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校医工作总结十篇校医工作总结十篇

校医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5:40:10

校医工作总结篇1

在工作中,树立为师生服务的思想,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注意自己的组织纪律性,不迟到,不早退,团结同事,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认真完成各项任务。

平时,严格要求自己,注重业务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本年度,我为全校师生治疗500余人次,对学校常见病、多发病、急症外伤的诊断、处理熟练掌握,遇到急症病人,总是到办公室或教室上门服务,情况严重的,及时护送到医院,从未延迟过一例病人。

在学校,师生的保健工作是极其重要的,我针对学校的常见病、多发病,利用广播、周报、专栏的形式,大力展开宣传,指导学生如何防病治并病。尤其是传染病的预防,在传染病的不同流行季节,为了避免传染病的流行,除了搞好宣传外,还及时对学生学习环境进行消毒,发放各种消毒药品,指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对各种传染病进行监控,及时分析,上报,同时,对学校的各教室,办公室,楼道进行彻底的消毒,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安全、整洁的学习环境,控制了疫情在校内的发生。本年度,进行全校大消毒10余次。同时,积极和医院配合,组织好每次的疫苗接种工作,本年度,给六年级接种麻疹疫苗220余人次,七年级接种乙肝疫苗200余人次,全校学生接种流感疫苗140余人次,全部登记,入档。

本年度,和医院配合,顺利的完成了全校学生的查体工作,查体2255人次,每人包括16项内容,查体后,一人一份健康卡,全部登记在册,并对每份体检卡进行统计、分析、汇总,整理后装订入档。平时,认真做好健康教育课的教案、教学计划、教研活动的书写工作,为卫生档案准备第一手资料。

每次在各种活动中,例如各种考试、运动会、比赛、军训、学农时,不怕苦和累,积极服务在第一线,坚守工作岗位,及时处理紧急情况,为各种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医疗保障。

对于医务室的各种器材、药品的管理,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做到药品不浪费,购药帐目清楚,严把进药关口,保证了全校师生的用药安全。

总之,在这一年的工作中,我比较圆满的完成了各项任务,为师生们有安全、卫生的工作、学习环境贡献了微薄之力。今后需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进步。

2016年烟草的营销工作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通信广场营业员工作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客服工作个人总结

2016年终护士长工作个人总结

2016年置业顾问年度工作个人总结范文

2016年学期工作个人工作总结

班长学期工作个人总结范文

2016年个人学期工作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外联部学期工作个人总结范文

小学学期工作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2016体育部学期工作个人总结范文

教育实习工作个人月总结

2016年院团委督办处年终工作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校医工作总结篇2

我是一名三师型的德育教师,手持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社会工作师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C证,也一直履行多重身份的学校综合德育教育工作,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风格。为了今后能够顺利开展各项工作,非常有必要做一下工作总结,并向领导做一下汇报。

1、负责学生轻微常见病的就诊。对每一位就诊的学生,做好就诊记录。

2、负责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的宣传教育工作,发放宣传教育材料、微信公众号向师生、家长推送宣教信息等。

3、负责季节性、流行性传染病的监测、预防等工作,协调相关科室做好防控的各项工作要求。

4、按照有关要求,做好学生健康体检,建立完备的学生健康档案。

5、积极配合完成教育局、卫生局、疾控中心等相关部门的工作要求。如今年的流感、诺如病毒、明眸皓齿工程、新冠肺炎防控等工作。

6、严格管理药品,定期检查,防止霉变和过期失效。

7、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如考试考务监考、四点钟课堂管理、偶尔帮有些老师代一下课,我学的比较广博,可以临时代教多门学科,也可以随时撤下来。

8、关注全校师生的身心灵,尽自己所能解决一些问题。

展望未来:发掘、搜集、整理、分析古今中外各种能促进青少年健康的文献、方式、方法及途径,并融会贯通、甄选确定最落地的加以传承、弘扬和创新。

校医工作总结篇3

一学期来,为了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水平,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的专业化水平的教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丰富自己,让自己不断地发展,以适应社会的需要。现就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自身师德修养,本着奉献为先,学习为先的原则。

在思想上首先要做一个乐于奉献,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新时代的教师。把爱工作、爱学习当作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在领导的指导下,在各位班主任的大力协助下,通过自身的努力,克服自己的弱点,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工作中,有了明显的进步。在政治上,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查找不足并确定今后的努力方向。在思想上,时常以一个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用名人的事迹和名人名言激励自己,使自己更加进步。

二、对待上级指定的任务,积极完成,速度快,质量好,任劳任怨。

每当接到领导下达的任务,我总是不折不扣地完成,并能虚心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自己的不足加以改进.我喜欢默默地工作,默默地完成交给的工作,而且不喜欢拖延,总希望在尽短的时间内把工作做完,让自己的心也变得明亮。有时候工作运作时,也会有伤痕,但是无论怎样我在心里都会坚守坚持的信念,决不轻言放弃。

三、本学期的校园环境,卫生习惯、卫生意识等方面,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明显的进步或提高。

1、为了使工作落到实处,使校园的环境卫生得到保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本学期继续成立卫生检查小组,她们的职责是一日三检查,在课间巡视发现有违纪的同学如:吃零食、乱扔废弃物,涂抹刻画等及时制止,抽检各班学生的个人卫生,从而使校园的环境卫生得到保持。而且针对学校卫生出现的情况,及时召开卫生检查员会议,并对检查员出现的情况及时纠正。每星期一召开卫生检查员列会,布置一周的卫生工作,安排抽查个人卫生的时间。强调检查员公平公正的职责以及自律意识。并按检查结果评出卫生流动红旗班级、温馨班级.。

2、积极开展卫生保健宣传教育活动

根据本地区的气候、季节的变化,结合我校具体情况,不失时机地做好各种传染病的宣传教育活动,定期利用广播宣传传染病及卫生小知识,做到勤说,勤讲、勤查,从而提高了同学们的防病意识。坚持每天进行全校疾病晨检和记录。发现感冒发烧或传染病学生作晨检记录,疾控记录,提出隔离要求;

