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语文国培心得体会十篇小学语文国培心得体会十篇

小学语文国培心得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5:15:45

小学语文国培心得体会篇1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

在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中,我国教育部门开始对小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提出了一定要求,在这种要求下,我国小学开始了对自身语文教学的改革,这种改革与我国素质教育的需求有着很深的联系。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切实提高我国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进行相关研究,就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现状

在我国当下的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应试导向与固化课程直接影响着对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相关培养。具体来说,由于我国当下小学高年级学生面临着升学考试这一人生重要的关卡,这就使得相关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语文教学时,往往过于重视对学生语文成绩的教学,在这种以成绩为导向的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小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自然得不到提高;而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固化课程中,由于我国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往往会长时间使用同一套教材,这就使得我国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模式过于固化,对于小学生的相关培养不能够起到较好的效果,这种现象的出现同样影响着小学高年级学生自身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语文素养对小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

1.促进小学生整体发展。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其最本质的追求是为了通过文化的传播实现我国民众与社会的共同进步,在这种追求之中,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所能够带来的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直接关系着相关学生的人生发展。由于语文素养在我国当下民众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就使得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在自身教学中落实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相关培养,并以此保证小学生的整体发展。

2.人文价值的体现。在我国民众的生活中,语文素养伴随着一个人的成长,而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与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我国民众生活中所能够接触到的娱乐形式也在不断增加,而在这种娱乐形式爆发的年代中,如果一个人能够拥有较高的语文素养,那么其就能够在其中得到更多的欢乐。所以我们说,如果能够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较好的语文教学并切实提高其语文素养,就能够很好的使小学生理解语文素养在其内心中成长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3.影响学生的生命历程。在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中,由于语文素养本身在一个人生命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这就使得相关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语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日益受到我国教育界重视。具体来说,语文素养能够引导学生的相关成长,通过经典文学作品的教学,学生能够在自身内心深处通过文学素养实现与各种知识与价值观的碰撞,这种碰撞直接推动我国相关小学生的相关发展。

三、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

上文中我们对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现状与语文素养对小学生未来发展的相关影响进行了具体论述,在下文中笔者将结合自身实际任教经验,对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进行具体论述,希望能够以此推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语文素养培养的相关发展。

1.树立现代教育思想。为了能够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相关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需要在自身教学中通过现代教育思想的运用,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由于树立现代教育思想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这就使得如果能够较好的运用这种教育思想,就能够很好地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培养。所谓现代教育思想,指的是通过素质教育激发学生智慧潜能、健全学生个性心理,并以此实现四有公民培养的一种思想形式。在现代教育思想的具体应用中,相关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需要在自身教学中通过问题的预设,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课文创作意境与文章内涵的品读,以此保证小学高年级学生能够在完成日常学习任务的同时,加深对所学文章的认识,在这种日积月累的现代教育思想渗透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大大增强,最终起到较好的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

2.改变教师教学方式。为了能够较好的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相关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改变自身教学方式,加大自身教学力度的方式,实现较好的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我们知道,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知识相关的语文能力是其教学的主要目的,而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所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为了能够通过改变自身教学方式进行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相关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找到素质教育与教学课文的结合点,并以这些结合点为基础进行我国民族优秀文化、审美趣味的教学,以此实现学生自身语文素养的提高。

3.贴近生活的语文教学。为了能够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较好的对学生语文素养进行培养,相关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贴近生活的语文教学形式,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具体来说,相关语文教师应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收看新闻,以此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还应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相关课外阅读的方式,提高其本身对于文学的兴趣,值得注意的是,相关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推荐富有生活气息的课外读物,使学生能够体会到近在身边的文学;相关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附近人文景观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文化就在其身边;其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在节假日进行社会体验的方式,使其能够对社会产生更深的理解;相关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春游等活动,使学生领略到我国山水之美;相关语文教师还可以布置作业,使学生通过对父母的观察进行作文写作,使学生感受父母对其浓浓的爱。在这一系列的贴近生活的教学中,小学生能够在这一系列的教育环节中体会到语文素养在自身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而这也将切实提高每一名小学高年级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追求素质教育的当下,我国小学开始重视起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本文结合笔者自身实际执教经验,介绍了几种能够切实应用且能够促进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对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发展的教学经验,希望能够以此推动我国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培养的相关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雪.pBL模式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2]周晓夏.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扬州大学,2014.

[3]钟欢.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的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4.

小学语文国培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必要性

德育是社会的一个永恒的话题,它不仅是一个人的灵魂,而且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人类对德育的认识从来没有停止过,无论是在遥远的古代,还是在今天,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它永远是人们讨论的教育问题。

一,德育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性

德育工作是做人的思想的工作,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培养学生学会做人比学会做学问显得更加重要,因此,要引导学生先学会做人,学会做文明的现代人,做社会主义中国的主人,然后教会他们做学问。学校必须始终坚持“以德立校,育人为本”,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让学生以健全的人格、科学的精神、多方面的才能去迎接各种挑战。现代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成人,在读好书与做好人之间,做好人比读好书更重要。在学校教育中使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实施生活化德育的必然要求

所谓生活化德育是指学校德育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现实存在、现实活动出发,采取感性的、活动的、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在他自己所需要的情景活动中去经历,去感悟,去建构自己的价值理想,去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生命质量。

当前德育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弊端需,主要表现:从德育的价值取向看,表现为重社会政治功能,轻个人的发展功能;从德育的对象观来看,学生被视为被动体、“美德袋”,而非生命个体和道德的建构主体等。在这样的德育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张扬;他们情感生命的成长被压抑、被忽视;他们的生活被扭曲、被异化。德育要改变这一现状,学生的品德教育就需要学校对未成年人实施生活化德育。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呼唤传统德育转型,要求学校德育从无“人”的、与学生生命相脱节或相悖的、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制约作用的格局中走出来,向“以人为本”的、踏着学生生命的节拍、和着学生生命的律动、并促进学生的生命健康发展的方向转型。“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现代德育要求关注学生个体生命潜能的实现、生命需要的健康满足;尊重学生个体生命的多样性、独特性;强调学生在他自己的教育中的积极主动作用。因此,回归世界,回归生活的“生活化德育”已经引起人们高度的重视。

三,小学语文学科课程发展的需要

从我国德育发展的历程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德育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责任。让未成年人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是我们社会主义教育的方针,语文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必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须给所有学生一颗爱国心,因此“树魂立根”、“立德育人”,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语文作为一门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学科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以“以德树人”为核心,遵循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整体构建中小学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这意味着语文不仅担当培养学生的智育,而且肩负提高学生德育、美育等的重任。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材作为一个例子,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学中紧紧把握语文科目的特点,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把德、智、美相结合,发挥文与载道,以文育情,用文育人的作用,使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中道德情感得到激发和培养,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得到增强。在语文知识学习中培养和完善学生人格,培养学生学会“热爱”,主动去“热爱”,把知识传授、熏陶和德育、美育教育熔为一炉,让语文课堂变为增知育情的主阵地,是学生发展成为“集体”、“学习”和“生活”的主人。有效进行“德”与“美”渗透,对培养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做集体和生活的主人至关重要。

