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博物馆心得体会十篇博物馆心得体会十篇

博物馆心得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5:16:15

博物馆心得体会篇1

一,解放思想,推进创新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活的灵魂,也是观念创新和工作创新的前提。这些年来,我馆的党员、干部和职工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与日新月异的世界科技革命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新形势的要求相比,仍然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解放思想、观念创新就显得十分必要。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带给我们良好的机遇,旅游业的激烈竞争又带给我们严峻的挑战。我馆的开发和发展处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我们要结合实际,依靠自己的文物优势,在服务措施、办公设备技术跨越的基础上,实现我馆服务接待能力的跨越式发展。跨越式发展离不开观念创新和工作创新。全馆各部门、各方面的工作都要在创新上下工夫。实现创新,首先要有创新意识,要有强烈的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为了适应迅速发展的形势,为了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每名员工都要拿出更多的时间学习、学习、再学习。学习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创造性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要学习xx的思想,还要学习综合管理和历史文物的业务。

二,科学发展我馆的各项事业

全体党员和职工都要有紧迫感和责任感,按照代表我馆先进服务接待能力的发展要求,始终把发展我馆服务接待能力作为根本任务,摆在各项工作的中心位置。以发展为主题,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地把我馆经济搞上去,把我馆职工的收入搞上去,是解决我馆所有问题的关键。我馆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或偏离这个中心。这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根本要求,是全体职工的强烈愿望。要立足于扩大客源,加快我馆基础设施和旅游环境的建设,拉动我馆经济快速增长。民以食为天,馆以钱为先。以食为天,不是不管衣、住、行方面,同样,以钱为先也不是说一切向钱看、拜金主义、金钱万能论。

博物馆心得体会篇2

1.博物馆功能的发挥和新媒体的发展

博物馆是知识密集型的文化教育机构,对人类及其环境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进行搜集、整理、保管、研究、展出为一体,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具有现代风格的社会公共文化机构。

21世纪的科技发展与社会变革极为迅速,博物馆必须灵活应变。博物馆对人类具有重要意义。博物馆从业人员需要进一步关注博物馆的推广普及和观众参与等方面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博物馆使命、宗旨和任务的定义。近年来,我国博物馆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调整博物馆的功能和定位,不再只局限于物的收藏、维护和展示,而是强调与社会环境及地方发展之间的关系,博物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其功能定位发生了很大变化。逐渐从以“物”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经营方向,强调文物本身对人的发展和愉悦作用,如何使文物在展示过程中发挥研究、教育、娱乐等社会功能才是最重要的。博物馆通过运用新科技和推广活动等展示手法,促使观众进一步产生互动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同时,进一步扩大对地方文化的展示,扮演地方文化中心角色。

2.新媒体技术下的博物馆社会教育

以互联网、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手段的兴起,使博物馆的日常运营和观众参观出现了显著变化。

2.1空间和时间的延长。以往观众参观博物馆,是通过带回一些宣传资料或购买一些参考书籍来延续自身对博物馆的体验。而在新媒体时代,还可以通过微博(展品介绍、信息、有奖互动等)、微信(新闻推送、微信导览等)、网上数字展厅等多种新媒体方式继续与博物馆“亲密接触”,使得博物馆之旅的空间和时间都得到了延长。

2.2受众层次的丰富。传统的博物馆观众多为一些有组织进行参观的青少年或有着明显求知欲的参观人群,而新媒体使得原先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人群(例如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捷、缺少假期、观众自身健康不佳等)完全无需实地来展馆便可以体验到博物馆的文化魅力。

3.新媒体在博物馆社会教育中运用方式

3.1博物馆活动信息的、搜集和评价。过去,博物馆信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博物馆网站来信息,观众只是这些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在新媒体平台上,公众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具有主动性,可以与博物馆互动交流,还可以进行讨论。以往博物馆的教育活动一般都是在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网站进行信息,在新媒体技术条件下,可以选择微博、微信公众号、网站、网络媒体进行低成本高效应的信息。博物馆还可以就各类活在微博微信、网上开展讲解预约、网上观众意见调查等。

3.2展品、展览的介绍。通过登录博物馆网站或是进入微信导览,就能浏览到展览和藏品。新媒体的技术能还辅助举办展览、讲座及公共教育活动。比如在本人所在单位贵州民族博物馆网站上就可以看到馆藏精美藏品,门户网站是博物馆推介自身文化资源的名片,可以及时权威地博物馆的各类信息,利用门户网站还可以进行如网上预约、问卷调查等互动类活动项目。

4.博物馆在科普宣教中提高运用新媒体需要注意的方面

4.1很大一部分博物馆人对新媒体概念及本质缺乏必要的认识和了解,存在着“新媒体就是新技术”、“新媒体就是新设备”等诸如此类的认知误区,而忽视了新媒体“随时随地信息交流”的互动和联网本质。其次,也有一些博物馆人担心,新媒体平台在与公众互动过程中发表的言论会影响博物馆权威、正统形象,且让观众过多地参与难免会产生一些对博物馆不利的质疑和诘难;另外还有一些年龄偏大、习惯于传统博物馆工作方式的人,对体验、接受新媒体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些都决定了新媒体在博物馆的应用有很多障碍要去跨越。

4.2以受众需求关注新媒体发展趋势。目前,博物馆新媒体的运用还处在起步或者初步发展阶段,以微博为例,许多博物馆微博的被关注度还不高,因此,博物馆应该在观众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从公众的视角去审定和提供博物馆的信息。同时,博物馆要致力于关注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时更新手段,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用户的使用习惯和特点,并及时调整内部利用新媒体技术运作的?戎胤较颍?使新媒体真正成为博物馆与公众沟通的桥梁。

博物馆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博物馆复合化功能定位空间模式设计策略

中国博物馆近几年得到了迅猛发展,数量与日俱增,在中国的市场经济不断走向成熟的今天,将博物馆的运营社会化和市场化,通过与外资合作,使博物馆的功能多样化,从而使中国的博物馆对于民众而言更具吸引力是中国博物馆继续向前发展的一种很好的选择。当然,博物馆也构成了城市公共空间不可缺少的部分之一。在复合化浪潮下,博物馆渐渐地具备了复合的社会角色。随着文化、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博物馆日趋多元化,在空间、功能以及运营模式等各方面得到复合化发展,从而充分利用了有限资源,有机结合了博物馆与城市,除此之外,其公共职能得到服务化、扩大化和社会化,同时博物馆自身也得到了可持续发展。

一、博物馆的复合化功能定位

1、博物馆的复合化功能定位的含义

博物馆的复合化功能是指通过对当代博物馆的功能进行设置以及对发展进行定位,除此之外,把博物馆运营模式的多层次化、向外拓展的势头进行统筹和设计。

2、博物馆的复合化功能定位的发展

传统的博物馆的功能主要是学术的研究以及传授上,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博物馆顺应社会需求的需要,所要担负的社会责任越来越多。从社会需求的角度上而言,中国博物馆在功能上在如下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第一,继续发展博物馆作为人们观赏藏品之处的功能。无论博物馆的功能如何变化,博物馆藏品的质量都是博物馆发展最重要的保证。不过要注意的是,一个好的博物馆并不是好的藏品的叠加。

第二,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当代博物馆增加了各种各样的消费服务功能,毋庸置疑,博物馆在这方面的功能在不远的将来将会得到很大的发展。在这种趋势下,博物馆诸如空间重组、规模扩张以及功能配置方面的内部整合也需要积极的进行。

第三,博物馆可以通过自身的文化引导作用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博物馆本身是一个文化的综合体,将博物馆的这个特征与其他领域结合起来,将会创造无穷的财富。

第四,博物馆的发展也体现在为当地的功能升级提供服务配套。各种公共活动场地以及各种文化活动的策划都可以通过博物馆来提供,除此之外,博物馆在餐饮、零售等消费方面的设施也可以做出相应的帮助。

