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供热调查报告十篇供热调查报告十篇

供热调查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4:38:30

供热调查报告篇1

一、适用范围

区境内发生以下情况的,均适用于本预案:

(一)供热生产安全事故。包括各供热企业重大设备、设施事故,重大锅炉、压力管道安全事故,重大火灾事故等;

(二)煤炭供应紧张影响企业正常供热;

(三)因企业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造成区域停供或大面积停供。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

为切实加强对重特大集中供热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的领导,区政府成立重特大集中供热事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应急领导小组),应急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任组长,由区政府办分管副主任、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安监局、公安分局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区委宣传部、卫生局、广播电视台、环保局、人社局、供电公司、热力公司等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应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由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职责如下:

(一)应急领导小组

配合市重特大集中供热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做好集中供热事故应急处置工作;根据事故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启动预案;决定人员、车辆、物资的临时调度,以及应急处置的其它重大工作。

(二)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

负责应急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负责重特大集中供热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和修订;负责应急处置的组织、协调工作,并传达应急领导小组的有关指令。

(三)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区政府办公室:负责调度指挥,行使应急领导小组的职权。

区委宣传部:负责应急处置的宣传工作,参与事故调查和事故处理工作。

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承担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各项工作,负责制定处置和现场救援方案并组织实施;协助应急领导小组进行现场指挥,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专业技术指导;负责人员伤亡事故的统计、报告工作,负责事故调查和处理工作。

区安监局:协助做好事故现场指挥工作,负责做好救援保障工作。

区公安分局:负责事故现场的警戒保卫工作,维持交通和治安秩序;协助做好事故现场指挥和事故调查工作。

区卫生局:负责组织医疗队伍,开展伤员救治;保证救治药品和救护器材供应。

区质监分局:参与锅炉、压力管道抢险方案的制定;参与事故调查处理和技术、质量分析。

区环保局:参与现场环境污染的处置。

区监察局、人社局、总工会、工商分局:按照各自职责,参与事故调查和善后处理工作。

区民政局:负责伤亡人员及家属的安抚、抚恤、理赔等善后处理和社会稳定工作。

区广播电视台:根据指挥部的统一要求,对事故现场及抢险救援工作进行报道,向公众传播突发事件信息。

区消防大队:参与制定抢救方案,参与组织实施现场救援工作,参与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区供电公司、热力公司:负责应急处置队伍的组织工作,负责煤炭等供热物资的临时调配。

各相关镇街:负责做好对群众的宣传、解释、劝导、安置和生活保障等方面的工作;协助做好现场疏散、疏导工作;服从应急领导小组的决定,做好各项配合工作。

三、危险目标的确定及评估

我区可能发生集中供热重特大安全事故危险目标为:

(一)由于建筑物、构筑物占压,载重车辆碾轧等原因造成管道爆裂,引起大量热水泄漏;

(二)由于建设不规范、违规操作或设施维护保养不完善造成锅炉、压力容器爆炸及引起的火灾;

(三)由于供热用煤断缺,引起大面积停暖。

四、应急体系及演练

(一)应急救援体系。

1.各供热企业成立事故抢险队,由供热应急领导小组统一调配使用,抢险队工作人员不少于20人,其中电焊工不少于3人;

2.公安消防队伍。

(二)应急处置物资和设备。

1.各供热企业根据本单位供热设施设备情况,储备常用配件;

2.各供热企业的专业抢险队应至少配备抢险工具车1辆、电焊机2台、隔热服2套及其他必备工具;

3.各供热企业应按照规范要求储备相应燃料。

(三)应急处置演练。每年供热开始前,区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结合国内外各种供热安全生产事故的经验教训,组织对各供热企业的应急准备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检查内容包括:抢险队人员、设备、设施配置情况;抢险队反映能力及业务技能等情况;企业安全生产事故领导小组抢险指挥能力、业务技能、设备、设施、配件、材料准备以及预案可行性等有关情况。各供热企业应制定具体应急处置预案,每个采暖期前组织演练不少于2次。

五、事故报告和现场保护

(一)事故发生后,事故单位应按照有关规定,立即上报区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报告电话。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一受理人必须在5分钟内将情况上报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情况紧急时,可直接报区政府办公室,报告电话。对可预见的影响供热运行的事件,需提前20天以书面形式报区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事故报告包括下列内容:

1.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

2.伤亡人数;

3.事故原因的初步判断、简要经过;

4.已经采取的救助措施和救助要求;

5.事故报告单位、人员、通信方式等。

(三)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接到事故报告后,立即报告应急领导小组及相关成员单位。

(四)区城管、公安等部门负责人立即赶赴现场,安排工作人员搞好现场保护,维护好现场治安和交通秩序,因排除险情、抢救伤员和财产等原因,确需移动物品时,需做出标记和详细记录,并拍好录像,最大限度的保护现场、保留痕迹和物证。

六、事故应急处置

(一)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接到事故报告后,应立即上报应急领导小组,由组长确定是否启动本预案。确需启动本预案的,立即按本预案要求赶赴现场,指挥应急处置工作。根据事故抢险救援的需要,指挥部可调用有关救援队伍参与应急处置。

(二)应急处置措施

1.煤炭供应应急措施。各供热企业在供热期前,应按国家规定筹备储存相应数量的煤炭,在供热期内一旦某个供热企业由于突发原因发生断煤现象,区应急领导小组可紧急从其他企业调配煤炭,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

2.一般事故应急措施。一般供热事故抢险原则上由各企业自行负责。各企业应成立紧急事故抢险领导小组,企业一把手任组长,担任本企业应急处置现场指挥员。(1)各企业要根据本单位的情况,分别制定锅炉、汽机、发电机组、管道、换热站等各种情况下的抢险预案。(2)抢险队负责企业内部一般事故的处理。需实施全区统一抢险救援任务时,自接到命令后,20分钟内必须到达事故现场,抢险队员须服从现场指挥员的直接指挥。(3)供热期内,各企业必须实行24小时值班,保持与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联系,保证信息畅通。

3.重特大供热事故应急措施。当区内某一供热企业发生重特大供热事故,企业内部难以解决时,区应急领导小组将组织其他企业的抢修队进行支援。城区其他非集中供热的小型供热企业发生事故时,也可以向区应急领导小组求援,应急领导小组将统一调度骨干企业的事故抢修队紧急支援。

(三)担任应急处置任务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及时向应急领导小组报告工作进展情况,由应急领导小组做出撤离现场、结束处置的决定。

供热调查报告篇2

一、排查整改的重点

(一)供水行业。突出抓好源水水质监控、不合格二次供水设施整治、老旧供水管网改造、供水工程和应急设施建设工作,建立供水安全监督检查机制和责任体系,确保供水安全。

(二)燃气行业。突出抓好燃气安全运行、应急设施建设、紧急事件处理和违法行为查处工作,对居民户内公用燃气阀门、燃气管道沿线、燃气计量表、用气设施等进行泄漏检测及安装规范排查,对燃气储存、运输和使用环节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整治,确保燃气安全。

(三)供热行业。突出抓好“暖房子”工程、拆并小锅炉、集中供热管网改造、应急设施建设、供热企业生产和运行系统安全,及时处理供热纠纷和突发事件,确保供热安全。

(四)房屋。着力推进公共场所房屋安全鉴定工作,重点排查超年限使用房屋、危旧房屋和公共场所房屋,确保房屋安全。

(五)违法建筑。全面开展违法建筑拆除工作,重点是压占各种管线,严重影响供电、供水、供气、通讯、消防、防洪等基础设施运行安全或其他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违法建筑。

(六)违法广告牌匾。全面开展违法广告清理工作,主要任务是督促设置单位对各自设置的户外广告、牌匾、门面装饰设施,特别是对楼体、楼面户外广告设施进行重点检查,对陈旧破损存在安全隐患的户外广告、牌匾限期整改,对未进行整改的依法予以拆除。

二、目标任务

(一)供水行业。更新改造陈旧供水管网;保障净水厂正常运行,满足全县饮用水供水要求;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

(二)燃气行业。新建楼盘达到天然气使用要求;组织燃气入户安检工作;对燃气场站、管道、液化石油气储存供应站、燃气器具市场及用气安全隐患进行检查;对压占燃气管理的违章建筑予以拆除;积极推广使用燃气泄漏报警和一氧化碳浓度报警预防装置。

(三)供热行业。实施“暖房子”工程;新增集中供热能力100万平方米;改造陈旧供热管网30公里;为100栋楼房清理被污水浸泡的供热管网地沟。

(四)房屋。一是做好隐患排查工作,主要包括春季、汛期和日常房屋隐患排查;二是继续开展危险房屋出租专项治理活动;三是强化汛期危旧房屋安全管理;四是着力查处私自拆改房屋结构行为。

(五)违法建筑。开展违法建筑专项行动,督促县城、开发区排查整改城市建成区内违法建筑隐患3000平方米,进一步拓展城市空间,拓宽城市道路,削减安全隐患,增加绿地面积,美化市容环境。

(六)违法广告牌匾。一是继续规范市容行政审批行为,全面实施好户外广告设置管理办法和建筑物临街门面装饰管理办法;二是依托创城工作,开展全县范围内的户外广告牌匾设施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对在春季大风天气容易脱落的户外广告和牌匾设施进行整治,保障市民出行安全;三是开展重点街路户外广告和牌匾设施安全的专项行动。

三、实施步骤

在”安全建设年”领导小组的统一组织下,专项推进组各成员部门、相关公用行业企业各负其责,密切协作,坚持排查、整改、建设、监管相结合,全面提升城市安全能力。具体步骤如下:

(一)动员部署阶段(4月1日至4月20日)。专项推进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市“安全建设年”领导小组的总体要求,组织召开好本部门、本单位的动员大会。制定具体推进方案,上报城市公用设施和房屋安全专项推进组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组织实施阶段(4月21日至11月30日)。坚持边排查、边整改、边建设的原则,进一步扩大隐患排查范围,加大隐患整改力度,加大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对易发事故的区域、领域进行重点排查、深入排查,将排查出的隐患及整改情况及时汇总并逐级上报,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立即整改,不能当场整改的安全隐患,要确定整改时限、整改措施,落实整改责任、督查责任,确保不发生事故。同时,要做好安全隐患的登记、建档、立项工作,并按三级安全隐患数据库标准及时录入。

(三)总结验收阶段(12月1日至12月31日)。专项推进组各成员单位要认真总结“安全建设年”活动开展情况,搞好“回头看”,搞好自检自评,同时做好县“安全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考核验收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县“安全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将对“安全建设年”活动开展好的部门、单位给予表彰,对措施不力、整改滞后的予以通报批评。

四、工作措施

(一)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安全建设年”城市公用设施和房屋安全专项推进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住建局局长任副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住建局,住建局主要领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城市公用设施和房屋安全工作的领导、指挥和调度。住建局办公室主任担任联络员,负责城市公用设施和房屋安全专项建设的情况综合、组织、协调和检查督导等工作。

(二)明确任务,严格责任追究。在县“安全建设年”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按照“统一组织、统一行动、分线管理、属地负责”的原则,结合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细化分解任务,传达到每个责任主体,使涉及安全管理工作的所有人员都做到“任务清、责任清、思路清、标准清、结果清”。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层层签订“水、气、热、房”等安全目标责任书,切实加强对安全工作的监管和协调,有力推进安全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进程。要合理区分“领导责任、监督责任和主体责任”,全面落实部门主要负责人和企事业法定代表人责任制,对出现事故的单位和个人,要严格追究责任,在查处直接责任者的同时,依法追究领导责任和监督责任。

供热调查报告篇3

一、疫情精细化管理

狠抓各项防治措施的落实,健全县、乡、村三级疾控网络,提高了监测系统的灵敏性;每日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系统,动态监控辖区内传染病疫情发生情况,对辖区传染病报告情况、报告卡填写情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等进行浏览审核,及时对网络报告单位上报的传染病进行核实、订正、审核,查找可能出现的暴发流行苗头,以便及早采取措施,控制疫情扩散。定期对医疗机构贯彻实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领导组织建立、措施制订及疫情网络直报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督导检查;确保疫情网络直报系统24小时畅通,疫情报告准确、及时;对医疗单位传染病报告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医疗机构对重点传染病和暴发疫情开展主动检索,杜绝疫情迟报、漏报、谎报现象发生。加强疫情预警系统管理,坚持每天查看疫情预警,发现疫情预警,及时向有关科室汇报,搜集聚集性病例,排除疑似事件,及时填报异常信息卡。每天进行查重,及时删除重卡,全年无重卡。制定下发《2015年嘉祥县部分重点传染病防制工作意见》、《2015年嘉祥县传染病疫情报告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工作意见》等文件,按照文件要求及时浏览、分析全县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随时做好流调及上报工作。每周进行一次周分析,每月5日前进行一次月分析,积极开展布病、出血热、手足口等重点传染病疫情研判。按时完成周、月、季、年分析,对流行季节重点传染病进行预测研判,为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了及时准确科学的依据。11月份开展传染病漏报调查及编码维护工作并将数据上传到市疾控中心。

二、重点传染病规范处置

1、手足口病防控工作

根据今年手足口病疫情流行形势,启动并进一步完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机制。召开手足口病防控工作会议,通报了我县手足口病疫情情况,分析疫情形势,提出防控策略。

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预测,科学研判疫情发展趋势。深入辖区医疗机构、托幼机构、学校、农村、社区进行巡回指导,对手足口病病人和疑似患者进行流调、跟踪随访、医学观察和疫点处理。全面调查聚集性疫情,完成每月5份普通手足口标本采集和每年5份双份血清采集任务并及时将检测结果录入数据库进行上报。同时加大手足口宣传工作,提高群众手足口病健康知识知晓率。

2、流感/人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防控工作

 为有效应对流感大流行及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科学、规范做好各项防控工作,切实保障全县广大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制定《嘉祥县流感大流行卫生应急预案(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成立了嘉祥县人感染H7n9禽流感及中东呼吸综合征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应急处理队积极应对流感/人禽流感疫情。主动完成1月—12月病例主动搜索工作。为提高中心业务人员人感染H7n9禽流感及中东呼吸综合征防制水平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适时召开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培训及中东呼吸综合征防控工作会议。提高全县医疗卫生单位人感染H7n9禽流感及中东呼吸综合征防控、救治水平,更加规范科学的做好人感染H7n9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防控、救治工作。为进一步提高全县各级疾控系统及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及中东呼吸综合征等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工作水平,做好老年人肺炎球菌性疾病防控工作,组织召开全县重点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培训暨肺炎球菌性疾病防控启动会议。炎球菌性疾病防控项目的启动为维护全县老年人身体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3、霍乱等肠道传染病防治

认真贯彻落实《霍乱防治方案》和腹泻病的各项技术措施,全面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及时处置霍乱疫情。制定并下发《关于做好霍乱手足口病等重点的肠道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建立健全霍乱防治机动队,做到了“组织、人员、技术、物资”四落实,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处理、早控制”的原则开展科学防控,科学预测全县疫情动态。开展霍乱等肠道传染病防制技术师资培训,积极开展以“三管一灭”为主题的爱国卫生运动,对各级医疗机构腹泻病门诊进行督导检查,做好人员、技术和物资的储备。进一步抓好了腹泻病门诊的建设,全县腹泻病门诊均于5月1日按时开诊,县疾控中心、医疗机构均配备霍乱检测试剂,并开展了对可疑病例的快速诊断,做到了逢泻必登、逢泻必报、逢泻必检、逢泻必治。

