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风险评估工作方案十篇风险评估工作方案十篇

风险评估工作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5:26:47

风险评估工作方案篇1

一、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主要范围与责任分工

根据《意见》精神,我局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建设、谁负责”的原则,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具体范围与分工如下:

1.由我局实施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在可研阶段由建设单位具体负责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各相关职能科室按照管理职责实施督查。

2.由我局负责出台的重要政策,由负责起草政策的科室负责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局综合科负责初查。

3.由我局作出的重大决策,由决策的提出科室或相关单位负责社会稳定评估工作,局分管领导负责初查。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应形成科学、客观、全面的评估报告,与项目开工报告、政策草案、决策建议一并提交局领导办公会议审议。

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内容和程序

(一)评估工作的主要内容

1.重点工程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项目的基本情况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项目建设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项目建设可能引发的社会稳定的风险分析,包括可以预见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以及控制、化解的措施。

2.重要政策和重大决策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政策、决策的基本情况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发展的影响,政策、决策的合法性、连续性、稳定性,政策、决策的出台对各方群体利益的影响和由此引发的社会稳定的风险分析,包括可以预见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以及控制、化解的措施。

(二)评估工作的程序

1.制定评估方案。针对拟报建的重点工程、拟出台的重要政策和重大决策,由评估责任主体牵头,在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前,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成立评估小组,根据评估要求、原则和评估事项特点,制定评估工作方案,明确评估重点、方法步骤、时限要求,保证有序组织实施。

2.广泛听取意见。根据评估工作特点,采取召开座谈会、民意测评、重点走访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利益各方和广大群众的意见建议。对专业性较强的评估事项,按照有关规定,组织专家进行论证,确保科学、客观、全面地掌握第一手资料。

3.研判重点和难点。结合各方面掌握的信息,进一步分析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引发或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及所涉及的人员数量、范围、烈度等,从而准确分析研判难点和重点。

4.制定应对措施。根据明确的重点和难点以及评估事项实施的前提、时机及后续社会影响、配套措施等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和研究论证,邀请矛盾化解部门、风险处置部门、维稳部门参与,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应急预案。

5.作出评估结论。在充分调查分析、科学预测、完善措施的基础上,邀请有关专家进行论证,由评估小组根据风险大小和可控程度提出评估意见,责任主体单位对评估报告进行审核并作出实施、暂缓实施、暂不实施的评估结论,提交局领导办公会议审议。

6.跟踪评估反馈。对已经评估并付诸实施的项目、重要政策、重大决策,要进行全程跟踪并做好后续评估,及时发现和化解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完善相应措施,保持项目的顺利推进和重要政策、重大决策工作的贯彻执行。

三、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实施步骤

根据《意见》的要求,我局将逐步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2013年制定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实施方案

2.2013年开始对局重要政策、重大决策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

3.2013年底完成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试点。

四、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为保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顺利推进,决定成立区建设局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部署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协调和监督实施。

2.突出工作重点。在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时,应当全面关注新政策、新决策、新项目,重点关注项目施工建设、保障各方主体利益等方面,积极排查矛盾、评估风险,做到“不留死角”,对可能引发不稳定因素的,做到评估有所值、评估出效益,最大限度防止损害群众利益、引发社会矛盾事件的发生,努力把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过程,变为做好群众工作的过程、密切党群和干群关系的过程、促进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3.实行考核奖惩。从2013年开始,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纳入局属各单位平安创建和综合治理年度考核体系,适当提高考核分值,加大考核力度。对因没有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而引发重大,造成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将实行平安创建和综合治理工作“一票否决”。

4.建立工作制度。各有关科室、单位要本着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注重评估措施的可操作性、评估结果的实效性,进一步明确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重大事项的具体范围,制定评估办法,细化工作流程,保障评估经费(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所需经费可列入工程前期费用),有序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

5.严肃责任追究。局各有关科室、单位要严格执行《省维护稳定工作责任查究制度》等有关规定,对发生以下情形的,将严肃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应当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而未进行的;

未按照规定程序进行评估的;

风险评估工作方案篇2

一、完善工作制度,明确工作职责

随着执法办案风险的增加,各地检察机关都制定了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防范工作制度,责任主体是相关办案部门和控申部门。案管工作全面开展后,检察机关应当结合工作实际,对原有的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防范办法进行相应的调整、充实和明确。除规定工作原则、预警重点、风险类别、评估主体、方法步骤、责任追究等内容外,应明确规定案管部门是风险评估预警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部门,同时赋予案管部门具体的工作权限,从制度上为风险评估预警工作贯穿执法办案全过程提供保证。

二、依托案件统一受理,提前预警办案风险

案管部门应将案件统一受理与风险评估预警工作相结合,将风险评估预警作为受案审查的基础内容。在统一受理各类案件时,案管部门应当要求送案机关办案人员对存在上访可能或者其他隐患的案件,详细说明风险的具体情形或者在送案时随案移送书面说明材料,之后案管部门进行书面的风险预警登记。在向本院办案部门移交案件时,案管部门应当将风险预警登记也随案移交,为减少和防范涉检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监控案件办理过程,同步监督风险评估

办案中,对可能存在风险的案件,办案人根据相关规定要填写《执法办案风险评估登记表》,制作《执法办案风险预警工作预案》,案件办结后要制作《风险事项处理情况报告》。对上述文书,案管部门应要求办案人员在制作完成后逐一及时报送本部门备查。一方面,案管部门是风险评估预警工作的职能部门,只有及时掌握风险评估和处置情况,才能更好地履行督促检查职责和提出纠正意见;另一方面,在需要多个部门共同配合开展评估预警工作的情况下,案管部门可出面进行组织协调。

四、加强跟踪检查,抓好结案审核和案件评查

在开展结案审核时,案管部门应当对风险评估预警落实情况同步开展审查和评价,做到一案一评。同时,在开展案件评查和专项执法检查工作中,案管部门也应当将风险评估预警落实情况作为一项重要的评查和检查项目。

五、将评估预警内容纳入相关文书,为案件办理提供参考

案管部门在履职过程中,在要求办案人员制作风险评估登记、工作预案的同时,还应要求并监督各业务部门和办案人员将风险评估预警内容落实到案件的相关法律文书中:一是在案件的审查报告中,要求办案人员对案件风险情况单独列项,作出专门说明;二是作为检委会日常办事机构,要求业务部门在提交检委会讨论案件报告中,对案件风险情况单独列项,详细阐明案件的风险。在法律文书中对风险的具体情形作出分析和说明,能够为案件办理和领导决策提供重要参考,特别是检委会可据此研究讨论化解风险的措施和作出处理决定,既保证案件质量,又最大限度地防控风险。

风险评估工作方案篇3

论文关键词审判涉诉信访社会稳定

涉诉信访是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而妥善处理信访案件,是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任务。针对当前涉诉信访居高不下的严峻形势,本文试图从司法过程中的社会稳定风险的管理与应对入手,一方面,主动延伸审判职能作用,加强社会稳定的风险评估和提示,积极为党委、政府有效处理敏感、重大的信访事件提供决策参考,从源头上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加强法院工作的稳定风险评估和提示,在立案、审判、执行及信访阶段,根据已掌握的动态信息,对当事人是否存在影响社会稳定的潜在危险进行先期预测、先期研判、先期提示,为先期介入、先期化解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审判与信访的良性互动,实现执法办案与化解矛盾有机统一,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有机统一。

随着全球化运动的加剧和中国社会自身的进步与发展,中国社会遭遇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同的问题——风险社会的形成。社会风险的不断涌现。在司法过程中,确立和构建社会风险评估预警机制,既是从源头上防范社会风险、树立司法权威的有效举措,更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治本之策。

一、风险管理理论在司法过程中的导入

(一)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风险管理是一门新兴的管理学科,风险管理(riskmanagement)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

(二)在司法过程中导入风险管理理论的进路

当前,我国学界和司法界对社会稳定风险管理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关于司法过程中社会稳定的风险管理在国内还没有系统的调研和论证。此外,在实践方面虽然有部分地区的法院已经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制定了相关的地域性规范文件,但是显然这种制度尝试还只是局限于某些地方以及某些“重大案件”,尚未有普遍性的制度规范形成。那么,构建司法过程中社会稳定风险管理的理论进路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笔者认为:

首先,在法院工作中,审判过程中的社会风险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社会风险仅指办案过程和办案结果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的可能性。广义的社会风险则包括除狭义风险之外的对外部环境和内部工作机制造成不当干扰最终产生社会不良影响的可能性。因此应当全面分析和准确把握办案风险的可能形式及其发生的概率。

其次,应当对导致审判过程中社会稳定风险的各因素进行类型化和区别化分析。从审判过程中和法院内部建设的过程中,对社会稳定风险的来源进行深入探讨,将其与审判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探讨在办案中降低风险,在办案中防止风险的再次出现的路径。

最后,审判过程中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构建思路和制度设计。一方面,对具体案件的风险分级认定和处理,可依据现实危害程度、性质和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分别拟定风险等级和处置标准。另一方面,评估机制的评估组织和工作程序进行详尽的设计。

