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乡镇意识形态工作计划十篇乡镇意识形态工作计划十篇

乡镇意识形态工作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5:30:47

乡镇意识形态工作计划篇1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为切实加强我镇意识形态工作,增强全镇干部职工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把意识形态工作贯穿于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工作中,摆在重要位置。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纳入党的纪律监督范围,要加强组织领导,定期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定期听取意识形态工作汇报,定期在党内通报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切实当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者、推动者、执行者。特制定2021年意识形态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扎实推进中央、省委、市委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切实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管理和引导,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为全镇脱贫攻坚及经济文化事业稳步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支撑。

二、工作要点

(一)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主要领导负责制,领导班子切实担负起抓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成立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管领导和专兼职工作人员。将意识形态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年度工作计划,与各项重点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每季度召开专题会议一次,对意识形态工作进行分析研判、听取各包村领导汇报和推动部署,在制度上、人员上、经费上加大投入,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以建设学习型管理团队为抓手,深入推进理论武装工作。认真制定领导班子和学习型管理团队学习计划,组织开展好政治理论学习和读书活动,引导党员干部学理论、学法规、学业务,倡导干部职工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五中全会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党委政府重要会议文件精神、廉政政策法规等内容,提升和推动干部职工正确理解和自觉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

(三)抓好新闻宣传及舆论引导

始终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不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守好主阵地。紧紧围绕管理服务工作,积极做好脱贫攻坚、民政社会救助等方面的法规政策宣传解读,抓好政策的释疑解惑工作。积极推进创新各项政策宣传,采取专题讲座、送政策下乡等形式深入到企业、农户、学校开展主题宣传,按时完成宣传部门、组织部门下达的党报党刊征订任务。认真办理网上信访回复工作,利用微信微博、QQ工作群及时我真管理工作新动态新政策。积极做好主题宣传,多层次、多角度宣传报道管理服务工作好经验、好做法、好成效。充分借助网站、电视台、报纸等主流媒体刊播、刊发反映各项管理工作新闻稿件。

(四)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认真落实新闻发言人、积极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加强网络信息内容和采编队伍建设,持续推送本单位正面信息,健全完善网上意识形态监测分析研判机制,做好网络舆情检测工作,完善网络舆情预警处置。加强监督检查,严禁在QQ、微信圈反动消极的言论、低级庸俗的图片、视频和段子。

(五)推进思想道德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深入推进本系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紧围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价值目标,围绕“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取向,围绕“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准则,全面系统地进行阐释解读,引导干部职工深入理解、准确把握“三个倡导”内涵,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结合科技管理服务,积极开展文明示范窗口创建,深入推进窗口单位“四亮四创四评”工作,严格执行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提升干部职工服务民生、服务广大创新主体和人民群众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六)开展精神文明创建。

以“传承雷锋精神、深化志愿服务”为载体,组织党员干部、共青团员到社区、村里开展志愿服务。积极推荐干部职工加入志愿者服务队,增强干部职工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充分利用“三,一二”、“五一”、“五四”、“端午”、“七-”、“中秋”、“国庆”等节庆,认真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营造安定和谐、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积极倡导文明和谐、实用节俭的现代节日理念,在移风易俗中体现人文关怀,在欢乐喜庆中倡导文明新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

根据善行义举榜建榜要求,分别推荐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助人为乐、孝老爱亲”榜上榜人员,并做好上榜和立榜工作,教育和引导干部职工增强博爱意识、诚信意识、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在镇积极营造建榜上榜、学榜用榜、人人参与、人人践行的良好氛围。

(七)积极申报创建文明单位。从领导班子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机关内部管理、完成目标任务、活动载体与方式等方面入手,明确创建工作重点,细化目标任务,抓好工作落实,扎实做好文明单位申报创建工作。

三、组织领导

党组领导班子对本单位意识形态工作负主体责任,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其他班子成员根据工作分工,按照“一岗双责”要求,对分管部门的意识形态工作负领导责任,按照实际情况,成立意识形态工作领导。

四、保障措施

一是进一步夯实责任。逐级夯实责任,签订责任状,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我们要求所有领导干部既要当好脱贫攻坚的“主力军”又要做好“意识形态”的带头人,真正沉下身子,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乡镇意识形态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乡镇建筑;安全管理;建议措施

前言

近年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及企业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特别是强化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保持了全国建筑安全生产形势的总体稳定、趋向好转的态势。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建筑安全生产总体稳定的形势下,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特别是乡镇建筑安全较大以上事故多发,且呈明显上升趋势。事故频发表明乡镇建筑安全状况日益严峻,也暴露出乡镇建筑安全管理及技术服务在法制、机制、体制、制度及工作措施等方面存在的诸多漏洞和突出问题。对此,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一、当前乡镇建筑安全管理的主要问题分析

(1)对乡镇建筑安全认识不足,监管工作严重缺位。乡镇建设主要包括房屋建筑(含农民建房)、公共建筑及设施和生产性建筑等。由于目前国家有关乡镇建筑安全特别是对农民建房施工安全的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不健全、不明确,造成了有关职能部门对乡镇建筑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职责不清,责任不明,措施乏力,管理主体缺位。从而导致在发生事故后,出现一些这事不归我们管,没有力量管,且也管不了等模糊认识。在客观上,从上到下特别是在基层乡镇,实际上形成了对乡镇建筑安全管理的“真空”。不少乡镇未设立相应的质量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管理和技术服务体系也很不健全。上述现象目前仍普遍存在,应亟待采取措施,加以改变。

(2)乡镇建筑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相关管理制度缺失。目前我国城市建筑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及监管制度体系是比较完善的,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经济管理模式,在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上,重城市建筑安全生产的管理,轻乡镇建筑安全的管理,其监管体系也大都只适用于城市地区。

一是有关法律法规及制度适用范围过窄,安全管理未能覆盖所有乡镇建设工程特别是农房建设。在现行的《建筑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及相关制度规定中,明确规定将农村的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以下等部分建设工程特别是农民自建低层(三层以下)住宅的安全管理排除在外,不适用其规定,而实际上对限定以上乡镇建设工程的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也未真正落实到位;

二是对乡镇基层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的职责未作出明确规定。如有关法律法规仅赋予县级及其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关部门的管理职责,而对于县级以下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以及村委会等的建筑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则没有做规定;

三是目前缺乏对乡镇建筑安全管理和技术指导的专门法律法规及制度规定。因此,在法律法规及制度层面,造成了对乡镇建设安全管理的职责不清,管理主体不明确,工作乏力,监管责任不落实等问题。

(3)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缺乏对乡镇建设的宏观规划,房屋设计、施工组织等安全管理和技术服务不到位。从规划层面看,各地重城市建设规划、轻乡镇建设规划的现象比较普遍,规划管理弱化,特别是对农民建房缺乏规划引导和管理,在一些地区,乡镇基层政府对乡镇建设工程特别是农民建房用地、选址未充分考虑山体滑坡、地质条件不稳定等安全隐患,对农民住房建设选址安全把关不严,缺乏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从政府安全管理层面看,县、乡镇政府没有健全相应的质量安全管理服务机构,配置相应的管理和技术服务人员。一些建设工程未取得规划批准文件和开工许可就擅自开工建设,施工前也未履行办理报建备案手续。农民建房多数未执行“一书一证”制度,其选址意见书和开工许可制度流于形式,有关职能部门监督检查不力。从技术服务层面看,特别是农民建房大都各行其事,也未与乡镇建设工程管理服务机构签订建房服务协议。在相当多乡镇,技术服务组织和体系不健全,农民建房大都由没有资质的人员进行设计,不少农房建设无设计,也没有相应的设计通用图,有关部门及技术服务机构对乡镇建设工程特别是农民建房的技术服务和施工指导不落实。

(4)农民建房处于无序状态,安全隐患十分突出。从目前农民建房房屋设计、施工组织、工艺程序、材料使用、施工人员队伍等环节看,目前绝大部分农民建房没有经过专业设计或无设计,且无营业执照,施工组织混乱,工艺不合理,建筑材料不合格,施工队伍无资质,无施工许可,基本上处于“无政府”状态,安全隐患严重,质量安全无保障,导致事故时有发生。

(5)农民建房安全意识差,施工队伍素质低,缺乏安全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农民建房过程中,这是一个十分突出的普遍问题,也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是大多数农民自建房无设计图纸,不符合建设规范要求。二是有些房屋选址在山体地质结构复杂或不稳定地带,易产生山体滑坡、坍塌等事故。三是为节约成本,使用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建筑材料,或有的农民将旧房拆除的部分废旧材料用于新房建设,违反建筑质量管理规定,造成质量安全隐患。四是目前农民自建房多数是由农民自己组成的建筑队进行施工,基本上没有经过正规培

训,缺乏专业知识,安全意识薄弱,也无安全防范措施。

二、做好乡镇建筑安全管理的建议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调研,提出对策,推进工作。一是有关职能部门要把做好乡镇建筑安全生产工作,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工作来抓,充分认识做好乡镇建筑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做好乡镇建筑安全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二是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树立对乡镇建设工程全面管理的安全理念。三是要针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乡镇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选择重点地区及事故多发的乡镇,开展乡镇建筑安全状况的调查研究,摸清乡镇建筑安全状况特别是农民建房管理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各地一些探索、好的作法等,进而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加强监督管理工作,落实技术服务措施。