严格执行霍乱疫情24小时值班,实行霍乱疫情每周零报告制度和霍乱疫源检索每月上报制度。

4、出血热防控工作

为切实做好全县出血热防控工作,召开全县出血热防控工作会议。县疾控中心积极与县政府、卫生局和爱卫会汇报和沟通,印发出血热疫情研判,为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了及时准确科学的依据。对所有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完成血清采集送检工作,并将个案调查及时进行了数据库录入,对所采标本已全部送市疾控中心实验室。于春秋两季开展部级监测点出血热宿主动物监测工作。检测结果将科学指导我县出血热防控工作。积极做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出血热疫苗接种工作,部分接种信息录入数据库,录入完成后将结果及时上报市疾控中心。积极配合市疾控中心开展黑线姬鼠标本采集项目。编排制作出血热防控科普短文在《今日嘉祥》,嘉祥卫计局网站开展宣传工作。

5、狂犬病防控工作

进一步加强狂犬病防治工作,强化犬咬伤门诊建设,加强知识培训,深入宣传狂犬病防治知识,积极合理接种狂犬疫苗和抗狂犬免疫球蛋白。9月28日完成“狂犬病日”宣传工作。

6、布病防控工作

对全部病例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并建立健全布病病人信息登记和管理制度。认真开展羊、牛职业暴露人员血清学监测工作。为了提高群众对布病的认识,保障全县人民身体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精心编排、印制布病防制知识宣传画、宣传单,以乡镇为单位在大型的牛、羊养殖、交易基地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对个别大型养殖场的消毒、隔离工作进行指导。为提高全县各级专业技术人员布病防治知识组织召开全县布病防控工作会议。编排布鲁氏杆菌病防控科普短文在《今日嘉祥》,嘉祥卫计局网站开展宣传工作。

供热调查报告篇4

调查报告的特点体现为:

(1)真实性:

它的真实性就是要以事实为根据,不仅报告中涉及的人物、事件要真实,就是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过程、原因和结果也必须真实。

(2)客观性:

客观性,指客观地反映事实,忠于事实,不带有调查者的主观随意性。不能对客观事实随意引申,或不切实际地渲染。

(3)针对性:

社会调查报告就是要有针对性地调查研究一些社会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回答广大群众关心的问题,解决“面”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实效性:

(5)、评价性:

社会调查是课堂教学的沿续和补充。

供热调查报告篇5

1.1编制目的

完善防汛防旱防风(以下简称三防)减灾体系,促进三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建设,提高全省各级人民政府抢险救灾工作能力,有效防御水旱风灾害,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广东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决定》(国发〔2005〕11号)、《关于印发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的函》(国办函〔2005〕35号)、《印发广东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通知》(粤府〔2006〕16号)等规范性文件,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广东省范围内突发性水旱风灾害的预防和应急处置。突发性水旱风灾害包括:江河洪水、渍涝灾害、山洪灾害(指由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热带风暴、台风暴潮灾害、干旱灾害、供水危机以及由洪水、风暴潮、地震、恐怖活动等引发的水库垮坝、堤防决口、水闸倒塌、供水水质被侵害等次生衍生灾害。

1.4工作原则

1.4.1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公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作为三防工作的首要任务,防汛与抗旱并举,努力实现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不断提高三防工作现代化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水旱风灾害造成的危害和损失。

1.4.2以防为主,防抗结合。把防洪安全、城乡供水安全和粮食生产安全作为三防工作的主要目标,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常备不懈、防患于未然;完善工作制度,建立长效机制,将三防应急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提高对三防工作全过程的综合管理和紧急处置能力。

1.4.3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在省委、省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三防应急管理体制。各级人民政府对处置本行政区域内水旱风灾害实施统一指挥和协调,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为三防工作第一责任人,对本地区三防工作负总责。

1.4.4广泛动员,协同应对。按照公众参与、军民结合、专群结合、平战结合的原则,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发挥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形成功能齐全、反应灵敏、协同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体制。

1.4.5科学统筹,合理规划。坚持因地制宜,城乡统筹,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在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科学规划和利用水资源;抗旱用水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实行先生活、后生产,先地表、后地下,先节水、后调水,最大限度地满足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

省人民政府设立省三防总指挥部(以下简称省防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分级设立三防指挥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三防工作。有关单位可根据需要设立三防指挥部门,负责本单位的三防工作。

2.1省三防总指挥部

省防总由省人民政府分管三防工作的副省长任总指挥,省人民政府分管副秘书长,省委宣传部和省水利厅、发展改革委、经贸委、财政厅以及省军区、省武警总队等单位负责同志任副总指挥;省教育厅、公安厅、民政厅、国土资源厅、建设厅、交通厅、信息产业厅、农业厅、卫生厅、环保局、海洋渔业局、气象局、通信管理局、水文局、海事局,民航中南管理局,省粤电集团,广东电网公司,省物资集团,广州铁路集团,中国石油华南销售分公司、中石化广东分公司等单位有关负责同志为成员。

省防总在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领导、组织全省的三防工作,负责拟订全省三防政策及相关制度;制订大江大河洪水防御方案、调度方案,并监督实施;指导、推动、督促全省有防汛任务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订和实施防御水旱风灾害预案;督促指导水行政执法部门依法清除阻碍行洪的障碍物;负责三防抢险救灾经费、物资的筹措计划、储备、调配和管理;检查指导蓄滞洪区安全建设、管理使用和补偿工作;组织、指导防汛抗旱队伍的建设和管理;组织全省三防指挥系统的建设与管理等。

省防总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省三防办),挂靠省水利厅,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责;负责接收和办理向省防总报送的紧急重要事项;承办省防总的相关会议,督促落实省防总有关决定事项;指导全省三防应急体系、应急信息平台建设;指导各地三防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承担省防总的日常工作。

2.2各级人民政府三防指挥部

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三防指挥部,在上级三防指挥部门和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组织和指挥本地区的三防工作。三防指挥部由本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驻地、军分区(警备区、人民武装部)以及各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组成,其办事机构挂靠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

3预防预警机制

3.1预防预警信息

3.1.1气象水文信息

3.1.1.1省气象局及属下的各级气象局和气象台站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实时气象信息的监测和报告。

省气象局负责全省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报,对重大气象灾害作出评估,并将结果及时报送省防总及相关部门。

各地气象部门负责本地区实时气象信息的监测和报告。实测24小时降雨达到150毫米时,每12小时所在区域未来24小时或12小时降雨预报;实测24小时降雨达到200毫米时,每6小时所在区域未来12小时的降雨预报;实测24小时降雨达到250毫米以上时,每3小时所在区域未来6小时的降雨预报。预测结果应及时向同级党委、政府和三防指挥部门报告。

3.1.1.2省水文局及属下的水文分局和水文站负责江河流域的实时水情雨情信息的监测和报告。实测降雨量1小时超过30毫米、3小时超过50毫米和24小时超过100毫米时,须立即将资料报送同级三防指挥部门。

江河汛情按下列要求报送:

(1)西江、北江、东江、韩江干流:

预测的洪水标准水情的报告和预报时限

小于5年一遇每12小时或24小时报告一次水情,每24小时一次洪水预报

5年~10年一遇每12小时报告一次水情,每24小时一次洪水预报

10年~20年一遇每8小时报告一次水情,每24小时一次洪水预报或视洪水变化情况加密洪水预报的频次

20年~50年一遇每4小时报告一次水情情况,每12小时一次洪水预报或视洪水变化情况加密洪水预报的频次

50年一遇以上每两小时报告一次水情情况,每12小时一次洪水预报或视洪水变化情况加密洪水预报的频次

(2)西江(广东境内)、北江、东江、韩江支流及其他中小河流(流域面积大于2000平方公里):

预测的洪水标准水情的报告和预报时限

小于5年一遇每12小时报告一次水情和洪水预报

5年~10年一遇每12小时或6小时(流域较小或情况变化较快时)报告一次水情,每12小时一次洪水预报

10年~20年一遇每6小时或3小时(流域较小或情况变化较快时)报告一次水情,每12小时一次洪水预报或视洪水变化情况加密洪水预报的频次

预测的洪水标准水情的报告和预报时限

20年~50年一遇每3小时或两小时(流域较小或情况变化较快时)报告一次水情,每12小时一次洪水预报或视洪水变化情况加密洪水预报的频次

50年一遇以上每3小时或1小时(流域较小或情况变化较快时)报告一次水情,每12小时一次洪水预报或视洪水变化情况加密洪水预报的频次

(3)流域面积小于2000平方公里的重要河流:

预测的洪水标准水情的报告和预报时限

小于5年一遇每12小时报告一次水情

5年~10年一遇每12小时或6小时(流域较小或情况变化较快时)报告一次水情每6小时或3小时(流域较小或情况变化较快时)报告一次水情

10年~20年一遇每3小时或两小时(流域较小或情况变化较快时)报告一次水情

20年~50年一遇每4小时报告一次水情情况,每12小时一次洪水预报或视洪水变化情况加密洪水预报的频次

50年一遇以上每3小时或1小时(流域较小或情况变化较快时)报告一次水情

3.1.2工程信息

3.1.2.1堤防信息(1)主要江河出现警戒水位以上洪水时,各级堤防工程管理单位应加强工程监测,并将防护面积达万亩以上的堤防及其涵闸、泵站等工程设施的运行情况报上级工程管理部门和同级三防指挥部门。发生洪水地区的市三防指挥部应在每天20时前向省防总报告工程防守和出险情况;大江大河干流重要堤防、涵闸等出现重大险情的,应在险情发生后1小时内报告省防总。

(2)防护面积达万亩以上堤防或涵闸、泵站等穿堤建筑物出现重大险情,堤防工程管理单位应迅速组织抢险,及时通知可能受影响区域相关管理部门,同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同级三防指挥部门报告出险部位、险情种类、除险情况、抢护方案及处理险情的行政责任人、技术责任人、通信联络方式等。

3.1.2.2水库工程信息

(1)水库水位超过汛限水位时,水库管理单位应加强对大坝、溢洪道、输水管等关键部位的监测,按照有管辖权的三防指挥部门批准的洪水调度方案进行调度,并向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同级三防指挥部门报告工程运行状况。大、中型水库、小(一)型水库发生重大险情应在1小时内报告省防总。

(2)水库出现较大险情时,水库管理单位应按水库防洪预案及时向下游预警信息,迅速处置险情,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同级三防指挥部门报告出险部位、险情种类、险情情况、抢护方案以及处理险情的行政责任人、技术责任人、通信联络方式等。当水库遭遇超标准洪水或其他不可抗拒因素可能溃坝时,应及时向水库溃坝洪水风险图确定的淹没范围发出预警,为后续工作的开展以及群众安全转移争取时间。

3.1.3洪涝灾情信息

3.1.3.1洪涝灾情信息主要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范围、受灾人口以及群众财产、农林牧渔、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水电设施等方面的损失。

3.1.3.2洪涝灾害发生后,有关部门应及时向同级三防指挥部报告洪涝受灾情况;各级三防指挥部门要尽快按照有关规定和《水旱灾害统计报表制度》要求,收集动态灾情,全面掌握受灾情况,并及时向同级政府和上级三防指挥部报告;对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的灾情应立即上报;对于重大灾情,各地级以上市三防指挥部应在灾害发生后两小时内将初步情况报告省防总,并续报灾情核实、处置等情况,为抗灾救灾提供准确依据。

3.1.4旱情信息

3.1.4.1旱情信息主要包括:干旱发生的时间、地点、程度、受旱范围、影响人口以及对工农业生产、群众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造成的影响。

3.1.4.2各级三防指挥部门应及时掌握水雨情变化、当地蓄水情况、农田土壤墒情和城乡供水情况,加强旱情监测,并按规定及时上报受旱情况。

3.2预警报警行动

3.2.1预防预警准备工作

3.2.1.1组织准备。构建山洪易发重点区域监测网络,落实防汛责任人、抢险队伍和预警措施,加强防汛专业机动抢险队和抗旱服务组织的建设。

3.2.1.2工程准备。按时完成水毁工程修复和水源工程建设任务,对存在病险的堤防、水库、涵闸、泵站等各类水利工程设施实行应急除险加固;对跨汛期施工的水利工程,包括病险工程,要落实安全度汛方案。

3.2.1.3预案准备。修订完善各类河道、水库和城市防洪预案、台风暴潮防御预案、蓄滞洪区安全转移预案、山区防御山洪灾害预案、抗旱预案以及防御热带气旋预案等;研究制订洪水预报方案、防洪工程调度规程、堤防决口和水库垮坝应急方案以及防御超标准洪水的应急方案;对江河堤防的险工险段,还要制订工程抢险方案。

3.2.1.4物资准备。按照不低于国家防汛物资储备的标准,储备必需的防汛抗旱及抢险物资和设备。在防汛重点部位,应储备一定数量的机动抢险物资和设备,以备急需。

3.2.1.5通信准备。充分利用公用通信网络,确保防汛通信专网、蓄滞洪区的预警反馈系统完好和畅通。健全水文、气象测报网,确保雨情、水情、工情、灾情信息和指挥调度指令的及时传递。

3.2.1.6防汛抗旱检查。各地应在汛前、汛后或预报旱情时,开展以组织、工程、预案、物资、通信为主要内容的防汛抗旱检查,及时发现薄弱环节,限时整改。

3.2.1.7日常管理工作。加强工程监管,对在江河、湖泊、水库、滩涂、人工水道、蓄滞洪区内建设的非防洪建设项目应按规定编制洪水影响评价报告,并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对未经审批并严重影响防洪、排涝、防旱的项目,依法查处。

3.2.2江河洪水预警

3.2.2.1各级水文部门负责洪水的预报监测工作。当监测发现江河即将出现洪水时,应及时向各级三防指挥部门报告水位、流量实测情况和未来洪水趋势,为预警提供依据。

3.2.2.2各级三防指挥部门按照分级负责原则,确定洪水预警区域、级别和洪水信息范围,按照权限向社会。

3.2.2.3水文部门应跟踪分析江河洪水的发展趋势,及时滚动预报最新水情,为抢险救灾提供科学依据。

3.2.3干旱灾害预警

3.2.3.1各级气象、水文、农业部门负责干旱灾害的预报监测工作。依据江河来水量、水库的可用水量、连续无透雨日数、受旱面积等主要指标,并考虑降雨量距平率、土壤相对湿度等参考指标,经综合分析论证后判定。

3.2.3.2省水文局负责于每月的3日、13日、23日向省防总上报《工程蓄水情况统计表》、各主要取水口的取水量及水质状况;每月5日前报送主要站点的地下水水位、主要断面的水质状况,并以旬月简报形式分析干旱形势;遇特殊情况应根据上级要求及时报送相关资料。

3.2.3.3省气象局负责全省降雨情况预测、监测工作。每日上午向省三防办报告过去24小时全省各主要雨量站降雨量和未来24小时降雨预测情况,每周向省三防办报告未来10日的降雨量预测。

3.2.3.4各县级以上市区、城镇因供水水库蓄水量减少、江河来水量减少、咸潮、污染以及因突发性事件使城市供水水源遭到破坏等因素可能出现城市干旱时,供水部门应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及三防指挥部门报告。

3.2.3.5对出现的旱情,省防总应及时召集水利、气象、水文、供水等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会商,分析研究旱情的发展趋势,确定干旱的等级,研究防旱抗旱措施。

