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信息技术心得体会十篇信息技术心得体会十篇

信息技术心得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5:19:40

信息技术心得体会篇1

阿城区回民小学王洪涛

此次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我很高兴,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我没有什么理由不与时俱进;接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这次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为提高教师的自身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我都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加强基本功的新修炼,才能不断的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才不至于被社会淘汰。所以,我对这次培训很满意。

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对今后的教育教学方法产生极大影响,感受到教学工作的艰巨。同时对我各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对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现在已不只停留在课件的制作上。使我认识到做为一名教师应积极主动吸纳当今最新的技术,并致力于把它们应用于课堂内的教与学活动中,在第二天的培训中,我深深的体会到:

1.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

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者具有的特征。在信息社会,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通过网络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进行交流,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

2.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教育系统本身的需要。

在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在教育系统中,教育信息则成为最活跃的因素,成为连接教育系统各要素的一条主线;而教育系统的一项主要职能就是由教育者把教育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因为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一个教育者(主要是教师)对教育信息的整理、加工和传播的过程。教师是这一过程中主要的信源和传输者,在教育信息的准备和传递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育系统本身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3.观念上的更新

本次信息技术培训虽然只有短短一天的时间,但是这一天的培训都使我在观念上有一个更新。计算机的使用在往常对我而言就是一个进行文本操作的工具而已,本来我平时也不太注意对计算机技能的学习,总是有了问题就打电话求助,从没有想过要自己去掌握这样的技术。

4.细节上的渗透

信息技术心得体会篇2

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学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应是更重要的、有效的方式。作为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又有着广泛实用性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更应采用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发挥学习主体性、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主动学习方式。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起指导、启发的作用。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和自学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更重要的是能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什么是有效教学,福建师范大学课程研究中心余文森老师提出:关于有效性的一个比喻:穿越玉米地时,第一,谁穿得快(速度);第二,谁掰的玉米多(收益);第三,谁身上的伤口少(安全)。在班级授课的前提下,老师把握了讲课的速度,学生接受的速度却有很大差异,当然收益问题就各不相同了。怎样才能让学生有更大的收益,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最大的收益?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信息技术课程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其终身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如何确实有效地上好一堂信息技术课,使得速度增大,收益增多,并且更加安全,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研究的重点。

1认识到课堂引入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课堂引入部分,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来使学生进入课堂,使他们乐学。总之,上课一开始,让学生感到新奇、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学。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

2合作与竞争应该是有效教学的课堂主旋律

新课程标准注重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人,教师应当以启发代替灌输,以辅导代替管制。课堂上如果教师讲得过多,学生会感到厌烦。所以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当多考虑学生的特点,应当做到各方面的合作,即师生合作,学生之间合作。课堂上,学生有问题可以与老师交流,寻求帮助;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体现合作。

在《网络技术应用》第三章“因特网的基本服务”的课堂综合活动中,笔者安排座位相邻的四名同学组成临时异质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课堂练习,内容是下载客户端电子邮件管理软件,完成账户设置,并将设置过程中的关键步骤截图,以附件的方式发邮件给老师。通过实践表明,同组学生必须相互分工合作再整合,并且有一名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小组长来统筹,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练习。组内积极协作,组间激烈竞争,整个课堂处于浓烈的团结竞争的氛围中,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差异性指导

由于学生之间或者小组之间或多或少地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任务驱动法”为指导,分层次教学以提高学生个体的学习效率。在课堂上提出基本任务与扩展任务,只要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就算完成了教学要求,这样肯定了绝大多数同学的成绩,使他们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同时给部分学生留下了更大的创作空间,完成所要达到的扩展任务,并且进行互相激励。一个阶段后,使学生整体水平有所提高。

通过《网络技术应用》模块前四章的实践发现,在活动过程中,每一个小组的进度是大不相同的。教师在巡堂时,对于速度比较慢,或者方法不正确的小组,及时地给出指导意见。对那些速度很快,或者方法大体正确的小组,提醒他们答案是否唯一,或者有没有疏忽的地方,这也可以看作是对课堂内容的拓展,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教师通过对不同小组采取不同的指导,使得速度慢的小组不会失去信心与耐心,也避免了速度快的小组形成无事可做的局面。

4设置课堂亮点,令学生产生思维兴奋

完美的课堂往往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但为自己的课堂创设亮点则是现实而可行的事情。在备课活动中,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自己的每一堂课“亮”起来,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行得体会论文在《4.1.1因特网上的信息检索》这节课中笔者设置了几个亮点,其中一个比较具代表性的是在总结归纳搜索的技巧时提到:不要局限于一个搜索引擎。当搜索不到理想的结果时,试着用另外一个搜索引擎,例如:省略、oobaidugle.com。当这两个元搜索引擎展示在学生面前时,立即吸引了他们的目光,对于一个页面同时实现百度和谷歌的关键字搜索,学生们感到非常新奇有趣,同时又加深了对这个知识点的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埋下伏笔,进行课外知识拓展

