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酒店管理系统论文十篇酒店管理系统论文十篇

酒店管理系统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5:19:26

酒店管理系统论文篇1

【关键词】Java;酒店管理;数据库

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旅行水平的迅速前进,目前中国旅游出行的人数不断增加,商务活动也越来越活跃,人们对酒店服务提出更高、更多样性的需求。如何把酒店在有限的财力、人力、物力及信息资源情况下更好的服务于酒客户,是一切酒店公司所要面临首要的问题。

一、系统介绍

基于Java的酒店管理系统是一个采用java+mysql+web的模式订制的小型电子信息管理平台。系统功能完备以web界面与用户交互,为用户提供信息并接受其操作,同时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来存储信息数据,实现了对信息数据的浏览、查询、编辑和管理等基本数据库操作。系统采用模块化程序设计方法,根据用户的需求及程序的应用与维护的易用性将各个部分置于不同的模块当中,便于程序的扩展与维护。系统基本上满足客房管理、预订管理、特色服务管理等方面的需求,界面美观清晰、操作简单易用。

二、系统设计

基于Java的的酒店管理系统是以mysql建立数据库而生成的酒店办理体系。系统操作简单、界面明晰,直观对相应的功能进行设计。

2.1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1)系统用户管理:主要负责对管理员信息的修改等;(2)会员信息管理:主要负责对客户信息的增加、删除、修改;(3)房间信息管理:主要负责房间类型的增加、删除、修改,以及房间的管理;(4)预订信息管理:主要负责客户预订、入住等功能实现,实时更改房间的状态;(5)入住信息管理:主要负责顾客入住酒店、离店结账、更新入住信息操作;(6)留言信息管理:主要负责顾客对酒店服务的评价操作;(7)站内新闻管理:主要负责酒店最近新闻的添加管理操作。

2.2系统结构划分

系统采用最为常用的mVC架构实现,模型层(model)、视图层(View)、控制层(Controller)三层结构。模型(model):业务规则的制定和处理业务流程/状态;业务流程的处理是对于其它层才说是黑箱操作,接受模型查看所请求的数据,并返回最终的结果;业务模型的设计可以说是mVC最主要的核心。视图(View):使用JSp页面显示数据,与用户交互的页面。控制器(Controller):控制(Controller)是从用户接收请求,模型和视图匹配在一起,以完成用户的请求;划分控制层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是一个调度器,选择什么样的模式,什么样的视图的选择可完成什么样的用户请求。

三、数据库设计

3.1逻辑模型设计

逻辑结构设计是把概念结构设计阶段设计的e-R图转换为与选用的DBmS产品所支持的数据模型相符合的逻辑结构。管理员(iD,用户名,密码);客房(iD,房间号,客房类型,价格,客房信息等);用户(iD,用户名,密码,性别,年龄等);预定(iD,客房号,预定时间,入住日期,押金等);入住(iD,客房号,用户名,身份证,费用等);留言(iD,用户名,留言内容,留言时间等)。

3.2物理模型设计

管理系统物理存储在名为db_jiudian的mysql的数据库中,所涉及的表如下:1.管理员表。用于存放操作员的信息,例如:管理员员的用户名,密码,iD。结语:为了提高酒店的作业效率,酒店管理系统的科学化、信息化、体系化建设将变的尤为重要。基于Java的酒店管理系统是依据酒店对客房办理的实际情况而进行设计的,完成客户对酒店中的客房查询和预定,便利酒店管理人员对客房的实际情况而进行集中查询办理作业。

作者:万岩史爱雯张岳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参考文献

[1]王菁.酒店管理系统设计[J].办公自动化:综合月刊.2010,(2):23-27

酒店管理系统论文篇2

关键词:酒店管理;环境管理;课程体系

酒店业是我国市场化改革起步最早、发展速度最快、自由竞争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的召开,为旅游业提供了良好机遇,也为宾馆酒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2010年全国住宿餐饮业零售总额达到21000亿元,占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上升到13.4%,成为宏观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我国酒店业的行业规模、营收状况以及经济作用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酒店业的快速发展扩张在满足了社会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直接的和潜在的环境问题。由于过于注重经济效益,多数酒店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了酒店的环境管理,随着顾客需求层次的提高和酒店业竞争的加强,酒店环境管理水平也是酒店软实力的象征和体现。环境管理类课程作为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多数院校的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中普遍缺失。因此,在酒店管理内部需求和社会对环境问题日益关注的情况下,构建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环境管理类课程尤为重要和迫切。www.133229.com

一、酒店业在环境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1.环境污染严重。酒店一直被认为是住宿、休闲、娱乐和社交的重要场所,酒店业在人们心目中一度是无烟产业,似乎并不会产生环境污染。事实上,酒店每天要排放大量烟尘、二氧化碳、生活污水、废热和垃圾,酒店业普遍存在光环境、声环境、热环境及空气质量环境问题,如废水废油污染、废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及噪声污染等,严重影响顾客和周边居民的卫生环境质量。

2.资源浪费严重。酒店在经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消耗,主要包括日常消耗和能源消耗。酒店的日常消耗主要是纸张、布草、食品、印刷品、餐具、用具和各项设施设备等,客房中的一次性消耗品是比较典型的物资消耗。消耗品产生了大量的垃圾,而且这些垃圾中很多是塑料制品,难以降解,又成为了城市新的污染源,加剧城市环境恶化,酒店的能源消耗主要是水、电、煤、气等,能源消耗已经成为酒店行业发展的“绊脚石”。

二、酒店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

综合国内外酒店餐饮业环境管理的思路和经验,根据酒店产品生产与消费的流程逻辑,酒店的环境管理主要体现在酒店生产经营活动的“资源利用、产品设计、生产控制、消费方式”四个关键环节,具体内容包括:①酒店资源的环境管理:包括酒店的用能结构、节能技术的应用、水资源的节约与回用、垃圾资源化处理与管理等。②酒店产品的环境管理:包括酒店产品的平衡设计、酒店业服务的能耗管理、包装的生态管理以及酒店业环境的生态要求等。③酒店生产的环境管理:包括酒店生产污染及其控制、酒店清洁生产的技术要求、酒店清洁生产的评价方法等。④酒店消费的环境管理:包括酒店业绿色消费的行为模式和酒店绿色消费的发展策略等。⑤酒店环境管理的体系与政策:包括酒店环境管理的推进机理、酒店环境管理的标准体系以及酒店环境管理体系的运作等。

