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新媒体培训心得体会十篇新媒体培训心得体会十篇

新媒体培训心得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5:15:51

新媒体培训心得体会篇1

关键词:传媒;培训;作用;影响

强国先强教,强党必强学,强媒需强训。媒体培训是党和国家新闻事业和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是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媒体的重要途径,也是媒体生存发展的基石、兴旺发达的标志。在一些国家,大众传媒实际上已经成为社会公众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的主要形式之一,不论是出于对立还是合作的想法,大众传媒为了赢得受体(读者、听众、观众或网友)的关注,至少在客观上不得不对政府的政策规划、建设方案及实施中出现的问题等做出及时、真实的报道,从而或多或少、主观或客观地督促政府不断改进工作。我们做具体工作的,要认真学习领会,结合媒体特点和实际,扎实推进,取得实效,不断拓展媒体培训工作的新局面新境界。

一、现代传媒培训的特性及对人们的影响力

媒体培训主要是媒体在职教育,集中对媒体尤其本媒体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兼具职工教育、岗位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精英教育等特点,更具媒体自身特性。

媒体培训通于高校媒体教育,受益于高校媒体教育,也别于高校媒体教育。它们各有千秋,各展其长。历史上,先有媒体、媒体培训,众多媒体采取“师傅带徒弟”方式,传授编采或经营技能,实用管用;我国、美国等的高校媒体教育出现媒体培训之后,学识广、系统性强,规模大、产量高。教学上,高校教的主要是“生手”,媒体培训的主要是“熟手”,属成人专业教育、对象教学。在高校讲新闻传播学,以“学”为主,知识性、普遍性、学术性、国际性更多;在媒体讲,以“术”为要,实践性、特殊性、“处方”性、前瞻性更多。

大众媒体对人们树立新的价值观念、判断是非好恶的标准、为自己人生准确定位有极大的影响。众所周知,道德发展始自学习。通过各种各样的认知学习来适应社会道德要求,进而内化为自己的品质,形成完整的人格。其中大众传媒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学习途径。大众传媒从报纸、电影、广播、电视到现今的互联网络,已经集看、听、说、动、玩于一体,传播的信息可以被不同文化程度的受众接受,突破了识字率对受众规模的影响;它还具有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自主性、创造性等特点,使得成千上万的人们尤其是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跟风”心理极强的人们在短时间内成为大众传媒的接受者。

二、现代传媒培训的原则

(一)以按需培训为要务

供需关系是媒体生产传播时刻面临的基本关系,也是媒体培训面临的基本关系。这就决定了媒体培训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按需培训当作第一要务。媒体要什么、训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给什么题、请什么人,坚决不要的坚决不训,可要可不要的适可而止。

(二)以实学实用为主体

新闻传播学属实学领域,不同于哲学、宗教学和美学。媒体工作属实际工作,不同于研究工作。媒体培训是学以致用的培训,具有实用功利色彩。选题选师决定培训成败。选题越实用管用,密切关注的议题越集中,经验性创新性启发性的讲授越丰富,貌似有关的和无关的题目越少,“忽悠”的“泡沫”的“无味”的讲授越少,“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媒体培训实效性会大大增强,就有可能做到学有所得、思有所获、用有所成。

(三)以提高能力为中心

能力比黄金更重要。公共教育以素质教育为中心,媒体从业者能力关系媒体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媒体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所以,媒体培训以提升执业能力为中心。

(四)以创新为亮点

创新是能力的集中体现,具有无限价值。创新是媒体发展的动力,是媒体竞争的武器。媒体培训是增创媒体创新力的一个发源地,一块聚散地。

(五)以发展为目标

媒体培训是促进媒体发展的培训。把促进媒体发展当作培训目标,就要为媒体科学发展而培训,为建设和发展国际一流媒体、现代传播体系而培训,为实现传统媒体向全媒体转变而培训,为壮大传媒集团和传媒经济而培训,为从业者发展而培训,提振学员对媒体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提升培训对媒体发展的贡献率。

(六)以学员满意为旨归

教育以人为本,培训以学员为本。学员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能否为他们带来知识的创获、思想的启迪、品性的润溶、身心的愉悦,是培训工作的落脚点,也是检验培训工作的标准。遵守培训民主、培训公平原则,扩大培训覆盖面,最大限度地动员媒体各方面参与和支持培训,营造人人关心培训、重视培训、参与培训、支持培训的良好局面。

三、现代媒体培训的弱势效果和影响

大众传媒的力量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有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可以堂而皇之地将谎言变成真理,干扰人们对事实的正确认知,使人们在短时间内被蒙蔽、被误导,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消极作用。

(一)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人们学习教育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是不容置疑的,它会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人们教育的效果。随着大众传媒特别是互联网络的发展,人们处在一个信息的海洋之中。这些庞杂多样的信息交织在一起,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各种形象、色彩无时无刻不在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使人们对大众传媒过分依赖,无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有效控制,给人们带来教育带来极大的干扰。

(二)大众传媒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形成的信息污染对人们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欺骗性,使人们在社会化的道路上出现反叛和回归的波折,可能使部分意志薄弱者由欣赏走向趋同,由无意识模仿走向有意识追求,以致成为信息浊流的牺牲品。

四、现代媒体培训工作的目标和境界

按照媒体发展战略,媒体培训工作的目标有三,首先成为本媒体的专业培训中心,这既是职能和职责的,也是专业和创新的,显示出“磁场”那样的吸引力,“集结号”那样的号召力;经过努力,逐步成为国内一流媒体培训中心;通过奋斗,成为与国际一流媒体培训中心。

(一)敬业负责

爱是教育培训的情感动力,敬是教育培训的知性动力,畏是教育培训的理性动力。师德、训德的核心是热爱并敬畏教育培训事业。媒体培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使命神圣,责任重大。

(二)重教尊师

培训事业,教案为先,教师为主。有好的培训方案,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培训。否则,不是空的,就是失败的。

(三)专业专精

给人一杯水,自己先有一桶水。培训学属教育学,是门专业,是门科学。新闻媒体培训学是新闻传播学、教育学、培训学等“孵化”出来的新学科,充满科学性、实践性和艺术性。培训是脑力劳动和智力活动,按媒体培训规律办培训,按媒体培训专业标准审视各项培训,把培训班办得富有科学性、实践性和艺术性。做专业的媒体培训,产一流媒体培训成果,出一流媒体培训师,出一流媒体培训专家,令同行敬慕。

(四)协调协作

培训工作是项系统工程。需协调好全局与局部、紧要与必要、主媒体与所属媒体、主业与副业、本地与外地、主导与配合等的培训,处理好培训的规模、结构与质量、效益,宏观、中观与微观等的关系。

(五)加快进步

新媒体培训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烟草企业;企业培训

中图分类号:tp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5-30845-02

Studyingontheapplicationofthemodernmultimediatechnologyintheenterprisetraining

SHiYun-yu,wanGFei,XUeXun-ming,SUming

(ChinatobaccoanhuiindustrialCorporationHefeiCigaretteFactory,Hefei230081,China)

abstract:themultimediatechnologyisprocessesthemultimediainformationusingthecomputersynthesis(text,sound,graph,pictureandsoon)atechnology,includingthemultiplemessagesestablishmentlogicconnection,thenintegratestohavetheinteractivesystem.thisarticleoutlineintroducedthemultimediatechnicalconcept,theprincipleaswellasthecharacteristic,theunionenterprisetrainstheworktheneedandthetobaccoenterprise'scharacteristic,hadexpoundedutilizesthemultimediatechnologytoenhanceandstrengthensthetobaccoenterprisetotraintheworkthenewmentality,anddesignedinthisfoundationanddevelopshasgatheredsmokemultimediateachingtrainingsoftware,thepracticeconfirmedtheeffectwasverygood,finallytheapplicationprospectwhichtrainedinthetobaccoenterprisehasalsocarriedontheforecasttothemultimediatechnology.

Keywords:multimediattechnology;tobaccoenterprise;enterprisetraining

1引言

当前我国烟草行业正面临3个“w”的巨大挑战和威胁,具体地说就是世界经济一体化、wto和世界卫生组织。不断增强烟草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烟草业应对3个“w”挑战的重要举措,而烟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离不开以培训为主体的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以多媒体技术为外延的企业信息化改造,本文就多媒体技术在现代烟草企业培训中的运用谈谈个人一些想法和思路。

2多媒体技术及其特点

2.1多媒体技术的概念

多媒体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领域中新崛起的前沿技术,今天的多媒体技术,是基于数字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把语音、图像、视频、音频信息的加工处理都集成在一起,通过模数转换,全变成数字信号进行存储、查询、检索、编辑,为了便于网络传输,还要经过解压缩技术将数据打包还原。其中的技术构成很复杂,但是,在操作层上却非常简单。先进的操作技术平台甚至不用编程语言就能运行起来,所谓先进,不仅指功能强大,而且要求操作是傻瓜化的,使用者象像使用傻瓜相机一样,对内部构成一无所知也不影响拍照。这类实用技术,为使用者的在工作的运用扫除了技术屏障。

2.2多媒体技术的特点

多媒体技术是运用计算机综合处理多媒体信息(文本、声音、图形、图像等)的技术,包括将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进而集成一个具有交互性的系统等等,具有以下特点:

(1)集成性:把各种计算机技术高度集成,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2)实时性:利用网络的高速传输功能,使各种多媒体信息可以即时处理。

