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风险管理汇报材料十篇风险管理汇报材料十篇

风险管理汇报材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4:58:40

风险管理汇报材料篇1

立足职能找风险

为确保社保基金安全运行,区劳动局首先从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入手,结合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的全面实行,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使全体工作人员明确了风险概念,树立了风险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发动大家立足本职识别、查找风险,特别对思想道德、制度机制、岗位职责的风险点进行了重点识别,共识别出局级风险点25个,部门级风险点51个,将其全部纳入风险防范管理。例如,在社保基金管理方面,重新梳理了社会保险基金9个入口,22个出口,22条基金通道的工作流程,进一步明确了工作职责,共从工作流程各个环节中查找出56个风险点。

严格管理防风险

在风险点的防控方面,区劳动局从队伍建设、制度创新和监督防范三个重点环节着手,关口前置,着力构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责任网、监督网、评估改进网。在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重新修订作业指导书的基础上,通过行政监督和内部控制的方式,对风险点实行分级、分层管理和防范。例如,对局级风险点的管理实行中心主任、主管主任、部长、工作人员“四级”管理。对部门风险点的管理实行主管主任、部长、工作人员“三级”管理;同时,局基金监督部门运用现场监督和非现场监督手段,对局内涉及社保基金管理的相关部门进行实时监控,对发现的问题要求限期整改,并跟踪验证整改情况;局长办公会每月听取基金安全运行情况汇报,从而达到有效监督的目的。

针对重点环节查找出来的风险点,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如:以往在社会保险个人账户补填业务方面,从接收材料、审核材料到补填操作都由一人完成,业务主管和中心主任只进行事后监督,出现人情件、违规件,基金流失的风险和操作者违纪的风险很高。在实施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时,区劳动局增设了复审岗,实行层级检查;在制度机制方面,严格操作权限,实行闭环管理;在监督管理方面,基金监督办实施行政监督,纪检监察科实施效能监察,并通过奖惩制度和考核保证各项制度的有效落实。

相辅相成化风险

首先,将廉政建设和业务工作相结合,为风险的化解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将监督管理关口前置,使大家从思想上确立了“风险无处不在,风险防范人人有责”的风险意识,增强了工作人员的廉政意识,从而形成了全员参与的防控风险氛围,大大改善了以前纪检工作和业务工作“你唱你的戏,我种我的地”的状况。在潜移默化中化解风险,营造良好的廉政勤政环境。

风险管理汇报材料篇2

第一条为了加强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防范风险,保障被保险人以及保险资金境外投资当事人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保险资金境外投资当事人,是指委托人、受托人和托管人。

本办法所称委托人,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保险公司、保险集团公司、保险控股公司等保险机构。

本办法所称受托人,包括境内受托人和境外受托人。境内受托人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以及符合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保监会)规定条件的境内其他专业投资管理机构。境外受托人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依法设立,符合中国保监会规定条件的专业投资管理机构。

本办法所称托管人,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符合中国保监会规定条件的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担任托管人的商业银行包括中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外商独资银行和外国银行分行。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保险资金,是指委托人自有外汇资金、用人民币购买的外汇资金及上述资金境外投资形成的资产。

第四条除中国保监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以下简称国家外汇局)另有规定以外,委托人从事保险资金境外投资,应当依照本办法规定委托受托人和托管人,由受托人、托管人根据协议约定,分别负责保险资金的境外投资运作和托管监督。

第五条受托投资、托管的保险资金与属于受托人、托管人所有的财产相区别,不得归入受托人、托管人固有财产及其管理的其他财产。

除因保险资金境外投资活动产生债务等法定情形以外,不得对受托投资、托管的保险资金强制执行。

第六条委托人应当遵循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和资产负债匹配原则,审慎做出投资决策,承担投资风险。

受托人、托管人以及为保险资金境外投资提供服务的其他自然人、法人或者组织,应当按照协议约定,恪尽职守,严格履行诚实、信用、谨慎、勤勉的义务。

第七条保险资金境外投资当事人应当遵守境内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以及本办法规定,遵守境外的相关法律和规定。

第八条中国保监会负责制定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政策,并依法对保险资金境外投资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国家外汇局依法对与保险资金境外投资有关的付汇额度、汇兑等外汇事项实施管理。

第二章资格条件

第九条委托人从事保险资金境外投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建立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完善的资产管理体制,内部管理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符合《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控制指引(试行)》的规定;

(二)具有较强的投资管理能力、风险评估能力和投资绩效考核能力;

(三)有明确的资产配置政策和策略,实行严格的资产负债匹配管理;

(四)投资管理团队运作行为规范,主管投资的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从事金融或者其他经济工作10年以上;

(五)财务稳健,资信良好,偿付能力充足率和风险监控指标符合中国保监会有关规定,近3年没有重大违法、违规记录;

(六)具有经营外汇业务许可证;

(七)中国保监会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条境内受托人从事保险资金境外投资受托管理业务,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从事保险资产管理业务的相关资格;

(二)建立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和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

(三)建立严密的风险控制机制,具有良好的境外投资风险管理能力、安全高效的交易管理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

(四)具有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擅长境外投资和保险资产管理业务,配备一定数量的投资专业人员,主管投资的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从事金融或者其他经济工作10年以上;

(五)实收资本和净资产均不低于1亿元人民币或者等值的自由兑换货币,资本规模和受托管理的资产规模符合中国保监会规定;

(六)财务稳健,资信良好,风险监控指标符合中国保监会的有关规定,近3年没有重大违法、违规记录;

(七)中国保监会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一条境外受托人从事保险资金境外投资受托管理业务,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依照所在国家或者地区的法律,具有从事资产管理业务的相关资格;

(二)建立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

(三)建立严密的风险控制机制、安全高效的交易管理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具备全面的风险管理能力;

(四)具有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擅长保险资产管理业务,配备一定数量的投资专业人员且平均专业投资经验在10年以上;

(五)财务稳健,资信良好,风险监控指标符合所在国家或者地区法律和监管机构的有关规定,近3年没有重大违法、违规记录;

(六)有符合中国保监会规定的资本规模和资产管理规模;

(七)购买与资产管理规模相适应的有关责任保险;

(八)所在国家或者地区的金融监管制度完善,金融监管机构与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已经签订监管合作文件,并保持有效的监管合作关系;

(九)中国保监会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二条托管人从事保险资金境外投资托管业务,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建立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

(二)建立严密的风险控制机制、严格的托管资产隔离制度、安全高效的托管系统和灾难处置系统;

(三)具有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设立熟悉全球托管业务的专业托管部门,配备一定数量的托管业务人员;

(四)上年末资本充足率达到10%、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8%,财务稳健,资信良好,风险监控指标符合有关规定,近3年没有重大违法、违规记录;

(五)有符合中国保监会规定的资本规模和托管资产规模;

(六)具有结售汇业务资格;

(七)中国保监会和国家外汇局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三条经委托人同意,托管人可以选择符合下列条件的商业银行或者专业托管机构作为其托管人:

(一)依照所在国家或者地区法律,可以从事托管业务,并与托管人保持良好合作关系;

(二)建立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

(三)建立严密的风险控制机制、有效的托管资产隔离制度、安全高效的托管系统和灾难处置系统;

(四)具有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配备一定数量的熟悉所在国家或者地区托管业务的专业托管人员;

(五)财务稳健,资信良好,风险监控指标符合所在国家或者地区法律和监管机构的规定,近3年没有重大违法、违规记录;

(六)有符合中国保监会规定的资本规模和托管资产规模;

(七)所在国家或者地区金融管理制度完善,金融监管机构与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已经签订监管合作文件,并保持有效的监管合作关系;

(八)托管协议规定的条件;

(九)中国保监会和国家外汇局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四条委托人与托管人、委托人与托管人之间不得存在下列情形:

(一)持有的对方股份超过中国保监会规定的比例;

(二)中国保监会认定的足以影响托管人、托管人依法履行托管义务的其他情形。

委托人应当保证受托人、托管人以及托管人之间,不存在前款规定的情形。

第三章申报管理

第十五条委托人从事保险资金境外投资,应当向中国保监会提出申请,提交下列书面材料一式三份:

(一)从事保险资金境外投资业务申请书和符合中国保监会规定的承诺书;

(二)股东大会、股东会或者董事会同意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的决议;

(三)保险资金境外投资战略配置方案、投资管理制度和风险管理制度;

(四)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能力、风险评估能力和绩效考核能力说明;

(五)内设资产管理部门和主要管理人员介绍;

(六)符合中国保监会规定的财务报表、偿付能力报告及其说明;

(七)经营外汇业务许可证复印件;

(八)银行外汇账户对账单;

(九)选聘受托人、托管人情况说明和拟签订的协议草案;

(十)中国保监会规定的其他材料。

中国保监会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以内,做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决定批准的,颁发书面决定;决定不予批准的,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书面决定同时抄送国家外汇局。

第十六条经中国保监会批准从事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的委托人,在批准的投资比例内,向国家外汇局提出境外投资付汇额度申请,提交下列书面材料一式三份:

(一)投资付汇额度申请书,包括申请人基本情况、拟申请投资付汇额度以及资金来源说明;

(二)中国保监会批准从事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的书面决定;

(三)上一年度的公司财务报表;

(四)中国保监会出具的受托人、托管人可以从事保险资金境外投资受托管理业务或者托管业务的证明文件;

(五)经营外汇业务许可证复印件;

(六)银行外汇账户对账单;

(七)国家外汇局规定的其他材料。

国家外汇局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以内,做出核准或者不予核准的决定。决定核准的,书面通知申请人核准的投资付汇额度;决定不予核准的,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核准或者不予核准的书面决定同时抄送中国保监会。

第十七条境内受托人从事保险资金境外投资受托管理业务,应当向中国保监会提交下列书面材料一式三份:

(一)受托管理业务申请书;

(二)从事受托管理业务的意向书;

(三)符合中国保监会规定的承诺书;

(四)从事保险资产管理业务的相关资格证明;

(五)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制度、风险控制制度;

(六)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和管理系统说明;

(七)部门设置和专业投资管理人员情况;

(八)符合中国保监会规定的公司财务报表和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九)中国保监会规定的其他材料。

境内受托人为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可以豁免提交本条第一款第(二)、(四)项材料。中国保监会自受理其申请之日起20日以内,做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决定批准的,颁发书面决定;决定不予批准的,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境内受托人为其他专业投资管理机构的,可以豁免提交本条第一款第(一)项材料。中国保监会根据本办法规定对其进行审慎评估,并自收到全部材料之日起20日以内,出具意见函。

第十八条境外受托人从事保险资金境外投资受托管理业务,应当向中国保监会提交下列书面材料一式三份:

(一)从事受托管理业务意向书和符合中国保监会规定的承诺书;

(二)合法开业证明文件的复印件;

(三)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制度、风险控制制度;

(四)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和管理系统说明;

(五)部门设置和专业投资管理人员情况;

(六)符合中国保监会规定的公司财务报表和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七)责任保险保单复印件;

(八)所在地监管机构出具的境外受托人近3年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的意见书,所在地监管机构无法出具意见书的,由境外受托人作出相应的书面声明;

(九)中国保监会规定的其他材料。

中国保监会根据本办法规定,对境外受托人进行审慎评估,并自收到全部材料之日起20日以内,出具意见函。

第十九条托管人开展保险资金境外投资托管业务,应当向中国保监会提交下列材料一式三份:

(一)保险资金境外投资托管意向书和符合中国保监会规定的承诺书;

(二)独立托管制度、风险控制制度和具体操作流程;

(三)全球托管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和全球托管网络说明;

(四)内设托管部门和托管业务人员情况;

(五)符合中国保监会规定的公司财务报表和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六)所在地监管机构出具的托管人近3年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的意见书,或者托管人股东会或者董事会作出的相应书面声明;

(七)中国保监会规定的其他材料。

中国保监会根据本办法规定,对托管人进行审慎评估,并自收到全部材料之日起20日以内,出具意见函。

第四章账户管理

第二十条委托人在获得监管机构批准后,应当与托管人签订托管协议,在托管人处开设境外投资境内托管账户(以下简称境内托管账户)。

托管人应当对不同受托人、不同保险产品和不同性质的保险资金分别记账、分类管理。

第二十一条托管人应当根据与委托人签订的托管协议,为委托人开设境外投资结算账户和证券托管账户,用于境外投资的资金结算和证券托管。

托管人、托管人应当为不同委托人开设不同的账户,实施分类管理。

第二十二条委托人在境外发行上市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在规定期限内将境外上市募集的保险资金调回境内。

委托人在境外发行上市后,经批准从事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的,应当自中国保监会批准境外投资之日起30日以内,将境外上市募集的保险资金调回境内托管账户。

第二十三条下列收入属于委托人境内托管账户收入范围:

(一)划入的保险资金;

(二)汇入的投资本金和收益、股息、分红收入、利息收入;

(三)依法可以划入的其他收入。

第二十四条下列支出属于委托人境内托管账户支出范围:

(一)划入委托人境外投资结算账户的资金;

(二)汇出的投资本金;

(三)划回委托人外汇账户的资金;

(四)支付的有关税费;

(五)依法可以划出的其他支出。

第二十五条下列收入属于委托人境外投资结算账户收入范围:

(一)从委托人的境内托管账户划入的资金;

(二)出售境外证券资产所得的资金;

(三)境外投资分红派息和利息所得;

(四)依法可以划入的其他收入。

第二十六条下列支出属于委托人境外投资结算账户支出范围:

(一)划入委托人境内托管账户的资金;

(二)购买境外证券资产的资金;

(三)支付的有关税费;

(四)依法可以划出的其他支出。

第二十七条委托人购汇从事保险资金境外投资,汇回的本金及其收益,可以结汇也可以外汇形式保留。结汇的,应当持购汇证明办理有关手续。

委托人以自有外汇资金境外投资汇回的本金及其收益,除监管机构另有规定外,应当以外汇形式保留。

第二十八条委托人、受托人应当根据国家外汇局投资付汇额度核准文件,办理相关的购汇、付汇和结汇等手续。

托管人应当根据国家外汇局投资付汇额度核准文件、委托人或者受托人的指令,办理相关的资金划转手续。

第五章投资管理

第二十九条委托人从事保险资金境外投资,应当按照资产负债匹配管理要求,审慎制定资产战略配置计划和境外投资指引,妥善安排投资期限和投资币种,并定期进行审验。

第三十条保险资金应当投资全球发展成熟的资本市场,配置主要国家或者地区货币。

第三十一条保险资金境外投资限于下列投资形式或者投资品种:

(一)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回购与逆回购协议、货币市场基金等货币市场产品;

(二)银行存款、结构性存款、债券、可转债、债券型基金、证券化产品、信托型产品等固定收益产品;

(三)股票、股票型基金、股权、股权型产品等权益类产品;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投资形式或者投资品种。

投资形式或者投资品种的具体管理办法由中国保监会另行制定。

第三十二条委托人可以根据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需要,在中国保监会批准的具体投资比例内,自主确定境外投资比例,并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投资总额不得超过委托人上年末总资产的15%;

(二)实际投资总额不得超过国家外汇局核准的投资付汇额度;

(三)投资单一主体的比例符合中国保监会的规定;

(四)变更经批准的具体投资比例、投资形式或者品种的,应当向中国保监会提出变更申请,并经中国保监会批准;

(五)进行重大股权投资的,应当报经中国保监会批准。

第六章风险管理

第三十三条保险资金境外投资当事人,应当依法从事相关业务,实行全面风险管理,加强信息沟通,确保保险资金境外投资安全。

第三十四条委托人应当与受托人、托管人签订书面协议,明确约定双方权利义务,并按照本办法的规定载明受托人、托管人对监管机构的各项报告义务。书面协议应当保证文本规范,要素齐全。

第三十五条保险资金境外投资应当由委托人法人机构统一进行资产战略配置,内设的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具体的委托管理事务。

委托人分支机构不得从事保险资金境外投资业务。

第三十六条委托人应当充分论证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的可行性,从市场状况、技术条件、风险控制、人员配备、成本收益等方面,认真评估市场风险、国家风险、汇率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道德风险和法律风险。

第三十七条委托人应当依据《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控制指引(试行)》,建立集中决策制度,确定岗位职责,规范投资运作流程。

第三十八条委托人应当制定选聘受托人和托管人的标准和程序,公开、公平、公正选择受托人和托管人,并进行有效监督。

委托人可以选择多个受托人,但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合理确定受托人数量;委托人只能选择一个托管人,托管人托管委托人境外投资的全部保险资金。

第三十九条委托人应当对委托保险资金的风险状况、受托人管理能力和投资业绩、托管人履职状况和服务水平进行定期评估。

第四十条委托人应当根据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的风险特性以及交易对手信用等级、市场声誉、管理资产规模、投资管理业绩、行业管理经验等指标,实行业务授信管理或者比例管理。

第四十一条受托人从事保险资金境外投资受托管理业务,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公平公正管理不同的受托资金,建立资产隔离制度,严格防范关联交易风险;

(二)严格遵守受托管理协议、委托人投资指引和本办法的规定,根据信用状况、风险属性、收益能力、信息透明度和流动性等指标,谨慎选择交易对手,控制投资范围和比例;

(三)建立交易监测系统、预警系统和信息反馈系统;

(四)采用风险计量指标,识别、测量不同投资品种和受托管理资产的风险,跟踪或者校正风险敞口,采取各种措施保证投资安全;

(五)加强内部风险管理,定期检查操作流程,建立信息沟通机制,确保资金运用的合法合规。

第四十二条境内保险机构经中国保监会同意在境外设立的资产管理公司担任境外受托人的,应当接受境内控股保险机构的监督管理,及时报告境外投资管理情况。

第四十三条托管人从事保险资金境外投资托管业务,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公平公正托管保险资金,对不同委托人的托管资产实施有效隔离;

(二)与托管人共同监督委托人和受托人境外投资行为,发现违法违规的,及时告知委托人、受托人,并向中国保监会报告;

(三)与托管人共同负责所托管保险资金的清算、交收,及时准确核对资产,监督托管人,确保保险资金托管安全。

第四十四条保险资金境外投资当事人,应当规范决策和操作流程,实行专业岗位分离制度,建立内部控制和稽核监督机制,防范操作及其他风险,保障保险资金境外投资有序运行。

第四十五条保险资金境外投资当事人,应当建立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机制,防范化解重大突发风险。

第四十六条保险资金境外投资当事人,应当采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严格控制各类投资风险。

委托人可以授权受托人运用远期、掉期、期权、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进行风险对冲管理。金融衍生产品仅用于规避投资风险,不得用于投机或者放大交易。

运用金融衍生产品的管理办法由中国保监会另行制定。

第七章信息披露与报告

第四十七条保险资金境外投资当事人应当按照中国保监会的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地向相关当事人披露下列信息,不得有重大遗漏和虚假、误导、诋毁性陈述:

(一)境外投资战略配置和投资决策;

(二)境外投资交易执行、资金清算和资产托管情况;

(三)境外投资风险状况、合规监控、重大危机等有关重要事项。

第四十八条对在保险资金境外投资活动中知悉的对方商业秘密,当事人依法负有保密义务。

第四十九条保险资金境外投资当事人,应当保证其他当事人可以根据合同约定,查阅或者复制有关资料。

第五十条委托人应当自下列情形发生之日起5日以内,向中国保监会和国家外汇局报告:

(一)变更受托人、托管人或者托管人;

(二)变更注册资本;

(三)股东结构发生重大变更;

(四)受到重大行政处罚、发生重大诉讼或者其他重大事件;

(五)中国保监会和国家外汇局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五十一条受托人发生重大诉讼、受到重大行政处罚或者发生其他重大事件的,应当自或者被、收到处罚决定、发生重大事件之日起5日以内,向中国保监会报告。

除前款规定以外,受托人还应当按照中国保监会规定,提交财务报表、内部审计报告、受托投资管理业绩报告、风险评估报告等有关材料。

第五十二条托管人应当按照下列要求提交有关报告:

(一)自开设委托人境内托管账户、境外投资结算账户和证券托管账户之日起5日以内,向中国保监会和国家外汇局报告账户开设情况;

(二)托管人变更注册资本和股东的,自变更之日起5日以内,向中国保监会和国家外汇局报告;

(三)托管人发生重大诉讼、受到重大行政处罚或者发生其他重大事件的,自或者被、收到处罚决定、发生重大事件之日起5日以内,向中国保监会和国家外汇局报告;

(四)按照中国保监会和国家外汇局规定,报告委托人购汇、结汇、汇出或者汇回本金、收益情况以及境内托管账户收支事项;

(五)按照中国保监会规定,提交保险资金境外投资情况报表、托管人财务报表和内部审计报告;

(六)向国家外汇局申报符合规定的国际收支统计和结售汇统计;

(七)中国保监会和国家外汇局规定提交的其他报告。

第八章监督管理

第五十三条委托人从事保险资金境外投资,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以境外投资的保险资金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提供担保;

(二)从事投机性外汇买卖;

(三)洗钱;

(四)利用保险资金境外投资活动,与其他组织或者个人串通获取非法利益;

(五)境内外有关法律以及规定禁止的行为。

第五十四条保险资金境外投资当事人,应当聘请符合中国保监会规定条件的中介机构,对保险资金境外投资情况进行评估和审计。

第五十五条中国保监会有权调整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政策和制度。

第五十六条根据监管需要,中国保监会有权对委托人和境内受托人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的情况进行检查和年度审核。

国家外汇局可以对委托人境外投资付汇额度、汇兑等外汇管理事项进行检查。

中国保监会、国家外汇局可以聘请中介机构协助检查。

第五十七条委托人违反本办法的,中国保监会可以对其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监管谈话,要求其就有关情况进行说明,并视情形责令委托人限期整改;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国保监会规定应受处罚的,由中国保监会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第五十八条受托人、托管人违反本办法或者国家外汇管理规定的,由中国保监会或者有关监管机构按照各自权限和监管职责给予行政处罚。

第五十九条受托人、托管人违反本办法和其他保险资金运用规定的,中国保监会将记录其不良行为,并视情形要求其提交书面说明;情节严重的,中国保监会可以责令保险公司予以更换。

第九章附则

第六十条中国保监会对保险资金设立境外保险类机构另有规定的,适用该规定。

第六十一条保险资金投资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适用本办法,中国保监会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六十二条保险资金购买境内以人民币或者外币计价发行,以境外金融工具或者其他资产为投资对象的金融产品,适用本办法,中国保监会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六十三条根据本办法向中国保监会和国家外汇局提交的各类报告、材料以中文为准。

第六十四条本办法所称“日”是指工作日,不含法定节假日。

风险管理汇报材料篇3

概算清理需要注意的问题

1施工图投资检算由于施工图与初步设计两个阶段的设计深度不同,工程数量的深度和细度有很大的区别,并且两个阶段计算工程造价时,采用的定额也不同,因此,施工图投资检算工作较复杂,工作量很大,建设单位应积极配合设计单位的施工图投资检算工作,施工图投资检算必须要求设计单位按初步设计批复原则及内容进行编制,不得擅自扩大或减少设计规模,增减工程项目或改变设计标准。建设单位要加强与设计单位沟通协调,明确划分施工图投资检算与变更设计的界面,要严格掌握和准确区分“量差”与“变更设计”的关系,严禁将“变更设计”的工程数量列入施工图工程数量作为“量差”对待,两者有本质的区别,施工图投资检算是计算材料价差及其他新增工程的重要基础,对清理概算结果有直接影响,路局主管审查清理概算工作的相关人员需仔细分析、审查。施工图量差应严格按合同约定处理。

2变更设计对于i类变更设计,按铁道部批复计列,所有i类变更设计应该分类汇总,并注明批复文号、必要时注明投资来源(例如有地方出资时)。ii类变更设计,根据合同约定,属于风险包干费包干的工程,不增加概算,但建设单位应汇总相应费用总额,在文件中说明,供审查时参考。对于属新增工程的ii类变更设计,按合同约定的编制原则编制概算,汇编进入清理概算文件,上报铁道部批复。对于合同没有约定、施工图没有发生变化的,仅施工方法、现场实际情况等发生变化而引起的投资增加,需充分说明理由和原因,按照风险共担的原则承担相应的费用。确属不应由施工单位承担风险的,建设单位与设计单位沟通后上报铁道部。ii类变更设计必须具备完善的手续。

3征地拆迁征地拆迁补偿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根据铁道部相关文件,征地拆迁依据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文件确立的补偿标准高于初步设计概算时,需报部调整征地拆迁补偿标准以及按变更设计程序报部批复调整征地拆迁补偿费用,征地拆迁应按铁道部批复的标准及范围执行。但地方政府在具体执行征地拆迁工作时,各市、县地方政府往往有不同的标准及政策,情况千差万别,加上有些地方的地方保护主义比较严重,不合理的收费项目、漫天要价的现象经常发生。根据《关于加强铁路建设项目验工计价工作的通知》(铁建设函〔2009〕644号)文要求,征地拆迁须按五方(建设单位、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被征地拆迁人、设计、监理单位)确认的征地拆迁数量和实施协议确定的费用计算原则计算费用,报建设单位验工计价。在清理概算过程中,应首先审核五方签认的手续是否齐全,其次审核征地拆迁验工计价材料与铁道部批复的标准及范围的一致性,避免重复补偿、超范围补偿以及超标准补偿等现象发生。征地拆迁文件由建设单位牵头组卷,经过审价单位审核后,进入清理概算文件,报铁道部批复。“三电迁改”以及天然气管道迁改、地方的给排水管路迁改、热力管网迁改等,需要建设、施工、监理、设计单位以及产权单位进行确认(含迁改线路与铁路相关的平面位置图,迁改长度、类型、种类、工程数量计算单、工程数量汇总表、单项概预算表等文件),相关迁改会议纪要以及管线改移协议、付款凭证、发票或收款收据等均需提供,以上材料汇编成册并由建设单位盖章签字确认。管、线、路迁改,有合同约定的按合同约定处理;对合同没有约定的,根据实际情况编报费用,建设单位组卷后,经过审价单位审核,进入清理概算文件,报铁道部批复。