第五,博物馆将越来越多的通过自身的文化功能增加城市的凝聚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博物馆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在功能上的全面,会吸引越来越多的民众奔赴其中,而博物馆中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以及相关的文化组织,都为增强人民的凝聚力创造了机会,与此同时,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得到很好地推动。

二、博物馆的复合化设计策略

1、整体规划布局

博物馆的整体规划要考虑各种形式的博物馆与多层次的公共文化区域相结合,经过某种规划原则和关系而构成的布局结构。博物馆与城市的复合化是应对城市关系与博物馆关系的不断变化应运而生的,在城市空间与博物馆的多种结合之下,所建立起来的一种博物馆新布局。

博物馆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与城市结合导致越来越多的公众进入其中。博物馆与城市的关系在复合化趋势的推动下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这成为了对博物馆复合化进行整体规划布局的基础。首先,博物馆成为了城市公共空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博物馆作为重要元素融入了城市文化规划体系。再次,城市文化艺术教育业离不开博物馆的支撑作用。最后,城市社区生活也离不开博物馆。

以上是博物馆复合化进行整体规划布局的基础,而博物馆复合化进行整体规划布局的构建原则需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博物馆应该有机聚合城市公共文化资源。第二,平衡开发单一功能和混合功能,高效利用空间资源要求多层系地混合使用博物馆。第三,综合考虑建设模式、规模以及类型。

博物馆复合化进行整体规划布局应该遵循由框架到细节、由“有机群聚”到“总体均衡”,由此使博物馆的复合化城市网络最终形成。在建造过程中,综合考虑网络核心、网络拓展和网络补充。

其中网络核心是指博物馆应该充分考虑复合城市中心公共文化区域,首先在图纸上对城市的公共文化区域进行标记,然后依据相应的战略规划选择出这些标出的区域,从而进行分类,依此选定博物馆与城市复合的网络核心。

网络拓展是指城市社区公共网点与博物馆的复合。社区公共网点是那些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要的小型公共设施。社区公共网点与博物馆的复合使网络总体均衡得以实现,并且使复合化城市网络得以展开。除了这两者之间的复合外,社区博物馆如果能够复合建设高校校园的文化设施,也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网络补充是指博物馆整合城市碎片空间的作用,它可以梳理和优化城市空间及环境,充分利用城市中的闲置废弃土地,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2、自身功能发展

全球博物馆的共同走向便是与所在城市的休闲特征相结合,将各资源进行整合,从而达到尽可能高的利用效果。具体而言,博物馆应该在以下方面作出努力:首先,完善提升内部附属产业的功能;其次,以一种主导力量的方式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最后,以一种附属功能的方式综合配套相关产业。通过这这三方面的努力,当代博物馆的整体品质将得到本质的提升。

经过专家预测,世界经济的一个独特面将是博物馆零售产业,在后博物馆时代,餐馆和消费是并重的。因此,在设计博物馆时,要综合考虑流线、空间以及功能在博物馆附属产业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在开放性、舒适性、可达性上,附属产业要尤其重视,除此之外,对于它们问日后规模的发展必须也要做充分的考虑。

博物馆与相关产业的结合对产业的导向作用越来越多的得到证实。所以,要更好的发挥博物馆对相关产业的导向作用,博物馆要不断完善自身的功能配套,以优良的形象和美妙的学术感染力使周边文化商业圈更加成熟。

博物馆作为一种附属功能对相关产业进行配套,要使博物馆作为产业的文化品牌,提升产业的社会知名度并且为产业所在区域提供公共服务。

3、复合化空间模式

在复合化趋势下,博物馆空间模式的复合化也势在必行。复合化空间模式是指在设计博物馆时,建立具有复合特征的空间体系和空间模式,使体验行为的多重化和博物馆的空间相融合,并且让城市空间与博物馆内部空间衔接良好。

复合化空间模式的设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将展示空间与展示主题想结合,即建立主体空间。当今博物馆以为观众提供优秀的展览为中心功能,博物馆的主体空间是展示空间。博物馆的复合化应该以它的主体空间结构为基础,这个基础的建立必须以展示空间与展示主体为依据。展示空间包括背景空间、无强空间、叙事空间、原貌空间、特殊空间和通用空间。每个空间类型都与相应功能的博物馆相适合。

其次,将公共空间与主体空间相结合,即组织空间结构。主体空间结构的组织要综合博物馆所在城市的环境,依此对空间结构形式进行选择。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博物馆当地观众的行为,依此作为依据,进行博物馆主体结构的组织设计。因为观众行为的不同会对主体空间的结构产生很重要的影响。不仅如此,还要结合功能拓展的空间需求形成公共空间体系。

再次,将公共空间与城市空间相结合,即联系城市空间。博物馆与城市的关系是很复杂的,并不是简单地作为一个处理集散交通问题的广场。因此,不能将博物馆被动的与城市进行融合。城市空间与博物馆空间融合的本质是使博物馆的公共空间成为联系城市空间的媒介,从而将城市外部空间与博物馆内部空间有机复合起来,打造一个提供公共服务,优化城市环境品质的整体公共活动空间。

总而言之,当代中国博物馆要想担负起国家名片的作用并且达到世界先进的程度,除了要提升自我,还必须达到高效率的运作机制,强有力的组织能力以及各种领域的相互合作,不仅如此,还需要长此以往的坚持和努力。正因如此,当代博物馆的设计者需要引入新的视角和思考角度,使博物馆在决策定位、资金运作和运营管理方面得到有效的参考,这即是博物馆复合化设计策略的本质所在。

参考文献:

[1]何小欣.当代博物馆的复合化设计策略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博物馆心得体会篇4

天津博物馆志愿者管理试行办法完整版第一章总则

一、天津博物馆

天津博物馆负责制定天津博物馆志愿者章程和章程细则。天津博物馆有管理志愿者组织的责任和义务。

二、天津博物馆宣教部

天津博物馆宣教部代表天津博物馆管理天津博物馆志愿者,制定、修改志愿者章程和志愿者章程细则,负责志愿者招聘、培训、管理等各项事务。天津博物馆宣教部任命工作人员代表天津博物馆负责具体工作。

第二章天津博物馆志愿者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年龄在18周岁以上,具有独立民事行为能力,身心健康;具有大专、或相当于大专以上的文化程度。

二、具有奉献精神,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愿意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无偿为公众提供服务;

三、热爱博物馆事业,具有博物馆藏品和天津历史文化的基础知识,能够使用普通话或其它规范语言;

四、具有充裕的自由支配时间,能够按时至博物馆从事志愿者工作。

五、遵守天津博物馆及天津博物馆志愿者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天津博物馆的任务分配和安排。

第三章招聘流程

每年的招募时间为五月中旬,具体时间会通过天津博物馆官方网站及志愿者博客等渠道公布。报名流程如下:

一、填写报名表

二、面谈(面试)

三、实习志愿者:基础培训与实习(背讲解词一个月时间),共二个月。

四、正式志愿者:二个月实习期满并考核通过,授予正式志愿工作证。

第四章培训流程

一、天津博物馆的整体概况介绍

二、天津博物馆志愿者相关管理制度的介绍

三、讲解接待技巧的初步培训

四、志愿工作心得分享:由馆内资深志愿者与新进者分享他在博物馆做志愿者的心得和经验

五、志愿者授证仪式

第五章考核奖励办法

一、志愿者必须按照天津博物馆提供讲解词的内容进行讲解,不得擅自增减。

二、首次参加志愿者考核者须经过知识问题及展厅实地讲解两项,合格者方可成为天津博物馆正式志愿者,并颁发天津博物馆志愿者手册,每次来馆必须携带。

三、每年年终将对志愿者进行考核评定,评定内容主要分为:服务时间、讲解场次、督导巡视组评定及观众意见等方面,综合成绩最高者将获得当年优秀志愿者称号,并天津博物馆颁发优秀志愿者证书。