3、四月份对学生的视力进行了检测。近视率、新发率较上年有所上升。

4、关于疾病与伤患治疗

本学期经校医室治疗的伤病患者,有记载的有172人次,其中外伤较多,有99人次,占58%;测量血压44人次,均为教职员工。

本学期发现传染病学生6人,6人患有水痘,发现隔离率百分之百。。

5.关于乙肝疫苗调查和预防接种查验登记

开学初对一年级新生和幼儿班的孩子进行了预防接种证的查验登记,并下发了补种通知,对1-6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乙肝疫苗调查,并下发了补种通知。

6、存在问题

(1):室内外环境卫生个别还有死角,学生在乱扔废弃物、吃零食方面还不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达不到自控。在个人卫生方面有的学生还不能做到勤洗澡、勤换衣。今后加强室内外卫生的检查力度,争取把学校卫生工作做的更好,尽最大努力给师生创造一个优美的工作学习环境,利用广播、板报形式向学生进行卫生宣传教育,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2):近视率、新发率较上年有所上升。加强学生用眼卫生,及时纠正不良姿势。

四、我的心灵小屋工作

近年来,小学生常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存在心理偏差,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此不能漠视不理,不能只注重分数而不管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为此,我校心灵小屋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放在首位,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校医工作总结篇4

目前,有些委属高校在公费医疗的管理中,积极探索加强内部管理,节约医疗费支出的路子。有的学校重视校医院的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质量,通过请专家来校会诊会医,增强校内留治能力,减少校外就医,节省医疗费开支;有的学校注重完善医疗管理制度,严格药品、卫生材料的管理,堵塞药费报销工作中的漏洞,防止浪费;有的学校充分利用校医院现有条件,对外进行医疗服务,接治校外病人,合理取得收入,弥补医疗费支出;有的学校结合校情,建立平安互助基金等形式,树立新的保障意识。因此,在这些高校医疗费超支就相对减少,教职工的基本医疗待遇也能得到保证。这表明,管与不管,改与不改,效果完全不一样。公费医疗工作中有很大潜力可挖。

为了加强委属高校公费医疗管理,推进公费医疗制度改革,减少医疗费超支,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应根据《教师法》的有关规定和李岚清副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的精神,保障教职工和学生的基本医疗水平,切实加强公费医疗的管理,建立自我约束机制,节约开支,杜绝浪费。

二、高度重视公费医疗超支问题,努力结合校情,想方设法减轻“包袱”;要学习有关高校的经验,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医疗费的超支问题;要从长远出发,正确处理改革与稳定的关系,早改、早想办法,以利于学校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应重视校医院的建设,一方面利用校医院的现有条件,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增强校医院的留治能力,减少转诊、转院,节省开支;另一方面,创造条件,促使校医院对外实施医疗服务,增加收入,补偿公疗费开支。

校医工作总结篇5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章编号】1000-9817(2008)07-0669-02

【关键词】卫生保健改革;组织和管理;院校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部分高校合并重组以及高校新校区的建立,许多部属院校校医院的规模和人员数量在近年来都呈现较快的增长。2001年以后,许多省属高校相继参加所在地区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彻底摆脱了曾长期困扰高校医院的公费医疗管理问题,也确实方便了学校教职员工的门诊和住院医疗。然而,医疗改革也使学校师生员工多年养成的就医习惯悄然发生改变,使学校师生员工对校医院的依赖程度逐年降低,进而造成许多高校医院门诊病人的大量流失,加上近年来许多省属高校医院工作人员的自然减员,这些省属高校医院的规模和业务都呈现逐年萎缩的趋势。还有许多高校医院由于所在高校实施后勤社会化改革,使这些高校医院已从学校的附属单位变成了高校大后勤的一部分,从而使高校医院的改革与发展越来越呈现多样性的特点。

1高校医院改革与发展的多样性及主要表现

1.1高校医院基本情况不同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医院属于学校的附属单位或直属单位,另有部分高校医院隶属于学校的卫生处、后勤管理处、国有资产与后勤管理处、后勤集团、后勤服务中心。机构名称有医院、校区医院、医疗保健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等。校医院的行政级别有科级、副处级、正处级及无级别管理。工资与校内津贴的发放情况是:绝大多数高校医院员工的工资与校内津贴均由所在高校全额发放,另有部分高校医院员工的工资由所在高校全额发放,而校内津贴则由校医院通过创收自筹;部分高校对校医院承担的预防保健工作、食品卫生监督、公费医疗管理、计划生育、大学生健康教育等项工作,通过实行定岗、定编、定任务、定补贴的做法,由学校全额发放;对校医院承担的医疗工作则实行企业化管理,社会化运作,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由校医院自行承担工资、校内津贴、福利费、水电费及医疗成本等各项费用,在取得学校补贴费的同时,年终需要将学校发放给校医院全体工作人员的工资总额全额返还[1]。

1.2实行的医疗保障制度不同、关注的问题不同目前,绝大多数部属、委属院校和部分省属院校仍在实行公费医疗制度,这些高校的校医院关注的问题依然是如何解决公费医疗经费严重超支的问题[2-3]。而校医院的重要任务之一,依然是定期解决学校师生员工转外就医后的医疗费报销问题。尽管,在现行的公费医疗制度下,学校师生员工患病后个人承担的医疗费用比例较低,但由于实行公费医疗制度,学校师生员工就医时必须首选校医院,而校医院的规模普遍较小,24h应诊能力普遍较差,凡遇特殊检查、疑难危重病的诊治仍需及时转外就医[4],于是就存在师生员工转外就医后需要回校报销公费医疗的问题。

与之相比,许多省属高校在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之后,教职员工可以在省社保中心确定的所有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可以在省社保中心确定的所有定点零售药店购药,此项改革不仅充分满足了患者就医时的灵活偏好,也方便了学校教职员工的门诊和住院医疗,解决了困扰这些省属高校医院的公费医疗管理问题。与此同时,由于许多省属高校大学生的公费医疗已经取消,大学生住院主要依靠自愿购买的学生平安保险附加住院医疗保险,门诊则靠学生自己在药店购药,致使医疗改革之后学校师生员工原有的就医习惯正在悄然发生改变。学校师生员工对校医院的依赖程度正在逐年降低,许多省属高校医院原有的门诊病人已大量流失,这些省属高校医院关注的问题已转为如何解决由于医改而引发的有效需求不足和高校医院的业务逐渐萎缩的问题。

