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汉语拼音方案十篇汉语拼音方案十篇

汉语拼音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5:28:08

汉语拼音方案篇1

以前,我一直认为汉语拼音只包含声母和韵母两个部分,但学习了语音学理论后我才知道原来汉语拼音方案是包含五个部分的,它们分别是: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及说明、声调符号、隔音符号。下面我就从这五个方面简要地谈谈我对汉语拼音方案的重新认识。

首先,《汉语拼音方案》是一个用拉丁字母拼写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方案。汉语拼音方案自1958年一直使用至今,它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拉丁字母,根据现代汉语语音特点进行了调整,能够准确地反映现代汉语的语音面貌,是一套比较完善的拼音方案。1982年iSo开始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汉语罗马字母拼写的国际标准。为此我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据了解,汉语拼音方案在制定之初有以下几个目的:一、给汉字注音;二、为汉字提供一种索检方法;三、作为推广使用普通话的工具;四、为无文字的少数民族提供一种简便文字;五、帮助外国人学习汉语;六、作为“汉语要走世界文字拼音化道路”的实验工具。对于这六大目的是否真的有助于使汉语的国际影响力大增,这实在还值得商榷。在我查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学者对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异议与怀疑。例如一个学者这样说:“‘汉语要走世界文字拼音化道路’本身就很值得商榷,未成定论,我对此是持坚决的反对态度。现行汉语拼音方案为了做到这最后一条,同时为了让学习汉语的外国人使用起来感觉到习惯,更多地借用了外国人拼音文字的、非汉语的东西。现行汉语拼音方案已经不纯粹是一种拼音,而被设计成了一种‘拼音文字’!”至于我个人呢,还是选择以一种批判的眼光来看这种观点。汉语的确要走向国际,成为和英语地位相当的一大语种。但是对于“汉语要走世界文字拼音化道路”这种说法我还是不能接受。汉语就是汉语,汉语不是一种拼音语言,汉语文字是由笔画组成的,如果把汉语“文字拼音化”,那汉语就不成汉语了,它就成为了拼音语言的附庸。但是,并不能因此就让汉语走向国际的脚步停滞,我们应该想出更妥善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而不应反对、抵制汉语拼音方案。

说了这么多,还是回到正题吧。

1.字母表。我认为汉语拼音之所以选用拉丁字母作为其拼写字母是为了使汉语拼音更容易和国际接轨。虽然如此,字母表里的26个汉语拼音字母都有规定的名称,这又起到了很好的区别作用。

2.声母表。通过学习,我知道汉语拼音有22个声母,辅音声母有21个,还有一个是零声母。这21个辅音声母是按照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来排列的。从发音部位来看,辅音声母可以分成7类。(1)双唇音:b,p,m;(2)唇齿音:f;

(3)舌尖中音:d,t,n,l;(4)舌根音:g,k,h,ng;(5)舌面音:j,q,x;(6)舌间后音:zh,ch,sh,r;(7)舌间前音:z,c,s。从发音方法来看,按照成阻和除阻的方式可分成5类:塞音(b,p,d,t,g,h)、擦音(f,s,sh,r,x,h)、塞擦音(j,q,zh,ch,z,c)、鼻音(m,n,ng)、边音(l)。按照声带振动与否可以分成两类:浊音和清音。汉语拼音中浊音有5个:m,n,l,ng,r。其余的辅音声母都是清音。按照发音时呼出气流的强弱,可分成两类。(1)送气:p,t,k,q,ch,c。(2)不送气:b,d,g,j,zh,z。其中,擦音、鼻音和边音无所谓送不送气。

3.韵母表。汉语拼音有39个韵母。

按内部结构特点可分成三类:单韵母10个、复韵母13个、鼻韵母16个。按四呼来划分,可分成四类:开口呼16个、合口呼9个、齐齿呼10个、撮口呼4个。

汉语拼音方案篇2

关键词:汉字拼音声母韵母输入法

中图分类号:H1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c)-0203-02

abstract:inthispaper,underconsiderationoftheruleandexampleofthescheme,manysuggestionsweremadetorevisethescheme.Forexample,itwassuggestedtokeeptheoriginalinitialandthefirstletteroffinal,usinggtoreplacengintheang,eng,ing,ongandiong,mtoreplaceanintheiananduan,ytoreplaceaiintheuai,qtoreplaceangintheianganduang,iworivtoreplaceüinthelüandnü.inaddition,xwassuggestedtoreplace’forthesyllabledividing.

Keywords:Chinese;phoneticalphabet;initial;Final;inputmethod

汉语拼音方案自1958年2月11日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实施以来,在给汉字注音、学习推广普通话、帮助外国人学习汉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一些不能或者不便应用汉字的领域则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在国际交流时用于书写中国人名和地名,在日常工作中用作网名、邮件账号、汉字输入码等,汉语拼音的功绩是有目共睹的[1]。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并非完美无缺,随着社会的发展,长期的实践检验已证明方案中确实存在需要进行修改的地方。许多研究者对此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各自的改进意见[1~5]。基于汉语拼音方案时提出的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方案的精神,该文从强调音节分隔、便于识读等角度进一步探讨了拼式缩短、ü的替代字母和字母分隔音节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以期为国家修订汉语拼音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1拼式缩短问题

汉语拼音的一大问题是,用汉语拼音印刷一般是用汉字印刷用纸的1.5倍,印带拼音的汉字读物,必然是拼音密密麻麻,汉字稀稀拉拉[3]。汉语拼音拼式缩短可以方便汉字注音、节省汉字印刷空间,也有利于利用拼音输入汉字。方案中已注意到了拼式缩短问题。方案规定,为了使拼式简短,zh、ch、sh、ng可以省作为单字母、、和η。但由于这些单字母不在键盘通用的26个拉丁字母之内,人们很少使用这些简式。对此,有些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修改方案。该文作者认为,改动方案应该以汉语拼音方案为基础,借签方案的已有规定和范例,兼容汉语拼音方案,便于音节的直观识别。众所周知,汉语拼音的最大特点是声韵相拼、声母和韵母第一个元音字母在音节的识别中至关重要,因此建议包括zh、ch、sh在内的所有声母、韵母第一元音字母不做改动,只改动韵母的其它部分,简称拼音首部不动、尾部变动。至于ng,作者建议将ng放在有关的整个韵母中进行省略,比如:ang、eng、ing、ong省作ag、eg、ig、og,后者和前者皆整体识读,后者看作是前者的简式,也可以看作是用g替代了ng。这种省略方式在方案中是有范例的。比如,iou、uei、uen在前面加声母的时候写成iu、ui、un。鉴于iu、ui、un这些缩短拼式获得了广泛认可与应用,应该借签这种拼式缩短模式,将其它较长的韵母缩短。例如,将iao和iong缩短为io和iog。

借签上述拼式缩短模式,ian、uan、uai也是可以缩短的,问题是其缩短式已经被上述iou、uei、uen三个韵母占用,为此引入m和y作韵母,将ian、uai、uan替换为iam、uay、uam,然后缩短为im、uy、um。这样替换主要是考虑到m和n外形相似、i和y读音相同,便于识读。实际上,可以看作是用m替代了an、y替代了ai。

按照上述拼式缩短模式,iang和uang应该缩短为iag和uag。但考虑到这两个韵母在拼音中出现频率较高,以及uag和zh、ch、sh拼写时拼式仍然较长等问题,引入q作韵母,将iang/iag、uang/uag替换为iaq、uaq,然后缩短为iq、uq。这样替换主要是考虑到q和g外形相似,便于识读。实际上,可以看作是用q替代了ang。

如:同韵母iang、uang经过替换可缩短为iq、uq一样,实际上韵母iong/iog是可以进一步缩短的。但考虑到iog在拼音中出现频率相对较低、与声母相拼后其字长仅为四字母等情况,没有对其进一步缩短。

经过上述改进,在拼音中除了出现频率相对较低的iog为三字母外,其它韵母最多为两字母。这样,在所有声母、韵母第一元音字母不做改动的情况下,声韵相拼字长最多为四字母,显著地缩短了拼式。

在下面实例中,拼式缩短后减少13字符。可以看出,印刷带拼音的汉字读物时,拼式缩短非常有利于汉字排版、节省空间,有很好的外观。

Chuangqianmingyueguang,yishidishangshuang,taitouwangmingyue,ditousiguxiang.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Chuqqimmigyueguq,yishidishagshuq,taitouwagmigyue,ditousiguxiq.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替代ü的字母问题

由于在26个拉丁字母中没有汉语拼音方案字母ü,考虑到计算机键盘输入的不便,有人主张用v、有人主张用yu代替[1]。国家文字工作委员会2001年2月23日了汉语拼音方案的通用键盘表示规范,规定自2001年6月1日实施。依据规范,凡是汉语拼音方案规定可以省略两点写成u的,在通用键盘上用键位u表示;不能省略两点、仍需写作ü的,在通用键盘上用键位v表示。这是在国家文字规范中,首次出现v替代ü的情况。有专家认为,这只是解决汉字拼音输入的一种变通处理。

2012年公安部发出《关于内地居民拼音中字母ü在出入境证件中的打印规则的通知》,规定中国人名汉语拼音ü均改为YU。依据新的规定,在新版护照、港澳通行证、大陆居民往来台湾通行证等出入境证件上,字母ü均用YU代替。吕、闾等姓氏的拼音均改用“LYU”拼写,名字中带“女”字的拼音改用“nYU”拼写,原名可加注。这种修改的依据是《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国家标准编号:GB/28039―2011),该规则第六条是专门针对人名中部分特殊汉语拼音拼写而定的,其中明确规定“根据技术处理的特殊需要,必要的场合(如:公民护照、对外文件等)大写字母ü可用YU代替”。问题是ü用YU代替后,破坏了汉语拼音声韵相拼、第一韵母为元音字母的一般规则,会造成新的音节混淆。例如:LiUGenYU刘根雨可能被误认为刘歌女。另外一个问题是,同ü在通用键盘上用键位v表示一样,ü用YU代替也仅能在特定情况下应用。譬如:尽管这项规定,有人在国际刊物时还是按照习惯将吕、闾等汉字的拼音写成Lv。当这些人去参加国际交流时,其护照上写着LYU,论文中写着Lv,很容易引起混乱和误解。这种LYU和Lv混用的局面国家应该尽快解决。有没有一种更通用的替代方案呢?

作者研究发现,用iw替代ü作韵母更合适,iw替代ü作韵母具有更合理的依据、更广泛的应用范围,彻底解决了用v或者yu替代ü应用范围小的问题。汉语拼音方案规定[6],i行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写成yi、ya等;u行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写成wu、wo等;ü行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ü、üe写成yu、yue,这实际上是用y替代了i、用w替代了u、用yu替代了ü,也暗示了前面有声母的时候,用yu替代ü作韵母的合理性有待商讨,用iw替代ü作韵母应该具有更大的合理性。既然可以用y替代i、用w替代u,反过来在韵母中用i替代y、并保持用w替代u也应该是完全合理可行的。这样替代的好处是,保持了汉语拼音声韵相拼、韵母第一字母为元音的一般规则,不会引起音节混淆,也解决了用v或者yu替代元音字母ü引起的争议。这样,在任何场合,吕、闾等汉字的拼音可用liw拼写,女字的拼音可用niw拼写。例如:在文中用于标示汉字读音时,可用liw和niw。

niwkexuejiazaijiqke,neirogshiliwseshipinfagmimde.