(2)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落实安全监管主体责任。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安全生产工作的前提和保障,是做好乡镇建筑安全生产工作的治本之策。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适应新形势,制定和实施有关乡镇建筑安全管理的专门法律法规,依法加强监管,明确职责,落实责任,推动工作。一是要尽快修改、补充《建筑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把乡镇建筑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特别是农民建房(包括三层以下的农民建房)纳入其管理范围,对乡镇建设工程,特别是农民建房的事故质量安全管理作出具体规定,明确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职责和责任。二是研究制定加强乡镇建筑安全管理的专门法律法规和办法,明确和落实乡镇基层政府及办事机构的监管职责和责任。建议尽快研究制定《乡镇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条例(办法)》等专门法规、规范,来指导乡镇建筑安全工作。要进一步明确县级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对乡镇建筑安全监管的职责和责任。同时,应将监管范围覆盖到乡镇,特别是明确县级以下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相关职责和责任,并赋予相应的管理手段,做到职责清晰,责任明确,权责统一。

(3)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体系,切实履行安全监管职责。

一是要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完善相关制度措施,明确相关职能部门和乡镇基层政府的监管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监管,相关部门协调配合,乡镇、街道办事处负责的乡镇建筑安全监管机制,配备相应的监管人员,加强基层队伍建设。

二是要根据农村特点,研究制定乡镇建设工程从建设规划、招投标、工程设计、开工许可、施工、监理到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办法,规范安全生产行为。

三是研究实行登记备案和监督检查制度。由乡镇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对参与农民建房的施工企业或个体施工队伍实行申请登记备案制度。特别是乡镇要加强对农民拆、建房的安全管理,与业主签订安全保证书等,并在乡镇设专职或兼职农村建房质量安全员,专门负责农民建房质量安全管理,定期进行监督检查。

四是实行对个体施工队伍的资质管理,审查合格的方可承揽农房建设项目。

五是要求乡镇规划区内的所有公共建筑及设施工程必须委托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由有资质的施工单位承建,并严格进行工程监理、竣工验收制度。

(4)科学制定乡镇建设规划,强化规划管理和导向作用。各地要依法在乡镇总体规划下,编制村庄和集镇建设规划,加强规划的实施,充分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要在《城乡规划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的基础上,尽快出台新条例,对包括农民建房在内的乡镇建设规划的制定、工程用地、项目申请和审批、工程设计、开工许可、施工管理、竣工验收等建设程序作出明确的规定,强化对乡镇建设项目特别是农房建设的有效监督管理。

(5)完善施工质量和安全服务体系,加强农房建设技术服务和管理。加强对乡镇建设工程特别是农房建设的技术服务和管理,是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关键所在。县、乡镇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要强化技术服务和管理。要寓质量安全管理于技术服务和指导的过程中,把技术服务指导融于质量安全的管理中,可通过农民住房建筑工匠资格认证制度,修订或制定农民自建住宅标准、通用设计图或标准型设计图及相关施工技术规程等方法进行管理。要通过编印农民建房通用图集、播放动漫画、发放宣传挂图、安全知识读本、举办讲座等多样化的活动和形式,向农民宣传质量安全知识,提高农民的建筑安全和抗灾、防灾意识。最后,有关职能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农村设计人员、个体工匠、建筑施工队伍的专业技术和安全培训,加强对设计人员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推广适用可行的安全施工和管理方法,提高农民工的安全意识、作业素质和安全防护技能。

乡镇意识形态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和谐社会县域地区城乡规划

前言

新安县的经济建设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不少地区因地制宜,或发展现代农业,或发展特色旅游,或依赖矿产、资源等优势建设产业集聚区。因此,在城乡一体化的大目标下,县区的城乡规划还是要从土地规划开始,具体到县城和乡镇,还会有一些规划思路上的变化。

1、保障土地资源的高效运转,科学规划

我们新安县是个人口大县,更是个矿产大县,煤炭、铝矿石为新安县带来了义煤集团和万基铝业两大支柱企业。但这些资源优势还不足以让所有辖区人口都围绕这两样矿产展开生活。因此,还是要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各项事业,这就需要将土地资源管理、规划和利用好。

1.1科学规划,因地制宜

首先,农村土地整治要考虑论证是否符合《县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垦复整理专项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乡村建设规划》、《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做到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提供宅基地和新建住房;统一土地整理肯复;统一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统一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其次,要因地制宜,典型示范。要在符合相关规划的前提下,实现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达到耕地数量质量的增加。让现代农业运营的基础设施、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社会主义特色的新农村展示出来。并且总结经验,做好推广。再次,要制定土地整治项目的专项计划,配套实施,包括制定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计划,制定新建改建村庄计划,制定建设用地置换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计划,农民承包土地向二、三产业转移计划。

1.2创新农村土地整治新机制,尊重农民意愿

农村土地整治要实行“政府统筹,国土搭台,部门协作,镇村为主”的机制,要由国土部门“一家做”变为“大家做”。在横向面上,统筹各部门的项目、资金、技术等资源,集中智慧。在纵向面上,实行县、乡、村三级联动。

在和谐社会和无产阶级当家作主的我国,农村土地整治在项目立项阶段,要广泛宣传,充分调动项目区的干部群众对土地整治的积极性,要经项目区的农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三分之二以上的同意,体现农民意愿。二是在项目设计阶段,要充分调查,听取村委会、村民代表的意见,特别是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村庄的拆除、改建、新建,生态环境协调,土地承包权的流转和调整等,要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和“一言堂”,发挥农民积极性,汲取农民创新、创造的智慧。三是实行政务公开,对土地整治项目的建设规模、内容、政策标准、监督渠道等全面公开,保障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区农民知情权、监督权。

2、加强县乡生态环境建设

2.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增强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

大力宣传《环境保护法》、《森林资源法》等有关法律法规,除了对有关管理人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教育外,应着重对公众开展环境教育,不断增强公众的法制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舆论氛围,使每个公民都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此外,联合教育部门在中小学有计划地增设和开展一些生态环境保护课程和宣传教育活动,使中小学生知道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己,从小养成良好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习惯,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2生态保护与城乡建设和退耕还林工作齐头并进

生态治理必须体现保护与开发建设并重的思想,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对可通过保护措施而自然恢复的区域,应以保护为主,村庄、公路、铁路沿线等需要采取防护措施的地方则应加大绿化保护力度。

在新的历史时期,退耕还林也要把生态建设放在第一位。搞好退耕还林,就是要把退下来的耕地利用好,农民感到退耕还林后的经济效益不比退耕前的差,才能使农民愿意退耕还林,达到稳定退耕还林的效果。因此,要正确处理好农、林、牧的关系。首先,要有以林为主的思想意识。综合治理应定位在生态功能的发挥上。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基础。大力发展林业,是实现以新安县为代表的豫西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治水之本在于治山,治山之道在于兴林,山青才能水秀,林茂才能粮丰,粮丰才能致富。

3、相关职能部门要提高村镇建设规划与设计能力

3.1村镇编制与实施管理的指导思想

村镇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对于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与意义,各级政府都在强调。地方各级领导除了要树立规划意识外,对群众的规划意识要加以引导和保护。除此之外,要把保护环境和资源放在村镇规划的突出位置。要努力防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追求“政绩”的短期行为,防止对资源、环境、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最后,还要注意做好规划的服务工作,进一步提高规划系统对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关注和支持,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建设健康发展。

3.2因地制宜,加强新时期小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

村镇建设的规划和管理,一定要纳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建立起相应的机构。在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中,应当在乡镇级政府中设立村镇建设规划与管理的专职人员,像民政、计生人员一样,把工作落实到实处,突出村镇规划的重要性,加强管理。在小城镇规划建设方面,应大力扶持区位重要、经济基础较好的重点镇建设。如区镇、县镇等卫星乡镇;地处相对偏远,远离城市中心区和各区县的区域中心;现已具备一定的产业优势和经济基础,对周边村庄发展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和带动力。此类乡镇在规划建设上应充分放权,给予优惠政策,大力促进其快速发展。

对于近城区的郊区镇也应尽早纳入城区管理。比如新安县磁涧镇,目前虽是建制镇,但已基本与城区相连,此类乡镇不能再按建制镇来相对独立地规划建设,而应及早纳入城区,按城市标准进行统一规划建设管理,使之功能定位、配套设施与城区衔接。

参考文献:

[1]杨荣金.生态城市建设与规划[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

乡镇意识形态工作计划篇4

一、要审时度势,准确把握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的形势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三年前国家环保总局提出,在全面推进生态示范区创建活动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深化不同层面的创建工作,如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和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环境优美乡镇的内涵实际上就是生态乡镇的基本要求,是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建设的基础和细胞工程。通过三年的推动和艰苦工作,现在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已受到不少地方,特别是乡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目前,创建活动发展势头良好,各地探索、创造了一些很好的经验、做法,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

截至目前,有79个乡镇被命名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从全国来看,这项工作开展的时间不长,还处于起步阶段,创建工作中也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对此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创建工作的成绩不能估计过高。

在今年召开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就“全面启动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做出了重要指示,环保总局正会同有关部委开展规划,全面贯彻落实。从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环境压力来看,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从全面启动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要求来看,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既是农村环保工作的重要抓手,又是一种有效的工作组织形式,必须高度重视,大力推动,不断深化。