1.3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情况不同尽管许多高校医院的管理者都认为,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应成为国家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之后,高校医院的工作定位与改革发展思路[5-9],但不久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保健医学分会所做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只有北京、山西、江苏、内蒙古、湖北、广东、陕西、山东等8个省市已将本省市的一部分高校医疗机构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管理,而上海、天津、浙江、安徽、江西、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四川、重庆等11个省市尚未将高校医疗机构纳入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范围[10]。这表明在开展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方面,客观上存在着相关政策不配套,各地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度不一的问题;主观上存在着各地高校领导和高校医院对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重要性与紧迫性认识上的不统一,所在高校和高校医院的校情和院情的千差万别,学校相关政策又不配套的问题,致使这项工作至今在许多高校医院都尚未开展。

1.4医院编制规模和拥有的仪器设备差别较大一些部属高校医院的编制床位数已达到或超过100张,医院的科室设置已接近或达到二级乙等综合医院的基本标准,工作人员的总数已接近或超过百人,拥有仪器设备的总价值已达到几百万元;还有部分合并重组的高校(如吉林大学、浙江大学、西南大学等),校医院的职工总数都超过了200人。而许多省属高校医院只拥有一级医院所要求的最低编制床位数(20张),但实际上不设病床,或开设的床位数只勉强达到20余张,且主要是用做门诊输液病人的观察床,而不是用于收治住院病人;门诊不分科,或只有为数有限的科室;医院实有工作人员少则十余人,多则数十人不等;拥有诊疗仪器设备的总价值只有几十万元到近百万元不等。

2高校医院改革与发展的多样性所引发的思考

20世纪50年代建立起来的公费医疗,在筹资、管理和费用支付各个环节都存在着诸多深层次的矛盾,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的需要,公费医疗被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所取代势在必然[11]。随着公费医疗被取消,高校医院的工作职能、工作定位与改革发展思路也必然要随之发生改变,这同样是势在必然。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高校医院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多样性表明,高校医院的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既没有一条一成不变的发展思路,也不可能只有一种固定的发展模式。只要国家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还在继续,高校医院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多样性就将长期存在。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国家医疗保障制度怎样改革,都不可能出现高校医院将逐渐被撤销的情况,同样也不可能出现按照高校师生员工总数简单化一地确定高校医院的编制规模进而使高校医院获得较大发展的情况。还可以肯定的是,即使全国高校都参加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各地高校医院的改革与发展状况、所在高校对校医院的重视程度、期望水平,学校师生员工对校医院的关注和依赖程度仍然会有很大的不同。

从已有的改革来看,在实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之后,虽然许多高校医院都已成为本校教职员工参加医疗保险的定点医院,但这并没有带来之前曾经预期的高校医院将迎来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并因此而获得较快发展的情况。另有许多高校合并重组后,校医院工作人员的数量好像增加了许多,但由于这些工作人员实际上是分散在几个不同的校区,每一个校区医院实际上都是在各自为政,校区与校区之间既没有人们所期望的资源共享,也没有医疗服务市场规模的明显扩大。其结果是既没有真正带来高校医院自身结构的优化,也没能从根本上改变高校医院事实上还是以预防保健为主的工作性质,以及高校医院的管理和运行模式仍然像一个门诊部而不像一个综合医院。还有一些高校医院最初开设医院分部、学生区门诊室的初衷只是希望方便病人,并以这些医院分部或门诊室为窗口,为校医院本部吸引和输送更多的病人,但结果却是把较多的病人推到了诊疗仪器设备相对更少的门诊室。不但降低了医疗服务质量,而且分流或截留了本应到校医院本部做进一步检查或治疗的病人,致使前往校医院本部的病人越来越少,诊疗仪器设备的使用率越来越低,校医院的综合效益越来越差。上述改革与实践表明,高校医院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多样性,是由事物的内在原因与外在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此而引发的一些变化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愿望而转移的,一些变化甚至超出了改革之前的预期。正因为如此,在一些高校医院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和具体做法,在另外一些高校医院实行起来却并不理想甚至会完全走样。无视高校医院改革与发展中所呈现的多样性特征,照抄照搬、盲目扩张、盲目发展的做法是不可取的。面对高校医院改革与发展中所呈现出的多样性特征,正确的态度和做法应该是既要大胆改革、锐意进取,又要始终遵循因地制宜,鼓励探索,允许多样性,避免和防止“一刀切”的做法。

正视高校医院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多样性,有助于克服长期以来思维上存在的刻板性,增强思维的灵活性与多样性,积极探索解决高校医院问题的新办法和新途径,学会区分增长与发展,努力提高高校医院改革与发展的质量,做到大有大的优势,小有小的特色。同时,在确定高校医院的工作定位与改革发展思路时,既要与国家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和要求一致,又要与所在高校医院的规模和综合实力相适应,做到适应市场需求而又力所能及。要始终注意从所在地区、所在高校和所在校医院的实际出发,既不能盲目攀比,也不能贪大求全、照抄照搬。还要注意控制高校医院的发展规模,选择和引进适宜技术,克服功利性的发展观与政绩观,始终把既有利于高校医院的生存与发展,又不加重所在高校的办学负担作为做计划和搞改革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这也是高校医院改革与发展的多样性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3参考文献

[1]李英奇,王小英,陈立峰.高校医院社会化改革的实践与思考.中国学校卫生,2005,26(9):771-772.

[2]金科,黄国斌.高校医院降低医疗费开支的措施.中国校医,2004,18(4):373-374.

[3]池景泉,刘新霞,梁德英,等.高校公费医疗超支的原因与对策.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7,4(2):82-84.

[4]杲强,马永理.研究市场、找准定位、切实做好高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5(4):57-58.

[5]杲强.开展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意义和形式内容及具体做法.卫生软科学,2003,17(4):14-16.

[6]金科.高校医院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制的探讨.医学与社会,2004,17(5):15-16.

[7]丁继侠,程建会.新时期高校医院职能定位的思考.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128-130.

[8]李英奇,王小英,王为,等.高校医院功能定位探讨.浙江预防医学,2005,17(6):70-71.

[9]贺玲.构建现代高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几项策略.中国学校卫生,2007,28(3):263.

