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金融考察报告十篇金融考察报告十篇

金融考察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4:37:26

金融考察报告篇1

一、__省农行内部审计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体制、机构的总体情况。

1、体制相对独立,管理制度健全。

按照农总行要求,__省农行已于20__年11月完成了审计体制改革,撤销了二级分行所属的审计机构,上收了16个二级分行的审计职能,建立了13个审计办事处(其中按片区设3个,按行设10个)。这13个审计办事处是__省农行的派出机构,代表省农行独立直接履行对派驻行的审计监督职能,其日常工作由省农行审计处管理和指导。审计办事处与派驻行是相互独立的机构,是审计与被审计的关系。审计办事处不参与、不干预派驻行的经营决策和经营管理活动,但审计办事处主任可列席派驻行与业务有关的党委会、行务会以及各类委员会会议和重要专业会议。

审计办事处为副处级机构,每个审计办事处配备了主任、副主任各一名。每个职能科室配备一名科级干部。审计办事处人员实行“系统管理、切断利益、档案保留”的原则进行管理,其工资、福利和待遇等按照“收入不降低、略有提高”的原则执行。审计办事处有关人员的党组织关系转到省农行,省农行专门成立审计党委,审计办事处成立党支部。工会和共青团关系也上收由省农行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审计办事处对省农行负责并报告工作,省农行审计处负责审计办事处的日常工作考核,定期对审计办事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审计体制改革以后,__省农行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大大增强,权威性得以进一步树立,对各种违规违章现象的威慑作用更加明显。

同时,为加强对审计办事处的日常管理,__省农行审计处先后制定了审计办事处管理实施细则、经费管理办法、公文管理办法、审计办事处内设科室及其工作职责、党支部管理办法、审计办事处工作考核评价办法等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以此规范和约束审计机构日常工作,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经过将近半年的实践检验,成效明显。

2、机构设置合理,人员充实精干。

截止20__年3月末,__省农行共有审计机构14个,专职审计人员259人,约占其全行员工总数的2,已基本达到中国银监会关于金融业内部审计人员的规定比例。省农行本级审计处人员18人,设置6个职能科室,即内部控制管理科、责任审计科、专项业务审计科、非现场审计科、督办科和审计办事处工作科。审计办事处241人,根据当地实际情形设立内部科室。科学合理的机构及人员配置为__省农行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日常运作情况及主要经验。

近2年,__省农行审计处共组织开展审计项目931个,审计经营机构148个,参加审计人次8223人(次);审计总金额2987亿元,基本覆盖了农行业务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审计发现各类问题31064笔,涉及金额335亿元,纠正各类问题20459笔,纠正金额217亿元,发现经济案件1件,涉案金额51万元;对审计出的各类问题共计提出整改建议8418条,实际被采纳7990条,采纳率达到95;共计实施经济处罚金额104万元,其中,对108个单位处罚36万元,对3093名有关责任人处罚68万元;移送监察和人事部门建议处理25人,实际处理25人;督促整改各类问题23525个,督促建立健全业务规章制度203个,制定和完善审计规章制度24个;20__年审计发现问题的综合整改率达到87.48,比20__年的70提高了17个百分点,避免风险和损失57605万元。在此期间,__省农行审计部门还对审计发现问题和掌握信息进行及时归纳提炼,揭示了不少带有全局性、倾向性和规律性的问题,较好发挥了内部审计的风险预警和监督保障功能。

1、实行内控评价结果“四挂钩”,不断巩固和推进内部控制建设。

为切实抓好内控建设,__省农行将内控评价结果实行“四挂钩”:一是与被评价行业务经营和操作人员切身利益挂钩,在二级分行业务经营综合考评中占15的分值;二是与领导者的任期考核挂钩,在二级分行领导班子任期量化考核中占5的分值;三是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量化考核中占5的分值;四是评价结果与干部任免、评先表彰、经营权限等挂钩。“四挂钩”办法开创了全国农行系统内控评价工作的先河,它有力地推动了__省农行的内控建设,规范了各项业务决策与操作,强化了基层行风险防范能力。自20__年农行系统开展内控综合评价工作以来,__省农行发现问题数逐年大幅减少,累计发现问题数从20__年的39495个下降到20__年的3347个,县级支行一、二类行占比从60增加到98,已连续5年没有四类行;二级分行评价发现问题数比上年减少160个,下降11,首次出现2个一类行,消除了三类行。

2、认真履行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为各级行人事任免提供决策支持。

最近2年,__省农行共实施干部离任、责任审计342人。主要做法,一是严格审计程序。每个审计项目都严格按照审计前准备、现场审计、审计报告、整改处理和归档等5个阶段24个环节进行。在程序上,坚持“先审后离、事前介入”的原则;严格按照党委决策、人事部门通知、审计部门组织实施的程序进行。二是确定审计机构范围。要求审计抽样的机构规模达到一定的比例,对二级分行

行长的审计,抽查的县级支行和营业机构数均不低于所辖县级支行及其所辖营业机构的20,并根据业务规模、资产质量及利润情况按好、中、差进行抽样。三是确定审计重点。主要对被审计对象直接决策或参与决策审批事项、直接经营管理、个人廉洁自律情况以及被审计对象对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情况进行审计深挖细究,发现重大违规问题坚决一查到底。四是逐步改进审计手段,加强审前调查、外部取证和审计分析。认真做好审计前问卷分析,尽量利用内外部检查成果。在审计过程中,对一些重要的审计证据,均要求审计人员当场复印,并经当事人签字认可后附在审计工作日记之后备查。2年里,经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岗位未变动的41人,提拔的65人,平调的186人,免职的44人,降职3人,撤职2人,移送司法机关1人。

3、突出重点,抓好专项审计。

2年间,__省农行针对业务的重点、热点环节,组织开展了贷款风险分类、20__年以来新发放贷款、业务经营指标真实性、个人贷款、表外业务、账外固定资产及车辆管理、抵债资产、系统内往来联行资金、内部授权、信贷业务限制性条款落实情况等14项专项审计。通过审计,揭示了业务经营中的问题和风险隐患,对存在问题及时下发整改通知并督促整改,规范了业务部门的自律监管工作,促进了依法合规经营和科学发展。

主要做法与经验,第一领导重视是保障。各次专项审计都得到了__省农行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第二规范审计程序是基础。每次审计,__省农行审计处均统一制定审计方案,确定审计时间、范围、重点和内容,下发审计通知,布置各审计办事处开展审计,省农行进行重点督导。各办事处严格按照审计方案和审计程序实施审计。第三审计质量是前提。在开展专项审计前省农行针对审计内容组织培训,进一步明确审计任务,以提高审计质量;为明确审计责任,规避审计风险,要求在开展专项审计前,审计组长要与审计处或审计办事处领导、审计人员与审计组长签订《中国农业银行__省农行审计项目责任书》,以落实审计责任;在审计中实行审计日记制度。在现场审计前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搜索疑点下发各审计办事处核实,提高了审计的效率和质量。第四审计纪律是保证。要求各审计组在被查行机关和支行办公楼较醒目处张贴《勤廉监督公示》,主要是“六坚持”、“八不准”。五落实处罚和整改是关键。对审计发现的问题,严格按照《中国农业银行审计处罚处理暂行规定》和《中国农业银行员工违反规章制度处理暂行办法》进行处罚,维护了审计的权威性。20__-20__年3月专项审计共计实施经济处罚81.2万元,其中对65个单位处罚39.2万元,对794名责任人处罚42万元,移送监察和人事部门建议处理50人。__省农行还十分重视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在后续审计中,对处理处罚或问题整改不到位的进行加重处罚。

4、变革传统审计方式,加大非现场审计力度。

__省农行的非现场审计工作起步于20__年,当时省农行审计处即专门设立了非现场审计科,配备3人,是全国农行省级分行中人数较多的一个行。主要做法,一是根据现场审计项目需要,搜索出疑点线索,提供给现场审计人员核实和使用;二是授权给下级行审计人员使用,根据各自项目需要,自行组织搜索数据疑点并进行核实;三是做好经常性的非现场监测分析工作,根据监测到的疑点,组织现场核实。四是加强对计算机疑点线索的筛选,使线索准确率大大提高,有效支持了现场审计工作开展。

5、强化审计纠错功能,抓好审计督办工作。

__省农行于20__年3月新设立了审计督办科,这在全国农行系统是第一家。审计督办科专门负责对各类内外部检查发现问题的督促整改落实和后续审计,这有利于整改工作的全面彻底,体现出__省农行对审计整改工作的高度重视。督办工作的主要做法:一是加强培训,对审计人员按照《中国农业银行对外部监管和内部检查发现问题整改工作的暂行规定》和《中国农业银行后续审计暂行办法》的重点进行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素质。二是规范建立整改台账。要求各审计办事处和被审计单位职能部门,由专人负责《整改台账》的登记和管理。根据检查工作底稿,及时进行《整改台账》登记,逐条提出整改意见和整改要求,并负责监督整改落实情况。三是认真开展后续审计,跟踪监督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四是对关键业务风险点进行分析排查,对发现问题进行收集归类,提出针对性综合整改措施并督促整改落实,取得了较好成效。

在过去的2年里,__省农行审计处先后被农总行授予内控管理有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审计工作先进单位”、“计算机非现场审计工作第3名”;被__省审计厅授予全省内部审计工作“先进单位”,被省农行评为20__年“先进集体”,4个精品审计项目被__省内审协会征集参与全省优秀审计项目的评比。理论研究成果有2件获全国内审协会三等奖、5件获全省内审协会一、二等奖。

二、考察体会与建议

考察组全体成员在领略西南边陲迷人风光、感受大自然鬼斧神工般造化的同时,还多次组织了内部讨论。大家紧密结合此次__取经所得和各家行实际情况,实事求是,集思广益,畅谈银行内部审计工作体会,并提出不少好建议。

(一)内部审计总的发展形势很好,空间广阔。

近几年来,东南亚金融危机和美国安然、世通、环球事件,以及中国银广夏、中航油等案件的发生,引起各方警觉。与此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国内企业正面临着更多严峻的内外竞争压力。因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增强自我约束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尽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及时发现内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向规范化、科学化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在新形势下,企业决策管理层必然会对内部审计有更多、更高的要求,内部审计的任务会进一步增加,这就为内部审计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另一方面,中国审计风暴对内部审计也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审计署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国内部审计师协会颁发了内部审计基本准则、职业道德准则和20个具体准则,国资委制定了《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暂行办法》、《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教育部、科技部、广电总局、交通部等部委也陆续制定或修订了内部审计规定。可以说,内部审计的地位正在不断提升,其重要作用已日益凸现,内部审计工作大有可为,前景灿烂!