二、要常抓常新,不断深化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

三年来的实践证明,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是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下充分发挥环保、卫生、水利、林业、农业、建设等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推动农村环保工作最有力的组织形式。如何深入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活动,刚才力军同志已提出了明确要求。这里,我想再强调几点:

一是强化宣传,深化认识。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是农村践行科学发展观和实现“五个统筹”的有效措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时代要求,是建设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的重要基础和细胞工程,是推动农村环保工作和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重要载体。要把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与全面推进乡镇可持续发展,加快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大力宣传,深化教育,不断提升广大干部群众的环境意识和生态意识,增强创建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凡是有条件的乡镇,都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利用本地优势和潜力,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制定环境优美乡镇创建计划,研究具体工作措施,抓好组织和实施工作,为生态县、生态市的建设打好基础、当好先行、做出贡献。

二是重在创建,贵在创新。环境优美乡镇的建设其生命力就在创新。要扎实工作,重在实效,通过创建工作,使乡镇区域的经济、社会、环境得到协调发展,人民群众从中得到真正实惠。创建工作就是为民谋利,而不是劳民伤财,徒有虚名。创建过程中要坚持分类指导,从实际出发,体现本地特色。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大力推进生态产业、生产环境、生态人居和生态文化建设。创建工作要突出重点,抓好规划,在组织、投入、监管上下功夫,确保规划的落实;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通过建设生态产业园区,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努力控制面源污染;要加大乡镇、村屯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水源地,科学处置生产、生活污水、垃圾,美化人居环境;要大力推进生态文化建设,普及环境保护科学知识,提倡绿色消费,弘扬生态伦理道德,形成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

三是加强领导,完善机制。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从宏观和全局高度把握创建工作,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环保一个部门是不能推动的,也不能由单一部门包揽。创建活动涉及到乡镇行政辖区内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囊括了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工作任务。各地创建工作要立足现有工作基础,不断深化,常抓常新,因地制宜,推陈出新。特别是各级党政领导要站在历史的高度来把握这项工作,要有战略思维和超前意识。要实现创建工作目标,不仅需要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还要把方方面面的力量组织起来,把相关部门的有关工作目标和工作措施整合到创建工作中来。只有把各方面的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合力,按照求真务实的精神,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真抓实干,不断开拓,才能不断开创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的新局面。

三、要真抓实干,不断开拓农村环保工作新局面

良好的生态与环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没有广大农村环境的改善,要实现全国生态与环境的改善是不可能的。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总书记和总理对此曾多次做出重要批示、指示。按照总书记关于启动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应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培育农村生态文明、促进城乡和谐发展为目标,通过环境优美乡镇和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减轻农村生态与环境的压力,重点解决好直接影响农民群众健康和不利于农业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当前,要重点做好几项工作:

一是尽快启动“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力争用15年的时间,通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一系列具体行动,使农村生态与环境,特别是农村居住环境和农业生产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促进农村落后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让更多的农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基本的生态与环境保障。

二是继续推动环境优美乡镇和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结合国家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在总结近年来环境优美乡镇和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要加强宣传、深化认识、分类指导、加大投入,从村组抓起,夯实基础,进一步深化创建工作内涵,不断提高创建工作水平,为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乡镇意识形态工作计划篇5

*乡位于*县中南部,距离县城17公里,土地总面积240平方公里,辖13个村137个村民小组4177户1.9万人,*至平孟、百合、百南、百省、百都等乡镇公路贯穿其中。自县委、县人民政府号召“农民下山进城入谷”,把*乡列为全县“三片一轴”工业区,并定为重点城镇来建设后,20*年*月以来,*乡党委、乡人民政府以易地安置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的方式在*乡旧城的东面规划占地200亩分四期实施小城镇建设,规划并建设有易地安置小区(把原居住在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和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农户搬到新区)、投资置业小区(有经济实力、有技术特长、有经营本领的农民“精英”进入新区投资兴业),新区现已建有新区农贸市场、乡政府办公楼、小型文化广场、派出所、农业推广站、畜牧站、敬老院等。规划有乡政府综合楼、卫生院、财政所、文化站、司法所、国土资源所、商贸交易中心、*停车场等在建或筹建项目。在实施小城镇建设中*乡党委、乡人民政府始终坚持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并举、外延拓展与内涵提升并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的方针、农村生产要素和乡村工业向城镇集聚的城市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小城镇建设城区面积迅速扩大,城镇在全乡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凸现。城镇经济和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业人口转入二、三产业的人口比例提高,城镇的示范作用、聚集幅射带动能力逐渐增强。至20*年*月,城镇人口总数为0.5万人,城镇总面积500亩,新建城区面积达80亩,城镇住房人均居住面积16.47平方米。随着环境的优化,经过外引内联已引进投资3000万元的鑫隆冶炼厂、投资1500万元总装机容量352Kw的昂村电站、投资600万元的方正页岩砖厂、投资1500万元的兰田木器厂、投资1500万元的德标金矿、投资300万元的东升木材厂、投资80万元的鑫宇矿选厂等企业先后落户*,呈现出独具特色的新型小城镇,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城乡差别显著减少。

二、*乡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乡小城镇建设能如此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得益于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二、三产业迅速扩张,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乡小城镇建设,也存在一些的问题,突出表现在:

1、由于详细规划和各专业规划编制不到位,致使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缺乏操作性强的规划依据,造成一些不符合城市规划的建设出现。集镇总体规划方案没有组织技术评审,规划起点较低,没有体现地方特色,而且,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还存在随意改变规划的现象。

2、城镇人口0.5万人,小城镇建设规模较小,布局比较分散,产业发展缓慢,经济集聚功能较差,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城市化气息淡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其效益也难发挥。这是当前城镇化的最大难题。供水、供电、卫生、绿化等基础设施跟不上,城镇居民生活质量不高,影响了*乡城镇化的进程。

3、城镇建设管理存在不少问题。城镇规划与交通、土地、水利、生态环保等规划衔接不上、规划水平低,执行也不好。土地、街容街貌、道路交通、社会治安、以及流动人口管理未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综合管理体系。环境卫生管理缺乏专门的机构,城管人员编制和经费不到位。

4、公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已成为困扰我乡城建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制约因素。由于设施不配套,功能不齐全,阻碍了城镇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由于投入过少、机制不活,导致问题有:一是道路与公共交通设施落后交通量的增长。二是城市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于初始阶段,环境污染还比较重;三是城市基础建设多元化投融机制未完全形成,资金来源困难,投入不足。

5、信息闭塞,人口外流严重。经济发展较慢,建设资金缺乏。轻壮年人口大部分涌向县城或县外务工、经商、办企业,很少有人愿意在乡镇投资,人气不足,财气不旺,集镇建设形不成规模。

6、城镇建设管理力度不够,重建轻管的现象存在。一方面由于人员少,队伍力量不足,监管不到位。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没有规划适当住宅小区让城郊农民建房,没有引导农民集中连片建设新村,使城郊农民随意自建住房、杂乱无章。至今没有配备正规科班出身乡村规划建设专业技术管理人员,也没有建立或完善建设管理制度,没有严格依法办理建设项目规划审批手续。随意变更规划、不按规划建设的现象。

三、小城镇建设建议与措施

1、完善城镇规划体系,加快规划编制力度。以《*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为指导,抓好县域城镇体系和县城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搞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环境规划、生态功能区划等的协调衔接工作。县城乡规划建设局要严把规划设计单位资质关,搞好组织和审定工作。争取到2010年基本完成县城区及各乡镇的总体规划修编和审批工作。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条件,明确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高起点编制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专业规划扩好工业、商贸、住宅、文化等小区详规,近期建设规划和重要景观设计,提高城镇建设水平。

2、合理调整乡村布局。按照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要求,加快制定和实施县乡行政区划调整方案,争取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有计划地逐步把生活和生产条件较差的村、边远村及存在严重地质灾害隐患的村的农户集中到城镇落户。

3、合理安排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在确保全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证国家和区、市、县重点建设项目用地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小城镇建设用地需求。并且妥善处理进城农民的承包地和宅基地。保留进城务工或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培育壮大城镇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引导农民依法进行土地的合理流转。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集约化和利用效益。集中使用农民住宅用地指标,逐步对分散的农民居民点进行搬迁改造、退宅还田。对原宅基地已复垦的农户,经县级政府批准,允许在小城镇异地另行安排宅基地建设。

4、鼓励农民进城入谷定居。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乡人口,按职业确定身份的户籍登记制度,凡在小城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民,均可根据本人意愿转为城镇户口;进城镇经商为工的农民,持经劳动部门审签的两年以上聘用合同或居住满两年的暂住证等可到迁入地派出所办理落户手续。进城镇农民其子女入学、就业等方面享有集镇居民同等待遇,接收学校不得收取借读费。

5、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根据资源和劳动力的优势,积极发展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循环经济,形成产业优势支撑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培育壮大乡镇民营经济,优化乡镇工业布局,大力发展工业小区,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集中连片发展,小城镇内各类工业企业原则上都应进入工业小区发展,并享受县政府制定下发关于工业园区建设的各种优惠政策,开设“绿色通道”服务增强工业小区对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吸引,以小区的产业集聚带动人口、市场等要素集聚。

