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十篇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十篇

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5:15:03

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篇1

长久以来,通过多种媒体模糊的了解到,红旗渠是在悬崖峭壁上开凿的水渠,对于这种在绝壁上开凿水渠的做法感到不可思议,对于使用简陋的工具能在绝壁上开凿出水渠的事实感到更加不可思议。6月23日,****组织部分党员到红旗渠学习,于是有了我与红旗渠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埋藏心中多年的“两个不可思议的问题”也有了答案。

答案一:逼出来的壮举—建设“生命渠”、“幸福渠”。历史上的林县极度缺水--林县人一生中只在出生、结婚以及进棺材的时候才会洗脸,洗澡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1954年4、5月份调任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同志,在分析林县县情时,深刻认识到缺水是林县贫困诸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人没有水不能生存,有水便有生命,有生命就能求发展。当时全县共有90多万亩耕地,只有1万多亩水浇地,其它耕地全是靠天种植。大旱绝收,小旱薄收,种麦面积很小,亩产仅有七八十市斤,秋粮也不过百把斤,群众仍过着糠菜半年粮的贫苦生活。全县550个行政村,就有305个村人畜吃水困难,有的跑5里、10里去取水,还有的跑更远路程去取水,群众说“吃水如吃油”,但是没有油吃能过,没有水吃,一天都不行。面对这些情况,1957年12月,杨贵同志作了发动全县人民“全党动员,全民动员,苦战五年,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动员报告。通过种种努力、克服重重困难,于1960年2月,在县委书记杨贵、县长李贵的带领下,以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敢想敢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开始了“引漳入林”的红旗渠工程。通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奋战10年,终于建成竣工。

答案二:拼出来的奇迹—用奉献和牺牲铸就。历时10年,堪称奇迹的红旗渠终于在林县人民愚公移山的韧劲下,修建成功,他们打地铺、睡悬崖,自带工具、自烧石灰、自造炸药,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绕行北京,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红旗渠修建10年当中,先后有81位党员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其中年龄最大的63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他们用血肉之躯乃至生命的代价,谱写了一曲英雄主义的壮歌。

通过这一次与红旗渠亲密接触,我被林县人民钢铁般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深深地震撼和折服,我不禁感慨,有了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还有什么样的事情干不成功呢!

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篇2

  党员学习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

  在建党xx周年之际,公司党委组织全体党员干部、积极分子于7月中旬奔赴太行山区的河南省林州市,参观了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

  红旗渠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林县人民在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修建的,从太行山的山腰引漳入林,这项工程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红旗渠的精神震撼太行,感召岁月,巍巍太行山记录着林县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丰功伟绩。当年的自然环境极其恶劣,不仅缺少机械设备和技术水平,还有三年的自然灾害也给林县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缺衣少粮十分艰苦。就是在这样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林县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不畏艰险、不畏困难、团结合作、无私奉献,用血泪和汗水浇灌出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创造历史又一奇迹。红旗渠的建设不仅仅是建设了一个伟大的水利工程,更是树立了中华民族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伟大精神丰碑。

  如今走进林州人民用智慧和血汗创造的世界瞩目的人工天河红旗渠,走在干渠的堤坝上,看着绵绵流淌的红渠水,感受着红旗渠的宏伟壮丽,惊叹和敬仰红旗渠的建设者们。他们经过不断的艰苦奋斗,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穿越太行山的悬崖绝壁,险滩峡谷,遇山凿洞,遇勾架桥,开山劈路,历时十余年,于1969年修建完成。

  身临其境参观了红旗渠,结合本职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红旗渠之所以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历经十年艰辛最终修筑成功,团队精神是基础。要想把事情干好,没有清晰的思路、团结的集体不行。红旗渠是当年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带领一群有梦想、有信仰的.人共同建设完成的。这个团队很好,这是成功的基础。做任何事情,必须具有团队精神。保险理赔工作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需要依靠团队的力量。公司客服部的员工是核心团队,公估公司和公司的代查勘人员也是团队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大的团队,只有团队各方面人员团结协作、同心协力,才能把分公司的客户服务工作做好。

  二、红旗渠的建设体现着创新精神。红旗渠引的是山西漳河之水,把山西的水引到河南的想法,首先就是思路的创新。在整个修渠过程中,遇到了数不清的困难,也不断的涌现出各种创新的举措。所以做任何事情、在任何时候都离不开创新。目前我们公司处在发展初期,理赔服务基本上依靠代查勘,很多其他大公司的管理办法在这个阶段无法照搬使用,只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创新出自己的一套管理方法,并不断的修正和完善。

  三、红旗渠在建设过程中分工明晰、职责明确、人尽其才,充分体现了科学管理。科学管理的核心就是“明确分工和提高效率”。一个团队的每个成员都必须分工明确,我们公司也需要这样。每个岗位、每个小组、每个科室都要有明确的分工和岗位职责。分工明确了,每个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工作效率就提高了,科学管理就收到了实效。

  通过这次参观红旗渠,使我身心倍受鼓舞,激发了对工作的热情,更加热爱本职工作,坚持发扬红旗渠精神,坚持学习文化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效力。作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时刻牢记党员身份,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时刻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实际工作中,作为党员积极牢记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倾情奉献自己的力量,热情的为党和人民服务,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共产党员,深刻领悟红旗渠精神的内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力,为祖国发展和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党员学习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红旗渠将神使我体会到: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复杂的环境,越是困难的事业,就越是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没有艰苦奋斗,就没有今天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的局面。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必将在亿万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化为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

  改革开放的xx多年,让我们沐浴春风,感受到了改革带来的幸福生活。但是,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部分党员,尤其是部分党的领导干部,不愿再做艰苦的工作,不能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了,不能密切联系群众了,甚至有脱离群众,高高在上的现象。如果不坚决防范和克服这种现象,党的事业就不能向前发展,甚至会遭受挫折。不论我们党取得什么样的成就,都必须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和宗旨,密切联系群众,不断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样我们党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红旗渠精神的核心内容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与目前进入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党员干部弘扬正气、抵御邪气、廉洁从政的有力武器。每个共产党员和国家公务人员,都应当把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作为自己的成事之基、立身之魂。

  实践证明,什么时候保持和发扬了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党就有号召力、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就能引领广大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地干事创业,就能不断取得革命和建设的新胜利。当前,面对各种歪风邪气的侵袭,更需要积极倡导、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红旗渠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红旗渠精神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我们要充分发掘和运用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使红旗渠精神不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红旗渠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不论是坚韧的愚公,还是填海的精卫,不论是石大沟的郭变花,还是把最美的笑留在桃花洞的原海生,他们最美的诠释了无私奉献的精神,作为一名老师,更应该让祖国的花朵绽放在未来,为祖国的建设奉献他们的力量,为祖国的明天开启新的篇章。

  党员学习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

  10月16日至20日,我参加区委举办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红旗渠精神教育专题培训班,在观看林县县委书记杨贵的访谈纪录片和关于红旗建设的讲解后,个人感到深受教育鼓舞,我被林县人民“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战天斗地、气吞山河的精神折服,受到一次红旗渠精神的洗礼。

  林县人民把红旗精神归纳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正是当前我们应该学习的精神,当时县委领导下不向国家要钱要物,自力更生生产修渠物资,克服无数艰难险阻,不怕牺牲,十几万林县人民用肩挑手扛,硬是在太行山深处的山腰上修筑了一条“天河”这就是不计个人得失,勇于奉献自己的全部,只要横下一条心,任何困难都打不垮,向着确立的目标前进的红旗渠精神。