三、酒店管理专业环境管理课程体系的构建1.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构成。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以培养国际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两种意识和三种能力。两种意识是职业认同意识和服务意识,三种能力由“基础能力培养系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系统”、“复合职业能力培养系统”3个系统组成。基础能力培养系统的主要课程以培养学生的通识性能力及酒店行业基本素质为主线,以酒店业导论、管理学基础、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酒店市场营销、酒店经营与管理、酒店管理信息系统等骨干课程和酒店认知实习、酒店企业文化宣讲、酒店职业经理人讲座等开放性实践活动为载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为其后续的职业能力培养奠定基础。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系统以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3大核心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多岗位实践、校内实训等职业性实践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在真实职场中获得核心服务能力和核心管理能力。复合职业能力培养系统是在学生具备核心职业能力的基础上拓展相关职业知识和能力,主要学习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酒店品牌管理、酒店质量管理、酒店服务管理、酒水饮料管理、酒店实用英语等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

2.酒店管理专业环境管理课程体系和内容构成。根据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和酒店管理的现实需求,需要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整合学科课程体系,构建酒店管理专业环境管理课程体系。酒店环境管理的内容分别体现在酒店经营与管理、酒店前厅服务与管理、酒店客房服务与管理、酒店餐饮服务与管理、酒店质量管理、食品营养卫生与安全管理和酒店工程与设备管理等课程中,具体内容构成如表1所示。酒店环境管理课程体系涵盖了酒店生产经营活动的“资源利用、产品设计、生产控制、消费方式”四个关键环节,包含了酒店经营管理能力、酒店运行服务能力和酒店安全管理能力三个能力单元,涉及了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基础能力培养系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系统和复合职业能力培养系统三大模块。酒店环境管理类课程包括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其中理论部分体现在体系的各课程中,主要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实践能力更多地通过校内实训中心和酒店顶岗实习来体现。

表1酒店环境管理课程体系的内容构成酒店业的快速发展扩张在满足了社会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直接的和潜在的环境问题。本文通过分析酒店业普遍存在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归纳了酒店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构建了酒店管理专业环境管理课程体系,以期对酒店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胡春林.酒店餐饮业生态管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酒店管理系统论文篇3

关键词:酒店管理;eRp系统;现代酒店

一、eRp系统的含义及其运用

eRp系统是企业资源计划的英文简称,eRp系统建立在信息基础之上,把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方法相结合,为管理者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管理决策平台。eRp系统追求创新,并且适应了市场环境迅速变化的要求。eRp系统主要是对财务、物流、人力资源等核心部分进行管理,并把公司的各个业务之间直接联系起来。eRp系统的特点为集成性、先进性、统一性、完整性、开放性等。eRp系统运用于酒店管理中,改革了酒店管理的理念,创新了酒店管理模式,完善了酒店管理的业务流程。

二、现代酒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酒店资源无法有效配置在现在的酒店管理中,对酒店管理的配置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并造成资源的浪费。针对酒店的工作岗位应当配置对应的人数,对于简单的工作并且工作时间短的人员可以采用一个人身兼两个职位的方法。酒店管理者对酒店的人员工作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督促员工认真的工作,时刻不能放松。例如在客房的打扫方面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规定每个人一天至少打扫几间客房才能达到要求,对于工作好的人员可以实行奖励制度,这样员工可以在工作中更加的积极,工作的效率才会不断的提升。根据实际的岗位安排适当的人数,这样才能使得人员分配更加的合理,不会造成管理资源的不合理配置情况。这样不仅提升酒店管理资源的合理配置,也可以使得酒店的服务更加到位,客人对酒店的服务才能更加的满意。2.酒店员工流动性大在酒店的管理中对于人员应该进行恰当的管理,减少酒店管理人员的流动性。酒店人员的流动性增加从侧面证明酒店的管理存在问题,身为酒店的管理者应该反思酒店在员工待遇方面存在的问题。酒店管理人员熟知酒店的管理流程,酒店出现任何的问题,可以借鉴之前的处理情况进行解决,但是酒店的流动性增加就使得酒店的新人员逐渐增加,对酒店的管理方面不熟悉,在解决问题方面的效率会下。随着酒店eRp系统的应用,使得酒店的管理更加的全面和完善,但是新的工作人员在面对eRp系统时,酒店应该对管理人员进行适当的培训然后才能上岗。eRp系统可以减少酒店对于员工的培训时间、对于酒店人员的管理更加的高效、对于酒店的人、财、以及信息可以进行更好的管理。

三、现代酒店管理中eRp运用成效

1.完善了酒店管理的服务质量随着在酒店的管理中应用eRp系统,使得酒店在管理方面更上一层。eRp系统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对于酒店的管理人员进行恰当的安排,这样在解决问题方面会更加的快速合理,第一时间帮助用户解决问题,赢的用户的认可,让每一个用户在酒店的管理中感觉到满意,这样才能增加酒店的客流量,才会有更多的人在酒店住房,从而增加酒店的收入。采用eRp系统可以对于之前曾经在酒店住宿过得人员,下次在酒店进行住宿可以减少手续的麻烦,因为eRp可以存储用户的信息,这样在酒店住宿办理时间方面有很大程度的帮助。2.提高了酒店的经营效率eRp系统运用于酒店管理中,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运营成本,并且酒店运营效率有了很大的提升。eRp系统把酒店中所有的业务连成一个完整的业务链,让酒店管理更加便捷。eRp系统提高了酒店数据资料的精准性,使得数据源更加标准化和信息化。eRp系统运用于酒店管理中,酒店管理者可以直接通过数据分析每一层的经营情况,从经营情况中了解每一个员工工作情况,从而更好的对整个酒店进行管理。酒店中若信息数据不精准,不仅会影响到酒店的管理,也会让酒店从中损失很多,酒店的经营效率自然会下降。eRp系统提升了酒店管理效率,改变了原有的酒店管理理念,完善了酒店管理流程。3.减轻了酒店管理者的工作负担eRp系统运用于酒店管理中,减轻了酒店管理者的工作任务。在原来的酒店管理中,需要每一个酒店管理者亲身去检查每一处,甚至对员工的管理都要亲力亲为。这样酒店管理者工作压力大、任务也非常多,让酒店管理者产生厌倦心情。现在eRp系统运用于酒店管理中,管理者通过信息资料与数据,更好了管理酒店,甚至酒店管理者坐在办公室中就能快速了解到整个酒店情况。现在大学中学生学习酒店管理专业主要还是从eRp系统开始学习,酒店中也已经开始普及eRp系统。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eRp系统的运用促进了酒店又快又好的发展。由于我国目前第三产业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于酒店的需要量越来越大,对于酒店的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我国高级酒店管理的人才并不是非常充足的。酒店管理中出现了酒店资源无法有效配置、酒店员工流动性大等问题,这都需要管理人员合理管理酒店。eRp系统的运用不仅解决了以上的问题,还有效地提升了我国酒店管理的标准,促进了酒店这一行业的发展。eRp系统使得酒店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完善酒店一条龙的服务。若酒店单纯只是运用eRp系统也是不够的,酒店需要增强消费者的满意度,只要消费者满意率提高了,才有可能让酒店业绩一直处于最高处。