(三)在司法进程中导入风险管理理论的价值基础

建立健全审判过程中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提示机制的必要性有三方面:司法环境的客观需要、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的需要、审判工作管理科学化的需要。

由此,笔者认为,建立健全审判过程中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实践意义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三项重点工作的推动,是实现人民法院审判管理科学化的重要形式。

第二,有利于推动人民法院管理工作的进步,更好地贯彻效能、风险等科学管理理念,实现法院工作的科学化。

第三,有利于提高执法风险的评估水平,不断提高执法能力,也是法院工作规范化操作与提高效能的保障。

第四,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可以防止因司法不当引发涉法涉诉信访特别是群体性事件和突发性事件。

二、构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提示机制的渊源和原则

(一)社会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的渊源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源于上个世纪经济发达国家对经济安全的评估预警的思潮。经济安全评估预警机制的建立,为相关领域风险评估机制的建立提出了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社会问题仍然突出,影响和制约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不断增多,社会管理面临的潜在压力和风险不断加大。因此,为防患于未然,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把风险控制到最低程度,研究建立审判过程中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有着重要的政策和现实意义。

(二)构建社会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的原则

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提示机制的建立中,风险的发现是预防的关键,风险的评估是化解的前提,风险的化解是评估的目的。争取在风险控制上的主动权。具体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事前预防源头控制原则。必须和审判、执行工作管理密切结合,风险防控工作应当贯穿于诉前、诉中、判后执行和信访全过程,使审判、执行的各个环节形成防控合力,形成系统的工作机制。自立案之初就要全面收集排查影响社会稳定的相关信息资料,分级评估案件的风险,根据实际确定风险防控措施,定期对各业务庭室在审执过程中是否全面收集排查办案风险、准确评定风险等级、合理确定防控措施、认真落实防控措施等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整体联动全程防控原则。从立案环节开始,直至案件审理、执行完毕,所有环节的承办人随时排查、收集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事件的因素,逐项登记于《办案风险评估信息登记表》,分别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并将防控措施及落实情况登记于《办案风险防控措施报告表》,随卷宗材料流转,本环节确实难以化解不稳定隐患的,由下一环节承办人继续实施,办案风险隐患以层层分解的方式得以化解。

3.各方配合长效治理原则。办案风险防控,关键在于对各种矛盾隐患的早发现、早解决。要着眼于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的创新,着眼于社会关系的长期和谐稳定,坚持党委领导,形成以政法委为领导,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信访、街道社区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案件社会稳定风险防控网络。各有关部门根据工作职能分工负责,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共同化解办案风险。

4.能动司法以人为本原则。把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建立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与坚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相结合,建立健全充分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重大决策及程序,逐步形成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的长效机制。坚持能动司法,以确保社会稳定为着力点、以高效化解矛盾纠纷为切入点,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总体目标,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全面履行法院职能,坚持为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服务、为社会和谐稳定服务,及时分析归纳社会公共管理领域中遇到的共性问题,通过审判白皮书、司法建议等有效形式,及时向党委、人大、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有价值的建议,预警社会风险,堵塞社会管理漏洞,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三、构建司法过程中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的路径选择

(一)范围、内容以及信息收集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提示机制,是指法院在受理诉讼(信访)案件后,在立案、审判、执行及信访阶段,根据已掌握的动态信息,对当事人是否存在影响社会稳定的潜在危险进行先期预测、先期研判、先期提示,为先期介入、先期化解提供科学依据,以便更好地实现公正司法,为民司法,实现案结事了。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提示的的内容包括:案件的处理是否符合“案结事了”的要求;案件当事人是否存在越级访或群体访的风险;案件的处理是否存在问题或瑕疵,能否通过法律途径得到解决;案件当事人提出的合理诉求是否得以解决,不合理的诉求能否通过法律释明和释法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案件当事人是否存在法度之外、情理之中的困难,有无解决的可能;有可能引发不稳定的其他方面。

涉诉案件的信访风险信息可来源于各种有效途径。包括各类会议、庭审、来信、接访、反映、交转办案件、法院内网、外部网络等获取的信息。获取信访风险信息的部门和人员都有责任及时提供相关信息内容。评估责任主体应及时甄别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及时对有效信息予以信访风险评估;提示责任主体按规定予以提示。

(二)责任主体的确定

在立案、审(执)阶段,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提示的责任主体是案件承办部门和承办人。涉诉信访案件,无信访包案责任人的案件,由最终作出裁判(或执行)的部门为责任部门,承办人为责任人;因客观原因不能确定承办人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评估责任主体,或指定具体责任人。有信访包案责任人的案件,包案部门和责任人为评估责任主体。

(三)风险预警等级划分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提示等级按信访风险程度由低到高分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对应为白色、蓝色、黄色、橙色、红色五色)。其中一级、二级为一般信访风险,三级、四级为重大信访风险,五级为严重信访风险。

(四)风险评估预警的程序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分为一般评估和重点评估。一般评估,适用于评估责任主体认为信访风险等级为二级以下的案件。重点评估,适用于评估责任主体认为信访风险等级为三级以上的案件。评估责任人提出评估意见,提交审判组织研究;适用独任程序的案件,提请庭务会议研究;合议庭或庭务会议对涉诉信访风险评估进行全面汇总和分析论证,对风险大小作出评价,对案件的处理提出建议;制定工作预案,形成评估报告;评估报告报本法院分管院领导、信访管理职能部门。评估等级确立与变更实行分级审批制。第一、二级由责任人确定,第三、四级报业务庭主要负责人审批确定,第五级报分管院领导审批确定。

(五)社会风险的化解途径

提示的评估等级最高为五级,或本程序评估等级为三级时,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与化解;本程序评估等级为四级以上时,部门负责人应报请分管院领导参与化解,必要时,报请本法院院长参与化解。风险评估等级为二级以下的,评估责任人应向部门主要负责人汇报化解进度和化解结果。风险评估等级为三级的,评估责任人通过部门负责人,向分管院领导书面汇报化解进度和化解结果。风险评估等级为四级的,评估责任人通过部门负责人,向分管院领导、院长书面汇报化解进度和化解结果。风险评估等级为五级的,评估责任人通过部门负责人,向本法院全体院领导书面汇报化解进度和化解结果。

(六)考核制度与责任追究

严格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提示工作责任。评估责任主体、提示责任主体应按本规定要求,切实做好评估和提示的各项工作,确保运转规范、衔接有序。因工作不负责任、不认真执行本规定,导致当事人信访或者重访不止,发生严重后果的,将实行责任倒查,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风险评估工作方案篇4

论文关键词 社会管理创新 执法办案 风险评估

检察机关执法办案风险评估是指业务部门和案件承办人员在执法办案过程中,对检察执法行为是否存在引发不稳定因素、激化社会矛盾等执法办案风险,进行分析研判、论证评估,及时发出预警,制定处置预案,以有效防范和减少执法办案风险的工作机制。从这一机制本质来看,它是在遵循司法规律前提下,做到关口前移,提前预警工作风险;从机制目的来看,是对办案质量进行控制和管理,量化法律的实施程度,消除影响法律权威的不稳定因素;从机制方法来看,坚持内外协同,整合社会资源,形成矛盾化解的合力;从机制保障来看,与刑事和解、检调对接、检察建议等工作相互配合,与司法体制相契合。

一、执法办案风险评估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关系

(一)契合当前社会管理模式的转型要求

当前,我国社会生活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日益凸显,整个社会从“单位管理”向“社会管理”转变,社会治安从“单一治理”向“综合治理”转变,社会纠纷解决从“单一机制”向“多元机制”发展。在此背景下,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就是发挥各方治理的能量,促进和完善社会管理,实现由分散化管理向网络化管理,由“单兵作战”向“协同作战”转变。执法办案风险评估过程,就是检察机关针对执法行为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相关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稳定风险防控网络,进一步理顺了各参与主体关系,优化整合各类社会管理资源,形成协同作战社会管理合力,共同化解办案风险。

(二)契合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要求

社会管理创新是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理论的深化,与“加强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在价值追求上具有同向性。这就要求检察机关克服消极、被动的运作方式,立足涉检信息预警研判,做到预料在前,应对在先,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执法办案风险评估是检察机关适应执法环境的深刻变化,进一步解决自身突出问题、提高执法公信力的有力抓手。它参照经济安全预警评估的做法,以办案效果为预警对象,通过对敏感案件、重点案件提前开展研判,变被动调处为主动应对,变事后处置为事前预防,将风险防范与控制的关口前移,及时消除不稳定因素,切实提高社会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契合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定位要求