女科学家在讲课,内容是绿色食品方面的。

如果考虑到人们过去用v替代ü的习惯用法,也可以考虑用iv替代ü,吕、闾等汉字的拼音用liv拼写,女字的拼音用niv拼写,以保持一定程度的承续性。具体采用哪一种替代方法,需要综合考虑各种情况由国家修订方案规定。由于lüe、nüe写成lue、nue不会引起混淆,可参考ju、qu、xu的拼写规定,略、虐等汉字用lue、nue拼写。

3隔音符号问题

如果汉字无声母、韵母首字母为a、o、e,则汉语拼音在连写的情况下有时会发生音节混淆,为此方案规定可用’分隔音节。作者研究后发现,汉语拼音方案中不会出现字母j、q、x直接与a、o、e相拼的情况,因此可以用字母j、q、x分隔音节。考虑到q已用作韵母,这里选择x分隔音节。除了声母、零声母分隔音节外,再增加一个不发声的虚声母x分隔音节,这样西安写成Xixan就不会与县Xian混淆了、方案写成fangxan就不会与反感fangan混淆了。

考虑到字母v很少使用的实际情况,也可以考虑用v分隔音节。具体采用哪一个字母分隔音节,需要综合考虑各种情况由国家修订方案规定。例如:假如规定了用iv替代ü,就不能再用v分隔音节。当然,a、o、e出现在字词首位时不会发生音节混淆,仍然可以用原来写法,如:安徽写成anhui、俄罗斯写成eluosi。

4结语

该文改进后的方案能更好地对汉字进行注音、节省汉字印刷空间,彻底解决了字母ü的通用替代问题,因显著缩短了拼式,我们称之为简式汉语拼音方案或拉丁字母注音方案。基于汉字有许多同音字,汉语拼音有同音的变体拼音应该是可以的,简式拼音就可以看作是原拼音的变体。从这点来讲,简式拼音方案不是否定原拼音方案,而是原拼音方案的扩充和发展,兼容原汉语拼音方案。

新方案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汉字输入法方案。自20世纪90年代从作家吴越先生的一本书中接触到汉字编码[7]开始,作者对汉字编码产生了浓厚兴趣。目前,作者已经根据此改进方案对汉语拼音输入法进行了改进,形成了一种新拼音输入法,初步使用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高燕.汉语拼音方案修改意见综述[J].语言文字应用,2013(S1):80,100-103.

[2]苟芳琴.汉语拼音方案的完善与优化――兼与程达先生商榷[J].甘肃高师学报,2004,9(4):38-39.

[3]程达.奠定语文现代化的第一块基石――也谈《汉语拼音方案》的优化[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26(2):91-96.

[4]伦连瑞,杜寿杰,李静.汉语拼音方案应该简化一一兼谈文字改革的突破口[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111-114.

[5]刘诚东.语素式汉语拼音文字定型化之设想[J].南平师专学报,1982(1):47-53.

汉语拼音方案篇3

作为学生识字的基础,拼音教学效率的保证,关系到学生语文甚至其他各个学科学习能力的有效习得。因此,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带领学生在拼音学习中掌握拼写规律,做到读写、运用正确,同时,注重拼音教学的阶段性、连续性,寓趣味教学、情境教学于拼音教学中,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达到拼音教学的预期目标,最终助力识字教学、习作教学。

那么,拼音教学的现状如何,拼音教学的有效策略有哪些?等等问题,我们都将在本专题中予以探讨,以期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并持续研讨拼音教学的改进方案,以实现拼音教学的长足改善。

【摘要】现代大学生对汉语拼音的掌握并不乐观,通过对500多名大学生进行调查,主要发现这样几个问题:读音错误;书写错误;运用错误。小学拼音教材和《汉语拼音方案》不能等同,小学拼音教材是采用变通式教汉语拼音,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把《汉语拼音方案》中的内容分初中、高中、大学三个阶段贯穿到语文课堂中。

【关键词】汉语拼音;学习现状;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3-0005-02

一、现代大学生汉语拼音的学习现状

现代大学生面对各种视觉的冲击,他们更愿意接受直观、形象、生动的内容,不愿进行理性思维,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强,而逻辑思维、理性思维能力较弱,但很多课程的学习都需要学生进行理性思维,如语言类的课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现代大学生对汉语拼音的掌握并不乐观,通过对500多名大学生进行调查,主要发现这么几个问题:①读音错误。学生看到拉丁字母就用英语字母名称音替代汉语拼音字母名称音。②书写错误。有的学生把字母形体写错,大小写不分,例如,“y”写成“Y”;有的是“i”和“ü”这两个字母上面点的省略错误;有的习惯性地把汉语拼音字母按英语字母来写,例如“i”写成“i”,“l”写成“L”等;有的是注音时词语间隔、分词连写的错误;标调位置不正确。如果韵母中出现两个元音,学生就不知声调该标在哪儿,像iu、ui、ei、üe这几个出错率很高,达到了60%。③运用错误。有50%的学生不会用隔音符号,句子开头字母和专用名词每个词开头字母不大写。

笔者经过分析,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汉语拼音字母读音的错误和《汉语拼音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这些字母的名称音、呼读音、本音这三个概念没有明确说明有关系。《方案》规定了汉语拼音字母表字母的名称,音值是用注音字母来标注的,这就是名称音,即aㄚ(啊)、Bbㄅㄝ(掰)、Ccㄘㄝ(猜)等。呼读音是《方案》中的声母发音时本音不响亮,为了称说和教学的需要,《方案》根据注音字母传统的读音在声母的后面加上一个响亮的元音来呼读。如,b、p、m、f的呼读音为:bo、po、mo、fo。呼读音与字母表的读音多数不相同,呼读音并不是辅音和元音的结合,只用来呼读、称说,便于辅音音素教学,在声母和韵母拼合成一个音节时,必须丢掉辅音后面所加的元音。本音就是拉丁字母本来的读音,由于英语在全世界的强势地位,在国内《方案》拼音字母的本音可以看作是英语字母的本音。很多学生读汉语拼音就读作英文字母的音,也有人把呼读音当作名称音来使用,对于名称音的读法也是各异,这些使用上的混乱,对汉语语音教学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2.书写上的错误和长时间混淆读音、英语教学的强化有关系。小学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反复强化训练书写的笔画、笔顺,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不管是初中,还是高中、大学都没有巩固小学的教学成果。

3.运用错误和没有学习《方案》中的音节拼写规则有关系,再加上一些刊物、路标等的不规范使用的误导,学生出现了不能正确运用拼音的现象。

二、小学、中学汉语拼音的教授情况

集宁区共有23所小学,笔者对小学汉语拼音的教授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到在教授过程中主要存在这么几个问题:第一,学习速度快。所有学校都是在一年级集中四周学习汉语拼音,教师示范读和写,讲解速度很快,随后在学习生字时巩固拼音。第二,示范性差。青年教师不会具体讲解如何拼读音节,只是做示范,有的教师示范不规范,让学生自己读,以误传误。例如,guang、xiang。还有个别教师发音不准,普通话语音面貌不好。有些教师书写示范也不到位,不能准确指导占格,不对起笔和关键笔画加以强调,书写的目的是掌握笔顺,加强识记。

做得比较好的方面有:首先,小学一到三年级把拼音教学作为重点,重视发音、口形、书写、拼读,相近的进行比较。三年级以上拼音自学,重点的由教师讲解。其次,反复强调拼读、反复书写,直到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适当运用了游戏法、联想法来进行拼音教学,创造一种愉快的情境,调动学生学习拼音的积极性。再次,整个小学阶段都在强调拼音教学,每篇文章的生字、生词书写时都要练习注音,经常拿出一个音节让学生拼读,通过默写、听写来巩固。

10所中学的汉语拼音教授情况:首先,学生尝试缩短拼读的过程,直接给出音,一带而过。教师的示范少,学生没有必要的操练,大部分是自己自学。其次,书写少,没有相关作业巩固,只是在考试时有关于汉字注音的题。第三,教师的认识存在偏差。中学老师认为:“拼音是小学的事情,如果拼音不好该回小学重学,不用教授相关的拼音知识。”

汉语拼音学习不再是小学教师的事情,不管是学生学习的哪个阶段都需要重视,需要把拼音读准、写对,对于不规范现象应及时纠正。此外,作为母语教学工作者要提高规范意识,严格用标准的书写示范去正确引导学生。小学三年级开设英语课,书写字母和汉语拼音一样,都是拉丁字母,学生很容易混淆,教师在不同的课堂上需要规范。

小学拼音教材和《方案》不能等同,小学拼音教材是采用变通式教汉语拼音。变通式教学为多数教师所接受,它与《方案》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三点:①声母增加2个,为23个,即y、w作声母。《方案》中声母是21个,y、w做“界音”的字母,起隔开音节的作用。变通式教学把y、w当作声母,y读作i(衣),w读作u(乌),可以和其它韵母相拼。②韵母24个,比《方案》少15个。《方案》中韵母39个,而小学教材只有24个,单韵母由《方案》中的10个变为6个,复韵母从13个变为9个(包括er),鼻韵母16个变为9个。③iou、uei、uen在《方案》中规定:iou、uei、uen前面加声母的时候,写成iu、ui、un。小学教材不教这三个基本式,直接教省略形式iu、ui、un。

小学拼音教材的变通式减少了拼音教学的零件,降低了拼音学习的难度,减轻理解和记忆拼写规则的学习负担,做到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对于《方案》与小学教材差异,教师应在教的过程中处理好,毕竟变通式是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的,不能始终让学生停留在变通式的基础上。

三、汉语拼音教学改革

小学拼音变通式教学是从实际教学对象出发的,但在现实运用当中,这些拼音知识显然是不够的,《方案》中的知识必须在母语教学中穿行,对母语的学习也是有利的。笔者认为,根据目前学习的状况,可以分阶段把《方案》中的知识进行传授。首先,在小学阶段可以按照现在的变通式进行教学,把书写、读音教好,基础打扎实。其次,在初中、高中阶段,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把整体认读音节的来由,以及y、w的规则、隔音符号、读音、拼写规则等内容加以讲解,这样既可以巩固小学学到的拼音,又加深了对拼音的认识。拼音学习的后续阶段也很重要,现在大学生汉语拼音学习现状和没有后续的学习也有关系。再次,大学阶段如果是中文专业有现代汉语课,可以把《方案》的理论讲清楚,非中文专业可以通过大学语文课来传授,虽然大学语文课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但它也离不开汉语拼音这些基础知识。师范类院校开设教师口语课,对汉语拼音的学习也有帮助。

另外,建议《汉语拼音方案》进行以下修改:①汉语拼音字母的名称音采用国际音标标写。现在用注音字母标写名称音,注音字母人们已经不熟悉,这也是导致读音混乱的原因。并且随着英语学习的普及,很多人接受了国际音标,改用国际音标标写也便于学生认读。②uei、uen、iou不用省略形式。这并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在标调时,学生会很快找准位置加上声调。省略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会带来麻烦,外国学生没看到省略的音素,发音出现困难,所以可以不用省略式。③ü上两点在任何情况下都不省略,这样学生就会清楚地记得lüe(略)的音是ü,而不是u,在调查中发现有近半数学生不知道是ü,认为是u。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重要的角色,针对学生目前的状况,教师也应该进行反思。当前,有的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把呼读音、本音混为一谈,有的不教名称音、发音要领,而直接教呼读音,这些都会让汉语拼音教学质量下滑。从教师的这个角度来看,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加强语文教师队伍建设。根据调查,发现语文教师的基础知识参差不齐,教师本身理论知识的欠缺直接影响了教学、学生的学习水平,加大了教师培训力度,提高了教师的理论知识。②普及一些基础知识读本,让教师广泛阅读,教师有了深入的学习,具备了理论修养,能在实践过程中作指导,教的过程就会充分、内容也会更丰富。

不管是教的过程,还是教的内容,只要教师能够适当地作出调整,学生们就会更好地掌握汉语拼音,也会更加准确地运用。

参考文献:

[1]刘勇.论应用语音学背景下的《汉语拼音方案》优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625.

[2]徐四海.小学语文教材与《汉语拼音方案》的理论阐释[J].继续教育研究,2008,(10):169.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6.