四、优秀志愿者的照片、姓名、所讲展厅将张贴于天津博物馆优秀志愿者公布栏上予以表彰,时间为一年。

五、设金奖、银奖二个等级的奖项,金奖为服务时间长、讲解优秀等表现杰出的志愿者,银奖为表现良好,尽职完成工作的志愿者。(获奖人数根据当年具体情况确定)

六、设立全勤奖,奖励全年出勤且完成最低服务时数的志愿者。

第六章天津博物馆志愿者可享受的权利:

一、免费参观天津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

二、受邀参加天津博物馆举办的讲座、特展及其他活动;

三、协助天津博物馆志愿者的组织管理,就志愿者服务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四、志愿者免费参观本馆大型特展。当年度获得优秀志愿者称号和金、银奖者可有两名家属招待名额。

七、服务满一年以上的志愿者可向本馆提出开取志愿者证明或社会实践证明申请;

八、受邀参加天津博物馆每年度5月19日志愿者日的相关活动。

九、志愿者年满70岁,在天津博物馆工作满5年且表现优秀者获得天津博物馆荣誉志愿者称号,天津博物馆将颁发荣誉证书作为褒奖。天津博物馆不再正式安排天津博物馆荣誉志愿者参加志愿者日常工作,天津博物馆荣誉志愿者可自主决定是否参加志愿者相关的各项活动。

十、在天津博物馆工作满5年,并且继续从事天津博物馆志愿者工作的志愿者获得天津博物馆资深志愿者称号,天津博物馆将颁发荣誉证书作为嘉奖。

十一、每年开展天津博物馆先进志愿者学习考察活动。

第七章附则

一、本章程于二九年五月一日起生效。

二、本章程修改权归天津博物馆。

志愿者作用(1)青年志愿者活动使大学生们获得一个深入接触社会实际、真实了解与认识中国国情的极好机会,这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生活阅历,还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

(2)青年志愿者活动强化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对改善社会风气,确立敬业精神起积极作用。

(3)通过志愿服务培训和实际工作,增强了协作精神、团队精神和帮扶弱势群体意识,使他们学会与人团结合作,依靠团队力量去共同完成任务。通过培养帮助残障观众、残奥会运动员或者其它弱势群体的技能和树立帮扶意识,使他们从中学会关心他人,并延及关心整个社会,学习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并延及服务于整个社会和人民的利益。

博物馆心得体会篇5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90年代,各国以生态博物馆名称注册的博物馆在300座以上,其中西欧和南欧70余座(主要集中在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和比利时);北欧50余座(主要集中在挪威、瑞典和丹麦);拉丁美洲90余座(主要集中在巴西、墨西哥和智利);北美洲20余座(主要集中在加拿大和美国)。近年来,生态博物馆在南非,马里和尼日尔等非洲国家,特别是在中国、日本和越南等亚洲国家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与此同时,国际上对生态博物馆哲学基础和实现方式的讨论也从未间断,以致一批全力倡导生态博物馆新理念的博物馆学家还从国际博协中最重要的博物馆理论研究专门委员会“国际博物馆学委员会”(iCoFom)中独立出来,于1985年创建了另一个国际博协的附属组织“国际新博物馆学运动”(minom―iCominternationaimovementforanewmuseology)。可见,生态博物馆成为目前国际上一种重要的博物馆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

多年来,包括中国学者在内的各国博物馆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态博物馆进行了许多研究且成果颇丰。通过这些研究人们不难发现,以社区为核心和开放性是生态博物馆最重要的特征。

推崇以社区为中心和全方位开放是生态博物馆的核心理念

生态博物馆中的“生态”一词源于希腊语“iokos”,本意是指“居住地”,可引申为人们在文化和历史方面适应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全部内容。可见,将“生态”前缀于博物馆,既不是指经济(economy),也不是泛指生态学(ecology),而是指社会生态环境均衡系统,它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开放的概念。在生态博物馆理念中,人民(通常指当地居民)不应当与他们的遗产割裂开,而应该在自己遗产的基础上创造未来,这是生态博物馆一个重要的理论出发点。与传统(或经典)博物馆相比较,生态博物馆在基本理念上存在着以下区别。

首先,传统博物馆往往将文化遗产搬移到一个特定的博物馆建筑里,造成这些遗产经常因此远离了它的所有者及其原生环境;而生态博物馆则希望文化遗产能在其原生地及其原生环境中,即在一个特定的社区中原状并联系地得到保护。从这种意义上讲,一个开放的社区的范围也就等同于博物馆的范围。

第二,传统博物馆中的藏品通常是由特定专业学科科学界定的、从文化遗产整体中抽绎出来的一部分物质性遗存;而生态博物馆则关注作为一个整体的当地遗产(包括自然的和文化的)以及该社区中所有可利用的资源。从这种意义上讲,当地的自然风貌、建筑物、可移动实物、风俗习惯等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所有内容都被生态博物馆赋予特定的价值和意义。

第三,传统博物馆是基于某个或某几个专门学科(如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艺术史等)构建的,并以一批与本学科相关的专家学者为主导运行和管理;而生态博物馆则强调以多学科的观点对遗产资源进行全面开发,当地居民在本地遗产的保护、诠释和传承以及生态博物馆的运行管理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第四,传统博物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来到博物馆的观众群体,帮助观众探索知识、开展教育和提供休闲是博物馆的重要功能;而生态博物馆的服务对象则兼顾内向和外向两个方面需求,它当然服务于出于文化体验目的而到来的访问者,但更为当地文化特性保存、维护和传承服务,以增进对自身文化的了解,提高自信心和自豪感,鼓励当地民众在文化认同过程中提升创造潜能。

所以,生态博物馆的基本理念中包含着社区范围、(文化和自然)遗产、当地民众、公众记忆、公众教育、参与、生态环境和文化特性这些极富开放性特征的关键词。

推行开放性和平民化的管理,是各国生态博物馆的重要实践探索

以社区为核心的开放性理念为国际生态博物馆40年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颇有新意的理论框架,而在实践中各国的生态博物馆则是千姿百态的,可以说生态博物馆没有固定的运行模式,这再次反映了生态博物馆所具有的开放特征。尽管如此,各国的生态博物馆实践仍具有一些相同或相近的途径和方法。

(一)跨越特定建筑的围墙,实现博物馆在空间向度上的开放

生态博物馆最早实现的开放是建筑开放,它让博物馆从特定的博物馆建筑走向一个开放性的空间。最初的生态博物馆在形式上受到了世界上第一批露天博物馆,即北欧斯堪的纳维亚露天博物馆的启发,但对露天博物馆进行本质上的改造。原来露天博物馆展示的内容,不再被移到人工营造的空间,而是将这些地方保留或恢复成过去的样子。这些新类型的博物馆不仅要提供文化体验和展示建筑式样,而且致力于人类及其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全面教育。它的首次实践是1971年开始组建的“法国地方天然公园”,由当地一个经济和文化发展项目派生出来。它是里维埃的第一次生态博物馆实践,也是博物馆把社区的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统一起来的第一次尝试,目的在于诠释当地的生态与文化特色。