(二)总结__经验,对促进我市金融业内部审计工作有积极意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考察组认为,__省农行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方面所采取的一些做法和取得的成功经验,可以为我们借鉴。一是要不断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基石,也可以说是审计工作的灵魂。__省农行全面上收地市级分行审计机构,成立省农行审计办事处以后,审计人员与派驻行的利益关系被完全切断,审计人员收入相比同职级人员上浮10%以上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彰显出__省农行增强内部审计工作独立性的意志和决心,值得我们借鉴。二是要强化内部审计在银行内部控制中的鉴证评估功能,发挥内部审计在银行内部控制建设方面的主导推动作用。__省农行通过推行内控评价结果“四挂钩”办法,有力地激发了全行各个层面的内控管理热情,使内部控制成为全行上下人人参与的自觉行动,成为日常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而在根本上促进了其内部控制的健全与完善,促进了全行内控局面的连年持续向好,__省同行的这一做法尤其值得学习。三是审计整改抓得实、抓得紧。__省农行内审通过设立专门的审计督办科室,专职内外审计发现问题的督办落实,其意义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举措,而在于对审计整改工作的高度重视。其实质就是通过建立审计整改机制,督促审计发现问题的全面整改落实,切实发挥好内部审计的作用,这是__同行又一个亮点所在,值得我们认真回味。

(三)认清形势,放眼未来,努力把握金融业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

金融业作为一个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行业,整体风险较高。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竞争的日趋激烈,各家金融机构不断加大营销力度、积极拓展中高端客户、开展形式多样的金融业务创新,这对于增强金融业盈利能力,提升其自身核心竞争力,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客观上也加大了金融风险。如何有效防范金融业务风险,我们认为还得靠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内审部门的职能作用。只有通过强化对各项金融业务的监督,把握风险重点,多方着力,严格风险管理,努力从源头预防和消除各种风险隐患,才能求得金融业的持续稳健发展,内部审计也才能够真正体现出它的价值。在几次考察组内部讨论会上,成员们谈了不少好的观点,提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

1、着力倡导和建立新型审计监督模式,逐步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有成员提出香港汇丰银行内部审计所采取的做法可以借鉴,那是一种新的内部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审计。它是以合规性审计和风险排查为基础,以严重违规行为和案件的防范为重点,以风险的内部控制为核心,根据被审计对象的风险程度排序结果,来配置审计资源,制订审计项目计划。审计资源向风险程度较高的对象倾斜。审计的主要内容围绕着控制环境、风险识别评估、控制措施、信息交流反馈、监督评价纠正等内部控制“五要素”展开。风险导向审计能够更加体现审计资源的性价比,使审计人员重点关注重大的和异常的金融业务,突出了审计重点,避免审计人员陷于大量繁杂的金融业务而失去审计目标。当然,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尚需具备一定的条件,其关键在于更充分地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建立内容广泛的审计数据资料库等等。

2、再造内部审计流程,不断适应审计环境变化。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要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增强其有效性,就必须对传统审计流程进行改造。审计流程改造,就是要努力改变“重检查,轻整改和责任追究不足”以及“重检查结果,审计过程质量控制不够”等各审计环节间畸轻畸重的状况。唯如此,审计的有效性才能得到提升。审计流程改造后,每个审计项目由检查、评价、整改和追究等环节组成完整的审计循环,每个审计环节,都有与之配套的制度、办法和操作工具。对此,具体可以借鉴国外同行的做法。

3、实行持续审计监督,保持风险监控的连续性。为改变对被审计对象现场审计监督的间断性、不连续缺陷,银行内部审计还应从实际出发,实行持续审计监督。一是要明确持续审计的定位。将持续审计作为整个审计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填补两次现场审计之间的监督空白。现场审计间隔期间,对被审计对象的业务经营活动继续实施动态监测,对问题疑点进行审计查询,作出风险评价与预警,防范审计间隔期间的风险,且为下一次现场审计提供依据。二是要建立持续审计的流程。持续审计一般以非现场审计方式进行,基本流程包括信息资料收集、持续监测分析、信息使用反馈三个阶段。三是要制定可操作的持续审计措施。对每一个被审计对象,指定监督人员负责持续审计。审计部门对监督人员的持续审计工作应进行考核。

4、高度关注金融业务电子化发展趋势,努力尝试并开展金融业it审计。和其它领域一样,金融业务的每一项创新都是与it技术密不可分的。自世界第一家网络银行——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FnB)于1995年10月18日开业以来,国际金融界掀起了一股网络银行风潮。这一金融创新正在彻底改变金融业和金融市场的形态,银行由实体化向虚拟化发展,金融服务的时空界限不再明显。网络银行在拓宽银行范围、提高金融效率的同时,也以其特殊的经营形式及风险特征,对传统的银行业监管提出了挑战,包括银行业的监管内涵及监管模式均面临挑战。对此,一方面要改进外部监管、提高it技术保障、加强制度约束与控制;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也要积极适应并努力作为。审计部门要抓紧充实it人员,尽快掌握相应技术,组织尝试对银行内部网络运行系统的测试和审计。同时,要加强同业间网络银行的监管合作,共同防范和阻击风险。此外,还应把提高审计从业人员包括信息技术等在内的综合素质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滚动实施,以不断适应金融电子业务的发展。

5、注重审计部门自身管理,全面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审计管理标志着内部审计事业的进步与发展。世界很多国家将审计管理作为审计机构的一门科学,用于使审计工作规范化,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保证审计结论质量。国家审计署在五年规划中把实行科学的审计管理,促进提高审计工作层次和水平作为今后要着力加强的基础工作,非常必要,是高瞻远瞩的战略举措。审计管理是个很大的概念,审计署规划中提出的要建立审计质量控制体系,规范审计行为,大力推广先进审计技术方法的应用,改进审计计划管理,整合审计资源,以及建立适应审计工作需要的干部管理机制和审计职业教育体系等,都是审计管理的范畴。搞好审计管理对于全面提升我们金融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水平是强有力的保障。

金融考察报告篇2

一、研究方法描述

(一)样本选取标准及过程为考察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对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影响,SeC选取了由50家发行人构成的样本。选择标准与过程如下:首先,鉴于公众主体财务数据的获得便利性,取得一份较为完整的上市金融机构(以下简称“发行人”)名单,包括银行、经纪商、保险公司、信用机构以及政府资助企业(GSes),以标准行业分类(SiC)代码为基础,合计超过900家。第二。按发行人最近财务年度报告的资产总值排序。第三,按以下标准从经排序的列表中选出50家样本:(1)为覆盖美国金融机构最近财务年度至少75%的资产,选取列表中前30家发行人,并界定为“大规模发行人”,其最近财务年度的资产均超过1350亿美元;(2)为获取小型金融机构的代表性样本,从列表中前30家后的最大型公司开始,每隔42家选出一家,由此得到20个样本,并界定为“小规模发行人”;(3)已入选但未能满足以下补充性标准的公司将被剔除,列表上紧接其后的公司则入选:一是外国私人发行人排除在外,因获取其按照美国Gaap提供的年度与季度财务信息存在困难;二是不以11月30日或12月31日为年度结束日的发行人排除在外,以保证数据的可比性;三是如发行人向SeC提交的年度与季度报告不含当期财务报表、报表附注以及管理当局分析与讨论书,则排除在外。由此,SeC的研究对象以大规模金融机构为主(前30家均入选),小规模机构则随机抽取,覆盖面广,分析数据源自发行人向SeC提交的10-K表、10-KSB表、10-Q表、10-QSB表、报表附注以及mD&a等公开报告。

(二)研究期间的拓展对于所有以日历年度作为会计年度的公司,SFaS157《公允价值计量》和SFaS159《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公允价值的选择权》均从2008年1月1日开始生效。因此,为考察公允价值会计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SeC将研究期间主要限定于两份准则对所有样本均生效后的2008年第一报告季度结束。但两份准则允许公司从2007年1月1日起提前应用,11家样本机构(主要为大型银行与经纪商)便作出了这种选择。于是,在提前应用者与未提前应用者之间,2007年度的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为理解这一期间内公允价值使用的进展与变化情况,SeC拓展了研究期间,将2006年末(两份准则均未对任何一家机构生效)与2008年第一季度(所有公司均已采用)的财务信息进行比较。在准则不影响特定财务数据的场合,SeC也对2006、2007与2008年连续期间数据作出分析。此外,视发行人的情况,SeC在某些场合也对2008年第三季报进行分析。

(三)样本总体的划分对于样本总体。SeC按发行人所处行业与发行人规模大小两类标准再作细分(具体见表1、表2),以此检验公允价值(哪些项目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和SFaS157(如何计量公允价值)对金融机构财务报表的影响。

二、研究发现与述评

(一)资产与负债考察主要考察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与负债的显著性程度。

(1)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与负债比重分析。根据SeC的检验,在总体上,截止2008年第一季度末,样本机构记录的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占资产总额的45%,以公允价值报告的负债占负债总额的15%。SeC强调,此处只考虑持续性公允价值计量的情况(无论是强制要求或应用公允价值选择权的结果)。但在行业之间,这些比重差别较大(见表3),资产类型及其重要性呈现明显不同的特征(见表4),并且样本发行人并非均为分布于45%与15%周围(见表5)。

SeC发现,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比重在不同规模机构间的差异主要受其行业构成影响。比重最高的保险公司仅占大规模发行人资产总额约18%,而占小规模发行人资产总额将近72%。小规模组中,保险公司69%的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仅略低于大规模保险公司报告的71%这一比重。对于非保险公司,大规模组中资产总额的39%以公允价值记录,小规模组中该比例仅为16%。SeC认为两个主要因素导致这一差异:其一,大规模发行人拥有更多被强制要求以公允价值报告的交易性与衍生性资产。对于非保险公司。无论规模大小,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主要资产类型为投资、交易性资产和衍生工具。这些项目占大规模发行人资产总额的36%,却仅占小规模发行人资产总额的14%。其二,管理层主动对某些资产选择以公允价值报告。在非保险公司样本中,17家大规模发行人选择应用公允价值选择权,小规模发行人则仅一家。

负债方面,几乎所有以公允价值报告的负债均与大规模发行人相关。20家小规模发行人中,14家没有报告任何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负债;而全部30家大规模发行人均报告了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负债,主要类型包括储蓄、交易性负债、衍生品、债务、回购协议以及其他负债。在行业方面,经纪商以公允价值报告的负债比重最高,这与该行业近50%的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并将其变动计人收益表相关。为协调资产与负债的计量基础,经纪商广泛地使用公允价值选择权,以公允价值计量诸如回购协议和结构化票据等负债。

(2)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资产与负债比重分析。SeC发现,总体上,采用持续性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其公允价值变动并不总是影响当期损益,有些变动额在“其他全面收益”(oCi)中确认,或者被相关负债的等额变动所抵消。以公允价值计量并将其变动额计入当期损益的资产占总资产的25%(占全部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56%),而余下20%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但其变动额不影响损益。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通常在当期损益中确认。只有现金流量套期关系中衍生性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其他全面收益中,而这在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中所占比重并不显著。

需说明的是。在大规模发行人组中,经纪商与银行业占较大比重(约15%)。这两类金融机构持有较高比例的被强制要求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人当期损益的交易性资产与衍生工具组合(如图l所示,经纪商与银行业持有的以公允价值计量并影响损益的资产比重较高)。小规模发行人则主要由银行业与保险公司构成,持有大量通常被指定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固定收益证券组合(如图2所示,其公允价值变动不影响当期损益)。

(3)公允价值选择权的应用情况。SFaS155,SFaS156和SFaS

159均向公司提供以公允价值计量某些资产与负债的选择权。尽管几份公告生效日期不同,但SeC仍然获取了发行人主动选择以公允价值报告的资产与负债比重。总体上,公允价值选择权并未得到广泛应用,应用比例为总资产的4%与总负债的5%。SeC认为。这可对2006年末至2008年第一季度末期间公允价值使用比例的轻微增加作出解释。从具体项目看,选择权主要应用于为销售而持有的贷款(HFSloans)、抵押服务性权利以及反向回购协议。

(4)应用SFaS157和SFaS159前后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与负债比重分析。为确定SFaS157和SFaS159对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与负债金额的影响,SeC将其生效前后(2006年底与2008年第一季度末)的公允价值使用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比重由42%上升为45%,以公允价值报告的负债比重则从8%增至15%。如前述,SeC将比重的轻微增加归于公允价值选择权的应用。并且,根据这一比重变化,SeC认为,调到市价会计准则并未显著影响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与负债比重。

二是持续性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与负债性质分析。经验数据表明,在持续地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中,投资性证券占比最大(44%),其次为交易性工具(32%)。而投资性证券的85%为可供出售型证券,即其公允价值变动须计入其他全面收益。由此,SeC认为,交易性工具是影响损益表的最大资产类型,其次分别为衍生工具(9%)、单独账户(9%)、投资性证券(6.6%)及其他项目(6%)。