  我们应将红旗渠精神融入到我们本职工作中,我们在街道办事处工作就是为社区居民服务,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群众中,我们要以红旗精神为标杆、榜样激励自己,不计个人得失,想尽办法做好本职工作,坚决打赢党中央部署的脱贫攻坚战,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10月16日至10月20日,我参加了由中共鸡冠区委组织的专程赴林州市红旗渠干部学院学习培训。短短几天时间,通过现场实景教学、专家讲座、专题片播放等教学形式,使我对新时期如何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启发。红旗渠风景区内,我们一边观看红旗渠的历史资料一边了解红旗渠的艰苦故事,让我们瞬间回忆起当年那个红色年代。红旗渠精神展现了林州人民不怕困难、战天斗地改造世界的精神风貌,这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更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精神的真实写照。

  青年洞是红旗渠在太行山山腰悬崖峭壁上的一段干渠,由于这里地势最为险要,工程修建最艰难,是红旗渠最具代表性的一段干渠。为早日将浊漳河水引入林县,建渠干部群众坚持“宁愿苦战,不愿苦熬”,改由各公社挑选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继续施工。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奋战,于1961年7月15日凿通隧洞。政府为表彰青年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广为流传,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我们要紧紧抓住农村经济转型发展关键时期,大力发展特色高效示范农业,促进种植业向绿色、有机、可持续方向大步迈进。积极落实党的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探索壮大集体经济的途径和方法。探索出了壮大集体经济的新出路,结合自身的特色找出路,做文章,走出了一条适合本乡经济发展的道路。

  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和基层法院的法官,我有幸在鸡冠区委员会组织安排下,于10月16日赴河南省林州市参加了第三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红旗渠精神党性教育专题培训班。学习期间参观了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被世人称之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我心灵上受到了强烈的震撼。红旗渠是1960年代,河南省林县人民苦战10年,用苦和累、智与慧、血和汗,用铁锤、钢钎,硬生生地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了全长1500千米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精神虽然是在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但它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奉献精神,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学习、弘扬和践行红旗渠精神,关键是把红旗渠精神落实在行动上,贯穿到日常工作中,红旗渠的“发扬自力更生、创新求实精神,用知识和智慧建设祖国美好的明天”的碑文,是林州人民“敢教天地换新颜”的豪迈心声,也应当是我们用昂扬的斗志、奋进的态度去开拓创新、求实求效、构建未来美好篇章的坚定信念。我作为一名党员法官,定将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事,兢兢业业干好每一分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刑事审判工作中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把每一件案件都办成铁案,勇于担当,无私奉献,为鸡冠地区社会稳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通过学习红旗渠精神,我被修筑红旗渠的壮举所感动和震撼,林县人民当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战天斗地的勇敢精神使我受益良多,深受感动,对发扬红旗渠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要坚定理想信念。学习红旗渠精神就要坚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努力奋斗的理想信念.把握好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服从和服务于党的性质和宗旨。服从和服务于为人民的事业,进一步提高党性觉悟,增强四种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任何时候都不为风险所惧,不被干扰所惑。要强化服务意识。红旗渠的建设实践说明,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司法为民、服务于民,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使正确的决策变成现实。今天,我们正处在“两个一百年”的交汇期,处在决战决胜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作为一名基层法院党员干部,更应该要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责任,把抓审判工作与服务结合在一起,在日常工作中体现服务理念、展现服务热情、做出服务效果。始终坚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并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要发扬创新精神。作为新时代共产党员,要靠我们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医梦。更要求我在以后的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不墨守成规,积极进取,主动作为,热情服务,公正司法。

 党员学习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红旗渠精神,我被修筑红旗渠的壮举所感动和震撼,林县人民当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战天斗地的勇敢精神使我受益良多,深受感动,对发扬红旗渠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要坚定理想信念。学习红旗渠精神就要坚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努力奋斗的理想信念.把握好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服从和服务于党的性质和宗旨。服从和服务于为人民的事业,进一步提高党性觉悟,增强四种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篇3

安阳红旗渠导游词范文【1】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安阳旅游观光,我是你们的导游员小王,坐在我旁边的这位,就是我们的安全大使杨师傅,他具有多年的驾驶经验,技术娴熟,由杨师傅开车大家尽可以安心,各位在安阳旅游期间,就由我和杨师傅为大家提供服务,有什么需要请您尽管提出来,我们将尽最大能力为您提供帮助。愿我们的用心服务,能为您的旅途,带去一分温馨,送上一份贴心,也祝愿我们的此次行程能为您留下一段美好回忆。

很多朋友可能都是第一次来安阳旅游吧!下面我就安阳和我们要游览的红旗渠景区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安阳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地处晋、冀、豫三省交汇之处,是我国古都之一,在历史上,曾先后有七个朝代在此建都,被誉为七朝古都,是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

提起红旗渠呀!首先我先给大家介绍下红旗渠的精神,那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巍巍太行山上开始了引漳入林大会战,逢山凿洞,遇沟架桥,一锤一钎,苦苦干了10年,削平了1250座山头,凿过了211个隧洞,架设了152座渡槽,终于建成了盘绕太行山长达1500公里的引水灌溉工程红旗渠。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共有189名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256名民工重伤致残。

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57万人和37万头家畜的吃水问题,使林县54万亩贫瘠的土地得打灌溉,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提高,同时也带动了工业、交通、能源、建筑等方面的大力发展,因此,红旗渠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被中外友人誉为世界第奇迹,人工天河,中国的水长城。在红旗渠工程刚刚上马时,就收到了主席的赞赏,他还亲切接见了当时的林县县委第一书记杨贵。70年代初,红旗渠工程胜利竣工以后,总理总经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长大大桥,一个是林县的红旗渠。

好的,景区马上就要到了,请大家关好车窗,带好随身物品,随我下车,请记住我们的旅游车颜色为浅黄色,车号豫a15959,等我办完购票手续,我们一起进入景区。

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红旗渠景区,首先我们来参观分水苑景区,分水苑原名坟头岭,因为红旗渠总干渠在这里分为三条干渠,所以改名为分水苑,大家请看这就是分水苑牌坊,它宽11米,高9米,是1994年建成的仿古建筑,正面分水苑三字为原林县县委第一书记杨贵所题写。

走过分水苑牌坊,大家迎面看到的是千军万马战太行的巨大浮雕,这组浮雕长22.1米,高3.5米,雕塑大小人物近80个,浮雕以林州人民战太行的群体形象为主题,以磅礴的气势勾勒出一幅改天换地的斗天图,既有凌云壮志的豪迈气概,又有雄伟壮观的战斗场面,站在浮雕前大家是不是想起了诗词中的那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好,继续向前走,现在我们来到的是红旗渠的总干渠分水闸,大家请看正面楼顶上红旗渠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为著名学者、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郭沫若先生亲笔所书。

经过分水闸,现在我们来到的是红旗渠纪念馆,纪念馆匾额由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先生题写,厅内悬挂着党和国家领导人为红旗渠的题词。中央的这个沙盘模型是70年代在亲自安排下制作的,曾长期在中国农业展览馆展出。在看过这个沙盘模型后,您对红旗渠就会有一个整体的直观的印象。

好,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看到的摩崖石刻山碑二字,是《山碑》摄制组于1990年请前国家主席李先念题写的片名。《山碑》是一部反映林县人民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的发展三部曲的电视片。碑就是山,山就是碑。将山碑二字刻在青年洞口的山崖上,教育子孙后代要继承和发挥红旗渠精神。山碑二字的旁边的洞口就是青年洞了。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从地势险恶、石质坚硬的太行山腰穿过,该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在当年10月因为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困难,总干渠被迫停工。为了早日将漳河水引入林县,建渠干部群众发出了宁愿苦战,不愿苦熬的吼声,精选了300名男女青年组成突击队,坚持继续施工,当时每天只有六两粮食,为了填饱肚子,就上山挖野菜,下漳河捞河草充饥,很多人得了浮肿病,仍坚持战斗在工地,以愚公移山精神,终日挖山不止,他们创造了连环炮、三角炮、瓦缸窑炮等爆破方法,加快挖山进程,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奋战,终于在1961年7月15日将洞凿通,为了纪念他们艰苦奋斗的业绩,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1973年,郭沫若先生为此工程亲笔写了洞名。

