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小故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5:35:59

民间小故事篇1

张箍桶有一个女儿,名叫九斤。九斤是一个绝顶聪明的姑娘。虽然她从小死了娘,没人管教,可是长到十七八岁,浆洗缝补、描龙绣凤,没有一样不会,没有一样不精。邻近三村的人,都知道张箍桶的女儿是个很有才情的姑娘。

一天,张箍桶出门做活儿去了,九斤在家替爹爹补衣裳,忽然来了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公公,见了九斤就问:“九斤!你爹在家吗?”九斤回答说:“不在家。你找他有什么事吗?”“当然有事喽!你爹回来,叫他马上到我家里去,有点要紧活儿要请他做。”“好!回来了就叫他去。老公公,你叫什么名字啊?”“我的名字叫做:一斗半,两斗半,三斗五升,四斗半。你自己去算吧!”九斤连想也没有想就说:“噢,原来是石二公公!石二公公,你家住在哪里呀?”“就住在东头石家村。

我家是有记号的:东边丁零当,西边冷清清,门前两个管门人,一东一西两边分,胡须生在头颈里,笤帚插在头顶心。你爹来,就叫他找这一家好了。”九斤想了一想说:“好,知道啦!你家东边是一家铁匠店,西边是一个祠堂,门前有两株棕榈树。对吗?”“对,对,对!”石二公公笑眯眯地捋着胡子说,“九斤姑娘真有才情!我走啦。”石二公公走后不久,张箍桶就回来了。九斤就把石二要箍桶的事告诉了爹爹。张箍桶皱着眉头说:“他家里我不去。阿囡,你不知道,他这个人,讲出话来,就像茅山道士一样。邻近三村,就是他家的活儿难做。”九斤想了一想,说:“爹爹,我看你还是去吧!

石二公公的言语不好懂,有阿囡给你想办法。”“你又不好跟着我去,有什么办法?”“不跟去也有办法的。你把一张长推刨放在家里好啦。到了石家,倘使叫你修旧家什,依样画葫芦,你总会画的。倘使叫你做新家什,说出话来不懂,你就说:‘做新家什要用长推刨的。一张长推刨放在家里没有带来,要回去拿一拿。’你回来拿长推刨,阿囡就替你出主意。”

张箍桶被女儿这么一劝,就答应了。回头再说石二公公。石二公公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和二儿子早已娶了老婆,小儿子却还是一条光棍。他听说张箍桶的女儿很有才情,就想把她娶来给小儿子做老婆。这天他叫张箍桶去做活儿,就是想试试九斤的才情,准备和张箍桶结一门亲眷。张箍桶挑着担子到了石二家里,石二待他非常客气。吃过点心,石二说道:“张师傅!今朝请你来,想要你箍几样新家什。”“要箍什么新家什?你说吧!”“我要箍一只早早桶,一只中午桶,一只小儿桶,一只有底无盖桶,一只有盖无底桶……”张箍桶一面听,一面咕哝着:“哎哟,哎哟,要箍这许多桶!”石二说:“你不要急,还有呢:一只桶,两只耳朵高耸耸,中间直弄通,一眼望去到山东;还有一只桶,中间横着一根栋,尾巴翘起通天空,翻转身来扑隆通。张师傅,这几样桶你会箍吗?”

民间小故事篇2

卡卡拉是一位粗心的小魔女,经常会把咒语念错。树上的猴子跑到了天上,河里的鳄鱼上了树这些都是卡卡拉的杰作。为此,她没少挨妈妈批评,可她总说:没什么,没什么,下回我小心就是了。

卡卡拉有个梦想,那就是像妈妈一样,成为一名优秀的魔法师。要想成为魔法师,第一步,把魔法教材中的所有咒语记住;第二步,用魔法做十件好事。

为了早日成为魔法师,暑假的第一天,卡卡拉就到了图书馆,把所有的魔法教材都摆在了自己的面前。背啊背,不一会儿卡卡拉就睡着了。太阳落山了,卡卡拉才被图书管理员叫醒。一连几天,卡卡拉连一句咒语都没有记住。可咒语没记住,并不妨碍卡卡拉使用魔法。

小兔灰灰吃力地提着一桶水往家赶,因为妈妈在家里做饭,等着用水。小魔女卡卡拉看到后,急忙念了一句咒语,没想到,水没有送到小兔家而是又回到了水塘里。小兔灰灰坐在地上大哭起来。卡卡拉灰溜溜地走了。

卡卡拉看见小狗豆豆在做值日。外面已经刮起了风,紧接着雨点落了下来。为了帮小狗豆豆赶快做完值日,卡卡拉念了一句咒语,没想到,已扫好的地面又布满了灰尘。小狗豆豆只好又重新扫了一遍,回到家衣服全被雨淋湿了。

一连几天,卡卡拉总是帮倒忙,越帮越忙。所以朋友们一见她就躲。看到朋友们这样,卡卡拉非常伤心,晚上悄悄地躲在房间里哭泣。妈妈告诉她,只有认真学好魔法咒语,才能用咒语真正地帮助朋友们,朋友们也才会重新接纳她。卡卡拉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好魔法咒语。

天没亮,卡卡拉就到了图书馆,认真背起了咒语。

着火了!快来救火呀!快来呀!卡卡拉冲出了图书馆,来到了着火地点。原来是小猪笨笨的家着火了,许多朋友都提着水赶来了。火太大了,这点儿水怎么够用呢?卡卡拉念起了咒语,不一会儿就下起了瓢泼大雨,火渐渐地熄灭了。小猪笨笨特别感谢卡卡拉,朋友们也都说卡卡拉是个很棒的魔法师。

民间小故事篇3

【关键词】西南地区;鱼姑娘;结构分析;原因探究

各民族丰富的民间故事资源充分证明了民族民间故事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其不同于具有神圣性和传奇性的神话传说,通常以泛指的人物称呼、不确定的过去时间点和较为模糊的地点充当故事的背景,是广为流传的散文体口头叙述文学。

一、西南地区鱼姑娘型故事情节概述

西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各族人民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生活了几千年,创造了灿烂文化,流传有类型多样的民族民间故事。其中鱼姑娘便是广泛流传于水、彝、白、哈尼、傈僳、怒、独龙、基诺等民族中的爱情故事,其故事情节大致如下:

a.穷苦少年在江边捕到一条鱼,带回养在家中,之后每天干完活回家后都能吃到现成的饭菜。

B.少年发现是鱼变成姑娘为其做饭,然后两人相爱结成夫妻,鱼姑娘和少年过上幸福生活。

C.少年听信谗言把鱼姑娘赶走,自己又变的一无所有。

D.少年后悔,在青蛙帮助下找到鱼姑娘,但龙王或鱼王不悦为难少年。

e.在鱼姑娘的帮助下,少年解决了难题。

F.鱼姑娘与少年重新团聚,再次过上幸福生活。

这是西南地区流传的“鱼姑娘”型故事的通用文本,各民族间流传的鱼姑娘型故事基本是按照此逻辑发展的,尤其是C——F部分是典型的“难题求婚”型母题,各民族间流传的鱼姑娘型故事都是围绕这一母题展开的,但在故事情节的具体发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二、各变体文本脉络的比较分析

(一)不同民族鱼姑娘型故事变体文本的叙述

1.水族鱼姑娘故事脉络

穷后生湖里捕鱼吹短笛声悲凉捕到金色大鱼养于家中金鱼变身做饭菜结为夫妻县官嫉妒捣乱二人合力解难题县官强抢鱼姑娘为捍卫爱情与县官同归于尽。

水族鱼姑娘故事情节相对较为紧凑,富有戏剧性,充满了对恶势力的抨击,赞颂了鱼姑娘与穷苦人民一道通过智慧来英勇斗争的精神。

2.基诺族鱼姑娘故事脉络

(1)变体文本之一

孤儿捕到白鱼养在家中白鱼变身姑娘做饭结为夫妻过富足生活财主嫉妒挑拨嫁己女孤儿抛弃鱼姑娘家产消失财主女离弃孤儿追悔莫及跳海殉情。

(2)变体文本之二

孤儿捕到白鱼养在家中白鱼变身姑娘做饭结为夫妻过富足生活富家姑娘嫉妒阴谋算计鱼姑娘富家女与孤儿结为夫妻家产消失孤儿追悔重寻鱼姑娘无奈分离鱼姑娘留贝壳为念可帮其祭鬼消灾。

(3)变体文本之三

穷小伙捕到鱼姑娘欲娶其为妻龙王不愿出难题二人合力解难题结为夫妻过上好日子小伙得意气走鱼姑娘小伙追悔寻回鱼姑娘。

基诺族鱼姑娘型故事是基于母题之上衍生出的三种变体文本,讲述的都是穷苦后生的神奇经历,故事情节略有差异,结局大相径庭,第一个以跳海殉情的悲剧结尾,第二个以悲喜交集的正剧结尾,第三个以欢喜团圆的喜剧收场。