4材料价差材料价差调整一般由建设单位向设计单位提供验工计价资料,设计单位按照《关于铁路建设项目实施阶段材料价差调整的指导意见》(铁建设〔2009〕46号)相关要求和合同约定,计算价差。需注意审核材料价差调整文件中材料价差调整的范围数量与验工计价资料的一致性。同时注意审核材料调差的范围种类是否符合铁建设〔2009〕46号规定,避免不属于调差范围的材料进行调差。道碴等未公布信息价的材料,应实事求是的进行调整,相关文件和供货合同做为价差调整的附件。材料价差文件经过审价单位审核后,进入清理概算文件,报铁道部批复。

5其他费清理其他费主要由建设单位负责管理并支出,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逐条按合同、协议、付款凭证及相关规定清理计算。如第三方质量检测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费、地震安全性评估费、森林植被恢复费等等。需注意资料要齐全,地方政府及部门相关收费标准的文件要提供,签订的合同、协议的要附上。对于施工监理费,按合同约定处理,如合同约定不予调整,则概算清理时施工监理费不能调整。

6预备费及降造费的使用预备费及降造费的使用要列详细清单,一般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在该项下处理了很多在工程建设中发生的不构成i类变更设计,但确属不应由施工单位承担风险的工程。该类工程通常是清理概算的难点。例如:风险包干费范围外的ii类变更设计、新增工程、施工组织方案变化造成的投资增加,高速道岔铺设费用不足、焊轨及打磨费用、自然灾害损失(属不可抗力而发生)等,这些费用上报一定要组织充实的支撑材料,由地方政府提出要求的,要提供地方政府的文件,因执行新规范、新标准发生的,要提供相应规范、标准文件,属不可抗力发生的自然灾害,要提供地方气象部门出具的气象证明材料以及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的确认材料。

体会与建议

1概算清理是确定项目总投资的重要工作,必须以事实为基础,资料要齐全并真实可靠,建设、设计、监理等单位应通力合作,共同完成。

2设计单位清理概算中遇到问题时,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收集各项变化因素资料,建设单位要积极配合,必要时要将问题及时向部鉴定中心汇报。建设单位要加大对设计的监督力度,减少设计方面的差、错、漏、碰。

3清理概算必须把握公正、合理的原则才能被各方接受,在控制好投资,又保障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保证后续工程顺利进行。

风险管理汇报材料篇4

经过百余年广泛使用和不断修改完善的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合同条件(简称FiDiC合同条件)被大多数国际承包工程项目所采纳,成为国际建筑业广泛使用的指导性合同文本。它将繁杂的工程技术、法律、经济、管理等问题有机地整合于一个合同框架内,具有合同条件完整、合同条件职责明确、风险划分合理等特点。尤其是FiDiC合同条件所构建的业主、咨询工程师、承包商“三位一体”的框架,保证了风险的合理分担,使合同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最大程度地达到总体平衡,以实现整体风险的最小化,保证工程的成本、工期和质量三大目标的实现。因此,熟悉和合理利用FiDiC合同条件对于提高中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水平,成功应对包括系统风险在内的各种工程项目风险,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系统风险

(一)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包括战争、内乱、政权更迭、国有化没收与征用、政府干预以及拒付债务等。政治风险具有其特殊性,一旦发生常常无法挽救,并且后果严重。政治风险一般不属于可保险的风险之列,它是承包商在投标阶段的重点研究对象。如果风险大而又没有可行的应对办法,最好放弃投标。对于中国承包商而言,目前可以通过投保出口信用险来化解部分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中的战争、内乱、政权更迭在许多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合同中被列入“不可抗力”条款。“不可抗力”是一个范围相当广泛的风险概念,目前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其内容既有政治、军事因素,也涉及具体项目的地理环境、自然状况等。虽然“不可抗力”风险损失并非合同签约任何一方的过失或疏忽造成,但风险的出现必将对承包商产生影响,使工程难以顺利进行。

(二)FiDiC合同条件下的政治风险防范策略

1.政治风险的辨识与评估

政治风险的辨识与评估是国际工程承包前期阶段的首要工作,它直接关系到项目的选择和后继工作的开展,决定着项目的最终成败。因此,承包商要结合项目的具体工期、成本、地理条件、社会文化环境等,全方位地搜寻信息,以期做出准确的风险判断。现代的通讯信息技术,为项目的前期决策提供了诸多便利,承包商可以籍此获取充分的信息,来减少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所造成的潜在风险威胁。

由于政治风险的可能性及风险后的损失严重程度很难进行定量分析,人们一般采用头脑风暴、情景分析、Swot分析等方法识别政治风险,依赖承包商的经验直觉判断(主观概率)来评估风险。承包商的经验与国际关系资源决定着政治风险的辨识与评估质量。从当前的国际局势来看,世界的热点地区,如西部非洲、中东地区,以及拉美中北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由于种族、宗教等原因,在这些地区从事工程承包所面临的政治风险较高。有些项目虽然不是直接在“风暴”中心,但往往周边邻居“失火”而“殃及池鱼”。因此,对项目的审查不光要考虑工程资金来源,还要考虑施工中的人员、设备、材料的安全和工程款的顺利收回。

2.政治风险应对策略

回避策略:政治风险的应对策略重在调查预测以及索赔。首先要通过对项目所在国政治环境的调查来评估和预测项目的风险大小,以决定是否参与项目竞标。对于那些政局动荡,内乱不断,政权更迭频繁的国家或地区的招标工程,可能需要承包商放弃投标的机会来回避项目风险。有些承包商不认真筛选工程信息,盲目到处投标,不但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而且给以后的施工带来许多致命的风险威胁。

转移策略:没有政治风险的项目是不存在的,只是风险威胁的程度不同而已。放弃参与竞标来回避风险只能是一种消极的风险应对策略。承包商可以采用转移策略,即通过合同约定在合同当事人各方间重新分配风险。在FiDiC合同条件中,政治风险中的战争、内乱、政权更迭和核污染及超音速飞行器所造成的噪音污染,由于发生的几率较小,所以花费时间和资金采取防范措施不大合理,承包商对此损失应不负责任。因此,将其列为“保险不包括的项目”(第21.4款),划归“业主风险”(第20.4款“业主风险”)。同时,FiDiC合同条件第65.1款(“对特殊风险不承担责任”)、第65.3款(“特殊风险对工程的损害”)、第65.4、5、6款(“战争爆发”)等规定了业主承担政治风险的范围,承包商依据所规定的程序可向工程业主索要合理的经济补偿。

对于政治风险中的国有化没收与征用、政府干预以及拒付债务等,FiDiC合同条件没有明确的规定,承包商应该充分考虑工程所在国的上述风险因素,通过谈判来修改合同相关条款。

利用策略:风险的客观普遍性表明,承包商每天都要同各种各样的风险打交道;但风险的相对性告诉我们,风险对不同的主体产生不同的影响。客观地说,政治风险中的相当一部分具有利用的价值。

首先可以索赔或获得更多项目。政局动荡对承包商的确构成威胁,但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局不可能一直动荡下去,“大乱”之后必然走向“大治”。一旦时局平稳,承包商便有机会依据原来的合同提出索赔。索赔不只是要回“本钱”,还要有利润。FiDiC合同条件第65条“特殊风险”各款对承包商在特殊风险出现时的索赔做了具体规定。第53条“索赔程序”、第51条“变更、增添和省略”和第65条“特殊风险”是合同的核心条款。尽管时局动荡的时间有长有短,但承包商都应及时准备好所有的索赔文件资料。有时候出于资金紧缺的原因,业主常以优惠的条件,比如提出以原油、稀有矿产等资源来抵冲欠款,或提供新的项目等。任何战后重建对承包商都是一个重大机遇。

其次是入乡随俗,因地制宜。权力部门的腐败可以说是一个普遍现象,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权力腐败的风险虽然使承包商花费不少投资去打通各个关节,但承包商可以获取更多的收益和未来经营的便利。虽然FiDiC合同条件在最后的“可能使用的补充条款”中有“防备贿赂”的规定,但这种“桌下行为”只有当事人双方心知肚明,往往可以达到“起死回生、出奇制胜”的效果。当然,利用这种风险,只能提供必要的便利,尽量在法律和道德的范围内“因地制宜”,不可能完全依赖于这种手段获得工程的成功。

(三)经济风险及其应对策略

在国际工程承包系统风险中,经济风险主要包括外汇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

1.外汇风险及其应对策略

国际工程承包因国别因素所导致的主要经济风险就是外汇风险。外汇风险大致可分为汇率波动风险和外汇管制风险。

(1)汇率波动风险及其应对策略

一般说来,业主希望最大可能地用本国货币来支付承包商工程款,而承包商则希望得到能够保值的硬通货。这样,承包商就需要将当地货币转换成硬通货,自然也就会遇到汇率波动的风险。

汇率波动风险是跨国承包工程的常见风险,承包商在投标时应该给予充分关注。合同谈判时,双方对支付条款中的货币比例做出规定。承包商可以通过合同条款、保险等管理手段来消除和减轻汇率波动对项目造成的影响。FiDiC合同条件第72.2款对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的外汇部分以及当地货币的汇率做出了明确规定,合同采用的是固定汇率,以工程所在国中央银行在投标截止日前28天所公布的汇率为基准汇率,在标书及施工合同中均有注明。

由于承包商的汇率风险主要源于工程项目当地货币的贬值,承包商一方面可以根据第72.2款的规定,尽量争取外汇比例。另一方面,因为FiDiC合同条件下的工程款支付以工程分项的单价为依据,承包商可以在B.Q清单(数量清单)中做出分项调整,调高项目前期当地货币的比例,尽量将当地货币及早花出去,早收钱,多收钱,即采用人们常说的“不平衡报价”。

不平衡报价是国际工程承包中常用的投标技巧。FiDiC合同条件属于单价合同,使用前提是咨询工程师为业主做好了永久工程的全部设计,在标书中提供B.Q清单,并给出预计的工程量,承包商据此填报每项单价。但工程实际付款则以合同单价和咨询工程师验工计价时发生的实际工程量来结算进度款(第60款“证书与支付”)。早收钱就是通过调高项目前期的单价、调低项目后期的单价,在维持合同总价不变的情况下,达到加速项目资金周转,增加利息收入,避免或减轻汇率风险的一种报价技巧。

多收钱就是承包商根据经验,寻找标书中存在的疏漏,调低B.Q清单中工程数量有可能减少的单项价格,将调整差额加在数量有可能增加的单项上。经验表明,所有单价合同的最后实际验工计价款与合同总价从来没有相等过。承包商可以利用FiDiC合同条件第55条(“工程计量”)、第56条(“需测量的工程”)、第57条(“测量方法”)以及第60条(“证书与支付”)所规定的验工计量付款程序分析工程数量变化的走势,有意识地调整分项单价,增加收益。

当然,承包商还可以利用其他方式规避汇率风险,创造额外收益,如通过银行做远期外汇、外汇期货等金融业务。

(2)外汇管制风险及其应对策略

外汇管制是指一国为了减缓国际收支危机,减少本国黄金外汇储备的流失,对外汇买卖、外汇资金的移动以及外汇及外汇有价物等进出国境直接施加限制的手段。外汇管制对承包商的直接影响就是工程款无法自由支配,从而影响工程设备、材料、人员等资源的合理配置。FiDiC合同条件规定了外汇使用的条款,承包商应事先考虑到外汇管制的风险,尽量争取业主支付美元或其他可自由兑换的货币,或者将外汇管制列为政府法规的变化,依此提出索赔。目前一些综合实力较强的跨国公司在承包工程时,常采用易货贸易,以石油、矿石等资源充当工程款,或者完全本地化经营,作为其全球化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对于目前的中国公司来说,要做到这一步尚有相当的困难。

2.通货膨胀风险及其应对策略

通货膨胀威胁着全世界经济的发展,在某些发展中国家犹为严重。由于通货膨胀使工程所在国的工资、物价大幅度上涨,工程造价亦随之大幅度提高。如果签订的是“固定总价合同”,承包商将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分析和评估通货膨胀的风险时,承包商要着眼于相对较长时期内的物价波动幅度,不可以仅凭半年或一年的价格变化来衡量通货膨胀的风险水平。一个国家的经济形势,可能在短期内是相对稳定的,但国际工程承包的周期较长,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也较大。因此,一般要考察前三至五年的物价指数变化情况,并结合对未来三至五年的经济预测,全面分析后做出判断。实践经验表明,发展中国家,如非洲的多数国家,以及经济高度外向型国家,如东南亚等国,通货膨胀发生的频率和幅度远远超出其他国家。承包商要针对具体项目做具体分析。

主张量―价分离的FiDiC合同条件通过第70款(“费用和法规的变更”)的价格调整条款和调价公式来处理通货膨胀风险。这样既可以给承包商因物价上涨造成的支出增加以合理的补偿,又可以避免承包商将全部风险折算进报价,导致业主获得的报价失去竞争性,损害其最大利益。这一点充分体现了FiDiC合同条件的合理性。