四,渗透德育教育可以提升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有效性

当前,在基础教育领域,现代教育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是以学生多元发展、主动探究、协作互动、全面成长等为本的空间场所。也就是说,语文课堂上学生是否有效发展是衡量语文课堂教育教学是否有效的基础标准。学生“有效发展”的基础是教师打造的“有效课堂”,教师打造的“有效课堂”的核心载体是“有效教学”。小学语文课堂教育教学实现有效性的过程中,我们语文教师承担着巨大而神圣的责任和使命:一是要使学生掌握语文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学会必要的生存本领;二是要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三是要努力启迪学生的心智,使不同差异的学生都能得到健康的成长和高效发展。

小学语文国培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教学处理;文化价值追求;小学语文课文

一、小学语文课的文化价值追求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积极的人生态度、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爱国主义情感,小学语文课文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需要充分地体现出来。在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培养文明行为意识和良好道德品质、规范学生行为习惯等方面,都体现了小学语文课文的选文的生活气息和现代意识。为了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应注重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在语文课文中,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规律、学会科学思维、发挥合理想象,重点在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和仔细观察的习惯。课文中有对为祖国科学事业勇于牺牲、做出贡献的内容,这些课文对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形成了激励。初次之外,还应重视对学生民主法制观念的培养,该观念的培养对国家向着法制化道路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语文课文中通过对有关古今中外法制建设文章的选取,通过单元语文、课后练习等活动,培养小学生遵纪守法的观念,以及正确的法律意识。与思想品德课不同,语文课以感人和优美的文字实现对学生思想道德的熏陶。与思想品德课的枯燥文字及单纯说教不同,语文课文在确保选文具有典范性的基础上,还具有着可读性,人文因素也深深地渗入其中。可以说,语文课文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小学生的审美意识、道德情操以及审美情趣,培养小学生热爱生活的质朴品质。

二、小学语文课的文化价值教学处理

2.1系统整合

语文教育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论从人格的塑造,还是道德的形成。处于教学需要,语文教材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这是通过文化的角度来审视的。将教材原有的单元体系打破,并将其重新组合,这样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归纳和发现,形成了新的学习资源。而在每个单元的内部,可以发现不同之处的存在,也可以对文章之间的相同之处进行研究、分析。重组教材,促使学生生产创造意识与研究意识,潜移默化地熏陶了学生的内心,为学生的积极探索之路提供了一条捷径。从文化层面整合处理课程教材内容,让学生获得行之有效的与文化进行对话的平台。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在语文素养、语文能力、语文知识等方面都获得了一定的提升。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统整语文课程内容,并将语文文化意蕴深化,有助于学生将书本知识联系到实际生活中,也有助于学生对诸多学科知识之间所拥有的关联性进行理解、掌握。在文化的境界中,也不能脱离文化创造性的实现与文化情境性的体现。

2.2找准切入

语文知识内涵丰富,它包括了科技、经济、生产、生活等发展的实际广泛联系的应用知识,而不仅仅指通常意义上书本语文知识。适应创新、适应实践、适应生活、适应学习等语文应用能力称之为语文能力。通过学习语文知识,对语文的智能结构、能力、知识进行不断完善,以获得可持续、和谐、全面的整体素质,这就是语文素养。文化创新与文化继承的特性体现在培养目标里。提高文化品位、吸取优秀文化营养、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对当代文化生活予以关心,这些都是选择文化核心的重要之处。

2.3文化关怀

通常情况下,小学语文教学很少将学习推入创造文化阶段,更多的仅仅停留在对情感的领悟和对知识的掌握上。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让学生为人物而感动,培育他们的文化心理,丰富学生的心灵体验,深切关怀民族传统和民俗文化,对心灵和心理世界进行感受和思考,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文化责任的熏陶,让学生不得不将目光放远世界。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将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提高,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情趣和品味不能停留在认识阶段,而应当是具有实践性的。所以,语文课具有非常的文化意味,为学生心灵播撒下创造文化的种子,还表现出语文课堂教学高远的“志向”。学生通过语文课文的学习和熏陶,逐渐负有对生活的责任,和对文化负责的心态。

2.4广泛综合

语文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的综合性,语文的综合性决定了丰富的语文课程内容。语文素养是学生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前提,也是学生学号其他课程的基础。因此,在进行语文课程教学时,应联系、重视其他学科,以语文为基础,发挥出语文课文奠基作用和多重功能,在众多学科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开放性也是文化的本质,教学部能仅仅限制与语文学科内部,要想语文课文化意味变为现实,应综合内容,将文化相互启示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

2.5多元解读

除注重选择内容以外,语文课文还应较好地将文化意味体现出来。纵观教学方式,通过分享个性经验与多元化的自主参与,都体现出课堂文化的重要意义。在思想的碰撞中,语文的意趣、情味等焕发出缤纷的色彩。开放的系统就是文化,为让学生真正体品味出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就让语文课的文化氛围洋溢起来。

三、结束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语文课文选取了很多优秀文化精华作为教育的素材,这些课文或反映出我国历史辉煌文化成就,或反映出我国历史文化名人的丰功伟绩,或反映出我国著作的精彩不凡,而课文课后的练习也拓展了学生独立的鉴赏能力及阅读能力,传承了我国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培养了学生呢个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以多年教学经验积累为本,浅谈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及其教学处理,丰富了语文课文文化价值。小学语文课文构建了人的行为规范意识体系、构建了人灵魂意识体系,将文化价值追求在多方面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陈国安.小学语文课文中“四大名著”改写选入的反思——兼谈小学语文教材的价值观[J].小学语文教学,2013(4).

[2]朱永萍.孩子,你是课堂的主人——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上,2013(2).

小学语文国培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西文化导入;交际能力

多年来,大学英语教学中口语能力的培养始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造成大学生(在本文特指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语能力普遍较弱。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国在各个领域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社会对大学生英语口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人类交际工具的语言是有声的语言。人类交流是通过听和读来获取信息,通过说和写来传递信息。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英语听、读、写的能力,更需要培养大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与人之间谈话交流的内容总离不开文化信息,人们之间的交流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笔者认为,以英语为载体的大量文化信息的摄入是培养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关键之一,中西文化导入应该贯穿于整个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一、大学英语口语教学面临的问题

1.语言能力相对薄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认为,语言能力是一种处事的能力,即指语言知识和使用语法的技能和技巧,语法知识是源,并非是一种本身就存在的智力结构的抽象认知状态,语法知识的使用才是关键的问题,它属于交际能力的一部分。Jonhson认为,语言能力就是语法能力,语言教师必须保证他的学生既能灵活地运用语言结构又能得体地使用语言。然而,目前大学生的语言能力比较薄弱。他们没有足够的词汇量,语法能力不够,理解和组织句子的能力比较薄弱。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在口头交际时运用恰当准确的词汇和语法表达较为复杂的思想。

