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中西艺术差异论文十篇中西艺术差异论文十篇

中西艺术差异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0:34:20

中西艺术差异论文篇1

论文关键词:爱情诗,差异,成因

 

一引言

爱情,诗歌永恒的主题之一。然而在古代中国与西方的诗歌中,这抒发男女之情的诗作却有着极大的差异。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抱以天下事为己任的宏图壮志,晨窗苦读之终极目标乃是一朝金榜提名,一般耻于把时间与精力过多的花在与女子花前月下,缠绵悱恻之上。他们更多涉及的主题是江山社稷与黎民苍生,诗以言志。而西方文人雅士追求在爱情中完美人生,英国著名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就曾有言:“poetryisthespontaneousoverflowofpowerfulfeelings”,诗以言情是他们的创作理念。其次古代中国文人长久以来受所谓“红颜祸水”的负面教育,妇女社会地位、文化水平的地下,使得男女间难有共同语言。而西方长久来就有尊重妇女,崇拜女性的传统。这些造成了中西爱情诗歌的地位差别。而中国古代重婚姻而轻恋爱文学艺术论文,西方重恋爱而轻婚姻这造成了中西爱情诗创作题材选择的不同。

二差异

1.地位差异虽然爱情与死亡被称为诗歌的两大关键词的目的或则抒发心中志愿,或则为了排除内心情感纠葛。抒发志愿者将文学创作视为“经国之大,不朽之盛事”,将其价值提高到与事功并立的地位。中国诗歌传统主题始终围绕着忠君爱国展开,建功立业似乎是诗人们的自觉追求,他们的诗歌作品强调风雅美刺功能,要写重大而严肃的主题,没有太多的个人化私人情感空间。诗言志的“志”也主要指的是政治抱负与决心。排除情感纠葛者写诗或为是为了“调养性情,静赏自然”而已,或是为了朋友欢聚作诗助兴,或则辞官归隐寄情以山水田园论文格式模板。使得关乎儿女私情之内容,便被排除到文学创作追求的“不朽盛事”之外,这就是中国古代文人爱情诗相比数量较少了。而西方则不然,自古希腊开始,文学创作本来就融为一种商品生产,吟游诗人以讲唱史诗文学作品为生,古希腊的著名作家就有得奖的记录,说明文学创作的目的不像中国只是一种消遣自娱的工具,而且得取悦读者听众,而要吸引众多听众的注意与兴趣,情节生动的便于吟唱的长诗与关乎爱情这一人人皆盼拥有的诗作就不可能不在其中了。再次中国诗学自古有言“诗品如人品”,这种德本精神一直是中国诗学的内核,也是中国文学评判的永恒典范。这种用伦理和道德观念去批评诗歌。而中国从商周以来以“忠孝”为中心的宗法观念,在后来的儒家代表人物那里发展成为“孝悌”“仁义”以及“存天理”“灭人欲”,这种克己复礼的伦理观念使得男女私情这一人间私欲变成了典型的“可作不可说”的文化典型。这也是为什么西方文艺热衷于对爱情的讴歌,而中华文艺却偏重于道德与气节的赞颂的原因之一。正如朱光潜所说:“西方关于人伦的诗大半以恋爱为中心。中国诗言爱情没有让爱情把其他人伦抹煞。朋友的交情和君臣的恩谊在英诗中不甚重要,而在中国诗中则几与爱情占同等位置。把屈原、杜甫、陆游诸人的忠君爱国爱民的情感拿去,他们诗的精华便已剥丧大半。”西方古代注重文艺模仿现实文学艺术论文,将文艺视为反应现实的镜子,而中国却将文艺视为“言志”和“载道”之工具。因此在中国爱情诗其地位远不及励志、爱国、忠君、山水、田园等题材的诗作多。

2.内容风格差异试比较英国十七世纪著名玄学派诗人andrewmarvell的“tohisCoymistress”与中国古代表现同样主题的名句:

...myvegetableloveshouldgrowVasterthanempires,andmoreslow.

anhundredyearsshouldgotopraisethineeyes,andonthyforeheadgaze;

twohundredtoadoreeachbreast,Butthirtythousandtotherest;

andthelastageshouldshowyourheart.For,lady,youdeservethisstate,

norwouldiloveatlowerrate.

...thybeautyshallnomorebefound,nor,inthymarblevault,shallsound

myechoingsong;thenwormsshalltrythatlongpreserv'dvirginity,

andyourquainthonorturntodust,andintoashesallmylust....

...Letusrollallourstrength,andalloursweetness,upintooneball...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andrewmarvell的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就是及时行乐(CapeDiem)。这首诗在表现这一主题的方式上决然不同,西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奇喻(conceit)手法,他运用玄学奇喻和三段论“把炽热的激情用刚强的理智在轻快隽雅的抒情笔调下表达出来”,态度诚恳而富有侵略性,对女性的规劝言语胆大且带有几分威逼。例如crime(罪过),twohundredtoadoreeachbreast(用两百年来膜拜你的酥胸),thenwormsshalltrythatlongpreserv'dvirginity,andyourquainthonorturntodust,andintoashesallmylust.(蛆虫们将要染指于你长期保存的贞操/你那古怪的荣誉将化作尘埃/而我的情欲也将变成一堆灰。)Letusrollallourstrength,andalloursweetness,upintooneball;(让我们把我们全身的气力,把所有我们的甜蜜的爱情揉成一个球)等等。全诗表现的坦白,透明且直言不讳。其实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在感叹人生苦短,韶华易逝也不乏同样主题的力作唐代诗人杜秋娘的千古名句中少了此类露骨的女性身体描写,而是以花开花落美丽悄落来比喻人间年华短暂青春转瞬即逝。奉劝对方珍惜时光当机立断。可见中诗劝的委婉,含蓄,窥一斑而知全貌,在爱情诗的国度里,英诗大胆奔放,言辞恳切,而中诗大多婉转而迂回。在中国的古代诗歌史上此类艳情诗只可在六朝时的宫体诗中尚可见一斑,可与西方的率直奔放相比还是略显委婉隐晦。即便如此也为后来人所诟病。被斥为忽视了诗歌的人格之美,诗风因以堕落。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述:“和西洋诗相形之下,中国旧诗大体上显得情感不奔放,说话不唠叨,嗓门不提得那么高,力气不使得那么狠,颜色不着得那么浓。在中国诗里算是‘浪漫’的文学艺术论文,和西洋诗相形之下,仍是‘古典’的;在中国诗里算是痛快的,比起西洋诗,仍然不失为含蓄的。我们以为词够华丽鲜艳了,看惯纷红骇绿的他们还欣赏它的素淡;我们以为‘直恁响喉咙’了,听惯大声高唱的他们只觉得是低言软语。”钱钟书此说用来描绘中西爱情诗的这一差别特别适合论文格式模板。