在FiDiC合同条件下,承包商除正常的验工计价获取工程收入外,另外的三大创收支柱就是索赔、工程量变更和价格调整。合同第53条规定了合法的索赔程序,合同第51-52条涉及工程变更、增添和省略,合同第70条规定了由于物价因素的影响(通常是通货膨胀)而进行的价格调整。第70.1款阐述了合同价格调整的基本方法:文件证明法和公式法。文件证明法是基于“基本价格”的调整,通常以投标截止日前28日所列材料的价格为基本价格,与现行价格相比较,业主对承包商因物价上涨因素造成的费用增加予以补偿。文件证明法的关键是承包商要提供必要的书面材料,如材料设备发票、工资单等,以证明其成本增加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否则,业主将不予补偿。公式法是基于“价格指数”的价格调整。主要思路是以投标截止日前28天某个机构(特殊条款中约定)所的某地、某类人工、某种材料和其他费用的价格作为基础(基本价格指数),与具体付款凭证(报表)有关周期的最后一天(如月末)的适用指数相比,再乘以该项(某种材料费、人工费等)占合同额的比例(或加权系数)。

综上所述,经济风险大都可以通过有效的转移、自留等策略来化解,甚至可以被用来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上述的不平衡报价、调价公式的使用等都需要承包商在项目前期认真考虑。拥有经验丰富、专业过硬的管理队伍,才能保障灵活、高效地应用上述策略。

二、非系统风险

国际工程承包的非系统风险主要包括保函风险、技术风险、报价风险、资金风险、业主违约风险等,主要描述的是承包商经营活动面临的风险,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投标、履约、竣工三阶段)特点。

根据FiDiC合同条件第20条第4款的规定,承包商的主要风险包括:

――投标文件的缺陷。由于承包商对招标文件的理解错误或现场考察的疏忽,或工程量计算中的漏项等造成标书文件存在缺陷所引起的损失或成本增加;

――技术资料的不当使用。由于承包商对业主提供的水文、地址、气象等技术资料的理解、利用不当所造成的损失或损坏;

――由于施工措施失误、工期拖延、管理不善、控制不严等造成的损失或损害;

――业主违约造成的损失或损害;

――机械设备处理困难所造成的风险和损失;

――汇率及通货膨胀因素造成的损失或损害;

――分包商失误造成的损失或损害;

――自然环境的风险。

上述承包商风险多数属于非系统风险范畴。如果说多数国际工程承包系统风险可以通过保险来转移或减少损失,那么,非系统风险的管理则体现着承包商的竞争实力,直接关系着项目的最终得失。

以下将分投标、履约、竣工三个阶段分别论述各阶段承包商特别风险及其管理。

(一)投标阶段的风险及其应对策略

1.投标保函被业主没收的风险

目前绝大部分国际工程项目,特别是国际金融组织提供的贷款工程,均采用国际公开招标的方式来选择承包商。业主为了保障自身利益和招标的顺利,往往在标书和合同文件中要求投标人提供投标保函。业主通过投标保函约束投标人,使其从评标开始直到签署合同这一阶段内,不得随意撤标或更改标价。在FiDiC提供的标准招标文件中,业主可以在以下三种情况中没收投标保函:

――投标截止日后投标人撤消其所投标书的;

――投标人拒绝接受业主按标书规定对其标书报价中的计算错误予以纠正的;

――宣布中标后,投标人未能在规定时间内签署合同或提供履约保函的。

投标保函被没收的风险是承包商在投标阶段所面临的最为直接的风险。投标保函的金额一般为报价总额的2―2.5%,有的采用固定数额,以防止投标人推测其他投标人的标底。投标保函的有效期与报价相同,一般为90天,最长可达180天。业主通过没收保函,来弥补重新招标或选择第二标时所带来的额外开支。

应对这一风险时,承包人要么在认真分析系统风险后,觉得风险太大,主动放弃投标;要么遵守业主在招标文件中的规定,避免上述三种情形的发生。有时,由于业主评标的拖延,或者工程规模、设计等重大变更,业主提出修改或延期保函,如果此时投标人想退出,便可趁机合理提出退出竞标。

2.技术工艺要求过高的风险

通常来说,国际公开招标的工程,技术、工艺要求很高。有些技术承包商可能从未用过,有的虽然曾经采用过,但由于疏于对现场施工条件的认真考察,可能在履约阶段无法实施。有的业主为了节约开支、缩短工期,要求承包商使用某些新技术。对此,承包商更应该仔细了解技术要求,量力而行,切莫为了中标而盲目投标。

技术风险的识别与评估着重依赖于承包商的经验和技术水平。承包商要把技术创新与具体工程结合起来。对于风险过大的关键工程的关键部分,应该采用成熟的技术,而不应该去冒险。这种风险的应对措施只能是要么回避,要么自留。FiDiC合同条件是建立在承包商经验、技术、设备合格基础上的工程施工管理合同,按正常的要求,投标人都要通过“资格预审”才有参加竞标的资格。

3.报价过低的风险

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多数项目都是国际间的竞争。承包商所面临的对手不但有拥有地缘优势的当地承包商,而且还有一直驰骋于国际建筑市场的“承包大鳄”。一方面,市场与竞争要求承包商以尽可能的低价获得工程;另一方面,风险又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承包商要提高价格,以备“不时之需”。这是个两难的取舍。但应该明白,FiDiC合同条件是单价合同,计量是以B.Q清单为基础,承包人照单填报。承包人需要对每个单项所包含的工程内容、技术工艺要求、人员设备投入、工期安排等一清二楚,不能漏报。有时候,报价过程中的疏忽,如对标书技术文件要求理解错误、计量漏项、现场考察马虎等,就会导致报价过低。报价过低直接增加了承包商履约阶段的风险,可能造成一系列的后继困难,如工期拖延、资金周转失灵等,甚至使得工程施工难以继续。

在FiDiC合同条件中,此类风险被规定由承包商自行承担,无法用投保等方式来转移风险。承包商可以采取不平衡报价技巧来降低风险的影响。

(二)履约阶段的风险及其应对策略

1.履约保函被业主没收的风险

按照FiDiC提供的工程招标、施工合同文件的要求,投标人收到中标函后,要在一定时间内向业主提供履约保函,并履行签约,否则将被没收投标保函。履约保函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应承包商的请求,对承包商的履约责任向业主提供的担保。其作用就是在业主和承包商签订合同后,如果承包商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履行合同,业主可以通过没收该保函得到损失补偿,或者使用没收保函后获得的资金另聘其他承包商来继续完成工程。一般情形下,履约保函是无条件的见索即付的银行担保。

国际工程承包中的履约保函一般数额巨大,占合同总价的10-25%,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规定为25-30%,有些国家甚至要全额担保。因此,履约保函给承包商带来的风险影响巨大。在整个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承包商始终冒着保函被没收的风险。一旦出现保函被没收,索要回来十分困难。一是要经过艰难的谈判,复杂耗时的仲裁程序,乃至走上法庭;二是业主往往有备而来,有意制造障碍,有的甚至一开始就是一种欺骗行为。

识别与评估此类风险的重点在于:一是要考察和分析业主的信誉,二是要看保函本身数额的大小及支付条件。如果是私人企业项目,保函数额与工程大小不相匹配,并且要求有效期过长,承包商就要慎重考虑是否参加投标。

履约保函的风险应对常常通过合同条款来回避、转移。具体建议有:

――更改保函支付条款,尽可能避免使用“见索即付”字样;

――在合同中规定履约保函金额随工程进展递减条款,并及时递交业主确认,书面通知银行做相应调整;

――规定明确的有效期限,避免模糊字眼;

――发生索付时,及时通过仲裁、法律途径暂时冻结保函。

FiDiC合同条件第10.1-10.4各款规定了履约保函的具体要求,并说明,“在任何情况下,业主在按照履约担保提出索付之前,皆应通知承包商,说明导致索付的违约性质”(第10.3款“根据履约担保的索付”)。

2.不平衡现金流的风险

不平衡现金流就是履约过程中承包商的资金供给与项目的进度需求不相匹配,常表现为流动资金短缺。工程正常施工一天也离不开资金的支撑。资金来源有业主的付款(预付款、进度款),也有承包商的自有资金。业主资金的支付在FiDiC合同条件第60条(“证书与支付”)中做了规定。预付款、保留金、进度款的支付与扣除比例在合同的上述条款及相应的特殊条款内一一列明。经验表明,工程开工两三个月后即达到资金需求的高峰,约占整个合同造价的25-30%,而这时业主开始从每期的进度付款中扣还先前的预付款(25%)和10%的工程保留金(扣至合同总价的5%为止)。实际上,承包商每月只能拿到验工计价款的65-70%,如果承包商的自有资金无法保证项目的进度需要,势必造成停工待料,劳力和设备的生产率降低,无法履行46.1款“施工进度”的义务,从而面临第63.1款(“承包商的违约”)的制裁。因此,承包商在投标时应重视因为流动资金短缺导致工程延期的可能性,周密测算,制定出准确的进度计划(合同第14.1款“应提交的进度计划”)、各种货币的现金流量预算(第14.3款“应提交现金流量估算”),履约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在实践中,承包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应对资金短缺风险:

――争取银行支持,以获取所需贷款;

――控制成本,合理调配材料、设备、人员;

――获得供货商的支持和配合,争取折扣、赊购等。

3.业主违约、恶劣自然条件、意外事故的风险

(1)业主违约风险

FiDiC合同条件在第69条(“业主的违约”)各款中,对业主的违约及承包商的权利做了明确规定。发生以下事件的,则视为业主的违约:

――依据60.1款规定到期未能支付工程进度款的;

――干涉、阻挠或拒绝批准上述付款的;

――不是出于重建或合并的原因宣布破产、停业整顿的;

――通知承包商,由于经济混乱或不可预见的原因导致其无法继续履行合同的。

最为常见的业主的违约是第一种情形,业主在规定的时间内(进度款付款凭证批准后28天内)无法支付工程款。业主的违约最终会影响承包商的收入,造成资金周转困难,工期拖延,项目成本增加。

应对这一风险,承包商应积极利用第53条(索赔程序)下的各款规定,向业主提出索赔。索赔对双方都是一个繁琐、耗时的工作,谈判的依据就是合同相关条款的约定内容。索赔时承包商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书面证据。所有往来采用书面形式;必须口头进行的,事后应立即以书面形式确认。函件尽量引据合同条款及相关事实具体细节。

二是索赔时效。FiDiC合同条件对索赔的时间规定为:“在引起索赔事件第一次发生之后的28天内。”通常的做法是:在索赔事件发生后,如设计变更、法律法规变更、现场环境变化等,立即准备相关资料,并书面知会咨询工程师和业主事件发生的具体情况,且声明保留日后就此提出合法索赔的权利。

三是一事一办。承包商应该就每一索赔事件的索赔及时具体办理,切不可秋后算总账。否则,不仅影响当期的资金周转,而且时间拖久不办,就有可能造成记录丢失,或业主有意在以后施工中以其他理由拒绝赔付,最终造成被动。

四是内容全面。索赔函要有理有据、逻辑分明,数额应包括所有直接、间接费用。不但要有经济补偿,还要有时间补偿(工期索赔)。

(2)自然条件、意外事故的风险

国际工程承包是一项复杂而又艰苦的事业,工程周期长,系统繁杂,现场设施简陋,生活条件恶劣。在长时间的履约过程中,承包商的人员、设备、材料及已完工的工程部分等,时刻面临着自然和人为的风险威胁。对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及意外事故的风险,FiDiC合同条件采取了强制保险的方式来保障业主和承包商不受损害。FiDiC合同条件第20-第25条(“责任的分担和保险的义务”)各款及65条(“特殊风险”)各款对业主与承包商的风险做了非常明确的安排。具体内容包括建筑一切险、第三者责任险、雇主责任和人身意外险、货物运输保险、机动车辆险等。

保险虽然可以转移风险,但保险办理手续繁杂,本身又会带来新的风险。因此,承包商在进行工程保险实务操作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险种的选择。承包商要依据合同条款的规定和当地法律、法规的要求,选择适当的险种,办理时,尽量与当地的保险咨询机构联系,获得他们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二是保险人的选择。在寻求保险渠道时,承包商可能会遇到保险公司、保险、保险经纪等。承包商最好直接找到保险公司洽谈,以保证专业服务的质量,拟定合理的保险费率从而降低成本。

三是保险索赔。当然,承包商投保是备而不用,因为一旦出险,只能获得保险范围内的直接损失及相关费用,而发生的间接损失很难获得补偿。同时,保险理赔手续复杂,保险公司对客户反应迟钝,且受法规的监管较严。承包商在办理保险时,要充分考虑保险的局限性。

四是对于部分自然力的影响,损失未达到保险的免赔额以上,或保险理赔十分困难时,承包商可以利用20.4款H项的规定,以无法预测和防范为理由,提出风险由业主来承担。

4.分包商/供应商等违约风险

履约阶段除上述风险外,承包商还要面对材料供应商及工程分包商的风险。对此,FiDiC合同条件明确规定了分包必须经过业主的许可,但分包商的风险将全部由承包商负责(第3条“转让与分包”)。在第36-39条(“材料、工程设备和工艺”)各款中,规定承包商提供的材料、设备等必须符合合同要求,并承担相应的一切责任。对此,承包商只有通过与分包、供应商签订合约并要求其提供履约担保来转移、分散风险。由于FiDiC合同条件适应的是业主通过严格的资审、投标和评标之后所选定的承包商来执行施工任务的项目管理,授予合同就意味着对承包商的信任。显然,承包商的挑选程序表明业主不会预想到将工程转包或分包出去,同时也表明对承包商的材料、设备、技术、工艺的认可。因此,承包商必须将此类风险视同自己的风险来对待,但业主指定的分包除外。