3.哈尼族红鱼姑娘故事脉络

放牛娃捉到小红鱼养在家中小红鱼变姑娘二人成婚过上好日子东家见色起贼心频出难题鬼算计二人合力解难题贼心不死遭报应东家财产变废墟二人同乘凤凰远走高飞。

哈尼族鱼姑娘故事情节简单明了,与通行故事文本较为贴近,其中富家人对其美好幸福生活的破坏,是在通用文本中“难题求婚”型母题的基础上衍生出的变体。

4.彝族“鱼姑娘”故事脉络

少年吹笛宛转悠扬打渔人送他一条小红鱼红鱼变姑娘青蛙来做媒鱼王不悦出难题二人合力解难题结为夫妻同生活

彝族鱼姑娘故事情节与其他文本基本一致,但男主角并非穷苦之身,而是拥有一技之长的翩翩少年,少年通过悠扬的笛声捕获了鱼姑娘的芳心。

5.傈僳族鱼姑娘故事脉络

孤儿捕到小红鱼养在家中变身姑娘做饭菜结为夫妻变出财产舅父嫉妒欲嫁己女赶走鱼姑娘财产消失舅父反悔孤儿追悔寻回鱼姑娘龙王不悦出难题二人合力解难题如愿过上幸福生活。

傈僳族鱼姑娘故事情节相对较为复杂,主要体现在舅父的挑唆和龙王的“求婚难题”上,故事最终以两人共同克服困难而过上幸福生活而圆满结束。

6.怒族鱼姑娘故事脉络

(1)变体文本之金鱼姑娘

孤儿钓到小金鱼养在家中变身姑娘做饭菜结为夫妻过上富足生活受挑唆孤儿遗弃姑娘又变穷汉孤儿追悔寻回鱼姑娘龙王不悦出难题二人合力解难题重新过上幸福生活。

(2)变体文本之花鱼姑娘

穷小伙河边钓到小花鱼养在家中变身姑娘做饭菜结为夫妻秀恩爱机缘巧遇花公子见色起意频算计二人合心挫阴谋幸福生活百日长。

(3)变体文本之扁头鱼姑娘

孤儿河边捞到无尾扁头鱼养在家中变身姑娘做饭菜结为夫妻过上富足生活富人邻居嫉妒欲嫁己女赶走鱼姑娘财产消失富人离弃孤儿追悔寻回鱼姑娘龙王不悦出难题二人合力解难题幸福生活终如愿。

与基诺族不同,怒族鱼姑娘变体文本中的鱼姑娘化身各不同相同,分别为金鱼、花鱼和扁头鱼,且各变体文本都是以幸福圆满的喜剧结尾收场,迎合了怒族人民普遍的情感愿望。

(二)各变体文本异同点分析

1.相同点分析

(1)围绕“鱼变人”这一母题展开。从上述文本来看,故事都围绕“鱼变人结婚变故”这一剧情线索发展,情节跌宕起伏。

(2)男主角大都是以家境贫苦的角色登场。各民族鱼姑娘故事中的男主角大都是穷苦出身,体现了各民族人民相似的同情之心和怜悯之情,倾注了穷苦人民早日过上幸福生活的愿望。

(3)故事发展中都有“难题求婚”型母题的承接。各文本中高潮部分都是由“难题求婚”型母题来穿插链接,最后二人合力解决难题走向幸福。

(4)故事情节大都验证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关系。这从侧面体现了各族人民传统的善恶观念,且弃恶扬善一直是各族人民所秉承道德观念。

2.不同点分析

(1)各民族鱼姑娘故事中的“鱼”形态各异。从各文本内容来看,鱼姑娘故事的主体——鱼可谓是多种多样,如白鱼、红鱼、花鱼、大鱼和小鱼等。

(2)故事情节的繁简程度各不相同。不同民族不同文本或同一民族不同文本的故事情节有明显差异,或多或少,或繁或简,一般在5—9部分之间。

(3)故事高潮部分求婚难题设置的不同。难题求婚是各文本情节中统一存在的主题,但在具体难题的设置和解决上因族而异。

(4)故事情节的引入形式多种多样。如获得鱼的方式:在河湖边捕到鱼、通过才艺吸引鱼、通过才艺吸引别人送鱼等。

(5)故事结局的不统一。从收集的文本来看,结局有两个,一是团圆式的喜剧收场,二是殉情式的悲剧收场。两种结局传递了不同民族鱼姑娘型故事所倾注的特殊情感夙愿

三、各变体文本的原因探究

(一)民族和地域背景因素

各民族聚居区共同构成了祖国的版图,其优秀的文化因子共同铸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各民族因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发展形态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同一母题下鱼姑娘故事的变体文本正是各民族特色文化的缩影。

(二)文本传承中的变异性因素

民族民间故事作为优秀的文明成果薪火相承地流传着。在流传过程中受传承方式先进与否和传承人与被传承人自身素质的影响会不可避免的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也是造成同一民族中有诸多变体文本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民族交流融合带来的文本碰撞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民族间的交流融合越来越频繁,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碰撞越来越普遍。鱼姑娘型故事在西南地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其他民族文本的影响,使本民族的母题文本在流传的过程中产生各种变体文本。

(四)文本搜集、翻译及整理过程中人为因素

部分研究人员由于受自身能力和语言理解翻译水平的影响,在文本的搜集、翻译和整理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误差,这是造成在同一民族聚居区域中出现诸多变体文本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文本的文化解析

由于受地域民族等因素影响,鱼姑娘型故事在传承过程中出现了诸多变体文本,充满艰辛曲折,结局或喜或忧,无不折射出了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复杂文化映像。

笔者认为,鱼姑娘故事的悲情文本体现了幻想与现实的冲撞。幻想来源于人们对于未能实现目标的追求和希冀,多数劳苦人民生活艰辛,渴望有个贤惠妻子。鱼姑娘是勤劳美丽的化身,是普天下男子所憧憬的贤妻形象。然而幻想终归只是非现实的虚构,身为仙女的鱼姑娘并非人类,她与凡人的结合只能出现在幻想中。因此,鱼姑娘的离开和幸福生活的消失预示了幻想的终结和现实的回归;相反,团圆式鱼姑娘故事在结局的表现上更赋人情味,符合民众的审美预期,增强了故事的现实意义和社会影响力。鱼姑娘是美与善的化身,能与这样的妻子共同过上幸福的生活,是民众心里积淀已久愿望的释放。不论是哪种结局都是民众智慧和民间情感的一种表现。各类鱼姑娘型故事给人们带来乐趣和遐想的同时,也发挥着心灵治愈和心理疏导的辅助功能。

五、小结

广为流传的鱼姑娘型变体文本故事也印证了我国各民族民间故事的丰富多彩。为各族人民所熟知的鱼姑娘故事的变体文本之间存在的异同点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其情节结构有较大参考价值,同时反映出了各族人民的内心疾苦和充满向往的文化心理。

参考文献:

[1]李德君、陶学良主编.《彝族民间故事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2]燕宝张晓.《贵州民间故事》[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3]中国作协云南分会.《云南民族民间故事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

[4]叶世富.《怒族民间故事》[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

[5]基诺族民间故事编写组.《基诺族民间故事》[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

[6]肖远平.《生命底蕴的拓展——“鱼姑娘”型故事初探》[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5

民间小故事篇4

一、故事在悄悄地失传,远没有引起人们的警惕

农耕社会是生产和传播民间故事的土壤。旧社会和新社会的农民聚集在一起劳动,坐在田间树下休息时,必定会讲一些精短的笑话故事,在笑声中消除了疲劳,缓解了压力,放松了心情。过去,农村都有许多“闲馆”,人们聚在馆里泡茶聊天,笑话故事自然成为人们休闲的佐料,“闲馆”就有了吸引人的魅力。蕴藏着大量与人为善、和谐相处、尊老爱幼、家庭和睦、明礼诚信等传统伦理道德的故事,融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得到了广大群众、族群、社会的认同,使之有了很强的生命力。

可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人世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间故事风光不再,原因有三:

(1)农田承包责任到户,农村大量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农田已经不是密集型劳动的场所,农村“闲馆”也已馆寂人稀,故事失去了听众。

(2)电视、电脑、手机已经普及,看电视连续剧、上网、玩电子游戏蔚然成风,民间故事被冷落了,变得陌生。

(3)爱好、擅长讲故事的老一辈人不断地辞世,好听的故事被带进了坟墓,没有了讲民间故事的接班人。

上述几个原因,使得民间故事悄悄地失传,不禁令人扼腕叹息。所以,搜集整理和保护传承民间故事,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然而,对民间故事很陌生的人对搜集整理工作不理解,有的人认为那很土俗,登不了大雅之堂,甚至说“没有什么价值”。他们不懂,这些祖先的智慧结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向远离民间故事的人宣传故事是陪伴祖先走过许多艰苦岁月的文化记忆,它有着许多现代文化不能取代的功能,有利于促进和谐文化建设,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二、民间故事的功能