3.2.4热带气旋预警

3.2.4.1气象部门负责热带气旋的监测和预报工作。各级气象部门应密切监视热带气旋的生成、发展、登陆和消失全过程,做好未来趋势预报,及时以天气报告或重大气象信息快报等形式报同级党委、政府和三防指挥部报告热带气旋的中心位置、强度、移动方向和速度,并根据情况向社会热带气旋预警信号以及热带气旋消息、热带气旋警报、热带气旋紧急警报和热带气旋解除警报。

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台风暴潮的监测预报和海浪预报工作;水文部门负责江河水情及风暴潮监测和预报工作。相关情况应及时向三防指挥部门报告。

3.2.4.2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热带气旋影响的范围,及时通知有关水库、湖泊和河道堤防管理单位,做好防范工作。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应组织人员分析水情和热带气旋带来的影响,加强工程检查,必要时实施预泄预排措施。

3.2.4.3可能遭受热带气旋袭击或受热带气旋影响地区的,三防指挥部门应加强值班,密切跟踪热带气旋动向,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和人员做好防御工作,并将有关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布。

3.2.4.4加强对城镇危房、在建工地、仓库、交通道路、电信电缆、电力电线、户外广告牌等设施的检查并采取加固措施,组织船只回港避风,提前做好沿海养殖人员、海上作业人员以及居住在低洼地、易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地区人员的撤离工作。

3.2.5渍涝灾害预警当气象部门预测未来将出现较大降雨时,各级三防指挥部门应按照分级负责原则,确定渍涝灾害预警区域、级别,按照权限向社会,并做好排涝的有关准备工作。必要时,应通知低洼地区居民及企事业单位及时转移人员和财产。

3.2.6山洪灾害预警

3.2.6.1凡可能遭受山洪灾害威胁的地区,应根据山洪灾害的成因和特点,主动采取预防和避险措施。水文、气象、国土资源等部门应密切联系,相互配合,及时预警预报。

3.2.6.2对可能出现山洪灾害的地区,当地三防指挥部应组织水利、国土资源、气象等部门编制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绘制区域内山洪灾害风险图,确定区域内易发生山洪灾害的地点及范围,制订安全转移方案,明确组织机构的设置及职责。

3.2.6.3山洪灾害易发区应建立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的监测体系,落实观测措施。遇灾害性天气时应落实24小时值班巡逻制度,加密观测,加强巡逻。每个乡(镇)、村、组和相关单位都应落实信号发送员,一旦发现危险征兆,应立即通知相关人员转移,并报本地三防指挥部门组织抗灾救灾。

3.2.7蓄滞洪区预警

3.2.7.1蓄滞洪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编制蓄滞洪区人员安全转移预案,报有审批权的三防指挥部门审批。

3.2.7.2蓄滞洪区管理单位应加强工程运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和同级三防指挥部门。

3.2.7.3因防汛工作需启用蓄滞洪区,当地人民政府和三防指挥部门应迅速启动预警系统,广泛进行宣传,并按照安全转移方案实施人员转移。

3.2.8报警、接警、处警工作省气象局及其属下的气象局和气象观测台站,省水文局及其属下的水文分局和水文监测站,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是广东省洪水、干旱、热带气旋灾害的报警部门,负责对水旱风灾害的监测和报警。

各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和三防指挥部办公室负责各级防汛抗旱防风报警的接警。

各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和三防指挥部办公室在接到洪水、干旱、热带气旋灾害预警后,应根据预警级别立即向上级应急管理部门和三防指挥部门报告,并通知本级三防指挥部门各成员单位,各成员单位应根据预警级别,做好人员、物资等方面的相应准备措施。

3.3预警支持系统

3.3.1洪水、干旱风险图

3.3.1.1各级防汛指挥机构应组织工程技术人员,研究绘制本地区的城市洪水风险图、蓄滞洪区洪水风险图、流域洪水风险图、山洪灾害风险图、水库洪水风险图和干旱风险图等各类风险图。

3.3.1.2三防指挥部门应以各类风险图作为抢险救灾、群众安全转移安置的技术依据。

3.3.2防御方案

3.3.2.1防御洪水方案

(1)省防总组织编制和修订东江、北江、韩江防御洪水方案,西江(广东境内)防御洪水方案由省水利厅按照珠江流域防洪规划要求组织编制和修订。各市应组织编制和修订本行政区域内主要江河的防御洪水方案。

(2)各级三防指挥部门应根据实际变化情况,及时修订和完善洪水调度方案。

(3)各类防御江河洪水预案和防洪调度方案,按规定逐级上报有权限的人民政府或三防指挥部门审批。

3.3.2.2抗旱方案各地级以上市、县三防指挥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编制本地区的防旱抗旱预案。城市供水部门要制订突况下确保供水的应急预案。

3.3.2.3防御热带气旋方案对有防御热带气旋任务的城市以及可能遭受热带气旋影响的重要堤围和大、中型水库等水利工程,有关部门应制订防御热带气旋预案,经有权限的人民政府或三防指挥部门批准后实施。

3.4预警级别及

3.4.1洪水预警级别划分及洪水灾害预警级别按洪水发展趋势、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划分为Ⅰ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Ⅲ级(较重)、Ⅳ级(一般)等4个级别,均由省防总统一。各地级以上市、县(市、区)可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订适合当地情况的预警级别。

3.4.1.1Ⅰ级预警当预测、预报可能发生以下情况之一的,启动Ⅰ级预警:

(1)北江、西江、东江、韩江以及珠江三角洲等某一流域发生100年一遇或以上洪水,西、北江同时发生50年一遇或以上洪水;

(2)新丰江、西枝江、武江、浈江、梅江、漠阳江、鉴江、榕江、九洲江、练江等多个流域发生100年一遇或以上洪水;

(3)北江大堤、省十大堤围、顺德第一联围等堤围发生重大险情极可能溃堤;

(4)大型水库及国家重点中型水库发生重大险情极可能垮坝。

3.4.1.2Ⅱ级预警当预测、预报可能发生以下情况之一的,启动Ⅱ级预警:

(1)北江、西江、东江、韩江以及珠江三角洲等某一流域发生50年至100年一遇洪水;西、北江同时发生20年至50年一遇洪水;

(2)新丰江、西枝江、武江、浈江、梅江、漠阳江、鉴江、榕江、九洲江、练江等多个流域发生50年至100年一遇洪水;

(3)保护县城以上城市或333333公顷(5万亩)耕地以上堤围发生重大险情极可能溃堤;

(4)中型水库及重点小(一)型水库发生重大险情极可能垮坝。

3.4.1.3Ⅲ级预警当预测、预报可能发生以下情况之一的,启动Ⅲ级预警:

(1)北江、西江、东江、韩江、漠阳江、鉴江、榕江以及珠江三角洲等某一流域发生20年至50年一遇洪水;

(2)新丰江、西枝江、罗定江、贺江、武江、浈江、连江、绥江、潭江、增江、梅江、汀江、九洲江、练江等多个流域发生20年至50年一遇洪水;

(3)保护中心城镇或666667公顷(1万亩)以上耕地的堤围发生重大险情极有可能溃堤;

(4)小(一)型水库发生重大险情极有可能溃坝。

3.4.1.4Ⅳ级预警当预测、预报可能发生以下情况之一的,启动Ⅳ级预警:

(1)东江、西江、北江、韩江、漠阳江、鉴江、榕江以及珠江三角洲等流域发生5年至20年一遇洪水;

(2)新丰江、西枝江、罗定江、贺江、武江、浈江、连江、绥江、潭江、增江、梅江、汀江、九洲江、练江等流域发生10年至20年一遇洪水;

(3)防护范围达33333公顷(5000亩)以上耕地堤围发生重大险情极有可能引起溃堤;

(4)小(二)型水库发生重大险情极有可能垮坝。

3.4.2干旱预警级别划分及干旱灾害等级划分依据江河月平均来水量、水库的可用水量、连续无透雨日数、受旱面积等4个主要指标,并参考降雨量距平率、土壤相对湿度等参考指标的影响,经综合分析论证后具体判定。干旱灾害分为四个等级:Ⅰ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Ⅲ级(较重)和Ⅳ级(一般)。省防总根据会商结果,报经省防总领导同意,必要时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干旱预警。各地级以上市、县(市、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制订适合当地情况的预警级别。

3.4.2.1Ⅰ级预警主要指标:全省较大面积连续90日以上无透雨;江河月平均来水量的频率大于97%;水库的可用水量占总兴利库容的百分比小于20%;受旱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40%以上。

参考指标:60日降水量距平率小于-90%;90日降水量距平率小于-80%;土壤相对湿度小于30%。

3.4.2.2Ⅱ级预警主要指标:全省较大面积连续70日以上无透雨;江河月平均来水量的频率大于95%;水库的可用水量占总兴利库容的百分比小于25%;受旱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30%至40%.参考指标:60日降水量距平率小于-75%;90日降水量距平率小于-50%;土壤相对湿度小于40%。

3.4.2.3Ⅲ级预警主要指标:全省较大面积连续50日以上无透雨;江河月平均来水量的频率大于90%;水库的可用水量占总兴利库容的百分比小于32%;受旱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比大于20%.参考指标:30日降水量距平率小于-85%;60日降水量距平率小于-60%;90日降水量距平率小于-30%;土壤相对湿度小于50%.

3.4.2.4Ⅳ级预警主要指标:全省较大面积连续30日以上无透雨;江河月平均来水量的频率大于75%;水库的可用水量占总兴利库容的百分比小于40%;受旱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比大于15%.参考指标:30日降水量距平率小于-75%;60日降水量距平率小于-40%;90日降水量距平率小于-20%;土壤相对湿度小于60%。

3.4.2.5在作物关键生长期连续无透雨日相应干旱等级指标上调一级。出现连续三个中度干旱年时第三年干旱等级划分为特大干旱;出现连续两个重度干旱年时第二年干旱等级划分为特大干旱。

3.4.3热带气旋预警级别划分及

3.4.3.1热带气旋预警级别划分根据热带气旋的紧急程度、严重程度和发展趋势,预警分四个级别:Ⅰ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Ⅲ级(较重)、Ⅳ级(一般)。其中,Ⅰ级、Ⅱ级、Ⅲ级统称为警报,Ⅳ级称为消息。

Ⅰ级预警:热带气旋特急警报阶段,指未来24小时内,强台风(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4级以上)将登陆或严重影响广东省海面或陆地。

Ⅱ级预警:热带气旋紧急警报阶段,指未来24小时内,强热带风暴或台风将登陆或严重影响广东省海面或陆地。

Ⅲ级预警:热带气旋警报阶段,指未来48小时内强热带风暴或台风将袭击或严重影响预报责任区时警报;(强)热带风暴或台风正在严重影响责任区(注:严重影响的定义是指责任区有大于或等于8级风或者大于或等于大暴雨级别的降雨),以及热带低压离广东省较近,风力接近或达到8级(国家气象中心还未编号为热带风暴),并预计可能造成严重影响时也要警报。

Ⅳ级预警:热带气旋消息阶段,指热带气旋已经形成,正不断发展,有进入南海的可能,或在南海生成,或热带气旋已移入南海海面,在未来72小时内,有可能在广东省沿海登陆。具体如下:

(1)未来48小时内将有热带气旋造成南海14°n以北海域出现大于或等于6级大风,或南海14°n以北海域已有热带低压活动;

(2)已热带气旋警报,但热带气旋移向、移速改变,影响程度减轻,未来48小时内预报责任区内风力小于8级(但大于或等于6级);

(3)热带气旋已登陆或远离广东,但责任区内仍受热带气旋影响,有6级至7级风或有暴雨。

3.4.3.2热带气旋预警信号及热带气旋预警信号分5级,分别以白色、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热带气旋预警信号由县级以上气象部门后,各新闻媒体应及时向公众公布,并解释相关信号的含义。

4先期处置

洪水、干旱、热带气旋灾害或险情发生地的人民政府和三防指挥部,应及时采取紧急措施,防止事态及其危害进一步扩大;同时,根据事件的性质和危害程度,及时报告上级人民政府和三防指挥部。

4.1江河洪水

4.1.1当江河水位超过警戒水位时,当地三防指挥部门应按照防洪预案的要求,组织专业和群众防汛队伍巡堤查险,严密布防,必要时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申请动用部队、武警参加重要堤段、重点工程的防守或突击抢险工作。

4.1.2当江河洪水位继续上涨,危及重点保护对象时,各级三防指挥部门以及承担防汛任务的部门和单位,应根据江河水情和洪水预报,按照规定的权限和工作方案,实施防洪工程调度、水库拦洪错峰调节以及泄洪、抢排、清障、临时抢护加高堤防以及启动分洪河道和蓄滞洪区等防洪措施。

4.1.3当江河水情达到洪水调度方案规定的条件时,按照启用程序和管理权限由相应的三防指挥部门批准下达命令实施分洪。在实施蓄滞洪区调度运用时,根据洪水预报和批准的洪水调度方案,由三防指挥部门决定做好蓄滞洪区内人员转移、安置以及分洪设施的启用和无闸分洪口门爆破准备。

4.2渍涝灾害

当出现轻度的渍涝灾害时,当地三防指挥部门要及时实施水利工程调度和排涝工作,必要时可报请上一级三防指挥部门统筹协调。要正确处理排涝与防洪的关系,避免因排涝加大防洪的压力。

4.3山洪灾害

4.3.1当山洪灾害易发区雨量观测点降雨量达到可能致险的数量或观测山体有滑动趋势时,当地三防指挥部以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及时发出警报,视情作出紧急转移受威胁地区群众的决定;转移决定作出后,应按照应急预案要求立即通知相关乡镇或村组按照预案组织人员安全撤离。

4.3.2转移受威胁地区的群众,应本着“就近、迅速、安全、有序”的原则进行,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幼病残后其他人员,先转移危险区人员和警戒区人员,防止次生、衍生灾害以及人为意外事故的发生。

4.4堤防决口、水闸垮塌、水库溃坝

当出现堤防决口、水闸垮塌、水库溃坝前期征兆时,防汛责任单位要迅速调集人力、物力全力组织抢险,尽可能控制险情,并及时向下游发出警报;要按照应急预案要求立即组织受影响人员转移,并视情况抢筑二道防线,控制洪水影响范围,尽量减少灾害损失。出现大江大河干流堤防决口、水闸垮塌和小(一)型以上水库垮坝的地方三防指挥部门应立即向省防总报告。

5应急响应

5.1应急响应的总体要求

5.1.1水旱风灾害发生后,各级人民政府和三防指挥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组织实施抗洪抢险、排涝、抗旱减灾和抗灾救灾各项工作。

5.1.2省政府和省防总负责全省性重大水利、防洪工程的调度工作。其他水利、防洪工程的调度由有调度权限的单位负责,必要时由上一级三防指挥部门直接调度。省防总各成员单位按照省防总的统一部署和职责分工开展工作,并及时报告工作情况。

5.1.3对广东省内跨区域发生的水旱风灾害可能影响临近行政区域的,事发地三防指挥部门在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三防指挥部门的同时,应及时向受影响地区的三防指挥部门或人民政府通报情况。

5.1.4水旱风灾害发生后,由当地三防指挥部门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三防指挥部门报告情况。发生人员伤亡、影响较大的突发事件时,不受报送分级标准限制,可特事特办。任何个人发现堤防、水库发生险情时,应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

5.1.5对因水旱风灾害衍生的疾病、交通事故等次生灾害,当地三防指挥部门应组织有关部门全力处置和救护,采取有效措施切断灾害扩大的传播链,防止次生或衍生灾害的蔓延,并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三防指挥部门报告。