(二)打破单纯反映过去的定式,促进博物馆在时间向度上的开放

生态博物馆把保护和诠释当地文化传统作为最重要的使命。文化传统本身不是一个可以简单抽象的概念,而是始终处于发展、演化中的动态的文化存在。生态博物馆保存文化传统的目的也是使该地区的文化得以传承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更美好的今天和未来。所以生态博物馆在实践中努力摒弃将文化遗产凝固在某一特定时态这种传统博物馆惯常采用的做法,进而促进博物馆在时间向度开放。也就是说,生态博物馆不仅代表过去,也反映今天并帮助人们展望未来。在日本北海道洞爷湖生态博物馆,六个相关社区在当地居民的直接参与下,对该生态博物馆的发展目标达成以下共识:融合共建反映“丰富的自然”、“先人的历史”和“光辉的大地”的区域生态博物馆;通过生态博物馆营造出本区域综合性的学习园地,通过生态博物馆,将与火山共生的传统继承下去;通过生态博物馆,在当地居民的参与下实现地区振兴;通过生态博物馆,推进社区之间的新合作;通过生态博物馆,推动新产业的建立以及旅游业的振兴(2004年伊达市、丰浦町、虻田町、洞爷村、大泷村、壮町六社区签署的《洞爷湖地区生态博物馆共同宣言》)。在这里生态博

物馆作为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作用得到了具体的体现。

(三)拓展传统的馆藏文物慨念,尝试博物馆向联系的和整体性的遗产开放

就所有类型的博物馆而言,对遗产信息的选择和筛选都在所难免。但生态博物馆则努力避免以解构的方式对完整的、处于联系中的遗产简单地抽绎。具体做法是通过“社区公共记忆”工程,选择、采集、保存、诠释和利用那些相互联系又相对完整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在结构和运作层面上,生态博物馆的“公共记忆”通常拥有两个并存的载体。其一,是一个(或数个)类似于资料信息中心的公共文化设施;其二,是保留或恢复若干处于原状的遗产地点(或称之为“观察站”)。资料信息中心的功能包括:社区“公众记忆”的信息库、外来参观者的活动中心、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场所、社区文化活动与社区服务场所;原状遗产保护点(或“观察站”)则在保留其原有的实用功能的同时向参观者和当地民众开放,并由当地居民在此进行文化项目的演示。

在法国的沃德贝维埃生态博物馆,当地居民已开展了数年的社区文化记忆工程。这些资料除在资料信息中心馆悉心储存外,还用于当地居民在该资料中心举办各种专题展览,甚至连当地的儿童也参与到展览的制作中。又如法国博莱塞生态博物馆,除博莱塞城堡作为一个“管理中心”和“社区记忆库”外,在秀丽的自然环境中分布着9个“观察点”,包括谷物和面包房、木材和森林屋、博莱塞的农业、报社和印刷车间、制椅作坊、葡萄园和酿造车间、水车以及砖瓦厂等。当地人会教你体验过去到今天本地面包的制作过程,富有经验的农民也会向你介绍从古到今本地各种农具使用方法。在当地报社旧址,小小的编辑部刚刚将当天的报纸编辑完毕,老式印刷机很快将仅有几百份发行量的报纸印刷出来,当地居民和外来访问者在那从纸张到印刷技术都透着拙朴的报纸上可以读到社区的最新消息。而在古老的水车房,推动了水车的湖水同时养殖着主人款待外来宾客的新鲜水产。

(四)改变单-学科和精英化的偏好,推动博物馆向多学科和所有的人开放

在实践中,生态博物馆强调系统和联系的观点对分析和诠释当地遗产的指导作用,通过对多种学科、多种方法和技术的综合借鉴,取代传统博物馆那种基于某个特定学科以“线性”的方法对遗产所进行的解释和展示。在这里,多种方法之间相互结合和补充,使生态博物馆中的事物得以更全面的理解,不仅仅是文化现象本身,还包括这些现象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联联系以及它们之所以存在的原因。这种“交互性的”汇集和组织信息的观点和做法,力图改变传统博物馆中由单一学科绝对主导的格局。另外值得注意是,生态博物馆之所以在1970年代诞生于欧洲,除剧烈的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等外部因素外,还有来自博物馆业界的内在动因。当时尽管博物馆抱有许多良好的愿望,但却很难获得它们本应当得到的理解和支持,因为多年来博物馆所形成的精英化偏好已经饱受指责,人们希望博物馆走下高贵的象牙宝塔,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区中心。在现实中,生态博物馆向多学科的开放,还带来了博物馆机构的开放,在这里大师和工匠、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一起工作,尊重彼此的专业特长,最大限度地相互帮助,共同解决博物馆在研究和传播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种植根于社区的多学科、平民化的运营管理是国际生态博物馆实践的重要内容。

在于格・戴瓦兰的支持下,1971至1974年世界上第一座真正意义的生态博物馆在法国克勒索蒙特索煤矿社区建立,因为当时这个新组成的社区正在进行一项“人类和工业博物馆”建设项目。该项目邀请社区居民直接参加了计划、管理和评估的全过程,并在国际上首次使用生态博物馆的名称。克勒索蒙特索社区生态博物馆崇尚的就是一种社区自我发展的哲学。它为社区而建,由社区所建,并由社区自主管理。它不附属于任何一个官方机构和当地团体,而是属于一个独立的社区。

博物馆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新媒体;博物馆;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217-01

1.博物馆功能的发挥和新媒体的发展

博物馆是知识密集型的文化教育机构,对人类及其环境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进行搜集、整理、保管、研究、展出为一体,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具有现代风格的社会公共文化机构。

21世纪的科技发展与社会变革极为迅速,博物馆必须灵活应变。博物馆对人类具有重要意义。博物馆从业人员需要进一步关注博物馆的推广普及和观众参与等方面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博物馆使命、宗旨和任务的定义。近年来,我国博物馆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调整博物馆的功能和定位,不再只局限于物的收藏、维护和展示,而是强调与社会环境及地方发展之间的关系,博物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其功能定位发生了很大变化。逐渐从以“物”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经营方向,强调文物本身对人的发展和愉悦作用,如何使文物在展示过程中发挥研究、教育、娱乐等社会功能才是最重要的。博物馆通过运用新科技和推广活动等展示手法,促使观众进一步产生互动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同时,进一步扩大对地方文化的展示,扮演地方文化中心角色。

2.新媒体技术下的博物馆社会教育

以互联网、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手段的兴起,使博物馆的日常运营和观众参观出现了显著变化。

2.1空间和时间的延长。以往观众参观博物馆,是通过带回一些宣传资料或购买一些参考书籍来延续自身对博物馆的体验。而在新媒体时代,还可以通过微博(展品介绍、信息、有奖互动等)、微信(新闻推送、微信导览等)、网上数字展厅等多种新媒体方式继续与博物馆“亲密接触”,使得博物馆之旅的空间和时间都得到了延长。

2.2受众层次的丰富。传统的博物馆观众多为一些有组织进行参观的青少年或有着明显求知欲的参观人群,而新媒体使得原先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人群(例如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捷、缺少假期、观众自身健康不佳等)完全无需实地来展馆便可以体验到博物馆的文化魅力。

3.新媒体在博物馆社会教育中运用方式

3.1博物馆活动信息的、搜集和评价。过去,博物馆信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博物馆网站来信息,观众只是这些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在新媒体平台上,公众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具有主动性,可以与博物馆互动交流,还可以进行讨论。以往博物馆的教育活动一般都是在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网站进行信息,在新媒体技术条件下,可以选择微博、微信公众号、网站、网络媒体进行低成本高效应的信息。博物馆还可以就各类活在微博微信、网上开展讲解预约、网上观众意见调查等。

3.2展品、展览的介绍。通过登录博物馆网站或是进入微信导览,就能浏览到展览和藏品。新媒体的技术能还辅助举办展览、讲座及公共教育活动。比如在本人所在单位贵州民族博物馆网站上就可以看到馆藏精美藏品,门户网站是博物馆推介自身文化资源的名片,可以及时权威地博物馆的各类信息,利用门户网站还可以进行如网上预约、问卷调查等互动类活动项目。

