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地球自述作文十篇地球自述作文十篇

地球自述作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3:02:07

地球自述作文篇1

我是地球妈妈,我生活在美丽的宇宙。我的兄弟姐妹是水星、火星、木星……可我和它们不一样,我的恒温适和人们居住,我这里天空蔚蓝,像被水冲洗过似的;空气格外清新,河水清澈见底家;这里不仅是人类最舒适的,也是动物们的乐园。所以我总是笑容满面。

有一天,我突然觉得不舒服。兄弟姐问我怎么了,我边打喷嚏边说:“我也不——啊嚏!知道——啊嚏!”在我打喷嚏时,人类世界下起了雨。宇宙医生给我吃了药、打了针,我不打喷嚏了,人类世界也不下雨了。等宇宙医生走后=,小动物们纷纷向我投诉人类的行为。小鸟说:“人类经常砍树,害得我没地方筑巢安家了。”梅花鹿说:“人类经常打猎,害我失去了父母。”我一看自己绿色衣服褪色成了黄色,头发也变成灰色了。再看看人类世界怎么样,我一看,我提供的纯净的水竟成了肥皂水,人们还不段往里面泼脏水。连空气都被污染,大地发出灰蒙的色彩。人们在森林砍伐树木,害的动物无法居住。这时,我明白了,我一定要阻止他们这样的行为。可过了几天,我不但没有成功阻止他们,而且身体越来越无力,并发出一阵怪味。我的眼进了沙,由于没有森林的阻挡,流下的沙子变成了沙尘暴。我吹的风扇本来给人们提供舒适的风,现在却变了台风,人们啊!再这样下去,你们可是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的!

过了几天,人们知错了。不抽烟了,不往水里倒垃圾了,不砍树了。反而还多种花草树木,一星期清理水里的垃圾。我的头发变回了天蓝色,衣服变回了草绿色。小朋友笑了,我也为现在的环境而感到高兴。

孩子们呀,只要你们不再破坏环境,我们的世界将永远美丽!

地球自述作文篇2

我本是一个美丽的行星,挺拔的大树是我的头发,红花绿草是我的花衣服,无数的江河是我的血脉,还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小动物给我作伴,所以我很快乐。

可是好景不长,人类把我那美丽的头发——大树给一棵棵的砍下来,结果泥沙没了阻拦,一下雨,就流进了我的血脉——河里,使河床升高,水漫开来,淹没了人类的村庄和田地。使粮田荒废了,人类变得无家可归......人类还把工厂的废水排进了我的血脉——河里,使河水受到了污染,河里的鱼虾发出痛苦,最后绝望地死去。

到最后,天空不在那样蓝;花不会那样美;草不会那样绿。将会不再有参天大树和成群的牛羊。我痛苦地流下了眼泪!天啊!这还是我吗?这还是你们人类的摇篮吗?我不敢想,真的不敢想......

所以,人类朋友们,请你们一定要保护我,别破坏我啊!求你们了!让我继续成为你们的摇篮吧!好吗?

地球自述作文篇3

关键词:马球;捶丸;多元文化;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G84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9-1295-03

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观点,探究中国历史上“捶丸”游戏的启蒙与发展,并从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发展,论述“捶丸”游戏在历史演变与发展进程中的“兴与衰”,为丰富祖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完善我国民族体育历史研究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1源自于“马球”游戏的变异与文化延伸

据史料记载,盛行于中国元代的“捶丸”游戏,与中国历史上的“马球”(又称‘击鞠’),有着深层的社会联系。有人认为中国历史上的“马球”是唐朝时期由吐蕃(现代的)传入中原的。关于这种说法,我们从史料记载中也不难发现有关此类的历史痕迹,如《封氏闻见记》中,就有对唐太宗对打“马球”态度的描述:“太宗御安福门,谓侍臣曰:闻西蕃人好为打球,比亦令习,会一度观之。昨日升仙楼有群番街里打球,欲令朕见。此番疑朕爱之,骋为之。以此思量帝王举动岂亦容易。朕已焚此球以自诫。”[1]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当时长安城内有不少吐蕃人在打“马球”,唐太宗也极好此项游戏,只是怕此风扩展的太大,影响太广,波及帝王的身份和威望,所以才以焚球而自节。也有人认为,“马球”是“本土文化”,因为“击鞠”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汉代文学家曹植所著的《名都篇》中。曹植在这篇著名的《名都篇》诗中写到“……我归宴平乐,美酒斗十千。脍鲤携胎虾,炮鳖灸熊蹯。鸣俦啸匹侣,列坐竞长筵。连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端。白日西南弛,光景不可攀。……”。[2]由此可见,早在中国的汉朝也许就已经有了“马球”的雏形。众所周知,骑兵是古代战争中争取战场主动权的基本保障。唐太宗从早期隋代重骑兵(士兵与战马皆是重装甲披挂)在战争中的弱点,领悟到发展快速机动灵活的轻骑兵,是争取战场主动权更有效的军事策略。因此,大力扩充轻骑兵成为唐朝发展军备的一项国策。“到唐贞观40年,全国已拥有轻骑战马70.6万匹”

2来自中国绘画艺术中的历史记忆

2.1大型壁画――《打球图》的历史源考元代大型壁画―《打球图》,源自现存山西省洪洞县广胜寺,水神庙明应王殿大型系列壁画。该系列壁画面高5米,总面积约197平方米,《打球图》是明应王殿13幅壁画其中之一。除《打球图》壁画之外,其他13幅壁画,如:《祈雨图》、《龙王行雨图》、《渔民售鱼图》、《弈棋图》等无不构图严谨、色彩艳丽,至今保存完好。“水神庙明应王殿的系列壁画,在广胜寺壁画中不仅艺术价值很高,同时也是反映元朝的经学、哲学、艺术、文化、信仰和民俗的综合体现和重要的历史史料。”[3]

水神庙明应王殿中的《打球图》壁画所描绘的场景,是在旷野之中,周围的山丘和潺潺流水,向人们讲述着“捶丸”游戏是在户外进行的。壁画中的人物为男性,其穿着和头饰,均反映了元朝时期人们的着装习俗。从壁画中四个不同姿态和不同神情的游戏者,以及他们手中的游戏器械(球杆),不难看出当时的“捶丸”游戏,是以体现游戏形式的娱乐性和方法的准确性为目的的,这与苏格兰人高尔夫游戏的方法和使用器械