(3)交互性:通过各种多媒体信息的逻辑连接,使得信息之间可以相互联系与互动。

3多媒体技术运用在培训中的特点及优越性

多媒体技术基于其集成性、实时性、交互性的特点,一旦应用于培训,将会对培训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它的特点及优越性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3.1有利于发挥认知主体的积极性

人机交互、立即反馈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是任何其他媒体所没有的。计算机交互功能与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一种新的人机交互方式,图文并茂、丰富多彩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培训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使学员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学员在交互式学习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从而能真正体现学员的认知主体作用。

3.2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多媒体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对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作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多媒体技术调动多重感官接受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教师讲课强得多。另一个实验,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为: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培训的效果。

3.3有利于建构最理想的培训环境

由于网络多媒体技术所具有的多种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伴随科技的进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实践领域可谓应运当红。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从学习分类上说,强调探索发现,解决问题式学习和知识的意义更新。在学习方法上,强调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倡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群体智慧共享。建构主义的教学主张恰好是网络多媒体技术功能所长,多媒体中所包含的密集信息与网络计算机加工处理以及交互传输的强大功能,使建构主义提出的“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获得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4多媒体技术支持下的烟草企业培训应用

4.1多媒体技术打破了烟草企业培训的时空界限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彻底打破空间的限制。大到宇宙天体,小至原子粒子,受训员工都可以进入这些物体的内部进行观察。例如对于烟草制造业的员工,可以进入虚拟的卷烟制造厂内,考察卷烟机的每个部件的工作情况以及每个部件之间的相互联系,了解整个卷烟制造过程,这是传统培训模式所无法比拟的。多媒体技术还可以突破时间的限制,例如时间很长的烟草种植栽培过程,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呈现给培训对象观察。使培训对象对烟草种植栽培的全过程有个全面清晰的了解,加深了对烟草种植本质地认识。

4.2多媒体技术丰富了烟草企业培训的培训手段

利用多媒体系统,根据所要培训的内容进行相应的多媒体演示,员工无论是在知识学习、能力创新,还是在经验积累、技能训练等都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知识学习方面,它可以再现实际生活中无法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事物的变化过程,为员工提供生动、逼真的感性学习材料,帮助员工解决学习中的知识难点,使抽象的概念、理论直观化、形象化。在能力创新方面,多媒体技术可以对员工在学习过程中所提出的各种假设模型进行演示,通过多媒体演示系统便可直观地观察到这一假设所产生的结果或效果,有利于激发员工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在经验积累方面,可以建立各种多媒体实验室,自由地做各种实验反复观察各种现象,思索其产生的机理,探索不同条件下的实验结果与条件变化的规律性,增强感性认识并加以凝炼上升到理论认识。在技能训练方面,多媒体的模拟性和交互性,使员工能够在虚拟的学习环境中扮演一个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环境中去,“亲手”练一练、“亲口”说一说等做各种各样的技能训练,例如烟机维修技能、卷烟市场营销技能等。种种的应用大大丰富了烟草企业培训的培训手段。

4.3多媒体技术降低了了烟草企业培训的培训成本

多媒体技术,克服了传统培训在硬件建设方面的诸多软弱之处。在传统企业培训中,往往会因为培训设备、培训场地、培训经费等培训条件不足方面的原因,而使一些应该开设的培训无法进行。利用多媒体双向网络演示系统,可以弥补这些方面的不足,受训员工足不出户便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培训,获得与真实培训一样的体会,从而丰富感性认识,加深对培训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大大地减低了企业培训的成本。

4.4多媒体技术打破了烟草企业培训的文化隔阂

多媒体技术促进了企业的文化认同,减少员工因文化逆冲击而受的情伤。目前比较理想的培训就是基于网络的多媒体跨文化培训。例如烟草企业中商品营销员的培训,通过多媒体技术,完全可能营造出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真实”营销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员工运用所在工作环境的语言进行交流,可以熟悉当地的生活习惯,可以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就会很快地溶入并成为当地的一员,更好的开展卷烟市场的营销工作。

5多媒体技术在现代烟草企业培训应用实例

多媒体技术在烟草企业培训中一个典型的应用就是构架双向网络多媒体教室。网络多媒体教室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科学结合的一种新生事物,从手段、形式、观念以及师生角色诸多深层面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现结合合肥卷烟厂多媒体网络多媒体教室介绍下多媒体技术在烟草企业培训中的具体应用:

5.1合肥卷烟厂多媒体网络教室的硬件配置

合肥卷烟厂多媒体网络教室一般配置1台教师机、几十台学习机、一台投影仪以及语音通话设备并开通了以太网络。

5.2合肥卷烟厂多媒体网络教室的软件配置

合肥卷烟厂多媒体网络教室的软件运用了C/S结构,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了诸如屏幕演示,音、视频传送,文件传送,远程开关机,问题交流等功能,可以方便、高效的对企业员工开展培训,具体软件框架如下:

5.2.1教师端总体框架

图1教师端框架

如图1所示,在多媒体网络教室的教室端,包含了各个具体的功能模块,这些功能模块都是直接处于主框架下的一级模块。各个模块之间相对独立。

教师端的主要的控制和数据流程如图2:

图2教师端主要数据和控制流程

从图2可以看出,在教师端,并不是每一个模块都是直接与学生端通信的,有些模块压根就不需要通信,例如,日志管理。

教师端使用学生来代表学生。学生管理着与这个学生的可靠连接,保存学生的状态。教室端对学生的控制信息都是通过学生发出的。另外,所有需要质量保证的数据传输,例如,教学文件的交换,网络考试的试卷,都需要通过学生管理的可靠连接来传输。

5.2.2学生端总体框架

图3学生端框架

实际上,学生端是不会显示主窗口界面的。登录以后,只在系统任务区显示一个图标,可以弹出控制菜单。在图3中的模块中,学生机器控制,网络考试客户端,屏幕演示接收端和音频交互中的发送端,屏幕监控服务,都是由教师端控制的。而视频接收端是一个独立的程序。

学生端的主要控制流和数据流:

客户端的主框架窗口管理着与服务端的可靠连接,除了音频交互和屏幕演示的接收端,其他的模块与教师机的通信都是通过主框架进行的。

事实证明合肥卷烟厂在构建了多媒体网络教室后大大提高

了员工培训的效率,丰富了员工培训的手段,为创建学习型企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4学生端主要数据和控制流

6现代烟草企业培训运用多媒体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6.1根据烟草企业的具体情况合理地采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的在企业培训中的运用大大丰富了培训的手段,同时也减低了企业培训的成本,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烟草企业在培训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也应该量力而行。根据烟草企业的具体情况,确定具体的应用方案,突出应用的实效性,紧紧围绕企业制定的培训目标组织实施具体的多媒体培训项目,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

6.2兼顾多媒体软、硬件环境的共同开发

多媒体技术在现代企业的培训的运用,既不能只注重软件环境的开发,也不能只注重硬件环境的建设,只有兼顾多媒体软、硬件环境共同开发,形成一个个适合烟草企业培训需求的多媒体培训课件,才能在实际应用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6.3注重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育技术相结合

毋庸质疑,多媒体技术在烟草企业培训中有着诸多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它毕竟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教育技术。再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也不能取代具体的生产实践,所以必须坚持走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育技术相结合的路子,取各家之长补各家之短,更好地为烟草企业培训服务。

7结束语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烟草企业将全面走向国际化的经济舞台,中国烟草企业将毫无选择的面对各项深层次的变革与创新,其中包括企业教育和培训的全方位应对,这需要从内涵、战略到职能、体制、内容与手段等进行深层次、全面的思考。因此,必须加强烟草企业培训和教育,从战略的高度,立足提高烟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依靠先进的教育教学设计理论和多媒体培训技术,配合烟草行业体制改革,实现双向多媒体的网络教学和培训,发展能够明确服务于烟草企业自身经营发展战略的教育培训活动。以帮助各烟草企业提高员工素质、扩大企业竞争力,并使其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使烟草企业实现知识的自我更新和良性发展。

新媒体培训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继续教育培训;媒体融合;学术期刊;现状及对策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媒体的强势发展,从“互联网+”到“+互联网”,从“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能”,媒体融合已成为我国出版业未来的发展趋势[1],传统媒体在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日渐弱化的形势下,也面临运行方式、形态、模式等转型。出版业蓬勃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的高质量建设,作为期刊的中坚力量———编辑也要有所改进才能从根本上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为了提高编辑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出版专业技术队伍建设,2020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国新出发〔2020〕18号)指出,自2021年1月1日起,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每年累计不少于90学时,其中专业科目学时一般不少于总学时的2/3[2]。该规定将以往每年累计不少于72学时直接增加到90学时,充分说明了国家对出版专业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视,并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目前,我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仍存在诸多不足,基于此,阐述了目前新媒体形势下我国学术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培训的必要性,分析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提升期刊编辑队伍的整体水平,进而扩大期刊的影响力。

一、新媒体下我国学术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培训的必要性

数字化改变了学术期刊的传播生态,传播力成为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在媒体融合的大时代下,期刊编辑的工作模式、出版方式、传播载体、发行渠道、经营体制等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更好适应新形势下媒体融合发展的出版工作,编辑必须更新知识和进行业务创新,提高其基本媒体素养、编辑力和运营力、高水准的用户服务能力、跨媒体的传播互动能力等,而上述能力的获得,接受相应的继续教育培训是最为快捷且有效的途径。学术期刊编辑是集多学科、多专业知识于一体的职业,需要的编辑人才是“专”与“博”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随着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地逐步开展,期刊编辑的业务素质及能力得到了提高,然而,目前继续教育培训的广度和深度与期刊编辑人才培养需求间还存在较大差距,表现为编辑人员年龄结构失调严重。编辑学知识欠缺,一些基本的数字化、多媒体融合能力不足等,如app、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技术平台的运营维护,通过检索各类信息平台的前沿信息来整合优势传播资源等。高素质编辑是期刊质量的重要保证。加强学术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培训,一是不断提高学术期刊编辑的政治理论素养,保证学术期刊的政治质量;二是不断更新学术期刊编辑的科学文化知识、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三是不断提高学术期刊编辑的编辑理论水平,学习现代出版技术,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期刊出版环境。学术期刊编辑必须进行在岗教育和培27训,接受编辑出版行业的继续教育。这既是个人需求,也是期刊社及社会的共同需求。

