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援藏工作总结十篇援藏工作总结十篇

援藏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5:40:02

援藏工作总结篇1

作为广东省第六批援藏工作队一名队员,本人于2010年7月12日进入西藏波密县工作,担任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分管旅游、综治、消防、公安等部门工作。来到西藏后,深知责任重大,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很多,本人能牢记使命,迅速在新的环境中积极作为,克服高原反应身体不适等困难,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投入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和业务工作水平

作为提拔后进入西藏援藏的干部,新的工作岗位、新的工作环境必然要求更高的政治觉悟、理论水平、思维能力以及更新更宽的业务工作知识。需要学习的内容丰富了、要求提高了,所以倍加注重学习。除了按照党和国家对领导干部的规定要求进行学习外,自觉学习地方政府的行为规范、工作程序,自觉学习少数民族地区民情民风民俗,自觉学习党中央的民族政策和边防政策,自觉学习和不断熟悉分管部门的业务工作。

二、积极工作,圆满完成各项工作

一是深入县直各部委办局、各乡镇调研,全面了解基层情况,全面掌握波密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二是根据援藏工作内部分工,协助完成了波密县三年援藏整体工作思路和具体项目安排的编制工作。三是负责组织协调聘请华南理工大学专家完成了波密县城区总体规划修编、波密县城民族特色化改造和波密群艺馆的规划设计工作。四是负责组织协调聘请广东省地震局专家完成了波密县地震监测站的建设,成为服务于藏东南的第一个地震监测台站。五是参加广州市对口西部地区专题培训班和国家旅游局藏区旅游经济培训班,提高了在西部和藏区工作的能力和素质。六是积极投身抢险救灾工作。2010年8月古乡索通村发生特大雪崩泥石流和2011年3月多吉乡通根村发生雪崩后,根据主要领导安排,不畏艰险、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慰问和指导抢险救灾。

三、加强廉洁自律,自觉维护班子团结

严格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切实落实各项责任,正确对待权力,廉洁从政。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的要求,自觉维护班长权威、自觉维护班子团结、自觉维护援藏干部形象。尊重和团结少数民族干部,充分发扬民主、求同存异、集思广益,发挥当地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创造、营造和维护民主、廉洁、高效和谐的工作氛围。##

四、心态平和,生活作风健康

来到西藏工作后,准确定位自己:是来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的、是来锻炼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的、是来锤炼自身素质和品格的。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慎言慎行、保持低调生活方式,不搞个人小团体小集团、不以权谋私,勤奋工作、积极进取,不铺张浪费、物尽其用、人尽其能,平静地对待生活、静心的看待名利、保持一颗平凡之心投入工作之中。

援藏工作总结篇2

 

西藏林芝地区察隅县是深圳市对口援建对象。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经济条件有限,西藏的基础教育设施建设较为落后。许多学校的校舍破旧,教学设备落后。为此,在深圳团市委的指导下,深圳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秉承服务、促进青少年各项事业的发展的宗旨,支持西藏青少年发展和教育事业,开展了“放飞梦想、助学西藏”项目。该项目从2013年7月实施以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取得了以下成效:

一是援建了2所学校,分别是察隅县上察隅镇中心小学和古拉乡中心小学。两所学校的基本教学设施都较为陈旧,操场还是比较原始的土坝子。其中,古拉乡中心小学离县城较远,沿途山高谷深,每年至少有半年时间都处于与世隔绝的封山期,条件极为恶劣。深圳市聚成企业管理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分别向每个学校捐助20万元用于校舍改建以及教学设备改善项目。

援藏工作总结篇3

论文关键词法律援助思想政治教育西藏

“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这体现了以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西藏工作的重视和稳定在西藏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站在全国一盘棋的角度,西藏地区的法治建设无疑是推动西藏跨越式发展,促进西藏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法律援助从无到有,已构成我国法治化进程的重要一环,在内地各省份的法治建设作用中已经非常明显,西藏当然也不例外。不过由于西藏地处边疆地区,生产力落后,群众文化层次较低,宗教氛围浓厚,民众法律意识程度和法治化水平较低,加上法律本身在解决问题中相比其他社会规范来说有其特有的缺点和不足,所以在法律援助中通过对受援对象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可以很好的起到弥补当下在西藏法律援助中人手不足和提高群众法律意识的作用。从在西藏林芝地区的法律援助实践中,有以下几种情况需要加强对受援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恶意起诉型

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当事人之间有了长期的矛盾,这些矛盾或是涉及较小利益,或是双方言语不和,或是生活中有嫉妒之心以致心怀不满,在遇到涉及到自己的权利有影响时,就想借此机会把对方告一次而请求法律援助,以此来实现通过法律上压倒对方而获得心理满足和物质利益。出现这种情况而请求法律援助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主要来说有:(1)对法律认知不够。不了解通过法律的途径来解决纠纷相比较调解、和解来说成本要高的多,而且这样化解纠纷并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2)对法律认识偏差,把法律看成了整人的工具。由于这样的法律援助请求基本都是民事案件,有些人甚至想通过法律的途径在对方身上获得比自己失去的更多的物质利益,不知道民事诉讼都是补偿性的诉讼。(3)想通过法律途径挽回自己的面子。在偏远农村和乡镇,有些人认为法律援助反正是免费的,一些芝麻小事都想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面子,有严重的对法律援助资源浪费的现象。所以针对这样的情况以思想教育的方式来化解当事人心中的愤怒和不满,使其明理和了解民事诉讼的成本和带来的后果具有可以节约援助成本,让法律援助资源留给更需要帮助的对象的功能。具体包括:

首先让请援人明白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并不只有法律制度,在生活中更多的是依赖于我们的生活习惯和道德观念。人有矛盾在所难免,但是我们要静下心来想想,是不是自己有不对的地方,不要自己认为吃亏了就一定是对方的错。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并不是最好的方式,而且成本较高,诉讼过程虽然是法律援助而不用付相关的律师费用和诉讼费,但是整个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精力,而且由于西藏地广人稀,来回折腾也要花不少的钱。即使走了法律程序,结果不外乎两种情况,如果原告败诉,那么原告对被告的不满依然存在,甚至可能对法律援助这样一种制度不满,对法律的维权希望丧失。如果原告胜诉,那么会加剧双方之间关系的紧张。也不利于矛盾的化解和调和。所以告知请援人可以通过调解的方式解决矛盾,可以是律师调解,也可以找双方都能接受的有分量的人调解,最终使双方都能握手言和。

其次,给当事人解释法律的功能,让其明白法律不是整人的工具,它是维护、保障和实现权利的工具,任何人都不可能利用法律谋取自己的非法利益。而且法律援助是帮助在法律上有正当需求的弱势群体,谁也不敢帮你通过法律援助的方式去害人。尤其在民事诉讼领域,民事权利在受到侵犯的时候,侵权主体的义务是带有补偿性的,一般不具有惩罚性。

最后,告知当事人面子并不是那么重要的东西,做好自己最重要,先为自己活,在为别人活,借用孔子的一句话“以德报德,以直抱怨”。在西藏,法律援助是很有限的资源,因为西藏的法律援助人才不多,经费也紧张,这些有限的资源要留给困难人群,佛家不是讲普度众生吗,请为他们考虑一下。而且我们不可能为了你的面子而帮你启动法律程序,因为这根本不符合相关制度要求。让他知道法律援助是要有足够条件的。

二、消极维权型

此种情况出现在刑事案件中较多,而且往往是在被告的身上出现,当事人在有意或无意涉及到刑事案件时,没有要请求法律上帮助的想法,多是自己的亲朋好友帮他找到相关部门咨询,对本人劝说,推动法律援助工作的开展。这主要是因为:(1)当事人对自己所作所为心理内疚。西藏是一个宗教氛围浓厚的地区,作为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藏传佛教保留了汉地佛教基本的教义、教理和宗教戒律。占西藏总人口的95%藏族公民几乎全民信教,这种比道德观念更加根深蒂固的思想意识,常常促使他们用自己的宗教观念去省视自己的行为。不管是有意、无意还是在冲动的条件下做出的行为,他总是不能原谅自己,尤其认为自己心中信仰的人格化的神使不能原谅自己的,这样一来,任何世俗的惩罚他都觉得理所应当,因为站在信仰的角度自己就在心理已经把自己给定罪了。所以不愿意请求法律援助来替自己作刑事辩护。因为当事人觉得这样做会更违背自己对信仰的虔诚,是一错再错的行为,只要认罪伏法就行了,否则自己来世的生活可能会很悲惨。(2)对法律辩护的认识误解。认为自己犯了错还辩护,道德上会招来更多人所不耻。同时看到起诉自己的是检察院,认为法律援助人员起不到多大作用,只是走形式,自己对抗不了国家机关的起诉,表现出一种认命的状态,不知道犯罪嫌疑人获得辩护是基本的权利要求。这实际上是对法律常识的欠缺,想当然的用自己有限的思维去看待我们的法制工作。(3)等、靠、要的思想严重。由于长期生活在内地支援西藏建设发展的政策优惠大环境下,形成了一种只要自己在政策范围内应当得到帮助的就不用积极主动争取,相关人员会来找我的,省的自己费劲。面对这些消极因素,要发挥法律援助的最大功能好就要做到:首先,给当事人区分宗教戒律、道德观念和法律制度的区别。人一旦犯错心理内疚是人之常情,比那些毫无悔过之心的人好很多,但是你做出的是世俗的行为,还的要受到世俗的规则来处理,你内心的自我审判和定罪对你的犯罪情节来说有利于从轻处理。既然将以被告的身份出现在法庭,那么接收法律援助辩护是必须要走的程序,这样才能维护你的正当权利。