6、突出抓好特色经济。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比较优势,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围绕烟叶、肉牛、肉猪、能繁母猪、桑蚕、蔬菜及花卉苗木等重点特色产业,发展地方特色经济,打响特色产业品牌,形成产业规模和竞争优势,促进农民增收,壮大小城镇实力。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科研单位”五位一体要求,发展以循环经济模式为主体的生态效益型农产品加工业,集中资源优势,扶持能发挥产业优势、具有一定规模和绿色食品。推进农业园区建设,把农业园区建设成为具有科技成果转化等多种功能的现代化农业载体。

7、加快繁荣第三产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大力发展小城镇服务产业。主要发展以商贸、物流、交通等第三产业,发展商贸流通业,按照现代流通发展要求,规划建设小城镇商业网点,搞好各种专业市场和集贸市场建设,大力开展边贸活动,鼓励县乡商贸流通企业到小城镇发展连锁超市、物流配送、餐饮旅馆、农副产品批发等经营活动;发展各种社会服务业、信息服务、搞好能促进农产品流通的市场中介组织,通过壮大中介组织,促进农产品流通,拓展农产品市场,增强小城镇对生产要素的集聚能力;充分挖掘小城镇的生态、自然景观、人文等旅游资源,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

8、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补助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扶持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对需进行过境公路改造的乡镇,由地方负责组织实施,交通部门给予技术支持和资金补助,优先解决镇域内过境公路路面硬化和占路为市的问题;加强饮用水及其水源地的保护,改造和完善乡镇供水设施,对在收取的水资源费,除按规定上缴国家外,其余全部留乡用于水资源规划、保护及相关水利设施建设。

9、积极争创文明城镇。以创建文明县城、文明村活动为载体,不断创新城镇规划、建设、街容街貌、道路交通、社会治安、流动人口等管理水平。结合城乡清洁工程开展生态型文明城镇创建活动着力塑造整洁优美、秩序良好的城镇形象,风气端正、工作高效的单位形象,文明礼貌、精神振奋的居民形象和道路畅通、安全舒适的交通形象,形成由点到面、连线成片、全面推进的城镇发展格局,实现城镇面貌美化、居民素质优化、管理服务规范化、基础设施配套化的目标。

乡镇意识形态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张家港市;生态文明理念;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8016204

1引言

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已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党的“十六大”将城镇化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十七大”提出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型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战略设想。“十”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并认为其本质是人的城镇化。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进一步指出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机制。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城镇化会议强调,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颁布实施,为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指明了大方向。现阶段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张占斌,2013)。

2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分析

从人类发展史来看,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必经的历史过程。一般而言,城镇化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对城镇和农村的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国内外众多城镇化案例显示,城镇化过程伴随产生了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胡际权,2005;王会和王奇,2011)。

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化进程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而不断加快。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从1978年的17.92%快速上升到2013年的53.73%,年均增长1.02%(中国新闻网,2014)。随着人口从农村向城镇地区迁移,各类经济活动向城镇迅速集聚。粗放式城镇化发展模式导致了我国环境资源日趋紧张、城乡经济结构失调、自然生态退化等一系列问题(刘炜,2005;张占斌,2013)。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城乡环境持续恶化,王如松院士形象地称之为“五色效应”,即红色的热岛效应、绿色的水华效应、灰色的灰霾效应、黄色的拥堵效应、白色的开山采石白色秃斑效应。环境质量的不断恶化直接导致了城市生态系统不同程度受到破坏,甚至崩溃。进而导致清洁空气、洁净饮水、良好气候、优美环境等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匮乏,影响着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和美丽中国建设(龙海波,2013)。可见,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已与我国现阶段国情不相符合,严重制约了我国城镇化的良性发展,极大地桎梏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解决好城镇化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躲不掉、绕不开的重要问题。

这些问题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生态环保意识淡薄。传统城镇化过程中,“先污染后治理、先规模后效益、先建设后规划、先经济后生态”的发展阶段论思想长期占据主导地位。GDp增长率已经普遍成为了地方考核评价干部政绩的首要指标。在这一指挥棒驱使下,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员有着强烈的意愿动用各种资源来促进经济增长。尽管社会各界对这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有了很好的认识,但长期形成的惯性思维――唯GDp论英雄的观念还未从根本上转变,折射到实际工作中就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时,仍然要给经济发展让路。二是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滞后。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城乡发展规划是指导、调控城乡建设与发展的主要依据和基本手段,适宜的城乡规划能够促进各项资源有效整合利用,对统筹城乡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我国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绝大部分的城乡发展规划相对滞后,导致大量的无序建设,造成资源巨大浪费。三是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不健全。目前,各级政府的绩效评比机制单一(主要由GDp来决定),没有形成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整合到一块的评价体系。另外,生态文明作为新型的文明形态,需要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而我国缺乏相应的社会参与政策和制度。当前,我国公众参与环境治理属于在政府倡导下的配合性参与,公众对政府的决策难以实现有效监督。

为有效避免城镇化进程的“城市病”,党的“十”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力求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百度百科对新型城镇化的概念表述为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杨荫凯(2014)认为新型城镇化的支撑条件是发展环境的生态化,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2014年9月,总理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上也强调,要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综合来看,现阶段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应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按照生态文明理念的要求进行城镇化规划,强调要充分融合生态、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因素,构建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城镇生态的良性循环和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进而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的充分和谐(张占斌等,2013)。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城市蓝皮书》,到2030年,我国将有4亿人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城镇化水平将从现在的52%达到60%以上。伴随而来的可能是越来越严重的城乡环境问题,如果不加强顶层设计,解决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必将对造成我国城镇化的不可持续发展。城镇化发展的环境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发展问题。必须用发展的思路和眼光来看待新型城镇化发展。综合国内外的发展经验,结合我国现阶段城镇化进程的实际情况,在具体实践中应该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特点和环境承载力,用生态文明理念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而保障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综述以上,本文提出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概念框架(图1)。

3生态文明理念在张家港市城镇化过程中的应用

3.1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新型文明形态,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理念的重大进步(张高丽,2013)。其基本理念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主要表现形式有生态经济、生态意识和生态实践三个方面。党的“十”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各级政府施政的核心理念,亦得到社的广泛关注。强化生态文明理念指导新型城镇化发展,将有助于解决城镇化过程中资源、环境和生态协调发展问题。

3.2张家港市概况

江苏省张家港市(31°52′n,120°33′e)位于长江和沿海两大经济带交汇处,是长江下游南岸一座新兴的港口工业城市,1962年由常熟、江阴两县各划出部分地区合并成立沙洲县,1986年撤县建市,以境内天然良港――张家港而命名。全市总面积999km2,其中陆域面积777km2,现辖8个镇、1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1个双山岛旅游度假区,2012年常住总人口150万人。201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2145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54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4.34万元和2.17万元。

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试点地区,张家港市历届市委市政府都非常重视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不断强化“环境创造财富、生态惠及民生”理念,坚持把绿色行政作为生态建设的重要保障,把转型升级作为重要内容,把节能减排作为重要抓手,把优美宜居作为重要目标,把绿色人文作为重要基础,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始终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取得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成果。累计获得部级殊荣170项,是唯一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的县级市,也是全国首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首个荣膺“联合国人居奖”的县级市,更是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市”、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张家港市是较早把生态文明理念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城市之一,在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特别是已经较好地构建了蕴含生态理念的城镇化发展框架,为研究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研究样本。

3.2.1将生态学原理融入城镇规划

“十”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景观生态学是研究和改善空间格局与生态和社会经济过程相互关系的整合叉科学(邬建国,2007)。其理念和原则已被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多个方面,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自然保护区管理、城市园林设计等。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应用生态学原理,使城镇化进程符合自然生态规律,进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在景观生态系统中,斑块是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部分。斑块数目影响物种的分布和生产力水平。一般而言,增加一个斑块,则意味着增加一个避难所,一份保险。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合理布局城乡空间格局尤为重要。如果把市中心比作是大斑块,那么周边的卫星镇则是小斑块。二者之间互相补充,有益互动,对于整个系统的结构稳定及功能发挥具有重要作用。张家港市依据所辖各镇特点,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城乡发展的空间布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八镇两区”市域城镇体系。十个斑块功能定位各不相同,充分保证了异质性,增加了抵御风险的能力。此外,在城镇化进程中,走空间集约高效发展的道路。大规模推广“三集中原则”,即“农业向规模经营和农业园区集中;工业向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集中;农民居住区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的“三集中”模式,统筹考虑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布局、土地利用模式等要素,打造了一批具有苏南特色、体现节地节水节能的各类载体和集中居住区。如南丰镇永联村,投资15亿元打造的现代化农民集中居住区――永联小镇,配套建设学校、医院、商贸街、农贸市场等设施,城镇功能完善,被誉为“乡村都市”。

廊道指的是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现行或带状结构,是景观生态学的基本要素之一,在生态系统中起到运输、保护、资源和美学等方面的作用。生态廊道作为连接城乡的纽带,使得城乡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二者之间相互作用得以实现。在《张家港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中,提出了构建“四纵三横”生态的廊道系统,“四纵”为双山岛-香山、太字圩港、锡通高速公路、六干河廊道,“三横”为港丰公路、晨丰公路和沿江高速公路生态廊道。结合生态廊道连接的风景区、森林公园、城镇建设区等发展节点,重点安排慢行道、服务区、标识系统、交通与换乘系统、基础设施等配套设施及服务系统,提供休憩、指示、停车、换乘、信息、卫生、安全等服务。