参考文献

[1]黄旭.酒店企业服务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4,5(23):90-91.

[2]赵奕.现代酒店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经贸,2015,14(18):22-23.

[3]常恒山,赵玉田,李彦飞.现代酒店管理中eRp的运用[J].江苏商论,2016,15(22):46.

酒店管理系统论文篇4

根据业务范围、岗位层级对员工能力要求的差异,可从现代酒店企业的直线职能制组织机构当中规划出两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路向,在每一条专业发展通道中划分出若干个岗位等级:一是业务职业发展路径,通过在专业技术岗位上的能力提升选择递进式专业技能晋升路线,即业务部门的“合格服务员→领班→主管→部门经理→总监”;二是职能发展路径,通过在行政管理岗位上的能力提升选择递进式职能管理晋升路线,即职能部门的“职员→主管→部门经理→总监”。由此,得出了双轨制递进式这一酒店管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定位。通过追踪现代酒店企业的岗位设置,进行“双轨制递进式”职业发展的培养模式定位,进而以岗位序列和层级为基础,建立与岗位能力等级相匹配的课程体系,为学生储备未来职业发展所需的职业能力。

“双轨制递进式”职业发展导向的培养模式旨在帮助学生确立职业生涯的阶段性目标,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部分,是本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用指导人才培养实施的整个过程。“职业发展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是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传统表述‘培养生产一线应用性高等专业技术人才’或‘培养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进行再造。”按照酒店企业的“双轨制递进式”职业发展路径,对传统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进,课程方案开发应遵循三个层次的目标:初级培养目标应是实现就业,培养学生首岗胜任能力,帮助学生顺利转换为合格的酒店从业人员;中级培养目标应是基本的职业发展,培养学生基层管理岗位胜任能力,帮助学生获得领班或主管等一定级别的酒店管理岗位;高级目标应是长远的职业发展,培养学生中高层管理岗位胜任能力,帮助学生获得部门经理或总监等更高级别的岗位晋升。课程设置应围绕这三个目标,分类细化专业课程,提供与不同职业发展阶段要求相匹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按照“双轨制递进式”职业发展培养模式定位与课程方案开发的基本思路,根据酒店管理人才的成长过程进行模块化设计,对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整合与优化。以2012级入学新生为例,依次根据不同岗位部门及层级构建七个学习单元,并针对每个单元职业岗位特点和素质能力要求设计课程科目和学习内容,从而形成适应酒店行业职业发展的课程体系。第一单元(2012.09-2013.01)业务部门合格服务员,要求掌握酒店前厅、餐饮、客房服务的基本技能和常规礼仪;了解酒店行业的服务理念,具备酒店服务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职能部门基层文员,要求了解现代酒店管理以及相关行业发展趋势;掌握基本的管理学知识、原理以及酒店基层职能管理的理论基础;具备基层文员岗位的能力素质。针对这一岗位层级进行的课程设置如下:文化基础课包括中国古代文化、实用英语听说(初级)、旅游史话;专业理论课包括酒店基础知识、前厅服务、客房服务、餐饮服务、酒水知识;管理课包括管理学、专业技能实训课包括酒店服务礼仪与服务技术、语言交际、办公系统软件应用、公文写作。第二单元(2013.03-2013.05)业务部门领班,要求掌握酒店基层业务管理的基本技能;具备初步的基层管理能力、经营能力、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较高的专业服务技能;能够对所辖的接待服务工作实行例行督导、检查,保证日常接待工作和重大接待任务正常、顺利进行。针对这一岗位层级进行的课程设置如下:文化基础课包括中外民俗、实用英语听说(中级);专业理论课包括旅游概论、食品营养与卫生、世界饮食文化;管理课包括酒店管理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实训课包括前厅接待技能、客房服务技能、餐厅服务技能、康乐服务技能、茶艺技能、调酒技能。

第三单元(2013.06-2013.09)校外顶岗实习,初步接触职业角色,形成端正的实习态度;了解酒店行业基层岗位的实际工作流程与操作规范;适应酒店一线业务岗位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学会人际关系沟通;在岗位上确立正确的服务意识、吃苦耐劳精神;实现职业角色的过渡。第四单元(2013.10-2014.01)业务部门主管,要求熟悉本部门的经营管理制度、服务标准、岗位职责、操作规范、运作程序;能够组织和调配人力、物力资源;能够督导一线员工按照工作程序和标准为客人提供优质服务,并提供技术指导;能够负责辖区内各服务班组的日常管理工作,以及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工作往来。职能部门主管,要求具有熟练的公文撰写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行政管理能力;熟悉本部门的经营管理制度、岗位职责、运作程序;细化并落实部门日常工作计划;熟悉本部门的各项管理工作,并配合业务部门做好本领域的职能管理。针对这一岗位层级进行的课程设置如下:文化基础课包括实用英语听说(高级);专业理论课包括旅游心理学、中国旅游地理、中国烹饪概论、旅游法规;管理课包括酒店物资管理、前厅管理、客房管理、餐饮管理、基础会计学;专业技能实训课包括菜单与宴会设计、导游业务拓展、酒店英语听说、酒店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第五单元(2014.03-2014.07)业务部门经理,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形象和先进的管理理念;能够制定本部门的经营管理制度、服务标准、操作规程和年度预算;能够负责本部门业务的日常运作;能够组织本部门的机器设备、办公用品、固定财产的维护与保养;能够开展本部门的业务培训工作。职能部门经理,要求具备开拓意识、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以及一定的经营能力和管理能力;能够胜任企业生存与发展所赋予的管理职责和任务,编制并组织实施本领域的相关规章制度和年度工作计划;能够全面负责本部门的日常行政管理事务;能够沟通本部门与其它部门之间的关系。针对这一岗位层级进行的课程设置如下:文化基础课包括酒店专业英语;专业理论课包括酒店信息系统、酒店法规;管理课包括酒店管理概论、酒店工程与设备管理、酒店康乐服务管理、酒店安全消防管理、财务管理、服务营销;专业技能实训课包括公共关系、酒店主题活动项目策划、广告策划。