其次,纠正当事人对法律辩护的认识偏差。我们生活中有大量的道德观念法律化,每个人只要秉持生活中道德观念就不会违法。而同样作为社会规范的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在形式、功能、运行方面有较大的不同,法制是为实现法治社会这样一个目标而设计,有些制度难免会和道德观念冲突,所以有时候不要简单的把道德观念去认知我们制度的运用,否则会违背制度的制定目标。同时法律辩护是用制度依据和事实说话,不是和国家机关的斗争,公诉人也会尊重我们的辩护权,既然是权利,我们就要积极的行使。最后,灌输一种主动意识,尤其是劳而有获的思想。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个国际地位的提高,西方国家的敌对意识有增无减,而达赖分裂西藏的问题成了西方国际借中国人自己的手毁掉中国人的最好突破口,加上西藏地处边疆地区,反分裂和社会稳定成了西藏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就是发展,发展是解决中国当下中国所有问题的首要条件,当然西藏也不例外。但是西藏高原的地理环境特点,使得西藏的发展起点很低,生产力落后,要同步实现现代化,在西藏实行特殊的照顾政策和无偿的资助是必要的。但这不能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不是内地每个人的生活都比西藏人民要好,所以我们不能有等、靠、要的思想,自己的权利也要自己去争取,权利的实现需要充分的资源,没有人应该为我们付出,如果遇到自己权利受到侵害连去争取的想法都没有,你的痛苦能怪谁?

三、资源浪费型

出现此种情况,往往是懂点政策和法律的人,或者有人教唆指使。他们往往是权利受到侵犯时,由于法律援助需要调查当事人的家庭情况和收入来源,此时他们要么隐瞒相关情况,要么托人到法律援助中心走关系,希望得到无偿的法律援助。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自私。这对这种情况,不提供援助是肯定的,说服更加重要,一是要从法律层面,告知其法律援助是需要条件的,这种故意隐瞒自身情况的做法本身也是违法行为。二是从道德层面,告知法律援助是为困难群体提供,他们的权利维护在没有法律援助下,基本上得不到相应的保障,如果被你占去这等于是强占了别人的利益,这是很不公平的。三是从宗教层面,提醒当事人藏传佛教的十大戒律之一就是禁欺骗。这种从自身的信仰去教育他,可以起到自我反省的效果,让当事人更加自觉的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

四、不服判决型

在法律援助的民事和刑事诉讼中都有这样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第一是法律和道德本身有些冲突造成的。当事人不管什么原因得到的法律援助,多数情况,这些困难群体在参与法律诉讼之前在心里已经从道德、宗教、风俗和习惯层面判断过诉讼当事人的是非对错。所以在遇到合法不合理的判决以及有违当地的风俗习惯的判决时,这时很难做到心服口服。所以希望通过上诉、申诉等各种途径来解决纠纷,以求获得与自己心里所预期的那种结果,其实这凸显的是一种法律意识的欠缺。第二是对法律的裁决结果不信任。受援人简单的认为自己没有花钱而得到律师的帮助,自然得不到律师尽心尽力的帮助。同时又偏激的认为对方当事人是有关系的,判决是不公正的。由于自己是受援者,所以有极大的自卑感,对法律本身这一社会现象就抱有极大的不信任,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不管怎么样解决问题,自己都不会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

援藏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职业教育;;内地班;对口支援

中图分类号G7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6)24-0011-04

位于我国西南边疆,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8。北接青海、新疆,东邻四川、云南,其南部和西部分别与印度、锡金、缅甸、不丹、尼泊尔等国接壤,边境线约4000多公里,是通往南亚的门户,也是我国西南、西北的天然屏障,具有极其重要的边疆地理位置。地处被喻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资源丰富,但地形复杂,加上空气稀薄,在发展经济方面先天不足。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藏传佛教在此地有着深厚的土壤。从历史上看,佛教与地方政权结合,长期处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形态。

新中国建立后,中央政府推动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但也经历了上层反动集团的叛乱。针对这样一个经济落后、宗教强大、反动势力活跃但却又异常重要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大力推行工作,建立有效机制,促进各民族真正平等,推进共同繁荣发展,实现民族自觉融合。在我国政府大力开展的工作中,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工作因其具有从根本意义上帮助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功能而更具战略意义。

一、职业教育工作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为帮助进一步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人才,中央作出了教育的重大决策,并根据实际,不断调整和丰富内容。在职业教育方面,举办内地班和大力推进对口是上钭钪匾的举措,为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各类人才。

(一)大力发展内地班成为教育的有力补充

1984年3月,第二次工作座谈会提出,要发展教育,加速培养人才,单纯以本地力量和从内地派人进藏办教育的力度还不够,必须打破封闭状态,形成立足本地力量辅以内地支援的多渠道办学方式。中共中央发出(84)22号文件,要求在内地举办班并筹建中学。文件指出“要采取集中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在内地省市办学,帮助培养人才……以培养获得中等专业技术人才为主,其中少数优秀的可以选送高等院校深造。”[1]同年12月11日,教育部、国家计委颁发《关于落实中央在内地为办学培养人才的通知》,决定在兰州、成都和北京举办学校,在内地16个中等以上的城市举办班。1985年,全国16省市的初中班同时开学。根据自愿报名、择优录取等原则,1300名学生被选送到内地学习,这是在内地办学的开始。

1987年9月,国务院召开第二次工作会议。会议对内地办学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1989年,首届内地班毕业生中,有862人进入中等专业学校,300人进入高中学习[2]。1989年开始,国家又在内地开办了普通职业技术学校和内地高中班。为保障办学基本建设资金,国家共拨款3000万元[3]。1994年7月召开的第三次工作会议,确定认真贯彻“长期坚持,努力搞好,不断完善”的长远发展方针。会议要求不断改善内地班办学条件,用好教育补助经费。这次会议后,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内地班工作的意见》《内地中等专业学校班(校)管理实施细则》等文件,推进办学规范化、制度化。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台,明确提出实施民族教育发展工程,要求加快民族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启动内地中职班。天津、河北、辽宁等内地12个省市的42所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举办的内地中职班,首批招收了3000名学生[4]。

经过30年的发展,内地班的办学规模逐渐扩大。从最初的只针对初中生,招收1300人;发展到涵盖初中、高中、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遍布北京、上海、广州21个省市137个班,在校生18000多人。同时,内地班为培养了大批的经济社会建设人才。30年来,累计培养32116人,其中中等师范专科学校毕业生4840人、中等专科学校毕业生6870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5247人[5]。

(二)对口支援助推职业教育实现快速发展

如果说,大力发展内地班是教育的重要补充形式、人才培养基地和中国特色、特点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6]。那么,对口支援则是教育发展的助推器。

第三次工作座谈会上,确定了“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方式,全国18个省市、17家中央企业对口支援7个地市,中央各部委对口支援自治区各部门。

2002年10月,教育部召开全国教育支援工作会议,要求从2003至2007年,采取“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和“定点、包干、负责”的办法支援。其中,要求内地18个省、直辖市重点帮助改扩建地市所属的普通高中和职业技术学校。2007年7月,教育部在拉萨召开了全国教育对口支援工作部署会议,启动了新一轮教育对口支援工作,采取“分片、分校负责,定点对口支援,包干落实对口任务”的办法,由18个省、直辖市对口支援7个地市发展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帮助15所普通高中学校和7所中等职业学校。十几年来,各对口支援单位围绕基础建设、师资培训、行政管理队伍培养、学科建设、学生交流等积极开展工作。仅在2001-2010年间,国家推进的教育项目就达551项,投入资金总额5.72亿元[7],极大地改善了的办学条件。