(一)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计算机、手机和网络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代的加速发展使得社会产业结构、技术结构、职业结构等随之不断变化,传统媒体如报刊、书籍等在发行、经营、阅读习惯等方面均发生了重要变化,学术期刊编辑的工作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不但对编辑人员的知识总量提出了高的要求,同时编辑在面对职业应变和智能结构上也有了新的考验。以选题策划为例,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媒介功能从分散走向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也使得编辑亟须提高策划和创新意识,以当前热点或重点研究为切入点,及时高效地完成整期稿件的深度架构,提出选题组稿设想,进行专业化、个性化、特色化的选题策划。而继续教育培训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升编辑对新生事物的认知,更新观念,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变化,因此,新媒体下我国学术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培训对于社会而言必不可少。

(二)期刊社发展的需求

面对工作上的新要求,期刊社往往需要借助培训来提升编辑的各项综合能力,如专业知识、职业技能、思维模式、应变能力等。开展多种形式的编辑继续教育培训,提高编辑技能,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沟通力和学习力;培养编辑积极的工作心态,使编辑素质与期刊社的发展要求相匹配、相适应,降低人员流失率,以增强期刊社的整体竞争力,保证期刊社的长足发展。因此,加强新媒体形势下编辑的继续教育培训,对期刊社保持良性竞争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个人发展的需求

新时代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在面对新型发展浪潮的冲击时,有些人可能会被淘汰,有些人要面临新的职业压力,只有具备并掌握扎实的业务能力,才能在新时代中立足,并实现自身价值。因此,积极提升职业技能,参加并接受继续教育培训,为新的工作角色做充足准备,成为个人发展的必然需求。通过丰富继续教育培训,可以使自身更好地更新知识,改进职业技能,持续不断地保持职业竞争力,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大的发展舞台,进而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因此,继续教育培训,不仅能满足个体对多样化教育形式的增长需求,还可以作为协调期刊社人才产业结构的重要方式,而且对于提升我国期刊核心竞争力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新媒体下我国学术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培训的现状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培训体制,缺乏继续教育培训的整体统筹规划及教育目标,培训内容不成系统,培养层次不够明确,培训计划尚需统一,信息较不集中,评价体系并不完善,且继续教育培训已面临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的新考验[3]-[5],其无论在内容、形式、师资、环境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一)继续教育培训内容更新不足

内容是继续教育培训各个环节的重中之重,数字化并不仅仅止步于工具性的使用,而是思维和理念的迭代。只有题材新颖、内容丰富的培训才能吸引学员。而当前已有的继续教育培训内容虽然每年会有更新,但面对组成复杂的以及背景、专业、经验各不相同的编辑队伍,其针对性、区分度、层次性不高,个性化、差异化不足,且重常规、轻变化,新时代下编辑理念的更新、编辑手段的转变、新技术应用及资源整合等方面的能力培养等内容明显缺乏,不能很好地满足新媒体时代对期刊编辑的要求。

(二)继续教育培训形式单一

当前的培训形式多以专家讲授、学员听讲的传统课堂式面授为主,近两年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原因的影响,也增加了网络教学,但总体形式不够灵活。面授可以让大家面对面,交流方便,但是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增大,同时也存在重视教育的“量”(学时)而忽视“质”的问题;网络教学能够实现资源共享,时间和地点不受限制,但是沟通交流少,无法进行监督,同时也限制了学员学习的可选择性。不管是面授或是网络教学,其模式都是“一对多”的单向输出,学员被动接受,即便有一定的互动,也往往会由于授课环境、场地、设备等原因而影响效果。纵览总体,符合当前新媒体形势下的编辑工作实践和需求的讨论式、体验式、参与式培训较少,另外,面向编辑不同需求的、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兼顾的有效的继续教育培训也较为缺乏。

(三)师资力量不佳

对于每年不断增加的获得资格证的新编辑以及在岗的老编辑,由于国家对继续教育培训的重视,其注册责任编辑或续展登记都需要继续教育学分,且目前部分地区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增加了数字出版专业内容,这大大增加了继续教育培训的任务。而一些培训部门邀请的往往是常合作的专家,他们每年讲述的内容、形式创新不足,没有随着时代、环境和战略的变化而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依然按照原来的规范与标准进行,这与数字化、新媒体化的融合出版环境不相称;还有部分专家在自身一线工作或科研任务较紧的前提下为学生授课,备课时间不足常导致部分课程内容较为宽泛,实践性不强,或因不擅长讲授,导致培训质量不高。

(四)继续教育培训环境氛围缺乏

目前,我国缺乏继续教育培训的有利环境氛围,且培训自身工作与对外宣传信息的不对称,常导致组织的培训班无人知晓,而想参与者却找不到途径。另外,较多培训班对学员也缺乏应有的约束,学员听与不听也无法进行实时的效果评价,多数仅为了学分而出席。

(五)思想观念存在问题

当前有人认为期刊编辑的继续教育完全没有必要,即便有关部门对编辑继续教育培训有明确的要求,但多数贯彻执行不到位[6]。还有部分期刊依托科研院校,有着自己的评价标准及晋升体系,对于编辑的继续教育培训缺乏足够的重视,不按照国家或地方出版管理部门的要求,不提供编辑各类发展的机会。再加之人员编制短缺,期刊编辑一人分饰多种角色,工作较为繁重,部分编辑为了赶稿还要加班加点,无暇顾及自身职业的发展,积极性不高。还有个别期刊编辑缺乏主动意识,思想上不进取,高估个人能力,觉得自己没有必要参加继续教育培训。

三、新媒体下我国学术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培训适应新时展的对策

(一)在内容上:加强新媒体技术和业务知识能力的多融合培训,使编辑独当一面

编辑除了对期刊文字的加工处理以外,更重要的是在出版理念、工作方法、流程优化、技术手段应用等方面寻找创新点,把握行业发展趋势、专业研究领域、传媒领域等[7]。一个合格的编辑必须紧跟时展,用新颖的融合理念来选题策划、约稿组稿、传播宣传等[8]。而新媒体技术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可以融合包括图像、视听等多种形式,因此,继续教育培训应在现有业务的基础上,利用新媒体技术,开设具有创新性、丰富性、挑战性和开放性的继续教育培训,适时推出融合编辑发展、编辑实践的新媒体操作,经营管理等内容,为编辑的发展提供更有价值的学习资源,满足其求知欲望,增强内部学习的动力,拓宽思维模式,提高编辑驾驭全局的能力。

(二)在形式上:按需设置课程,开展分层分类多模式培训

数字化环境下知识的传播和获取越来越容易[9],基于大型数据库的知识服务体系,为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期刊不仅要做到知识传播的立体多维、空间的无限外展,不断丰富论文的呈现形式,还要提供快捷方便的检索等服务,使论文呈现新的传播形态[10][11]。目前,我国继续教育培训对此方面的分层分类尚缺乏统一的参考标准,如果分层分类过细则成本过高,过粗则效果不佳[12]。随着数字出版、在线采编系统及“两微一端”新式办公方式的推广,学习新的互联网知识正逐步成为新时代编辑的必备技能[13],因此,一是建议共性课程可以讲授为主,个性化课程则可根据单位性质、受众者的经验及背景的不同,设置相应的调查问卷或依据网络大数据,提供多元化的培训,构建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前瞻性的知识培训体系,编辑根据自身个性化成长及职业发展需求自行申报培训需求;二是选择不同行业优秀编辑进行现身说法,就自己及所在编辑部门的国际化与全球化建设、数字网络出版、经营管理方式等融合发展方面进行汇报,分组互动,以促进编辑开阔视野,激发创新热情,助其找到适合自身期刊的发展途径;三是采用新方法、新手段来实时反馈培训中的疑难问题,提高培训效率,或在培训时,适时进行核心课程的考试,从而进一步巩固培训效果。

(三)在师资上:更新已有师资力量,发展中青年授课专家

针对经常合作或任务较忙的授课专家,可给予其更长的备课时间,让其有时间和精力去更新知识,避免由于年龄、时间、知识结构等诸多因素造成的授课效果不佳的情况,同时可发展一批青年授课专家,相对而言,青年专家本身会比较关注自身发展,关注本领域最新动态,对专业知识的前沿内容较为熟悉,对数字媒体的认知及接受程度较高,善于利用辅助教学科技软件,可以更好地和学员进行互动交流,达到授课目的。