汉语拼音方案篇4

创设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符合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情境进行教学,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有助于学生在活动中,在自主实践中兴趣盎然地学习。

逛超市,大家并不陌生,在逛超市的同时学习汉语拼音其乐融融。教学ZCS时,我就先带大家一起来到了"我能行"超市。学生一听,情绪顿时高涨,又听老师介绍在超市里有很多水果和蔬菜,而且,买东西不花钱。再看到色彩明丽、形象逼真的卡片,学生已经控制不住要参与到活动中来的热情。这时提出需要回答的问题学生都会动脑筋去完成,而且纷纷举手,争先恐后的抢着回答问题。整节课就这样用逛超市,买东西,答问题的形式,有条不紊地完成教学内容。

二、抓住儿童学的特点,变换各种学习手段

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注意力难以持久。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此,教学中我变换了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他们对拼音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识?quot;z、c、s"的字形,我是这样做的,认读z,三根小棒摆"z",写"z";认读"c",手势表示"c",写"c";认读s,用线绳摆"s",写"s"。认、读、写相结合,动手、动口、动脑,眼到、口到、心到,"三动"、"三到"相结合效果甚佳。

三、随时洞察学生的学情,调整教学方法

入学前,学生对汉语拼音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如果再让他们跟着老师从头学起,课堂上就会显得枯燥乏味,失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失去了活跃的课堂气氛。在教学中,我注意到了这一点,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法,学生在买蔬菜答问题时,我直接出示z让他们读,读的正确不仅可以得到蔬菜卡片,还可以当小老师教大家读。这样一来,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了遇到的问题,建立了自信,同时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汉语拼音方案篇5

一从拟订到公布:经过拉丁化和民族化之争,展现于1958年

新中国成立后,汉语拼音的研制是从讨论北京话的音位系统开始的,因为这是拟订拉丁化拼音方案的前提,否则什么音必须为之设计字母,什么音又无须为之配置字母,26个拉丁字母够不够用,字母不够又如何解决,等等,这些最基本的问题都无从谈起。当时,报纸、杂志特别是一些语文性质的期刊所登载的许多文章就反映了这一热烈讨论的状况。这些文章都是围绕建立民族共同语与制订汉语拼音展开的,促使20世纪的中国语言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高潮。历史有时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民国初年,制订中国第一个法定的拼音方案——国语注音字母的时候,在字母形式问题上曾发生过极其激烈的争论。

当时有各种各样的字母方案,但是主要的争论可以归结为拉丁化拼音字母与民族形式字母之争,最后是采用了篆体楷化笔画简单的独体古汉字作为国语的注音字母。在汉语拼音运动兴起之初(1892),中国人开始是从拉丁化字母入手拟订汉语拼音字母的,但后期民间创制的各种拼音方案,其字母形式已经转向以汉字笔画式为主,所以国语注音字母得到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认同,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但是民族形式的字母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不符合世界文字发展的主要趋向,不能适应国际交流的需要,也不便于在科学技术领域中应用。所以国语注音字母公布并使用几年之后就掀起了一个拉丁化拼音运动,产生了国语罗马字、拉丁化新文字等许多有名的拼音方案。建国之初,在汉语拼音的研制中拉丁化与民族化之争重又兴起,因为用民族形式字母组成的国语注音符号已通行了几十年,几千年的汉字情结在社会上根深蒂固,根据汉字创制新拼音字母的愿望在不少人心中一直是比较强烈的,甚至有些政府领导人也持有这样的想法。

于是,从1952年起文改会开始了以制订汉字笔画式拼音字母为主的研究工作。但汉语拉丁化拼音方案的研制实际上始终也没有停止过。而化了几年时间尝试制订的四种民族形式字母的拼音方案,在1955年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却受到了冷遇。代表们以不表态的方式(有礼貌的沉默)表示了自己的意见。

1956年,在政府的决策下文改会放弃民族形式,全力以赴研制拉丁字母拼音方案。拉丁化与民族化之争在当时是揪人心肺的,现在重提这段史实也未必是没有意义的,历史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当初国语注音字母之所以在社会上在文化圈内得到认同,是因为它采用了笔画简单的独体古汉字,“有典有则,有本有源”,“宜于今而又不悖于古”。这种字母形式蕴积着汉字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悠久的历史渊源。民族形式的字母不是个人一旦一夕能设计创制出来的,只能在社会的长期发展中逐渐积累,自然形成。

在字母形式问题上的摇摆和争论结束之后,目标明确,扬帆直航。文改会指定叶籁士、陆志韦、周有光三人拟订一个汉语拉丁字母拼音方案草案(初稿)。这个方案草案实际上是全国广大群众的集体创作,因为它是在总结了1950~1955年全国各地633人寄来的655个拼音方案的基础上制订的。文改会在拟订方案草案的几点说明中指出:方案草案“纵的方面,参考了300多年来的几十种主要的方案;横的方面,参考了解放以来全国各地同志们寄来的600多种草案,……(所以)也是历史经验的初步总结”。

方案草案一发表就展开了全国性的广泛讨论,报纸杂志特别是语文刊物发表了很多讨论文章,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意见是,大多数人不喜欢专家设计的代表舌尖后音(zh/ch/sh)的3个新字母。邮电部的意见更是实在到让人无法反驳:即使中国造出有新字母的电报机,但中外设备不同,那也无法通电报。这样的汉语拼音只能在国内通行,无法走出国门。文改会在方案草案发表后的5个月中收到了包括海内外寄来的多达4002件来信,提出了修改补充的意见,甚至新的文字方案。经过对各种不同意见和不同方案反复讨论后,文改会发表了《关于修正汉语拼音方案的初步意见》(1956/8),指出:之所以有种种不同的意见,其原因就在于每个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方案提出了各自的要求。这些要求都是有理由的,应该满足的。但是在一个方案内要同时实现各方面的要求,事实上是办不到的,更何况这些要求有些是互相冲突、彼此矛盾的。因此,只能权衡利弊轻重,通盘考虑。这一段话至今读来仍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面对90年代后对《汉语拼音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种种不同的修改意见,周有光先生不得不一再重申:面对层出不穷各种互相矛盾的要求,拼音方案只能“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方案是众多矛盾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无法满足某一方面的全部要求”。

文改会在指明众多不同意见产生的原因并综合各方面的建议之后,对方案草案做了修改,随同《关于修正汉语拼音方案的初步意见》发表了两种修正方案:修正第一式和修正第二式。与原草案相比,修正式最大的不同之点是舍弃了3个新字母,直接采用与z/c/s整齐匹配的双字zh/ch/sh。一式和二式都保持了原草案不为舌面音单独配置字母的设计,一式用g/k/h变读,二式用j/ch/sh变读。两个修正式都维持了音节拼写系统中的隔音字母(j/w或y/w),因为这是字字相连拼写词语时必不可少的。

方案草案(1956/2)、修正第一式和修正第二式(1956/8)发表以后,当年10月国务院设立了汉语拼音方案审订委员会,又化了整整一年的时间,通过举行座谈会、研讨会以及书面征求意见的方式,经过反复磋商修正和审议,最后确定了《汉语拼音方案修正草案》(1957/10)。

这个在国务院全体会议上通过的汉语拼音方案草案,与前几个方案对照,有几点重大修改:(1)为舌面音声母分别配置了独立的字母j、q、x,不用变读法,全部声母都是专用字母;(2)用元音字母i兼表舌尖元音,避免另造新字母或使用加符字母;(3)在韵母表中以iou/uei/uen为基本式,显示四呼音韵理论框架,在零声母音节中韵头i/u分别改用隔音字母y/w以免字音发生混淆,在前拼声母时则使用简拼式-iu/-ui/-un,使音节拼式简短,书写简便;(4)韵母au/iau和ung/üng的拼写形式改为ao/iao和ong/iong,使字形醒目,易于区别;(5)采用隔音符号(’)为开口呼零声母音节起分隔音节(字音)的作用,隔音字母和隔音符号相配,可全面控制拼写系统中音节界线发生混淆之可能。

1958年2月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了国务院提交的汉语拼音方案草案。从1950年开始创议并拟订,总结了60多年历史经验,汇集了全国人民智慧的汉语拼音方案终于诞生了!

至今,我除了能回忆起当初《方案》颁布实施时欢欣鼓舞的热烈情景外,也还能勾起对亲自参与制订的一些老一辈的语言学家,诸如罗常培、吕叔湘、陆志韦、魏建功、王力、周有光等各位先生当时忙碌辛苦、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的印象。当时汉语拼音委员会里热烈讨论、激烈争辩、拍桌子、动怒失态,投票发生6:6的僵持局面等等轶闻趣事,也都是从这些老先生嘴里听到的。他们有的是我许多课程的授业师,有的是我的研究生导师,而周有光先生亲自来北大在大课堂讲授整整一学期“汉字改革”课程时的情景(1961年讲稿整理成书出版,书名为《汉字改革概论》),也仍然历历在目。

二推行和应用:从国内走向国际

《方案》公布后,国家教育部立即发出通知,要求全国中小学和各级师范学校一年级新生从1958年秋季就开始学习汉语拼音。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自然要走在前头,起表率作用。但这首先要求在短短的几个月里培养出一批能教汉语拼音的中小学教师,于是北京市的教育部门就动员一些高等院校中文系的师生,协助完成遍布在郊区特别是远郊区县的乡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任务,我也就成为全国首批参与推行汉语拼音方案的人员之一。

当时《方案》刚公布不久,我们这一群年轻人也是刚从报上学来的,没有教学经验,也没有教学参考资料。只能直接拿着《方案》文本当教材,照本宣科。我记得在讲完隔音字母y、w使用规则后,乡村中小学老师的普遍反映是:今儿这一堂课可是泥菩萨掏耳朵—挽泥了。也就是说都听糊涂了,脑袋里一盆糨子。但实践者最聪明,他们在学习讨论中摸索到了隔音字母的使用规律:数元音字母,一个用“加头法”,两个用“换头法”。这办法听起来似乎笨了一点,但简单可靠,绝对管用。教学相长,我们在其他各县区的培训讲授中加以介绍推广,受到热烈欢迎。

汉语拼音的推行关键在小学,小学生一旦切实掌握了汉语拼音就会在识字、书写、作文、阅读等一连串环节中得到有力的帮助,加快书面语言的学习和提高,反过来又会促进口头语言的发展,真是终生受用。正因为如此,自《方案》公布以来,语委和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始终在不断地探讨和摸索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案。从1958年至今,50年来小学汉语拼音教学已经呈现多姿多彩、各展所长的瑰丽场面,拼音教学从最早的拼读法,发展出声母支架拼音法、声介合母拼音法、三拼连读法、音素连读法、音节本位教学法、基本式教学法等等。这些教学法各有优缺点,目前主要的教学法是三拼连读法。而各种教学方案的设计都是为了化解或绕开《方案》隔音字母和省写规则在小学拼音教学中所造成的难点,但当时我们在教学中却没有针对这些问题做任何准备,把不是教学方案的《方案》文本直接当教材使用,这样的教法实在是太原始了。现在的小学拼音教学有了很大的改进,教学效果也有了飞速的提高。但我想对我们当初这样的教法,大家是不会嘲笑的,因为我们当时毕竟是毫无经验的年轻人,在全国开展汉语拼音教学之初为培养最早的一批园丁贡献了一份力量。