酒店管理系统论文篇5

成本的起源,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其客观因素是数量动因、批次动因、产品动因、加工过程动因和工厂动因等五类,这是库珀和卡普兰在《成本会计怎样系统地歪曲了产品成本》一文中首次提出的“成本动因”(成本驱动因子)理论。其主观因素是指人本身,包括人的成本管理意识、团队意识、主人翁意识、工作态度和责任感等,这些对成本也有驱动作用。

二、关于成本控制的研究

成本控制产生的理论基础是价值规律和利益机制。在市场经济中,人们受价值规律的影响,不断地寻求以最少的劳动耗费获取更多、更好的劳动成果;受利益机制的驱使,人们通过交换尽力实现超过社会平均劳动耗费水平的经济利益。成本控制就是指以成本作为控制的手段,通过制定成本总水平指标值、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以及成本中心的责任等,达到对经济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目的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与过程。

(一)国外关于成本控制的研究。成本控制产生于19世纪近代工业经济发展的萌芽时期,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导致生产经营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化大生产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成本控制在企业管理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指20世纪50年代以前,在制造业,产品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构成了产品的制造成本,这就是当时成本的含义,其成本控制的方法有标准成本法、预算控制法、变动成本法和价值工程;第二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到60年代末。由于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导致人们更加注重于产品质量和功能,此时全面质量管理成为企业的主要目标,新的成本控制方法也不断出现,如质量成本法、责任成本法、目标成本法等;第三阶段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关注的是导致成本发生的过程,开始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对作业链进行分析,更加注重对管理全过程的成本控制,许多先进的成本控制方法也应运而生,包括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战略成本控制等。

(二)国内关于成本控制的研究。我国对于成本控制的研究落后于国外,从国内一些关于成本控制的代表性着作和研究文献中不难看出,国内学者主要是对一些基本理论进行探讨,对近年来西方成本控制方法进行介绍,如美国的标准成本法;同时,对成本控制理论新观点进行思考,如从思想上看前苏联的定额成本法,其主要目的是强调节约,降低成本,并以成本升降作为考评业绩的重要依据。

从会计领域开始,有介绍基本理论的余绪缨,从1994年开始,他就a/aBm的基本理论在《当代财经》上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也有在成本控制方面提出自己的构想,有一定研究成果的,如郭道扬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我国实际,提出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成本管理模式,他认为:既要借助于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从宏观上建立以财经法规为引导的间接调控管理体系,其目标是合理利用和配置资源,又要从微观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现代成本管理体系,其核心是全面成本管理,其目的是低成本、高效益,其内容为制造成本法。

从企业管理领域来看,有介绍基本理论的夏宽云,他在《战略成本管理》一书中既阐述了价值链分析,又着重介绍了战略定位和战略成本动因;也有作理论研究的陈柯,他在《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中,对战略成本管理程序和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和运用,并就如何提升国有企业成本竞争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从我国企业的实际运用来看,成本控制的现状不是很好,通过南京大学会计系课题组的一项专项调研《成本性态管理在中国企业的运用及思考》可以看出:首先,在成本习性管理的实践中,大多数企业将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或可控与不可控成本;其次,大多数企业不是采用目标成本倒推法,就是采用质量成本管理法,很少有企业采用标准成本法,这说明国内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很差。

所以,从已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上看我国成本控制现状,可以说,我国对成本控制的研究仍然处于理论研究阶段,除了介绍成本控制方法,就是对作业成本法、价值链分析和战略成本管理等先进管理方法的应用分析。

三、关于酒店成本控制的研究

(一)国外酒店成本控制研究。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酒店业的发展,而成本控制问题一直是困扰世界各国酒店业发展的大问题,因此探索有效可行的措施解决酒店业成本控制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酒店业发展的工作重点。aayushDhawan(2009)认为,酒店业要保持一定的库存,它是经营过程保持持续平衡和处理不确定性的保障,也是酒店业控制成本的方法之一。但库存势必会造成一定的资金积压,降低库存的方法之一是使用持有成本紧急补给来源。随着业务不断面临的需求,在每一个期间,这样的决定需要在每一个期间提出,牢记当前以及未来的成本。alieRBaS(2008)认为,在激烈的市场条件下,成本控制是酒店的经营宗旨。旅游酒店企业被迫确立对费用成本的控制,以提高其盈利能力和竞争力。随着有效成本控制需求业务的不断更新,就必须形成一个适当的成本控制系统,来分析其成本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加强成本控制,应着重对成本费用和酒店旅游机构进行系统的分析,他认为旅游酒店成本控制的重点首先是防止浪费和低效率;其次是酒店场所的利息费用控制;再次是成本分析和控制系统的形成和实践,需要建立一个组织结构图,提出建立责任中心管理者的职责、权力和责任,从而加强成本的控制和核算。

(二)国内酒店成本控制研究

1、国内酒店成本控制现状研究。万光玲(1998)认为,酒店建设超前,缺少整体的宣传促销,造成客源相对减少,是目前酒店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隐忧;酒店从业人员流失率居高不下和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也是困扰酒店业的问题,等等。同时,他认为市场经济是酒店业发展的保障,与港澳等沿海沿江地区合作,与中国重点旅游城市配合,是中国酒店业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贾婷(2010)认为,酒店业的收入主要来源为客房收入、餐饮收入,酒店业要在提高管理水平、降本增效上大做文章。而餐饮成本控制牵涉到诸多方面的因素,成本控制是否形成完善的体系,以及成本体系的调整优化能力直接关系到酒店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目前,餐饮业竞争日趋激烈,利润空间日趋狭小,导致餐饮企业各自的市场份额日益稀薄,酒店业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成本控制,强化成本管理。