在所有以公允价值报告的负债中,强制要求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交易性负债和衍生性负债占53%,余下47%通过应用公允价值选择权实现。应用选择权则主要出于分离嵌入衍生工具的规则以及避免(用于购买资产的)融资性证券与相关资产在计量基础上的不匹配等要求。具体比重分别为衍生品27%、交易性账户负债26%、回购协议18%、长期负债16%及其他负债13%。

三是公允价值层级中资产与负债的归类情况。SeC在报告中指出,SFaS157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改进公允价值计量的一致性与可比性。因此,该准则要求所有持续地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必须提供列表形式的披露。FaSB在该份准则中创造性地提出公允价值层级概念,要求所有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必须以输入变量的可观察性为基础进行分类。SeC的分析表明,在所有以公允价值报告的资产中,大部分资产(75%)处于输入变量可观察的第二层次;其次为处于第一层次的存在报价的工具(15%);再次为第三层次的重大市场信息不可观察的工具(9%)。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负债中,84%为输入变量可观察的第二层次工具,11%为存在报价的第一层次工具,余下5%为第三层次工具。

其中,对不同规模发行人的工具构成分析表明,小规模发行人拥有较大比例第一层次的工具。SeC认为,小规模发行人倾向投资复杂性较低且市场报价更易取得的资产,并相应解释了相对于大规模发行人,小规模发行人所持第三层次资产比例较低。

为确定经济条件变化尤其是流动性不断降低的影响,SeC对2008年第一至第三季度末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与负债归类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总体上,在三个季度内,除第一层次资产比重降低1%、第三层次资产比重增加l%外,每一层次的分类基本保持一致。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负债在公允价值层级中(三个层次之间)的归类基本保持一致,未受这一期间市场条件变化的影响。

应用SFaS157的一个难点在于市场交易不活跃工具(第三层次)的估值问题。为考察这部分工具的分布结构,SeC按归入第三层次资产与负债的比重,对发行人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

其中,第三层次资产主要包括:以次级与次优级抵押贷款为基础的非机构担保证券、私人配置公司证券、担保资产、住宅抵押基础证券、资产基础证券、抵押性债务证券以及流动性较弱的公司债券、贷款承诺和一些场外衍生工具。第三层次负债则主要包括:次级资产的衍生合同、资产基础证券、抵押债务合同、涉及不可观察关系的公司和其他非抵押性标的的信用衍生品、远期性质且(或)存在不可观察关系的权益和货币衍生合同、嵌入权益的结构化票据,远期性质且(或)存在不可观察关系的商品衍生品以及由已并入特殊目的实体(Spe)发行的某些无追索权的长期借款。

(二)权益分析从准则变迁影响及累计其他全面收益考量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准则变迁影响。SeC报告认为,一般情况下,由SFaS157重新定义公允价值引起的差异须按未来适用法处理,只在三个场合进行有限的追溯应用。因此,总体上,SFaS157对样本发行人的准则变迁影响有限。即70%的机构报告按SFaS157对权益调整无影响,28%的机构报告的权益调整介于0%-5%之间,没有一家机构报告对权益的调整超过5%。但上述结论有一局限性,即SFaS157的未来适用影响在不同行业间存在差异,而准则本身并未强制要求披露此类影响,许多场合主体并不予以披露。因此,可获得信息的差异很大。如在银行业,不存在充分的披露将特定影响分离开来,于是,SeC考量的是未来适用与追溯调整的综合影响。

SFaS159的过渡条款要求,在准则应用日,选用选择权的项目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间的任何差异应记录为权益调整。并且,公司须披露选用公允价值选择权的理由。SeC对此类披露的审阅表明,机构选择公允价值为计量属性的理由主要包括:(1)避免对被套期项目适用复杂的套期会计条款;(2)避免引起资产及其相关融资工具的计量不匹配;(3)对那些原本可能不符合套期会计要求的项目提供一个共同的计量基础。

二是累计其他全面收益的考量。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在权益而非当期损益中报告的工具主要为可供出售证券和指定为现金流量套期的衍生工具。对于前者,直到证券发生减值或被出售,在权益中累积的影响才转入收益表。现金流量套期关系中的衍生工具,则在确认被套期现金流量的相同期间将该影响计入收益表。

对于可供出售证券,截止2008年第一季度末,在累计其他全面收益(oci)中递延的未实现损失总额为390亿美元,未实现利得为250亿美元。截止第三季度末,递延损失金额呈明显增加趋势,即790亿美元,未实现利得仅为169亿美元。鉴于递延损失与利得金额的重大性,SeC对这部分金额占可供出售证券的比重作了分析。结果显示,第一季度末来实现损失净额占可供出售证券比重为0.5%,第三季度末则上升至2%。第一季度末,在累计其他全面收益中递延的利得与损失占可供出售证券账面价值的最高比重分别为17%和69%。至第三季度末,该最高比重则分别为15%和10%。第一季度和第三季度分别有40和38家机构,递延的未实现利得或损失占其可供出售证券总账面价值的比重低于5%。

对于现金流量套期中被指定的衍生品,2008年第一季度末在

累计其他全面收益中记录的未实现损失与利得总额分别为180亿美元和20亿美元。未实现损失集中于4家发行人(合计损失总额150亿美元),未实现利得集中于7家发行人(合计17亿美元)。

(三)收益表分析SeC主要从报表附注及管理当局讨论与分析(mD&a)中获取有关公允价值会计对金融机构收益表(重点关注净收益)影响的信息,但这种分析受现行列报与披露条款的限制。在许多场合,现行列报与披露条款未能提供或有助于对公允价值计量进行单独的清晰辨认。从历史考察,美国Gaap并未提供关于收益表项目列报的详细指南。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公司经常不以报表项目形式列报其变动额或不将已实现与未实现变动区分开来,尽管有时会计规则会要求公司在附注中披露其在收益表中记录公允价值变动的具置。SFaS157明显拓展了针对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的强制性披露,但很难确定公允价值变动对收益表的总体影响。因此,SeC承认,这只是对上市金融机构收益表影响的近似而非全面的评估。

在See报告中,对收益表的分析分别从持续性公允价值计量与非持续性公允价值计量两方面展开。为考察持续性调到市价对收益表中确认利得与损失的影响,SeC分别审阅了交易性收入、选用公允价值选择权的项目以及第三层次工具的价值变动。总体上,每家样本机构确认的金额(以绝对值计)分别占2008年第一、第三季度权益的11%和10%。当将所有样本机构持续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上利得与损失相互抵消而以净额表示时,占第一、第三季度权益的份额分别增加3%和4%。然而,在金融危机扩大与蔓延的2008年,来自交易活动的收益明显低于2007年。在样本机构中,经纪商是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影响收益表比重最大的行业,交易性收益是其收入的重要来源。按年度计,2008年交易性收益比2007年降低65%,这至少部分地导致大量从事交易性活动的经纪商和银行利润率降低。而交易性收益的降低则部分地被那些计入负债公允价值计量的自身信誉变动引起的收益增长所抵消。

SeC对第三层次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对收益表的影响也作了分析。结果显示。2008年第一至第三季度,第三层次资产占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总资产比重从9%增至10%,负债从5%增至6%,且第三层次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相较权益是显著重要的。以净额为基础,2008年第一季度和前三季度第三层次工具的利得均占权益的6%。以美元绝对值计算,2008年第一季度和前三季度,第三层次工具的影响分别占权益的10%和7%。

SFaS157要求公司确定负债公允价值时应考虑自身信誉变动的影响。SFaS159则要求披露自身信誉变动对公允价值计量影响的程度。SeC在其报告中分析了发行人自身信誉变化引起的公允价值变动,2008年第一季度和前三季度,计入负债公允价值的自身信誉变化对收益和权益的影响分别是68亿美元和170亿美元(利得)。但在行业之间,信誉变动对权益影响的比重明显不同,SeC认为是由于某些行业对负债更多地选用了公允价值选择权。

在考察非持续性公允价值计量对收益表的影响时,SeC主要分析减值总额所占机构权益的比重。即将可供出售证券和持有至到期证券上记录的非暂时性减值损失、为销售而持有的贷款发生的价值调整以及商誉、其他无形资产和长期资产的减值合并考虑。研究显示,2008年第一季度和前三季度,减值费用为110亿美元和910亿美元,分别占权益的3%和8%。对比2006年,减值费用50亿美元占权益的1%。这表明经济状况不断恶化,资产价值不断调低。2008年前三季度,证券非暂时性减值在减值费用总额中占比最大,为620亿美元(占权益的5.1%),其次为商誉减值280亿美元(占权益的2.3%)。在行业间,政府资助企业报告的非暂时性减值影响最大(权益的17%),其次为保险公司(权益的12%)。但以非暂时性减值占可供出售证券价值的比重衡量,保险公司第一季度和前三季度的损失仅为1%和2.1%。即相比资产组合,这些资产价值的降低对任何行业都不属于较大的比重,尽管权益明显受此类价值变动的影响。因此,对权益的重大影响似乎来自于这些发行人的总体杠杆化头寸(1everagedposition)。

为研究金融机构净收益降低的原因,考察其他重要因素的影响,由此准确评价公允价值会计作为诸多因素之一的作用,SeC拓展了对收益表的分析。分析发现,银行业、信贷机构和GSes的净收益明显受所提取的贷款损失费用增长的影响。SeC认为贷款损失准备是一个历史成本概念,因其计提主要基于“已经发生的”损失(ineurredlosses),而公允价值在某些贷款估计中只起次要作用。即贷款偿还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抵押品,在确定需要记录的不履约贷款准备金额时,会计规则才会在多大程度上结合考虑使用标的抵押品的公允价值。2008年前三季度,记录的贷款损失准备金额为1210亿美元,使权益降低幅度超过10%。对应2006和2007年分别为270和620亿美元,权益降低的幅度为3%和5%。

通过收益表分析,SeC认为,所有行业均遭受房屋价格下降、经济放慢与抵押贷款违约增加的影响。有些行业的损失表现为大额的(贷款损失)准备费用,有些表现为非暂时性减值损失(otti)费用,另有一些则表现为更低的交易性收益。

三、研究结论

金融考察报告篇3

关键词:创业金融;创业环境;传统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2.48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2

近年来,“创业”一词在我国各媒体的使用频率非常之高。据最新的全球创业观察(Gem)中国报告(2014)显示:在该报告的全部中国被调查者中,有72%的人认为创业是一个不错的职业选择,76%的人认为创业者社会地位较高。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对创业未来预期为正面的人占比很多。在“双创”浪潮下,中国的创业活动在全球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型经济体中处于活跃状态。中国创业活动指数(15.53)高于美国(13.81)、英国(10.66)、德国(5.27)、日本(3.83)等发达国家。

针对年龄18-34岁中国青年的创业活动分布和特征,调查发现,中国青年创业的早期创业活动指数为18%,在全球创业观察的73个参与国家和地区中属于活跃的国家。由此可见,我国“全民创业”的时代已经到来。

报告还显示,在中国青年的创业资金来源中,58%来自家庭积蓄、只有9%是从银行或金融机构的贷款;而欧洲和美国青年的创业资金中,仅有14%来自家庭积蓄、23%来自金融机构贷款。与全球其他地区相比,中国青年更难从银行和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更多的中国青年使用家庭积蓄开展创业活动。

上述这些数据也从侧面体现出,尽管我国“全民创业”热潮澎湃,但与之配套的创业环境还没有发展完善。中国的创业环境在参加全球创业观察的69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第36位,居于中游水平。相对于排在前列的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从历史比较的角度看,我国的创业环境还没有得到十分有效的改善。2002-2012年间,创业环境综合指数从2002年的2.69(满分是5分)逐步提高到2012年的2.8。

