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绿化调查报告十篇绿化调查报告十篇

绿化调查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4:41:57

绿化调查报告篇1

淮阴工学院 万学刚

目录

摘要.................................................2

前言.................................................2

一、调查的组织实施...................................3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3

三、改进措施.........................................6

四、结论.............................................8

参考文献..............................................9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的发展和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推进,对校园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内容,从而对校园园林绿化布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丰富的内涵,校园园林绿化规划与设计成为学校规划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根据《淮阴工学院校园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后勤管理处对枚乘路、北京路、萧湖三个校区园林绿化现状开展专题调研,对调查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为今后学校园林绿地建设和改造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淮阴工学院 园林绿化调研

前言

淮阴工学院为江苏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坐落于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故乡、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淮安市。学校始建于1958年,2000年升格为本科高校,201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单位;是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试点高校。

学校现有枚乘路、北京路、萧湖三个校区,校园占地2560亩,校舍面积67万平方米。设有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交通工程学院、管理工程学院、商学院、数理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应用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学部、创新创业学院(台创学院)等19个教学科研单位,开设66个本科专业。在校全日制普通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21000余人。

为了解师生对园林绿化的满意度,搜集师生对园林绿化工作的建议和意见,为淮阴工学院校园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提供参考依据,2019年8月2日至9月30日后勤管理处就师生员工对园林绿化工作的满意度及合理化建议为主题组织开展问卷调查。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查的组织实施

后勤管理处按照抽样调查的规范要求,结合校园总体规划工作涉及的内容,制定了相关的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于2018年6月2日至5日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了本调查。

(一)调查对象及样本分布:参加本次满意度评价的调查对象以全校为总体,随机抽取1200人开展问卷调查,其中学生占调查样本总量的70%、教职工占25%、校内经营户占5%。

(二)调查方法:全部采用问卷式调查,具体为:以调查员入各校区、入教室组织问卷调查为主,辅以少量的随机拦截式现场发放问卷调查。要求由调查对象直接填写调查问卷后,再由调查员收回,对不便填写的调查对象可采用调查员访问记录的办法进行。

(三)调查内容:调查问卷内容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是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第二层是调查对象对目前校园园林绿化的评价,第三层是调查对象对学校园林绿化工作的意见或建议。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接受调查人员的基本情况。本次共成功访问了1200人,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200份。这1200人的基本情况是:按性别分,男性占68%,女性占32%;按年龄分,22岁以下占62%,22-50岁占36%,50岁以上占2%。

(二)师生对学校园林绿化工作的总体评价

对学校园林绿化工作的评价。调查问卷围绕绿地数量、绿地质量、绿地使用、环境质量四方面内容共7个问题请师生员工进行满意度评价。通过对7个项目调查结果综合计算得出:师生员工对学校园林绿化整体满意度为95.0%。详细情况见下表。

对7个项目调查结果综合计算得出:师生员工对淮阴工学院园林县城绿化整体满意度为95.0%。详细情况见下表。

调查内容

评价档次

满意

比较满意

一般

较不满意

不满意

1.您对本校的绿地面积和绿地数量是否满意

84.8%

11.1%

4.1%

0%

0%

2.您对本校的绿地景观效果是否满意

83.4%

11.3%

5.3%

0%

0%

3.您对本校园林景观的服务设施是否满意

82.2%

11.9%

5.9%

0%

0%

4.您对本校园林绿化日常维护是否满意

82.1%

12.1%

5.8%

0%

0%

5.您对本校园林绿化管理是否满意

72.9%

21.2%

5.9%

0%

0%

6.你对本校的空气质量是否满意

84.7%

11.1%

4.2%

0%

0%

7.您对本校的水体质量是否满意

82.0%

12.8%

5.2%

0%

0%

师生员工对园林绿化满意度评价

81.7%

13.3%

5.0%

0%

0%

1.对绿地数量满意度为95.9%。

2.对绿地质量满意度为94.7%。

3.对绿地使用满意度为94.1%。

4.对环境质量满意度为95.3%。

   (三)师生员工的建议

调查问卷设置了一道关于“您对创建园林校园、园林绿化工作有何意见或建议”的发散性话题,师生们积极谏言献策,收集到的新建议归纳如下:

1.经过几年努力,我校绿地数量有明显改观,但总量面积依然不足,绿化质量和档次有待提升,部分人行道绿化面积小,遮荫效果差,应加大绿化面积;住宅小区绿化数量很少,有的几乎没有绿化,建议学校继续进一步加强对小区的绿化建设,提升居民住宅小区环境,打造亮丽、绿色社区,提高园林校园整体绿化水平。

2.继续提升园林管理的技术水平,加大建设和管理力度。做好校园绿地及树木的长期管理,校园道路绿化及风景林地的管理和保护;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布局,避免绿化只种不管,盲目栽种,杜绝“今日栽、明日换,年年栽树,年年无看点”现象。

3.加大资金投入,扩展资金来源。建议设立专门的绿化专项经费;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用于学校绿化建设,通过捐资助绿、认建认养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学校绿化建设和管理。通过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校园活动,引导师生自觉地参与到双创中来;开展园林校园创建系列主题活动,让生态文明意识深入人心;通过开展全民植树或树木认养活动,切实改善生态环境。

4.美观的绿化应能为游憩提供条件。在校园长期生活学习,学校已经成为同学们的第二个家。在生活中,同学们希望到户外进行如散步、坐息、交谈、阅读一类的活动,阳光明媚、空气清新、树木葱绿、水体清净、环境优美的环境能有效促进同学们的交往。建议校园绿化在满足生理对自然的需求的同时,也成为精神上的调剂。

5.校园绿化是体现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内容,经过绿化景观规划的校园,建议绿化应与建筑有机结合,形成独特的校园特色。植物的自然特性,给人以视觉、听觉、嗅觉上的美感,同时也是满足人情感生活的追求、道德修养的追求和人际交往的需求。

6.枚乘路校区是淮阴工学院着重发展建设的新校区,经过系统的规划,绿化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因为坐落于北方,冬天的校园显得太过萧条。建议以后在选择树木上应该在轴线及重要节点处多种植一些长青树木,避免出现冬季绿色绝迹的现象。

三、改进措施

(一)高起点高标准制定学校园林绿化总体规划,突出规划的指导性、实效性、可持续性,强化规划的严肃性和执行的规范性,保证规划内容落到实处,逐年提高校园绿化率、覆盖率和美化率。

(二)丰富绿化植物种类。加大对北京路校区公共绿地的改造力度,在重点窗口区域家,坚持适地适树(花、草)的基础上,大力实施添景改造,在植物多样性方面寻找突破口,根据植物的色彩、层次和结构等形成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展现绿化的多样性,群落性、生态性和功能性,提升品位,打造亮点,彰显特色。

(三)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后勤管理处要制定管护工作的具体办法,强化长效管护机制,加强技术人员专业培训,坚持数量与质量、载植与管理并重,做到园林绿化与管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保证树木成活率,达到美观效果。针对各个湖泊边树木稠密问题进行科学移植,增加绿化的通透性;对校园里的树木要定期修剪,定期打药;修剪后的残枝及时清理,以防火灾。要彻底解决杨柳树杨花飘絮问题,改善全校的环境质量。

(四)加大园林绿化建设的宣传力度。要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校园园林绿化建设的作用和意义,引导师生积极参与种树绿化,大力开展爱绿护绿系列活动,努力营造爱绿护绿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做到人人关注园林绿化建设,共同创建美好校园。

(五)加大对毁绿的打击力度。以创建国家文明城市为契机,制定严格的管护制度,量化细化管护工作,层层落实管护责任,提高校园绿化管理水平,严厉查处一切毁绿行为,确保绿化养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六)充分运用园林植物的景观特色,创造出自己独特的园林特色和校园风格。因地因时制宜,根据校园所处的地理位置、土壤性质和气候条件以及植物生长条件和植物适宜性,采用不同的种植方式。从景观生态多样性出发,各类适宜生长的乔灌木进行互相搭配,形成植物群落,增加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充分重视人的心理反应,利用植物的造景艺术形式,彰显校园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时代使命感。 

(七)校园主体绿化植物应该突出本校特色。校园环境设计中应加强校园的垂直绿化,合理利用乔木的层次结构,其次,增加动植物物种多样性,增强生态链的稳定性。同时给校内每一树种挂上不锈钢标牌的“身份证”,使大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学到树木分类知识。然后,将植物景观富有更加特色的文化内涵。

(八)加强师生监督机制,最大限度发挥园林绿化的景观效果。“三分建设,七分管护”,确保校园绿地可持续发展,并获得长期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校园绿地的养护与管理。

四、结论

优秀的校园园林绿化景观建设并非只是简单的材料堆砌,而应该能够很好的体现校园个性、办学特色,还应该具备浓厚的文化底蕴,能够传承学校的历史文化,并且为在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感情提供怡人的空间场所。

【参考文献】

[1]秦祎,童星关于师范类高校植物景观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以重庆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为例[J].《人间》2016年28期 215-215

[2]邱昆,论高校校园植物景观文化建设[J].怀化学院学报,2009(8):125-128.