[10]李英奇,周小英,朱梅,等.对高校医疗机构参与社区卫生服务情况的调查分析.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1):65-66.

校医工作总结篇6

第一条为贯彻《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加强对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的管理,提高医疗保健工作质量,提高师生员工健康水平,特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指设在高等学校内、主要为师生员工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机构,按学校规模大小及服务对象多少分别设置校医院或卫生科。

第三条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应坚持面向全体师生员工、贯彻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树立为教学服务,为提高师生健康水平服务的工作宗旨。

第四条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的主要任务是:监测学校人群的健康状况;开展学校健康教育;负责学校常见病和传染病的防治;对影响学校人群健康的有害因素实施医务监督.

第二章基本职责

第五条负责新生入学健康检查,定期对学校各类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对各类健康检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存在问题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第六条对患病体弱学生实施医疗照顾:对因病不能坚持学习者,根据学籍管理规定,提出休、退学处理意见。

第七条对学校社区内危重病例实施抢救。校内医疗保健机构不能处理的危重及疑难病例,应当及时转上级医疗机构诊治。

第八条协助教务部门开设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选修课或必修课)或定期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增强学生自我保健能力,促进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卫生习惯。

第八条开展学校社区内医疗服务,做好各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控制工作。

第十条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规,做好学校社区内传染病预防和管理工作。

第十一条对学校教学卫生、体育卫生。劳动卫生、环境卫生、饮食与营养卫生等实施医务监督,并提供咨询和技术指导。

第十二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积极协助学校有关部门对公费医疗进行改革和管理,

第三章管理

第十三条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的设置,由各高等学校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报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审批。

第十四条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受主管校长直接领导,或由主管校长委托总务部门领导,业务上接受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第十五条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人员编制应根据服务对象的总人数及任务,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参照国家有关规定具体核定。卫生技术人员应占其总编制的80%以上;其中,中、高级技术职务人员应达到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60%左右。

第十六条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的科室设置,除执行《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中相应等级医院及综合门诊部的有关规定外,根据学校卫生工作的特点.应设立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科室(组),或设专人负责该项工作。有条件的校医院可设置适当数量高知病房。

第十七条校医院(卫生科)的管理,实行院(科)长负责制,院(科)长由所在学校任命。

第十八条校医院(卫生科)应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规定,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规章制度。应明确各科室人员职责权限,执行各项保健医疗护理常规和技术操作规程。

第十九条高等学校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卫生技术人员的业务进修纳入学校工作计划。

第二十条高等学校卫生技术人员的卫生保健津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的基本建设应纳入学校基建总体规划;其建筑面积按《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或《普通高校建筑面积标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的基建与设备费、经常性经费、预防经费、健康教育经费,应纳入学校年度预算。

第二十二条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要加强自身建设和管理,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减少转诊、降低公费医疗支出。

第四章奖励与处罚

第二十四条在高等学校医疗保健工作中有突出贡献或长期从事高等学校医疗保健工作成绩显著者,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五条医风恶劣,工作不负责任而导致医疗事故者,应根据国务院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予以处理。

校医工作总结篇7

为了切实做好本市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医疗保障制度的实施工作,根据市政府《**市人民政府批转市医保局等三部门关于完善本市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医疗保障制度若干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以及市医保局、市教委、市财政局《关于贯彻〈关于完善本市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医疗保障制度的若干意见〉的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现就完善本市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医疗保障制度的有关操作问题通知如下:

一、关于保障对象的范围

《若干意见》所称“大学生”,包括院校中的港、澳、台大学生,但在内地(祖国大陆)发生的医疗费用可在当地按规定报销的,不再享受《若干意见》的医疗保障待遇。

二、关于保障人员信息的登记、变更及注销

院校应当将符合《若干意见》保障对象范围的大学生个人信息,按市医疗保险事务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市医保中心)规定的信息格式汇总后,至所属的区县医疗保险事务中心(以下简称区县医保中心),办理列入保障对象的大学生个人信息的登记、变更或注销手续。

院校所属区县应当与其参加社会保险所在区县一致。院校下设分校、二级独立学院所在地与院校本部参加社会保险区县不一致的,如需将其大学生医疗保障的管理关系划归校址所在区县的,应在每年的**月份以前向市医保中心提出申请,经市医保中心审核同意后,自新学年开始后进行变更。

(一)登记

1、集中登记

每学年开学后,院校应当在规定时间内按照《若干意见》的规定确定列入保障对象的大学生个人信息,至所属的区县医保中心办理集中登记手续。经区县医保中心复核通过后,打印名册(一式两份),由院校和区县医保中心各执一份。对保障对象人数较多的院校,区县医保中心可以提供人员电子信息。

办理集中登记的时间为每年**月**日至**月**日,具体时间可由区县医保中心与院校商定。

2、零星登记及变更

集中登记后发生大学生转入、复学的,院校应在30日内至所属区县医保中心办理零星登记手续。登记时应提供相关的转校、复学等书面证明材料的复印件。

集中登记后发生大学生转出、休学的,院校应在30日内至所属区县医保中心办理变更手续,变更时应提供相关的转校、休学等书面证明材料的复印件。

(二)注销

1、集中注销

每年**月**日前,由市医保中心根据市教委提供的毕业生人员信息,完成集中注销操作。

2、零星注销

集中登记后发生大学生退学、开除学籍的,院校应在30日内至所属区县医保中心办理零星注销手续,注销时应提供相关的退学、开除学籍等书面证明材料的复印件。

三、关于结算凭证的管理

大学生在本市规定范围内的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凭市医保中心统一印制的结算凭证进行结算。

(一)结算凭证种类及有效期

1、《**市高等院校学生医疗保障住院结算凭证》。住院凭证仅供一次住院使用。大学生应自住院凭证签发之日起7天内至相关医疗机构办理登记手续,逾期作废。

2、《**市高等院校学生医疗保障门诊大病结算凭证》。门诊大病凭证自开具之日起6个月内有效,超过6个月后需要继续医疗或在6个月内需要变更医疗机构的,应当重新开具门诊大病凭证。