2、国内酒店需要成本控制原因分析。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加强成本控制、实现低成本运营,才能提升酒店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国内外酒店业的共识。彭云(2007)认为,精细化成本管理的精髓在于“逆推”,酒店推行精细化成本管理,就必须将成本管理的目标转变为“实现顾客满意度最大化”,而不是“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从而达到成本管理和酒店管理的总体目标一致。精细化成本管理本身应根据酒店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的成本管理步骤,在实施过程中,应该首先对酒店所处的价值链进行详尽分析,优化组织流程,进行流程再造;步骤和流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持续改进,不断修正,同时积极推进酒店信息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俞启军(2004)通过加工成本、人力资源成本和财务成本的分析,得出从成本控制入手,使经济型酒店物美价廉,达到双赢的目的。他认为,随着中国酒店业发展得日趋成熟,经济型酒店会成倍地增长,其在竞争中取胜关键是成本控制。

3、国内酒店成本控制研究成果。赵军(2007)指出,倡导全员控制成本,树立低成本意识。餐饮成本是酒店最大的直接变动成本,在酒店的成本控制监督体系中是最重要的,但不是无限制地降低,而是要在保证餐饮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原材料消耗、提高出成率、减少浪费。在实际工作中,财务经理和餐饮主管要及时沟通、相互配合,一方面财务经理要及时将成本中出现的异常告诉餐饮主管,并提出建议;另一方面餐饮主管对厨房也要随时检查,核实问题,尽量减少浪费,提高产出率。吴霖(2008)提出酒店管理必须要有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包括以下几种:一是表单管理法,就是通过表单的设计制作和传递处理,来控制酒店业务经营活动的一种方法;二是定量管理法,就是通过对管理对象数量关系的研究,遵循其量的规律性,利用数量关系进行管理的方法;三是制度管理法,就是通过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来控制酒店经营活动的方法;四是现场管理法,管理者通过深入现场,加强巡视检查,协调酒店经营活动中各方面关系的方法;五是“感情管理”法,实际上就是对人的需要、动机和行为进行控制的方法。张纳(2010)提出了加强酒店成本控制的有效对策:一是提高全体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积极参与成本控制活动;二是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三是制定一套科学的成本预算,这是酒店成本控制的核心要素,并建立完善的成本考核分析制度;四是强化酒店经营各环节的内部控制。

四、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成本控制对酒店管理而言是一项特别重要的工作,提高酒店效益的基本手段就是减少浪费,控制支出;同时,成本控制的好坏,也能体现酒店管理者的水平。

酒店管理系统论文篇6

关键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内容实践探索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酒店行业成为服务行业的领头军,但事实上,酒店经营管理工作中缺少高专业素质、高操作技能的人才,严重影响酒店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在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中应加强学生的相关理论,实现理论带动实践的发展。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内容

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推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出应用型人才,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在素质教育体制的大背景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主要依照以下的原则和思路,开展教学方式、教学目的等内容的改革。

1.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原则和思路

现代酒店管理中要求酒店从业者具有较高的酒店文化知识、较强的专业技能和高水平的职业道德。因而要求教学活动能够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协同发展,本着“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创新理论”的改革思路,培养及时上岗的酒店管理人员;另一方面,酒店是服务业的翘楚,涉及到客户的感受体会、个人隐私等问题,要求酒店从业人员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能够爱岗敬业、尊重消费者。所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要本着“以德为主,以能力为辅,两者有机结合发展”的改革原则,加强对专业课程中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

2.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同高职中其他课程改革的内容具有一致性,主要是从教学理论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评价方式改革等四个方面内容实现。其中教学理论改革主要是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实现教学活动的个性化发展;课程体系改革指得是合理分配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的比例关系,适当增加或是删减一些课时,保证课堂效率,避免学时浪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主要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采用微课程、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和课程质量;教学评价方式改革是针对于传统应试教育中以期末考核为主的评价方式,忽视平时的表现,以教师为主的考核方式的改革创新。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

本文主要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教学方式的改革内容展开实践过程,以此说明教育改革的可行性。其具体步骤主要如下所示:一是在学期前,根据课程目标,学校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使理论教学活动和实践教学活动全面发展。例如,相关的酒店企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临场应变能力,因而在教学计划时,学校尊重企业合理的要求,在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中,加强如何增加临场应变能力的理论培养,在期中考核过程,学生前往企业,进行实践考核,以客户的评价、酒店各部门的领班者对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进行评估,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模式的重要性,每一个月展开一次实训课,作为前一段时间的总结。还通过构建实训基地,为学生提高真实的工作场所、工作内容,提高学生对酒店工作的全面认识,从而培养应用型的酒店人才。

最重要的是,在开展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时,要求合理分配校外合作的比例,避免进入到校外实践工作教学能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率的思想误区,要统筹兼顾“校企发展、工学交替”的发展。推动学生理论和实践的优化发展。例如,某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展开酒店管理理论的学习后,通过实训基地,由学生分角色扮演酒店管理的现状,从而用过实践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理论的掌握、在实践中能够高效利用课堂中的理论知识。

综上所述,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是当前热门的行业之一。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好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素质教育改革的总思路要求学校教育要实现实践化管理,因而实现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和内容实践,对于学生的发展、酒店的未来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酒店管理系统论文篇7

关键词:酒店竞争核心竞争力综述

在酒店层次开展竞争力的研究在近几年得到了国内学者的重视,并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了多方面研究。虽然国内关于酒店竞争力方面的文章较多,但综述类文章至今还比较缺乏。本文根据所掌握的资料文献,从以下几方面对国内关于酒店竞争力的理论研究进行回顾。

酒店核心竞争力理论渊源

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提出:企业在战略上的成功来源于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的核心能力。标志着核心竞争能力理论正式提出。而国内对酒店竞争力进行研究起步较晚,沈钢(1998)以上海中亚饭店为研究对象,从产业竞争角度,利用竞争模型定量分析酒店竞争力,同时也指出从内部着手、多元化、集团化加盟等提升酒店竞争能力;徐虹(2000)从旅游饭店战略竞争力角度出发,运用核心能力理论,分析饭店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将是对智力资本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还结合智力资本的内容对其作用的更好发挥提出了建议;也有学者提出酒店绿色竞争力的概念。随后,众多学者对此展开讨论研究,它意味着酒店核心竞争力理论进入实质性研究。