4.博物馆在科普宣教中提高运用新媒体需要注意的方面

4.1很大一部分博物馆人对新媒体概念及本质缺乏必要的认识和了解,存在着“新媒体就是新技术”、“新媒体就是新设备”等诸如此类的认知误区,而忽视了新媒体“随时随地信息交流”的互动和联网本质。其次,也有一些博物馆人担心,新媒体平台在与公众互动过程中发表的言论会影响博物馆权威、正统形象,且让观众过多地参与难免会产生一些对博物馆不利的质疑和诘难;另外还有一些年龄偏大、习惯于传统博物馆工作方式的人,对体验、接受新媒体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些都决定了新媒体在博物馆的应用有很多障碍要去跨越。

4.2以受众需求关注新媒体发展趋势。目前,博物馆新媒体的运用还处在起步或者初步发展阶段,以微博为例,许多博物馆微博的被关注度还不高,因此,博物馆应该在观众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从公众的视角去审定和提供博物馆的信息。同时,博物馆要致力于关注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时更新手段,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用户的使用习惯和特点,并及时调整内部利用新媒体技术运作的戎胤较颍使新媒体真正成为博物馆与公众沟通的桥梁。

5.结语

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社会教育工作的目的是不断缩短博物馆与社会、人与物之间的距离,让博物馆融入我们的生活。新媒体的出现,深化和丰富了博物馆教育的观念、理论、对象、内容和方法,我们积极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开展社会教育,让新媒体成为博物馆与公众之间沟通的桥梁。无论是线上运用新媒体的宣传创新、还是线下举办的传统的各种讲座、活动,其目的都是为了博物馆更好的为社会提供教育服务。博物馆需要紧握时展脉搏,接个本馆实际,运用新技术,创新发展思维,实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势互补,促进博物馆其他业务工作的开展,服务于社会公众。

参考文献:

博物馆心得体会篇7

一、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特点

(一)博物馆教育对象具有普遍性

博物馆的教育对象面向全体公民,每个阶层、年龄和文化程度的人都可以到博物馆接受教育,通过对馆藏文物的欣赏学习,以及讲解员的介绍,能够学到很多知识。而学校教育则主要面向青少年和儿童,与博物馆面向全民教育有很大区别。可见,博物馆在提高国民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博物馆教育形式具有多样性

当前,博物馆教育形式已经呈现多样化形态,从最初的展品展览、讲解发展到组织活动、与其他部门合作等多种形式。展品的陈列展览,以及讲解员对文物起源发展的讲解,是博物馆教育形式的主要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坚持与时俱进,很多博物馆开展了夏令营、文物文化讲座等多种形式教育活动。另外,还有部分博物馆与企业、学校以及社区进行合作,将博物馆的教育活动渗透到各个行业和机构中,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也极大提升了博物馆的影响力。

(三)博物馆教育方式具有直观性

博物馆借助馆藏物品对广大群众开展教育活动,这些物品是历史与文化最直接的见证,能够直观展示给参观者,使其感受到历史文化的气息,这种教育方式具有很好的直观性。向全体公民展示一个富有历史价值的仿真实情景,人们能够很好的了解当时的情境,使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加强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措施

(一)提升博物馆的教育影响力

博物馆在我国占用重要的地位,但是,很多群众并不了解博物馆的存在,或者很少到博物馆参观学习,因此,需要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的影响力,促使人们走入博物馆,提高文化素质。提升博物馆教育影响力,可以加大博物馆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如报纸、网络以及旅游手册等,使广大群众多了解博物馆,增加对展品的兴趣。其次,要注重采取举办有影响力的活动,如根据当前的“一带一路”主题,可以开展丝绸之路主题展览,加大精品展示的宣传,不仅使博物馆保持了原来的参观者,还加入了对这些题材感兴趣的参观者进来。另外,重视对博物馆内部的装饰,提高参观者的舒适度。

(二)提高博物馆讲解员综合素质

讲解员是博物馆教育的传递者,他们与参观者进行直接交流沟通,对博物馆教育效果有直接影响。综合素质较高的讲解员可以参观者对博物馆内的主题文化更深一步的了解,增加对博物馆的关注度,对于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有着正面积极的影响。因此,应当从多个方面采取措施,提升博物馆讲解员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提升讲解员的文化水平,在引进员工时要进行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的考察。其次,培养讲解员良好的文明礼仪,注重着装仪容,得体合适的着装,良好的文明礼仪一种礼貌行为,对参观者的尊重。另外,要具有较好的耐心,对参观者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耐心解答。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提升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三)加强博物馆与教育机构合作

学校在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方面具有很好的优势,而博物馆能够发挥直观的教育长处,因此,博物馆与教育机构进行合作开展教育,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博物馆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作用应该是相辅相成的,青少年学生是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最重要的服务对象,例如,博物馆可以设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使学校能够组织学生到博物馆中参观学习,接受爱国主义情怀教育,让博物馆教育从表面逐渐深入,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

(四)注重博物馆开展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使人的身心得到协调发展,成为具有高尚精神和富有实践力的人。博物馆可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整合馆内丰富的藏品资源,做出分类,如色彩美教育、书法美教育以及形态美教育等,使人们从历史文物中接受审美教育。在感受美、领悟美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境界。

博物馆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博物馆经济;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奥林匹克公园

中图分类号:G261

一、博物馆的内涵及其功能

博物馆一词源于希腊语moUSeion,指供奉缪斯(mUSe)及其研究的处所。国际博物馆协会将博物馆定义为“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机构。它把收集、保存、研究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当作自己的基本职责,以便向公众展示,为他们提供受教育和欣赏的机会”(严建强和梁晓艳,2001)。我国《博物馆条例》将博物馆定义为“指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收藏、保护、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包括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科技馆、陈列馆等”。

尽管博物馆是非盈利性的社会机构,但事实上,博物馆经营,或者说依托博物馆开发相关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具备充分的可行性,并且可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杨玲,1998)。因此,博物馆具有双重功能,即事业功能和经济功能。其中事业功能又包括四个方面:馆藏功能,即收集、保藏文物和标本的功能;教育功能,即举办各种陈列、展览、讲解的功能;研究功能,即依托馆藏,进行科学研究的功能;休闲功能,即提供娱乐,充实国民人生的功能。经济功能可以通过实现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来实现,直接经济效益包括门票收入、纪念品收入等;间接经济效益则通过博物馆的“引擎”作用来实现,即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的载体通过向相关行业、产业、领域的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来实现对经济的贡献,这种辐射、带动作用最明显地表现在博物馆对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上。

博物馆事业功能与经济功能密切相关,但又有所区别,二者的关系类似于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上,“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同样,要充分发挥博物馆的事业功能和经济功能也必须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首先,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发展的载体,其首要功能是其事业功能,尤其是公共博物馆必须坚持公益性。其次,博物馆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多元需求,市场空间十分广阔,博物馆应当开发其资源优势,发挥其经济效益。最后,二者应当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博物馆事业功能是经济功能的前提和基础,博物馆经济功能的发展是其发挥事业功能的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博物馆经济功能可以反哺其事业功能。

传统上,人们对博物馆的事业功能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认识,但对其经济功能的认识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事实上,博物馆经济功能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一,博物馆经济功能有助于博物馆事业功能的实现。博物馆本身是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其本身的门票收入往往无法满足其自身的运营需求,据统计,美国公共博物馆按参观人数计算,人均成本为20美元,但人均门票收入只有1.47美元。按公共物品理论,如果外部经济得不到足够的回报,则会导致公共物品的供应不足。发展博物馆经济可以使馆藏资源的文化意义得到最大限度的传播,充分发挥其文化传播和知识教育等功能。其二,博物馆经济功能可以将其外部效益内部化,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博物馆资源丰富,发展博物馆经济不仅可以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还可以拉动社会经济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其三,博物馆经济功能能够带来综合社会效益。博物馆是一个文化特色的集中展示,其发展博物馆经济有利于塑造城市文化形象,打造地区名片,进而将博物馆带来的巨大人流、形成的文化艺术氛围都可以转化为经济效益。