2.语用能力发展缓慢。语用语言能力以语法能力为基础,涉及语言的使用规则,不仅包括正确使用语法规则、遣词造句的能力,而且还包括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使用语言形式以实施某一交际功能的能力。社交语用能力是指遵循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是更高层次上的语用能力。语用能力可以解释为运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可以简化为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目前大学生用英语进行交谈时,还不能正确领会某些具体情境中的语言,不能够正确运用得体的、适合一定语境的语言进行有效交际。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发展缓慢滞后,他们对西方社会文化习俗知之甚少,口头表达离连贯、得体的标准相差甚远。

3.交际能力比较欠缺。大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比较欠缺。表现在发音不规范,词汇语法运用不恰当,甚至错误;语言表达不规范、不得体;语篇能力有限,语言不连贯、不流畅,不能明确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策略能力相当欠缺。一方面,大学生对英语语言掌握不够;另一方面,他们对英语所承载的社会文化了解很有限。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相对欠缺,这是语言问题。从本质上看,它又是文化问题,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差的根本原因是他们对英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或文化内容了解有限,摄入太少。因此,当他们以口语形式输出语言时会比较困难,语言显得不连贯流畅、不规范得体,表达内容贫乏。要提高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就需要让大学生摄入大量的文化信息内容,并在口语训练中将它们内化为口语交际能力。

二、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中西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在一定文化环境中生成,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文化作为语言表现的基本内容,制约着语言的形式,不断地将自己的精髓注入到语言之中,丰富和更新着语言的文化内涵。文化是人类群体创造并共同享有的物质实体、价值观念、意义体系和行为方式,是人类群体的整个生活状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有时文化也指文明。

语言学家R.Lado指出:“人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J.R.Gladstone说:“语言和文化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语言既是整个文化的产物或结果,又是形成并沟通文化其他成分的媒介。”w.H.Goodenough这样论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织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

从文化教学角度来看,文化主要由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两部分组成。前者是指学科性取向型(或称自然型),即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的学科概括所形成的常规关系。后者是指人类学取向型(或称创造型),即人们生存发展的方式,以及与这一方式相联系而形成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念、社会约定、社会习俗、民族风情、文化活动等所表现出的常规关系。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必须同时培养大学生的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能力。

2.英语已成为国际语言。在当今世界,英语越来越多地承担着国际性语言的作用。就使用英语的范围而言,大约有3.8亿人口以英语为母语或当地语言,他们处于英语使用范围的核心圈。核心圈外约有3亿人以英语为第二语言,如印度和新加坡等国。在这些国家,英语被当作官方语言。在更的国家里,大约有10亿人在学英语,如中国、日本等国。在这些国家,英语被当作外语来学习。当今,英语无疑是一门强势语言,是在全世界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语言,成为一种名符其实的国际语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英语也在加快全球化。

作为一种国际语言,英国不应该仅仅属于英美文化。英国的国际化地位造就了英语的多元化,使英语拥有了多元的文化身份和广阔的跨文化的交际语境。从以英语为母语的角度看,英语的地域变体主要有英国英语、美国英语、加拿大英语、澳大利亚英语、新西兰英语和南非英语。另外,有许多国家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之一,或第二语言,或外语。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亚洲有印度英语、新加坡英语、日本英语和中国英语等。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用来表达中国特有的事物与现象的一种英语变体。它是英语国家使用的英语跟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国际使用型的英语变体。

3.以英语为载体的中西文化的导入是培养大学生口语能力的关键。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交通和信息交流手段日新月异,传统地域范围无形中在不断缩小,各民族、国家间的沟通、交往日益频繁。在进行国际经济文化交流时,会遇到一般或专业性话题,必然涉及到各种知识文化,这其中既有人类共有的知识文化信息,也有中西各自的文化背景信息。如果对这些知识文化信息和文化背景信息掌握不够,就无法流利、准确地进行对话或参与讨论。因此,培养大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实际就是培养他们用英语清楚表达个人思想观点、陈述事实事件、参与对话讨论的能力,也是培养他们用英语进行知识文化交流、对话的能力。以英语为载体的大量文化信息的摄入是培养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关键之一,中西文化导入应该始终贯穿整个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这里有必要强调中国文化的导入,这既是为适应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也是为了达到用英语这一国际语言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中西文化导入除了教师引导下的文化信息输入外,更需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练习进行中西文化信息的语言输入,并在口语训练中将它们内化为口语交际能力。

三、英语口语教学的三个阶段

英语口语教学可分为三个阶段:潜口语期、口语能力建构期和口语策略发展期。中西文化导入应该始终贯穿于这三个阶段。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尤其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创造性。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学习活动,例如有明确的课堂训练目标,选择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器官输入语言文化信息,引导学生熟读、背诵语言材料,通过画面描述、复述、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辩论赛、专题讨论等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1.潜口语期。潜口语期是口语学习的最初阶段,应该以中西文化信息输入为主,采用各种不同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口语语感。Krashen、terrel及Valerianpostovsky发现,在成人最初学习的4周里,较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沉浸在学习的氛围里,此阶段不必强求他们做过多的发言,而应该加强他们与目的语的接触,即给他们足够长的时间去听、读、看和感受。为此,教师可借助多媒体立体化教学手段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接触真实场景语言和相关文化知识。视频对话、图片、动画及电影片断能有效帮助学生展开英语语素、语法等诸方面的“头脑风暴”。教师可以就公式化表达法作强化训练,通过真实情景口语模拟训练、看图说话和复述等方式让学生接触不同的语言素材,熟悉不同情景中一般的套话和相关的语言表达方式。学生通过接触大量语言材料,通过多听、多练,就能够主动自觉地矫正发音,减少简单交际中的语法错误。