这一时期,在内地学校的支援下,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2006年,历史上第一所高等职业学校――职业技术学院成立。2006年,教育部、统战部、国家民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对口支援工作的意见》,明确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深圳大学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对口支援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6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对口支援自治区高等学校工作的通知》,组建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组长单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成员单位的高校团队对口支援职业技术学院。组建由东北师范大学为组长单位,苏州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为成员单位的高校团队对口支援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为组长单位,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刑事警察学院为成员单位的高校团队对口支援警官高等专科学校。以“高校团队式”对口支援的方式,支援高职院校,全面提升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二、职业教育工作的成效分析

经过30多年的推进,职业教育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和质量,提升地区人口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逐渐形成

2006年,职业技术学院成立;2010年,内地中职班开办;2013年,新建了拉萨市第一、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和阿里地区职业技术学校。截至2014年底,全区有高等职业院校3所,在校生12174人,教职工总数793人;中等职业学校9所,在校生16719人,教职工总数807人;内地中职班办班学校48所,在校生3013人;并且还有遍布全区的以师带徒、传承民间技艺技术技能的职业培训作业坊所。在内地的援助下,基本形成了自治区、地市、县区、乡镇四级职业教育网络,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二)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在对口支援政策引领下,职业院校发生了全新变化,k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据《―援助与发展》公布的数据,在2012年的工程当中,仅用于扩建中等职业学校、新(改)建县城及以下农村中学、新建贫困县乡学校、新(改)建有关高校教学楼、综合实验楼、体育馆、图书馆及学生宿舍、礼堂等投入的资金就逾4亿元[8]。自治区还建立了以“国家支持为主,自治区统筹为辅,地方财政为补充”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目前,全区9所中职学校校园占地面积2000余亩,校均面积达到5.6万平方米,生均29.44平方米,生均实训设备价值8634元,生均图书拥有量18.62册,校园网建成率100%,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17.12台。

(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在对口支援职教政策下,内地13省20所中等职业学校对口支援9所职业学校,各受援学校就合作办学、提升质量、培养培训教师等方面与各职教集团或对口支援学校签订了援助协议。比如,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与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对口支援和交流工作,搭建联合培养平台、为受援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支援受援校筹建重点实验室及开设部级教师培训班。再如,墨竹工卡职教中心与南京市金陵职教中心采取“1+2”模式合作办学,开设汽车维护与维修专业,填补了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一项空白。一些地区还在探索托管式职业教育帮扶模式和两地中高职贯通的政策突破。

(四)促进地区人口素质提升

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过去藏区农牧民不认可职业教育,但是在国家职教政策推动下,农牧民群众的教育观念明显改变,非常踊跃地让子女去内地上学,或在本地区接受职业教育。自治区政府也加大投入切实保障职业教育健康发展。从2011年起,对中职教育实施免费政策。免费补助标准每生每年3300元。自治区把中等职业教育农牧民子女和城镇困难家庭子女全部纳入“三包”政策范围,补助标准每生每年2900元。自治区还每年给予内地中职班每生1300元进出藏交通补助。近年来,高职教育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中职教育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75%。“十二五”以来,参加职业培训的农牧民群众达20多万人次,为藏区农牧业生产发展和创收致富提供了大批技能人才。

三、完善职业教育机制的几点建议

在内地援助下,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职业教育起步晚、底子薄,从全国层面看发展依然滞后,在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教学设施装备、专业设置和教师配备等方面还存在一些急需内地协助解决的问题。下一阶段,职业教育应深入贯彻国家的政策精神,抓准藏区实际困难,实现精准支援。

一是要帮助职业教育实现特色化发展。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但也是文化遗产极其丰富的地区。内地职教要把发展传统学校职业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民族手工业产业发展、青年农牧民就业培训等有机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不同的地域特色,不同的服务需求,合作开办民族传统绘画、服装制作、旅游服务与管理、种植养殖技术、藏医藏药技术等具地方特色的专业项目,贴近实际办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建设,传承优秀文化传统。

二是以促进藏区职业教育自身发展能力提升为重点任务。职教工作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外部推动力量,但打铁还需自身硬,实现职业教育真正拉近与全国的距离,必须提升其自我发展能力。内地支援校要把理念提升与条件改善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并贯穿对口支援工作全过程,通过教师与当地教师建立师徒结对关系,实施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教研培训,挂职交流等途径,将内地教育教学的理念和经验融入当地的教育发展中,激励和带动当地广大教师自觉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育品质。真正通过对口援助,实现职教发达地区的先进办学理念在落地开花。

三是要逐步探索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路径。藏区内地办学、对口支区等工作的顺利推行以及显著成就的取得,国家和地方的政策工具使用是基本保障。但教育的发展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过度的行政主导,可能会导致教育发展违背教育规律。总理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前接见代表时讲话中要求,要用改革的办法把职业教育办好做大。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作用,既要加大政府支持,又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更多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和主导应该在社会整体,主要导向应该在“市场”。只有进一步深入探索如何引入市场的手段来解决的职业教育问题,探索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路径,才能让职业教育获得无穷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周润年.藏族教育[m].成都:巴蜀书社,2003.

[2]吴晓蓉.内地班(校)民族教育政策的流变及成效[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w版,2013(5):66-72.

[3]中共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第1卷)[Z].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2005.

[4]高毅哲等.教育的战略决策――12省市开办内地中职班纪实[n].中国教育报,2010-09-22(01).

[5]王珍,王甜.内地班30年为培养人才3万多名[n].中国民族报,2015-08-04.

[6][7]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所.豪迈的跨越奋力的腾飞――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综述[J].教育,2011(1):37-43.

[8]王丽萍.助推教育事业发展[n].日报,2015-05-23(03).

processandResultsofVocationaleducationassistancetotibet

ZhangQiwu

abstractSincethereformandopening-up,inordertofurtherpromotethedevelopmentofeducationundertakingsintibettofosterthetalents,thecentralgovernmentmadeagreatdecisionthatwastosupporttibetthrougheducation,andconstantlyadjustandenrichingthesupportingcontentaccordingtotheactualenvironmentoftibet.invocationaleducation,the“inlandtibetanclasses”and“contra-apertureassistancetotibetprogram”arethemostimportanttibetsupportingprograms,whichplayedanimportantroleinperfectingthesystemofvocationaleducation,improvingvocationalschoolrunningconditions,improvinglevelandqualityofvocationaleducation,andpromotingqualityofthepopulationintibet.inthenextstage,itissuggestedtofurthercarryoutthespiritofnationalpolicyandgrabthetibetanpracticaldifficulties,toachieveprecisesupport.Furthermore,itisnecessarytoassisttibettorealizethecharacteristicdevelopmentofvocationaleducation,andpromotetheself-developmentcapacityoftibetanvocationaleducation,andgraduallyexplorethepathofcombininggovernmentandmarketassistance.

援藏工作总结篇5

为进一步深化对口帮扶工作,巩固脱贫攻坚战成果,根据《????》文件要求,结合XX教育需求和xxx教育实际,形成本对口帮扶工作计划。

一、对口帮扶目标

按“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和“教育援助是最好的造血”理念,根据全域结对帮扶政策,合理利用XX优质教育资源,通过选派教师到XX支教、举办XX县干部教师XX培训班、搭建教育信息化网络平台等多种方式,帮助XX不断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推动XX教育事业发展。通过教育发展为XX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二、对口帮扶举措

一是加大XX教师培养力度。选派11~14名教师到色达支教。利用XX支教教师资源,开展“XX支教教师送教下乡”活动,深入XXX、XXX等自然条件艰苦和教学质量较差的地区,开展赛课、评课、学科教研等活动。有效利用XXX名优校长、教师资源,结合XXX县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和教师业务提升的实际需求,选派不少于7名XXX名优校长、教师为主体的专家团队赴XXX开展讲教讲学活动。

二是全面深化全域结对。加大对XXX区?所中小学和幼儿园的目标考核,深化XX区结对学校与XX学校、幼儿园的校对校帮扶工作,按“XX教育缺什么?为XX教育做什么”的思路,统计梳理需求,实现精准帮扶。大力开展结对学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利用“成都市中小学继续教育网”、“成都市校本研修网”和XX区中小学教育资源库,建立“XX——XX远程教育信息互动平台”,发挥XX区学校优秀资源和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辐射作用,为XX广大教师拓宽多渠道学习途径,实现两地教育资源共享互通,推进XX教育的信息化进程。

三是努力开创学前教育新局面。根据对XX学前教育现状的分析、研究,优化XX县学前教育三级管理机制,制定学前教育发展规划,提高XX地区学前教育办学水平,推进XX学前教育整体发展。