三成因

1.传统爱情婚姻观的差异朱光潜先生认为:“西方人重视恋爱,有‘恋爱最上’的标语。在西方人眼中,爱情是人生的至乐。人生如果没有了爱情,那就失去了无限的趣味。”有例为证,安东尼可以为美丽的埃及王后克丽奥佩特拉放弃自己的王位与人民,冒天下之大不韪,终而众叛亲离,被屋大维所杀。西方人从古到今就把爱情看作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追求在爱情中完美与升华自己的人生。没有恋爱的人生是可悲的,不完整的。男欢女爱是人性使然,即使是在追求禁欲的中世纪,也没有泯灭人性的这一欲求。恩格斯曾总结到欧洲中世纪的开始是中世纪是从具有性爱萌芽的古代世界停止的时候开始的,即是从通奸开始的。”德国诗人歌德对青年男女的爱情这样写道:“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人谁个不善怀春?这是人性中的至洁至纯。”在西方人看来,爱情是事业的动力,能促使事业成功。因此,当爱情与事业发生矛盾时,常常弃事业而取爱情。故朱光潜还认为,西方人是在恋爱中实现人生,而中国人是在恋爱中消遣人生。陆游与唐婉的凄惨爱情故事就是例证。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以埋头苦读圣贤书为荣,以科举一朝成名天下知荣耀乡里,光耀门楣为终生奋斗目标。而历朝历代举国上下都以与女子缠绵悱恻为不务正业,红颜祸水的思想深入古代学者的骨髓,更别说爱情了。中国人重婚姻,男子更多在意的是女子任劳任怨为其服务,在他们看来传宗接代才是女人一生中最大的使命。女人变成一个自轻自贱、供男子悦媚的玩物而已。

2.对女性态度差异古代中国相比西方而言女性的历史地位更低,在古代中国,女性在社会上没有抛头露面的机会,在家庭中没有地位可言文学艺术论文,普通妇女就连自己连名字都没有,而以简单的称呼诸如:“张氏、李氏、王氏”立足。遵从的是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一套礼教。很少有妇女识字,更别提有和男子吟诗作对的水平了。即便如此,读的书也是《列女传》、《女诫》等所谓的经典,宣扬的是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思想,严重压抑了女性的独立思维能力与人生自由权利。古代的中国女性也少有独立的人格可言。他们与男子这种不平等的社会地位与受教育水平,也在无形中阻碍了他们与相爱男子的平等交流,而被动屈辱的人格又怎么能产生灵魂的交合呢?所以真正的男女之情在中国古代很难实现,所以要写出真情实感的情诗更是难上加难了。相对中古而言,西方女性虽然社会地位也不及男性,但是自古西方男人就有尊重女性,崇拜女性之风。就拿中世纪而言吧,虽然这段时期被认为西方世界最黑暗的时代,基督教主宰了每个人的一生,基督教义有言:女性乃人类第一次堕落的罪魁祸首,圣经中记载了夏娃第一个偷吃禁果,女人是邪恶的化身。而且基督教还在社会上推行禁欲主义。可是那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中世纪的法国的普罗旺斯等地先后出现了唱游诗人,在他们的唱词中我们看到了这种浪漫的男女间的个人之爱。而随后的几次十字军东征,身着铠甲的骑士把中东地区特别是他们眼中的圣地耶路撒冷地区对圣母玛丽亚的崇拜带回来自己的家园,于是圣母的伟大女性形象取代了堕落的夏娃,女性地位得到了很大提高论文格式模板。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文学艺术论文,妇女的受教育机会也相应增加,而且此时作为封建社会基石的骑士们,除了要忠君护教行侠仗义之外,在他们的血液了还流淌着尊重女性,取悦恋人的欲求。于是作为表达爱慕之心与倾述相思之苦的情诗就应运而生了。

3.审美差异中西审美追求的不同又成为中西爱情诗差异的另一个原因。不同的审美追求表现了爱情诗的不同风格与魅力。中国传统哲学追求以“天人合一”终极目标,即主张主体与客体的融合统一以及天人相忘的和谐境界。主体没入客体,客体融入主体,难分彼此,物我浑化两忘。这使得传统美学不着重主体情感的单向投射,而是主张主体,客体之间的双向交流。受到这种美学思想的引导,使得中国古代文人在爱情诗的创作上并不着力投射自己的情感,无论是表达爱慕之心还是倾述相思之苦,很少直抒胸怀,要么比兴,要么托物,讲究点到为止。与此相反,西方社会从古希腊柏拉图开始宣扬“移情说”。而“移情说”的理论基础与中国恰恰相反讲究主客两分。在自然观方面,古希腊人很早就将自然看作是死寂的、几何的、可精确计算的世界。人是万物的尺度!,人为人类社会立法,也为宇宙自然界主动制定秩序。把宇宙现象二分为没有永恒价值的现象世界与永恒而抽象的本体理念世界,人与自然分极对立;而在亚里斯多德那里,仍是把人与现象分离,认定人是宇宙自然界秩序的主动制定者。这表现在情诗的创作上,西方诗人讲究情感的宣泄,重视自我感受的直接表达。这使得在他们的情诗中我们常常能够感受到它的强烈、主动与畅快。而对性的相对开放也让我们常看到了诸如《雅歌》中对爱人身体的大胆细致描写。

analysisontheDifferencesbetweenChineseandenglishLovepoems

XuJiepingYangXu

abstract:therearemanytouchingandmelodiclovepoemsandfolkballadsinChineseandenglishliterature.althoughwiththesameliterarystyleandtheme,toourcuriositytheselovepoemsofthetwolanguagesholdgreatdifferences.thewriterofthispapertriestofindthosedifferencesandsummarizethecausesthroughtheanalysisoftheaspectsoftwocultures,womensocialstatusanddifferentaesthetictastes.

Keywords:LovepoemDifferencesCauses

参考文献:

[1]王守仁.《英国文学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56页

[2]村上哲见《唐五代北宋词研究》杨铁婴译,西安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2页

[3]朱光潜:《诗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第80页

[4]HolyBible中国基督教两会

[5]杨周翰.欧洲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6]Bible[m].newRevisedStandardVersion圣经公会出版,2006

[7]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

中西艺术差异论文篇2

【论文摘要】我国的室内设计与西方相比较,并不是存在创意水平上的高低,更主要是创意方式和创意风格上的不同。不论中西方,其创意方式和创意风格都是在各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其发展历程各不相同,这期间也不排除异域文化的影响和渗透,但丝毫不会影响本民族文化特征中的鲜明个性与面貌。

一、中西方艺术的差异性

谈到中西方艺术的差异,首先必须分析中西艺术的各自特点。艺术作为一种人性的表现方式,主要是指人们作用于客观事物而产生的行为。中西艺术的差异是中西方的文化差异造成的,人们的意识差异导致了艺术的差异。

古希腊时代,是西方艺术创作中的一个代表时期。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儒家思想产生并盛行的时期。这也是比较中西文化一个有代表性的时间起点。谈到艺术,必然要谈到文化。中国人历来都是以含蓄为美,这是中国人的美德,也是一种文明,是属于人性的东西。而西方人则恰恰相反,他们在一些行为举止上面往往都表现得十分直接,中国人含蓄、内敛,西方人直接、张扬,这是中西方艺术在表现形式上最大的差异。西方艺术偏重直接去赞美客观事物,他们更关心美的存在形式,偏重表现认识客体,而不在于表现认识的主体--人的情感因素。在当时西方的大部分建筑、雕塑、油画等等的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很相似地找到艺术家们所喜欢的一个认识客体--人体(人体艺术是近代才传入中国的,至今还是很难被国人接受)。而中国艺术则讲究一种意境美,它是朦胧的抒情的,往往更多的是在表达艺术家的主观意识本身,客观事物仅仅是表达的载体,比如诗歌,文字和语言都是载体,而艺术家融入了个人的感情,