梳理一下揭西县民间流传的民间故事,发现它历史久远,都是口传心授的,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和保护价值。已经被收编进《乡村故事》的民间小故事,就具有许多实用功能。

功能之一:教人行孝。如《三十埔夜(晚)跌个老阿公》、《这是天意》、《李天生让官司》、《摔猫碗》、《剃眉毛的秘密》、《捡猪笼》等都可作孝道文化的例证。《捡猪笼》里,某村妇在一个大雨滂沱、雷鸣电闪的夜晚叫儿子把久病在床臭哄哄的家婆抬到河边,儿子眼看婆婆被大浪卷走,吓得直打哆嗦。当儿子捡起猪笼就要回家时,母亲叫儿子把猪笼丢到河里去。儿子说:“猪笼扔掉了,等到你老得像婆婆那样时,我拿什么东西抬你到河边来?”母亲一听此言,想到报应后悔不及。故事短小生动,震人心魄,饱含人生哲理。

功能之二:启人心智。在蔡高暖的《乡村故事》里,有许多故事令人回味无穷。《转水宫差落来的》里的阿呆看到转水宫颂神的对联很多人欣赏,就抄下来作为春联贴在自家门上,人们笑他贴差(错)了,阿呆不服气说:“我的对联没差,有差,那是转水宫差落来的。”《愚郎叫(哭)爷(父亲)一般般》里的愚郎跟随老婆来到岳父灵堂,老婆放声哭道:“涯么爷,涯今就么爷了哇!”愚郎问老婆他要怎么哭,老婆说:“一般般。”愚郎就哭:“一般般,一般般……”除此之外,还有《老婆做饭照人样》、《她的人死错了》、《直头直路转》等故事,原来都是批判生搬硬套的教条主义的,让人们在笑声中得到教育。

功能之三:愉悦心情。这类故事有《石肚人陷到山羊》、《三十年的积蓄》、《脯目挟鸡下下对》、《三人五目看真真》等笑谈都带有娱乐功能。《茶烧烧》说的是一个朴实的老农民挑谷子去交田租喝了地主一杯茶,地主问怎么样,农民说茶烧烧。地主立马不再租田给他耕了。回家的路上,教书先生教他应对的办法。地主问农民为何转回来,农民说:“你那杯茶,喝下去时茶烧烧,我越走越觉得嘴里又香又甘,现在连喉底都是甘的,我倒回来话你知。”地主眉开眼笑,连声说:“好!好好!那几斗田,你明年再耕吧!”故事寥寥数百字,反映出被压迫被剥削阶级的苦中乐事。

在揭西县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其功能当然不止这些,比如《面熟熟去米两斗》、《表扬为正》、《诈死人的钱》等弘扬真善美、揭露假丑恶的功能就不一一列举了。有了对民间故事诸多功能的认可,才会产生把先辈创造的文化精神保护好,交给下一代去传承的责任感。

三、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和传承

民间故事的普查、发掘、整理、抢救是时不我待的重大任务,属于“国家艺术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中国民间文学集成”之一。这项工作存在着集体行为和个人行为。集体行为行使的是公权力,花的是国家钱财,而个人行为则是自发的努力,为社会作奉献。无论是集体行为还是个人行为,揭西县都有所收获,取得了许多经验。

其一,揭西县文化部门曾经发动全县有关部门开展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搜集整理工作,编成一本《揭西县民间故事集成》。蔡高暖获得了广东省“国家艺术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编纂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其二,揭西县文联编辑出版了五本《揭西民间故事》。

其三,在县文联、文化馆主办的《北山文艺》和《揭岭》杂志上不断地刊登业余作者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

民间小故事篇5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引导幼儿“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是艺术领域核心的价值。因此,在开展幼儿民间手工活动中,为了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帮助幼儿产生丰富的审美体验,使幼儿获得对民间手工活动的持久兴趣,创作出充满灵性与个性的幼儿作品。我们尝试创设了富有情趣的生活情境、游戏情境、故事情境,运用情境之“巧”点亮幼儿的创造。

一、生活情境

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源自生活的艺术才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和强烈的感染力。在幼儿民间手工活动中,有关民间手工的技能问题,教师不能运用抽象概括的方法进行介绍,必须将其转化为幼儿的生活经验,才能为幼儿所理解。在民间手工活动中创设生活情境,就是将幼儿生活中一些有趣的事情加工为特定的情境,把民间手工的表现手法融入情境,使抽象的、无意义的空间转变为具象的、有意义的空间,使民间手工活动生活化、形象化。在“小厨师做比萨”的泥塑活动中,教师为幼儿创设了做比萨的生活情境。教师先引导幼儿揉面团,在面团上抹上一层黄油(黄色胶泥做饼),然后放上红色的火腿和绿色的青椒(胶泥搓小条),最后放在烤炉里烘烤。就这样,孩子沉浸在“小厨师”的角色中,享受着泥塑活动的快乐。

幼儿对剪纸常常感到枯燥。在“轻轻推开春天的门”的剪纸活动中,围绕春天的变化,教师和幼儿一起剪出了形态各异的跳舞小人,请小朋友们给跳舞小人设计舞裙。(剪出圆形团花,对折变成舞裙)。大家将剪出的小花、小草、小动物和跳舞小人过好塑,用大吸管和小吸管穿插在每个场景中,表现出春天里的人、景、物,孩子们在贴近生活的场景中快乐剪纸。

二、用故事情境

与现实生活不同,故事情境中可以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孩子不仅喜欢听故事,而且还会在听故事时产生丰富的联想。因此,将故事情节进行加工和设计,把民间手工活动与故事情境融为一体,就成为教师常常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小蝌蚪找妈妈》《拔萝卜》《三只小猪》《龟兔赛跑》《小猫钓鱼》,这些经久不衰的经典故事深受幼儿喜爱。讲完故事后,老师请幼儿一起来分析故事中的主要动物形象,打破以往单纯的橡皮泥造型,而是与辅助材料相结合,将故事中的动物角色趣味化,生活化,赋予角色生命。比如:在故事《小猫钓鱼》中,幼儿用酸奶瓶来做小猫的身体,在酸奶瓶上用胶泥捏小猫的头,装饰身体,有的幼儿找来了纸盘做鱼塘,有的幼儿捏出五彩缤纷、形态各异的小鱼,有的幼儿做鱼竿。幼儿边讲故事边捏泥,在泥塑的故事情境中,幼儿对创作更加有兴趣,同时加深了幼儿对故事的记忆与理解。

在以“畅想未来”为主题的农民画活动中,老师鼓励幼儿能根据现实中的车、房子、机器人等形象进行大胆想象,并通过组合构成各种画面。“开着什么样的车?去什么样的房子里做客?房子里都有着什么样的新奇东西?”以这类对未来的畅想启发幼儿运用线描、夸张、色彩鲜艳渐变等农民画的创作方法,体会图像与背景的美感。在这个情境中,幼儿的社会性也得到了发展。

三、游戏情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在民间手工活动中创设游戏情境就是要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游戏,让幼儿的民间手工活动与游戏融为一体。最为关键的是教师不仅要在导入环节设置游戏情境,更要在活动过程中保持游戏、推进游戏的展开,从而完成活动目标。

1.根据材料创设游戏情境。

教师要根据游戏材料本身的特性设计相关的游戏。比如:以“泡泡的畅想”为主题贯穿游戏始终的材料是白色泡沫球,同时加以民间颜色渐变的涂鸦方式,教师便以此推出“七彩泡泡”“泡泡的舞蹈”“泡泡变形记”等生动的游戏情境来设计。“泡泡会跳什么舞蹈?”这一分题就以“跳舞”为游戏情境来设计。

2.运用游戏情节推进游戏。

民间小故事篇6

关键词:动画短片;《龙牙星》;改编;民间故事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5-0067-02

《龙牙颗颗钉满天》是一个著名的湖南苗族民间故事,广为流传,被改编成木偶动画片《龙牙星》(导演方润南),该片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1年出品,片长20分钟。民间故事的收集整理者和动画的编剧是同一个人:肖甘牛,对比之下,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改编的艺术。对此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把握同类问题,充分发挥民间故事为故事基础的动画的价值和魅力。

一、补天主题的继承与阶级斗争的改变

龙牙故事的主题是补天,征服和改造大自然,为人民服务。也可以说是建设新社会,这和大山的故事寓意近似。此类题材和主题的国产动画在这篇《龙牙星》之外,还有《女娲补天》(1985)、《宝莲灯》(1999)等,它们都有着文学故事的基础。