衡量创业环境的主要条件有9个方面,分别是:创业金融体系、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教育和培训、研究开发转移、商业环境、市场开放程度、有形基础设施、文化和社会规范。其中,我国尤其在创业金融体系、创业教育与培训方面亟需改善。

一、创业金融的概念

不同于传统金融的是,目前我国学术界对“创业金融”尚未达成一个完整统一的定义。对于“创业金融”的研究也是在近些年才开始起步的。赵洪江和叶兵(2007)将有利于产业自主创新的金融体系理解为创业金融体系,相应的,为成熟产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体系称作传统金融体系。

薛永基(2008)认为创业金融体系是指服务于创业企业融资的经济体中资金流动的基本框架,它是资金流动的工具(金融资产)、市场参与者(投资机构、传统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和交易方式(市场)等各金融要素构成的综合体。

刘志阳、沈玲(2014)认为,创业金融是围绕创业企业各个阶段融资提供金融服务的制度安排。创业金融,与创业教育、创业培训、会计服务、法律服务等严格意义上都属于创业服务的范畴。

笔者认为,创业金融是一种更关注于创业者和早期企业融资方式的,以创业者价值最大化为目的的金融服务体系。

二、创业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差异

从上述笔者对于创业金融的定义可以看出,与传统金融体系相比,创业金融体系明显的不同点在于更专注于创业者及早期创业企业的融资问题。其实除此之外,传统金融与创业金融在很多方面都有所区别。如下表所示:

表1传统金融与创业金融的差异

传统金融创业金融

关注对象成熟产业;成熟企业新兴产业;早期创业企业

投资和融资决策是否分离是(相互独立)否(互相掺杂)

价值可加性原则的适用情况是否

外部投资者参与经营管理的程度弱强

信息不对称的影响程度弱强

激励机制和合约设计重要更重要

期权决定的价值对企业的重要性重要更重要

目标(股东/创业者价值最大化)股东价值最大化创业者价值最大化

三、我国创业金融体系发展现状

前面已经提到,在Gem(2014)报告中,我国的创业环境在参加全球创业观察的69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第36位,同时,在中国青年的创业资金来源中,58%都来自家庭积蓄、只有9%是从银行或金融机构的贷款。这些数据充分暴露出我国在创业金融体系的发展上尚不健全。

如果将一个企业的成长过程用五个阶段性的词语来描述:即产生期、起步期、早期增长期、快速发展期和退出期。那么创业金融更关注的是企业的产生期、起步期,少量关注于早期增长期;而传统的公司金融则专注于快速发展期。由此可见,创业金融由于它本身的专注特点决定了其必须要面临更高风险因素的考量和对未来市场更精准敏感的预估。

(一)缺乏为创业企业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

与处于成熟稳定期的企业相比,创业企业面临的风险普遍较高,因此诸如商业银行这类传统的金融机构都不倾向为高风险的创业企业提供贷款。传统商业银行贷款流程为:贷款申请对借款人的信用等级评估贷款调查(贷款抵押、担保、定价)贷款审批签订借款合同贷款发放贷后检查贷款归还。

对于创业者,尤其是年轻创业者而言,往往之前并未和商业银行有太多的业务往来,没有所谓的“高信用记录评级”,也不具有过多的财富积累,因此,在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时能提供的抵押或担保资产有限。假设创业者使用创业企业的资产作抵押担保,一般来说也是专利、发明等的无形资产居多,商业银行为了控制贷款风险也不会愿意提供贷款。因此,对于处在有迫切融资需求的创业企业来讲,商业银行的作用便显得微乎其微。

虽然我国政府几年前就出台了针对于大学生创业贷款政策,但一直“叫好不叫座”。原因是创业贷款的申请程序是先由大学毕业生持工商登记执照、毕业证及自主创业证到社区申报,并找到符合条件的担保人;由社区实际考察证实后,报到小贷中心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由小贷中心提供担保,指定银行发放贷款。由此可见,其实这样的政策和商业银行一般的贷款审批流程相似,都需要提供担保且需要大学生提供相当多的手续和文件,而且一般最后得到的贷款金额只有五万元左右。这对于一个创业企业来讲更多的是提供一种发展流动资金支持,而非启动资金。由此可见,我国目前缺乏专门服务于创业者的金融机构。

(二)政府力量过大,未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作用

事实上,创业金融不仅是对于传统金融的补充,更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创业金融的完善有助于高新技术研发,也有助于解决目前日渐严峻的社会就业问题。可以说,创业金融是一种准公共产品,理应由政府统筹安排。但金融不同于其他,资本市场的良性循环最终应当靠市场自身进行调整,政府更多的应当是起一种引导的作用。我国创业金融的另一显著特点是政府力量过大,使得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作用未能显现出来。

参考文献:

金融考察报告篇4

英语是金融和财务领域的高级语言。对于期望在国际商业舞台获得成功的人士来说,如果他们能向外界展示一流的英语水平,有能力与国际贸易界从事财会和金融业务的专业人士进行交流,便可营造出良好的商业氛围。

为满足财务金融专业人士展示财务英语技能的需要,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eSoL(englishforSpeakersofotherLanguages)考试部与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theassociationofCharteredCertifiedaccountants)聚其专业知识所长,共同研发了剑桥财务英语国际证书iCFe(CambridgeinternationalCertificateinFinancialenglish)考试项目。这是目前全球市场上的唯一的财务英语资格证书考试,2007年5月12日将举行全球首次认证,中国的北京、上海两地与全球同步进行此次认证考试。今后这项考试每年举办两次,一次在5月份,一次在11月份。

iCFe重在考察应用能力

剑桥iCFe主要考察考生在日常的工作中,使用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处理财会及金融业务的能力。考试由四部分组成:阅读、写作、听力及口语,全方位地考察考生的财务英语运用技能。

听力测试主要考察考生理解英语口语的能力,包括听懂关于财务方面的报告、讲座、新闻、讨论及面试内容。

口语测试考察考生在处理财务问题时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运用适当的英语做出反应,并且能够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考试由接受过专门培训的口语考官负责。

写作部分则考察考生撰写财会内容的信件、报告及意向书的能力。

测试整体考察考生在真实工作情景中运用英语的能力。这就意味着考生在测试中的出色表现体现了其娴熟的英语应用技能,而不是应试技巧。

剑桥iCFe对于任何打算或已在从事有关财会或金融行业的人士来说,都是一个理想的资格。对于那些已在金融界成功立业的人士来说,不仅可以通过剑桥iCFe来验证其财务英语能力,而且还可以证明其出色的语言和专业技能。剑桥iCFe同样适用于那些希望获得进入财会或金融行业资格的考生。当他们在金融行业开始职业生涯时,剑桥iCFe证书会增强其个人简历的说服力。

剑桥iCFe同样可以作为企业雇主选拔和培训员工的有效工具。这项独特的考试项目可以帮助有志人士展示他们的语言技能,帮助他们在国际金融界获取成功。雇主们可以确信,通过剑桥iCFe考试的员工,掌握了高水平的英语,懂得如何在一个极苛求和迅速变化的行业中运用英语,这些员工完全能够在国际金融界开展业务。

eSoL考试的权威性

首先是对高质量测试的承诺。剑桥英语考试的设计做到对各不同国籍、不同母语和不同性别的考生保持公平。考试因其高质量、公平性和对教育的积极影响得到广泛尊重。剑桥世界范围的研究和评估队伍以及对考试评分鉴定的监督队伍,保证了剑桥考试的高质量。

其次是重在考查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他们认为只有掌握这四项综合技能,学习者才能真正具备语言交流的能力。剑桥考试内容基于真实的交流情境,并且具有一套全面的“试测”系统,以确保试卷中的题目及任务能准确测试考生的真实能力。

由此,剑桥eSoL证书被全世界成千上万的教育机构和用人单位所认可。剑桥eSoL考试中心是欧洲语言测试者协会成员。该协会负责组织开发欧洲语言测试标准,剑桥eSoL考试得到该协会所开发的语言能力说明书的支持。

金融考察报告篇5

关键词: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

一、国际会计准则内容的变化

(一)《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公允价值计量》修订的内容

2011年5月12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正式修订后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公允价值计量》(iFRS13),阐明了计量公允价值的方法,并强化公允价值的披露;但并不涵盖何时以公允价值计量或要求做出额外的公允价值计量。在2013年1月1日或之后的年度期间,几乎所有主体均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因而都将受到新要求的约束。

1.相关基本概念

(1)公允价值的定义

iFRS13提出了公允价值的定义,是指于计量日在一项有序的交易中,市场参与者之间出售资产时所应取得或转让负债时所应支付的价格(脱手价格)。因此,负债的公允价值反映了不履行风险(non-performancerisk)(即自身信用风险)。

(2)参照市场

iaSB认为有序交易是发生在资产或负债的主要市场中的。主要市场是指对于主体可以获得的资产或负债而言,交易量最高的市场。iaSB在准则中提出,当主要市场不存在时,则应该使用最有利市场中的价格来获取公允价值。

(3)市场参考者

这是以前准则中从未提出的定义,也是新修订准则的主要亮点。市场参与者定义为,在主要(或最有利)市场中,地位相互独立的,对所交易的资产或负债有了解的,能够并愿意交易资产或负债的买卖双方。公允价值的计量是以市场为基础,而非针对特定主体。

2.扩展的公允价值计量框架

(1)非活跃市场的公允价值计量

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得资产和负债在交易量和交易水平上都显著下降,市场进入非活跃状态,因而先前的准则不再能够很好地使用。如果主体认为出现了非活跃市场,那就需要深入分析资产或负债的市场报价是否能够代表公允价值。若主体认定交易价格不能代表公允价值,则应当采用一种或几种估值技术来确认公允价值。iFRS13也给出了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三种估值技术,并提出在估值时应“最大化使用相关的可观察输入变量且最小化使用不可观察输入变量”的原则。

(2)持续和非持续的公允价值计量

iFRS13详细规定了,如果其他的准则要求或者允许在每个报告期末都使用公允价值对资产或负债进行计量,就是持续的公允价值计量;而若其他准则只要求在特定情形或期间内对资产或负债计量其公允价值,就是非持续的公允价值计量。

(3)资产与负债的运用

针对原准则对资产与负债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较为混乱且无统一标准的弊端,iFRS13规定对于非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计量,应该以市场参与者对该项资产的“最高效和最佳使用”为基础,并确立了非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前提。对于负债和主体权益的公允价值计量,iFRS13明确其计量是基于转让概念,而非处置概念,对于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还必须将不履约风险纳入考量范畴。

3.公允价值披露要求提高

(1)披露范围扩大

iFRS13要求必须披露每一个层次的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信息。从以前的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扩展至以公允价值计量或基于公允价值的非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负债,且同样适用于非经常性的公允价值计量。

(2)对第三层次公允价值披露的特别要求

包括期初与期末余额之间的调节、关于所使用的不可观察输入值和假设的量化信息、对现行估值程序的说明,及就重复发生的第三层级计量的敏感性所作的定性讨论。

(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修订的内容

2013年11月16日,正式修订后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iFRS9)以取代《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iaS39)。将一般套期部分加入iFRS9,新准则仍将套期分为现金流量套期、公允价值套期和对国外营业净投资的套期三类,主要修订内容如下。

由于以公允价值为导向的业务模式要求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并且混合合同应按其整体进行分类,当前在iaS39中所采用的三项公允价值选择标准之中的两项标准在iFRS9下不再使用。在iaS39中所剩下的那一项公允价值选择权条件将在新准则中继续沿用――也就是说,如果在初始确认时将金融资产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可以大幅减少确认或计量的不一致,即通常所说的“会计错配”,则管理层仍可采用这种做法。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指定一旦做出后是不可撤销的。

公允价值选择权的适用标准保持不变,主要有:一是负债是否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管理;二是选择以公允价值计量是否将消除或减少会计错配;三是该金融工具是否是一项应该将其中嵌入衍生工具分开核算的混合合同(即其包含一项主合同和一项嵌入衍生工具)。