1996年,总书记视察红旗渠,并亲笔题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现在为了更好地保护红旗渠,发挥它的教育功能,红旗渠被列为国家重点文保护单位,并列入中国红色旅游发展纲要。

好了,朋友们,因时间关系,今天的讲解到这里就结束了,接下来请大家自由参观,半小时后我们在景区门前集合,谢谢。

安阳红旗渠导游词范文【2】

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大家到红旗渠景区观光旅游。我是小导游魏桢圃,非常高兴和大家一起欣赏、领略这雄伟、壮观的红旗渠,希望你们能在这里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此工程改变了林县历史上严重缺水的状况,使当地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得到改善,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

爬着一个个台阶,顺着一处处栏杆。望着那碧绿的水,真是感慨万千啊!水之上,则是险峻的,大家看,我们来到了青年洞,望着刻着青年洞背后的山壁,想起林县人就是靠这个洞的开凿而吃上水的,想到这儿心中不禁酸酸的。坐上游艇,穿上救生衣,开始进入青年洞。里面灯光很广,全是钟乳石,加上灯光之美,让我陶醉其中。

玩完水,接着就要游山了,最好玩的要数一线天了。

开始上一线天,台阶很陡,没有栏杆,但两面有山壁。宽窄只容得下一人。遇到身体胖的人还要吸着肚子才能通过。仰头望,一条只有一尺宽的蓝天映入你眼帘,手扶着旁边的崖壁,步步踩实,向上攀登。缝中非常潮,凉风吹过,浑身打颤,真谓天下一绝。

过了一线天,继续向上登,不一会,就来到了步云桥。步云桥为简易加单跨悬空索桥,站在步云桥低头向下一望,不禁叫人胆战心惊。而登上步云桥的人,都会发出惊呼:好险啊!

红旗渠,举世闻名,成为新中国水利建设上的一面旗帜,不仅使林县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被誉为人工天河中国水长城世界第奇迹。

各位游客,红旗渠的参观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我的导游有使您不满意之处,请您原谅,请您指正。希望这次红旗渠之行给您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最后我祝大家一路平安。谢谢!

安阳红旗渠导游词范文【3】

红旗渠景区简介:

红旗渠景区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林州的北部,豫、晋、冀三省交汇处。是国家4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部级风景名胜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部级水利风景区。

红旗渠景区自然风光奇特,人文景观独特,是一处展现现代水利建筑工程并具有山岳型自然风景的特色旅游区;是一处自然美景与民族精神完美结合的红色旅游胜地。红旗渠是现代工程史上的奇迹,更是当代红旗渠精神的摇篮。

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

上世纪60年代,十万开山者,历时十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太行之巅。

在具有北雄风光最胜处的太行山上,红旗渠像一条蓝色飘带缠绕期间。其工程之艰巨,工程美学价值之高,堪称人间奇迹,形成了独一无二的红旗渠风光。红旗渠旅游黄金线路由红旗渠分水苑和青年洞景区组成。

分水苑景区,红旗渠总干渠到此一分为三条干渠,南去北往延伸林州腹地。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竣工通水庆典在此举行。苑区主轴景观带上分布着水利科普园、精神之柱、演艺广场、红旗渠纪念碑、中南海的翠柏、红旗渠分水枢纽工程分水闸和红旗渠总干渠、一干渠、二干渠等,与红旗渠纪念馆一起构成虚实结合的景观群落,呈现出现代与古朴兼而得之的风貌。

红旗渠纪念馆通过515米长的展线,采用空间环境、雕塑、绘画、多媒体等艺术手段,营造了再现历史、触摸历史、穿越历史、对话历史的效果与氛围,从而使人们深刻感悟红旗渠精神,不忘昨天的苦难辉煌,不负今天的使命重托。

青年洞景区,是以红旗渠的代表性工程青年洞为主景,以太行山为依托的融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是红旗渠艰苦奋斗精神的实景体验场所。登临青年洞红飘带廊桥,可俯看三省风光、漳河奇观。行走在不足两米宽的渠墙上,向前看不见头,向后看不尾,抬头是陡立的峭壁,俯首是数丈高的悬崖。不经意间,已与英雄擦肩而过,号角嘹亮、踏遍青山、推独轮车等英雄的形象已凝固为雕像,融入太行红岩。蓦然抬头,青年洞就在眼前,这里昭示青春,也展示巍峨,更有、李先念、郭沫若等领导人题词摩崖石刻点缀期间。铁姑娘打钎、凌空除险现场表演,怀旧,惊险,与英雄再次握手,进行一次心灵的交流,浮躁的心情也会变得寂静,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真谛。

长期以来,红旗渠倍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和厚爱,、、李先念、刘云山、乔石、、李长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莅临红旗渠视察,并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给予高度评价。

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篇4

6月12至13日,全体党员赴林州市红旗渠、武乡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参观学习。

当一步一步的走近红旗渠,了解红旗渠,认识红旗渠后,我心灵深处被它强烈地激荡着、震撼着。林县人民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16字精神建成红旗渠,实现了“青山绿水、麦香仓丰”的林县梦,带给我很多感触。

自力更生,是红旗渠诞生的基础。林县自古以来就缺水干旱,但林县人却从未放弃与大自然的斗争。他们不靠等、不靠要,在国家最困难,财政紧张物资匮乏的年代,自己制作工具、碾制火药、筹措资金,埋头苦干修建了这条引漳入林的红旗渠。

艰苦创业,是红旗渠诞生的写照。太行山土薄石厚,行走在去往青年洞的路上就能抚摸到山体上光滑坚硬的岩体,触目所及,几乎所有裸露的山体都是岩石构成的,在当时那样的建设条件下,前辈们靠一锤一钎一双手开凿红旗渠的艰难可想而知。

团结协作,是红旗渠建成的关键。修建红旗渠的十年里,数十万群众参与到了建设工程当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参观红旗渠纪念馆时讲解员提到的“除险队”,他们在身上捆绑麻绳从崖顶上悬挂下来,用简易的工具清除火药炸过后松动的岩石。

无私奉献,是红旗渠建成的动力。当年修渠时群众夜间就在山崖边睡觉,而党员同志都自觉且勇敢的睡在外侧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他们不去计较谁多做了多少,每个人在为着美好的生活而尽自己的全力。

周恩来总理曾说过近代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另一个就是红旗渠,它们都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智慧的结晶。走在纪念馆里,看到一些复原场景常常不禁为先辈们的勇敢与坚持而震惊。红旗渠修的是一条引水渠,但包含着的却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深切向往,也正是在修建过程中共产党员那种敢为人先的先锋模范精神,以及无数次相似情况下身先士卒的勇气和担当,让人民群众越来越信任党组织,进而一步步向它靠拢。我们学习党史就是要记住我们党是如何赢得群众的拥护与支持,从而带着同样的初心向更远的未来前进。

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篇5

文章摘要:县直医疗卫生计生单位分管领导及部分干部职工共80余人观看了比赛.比赛中,参赛的选手按抽签顺序逐个演讲,演讲比赛紧扣“学习弘扬红旗渠精神”主题,就红旗渠精神的内涵、影响、意义以及如何弘扬红旗渠精神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大家结合自身的工……(通讯员刘鹏鹏)为进一步弘扬红旗渠精神,充分调动全县卫生计生系统干部职工锐意进取、无私奉献的工作热情,5月18日下午,梁山县卫计局在二楼会议室举办了“学习弘扬红旗渠精神”主题演讲比赛.来自全县卫计系统的19名选手踊跃登台演讲,卫计局、食药局、县直医疗卫生计生单位分管领导及部分干部职工共80余人观看了比赛.