(球杆)同出一折。

2.2《仕女捶丸图》――“捶丸”游戏的进一步延伸与发展现保存于上海博物馆的明代国画―《仕女捶丸图》,是反映我国历史上“捶丸”游戏的又一重要历史文献。从元代的《打球图》到明初的《仕女捶丸图》,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发展中,通过不同时期画家的艺术表现,把一种以娱乐为主题的游戏活动,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一种文化传承的时空链。从全然男性的《打球图》,到有女仆侍奉的宫廷《仕女捶丸图》,我们已深深的感受到,“捶丸”作为一种上至宫廷达官贵人下至庶民百姓,而倍受不同阶层人们所欢迎的文化现象,由于受到唐、宋、元时期社会发展积淀的影响,明朝初期在不同的社会层面和不同的性别群体当中,已经具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因此,画家笔下的《仕女捶丸图》从一个社会侧面,向世人描述了“捶丸”游戏,通过唐、宋、元时期的启蒙与发展,到了明初已成为当时社会上颇具影响力的文化现象。

3来自中国古代文人诗律中的历史描述

中国的诗词格律,作为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中典籍文化的重要形式,为世人留下许多脍炙人口传世佳作。如:唐代诗人花蕊夫人在她的《宫词》中对皇宫中早已盛行的“步打球”,有过极尽的敷陈。诗云:“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一半走来争跪拜,上棚先谢得头筹。”[4]宫廷之风,自然要波及民间,而民间的盛行,也就必然会直接引起社会文人墨客的热切关注。于是,诗人笔下的描述,也就会成为记录当时社会时尚的重要的文献史料。从唐代诗人张祜笔下的《少年乐》,就可以看出“步打球”已成为一种热血少年当时非常流行的社会时尚。诗云:“二十便封侯,名居第一流。绿鬟深小院,清管下高楼。醉把金船掷,闲敲玉镫游。带盘红鼹鼠,袍砑紫犀牛。锦袋归调箭,罗鞋起拨球。眼前长贵盛,那信世间愁。”[5]

在中国历史上,宫廷生活中的许多文化现象,大都源自于民间风俗。但是,“步打球”却作为一种典型的“宫廷文化”,在那些皇宫贵族和达官贵人群体行为的文化影响下,形成了具有统治阶层生活特征和社会模范性的文化现象,从而又波及到了民间,并进一步推动和繁荣了社会娱乐文化的发展。诗云:“苑内萧墙景最幽,一方池阁正新秋。内臣尽掘场中地,官里时来步打球。[6]这里所说的“官里”就是指皇帝,可见元朝皇帝亦喜欢“步打球”。即使身处庭院之中闺房深处的古代女子,在她们对打球游戏的诗词描述中,同样沾染了“亲皇疏民”的习气。如:在花蕊夫人的《宫词》中就有如此的描述:“西球场里打球回,御宴先于苑内开。宣索教坊诸伎乐,旁池催唤入船来。[7]这首《宫词》,诗韵之间无不透悉着皇家贵族奢侈荒诞的生活,以及尊贵脱俗的人格习性。而另一代表人物唐代歌妓、女诗人鱼玄机的《打球作》,也同样显示出对“上流社会”将相帝王人物描述的诗韵特征。其诗云:“坚圆净滑一星流,月杖争敲未拟休。无滞碍时从拟弄,有遮栏处任钩留。不辞苑转长袖手,却恐相将不到头。毕竟入门应始了,愿君争取最前筹。”[8]

4来自史料中对游戏行为的约定

中国有句俗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现有的史料记载,“步打球”游戏的方法,也许与“捶丸”游戏不完全相同,但是,不可否认“步打球”则是“捶丸”的游戏启蒙和雏形。无论是“步打球”的早期启蒙,还是“捶丸”游戏的盛行,其游戏方法和评判标准,对参与游戏人们行为规范的约定,当属元代时期,流传于民间的《丸经》为最系统、最完整的“游戏规则”。据史料记载,元中统十九年(公元1282年),有一位叫做宁志的老人,编写了一部专门论述“捶丸”游戏的著作――《丸经》[9]。宁志老人在其长达上、下卷32章的著作中,追述了“捶丸”游戏的发展历史,讲述了进行“捶丸”游戏的场地要求、使用的器具,以及游戏者输与赢的评判方法,各种击打球的动作要领和游戏策略(战术)等,而更重要的是强调了游戏过程中对参与者行为规范的要求。

3.1《丸经》对游戏场地与器械的描述《丸经》对“捶丸”游戏场地的规定,在《丸经》中是这样描述“宜乎视土燥湿坚坌而安基,择地平峻凹凸以制胜”。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捶丸的场地就是要有平峻凹凸不同的地形,捶丸的技巧就是利用不同的地形以不同的击法而获胜。游戏者在所选择的场地远端挖有“球窝”(相当于现代高尔夫运动中的球洞),“球窝”旁插上彩旗作为标记。而所使用的球,则是由坚固的经得起反复击打的赘木(树身上结成瘤的部分叫赘木)制成。游戏者所使用的球杖(球杆)的制作非常讲究,击球一端的制作材料要选用秋、冬树木和牛筋、牛胶,杖柄则用刚劲厚实的南方大竹。

4.2《丸经》对游戏技巧和游戏方法的描述《丸经》对游戏技巧和游戏方法是这样描述的:“‘捶丸’有各种复杂的击法,如:用‘撺杖’立着打,‘勺杖’蹲着打,‘扑杖’可站着打也可蹲着打。不同的地形、地面、位置,均有相应的不同击法,如在地表坚硬处,应当减力击球,负责容易将球打远,而在土松处,则要加力击打。游戏时,需要审视场地的平峻凹凸构想制胜之道,要‘拽肘运杖’,将球击中‘球窝’,心不能急,意不能躁。”[3]