二、博物馆经济的含义及其特征

如今,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经济功能,大力发展博物馆经济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博物馆的经营和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重视(田艳萍,2009)。所谓博物馆经济是以博物馆或博物馆群为依托,通过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特有优势和经济价值,将博物馆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的有机融合的一种经济形态,也是能带动区域软实力提升和经济持续发展,促进博物馆事业功能发挥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一方面,博物馆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包含并融合了文化艺术、旅游等产业。另一方面,博物馆经济是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博物馆经济效益的扩散,带动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与其它的经济形态和经济发展模式相比,博物馆经济具有一些独有的特性。

一是互补性。博物馆经济与博物馆事业良性互动、功能互补,博物馆经济的壮大有利于博物馆事业功能的发挥。事业性与产业性紧密结合。公共博物馆普遍是公益事业性质的单位,经济性与博物馆主体没有直接关系,但二者关系紧密,不可分割。

二是间接性。博物馆本身的经济贡献不是主要方面,博物馆经济更主要的体现在其间接经济价值。具体而言,博物馆可以通过四个层面来发挥经济和社会效益。博物馆内以公益性事业功能为主,发挥一定的直接经济功能,是博物馆旅游的目的地和文化艺术活动的举办地。在博物馆所在区域内,可以发展服务业,为博物馆旅游提供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还可以发展文化艺术产业,同时为文化事业活动服务。博物馆直接辐射区域为博物馆经济提供住宿、交通等直接配套服务,以及文化艺术产业的内容制作服务。博物馆间接辐射区域为博物馆经济提供间接配套服务,如博物馆旅游纪念品加工、文化艺术品批量生产等。

三是融合性。博物馆可以作为区域发展的灵魂、凝聚力和粘合剂。博物馆决定了“博物馆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特性,聚集了人气,形成文化氛围,是博物馆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前提条件。博物馆经济更多体现在区域经济的融合,包括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内容的多元化、复合化,提高地区软实力。

三、发展博物馆经济的实施路径

(一)完善基础设施,形成文化设施群落

基础设施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是所有的商品与服务的生产所必不可少的,若缺少这些公共服务,其他商品与服务便难以生产或提供。在现代社会中,经济越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越高。博物馆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一种高端形态,对其所在地区的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一个地区发展博物馆经济,就必须具有完整的基础设施,涉及到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科研与技术服务、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市政公用工程设施和公共生活服务设施等方方面面。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往往需较长时间和巨额投资,因此,要发展博物馆经济,必须对基础设施给予足够的重视。

当基础设施已初步成型或初具规模时,“博物馆经济”的发展便具备了一个良好的物质基础,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要使博物馆经济初步成型。博物馆经济的成型有赖于软硬件两方面的准备,既要加强本地区的博物馆建设,因为博物馆是博物馆经济赖以存在的基础,又要加强招商引资的工作力度,力争招徕国内外知名企业,因为企业是发展博物馆经济最基本的市场主体。

在基础设施、博物馆建设和引进企业的基础上,还要着力培育市场,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既要加强不同企业之间的协同,使不同的企业之间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市场合力,提高整个地区的市场声誉,又要完善本地区的产业空间布局,解决区域市场协调地区间专业化分工和多维性需求的矛盾,进而形成规模经济,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

(二)建立品牌,做强特色领域

在博物馆经济基本成型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提高产业的附加值,使本地区的博物馆经济向产业链的高端转移,就必须推动经济向高端转型,做强特色领域。

产业链分析中的微笑曲线理论告诉我们,在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中,价值最丰厚的区域集中在价值链的两端,即研发和市场。也就是说,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设计和销售,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要发展博物馆经济,就必须进入产业链的两端,促进产业向高端转型。

向高端转型,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建立本地区的文化品牌。品牌的形成有利于提高一家企业,乃至一个地区的无形资产,提升企业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品牌的形成还可以帮助企业提高获取上下游资源时的谈判能力,使企业以较小的投入创造较大的收益。品牌的形成还可以提高一家企业或一个地区的凝聚力,在内部产生驱动力。

向高端转型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做强特色领域。特色在市场领域的体现就是一个产品或服务显著区别于其他产品或服务的风格、形式,在某一细分市场中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从而就也能够给经营者带来更高的利润和收益。从经济学理论来看,就是要提高某一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势力,进而提高其制定价格的能力。就博物馆经济而言,某些具备条件的地区就可以重点做大文化艺术品交易,积极开拓文化旅游市场,使本地区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向高端转型。

(三)扩展产业链,形成产业生态系统

在博物馆经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高端产业形态的前提下,博物馆经济还可以通过丰富博物馆产业链,形成产业生态系统来实现进一步的提升。产业生态系统是一个由制造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组成的群落,它利用结构功能优化,并通过能源、水和材料的管理环境与资源问题的合作,以便协同提高环境质量和经济效益,实现比每家公司个体优化实现的效益总和更大的整体效益。博物馆经济本身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既有事业性,又有经济性,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能实现节能减排,这与产业生态系统的内涵是非常一致的。因此,要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经济就是要形成一个开放体系,不断吸引新的高端产业加入,做到良性循环,实现产业与环境的协同,进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四、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发展博物馆经济的对策

北京市有着丰富的博物馆资源,发展博物馆经济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奥林匹克中心区则是这一优势体现得最充分的地区。因此,北京市“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在奥林匹克中心区“充分利用好现有奥运场馆设施,推进部级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博物馆经济”。

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发展博物馆经济有着政策、资源、人才和市场等方面的一系列优势,但博物馆经济在国内仍然是新鲜的事物,博物馆经济的发展和兴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在奥林匹克公园促进博物馆经济的蓬勃发展必须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找准定位,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从奥林匹克公园的发展定位来看,发展博物馆经济,要依托部级博物馆的优势资源,营造发达的文化要素市场,培育并健全产业链,把奥林匹克公园建立成为国际艺术品展示交易中心;要充分发挥部级博物馆的文化优势,壮大文化产业规模,提升文化产业层次,整合文化产业资源,充实文化产业业态,把奥林匹克公园建立成引领北京、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区;要深入贯彻落实北京“十二五”规划对奥林匹克中心区的战略部署,勇于先行先试,积极研究博物馆经济理论,探索博物馆经济发展模式,总结博物馆经济发展经验,把奥林匹克建立成为北京博物馆经济先行示范区。

在具体的措施方面,要大力推进奥林匹克中心区发展的现代化、协同化、高端化和国际化。第一,要实现产业体系现代化。结合奥林匹克公园产业基础,综合考虑北京总部集聚区竞争状况,重点打造文化产业总部经济,着力推进文化艺术品交易的总部集聚,加快引进文博旅游、文化创意等总部企业;同时完善配套服务环境,吸引相关配套服务企业。第二,要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化。博物馆经济在奥林匹克功能区的空间布局。奥运功能区在空间上形成“一轴一核三极”的布局,一轴即奥运文化体育发展轴,一核即奥林匹克公园,三极即东南人文发展极、东北绿色发展极和西部科技发展极。第三,要实现重点项目高端化。奥林匹克公园博物馆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一批符合发展定位要求、契合发展目标的亮点项目,以这些重点项目为“引爆点”,带动整个博物馆经济的发展。这些项目也将共同构成一个“样板区”,代表着奥林匹克公园博物馆经济的未来面貌。着眼于奥林匹克公园博物馆经济的定位,其重点项目必须高端化。第四,要实现品牌形象国际化。通过“国际博物馆之城”、“中国博物馆修身游学之城”、“中国文化艺术品交易中心”等塑造北京博物馆经济的品牌形象;围绕“奥体中心博物馆经济”的概念,设计相应的宣传口号和Logo,拓宽宣传渠道,加大品牌推广力度,塑造园区品牌形象。主动承办国内外体育文化活动、文艺展演、艺术品展示及交易等活动,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策划和举办各种会展、文化艺术品鉴赏与交易、体育赛事、文艺演出、休闲旅游等活动,增加社会各界亲身体验奥体中心及场馆服务的渠道,树立奥林匹克园区的国际化形象。