四是开办XX干部教师温江培训班。将根据XX教师培训需求,在XX举办各种类型干部教师培训班,接纳12-14名XX干部教师到XX跟岗学习两周,接纳1名XX县选派的干部到XX挂职锻炼3-4个月。通过校际结对,接纳20~30名XX干部教师到XX结对学校开展学习、跟岗锻炼,感受体验XX教育理念和文化,开拓视野、更新观念、解放思想,交流经验。

五是实施藏区学生“雏鹰”培育工程。接纳藏区学生来XX就读,并给予他们相应的支持和帮忙,让他们在XX愉快学习,快乐生活。实施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制定培养方案,注重学生文化素养、职业技能、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六是广泛开展教育关爱工作。充分利用各级、各类资源,根据色达贫困学生需求,持续开展“暖冬行动”,募集爱心资金,对贫困学生实施精准帮扶。同时,积极对接XX区中职高职等院校,接收藏区优秀学生到XX就读学校,在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培训与指导服务上做文章,培育一批能为XX建设脱贫攻坚的学生,帮助他们利用所学所获回馈藏区、回馈社会。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XX区教育局援藏援彝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援藏援彝工作。援藏援彝办公室,负责结对帮扶日常工作。建立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人事科、区教管中心、基础教育科、综改办、研培中心等科室、直属事业单位及各学校、幼儿园按职责开展结对帮扶相关工作。按照“一对一”常态化关心慰问机制,区教育局、学校幼儿园领导多渠道了解援藏援彝干部教师的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并及时帮助解决。

(二)加强信息沟通。积极对接XX教体局,了解他们的教育发展需求、教育人才需求,双方共同协商制定结对帮扶计划。针对结对帮扶需求,丰富结对帮扶形式,坚决反对形式主义,不断提高结对帮扶工作成效。

援藏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人才;期望理论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a

为贯彻落实中央第五次藏区工作座谈会,国家电网公司下发了《国家电网公司“十一五”末至“十二五”期间支持四川甘肃青海三省藏区电力发展若干意见》,四川省电力公司也出台了《四川省电力公司人才援建藏区五年规划》,制定了加快四川藏区供电企业发展指导意见,建立了结对帮扶四川藏区供电企业工作机制等六项办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人才工作体系。

四川省电力公司大力开展人才工作,现已与其藏区甘孜州、阿坝州及凉山木里县共28个县建立起“2+1”结对帮扶常态机制(即:每1家藏区县供电企业,由公司本部1个职能部门结对指导、基层1个地市公司定点帮扶),建立起选派人员深入藏区工作指导与选送人员到管理规范单位培养锻炼的双向互动机制,实施为期1年至2年的工作或培养锻炼常态工作。到2013年止,四川省电力公司先后选派320人到开展藏区工作指导,选送166人进行培养锻炼,为藏区供电企业人才建设和生产经营水平提升起到积极作用。

但是,由于帮扶单位大多为缺员单位,藏区工作生活条件相对艰苦,历史文化背景差异较大等原因,人才工作也遇到一定困难,效果与预期也存在一定差距。一是鉴于缺员情况突出,部分单位人员选派积极性不够高;二是由于工作方法或协调能力不足等原因,部分人员发挥的作用未达到预期目标;三是由于团队融入不足或针对性不强等原因,个别培养锻炼人员没有取得长足进步,工作时效性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四是随着藏区百亿元工程项目建设投运,其人才需求将呈爆炸式增长,人才工作任务更为紧迫,亟需提升人才效果。

从企业人才目的分析,其实效性主要体现两个大方面:

一是企业运营效益、效率的提升情况。主要表现为企业售电量、营业收入、净利润、供电可靠率、用户满意度、规范管理指数、同业对标等指标的提升和线损率、停电小时数等指标的下降。二是员工队伍素质提升和结构改善情况。主要表现为人才当量密度、人均内训师拥有率、优秀人才数量等指标的提升和“三无”人员(无学历、无职称和技能等级)人数等指标下降。

为寻求提升人才实效的方法,本人结合人的本性及激励方法来思考,此处先简要介绍著名的弗莱姆期望理论。该理论指出:激励取决于行动结果的价值评价(即“效价”valence)和其对应的期望值(expectancy)的乘积:

m=V*e(即激励=效价期望)

该理论需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人会主观决定各种行动所期望的结果的价值,每个人对结果的期望各有偏好;二是对行为激励,不但要考虑人们所要完成的目标,也要考虑为得到偏好结果所采取的行动。

为提升人才工作实效性,结合弗莱姆期望理论,深入分析寻求相关组织和个人在人才中的动机(“效价”),从企业层面提升其实现可能(“期望”)从而达到提升人才工作实效性的目的。同时,通过本人对德阳公司人员和培养锻炼人员共30人以及部分其它公司相关人员进行调查,通过访谈,基本确定人才企业与员工动机,主要集中在技术技能提升、薪酬增加、岗位晋升及荣誉获得等方面。下面,本人结合弗莱姆激励理论与工作时间对提升人才工作实效性方面提出以下思考:

1、以完善制度考核为基础,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1.1健全和送培人员管理制度。省公司对现有管理办法进行再次梳理,结合现状和各单位建议,及时组织完善有关管理制度。主要进一步完善省公司部门和地市公司援助机制,完善人员和送培人员选送标准、工作周期及工作补助等收入规定,明确探亲频次、休假考勤和考核管理,进一步加强援助单位与受援单位联系交流。从制度体系上明确各方职责与权利,进一步提升成效。

1.2明确绩效指标,落实考核体系。科学设定人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如援助帮扶人次、选派人员合格率、人才当量密度提升率、受援单位同业对标排名、人才典型经验等),将帮扶单位绩效纳入单位负责人年度考核,将送培人员培养锻炼绩效纳入送培单位负责人年度考核;季度或年度通报人才指标排名情况,督促各单位认真落实和送培工作,有效提高工作和培养锻炼成效。

2、以提升职业能力为目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2.1关于人员指导作用及能力提升

根据省公司工作方案要求,人员主要是为指导藏区供电企业生产技术管理体系建立、岗位骨干员工培养、工程基本建设、营销与农电管理、党群体系建设等,目的在于通过“输血”方式,达到实现藏区供电企业“造血”目的,一般在藏区锻炼一年至两年。但是由于部分单位人员选择不合理,个别选派人员认识不到位或工作方式不恰当,造成个别人员难以真正起到“教练”的指导作用,受援单位管理水平提升有限。为此,笔者认为应从企业精神激励为重点,加强员工使命感责任感,具体从以下几点入手:

2.1.1单位必须把好人员选择关。人员承担着文化和技术技能传播的作用,必须要具备较强政治素质,过硬的业务素质,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首先必须把握好员工思想品质,解决好认识问题。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只有人员具备清晰的认识,较强的素质,才能有在藏区主动奉献意识和积极作为的动力。其次必须把握好人员业务能力,人员有了“金刚钻”,才能揽下的“瓷器活”,必须要有过硬的业务能力,才能切实指导专业工作,提升专业水平。此外,还必须把握好人员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融入、工作推进都需要人员具备较强组织协调能力,人员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要推进某些工作量较大的工作时必须取得企业负责人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才能发挥大家的力量。

2.1.2必须做好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由于藏区文化风俗、自然条件、管理基础等与内地存在较大差异,人员必须对藏区风土人情和管理基础等具备充分的认识。首先要进行少数民族文化风俗进行培训,以便了解、尊重当地习俗,加强团队融合,有效促进工作开展;其次加强高原身体保健、注意事项培训,确保身心健康;第三,加强团队协作与沟通技巧等方面培训,逐步提高沟通协调能力。第四,明确人员津补贴和休假等有关政策待遇,落实期间岗位层级不降等有关配套制度,解决人员后顾之忧。

2.1.3人员必须充分发挥“教练”的指导作用。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自身肩负使命,明确自身定位,以演示指导为主,实现从专责操作到组织实施的定位转变,逐步实现从内地“输血”到藏区“造血”功能性转变,防止出现大包大揽或只说不练等错位情况。

2.1.4建立健全人员信息交流机制。应建立援助单位、受援大内和省公司相关部门的人员信息交流反馈制度,定期将思想动态、工作开展情况向有关部门反馈,及时召开座谈会总结推广经验,在内部网站开辟信息专栏,交流心得体会。定期关心看望人员,畅通人员与单位交流渠道,及时反映和解决有关工作、学习、生活及家庭的具体困难。