而对游戏方法的规定也有着严格的约束,游戏根据参与的人数不同,有相应的不同名称,10人、9人参加的游戏,叫做‘大会’,7、8人参加的则称为‘中会’,5、6人参加的叫‘小会’,3、4人参加的称为‘一朋’,而只有2人参加的则叫做‘单对’。如果是分队竞赛,各队使用不同颜色的球,个人竞赛使用的球也要颜色各异,以防混乱。游戏竞赛开始时,要在场上一端划出一个一尺见方的平地,清除其中的瓦片、砾石、杂草等,这就是‘球基’(相当于现代高尔夫运动中的发球台),第一次击球必须将球放在‘球基’内击球,而且,不可用挑、拨、推、砍、兜、刮、舀、扫、碾的手法击球。后继的击球在球所停之处接着打,但不得再设‘球基’”。对于游戏竞赛胜负的评判,是用较少的击球次数将球击入“球窝”者为胜。

4.3《丸经》对游戏者行为规范的约定《丸经》对“捶丸”游戏在行为规范上,也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比如:“不能‘加土’或‘做坑’阻拦别人球的行进,不能妨碍他人击球,不能随便移动球的位置。在游戏竞赛中,参与游戏的人们,不可更换‘球杖’,不允许给他人指示地形和击球方法等。”《丸经》中把“捶丸”游戏的道德教育,也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认为“胜负是次要的,要做到‘胜负不动心’,修身养性才是游戏的真正目的。”游戏中要做到“对人友善,语言和蔼,不可因技巧高超而孤傲逞能,举止浅薄。要身体安舒,举止端庄,不能议论别人,不可搬弄是非,屡胜不傲,屡败而不怒,心要静定,志欲宁适,气要温和,体要安舒,容止端庄,语言简当。”

5对中国“捶丸”游戏兴衰历史的评说

5.1多元文化的交融是“捶丸”游戏启蒙与发展的社会基础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开放性与文化民主性最强的朝代。此间,统治者所奉行的儒释道三教并行的治国策略,无疑是对秦朝的“文化毁灭”,以及汉朝的“独尊儒术”政策,在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层面的一种强力突破,是对先秦文化的一种复活。不可否认,唐朝社会文化发展的多元性,也与此间中国内陆地区多民族文化的大汇合、大交流的社会特征有关。比如:唐王李世民生活和起家的地区,就是当时五胡(匈奴、鲜卑、羯、氏、羌)杂居的河东太原一代。中原人曾以其好奇和坦然的心态,接受了来自西域地区的娱乐文化,如“马球”在当时长安城中的盛行,到了唐太宗要以“朕已焚此球以自诫”[1]的地步,这足以说明“中原文化”对来自异域的“吐蕃文化”包容与认同。多元文化的相汇与交流,必然促使新的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中原人不擅长骑马,但对“马球”的娱乐方式可谓是“情有独钟”,于是,以徒步持杖打球代替“马球”的游戏方式――“步打球”,成为了符合中原人生活特性的新的游戏方法,这也成为日后在此基础上演变和发展起来的“捶丸”游戏的雏形。

5.2文化的传承与延伸是“捶丸”游戏盛行于元朝的社会动因继“唐朝盛世”之后,“步打球”作为社会发展进程中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在经历了唐、宋时期的社会发展和文化积淀之后,到了元朝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步打球”游戏的“鼎盛时期”。此间,“步打球”游戏从社会层面的发展来讲,已经不再是一种简单的休闲娱乐的游戏,而是形成了一种促进人们交流与往来,切磋球艺的“竞技文化”。元中统十九年(约公元1282年),《丸经》的出现不仅从游戏的形式上结束了长达数百年没有统一游戏规则的历史,而且也使这项绵延了几个朝代的“游戏”,有了正式的“学名”―“捶丸”。在这部长达上、下两卷32章的专著中,作者不仅追述了“捶丸”的发展历史,详细讲解了游戏的场地、器具、规则、技法和策略(游戏战术)等,而且,还在其别强调了游戏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9]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多元文化相互兼容、相互发展的又一文化鼎盛时期。从元曲的杂剧、散曲、南戏等艺术流派的发展,开辟了中国戏曲的一个黄金时代,到忽必烈召见威尼斯商人尼柯罗和马菲奥两兄弟,并委派他们二人作为蒙古大使的副手出使罗马教廷,拓展了东、西方经济与文化交流的古代“丝绸之路”;从忽必烈邀请罗马教皇派通晓“七艺”(文法、论理、修辞、几何、算学、音乐、天文)的100名传教士来中国传教,到中国与西域阿拉伯国家的数学交流,这些与当时周边国家的经济与文化往来,都反映了元朝在发展社会经济繁荣社会文化的基本策略。

5.3理性主义的思想回潮是导致中国历史上“捶丸”游戏覆亡的社会根源理性主义使我们人类告别了动物时代,并通过科学与技术的社会生产实践,造福于我们人类自身成为了可能。而非理性主义是相对与理性主义,从肯定人的个体到走向赞美强力;从人性的本能到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必然联系。西方哲学认为,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从来不是绝对矛盾的、分裂的、隔阂的、对立的两种存在,而是交织的、并存的和融合一种存在。[10]自中国明朝开始,理性主义文化思潮逐渐占据了社会优势。在明(尤其是后期)、清两代,其统治者为之推崇的《性理大全》和《性理精义》,肆意抬高了宋朝理学学说的地位,使得在宋朝本来源于民间的理学学说,竟成了明、清两朝治理国家的意识形态。尤其是清朝四百多年的历史发展中,理性主义的不断强化,以及以非理性的、粗暴的方式对待中国历史上一直是文化主体创造者的文人墨客,使得该时期的社会文化深深地打上了沉闷和伤感的烙印。

6结论

1)中国历史上的“捶丸”,是一种源自于“马球”游戏方法的变异与文化延伸的历史产物,它与苏格兰早期的高尔夫球启蒙于牧羊人自娱自乐的游戏,有着不同的“文化载体”。

2)中国历史上的“捶丸”,从“马球”游戏的演变启蒙,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广泛社会基础的“竞技文化”;从宫廷仆人和侍女为皇亲国戚表演取乐的“步打球”,发展到具有普泛社会群体的娱乐时尚;从一种充满“宫廷文化”色彩的游戏,发展到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行为规范。

3)中国历史上的“捶丸”游戏,由“鼎盛”走向“覆灭”,与中国明清两朝统治者在治国策略上,奉行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性主义的社会体制,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参考文献:

[1]赵贞信,校注.封氏闻见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8.