围绕补天的主题,就会突出是谁破坏了这个和平稳定的环境,即天灾人祸中是谁在祸害。民间故事中是两条乌龙弟兄俩,一条住在南山洞里,一条住在北海里。两个争斗中把天给碰裂了,争斗的原因很具有儿童色彩,弟兄俩在洞口分蜜桃吃,一共九个桃,都想要五个而不是四个。弟兄俩打斗很激烈,从地上打到天空,脑袋碰破了,鲜血四溅、鳞片纷飞,以至于重伤不振。民间故事设置了碰裂了天的角色乌龙兄弟,但从民众的受苦受难的反映而言,应该属于反面角色。龙作为反面角色有一定的文艺基础和群众基础,龙在封建社会是皇帝最高统治者的代表,在哪吒的故事中,大闹龙宫,杀龙太子的剥皮抽筋也快意于民众。即便是孙悟空,对老龙王也不怎么客气。因此,在民间故事原作中,需要补天的工具龙牙、龙角锤,都由桑去强取了来。动画继承了民间故事补天(即“为了大家”)的主题,改变了反对龙所代表的统治者的阶级斗争主题。

在亲情问题上,动画舍弃了桑的父母塑造。老熊王对三个女儿的态度,因为惧怕桑的威力而妥协,把女儿送出去,也不是个好父亲。两个小龙的顽皮大闹,也亲情的主题关系不大。这里,亲情的主题没有被重视。

二、指引功能角色的改变与角色节省

指引功能的角色改变。故事的指引补天途径的功能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父母,天破之后,父亲说:“你要救大家啊,不要为我们两个老人担心啦,别的后生会照顾我们的。”母亲说:“为了大家,你就去吧,孩子!”父亲指示桑:“早先,我听说远方有座高高的赖弄山,半山石壁上横长出一株大樟树,树上有个大鸟巢,巢里住着一个绿胡子老头。他的名堂很多,你去求他想办法吧!石壁是光滑的,人爬不上去。绿胡子老头每天早上起来梳胡子,绿胡子长长的垂下来,你可以揪住胡子爬上去。”二是赖弄山上的绿胡子,指示桑去找乌溜山的老熊王,老熊王三个女儿都会补天,娶个做老婆。为了防止老熊王不答应,三次给了桑宝贝,分别是:草鞋、手套、白羊毛帽。在讨要老婆的过程中,绿胡子神仙的角色被石头人所代替。这里替换的原因,免去了桑去赖弄山的反反复复,压缩了时间,紧凑了情节。

角色节省。角色节省还表现在对群众角色的省略。动画中出现的角色有限,桑、老树爷爷、老熊王及三个女儿、两个小龙。民间故事中不止这些,有桑的父母、绿胡子老头、还有“人们”。天破之后和补天之后,都要有个反应,人们的角色就不可缺少;并且还是桑不辞辛苦补天事件意义的所在:“为了大家。”动画中仅有老树也有一个人的反应,或者还包括两个小龙的反应,似乎不够。如果说也为了小龙,就说不通了,小龙其实不是群众。节省角色的同时,场景也会随之节省,比如天破之后,“地上的树木被砸倒了,屋顶被砸塌了,牲畜也死掉了”。

有论者说动画《龙牙星》“人物性格不突出”。由于是短片,角色一般是福斯特所说的扁平性格,桑的坚定、执着、不怕艰难牺牲,小龙的顽皮,老熊王的自私,大女儿二女儿的贪图安逸,三女儿的多情善良等,角色性格都很鲜明。即便是出场不多的大女儿二女儿,其中贪图安逸,一个贪吃、一个贪玩(跳舞),一个呆笨、一个慧黠,也是突出的。

三、情节的呼应和紧凑

首尾呼应。故事的开篇是交代男主角桑的神奇出世,从山上滚下来一块圆石头,石头爆裂后,中间的白棉花里面就是桑。桑长大后“臂粗腿壮,头圆腰宽”,父母取名为桑,桑是苗族对英雄的称呼,指力气大、打仗勇敢的人。故事的结尾是桑和白姑娘继续在天上补天。“你看,桑哥哥和白姑娘披着羊毛大氅,骑着白绵羊,像云朵一样在天空来来往往。谁还分得出哪是白云,哪是桑哥哥和白姑娘呢?”乍看之下,好像没有呼应。实际上,民间故事的呼应有自己的特点。结尾部分,桑的父母从山洞里走出来,很自豪地说:“果然,我们的孩子是个英雄啊!”从桑的名字上,就是个呼应。动画的首尾呼应很明显。开篇是老树爷爷讲天上星星从无到有,结尾是老树爷爷说:“多少年过去了,他们还在天上忙活呢,啊?不信?你晚上自己去看看。”首尾呼应的设计显得故事有始有终,有利于少儿观众接受。

紧凑集中的情节。(1)桑的出世与成长。桑的父母由年老到希望得子,经常哭诉,然后桑从石头中出世,接着很快成长起来,身体强壮,打猎耕种,无所不能,“一家三口过着舒舒服服的日子”。这个神奇色彩的主角出世、成长,以及平静和谐生活状态的塑造,在动画中都被省略了。动画中,桑一出场就力大无穷,背着一根树干走在山上,遇到两个小龙在争一根蜜桃,桑去劝架,反被小龙说成“多管闲事”。接着小龙碰裂了天,引出补天的情节。这里,动画编剧符合戏剧演出的特点,压缩了时间,省略了场景和人物,让角色、事件都在同一舞台上发生出来,遵循的近似时间、地点、情节统一的三一律,至少在时间上,动画没有明显的时间如黑夜白天、季节变换的设计。(2)讨要情节。民间故事里明确地说是讨要老婆,这是绿胡子的指示。动画中讨要情节显得文雅:“老熊王,天破了,请你送个女儿下山,帮我去补天。”老熊王不答应。石头人给桑一件铜鼓宝贝,老熊王只好把女儿送下来。这里的讨要情节,对民间故事原作的改动是非常大的。原作的叙述具有自身的特色,绿胡子给了草鞋、手套、白羊毛帽,桑才讨要来老熊王的三女儿白姑娘。这是个美丽的姑娘,愿意一起补天救大家,讨要的情节至此才完满结束。动画片用一个乌溜山上山脚的主场景、更换了绿胡子为山脚下的石头人,完成了讨要情节。民间故事原作的三次往返的重复在这里被舍弃,三件宝贝改成了一件(铜鼓),情节无疑是紧凑的。但相对来说,民间故事的特色也消失了不少,尤其是绿胡子长长的绿胡子,堪比长发公主的长发,三件宝贝,也有创作设计的空间。动画对此的舍弃和改编,其原因,不独是适合儿童观众的接受能力,可能是对戏剧舞台表演集中的妥协。

四、儿童化的改造

民间故事虽说有通俗的本质,但其传播对象,还是以成年人为主的,其儿童观众的吸引大约属于无意识的。动画《龙牙星》的改编则是以儿童为主,这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宗旨有关:“以服务少年儿童为主。”因此,动画的儿童化色彩是有意识的运用的。

在民间故事《龙牙颗颗钉满天》中,具有儿童化的地方很多,如两条乌龙打架竟然是为了争着吃五颗蜜桃而不是四颗的原因,又如故事中的神话传奇色彩等。故事整理者肖甘牛对此有过说明:“我的故事大都含有童话色彩,也可以当作儿童文学看待。”表明了故事的儿童文学定位。针对动画的儿童观众,动画《龙牙星》的改编,就更加着力儿童化的表现。

《龙牙星》的首尾以老树爷爷来呼应,以老树爷爷讲故事的方式来演绎动画,是照顾儿童观众的一个设计。简化角色和场景、情节,虽然迎合木偶动画的原因,但更多的是考虑到儿童观众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尤其是对小龙的改造上,动画把小龙变化成儿童,在一起嬉闹,因为嬉闹,好像无意间打破了天。在桑向他们要龙牙时,还撒谎捉了下迷藏。在桑被冷风雪冻成冰棍时,小龙都承认了错误。最后,让桑和三姑娘各自骑着小龙,在天空中补天。从小龙的角度看动画的思想,这里体现了龙的与众不同,一次打架,就能把天搞破;也体现了知错能改的儿童成长中无法避免的问题。

五、色彩的运用

在色彩的运用,《龙牙颗颗钉满天》展示了民间故事白描叙事中难得的细腻。绿胡子给了桑三件宝贝,竟然对应着老熊王的三个女儿:绿草鞋对应大女儿绿姑娘,绿姑娘出场,从绿藤子上垂下来:“花朵里一个姑娘,身上穿着绿色的衣服,头上围着绿色的头巾,胸前抱着鹿娃娃,坐在一只绿色的野鹿背上。”青手套对应二女儿青姑娘,青姑娘出场(藤子的颜色没有写明):“花朵里一个姑娘,身上穿着青色的衣服,头上围着青头巾,胸前抱着一头牛娃娃,坐在一头青牛背上。”白羊毛帽对应三女儿白姑娘,白姑娘出场,从白藤子上垂下来:“花朵里有一个美丽的姑娘,身上穿着白羊毛衣服,头上围着白羊毛头巾,胸前抱着一只白羊娃娃,坐在一只白绵羊背上。”这里引用三位姑娘的出场,从藤、花、服装,到坐骑动物,可见其中的想象力,并且老熊王及三个女儿都住在黄色的大房子里。