汉语拼音首先在小学推行之后,同时又用于注音扫盲和推广普通话。建国之初,国家面临占全国人口85%都是文盲这一严峻事实,不改变这一状况,新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都无从谈起。当时由政府制定并开展的三大语文任务,文字改革排在首位,其中的简化汉字和制订汉语拼音方案都含有扫除文盲提高国民素质的目的。所以汉语拼音方案公布推行之后,就在全国农村地区开展的注音扫盲、推广普通话的群众运动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当时一南一北,分别有福建大田和山西万荣两个先进典型,两地都创造了一套“拼音、识字、推普”三结合的教学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去年中央电视台“亲历一见证”栏目和山东电视台为纪念《方案》颁布50周年而摄制的《汉语拼音五十年》,重现了当时扫盲、推普的一些宝贵的历史镜头,许多从50年代过来的老年人看了以后,回想起当年这两项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无不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汉语拼音在用于语文教学、推广普通话和文化出版界之外,同时也用于对盲人、聋哑人以及智力有缺陷者的特殊教育中,大大加强了盲文和手势语的效果,许多盲人欣慰地说:汉语拼音是通向光明的桥梁。由于拉丁字母的国际通用性易于同国际信号取得一致,所以汉语拼音在邮电通讯、海军旗语、灯光通讯等方面也发挥了重大作用。此外,以汉语拼音方案为基础,民族语言文字工作者至今已为10个少数民族创制了14种文字。

从80年代起,汉语拼音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由法定的国内标准成为各国公认的国际标准。当初,应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联合国的要求,中国提交了汉语拼音方案作为中文和汉语的罗马字母拼写法,以便国际事务、国际信息网络和世界文化交流方面的应用。经过几年(1977~1982)各种国际会议的讨论和研究,一致认为“《汉语拼音方案》在语言学上是完善的”,并经表决通过,认可它是转写中文、拼写汉语的国际规范。从此,世界各国在有关中文的科技文化学术资料以及汉语教学中无不采用汉语拼音作为汉字汉语的译音系统,汉语拼音展现于国际舞台后立刻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并使汉语与世界息息相关。

与此同时,汉语拼音在国内应用领域中一个最突出的变化是,它从语文领域进入了中文信息处理领域,突破了汉字因为不是字母文字而不能直接进入电脑的难关,依托汉语拼音方案而设计的各种拼音输入法成为应用面最广、使用者最多的一种方法。而且由于国家规定在九年义务制教育中,汉语拼音是小学一年级一入学就要掌握的科目,并且是以后在语文学习中要不断熟练使用的工具,所以这种通过软件自动转换为汉字输出的拼音输入法,又是免编码、免培训、人人可以无师自通很快掌握的方法。这使汉语拼音随着电脑、手机等现代化通讯工具,几乎进入了社会的各行各业,乃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随着中文信息处理的发展必将进入更为广阔的天地,成为信息化时代最有应用价值的语言文字表述工具。

汉语拼音的应用,自《方案》颁布实施以来已进入国内文化教育、政治经济、军事科技、邮电通讯、信息处理、言语工程、工商媒体乃至最普通的日常生活,这一社会发展事实提醒我们注意,信息时代离不开汉语拼音,汉语拼音与言语信息处理的结合,既给自身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给自身带来了许多需要迫切改进的新问题。但是,我们在进一步完善汉语拼音的同时,更要注意它的稳定和规范,否则就会在全社会造成代价巨大而又无益的混乱,更何况汉语拼音今天已经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不仅是拼写汉字汉语的国内标准,也是国际公用的拼写规范,《方案》本身的修改变动对社会各领域的应用会发生什么影响,应该从全国全球的层面上来考虑。

三汉语拼音教学的新视角:透过字母学语音

汉语拼音无论在语文教学或对外汉语教学中,都是学习汉字和汉语的有效工具,被大家称之为“识字之桥,正音之舟”。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据不完全的统计,通过拼音学习汉语比通过汉字学习汉语,其效率可以提高三倍。半个世纪以来,汉语拼音在国内外的各方面的应用中经受了各种考验,早已证明它是既科学又实用的拼写汉语的有效工具,它所起的作用和所创造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但是在语文教学和汉语教学中,如何正确地解读《方案》和最大限度地发挥它在学习汉字汉语中的积极作用,也还是一个需要继续深入探讨的问题。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深切地感受到其中存在着三个认识上的误区。

误区之一:把字母和语音混为一谈,误以为字母就是语音。例如,我在讲授普通话语音时说,普通话里可以充当元音韵尾的只有两个元音:i和u,有人质疑,那么ao韵母里的o呢?在听到这个o代表的就是u韵尾的时候,又进一步追问,那是否承认汉语拼音方案是代表普通话语音的呢?显然这是把字母完全等同于语音,并且完全根据拼写系统来解读语音系统了。我在讲解《方案》韵母表iou/uei/uen这三个韵母的拼写形式时指出:这只是音韵理论上的写法,在实际使用中是永远不会出现的,但有人提问那普通话里究竟有没有这三个韵母。显然这又是把拼音和语音搅混在一起了。而这些提问者往往是有多年语音教学经验的教师,那么这里反映出来的问题,就值得重视了。

拼音字母是直接拼写语词读音的表音字母,字母确实代表语音,但是如果把作为一种书面符号的字母简单地等同于语音,这在理论上和事实上都是讲不通的。如果根据ao韵母的拼写形式就认为有一个o韵尾,那么《方案》正式公布前的《方案草案》(1956/2)、修正第一式和修正第二式(1956/8)“熬”韵母的拼写形式都是au/iau,岂不是就得说1956年普通话里是没有o韵尾的。以此推论,1928年的国语也是没有o韵尾的(国语罗马字:“熬”au),但根据“北方拉丁化新文字”,1931年的国语又有o韵尾了(北拉:“熬”ao)。作为语言三要素中最稳定的物质因素,几百年才会发生历史音变的语音成分,怎么可能如此神出鬼没、捉摸不定呢?

误区之二:把字音的拼写形式跟字音的实际读音完全等同起来。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把韵母-iu、-ui、-un拼写形式中字母的省略当成实际语音的完全缺如,简单地根据字母去硬拼字音,结果是因为无法得到切合自然语言的实际读音,转而指责《方案》拼音设计有问题。这类例子在国内外的拼音教学中时有发生,如果不在学理上加以澄清,对汉语拼音教学显然会产生负面影响。另一个常见的例子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初学汉语的留学生在字音听写练习中几乎都会把唇音声母后面的单韵母o写成复韵母uo,就拼写规范说这当然是错的,但就实际语音说学生确实是对的,只不过这个u介音因为处在唇音声母和圆唇元音之间,在紧密结合成整体的发音中因同化作用而变成了一个模糊的过渡音,而在字音(“波、泼、摸”等)的拼写设计中为求方便实用,这种过渡音照例都是可以不用字母去表示的。早年国语注音字母对此就有明确的说明,《方案》在这类字音的拼写设计中毫无过错。所以在学生提出根据实际读音这里确实是有一个u的时候,切忌回答《方案》的拼写规定没有u,那就是没有的。这又把字母和语音的关系弄颠倒了,不是透过字母去教语音,而是简单地根据字母拼写形式来解释语音。这不仅会在教学中误导学生,而且还可能会使汉语拼音方案又蒙受拼音设计有误的“不白之冤”。

误区之三:要求字母音标化,一个字母对应于一个音,见符知音,知音定符,这样学用都方便。而《方案》没有做到这一点,学用都不方便,有时还会起误导作用,例如字母i兼表舌面元音和舌尖元音,往往引起误读。这个问题自《方案》公布实施以来,在拼音教学中屡屡受人诟病,好像真是什么致命伤似的。其实这种指责是经不起分析的,就事论事来说,字母i在大家最熟悉的几乎世界通行的英语里,就有两个相差很大的读音:[ai](ice,冰)和[i](if,如果),怎么就不见有人提出意见?广而言之,要求字母与语音之间保持一对一的关系,那是弄混了作为词语拼写符号的字母和语音学中专用的国际音标。这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东西,国际音标作为记录全世界人类语言的音标符号,有国际统一规定的音值,有200多个字母符号以及一大套非字形的各类附加符号。而拉丁字母只有26个,字母和语音之间并无统一界定的音值,只有大致通行于各国的国际音域,字母所代表的读音都是各国根据本民族的语言自己确定的。因为字母数量的限制,采用拉丁字母的国家很多都是采用字母变读的办法,让一个字母身兼几个读音来解决字母不够用的矛盾,这是国际通例。要求字母音标化,在拼写系统中保持双向一致、一音一符的对应关系,这在采用拉丁字母的国家中是谁也做不到的。

上面的论述都说明,对字母和语音的关系,使用拉丁字母制订汉语拼音的基本原则,以及拼写设计的基本理念,都还需要做广泛深入的宣传,特别是从事语音教学的教师,尤其需要具备这方面的修养。概括地说,汉语拼音方案被称之为音素化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案,每个字母(特别是元音字母)代表的不是一个音,而是一类音,其字母名称的读音(或呼读音)代表的只是语音学里被归并在一个音位里的最有代表性的某个读音(例如字母α读a),并不包括该音位内的其他音位变体的读音(如“天”tian里的a读[ε])。字母进入字音的拼写系统就会在不同的音节中显示出不同的音位变体的读音,同时在音节拼写设计中出于阅读醒目、区别字形、分隔音节、省写字母、书写方便等文字学上的考虑,字母与语音的关系就更为复杂了。

有时字母相同读音未必相同,如gei(给)和gen(跟)里的e;有时字母不同,读音却可以相同,如ou(欧)和en(恩)里的o和e;有时甚至可以有字无音,如wuyi(武艺)里的w和y,只起分隔音节的作用;有时还可以无字有音,如ying(影)韵腹和韵尾之间明显有一个过渡音(央元音),如此等等。但是要掌握汉语拼音中字母与语音之间的联系也并不是很困难的,首先字母和语音之间的复杂联系只表现在少数几个元音字母上,其次它有固定的读音规则。就汉语拼音而言,揭示一个字母不同读音的奥秘就藏在字母组合中:一个字母的读音变化,一定跟不同的字母组合关联在一起;同一个字母的不同读音不可能出现在相同的字母组合中。用字母组合的不同“语境”锁定字母的不同读音,这是汉语拼音方案制订拼写系统必定遵守的潜规则,否则它就不能正确展现普通话的语音系统。

总之,在语文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中,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对汉语拼音方案的制订原则、设计理念、音理依据,以及拼写系统中文字学上和语义表达上的各种考虑,都有一个基本认识,不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透过字母教语音,让学生透过字母学语音,从而让汉语拼音在学习汉语汉字中发挥更好的作用。不仅如此,在字母和语音的关系上有了正确认识后,对澄清其他学术概念上的混乱也很有好处。例如,许多中小学教师往往认为汉语拼音方案或普通话有23个声母,理由是“教参”上是把y/w作为声母看待,列在声母表里的。但由此也引起一系列困惑,声母表里21个辅音声母都是根据发音部位发音方法确定音值的,那么y/w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是什么?究竟算不算声母?yan和ian是不是一个韵母?等等。这是把“教参”和《方案》、《方案》和普通话都混为一谈了,于是引起了许多概念上的混乱。教学上把y/w当声母教,那是因为教学上需要这样处理,不能因此就说《方案》有23个声母。同时,汉语拼音方案作为一种给汉字注音拼写普通话的书面符号,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普通话语音。这里都有一个要认清字母和语音的关系的问题。