绿化调查报告篇2

关键词: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食品认证;基地建设;无公害

1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1.1目标、思路和原则

(1)目标:促进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市场化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县域经济的发展;(2)思路:按照“政府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基地建设。按照市场导向和绿色食品事业发展水平,坚持“统筹安排,协调发展,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办法。鼓励将地方特色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养殖企业需求较大的原料产品建设为基地;(3)原则:坚持“政府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原则,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坚持与绿色食品产品认证相对接的原则,坚持多元化投入的原则,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1.2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条件

其基本要求一是基地所在县级人民政府有专门机构负责农业标准化工作和绿色食品工作,对标准化生产有规划、措施和经营保证;二是基地环境符合nY/t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条件》要求,基地内无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废渣)和城市生活垃圾等污染源;三是有绿色食品工作基础,已有绿色食品产品和龙头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四是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健全;五是农产品生产者(农户)具有建设标准化基地的要求。在建设过程中要建立综合协调组织管理体系、完善的生产管理体系、行之有效的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完善的科技支撑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制度。

1.3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创建的申请和管理

这方面包括:(1)组织管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负责基地的统筹规划和组织管理工作,各省绿色食品管理机构负责基地建设的规划布局、现场考查和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基地的创建和日常管理工作;(2)创建申请流程:县级人民政府向省绿色食品管理机构(以下简称省绿办)提出创建基地书面申请报告,填写《创建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申请书》等材料。省绿办对申请材料进行初审,对初审合格的基地进行现场考察,并委托绿色食品定点环境监测机构对基地进行环境质量监测和现状评价。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对各地绿办推荐的申请材料进行评审。符合基地创建条件的,进行正式批准,并与基地县、省绿办签订创建任务书。年检和3年复查不合格,取消基地称号,并进行公告。2绿色食品的产品论证

2.1申请主体要求

具有绿色食品生产条件的国内企业均可申请绿色食品认证。

2.2论证申请

申请人填写并向所在省绿办递交《绿色食品标志使用申请书》、《企业及生产情况调查表》及以下材料:一是保证执行绿色食品标准和规范的声明;二是生产操作规程(包括种植规程、养殖规程、加工规程);三是公司对“基地+农户”的质量监控体系(包括合同、基地图、基地和农户清单、管理制度);四是产品执行标准;五是产品注册商标文本(复印件);六是营业执照;七是企业质量管理手册等材料。

2.3受理及文审

省绿办收到上述材料后,进行登记、编号,5个工作日内完成对申请认证材料的审查工作,并向申请人发出《文审意见通知单》,同时抄送中心认证处,申请认证材料不全的,要求申请人收到《文审意见通知单》后10个工作日内提交补充材料。申请认证材料不合格的,通知申请人,且本生长周期不再受理其申请。申请认证材料合格的,进行现场检查、产品抽样。

2.4现场检查、产品抽样

省绿办在《文审意见通知单》中明确现场检查计划,安排专人现场检查,合格的可以安排产品抽样。

2.5环境监测

绿色食品生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由检查员在现场检查时同步完成。

2.6产品检测

绿色食品定点产品监测机构自收到样品、产品执行标准、《绿色食品产品抽样单》、检测费后,20个工作日内完成检测工作,出具产品检测报告,连同填写的《绿色食品产品检测情况表》,报送中心认证处,同时抄送省绿办。

绿化调查报告篇3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园林植物保护,防治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维护城市生态安全,促进生态型园林城市建设,根据国务院《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哈尔滨市城市绿化条例》等有关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建成区内的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是指城市园林植物的检疫、病虫害的测报和除治,以及疫情灾害的应急防控等活动。

本办法所称城市园林植物,是指公共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他绿地以及园林植物经营场所等的树木、花卉、地被植物以及繁殖材料。

本办法所称园林植物检疫对象,是指国家和省的应当采取检疫措施禁止传播蔓延的某些植物病、虫、杂草和本市为保护园林植物所确定的危险性有害生物。

第四条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检疫和除治并重的原则。

第五条城市园林植物的选择应当符合城市生态安全要求,植物品种应当多样化,适地适树,合理配置。

提倡选用抗病虫害、抗恶劣环境等抗逆性强的优良植物品种。

第六条市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市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并负责本办法的组织实施。

市园林动植物检疫机构(以下简称市园林检疫机构)负责本市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日常管理及园林植物的检疫工作。区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权限,负责辖区内的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负责实施本办法规定的行政处罚。

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按照职责权限,做好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相关工作。

第二章检疫管理

第七条市园林检疫机构应当定期对本市存在的园林植物检疫对象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编制检疫对象分布资料。

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市存在的园林植物检疫对象调查结果,确定并及时公布本市园林植物检疫对象。

第八条市园林检疫机构应当严格按照本市确定的园林植物检疫对象实施检疫,不得擅自更改检疫范围。

第九条在本市生产园林植物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到市园林检疫机构申请园林植物产地检疫。

市园林检疫机构受理园林植物产地检疫申请后,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检疫。检疫合格的,核发《园林植物产地检疫合格证》;不合格的,核发《园林植物检疫处理通知单》。

生产园林植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园林植物检疫处理通知单》的要求对不合格园林植物进行处理;市园林检疫机构应当对处理情况进行监督。

第十条单位或者个人在本市以外调入园林植物的,应当到市林业植物检疫机构办理《植物检疫要求书》,经原产地检疫机构按照《植物检疫要求书》检疫合格后,方可在本市栽植。

市林业植物检疫机构出具的《植物检疫要求书》中,应当包含本市确定的园林植物检疫对象。

调入园林植物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将调入的园林植物检疫证明文件保存3年备查。

第十一条市园林检疫机构应当对园林植物木质支撑物及检疫不合格园林植物的包装材料等进行检疫。

第十二条市园林检疫机构应当对在本市栽植的园林植物查验其检疫证明文件,对无植物检疫证明文件或者证明文件与实物不符的,应当进行补检。

市园林检疫机构应当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园林植物进行复检:

(一)来自或者经过疫区的园林植物;

(二)疑似染疫的园林植物;

(三)其他可能影响生态环境安全需要复检的园林植物。

对于补检或者复检不合格的园林植物,市园林植物检疫机构应当开具《园林植物检疫处理通知单》,并监督有关责任人按照规定进行处理。

第十三条建设单位应当在绿化工程施工前,检查施工单位所栽植园林植物的检疫情况。

施工单位应当在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前,将栽植园林植物检疫证明文件送市园林检疫机构进行查验。

园林植物检疫证明文件应当纳入园林绿化建设工程档案,未取得园林植物检疫证明文件的园林绿化建设工程不得进行竣工验收。

第十四条在本市举办园林植物展览、展销等活动,举办单位或者承办单位应当将参展园林植物检疫证明文件送市园林检疫机构进行查验,发现有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情形的,应当及时进行复检或者补检。

第十五条单位和个人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伪造、涂改、买卖、转让园林植物检疫单证、印章、标志、封识;

(二)将未经检疫或者经检疫不合格的园林植物与检疫合格的园林植物进行调换;

(三)提供虚假受检植物种类材料,隐瞒受检植物数量;

(四)阻挠市园林检疫机构工作人员进行检疫、复检、补检或者查验相关检疫文件;

(五)其他违反园林植物检疫规定的行为。

第十六条市园林检疫机构在被检疫园林植物中发现园林植物检疫对象的,应当指导园林植物所有人按照要求采取剪除、消毒、熏蒸等方法进行无害化处理。

第十七条市园林检疫机构发现新的检疫对象或者其他危险性有害生物时,应当及时向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同时采取紧急防疫措施进行消杀。

第十八条市园林检疫机构在实施检疫时可以行使下列权力:

(一)进入园林植物的栽植、存放、经营等场所实施检疫、复检、补检或者查验园林植物检疫证明文件和进行疫情监测调查;

(二)依法查阅、摘录、复制与城市园林植物检疫工作有关的资料;

(三)依法监督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对园林植物进行消毒、除害处理、隔离试种和采取封锁、消灭等措施。

第十九条区园林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指定人员,负责本辖区内园林植物检疫登记上报等工作。

第三章病虫害测报和除治

第二十条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市地理、气候、园林植物种类以及生长状况等,确定本市园林植物病虫害测报对象和测报方法。

第二十一条区园林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机构应当根据辖区内园林植物分布情况建立园林植物病虫害测报监测点,对测报对象进行监测与调查,并按时将监测和调查情况报告市园林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机构。

市园林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机构应当负责对区园林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机构上报的监测和调查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及时本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短、中期预报、警报等工作。

第二十二条本市局部地区发现园林植物病虫害疫情,有传播蔓延趋势,并可能对本市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上报市人民政府,经批准后划定疫区,并采取封锁、消灭等措施,防止园林植物检疫对象传出。

第二十三条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本市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应急预案,并纳入本市公共安全应急预案。

发生大面积暴发性、突发性或者危险性园林植物病虫害时,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立即报告市人民政府并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控制疫情蔓延。

第二十四条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责任人按照下列规定确定:

(一)公共、防护绿地和风景名胜区的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由管护单位负责;

(二)苗木花卉基地等生产绿地的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由经营单位负责;

(三)居住区绿地的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实行物业管理的,由物业管理单位负责,未实行物业管理的,由街道办事处负责;

(四)单位及其附属绿地的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由单位负责。

第(一)制定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措施和巡查制度;

(二)加强抚育管理,提高园林植物抗病、虫等灾害能力;

(三)加强巡视,发现园林植物病虫害后,按照要求做好消杀、除治工作,并及时向所在区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四)按照要求及时清除染病严重、无法救治的园林植物和枯死树木,消灭传染源。

第二十六条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应当以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

提倡使用环保型农药进行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

第二十七条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提供技术指导,被检查单位和个人应当积极配合。

第二十八条发现严重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或者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组织进行除治。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对属经营行为的,处以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对属非经营行为的,处以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一)本市生产园林植物的单位或者个人未办理产地检疫申请的;