2.1.5加强专项人才援助工作。在推进电网与公司发展方式“两个转变”过程中,藏区公司无论在生产作业、技能培训等现场工作方面,还是在制度建设、标准执行等管理工作方面都存在较大问题,一是部分管理技术人员自身认识不到位,二是部分技术技能人员自身业务能力不足。为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的逐项提升业务和管理水平,帮扶单位可以采取专项人才援助的方式。比如在建立输电线路运维工作方面,首先要达成共识,解决管理者与操作者的认识问题,其次,要利用GpS对杆塔进行逐一定位,做好输电线路杆塔编号、编制杆塔明细表;第三是将有关信息录入相关地理信息系统,完成基础信息库;第四是建立巡视、运行标准,定期开展巡视维护工作。帮扶单位需要专业团队对专项工作进行全过程援助,培养藏区公司专项工作人才,确保对管理标准、业务流程熟悉和有效运用,有针对性提升薄弱环节的管理水平,对藏区的帮扶效果才会更加突出。

2.2关于培养锻炼人员职业能力提升

培养锻炼是藏区公司“走出来”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能让员工感同身受、快速成长的方式之一,一般藏区公司会选择相对年轻、具有潜质的员工外出培养锻炼一年。但是由于各人思想认识差异、学习方法差异或适应程度不同,培养锻炼效果差别较大。为切实提高培养锻炼人员的学习效果,以员工职业发展作为激励方向,主要注重以下几点:

2.2.1加强与对应帮扶单位的沟通协调,明确培养人员的专业和方向。在培养锻炼时,应将人才的成长与企业的需求相结合,才能做到员工与企业发展共赢。帮扶单位和藏区企业必须充分做好沟通协调,明确培养人员的学习专业和方向,有针对性提高其业务能力,才能切实增强培养锻炼效果。

2.2.2积极关心培养锻炼人员,因地制宜开展针对性培训和锻炼。帮扶单位要根据企业需求和员工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全过程培养锻炼计划,分阶段安排指导教师、培训内容、考核目标,确保培训培养内容充实、目标明确。

2.2.3将“培训”与“锻炼”有机结合。由于培养锻炼人员业务能力不尽相同,如果统一跟班锻炼可能因为部分员工基础不好等原因,无法获得预期提升效果。为确保都能得到有效进步,首先对业务基础薄弱的员工加强技术技能培训,对相应专业核心模块由专业内训师进行培训和考核,确保基本工扎实;其次,对于具备一定业务基础的员工融入班组,进行业务能力提高锻炼,由高级技师或技师进行指导,参与疑难问题解决和项目攻关,不断提升员工业务素养。

3、以明确职业发展为导向,促进员工自我超越

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将将组织发展需要与员工成长需求相结合,以业绩考核与能力评价为导向,促进员工立足岗位成才,是推动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有效举措。由于人员或培养锻炼人员总体上选择的都是品质过硬、年富力强、业务精通的人员,具有较大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提升空间,为避免仅有企业“外因”动作而无员工“内因”动力的情况,藏区企业和帮扶单位均应组织培养锻炼人员和人员开展好职业生涯管理工作,做好员工职业发展宣传,促进相互配合、双向联动。藏区企业和帮扶单位应按照全员职业生涯管理要求,开展好宣贯培训、初装导入、职业测评分析、职业规划与实施、发展评估与修正等工作。

培养锻炼人员中技能人员重点要以业务能力提升为主、管理协调能力提升辅;人员重点要以技术管理和协调能力提升为主,结合职业生涯管理,企业帮助员工明确目标定位和阶段提升任务,确保员工短期工作与长期目标结合,将工作任务与长远发展相联系,在工作中勤于学习、勇于挑战、甘于奉献,从而提升人才工作成效。

4、以加强组织关爱,提振员工工作学习信心

对于人员和培养锻炼人员,企业应加强组织建设,营造组织关爱氛围,从组织文化角度激励员工,进一步提振员工工作和学习积极性,提升人才效果。

4.1加强各级组织建设。将人员与培养锻炼人员纳入各单位组织建设范围,按有关规定完善党团组织管理转接,确保员工及时参加组织生活;动员员工就地参加工会等各项活动,积极融入所在企业生产经营当中,为企业出谋划策,同时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援藏工作总结篇7

同志们:为深入开展我市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增强学习效果,按照省、市委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总体安排,今天我们在刘书记为我们党员干部作“三有一好”为主题党课报告同时,市委专门安排优秀*党员先进事迹报告会。下面我先介绍参加今天报告会的优秀*党员代表,他们分别是市委副秘书长翁永卫同志(他代表我市援藏干部集体),丰顺县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徐凤娇同志。翁永卫、廖接良、江剑欧、余其豹、林建华等五位同志作为广东省援藏干部,在翁永卫同志为西藏哈密县县委书记的带领下,经受社会环境、高原环境和情感的考验,忘我工作,带领当地干部群众一起推动哈密县的经济社会各项工作飞跃发展,取得骄人成绩,充分体现了“优秀*党员”本色。徐凤娇同志在丰顺县民政局工作期间,无私奉献,矢志不渝地追求着为老百姓办事的*理想,舍小家为大家,视百姓为自己的衣食父母,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丰顺县民政工作推上了一个新台阶,2002年她被国家民政部授予最高荣誉奖——“孺子牛奖”,2003年荣获“广东省优秀*党员”称号。下面由优秀*党员代表作先进事迹报告。首先请大家观看援藏干部的先进事迹录像片。下面请市委副秘书长翁永卫代表援藏干部集体作报告,他的报告题目是《经受考验、磨练意志、树立形象》,大家欢迎。接下来请丰顺县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徐凤娇同志作报告,她的报告题目是《批肝沥胆为百姓俯首甘为孺子牛》翁永卫等五位援藏干部、徐凤娇同志的先进事迹,震撼人心,催人奋进,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受到一次心灵的震撼和启迪,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他们精彩的报告。同时希望我市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在座的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要以先进典型为榜样,认真学习他们忠诚党的事业,一心为民办事的高贵品质,学习他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学习他们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的精神,学习他们执政为民,立党为公的精神,牢记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和职责,积极投身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实施“四个梅州”发展战略的伟大实践,身体力行,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争创“三有一好”,争当时代先锋,为梅州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当前,我们正在实施“四个梅州”发展战略,需要一大批优秀*党员为之奋斗,我相信经过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我市必将涌现一大批优秀*党员,一大批先进典型,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奋斗,那么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必将不断提高,执政地位将不断巩固,实现梅州跨越式发展将指日可待,我们的人生价值也将在这伟大的历史使命中得以体现。今天的会议到此结束,散会。

援藏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干部政策;干部

和平解放60多年来,党中央通过干部政策,选派了大批干部入藏帮助各个地区搞建设。这些干部政治立场坚定,业务能力强,肯吃苦耐劳,为维护各地区社会的和谐稳定,推动各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通过总结干部政策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分析干部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问题提出相关解决对策,这对于干部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是大有裨益的。

一、干部政策取得的伟大成就

(一)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自和平解放后,中央先后选派大批干部入藏帮助地区搞建设,这些干部既包括党政干部也包括专业技术人才,他们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长期在地区工作,将市场经济的新思想、新理念带到了,为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特别是,第三次中央工作座谈会之后,随着中央对干部政策的调整,全国19个省市对口支援各地区,能够充分发挥各个省市的优势,举全国之力推动各地区的快速发展。干部不仅在对口支援地区任职,而且为对口支援地区带去了资金和项目,随着这些项目的落实,地区的基础设施逐步趋于完善,为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谐

在干部政策的有力推动下,大批干部怀着满腔热血来到,他们不畏艰苦,努力克服高寒缺氧对身体的危害,为地区发展耗费了大量心血。干部来到后,他们积极同当地群众进行交流,让当地群众了解到党中央对他们的殷切关怀,逐渐增强了当地群众对祖国的认同感。同时,干部凭借自身丰富的经验和过硬的技术,带领当地群众发展经济,改善了当地的生存环境,提高了农牧民的收入,让农牧民感受到了祖国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使他们更加维护祖国的统一,更加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谐。

(三)塑造了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

地区的发展仅仅依靠外来干部是难以长久的,要想实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大量培养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由于经济技术落后,人才短缺,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时困难重重。干部来到后,他们通过和当地少数民族干部的频繁接触,教会了当地的干部说汉语,同时将丰富的经验、先进的技术以及新的思想观念传授给了当地的少数民族干部,提升了当地干部的综合素质,塑造了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

由于经济技术落后,人才短缺,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时困难重重。干部来到后,他们通过和当地少数民族干部的频繁接触,教会了当地的干部说汉语,同时将丰富的经验、先进的技术以及新的思想观念传授给了当地的少数民族干部,提升了当地干部的综合素质,塑造了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