四对修改《汉语拼音方案》的看法——《方案》文本:不折腾汉语拼音:进一步完善化规范化

汉语拼音60年,《方案》从最初研制拟订修改到最后正式公布,都曾经过全国范围的热烈讨论,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收到过上千个“文字”方案,《方案》最后制定确实可以称之为“历史集成,千案聚粹”。实施推行之后,到1980年为止又收到过各种意见和建议,仅“文字”方案就多达1667个之多。周有光先生曾热情地肯定:“这种创制‘文字’方案的群众热潮是中国特有的爱国现象。”80年代以后仍不断有人提出修改的意见和建议,但至今没有见到正式的统计。就我个人见到的新方案已不在少数,甚至还有人提议要重新考虑采用民族形式字母的拼音方案,也有人主张完全丢弃拉丁字母,全部改用希腊字母拟订新方案。当然大多数人只是提出种种不同的修改意见,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诸如字母与语音的配置关系,音节形式的拼写设计,隔音字母的使用问题,字母标调法的采用等等,拼音设计的各个环节几乎都触及了。这些意见汇总起来,一一修改,那就等于另起炉灶重新拟定一个新的拼音方案了。当年亲历汉语拼音制订全过程的周有光先生坦然地说:“新建议中很少是在五十年代没有仔细研究过的。”也就是说,迄今为止数以千计的意见和各种“文字”方案都没有走出历史的圈子,所提的问题都是历史上拼音设计中的老问题,同时也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既然如此,《方案》文本的重新制定或重大修改必须慎之又慎,不然一定会徒劳无益,在社会上造成广泛的破坏性的混乱。

为汉语制订一个拼音方案,无论从音系表达上或者拼写设计上都可以有不同的考虑和要求,这里并无是非对错,但会带来不同的利弊和不同的问题。就这些问题去展开探讨和争论,一定难以达成统一的意见,因为审视问题的角度不同,利弊的判断就会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以大家提的意见最多的省写问题为例。这个问题早在17世纪中期就出现了,在利玛窦和金尼阁之后,有一个叫匡卫国(1654?)的中国人,在他设计的拼音方案韵母表中(见周有光《汉字改革概论》)就并列了uei/ui和uen/un的两种拼写形式,后来在国际上通行甚广的威妥玛汉语拼音(1867)也并列了uei/ui两种形式,但单列了iu和un这两种简拼式。比威妥玛还要早10年的艾约瑟汉语拼音(1857)也并列了全拼式和简拼式wei/ui和wen/un。从切合实际语音的角度看,并列两种拼写形式自然也有好处,但从实用的角度看则未必如此。所以在汉语拼音运动中涌现的各种拼音方案里也有只采用其中一种拼写形式的,例如国语罗马字就只采用了全拼式iou/uei/uen,完全不用简拼式iu/ui/un。其实,这三个韵母的两种拼写形式,各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从贴近实际读音说,根据“上去不变阴阳变,舌根不变舌尖变”的音变规律,全拼式在舌根音和仄声的条件下要优于简拼式,但在平声和舌尖音的条件下则简拼式要优于全拼式。

从汉语音韵理论和韵母表的音韵框架看,全拼式与各自的本韵ou/ei/en四呼匹配,对应整齐。简拼式因为省略了表示韵腹的字母,在形式上就不能显示韵母四呼相配的音韵框架,显然就不如全拼式了。但是,作为一种拼写工具,书写便捷,节约字母用量,键入方便,节省版面空间,等等,对社会上的一般群众来说却更有实际意义。正因为如此,现在能看到的历史资料中,大多数汉语拉丁化拼音方案都选择了简拼式,采用全拼式的反而是极少数。《方案》的选择实际上也只是继承传统而已。如果有什么“问题”的话,那也只是汉语拼音史上早已存在而至今也没有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不是《方案》设计不善而冒出来的新问题。

这三个韵母的两种拼写形式究竟哪一种更好,即便是在都主张要修改《方案》的范围内,意见也很难统一。如果一反传统重新改为不省写的全拼式,几十年来用惯了简拼式的广大群众难免会提出激烈的反对意见,这样的修改既不能解决问题,又不能平息意见,岂非徒劳无益,徒增纷扰?iou/uei/uen的问题如此,其他问题也一样。例如,采用字母标调法,从理论上说这确实可以解决键盘输入和音节分界的问题,但是这必然会增加字母用量、击键次数,加长音节拼写形式,尤其会使一个音节的拼音形式随四声的不同发生不同的变化,若把声调的变化跟音节的拼写形式锁定在一起,对不容易正确掌握普通话四声的广大方言区群众和外国人的拼音输入,会不会造成很大的麻烦?过去国语罗马字就是采用字母标调法的,它的推行完全失败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字母标调法使音节的拼音形式要随四声的不同发生复杂的变化,大大地增加了学习和使用汉语拼音的困难性。殷鉴不远,历史的教训值得记取。

要对《方案》文本直接做出修改还必须考虑社会成本、经济代价和社会习惯方面的种种问题。空发议论,未必有用,不如举一个有关英语拼写改革的实例,实话实说,庶几更能给人启示。在欧洲诸多的语言中,英语拼写和读音的关系最为复杂,甚至连一些专业的研究人员也认为,英语的许多单词发音与拼写根本没有任何规律可循。他们倡导适当调整拼写,使之与语音的关系更加密切。世界闻名的英国大文豪萧伯纳也主张和支持英语拼写改革。但是300年来却收效甚微,即使一些涉及面不大的拼写改革,只要一付诸实践,即使最温柔的改革也立即引起激烈的反对,改革倡导者往往不得不在争论中退让退却,最后是偃旗息鼓,中途罢手。

英语的拼写改革在美国也尝试过。20世纪初美国语文协会成立了一个“简化拼写委员会”,他们用名称显示这只是简化拼写,不是改革。委员会的简化方案只是在已使用的各种同音拼写方案中选择一个最短最简单的拼写加以推广,替代其他的同音拼写形式,最终使英语的拼写以发音为基础。实行这一方案至少有三方面的好处:1)可以使小学生在学习英语拼写中节省很多时间精力,对社会应用中的书写、打字和印刷也是此;2)可以促使英语发音标准化;3)可以更好地将书面拼写和实际发音联系起来,有助于英语全球化。简化拼写委员会认为,这样的拼写改革有很多而且很强的理由支持,而反对的理由却极少。但始料不及的是,当罗斯福总统正式宣布支持这一拼写改革后,却爆发了惊人的巨大风暴。国会威胁如果不收回这一成命,就拒绝给行政部门出版物的印刷拨款。出版界、书商也表示不支持,因为他们要为此花费巨大的代价。

尤其出人意料的是,原以为这一拼写改革会得到社会上广大公众的热情支持,结果却受到了极其猛烈的责备。老百姓极力反对的唯一理由是,他们已经习惯了过去的约定俗成,熟悉了原有的拼写形式,最熟悉的就是最美的,而新的拼写形式太难看了,他们不喜欢。许多家长甚至表示拒绝把孩子送到学校去接受改革了的英语拼写。这种反对使拼写改革倡导者无言以对,因为习惯和喜欢,那是无法讨论也不能要求别人改变的。在社会狂风暴雨的猛烈反对中,总统被迫将原来他支持的拼写改革限制在白宫内部的信件往来中。这场最初被倡导者认为是近乎完美的拼写改革,最后却无声无息,以无疾而告终。这是发生在现代英语拼写改革中的一个实例,对我们当代的汉语拼写改革不能说是毫无启示意义的吧。

当然,这不是说汉语拼音方案就不能改革了,而是说不要把问题简单化,仅仅局限在学术层面上来讨论问题,还要考虑涉及社会利益方方面面的其他各种问题。即便在学术层面上,讨论问题也不能局限在一点上,要有全局观念,以免牵一发而动全身。举例来说,关于隔音字母y/w究竟要不要,用什么字母,历来也是一个有争论的热点。但是至今却不见有人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统计,仅仅是y/w这两个字母的改动,对汉语拼音拼写系统的面貌究竟会发生多大的影响?这里也有一个实例,可供我们认真参考。台湾在世纪之初发生过一场“拼音大战”,有人要用所谓本土化的“通用拼音”,替代台湾“行政院”1999年已经通过的采用大陆汉语拼音的决定。“通用拼音”的设计者宣称,“通用拼音”与汉语拼音大同小异,差别甚微,它“改进了汉语拼音,因而更为简洁,学起来更容易”,“既可两岸通用,也可与世界接轨”。

对此台湾学者利用词库就通用拼音所做的修改做了踏踏实实的统计分析,结果发现,音素(音位)层面上10%的差异,到了音节层面上就扩大为19%的拼音形式的差异,而在词汇层面上则10万个词语中就造成了48%的拼写形式的差异。这就是说,由下往上,随着语言层次的升高,差异会呈几何级数扩张,最后造成将近一半汉语词汇的拼写形式发生变化,面貌迥异。国际上已经认定汉语拼音是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拼写面貌发生如此巨大变化的“通用拼音”势必无法在国际上流通,从而阻碍与世界各国的科技信息、学术资料的交流。现在我们讨论修改汉语拼音方案是否也应该做一些统计分析,如果对隔音字母、三个韵母的省写问题、字母i的变读问题做了修改和变动,对汉语词汇的拼写面貌究竟会发生多大的改变?对大家的使用又会造成多大的影响?不做这样的调查研究统计分析又怎么能轻易修改《方案》呢?

目前对汉语拼音方案本身不做修改和调整,并不等于不改进和完善汉语拼音。周有光先生曾说过:“关于方案如何完善化的问题,我们的理解是,主要不是在修改已有的字母表和音节拼写法的规定,而在以方案的规定为基础进一步补充正字法的规定,使汉语拼音的词形趋于精密化和规范化。”他的意见其实早在80年代语言文字工作新时期就已经明确了:1)汉语拼音方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已经在广泛的实践应用中得到检验,既然作为拼音方案本身并没有发生什么问题,那就不应再走回头路去另起炉灶;2)随着应用范围的日益扩大,《方案》在使用上有许多问题亟需解决,应尽快进一步完善化和规范化。

汉语拼音方案篇6

关键词:中文音译,《汉语拼音方案》,自动转写,威妥玛-翟里斯式,wG2pY

中图分类号:H083;H125.19;H125.2;H159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6.06.003

abstract:inordertomeettherequirementofbroadcastChinese,peopleoftenneedtotranslatethepresentChinesepersonalnames,placenamesandotherpropernamesintootherlanguagesinpinyinstyle,andalso,torewritenamestranslatedinotherstylesinthepasttopinyin.thispapersummariestherewritingrulesaccordingtotherespectiverelationshipbetweenwGandpY,designsarulebasedsoftwarenamedwG2pYtorewritethewGnamesinnovelSixChaptersofaFloatingLifeintopYones.