(二)园林绿化施工单位所栽植园林植物的检疫证明文件未经市园林检疫机构查验的;

(三)发现园林植物检疫对象,园林植物所有人未按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理的。

第三十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责令改正,对属经营行为的,处以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对属非经营行为的,处以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一)调入园林植物的单位和个人未办理《园林植物检疫要求书》在本市栽植的;

(二)经查验应当进行复检不接受复检的;

(三)无植物检疫证明文件或者证件与实物不符的;

(四)园林植物所有人所使用的园林植物木质支撑物及检疫不合格园林植物的包装材料,未经市园林检疫机构进行检疫,擅自使用的;

(五)伪造、涂改、买卖、转让园林植物检疫单证、印章、标志、封识的;

(六)将未经检疫或者经检疫不合格的园林植物与检疫合格的园林植物进行调换的;

(七)提供虚假受检植物种类材料,隐瞒受检植物数量的;

(八)防治责任人未按规定进行园林植物病虫害除治的。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责令改正,处以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一)建设单位施工前未查验施工单位所栽植园林植物的检疫情况的或者对未取得植物检疫证明文件的园林建设工程进行竣工验收的;

(二)在本市举办园林植物展览、展销会等活动,举办单位和承办单位未将参展植物的情况事先报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查验,或者未按规定实施检疫的;

(三)防治责任人未按照要求及时清除染病严重、无法救治的园林植物和枯死树木的。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办法其他规定的,由有关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处罚。

第三十三条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市园林检疫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依法履行职责,不得、、。

违反前款规定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附则

绿化调查报告篇4

20世纪50年代北京市园林工作史料/孙刚选编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的园林工作实行了“普遍绿化,重点提高”和“先普及,后提高”的方针,从恢复走向迅速发展。至1957年,北京市公共绿地面积发展到2643公顷,行道树、河岸树达360多公里,新栽防护林带3条,新辟苗圃、花圃面积发展到432公顷,还组织了机关、学校、厂矿的绿化。本组史料主要内容是20世纪50年代关于北京市园林工作的总结和汇报等,反映了当时园林绿化工作的具体情况。

1959年国庆绿化工程栽植大树总结/方立霏选编

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市园林局实施了一系列的国庆绿化工程,从1958年10月开始至1959年8月下旬,先后完成和基本完成了天安门广场、东西长安街、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等15项国庆绿化工程。为了使这些地方更加庄严壮丽,还种植了一些较大的树木,使宽阔的广场、宏伟的建筑和高大的树木互相陪衬。本件史料即是这次国庆绿化工程栽植大树的总结。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地区首次森林资源调查史料选/梅佳选编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制定了一系列林业保护、管理的政策、措施和法规,先后开展林业资源调查和规划工作,使北京地区的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逐步恢复和积极发展。1959年,市农林水利局林业调查队对山区天然次生林进行首次调查,1960年对历年人工幼林进行调查。1964年2月,市农林局根据1959年及1960年森林资源调查统计材料,编写了“北京市森林资源报告说明书”,6月对该说明书进行文字修改后,以“北京市森林资源调查报告”为题上报林业部。本组史料较详细地反映了当时北京地区森林资源的情况。

新中国成立十年北京市水利建设成就史料(上)/刘静选编

新中国成立后十年,首都水利建设在防洪抗旱、农田灌溉、水土保持、水电站兴建以及城市供水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中,1949年至1952年重点进行了疏浚河湖、排涝抗旱等工作;1953年积极兴修农田水利,根治和开发永定河;1957年在蓄水工程、水土保持以及人才的培养方面都有了蓬勃发展。本件史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十年北京市水利建设的发展状况,并重点介绍了十三陵水库及密云水库的修建情况。计划分两次刊出,此次刊出上半部分。

20世纪60年代初北京市农业科技工作史料一组/鹿璐选编

新中国成立后,市委和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在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本组史料包括北京市农业科技工作报告、部分郊县进行农业科技工作简报及1963年至1972年北京市农业科技发展规划(初稿)等,20世纪60年代初北京市发展农业科技工作的情况。

1972~1973年北京市立交桥工程施工文件选/王海燕选编

绿化调查报告篇5

关键词:无锡上市制造业企业;绿色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1.043

1发展背景

无锡是中国工商业的发源地之一,经过百年的发展,无锡制造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规模,据无锡市统局数据显示,2016年无锡市制造业产值约为14827.98亿元,继续和南京苏州领跑江苏。早在2014年12月视察江苏时指出要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国务院2015年5月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也明确了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同时《无锡市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要贯彻节约优先和环保优先方针,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构建生态文明发展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无锡市“十三五”制造业转型发展规划》指出把无锡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强市,成为立足全球视野的领先技术开拓者、面向国内外市场的智能制造引领者、支撑区域发展的服务经济先行者、改善地区环境的绿色发展践行者。在当今我国产业变革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背景下,绿色会计正是作为一种全新的工具对企业所耗减的环境资源进行科学计量与核算。顾署生(2014)认为绿色会计是以货币为主的多元化计量手段,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等纳入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核算控制当中,综合评估绿色资源环境效益及资源利用对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影响。

2样本选取与资料收集

2.1样本选取

根据国泰安统计,截至2016年12月底,无锡地区(包括江阴、无锡)共有40家制造业上市公司,其中无锡市区有19家,江阴20家,宜兴1家(见表1)。

2.2绿色会计信息收集

通过巨潮网手动收集具体的绿色信息披露。所选取的上市公司样本披露绿色会计信息分散在多种信息载体中,有招股说明书、财务报告中的董事会报告、重要事项及其附注以及单独披露方式等。样本公司绿色

会计信息披露方式情况统计见表2。从统计中可以看出,有的企业比如小天鹅选择在年报的社会责任部分提到公司严格遵守国家环保法规,通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及产品创新升级,落实和推进节能减排,履行低碳时代下的社会责任。公司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实现了工业用水100%循环再利用;公司开发的精准自动投放洗涤剂技术,获得国际权威机构英国intertek认证“碳足迹”绿叶标签。只有威孚高科和中航动控2家无锡市区的企业在独立社会责任报告中明确了绿色信息。威孚高科在2015年社会责任报告的环境绩效中强调节约资源、降低消耗是威孚高科重要的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显示2015年、2014年、2013年的环保总投入分别为684万元,592万元和646万元,当年在威孚产业园建成污水处理站,并对环保设备进行全程监视、控制和验证;同时,公司内部实施各类废弃物按标准分类;完成环保责任的明确和分解;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培训。中航动控在2016年度社会责任报告中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也列明了要实施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规范环境保护现场管理,加强对污染物处理设施运行的全过程控制及现场管理工作的检查与考核;实施节能降耗技改;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建设,减少“三废”排放;2016年投资305.58万元对81a号污水处理站进行能力提升改造,通过改造电镀废水做到稳定达标排放等。

3无锡上市制造业企业绿色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

3.1绿色会计信息披露载体不统一

目前无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绿色会计信息披露载体和形式呈现随意化特征,绿色信息的披露出现在社会责任报告、年度报告、内部工作会议记录、董事会报告或者会计报表附注中,公司依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披露载体,有的公司对环保信息只字未提,并且绿色会计信息披露没有统一的规范,部分绿色会计信息表达模糊不清,这样不能客观体现公司的环境业绩,无法进行公司之间的比较,使用者难以根据绿色会计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

3.2货币化绿色信息披露程度不高

据调查,无锡制造业上市公司绿色会计信息披露方式主要是非货币化方面的描述,比如出现了加大环保投资力度,控制废水、废气、噪声和工业固体废物等各类污染源排放,制定了环保规章制度,严格加以贯彻落实环保法律法规等字眼。很多企业没有将环境信息予以货币化,在排污费、排废量等科目上的直观的数据很少,没能在财务报表中清晰地列示绿色会计的相关信息不能从数字化的角度准确地反映其对企业财务情况的影响。公司对于绿色会计信息的披露的总体质量依然处于较低,尽管有很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有关绿色会计的计量、确认、披露的建议,但我国的绿色核算理论还未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对于绿色会计应该如何核算、会计信息如何披露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在实务中缺乏指导性。

3.3企业内部缺乏绿色会计人员

绿色会计需要会计人员即要懂得会计知识,又要掌握一定的环保知识,虽然当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对绿色会计进行了前沿性研究和探讨,但是企业内部的会计人员由于缺少绿色会计实务能力而表现出排斥绿色会计核算的情况。另外,由于单位利益驱使,会计人员会对绿色会计进行不实的披露。

3.4外部监管机制不到位

虽然当前国家层面相继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保护法》,江苏省、无锡市层面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中共无锡市委关于制定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法律法规都一再强调了环保、绿色的问题,但具体落实中,是否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还有待进一步确认。

3.5微观层面上企业行为对于环境影响信息化披露不够

在当前的大数据时代中,公众可以通过环保局、统计局查阅某个城市排污排费、大气质量等指标,这些指标虽能提供横向对比,但对于具体某个制造业企业行为对于环境影响程度的相关指标确无从查起,虽然环保局会对个别企业的不环保行为做出处罚和的公示,很少有公众主动去看,这说明媒体和社会大众的监督力度还未充分发挥补充监督的作用。