酒店核心竞争力的定义

资源论。持这一类观点的研究者认为,酒店核心能力是一种酒店以独特方式运用和配置资源的特殊资源。卞显红(2001)认为旅游饭店的核心能力能使旅游饭店最优地配置资源,由此与竞争对手产生同种资源的效率差异。

能力论。持能力论观点的研究者认为,酒店核心竞争力是酒店一系列能力的综合。邹益民,韩晓燕(2001)认为饭店企业核心竞争力是饭店企业独具的,长期形成并融于饭店企业内部中,支撑饭店企业竞争优势的,使饭店企业能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

消费者剩余论。消费者剩余是顾客得到的高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品质与价值。谷慧敏(2002)认为通过超越顾客的期望来赢得顾客忠诚,是饭店在培育核心能力时的中心环节。

系统论。以辛涛(2003)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可从整体出发,研究系统控制与系统管理、系统与组成部分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普遍联系,从而全面提升酒店核心竞争力。

创新论。该观点认为创新是酒店的核心竞争力,董鸿安(2004)指出运用服务创新来培育和提高饭店的核心竞争力;王耀珍(2004)认为创新能力是酒店的核心竞争力。

酒店管理系统论文篇8

在教学模式方面,李洁、吴应香在《酒店前厅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析》中分析了目前酒店前厅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对其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后提出酒店前厅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徐立娣在《实训室中高职酒店英语情景教学模式探究》一文中分析情境教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酒店实训室情景教学模式。

以酒店前厅、客房、餐厅三大部门工作范畴为基础,进行主题模块创设并设计相应的子模块情景对话,然后学生进行实训室角色扮演训练,最后本文提出实施情景教学应注意的问题。从课程开发的角度,曹艳芬的论文《试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以〈酒店前厅服务与管理〉课程为范例》中,在分析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思路,以酒店前厅服务与管理课程为范例探讨了课程开发实践。以上学者都从某一角度对前厅服务与管理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特别是从教学方法上要求从实际出发,让教学环境更符合实际工作场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应变能力,但不够系统,现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前厅服务与管理课程为例,从课程开发、到教学手段与方法、到考核与实训等方面对酒店前厅课程改革加以论述。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酒店前厅课程改革

前厅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流程是酒店岗位群分析—前厅岗位能力分析—综合职业能力分析—课程设计与重组。按照这种思路与方法,根据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构建由职业基本素质与能力、酒店前厅基础操作技能职业关键技术能力、职业方向拓展能力组成的技术管理型人才综合职业能力体系,在课程体系设计中要正确处理服务技能课程与管理技术课程、基础理论课程与管理技术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与专业拓展课程的关系。在高职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上,除了努力使学生精通本专业技术技能外,还需基于专业的关联性,进行适当的专业方向课程拓展,为学生将来可能发生的职业转换奠定基础。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是国家示范的重点专业,从2006开始建设,形成了从课程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到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网络资源、实习实训等一系列成果。

1.先从课程教学目标的入手。前厅课程以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星级酒店前厅部工作人员确定了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理论和实训教学,学生能全面认识酒店前厅部的业务工作流程、服务规范和酒店前厅部运行与管理的相关知识;掌握娴熟的前厅服务技能,提高自我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为职业领域的拓展打好基础。同时,通过前厅工作的认知、熟悉和实训,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和先进的价值观。

2.课程标准的构建。课程标准课程定位于培养高星级酒店前厅工作岗位人员,为了更好地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按照“企业调研—工作岗位划分—工作任务流程分析—综合能力分析—教学情景设计—课程体系设计”的教改思路,与南宁五星级酒店红林大酒店、南宁饭店等合作企业共同构建一套融合前厅岗位职业标准、符合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课程标准。课程改革时聘请了企业专家与课程专家一起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构建。根据前厅服务流程来设计,形成了酒店前厅的八个主要学习情境。使教学内容更符合行业要求。也符合了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律。

3.教学方法与考评体系改革。每学期组织酒店行业专家、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开教学研讨会,对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研讨,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特点,提高教学效率。课程教学评价引入职业岗位标准,注重在过程中考核,全方方、多层次、过程,完善《前厅运营与管理》课程技能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4.教学资源库与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建立《前厅运营与管理》案例库、习题库、实训实习指导书、结合国家职业技术考核标准建立职业考证指南。建设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取得实效。现前厅服务与管理已取得学校级精品课程,准备申报区级精品课程网站。

酒店管理系统论文篇9

【关键词】酒店管理;模式;比较研究

一、引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外出住宿的要求越来越高。虽然我国酒店管理起步相对国外较晚,但自改革开放以来,健全的市场经济逐渐健立,且中国顺利加入国际世贸组织,经济制度不断完善,使我国酒店管理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但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酒店管理行业依然在简单模仿国外酒店的现象,国内酒店行业尚未形成自己独特的管理模式。在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伴随着我国政治体系的完善以及经济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酒店管理行业必须积极吸取国外酒店管理的优异成果,结合实际,研发出符合国情的酒店管理模式。因此,对国内外酒店管理模式进行理论研究意义重大。

二、国内外酒店管理模式及其比较分析

(一)国内酒店管理模式及宗旨

我国的酒店管理理念从酒店自身出发,以自己能提供的服务及商品为主。优点是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可以固化操作系统,大幅度降低管理费用,使管理相对简易的同时更容易针对固定的顾客需求快速建立品牌,以物美价廉为提供服务的标准,拥有更为广泛的顾客基础。缺点是容易缺失酒店文化,所提供的服务和品牌效应固定化。而且国内酒店业的管理层较为注重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但员工薪资水平偏低,导致其工作积极性不高,影响了酒店发展。其次,薪资水平偏低造成引进人才的职业素养偏低或参差不齐,不能为客户提供统一标准的高质量服务,影响酒店品牌形象。从我国的酒店管理进程中能够看出,我国酒店管理者过于追求社会效益,而在经营宗旨方面不够明确或者流于形式。