(二)结算凭证的管理

结算凭证由市医保中心统一印制,由院校至所属区县医保中心适量领取。当大学生发生住院或门诊大病医疗时,应当向所在院校申领结算凭证,并由院校负责签发。

四、关于医疗保障费用的结算

(一)医疗机构的结算

1、医疗机构应按规定为进行住院、门诊大病医疗的大学生开具住院通知单或《**市高等院校学生医疗保障门诊大病登记申请表》(见附件三)。在收治大学生时,医疗机构应当核验大学生的学生证(不能提供的,应由所在院校出具身份证明)和院校开具的结算凭证。属于统筹资金支付的,由医疗机构记帐,其余医疗费用由医疗机构向大学生收取现金。

2、医疗机构应当按月汇总记帐的大学生医疗保障费用,在每月的**日至**日,向所属的区县医保中心申请结算。申请结算时,医疗机构应当根据结算凭证、医疗项目、出院帐单等资料,填写费用结算报表和支付凭证(见附件四),上报结算报表和支付凭证必须与结算数据库一致。同时,随附相关的结算凭证(门诊大病医疗在首次申请结算时附门诊大病凭证原件,之后可附复印件)。

3、区县医保中心在收到医疗机构提交的结算报表后的10个工作日内,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审核并作出初审决定。区县医保中心初审时可要求医疗机构提供病历、处方、费用清单等有关资料。区县医保中心初审结束后,对结算费用进行汇总,报市医保中心审核。

4、市医保中心在收到区县医保中心初审决定之日起的10个工作日内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审核,作出准予支付、暂缓支付或者不予支付的审核决定。对于审核准予支付的医疗费用,市医保中心在核准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予以拨付。

(二)区县医保中心的结算

1、大学生在外省市发生的符合《若干意见》及《实施细则》规定的住院、急诊住院、门诊大病的医疗费用,属于统筹资金支付的部分,由院校按《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汇总后至所属的区县医保中心申请零星报销。区县医保中心审核后,将相关费用拨付至相关院校,由院校支付给大学生。

2、区县医保中心应当按月汇总大学生零星报销费用,根据有关资料填写零星报销汇总表及支付凭证(具体填写方法及样式见附件四),报送市医保中心。由市医保中心按有关规定审核后予以支付。

校医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绩效工资改革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8-214-03

医学院校绩效工资改革旨在建立按岗取酬、优劳优酬,切实发挥激励导向作用的绩效工资制度,以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工作积极性,促进教职员工争先创优,进而培养出更加出类拔萃的医学栋梁。在绩效工资改革涉及的种种问题中,绩效分配是较敏感的话题,事关每位职工的切身利益,绩效分配方案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医学院校绩效工资改革的成败。而对于事业单位的医学院校来讲,基础性绩效工资由财政统发,可调控部分为奖励性绩效工资,因此探索制定适宜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在医学院校绩效工资改革中至关重要。

一、医学院校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现状

2010年起,国务院规定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改革,自此,全国医学院校纷纷开始进行绩效工资改革。以西部某医学院校为例,该校自2011年实施绩效工资改革,截至2015年年底,该校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总量占绩效工资总量达57%,这意味着在绩效工资的改革中,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分配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为了解本校绩效工资改革的整体情况,探索奖励性绩效工资有效分配办法,我们通过实地考察、访谈、数据分析等形式对该校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实践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结果如下:

1.地方对医学院校绩效管理的整体要求。2011年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改革以来,工资构成分为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艰苦边远地区补贴四部分,绩效工资中基础性绩效工资固定,由财政统发,奖励性绩效工资实施总量控制,调控线内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由财政拨付,调控线外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由医学院校自筹,医学院校可在总量内自主分配。

2.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分配项目。分配项目决定教职员工获得绩效工资的方方面面,也是教职员工的业绩贡献情况在绩效工资中的体现形式。该校的分配项目分为年功津贴、岗位津贴、业绩津贴、特殊人才津贴、职务补助津贴、学生工作津贴、重要学术岗位津贴、通讯津贴、保健津贴、奖励津贴等10项内容。从分配项目来看,当前高校的奖励性绩效分配项目充分考虑了教职员工的业绩贡献情况。但本奖励性绩效分配项目较细,在实际发放中计算比较繁琐。

3.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核算方式。通讯津贴和保健津贴按元核算,其他各项津贴采用分值核算,每分值的标准按当年经自治区核定的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总量÷上年度全校人员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总分值来确定。从核算方式上来看,前期的测算工作量较大,但后续的可调控性较强,可根据总量情况适时调整分值标准,不需重新调整分值。

4.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各分配项目所占权重。在分配项目中,年功津贴、岗位津贴、业绩津贴、通讯津贴、保健津贴统称为基础津贴,每人根据岗位工资职级获得对应的报酬,特殊人才津贴、职务补助津贴、学生工作津贴、重要学术岗位津贴及奖励津贴统称为特殊津贴,具有对应业绩贡献的职工可享受。如图1所示:在整个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额中,基础津贴分配比例达67%(其中年功津贴占4%、岗位津贴占27%、业绩津贴占26%、通讯津贴占5%、保健津贴占5%);特殊津贴分配比例为33%(其殊人才津贴占9%、职务补助津贴占2%、学生工作津贴占1%、重要学术岗位津贴占1%,奖励津贴占20%)。从分配项目所占权重来看,该院校在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分配中,充分体现了按岗取酬,优劳优酬,向优秀人才倾斜。

5.各类人员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分配情况。调查显示:专业技术人员奖励性绩效工资水平相对较高,为2942元/月;管理人员人均奖励性绩效工资水平居中,为2089元/月;工勤人员人均奖励性绩效工资水平相对较低,为1616元/月。如图2所示。

二、医学院校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影响因素分析

1.政策性导向的影响。

校医工作总结篇9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教育评价

近年来,我国的医学教育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国家层面,开始实施卓越医师培养计划,并以此为契机,大力推动医学院校开展临床医学教育教学改革[1]。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作为评价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仅能够对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质量进行科学评价[2],更能够为医学院校今后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明确的指引。教育评价体系作为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核心指标之一,不仅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临床医学专业课堂教学效果,更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临床医学专业培养医学生的总体质量。因此,探讨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对于医学院校顺利通过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教育评价机制的建立