而动画中则被舍弃了这些色彩的提示,较为可惜。没有长长的藤子,没有头巾,没有宠物,没有坐骑,甚至服装颜色也不能按原作搭配,绿、青、白,都难以找到,竟然是随意的橙色衣服蓝裙子(大女儿,扭下烤鸭/鸡的头就吃)、绿衣服紫裙子(二女儿)、红衣服绿裙子(三女儿),可以说在颜色的运用上,动画改编低于民间故事原作的文学水准。

六、结语

动画《龙牙星》是拯救百姓主题的代表作,不像同一时期的《女娲补天》、《海力布》等作品,以主人公牺牲的悲剧结局,而是夫妻二人幸福的喜剧收尾,表现了人民对拯救自己力量的信心。动画对民间故事原作的改编,突出了补天为了大家的积极主题,注重儿童化表现,省略了一些情节,更换了一些角色、场景及道具,首尾呼应,集中了时间、地点、事件,体现了情节的紧凑,有利于戏剧性的矛盾的设置,符合(木偶)动画表现的特点。但同时也放弃了民间故事原作中一些有益的东西,如反复情节的程式化的渲染、色彩使用艳丽化的描绘等。动画《龙牙星》对民间故事《龙牙颗颗钉满天》的改编总体上是成功的,具有一定匠心的,是20世纪80年代木偶动画的代表作之一,并较好地展示了民间故事的文学基础的价值和魅力,构成了中国动画学派民族化的积极因素。然而,在张慧临《二十世纪中国动画艺术史》(2002)、周兰平《动漫的历史》(2007)等著作中却被忽略,较为可惜。

参考文献:

[1]陈庆浩,王秋桂.中国民间故事全集17・湖南民间故事集(一)[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51-66.

民间小故事篇7

   影视作品是城市文化的极好载体。很多城市知名度的提高都得益于影视作品。如电视剧《上海滩》与上海,电影《唐山大地震》与唐山,动画《水漫金山》与镇江等。就青岛影视产业发展而言,已出品了不少以青岛历史为题材具有浓郁青岛特色的影视作品,如《青岛之恋》、《青岛往事》、《跑马场》、《风雨劈柴院》等。尤其是2009年4月青岛市委宣传部与青岛凤凰世纪传媒有限公司、北京九州同映国产电影院线公司联合拍摄的公益电影《寻找微尘》取得令世人瞩目的骄人成绩。影视动漫作品则有登陆央视的青岛本土动画《小牛向前冲》。这些影视作品对打造青岛城市文化品牌,促进青岛影视文化产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相对而言,从青岛文学尤其是民间文学中取材的青岛影视作品却很少见。目前较有代表性的影视动漫是根据城阳区民间文学作品《童恢传说》改编而成的《不其清官童公传》。中国影视作品历来承继着从民间文学中汲取丰富题材资源与艺术灵感的良好传统。中国着名的民间文学作品几乎都进行了成功的影视改编。如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说》、《牛郎织女》等都被高频率改编成影视作品。鉴于此,笔者认为,青岛在打造影视之都的当下,在发展影视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既可以从青岛历史中选材,如电视剧《青岛往事》,也可以从青岛民间文学中寻找灵感,将青岛民间文学中较为优秀的代表性作品进行影视开发,制作成影视动漫作品。或者在制作影视作品的同时,创造性采用青岛民间文学元素,融入到影视作品当中。以电影《红高粱》为例,《红高粱》取得的辉煌成就与其成功运用民间文学元素不无关系,如民间故事叙述方式、民歌、民谣、俚语、谚语等都为影片《红高粱》增色不少。[3]这对青岛民间文学的影视改编无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青岛民间文学的影视开发一方面对青岛民间文学与文化起到宣扬作用,一方面对打造青岛影视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内涵起到很好的作用。与此同时,青岛有着良好的影视资源,作为影视剧组的天然摄影棚,青岛接纳了大量影视作品到青岛取景,如《恋之风景》、《美人依旧》、《盛夏晚晴天》、《海洋天堂》、《珠光宝气》等。青岛的都市丽景在这些影视作品中一一闪现,营造了独特的影像青岛的奇特景观。而青岛籍当红明星众多,如唐国强、林永健、黄渤、黄晓明、陈好、朱媛媛、白百合等。他们共同构筑了青岛影视产业的宝贵资源。比如,在着名公益电影《寻找微尘》中,有45位青岛籍演员同时出演,共同演绎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其他还有电视剧《青岛往事》邀请黄渤、林永健主演,《青岛之恋》则由黄晓明主演。

   二、青岛民间文学影视开发的途径探析

   1.与地方高校联手,制作青岛地域特色影视动漫作品在对青岛民间文学进行影视开发时,可与青岛地方高校联手,制作出具有浓郁青岛特色的影视动漫作品。地方高校在地域文化保护与传播、影视动漫产业发展过程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比如具有浓郁东北特色的《白山神》就是由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等单位联合创作的。闽北首部原创动画片作品《大红袍传说》、《大王玉女之传说》则由福建武夷学院艺术系动漫专业师生挖掘武夷山本土文化,根据地方民间故事“大红袍的传说”和“大王玉女之传说”改编而成。具体到青岛动漫,目前很多青岛高校都设立了影视动漫专业,如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和青岛农业大学等,在这三所学校分别设立动漫文学创作中心、动漫科技研发中心和动漫培训中心。还有像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青岛上海戏剧学院艺术学校落户青岛,以及中国动漫集团文化产业、中国传媒大学落户青岛开发区,华强科技文化产业园和中视动漫城落户城阳区都将对青岛影视动漫产业发展起到很好推动作用。目前正在制作的动画电影《崂山道士》就由青岛数码动漫研究院等共同打造完成。青岛数码动漫研究院由青岛农业大学牵头,联合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等高校共同组建。

   2.与知名导演、影视制作公司、动漫企业联手,制作青岛地域特色影视动漫作品

   地方政府参与影视制作早有成功先例。动漫作品在传播地域文化方面占据先天优势。地方政府在宣扬与保护地域文化过程中,如能巧妙借助动漫艺术形式,往往会取得很好的艺术与社会效果。如中国第一部体现中华传统武侠的动画作品《虹猫蓝兔奇侠传》就是由张家界和宏梦卡通联手制作完成的精品,该剧的故事背景发生在风景秀丽的张家界。观众在收看《虹猫蓝兔奇侠传》之后,对张家界的山水风光都会留下深刻印象。再比如52集动画连续剧《盘瓠与辛女传奇》是由泸溪县政府与长沙殷氏卡通制作有限公司合作拍摄。2010年《盘瓠传说》已被列入部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泸溪县政府为保护与传扬盘瓠与辛女古老的传奇故事和泸溪悠久的历史文化,借助现代动漫艺术形式,制作出专题画册、电视专题片、主题歌曲等,取得很好的宣传与保护效果。这种开发方式对青岛民间文学的影视开发无疑有着较高的参考价值。在电影领域,有唐山市政府入股6000万,参与制作冯小刚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在电视剧领域,则有福建莆田政府参与大型神话剧《妈祖》的制作。具体到青岛,青岛地方政府已经有成功的合作案例,如着名公益电影《寻找微尘》由青岛市委宣传部与青岛凤凰世纪传媒有限公司等合作完成。而反映青岛历史上第一代青岛移民的创业之路的电视剧《青岛往事》也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汇集了鲁剧创作精英,力图打造反映青岛历史与文化的艺术精品。

   3.青岛名山民间文学与青岛影视产业开发

   从青岛名山文化入手,选取与青岛名山文化相关的民间文学作品进行改编。具体到青岛名山文化,可以借鉴泰山文化的影视开发。根据泰山文化、泰山民间传说等创作完成的大型动画片《泰山》已于今年三月份在山东电视综艺频道首播。该片“意在用大型动漫系列片的形式,将泰山的景致和泰山文化做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呈现,影片把泰山文化中传播广泛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和相关史料,用动画艺术形式进行全新的演绎。”[4]相关影视动漫作品还有《泰山石敢当》等。青岛市内名山林立,其中最着名的当属崂山,其次还有青岛市区的信号山、浮山、信号山、太平山、观象山、小鱼山,青岛郊区的山如即墨的马山,平度市区的大泽山,黄岛区的大小珠山,胶州市区的艾山,莱西市区的大青山等。纵观青岛市境内的名山发展历史,会发现几乎每一座名山历史积淀甚厚,有无数动人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名人佚闻或遗迹。比如平度大泽山与大泽山民间故事,胶南大珠山与大珠山民间传说,胶南琅琊台与徐福传说,即墨驯虎山与童恢驯虎传说,即墨小龙山与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即墨灵山与灵山老母的传说,胶州艾山与石耳争奇的传说等。以即墨马山为例,翻开即墨民间故事,会发现其中有很多关于马山的民间传说,在这些神奇的民间传说当中,又有很多是关于马山狐狸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构筑了马山独特的狐文化。如此众多的狐狸故事与瑰丽多姿的狐文化,无疑都构成了影视开发的极好来源。