(二)国外酒店管理模式及宗旨

国外酒店及国内合资酒店的管理理念是以客户为中心。国外酒店往往在管理方面具有较大优势,普遍将管理作为一种增加酒店收益的有效途径。国外酒店管理通常采用体系化、品牌化和氛围化管理模式。优点是管理体系的系统化可以确保酒店在运行过程中一旦发生问题能有章可循,有效解决突发困境。同时,对员工进行系统化、体系化培训,有助于员工更好地了解企业文化,并较快掌握职业技能,促进企业高效发展。员工了解企业文化后,从而更好地进行企业文化传播,进而形成文化土壤,最终促进企业长久发展。酒店经营宗旨往往强调顾客的利益至上,最注重的是对顾客的满足,以此来提升服务质量,进而赢得顾客。缺点是在开拓国内市场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首先,文化差异使国外酒店定位不易准确。对比国内市场对酒店行业的需求基本以物美价廉为标准,国外酒店的行业标准是高消费带来的高质量。因此,国外酒店的进驻目前仅能满足少部分国内消费需求。其次,国外酒店行业在管理方面注重体系化和系统化。进入国内市场后需要经历一定时间才能掌握国内管理理念,在处理突况、规章制度与人情世故相抵触时,顾客至上为标准的原则很难贯彻,此时便容易失去国外酒店的核心优势。

三、国内外酒店竞争优势分析

酒店行业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硬实力。例如,内外装修、配套设施的齐全程度等。第二,软实力。例如,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服务质量,管理模式等方面。第三,口碑。例如,广告投放量,客人的回头入住率。第四,价位比。从以上四方面的竞争要素看,我国酒店行业之间的竞争主要围绕价格和硬件装修两个方面。我国传统思想就是装修的考究程度和入住身份的高低呈正比。因此,国内酒店行业有这样的循环现象,若没有装修资本投入,客人入住量就会减少,酒店继续经营下去的条件必须是以几年不等的周期进行重新装修,才能吸引大量客人入住。价格是国内酒店业另一个重要因素。价格竞争主要体现在中等城市的酒店行业。一线大城市客流量大,价格竞争不明显。三线城市及以下由于酒店较少,甚至会出现只有一家酒店的垄断性经营,竞争也不存在。若国内酒店不能适应大众消费承受能力,酒店将受到很大影响。如中等城市江苏苏州,酒店数量很多,之间的竞争比较激烈,同等条件下只有打价格战,如会员卡制度、团体协议价格等,才能赢得更多客源。

在欧美、日韩等,酒店行业竞争主要在软实力方面。国外酒店行业更加注重软实力的提升,是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的有效体现。对比于服务的细节上,人性化程度上,国内外酒店业尚存在一定差距。酒店企业的重视程度也是影响服务质量的主要因素。管理者的工作重点只是放在装修,配套设施等方面,很少甚至不关心软实力等因素是否会严重影响酒店品牌效应,从而影响企业利益。国外酒店行业十分注重品牌宣传,普通广告之外会创新性地开展或赞助各项活动比如开展公益事业,维护自己的公众形象的同时也促进了品牌推广。

四、建议及结语

笔者通过中外酒店行业的对比得出一些建议,希望能给我国的酒店管理发展带来一些新思路。第一,酒店行业需要加强自我约束。坚决抵制不道德甚至违法的行业潜规则。第二,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第三,提高工作人员素质,提高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增强企业软实力。第四,建议企业多做一些公益活动,树立酒店企业良好公众形象。第五,进一步改善管理理念。将管理重点转移到提升服务质量,增加客户满意度,提升企业软实力。

参考文献:

[1]杨稚利,培养酒店需要的服务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7)

[2]吴永琢,酒店业信息化建设与研究[J],职业时空2013(23)

[3]陈洁,关系营销在酒店业中的运用[J],当代经理人2014(12)

[4]童利忠,丁胜利,马继征,企业核心竞争力新论―理论与案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5]邹益民,陈业伟.我国经济型饭店经营初探[J]旅游管理2004(1)

酒店管理系统论文篇10

[关键词]企业边界主题酒店经营管理创新

一、问题的提出

主题酒店是近年来我国兴起与发展的、有特色的新型酒店业态。与一般酒店相比,主题酒店具有许多特殊之处,其经营管理也具有独特性。目前,大多数学者是从主题选择与经营的角度对主题酒店的经营管理进行研究。然而,笔者认为“酒店主题”只是主题酒店不同于一般酒店的表现形式,其特殊之处根缘于主题酒店的企业边界扩展。因此,本文拟以企业边界扩展的视角,对主题酒店经营管理创新进行探讨。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与本文相关的理论研究主要涉及两方面,即企业边界扩展理论和主题酒店经营管理相关研究。自从经济学家科斯提出企业边界理论,企业边界就成为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和核心问题之一。随着企业生存和发展环境的变化,针对外包、战略联盟、价值链管理、虚拟企业等新情况的出现,企业边界不断变动并且进一步模糊。相关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企业边界变动的原因、趋势及结果分析。徐忠爱(2006)根据企业边界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分析了企业边界的变动;倾志贵(2008)指出外包需要对企业边界进行重新定位,企业对竞争优势的追求也决定了企业边界;刘善庆、叶小兰(2008)总结了影响企业边界变动的多方面因素,主要有环境、管理、组织结构特征以及组织规模因素,并指出企业边界正趋于模糊甚至虚拟化。为了确保得到有效的发展空间,企业需要对其企业边界进行有效的管理。

主题酒店是近年来我国酒店业的新探索,现有的理论研究较少,主要是从主题选择与经营的角度进行探讨。魏小安(2005)指出主题酒店经营要以酒店文化为基础,以人文主义精神为核心,以特色经营为基础,以超越性的品味为形式;张明,廖培(2006)对影响主题酒店主题文化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包括市场因素、文化因素、经济因素及社会因素,它们综合起来共同影响着主题酒店主题文化的选择。

三、企业边界扩展在主题酒店企业的表现

企业边界的确定,最主要的目的是获取竞争优势。因此,企业竞争战略的选择和核心能力的培育都会影响企业边界的确定,进而引起企业边界的变动。近年来,动荡的市场和激烈的竞争促使了主题酒店的诞生,主题酒店通过重新界定企业边界,获取新的竞争优势,为酒店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企业边界扩展在主题酒店企业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主题酒店选择新的竞争战略。近年来,有学者提出蓝海战略,即企业通过跨越现有竞争边界看市场以及将不同市场的买方价值元素筛选与重新排序,进行价值创新,从而重建市场和产业边界,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同时达到低成本和差异化。主题酒店,在某种程度上是蓝海战略在酒店业的巧妙运用。主题酒店将某一主题引入酒店,拓展了酒店的主要功能即住宿功能,添加了新的文化体验功能,即将酒店业注入新的景区元素,构建新的旅游吸引物,从而实现了重建市场和产业边界,重获竞争优势。