有效教学并不仅仅局限与课堂之内,信息技术课程作为新课程标准下学科整合的重要学科,理所应当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这也要求信息技术教师更加开拓自己的视野,了解其他学科的更多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锻炼学生科学严谨勇于创新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有意地留下几处伏笔,在最后小结及时地抛出来,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譬如在《4.1.3网上信息检索策略和技巧》这节课的课堂活动问答题中,笔者有意给出了几道有争议的问题,例如:宇航员在月球上留下的脚印,理论上可以保留多少年?这个题目本身没有什么特别,但是学生们在搜索时找到的答案各不相同,有的几十万年,有的几千万年,有的甚至还是永远保留。于是教师就要趁这个机会让学生知道,网上检索的信息并不是权威的,如果要知道问题的真正答案,要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去图书馆翻阅科技书籍。又如:校运会上你的同学参加跳高项目的成绩是1.8米,他在月球上能跳多高?大部分同学看到这个题目马上搜索月球的引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然后就简单地把1.8米乘以6作为答案。事实上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运用物理上的知识,考虑到地球月球相互的引力,以及每个人身高不同从而重心高度不同等等因素,才能得出最终的结果。

信息技术心得体会篇3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我除了要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还兼有机房管理的工作,相对于其它学科教师来说的工作任务相当繁重,另外学科跨越式发展目标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目前学校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出“立师德、正师风、强师能”目标,以提升师资水平,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是每个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并要用实践作出回答的问题。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我深有体会:做个好教师并非易事。

好教师首先必须有敬业精神,要毕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要想“传道、授业、解惑”,必需不断学习计算机新技术,改革教学内容,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给学生传授新知识。于此同时,教师要有崇高的理想,完善的道德情操,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品质,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学生。

其次,要用真爱去关心学生。学生的确存在“好”与“坏”的差别,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对“好学生”关爱备至。而对“差学生”更应该加倍的关爱与呵护。要倾注全部的爱去发现他们学习上每一点滴的进步,去寻找他们生活和品质上每一个闪光点,加以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让他们感到温暖,增强自信,从而缩小师生间心灵上的距离,使他们产生“向师性”,这样,他就会把教师当成知心朋友,愿意向你敞开心扉,愿意接受你如何学习和如何做人的指导。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榜样和楷模,身教重于言教,孔子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幽默风趣的谈吐,得体大方的着装,亲切热忱的态度,扎实渊博的知识,犹如和煦的阳光照射到学生的心灵上,使他们感到温暖、舒畅、轻松。融洽的师生关系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产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尊敬感,即“亲其师,信其道”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教师是培养人才的关键。作为新时期的人民教师任重而道远,应自强不息,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经验,取众人所长,补己之不足,精益求精,为培养和造就跨世纪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信息技术心得体会篇4

国培中真正的收获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信息技术网络国培和送教下乡学习,心里很高兴。在这次的培训和学习过程中,有欢乐,有疲劳,有收获,更有思考。而所有的一切都将是我的教师生涯中的又一新篇章,是我人生中的又一次提高和进步,通过这些天的培训学习,我学到了很多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这些天的理论培训学习也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人民教师,要不断用新知识武装自己,做一名学习型教师、研究型教师。我觉得我的信息技术知识太少了,现在的单位安装了多媒体教室,各班级都安装上了电子白板,此次培训通过学习专家和部分教师的讲座,了解了的信息技术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素养,提高了对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认识,更新了思想观念,受到了有益的启发。现将学习的体会和收获汇报如下:

此次培训中每一个阶段的课程设置都非常丰富,培训的主题鲜明,学习内容帖近实际工作。此次国培和送教下乡课程设置了专家课堂,讲述了电子白板的有关知识和如何使用电子白板,word文档的操作,电子表格的使用,音频截屏以及视频截屏的操作和使用方法,都是我们平时教学中必须要学会操作的基本技能。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信息时代已经到来,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学科的教学进程密切结合时所具有的特性,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创建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应用信息技术来改进课堂教学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一条重要思路。面对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出路,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刻的认识到教育改革的紧迫性和必然性。当前科技发展异常迅猛,每个人,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不断学习。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利用多种媒体组合,优化教学过程,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学生参与和学习积极主动性,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果没有这次培训,我们教师还无法使用现在的多媒体进行教学活动。每一个阶段的学习我都认真去看课,完成每一次作业,参与每一次的阶段活动任务。整个课程的安排紧紧围绕信息技术新课改的要求,主题鲜明,强调信息技术学科独特的文化性,对初入课改的我们有极大的帮助。培训从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的角度,多从理论的角度讲解了信息技术学科的理念和新课改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面临的形势与任务,使本人对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提高,受到了有益的启发。