二、干部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干部的选拔多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

按照中央第三次工作座谈会确定的“分配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干部政策,对干部的选拔要遵循自愿原则。但内地对口支援的省市和单位在选拔干部时很多时候并没有遵循自愿原则,而是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选的干部由于心里有抵触情绪,在的过程中工作积极性不高,难以发挥干部在带动对口支援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应用的作用。同时,在选拔干部的过程中,存在干部结构失衡的现象,选的干部多是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才较少。虽然近年来干部中专业技术人才的数量不断增加,但这种干部结构失衡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二)干部的培训力度不够

当前,干部培训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干部入藏前缺乏系统的培训。由于各对口支援省份不够重视干部入藏前的培训工作,导致部分干部在工作的几年里,出现种种不适应当地环境的状况。比如,有的干部到达后,第一年要花很大时间让自己的身体适应的自然环境,再加上不懂藏语,不熟悉社会环境,难以发挥出作用,第二、三年刚干出点成绩,时间已经消耗殆尽。第二,干部在工作期间接受的培训也很少,很多干部在工作几年里很少接受培训,导致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止步不前,回到原单位后,由于知识和技能短缺,难以胜任原有的工作岗位。

(三)干部的绩效考核体系不完善

目前,在对干部的绩效考核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对干部进行绩效考核较困难。干部是由派出地区的人事部门和对口支援地的人事部门协调管理,因此在对干部考核时需要两个地区的人事部门协同进行,这势必会增加绩效考核的难度;第二,绩效考核标准单一。干部绩效考核的标准主要是项目的完成情况,没有将干部的政治表现、对口支援地农牧民的生活状态、干部的在岗率等比较重要的方面作为评价干部绩效的标准;第三,缺乏对干部的日常考核。尽管目前干部政策对干部的日常考核作出了相关规定,但对干部的日常考核仍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虽然有的地区也对干部进行日常考核,但考核的时间仅限于上班期间,对干部非工作时间段内的表现则不怎么清楚;第四,忽视对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对干部的绩效考核仅仅是为了考核而考核,考核结束后并没有将考核的结果运用到对干部其他方面的管理中。

(四)干部薪酬相对较低,部分福利待遇尚未落实到位

近几年,地区的工资及补贴和之前相比有了较大提升,但与地区的高物价,为抵御高原环境对人体危害的高医疗成本相比,地区的工资和补贴并不是很高;一些高海拔边远地区的干部生活条件艰苦,交通不便,医疗条件差,有些地区甚至用水和用电都面临很大的困难;对一些常年在工作的干部,政府允诺帮助其解决家里老人的赡养问题、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但大多都没落到实处。这些问题必然会让不能安心工作,降低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三、弥补干部政策所存在的缺陷的对策

(一)合理选拔干部

在选拔干部时要注意遵循自愿的原则,优先选用那些具有情怀,想为民族地区做出贡献的干部,只有遵循自愿的原则,选的干部在期间才会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为做出贡献。当然即使是遵循自愿原则,在选拔干部时也要严把质量关,政治立场坚定是首要条件,其次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过硬的专业技术。在选拔干部时还要注意使干部的结构合理,既要有党政干部,又要有专业技术人才,做到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合理搭配,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干部的作用。

(二)加强对干部的培训

在干部入藏前,要对他们开展一系列的培训工作。首先,要向他们简单介绍整体以及对口支援地的基本情况,包括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让他们对和对口支援地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特别是要让他们对高寒缺氧的环境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告诉他们不是去旅游观光的,要充分做好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这样干部抵达时,由于事先有准备,不会出现太大的心理落差;其次,要对他们开展藏语方面的培训。语言沟通障碍是干部在工作中面临的最大障碍,许多干部一直到结束时都基本不会说藏语,严重影响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要交干部学会说藏语,至少要学会基本的生活用语,克服工作中的语言障碍;再次,要让干部充分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性。不仅仅是给个人提供一次挂职锻炼的机会,工作做得好不好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前途,更是关系到民族平等团结,关系到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关系到维护祖国统一的大事,要让干部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切实履行好期间的职责;最后,要对干部开展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培训,提升干部的综合素质,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干部入藏后,也要定期对干部开展培训,更新干部的知识、技术和思想观念。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藏语培训、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识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等方面。培训方式要结合对口支援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采用网络培训的形式,条件较艰苦的地区可以采用聘请专家、学者去对口支援地面授的形式进行培训。

(三)完善干部的绩效考核体系

鉴于干部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对干部政策中关于干部绩效考核的规定进行适当的调整,至于如何调整,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针对干部是由派出地区的人事部门和对口支援地的人事部门协调管理,对干部的绩效考核比较困难的现状,可以将干部的绩效考核交给对口支援地的人事部门进行,这样可以避免协调管理中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第二,要对干部设置多样化的绩效考核标准。考核标准不能仅限于项目的完成状况,还要包括干部的政治表现、对口支援地农牧民的生活状态、干部的在岗率等方面;第三,要重视对干部的日常考核。作为干部绩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干部的日常考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考核结果的公平公正。日常绩效考核主要是对干部的出勤率、工作态度、工作完成情况等方面的考核;第四,要重视对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对干部绩效考核不能仅仅是为了考核而考核,要重视对考核结果的运用,考核结果主要是为干部结束后返回原单位后的职位升迁提供参考。

(四)提升并进一步落实干部的工资福利待遇

针对干部福利待遇较低的问题,可以为干部建立灵活的工资制度,所谓灵活的工资制度是指,一方面,干部的工资要与地区的高物价相协调,实现随物价水平的提高,工资动态增长;另一方面,不同地区的工作环境是不同的,海拔越高,工作环境就恶劣,生活成本就越高,因此应该制定依据工作所在地海拔高度依次提高的工资基数。另外,要加大对高海拔和边远地区的财政投入力度,改善干部的住宿条件、用水、用电等基本生活设施,还要努力改善当地的医疗条件,为维护干部的身体健康提供医疗保障。对于常年工作在外的干部,政府要帮助其解决家里老人的赡养问题和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并要落到实处。

四、结语

干部政策自和平解放至今,已经实施了60多年。60多年来,干部政策根据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的实际情况,不断的调整和完善,现在已经趋于成熟。通过干部政策,大批的干部被派往各地区,为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以及资金项目,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干部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干部政策的实施效果,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关系到干部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本文首先对干部政策的历史进行了梳理,然后分析了干部政策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完善干部政策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对进一步完善干部政策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杨富强.改革开放以来政策实践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7.

[2]张牧云.干部管理机制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

[3]靳薇.干部的成就与局限[J].科学社会主义,2010,6.

[4]刘恒,王一,彭姣君.干部工作的历程与成效[J].发展论坛,2013.3.

援藏工作总结篇9

摘要:深入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角度,全面总结云南藏区稳定发展的基本经验。主要是:加强藏区与祖国内地的联系和交往;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结合云南藏区实际,实事求是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放手使用忠诚于党和国家、有胆识、有能力的少数民族干部;坚持用科学方法观和正确政绩观指导实践;通过“传统的发明”,开创具有云南藏区特点的发展模式。上述基本经验,对全国藏区的稳定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云南藏区;稳定发展;基本经验

中图分类号:C95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0)04-0035-06

2008年3月14日,境内外“分裂祖国”分子在拉萨市策动了以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搅乱社会秩序为目的的打、砸、抢、烧活动,其后,“分裂祖国”分子策动的破坏活动迅速波及、青海、四川、甘肃等藏族聚居的省(区),奥运圣火在国外的传递活动也频频遭到分裂祖国分子的破坏。在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地建设和谐社会、筹办奥运盛会的时候发生如此尖锐的问题,举世震惊,给藏区各族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严重破坏了全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给中国的国际形象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然而,在全国五个有藏族聚居的省(区)中,唯有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顶住了动乱风潮,没有发生任何有损安定团结大局的问题,引起了中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央领导在深入云南藏区进行考察研究后认为,云南藏区已经实现了自己提出的建设全国最好藏区的目标。要求云南藏区总结成功实践和基本经验,继续走在全国藏区工作的前列,并正式向云南藏区下达了建设“全国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示范区”的国家目标。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云南藏区稳定发展的成功实践,特别是拉萨“3-14”事件后云南藏区持续稳定发展的成功实践,不仅为云南藏区赢得了中央领导和国内外媒体的高度评价和广泛关注,也引发了学术界对其成功实践背后所蕴涵的经验的探究和总结。脆弱生态里的环保明珠、贫困地区的跨越发展、困难财政下的人文关怀、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寺院、和谐稳定的香格里拉共同构织了今天的香格里拉,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是维护云南藏区稳定的保障;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和广大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维护云南藏区稳定的物质条件;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党的民族政策是维护云南藏区稳定的根本;大力培养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是维护云南藏区稳定的关键;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深入细致地开展群众工作是维护云南藏区稳定的基础;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是维护云南藏区稳定的有效途径;不断加强和巩固爱国统一战线是维护云南藏区稳定的法宝;坚持不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是维护云南藏区稳定的力量之源;坚持综合治理是维护云南藏区稳定的基本手段,以上内容主要从实际工作的角度对云南藏区稳定发展的经验进行了初步总结,值得参考。但是,如何从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角度作出更为深刻、对全国藏区稳定发展更有借鉴和参考价值的总结,仍然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的问题。为此,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云南藏区稳定发展的经验,作一梳理。