5.1.6进入汛期和旱期后,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全程跟踪雨情、水情、工情、旱情和灾情,并根据不同情况启动相应应急程序。

5.2应急响应启动

5.2.1按洪涝、旱灾、风灾的严重程度和范围,将应急响应分为Ⅰ、Ⅱ、Ⅲ、Ⅳ四级。省防总统一指挥或指导有关地区、部门开展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应急响应的相关处置工作。

5.2.2洪水、干旱、热带气旋Ⅰ级预警启动后,经省防总组织相关部门、专家会商研判,并报请省人民政府决定启动Ⅰ级应急响应,由省人民政府紧急动员令,宣布进入紧急防洪、防风或紧急抗旱期。

5.2.3洪水、干旱、热带气旋Ⅱ级预警启动后,省防总组织相关部门、专家会商研判,视情启动Ⅱ级应急响应。

5.2.4洪水、干旱、热带气旋Ⅲ级预警启动后,省防总组织相关部门、专家会商研判,视情启动Ⅲ级应急响应。

5.2.5洪水、干旱、热带气旋Ⅳ级预警启动后,省防总组织相关部门、专家会商研判,视情启动Ⅳ级应急响应。

5.3指挥和协调

5.3.1防洪应急响应的指挥和协调

5.3.1.1防洪Ⅰ级应急响应的指挥和协调由省防总总指挥主持会商,必要时由省委、省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主持,省防总各成员和有关专家参加,分析汛情发展趋势,明确防洪工作重点,视情启动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的防御特大洪水方案,全面部署防汛应急工作。同时,省防总应做好下列工作:

(1)组织协调有关地区、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专家和应急队伍参与应急救援;

(2)制订并组织实施应急救援方案,防止引发次生、衍生事件;

(3)协调有关地区和部门提供应急保障,包括协调事发地中央单位与地方人民政府的关系和调度各方应急资源等;

(4)督促指导各地做好维护现场治安秩序和当地社会稳定的工作;

(5)及时向省委、省人民政府,必要时通过省委、省人民政府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应急处置工作进展情况;

(6)研究并处理其他重大事项。

按照各部门职责分工,省防总设立综合协调组、宣传报道组、水文气象组、技术指导组、防洪调度组、资金保障组、物资保障组、通信保障组、卫生保障组、灾情统计组、资料综合组、防汛值勤组等12个临时应急工作小组。各应急工作小组在省防总的统一指挥下,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各项指挥协调应急工作。各应急临时工作小组组成情况和有关单位职责分工见附件9.1。

事发地地级以上市党委、政府成立以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领导的现场应急指挥机构,在省防总或省工作组的指导下,负责现场应急处置工作。

5.3.1.2防洪Ⅱ级应急响应的指挥和协调省防总总指挥主持会商,省防总有关成员和专家参加,视情启动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的防御重大洪水方案,对防汛应急工作进行部署。同时,省防总应做好下列工作:

(1)组织协调有关地区、部门负责人、专家和应急队伍参与应急救援;

(2)指导事发地人民政府制订并实施应急救援方案,防止引发次生、衍生事件;

(3)协调有关地区和部门提供应急保障;

(4)督促指导有关地区部署做好现场治安秩序和当地社会稳定工作;

(5)及时向省委、省人民政府报告应急处置工作进展情况;

(6)研究并处理其他重大事项。

按照各部门职责分工,省防总视情设立宣传报道组、水文气象组、技术指导组、防洪调度组、资金保障组、物资保障组、通信保障组、卫生保障组、灾情统计组、资料综合组、防汛值勤组等11个临时应急工作小组。各应急工作小组在省防总的统一指挥下,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各项指挥协调应急工作。各应急临时工作小组组成情况和有关单位职责分工见附件91.事发地地级以上市成立由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为领导的现场应急指挥机构,在省防总或省工作组的指导下,负责本地区的应急处置工作。

5.3.1.3防洪Ⅲ级应急响应的指挥和协调省防总有关领导主持会商,省防总有关成员、专家参加,加强工作指导和汛情研判工作。同时,省防总应做好下列工作:

(1)组织协调有关专家、应急队伍参与应急救援;

(2)督促指导事发地人民政府制订并实施应急救援方案,防止引发次生、衍生事件;

(3)协调有关地区和部门提供应急保障;

(4)指导事发地人民政府做好维护当地社会稳定工作;

(5)及时向省应急办报告应急处置工作进展情况;

(6)研究并处理其他重大事项。

按照各部门职责分工,省防总设立宣传报道组、水文气象组、技术指导组、防洪调度组等4个临时应急工作小组。各应急临时工作小组在省防总的指挥下,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各项指挥协调应急工作。各应急临时工作小组组成情况和有关单位职责分工见附件9.2。

事发地地级以上市成立由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为领导的现场应急指挥机构,在省防总的指导下,负责本地区的应急处置工作。

5.3.1.4防洪Ⅳ级应急响应的指挥和协调省三防办负责同志在岗带班,组织水利、气象、水文等部门技术人员会商汛情,提出应对措施。同时,加强对各地三防指挥部门的工作指导,掌握相关信息,有关情况及时报告国家防总和省应急办。省各有关部门职责分工见附件9.3。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具体组织实施防洪指挥工作;按照预案落实相应防洪措施;有关情况及时报告省防总。

灾情发生地各级三防指挥部门要加强值班,加强汛情监视,落实各项防洪措施;按照权限调度水利、防洪工程;派出专家组赴一线指导防洪工作;有关情况及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三防指挥部门。

5.3.2抗旱应急响应的指挥和协调

5.3.2.1抗旱Ⅰ级应急响应的指挥和协调省防总组织会商制订防旱抗旱工作方案,明确工作重点,研究部署工作措施,调整用水、取水计划,同时做好下列工作:

(1)实施广东省跨地域调水,开展大型水利工程水资源的联合调度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及时向国家防总,必要时报请省人民政府向国务院申请开展跨流域调水;

(2)派遣专家和工作组到旱区指导、协助地方政府开展抗旱救灾、复产工作;

(3)按规定程序向中央或国家有关部门申请抗旱资金,帮助灾区筹措抗旱经费;

(4)指导各地、各有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确保灾区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维护社会稳定;

(5)研究并处理其他重大事项。

受旱地区的地级以上市成立由当地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为领导的抗旱工作组,在省防总的统一指挥下,紧急组织人力、财力、物力实施抗旱,全面开展节水、调水、救灾、增雨等抗旱工作。

城乡供水管理部门要及时调整用水计划,严格控制非生活用水,确保居民基本生活用水安全;建立用水需求报告制度,每日向当地三防指挥部门报告用水情况;大型水库要严格执行省防总的水源调度指令,中型水库的水源由各地级以上市三防指挥部门调度,紧急时可动用水库死库容;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旱情,及时调整种植结构;灾区驻地、武警部队积极帮助旱区做好抗旱救灾工作,维持正常秩序,确保社会稳定;各级三防指挥部门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能分工,全力投入防旱抗旱工作。

5.3.2.2抗旱Ⅱ级应急响应的指挥和协调省防总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制订防旱抗旱工作方案,明确防旱抗旱工作重点,研究防旱抗旱措施,调整用水、取水计划。同时,做好下列工作:

(1)做好广东省跨地域调水的准备,视情开展人工增雨活动;

(2)派遣工作组到旱区指导、协助地方人民政府开展抗旱、救灾工作。

(3)研究处理其他重大事项。

受旱地区党委、政府要加强三防指挥部的组织力量,组织人力、财力、物力,派遣工作组到旱区指导抗旱,积极开展节水、调水、救灾、增雨等抗旱工作。

城乡供水管理部门要及时调整用水计划,控制非生活用水,确保居民的基本生活用水安全,保证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企业用水需求,每7日向当地三防指挥部门报告用水需求和计划。

大型水库的水源调度要严格执行省防总的调度指令,中型水库的水源由各地级以上市三防指挥部门调度;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旱情、农时,及时调整种植结构;灾区驻地、武警部队积极帮助旱区做好抗旱救灾工作;各级三防指挥部门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能分工,积极做好防旱抗旱工作。

5.3.2.3抗旱Ⅲ级应急响应的指挥和协调省防总组织相关部门制订防旱抗旱工作方案,明确防旱抗旱工作重点,研究防旱抗旱措施,调整用水、取水方案;做好广东省跨地域调水及人工增雨的准备工作;适时派遣工作组到旱区指导抗旱,协助地方人民政府开展抗旱、救灾工作。

受旱地市人民政府要组织相关部门制订防旱抗旱工作计划,明确防旱抗旱工作重点,研究防旱抗旱措施,做好用水计划,积极开展节水宣传;派遣工作组到旱区指导抗旱,及时向上级报告防旱抗旱工作情况。

城乡供水管理部门要做好供水计划,适度控制高耗水行业的用水,保证居民的生活用水需要和重点企业用水需求,按当地三防指挥部门的要求报告用水需求和计划。

大中型水库要做好防旱抗旱的用水计划,控制发电用水。

各级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能分工,主动做好防旱抗旱工作。

5.3.2.4抗旱Ⅳ级应急响应的指挥和协调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具体组织实施抗旱指挥工作,制订防旱抗旱工作方案,明确工作重点,研究抗旱措施,调整用水、取水方案,积极开展节水宣传,派遣工作组到旱区指导抗旱。

省三防办应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及时报告省应急办。

各级三防指挥部门要加强值班,加强旱情监视,落实各项防旱抗旱措施,并将情况及时报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三防指挥部门。

5.3.3防风应急响应的指挥和协调

5.3.3.1防风Ⅰ级应急响应的指挥和协调省防总总指挥主持召开防御强台风紧急会议,必要时由省委、省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主持,省防总各成员和有关专家参加,对防风应急工作进行部署,指挥、协调各地开展防台风和抢险救灾工作。同时,省防总应做好下列工作:

(1)报请省人民政府立即发出紧急通知,对各地、各有关部门提出防御强台风的工作要求;适时派出工作组,检查、督促各地、各有关部门落实各项防台风工作;

(2)制订并组织实施应急救援方案,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

(3)对因台风导致洪涝灾害的,根据洪涝灾害的实际情况,视情同时启动相应级别的防洪应急响应。

(4)研究并处理其他重大事项。

省有关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在省防总的统一指挥下,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各项指挥协调工作。各单位职责分工见附件9.4。

受台风正面袭击或严重影响地区的地级以上市成立由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为领导的防风应急指挥部,在省防总的统一指挥下,组织、动员全社会力量投入防台风和抢险救灾工作,确保责任和各项防风工作措施落实到位。各级三防指挥部门成员单位及有关部门要服从省防总的统一调度指挥,按本部门预案做好防风工作,尤其要按照应急预案台账的要求,尽快转移危险地带人员;驻粤、武警部队和民兵预备役部队随时准备投入防风抢险救灾工作。

5.3.3.2防风Ⅱ级应急响应的指挥和协调省防总总指挥主持召开防风紧急会商会议,省防总成员和有关专家参加,作出防风应急工作部署,指挥、协调各地开展防台风和抢险救灾工作。同时,省防总应做好下列工作:

(1)适时派出工作组到防风第一线,检查、督促各地落实各项防台风工作;

(2)对因台风导致洪涝灾害的,根据洪涝灾害的实际情况,视情同时启动相应级别的防洪应急响应。

(3)研究并处理其他重大事项。

省有关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在省防总的统一指挥下,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各项指挥协调工作。各单位职责分工见附件9.4。可能受台风正面袭击或严重影响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要成立以政府主要负责人为领导的防风应急指挥部,动员和组织广大干部群众投入防台风工作,确保责任人和各项防风工作措施落实到位;制订并组织实施应急救援方案,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各级三防指挥部门成员单位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值班,服从省防总的统一调度指挥,按本部门预案做好防风工作,尤其要按照应急预案台账的要求,切实做好危险地带人员的转移工作。驻粤、武警部队和民兵预备役部队随时准备投入防风抢险救灾工作。

5.3.3.3防风Ⅲ级应急响应的指挥和协调省防总副总指挥主持召开防风紧急会商,部署防风工作;指挥部成员单位防风负责人上岗带班。省三防办及时传达、贯彻、落实省领导关于防风工作的指示精神,密切注视风情、雨情、水情、潮情,掌握水利工程防台风情况,下发防台风通知,检查防台风措施落实情况。

省有关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在省防总的统一指挥下,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各项指挥协调工作。各单位职责分工见附件9.5。

可能受台风正面袭击或影响的各级党委、政府要把防台风工作作为重要任务,动员和组织广大干部群众投入防台风工作,落实工作责任和防风措施,特别要做好危险地带人员的转移工作;各级三防成员单位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值班,按本部门预案做好防风工作,服从省防总的统一调度指挥,随时准备执行各项防风任务。

5.3.3.4防风Ⅳ级应急响应的指挥和协调省三防办负责同志在岗带班,及时掌握相关信息,适时组织省水利、气象、水文等部门技术人员进行会商研判,作出相应工作安排,有关情况及时报告省防总主要领导和省应急办。

省有关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在省防总的统一指挥下,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各项指挥协调工作。各单位职责分工见附件9.6。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具体组织实施防风指挥和组织协调工作,按照预案采取相应防风措施。

各级三防指挥部门要加强值班,加强汛情、风情监测;按照权限调度水利、防洪工程;派出专家组赴一线指导防风工作,并将情况及时报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三防指挥部门。

5.4信息报送和处理

5.4.1汛情、工情、旱情、风情、险情、灾情等信息实行归口处理,分级上报,同级共享。

5.4.2防汛抗旱防风信息的报送和处理应快速、准确,重要信息应立即上报。因客观原因无法立即准确掌握的信息,应及时报告基本情况,同时抓紧了解情况,及时补报详情。

5.4.3属一般性质的汛情、旱情、工情、险情和灾情,按分管权限,分别报送本级三防指挥部门办公室负责处理。凡因险情、灾情较重,按分管权限一时难以处理,需上级协助、指导处理的,经本级三防指挥部门负责同志审批后,可向上一级三防指挥部门上报。

5.4.4凡经本级或上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采用和的水旱风灾害、工程抢险等信息,当地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应及时核查,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5.4.5全省性三防信息由省三防办统一审核,按规定适时向社会公布。各地级以上市三防指挥部门负责审核和本地区范围的三防信息。

5.4.6省三防办收到特别重大、重大的汛情、旱情、险情和灾情报告后,应立即报告省应急办和国家防总,并及时续报。

5.4.7突发水旱风事件涉及或影响到广东省行政区域外其他地区,需向相关省(市、区)通报的,应尽快报告省人民政府,由省人民政府通报,必要时报请国务院通报协调。涉及港澳台侨、外籍人员,或者影响到境外,需向有关国家、地区、国际机构通报的,按照相关规定办理。

5.5应急结束

5.5.1防汛应急响应结束洪涝灾害得到有效控制后,由启动应急响应的政府或机构宣布应急响应结束,并通过媒体向社会。

5.5.2防旱应急响应结束旱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启动应急响应的政府或机构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综合分析旱情形势,形成相应预警应急方案的解除结论,宣布应急响应结束,并通过媒体向社会。