1.1教育质量评价机制与体系

学校落实“全程监控,注重评价,重在反馈,促进提高”的教学质量管理理念,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图1)和运行机制(图2)。构建了在基础医学阶段学校、教学院部、教研室与临床医学阶段学校、附属医院、教研室三级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质控委员会和实践教学管理处作为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的职能部门(质控委员会、教务处),统筹各教学环节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各方教学信息,做出综合分析,并及时反馈和整改,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

1.2教育评价制度

学校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管理规章制度的建设,以文件的形式制订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办法》《教学督导工作条例》《领导干部听课管理规定》《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学生信息员制度》、《实践教学管理规程》《关于进一步规范后期实践教学管理的意见》《临床实习教学管理暂行规定》《教学查房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编印了《教学规章制度汇编》(教学部分),要求全体教职工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均严格按规章制度执行。此外,根据教学管理工作实际需要,学校2007年、2009年集中对《教学规章制度汇编》进行了修订。近年来,又多次对《教学规章制度汇编》中部分内容进行修订和完善,确保了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机制的有效运行,从制度上保证了课程计划实施及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

1.2.1教育计划的评价与检测

教育计划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计划管理等[3]。近年来,学校为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改革趋势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依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对教育计划进行了多次修订,并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及实际情况制订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意见》。在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育教学理念,加强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加大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的整合力度,注重了临床技能训练和临床思维培养,构建了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学生实践能力考核评价体系。此外,学校重视交流、借鉴和学习。临床学院多次赴北京大学医学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中山大学医学院等国内知名高校学习交流、考察调研,同时,广泛征求各层次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等相关利益方及教师、实验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教育专家、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形成教学计划,通过召开专家论证会,并报学院及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形成教育计划最终定稿,由教务处公布实施。

1.2.2教育过程的评价与检测

首先,学校坚持日常、集中与专项教学检查,校内专家检查与校外专家检查相结合,对学校教学工作开展检查、评估、诊断和反馈。每学期重点开展三次常规教学检查。每学期初集中检查教学设施、教学场地、教学计划安排、教学任务书、教学进度表、课程表;组织校领导、督导组、处级干部进行教学巡视;教学院部根据学校的通知,结合自身实际对教师的备课情况、上课安排等进行自查。学期中,重点围绕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学生过程考核、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反映的突出教学问题进行专项检查。学期末重点围绕教学计划完成质量、考试命题、阅卷、试题分析和反馈等进行检查和总结。学校不定期接受省内外专家对学校专业设置、专业发展支持计划项目、特色专业、临床教学基地、精品课程、体育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等专项检查和评估。其次,学校聘任事业心强、治学严谨、教学或教学管理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专家或教授担任校级教学督导员,围绕学校教学重点工作,开展督教、督管和督学工作。督导组根据工作计划,随机进入课堂、实验室、实训中心等教学场所开展评学评教,对教师教学评议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偏差进行复核性听课,确保课堂教学评议的公正性和严肃性,每学年督导听课500余人次。重点加强了中青年教师和临床理论课、见习实习、技能考核、实验教学等多个教学环节的监控与指导。实施以学生为主体(60%),同行(20%)、督导专家(20%)参与的“三位一体”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4]。教学院部督导专家和教师负责同行评议;校级督导组负责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复核性评议。校内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议基本做到对任课教师全覆盖。学生对校内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全部采用网上评教,由各教学院部负责组织实施,作为评优评先、教学名师推荐、职称晋升等工作的重要指标。教学院部聘任一定数量的专家教授组成教学院部督导专家组,对教学院部教师进行评价;教研室或相近学科教师组成同行对本教研室或相近学科教师开展同行评价,教学院部督导专家和教师同行重点开展教师教学反馈,举行评价座谈会,交流、探讨和研究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与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共同作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主要内容。再次,学校成立临床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临床教学专家委员会和临床教学督导组。督导组每年开展实习教学检查,由校领导带领检查组深入各附属医院,通过听取汇报、课堂听课、实地查看见习带教、教学查房、技能考核,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查阅档案等方式,对附属医院的临床教学工作给予全面检查和评估,并及时反馈检查结果,与各附属医院教学管理部门和临床教师会商临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和规范临床教学各环节工作。各附属医院成立医院层面教学督导组和学科教学督导组,通过课堂听课、查看见习带教、教学查房、参加病例讨论、技能考核、出科考试等,对临床教学全过程进行评议和督导。最后,学校依据《山东省普通高等医学院校非隶属附属医院认定测评标准》,对新增非隶属附属医院进行严格的预评审,符合条件达到标准后,向山东省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提出新增申请,经省专家组严格评审达标后,予以认定,同时,学校加大对新增非隶属附属医院临床教学工作的检查和督导,不定期组织专家组对非隶属附属医院临床课堂教学、见习带教、实习全过程进行检查指导,对达不到学校临床教学基本标准的非隶属附属医院予以停止理论课教学、停派学生实习,直至撤销非隶属附属医院的处理。

1.2.3教育结果的评价与检测

对教育结果的评价主要针对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及临床实习结束后的学生和往届毕业生进行,评价的内容与形式包括基础综合考试、临床技能考试、毕业实习考试和毕业生问卷、座谈等质量调查。在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考试中开展oSCe考核(共设12个考站,每考站设1~6个考试项目,每个项目由考生随机抽取考题应考,涵盖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急救医学等学科),通过采用标准化病人和模拟临床实景对医学生病史采集、病例分析、病历书写、体格检查、技能操作、辅助检查诊断等能力进行全面考核,其成绩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实习期间临床思维、临床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与能力提高的情况。学校各附属医院均建有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并向学生全面开放;学校定期举办实践教学示范课、技能考核培训、教学查房比赛等系列教学活动,成立校院两级临床教学督导组,完善了“教学—考核—评价—反馈”的考核评价机制,为各附属医院临床教学同质化提供了保障。另外,学校采取学校调查与第三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毕业生培养质量和教学质量信息追踪调研。学校通过自身和委托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公司)开展毕业生调查,通过毕业生座谈会、校友返校座谈会、走访用人单位、就业招聘洽谈会、用人单位问卷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等多种途径,对毕业生职业道德、临床思维、临床知识、临床技能、沟通协作、社会适应等内容进行调查访谈,了解毕业生、用人单位、教学基地等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通过多种方式,反馈到相关部门和单位,为学校临床教学工作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2教师与学生反馈