此次培训拓宽了眼界视野,拓展了思想思维。让我耳目一新,深有启发,明白了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重点,充实了做好工作的理论基础,增强了做好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信心,这是一次思想观念更新,工作方法改进和提高的培训。我积极应用培训结果,促进工作的开展。此次国培的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提高参加新课改老师的工作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加强对基本理论的学习,加强业务技能的提高。

总之,这次培训,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充电机会。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进一步提高了我的业务素质,希望自已能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自己单位的教育教学中去。

信息技术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教育心得教学效果

目前,随着信息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已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期。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为培养和提高全民素质而开设的新课程。信息化社会,迅速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鉴别信息、创造性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技能之一。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率,对实现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现状

在人类发展长河中,还没有一种发明像计算机那样应用如此广泛、影响如此深远。如果以往发明的工具都是人类躯体的延伸,那么计算机则是人类大脑的延伸。高中信息技术分《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网络技术应用》(选修)、《数据管理技术》(选修)、《人工智能初步》(选修)。吉林省《信息技术基础》是会考必考的,大部分地区选修的是《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信息技术基础》的体系结构:把4个主题内容按照认知、技术、社会三者的规律及关系重新编排,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线,按照“信息的获取与评价――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与交流――信息的存储与管理”的逻辑线索呈现学习内容。《算法与程序设计》的体系结构:按照高中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以算法和程序设计为主线,对3个主题的具体内容重新编排,紧紧围绕用算法和程序设计求解问题的过程,交叉介绍算法、程序设计语言和程序设计思想与方法,教学难点螺旋式逐步呈现。由于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重视程度不够,再就是认知有问题,学生认为会打字、会玩游戏就会电脑,家长觉得不参加高考就不用学,学校认为会考过关就可以,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二、信息技术教师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信息技术教育及其应用最终要通过教师贯彻落实到学校教育中。某种程度上讲,教师的信息意识及对信息技术的理解、掌握、运用决定信息技术教育效果。因此,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首先强调教师适应信息社会的知识结构的重建,即教师首先具备信息素质。我国信息技术教育起步较晚,现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大部分教师是由其他学科教师经过短期培训转行而来的,或是从校外临时借调、临时代课的。因此,他们普遍存在基础差、底子薄的缺点。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较快,信息技术教师的队伍壮大也快,现在的高中教师大部分都是由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充实到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中的,他们的计算机知识基础扎实,但教学经验有待提高。

三、重技术与知识,轻信息技术文化培养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应当立足于基本知识、基本操作的掌握和应用,引导学生勤于动手、积极参与,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部分教师没有把握信息技术课的学科特殊性,机械套用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重知识、轻技能,教学效果差。在信息技术课程实践中,信息技术想创新还是有很大空间的。首先用先进技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趣的创意提升学生的兴趣,任务提高学生的动手热情。让信息技术课生动、活泼、创新需要教师付出努力。

四、信息技术教育的评价方式要合理

目前,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评价方式仍采取统一上机考试的方式。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定位为基础性、综合性和人文性,体现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的根本目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了实现课程总目标,教学过程中以组织活动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合理安排教学,让学生亲身经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指导学生学会选择与确立主题,分析需求并规划、设计内容,根据需要与创意获取并加工信息,准确表达意图或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交流、评价和反思问题解决的各环节及效果,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五、加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体系构建与文化培养

信息技术心得体会篇6

通过暑假这段时间的网上培训学习,使我进一步地掌握了有关现代信息技术的知识,提高了认识。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现代通讯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中引起了一场深刻的变化。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对于转变信息教育观念,促进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对于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培训中我充分认识现代信息技术的这种巨大的作用,作为一名教师为了更好的适应现代教育工作的需要,应该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的素质。教师掌握了现代技术,有助于改善教师的能力结构。学习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使我在原有的教学能力的基础上有所改善,增强我对新时期现代信息教育工作的适应性,更重要的是增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传统的各种技术手段黑板、粉笔、挂图、模型等传统教学工具,录音机、幻灯机、放映机等传统的教学手段,在学校教学活动中有其局限性和使用范围。为了适应新课程,教师必须掌握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也是小学教师这一专业的特征。比如,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与整合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广泛利用新课程的特点与资源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这些新技术,新方法,尤其是信息技术,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直通车。因此,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是新教材,新课程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之一。目前,通过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训,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服务于教学,充分显示了它的优势。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表、录音、录像、动画等功能于一体、图文并茂,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确是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益。

通过这个暑假的培训,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但使我的受益不浅。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我一定扎实工作,努力学习,把用所学到的教育技术知识更好地应用教研教改中,做一名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优秀教师。