当然,这仅仅只是一种差异,衡量的标准不同,产生的结果也是不同的。中西方艺术特点是由各自文化所约定的,中国艺术家含蓄的特征,西方艺术家直接的表现,都各自产生了不同的艺术美。虽然各国的艺术审美文化不尽相同,都有其个性的一面,但是,他们又都同属于人类社会艺术领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世界文化"同中求异"的现状和良性的文化生态环境。

二、中西方艺术差异性对中西室内设计的影响

1、西方室内设计的特点

英国室内装潢杂志的专家认为:"90年代以来,居室设计的最大特点是增加空间感。空间是居室的最大财富,室内装潢与设计就是要尽量增加空间容量,居室不仅仅是为了看而设计,更重要的还应该实用,换句话说,就是看上去舒服用起来便当。因此人们不再玩技巧,而是设法让居室变得更加休闲、宽敞与舒适,更为理性实用。眼下,现代居室装饰也崇尚返璞归真,体现出人与物的本来面貌,并显示人们居住环境的特点,这就使设计与工艺手法贴近自然,回归自然,现在人们之所以崇尚自然,是因为在都市中工作生活节奏快,人们精神紧张,而终日身居钢筋水泥"森林"中,更有压迫感。加之环境污染,人们渴望宁静,向往自然,求得身心得到放松。

2、我国室内设计的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室内设计,通常还表现为室内对称的空间形式,在多数的宫殿和厅堂中,梁架、斗拱等都是以其结构和装饰的双重作用成为室内设计表现的一种艺术形象。从装饰上说,大量建筑室内天花藻井、家具、陈设等上面的图案,无不含蓄的表达出喜庆祥和、光耀门楣、长寿多福、家和兴旺之类的期望与祝愿。从空间布局上说,室内除了固定的隔断外,还有移动的屏风、半敞开的罩、博古架等与家具相结合,这些半开半闭的通透的隔断造成含蓄内敛的气氛,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藏"的精神,都体现在这亦隐亦现之中。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镇楼宇化和人们的审美观念的不断提高,在室内设计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流派,比如:新古典主义、新地方主义、新少数民族风格、中国现代主义、后现代风格,这些流派的出现使我国的室内设计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从目前我国建筑室内设计方案中,在很大程度上借鉴和汲取了西方现代主义设计中的简洁、明快、洗练的设计风格,同时采用了色彩、质感、光影与形体特征的多种手法,其中也包括了把现代高新科技的装饰材料用于室内装饰装修上,由于在设计时充考虑到了本国国情、民族文化、风土人情以及经济技术条件等,因而设计出来的风格又带有中国设计文化的底蕴和特色。

三、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

1、室内环境设计学科的相对独立性日益增强;同时,与多学科、边缘学科的联系和结合趋势也日益明显。现代室内设计除了仍以建筑设计作为学科发展的基础外,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的一些观念、思考和工作方法也日益在室内设计中显示其作用。

2、室内设计的发展,适应于当今社会发展的特点,趋向于多层次、多风格。即室内设计由于使用对象的不同、建筑功能和投资标准的差异,明显地呈现出多层次、多风格的发展趋势。但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现代室内设计都将更为重视人们在室内空间中的精神因素的需要和环境的文化内涵。

3、中西设计理念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使得设计风格多样化,不单单是形式、符号的结合,而要了解中西方设计背后的文化内涵,使之相互融合。西方设计界甚至认为"没有中国元素,往往就没有贵气"。

作为一个设计师来说,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学习和了解,不仅只限于形式、造型,更重要的是对古代文化艺术中传统的美学思想、民族文化气质和哲学内涵的理解与继承。在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民族情、国际观、时代感的发展理念仍然是中国的艺术设计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对现代艺术设计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面对变化万千的现实社会,每一位艺术设计工作者应当扪心自问,我们哪一天离开过传统?我们在享受着现代文明的同时应更加珍惜传统,传统造就了今天,今天则是未来的传统。优秀的传统文化永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汲之不竭的源泉,关键是我们如何正视传统,发展今天并创造未来。

【参考文献】

[1]房萍:-89-91.浅析中西建筑教育的差异性中国科学教育论文中国教育出版社,2005.18

[2]刘天华.《凝固的旋律-中西建筑艺术比较/中西艺术比较丛书》[m].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西艺术差异论文篇3

【关键词】建筑装饰,中西文化,差异

建筑是承载民族精神的智慧结晶,通过建筑所运用到表现手法,建筑技艺,装饰内容等可以窥探到一个民族的文化性格、思维模式以及对待自然的态度。但是整体来看,从传统到现代中西方建筑装饰文化一直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异,通过分析对比这些差异性可以为现代建筑装饰更适合现代人的品味和需求提供借鉴意义。

一、中西方传统建筑文化特征分析

一般而言,文化模式是影响民族之间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理念和世界观的根本因素。文化是人类在与自然的斗争磨合中演化出来的关于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的产物。任何一种文化从其产生、发展、演变到消亡都会对人类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而民族之间整体性的文化差异就构成了文化模式之间的对立。这种文化模式的对立表现在建筑文化上,最为人所知的便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水思想和“天人合一”建筑理念,而西方建筑尤以古希腊、古罗马、哥特式和巴洛克建筑为典型建筑文化模式。

1、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是儒道相辅、情理相依。儒家中的“中和”理性体现的是一种规则、一种秩序,而道家的“自然”却体现着一种审美、一种艺术的境界。历经千秋万载,儒道思想规范传承不衰,虽偶有变故,但也只是微波轻澜。儒道思想一方面限制了大众审美,另一方面也造就了我国传统建筑装饰独特的风格特征。

儒家经典的《礼记》中的“中和”解释了儒家的审美理想。“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成为宇宙万物最最本真和最具有生命力的状态,也是一种最美的状态。它不是静态孤立的个体生命,而是注重全体生命之流所弥漫的畅然生机。追求各种不同事物的协调和整合,在对立两极之间取得恰到好处的中点。传统建筑装饰作为人文色彩的一个方面,以其象征性、直观性更为明确地向我们传达了这一信息。

道家经典《老子》五千言,上承古代文化,下启百代之学,中国历史上之各家学派,无不从中汲取学术思想养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地观,成为魏晋玄学,又影响到宋明理学。在艺术领域,表现为对自然的亲近,艺术应回归自然之中。“大美无言,大巧若拙”(老子道德经下卷),揭示了空灵的意境胜于实在的事物。《周易》中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简明扼要地指出了古代中国人的宇宙观及艺术的哲学基础:阴阳二气生万物,万物皆察天地之气以生,这生生不已的阴阳二气汇成艺术的节奏与生命,要求在情景交融相互渗透中显现艺术意境。老子的“大象无形”,并不是艺术的抽象化,而是通过“气韵”表现在有形的意境之中。自古以来,中国人是从天地生生不息的运动变化中去审视万物之美,艺术的境界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基本哲学思想。