(三)竣工阶段的风险及其应对策略

FiDiC合同条件第20.1款(“工程的照管”)对工程的照管做了规定。但拿到工程移交证书(第48.1款“移交证书”)时,承包商的风险仍没有全部了结。竣工后的承包商风险主要有保留金被没收和施工设备处理的风险。

1.工程保留金被没收的风险

FiDiC合同条件第60条(“证书与支付”)规定,业主将从每一期进度付款中扣除10%作为工程完工后的缺陷维修或质量问题造成的返工补偿,扣除直到保留金的数额达到合同总价的5%为止。在60.3款(“保留金的支付”)中同时规定,在签发移交证书时,付还50%,另50%将在保修期满工程合格后返还承包商。

但实际上,业主往往以种种理由少还、晚还甚至不还保留金。有经验的承包商通常在签署合同时或得到移交证书后,向业主提出用保函的形式来换回在押的保留金。有的时候,可以采取风险自留,将保留金的部分或全部打入合同款内,以防止被业主没收。

2.施工设备处理的风险

国际工程承包商的财产风险绝大部分来源于施工机械设备。FiDiC合同条件第21.1款(“工程和承包商设备的保险”)具体规定了对其保险的要求。但在工程竣工后,这些动辄数百万美元的施工设备的处理往往给承包商带来很多麻烦。虽然有时对这些机械设备再出口可以免征相关税费,但海运、保险等所需费用数额巨大,运回国更不合算。处置不当,项目的整体效益会受到影响。对此,有效的解决途径为:

――本地化经营,直接利用设备与当地人合作,寻求新项目;

――当地租赁,包括租用和出租,即某些施工设备采用在当地租用的二手设备,或在工程竣工后将自有设备出租出去以增加收入。

正如前文所言,非系统风险的管理考验的是承包商的综合竞争能力和企业经营理念。风险的影响具有连锁效应。报价过低就很难保证正常履约。不能正常履约,就会面临保函被没收的风险等一系列后续问题。在我国二十多年的对外工程承包实践中,有过沉痛的教训,其中中川国际1993年11月在非洲乌干达承包的欧文电站项目,就是因为报价过低、资金周转不足、合同缺陷,以至最后被业主终止合同,逐出工地,并索付巨额赔偿。最终,国家不得不动用巨额财政风险基金来替其偿还债务。

FiDiC合同条件下的国际招标工程,从项目的前期规划到最后的交付使用,是一个连续完整的整体过程,而每一阶段的风险相互影响。这就要求承包商对项目的风险有重点地进行阶段性控制。各个阶段风险的交叉联系、相互影响又要求承包商的风险控制具有动态性、连续性和前瞻性。合理有效地利用FiDiC合同条件能帮助承包商识别、评估和应对国际工程承包中的风险,提高承包商的风险抵御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

风险管理汇报材料篇5

关键词:国外工程成本风险管理有效利用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走出国门,加入到巨大的国际建筑市场竞争。国际工程承包是一个涉及所在国政治、经济、法律、社会和自然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系统工程,风险来源更为多样化,风险控制也更为复杂和困难。目前,我国建筑企业涉足较多的主要是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市场,面临的政治、经济风险尤其突出。为控制企业经营风险,保证合理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引入风险管理,做好工程项目风险分析和风险控制,无疑是重要和有效的方法之一。

一、国外成本管理的特殊性质

国外工程由于受到项目所在国多种未知因素的影响,成本构成明显不同于国内项目,成本测算也更为困难。首先,汇率风险的成本是必须考虑在内的。其次,在运输成本方面,国外工程很多材料需要通过国内采购运至施工现场,加上材料物资集港报关的影响,使得运输成本是国内运输费用的3-4倍左右,这就使得项目成本会因此增加将近15%~25%左右。另外,所在国的税收、劳务管理等都需要根据国外的情况进行临时的核定计算。

二、实例项目和影响因素

埃及西布海拉移民工程是由国内的一家建筑企业承包的,埃及政府农业部门负责投资建设的项目,项目的主要资金来源是世界银行的贷款。这个项目是一种农村项目综合性的建筑设施,为原来的移民和未来的移民提供生活住所等基础设施。其中项目的内容包括方圆50平方公里内的四个村庄的建设和改造。总合同价格为810.2万美元。1985年的时候开始投标报价,1986年的时候签订合同。项目的中方公司管理人员于1986年的6月份全部到达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经过认真细致的调查和成本测算,发现这个项目在成本控制方面存在非常大的成本风险,因为预算的结果远远超过了投标的价格。按照当地开工时间和物价的水平,按照每年上涨20%左右,实际完成整个项目需要的成本为1068.55万美元。

(一)合同偏差分析

从上述的数据我们计算得到,预算成本高出招标成本的33%左右。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道路问题,承办方需要从国外引进先进的设备才能施工,仅道路施工设备的预算就已经达到了147.45万美元,相比较总偏差额263.30万美元,占到了总成本偏差的56%。而且供电的偏差值是最大的,达到了112%,其中合同价为109.59万美元,但是实际预测的价格为232.68万美元。

(二)风险影响

从上述材料我们知道,成本的偏差控制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工程实施的方案和物价水平的上涨。这些风险因素都直接影响了工程成本的不断上升。当然,在整个工程项目实施的时候,依然存在很多看不见的隐患因素,在提升着工程的总成本。比如说埃及政府的政府税率和汇率的波动等。

三、风险管理的应用

虽然说工程项目的不确定因素是我们无法避免的,但是工程项目的风险事件是人为可以控制的。当专业人员完成工程项目的风险因素评估之后,就可以对于评估中出现的风险因素进行相应的控制和遏制,这样的成本控制可以很好的降低风险影响的损失。上述材料中出现的风险因素主要是在成本预测的时候发现的,所以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就是物价水平的上涨和施工方案的选择。风险控制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方法有风险回避法、风险预防法、风险转移法、风险降低法和风险应急法等。

(一)风险回避法

风险回避是控制风险最彻底的措施,是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前,将所有风险因素完全消除,从而彻底排除某一特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这样回避法包括两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先期回避的方式,第二种是中途放弃的方式。这两种方式都是因为如果继续承担就会造成非常大的成本损失考虑的。通过风险的回避法的应用,可以从本质问题上直接消除风险出现的因素和可能性,进一步很好的避免潜在经济损失。这种方法是处置风险最简单方便的方法,并且也是最彻底的。

(二)风险预防法

风险预防法是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前消除风险因素,降低风险发生概率、减轻潜在损失的风险应对方法。在国外工程承包中,建筑单位面临较大的风险主要是外汇风险、材料价格上涨风险,国外特殊的不可预知风险。该工程主要材料需从国内进口,为较好的规避材料价格风险及其他不可预知风险,该项目的承包单位通过合同条款约定:主要材料价格以86年签订合同当月为基期,每月计量时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价格指数为依据,相应调整材料价差,对于承包商无法控制的签证、当地报关等费用,由建设方据实计量等,通过合同条款的约定,从而较好的避免了相关风险,将成本风险降至最低。随着近年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持续升值,外汇风险已成为众多涉外工程、贸易单位面临的又一重要风险,如能通过合同条款锁定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将较好的预防人民币对美元升值风险。

(三)风险利用法

通常情况来讲,货币的贬值也是一项风险因素,但是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可以利用货币贬值降低风险。在1985年的时候,1美元可以兑换1.25038埃镑,工程开始的时候1美元可以兑换1.85023埃镑,到工程结束的时候达到了1美元兑换3.33015埃镑。在短短三年的施工期间,埃镑一直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的贬值。因为工程建设需要很多的设备和材料,都可以在当地购买,在工程施工的时候,承包商采用存入美元、借贷埃镑的形式获取资金的周转。与此同时,因为分包商都是利用埃镑的,所以承包商很好的避免了汇率带来的风险因素,甚至通过支付币种的选择,取得了一定的外汇收益。

(四)工程保险法

所谓的工程保险就是通过购买相对应的工程保险,将其参与到工程建设时期所面临的各种工程风险转移到保险公司方面,一旦出现一些工程事故,遭受的经济损失就会由保险公司负责理赔,也是很好的降低风险的方法。一般工程保险的类别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以建筑项目本身为保险的一切险,第二种是以从事高危工作人身安全为保险的意外险,第三种是以安装工程为保险的安装一切险。

(五)风险转移法

风险转移无法减少风险危害的程度,这个方法只是通过和别人合作的方式将风险的相关因素转移给另一方进行承担。一般的转移方式都是通过保险业务完成的。该项目的管理人员根据市场考察情况,决定采用分包的形式进行工程的建设。这样一来,作为承包商的中方企业实际上已经成为了这个项目工程的管理者。在那个时期,大多数的中国在外企业都是利用国内人员对工程进行建设,出现这样的分包形式还非常少见,如果不是具备一定的风险回避相关理论知识,合理运用风险管理的概念,是不可能做出这种选择的。当然,分包之后又会面临新的风险挑战,就是对于分包商的有效管理和制约。其中包括了质量的管理、工期的管理和分包商出现问题的索赔管理。相对来说,这些风险因素都是我们可以预料和规避的,通过管理的手段就可以很好的克服。这种风险转移的方法,使得原来有可能产生很大亏损的项目都很巧妙的避免了亏损,甚至将原来的亏损变成了现在的收益,这个项目获得索赔数额达到了77.64万美元。

(六)利用风险管理取得的成本效果

这个项目从1986年的12月份开始施工,竣工时间为1993年3月份,一共花费将近6年的时间。除了完成了原合同的内容以外,还完成了在1991临时增设的450万美元的额外合同,加上临时增加的项目,总收入额为1471.16万美元。因为这个项目在设计施工的时候采用了上述材料提到的几种风险管理的方法,使得预计的工程亏损值从268.8万美元转变成了盈利25万美元。所以,在成本管理中运用风险管理控制成本是非常高效和必要的,可以提供多种控制措施将承包商的损失降到最低。

四、结束语

工程项目在实现的时候每个阶段都会面临不一样的风险,如果想要保证项目能够按期实现目标,然后使其参与者可以如愿得到设想中的经济回报,风险管理在整个项目的建设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风险管理所涉及的工程项目包括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等每个方面。在工程成本管理中有效的利用风险管理,根据现实情况采取一定的成本控制的措施,可以有效的提高的工程项目的预期的经济收益值。

参考文献:

[1]马金玲.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加强工程成本核算与控制[J].现代经济信息,2011

[2]陈志军.浅谈国外工程的成本控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

风险管理汇报材料篇6

对资源国的法律法规以及在石油开采方面的政策限制有了具体了解之后,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在资源国开采石油工作的风险进行研究和分析,以便于我们更好的对国际石油工程的风险进行控制和规避。

(一)经济政策的改变导致企业财务方面易遭受风险

在玻利维亚进行石油开采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受到当地的法律法规的制约。受到资源国当地的经济实力,经济形势以及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使我们企业在资源国的经济领域极易受到财务方面的风险。在玻国进行石油开采工作的时候,玻国作为资源国,他的对外合作管理体制容易对我国在玻国石油企业的运作造成困难。玻国的税制以及税法的改变,经济的稳定程度,以及对外汇兑换的管制以及玻国本国对石油资源的重视,对外来企业开采石油的抵制都使我国在玻国的石油开采工程极为不利。这些方面的限制使我国在玻国的石油工程的财务经济方面遭遇极大的风险。

(二)国际石油工程的关税方面存在风险

国际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是通过技术,设备和材料的投入来实现其经营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经营的过程中需要大量进口设备和材料。在进口设备和材料的时候在给资源国交付关税的时候容易产生风险。石油工程在开发石油资源的时候需要使用大量的材料和设备。所以在进行石油开采工作的时候需要频繁的对设备和材料进行进口。由于对所需材料和设备的需求数量多,批量大,金额大,所以一般采取临时进口的方式入关,从而避免高额的关税。这种方式也可以方便设备的再出口。在玻利维亚,对进口关税的设定并未详细列明各种货物的关税税额,只有大致分类,根据资料的描述,一般货物、资产的关税税率为5%,除服装、家具以外的商品,其关税最高不超过20%。所以为了少缴纳关税,需要以玻国的国家石油公司或者当地石油企业的名义来进行临时进口。用这种方式将材料和设备不直接进口到本公司的名下,虽然减少了一部分关税支出,但是随着而来的对设备的归属造成了产权风险。在进口这些设备和材料的时候,进口到自己名下公司风险最小,但是很多国家的关税制度不允许这样做。其次,进口到资源国国家石油公司风险也是相对较少,资源国的国家石油工程公司一般不会私自侵吞属于我国的设备和材料,就算是出现问题也比较容易协商解决,将设备进口到资源国的国家石油企业还有利于设备的再出口。但是将临时进口的设备和材料转到当地企业以及在当地作业的国际石油企业风险就相对较大。一般来说,将设备和材料进口到当地企业和在资源国作业的国际石油企业的风险一方面是当与这些企业的合作意向发生转变时,极难保证这部分设备和材料的安全,另一方面,当地企业或者在当地作业的企业国际石油企业在与其他企业发生经济纠纷或者导致其破产的时候,极容易导致我们国家进口到他们公司的这部分设备和生产材料被当做抵押或者破产财产处理,给我们企业进出口方面的业务造成极大的风险。