Keywords:Chinesetransliteration,Chinesepinyinplan,autorewriting,wG,wG2pY

一背景介绍

在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决定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国际标准的汉语罗马字母拼写法之前,在国内外的翻译、通信、交通诸领域,汉语人名英译采用的旧的罗马字母拼写法很不统一,比较流行的有威妥玛式、国语罗马字、拉丁化新文字等[1]。为了顺应汉语规范化的基本国策和专名音译的大趋势,不仅要在现在和将来的汉C英翻译工作中将汉语人名翻译成规范的汉语拼音,还要将以前用旧方案翻译的人名转写成汉语拼音。但人工转写往往费时费力且很容易出错,转写的差错造成翻译质量低下的例子屡见不鲜。

此外,由于历史原因,香港和澳门地区的新语文政策也刚推行不久,本地人对《汉语拼音方案》的认同还不一致,中文音译时并没有完全按照《汉语拼音方案》。台湾地区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同于大陆一套汉语拼音走天下,存在着多种拼音系统[2],其中文音译的不一致现象和混乱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然而,中文译音的汉语拼音化的基本国策是既定的,这个趋势谁也逆转不了。事实上,1958年,中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汉语拼音方案》后不久,国际标准化组织就已经决定首先在地名音译上采用《汉语拼音方案》[3]。之后,1979年6月15日联合国秘书处发出通知,以“汉语拼音”的拼法作为各种拉丁字母文字中转写中国人名和地名的国际标准[4]。到了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决定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汉语罗马字母拼写法的国际标准。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世界各国对此反应不一。法国等欧洲国家率先响应,各国的出版物和图书馆很快就采用了汉语拼音。但是美国迟迟没有采用,直到1998年,美国国会图书馆才决定改用拼音,并准备以三年时间,花费几千万美元,把馆藏70万部中文图书的目录全部改成拼音[5]。近年来,随着汉语国际推广力度的增加、各国孔子学院的设立以及语言信息标准化的需要,汉语拼音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对于历史所遗留的非汉语拼音式的中文音译罗马字母拼写式,都存在一个转写的问题。然而,诚如前面所述,人工转写往往费时费力且很容易出错。

本文根据威妥玛-翟里斯汉字标音体系(wG,见下文)与汉语拼音汉字标音体系(pY,见下文)的对应关系,总结了自动转写的转写规则,开发了基于规则的威妥玛式拼音自动转写为汉语拼音的软件wG2pY,并自动转写了林语堂翻译的《浮生六记》(SixChaptersofaFloatingLife)[6]中的译音字,取得了很高的正确率,实验数据也具有一定的覆盖率。

二自动转写实现

1.定义

拼音字――一组以某种汉字标音体系中的音素为标准而组成的音素序列(音节)。如hsin为威妥玛-翟里斯标音体系中的一个拼音字;xin为汉语拼音标音体系中的一个拼音字。

拼音词――一组以某种汉字标音体系中的音节为标准而组成的词级音素序列。如ch’ünfangp’u为威妥玛-翟里斯标音体系中的一个拼音词;qunfangpu(“群芳谱”)为汉语拼音标音体系中的一个拼音词。

wG――威妥玛-翟里斯汉字标音体系。指以英国人威妥玛(t.F.wade)所创建的汉字标音体系为基础后经翟里斯(Giles)修订的汉字标音体系,用该体系标音的拼音字和拼音词常见于1979年前出版的各种中文典籍英译著作或者未采用汉语拼音方案的外国人所写的英文著述,用以音译中国人名、地名、机构名等中的汉字。

pY――汉语拼音汉字标音体系。指以汉语拼音方案为蓝本的汉字标音体系,用该体系标音的拼音字和拼音词常见于1979年后出版的各种中文典籍英译著作或者已采用汉语拼音方案的外国人所写的英文著述,用以音译中国人名、地名、机构名等中的汉字。

同音字――wG中不同音节对应相同pY中某一音节的拼音字互称“同音字”,如wG中che对应于pY中的zhe,wG中的cheh也对应于pY中的zhe,则che和cheh互称同音字。

2.自动转写软件wG2pY

功能:将威妥玛-翟里斯汉字标音体系的拼音字自动转写为汉语拼音汉字标音体系的拼音字。

处理模块及算法:程序由切字处理、转写处理和后处理(输出)三个模块构成。

切字处理模块:从给定的拼音词中根据“wG2pY拼音字切字底表”采用正向最大匹配法切分出正确的拼音字(包括连字符处理、所有格撇号处理等)。流程为:(1)输入一个待转换的wG串S1,和已转换的pY串S2;(2)如果S1为空串,转6;(3)从S1的左边复制一个子串w作为候选词,w尽可能长,但长度不超过max_wG(设定为10);(4)如果在切字底表中找到w,则将w转换为相应的拼音串,并将其加到S2的右边。并且从S1的左边去掉w,转(2);(5)去掉w中最后一个wG串,转(4);(6)结束。

转写处理模块:根据基础规则、转写规则和补充规则对切好的拼音字进行转写,基础规则见“wG2pY基础规则库”,转写规则见“wG2pY转写规则库”,补充规则见“wG2pY补充规则库”。

后处理(输出)模块:包括大小写、连字符、撇号的处理等。具体如下:(1)大小写的转写规则:如果一个输入的wG串的首字母是小字母,那么它的转换后的pY串的首字母也转换为小写字母,反之亦然;(2)连字符处理规则:如果一具wG串中是连字符“”加上元音字母(如a、e、o),那么转写成pY串则转写为撇号“’”加上元音字母(如a、e、o),其他情况直接去掉连字符“”,在pY串中不保留任何痕迹;(3)所有格撇号处理规则:只需要把“’s”放到切字底表中,采用正向最大匹配法,即可做正确切分。

三实验内容与结果

1.wG2pY拼音字切字底表

“wG2pY拼音字切字底表”是采用正向最大匹配法切字的基础。根据wG与pY的声母、韵母对应关系,我们参照威妥玛《语言自迩集》[7]中的“音节总表(Soundtable)”和“北京话音节表(thepekingSyllabary)”拼出了420个基本拼音字,后根据wG的“轻音”规则(见下文)拼出了277个同音字,这420个拼音字和277个同音字共同构成了“wG2pY拼音字切字底表”。

2.wG2pY规则

wG2pY规则由基础规则、转写规则和补充规则组成,分别建立“wG2pY基础规则库”“wG2pY转写规则库”和“wG2pY补充规则库”。

“wG2pY基础规则库”中共有规则49条,分为Consonants(21条)、BasicVowels(8条)、BasicRetroflexSyllables(4条)、BasicSibilantSyllables(4条)、Semivowelinitials(3条)和BasicFinals(9条)。基本对应于《汉语拼音方案》中所有的声母表和韵母表。

“wG2pY转写规则库”中共有规则420条,对应于“wG2pY拼音字切字底表”中的420个基本拼音字(音节)。

“wG2pY补充规则库”中现有规则109条,分为“轻音”和“固化”两部分:轻音是指wG中ng和h的发音规则,其中和ng相关的规则有10条,和h相关的规则有59条;固化是指不符合上述所有转写规则但又在外文音译中已经固定下来的中文译音,如peking>peking(“北京”),chow>zhou(“州”,用于地名),king>jing(“京”,用于地名),kiang>jiang(“江”,用于地名)等,目前已收录40条规则。

3.测试语料

这里的语料不是指原文全文或整句,而只是wG拼音词(字)和pY拼音词(字)。这些拼音词(字)的获取可以从1979年以前出版的各种中文典籍英译著作或者未采用汉语拼音方案的外国人所写的英文著述中获得。本实验中我们选用清人沈复所著、林语堂先生英译的小说《浮生六记》,从中获取wG拼音词322条,涉及拼音字235个(字型而非字例)。

4.实验结果

以转写正确率作为实验结果的评价指标,正确率计算公式如下:

经wG2pY转写后生成的235个pY拼音字中,转写正确的拼音字字数为207个,全部测试拼音字字数为235个,转写正确率为88.09%。

同时,我们以覆盖率作为实验内容的有效性评价指标,覆盖率计算公式如下:

覆盖率=全部测试拼音字字数/拼音字表中的拼音字总数

“拼音字表中的拼音字总数”是指“wG2pY拼音字切字底表”中的拼音字字数,为420+277个,因此覆盖率为33.72%。

四实验结果分析

1.实验结果中覆盖率偏低

这是由于在我们目前的科研条件和科研环境下,1979年以前出版的各种中文典籍英译著作或者未采用汉语拼音方案的外国人所写的英文著述较难获取,因此从中提取测试拼音字的难度较大。

2.转写错误分析

实验中转写错误的拼音字共有28例,其错误原因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撇号处理。wG2pY的转写过程中的撇号出现有三种情况――(1)wG中的送气符,如Ch’ao,这种送气符会出现在声母p、k、t、ch、ts和tz与跟在它们后面的元音之间,即p’、k’、t’、ch’、ts’和tz’;在pY中无送气符号。(2)pY中的隔音符,如Xi’an,这种隔音符会出现在汉语拼音a、o和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从而使音节的界限发生了混淆的时候;在wG中的隔音符是以连字符“”的形式出现的,如yüan。转写时Ch’ao要转写成Zhao,yüan要转写成yu’an。但实际文本中送气符的使用较为混乱,经常会出现该用送气符的时候没有用,而不该使用送气符的时候却用了的情况①。撇号出现的第三种情况比较棘手,即(3)拼音字后接名词所有格的符号时,如wangHsüchou’s。理论上讲,任何音节后面都可以跟名词所有格,当然也包括声母p、t、k、ch、ts和tz。当所有格的撇号出现在这六个声母之后时就会和送气符相混淆②。如wangHsüchou’s转写结果应为wangXuzhou’s。实验中出现因送气符而产生的转写错误拼音字例有5例。

第二类:ü和u的处理。wG中ü和u的使用也较为混乱,实际语料中经常会出现该用u的时候用了ü,而该用ü的时候却用了u的情况,以后者居多(是不是因为输入时键盘上没有直接的ü的输入键的缘故?)。而pY中ü和u的情况也比较特殊,详见《汉语拼音方案》。实验中出现因ü和u混用而产生的转写错误拼音字例有2例。

第三类:译者的错误。这主要体现在译者本身的汉语发音水平上。译者在将中文音译为wG时尚无通用的普通话,而当时的北京官话还没有到现在的普通话这样普及的程度,因此,译者本身不可避免地带有自己的口音和方言,他在翻译作品中中国人名、地名时就会依据自己的口音来进行翻译。林语堂先生是福建人,因此在他的口音中有明显的闽方言的特征,如将“zhai(斋)”读成“zai(灾)”,将“bai(白)”读成“bo(伯)”等。因此在《浮生六记》中他将“李白”音译成“Lipo”,将“赵省斋”音译为“ChaoShengtsai”。那么,wG2pY在转写时就只能根据规则将“Lipo”转写成“LiBo”,将“ChaoShengtsai”转写成“ZhaoShengzai”,造成了转写错误。实验中出现因译者口音而产生的转写错误拼音字例有21例。

五结语

由上述分析可见,wG2pY在进行wG转写时除了译者的口音因素之外,送气符时用时不用和ü、u的混用是造成转写错误的主要原因。据此提出了两点新的思路:(1)通过分析转写错误中译者的口音因素,可以进行译者的方言研究;(2)除去译者因素,软件的转写错误率只有7/235=3%,也就是说转写正确率可达97%。如此高的正确率一方面使我们对该转写系统抱有很大的应用期望,另一方面也促使我们尽快想办法消除这3%的错误率。

目前只是实现了wG到pY的自动转写,下一步工作是实现其他拉丁字母化拼音法如国语罗马字、拉丁化新文字等到汉语拼音的自动转写以及它们的一体化。同时,面向大数据的真实文本中wG拼音词的自动识别与提取也应成为后续研究的一大内容。

注释

①事实上,送气符和隔音符的符号并不相同,前者为“‘”而后者为“’”。但可能由于“‘”在计算机录入时需切换到全拼状态等原因,在正式印刷品中wG的送气符也用“’”表示,所以造成了混乱。

②查“汉字拼音字切字底表”中的420条音节,没有六个声母出现在音节末尾的情况。因此当音节以s结尾时,就判定其为名词所有格形式,只做切字而不做转写。

参考文献

[1]吴鸿适.关于科学技术名词术语翻译规范化的问题[J].中国翻译,1998(3):27-31.

[2]吾云.台湾“拼音大战”的历史[n].北京晚报,2016-01-22(43).

[3]李宇明.中华文化迈向国际新步伐――写在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国际标准(iSo7098:2015)修订出版之时[n].光明日报,2016-05-01(07).

[4]戴金旺.“拉丁字母”和“罗马字母”[J].科技术语研究,2006(1):44-46.

[5]周有光.21世纪的华语和华文[m].北京:三联书店,2002:1-3.