社会管理创新是适应社会矛盾化解新形势的必然选择,化解社会矛盾又是现阶段社会建设与管理的主要任务。执法办案风险评估立足法律监督职能,契合检察院化解矛盾纠纷的定位要求。首先,它凸显了矛盾化解的全局性。将办案风险防控工作贯穿于侦查监督、公诉、控申、民行等各环节,要求检察人员综合考虑整体思维、辩证思维和法律思维有机结合,实现办案效果最大化。其次,它凸显了矛盾化解的彻底性。坚持以和谐的方式化解纠纷,注重案结事了,积极促成与刑事和解、民行调处、司法救助等延伸机制的对接。再次,它凸显了矛盾化解的互动性。检察机关认真听取各方面工作建议,有利于拓展吸纳民意、体察民情的渠道,提升检察职能对社会管理创新的引导和保障功能。

(四)契合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方法要求

执法办案风险评估是检察机关遵循司法规律,对司法有限性认识的自觉回应。从国家政权架构和社会治理格局分析,检察机关虽然是一条救济权利、保障安全、稳定秩序的制度通道,但在有些情况下并非救济和保障的最优首选。因为它所能支配的社会资源有限,这一途径耗时费力,成本高昂,并且,司法追求程序公正,难以满足社会对实质公正的期待。因此,整合不同社会资源调整和润滑社会关系,消弭矛盾和冲突成为必由之路。况且,在风险评估过程中,检察机关不但要关注个案的处理和当事人的个体权利,还要关注个案背后的体制性因素和社会意义,不但要追求个案的实体和程序正义,更要为实现社会体制转型和社会的普遍正义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既是司法工作的创新,也是社会管理的创新。

二、推行执法办案风险评估的基本做法

2011年2月,浙江省舟山市检察系统正式推行执法办案风险评估工作。岱山县人民检察院将其作为全院重点工作强力推进,使之成为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举措。

(一)框定案件类型,严格准入范围

结合以往案件办理情况,并根据案件性质、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对社会导向作用等情况,明确十二类案件应当开展风险评估,主要有:(1)对职务犯罪案件拟作出立案、不立案或撤案决定的;(2)拟作出不逮捕、不起诉决定的;(3)拟作出追捕、追诉、立案监督决定的;(4)拟作出是否抗诉、提请抗诉决定的;(5)对执行机关提请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6)收押有人身危险或健康隐患的犯罪嫌疑人的;(7)集体访、重复访和因举报而受到打击报复的信访案件;(8)社会各界关注的敏感案件、涉众型犯罪案件或其他存在重大风险隐患的。

(二)覆盖诉讼全程,消除风险盲点

为最大限度消除风险盲点,将风险评估作为执法办案的前置程序,涵盖了自侦办案、侦查监督、提起公诉、控告申诉等所有重点办案环节。在职务犯罪侦查环节,着重关注线索受理、强制措施采用、办案安全措施、收集和固定证据行为、结案效果等要素。在侦查监督环节,主要是对逮捕的必要性和全面性进行综合审查,提升审查逮捕质量。在公诉审查环节,重点关注案件产生的背景、原因和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及其家属的诉求,追诉、抗诉的社会认可度,并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采取应对举措。在控告申诉环节,重点考虑申诉、赔偿案件的社会导向,部分强制措施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在信访环节,密切关注相关当事人的动态,做好对当事人的解释、说服工作,针对反响强烈的案件,及时倒查检察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并提出解决方案。

(三)实施分级评估,优化管理模式

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采用分级评估、分级防控的工作模式。根据办案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影响范围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等因素分为一般、较大、重大三个等级。一般评估,主要适用于发现部分风险苗头,可能有一定社会负面影响,有化解、处置可能的案件;承办人在案件审结报告中对评估结论进行说明,由部门负责人决定是否开展社会调查。较大和重点评估,主要适用于情况复杂,涉及面广,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承办人应填写《执法办案风险评估表》,提出处置意见,由分管检察长负责,组织业务科室和其他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必要时由分管检察长报检察长组织评估。同时,对评定为重大风险等级的,基层院应同时上报市院,必要时,还需报告党委。这种分级评估的方式有利于发挥程序的分流作用,进一步优化检察人力资源配置,统筹大要案办理。

(四)强化程序衔接,推进动态防控

重视对风险情形的跟踪关注,随着风险点和风险度的变化,及时调整风险等级。主要体现为四个阶段:一是风险识别,通过简要案情和不稳定因素的判断,辨识各类危险因素、可能发生事件(如媒体炒作事件、群体性事件、信访上访事件)的原因。二是风险分析。研究现有处置条件下各类办案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以及这种风险是否涉及相关工作部门,是否应与该部门进行沟通协商。三是风险评价。在分析有关风险发生可能性与后果的基础上,按照风险大小进行评估分级,明确防控重点。四是风险处置。通过办案风险的综合分析和评价,形成防控措施报告,拟定媒体炒作事件应急防控方案、群体信访事件预警稳控方案、信访案件稳控化解方案、当事人劝解方案,以及相应的保障措施。

(五)注重协调借力,实现矛盾联调

切实将办案风险纳入到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稳定风险防控大体系,形成化解社会矛盾的工作合力。一是加强与党政部门的沟通协调。重大风险等级的案件,基层院需将《执法办案风险评估表》报送上级检察院或党委,将影响社会稳定因素或需支持、配合的事项抄告相关单位,并及时将案件进展予以通报,争取工作支持。二是延伸检察职能。将刑事和解、民行调处、释法说理、司法救助等工作衔接起来,改进执法办案方式,及时修复社会关系,减少社会对立。三是组织开展后续帮教。协同相关部门做好对免予起诉的未成年罪犯、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等特殊人群管理工作。

(六)落实配套制度,提升运行效果

一是检察研讨制度。通过检委会、专题研讨、条线例会等方式,准确把握法律精神,统一办案尺度,并就评估工作折射的深层次问题开展前瞻性调研,适时转化为规范性意见。二是信息专报和检察建议制度。针对在执法办案风险评估过程中发现的社会管理漏洞,以信息渠道报送上级检察院和党政领导,同时,就普遍性或需要提请注意的问题,向有关部门发送检察建议。三是责任倒查追究制度。将预防和处置办案风险列入检察人员的重要职责,一旦造成重大社会负面影响的,相关人员均应承担相应责任。四是激励考核机制。将执法办案风险评估工作纳入部门和个人年终目标考核,对工作中作出优异成绩的部门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同时,辅以工作通报制度,定期督查反馈,确保风险防控落到实处。

三、推行执法办案风险评估机制的若干体会

(一)要进一步认识检察机关在创新社会管理领域的重要作用

检察权作为法的实施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向社会拓展正义促进社会秩序及其变迁的张力结构,其在创新社会管理中的角色也越来越明显和重要。但是,鉴于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性质,检察机关只能依托监督职能的行使介入社会管理,展现其独特的社会管理功能。在实践操作中,需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将风险评估要求转化为广大检察人员的自觉行动。

(二)要进一步注重检察权置于社会管理全局中的功能发挥

现阶段社会矛盾涉及多层次的社会关系、多样化的矛盾主体、多方面的利益诉求,不是仅凭检察机关一己之力就能解决的,风险的有效控制和深层次问题的有效解决,都有赖于有关国家机关的协作配合。重点是积极探索将检察机关的执法办案风险评估工作与党委政府部门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进行无缝衔接,以促进联动机制的形成。

风险评估工作方案篇5

问计“风险评估预警机制”

去年8月,施某将400万元汇入自称是黄金交易分析师的王某(实际就是宓某)指定的账户用以炒黄金期货,一直非正常亏损,到今年初实际损失70万元,随后宓某下落不明。施某向警方报案后发现宓某逃到了杭州,遂赶到杭州将其扭送至警方。

针对此案的特殊情况,检察官立即依照“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将此案定为较大风险等级,上报后落实稳控化解措施。随后向施某解释此案不能批捕的原因和证据方面的问题,取得其理解;此外又几次找宓某谈话。经过检察官的一系列工作,宓某承诺退赔被害人的损失并先行赔付了20万元。日前,该院对宓某依法作出了不批准逮捕的决定。

“三位一体”成为参与社会管理重要举措

据了解,2008年以来,上海市检察机关探索建立了涉检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对受理的案件和线索是否存在引发、激化社会矛盾等执法风险进行论证评估;对有可能发生风险的发出预警,并根据确定的风险等级,对风险源进行分析研判,依照法律规定和有关刑事司法政策等防范、化解矛盾。2010年10月,上海市检察院下发了《涉检风险评估办法(试行)》,从责任、范围、流程、效果等方面规范风险评估工作。在办案各个环节建立风险“评估、预警、化解”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全面推进执法风险评估预警工作,已成为该市检察机关参与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2008年以来,该市检察机关先后对1160余件涉检案件进行风险评估预警,及时防范风险隐患920余件,有效控制230余件,确保了上海世博会等重大社会活动的稳定。

化解矛盾会加剧案多人少的矛盾?