(三)在外汇管制方面存在风险

当前玻利维亚对汇出资金用于归还贷款或应付外国材料设备款或名义工资方面的管制还不是太严格,除去银行收取的正常手续费之外,如果以美元的形式汇出还需要交纳汇出金额0.15%的美元交易税。此外,对汇给母公司的管理费或直接汇出的营业利润。需要先交纳12.5%的代扣税,然后再收取正常的银行手续费,如果是使用美元汇出的话还需要额外的交纳0.15%的美元交易税。相对于在玻利维亚的石油工程企业来说,我们想要获得更大的利润就要避开12.5%的代扣税,但是这种行为极容易违反玻利维亚对石油企业税务方面的相关规定,操作不当易使我国在玻利维亚的石油工程受到阻碍,影响我国在玻利维亚的石油产量。

(四)在玻国的税务和财务方面出现的风险

我们国家的石油企业有一套完善的符合国情的内控体系。但是来到玻国之后,在玻国开展石油工作就需要遵守当地的税务方面的规章制度。玻国在员工的薪酬方面和对社会保险以及各人所得税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这使我国的石油企业缺少了极大程度的自主性。受到资源国当地的财政和税务方面的规章制度的制约,我国的石油公司也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我们体制的优势。由于玻国还对我们企业的员工有着严格限制,外来员工不能超过15%,其余的都要使用本地的员工,没办法发挥劳动力的优势,而且资源国当地的员工也不能很好的适应我们公司的体制,这就导致我们公司的体制容易和当地有关石油开采相关规定发生冲突,导致财务和税务方面的风险增大。

二、规避和控制财税风险的方法

(一)采取适宜的回款渠道,合理规避代扣税

由于对汇给母公司的管理费或直接汇出的营业利润要扣除百分之十二点五的代扣税,这方面的支出对我们企业的资金消耗很大,严重影响我们企业的工作和发展,所以有必要合理规避这部分的代扣税。例如可以通过国内相关公司和在玻子公司签订名义设备购买协议,将运往玻国的设备及材料反映为玻子公司的应付款,同时计提利息,以便将来回笼资金时使用;由于玻国工作签证较难取得,目前我项目还没有计提中方人员的名义工资,准备在将来条件成熟时,按合理标准计提名义工资,进一步增加回款渠道。

(二)对物探项目进行税务策划

首先,要在提高设备、材料进关价值的同时,签订融资租赁购买协议。其次,计提专业服务性薪酬。最后直接通当地员工计提工资,缴纳社保。这三种方式各有利弊,这就要求我们要按照三种计提方式进行具体的税务策划,以便于寻找最合适的税务策划方式,从而最大限度的控制税务风险。主要表现形式为:

1.假设按当地员工同样的方式,缴纳保险后入账。在这种方式下,需要企业承担的保险比例为(企业+个人)29.42%,另外还需缴纳个人所得税0.74%,合计30.16%。

2.假设按专业服务方式计提薪酬。在这种方式下,企业承担的税收在中方人员取得税号时是12.5%,未取得时是15.5%。

3.假设不计提工资,用增加报关设备价值的方式消化这部分人员工资,由于详细的关税税率不明,根据现有资料可以预计的是一般为5%,最高不超过20%。根据对三种形式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到第一种方式有着极大的缺陷,成本较大,不利于节约资金,控制税务风险。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法都是通过尽量压低在外账上计提的中方员工的工作,提高入关设备价值来消化一部分员工的工资。与第一种方式相比,这种方式虽然还有一些缺陷,需要有充足的前期资金作为保障,但是还是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可以帮助我们控制税务风险。

三、总结

风险管理汇报材料篇7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境外期货业务的管理,根据《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的国有企业(包括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的企业)。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境外期货业务是指境内企业从事境外期货交易所上市标准化合约交易的经营活动。

第四条、中国证监会依照本办法对境外期货业务实行监督管理。

第二章、境外期货业务资格的取得

第五条、中国证监会对从事境外期货业务的企业实行许可证制度。企业从事境外期货业务必须经国务院批准,并取得中国证监会颁发的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

未取得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的企业,不得从事境外期货业务。

第六条、申请从事境外期货业务的企业,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国家有关期货交易的法律、法规及政策;

(二)有进出口权;

(三)进出口的商品或其他在境外现货市场上买卖的商品确有在境外期货市场上套期保值的需要;

(四)有健全的境外期货业务管理制度;

(五)有符合要求的交易、通讯及信息服务设施;

(六)至少有3名从事境外期货业务1年以上并取得中国证监会或境外期货监管机构颁发的期货从业人员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其中应包括专职的期货风险管理人员;至少有1名高级管理人员了解境外期货业务并符合中国证监会的其他规定;

(七)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七条、企业申请从事境外期货业务应当向审核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一)境外期货业务申请报告;

(二)境外期货业务申请表;

(三)境外期货业务管理制度;

(四)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五)进出口企业资格证书;

(六)从业人员从事境外期货业务的经历及从业人员资格证书;

(七)审核部门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八条、中国证监会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申请从事境外期货业务的企业进行审核,报经国务院批准后,向申请企业签发批复通知。

通过审核的企业凭批复通知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相应的经营范围变更登记,更换营业执照。

企业凭变更后的营业执照到中国证监会领取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

企业凭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和变更后的营业执照,向国家外汇局申请开立境外期货项下保证金帐户和境内期货外汇专户。

第三章、境外期货业务基本规则

第九条、获得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的企业(以下简称持证企业)在境外期货市场只能从事套期保值交易,不得进行投机交易。

前款所称套期保值是为冲抵现货价格风险而买卖期货合约的行为。

第十条、持证企业从事套期保值交易,应当遵循下列规定:

(一)进行期货交易的品种限于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或所需的原材料;

(二)期货持仓量不得超出企业正常的交收能力,不得超出进出口配额、许可证规定的数量;

(三)期货持仓时间应与现货保值所需的计价期相匹配;

(四)中国证监会的其他规定。

第十一条、套期保值头寸持有时间一般不超过12个月,但经中国证监会核准的除外。

签订现货合同后,相应的套期保值头寸持有时间不得超出现货合同规定的时间或该合同实际执行的时间。

第十二条、境外期货头寸实行额度管理。套期保值额度是持证企业在特定时间内所持期货头寸的最大数量限制。

第十三条、持证企业对国家限制进出口的商品确定套期保值额度时,还应当向中国证监会提供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文件。

第十四条、持证企业根据生产、经营计划制定本企业的套期保值计划,并报中国证监会备案。

第十五条套期保值计划应列明拟保值的现货品种及其数量、期货品种及其数量等。

第十六条、持证企业的套期保值计划每年核定一次。连续12个月份的套期保值头寸总量不得超过相应时期的套期保值额度。

当持证企业的期货头寸超出规定的套期保值额度时,应在2个工作日内报告中国证监会并说明理由。

第十七条、持证企业应按保值商品的需要分布期货头寸。

第十八条、持证企业选择的境外期货经纪机构应当是境外期货交易所或境外期货清算机构资信良好的清算会员。

第十九条、持证企业在境外期货经纪机构应当以本企业的名义开设交易帐户,并以本企业的名义通过境外期货经纪机构从事期货业务。

第二十条、持证企业所选择的境外期货交易所应当管理规范、交易活跃,交易的期货品种在同类期货交易所中具有代表性。

第二十一条、持证企业选择的期货交易品种应当经国家经贸委或外经贸部等部门核准,并报中国证监会备案。

第二十二条、持证企业选择境外经纪机构及境外期货交易所应当经中国证监会核准。

第二十三条、持证企业应当建立严格有效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制度,要明确规定境外期货交易的决策人员、交易指令执行人员、资金管理人员或风险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不得交叉或越权行使这些职责。

第二十四条、持证企业对交易指令执行人员的授权应当经境外期货经纪机构确认后报中国证监会备案。

第四章、外汇管理

第二十五条、中国证监会负责监管持证企业套期保值交易的真实性及年度风险敞口。年度风险敞口是指允许持证企业境外期货保证金帐户上年底保留的余额、年度内累计追加的保证金额和期货赔付款的最高限额。

第二十六条、每年年初,持证企业提出有数据支持的风险敞口,经中国证监会核准后,到国家外汇局办理登记手续。国家外汇局予以开出企业期货业务年度风险额度登记确认函,抄送开户银行,以备汇出资金时由银行进行核对。

第二十七条、国家外汇局负责监控持证企业境外期货业务保证金帐户和境内期货外汇专户。

境外帐户的户数由国家外汇局根据企业业务需要商中国证监会掌握;境内专户只限开立一个。

第二十八条、持证企业开展境外期货业务所汇出和汇入的资金,应当通过期货专户办理。

期货专户的收入仅限用于汇出期货保证金或期货赔付款的自有外汇资金、境外期货交易项下的盈利收入。支出仅限于汇出期货保证金或期货赔付款、支付期货经纪机构手续费、期货项下银行手续费。

第二十九条、开户银行负责持证企业汇出和汇入资金凭证真实性的审核。企业因期货交易需要汇出资金或购汇时,开户银行凭境外期货经纪机构发出的缴付期货开户保证金通知书、追加保证金或缴付期货赔付款通知书,经核对国家外汇局开出的期货业务年度风险额度登记确认函,设台帐进行逐笔登记后,方可在国家外汇局确认函核准登记的额度内办理资金汇出手续。

第三十条、持证企业用于期货保证金或期货赔付款的资金,应当首先使用自有外汇资金,不足部分方可购汇。自有资金来源于经国家外汇局批准的其他现汇帐户,企业可向国家外汇局申请增加现汇帐户使用范围,即在期货项下可将该现汇帐户资金划入期货专户。经批准的帐户之间资金的划转到帐最迟在次日汇出境外;购汇资金应于当日经期货专户汇出境外。

第三十一条、持证企业期货交易项下的盈利应当及时调回境内期货专户,并于当日全部办理结汇,银行设立台帐进行逐笔登记。调回的盈利作为企业下年度申请风险敞口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二条、对于套期保值中的现货进出口,持证企业按照一般贸易进行进出口收付汇核销。

第三十三条、期货专户开户银行每月前10个工作日内将持证企业上月资金汇出、汇入、划转、购汇情况报国家外汇局。

企业每月前10个工作日内将上月期货项下自有外汇资金和购汇汇出情况、期货经纪机构的现金、头寸报表即对帐单报国家外汇局。每年7月和1月的前10个工作日内将上半年境外机构授予的期货项下授信额度及其使用情况、期货盈亏情况及与其相对应的现货盈亏情况报国家外汇局,国家外汇局与中国证监会每半年再进行一次双线核对。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四条、持证企业应在每月前10个工作日内向中国证监会报告上月境外期货业务情况,月报内容包括下列事项:

(一)期货交易信用额度及授信机构;

(二)已占用的期货交易保证金金额;

(三)持仓期货合约品种、月份、数量、持仓方向、浮动盈亏金额;

(四)期货交易平仓合约品种、月份、数量、买卖方向、价位、平仓盈亏金额;

(五)交割现货的品种、数量、交割地;

(六)期货交易相对应的现货交易情况;

(七)期货外汇帐户购汇金额、汇往地点及机构名称;

(八)期货外汇帐户汇入金额、汇入来源;

(九)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三十五条、持证企业发生下列行为,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报中国证监会备案:

(一)进出口权发生变化;

(二)境外期货业务的负责人、风险管理人员和交易指令执行人员等从业人员发生变化;

(三)分立、合并或联合经营;

(四)变更经营范围;

(五)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三十六条、持证企业有下列行为时,应当自营业执照变更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办理许可证变更:

(一)变更法定代表人;

(二)变更名称、住所;

(三)变更注册资本;

(四)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三十七条、中国证监会可以对持证企业的下列事项进行日常检查:

(一)设立或变更事项的审批、核准和备案手续是否完备;

(二)申报材料的各项内容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

(三)是否超范围从事境外期货业务;

(四)是否进行投机交易;

(五)是否违反国家外汇管理规定;

(六)是否按规定报送有关材料;

(七)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

(八)中国证监会认为需要检查的其他事项。

第三十八条、持证企业应聘请期货交易所在地资信良好的会计师事务所每2个月检查境外期货交易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头寸分布等情况,并将检查情况报中国证监会。

第三十九条、持证企业应在下列情况发生或知晓后的3个工作日内报告中国证监会:

(一)境外期货头寸被强制平仓;

(二)与境外期货经纪机构发生法律纠纷;

(三)所选择的境外期货经纪机构或交易所发生重大财务亏损及法律纠纷;

(四)其他影响持证企业期货利益的重大事件。

第四十条、持证企业交易结算单、交易月结单等业务记录应保存3年。

第四十一条、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由中国证监会统一设计和印制。

禁止伪造、涂改、出借、转让、买卖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

第四十二条、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遗失或有严重破损,应当自发现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中国证监会报告并重新申领。