信息技术心得体会篇7

当今是信息爆炸时代,电子信息工程为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电子信息工程产业也得到良好的发展环境。但基于我国对电子信息工程研究起步较晚,相关的技术体系不够完善,使得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发展滞后于世界先进国家水平。为了能提升我国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建设,我国应积极对电子信息工程产业发展采取强有力的保障措施,促使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为早日同世界先进水平接轨奠定坚实基础。本文分析了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行业发展保障措施,以能够对推进我国电子信息工程产业的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一、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现状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该学科集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微电子技术于一体,在社会生产、生活、军事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性作用。电子信息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和应用。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各种信息的获取和优化处理,得到社会生产、生活等领域所需要的信息资源。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经济整体实力不断提高,加大了对电子信息工程相关技术的研发力度,使得我国电力信息工程得以跨越式发展。我们社会生产生活中所使用的电子产品,如手机、电脑、自动控制生产设备等都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这样说,电子信息工程在社会各个领域中都能看到它的影子。在服务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电子信息产品质量得到了极大提升,为电子信息制造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电子信息工程将会在国际市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任何国家只要掌握电子信息工程核心技术,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国际市场中站得住脚步。所以,针对我国当前电子信息工程常规技术发展成熟而核心技术却没有掌握的情形下,应国家应加大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尤其是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力度,在政策上、资金上和人力上给予鼎力支持,通过不断创新发展,促使我国早日迈入世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强国之列。

二、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水平相对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

基于历史等因素,我国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同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水平相比还存在很远的差距。当前,我国虽然意识到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对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重要作用,也加大了国外先进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引进力度,但却也给我国社会建设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并且我国所引进的技术并非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最前沿最先进的技术,只是其他国家电子信息工程的常规技术,核心技术在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产业中还没有真正应用,使得我国的电子信息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因产品质量或缺乏特色而处于被动地位,成为了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缺乏

电子信息产业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有人力资源支持,通过人才的技术创新,才能提升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水平。然而我国当前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比较缺乏,尤其是高学历、高素质和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人才更是少之甚少,这对我国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三)电子信息产业缺乏创新意识

当前,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大多是引进国外技术而生产的,我国的电子信息生产制造企业缺乏创新意识和自主产权意识。在电子信息技术上没有属于自己的技术专利。完全是科隆别国的技术,没有加大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开发的资金、人力等方面的投入;满足于现状,一味的追求产业经济效益,无暇去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开发电子信息自主技术。

三、电子信息工程发展保障措施

(一)推进新产业发展,提高服务水平并融合创新产品

电子信息制造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想要实现产业经济有新的增长点,就要对企业产品实施推陈出新战略,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力度,不断提升产品创新服务质量水平。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以自主技术开发为着力点,推进企业新产业发展。

(二)加大电子信息技术改造力度,为电子信息产业稳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虽然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在数字电视、计算机制造等领域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产业效应,但我国电子信息产品近些年的出口量呈现下滑趋势,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严峻考验。之所以我国电子信息产品会在市场中出现出口量下滑,究其主要原因是我国电子信息产品质量和服务跟不上,得不到市场消费者的认可。所以,面对这样的情形,为了能够保证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国际市场中能够有一席之地,扩大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量,需要国内的电子信息制造企业应在技术上和服务上下功夫。通过技术改造更新,建立完善的产品售前、售后服务系统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同时,政府也要对电子信息产业实施政策引导,促进电信产业跨越式发展;可采用扁平发展模式,支持和鼓励企业积极开拓更为广阔的电子信息销售市场,不断地拓展业务。

(三)电子信息企业应提高自主产权保护意识和创新意识

电子信息关键技术要不断攻关,建立属于自己的产业体系。尤其是对于软件开发方面更要提升自主研发能力。电子信息产业要增强产权知识的保护意识。同时国家也应出善的电子信息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执法制度,加强执法监督力度。电子信息产业要树立自主创新意识,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产业经营意识。加大对电子信息技术创新,激励和鼓励技术人才在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中要自主研发,创造。为了能够有效激发技术人才研发新技术、新产品的工作热情,应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通过一定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四)要进一步肃清电子信息产业市场环境

当前,电子信息产业市场环境混乱,假冒为例产品在市场上屡见不鲜,极大地扰乱了市场环境秩序。为了能够给电子信息产业产品销售提供良好市场环境,需要进一步加强电子信息市场环境的肃清,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制造商,对于市场中出现的电子信息产品查处后要集中销毁,并追究销售商和生产商的法律责任。

(五)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对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电子信息企业应加大对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培养。通过建立完善的企业人才培训机制和公平、公开、公正的人才竞争机制。不断增强企业人力资源储备和提升人才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陈敏.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现状及改革措施[J].中国新通信,2013,9:90-92.