比赛中,参赛的选手按抽签顺序逐个演讲,演讲比赛紧扣“学习弘扬红旗渠精神”主题,就红旗渠精神的内涵、影响、意义以及如何弘扬红旗渠精神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大家结合自身的工作岗位,用最真实的感悟,讲述发生在自身岗位上的一个个感人的故事,集中体现了卫计系统干部职工“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精彩纷呈的演讲不时博得观众的阵阵掌声.

演讲比赛结束后,大家备受感动,纷纷表示要以此次比赛为契机,把红旗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融入到工作实践中,进一步增强自身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努力工作,为推动全县卫生计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经过激烈角逐,评出前三名优秀选手,分别是来自县人民医院的郑彦丽、县食药局的刘萍、县疾控中心的谢书丹,将代表卫计系统参加全县的演讲比赛.

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篇6

党员干部学习学习红旗渠精神的心得体会  3月1日-3月5日,我参加了县委举办的弘扬红旗渠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培训班,赴林州市红旗渠干部培训学院进行了学习培训。通过几天的学习,让我对新时代如何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有了更深的认识。下面,我就近期学习的心得与大家做一交流。

  一、深刻领悟,在工作中宣传红旗渠精神

  50多年前,林县人民在县委书记杨贵的带领下,不畏艰险、不畏困难,大干10年,在缺少机械设备和技术水平的情况下,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打造出了举世闻名的红旗渠,劈开了太行山,引来了漳河水,滋养了林县大地,从此结束了林县人民“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的悲惨生活。红旗渠代表的是一种时代精神,是激励人们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是党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振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中国梦不可缺少的凝聚力。作为基层党员干部,在充分学习领悟红旗渠精神的同时,还要做好宣传工作。要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先锋模范作用,身体力行,吃苦在前,引导群众干部自力更生,团结一致。要充分利用好参加支部组织学习活动,讲党课等形式,切实把红旗渠精神讲清楚、讲明白,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歪读曲解。

  二、立足岗位,在工作中弘扬红旗渠精神

  人民的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坚持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鲜明的写在旗帜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红旗渠的艰苦修建,体现了共产党为人民所想,为人民办实事,为人民办好事的原则。体现了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战天斗地,不怕牺牲,无私奉献,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工作作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豪情壮志。

  发扬红旗渠精神,要发扬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善谋者强,实干者胜,坚持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要沉下心来抓落实,不能拈轻怕重、遇难而退。要发扬始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要始终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要发扬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要立足岗位,履职尽责,以“肯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奋斗姿态,以最大的热情、责任和使命履行好岗位职责。

  三、永不懈怠,在工作中传承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精神,是在红旗渠漫长的修建过程中孕育而生的。它体现出了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团结一致、顽强抗争、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和气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靠的就是这种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支柱,在历史的长河中也不断证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做为精神支柱的政党也是难以立足的。因此,做好这种精神的传承是我们每位党员干部必须要尽的责任。

  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传承红旗渠精神,必须政治过硬,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必须责任过硬,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以钉钉子精神担当尽责,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必须能力过硬,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全面提高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

  说过:“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在新时期,红旗渠精神这面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旗帜,激励着我们奋发图强。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奋斗、攻坚克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不竭动力。

党员干部学习学习红旗渠精神的心得体会

  20世纪60年代,在新中国成立后最难熬的困难时期,受太行山天然屏障所困的林县人不甘命运安排,难而不惧,自力更生,靠双手和双肩,靠锤头和钢钎,硬是在太行山悬岩峭壁上凿出了让世界震惊的红旗渠。

  林县人民在修红旗渠中形成的红旗渠精神,像太行山一样雄浑,厚实和坚韧。红旗渠精神,是林县人民的脾气,是一种值得敬佩的民族之魂。我作为一名林州教育战线工作者,应该怎样去弘扬和学习红旗渠精神呢?红旗渠精神是什么?是团结协作,是艰苦奋斗,是自力更生,是自强不息。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我要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这种精神去激励自己,把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作为出发点,用自己对红旗渠精神的理解去影响学生。我生林州,长在林州,我亲眼目睹了林州人民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巨大成就,我真正能理解林州人民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含义。我虽没有经历过修渠,但从小时起就时常能听到有关修渠的故事,比如怎么打洞,怎么打天井,怎样背沙轻巧一些,其中有一个大爷讲到为了赶进度不落后,打洞时炮响以后,用人快跑的方式把洞里的烟带出来。过去自己只是单纯的听故事,今天再回想这些故事,我真为当时那些修渠人而感动。

  进入新世纪,太行富了,太行美了,但林州人民没有迷失,没有困惑,而是在一座座新的`无形大山和屏障面前挖山不止,奋斗不止。与时俱进,自强不息,这是新时代林州人民的脾气,比太行山还倔,还犟,这也是新时代林州人民赋予红旗渠精神的新的内涵。

  结合红旗渠精神,我要立足本职工作,在我市正在进行的“珍爱生命线,重修红旗渠”大会战中,自觉对照差距,为林州的教育事业再添光彩。如今教育系统开展的“高效课堂”活动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相信学生”,“给孩子们放手”“我的课堂我做主”,已成为师生的座右铭,我要再转变观念,积极向课改标兵学习,积极的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把备教材和备学生紧密联系起来,力争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打开报纸,新华社长篇报道“守望红旗渠精神家园的太行人”一文,写出了我们红旗渠人的骨气,写出了我们林州人践行红旗渠精神的决心。文中那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杨贵、任羊成、许存山、张福根、郭变花、李广元、桑中生、万福生等,他们只是百万林州人民的代表,林州人民在山多土薄,交通闭塞的太行大山中,凭着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红旗渠精神大力改革,积极发展,现在已经跃居全省前八强,我想,这就是我们林州人的倔犟吧。

  一个国家的真正财富,不仅在于拥有多少有形的物质财富,还在于拥有多少无形的精神力量。经济的发达,可以使一个国家贴上强大的标签,而唯有精神的力量,可以让一个国家扛得起伟大的字眼。

  “精神立市”是林州新一届领导班子确定的发展战略,弘扬和发展红旗渠精神,给红旗渠精神赋予更多更典型的新时代内涵是每一个林州人的义务,热爱林州,建设林州,让林州红旗渠精神如万泉湖里的水一样永不断流。我是一名教师,我特别关注林州的教育发展,教育是一切发展的基础,是一个地区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多么希望我的家乡能涌现出更多的像李太生这样的高端人才,涌现出更多像李广元这样的优秀企业家,涌现出更多像张福根这样的好干部,涌现出更多像王生英这样的好老师,涌现出更多像万福生这样的大慈善家。

  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勤劳朴实的林州人民,让我们团结起来,立足本职岗位,脚踏实地,为伟大的红旗渠精神注入新的活力而努力奋斗!