选择使用公允价值选择权的常见理由是主体拥有其不希望与主合同负债分开的嵌入衍生工具。此外,对于导致与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资产之间产生会计错配的负债,主体可能选择使用公允价值选择权。

对嵌在金融负债中的衍生工具的处理不于嵌在金融资产中的衍生工具的处理相对应。对于金融负债和非金融工具,iaS39中关于嵌入衍生工具的现行指引iFRS9中被予以保留。这就导致有些嵌入衍生工具仍需单独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核算。

然而,嵌入衍生工具不再与金融资产分开核算,它们将作为合同条款的一部分,以确定整体金融资产是否满足合同现金流量测试(即该工具需仅包含对本金和利息的支付)从而判断是用摊余成本计量还是用公允价值计量,其变动计入损益。

二、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2014年初,财政部针对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分别修订了《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会计准则》,了《企业会计准则第40号――合营安排》、《企业会计准则39号――公允价值计量》。

在此次准则修订及制定过程中,公允价值方法和原则在存货、资产减值、股份支付等多项准则中均有涉及。下面对修订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与《金融负债与权益工具的区分及相关会计处理规定》相关的内容进行了归纳总结。

(一)《金融负债与权益工具的区分及相关会计处理规定》

2014年3月17日,财政部了《金融负债与权益工具的区分及相关会计处理规定》(财会[2014]13号),进一步指导和规范优先股、永续债等创新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已经或者计划发行优先股、永续债等创新金融工具进行融资的企业可能受到较大影响,并需要从具体合同条款的设计协商阶段起,就开始仔细研究和评估准则的实务应用和信息披露效果。

对投资方会计处理的原则性指导,也可能对计划投资于此类创新资本工具的企业如何决策和管理产生影响。要求自之日起施行,要求追溯适用,若不可行,则采用未来适用法。

修订的主要内容有:

(1)企业应当根据所发行金融工具的合同条款及其所反映的经济实质而非仅以法律形式,结合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定义,将该金融工具或其组成部分分类为金融资产、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

(2)可回售工具或仅在清算时才有义务按比例交付净资产的工具。引入此内容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金融工具:列报》趋同。企业发行此类工具需符合金融负债的定义,但准则提供一项例外,当此类工具符合一定条件时,企业将其分类为权益工具。此类工具的发行主体通常为基金、信托等结构化主体。

(3)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强调对金融工具进行分类,对可回售工具或仅在清算时才有义务按比例交付净资产的工具对应的少数股东权益部分,应当分类为金融负债,而非少数股东权益。

(4)对发行的金融工具从权益工具重分类至金融负债(或反之)的会计处理,做出了原则性规定。

(5)在资产负债表中新增了“其他权益工具”报表科目,用于反映企业发行的除普通股以外分类为权益工具的金融工具的账面价值,但并不包含应归属于其他工具投资方累积但尚未发放的股利,此等股利包含在未分配利润中。要求发行方披露其发行在外的所有归类为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优先股、永续债等金融工具的详细情况,包括发行时间、数量、金额、到期日或续期情况、转股条件、转换情况、会计分类及股利或利息支付等信息,并提供了披露的格式。

(6)每股收益计算时,分子为归属于普通股东的净利润,不应包含其他权益工具的股利或利息,但若存在发行在外的累积优先股等权益工具,应扣除当期的约定股利,无论是否宣告发放。

(二)《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

2014年1月26日,财政部了财会[2014]6号文《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统一了公允价值计量,并改进了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披露。几乎所有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企业都将受到影响。该准则的大部分内容是对现在估值实务的汇总,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不会因施行该准则而需要对原计量金额进行调整。修订后的准则自2014年7月1日在所有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范围中施行,鼓励在境外上市的企业提前执行。

修订的主要内容有:

(1)准则要求披露的内容明显增多。企业需要研究这些新增的披露要求,更新相应的内部报告内容和流程以获取这些披露所需要的信息,例如针对报告期公允价值计量所采用的估值技术、输入值及其所属的层次等信息。

(2)该准则修订了公允价值的定义,即公允价值是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清算等被迫交易不属于有序交易;②假设有序交易是在主要市场进行的,或者当不存在主要市场时,在最有利市场进行;③应考虑市场参与者(而非特定的企业)在计量日对该资产或负债进行定价时考虑的特征。如资产的状况、所有位置、对资产出售或使用的限制等资产本身的特征,而非持有人的特征;④非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应当基于最佳用途,这意味着不能简单基于资产的现有使用方式或状态计量公允价值;⑤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明确了以转移价格为基础计量,不再基于清偿价格,同时还应当考虑不履约风险。

(3)估值技术: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三种估值技术中的一种或多种计量公允价值,并优先采用相关可观察输入值。

(4)披露要求中,从原先的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扩大至公允价值计量的所有资产和负债以及不以公允价值计量但需要披露其公允价值的资产和负债。所增加的披露要求主要包括:确定各层次之间转换时点的政策、第三层次计量的估值流程的描述性信息、重要不可观察输入值的量化信息和敏感性分析的描述性信息、不可观察输入值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最佳用途不是当前用途的事实及其原因等。

三、企业准则修订对我国金融机构的影响

(一)对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分类与计量的影响

iFRS9要求所有的金融资产按摊余成本或完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当前我国金融机构所持有的四类金融资产中: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与应收款项类投资,前两者用公允价值计量,后两者采用摊余成本计量。

下面对五大国有银行的年报(财务并表口径)数据进行分析。由于是财政部在年初刚颁布的修订的准则鼓励境外上市的企业提前施行,所以选择的五大行2013年的财务报表都是提前遵循五项新修订的会计准则。

从表2中可以看出,按2014年新修订的会计准则编制的2013年的财务报表

大幅提升了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以工商银行为例,从2012年公允价值计量金额在整个金融资产的占比由869%提高到997%,低于iFRS9计算的2348%的比例。

主要原因:①这几家银行当前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多以债券类投资形式存在,在当前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下,并不区分债券类投资与股权类投资,均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而iFRS9规定,只有权益类工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②iFRS9原应收款项资产全部要求按公允价值计量,由此公允价值计量项目占比显著增加。

(二)对金融机构的持有权益工具计量的影响

根据我国现行会计准则,除归类为长期股权投资的部分外,主体持有的权益工具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两个类别。除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按成本计量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

五大行将对联营和合营公司的股权投资全部计入到“长期股权投资①,而将其他的所有权益性工具计入到“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前者的权益工具全部都是具有活跃市场报价的投资,而后者的权益工具包括具有公开报价和没有公开报价的权益性投资。

其他上市商业银行,对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的投资以及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将计入到了“长期股权投资”,其他的权益性投资则基本计入到了“交易性金融资产”,计入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的权益工具金额相对很少。

本次新修订的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准则在公允价值的定义、非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估值技术、公允价值层次与披露要求方面进行了改进,但随着国际会计准则的不断修订,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步伐也不会就此停止,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了解公允价值准则改革的方向及对国内金融机构的影响。(作者单位:华融资产)

金融考察报告篇6

在已有相关iaS或与iaS趋同的会计准则研究中,高质量准则被认为是有利于增加财务报表的信息含量、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增强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并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这一结论无论是在最早执行iaS的欧洲市场还是在我国都已通过一定条件的检验获得支持,如Barth等(2008,2010)、Daske等(2008)、徐莉莎(2009)、朱凯等(2009)和叶正虹(2011)等的考察。但在上述文献中,有关金融业执行效果的考察较少,或者金融业直接被剔除于检验范围,原因在于该行业经济业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i-aSB主席Hoogervorst(2013)在题为“为什么金融业与众不同”的演讲中指出,与非金融企业不同的是,银行和保险公司庞大的资产负债表上任意细微变动都可能对收益产生重大影响,金融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表中的金融工具。对于市场风险极为敏感的金融工具所导致的波动性会通过会计报告予以反映,从而影响投资者决策。这也是当前准则广泛应用的公允价值计量在金融危机时期因其增强顺周期性及人为制造波动性特点而遭受华尔街银行家痛斥的原因。

那么,被认为是高质量会计准则的iaS是否提高了在金融业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质量了呢?根据Barth等(2006)和肖泽忠(2008)的文献梳理,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可通过收益的价值相关性、对盈余管理行为的抑制以及及时确认损失等反映。edmondo(2009)、Stergios(2011)、Gunther(2011)和mariarosaria(2011)等通过欧洲银行的考察得出股价与收益价值相关性增强、银行盈余管理行为得到抑制结论,但JesusSaurinaSalas(2006)却发现iFRS的债务损失准备条例并没减少西班牙银行的收益变动性,Gunther(2011)认为信息的及时性没有得到提高。国内如梅孙华(2009)、HuSiyang(2011)、郭斌等(2012)通过商业银行证据表明CaS执行后银行的会计信息质量得到提升。的确,公允价值计量和贷款损失准备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产生重大影响。但由于研究对象资料获取困难、研究窗口较窄,国内有关CaS在银行业执行效果的考察略显不足,且主要围绕公允价值计量展开,涉及贷款损失准备的研究则更多地关注于会计准则与金融资本监管冲突和协调的理论分析,缺乏经验证据。可对于大多数商业银行来说,采用摊余成本而非公允价值计量的贷款依然是其传统且最主要的金融资产。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业已公布的2013年银行信贷收支统计数据,贷款在银行资金运用中仍处于绝对优势。可见,有关贷款损失处理将对银行的报告盈利及对市场释放的信号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本文试图从贷款损失准备入手,考察当前“已发生损失模型”是否抑制银行盈余管理行为,从而反映会计信息质量情况,为CaS在银行业的考察提供证据。贷款损失准备被视为是银行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之一,国外学者如anandarajan(2007)、Stergios(2011)已证实,当预期盈余水平较高时,银行会通过对贷款损失准备的管理来降低报告盈余的波动性。林川等(2012)通过前景理论解释了我国商业银行存在通过呆账费用进行明显盈余管理现象。据此提出假设:H1: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与盈余水平正相关。

CaS执行后,我国银行对贷款损失准备的提取方式由原有依据监管当局规定的按照贷款分类和固定比例计提转换为根据信贷资产减值迹象的“已发生损失模型”来确认,刘玉廷(2010)认为,新准则能如实反映信贷资产减值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银行业高估资产、虚增利润、信息难以真实公允等问题,具有更高质量。潘秀丽(2012)指出,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直接影响银行的财务业绩,但因其具有较大主观性,会影响银行的盈余管理行为。许友传等(2010)发现,新的贷款减值计提方法会降低报告盈余波动性,抑制银行盈余管理行为。据此提出假设:H2:执行CaS后,银行减少通过贷款损失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mishkin(2006)指出,如果金融机构能够控制或者直接影响国家的经济建设命脉,其运营失败或倒闭会在金融系统里引发危机。为避免这种系统性风险,政府会试图在这些银行濒临破产前就采取措施,而不是任其倒闭。这种银行业“大而不倒”会引发道德风险问题,即鼓励了银行进行投机和冒险。因此,以金融稳定为目标的金融监管部门尤其关注商业银行可能出现无力偿还到期债务、失去清偿能力以及丧失持续经营能力的破产风险,对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和贷款损失准备都提出严格要求。而商业银行则有动机通过盈余管理来规避金融管制。高质量准则能够抑制这种利润平滑行为,类似于Gunther(2011)研究,提出假设:H3:CaS执行抑制了无清偿能力风险较大商业银行通过贷款损失准备进行盈余管理。此外,叶青等(2012)做了一个有意思的探讨,考察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首登富豪榜所带来的政治成本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研究发现,为避免政治成本,上榜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显著下降。可见,备受公众关注的公司承担着较高的信息披露成本,因此具有更强的动机来进行盈余管理以减少波动性,达到规避公众关注目的。而采用高质量准则的目的就在于抑制这种行为。根据CaS对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描述,本文将备受公众关注的银行界定为上市银行,并提出假设:H4:CaS执行抑制了备受公众关注的银行(上市银行)通过贷款损失准备进行盈余管理。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本文选择截至2012年底我国16家上市银行以及国家开发、广发、恒丰、浙商、渤海、上海、江苏、徽商、杭州和天津等共26家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选择的2005年—2012年银行数据来自国泰安研究数据库以及对财务报表的手工收集,剔除信息披露不全样本。