   4.青岛海洋民间文学与青岛海洋影视产业开发

   青岛正在建设滨海文化名城,挖掘蓝色海洋文化内涵既是建设海洋文化名城之必需,也是其重要表现。作为青岛蓝色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岛海洋民间文学当中有大量关于海洋、海洋生物、海洋地理、海洋特产等的民间传说故事。它们广泛分布于青岛市辖属的七区五市的民间故事当中,具有浓郁的海洋文化特色。青岛海洋民间文学为青岛海洋影视产业提供智力支持。青岛作为知名沿海城市,应大力发展海洋影视产业。2013年年初在CCtV-8热播的大型海洋神话电视剧《妈祖》就是将海洋文学与海洋文化结合的成功案例。青岛海洋民间故事是一座巨大的题材宝库,有些海洋故事已被列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好这些海洋故事,将大力推动青岛海洋影视产业的发展。在具体开发过程中,应着力于凸显海洋文化特色,包括故事的背景发生地,故事的主人公等都可以以海洋为主体,或创造或改编出与海洋相关的影视动漫作品。

民间小故事篇8

艺术是感情启迪、情感交流、情感表达的良好手段,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工具。《纲要》多次提到:激趣,体验审美愉悦和创造的快乐,体现自我表现和创造的成就感。

关键词:开展的途径内容的开发情感民间故事

艺术是感情启迪、情感交流、情感表达的良好手段,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工具。《纲要》多次提到:激趣,体验审美愉悦和创造的快乐,体现自我表现和创造的成就感。

一、研究概述

对于文化传承与发展,教育无疑是一种重要的途径。人是从一个生物人不断走向社会化人的过程,除了拥有动物的本能,还拥有情感、价值观、信仰等,这都是文化的结果。而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将知识、信仰、态度、价值、艺术和习俗文化系统的内容经过科学的组织与编排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因此,教育通过课程对其进行文化教育,是个体学习文化的过程。民间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理也相同。在学校教育中,必须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如民间历史、民间故事、民间风俗等,以地方课程的形式或课程资源的方式进行,通过系统的学习或在课程中融入,从而培养儿童积极、良好的民族心态和民族归属意识,形成对自己民间文化的认同,激发儿童对民间文化的热爱情感。

民间文化由民间游戏、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组成,而民间文学又包括民间故事、民谣等,在平时的工作中,经常开展各种课题研究,如语言方面的、科学方面的、艺术方面的等等,基本上都是单一的研究,但通过幼儿园开展民间故事与艺术教育整合的活动促进幼儿多元发展的研究还很少。开展民间故事与艺术教育整合的课题研究,不但能促进幼儿艺术、文学等方面的发展,能使自己获取更多的民间故事与艺术教育理论知识,也有助于准确的把握民间故事作品丰富的内涵,提高本身对民间故事与艺术的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全面提升自身的民族文化素养。我们向幼儿介绍的民间故事能符合他们的兴趣,而且大多数故事中的人物是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榜样,他们的成长故事及成功经验,能为处于成长阶段的儿童提供多角度的帮助,给他们启迪,让他们从故事中汲取经验,这对培育儿童基本人格和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艺术教育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在整个幼儿教育中,在幼儿教育改革中具有举足轻重的特殊意义。因此,我们开展“民间故事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研究”的课题,具有独特的价值。

二、研究目标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幼儿园要将“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萌发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儿童的理想发展离不开教育,适宜、有效的民间故事对儿童有着多方面的教育价值,如促进儿童民族意识的形成、促进语言的发展、促进社会性地发展、促进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促进儿童审美能力的发展。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又要求我们“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向幼儿介绍各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等等。因此把开展民间故事与艺术教育整合起来,使其融入到课程之中,从而让民间故事与艺术教育的整合真正成为一个生活化、趣味性的和综合性的过程。

三、研究方法

我以幼儿多元发展为中心,把研究内容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民间故事与艺术教育整合活动的丰富性、趣味性、科学性、地域特色性,便于操作的特点,使活动开展得更有意义。在研究的过程中我细心观察、耐心分析、及时反思,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有:

1.行动研究法。

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活动,对每周的研究活动进行认真的分析与反思,结合在活动中观察到的幼儿行为和发展水平,结合目标和内容的适宜性、教育策略方法的有效性等,并将有关情况及时和课题组成员研讨。

2.行为观察法。

在幼儿学习、游戏的自然状态下,我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民间故事与艺术教育整合活动中最真实、最典型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记录,从中获得幼儿的发展信息,并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加以分析、反思、调整教育措施。

3.体验提高法。

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园内课余教学、游戏教育活动途径是幼儿园实施民间故事与艺术教育整合活动的体现,只有找到与现代教育方法、手段的结合点,拓宽教育途径,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手段,才能使幼儿民间故事与艺术教育整合活动开展得更加顺利、成功。

四、研究过程

(一)民间故事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活动开展的途径

在进行民间故事与艺术的整合教学活动时我们根据民间故事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幼儿进行集体或小组的学习活动。一般分为两个层次:

1.民间故事与艺术的整合教学以开展主题活动的形式进行,它注重的是各教学活动之间横向的联系与拓展,注重故事的社会文化价值,注重各教学活动之间领域的整合和渗透。

它适合在某一个年龄段、某一个时间段内组织开展。如大班进行主题教学活动《司马光砸缸》时,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唱一唱“我心中的司马光”之音乐活动,寓故事于思想教育之中,使孩子们懂得遇事要冷静、机智、勇敢。演一演“勇敢的司马光”之角色表演活动,通过掌握歌词内容和音乐结构,尝试根据不同的角色,用合适的动作和表情表现游戏情境,培养幼儿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感受游戏的趣味性。画一画“乐于助人的司马光”之绘画活动,主要涉及单幅画,如果孩子掌握的情况较好,那可再进一步要求,进行连环画,最后绘画展示。幼儿通过绘画,更进一步地理解故事情节。

2.民间故事与艺术的整合教学单个活动是以某一个民间故事为活动内容开展的一个独立的教学活动。在儿童民间故事教学活动中,许多单个教学活动都具有一定的整合性,其范围往往不仅涉及幼儿园教育的语言领域,而且涉及科学、社会、艺术、健康等其他领域。如由民间故事《龟兔赛跑》生成的音乐游戏中,引导幼儿能完整地理解作品含义。初步了解京剧是我国特有的剧种,尝试用体会角色的情绪,学唱京歌,并用丰富的表情、动作和语言进行表达和表现,既理解了故事内容和寓意又感受到表演所带来的乐趣,一举两得。

(二)民间故事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内容的开发

1.内容的整合,具备实践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的教育内容。

5~6岁幼儿的身体和手的动作发展已经比较自如,手指的灵活性、双手的配合能力也有不断提高。因此,在小、中、大班开展民间故事与剪纸、泥工、蜡染手工系列教学相结合的活动,让民间故事教育与这些课程联系起来,既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又可丰富幼儿的审美感受,提高创造意识、动手能力。如由《年的故事》展开的的手工活动《剪窗花》《做灯笼》《包饺子》等,幼儿尝试用折剪、组合累加、团、压、捏、粘等方法创作手工作品,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想象和体验过新年的热闹、喜庆气氛。通过内容的结合也让幼儿知道剪纸、包饺子、做花灯是我国传统的民间习俗,进一步激发幼儿了解有关过年的风俗习惯。

2.内容的整合,融入经典的、有代表性地教育内容。

中国神话《大闹天宫》是幼儿百看不厌的文学作品,其中富有想象力、离奇曲折的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特征深入到每位幼儿的心中,尤其是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是孩子们心中英雄。而京剧又是我们中国的国粹,如果把它们整合在一起,既让孩子们深刻了解故事情节,又知道了京剧的唱腔、服饰、脸谱、动作等与都与故事中的人物角色息息相关,还萌发孩子对京剧的兴趣,关注京剧艺术。

3.内容的整合,结合本地区的民间故事教育内容。

《马驮沙的传说》是一个关于靖江由来的地方风物传说,从文学的角度看:尽管它是靖江特色的口头文学,但深入挖掘,会发现:故事具有一定的情节性、思想性和审美功能;中间有一个超自然的形象――宝马,容易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其主人公的行为,亦可作为幼儿道德提升的一个内容。此活动内容纳入乡土文化园本课程之内,有它独特的意义。为了能够达到弘扬靖江民间文化的作用,我们开展“我是故事大王”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同时要求幼儿用普通话讲述、口齿伶俐,能根据故事角色的需要进行声音的调整,创造性地使用一些肢体语言,做到声情并茂。通过这个活动吸引更多的孩子了解民间故事,增进孩子对民间故事的喜爱,促进民间故事的传承,进一步有效地弘扬家乡优秀的民间文化。