党员干部学习学习红旗渠精神的心得体会

  红旗渠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它的修建不仅从根本改变了林州人民的生存条件,促进了林州的经济发展,而且孕育了产生了红旗渠精神。该工程历时近十年,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各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总干渠全长70.6公里。毛泽东时代林州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创造的一大奇迹,这就是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形成的。

  “红旗渠”宛如一座绵延起伏的“水长城”,蜿蜒曲折,流淌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之中,浮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见证。那个时候生活困难,没有饭吃,就派人到处挖野菜煮着吃,肚子虽然空落落的,但没有开小差的。当时大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苦干一辈子,让后代享福。

  1960年,毛主席多次指示必须大兴水利,给后来林县人民开凿红旗渠奠定了基础。周总理生前对红旗渠的建设倾注了很多心血。他曾自豪的告诉国际友人: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已经成为中国人民伟大民族精神的象征。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而且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被成为世界水利第八大奇迹。发扬自力更生、创新求实精神,用知识和智慧建设祖国,成为当代青年的共同心声。

  一直以来,XX支部始终贯彻“党的建设”总体要求,落实各项方针政策,坚持做到“以党建为引领,以行动促发展”,科学谋划、统筹计划、积极应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项困难。将党风廉政建设纳入日常工作要点,结合部门业务性质、特点,每月对热点事件、经典案例、重要讲话等进行学习交流。通过学习交流,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党员干部自觉执行党风廉政规定的自觉性,提升拒腐防变的能力。

  今年四季度XX工作会议上,XX董事长在报告中指出,要把XXX摆在突出位置,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XX支部将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扎实做好XXXX工作,提升库存水平,抓住当前传统耗煤淡季窗口期,梯级采购,做好备冬储煤工作。积极提升商务管理质量,保障XX防疫物资及各项基建项目物资的可靠供应,为年度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保驾护航。

  多年后的今天,红旗渠精神再度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当前我们正在深入贯彻党的精神,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大业。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作支撑。在新的征程中,红旗渠精神依然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依然是我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宝贵精神财富。

党员干部学习学习红旗渠精神的心得体会  聆听了申军昌先生的《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演讲,参观了石板岩供销社纪念馆,让我深受震撼,“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全心全意为三农服务的奉献精神、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的扁担精神一直鼓舞着我。通过学习,让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学校的管理者,应该做到“抬头看路”,紧跟时代的步伐,用艰苦创业、不断创新的精神,探索并践行生命教育,走出一条特色化生命教育之路。要按照教育思想,用一种前瞻的眼光去思考学校如何发展,回答好学校教育的发展之问。

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篇7

1996年的9月20日,我们从辉县向北穿过太行山到林州,一路旧地重游感慨万千。

1972年初冬,我在红旗渠畔采访了半个月,从北面的总干渠走到最南的支渠毛渠。总干渠缠绕在太行山侧的逶迤气势,青年洞的雄奇险峻,曙光洞穿山的神秘,桃园渡槽凌空飞架的雄姿,群英汇流的大气磅礴,都令人荡气回肠。后来我从穆青口中得知了当时的政治背景:原来是严厉批评了河南军管的负责人否定红旗渠的错误,质问他:“你说‘一条小小的红旗渠有什么了不起’,小小的红旗渠你修了几条?”亲自制止了造反派在林县的倒行逆施。于是各家新闻单位的记者拥进林县,门可罗雀的县委招待所又变成了车水马龙。河南新闻界许多老记者在上世纪60年代修渠最困难的时候,就和杨贵结下了亲密友谊,风雨同舟。然而有人说,杨贵用仨核桃俩枣收买记者。记者们坚持正义,义无反顾。最突出的代表是原新华社记者华山同志。他以作家的身份长期在林县深入生活。有人在大会上肆无忌惮攻击红旗渠时,华山挺身而出大摆红旗渠的功绩。1972年10月康克清到林县考察,华山就给康大姐写了一封长信,全面反映了林县的问题。康大姐看后觉得问题严重,第二天就派专人送回北京,看后非常重视,亲自过问解决林县问题。

我在那年的11月到了林县,即华山写信的一个月后,在招待所里认识了华山。他有肝病,身体瘦弱,面色蜡黄,每次吃饭他都带几瓣大蒜,说吃蒜杀菌。他铮铮铁骨,对同志却是满腔热情。他给初来乍到的我推荐了一个典型,即总干渠畔的桑耳庄。第二天我就去采访,找到全国劳动模范成百福,丰富的内容使我很感激华山同志。我写的散文《太行青松》在《河南日报》发表后,《光明日报》很快以《红旗渠畔青松挺》的题目全文转载,后来人民教育出版社又把《太行青松》收入中学语文课本。

那次我还到太行山脚下的胡家庄参观了华山住的“两甩袖”,这是农民为他盖的新房:三间堂屋两头带两间耳房,林县人称“两甩袖”,红瓦粉墙,宽敞明亮。从穆青《难忘华山》一文看出,他1966年2月来时,华山住的还是旧房。

穆青是受华山的邀请和推荐在焦裕禄的通讯发了以后来采访红旗渠的,但“”的狂涛袭来,连采访本都给卷走了,没有写出红旗渠成了他心头的遗憾。从此这条渠和修渠的劳模就悬挂在他心上……

这是我第3次来到红旗渠畔。眺望太行山脚下,紫雾缭绕,华山早驾黄鹤而去,留下白云千载空悠悠。我想起穆青谈起他们的友谊时眼中闪出的泪光……

穆青在林县采访过的老友只剩任羊成。于是我们去拜访任羊成。出县城往北,路过总干渠分水岭,我们参观了红旗渠展览馆,对王日方来说,在上世纪60年代初那饥饿的岁月,老百姓凭着野菜、树叶和一天几两的粮食,还有近乎原始的工具:铁锤、钢钎、木杠、箩头,修建起人间罕见的引水工程,简直是个奇迹。而一切又是这样真实。我们似乎又看到了当年的景象:不久前的大洪水,冲毁了多处渠岸,乱石堵塞了渠道,男男女女正忙着整修。我们向东拐了个弯儿,参观了曙光洞的整修。高高的井架用绳索将淤泥一桶桶提上来,再用架子车将泥运走,拉车的是女人,在井下作业的也是女人!原来男人们都到外面打工去了。我们俯下身向井筒探望,黑洞洞的什么也看不到。红旗渠在井底穿过,当年就是从地面打了一个个竖井,在井底向两边打开隧洞,穿透了山岭,渠水才流向东部平原的。这里出了个打洞英雄王师存。我最后见他时,他已患食道癌,人瘦骨伶仃。他的精神在我们眼前是这样实在,这样鲜活。

寻找任羊成的路很难走。因洪水冲刷,路坑坑洼洼的,有时不得不绕道。有的地方乱石堆积,我们不得不下车搬石头。任羊成家住漳河边的古城,从山上冲下来的石头就更可观,真是一川乱石大如斗,好似石的瀑布,石的河流。一群群男女老少都在搬石修路,这场景使我们无限感激和感慨。在一个山脚的拐弯处,几个老汉正用架子车拉塌方的土石,一位瘦小的老人挥动铁锨干得特别起劲,我一眼认出:那不就是任羊成吗?他穿了件蓝色发白的工作服,面色黝黑,如果不是见过他一面,不会知道这群百姓中这位平凡的老农还有惊天动地的一页!

任羊成领我们进了他家,院子里靠西有3间新房,是红旗渠管理局帮助盖起来的,北侧还有一间厨房,一间储藏室,屋檐下挂着丝瓜、葫芦、红辣椒,阳光把斑驳的树影洒在地上,描绘出一幅“农家乐”的图景。屋子里虽没有像样的家具,一套新买的音响却引人注目。老任说,他的儿子接了他的班,管护红旗渠青年洞,并搞旅游开发,念其老爹辛劳一世不容易,就以此孝敬他,让他听听戏曲……我们发觉老任匆忙闪进卧室,出来时,换掉了那件工作服,穿了件蓝色破旧的中山装,他到安阳见穆青就穿的这件,可见这是他的“礼服”。老人洗了手,庄重地捧出一本相册,我们围坐在院子中的小桌边,听老人讲穆青和他的故事。他一拿出穆青的照片,眼里就噙满热泪。这就是时隔25年后穆青寻找他,赠给他的那张。穆青含笑站在黄河边,背景就是沸腾着金黄色浪花的壶口瀑布,照片背面写着“赠给人民的功臣任羊成同志”。可以想像,经历风风雨雨的老农当初捧着这张照片是何等激动,时至今日他还哽咽得说不下去。这位身材瘦小的农民简直有点传奇色彩,他有什么诀窍竟敢在太行山的悬崖绝壁间荡来荡去撬石除险?老任从储藏室拿出一把两齿的抓钩,把儿已磨得光光的,由两米磨短了一米。他给我们比画表演,我们从他炯炯有神的目光里,看到了勇敢和智慧的“秘密”,看到了中国老百姓的精神。这就是穆青钟爱的东西,是他们“心有灵犀”的契合点。老任说,他要把抓钩当成传家宝,传给子孙后代。

告别任羊成我们心里仍残留着阴影:老任家院子里有一口旱井,他们吃的就是下雨时储的雨水。红旗渠的水流不过来。他曾领着人在村里打井,因找不到水脉没打成,还跌伤了脚。这曾让穆青牵肠挂肚。我们打开旱井的盖,看到一池清清的水映着蓝天白云,也映出一种清纯无私的品格,不知怎的,他冒死除险时那腰间被绳子磨得血肉模糊的情景更加清晰,这是怎样伟大的精神!这正是触动穆青心灵的东西!