汉语拼音方案篇7

关键词:汉语拼音拼写规则

《汉语拼音方案》颁布50多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作为我国人名、地名拼写的国家和国际标准,提高了我国人名、地名拼写的标准化程度。

1988年7月,国家教委、语委联合实施《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1996年1月,此规则由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为国家标准(GB16159-1996)。从此,汉语拼写由原来的按音节拼写改为分词连写,汉语拼音的应用逐渐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2012年实施的《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修订版),使汉语拼音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更加科学合理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现实仍不容乐观。北京大学苏培成先生指出:“(《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推行的情况并不是十分理想。……在城市的各种公示牌、广告牌上看到的汉语拼音,有的是一长串字母连在一起,没有分词;有的是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地全部分开,像汉字一样。”[1]

经过实地调查,我们发现徐州地区仍存在大量的汉语拼音应用不规范现象。

一、汉语拼音应用现状

在对徐州地区汉语拼音使用情况作了大量的调查统计后,得出的结论让人担忧:汉语拼音应用正确率仅为23%,77%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规范现象十分严重。

(一)出版物、商标、单位标牌中的不规范拼写

主要是分写和连写。分写指汉语拼音按音节拼写,连写则是拼音字母一连到底形成长龙式的拼写。这是两种典型的不规范拼写法。《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1988)及修订本(2012)、《关于企业、商店的牌匾、商品包装、广告等正确使用汉字和汉语拼音的若干规定》(1987)以及《中文书刊名称汉语拼音拼写法》(1992)等都明确要求分词连写。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分写式和连写式相当普遍,约占不规范书写的半数以上。如:

1.分写

(1)书籍:《幼儿教师口语》(马宏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拼写成YoUeRJiaoSHiKoUYU(应为YoUeRJiaoSHiKoUYU)

(2)报头:《沛县日报》拼写成peiXianRiBao(应为peiXianRiBao)

(3)单位标牌:“沛县水利局”拼写成peiXianSHUiLiJU(应为peiXianSHUiLiJU)

(4)商标:“康奈”拼写成KanGnai(应为KanGnai)

2.连写

(5)书籍封面:《安徒生童话》(安徒生著,龚心珑等改写,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拼写成antUSHenGtonGHUa(应为antUSHenGtonGHUa)

(6)单位标牌:“江苏省沛县实验小学”拼写成JianGSUSHenGpeiXianSHiYanXiaoXUe(应为JianGSUSHenGpeiXianSHiYanXiaoXUe)

(7)期刊封面:《中国校外教育》(北京市中国儿童中心主办)拼写成ZHonGGUoXiaowaiJiaoYU(应为ZHonGGUoXiaowaiJiaoYU)

(二)人名中的不规范拼写

早在1976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就公布了《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对人名的拼音书写作了规定;1988年的《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又重申了姓名拼写法,规定“汉语人名按姓和名分写,姓和名开头字母大写”。2011年10月31日,《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以下简称《人名拼写规则》),2012年2月1日实施,它是《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1976)的继承和细化,是《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的下位规范文件,对《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6.2.1条“人名拼写”做了详细阐释。《人名拼写规则》5.1.1条规定:“正式的汉语人名由姓和名两个部分组成。姓和名分写,姓在前,名在后,姓名之间用空格分开。复姓连写。姓和名开头字母大写。”5.1.3条规定:“笔名、字(或号)、艺名、法名、代称、技名、帝王名号等,按正式人名写法处理。”人名拼写应严格执行上述文件规定。但在对已知期刊封面及商标中人名的调查中,仍发现许多拼写不规范的情况,主要是分连写和大小写问题,这也正是《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的要点。

1.分连写

(1)姓和名按音节分写

(8)俞兆林(内衣)拼写成YUZHaoLin(应为“YUZHaoLin”)

(2)姓和名连写

(9)《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蔡林森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JiaoXUeGeminGCaiLinSenYUXianXUeHoUJiao(“蔡林森”应拼为“CaiLinSen”)

2.大小写兼分连写

(10)《的故事》(石仲泉、陈登才主编,中国党史出版社,1998)拼写成mozedongDeushi(应拼为“moZedongdeGushi”)

(11)《鲁迅散文杂文》(鲁迅著,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1)拼写成LuxunSanwenZawen(“鲁迅”应拼为“LuXun”)

(12)《朱自清散文精选》(朱自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拼写成ZhuZiQingSanweiJingXuan(应为“ZhuZiqingSnwenJingxun”,“wei”音节拼写错误,应为“wen”)

3.威妥玛式等就拼法仍然存在

(13)“郑明明(化妆品)”拼写成ZHenGminGminG(应为“ZHenGminGminG”)

(三)地名中的不规范拼写

地名的拼写要遵循国家有关规定。1984年,中国地名委员会等部门颁发《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汉语部分)》,是拼写地名的具体法规。1987年,中国地名委员会、城乡环境保护部和国家语委《关于地名标志不得采用“威妥玛”等旧拼法和外文的通知》,对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作了具体规定和指示。1999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了《地名标识城乡标准》,对地名标志上的地名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作了强制性规定。1988年,《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除重申以上规定外,还规定了非汉语地名的拼写法,使地名的拼写规范更加完善。

《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汉语部分)》明确规定:地名中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分段书写的,每段第一个字母大写,其余字母小写。特殊情况可全部大写。

这些规则至今已施行了几十年,然而在我们的调查中,仍发现不少问题,除分写现象比较普遍外,还有以下几种:

1.各音节分写,忽视大小写

(14)淮海东路拼写成Huaihaidonglu(应为“HuáihǎiDōnlù”)

(15)大一班拼写成dayibn(应为“Dà1Bān”)

(16)洪学巷拼写成HongXueXiang(应为“HónxuéXiàn馈保

(17)富庶街拼写成FuShuJie(应为“FùshùJiē”)

2.中英文混杂

(18)杨山路拼写成YngshnRd(应为“YángshānLù”)

(19)徐州市淮海西路中心小学拼写成XuzhouHuaihaiwestRoadCentralprimarySchool(应为XúzhōuShìHuáihǎiXīlùZhōnxīnXiǎoxué,漏拼了“市”)

(20)新华书店拼写成XinHUaBooKStoRe(应为“XinHUaSHUDian”)

中英文混杂现象不仅违反了我国关于“地名标识不得采用外文”的规定,也违反了联合国关于“单一罗马化”的规定,更让这些道路失去了其独有的民族历史文化特色。

3.同一个地名标识出现两种不同的拼写

(21)富庶街:FuShuJie,Fushujie

(22)洞山路:DonGSHanLU,DonGSHanLU

(四)大小写混杂,漏用隔音符号等拼写错误

在我们所调查的汉语拼音书写中,还有大小写混杂、漏用隔音符号、移行错误等情况。如:

(23)利郎(洋服)LiLanG(应为Lìlán溃、华裕(饮水机)Huayu(Huáyù)、杜安(西服)Duan(应为Dù'ān)、《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塞尔玛・拉格洛夫著,李瑾雯改编,21世纪出版社,2009)niersiQieLüxingJi(应为ni'ersiQi'eLüxingJi)。

巨能钙(JUnenGai)的“能”应该是“nenG”、女人屋(nVRenwU)的“女”应该是“n?”)、休闲服饰(XiouxinFushi)的“休”应该是“Xiu”。

以上不规范现象表明,汉语拼音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十分严重,对这些问题进行整改势在必行。

二、汉语拼音应用乱象的理论分析及应对策略

此次调查结果表明,徐州市及沛县等地社会用字中汉语拼音的应用存在着严重的混乱现象。究其原因,首先,相关部门对《汉语拼音方案》和《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宣传力度不够、规范意识不强,以致于人们在应用时随心所欲,各行其道。其次,《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缺失:“从小学开始普及正词法是分词连写发展的关键。”“遗憾的是,在小学语文教学这个汉语拼音应用的重要基础领域,一直没有遵守《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这个国家标准,甚至错误地把‘一会儿’两个音节根据3个汉字拼写成了3个音节。”[2]第三,对汉语拼音用途的广泛性缺乏认识。汉字是最重要的辅交际工具,而汉语拼音只是为汉字注音和推广普通话的工具。这造成了人们主观上重视汉字,忽视拼音的现状。《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实施以后,汉语拼音进一步发展成为记写汉语的工具,并因此具有了更加广泛的作用。但社会上大多数人仍将它的功能局限在注音和推普上,为了设计的美观而任意拼写,忽视了汉语拼音作为记写汉语的工具这一重要用途。《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和注音工具。《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汉语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适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正体现了《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工具的重要作用,应该不折不扣地执行。

为了扭转拼写法的混乱局面,针对造成汉语拼音不规范应用的原因,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政府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汉语拼音的应用现状,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完善立法确保《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及相关规定的顺利实施。

(二)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除大力加强《汉语拼音方案》的教学外,还要进一步增加《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的教学内容。学者彭泽润也大力呼吁:“今后要从教育出发,特别应当从小学语文课本抓起,改变目前不执行正词法的现状,坚决执行国家标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使他们从小养成新的书写习惯,这样才能逐渐推广到全社会。”[2]如果忽视了学校这个主阵地,《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的宣传、学习、执行、应用将大打折扣,不规范使用汉语拼音的各种乱象将难以根治。

(三)制定相关行业和从业人员准入制度,从法律层面对相关行业机构设立及标牌制作专业人员执业等进行规范管理,可制订相关规定,如:专业人员须具备与《汉语拼音方案》和《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相关的法律知识和专业知识,并通过执业考试,获得执业资格;机构成立时,组成人员中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具备相关执业资格的专业人员。用制度的力量把好最后一道关。

(四)相关部门(公安、工商、语委等)应加强联合执法和检查监督力度,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要求,逐步纠正汉语拼音拼写的不规范现象。对拒不改正者可采取强制措施,使汉语拼音使用规范化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苏培成.当代中国的语文改革和语文规范[m].北京:商务印书

馆,2010.

[2]彭泽润,马文婷.中国汉语书写方式改革回顾和展望――汉语

汉语拼音方案篇8

快字的音节是:kuai。音节(Syllable)是表音语系中单个元音音素和辅音音素组合发音的最小语音单位,单个元音音素也可自成音节。汉语中没有音节的概念,音节是借用词;汉语音节是借用表音语系中的元音音素、辅音音素组合构成的。

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颁布的汉字注音拉丁化方案,是指用《汉语拼音方案》中规定的字母和拼法拼成一个现代汉语的标准语音即普通话的语音音节。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方案。

(来源:文章屋网)

汉语拼音方案篇9

 

   “中国”对外名称不规范

 

   我国和联合国虽然都明确规定了中国人名、地名对外的转写名称必须采用汉语拼音,但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得到认真的执行。目前中国的对外名称一直叫China,一直用了几百年了。2004年1月13日,新安晚报刊登一则消息,说电子词典上查不到中国的翻译,输入China,出来的却是瓷器,其实,一些词典书籍上也把China译成瓷器。从读音来看,这只是外国列强把旧中国称为“支那”的谐音,从词意上来说,英文也只是瓷器,现在一些英汉词典包括电子词典中,均对China只解释为瓷器,而并不解释为“中国”。按汉语拼方规定,“中国”的对外表述,就应该叫Zhongguo,同样,香港、澳门的对外名称,也均不是汉语拼音,香港现为HongKong,是根据其广东方言拼的还情有可原,只是不规范而已,而澳门却是叫macau,当时是葡萄牙殖民者,误把当地马阁庙,当作当地地名,拼成macau,竟以讹传讹,一直延用下来,张冠李戴几百年,在港澳未回归祖国时,这种状况不便纠正,但在1997年和1999年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还在用这种拼法,就讲不过去了。国家早就明确规定,香港、港门两地名,应用汉语拼音拼写法,括注惯用拼法处理。中国过去的北京、上海也多年采用旧拼法,但自实行汉语拼音方案后,均逐步规范成汉语拼音,中国与香港、澳门等地名也应规范成汉语拼音,这样在推广执行汉语拼音方案时,才能起到表率作用。虽然国家规定对”中国”两字可以用国际通用的现行译法,但这也会产生矛盾,如果有人高考时将中国译成汉语拼音,是错还是对呢?从严格执法的角度来看,”中国”译成汉语拼音才算是规范的。