小学语文国培心得体会篇5

一、面临教师双语能力提高与需求满足的能力性困境从根本上来说,双语教师的双语能力问题不仅是一个语言问题,更是教师工作胜任力问题。比如,“新疆的小学教育与内地发达省市相比还比较落后,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偏低,专业水平和文化素质还亟待提高。”当然,这些学历不是依据教师第一学历(或初始学历)统计的结果,较多的教师通过继续教育等形式提升了自己的学历水平,但与全日制大专学历水平还是有明显的差距。亦即这组数据是宽口径统计的结果,如果按照双语教师的第一学历状况来看,情况会更加不理想。而这些能力的缺陷已经严重地影响了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双语教师只有掌握了有关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具备一定的双语课堂教学能力,才有可能进行有效的双语课堂教学,保证教育教学目标顺利实现。当然,双语教育的语言能力也是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有研究者通过对青海、、新疆不同县区的调查了解到,藏、维聚居区“双语型”教师队伍建设令人堪忧,主要表现在双语型师资严重短缺,比如新疆疏附县缺双语教师900名、青海同仁县缺双语教师400名、同仁县多福顿中学有专任教师52名,学过汉语文专业的教师一个没有;双语师资合格率低,尤其是比较边远的贫困县,双语教师合格率不到10%;教师教学任务太重,缺乏学习进修提高的机会。藏、维民族聚居区基本上都是牧区和边远山区,居住分散,人口密度小,许多学校一个教学班只有十多个学生、甚至几个学生,在民族聚居区,从未学习过汉语、又从未参加过汉语培训的教师占68.1%;教学方法欠妥,除了阅读课文外,90%的教师使用民族语教《汉语》。《汉语》课上成了识字课、翻译课。2004年4月,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ducationaltestingService,ets)发表的《教师质量是教育的基础》对教师的质量作出如下界定:“优秀的教师培训优秀的学生。这既是教学的基本目的,又是评价教师的基础……有效的教学需要四种类型的知识和技能:基本的学术技能、所教学科的内容知识完全、普通的和内容具体的教育学知识、面对面的教学技能。”的确,“在双语教育系统中期望学生在学习终了时在任何场合都能使用两种语言,该系统最终应该能够造就出能够这样做的教师。”这就要求双语教师具备足够的“双语能力”。而双语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指双语教师所区别于其他普通教师的双语教育的职业素养,是双语教师的教育理念、心理素质、学术水平、从事双语教育工作的能力等多方面素养的综合,也是教师职业素养、学科专业素养、专业态度素养、专业精神素养以及教育专业素养等的“合金”。在美国,中小学双语教师培训突出表现为崇高的双语教育职业理想和正确的双语教育价值观、独特的双语教育知识结构、较高的双语教育学术水平、灵活的双语教育教学机智等方面。这些素养和价值倾向正是构成教师能力性困境的根本所在,也正是因为这些素养,如同冰山一样,深埋在水面之下。一名教师的双语能力表现出的职业资质、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等都与深埋在水面之下的隐性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意识等素养密切相关(图3)。因此,双语教师培训需要解决两个非常关键的、影响双语能力的核心问题,一是第二语言能力问题———这是进行双语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二是教师工作胜任力问题———这是当好老师的根本,也是提高双语教育质量的保证。二、我国民汉双语教师培训的突围显然,民汉双语教师培训所面临的一系列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语教师培训的实效性,也影响了担任双语课程教学的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正如困在笼子里的老虎一样,必须冲破牢笼才得以回归大自然,双语教师培训只有挣脱束缚双语教育的枷锁,才能够突出重围,获得新生。纵观我国民汉双语教师培训的实践经验和相关政策发现,进行双语教师培训的体制机制变革是民汉双语教师培训突围的重要抓手,也是化危为机的契机。(一)建立多元化“双语人”培养机制从前文可以看出,生长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师,其民族成分多为少数民族教师,从小深受本民族文化的熏染,其思维方式、语言、地域文化、风俗习惯、饮食结构等都镌刻着本民族文化的烙印。他们不仅对本民族文化有深刻的认识与理解,也有丰富而又深厚的民族情感。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更多地将汉语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而对汉文化中的价值、理念、习俗等了解甚少,对民汉两种文化的共性方面的东西挖掘不够。这使得“双语人”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容易产生学习“他们”的语言的感受,且这里的“他们”与“我们”是对立的,语言的学习目标是功利性。也正基于此,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文化的不理解、不认同等问题便成为“双语人”在学习双语过程中的阻碍,甚至会产生文化的“冲突”。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与母语者的句法加工机制存在本质差异,第二语言的熟练度以及语言迁移对民汉双语教师的双语能力有显著的影响。针对这样的问题,改变以往单一的双语师资的培养机制,一方面,积极鼓励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接纳汉文化,加强双语教学的力度,办好“内地班”;另一方面,双语民族语言和文字也可以作为汉族学生修读的第二语言,并通过一定的专业培养,了解和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文化等,这样不仅有利于强化双语师资的培养和双语教育质量的提高,也可以加强两种不同语言和文化间的融合与对话,更有助于工作和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同胞的学习、生活、工作和文化融入。另外,还可以通过移民(包括教师长期流动)、经济刺激等政策,带动双语师资的培养培训的质量提升与发展。(二)建立大学专业引导下的职前职后双语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机制就民汉双语教师的培养而言,有民族地区高等师范教育毕业生直接就业成为当地的师资力量和国家专门设立的为民族地区培养双语师资的中心,如“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等;就双语师资的培训而言,培训层次主要有部级培训、省(区)培训、州县培训、校本培训等,培训时间有短期培训、中期培训、长期培训,培训内容有学历提升、汉语言考试、新课程培训、学科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等;就实践基地培训而言,主要通过大学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建立教师教育实践基地,以“顶岗实习”和在职教师进修的方式提高双语师资水平是一种以培养培训为一体的新机制。这些举措对发展我国民族地区双语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仍然难以突破双语师资短缺和质量不高的瓶颈。要破解双语教师培训中的发展性困境,就要建立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机制。依托师范院校、教育行政、教研、教师培训机构以及学校自身力量,通过政策、专业、技术以及教学四个方面的支持,构建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培养培训机制,提升“双语教育”的质量与效率。比如,在政策支持方面,高等师范院校发挥教育咨询的功能,教育行政部门发挥教育领导的职能,为民汉双语师资培养培训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在专业支持方面,高等师范院校通过自身教师培养方式的变革积极与中小学联合,建立大学与中小学的伙伴合作关系,通过中小学教师与大学教师协作的导师团队、实训基地的建设与指导等,加强职前教师培养的质量与效率,也为职后教师培训提供专业支持;在技术支持方面,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中的电教部门、师范院校的资源优势,加快信息技术建设与资源优势整合,提高双语教师远程培训资源的建设与使用能力;在教学支持方面,立足中小学基地学校建设,通过导师团队、校本教研中的听说评课等活动,加强职前职后教师培养与培训能力建设,提高双语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三)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双语教师培训协同创新机制从国外双语师资的培养培训机制来看,美国和加拿大都是实施双语教育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他们都强调高质量的双语教育取决于高质量的双语师资。为此,美国通过政府和大学共建的“在职双语教师培训中心”开展双语教师的培养和培训;通过州和学区共建的“在职双语教师培训中心”开展双语教师的培养和培训;通过州和学区举办的“短期讲习班”、“现场研讨班”开展双语教师的培养和培训;通过社区和学校共建的“在职双语教师培训中心”开展双语教师校本培训。加拿大通过举办专门的“双语教育研讨会”培训在职双语教师;通过大学举办的“浸入式双语教师进修班”培训双语教师;通过“参观其他学校计划”的方式培训在职双语教师。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双语师资培养培训体制的弊端是“条块分割”、“各自为阵”。这种体制缺乏地方政府与大学之间、大学与大学之间、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联系,使双语师资培养培训的管理部门和培养培训机构之间壁垒森严,互不联系。这种体制不仅不能很好地发挥管理部门和培训机构之间的协同创新优势,而且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因此在当地政府部门的主导下,应充分发挥地方与师范院校之间的合作,打破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缺失协作的现状,冲破现有师资培训与培养上的枷锁,提高双语师资之间的有效性。(四)建立中小学为基础的双语教师实训基地中小学是双语师资生活和成长的天然土壤,也是双语师资实践的重要基地。以中小学为基础,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为依托建立民汉双语教师培训中心,建立和健全双语师资培训基地,将汉族的教师或少数民族的教师引入该基地进行双语教育的培训,尤其是加强他们在实践性知识和技能的训练等方面,具有更大的意义和价值。比如,英国对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进行了改革,形成了以中小学为基地,以Bed(“教育学士学位”Bachelorofeducation,简称Bed)课程和pGCe(“研究生教育证书”postgraduateCertificateofeducation,简称pGCe)课程为主体的教师培训模式,积极促进大学与中小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对我国进行民汉双语教师培训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因此,与高等师范院校对接,建设双语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建立职前职后双语师资培养培训一体化的创新机制。在此基础上,可以协调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强强联合,与地方政府深度融合,积极探索民汉双语师资培养培训的新模式,还可以加强高师院校在民汉双语教师教育方面的培养与培训能力建设,而且将这些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少数民族双语师资培养培训提供永久、开放、便捷服务的高层次专家支持平台、实践创新平台和数字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三、由困境与突围引发的思考就民汉双语教师培训面临的“四大基本”困境而言,它们之间是密切相连的一个系统,四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并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文化‘场’”,这个文化“场”在特定的文化场域中正在发挥着一系列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个被民族文化层层包裹的“保护之墙”、“文化之盾”,将“双语人”紧紧“包裹”和“保护”起来,里面的“人”走不出来,接受不了异文化的熏染,而外边的“人”被拒斥于本文化之外。这也正是民汉双语师资培训面临的最大的困境,是影响双语师资培训的根本,更是孕育双语教育问题和产生双语师资培训低效性的关键(图4)。显然,民汉双语教师培训困境与突围的问题实质上是“矛”与“盾”的关系问题,解决中国本土的民汉双语教师培训问题,就需要用体制机制创新之“矛”来刺穿文化保护之“盾”,以破解双语教师培训中遇到的难题,突破双语教师培训的瓶颈。第一,文化性困境是根本性的困境,具有整体性和全局性的特点,直接影响着其他困境的严重程度。因此,需要建立多元化“双语人”培养的创新机制,立足多元一体的培养模式,通过不断濡化的方式制定新的教师培养培训政策,从整体上突破教师培训的瓶颈,可系统解决文化性困境问题。第二,发展性困境是导向性的困境,具有直观、直接和现实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行政部门和双语教师的价值取向和追求目标。因此,建立职前职后双语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机制,加强职前教师培养的实践能力和双语水平,连接职后教育,通过大学与中小学的伙伴合作,以双语教师需求为基点,变革教师教育体制。第三,变革性困境是基础性的困境,具有基础性和隐蔽性的特点,直接影响着双语教师的双语能力与水平,影响着教师的专业能力与认知取向。因此,建立以中小学为基础的双语教师实训基地,使接受培训的教师不要远离本土,扎根在课堂之中进行全方面的培训,一方面接受理念的洗礼,另一方面接受实践的熏陶,使教师的学科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教学方法的知识以及教学情境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活化。第四,能力性困境是针对教师对培训的现实性的认识而来的,也是导向性的困境,但与发展性困境相比,具有间接、隐蔽和思辨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教育行政部门和双语教师的价值取向和追求目标,更影响着双语教师培训的投入程度与发展能力。因此,需要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双语教师培训协同创新机制,积极发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教育领导职能,进一步推进双语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建设与教师双语能力建设。作者:李泽林单位: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小学语文国培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指导思想;改革趋势