其次,主题酒店培育新的核心能力。新的竞争战略需要新的核心能力,新的核心能力界定新的企业边界。现代企业能力理论认为,企业是拥有一组特定资源和特殊能力的组织结合体,企业的核心能力是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的战略规划应围绕核心能力展开。核心能力是企业竞争获胜的关键,必须控制在企业边界之内。主题酒店由单一的住宿功能扩展到综合的旅游吸引物功能,对核心能力的要求也提高了,仅仅具备经营管理酒店的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兼具其它行业的能力,尤其是文化艺术创新能力。因此,主题酒店需要把新的能力要求纳入原有的能力体系。

四、企业边界扩展对主题酒店企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作为新的旅游吸引物,企业边界扩展影响了主题酒店的经营管理,使其不能再沿用一般模式,需要探索新模式,实现经营管理的创新,主要包括产品开发、价值链管理和营销策略等方面。

1.产品开发方面。酒店产品是融合了客房、餐饮、服务等软硬件兼备的综合性产品。企业边界的扩展对主题酒店产品开发方面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两方面,即横向上收缩,纵向上延伸。

首先,横向上收缩,即提供更加细分化、更加专业化、更加差异化的产品。这与主题酒店企业边界的扩展并不矛盾,反而是其内在要求。主题酒店是市场高度细分化的产物,其产品开发要针对高度细分化的客源市场、围绕高度细分化的主题、满足细分市场的高度满意。从这个角度看,主题酒店产品开发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酒店主题的选择与经营。其次,纵向上延伸,即基于体验消费,延伸消费者的体验深度,延伸消费者的体验消费,从而获取和增强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这就要求主题酒店产品由单一型酒店产品转化为复合型旅游吸引物产品。这是主题酒店企业边界扩展的本质要求,也是体验经济时代的必然趋势。主题酒店通过提供复合型体验式产品,延伸顾客体验深度,提高顾客体验价值,赢得顾客的满意和信任,最终赢得顾客的忠诚。

2.价值链管理方面。主题酒店延伸了在旅游产业价值链中的业务范围,转变了在旅游产业价值链中的定位,同时也促使了旅游产业价值链的结构优化。我国传统的旅游产业价值链是以旅行社这一旅游中间商为核心的,旅行社通过购买酒店、景区等旅游供应商的产品并且组织成线再卖给消费者。但是,散客数目的增多、旅行社的不成熟使得这种传统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主题酒店,将酒店与景区的合作内部化,扩展了酒店原有的企业边界,壮大了价值链的上游即旅游供给商的力量,减少了对中间商即旅行社的依赖程度,拉近了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促使价值链的重心向两端即旅游供给和消费者分散,有利于形成基于顾客价值的旅游产业价值链,是对传统模式的优化。

主题酒店的价值链管理要处理好两对关系。首先,要处理好“酒店”功能和“景区”功能的关系。主题酒店将“景区”内部化,就要求主题酒店的价值链管理要把“酒店”环节和“景区”环节融为一体,将两个环节的衔接内化为一个环节的管理。但是,需要明确的是主题酒店的主要功能仍是“酒店”功能。其次,要处理好中间商和消费者的关系。在传统的酒店价值链管理中,供应商的下游虽然也有一定的散客比例,但是中间商还是占有绝大多数的份额,这与传统酒店的标准化产品与大众市场定位有关。主题酒店的差异化产品与高度细分市场,以及功能的扩展,传统的以中间商为主的酒店价值链下游结构已不能满足主题酒店扩展后的企业边界要求。与散客价值链的衔接显得更加重要,因此在主题酒店的价值链管理中应加大散客的比例,由以中间商为主的下游结构转向以散客为主的下游结构。同时,对于中间商的选择也有了新的要求,并非简单的“酒店”中间商和“景区”中间商的叠加,而要构建新的旅游吸引物中间商。

3.营销策略方面。传统的酒店营销策略是否完全适合主题酒店,应该综合考虑市场定位和酒店产品两方面因素。从市场定位的角度看,主题酒店针对的是高度细分化的市场,面向的主要是对特定主题有特殊偏好或者对体验式消费有特别喜好的客源,针对这一高度细分化的市场,传统的酒店营销策略则是“漫天撒网”又不能“投其所好”;从酒店产品的角度看,主题酒店提供的产品是赋予了主题元素的差异化酒店产品,是融合了“酒店”功能与“景区”功能的新的旅游吸引物这一复合型产品,单一的酒店营销策略则抹煞了主题酒店产品的独特性与卖点。因此,主题酒店不能拘泥于传统的酒店营销策略,而应该积极探索适合现有企业边界的营销策略。

主题酒店的营销策略可以借鉴酒店营销、景区营销以及旅游目的地营销的策略,进行旅游吸引物的主题营销,即营销的主体是旅游吸引物,营销的策略是主题营销。主题酒店的营销主体定位为旅游吸引物,既避免了在进行旅游营销时陷入传统酒店营销边界的限制,又避免走入景区营销边界的误区。同时,主题酒店这个新的旅游吸引物又是旅游目的地的缩影,同样适用旅游目的地的营销策略。主题酒店本身也是一种联动,要通过主题营销将这种联动传递给消费者。同时,延伸品牌,突出主题,这也是主题酒店的优势。

五、结语

通过研究可以看出,主题酒店企业边界的扩展并非仅仅意味着酒店产品在横向或纵向上的扩展,同时会伴随价值链边界、营销边界等一系列边界的重新界定,结果必然导致新的经营管理模式的诞生。而这种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又会对企业边界产生新的影响,最终构建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网络模型。对于这个网络模型,本文只是初步的探讨,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徐忠爱:企业边界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J].商业研究,2006,(19):13~16

[2]倾志贵:基于外包的企业边界和竞争优势探讨[J].商业时代,2008,(3):35~38

[3]刘善兰叶小兰:企业边界变动的原因与结果分析[J].经济问题,2008,(1):72~73

[4]魏小安:主题酒店―时代的呼唤,市场的需要[J].饭店现代化,2005,(9):22~29

[5]张明廖培:主题酒店主题文化选择的影响因素综合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6,(7):3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