信息技术心得体会篇8

一、信息技术素养教育的内涵及价值追求

信息技术素养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与追求,其内涵体现为对信息技术意识、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技术伦理道德等的传输,促使学生真正做到“领进门”、“个性塑造”和“文化内化”。其价值追求主要体现为促进学生的文化体验和内化。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批判创新思维与能力。

(一)信息技术素养教育的内涵

信息技术素养教育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信息技术教育,国内关于信息技术素养教育内涵的理解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南京师范大学李艺教授的“三层次说”。李艺认为信息技术素养教育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的涵义,即“领进门”、“个性塑造”和“文化内化”。

第一个层面是将学生“领进门”,即将一个陌生的学习者领进信息技术素养教育的大门,告诉他注意事项和基本的游戏规则,消除其停留在门外的神秘感,其余的事情便由他自己去做。也就是说,信息技术素养教育首先教给学生的是一些普遍意义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准则,引导他们对信息技术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以培养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意识和兴趣。

第二个层面是对学生进行“个性塑造”。在这个层面上,每一个学习者都沿着自己的特殊道路去翻查、探究工具软件的某些功能,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操作方式,塑造出不同于其他人的个性,以满足自己的应用需求。这个层面的信息技术素养教育主要是在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之上,对学生进行技能性训练和教育,注重学生学习习惯与方法的习得和学生自身个性特征的形成与塑造,以促使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探索、发现和创造信息。

第三个层面是促使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文化内化”。这一层面上的信息技术素养教育侧重于探究信息技术内在的文化特性,鼓励学生主动接触信息技术环境、积极使用信息技术工具,从而获得对信息环境中社会、伦理文化的一般性了解和认识,并且将这种信息活动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自然而然的意识和需求。“文化内化”是“领进门”和“个性塑造”的本质升华,也是信息技术素养教育的最高价值追求。

(二)信息技术素养教育的价值追求

信息技术素养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就是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其价值追求主要体现为:促进学生的信息技术文化体验与内化;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批判创新思维与能力。

1.促进学生的文化体验与内化

如前所述,信息技术素养教育主要包括“领进门”、“个性塑造”和“文化内化”三个层面的涵义,“文化内化”是“领进门”和“个性塑造”的本质升华。文化内化主要是指学生对于信息技术文化的理解、感受、体验和内化,并且能够在体验与内化的基础上将自己所习得的信息知识与技术通过实际行动外化为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行为。信息技术文化的具体内容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由于信息技术特征的突显而产生的关于信息技术本身文化的内容;二是借助于信息技术延伸、接触、扰动其余文化侧面的部分。在基础性和大众性信息技术已被学生所接受和掌握的前提下,信息技术素养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学生更深层面的素养培养与提升。信息技术素养教育的最高价值追求在于挖掘信息技术的内在文化属性,让学生对信息技术文化有一个更深更全面的认识、了解和体验,促使他们通过自己的理解与解读将这种深层次的文化内化为自己的自然意识和需求,并且在现实的学习和生活中将其外化为自己的日常行为与行动。

2.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批判创新思维与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看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批判创新思维与能力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点和根本宗旨,也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国策。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信息工业化的不断推进,社会对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中小学信息技术素养教育应当顺应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立足于现实的问题和需求,从根本上明确其价值目标,在帮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批判与创新思维能力,这正是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素养教育的根本出发点。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素养教育的“缺失”现象

自2000年《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素养教育的通知》颁布以来,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素养教育发生了一些变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体现为三种“缺失”现象:教育目标中内在价值的“缺失”;教育内容中现实生活题材的“缺失”;教育实施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缺失”。

(一)教育目标中内在价值的“缺失”

价值并非只是人的产物,它具有自然性质,是客观存在的,因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主要有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两种形式。工具价值是指事物作为客体而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有用性,这是外在的价值。内在价值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一种内在属性,环境伦理学家丁奥尼尔对其作了三种归纳:一是内在价值等于“非工具价值”;二是内在价值是指对象自身具有的“内在属性”;三是内在价值是“客观价值”的同义语。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技术和信息工具,原本就具有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两种价值。前者是指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应用操作性的技术工具所体现出来的对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意义与作用。后者是指信息技术本身所具有的内在文化属性。信息技术即是一种文化,它包含了文化的三个要素(符号、行为、意义),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深远的文化功能。我们不需要刻意去赋予和诉求信息技术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而仅需将信息技术的这种内在属性与价值加以还原、外化与再现。在现实的中小学信息技术素养教育中,人们往往只意识到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的特点,所安排的课程内容、课程教学以及课程评价方法等都是为实现教育预设目标而设计的方法与手段,更多的只是在强调和追求信息技术外在的工具价值。这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信息技术的内在文化属性与价值,根本上丢弃了学生“信息文化素养”的教育目标与价值追求。这种重工具价值而轻内在文化价值的教育理念与追求不仅会导致

信息技术工具价值与内在价值的根本断裂,还将造成信息技术素养教育目标的缺失及其核心价值理念的失衡。

(二)教育内容中现实生活题材的“缺失”