医学院校必须确定相应机构,系统地搜集和分析教师与学生的反馈意见,以获得有效的教学管理信息,为改进教学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学校以院长办公会、质控委员会、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处、学生工作部为教学信息收集和分析的主要职能部门,会同相关教学院部,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开展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和反馈,为改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信息和决策依据。

2.1教学督导反馈

校院两级教学督导组通过教学督导收集教师、学生的意见。督导专家在督导教学全过程中,通过接触师生,收集师生对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验教学、考试考核、见习实习等意见和建议,并进行汇总、总结,及时将有关信息反馈给相关教学管理职能部门。

2.2同行反馈

各教研室以教研室主任为主导,组织本教研室及相关(相近)学科教师进行同行听课,一方面以同行反馈的形式相互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有关教学方式方法方面的研究;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授课教师,尤其是新进教师在授课方面的缺点与不足,并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

2.3学生反馈

学校通过学生信息员,实时收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将信息通过公共邮件、QQ群及时反馈给质控委员会,经认真梳理、分析、汇总形成《学生建议及整改措施一览表》,并将该表及时反馈到各相关部门,责成及时整改并提出解决方案。

2.4师生座谈会反馈

教务处、质控委员会、实践教学管理处、学生处、各教学院部通过师生座谈会,听取师生对教学、管理、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加以整改。

2.5毕业生调查与反馈

学校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通过毕业生座谈会、用人单位调查、第三方调查等多种形式开展毕业生调查与反馈,收集毕业生培养质量和教学质量信息,为相关部门改进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3利益方参与

医学院校的教育评价必须有领导、行政管理人员、教职人员和学生的参与。教学评价必须有政府主管部门、用人单位、毕业后教育机构的积极参与,并考虑他们对教育计划提出的改进意见,让他们获知教育评价的结果。因此,学校重视教育评价工作,校领导、行政管理人员、教职员工和学生等相关利益方积极参与此项工作。邀请校外专家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指导,邀请用人单位和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公司)对毕业生工作表现及业务水平进行评价,学校根据各方意见予以整改,并保持与各方的信息沟通。

3.1校内各利益方的参与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核心工作。学校领导、行政管理人员、教职员工和学生均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学校的教育评价:校领导通过教学检查、听课、教学工作会议和教学调研等方式实施教育评价;教师通过评学、学生通过评教,召开师生座谈会、教学工作会议等方式参与教育评价;每个班级设1名学生信息员,负责对教师授课、学生学习等信息进行收集和反馈。学生每学期对所有任课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网上评教,评价结果作为教师教学业绩考核的重要部分。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中有师生代表,参与重要教学事项的讨论、审核和决议;同时调动其他教师、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通过教师、学生代表将意见和建议反馈教学工作委员会。学校的教学工作会议、人才培养修订会等均邀请学生代表参加。学校的“十一五”、“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制定经师生酝酿讨论、集思广益、形成共识,经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成为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3.2校外各利益方的参与

3.2.1政府主管部门的参与

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教育厅评估检查、省市政府部门调研等,学校不定期接受国家和省主管部门对专业发展支持计划、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医院评审、临床教学基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全科医生培训基地等方面进行的评估与指导。

3.2.2用人单位的参与

学校的附属医院、教学和实习医院,既是教学合作单位,也是用人单位,实现了人才培养和就业的一体化。学校与省内各医疗单位建立广泛联系,组织教学管理、学生工作、就业等相关部门深入用人单位进行调研,根据用人单位反馈,我校学生在临床专业技能、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等方面有良好的素养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但在科研和专业外语等方面有待加强。学校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如调整课程计划、加强《专业英语》教学、实施实验室开放等,加强对学生外语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3.2.3校友及学生家长的参与

通过召开毕业生座谈会、调查问卷等方式,调研毕业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等;通过校友会、校友返校座谈会等形式,了解校友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学校和家长联动机制,邀请学生家长代表参加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招生宣传、新生家长见面会等各类活动;将学生的学业成绩单和学业预警通知单及时寄发学生家长,并通过电话、邮件与家长沟通联系,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学管理动态和学生成长过程。

3.2.4第三方调查机构的参与

通过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克思公司)对学校2013届、2014届毕业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对学校总体满意度和教学满意度的意见和建议。调查显示:2013届临床医学毕业生对学校总体满意度为88%,对教学满意度为90%;2014届临床医学毕业生对学校总体满意度为93%,对教学满意度为91%。学校注意搜集用人单位、社会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由学生工作部(处)、就业指导中心、校友会、学生辅导员等组织和人员,跟踪走访用人单位,广泛搜集意见和建议。学校定期向社会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接受社会对学校各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4毕业生质量

医学院校必须建立毕业生质量调查制度,从医学毕业生工作环境中搜集改进教育质量的反馈信息。必须将毕业生的工作表现、业务能力、职业素质及就业情况等有关信息作为调整教育计划和改进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4.1毕业生质量反馈机制建立毕业生调查与反馈制度,每年召开毕业生座谈会,调研毕业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等,了解毕业生、用人单位及教学基地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专业设置与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毕业生就业指导等提供参考依据。在毕业生离校前,组织毕业生对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情况、教学计划调整进行研讨、座谈。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4.2教学质量反馈信息定期到用人单位、医疗行业、实践基地开展毕业生调查,同时,通过第三方调查机构开展毕业生调查,不断收集毕业生培养质量和教学质量信息。2015年,对10所医院调查结果显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职业能力领域评价均在4.3分以上(满分5分),我校学生的培养质量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

5结语

教书育人、培养高素质的医疗卫生工作者是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首要目的[5]。在整个医学生,尤其是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培养过程中,医学院校只有认真学习《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切实领会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的重要意义,积极了解学校发展现状及认清当前存在的问题,建立科学有效的教育评价体系,使学校领导、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均能够积极参与教育评价活动,形成有效的教育质量监控运行机制,才能够确保课程计划的实施及各个教学环节的正常运行,进而为培养临床医学卓越人才提供有力保障[6-8]。

参考文献:

[1]谢阿娜,王媛媛,王景超,等.中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十五年回顾与展望[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7,7(1):13-17.

[2]朱汉袆,佟矿,文民刚,等.认证促改革改革促发展发展促质量———临床医学专业建设实践与认证体会[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25(2):171-175.