4提高绿色信息披露质量的对策

4.1完善绿色核算体系

绿色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撑。虽然我国先后制定了《环境影响评价法》《循环促进法》等,但这些法规只是提供了宏观上的指导,对绿色会计实务操作指导意义不大。环保部门可在现有环保法律法规中明确绿色环境信息的强制披露要求,当然,这需要财务专家们对这些环境法规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影响和程度加以细化研究,在考虑环境因素的基础上,将绿色资源环境信息纳入到会计系统中,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会计准则,并陆续出台相应的具体准则和操作指南,形成完整的体系。同时,绿色会计准则要适应会计环境的变化,以应对实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4.2统一规范绿色会计报告模式

借鉴传统的会计报告的构成,绿色会计报告也可以包括主表和附表等部分。目前上市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绿色会计报告模式,比如在现有财务报表中增加环境报告部分、建立独立的环境报告、对现行会计报告涵盖不了的部分编制单独环境会计报告等。或者强制规定在独立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量化的绿色信息。同时政府应实施针对其行业特性的实务性的环境会计指导,让企业会计人员明确绿色会计计量、核算、披露方法和形式。

4.3增加微观层面企业绿色会计信息的信息化披露和预警

社会信息化水平的迅速发展为完善绿色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提供了基础。可借鉴美国著名会计学教授麦卡锡提出的Rea会计模型,将此模型运用到企业绿色会计信息披露中,它将与资源环境有关的事项或交易进行归类整理,然后将这些信息涉及的资源、参与者、发生时间和地点等初始数据,存放于系统数据库中,借助件自动生成用户所需的信息。政府可随时进入企业资源环境事项数据库,这样广大利益相关者也能通过搜索引擎,随时搜索到自己需要的上市公司绿色财务信息,真正做到绿色财务信息真正实现公开、透明。同时该数据库应包含预警系统,对于超过预警线的企业则进入的进行预警、整改甚至淘汰流程。

参考文献

绿化调查报告篇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1.043

1发展背景

无锡是中国工商业的发源地之一,经过百年的发展,无锡制造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规模,据无锡市统?局数据显示,2016年无锡市制造业产值约为14827.98亿元,继续和南京苏州领跑江苏。早在2014年12月视察江苏时指出要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国务院2015年5月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也明确了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同时《无锡市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要贯彻节约优先和环保优先方针,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构建生态文明发展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无锡市“十三五”制造业转型发展规划》指出把无锡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强市,成为立足全球视野的领先技术开拓者、面向国内外市场的智能制造引领者、支撑区域发展的服务经济先行者、改善地区环境的绿色发展践行者。在当今我国产业变革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背景下,绿色会计正是作为一种全新的工具对企业所耗减的环境资源进行科学计量与核算。顾署生(2014)认为绿色会计是以货币为主的多元化计量手段,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等纳入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核算控制当中,综合评估绿色资源环境效益及资源利用对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影响。

2样本选取与资料收集

2.1样本选取

根据国泰安统计,截至2016年12月底,无锡地区(包括江阴、无锡)共有40家制造业上市公司,其中无锡市区有19家,江阴20家,宜兴1家(见表1)。

2.2绿色会计信息收集

通过巨潮网手动收集具体的绿色信息披露。所选取的上市公司样本披露绿色会计信息分散在多种信息载体中,有招股说明书、财务报告中的董事会报告、重要事项及其附注以及单独披露方式等。样本公司绿色

会计信息披露方式情况统计见表2。从统计中可以看出,有的企业比如小天鹅选择在年报的社会责任部分提到公司严格遵守国家环保法规,通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及产品创新升级,落实和推进节能减排,履行低碳时代下的社会责任。公司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实现了工业用水100%循环再利用;公司开发的精准自动投放洗涤剂技术,获得国际权威机构英国intertek认证“碳足迹”绿叶标签。只有威孚高科和中航动控2家无锡市区的企业在独立社会责任报告中明确了绿色信息。威孚高科在2015年社会责任报告的环境绩效中强调节约资源、降低消耗是威孚高科重要的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显示2015年、2014年、2013年的环保总投入分别为684万元,592万元和646万元,当年在威孚产业园建成污水处理站,并对环保设备进行全程监视、控制和验证;同时,公司内部实施各类废弃物按标准分类;完成环保责任的明确和分解;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培训。中航动控在2016年度社会责任报告中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也列明了要实施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规范环境保护现场管理,加强对污染物处理设施运行的全过程控制及现场管理工作的检查与考核;实施节能降耗技改;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建设,减少“三废”排放;2016年投资305.58万元对81a号污水处理站进行能力提升改造,通过改造电镀废水做到稳定达标排放等。

3无锡上市制造业企业绿色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

3.1绿色会计信息披露载体不统一

目前无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绿色会计信息披露载体和形式呈现随意化特征,绿色信息的披露出现在社会责任报告、年度报告、内部工作会议记录、董事会报告或者会计报表附注中,公司依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披露载体,有的公司对环保信息只字未提,并且绿色会计信息披露没有统一的规范,部分绿色会计信息表达模糊不清,这样不能客观体现公司的环境业绩,无法进行公司之间的比较,使用者难以根据绿色会计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

3.2货币化绿色信息披露程度不高

据调查,无锡制造业上市公司绿色会计信息披露方式主要是非货币化方面的描述,比如出现了加大环保投资力度,控制废水、废气、噪声和工业固体废物等各类污染源排放,制定了环保规章制度,严格加以贯彻落实环保法律法规等字眼。很多企业没有将环境信息予以货币化,在排污费、排废量等科目上的直观的数据很少,没能在财务报表中清晰地列示绿色会计的相关信息不能从数字化的角度准确地反映其对企业财务情况的影响。公司对于绿色会计信息的披露的总体质量依然处于较低,尽管有很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有关绿色会计的计量、确认、披露的建议,但我国的绿色核算理论还未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对于绿色会计应该如何核算、会计信息如何披露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在实务中缺乏指导性。

3.3企业内部缺乏绿色会计人员

绿色会计需要会计人员即要懂得会计知识,又要掌握一定的环保知识,虽然当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对绿色会计进行了前沿性研究和探讨,但是企业内部的会计人员由于缺少绿色会计实务能力而表现出排斥绿色会计核算的情况。另外,由于单位利益驱使,会计人员会对绿色会计进行不实的披露。

3.4外部监管机制不到位

虽然当前国家层面相继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保护法》,江苏省、无锡市层面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中共无锡市委关于制定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法律法规都一再强调了环保、绿色的问题,但具体落实中,是否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还有待进一步确认。

3.5微观层面上企业行为对于环境影响信息化披露不够

在当前的大数据时代中,公众可以通过环保局、统计局查阅某个城市排污排费、大气质量等指标,这些指标虽能提供横向对比,但对于具体某个制造业企业行为对于环境影响程度的相关指标确无从查起,虽然环保局会对个别企业的不环保行为做出处罚和的公示,很少有公众主动去看,这说明媒体和社会大众的监督力度还未充分发挥补充监督的作用。

4提高绿色信息披露质量的对策

4.1完善绿色核算体系

绿色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撑。虽然我国先后制定了《环境影响评价法》《循环促进法》等,但这些法规只是提供了宏观上的指导,对绿色会计实务操作指导意义不大。环保部门可在现有环保法律法规中明确绿色环境信息的强制披露要求,当然,这需要财务专家们对这些环境法规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影响和程度加以细化研究,在考虑环境因素的基础上,将绿色资源环境信息纳入到会计系统中,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会计准则,并陆续出台相应的具体准则和操作指南,形成完整的体系。同时,绿色会计准则要适应会计环境的变化,以应对实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4.2统一规范绿色会计报告模式

借鉴传统的会计报告的构成,绿色会计报告也可以包括主表和附表等部分。目前上市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绿色会计报告模式,比如在现有财务报表中增加环境报告部分、建立独立的环境报告、对现行会计报告涵盖不了的部分编制单独环境会计报告等。或者强制规定在独立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量化的绿色信息。同时政府应实施针对其行业特性的实务性的环境会计指导,让企业会计人员明确绿色会计计量、核算、披露方法和形式。

绿化调查报告篇7

今年是我县创建国家生态县的决战之年。作为创建工作的牵头部门,我局紧咬目标,勇挑重担,全力以赴,一着不让推进创建各项工作。5月、9月,我县创建国家生态县工作分别通过省级技术评估和省级考核,通过积极整改,12月6日,省环保厅发文向国家环保部推荐申请国家考核验收。

1、强化组织领导。适时调整、充实了创建领导小组,各部门、各镇明确了生态创建工作分管负责人和联络人,全县224个村明确了环保监督员,生态创建和环保组织网络逐渐健全。多次召开生态创建推进会、指挥部成员会议等,通报情况、研究问题、推动工作。联合相关部门定期对各镇创建工作进行督查指导,开展模拟考核。我局成立了6个工作组,由局领导带队,每个工作组挂钩联系2-3个镇,每周赴镇督查2次以上,重点围绕组织机构建设、目标责任落实、重点工程进展、管理体系运行等方面开展督促检查,及时查找问题,通报情况,研究并提出解决办法,保证了创建工作顺利开展。