(四)在评价环境及思想观念上:严格编辑继续教育培训体系的管理,加强对培训工作的认知程度

新媒体培训心得体会篇4

一、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媒体资源建设传播与利用取得的成效

各级农广校是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公共服务机构,是公益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农业部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主力军。经过不懈努力,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媒体资源建设有了长足发展,不少省地县拥有广播电视节目时段,媒体制作与传输不断向数字化方向发展。33年来积累形成了数量多、内容实、种类比较齐全的教学媒体资源。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拥有《致富早班车》固定播出时段,每年播出广播节目152小时,在中央电视台第七套拥有《农广天地》固定栏目,每年播出电视节目550小时。在中组部全国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数字专用频道播出节目365小时,极大地推动了农广校的媒体制作速度和水平。2012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又新开设《中国乡村之声》,每天播出农广校节目1.5小时。目前,全国拥有2368个卫星终端接收站的独立卫星网络系统,5489个农民科技书屋、29856个农村“大喇叭”广播站和250辆科技培训直通车等;创办“中国农村劳动力培训网”、“中国新型职业农民网”,《农民科技培训》杂志。广播、电视收视收听率不断提高,互联网、卫星网、农村大喇叭、科技书屋、VCD光盘、报纸、杂志、文字教材等媒体资源不断进村入户,深受广大农民欢迎。

二、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媒体资源建设传播与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农民教育培训媒体资源建设、传播与利用方面,存在着媒体资源内容建设不精、流于粗疏、存在空白,媒体资源建设水平较低、缺乏总体规划和一体化设计,媒体传播利用的针对性和互动性不强,媒体传播利用的质量跟踪和信息反馈不健全等问题。在农民教育培训媒体资源管理与支持系统方面,存在着资金不足、设备落后、发展缓慢,观念束缚、机制制约、管理滞后,软件建设及业务能力不能适应需求等问题。

三、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媒体资源建设传播与利用的思考与建议

1.媒体资源的内容建设是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质量保障

围绕农民需求制作选题。在强化选题方面,首先要从满足农民对教学内容的需求出发,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切实了解农民的实际需要,紧紧抓住农民增收致富、提高自身素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需求,加强面向多种对象层次、多种学习领域、多种媒体形式、多种传播途径的教学资源建设。加强媒体资源建设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农民能得到需要的内容,学到想学的知识和技术,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满足农民群众对农业科技知识、农业发展理念、农场经营与合作社管理、农业文明和农耕文化、农业性质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需求。

另外,围绕政府中心工作选题制作,提供引导培训。新型农民教育培训要紧紧围绕政府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媒体资源的宣传、推广和引领功能,有重点、有步骤地为农民提供引导培训。

2.媒体资源的传播与利用是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实现的有效手段

一是媒体形式选择要力求恰当、适用和有效。由于目前媒体手段的增多,加之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各种媒体资源的优化和选择显得更为重要。各种媒体都有它自身的优点和局限性,培训内容不同、培训对象等条件因素不同,所用的最佳媒体形式也不一定相同。所以,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媒体资源选用不是技术越先进越好,表现的形式也不是越多越好。不能过分夸大某一种媒体的作用,要认真研究各种媒体的特性,切实掌握各种媒体特点和功能,充分发挥不同媒体的特点和优势。根据国情、地情和民情,选择适宜的媒体传播方式,创新媒体的制作形式,将各种知识、技术和信息制作成农民喜闻乐见的媒体资源。各种媒体的教育培训资源互相配合,互为补充,以增强农民教育培训的生动性及吸引力,提高培训效果。

二是统筹规划媒体资源的建设传播与利用,提高制作能力与传播效果。在积极利用文字资料、磁带、光盘、文字教材、广播、电视、互联网、卫星网等媒体形式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中,要统筹规划媒体资源的建设传播与利用,改善农民教育培训的媒体资源条件与手段,积极引进和运用先进的媒体技术,实现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的相互衔接与配合,不断提高媒体制作能力与传播效果,逐步形成多媒体共同推进,开发、整合和利用。发挥媒体资源的合力,更方便、更快捷、更高效、覆盖面广泛地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

三是更新观念完善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媒体资源建设传播利用的质量和水平。在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媒体资源建设中,要树立“以农民为本”的宗旨和理念,本着方便农民、实惠农民、智慧农民的原则,充分调动农民的主观能动性。要紧紧围绕农民的生产生活实际,不断提高媒体资源建设与传播利用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及时将农村新政策、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信息等制作成内容丰富多彩的农民教育培训媒体资源,做到“三个到位”,即服务对象到位、服务内容到位、媒体传播形式到位。

四是建立健全农民教育培训媒体市场调查、传播质量跟踪、信息反馈等互动机制及服务。利用媒体资源和手段进行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要在了解农民的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可以开通咨询热线电话了解培训效果及反馈意见,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还可以设立农业专家门诊,及时解决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疑难问题。对利用媒体资源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效果进行有效评估。

五是依托项目管理,加大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媒体资源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在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媒体资源建设中,利用好阳光工程、百万中专生计划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等重大项目,积极向政府有关部门争取政策和项目资金支持,确保媒体资源建设传播与利用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中发挥更大作用。

3.充分利用媒体资源优势,搭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载体平台

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过程中,农广校系统主要是将现代远程教育与系统课堂教学相结合,采取“送教下乡”的教学模式,积极推进“固定课堂、空中课堂、流动课堂、田间课堂”一体化建设。

固定课堂:以县级农广校、县级职教中心为依托,应用直接示范教学和远程教育等教学手段,整合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对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新型职业农民以及专兼职教师开展的系统性、规范性课堂。

空中课堂:应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和手段,对农民开展超越时空和距离的教育培训的课堂。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特别是要增强伴随性、检索性、更新性、互动性的移动终端的使用,实施“四上”工程,即“上广播、上电视、上网络、上手机”。

新媒体培训心得体会篇5

一、媒体融合要求必须对期刊编辑进行继续教育

在媒体融合时代,期刊的编辑模式、发行渠道、传播方式、受众范围、管理体制和机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此背景下,编辑理念的更新,编辑手段的转变,编辑素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迫切需要继续教育。编辑继续教育正是基于期刊编辑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期刊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活动。媒体融合对期刊编辑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媒体融合发展新形势下的编辑工作,期刊编辑必须培养新技术应用、资源整合、用户服务、传播互动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1)期刊编辑必备的基本媒体素养包含了对所在期刊新媒体技术平台app应用软件、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等的日常运营维护。编辑使用新媒体技术,能够大大提高编辑在选题策划与约稿过程中的办事效率。在媒体融合下,期刊编辑只有及时提升自身的技术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才能不被同行赶超和淘汰。(2)期刊编辑力和运营力体现在期刊内容与传播渠道资源的全媒体整合,期刊编辑要利用网络资源、各类新媒体终端、微博热门话题、微信点阅量的数据以及新闻网站的用户留言,各类信息平台的前沿信息进行检索选题并通过不同媒介,传送给读者和作者,从而获得支持。媒体融合时代期刊编辑需要整合优势传播资源(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网站等),打通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内容与渠道的联系,提供个性化、立体化的服务,实现期刊内容的多渠道整合营销,创新期刊传播的途径和手段。(3)期刊编辑要具备高水准的用户服务能力。编辑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通过开展新媒体用户情况问卷调查,分析有效用户群体的特征,增强对用户多方面情况的了解,秉持专业的服务态度,增强对用户的服务。(4)期刊编辑要具备跨媒体的传播互动能力。基于媒体融合技术和视角,期刊编辑要创新办刊思维和媒体传播方式,运用新媒体技术抢占信息传播制高点,对期刊内容进行广泛融合,充分利用微博、QQ空间、微信、官方网站等平台大力推进期刊内容的宣传,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手段、平台、渠道来拓宽社会化传播渠道,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迅速融合发展。

二、现行期刊编辑继续教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正在实施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要求,在报纸、期刊、图书、音像、电子、网络出版单位从事出版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要求每年参加不少于72学时的继续教育培训,以此作为编辑出版职业资格登记、责任编辑注册和续展登记的必备条件。全国各地出版业务主管部门每年都组织当地出版编辑人员进行培训,或自己组织培训,面授,或发文组织参加总局(总署)培训中心网上平台选课学习。自开展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以来,期刊编辑通过参加网上学习和所在新闻出版主管部门举办的24学时面授学习或参加一些经总局授权的期刊学会、培训机构举办的继续教育学习,取得了继续教育的学时数,完成了每年的继续教育任务,知识面得到拓展,编辑业务水平也有所提高。但在具体的继续教育培训实践中,也还存在亟待改进的问题。(1)内容缺乏针对性,学而无用,继续教育成了“走过场”、“凑学分”。笔者从2010年开始参加新闻出版总署培训中心网上远程继续教育(选课48学时)和黑龙江省新闻出版局组织的面授学习(24学时)。综观近三年来自己的学习经历,感觉学习的内容范围很宽广,课程包括了期刊经营管理、行业动态和行业管理、数字传媒与网络出版、领导讲话、出版法律法规和部门管理规章等十几个类别近300门课程,涵盖了出版行业的所有门类。由于每个编辑一年必修48学时,课程选择除了必修与编辑业务相关的课外,还要选择与编辑工作无关的学时才能凑够学时数,不然就不算完成当年继续教育。课程设计中与期刊编辑业务相关的课程在整个设计的课程中仅占20%左右,对期刊编辑来说,可供选择与实际工作有关的课程相对较少。许多课程虽然具有拓展知识面的作用,但与编辑实际工作相距很远,虽然内容“大而全”,但难以达到提高编辑能力的效果。这几年培训课程内容更新少,每年网上学习都存在重复选课,加上学习测试的方式简单、难度极低,学不学、听不听都能通过考试。主观上造成了交完360元给总局培训中心就几乎能完成48学时,学习中出现了学而无用的情况,为应付完成每年任务而“走过场、凑学分”,达不到通过继续教育提高编辑业务能力的效果。(2)培训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对实际工作缺乏指导性,培训重形式、轻实效,调动不了编辑学习的主动性。期刊出版主管部门每年开展的继续教育培训是一年的必要工作,多具有计划性和任务性,必然存在形式、数量和质量问题。作为管理部门的组织者更多考虑的是完没完成当年的培训工作,开展了几次培训,有多少人参加了培训,是否取得实效则不是关注的重点,而参加培训者关注的是能否完成一年一度的培训,顺利获得学分,以便获得三年一次的续展登记或注册。因此,培训成为期刊出版主管部门不得不进行的工作,对编辑学习的积极性难以调动,编辑为获得学分、完成注册和续展登记而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培训这样一个被动学习的局面,既浪费了管理资源,也浪费了编辑宝贵的时间。期刊管理部门费了很大力气组织培训,结果学员学得辛苦,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的状态,培训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一些专题式的面授培训,虽然内容很好,也可以拓宽编辑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但由于培训缺乏对实际编辑工作的指导作用,编辑虽然受到了一些启发,但实际操作起来仍然不知所措。如通过对开放存取、数字化出版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虽然对期刊发展趋势有一些大致的了解,但广大科技期刊编辑人员对如何具体实施、应对和实现,却没有明晰的思路,难以收到预期的培训效果。