4.内容的整合,紧密联系幼儿生活世界的教育内容。

在我们生活中大大小小的节日很多,对幼儿来说印象较深刻的节日有“六一”儿童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因为好吃、好玩是他们的年龄特点,那我们就投其所好开展活动。如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以故事《中秋节的由来》为主题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助于幼儿初步了解中秋节的相关文化,感受花好月圆和合家团圆的美好气氛。开展的活动有:歌曲《爷爷为我打月饼》、泥工《做月饼》、剪纸《大家来赏月》、情景表演《嫦娥奔月》。

(三)民间故事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组织实施

1.专门性活动。

在各年龄段的教育教学计划中,以主题的形式设计组织一些集体的民间故事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教学活动。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与幼儿的发现、探索的体验相结合;计划的学习情境和变化的学习情境相结合;园内的学习活动和园外的学习活动相结合。

2.渗透性活动。

将民间故事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晨间入园时,播放一些民间音乐,如《杨柳青》《拔根芦柴花》等;区域活动时,投放一些民间艺术创意活动的材料,如剪纸材料、编草绳材料、陶泥、蜡染材料等;餐后,带幼儿欣赏好听的民间故事,如《神笔马良》《龟兔赛跑》《愚公移山》等等。把它们与幼儿的一日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做到了情景化、生活化。

3.节庆活动。

这里所指的节庆活动是一些中国传统的节日,如元宵节可以开展:做汤圆、欣赏花灯;端午节以开展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为主题进行相关活动;中秋节由节日的由来开展:自己设计月饼、做月饼;以春节所生成的活动有:剪窗花、做灯笼、包饺子等等。我们在不同的节日开展不同的庆祝活动,全园庆祝、亲子庆祝、向社区开放庆祝,让幼儿在节日气氛的烘托中,亲身感受到民间艺术的乐趣。

五、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1.情景的真实性。

在开展民间故事与艺术教育的整合活动时,应选择幼儿感兴趣的话题,精心设计问题情景,避免那种观光式的活动。强调在真实的情景中帮助孩子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让孩子们在真实的情景中感受、体验生动的问题情景。

2.研究内容具有教育价值。

民间故事与艺术教育整合研究的内容应具备艺术性、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其内容值得我们去认识、学习、研究。把教育作为传承文化的主要途径,把民间故事与艺术教育的整合放到课堂中、游戏中、生活中,使我们的教育更有意义。

3.关注幼儿的自主性。

老师要尊重幼儿,相信幼儿,为他们创设良好地活动氛围,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给每个幼儿都有动手实践的机会,使其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4.重视老师的引导性。老师具有理性和强大力量的影响源,教师自身的支持、合作、引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应把握好契机,及时捕捉有价值的信息,积极为孩子们的学习“牵线搭桥”,能真正成为孩子们学习的引路人、生活的指导者。

六、研究成效和体会

我们带领幼儿从语言、美术、音乐等方面去感受民间故事与艺术整合的教育活动,它的魅力是无穷的,孩子们在我们为之营造的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地、主动地去发现民间故事与艺术整合在一起的内在美。民间故事与艺术教育的整合活动开展,初步研究成效是:

1.提高了幼儿的审美能力。

研究活动的开展不仅让幼儿了解了民间故事的风格、特点,还通过寓教于乐的艺术活动,使幼儿萌发了幼儿对民间故事与艺术教育整合的兴趣和初步的感受意境美、形式美的能力,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幼儿的审美能力。

2.培养了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

研究活动的开展让幼儿深刻理解了什么是真、善、美;通过活动还使幼儿进一步学会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习互相谦让、互帮互助、关心他人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3.有效的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研究活动的开展深深吸引着每一位幼儿,大大激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幼儿乐意学、好学。如丰富多彩的手工制作、音乐游戏深受幼儿的喜爱,在幼儿积极主动的创作过程中左右手灵活、身体协调的配合,有效促进了大脑左右半球的交替循环运用,使思维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通过民间故事与艺术的整合教育,我们老师积累了初步的相关研究经验,也对次课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周围环境生活中的民间故事与艺术活动的敏感性明显提高;在幼儿阶段开展民间故事与艺术的整合教育,使民间故事与艺术教育整合的研究能循序渐进、有条不紊的开展。

虽然,我对民间故事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研究还不是很细致、完善、,但我们将继续研究下去,使研究的内容更丰富、更具体。民间故事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研究不是纯粹的加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而是要将它与课程内容融合起来,成为我们幼儿园的特色教育。

参考文献

[1]赵玉兰主编,《走进民间艺术世界》,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刘守华著,《民间故事的艺术世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王春燕著,《浙江民间文化与幼儿园课程》,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4]周兢主编,《幼儿园课程实施指导丛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丁兴国主编,《马洲印记》,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6]南京梅花山庄幼儿园科研室,《儿童民间艺术教育的目标及内容》,学前教育研究,2004

[7]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编著,《幼儿园综合活动课程》,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

民间小故事篇9

被誉为“黑人妇女文学之母”的佐拉·尼尔·赫斯顿在当下美国文学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成为黑人文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新的热点。哈莱姆文艺复兴是美国黑人文学艺术蓬勃发展和自我反映的重要时期,赫斯顿就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一位重要作家,她的一生都在积极倡导和歌颂黑人文化。赫斯顿十分看重美国黑人文化,将它称之为美洲大陆上最伟大的文化财富,认为它是黑人民族重新获得民族尊严和自豪的源泉,是美国黑人自我肯定和争取独立的基础,也是抵御白人文化统治的基础。赫斯顿的故乡伊顿维尔是美国第一个由黑人自治的小镇,她从小就受到黑人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后来跟随着名的人类学家弗朗兹·博厄斯学习,并多次到南方进行黑人民俗文化的采风,收集了大量的黑人歌谣、民间故事、布道词等方面的材料。她把这些材料融合到其小说创作之中,使其黑人民俗文化特征十分鲜明,作品充满了艺术灵动之感,宛如株株黑色奇葩。

一、黑人民歌与民间舞蹈

黑人民歌和舞蹈是黑人民俗文化的重要构成因素,是体现黑人民俗文化的一种关键成分。它们与黑人的生活和劳动息息相关,是黑人民众表达他们喜怒哀乐的有效方式,是他们感情的自然流露和抒发。在她第一部小说《约拿的葫芦蔓》中,有一段描写约翰和一些黑人孩子玩捉迷藏游戏的情节,在游戏时那些孩子唱着黑人童谣:

我4点半起床,

44个强盗围在我门口,

我起身让他们进来,

用一根擀面杖打他们的头。

都藏好了吗?都藏好了吗?

在阿尔夫·皮尔逊农场干活的黑人,在一天的辛苦劳作结束后与邻村的黑人聚在一起载歌载舞。起初,他们用小提琴、吉他和班卓琴伴奏,后来,晚会主持人讲:“嘿!你们听着,我们不是白人!把提琴放下!我们不要提琴,不要吉他,也不要班卓琴。我们把手拍起来!”于是他们拿来了从非洲带来的鼓,合着鼓的节奏,一边跳着非洲舞,一边歌唱。晚会主持人的讲话和这种场面的描写表现了黑人所具有的强烈的种族身份意识,同时也体现了与主流白人文化截然不同的黑人文化特色。他们唱歌跳舞,其中有一首歌这样唱到:

老牛死在田纳西

有人把她的颌骨送还给我

颌骨走路,颌骨说话

颌骨用刀叉吃东西。

我说对了吗?

齐声说:对了!

我说对了吗?对了。…

小说中对黑人的歌唱、舞蹈以及他们生活片段的描绘,成了展示赫斯顿收集的黑人民俗文化的一个窗口。

当然,在赫斯顿的小说创作中,她并不仅仅满足于简单地将黑人民歌和舞蹈融人其中,而是从更深层次上将黑人民歌中的一些艺术特征融入到小说文本中。她的第二部小说《他们眼望上苍》中的布鲁斯语言表达方式便是一例。布鲁斯有一种明显的一呼一应的模式,乐句起初像是一个人在倾诉,然后接下来的乐句便像是听众在安慰、舒解倾诉者。布鲁斯的这种一呼一应的模式被赫斯顿不着痕迹地编织到小说的叙事框架之中。小说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我们首先看到珍妮已经衰老并已经结束了她将要讲述的经历。整个故事的框架就是珍妮亲口对自己的好友菲比讲述自己的人生旅程。于是珍妮和菲比之间便承袭了布鲁斯音乐那种一呼一应的模式,就在这一呼一应之中,菲比一方面给予珍妮以肯定,另一方面分享着珍妮的经历和体验并从中得到启迪,从而她们之间形成了妇女主义所推崇的姐妹情谊。在这种叙事模式当中,菲比成了一个纽带,一个连接珍妮和黑人群体的纽带——作为倾听者她会给予珍妮精神上的支持,而作为传播者她会将珍妮的故事说给大家听,从而带来小镇中其他黑人妇女的解放。小说中,布鲁斯的音乐形式象征着一种“范例”的话语,它是“语言与经济制度、政治等级制度、神学、以及美国黑人生活及其它各方面相交叉的一种标志,针对压抑其受害者的主流文化,布鲁斯在语言上做出了反应”。这里,布鲁斯就是一种表征符号,其作用是维护和解释黑人文化体系。布鲁斯作为表征符号被引入到英文小说创作中,说明黑人文化不仅仅是附属于美国白人主流文化的亚文化,而是一种有根文化——是人口多元化的美国社会文化的必然产物。