在奉贤区检察院,干警树立起“执法办案是业绩,化解矛盾也是业绩”的观念。对所有受理的案件、线索和反映干警执法办案问题的投诉均纳入风险评估范围。对执法办案风险细分为当事人风险和社会风险两大类别,由低到高分为无、一般、较大、重大、特大等5个风险等级,设计了4种格式化风险评估预警文书,使评估预警操作过程有序规范、简便易行。在执法办案风险化解有标准可依的同时,该院还与公安、民政等职能部门相衔接,协同化解执法办案可能引发的矛盾。

风险评估工作方案篇6

为进一步深化办案风险评估机制,不断提高办案质量,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从源头减少和杜绝涉法涉诉问题发生,根据宝市政法[]25号文件要求,经区委同意,区委政法委决定在全区政法机关深化推进办案风险评估机制,特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最大限度地实现办案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按照“关口前移、重心下移,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总体思路,深入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评估、预警、防范、化解为一体的办案风险评估工作机制,着力提高办案质量和水平,推进公正廉洁执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服务大局原则。在执法办案工作中,强化“执法想到稳定、办案考虑和谐”的司法理念,充分考虑国家、集体、群众利益的协调统一,充分考虑国情、民情、社会认可度及社会综合效果,充分考虑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坚持服务大局,坚持稳定优先,努力从源头、从根本上预防和制止不稳定问题的发生。凡是事关全局的重大、疑难、复杂案件,未经风险评估不得裁决。

2、坚持标本兼治原则。不断完善释法明理、诉讼风险告知、多元化调解、回访下访和领导包抓化解重大疑难案件等工作措施,准确把握依法履职办案与风险评估的关系,将风险评估作为“刚性门槛”,对有可能激化矛盾、引发上访、诱发不稳定因素的案件,提出切实可行的工作对策和化解措施,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初始。凡经风险评估的案件,风险未化解的不得裁决。

3、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始终牢记执法为民宗旨,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利益,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决不能侵犯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畅通诉求渠道,倾听群众呼声,接受群众监督,积极引导和帮助群众理性、合法表达诉求,防止因不作为、乱作为、工作简单粗暴等引发矛盾。凡绝大多数群众不理解、不支持的裁决,要慎之又慎,扎实细致地做好工作。

三、评估范围

评估范围包括政法部门办理的所有可能引发不稳定问题的案件,主要包括四类案件:一是重大、疑难、复杂的刑事、民商事、行政和治安案件;二是查封、扣押、冻结等可能影响公民人身权利和财产权益的案件;三是群众关注、具有社会敏感性的案件;四是政法干警违法违纪、造成重大影响的案件。

四、工作程序

办案风险评估一般分为四个步骤:

1、确定评估对象。各政法部门要坚持每月对所有案件进行全面排查,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逐案分析研判,把可能激化矛盾、引起上访、诱发不稳定事件的案件列为评估对象。

2、准确评估风险。围绕执法办案的合法性、利益协调的合理性、稳定风险的可控性,综合分析政策法律依据、群众诉求、社会影响,预测办案效果,重点对是否可能诱发不稳定事件或引起上访等进行预测评估。

3、制订工作措施。根据预测评估结论,制定防范和处置预案,编制评估报告(案件名称、涉案人员情况、简要案情、案件办理情况、存在问题隐患、预防处置工作方案等)。

4、化解稳定风险。按照处置预案要求,明确责任分工,确定协同单位,落实工作措施,着力化解风险、消除隐患。对重视不够、配合不力、作措施落不实造成重大问题的,要严格进行责任查究。

五、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政法单位要成立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办案风险评估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加强组织协调,形成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的机制,切实推进办案风险评估工作有序进行,确保取得实效。

2、明确责任主体。按照“谁办理、谁评估、谁化解”原则,明确领导责任,细化职责任务。政法单位主要领导是办案风险评估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主要责任人,案件承办人员是直接责任人。

3、认真开展评估。重大、疑难、复杂案件自受理之初就要先期评估。对列入评估范围的各类案件,在办案的每个阶段和工作环节,都要认真分析和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隐患,提出应对办法,积极采取有效化解措施。

风险评估工作方案篇7

关键词:风险控制点高校基建工程审计

近几年,高校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对基建建设需求也越来越旺盛,但是高校关于基建工程腐败事件频发,一方面高校管理层面的内涵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高校在形形的基建工程项目中管理方法原地踏步,因此管理漏洞凸显。高校已经意识到并采取了一系列的管理手段,其中基建工程审计就是一项重要的措施。基建工程审计有业务量大,业务范围广等特点,高校审计力量普遍比较薄弱,基建工程审计如何能在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呢?笔者认为基于关键风险控制点的高校基建工程审计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1主要问题及原因

首先,审计工程涉及业务范围比较广泛,包括工程决策、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工程概预算、工程招投标、工程物资采购、工程具体施工、工程监理等与基建工程相关的各类业务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同时涉及高校自身的内部控制方方面面的内容。其次,从事高校建设工程审计的审计相关人员大多专业知识技能单一,从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审计的结果。理论知识丰富、实践技能娴熟的审计人员较为缺乏。另外,各高校审计专业人员配备较少,基本上没有独立的部门,皆为兼职人员,即使有独立的审计人员,人员数量也较少,无法满足业务需求。综上,对审计业务方案的确定,一定要确定关键风险控制点,基于关键风险控制点的审计方案才能有的放矢,在现有的人力物力条件下,发挥审计的监督防范作用。

2基于关键风险控制点的审计方案确定

2.1关键风险控制点的查找

确定审计方案首先是根据高校基建工程的性质及高校内部管理的实际情况,确定关键风险控制点,关键风险控制点的查找要以事前、事中、事后三个层面为维度。将事前、事中、事后涉及到的相关业务进行梳理,从中挑选出具有较强风险因素的业务节点,针对业务节点,确定不同的风险层次,根据风险层次确定审计方案的关键风险控制点。

2.1.1业务节点列示

首先,将高校基建工程的主要业务内容进行梳理。其次,要将高校内部管理制度与基建工程实际关联起来。充分分析业务涉及的业务节点,通常认为主要有以下几部分内容:①立项相关手续的合法性:从建设项目建议书、建设项目用地批准、建设项目规划到项目施工许可、项目环保及消防批准等相关业务节点的合法性,都要进行列示。②项目设计概算的准确性:对项目涉及概算的准确性进行考量,宗旨是避免项目概算超计划、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现象。③招投标过程的规范性:审查招标、投标过程的合规性,审查中标单位的资质、中标价格等内容。④施工现场的管理内容:要围绕现场管理过程中关于隐蔽工程、材料价款、工程进度、工程变更签证等内容,将业务节点逐条列示,发挥审计的监督和鉴证职能,此部分业务对于从源头上把控工程造价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⑤工程竣工结算:主要业务内容涉及工程量计算的正确性、方法选择的合理性,材料单价的选择等内容,是控制高校基建工程总造价的关键环节。⑥工程财务决算:主要是在工程项目竣工结算后进行工程款项等事项的财务处理与确认。围绕高校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处理情况,审查各项成本费用列支是否合理,证据是否充分,有无虚列、误列等情况。

2.1.2确定关键风险控制点

根据审计业务节点的不同,确定关键风险控制点,确定关键风险控制点主要考虑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①审计阶段的差异。不同审计阶段关注的内容也有很大的不同,处于不同基建项目期间应该开展的项目的具体内容会有截然不同的差异,对关键风险控制点的查找首先要考虑这样一个大的前提。②风险事项的风险等级确定。在审计过程中会遇到各类事项,它们以不同的风险表现等级存在,在关注各类风险事项时不可能面面俱到,要将不同的风险内容进行详细的细分,风险事项的风险等级越高,审计方案中就越应该关注,反之,风险等级越低,投入的精力可以依次递减,甚至不予关注,因此,确定风险事项的等级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重要工作举措。③高校自身内部控制情况评估。每个高校的内部控制都会各有特点,而基建项目又是在这个控制体系中运行的,因此要对高校自身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充分评估,对内部控制比较完善的,关键控制风险点的选取可以适当宽松,但是对于内部控制本来就很脆弱、漏洞较多的高校,对关键风险控制点的选取一定要采取谨慎的态度,掌握从严的原则。④各类合同乙方的综合能力的判断。高校在实施基建工程项目过程中,肯定会签订各式各样的合同,在合同执行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程度的风险事件,这除了与合同本身关系较大以外,合同的乙方也是关键因素之一。合同乙方的综合能力较高,带给高校的基建工程风险就会相对较小,因为很多风险事件在乙方执行合同过程中已经合理有效规避,甚至可以拉动高校内部管理的提升,反之,作为合同甲方的高校就要高度警惕,对相应事件提高风险级别,加大审计力度。⑤基建项目技术参数的差异。基建项目本身会涉及不同的技术问题、专业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考虑技术参数自身带来的风险。不同技术内涵的项目带来的风险会有差异,在审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些潜在的差异问题。

2.2有针对性的审计方案

对风险等级梳理完毕以后,就要确定详细的审计方案,审计方案的制定要建立在对风险控制点的详细分析之上,基本原则就是:风险较高事项一定要在审计方案中有体现;风险发生较频繁事项也一定要在审计方案中受到关注。