继续教育是媒体融合时代更新期刊编辑知识,提高业务素质之最重要的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继续教育模式多种多样,期刊出版行业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进行培训,全面开展继续教育,更新知识结构,拓宽编辑自身的知识领域,不断提升自己能力水平。(1)长期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长期教育相对短期培训而言,是比较系统的专业学习。是指期刊编辑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在职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利用工作之余或节假日进夜大、电大接受函授教育和远程教育,脱产教育、出国深造以及挂职锻炼等。媒体融合时代,期刊编辑可选的继续教育方式种类繁多,选择的机会也较多,编辑要充分结合自身的特点,将长期教育与短期培训结合起来,吸取短期培训的优点,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重点和把握科技前沿信息,同时根据自身和单位的实际情况选择接受何种长期教育。期刊编辑除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素质以外,也可以从期刊行业内举办的有关新技术、新业务的短期培训中学习,系统全面地补充新的基础理论知识。要争取、创造机会,积极参加专业方面的学术会议,与会期间同专业领域的专家、教授进行沟通,了解科技动态,加大约稿、组稿的广泛性及提高这些稿件的质量。期刊编辑还可利用业余时间攻读学位或双学位,在与工作相关及感兴趣的领域里扎实理论基础,并在工作中践行理论。(2)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目前多数期刊出版社都存在编辑人员不足的情况,长期脱产学习培训既不现实也不可能。编辑可以根据单位和个人的实际情况,可以出去参加交流培训,期刊社也可以把专家和专业老师请进来进行互相探讨,做到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统一。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满足绝大数编辑的需要,也可以满足因编辑部人员紧张而走不出去的编辑业务提高的需要。(3)自主学习与单位安排相结合。媒体融合时代,在继续教育的学习中,期刊编辑不能单纯应付单位的考核,拘泥于形式,只在课堂上学习。巩固和融会贯通学习,编辑必须克服各种外界条件的影响及自身的限制,挤出时间和精力,注重知识的更新和平时的积累。即使完成了单位安排的继续教育,编辑也要在业余空闲时间,自觉自愿地自主学习,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自主学习是以编辑个人作为学习的主体,不受别人支配,不受外界干扰,自己做主,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实践等手段促使自己在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等方面得到改善与发展的行为方式。它是不同于传统学习的现代化的一种学习方式。进入媒体融合时代,不断出现新的学科,产生交叉学科,编辑为了适应新要求,必须自觉不断地自主学习。随时进行是自主学习最大的特点和优势。期刊编辑要利用平时点滴的碎片化时间,读报、看书、上网或利用手中的移动设备关注时势政治热点问题,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媒体融合时代,提升期刊质量,需要期刊编辑业务素质同步提高。在“互联网+”时代,期刊编辑应该借助手机微信公众号、同行QQ群这些自主学习的便利条件,通过阅读编辑类刊物、中国知网信息、专家审稿意见、学术会议信息,以及撰写文章等多种渠道自主学习。总之,在媒体融合时代,传统期刊编辑的简单工作方式,已被各种新媒体技术取而代之,以互联网的技术和思维来促进传统期刊的转型升级,关键在于创新“互联网+”条件下期刊编辑的工作途径,期刊编辑只有在转型时期针对编辑知识与技能的短板加强继续教育和培训,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提升业务水平,促进期刊的可持续发展。

新媒体培训心得体会篇6

而这只是当下我国全媒体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媒介市场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基于数字化浪潮下生存与发展的思考,各地各类媒体对全媒体报道的探索风生水起。全媒体、媒介融合已然是传统媒体面对传媒新生态、传播新局面的发展方向和必然选择,而打造一支过硬的“全媒体记者”队伍,则是实现媒介转型、再造、升级的重中之重,也是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青岛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中心在山东省内较早地进行了全媒体报道的尝试,笔者以在该部门10年的从业经历,介绍一下相关具体实践。

全媒体记者的工作装备

什么是“全媒体记者”?对这一职业的介绍,百度百科有着较为全面的定义:“全媒体记者是指具备突破传统媒体界限的思维与能力,并适应融合媒体岗位的流通与互动,集采、写、摄、录、编、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的人。”从这一解释中可以看出,全媒体记者首先要有思维模式上的“破”,其次要有采编技能上的“全”,成为能够娴熟地运用多种新闻报道方式的“全能记者”或“多面手”,可以胜任写作、采访、摄影、摄像,制作音频、视频,玩转网络、发送微博和微信等。而且这些报道手段经常需要在新闻事件现场同时使用,要求记者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全方位能力。

作为有着全媒体新闻实务体验的记者,笔者感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实现记者从传统广播记者向新媒体记者角色转换的前提是采访设备的更新换代,专业的广播采编传输装备是广播记者完成任务的前提。目前青岛广播新闻中心为26人的记者队伍配备的采访装备,可谓非常精良:微型采访机+笔记本电脑+无线上网卡+iphone5手机+数码相机+专业采访背包等,让青岛广播记者在新闻现场能够华丽“亮剑”。

对全媒体记者的培养

面对新一轮的媒介融合,记者唯有转变观念,继续充电学习,才能谋求在全媒体格局中的新位置。青岛广播新闻中心积极采取措施,对在职记者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全媒体知识培训。

第一,让记者全面掌握不同媒介形态的特点和传播规律

全媒体记者首先要面对的就是熟练使用手中的武器,包括熟练使用照相机、摄像机,会使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传输、等,并熟知其传播手段的特点。新闻中心定期组织记者进行业务技能培训,例如邀请《青岛日报》资深摄影记者及其他专业摄影记者前来授课,学习如何抓取瞬间,展示事件冲突性和现场感;邀请了青岛电视台摄像师来讲解影像知识、编辑软件的使用等,让记者学会拍摄时画面先行,叙事直接、生动、故事化、口语化;青岛广播网的部门负责人对记者进行了网络平台及iphone5手机的使用培训,使报道更多地体现出移动性、个性化等;台内技术部门还定期进行电脑软件的培训,以实现报道的快速、及时……这些培训不断提升着记者的业务素质,以便整体把握媒介现状。

第二,培养记者的全媒体报道思维

在媒介融合环境下,广播记者需要同时为广播、网络、手机,甚至是电视等多种平台服务,因此记者要具备跨媒体传播的意识,培养多媒体报道的思维和理念,懂得不同媒介的传播效果,知道如何针对不同的媒介,将信息转化成不同的媒介产品。例如,新兴年轻受众普遍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稳定的职业背景,追求个性化与娱乐化,反感说教并且口味挑剔,因此,生产新闻产品时,就要力求把受众最感兴趣的新闻在最合适的时间、以最合适的方式呈现给他们,并通过互动等方式维系他们。为此,青岛广播新闻中心在每周的新闻例会中,专门设立业务研讨板块,记者们将心得感受以及所思所想在会议中分享碰撞,也将“他山之石”取来学习研讨,不断提升自己的报道水平。

此外,青岛广播新闻中心还多批次派记者走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经济之声进行跟班学习,学习中央级广播媒体及其记者的报道思路、工作方式,记者们获益匪浅。

青岛广播新闻中心的全媒体记者培养,整合了资源,提高了效率,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全媒体的传播手段如何丰富,记者的采访基本功、对新闻客观和真实等原则的遵守是不变的,这才是记者的立命之本。

新媒体培训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aRCS动机设计模式;多媒体教室教学设备;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2-0070-04

一 前言

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往单一的教学方式逐步被改善,各高校都配备了大量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多渠道呈现教学内容,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随着学校教学、实验场地的多媒体化和网络化,如何培训教师更快掌握新型设备的功能,利用多媒体设备促进教学活动的优化等问题,亟待解决。而笔者所在的四川外语学院,由于其外语专业类院校的特点,建设有更多的多媒体外语类语言实验室,在此问题上压力更为显著。

笔者作为四川外语学院多媒体设备技能培训的参与者与研究者,发现在历年的教师多媒体设备技能培训过程中,存在以下两个矛盾:

矛盾一:培训过程中出现多种问题:(1)需求不同:培训教师因为各自授课的教室不同,所以不同老师对设备培训的需求也不同,不能所有教师统一培训。(2)培训积极性不高:上课人数往往不超过培训总人数的1/3。(3)培训效果不持久:教师在接受了一个或多个教室设备使用培训后,不一定能掌握牢固,常出现再次使用时忘记某些操作的情况。(4)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由于教师不同的学科背景,因此同样的培训产生的效果也相差甚大。(5)需求灵活性大:在一学期的授课中,有时会出现某节课由于设备或其他情况,临时更换教室,而教师并未接受过此类教室设备的使用培训。(6)双语培训的需求:由于外语类院校的特殊性,有时会出现需要对外教采用双语进行设备使用培训的需求。

矛盾二:培训的最终效果不能满足教师对熟练使用多媒体设备的迫切需求。不仅教师自身授课时,需要研究运用教学媒体的技能技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学校也需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设备应用潜力,提高整体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如何有效解决上述的矛盾,在培训工作中激发受训教师的学习动机,提供合理的学习环境支持,以增强受训教师的操作实践能力,提高培训项目的绩效。笔者所在部门四川外语学院教育技术中心组织教育技术专业的人力资源对此系统中错综复杂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后,将aRCS动机设计模式应用于高校教师多媒体教学设备培训项目,并在此模式的指导下,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整理出了aRCS模型的四个阶段中每个阶段可操作性的步骤,2011年9月联合教务处等部门进行了新一学期的教师多媒体教学设备技能培训,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 aRCS模式理论基础

aRCS动机设计模式是1979年由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凯勒(Johnm.Keller)教授提出。凯勒经过大量文献研究,认为讯息传递者可以从引起注意(attention)、切身相关(Relevance)、建立信心(Confidence)和获得满足(Satisfaction)等四个方面着手来激发和维持学习者的动机,简称aRCS模型。并且凯勒认为aRCS动机设计模式适用于所有年纪的学习者。

具体来说,将aRcs模式应用于高校教师多媒体教学设备培训就是“先引起受训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设备培训的注意和兴趣”;再让受训教师发现“此培训与自己今后的教学工作有密切关系”;接着要使他们觉得“自己有能力做好此事,从而产生信心”;最后让他体验“完成培训任务后的成就感,感到满意”。

三 aRCS模型动机设计过程

在aRCS动机设计模式中,动机设计是一个核心的内容。、主要包括分析动机问题、设计动机策略、执行策略以及评价策略执行的效果四个阶段。其流程图(如图1):

四 aRCS模型应用于高校教师多媒体教学设备技能培训的设计与实施

将aRCS动机设计过程的四个阶段应用于高校教师多媒体教学设备技能培训的具体设计如下:

1.分析动机问题

在此步骤中关键是完成:(1)动机目标的确定。期望教师通过此培训项目提供的学习环境,能掌握授课所需多媒体教室和实验室里配置的各种设备硬件及软件的使用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价值和意义。(2)学习者结构分析。通过分析受训教师现有的学习基础(即初始的信息技术技能水平),了解他们对这门培训课程的态度和认识,以及对培训项目绩效的影响。本项目从学习者的结构分析入手,根据各院系报上的培训名单,结构分析如表1。

由上表数据可以得出,受训学员的结构特点:年龄结构上偏年轻化,学历层次普遍较高,专业结构上文科与理科不平衡严重,职称结构以中称为线比较平均。

根据以往的培训经验以及本项目执行至截稿前的情况总结。受训学员不同的结构特点对项目绩效影响有如下特点:a、年龄结构上:年龄偏年轻的学员不仅初始信息技术技能水平基础更好,对电脑和设备操作更为熟练,而且在培训学习中更容易掌握学习内容,甚至有时在培训中能对学习进度稍慢的学员起到帮助和拉动的作用。这部分学员是培训绩效提高的中坚力量,年龄层偏中年的学员,虽然在学习进度上不如年轻学员,但是此类学员由于教学经验丰富,往往在培训过程中能提出一些设备软件应用于教学上(特别是课堂教学)建设性的问题。可以通过此类学员与培训教师的有效互动,积累设备软件实际应用的经验,提升设备培训在教学应用上的绩效。b、专业结构上:由于是文科类学校,学员文理专业结构分布的极不平衡(即使理工科专业也主要是商学院的金融、会计类专业,新闻学院的广告和传媒类专业)。总的来说学员的专业若是越偏纯文科类,其信息技术技能基础越弱,要提高其培训绩效,需要付出更细致的努力,和更多的耐心。c、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上:对培训绩效产生的影响不大。但是通常学历、职称比较低的学员年龄上也偏年轻。

2.设计动机策略

按照aRCS模型中,注意、相关、信心和满意四个要素设计动机策略如下:

(1)注意力

注意是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的前提条件。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要提高培训绩效,应在项目过程中更多地利用学员的有意注意来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本项目中强调注意的手段就是通过唤起注意和维持注意两个方面。从总体上根据受训教师需要掌握多媒体教室与实验室的软硬件操作以完成授课任务的中心问题来激发教师探究问题的动机。在学习资源支持上,文本资料和网络电子资料都按多媒体教室类型进行分类引起学员目的性的注意力;在表现形式上采用

图文并茂,视频演示等多种感性方式唤起学生注意力;在现场培训中引导学生参与角色扮演,通过提出需解决的具有挑战性的疑问或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知识的行为。

(2)相关性

相关性主要分为目的相关性和过程相关性。目的相关性是指学习内容有助于学习者达到某种生活中的重要目的时,他的学习动机就会被激发。如何最大程度地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本项目中首先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如校园网上出通知说明,院系动员等向受训教师说明学习效用。并搜集学员意见,组织部分学员共同制定教学目标。

过程相关性注重的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当学习者认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有良好的情绪体验时,他的学习动机就会被激发。如何将教学活动与学习者的已有经验相联系?本项目首先在学习环境支持上采用了具体真实场景,即提供了真实的现场培训和网上虚拟教室两个维度的环境支持,以增加学员的熟悉感。其次培训过程中提供了真实的多媒体设备硬件及软件的操作练习,并且采用了个人与小组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员的动机匹配。

(3)自信心

自信来源于有意义的成功。首先通过向学员阐述学习要求、合格标准、和评价依据,帮助学习者建立成功的期望。其次如何使学习者对自己的能力进一步产生信心?本项目中采用困难拆分的方法。在学习资源上除了按多媒体教室分类,更细致地将学习任务分类,且每个学习任务拆分成一个个可具体操作的步骤。并且提供了一个仿真的网上虚拟教室,让学员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多次反复进行实践练习。通过练习过程中多次的成功体验,让学员认识到可以通过努力达到目标,从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信心。

(4)满意感

当学习的结果与学习者的积极期望相一致的时候,学习者就会感到心理上的满足。获得满意感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外部途径,本项目采取现场培训签到记录,培训完成情况在校园网上通报的心理暗示,目前还酝酿在下一个实施阶段考虑颁发证书类似的象征性奖励。二是内部途径,本项目提供的多种学习环境,支持了学员在自然、真实的环境中运用新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其心理上的满意。并且,培训项目设定专门的部门负责接收受训教师长期的反馈,并提供及时地问题咨询,以帮助学员的具体实践与学习目标一致。

3.实施动机策略

根据以上动机过程和策略的设计,aRCS模型应用于四川外语学院高校教师多媒体教学设备技能培训的具体实施模式(如图2)。

四川外语学院高校教师多媒体教学设备技能培训项目实施说明:

(1)在学习资源支持上,主要由文本资源和网络课程平台两大部分组成。四川外语学院教育技术中心于2011年编印了《四川外语学院教学媒体使用手册》(如图3),为促进授课教师掌握多媒体教室和实验室内配备的各种设备的使用方法,熟悉多媒体教室和实验室分布,方便教师随时查阅。同时,基于校园的网络平台,通过对数字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建设了“教学媒体应用技能培训”网络课程平台(如图3)。

网络课程平台主要由文本资料电子版,视频演示,软件操作测试三大模块组成。文本资料电子版模块采用flashpaper技术,将手册制作成在线电子版,并按多媒体教室类型分类索引,方便教师利用网络查阅。视频演示模块采用captivate软件录制多媒体教室软件操作过程,并且将硬件操作拍摄下来,并编辑入演示过程。由于captivate制作的视频为flash的swf格式,因此学习者在使用此视频时效果流畅,不需要受到太多网络带宽的限制。

软件操作测试模块,采用captivate软件录制特有的training模式,可以将多媒体教室和实验室内软件的使用过程制作成分步骤的作品,以测试教师的操作水平。

另外针对学校有培训外教使用多媒体教室和设备的需求,中心组织了专业的英语翻译人力资源,将《四川外语学院教学媒体使用手册》及网络课程分别建设了英文版和中文版(如图3),以达到双语培训的需求。

(2)在培训方式上,采用实地培训和虚拟培训相结合。实地培训分为集中培训和按教室类型实地操作培训两个部分。实地培训通常在一个学期授课开始之前,在校园网上通知培训的时间和地点。首先进行集中培训,对培训项目概况进行简要介绍之后,受训教师可根据自己课程,去到相关的多媒体教室和实验室实地进行操作培训。每类型的多媒体教室和实验室安排指定的一间,有技术人员在规定的时段,在此教室中进行培训指导。受训教师可以在这个时段中去教室实地操作和咨询。

虚拟培训主要基于上文所述的“教学媒体应用技能培训”网络课程平台,可以突破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平台的视频演示模块以教室类型为索引,将学习任务分类,且每个学习任务拆分成一个个可具体操作的步骤,制作成视频演示,以这种2维仿真的网络教室的教学过程为授课教师提供虚拟环境的支持。平台的软件操作测试模块制作的分步骤作品,每个步骤不是演示而是要求教师先操作,若操作错误,给出评判和提示,只有当学员正确执行了上一个动作,才会移至下一个步骤。通过这个模块,教师可以一个个步骤地反复练习多媒体教室和实验室的软件操作直到熟练为止。