[2]曹植史集[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0.

[3]《山西通史》卷四(宋辽金元卷)下编专论《宋辽金元之际佛教道教在山西的兴衰》[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6.

[4]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0.

[5]中国通史.彩图版(第四卷)[m].海燕出版社,2000.

地球自述作文篇4

关键词:羽毛球;正手后场高远球;综述

1.前言

羽毛球是一项技术性、技巧性很强的运动项目。随着世界羽毛球运动的发展,羽毛球运动已不单单是一种体育动项目,而是现今的一种体育产业。由于其对身体形态都起着积极作用,适合于各个年龄层次,已成为人们娱乐与强身的一种途径,并且各高等院也纷纷开设出羽毛球选项课。

近些年关于羽毛球的相关研究很多,但通过文献查阅,在关于羽毛球各个技术的综述性文献存在欠缺,而国内关于羽毛球后场高远球综述文献尚无。正手击高远球是羽毛球运动中一项重要技术,也是初学者必须首先掌握的基本动作。只有掌握了正手击高远球技术,才能为以后学习杀球和吊球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将对羽毛球正手后场高远球进行系统综述。

2.正手高远球

2.1羽毛球高远球

羽毛球高远球是指羽毛球来球被击打后,球的运行轨迹又高又远、下落时几乎与地面垂直、落点在对方场区底线附近的球。球的运动轨迹如图1所示。高远球分为:正手击高远球;反手击高远球;头顶高远球。图1

1.2后场高远球在羽毛球比赛中的作用

高远球的特点是球的弧线高、滞空时间长,它的作用是逼迫对方远离中心位置退到底线去接球,一方面可减弱对方进攻的威力,为我方进攻寻找机会,另一方面在己方被动情况下,有较多的时间来调整站位,摆脱被动局面。还有许多战术的运用也都需要高远球配合完成。

2.2正手高远球动作要领

击球动作要领是:首先判断来球的方向和落点,侧身后退使球在自己右肩稍前上方的位置,左肩对网,左脚在前,右脚在后,重心在右脚上左臂屈肘,左手自然高举,右手持拍,大小臂自然弯曲,将球拍举在右肩上方,两眼注视来球。击球时,由准备动作开始,大臂后引,随之关节上提明显高于肩部,将球拍后引至头后,自然伸腕(拳心朝上),然后在后脚蹬地、转体和腰腹的协调用力下,以肩为轴,大臂带动小臂快速向前上方甩动手腕,在手臂伸直的最高点击球。击球后,持拍手臂顺惯性往前下方挥动并收拍至体前(如图2)。图2

2.3正手高远球的分解动作:准备――引拍――挥拍击球――收拍

1、准备(如图二1)

身体正对球网,正手位持拍,眼睛直视来球。

2、引拍(如图二2)

眼睛看球,左臂向前上方迎向来球,右肩和髋部顺时针转动,右脚后撤,持拍右手臂的大臂和小臂夹角感觉小于60度

3、挥拍击球(如图二3、4、5)

左手后摆,右肩和髋部逆时针转动,转动同时肘部上抬,然后带动右臂上扬击球

4、收拍(如图二6)

高点击完球之后,右臂顺势自然向身体左侧下放,右脚向前迈出

3.正手高远球易犯错误与对策

3.1易犯错误

(1)握拍法的错误。

影响正手后场高远球技术的最主要原因是握拍法,有了正确的握拍方法,通过手指、手腕动作与球拍协调配合,就能很好地控制拍形,给后面的挥拍击球创造有力的条件。正确的正手握拍方法是:将持拍手的虎口对准拍柄窄面内侧斜棱,拇指和食指在拍柄的两个宽面上,食指和中指稍分开,中指、无名指并拢握住球拍柄,掌心不要贴紧,拍柄底端与手部的小鱼际肌持平,拍面基本与地面垂直。

(2)击球前准备不充分

无引拍动作,且接球前两脚站立位置过于靠前或身体重心过高或球拍放置过低,不利于到后场击球。

(3)击球落点掌握不好。

向后场移动不是采用后撤并步技术,而是用挪步或交叉步技术,往往到达击球点时过晚。

(4)击球时无发力动作。

肘过低过偏:击球时肘部过低,肘不正对击球方向,影响了击球质量。击球点偏后:正确的击球点应该在头的前方,击球点偏后,回到对方的球过高,容易被对方打死。.击打时拍型不正确:正确的击球方法是球拍正对击球方向击打球托,球拍斜打,用球拍切、搓球托都是不正确的。

3.2纠正方法

(1)保持正击球准备姿势:两脚前后站立于接球区中部,两膝微屈,重心稍下降,接球手持拍于胸前,蓄势待发,进退自如。

(2)练习好后撤并步:首先徒手练习后撤并步,一步、两步和多步技术,然后再练习后撤并步接球。

(3)注意肘关节:击球时要求肘关节的高度要超过肩部,要对准击球方向。

(4)注意击球点:击球时要求击球点在头的稍前部。

(5)注意击球拍型:不论是打直线还是打斜线球拍都应该正对击球方向击打球托。

4、后场高远球训练学习方法

4.1家庭爬墙练习

地球自述作文篇5

1.蓝色星球

《蓝色星球》是由英国BBC制作播出一部介绍海洋世界的纪录片,也是BBC动物纪录片前十之一,一共9集。介绍的顺序主要是从海洋自然历史开始,再具体讲述从海岸到海底,浅海地带到深海域的世界。

2.艺术的力量

这是一部较老的纪录片,发行至今已经有12年的时间,它是由英国广播公司BBC制作的,该纪录片主要讲述了西方艺术光辉历史、艺术家的故事,让观众体会艺术中独特而又震撼的力量。

3.人类星球

人类星球一共分为8集,分别讲述了海洋、沙漠、北极、丛林、山脉、草原、河流、城市的人类活动,从而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每一个镜头几近完美,捕捉各种精彩瞬间,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画面享受。

4.地球脉动

地球脉动一共有11集,展现了最真实状态下的自然界,呼吁人们珍爱地球家园,珍惜地球。这部巨制耗时五年,拍摄团队走遍了62个国家,极地、冰川、深海、沙漠都有他们的身影。