5.5.3防风应急响应结束防风应急响应级别改变后,原应急响应自动转入新启动的应急响应。

根据气象部门热带气旋解除消息,启动应急响应的部门宣告防风应急响应结束,并通过媒体向社会。

6应急保障

6.1通信与技术保障

6.1.1三防指挥信息系统按照“统一、高效、共享”的原则,建设完善覆盖省、市、县三级的三防指挥信息系统;建设覆盖全省的水、雨情自动采集系统;建立大江大河洪水调度系统,优化防洪调度方案;建立省与地方三防指挥系统异地会商系统。加强水文、气象预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提高预报精确度,延长有效预见期,为防御水旱风灾害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来源,辅助指挥决策支持。

6.1.2通信保障任何通信运营部门都有依法保障三防工作信息畅通的责任。当发生水旱风灾害时,通信管理部门应启动通信保障预案,组织有关通信运营部门提供抗洪抢险救灾通信保障,必要时调度或架设应急通信设备,确保通信畅通。在紧急情况下,应充分利用公共广播、电视新闻以及手机短信等手段水旱风信息,有效争取时间,安全转移人员。

6.1.3公共通信网络公共通信网络包括传真、电话、电子邮件、互联网、手机短信服务和无线电通信等,是水旱风灾害预测预警服务的辅助系统。

以公用通信网为主,利用广东省电子政务网,补充、完善现有三防通信专网,建立三防指挥系统通信分系统,实现省、市各有关单位的计算机网络互连,公网和专网互为备用,确保通信畅通。

6.1.4联络保障由省三防办负责建立各级三防指挥部门及成员单位、抢险救灾参与单位、工程管理责任人以及相关单位专家信息库,明确单位值班电话、传真以及相关人员联系电话及通信方式,印发至各级三防指挥部门,并报省应急办备案。省三防办负责信息库的建立及核实、更新。

6.2应急支援与装备保障

6.2.1现场救援和工程抢险装备保障

6.2.1.1对重要水利工程的险工险段,应提前编制工程应急抢险预案;出现险情后,应立即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赶赴现场研究优化除险方案,并按预案要求开展各项抢险工作。

6.2.1.2各级三防指挥部门、防洪工程管理单位以及易受洪水威胁的其他单位为常规防汛抢险物资储备单位,应确保各类防汛物资合理配置;同时,应制订管辖范围防洪抢险装备的维护、保养和调用等制度,落实责任,及时补充、更换,确保防洪抢险装备的数量、质量。

6.2.2应急队伍保障

6.2.2.1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参加防汛抗洪抗旱工作的义务。

6.2.2.2防汛抢险队伍。各级重点防洪地区组建应急抢险专业队伍;各类专业应急队伍是本系统归口灾种的主要应急处置队伍,当发生归口处置的自然灾害时,应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相应抢险救灾工作;公安、消防、卫生、市政、电力专业抢险队伍是本地区自然灾害的基本专业抢险队伍,当出现自然灾害时要快速赶赴灾害现场。

驻粤、武警部队以及民兵预备役部队是抗洪抢险的重要力量。

各地级以上市、县(市、区)、镇(街道)要组织以民兵为骨干的群众性抢险队伍,作为抢险救灾的主要先期处置队伍和救援补充力量。

省防总要加强防洪抢险机动队建设,采用先进技术和装备,确保紧急抢险需要。

6.2.2.3调配防洪机动抢险队伍程序:本级三防指挥部门管理的防洪机动抢险队,由本级三防指挥部门负责调动;上级三防指挥部门管理的防洪机动抢险队,由本级三防指挥部门向上级三防指挥部门提出调动申请,由上级三防指挥部门批准;同级其他区域三防指挥部门管理的防洪机动抢险队,由本级三防指挥部门向上级三防指挥部门提出调动申请,由上级三防指挥部门协商调动。省三防指挥部门有权对各级三防指挥部门管理的抢险队伍实施调动。

6.2.2.4调动部队参加抢险救灾工作,按照国家、省的有关规定执行。

6.2.3交通运输保障

6.2.3.1交通运输保障主要由受灾地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协调指挥。遇到特别重大、重大的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时,由省防总会同省有关部门负责协调,保证紧急情况下应急交通工具的优先安排、优先调度、优先放行,确保运输安全畅通。

6.2.3.2交通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优先保证防汛抢险人员和防汛抗旱救灾物资的运输;蓄滞洪区分洪时人员安全转移所需车辆、船舶的调配;分泄大洪水时河道航行和渡口的安全;对防洪抢险人员、防洪救灾物资运输给予优先通行以及对抢险救灾车辆、船舶及时进行调配。其他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做好交通运输保障工作。

航道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河道畅通;海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水上救助工作和河道封航的监管工作,维护水上交通秩序。

各级公安、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应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适时实行交通管制,保障防御水旱风灾害工作顺利进行。

6.2.4医疗防疫保障医疗卫生保障主要由受灾地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协调指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充分保障医疗救援和卫生防疫所需药品、设备和资金,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根据“分级救治”的原则,按照院前急救、转运、院内救治的不同环节和需要组织实施医疗救助。各级地方医疗急救网络是院前急救的骨干力量;各级医疗机构负责后续治疗;红十字会等群众性救援组织和队伍配合专业医疗队伍,开展群众性医疗卫生救护工作。

省卫生厅负责组建省级医疗卫生应急专业技术队伍,根据需要及时赶赴现场救援,并指导和协助当地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等卫生应急工作。省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和事发地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的请求,及时为受灾地区提供药品、器械等卫生和医疗设备;必要时,组织动员红十字会等社会卫生力量参与医疗卫生救助工作。

全省各级地方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制订发生水旱风灾害的卫生应急预案,掌握和及时评估医疗救治资源、救治能力、卫生防疫机构能力与分布等信息,统一调配各类资源,检查各单位的卫生应急准备保障措施。

6.2.5治安保障治安维护主要由受灾地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协调。各级公安机关负责制订防御水旱风灾害应急状态下维护治安秩序方案,保障灾区、抢险工地和重点水利工程的治安安全,保障疏散人员的安全,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社会稳定。

6.2.6物资保障

6.2.6.1省发展改革委负责全省应急物资储备的综合管理工作,省经贸委和省有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负责基本生活用品的应急供应及重要生活必需品的储备管理工作。

6.2.6.2各级三防指挥部门、重点防洪工程管理单位以及防洪重点地区,应按规范储备防汛抢险物资,并做好生产留成和生产能力储备的有关工作。防汛物资管理部门应及时掌握新材料、新设备的应用情况,及时调整储备物资品种,提高储备救灾物资的科技含量。

省防总根据国家防汛物资储备有关规定,在全省重点地区规划、建设省防汛抢险物资储备中心仓库,并按国家防汛物资储备定额、标准进行储备。

省级防汛物资调拨原则:先调用省防汛储备物资,不足时调用各地级以上市、县(市、区)的防汛储备物资,必要时由省防总向国家防总提请防汛抢险物资的援助。防汛物资的调划应优先保证重点地区的抢险急需,必要时也可依法向社会征用抢险救灾物资。

6.2.6.3干旱重点地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储备一定数量的抗旱物资,由本级三防指挥部门负责调用。

全省各大中城市,尤其是缺水城市要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加大应急后备水源的建设力度,建立应急供水机制,确保城市供水安全。

6.2.7资金保障处置水旱风自然灾害应由财政负担的经费,按照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事权与财权划分原则分级负担。对受灾影响较大的欠发达地区,根据实际受灾情况和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的请求,由省给予适当补助。

各级人民政府要把三防应急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做好年度财政预算,合理安排地方自然灾害救济事业费,落实应急资金,并足额到位。

各级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做好资金分配、拨付、管理和评估工作,保证专款专用。

鼓励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包括国际组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受灾地区、集体、个人进行捐赠和援助。

6.2.8社会动员保障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对三防工作的统一领导。各级三防指挥部门应根据灾情的发展,组织社会力量投入抗灾救灾工作。在抗击严重灾害期间,各级三防指挥部门的组成部门应按照职能分工,特事特办,急事急办,解决抗灾救灾的实际问题,同时充分调动本系统的力量,全力支持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

6.2.9供电保障广东电网公司负责提供防御水旱风灾害需要的电力保障和应急救援现场的临时供电。

6.2.10紧急避难场所保障各级人民政府要指定或建立与人口密度、城市规模相适应的应急避险场所,完善紧急疏散管理办法和程序,明确各级责任人,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安全、有序转移或疏散群众。

遇紧急情况时,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受灾群众开展自救、互救,妥善安置灾民。学校、剧院、礼堂、会议厅等公共场所可作为临时避险场所,由民政、建设等部门负责落实;港口、海洋渔业、海事等有关部门负责紧急避风港的规划和建设。

6.3宣传、培训和演习

6.3.1公众信息交流

6.3.1.1三防工作涉及的汛情、工情、灾情及防洪等信息实行分级制度。一般信息由本级三防指挥部门负责人审批后,可通过媒体向社会;重大信息应按规定程序审核后。

6.3.1.2对本地区主要江河发生超警戒水位以上洪水并呈上涨趋势,或者山区出现暴雨山洪时,应由本地区的三防指挥部门统一汛情通报。

6.3.1.3新闻单位要加强对各类灾害抢险、避险及卫生科普知识的宣传,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避险、自救、互救能力。大力开展建设节水型社会教育,培养节约用水意识。

6.3.1.4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将防洪抢险、避险逃生等常识纳入中小学教育课程,并在学校开设的防灾课程中增加三防应急处置和自救的相关内容。

6.3.2培训

6.3.2.1坚持和完善对各级领导、责任人、指挥人员和救灾人员进行三防知识定期培训制度,将工程抢险、防御热带气旋知识和防洪防旱防风应急预案列为培训内容。

6.3.2.2按分级负责原则,各级三防指挥部门分别组织开展防汛行政责任人、技术责任人和防洪抢险骨干人员的培训。

6.3.2.3驻粤部队加强抗洪抢险培训,各级三防指挥部门和相关部门给予支持与协作。

6.3.3演习

6.3.3.1各级三防指挥部门根据工作需要举行不同类型的应急演习,以检验、改善和强化防御水旱风灾害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能力。

6.3.3.2专业抢险队伍应针对当地易发生的各类险情,每年进行抗洪抢险演习。

6.3.3.3演习内容应主要包括针对特定灾情采取的各项应急响应措施以及常用的查险、探险、抢险方法。

7善后与重建

特别重大、重大水旱风灾害的善后与重建工作由灾害发生地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和省防总有关成员单位负责。较大、一般水旱风灾害的善后与重建工作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参照省的相关做法进行。

灾害发生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组织做好灾区生活供给、卫生防疫、救灾物资供应、治安管理、学校复课、水毁工程修复、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等工作。

7.1救灾救济

7.1.1灾后救灾救济工作由灾害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具体实施。对特别重大和重大灾情的救灾救济工作,应在省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由省防总或省救灾指挥部具体部署。各有关部门要分工协作,共同做好相关工作。

7.1.2民政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受灾群众的生活救助,及时调配救灾款物,组织安置受灾群众,做好受灾群众临时生活安排,解决灾民的基本生活问题;核实汇总灾情,做好受灾群众倒塌房屋的恢复重建;组织赈灾募捐工作;及时掌握各地安置灾民动态;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民政部门汇报相关救灾工作情况并对有关问题提出处置意见。

7.1.3财政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统筹安排本级救灾补助资金;会同其他部门向上一级财政部门或相关部门报告灾情,争取资金支持。

7.1.4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各级医疗队到灾区救治伤病人员,组织协调医疗器械和药品的采购和调运,指导医疗卫生防疫工作;加强灾区疫情监测,防止疫情传播、蔓延;做好救灾防病宣传;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规定,经有权限的人民政府批准后,统一向外公布灾区疫情。

7.1.5公安部门负责组织警力投入救灾工作,维护灾区社会治安,及时掌握灾区社会治安动态,视情采取必要的管制和其他应急措施。

7.1.6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部署灾后农业生产自救,指导农村调整种植结构,向灾区调运种子种苗,做好恢复农业生产工作。

7.1.7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灾区水毁水利工程的修复和除险加固。

7.1.8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防御地质灾害,组织人员安全转移,加强监控,防止灾害进一步扩大。

7.1.9建设、电力、交通、通信等部门负责组织相关基础设施的抢修工作,尽快恢复灾区供水、供电、交通、通信。

7.1.10海洋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部署灾后渔业生产自救,做好恢复海洋与渔业生产工作。

7.1.11各级新闻单位负责组织救灾工作的报道。

7.2恢复重建

7.2.1特别重大、重大水旱风灾害的恢复重建工作由事发地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负责。需要省人民政府援助的,由事发地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提出请求,省防总根据调查评估报告和受灾地区恢复重建计划,提出解决建议或意见,按程序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较大、一般水旱风灾害的恢复重建工作由事发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

7.2.2防汛抢险物资补充。针对当年防汛抢险物资消耗情况,按照分级筹措和常规防汛的要求,及时补充到位。

7.2.3水毁工程应急修复。对影响防洪安全、城市供水、农业灌溉和与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工程应尽快修复。对防汛通信设施应及时修复。

7.2.4物资和劳务的征用补偿。对防洪抢险期间征用的个人和集体物资,应按当地市场价格,经当地三防指挥部门核定,报请当地人民政府给予补偿。对参与抢险的人员应给予适当补助。

7.2.5蓄滞洪区补偿。蓄滞洪区运用后由地方人民政府按照《蓄滞洪区补偿暂行办法》和省的相关规定给予补偿。

7.3社会捐赠和救助管理

鼓励利用社会资源进行救济救助,提倡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个人捐助社会救济资金和物资。

省民政厅负责统筹安排社会救济资金和捐赠资金、物资的管理发放工作。各级民政部门应随时向社会和媒体公布捐赠救灾资金和物资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7.4保险

鼓励企事业单位、个人积极参加保险;提倡和鼓励保险公司参与减灾科研及宣传教育、扶助减灾设备物资生产与储备、减灾基础建设等工作。

发生水旱风灾害后,对家庭或企业购买了家庭财产险或自然灾害险等相关险种并符合理赔条件的,保险监管部门要督促有关保险机构及时按规定理赔。

7.5调查和总结

各级三防指挥部门每年应组织专家对当年水旱风灾害的主要特征、成因及规律进行分析,对三防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估,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汛抗旱工程规划、建设和管理建议,进一步做好防汛工作。

7.6责任和奖惩

水旱风灾害应急处置工作实行行政领导责任追究制度。

对在抢险救灾中有立功表现的个人和单位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因失职、渎职而贻误抢险时机、阻碍防洪抢险的人员,根据情节和造成损失的严重性建议给予行政处分或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8附则

8.1名词术语定义

8.1.1洪水风险图:是融合地理、社会经济信息、洪水特征信息,通过资料调查、洪水计算和成果整理,以地图形式直观反映某一地区发生洪水后可能淹没的范围和水深,用以分析和预评估不同量级洪水可能造成的风险和危害的工具。

干旱风险图:是融合地理、社会经济信息、水资源特征信息,通过资料调查、水资源计算和成果整理,以地图形式直观反映某一地区发生干旱后可能影响的范围,用以分析和预评估不同干旱等级造成的风险和危害的工具。

8.1.2防洪应急预案:是有防洪任务的县以上人民政府根据流域综合规划、防洪工程实际状况和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制订的防御江河洪水(包括特大洪水)、山洪灾害(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等)等方案的统称。