(二)研究方法银行业考察的特殊性在于其面临的双重管制,即根据会计准则提供财务报表信息以及满足金融监管部门的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前者主要向股东和债权人提供决策有用信息,后者防范银行业违约风险。正如Scott(1997)指出的,大部分企业都会试图通过降低净利润波动性和违约风险来实现利润平滑。贷款是银行的主要资产,贷款损失直接影响银行净利润。CaS对贷款损失准备更为客观的要求被认为可以抑制银行盈余管理行为。因此,银行盈余管理行为在高质量准则执行前后的变化可以反映会计信息质量情况,从而间接体现准则质量。此外,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也使得银行需要在获利和避险之间进行权衡,这也会对盈余管理产生影响。类似于Ster-gios等(2011)对欧洲市场检验,本文建立以下模型。RLLpt是t期贷款减值损失与贷款余额之比;ReBtLt是t期未扣除所得税和贷款减值损失前的利润与资产总额之比;CaSt是t期执行准则的类型,执行iaS或与iaS趋同准则取1,否则取0;Rt是银行无清偿能力风险指标,风险大银行取1,否则取0;Listt代表样本在t期是否是上市银行,是取1,否则取0;RCapt是t期资本充足率与法定资本充足率之比;RnpLt是t期不良贷款率;Lnat是t期银行总资产的自然对数。如果银行试图通过贷款损失来进行利润平滑,则RLLp与ReBtL显著正相关,交叉项反映CaS的执行对银行通过贷款损失进行盈余管理的影响。RCap、RnpL反映银行资本率监管指标和不良贷款率对贷款减值计提影响。Stergios等(2011)认为银行可通过多元化投资以形成高回报低风险的资产管理,因此认为衡量银行资产规模的Lna应与RLLp负相关。由于银行盈余波动会对其无清偿能力风险产生影响,故选取Liang等(1991)提出的银行无清偿风险指标iR2,该指标越大代表风险越高。对各银行iR平均数进行排序,将大于均值的银行视为“无清偿能力风险较大银行”,R参数赋值为“1”,否则为“0”。预期高质量准则可以抑制盈余管理行为,风险较大银行应表现明显。此外,预期上市银行具有较强的盈余管理动机,新准则可以抑制这种行为。

三、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表1样本银行基本指标描述性分析根据表1,新准则执行后银行业扩展极为迅速,尤其体现在总资产扩张和贷款发放增速上。银行总资产扩大一倍多,贷款总额增长94.05%,相应提取的贷款减值损失也随之增加,增速达88.07%。同时,为满足金融监管、加强信用风险管理要求,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和不良贷款的控制也得以增强,资本充足率增长19.38%,不良贷款率下降62.74%。值得说明的是,表1中“准则执行前”和“准则执行后”是根据各银行实际执行CaS或iaS的时间来划分。此外,根据研究设计,对样本银行按无清偿能力风险大小(iR指标计算结果)进行了分类,见表2。

(二)相关性分析对样本银行2005-2012年数据进行pearson和Spearman参数相关性检验,见表3和表4。贷款减值损失与银行利润显著正相关,与预期相符。贷款减值损失与资产总额显著正相关,虽然这与Stergios等(2011)预期有所不同,但贷款余额与资产总额显著正相关则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还未形成多元化模式、贷款还是银行的主要获益资产。此外,贷款减值损失与不良贷款率显著正相关,不良贷款率与资本充足率显著负相关,均符合预期。

(三)回归分析通过ViF判断模型主要参数,得出多重共线性影响不大结论。故对参数进行模型检验,见表5。综上检验,RLLp与ReBtL显著正相关(除G外所有模型),说明贷款损失准备是商业银行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H1成立。RLLp与CaS×ReBtL显著负相关(模型B、F),且系数较ReBtL系数小,说明当前准则确认信贷资产减值规定抑制了商业银行进行利润平滑的行为,H2成立。RLLp与R×ReBtL显著正相关(模型C),说明无清偿能力风险较大银行会通过贷款减值活动来进行利润平滑,而ReBtL×R×CaS系数变小则意味着CaS执行抑制此类银行的盈余管理行为(模型D、G),H3成立。对于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上市银行的检验也得到了一致结论(模型e、F、G),H4成立。此外,RLLp与RnpL显著正相关(所有模型),与之前相关性检验结论一致,说明不良贷款率高的银行提取的贷款减值损失准备也较多。在样本整理过程中,本文发现相关数据在金融危机时期存在一定波动性。因此,为证实结论的稳健性,同时出于影响滞后性考虑,剔除2009年数据进行重新检验。模型的综合结论与上述相符,但单个模型的检验结果同样未能完全实现预期。

四、结论

金融考察报告篇7

据了解,本次调研全国行活动分为前期调研、中期报告及后期举办地方行业论坛三个阶段,将会持续到明年中旬。棕榈树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的首站选择万盈金融,主要基于其“互联网+金融+高新医药”的专业细分业务模式以及非常优质的国资背景。据了解,棕榈树作为第三方专业调研机构,将以万盈金融作为首站启动全国调研行系列活动,对前期筛选过的各地优秀企业进行实地走访调研,并形成每家企业的调研报告,同时通过了解当地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发展状况,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现状,撰写《当地互联网金融现状及发展》报告。

据万盈金融首席市场官兼联合创始人姚冬娜女士介绍,万盈金融是一家专注于高新医药供应链金融的互联网金融公司,股东背景为四川省宜宾市五粮液集团宜宾制药有限责任公司,而背后则是国药集团和五粮液集团两大巨头,主要的业务是给全国排名前50的医药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提供用于厂地建设、产品研发、市场销售、物流货运等方面的资金需求。

万盈金融的“互联网+金融+高新医药”的业务模式和“行业+金融”的风控模式获得了参加本次调研活动的专家们的认可。专家团队还对万盈金融平台上的产品稳赢宝、盈信宝及安盈宝等项目的资料做了详细的考察和调研,包括现场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中心对部分项目的应收账款的征信登记信息进行核查,确认信息准确,项目可靠。

姚冬娜认为,优质资产的争夺已经成为平台竞争的关键。

于是,就在其他平台忙着争投资人、大打价格战之时,万盈金融已率先在业内布局资产端。而且,与部分大的产业集团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为集团内部各实体提供资金支持不同的是,万盈金融的股东方宜宾制药跳出自身集团闭环,把目光锁定在医药产业资源整合上。

“高新医药产业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姚冬娜说。

据公开资料显示,宜宾制药正在诸暨建立一个生物科技医药产业园,占地400亩,总投资达35亿元,其中一期投资15亿元。这里将设立动物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检测试剂有限公司等企业。建成后,产业园将年产一次性使用自动止液输液器2亿付、动物疫苗2.8亿头(份)、检测试剂2千万人(份),年产值将达9亿元。

金融考察报告篇8

(一)本篇调查报告因个人水平、时间、精力有限,仅如实反映金融专业就业现实状况,并不做,也没有足够信息来做相关研究分析。报告中的设计到的任何观点均引自其它研究报告,非本人观点,仅作参考。

(二)调查范围为金融证券业及金融银行业;调查样本为申银万国证券公司成都分公司及中国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调查方式为个别样本观察;调查对象为公司基层,中层各职位;调查内容为金融专业毕业生在证券,银行宏观就业现实状况及趋势和具体样本岗位工作状况。

(三)调查时间精力限制,调查资料除来自实地考察记录整理以外,在一定程度上的参考了网路上一些大型、权威的相关内容调查研究报告。

(四)作者现今水平有限,信息搜集有限,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情况,读者在浏览本报告时请有选择的进行参考。

二、报告前言

金融是现代社会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标志性产业,也是一个典型的高收入弹性产业,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金融日益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紧紧相连。因此一种观点认为,如今金融人才短缺,就业前景广阔。

然而在大学扩招的浪潮中,金融学个专业的扩招是极其明显的。另外,2006年广东省高考有70%的学生首选金融和商业相关专业,而在商业极其发达的美国,这个比例也只有30%。经统计资料表明,许多本科毕业生毕业之后进入银行都是从站柜台开始,最终能够熬出头的也是其中的小部分。面对金融行业越来越高的入行门槛,另一种观点认为,金融从业压力大,就业前景看坏。

那么,到底哪种观点更符合现今金融就业状况呢?从招聘公司来说,对当今毕业生有着什么样的招聘要求呢?从招聘者来说,在金融行业工作又应该具备何种学历和哪些能力呢?工作在金融岗位的职员又有着什么样的生活形态和收入福利呢?本报告将从但不限于这些问题的角度,通过对证券公司的整体调查,公司经理的述说以及对相关职位职员的采访来反映就业现实状况,事实甚于雄辩,在对事实有过一定的了解后来回答以上两个问题也许会有新的感悟。

三、报告正文

(一)证券公司调查调查单位(地点):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

调查对象:该公司总经理王,职员肖、徐等。

1、证券业金融专业宏观就业状况(总经理介绍)

以下所提及职位均指除基层职位如文员、柜员等外的与金融专业有直接联系的职位。基层职位的学历要求一般是本科生,职业能力要求是交际能力强,亲和力强,细心,耐心。但一般无论是证券或者银行的职位如今都会将职员安排到基层进行一段时间的锻炼。

证券公司业务分为证券经济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自营业务等。其中证券经纪业务及咨询顾问业务由分公司执行,其它业务均由总公司开展。在总公司(更高级的业务)中对学历和能力总体会比分公司高,一般为优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证券经纪业务中,为金融学专业毕业生提供的有证券经纪人、证券(期货)分析师、理财师等,学历要求一般为本科生。经纪人要求人际交往能力强,亲和力强,细心,耐心;分析师则要求对证券行业敏感、熟悉。经纪人薪水根据业务水平而定,多则月薪一万左右,底则月薪2000-3000。

投资银行和资产管理业务等其他业务有诸如保荐人、负债管理师、行业分析师、风险控制人员等等职位。学历要求一般都为研究生以上,且具备一定的科研分析能力,对法律、财务、金融、会计、计算机、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有迫切需求,这也是证券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趋势。在这些业务中,一般职员起薪会在年薪十万以上。

2、案例采访

1)证券经纪人

工作内容:为证券公司介绍证券交易客户,从客户交易资金中提取交易费用作为工资来源。

工作坏境及地点:由于与不同客户打交道,经纪人的工作环境经常变化,到处奔波,地点不定。

工作所需能力:本科学历以上;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身体素质;有着亲和力、细心、耐心的心理特质。

工作薪资范围:根据业务水平而定,在2000-10000左右。

工作形态:为了拉客户而到处奔波;也可以悠闲的享受客户的交易费用。

职业发展展望:没其它的,拉得好坐着来钱,拉的不好,累死了也没多少。

2)经理文员

工作内容:证券交易资料录入、整理

工作坏境及地点:经纪经理后台办公室

工作所需能力:本科学历;基本的金融常识;耐心、细心的特质

工作薪资范围:2000-3000左右

工作形态:面对电脑录入资料

3、小结

目前金融专业的毕业生太多太滥,证券业基层岗位的需求是供不应求,竞争很激烈;然而对于中高层职位的专业化人才的需求仍然很大;对于复合型的人才更是供不应求。因此证券人才的趋势是复合型人才,同学在学习自身专业,锻炼自己实践、研究能力的同时,应该注意其它专业知识的培养,拥有双学位的金融、法律、计算机等人才在招聘市场始终供不应求。