审计方案的确定一定要有针对性,体现在对风险点的“针对性”,即对关键风险控制点要高度关注,审计方案要紧紧围绕在风险分析阶段认为有较高风险的事项。将风险事项融入到方案的细节中,并将方案中的重点放在关键风险控制点上。

3审计方案风险控制情况评估

3.1评估的原因

①被审计事项的不确定性。审计方案确定后,被审计事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随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因此需要评估审计方案中审计事项的风险等级,如发生变化应及时调整审计策略。②跟踪审计的需要。目前基建工程审计基本上都是跟踪审计,高校在基建工程审计方面尤其需要进行跟踪审计,在跟踪审计过程中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审计方案,对风险关注事项也不同,对审计方案风险控制情况的评估,可以对其他审计方案的确定起到引导的作用,其评估结果对审计方案的有效实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3.2评估的原则

评估的重要原则仍然是根据风险等级的波动情况评估风险控制点选取的正确性,具体来讲就是对审计方案中确定的审计事项的风险等级进一步确定,分析判断其是否发生变化,若发生变化,变化的幅度(主要指风险等级)有多大。根据变化的幅度得出相应的评估结论。

3.3评估的具体方法和内容

①评估的方法。在对审计方案风险控制情况进行评估时所采用的方法主要还是风险查找阶段采用的方法。不同的是更加侧重于“检查”,同时所采用的评估方法也要适当进行调整。②评估的内容。审计方案的风险控制情况评估涉及到的具体内容有两项:一是对基建审计方案中的既有事项的风险等级进行重评估;二是对基建审计方案中未涉及的风险事项进行考量,分析判断其风险等级属性是否发生了变化。若发生了变化,要进行重新评估。

3.4评估结果的运用

若在评估过程中发现原审计方案的关键风险控制点的判断没有差异,可保持原方案继续实施;若发现有差异,应适时调整,并在之后的跟踪审计中有效运用这些对风险事项的评估结论。

4结束语

为确保基于关键风险控制点的高校基建工程审计方案能得到有效实施,高校内部管理方面一定要提供必要的条件:一是高校内部要有关于基建工程方面的管理制度,要有章可循;二是要配备一定的人力、物力参与到审计过程中,人员和硬件设施都要得到保障;三是要不断创新审计手段,如计算机辅助审计等;四是要加大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使审计人员业务方面能够胜任相关工作。

基建工程审计是一项系统、全面的工程,在高校中施行的基建工程项目更是别具特色,给审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审计工作中如能够抓住关键风险控制点实施审计方案,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蕊.高校基建工程审计中的问题和对策[J].巢湖学院学报,2010(05).

风险评估工作方案篇8

城市轨道交通事业投资量大,建设运营要求精细。自其诞生之日起,广州地铁便伴随着线路规划、资金使用、建设及运营安全等高风险事项,风险管控自然成为广州地铁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作为风险管控体系中的核心,风险导向型审计方式则通过内控评审方式挖掘企业各流程的风险点,并对风险点进行影响程度评价,提出管控意见,使得广州地铁风险管控―二道防线对业务的管控力度得以有的放矢。广州地铁风险导向型审计在企业风险管控上的风向标作用日趋明显,工作经验得到企业高层及同行的高度认可。

打造“三道防线”

广州地铁结合“三重一大”的要求,完善分级决策机制。包括检大事项范围、决策机制和流程,明确责任主体,完善党政联席会、总经理办公会等会议制度,有效地提升了决策效率并对重大决策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通过分级授权和备案制度,明确总公司相关决定权的授权条件、内容,以及相应报告责任;对所属的39个关键业务及管控流程、近百项重大事项,明确了对下属部门及全资子公司的授权权限,并监督运营事业总部等主要业务单位在具体的业务流程中逐步细化授权,落实岗位权限;通过《分级授权管理办法》等文件,规范分级授权制度,定期进行权限调整,以及授权执行情况和业务备案的检查监督,确保所授权力的实施得到监督、检查和纠偏。

改制为集团公司后,公司的风险管理组织将进一步完善:董事会将是公司重大风险最终决策者和监督者,对公司全面风险管理有效性负责。董事会下设审计与风险管理委员会,将由5名董事组成,且主要由外部董事组成,主要负责审计与风险管理职能相关制度、体系的建立及完善,以及全面风险管理及内部审计有关管理文件的审议。

在最高决策机构党政联席会以及审计委员会的指导下,围绕监察审计部风险导向型审计工作,逐步建立起适应广州地铁企业的风险管控三道防线体系。

・第一道防线是各级业务管控部门,按业务划分自成体系,根据企业管理部及监察审计部的指导实施风险的具体防范工作。

・第二道防线是企业管理部风险管理模块,统筹整合企业风险管控工作,确保广州地铁各业务模块的风险管控模式保持一致。

・第三道防线是以监察审计部为主导的监管体系,评价各部门及第二道防线的风险管控工作效果,以普视企业整体的角度对风险管控进行整体监控和评价,确保各级单位的风险管控始终能保持与企业的战略方向一致。

如图1所示,安全监察部根据企业管理部对建设运营安全风险的偏好设计及评价防范标准,针对性地统筹具体实施工作,并将具体任务落实到运营总部的安全技术部及建设事业总部的质量安全部,再由两个部门分别根据具体业务的风险管控任务分配至各一线生产部门,而各一线生产部门则将安全生产及风险管控的责任细化到各分部、室及车站,并设立相关负责人。监察审计部则通过审计项目发挥风险点梳理及预警功能,通过定期的审计项目对各业务部门的业务流程、风险点及控制措施进行梳理和监察,对于经营生产过程中的重大风险实现,则通过专项审计项目加以重点关注。

第一道防线:运用健全完善的专业风险控制手段,防范风险于未然

广州地铁在具有重要风险领域的各业务部门中建立了卓有成效的专业风险管控体系,工程建设风险、运营组织风险、物资采购风险、安全风险等管理和防范等工作走在了国内轨道交通行业的前列。

广州地铁不断规范业务流程,撰写出版了多个专业的操作手册和培训教材,固化了各个岗位上的工作程序及风险防范要点,使新员工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技术要领及岗位防线防范手段,大大提高员工岗位操作规范性和可靠性。同时,将专业风险管理与实现经营目标相联系,不断持续、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的风险,动态制定风险应对策略。

对于重大风险建立三级控制方案,一级为日常制度、流程和专项方案等予以规范和引导;二级实施预警,由部门启动跟踪分析;三级为应急预案。目前已经建立了21个应急预案,可应对特殊气象、消防、大面积停电、恐怖袭击等各个风险。有关预案由归口管理部门定期组织调整和演练。

设立了安全、技术、预算等专业委员会和招标领导小组,分别由分管领导负责。利用会议机制,促进专项风险信息畅顺沟通,在检查工作和部署任务的同时,通报、协调各类风险,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对于有关安全等的危急事件、突发事件,总公司建立了紧急事项管理机制,以最短的时间解决问题。

第二道防线:紧跟企业发展,组织新业务风险评估工作,发挥牵头整合功能

在不断积累总结现有专业风险管理和内控管理的基础上,广州地铁通过全面风险管理试点,逐步提升风险防范工作的系统化和标准化,并且通过长效管理机制持续改进,确保其pDCa管理闭循环的形成。

随着广州地铁的多元化发展,风险管控着眼点也逐步从稳定的传统业务转移到房地产、设计等新业务上。而房地产开发业务是未来发展高作为及高挑战的结合点,2010年,将其作为试点业务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

在把握行业普遍风险的同时,针对投资机会研究与立项、项目投资决策、土地获取、项目前期策划、项目报批报建管理、项目设计、工程施工及进度管理、安全健康环保管理、采购供应链管理、项目竣工验收、房屋销售管理等房地产开发业务重点环节进行深入的调研分析和研究,深入挖掘重大风险在公司主要表现状况及关键原因,为公司集中精力应对风险提供方向。同时,以房产事业部风险清单为基础,将公司层面的风险分层细分至业务活动层面。针对业务活动层面风险,规范业务流程,制定业务活动层面风险应对措施及管理政策和程序,并确保已确定的控制行为得到恰当的执行。总公司将通过自建和巡检,定期总结分析风险反应方案、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结合实际不断修订和完善。

第三道防线:围绕风险导向开展内审工作,充分发挥线监督评价功能

作为广州地铁全面风险管控的发起者和评价者,风险导向型内审模式体现为“风险评估一审计计划一以风险为导向拟定实施方案一以风险为导向评价审计发现―跟踪审计整改落实一风险再评估”的内部审计闭环系统。

1、风险评估一审计工作风向标。引入“风险导向”理念以来,广州地铁改以企业风险源为风向标的计划编制方式,主要分四步实施:第一步,战略分

析,确定影响战略实业的主要业务方向;第二步,确定风险因素,分析影响业务目标达成的风险因素;第三步,风险评估,即分业务模块制定风险评估标准表将风险量化,对各项业务进行风险评估;第四步,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结合管理需要、可使用审计资源和项目可实施性等几大因素,将评估对象的风险与审计评价管控成本直观地反映到彩虹图中。其中,a区为优先考虑的项目,B区的项目即是公司需要考虑是否要委外实施的项目,C区和D区是不进行审计的,但仍需要采取其他的方式跟踪关注的领域。