赫斯顿是美国黑人传统文化忠实的拥护者和倡导者,我们在她的各种文学创作中都可以感受到她所要努力展现的“黑人性”美学思想。在小说创作中,她大量地应用黑人民歌尤其布鲁斯的韵律来增强其艺术表现形式的张力,通过反复吟唱的布鲁斯旋律使其小说充满了艺术的穿透力从本质上表现出了黑人民间音乐被置换成小说后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特征。赫斯顿以布鲁斯等黑人民间音乐元素来构建黑人文化表征系统和书写小说文本,成功地通过小说体现出了黑人文化的素质、种族语境和黑人文化的群体身份,恰当地反映出了黑人文化和美学思想,并且达到了弘扬黑人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二、黑人民间故事

美国社会有着丰富的黑人民间故事。黑人民间故事作为一种人类古老的文化形式,展现了黑人的生存状态、风俗习惯和思想智慧,是文学家和艺术家创作的重要源泉。这些民间故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表达了黑人民族的思想价值观念以及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是黑人文化存在和发展的源泉。

作为黑人民俗学家的赫斯顿,在进行小说创作时,巧妙地将一些黑人民间故事融人其创作之中。这些故事涉及到黑人的日常生活,涉及到各种动物,也涉及到上帝和神。它们常常借动物和神来影射真实的社会情景,体现了黑人在悲惨境遇下所表现出来的幽默、机智和愿望。在《约拿的葫芦蔓》中有一段谈到约翰和同伴们聚在一起讲故事,这些故事都是在黑人民众中广为流传的,包括“兔子大哥”、“狐狸大哥”和“光头和骨”等。赫斯顿的第二部小说《他们眼望上苍》中“征服者大约翰”(BigJohndeConquer)就是黑人民间故事中的英雄人物“约翰”的变体,而“约翰”这个英雄人物在赫斯顿的民俗学着作《骡子与人》中曾多次出现。小说中所说的“olemassa”(“老主人”,南方黑人对上帝的称呼),也曾在很多黑人民间故事中出现。此外,赫斯顿还在小说创作中引用了黑人民间故事中上帝造人的故事。小说是这样讲述的:

上帝造人之时,他用的是不断唱歌和一直闪光的材料来造人的。后来,一些天使感到嫉妒,便把人剁成数以百万计的碎片。但是他仍然闪光和歌唱。于是那些天使把人敲打成粒粒火花,然而每一粒小火花依然在闪光和歌唱。于是他们又用泥包住每一粒火花。火花感到孤独,他们相互寻找。然而泥土是既聋又哑。如同其他所有颤抖的泥丸,珍妮力图展现她的光辉。

在这里赫斯顿用这个故事来比喻珍妮,珍妮就像是被泥土包裹住的火花,虽然承受着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各种压迫,但是绝不屈服,竭尽全力要摆脱父权制社会的束缚和压迫,焕发出自己耀眼的光彩。

民间小故事篇10

关键词:民众心理;巴拉根仓;机智;愚蠢

民俗与民众心理有密切的关系。民众在自己的民俗文化圈中吸收养分,展示不同民众心理。他们勤恳本分,贪婪狡诈,愚蠢爱美。

一、《斗阎王》与《巴拉根仓》的介绍

1、背景介绍

“斗阎王”型的故事是民间幻想故事形态之一,世界民间故事称其为“铁匠与死神”,丁乃通先生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分类中,属于at330a型。它是幻想与现实完美的结合。

《巴拉根仓》的故事是斗阎王型中的一个代表。它是表现劳动人民智慧和斗争精神的故事。“巴拉根仓”这个形象是真理和正义的捍卫者。

2、故事内容简介

故事讲述了一位蒙古族机智人物巴拉根仓触犯了丈人的贪婪。他丈人到阎王那去告他状,阎王才使小鬼来拿他。他运用自己非逻辑的智慧制伏了阎王派来的各种鬼,惩罚了贪婪的阎王。

本故事用讽刺幽默的语言,刻画了一个个人物形象。北方的民俗也在故事中生动的呈现。

二、民众信仰与民俗的呈现

1、民众信仰

在《巴拉根仓的故事》中,到处都是各种鬼,神鬼的观念可见早在人们的心中存在。他们用自己的内心诠释着真实的自己。早期人们关于鬼的看法是比较粗浅的,认为“人死为鬼”,人死了之后,魂就到另一个世界或者上天堂或者下地狱。

故事中巴拉根仓的丈人到阎王那去告状,不正说明了善恶相报。

鬼神信仰一直流传至今,在民间的习俗和观念思想中,形成了一个活生生的鬼世界。我们常见的七月十五鬼节。至今,人们在三岔路口烧纸纪念。

《巴拉根仓的故事》正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在古老的神鬼文化原型上花样翻新。人鬼之战,让自己心里最怕的东西和自己心里最向往的东西展开战争。

2、民俗的呈现

故事中,极尽真实地描绘了北方的农村生活细节。

正如别林斯基所说:“习俗是构成着一个民族的面貌,没有了它们,这民族就好比是一个没有脸的人物。”

如文中的“粘豆包”至今北方依然还在做着,成为一种固定的习俗。推碾子、拉磨虽然现在不常见,但在那个时期是唯一的磨米工具。炕也是最好的北方代表,是北方人取暖休息待客之处。“糊屋子、窗户纸”更具特色,是东北三大怪里一怪。

信仰与民俗是《巴拉根仓故事》的两大基调,故事中的小鬼们不仅是神鬼的扮演者,更是人们心理的代表。

三、民众心理的展现

从全篇来看是人们为了反抗统治阶级压迫和剥削,突出民众渴望自由的心理。

1、人善被人欺的民众心理

日常生活中牛、马等牲畜常常有“温驯”“勤劳”的美称。故事中也体现了生活中的真实。

他们勤恳、听主人的话,而且心肠好。如故事中表现的:“牛头、马面一想,站着也是等,还是帮他快点推完碾好赶路,就答应帮他推。”文中一字“帮”就能很好地看出他们心肠好。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人们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我们从牛头、马面的身上也能看见点儿缩影。

2、爱美也要付出代价的民众心理

“爱美之心人皆有知”故事写了秃头鬼的趣事,巴拉根仓的小计谋让秃头鬼相信上了当。巴拉根仓说:“是秃子我就能治,治一个好一个。”“那就给我治治吧”秃鬼高兴地说,“我到了阎王爷面前也帮你求求情。”结果秃鬼的下场不用说便能知道。

现代许多中、青年人美发是一时潮流,在美的过程中是多么痛苦,死死坐在椅子上,忍受着腰酸背痛不说,还要承担头上各种美发器具的重量。爱美是好的,但也要付出代价。

3、贪小便宜吃大亏的民众心理

“贪小便宜吃大亏”,故事中红眼鬼和阎王则是典型的代表。红眼瞎鬼贪便宜上了巴拉根仓的当。巴拉根仓用锡水来骗红眼瞎鬼是眼药水不但没治好,反而更雪上加霜了。

阎王也是其中一位,更具官僚内心贪婪,反映了人们对物质迷惑的欲望。阎王看见了巴拉根仓打扮得像新媳妇一样的“万里牛”,就向巴拉根仓说:“你知道我的公事很忙,咱们两个换着骑吧!”阎王连穿戴全换给了巴拉根仓,彻底中了计。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天上没有掉馅饼的事,踏实做好自己的工作,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应有的回报。

4、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民众心理

《巴拉根仓的故事》是机智人物的代表。故事中的钻缝鬼和猴鬼恰是相反。钻缝鬼很有本事见缝就钻,可是他在钻缝之前什么都没想,结果钻到猪尿泡里被踢得鼻青脸肿。做事不加思考,聪明反被聪明误。

猴鬼,为了想骗取自己想吃的桃子。屁股坐在了被粘满胶水的石头上,被扯下一大块屁股肉,疼得猴鬼按着屁股转。

故事中这些形象的塑造更真实地反映了现实。同时也映射了故事以外社会上的人民群众。

四、总结:正如高尔基所说:“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从其劳动和社会经验中抽取出来的知识总汇。”《巴拉根仓的故事》正是其典范。

巴拉根仓不仅代表了机智的民众心理,更是鞭挞了那些,讽刺了当今人们的心理。真的是一语双关,是一本流动的生活教科书。

参考文献:

[1]刘守华,陈建宪主编.民间文学教程.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二月版

[2]帕特里克・贝尔特,瞿铁鹏译.二十世纪的社会理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4月版

[3]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4]周阳.幻想故事《斗阎王》鉴赏.湖北: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