教育内容是教育目标达成的根本途径,也是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主要载体与依据。中小学信息技术素养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有其自身的课程教学计划与特定的任务,与之相应的也有一定的课程设计,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是信息技术素养教育的具体体现,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对其作了具体的规定,其中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与原则主要表现为:基于信息技术教育目标,适应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顺应社会发展需求,注重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基础性,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等。从以上的内容来看,中小学信息技术素养教育内容按理说应该是信息技术学科基础性知识内容与学生即社会现实生活内容的有机结合,其所体现出来的应当是基于新信息技术内在文化、网络虚拟文化与现实生活文化的和谐统一。然而,在具体的信息技术课程实施过程当中,教师所教授给学生的往往都是些凭借信息技术或计算机网络技术所传达出来的虚拟生活与文化。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是一种虚拟的情境与世界,其所习得的知识与技能将很难应用于实际的学习与生活问题。如此一来,学生可能会逐渐与现实生活环境相脱节,慢慢产生出一种对现实生活及环境的疏远感、冷漠感和不信任感,甚至还会在自身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确立以及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养成上受到严重的阻碍。因此,中小学信息技术素养教育在内容上应尽量回归至学生的生活世界,使学生真正从虚拟的网络文化与世界中重回到现实的生活世界,从而重新获得真实生活与文化的体验与享受。

(三)教育实施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缺失”

建构主义学派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元认知监控的学习,主要是指学习者在总体学习目标的宏观调控下,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需求,积极主动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来完成学习活动。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自主批判创新思维与能力的高低,学生的批判创新思维性是其主体性的最高体现,其批判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有赖于平时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思考。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批判创新能力,既是学生个体未来发展的需求,也是时代赋予信息技术素养教育的一种责任。然而,在中小学信息技术素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往往还是以一种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日常的课程教学,忽视对学生进行积极和有效的引导和鼓励,漠视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从而阻碍其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创新思维及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面对教师的传统的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学生要么是打瞌睡,要么是做其他与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无关的事情,时间久了学生就会完全失去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另外,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潜质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许多学生都会认为自己根本就学不好信息技术课程,缺乏学好这门功课的自信心,也害怕在其他同学面前表现自己。这种畏惧的心态使得学生不愿意也不敢主动去查阅相关资料与信息,久而久之,其自觉性、主体性、探索性、创新精神及创造能力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和阻碍。

三、中小学信息技术素养教育的有效路径

面对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出现的诸多问题,中小学信息技术素养教育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应更加注重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全面培养与提升,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努力。

(一)强化工具价值与内在价值的有机统一

知识技能训练和信息文化(素养)培养是信息技术工具技能特征和内在文化特征的统一与再现,也是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素养教育的双重价值追求与使命。其中知识技能训练主要体现为: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方法和工具,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集中表现为一种外在的“工具价值”。信息文化(素养)培养主要是指信息技术素养教育要跨越信息技术单一的操作与应用目标追求,还原其内在的文化属性与人文价值,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为核心价值理念与目标追求。基于此,中小学信息技术素养教育既可以从信息技术的工具价值追求视角出发,在实际操作与运用中发掘其“真”的技能特征与旨趣;也可从信息技术的内在文化属性角度出发,在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意蕴中寻求其“美”和“善”的现实生活本质,真正达成外在工具价值与内在文化价值的优美和谐统一,最终实现“真”与“美”的高度融合。

(二)推动虚拟文化与现实生活文化的和谐共生

“共生”概念最初是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deBary)在1879年提出来的,他将共生定义为不同种属的生物在一起生活。自20世纪中叶以来,共生概念在被广泛的应用中发生了一些转变,趋向于强调从竞争与冲突中产生新的、创造性的合作关系;强调竞争双方的相互理解和积极态度;强调共生系统中的任何一方单个都不可能达到的一种高水平关系。信息技术素养教育,作为一种以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教育,其教育活动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这种文化交流与互动恰恰又是“虚拟文化”与“现实生活文化”的和谐共生过程。信息技术所再现出来的“虚拟文化”(或“网络文化”)虽然是人们进入数字化时代全新的思维和实践方式,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对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无可计量的危害和威胁。如随着人们对于信息的无障碍选择以及个人虚拟活动空间的无限制增加,人们会逐渐形成一种自我封闭心理,从而产生对现实生活的淡漠感和疏远感,甚至还会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创造能力的养成上陷入误区。因此,中小学信息技术素养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创设学生熟悉的真实生活情境,将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在一个个真实的生活问题中,以使学生在真实而充满趣味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中摆脱“网络虚拟文化世界”的枷锁,真正享受“现实生活文化世界”的巨大感染力,以实现“虚拟文化”与“现实生活文化”的和谐统一。