(3)在培训过程的教学设计上,采用教师面授+指导学员操作+学员间学习协作+问题解答+虚拟培训。a首先在集中培训向受训教师分发资料:介绍学校多媒体教室及实验室分布情况,类型:以及整个培训项目的结构、资源等。此时是让教师对培训项目的内容和方式建立一个总的概念。b然后在实地培训时,培训老师第一步进行一次完整地设备软件操作,演示的同时并配以讲解,学员在旁观摩。第二步由学员自己操作,有问题时由培训教师进行指导(此过程可以同时多开几间同类型的教室让学生操作练习)。第三步将学员集中在一起,由其中一个学员操作,其他学员在旁观摩,对其出现的操作问题进行纠正,并就实际教学中的应用问题进行讨论和演练(此过程甚至可由其他学员扮作学生角色,进行课堂模拟演练)。培训教师在此步骤中不参与学员活动,仅在学员出现共同问题时进行解答。c实地培训的最后,培训教师需向学员演示讲解网络课程平台中虚拟训练模块的使用。学员平时可随时随地使用虚拟模块进行操作训练。

(4)在培训项目的环境支持上,教育技术中心在实地培训之后,安排每个教学区的技术部教工人员负责搜集授课教师对培训资源、方式等的反馈意见。并在平时对有需要的授课教师提供技术上的指导。

学校方面也给予积极地支持。不仅以校办的名义下发每学期初的培训项目实施通知;同时协调后勤各部门对培训工作的场地、卫生、能源保障等方面提供支持;通过学校的多个行政部门对各院系组织人员参加培训积极动员,并且正在计划在今后的培训中对培训合格的学员颁发“多媒体教室设备操作培训合格证”。

4.评估结果

自2011年9月起正式启用了aRCS动机设计模式应用于高校教师多媒体教学设备技能培训项目。通过一个学期的实施与反馈,以及截稿前新学期开学培训项目的再次应用实践,教师均对培训项目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感到满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五 结语

四川外语学院教师多媒体教学设备技能培训项目的实施,抓住了矛盾核心,在aRCS~论的指导下,结合本校实际,从教学改革的视角出发,在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创新。不仅对前文提出的问题与矛盾起到了良好的解决作用,对其他高校的同类项目也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仝素梅.基于aRCS模型的高职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4):24-26

[2]蔡莉,田康生,肖兵,金宏斌,杨龙坡aRCS动机设计教学模式在《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52-53

[3]杨开城,李秀兰,樊文强.基于aRCS动机模型构建在线学习系统[J]电化教育研究,2001,(6):46-66

[4]郭希林.国内有关"aRCS动机设计模式”的研究综述[J]考试周刊,2007,27:34-35

[5]郭德俊,汪玲,李玲.aRCS动机设计模式[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91-97

[6]孙冬梅,刁彩霞.aRCS动机设计模型及其在高校课堂中的实践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11,(3):141-144

[7]林琳.基naRCS动机模式的大学英语教学[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12(31:54-55

[8]郭德俊,马庆霞,赵凤贞,袁惠萱,林海波.《aRCS兴趣问卷》的编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2):33-37

新媒体培训心得体会篇8

媒体应该成为领导干部有效进行行政管理的工具和手段。在实际工作中,领导干部要善于借助媒体的力量,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妥善应对公共危机事件,提升执政能力和水平。提高运用媒体的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增强意识。首先,在推进各项工作的过程中,领导干部应该具有新闻记者的视野,用记者的新闻眼光审视每项工作、每件事,要经常思考它可能带来的媒体反映和舆论影响,并据此不断调整和完善施政行为和方式。其次,增强对媒体的运用和引导意识。对于媒体来讲,最根本的目的是通过传播信息,不断满足受众的需求。而领导干部就要善于把为公众谋利益的政府工作变成媒体受众的需求。主动地运用媒体关注,使其成为公众的关注。对于社会突发事件的处置,要及时地制订新闻处置预案,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避免影响公众的情绪和社会安定。

二是主动锻炼。有些领导干部“怕媒体、躲媒体”,主要原因是与媒体接触少,缺乏面对媒体的能力和经验。这就需要领导干部多接触媒体、走近媒体、了解媒体,多利用媒体开展工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与媒体打交道的经验。另外,在平时工作中,领导干部也要有意识地与媒体多沟通,主动向媒体反映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寻求社会各界和媒体朋友的关注和支持,和媒体真诚沟通、合作共赢,建立长期、稳定的互动关系。

三是加强培训。目前,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提高领导干部的媒体素养培训工作,有的设立专职新闻发言人并对发言人进行业务培训,有的在政府内部机构中专门设立新闻协调机构。同时,很多党校和行政学院都将新闻执政和公共形象塑造培训列为必修课程。领导干部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加相关的专题讲座、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培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新闻敏感度,形成对媒体信息的快速反应力、良好思考力和准确判断力,不断增强危机管理、信息甄别、应急反应等方面的能力,真正在系统的教育培训中全面提升传媒素养,提升与媒体沟通的方法和技能。

四是端正态度。“态度决定一切”,领导干部应对媒体时的态度首先反映了是否在依法正确履行和完成政务公开、信息公开的义务和职责,是否把其所作所为、所说所言建立在依法行政的前提和基础之上。同时,应对媒体的态度也会直接影响公开工作的结果和效果,处理不当,会适得其反。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应对媒体的态度,体现在:首先,尊重记者。“不要给记者讲课,因为他们不是你的学生;不要给记者做报告,因为他不是你的部下;要以平等的态度面对记者,因为他们是你的合作者。”其次,宽容舆论。要支持舆论监督,容许媒体对政府工作的不足、缺漏进行批评。当媒体和政府的看法一致时,善待媒体并不难。当媒体了一些与政府部门的想法、看法不尽相同的新闻信息时,不要一触即跳,而是认真寻找差距、改进工作。再次,服务媒体。善待媒体的具体行动就是服务媒体。服务媒体就是尽一切可能为媒体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采访条件,主动向媒体提供有关新闻信息。只有用良好的服务赢得了媒体,才能最终赢得舆论的支持。

新媒体培训心得体会篇9

多媒体教学应用于社会消防培训,是指在消防培训过程中,引入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工具和手段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通过文字、图片、动画、声音、视频及网络交互等方式对学员的感官形成多种刺激,能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化抽象为具体,使社会消防培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多媒体教学应用于消防培训的优越性

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以及人机交互等特点,能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是实现社会消防培训最为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

1、实践与理论培训相结合,虚拟实验操作,切实解决课时矛盾

消防培训的任务是根据不同岗位、不同行业、不同人员的需要,培养消防安全管理人员,提高人员的消防知识。在多媒体技术所创建的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动感培训环境中,学员对培训内容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可以大大加快学习进度,提高学习效率。运用多媒体技术,还可以用动画、图像的形式实现虚拟实验,借助相应的教学软件,学员可以在电脑上进行模拟操作并及时得到信息反馈。多媒体技术把理论教学和实践培训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省时、高效,可以有效解决集中培训困难的问题,同时缩短培训时间。

2、创设教学情景,增强学员的参与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一种能使学员主动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唤醒学员参与意识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培养学员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没有兴趣,学员的主动参与将很勉强。在社会消防培训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不仅可以使抽象的消防知识形象化,使复杂的消防知识简单化,使枯燥的消防知识趣味化,还可激发学员的求知兴趣,增强学员的感性认识,创设思维情景,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为全面提高消防素质起到推动作用。

3、优化培训过程,加强学员的思维训练

思维能力是智力构成的主要因素,是学好消防知识的核心。因此,学员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消防培训中占有突出地位。借助多媒体,教员能创设比传统教学丰富生动的培训情景,可以根据需要让屏幕出现所要的内容,其善于随机应变,不受常规、规则的束缚也是其它教学手段所无法代替的。多媒体教学能够充分挖掘出消防安全的本质、内涵,充分展现火灾的发生、发展和控制过程,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运用多媒体及时反馈,提高学员的学习效率

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下,消防培训信息量加大了,有关消防知识的交互性变强了,抽象的概念容易理解了,有利于学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真正步入“教员善导,学员乐学”的良性循环。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反馈的及时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传统培训的反馈速度慢,导致培训效率较低,而利用多媒体辅助培训则可以避免以上情况的出现。

二、掣肘多媒体应用于消防培训的若干问题

1、信息化观念不强

有的领导和教员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培训信息化即将带来的重大革命,这其中包括培训理念、培训内容、管理模式、培训手段、培训软硬件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也缺少对这些方面的研究。消防培训仍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上。有些消防培训连现有的微机设备都不能充分利用,更谈不上增加投入、购买软件系统、建设培训网络等。面对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传统的培训教学理念已成为制约消防培训工作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障碍。

2、培训软件资源缺乏,质量不高

目前,社会消防培训软件十分缺乏,而且存在着制作质量不高、选题单一、缺少交互性等问题。从软件风格上看,目前一些消防培训软件面向大中型厂矿企业的多,面向一般单位的少;单机版的多,网络版的少;课堂培训的多,课后自学的少;而由消防教员自主研发的教学课件,界面往往较为粗糙,虽能较好地体现自己的风格,但因其个性太强而不具有培训通用性。从形式上看,除了题库,更多的则是对教材的翻版。同时,各种大型、智能型和工具型软件系统也相当缺乏。