2、强化工程建设。一是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投资4470万元新建了城区仙荷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县政府出台了《县镇级污水处理厂管网建设目标考核办法》、《关于加强镇级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的工作意见》,安排1040万元以奖代补资金补助各镇污水管网建设,2011年新建镇污水管网65公里。投入250万元为13座镇污水处理厂全部安装了在线监控设备(CoD、氨氮、流量计),目前,各镇污水处理厂基本正常运行。二是规范垃圾无害化处理。投入3000多万元的运西垃圾卫生填埋场扩容工程顺利完工,投资3500万元的运东垃圾卫生填埋场正在紧张建设。县财政投入800万元添置垃圾压缩设备及转运车辆,由县统一负责垃圾转运和处理,全县城乡生活垃圾转运体系逐步建立并正常运转。三是加快实施城乡饮水安全工程。加快备用水源建设,投入3300万元、供水能力2.5万吨/日的潼河水厂一期工程已于5月1日开工建设,将于2012年元月10日前投入运行。编制县饮用水源地突发环境应急预案,加强水源地日查日报工作,强化汛期和枯水期水源地水质监控,及时协调水务、自来水公司应对水质异常情况,保证我县供水安全。

3、强化长效管护。专门出台《县农村环境集中整治实施方案》,积极开展“十万人清洁家园”大行动,着重抓好村庄保洁、河道疏浚、道路管护、绿化美化、集中供水和改厕等重点工作,定期督查、考核、通报,并组织现场观摩会进行部署推进,农村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同时,加紧构建农村长效管护机制,出台《县农村环境“四位一体”长效管护实施意见》,今后每年将投入1200万元,专项用于农村“四位一体”长效保洁队伍建设,全县1889人的保洁队伍全面上岗。

4、强化宣传引导。深入学校、农村、企业和社区,开展“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人居”、“绿色系列创建”、“节能减排”等宣传活动,全面展示我县环境保护、生态创建的进程和成果。定期组织开展“中国绿歌会”环保文艺演出、生态摄影展、中小学生环保征文竞赛、企业家环保座谈会等创建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县“两台一报”、各级网站、《环保资讯》、《创建生态县简报》及大型广告牌、电子显示屏、墙体标语、村务公开栏、公交站台、生态创建成果展、宣传车、手机短信等多种载体,开展创建宣传教育。同时,积极开展“绿色系列”创建,启动县级绿色机关、绿色宾馆创建活动,今年创成县级绿色机关10个、绿色宾馆3个,市级绿色社区12个、绿色学校21所,省级绿色学校6所、绿色社区3个。

5、强化资料整理。将创建国家生态县的五个基本条件和22项考核指标逐一细化分解到各镇、相关部门,通过组织资料员培训、上门指导、召开学习讨论会等形式,切实提高资料收集质量,确保创建工作档案规范齐全、资料充分完整、数据翔实可靠。撰写了创建工作报告、整改报告、技术报告等,制作了创建汇报片、技术报告片。尤其是省技术评估整改报告,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认为报告清楚、完整,具有示范性。

二、强化督查,挖潜提效,在污染减排上取得新成效

1、狠抓工程减排。督促县仙荷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加快建设,并对一期工程进行深度处理改造,将尾水排放标准由一级B提高至一级a,增加污染物削减能力。督促天禾食品有限公司等10家食品加工企业建设或完善污水处理设施。推进机动车减排工程,淘汰黄标车,实施出租车油改气,整体减少机动车noX排放量。开展畜禽养殖减排,对全县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要求严格做到干湿分离、雨污分离,采取畜禽养殖粪便制沼气,沼液、沼渣生产有机肥等综合利用措施减少畜禽养殖污染物的排放。投入近1亿元积极筹建县经济开发区北区污水处理厂,将于近期进行设计方案论证后开工建设。

2、狠抓结构减排。关闭县北港羽绒厂、市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县玻璃制品有限公司等排污量较大的企业。指导县协鑫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争创省级环境友好企业、布利杰针织有限公司等16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计,提高装备、工艺和循环利用水平,淘汰落后产能和设备,有效地实现了节能降耗。

3、狠抓管理减排。把“保运行”和“重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突出污染设施和减排工程运行监管,确保有效规范运行。注重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的实时监控,及时、全面、准确掌握污染治理设施运转状况。加大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步伐,对国控企业和县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实施第三方运营;对13座镇污水处理厂统一采购、安装了CoD、氨氮自动监测设备及流量计并与县中心平网;督促仙荷污水处理厂建成总磷自动监控设施,并开工建设自动监控标准化站房。

三、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在环境执法上推出新举措

开展行业专项整治,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为全县经济发展打造优美、安全、和谐家园。

1、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监管。对全县58家重点企业建立了“一厂一档”,建立健全污染源现场检查和月度分析制度,对重点污染源实行严密监控、加密监测、严防死守。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突出环境问题专项行动、涉铅企业专项行动、百日环保专项行动,对问题企业限期整改,依法关停欧畅电源科技有限公司、县东钻电源有限公司以及县凤蝶染化有限公司红、黑两个品种染料生产线,拆除了对饮用水安全构成威胁的华盛化学品公司危险化学品储罐和展鹏肥业码头;下达限期改正整改通知书95份,实施行政处罚4起;对水晶、电镀、食品行业共46家企业实施规范整治,新上污染防治设施6套。

2、及时解决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坚持把投诉作为发现环境隐患的第一信号,畅通“12369”24小时环保举报热线,实行领导带案下访制、领导接访日制、重点件包案到人制、重点分析预警制和回访制,认真处理好每一件环境、投诉。今年以来处置环境件381个,结案率100%,群众满意率90%以上。

3、狠抓秸秆禁烧。县政府召开会议专题部署农作物秸秆禁烧、禁抛和综合利用工作,并与各镇签订目标责任状,实行部门挂包、定期通报和联动巡查制度。我局成立5个工作组分昼、夜两班实施24小时不间断巡查,加强宣传教育,加大执法力度。今年被环保部卫星监控到8个着火点,较去年同期下降了27.3%,秸秆焚烧现象有了较大改观。

4、加强环境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完善应急处置预案,编制实施《县集中式饮用水源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指导三和化工等6家企业编制环境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3次。今年先后3次妥善快速处置因交通事故引发的化学危险品泄漏污染事件,有力保障了全县环境质量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5、编制完成“十二五”环保规划。对“十一五”环保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估,编制完成了《县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一五”规划》终期评估报告。合理确定了我县“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规划目标和21个规划指标,认真谋划并编制完成了《县“十二五”环境监管能力建设规划》。

四、把好关口,创新方式,在项目服务上培植新亮点

1、切实把好项目审批关口。坚持“绿色招商”理念,坚守环保审批“底线”,杜绝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高能耗、高污染项目的建设。今年审批建设项目361件,否决不符合环保准入条件的重污染项目51件,涉及投资额近10亿元。同时,强化建设项目全过程监管,加强“三同时”验收管理,今年共履行环保竣工验收项目225个。

2、开辟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坚持“用活政策,守住底线”的服务原则,不断优化项目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提高行政效率。成立绿色通道项目服务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设立县重大建设项目环保审批绿色通道的通知》文件,制定了《县环保局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帮办工作流程》,设立了重大建设项目环保审批绿色通道,对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准入条件的重大项目、“一主两特”产业延伸项目,以及涉及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等投资项目,第一时间捕捉重大项目信息,主动提前介入,协调各方,简化程序,缩短审批时限,提供“保姆式”全程服务。在帮办总投资近11亿元的昌辰实业有限公司年产24.5万吨差别化、功能化化学纤维及投资12亿元的宝生聚酯等重大项目时,局领导亲自介入,多次跑省去市沟通协调,帮助企业联系环评单位,协助提供项目报批所需相关资料,助推企业早落地、早建设。

3、“下乡入企”送服务。坚持开展“下乡入企服务行”活动,通过现场咨询、受理、踏勘、审批、验收“五位一体”现场服务流程,现场审批验收项目136个,方便企业快捷办理手续。主动送法上门,发放“环保服务联系卡”,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针对性地提供环保指导与服务。同时,积极指导企业编报上争项目,今年争取上级补助资金到账2267万元,比去年增长37.05%。

五、内强管理,外树形象,在自身建设上推出新举措

1、加强压力传递。年初,将生态创建、污染减排、环境执法、资金争取等各项工作目标任务逐一细化、分解到具体科室、具体人头,签订目标责任状,强化刚性约束,实行周查月报季过堂。同时,建立周六学习培训制度,强化业务知识学习,切实提升全体干部职工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准。

2、深入开展“双评”活动。在局月度办公例会上,由科室负责人推荐,民主投票评选“环保服务明星”和“先进服务科室”,每月开展述职、考勤考核、业绩评比,以数字说话,凭实绩争先。同时,严格评选标准,实行政务信息报送“一票否决”制。通过评比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改进了工作作风,提高了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激发了全体干部职工赶超争先热情。

绿化调查报告篇8

一、充分认识城市绿地系统在城市防灾避险中的重要作用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唯一有生命力的基础设施,是改善和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载体。城市绿地作为城市开敞空间,在地震、火灾等重大灾害发生时,能够作为人民群众紧急避险、疏散转移或临时安置的重要场所,是城市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建筑和人口密度高度集中,一旦发生重大灾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国内外的诸多案例证明,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可有效地缓解灾害损失。目前在我国城市建设中,城市绿地建设普遍存在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城市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不完善等问题,不适应保障城市安全的需要。

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不仅是提高城市防灾减灾应急能力的迫切需要,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各地要从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重要意义,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完善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功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好落实。

二、加快编制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

(一)做好前期调查评估。各地要组织力量对城市现有绿地系统防灾避险功能情况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和评估。要准确掌握现有绿地的总量与分布状况;能够发挥防灾避险功能的绿地实际面积、容量、分布以及防灾避险设施的配套建设情况;要根据当地易发生的灾害类型、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城市规模、人口密度及分布、城市建(构)筑物抗震等级、密度、高度及其分布特点等,对城市现有绿地系统防灾避险功能进行评估,找出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