5.帝企鹅日记

这部纪录片只有一集,共85分钟,它展现的对象就是企鹅,在南极这样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切坚强的生存和繁衍,在讲述企鹅的历史的同时,给予人类强大的震慑,被企鹅的强大征服、感染。

6.海洋

海洋这部纪录片主要展现的是海底的生物,展现海底的食物链条。该纪录片画面精美,声音清晰,在看片的同时你仿佛畅游于海底世界,这里有各种神奇的生物,大到鲸鱼,小到水母,让观众感受不一样的生存世界。

7.恒河

恒河是由英国BBC制作的一部以恒河为对象的纪录片,一共分为3集。这个记录片不仅仅讲述恒河本身,还有它的文化孕育史和发展史。这里也暗藏了人类发展史的规律。

8.迁徙的鸟

这是由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士联合拍摄的一部纪录片。它主要展现了候鸟迁徙的过程,候鸟在迁徙过程会经历许多困难,例如风沙雨雪,但是他们都能一一化解,寻找到一个适合生活的地方。

9.星际漫游

《星际漫游》是一部科幻纪录片,讲述了人类在太阳系各处探险的迷人故事,故事通过五名航天员不一样的旅行展开,画面紧张刺激、波澜壮观,给科幻迷惊心动魄的体验。

10.冰冻星球

地球自述作文篇6

关键词高中地理;动画教学资源;Flash;ppt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1-0057-02

1前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从方方面面改变着现代人的生活,信息科技给地理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动画教学资源,动画教学已成为很多国家开展地理教学的主要模式。对于广大的青少年学生来说,地理动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有趣的学习方式,甚至是一种思维和文化[1]。地理课程改革从各方面做了探索,但是地理课程教学的开发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在地理课程教学中采用动画技术,可以将地理教学中的教学理论、教学技能、教学方法通过一种简单直观明了的方法进行展示,从而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

2动画教学资源概述

高中地理课程主要的教学内容如图1所示。高中地理内容繁多复杂,教学难度较大,对地理内容进行动画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动画主要是利用人眼的视觉停留特性,在播放完一幅画0.34秒的时间内播放下一幅画,人的眼睛看起来就是一幅流畅的视觉渐变的影像,这就是动画制作的基本原理。动画与教学结合,教学动画就应运而生。教学动画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素材,将学科知识作为其核心内容以动画形式为载体展示出来,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提升、学习情感培养等都有极大的作用。

总之,地理教学动画以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学习地理技能、培养地理学习能力和素养、形成地理情感态度为目标。在教学中以动画作为载体,将地理知识作为核心内容,连接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地理教学动画因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而使交互性得以实现。

3动画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策略

将地理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已经成为当前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的趋势。地理动画教学成为高中地理教师最需要的教学资源,但是受到理论以及实践等方面的限制,其研究与应用并不成熟。笔者结合自身探索,简单介绍地理动画教学资源开发应用较广的Flas制作、ppt以及谷歌地球等技术。

Flash地理动画教学开发应用传统动画制作受技术条件的影响,制作过程复杂,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效果一般。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非动画制作专业人士――地理教师开发利用地理动画开展教学提供了方便。Flas的开发利用从时间和经济成本上为地理教学的应用提供了可能,在此以风的形成为例,说明Flash地理动画教学的_发与应用[2]。

热力环流中水平方向上的空气流动即为风。冷热不均匀产生了各个不同方向的力,各种力对于产生大气运动贡献了不同的作用。采用Flas相对于口头讲述更容易生动、形象、准确、全面地将形成风的过程展现给学生。

首先要选择动画主要体现的内容。风的形成过程中主要讲述的一是理想状态下风的形成过程,二是高空中风的形成过程,三是近地风的形成过程。明确这三种风的受力情况。然后就要寻找制作Flas的素材,包括文本素材、图片素材、视频素材、声音素材等。准备相关图片、文字、语音素材后,可以采用Flash软件的相关功能进行Flas的制作,制作过程要遵循交互性、科学性、多感官、针对性、适度性、差异性、经济性等原则,如图2所示基本内容。

ppt地理动画教学开发应用ppt功能强大,制作简单,也可以进行地理动画教学资源开发。地理课程自身结合了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特性,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而且实践性比较强,ppt动画比较适合地理动画教学制作[3]。但是ppt动画教学并不对于所有的地理课程都适用,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ppt动画对能够体现如下优势的地理教学更加适用。

地理课程的几大运动即“地球运动”“洋流运动”“大气运动”“水循环”就比较适合采用ppt动画讲述。比如在“大气运动”讲述中,课本单纯以静态形式讲述“热力环流”,图片加文字的形式,讲述内容就会呆板、枯燥;如果以动画的形式化静为动,采用ppt动画讲述,讲述的内容就会更加形象,学生兴趣就会提高。

除了一些动态变化的地理知识外,地理课程中一些知识特别抽象,不采用ppt动画难以理解。比如黄赤交角的形成和产生的地理意义,采用ppt动画,效果也会非常好。

地理教学中ppt动画的制作原则包括教育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艺术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图3对于ppt制作流程进行了简单说明。

谷歌地球地理动画教学开发应用采用谷歌地球进行地理教学,可以将地理信息通过图形、声音、视频的直观形式进行表达[4]。谷歌地球进行地理动画教学开发会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全方面激发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兴趣。为更好地利用谷歌地球进行地理教学,本文对谷歌地球的主要功能做简单介绍。谷歌地球可以看成一个动态的地球仪,能够通过放缩进行定位,实现“空中俯瞰”和“邻居一瞥”,既可以看卫星图片,也可以3D看全景,地图上还可以加注释,测量高差、水平距离等[4]。

对于地理课程来说还有特别的优势。具体来说,谷歌地球在地理动画教学方面具有多方面的优势。首先,谷歌地球数据丰富,如图4所示。除了强大的数据功能外,谷歌地球在制作视频教学资源时,交互也十分强大,可以让学生多角度观察天体,身临其境地感受星空、火星、月球等,而且可以查看历史图片,定位并浏览。最重要的一点是采用谷歌地球进行地理教学操作简单,几乎不用刻意学习,就可以学会对谷歌地球进行操作。

参考文献

[1]石韶强.高中地理教学动画制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2]林瑞虹.Flas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优越性[J].新课程学习,2014(11):85-86.