同时,奥林匹克公园管委会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采取多种保障措施为奥林匹克公园的“博物馆经济”保驾护航。首先,可以通过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拓宽融资渠道。目前,维持奥林匹克中心区管理的经费比较单一,总量也比较有限,而奥体中心区博物馆经济的发展需要资金投入。资金短缺制约了奥林区克公园的发展,政府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物品提供等方面加大投入,这是拉动和促进园区发展的重要力量。奥林匹克公园可以通过争取各级政府对奥体中心博物馆经济建设的公益性建设资金支持、建立奥林匹克中心区博物馆经济建设专项资金等方式从政府获取资金,也可以通过招商引资,引导和吸引国有资本、民间资本的投资,还可以通过发行基金、债券等融资方式解决奥林匹克中心博物馆经济建设资金需求。其次,要提升土地集约化使用水平,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具体而言,就是要以产业集群式发展、实现公共平台和科技设施共享等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升集约利用水平。要优化功能和空间布局,优先安排符合奥体中心博物馆经济总体定位的重大产业项目,优先支持具有带动效应的产业用地。要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各项建设用地必须符合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年度使用计划,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征地、拆迁和建设。再次,奥林匹克公园要统筹周边区域,服务北京发展大局。一方面要加强与亚运村、奥运村、金融街、CBD等周边区域的合作,积极发挥奥体中心博物馆群得区域辐射和产业带动作用,发展服务于亚运村、奥运村等周边区域的体育休闲文化产业,统筹区域资源,实现区域综合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奥体中心文化产业同金融街、CBD的合作,实现功能衔接和互补,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及服务于北京城市发展,实现各区域共同发展。此外,奥林匹克公园还需要扩大对外招商范围,重点加强大项目招商力度。要积极争取市里在体育健身、旅游观光、文化产业等领域重点项目的布局和支持,实现体育、文化、观光旅游产业化;要与首都知名文艺院校以及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媒体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争取成为大型演出、书画展、体育赛事的举办场地;要与文化艺术品拍卖公司、大型演艺公司建立联系,争取拍卖会、展示会、文艺演出等活动定期在奥体中心区内的场馆举办。

五、小结

博物馆经济在我国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随着我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日益蓬勃发展,发展博物馆经济逐渐成为共识。博物馆具有双重功能,与其它的经济形态和经济发展模式相比,博物馆经济具有一些独有的特性,即互补性,间接性和融合性。因此,要发展博物馆经济,需要多策并举,逐步推进,分阶段完善基础设施服务与产业链;向高端转型,建立品牌,做强特色领域;扩展产业链,形成产业生态系统,进而建立完整的博物馆经济体系。奥林匹克中心区作为北京市的博物馆聚集区,发展博物馆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奥林匹克公园的有利条件,找准定位,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就一定能够在奥林匹克中心区实现“博物馆经济”的蓬勃发展,使这成为“博物馆经济”发展的典范。

参考文献:

[1]田艳萍.国外博物馆经济学研究概述[J].博物馆研究.2009,(1).

博物馆心得体会篇9

关键词:博物馆文化建设因素思考

1、前言

目前,我国正在不断加大博物馆文化建设,大力促进博物馆事业发展。博物馆文化的发展对于博物馆的经营建设产生着积极的作用。为了使博物馆发展持续进行,文化建设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列为自身重大发展方向和战略,并积极在实践中摸索尝试。

2、建设博物馆基本文化建设的因素

2.1什么是博物馆文化

博物馆文化借助了某种文化观念、共同的价值标准、生活观念、道德规范等社会意识形态等多种因素,并且在统一精神的领导下进行,有助于增强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事业心、凝聚力、持久力和向心力。

2.2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精神物质需求满足度

在目前的经济社会形势下,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思想状况,思想矛盾绝大部分都是与工作人员的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所以说,博物馆文化建设就要从员工的利益出发,从实际做起,以求达到预期的目标。而且,坚持以人为本的经营方式,关心广大工作人员的利益,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精神需求和物质要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增强博物馆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3领导者才能和艺术对博物馆经营的影响

博物管高级管理层的管理能力和领导艺术是博物馆文化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博物馆领导的管理能力、战略眼光和创新精神是博物馆文化建设的突破口,领导者所做的每一项管理决策,都决定了文化建设目标的经营和实现,也同时决定着员工的信念和理想。领导者的优秀品质决定了领导者的形象,坦率、廉洁、公正、惜才的品质为领导者的决策和经营打下良好的基础。

2.4实现博物馆既定目标的能力

博物馆在社会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故其社会和经济目标也具有特殊性,例如,我们上海科技博物馆和上海自然博物馆,我们现有组织机构设置包括:动物学部、植物学部、地质古生物学部、人类学部、天文学部、科学教育普及部、资料部、美术设计部、标本制作中心。上海科技馆设有地壳探秘、生物万象、智慧之光、视听乐园、设计师摇篮、彩虹乐园、自然博物馆等七个展区和巨幕影院、球幕影院、四维影院、太空影院及会馆、旅游纪念品商场、临展馆、多功能厅、银行等配套设施。我们的目标就是成为上海市最主要的科普教育基地和重要的精神文明建设基地。在目标的实施过程中,稳定的发展对于我们员工是一种激励作用,同时也增强了员工工作的事业心、满足感,使我们从其中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这一目标的实现,推动了我们博物馆文化建设的进一步深入。

2.5博物馆主人翁地位的确立程度

博物馆的主人翁确立程度确定了博物馆文化建设顺利进行和开展。博物馆工作人员是博物馆的劳动者,同时也是博物馆的创造者,更是博物馆文化建设的缔造者。员工自身积极性的表达和创造性的发挥,决定了博物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文化建设的实施。伴随着目前经济社会脚步的飞速前进,人才的需要成为博物馆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市场竞争力在加剧,人才争夺在博物馆之间日趋激烈。博物馆文化的建设需要人才,所以稳定人才队伍、吸引人才以达到博物馆长期发展的目标。

3、博物馆文化建设中几点思考

3.1博物馆文化建设与建立新的博物馆之间的关系

博物馆文化建设与博物馆管长远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不能脱钩,没有博物馆体质化的建立,就没有博物馆现代化管理;没有博物馆现代化的科学决策,就不会有出色的博物馆文化建设。深化博物馆目标改革并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改革,摒弃陈旧腐朽的博物馆管理模式,解放思想,打破常规,重新分配利益格局,建立起合理的奖励措施。

3.2如何确定博物馆文化建设的投入

博物馆在时代进步的同时也在逐步扩大业务,从产品创新到设备、技术的更新,都需要大量的物质投入,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调动专业的人力资源,本着博物馆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根据实际操作内容,运用合理的载体进行实际的、全面的调查研究,与此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所有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文化培训,改善工作环境建设,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加强博物馆形象设计能力,从而促进博物馆文化建设的顺利实施。

3.3博物馆文化建设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

我们知道,博物馆文化建设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全面的的系统工作工程,有特色、注重实效、避免形式主义是博物馆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在实际文化建设当中,要以员工为主体,凝聚管理人员力量,从实际出发,对于博物馆的哲学理念、价值观、精神面貌方面进行着手,巩固博物馆的文化建设基础力量储备,切不可脱离实际,背离了博物馆文化建设的实质,不能够只做一些表面文章,通过一时的短暂性包装追求其轰动效应。

4、建设博物馆文化的主要途径

博物馆文化给予博物馆发展和成长的阳光和精神土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如何把博物馆文化建设开展的更加顺利,我们需要吸引人才,提高博物馆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4.1充分结合博物馆管理建设队伍的力量

博物馆文化建设的体现在于管理经营者的智慧和能力,要想达到一个完美的博物馆文化建设效果,一支优秀的管理团队是必不可少的,并时刻保持先进性和创新意识。在推行文化建设的同时,大胆提拔运用高素质、高能力、管理经验足、有潜力的优秀人才,给他们创造平台,在管理的世界里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树立管理典范,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

4.2融合博物馆文化建设和博物馆文化精神培养

博物馆精神代表了一个博物馆的灵魂,广大的员工集体主义精神是博物馆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的最好体现,也是文化建设的具体化表象。博物馆的精神支柱可以能够不可估计的凝聚力和团结性,这一精神正是博物馆文化建设最需要的精神基础,它为博物馆文化建设带来了生命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刘军,任拓.浅论我国博物馆文化建设[J].改革与开放,2010(8).