(二)商业银行调查调查单位(地点):中国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

调查对象:中国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稽核合规部处长王

1、银行业金融专业就业现实状况(王处长介绍)

以下所提及职位均指除基层职位如文员、柜员等外的与金融专业有密切联系的职位。基层职位的学历要求一般是本科生,职业能力要求是交际能力强,亲和力强,细心,耐心。银行招生基本是大类招生,金融专业的口径大,可以做很多工作,但无论任何职位刚开始都会到营业部从柜员等基层做起。

金融考察报告篇9

【关键词】金融危机;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改革

引言

在我国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重新应用被视为国内准则与国际准则趋同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就受到广泛质疑,原本被认为更具有优越性与相关性的公允价值被指责为加剧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真的有错吗?它在这场金融危机中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一、金融危机始末

本次全球金融危机源于美国次贷市场,通过各类金融产品、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迅速在全世界蔓延。“次贷”是指住房抵押贷款中的次级贷款,主要用来描述具有高违约风险的贷款,如低收入者或信用欠佳者的贷款或通过自己房产二次抵押的贷款。在流动性过剩的大环境下,美国金融机构出于逐利需要,严重忽视贷款人的第一还款来源,降低了住房贷款的借贷标准,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发展迅速。这类高风险的贷款以金融创新的名义,由投资银行、评级中介等机构,通过不断包装、分割与改进,创造出适于投资的证券化结构性衍生产品,出售给世界各地的投资者。2002年至2004年,美国次贷新增贷款年均增长率为64.2%。截止到2007年上半年,美国次贷市场余额为1.5万亿美元,在整个抵押贷款市场的份额由2001年的2.6%增加到15%。

为抑制通货膨胀、防止经济过热,美联储在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间先后加息17次,利率从1%提高到5.25%。随着加息效应的逐步显现,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基准利率上升与房价下降导致次级抵押贷款的违约率显著上升。由于衍生产品的价值变动最终取决于基础资产的价值变动,因此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的相关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价值大幅下降,次贷及其金融衍生品投资人(如投资银行、基金、保险公司等)损失惨重,并在金融行业引发“链式”传导效应,导致美国整个金融系统陷入困境。

次贷危机在2007年开始显现,初期表现为持有较多次贷产品的几大金融机构遭遇财务困难。2007年4月2日,饱受违约率持续上升打击的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陷入财务困境而申请破产保护。2007年10月,瑞士银行、花旗银行、美林证券均财报披露了数十亿计的巨额亏损。次贷问题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公众陷入恐慌性抛售,市场行情一落千丈,众多金融机构举步维艰。2008年3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9月,以房贷和房贷保证为业的房地美和房利美被美国政府接管。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告申请破产,同日美国政府宣布以500亿收购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集团,9月16日美联储同意提供紧急贷款850亿美元给美国最大保险业者美国国际集团(aiG)以使其免于破产。10月3日,美国众议院通过意在救市的《紧急经济稳定法案》,金额涉及7000亿美元。金融市场恐慌气氛持续蔓延,全球股市暴跌,美国的金融风暴逐步演变为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造成美国和全球实体经济的衰退。

二、公允价值计量在金融危机中饱受质疑

乔治・索罗斯(GeorgeSoros)宣称,2007年在美国爆发且愈演愈烈并波及世界各地的次贷危机是60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8年4月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次贷危机的总损失接近一万亿美元。随着金融危机的愈演愈烈,金融界与会计界之间展开了关于公允价值会计优劣与存废的激烈论战。

2008年3月,在次贷危机中遭受重创的金融巨头开始将矛头对转公允价值。他们指出,在次贷危机中按公允价值对资产支持证券(aBS)、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和抵押债务债券(CDo)等次贷产品进行计量,导致金融机构确认未实现且未涉及现金流量的巨额损失。这些“账面损失”造成投资者恐慌性地抛售持有次贷产品金融机构的股票。这种非理性的投机行为,反过来又迫使金融机构不惜代价降低次贷产品的风险暴露,其结果是,本已脆弱不堪的次贷产品市场濒临崩溃,金融机构不得不在账上进一步确认减值损失,而这又加剧了危机。为此,以花旗、美林、瑞银、美国国际集团、百士通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声称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夸大了次贷产品的损失,放大了次贷危机的广度和深度,要求完全废除或暂时终止公允价值会计。这些声音获得了一些金融界人士和国会议员的响应,他们联合向政府施压,要求将公允价值计价法改回成本计价法,以稳定人心。2008年10月4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大规模金融救援方案,并授权监管机构SeC有权暂停使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10月8日,欧盟金融监管机构高层表示,欧盟市场监管者应允许区内银行立刻停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以减轻次贷危机的冲击。一时之间,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成为众所矢之的金融危机“助推器”。

以FaSB和iaSB为代表的会计界面对质疑反唇相讥,指责金融界抨击公允价值会计完全是为自己激进的放贷政策和失败的风险管理开脱罪责。他们指出,金融危机的爆发是由于金融机构无节制的金融衍生产品创新以及监管机构、金融机构和信用评级机构等各方的风险防范意识和管理机制不足而引起的,与公允价值无关。不仅如此,公允价值还在危机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因为它使投资者更加看清这些公司资产和收益质量,挤兑了大量的盈利水分,并使投资者看清危机的真实状况。FaSB主席罗伯特・赫兹(RobertHerz)强调FaSB完全是应投资者清楚而明确的要求才规定金融资产应当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并表示公允价值会计虽然不是完美的,但在危机下要求回到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并非理想的替代方案,而是因噎废食的倒退。代表信息使用者的财务分析师协会(CFainstitute)也态度鲜明地捍卫公允价值会计模式,指出公允价值比历史成本更加透明,几乎以实时的方式高效地让投资者了解金融危机的动态、规模和影响。

2008年12月30日,美国证监会(SeC)向国会提交了有关金融危机的研究报告《市值会计研究》,报告指出公允价值会计并非引发金融危机的因素,金融机构倒闭的主要原因在于日益增长的潜在信贷损失、投资者对资产质量的担忧、交易对手和投资者缺乏信心以及市场缺乏流动性。研究报告指出,取消公允价值计量准则(FaSl57)是实践的倒退,将会导致公允价值计量的严重不一致和混乱;而回到历史成本计量将会给投资者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报告同时表示,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确实有待完善,特别是在不活跃、不流动市场下应用公允价值应提供进一步的指引。

三、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会计暴露的问题

公允价值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会计学家williampaton在1946提出的,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在20世纪70年代初将其引入几项公告。促使美国会计界重视对公允价值进行研究的直接原因是衍生金融工具的大量出现,上世纪80年代在美国发生的储蓄和贷款危机进一步暴露了历史成本应用于金融工具计量上的不足,从而使得公允价值作为防范金融风险的利器被广泛应用于会计实务中。FaSB于2000年颁布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7号――在会计计量中应用现金流量与现值》中正式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这个概念。2006年9月FaSB的第157号准则《公允价值计量》(FaSl57)统一规范了公允价值的定义,建立了公允价值的新层次,明确了公允价值的估价技术,提高了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的要求。这一准则的也使得公允价值会计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不遗余力地推广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应用已经形成一种国际趋势。尽管公允价值一直以更具决策相关性而受到推崇,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它也存在一些不足,在本次金融危机其主要暴露出以下几点缺陷:

(1)公允价值在失灵的非常规市场中难以得到有效应用

FaSl57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假设将一项资产出售可收到或将一项负债转让应支付的价格”。定义假设所计量的资产或负债存在着一个习以为常的交易市场,但次贷危机表明,这一假设并非永远成立。在危机中,由于投资者过度恐慌和信贷极度萎缩,CDo的市场交易已经名存实亡,部分aBS的市场已经失灵,大量持有该类证券的机构取得紧跟市场的价格出现困难,按照其他方法确认公允价值又缺少实务指南。同样地,FaSl57也没有考虑流动性缺失的资产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问题。而次贷危机中的aBS、mBS和CDo由于信贷萎缩大都变成了流动性缺失的金融资产。

(2)按照估价模型估算公允价值,可靠性令人生疑

FaSl57中按照客观性和可观察性将公允价值分成三个层次(按公开报价计量的公允价值、按可观察信息计量的公允价值、按不可观察信息计量的公允价值),同时规定第一和第二层次的公允价值采用市场法确定,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采用收益现值法或重置成本法计量。自2007年8月以来,随着众多复杂金融产品的市场流动性迅速蒸发,次贷相关产品从第一或第二层次掉落至第三层次。大多数银行和金融机构都将估价方法从基于可观察信息的市场估价转移到使用模型估价,在很多情况下,模型估价要求扩展使用不可观察的信息。但是,FaSl57却未能为这种情形下如何确定公允价值及时提供技术指引,导致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具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对于需要利用复杂的数学模型进行估值的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而言,由于要求管理层对市场情况做出大量的假设、估计和判断,按模型估算出的结果,其可靠性确实令人生疑。此外,金融机构的大部分估价模型都是在经济繁荣的情况下设计的,没有考虑经济衰退的情况;这些估价模型也没有包括所有相关风险因素,特别是没有考虑模型风险、流动性风险和交易对手风险。因此,在金融危机期间,由于市场流动性严重不足,使用以前的估价模型所得到的公允价值,既不具有相关性亦难具有可靠性。

(3)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使其在危机中扮演了“加速器”

顺周期效应是经济学用于描述经济数量与经济波动相互关系的术语。具体到公允价值会计所产生的顺周期效应,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指在经济萧条时期,公允价值会计的运用将迫使金融机构确认大量的投资损失和贷款减值损失,从而降低其资本充足率、信贷和投资能力,使本已恶化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二是指在经济繁荣时期,公允价值会计的运用将导致金融机构确认更多的投资收益和计提较少的贷款减值损失,从而提高其资本充足率、信贷和投资能力,使本已过热的经济环境火上浇油。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导致金融机构按市价大幅减记资产,使亏损增加,资本充足率下降,引发市场恐慌加大资产抛售力度,进而形成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这就是所谓的“会计加速器”。

(4)公允价值会计的改革方向

全球性金融危机暴露了公允价值会计的一些技术缺陷,同时也为公允价值会计改革与重塑提供了契机。imF认为,“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仍然是未来的趋势,其中一个关键挑战,就是要改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框架,以加强市场约束和促进金融稳定。”SeC的研究报告也提出,针对目前准则执行中出现的问题,需要采取措施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和理解,包括制定新的指南以指导在非活跃与非理性市场下确定公允价值,并建议FaSB重新评估减值会计模型。

危机发生后,以20国集团(G20)、金融稳定理事会(FSB)、金融危机咨询组(FCaG)为代表的各政治势力强势介入会计改革,其为会计改革描绘的路线图主要聚焦在三个方向:降低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复杂性、缓解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增强财务信息的透明度。FaSB于2008年10月出台了对其公允价值计量准则FaS157的修改公告,以加强非活跃市场下如何确定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指导。2009年4月,FaSB又修改了其盯市准则(marktomarket),对在资产和负债交易活动水平显著下降以及非有序交易情况下如何进行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提供进一步指导。而iaSB也加紧步伐完成对第39号国际会计准则的替代,于2009年7月新的分类与计量准则的征求意见稿,并在11月相继出台了新的金融工具准则和减值模型征求意见稿。同时,FaSB和iaSB在准则趋同上也进行了更紧密的合作,2011年5月FaSB与iaSB共同了关于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最新规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公允价值计量》(iFRS13)与《2011年第4号会计准则更新――公允价值计量(主题820):为取得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要求的统一而作的修订》(aSUno.2011-04),它们将同时适用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与美国公认会计原则(U.S.Gaap)。FaSB和iaSB强调,新准则并未扩大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应用范围,而是在iFRS和U.S.Gaap中有关准则要求或者允许使用公允价值时,提供了如何运用公允价值的指南。iFRS13首次通过明确定义“公允价值”以及在iFRS体系中执行单一的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规定来提升一致性、降低复杂性。iaSB主卫・泰迪爵士(Davidtweedie)说:“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定稿标志着一个重大趋同工作项目的完成,而新规的出台也是我们共同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而采取的多项举措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已经要求使用公允价值的场合中,新准则能够为计量公允价值提供更为清晰和一致的指导。”

会计发展史表明,每次重大的财务丑闻和金融危机都会引发会计审计准则的变革。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百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正在对会计准则特别是公允价值会计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其既是对现有的会计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提出的挑战,也为会计业的发展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

参考文献

[1]黄世忠.金融危机触发的公允价值论战[J].中国金融,2009,15:35~37.