信息技术心得体会篇9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与主要依赖于自然资源或物质力量的工业时代相比,新的时代呼唤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为了更好的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掀起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热潮。我国于2001年7月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并于同年9月1日正式开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课程新体系,既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人材,又要为社会输送合格劳动者,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理念对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实践提出了挑战,也为教师素养的提升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面对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浪潮,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提出了教师的素养提升问题。常见的提法认为现代教师必须具有以下的素养:(1)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的素养。(2)职业道德素养。(3)科学文化素养。即教师应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课程教学理论的知识和美学知识等。(4)能力素养。包括信息能力、交往能力、课程设计能力、教学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学习能力(知识更新能力)以及全面创新的能力。(5)良好的身心素养。即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适应性。这样,教师就能成为知识、能力、品德、审美等全面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结合,教学与生活结合的“全能型”和“完整型”的教师,既能成为教育学生的“人格模范”,也能成为面对一群具有个性的活生生的学生的教育家。[1]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赋予信息技术以新的角色、新的地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四项第11条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中小学校,以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internet)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正搭建起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平台。从此,信息技术教师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任务,还担负着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加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任。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进程中,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素养问题应有更深层次的解读。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的素养

信息技术因信息交流需要而产生和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又扩展了信息交流的时间与空间,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导致知识更新极快,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墨守于永恒真理,必须具有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

另外,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没有创造性的教师很难培养出创造性的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大多开始具备独立的思维,能够自主的思考。这就要求我们高中教师必须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具有竞争意识和知难而进的勇气,不安于现状,善于学习,大胆探索、创新,用新视野、新知识、新观念,构建新的教育途径和方法。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异想天开;大胆质疑,不因循守旧,不盲从权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求知欲得到满足、好胜心得到鼓励、创造力得到发展的成功感。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与其他科目教师一样都应该具有作为教师的职业道德,但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与其他科目教师相比还有一些方面需要特别遵循。主要包括对专业的态度;对教育对象态度,对同事的态度(信息技术教师与其它学科教师的关系)以及对信息技术的态度等。一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首先应该具备爱职业、爱专业、爱孩子的真挚情感,这是一名做教师的力量源泉。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和角色都处在转型的过程之中,他们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对于立志从事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来说,要有甘作铺垫、乐于奉献的思想准备,献身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事业。由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时刻都面临着不同状况的信息机器、处理着不同范畴的信息资源……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具有信息时代的伦理道德、遵守信息时代的法律法规,成为学生健康、安全、合法地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典范。另外,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是信息时代学校中的“特殊”人物,在处理与其他教师、其它学科的交往活动中,通力协作是信息时代教师发展的方向

三、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

科学文化素养即教师应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课程教学理论的知识和美学知识等。信息技术学科作为当今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代表,有着广发的应用领域,包含众多分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包含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以及《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五个选修模块。为了更好的适应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要求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对以上六个分支学科都有广泛而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既是一名教师,同时又必须是“程序员”、“多媒体编辑”、“工程师”……

教育理论方面,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根据信息技术课自身的特点重视对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的研究,以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多元智能理论)与信息技术教育观;建构主义理论与信息技术教学观;后现代主义与信息技术课程观等作为指导思想,注重“任务驱动法”、“webQuest”等新型教与学的方法的运用,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有良好的身心素养

信息技术心得体会篇10

1心理学应用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

现在是知识社会,也是信息社会。社会生活中各类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学校教学中各种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普遍使用,这些需要我们高中生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较高的信息处理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主要是培养高中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熟练应用程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综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获取、鉴别、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各科知识,从各种数据中找到关键信息,对各种信息加工处理。因此学生要拥有宁静的心,学生要有良好的心态,学生要有开放自由的心理品质。将心理学应用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可以提升学生心理品质,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受到学生形象思维模式的影响,对于逻辑性较强且偏于抽象的信息技术知识,学生会感到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过于枯燥难懂,即使信息技术课堂中以实验操作为主,也很难吸引学生。这种不良教学效果的原因就在于,信息技术教学没有建立在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没有从学生的学习规律角度出发开展教学。将教育心理学用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就是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要对于学生的心理活动有所掌握,结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对于学生进行心理上的引导,促进心里学与信息技术知识的融合,同时还将师生之间建立起心灵的桥梁。具体操作中,则要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活化为生动活泼的教学实践,以符合学生心理要求的活动的形式展开,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而且还将心理学知识渗入到具体的信息技术操作中,形成有效的教学模式。