中国哲学流派甚多,其中儒家与道家两学派构成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核心内容和最典型的思想方法,深深地影响着传统建筑装饰的内容与表现形式。

2、西方古典建筑文化特征

希腊艺术创造辉煌灿烂的文化,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希腊艺术既带有高度的现实主义色彩,也极具浪漫和幻想的特征。这两种特质的融合使得希腊艺术极具魅力,它神秘而现实,典雅而又庄重,带给人无穷的美感。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美在对立因素的和谐、杂多的统一”,柏拉图按照“美的理念”创造艺术的思想以及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模仿说”,成为西方文明的基石。这些美学思想既是对艺术领域实践经验的总结,又为艺术家从事创作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西方传统艺术始终贯穿了两个要素:一方面模仿自然,另一方面是追求形式。两个要素成为希腊艺术的核心。

体现在建筑装饰艺术方面,无论人物、动物或植物等,都以写幻求真、模仿自然为原则。形式上遵循比例、匀称、端庄、协调的形式规律。艺术家们把自然的秩序与自己内心的自然体验引起的强烈共鸣以有序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中西方建筑装饰文化的表现形式

不同的时代和文化氛围造成了中西方建筑装饰风格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空间表现和造型手法方面。

1、中西方建筑装饰文化的空间表现。中国传统建筑重视通过人的内心对外界空间和物质进行领悟,并将这种领悟通过艺术化的手法表现出来。因此,中国的建筑装饰文化突出意境的设置,建筑空间布局明显地着眼于对欣赏者的游观心理的把握,空间层次丰富多变,同时又含蓄内敛,同中国的手卷画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西方建筑则重视在空间中建立立体的视觉效果,在进行建筑装饰设计时,充分运用形式规律表现形式,塑造出一种蓬勃向上的审美理想,在与环境的融合方面,通过高大严谨的外观效果表现出对自然控制和改造的宏伟魄力。

2、中西方建筑装饰文化的造型手法。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具有很强的写意性,如同泼墨山水画一般将装饰的内在含义蕴含在精简粗狂的装饰构件中,并不刻意要求装饰外在形象的精确和相像。通常会对造型进行夸张或变形的艺术处理,形成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西方建筑装饰则强调造型的写实性,其体积和量感的精确设计是西方建筑装饰的主旨。装饰的写实性配合建筑的立体感成为西方经典的造型手法。

通过对建筑装饰艺术的研究比较,能更清晰地把握不同建筑文化的艺术内涵和艺术性格。吸取中西方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精髓,巧妙地运用传统建筑装饰的技巧,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使传统的形式和材料通过现代的建造方式被赋予现代的建筑文化特征。

参考文献:

[1]林彬.浅析中西室外建筑装饰元素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8.

[2]张娟.中西设计艺术的汇合与通融――论中西传统建筑装饰图案的和而不同[J].文艺生活,2011.2.

[3]丁晓峰,赵艳君.中西建筑装饰文化差异及其表现形式[J].大观周刊,2012.24.

中西艺术差异论文篇4

关键词:绘画;审美;观念

中图分类号:J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067-01

中西古代人都以“和谐”为美的最高理想。西方人主要侧重的是审美形象的外在形式属性,而中国人主要侧重的是神秘主体的心理体验方面。中方思想家们注重发现审美对象的超验品行,并常常将真种品具有宗教色彩的“神”或“上帝”联系起来。中国思想家们们注重发现审美对象的经验功能,并常常将这种功能与具有人伦色彩的道德伦理联系起来。亚里士多德从另一个角度把美是数的和谐的理论,改造成为关于具体事物典型形式的和谐说,从而把西方追求“形式和谐”的审美理想与艺术的创作实践进一步结合起来。这里所谓的“数”等形式特征,可以看出西方绘画审美注重“理性”,相反中方就注重“感性。

中西艺术差异论文篇5

   法—理—情”的管理模式;在哲学方面中华文化强调主题与客体浑然一体,西方则坚持主客二分的哲学观点。

   思维定势是指一民族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内化。它不仅包含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而且是包含致思方向、思维内容和思维程序的有机整体。作为社会的思维定势,一是人们的习常思维,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思维习惯;二是经过哲学家的提炼,运用概念表述的系统化的思维模式。前者与生活经验相关联,处于世俗化形态;后者与宇宙观、历史观相联系,是理论形态。思维具有超现实性,可以通过归纳与概括掌握现实中事物的规律,还可以在已有的事物上,通过想象,建立全新的、不存在的事物。而人们审美的过程同样是一个认知再创造的过程,二者有着紧密的联系。

   审美理想是特定民族在特定历史阶段中所形成的审美追求的集中表现,是社会的物质文明生活及意识形态在审美领域中的最高结晶,而中西绘画不仅有一个形式上的区别,更重要的是审美有一个形式上的区别,更重要的是审美视角的区别。由于中西文化发展的源头、过程、结果是不同的,因而形成中西人视角区别。

   中国人的感性主义传统和一元论的世界观与西方人的理性主义传统和二元论的世界观是相对立的。中国人的一元论世界观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道家的天不变,道亦不变就是这种思想的真实体现。西方的理性主义和二元论世界观起源于古希腊。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是古希腊艺术的灵感源泉。而在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的背后则是天人两分的二元论宇宙观。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西艺术内在本质的差异。正是中西方对待自然态度的不同使中西绘画产生了如此大的差异。中国画以表达山水为主题,是能让人融入自然中给人以心灵的愉悦感。而我们从西方风景画中很少能看到人的存在,他们要表达的是一种独立的自然。

   从绘画创作主体上来看,“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的观点主要表现绘画在技法上的写意与写实。西方以有为本,从有到实体。中国则以无为本,从无到有。依西方的有无观,无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生有的。中国写意绘画讲究一种意境,往往留下一片空白。给予观者的感受是虚白上幻现的一花一鸟,一山一水,但却负荷着无限的深意。是澈透灵魂的安慰和惺惺的微妙领悟。进而产生了安定静穆和谐的天人关系,时时刻刻遵循着“天人合一”的信条。西方古典绘画是这样的写实,无论是着名教堂内的壁画还是逼真生动的油画,有与无的对立造就了进取、抗争、追求的精神,从而将客体事物描摹的淋漓尽致。当代西方的现代艺术绘画,用平面色彩、平面构图、平面造型的原则,用时空的合一来表现精神的迷茫,混乱,骚动,荒诞,将内心的情感与感受真切的展现出来。无论是客体造型的逼真还是主体情感再现的真实都是极力再现其客体或主体的单一面。