我们一路寻找着,思索着。离开古城,我们登上红旗渠的青年洞,这里成了国内外游客参观的主要景点,尽管我们不是初次登临,那巍巍山崖上穿山而过的洞渠,仍给人心灵的震撼。仰望,怪石峥嵘,那虎口崖赫然凌空,有种威慑的气势,石壁上依稀可见的钎痕,如无字的丰碑;俯瞰,漳河在脚下的深谷缓缓流过,紫雾缭绕,走在壁立的渠岸上有点头晕目眩。这里,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摩崖石刻有同志参观红旗渠的题词,有李先念题写的“山碑”,还有郭沫若题“红旗渠”碑,沈鹏题“红旗渠纪念碑”。渠里有游船可载人穿过青年洞,满足游人的好奇心。随着改革开放搞活,林州人奏出了“建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进行曲。他们劈山引水,锻炼出了十万建筑大军到全国各地承包工程,有了资金积累办乡镇企业,如今又登高望远,大力开发太行山的旅游资源。当我们沿着鹊桥踱到对岸,爬过险要的“一线天”、“通天路”,登上“玉皇顶”,眼前豁然开朗,层峦叠嶂在灿烂的晚霞里变幻着色彩。我们更喜欢坐在山坡上,静静地欣赏红旗渠在山间绕来绕去的大全景,这是一种大美。在这大背景上清晰地浮现出许许多多人物,任羊成,王师存……他们是大美;还有热切地描绘他们的穆青。

天地悠悠,唯劳动人民伟大,这是我们多日采访获得的感悟。我们学习穆青最基本的方法,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身入又心入,不仅获得最珍贵的素材,思想感情乃至世界观、人生观都得到了提升。

《人民心,笔墨情――穆青同志在河南》为我们写好书增强了信心

正是遍地棉花盛开苹果累累的季节,我们还到穆青另一个常去的基点――产生新闻名篇《抢财神》的扶沟县,找到他的老朋友高喜。当年抢财神的农民高喜,如今成了全区有名的“财神”、高级农艺师。在穆青新闻作品的激励和引导下,全县农民争当“财神”,出现万名农业技术员,还向外地输出“财神”。高喜摘了一兜最好的苹果,还折了结得最稠的一枝,让我们带给穆青。他说:“老穆和俺农民是朋友,他最喜欢看到丰收。”

离穆青新闻作品研讨会越来越近,本想再到豫东的宁陵去一趟,看看“老坚决”的墓地和万庄林场,但时间来不及了。在郑州恰巧找到“老坚决”的孙子潘园林,穆青四次去采访万庄园林三次都在场。谈到激动处,我们就忍不住一起流泪……

从采访到写作,我们达到无我的境界,完全融进穆青的人生和事业中,融进他与农民朋友的友谊中,有时泪水打湿了稿纸。写到“老坚决”弥留之际呼唤穆青时,竟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

初稿经王天林认真修改。1996年10月22日,在穆青新闻作品研讨会上,王天林宣读了《人民心,笔墨情――穆青同志在河南》,他几次哽咽,生动的事实感动了与会同志,会场一片唏嘘声。会后同志们说:“太感人了!”不少同志向我们索要材料。

这篇文章在《河南日报》和《新闻爱好者》上全文刊载,后收进新华出版社出版的《穆青新闻作品研讨文集》。不少同志反映写得好。我们觉得文章感人的关键不在文字,而在“事实”。

这给我们写好穆青增加了信心。

王日方也参加了这次会,是与会人员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对她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王日方借在中央电视台实习之机,几次采访穆青,录了多盘磁带。

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篇8

旅游地Di设计的特点

旅游地形象设计也可称为旅游地形象战略(DestinationimageStrategy,简称DiS),旅游地Di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问题,由三大部分组成: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它通过系统化的设计、公众参与、各种活动与传播媒介的力量,强化旅游地的精神理念,累积其形象价值并增强目的地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改善目的地发展的内外环境。

主观性。从认识论意义上讲,旅游地形象是旅游地表现在外部的、被感知或凭借所感知到的作出判断的东西。旅游地本身是第一性的,而反映在事物外面的旅游地形象是派生的,是第二性的。但形象反映事物本身,为事物本身所决定。因此,旅游地形象作为主观产物,其设计必须建立在旅游地系统这一客观事物基础上,必须是在对旅游地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科学概括,不能凭空捏造。同时旅游地形象设计又不是旅游地系统本身,而是系统事物的抽象概括。比如说,红旗渠作为“人工天河”“中国水长城”的形象出现,以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样的红旗渠精神是以实实在在的红旗渠为依托的,可以说红旗渠是其蓝本。

区域性和系统性。区域性也可称为差异性或独特性,系统性也可称为整体性或综合性。从旅游流产生的机制来看,旅游客源地和旅游地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等的差异是产生旅游流的基础,因而旅游地形象设计贵在个性化,只有独特的东西才具有生命力,才有存在的价值。如独特的自然风光、历史古迹、地域文化、地理区位等。独特的形象设计,使旅游地在社会公众中留下深刻而持久的印象,进而提高旅游地的市场竞争力。旅游地形象是多种形象要素的综合体,包括内在的和外在的、精神的和物质的、无形的和有形的、静态的和动态的多个方面。因而旅游地形象设计必须反映旅游地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所具有的特征,即整体形象。区域性必然要求有系统性,而系统性则能更好地体现区域性,两者相互交融,不可分割。林州市作为一个旅游风景区,是多种形象的结合体。不但有迷人的自然风光,而且有独一无二的人文景观;不仅有青年洞景区、红旗渠纪念馆、分水苑、络丝潭等山渠交融的壮观形象,更有、李先念、郭沫若等领导的题词点缀于摩崖石刻,为山增色,不仅有形,而且有色;不仅有让人叹为观止的天河红旗渠和红旗渠精神、神奇的大峡谷三绝(一绝是“桃花洞”,二绝是“冰冰背”,三绝是“猪叫石”),还有国际滑翔基地,在这里,系统性和区域性得到了很好的结合。

稳定性。旅游地形象一旦形成,便需要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稳定,社会心理容易产生定势,社会公众对既成旅游地形象的认识往往很难改变。即使影响目的地形象的要素已经变化,如果新的信息刺激较弱,也往往不会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且公众对各种信息的反应往往受到原有经验和态度的左右。因此,旅游地形象设计必须抓住区域稳定的本质特征。长期以来,红旗渠在人们的观念中就是一个渠,最多不过是当时人们为解决吃水难的缺水问题依山而建的一个艰巨的引水工程。1991年红旗渠景区对外开放就面临着怎样在原有形象上加以改变,使人们对风景区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由于公众往往受原有经验和态度的左右,因此红旗渠旅游地对外开放以来十几年不懈努力,扩大宣传,改造景区特点,才有了今天的成绩。2002年7月,它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2003年1月通过《中国旅游报》评选,荣获2002年度中国旅游知名品牌;2004年1月22日,国务院第五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以红旗渠风景区为龙头的林虑山风景名胜区名列其中,使红旗渠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