2、风险评估标准一审计工作的坐标图。广州地铁对于固有风险和剩余风险的评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选择对某一风险影响大的几个因素;二是对选出的维度按标准进行打分,对于每一个维度确定打分范围;三是采用从高原则得出综合评分;四是固有风险等于综合评分与可能性评分的乘积,剩余风险为第三步的综合评分。对于可能性评估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区分风险事件是大型灾害类还是日常运营类,并估计风险事件发生的频率;二是根据风险事件的类型和频率,按照风险可能性评估标准确认所处的可能性级别。

3、评估结论一审计重点对标。在明确企业的风险偏好及评估标准之后,审计人员主要通过收集历史信息、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掌握被审计项目的信息,再根据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得出审计项目风险评估结论。并将风险评估结果反映到maRCi图上。

例如,在运营票务收入保障审计评估项目中,公司首先根据已建立的风险评估标准对票务流程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获得了风险分布的maRCi图。然后,补充考虑了票务收入的漏管模型,2007年开展的三四号线票务收入保障审计项目等相关的信息,对票务收入风险评估结果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正,最终确定售票流程、充值流程、扣值流程、退票流程、收入结算流程、清分流程和财务会计入账流程等7个业务子流程为本次审计实施的重点。

4、风险理念一审计项目主线。风险评价及防范是风险导向型审计模式的工作宗旨。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审计部门通过审前调查,将评价出的关键风险点与被审计者或风险管理人员进一步讨论确认,根据双方的讨论结果确定审计内容的先后顺序及其手段和方法,明确审计力量投入的重点,实现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了内部审计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在评价审计发现问题的重要性时,也会运用到风险评估手段。一般情况下,广州地铁会参照前文述及的风险模型和风险评估标准,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来评估审计发现风险高低程度。高风险的领域是审计部门优先督促整改的区域。

5、调整策略一实现风管闭环。根据审计发现对被审项目的审计方式进行风险再评估,调整下年度的审计策略,实现风险管理闭环。审计过程就是风险评估过程,每一次审计的结果都将与被审计单位沟通,督促其根据风险点评估及应对建议付诸管理改进,并被运用在下一年度甚至未来若干年度的审计计划拟定工作中,以指导审计人员确定下次对该风险点的审计时间、重点和工作方式,通过这样的一个风险管理闭环,使得审计工作在一些高风险领域成为一项常态的工作,从事后审计变成了全过程审计,达到了通过审计工作促进风险管理关口前移的效果。

立足现在,放眼未来

经过几年的发展,广州地铁不仅落实了突发事件应对预案等风险事后控制的具体措施,而且更加注重在事前及事中的防范。各项防范和应对措施在2010年亚运会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控制了短期内6线开通、超出最大运力数倍的客流高峰等重大的风险事件。

亚运会前期,广州地铁创纪录地在半年内开通运营6条新线,运营事业总部在开通运营前期实施了线路开通风险评估工作,制定了风险应对措施,保证了各层级人员及时了解运营新线开通情况、风险情况,统一实施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确保开通目标顺利实现;另外,在广州地区实施地铁公交免费期间,广州地铁日均近800万人次,远远超出了地铁最高运力,运营总部通过事先进行风险评估设定准确的应对策略,高效应对了超大客流考验。

到目前为止,广州地铁236公里,911.58亿元的投资建设主体工程未出现违法现象;自开通运营以来超过3000天的运营时间内,未出现过一件重大事故,充分体现了广州地铁“全面风险管控”的巨大作用。

未来广州地铁经营管理的手段、经营管理的重点都将与风险评估紧密联系起来。这一新的发展趋势也为以风险导向型审计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业务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更为风险管理审计业务提供了新的扩展平台,即进一步发挥审计部门广阔的视野和对企业的深入了解,通过融合风险管理审计及内部控制审计业务,实施对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日常监督,并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反哺于第―二道防线。

具体审计工作开展步骤可依据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步骤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依次展开,而针对内部控制的审计将作为对风险应对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

风险识别。在这个阶段,风险管理审计的工作是对风险识别过程及结果进行审计评价,同时也需要对风险识别结果作出独立判断,并针对诸如“识别程序不恰当”、“重大风险未识别”等发现提出审计意见。目的是保障企业面临的内、外部风险已得到充分、适当的确认。

风险评估。在这个阶段,风险管理审计的工作是对风险管理部门开展的风险评估工作进行监督评价。包括风险评估程序、风险评估标准和风险评估结果。并重点考虑:①已识别的风险的特征;②相关历史数据的充分性与可靠性;③管理层进行风险评估的技术能力;④成本效益的考核与衡量;⑤其他。经过这个阶段后,更新的风险评估结果也将作为审计部门在风险应对阶段开展内部控制审计的基础。

风险应对。在这个阶段,风险管理审计的工作是对风险管理部门开展的风险应对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这包括了对风险应对方案设计的监督评价以及对风险应对方案实施的监督评价。一般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作出的回避、接受、降低或分担风险应对措施。

广州地铁以风险智能为目标,在对全面风险管理研究评级的基础上,寻找风险管理建设短板,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设方案,初步确立了“由点到面、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工作思路,拟分四个阶段推进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第一阶段,结合公司改制及国资委要求,开展风险管理组织体系调整,设立董事会领导下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将党政联席会“确定风险管理职能部门,明确公司各部门、各相关单位的风险管理职责”等职能调整至董事会,进一步结合架构改革及国资委对上市公司的要求完善三道防线的风管组织体系。并以总公司本部和一个下属业务板块进行试点,形成更加成熟的风险管理推广的模板和样本。

第二阶段,将试点业务的风险评估工作,与公司总部风险评估进行整合。并逐步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进行整合链接,以风险为导向推动内部控制流程的持续改进。

风险评估工作方案篇9

公安应急处突工作一直以来倍受公众和媒体的关注。特别是在新的安全形势下,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地区公安机关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标准。但是单一侧重处置能力,而不重视防范体系的建设,只会导致公安机关的应急处置工作应接不暇。公安应急管理工作应该注重防范体系的建设,防范与处置同步发展。在新的安全形势下,本文以重视防范为出发点,对如何完善公安机关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对公安机关需要树立重视防范的思想,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公安机关应急管理的专业化,改善预案演练机制,公安机关针对突发事件应建立科学的媒体应对机制,并对整合社会应急管理资源,建立经营应急管理服务的企业公司提出了设想。我们需要从理论和应用方面两个方面进行创新。在风险评估方面,本文重点阐述了应当重视风险评估体系建设的意义、评估原则、评估体系建设的措施和撰写评估报告的技术性建议;在公安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方面,重点阐述了应当建立专门机构、专业人才队伍以及实战化建设等观点;在预案的演练方面,重点阐述了目前应当重视预案演练出现的问题和改进方略;在公安应急管理中的媒体应对方面,着重阐述了公安应急管理媒体应急体系建设的方法。文章最后对,建立公安机关应急管理体系,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提出了建立应急服务公司设想等措施,并阐述了应急服务公司是对公安应急管理体系的有益补充的观点。

关键词:公安应急管理;风险评估;预案演练;媒体应对;应急服务公司

近几年来,国内接连发生暴力恐怖袭击案件和事件,对国家法律尊严和公安机关应急处突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转型的各种利益重叠交错,因人民内部矛盾而引发的大规模已屡见不鲜;校园安全事件也频繁发生;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保卫任务日益繁重。公安机关传统的应急处突体系和管理思路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需要对公安机关的应急管理进行专门的研究和创新改革的措施,以适应新的安全形势和紧跟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总体要求。

一、重视防范,“攻防兼备”,扭转重处置、轻防范的错误思想,完善和强化风险评估体系建设

我国公安机关在应急管理方面存在重处置、轻预防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表彰奖励、追责倒查、人力物力投入、宣传推广和教育培训等方面。带着问题,思考其产生的原因,主要还是由公安机关决策层对重点工作的选择来决定的,决策层重视防范工作自然就会加大投入,基层干警就会按照决策层的工作指引逐步转变工作模式和对防范工作的态度。因为突发事件本身的特点,加之区域实际情况不一样,爆发社会安全事件的风险也不一样,且处置社会安全事件往往不是某一个派出所或某个单位可以完成的任务,所以不容易对基层单位突发事件处置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和评比。防范工作具有量化考核评比的优势。调整考核评比的结构和内容,使干警做好全年防范工作同样可以获得较好的考核成绩,突出防范工作量,主动降低辖区内发生社会安全事件的风险。

除了完善防范工作绩效考核体系的建设,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同样是是强化防范工作的重要措施。基层派出所没有对辖区内的社会安全事件进行风险评估的工作机制和撰写风险评估报告的习惯和工作机制,使情报信息部门收集到的信息有限,预警信息和准备处置力量的时间很有限。因此,建立标准化的风险评估机制是做好社会安全事件防范工作的重要措施,是公安机关应急预警体系的关键程序。一方面,它是对通过监测手段和日常防范工作获取的数据和信息的加工和处理;另一方面,它是作出预警决策的基础和依据,是预警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策层进行处置决策的根基。