(二)按时报送调查评估结果。城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要会同规划、建设等有关部门,尽快组织落实城市绿地现状调查和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能力评估分析,并及时将调查评估结果报所在省、自治区建设厅备案。2009年4月底,各省、自治区建设厅应将各城市的调查评估报告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直辖市园林(绿化)局直接报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三)尽快编制防灾避险规划。在现状调查及其防灾避险能力评估分析的基础上,城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要会同规划、建设等有关部门依据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尽快编制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既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防灾减灾体系规划的深入落实。主要内容应作为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进行实施。

(四)确定合理的规划目标。编制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应充分考虑经济、社会、自然、城市建设等实际情况,依据城市防灾减灾总体要求,确定相应的规划建设指标。要按照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平灾结合的原则,科学设置防灾公园、临时避险绿地、紧急避险绿地、隔离缓冲绿带、绿色疏散通道,形成一个防灾避险综合能力强、各项功能完备的城市绿地系统。

(五)科学设置各类避险绿地。在城市中心区、老城区等人口稠密地区,要结合城市改造,按照绿地服务半径等要求,规划出紧急避险绿地和绿色疏散通道。要在城市、城市功能分区、城区之间、易发火源或加油站、化工厂等危险设施周围设置隔离缓冲绿带。不具备安全性和防灾避险基本条件的城市绿地,以及需要特别保护的动物园、文物古迹密集区和历史名园等不应纳入城市绿地防灾避险体系。

三、尽快完善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能力建设

(一)统筹安排加快组织实施。要按照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自然条件、防灾避险的需要,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尽快实现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能力建设目标。

(二)科学配备应急避险设施。防灾公园的设计和建设要按照“平灾结合”的原则,兼顾生态、游憩、观赏、科普和防灾避险功能的要求。按照相关标准、规范,配备应急供水、供电、排污、厕所等必要的应急避险设施。临时防灾避险绿地、紧急避险绿地、隔离缓冲绿带和绿色疏散通道,则应根据实际情况和要求,配备必要的应急避险设施。对现有绿地的改造方案必须经过专家论证后实施,防止对现有绿化成果的破坏。

(三)抓好防灾避险通道建设。要结合城市道路绿地的改造和建设,建设绿色疏散通道。防灾公园、临时避险绿地、紧急避险绿地、隔离缓冲绿带、绿色疏散通道的周边要留出开敞空间,控制建筑高度,保证绿地防灾避险功能的实现。

四、努力做好城市绿地保护和防灾避险设施维护

(一)严格保护城市绿地。城市各类绿地必须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建立严格的城市绿化“绿线”管制制度,将防灾公园等各类绿地列入绿线范围,严格保护。要依法查处破坏绿地和防灾避险设施的行为。

(二)加强应急设施的维护和管理。要加强防灾公园和绿地应急设施的维护和管理,使城市绿地应急设施时刻处于完好状态,确保灾时能够正常发挥作用。城市园林、建设、规划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分工负责,加强对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工作的监督检查。对新建或改建的防灾公园,不符合防灾避险基本要求的不予验收,责令整改。要对防灾公园等绿地应急设施的维护管理进行定期检查,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应急设施要尽快更换和完善。

(三)开展科普教育。要大力开展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的科普教育,向城市居民积极宣传城市绿地系统的应急避险功能,广泛告知防灾公园、紧急避险绿地等避难场所和防灾避险应急设施的具置、功能及使用方法等,要利用防灾公园进行广泛的科普教育,增强居民的应急救援避难意识和行为能力。

五、切实加强对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地要高度重视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工作,把城市绿地防灾避险工作列入重要议程。各项费用要列入政府公共财政预算。要加强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机构建设,稳定专业技术队伍,建立部门协调机制,保证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绿化调查报告篇9

根据省政府《关于创建投资项目绿色通道的若干意见》(**政发〔**〕39号)精神,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优化我市投资环境,有效承接国际、国内新一轮资本产业转移,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现就创建投资项目绿色通道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均为绿色通道服务的承办和联络单位,要按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要求,继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投资者从项目洽谈直至投产验收提供全程服务,创造顺畅、宽松、便利的投资服务环境。对国家和省没有规定不得下放的权限一律下放,对国家和省没有规定不得取消、简化的事项和环节一律取消、简化,对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合并的审批事项一律整合,对法律、法规和规章没有规定的涉及项目建设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一律予以取消。

(二)主要目标。通过创建投资项目绿色通道,实行简政放权、行政提速、减免收费“三同时”,着力解决投资项目存在的办理环节多、时间长、成本高等问题,形成环节少、效率高、运转协调、操作规范的工作机制。只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相关规定,以及我市产业导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布局要求和节能环保标准,所有项目均无障碍进入和无障碍实施。

二、降低投资项目准入门槛

(三)实施更加开放的准入政策。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创新投融资机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鼓励、吸引省内外各类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领域。凡是向外资开放的领域都应向内资开放。无论内资外资,无论国有民营,均可参与水利、交通、能源、城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经营。对涉及垄断资源开发利用,需统一规划的项目,政府在确定建设规划后,可向社会公开招标选择项目投资者。凡在我市境内开发投资的项目,各地各部门都必须为投资者提供无差异化的全程服务。

(四)放宽企业登记条件。凡是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经营项目,工商部门都要予以登记、注册。大力推进网上登记、网上年检和网上名称核准。各级工商部门在办理投资项目企业设立、变更、注销登记时,凡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要当场受理并作出是否准予登记的决定;依法需要对申请材料的实质性内容进行审核的,办结时间为2个工作日;领照时间由法定的10个工作日减为5个工作日。对需要办理前置审批又不涉及安全、环保、节能审批,且登记时无法提交前置审批文件、证件的重大建设项目,实行生产经营筹建登记制,核发经营范围为项目筹建的营业执照,为重大建设项目办理非工商登记有关手续提供支持。放宽重点投资项目企业集团登记条件,企业集团的核心企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由原来的3000万元降为1000万元,子公司由至少5家降为至少3家(可以是相对控股的子公司),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合并注册资本最低限额由原来的5000万元降为3000万元。重大建设项目中的先进制造业企业、农业产业化企业、科技型企业、现代物流企业、文化企业、旅游企业组建企业集团,核心企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降为500万元,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合并注册资本最低限额降为1000万元。对已领营业执照后又需要扩大经营或转业经营的,工商部门应依法及时予以变更、核准、登记。

(五)加大对外开放力度。通过实施开放先导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种市场,放开一切能开放的领域、地域和行业。突出招商引资重点,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积极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

三、建立健全投资项目全程服务机制

(六)公开办事指南。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应当向社会作出公开服务承诺,并通过政府网站、新闻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信息公告栏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对审批项目和依据、申请条件、办事程序、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目录和数量、办结时限、收费项目的标准及依据、申请书示范文本、投诉、监督方式,以及其他需要告知的事项,实行“阳光运作,政务公开”。

(七)实行首办责任制、主办责任制。各有关职能部门不论分工如何,首家受理部门要负责告知办事程序,属本部门办理的,要组织内设相关业务部门审查申报材料,对符合规定要求的,即向投资者发放项目受理通知书;对基本条件具备,申报材料主件齐全,其他条件和材料不能一并申报的,一律先受理,但在下达审查意见、批文、发给证照前必须补齐,以符合法定要求。对不属本部门办理的事项,必须在1个工作日之内告知相关法律法规依据,并转送相关部门。对于两个以上部门办理的事项,业务属哪个部门为主,哪个部门就必须负责协调。对无正当理由不受理的,投资者有权向监督部门投诉,有关部门应责令相关责任人作出检查。

(八)减化政府投资项目审批程序。对政府投资项目,根据事权划分分别由市、县(市、区)投资主管部门审批,原则上只审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不再审批项目建议书和初步设计(上面有要求例外)。申报中央和省预算内投资补助项目只需编制资金申请报告。

(九)提高项目核准效率。对《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之内的投资项目,按照核准权限的规定,企业只需向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提交项目申请报告,不再经过批准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开工报告的程序。各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对企业提交的项目申请报告,主要从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出现垄断等方面进行核准。对核准的投资项目,只要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城市规划、财政、银行等主要行业主管部门出具相关审查意见的,各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可先予以核准。交通、水利、电力、林业、地震、卫生、安全、文物等部门可根据项目核准文件,依法依规办理相关手续。核准办理时限从受理之日起由法定的20个工作日减为10个工作日,依法应当听证、委托评估、专家评议所需的时间不计算在内。

(十)严格执行项目备案制度。对《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以外的企业投资项目,无论规模大小,一律实行备案制。除跨区域、跨流域或投资主体有特殊需要的外,均实行属地备案管理。实行备案的项目,企业不再编制项目建设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等文件,简化为直接填写《湖北省企业投资项目备案申请表》,提出备案申请,并如实提供项目法人的工商登记等书面证明材料。各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对备案项目主要从是否符合法律法规、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标准等方面进行审查。项目单位根据项目备案证依法办理环境保护、土地使用、资源利用、安全生产、城市规划等许可手续和海关报关手续。任何部门不得擅自抬高项目备案门槛,搞变相审批。备案申请实行书面申请和网上申请两种方式,由企业自主选择。投资主管部门对符合条件的备案项目,应在3个工作日内办理完结,对不符合条件的,亦应在3个工作日内出具书面否决意见书,并列出否决意见的依据,不得无故拒绝或拖延办理。