第四十三条、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与营业执照的相关内容应当一致。

第四十四条、中国证监会对持证企业实行年度检查制度,确认其从事境外期货业务的资格。

年检报告书格式、年检标识样式和年检戳记样式由中国证监会统一制定。

第四十五条、年检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持证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

(二)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变更情况;

(三)境外期货业务经营和财务情况;

(四)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

(五)套期保值的操作情况;

(六)外汇管理规定执行情况;

(七)期货管理和从业人员的从业资格;

(八)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四十六条、持证企业年检合格,由中国证监会在其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上加贴年检标识并加盖年检戳记。

第四十七条、本办法所涉及的管理部门应当对持证企业的境外期货交易和资金情况保密。

第六章、罚则

第四十八条、对持证企业和开户银行在境外期货业务中违反外汇管理法规的行为,由国家外汇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有关机构和责任人刑事责任。

第四十九条、对严重违法或涉嫌严重违法正在被司法机关或监管机构立案查处的持证企业,或未通过年检的持证企业,中国证监会可视情节责令其暂停境外期货业务或注销其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

第五十条、持证企业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中国证监会责令改正,给予警告等处罚,情节严重的,暂停境外期货业务资格或者吊销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

(一)申报材料有虚假记载、重大遗漏或误导性陈述的;

(二)未按规定履行报告或备案义务的;

(三)未按本办法第八条规定获准而从事境外期货交易的;

(四)未按规定向中国证监会报送有关材料、文件的;

(五)伪造、涂改或者不按规定保存期货交易、结算、交割资料的;

(六)伪造、涂改、出借、转让、买卖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的;

(七)拒绝或者妨碍中国证监会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

(八)有违反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行为的。

第五十一条、对违反规定从事境外期货业务的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

风险管理汇报材料篇8

摘要: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以其资本优势借用中国的资源优势赚取了利润,但跨国公司财务管理方面,受限于我国外汇管理体制;同时,一些跨国公司的不规范财务操作也给我国的外汇管理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下,如何规范地进行财务管理显得日益重要。

关键词:外汇管理;跨国公司;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7-0138-01

一、跨国公司几个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

(一)进出口价格问题及对策

由于我国较为严格的外汇管理体制,使跨国公司在国内、国外市场的资金运作存在着政策障碍,由此导致了一些迂回规避对策,如通过内部转移定价实现利润转移和避税。价格转移的表现形式为“高进低出”,即从母公司或关联企业进口材料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出口产品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通过这种方式将国内企业的利润向境外转移。如果进口设备价款远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不但使企业固定资产价值虚增,折旧增加,利润减少,导致税收减少,而且母公司以较少的投资取得较多的股息和红利,变相将企业利润向母公司转移。

对跨国公司的价格转移问题是我国外汇管理的薄弱点。对于货物贸易等经常项目交易一般是事后审核价格,如有发现不符合核定价格的情况,再进行处罚。从根本上说,价格转移是一个税收问题。西方发达国家的税务部门有专门搜集国际市场价格资料的信息网络,在判断价格转移方面有独特的优势;而我国目前尚没有这样的网络。因此,外汇管理部门应加强与税务、海关部门的合作,建立价格预警机制。对于报关价格与海关的价格系统存在较大偏差、累计数目较大的产品应及时通报外汇管理和税务部门。在海关提供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银行提供的企业购付汇材料,通过审计师对有疑点的跨国公司账目进行审核,发现问题。

(二)资金管理问题及对策

全球资金集中管理是近年来跨国公司普遍采用的一种财务管理模式。但受我国现行外汇管理体制的种种限制,国内子公司很难参与集中管理,从而整体的资金利用效率降低。如外汇账户最高限额的规定,企业实资收本在3000万美元以上的,结算账户最高限额为750万美元。这对于投资额3000万甚至过亿美元的跨国公司来说,此账户限额远远不够。收汇后高于限额部分只能强制结汇,而付汇时却由于自有外汇不足只能购汇,增加了企业汇兑损失风险。

跨国公司为有效发挥资金集中管理职能,可采取分散报关、地区总部集中对外收付汇的运作模式。即跨国公司进出口时,由地区总部统一向外汇管理部门申请,申请中列明办理进出口报关的子公司名单,及相应的内部管理规定。进口时,由外汇管理部门将审核后的公司名单发给银行,银行根据上述名单为地区总部办理进口付汇手续,最后由地区总部统一办理核销手续。出口时,则按外汇管理部门审核通过的子公司名单,由地区总部集中收汇,子公司持经外汇管理部门确认的地区总部“收汇通知”或结汇水单,办理核销手续。此外,外汇管理部门应逐步放松对外汇账户最高限额的要求,实现强制结汇向意愿结汇过渡。

二、跨国公司汇率风险及对策

随着欧债危机、美债危机、人民币升值等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汇率变动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增大,对汇率走势的预测难度加大。企业必然面临汇率风险问题。

企业如何防范外汇风险呢?

首先,把握汇率变动方向。经常关注人民币兑美元、欧元、日元等主要币种的汇价变动情况,定期分析汇率变动趋势,把握汇率变动方向,以及汇率升降对进出口的影响程度,增强汇率预测能力。

其次,向客户转嫁成本或压低制造成本。面对汇率风险,除了完善内部管理、提高效率之外,企业需要采取多种策略以转嫁汇率风险。

1.签约时把浮动汇率可能带来的价格变动写在合同条款之内。

2.签约时采用多种计价货币。如以赊销方式卖产品到国外,或以赊购方式向国外买产品,灵活选用采用美元、欧元、日元等。

3.协商固定汇率把成本锁定。如在合同中的价格条款上规定使用固定汇率,只有未来汇率发生超过一定范围的波动,价格条款才可按波动的汇率进行调节。

4.灵活运用国际贸易结算方式。常见的国际贸易结算方式有预付货款、跟单信用证、跟单托收和赊销等,每种方式在规避汇率风险方面作用不同,需要灵活掌握。

5.提前收付或延期收付。企业以外币计价的应付账款或借款,若该货币是强势货币。则企业可采取提前付款策略减少或避免外汇损失;若该外币是弱势货币,情况则反之。

6.申请办理贸易融资或其他授信业务。

7.申请办理保函业务。

8.利用金融工具避险,如申请办理人民币远期结售汇业务、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等。

风险管理汇报材料篇9

一、公私合营项目利益相关者分析

公私合营项目的全过程涉及项目发起与确立、项目资金的筹措、项目设计、建造、运营管理等诸多方面和环节。整个过程中涉及到的参与方均有政府(为项目公司提供特许权,最终可能拥有项目)、投资者(项目公司的主要股东)、项目公司(负责项目的建设、运营)、债权人(主要是贷款银行和财团)、最终用户(产品购买者)。此外还有为项目公司提供保险的保险公司,和大大小小的建筑承包商、供应商、运营商。以上这些参与者,均承担一定的项目风险,同时享有项目的利益,所以他们就是ppp项目的利益相关者。项目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是通过相互之间一系列的契约和合同联系在一起的,如图1所示。

二、利益相关者分配风险的原则

对利益相关者分配风险的原则进行一下假设:

1.假设公私合营项目的利益相关者共有n个,分别为1,2,…,n;再设共有m种风险,分别为1,2,…,m。我们以rij(1≤i≤n,1≤j≤m)表示第i个项目的利益相关者所承担的第j种风险。

2.风险与收益正相关,收益越大,风险也越高。

3.项目各利益主体的收益与风险的代价均为各种风险的线性函数。

4.项目已经采取了所有的风险防范措施,所需解决的只是那些不能避免的风险分配问题。这样项目各利益主体为承担风险而要求的得到的收益以及因此而付出的成本只与其所承担的风险有关,即:

第i方的收益yi=yi(ri1,ri2,…,rim)i=1,2,…,n

第i方的成本ci=ci(ri1,ri2,…,rim)i=1,2,…,n

项目各利益主体之所以愿意承担风险,付出代价,是因为项目能为他们带来收益,而且这种收益大于他们为承担风险而付出的代价。所以项目第i利益主体的偏好pi=yi-ci

通过以上假设,就可以建立分险分配的目标:在项目风险一定的情况下,使项目各利益相关者对风险分配方案的整体满意度达到做大。即

式中,分别代表第i方因承担第j种风险所应得到的收益和成本权重。

将式(2),(3)代入式(1)中得到项目各利益主体风险最优分配的目标函数:

由于项目的各项风险是一定的,即总的风险是一个常数,因此,存在以下的约束条件:

由式(4),(5)组成了如下的线性规划模型:

解上述模型可得

由于各利益相关者对风险的态度和承受能力不同,因此对于任何风险,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风险偏好也是不一样的。由项目目标函数的最优值可以看出,项目的任一风险完全由对该风险偏好p1系数最大的利益相关者承担时,项目的整体满意度最大。所以风险分配的原则是将所有风险都分配给最适合承担它的一方。

三、基于利益相关者的风险评价和管理

按照风险分配的原则,下面分别列出政府、投资者、项目公司及债权人这四个主要利益相关者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

1.政府的风险评价及管理

参与公私合营项目的政府可能遇到的风险主要有政治风险。由于东道国政府最有能力承担,因此该风险最好东道国政府来承担。管理此类风险的主要办法包括:由政府出面担保或出具“安慰信”,保证对项目不实行强制收购,或者如果国家收购不可避免,政府机构会以市场价格对项目公司予以补偿,或促使国际多边机构参与项目融资,降低东道国的强制收购风险;为政治风险投保。此外,项目公司可与东道国政府签署一系列相互担保协议,将法律变更风险转让给东道国政府。

2.投资者的风险评价及管理

投资省对ppp项目的预期结果主要是他们在项目上的投资能得到足够的回报。投资者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技术风险、政治风险和金融风险。

市场萧条、产品价格下降或意外强劲对手的出现,都会造成项目的收入减少,偿还贷款的能力下降,不能取得满意的投资回报,这对投资者的损失是巨大的。减少市场需求风险的主要手段,是与政府签署产品购买协议或长期的产品销售协议,长期产品销售协议的期限要求与融资期限一致,销售数量也应为这一时期项目所生产的全部产品或至少大部分产品。在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签订建立在固定价格基础上的长期原材料及燃料供应协议和无货亦付款的产品出售协议,也可以减少市场不确定因素对项目的影响。为预防竞争风险,投资者一般要求政府保证在特许期内、在项目周围一定空间范围内不建设类似的项目。对于产品价格下降的风险,投资者为求项目收入的确定性,希望收费与有关的成本相关并且通过有关合同中的公式加以定义,这些有关成本包括当地的通货膨胀、汇率、投入价格。这使投资者相信项目的收入是有保证的。

技术风险主要体现在合作者出现技术问题或项目进行过程中出现技术问题,所以技术的选择很重要。据有关统计,技术选择失败发生的可能性很高,而且技术选择失败将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损失。关于技术风险管理措施,投资者一般要求项目中所使用的技术是经过市场证实的成熟生产技术,是成功合理并有成功先例的。对于任何采用新技术的项目,如果不能获得投资者强有力的技术保证和资金支持,是不可能得到项目融资的。投资者承认,应当选择具备普遍经验的t程顾问。不恰当的设计可能带来建设和运营期的技术风险。

金融风险包括汇率风险、利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这些风险将直接影响投资者的收益。规避汇率风险的最有效办法,是从东道国的中央银行得到自由兑换硬通货的承诺协议。一般来说,为吸引境外资金,东道国政府都不会拒绝境外投资者将收入兑换后汇出。对于汇率风险的消除,可以通过金融衍生工具(如汇率期权、掉期等)来对冲风险,但如果东道国货币不是国际硬通货,则无法使用上述方法,而只能采取一些经营管理手段来降低汇率风险。如项目公司通过与东道国政府签订“浮动价格购买协议”,将汇率变化所带来的影响部分或全部地转移到合同价格中,从而以浮动价格来消化汇率风险。对于利率风险,在ppp项目融资模式中,由于政府以特许权或特许合约的形式介入,项目的未来市场状况相对比较清晰,项目现金流量具有比较稳定和预测比较准确的特点,因而,项目公司可以根据对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采用利率掉期、期权等工具将浮动利率转换成固定利率,或者采用带有一系列逐步递增的利率上限的利率期权来降低利率风险。在发展中国家的ppp项目中,项目的贷款者和股本投资者通常要求东道国政府提供某种机制来规避货币贬值带来的风险。国际上规避通货膨胀风险的通行做法是,在ppp项目的长期承购合同中,规定项目公司可以根据某种有关当地通货膨胀的指数定期调整项目产品或服务的价格。

3.项目公司的风险评价及管理

项目公司主要面临的风险是市场风险、供应风险和完工风险。

市场风险存在于产、供、销三个阶段,因此产、供、销三方均应承担市场风险。在产品销售环节,ppp项目公司通常与政府签署“或取或付”的产品购买协议,将市场需求量和需求价格风险有效地转移给政府。在原材料供应环节,项目公司也是通过签订长期的原材料供应协议,将原材料市场所有未来价格上涨风险转嫁给供应商,从而固定项目的生产成本。当然,项目公司也要承担市场风险,这主要是在制定价格方案时,要求项目公司进行充分的市场分析和预测,确保产品价格能满足公司预期的投资回报率,实现稳定的项目收益。