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也充分体现生物多样性原理。城镇化不是要消灭村庄,而是要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美化农村的面貌,发展现代农业。在村庄规划中,张家港市对村庄实行分类进行管理,建立长期保留村庄、阶段性保留村庄、非保留村庄数据库。在集约城乡空间的同时,综合考量村庄的实情,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康居乡村、生态村工程,打造了一个个富有特色的生态型美丽村庄,提高了城乡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丰度。

3.2.2发展生态可持续经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良性发展,离不开经济基础的支撑。但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老路显然已行不通,必须牢固树立保护自然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自然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发展城乡一体的生态经济。一直以来,张家港市重视统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从“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到“环境是最稀缺资源、生态是最宝贵财富”,再到“环境创造财富、生态惠及民生”,发展理念不断完善与升华,塑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能力。一是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力求从源头控制。按照不管发展压力多大,决不能以牺牲环境资源换取经济增长;不管竞争态势多激烈,决不能以牺牲长远利益换取眼前发展;不管形势如何变化,决不能以牺牲后代生存环境换取当代繁荣富裕原则,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门槛。二是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作为江苏省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张家港市现有部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1家、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9个,初步构建起企业内部“小循环”、园区工业“中循环”和经济社会“大循环”的循环经济空间布局。比如张家港保税区作为部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以循环化链条为纽带,形成精细化工、棕榈油、有机硅等初具规模的产业链条,园区半数以上工业企业进入循环经济圈。三是科学合理布局产业格局。遵循城乡空间特点,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如在中心镇建成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着重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在张家港保税区重点发展打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三大产业集群;依托沙钢集团将锦丰镇打造成江苏扬子江冶金工业园,形成冶金、玻璃建材、机械装备、医疗器械等四大产业板块;将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3.2.3改善城镇生态环境

城乡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城乡居民的幸福感受,是衡量城镇化推进成效的核心指标。张家港市坚持以群众满意度和幸福度为着力点,大力实施污染防治,力争提升环境承载能力,优化城乡生态环境。一是持续强化污染减排。大力实施环境保护专项整治行动,对水污染企业实施提标升级和中水回用,电力行业实施燃煤机组全脱硫,钢铁行业建烧结机脱硫装置,逐步压缩燃煤热电机组等。二是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全市天然气主管网实现“镇镇通”,城镇区生活污水理设施实现全覆盖,村庄因地制宜建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对于固体废弃物处置,分别建成工业固体废物填埋处理中心、生活垃圾填埋场,危险废物焚烧处置中心、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餐厨垃圾处理厂等。三是有效保障环境安全。全面整治重大环境风险源,现有化工生产、仓储企业均按要求配套建设事故应急池,生产车间和储罐区围堰、外排口应急切断装置等应急设施,环保监控中心、园区应急中心和企业监控装置实现全面联网。四是严格环境执法监管。严把建设项目准入门槛,对违法排污企业始终保持高压态势,着力解决群众环境问题。

3.2.4培育生态文明意识

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取决于人的意识或观念。张家港市在具体实践中,尤其重视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从多层面立体式搭建生态文明培育平台,大力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培养市民生态忧患意识、生态责任意识和生态法律意识,在全市形成了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的社会环境。对党政领导,依托《生态文明建设干部教育读本》,组织开展生态文明知识培训,不断提升各级干部科学决策、绿色行政的水平;对骨干企业,大力开展“责任关怀”推介活动,引导规模以上企业积极投身环保公益活动,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和守法经营理念;对中小学生,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相关学科,着力打造“生态课堂”,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基地、生态教育馆等载体,积极开展生态科普教育,更多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对公众群体,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宣传主阵地作用,开辟生态文明建设专栏,持续加强舆论引导。特别是每年以“世界环境日”等重大环境纪念日为平台,突出城乡联动的社会化生态文明主题宣传,使绿色人文理念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进乡村,让垃圾分类、光盘行动、低碳出行等成为百姓生活的“绿色新风尚”。同时,通过每年举办的“长江文化艺术节”和两年一届的“县域生态文明建设高层研讨活动”,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理念,不断增强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意识。

3.2.5建设生态修复工程

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服务功能是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具体体现。多年来,张家港市按照“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原则,在城镇化过程中,运用底线思维,对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严格加以保护。如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把香山、凤凰山两座山体划定为自然风景名胜保护区,将长江滩涂湿地等确定为重点保护区域。根据自然属性特点,开展了黄泗浦生态园、凤凰新城生态公园、双山岛生态园工程,常阴沙湿地公园、一干河滨江湿地公园、香山生态建设等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特别是成功地把废弃窑洼地建成张家港公园;把高速公路集中取土的低洼地建成暨阳湖生态园;把市区东郊的废弃地建成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梁丰生态园;把百里沿江湿地建成天然绿色屏障,投资20亿元的将市区小城河综合改造成为中心城区的亮丽风景线。

3.2.6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缺乏制度保障,生态文明理念在城镇化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就可能永远停留在口号上。张家港市在生态制度建设上做出了积极探索和有益的尝试,使得城镇化过程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一是综合决策机制。20世纪90年代率先出台并坚持实施了环境保护“三个一”制度,即“一把手负总责、第一审批权、一票否决权”,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在全国普遍推广。相继编制了全国首份生态城市规划,和首份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充分发挥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在城镇一体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二是多元投入机制。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等形式,建立健全生态建设多元投入机制,不断加大城乡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广泛吸纳外资、民资和其它社会资本,形成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三是科学考核机制。出台了《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核实施办法(试行)》,定期公布干部政绩“生态成绩单”,真正使“绿色元素”成为科学决策考量的关键因素,这在江苏省乃至全国首开先河。制定了生态文明建设行动计划,使软指标变成硬任务、硬措施。四是全民参与机制。定期公布环境质量状况、企业环境行为等信息,提高公众对环境的知晓度和参与度。

4结语

城镇化建设是一项持久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为民、利民、惠民的实事工程。用生态文明理念引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张家港市城镇化实践与当前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非常切合,已取得了一批先行先试的标志性成果,特别是构建了注重生态文明理念应用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框架。其实践经验也启示我们,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科学地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城镇化道路,就能够实现城市和乡村全面发展、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从而为我国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刘畅:将生态文明理念实践于新型城镇化建设

环境与安全

参考文献:

[1]

张占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1):48~54.

[2]胡际权.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重庆:西南农业大学,2005.

[3]王会,王奇.中国城镇化与环境污染排放_基于投入产出的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1(5):57~66.

[4]国家统计局.2013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3.73%[eB/oL].中国新闻网,2014-1-20.

[5]王如松.生态文明:生态政区建设的抓手[J].环境保护,2008,409:46~50.

[6]刘炜.我国城镇化发展中必须正视的问题[J].济南大学学报,2005,15(5):12~18.

[7]龙海波.新型城镇化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n].经济日报,2013-9-27.

[8]杨荫凯.新型城镇化到底新在哪儿[n].学习时报,2014-1-20

[9]张占斌,冯俏彬,蒲实.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重大问题研究丛书:城镇化建设的生态文明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3.

乡镇意识形态工作计划篇7

今天,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暨环保工作会议。刚才,建设局进强同志、环保局良先同志分别对我县的城乡规划建设和环保工作进行了总结和部署;路明同志对这两项工作谈了很好的看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我完全同意。尽管现在已是七月下旬,这样的总结部署会开得迟了些,但同志们还是要按照会议的要求部署,努力完成好上半年未完成的任务,做好下半年必须做好的工作,确保年初安排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近年来,规划建设、环保部门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采取了很多措施,花了很大精力,想了很多办法,扎实有效地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工作成效。规划建设工作这几年大家有目共睹,城镇居民的用水、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党政办公大楼的竣工使用、金*广场的建成、商业步行街的启用、秋香江沿江水泥路的铺设等,使县城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有力地改善了我县的发展环境,提升了综合竞争力。中心镇的建设力度也不断加大,如蓝塘镇在改造过境公路的同时,连同路灯、绿化、排水、排污等配套工程一次性完成,给中心镇建设起了示范带头作用。还有古竹镇市政设施不断完善,以及不是中心镇的九和、义容等镇也做得不错,城镇建设成效明显。环保部门在全县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环保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连续四年被评为市先进单位,同样凝聚了环保战线干部职工的辛勤汗水。借此机会,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工作在规划建设和环保战线上的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对大家为*的城乡规划和环保事业所作出的不懈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如何做好规划工作和环保工作讲几点意见,与大家共勉。

一、关于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搞好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是加速我县城镇化的战略措施,它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快速增长;有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城乡生活质量,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因此,不管形势如何变化,大力推动城镇化的思路不能变;不论矛盾和问题多么复杂,加快推进城市建设的步伐不能放慢;不论工作压力怎么大,全面完成城乡建设的各项任务不能动摇。

1、进一步强化城乡规划的“龙头”作用。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的蓝图、管理的依据,在城乡建设和管理中起着重要的指导和调控作用。目前,我县城乡规划水平还不是很高,一些规划布局不够合理,功能不够完善,对公共设施的规划还不到位;一些镇区的规划随意性较强。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城乡规划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努力推动我县城乡规划建设上新台阶。一是要按照省政府在《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抓紧抓好县域、镇域体系规划纳入规划编制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完成好城乡规划编制任务。二是要通过公开招投标或邀请招标的形式,引进外地高水平的规划设计单位参与我县的城乡规划设计,提高我县城乡规划设计水平。三是要注重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合理布局,完善功能,超前考虑城乡的生产力布局、空间布局和功能布局,让城乡规划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给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的空间。当前,要抓住河紫高速公路开工建设的机遇,坚持规划先行,统一规划高速公路沿线镇,加快整合临江、古竹工业园区,形成高速公路经济发展产业带,使之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四是要严格执行规划。经过批准的规划具有法律效力,必须不折不扣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随意更改。决不能因为领导更替而随意变动既定的规划。一切建设活动都必须以规划为依据,坚决制止和纠正规划实施中的随意性,加强对规划实施过程的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保障规划实施的有效性。