【中图分类号】G421【文章标识码】B【文章编号】1326-3587(2013)11-0057-01

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进一步强调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语文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位学生都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体验、积极参与和探究的过程;重视源头活水,加强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语文教学应该符合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信息化社会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表现为教学观变革;教学体系建立;课程变革;教学方式、方法变革;考试内容与形式变革。

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1、进一步强调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义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好基础,语文教学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2、语文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位学生都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作为义务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语文教学理所当然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具有不同身心条件和背景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接受语文教育的机会,并都能够达到最基木的要求。

3、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体验、积极参与和探究的过程。语文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在学生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他们创造丰富而有序的语言环境,使他们在课堂和自然环境中通过主体参与和体验,获得语言的发展。

语文教学具有实践性特点,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离不开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兴趣与内在需要,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觉的、主动的求知和探索的过程。

4、重视源头活水,加强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语文教学必须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对周围事物和客观世界的观察和认识,从而缩短理解语言文字与认识事物本质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对语文内容和意义的理解能力。

语文学科具有综合、开放和实践的特点,学生语文能力的获得需要反复的实践与运用。语文教学要突破仅局限于课堂、学校的狭窄范围,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广泛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扩大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机会和实践领域。

5、语文教学应该符合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汉语汉字的象形性,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特点,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因此,语文教学要重视汉语文的文化精神,借鉴传统语文教学经验,遵循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6、信息化社会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信息传播途径多、速度快,现代小学生接触信息的机会也多,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具有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材料以及日常生活中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语文教学也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扩大语文教学的视野,开阔语文教学的思路。

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

1、小学语文教学观变革的趋势。小学语文教学从以内容分析为重点转向以语言文字训练为重点;从以教师讲、教师问为中心转向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为中心;从以传授知识为核心转向以发展能力为核心:从以课堂教学为主转向课内与课外教学相结合。总之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倾向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

2、小学语文教学体系建立的趋势。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的性质和任务,建立合理、科学、层次明确的语言教学新体系。

3、小学语文课程变革的趋势。传统语文教学的课程目标理论,把知识放在首位,其次是能力,最后是情感、态度。然而,现代课程理论目标认为,目标体系应该是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的循环系统,在这个循环系统中,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情感与态度环绕在知识与能力之中。传统语文课程强调内容的思想性、政治倾向性,现代语文课程更强调内容的时代性、广泛性、实用性和生活化,强调课程内容应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学生生存发展所必需的基础内容。

4、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方法变革的趋势。倡导个性化教学,摒弃僵化的教学模式,发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特别是要构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同时,还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发展新型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国培心得体会篇7

彭局长:自2006年1月我市成立“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克拉玛依项目组”以来,全市26所学校,257个教学班,10311名学生,416名学校主管语文教学的领导和教师参加了该项课题的实践研究。通过课题研究与课改,提高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习作水平,更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三年来,学生习作共投稿8133篇,被《作文个性化平台》等全国性刊物刊发的有183篇;教师论文共516篇,被《作文个性化课题通讯》等全国性刊物刊发的有26篇;另有几十篇论文、课例、教学设计被总课题组分别评为一、二、三等奖。课题评价组对我市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我市的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项目组被授予2007~2008年度“科研先进集体奖”,我个人也被授予“教育科研管理特别荣誉奖”。

克拉玛依市教育教学的基础条件很好。在拥有高水平教育硬件装备的条件下,如何提高软件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应该是下一阶段我市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

这次克拉玛依市的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与课改成果在全国同类地区名列前茅。我希望子课题项目在第一阶段科研和课改成果的基础上,将下阶段的“中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实验研究”发展到全市的初中、高中,形成一条龙的科研体系和课程改革,在扎根中华民族语文教育沃土的基础上,认真学习、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教育理论,认真转变我们的教育观、教师观、人才观、教学观和学生观,转变我们的教学理念,为探索和创造出适合中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的新范式而不懈努力!

记者:克拉玛依市自1997年通过自治区“两基”验收以来,基础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巩固提高“两基”方面,克拉玛依市将进行怎样的安排和部署呢?