地球自述作文篇7

当前学校的课程更多的以“学科课程”为中心分化成各门学科,这种“分成众多的科目、各自独立授受”的分化课程,很少考虑彼此之间的关联性,其弊端是“经验片断化”与“知识割裂化”。[1]以语文教学为例,长期以来强调语文能力训练的序列化,因为语文能力训练的条块分割,使学生处于相对孤立的能力训练体系,进行着各种语文能力训练,由此造成语文课程蕴涵的人文精神、审美情趣的缺失。[2]过度的分门别类把本来紧密的知识分离开来,说和写都有固定的格式和套路,造成了知识的割裂和箱格化,在语文教学中这种现象可能更加严重。在分割的情况下,学习成为记忆和照章操作的任务,会让学生感到无趣无味。[3]当前的教育,仍然逃脱不了“师生围绕着教材转”“学生围绕着老师转”“大家围绕着教室转”的现状,尽管有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方面的变革,但是收效甚微。[4]

二、教学的设想:以核心学科为主,统整课程的研发

如何才能改变这种教学状态?课程整合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要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经验为中心,以统整的方式,将过去零碎散乱的课程作一番重新组织,通过课程整合改变知识的分割状态,让学生在知识的有机联系中学习。我们开始思考,语文教学能否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哪些学科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兴趣,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的核心素养?

于是,我们想到了儿童喜爱的体育学科,试图将语文学习与体育学科进行整合,基于体育活动的形式,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灵感,更好地培养听说能力。

三、实践与探索:篮球场上的语文课

1.聊心情

多年来学生已经习惯了在教室上语文课,老师突然将语文课堂转移到了篮球场上,他们充满了好奇,还有点不太习惯,男女生不自觉地站成了两队分列在老师的左右侧。我们观察着学生的表现,让他们自由地说说感受,他们纷纷表示:“这样上课比较有意思”“还不太习惯”“非常开心,比较自由。”表现出了对即将到来的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

2.说规则

六年级的学生对篮球运动已经比较熟悉,有的甚至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因此,可以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进行课程开发,将语文领域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整合到篮球运动中来。

教学伊始,老师就请学生花一分钟看一看熟悉的篮球场,对它的大小、面积、颜色等进行观察,然后用比较准确和简洁的语言表述。学生观察后进行了交流:“我看到了白色的线”“我看到球场中间有一个圆圈”“我估计球场有30米长、10米宽……”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进行了指导,如学生说的“白色的线”,正确的表述应该是边线和端线,球场长边的界线叫边线,短边的界线叫端线,还要正确、完整地介绍篮球场的规格,标准的篮球场地长28米,宽15米,场地两端拱形线外的区域为3分投篮区等等。

接着是关于篮球规则的了解与复述。通过组织大家对球场上的方形和圆形的讨论,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集体运动的项目必须有规则作为保障。然后,请专业的体育教师通过展示向大家讲解篮球运用的基本规则,如三分线、罚篮线、合理冲撞区、阻挡犯规等等。学生专注地观察和学习着,在老师讲解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身平时打球时的一些经验,重温这些规则,并用自己的语言正确地进行复述。在纠正学生不够准确的复述后,老师指出学好语文是打好篮球的前提,只有真正理解了,才能更好地执行这些规则。学生纷纷点头表示认可。

3.谈活动

为了提升学生的描述能力,本节课设计了“老师演学生说”的环节,即专业体育老师演示投篮动作,让学生观察后用准确的语言描述这些动作。

首先,教师通过分解动作演示了投篮的各个要领,让学生试着进行说明。当学生不能正确、清晰地描述投篮过程时,教师进行了第二次动作分解演示,这次,学生就能够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进行描述了。在教学时,教师与学生进行了互动,并启发大家:要把一连串的动作介绍清楚,找准每一个步骤的动词非常重要,比如老师先是左手“握”球,右手“护”球,双脚“分开”,膝盖“弯曲”,用单手“投”篮……在明确了描述的方法之后,大部分学生就能够非常清晰地介绍投篮的整个过程了。

为了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表达观点的能力,本节课还设计了“抢断”的游戏,即在指定的区域内,让学生分批(一个学生、两个学生、三个学生)抢断教师的运球。学生踊跃参与抢球游戏,最终在三个人的围堵之下,成功断下了老师手中的球。大家参与着,观察着,在分析成败得失时纷纷发言:“通过刚才的游戏,我明白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道理。”“作为一个团队,最重要的是团结协作。”“在刚才三位同学对教师的连续抢断中,我真正感受到一个真理:坚持不懈就能成功。”

四、建构与反思:课程的有机融合

1.课程要适应儿童的需要,生活与课堂教学一体化

将儿童对篮球的兴趣和需要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把篮球运动引入到课程中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记忆与照章操作,而是对篮球规则的理解与运用、对篮球运动的观察与评论。学生对篮球以及篮球运动的热情,使得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更高,在看似游戏的课程实施中,逐步学会了准确表达自己的观察、想法和情感,语文能力得以提升。

2.“学科与生活、学科与学科”进行融合,对现行课程进行二度开发

怀特海认为:教育是教人们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但在当前分科较多较细的情况下,做到这一点很难。以核心学科为主线拓展组织相关学科,比如以语文学科为核心,整合体育等学科和学生的生活,可以使他们更容易地建立起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篮球场上的语文课”把儿童作为完整的人,突破了学科的界限,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生存的技能和生活的智慧,是对课程再一次的深度开发。

3.把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转换为“儿童”与“社会”有机融合的课程

维果茨基告诉我们:“游戏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在游戏中,儿童总是超出平均年龄,超出日常行为。在游戏中,儿童仿佛比自己高出了一个头。就像处于放大镜的焦点,游戏以压缩的形式容纳了所有的发展倾向,它本身就是发展的主要来源。”对于小学生来说,游戏化、活动化的方式更具有吸引力,在近似于游戏的活动中,他们能够更加主动地建构起自己的知识,提升能力。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关注学生在篮球场上真实的表达,关注学生与学生之间发生的“社会性”联系,这样的课程统整就是坚守了“儿童立场”。

当然,强调课程的统整并不是否定学科教学的价值,而是更加强调课程与儿童生活的关联,让统整课程为儿童的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可能。当然,课程统整在探索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男生对篮球活动比较感兴趣,而少部分女生并不是很感兴趣,如何面向学生的全体?在这样的课上,除了复述、表达等主要环节之外,还可以有哪些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活动?另外,课堂设在篮球场上,这只是学习场所的变化,如果教师的观念与能力跟不上,真正的课程统整与学生立场,还是一句空话等等,这些都将成为我们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论“学科”与“学科统整”[J].教育探究,2006(4).