2、进一步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城市建设是一个社会化很强的系统工程,涉及面非常广泛,只有突出抓好重点工程和重点环节,才能加快建设步伐。我县要加快城镇化建设,就必须先把县城这个“龙头”舞起来。总的要求是要以县城为“龙头”,以中心镇为骨干,以一般建制镇和中心村为依托的城镇化发展新格局。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既要坚持抓好中心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带动和辐射其他小城镇发展,也要把工作的重心下移到城镇化水平还不高的一般建制镇和广大农村。刚才,路明同志对今年的县城市政重点工程建设作了全面的安排,我完全同意,特别是要全力推进外环路、秋江桥至怀生桥南段拆迁建设等工作。

3、进一步强化规划建设的监督管理。一是要把规划管理关口前移。严格实施规划设计要点制度,所有建设项目必须办理规划设计要点,规划设计要点对建设项目用地性质、建设规模、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间距、层高、外观等作出明确要求,设计单位必须凭设计要点进行规划设计,规划建设部门要严格按照设计要点的要求和城市规划的技术规范认真审查规划、建筑设计方案,确保方案精益求精。二是要把规划管理贯穿到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从规划建筑方案的审查、规划报建审批到规划放线,再到规划竣工验收,进行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对不符合城市规划要求的,坚决不予审批办证;对规划审批后不按要求建设的,坚决不核发《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三是要加强规划巡查管理。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规划巡查工作机制,加大规划审批后跟踪管理,组织足够的力量深入现场检查,及时发现违法违章建设的苗头,将违法违章建筑控制在萌芽状态。

4、进一步经营好城市。政府要建立土地统一储备制度,高度垄断城市土地一级市场,放开二级市场,对城镇新区建设用地和新建干道两侧土地要先规划后建设,先提升环境水平后出让,出让土地时要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有序投放,促进土地升值,提高土地收益。城镇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仅靠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根本的途径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重视开发利用城镇无形资产,积极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城镇化进程和城市建设,走以城建城、以城养城、以城兴城之路。

5、进一步深入开展村庄整治和镇村建设“三四五”工程竞赛活动。一方面,要认真编制好新农村建设规划。规划要合理分区,节约资源,对村庄功能进行适当的调整,做到人畜分离;加强农村公用设施建设,对农村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作出具体的安排。另一方面,要有序地开展村庄整治工作。要制定整治方案,落实规划经费,依期完成村庄整治工作任务。近期,县城到苏区、古竹到义容水泥路即将铺设,相关镇、单位要做好沿线土地的规划和相关设施的建设,确保沿线土地、设施规划科学、建设合理。

二、关于环保工作

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就是爱护我们的家园,珍爱我们的生命。一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环保工作。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这是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省委、省政府提出要严格建设项目环保准入,落实环保工作“三个一律”,加强环境治理保护,实施绿色广东战略。市委、市政府在前段时间召开的全市环保工作会上强调,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市委陈建华书记指出,环保是河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因此,全县各级各部门要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新时期环保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在发展中解决环境保护工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统筹兼顾,切实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

一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既要千方百计加快发展,又要搞好环境保护,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来发展经济,不搞急功近利,绝不花子孙的钱,实现两者的互动和双赢。国家和省、市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如果超过总量控制目标,就要实行限批。因此,*要发展,走重化工业、重污染发展道路肯定是不行的,一定要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做好文章,走低污染、高效益的工业化发展道路。既要立足当前,按照省、市的要求和今天会议的部署,切实采取措施,大力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为我县经济发展腾出环境容量;更要着眼长远,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绝对不能搞重型化,山区不是发展重工业的基地,省里也没有这么定位,要选择发展污染低、可治理的轻工业项目,推动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今后我们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原则是:重污染型产业不要,经过治理可以达标的产业才能接纳。“工业立县”并不排斥搞服务业,如金融服务业、it服务业、创意产业等等,这些产业没有污染。

二是要处理好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建设保护的关系。要始终坚持两者并重,做到既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又加快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不断增强环境可承受能力、自我修复能力,切实维护生态平衡。在这里,我再次重申,要严格按照市委常委的决定,暂停审批新的木材加工企业,依法取缔无证经营的木材加工企业,暂停速生丰产桉种植计划审批,暂停速生丰产桉种植山地出租,暂停速生丰产桉种植,加快林业生态县创建步伐,确保全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三是要处理好严格执法与提供服务的关系。在具体环保工作,要坚决落实张德江书记提出的环保“三句硬话”,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评“三同时”制度,加强污染治理和执法监督。对造成污染的企业,要坚决按照规定,该关闭的关闭,该取缔的取缔,该停业的停业。在坚决执行法律和政策的同时,坚决制止以服务为名,借机吃拿卡要的行为。要积极帮企业出主意、找出路,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帮助企业制定规划,落实环保措施,促进经济发展。

乡镇意识形态工作计划篇8

镇内有多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镇西有著名的法学鼻祖皋陶墓和西周东城都遗址,镇南有龙盘卧伏的龙穴山,镇北有如诗如画的白鹭洲公园等,均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全镇总面积150.4平方公里,现辖26个村,1个街道,总人口6.8万人,耕地面积7.5万亩,XX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76亿元,实现财政收入20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

近年来,**镇人民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凝心聚力,加快发展。在农业方面,以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为突破口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培育龙头企业发站能人大户,现拥有各类示范园44个。兴皖科技园、金土地科普示范园、天业种鹅、双墩生态农业示范园、骏达鸵鸟、天润乳业、和平牛蛙、金峰梅花鹿、大汉盆景呈星星燎原之势,沿淠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正在抓紧实施。

该镇在抓住科技兴农这个牛鼻子的同时,大力发展乡镇工业和个私经济。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建立工业园,筑巢引凤,XX年全镇私营企业营销收入达2.5亿元。目前,已形成了精工齿轮、凯旋汽运、鑫隆改装、人伟板鸭、中联房地产、建筑建材等支柱企业和近千个个私私营大户。

以长途货运为主的汽车运输业是该镇个私经济的一大特色。凯旋、安凯、金安、富强四大汽车运输公司,挂户车辆达XX多台,总资产超两亿元,在苏、浙、鄂、粤、闽等省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货运半径达1500公里,年运输营业额达1.8亿元以上。在汽车运输业的带动下,**镇的汽车改装、汽车贸易、汽车配件、货运信息服务、按揭保险服务等相继兴起,并带动了房地产、餐饮、住宿、洗车、加油、汽车修配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以后,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实施“小城镇、大战略”指导方针,按照**市东城区的框架和建设标准,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管理一个法、建设一盘棋”。为改造旧镇区、建设新镇区。采用“拓路带房、房地生财、聚财建镇”和出让开发权的有效办法,使集镇面貌焕然一新,现在集镇建成区面积由1992年的0.31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的3.6平方公里,人口由0.7万人发展到2.3万人。

集镇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齐全,主要街道全部实现水泥化,供水、供电、供气、供奶、信息、绿化等基础设施配套,程控电话、有线电视进入寻常人家。集镇还建有大型停车场3处,宾馆、饭店、休闲中心等生活娱乐设施多处,新兴的卫星集镇框架已基本形成。XX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3.4亿元,预算内财政收入12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800元。

XX年**镇被确定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XX年7月被命名为**省首批“文明小城镇”,同时还是**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镇

二、**镇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小城镇建设能如此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得益于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二、三产业迅速扩张,在看到成绩的同时,**镇小城镇建设,也存在一些的问题,突出表现在:

1、由于详细规划和各专业规划编制不到位,致使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缺乏操作性强的规划依据,造成一些不符合城市规划的建设出现。集镇总体规划方案没有组织技术评审,规划起点较低,没有体现地方特色,而且,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还存在随意改变规划的现象。

2、城镇人口3万人,小城镇建设规模较小,布局比较分散,产业发展缓慢,经济集聚功能较差,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城市化气息淡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其效益也难发挥。这是当前城镇化的最大难题。供水、供电、卫生、绿化等基础设施跟不上,城镇居民生活质量不高,影响了德隆乡城镇化的进程。

3、城镇建设管理存在不少问题。城镇规划与交通、土地、水利、生态环保等规划衔接不上、规划水平低,执行也不好。土地、街容街貌、道路交通、社会治安、以及流动人口管理未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综合管理体系。环境卫生管理缺乏专门的机构,城管人员编制和经费不到位。

4、公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已成为困扰我乡城建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制约因素。由于设施不配套,功能不齐全,阻碍了城镇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由于投入过少、机制不活,导致问题有:一是道路与公共交通设施落后交通量的增长。二是城市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于初始阶段,环境污染还比较重;三是城市基础建设多元化投融机制未完全形成,资金来源困难,投入不足。

5、信息闭塞,人口外流严重。经济发展较慢,建设资金缺乏。轻壮年人口大部分涌向县城或县外务工、经商、办企业,很少有人愿意在乡镇投资,人气不足,财气不旺,集镇建设形不成规模。