彭局长:2009年下半年,国家教育督导团将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两基”工作进行督导检查,这是对自治区“两基”工作的一次整体验收和全面评估,也是对全疆各地教育工作的一次考验,更是我们加大教育工作力度,关注民生,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一个重大契机。

首先,明确“两基”巩固提高迎国检动员大会的目的。这次会议的目的就是要深入贯彻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两基”攻坚和巩固提高工作迎接国家“两基”督导检查的意见》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切实做好“两基”巩固提高迎国检的各项准备工作,增强积极推进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优异的成绩迎接自治区和国家教育督导团对我市“两基”工作的检查、验收。

其次,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我市“两基”巩固提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两基”业务档案建设、经费统计的梳理等方面的工作。要求各区、各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认真贯彻会议精神,加强协作,精心安排部署,明确职责、目标、任务和要求,切实做好各项工作。

记者:和谐家庭是教育成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008年,您们启动了“克拉玛依市中小学和谐家庭教育工程”,能否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该工程的实施情况?

彭局长:家庭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教育机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只有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次“克拉玛依市中小学和谐家庭教育工程”主要提出了以下具体措施。

一方面,关注民生,提高认识。市教育局特邀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市终身教育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家庭教育网和中国家庭教育指导师网首席专家顾晓鸣为近千名教师、家长作了题为《教育孩子首先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的讲座。引导大家要充分认识到做好新形势下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家庭教育现代化纳入教育现代化整体布局,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饱满的热情,积极参与家庭教育,加快构建家庭教育体系,努力营造人人关心、支持家庭教育工作的浓厚氛围,为全面实现我市教育优质、均衡、高效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另一方面,成立了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全面推进区域家庭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来自各区教育局的主管领导,各中小学的校长书记、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班主任、心理教师,各幼儿园园长,试点社区及学校首批家庭教育指导师共300余人分别接受了不同层次的家庭教育培训。

市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成立后,各区教育部门将成立家庭教育研究指导办公室,各幼儿园、中小学、社区将成立研究指导站,配备多名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指导师。通过讲座、家长理论知识培训、团体训练、个体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家长掌握现代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和处理家庭教育矛盾的能力,解决学生、家长在实际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在各学校、社区的家庭教育研究指导站内,将成立“家长俱乐部”、“学生俱乐部”,并通过网络建立家长群、学生群等,方便家长、指导师、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探讨。我市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科学教育体系正在形成。

记者:在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今天,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不是很乐观,您觉得如何才能促进克拉玛依市教育的公平?

彭局长:克拉玛依市教育局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并且积极组织带领各族教职工开展了大量工作。

第一,关注弱势群体,妥善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克拉玛依市委、市政府和各级教育部门多次召开专门会议进行研究,制定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办法。各级各类学校努力挖掘教育资源,最终将近1万名农民工子女全部安排入学,而且使农民工子女与克拉玛依市市民子女享受同等教育。

第二,把隶属克拉玛依市农牧区的学生安排到市区学校就读,努力促进教育公平。为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和加强少数民族儿童学前教育,市政府于2008年初出台了对贫困家庭的儿童实行入园费用全免或减半的优惠政策。从2004年起,市委、市政府和教育部门共同作出决定:把该区的中学生全部安排到市区和白碱滩区有关学校寄宿就读。2007年9月10日,又把距市区70公里的小拐乡的61名农牧民子女安排到市第二小学寄宿就读。并划拨专款给予补贴。

第三,开办区内初中班。2004年8月,克拉玛依市开办了区内初中班。到2008年8月底,先后在和田、博州等边远农牧区招录了5批小学毕业生,并安排在市三中和十中就读。为此,市政府先后投入了1亿多元。预计到今年年底,区内初中班的学生将达到2250名。

第四,坚持实施扶贫助学工程,为贫困生铺平求学之路。2008年,克拉玛依市首次对考入国家大中专院校的贫困学生进行学费全额救助。各中小学校还经常组织教职工开展为贫困学生“献爱心,送

温暖”的活动。2005年12月至2006年1月,市教育局机关和直属单位的1470名教职工,两次捐款总额达13.31万元。市慈善总会从2000年起就开展了“慈善助学”工作,仅2007年就发放助学金152万元,救助贫困生706人次。

第五。加强国际化交流与合作。2008年6月17日下午,新西兰Rotorura国际语言学校校长克里斯・莱克女士一行来我市交流、参观与考察。双方就今后互派教师进行教育教学交流和学习以及组织克拉玛依市优秀中学生赴新西兰参加寒暑期夏令营活动等教育合作达成多个意向。克拉玛依市的教育开始走向国际化。

记者:一流的教育需要一流的教师队伍,请问您们如何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又是从哪些方面来发展教师继续教育的?

彭局长:2008年以来,市教育局将“加强教师队伍培训”列入“关注民生年”的一项重要内容,采取邀请内地专家、名师前来现场讲学、授课和外派教师进行培训、研修等方式,持续开展了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工作。同时,不断创新培训模式,拓宽培训渠道,拓展培训内容,强化培训管理,全方位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截至7月中旬,各级各类培训共计3695人次,包括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培训、骨干教师培训、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挂职培训、少数民族中小学各类“双语”教师培训、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远程培训、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普通高中教师新课程远程培训、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培训等多项内容。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在前期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使得培训井然有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体培训内容如下。

第一,骨干教师培训。4~6月,组织38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去上海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挂职培训;7月10~19日,聘请全国知名专家6人,在市教育局报告厅开展了近100人参加的为期10天的首期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结业培训。

第二,骨干班主任培训。1月21~25日,选派2名教师参加了自治区哈语言骨干班主任的培训;5月19~30日,组织我市中小学教师参加了自治区举办的2008年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培训;7月6~10日,外聘南京5名专家在我市第六中学报告厅完成了374人参加的为期5天的中小学德育干部及骨干班主任培训。

第三,第三期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挂职培训。3~4月,组织第三期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34人去南京挂职培训,其中中学校长15人,小学校长19人(其中少数民族8人)。

第四,少数民族中小学各类“双语”教师培训。2月份,选派6名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参加了2008年自治区教育厅举办的春季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班:3~6月,组织101名少数民族中学教师参加了“双语”教师教材教法培训,组织11名少数民族中学教师参加了第三期少数民族双语教师专业知能提高培训;7月10~14日,聘请自治区教科所三位专家,在我市第二中学举办了近100人参加的为期5天的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师、双语教师和学校领导参加的汉文化知识拓展培训。

第五,教育信息技术培训。4~6月,组织举办了200人参加的为期2个月的首期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远程培训,并完成了一期25人的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

第六,高中教师新课程远程培训。6月24日~7月29日,组织全市普通高中民汉教师800余名进行了高中新课程远程培训。同步参加了自治区举办的各学科为期3天的高中新课程远程集中培训f汉、维、哈三种语言同步授课1和教育部为期10天的汉语言网络互动式培训。

小学语文国培心得体会篇8

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一个人若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显而易见,责任心对培养健全人格和成就事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把对学生责任心的培养贯穿于教育的始终,使学生彰显出“人”的可贵品质。下面将从三个方面谈谈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在“责任感教育”方面的义务和实施途径。