一、加强藏区与祖国内地的联系和交往,是云南藏区稳定发展的历史经验

云南藏族、云南藏区既是全国藏族、全国藏区浑然一体的组成部分,又是康巴藏族、康巴藏区浑然一体的组成部分,同时更是云南多民族和睦相处(范文先生网)大家庭中浑然一体的组成部分。由特殊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和特殊的历史发展进程所决定,云南藏区早在唐代就已成为吐蕃南部东向交往的基地,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滇藏“茶马古道”的开通,这种东向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程度越来越深、范围越来越宽、关系越来越紧密,因此,与全国其他藏区的藏族相比,云南藏族、云南藏区具有更多的多民族和多元文化密切交融的特点。新中国成立后,云南藏区这种东向交往亦即云南藏区加强与内地联系与交往的历史大趋势有了更大规模的发展。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央通过计划手段和行政命令,在全国范围内调集了大批人、财、物支援云南藏区发展,同时积极发挥云南藏区与四川藏区和经济文化交往的咽喉地带、前沿地带和桥梁纽带作用,通过云南藏区向四川藏区和昌都地区提供了大量援助,“新中国成立后,川区计划内物资都是从迪庆运人的”。①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迪庆州又通过解放思想,提出建设全国最好藏区之一的目标,“跑百厅百部”,积极争取国家的更多支持和发达地区的更多帮助。1996年,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迪庆州与云南省会城市昆明市签定了《缔结友好州市协议》,昆明市官渡区、五华区、西山区、盘龙区分别与迪庆州中旬县(今香格里拉县)、德钦县、维西县、经济开发区建立了友好区县关系,达成了行业对口支援、经济技术合作、干部交流和人才培养、企业对口协作等方面的协议。此举为后来昆明市对迪庆州在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无偿援助、迪庆优势资源和昆明市场、资金、技术、人才的结合奠定了坚实基础。②特别是“香格里拉”落户迪庆后带来的旅游业大规模发展,通过年复一年全国各地每年几百万游客的大规模进出和与云南藏区各族人民的友好交往,更是将云南藏区与祖国内地的联系和交往,推进到了一个水融、紧密而不可分割的新阶段。这是云南藏区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原因。

援藏工作总结篇10

天水师范学院目前共有来自23个少数民族的778名少数民族学生,学校一直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成才。会前,校团委副书记希望通过座谈更准确地了解少数民族学生在校生活、学习的情况,听取同学们对学校的意见和呼声,进一步加强沟通和交流,推进和谐校园的建设。她希望同学们不管来自哪个民族,都要彼此和睦相处、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参会各少数民族学生代表在座谈会上畅所欲言,会议现场气氛融洽、笑声不断。来自生化学院12级应用化学一班的布依族代表杨启飞同学首先发言,他说在师院就读两年“感觉非常良好”,学校充分考虑了少数民族学生各方面需要;杨启飞同学目前大二,整天忙于学习,经常在实验室做实验,他感觉很充实、很快乐。来自教育学院的藏族同学杨仁贤吉谈到,在校就读的藏族学生已有90多人,学校在助学贷款、困难补助、校园活动等方面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藏族同学在天水师范学院生活很有归属感,希望学校能够继续提供支持。与会的其他少数民族代表也做好了发言的充分准备,有些同学还提前做了小调研,他们纷纷表达了自己和同学们的想法——有些同学针对清真饭堂距南校区太远、菜色较为单一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希望学校清真饭堂进一步改善服务;有些同学针对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差异提出意见,希望学校多开展一些宣传和普及少数民族文化的活动,促进各民族的了解与交融;不少同学还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运动健身等问题提出想法。对于同学们提的意见,校领导及校学生会负责人认真做了记录,针对部分问题现场做了解答与说明。

曹晶瑜副书记作了总结性讲话。她充分肯定了座谈会的形式和效果,师生热情交流,听取意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进了解、加深感情,她希望以后能经常举办类似的活动。曹书记指出,同学们的发言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对学校给予同学们的关心、关爱和营造的良好学习生活环境,大家给予了充分肯定;二是为学校的各方面建设提出了中肯的建设性意见;三是饱含了对学校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学校今后发展充满了美好愿望。同时,她还指出,同学们反应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生活条件、学习环境、文体设施、文化交流、发展需求等五个方面,学校将高度重视同学们提出来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如何进一步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服务工作,她对学校相关部门提出了三点要求: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把少数民族学生在成长、生活、学习等方面的需求了解到位;二要健全机制,保障有力。通过强化制度建设、加强科学管理,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三要营造环境、共享和谐。要在通力合作的基础上,为少数民族学生营造“家”的感觉,让同学们共享和谐。同时,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成才,她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勤奋学习、志存高远、坚定信念;二是加强交流、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三是建言献策、积极参与、爱校荣校。

代表少数民族毕业大学生座谈会发言稿_民族团结座谈会发言稿民族团结座谈会发言稿2014年3月1日,云南昆明火车站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暴力袭击恐怖事件,泯灭人性的恐怖分子,手持利刃见人就砍,致使无辜群众死伤惨重。不管暴徒们是出于什么目的和理由,但他们的行径已经让他们站在了所有人类道德的对立面,让世界人民,中国人民,包括新疆同胞们不齿,并且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内心。

各种证据表明,这是一起由新疆分裂势力一手策划组织的严重暴力恐怖事件,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损失。这些暴徒企图通过制造恐怖行为、紧张空气来达到破坏国家和谐、破坏边疆安定的不可告人的目的,企图利用暴力恐怖事件制造民族矛盾,这些行径是不能让人容忍的,必须予以严厉打击。面对暴力事件,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做了重要指示:依法从严惩处暴恐分子,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批示:坚决严惩暴徒,。

暴徒们的罪行进一步让我们认清了他们的反动本质,认清了民族分裂主义的本质和危害,分清是非界限和敌我界限,进一步统一思想,全面正确地理解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增强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任何一个企图分裂民族团结的组织或个人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敌人。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和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从西汉开始就成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多年来,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协作,努力开拓,使新疆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本人也是出生在新疆,成长在新疆,见证了新疆的发展历程,对新疆这块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

各民族团结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新疆各族人民凝心聚力的切入点和落脚点。社会稳定、各民族团结,国富民强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有的共同心愿,也是我们作为一个新疆人应有的一份责任心。做好民族团结,我们只需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首先,我们应当加强思想政治学习,通过系统学习认识到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好新疆的稳定和民族团结工作对进一步推进新疆快速发展,促进社会稳定的意义,充分认识反分裂斗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工作中要爱岗敬业,做好本职工作,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做好医患沟通、医护沟通,营造和谐的医疗氛围,积极支持单位反恐维稳工作,用实际行动来反对分裂,维护民族团结。

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各种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

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大团结,应借助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深入地进行宣传教育,使各族人民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支持、互相谅解,使其成为各族人民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做为一名党员,要始终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反分裂斗争摆在维护稳定工作的首位,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新疆反分裂斗争的重要指示精神,自觉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进一步提高警惕,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用正确的思想和党的方针政策武装自己。

通过学习,使我更加明确了做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在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中肩负的责任,在学习和生活中我将坚持与民族同志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团结,为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014-3-26

代表少数民族毕业大学生座谈会发言稿_民族团结座谈会发言稿民族团结座谈会发言稿2014年3月1日,云南昆明火车站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暴力袭击恐怖事件,泯灭人性的恐怖分子,手持利刃见人就砍,致使无辜群众死伤惨重。

不管暴徒们是出于什么目的和理由,但他们的行径已经让他们站在了所有人类道德的对立面,让世界人民,中国人民,包括新疆同胞们不齿,并且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内心。