6、城镇建设管理力度不够,重建轻管的现象存在。一方面由于人员少,队伍力量不足,监管不到位。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没有规划适当住宅小区让城郊农民建房,没有引导农民集中连片建设新村,使城郊农民随意自建住房、杂乱无章。至今没有配备正规科班出身乡村规划建设专业技术管理人员,也没有建立或完善建设管理制度,没有严格依法办理建设项目规划审批手续。随意变更规划、不按规划建设的现象。

三、小城镇建设建议与措施

1、完善城镇规划体系,加快规划编制力度。抓好县域城镇体系和县城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搞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环境规划、生态功能区划等的协调衔接工作。县城乡规划建设局要严把规划设计单位资质关,搞好组织和审定工作。争取到2011年基本完成县城区及各乡镇的总体规划修编和审批工作。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条件,明确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高起点编制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专业规划扩好工业、商贸、住宅、文化等小区详规,近期建设规划和重要景观设计,提高城镇建设水平。

2、合理调整乡村布局。按照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要求,加快制定和实施县乡行政区划调整方案,争取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有计划地逐步把生活和生产条件较差的村、边远村及存在严重地质灾害隐患的村的农户集中到城镇落户。

3、合理安排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在确保全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证国家和区、市、县重点建设项目用地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小城镇建设用地需求。并且妥善处理进城农民的承包地和宅基地。保留进城务工或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培育壮大城镇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引导农民依法进行土地的合理流转。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集约化和利用效益。集中使用农民住宅用地指标,逐步对分散的农民居民点进行搬迁改造、退宅还田。对原宅基地已复垦的农户,经县级政府批准,允许在小城镇异地另行安排宅基地建设。

4、鼓励农民进城入城定居。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乡人口,按职业确定身份的户籍登记制度,凡在小城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民,均可根据本人意愿转为城镇户口;进城镇经商为工的农民,持经劳动部门审签的两年以上聘用合同或居住满两年的暂住证等可到迁入地派出所办理落户手续。进城镇农民其子女入学、就业等方面享有集镇居民同等待遇,接收学校不得收取借读费。

5、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根据资源和劳动力的优势,积极发展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循环经济,形成产业优势支撑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培育壮大乡镇民营经济,优化乡镇工业布局,大力发展工业小区,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集中连片发展,小城镇内各类工业企业原则上都应进入工业小区发展,并享受政府制定下发关于工业园区建设的各种优惠政策,开设“绿色通道”服务增强工业小区对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吸引,以小区的产业集聚带动人口、市场等要素集聚。

6、突出抓好特色经济。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比较优势,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围绕烟叶、肉牛、肉猪、能繁母猪、桑蚕、蔬菜及花卉苗木等重点特色产业,发展地方特色经济,打响特色产业品牌,形成产业规模和竞争优势,促进农民增收,壮大小城镇实力。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科研单位”五位一体要求,发展以循环经济模式为主体的生态效益型农产品加工业,集中资源优势,扶持能发挥产业优势、具有一定规模和绿色食品。推进农业园区建设,把农业园区建设成为具有科技成果转化等多种功能的现代化农业载体。

7、加快繁荣第三产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大力发展小城镇服务产业。主要发展以商贸、物流、交通等第三产业,发展商贸流通业,按照现代流通发展要求,规划建设小城镇商业网点,搞好各种专业市场和集贸市场建设,大力开展边贸活动,鼓励县乡商贸流通企业到小城镇发展连锁超市、物流配送、餐饮旅馆、农副产品批发等经营活动;发展各种社会服务业、信息服务、搞好能促进农产品流通的市场中介组织,通过壮大中介组织,促进农产品流通,拓展农产品市场,增强小城镇对生产要素的集聚能力;充分挖掘小城镇的生态、自然景观、人文等旅游资源,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

8、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补助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扶持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对需进行过境公路改造的乡镇,由地方负责组织实施,交通部门给予技术支持和资金补助,优先解决镇域内过境公路路面硬化和占路为市的问题;加强饮用水及其水源地的保护,改造和完善乡镇供水设施,对在收取的水资源费,除按规定上缴国家外,其余全部留乡用于水资源规划、保护及相关水利设施建设。

9、积极争创文明城镇。以创建文明县城、文明村活动为载体,不断创新城镇规划、建设、街容街貌、道路交通、社会治安、流动人口等管理水平。结合城乡清洁工程开展生态型文明城镇创建活动着力塑造整洁优美、秩序良好的城镇形象,风气端正、工作高效的单位形象,文明礼貌、精神振奋的居民形象和道路畅通、安全舒适的交通形象,形成由点到面、连线成片、全面推进的城镇发展格局,实现城镇面貌美化、居民素质优化、管理服务规范化、基础设施配套化的目标。

乡镇意识形态工作计划篇9

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将环境保护和打造生态家园作为今年的工作重点,全年召开专题办公会4次以上,研究工作方案,细化目标,分解责任。为确保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有序推进,成立乡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二、抓宣传,重引导

加强环境保护,打造生态家园,关键在于提高群众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全民行动。为此,乡党委、政府强调:做好环保工作,首先要抓好宣传,提高民众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重点引导群众自愿自觉参与、自觉行动,有计划有步骤按标准地实施。全年,书写标语不少于16幅,办黑板报8期,结合本乡创建省级生态县实施方案,公布《生态县考核标准》,细化明确6个基本条件和20项指标;发放《乡创建生态县的实施方案》和《生态家园建设实施方案》等宣传单不少于4000余份;计划出动宣传车6台次,宣传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相关规定;召开专题党员会、群众会、院坝会。集中开展小手拉大手和文明行为劝导活动,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地宣传发动,村(居)民的文明行为和环保意识明显增强,积极投身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植树造林、生态家园建设等工作中,为打造绿色环保、生态环保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细化措施抓落实

1.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打造环境优美乡镇

一是完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机制。加大财政投入,聘请72名保洁人员,对城开公路、场镇区域、河道以及卫生死角进行长期保洁、定时清运、定期冲洗场镇街道。在深入开展“五乱”治理、“七进”、“门前双三包”的基础上,自我加压,提档升级,深入治理面源污染和白色污染,巩固“四清五改”的成效,集中整治场镇,规范建设与规范管理以及风貌打造,力争获得“环境优美乡镇殊荣”。

2.着力建设场镇基础设施,提升场镇品位

按照生态县和生态家园的标准,坚持“规划定位,风貌定型”的原则,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一是继续抓好场镇建设,进一步完善场镇设施,实施中沙坝防河堤加固维修工程,加快实施老街的彩化、绿化、亮化工程;二是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原则,严把土地审批关、规划定位关、建设质量关,有序推进立石河、石家湾、长路河、王爷滩等居民点的建设,力求做到符合规划,设施完备、独具风貌,美观大方;三是加强对农村居民点的规划与建设,按照“先规划、再定位,先审批、再建设”和“三同时”的要求,配合乡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搞好各村居民点规划建设,力求做到“村民建房定点,房屋造型美观,功能设施齐全”。四是完善客运货车、摩托车停车场、公厕、垃圾填埋场等公共基础设施,五是按照“三打破、三提高”的原则对立石河石家河坝房屋建设进行统一规划,计划实施10户生态家园风貌打造。使我乡居民点建设规划科学,建设规范,突出特色,再创新高。

乡镇意识形态工作计划篇10

关键词: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动因;实践;成效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041-03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2009―201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以后,长兴县委党校立即行动起来,在对农村党员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长兴县农村党员教育培训服务中心”,以县委党校为主阵地,以县委党校师资队伍为主力军,充分利用乡镇党校资源,充分发挥社会兼职教师的作用,掀开了农村党员全面培训的序幕,大力实施“万名党员进党校工程”。一年多来的实践证明,农村党员的全面培训,很有成效,很有必要。

一、培训农村基层党员的应对动因

长兴县委党校通过政府办公系统对全县部分乡镇(街道)的分管领导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到党员基本情况、党员培训需求、乡镇(街道)和乡镇党校培训党员情况、乡镇(街道)在培训党员中遇到的困难、对开展党员培训的意见建议等方面。通过调查反映的情况来看,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重视。

1.农村基层党员素质教育的现状不尽理想。调查中发现,虽然各乡镇都举办了主职干部、“两委会”干部、创业中心户、普通党员、承包组长、后备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等培训班,但是存在着几个共性的问题:一是素质教育内容偏少。宗旨、党纪、形势等素质教育内容安排,以会代训、以会为主的现象比较突出。二是培训时间不足。大多乡镇是每年安排1天培训,与《规划》要求的老党员16学时、新党员24学时还有较大的差距。三是培训缺乏长远规划。没有整体的安排,年度虽有计划,但也刚性不够,随意性较大,执行不到位。素质教育的缺位,使得许多党员长期得不到经常的、系统的、及时的教育培训,与党组织处于一种较为松散的状态,非常不利于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2.农村基层党员先锋作用的发挥不如人意。在素质教育弱化的情况下,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也就得不到很好的发挥。一是党员意识有所淡忘。较长时间没有得到经常系统的教育培训,使得有些党员对自己的党员身份逐渐淡忘,宗旨观念逐渐削弱,对自己的言行要求逐渐放松,从而在先进性方面与普通群众没有多大区别。二是乐于奉献的精神有所淡化。正是由于党员意识、宗旨意识的淡忘,在日常生活中和社会生活中,常常发生与民争利,与组织讨价还价的情况,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一心为民,先人后己的奉献精神逐渐淡化。三是坚持真理的正气有所淡薄。正是由于缺乏学习,思想上、观念上、知识上不能与时俱进,在大是大非面前不敢主张正义,坚持原则,有时甚至与错误观点站在一边,丧失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立场。先锋作用的缺失,造成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不强,凝聚力不足,严重影响了党的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执行,严重影响了党的农村的执政基础。