(十一)加快办理用地审查。市、县(市)国土资源部门要优化调整内审程序,简化环节,报件符合条件受理的,及时实行科室并行审查,相关科室审查通过后不再进行会审,在2日内出具审查意见,并及时上报省国土资源厅。对特殊项目用地上报要特事特办。按规定应当实施招拍挂公开出让的经营性用地,以及实施成片土地开发的,在报批用地手续时,按批次用地报批,只要附具开发建设方案和控制性规划。

(十二)优先保障用地计划。保障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计划。要按照“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用地计划向公路、铁路、机场、输变电、油气输送管道、水电站等国家和省、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急需的社会公益项目、重点外资项目、重点企业技改项目和效益好就业多的招商引资项目倾斜。对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的用地计划,要争取省国土资源部门在省级预留计划中优先安排;对列入省政府直接协调督办的重大项目,省政府已定在全省建设用地指标中专列计划,不占市、县指标。对列入市级重大项目,国土资源部门要优先安排用地计划。

(十三)搞好城市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对符合条件,依法办理规划等相关行政许可手续的,规划、国土资源、建设等部门要相互沟通、相互配合,实现资源共享,加快办事进程。由城乡规划部门核发的“一书两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办理时限由原每项20个工作日缩短为10个工作日;竣工验收,核发《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由原15个工作日缩短为10个工作日。

(十四)积极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程度的不同实行分类管理,对按规定需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项目,不再编制环评大纲,可直接编制报告书,一般项目只需填写环境影响登记表。对区域环评、规划环评经过批准的、按要求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项目,环评审批一律从简;对区域环评、规划环评未经过批准的项目,按一般建设项目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对报批材料齐全、符合报批要求的投资项目,其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登记表分别在30、15、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项目环评原则上由审批、核准、备案的同级环保部门审批。需由省环保局和环境保护部审批的重大项目,提前告知项目审批程序,在申报材料齐备的情况下,10个工作日之内向省环境保护部门申报。

(十五)动态调整项目建设规划。投资者在办理项目前置审批事项时,如涉及规划调整的,可结合发展建设规划中期评价,根据新情况、新变化,政府授权投资主管部门会同有关职能部门在符合产业政策、区域布局和行业规划的前提下调整项目发展规划,并允许项目开展前期工作。

(十六)落实项目法人招标自。除符合国务院批准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第二条至第七条规定的建设项目必须进行招标外,其他项目是否进行招标由投资者自行决定。生产型企业采购进口设备,除国家规定必须招标的外,其他进口设备是否招标由投资者自行决定,有关部门要限时办理《项目确认书》和《机电产品进口许可证》。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指定招标机构和进口机构。

(十七)加快项目交付使用。市、县(市)消防部门消防审核审批时限由法定20个工作日缩短为10个工作日。对重点项目消防审批变总体报审、总体验收为“分段审核,分段验收”。市、县两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依法实施的项目实行随到随检,必要时可先行检验检测,后补办手续,对符合条件需要进行审批的项目,3个工作日内办结;属国家质检总局和省局审批事项,受理后24小时分别与总局、省局相关部门联系,5个工作日内将有关情况告知企业。组织机构代码办证,只要资料手续完备,受理后1个工作日内取证。规划、环保、档案、卫生监督及按国家、省规定组织验收的部门,要按照特事特办的要求,及时进行专项验收和综合验收,以保证项目早日投入使用。

四、加强绿色通道平台建设

(十八)创新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市、县开发区享有同级政府审批权,项目审批一般不出园区。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凡是同级人民政府和各部门可以完成的行政许可及其相关监管事项,同级人民政府授权开发区管委会独立完成。积极探索开发区运营体制市场化改革,鼓励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开发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积极探索“一区多园”发展模式,拓展开发区发展空间。

(十九)认真落实扩权县(市)相关政策。省政府对扩权县(市)在项目审批、办事程序等方面,赋予其与市本级相同的权限。市政府各部门必须同步下放不得截留。要按照“能放则放”的原则,赋予县(市)更大的发展自和决策权,促进项目入驻。

五、提升绿色通道服务质量

(二十)整合审批环节。国土资源部门在办理土地预审过程中,如涉及土地利用规划调整、临时用地复垦、地质灾害、矿产压覆、土地出让金评估等方案审查和备案的,应尽量整合,原则上实行联审联评、分别办理;市、县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在办理项目环评审查、审批时,如涉及区域、行业、规划环评等评审事项的,应尽量实行联审联办;投资主管部门组织项目评审时,对项目核准涉及交通、水利、电力、林业、城建、地震、文物等行政许可或审批的行业主管部门,应通知其参加,并限时提出书面审查意见,相关部门对项目报告、资料有关内容如无原则分歧,要实现审查结果信息共享,不再单独组织项目评审。

(二十一)加强审批部门相互配合。省、市级审批管理权限下放后,政府部门之间以及市、县之间要加强沟通、会商会办、协调一致。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审批、核准的投资项目,应在当地政府设立的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一个窗口、一站式、一条龙的服务,项目前置审批事项应实行同级审批,避免重复、多头、交叉、无人审批,形成新的“卡壳”。市直各有关职能部门都必须为项目提供顺畅、便利的服务。对于互为条件、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审查审批的,各有关审批部门原则上应在同一时间内及时对所申请审批事项及提供的材料进行审查,并在承诺时限内提出具体明确的审批意见。有些审批环节需要较长时间的,主办部门在规定的审批时限内应提高效率,保证同步审批。

(二十二)积极为投资项目提供服务性审批、核准。对需要转报省、国家有关部门核准或审批的项目,在材料齐全的情况下,有关职能部门应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初审和拟文转报,并提供跟踪服务。权限下放后,对某些项目为有利于争取国家投资和列入国家专项规划,以及金融机构贷款、设备进出口免、退税等,按照项目法人要求,政府各职能部门应提供服务性审批、核准。

(二十三)加大重点在建项目协调服务力度。按照属地管理和部门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重点建设项目省、市、县三级协调服务机制。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省、市重点在建项目,要逐一明确协调服务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负责督促、指导、帮助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突出问题,确保重点在建项目的顺利实施;建立重点项目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由市重点办牵头,市国土资源、环保、电力、通信、广电、交通、林业、城建、金融等部门明确专人参加,对项目所在地政府和协调服务责任单位报告反映的重大问题,在24小时内摸清情况,在5个工作日内提出协调解决意见,并抓紧督办落实。对重点建设项目进行的各类检查、评比、各种名目收费等,实行事前申报备案制,未经市重点办同意的,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实施检查、收费,重点建设项目单位有权拒绝。

(二十四)创造良好的项目施工环境。工程建设项目所在地公安、工商部门要依法维护项目投资者和施工单位的合法权益,坚决打击工程建设过程中生产原材料供应的欺行霸市、强卖行为。任何单位和领导严禁利用职务之便帮人介绍工程和原材料供应。

(二十五)提供便捷式税务服务。对引进投资项目新办企业,办理涉税事宜,实行“一站式”服务。在办理税务登记时,免收税务登记证工本费。资料不齐全的,可先办证,后补齐资料。在开业初期或试营业期,税务部门主动提供税收辅导,由企业自行申报办理涉税事宜,不进行税务检查。

六、规范投资项目收费行为

(二十六)清理、规范收费项目。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对于没有合法依据的收费项目,一律予以取消;对于规定收费的项目,要将收费的名目、标准和依据向社会公开;对于收费有弹性的项目,原则上执行下限标准。外来投资者的收费标准按《**市区鼓励外来投资的若干规定》(黄政发〔2007〕28号)文件执行。电力、电信、广电和国土资源、林业等部门,对建设项目用地涉及“三电”迁改、地面附着物拆迁的,应分别研究制定合理补偿标准,按规定报批。

(二十七)防止变相收费。各级审批部门要坚持市场化取向,实行资质资格管理,要与为项目审批提供服务的社会中介机构、事业单位实质性脱钩。发展改革、国土资源、林业、建设、规划、环保、电力、消防等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向项目投资者指定咨询、设计、测量、勘察、监理、评估、招标、施工服务机构和购买指定设备、产品。

七、创建投资项目绿色通道保障措施

(二十八)加强舆论宣传和舆论监督。创建投资项目绿色通道,离不开强有力的新闻宣传。要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创建绿色通道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要定期公布绿色通道进展情况,做到公开透明,有效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电视台、报纸、电台、政府网站都要加强对投资项目绿色通道的宣传和报道,坚持正面报道为主,定期公布一批典型案例。

(二十九)强化投资者自我约束责任。投资者必须对项目申报材料的实质性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所报项目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和节能环保的要求,并依法依规配合主管部门办理项目审批工作。

绿化调查报告篇10

一、概述

(一)分布与危害

白蛾适生区域广、传播途径多。北纬20°—50°间的区域都适合生存,能耐40℃高温和-16℃低温。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老熟幼虫和蛹可随寄主植物、交通工具、包装材料等远距离传播。

食性杂。白蛾能够危害300多种植物,主要包括糖槭、法桐、白蜡、桑树、杨树、柳树、刺槐、臭椿、国槐、香椿、榆树、山楂、苹果、梨、桃、李、枣、葡萄等林木和果树以及高粱、玉米、大豆、花生、向日葵、南瓜、葫芦、黄瓜、茄子、辣椒、马铃薯、番茄等农作物。