3、教员的多媒体培训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消防部队部分从事消防培训的教员,其知识结构、素质和能力远不能适应消防培训信息化发展的要求,相当多的教员不能掌握起码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消防培训讲课仍坚持一根粉笔一本书,有的教员甚至不会制作最起码的培训课件,更谈不上运用网络获取、传递和重组信息。有的教员即使能运用软件进行培训教学,也存在着平辅直叙、教法单一等诸方面的问题。

三、多媒体教学法在社会消防培训中的具体运用

1、运用microsoft、powerpoint教学法

microsoft、powerpoint是创建和制作幻灯片的基本软件,运用它可以对我国近几年来发生的重特大火灾事故的照片进行编辑,制作成幻灯片进行放映,并标示出名称或文字说明、配以简单的动画和声响。它具有直观、形象、立体感强、色彩鲜明、容易引起学员注意力等特点。例如:在讲解干粉灭火器的结构时,由于消防培训条件的限制,我们不能让学员自己动手打开干粉灭火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可以利用microsof、powerpoint来制作干粉灭火器的内部剖面图,也可以在互联网上下载有关干粉灭火器内部结构的照片,标示出各部分名称或文字说明再配合教员的讲解,就能很直观、形象地使学员掌握干粉灭火器的构造及其特点,就可以很轻松地使学员掌握有关知识。

2、运用Flash教学法

Flash是动画制作的基本软件,制作许多社会消防培训课件都要运用到它,因此,掌握Flash的制作方法,是我们开展多媒体消防培训教学必备的基本功之一。例如:在讲授消防重点单位制定《灭火和疏散应急预案》时,就可以用Flash课件进行演示,从中不仅可以使学员体会到发生火灾后的现场感和急迫感,而且学员还能看到建筑物内人员的疏散情况、安全通道情况,与实际情况十分逼真。还有如:火场逃生的基本方法、如何认定火灾隐患、防火和灭火的基本原理、火灾发生的过程、如何报火警等等都可以制作成动画来进行教学。

3、用Realone、player教学法

Realone、playe是现目前比较先进的媒体播放软件,运用它可以将重点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液化气站和加油站的安全操作规程、常见火灾隐患的基本特征等等拍摄、刻录、复制成影片剪辑并配以解说、音乐在课堂上进行放映。例如:我们可以将有关宣传部门制作的《红色警报》、《火场逃生》等光碟中与消防培训有关的影片剪辑下来运用Realone、player进行辅助教学。

4、收集多媒体资料信息进行辅助教学法

教员在准备社会消防培训教案时,需要大量的资料及信息源,在传统的教学中,这种资料主要是通过书本、图片和录像等这些有限的手段向学员传输信息,这样的信息来源是非常有限的,而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随着电脑科技的普及,教员将可以通过电脑从网络中得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使消防培训内容更丰富,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更加灵活。

5、多种媒体之间的配合和协调教学法

新媒体培训心得体会篇10

关键词新闻教育;案例教学;在职培训

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5)131-0151-01

我国的高等院校新闻专业的学生在面对需要大量其他领域知识背景的采访和报道时常常显得捉襟见肘,在教育界感到困惑和压力的同时,用人单位的需求却是急迫而明确。同时,细分受众的专业化报道越来越成为媒体需求的重点之一,因此如何培养合格的新闻从业人员,提高我国新闻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美国的新闻业发达,且新闻教育也一直位列世界翘楚,其成熟的教育体制和运行模式值得我们去认真总结反思。

1新闻教育中独辟蹊径:美国哥伦比亚案例联合体

哥伦比亚案例联合体(CaseConsortium@Columbia)起始于2007年的“奈特案例研究开端”(theknightcasestudiesinitiative),作为哥大新闻学院的新探索,学生借此提高了自己的分析能力、决策能力,锻炼了领导才能,学习效果显著,学生亦可通过此种教学方法检验自己在采编、伦理、传媒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深度与广度,可以说这是目前现有的最为完备、专业且具国际影响力的新闻传播学案例库平台。2011年起“奈特案例研究开端”更名为哥伦比亚案例联合体(CaseConsortium@Columbia,简称CC@C),开始了全新的历程。案例库的内容不再只是局限于新闻学院的案例,在此基础上还加入了JosephL.mailman公共卫生学院、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Sipa)的案例,从而形成一个案例联合体,在建设完善该案例库的过程中还得到了阿迦汗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研究生院的一些协助,它也因此成为了基于哥伦毕亚大学的跨学科课程开发单位。

1)案例库内容。案例库内容从学科上可细分为新闻传播学案例、公共政策案例与公共卫生案例三大部分,其中新闻传播学案例数量最多,共45个,从媒介形态上又可以分为五种,分别是多媒体案例、视频案例、纯文本案例、西班牙语案例和外界提供案例。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是多媒体案例的数量,融合了图片、声音等多种媒体手段的多媒体案例在这个案例库中有29个,占了一半以上的比例,大都可以通过网络形式展现,部分案例含有完整视频;视频案例则是通过直接录制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而逐步积累形成的。这些案例内容丰富,题材涉猎广泛,从“政府应当如何对待年迈多病的囚犯”到“多媒体新闻所带来的挑战是什么”,再到“东南亚小国东帝汶在面临粮食短缺时应该进口稻米还是鼓励本地居民的生产”,每一个话题都在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对如何解决问题做出思考。

2)案例库维护。整个案例库运行所占用的人力资源并不多,这与我国动辄调动整个学校的各个部门的精英闭门苦练形成鲜明的对比。有两位核心人物:总监柯尔斯顿・朗勃格(KristenLundberg)教授和负责案例编写协调工作的安・玛丽・阿瓦德(annmarieawad),柯尔斯顿・朗勃格(KristenLundberg)教授此前曾经就职于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负责该学院公共管理案例研究项目,还有五位特约撰稿人,此外还有四位事务的协调人员,一位负责案例标题的编写,一位负责西班牙语翻译,还有两位负责网站的维护,均来自哥大新闻学院的it部门。根据CC@C网站2012年4月刊登的一则消息,已有105所高校使用了这一案例库的产品,其中包括了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在内的许多世界知名大学,我国高校中,清华大学、香港大学和汕头大学也是他们的用户。哥大新闻学院的最初设想是想将其变为一门专门的课程,然而事实上在哥大新闻学院的课堂上,国际新闻报道、调查性报道研讨会、科学新闻研讨会、广播电视新闻管理、专题写作等课程都在使用案例库,它融入到了各门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可以说,CC@C通过最小的运行成本获取了最大的课堂教学收益,同时自身也在不断的丰富、完善,不只是局限于单一学科,而是从一个单一学院的项目发展为跨学科的国际案例联合体,其在案例编写的组织方式、案例库的经营与维护等方面的做法,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2新手的直升梯:在职培训

每年都有大批的新闻院校毕业生进入媒体行业工作,虽然这些毕业生已经是用人单位优中选优,但是面对竞争激烈的行业环境和瞬息万变的新闻大背景,他们要想在某一领域独当一面还是略显稚嫩,学校里的知识这时就显得有些大而全,仅仅依靠这些未免有些捉襟见肘,在应对突发事件或者是典型事件时也是少不了一番手忙脚乱。这时的在职培训可以针对记者所从事或即将从事的专业报道领域而缺乏的专业知识进行系统培训,从而弥补院校知识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填补记者本身的知识漏洞,缩小与其职位要求的差距,因此就显得格外重要,且效果显著。

通常这些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责,他们会根据实际情况和新手记者整体水平之间的差距来确定培训内容,同时考虑到本机构的发展战略、资金状况等客观因素,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培训方案,并在各部门的协调支持下来执行培训计划。培训方式见仁见智,既可以是新闻机构内部的资深记者所做的目标明确的相关技能培训或是专题讲座,也可以借助外界力量,例如邀请大学教授来授课,甚至可以以拓展训练的模式来开展。

美国名校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就为业界优秀杰出的资深财经记者提供奈特-白哲特财经新闻奖学金项目,这也是在职人员的一种培训方式,以拓展和加深他们的专业知识,这种方式对于那些专业知识要求较高的记者如财经类、医药类、科学类可以起到很大的提高。虽然每年成功入选的记者虽然只有10名,但是一旦入选,不仅可以免除所有学费,还能获得高达5万美元的津贴。该项目涵盖的培训课程内容非常广泛,既有理论方面的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专题等,也有实践方面的热门问题,如对冲基金、杠杆收购、证券报表分析等内容,理论与实践并重,几乎囊括了财经的各个领域,学员还有机会和财经界和传媒界的高管名流座谈或聚餐,也有机会参访纽约的传媒公司。虽然这种机会只会降临到少数精英的身上,但是这些精英则是各个机构的核心人物或者是主力军,他们所受的影响或者是所发生的改变可以很快的辐射到自己机构内部甚至影响到整个行业,所以这种精英培训课程的连带辐射作用亦不可小觑。

需要说明的在职培训要想收到预想的效果,就必须做好培训需求分析和培训效果评估,二者缺一不可,这样才能避免在职培训流于形式。只有明确了培训需求,才能对症下药安排合适的培训内容,只有培训内容满足了员工所需,才能收到很好的培训效果,而做好培训之后的效果评估,既是对上次培训的总结,也为下次的方案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

不管是学校教育的另辟蹊径还是目标明确的在职培训,我国都还未有成熟的运行体制,但是也可以从中看到,不管是学校的基础教育还是机构的专业培训,都有着很明确的目的,那就是切实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实践能力和竞争力,能够从容应对复杂工作环境中的各种挑战,做到有备无患,在此道路上我们仍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