[3]罗怀青,黄春霞,刘佳,等.以专业认证为契机探索基础医学教学改革[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7,31(1):106-109.

[4]杨晨,路海,高立,等.医学院校教学理念转变及教育教学改革问题及对策研究[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25(2):204-208.

[5]郑葵阳,蔡红星,陆召军,等.以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为契机推动医学教育内涵发展[J].医学教育管理,2016,2(2):405-410.

[6]肖纯凌,李荣梅.以医学教育认证为契机推动医学教育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12):23-24.

[7]程刚,李淑玲,白波.教育生态视角下临床医学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6,39(6):433-436.

校医工作总结篇10

[关键词]农村医学教育;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

2012年2月至2013年8月,由我校牵头、其他有关兄弟院校配合,开展了立项课题其中一个子课题———现行农村医学教育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现总结报告如下。

一、研究范围、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范围及内容。基于对不同层次医学教育培养定位的考虑,本研究中,“农村医学教育”的概念限于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因此,研究范围为国内开设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教育的医学院校、职业技术学院、综合性学院或大学。结合此类院校的分布情况,选择42所院校进行典型调查。这些院校分布在全国22个省区,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研究内容包括:(1)农村医学教育课程设置的总体现状;(2)课程设置体系及其结构层次、类型分布;(3)现行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4)临床医学专业主要课程学时分布情况;(5)其他有关问题。

(二)研究方法。

1.资料分析。收集相关院校三年制临床医学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或教学计划(含课程设置),进行综合分析。

2.问卷调查。分3类问卷进行调查:(1)对开办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教育的院校,主要调查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结构、学时及其运行现状、存在问题等。(2)对基层医院(县级及以下医疗卫生单位)县级及以下医疗卫生单位的骨干医生,主要调查农村卫生岗位的需求和特点、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及其改进意见等。(3)对近三年毕业的从事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本校及兄弟院校毕业生,主要调查岗位满意度、工作适应力、从职感受、对课程设置的建议等。

3.现场调查。选择5-10所医学院校,前往进行实地考察,就农村医学教育课程设置问题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和访谈。

4.专家咨询。专访全国知名医学教育专家若干名,就有关农村医学教育课程设置问题进行求问咨询,聆听指导和建议。*通讯作者

5.召开座谈会。召集100多家豫健医药卫生高等职业教育集团(此集团由河南省教育厅批准,漯河医专牵头)成员单位,广泛听取对农村医学教育课程设置的意见和建议。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一)课程设置总体现状。

1.课程分部。从层次上一般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三部分;从特性上一般分为理论课程和实验(实训)课程两种;从类型上一般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类。各院校基本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组织课程教学。

2.课程学时数。课程总学时数平均为3393学时(见表1)。其中: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时比例平均为8.731。理论与实践比为0.771。3.课程门数。平均课程总门数39门,其中必修课30门,选修课9门。

(二)课程分布特点。

1.各院校总学时数相差较大。如,总学时最多为4188学时,最少为277时,相差140时。

2.各院校部分课程教学时数相差较大。公共基础课程,如政治课,校际之间最大相差114学时、英语课相差167学时。专业基础课程学时数也相差较大。如:人体解剖学,最多为144学时,最少51学时,相差93学时;专业课程存在类似情况,如:全科医学概论,最多为68学时,最少为18学时,相差50学时;社区预防保健(预防医学)、中医学基础、内科学、外科学等,都存在学时数相差亦较大的情况。

3.必修课和选修课开设门类相差较大,选修课类型复杂多样。必修课开设门数,最多为39门,最少为18门,相差21门;选修课开设门数,最多者为17门,最少者为4门。

4.基层(社区)实习环节相对薄弱。通科轮转实习平均41周,其中,基层(社区)平均实习周数仅2周。

(三)主要课程学时分布。就课程设置对于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性来看,可以分为主要课程和一般课程。根据这一原则,我们把开设院校在8所以上的某一门课程作为主要课程来处理。分析可见,共有主要课程33门,其中:公共基础课13门,包括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形势与政策、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医用化学、卫生法规、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基础课9门,包括医学遗传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人体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医学专业课11门,包括全科医学、预防医学、中医学基础、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皮肤性病学、五官科学。

(四)与全科医学、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有关课程开设情况。此类课程,共有18门,仅有社区预防保健(预防医学)为多数院校普遍开设,开设率为88.10%;其次是全科医学概论,开设率为35.71%。其他有关课程,如卫生法规、社区常见疾病防治技术、健康档案管理、社区健康教育技术、农村卫生适宜技术等,开设院校数均在五所以下,说明这些与全科医学和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密切相关的课程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是重庆医专、浙江医专、天津医专、赣南医学院、海南医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医科大学,这七所学校以培养“全科医生”、“社区或乡村医生”为方向,制订了课程设置方案,凸显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准确的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的针对性。

(五)现行课程设置的特点。

1.选修课比重增加。说明各院校都重视学生个性学习需求。

2.人文社科选修课程普遍开设。这对于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

3.课程设置向“小课程”方向发展,这与科技的发展进步、学科门类日渐增加和扩展有关。

4.课程设置标准不一,差别进一步扩大。这与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办学自的扩大有关,各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凸显自身优势和灵活性、自主性。

三、关于农村医学教育课程设置的建议

(一)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构建课程体系。结合农村医疗卫生岗位需求,以专业基础主干课程为起点,合理设置主要课程,发挥骨架支撑作用[2],同时,合理安排选修课程;合理配置理论与实践课程比例,加强临床基本技能训练,提高适应基层岗位的能力[3]。加强全科医疗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合理开设全科医学课程[4]。

(二)加强课程管理,统一课程设置标准。课程设置标准是课程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规范和组织教学活动具有指导性。农村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具有一致性,那么,课程设置的标准也应该具有一致性。因而,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在门类、学时、比例等各元素上一致的课程设置,使教学活动围绕统一的课程设置标准进行,对于培养农村基层需要的实用型卫生人才,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姚黎英,杨帆,许晓晴,等.人文社科类课程对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3):79-80.

[2]白咸勇,赵明东,秦国民,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及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5):28-29.

[3]崔明辰,刘畅,王福青.医学专科学校促使毕业生“下得去”的实践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3,33(6):833-835.