各种证据表明,这是一起由新疆分裂势力一手策划组织的严重暴力恐怖事件,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损失。这些暴徒企图通过制造恐怖行为、紧张空气来达到破坏国家和谐、破坏边疆安定的不可告人的目的,企图利用暴力恐怖事件制造民族矛盾,这些行径是不能让人容忍的,必须予以严厉打击。面对暴力事件,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做了重要指示:依法从严惩处暴恐分子,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批示:坚决严惩暴徒,。

暴徒们的罪行进一步让我们认清了他们的反动本质,认清了民族分裂主义的本质和危害,分清是非界限和敌我界限,进一步统一思想,全面正确地理解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增强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任何一个企图分裂民族团结的组织或个人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敌人。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和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从西汉开始就成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多年来,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协作,努力开拓,使新疆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本人也是出生在新疆,成长在新疆,见证了新疆的发展历程,对新疆这块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

各民族团结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新疆各族人民凝心聚力的切入点和落脚点。社会稳定、各民族团结,国富民强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有的共同心愿,也是我们作为一个新疆人应有的一份责任心。做好民族团结,我们只需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首先,我们应当加强思想政治学习,通过系统学习认识到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好新疆的稳定和民族团结工作对进一步推进新疆快速发展,促进社会稳定的意义,充分认识反分裂斗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工作中要爱岗敬业,做好本职工作,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做好医患沟通、医护沟通,营造和谐的医疗氛围,积极支持单位反恐维稳工作,用实际行动来反对分裂,维护民族团结。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各种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

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大团结,应借助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深入地进行宣传教育,使各族人民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支持、互相谅解,使其成为各族人民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做为一名党员,要始终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反分裂斗争摆在维护稳定工作的首位,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新疆反分裂斗争的重要指示精神,自觉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进一步提高警惕,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用正确的思想和党的方针政策武装自己。

通过学习,使我更加明确了做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在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中肩负的责任,在学习和生活中我将坚持与民族同志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团结,为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014-3-26篇二:民族团结座谈会发言稿民族团结座谈会发言稿民族团结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一种追求,它对凝聚人心、整合社会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全国共有56个兄弟民族劳动、战斗、生活在这片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各个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并各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尽管各个民族之间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矛盾与不和,发生过冲突和战争, 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一直是历史的主流。中华各民族之所以能够融合成为团结的整体,并经历几千年的变故与动荡而永不分离,根本原因就是爱国主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起着作用。

3月14日,拉萨发生了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随后,甘肃甘南、四川阿坝等地也发生了暴力事件。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这是由达赖集团策划的有组织、有预谋的破坏民族团结、分裂祖国统一的“藏独”行为。

这一行为不仅给各族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危害,还严重扰乱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严重阻挠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对拉萨发生的这一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西藏各族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愤慨和严厉谴责。

西藏自治区迅速组织公安、武警和其他有关方面,扑灭着火点,救治受伤人员,并加强了对学校、医院、银行和政府机关的安全保卫,依法打击打砸抢烧暴力犯罪活动。我们采取这些措施,就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国家法制,维护西藏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目前,拉萨局势已趋于平静,社会秩序恢复了稳定。

历史再次证明,反对分裂,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我国人民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患难见真情,灾难见证一个民族凝聚力五月十二日,四川汶州县发生七点八级大地震,波及甘肃、陕西、河南、云南、山西、贵州、湖北等省;仅四川二十一个市,州中,就有十七个受到不同程度的灾害,灾情严重。

截至十四日,死亡人数达一万四千多人,失踪一千四百人,被埋二万五千七百多人,房屋损坏四百十五万余间,倒塌二万一千余间。地震中心汶川八镇全夷为平地,伤亡人数至今尚不清楚。这是继一九七六年唐山大地震后的最严重的一次大地震。

地震后,上自中央政府领导人,下至民间老百姓,台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华人都动员起来,掀起一个全面抗震救灾的热潮,再次展现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互助互济、众志成城、克服困难、不屈不挠的勇气与决心。

地震不是震醒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而是让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显得更清晰,中华民族再一次展现出那一股绳精神。搬一块砖头,捐一块钱,13亿人在用一点点爱汇成爱的海洋,13亿人在用凝聚力将大难分割的微不足道,心在哭泣,但也在唱着强者的歌。回头一望,我们如此自豪,在‘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下,我们在履行着作为一个炎黄子孙的义务,在一个有几千年的丰厚文化底蕴的国度里,我们在先辈的文化影响下已形成了无形的凝聚力,而且一脉相承,连绵不绝。

感动的自豪,坚强的无畏,中华民族再一次证明了自己的伟大,坚强这次会议是在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自治区跨越式发展关键阶段、自治区反分裂斗争尖锐的下,召开的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这体现了党、国务院对西藏工作的和对西藏各族的特殊关怀,应该说,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必将是西藏腾飞的翅膀。会议总结了西藏发展稳定的成绩和经验,分析了西藏工作面临的和任务,了当前和今后时期西藏工件的思想、主要任务、工作要求,对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了战略部署。

我认为:西藏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主区域自治制度,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民族团结为保障,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抓住发展和稳定两件大事,确保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确保国家安全和西藏长治久安,确保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才能建设出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

我坚信:只要我们扎实加强思想理论武装,大兴密切联系群众,坚持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和批评与自我批评作风,继续弘扬“老西藏”精神,我坚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有全国人民的大力援助,有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的顽强奋斗,西藏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好。

民族团结促进林芝经济发展 10年来,对口援助林芝地区的广东、福建两省,尽管各级党政领导换了一届又一届,但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政部门、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却始终按照中央的决策,站在讲政治,顾大局,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高度,一如既往地关心西藏,援藏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支援林芝的力度一期胜过一期。广东省先后投入9.87亿元,为林芝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建设了439个项目,为西藏自治区教育基金捐款1亿元,为昌都地区教育基金捐款3000万元;福建省先后投入援藏资金6.9亿元,为林芝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建设了478个项目;广东省先后有13位省级领导、120多位厅级领导,福建省先后有15位省级领导、160多位厅级领导进藏考察指导工作,现场解决援藏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援藏工作实现了从注重形象工程向培植财源、增强造血功能转变,从单一的项目和干部援藏向项目、人才、技术和管理援藏转变,走出了一条起点高、力度大、领域广的援藏工作路子,使援藏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10年援藏,进一步地加强了民族团结,融洽了民族关系。通过援藏工作的开展,使广大农牧民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使广大干部和农牧民群众深切感受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深切地感受到了西藏的发展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无私支援。广东、福建两省一批批援藏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经常深入农牧区访贫问苦,扶贫济困,积极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和文化观。当地干部和农牧民群众也视援藏干部为亲人,时常关心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克服高原反应给身体带来的不适。

在林芝,“三个离不开”的动人场面处处可见,从而进一步维护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我们相信,有中央的关心,有广东、福建两省的继续对口支援,有全地区干部群众开拓创新、艰苦创业、顽强拼搏、敢为人先的精神,加上青藏铁路的建成和林芝机场的通航,明天的林芝一定会锦上添花,更加灿烂。篇三:民族团结工作座谈会民族团结工作座谈会8月16日下午17时,我局民族团结座谈会准时开始,会上局主要领导及工作人员都发表了自己对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建议和意见。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重要意义进行了学习和讨论。

民族团结是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是事关全局的大事,是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

维护民族团结对于维护国家统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抵御境外敌对势力渗透,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各民族共同利益,促进各民族繁荣进步,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新时期,维护民族团结成为考验党执政兴国、驾驭复杂国际国内环境的重要课题,是检验各级领导干部处理涉及民族问题突发事件、维护稳定的能力和水平的试金石。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是我国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大变化的60年。

60年来,民族团结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天,我们可以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大意义,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

在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少数民族有1亿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以上,分布在全国各地;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总面积的64%左右,西部和边疆绝大部分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的民族团结在维护国家统一和长期稳定方面具有更 为重要的地位和分量。6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党的民族政策,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保证了国家长治久安。

民族团结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团结就是力量。民族团结形成的力量,既是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重要体现,也极大地影响着综合国力。在综合国力构成中,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固然属于重要因素,但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科技实力、军事实力,没有民族团结所凝聚的力量来贯穿,终究形不成合力,形不成强大的国力。60年来,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内核,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60年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这与我国各族人民大团结产生的巨大力量有着密切关系。

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目标。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根本动力来自全国各族人民。

只有各民族大团结,各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才能确保各族人民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使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使社会主义制度下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现实的和潜在的积极因素竞相迸发其能量,一切有利于造福社会和人民的源泉充分涌流,从而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真正变为现实。

经过60年艰苦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靠的就是全国各族人民精诚团结、万众一心、共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