2心理学知识在信息课堂的应用

2.1以心理学“游戏”方式开展信息课堂教学

1)以心理学“游戏”引入信息技术课堂教育良好的开端是课堂成功的一半。一位行业内信息技术评委专家说过,一节课他只要听开始的15分钟,就知道优劣。以心理学游戏互动方式引入信息技术课堂教育,可以在课堂的一开始来个开胃菜,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聚焦良好的课堂能量。心理游戏原理,就是通过做互动游戏,塑造团体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集中注意力,寓教于乐,学生真实体验、欢笑中学习知识。随着学生人际关系的调整,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相互帮助,提高学习效率。心理学中有个经典的游戏“右手抓左手逃”,在一次公开课活动中,我灵活的运用了这个游戏,产生了意向不到的好效果。那是一次公开课,我来到陌生的学校借班上课,教学课题是“for-next循环语句的综合运用”,这是一节难度比较高的程序设计课。上课一开始,我对学生说,上课之前,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对我比较陌生的学生们把小耳朵竖起来想听听什么游戏?每位同学伸出左手大拇指,右手张开欲抓住旁边同学的大拇指,每位同学左右手都要和旁边的同学左手连接好。在我讲话过程中出现“循环”两个字时,右手迅速去抓旁边同学的左手,同时自己的左手大拇指要逃脱被抓。这个游戏一说完,每位学生们立即进入游戏应急状态,课堂中一片欢声笑语,被逮住的学生心甘情愿的站起来回答我的教学提问。通过这个游戏,我和陌生的学生迅速熟悉,他们喜欢上我这个有趣的老师,课堂氛围生动有趣,避免了程序设计课的枯燥无味。通过这个“抓逃”游戏调动了学生原始的智慧系统,为高难度的程序设计课做好思维开启准备。2)发挥电脑“游戏”的心理教育功能爱玩游戏是人的天性。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认为,认知活动与游戏存在着必然联系,发动了游戏的同时,也加强了认知活动。这就意味着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游戏息息相关。运用心理学展开信息技术教学,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将生喜欢的电脑游戏与信息技术教学紧密相连。学生喜欢玩游戏,就顺应他爱玩游戏的天性,将信息技术知识蕴含在游戏中。具有挑战性的游戏,更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一《信息智能化加工》一课教学中,我让学生玩机器人对弈游戏,玩语音识别游戏,玩五子棋游戏,整个一节课,学生通过人机对弈游戏体会人工智能化的神奇魅力。在社区教育课堂上,我让老年人学习打字,就是让他们玩打字游戏,为了练习鼠标的使用,让他们玩扫雷游戏,这些寓教于乐的游戏让枯燥的打字变得轻松有趣,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2.2运用心理学建立情感共鸣开展信息技术课堂教育

开展信息技术课堂教育,将心理学运用于教学活动中,主要是为了与学生建立情感共鸣,积极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建立积极情绪,特别是学生进行信息技术考前辅导期间,为了避免学生过于紧张,运用心理放松术可以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1)“水知道答案”,积极鼓励学生“水知道答案”讲的是水接受不同的信息,结晶就会呈现出不同形状,比如,当水‘看’到‘爱与感谢’时,会呈现出几乎接近完美的结晶,让人们联想到‘爱与感谢’本是宇宙存在与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所以,我们更应该多一些‘爱与感谢’。对待学生也应该爱与鼓励。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我在讲课前的几分钟播放“我们都是好孩子”的音乐,通过高能量的音乐效果深入到学生的思想中,悄无声息地鼓励每一名学生的心灵世界,带着爱与鼓励的音乐可以使学生能够将心静下来,静静地体会音乐中的暗示和鼓励。让他们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个好学生,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很安静,没有上网、打游戏,认真地听老师讲课。每次学生有一点小小的进步,我都赞美鼓励孩子们,每次电脑作品,我都带着欣赏、鼓励去评析,去赞美他们的作品。我的信息课堂融着爱与鼓励,学生们非常喜欢上信息课。2)“情感共鸣”,积极情绪的力量感情用事的人往往不会考虑后果,在性格上偏重于处事情绪化。教师的情绪化对于课堂教学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要懂得积极情绪的力量。在课堂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模仿电脑作品在课堂上进行演示给学生看,然后,让学生按照教师操作演示。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明白,教师讲课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当知识被吸收理解之后,就将自己的所学交给学生。教师要对学生的教育承担责任,就要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充分了解,知道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堂的态度,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学生以引导。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一定的情感,使学生对于教师以充分信任,并积极地配合教师展开课堂教学。以教育心理学为引导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就可以将学生从任性和不成熟引向与教师配合,与同学合作学习。3)运用心理放松术进行信息技术会考前辅导心理放松术就是指心理学呼吸放松术。在高中学生信息技术教育中,对于心理放松术的运用,主要应用于学生会考前的辅导。高二会考前一节课,让学生不再投入到紧张地复习中准备考试,而是引导学生抛开书本,离开电脑,安静的闭上眼睛,深呼吸,放松,安静。随着信息技术教师的引导与学生潜意识的沟通,使得学生对于教师的意图心领神会,然后信息技术教师将会考考点、重点整理出来,像放电影一样让学生在脑子里过一遍。然后我引导学生进行胜利冥想法,让学生想象自己在会考考场中所有的题目都会做,感觉非常好。这种放松术应用后产生很好的效果,学生思维清晰、自信满满,会考中发挥出色,整体取得非常好的成绩。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