在项目原材料及燃料的供应中,如果在项目投产后原材料和燃料价格的涨幅超过了项目产品价格的增长,那么项目的收益势必会受到不利影响。而且供应风险发生可能性高。供应风险管理措施是通过一系列的融资文件的信用与担保协议来实施的。对于能源和原材料风险,可以通过签订长期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合同,加以预防和消除。在一些情况下,可以进一步将供应协议设计成“供货或付款”类型的合同,这样项目的经济强度就能够得到更强有力的支持。

完工风险对项目公司而言意味着利息支出的增加、贷款偿还期限的延长和市场机会的错过。控制它们的方法通常由项目公司利用不同形式的“项目建设承包合同”和贷款银行利用“完工担保合同”或“商业完工标准”来进行。项目建设承包合同有固定价格固定工期的“交钥匙”合同和“实报实销”合同,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其它多种形式的合同。通过不同形式的工程建设合同有可能相应的影响项目建设期风险,将部分风险转移给工程承包公司。项目公司和项目承建商签订的合同中通常明确地提出完工计划以及误工和质量不符合要求的各种赔偿条件。有时,根据建设工程的复杂程度,可以在项目的不同阶段或不同部分应用不同的合同方式。此外,项目公司也可以通过投保,从承建商以外的第二方来寻求完工的保证。

4.债权人的风险评价及管理

ppp项目融资的最大特点是贷款方对项目发起方没有追索权或仅有有限追索权,贷款的偿还主要依靠项目未来的收益。ppp项目融资的这种性质决定了项目融资中的贷款方要比其他投资方式面对更多的风险,它们对项目的获益能力及项目各参与方的信用也自然会投入更多的关注。债权人面临的主要风险是信用风险。因为对方无力履行承诺或合同;或对方拒绝履行承诺或合同,这些信用风险都给债权人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

信用风险的管理措施主要是放出贷款之前严格考察ppp项目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资信状况。包括:在项目的建设和运营阶段,一旦出现资金不足,项目借款方及其担保人是否有办法筹集到应急资金以度过难关;在建设失败的情况下,承建商是否有担保银行赔偿它的损失;项目发起方是否积极介入项目的管理,权益投资是否已经到位,是否还有别的资余来源;是否与产品买主签订长期售货合同;原材料供应商是否提供协议或其他长期供应合同来保证稳定的原材料供应;项目经营者是否具备项目所需要的技术水平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担保机构和保险经纪人是否有能力按照保险协议中的有关条款支付保险赔偿。

上面对政府、投资者、项目公司和债权人四个主要的利益相关者的风险及管理进行了分析,表对公私合作模式公共项目的风险及承担者进行了汇总。

四、总结

总之,在公私合营项目中,各利益相关者面临的风险是不一样的。我们应按照风险分配的原则分担风险,通过有效的风险分担和管理,提升ppp项目的运作效率和成功率,实现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邓中美任宏:代建单位的利益相关者管理探析[J].建筑经济,2006,(6)

[2]方芳:工程项目投资与融资[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3]雷胜强:国际工程风险管理与保险[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4]朱东恺:投资项目利益相关者管理探析[J].经济论坛,2004,(1)

[5]JohnR.allan,Saskatchewan.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aReviewofLiteratureandpractice,instituteofpublicpolicy,publicpolicypaperno.4.l999

风险管理汇报材料篇10

关键词:Bot、国际项目融资、政府、承诺、法律

Bot国际项目融资(以下简称项目融资)是指政府通过契约的形式授予私营企业以一定期限的特许经营权,许可其融资建设和经营特定的公用基础设施,并准许其通过向用户收取费用或出售产品以清偿贷款、回收投资并赚取利润,特许权期限届满后,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该融资方式具有诸多优点,但同时也存在相当大的风险。笔者拟就项目融资的风险和项目所在国政府承诺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项目融资的风险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将风险定义为一种损失、伤害和危险出现的可能性,因此,一些容易发生危险和受到损失的事物被称为处于风险之中。《韦氏词典》同样把风险解释为损失、伤害、不利条件和破坏出现的可能性。[①]综合考量,笔者认为,Bot国际项目融资主要存在以下风险:

(一)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是指由于项目所在国家的政治条件发生变化而导致项目失败、项目信用结构改变、项目债务偿还能力改变等方面的风险。其主要包括战争、革命、动乱风险、没收或国有化风险、获准风险、外汇不可获得和不可转移的风险和法律变更的风险。

(二)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是指由于项目投资者不能控制的金融市场的可能变化而对项目产生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例如本币与外币汇率变化对项目成本和利润的影响、交叉汇率变化对项目的间接影响,汇率变化也会对项目偿债能力和债务结构产生直接的影响。

(三)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是指项目生产经营过程中,因经营者的过失产生重大经营问题,使项目不能按计划运营,最终影响项目获利能力的风险。其主要内容包括:技术风险、资源蕴藏量风险、能源和原材料供应风险、经营管理风险等。

(四)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项目完工后,产品在市场上的销路和其他情况的不确定性导致项目收入不足的风险,主要包括因销售价格引起的风险和因市场容量引起的风险。

学界和业界对项目风险分担三原则达成了共识,即由对风险最有控制力的一方承担相应的风险,承担风险程度要与所得的回报大小相匹配,私营部门承担风险要有上限。[②]

所在国政府以国家强制力和经济实力为后盾,在项目融资中始终处于强者的地位,而外国投资者和外国贷款人作为私主体,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基于此种实力对比,根据上述原则,所在国政府应对外国投资者和项目公司作出一定的承诺,以实现各方利益的平衡。

二、政府承诺的内容

项目融资中的政府承诺,是指项目所在国政府为确保其已同意建设的项目融资的顺利进行,使外国投资者具有投资安全感而对项目公司的一种承诺,表明了项目所在国政府愿意给予外商特许经营权及承担部分项目风险的责任和态度。[③]

对于政府承诺的内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历来存在争议。发达国家的学界认为,政府承诺应当具备以下内容:利润保证、不竞争保证、不可抗力免责保证、环境问题保证、严重违约终止特许权协议保证、财政条款保证、税收条款保证、争议解决方式保证,其范围非常宽广。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学界一般将政府承诺称为政府保证,并将其分为两类,即对投资回报率等问题的商业性保证和政府对项目主办人所作的政策性保证。[④]

笔者拟详细分析政府承诺的主要内容。

(一)不竞争承诺

不竞争承诺即政府承诺在一定时期和一定市场范围内不会发展与该项目相竞争的新项目。该承诺在融资法律文件中体现为“禁入条款”,项目所在国政府承诺在项目完成后的最初几年,不再向其他投资者签发同类许可证。若干年后,政府可以通过招标方式许可新的投资者进入同一领域,但事前应通知项目公司,且新许可的条件应最大限度与项目公司获得的许可保持一致。

(二)税收优惠承诺

税收优惠承诺即政府给予某种形式的税收和关税减免,比如减免项目公司的企业所得税或免除项目贷款的利息税,免除向项目提供贷款的外国贷款人的预提税,以及对项目建设和运营所需设备和原材料等物资的进出口减免关税等。

(三)后勤承诺

后勤承诺即政府承诺向建设项目提供建设用地,以合理的价格提供原材料、电力和其他能源,与项目有关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及物资的顺利入境。目前发展中国家大多不是完全市场经济体,政府实施不同程度的价格管制和物资管制,因此,Bot投资者需要所在国政府在水、电、土地、劳动力等方面提供便利。

(四)外汇承诺

外汇承诺即政府承诺项目投资人有权获得外汇并将经营收益以自由外汇汇往国外。首先是外汇获得和汇出保证,还包括外汇投资担保。外汇承诺对外汇管制国家成功进行项目融资起关键作用。Bot项目通常不能创汇,若投资人收取的当地货币非自由外汇,则无法支付贷款本金和利息,遑论利润。政府不对此进行承诺,Bot便丧失了基础。

(五)允许调价承诺

允许调价承诺即因原材料、能源价格上升导致项目运营成本提高,投资回收期延长,政府承诺在此种情况下可以调整项目产品的价格。

(六)不予国有化和征收承诺

不予国有化和征收承诺即政府承诺不对项目资产实施国有化和征收。国有化和征收都是由国家采取强制措施,将私人财产收归国有。政府对作出此承诺,即表明对该国家权力的自我限制。但应注意的是逐渐征收问题。逐渐征收又称蚕食性征收,原意是指所在国政府和外国投资者事先约定,投资者在一定年限内,按一定比例分期将其股份逐渐转让给所在国政府或国民,使所在国方绝对控股,甚至完全转让。这在Bot项目融资中应当禁止。

(七)资金承诺

资金承诺即政府承诺对项目给予资金方面的支持,包括以下多种形式:

1、资金参与,即政府对项目给予直接或间接的资金参与;

2、公共贷款,即政府在某些情况下向项目公司提供无息或低息贷款以降低融资成本;

3、贷款担保,即政府为项目公司所借贷款的偿付提供担保;

4、政府补贴,有些国家允许政府对项目公司提供补贴,使之具备以较低价格提品的能力。

(八)法律稳定承诺

法律稳定承诺即政府承诺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不因该国法律或政策的改变而遭受不利影响。实现稳定有两种方法:

1、冻结合同订立时项目所在国的法律;

2、合同订立后项目所在国的法律可以修改,但这种立法变化不适用于该合同

上述“法律”可以是项目所在国的全部法律,也可以只是某一部特别法。

三、政府承诺的法律规制

在Bot项目融资中,所在国政府对外国投资者和项目公司作出的承诺应受到本国法律的规制,笔者简要分析中国内地相关法律问题。

(一)不竞争承诺与竞争法的规制

我国已经出台《反垄断法》,与《招标投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构成了内地竞争法体系。政府的不竞争承诺有可能构成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

(二)税收优惠承诺的税法规制

我国推行了一系列税制改革,《税收征收管理法》、《企业所得税法》等法律文件对地方政府的税收优惠承诺形成极大的限制。如果地方政府在特许权协议中就税种、税率作出与现行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承诺,则该承诺不具备法律效力。

(三)后勤承诺中的土地使用权

后勤涉及的范围宽广,包括水电供应、土地供应等,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是最核心的问题。一般来说,Bot项目土地使用权属于划拨取得,应受到《物权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城乡规划法》等法律的规制。项目公司不得改变土地的用途,也不得将土地进行抵押等。

(四)外汇管制问题

外汇管理权限由中央政府行使,地方政府无权作出外汇承诺。就汇率而言,目前我国不是市场汇率,而是管制汇率,则政府应作出一定的承诺。就外汇汇出而言,我国外汇制度正在与国际接轨,不能汇出的风险已经大大降低,政府作出原则性承诺即可。

(五)允许调价承诺与投资回报率

价格调整的实质是确保投资回报率。我国一贯禁止政府对固定投资回报率作出承诺。至于项目采取浮动回报率承诺或者“自负盈亏式”承诺,应由政府投资者协商。

(六)不予国有化的限制

国有化是国家通过法令对原属私人所有的某项或某类财产收归国有的强制性法律措施。国有化具有性和强制性,是国家的行为,任何国家不得干涉,属于国有化对象的内外国人也不得违抗。政府承诺不对项目资产实施国有化,是对的自我限制。这种承诺不得与所在国的社会利益相抵触,否则国家依然享有国有化的权力。

(七)资金承诺

《担保法》第八条排除了政府保证和担保的可能性。笔者认为此处有待商榷。政府保证与民法上的保证在主体、内容、合同关系、责任承担形式、行为性质和适用规范上均有不同。政府承诺作为公法行为,不应由作为私法的《担保法》调整。但现行立法并未区分,则政府的相关承诺均属无效。

(八)法律稳定承诺

适用法律人人平等原则不仅体现在宪法文件中,也贯穿于民法、商法、刑法等部门法中,是法治国的一条根本法律原则。政府作出的法律稳定承诺,本质上违反了这一原则。笔者认为,政府应当就适用法律与投资者协商,可以约定以国际条约和惯例作为准据法,而不应冻结或隔离本国法律,造成内外资的实际不平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政府在Bot项目融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政府的特许权协议,项目融资便丧失了运行的基础。但政府在特许权协议及其他合同中作出的承诺,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项目融资需要平衡各方利益,政府承诺若无效或者存有严重歧义,则利益分配会明显失衡。在广西来宾B电厂项目中,中央相关部门和广西地方政府给予项目公司购电、燃料供应、不可抗力和外汇兑换等方面的担保,并承诺对由于政府行为或疏忽造成的不利后果承担风险责任,而且提供了最大程度的税收优惠和土地、设施等支持措施,实现了良好的风险管理和利益均衡。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是该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我国新进项目应努力总结经验,提供水平,使Bot项目融资更好地服务于国内基础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1]于安.外商投资特许权项目协议(Bot)与行政合同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2]余劲松.国际投资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3]黄进.武大国际法评论(第二卷)[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4]蒋先玲.项目融资法律与实务[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5]史晓丽.国际投资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