抗旱预案:是在现有工程设施条件和抗旱能力下,针对不同等级、程度的干旱而预先制订的对策和措施,是各级三防指挥部门实施指挥决策的依据。

8.1.3一般洪水:洪峰流量或洪量的重现期为5年-10年一遇洪水。

中等洪水:洪峰流量或洪量的重现期为10年-20年一遇洪水。

大洪水:洪峰流量或洪量的重现期为20年-50年一遇洪水。

特大洪水:洪峰流量或洪量的重现期大于50年一遇洪水。

8.1.4轻度干旱:受旱区域作物受旱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例在30%以下;以及因旱造成农(牧)区临时性饮水困难人口占所在地区人口比例在20%以下。

中度干旱:受旱区域作物受旱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例达31%-50%;以及因旱造成农(牧)区临时性饮水困难人口占所在地区人口比例达21%-40%。

严重干旱:受旱区域作物受旱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例达51%-80%;以及因旱造成农(牧)区临时性饮水困难人口占所在地区人口比例达41%-60%。

特大干旱:受旱区域作物受旱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例在80%以上;以及因旱造成农(牧)区临时性饮水困难人口占所在地区人口比例高于60%。

8.1.5城市干旱:因枯水年造成城市供水水源不足,或者由于突发性事件使城市供水水源遭到破坏,导致城市实际供水能力低于正常需求,城市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受到影响。

城市轻度干旱:因旱(包括受咸潮影响)城市供水量低于正常需求量的5%-10%,出现缺水现象,居民生活、生产用水受到一定程度影响。

城市中度干旱:因旱(包括受咸潮影响)城市供水量低于正常日用水量的10%-20%,出现明显的缺水现象,居民生活、生产用水受到较大影响。

城市重度干旱:因旱(包括受咸潮影响)城市供水量低于正常日用水量的20%-30%,出现明显缺水现象,城市生活、生产用水受到严重影响。

城市极度干旱:因旱(包括受咸潮影响)城市供水量低于正常日用水量的30%,出现极为严重的缺水局面或发电供水危机,城市生活、生产用水受到极大影响。

8.1.6紧急防洪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规定,当江河、湖泊的水情接近保证水位或者安全流量,水库水位接近设计洪水位,或者防洪工程设施发生重大险情时,有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三防指挥部门可以宣布进入紧急防洪期。在紧急防洪期,省三防指挥部门或者其授权的流域、市(区)防汛机构有权对壅水、阻水严重的桥梁、引道、码头和其他跨河工程设施作出紧急处置。防汛指挥机构根据防洪抗洪的需要,有权在其管辖范围内动用物资、设备、交通运输工具和人力,决定采取取土占地、砍伐林木、清除阻水障碍物和其他必要的紧急措施,公安、交通等有关部门按照三防指挥部门的决定,依法实施陆地和水面交通管制。

8.1.7热带气旋:生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具有有组织的对流和确定的气旋性环流的非锋面性涡旋的统称,包括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

热带气旋分级:按热带气旋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进行分级。底层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8级至9级时称为热带风暴,达到10级至11级时称为强热带风暴,达到12级至13级时称为台风,达到14级至15级时称为强台风,达到16级或以上时称为超强台风。

热带气旋灾害:热带气旋是一种破坏力很强的灾害性天气系统,但有时也能起到消除干旱的有益作用。其危害主要来源于强风、风暴潮、暴雨和洪水。

风暴潮:由气压、大风等气象因素急剧变化造成的沿海海面或河口水位的异常升降现象。由此引起的水位升高称为增水,水位降低称为减水。

8.1.8白色台风信号:表示48小时内可能受热带气旋影响。

蓝色台风信号:表示未来24小时内可能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或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为6-7级。

黄色台风信号:表示24小时内可能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可达8级以上,或阵风9级以上;或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为8-9级,或阵风9-10级。

橙色台风信号:表示未来12小时内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0级以上,或阵风11级以上;或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为10-11级,或阵风11-12级。

红色台风信号:表示12小时内可能或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12级或以上;或者已达12级或以上并可能持续。

8.2预案管理

本预案由省防总组织编制,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执行,并报国家防总备案。各级三防指挥部门要根据本预案,制订本级相应应急预案,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并报上级人民政府和三防指挥机构备案。省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本预案,结合实际,编制本预案的实施方案,并报省三防办备案。

本预案由省防总负责解释。省三防办负责管理,并负责组织对预案进行评估。预案评估每3年一次,并视情况变化予以修订完善。地方各级三防指挥部门要对本级防汛抗旱防风应急预案的实施效果主动进行评估,向同级人民政府提出修订建议并组织修订工作,经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执行,修订后的防汛抗旱预案按程序上报备案。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9附件

9.1防洪Ⅰ级、Ⅱ级应急响应各应急临时工作小组职责分工

9.1.1省防总设立以下应急临时工作小组:综合协调组:省应急办为组长单位,省水利厅为副组长单位(Ⅱ级应急响应时不需设立)。

宣传报道组:省委宣传部为组长单位,省水利厅为副组长单位。

水文气象组:省水文局、气象局牵头负责。

技术指导组:省水利厅牵头负责,省有关部门参与。

防洪调度组:省水利厅总工程师担任组长,省三防办常务副主任为副组长,省防总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和专家参加。

资金保障组:省财政厅牵头负责,省有关部门参与。

物资保障组:省发展改革委牵头负责,省经贸委、物资集团等有关单位参与。

卫生保障组:省卫生厅牵头负责,省有关单位参与。

通信保障组:省通信管理局牵头,省有关单位参与。

灾情统计组:省三防办为组长单位,省民政厅为副组长单位。

资料综合组:省三防办牵头负责。

防汛值勤组:省三防办牵头负责。

各应急临时工作小组实行24小时值班。

9.1.2各部门职责分工

9.1.2.1省应急办

(1)负责全省防洪Ⅰ级应急响应指挥的综合协调工作。

(2)督促指导省防总有关单位做好全省防洪Ⅱ级应急响应。

9.1.2.2省三防办

(1)收集整理水雨情、险情、灾情,及时向国家防总、省应急办报告,并通报省防总各成员单位。

(2)执行省防总的决策,做好信息的上传下达,督查、反馈省委、省人民政府领导重要指示和省防总各项决定的落实情况。

(3)负责省防总领导与各应急临时工作小组之间的联络以及各小组之间的协调。

9.1.2.3省军区

(1)应省防总和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的请求,协调部署驻粤和民兵预备役部队在指定时间内赴指定地点部署就位,投入抗洪抢险救灾工作。

(2)每日20时前向省防总通报各部队投入兵力、部署和运作情况。

(3)根据省防总的申请,按有关规定向上级请示调用海空军的飞机、舰船。

9.1.2.4省委宣传部负责组织全省抗洪抢险救灾宣传报道。

9.1.2.5省水利厅

(1)协助省防总进行防洪调度,提供防洪工程抢险技术指导。

(2)派出技术指导小组协助地方抗洪抢险。

(3)加强对直属和重点工程的监控、防护和调度。

(4)及时掌握重点防洪水利工程的运行状况,每日20时前向省防总报告。

9.1.2.6省水文局

(1)滚动预报发洪水流域主要江河各控制站水位流量过程,并向各级防汛部门报送预报结果。

(2)每两小时报告一次主要控制站点实时水位流量以及降雨情况。

(3)每4小时对最新的洪水水情作出综合分析。

(4)参与三防指挥部门对江河水情的研究会商工作。

9.1.2.7省气象局每3小时报告一次降雨情况和天气预报,必要时对特定区域天气加密预报。

9.1.2.8省武警总队

(1)部署所属部队投入抗洪抢险救灾工作。

(2)必要时组织预备队增援重灾区,协助地方政府救援受困群众。

(3)每日20时前向省防总通报投入兵力和运作情况。

9.1.2.9省交通厅

(1)指导、协调灾区交通行政主管部门保障交通设施的防洪安全。

(2)根据省防总的部署,保障抗洪抢险救灾人员和物资设备的紧急运输工作。

(3)指导、协调各地交通行政主管部门保障交通干线和抢险救灾重要线路的畅通。

9.1.2.10省海事局

(1)组织、指导各地海事部门维护水上交通秩序。

(2)按省防总的指令,及时实施有关河道的封航工作。

9.1.2.11省公安厅

(1)指导各地公安机关维持灾区社会治安秩序。

(2)警务飞行队紧急待命。

(3)组织、协调有关地区公安机关保障运载抢险队伍、物资车辆优先通行。

(4)指挥、协调受灾地区公安机关协助组织危险地区群众安全转移。

9.1.2.12省财政厅

(1)统筹安排和及时拨付省级救灾补助资金,监督资金及时到位和使用。

(2)必要时会同其他部门向财政部等中央有关部委报告灾情,争取中央支持。

9.1.2.13省民政厅

(1)组织协调各地紧急安置和救济灾民,确保灾民有饭吃、有地方住、有水喝、有衣服穿,有病能得到及时救治。

(2)收集、核实有关灾情,并及时向省防总汇报。

9.1.2.14省卫生厅

(1)及时组织省级医疗防疫队伍赶赴重灾区和抗洪抢险一线救治伤病人员,预防和控制疫病的发生和流行。

(2)指导、协调受灾地区卫生部门开展急救、卫生防疫等工作。

9.1.2.15省国土资源厅

(1)对山洪灾害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进行指导。

(2)掌握重点地区地质灾害的险情及处理动态,及时向省防总报告。

(3)指挥、协调受灾地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协助转移安置地质灾害危险区人员。

9.1.2.16省经贸委

(1)协调电力部门保障防洪抢险所需电力的供应。

(2)根据省防总的指令,及时组织调配有关防汛抢险物资。

9.1.2.17省建设厅

(1)组织、协调受灾地区建设部门做好应急供水工作。

(2)指挥、协调受灾地区建设部门组织危房排查和人员的撤离。

9.1.2.18省通信管理局组织防汛应急机动通信设备和队伍赶赴抗洪抢险现场,保障省与地级以上市和重要县(市、区)防汛等重要部门的通信。

9.1.2.19省教育厅指挥、协调受灾地区教育部门组织洪区及危险地区师生的安全转移。

9.1.2.20省发展改革委

(1)根据省防总的指令,牵头负责防汛抢险物资保障工作。

(2)组织、协调保障灾区粮食供应。

9.1.2.21省信息产业厅

(1)保障三防重要业务无线电频率正常使用,加强无线电频率干扰防范并及时查处出现的频率干扰。

(2)在有需要时调用应急无线电频率,以应对三防突发事件对通信保障的需求。

9.1.2.22粤电集团公司

(1)加强所辖工程的巡查防护,及时向省防总报告险情。

(2)执行省防总下达的调度指令,按省防总的要求报告水库的运行情况。

9.1.2.23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按省防总的指令提供相关站点潮位资料。

9.1.2.24民航中南管理局

(1)保障各有关航空设施的防洪安全。

(2)根据省防总的指令,保障抗洪指挥人员和抢险救灾物资的运输。

9.1.2.25省级新闻单位

(1)省电视台、电台收到省政府的Ⅰ级应急响应或紧急防洪令后30分钟内向公众播发;收到省防总的Ⅱ级应急响应后1小时内向公众播发。

(2)及时播发有关暴雨洪水警报。

(3)播发省防总的汛情通报和有关防洪部署。

(4)宣传报道防汛抢险救灾的先进事迹和各地、各部门的重要抗洪动态。

9.1.2.26广东电网公司负责提供防洪抢险及排洪设施的用电需要,保障电力设施安全。

9.1.2.27广铁集团公司

(1)保障洪区沿线铁路的安全。

(2)根据指挥部的部署,保障抗洪抢险救灾人员和物资的紧急运输。

(3)加强洪区铁路沿线的巡查,及时向省防总、省应急办报告险情、灾情及隐患。

9.1.2.28省物资集团根据省防总的指令,及时组织调配有关防汛抢险物资。

9.2防洪Ⅲ级应急响应指挥协调各应急临时工作小组职责分工

9.2.1省防总设立如下应急临时工作小组:宣传报道组:省委宣传部为组长单位,省水利厅为副组长单位。

水文气象组:省水文局、气象局牵头负责。

技术指导组:省水利厅牵头负责,省有关单位参与。

防洪调度组:省水利厅总工程师担任组长,省三防办常务副主任为副组长,省防总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和专家参与。

9.2.2各部门职责分工

9.2.2.1省三防办

(1)收集整理水雨情、险情、灾情,及时向国家防总、省应急办以及其他有关部门报告。

(2)执行指挥部的决策,做好上传下达,督查、反馈指挥部各项决定的落实情况。

(3)负责指挥部领导与各小组之间的联络以及各小组之间的协调。

9.2.2.2省水利厅

(1)协助省防总进行防洪调度,提供防洪工程抢险技术指导。

(2)派出技术指导小组协助地方抗洪抢险。

(3)加强对直属和重点工程的监控、防护和调度。

(4)及时掌握重点防洪水利工程的运行状况,每日20时向省防总报告。

9.2.2.3省水文局

(1)滚动预报发洪水流域主要江河各控制站水位流量过程,并向各级防汛部门报送预报结果。

(2)及时报送主要控制站点实时水位流量以及降雨情况。

(3)对最新的水情作出综合分析。

(4)参与三防指挥部门对江河水情的研究会商工作。

9.2.2.4省气象局每6小时报告一次降雨情况,每12小时报送天气预报,必要时对特定区域天气加密预报。

9.2.2.5省交通厅

(1)指导、协调受灾地区交通部门保障抗洪抢险救灾人员和物资设备的紧急运输工作。

(2)保障交通干线和抢险救灾重要线路的畅通。

9.2.2.6省海事局

(1)指导、协调受灾地区海事部门负责维护水上交通秩序。

(2)按省防总的指令,及时实施有关河道的封航工作。

9.2.2.7省民政厅指导协调各地紧急安置和救济灾民。

9.2.2.8省卫生厅视情组织卫生部门和医疗队伍赶赴抗洪抢险一线、灾区救治伤病人员,预防和控制疫病的发生和流行。

9.2.2.9省教育厅指挥、协调受灾地区教育部门安全转移洪区及危险地区师生。

9.2.2.10省国土资源厅

(1)对山洪灾害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进行指导。

(2)掌握重点地区地质灾害的险情及处理动态,及时向省防总报告。

(3)指挥、协调受灾地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协助转移安置地质灾害危险区人员。

9.2.2.11省建设厅指挥、协调受灾地区建设部门排查危房及撤离转移有关人员。

9.2.2.12广东电网公司负责提供防洪抢险及排洪设施的用电需要,保障电力设施的安全。

其余各有关单位根据本单位职责落实相关工作措施。

9.3防洪Ⅳ级应急响应指挥协调各有关部门职责分工

9.3.1省三防办收集整理水雨情、险情、灾情,及时向国家防总、省应急办报告,并通报省防总有关单位。

9.3.2省水利厅协助省防总进行防洪调度,提供防洪工程抢险技术指导;加强对直属和重点工程的监控、防护和调度。

9.3.3省水文局及时报送主要控制站点实时水位流量以及降雨情况,对江河洪水及时作出预报。

9.3.4省气象局及时报告降雨情况和天气预报,必要时对特定区域天气加密预报。

9.3.5省国土资源厅加强山洪灾害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御工作指导。

其余各有关单位根据本单位职责落实相关工作措施。

9.4防风Ⅰ级、Ⅱ级应急响应各有关部门职责分工

9.4.1省三防办

(1)密切注视和掌握风情、水雨情、潮情和灾情,及时向国家防总、省应急办报告,并通报省防总各成员单位;

(2)执行省防总的决策,做好信息的上传下达,督查、反馈省委、省人民政府领导重要指示和省防总各项决定的落实情况;