[2]杨桂青主编.英美精彩课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

[3]李晓文.整合课程怎么“整”[J].人民教育,2015(1).

地球自述作文篇8

一、课标

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不是要系统学习天文知识,而是要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殊的一员。很显然,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是本条“标准”的重点要求。

二、呈现方式不同

1.以不同的角度切入,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中图版以太阳系中行星的表面平均温度来比较分析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人教版先介绍了主要天体然后以文字结合图的形式介绍地球的宇宙环境,鲁教版以人类信息图吸引学生了解地球,湘教版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包括了解历史、计算距离等活动来说明地球的环境。

2.对课标的呈现方式不一样。中图版和鲁教版以宇宙――太阳――地球的顺序依次介绍了天体系统,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自身条件来解释地球的普通与不同。人教版和湘教版先介绍了主要的天体系统,然后分析比较地球的宇宙环境,再描述地球的自身条件从而解释地球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

3.对重点的呈现角度方式不一样。人教版归纳出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自身的有利条件的四点,然后在一点进行论据解释。湘教版简单的说明了地球有生命的基本条件然后以阅读、活动的形式利用图表进行探索。中图版的呈现方式比较笼统,没有明显的分层次,但对于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有很大帮助。鲁教版与人教版相似,相比之下人教版形式更为严谨,而鲁教版则增添了图表分析。

三、共性

1、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要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必须描述地球所在的宇宙环境,四个版本教材均采用用图表的形式先后介绍了天体系统以及天体系统的相关数据进而说明地球的宇宙环境,明确地球所处宇宙环境对地球自身条件带来的影响,然后总结出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地球自述作文篇9

定位于点――着眼讲课切入点

师:请听清楚老师的要求,要强调题目中表示事物的词语,该怎么读?

生:只有一个地球!

师:要强调题目中表示事物数量的词语,又该怎么读?

生:只有一个地球!

师:是啊,只有一个地球!养育了我们的地球母亲,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呢?

(生饱含感情地抒发了一些问候、感激、赞美的话)

师:作者是怎样赞美地球的,宇航员目睹地球时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请快速默读课文,把概括的语句用横线画下来。

生:作者赞美地球概括的句子是“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师:这句话该怎样读?(生读出了赞美之情)

生:我画的是宇航员目睹地球时发出感叹的句子:“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师:这句话该怎样读?(生读出了叹息、惋惜之情)

师:能针对这句话提出什么问题吗?看谁提得最有价值,我们就带着谁的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

生:为什么说地球太可爱了,又为什么太容易破碎了?

生:课文是怎样来说明地球太可爱了,又太容易破碎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文提问落脚点是他们。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也应该是教师讲课的切入点。从上述《只有一个地球》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出,师生的对话是平等、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教师首先从课题有感情朗读入手,激发学生对地球的感叹,积蓄感情,引出想要抓的中心句,即讲课的切入点。其次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快速找出作者及宇航员对地球赞美或评价的语句。最后引导细细品味宇航员目睹地球时发出感叹的语句,诱发学生提问欲望,激发他们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去读书,去研究,去讨论,去解决问题。

行走于线――优化讨论过程

师:海洋生物馆即将举办鲸的知识展,想聘请解说员,看看谁能当上合格的解说员?(生纷纷举手)

师:别急,别急!要当好解说员还要慢慢地学。先看看虎鲸、须鲸喷水柱时的情景。(师演示动画课件,生上台解说鲸喷水柱的情景。生评议,重点关注内容的说明方法)

师:把收集到的有关鲸的课外资料拿出来,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每个成员解说鲸一方面的生活习性,注意用上合适的说明方法,内容重点是课文中的,还要补充课外的。当一个同学说完后,其他同学要补充、要点评。

(生开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在于学,教师在于导。教师导的目的是追求问题的最优化和教学的高效性。在上述《鲸》的教学片段中,教师并不是把要解决的问题一股脑儿抛给学生,任他们自行解决,而是关注完成任务的过程。通过学生的示范、评议,交流前教师的“温馨提示”,学生学会了学生借用资料、用好资料的方法,明白解说一种事物可以借用课内、课外资料,还应该运用一些说明方法。他们在模仿中创新,在创新中运用语言,语言实践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合作学习没有走过场,流于形式。

照顾于面――激发参与热情

师:请大家跟老师一起书写题目。(师生书写)你们发现题目中哪个词是课文要说明清楚的?

生(齐):新型。

师:预习课文后,你觉得课文中“新型”的反义词是什么?

生:普通。

师:那么“新型”体现在哪些地方?

生:可以防盗、防碎,还可以消除噪音。

生:新型玻璃与普通玻璃不同的地方还有,新型玻璃可以调节屋内光线,吸收热量。我从课外书中明白还可以防弹,做电视屏幕。

师:你不但会认真读课文,还会结合课外知识来理解课文。这种方法真好!那么课文写了哪五种新型玻璃呢,请同学们默写下来。

(生默写,教师叫一生到黑板上默写,并随后在五种新型玻璃名称下加上点)

师:请同学们猜测每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及作用。

(生根据带点词讨论,说出猜想)

师:你们想不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突出这些特点及作用来写的?请用心看课文,认真记。

(生自由读、记、批注)

师:大家好,我是×××玻璃,我啦――身上×××,我可以帮人们做×××。现在请你们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每个组推选3号或4号同学到班上来交流比赛。3号或4号说不好的请组长或副组长教会他们说。

(生兴趣盎然,转换角色,开展小组合作互助学习。师提示生运用课文内容及一些说明方法进行自我介绍)