(一)为使公安机关应急管理中的风险评估有效进行,并能够保证做出的评估科学准确,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客观真实原则。我们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尽量避免主观判断和对事件发展趋势进行猜测;坚持实事求是,不能盲从权威和上级部门的主观观点;更不能本位主义,出于对评估人员所在部门的利益考虑而故意放大或缩小对风险的评估。

2、动态评估原则。公安机关所应对的社会安全事件,其爆发要素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的,评估结论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而且我们对事件的监测和对各类突发事件的防范工作是持续进行的,我们在工作中不断的获取新的信息,需要不断的与决策层进行新的沟通和信息交换,因此我们必须进行动态的评估,以更加快速的、更加客观的向决策层反映实际的情况,同时减少无根据的猜测,避免武断。

3、标准化和规范化原则。公安机关应该建立适合本单位运行评估体系和实际社情的评估标准和规范化的评估报告样式,其中应该包括:程序、方法、指标体系、术语化、行文标准等。这些标准化的评估,可以使决策层更加快速的获取信息,更直观的反映实际情况,而且为培养风险评估人才提供了捷径。

4、风险评估体系建设制度化原则

任何工作体系的建设都必须有制度作为保障,评估报告写的再好没人用就成了浪费资源;评估标准化做的再好,不做风险评估就成了纸上谈兵。在建立风险评估体系的基础上,还要学会合理的利用好风险评估,让其成为决策的基石而不是花瓶。让风险评估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措施,成为公安应急管理决策程序的必经程序,需要制度先行,让风险评估成为公安机关从决策层到实战层信息交换的必经之路。

(二)公安机关风险评估体系建设的两个措施:

一是,风险评估实现网络化、数据化和信息化。网络化就是形成风险评估的网络体系,依托公安机关内部互联网络,并开发风险评估软件,建立信息共享、预警共享和网络调度的平台。数据化就是将能够量化的评估指标体系和统计系统融入网络平台,使一些标准化的关键数据能够动态反映在网络平台,这些数据有时比利用评估报告等文字性语言传递信息更加快速。信息化就是利用网络交互式平台,使风险评估、预警信息、调度命令在网络间互动,是风险评估能够主动发挥作用,而不是被动的等待决策层采用。

二是,公安机关内部风险评估应该吸纳社会评估组织或专家学者的评估力量,在监测和预警社会安全事件方面应该吸纳社会评估组织或专家学者的意见。标准化的风险评估,容易出现思想僵化,创新能力降低等问题,积极吸收社会评估组织或专家学者的评估意见,可以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比如,某公司申请举办大型群众性活动,在申报前需要提交安保方案和应急预案,同时可以邀请社会风险评估组织开展举办该活动的风险评估,以降低发生诸如踩踏、临时建筑垮塌等事故的风险。

(三)撰写风险评估报告的技术性建议:

1、撰写风险评估报告之前必须规范专业术语、指标体系和预警信息的表达形式,要求简单易懂,传递信息直接快速,警示作用明显和强烈;

2、风险评估报告应当具有的基本内容包括:评估目标(具有社会安全风险的事件、案件、活动、警务任务等)的基本信息、指标数据、列举风险源、列举风险源可能造成的后果、掌握的资源能否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对照风险指标数据体系进行评估并预警信息和处置建议等。

3、风险评估报告的撰写时机的选择非常重要。并不是所有的风险评估都必须写出报告,有些风险评估可以快速依据数据分析直接出结果,以简洁的语言甚至是一句话向决策层传递评估结果。例如: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风险评估;某大型活动进行中对发生踩踏事故的风险评估;对某劫持人质事件是否进行武力营救进行的风险评估等这些已经发生或评估时效性比较紧迫的情况;有些风险评估时效性要求并不是很强烈,就可按照评估机制和评估体系的要求撰写评估报告,从而使决策层更加详尽的了解详情和风险程度等信息。例如:大型活动筹备期间对该活动的风险评估,对某火车站防范暴力恐怖袭击能力的风险评估,对某国际事件发生后辖区内是否可能爆发自发国主义游行进行的风险评估等等。因此,撰写评估报告要选择好时机。并不是所有的风险评估都要撰写报告,在建立风险评估体系时应当考虑到风险评估的简易程序的设立。

二、公安应急管理向专业化发展

在国家应急体系建立的大背景下,各级公安机关正在紧锣密鼓的建立适应自身职业特点的应急体系。这也是公安应急管理逐步实现专业化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一)建立公安应急管理专门机构

依托公安机关110报警服务平台和指挥系统,建立公安机关应急管理部门,专门从事公安应急管理活动。应急部门的建设不能是形式上的“挂牌”活动,更不是对之前的应急处突体系的复制,而是按照科学的方法把公安机关的应急资源进行整合,使资源更加优化,指挥更加高效,管理更加科学。传统的公安应急模式中存在太多的分散性和惰性,应急体系被动等待突发事件的发生,没有专业的应急管理部门负责管理活动,预防和重建环节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没有形成合力。因此,公安机关需要建立具有突发事件预防和调研、评估职能,突发事件发生后又具有较高指挥权,处置后又具有秩序和信任恢复重建职能的专业化的应急部门。

(二)注重培养公安应急管理专门人才

公安应急管理专门人才十分短缺。公安应急管理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公安专业学科,但是公安应急体系发挥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因此,公安机关需要大量的公安应急管理专门人才充实到公安应急体系,将继行政执法、刑事司法、行政管理之后公安机关第四大职能――应急处突,完善的更加正规化、信息化、规范化和实战化。

(三)专业化的应急体系不应该是机关单位而是“前沿阵地”

目前,基层公安应急管理体系还存在机关作风和成员老龄化的问题。公安应急指挥体系依托110报警服务平台,没有专门的、独立的应急管理机构。有的单位甚至将其视为“养老办”;“光说不练”的工作作风和成员老龄化问题使应急管理工作闭门造车,不能深入基层和处置现场,现场实战指挥效能大打折扣。专业化的应急管理体系成员应该直接参与管理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公安应急管理人员不仅仅是吹响冲锋号的号手,同时是指挥员和战斗员。

三、杜绝“预案综合征”和“演练艺术化”,预案演练要实现常态化和贴近实战化

冲破“预案综合征”对我们制定预案的思维阻塞。所谓“预案综合征”是将应急预案作为应急准备工作的全部。如果只有一个纸上谈兵的预案,而没有实施预案的能力,就会给人造成准备充分的假象。现阶段,一些政府和一些公安机关制定的预案大部分停留在纸上,每年的修订也仅仅是更改了相关指挥人员的名字和职务,有些地区将鲜有发生的突发事件的预案封存档案室,预案逐步沦为应付上级检查的材料,形同虚设。既然是应急预案就需要经常演练。如果没有演练使各单位、各部门达到协同,默契配合。如果没有人、财、物的储备,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后果难以想象。在现阶段,预案的演练水平和人、财、物的储备受到领导思想意思、地方财力等各种因素的制约需要进一步妥善解决。

预案不是神话,演练不是摆造型、铺场面。演练的目的是为了暴露应急预案中的问题,发现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改进应急管理工作,而不是为了表演而演练。就目前公安机关开展的各种演练,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形式主义倾向,突发性、紧急性、实战性无法体现;事件的烈度大多数根据已掌握、已协调和已准备的资源为基准,根本不存在不可控性,演练流于形式。好多演练都是按照事先安排完成处置任务为结果,没有总结归纳、没有分析研判。演练已成为一种机械式的任务,而不是暴露问题和提高管理水平的途径。“演练失败”这样的结果也是一项重要的和宝贵的财富,这需要引起各方重视。

我们可以在演练中设定发生更加困难的情况或突况,诸如:解救人质事件中,谈判失败劫匪“撕票”,杀死了其中一名人质,现场处突民警和特警怎样处置?或是在现场,按照预案处置过程中,有人突然倒地,有人为制造事端突然大喊“警察打人”或是有无数的人在多个不同点位拍摄、录音,现场民警怎么办?再有,爆恐袭击发生了,特警和其他支援力量遇到交通堵塞,被堵在半路上,只剩下现场几名值班巡逻民警,怎样组织群众开展自我防护?以上情况不是危言耸听,很有可能发生,几乎所有的预案都无法考虑到所有的突况。因此,应急预案的培训与演练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突发性的、多样性的演练才能磨练出更加科学的预案,才能锻炼出更加适应现场情况突变的公安队伍。

四、公安机关应注重培养干警掌握利用和应对各类媒体的技巧

全警参与公共关系建设,利用媒体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后期的形象和信任重建,以及受影响群众的安抚工作,重视利用私媒,形成公安机关整体公关与单警公关相结合的新局面。以往的公安机关媒体应对工作过于被动,往往深处媒体危机时才会想到应对,合理利用媒体引导舆论的能力较弱。

