相关报告。

(4)外来杂草。

外来杂草已成为严重危害我国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重要因子,因此外来杂草也是本次会议的重要议题,有9位代表作了相关的主题发言。主要报告内容包括入侵植物的入侵和扩散机理、入侵植物在我国的分布和危害、入侵植物的防治和利用等。复旦大学的李博教授对我国植物入侵的格局和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昆明分部的冯玉龙教授对入侵植物和同属本地种氮分配、资源捕获和利用能力的差异进行了比较;江苏省植保站刁春友站长还介绍了加拿大一枝黄花在江苏的发生、危害和防治情况。这些报告引起了国内外嘉宾的高度重视,为我国深入开展外来入侵植物的研究提供很好的研究思路,并为防治入侵杂草提供了很好的方法。

(5)杂草综合防治和除草剂药害。

韩国汉城国立大学植物科学学院的KwonYongwoong教授作了题为《基于经济和安全的水稻田杂草管理方法》的报告。报告介绍了韩国水稻田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对我国水稻安全生产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中国农科院张泽溥研究员作了题为《加强综合治理及生物技术应用研究,改进杂草治理》的主题报告,呼吁我国的杂草科学家应重视综合治理和生物技术的研究,为我国农业生产做出贡献。报告得到了参会者的一致响应。之外还有利用覆盖植物防除经济林杂草的报告。

除草剂是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能对目标杂草起到防除和控制作用,同时还可能对作物造成某种伤害或不利影响。针对近年来我国除草剂药害的发生较为频繁的情况,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的梁桂梅高级农艺师作了题为《除草剂药害及杂草可持续性管理》的主题报告。报告介绍了近年来除草剂药害的主要发生特点,结合引起除草剂药害增加的原因分析,进而提出了有效加强除草剂药害防控的对策建议,报告对今后除草剂药害发生的预防有很好的促进作用。黑龙江省农科院黄春艳研究员介绍了常见除草剂药害的诊断技术,为药害的鉴别提供了科学依据。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张宏军高级农艺师对我国新登记的除草剂活性进行了评价,为今后除草剂的科学应用提供了最新信息。

(6)野外考察加拿大一枝黄花。

会后来自加拿大的两位外宾alanK.waston教授和pengGary研究员与江苏省植保站及南京农业大学杂草研究室的科研人员一起考察了加拿大一枝黄花在江苏省苏州市和盐城的发生、危害和防治情况。考察人员听取了太仓植保植检站和大丰市植保植检站的工作人员关于加拿大一枝黄花的介绍,外宾也向我国工作人员介绍了加拿大一枝黄花在加拿大的分布和危害情况。双方人员一同考察了加拿大一枝黄花在厂区、河边、荒地的发生情况,重点考察了其防治情况。之后中外专家交换了加拿大一枝黄花在我国蔓延原因的意见,并提出了今后有关加拿大一枝黄花生物防治的合作意向。

(1)评价转基因水稻的抗性基因向杂草稻流动的风险。

杂草稻(weedyRice)是栽培水稻自然野化的一种特殊水稻材料,又称杂草型稻或水稻杂草种系。目前对其起源有两种观点,栽培稻与野生稻或籼、粳稻自然串粉杂交产生的。杂草稻和栽培水稻同属于稻属和稻种,亲缘关系极为密切。因此,杂草稻往往与栽培稻相伴生。目前,世界上主要水稻种植国家和地区均发现有杂草稻,在东南亚一带已经成为最普遍的水稻田杂草。由于杂草稻变异类型非常丰富,且抗逆性较强,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甚至已成为限制拉丁美洲、东南亚国家水稻产量提高的最主要的杂草因素。早在20世纪50,60年代,杂草稻在我国安徽省巢湖、江苏连云港、海南、广东等部分稻区就已经有报道,不过随着管理水平的提高,70年代后期已很少发生。但是,近年来随着水稻轻型栽培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免、少耕技术的推广应用,造成了有利于杂草稻萌发生长的农田生态环境,导致杂草稻在我国水稻田的发生和危害逐年加重,给水稻生产带来的损失越来越大。此外,杂草稻和栽培水稻对除草剂的反应一致,且杂草稻具有极强的杂草性,从而使其能在稻田中不断繁衍。鉴于杂草稻在我国广泛分布并有蔓延趋势,并存在转基因水稻抗性基因向杂草稻流动的可能性(对某些杂草稻的品种,潜在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在我国目前形势下,迫切需要全面深入评价转基因水稻的抗性基因向杂草稻流动的风险,为转基因水稻在我国的安全释放和产业化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2)开展抗药性杂草调查。

已有研究表明,日本看麦娘(alopecurusjaponicus)、菵草(Bachmanniasyzigachne)和稗(echinochloacrusgalli)分别对绿麦隆、丁草胺、杀草丹产生了抗药性。稻田的稗、雨久花(monochoriakorsakowii)、矮慈姑(Sagittariapygmaea)、扁秆藨草(Scirpusplaniculmis),特别是稗对不同除草剂产生了抗性。麦田的日本看麦娘对氯磺隆、甲磺隆、绿麦隆产生了抗性;菵草对氯磺隆、绿麦隆产生了抗性;猪殃殃(Galiumaparine)、播娘蒿(Descurainiasophia)和麦家公(Lithospermumarvense)对2,4-D和苯磺隆产生了抗性。大豆田的早熟禾(poaannua)对喹禾灵、氟吡甲禾灵产生了抗药性。棉田的牛筋草(eleusineindica)对氟乐灵具有抗性。玉米田的稗对阿特拉津的抗性越来越高。其他作物田的通泉草(mazuspumilus)、打碗花(Calystegiahederacea)对灭生性除草剂百草枯、草甘膦的抗性也越来越强。我国近几年才开始研究杂草抗药性问题。目前,我国的抗药性杂草越来越多、抗性越来越强,迫切要求我们加大力量尽快开展全国性的抗药性杂草调查、研究抗性机理、监测和管理抗性杂草。

(3)开发农作物药害防控技术。

除草剂是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能对目标杂草起到防除和控制作用,也可能对作物造成某种伤害或不利影响,即除草剂药害。除草剂药害产生的原因很多,如除草剂使用不科学、不合理,施药时期或施药方法不适当,施药技术或施药器械有欠缺,气候条件异常等。近年来,我国除草剂药害的发生呈现如下主要特点:致害除草剂种类多;药害发生范围广;大型药害事故突增;药害造成的影响巨大。

据研究,近年来,有19类、140多个除草剂品种在我国的一些地区时常对农作物造成药害;各地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药害,华北、东北和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比较突出;受害作物不仅有玉米、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还有蔬菜、果树、油料等经济作物;进入21世纪后,除草剂引起的药害事故突增,涉及面积可达数公顷甚至数百公顷以上,损失数万元乃至数百万元;大型农作物药害事件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还影响地方经济发展政策、生态环境安全、群众身体健康等多个方面,并可能诱发和激化农村社会矛盾,造成不安定因素,这使农作物药害事件由单纯的自然科学事件演化为复杂的社会事件。因此,我们建议对农作物药害防控技术的开发研究尽快进行立项,组织一些科研、教学单位的专家重点针对药害产生机理、药害症状快速诊断与补救方法、喷雾防飘技术研究和药害补救新产品等方面进行技术攻关,为药害的诊断和防控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