(3)及时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会商,提出防御台风措施以及调度意见和建议。

9.4.2省气象局每小时向省防总、应急办报告热带气旋趋势,分析热带气旋、暴雨对广东省的影响,派技术骨干到省防总会商。

9.4.3省水文局和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继续做好沿海风暴潮的监测和预报,并及时报告省防总。

9.4.4省水利厅严密监视全省各大水库、江海堤围等水利工程的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派出工作组处理;重大险情、灾情第一时间向省防总及省人民政府报告。

9.4.5省海洋渔业局督促、指导各地海洋渔业部门检查归港船只锚固情况,确保海上油气平台作业人员、渔排作业人员安全转移。

9.4.6省建设厅督促、指导各地及时转移工棚人员及危房、低洼易浸地居民到安全地带。

9.4.7省公安厅

(1)督促、指导各地维护治安秩序,责成停止露天集体活动并及时疏散人群。

(2)组织、协调有关地区公安机关保障运载抢险队伍、物资车辆优先通行。

9.4.8省教育厅督促、指导各地组织做好可能受台风严重影响地区的学校和在校学生的防御台风安全工作。根据《广东省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规定》,指导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适时通知当地托儿所、幼儿园和中、小学停课。

9.4.9省民政厅督促、指导各地安排临时避险场所,并告知公众。

9.4.10省国土资源厅督促、指导各地做好易发生山体滑坡或泥石流地带人员安全转移的组织工作。

9.4.11省卫生厅督促、指导各地组织突击救护队伍,抢救受灾伤病员,做好灾区的卫生防疫工作,监控和防止灾区疾病、疫情的传播、蔓延。

9.4.12省农业厅督促、指导各地继续视情组织保护或抢收农作物。

9.4.13民航中南管理局

(1)组织做好飞机安全加固或转移工作。

(2)根据省防总的指令,保障救灾指挥人员和抢险救灾物资的运输。

9.4.14广铁集团做好抗灾救灾人员和物资的运输工作;加强对受台风影响地区铁路沿线的巡查。

9.4.15粤电集团、广东电网公司部署电力系统防御热带气旋工作,优先保证防台风抢险用电;粤电集团做好所管大型水库防洪安全工作。

9.4.16省海事局做好海上救捞准备工作。

9.5防风Ⅲ级应急响应各部门职责分工

9.5.1省三防办

(1)密切注视和掌握风情、水雨情、潮情和灾情,及时报告国家防总、省应急办,并通报省防总各成员单位;

(2)执行省防总的决策,做好信息的上传下达,督查、反馈省委、省人民政府领导重要指示和省防总各项决定的落实情况;

(3)及时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会商,提出防御台风措施和调度意见和建议。

9.5.2省气象局继续对热带气旋发展趋势提出具体的分析和预报意见,及时报告省防总和省应急办,必要时派技术骨干到省防总会商。

9.5.3省水文局和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做好沿海风暴潮监测和预报工作,并及时报告省防总。

9.5.4省水利厅督促、指导各地组织力量加强对病险堤防、水库、涵闸进行巡查,采取必要的紧急处置措施,确保工程安全和在建水利工程落实安全度汛措施;按照权限进行调度,将热带气旋可能明显影响地区的水库水位降到汛限水位以下。

9.5.5省海洋渔业局督促、指导各地海洋渔业部门立即通知并敦促出海船只回港或在就近港口避风,检查归港船只锚固情况;敦促沿海各地的滩涂养殖户做好网箱加固和渔排作业人员安全转移准备工作;通知并敦促海上油气平台和渔排上的作业人员及时转移避风。

9.5.6省农业厅督促、指导各地视情组织保护或抢收农作物。

9.5.7省建设厅督促、指导各地通知建筑工地人员注意避风,在危险地带设置隔离标志,做好临时建筑物、建筑设备、手脚架、广告牌以及园林树木的防护加固工作;组织危房排查工作和协助人员转移。

9.5.8省教育厅督促、指导各地根据《广东省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规定》(省政府令第105号),适时通知当地托儿所、幼儿园和中、小学停课。

9.5.9省民政厅督促、指导各地做好临时避险场所使用及有关物资的准备工作。

9.5.10省国土资源厅督促、指导各地加强对易发生山体滑坡或泥石流地带的监控并做好转移人员的准备工作。

9.5.11省发展改革委负责协调防风救灾和灾后重建物资的组织、供应。

9.5.12广铁集团做好抗灾救灾人员和物资的运输工作;加强对受台风影响地区铁路沿线的巡查。

9.5.13粤电集团、广东电网公司部署电力系统防御热带气旋工作,优先保证防台风抢险用电;粤电集团做好所管大型水库防洪安全工作。

9.5.14省海事局做好海上救捞准备工作。

9.6防风Ⅳ级应急响应各有关部门职责分工

9.6.1省三防办

(1)有关负责同志带班,加强24小时值班,全天候开机接收卫星云图信息。

(2)加强与气象部门联系,密切注意热带气旋动向,通知有关方面和部门做好防御热带气旋的各种准备,有关情况及时报告国家防总和省应急办,并通报省防总有关成员单位。

9.6.2省气象局对热带气旋的发展趋势,包括其中心位置、强度、移动方向、速度等进行会商分析,有关情况及时报告省防总和省应急办。

9.6.3省海洋渔业局督促、指导各地海洋渔业部门通知并敦促出海船只准备回港或在就近港口避风;敦促沿海各地的滩涂养殖户做好网箱加固和渔排作业人员安全转移准备工作;通知并敦促海上油气平台和渔排上的作业人员做好转移避风的准备工作。

9.6.4省建设厅督促、指导各地组织有关单位对危房危楼、临时建筑物、手脚架、广告牌等进行安全检查。

供热调查报告篇6

关键字: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报告寒假社会实践

院属各班级:为促使广大大学生进一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培育民族精神,提高综合素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贡献力量。同时,进一步丰富我院学生素质拓展形式,提高同学们的理论素养和创新能力,推动校园学术和社会实践氛围的形成,学院决定组织开展XX—XX年度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现将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技发展观”等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奉献社会,提升社会使命感作为宗旨,通过课题调研活动,使同学们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热点问题,学会用政治理论、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促进我校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蓬勃发展,推进学风建设。

二、活动对象:学院全体学生

三、活动内容:

1、回访母校。XX级新生要利用寒假回访母校,向母校领导、老师介绍学校情况,汇报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填写《内蒙古民族大学新生“回访母校”信息反馈表》。(可到本人公共日志上下载)

2、志愿服务活动。学生在寒假期间开展不少于三天的志愿者服务活动,按照就近的原则,深入到下岗职工和贫困家庭、社区、敬老院、福利院、留守儿童家中等地方,以爱心家教、义务劳动、法律援助等形式,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并填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寒假志愿服务活动登记表》(可到本人公共日志上下载)。

3、社会调查活动

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原则上要求09、10、11级所有同学自愿参加,杜绝造假行为。可在学院提供的100个题目中任选一个(题目见附件),或自拟题目(社会热点问题)。

4、志愿服务活动和社会调查活动两者中任选一个,都要求有总结或调查报告

四、活动要求:

为确保本次活动顺利开展,确保社会调查效果,达到预期目标,特提出如下要求,请各班认真执行。

1、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期间要注意礼貌待人和个人人身安全,杜绝不文明行为,同时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遵守社会实践单位各项规章制度,不得危害他人的合法权益,否则一切后果由自己承担。

2、各班要认真做好宣传发动、组织落实及事后统计工作。

3、寒假期间,同学们根据所选题目在学校周边、家庭所在地的城镇及附近地区或其他地区开展调研活动,调查后认真撰写XX字以上的调查报告。

供热调查报告篇7

一、履行职责情况

1、认真履行法律职责

一年来,共主持召开7次人大常委会会议,组织开展视察、检查和调查18次,听取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15项,作出决议决定6项,提出审议意见13项,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22人次,为保障和促进全县各项工作的开展发挥了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

我始终坚持履职为民的工作理念,把维护群众利益放在履行职责的第一位,把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又反映比较强烈的集中供热、新农村建设、食品卫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问题作为监督重点,取得了明显效果。

城镇居民集中供热关系千家万户,但由于前期工作不力,出现了许多问题和矛盾。在我的提议下,县人大常委会连续几年对这一问题进行监督,我也亲自听取汇报,接待来访群众,督促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改进工作。在我们的执着和坚持下,政府也高度重视,不断采取措施,解决供热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今年的供热形势有明显好转。这一问题的成功解决,不仅树立了人大的威信,也提升了人民政府的形象。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11月份,我主持常委会会议对这一问题进行审议时,既充分肯定了工作的初步成果,又指出了发展的难度,同时,要求县政府把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一件民心工程认真抓好,尽快抓出成效。县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宣传,建立健全了协调机制,加大了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提高了服务能力。

在县人大常委会审议新农村建设情况时,多数组成人员认为乡村道路建设工程质量差,意见较大。在提出审议意见时,明确要求县政府对乡村公路项目,要按照建设标准进行认真检查,对质量不合格的工程,要认真研究整改措施,并要严肃查处、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会后,我要求有关工作机构认真督办审议意见的落实,期间,我还多次吸取有关部门的汇报,亲自督促落实审议意见。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一些不合格路段进行了返工,对有关负责人也进行了相应的处罚。

我坚持把接待群众来信来访,作为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重要渠道,亲自接待处理群众的来信来访,亲自协调办理,督促有关部门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进而平抑了群众的情绪,化解了一些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

2、努力做好代表工作

我高度重视代表工作,始终把做好代表工作作为人大常委会的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来抓,积极为代表依法执行职务创造条件,保障代表履行职责、发挥作用。

针对换届后代表新成分较多,代表履职意识不强、履职效果不好、作用不明显的实际,我们加大了宣传培训力度。在年初召开人代会前,举办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报告会,我亲自准备,并为全体人大代表和全县各部门负责人作报告。9月份,又先后召开了基层人大工作座谈会和人大代表培训会。通过集中宣传和培训,使人大代表进一步增强了代表意识,履职能力和效果明显增强。

我要求常委会机关积极为代表活动创造条件,提供平台。继续开展了围绕县人大常委会会议议题征求选民意见的代表组活动,把群众意见整理分类报送常委会,作为常委会审议议题的重要依据,既活跃了代表活动,发挥了代表作用,又弥补了常委会议题调查的局限性,使人大常委会的调查建立在广泛的民意基础之上,切实提高了常委会议题审议质量。

我十分重视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的办理工作,不断强化督办力度,提高了代表建议办理质量,保障代表权益。为进一步做好人大代表批评、建议和意见的办理工作,确保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取得实效,6月20日,我主持县召开主任会议,专题听取了供热和城建环卫、乡村公路建设、县体育场选址、教育资源整合以及滥涨价、滥收费、滥广告等常委会主任会议重点督办件办理情况的汇报,督促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办理代表建议。副县长孙俊元、蒋百军、曲迪、朱燕宏先后汇报了有关代表建议的办理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和下步工作打算。县人大十五届三次会议以来,代表共提出建议、批评、意见144件,总体办理质量明显提高。

3、切实加强自身建设

坚持以“爱岗敬业,严谨规范”为标准,狠抓了常委会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履职能力和工作水平。为了进一步提高机关工作水平。我倡导坚持“三结合,三评比”制度,调动了常委会机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全体机关干部忠于职守,认真负责,人大机关呈现出积极向上、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良好风气,机关工作水平得到提高。一年来,在市以上报刊上发表人大理论文章和新闻报道14篇;常委会机关围绕会议议题认真开展调查和检查,注重提高调查、检查的深度和广度,撰写了13篇质量较高的调查报告和执法检查报告,为提高常委会决策和监督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廉政建设情况

一是加强学习。把深化学习作为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搞好廉政建设的重要途径,结合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加强学习,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并用以指导工作。带头自觉并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工作人员,结合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召开人大机关干部座谈会、人大党组民主生活会,查找了在自身建设上存在的不足,制定了整改措施和努力方向,认真整改,增强了廉洁意识、责任意识和群众观念,增强了党性原则,坚定了政治方向,提高了加强廉政建设的自觉性。

供热调查报告篇8

1.1机构方面缺乏与企业的沟通与对接;免费培训项目少。节能服务机构在对企业进行能源审计、清洁生产审核的同时要关注温室气体核算方面的工作,服务机构作为主管部门与用能企业之间的桥梁,应该发挥服务机构的灵活性,在与企业的项目对接过程中,增加在低碳环保方面的专业培训,让企业认识到,节能工作、环境保护与企业的利益息息相关。

1.2社会方面广大民众对低碳环保的认知问题;低碳成为口号,与己关系不大。举办与大众相关的低碳讲座,在每年的节能周中不单要做企业的节能宣传,与百姓相关的节能低碳小常识也要进行推广。

2开展碳核查工作的重点

核查机构对被核查单位审核的重点:厂区平面图;生产工艺流程图;工厂用化石能源的使用量汇总表及与之相对应的证据:月报、季报表;或发票及库存盘点记录;或台帐;含碳物料的使用量(或产量)汇总表及与之相对应的证据:月报、季报表;或发票及库存盘点记录;或台帐;各种化石能源的热值、碳含量、碳氧化率和含碳物料(白云石、石灰石等)的相应组分等相关的证据:企业自测检验报告,或企业送第三方检测报告,或供货商提供的检验报告;(电力企业)厂用电量、发电量、供电量的汇总表及与之相对应的证据;(钢铁、石化企业)外购电力量和自产供电量及与之相对应的证据:相关数据、监测仪器清单列表:如皮带秤、气体流量计、电表等;其他要求填报的数据,根据企业实际选择报表、台帐、发票、检测报告等获取有关信息。

3开展碳核查的步骤

核查策划:制定核查计划,包括核查时间表、核查程序、记录管理。核查机构与企业签订核查协议,明确各自责任和义务。核查实施:文件审核;现场核查;编制核查报告;报告内部复核。核查报告:核查报告应由核查工作负责人、核查组长、核查小组成员和技术审查员签字,加盖核查机构公章并提交主管部门审核。对核查过程中的全部记录和资料整理归档,形成核查记录存档,以备市发改委复核、查阅。其中检查实施环节颇为重要,文件审核包括:能源审计报告、能源利用状况报告、能源统计报表、能源平衡表;主要耗能设备清单;能耗消耗日记录及月记录;能源进货验收单据、能源计量器具一览表,计量设备统计台账;电力消耗结算单、外购热力发票、其他移动源消耗量记录、购买记录;能源检测报告。识别排放单元与排放源是否准确,核查主要耗能设备及能源品种。交叉核对:对月度统计台账数据与年度数据交叉核对;至少抽取2个月的日运行记录与月度数据交叉核对;至少抽取2个月的能源购入凭证与月度统计台账进行交叉核对。发现异常数据,要求企业提供相关证据。核对企业不同排放单元的监测报表和统计报表。碳排放状况报告、初始碳盘查及碳核查报告。现场审核要检查相关计量器具情况;审阅台账、原始凭证等材料;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抽样方案;与能源管理人员进行面谈;总结并记录核查情况。

4开展碳核查对环境保护及节能工作的影响

4.1实时跟进碳核查工作最新动向,依托合理用能评估、能源审计工作,开展低碳、节能、降耗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组织相关人员参加碳核查培训工作,碳核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企业的环保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碳核查工作与环境保护息息相关。