公安机关在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同时建立突发事件媒体应对计划。突发事件发生后,公安机关与社会公众和各种媒体进行有效沟通的关键是早有准备。一旦突发事件发生,媒体危机不会给我们时间准备应对的措施和与媒体沟通的计划,信息传递失误就可能被媒体危机击垮,其危害和社会影响力往往比社会安全事件本身更加巨大,甚至导致应急体系的崩溃,引发管理体制的改革。因此,同步制定突发事件媒体应对计划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个计划可以帮助应急管理者提前做好媒体沟通和信息传播的组织工作,选出媒体人,针对各种突发事件开展媒体应对的专门训练,强化与主流媒体的沟通。在不同的突发事件当中,决定需要传递什么信息,制定怎样的目标和选取怎样的媒体。同时,媒体应对计划还可以指导成立一个媒体中心,为我们进行新闻准备必要的硬件资源。

公安机关在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同时启动突发事件媒体应对计划。当社会安全事件发生以后,公安机关应该立即向社会公布相关信息,但是不能传达不确定或不知道的信息,不然各种媒体就会通过其他渠道获取信息,甚至谣言四起。媒体应对部门是现场处置指挥员或指挥部的“口舌耳目”,要积极的将舆论引导至便于我们继续开展应急处置和消除事件后社会影响的方向,所以公安机关在处置社会安全事件时应当在启动媒体应对计划后建立距离事发地核心地区不远的24小时媒体中心,专门负责处理谣言,收集事实和组织新闻的工作。公安机关主要负责人或政府高级官员应当在现场指挥处置,媒体中心应当政府或公安机关高级官员现场指挥的视频资料,甚至是现场采访。将我们的信息告知每一个参加处置任务的部门,甚至每一位民警。对突发事件的报道要有始有终,相关信息要及时更新。

五、引导和利用社会资源,鼓励组建专业化的和专门经营应急处置技术、装备和人力输出的公司

政府应当以多种方式鼓励这样的第三方非政府组织或公司参与处置公共突发事件和满足公民个人在应急救援方面的需求。

我们设想存在这样的应急服务公司或社会组织(以下简称公司):公司具备应急管理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核心专家团队和师资,具备户外培训场地和设备,室内教学设施,技术研发机构,人力资源机构,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和开展应急处置工作所需要的人员、车辆、装备、物资和网络平台,以及公司运转所需要的其他办公设施和流转资金。公民个人应征或自愿接受由这个公司开展的应急处置专业技术培训,达到一定的国家标准,经考核,并注册成为应急技术从业人员;公司投入资金研发应急技术和装备,对外提供应急理论和技术知识的培训,组织编写应急预案,策划并组织开展应急演练,销售应急装备,提供风险评估服务等服务性业务。公司接受政府或公民个人在应急技术和人力方面的合同,收取费用获得收益。这样的公司以自己掌握的应急处置技术,人力,装备和信息参与市场竞争。

非政府组织或公司可以为公安机关应急管理带来以下五个方面的支持:

(一)分担公安机关在公民个人申请的应急救援技术方面的困难和减缓开锁等非警务活动的压力;

(二)协助公安机关完成专业化救援和应急处置工作,公安机关可以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专心做好指挥和协调工作;

(三)促进救援和应急技术的创新和科技进步,特别是公民个人使用的反暴力技术和器具的研发和推广。

(四)协助公安机关开展应急技术推广和宣传,协助其他企事业单位建立应急管理体系,为公安机关开展社会治安管控开辟一个新的渠道。

(五)为政府接受来自社会有偿或无偿的技术、人力、物资等方面的支援提供平台,开创政府合理利用非政府组织资源的新形式。

[参考文献]

[1]王宏伟.应急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7-38.

[2]王宏伟.公共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05-107.

风险评估工作方案篇10

中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法律基础

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2002年,农业部畜牧兽医局建立了“动物疫病风险评估小组”,开启了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但是当时并没有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相关法律文件,可以说在这方面的法律属于空白区域。直到2006年,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实施,明确规定了风险评估的法律地位,并规定风险评估的结果是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重要依据。

随着经济和世界贸易的发展,以及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食品安全监管也逐渐被重视。为了从制度上更好的解决食品安全监管问题,我国也逐渐采用在国际食品安全风险规制方面通行的做法――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在2009年颁布的《食品安全法》中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的基本原则和保障体系做出了明确规定。2015年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进行了更细致的规定和补充。如明确规定和增加了六大需要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具体情况。以及相应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管理规定(试行)》,较为具体的规定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主体以及工作的开展,使其更具有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我国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建设上,成立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门机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主体是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具体工作由下属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以及农业部下属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来实行,承担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具体实施,参与制定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相关的监测和评估计划,拟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规则,解释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开展风险评估交流,以及承担卫生部委托的其他风险评估相关任务。但是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构建仍然不够完善,要使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在我国发挥长效机制作用,还需要法律法规的进一步明确和细化。

美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法律基础

美国对食品安全的监管采用食品分类“链条式”的监管模式,不同部门负责不同食品种类自上而下垂直监管,相互之间分工明确,避免空白和交叉,形式既独立又合作的“以品种监管为主,分段监管为辅助”的监管形式。其法律法规种类繁多、覆盖面广,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体系有法令、法规等多种立法形式,涵盖了食品、药品、禽类、家畜类、动保保健、消费者安全等诸多方面,形成了比较健全的法律体系。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实行奠定了法律基础。

目前,美国的食品安全法律包括:《FDa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FSma)、《联邦食品、药品与化妆品法》、《公共卫生服务法》(又称美国检疫法)、《联邦肉类检验法》、《禽肉制品检验法》、《蛋制品检验法》、《食品质量保护法》、《公共健康服务法》等。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方面的法律主要以《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联邦食品、药品与化妆品法》、《美国食品法典》为法律基础。

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FulltextoftheFoodSafetymodernizationact(FSma))于2011年1月4日奥巴马总统签署后生效,是美国70多年来食品安全法的最全面改革,此法案标志着从关注污染到预防污染的转变,旨在确保美国食品供应安全。其中涉及风险评估的主要有第103节、104节、106节、107节、108节、110节、112节、201节、202节和204节十个章节,详细地规定了危害分析涵盖的范围和具体内容。要求工厂所有者、经营者以及人在进行危害分析的时候,识别和评估与企业相关的已知或者可以合理预见的危害,包括生物、化学、物理和放射性危害;天然毒素、农药、药物残留、腐烂、寄生虫、过敏源,未经批准的食品和色素添加剂;以及可能蓄意引进的危害,如通过恐怖主义活动而引进的危害,并要编写危害书面分析。法案从绩效标准、财政、国力、进出口、实验室和可追溯记录等方面对食品风险评估制度的建立做出了详细规定。

联邦食品、药品与化妆品法。《联邦食品、药品与化妆品法》规定采用风险评估的方法来制定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检测标准,是美国众议院制定、美国联邦政府颁布的“永久性综合性法典”,第7卷(农业)、第9卷(动物与动物产品)和第21卷(食品与药品)分别规定了与食品相关的内容。其中涉及风险评估的《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案》第iV章主要有:错误标识的食品、食物中毒害物容许条例、杀虫剂化学残留物的容许和豁免以及食品添加剂。法规规定添加到任何食品中的任何有毒或有害物质应当被视为是不安全的,除非这种物质是生产必需的或按照良好生产规范仍无法避免的;但即使这种物质是必需的或不可避免的,部长也应当颁布条例限制其用量,任何超过规定限量的用量均应被视为是不安全的。

美国食品法典。《美国食品法典》在注重规范零售领域食品安全同时,将食品安全、食品卫生、正确标注食品标签内容有机地结合一起,实现了保障食品安全的基本目标。其中与食品风险评估相关的内容如:1.食源性疾病评估、风险因素和干预措施;2.pHS模型代码历史、目的和职权;3.食品保护经理认证和手消毒剂;4.关于食品的辐照生肉和肉制品标签指南、添加剂和安全食品、冷热保持时间/温度控制;5.设备、食品接触表面、非食品接触表面和餐具;6.开展基于风险的检验。涵盖内容全面具体,要求严格,比如:其规定须对食品添加剂进行严格地监管。过量使用或应用范围未经批准,添加剂会对消费者造成危害。无意的污染物或残留也会进入食品供应链中。此类化学物质所指定的容许限或安全限是根据基于毒性研究和预估食用量的风险评估确定的。

通过中美两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法律制度的研究,发现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我国虽然已经出台了一些规定食品安全风险计估制度的法律法规,但是处于法律层面的《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以及处于行政法规位阶的《食品安全实施条例》仅仅对食品安全的风险评估制度做了些概括性的规定,对风险评估各阶段的具体规定只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管理规定(试行)》中有说明,缺乏法律效力。同时,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执行程序不完善,比如机构设置缺乏统一性和独立性。本文对美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法律基础进行了介绍,从中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宝贵经验和法律体系,对构建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