   从作品本身上来看,主体与客体的观念便转化为“神”与“形”的关系。形象性是艺术的本质特征之一,中国美学认为,艺术的形象性要有其现实的原型,然而中国美学与艺术中的“形”更多的是与”神”联系在一起的。“形”“神”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对范畴,“形”是手段,“神”是目的。因此从本质上说,中国艺术反映的对象是“神”,而不是“形”。依照传神写照的要求,追求着“神似”的目标,中国艺术家力图通过有限的笔墨传达“韵外之旨”,“味外之味”。例如中国古代文人画所描绘的对象多为梅、兰、竹、菊,此类画作所追求的并非只是形貌上的相似,更多是对感物喻志的追求。关于艺术的反映对象,西方广泛流行着“模仿自然”说。尽管在不同的美学家那里“自然”的含义不尽相同,但就模仿自然再现自然这一点来说却是一致的。亚里士多德是“模仿”说的代表人物,他把模仿与学习知识联系起来,认为模仿自然是一种求知的活动。出于求知的目的,人们把自然模仿下来,创造为艺术。显然,艺术以现实世界为蓝本,模仿的惟妙惟肖、成功地发挥认识功能是其目的。从希腊早期的艺术来看,希腊的瓶绘艺术,初期以狮身人面像、野兽、植物纹样等东方装饰纹样为主,中、后期逐渐摆脱了东方的影响,产生出以日常生活场景和神话传说为题材的情节性画面,表现手段大为丰富,能在结构、比例和色彩方面将复杂的情节面处理得和谐自然。西方美学极重视理性,同时也不忽视与理智相对应的精神、情感世界,也有艺术世界高于现实世界的

   论述。由于西方绘画对于理性的重视,从西方绘画史上我们不难看出,科学对于西方艺术由其是西方绘画的影响,从文艺复兴时期透视原理、解刨学对绘画的影响到现代西方绘画中波普原理、精神分析原理在绘画中的运用。我们不难看出在西方绘画的历史进程中理性的科学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绘画作品受众的审美观上看,中西古代人都一“和谐”为美得最高理想。西方人主要侧重的是审美对象的外在形式属性,而中国人主要侧重的是神秘主体的心理体验方面。象的外在形式属性,而中国人主要侧重的是神秘主体的心理体验方面。中国思想家们们注重发现审美对象的经验功能,并常常将这种功能与具有人伦色彩的道德伦理联系起来。西方思想家们注重发现审美对象的超验品行,并常常将真种品性欲具有宗教色彩的“上帝”联系起来。中国人”在一邱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无限,表现了无限。所以他的态度是悠然意远而怡然自足的他是超脱的担又不是出世的,他的画是讲空灵的,但又不是极写实的他以气韵生动为理想,有充满静气。我们理解了中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就能更深刻的理解中西美学在理论体系、具体范畴、表现方式、内在意蕴等一系列问题上的差异。

   在绘画与社会的关系上,中国传统绘画创造者始终怀有“大我”的思想。中国画家通常把画看成是交流思想或者情感的媒介,因而在创作过程中不可不考虑作品的观众,不可不考虑他们的感受和审美能力,中国画的创作者很注重社会群体对绘画思想的接纳。而西方绘画独立于一切其他艺术的观念,在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追求个性解放,绘画艺术十分强调个性。不论是从绝对具象发展到彻底抽象,还是从“素描第一”到“色彩第一”,这种反叛式的造型观,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无不体现出西方绘画强调的自我与个性。>

   综上,以中国绘画“天人合一”与西方绘画“主客二分”的哲学基点,从绘画主客体、技法、作品与社会等方面分析后,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有着许多差异,既有外在形式上的又有内在文化精神上的。而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归结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基因”所养成的不同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何云波,彭亚静.中西文化导论[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

中西艺术差异论文篇6

【关键词】感性思维;理性思维;社会发展

第一章“神话思维”的思想

1.1“神话思维”与巫术思维

“神话思维”是晚于巫术思维形成,而我们在“神话思维”中能够找到巫术思维的一些特征。巫术师艺术思想形成的标志,巫术作为人类最早的思想意识形态,它在表达上有一个特点,就是巫术对人的思想的表达不是用于文字语言形式,而是采用通感式的视觉和听觉等具有象征性的形象(偶像)语言形式①。

1.2“神话思维”展现

“神话思维”是巫术思维的一种发展的表征。特别是神话判断已经有了社会意识的伦理性的概念特征,即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等等,这些判断其实是同一概念的从不同角度的表述而已,因为“不是自然,而是社会才是神话的原型,神话的所有基本主旨都是人的社会生活的投影④。

第二章艺术思想观念的分析

2.1艺术思想观念

现今的艺术思想观念我们应该这样理解,就是文学和艺术的美学特征,或者说就是文学艺术在创造和鉴赏的过程中的美学规律⑤。而时代的进步,艺术思想观念的发展已经被科学学科细分与政治、哲学、宗教等相互存在,科学是通过理性思维来解决事情,而艺术是感性思维的表现,科学无法解读艺术,而艺术却包含着科学的问题。

2.2东方与西方的艺术思想观念的差异

探讨艺术思想观念问题,从人类思维发展史的角度而言,实质是一个东、西方艺术观念比较的问题⑥。而东方的国家就以中国为例,中国的古代艺术思想留传至今,古人都喜爱“以乐而言”,而国画的创造也是注重意境的表现,以散点式的布局结构,在画面中“气”的表现,就是说有一种流动的感觉,视觉效果引人入胜。

西方的艺术思想观念可以由它的文艺理论的发展来分析,柏拉图是理性思维学术体系的代表,而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则在艺术的基础上发展,他的文艺理论是在于感性和理性之间文艺观,“亚里士多德的文艺观的形成特征上,可以发现他的文艺观念中还有神话思维的痕迹,而且,作为西方文艺理论的始祖之一,他的文论唯一的概念,不是抽象的“理式”之类的逻辑式的概念,而是从神话时代就形成了“模仿”这个概念⑧。

由此,可以看到东方与西方的艺术思想观念的差异,是文化和思维上的差异,东方艺术思想观念在于传统文艺的影响和发展,而西方的艺术思想观念在于理性思维的体现,使用科学的社会观来对待艺术,导致艺术思想观念的分散与矛盾

第三章“神话思维”与“艺术思想观念”理论形态分析与比较

3.1“神话思维”与“艺术思想观念”之间共同点

“神话思维”与“艺术思想观念”之间有一种继承并发展的理论形式,在“神话思维”中我们能够发现它是从感性思维发展到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融合表现,是两者之间的一个完美结合的表现,而古希腊神话的传奇著作流传至今可以知道,这是人们所向往的精神世界。

“艺术思想观念”中的思维方式也是从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发展过来的,而至今是以理性思维的科学观念引导世界的运行,但当中也存在感性思维的影响,可以看到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至今仍有它的独特魅力,在人的内心深处还是存在感性思维的“通感”力量。

3.2“神话思维”与“艺术思想观念”之间理论形态差异

“神话思维”是早于“艺术思想观念”形成的,“艺术思想观念”中亦有神话的“痕迹”,“神话思维”是一种整体的思维模式,较为完整的理论形态,而符合人的心理需要,从感性和理性的思维方式相互磨合来分析事物,更为适合人的行为模式,显得更具有艺术性,我们可以看到在“神话思维”的影响下的文艺作品,现今的科学昌盛社会中仍然留有一个无可替代的地位。“艺术思想观念”的理论形态是侧重于理性思维的发展,科学的不断发展从而引导社会由理性思维引导发展,它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发展倾向,远离人们的心理需要,只是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例如,现在的苹果手机非常的受全球人类的欢迎,同样是手机设计,手机的功能,为什么它特别受人们喜爱,由于他们的总裁是艺术设计师,而不是工程师,他所注重的是人们的感性思维需要,而理性思维物质需要则次于心理,他更注重人们对美的追求。