[2]于永生.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9,9:22~28.

[3]陈旭东,逯东.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会计:源起、争论与思考[J].会计研究,2009,10:18~23.

[4]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及其应对策略[J].会计研究,2009,11:23~29.

金融考察报告篇10

就机构投资者竞争而言,当市场只存在单一知情者时,若他有关于公司股价与其潜在有效价格偏离的私有信息,他的最优交易策略为缓慢且隐蔽地进行交易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因而私有信息通过知情者交易行为缓慢地融入股价之中。现实金融市场中,不可能像理论模型中只有唯一知情者,而是存在众多的知情者。HoldenandSubrahmanyam(1992)[5]从理论角度考察了多个知情者的最优交易策略,发现知情者会进行激烈的竞争,迅速交易,从而使私有信息在很短的时间内反映在股价之中。在极端情况下(无数多个知情者),私有信息会在第一次交易时完全融入股价,从而知情者利润趋近于零。因此,知情者数量增加会导致对私有信息的竞争更加激烈,进而导致私有信息更快地融入股价,也就是说,实际价格与有效价格之间的偏离会更快地消失,能提高股价的信息效率。实证研究方面,学者们对机构投资者竞争基本都是通过机构投资者数量和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来测度的。akins(2012)[6]首次将生产市场常用的赫芬达尔指数(Herfindahl)应用于微观金融市场,来衡量机构投资者之间私有信息的分布。一方面,机构投资者与散户相比,拥有更多的信息渠道和专业分析能力,常常被视为“知情者”;另一方面,一般而言,对某一公司持股数量较多的机构投资者可能拥有更多的私有信息,这主要是由于它相对拥有更好的渠道和更大的激励。因此,机构投资者持股数量的分布可以用来衡量私有信息的分布,私有信息更平均的分布也就意味着更激烈的竞争。就信息效率而言,早期关于市场效率的研究就提出了用方差比检验(variance-ratiotest)来考察股票价格是否服从随机游走。此后,Loandmackinlay(1988)[7]将方差比检验进一步发展,考察不同持有期下,股票回报的方差与单期回报方差的比值,得出股票价格不服从随机游走的结论。其中方差比检验的具体机制是:根据有效市场的定义,资产的价格充分和正确反映了所有相关信息,对所有参与者释放该信息,资产价格不受影响。因此,在有效市场下,股票价格应当服从随机游走,股票回报率的方差就应该和回报期成比例。方差比检验作为一种考察股票价格是否服从随机游走的普遍方法,可以进一步反映市场是否有效。当市场非有效时,即市场中有关于某公司的私有信息,但该私有信息未反映到公司的实际股价中时,实际价格就与有效价格有一定程度的偏离,此时实际股价有向有效价格逼近的趋势,能够被预测且不再服从随机游走。但是,若拥有该信息的知情人数量众多,竞争激烈,那么根据HoldenandSubrah-manyam(1992)[5]的理论模型,这些知情人会尽可能快地进行交易,他们的交易行为向市场释放了信息,使股价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调整以融合该私有信息,实际股价与有效价格迅速保持一致,股价服从随机游走。机构投资者往往被视为知情者,因此机构投资者竞争越激烈,私有信息就越快地融合于股价中,股价越接近有效价格,因而更服从随机游走。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假设1:H1:机构投资者竞争越激烈,股价更服从随机游走,市场信息效率越高。在报价驱动市场下,买卖价差是指做市商的买入报价与卖出报价之间的差额,是做市商为弥补指令处理成本,存货持有成本,以及信息成本而产生的,可以反映市场流动性和信息效率。与报价驱动市场不同,我国股票市场采用指令驱动交易的市场结构,即投资者的买卖委托指令之间直接进行配对交易,其中匹配的买卖订单按照相同的价格撮合,未成交的有效订单的最高买价和最低卖价之间的差额形成买卖价差。因此,买卖价差越小,交易双方所愿意接受的最佳价格就越近,交易完成越快,市场的流动性也就越好;同时,买卖价差越小,说明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程度也越低,即关于股票的私有信息越少,股票价格已经包含了所有可得的信息,其市场信息效率就越高。机构投资者竞争度越大,说明私有信息分布越平均,机构投资者之间的竞争行为使该私有信息迅速融入股价,能被用来进行无风险套利的私有信息消失,从而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程度越低,买卖价差越小,信息效率越高。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提出假说2:H2:机构投资者竞争越激烈,股票市场买卖价差越小,尤其能显著降低信息不对称的买卖价差,提高市场信息效率。股票正(负)盈余公告后若干周都会有正(负)的异常回报,Bernardandthomas(1989)[8]将这种盈余公告后的漂移现象(post-earnings-announcementdrift,peaD)归因于“天真的”投资者对未预期盈余(earningsurprise)的错误认识,他们没有认识到当前盈余对未来盈余的影响,导致在盈余公告当日股价并未包含全部盈余相关的信息,盈余公告后的一段时间内实际股价与有效股价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这种偏离越严重,说明股价的信息效率越低。由于peaD的存在,能弥补交易成本的情况下,投资者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进行套利从而获取无风险利润。KeandGowda(2005)[9]对机构投资者短期行为的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利用peaD进行交易,并获得了年均22%的超常收益,这种套利活动使股价更快地反映内在价值。机构投资者竞争加剧,他们会更激烈地利用这种套利机会,加速价格发现过程,从而使股价迅速回归有效价格,增强股价的信息效率。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假设3:H3:机构投资者竞争越激烈,能显著降低盈余公告后的漂移现象,市场信息效率越高。

二、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一)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由于我国机构投资者自2003以后才具有一定的规模,因此本文将研究期间设为2003—2011年,其中机构数目与机构持股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其他数据来源于CCeR经济金融研究数据库。为保证数据有效性并消除异常样本对研究结论的影响,我们首先剔除了数据有明显错误的公司,再利用win-sorize的方法,对样本上下1%的异常值进行了整理。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研究的样本期间较长,其中包含了我国股权分置改革事件,考虑到股改期间,所有的上市公司都涉及多次停牌(甚至长达数个月),因此我们从样本中剔除相应期间的数据以降低这种政策冲击的影响。

(二)变量定义

1.机构投资者竞争本文用持股机构绝对数目和持股机构竞争度两个指标来衡量机构投资者的竞争。这里机构投资者特指基金公司,这是由于其他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明细数据难以获得,但基金是我国机构投资者的主体,因此用基金公司代替机构投资者是文献研究的习惯做法。一是持股机构数量(numinst):对每个上市公司而言,每半年度持该公司股票的基金公司数量。二是持股机构集中度(HHi):根据赫芬达尔指数在生产市场的定义,该测度既考虑到对每一个上市公司持股的机构投资者的数量,又考虑到这些机构的相对持股份额。2.信息效率测度:(1)方差比(VarianceRatio,VR)根据Loandmackinlay(1988,1989)[7]所提出的方差比检验的方法,如果股市的对数价格序列不可预测(服从随机游走),那么回报率的方差应该和回报期成比例,即对于一个完全随机游走时间序列来说,其q阶差分序列的方差应该是其一阶差分序列方差的q倍。(2)买卖价差(bid-askspread)买卖价差指做市商买入报价与卖出报价之间的差额,可用于衡量市场流动性和信息不对称程度。首先,对每个上市公司,每半年度计算一个按时间加权的买卖价差平均值(Spread);其次,根据GlostenandHarris(1988)[10]的买卖价差分解模型,我们将买卖价差分解为信息不对称部分和非信息不对称部分,并选取信息不对称买卖价差(iaSpread)作为因变量之一。(3)盈余公告后的漂移现象(peaD):我们的样本期间为2003—2011年,每半年度公司都有一次报表披露,以这两次报表披露的时间作为事件日。3.控制变量在研究中,我们还根据前人文献,控制了常规的变量,以降低估计的偏差。具体有:换手率(turn-over),半年度平均换手率,衡量股票流动性;市值(Size),半年度期末市值,衡量公司规模,实际回归中取自然对数Ln(Size);账面市值比(Bm),账面市值比(Booktomarket)是每股权益账面价值与每股股价的比值,Bm越小,说明股票的市场价值相对于其账面价值越高,市场对该股票前景预期较好,股票成长性越好;财务杠杆(Leverage),公司负债与资产的比值,是衡量公司负债风险的指标。

(三)描述性统计

可以看到,信息效率测度中,方差比检验中,5日方差比与1的绝对差的半年度均值为0.1685,标准差为0.1529,说明不同公司方差比的差异较大,从而以方差比衡量的信息效率在不同公司间有显著差异;此外,10、20日方差比数据此处虽未报告,但与5日方差比类似,在不同公司间的差异也较大。买卖价差的半年度均值为0.0029,标准差为0.0032,信息不对称买卖价差的半年度均值为0.0439,标准差为0.0405,因而以(信息不对称)买卖价差衡量的信息效率在不同公司间也有较大差异。机构投资者竞争测度中,持股机构数目的半年度均值为13.0506,说明我国每个上市公司每半年平均有13家机构持有其股票,标准差24.3692,本样本中,公司半年持股机构数目最小值为零,最大值为135,持股机构数目有显著差异;持股机构集中度的半年度均值为0.6014,标准差为0.3992,即不同公司间机构投资者竞争程度有显著的差异,其中最大值为1,即仅一家或没有机构持有该公司股票,持股机构集中度最高,最小值为0.0212,说明持股机构较为分散,持股机构集中度很低,机构投资者之间对私有信息的竞争很大。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方差比检验(varianceratio)

为了考察假说1:机构投资者竞争越激烈,股价更服从随机游走,市场信息效率越高。其中,用方差比检验作为被解释变量测度信息效率,模型(5-a)中用持股机构绝对数量的自然对数Ln(numinst)衡量机构投资者竞争,模型(5-b)中用机构投资者持股集中度HHi衡量机构投资者竞争,其余控制变量包括公司规模、杠杆率、换手率、账面市值比。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解释变量都比被解释变量滞后一期,以尽量减少内生性问题。

(二)盈余公告后的漂移现象(peaD)

为了考察假说3:机构投资者竞争越激烈,能显著降低盈余公告后的漂移现象,市场信息效率越高。我们建立如下模型:其中,Ue为未预期盈余,CaR为盈余公告后的累计超额收益率,这里,我们分别考察了30、60、90天的累计超额收益率。同样,模型(7-a)和(7-b)分别用持股机构绝对数量的自然对数Ln(numinst)和机构投资者持股集中度(HHi)衡量机构投资者竞争,其余控制变量相同。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同期是由于财务制度使得公司每期的财报公告都出现在下一期,即2003年中报披露在2003年下半年,相应CaR计算的是下半年公告日后30、60、90天的累计超额回报率,自然导致所有解释变量都比被解释变量滞后一期。模型中主要考察Ln(numinst)、HHi与Ue交互项的系数,以考察机构投资者竞争如何影响未预期盈余对累计超额回报率的边际效应。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