战略性。旅游地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不断地与外界交换,这个过程是动态变化的,而旅游地形象设计一旦完成就相对稳定。因而旅游地形象设计要有战略眼光,能把握旅游地的发展脉络,反映其未来前景,并引导旅游地发展方向。林州风景区一直以这样的理念为他们奋斗的目标,借凸显“世界奇迹红旗渠”和“雄奇险秀林虑山”两点,来体现林州既具有人类征服自然的奇迹红旗渠,又有风景奇特的林虑山,从而让峡谷“三绝”、林虑山风光、“人工天河红旗渠”举世闻名。

旅游地Di设计的内容

对旅游地Di设计的评价不能是空中楼阁般的美妙构想,而必须建立在对既有旅游地现实形象的调查和评价的基础之上,不然很难设计出切实可行的营销方案来。其实,旅游地形象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系统,因而决定了评价体系的层次性。就策划新形象以促进旅游地持续发展这一根本宗旨而论,评价旅游地现实形象主要有三大着眼点:

弘扬形象优势面和点。林州风景区通过传媒手段,不断弘扬其优势面(如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雄、奇、险、绝、秀的太行山,令人叹为观止的天河红旗渠,神奇的大峡谷三绝,国际滑翔基地),使其特点更加鲜明,以至于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改进形象明显不佳之处。林州市旅游业发展迅速,发展态势良好,但起步较晚,底子薄弱;旅游开发生搬硬套,缺乏较高水平的创新;旅游产品缺乏土特产,且科技含量低;宾馆结构欠合理,多为中档宾馆,缺乏高档和低档宾馆,不能满足高、低档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导游人员服务质量不高,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另外,环境卫生和语言礼貌上也有欠缺,更重要的是没有一整套完整Ci的导入。

寻找形象优化的新生长线和定位点。旅游地Di设计的整体性表现为以旅游地Di设计的3个组成部分中的旅游地精神理念为灵魂核心,向行为规范与视觉识别传播扩散,三者相互作用而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mi、Bi与Vi不仅具有密切的关联性,而且具有很强的层次性。mi是导入旅游地DiS的原动力,是最高决策层次;Bi、Vi分别是动态的、静态的识别形式,是具体的操作层次。旅游地Di设计的理念识别系统指的是一个旅游地独特的价值观、发展目标、口号(如林州市的宣传口号有“红旗渠――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百里画廊――林州大峡谷”、“林虑山――天下胜景之地”、“发展林州旅游,让林州走向世界”等)、文化的个性内涵等,是旅游地Di设计的灵魂,是旅游地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它具有鲜明的识别性、目标性和实践性。旅游地理念根据目的地自身一些共同性的事物特征概括,再提炼出来,它鲜明地展现了旅游地的特色,是决策层的目标和动力,是公众行为准则和信心的保证,是对旅游者有力的承诺。

旅游地Di设计的行为识别系统是旅游地理念识别的具体化,主要表现为旅游地的各种活动。如围绕经济增长、精神文明建设、节庆、会议、环境保护等所进行的活动,尤其是有利于突出旅游地形象的广告、展览、演出、博览会、赞助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对内产生整体性和一致性,对外展示旅游地的魅力与实力,以获得社会的认同与好评,取得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旅游地Di设计的视觉识别系统是旅游地Di设计中最直观的部分。因为人们感知外界刺激的83%来自视觉,所以视觉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区旗、区徽、建筑造型、公共标志牌、交通工具、员工制服等都是建立视觉识别系统的有效手段。但在旅游地视觉识别系统设计中宜采用一元化结构模式,即从颜色到造型统一标准在游客心中定位。因为旅游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游客来自世界各地,一元化结构模式的视觉识别系统才能使旅游地理念得到有效而充分的理解和传达。

旅游地Di设计的意义

一般来说,旅游地进行Di设计有如下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旅游地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扩大知名度。林州市形象策划可以使林州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进而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到林州旅游,推动林州旅游经济的更快发展,更有力地弘扬红旗渠精神。同时,也有利于旅游宣传和产品的促销。

二是有利于旅游地旅游大环境的建设;有利于增强旅游地社区居民和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自豪感,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改善他们的服务态度,赢得更多回头客。

三是有利于旅游地内各旅游行业同心协力,相互协作,发挥整体优势;有利于吸引外来投资资金、管理人才及先进管理经验;有利于旅游地对外交流与合作,与国际接轨。

把握住旅游形象的战略性、系统性、灵敏性等特点,策划完善、系统的形象设计和管理战略,将是一个长期而深入的工作,也唯有这样才能打造出强势的旅游地形象,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因此我们应把旅游地形象的打造视作一项重要的职责,在发展我国旅游业的同时弘扬我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陈传康、李蕾蕾:《风景旅游区和景点的旅游形象策划》,地质出版社,1998年版。

2.吴必虎、唐俊雅、黄安民:《中国城市居民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研究》,《地理学报》,1997(3)。

3.史本林、李永文、郭志芳:《林州市旅游形象策划》,《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4)。

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篇9

——红旗渠精神专题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

各位领导,今年3月,我有幸参加了市委组织的“弘扬红旗渠精神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培训班。在红旗渠干部学院短短5天的培训,给我的思想上和精神上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和洗礼!在此谈一下我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首先是我们怎么理解红旗渠精神,我认为其核心是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

不到林县,我们无法体会到水有多少宝贵!尤其是在红旗渠纪念馆了解记录林县人民苦难的历史后,学员们无不动容。一幅幅图片,一块块石碑、一段段史料记载了林县频繁的大旱连年,河干井涸,庄稼颗粒不收,500年间,受灾程度严重到"人相食"的悲剧发生了5次。 林县人民需要什么?林县人民最渴求什么? 

杨贵到林县后的第一件主要工作,就是和县委其他主要领导亲自带队组成几个调查组,对平地、浅山区、深山区等不同类型地区展开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应该说杨贵是在沉重和痛苦中走了一村又一村的,林县人民缺水的痛苦深深的刺痛了他的心。

以杨贵以为代表的林县共产党人,他们为什么敢于立下“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誓言?是什么精神激励他们风餐露宿、翻山越岭,与群众共同艰苦奋战10年如一日,是什么支撑他们在文革期间顶住政治审查和质疑打击从未放弃过建设红旗渠的坚定信念?我相信这和他们对人民的需求有着刻骨铭心的体会是分开不的,和对人民有着深深的热爱是分不开的。

在总结红旗渠精神时,老书记杨贵同志说了四句话“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敢想敢干,实事求是”。

他们用行动证明:为了人民,不怕吃苦、不怕流血、不怕丢官免职、不怕牺牲。

2012年11月15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用朴实的语言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60年前林县县委书记的心声和60年后总书记的话语如同跨越时空奏出的一曲美丽和音。为了人民,建党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这一使命从未改变和放弃。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追求,也是我们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

在红旗渠畔,我们再次深刻体会了党的根本宗旨,再次强烈地体会到“为了人民”就是我党生命力的源泉,是我们克服困难的信心,是我们党战无不胜的法宝!

由此,更加坚定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由此,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总书记强调不忘初心的重要意义!

由此,我们更加深刻理解我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确立的“工业强市、文旅名城、美丽家园”的发展定位——这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正是全市党员干部的奋斗目标。

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只有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市委正在沿着这样的道路、这样信念带领着全市人民砥砺前行!这也更加坚定了我们继续前进并取得胜利的信心和决心!