地球自述作文篇10

关键词:《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史观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一本好的史书不仅仅是对过去的简单介绍,还是要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将历史和现实联系在一起,产生对人类社会的一种思考,而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LeftenStavrosStavrianos)的《全球通史》便是这样一部优秀著作。《全球通史》是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代表作,也被誉为影响世界历史的10本书之一,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经典著作,本书概括全面,涉及领域广,除了经济、文化、政治、军事、宗教、教育等各个方面,还容纳吸取了20年来世界历史学研究的各个领域的新成就,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感。

汤因比曾评价此书:“尽管它结束于1500年,但却给他以强烈的现实感,它是一种思想武器,可以用来医治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由陶醉于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深深的精神危机,它有助于人们理解未来―包含各种可能性和选择性的未来”。[1,2]所以,对于许多读者来说,阅读《全球通史》不仅仅是在阅读历史,还是在了解现实;不仅仅是在与过去沟通,还是在与现实对话,当我们阅读了《全球通史》之后,会对当今世界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会对现实世界的走向有一个自己的判断。

《全球通史》共分八个部分,讲述了世界历史的进化和世界文明发展对后世文明的影响,即现代社会的影响。而斯塔夫里阿诺斯着眼全球,重点阐述那些对历史影响深远和促进历史发展的事件,这种全方位的思想被看成是西方学术界从西方中心论向全球史观的转变,体现了一种“全球史观”。因此,斯塔夫里阿诺斯这部代表作,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流传至今,其对世界历史的认识影响深远,被称为“经典中的经典”。

这本书从时间上共分为1500年前的历史和1500年后的历史。

上册第一编从1500年前的世界人类开始写起,主要叙述了人类食物采集者和生产者了解人类最初的生活活动;第二编记录了欧亚大陆的古代文明(公元前3500~1000年),生动地记录了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各领域的类型到古代文明的结束;第三编叙述了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公元前1000~公元500年),写到最初欧亚文化高度发达的核心地区,其中代表的有希腊、罗马、中国和印度,具体阐述了这几个国家的文化兴起发展和古典文明的结束;第四编描述了欧亚大陆的中世纪文明(500~1500年),主要阐述了伊斯兰教的兴起,传统的拜占庭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对世界的影响,西方这段时期从革命中推动文明的进步,这些组合起来代表了欧亚大陆文化高度发达的核心区,其对这世界历史的影响非常深远;第五编阐述了1500年以前的非欧亚大陆世界的格局情况,也是欧洲扩张前夕的世界,简要介绍了各个大洲的历史发展差距逐渐慢慢开始拉大。到此也是本书的上册,让我们生动的了解了人类1500年来的发展始末,让我们认识历史有一个全新的观点。

下册介绍的是1500年以后的世界。第一编介绍了1500年以前孤立地区的世界,从地区到世界间开始接触与联系,主要讲述西欧扩张的根源,文化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对财富梦的渴望促使其对外扩张的勇气,描述了同时期的穆斯林世界、儒家思想世界和非洲这时期的经济文化思想等概括介绍;第二编阐述了新兴西方的世界(1500~1763年),主要介绍了西欧的扩张,西欧各个国家阶级的状况,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还叙述了伊比利亚阶级(1500~1763年)在荷兰、法国、英国对外扩张的情况;在亚洲,主要讲述了俄国在亚洲的扩张,这一时期西欧各国扩张对世界历史的意义和影响,也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前行;第三编阐述了工业革命环境下的西方占据优势地位时期的世界(1763~1914年),介绍了科学革命、工业革命、政治革命的变化对世界各国的影响,也总结了这一时期对世界历史的意义,具体讲述了俄国、中国、印度国内的变化和这一时期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特别是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向富国强兵的道路,英国在世界各地建立自治区,非洲、南北美洲这时期人们生活的悲惨命运,注定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第四编也是最后一编,阐述了1914年以来,西方衰落和成功的世界以及世界格局的风云莫测的变化,这段时期,人类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并到两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大同盟到冷战和各个帝国走向终结,世界格局走向两极分化,直至两极分化的结束。

斯塔夫里阿诺斯用全球史的观点和方法将世界看成一个整体,不同于西方传统研究单一地区的方式,他侧重于考察整个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他将整个人类历史的演进划分成两个基本的阶段:一个是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另一个是1500年以后,西方的兴起并占优势的世界。然而,这样一种划分方法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是不习惯的,因为中国读者已经形成了传统的“古代―中古―近代”的“三分法”的思维定式,但是这种划分方法却可以让中国读者改变原来对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在时间上的一个间隔,从而更好地让中国历史融入对世界历史的认识和理解中。

读完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仿佛在历史长河中游历了一番,1500年以前,世界范围分别以东方文学、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为三大格局;1500年以后,西方文明一枝独秀世界史就成为西欧白人的发家史,通过几百年的耕耘,把全世界链接成一个整体,西方文明成为现代文明的集大成者,其科学、商业、工业、政治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但如今,伊斯兰文明已经是多事之秋,东方文明也辉煌不在,要知道早在中世纪中国的东方文明和伊斯兰文明都颇为辉煌,但强势的文化和大统一的帝国文明将其束缚,反而在古典文明完全被摧毁和分裂的欧洲,孕育出以商人和市民为重要力量的新型文明。同时,也说明历史的多元化和开放的一样。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致读者”中有这样的表述:“每个时代都书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书写的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临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这在变化节奏成指数级增长的今天是不言自明的,所以我们需要一部提出新的疑问,并给出新的答案的新历史。”从这里可以看出《全球通史》的一个时代性。当然,同其他学术作品一样,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也不可能完美无缺,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也应该带着一种批判精神。例如,他对西方中心论的质疑就与他在书中关于西方是动力之源的观点产生了矛盾,使读者对他的论点产生了怀疑,当然这些问题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在爱学习别人的优秀作品时要具有批判精神,这样才能够学习到更多的东西。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每个主要部分的结尾都会提出一个问题:“历史对我们今天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当代人去思考总结,并对后世具有一定的启示,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事,不只是后人在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是让后人明白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联系的,我们要通过对前世经验的总结来对后世产生影响。然而,《全球通史》正在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