一、利用语文教学进行责任感教育有其独特优势

作为语文课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方面尤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新课标指出:“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学校的语文教学要走出课堂上只重视灌输知识的怪圈,更新观念,适应时代的发展,努力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态,豁达的性格,远大的理想,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使命感。

语文是一个充满趣味、丰富多彩的百花园,既具有文化底蕴,又具有人文价值。语文教学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语文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掌握文化知识,还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使命感。在语文教学中,可用于对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的素材随处可见。如《背影》一课,学生可通过学习,在体验到伟大父爱的同时,激发学生树立家庭责任感;杜甫的诗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体会诗人同情大众苍生心怀百姓的社会责任感;《沁园春・雪》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雄壮、磅礴、美丽如画,自然发出“江山如此多娇”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对伟大祖国的社会责任感。因此,语文教学对于树立学生的责任感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对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的重要性

责任感是指对自己和他人、家庭和集体、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需要、情感以及与之相应的行为及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包括自我责任感、他人责任感、集体责任感、社会责任感以及人类责任感。作为国家建设的接班人,学生是否具有强烈的责任感,直接关系到社会、国家乃至全民族的前途和未来。

目前全社会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教育,概括起来讲,就是“五会”,即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学会审美、学会健体。其中,排在首位的是要“学会做人”,而一个人要学会做人的重要前提是要有责任感。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备受祖辈父母的宠爱,没吃过多少苦。多数学生表现为自私狭隘,唯我独尊,斤斤计较,胸无大志,缺乏理想和追求。有些成绩较好的学生,也存在不关心他人、不关心集体等诸多缺点。如何使在校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负责,培养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树立责任意识,已成为教育界的主流意识。

三、语文教学中贯穿责任感教育的有效途径

课堂是教师实施教育的阵地,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利用好课堂对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是直接而又高效的。本人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从以下途径实施责任感教育。

1.充分挖掘课文资源,创建责任感教育环境

在许多语文课文中,蕴含着进行责任感美德教育的丰富材料,充满强烈的人文精神。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善于深入挖掘课文的思想意义,充分发挥课文的育人功能,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如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人物,其表现出来的责任感非常令人敬佩。有的课文描写风景名胜,让学生在感受风光绮丽的同时,更领悟人类要善待自然,对自然尽保护之责;有的课文让人在懂得当别人遇到困难、危险时,要尽自己的力量伸出援助之手;有的课文告诉我们要在家庭中尽一份责任;有的课文告诉我们面临困难时有勇气和信心,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对自己负责;有的课文告诉我们要对国家负责。

2.利用作文教学,进行责任感培养

文章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也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通过激发学生对家庭的理解,对生活的热爱,对社会的关注,对国家的责任,真正去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小学语文国培心得体会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指导思想;改革趋势

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进一步强调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语文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位学生都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体验、积极参与和探究的过程;重视源头活水,加强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语文教学应该符合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信息化社会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表现为教学观变革;教学体系建立:课程变革;教学方式、方法变革;考试内容与形式变革。

1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1.1进一步强调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义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好基础,语文教学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主要表现:

1.1.1正确运用中华民族共同语(普通话)进行交际的能力是每位公民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素质之一,这是语文教学必须完成的任务。语言的习得是人发展的基础,语言文字的掌握和运用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素质的标准之一。只有每位公民都具有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正常交际的能力,才能保证每位公民在现代社会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1.1.2语文教学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而且是思维的工具。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任。同时,语文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人生,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为他们形成创造性地应付社会的能力,成为自觉、自治和负责的公民奠定基础。

1.2语文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位学生都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作为义务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语文教学理所当然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具有不同身心条件和背景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接受语文教育的机会,并都能够达到最基本的要求。

1.3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体验、积极参与和探究的过程。语文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在学生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他们创造丰富而有序的语言环境,使他们在课堂和自然环境中通过主体参与和体验,获得语言的发展。

语文教学具有实践性特点,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离不开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兴趣与内在需要,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觉的、主动的求知和探索的过程。

1.4重视源头活水,加强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语文教学必须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对周围事物和客观世界的观察和认识,从而缩短理解语言文字与认识事物本质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对语文内容和意义的理解能力。

语文学科具有综合、开放和实践的特点,学生语文能力的获得需要反复的实践与运用。语文教学要突破仅局限于课堂、学校的狭窄范围,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广泛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扩大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机会和实践领域。

1.5语文教学应该符合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汉语汉字的象形性,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特点,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因此,语文教学要重视汉语文的文化精神,借鉴传统语文教学经验,遵循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1.6信息化社会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信息传播途径多、速度快,现代小学生接触信息的机会也多,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具有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材料以及日常生活中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语文教学也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扩大语文教学的视野,开阔语文教学的思路。

2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

2.1小学语文教学观变革的趋势。小学语文教学从以内容分析为重点转向以语言文字训练为重点;从以教师讲、教师问为中心转向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为中心;从以传授知识为核心转向以发展能力为核心:从以课堂教学为主转向课内与课外教学相结合。总之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倾向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

2.2小学语文教学体系建立的趋势。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的性质和任务,建立合理、科学、层次明确的语言教学新体系。

2.3小学语文课程变革的趋势。传统语文教学的课程目标理论,把知识放在首位,其次是能力,最后是情感、态度。然而,现代课程理论目标认为,目标体系应该是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的循环系统,在这个循环系统中,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情感与态度环绕在知识与能力之中。

传统语文课程强调内容的思想性、政治倾向性,现代语文课程更强调内容的时代性、广泛性、实用性和生活化,强调课程内容应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学生生存发展所必需的基础内容。

2.4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方法变革的趋势。倡导个性化教学,摒弃僵化的教学模式,发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特别是要构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同时,还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发展新型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国培心得体会篇10

本文结合《英语课程标准》中对文化意识的要求,重点挖掘了教材中的语言文化因素,从教学内容、情感教育以及创设文化氛围这三个方面就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文化意识阐述了自己的看法,通过探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指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同时阐明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方法,进一步有效地提高小学英语教学,使学生能够准确、得体、流利地使用英语进行交际。

【关键词】文化意识教学内容情感教育文化氛围培养

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曾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这是文化得以生存的力量。"是的,我们的英语教学不仅是帮助学生掌握语言基本技能的过程,更是一个引导他们理解英语文化、提高文化素养、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语言所传递的文化信息是英语教学内容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教学英语的同时有必要让学生去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不同之处。如英语对话中经常出现的"dear"一词在西方国家用得非常普遍,但在中国这个词一般只用于亲密的朋友或家人之间。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既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又能帮助学生将来在与西方人的交往中保持不卑不亢、大方得体的心态和修养。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中式英语"的出现,才能最终实现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实现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交流。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面对刚刚接触英语的小学生,怎样才能在实施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加学生对异国文化的认识呢?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简单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认识:

1结合教学内容渗入文化意识的培养

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英语课程标准》着重提出了"文化意识"这一新内涵,明确指出"文化意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目标总体描述"和"内容标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内容,并有详细的描述。这表明: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教学中有许多跨文化交际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到孩子们对英语的学习和使用。以中西方人们见面打招呼为例,我们在吃饭时间碰见熟人经常会用"吃饭了吗?"来打招呼,假如我们在中午吃饭时间见到英国人也这样问:"Didyouhavethelunch?",他们很可能会以为你要请他们吃午饭呢!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加以说明。

又如在广州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1的课文中出现的句子"Goodmorning,misswhite!",我在教学时就及时告诉学生:这里的miss是指女教师,英美国家习惯称老师为"Sir、mr或miss",而teacher是指教师这种职业,一般不做称呼用语。再如,学习到"Howoldareyou?"这个句型时,我就及时告诉学生:在西方国家问年龄特别是问女士年龄时,他们往往会说:"Sorry,it'sasecret."。因为西方人认为年龄、收入等属于个人隐私,随意打听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让学生明白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小学英语教学内容是围绕课文中的英语交际活动来展开的,这些内容可以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好模仿的心理特点,我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语言的运用。

如我在教学广州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16inthemarket一课时,根据课文内容要求学生能用英语进行购物,于是我就设计了一个场景,让学生模拟在市场购买东西,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相当于市场里不同的摊位,每个摊位都有各自不同的物品,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任意的摊位上购买东西。首先,我请班里一个英语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当顾客,示范如何去购买自己想要的东西,一轮英语对话下来,学生们个个都听得很认真,接着都迫不及待地想自己也来亲身体验一番。在学生们一轮又一轮的英语对话中他们真切体会到了西方的文化,如我们去买东西时,售货员通常会直接问顾客想要买什么,而英国人通常会说:"Canihelpyou?"或"whatcanidoforyou?"。学生们在一个个"真实"的场景中不知不觉地融入到西方的文化氛围之中。

2在情感教育中结合文化意识的培养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该重视师生情感交流,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营造宽松、民主的沟通氛围。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把情感教育与文化意识培养结合起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英美传统、文化习俗进行讲述,或是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与所学内容有关的语言文化方面的背景资料相互交流,都可以让学生对英美文化以至于对英语这门学科产生兴趣,从一个侧面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动机。

如,节日文化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笔者则巧借这个话题,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及主要庆祝方式。课前,学生自己去寻找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newYear'sDay"外,双方还有哪些自己独特的节日以及相关的背景知识,如节日的来历、吉祥物以及节日有关的一些活动等等。学生在寻找和交流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有关的文化内容,并且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学生们在课堂中纷纷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中国有theSpringFestival春节、DragonBoatFestival端午节、mid-autumnFestival中秋节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aprilFool'sDay愚人节、mother'sDay母亲节、thanksgivingDay感恩节和ChristmasDay圣诞节等。

在教学圣诞节一课时,我和学生们一边唱着圣诞歌一边用圣诞树、礼品盒等来装饰教室,让他们亲身感受到浓浓的圣诞氛围。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们各自介绍他们收集到的有关圣诞的相关知识,然后我结合学生们所讲的内容,通过网络资源再具体介绍学生们感兴趣的和圣诞节有关的西方文化。课室里飘荡着悠扬的圣诞歌声,学生们已经迫不及待地纷纷抢着与扮演"圣诞老人"的我积极对话,与同学交换礼物和圣诞卡片。这样,从收集资料到课堂情景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不仅使学生用真实的情感体验了西方的节日文化,还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同时,我还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堂教学之外,我将圣诞节与我国的春节作比较,鼓励学生找出他们的相同之处:都是家庭团聚的日子,都是庆贺新的一年开始,都会吃新年大餐等等,然后从文化的角度去了解各自的不同之处。谈及赠送礼物时,给学生讲解接受礼物的方式,西方人与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的习惯截然相反: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先是推辞一番,然后再表现出不情愿地接受,接受后也不会当面打开礼物。而在英语文化中,西方人收到礼物一般不会推辞,而是表示感谢,然后当面打开礼物并加以称赞一番。这是由于西方人性情外露、表达感情直接,不当面拆封欣赏礼物是非常不礼貌的。而中国人则恰恰相反,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内敛是一脉相承的。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感受了西方文化,进一步加强了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3创设文化氛围,开展文化意识的培养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有计划地开发和利用多种文化资源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努力创设文化氛围让学生融入到英语国家文化当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知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我的两点做法是:

3.1巧设课室环境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我们大多数的课室布置都是对称结构,给人一种严肃气氛。课室前后墙对应挂上一些名人名言,以鼓励学生勤奋学习。而英语国家课室的布置则像个小型展览会,别出心裁。于是我借鉴他们的经验,开设了班级英语角,在班级的英语角建立西方文化集锦,及时张贴和教材内容相关的文化知识:有的是手工英语卡片展览;有的是手工实物布置如toyshop,fruitshop,bedroom等;有的是英语手抄报展等等。通过小小的英语角认识和传递西方文化知识,让学生直面文化,体验文化,感受文化的渗透给学习带来的愉悦。

如在学习和"Christmas"相关的内容时,我通过英语角开设一系列与圣诞文化有关的集锦:有圣诞礼物放在袜子里面――关于圣诞袜的传说;有圣诞美食――教你做香浓美味提子蛋糕;还有圣诞祝福语等等。除此之外,平常我也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来创设教室环境,他们可以张贴英文书法作品、自制英文卡片、英语谚语,也可以展示他们收集的有关英语国家的风景名胜、风俗习惯等资料。当学生对这些丰富多彩、充满浓郁异国色彩的文化了解越多时,他们对英语和英语文化的兴趣也就越浓厚。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

3.2利用课外环境培养跨文化意识

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延续,相对于有限的课堂学习,课外的学习却是无限的。英语课外活动是学生充分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激发创新思维火花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活动的有效延伸,是英语常规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语教师应努力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去营造英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能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

如每周定时开办英语小广播,让学生们在课外也能够感受到西方文化;在课前或课间播放英语歌曲,让学生在校园里也可以感受浓郁的英语文化氛围,充实它们的课余英语学习。课外布置学生多收集和利用一些有关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获得较为直接的文化知识。只要我们肯用心捕捉周围和英语有关的生活现象,生活中就有取之不尽的锻炼听说能力的时机和场所。如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留意、寻找生活中的英语:看一些符合小学生认知能力的相关英语视频;找街头的英语标语;阅读简短英语读物;编chant等等。只有通过真实生活中的演练,他们才能更好地掌握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令学生在多姿多彩的活动中增加文化底蕴,增强文化交际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

通过对中西方文化的导入,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对英美文化都有了更深的了解和体验,更重要的是我们认识到文化的导入对英语的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教学就好比语言课堂中的一道"营养大餐",它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这些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使我深切地体会到:在向学生教授英语时,将英语与它所承载的文化紧密地结合起来的重要性。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让语言插上"文化"的翅膀,长期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学生飞得更高,更稳,更远!

【参考文献】

[1]张会静《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跨文化能力的培养》,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5

[2]朱媛《小学英语教学也应渗透文化意识》,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9

[3]Harmer,J.《Howtoteachenglish》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