体会之二:更加深刻理解“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红旗渠畔、巍峨太行山上刻有巨大的“山碑”两字,目睹之人无不感受到强烈地震撼和共鸣。红旗渠就是一座碑,巍峨如太行山伟大的丰碑!一个伟大的工程,历时近十年,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被林县人民称为"生命渠"。

林县人民靠什么完成了这一伟大工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这些优秀品质固然不可缺,但是当我们深入了解林县历史和红旗渠建设的全部过程一定会强烈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是真正实现这一伟大工程的决定性因素!

在参观学习过程中,老师让我们思考:为什么林县在此前就不能终结有史料记载的500余年干旱史?为什么十万群众勒紧腰带、自带工具、不计付出、甘愿牺牲地投入建设?为什么一县能跨省从山西调水?为什么这样艰巨的工程能够在十年中经历自然灾害、政治**而顽强地坚持下来?

我认为主要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新中国的成立,人民大众真正当家作主了!人民信任中国共产党!党的形象和影响力、号召力在人民心中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二是中国共产党独有的代表性和先进性,她具有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一次又一次伟大斗争、伟大工程胜利的能力。这些与其他西方政党不同的特征包括:我们党有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我们党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的党员有 “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义务和承诺等等。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冲在最前线的是共产党员,在红旗渠建设过程中冲在最前线的同样是共产党员!在建渠过程中,党员领导干部始终奋战在第一线。568名党员组成了98个突击队,带领8000多农民战斗在最危险最艰苦的地方。

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完成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实现了40年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在林县,共产党人完成了建设“人工天河”的伟大壮举。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两大历史任务必然离开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由此,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在党的报告中 “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阐述。

体会三:我们怎么干?

学习归来,我们非常自然地将“六大攻坚、六大会战”的决策部署作为**的“红旗渠”工程,新时期**精神作为我们的“红旗渠精神”!如何落实?我的思考如下:

一是坚定不移地在市委领导下齐心聚力、全神贯注谋发展抓落实。全市从上到下、各条战线、各个领域都应统一思想,将学习贯彻党的精神落实到建设美丽家园的工作中来,不争论、不徘徊、不等待,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争分夺秒干事创业!绝不能袖手旁观,当个评论家和批评家,只评论不做事,只批评不建设,坐等现成!

二是要进一步依靠群众,广泛宣传动员全市人民参与到这个伟大的工程中来。我们要多方位、多层次,重点面向人民群众宣传“六大攻坚、六大会战”的内容和意义,让人民群众参与进来,及时了解工作的困难、进展、成果,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思想,在全市上下形成推动“六大攻坚、六大会战”的强大力量。

三是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长期以来,“等靠要”的思想在许多地方、许多干部群众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尤为如此,从集体自筹建设到政府补贴建设再发展到完全靠财政建设,其间还不乏建设一些“豆腐渣”工程。事实证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钱不是万能的,也不是最重要的。**的发展已经滞后,所处情况正如林县人民面临的干旱危机。林县人如果等到上级资金补助才建设可能永远不会有红旗渠工程的建成。林县人民提出“苦熬不如苦干”,我们也应当这样,绝不能一味坐等政策、等资金、等援助,我们的“六大攻坚、六大会战”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阻力。勉励全国人民“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就是与困难和阻力作斗争,要奋斗就必须充分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红旗渠精神。

四是要敢于创新和担当。毫不夸张地讲,没有创新和担当就没有红旗渠。没有林县领导班子认真调研后的大胆思路,就形成不了跨省穿山引水的方案;没有担当精神,红旗渠早将在猛烈地质疑声中下马,一百多干部群众的牺牲中下马、反复地政治审查中下马!以杨贵书记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能够坚定方向,勇于承担巨大的政治风险、安全风险、经济风险,始终坚持工程的进展就是共产党人担当的现代注释。

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篇10

林州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脉东麓,处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东临京广铁路,西通晋陕腹地,南依郑州,北连京畿,乃南下北上、东进西达、三省通衢之要地。人称“金三角”,史书有“卫弃之而弱,晋有之而霸”的记载。

实践的第一天,河南科技大学探源红旗渠文化暑假社会实践团来到了位于林州市的“人工天河”——红旗渠。队员们在景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游览了景区着名景点青年洞,通过聆听工作人员的讲解和对红旗渠的认知队员们深刻的认识到:时代在前进,而伟大的红旗渠精神永不褪色。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勇敢,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给我们上的第一节课,使我们在构建中国梦的道路上走的更加坚实有力。第二天队员们来到了红旗渠纪念馆,在工作人员声情并茂的讲解中,队员们满怀缅怀之心参观了红旗渠纪念馆红旗渠纪念馆之行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饮水不忘修渠人,幸福不忘奠基人。”最后的实践活动中,队员们一一探访了老一辈修渠人,十年一战,红旗渠穿山而过,正是这样的一群人用双手缔造了不朽的奇迹。时空流转,穿越千年,林县人民把愚公移山的神话永远定格在太行上,更把中国道路、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镌刻在了这座太行丰碑之上。激励着后人要敢于拥有梦想,更要为梦想矢志不渝,艰苦奋斗。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中,暑期实践活动即将结束。回头看来,感觉这些天自己的收获良多。虽然实践也吃了不少的苦,但自己却甘之如饴。最后,我想向每个同学说“重新了解自己的家乡,你会发现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你会发现它的不凡之处,你会感到自豪”。

从7月15日起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正式展开,为期一周左右。在这一周我们体验了以前没有体验过的生活。我们一行六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出谋划策,共同完成我们的任务,共同面对我们遇到的问题。相互帮助、相互扶持让我们学会了合作与分工,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更是让我们学到了坚持与忍耐。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晒过太阳,也淋过暴雨。但无论何时队员们感受到的总是收获的喜悦。我们在烈日下沐浴,在暴雨中奔跑欢笑。我们享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成功,这是学业上成功所无法带来的感觉。顶着烈日走在山路中,即使走不动了也咬牙坚持,只因要按照计划完成既定的目标。数小时的山路,甚至使队员们的脚都磨出了大泡。但第二天依然坚持绝不掉队,不拖后腿。这种不认输的精神在我们中间传递,一周时间但我们没有一个队员因为环境或者劳累而放弃的。我为他们感到骄傲,因为我曾一度想放弃,是他们的坚持感动了我。

在学习寻访红旗渠文化的时候,队员们也在不断地提升对“中国梦”这一指导思想的认识程度,并在心里暗下决心,要将中华民族那艰苦奋斗的顽强品格以及林县人的自力更生的精神发扬光大,将这种决心和做事情的态度保持在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然我们的活动也有不足的地方,我过分的轻视了任务的难度,结果让队员白白多受了许多苦,并且也没有达到既定目标。特别是后三天的宣传活动花了很大的力气但是却没有取得很大的反响。这次的组织活动没有计划合理,让后期活动的开展变得异常艰难。对于宣传活动的场地和时间选择不合理是最大的失误。

在这个漫长而又有趣的暑假中,我接受我院学生会的倡议,积极参加学校内外组织的的探源红旗渠文化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名未来要迈入社会的大学生,深入社会、实践锻炼是一门必经的功课。因为经历所以懂得,只有了解社会,你才能真正做到融入社会。

正如前文所说,点亮红旗渠,照亮中国梦。中国梦是中华儿女普遍的坚定的思想意识和目标追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华儿女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当每个为实现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的时候,就是我们的中国梦一步步被全中华儿女实现的时候。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中华儿女的不懈努力与奋斗。

中国梦的实现,任重而道远。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如何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出我们应有的努力,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更是需要我们落实到行动的事情。走一步,再走一步才能步入美好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