3.乡镇党校机制建设及师资队伍不符形势。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存在这种令人担忧的状况,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承担农村党员培训的主体――乡镇党校的组织机制、运行机制和师资队伍等方面,不符合形势发展的要求。一是组织机制不够科学。目前乡镇党校实行的党校成校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机构设置,党校校长由乡镇党委副书记或班子成员兼任,成人学校校长任常务副校长,工作归口由县委宣传部领导。这种组织机制与整个党校系统不相吻合,工作衔接不流畅,信息交流不及时,不利于党员教育培训的统筹安排。二是履行职能不够到位。主要表现在党委领导忙于经济工作、稳定工作等,投入党员培训的精力不够,成人学校校长的工作重点主要放在农村技术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党员的培训基本上处于无计划看着办,或者有计划无落实的状态,个别规模较小的乡镇甚至没有乡镇党校的阵地,党员培训工作被严重地弱化。三是师资队伍不够健全。乡镇党校自身师资缺乏,同时又没能充分挖掘和发挥乡镇党委、党校系统、村干部的师资优势,建立符合本乡镇党员培训特点和需要的师资库,从而使党员培训的开展更加难有成效。所以,要实现中央在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中提出的目标任务,县委党校应当承担这个责任和义务。

二、培训农村基层党员的实践探索

1.分层次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为了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我们主要进行五个类别和层次的培训。一是村两委主职干部培训。从2002年以来,每年将村党组织书记和村主任的培训纳入县委党校主体班次计划进行培训,时间一周,内容涵盖中央最新精神、县政府发展政策、现代农业、现代家庭工业、农村平安稳定、农村民主管理、廉政建设、经验交流、参观考察等方面。二是“两新”①党员培训。每当村级换届后,将首次担任的村组织部书记或村主任,同样纳入县委党校主体班次进行上岗培训,进行党性、县情、工作方法、农村法律等方面的培训,使他们尽快进入工作角色,提高工作能力。三是大学生“村官”党员培训。与组织部、人事局共同举办大学生村官党员培训,并以此为抓手,作为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促进大学生村官创新创业的重要举措。四是创业能手党员培训。与乡镇联合举办农村创业典型培训,宣传创业政策、表彰先进典型、交流创业经验,进一步提高创业能力,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五是普通全体党员培训。与乡镇或规模较大的村进行联合培训,进行、形势等方面的教育,进一步提升综合素质。一年多来,县委党校与雉城、和平、吴山、白岘、槐坎等九个乡镇共同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培训班13期,2290多人参加了培训。

2.多方式培训,提高培训的经济性。我们在培训中坚持高效经济的原则,开展灵活多样的多方式培训,主要采取四种方式。一是专题培训。县委党校的主体班次,围绕县委的年度工作重点,每年确定一个主题进行培训,做到教学工作为党委中心工作服务。二是联合培训。根据乡镇或村的需求,结合乡镇或村的党员实际、发展实际,确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和内容,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三是主题论坛。与县委组织部紧密配合,在村党组织书记中开展主题论坛,以乡镇为单位,全体党组织书记参加,以当前较为突出的队伍建设、民主管理、和谐稳定、集体经济等为主题,展开充分的研讨和辩论,统一认识,开拓思路,相互促进。四是送教下村。对较为偏远的村,党校帮助制定教学方案,安排教师,选择乡镇或本村就近进行培训,既保证教学质量,又能做到节约开支,保障安全。

3.菜单式培训,提高培训的实效性。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是提高培训效果的重要方面。党校将教学内容形成两份菜单,一是课堂教学菜单。针对农村党员实际,认真准备,精心备课,形成党建理论、争当先锋、当前形势、党风党纪、农村县情、农村稳定等课堂教学专题菜单。二是现场教学菜单。将城乡发展展览、现代农业基地、家庭工业基地、新村建设基地、革命传统基地、生态建设基地、民主建设基地等形成现场教学菜单。在安排教学计划时,两份菜单供各乡镇、村制订培训计划时参考,同时根据各乡镇和村实际,安排特色的专题课,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培训者培训,提高培训的高效性。我们分别选聘自身素质高、工作能力强、创业成效大、特色建设好的村书记或主任作为党员培训的兼职教师,请他们给党员上课和互动,用身边的典型人物鞭策身边的党员,用身边的典型事迹感染身边的党员,用身边的成功案例教育身边的党员,使党员们切身地体会到榜样就在身边,先进就在身边,激发党员争先创优的积极性。

三、培训农村基层党员的显著成效

1.强化了党员意识。通过培训,广大党员对自身的身份意识、角色意识更加增强了,从而强化了党员意识和党性意识。一是强化了党员标准意识。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言行标准与普通百姓是不一样的,应当以党员的八条标准来要求和约束自己。二是强化了党员组织意识。进一步认识到自己是党组织的一员,是先锋队的一员,应当以维护党组织的利益为己任。三是强化了党员责任意识。进一步认识到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是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应当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来为党工作。四是强化了党员先进意识。进一步认识到一个党员在群众面前就是一面旗,应当时时刻刻在群众当中树立闯在前、冲在前、干在前模范形象。正如一位年近七旬的老党员所说的:这是我近十年来第一次坐在县委党校教室,第一次住进县委党校,第一次听党校老师讲党课,不学不知道,学了吓一跳,很多东西我都不知道,不学习真要落后啊,希望明年还有机会再来党校学习提高。

2.强化了发展意识。通过培训,广大党员更加明确了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我们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我们党员的第一责任。作为党员,首先要带头发展,带头创新,带头承担风险,为群众树立一个带头发展致富的榜样。其次更要带领群众共同发展,在技术、资金、市场、管理等各个方面,为群众排忧解难,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通过典型的示范、引导和相互交流,先富一步的党员发展意识更强了,并且涌现了更多的带头发展、带领发展的先进典型。

3.强化了大局意识。通过培训,广大党员更加明确了个人与组织、小家与大家、小局与大局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小家利益与大局利益相冲突时,能够以大局为重,不计个人得失,为大局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作出牺牲和奉献。当遇到与自己“无关”的利益冲突时,同样能够宣传政策,秉公说话,耐心说服,努力帮助完成中心工作。有个党员说得好:谁叫我是党员呢,党员就得要吃亏,顾大局。

4.强化了党纪意识。通过培训,广大党员的法规纪律意识有了明显的增强。特别是党员村干部,在听取了廉政教育课,参观了红色基地、警示教育基地和廉政展览,以身边先进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来激励自己,同时以昔日共事今日分道扬镳的反面教材来警示自己,党纪观念、廉政意识提到了一个新高度。进一步认识到党纪党规是党员言行的准则,必须时刻牢记于心,付之于行,任何时候都不能违反,否则,将会愧对于党,愧对于百姓,有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不少党员在参观警示教育基地后感慨万端:过去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现在到了这个地步,实在可惜,我们一定要警惕啊。

四、培训农村基层党员的几点启示

1.规划先行是基础。党员教育培训是一项基础工程,同时又是一项务虚工程,它与其他工作相比,有着基础性、长远性、综合性的特点,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通过日积月累蕴涵在各项工作之中。因此,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加强规划和计划的制定与落实。长兴的实践体会是:理念要靠规划来部署,规划要靠计划来落实。没有先进的理念,就不可能有好的规划和计划。换言之,如果有了好的理念,而没有规划和计划加以落实,再好的理念也是一句空话,永远不能成为现实。

2.领导带头是关键。规划和计划能否得到切实执行或者能执行到何种程度,领导是关键。长兴的实践给我们带来了有益的启示:县主要领导亲自审定村主职干部培训班计划,县委书记、县长以及全体县委常委和副县长都到主职干部班上为学员上课,乡镇(街道)主要领导在联合办班上给学员讲课,分管领导亲自带班,县委组织部领导和乡镇主要领导到论坛发表演讲和参与交流,这一系列的举措,都为推进计划落实和提高教育培训效果奠定了坚实基础。

3.学以致用是根本。教育培训的成效如何,归根结底要落实到组织是否满意和党员是否满意。长兴的做法可供参考:教育培训全过程必须坚持学以致用原则,一切从“三需求”①出发,力求“三满意”②结果。只有在培训的目标、内容、形式、方法上紧跟县委的工作中心、紧扣学员的迫切需要、紧贴学员的岗位实际,培训才能得到取得实效,才能得到学员赞成的欢迎,才能得到组织的认同,才能真正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4.确保经费是保障。确保培训经费的充足来源,是党员培训顺利进行的物质保证。长兴的安排具有较强的可行性: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作出不同的费用负担安排,村主职干部和“两新”党员参加培训只承担食宿费用,大学生村官党员、党员创业能手和普通党员培训费用由县或乡镇(街道)承担,既增强了党员的责任感,又减轻了经济压力,县和乡镇(街道)也都有承受能力,各方都较满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