[2]刘国和.浅谈建设以人为本的博物馆[J].大众文艺,2010(14).

博物馆心得体会篇10

1.1群教工作的现状分析

我国最早的地质博物馆出现在1916年,随着近几年不断发展,地质博物馆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也不断扩大,馆内的各项设施较为齐全,在社区当中起到了教育的工作,是群众接受先进知识的重要场所。地质博物馆是我国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博物馆整体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其内部珍藏的各种动物化石、珍贵矿石,以及各种地质文物,有着重要的收藏作用,与此同时,还承担着向群众传递先进知识,教育群众的重要工作,是提高我国国民整体文化素质的重要因素。

1.设施较为齐全

地质博物馆作为博物馆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各地区的重视,其内部主要分为几个部分,分别展出了地球的演变、矿产、史前的生物以及现有的国土资源分布等知识,目前各地区都十分重视地质博物馆的建设,馆内的珍藏品琳琅满目,设施较为齐全。

2.辐射范围广

地质博物馆周边通常有学校,其教育内容可以辐射到周边的各个学校,与此同时,周边大学当中也设有专门研究地质情况的研究所。馆内的珍藏品归全国人民共同所有,知识由全体人民共同分享。

3.科教活动增多

各地区的地质博物馆都承担着科教工作,其通过开展各种科普活动,设立文化活动周等,吸引更多观众前来参观,获取更多的地质信息。与此同时,为了获得更多的群众情况,地质博物馆也通过向受众调查,征集群众最关心的地质问题。

1.2地质博物馆在群教工作中的重要性

1.对社会公众教育起到重要作用

地质博物馆通过与各大高校网站、政府图书馆等合作,向社会公众普及地质方面的文化常识。首先,通过图片、实物的展示,使受众更加直观地获取地质信息;其次,受教育的范围广泛,无论哪一个年龄阶层、学历等级,都可以接受教育;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即通过举办各种文化周、知识论坛等,吸引更多爱好地质的群众参与讨论。

2.群教工作是博物馆与人民沟通的桥梁

馆内所展示的各种文物是死板的,需要通过群教工作,对这些物品进行生动的宣传,才可以起到教育的作用。群教工作者通过向群众讲解,了解不同受众爱好的方向,充实本博物馆当中的内容,同时也可以拉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2地质博物馆群教工作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各种调查研究,分析了我国地质博物馆在平稳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待提升。地质博物馆承担着向群众宣传地质知识,科普群众的文化常识作用,但是在教育的方式、范围方面也存在各种不合理的地方,需要进一步改善。

2.1宣传力度欠佳

笔者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出了我国只有不到15%的群众是通过观看新闻,阅读相关杂志信息,来获取本地区地质博物馆的信息;有50%的群众是通过身边朋友的介绍、单位发放的参观票、网络宣传等方式,获取关于地质博物馆的信息。目前,我国的地质博物馆会定期的举办一些文化周活动、开展一些知识讲堂、文化论坛,进行群教工作,与此同时,相关的媒体也会对这些活动进行报道,但是地质博物馆的知名程度仍然没有得到明显提升,还是有很多人对博物馆不熟悉。尤其是北京地区的人民,对于中国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地质博物馆,他们更是了解的少之又少,甚至相当一部分的群体不知道该博物馆具体位于什么方位。出现这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国民整体的教育程度比较低,缺乏对文化知识探讨的兴趣;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博物馆的宣传力度太低,导致很多群众不了解有这样一类博物馆的存在,不会主动去获取关于该博物馆的相关知识。

2.2受众回头率比较低

就北京的地质博物馆来说,每日接纳的游客数量比较少,平均每天的人数还没有达到100人。工作日的人数较少,周末人数会有所增多,但是也就仅仅500人左右。而在4月22日的时候,由于博物馆开展了“地球日”活动,本天的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游客数量突破了1500。和中国其它的博物馆向比较,地质博物馆的游客数量明显少了很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馆内陈列的各种物品比较陈旧,很少更新;专题性的展览比较少。

2.3受众范围较狭隘

目前,我国的地质博物馆主要的受众对象是小学生,主要是因为学校定期举行的参观活动,社会中其他阶层的群众,很少进入博物馆内获取知识。

2.4讲解人员匮乏

地质博物馆中缺乏讲解者,这是一个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很多群众仅凭自己阅读说明文字,是很难获取信息的。地质博物馆因为没有及时征求群众意见,没有与其中进行良好互动,因此该问题也没有得到重视。

3地质博物馆群教工作改进策略

3.1宣传力度的加强

目前,很多民众该不知道地质博物馆的存在,对该博物馆的了解程度也不是很深。因此,我国的地质博物馆应当多与知名媒体合作,加大对本博物馆推广力度,而博物馆的推广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首先,博物馆可以利用自己的官方网站,在上面关于本博物馆的相关信息,多增添馆内的各种成列品,引起群众对本馆的好奇心与兴趣;其次,可以通过与媒体、电视台、杂志等合作,面向更为广泛的受众群体,本馆的信息。与此同时,在客流量较大的地方,比如火车站的候车厅、机场、旅行社等地方,向人们发放宣传手册,或者在电子荧幕上播放馆内的视频;最后,对前来参观的人员发放宣传手册、画报等奖励品,让其向身边的朋友推广地质博物馆。

3.2受众回头率的提高

要想提高受众的回头率,则需要对展馆的设置进行改善。博物馆有常设展馆,这是一个地址博物馆核心做成部分,但是目前该馆内容、结构过于稳定,没有创新性,因此很难吸引观众。而专题性的展馆,针对某一个具体问题进行介绍,是提高受众回头率的主要因素,因此要尽可能增加专题性展馆的数量,覆盖更广泛的地质知识,丰富展馆内的各种资料;与此同时,还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巡回展览,让不同省市地区的群众都有机会了解该馆的信息,吸引更多受众。

3.3扩大受众范围

扩大受众范围,地质博物馆可以寻求与不同学校之间的合作,群教部门同学校加强联系,以此来吸引更多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到馆内进行参观。同时,博物馆的群教工作者也以及将博物馆“搬进”校园,让学生在学校里面就可以获得关于地质方面的知识。让学校与博物馆之间进行合作,具有较强的可行性。首先,学校需要向学生普及地质知识,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需求;其次,地质博物馆可以和学校内部博物馆进行合作,达到资源共享。

3.4讲解人员数量增加

群众在参观博物馆的时候,会面临各种各样问题等待解决。而地质博物馆所涉及的信息具有较强专业性,因此需要专业讲解人员来解答。为了扩大博物馆内部专业讲解者的数量,地质博物馆可以招聘更多具有地质方面专业知识,或者对地质知识很感兴趣的志愿者加入讲解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