结论

本文通过对“神话思维”与“艺术思想观念”理论作了分析,再比较两者的理论形态分析,主要是从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角度来分析两者之间的理论形态的差异,它们之间的递进关系,与社会发展情况的密切相连,人类社会的思想发展方向,由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相结合的“神话思维”发展到现今由理性思维主导社会发展思维的“艺术思想观念”产生,我们能够理解到适合人类的应该是一种和谐发展的思维观,人的行为能就是艺术的显现。

参考文献

[1]《艺术思想论》,第9页

中西艺术差异论文篇7

 

关键词:中西方艺术 室内设计 融合借鉴 

一、中西方艺术的差异性 

谈到中西方艺术的差异,首先必须分析中西艺术的各自特点。艺术作为一种人性的表现方式,主要是指人们作用于客观事物而产生的行为。中西艺术的差异是中西方的文化差异造成的,人们的意识差异导致了艺术的差异。 

古希腊时代,是西方艺术创作中的一个代表时期。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儒家思想产生并盛行的时期。这也是比较中西文化一个有代表性的时间起点。谈到艺术,必然要谈到文化。中国人历来都是以含蓄为美,这是中国人的美德,也是一种文明,是属于人性的东西。而西方人则恰恰相反,他们在一些行为举止上面往往都表现得十分直接,中国人含蓄、内敛,西方人直接、张扬,这是中西方艺术在表现形式上最大的差异。西方艺术偏重直接去赞美客观事物,他们更关心美的存在形式,偏重表现认识客体,而不在于表现认识的主体--人的情感因素。在当时西方的大部分建筑、雕塑、油画等等的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很相似地找到艺术家们所喜欢的一个认识客体--人体(人体艺术是近代才传入中国的,至今还是很难被国人接受)。而中国艺术则讲究一种意境美,它是朦胧的抒情的,往往更多的是在表达艺术家的主观意识本身,客观事物仅仅是表达的载体,比如诗歌,文字和语言都是载体,而艺术家融入了个人的感情, 

当然,这仅仅只是一种差异,衡量的标准不同,产生的结果也是不同的。中西方艺术特点是由各自文化所约定的,中国艺术家含蓄的特征,西方艺术家直接的表现,都各自产生了不同的艺术美。虽然各国的艺术审美文化不尽相同,都有其个性的一面,但是,他们又都同属于人类社会艺术领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世界文化"同中求异"的现状和良性的文化生态环境。 

二、中西方艺术差异性对中西室内设计的影响 

1、西方室内设计的特点 

英国室内装潢杂志的专家认为:"90年代以来,居室设计的最大特点是增加空间感。空间是居室的最大财富,室内装潢与设计就是要尽量增加空间容量,居室不仅仅是为了看而设计,更重要的还应该实用,换句话说,就是看上去舒服用起来便当。因此人们不再玩技巧,而是设法让居室变得更加休闲、宽敞与舒适,更为理性实用。眼下,现代居室装饰也崇尚返璞归真,体现出人与物的本来面貌,并显示人们居住环境的特点,这就使设计与工艺手法贴近自然,回归自然,现在人们之所以崇尚自然,是因为在都市中工作生活节奏快,人们精神紧张,而终日身居钢筋水泥"森林"中,更有压迫感。加之环境污染,人们渴望宁静,向往自然,求得身心得到放松。 

2、我国室内设计的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室内设计,通常还表现为室内对称的空间形式,在多数的宫殿和厅堂中,梁架、斗拱等都是以其结构和装饰的双重作用成为室内设计表现的一种艺术形象。从装饰上说,大量建筑室内天花藻井、家具、陈设等上面的图案,无不含蓄的表达出喜庆祥和、光耀门楣、长寿多福、家和兴旺之类的期望与祝愿。从空间布局上说,室内除了固定的隔断外,还有移动的屏风、半敞开的罩、博古架等与家具相结合,这些半开半闭的通透的隔断造成含蓄内敛的气氛,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藏"的精神,都体现在这亦隐亦现之中。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镇楼宇化和人们的审美观念的不断提高,在室内设计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流派,比如:新古典主义、新地方主义、新少数民族风格、中国现代主义、后现代风格,这些流派的出现使我国的室内设计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从目前我国建筑室内设计方案中,在很大程度上借鉴和汲取了西方现代主义设计中的简洁、明快、洗练的设计风格,同时采用了色彩、质感、光影与形体特征的多种手法,其中也包括了把现代高新科技的装饰材料用于室内装饰装修上,由于在设计时充考虑到了本国国情、民族文化、风土人情以及经济技术条件等,因而设计出来的风格又带有中国设计文化的底蕴和特色。 

三、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 

中西艺术差异论文篇8

关键词:古罗马;西汉;思想;雕塑

对于西方人来说,罗马始终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名字,它既指一座名城、一个帝国,也代表着一个文明、一个时代,而且是他们心中可作典范的、伟大而光辉的文明和时代;而对于东方人来说,周秦汉唐的影响则超过了人类历史中的任何一个时代,至今人们提起汉唐气象,还充满了憧憬和向往之情。在艺术方面,同一时期两个国家的审美艺术由于背景不同差异甚大,下面我们就审美思想和艺术门类的比较去了解它们的艺术。

一审美思想之比较

说起古罗马时期的美学,肯定是和古希腊联系在一起的,它是古希腊的一个延续。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是“模仿”说的代表人物,强调艺术的模仿是再现“应当有的事”,认为模仿自然是一种认识活动,处于求知的目的,人们把自然模仿下来,创造为艺术,从而提升了艺术的地位,使艺术高于自然。

在提出模仿说的同时,柏拉图提出著名的“理式”论,他用和谐,对称,比例等形式来描述“理式”的特点,这也能推断出当时柏拉图所说的和谐是在形式上的和谐,而并非侧重于内心的和谐,是一种理性化了的形式。[1]所以这种美学思想的核心就是美是以现实世界为模板,模仿的越惟妙惟肖就越美,用模仿的态度去再现这世界的美,强调了形式上的和谐,重理性而轻情感。

而不同于西方,在中国西汉时期,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盛行,其中以《淮南子》为代表的道家美学主张自然美的追求,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渐渐将对内在审美人格精神追究转化为对广阔大世界大自然的审美追求,这标志着汉代美学的一个新的转变。在当时的西汉,儒道思想占主体地位,儒家思想强调中庸,把“成教化,助人伦”作为艺术的最高目标,从而抵达内心的和谐容纳显现实情感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理想境界。[2]而道家思想强调的是依附于大自然世界的心与物的统一,虽然与儒家思想有些不太相同,但他们共同的思想都是追求天人合一的一种心灵上的和谐。

众所周知,中国的传统诗画在于赞美自然,赞美大好江山。这一思想在诗画的上面的表现在于,对于内心情感和整个画面的一个融和,表达人物处在静谧的山水画中天人合一的感悟,追求情感的抒发,用笔墨传达的韵外之旨,不求相似,只求神似,这就是“表现”说的体现,强调情感的表现。

上诉对于古罗马和西汉时期的思想对比尚不能完全的表达出中西同一时期的审美思想差异,中西美学思想上的差异给两地带来的影响也岂非是这一些所能决定的。但是中西哲学思想的差异是造成美学审美思想差异根本原因是可以肯定的。