4.2在能源审计的基础上对企业碳排放数据进行统计、核查,在能源审计报告与碳排放报告中找差异,及时解决统计中出现的问题。能源使用和碳排放互相影响、制约,只有提高能源利用率、推行清洁新能源的使用,才能有效缓解碳排放问题,碳排放问题又牵制着环境问题,近年来,由于工业、农业和城镇化进程,温室气体浓度持续升高,环境方面的压力也是主管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做好碳核查工作,一方面能够了解企业温室气体排放家底,另一方面可以根据这个基础数据进行必要的节能改造和环境治理工作。

4.3从完善和“做实”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入手,能源管理和环境管理密不可分,能源利用率的提高会对环境保护工作带来积极促进作用。

4.4根据万家企业“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万家企业需定期开展节能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培训,提高各用能单位对低碳发展、节能环保的认识。

供热调查报告篇9

一、规范地下管线建设全过程管理

(一)建立建设计划管理制度,统筹地下管线建设

1、地下管线年度建设计划按上半年和下半年分两次组织编制。各单位根据专业规划、企业发展计划、更新改造计划和用户发展计划等,于每年的4月底和10月底前将下半年和次年的地下管线及附属设施建设计划报县住建局。

地下管线建设计划应当按资金来源不同分别编制;每项工程计划内容应当包括的管线性质、管径、长度、项目所在区、依附道路起止路段、计划工期、资金来源、投资额等内容。

临时性增加的地下管线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项目确定时报县住建局备案。

2、县住建局组织对地下管线建设计划进行综合平衡。对于各单位提报的建设计划中,有两个以上建设单位计划在相同路段上建设地下管线的,由城建处、市政处组织相关单位协调确定共同的建设时间,由各建设单位办理报批手续、同期施工,避免道路重复开挖。

3、对各单位提报的建设计划,经综合平衡后报市政道路管理部门,同时抄送各相关单位;对列入县财政投资计划的项目,在下达投资计划的同时,将建设项目有关信息抄送各相关单位;对市政道路管理部门制定的次年道路建设计划,抄告各单位,便于各单位统筹安排相关的建设项目和地下管线的保护。

(二)建立设计相互查询地下管线制度,减少相互影响

1、在进行地下管线建设项目方案设计时,建设单位应当提前以书面形式向行业内其他单位查询相关地下管线情况。行业内其他单位应当在三个工作日内就查询内容出具书面反馈意见,提供相关图纸资料或标明地下管线的具置,并对可能影响地下管线安全的提出保护范围和技术要求;对不能确定地下管线具置的,应主动协商保护措施。

地下管线建设单位应当要求设计单位严格按照设计规范和相关单位提供的技术资料优化设计方案,避免在施工时发生管线冲突。

2、因新建道路和改建道路需要配套建设地下管线时,由城建处组织相关单位提出市政公用地下管线配套建设意见,并统一协调规划部门和道路建设单位落实管网综合方案。

3、对房地产等建设项目进行市政公用综合配套时,由市政处组织相关单位制定红线外配套设施建设计划,保证同时配套。

4、地下管线设计应当遵循新建管线让已建成的管线、临时管线让永久管线、非主要管线让主要管线、小管道让大管道、压力管道让重力管道、可弯曲的管道让不宜弯曲管道的原则。

(三)建立施工告知和监护制度,避免形成安全隐患

1、严格落实质量监督制度。地下管线建设项目开工前必须按规定到县住建局办理质量监督手续,未办理质量监督手续的不得开工;县城建处、市政处应建立健全质量监督工作机制,完善监督手段,切实履行质量监督职能。

2、地下管线在开工前,建设单位应当提前书面告知相关的其他单位,确定现场技术和设计交底时间,其他单位应当按时参加现场交底会议,现场交底应当形成文字记录;对于需要特殊保护的管线,建设单位应当与管线所属单位研究制定保护措施,签订管线保护协议。

3、对原有地下管线埋设的位置不明时,建设单位应当组织进行勘测定位或挖样洞复测,在掌握地下管线的实际走向和埋设深度后才能施工;除路面开挖外,在相关单位提供的原有地下管线保护范围内,以及开挖时遇到非原土层或警示带时,禁止采用可能危及管线安全的方式开挖。

4、加强对建筑材料和管道施工质量监督和控制,凡是未检测检验或无合格证的,以及经检测或检验不合格的建筑材料,不得在工程中使用;建设中按规定需经监督或监理单位现场检查签证确认的环节,在未经检查签证确认之前不得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监督和监理单位应当派人及时到现场检查签证确认。

5、施工时遇到管线纵横交叉或管线间距不符合规范时,以及可能对其他管线的安全或今后维修产生影响时,管线建设单位应查明管线情况,与其所属单位协商解决办法,会同设计单位制定管线保护方案,并经监理单位、监督单位同意,不得在没有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施工。涉及到行业内相关单位的,相关单位应当指定专人在现场旁站式监护。

6、在施工中发生其他地下管线损坏事故或发现行业内其他单位地下管线破损时,建设单位应当做好原始纪录,并立即通知有关单位进行抢修。

7、各相关责任单位应当监督施工单位严格按设计规范和施工规范进行回填。回填工程涉及其他单位的管线时,在回填前应告知对方查验,相关单位应派人进行现场查验并监护回填。

8、各单位在进行地下管线建设时,应当按设计要求在地下管道上方沿管道走向设置标明管线性质和所属单位的警示带,非金属材质管线上方应采用金属示踪警示带。

(四)规范竣工档案管理,完善地下管线技术资料

1、地下管线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按《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规规定及时组织竣工验收。自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十五日内,将竣工验收报告等资料报城建档案馆备案。

2、建设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及时收集、整理各个环节的文件资料,建立健全项目档案,竣工图纸必须如实反映施工和验收时的实际状况,做到工程施工技术资料完整准确。

3、建设单位应当将地下管线建设中形成的竣工测量数据文件和管线工程测量图,及时补充到本单位地下管线信息库中。涉及到其他单位管线改动的,应向对方提供相关的竣工图纸。

二、规范地下管线运行和巡线管理

(一)各单位应当建立完善地下管线信息库,将管网普查资料、建设竣工资料、维护和抢修资料及时补充到地下管线信息库中,保证地下管线资料翔实准确。定期进行地下管线运行评估工作,掌握地下管线总体状况,为维修改造提供必要的信息。

(二)科学制定地下管线运行调度方案,加强对调度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科学调度水平,减少地下管线事故的发生;建立调度预警机制,定期对调度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及时发现管网运行异常情况;制定重大事故调度预案,做到发生重大事故时反应迅速、科学调度、减少影响。

(三)建立健全巡线管理制度,加强地下管线巡线管理力度

1、各单位应当制定和完善巡线管理办法,对巡线路段、巡线时间进行量化,特别是对重点路段、重点区域要加大巡线密度。对巡线人员的巡线内容和工作标准等进行详细规定,加强对巡线人员工作质量的考核,建立考核奖惩制度。

2、巡线人员在巡线中发现管线爆裂、泄漏、冒溢等情况时,必须立即向本单位报告;在发现管线被占压、被破坏以及在地下管线保护范围内沿线施工等违法情况时,应当进行制止,在向本单位报告的同时,应当同时报告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和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在技术人员或抢修人员未到达处理之前,应当进行现场监护。

3、加强地下管线管理的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提高地下管线管理的科技含量;为巡线人员配备必要的巡线工具和技术装备,提高巡线工作质量。

(四)建立事故报告隐患举报奖励制度

1、各单位应当建立事故报告和隐患举报奖励制度,并向社会公布。对举报重大事故隐患或报告重大事故的人员进行奖励,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保证市政公用地下管线的安全。

2、各单位巡线人员在巡线中发现行业内其他单位的地下管线设施破损、泄露、被占压或被损坏时,应当向12319热线报告,相关单位接到12319通知后,应当及时到达现场核实处置或抢修。对属重大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的报告事项,经落实属首先告知的,其他相关单位应当对该巡线人员进行奖励。

三、规范应急抢修行为

(一)各单位应建立健全地下管线突发事故应急抢修预案,合理设置抢修站点,充实抢修物资设备,加强抢修队伍力量,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反应速度和应急处置能力。

(二)各单位发现地下管线突发事故或接到事故报告后,一般应当在20分钟之内到达现场进行处置,特殊情况不得超过40分钟,并按照规定要求及时向局报告;对可能影响用户正常使用的,应及时通知用户;对影响范围较大的,视情况可通过电视等公共媒体向社会公告影响范围和恢复供应时间。

(三)在应急抢修中,发现可能影响其他管线和设施安全时,应查明其所属单位,并及时通知对方。属行业内其他单位管线的,抢修单位应向12319热线报告,由12319热线通知有关单位,有关单位在接到12319热线通知后,应当在40分钟内到达抢修现场,及时研究保护措施,提高抢修效率,并安排专人实行旁站式监护。

(四)建立重大突发事故联动机制。各单位在地下管线突发事故抢修时,遇到情况复杂、工程量较大,自身力量无法满足要求时,可向局提出要求,请其他单位支援,各单位在接到局发出的支援指令时,应立即组织力量到达抢修现场。

四、落实责任,严格责任追究。

供热调查报告篇10

关键词:农村饮用水微生物污染

水是生命之源,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饮用水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的身体健康,我省农村居民大多数直接饮用水源水,集中式供水率低,且对饮用水质量没有必要的检测手段,水质无法得到基本的保证。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身体健康的关注越来越多,对生活饮用水水质的卫生质量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为了改善本省农村居民直接饮用源水的现状,国家已基本完成了我省农村饮水工程的安全建设,为了了解本省农村饮水工程水质微生物的污染状况,对我省农村饮水工程水质进行微生物指标中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和耐热大肠菌群污染调查,为相关部门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内容调查2010年海南省农村饮水工程水质微生物指标中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和耐热大肠菌群的污染状况。

1.2水样来源、试剂与仪器在海南省范围内,对已进行供水的饮水工程进行采样,2009年至2010年共采水样259个。营养琼脂、乳糖蛋白胨培养液、伊红美蓝培养基、eC培养基、革兰氏染色液由广东环凯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LRH-250生化培养箱、GHp―9050隔水式恒温培养箱、HH・B11(420)电热恒温培养箱、高压蒸汽灭菌锅等,在检定周期内使用。

1.3检验方法

1.3.1菌落总数:按GB/t5750.12-2006中1.1.5.1条,以无菌操作方法用灭菌吸管吸取1ml充分混匀的水样注灭菌平皿中,做一平行接种,同时另用一个平皿作为空白对照,分别倾注15ml已融化并冷却到45℃左右的营养琼脂培养基,于36℃±1℃培养48h,进行菌落计数,按GB/t5750.12-2006表1规定的限值,超出标准为阳性结果。

1.3.2总大肠菌群:按GB/t5750.12-2006中2.1.5条,取10mL水样5份分别接种到5份10mL双料乳糖蛋白胨培养液中,将接种管置于36℃±1℃培养24h±2h观察结果,如所有乳糖蛋白胨培养管都不产气产酸则可报告为总大肠菌群阴性,如有产酸产气者,则继续往下鉴定。

从产酸产气的发酵管中取一环划线接种于伊红美蓝琼脂平板上,于36℃±1℃培养18h~24h,观察菌落形态,挑取特征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并将染色镜检为革兰氏阴性无芽孢的菌落同时接种乳糖蛋白胨培养液,于36℃±1℃培养24h±2h,有产酸产气者就证实有总大肠菌群存在。根据其阳性管数,查表2(mpn检索表),报告每100ml水样中总大肠菌群最可能的mpn值。

1.3.3耐热大肠菌群:按GB/t5750.12-2006中3.1.5条,自总大肠菌群乳糖发酵试验中的阳性管中取1滴转种于eC培养基中,置44.5℃隔水式恒温培养箱内(水浴箱的水面应高于试管中培养基液面),陪养24h±2h,如所有管均不产气则报告耐热大肠菌群阴性;如有产气者,划线接种伊红美兰平板,于44.5℃培养18h~24h,查看菌落特征,有典型菌落者,即耐热大肠菌群阳性,根据阳性管数查表2(mpn检索表),报告每100mL水样中耐热大肠菌群最可能数mpn值。

2、结果

本次调查是对已进行供水的饮水工程进行采样检测,共259份水样,结果见表

水样数(份)细菌总数

合格数合格率总大肠菌群

合格数合格率耐热大肠菌群

合格数合格率

25923189.2%13050.2%14756.8%

3、讨论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我省农村饮水工程水质微生物污染状况比较严重,259份水样的检测中,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和耐热大肠菌群单项合格率分别为89.2%、50.2%和56.8%。

菌落总数是指在被检样品的单位质量(g)、容积(ml)或表面积(cm2)内,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后所生成的好氧细菌菌落的总数。而饮用水中菌落总数的测定和计算是指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1ml水样经36℃±1℃培养48h后所生出来的总菌数(包括腐生和致病细菌),可反映出饮用水被微生物污染的情况。菌落总数越多,说明饮用水被微生物污染的程度越严重,卫生状况差,检出病原菌的几率大,因而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就大,因此菌数的高低是评定饮用水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大肠菌群系指一群好氧及兼性厌氧,在36℃±1℃经24h±2h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牙孢的小杆菌。它的检出标志着饮用水受粪便的近期和远期污染,是卫生质量评价的指标菌;耐热大肠菌群指的是具有某一些特性的一群细菌,与总大肠菌群相比,在人和动物粪便中所占的比例较大,而且由于在自然界容易死亡等原因,耐热大肠菌群的存在可认为饮用水直接或间接的受到了比较近期的粪便污染。因而耐热大肠菌群的检出,与大肠菌群相比,说明饮用水更为不清洁,肠道致病菌和中毒菌的可能性更大。故其更能贴切地反映饮用水受人和动物粪便污染的程度。

众所周知,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饮用水水质的状况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饮用水不应含有病原菌,污染病原菌的水除可引起中毒外,还引起传染病的发生。有报道称[1]2003年山南地区扎囊县吉如乡小学饮用水受到微生物污染造成细菌性痢疾暴发流行。[2]1990~1994年江苏省有75%伤寒暴发由水污染引起。钟学峰[3]报道的伤寒水型暴发流行,以及良[4]报道的水型腹泻暴发流行就是因为饮用水水源分别受伤寒病人粪便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污染所致。以上可知,饮用水受微生物污染后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相关管理部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本次调查还发现,259份水样的检测中,余氯合格水样74份,合格率28.6%。通过询问和了解知道,多数饮水工程未进行有效消毒及净化处理措施。其原因主要有三种:第一、缺乏必要的卫生防护;第二、工程本身没有设计消毒设施;第三、工程设计了消毒设施,但没有进行安装;第四、工程设计并安装了消毒设施或消毒要求,但没有按要求使用;第五、农村的地理环境和生活环境使水体容易遭受人和动物粪便的污染,也同时给饮用水的消毒处理增加难度。再有供水工程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管理人员、消毒物品难购买和工程建好后,未能及时进行相应的维护和管理也是造成微生物指标合格率低的重要原因。为确保本省农村饮水工程水质安全各级管理部门应严格对水源水的选址和管理,建立消毒物品购买的有效渠道。加强监督监测,做好水质监测和供水的卫生安全,加强水源水和管网末梢水的检查、日常维护和清洗消毒工作,确保农村居民饮水安全,保障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赵瑜.农村生活饮用水微生物污染状况调查分析《科技》2009年10期

[2]周伟忠,倪大新,李孝风,等.江苏省1990-1994年伤寒流行病学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1995,6(4):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