繁殖量大。一只雌蛾平均产卵500—800粒,最多可达到2000多粒。孵化率高,一般在95%以上。如不积极防治,加之自然控制作用小,一年后其后代至少可达几百万只。老熟幼虫15天不取食也不会死亡。

危害大。当疫情大发生时,白蛾可在3—4天时间内将一棵树的叶子全部吃光,使树木生长不良,甚至死亡。农作物被危害后,减产减收,甚至绝产。

(二)生物学特性

白蛾在北京、辽宁等地1年发生2代,以蛹越冬。第一代成虫于5月上、中旬开始羽化,5月下旬至6月初进入羽化高峰期,6月中旬羽化结束。6月上旬幼虫是网幕始见期,6月下旬至7月初是网幕盛发期,7月中旬老熟幼虫开始化蛹,8月初结束。第2代成虫于7月下旬开始出现,7月末至8月初成虫羽化盛期,幼虫始见期在8月初,8月下旬至9月初是网幕盛发期,9月中旬老熟幼虫开始化蛹,10月中旬化蛹结束。在河北、山东等地1年发生2-3代,羽化、产卵时间较北京、辽宁等地提前1个月左右。

二、防治原则、编制依据及适用范围

(一)防治原则

1.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治,持续治理,防治结合的原则。宣传普及白蛾防治基本知识,提高公众的防护意识,加强检疫和监测,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的传入和蔓延。

2.坚持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实行属地管理的原则。各镇人民政府对本管区的白蛾疫情防治工作负总责。

3.坚持源头防控原则。坚决杜绝从疫区调入带疫苗木。

4.坚持快速反应、紧急除治、治灾减灾的原则。林业局要建立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快速的应急处置能力。一旦在境内发生疫情,林业局要快速反应,及时进行检疫和防治。

5.坚持依法防治,职责明确的原则。要严格执行《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坚持“谁造林、谁管护、谁负责”的原则,实行“限制除治通知书制度”。

6.坚持预测预报、疫情报告、控制防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的原则,对不同等级的疫情,实行分级控制,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方案。对因监测不力、瞒报漏报、预防怠懈等因素,造成白蛾扩散蔓延的镇人民政府和各有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要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7.坚持依靠科技、综合防治的原则。依靠专家和科技攻关,进一步加快生物防治,大力开展无公害防治技术。

(二)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林业部分)》、《人民政府关于对调运使用林木种苗进行严格检疫的通告》(府发〔〕13号)、《处置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等有关法律法规及文件精神,结合防控白蛾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白蛾的防控工作。

三、预防和预警

(一)检疫御灾

1.各镇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植物检疫条例》、《人民政府关于对调入使用林木种苗严格检疫的通告》(府发〔〕13号)和《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林木种苗调运管理严禁调入带有白蛾等病虫害林木种苗的紧急通知》(府发电〔〕5号)文件精神,严格实行检疫要求书制度,严禁从疫区调运使用苗木。

2.森防站要加大检疫检查力度,对白蛾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查。关键时期,要在交通要道设立临时检疫哨卡,坚决阻止疫区苗木进入,加大对白蛾疫区相邻地区的苗木检疫检查力度。对未办理检疫要求书的要进行严肃处理。

3.森防站对新造林地进行严密的跟踪检疫,特别是对阔叶树种进行详细检查。

4.各绿化施工单位要主动配合森检人员做好外调苗木的检疫复检工作,共同抵御白蛾入侵。

(二)监测预警

林业局要按照《处置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的有关要求,重点对白蛾进行严密监测。林业局要成立防治白蛾领导小组,并设立防治白蛾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制定白蛾监测计划,及时了解周边地区白蛾的发展动态,预测传播态势及发生风险率,并实行监测信息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及时上报林业局和人民政府。当发生灾情时要及时分析和综合评价监测数据,准确掌握白蛾的发生区域和发生规模。

各镇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制定本辖区的监测方案,并且要积极开展白蛾识别及防治技术培训,推广和普及新知识、新技术。

具体监测方法如下:

1.专业定点监测

森防站要对新造林地、苗圃地、交通干道两侧、城区绿化地、加油站、花卉、蔬菜果品批发场周围地区,进行彻底排查和跟踪检疫,并常年开展以诱芯诱捕和杀虫灯诱杀为主的定点监测。

杀虫灯(黑光灯)监测:从4月下旬到9月下旬,每天19:00时到次日6:00时开灯,指定专人负责,定时定点的记录每天的诱虫数量和种类,确认是否有白蛾发生。

悬挂诱芯监测:在白蛾成虫发生期,要指定专人在阔叶苗木栽植区悬挂白蛾诱捕器,每天进行观察和记录并收集标本,确认是否诱捕到白蛾成虫。

2.群众监测

各镇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新造林地的建设单位要大力宣传白蛾的危害性和虫态特征,印发图册,并公布疫情报告电话,要进一步动员群众观察身边绿地和管护林地内是否有白蛾,发现可疑迹象,及时报告,林业局接到报告后要立即进行灾情确认。

3.疫情调查

采取专业调查、兼职测报员调查和群众疫情举报相结合的方式。

(1)在白蛾网幕期,每年5-10月份,各镇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新造林地的建设单位每月要开展一次疫情调查,确认是否有白蛾疫情发生,准确掌握疫情动态。

(2)充分发挥兼职测报员的作用,从4月中旬到9月底,对本地区范围内的林木进行全面调查。

(三)无公害药物喷洒预防

由森防站牵头,各镇各有关部门全力配合,对外地调入的苗木进行全面跟踪调查,并根据苗木来源地白蛾生物学特性,准确把握防治适期,有针对性地喷洒无公害药剂,以防止复检遗漏或无法检到的蛹、卵发育成为幼虫,从而达到彻底预防的目的。

四、防治措施

防治白蛾领导小组办公室接到疫情报告后,要及时进行疫情确认,如有疫情发生,立刻向防治白蛾指挥部提出启动应急预案建议。防治白蛾指挥部在报经政府批准后,启动应急预案并报林业局备案。同时要划定发生区范围,以发现白蛾点为中心,半径500米以内的区域为发生区;距发生区周边300米以内的区域为重点防治区;在白蛾活动区域设置醒目的标识和界线,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具体防治措施如下:

(一)预防发生区扩散

按照《处置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各镇、各有关部门要统一安排部署,公安、交通等部门负责在发生区周围设置警告标志,严禁将发生区内所有植物外运;森林植物检疫人员要对各主要路口、停车场进行设点检查。

(二)药剂防治

发生地的专业防治队和林权所有者以及新造林地的绿化施工单位要在白蛾防治专家组的指导下,及时进行药物防治。主要选择杀铃脲、噻虫啉等无公害杀虫剂。在施药防治过程中,严格按农药使用手册规范操作,避免造成人畜伤害和环境污染。

(三)人工防治

1.挖蛹:发生白蛾疫情地区的各相关责任单位,要在白蛾越冬后至羽化期间,组织发动群众进行挖蛹,切实降低虫口基数。

2.剪除网幕:发生白蛾疫情地区的各相关责任单位,要在白蛾幼虫未扩散前(1-4龄),组织有关人员剪除网幕,集中消灭。

3.草把诱集:发生白蛾疫情地区的各相关责任单位,要利用白蛾老熟幼虫下树化蛹的特点,在树干离地面1.5米处,下紧上松的围绑谷草、稻草、草帘等,诱集老熟幼虫进行集中销毁。

4.灯光诱杀:发生白蛾疫情地区的各相关责任单位,利用白蛾成虫的趋光性,用杀虫灯诱杀成虫,每3公顷设一盏灯。

5.性引诱剂诱杀:发生白蛾疫情地区的各相关责任单位,要利用白蛾性引诱剂诱捕成虫,集中消灭。

通过防治,疫情扑灭后,经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核查、评估论证,并报人民政府批准后,可终止应急预案。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由政府分管副长负责,林业局具体抓,做好全的防控工作。各镇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负责,抓好本辖区范围内的防控工作,确保白蛾不入侵、不扩散、不蔓延。一旦启动《处置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按该应急预案的组织领导机制运行。

(二)资金保障

财政要为防治工作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用于全面的检疫复检、监测、除治及宣传培训等工作,新造林地的监测费用由各绿化施工单位承担,确保监测顺利进行。

(三)物资保障

林业局要建立白蛾防治物资储备库,重点储备噻虫啉、百虫杀和苯氧威等无公害药剂,同时还要储备白蛾诱捕器、杀(诱)虫灯,防治用高压机动喷雾器、背负式喷雾器、工作服、口罩、防毒面具等。凡用于新造林地的防治物资费用由绿化施工单位承担。

(四)人力资源保障

在每年检疫复检关键时期,各镇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保证全部森检人员全力开展检疫复检工作,并调配工作人员配合森检人员做好复检工作。林业局要切实加大培训力度,培养一批监测、防治专业技术骨干,以备疫情发生时派出应急。培训工作每年至少要进行一次。

(五)宣传保障

宣传部、电视台、新闻中心等部门,要加大对白蛾防治工作的宣传力度。在疫情发生时,每周播放白蛾防治专题宣传2-3次,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要采取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如组织宣传车和宣传队赴各嘎查村展开宣传和指导工作,发放和张贴宣传资料,实现群防群治。

(六)通讯保障

在白蛾疫情应急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各有关单位和人员必须保持信息系统网络和通讯的畅通。

(七)安全保障

各镇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各绿化建设单位要高度重视生产安全,进行防治作业时,要做好安全保障工作,在防治区域所有道路入口处设立标示牌。配制和喷洒药物时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以防人、畜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