二艺术门类(以雕塑为例)之比较

当我们面对汉代的那些雕塑,比如汉墓出土的精美陶俑,或者来自面对来自同一时期的古罗马的艺术雕塑,如著名的《奥古斯都像》雕塑时,不仅赞赏,我们还会惊叹为什么在同一时期的雕塑会它们的艺术特征竟存在那么大的差异。

(一)题材

古罗马追崇神人同源的宗教观,在题材方面,古罗马的雕塑更多为人物雕塑,大多数的人物题材都是统治者,贵族阶级和神,把罗马帝王与神相提并论,体现了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奥古斯都像》这件作品中,表现的就是神人的结合,既是神也是人,是当时个人崇拜的体现。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古罗马时期,政治的权威在人心目中的地位。相比而言,西汉时期的雕塑题材大多也以人为主,并且动物和一些想象出来的神兽也是人们表达艺术的一种方式。

但与罗马时期不同是,西汉时期的人物大多以平凡的人为主,还有一些神兽也是人们为了除邪避患,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表现。如西汉出土的杂技陶俑盘,生动展现了杂技演员同台演出的其乐融融的场景,传达了那时国泰平安人民幸福的思想。

(二)造型

古罗马民族雕塑继承了希腊雕塑上的原则和技巧,在人物面部表情的处理上惟妙惟肖,出于求实的性格特点,雕塑家们要关心和注意观察人物所具有的的细节并真实的塑造出来。[3]同时这种求实也显现出了一个帝国所具有的严谨,高贵的审美情趣。

而中国西汉的汉佣并不太注意细节的刻画和神情的具体描绘,而是突出夸张人物的姿态形式,拥有手舞足蹈的动作,却又是异常简单的一个整体形象,追求力量、速度的神韵所在,但又由于简单的刻画,显得汉代的雕塑的古拙,在古拙中又不失神韵,这就是汉佣的神奇所在。[4]

总体来说,艺术家们的艺术实践风格都是来自于生活,雕塑家们也不例外,古罗马的雕塑家们一般在创造作品时都是观察实物实体,但西汉的雕塑家们往往没有一个固定实体进行观察,而是凭借自己的生活实践进行想象创作的。因此东西方的雕塑差异也由此而来。

(三)用途

由于古罗马当时的政治影响,追求个人崇拜,神人同一的思想观念,雕塑强调为帝国政治服务,强调歌颂帝王的伟大,之后再普及到普通的贵族阶级,往往为了彰显雕塑像的威严高贵,它都会被陈列在各个公共空间,这样就可以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和名誉。同时,他们也是希望通过大理石的雕像希望自己和大理石一样永垂不朽。

在西汉,乃是整个中国古代,雕塑大多作为陵墓雕塑艺术,一般都是陵墓之前的看守和一起被埋入泥土中的陪葬品,世世代代的帝王和贵族都希望自己死后像生前一样风光。汉代社会和古罗马社会相似,都开始弥漫了人神共存的气息,所以即使是陪葬的用品,人们出于人神共存的思想,所以在制作墓葬陶俑时候会依然展现出对于世俗的留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风格。

所以,汉佣的封闭性就自然而然的和古罗马开放性的雕塑形成鲜明对比,也体现了中西文化和背景的差异。

结论

由于不同的政治,经济,宗教背景下,古罗马与西汉时期的艺术表现出了很大的不同,这对以后的艺术发展也无疑打下了最扎实的基础。总体来说,古罗马艺术崇尚形式美,注重表面的艺术美,而中国西汉的艺术崇尚情感的抒发,侧重中真正内部的表达情感,不注重表面,而更要求神韵。这些些种种的不同,可以简单概括了中西美学的一个异同,这在后世的绘画,建筑等艺术作品中都可以得以表现。

中西艺术差异论文篇9

关键词:关键词:中西;造型;观念;异同;两大高峰

   中国传统绘画,源远流长,有着灿烂辉煌的成就,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浮星泛月的长江大河。这些作品可以与西方任何时代的作品相媲美,像一座座高峰,巍然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越来越为当今世界各国所瞩目。东西方艺术在我认为区别在于东西方的哲学观念不同,艺术的发展是要有哲学做指导的,西方人考虑问题理性因素比较多,而中国的艺术家在考虑问题中以人的思想指导比较多。哲学理念不同,所产生的艺术是不一样的。

一、中西方造型观念的相似处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文化气息也是一脉相承的,可以说中国的历史是没有断代,是世界上历史最完整最悠久的国家。中西方美术理论在最初的阶段都不是艺术家在论述,而是出自古代先贤和哲学家等等之口,有着很高的理论高度。中国的美术理论从春秋时期开始多起来,第一个时期是诸子论美术时期,理论家们不是专门从事美术实践研究的,而是各学说的哲学家。如:孔丘,庄周••••••他们的本义并不是在论述美术,只是以美术为例来说明美学观点,但是这种现象的意义却很大。诸子在艺术理论的道路上起到了拓荒的作用。直到南北朝时期才是真正的艺术家在论述美术,我们称之为“行家论美术”。

   古希腊、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摇篮,西方古典文化的精髓皆聚于此,据文献记载,公元前三世纪左右,开始出现一些艺术理论著述,可惜原作已经失传,而有幸存留下来的维特鲁威《建筑十书》就尤显珍贵,他对后世,尤其是对文艺复兴艺术理论影响巨大,其价值可谓不可估量。

二、中西方造型的差异性

  (一)透视

   中西方美术最主要的差异性就在于透视,这是最根本的。中国画采用散点透视。你会发现看山水画是从四面八方不同角度。这个秘密源于中国山水画看画方式特别,西人之画挂在家中装饰之用,求真求实;中国画以卷轴的形式,打开一幅中国山水画是用卷轴一点点展开,由远及近,好像在看一个故事。意境悠远,表达角度不限一景一角。中国画讲求的是“意境”画人要画出其风骨,可以不那么真实,但是却能很好的体现出所画之人的神韵。画山水亦是要体现山水的味道,或雄伟壮阔,或绮丽多姿。比如《清明上河图》明显是散点透视移步易景的运用。西方绘画采用焦点透视。其特征是符合人的视觉真实,讲究科学性,掌握了表现空间的规律。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即是焦点透视的典范之作,如果没有焦点透视法就没有西方的写实性绘画。

  (二)相对的写实与写意

   这里之所以提出“相对”这个词,是因为在我看来根本就没有绝对的写实和写意,他们二者都是相对来说的,侧重不同所以有了貌似质的差别,我认为是不怎么科学的,至少在我目前的学识认识上认为它是不科学的。对于中西方的造型艺术,我认为中国绘画更侧重于写意,西方绘画侧重于写实。下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一下。

 1.中国画造型与西画造型之比较

   对于所有绘画来说都离不开"造型"二字,即便是抽象绘画也有"造型"问题。西方油画有很强的表现力,非常真实、准确地表现对象,油画的造型表现主要是"描绘"。而中国画的造型表现主要是"写"。既然是"写",造型就要讲究概括,讲究意趣。所以中国画的主流是写意画。中国画的主要工具是毛笔、墨、宣纸。毛笔表现造型的概括性和丰富性。水墨表现物象的长处与局限性,宣纸水墨效果的偶然性,使中国画对造型的表现不可能像油画那样描绘得面面俱到。这看来是一种短处,但又是它的长处。中国画是以画家头脑中经过"过滤"了的形象为依据,加上笔墨的概括表现,现实的照片就拉开了距离。这就是中国画为什么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性比油画更高的道理所在。