   作为一个人名地名,只是一个人或地的语音符号,是没有任何实意的,如某人名叫张伟大,并不等于这个人就伟大,某人叫李阿狗,并不等于这个人就是只狗,姓马也不可能译成英文马,姓牛也不会译成英文牛,在人名翻译问题上全部采用汉语拼音,基本上都能做到。但在地名问题上,现在却比较混乱,我国很多地名,翻译时却不遵守汉语拼音方案的原则,而采取意译的方法。最典型的如长城、黄河等,长城译成伟大的城墙,黄河译成黄色的河流。更令人不好理解的是,中国的4个海,却执行两个翻译标准,东海、黄海、南海按意译,渤海因是抽象名词,才采用汉语拼音,其实,东海等作为地名时,它原指“东部的海”,的意思已经淡化了,它只是一个东海的发音,应遵循汉语拼音的原则,采用音译。同样,黄河作为地名,也并非指“黄色的河流”了,如黄河译成黄色的河,那么黄山能否译成黄色的山呢?顺便说一下,长江的翻译也违背了汉语拼音原则,长江虽音译成“扬子江”,但扬子江只是特指长江下游,如扬子江能指代整个长江,那么长江上游的金沙江能否也能指代整个长江呢?中国最著名的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却有多种翻译方法,自然使人们无所适从,如南海能译成“南边的海”,那么南京能否译成“南方京城”呢?马市牛集能否译成交易马牛的集市呢?可见,不论对人名地名,只能有一个标准。那就是遵守汉语拼音的原则,全部采用音译。

   因地名只是一个地方唯一的声音符号,如改变这个声音符号,也就是说取消了这个地名。如长城在译成外文时为“伟大的城”,黄河成为“黄色的河”,东海成了”东边的海”等等,就等于把中国的张三译成了中国的人一样,使一个个性的名称成为一个共性的名称了。

   因此对这类地名,必须遵守汉语拼音这一个标准,不能强调特殊,强调习惯,强调约定俗成来各行其“是”,在我国没有标准时,大家用旧拼法、旧用法情有可原,但已出台了新标准,就应该不折不扣地执行新标准。

 

   地名不能用简称

 

   作为人名,老张老李可以简称,但作为地名,就不能简称了,如马鞍山市翻译时就不能译成“马市”了。但现实生活中常见对地名的省略。前不久出差到安徽省的马鞍山市,看到著名企业马钢公司的大门口,“马钢”两字的对外名称竟译成“马”是汉语拼音,“钢”字是英文转写。无独有偶,回到合肥市后,看到皖能集团的大门口也是如法炮制,“皖”字是汉语拼音,“能”字却是英文转写。这里地名与单位名交叉出现,但作为地名这一部分来说,翻译时是绝对不能简称的,如马鞍山市,不能简称为马,而必须全译成马鞍山,如北大、安大作为大学名称,国内人简称为北大,翻译时,“北”字必须全译成北京两字。同样,国内人司惯的省市自治区的简称,如安徽简称为皖,翻译时就不能把安徽音译成“皖”,这时的皖,必须全译成“安徽”。类似的如铁路线沪宁线,就不能音译成“沪宁”,而必须音译成上海南京,线为实词,应意译。

   地名不能简称的另一层含义是,任何地名翻译时都不能“简”化为一个字。也就是说地名不能“单”。中国有许多“单”字的市、县、镇、集、村等地名,但为翻译时,这里的市、县、镇、集、都不能省略,道理很简单,这时的市、县等可成为地名的一个组成部分。翻译时,都必须要翻成汉语拼音。因这里的县,类似过去的州,如安徽的和县,民国前一直叫和州。苏州杭州不能译成一个苏字、杭字,同理,泾县、涓水也不能只译成一个泾字和一个涓字。这类地名中,大量存在于江海字湖,许多都是“单”字名的,如黄河、东海、太湖等等,必须”河、海”等字,既要音译,又要意译。在这一点上,国家早有规定,地名在专名是单音节时,其通名部分应视作专名的一部分,先音译,后重复意译。

 

   单位名称有区别

 

   至于皖能集团,这里的皖字,是作为一个单位名称来出现的,所以这里的“皖”字就不能译成“安徽”的汉语拼音,而只能译成“皖”字的汉语拼音,只同样这里的“能”字也成为单位名称的组成部分,不能意译,也必须采用汉语拼音。当然,在有些场合,作为单位名称的能字的意义也应表述出来,应在音译后,再进行意译,全称应为“皖能”能源集团,可简称为“皖能”集团。与此类似的上海有申能集团,这里的“申”也不能译成“上海”,因上海市同样还有一家“上海能源”公司,如把“申能”也译成“上海能源”,那么人们对两家公司就分不清。顺便说一下,皖南与皖能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译法却不能相同,皖南只能意译成安徽南部,皖能就必须是汉语拼音。马钢作为单位和商标名称时,也应是汉语拼音。

   单位名称涉及人名地名的地方,必须采用汉语拼音,涉及“内容”的部分,如内容为抽象虚词,应为汉语拼音,实词应用英文转写。单位名称与地名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之间也存在交叉关系。如中国,是地名也是国名,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地名也可看成“单位”名称,类似的如安徽和安徽省政府。因此,在翻译时,除中国两字应遵循地名采用汉语拼音外,人民与共和国应用英文转写。再如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应采用汉语拼音,科学技术大学应用英文转写。对虚词的单位,如合肥美菱集团,除合肥应采用汉语拼音外,美菱也应采用汉语拼音,集团二字应用英文转写。

   在我国,大量出现的还有一些是某某单位的饭店宾馆,如在安徽合肥,华侨饭店、邮政宾馆,这里华侨、邮政现在均为英文转写。这是不规范的,会使人误解为专为华侨办的饭店,邮政系统内部的宾馆,其实,这类饭店宾馆均对外,面向所有人的,应该采用汉语拼音。区别要用”音译意译”的方法也很简单,一是是否属“内部”宾馆,二是名称如华侨、邮政能否换名,能换名称的应采用汉语拼音,因它只是一位声音符号,不能换名的应为英文转写,因为它包含不可替代的意思。

 

   道路名称不得英文转写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大量遇到的是城市道路的名称,一些城市对外开放后,都要求对马路场所要配备罗马字母的说明,这里就出现了许多问题。

   最常见的是某某路名,这“路”字虽是实词,到底应用汉语拼音还是用英文转写,很多地方拿不准,在合肥市街头,对很多路都采用英文转写的方法。从实践上来看,路字汉语拼音较好,如必须要英文转写时,在“路”字后再加上英文“路”的英文转写,也就是说对“路”字(含巷、街等)要重复译,既要音译又要意译,如省略,只能省略意译,而不能省略音译。有人会认为这是画蛇添足,经过多年来许多对外开放城市的实践经验表明,这里的路既要音译又要意译。如少了这个“足”,某某路译成某某Road,中国人外国人都听不懂,因这里的路已成为一个地名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

   如单纯一个路名,只要求将路名全部按汉语拼音即可,但实际上,路名也有很多“复杂”的情况,第一种是路名中的方位词,如东西南北中,方位词如何翻译,现在却没有标准,因此,对这类字,许多地方采用意译的方法,按“东海”不能意译成“东边的海”的原则,这里的方位字也不能意译,在路名中一律应音译。在合肥街头,铜陵南路中的“南”就意译成“南边”的南,有时还出现一路两译的状况,如长江中路就有两种译法,在美菱大道上的长江中路指示牌上“中路”两字为英文转写,而在长江中路上“中路”变成了汉语拼音了。因这里的方位词虽为实词,但已成为路名的一部分,可以说已被虚化了,它只是一个“音”符,而不是“意”符,所以这里的“中”“南”均要采用汉语拼音。同样,某地的如南京西站,合肥西站,这里的方位词也应采用汉语拼音。

   路名的另一个问题是,路名中的数词如何处理,固定词组一律采用汉语拼音,如二里街、三孝口等,序数词,可用汉语拼音,也可用阿拉伯数字。如某个城市的一环路、二环路,广州市的中山一路至中山八路;济南市的纬一路、纬二路,原则上数词也应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一律音译。但由于我国大力推广数字阿拉伯字母化,数字均可用阿拉伯数表示,而阿拉伯数字是世界通用语,不须翻译,所以在路名中出现数字时,也可用阿拉伯数字代替,表述上可按我国的习惯,数字在中间和原位置上,笔者认为也可尊重国际习惯,即数字在后,如中山一路为在中山路汉语拼音后加1,一环路在环路拼音后加1。类似的有我国国道,现都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路名的第三个问题是外国人名作为路名的。应遵守外来还原的原则,按原拼法,不按汉语拼音,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中国在地名和一些单位名称上,出现了一些外来语名称,如斯大林大街、白求恩大学、协和医院等等,对这类名称应遵守国际流行拼法,还原原罗马字母即可。

   当地名与单位名交叉时,一般单位名称可以英文转写,但这个单位作为路名时必须用汉语拼音。拿一个地方的火车站来说,如翻译,应为意译,但如果是某条路叫火车站路,这里的火车站就必须用汉语拼音。

 

   五花八门的商标拼音

 

   目前最为混乱的拼音大概是商标名称。从本质上来说,商标名称应等同于人名地名,它是商品的“名字”,也必须遵守汉语拼音的原则。你可以随心所欲地起名字,但不能随心所欲地乱拼音,但在实际生活中,商标拼音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无章可循。如同在青岛市的海尔和海信两大品牌,同在合肥市的美菱与荣事达品牌,拼法就不一样,前者海尔与美菱采取的是汉语拼音,而海信与荣事达谁也说不清它们采用的是哪种的拼音方法。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因为荣事达罗马字母商标不是汉语拼音,翻译时“荣事达”三字自然要与商标拼音保持一致,但如果仅仅是企业行为也好办,荣事达集团又购买了合肥市一条主要马路,荣事达大道的冠名权,这城市马路该如何拼音,就成问题了,按企业的拼法不规范,不按企业的拼法又体现不出拍卖了路名权。所以商标拼音一定要规范,否则就容易产生矛盾。

   目前商标拼音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第一是汉语拼音,即音译,多数为抽象名词的商标,如海尔、长虹、美菱等,第二种为英文意译,多数为形象的实词商标,如熊猫、牡丹、蝴蝶等。第三种为音意结合,如金利来,金为意译、利来为音译,这种商标拼法现在极少,第四种为企业自行拼音,如创维、格兰仕等一大批。国际著名的商标由罗马字母汉字化也大致如此。如花花公子为意译,可口可乐为音译。而最常见的是音译居多,如索尼、三洋、飞利浦等等。

汉语拼音方案篇10

中国以前没有汉语拼音,各地人们说汉语和使用汉语首先是佶屈聱牙,义同音异,形如鸡同鸭讲。这种情况当然在汉语以外的其他语言也存在,由于是字母拼音,如英语、法语,一个词只要字母能写出来,读音差异不大,而且能写就能读。但是,汉语是象形文字,即使能写出来,但各地的读音却不一样。

早在1866年巴黎语言学会上,与会学者就得出一个共识,世界上有6000多种语言,要弄清语言的起源与演化非常困难。原因在于,语言的语义是与语音结合在一起的,仅以语言的要素之一语音而言,人类走出非洲后就发展出了无数的语音,即便是同一种语言,也有无数不同的读音。这与人群不同的社会和文化生活有关,也与语言的约定俗成有关。

即使同样是汉语,你让说粤语的人与说闽南语的人交流,也是一件让人抓狂的事。所以,自古以来,我国语言专家就一直致力于解决这种同字不同音的情况。于是,就有了古代的直音、读若、反切法标注读音的方法,直到20世纪,中国的语言学家已经设计了3个比较好的拼音方案:1918年公布的注音字母、1926年发表的国语罗马字和1931年公布的拉丁化新文字。

1955年10月,国务院委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召开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会议确定了普通话作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地位以及它的语言要素标准,听取汇报后,点名邀请精通中法英日4种语言文字的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周有光参加文字改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