2.中国画"以形写神"是强调传神 

   早在东晋,顾恺之就曾提出"以形写神"的说法。"以形写神"首先是把形作为基础,离开了形,神是不存在的。但是同样是写形,传神的程度又有所不同。为写形而写形,往往容易陷入自然主义的泥坑。只有以传神为目的进行写形,并对形的神韵作应有的强调、取舍,甚至进行夸张、变化,才能真正达到"以形写神"的目的。

3.中国画但求形似与不求形似

   对形与神问题的认识,以中国画的传统观念来说,应该是强调"传神";以一种辨证的思想理解,应该是"以形写神",而以一种目标追求来理解那应该是"形神兼备"。以王肇民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把"物当人画"。一定要表现出它们生动的姿态,表现出它们的表情和神韵。西画较为重视形的准确性、立体感、空间感以及光影表现、环境交待等等。

4.中国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齐白石先生有这样一句名言:"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品评一张画以形似为标准这是"俗眼"的见识。怎样才是"似与不似之间"呢?我的理解是,形不甚似,而神甚似。以齐白石先生画的虾来说,其身段像海里的对虾,但又像河虾长了一对大钳。正是这对大钳,使虾的身段姿态起到传神的作用,而海虾的身段又比河虾更美,二者一结合就成了齐派墨虾"似与不似之间"的最佳造型了。"似与不似之间"又是中国画的表现方法所决定的,是中国画介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特殊个性所决定的。

5.西方绘画注重写实的逼真性

   西方绘画尤其是写实绘画,是创造一个视觉的幻想世界。西方造型的基础是素描。达芬奇说:“最初的绘画,只是一条线。”无论古今,无论东西方,一切造型艺术的开端都是从这一条线开始的。源于对这一条线的运用认识,西方画家们自文艺复兴开始,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一切视觉、感觉中物体的印象,通过素描手段分析人体比例,研究透视解剖,创立素描学说。

东西方造型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不管是从大方向还是从小的方向研究都能看到本质的不同。

参考文献:

阮荣春.中国绘画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

中西艺术差异论文篇10

[关键词]人文主义 传承性 思辩性

继盛唐之后的又一艺术颠峰――中国宋朝,与欧洲艺术的曙光――意大利文艺复兴,为世界艺术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这两个时期升华了艺术的本质,并对后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中国宋朝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成就

中国宋朝(公元960~1279年),宫廷美术富丽堂皇。士大夫美术高逸典雅,市民美术活泼通俗。以李成、范宽、关仝为代表的“三家山水”;郭熙的经典艺术理论著作《林泉高致集》李公麟、苏轼为代表的文人画;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等,使宋朝艺术达到空前繁荣的程度。著名史学家陈寅格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可见中国的传统艺术,在宋朝时期发展到了顶峰。

14世纪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最早发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以“人文主义”为思想体系,提倡人权以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自由以反对人身依附。艺术领域中,卓越的“文艺复兴美术三杰”达・芬奇(1452~1519)、米开朗基罗(1475~1564)、拉斐尔(1483~1520)是这一时期的佼佼者,他们的作品使后世艺术家叹为观止。这一期间意大利的艺术领域人才辈出,如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雕塑家多纳太罗、艺术大师乔托、波提切利、提香等。此外,绘画理论的总结与画技的精进,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不仅是艺术领域的一次突破性变革,而且是一次重大的历史转折,改变了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的命运。

中国宋朝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令人瞩目,然而作为指导艺术行为的艺术观,两地却截然不同。中国的“传承艺术观”,意大利(以下简称西方)的“思辩艺术观”,不仅是成就之本,更是中西艺术的差异之源。

二、艺术观传承性与思辩性的比较

1、产生的背景

中国儒家思想的“仁、义、礼、信、中庸、德、道”等观念几乎为历代统治阶级所推崇,在意识上对人们的影响长达几千年,受其影响,人们信奉经验,崇拜长者,将传授与继承作为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这种技艺与观念的传承性不仅存在于艺术领域,甚至影响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西方国家受基督教的影响十分深刻,基督教平等、博爱的教义使人们在思考问题时更加注重个体的主动性。在生活中更加注重个人价值的体现,因此也导致了西方艺术观带有思辩性的特征。

2、传承性与思辩性在艺术观上的差异

由于指导艺术发展的观念不同,中国和西方艺术在服务对象、发展方式、风格定位上都体现了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更深刻地诠释了中西艺术的本质。

(1)服务对象的差异

中国传统艺术中以宗教和政治为题材的作品很多,统治阶级利用这一点,使艺术以宣传教育的形式为巩固其政权服务,并且代代相传。到了宋朝,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都狂热地追求艺术,该时期艺术成就达到了中国的历史之最。无可否认地说。统治阶级的支持和艺术技法的传承,是宋代艺术之大成的主要原因。因此,不论宋代艺术怎样丰富精彩,其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前提没有变,封建性的本质更没有变。

经历1000多年的封建教会势力统治,14世纪意大利出现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先进的思想意识唤醒人们的思辩精神,使大家勇于批判中世纪的思想观念,从而逐渐确立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本位的世界观。文艺复兴的爆发是一场彻底的思想领域革命,此时,艺术从本质上已不在只为统治阶级服务,而是成为一种反映人自身价值的表现形式。

(2)发展方式的差异

具有传承性的中国传统艺术,经常带有一定的超现实主义色彩,中国艺术作品较为重视技法与形式,情感与意境,例如国画中的山水情趣,留白处理等。在传承观的推动下,这种具有鲜明特色的传统艺术形式,以积累的运作方式,不断充实、完善、发展。

西方具有思辩性的艺术,总是在发现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求发展。例如,中世纪时期的美术带有强烈的神学与宗教色彩,禁锢人们的思想。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艺术家们按照人体比例和透视学原理辅助绘画,尽管还是宗教题材,但这种画法产生的效果真实生动,从而有意识地把神人性化,拉近了人与神的精神距离,提高了人的地位。这种融合科学与艺术的艺术形式。具有通俗的视觉语言。广泛的群众基础,有力回击了中世纪的神学思想。思辩性观念使西方人的艺术理念不断推陈出新。

(3)风格定位的差异

在传承性艺术观的影响下,中国传统艺术总体上呈单向性发展。虽然不同朝代的艺术观念有所差异,却从来没有动摇过传统艺术的理论基础和阶级本质。可以说传承性的中国传统艺术风格定位是明确而稳定的。

西方艺术受思辩性观念的影响。不断在艺术本质问题上产生激烈的辩论,艺术流派斗争纷繁复杂。自文艺复兴之后,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等流派相继出现,虽然每种流派都能自成体系,但无一可以在艺术领域长期占主导地位。思辩性的西方艺术,在风格定位方面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多变性。

总揽世界美术史,可以发现传承艺术观具有很强的钻研性。思辩艺术观具备高度的创新性,这两种艺术观揭示了人类艺术发展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